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旦角

指数 旦角

旦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女性角色,各个剧种有所不同,但比较一致的大概分为如下几种:.

112 关系: 假髮十三头网子南鳳南戲单仰萍反串古裝 (戲曲服裝)吳汝俊吕瑞英壮剧女同性戀文學女伶四大皇后選舉姚水娟孫翠鳳宇宙鋒小生小白玉梅小旦崇雅社川剧中华文化东安福胡同三娘教子京剧京剧四大名旦二人台二人转何英余三勝徐露徽劇國崎出雲軼事刀馬旦周云娟周彌彌品花宝鉴六柱制剃髮易服玉卿嫂王瑶卿王金櫻王杏花王滨梅王惠 (豫剧)王文娟琼剧祁劇秦腔程砚秋故居童芷苓...竹馬陣筱丹桂筱兰芳粵劇粵語長片红线女結志街点翠男旦燕蘭小譜白玉堂 (粵劇演員)白玉霜花衫旦莆仙戏青衣 (戏剧)衣笠贞之助顧正秋行當颜恝香港2009東亞運動會閉幕典禮許秀年高安锣鼓戏高玉倩高腔十三絕魏云 (豫剧)魏长生魏海敏谢群英费翠棠越剧越剧服装越调趙燕俠黄依群车鼓弄郭小莊赵欣伯闺门旦葉青 (臺灣)金静老旦陶琪陈素珍陈洁林顯源李莎 (川剧演员)李淑勤杨门女将 (京剧)杂剧桂剧梅兰芳模范棒棒堂武旦歌仔戲沈之岳潘泽海朱芳慧戴綺霞悲旦曾亞君晋剧 扩展索引 (62 更多) »

假髮

假髮,古漢語稱鬄、髢()、髲鬄(),指非由人自然生長出來的人造仿真頭髮,因應不同用途而佩戴。「鬄」是假髮的總稱,「髲」則專指人髮造的假髮。 在亞洲,中國很早就出現假髮,《詩經》中就多次提及。到了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假髮開始在中國盛行。日本傳統髮型也經常加上假髮梳成。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西元918年-1392年)開始盛行戴假髻。而非洲的古埃及人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用假髮,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假髮的民族,並將假髮傳到歐洲。 假髮出現在多種形式的表演藝術中,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能劇和歌舞伎、以及西方的歌劇。在英國和大部份英聯邦國家,假髮是大律師和法官的法庭服飾之一。.

新!!: 旦角和假髮 · 查看更多 »

十三头网子

头网子是扮戏成发型的工具。秦腔中的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因此又称十三头网子。.

新!!: 旦角和十三头网子 · 查看更多 »

南鳳

南鳳,原名高佩華,是一名粵劇表演家。她的堂姐高麗也是香港著名旦角。 1960年代隨吳惜衣、譚珊珊及粉菊花學習粵劇做功及北派功架。1963年拜王粵生為師,學習唱腔。再於1966年由王氏介紹下,隨著名粵劇及電影演員南紅參加慶紅佳劇團演出,出任梅香角色。由於南紅亦是王氏門下,南鳳尊南紅為師姐,藝名以「南」為首,故用南鳳為名。 1974年至1980年南鳳任電視藝員,1980年代初南鳳在大、中型戲班中奠定二幫花旦的地位,而不時受聘於中、小班擔任正印花旦。到1990年代更逐步確立在大型中的正印花旦地位。 1985年更與林錦堂聯手開辦粵劇學校「粵藝社」,直到1991年才停辦,期間學員們組織了「粵藝劇團」,從演出中獲得實習的機會。 南鳳是當今香港粵劇界四大名旦之一。其餘三位是陳好逑,吴美英,和尹飛燕。.

新!!: 旦角和南鳳 · 查看更多 »

南戲

南戲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戲劇類型,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12世紀~14世紀)流行於中國南方,為區別同時代的「北曲雜劇」,後人稱之為南曲戲文、溫州南戲或戲文。.

新!!: 旦角和南戲 · 查看更多 »

单仰萍

单仰萍(),生于中国浙江建德,越剧演员,中国国家一级演员,擅长旦角,著名王派花旦。1988年,进入上海越剧院。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代表作有《红楼梦》、《西园记》、《梁祝》、《碧玉簪》、 《孟丽君》、《曹植与甄洛》、《舞台姐妹》、《梅龙镇》、 《被隔离的春天》、《家》、《虞美人》等。.

新!!: 旦角和单仰萍 · 查看更多 »

反串

反串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出中的一種演出方式,主要是指演出與自身本工的行當不同的戲的情形。雖然後來反串一詞也被用於男扮女或女扮男的異裝情形,但在其原本的意義中,是與演員以及劇中人的性別無關的。舉例而言,男性的梅蘭芳作為一個旦行演員,演出女性角色是正常,他曾在《轅門射截》一劇中演生角的呂布則反而是反串。除了如上述的旦串生之外,生串旦、生串淨、生串--等情形也都很常見。.

新!!: 旦角和反串 · 查看更多 »

古裝 (戲曲服裝)

古裝,為區別於傳統戲衣的表現古代女子之新式戲曲服裝。1915年由梅蘭芳所創始,先在《嫦娥奔月》等神話戲中進行嘗試,後擴大運用於紅樓戲及其他戲曲中,塑造了嫦娥、林黛玉、虞姬、洛神、西施等人之藝術形像。 這類服裝,是以古仕女畫和雕塑為參考,結合歌舞表演的需要而設計、製作。.

新!!: 旦角和古裝 (戲曲服裝) · 查看更多 »

吳汝俊

吳汝俊(日語:ウー・ルーチン,1963年8月12日-),中國京劇演員、京胡演奏家。出生於南京市,父親是京胡演奏家,母親是京劇老旦演員,妹妹吳小妹亦是二胡演奏家,曾任西雅圖中國劇曲協會會長。九歲進入京劇團,扮演旦角。1984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隸屬於中國京劇院。1989年與日本人陶山昭子(1942年-)結婚,之後旅居日本。2001年,擔任吳子牛導演電影《英雄鄭成功》的主題曲演奏。2001至2002年,吳汝俊策劃主演戲目《貴妃東渡》(日語劇名:《楊貴妃と阿倍仲麻呂》),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戲在中日兩國上演,影響一時。2003年,與旅日二胡演奏家姜建華、陳敏,及日本津輕三味線二人演奏組合吉田兄弟,一同獲得日本金唱片大獎的「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特別獎」。2005年,擔任NHK製播的大河劇《義經》的京胡演奏。吳汝俊策劃、演出的京劇劇目還包括《孟母三遷》、《七夕物語》、《孔聖母》、《宋氏三姐妹》等,另在中國、日本發行多張京胡演奏專輯。 吳汝俊與許多日本政治人物有私交,包括曾任日本首相的鳩山由紀夫、安倍晉三,眾議員野田毅,與安倍晉三夫人安倍昭惠有十多年的往來。2013年7月,日本雜誌週刊文春指吳汝俊是中國間諜,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情報員。.

新!!: 旦角和吳汝俊 · 查看更多 »

吕瑞英

吕瑞英(),上海人,著名越剧演员,中国国家一级演员。.

新!!: 旦角和吕瑞英 · 查看更多 »

壮剧

壮剧是壮族的民族剧种,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壮剧戏班人数由二十多至五十多人不等,包括生、旦、花面及小丑等行当,使用月琴等乐器。演出时有扫台、开台、闭台的习惯。唱白多用壮语,偶尔也用汉语。传统剧目多取材民间故事,后来也从汉族戏剧中借鉴了一些内容。.

新!!: 旦角和壮剧 · 查看更多 »

女同性戀文學

女同性戀文學(Lesbian literature)為有關女性同性情慾書寫,以及女性同志身份認同的文學作品,其類型涵蓋詩歌、散文、戲劇,以及各種文類的小說。.

新!!: 旦角和女同性戀文學 · 查看更多 »

女伶四大皇后選舉

女伶四大皇后選舉,是1930年由天津的《北洋畫報》所舉辦的一次選舉,目的是選出當時京劇界公認最佳的四位女性旦角演員,在當時中國戲劇界娛樂界造成很大的轟動和回響。這個事件也反映了民國時期城市社會文化的許多面向。.

新!!: 旦角和女伶四大皇后選舉 · 查看更多 »

姚水娟

姚水娟(),原名姚文贤,生于中国浙江嵊县后山镇,越剧女演员,工小旦,被誉为“越剧皇后”。 1939年,与魏素云组成水云剧团1940年,与李艳芳组建越华剧团1951年,姚水娟加入浙江越剧实验剧团。1961年,进入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学。文革中,遭受迫害1976年,因患癌症去世。.

新!!: 旦角和姚水娟 · 查看更多 »

孫翠鳳

孫翠鳳(),台灣女性藝術家,歌仔戲演員、工生行(武生、小生等),生於台灣嘉義縣,祖籍河北省天津吳橋縣,是台灣明華園戲劇總團當家台柱,也是戲劇藝術界難得一見允文允武、亦生亦旦的演員。對於歌仔戲推廣及創新工作均成果卓著,為臺灣歌仔戲知名小生之一。.

新!!: 旦角和孫翠鳳 · 查看更多 »

宇宙鋒

宇宙鋒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有京劇、豫劇、漢劇、越剧等多種表現方式,另外徽剧、秦腔、河北梆子、川剧等剧种均有此剧目,只是較為不知名,也有改編成新現代劇的多種形式。 京剧中,此剧为传统梅兰芳代表作,他點為此生最愛劇目。早期他曾演出全剧,中后期只演“修本装疯”橋段,其他段子由別人代,之後杨荣环曾在梅派的基础上融入尚派唱法。1952年,中南区戏曲代表团根据汉剧的《赵高修本》、《金殿装疯》两折戏整理,充分发挥汉剧旦角唱做的特点。 2013年12月20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开排宇宙锋,由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飞主演,可以說是新一代宇宙鋒創新傳人。.

新!!: 旦角和宇宙鋒 · 查看更多 »

小生

昆曲《牡丹亭》的表演片段,右为小生柳梦梅。 小生是中國戲曲中的行當名稱,是生的一種,一般來說小生是演文戲而不掛鬚的男角。.

新!!: 旦角和小生 · 查看更多 »

小白玉梅

小白玉梅(),出生于上海,原名朱巧凤。越剧女演员,中国国家一级演员,擅长旦角,为女子越剧早期重要演员,素有“金嗓子”之称。其父白玉梅,系越剧男班时期“四大名旦”之一。2004年4月13日,因脑溢血去世。代表作有越剧《盘夫索夫》(饰演严兰贞)、《碧玉簪》(饰演李秀英)、《陈三两》(饰演陈三两)、《箍桶记》(饰演九斤姑娘)等。.

新!!: 旦角和小白玉梅 · 查看更多 »

小旦

小旦,是戏曲中的行当名称,是旦的一类,越剧(及昆曲)行当中的一类,一般指年轻女性角色。.

新!!: 旦角和小旦 · 查看更多 »

崇雅社

崇雅社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招收女性的戲劇科班,1916年8月3曰由京劇演員田際雲在北京成立,由其子田雨农任社长,於1919年解散。 早期京劇未有女演員,直到清同治年間才開始在上海出現,但女演員的訓練大多是由師父私下教授,而沒有類似男性演員科班的訓練機構,至到崇雅社的成立。 崇雅社一共招收了女學生57人,兼授京劇和梆子戲,雖然僅成立三年,但不少著名演員出生於此,包括如老生鐵寶山、小生梁桂亭、旦角金少梅、福芝芳、淨角張子壽等。如同其他科班一樣,崇雅社常舉辦不少演出,其首次演出在1916年8月14日,在北京的天樂園。 雖然1919年之後崇雅社解散了,但名演員如金少梅、福芝芳等仍然用崇雅社的名義,演出於當時北京女演員的集中地城南游藝園,在游藝園演出劇班的配角班底也大多出生於崇雅社。 Category:京剧剧团 Category:北京民国时期组织 Category: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戏曲 Category:北京艺术团体 Category:科班 Category:1913年建立 Category:1916年废除.

新!!: 旦角和崇雅社 · 查看更多 »

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中国西南地区戲曲曲藝之一,形成于清朝中期乾隆年间,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以及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区。川剧有着高腔、昆腔、胡琴、弹腔、灯调等五种声腔,为全国之冠,而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地方在於特別高的高腔。川劇中最有名的技巧是變臉,为人们所熟知。川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新!!: 旦角和川剧 · 查看更多 »

中华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文化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的與外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指以汉文化為主體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明。中華文化在東洋世界有很深遠的影响,並且歷史上曾經多次西傳。.

新!!: 旦角和中华文化 · 查看更多 »

东安福胡同

东安福胡同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东部的一条胡同。王彬、徐秀珊主编,北京地名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235页.

新!!: 旦角和东安福胡同 · 查看更多 »

三娘教子

三娘教子出自李漁的小說《無聲戲》,是清代正旦、末首本戲,傳統二黃專腔「教子腔」起源於該劇。 京劇名角梅蘭芳曾唱過全劇,台灣歌仔戲演員廖瓊枝也有唱過此戲。 三娘教子中的「三娘」其實指主角薛廣的三夫人王春娥,不過許多媒體會誤以為三娘教子中的「三娘」是指三個女性,因此用在有許多女性說話或質詢的場合。.

新!!: 旦角和三娘教子 · 查看更多 »

京剧

京劇又称京戲,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以及现在的臺灣又稱为平劇、國劇,是中国戏曲劇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 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劇於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 旦角和京剧 · 查看更多 »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一般而言是指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北京《顺天时报》评选出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徐碧云五位著名的京剧旦角中的前四位。徐碧云虽然当时也是极为著名的旦角演员,但是后来的成就远不及梅尚程荀,故而其名不为人知。 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所谓《顺天时报》评选京剧“五大名旦”的活动本身就是北平“瑞蚨祥”绸缎庄为了捧徐碧云而发起的,而梅程尚荀的“四大名旦”的称号应该在1927年以前就开始流传了,无论如何,四大名旦代表了京剧旦行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可以视作定论的。 四大名旦与当时梨园界的“通天教主”王瑶卿都有密切的联系,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的教导或影响。王瑶卿有一句概括四大名旦的话:“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程的唱腔、尚的武功、荀的表演是他们最突出的特征,而梅兰芳的样并不仅仅指他的扮相、外貌,而是一种整体观感。在四大名旦中,程砚秋曾拜梅兰芳为师。.

新!!: 旦角和京剧四大名旦 · 查看更多 »

二人台

二人台,又名二人班、打玩意儿,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使用晋语表演,其流行地区主要是山西省、河套地区及其周边晋语使用地区。.

新!!: 旦角和二人台 · 查看更多 »

二人转

二人转,亦稱东北二人转,舊時稱為地蹦子、蹦蹦戲、秧歌、小落子、小秧歌、双玩艺、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1952年定名為二人轉。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唱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的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融合了东北秧歌、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

新!!: 旦角和二人转 · 查看更多 »

何英

何英(),生于中国浙江嵊州,越剧女演员,擅长旦角。1978年,何英进入嵊州市越剧团。1984年,进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越剧“五朵金花”之一。 她师承傅全香,嗓音甜美,被称作“越剧仙子”。代表作品有《五女拜寿》、《西厢记》、《双玉蝉》、《大观园》、《赵氏孤儿》等。.

新!!: 旦角和何英 · 查看更多 »

余三勝

余三勝(),本名開龍,字啟雲,湖北羅田縣人,為清中期重要的京劇演員,在清道光年間,與程長庚、張二奎齊名,被稱為「老生三傑」、「三鼎甲」。.

新!!: 旦角和余三勝 · 查看更多 »

徐露

徐露(),台灣京劇演員,工旦行,師承白玉薇、朱琴心等。基督徒。 經齊如山推薦,進中華民國空軍大鵬劇隊學生班學京劇表演藝術,專攻青衣,成為大鵬劇藝實驗學校第1個學生。 1961年主演京劇電影《梁紅玉》。 1986年跟第一任丈夫離婚。1987年,宣布退出舞台,告別觀眾。1988年嫁給沈之岳。 Category:台灣女演員 Category:京劇演員 Category:徐姓.

新!!: 旦角和徐露 · 查看更多 »

徽劇

徽劇是一種中國地方戲曲,起源於明代嘉靖年間,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形成於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縣、貴池、當塗)一帶的“徽池雅調”,在安徽省境內(尤其是皖南,包括今属江西省的婺源縣)流行起來。特色是把傳入安徽的亂彈聲腔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起來。它為京劇、粵劇及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提供一個重要的發展基礎,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新!!: 旦角和徽劇 · 查看更多 »

國崎出雲軼事

是由平川彩(ひらかわあや)於《週刊少年Sunday》上連載的漫畫,台灣繁體中文版由青文出版社代理,香港繁體中文版由文化傳信代理。.

新!!: 旦角和國崎出雲軼事 · 查看更多 »

刀馬旦

刀馬旦是中国戏剧裡的一種角式名稱,專門負責表演戲劇中的「女軍官」之類人物,属于旦角的一种。刀馬旦則重身段工架,以氣勢神情著稱。 刀馬旦屬於武旦中的一種,而武旦顧名思義就是會武的女性角色,又分為短打武旦以及長靠武旦兩大類;短打武旦一般不表演騎馬的動作,長靠武旦則是穿長靠(戎裝)、盔甲,通常都會騎馬的動作,所以也稱為「刀馬旦」。 刀馬旦常扮演的角色有《扈家莊》的扈三娘、《穆柯寨》的穆桂英、《十字坡》的孫二娘、《三休樊梨花》的樊梨花。.

新!!: 旦角和刀馬旦 · 查看更多 »

周云娟

周云娟,浙江杭州人,越剧女演员,擅长旦角,一级演员。其母马飞娥亦为越剧演员。1968年,进入浙江越剧团。周云娟师承王派、傅派,音域较宽,音质甜美。代表作品有越剧《盘夫索夫》(饰演严兰贞)、《陈三两》(饰演陈三两)、《天之骄女》(饰演高阳公主)。1993年,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5年,在越剧电视剧《血溅清风石》饰演主角凌君,该剧获飞天奖。.

新!!: 旦角和周云娟 · 查看更多 »

周彌彌

周弥弥(),生于上海,台湾越剧演员,擅长旦角,被称作“台湾越剧皇后”。1949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2年起登台演出。1975年,成立再兴青年越剧团。代表作品有越剧《红楼梦》、《白蛇传》、《孟丽君》、《盘夫索夫》、《辽宫春秋》、《花中君子》等。.

新!!: 旦角和周彌彌 · 查看更多 »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亦作《怡情佚史》、《群花宝鉴》,清代陈森所著的一部描写狎优风气的长篇小说,共60回。陈森是常州人,科举常年不得意,40岁后放弃科举。他寓居北京时常与优伶交往,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新!!: 旦角和品花宝鉴 · 查看更多 »

六柱制

六柱制是粵劇內有關行當的戲班制度。粵劇的行當原為「末」、「生」、「旦」、「淨」、「--」、「外」、「小」、「夫」、「貼」、「雜」的十大行當。因為戲班常常遠赴外地表演,大型編制使戲班支出龐大。後來,經過抗日戰爭和電影興起後,戲班收入不斷減少。戲班的編制被精簡為以六位台柱為主,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

新!!: 旦角和六柱制 · 查看更多 »

剃髮易服

--髮易服或薙髮易服,乃指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治者强令其统治下包括漢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的男子改剃滿族髡髮髮型的“--髮令”(或稱“薙髮令”),以及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這些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主要是針對漢族,政策實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區別服從者和反抗者,方便統治。剃髮令在明末清初引起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反抗者在清初一度遭致清廷的血腥鎮壓。剃发、易服与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 “剃发易服”政策從清初的暴力鎮壓到康熙年間及康熙以後的潛移默化,對後來中國的髮式及服飾有明顯影響。.

新!!: 旦角和剃髮易服 · 查看更多 »

玉卿嫂

《玉卿嫂》是白先勇早期作品,是一部中篇小說,也是白先勇早期小说中最长的。1960年刊於《現代文學》第一期。至今已拍攝成多部電影,是為燴炙人口的戲劇。但文筆仍不夠成熟,欧阳子觉得《玉卿嫂》结构“比较松散……好像作者有太多话要说,有点控制不了自己似的”。.

新!!: 旦角和玉卿嫂 · 查看更多 »

王瑶卿

王瑶卿,清末民国京剧旦角演员、戏曲教育家。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瑶卿为艺名,斋名古瑁轩,晚年改作瑶青。原籍江苏清江(淮阴),生于北京。其弟王凤卿。 1881年(清光绪七年)生於北京宛平。九岁开蒙学青衣,兼习刀馬旦,十岁丧父,在三庆班从崇富贵学武旦,十二歲從著名京劇教師謝雙壽學花旦戲,後向張芷荃學青衣戲,向杜蝶雲學刀馬旦戲,後又向著名京劇青衣陳德霖學戲,与王琴侬、梅兰芳、姜妙香、王蕙芳、姚玉芙并称陈德霖的六大弟子。十四岁时开始在三庆班借台演出了第一出戏《祭塔》,专攻青衣;後在小鴻奎科班。曾任清朝“内廷供奉”,常出入紫禁城,为皇族演唱。1906年入同庆班与譚鑫培长期合作。出演《汾河湾》、《武家坡》等剧时,两人都能别出心裁,追求新意,使当时观众折服。1909年挑班演出,与谭鑫培并称梨园汤武。艺术上善于革新、发展,排演旧戏,常改腔、改做工、改扮相、改戏词、改情节,使旧戏面目焕然一新。并能自编新戏。其新编、改编剧目有《棋盘山》、《金猛关》、《万里缘》、《穆天王》、《庚娘传》、《琵琶缘》;在表演方面,他对京剧艺术的丰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他打破传统,集青衣、刀马旦、花旦之长,创造了一种新行当——花衫,被戏曲理论家徐凌霄誉为“非青衣、非花旦、卓然自成一宗”,世称“王(瑶卿)派”。在刀马旦的行当中,他废除了踩跷,改穿薄底靴。又以善创新腔著称。长期在北京演出,1926年后,45岁左右因嗓子“塌中”脱离舞台,从事教育工作。“四大名旦”及張君秋、杜近芳等均曾受业于他。1930年代以后的京剧旦行演员大多出于王门,在京剧界被尊为“通天教主”。后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国剧传习所任教。1949年北京一解放,著名戏剧作家田汉按中国共产党的指示,接管了国民革命军第208师的“四维剧校”,建立新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建校伊始,校长田汉即聘王瑶卿等著名老艺师到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名誉教授,北京市文联理事,任中国戏曲学校顾问,中国文联委员。1951年后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其授课论艺部分制有唱片,题名《王瑶卿说戏》。老舍建国后与其有往来,并在演讲中以王瑶卿为例勉励曲艺工作者要创造新腔。.

新!!: 旦角和王瑶卿 · 查看更多 »

王金櫻

王金櫻,原名王仁心,早期藝名王金英、小貓仔;台灣歌仔戲女演員,工旦行,現在是河洛歌子戲團藝術總監。 曾在各無線電視台 台視、中視 、大愛電視主演電視歌仔戲。扮相甜美、身段柔軟。 以與柳青、楊麗花、黃香蓮、郭春美、李如麟、唐美雲、許亞芬、小咪等的對手戲見知於世。 現主要參與大愛電視唐美雲歌仔戲團 菩提禪心 之高僧傳演出。 曾在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及前身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歌仔戲科系兼任副教授。.

新!!: 旦角和王金櫻 · 查看更多 »

王杏花

王杏花(),生于中国浙江新昌蟠龙村,越剧女演员,擅长旦角,与施银花、赵瑞花、姚水娟并称“三花一娟”。1931年,开始学习越剧。同年到上海演出。王杏花擅演青衣、闺门旦,并力求变革,代表作有越剧《叶香盗印》、《玉堂春》、《孟丽君》等。.

新!!: 旦角和王杏花 · 查看更多 »

王滨梅

王滨梅,浙江玉环人,越剧女演员,擅长旦角,国家一级演员。1980年,进入浙江艺术学校越剧科。1986年,进入浙江越剧团。擅长傅派、金派、吕派等越剧流派,嗓音甜美。代表作品有越剧《孟丽任溶溶君》《孔雀东南飞》《何文秀》《盘夫索夫》,越剧电视剧《天之骄女》《秋瑾》等。1999年主演的越剧电视剧《贤母宝璧记》获中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

新!!: 旦角和王滨梅 · 查看更多 »

王惠 (豫剧)

王惠(1963年生),女,河南省孟县人,豫剧旦角,常香玉派传人。现为河南省豫剧一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新!!: 旦角和王惠 (豫剧) · 查看更多 »

王文娟

王文娟(),生于中国浙江省嵊县(今为嵊州市)黄泽镇坑边村,越剧演员,擅长旦角。丈夫为导演孙道临.

新!!: 旦角和王文娟 · 查看更多 »

琼剧

剧,又称瓊州劇、海南戏,是中国海南省的民間戏曲剧种。瓊劇是南方戲劇的其中一個支系,主要以海南話為戲曲語言,因此流行地域限于海南島及两广(廣東、廣西)之间。.

新!!: 旦角和琼剧 · 查看更多 »

祁劇

祁劇,又稱為「祁陽劇」、「邵陽祁劇」、「湖南班子」,是一個在湖南祁陽形成的地方劇種。祁劇是揉合了唱功及做手的表演藝術。它廣泛流傳於湘、贛、粵、桂四省。 祁劇的行當分為生、旦、-丑-、淨四行。 無論劇目、音樂唱腔、臉譜服飾,祁劇都有鮮明的特色。祁劇分永河、寶河兩大流派,永河彈腔戲較多,寶河高腔戲較多。高腔是祁劇中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一種聲腔。現在還保留著「帽形燥鼓」這種古老的樂器。傳統劇目,十分豐富,共有941個,其中整本272個,散折669個。.

新!!: 旦角和祁劇 · 查看更多 »

秦腔

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西秦戲」、“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聲),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秦腔開创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新!!: 旦角和秦腔 · 查看更多 »

程砚秋故居

程砚秋故居是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在北京的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三条39号(原为报子胡同18号)。.

新!!: 旦角和程砚秋故居 · 查看更多 »

童芷苓

童芷苓(),祖籍江西南昌,出生于天津,京剧演员,工旦行。 童芷苓早年曾在圣功女学、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习,后回家从师学艺。11岁时便出演《女起解》,此后又演过《武家坡》、《虹霓关》等。1939年,与其父童汉侠一同组建公益社(后改名为苓剧团,其父任社长),演出过《大英杰烈》、《奇双会》、《花田错》等剧目。同年在《大风报》主编沙大风介绍下,拜荀慧生为师,后曾出演《霍小玉》、《元宵谜》、《香罗带》、《红娘》、《红楼二尤》等荀派剧。同时她还钻研四大名旦其余各派之长,曾自学程派《锁麟囊》,1947年又拜梅兰芳为师。后在上海定居,1955年加入上海京剧院,排演过《二度梅》、《赵一曼》、《尤三姐》、《武则天》、《送肥记》、《海港》等风格各异的剧目。同时她还经常涉猎电影,《尤三姐》、《宋士杰》、《傲蕾·一兰》等影片中都有她的身影。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文革后任教于上海市戏曲学校。1987年前往美国定居。1995年在美逝世。 童芷苓之兄童遐苓、童寿苓,妹童葆苓,弟童祥苓皆为京剧演员。.

新!!: 旦角和童芷苓 · 查看更多 »

竹馬陣

竹馬陣始於清雍正9年(1732年),由一位竹馬陣師傅攜帶「田都元帥」金身乙尊輾轉至山東後,再自山東蒞台,首先落腳於屏東;最後與所信奉的「田都元帥」定居於台南市新營區土庫里。田都元帥威靈顯赫,有求必應,於是成為土庫的守護神,村民建廟奉祀名為「土安宮」。經文化部、臺南市政府核定為臺南市定傳統表演藝術,亦是首批登錄傳統表演藝術之陣頭。   「竹馬陣」應當是屬於清朝時中國大陸南方的劇種,不過現在大陸已失傳亦不見文獻記載。這位從唐山來的師傅教村民「竹馬陣」,以後代代相傳迄今將近270年。「竹馬陣」命名自12生肖中的「馬」,意思是祈求「祿馬交馳,大富大貴」;另有一說是馬在十二生肖中扮成「白馬書生」,在古代以讀書人為貴的觀念下,乃將此十二藝陣命名為「竹馬陣」。。近年來,由於竹編12生肖模型技術已失傳,改以服飾代之,並在臉上依照生肖的屬性畫上面譜或戴上頭冠。如「龍」扮者臉上塗以紅色底,再畫面譜;戴上龍的頭冠。旦角則頭飾珠花彩帶,不畫面譜。演員不具有上下場的觀念,屬落地掃演出型態。演員妝扮屬於醜扮,演員人數以二人與三人為主,但三人演出有時並不是為了劇情所需,而是為演出排場之美觀而安排;演出場地為平地上的廣場,可讓觀眾四面可欣賞;演員的身段動作相當簡單,並不斷重複表現,而且演出行進是以前後方向為主。   「竹馬陣」是一種兼具宗教性、藝術性、音樂性和戲劇性的綜合文化活動。12名演員出陣,無女性演員,除了有祈福鎮煞作用,其中包涵南管樂器演奏,梨園的身段、唱腔,亦為當地農閒的娛樂。全部以歌唱藝弄作為表演,一組完整的藝弄演出包括有「環繞藝弄」、「按生肖順序,各自表演一次」、「對弄及三人弄」的一組完整的藝弄演出。是歌唱演奏之音樂近似南管樂,約有一百首樂曲,如〈元宵十五〉、〈看燈十五〉、〈將軍走〉、〈陳三五娘〉、〈牽君手雙〉等,每曲名稱都有特定劇情含意均呈現在唱詞哩,歌唱時一曲接一曲依照劇情發展的連貫性,展現歌聲和音樂的美。 可惜竹馬陣有一個「教外別傳」的神咒禁忌,只能傳當地人,且傳男不傳女。如今僅存的演出藝人不過10多位,平均年齡60幾歲,迫使「竹馬陣」有後繼無人,藝陣失傳之虞.

新!!: 旦角和竹馬陣 · 查看更多 »

筱丹桂

筱丹桂(),原名钱春韵,学艺后曾用名钱春凤。生于浙江省嵊县长乐镇。民国时期著名越剧女演员,擅长旦角,为“越剧十姐妹”之一 1930年,开始学戏。因其出色表演,是最早被称为“越剧皇后”的演员。1947年8月,联合尹桂芳等,义演越剧《山河恋》,史称“越剧十姐妹”。1947年10月13日,自杀身亡,临死前她在床上写下了“做人难,难做人,死了”八个字。 唱腔优美,师承施银花而独具特色,文武兼长,时称“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桂”(三花指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一娟”指姚水娟)。代表作《樊梨花》(饰演樊梨花)《玉蜻蜓》(饰演王志贞)《再生缘》、《碧玉簪》、《西厢记》等.

新!!: 旦角和筱丹桂 · 查看更多 »

筱兰芳

筱兰芳(),本名陈美根,浙江绍兴人,绍剧演员,工旦行。 筱兰芳出生于戏曲世家,父亲陈祥发(艺名武旦阿兔)为绍剧武旦。受家庭影响,她自幼爱戏,曾参加越剧坐唱班,1940年进入绍兴乱弹戏班。1945年加入筱昌顺组建的昌顺舞台,并因慕梅兰芳之名而取艺名“筱兰芳”。1946年曾在上海浙东大戏院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组建易风绍剧团并担任团长。1960年易风绍剧团并入新民绍剧团,她出任副团长。 筱兰芳出演的戏多源自京剧,包括《樊梨花》、《玉堂春》、《临江驿》、《双阳追狄青》、《吕布与貂婵》、《穆柯寨》、《红鬃烈马》、《四进士》、《汉光武复国走南阳》、《秦香莲》等剧目,常与钱慧韵演对手戏。 2015年8月14日,筱兰芳在上海逝世,终年90岁。.

新!!: 旦角和筱兰芳 · 查看更多 »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省港澳地區的艺术瑰宝,隨著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新!!: 旦角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粵語長片

粵語長片,指香港20世紀40至70年代製作的粵語長篇電影,其中多為黑白畫質,劇情則以民間傳說和市井生活為主,節奏相當緩慢。 粵語長片乃起源於粵地引入有聲電影之時,自20世紀30年代已有所出;上海的天一影片公司於1933年开拍首部有声粤语片《白金龙》,由薛觉先主演,导演邵醉翁(邵逸夫长兄)与汤晓丹,香港首映一月票房超过十万元,大获成功。开创了粤语片先河。1935-1937年香港拍摄了157部电影,全部是粤语片。国民政府属下的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宣布从1937年7月1日起禁止拍摄及上映方言电影,粤语片首当其冲。多家电影公司组成的华南电影协会,发起大规模的「粤语片救亡运动」,迫使国民政府同意延迟三年执行。后抗日战争爆发,有关禁令不了了之。 40年代為發展期;50、60年代為鼎盛之時,星光熠熠、人才輩出、佳作紛陳,每年攝製量達二、三百部,差不多每天便有一部粵語片誕生,產量非常驚人;70年代急劇轉下。1973年,楚原重拍《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纪录,之后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等喜剧大受欢迎,粤语片才全面走向复苏,甚至反过来压倒国语片,成为港产片的主要语言。粵語長片亦成為當時的「港產片」。 限於當時的技術、成本,粵語長片多為黑白畫質,部分以彩色畫質的,都冠以「七彩」二字於片名前,如《七彩胡不歸》、《七彩滿天神佛》等。 粵語長片多以人生百態、市井生活等為題材,能反映當時低下層人民生活的境況,故事中的主角為人正直,遭小人多番陷害,吃了苦頭,得到同事、好友的同情、支持,最後雨過天青,受人敬重。亦有道德教育理念在其中,因而備受百姓歡迎。因這些片子能勾起市民美好的回憶,所以至今仍有人對粵語長片念念不忘。 因為粵語長片,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香港影壇巨星,如謝賢、呂奇、蕭芳芳、陳寶珠、薛家燕、馮寶寶、雪妮、曾江、胡楓、周驄、張英才、林鳳、李香琴、南紅、嘉玲等,至今仍有部分演員活躍於娛樂圈。 早年無線電視翡翠台有於深夜時分甚至上午部分時段播放粵語長片,但目前已經沒有這樣的安排,現在只有無綫網絡電視 TVB粵語片台 24小時不間斷播放。對於說粵語的長者而言,粵語長片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如同一日三餐,不可或缺。而部分港產片(如《新難兄難弟》)、港劇(如《難兄難弟》)等,亦常借鑒於粵語長片的經典元素。.

新!!: 旦角和粵語長片 · 查看更多 »

红线女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廣東开平人,生于广州西关,著名粵劇演員,人称“女姐”,代表作《紅燭淚》、《昭君出塞》及《荔枝颂》,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女腔(大陸官方稱為「红腔」)。.

新!!: 旦角和红线女 · 查看更多 »

結志街

結志街(Gage Street)在香港中環,它在近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處,有一家常見於香港文化及本土飲食雜誌的茶餐廳,名叫蘭芳園。 結志街是中環的街市區,街上沿途有不少街邊賣濕貸的小商販,包括賣鮮魚蝦蟹的、粮油雜貨、雞鴨鵝、旦、菜、瓜、生果、豬牛羊肉,有新鮮的,也有凍肉。 20世紀初孫中山策劃興中會反清起義時期,革命先鋒楊衢雲創立的香港革命基地輔仁文社亦位於結志街。.

新!!: 旦角和結志街 · 查看更多 »

点翠

点翠,是中国传统贵金属加工技艺。即用翠鸟羽毛镶嵌于金属底座上,制成首饰和工艺品,如扇子、屏风等。以点翠制作的首饰最为常见,又称点翠头面。并非所有翠鸟羽毛都可用,通常使用蓝耳翠鸟,以及白胸翡翠和蓝翡翠的羽毛。中国大陆更为常见的普通翠鸟并不用于点翠制作。 此项技艺兴盛于明清时期,于乾隆朝达到高峰。民国初年,由上层社会流行于民间。但随着翠鸟数量的减少,至1933年中国最一家点翠工场关闭。中国现行法律下,蓝耳翠鸟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胸翡翠和蓝翡翠虽不属国家级保护动物,但在部分省份仍受到保护。.

新!!: 旦角和点翠 · 查看更多 »

男旦

男旦又稱乾旦,即男性演员饰演戏剧中的旦角,与之相对的女性旦角称为坤旦。这种表演形式存在于古今中外各种表演艺术中。究其原因,为封建时代女子无权登台演出。由於男旦身為男性,扮演女性時往往會刻意多做些女性化的動作,務求肖似人們眼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而坤旦因為身為女性,反而比較容易忽略突出女性特徵,因此男旦在表演中相对坤旦存在一定优势。在20世纪初曾有著名的京剧“四大名旦”,均为男旦。当时,男旦普遍要练习跷功,他们穿上特制的跷鞋用以模仿小脚女性姿势。其过程几乎如同缠足一样痛苦。 目前日本的歌舞伎仍然以男性飾演旦角。.

新!!: 旦角和男旦 · 查看更多 »

燕蘭小譜

《燕蘭小譜》是在清乾隆五十年,由旅居北京的文人吳長元(署名安樂山樵)所著的一本描寫當時北京男性旦角演員的著作,反映了解當時北京的戲劇發展,以及士優之間的關係。 《燕蘭小譜》前面的弁言、例言及最後以及由作者友人西塍外史所作的題詞之外,內文共五--,第一--為以蘭花為喻來詠演員的詩,二至四--為當時北京(分成花部、雅部)個別演員的描寫介紹及歌詠的詩。第五--為演員相關軼事及詩詞的雜錄。 這一類的著作在當時被稱作花譜,在清代中後期相當盛行,其中除了描寫演員演出上的特色之外,更多的是將男性旦角演員的外貌及氣質以傳統用來描寫女性的文字來呈現,並表現出欣賞愛慕之情,反映了在禁止官員挾妓和禁止女演員演出的清代中葉北京,文人與旦角演員之間常可能有的曖昧關係。(另一反映這個文化現象的是小說《品花寶鑑》) 《燕蘭小譜》即是現存清代的花譜中年代最早的一部,其後的類似著作,多模仿本書的體例及寫作方式,甚至在序言中即自承繼承了《燕蘭小譜》的寫作。 Category:男同性戀文學 Category:清朝戏曲 Category:清朝典籍 Category:中国LGBT题材作品.

新!!: 旦角和燕蘭小譜 · 查看更多 »

白玉堂 (粵劇演員)

白玉堂(),原名畢琨生,又名畢釗南,廣東花縣人,著名粵劇演員。出身海員家庭,父親畢善福,堂兄畢勁持(藝名黃腫美),同胞兄長畢釗倫都是海員工人。 三歲隨親人往香港,六歲回鄉讀書,十一歲失學,十二歲學粵劇,拜小生靚全為師。最先是在白駒榮的戲班裏演出,取藝名「靚南」。由於在《五鼠鬧東京》表現突出,從此改藝名為「白玉堂」。 他擅演「大審戲」及「袍甲戲」,曾長期隸屬新中華劇團,與名旦肖麗章、陳艷儂合作。20世纪20年代,白玉堂先後在樂同春、新中華、永壽年、定乾坤、孔雀屏、唐天寶、勝中華等戲班演出。除在廣東港澳演出外,還到過美國、越南、新加坡等地演出。後來更自組興中華戲班。劉美卿、黃君武也成了白玉堂的徒弟。 1950年定居香港,育有三子五女。著名演員尤敏是他的女兒。他有徒弟黄君武。 Category:香港天主教徒.

新!!: 旦角和白玉堂 (粵劇演員) · 查看更多 »

白玉霜

白玉霜,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河北灤縣古冶人,蓮花落藝人李景春之女,著名評劇女演員,主演旦角。 11歲,她隨藝人劉某學唱京韻大鼓。14歲,她跟隨孫鳳鳴改習蹦蹦戲,學得《花魁從良》、《馬寡婦開店》、《花為媒》、《秦雪梅弔孝》、《茶瓶計》等戲目。曾經與張麗雲、雪玉茹在孫鳳鳴的戲班輪流擔任主角,於濟南、青島、大連一帶演出。1934年,應邀赴上海,與鈺靈芝、愛蓮君合作演出《花為媒》、《空谷蘭》、《桃花庵》、《馬震華哀史》、《珍珠衫》等等。後來又與京劇演員趙如泉合演京評兩腔的《潘金蓮》。從此受到上海人士的重視。1937年,回到北京開明戲院作長期演出。由於她和喜彩蓮、芙蓉花等人的共同努力,使年輕的評劇慢慢成熟起來。她與劉翠霞、愛蓮君、喜彩蓮各自創造了獨具風格,被稱評劇「四大名旦」。 她功架細膩,尤精於唱,勇於革新,是「白派」的創始人。她創造了一種低迴婉轉的獨特唱法,加強了評劇唱腔的抒情性。她還把南胡加入在伴奏樂器中,對評劇藝術的建樹良多。養女「小白玉霜」-李再雯繼承了她的藝術風格並有所發展。.

新!!: 旦角和白玉霜 · 查看更多 »

花衫旦

花衫旦,簡稱花衫,是戏曲中的行當名称,是旦的一种,为综合青衫旦、花旦艺术特点而来的新旦角类型,性格比青衫活泼,比花旦庄重。有王瑶卿首创。.

新!!: 旦角和花衫旦 · 查看更多 »

莆仙戏

莆仙戏(莆仙語:Pó-sing-hi̍),又名“兴化戏”(Hing-hua̍-hi̍),是福建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语地区。,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新!!: 旦角和莆仙戏 · 查看更多 »

青衣 (戏剧)

青衣,又称正旦,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类女角色,属于旦角。青衣在旦行里处于最主要的位置,所以也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新!!: 旦角和青衣 (戏剧) · 查看更多 »

衣笠贞之助

衣笠贞之助()是日本昭和年间的一位电影导演。 生于日本三重县龟山市的烟草商家庭,原名小龟贞之助。早年担任歌舞伎"女形"(男扮女装的旦角)演员。自1917年开始以表演同类电影角色。后来因为女演员的引入而改行导演。1920年导演第一部电影。1929年游历欧洲和苏联,学习西方电影技术。一生导演了118部电影,其中很多是和演员长谷川一夫合作。.

新!!: 旦角和衣笠贞之助 · 查看更多 »

顧正秋

顧正秋(),原名丁祚華,又名丁蘭寶,生於中國南京,台灣京劇演員,工旦行,被推崇為「一代青衣祭酒」。.

新!!: 旦角和顧正秋 · 查看更多 »

行當

行當(ㄏㄤˊ ˙ㄉㄤ, háng dɑng)是中國戲曲的術語,指戲曲中各演出角色的「分類」,簡稱為「行」。以京戲為例,就分有生行、旦行、淨行與-丑-行四種行當。 行當可以說是演出角色的類型分類,也可以說是不同角色的演出風格分類,通常相同行當之間的角色表演風格差異較小,不同行當間的角色表演風格差異較大。.

新!!: 旦角和行當 · 查看更多 »

颜恝

恝,浙江嘉兴人,越剧女演员,擅长旦角,为一级演员。1980年,进入浙江艺术学校越剧班学习。1986年,进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颜恝扮相秀丽,唱腔动人,师承傅全香。代表作有越剧《西厢记》《琵琶记》《红丝错》等。.

新!!: 旦角和颜恝 · 查看更多 »

香港2009東亞運動會閉幕典禮

2009年東亞運動會閉幕典禮於香港時間2009年12月13日晚上8時正在九龍香港體育館舉行,分為儀式及文藝表演兩個部分,全長約兩個小時。.

新!!: 旦角和香港2009東亞運動會閉幕典禮 · 查看更多 »

許秀年

許秀年(),出生於雲林縣麥寮鄉麥津村,台灣知名歌仔戲女演員。1970年代至1990年代之間,先後與楊麗花、李如麟、黃香蓮等電視歌仔戲演員合作,獲得「永遠的娘子」封號。身為專業歌仔戲演員,從內台戲基礎開始打起,許秀年陸續於電影、電視劇演出,1990年代起更跨足劇場公演,藝術成就非凡。.

新!!: 旦角和許秀年 · 查看更多 »

高安锣鼓戏

安锣鼓戏系高安采茶戏的一种,因演唱时仅用锣鼓击节而得名。此戏萌发于清康熙年间,源于民间灯彩和采茶,故俗称“灯班”、“采茶班”。 高安民间风俗,人们上山采茶唱《开茶园》、《采茶》等;春节玩灯唱《观音赞》、《庆神仙》等。后来,由此而演变成由一旦角登台演戏,称单台戏,如《千家景》、《打戒箍》、《拣棉花》、《卖西瓜》、《戒赌》等,这便是最初形成的锣鼓戏。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发展为一旦一丑演出的爱情戏,又称对子戏,象《小卖花》、《下南京》、《补碗》、《游湖》等。尔后又发展为由生、旦、丑3个角色3个场面的“三角班”。此时仍为小戏,戏班均为业余班社。嘉庆年间(1796年一1820年)成为半班,能演袍带戏,遂成专业班社。是时比较出名的班社21个,名艺人160余人。 清光绪至民国初年,为锣鼓戏鼎盛时期,所演剧目大小三四百个。小戏多表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如《锄棉花草》,《锄豆草》、《拣棉花》,《锄麦草》等。大戏则多为悲欢离合的因果报应及爱情戏,如《乌金记》、《破镜记》、《南瓜记》、《耳环记》、《乌江渡》等。后因丝弦戏的兴起,锣鼓戏无力竞争,逐渐走向衰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锣鼓戏班社及艺人所剩不多。1950年登记后,锣鼓戏与丝弦戏艺人编成两个演出组,下乡巡回演出。1955年两组合并,1957年,调原高安锣鼓戏艺人到奉新县落户,成立奉新县采茶剧团。 锣鼓戏的特点是锣鼓伴奏,因没有其它声乐伴奏,此戏之锣鼓点子别具风格,既可烘托人物喜,怒,哀,乐之各种情绪,又能强化人物的形体动作。常用锣鼓点有《桥槌》、《涉水》、《画眉跳梁》,《羊子顶斗》、《水推磨》、《四面清》、《耗子缠梁》、《水上游》、《翻山》、《水推浪》、《观景》等。 锣鼓戏的表演洒脱相犷,节奏性强,注重歌舞说唱。丑角常用矮子步,小旦常用云走、碎步,悲痛时常用甩发,有的戏目丑角夹伴有“口中吐火”、“双手玩蛇”、“玩伞”等技巧。.

新!!: 旦角和高安锣鼓戏 · 查看更多 »

高玉倩

玉倩()女,原名高晨、高永蒨,生于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京剧旦角演员。.

新!!: 旦角和高玉倩 · 查看更多 »

高腔十三絕

高腔十三絕又稱作京腔十三絕,是指中國清朝康熙至乾隆初年以演出高腔(即京腔)著名的十三個演員,他們的名字分別是霍六、王三禿子、開泰、才官、沙四、趙五、虎張、恒大頭、盧老、李老公、陳丑子、王順、連喜。 高腔十三絕大多是出自民間,其中包括了生旦淨--等主要行當。他們在北京地區的活躍,代表了在中國戲劇史上,明末清初極盛的昆曲,逐漸在北京的民間為弋陽腔及京腔(為弋腔與北京當地語言結合而成)所取代,在他們以及京腔六大名班的努力之下,京腔在康熙至乾隆中期,成為北京最受歡迎的劇種。一直到乾隆中期,四川人魏長生帶入秦腔之後,京腔的聲勢才逐漸下降。 Category:中国戏曲演员并称 Category:清朝北京 Category:清朝戏曲 Category:北京文化史 Category:中国名数13.

新!!: 旦角和高腔十三絕 · 查看更多 »

魏云 (豫剧)

魏云(1936年-2007年12月5日),女,河南郑州人,豫剧旦角。.

新!!: 旦角和魏云 (豫剧) · 查看更多 »

魏长生

魏长生(),字婉卿,四川金堂县人。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清乾隆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

新!!: 旦角和魏长生 · 查看更多 »

魏海敏

魏海敏(),本名魏敏,台灣著名京劇女演員,是京劇梅派傳人之一,現任國立國光劇團當家青衣。擁有個頭、扮相、嗓音等各種京劇演員優質條件,許多人形容魏海敏是天生“祖師爺賞飯吃”的好角兒。 幼年進中華民國海軍海光劇隊附設海光劇藝實驗學校學習京劇表演藝術,工旦行。先跟梅蘭芳的女弟子秦慧芬學京劇梅派表演藝術,1991年拜師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在2008年挑戰梅、程、荀、張四大名旦演出方式向大師致敬。畢生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推廣與創新,曾獲得中華民國的國家文藝獎及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中國大陸的中國戲劇梅花獎等獎項。.

新!!: 旦角和魏海敏 · 查看更多 »

谢群英

谢群英(),中国浙江绍兴人,越剧演员,擅演旦角,为中国国家一级演员。1976年,进入桐庐越剧团。1994年,进入杭州越剧院。代表作有《盘夫索夫》《碧玉簪》《流花溪》等。她的越剧表演师承金采凤,演唱中真假声并用,独具特色。1998年,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5年,获得第三届中日戏剧友谊奖。她出演的影视作品有:越剧电影《绣花女传奇》、《桐花泪》,越剧电视剧《梨花情》等。.

新!!: 旦角和谢群英 · 查看更多 »

费翠棠

费翠棠(),中国浙江省嵊县赵马村人,越剧男演员,擅长旦角,为越剧小歌班时期四大名旦之一。1909年,师从马潮水。1917年起到上海演出。费翠棠擅演青衣,代表作有《碧玉簪》(饰演李秀英)、《琵琶记》、《珍珠塔》、《玉连环》等。.

新!!: 旦角和费翠棠 · 查看更多 »

越剧

越剧,中国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上海,主要流行于苏浙沪等地区,目前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新华网 越剧曲调婉转柔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采用了越剧的曲调。 越剧在早期只有男演员,进入上海发展后因女班演出广受欢迎,发展为各角色均由女演员扮演的女子越剧。1949年后,开始招收部分男演员,但现在仍以女子越剧为主。越剧原来流行于苏浙沪一带,后在中國广受欢迎。 越剧舞台语音的基础语音是嵊县方言音。在越剧发展过程中,越剧语音在嵊州方言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州音韵和官话的语音,这促使越剧扩大了观众范围。 2006年5月,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 旦角和越剧 · 查看更多 »

越剧服装

越剧服装是指越剧在舞台演出所用的服装。越剧受京剧古装戏和话剧历史剧两个方面的影响。服装色彩上多用中间色,力求简洁淡雅。在样式设计上,特别是对于旦角而言,多借鉴仕女画。裙子多为百褶裙。.

新!!: 旦角和越剧服装 · 查看更多 »

越调

“越调”,流行于河南大部、山东、陕西南部、安徽西部以及湖北北部等地区,历史悠久,为河南三大剧种之一。因其伴奏乐器以四胡为主,故又被称作“四股弦”。2007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 旦角和越调 · 查看更多 »

趙燕俠

趙燕俠(),祖籍河北,中国共产党員,京剧演員,工旦行,師承諸茹香、荀慧生等多位先生,京剧旦角“赵派”艺术创始人。 曾自組燕鳴社(后來的燕鳴京劇團),1961年起參加北京京劇團(現在的北京京剧院)。 1979年起出任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現已離休。 1980年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演出作品有《紅梅閣》(李慧娘救裴)、《紅娘》、《辛安驛》、《碧波仙子》、《白蛇傳》和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蘆蕩火種》(后來的样板戏《沙家浜》等)。 2008年1月26日,她和張春華、李金泉、王金璐、譚元壽、杜近芳、梅葆玖、刘秀荣、楊秋玲、李世濟、孙毓敏、刘长瑜、李長春、李维康、叶少兰、張幼麟、李荣威、周仲博、汪慶元、尚長榮、陳少雲、王梦云、孫正陽、關棟天共同列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2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Category:中国女演员 Category:京劇演員 Category:旦行演员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趙姓.

新!!: 旦角和趙燕俠 · 查看更多 »

黄依群

依群(),生于中国浙江省,导演,越剧演员,为中国国家一级演员。.

新!!: 旦角和黄依群 · 查看更多 »

车鼓弄

车鼓弄又名弄车鼓、車鼓陣,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娱乐形式。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在台灣,名為車鼓陣的弄車鼓為主要的陣頭之一,其音樂也常見於道教及台灣民間信仰的祭典上。.

新!!: 旦角和车鼓弄 · 查看更多 »

郭小莊

郭小莊(),生於台灣臺北縣(今新北市),籍貫河南省滑縣,台灣京劇演員,工旦行,中國文化大學畢業,基督徒。 她從小進中華民國空軍大鵬劇隊附設的學生班(大鵬劇藝實驗學校,俗稱「小大鵬」)學京劇表演藝術,師從蘇盛軾等先生。十五歲時於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俞大綱門下學戲劇文學,並開始發現「年輕人已不看京劇」的斷層危機。1970年代,曾以演員身分活躍於中視電視劇《一代紅顏》與電影《秋瑾》等演出。1977年俞大綱過世,成為她發願讓京劇迎向現代社會的契機。 1979年成立「雅音小集」(由畫家張大千所命名)之後,專注於京劇表演,由於雅音的戲碼為京劇呈現出嶄新風貌而廣受好評。主要演出作品有《王魁負桂英》、《白蛇與許仙》、《感天動地竇娥冤》、《梁祝》、《韓夫人》、《劉蘭芝與焦仲卿》、《孔雀膽》(《通濟橋》)、《紅綾恨》、《問天》、《瀟湘秋夜雨》、《歸越情》等。《問天》和《瀟湘秋夜雨》請來北京中國京劇院(現在的中國國家京劇院)的李廣伯參加創作,《歸越情》請了天津京劇院的續正泰。 1995年曾在中視主持訪談性節目「跨世紀成長-青春少年家」數集。 曾獲頒十大傑出女青年、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等,人生故事還列入台灣的國小與高中教材中。 2006年7月受洗成為基督徒。.

新!!: 旦角和郭小莊 · 查看更多 »

赵欣伯

赵欣伯(),满族,順天府宛平县人,中華民国、满洲国的政治人物、法学家。.

新!!: 旦角和赵欣伯 · 查看更多 »

闺门旦

闺门旦,戏曲中的行当名称,是旦的一种,一般指尚未出嫁的年轻女子。.

新!!: 旦角和闺门旦 · 查看更多 »

葉青 (臺灣)

葉青(),小名阿雲,台灣苗栗人,歌仔戲名伶,行當為小生,尤擅於較為冷峻的角色。在家中排行第四。繼父杜清駿為高雄縣岡山鎮地區戲班胡琴弦手,母親葉月英則為小旦。.

新!!: 旦角和葉青 (臺灣) · 查看更多 »

金静

金静(),越剧演员,中国国家一级演员,擅长旦角,著名戚派花旦,在唱腔和表演上博采众长,维妙维肖。 1983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后进入上海静安越剧团。 2004年,进入上海越剧院。 2007年,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饰演薛宝钗。代表作有《血手印》、《梁祝》、《玉堂春》、《白蛇传》、《玉蜻蜓》、《王老虎抢亲》、《秋海棠》、《红楼梦》等。.

新!!: 旦角和金静 · 查看更多 »

老旦

老旦是戏曲中的行当名称,是旦的一种,指老年女性角色 。.

新!!: 旦角和老旦 · 查看更多 »

陶琪

陶琪(),中国江苏苏州人,女,越剧演员,中国国家一级演员。擅长旦角,师从袁雪芬。 代表作品有《莫愁女》、《宝莲灯》、《侯门之女》、《红楼梦》、《柳毅传书》《劈山救母》等。1999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3年获得白玉兰奖。.

新!!: 旦角和陶琪 · 查看更多 »

陈素珍

素珍(),生于中国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琼剧女演员,擅长旦角,一级演员。.

新!!: 旦角和陈素珍 · 查看更多 »

陈洁

洁()是中國的影视女演員。毕业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現在是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學士。曾在北京京剧院学习了七年的武旦表演。 最爱的人是妈妈,父亲已去世。陈洁便担当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新!!: 旦角和陈洁 · 查看更多 »

折,中國戲曲雜劇的段落,相當於明清傳奇的一「出」或「齣」,或現代戲劇的一幕。 元代雜劇以同一宮調寫曲,一套曲子由頭至尾唱完,叫做一折;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結構上,雜劇慣例一本4折演完一完整故事,偶有一本5或6折,王實甫《西廂記》最為獨特,全劇共有5本21折。演出時,一折中的整套曲子,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獨唱,其他角色只有對白,不能唱曲。 Category:中国戏剧 Category:戲曲.

新!!: 旦角和折 · 查看更多 »

林顯源

林顯源(2月21日生),台灣戲曲乾旦(男旦)演員,戲曲及影視編劇、戲曲及話劇導演、製作人。籍貫為台灣宜蘭縣五結鄉,出生於台灣台北市。.

新!!: 旦角和林顯源 · 查看更多 »

李莎 (川剧演员)

李莎()女,四川广汉人,川剧旦角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新!!: 旦角和李莎 (川剧演员) · 查看更多 »

李淑勤

李淑勤,中國著名粵劇花旦,是佛山市青年粤剧团的副团长,亦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得主。.

新!!: 旦角和李淑勤 · 查看更多 »

杨门女将 (京剧)

《杨门女将》是1959年由范钧宏、吕瑞明所编的京剧剧目,改编自扬剧《百岁挂帅》,并参考了杨家将传说《十二寡妇征西》。在吸取了杨剧《百岁挂帅》中“寿堂”、“比武”两场情节的基础上,作者还改写了“廷辩”,并增写了“请缨”、“赠马”、“探谷”等场景。此外,剧中的王辉则是杨家将戏曲中的新人物。 1960年,《杨门女将》由中国京剧院四团青年演员首演,导演为郑亦秋。同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成彩色戏曲影片,并于1962年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2012年,《杨门女将》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新!!: 旦角和杨门女将 (京剧) · 查看更多 »

杂剧

劇是中國戲曲體製的一種,盛行於元代。.

新!!: 旦角和杂剧 · 查看更多 »

桂剧

桂劇是廣西的主要劇種之一,俗稱桂戲或桂班戲,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態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戲,也多是文做。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南寧等地市和梧州地區北部操「官話」的城鄉,深受桂林人民的喜愛。 桂劇劇目相當豐富,有「大小本雜八百齣」之說。由於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都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所以它的劇目多與皮黃系統的兄弟劇種相似。道光、咸豐年間,祁劇傳入。由於戲路接近、語音相似,祁、桂藝人長期同台、同劇演出,使桂劇聲腔、演技深受影響,發展日臻成熟。 桂劇角色分為生、旦、淨、丑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貼、夫;淨行則分為淨、副、末淨;醜得只分丑和小丑。 Category:戏曲剧种 Category:廣西漢族傳統文化.

新!!: 旦角和桂剧 · 查看更多 »

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緒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新!!: 旦角和梅兰芳 · 查看更多 »

模范棒棒堂

《模范棒棒堂》是台灣Channel V 娛樂台播映的綜藝節目,首播於2006年8月14日、收播於2009年7月30日。 該節目招募多位少年參加節目演出,並以男性「明星養成」作為目標,承襲同台節目《我愛黑澀會》之性質,與本節目並列為Channel V收視率最高之二。.

新!!: 旦角和模范棒棒堂 · 查看更多 »

武旦

武旦是戏曲中的行当名称,是旦的一种,指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武旦更注重做工。.

新!!: 旦角和武旦 · 查看更多 »

歌仔戲

歌仔戲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宜蘭,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是以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闽南語(臺灣腔、廈門腔、漳州腔、泉州腔)為主的戲劇。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排擠。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2009年頒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

新!!: 旦角和歌仔戲 · 查看更多 »

沈之岳

沈之岳(),生於浙江省仙居縣下閣鄉西陸村。1964年在台灣組建調查局,擔任調查局首任局長,被稱為「調查局之父」。.

新!!: 旦角和沈之岳 · 查看更多 »

潘泽海

潘泽海(1909年-1984年),生于安徽桐城,黄梅戏男演员,擅长旦角表演。代表作品有黄梅戏《何氏劝姑》(饰演何氏)、《买花记》(饰演陈氏)。其女潘璟琍也是知名黄梅戏演员。.

新!!: 旦角和潘泽海 · 查看更多 »

朱芳慧

朱芳慧,臺灣戲曲研究者,著有《當代戲劇鑑賞與評論》、《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當代戲曲新觀點》、《游藝戲曲-淺論中國戲曲的演進與發展》、《Frauenrollen in der Chinesischen Oper und im Westlichen Theater》(德文)、《Die Frauenrolle in der Chinesischen Oper》(德文,博士論文)專書與期刊論文數十篇等。 目前任教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碩士學位學程專任教授,曾任成功大學藝術所所長、藝術中心演藝組組長。 幼年進中華民國空軍大鵬劇藝實驗學校,學習京劇表演藝術,攻習旦行。畢業後進入空軍藝工大隊大鵬國劇隊,擔任旦角演員。 自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中國戲劇組畢業後,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取得戲劇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於世新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擔任副教授。 曾任國立國光劇團演出組組長、藝術總監(1995年創團以來第1位女性藝術總監)。 2001年榮獲90年全國傑出青年獎章。 1998年榮獲中國文藝協會中國文藝獎章國劇理論獎。 1982、1983年榮獲兩屆國軍文藝金像獎最具潛力演員獎。.

新!!: 旦角和朱芳慧 · 查看更多 »

戴綺霞

戴綺霞(),原名戴志蘭,京劇演員,工旦行,生於新加坡。 她師承荀慧生和藝名筱翠花(小翠花)的--連泉,其夫王韻武亦為京劇演員,工生行。1942年,她收下大弟子關肅霜。1948年,她率劇團赴台灣。1974年起,她於國光劇校等學校執教。她在臺灣有「京劇皇后」美稱。 戴綺霞目前居於台北市,致力於傳授京劇,年過九十仍不定期公演。2012年,她獲得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

新!!: 旦角和戴綺霞 · 查看更多 »

悲旦

悲旦,又稱苦旦,戏曲中的行当名称,为旦角的一类,指命运悲苦的女子。如京剧《探阴山》中的柳金蝉。.

新!!: 旦角和悲旦 · 查看更多 »

曾亞君

曾亞君(),臺灣女演員,曾獲金鐘獎女演員獎。.

新!!: 旦角和曾亞君 · 查看更多 »

晋剧

晋剧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流传于山西省中北部,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以及河北省西部地区,大致上是晋语的并州片,吕梁片,张呼片地区以及大包片,五台片的部分地区。因起源于山西省中部,又被称为中路梆子,也叫山西梆子,另外,晋剧在张家口地区也有“口梆子”的称呼。.

新!!: 旦角和晋剧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旦行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