目录
107 关系: 十一寇,南海血書,反分裂國家法,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的十字架,台灣筆會,台獨黨綱,台糖售地案,台湾地下电台,吳乃仁,吳祥輝,天然獨,外蒙古独立,孫運璿,宇昌案,對中國國民黨的批評與爭議,两岸领导人会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三通,一中兩國,一九九五閏八月,一例一休,一邊一國,亞太營運中心,國務機要費案,國立新竹高級中學校友列表,國立政治大學校友列表,周奕成,兩岸經濟協議電視辯論,八十年代 (雜誌),公民投票法,四不一沒有,王添灯,立委席次減半運動,第4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名單,第5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名單,第6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名單,第三社會黨,第二次江陳會談,米奇·麥康諾,紫藤廬,羅文嘉,監察院,聯合號海釣船事件,顏萬進,親中媒體,香港獨立運動,... 扩展索引 (57 更多) »
十一寇
十一寇是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時,在台灣出現的政治鬥爭名詞,為深綠支持者用以指稱民主進步黨11名立法委員(時任或曾任)。主要發起者為2006年12月中旬,全省聯播廣播電台政論節目《台灣人俱樂部》主持人章松根(化名「章天軍」)、鄭愉生(化名「阿生」)發起的手術刀行動。章天軍與阿生呼籲民進黨基層黨員聽眾,簽名支持手術刀行動;最後獲得數萬黨員簽名,並將此簽名及聲明送交民進黨主席游錫堃,並希望民進黨勿提名此11人參加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 十一寇分別為李文忠、林濁水、洪奇昌、段宜康、沈發惠、蔡其昌、林樹山、郭正亮、鄭運鵬、羅文嘉和沈富雄(以上無排序關係),其中新潮流系7人(李文忠、林濁水、洪奇昌、段宜康、沈發惠、蔡其昌、林樹山)、正義連線3人(郭正亮、鄭運鵬、沈富雄)、陳水扁嫡系(扁系)1人(羅文嘉)。深綠支持者認為,這11名委員對內批判是為了爭取名聲,在民進黨初選電話民調時取得不會投給民進黨候選人的中國國民黨選民的支持,拿下高民調數字而獲得初選提名;因此將其一一點名出來,目的是希望泛綠選民能用選票予以制裁。.
查看 林濁水和十一寇
南海血書
《南海血書》,是一則中華民國在中國國民黨威權時代下的虛構故事。本作於1978年12月19日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的文章,作者朱桂。最初偽稱是「越南難民阮天仇」的「絕筆信」,這篇故事成為臺灣中小學的教材,政府機關也大量印送。 這篇故事,後來證實是中華民國政府的反共宣傳之一,為當時國民黨情報主管王昇上將為配合國民黨政府的威權統治所策劃的虛構故事,目的在於鼓動臺灣人反共情緒,並以越南的淪亡歸咎於內部的不團結、藉此強調國民黨一黨獨大之「必要性」來打壓黨外人士、異議分子,以及發洩與美國斷交後的不平情緒。 2003年,作者朱桂坦承是一篇虛構的故事,由他本人創作。.
查看 林濁水和南海血書
反分裂國家法
《反分裂國家法》是在2005年3月14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過的一部針對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當天在通過後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签署并立即予以实施。该法律的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確保台灣如和平统一后的自治地位,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授權以軍事行為進行國家統一。.
查看 林濁水和反分裂國家法
台灣地位未定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或稱台灣主權未定論,認為台灣的主權歸屬未定,是關於台灣國際地位的論述之一。 台灣地位未定之說出現於二戰戰後初期,至遲由美國駐台新聞處處長羅伯特·卡度於1946年提出該論述。美國國務院喬治·凱南與副手保羅·尼采、美國國務院特別政治事務辦公室主任迪安·魯斯克等人都在1948年提出过台灣地位未定的議論。1949年3月更有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表示:「在對日和約簽定之前,台灣仍屬於盟軍總部」;同年4月15日,美國國務院新聞事務特別助理公開表示台灣與戰時的庫頁島一樣,「其最后地位將由一項和約決定」。麥克德莫特之言是美國官方首次公開表明台灣地位未定。 随着1948年底國共內戰情勢逆轉,美國對於可能被中共佔領的台灣進行政策檢討。1949年,美國以外交與經濟手段保衛台灣的結果均告失敗,認為台灣終將落入中共之手。在國務院掌握決策優勢下,美國為擺脫介入國共內戰失敗的責任,決定從中脫身。1950年初,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草擬一聲明並說服美國總統杜魯門接受。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出面發表該聲明:為實踐《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台灣移交給蔣介石四年以來,美國及其它盟國均接受中國在台灣行使權力。艾奇遜當日稍後也闡釋杜魯門的說法表示:中國管理台灣已達四年之久,美國及其盟國對於該項權力與該項佔領從未發生疑問,當台灣被納為中國的一省時也未發出法律上的疑問,因為人們認為那是合法的,現在若干人認為情形改變了,他們認為現在控制中國大陸的那個勢力,對我們是不友好的,而那個勢力,不久將獲得其他若干國家的承認,因此他們就主張:「好,我們等待一個條約吧。」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聲明「美國太平洋防線」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蘇聯得知後決定支持並軍事援助北韓的統一朝鮮以及中共的攻佔台灣計劃。2月14日中共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互助條約》,艾奇遜拉攏中共離間蘇聯的計畫宣告失敗,轉變成積極圍堵政策。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為防止中共佔領台灣,杜魯門於6月27日發表聲明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實施台海中立化,同時聲明:台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對日本的和平條約訂立、或經聯合國審議後才能決定。後世普遍將此聲明解讀為台灣地位未定論之起源。 依國際法而言,戰爭的始末是從宣戰到和平條約生效為止,所有經過協議後的權利義務須在和平條約生效以後才能產生法律關係。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1952年又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日和約》,但是在這些和約中,日本都只有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並未表明台灣主權歸屬於何方。 《舊金山和約》簽訂時,絕大多數簽約國代表的共識為台灣的地位暫時未定,應在適當時機依照《聯合國憲章》的住民自決原則,經由公民投票由住民決定,但是現今尚未為解決此問題而舉辦公民投票。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政府依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以及《中日聯合聲明》或《中日和約》來否定台灣地位未定論,並各自主張擁有台灣與澎湖的主權。而美國則視《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中關於台灣的部份為從未正式執行的意向聲明,且視《中日和約》未處理台灣地位,並認為台灣地位未定。美國政府在《中美建交公報》與《八一七公報》聲明了美國「認知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其後表示「認知」不代表認可、不代表接受,除了「認知」以外不代表任何意義。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意為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張,亦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
查看 林濁水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台灣的十字架
《台灣的十字架》是中華民國第十和第十一任總統及前民主進步黨主席陳水扁出版的一部著作,記載了其在2008年11月11日(即其被台北地方法院裁定收押禁見前一天)起到12月12日這32天內,於土城看守所獄中寫下的10萬字日記與對自己人生、各種議題做出自己的見解和說明的手稿,2009年1月18日晚間由凱達格蘭基金會出版、同月19日上市發售,以陳水扁被宣布收押禁見、押上車前舉起手銬的一幅照片作為封面,并請來在陳水扁政府時期有「國師」之稱的國立台灣大學退休教授李鴻禧代寫序言。 陳水扁在寫作《台灣的十字架》期間,平均每天寫3000多字,禁食期間也照寫不誤,一共用掉5枝原子筆、2本筆記本、將近100页A4的纸;而且還因紙不夠用,连狀紙的背面都拿來寫。因牢中沒有桌椅,陳水扁以塑膠籃子翻過來當桌子,趴在地上寫作。.
查看 林濁水和台灣的十字架
台灣筆會
台灣筆會,台灣文學組織,1987年成立。.
查看 林濁水和台灣筆會
台獨黨綱
台獨黨綱指台灣政黨民主進步黨於1991年10月13日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全代會)通過修訂黨綱中的一個條文,其草案係由創黨黨員林濁水等起草。一般外界容易以為該條文是一個單一文件,事實上僅是黨綱中的一條,描述台海現狀,並揭示該黨追求通過公民投票,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的理念。 .
查看 林濁水和台獨黨綱
台糖售地案
台糖售地案,又稱台糖土地案,於2006年爆發。檢方指控,吳乃仁擔任台糖公司董事長時,在洪奇昌居中仲介下,低價出售土地給春龍公司。最高法院判決吳乃仁、洪奇昌背信罪成立,民進黨及許多人士指控此案是冤案。 經法院再審,判決洪奇昌無罪,但吳乃仁仍依背信罪判刑9個月。.
查看 林濁水和台糖售地案
台湾地下电台
台湾地下电台产生于二十世纪90年代,在中国国民党处于大众媒体绝对优势地位的情况下,为了在选举时让更多的民众听到自己的声音,民主进步党等反对党纷纷设立地下电台,宣传政见,号召选民投票支持。 在台灣,廣播電台的主管機關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早年為行政院新聞局)。早年中國國民黨長期執政時代,廣播電台頻道分布不均,為掌控媒體而佔有多數的頻率,扼殺媒體自由;1990年代起,因而有地下電台的興起,節目大多以批評時政為主。2000年後,政府開放小功率電台申請設立,部份地下電台因此合法化。為增加營收,除了政論節目外,地下電台的節目大多進行商品販賣,尤其以藥品為主;但部份藥品未經檢驗,含有各種不明成分對人體有害,造成不少非法藥物氾濫的情況發生。在台灣中南部農村地區,出現不少因服用非法藥品而導致腎臟病變需洗腎的案例。迄今台灣街頭仍有所謂的「電台指定藥局」,而這些藥局的主要宣傳媒介都以地下電台居多,尤其是病入膏肓的老年聽眾很容易受到電台蠱惑與誤導而誤買誤用藥物,造成長遠的身心傷害。.
查看 林濁水和台湾地下电台
吳乃仁
吳乃仁(),臺灣台中市人,政治人物。曾在戒嚴時期就投入黨外運動,是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内的大老,與邱義仁、林濁水和洪奇昌等齊名,合稱四位大老。曾多次出任民進黨秘書長。與邱義仁為好友,被黃信介稱為「二粒土豆仁」。.
查看 林濁水和吳乃仁
吳祥輝
吳祥輝(1954年2月11日-)出生於臺灣宜蘭冬山鄉,作家,1974年畢業於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拒絕參加聯考提前入伍。處女作《拒絕聯考的小子》轟動全台,並改編成同名電影,帶動台灣校園電影新風潮。2006年起以《芬蘭驚豔》開始「國家書寫」系列。.
查看 林濁水和吳祥輝
天然獨
天然獨,又稱自然獨,是台灣政治術語與主張之一,泛指生於1980年之後、認為台灣已獨立的台灣人。在這個世代中,多數認同自己的台灣人身份,支持台灣現狀是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獨台),但這個意識型態不一定延伸到支持台灣獨立建國。這個說法一般被認為起源自2014年時任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發表的談話,經由新聞和林濁水等人的論述而開始傳播,在太陽花學運之後成為流行名詞。相對而言,主要生於1970年代之前的「舊世代」台灣人,認為台灣必然要与大陆统一的人士,被稱為天然統或當然統。.
查看 林濁水和天然獨
外蒙古独立
外蒙古独立是指外蒙古于20世纪上半葉脫離中國獨立的历史事件。 中國自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實行自治。1921年在蘇聯紅軍的介入下,中華民國政府尚能掌握內蒙古,而外蒙古地區成為不受管轄處於實質獨立狀態。外蒙古前後多次宣布獨立,雖曾獲得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不過於冷戰期間曾有爭議。外蒙古包括现在蒙古国以及唐努乌梁海地区。蒙古国雖是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主权独立国家,而唐努乌梁海地区则被俄国控制。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时唐努乌梁海一部分被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即现俄罗斯联邦),另一部分则并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庫蘇古爾省,今日俄蒙界線便因此而定。.
查看 林濁水和外蒙古独立
孫運璿
孫運璿()是中華民國政治家、技術官僚、工程師,籍貫山東省蓬萊縣。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二戰後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派任至臺灣修復電力,曾前後擔任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經濟部部長與行政院院長。在臺灣素有「永遠的行政院長」之稱。在將近20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的任內,他推行十大建設,與李國鼎共同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臺灣早期科技政策;被許多人認為不僅是臺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稱是「臺灣經濟的推手」《孫運璿傳》,楊艾俐著,天下雜誌社,1989年4月10日初版,ISBN 978-957-9079-01-3之一,也是臺灣經濟貢獻重要人物之一。 1984年2月24日,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因罹患腦溢血而一度病危,不久因身體狀況不理想而辭職下臺。經過漫長的恢復,孫運璿中風後的病情仍不甚理想,只能以輪椅代步。儘管喪失了部份語言和行動能力,且已淡出政治圈,他仍然受到中國國民黨乃至臺灣政壇內的景仰,曾於4年內以國民黨大老身份,兩度替該黨總統候選人連戰站臺助選。2006年2月,他因併發症於臺北市病逝,享壽92歲。.
查看 林濁水和孫運璿
宇昌案
宇昌案是於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期間所爆發的爭議事件。民主進步黨候選人蔡英文於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協助並核准宇昌生技公司(今中裕新藥)的設立,在卸任後擔任該公司董事長,以其家族資金投資宇昌生技;在當選民進黨主席後,蔡英文辭去董事長職位,將股份完全轉讓給潤泰集團尹衍樑。在大選中,此事遭中國國民黨質疑濫用權力、圖利特定人士、貪污,蔡英文認為是誣蔑進而提告。 包括陳良博、楊育民及何大一等生技界人士皆被牽連進此案件中,此外,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張俊雄、副院長蔡英文、經濟部長何美玥、中研院長翁啟惠等也全遭約談。在選後,特偵組以查無不法簽結,民事部分台北地院一審宣判劉憶如應賠償蔡英文200萬元,劉要上訴。宇昌案雖已簽結,唯監察院仍通過糾正文追究違職之行政責任,認定行政院及經建會都沒有善盡監督管理之責實屬不當,國發基金歷年所派董事及相關人員都有違失。此案影響了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與台灣生技產業的產業發展。.
查看 林濁水和宇昌案
對中國國民黨的批評與爭議
中國國民黨從1895年其前身興中會成立以來,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本條目介紹中國國民黨在發展歷程中的出現的重大批評聲音和爭議事項。.
两岸领导人会面
兩岸領導人會面,常称“--”或“--”,是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於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會面,也是海峽兩岸(即--)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来(66年),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象徵兩岸史上最大突破。會中主要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雙方沒有簽署協議或發布共同聲明。 該會面在當地時間下午3時,於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大堂层“島嶼宴會廳”內的「東陵廳」及「裕廊廳」舉行,新加坡政府應雙方要求協助籌辦本次會面。馬英九為此次會面專程前往新加坡,習近平則是在結束越南與新加坡的國事訪問後再與馬英九會面。雙方同時派遣兩岸關係的相關官員共同參與,會面前半段向媒體公開,後半段則為閉門會議。 為達成實質對等與尊嚴,雙方在會面上以「--」與「--」的身分見面,並以「先生」互稱。中國大陸方面指出「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解决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會後,先由中國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在下午4時15分舉行記者會,接著馬英九於下午4時45分在同一場地舉行記者會。雙方在稍晚共進晚宴,並分別在當日晚間搭乘專機返回北京與台北。.
查看 林濁水和两岸领导人会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基础民法之一,通过法律来认定财产的归属权,以便调解民事关系确立法律依据。物权法属于财产的归属法,是财产制度的基础,亦是区隔不同经济制度的标志。.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查看 林濁水和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雙邊關係。1913-1979年,兩國有官方外交關係,後因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中斷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雙方斷交後,皆於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由於美國對於中華民國在政治、經濟及軍事上的高度重要性,被中華民國政府視作外交工作的重點。.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是指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雙邊之關係史。随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实际上與台灣的关系重疊。.
三通
三通是臺海两岸直接“通郵”、“通商”、“通航”的简称,主要是中国大陸提出與臺灣方面就兩岸之間的交流提議,中華民國政府則長期採取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作為對應。 因為兩岸政府主张之管轄區域重叠,且除了民進黨政府外,雙方領導人各自宣稱「一個中國」,此航線一般定义為:不是國內航線(道)、也不是國際航線(道),而是两岸航线。.
查看 林濁水和三通
一中兩國
一個中國,兩個中國人國家(One china, two states),簡稱一中兩國。1998年2月22日,新黨的「十人小組」連署提出海峽兩岸關係政治性論述,但被當時眾多統派人士反對,這段歷史也被稱為新黨內部的路線爭議。.
查看 林濁水和一中兩國
一九九五閏八月
《一九九五閏八月:中共武力犯台世紀大預言》一書出版於1994年,作者為美籍華人作家鄭浪平(時任新黨洛杉磯聯絡人),出版者為台灣商周文化。內容預言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於1995年的農曆閏八月出其不意地武力進犯台灣,書中並詳細描述過程及動武的手法。 該書引發台灣、中國大陸和全球華人社會的廣大爭論,鄭浪平隨後出版一本《閏八月震盪》收錄該書出版後各界的評論文章。 1995年,台灣有一部與該書近乎同名的電影《一九九五年閏八月》上映,電影公司還強調多了“年”字,由黃安、林瑞陽、王靜瑩、庹宗華等主演,林博生導演,情節內容為台灣1945年之後50年的社會生活發展縮影。.
查看 林濁水和一九九五閏八月
一例一休
一例一休是指中華民國蔡英文政府在2016年執政後所推動的勞工工作日數改革政策,主要係修正《勞動基準法》(簡稱「勞基法」),使所有勞工每週可以有一天的例假(此例假為可勞資約定而更動,即不一定為六、日)、及一天的休息日,前者為強制休假、後者則保留彈性加班的空間,以確保勞工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主可以在徵詢勞工同意後,讓勞工在法定的休息日加班。至於例假日只有在必要(天災、事變或是突發事件)時,--主才能要求勞工加班,其中勞工在“一例”的例假日加班後,--主依規定應予勞工擇日補假,《勞動基準法》的相關修正案已於2016年12月6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然而不管是例假日,還是休息日,只要勞工有加班,--主都需要付加班費給勞工。 上述法案在修正時,同時刪除《勞動基準法》原有規範的7天國定假日(因此元旦翌日、青年節、教師節、光復節、蔣公誕辰、國父誕辰以及行憲紀念日改為只紀念、不放假),並且增加新進人員「勞工特別休假」等相關規定。.
查看 林濁水和一例一休
一邊一國
一邊一國(tl),是指認定台灣、中國不屬同一國家的主張。一邊一國是台灣由民主進步黨執政時,對於兩岸關係的一種外交政策,也是支持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主體性人士的一個重要政治主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這個主張被歸在一中一台。 2002年8月3日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透過視訊會議發言對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台灣同鄉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上向與會人士提出。相對於特殊兩國論僅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國家統治(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邊一國論更強調台灣有別於中國之外的獨立性。.
查看 林濁水和一邊一國
亞太營運中心
亞太營運中心(Asia-Pacific Regional Operations Center)是中華民國李登輝政府於1990年代推動的經濟政策,以發展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的經濟樞紐為目標。所謂的「營運中心」是指六項專業中心,包括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航空轉運中心、金融中心、電信中心和媒體中心。 亞太營運中心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在1993年間提出,時任經濟部部長蕭萬長採納了這個想法,並將「推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做為接下來幾年李登輝政府的經濟政策主軸與口號。原本政策上制定推動的時程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1995年至1997年,第二階段為1997年至2000年,第三階段則從2000年開始;三階段的目標分別是改善台灣經濟體質、調整經濟結構,並在2000年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後繼續鞏固這個地位。但由於之後的政黨輪替和國際情勢的變化,該計劃的推動並未如預期中順利。 2000年陳水扁政府執政後,擱置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改為推動建設台灣成為「綠色矽島」,因此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在2000年後就不再是中華民國經濟政策的主軸,但綠色矽島關鍵的兩兆雙星政策最終並未獲得成功。2016年蔡英文政府執政後,改推動台灣做亞洲·矽谷計畫。.
查看 林濁水和亞太營運中心
國務機要費案
國務機要費案,是發生在2006年台灣的一宗政府弊案,案件涉及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第一夫人吳淑珍與總統府前副秘書長馬永成等人。這宗與中華民國總統國務機要費預算支出相關的非告訴乃論之罪案件,於分案後由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查緝黑金行動中心(今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別偵查組)檢察官陳瑞仁偵辦。由於事涉國家領袖,各國媒體均曾報導。 國務機要費案引發檢察單位針對各個首長的特別費支出進行調查與起訴。在中華民國首長特別費事件中,包括馬英九等七千多名政務首長皆遭到調查與起訴,但皆獲判無罪。.
查看 林濁水和國務機要費案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校友列表
以下為國立新竹高級中學之知名校友。.
國立政治大學校友列表
本條目之內容依照編輯先後順序排列.
周奕成
周奕成(Jou, Yi-Cheng,),台北市人,政治運動家,作家,創業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管理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SAIS)外交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修畢,是學運世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國外學者譽為台灣新世代的思想家與意見領袖。曾任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青年發展部及文宣部主任、第三社會工作室召集人、第三社會黨發起人、世代論壇召集人兼執行長、行政院政務顧問、總統府諮議、台灣民主基金會主任。現為新議程研究室主持人、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論述領域廣及憲政、兩岸、外交、媒體、文化及創業等。.
查看 林濁水和周奕成
兩岸經濟協議電視辯論
兩岸經濟協議ECFA電視辯論是中華民國總統、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與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進行的一場關於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電視辯論。辯論於2010年4月25日在台北公共電視大樓舉行,這也是中華民國總統第一次與在野黨主席舉行政策辯論。馬英九自己也稱這次辯論是“二次政黨輪替後,朝野領袖第一次公開對話,意義重大”。.
八十年代 (雜誌)
《八十年代》(The Eighties)為台灣知名政論性雜誌,創辦於1979年6月。編輯班底為台灣政治組織黨外的《八十年代》,立法委員康寧祥任發行人兼社長,江春男以司馬文武為筆名擔任總編輯,彭百顯撰擬發刊詞。除此,台灣學界以陳永興為主,結合康文雄、陳忠信、李筱峰、林進輝、范巽綠、林濁水、林世煜等學者加入編輯。另設「八十年代出版社」經銷黨外人士著作。 與《美麗島雜誌》齊名的《八十年代》著重批判性的論政,但是跟《美麗島雜誌》不同的是,《八十年代》並沒有鼓動台灣人民以街頭運動對抗國民黨政府;但於戒嚴時期仍多遭國民黨政府查禁及停刊。查禁階段,仍嘗試以《亞洲人》、《暖流》、《八十年代之亞洲人》等闖關出版。 解嚴後,《八十年代》順利復刊,不過編輯主筆皆有異動。1988年,《八十年代》因故永久自行停刊。.
公民投票法
《公民投票法》,簡稱《公投法》, 是一部現行中華民國法律,於2004年1月2日起正式實施,保障中華民國國民實踐公民投票的權利,並在廢除國民大會後改由全體國民行使主權,擁有增修《中華民國憲法》的權力。.
查看 林濁水和公民投票法
四不一沒有
四不一沒有是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第十任總統的就職典禮上發表的“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这是陈水扁政府針對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重要言論,亦曾是陳水扁代表當時作為執政黨的民主進步黨對中國大陸政府就兩岸立場的明確表態。.
查看 林濁水和四不一沒有
王添灯
-- 王添--(),字子文,臺灣政治人物,出生於臺北廳文山郡新店庄(今新北市新店區),為臺灣文化協會成員、臺灣省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臺灣省茶業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理事長、三民主義青年團臺北分團主任,1946年當選為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並任《人民導報》社長、《自由報》社長。根據蘇新的說法,王添灯後來遭中國國民黨軍警以酷刑折磨,再淋上汽油活活燒死。.
查看 林濁水和王添灯
立委席次減半運動
立委席次減半運動,又稱立委減半運動、國會減半運動,是一項台灣的社會運動,起源於2000年。立委減半的最早提出者為曾任新竹縣立法委員的張學舜,主要的推動者包括前民主進步黨主席林義雄及立法委員王幸男、徐國勇等人,其目標在於大幅減少立法委員席次。這個運動促成了台灣在2004年的修憲案,將立法委員席次由225席減少到113席,搭配了單一選區兩票制,改變了台灣的政黨及議會生態。 支持者認為此舉可以減少選舉支出,減少立委利用職權循私舞弊的機會,讓政治穩定。但是反對者,如林濁水、沈富雄等人認為,立委席次減半後,單一委員的權限變大,少數委員就可以控制立法院議程,威脅了民主運作。 在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之後,中國國民黨持續掌握國會過半數席次,民進黨立委席次大幅減少。而在這兩大黨之外的小型政黨,台灣團結聯盟、親民黨、新黨等的立委席次也大幅減少,綠黨、第三社會黨、台灣農民黨等小黨甚至無法取得立委席次。使得小型政黨必須與兩大黨合作,限縮了小黨的空間,臺灣政壇成為國、民兩黨各據藍、綠一方的對決局面。.
查看 林濁水和立委席次減半運動
第4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名單
4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任期從1999年2月1日至2002年1月31日。.
第5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名單
中華民國立法院第五屆委員在民國90年(2001年)12月1日選出,任期自民國91年(2002年)2月1日至民國94年(2005年)1月31日止。該屆立法院之席次總計225席,包括區域立法委員168席、原住民立法委員8席、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41席、以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8席。本屆院長為王金平、副院長為江丙坤,皆為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第6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名單
中華民國立法院第六屆委員在民國93年(2004年)12月11日選出,任期自民國94年(2005年)2月1日至民國97年(2008年)1月31日止(預定)。該屆立法院之席次總計225席,包括區域立法委員168席、原住民立法委員8席、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41席、以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8席。該屆立法院院長為王金平、副院長為鍾榮吉,院長為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副院長為親民黨籍立法委員。.
第三社會黨
三社會黨,簡稱三社黨,為中華民國政黨之一,成立於2007年7月15日。.
查看 林濁水和第三社會黨
第二次江陳會談
二次江陳會談,大陸作「--」、臺灣作「--」,是於2008年11月4日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的兩岸兩會高層會談。雙方由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会)董事長江丙坤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协会)會長陳雲林率領代表團,針對兩岸包機直航新航線及增加班次與航點、兩岸海運直航、全面通郵、食品安全管理機制,以及面對世界金融風暴兩岸如何應對等問題進行協商。 這是海协会与海基会首度在台灣舉行的協商談判,創下台灣史上採訪記者人數最多的紀錄。本次協議內容生效後,兩岸將全面開啟大三通。 本次會談引起以民主進步黨為主的反對人士發動大規模抗議活動,並與警方爆發流血衝突,抗議群眾和維持秩序的警力共百餘人於衝突中受傷。本次會談並激發野草莓運動等台灣社會對於集會遊行法的檢討聲浪。.
查看 林濁水和第二次江陳會談
米奇·麥康諾
小艾迪森·米切爾·「米奇」·麦康诺(Addison Mitchell "Mitch" McConnell, Jr;),美國政治人物、肯塔基州資深參議員與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共和黨領袖之一。他是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的第十五任领袖,亦是第二位担任此职务的肯塔基州人。.
查看 林濁水和米奇·麥康諾
紫藤廬
紫藤廬,是一座二層樓的日式建築,由木頭、磚塊砌成,門外附有庭院,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紫藤廬原爲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中華民國財政部接收後,做為公家宿舍,以供時任關務署署長周德偉所用,名“尊德性斋” 葛维樱 三聯生活週刊。1990年代之前,紫藤廬曾是文藝界、黨外運動等人士的聚會場所。此期間由周德偉之子周渝接管,改成爲茶館,因其庭院中生有三棵紫藤而取名“紫藤廬”,運營至今。 中新網現爲臺北市的市定古蹟,屬於臺北市文化資產的一項,由臺北市文化局所屬管轄。.
查看 林濁水和紫藤廬
羅文嘉
羅文嘉,臺灣民主進步黨政治人物,客家籍(桃園市新屋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曾任立法委員、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現返桃園定居,除培育稻米外,並擔任水牛出版社社長。.
查看 林濁水和羅文嘉
監察院
監察院為中華民國最高監察機關,1931年2月成立。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在中華民國五院中可負責行使彈劾權、糾舉權、監察權(調查權)、監試權及審計權;1992年前與國民大會和立法院共同行使國會職權。 監察院由委員二十九人組織而成,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任期六年,監察委員之中一人任院長,一人任副院長。.
查看 林濁水和監察院
聯合號海釣船事件
聯合號海釣船事件,是一次由航海事故引發的外交糾紛。2008年6月10日凌晨,中華民國籍「聯合號海釣船(CT3-5816)」進入該國宣稱擁有、但目前由日本掌握的釣魚台海域。遭抽調來支援11管的日本海上保安廳10管甑號巡視船(こしき / Koshiki,PL123)發現,並遭其連續撞擊二次而沉沒。船長遭到扣押,進而引發中华民国和日本的外交紛爭。.
查看 林濁水和聯合號海釣船事件
顏萬進
顏萬進(),台灣彰化縣人,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畢業、日本京都大學法律碩士,學生時代是政大學運「野火」發起人,在學運刊物《春雷》撰有大量文章。當時和台灣大學的自由之愛運動,一起成為校園民主化運動先驅。 顏萬進先後擔任過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濁水國會辦公室主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民進黨政策會副執行長,在民進黨內屬於新潮流系。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任海基會副秘書長。2005年蘇貞昌擔任黨主席時,曾任民進黨副秘書長、內政部政務次長等職。 顏萬進於其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任內,在1998年2月舉辦「中國政策大辯論」。在該會中,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強調「大膽西進」,但未受到黨內菁英的支持。 2000年總統大選,顏萬進曾參與撰寫陳水扁總統兩岸政策白皮書,並擔任陳水扁總統競選總部戰情部主任,參與各項決策。陳水扁當選以後,民進黨中國事務部於顏萬進主任任內開始出版《中國事務》季刊。.
查看 林濁水和顏萬進
親中媒體
親中媒體,是指抱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場的傳媒,主要廣泛使用在臺灣、香港、澳門等華語圈地區,在臺灣又常被稱為統派媒體。依政治立場又可分為:傾向中國共產黨立場或具有中資背景的傳媒,被稱為親共媒體;傾向中國國民黨或泛藍立場的傳媒,被稱為親藍媒體。.
查看 林濁水和親中媒體
香港獨立運動
香港獨立運動,指追求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社會運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應英國逐漸撤出,以及放棄殖民地,港督楊慕琦、馬文輝、聯合國香港協會、香港民主自治黨等開始透過不同途徑推動香港自決與自治致知, 港獨之父馬文輝:六十年代的民主運動 、, 2012-12林文瀚/貝加爾,, 《思想香港》第三期〈自治.運動.本土〉, 2014年2月毛來由,, 輔仁媒體, 2015-2-22張鐵志,, 蘋果日報 (台灣), 2012-1-27, 本土新聞, 2014-10-17, 香港獨立媒體, 2015-1-16。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得到香港主權並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根據2007年港大民意研究,受訪者中有獨立傾向者約佔25%,不認同獨立者約佔64.7%,另外33%香港人認為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持續執政則會增加香港獨立的傾向。此外,香港與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及歷史背景上的差異而引致中港矛盾,也是近年部份年輕香港人傾向香港獨立的理由。.
查看 林濁水和香港獨立運動
許德祥
許德祥,台灣政治人物,曾於2006年代表民主進步黨遞補林濁水,任職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查看 林濁水和許德祥
跨黨派小組
跨黨派小組,後更名為超黨派小組,中華民國總統府在2000年8月14日成立的一個任務編組,目標是「凝聚全民共識、促進族群和諧、維護臺海和平及發展兩岸關係」,依據2000年6月26日陳水扁核定公布的《跨黨派小組設置要點》設立。.
查看 林濁水和跨黨派小組
黨政軍退出媒體
政軍退出媒體,是中華民國的一項媒體改革運動,並自2003年起陸續完成立法,結束中國國民黨壟斷及控制媒體的局面,但後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妨礙推動通訊匯流等理由,而經常再被提出討論修正。.
查看 林濁水和黨政軍退出媒體
辜汪會談
--或--,是1993年及1998年海峡两岸分别派出辜振甫和汪道涵进行的两次会谈。第一次在新加坡,第二次在中國大陸上海。.
查看 林濁水和辜汪會談
蘇治芬
蘇治芬(),臺灣政治人物,出身於政治家族,生於雲林縣北港鎮,曾任民主進步黨雲林縣選區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不過在2004年的立法委員選舉時,她沒有參選連任。2005年當選雲林縣縣長,2009年連任,為雲林縣首位非中國國民黨籍及首位女性縣長。2015年3月4日民進黨2016選舉對策委員會開會,民進黨前主席、選對會顧問謝長廷成功勸進雲林縣前縣長蘇治芬參選2016年雲林第一選區立法委員。.
查看 林濁水和蘇治芬
蘋果日報 (台灣)
《蘋果日報》(Apple Daily,2003年5月2日-)是香港壹傳媒在臺灣所發行的正體中文報紙,創辦人是黎智英,以香港《蘋果日報》為藍本,集團總裁為張劍虹;自2018年3月起,分為數位及紙媒編輯部,社長陳裕鑫現兼任紙媒總編輯。 臺灣《蘋果日報》的推出,亦直接打擊了同系同質的臺灣《壹週刊》的銷路。同時繼三重幫財團挾資本優勢入主報業後,此役臺灣財團報業格局確立,臺灣文人報業正式終結。《蘋果日報》的最大特色是著重圖片以及視覺化之圖表,並採用一般報紙所無的全彩印刷(包括分類廣告在內),印紙量和週末版的《紐約時報》相若。臺灣《蘋果日報》目前為臺灣最具影響力報紙之一。.
邱義仁
邱義仁(),生於臺灣臺南,政治人物,民主進步黨創黨人物之一,曾任民主進步黨秘書長,在民進黨新潮流系與林濁水、吳乃仁、洪奇昌並稱的大老級政治人物,由於擔任過府院黨四大秘書長而有「永遠的秘書長」之稱,為人精於謀略策劃,是民主進步黨過去社會運動和選舉的軍師型人物。在陳水扁政府時期出任行政院、總統府和國安會秘書長、行政院副院長等職,在行政院副院長任內捲入巴紐外交公款侵吞案而辭去職務。現任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查看 林濁水和邱義仁
鄭新助
鄭新助()是臺灣廣播主持人、電視政論節目主持人,也是前高雄市議員。高雄縣鳥松鄉鳥松國民小學畢業,曾任民主進步黨中央評議委員(第四、五、六、九屆)、國民大會代表(第三屆)、行政院顧問、高雄市議員(第一、二屆)、快樂聯播網節目主持人。.
查看 林濁水和鄭新助
鄭文燦
鄭文燦(),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桃園市八德區人,民主進步黨籍,現任桃園市市長。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畢業,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電機學系(轉系)、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畢業,服役於中華民國國軍動員部隊。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行政院發言人、海基會副秘書長、民進黨中常委、民進黨中執委、民進黨文宣部主任、桃園縣議員和野百合學運決策小組召集人。曾任民進黨桃園市黨部主委、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發言人,現任台灣新社會智庫召集人。2014年,鄭文燦獲民進黨提名參選桃園直轄市市長選舉 ,以五成餘的得票率爆冷門擊敗尋求連任的中國國民黨籍縣長吳志揚,當選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後的首任桃園市市長,並以47歲之齡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直轄市市長,僅次於陳水扁當選臺北市市長時的44歲。.
查看 林濁水和鄭文燦
臺灣前途決議文
《臺灣前途決議文》是臺灣的民主進步黨於1999年5月8日召開的第8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全代會)第2次全體會議中通過的一項文件,描述臺海現狀,並揭示該黨理念,是該黨黨綱的重大里程碑,為翌年總統選舉取得執政權打下重要基礎,也是民進黨主政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處理兩岸問題最高原則。.
查看 林濁水和臺灣前途決議文
臺灣族群
臺灣族群,一般分臺灣原住民族及最大族群漢族。前者分為臺灣原住民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後為臺灣閩南人(閩南移民後裔,祖籍泉州府、漳州府等,有時被稱為福佬)、臺灣客家人、臺灣外省人三類的漢系民族。1993年,時任立法委員的林濁水及葉菊蘭首先提出「四大族群」之說。經過多年,臺灣人口中的「四大族群」的劃分已形成相當普遍的族群想像主張。惟此一劃分尚存些許爭議,因為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其他的三大族群均屬於以漢族為主體者。關於族群融合或尊重,牽涉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大方向爭議。在學界,傾向社群主義者,主張「融合」對社會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性,此種主張指向未來臺灣「國民民族主義」或「國族主義」之建設。傾向自由主義者則主張「尊重」,此種主張指向未來臺灣「公民民族主義」或憲政自由主義之建設。兩種意見與西方1980年代後「社群主義」對比「自由主義」的辯論緊密相關。 臺灣族群主要有漢族與原住民族,2004年的一份報告認為臺灣人口不到2%為原住民族,漢族部分則包含閩南人約70%、客家人約15%、外省人約13%徐富珍、陳信木,,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 1993年時若以所用母語區分,推估使用臺灣閩南語(73.3%)、「客語」(12%)、「其他漢語方言」(13%)及「原住民語」(1.7%)。 關於臺灣人口多寡的敘述所在多有,然而漢語方言中除了國語以外,閩南話(泉漳片)是臺灣最具優勢的方言,並得到臺灣話之稱。根據2008年中華民國年鑑,臺灣大概有73%的人使用閩南話。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截至2013年8月,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3萬1435人(佔台灣人口總數的2.28%)。 但根據馬偕紀念醫院林媽利醫生長期在基因領域的研究,臺灣的福佬人及客家人有不少是滿清時被迫漢化的平埔族,她於2007年的DNA研究顯示,全台各族群比率約為:閩南族群73.5%,客家人17.5%,1945年之後遷台的外省族群7.5%,原住民佔1.5%。但林媽利的研究有人质疑,人類學博士陳叔倬和西拉雅文化研究者段洪坤提出其研究存有數據前後矛盾、歸類標準有選擇性、歸類方法不準確等研究方法上的錯誤。 依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上,「福佬人」占67.5%;「客家人」占13.6%;「中國大陸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中國大陸客家人」0.5%;「其他」(華僑、外國人、新移民等)0.5%;「不知道、無法回答、不願回答」1.4%,還有不認為自己屬於任何其他祖籍的「臺灣人」7.5%。2016年12月,客家委員會調查顯示,自我認定自己是客家人者,超過453萬人,占全國人口約19.3%,較2011年調查結果增加33萬人,提升1.2%,此代表民眾客家自我認同的提升,但能夠講客語的比例則降至46.8%(212萬人)。.
查看 林濁水和臺灣族群
臺日漁業協議
《臺日漁業協議》所畫定台灣漁船可捕魚的範圍(紫色粗線所框起區域內、但不含釣魚台列嶼12浬海域) 《臺日漁業協議》(日台漁業取り決め)是中華民國(臺灣)與日本於2013年4月10日於臺北市臺北賓館召開第17次臺日漁業會談後所簽署的文件,針對雙方重疊專屬經濟海域的漁業作業安排達成協議,並未涉及雙方對主權的主張。此項協議於5月10日生效。臺灣方面由外交部所屬亞東關係協會會長廖了以擔任團長,外交部、行政院海岸巡防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相關人員參加,日本方面則由日本交流協會會長大橋光夫擔任團長,日本外務省、農林水產省所屬水產廳、海上保安廳相關人員出席。 過去臺日發生過多次漁業糾紛,這次簽署協議被輿論認為是日本向臺灣釋放善意。, 美國之音, 2013年04月10日臺灣在堅定維護主權及相關海域主張的前提下,藉由擱置爭議,共享漁業資源,就保護漁權與日方達成共識,讓雙方重疊專屬經濟海域漁業問題獲得妥善安排,使久懸17年的臺日漁業問題基於對等互惠原則達成具體成果。外交部表示這象徵著臺日兩國友好關係樹立新的里程碑,期待今後臺日雙方在此良好基礎上,持續加強各層面友好合作關係。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2013年4月12日在首相官邸接見大橋光夫會長時表示:「臺灣是重要夥伴,臺日簽署漁業協議對雙方都很好。.
查看 林濁水和臺日漁業協議
連震東
連震東(),字定一,台灣台南市中西區人,知名作家連橫之子,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之父,為台灣1950年代「半山」派的政治人物代表之一。.
查看 林濁水和連震東
陳瑩 (政治人物)
陳瑩(Chen Ying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臺東縣人,具有四分之一卑南族血統,第六、七、九屆立法委員,曾任民主進步黨黨團書記長、第7屆第4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召集委員、民主進步黨中央常務委員及婦女部主任,為該黨少數出身原住民族的中央民意代表,也是目前自國會改選以來,民進黨唯一在原住民選區多次當選過的原住民立法委員。摩爾門教徒,政治立場中間偏右。.
陳芳明
陳芳明(),當代台灣文學的研究學者、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施敏輝」是他眾多筆名中的一個。陳芳明在1988年以前流亡海外多年,在美國時曾經是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推手。返國後,任教於靜宜大學;後來應施明德之邀,投身政治,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在許信良為負責縣市長選舉未達預期目標而辭職後,一同去職,應李家同之邀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任教。 在文學上與曾經有所批判的余光中、洛夫修好,並在政大台文所所長任內舉辦余光中研討會。2006年,因不滿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執政後期的表現,表示:「我不會因為我是『綠色』(泛綠)支持者,就看不到綠色的缺點!」持續以「台灣獨立」意識,批判陳水扁總統。 陳芳明的政治立場也為他帶來爭議,譬如2011年6月12日及9月24日陳芳明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演講時即遭遇蔣為文、李文正、巫義淵等人抗議。.
查看 林濁水和陳芳明
陳長文
陳長文()祖籍福建省福州閩侯縣,生於雲南省昆明,中華民國律師、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人兼執行長,於政治大學、東吳大學任教。曾任海基會首任秘書長、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理事長、行政院政務顧問、中央廉政委員會委員。.
查看 林濁水和陳長文
陳逸松 (律師)
陳逸松(),生於日治台灣宜蘭羅東,為日治時期著名文人、律師。.
查看 林濁水和陳逸松 (律師)
陳文茜
陳文茜(),臺灣媒體工作者、政治人物,出生於宜蘭縣羅東鎮。早期擔任民主進步黨文化宣傳部主任、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發言人、無黨籍立法委員等職,后為媒體節目主持人。曾担任“梦想家中文网”董事长之职,该公司曾在中国大陆举办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后在台亦有举办类似活动。現任中天新聞台《文茜的世界周報》、《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主持人。.
查看 林濁水和陳文茜
MG149案
MG149案,是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期間的爭議事件。無黨籍市長候選人柯文哲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加護病房外科主任、並擔任臺大醫院MG149專戶的計劃主持人。中國國民黨立委羅淑蕾質疑柯文哲在MG149之外私设账户,涉嫌貪污、洗錢、逃漏稅等。对MG149账户本身,監察院審計部調查後认为「未發現違反《會計法》及該院『學術研究支援專款管理要點』等相關規定情事」。2015年7月台北地检署将此案由他字案转为侦字案。 2016年6月8日,台北地檢署偵結,認為柯文哲涉嫌違反貪污治罪條例罪及涉犯刑法背信、詐欺取財、行使業務登載不實文書、公務員假借職務機會煽惑他人犯罪及違反商業會計法、稅捐稽徵法等罪嫌,均因罪嫌不足,予以不起訴處分。台北地檢署依職權送台灣高檢署再議,高檢署認為台北地檢署認事用法並無違誤,7月15日駁回再議,全案不起訴處分確定。.
查看 林濁水和MG149案
林宅血案
林宅血案為1980年2月28日發生於臺灣省議會議員、美麗島事件被告林義雄位在臺北市住家的一起震驚國內外的--殺案件。林義雄六十歲的母親游阿妹及七歲雙胞胎女兒林亮均、林亭均被刺殺身亡,九歲長女林奐均受重傷,此案至今仍未偵破,已成懸案。 案發後,當時的刑事單位把偵查目標指向黨外人士,懷疑曾任林義雄競選幹部的黨外人士游錫堃涉案,之後又懷疑林家美國籍友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家博 (Bruce Jacobs) 涉案,但警方最終未發現任何游錫堃或家博涉案的證據。 由於林義雄當時因美麗島事件而被警備總部收押,事涉敏感。當天又是三十多年前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日子,時機巧合。林義雄當年為美麗島事件要犯,其住處及電話均為情治單位所監控,兇手還能從容進出林宅行兇,不少人認為此案為國民黨政府所主導的一場謀殺案,藉以動搖各地黨外人士的意志。幾十年後,經過幾次重啟調查,仍無法破案。.
查看 林濁水和林宅血案
林義雄
林義雄()是台灣政治人物,出生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自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後擔任律師。1976年承辦國民黨選舉舞弊官司後開始接觸政治,1977年進一步以無黨籍身分當選臺灣省議會議員,在1970年代的臺灣黨外運動中發揮極大影響力。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後遭到中國國民黨逮捕,隔年軍事審判期間遭遇林宅血案,母親和雙胞胎女兒遇害,長女林奐均重傷。林義雄最後被判處12年有期徒刑,出獄後前往美國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林義雄成立了慈林教育基金會以培養社會運動人士,並創立核四公投促進會長期關注核電廠問題。1996年參與民主進步黨黨內總統初選,但被彭明敏擊敗。1998年4月18日當選第一位由黨員直接選舉的民主進步黨主席。在其任內陳水扁在2000年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完成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林義雄於同年4月20日辭去主席職位,轉而關注公眾議題,特別是核四公投和立委席次減半運動等。2004年時以禁食抗議方式促使陳水扁政府推動修憲案,進而讓立法委員席次減半。2006年時因堅持理念離開當時仍執政的民主進步黨。2014年時林義雄籌組成立新政團,成為公民組合的推動者之一。林義雄長期號召「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行動,在2014年時以禁食抗議的方式迫使馬英九政府宣布龍門核能發電廠停工,常在反核遊行時戴斗笠,因此又被鄉民稱為斗笠人。.
查看 林濁水和林義雄
林瑩蓉
林瑩蓉(Ling Ying-jung,),律師,臺灣政治人物,高雄市人,民主進步黨第13屆中央評議委員。林瑩蓉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曾執業律師、任高雄市議員,兩屆高雄市議員選舉都是左楠地區(左營區、楠梓區)最高票當選。現任高雄市議會第四選區(左營區、楠梓區)議員。2011年5月25日,林瑩蓉獲民主進步黨徵召,代表該黨角逐高雄市第三選舉區(左營區、楠梓區)立法委員席位,挑戰長期盤踞該區的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黃昭順;根據選舉結果,於立委選戰初試啼聲的林瑩蓉一舉拿下逾46%選票,與黃昭順相差五千票惜敗,惟此役使傳統國民黨鐵票區鬆動,可謂雖敗猶榮。 2016年7月17日,民進黨舉行全國黨員代表大會,當選中央常務委員的林瑩蓉被歸類為親三立電視董事長林崑海的「海派」。2016年7月19日,前民進黨立法委員林濁水說,林崑海支持林瑩蓉的海派奪下一席中常委,媒體大亨介入黨內很糟糕;民進黨過去喊著黨政軍退出媒體,也曾批評中常委蔡同榮參與經營民間全民電視公司,當年怎麼批評,今天也應該要用同一套標準。民進黨發言人黃適卓回應,中常委當選人沒有經營或主持任何媒體,沒有違反黨政軍退出媒體相關事項。.
查看 林濁水和林瑩蓉
林正杰
林正杰(),生於台灣雲林縣,籍貫中國福建漳州東山縣。政治人物,早期曾為中國國民黨籍,參與「黨外運動」,為民主進步黨創始黨員之一,有「街頭小霸王」之稱。後於1990年退出民主進步黨。2016年恢復中國國民黨籍。 曾經擔任台北市議員,任內與陳水扁、謝長廷被稱為「黨外三劍客」。後出任新竹市副市長、中華民國立法委員、中華統一促進黨主席、紅衫軍自主公民協會第一任理事長。.
查看 林濁水和林正杰
李鴻鈞 (立委)
李鴻鈞(),中華民國親民黨籍政治人物,籍貫臺灣省臺北縣泰山鄉(今新北市泰山區)人,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胞弟、前台北縣泰山鄉長李騰輝之子,在2001年宋楚瑜的拜訪勸進下參選立委,並當選連任至今。因其曾留學日本及在日商公司任職的背景,李鴻鈞目前是立法院台日交流聯誼會會長。.
查看 林濁水和李鴻鈞 (立委)
李文忠 (臺灣)
李文忠(),台灣南投縣人,現任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李曾任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就讀台灣大學期間曾主導學生運動,為台大「李文忠事件」主角,因向學校據理力爭而遭校方退學。後來當選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為民主進步黨內前新系成員之一。2006年11月13日,因同黨總統陳水扁陷貪腐疑雲,李文忠與同黨立委林濁水同時宣佈辭去立委一職。2009年參選南投縣長選舉,敗於國民黨籍的李朝卿。2012年獲黨主席蘇貞昌邀請擔任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組織發展部主任。 2013年6月1日,李文忠宣布再次參選南投縣縣長選舉,並自即日起辭任民進黨組織部主任。在2013年11月18日的民進黨初選民調中李文忠勝出,代表民進黨參加2014年南投縣長選舉,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爆冷門以5,643票的些微差距敗於時任立委林明溱。.
查看 林濁水和李文忠 (臺灣)
梁文傑
梁文傑(),臺灣外省人第二代,原籍浙江大陳(大陳義胞後人),出生於臺北市,民主進步黨籍政治人物,現任臺北市議員(中山、大同區),是民進黨野百合學運代表人物之一。梁自建中、臺大畢業,曾就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班。 2015年5月20日,民進黨召開中執會,通過2016年立委「艱困選區」黨員徵召名單,確定徵召梁文傑參選臺北市第三選舉區立委選舉。然而,梁文傑因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的批評(稱梁2014年底選完議員,2015年又投入立委選舉),於2015年6月5日召開記者會宣布退選。 年底就要展開九合一選舉,有鄉民在PTT發起投票:「民進黨市議員你最想看誰落選?」要大家用推文投票,一個人投3票。至截稿為止,網民大多投「5.梁文傑」和「8.王世堅」 北市議員梁文傑去年則被爆疑經常流連酒店,2周內進出高檔酒店至少6次,甚至半夜出了酒吧後,與年輕辣妹狀似親密。梁文傑對此回應說因朋友多,其中有朋友喜歡約在酒店,如果會去酒店都是不得已赴約,甚至說主播妻子林楚茵也都知情。 大群館比帝寶 孫大千嗆梁文傑:你可以蓋一棟做功德免費出租給學生呀!.
查看 林濁水和梁文傑
正義連線
正義連線,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的次級問政團體與派系,由陳水扁創立,又被稱為扁系。曾經是民進黨內最大的派系,2006年已解散。部份成員組成一邊一國連線繼續運作。.
查看 林濁水和正義連線
段宜康
段宜康(),臺灣外省人第二代,生於臺北市,原籍中華民國江蘇,祖父是民國初年留學美國學生,父親段守愚是前大華晚報總編輯。段宜康畢業於成功中學、臺大政治學系,現任民主進步黨不分區立法委員、民進黨中執委。曾任外省人臺灣獨立促進會創會執委、臺北市議員、新潮流系總召。.
查看 林濁水和段宜康
民主進步黨歷史
民主進步黨于1986年9月28日在中华民国臺北市成立。1989年县市长选举中当选6席,1997年县市长选举中当选12席。2000年赢得总统大选,实现“政党轮替”。2004年获得连任,深化台湾的民主改革。2008年败选后成为在野党。2016年赢得总统和立法院大选,实现全面执政。.
查看 林濁水和民主進步黨歷史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英文:Formosa TV,FTV),簡稱民視,是臺灣的無線電視台,也是臺灣第4家開播的無線電視台,為臺灣第一家純民間資本的無線電視台。總部位於新北市林口,登記於高雄市三民區,是臺灣唯一將總部設於臺北市以外的無線電視台。.
查看 林濁水和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江炳興
江炳興(),臺灣臺中大里人,畢業於臺中一中,陸軍軍官學校第33期學生,基督教徒。因參與臺灣獨立運動入獄,後因策畫與其他政治犯共同劫械越獄(許多獄中政治犯與支持者稱為「起義」)、並聯合獄外人士武裝革命推翻國民黨政府而再次遭逮捕,後由總統蔣中正親自批示槍決,是為「泰源事件」。這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第一件已達付諸行動階段的武裝革命,也是臺灣戰後時期繼1958年海軍士官學校校友臺獨案、1958年黃埔軍校臺籍校友臺獨案、1961年「蘇東啟案」等大小案件後再一次計畫以武力號召臺灣獨立的事件。,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 自由時報, 2011-7-4 江炳興被資深臺灣獨立運動人士史明等讚為「革命烈士」、「建國烈士」或「泰源烈士」等。由台灣文史政治學界以紀念為台灣付出、犧牲生命的義人為宗旨的「台灣英雄館」即將其列入。參與白色恐怖受難者口述訪談的黨外文史工作者林世煜則將其譽為「自高中時代就決死志,歷十數年不動搖的人格者。」林世煜,, 想想 Thinking Taiwan, Oct 16, 2012.
查看 林濁水和江炳興
洪奇昌
洪奇昌(),中華民國臺灣省彰化縣人,醫師與政治人物,民主進步黨籍。民主進步黨創黨十八人工作小組成員,為民進黨創黨元老之一。曾連任第一(增額)至第六屆立法委員,前國民大會代表,海基會前董事長。曾長期擔任新潮流系總召集人,與邱義仁、吳乃仁、林濁水並稱為新潮流系四大元老,為新潮流系的創始元老之一。2016年3月底被新潮流系所屬台灣新社會智庫除去會員資格。現任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近年來較多關注兩岸事務,與民進黨內部主流對於兩岸事務發展的見解不同,主張兩岸經貿與交流進一步開放。.
查看 林濁水和洪奇昌
朱高正
朱高正,台灣雲林縣人,暱稱民主戰艦,中華民國前立法委员,民主進步黨早期代表性政治人物之一。 朱高正雖然是民進黨的創黨人之一,但他因反對台灣獨立運動及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而退出民進黨,之後出走創立中華社會民主黨,但屢次參選均慘敗,後加入新黨,最終被新黨開除。.
查看 林濁水和朱高正
有話好說
《有話好說》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播的談話性節目,2008年3月3日開播,目前播出時間為週一至週四晚上八點至九點現場直播。過去的主持人為史英、葉明蘭,現在的主持人為陳信聰。討論題目涵蓋政治、經濟、人權、社福、弱勢、軍事、教育等類別。曾在華視新聞頻道重播。.
查看 林濁水和有話好說
戒急用忍
戒急用忍原是康熙帝赐给皇子胤禛(之後是為雍正帝)的座右銘,但現在一般用來指中華民國政府的對中國大陸投資政策之一。這是1996年9月14日時,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台灣經營者大會上所提出的對台灣企業界投資中國大陸的主張。行政院長蕭萬長亦於1998年強調檢討調整「戒急用忍」政策的前提是「中共消除對我敵意,結束敵對狀態並存,尊重兩岸對等分治,以平等互惠對待我,不再阻擋我方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台商投資權益經過協議獲得確切保障,而且不影響台灣經濟穩定發展」。.
查看 林濁水和戒急用忍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1662年-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于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郑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1年。 明末,战乱频起,内有流寇犯上作乱,外有满清虎视眈眈窥视中原。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江南地区的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政权。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不久之后鄭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鄭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斗争,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鄭成功的势力范围也逐步缩小,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佔领荷属台湾。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閩南民系)政權,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仿照大陆的郡县制,将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作为臺灣最高的行政机构,效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同时各种民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例如:查户口、报田产、征劳力、纳税银等。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 鄭經嗣位之爭後,鄭經以「世藩」身分主政,改东都为「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对内奉南明永历帝正朔,对外与占据大陆的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郑经去世后,明郑内部爆发权力之争,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郑克臧,最终大权旁落,民心涣散,明郑从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之法,攻克澎湖岛,於1683年占领台湾,明郑结束。為防止台灣的東寧遺民以東寧王室的名義反叛,康熙帝下令将鄭成功、鄭經等郑氏在台王室陵墓悉数崛起迁葬中国内陆。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Pun Poin;Pumpuan;Pún-phoan),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有人指出明郑应为南明的延续;亦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寧靖王朱術桂、魯王世子朱弘桓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明朝宗室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但實際上,明郑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為皇帝或监国,國家元首即是延平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
查看 林濁水和明鄭時期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台湾與中国大陆(俗稱「兩岸」)的雙邊經濟協議,由中華民國政府於2009年提出,總統馬英九視為加強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後於2010年6月29日在重慶簽訂第一次協議,後續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及爭端解決協議協商自此展開。該協議在簽訂前,曾一度稱為兩岸經濟協議。.
海峽兩岸關係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臺湾海峽兩岸關係,简称臺海關係、兩岸關係,亦稱陸臺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關係。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臺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韩战、冷戰、臺灣經濟飛躍、東歐民主化、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壓縮。1987年台湾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两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李登辉任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總統执政後,兩岸正式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民眾不斷增強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民眾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尖銳。.
查看 林濁水和海峽兩岸關係
新北市第四選舉區 (2008年立法委員)
新北市第四選舉區為中華民國區域立法委員在新北市的一個選舉區,原係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所劃分之台北縣第四選舉區,於2010年台北縣升格直轄市後改稱。.
新潮流系
新潮流系(簡稱新系),是民主進步黨的派系,要角包括陳菊、賴清德、蔡其昌、鄭文燦、邱太三、 陳金德、段宜康等。 早期主張「社會民主路線」,並試圖與勞動階層、社會運動團體結合,影響政策的制定與施行;主張「群眾路線」,防堵具有公職人員身分的政治人物在黨外運動和民進黨的領導和影響力(新潮流系成員早期因多從黨外雜誌編輯與社會運動途徑參與政治,未參加選舉成為候選人,故多無公職人員身分);並以台灣「島內的台灣獨立運動者」(和海外的台獨運動區別)的面目出現,推動民進黨增訂台獨黨綱。黑名單解禁後,從海外回台灣發展的台獨聯盟在台灣的發展者如張燦鍙,也和新潮流保持合作關係。民進黨在2006年決議「解散派系」後,新潮流系在名義上已經解散,但實際上在2008年轉型為台灣新社會智庫,以另一種型態存續。.
查看 林濁水和新潮流系
憲法各表
憲法各表(Two Sides, Two Constitutions)是由前民主進步黨主席謝長廷提出的政治主張,主張以《中華民國憲法》(含《憲法增修條文》)治理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治理大陸,兩岸對等,互不隸屬,依憲法有特殊關係。立場接近於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 謝長廷強調,憲法各表與一中各表的不同在於,憲法各表強調兩岸在現實上不相隸屬,但依憲法有特殊關係;而一中各表則不承認對方擁有主權。他希望以《中華民國憲法》來作為台灣共識的核心,以突破兩岸關係。 這個主張最早稱為憲法一中,因與馬英九提出的主張名稱相近,後改稱憲法共識,又改為憲法各表。謝長廷認為可以憲法共識作為台灣內部共識,對外則用憲法各表來定位兩岸關係。但目前仍然在討論中,未形成民主進步黨的政治主張。.
查看 林濁水和憲法各表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一说,最初来源于1934年6月7日鲁迅发表于《中华日报·动向》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中国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如何选择和取舍,于当时中国流行的闭关主义和全面西化的不同呼声;鲁迅主张,既非被动地被“送去”,亦非不加分析地“拿来”,而是通过实用主义的观点选择性的“拿来”。 2012年2月24日,前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林濁水說,民進黨的許多主要領袖常在不求甚解,採取拿來主義在不同路線中前後搖擺;至於中央黨部、立法委員、縣長、市長之間各行其是、甚至唱反調的,就更不用說了;「長期下來,使得國內外尤其是國際的信賴感根本建立不起來」。.
查看 林濁水和拿来主义
1126槍擊事件
1126槍擊事件(又稱連勝文槍擊案、永和槍擊案)是2010年11月26日,發生於台灣臺北縣永和市的一起槍擊事件。2010五都選舉前一天晚上,時任台北縣議會副議長陳鴻源舉辦造勢晚會,永和當地的幫派份子林正偉(綽號「馬面」)聲稱因土地糾紛原鎖定對象為陳鴻源,最後卻認錯人誤殺連勝文。該事件造成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重傷以及民眾黃運聖遭受波及彈擊不治身亡。此槍擊案對2010五都選舉結果造成影響。.
查看 林濁水和1126槍擊事件
199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中華民國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於1992年12月19日舉行,選出第二屆立法委員共計161席,包含119席區域立法委員、6席原住民立法委員,30席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和6席僑選立法委員。此次選舉也是在1948年舉行的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後,中華民國首次的國會議員全面改選,因此本屆選舉又被稱為全民改選、國會全面改選等。 由於立法院在臺灣政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朝野14個政黨共推出403位候選人,角逐161席立法委員,競爭非常激烈。選舉結果,國民黨以過半票數獲得102席,而民進黨得票率則首次超過三成,並獲將近立法院總席次三分之一的51席。另外,中華社會民主黨獲1席,無黨籍人士獲7席,其餘參選之政黨未取得席次。然而,國民黨在臺北市、新竹市、嘉義市及金門縣,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嚴重挫敗。 本次選舉並發生中國國民黨候選人作票遭判處有期徒刑的歷史紀錄。.
1995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中華民國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於1995年12月2日舉行,選出第三屆立法委員共計164席,包含122席區域立法委員、6席原住民立法委員,30席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和6席僑選立法委員。在此次選舉中,區域立法委員應選名額較上屆增加3名,而原住民、全國不分區及僑選立法委員名額則未有改變。 由於此次選舉具有1996年總統大選前哨戰的重大意義,並且直接影響到各政黨間的權力重新分配,因此朝野主要政治勢力皆全力投入,共推出397位候選人,角逐164席立法委員。選舉結果,國民黨以四成六的票數獲得85席,較上屆的103席大幅下滑,為歷屆選舉的最低點。民進黨則以大約三分之一的票數獲得54席,與上屆相比,略有成長。成立僅兩年的新黨成為此次選舉的最大贏家,一舉獲得21席,席次大幅成長。另外,無黨籍人士獲4席,其餘參選之政黨則未取得席次。 ,洪永泰 此次選舉也象徵國民黨在新黨出走後,政治資源持續流失。民進黨雖然在席次上有小幅成長,並且在臺北市、基隆市、宜蘭縣及南投縣超越國民黨的得票率,但在政黨發展上也面臨了許多的瓶頸。而新黨的快速成長,則使其成為當時臺灣政壇內,在兩大黨之外的「關鍵少數」。此次選舉結果亦反映了臺灣政治局勢由兩黨制體系,正式的布入國、民、新三黨鼎立的時代。.
199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中華民國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與199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選舉、及199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議員選舉,同時於於1998年12月5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選出第四屆立法委員共計225席,包括168名區域立委、8名原住民立委、41名不分區立委和8名僑選立委。其中區域立法委員應選名額較上屆增加46名、原住民立法委員增加2名、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增加11名、而僑選立法委員名額則增加2名。 由於本屆選舉具有2000年總統大選前哨戰的重大意義,並且直接影響到各政黨間的權力重新分配,因此朝野主要政治勢力皆全力投入,8個政黨共推出共推出498位候選人,角逐225席立法委員。選舉結果,中國國民黨以四成六的票數獲得123席,較上屆選舉略有增加。民主進步黨以大約三成的票數獲得70席,成長有限,得票率有所下滑。新黨則自上屆選舉大幅下滑至11席。新成立的民主聯盟則獲得4席,全國民主非政黨聯盟3席,建國黨、新國家連線各1席。另外,無黨籍人士獲12席,其餘參選之政黨則未取得席次。 本屆選舉象徵中國國民黨自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敗選後,得以止跌回升。民主進步黨未有重大突破,但在臺北市北區、高雄市南區超越國民黨的得票率。新黨則在內鬨的陰影下,政治地位迅速下滑。雖然民主聯盟、全國民主非政黨聯盟、建國黨、新國家連線等新成立政黨發展空間有限,但民主聯盟在臺東縣超越國民新三黨、位居各政黨之首,金門縣則由無黨籍人士攻下。.
2001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2001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於2001年12月1日舉行,全部225個立法委員席次中,包括168名區域立委、41名不分區立委、8名僑選立委與8名原住民立委。此選舉與200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同日舉行。 選舉結果,民進黨獲得87席,較上屆選舉增加17席,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國民黨從123席銳減55席至68席,由第一大黨降為第二大黨;新成立的親民黨一舉奪得46席,取代新黨成為第三大黨;另一新成立的政黨台灣團結聯盟,則獲得13席,為第四大黨;而原本居於「關鍵少數」地位的新黨則僅獲得1席,完全失去在立法院的影響力。.
200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2004年12月11日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全面改選,本屆的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由台、澎、金、馬居民及海外僑民共同選出第6屆立法委員。這場選舉是泛綠與泛藍於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以後首次對決,引起許多人的關注。 第6屆立委參選登記於2004年10月12日登記截止,區域部分共387人登記,角逐包括原住民席次在內的176個席次,其中1人未通過資格審查。民主進步黨推薦129人;中國國民黨推薦103人(其中7人自新黨併入);親民黨推薦65人;台灣團結聯盟推薦40人;無黨團結聯盟推薦32人;建國黨4人;新黨推薦1人;台灣慧行志工黨1人;工教聯盟1人;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共116人。全國不分區部分,民進黨登記31人;國民黨24人;親民黨19人;台聯10人(其中一人資格不符遭撤);無盟5人。僑選部分民進黨登記6人;國民黨5人;親民黨5人;台聯1人;無盟1人。 區域部份(包括原住民選區),民主進步黨當選70席,中國國民黨61席,親民黨27席,台灣團結聯盟7席,無盟6席,新黨1席,獨立參選4席。不分區部份,民進黨16席,國民黨15席,親民黨6席,台聯4席。僑選部份,民進黨與國民黨各3席,親民黨及台聯各1席。 從政黨聯盟來看,最後選舉結果,泛藍陣營獲114席,佔總席次225席的50.67%;泛綠陣營獲101席,佔總席次44.89%;其他黨派獲10席,佔總席次4.44%。.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2004年3月20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由尋求連任的時任總統陳水扁與時任副總統呂秀蓮以不到3萬票的微小差距获胜當選。當選的正、副總統在2004年5月20日就任。這次選舉結果中,兩組候選人得票率僅差千分之二,為歷年及世界總統選舉罕見,而且廢票高達33萬票,約前次總統大選三倍之多(主因為廢票認定標準加嚴),因此另一總統候選人連戰及泛藍支持者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以備驗票。後來連宋陣營提出當選無效之訴與選舉無效之訴經最高法院判決敗訴定讞,陳水扁連任中華民國第11任總統。.
2005年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
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是指屬於台灣政黨之一的台灣團結聯盟主席蘇進強等一行10人,於2005年4月4日在日本東京靖國神社所進行的參拜活動、以及在這之後所引發的一連串爭議。200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在这样的时机参拜有军国主义象征争议的日本神社,引发广泛争议。 蘇進強表示,他是以台灣人和台灣本土政黨的立場,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軍徵召陣亡而被奉祀在神社內的約28,000名台灣英靈、以及為國犧牲的日本人表示敬意。但是,靖国神社中包括多名甲级战犯在内的日本军人曾经给亚洲带来战争,是个极具争议的宗教场所,被日本侵略過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大都认为靖國神社是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的代表。 台聯參拜靖國神社,台湾部分泛绿阵营的政治人物,以及泛藍陣營的支持者都对此表示批评。民进党有人表示中立和赞同观点,部份台灣民間輿論以原台籍日本兵是台灣歷史的一頁悲慘痛史,参拜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國台辦也對這次的參拜活動表示反對,中國大陸民间舆论對台联予以抨擊,並引起了部分華人的抗议。.
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
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通常稱為2005年三合一選舉,於2005年12月3日舉行,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之臺灣省(但不包含直轄市臺北市及高雄市)及福建省之金門縣及連江縣選出新一屆的縣市長、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 此次選舉為臺灣省實施地方自治以來之第15屆縣市長及鄉鎮市長選舉及第16屆縣市議員選舉(新竹市及嘉義市因較晚設置,故為第7屆);同時亦為福建省實施地方自治以來之第4屆縣市長、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選舉。 開票結果在總計23席的縣市長選舉中,在野的國民黨贏得14席,若再加上親民黨、新黨、獨立參選各1席,泛藍總計獲得17席;相形之下,執政的民進黨僅獲得6席,且無其他泛綠人士當選,勝負相當懸殊。.
查看 林濁水和2005年中華民國縣市長、縣市議員暨鄉鎮市長選舉
2006年國共經貿論壇
2006年國共經貿論壇(第一屆國共經貿論壇),4月14日至15日在中國北京举行,由中共中央台办海研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主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与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共同承办。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繼2005年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後,再一次的雙方高層會晤。两党人士和两岸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台商代表等共400余人出席了会议。 2006年4月13日,連戰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的身份前往參與國共經貿論壇,也是卸下中國國民黨主席的身份後第一次啟程出訪中國大陸。同行團員除了台灣的政治人物以外,並有許多台灣工商界的重要人物,如辜濂松、嚴凱泰等人隨行。長榮前董事長張榮發之子張國政,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戴勝通等人均隨行。據統計,這次國民黨代表團的團員達到兩百人以上,而這次隨行的企業家所代表台灣企業的總市值達到全台灣產值的48%。.
2006年民主進步黨主席補選
2006年民主進步黨主席補選,正式名稱為民主進步黨第十一屆第二次主席補選,是民主進步黨自1998年第八屆黨主席選舉以來所舉辦的第四次黨員直選黨主席,因為民進黨在2005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慘敗後,當時的黨主席蘇貞昌為了表示負責即宣佈辭去黨主席一職。一開始表態參選的人不少:有甫辭去總統府秘書長的游錫堃、立法委員林重謨、蔡啟芳、蔡同榮等人,甚至還有立法委員侯水盛要求剛連任嘉義縣縣長的陳明文出馬角逐。後來在代理主席呂秀蓮宣佈不參選下屆黨主席後,林重謨及蔡啟芳也紛紛退出選舉。最後在登記截止最後一天,由前黨主席林義雄所勸進而出馬的翁金珠臨門一腳登記參選,加上蔡同榮及游錫堃,形成三人參選黨主席的場面。於2006年1月15日投票。.
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8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於2012年(民國101年)1月14日舉行,與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共同構成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本屆選舉為中華民國立法院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後的第二次選舉。,同時也是四個新直轄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改制升格後的首次立法院全面改選。 第八屆立法院的總席次,除了73席單一選區,尚有6席原住民、及34席全國不分區,共計113席。執政的國民黨取得過半數的64席,最大在野黨民進黨40席,台聯與親民黨各3席,無黨團結聯盟2席,無黨籍1席;其中,台聯與親民黨是立法委員選舉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後,第一次獲得全國不分區席次,並雙雙跨過在立法院成立黨團的門檻。相較上屆選舉,雖然在席次上民進黨增加、國民黨減少,整體的得票率還是維持泛藍略大於泛綠的格局。全體當選委員於2012年2月1日宣誓就任。 由於與總統選舉同時舉行,投票率達74%,創下歷屆新高。.
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區投票結果列表
本列表為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各選舉區候選人和得票數的列表。本表列出的各項資訊,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的選舉結果為主。.
查看 林濁水和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區域暨原住民選舉區投票結果列表
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爭議事件
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風波及爭議事件,列舉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臺北市市長選舉之連勝文與柯文哲候選人及其競選團隊與支持者的相關事件。.
830百日怒吼大遊行
830百日怒吼大遊行,为2008年8月30日,在台湾,由台灣社、台灣東社、台灣中社、台灣南社、台灣北社、台灣教授協會组织举行,民主進步黨動員參加的抗议遊行。本次遊行口號為「顧腹肚、護主權、要陽光」,訴求為「政府退稅、穩定物價;堅持主權、保護台灣;陽光法案、清明政治」。 本次遊行訴求,因為马英九政府對於經濟施政不起色,呼籲馬政府進行退稅、穩定物價、調整現行「快速傾中」的政策,同時要求台灣海峽兩岸所簽任何協定須經公民投票同意。而因為陳水扁家庭密帳案爆發,遊行訴求增列陽光法案,也希望立法院在半年內通過陽光法案,監督政治人物、政黨的政治獻金與財產之取得,更要求司法體系不要成為政治惡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