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教宗

指数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2178 关系: 加维纳诺加罗林群岛加爾各答德肋撒修女加莱阿佐·齐亚诺加达 (格陵兰)加色丁禮天主教會加洛林王朝助理主教劉振忠劉易斯·馬丁內斯-席斯塔賀城外圣保禄大殿城外圣老楞佐圣殿執事 (基督教)基督一志论基督聖體聖血節基督最高教宗騎士團勳章基督战争基督教基督教历史基督教传播年表基督教和暴力基督教民主主義基督教文明史基羅·斯托揚諾夫埃尔德·伯多禄埃尔科莱一世·德斯特埃德温·弗雷德里克·奥布赖恩埃爾訥古勒姆-安加馬里大總主教列表埃馬努埃爾三世·德利埃里奥·斯格雷恰埃里克六世 (丹麥)埃斯基普拉斯黑基督圣殿埃斯坦尼斯劳·埃斯特万·卡尔利克埃斯特家族埃曼努埃爾·瓦瑪拉垂死的高盧人厄立特里亞禮天主教會博德·羅薩里奧博義九世博洛尼亚博洛尼亚大学半旗半敞篷車十字山圣地十字軍東征卡吉米日·內茲卡吉米日·施維亞泰克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卡利克斯特三世卡皮内托罗马诺...卡羅·福諾卡爾·約瑟夫·貝克爾卡爾·萊曼卡诺莎之行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卡达尔·亚诺什卡梅里諾大學卡比托利欧广场卡洛·卡法拉卡洛斯·奧維多·卡瓦達卡洛斯·阿米戈·巴列霍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卡斯特罗公国卡斯特羅戰爭卡拉卡瓦卡拉馬佐夫兄弟卢布林南希·阿吉莱姆南特敕令南非種族隔離卑詩體育館反天主教反清复明古巴人權古巴解凍古列尔莫二世 (西西里)古典时代古腾堡圣经古斯塔夫·约斯古斯塔夫·瓦萨古普鲁士人台灣基督教台灣天主教台灣宗教台灣青年日史蒂芬·朗顿司提反十世叙利亚-玛兰卡礼天主教会吳廷琰吳光傑吳若石吳欽敬同志神學各国领导人列表吉罗拉莫·卡尔达诺吉爾貝托·阿古斯托尼吉斯特伯·塔斯法馬連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九世君主專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君主论君權神授說坎帕尼亚大区坎內托坎特伯雷大主教列表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塞尔柱帝国塞爾吉奧·達·羅恰塞萊斯廷四世塞里·圖帕克塞拉菲姆·費爾南德斯·德·阿勞若塔尔齐西奥·贝尔托内增肥4000士瓦本公國多米尼克·杜卡多納圖斯派多馬福音多默·克里斯托弗·柯林斯多梅尼科·卡尔卡尼奥多梅尼科·巴尔托卢奇多明我·方濟各·若瑟·曼玻第夏奇拉夏尔·德·吉斯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大卫-阿波罗大友宗麟大學大圣伯纳德山口大公主義法令大公教會大国大祭司 (古罗马)大總主教大衛王大赦 (基督教)大長今大憲章天坛圣母堂天主实录天主众仆之仆天主的羔羊天主的教會天主是愛天主教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天主教孟买总教区天主教宣化教区天主教上海教区天主教中国大陆主教团天主教布宜諾斯艾利斯總教區天主教帕德伯恩总教区天主教会圣统制天主教凤翔教区天主教克拉科夫总教区天主教義大利軍中教長區天主教羅馬教區天主教花蓮教區天主教韋萊特里-塞尼羅馬城郊教區天主教聖伯多祿寶座特別主教轄區天主教联盟 (法国)天主教青年教理天主教香港教區首牧列表天主教高雄教區天主教鲁汶大学天主教與演化論天主教阳谷教区天主教薩比娜-波焦米爾泰托羅馬城郊教區天主教那不勒斯总教区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天主教柏林总教区天主教汾阳教区天主教澳門教區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列表天主教會天主教會大分裂天主教成都教区天主教新竹教區天主教教理天主教慕尼黑-弗赖辛总教区天使与魔鬼天使与魔鬼 (电影)天使等级天体运行论天神之后彌撒中心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奎里纳莱宫奎里纳莱山奥卡姆的威廉奥地利历史奥地利天主教奥地利宗教奥萨马·本·拉登奥迪利奥·佩德罗·舍雷尔奥斯定·瓦利尼奥托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奧德里斯·尤奧扎斯·巴契基斯奧列格·凱塔尼奧維爾號奧莉維亞·紐頓-約翰奧魯奇·雷斯奧蘭多·克韋多奧格斯堡和約奧斯定·貝亞奧斯華·格拉西亞斯奧拉尼·若望·坦佩斯塔女教宗瓊安妮琪·米娜姪子樞機姜明远姆沃列圣殿威尼斯威尼斯宗主教列表威尼斯共和国威廉·亨利·基勒威廉·莱瓦达威廉·馮·洪堡威廉·艾伊克威廉·愛德華·羅利威廉一世 (阿基坦)威廉一世 (英格兰)威弗·內皮爾威爾斯親王查爾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媽媽瑪加利大孫德禎孔德成孙健君宝剑骑士团审温·列边阿答宣传宣誓手势宾根的希尔德加德宜蘭縣史館宗主教宗座华盖宗座宮宗座代牧區宗座传信大学宗座公報宗座缺出论宗座署理宗座監牧宗座聖璽最高法院宗座额我略大学宗座铃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主席宗座憲令宗懷德 (周村教區)宗教事務銀行宗教裁判所宗教迫害宗教與同性戀宗教改革安博禮安多尼·夏爾馬安多尼·奧盧布恩米·奧克傑安多尼·玛利亚·韦利奥安多尼·索特爾·費爾南德斯安妮·博林安守仁安东尼奥·卡尼萨雷斯·廖韦拉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安德烈·万-特鲁瓦安德烈亚·多里亚安德烈阿·科尔德罗·兰扎·迪·蒙特泽莫洛安德烈斯·帕里奥洛格斯安德斯·維爾德安德斯·阿爾博雷柳斯安傑洛·科瑪斯特里安傑洛·索達諾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安科纳安立甘習例安茹王朝安提阿牧首安杰洛·巴尼亚斯科安杰洛·斯科拉安東尼奧·瑪利亞·羅科·巴萊拉安東尼奧斯·納吉布安日洛·阿马托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富格辣富明尼斯足球會尊嚴複數封圣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承認對立教宗對於雨傘革命的反應小瓜帽小西行長尤金三世尤金四世尼古拉·德赫蘇斯·洛佩斯·羅德里格斯尼古拉·哥白尼尼古拉斯·斯坦诺尼可罗·卡贝奥尼各老三世尼各老一世尼各老二世尼各老五世尼各老四世尼科季姆 (罗托夫)居普良岡道爾夫堡教宗別墅崔守恂巴塔里亚运动巴尔干半岛巴伦西亚主教座堂巴约的厄德巴爾塔扎·恩里克·波拉斯·卡多佐巴特赖兴哈尔巴西尔一世巴西利卡巴黎聖母院巴赫里王朝巴本堡王朝巴斯弟盎·科托·科阿拉巴托罗梅奥·埃乌斯塔基奥巴拿巴福音上帝上帝的復仇行動上主永恆的智慧上智大學丟勒的犀牛丝绸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中华民国-圣座关系中世紀大學中世紀音樂中世纪中世纪前期中世纪的法国中世纪的意大利中國基督教史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中國人在巴黎中國自選自聖主教列表中国基督教中国天主教中国天主教地下教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梵蒂岡關係中華殉道聖人中梵关系中文译名中意關係帶着智能手機闖蕩異世界。角色列表丹尼尔·迪纳尔多丹麦主业会主徒会主權主教主教帽主教座主教座堂山 (班贝格)主教座位主教團主教冠希布利·朗格盧瓦东仪天主教会法典东闾中华圣母堂希臘正教會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东方政策布培布宜諾斯艾利斯七宗罪布熱斯科教會聯合布雷萨诺内布汶战役布朗普顿圣堂布拉格历史世界史年表 (11世纪-15世纪)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世界主教會議世界和平日世界青年日世界语世運花園专制主义帕尔马公爵列表帕尔马国家美术馆帕什卡伊·拉斯洛帕维亚之战帕爾馬爾天主教教會三十年戰爭三级会议 (法兰西)三鐘經三重冕三自宣言三曲腿图一万田尚登一神論一致欢呼一无所知 (政治运动)九十五条论纲九龍灣聖若瑟堂年輕教宗乌尔巴诺·纳瓦雷特·科尔特斯乌得勒支乔·霍基乔万娜一世乔万尼·科帕乔万尼·拉约洛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乔凡尼·德·美第奇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纳乔治城大学乔治·佩尔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德罗·阿尔加迪亚纳大削三世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亞力山大四世亞伯特·梵浩耶亞納多留斯亞維農教廷亞美尼亞禮天主教西利西亞宗主教列表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亞當·梅達亞西西的方濟各亞捷隆大學亞歷山大·多·納西門托亞歷山大·若瑟·桑托斯亞歷山大港牧首亞歷山德羅 (傳教士)于斌座堂主任牧師亨利·杜南亨利·本篤·斯圖亞特亨利·施維里亨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七世的治理史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三世 (法兰西)亨利一世·德·洛林,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二世 (英格兰)亨利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八世亨利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 (法兰西)亨里克·羅曼·古爾比諾維茨康士坦斯大公會議康布雷同盟戰爭康沃爾公爵夫人卡蜜拉康斯坦丁一世康拉德四世库尔特·科赫五大牧首區五个唯独庇護十世庇護十二學校庇護十二世庇護七世庇護三世庇護九世庇護二世庇護八世庇護四世庇护广场仁慈天父教堂任德芬廖炳堅什拉赫塔伊姆雷伊尼亚齐奥·丹蒂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伊丽莎白二世伊什特万一世伊琳娜女皇伊莎貝拉·埃斯特伊莎贝拉一世 (卡斯蒂利亚)伊莱·科恩伊萬·迪亞斯伊贾斯拉夫一世·雅罗斯拉维奇伊波利托二世·德·埃斯特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伊斯梅爾帕夏伊曼纽尔·米林戈伍德罗·威尔逊伏爾泰张银林张朴桥圣母无染原罪堂伦巴第同盟伯多祿·圖克森伯爾納鐸伯拉糾伯拉糾 (消歧義)伽利略·伽利莱張大鵬張宏艷弗兰克·罗德弗兰西斯·培根 (画家)弗兰西斯·斯贝尔曼弗羅厄德角弗谢沃洛德一世·雅罗斯拉维奇弗格拉什與阿爾巴尤利亞大總主教列表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弗朗切斯科·马尔基萨诺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弗朗切斯科二世 (两西西里)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弗朗西斯一世弗朗西斯科·德利·斯塔比利·希丘斯弗朗西斯科·罗夫莱斯·奥尔特加弗朗西斯科·阿爾瓦雷斯·馬丁內斯弗朗茨·馮·帕彭弗朗蒂塞克·托馬塞克佩德罗·贝坦库尔佩德羅·魯比亞諾·薩恩斯佩德羅三世 (阿拉貢)佩德羅一世 (阿拉貢)彻底的宗教改革彼得 (人名)彼得 (使徒)彼得·瓦勒度彼得·波雷库·德里彼得一世使徒 (基督教)使徒統緒彌敦菲臘廣場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当选教宗斯德望但丁·阿利吉耶里何塞·布雷內斯·索洛薩諾何塞·曼努埃爾·埃斯特帕·勞倫斯何諾三世何諾四世何才佛卡斯圓柱佛罗伦萨佛罗伦萨共和国佛罗伦萨统治者列表佛羅倫斯大公會議佛羅倫斯公國佛提乌徐德新徐英發依納爵·伯鐸八世依納爵·穆薩一世·達烏德依納爵·羅耀拉依諾增爵十世依諾增爵十三世依諾增爵十一世依諾增爵十二世依諾增爵七世依諾增爵三世依諾增爵九世依諾增爵二世依諾增爵五世依諾增爵八世依諾增爵六世依諾增爵四世御座復原主義復興航空222號班機空難德奥理德·弗朗西斯科·博尔贾德式圣诞蛋糕德国历史德国君主列表德国天主教德斯蒙德·康奈爾德意志宗教改革德意志农民战争保加利亚历史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保祿三世保祿二世保祿五世保祿六世保祿四世保禄·约瑟夫·科尔德斯保禄·罗密欧保禄·萨尔蒂保罗 (人名)保罗·埃瓦里斯托·阿恩斯保罗·乔维奥保教权信理部信義宗修女也疯狂修道 (基督教)俄罗斯正教会土井辰雄圣十字修道院 (科英布拉)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圣婴圣殿圣庇护十世司铎兄弟会圣伯多禄十字圣味增爵圣亚纳大削教堂圣玛利亚临时主教座堂圣瑟法斯圣殿圣职首年收入圣马力诺历史圣马可广场圣诞节圣殿骑士团圣母主教座堂 (悉尼)圣扇在位時間最長的教宗地图廊医院骑士团匈牙利匈牙利历史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團結工聯化名北宋北方十字军入侵國家元首國務樞機卿僱傭兵僵尸审判刚恒毅利奥十三世利奥十二世利奥七世利奥三世 (拜占庭)利奥九世利奥五世利奥八世利奥六世利奥四世 (教宗)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利奧五世利奧四世利奧波德六世 (奧地利)利玛窦利玛窦规矩刺客信条II列塞庇护十世村列強切萨雷·波吉亚嘉俾厄爾·祖貝爾·瓦科嘉玛道理会士盎博罗削嘉祿·奧索羅·塞拉嘉祿·阿吉亞爾·雷特斯嘉素喬萬尼·卡內斯特里喬萬尼·凱利喬治·馬可夫喬治·高蒂耶喬治·阿倫謝雷單國璽善導之母堂喀爾文主義預定論周功鑫周维道和平于世咖啡傳道書傳播秘書處 (聖座)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傑姆蘇丹傑克·雷恩哲学哈布斯堡王朝哈德良五世哈德良六世哈维尔·洛萨诺·巴拉甘哈里发唐納德·維爾儒利奧·杜阿爾特·蘭加儒利烏·達曼特馬德儒勒·凡尔纳儒略三世儒略二世儒略改革曆儒略曆儒教 (宗教)冷河战役冈多菲堡内战战争罪犯名单军事修会凯瑟琳·德·美第奇凯斯·奥布莱恩凯旋进行曲凱文·若瑟·法雷爾凱文·愛德華·菲利克斯八福堂公认文本共治共济会养心殿元惠宗克劳汀·盖因·德·唐森克呂尼修道院克勞迪奧·胡默斯克莱孟一世克莱芒会议克萊孟大廳克里斯蒂安·威甘·图米克里斯蒂安二世克雷芒十世克雷芒十三世克雷芒十一世克雷芒十二世克雷芒十四世克雷芒七世克雷芒七世 (對立教宗)克雷芒三世克雷芒三世 (對立教宗)克雷芒九世克雷芒二世克雷芒八世克雷芒六世克雷芒四世克提·卡爾松克拉科夫前田萬葉創世記創造論勞倫特·蒙森沃·帕辛亞勃列日涅夫之死勒班陀戰役因信稱義因斯布鲁克国际法图拉真柱四川基督教四角帽倫敦七七爆炸案「天主的教會」宗座委員會個別教會Cars 2:世界大賽皮埃特羅·達·科爾托納皮科罗米尼家族皮翁比诺统治者列表皮雅斯特王朝犹太教皇家圖書館皇帝皇帝行宫 (神圣罗马帝国)玫瑰之名玫瑰经现任主权国家君主列表玻璃艦隊玻里加·潘高王爵王振鵠王愈榮玛丽一世 (英格兰)玛丽二世 (英格兰)玛理诺一世玛理诺二世玛蒂娜·斯托赛尔火葬獸名數目班杰明·威尔斯·牛顿現存教宗塚墓列表理诺督主教破船喷泉神圣同盟神圣罗马帝国神僕神童布鲁诺神聖同盟 (1571年)神聖羅馬皇帝神权共和时期神權政治神曲祿嘉·穆列尚禁書目錄福卡斯福尔图纳托·巴尔代利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列表福阿德·特瓦爾禧年 (基督教)秃头查理科穆宁王朝科爾馬克·墨菲-奧康納科隆科隆大学科隆主教座堂科隆納家族科斯坦察 (西西里女王)科普特禮天主教亞歷山大宗主教列表科普特禮天主教會空位期穆罕默德·哈塔米立陶宛大公国立陶宛国王第三位置第三羅馬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第二次北方戰爭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第五次十字军东征第六次十字军东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米开朗基罗米猜·格汶春米格爾·奧萬多·布拉沃米歇尔·德·洛皮塔尔米洛斯拉夫·弗爾克类思·安多尼·塔格莱粉红豹 (2006年电影)糖麵包山纜車納斯爾阿拉·布特羅斯·斯菲爾紐西蘭天主教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索別斯拉夫二世索菲娅·帕列奥罗格索恩·馬菲約翰·斯托得維埃納維埃納公會議維達 (消歧義)經濟秘書處 (聖座)緬甸天主教總主教織田信長红衣主教乔凡尼·德·美第奇约翰 (英格兰国王)约翰·威克里夫约翰·巴里奥约翰·霍克伍德约翰·肯尼迪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约翰二世 (布列塔尼)约翰五世 (拜占庭)约翰八世 (拜占庭)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约瑟芬·德·博阿尔内约西普·波扎尼奇纪尧姆·比代纳税银绝罚维克多·雨果维克托三世维克托二世维罗纳的圣伯铎维斯特洛罗伯特一世 (苏格兰)罗德里戈·杜特尔特罗马罗马共和国 (19世纪)罗马特米尼车站罗马问题罗马斗兽场罗贝尔二世 (法兰西)罗明坚罗斯托克罗斯托克大学罗文藻美北长老会美國天主教大學美国天主教教区列表美第奇家族美第奇珍珠項鍊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禮天主教會義大利歷史義大利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義呆利 Axis Powers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義雲高羔羊頌羅伯特·薩拉羅德里格斯·馬拉迪亞加羅傑·埃切加雷羅傑·烏羅薩·薩維諾羅馬城郊教區羅馬七座山丘羅馬觀察報羅馬教區代理主教羅馬教廷羅貝托·圖齊羅格·馬洪尼羅森堡夫婦羅榮聖母聖殿翁布里亚大区翁贝托·埃可真佛宗献血烏利希·慈運理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基輔-加利奇大總主教列表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布宜諾斯艾利斯聖母贊助教區烏克蘭信義會烏爾巴諾七世烏爾巴諾三世烏爾巴諾五世烏爾巴諾八世烏爾巴諾六世烏爾巴諾四世烏拉卡 (卡斯蒂利亞)烏普薩拉大主教热那亚总督爱尔兰天主教爱德华三世 (英格兰)爱德华二世 (英格兰)爱莉安娜·格兰德瘟疫醫生結婚戒指絨帽 (教宗)病人傅油聖事瑞士历史瑞士近卫队瑪定四世瑪麗亞·加埃塔納·阿涅西瑪里安·雅沃爾斯基炎炎消防隊炼狱瓦多維采瓦尔特·布兰德米勒瓦勒度派瓦爾德瑪·比耶松瓦爾德馬二世瓦迪斯瓦夫三世 (大波兰)瓦迪斯瓦夫三世·雅盖隆契克瓦迪斯瓦夫一世 (波兰公爵)瓜爾鐵羅·巴塞蒂瓜达拉哈拉圣母升天圣殿主教座堂田耕莘無玷聖母獻主會無期徒刑熊与龙熱里·勒利耶畢奧神父當之無愧獎章特利騰大公會議特命全權大使特級宗座聖殿特里尔大学特里凡得琅大總主教列表特里斯唐·达·库尼亚特雷維噴泉特洛伊·戴維思狄奥多尔二世·帕里奥洛格斯狄奧斯庫若狄剛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盧博米爾·胡薩爾盧克雷齊亞·波吉亞盧森堡王朝白多祿白柳誠一芝加哥兰柏四纲领芬达花地瑪聖母花園道聖若瑟堂韦拉西奥·德保利斯韩大辉莎草纸莫爾奈的菲力浦莫里斯·皮亞莫梅特·阿里·阿加莫拉克風災各方反應莱奥纳多·桑德里莱比锡大学遣使會聖加大利納聖十字架堂聖多默宗徒堂聖大額我略教宗騎士團勳章聖天使城堡聖女貞德聖三一主日聖座聖座外交聖伯多祿大殿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香港)聖彼得 (消歧義)聖德肋撒堂聖地保管人聖像破壞運動聖王亞納聖福若瑟聖維克多修道院聖經思高本聖瑪加利大堂 (香港)聖瑪爾大之家聖道明聖餐禮聖言福傳堂聖誕節休戰聖體頌聖魔之血聖龐加爵聖若翰·喇沙聖若瑟聖若瑟勞工主保堂聖若瑟教區中學聖若瑟教區中學校本部聖若望·瑪利亞·維雅納個人宗座署理區聖雷鳴道聖老楞佐堂 (香港)聖老楞佐堂 (澳門)聖母 (基督教)聖母升天節聖母無染原罪瞻禮聖母誕辰主教座堂聖母悼歌聖母教堂 (特里爾)聖文德聖文德書院聖撒比納聖殿聖敘爾比斯日規道明會達米盎神父達西四世達馬蘇斯二世達里奧·卡斯崔隆·霍約斯達文西密碼荷语天主教鲁汶大学荷蘭歷史鍾安住菊地功華倫西亞大學華倫提努菲利普·巴尔巴兰萊內·瑪利亞·沃爾基萨尔茨堡萨缪尔·摩尔斯萬金聖母聖殿靈薄獄靈醫會頭銜領域等級額我略十世額我略十三世額我略十一世額我略十二世額我略十五世額我略十六世額我略十四世額我略·貝德羅斯二十世·蓋布洛揚額我略七世額我略九世額我略五世額我略八世額我略六世額我略四世衣索比亞禮天主教會额我略·罗萨·查韦斯裴尚德西吉斯蒙德 (奧地利)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西奧多·阿德良·薩爾西奈山正教会西尼德·奥康娜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西班牙帝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階梯西班牙歷史西美昂一世西爾維斯特西直门天主堂西西里晚祷战争西江大学西斯廷聖母西斯都四世西方美术史西敏寺親吻馬基雅維利馬可 (福音書作者)馬丁·路德馬丁五世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馬爾他騎士團馬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列表馬里努斯馬里奧·奧雷利奧·波利馬里奧·圖素馬里奧·澤納里馬英林香炉 (基督教)香港2006年3月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香港大事記香港宗教與風俗解放神學马加什一世马可·波罗马尔科姆·兰吉特马丁·倍海姆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马克·乌埃勒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马克斯·韦伯马相伯马龙尼礼教会马赖马肉該猶 (教會作家)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詹姆斯·迈克尔·哈维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詹姆斯党詹姆斯四世 (苏格兰)詹弗兰科·拉瓦西骑士团諾爾維托·里韋拉·卡雷拉高山右近高師謙高秉常高登西奥·罗萨莱斯高臺教高若瑟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魯道夫·克薩達·托魯諾魯斯坦帕夏魯文·薩拉薩爾·戈麥斯魔塔大陸2 少女們於世界中迴響的創造詩让·德贝当古讓-克勞德·提爾戈特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豪爾赫·瑪利亞·梅希亞豪爾赫·梅迪納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鲁汶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鲍勃·迪伦鲍里斯·塔迪奇鲍里斯三世貝萊斯沙士菲體育會貝沙拉·布特羅斯·拉伊貝漢內耶蘇斯·德梅洛·索拉菲爾費爾南多·塞瓦斯蒂安·阿圭拉爾費爾南多三世 (卡斯蒂利亞)費麗切·德拉·羅維雷費拉拉和摩德納公爵列表費拉拉公國賈科莫·比菲贝尼托·胡亚雷斯贝尔纳德·帕纳菲厄贝尔格莱德围城战 (1456年)贝久贝萨里翁贝蒂诺·里卡索利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第三代阿尔瓦公爵费尔南多·斐洛尼费尔南多一世 (莱昂与卡斯蒂利亚)费尔南多二世 (阿拉贡)费迪南多·皮奥 (两西西里)费迪南多二世 (两西西里)贾科莫·卡萨诺瓦贾斯汀·弗朗西斯·里加利越台伯河的圣母大殿超時空接觸路加路德维希·威廉 (巴登-巴登)路德维希二世 (上巴伐利亚)路爵三世路爵二世路易十一路易十二路易十四路易士·埃克托爾·比利亞爾路易九世 (法兰西)路易二世 (西法兰克)路易五世 (西法兰克)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路易斯·瑪利·林·曼坎昆路易斯·阿蓬泰·馬丁內斯鹽田梓身见录黎培里黎建球黎鴻昇軍中教長區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列表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黑手党黑拿撒勒人軒轅劍的世界觀黄色新闻輔仁大學龚品梅辛海棉迦克墩信經迪奥多内·恩扎帕兰加迭戈·德·阿尔卡拉迭戈·莱内斯霍安·恩里克·比韦斯·西西利亚錫罐大教堂錫耶納大學露臺范学淹范廷颂范忠良范怀德郎雄郎怀仁胡安·桑多瓦爾·伊尼格斯胡利安·埃蘭斯·卡薩多胡里奧·特倫西胡若山胡振中胡斯雕像都灵主教座堂胜利之后圣母堂 (布拉格)胖子查理舊天主教會蘭鐸阮長祚阮文仁 (樞機)阮文順阿加尼亚圣母玛利亚圣殿阿加佩图斯二世阿历克塞一世阿古斯丁·加西亚-加斯科·比森特阿塔纳斯·珂雪阿尔巴诺湖阿尔布雷希特 (勃兰登堡)阿尔布雷希特 (普鲁士)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阿德里安努斯·約翰內斯·西蒙尼斯阿德里安四世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阿纳希特阿爾韋托·蘇亞雷斯·因達阿道夫·希特勒阿魯渾阿耶洛的尼科洛阿耶洛的马特奥阿林多·戈麥斯·富爾塔多阿提里奥·尼科拉阿根廷阿波罗8号阿波罗8号宇航员朗读创世记阿戈斯蒂诺·基吉阿方索三世 (葡萄牙)阿方索一世 (葡萄牙)阿方索一世·德斯特阿方索九世 (莱昂)阿方索二世 (葡萄牙)阿方索五世 (阿拉贡)阿拉伯-拜占庭战争阿拉貢十字軍阿拉貢的凱瑟琳阿拉貢的阿方索蘇耀文蘇格蘭宗教改革赫伯特·冯·卡拉扬赫爾曼六世 (巴登)赫里索洛拉斯赫梅尔尼茨基起义赵怀义赖因哈德·马克思葡萄牙王國董哲西董光清董文学葬礼葛利高里歐·阿雷格里钦定版圣经蒂宾根蒂莫西·彌額爾·多蘭蒙古天主教蒙古征服俄罗斯蒙塞拉托圣母堂蒙席蒙特內哥羅人邢文之那不勒斯肩衣肯特的瓊安肯特王國肖恩·布雷迪肖恩·帕特里克·奥玛利铎罗蓋薩二世蓋拉爾多·馬熱拉·阿涅洛蔡勒公式锡耶纳脫利騰彌撒鄭天祥鄭再發鄭鎮奭野史自由主义自由時報相關爭議列表自治監督區致全城與全球里加多·布拉斯奎茲·佩雷茲里卡多·埃扎蒂·安德雷略里卡多·維達爾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里爾第一大學里脇淺次郎里斯本宗主教列表金壽煥金大中金玺诏书金馬刺教宗騎士團勳章金鲁贤金色金雀花王朝釋聖嚴釋星雲腓力三世 (法兰西)腓力二世 (西班牙)腓力二世 (法兰西)腓力四世 (法兰西)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 (士瓦本)腓特烈一世 (奧地利)腓特烈一世 (巴登)良十一世色尔爵三世艾士杰艾蒂特·史坦茵艾若瑟苏勒战役苏格兰历史若翰·雷若瑟·德其素若瑟·德赫蘇斯·皮米恩托·羅德里格斯若瑟·保理加布若瑟·類思·拉昆薩·馬埃斯特羅胡安若瑟·薩拉依瓦·瑪爾定若瑟·考茨若瑟·斯禮皮若瑟·敏真諦若澤·弗雷萊·法爾考若望-皮埃尔·里卡尔若望-類斯·托朗若望十七世若望十世若望十三世若望十一世若望十九世若望十二世若望十五世若望十八世若望十四世若望·博德·福莱若望·奧奈耶坎若望·安傑洛·貝丘若望·亨利·紐曼若望·伯多祿·庫特瓦若望·保祿二世若望·保禄一世若望·西普里亞尼若望·費舍爾若望·阿徹利·迪尤若望·里巴特若望·若瑟·奧梅拉若望·恩居埃若望·澤波若望二十世若望二十三世若望二十一世若望二十二世若望八世若昂·布拉兹·德阿维斯英國2009年11月英國2009年2月英國2010年2月英國2010年9月英格兰宗教改革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雷吉纳尔德·博勒雷定三世雷定二世雷定五世雷世银雷佐尼科宫雷体仁雷納托·科蒂雷纳托·拉法埃莱·马尔蒂诺雷蒙多·達瑪森諾·阿西斯雷蒙·利奧·柏克雷根遇刺案雷根斯堡主教座堂合唱團雅各·德·佛拉金雅尼斯·普亞茲雅典學院 (畫作)雅克·德·莫莱老城广场 (布拉格)老英格週六夜現場進教之佑堂耶和华见证人的信条耶稣会耶路撒冷十字选帝侯退休陳唐山陳日君陈之迈陈国砥陛下FT 100全球知識分子Humble (歌曲)J·H·律敦治LGBT历史年表OVERLORD角色列表披带暗杀事件列表投票年齡柏郎嘉宾柏林电视塔柏應理查理 (瓦卢瓦伯爵)查理一世 (匈牙利)查理一世 (那不勒斯)查理二世 (英格兰)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八世 (法兰西)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查理曼獎查爾斯·波极速前进27枫丹白露宫林吉男林家駿恩尼奧·安東內利捷克历史李奧納度·布倫尼李寧遠李山李乐伦李復興 (臺灣)李克勉李笃安李遠哲李镜峰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材料科技史条顿骑士团杰勒德·拉克鲁瓦東儀天主教會東西教會大分裂東法蘭克王國東方基督教東方教會 (消歧義)杜寶晉杜瓦尔特·皮奥格伦瓦德之战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格里曆格拉斯哥大學桑德罗·波提切利桑托斯·阿夫里尔·卡斯特略梵蒂岡城國司法機構梵蒂岡城國政治梵蒂岡城直升機場梵蒂岡天文台梵蒂岡宗座圖書館梵蒂岡國徽梵蒂岡花園梵蒂岡LGBT權益梵蒂岡機密檔案館梵蒂冈梵蒂冈地理梵蒂冈囚徒梵蒂冈国旗梅什科一世梅达多·马佐布韦楊森主義楊樹道榮歸主頌樊守义樞機樞機團樞機團團長櫻色家族!欧塞比奥·奥斯卡·晒德欧洲欧洲历史欧洲旗帜列表歐仁尼奧·薩勒斯歐迪奇歐洲派正教正教會武加大译本歷史零時差歷山七世歷山三世歷山二世歷山八世歷山四世歷任教宗 (宗座牧函)殉道者墓窟比爾希略·多卡爾莫·達席爾瓦比薩共和國毛罗·皮亚琴扎水桶事件民族主義江薩·戈威瓦尼汤爱玲汶川大地震各方反应河北天主教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沃尔特·詹金斯沃木斯議會沈福宗沙伊·吉文沙皇沙羅曼達波吉亞家族波尔多大学波尔多主教座堂波尔罗亚尔修道院波列斯瓦夫二世波兰波兰历史波兰天主教波兰王国 (1025年–1385年)波特塞门波蘭國旗波蘭的基督教化波蘭歷史 (1945-1989)波金卡计划波恩大学泰萊斯福爾·佈拉祺多·托波泰澤團體法尔内塞家族法律解釋法國-蒙古同盟法國共和曆法國歷史法兰克尼亚王朝法兰西人文院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法兰西的伊莎贝拉法国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年表法国天主教法国宗教战争法国军事史法皇法王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法蘭索瓦·德·洛林,第二代吉斯公爵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蒂瑪的三個秘密法拉利恩佐法拉盛泉州市舶司洞房洪山川洗腦洛伦佐·德·美第奇洛里斯·弗朗切斯科·卡波維拉洛杉矶警察局洛杉磯紀念體育場洛泰尔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涅爾謝斯·貝德羅斯十九世温科·普利奇温贝尔托·贝蒂渔人权戒湯漢滨尾文郎潘菲利家族澳門宗教朝聖朝鮮半島基督教朝鮮半島天主教朝鲜佛教末思信本亚明·亨里克斯本笃 (消歧义)本笃会本笃四世本篤十三世本篤十一世本篤十二世本篤十五世本篤十六世本篤七世本篤九世本篤五世本篤八世本篤六世朱塞佩·加里波底朱塞佩·威尔萨蒂朱塞佩·貝托里朱塞佩迪·卡普里奧朱利奥·安德烈奥蒂朱利安·里斯朱利亚诺·德·美第奇朱秀榮月面学按年龄分类的各国领导人列表最后的审判 (壁画)情人节成和德戮屍戴多禄一世戴多禄二世我是查理明命帝浪子回头的比喻海外 (十字军东征)海德堡大学海因斯贝格海梅·路加·奧特加海梅一世斐理伯·歐德拉戈斐迪南·德·雷赛布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斯坦尼斯瓦夫·里尔科斯坦尼斯瓦夫·济维齐斯德望七世斯德望二世 (埃及)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斯普利特总主教宫新古典主义画派新世界秩序新罗马帝国新闻自由新教方濟各方濟各 (教宗)方濟各·安霖澤方濟各·伯多祿·特巴茲-凡·埃爾斯特方濟各·哈維爾·埃拉蘇利斯·奧薩方濟各·蒙泰尼格羅方濟各教宗牧徽方濟·沙勿略方济各·科科帕尔梅里奥方济各·蒙泰里西方济各会施派尔主教座堂文乃尔文德泉文生·德·保祿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文森特·尼科尔斯日不落帝国日義關係日耳曼尼亚志日本天主教日本二十六聖人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日本電視台旭烈兀时代百大人物摩尼摩尼教摩星嶺4號撒丁统治者列表支仓常长收復失地運動政体政治社会学政教合一意大利意大利天主教意大利体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意大利统治者列表意大利統一愛德華多·馬丁內斯-索馬洛愛德華多·貝拉·奇里沃加愛德華·伊德里斯·卡西迪愛德華·邁克爾·伊根愛德華·梅尼切利愛立信球形體育館愛爾蘭王國懺悔的囚犯敞失敌基督敘利亞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列表敘利亞禮天主教會救世军大将教宗 (消歧義)教宗加犹教宗博義八世教宗华伦亭教宗卡利克斯特二世教宗君士坦丁教宗宫殿教宗安日纳一世教宗安日纳二世教宗巴斯加一世教宗希拉略教宗帕斯卡二世教宗亚加一世教宗亚纳大削一世教宗亚纳大削二世教宗亞歷山大六世教宗座驾教宗庇護教宗庇護九世騎士團勳章教宗庇護五世教宗庇護六世教宗彭谦教宗佳德教宗何弥教宗何諾二世教宗御轎教宗德吾一世教宗德吾二世教宗利奧十世教宗列表教宗和诺理一世教宗哲拉修一世教宗哈德良三世教宗哈德良二世教宗克雷教宗克雷芒五世教宗玛策林教宗福禄教宗福慕教宗科尔乃略教宗策肋定一世教宗维吉吕教宗维理教宗维达教宗罗马诺教宗美基德教宗烏爾巴諾二世教宗無謬誤教宗牧徽教宗狄约尼削教宗預言教宗額我略一世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教宗西玛克教宗西西诺教宗西斯笃二世教宗訓令教宗马尔谷教宗诏书教宗路基约一世教宗辭職教宗辛普利修教宗郭諾教宗至上論教宗良一世教宗色尔爵一世教宗色尔爵二世教宗若望九世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聖教宗若望二十三世通諭列表教宗若望四世教宗选举教宗柏拉奇一世教宗柏拉奇二世教宗恩狄教宗杜努教宗格拉修二世教宗欧瑟伯教宗沙彬教宗波尼法爵三世教宗波尼法爵一世教宗波尼法爵二世教宗波尼法爵五世教宗波尼法爵六世教宗波尼法爵四世教宗法比盎教宗本笃三世教宗本篤十四世教宗斐理斯三世教宗斐理斯一世教宗斐理斯四世教宗斯德望三世教宗斯德望一世教宗斯德望二世教宗斯德望五世教宗斯德望八世教宗斯德望六世教宗斯德望四世教宗方濟各訪美教宗思伟教主教座出缺教廷教皇宫教皇国教皇进行曲教父3教會聖師教會與教宗獎章慈幼中學慕尼黑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才祿二世扬·胡斯扬三世·索别斯基托馬斯·威廉姆斯托马索·卡耶坦托马斯·帕里奥洛格斯托马斯·德·托尔克马达托马斯·克伦威尔托马斯·贝克特手套拶刑拿破仑一世拜占庭帝国拜占庭禮天主教克里熱夫齊教區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拜住 (伊儿汗国)拉夏洛泰拉丁帝国拉丁禮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列表拉丁禮亞歷山大宗主教列表拉丁禮耶路撒冷宗主教列表拉丁禮教會拉班·扫马拉約什二世拉特兰条约拉特朗宫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拉特朗教宗十字獎章拉菲尔·法里纳拉齐奥大区拉迪斯劳拉溫納督主教區拉斐尔拉斐爾圖稿拉斯洛三世拉斯洛一世拉拉古纳的基督皇家朝圣所曼努埃爾·蒙泰羅·德·卡斯特羅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曼奴埃爾·克萊門特曼弗雷迪 (西西里国王)曾對英國上下兩院發表演說的人列表思篤 (對立教宗)思維三世思維二世思齊四世性交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普罗斯珀·格雷奇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一世普魯士普鲁士起义景教時事通識時代年度風雲人物時辰禮儀1010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05年1009年1012年1049年1057年1059年1061年1061年教宗选举1070年1073年1073年教宗选举1075年1077年1097年1099年教宗選舉10月15日10月16日10月18日10月22日10月31日10月5日1113年1118年教宗選舉1119年1119年教宗選舉1124年1124年教宗選舉1127年1130年1159年1177年1187年12月教宗選舉1191年1192年1198年1198年教宗選舉11eyes -罪與罰與贖的少女-11月10日11月12日11月15日11月18日11月20日11月21日11月24日11月25日11月26日11月27日11月3日1202年1209年1215年1216年教宗選舉1254年125年1268年至1271年教宗選舉1270年代1271年1276年1285年1288年12世纪12月11日12月13日12月17日12月21日12月25日12月27日12月29日12月31日12月4日12月5日12月9日1300年-1499年條約列表1302年1309年1316年1342年1377年1389年13世紀以前條約列表1431年1455年1468年1484年1492年1492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494年1499年14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00年-1599年條約列表1506年1513年1514年1520年1521年1533年1549年1549年至155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571年1572年1575年1582年1592年1605年1623年1652年1676年1721年1730年1730年代173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740年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800年1801年1801年教務專約182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829年1830年革命1830年至1831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835年1846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848年革命1854年1870年代1874年香港187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90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905年1912年1914年1914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917年1920年1922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926年香港1927年1936年1939年193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942年香港1958年195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963年臺灣196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964年世界博覽會1969年臺灣1978年1978年10月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978年8月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981年1983年1992年1世纪1月10日1月11日1月14日1月17日1月1日1月21日1月22日1月24日1月2日1月3日1月5日1月6日1月7日1月8日1月9日2000年2005年4月2005年5月2005年巴林大奖赛2005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2006年12月2006年2月2006年3月2006年9月20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06年香港2007年1月2007年6月2007年9月20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2008年4月20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08年西藏骚乱2009年12月2009年1月2009年3月2009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20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2010年10月2010年11月2010年3月2010年9月2010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2010年玉樹地震2011年世界青年日2011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2012年3月2012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2013年2013年7月2013年世界青年日2013年罗萨里奥煤气爆炸2013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2014年4月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2015年4月2015年9月2015年习近平访美2016年奥兰多夜店枪击案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2017年2017年國家領導人列表2017年汗谢洪化学武器袭击事件2018年1月2018年國家領導人列表213214250年256年257年2642千纪2世纪2月11日2月12日2月13日2月23日2月24日2月25日2月28日2月29日2月2日2月3日307年382年3月13日3月26日3月7日401年417年490年代4世纪4月16日4月19日4月24日4月2日4月8日533年590年5月12日5月13日5月16日5月18日5月1日5月22日5月25日5月4日5月6日5月8日5月9日600年618年625年640年640年代642年648年67年685年687年6月16日6月2日6月30日710年代754年756年781年799年7月18日7月20日7月20日密谋案7月22日7月26日800年801年817年880年代885年896年8月12日8月14日8月19日8月1日8月20日8月22日8月26日8月4日8月6日936年983年9世纪9月10日9月16日9月19日9月1日9月20日9月26日9月27日9月3日 扩展索引 (2128 更多) »

加维纳诺

加维纳诺(Gavignano)是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罗马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4.89平方公里,人口1999人,人口密度134.3人/平方公里(2009年)。ISTAT代码为058041。 加维纳诺是罗马教皇因诺森特三世的出生地。.

新!!: 教宗和加维纳诺 · 查看更多 »

加罗林群岛

加罗林群岛,是太平洋西北部一个重要的群岛,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北,菲律宾正东,由500餘小岛和珊瑚礁组成。除西端的帕劳自成一国外,其余岛屿均属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岛民主要是使用密克羅尼西亞語的南島民族,另外日本和菲律宾移民也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群岛于1526年被西班牙探险家发现,并以当时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之名命名。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人未曾努力征服这些岛屿。1732年时,一些传教士前往这些岛屿,试图说服岛民皈依基督教,但是招致了岛民对欧洲人的反抗。1875年,西班牙宣示了主权,并将其并入所谓“西班牙东印度领地”之中。当时已经占领雅浦岛的德国人随即提出抗议,並於1885年向時任教宗的良十三世提請裁决。教宗判决这些岛屿归属西班牙,但是德国享有自由贸易权。 1899年6月1日,西班牙由于在美西战争中戰败,决定以2500万比塞塔的价格将该群岛出售予德国換取賠款。德国将其并入德屬新几内亚管理和统治。 1914年,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擊敗島上德國守軍占领该群岛,1920年,国联委托日本统治该群岛。二战后,联合国将托管权交给美国。1986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独立,1994年,帛琉独立。.

新!!: 教宗和加罗林群岛 · 查看更多 »

加爾各答德肋撒修女

德肋撒修女(Mater Teresia;),或--,天主教会中称加尔各答圣德肋撒修女(Sancta Teresia de Calcutta).

新!!: 教宗和加爾各答德肋撒修女 · 查看更多 »

加莱阿佐·齐亚诺

加莱阿佐·齐亚诺,第二代科尔泰拉佐和布卡里伯爵(Galeazzo Ciano, II conte di Cortellazzo e di Buccari,)意大利政治家、贵族。他是義大利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女婿。.

新!!: 教宗和加莱阿佐·齐亚诺 · 查看更多 »

加达 (格陵兰)

加达(古诺尔斯语:Garðar)曾是位于格陵兰维京人殖民地的主教座堂所在地。.

新!!: 教宗和加达 (格陵兰) · 查看更多 »

加色丁禮天主教會

加色丁禮天主教會(Chaldean Catholic Church;Chaldaeorum ecclesiam catholicam;ܥܕܬܐ ܟܠܕܝܬܐ ܩܬܘܠܝܩܝܬܐ ʿītha kaldetha qāthuliqetha)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為加色丁或東敘利亞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罗马教宗共融的,直屬羅馬教廷。現任加色丁禮天主教巴比倫宗主教為路易斯·拉菲爾一世·薩科。.

新!!: 教宗和加色丁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les Carolingiens,旧称Carlovingiens,中世纪Karolingi,又译卡洛林王朝)是自公元751年後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員以“宮相”的身分涉理王國朝政。在公元751年,卡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在王朝其後的鼎盛時期,卡洛林家族在名義上繼承了古典時期的羅馬帝國,也即是開創了後世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這使得卡洛林王朝成為最為後人所記得的法蘭克王朝。 卡洛林家族起源於今日法國中部的日耳曼民族之法蘭克人部落,在當時混亂不安的時代,只要有能力就極有可能出頭。丕平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本身有能力並得到軍隊的支持,於是推翻了部落中舊王,自行任命自己是新王。而就在此時羅馬帝國的邊境出現了外族倫巴底人的入侵,當時羅馬教會的教皇就想出了一個彼此互利的點子:就是請丕平與羅馬帝國的軍隊一同出兵攻打倫巴底人,若打勝仗則羅馬教皇就會公開為丕平王進行加冕儀式,立他作王。 不料丕平竟然打了勝仗,並且把所佔領的倫巴底人領土的一部份送給了羅馬教皇,當作是一份大禮,其作用是:使其羅馬城周圍有一個安全且緩衝的保護,使敵人不容易入侵,史稱「丕平獻土」。原來教皇只是屬於宗教上的領導,但因有這一大片土地要管理,故慢慢的有關部隊、百姓生活、政府機關運作等等這些俗世的事物,教皇都得耗費時間來管理。也就是說原本教皇只是教會的領袖,但曾幾何時教皇更是政治上的領袖。所以之後歐洲的一些蠻族國王因著丕平的例子,開始了一個新的認知:只要王能獲得羅馬教皇的加冕,則就算當初是自立為王,此時也具有合法性了,同時也讓百姓們可以信服、有實質的權柄來指揮所屬的百姓和領土。 一般認為,“卡洛林”的名稱,是源自其最著名的君主--查理大帝的祖父查理·馬特的拉丁语名字“Carolus”。最後一位卡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皇帝死於首位皇帝登基後一百多年的公元899年。.

新!!: 教宗和加洛林王朝 · 查看更多 »

助理主教

助理主教是天主教、聖公會等實施主教制度的基督教宗派裡,被委派去輔佐和擁有教區正權主教繼承權的主教。.

新!!: 教宗和助理主教 · 查看更多 »

劉振忠

劉振忠總主教(Archbishop Peter Lau Cheng-chung,1951年5月13日—),天主教高雄教區總主教,現任輔仁大學、高雄明誠中學、屏東新基高中董事長,靜宜大學、文藻外語大學董事。教廷醫療牧靈委員會顧問。.

新!!: 教宗和劉振忠 · 查看更多 »

劉易斯·馬丁內斯-席斯塔賀

劉易斯·馬丁內斯-席斯塔賀(西班牙語:Lluís Martínez Sistach:),是西班牙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巴塞羅那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劉易斯·馬丁內斯-席斯塔賀 · 查看更多 »

城外圣保禄大殿

城外圣保禄大殿(Basilica di San Paolo fuori le Mura)位于意大利罗马,是罗马天主教的四座特级宗座圣殿之一(另外三座為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圣伯多禄大殿及圣母大殿)。.

新!!: 教宗和城外圣保禄大殿 · 查看更多 »

城外圣老楞佐圣殿

城外圣老楞佐圣殿(Basilica di San Lorenzo fuori le Mura)位于意大利罗马,是天主教的次级宗座圣殿,為罗马朝圣七大殿之一。城外圣老楞佐圣殿紀念於公元258年殉道、埋葬在大殿內的羅馬教會執事聖老楞佐。此外,教宗庇護九世也葬在這宗座圣殿內。.

新!!: 教宗和城外圣老楞佐圣殿 · 查看更多 »

執事 (基督教)

執事,執掌事務或供使喚差遣的人。被西方宗教借詞時也叫助祭(deacon,其任职身份称为diaconate),属于基督教神职之一,其词源于希腊语的「diakonos」(帮手之義)。在中国天主教一般被称作执事或。在基督教新教中也有叫执事,另一种说法叫会吏。在传统的三级聖品制(主教、司铎、执事)中处最低。.

新!!: 教宗和執事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一志论

基督一志論(英語:Monothelitism 或 Monotheletism)是公元7世纪時的基督教教派,主張基督只有一意志。這一說法在公元629年正式出現於亞美尼亞和敍利亞。Bury, pg 251 公元七世紀初拜占庭皇帝席哈克略,因為波斯軍隊入侵,為了爭取基督一性派的支持,共同抵抗外侵,而採取和解態度。但是觸發了基督是一個意志或二個意志的辯論,皇帝授權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士求(Sergious),進行和解的工作。採用的「屬神人的精力」一詞,承認基督有神人二性,但其活動是「屬神人的精力」所主宰,士求是正統派的代表,他的解釋化解了正統派和基督一性派的對立。但在公元634年耶路撒冷牧首興起一股反對此說的勢力。羅馬教宗何挪流(Honorius)得到士求的報告,知道此事了解皇帝為使教會合一的努力,就駁斥索夫羅紐的立場。但教宗認為一個精力說缺乏聖經根據,順便提到基督有一個意志,所謂基督一志說開始出現。皇帝契拉克流在638年頒布了士求所著述的《續論》(Ekthesis)確定基督只有一個意志。但繼任的教宗約翰四世於648年,下諭斥責基督一志說為異端,引起東方皇帝和西方教宗一段神學鬥爭。於680年舉行的第三次君士坦丁堡會議中,對基督一志論派加以譴責。.

新!!: 教宗和基督一志论 · 查看更多 »

基督聖體聖血節

基督聖體聖血節,也稱為聖體聖血瞻禮,是天主教和部分聖公宗以及信義宗會慶祝的禮儀和節日,這是為了紀念在彌撒中舉行聖體聖事將耶穌的聖體與聖血奉獻出去這一點。一般而言這個節日會放在天主聖三節後的星期四,在某些不方便在週四舉辦的地方則移到週日舉行。雖然依教會傳統聖體聖事是在聖週四建立的,不過為了不影響復活節的一系列慶祝活動,所以移到這日進行。.

新!!: 教宗和基督聖體聖血節 · 查看更多 »

基督最高教宗騎士團勳章

基督最高教宗騎士團勳章(The Supreme Order of Christ,Ordine Supremo del Cristo)於1319年3月14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創立,是最高級的教宗騎士團勳章。.

新!!: 教宗和基督最高教宗騎士團勳章 · 查看更多 »

基督战争

基督战争(1926-1929年)(Cristero War,Guerra Cristera、La Critiada)是一场反抗墨西哥政府消滅天主教的大规模抗争。 墨西哥革命後,墨西哥总统兼无神论者,革命制度黨創始人普鲁塔尔科·埃利亚斯·卡列斯(Plutarco Elias Calles)提交的1917年宪法,其目的为迫害罗马天主教教会及其子组织,此举因卡列斯的无神论主义和共济会思想而掀起,但是宪法的执行引发了这场基于西部墨西哥的反抗运动。 墨西哥革命是墨西哥史上最大的反抗运动。它基于农民对土地和社会正义的巨大需求。天主教会小心行事,并不支持这个时常威胁许多墨西哥人财产权的革命。然而,卡列斯政府感到此事关系到私人财产、公共教育和社会改革的革命正被教会威胁着。宪法设立了反教权的章程来解决教会有大众影响力的问题,从而开始了十年之久,致使数千人死亡的对天主教徒的迫害行为。 墨西哥公民经过一段时间的和平抵制后,1926年发生了若干小规模冲突。暴力抵抗于1927年开始。反抗者自称为Cristeros(下称基督军),以“Cristo Rey”(基督君王)借用了耶稣的名义。这场抵抗中的妇女和神父同样出名,妇女们帮助反抗军走私枪和弹药,一些神父则被当众折磨和杀害(后来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封圣)。这场抵抗最终因通过美国驻墨西哥大使Dwight Whitney Morrow的外交手段和哥伦布骑士会的经济救助和帮助而平息。 抵抗引起了教宗庇护十一世的注意,他在1925和1937年间发布了一系列教宗通谕。1925年12月11日,教宗发布了Quas Primas通谕,成立基督普世君王节。1926年11月18日,他发布了Iniquis Afflictisque通谕,谴责了墨西哥暴力的反教权迫害。Philippe Levillain p. 1208, 2002 Routledge 尽管政府对教会作出承诺,它仍然继续对教会和人民的迫害。1932年9月29日,庇护教宗发出Acerba Animi通谕予以回应。Philippe Levillain p. 1208, 2002 Routledge 随着迫害的继续,1937年3月28日他又接连地发出了第三封通谕并且表示了他对“不虔和堕落的学校”的反对态度,同时给予墨西哥天主教行动「全大赦」(plenary indulgence)以表示教宗的支持。.

新!!: 教宗和基督战争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教宗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教宗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传播年表

初期的日期只是“大约”.

新!!: 教宗和基督教传播年表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和暴力

基督教与暴力的关系是一个争议性话题,因為雖然基督教教義中宣扬和平、爱与同情,但另一方面部分教义也被用来將使用暴力合理化。和平、同情和对他人的慈善與宽容過失是基督教教義中重要的核心元素。然而,历史上許多對异教徒、教會異端、宗教罪人與外敵的暴力行為,部份人士都曾引用某些特定段落的旧约、新约和基督教神学,來進行合理化。自早期教会教父時代開始,對於何時使用暴力才是具備合理性的這個問題,在基督教會中就不斷進行辯論。這些辩论进而引出了諸如正義戰爭的概念。 在書籍中,宗教評論家山姆·哈里斯分析了宗教造成暴力行為的原因。 基督教神学家指出基督教有着很强的反暴力教义和历史渊源,特别是在耶稣的山上寶訓中的非暴力和“爱你的敌人”的教导。例如Weaver断言耶稣的和平主义“保存在正义战争的教义中,在教义中所有战争甚至偶尔必要的邪恶均被视为罪;也同样保存在反战的僧侣和神职人员和一贯的基督教和平主义传统中”。基督教神學家大衛·本特利·哈特(David Bentley Hart)教授认为基督教與各種宗教及無神論者相同,都有暴力歷史,但無神論者殺戮記錄更多。 “资料显示,在马可·奥勒利乌斯的时代(公元121年-180年)以前,没有基督徒当兵;当兵的,在做了基督徒以后,再没有留在部队中服役。”——《基督教的兴起》。 “早期的基督徒在处世待人方面跟罗马人截然不同。……基督宣扬和平,因此基督徒拒绝当兵。”——《历代世界》。 “早期基督徒认为战争是不对的,也不会参军,即使罗马皇帝要求人民服兵役。”(《在旧世界建立的新世界根基》,R.与W.M.韦斯特合著,1929,131页) 《宗教和战争百科全书》(英语)说:“最早跟从耶稣的人都拒绝参与战争和服兵役”,他们认为参与战争和服兵役,“就是违反了耶稣说的爱人如己的原则和爱仇敌的命令”。.

新!!: 教宗和基督教和暴力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民主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Christian Democracy;Christdemokratie;Démocratie chrétienne)为基督教民主主义下一个精确而统一的定义是不容易的,概括的说,它只不过是在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不断寻求一条中间道路的一种表现形式。基督教民主主义的中间道路是基于若干独特的原则。.

新!!: 教宗和基督教民主主義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文明史

《基督教文明史》(英語: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是一套BBC於2009年推出的6集紀錄片,首次在 BBC Four 播放。此片由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主持,並於2010年在 BBC Two 重播。.

新!!: 教宗和基督教文明史 · 查看更多 »

基羅·斯托揚諾夫

基羅·斯托揚諾夫(Kiro Stojanov;),是馬其頓籍天主教主教。也是現任斯科普里教區主教暨馬其頓希臘禮斯特魯米察-斯科普里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基羅·斯托揚諾夫 · 查看更多 »

埃尔德·伯多禄

埃尔德·伯多禄(Erdő Péter,),匈牙利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2002年12月7日至今任艾斯特根-布達佩斯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埃尔德·伯多禄 · 查看更多 »

埃尔科莱一世·德斯特

埃尔科莱一世·德斯特(Ercole I d'Este;,又譯作埃爾科萊一世·德·埃斯特),费拉拉公爵,埃斯特家族成员,綽號為北風與鑽石。.

新!!: 教宗和埃尔科莱一世·德斯特 · 查看更多 »

埃德温·弗雷德里克·奥布赖恩

埃德溫·弗雷德里克·奧布賴恩(Edwin Frederick O'Brien,),是美國藉天主教執事級樞機。現任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總團長。.

新!!: 教宗和埃德温·弗雷德里克·奥布赖恩 · 查看更多 »

埃爾訥古勒姆-安加馬里大總主教列表

埃爾訥古勒姆-安加馬里大總主教(英語:Major Archbishops of Ernakulam-Angamaly),是領袖是敘利亞-瑪拉巴禮天主教會的提高領導人。大總主教,相等於宗主教的位置。大總主教是由總主教和主教選擇產生的。當新任大總主教在當選時需由教宗任命。大總主教的總部與大總主教教座設於印度喀拉拉邦。大總主教管理的教座教區是埃爾訥古勒姆暨安加馬里大總教區。 總教區成立於1896年,1923年,建立敘利亞-瑪拉巴禮天主教會聖統。1992年12月16日升為大總教區。 以下敘述的為埃爾訥古勒姆-安加馬里大總主教的列表:.

新!!: 教宗和埃爾訥古勒姆-安加馬里大總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埃馬努埃爾三世·德利

| type.

新!!: 教宗和埃馬努埃爾三世·德利 · 查看更多 »

埃里奥·斯格雷恰

埃里奥·斯格雷恰(Elio Sgreccia,),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宗座生命学院荣休主席。 斯格雷恰出生于意大利阿尔切维亚,于1952年6月29日晋铎,1993年1月6日晋牧。2005年至2008年间曾任宗座生命学院主席,其后退休。2010年11月20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埃里奥·斯格雷恰 · 查看更多 »

埃里克六世 (丹麥)

埃里克六世(Erik VI Menved;),丹麥國王(1286年-1319年在位)。丹麥國王埃里克五世與勃蘭登堡藩侯約翰一世的女兒勃蘭登堡的艾格妮絲的長子。.

新!!: 教宗和埃里克六世 (丹麥) · 查看更多 »

埃斯基普拉斯黑基督圣殿

埃斯基普拉斯圣殿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位于危地马拉埃斯基普拉斯,藏有埃斯基普拉斯黑基督(Cristo Negro de Esquipulas)像。.

新!!: 教宗和埃斯基普拉斯黑基督圣殿 · 查看更多 »

埃斯坦尼斯劳·埃斯特万·卡尔利克

埃斯坦尼斯勞·埃斯特萬·卡爾利克(西班牙語:Estanislao Esteban Karlic:),是阿根廷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巴拉那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埃斯坦尼斯劳·埃斯特万·卡尔利克 · 查看更多 »

埃斯特家族

埃斯特家族(Estensi,過去被稱為Este或d'Este),是一個歐洲貴族世家,家族名稱起源於義大利城鎮埃斯特,家族統治著費拉拉(1208-1598年)、摩德納和雷焦(1288年起)、法納諾(1352年起)、(1429或1451年起)、卡爾皮(1527年起)、科雷焦(1636年起)、(1711年起)、諾韋拉拉(1737年起)、馬薩和卡拉拉(1790年起),除費拉拉外,其他地區統治都於1796年被併入奇斯帕達納共和國,1814年家族復辟後於1847年統治了瓜斯塔拉,最終所有屬地在1859年併入中義大利聯合省。埃斯特家族成員包含了數位義大利親王、公爵、眾多天主教樞機、一位英國王后、一位薩丁尼亞王后、一位奧地利皇后及一位巴伐利亞王后。.

新!!: 教宗和埃斯特家族 · 查看更多 »

埃曼努埃爾·瓦瑪拉

埃曼努埃爾·瓦瑪拉(英語:Emmanuel Wamala:)是烏干達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坎帕拉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埃曼努埃爾·瓦瑪拉 · 查看更多 »

垂死的高盧人

垂死的高盧人(Dying Gaul),是古羅馬時的大理石雕像。它是羅馬人仿造一件希臘化時代的雕像,原作品已失落並被認為是青銅打造,可能在前230年 - 前220年之間由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委託某位不知名的藝術家製作,來慶祝國王在擊敗小亞細亞的加拉太高盧人。這位藝術家很可能是厄皮哥努斯(Epigonus),他當時就在帕加馬宮廷。現存這件羅馬複製品的基座是後來人發現之後才添加上。 雕像表現的是一位垂死的加拉太人戰士,作品逼真寫實,尤其是臉部表情,它很可能有上色過。另外,他有著典型的高盧人髮型和鬍子,且全身裸體,脖子上僅戴著高盧式金屬頸環(torque)。戰士坐在他的盾牌上,他的劍和其他物件散落在身旁,他手撐著地,似乎想要站起來再戰,表現出一位不甘屈服的戰士形象。希臘藝術家以反向的心理雕塑出敵人這種形象,宣揚出統治者擊敗高盧人的英勇和偉大。.

新!!: 教宗和垂死的高盧人 · 查看更多 »

厄立特里亞禮天主教會

厄立特里亞禮天主教會(英語:Eritrean Catholic Church)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亞歷山大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易言之他們承認羅馬教宗的領袖地位。現在,它的信徒主要分布在厄立特里亞。現任都主教為吉斯特伯·塔斯法馬連(英語:Menghesteab Tesfamariam)。.

新!!: 教宗和厄立特里亞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博德·羅薩里奧

博德·羅薩里奧(প্যাট্রিক ডি’রোজারিও,),是孟加拉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及會士。也是首位馬來西亞樞機和現任達卡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博德·羅薩里奧 · 查看更多 »

博義九世

教宗博義九世(Bonifacius PP.,原名Piero Tomacelli,1356年—1404年10月1日)於1389年11月2日至1404年10月1日岀任羅馬教宗。1356年生於那不勒斯,在1404年10月1日死於罗马。他是大分裂发生后第二位驻罗马的教宗。在他前任時代法国王室有在亞維農扶植克勵七世為對立教宗。.

新!!: 教宗和博義九世 · 查看更多 »

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Bologna)是一座義大利城市,位於北部波河與亞平寧山脈之間,也是艾米利亚-罗马涅的首府。波隆那也是義大利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波隆那擁有世界最古老的大學——波隆那大學,這間大學設立於1088年。波隆那經常被列為意大利生活質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在2006年排名第五,在2007年排名第12名(總共有103個義大利城市參加評比)。這是由於波隆那擁有強大的工業傳統,廣泛且高度發達的社會福利,而且位於意大利最重要公路和鐵路樞紐上。波隆那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國際化的義大利大學城,它擁有豐富的歷史、藝術、料理、音樂和文化,並獲選為2000年的歐洲文化之都。波隆那與其他45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城市入選參加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根據2009年歐洲地區經濟增長指數(E - REGI)的數據顯示,波隆那的經濟成長速度是義大利第一,在歐洲則位列第47 。.

新!!: 教宗和博洛尼亚 · 查看更多 »

博洛尼亚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à di Bologna;Universitas Bononiensis;尊称:大学之母;又譯--)是一所坐落在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首府博洛尼亚的综合性公立大学,是广泛公认的西方最古老的大学,建立于公元1088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博洛尼亚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末出现的世界上第一所法学院,后来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于1158年颁布法令确定其正式身份。博洛尼亚大学的建校时间在1888年博洛尼亚大学八百年校庆期间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乔苏埃·卡尔杜奇所领导的历史委员会经过考证确定为1088年。1988年9月18日,博洛尼亚大学九百年校庆之际,欧洲430位大学校长在博洛尼亚著名的大广场上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正式承认与宣布博洛尼亚大学为“大学之母”(拉丁文:Alma mater studiorum),即世上所有大学的母校。在以拉丁语为主要学术与研究通用语言的中世纪及近代欧洲,博洛尼亚大学始终保持着欧洲文化与学术发展的中心位置,并引领了欧洲大学体系的改革。 作为经历了近千年历史演变的教育机构,博洛尼亚大学的校园建筑保留了不同时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特点。博洛尼亚大学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美的15所校园之一,2014年被世界最大的英文旅游信息出版商福多尔公司评为全球15所最值得访问的大学之一。博洛尼亚大学校园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总面积674万平方米,除博洛尼亚的主校区之外,博洛尼亚大学还有四个校区,分别位于切塞纳、弗利、拉文纳、里米尼,另外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设有海外校区。.

新!!: 教宗和博洛尼亚大学 · 查看更多 »

半旗

半旗指國家、團體、個人為表示哀悼或弔唁,而將旗幟上升至正常最高點後,下降到一定的位置。此儀式稱作降半旗或下半旗。這項儀式是源自英國水手。.

新!!: 教宗和半旗 · 查看更多 »

半敞篷車

半敞篷車(landaulet,亦可寫成landaulette.)乃指一種汽車後座車頂敞開之車體風格,有時前座(駕駛座與副手席)之車頂亦可打開。 就像其他客製化汽車一樣,這種半敞篷車的概念來自古早的馬車。「landaulet」最原始的意義乃是雙門型、沒有前座的四輪馬車,但通常馬車具有讓車伕乘坐的前座,故「landaulet」保留了傳統馬車兩截摺疊式車頂的後半段。 由於半敞篷車專為「後座買家」的富豪人士設計,在大眾市場並不普及。因此該種車型的目標對象多半為名人政要,譬如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保祿六世、本篤十六世等人的半敞篷型座車皆以梅賽德斯-賓士特製而成。近年來發展該種車型的汽車廠僅有:.

新!!: 教宗和半敞篷車 · 查看更多 »

十字山圣地

十字山圣地是位于中国陕西省眉县青化镇跑窝村秦岭山麓的著名天主教朝圣地。.

新!!: 教宗和十字山圣地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教宗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卡吉米日·內茲

卡吉米日·內茲(波蘭語:Kazimierz Nycz:)是波蘭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華沙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卡吉米日·內茲 · 查看更多 »

卡吉米日·施維亞泰克

卡吉米日·施維亞泰克(Kazimierz Świątek,),是天主教白俄羅斯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原明斯克-莫吉廖夫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卡吉米日·施維亞泰克 · 查看更多 »

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

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Karl Philipp Fürst zu Schwarzenberg (或Prince Charles Philip of Schwarzenberg) (1771年4月18日 – 1820年10月15日) 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外交家。.

新!!: 教宗和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 · 查看更多 »

卡利克斯特三世

教宗嘉禮三世(Callistus PP.,),出身博基亞家族。原名是Alfons de Borja,1455年4月8日—1458年8月6日在位。任内曾为聖女貞德平反。.

新!!: 教宗和卡利克斯特三世 · 查看更多 »

卡皮内托罗马诺

卡皮内托罗马诺(意大利语:Carpineto Romano)是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罗马省的一个镇,面积84.5平方公里,人口4,809人(2004年)。 卡皮内托罗马诺是罗马教皇莱奥十三世的出生地。.

新!!: 教宗和卡皮内托罗马诺 · 查看更多 »

卡羅·福諾

卡羅·福諾(Carlo Furno,),是天主教意大利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原聖墓騎士團樞機總團長。.

新!!: 教宗和卡羅·福諾 · 查看更多 »

卡爾·約瑟夫·貝克爾

卡爾·約瑟夫·貝克爾(Karl Josef Becker,),是德國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天主教神學家。.

新!!: 教宗和卡爾·約瑟夫·貝克爾 · 查看更多 »

卡爾·萊曼

卡爾·萊曼(德語:Karl Lehmann:),是天主教德國司鐸級樞機。也是美因茨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卡爾·萊曼 · 查看更多 »

卡诺莎之行

卡诺莎之行(德语:Gang nach Canossa;意大利语:l'umiliazione di Canossa)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从莱茵河畔的施派尔到艾米利亚-罗马涅的卡诺莎城堡,以及围绕旅程的事件,发生在1077年1月。.

新!!: 教宗和卡诺莎之行 · 查看更多 »

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

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Kazimierz IV Jagiellończyk,)雅盖隆王朝的波兰国王(1447年~1492年在位)。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与索菲亚·霍尔桑斯卡之幼子,生于克拉科夫。他在1440年以13歲之齡,被立陶宛貴族立為立陶宛大公(1440~1492年在位),後來又在其兄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於1444年11月10日與鄂圖曼土耳其激戰敗死後,迫使波蘭貴族在1447年接受他成為較強勢的波蘭國王,統治波蘭與立陶宛直到1492年過世之時。 他在十三年戰爭(1454-1466年)中徹底擊敗條頓騎士團,收復波美拉尼亞。他對國內貴族進行強勢鬥爭,對王權的強化與中央議會(瑟姆)的重要性具有鮮明作用(壓制教會勢力並使國王主導主教的選舉),但是因為對條頓騎士團作戰需要人力物力,被迫向中小貴族進行妥協(代價是損害中產階級的利益),使波蘭王權轉趨弱勢,貴族的黃金自由蓄勢待發。對比西歐逐漸流行的君主專制(絕對君主制),波蘭逆勢發展成貴族民主制的結果,最終與民族國家運動產生巨大衝突,在17世紀中葉爆發了毀滅性災難。 不過,卡齐米日四世在擴展雅蓋隆王朝的勢力上有很大進展,1471年他的長子——乌拉斯洛二世成為波希米亞國王;當強大的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白騎士」匈雅提之子)於1490年死後,匈牙利貴族立刻拋棄馬加什唯一的私生子,擁立乌拉斯洛二世兼任匈牙利國王,雅蓋隆王朝因此稱雄於中東歐(當時匈牙利是東歐次強,僅次於鄂圖曼土耳其)。不過波蘭與立陶宛在東、南方的勢力,卻因為莫斯科大公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而開始後退。.

新!!: 教宗和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 · 查看更多 »

卡达尔·亚诺什

卡达尔·亚诺什(Kádár János;),原名齐尔毛奈克·亚诺什,是一位匈牙利政治家,自1956年到1988年一直是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第一书记,两度出任部长会议主席。他具有母父各自的斯洛伐克人和日耳曼人血统。.

新!!: 教宗和卡达尔·亚诺什 · 查看更多 »

卡梅里諾大學

卡梅里諾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Camerino)是一所位于意大利卡梅里諾的大學,其歷史可追溯到1336年,教皇額我略十一世在1377年1月29日頒佈詔令允許其教授民法和教會法,後來由於卡梅里諾的衰落而在1600年左右自然消失。1726年11月27日市議會重新向教皇本篤十三世提出建立大學的請求,隨著1727年7月教皇詔令的頒佈,該大學得以復興 。現在它是意大利國内較好的大學之一。.

新!!: 教宗和卡梅里諾大學 · 查看更多 »

卡比托利欧广场

卡比托利欧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是位于罗马市卡比托利欧山上的一个广场。.

新!!: 教宗和卡比托利欧广场 · 查看更多 »

卡洛·卡法拉

卡洛·卡法拉(Carlo Caffarra,),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曾任天主教博洛尼亚总教区总主教。 卡法拉出生于意大利布塞托,于1961年7月2日晋铎,1995年10月21日晋牧。2003年12月16日出任天主教博洛尼亚总教区总主教。2006年3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卡洛·卡法拉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奧維多·卡瓦達

卡洛斯·奧維多·卡瓦達(Carlos Oviedo Cavada:),是天主教智利籍的司鐸級樞機和會士。也是前智利聖地牙哥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卡洛斯·奧維多·卡瓦達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阿米戈·巴列霍

卡洛斯·阿米戈·巴列霍(西班牙語:Carlos Amigo Vallejo:),是天主教西班牙司鐸級樞機。也是西維爾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卡洛斯·阿米戈·巴列霍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

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1716年1月20日—1788年12月14日)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759年—1788年在位),即位前封号为帕尔马公爵(称卡洛一世,1731年—1735年)。他也是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七世,1735年—1759年)和西西里国王(称卡洛四世,1735年—1759年)。.

新!!: 教宗和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卡斯特罗公国

卡斯特罗公国是一个曾经存在于意大利中部的国家,形成于1537年,教皇保罗三世将爵位授予自己的儿子,领土为现今以拉齐奥的卡斯特罗为中心的拉齐奥和托斯卡纳部分地区。理论上,卡斯特罗公国是教皇国的一个卫星国,但事实上卡斯特罗公国在法尔内塞家族统治下一直享受着实质上的独立,直至1649年被收归回教皇国的世俗领土范围内。.

新!!: 教宗和卡斯特罗公国 · 查看更多 »

卡斯特羅戰爭

卡斯特羅戰爭(Guerra di Castro)是一個於17世紀爆發於古城(位於今拉吉歐)及其周邊的一系列軍事衝突,戰爭導致卡斯特羅於1649年被毀滅。 這場戰爭是三個教宗家族之間的權力鬥爭-由教宗烏爾巴諾八世的巴貝里尼家族以及英諾森十世的潘菲利家族對抗控制著卡斯特羅及其周邊領土的卡斯特羅公爵,前教宗家族法爾內塞家族的及。.

新!!: 教宗和卡斯特羅戰爭 · 查看更多 »

卡拉卡瓦

卡拉卡瓦國王(David Kalākaua,正式全名David Laʻamea Kamanakapuʻu Mahinulani Nalaiaehuokalani Lumialani Kalākaua,)又被尊稱為快樂的君主(The Merrie Monarch),是最後一位實際統治夏威夷王國的君主。他於1874年2月12日在夏威夷即位,1891年1月20日在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去世。.

新!!: 教宗和卡拉卡瓦 · 查看更多 »

卡拉馬佐夫兄弟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The Brothers Karamazov)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通常也被认为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部鸿篇巨制在经历了《》上两年的连载后,于1880年完成。他曾构想将其作为他的一部更宏大的作品《一个伟大罪人的一生》(The Life of a Great Sinner)Hutchins, Robert Maynard, editor in chief (1952).

新!!: 教宗和卡拉馬佐夫兄弟 · 查看更多 »

卢布林

卢布林(波兰语:Lublin)是波蘭東部的一個大城市,及卢布林省的首府,2004年人口355,954人。.

新!!: 教宗和卢布林 · 查看更多 »

南希·阿吉莱姆

南希·那比尔·阿吉莱姆或者南希·阿吉莱姆(نانسي نبيل عجرم,) 黎巴嫩民族流行音乐歌手。她是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地区的超级巨星之一,参加了重要的阿拉伯语音乐大赛并且嬴得了许多奖项。她有很多商业演出与录制,至今已经出版了七张专辑。南希是可口可乐在中东第一个和唯一的女性赞助者与代言人。她在15岁(1998)的时候出版了第一本专辑,并开始她十年的音乐事业,南希在25时结婚。.

新!!: 教宗和南希·阿吉莱姆 · 查看更多 »

南特敕令

南特敕令(法語:Édit de Nantes),又稱為南特詔令、南特詔書、南特詔諭,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在1598年4月13日簽署頒布的一條敕令。這條敕令承認了法國國內雨格诺教徒的信仰自由,並在法律上享有和公民同等的權利。而這條敕令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份有關宗教寬容的敕令。不過,亨利四世之孫路易十四卻在1685年頒布《楓丹白露敕令》,宣佈基督新教為非法,南特敕令亦因此而被廢除。.

新!!: 教宗和南特敕令 · 查看更多 »

南非種族隔離

南非種族隔離(南非語:Apartheid)為1948年至1994年間南非共和國在南非國民黨執政時實行的一種種族隔離制度,當時佔大多數的黑人,其包括集會、結社的各項權利受到大幅限制,維持歐洲移民的阿非利卡人的。 南非的種族隔離早在荷蘭統治時就已經開始。十九世紀的英裔南非商人塞西爾·羅德斯在取消黑人及有色人種的權利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設立了第一個種族隔離的法案。種族隔離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倡導,主要是為了治安的原因,當時執政黨就是以阿非利卡人為主的南非國民黨,也在當地由南非託管的西南非實施,一直到1990年西南非獨立成為納米比亞共和國為止。在時開始成為正式的政策。政府將居民分為四個種族:黑人、白人、有色人種及印度人,而有色人種及印度人又有更細的分類,各種族住在不同的區域中。在1960年至1963年,350萬非白人的南非人被驅離他們原來的家園,被迫進入隔近被分隔的區域中,這是近代史上大型的驅離行動之一,當時南非政府計畫搬遷人口之後要把這些地方逐出南非獨立,所以這樣的分化政策1970年起達到高峰,甚至廢除非白人的部分政治權利,那時也開始剥夺黑人的南非公民身份,在法律上他們成為地方分權的十個班圖斯坦中的公民,將其政治權限縮在「國中國」內,其中四個成為名義上的獨立國家。南非政府在教育、醫療、海灘及其他公共服務都實行種族隔離政策,而黑人得到的服務往往會比白人要差。 種族隔離帶來國內明顯的及暴力,也因此國際長期對南非禁運(包括)。自1950年代起,一系列的黑人民眾起義及抗議事件,使得反種族隔離被禁止,反種族隔離領袖入獄。隨著抗議的擴散,越來越軍事化,政府的回應是壓制及暴力。國際組織更對南非制裁,南非政府的處境也更加艱難。1980年代由於經濟的壓力,白人政府開始改革種族隔離政策,但爭議仍在。總統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自1989年開始取消一些種族隔離的相關法令,並在10月起開始釋放曼德拉及其他政治犯。1990年開始。在1991年時種族隔離政策及一些尚未廢止的相關法令被正式廢除,不過非白人在1993年才有資格投票,最後在1994年多民族的民主選舉中,由曼德拉帶領的非洲人國民大會勝出。一般將1994年的民主普選視為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正式結束。.

新!!: 教宗和南非種族隔離 · 查看更多 »

卑詩體育館

卑詩體育館(英文:BC Place Stadium)是一座位於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中心的多用途體育館,由卑詩省政府屬下的公營機構PavCo營運。體育館於1983年落成,是加拿大首座巨蛋型球場。其屋頂當時為具彈性的薄膜,由氣壓支撐,曾是世上最大的同類型體育館,更因其外貌而被溫哥華華人戲稱為「菠蘿包」。2010年至2011年間場館進行改建,屋頂改為開合式設計。 卑詩體育館從開幕至今一直是加拿大足球聯賽旗下卑詩雄獅隊的主場館,並從2011年起成為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旗下溫哥華白浪隊的主場館。場館 也曾舉辦過1986年世界博覽會和2010年冬季奧運會的開幕及閉幕儀式,以及2010年冬季殘奧會的開幕儀式,是歷屆奧運會中首次於室内場館舉行開幕及閉幕式。此外,體育館也不時舉辦大型展覽活動。體育館的外圍有一個為運動員泰瑞·福克斯建立的紀念碑,而卑詩體壇名人堂則設於體育館的内部。 同時加拿大因主辦201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赛,溫哥華成爲申辦城市之一。是屆女子世界盃將會有九場賽事於卑詩體育館舉行,其中包括五場分組賽、兩場16強賽、一場半準決賽及一場決賽。 場館座落福溪北岸,臨近溫哥華架空列車的體育館-華埠站。.

新!!: 教宗和卑詩體育館 · 查看更多 »

反天主教

反天主教是一种针对天主教徒的歧视、敌意或偏见,也可用来指针对天主教會的宗教迫害。 在16世紀初期,天主教會在欧洲长期的权势受到了挑战和竞争,激起针对教宗和天主教神职人员权力的敌对态度。这种敌意称为反教权主义(anti-clericalism)。宗教改革又带来对其属灵权威提出异议,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此後新教徒為主的國家曾禁止天主教活動。 当代的反天主教表现为许多形式,包括对天主教少数派的迫害,政府攻击天主教信仰、歧视,和恶意攻击神职人员與信徒。加上世俗主義的興起,反天主教的行動包括批評教廷的保守取態,如反對使用保險套等避孕行為、墮胎權和同性戀權利,也有人籍天主教神職人員性侵犯兒童等醜聞批評天主教。.

新!!: 教宗和反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反清复明

反清复明指历史上明朝灭亡后为恢复明朝而推翻清朝的活动。.

新!!: 教宗和反清复明 · 查看更多 »

古巴人權

古巴人權一直是古巴政府和西方爭論的問題之一。西方國家認爲古巴人權狀況,比如,政府鎮壓異議人士,限制國民出境旅行。但是古巴政府和古巴共產黨對此卻不予承認。 古巴境內有大量的政治犯遭受關押。據一個名爲「古巴人权和民族和解委员会」的組織的說法,在2013年9月,有547名政治犯被當局羈押。.

新!!: 教宗和古巴人權 · 查看更多 »

古巴解凍

古巴解凍(Cuban Thaw,西班牙语:deshielo cubano)是指古巴與美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在2014年開始的正常化歷程。古巴和美國的邦交在1960年代開始一直不佳,其後曾經有關係緩和的跡象;古美兩國最終在2014年12月關係正常化,並在2015年7月恢復外交關係。古巴解凍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均帶來一定影響。.

新!!: 教宗和古巴解凍 · 查看更多 »

古列尔莫二世 (西西里)

古列尔莫二世(Guglielmo Ⅱ,),诺曼西西里王国国王,绰号「好人」(The Good),是古列尔莫一世与纳瓦拉国王加西亚之女玛格丽特的第三子。他的人格很模糊,缺乏军事进取心,孤僻且好享乐,几乎一直在帕勒莫享受宫廷生活。但他的统治以雄心勃勃的对外政策和有力的外交闻名。作为教皇的拥护者和伦巴第诸城的秘密盟友,他成功抵抗了他们的共同敌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但丁在《神曲》中将他安排在天堂,薄伽丘的《十日谈》也对他有所提及(称他有两个孩子的第四部分,以及第七部分)。 古列尔莫仅在死后数十年被称为“好人”。这更多是因为他在任内中止了给其父的任期造成麻烦的内乱和在他自己任内爆发的战争而非人品。在霍亨斯陶芬王朝,他的任期被描述为和平和正义的黄金时期。他的数字“二世”是当时就使用的,他本人就使用了。.

新!!: 教宗和古列尔莫二世 (西西里) · 查看更多 »

古典时代

古典时代(或称为古典时期、古典古代、古风时期,Classical antiquity)是对(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一系列文明)的长期文化史的一个广义称谓。在这个时期中,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十分繁荣,对欧洲、北非、中东等地施加巨大的影响。 通常认为古典时代起始于古希腊最早的文字记录,即公元前8-7世纪荷马史诗,一直延伸至以及罗马帝国的衰落。古典时代的结束伴随着古典时代晚期(公元300-600年)古典文化的崩溃,欧洲历史随后进入中世纪前期(公元600-1000年)。这段历史时期涵盖广袤的领土、多种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分期。后世爱伦·坡的一句诗很好的诠释“古典时代”一词的含义:“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受到古代东方文明影响的古希腊文化,以其艺术、哲学、社会、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古典时代。这些思想被古罗马人继承和效仿。这些来自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底蕴对现代社会的语言、政治、教育系统、哲学、科学、艺术、建筑有巨大的影响:从当时现存的古典时代残片中,一场巨大的复兴运动在14世纪的欧洲逐渐成形,这场运动后来被称作文艺复兴,各种领域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也在18-19世纪兴起。.

新!!: 教宗和古典时代 · 查看更多 »

古腾堡圣经

《古騰堡聖經》(Gutenberg Bible,亦稱四十二行聖經,即42-line Bible,此外還有Mazarin Bible或B42)是西方第一本以活字印刷術出產成印刷品的主要書籍。由約翰尼斯·古騰堡于1454年到1455年在德意志美茵茨出產。在此之前,書籍的複製,使用的是人力的抄寫,或是木製的雕版印刷。這類的複製或印刷的技術,都常需要數月或數年的時間才可完成。谷騰堡所發展的活字印刷術,以金屬製造的活字字母可重覆使用,大量縮短了印刷複製所需要的時間,也增加了量產的數量,造成了西方印刷的革命及資訊的普及。这版《圣经》是使用的是著名的武加大譯本,它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图书批量生产的开始。 在1455年三月,當時尚未成為教宗的庇護二世在一封信中寫道,他在法蘭克福看過當時正在展示的古騰堡聖經內頁。這是現今能追循最早有關此作品的可信來源。據信中所稱,古騰堡聖經總共印出了158或180本。現今的學者考據了現存的殘篇認為:古騰堡聖經印刷的數目約在160至185本;其中,約四分之一印在犢皮紙(vellum)上,而其餘四分之三則使用印刷用紙。時至今日,全世界仍有49本尚存,包括完整及殘篇。它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書籍之一。 據2009年記錄顯示,現今有49本古騰堡聖經存世,而只有21本完整版本,其餘的則有部分書頁遺失。另外還有零星書頁殘存,可能屬於其餘的16本。大約有12本犢皮紙版本留存,而其中只有四本是完整的,而有一本只剩《新約全書》。.

新!!: 教宗和古腾堡圣经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约斯

古斯塔夫·约斯(Gustaaf Joos,),比利时天主教神职人员,天主教会枢机。 古斯塔夫·约斯于1946年4月28日晋铎,长年担任教区神父。他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有着长久的友谊,他们曾一同在罗马求学。2003年10月21日被若望·保禄二世册封为枢机。2004年11月2日在比利时奥斯特尔泽莱逝世,终年81岁。.

新!!: 教宗和古斯塔夫·约斯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瓦萨

古斯塔夫·瓦萨(Gustav Vasa,),瑞典国王(1523年—1560年在位)原名古斯塔夫·埃里克松(Gustav Eriksson),其子埃里克十四世追尊他为古斯塔夫一世(Gustav I),瓦萨王朝的创建者。成为国王前,他曾在1521年反抗统治瑞典兼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起义中被选为摄政。.

新!!: 教宗和古斯塔夫·瓦萨 · 查看更多 »

古普鲁士人

古普鲁士人或波罗的普鲁士人(Pruzzen或Prußen,Pruteni,Prūši,Prūsai,Prusowie)是一个族群,是属于波罗的语族,居住在普鲁士地区的原住民,而普鲁士位於波罗的海东南,在维斯瓦潟湖与库洛尼亚潟湖周围。他们讲普鲁士语,信奉多神教(普鲁士神话)。 在13世纪,普鲁士人被条顿骑士团征服,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被同化。前德意志国家普鲁士从波罗的普鲁士人得到“普鲁士”之名,但这个国家其实主要是同化了古普鲁士人的德意志人;到17世纪或18世纪初,古普鲁士语已经灭绝。大英百科全书条目“古普鲁士语” 古普鲁士人居住的区域大体在东普鲁士(现波兰的瓦尔米亚-马祖里省、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南部)的中部和南部。.

新!!: 教宗和古普鲁士人 · 查看更多 »

台灣基督教

基督教在臺灣的發展歷史始於17世紀中期的荷西入殖,但全面性的發展則起始於19世紀中期臺灣開港之後。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基督教三大宗派在臺灣都有教會,但「基督教」一詞在臺灣通常專指新教,與其他中文地區的情形相同。新教由於宣教較為活躍,是三大宗派中在臺信仰人口最多的。 臺灣的基督徒人口約170萬,其中新教徒146萬人、天主教徒24萬人,雖然在整體臺灣人口中居於少數(逾7%),遠少於道教、佛教等傳統宗教,但在商界、政界等社會中堅及公眾人物階層的比例較高,使基督教在臺灣社會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相對於漢族,幾乎所有的原住民族以基督宗教為主要信仰(大約70%是長老會,其餘大部分是天主教或其他新教宗派),此為二戰後新教與天主教在原住民族地區的積極宣教、以及措施所致。.

新!!: 教宗和台灣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台灣天主教

台灣信仰天主教的人口逾24萬人 ,派別屬於羅馬公教,其中包括神父6百多人、修士與修女各約1百人與1千8百人,分佈在8百個教堂及各種教會機構;此外共有14位主教,並設有主教團做為最高領導機構。雖然天主教的信仰人口僅佔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1,但天主教會在台灣的社會服務、醫療與文教等公益方面的貢獻上,有著相當高的影響力。.

新!!: 教宗和台灣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台灣宗教

臺灣各宗教受《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並且各宗教間皆為平等。除此之外,臺灣傳教環境極為自由,政府奉行政教分離原則,政府與宗教之間亦無關聯。又因臺灣為一移民社會,華人移民固有的傳統信仰如佛教、道教,在該族群中極為流行且根深柢固,而西方世界較常見的宗教,如基督宗教及伊斯蘭教,亦擁有不少的信眾。 201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發布的調查,2300萬臺灣人口中,佛教、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三者難捨難分,約佔93%。基督徒(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等)約4.5%,其他信仰或不表態,約2.5%。.

新!!: 教宗和台灣宗教 · 查看更多 »

台灣青年日

台灣青年日(英語譯名:Taiwan Youth Day),簡稱台青(TYD),是台灣天主教會專為青年而舉辦的大型共融活動,由台灣主教團福傳委員會青年組主辦、台灣7個教區輪流承辦。2004年首次舉辦時為3年舉行一次,2007年起改為每年舉行一次,每屆活動時間為期4至6天。.

新!!: 教宗和台灣青年日 · 查看更多 »

史蒂芬·朗顿

史蒂芬·朗顿(Stephen Langton,),為一名英國籍的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以及坎特伯里總主教。他有名的事蹟包括策畫大憲章的形成,以及將聖經分章,以方便索引。.

新!!: 教宗和史蒂芬·朗顿 · 查看更多 »

司提反十世

教宗德範九世(Stephanus PP.,约1020年—1058年3月29日),本名Frédéric,於1057年8月3日至1058年3月29日岀任教宗。他本人原是貴族,為下洛林公爵戈弗雷三世之弟和第一次十字軍將領布永的戈德弗里的舅公;所以他又被稱為洛林的Frederic。在教宗的順序上,他也可稱爲德範十世。請參考德範二世。.

新!!: 教宗和司提反十世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玛兰卡礼天主教会

敘利亞-瑪蘭卡禮天主教會(Syro-Malankara Catholic Church;മലങ്കര സുറിയാനി കത്തോലിക്കാ സഭ;Syro-Malankara Catholic Church)是羅馬天主教會的一部分,為安提約基亞(安提約基亞或西敘利亞)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該教會與羅馬教宗完全共融,直屬聖座。現任大總主教為巴塞利奧斯·克利米斯·托通克爾(Baselios Cleemis Thottunkal)樞機。.

新!!: 教宗和叙利亚-玛兰卡礼天主教会 · 查看更多 »

吳廷琰

吳廷琰(,,),其他華文媒體亦曾譯為「吳廷炎」或「吳庭艷」,聖名若翰(Gioan Baotixita),是越南共和國第一任总统(1955年—1963年),因為他的支持者來自自由之路行動南遷的天主教徒,因而相對偏袒天主教,歧視大多數越南人口信奉的佛教,引發佛教徒危機,造成多名佛教徒示威者死亡,並因而失去美國支持。吳廷琰在1963年南越政變中被殺,不少人認為吳廷琰死後,南越再也沒有政治強人治理南越,間接造成美軍介入越戰。.

新!!: 教宗和吳廷琰 · 查看更多 »

吳光傑

吳光傑(Ngô Quang Kiệt,),聖名若瑟,是越南籍天主教總主教。也是河內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吳光傑 · 查看更多 »

吳若石

吳若石(Josef Eugster,),生於瑞士,天主教神父,隸屬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現為臺東縣長濱堂區主任司鐸。是FJM 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健康法(Fr. Josef's Method of Reflexology)的創始者,也是台灣腳底按摩療法的創始者。 1970 年8月24 日吳若石神父奉修會派遣來到台灣台東服務,1989年奉派至天主教會花蓮教區長濱堂區服務迄今。 吳若石神父的足跡踏遍五大洲數十國家(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南美洲玻利維亞、非洲辛巴威、坦尚尼亞、中國唐山、南京、內蒙...)。 他帶領的"吳若石神父全人發展協會"(Fr. Josef Eugster Holistic Development Assoc.)在足部反射健康法領域繼續研究發展。他與工作團隊不但遠赴洲際各需要的國家與地區訓練服務團隊更為偏遠與醫療資源短缺地區提供培訓與服務,把經驗留在當地。他被譽為“足底按摩之父”。 因長年對反射學工作持續不斷研究發展,並對世界無私奉獻與貢獻,具備了領導世界反射學界的風範。 2011年國際反射學組織,評選吳若石神父登上"反射學名人堂"。.

新!!: 教宗和吳若石 · 查看更多 »

吳欽敬

吳欽敬(Joseph Wu Qin-jing:),是天主教中國籍主教。也是現任盩厔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吳欽敬 · 查看更多 »

同志神學

同志神学指有关同性恋的西方神学思想。.

新!!: 教宗和同志神學 · 查看更多 »

各国领导人列表

本列表列举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現任領導人,包括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应注意的是,这种职务划分的主要依据议会民主制国家的权力分配习惯。而对于总统制、半总统制或采用其他政体的国家而言,此划分可能并不十分准确。比如总统制国家的总统本身兼任政府首脑(不设总理),一党执政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领导人(总书记或第一书记)一般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而有些国家的实际最高领导人并不享有该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法定头衔。此外领导人头衔或称号也可能存在翻译不够准确的问题。列表以國家所在的大洲區分。.

新!!: 教宗和各国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吉罗拉莫·卡尔达诺

吉罗拉莫·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主要成就在数学、物理、医学方面。名字的英文拼法为Jerome Cardan,所以也称卡当諾。.

新!!: 教宗和吉罗拉莫·卡尔达诺 · 查看更多 »

吉爾貝托·阿古斯托尼

吉爾貝托·阿古斯托尼(Gilberto Agustoni;),是瑞士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聖座最高法院榮休院長。.

新!!: 教宗和吉爾貝托·阿古斯托尼 · 查看更多 »

吉斯特伯·塔斯法馬連

吉斯特伯·塔斯法馬連(英語:Menghesteab Tesfamariam:),是厄立特里亞籍天主教厄立特里亞禮天主教阿斯馬拉都主教。也是兼任厄立特里亞禮天主教會領袖。.

新!!: 教宗和吉斯特伯·塔斯法馬連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奥斯曼帝国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領導之下對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作的一次征服,發生於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當天戰死。這一事件標誌著東羅馬帝國最後的毀滅,亦代表奥斯曼對地中海東部及巴尔干半岛的統治在戰略上的決定性成功。君士坦丁堡之名之后仍一直使用。1930年,土耳其共和國官方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

新!!: 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普世牧首(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俗稱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宗主教,亦被承认为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 普世牧首的正式職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正教会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正教会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尊榮的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和普世牧首(Η Αυτού Θειοτάτη Παναγιότης, ο Αρχιεπίσκοπος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Νέας Ρώμης και 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除了東方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外,天主教會也曾經任命過拉丁禮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

新!!: 教宗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大帝

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常被稱為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 ὁ Μέγας,Constantine the Great),或聖君士坦丁(Saint Constantine),羅馬帝國皇帝,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罗马皇帝,在313年与李锡尼共同頒佈《米蘭詔書》,承認在帝国轄境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 君士坦丁在内战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和李锡尼,巩固皇位。统治期間,他对法兰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战役均取得勝利,并成功夺回在前一个世纪丧失的达基亚地区。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宫 ,并将之命名为新罗马,但人们为尊君士坦丁之名,将此地称作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此后一千年均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因此君士坦丁也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的创立者。.

新!!: 教宗和君士坦丁大帝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九世

君士坦丁九世(单独战斗者)(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Θ' ο Μονομάχος,約),东罗马帝国皇帝(1042年-1055年在位)。 君士坦丁九世是帝都(君士坦丁堡)官僚贵族的代表。他的父亲狄奥多西是巴西尔二世皇帝与君士坦丁八世皇帝在位时的朝中重臣,后来因被怀疑卷入宫廷阴谋而失宠。但君士坦丁依靠与罗曼努斯三世皇帝的侄女的婚姻而再度踏上仕途,并受到当时在位的女皇佐伊的特殊青睐。佐伊的丈夫米海尔四世出于嫉妒将君士坦丁流放;但在米海尔死后,女皇很快将君士坦丁召回(1042年),并选择他为自己的丈夫和共治者。此举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阿历克塞一世的强烈反对,因为两人都是第三次结婚,但皇帝夫妇仍于6月11日举行婚礼(牧首本人缺席)。他们一起统治到1050年佐伊去世为止。 君士坦丁九世即位后马上驱逐了米海尔四世的所有亲信。新皇帝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封建贵族和军队的叛乱。由于受到情妇玛丽亚·斯科莱琳娜的谗言影响,君士坦丁九世解除了在意大利的拜占庭将领乔治·马尼亚克的职务,导致后者发动兵变(1042年),造成一场严重危机。马尼亚克宣布自己为皇帝并率军侵入巴尔干,但在与皇帝的军队战斗中伤重身亡,从而结束了这场叛乱。后来在1047年又发生了一场更严重的叛乱:君士坦丁九世的侄子、亚得里亚堡总督利奥·托尔尼基奥斯企图推翻他。托尔尼基奥斯得到了色雷斯封建主集团的支持,并试图进攻君士坦丁堡,但被击退,后来在另一次战斗中被俘。这次叛乱大大削弱了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防御力量,导致1048年佩切涅格人入侵该地区,并在此后5年多次进行劫掠,造成很大破坏。 突厥部族(主要是佩切涅格人和塞尔柱人)是君士坦丁九世在位时期最主要的外敌。佩切涅格人从北方骚扰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属地,而塞尔柱人则从东方侵袭帝国的小亚细亚领土。由于在1045年吞并了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小王国,拜占庭的疆域直接与塞尔柱人的国家接壤,双方于1046年第一次发生接触。1048年帝国与塞尔柱人在亚美尼亚发生冲突,但不久即缔结和约。在签订条约之后,君士坦丁九世愚蠢地解散了在亚美尼亚的驻军以节约国家开支,此举对后来帝国亚洲领土的丧失有深远影响。至于佩切涅格人,他们在1048年的入寇之后就对巴尔干造成持续威胁,而皇帝却寄希望于用外交手段和怀柔来缓和局势。结果佩切涅格人被允许居住在巴尔干附近地区,这就使得防御他们更加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君士坦丁九世曾企图获得匈牙利王国的援助。 在国内,君士坦丁九世希望通过讨好帝都贵族(宫廷官僚集团)和大土地所有者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幅减少了各省地主和基督教会应缴的税赋,并加速推进国内土地的封建化。在他执政时,各省的实际权力落入高等文官(大法官)的手中。 1054年发生了著名的东西教会大分裂。罗马教皇良九世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尔·凯鲁拉里乌斯互相开除了对方的教籍,此事被认为是天主教与东正教正式决裂的标志。君士坦丁九世企图介入此事,因为他需要利用教皇来共同对付诺曼人,后者对帝国在南意大利的领土形成了严重威胁;但他突然病倒并于下一年1月去世。佐伊的妹妹狄奥多拉被宣布为新的皇帝。 君士坦丁九世在位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拜占庭与罗斯进行了密切交往。1043年,基辅大公智者雅罗斯拉夫派其子弗拉基米尔·雅罗斯拉维奇率领一支舰队进攻君士坦丁堡;罗斯人的舰队被击败了,但却意外地促成了双方的联姻关系。1046年拜占庭与罗斯结盟,后来双方大体上保持友好。君士坦丁九世的女儿(一说为妹妹;一些文献认为其名为安纳斯塔西娅,另一些则认为为玛丽)与雅罗斯拉夫之子弗谢沃洛德·雅罗斯拉维奇(后来获得了大公公位)结婚。这对夫妇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他继承了外祖父君士坦丁九世的外号“单独战斗者”(读音为“莫诺马赫”)。.

新!!: 教宗和君士坦丁九世 · 查看更多 »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y;absolute Monarchie),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中定義的一種政體,又譯為君主專政、絕對君主制、絕對君主专制、絕對主義王權、絕對王權等;支持君主專制的思想被歸類為專制主義(早期曾譯為“絕對主義”,系根據歐洲啓蒙運動時期enlightened absolutism等詞彙的片面直譯;而現代西方政治學多以despotism進行表述)。早期埃及、希臘、羅馬至歐洲中古時代,其君主作為世人與神之間的神聖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紀歐洲則由於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權大大高於君權,君權很大程度上受到諸侯的限制,在英國甚至產生了大憲章這樣限制君權的法律傳統;16至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加強君權,國家教會的建立使君主專制受到強化、甚至出現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但從17世紀英國及其他國家開始,君權受到立憲化規範,規定其權力從人民而來。 作為一種專制制度,君主專制以君主為國家主權的唯一代表,君主對他的臣民與領土有無限制的權力,其治權不受到任何其他司法、立法、宗教、經濟或選舉的制衡或約束,像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說的「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文藝復興後期思想家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如馬基雅維利主義和霍布斯早期的思想,都從客觀上論述了身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君主應該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以便於更好地保護整個國家的利益、應對各種階層勢力之間的角力,以及君主應處於超脫各階層利益的存在。因為君權不受到國家法律的制約,“君主專制”又被稱為無限君主制,和後來發展出的有限君主制的代表君主立憲大相徑庭。 在歷史上,君權大多數情況下受制於封建制度和封建法律、貴族階層的政治權力、圣职者的宗教權力與資產階級的經濟權力,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前的君權;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天主教教權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歐洲各國國王有機會收攏權力,加強專制。作為一種專制政體,與獨裁政體相區別,“君主專制”政體下的君主仍需平衡各個諸侯、各社會階層、各個友邦或敵國的關係,并往往需要依靠一個高效運行的政府來實施其政令,其政府雖然在君主的強力領導之下、受君主個人意志影響,卻仍然遵循一系列法律運行,而並不單一聽命于君主的個人意志,也不存在“家族獨裁”傾向,此類專制政體在18世紀啓蒙運動時期的歐洲被特別稱為“開明專制”政體并加以推崇;某些當代政治學中文教材中提到的“封建君主專制獨裁政體”,其實更接近于君主領導下的貴族寡頭統治,例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宋朝,其皇位繼承人是通過“朝議”來決定的、幾乎近似有限的民主選舉,而前現代的中國直到元明清三朝才形成了“君主專制”政體,卻也遠遠達不到“獨裁”的標準,而是被歐洲啓蒙運動思想家作為開明專制的典範。 在西方歷史中,主張採用君主專制的代表人物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中國在明朝以後,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不僅親理國政,又可以直接判處大臣死刑,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其已經成為了君主專制政體,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層廢除宰相集政務處理大權於一身,到了明成祖以後才重新設置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以使宰相職能;清朝皇帝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設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官,所有政令皆由皇帝直接發佈。在19世紀後,受民主思潮的衝擊,採用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逐漸減少,目前仍然採行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如下:文萊、沙特阿拉伯、阿曼、梵蒂岡、卡塔爾、阿聯酋和斯威士蘭。.

新!!: 教宗和君主專制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教宗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教宗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君主论

《君主论》(意大利语:Il Principe,或翻译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馬基維利的政治論著,1513年獻給洛伦佐二世·德·美第奇,但此書在马基雅弗利死後才出版。其對後世影響很大,贬义词「馬基雅維利主義」正由此書衍生出來,而且也使“政治”和“政客”也含有了贬义。.

新!!: 教宗和君主论 · 查看更多 »

君權神授說

君權神授說,或作天授君權說(Divine right of kings),是古代以宗教來主導政治時期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種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於凡間管治世人,是神在人間的代表,作為人民只可遵從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這個說法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現過,但在啟蒙時代後,人們思想開始由宗教指導中釋放出來,使這個說法的相信者變得越來越少,在現代社會這個說法早已為不可信及無稽。.

新!!: 教宗和君權神授說 · 查看更多 »

坎帕尼亚大区

坎帕尼亚(意大利语:Campania )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大区,西北临拉齐奥大区,北界临莫利塞大区,东北临普利亚大区,东界临巴斯利卡塔大区及西临第勒尼安海。大区面积13,590平方公里,拥有5,725,098人口。大区的首府是那不勒斯。.

新!!: 教宗和坎帕尼亚大区 · 查看更多 »

坎內托

坎內托(Canneto)是一個位於意大利墨西拿省卡罗尼亚的一個小村莊及民政教區,其名字在意大利語意思為蘆原。.

新!!: 教宗和坎內托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大主教列表

坎特伯雷大主教是“全英格兰主教长”("Primate of All England")或英格兰“第一主教”(the "first bishop" of England),, 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s official website实际上为既定的英格兰国教会之首,以及象征意义上的全世界普世聖公宗之首。从6世纪至16世纪,坎特伯雷大主教与教宗以及罗马主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在英格兰宗教改革期间,教会起初只是暂时脱离了罗马教宗权威,到后来就永久与后者决裂。自此,大主教一直领导着独立的国教会,并表面上继承了罗马天主教堂。 在中世纪里,任命大主教和其他主教的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不同时期,大主教由坎特伯雷座堂的法政牧師、英格兰国王或教宗选出。宗教改革之后,教会明确自身为国教会,教会由英国君主选出属于合法。如今,在任命一事上,先由提名委员会在候选名单中选出两名候选人,然后再由首相选定一人,并将人名呈交君主。 今日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有以下四种主要角色:.

新!!: 教宗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坎特伯雷的圣奥斯定(St.,俗译奥古斯丁,?-604年5月26日)是本篤會的修士和天主教会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597年,奥斯定等人奉教宗大額我略一世之命,往英格蘭傳揚福音。後來天主教會在英格蘭立了根基,建立了第一間座堂,設神學院。倫敦、罗彻斯特等地,都成立了教區。奧古斯丁还幫助肯特君王訂立法律,興辦學校,出版書籍。 奥斯定被认为是“英格兰的宗徒”,他的纪念日位于5月26日(圣公会、东方正教会)与5月27日(罗马天主教会)。.

新!!: 教宗和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 查看更多 »

塞尔柱帝国

大塞尔柱帝国(现代土耳其语:Büyük Selçuklu İmparatorluğu;دولت سلجوقیان)是中世纪时期的突厥-波斯M.A. Amir-Moezzi, "Shahrbanu", Encyclopaedia Iranica, Online Edition,: "...

新!!: 教宗和塞尔柱帝国 · 查看更多 »

塞爾吉奧·達·羅恰

塞爾吉奧·達·羅恰(Sérgio da Rocha,),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巴西主教團主席暨巴西利亞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塞爾吉奧·達·羅恰 · 查看更多 »

塞萊斯廷四世

教宗雷定四世(Caelestinus PP.,),原名Goffredo Castiglioni,於1241年10月25日至同年11月10日岀任教宗,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教宗之一。 雷定四世出生於意大利米蘭市,教宗烏爾巴諾三世的私生子,在萨伏依地區成為一名僧侶,並在那裡寫作蘇格蘭歷史。當選教宗後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對立,在位僅僅十七日,逝世後葬於梵蒂岡。.

新!!: 教宗和塞萊斯廷四世 · 查看更多 »

塞里·圖帕克

塞里·圖帕克(奇楚瓦語:Sayri Tupaq;Sayri Túpac;)是印加人的第16代薩帕·印卡(皇帝),1544年至1560年在位,统治位于比爾卡班巴的新印加王国。 塞里·圖帕克是曼科·印卡·尤潘基與的兒子。 塞里的父親趁西班牙殖民者內訌之機起兵攻打庫斯科,但失敗,率殘部逃往比爾卡班巴繼續抗爭。在西班牙人的內訌中,阿爾馬格羅失勢被殺,其支持者受到了曼科的庇護。不過這些受庇護的西班牙人卻發動叛亂,在曼科的兒子面前將曼科殺害。 當時塞里年僅五歲,繼承了皇位,因年幼由部下輔政。塞里統治的十年裡,據守山區的印加人與西班牙人和平共處。秘魯總督承諾,若塞里離開比爾卡班巴,他將給予庫斯科的土地與馬匹。塞里同意了,但就在準備離開的時候,保柳·印卡突然死去。這是一個不好的訊號(或是一個西班牙人背叛的訊號),塞里最終留在了比爾卡班巴。 1556年,新任總督到任。雖然塞里已未能統治印加帝國,但仍是比爾卡班巴地區的實際統治者。與前任一樣,烏爾塔多認為把塞里誘騙到西班牙人的據點來更為安全,這樣西班牙人才能夠控制住他。 雙方進行了談判,塞里同意離開比爾卡班巴。他坐在一個豪華的擔架上,由300名隨從陪伴著前往利馬,1560年1月5日,塞里到達了這座城市,烏爾塔多友善地接待了他。塞里重申了自己對印加帝國的統治權,並接受了洗禮,取教名迭戈(Diego)。他獲得西班牙殖民者的完全赦免,被授予「尤卡伊王子」的頭銜、大片地產以及可觀的收入。他在庫斯科附近的定居。值得注意的是,他放棄了象徵王權的紅色穗飾。在教宗儒略三世的安排下,塞里與自己的妹妹結婚,後來生下了一個女兒。他再也沒有回到比爾卡班巴。 1561年,塞里突然死去。其同父異母兄弟蒂圖·庫西佔據比爾卡班巴,繼續對抗西班牙人。蒂圖懷疑西班牙人把塞里毒死了。.

新!!: 教宗和塞里·圖帕克 · 查看更多 »

塞拉菲姆·費爾南德斯·德·阿勞若

塞拉菲姆·費爾南德斯·德·阿勞若(Serafim Fernandes de Araújo,),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貝洛奧里藏特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塞拉菲姆·費爾南德斯·德·阿勞若 · 查看更多 »

塔尔齐西奥·贝尔托内

塔尔齐西奥·贝尔托内(Tarcisio Bertone:),是意大利籍天主教主教級樞機,領銜弗拉斯卡蒂羅馬城郊教區主教。並且是慈幼會會士,也是聖座榮休國務樞機卿及榮休羅馬聖教會總司庫。.

新!!: 教宗和塔尔齐西奥·贝尔托内 · 查看更多 »

增肥4000

《增肥4000》(Weight Gain 4000)是美国动画喜剧《南方公园》的第2集,于1997年8月20日通过喜剧中心频道在美国首播。在这一集里,--公园小镇上的居民对凯茜·李·吉福德即将来访感到非常激动,但几个孩子的3年级老师加里森先生因童年时的一桩恩怨计划暗杀镇上的贵客。与此同时,埃里克·卡特曼在购买名为“增肥4000”的健美补充剂后成了严重的肥胖症患者。 本集由《南方公园》主创特雷·帕克和马特·斯通编剧,在美国播出时定为TV-14级。由于测试观众对试播集《卡特曼的肛门探针》反响不佳,喜剧中心频道要求两人再创作一集剧本,之后再决定是否定购完整的一季节目,由此诞生的《增肥4000》让电视台吃下定心丸,决定继续定购。虽然从制作顺序上这是节目的第二集,但播出顺序却排在第三。此外,《增肥4000》还是《南方公园》中完全采用计算机动画而非彩色美术纸绘制的第一集。 部分评论批评剧中的亵渎性言辞,或是其它播出期间还被认为不适合在电视上出现的挑衅性内容,但也有多位评论家认为本集同试播集相比有显著进步,特别是其中对美国消费主义的嘲讽颇受好评。多位常见角色都在本集首度亮相,包括金波·克恩、麦克丹尼尔斯市长、贝贝·史蒂文斯和克莱德·多诺万。剧中对凯茜·李·吉福德的描绘也是《南方公园》中首度恶搞名流。卡特曼的台词“Beefcake”(意为“美型男”)成为《南方公园》最广为传播的流行语之一。.

新!!: 教宗和增肥4000 · 查看更多 »

士瓦本公國

士瓦本公國是中世紀東法蘭克王國五個部落公國之一,公國的公爵是德意志地區最強大的諸侯。 士瓦本的名稱是來自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蘇維匯人,中世紀中期公國存在的時期有時亦與另一地名「阿勒曼尼亞」交替使用。阿勒曼尼亞地區位於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的地帶,於當地居住的部落稱為阿勒曼尼人。後來不斷有其他日耳曼部落遷入此地,直至11世紀開始這地開始流行使用「士瓦本」的名稱。 5世紀末法蘭克王國佔領當地後,法蘭克人委派了王權伯爵統治。10世紀初開始,阿勒曼尼亞地區的伯爵逐漸脫離正不斷衰落的東法蘭克王國卡洛林王朝,並不斷發生爭奪區內強權的鬥爭。最終來自拉埃提亞邊疆藩侯家族的伯爵布爾夏德獲廣泛承認為士瓦本公爵,這亦被視為士瓦本公國的開端。 統治士瓦本公國的家族之中,最為人記得的相信就是霍亨斯陶芬王朝。家族自1079年起統治士瓦本公國,一共統治了189年。在統治士瓦本的這段時間,很多士瓦本公爵亦同時身兼神聖羅馬皇帝。 11世紀末與12世紀初開始不斷有地區脫離公國形成新的國家,例如符騰堡伯國和巴登藩侯國等等。士瓦本公國一直存續至1268年,最後一任士瓦本公爵康拉丁被處決後,公國正式滅亡。公國之後被瓜分成多個國家。1273年羅馬人民的國王魯道夫一世嘗試恢復 士瓦本公爵的稱號,並將稱號授予其最小的兒子,日後的魯道夫二世。魯道夫二世之後再將稱號授予兒子約翰,但約翰1313年死後無嗣,這標誌著「士瓦本公爵」這個虛銜的結束。.

新!!: 教宗和士瓦本公國 · 查看更多 »

多米尼克·杜卡

多米尼克·杜卡(Dominik Duka:),是捷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道明會會士,也是現任布拉格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多米尼克·杜卡 · 查看更多 »

多納圖斯派

多納圖斯派(Donatism),又稱多納徒派、多納徒主義,是指由柏柏爾人基督徒(Donatus Magnus)與其追隨者所建立的教派。該教派被正統的天主教會視為是異端。該教派活動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於4世紀與5世紀最為興盛。 330年時該教派已有172名主教,最多時擁有主教約300人。348年,羅馬帝國派軍隊鎮壓,雙方在北非對峙達13年。.

新!!: 教宗和多納圖斯派 · 查看更多 »

多馬福音

《多馬福音》(古沙依迪克 科普特語:π.εɤαггελιοɴ π.κατα.θωμαс;),又譯為多默福音或多瑪斯福音,福音書之一。 《多馬福音》被非宗教性學術研究團體,美國的「耶穌研究會」列爲值得信賴且有關耶穌傳道訓義的「第五福音」。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指《多馬福音》和《多馬行傳》「對基督信仰團體的起源,這兩份文獻是很重要的研究資料」,但天主教不认为这部福音是天啟的。.

新!!: 教宗和多馬福音 · 查看更多 »

多默·克里斯托弗·柯林斯

多默·克里斯多夫·科林斯(Thomas Christopher Collins,),是加拿大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現任多倫多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多默·克里斯托弗·柯林斯 · 查看更多 »

多梅尼科·卡尔卡尼奥

多梅尼科·卡尔卡尼奥(Domenico Calcagno,),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现任宗座财产管理局主席。 卡尔卡尼奥出生于意大利特拉蒙塔纳(Tramontana),于1967年6月29日晋铎,2002年3月9日晋牧。2011年7月7日起担任宗座财产管理局主席。2012年2月18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多梅尼科·卡尔卡尼奥 · 查看更多 »

多梅尼科·巴尔托卢奇

多梅尼科·巴尔托卢奇(Domenico Bartolucci,),意大利音乐家,天主教会枢机。 巴尔托卢奇出生于意大利博尔戈圣洛伦佐,于1939年12月23日晋铎。1956年至1997年间,他曾长期担任西斯汀教堂合唱团指挥。2010年11月20日他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多梅尼科·巴尔托卢奇 · 查看更多 »

多明我·方濟各·若瑟·曼玻第

多明我·方濟各·若瑟·曼玻第(Dominique François Joseph Mamberti:)是法國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現任宗座聖璽最高法院院長。.

新!!: 教宗和多明我·方濟各·若瑟·曼玻第 · 查看更多 »

夏奇拉

夏奇拉(Shakira,,),全名夏奇拉·伊蕯貝爾·美巴拉克·里波爾(Shakira Isabel Mebarak Ripoll,),是出生於哥倫比亞的流行音樂歌手,擅長創作和演唱拉丁風格歌曲,在全球各地擁有極高知名度。她是史上獲獎最多的拉丁女歌手,曾獲得3次格萊美獎、13次拉丁格莱美獎(為獲得最多格莱美獎 (連同拉丁) 的拉丁女歌手)、7座告示牌音樂獎、39座拉丁告示牌音樂獎、2座MTV歐洲音樂大獎、4座MTV音樂錄影帶大獎及1個金球獎提名,在荷里活星光大道上留下屬於自己的一顆星星 (2011年起,2004年官方曾提議為夏奇拉設立一夥星星但被她本人拒絕),並曾於2012年入圍摇滚名人堂的後選名單。她於2001年在拉丁美洲進軍歐美主流市場前已售出超過1000萬張專輯,而直至2018年,她在美國的專輯及單曲銷售已合共超過3350萬張 (超過1185萬張唱片及2166萬單曲銷量),使她成為美國最高銷量拉丁女歌手,除於美國外,她亦是法國、德國、英國、阿根廷及巴西最高銷量歌手之一,印度、土耳其、埃及、西班牙及墨西哥最高銷量國際女歌手,更是哥倫比亞史上最高銷量歌手,六次 (1998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10年及2014年) 奪得世界音樂獎全球最高銷量拉丁女歌手、2006年更一併奪得全球最高銷量歌手獎,千禧年頭十年的全球最佳二十首銷量單曲中,夏奇拉一人便擁有四首,為所有歌手之最。夏奇拉在全球的單曲及專輯總銷售量於2012年合共超過1.25億張 (專輯銷量7000萬張) ,為拉丁裔 / 南美洲最高銷量歌手、全球最高銷量歌手之一。 夏奇拉起初以演唱西班牙语歌曲為主,後來為與英語樂壇接軌,也演唱了許多英語歌曲。她絕大部分的歌曲均由自己作曲填詞。1995年,夏奇拉憑借第3張專輯《赤足》("Pies descalzos") 聲名鵲起,在哥倫比亞及巴西兩國創下歷史性的銷量。1998年,她憑專輯《小偷在哪里?》("¿Dónde están los ladrones?")熱賣超過1000萬張,一舉奠定其拉丁樂壇天后地位。2001年推出的《愛情洗禮》("Laundry Service")令她在英語歌曲市場旗開得勝,於全世界熱賣超過2000萬張,並為全球史上其中一張最佳銷量專輯。其後所推出的專輯《媚惑約定 首部曲》("Fijación oral Vol.

新!!: 教宗和夏奇拉 · 查看更多 »

夏尔·德·吉斯

夏爾·德·吉斯,馬耶那公爵(Charles of Lorraine, Duke of Mayenne或Charles de Guise,)是法国贵族、吉斯家族的家長兼天主教「神聖聯盟」的軍事領袖,因受封為馬耶那公爵,慣稱「馬耶那」。當大哥吉斯公爵亨利於1588年被殺後,馬耶那繼承兄長為神聖聯盟的主帥、法國的「攝政王」,與法王亨利四世的新教軍連番大戰。後來因多次被亨利四世擊敗,加上亨利在1593年改宗天主教,1595年馬耶那最終與亨利達成和平協議(並向亨利國王臣服),基本上結束了長達30多年的法國宗教戰爭。.

新!!: 教宗和夏尔·德·吉斯 · 查看更多 »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爾 (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出身於古老的貴族家庭。起初封號是比尼窩王子 (prince de Bénévent) ,然後成為塔列朗王子。法國主教、政治家和外交家。由於腿部殘疾,不能如家族期望的那樣進行軍事生涯,轉而學習神學。1780 年,他成為一般代理神職人員並成為法國王室的教會代表。 他曾歷經數屆法國政府擔任高等職務,通常是外交部長或一些其他外交要職。他的職業生涯跨越路易十六 、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波旁復辟和奧爾良王朝時期。塔列朗的上級通常都不信任他,但是拿破侖本人認為塔列朗是個十分能幹的外交官。「塔列朗式」已經成為一種玩世不恭、狡猾的外交態度之代名詞。 他是拿破崙年代的首席外交官,當時法國的軍事勝利將法國塑造為一個強大、橫跨歐洲的大一統帝國。 然而大多數的時候,塔列朗的任務是為法國尋求和平,以此鞏固法蘭西的國際利益。1801年,他成功地與奧地利簽訂呂內維爾條約,並在1802年與英格蘭達成亞眠和約獲得和平。但是他並沒能阻止1803年戰爭的重啟。在1805年,他反對他的皇帝再度與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開戰,因此他於1807年八月辭去外長官銜,但拿破崙依然倚靠他。塔列朗隱秘勾搭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暗中破壞皇帝的計劃。 塔列朗尋求通過談判實現和平,意圖延續法國革命所獲得的成果。拿破崙拒絕和平,當他在1814年垮臺後,塔列朗基於正統性原則擔負起波旁王朝復辟的任務。1814年至1815年,當拿破崙的征服失敗後,塔列朗在維也納會議扮演重要角色,他在那裡談判獲得有利於法國的解決方案。 學術界對塔列朗的評價是高度兩極分化的。有人認為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多才多藝,熟練的和有影響力的外交官之一;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他是叛徒,依次背叛了舊制度、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和波旁復辟。.

新!!: 教宗和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 查看更多 »

大卫-阿波罗

大卫-阿波罗(David-Apollo),又名阿波罗-大卫(Apollo-David)、阿波利诺(Apollino)、阿波罗(Apollo),是一件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高1.46米的大理石雕像,作于1530年左右,现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巴杰罗美术馆。.

新!!: 教宗和大卫-阿波罗 · 查看更多 »

大友宗麟

大友宗麟,出生於享祿3年正月初三(1530年1月31日),卒於天正15年五月初六(1587年6月11日),是日本戰國時代九州的戰國大名、並同時是位天主教大名。大友氏第二十一代領主。本名大友義鎮。因大友氏始祖出自上古名門藤原氏,故正式姓名又可記為藤原義鎮。最初他皈依禪宗、之後改信天主教接受洗禮。 父親是大友義鑑、母親是義鑑的續弦(出自大内氏)。同父異母的弟弟是大内義長。宗麟的正室是奈多八幡宮奈多鑑基的女兒、田原親賢的妹妹奈多夫人。其子有大友義統、大友親家及大友親盛。官位至正四位下左衛門督。幼名塩法師丸。佛教法名宗麟、天主教洗禮名Don Francisco(普蘭師司怙)。 透過海外貿易蓄積經濟實力以及優秀的家臣團、巧妙的外交策略等,將版圖擴大,並在大内氏及毛利氏等土豪・守護大名勢力錯綜複雜的戰國時代,將北九州東部完全平定。版圖最盛期包括支配北九州六國。但是建立「天主教王國」的美夢,於遭遇島津義久受挫,晩年為豐臣秀吉傘下的一位大名,僅領有豐後一國,勢力大幅衰退。.

新!!: 教宗和大友宗麟 · 查看更多 »

大學

大學是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代的大學通常包括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下設不同學院及學系,以及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或研究所。.

新!!: 教宗和大學 · 查看更多 »

大圣伯纳德山口

大圣伯纳德山口 (德語:Grosser Sankt Bernhard;法語:Col du Grand-Saint-Bernard;意大利語:Gran San Bernardo)是迄今最古老的跨越西阿尔卑斯山的山口,那里目前仍然能够看到上溯至青铜时代的人类活动遗迹、罗马时代的羊肠小道和拿破仑军队1800年进入意大利时使用的道路。山口处一所始建于1049年的旅舍目前仍在接待游客,旅舍以马松的圣伯纳德(Saint Bernard of Menthon)命名,包括两幢分别于1560年和1898年建造的房屋(如右图)。1923年,罗马教宗庇护十一世确认伯纳德为“守护阿尔卑斯山的圣徒”(Patron Saint of the Alps)。.

新!!: 教宗和大圣伯纳德山口 · 查看更多 »

大公主義法令

〈大公主義〉法令為天主教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所發布的文獻之一,其正式名稱依照教廷文件的命名慣例取用其拉丁原文的首二個單詞來為該文件命名為〈Unitatis Redintegratio〉,中文直譯為重新合一。 赵雪纲,纪念“梵二”五十周年該文件為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為了表示對於大公主義的立場與建議而發布,也以較為寬容與溫和的態度對基督新教與包含正教會在內的各個東方禮儀的教會伸出友誼之手。 該文件原為梵二第一期東方禮教會組提出的〈東方禮教會合一草案〉與神學組的〈教會草案〉中的大公主義一章,還有基督徒合一組的同一主題的草案再度協調組成的單單討論大公主義的文件。這份由基督徒合一組主筆的〈大公主義草案〉在第二期會議中被再度提出討論,最後在移走了討論猶太教與其他非基督信仰的第四章,以及討論宗教自由的第五章後,完成了前三章的逐項討論作業。最終在第三會期於1964年11月20日完成了表決程序,並於11月21日由教宗保祿六世公布。被移走的後兩章之後也於後來的會期中被提出討論,最後分別以〈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以及〈信仰自由〉宣言的稱呼發布。.

新!!: 教宗和大公主義法令 · 查看更多 »

大公教會

大公教會」的「大公」原文起源自希臘语单词καθολικός,意为「普遍的」,汉譯作「公」乃取同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公」,因為大公教會教徒認為只有大公教會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眾的」教會。他們選擇這個名字,是由於他們認為最開始的教會是開放給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種族、階級,或者特定宗派的。 「大公教會」一詞最早出現在《使徒信經》中之「聖而公教會(sancta ecclesia catholica)」。.

新!!: 教宗和大公教會 · 查看更多 »

大国

大國(Great power),又稱強權、強國,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較高優勢的國家及被認為具有施加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的能力和專長。大國特有的具有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和軟實力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中或小的國家採取自己的行動之前考慮大國的意見。「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國(強權)也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分類有二:「主要大國」(major great power)及「超級大國」(superpower),超級大國指「主要大國」中具有同時擊敗兩個以上其他同級強權實力者。另有地域大國(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個洲或地區中,權力資源最具優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未必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例如阿根廷、伊朗。.

新!!: 教宗和大国 · 查看更多 »

大祭司 (古罗马)

大祭司,或称为最高祭司(拉丁文Pontifex Maximus,字面意思是“最高的pontiff”)是古罗马Pontiff祭司团体(英文:College of Pontiffs)的最高阶祭司。这是古罗马宗教中最为重要的职位,开始只允许罗马贵族担任,直到公元前254年才出现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大祭司。尽管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职位,它后来逐渐地政治化,直到奥古斯都最终将其职能归入帝位。它最后一次被用于一位帝王的情况出现在格拉提安(375年-383年在位)的铭文中 August 15, 2006,但是他后来决定从自己的头衔中略去“大祭司”一词。 Livius.org Jona Lendering的文章,August 21, 2011 “pontifex”一词后来成为用于描述基督教的主教,其中也包括罗马主教,而“大祭司”也在天主教会内被用来指代教宗,表明其作为首席主教的地位。作为教宗的头衔,其正式中文译名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

新!!: 教宗和大祭司 (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大總主教

大總主教(Archiepiscopus maior)是天主教會聖統制的一種頭銜。指得是一個作為東儀天主教會的管理者的總主教,由於該教座既有或者是教會最高權威(一般情況下是教宗)所給予的原故而獲得此頭銜者。.

新!!: 教宗和大總主教 · 查看更多 »

大衛王

大衛(希伯来语:,داود,其他音譯:達味/天主教,多惠聖王或多惠法王/景教,達乌德/伊斯蘭教,大闢/舊譯),是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二任國王。大衛乃“被愛的”、“蒙爱者”之意。他在位四十年;其中有七年六個月在希伯仑。 大部份關於大衛的記載都出自《希伯来圣经》中的《撒母耳記上》和《撒母耳記下》。大衛在以色列歷代國王中,他是《圣经》描述為最正義的君主,並且是一位專心倚靠上帝的人,是優秀的戰士、音樂家和詩人(在聖經中讚美上帝的詩篇絕大部分是他的著作)。根據《聖經》,耶穌的父親約瑟和母亲玛丽亚都是大衛的後裔。.

新!!: 教宗和大衛王 · 查看更多 »

大赦 (基督教)

大赦(indulgentia)是基督宗教的教理及神學思想之一,但現今僅天主教會採用。信徒在領受和好聖事後,雖然罪過已獲得赦免,但仍然會受制於罪過遺留下的思想或行為,被稱為「暫罰」,這時候必須透過教會頒布大赦,给信徒分施基督及历代圣人的功劳宝藏,使自身的暫罰得以在神前獲得免除。大赦分为「全大赦」(Indulgentiae Plenariae)及「限大赦」(Indulgentiae Partiales)两种,全大赦赦免人因罪应得的全部暂罚,而限大赦只赦免部分暂罚。根據天主教法典,只有教宗擁有颁赐大赦的权利,他人只能在得到教宗允许、或受法律委托才能颁赐,而具体事项则由宗座负责。 大赦并未直接见于《圣经》,是建基于「代赎」的观念。中世纪晚期,当时的羅馬教廷为筹措资金,授权神职人员前往欧洲各地售卖大赦证明书(由羊皮纸制成的“纪念证书”),此即後世所稱的贖罪券(又稱赦罪券、赦罪符),這使得大赦的行為商業化,沦为当时教会之敛财工具,本已矛盾重重的欧洲社会被激起动荡,更由此引發宗教改革,最终导致新教的产生;售賣贖罪券的行為在天主教會發起內部革新運動後才停止。梵二大公會議時又改革大赦的施行方式,解決大赦過於數字化的問題。.

新!!: 教宗和大赦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大長今

長今是朝鮮王朝宮廷的一位醫女,在中宗18年被封為國王的主治醫女,賜號「大長今」,是李氏朝鲜歷史上唯一一位醫治國王的女性醫生。.

新!!: 教宗和大長今 · 查看更多 »

大憲章

大憲章(Magna Carta,The Great Charter)又称作自由大宪章(Magna Carta Libertatum,The Great Charter of the Liberties),是英格兰国王約翰最初於1215年6月15日在温莎附近的訂立的拉丁文政治性授权文件;但在随后的版本中將大部分对英國王室絕對權力直接挑战的条目删除;1225年首次成为法律;1297年的英文版本至今仍然是英格兰威尔士的有效法律。 这份由坎特伯里大主教史蒂芬·朗顿起草的大憲章乃封建貴族用來對抗英國國王(主要是針對當時的約翰)權力的封建權利保障協議。訂立大憲章的主因是教宗、英王約翰及封建貴族對王室權力出現意見分歧。大憲章要求王室放棄部分權力,保护教会的权力,尊重司法過程,接受王權受法律的限制。大憲章是英格蘭議會接收國王行政及立法權的端點。 约翰死后,亨利三世的摄政政府为了争取支持,在删除了一些比较极端的条款后,于1216年重新颁布了“大宪章”。到1217年第一次诸侯战争结束时,亨利三世颁布的大宪章成为了停战协议的一部分。由于资金匮乏,1225年,亨利再次颁布了“大宪章”,以此换取征收新税的权力。亨利三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在1297年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爱德华一世确认了大宪章是英格兰成文法的一部分。.

新!!: 教宗和大憲章 · 查看更多 »

天坛圣母堂

天坛圣母堂(Basilica Sanctae Mariae de Ara coeli al Campidoglio,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Ara coeli)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山山顶,是罗马天主教的一座宗座圣殿,也是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 。.

新!!: 教宗和天坛圣母堂 · 查看更多 »

天主实录

《天主实录》(1630年出版)是由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于罗明坚合著,口述后在中国翻译者的帮助下的用汉字撰写的一部基督教神学著作,在明朝万历十一年于北京出版。这是西方人用汉语书写的第一部基督教的神学著作。 這書最初由羅明堅用拉丁文寫成,由利玛窦及一名中國秀才將之譯成中文,在肇慶出版。後來利玛窦自己研讀四書,對中文及中國文化的認識提高以後,作出了大量修訂。書中部分的內容明顯接受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將天主教教義和儒家思想加以匯合。《天主实录》對天主教在中國、日本等地在16至18世紀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其內容適應了儒家倫理的概念,比較容易被中國士大夫階層所接受。 《天主实录》亦是最早把星期制度引进中国的,中国传统把每月三分为上、中、下旬,或二分为朔望。基督教则是把每月分为四星期,每星期有固定的宗教文化生活。该书也介绍了“耶稣会”,描述了天主教在欧洲的情况,以及耶稣会的崛起。《天主实论》最后一章标题是《总举大西俗尚,而论其传道之士所以不娶之意,并释天主降生西土来由》。 讲天主教国家的本质是服从教皇:“立有最尊位,曰教化皇,专以继天主颁教谕世为己职,异端邪说不得作于列国之间。”强调耶稣门徒伯多禄在梵蒂冈建立教會后,一任教皇没有中断过,因此它和耶稣不但有精神上的联系,而且还有实体上的联系。这被利玛窦认为是天主教会的独特之处,也是它的优越之处。.

新!!: 教宗和天主实录 · 查看更多 »

天主众仆之仆

#重定向 教宗.

新!!: 教宗和天主众仆之仆 · 查看更多 »

天主的羔羊

天主的羔羊(Agnus Dei;Lamb of God;或译上帝的羔羊、神的羔羊),是基督教中耶稣的称号之一,出自福音書作者約翰所著记载的施洗者约翰(天主教汉译:圣若翰洗者)指耶稣为人类的救主、弥赛亚(基督)的话“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

新!!: 教宗和天主的羔羊 · 查看更多 »

天主的教會

天主的教會(Ecclesia Dei)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88年7月2日,以自動手諭形式發布的一篇宗座牧函,用意是回應保守主義團體聖庇護十世司鐸兄弟會之創始人馬歇爾·勒菲弗總主教私自祝聖四位主教的行為;另一方面也為渴望保留傳統拉丁彌撒的信徒向各地主教提出懇求與建議,並成立一個專為聯繫聖庇護十世兄弟會與宗座的共融而努力的宗座委員會,也就是後來的「天主的教會」宗座委員會,此委員會的首要任務之一是與聖庇護十世兄弟會取得和解。.

新!!: 教宗和天主的教會 · 查看更多 »

天主是愛

《天主是愛》(Deus Caritas Est)通諭是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第一篇通諭(encyclical),原文是以本篤十六世本人的母語德語寫成的,,台灣主教團秘書處爾後再翻譯成拉丁文。公佈於2006年1月26日,而在通諭末尾的落款則是2005年12月25日。 通諭全篇42節,約七十五頁,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標題是《愛在創造和救恩史中的一致》,分為五章,從神學和哲學角度分析各種愛的意涵,以希臘文中出現的二種愛:男女兩性之愛(eros)和共用之愛(agape)和基督宗教信仰中的愛德作對應,為主要分析重點;第二部分的標題是《愛德,教會作為愛的團體對愛的實踐》,這一部分有六個章。講述教會團體該如何實行愛的行動。.

新!!: 教宗和天主是愛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教宗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Chinese Regional Bishops' Conference,簡稱臺灣主教團)為中華民國的主教團,也是臺灣天主教會的最高領導機構。成立於1967年,原名天主教中國主教團,1998年因政治上的考量而改為現名。現任主席為臺北總教區洪山川總主教,副主席為高雄教區劉振忠總主教,秘書長為陳科神父,八位主教團成員為臺灣各教區的在職主教。.

新!!: 教宗和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孟买总教区

天主教孟买总教区(拉丁語:Archidioecesis Bombayensis)是罗马天主教在印度设立的一个总教区。下轄教区有:纳西克教区、浦那教区和瓦薩伊教區。1886年9月1日,教宗利奥十三世将孟买教区升格为总教区。 現任孟买总主教奧斯華·格拉西亞斯樞機于2006年10月14日由教宗本笃十六世任命。前任总主教是伊萬·迪亞斯樞機,现任聖座萬民福音部部長。 教区总部位于孟买南区科拉巴的圣名主教座堂。.

新!!: 教宗和天主教孟买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宣化教区

天主教宣化教区(Dioecesis Siüenhoavensis)是天主教在中国河北省建立的一个教区。.

新!!: 教宗和天主教宣化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上海教区

天主教上海教区是天主教会在中国上海市設置的教區,是中國天主教重要的教区之一。目前分为市区、嘉青松、浦东、崇明、浦南5个总铎区。.

新!!: 教宗和天主教上海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中国大陆主教团

天主教中国大陆主教团是中国天主教地下教会于1989年非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成立的主教团,因忠于教宗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而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打击和惩处。.

新!!: 教宗和天主教中国大陆主教团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布宜諾斯艾利斯總教區

天主教布宜諾斯艾利斯總教區(Archidioecesis Bonaërensis、Arquidiócesis de Buenos Aires)是阿根廷一個羅馬天主教教省總教區,下轄十二個教區(其中兩個是東方禮教區)。是該國十四個總教區之一。 1620年4月6日自巴拉圭教區分出,成立教區。1865年3月5日升為總教區。1936年1月29日總主教獲阿根廷主教長頭銜,1959年起更兼任阿根廷東方禮教長。 總教區範圍包括布宜諾斯艾利斯和馬丁加西亞島。2006年有教友2,554,000人(佔轄區總人口91.6%)、183個堂區、886名司鐸。現任總主教為馬里奧·奧雷利奧·波利樞機,2013年3月28日由當選教宗的原總主教豪爾赫·馬里奧·伯格里奧(方濟各)委任。 B Category:布宜诺斯艾利斯宗教.

新!!: 教宗和天主教布宜諾斯艾利斯總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帕德伯恩总教区

天主教帕德伯恩總教區(德語:Erzbistum Paderborn、拉丁語:Archidioecesis Paderbornensis)是羅馬天主教在德國帕德博恩、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設立的一個總教區,總教區下設愛爾福特教區、富爾達教區和馬格德堡教區。.

新!!: 教宗和天主教帕德伯恩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会圣统制

天主教会圣统制(Catholic Church Hierarchy)。在天主教会内,hierarchy一词具有多种相关的用法。从字面上讲,意为「神圣的秩序」(holy ordering),该词被用于不同的情况中。比如有真理层次(Hierarchy of Truths),意指对信仰的正式教义的庄重等级。教会具有等级制的本质,这被认为是天主的(divine)机构的结构上的特色 Chapter III。 在最早和最广义的用法中,这个教会圣统制(ecclesial hierarchy)是指将所有天主子民分为三个级别:平信徒(laity)、会士(religious)及圣职人员(clergy)。最通常地,该词指教会内部的圣职(ministry)等级,即主教、司铎、执事等三级,这被认为是凭天主之力所建立的,因此对教会本身而言是本质的。在一些情况下,hierarchy一词被用来单指训导当局(Magisterium),即教会正式的训导团体——主教们,而司铎与执事则被排除在外。 此外,还存在一个不同机关和部的优先次序,这表明了教会内不同部和机关的优先权或“阶层”(rank),当举行礼拜仪式或其他典礼时,该种礼节会有帮助。.

新!!: 教宗和天主教会圣统制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凤翔教区

凤翔教区(拉丁文:Dioecesis Fomsiamensis)是天主教在中国陕西省西部所设立的一个教区。.

新!!: 教宗和天主教凤翔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克拉科夫总教区

天主教克拉科夫總教區(Archidiecezja krakowska,Archidioecesis Cracoviensis)是天主教會在波蘭南部設立的一個總教區,教座設於克拉科夫的瓦維爾主教座堂。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63年12月30日至當選教宗前擔任該教區的總主教。.

新!!: 教宗和天主教克拉科夫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義大利軍中教長區

天主教義大利軍中教長區(Ordinariatus Militaris Italiae、Ordinariato Militare in Italia)是義大利一個羅馬天主教軍中教長區,直屬聖座,負責牧養信奉天主教的義大利軍人及其家眷。 教長區座堂位於首都羅馬,1997年9月25日成立了教長區大修院。2004年有58個堂區、194名司鐸。現任教長桑托·馬西亞諾總主教。教長(中將軍階)由教宗提名,義大利總統任命。 1925年3月6日成立代牧區,1986年7月21日被升為教長區。 I Category:義大利天主教教區 Category:義大利軍事.

新!!: 教宗和天主教義大利軍中教長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羅馬教區

天主教羅馬教區(Dioecesis Urbis;Diocesi di Roma)是天主教會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設置的教區,轄區實際上包含羅馬市與梵蒂岡城國。其拉丁文名稱的「Urbis」是「城市」的意思,指涉「那個城市」,即羅馬。該教區之主教即教宗,普世天主教會的領袖。2010年有教友2,473,000人,佔轄區總人口87.8%。教區下轄376個堂區,有4,922名司鐸。現任主教(第266任)為方濟各,於2013年2月13日當選。主教座堂是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教宗除了是「基督代表」外,與羅馬教區有關的頭銜包括「拉丁禮教會的宗主教、普世教會最高教長、義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的總主教」。教座根據天主教會的傳統認定,是由耶穌基督的宗徒之首聖伯多祿所創。.

新!!: 教宗和天主教羅馬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花蓮教區

天主教花蓮教區是天主教會在台灣東部設置的教區,成立於1963年,涵蓋範圍包括花蓮縣、台東縣等東部縣市。現任花蓮主教為黃兆明主教,輔理主教為曾建次主教,教區內共有約55位神父及120位修女服務。由於東台灣的原住民比例較高,故本教區的教友以原住民居多。.

新!!: 教宗和天主教花蓮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韋萊特里-塞尼羅馬城郊教區

天主教韋萊特里-塞尼羅馬城郊教區(拉丁語:Dioecesis Veliterna-Signina)是位於義大利的羅馬天主教教區。也是七個羅馬城郊教區之一。 教區如同其他的羅馬城郊教區,韋萊特里-塞尼教區也被提供給一位主教級樞機作為領銜教區。現任主教為文森佐·亞皮賽拉,而現領該教區銜的主教級樞機則是弗朗西斯·安霖澤樞機。.

新!!: 教宗和天主教韋萊特里-塞尼羅馬城郊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聖伯多祿寶座特別主教轄區

聖伯多祿寶座特別主教轄區(Personal Ordinariate of the Chair of Saint Peter)又譯聖伯多祿寶座個人教長區,是一個天主教的特別主教轄區,其成員為美國和加拿大二國境內與天主教完全共融的聖公宗信徒,使他們得以在改宗天主教後保有聖公宗本身的傳統。作為特別主教轄區它直屬於教廷,並由教宗指派同屬該傳統的神職人員擔任首長。 基於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09年發布的宗座憲令《聖公會的結合》(拉丁語:Anglicanorum coetibus),所提供的教會法源,該主教轄區成立於2012年1月1日,是為繼英格蘭及威爾斯的沃爾辛厄姆聖母特別主教轄區後第二個此類團體。 特別主教轄區在教會法上被視為有法人身分,擁有等同教區的地位。 此外轄區教長亦是美國及加拿大雙方的天主教主教團成員。.

新!!: 教宗和天主教聖伯多祿寶座特別主教轄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联盟 (法国)

法国天主教联盟(法语: La Ligue catholique),又被当时的天主教会称作“神圣同盟(法语:La Sainte Ligue)”,是法国宗教战争的主要参与方。该联盟由吉斯公爵亨利一世于1576年正式创建,旨在彻底铲除法兰西王国国内的新教徒——主要是加尔文派或胡格诺派新教徒,同时废黜国王亨利三世,並將溫和派的天主教徒(又稱「」,以蒙莫朗西公爵為首)一同視為打擊的對象,以激起群眾对天主教的狂熱。聯盟的另一個目的為反抗王權,讓貴族和自治城市得以堂而皇之地抵制法王亨利三世的稅捐和命令,并得以自行徵稅和招募軍隊。 於是亨利三世在1576年底加以反擊,於12月在布盧瓦召開三級會議,並宣布自己為聯盟的領袖,成功獲得支持从而得以对其进行干涉,甚至在1577年成功解散该聯盟。直到1584年由王位繼承危機造成的「三亨利之戰」開打時,该联盟才在吉斯公爵的主導下重新成立。 雖然聯盟的正式創立時間為1576年,但在1568年,吉斯家族的領袖──洛林的樞機就暗中成立聯盟的前身組織,而教宗西斯都五世、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及耶稣会都站在天主教联盟的一方,最终使法國宗教战争成为西欧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战。 納瓦拉的亨利於1593年改宗天主教(改宗使亨利被廣泛地承認為法王),並与1595年收编聯盟的核心勢力,这才最终宣告该聯盟的結束。.

新!!: 教宗和天主教联盟 (法国)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青年教理

天主教青年教理,簡稱YOUCAT,是2011年出版的一份基於天主教教理,並為了信仰天主教的青年而編寫的書籍。主編者為維也納總主教舒安邦樞機(Christoph Schönborn)。 本書亦獲得當初主編天主教教理的若瑟·拉辛格樞機,亦即本書出版時的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嘉許。並在2011年世界青年日將之分送給與會青年。 本書現今已被翻譯為包含中文版在內的25個語言版本。正體中文版由光啟文化發行。.

新!!: 教宗和天主教青年教理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香港教區首牧列表

天主教香港教區最初本屬天主教澳門教區的管轄範圍;由於教廷傳信部為了擺脫葡萄牙保教權干預教會事務,因此教廷於1841年4月22日宣布把香港島及其周圍六里地方脫離天主教澳門教區管轄範圍而成立宗座監牧區——香港監牧區,並委任教廷傳信部駐澳門代表若瑟神父為首任宗座監牧。1874年11月7日,天主教香港監牧區被升格為香港代牧區,其管轄範圍也擴至廣東省的新安縣、归善县及海豐縣;同時委任高神父為首任宗座代牧。及至1946年,教廷把香港代牧區升格為一個聖統制主教區,成為現時的天主教香港教區;同日,香港代牧區第四任宗座代牧恩理覺被委任為首任天主教香港教區正權主教。 在天主教教義上,宗座監牧是由一名神父擔任管理宗座監牧區的最高負責人,而宗座監牧區是直屬於教廷傳信部的一個最雛型的傳教區;宗座代牧是由一名領銜主教擔任宗座代牧區的首牧,而宗座代牧區和宗座監牧區一樣都是由直屬於教廷傳信部。正權主教是天主教教區的首牧外,也被視為宗徒繼承的傳遞者,由聖神(Holy Spirit)挑選並透過人類即教宗在適當時委任,因而天主教香港教區的主教也不例外。被委任的天主教香港教區首牧都是作為基督及教宗委派於天主教香港教區的代表;他除了在教宗職權的領導下負責分擔天主教香港教區的職責外,還需負責牧靈及慈善等工作。 現時,天主教香港教區的管轄範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境,合共52個堂區;而現任天主教香港教區正權主教為楊鳴章。至目前為止,胡振中、陳日君以及湯漢均在出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時被教宗擢升為樞機。下列為天主教香港教區歷任首牧列表。.

新!!: 教宗和天主教香港教區首牧列表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高雄教區

天主教高雄教區是天主教會在台灣南部設置的一個教區,成立於1961年,管轄範圍包括高雄市及屏東縣,其歷史可追溯至1913年成立的「台灣監牧區」,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會管區。現任主教為劉振忠總主教,副主教為黃忠偉神父,教區內共有約90位神父及150位修女服務。由於高雄為近代台灣天主教會的起始地,故該教區也是除了台北之外,另一個天主教會在台灣相當活躍的區域。.

新!!: 教宗和天主教高雄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鲁汶大学

鲁汶大学(KU Leuven;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UCL);University of Leuven;Universitas Catholica Lovaniensis)是比利时最大的大学,欧洲低地国家重要高等学府,也是世界顶尖的大学之一。1425年由馬丁五世同意建立,是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同时也是西欧“低地国家”(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最古老的大学。1968年起分为两座大学——鲁汶大学 (荷兰语)和天主教鲁汶大学 (法语)。.

新!!: 教宗和天主教鲁汶大学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與演化論

自從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天主教對演化論的態度就開始隨時代發展。在最初的一百年內,雖有幾次非正式的衝突和一些神職人員對其的善意或反對態度,但天主教會最初並未對演化論做出正式的官方表態。直到1950年,教宗庇護十二世在正式的教宗通籲中認同演化論的學術研究自由,只要不違反天主教信仰。若望保祿二世更直指演化論不只是個假說。在現今,天主教的非正式但普遍的立場是神導演化論,認為演化論和信仰並不衝突。有名天主教徒認為,根據《創世紀》,「第五天」中被創造的動物各按其類繁衍後代,演化其進新的種類;「第六天」中被創造的動物各按其類繁衍後代,亦演化其進新的種類。「第五天」中被創造的動物沒有和不會演化成「第六天」中被創造的動物;「第六天」中被創造的動物亦沒有和不會演化成「第五天」中被創造的動物。在「第六天」中被創造的亞當與厄娃,即人類的祖先,並不是由動物演化而來,亞當是由天主親手用塵土創造成,厄娃是由天主親手用亞當的一根肋骨創造成,人類是萬物之靈,並不是萬物的後代。Communion and Stewardship: Human Persons Created in the Image of God, plenary sessions held in Rome 2000–2002, published July 2004.

新!!: 教宗和天主教與演化論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阳谷教区

陽穀教区(拉丁文:Dioecesis Iamcuvensis)是罗马天主教在中国山东省西部设立的一个教区。.

新!!: 教宗和天主教阳谷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薩比娜-波焦米爾泰托羅馬城郊教區

天主教薩比娜-波焦米爾泰托羅馬城郊教區(Dioecesis Sabinensis-Mandelensis),是一個羅馬天主教的羅馬城郊教區。 該教區除了本身的正權主教外,亦有一位領有該教區銜的主教級樞機,不過後者只是在名義上以該教區為頭銜,並沒有管理該教區的實權。現任領銜主教級樞機喬瓦尼·巴斯提塔·雷樞機,正權主教為埃內斯托·曼達拉。.

新!!: 教宗和天主教薩比娜-波焦米爾泰托羅馬城郊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那不勒斯总教区

天主教那不勒斯總教區(Archidioecesis Neapolitana、Arcidiocesi di Napoli)是羅馬天主教在意大利南部設立的一個歷史悠久的總教區,主教座堂設在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教區成立於公元1世紀,公元10世紀由教區升格為總教區。已經有2位那不勒斯總主教被選為教宗:保祿四世和諾森十二世。.

新!!: 教宗和天主教那不勒斯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

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係由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台北教區捐助設立的公益法人,設立時名為財團法人天主教耕莘醫院,西元2013年12月31日更名為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其最先設立的醫療機構,係由樞機主教田耕莘於中華民國臺北縣新店(今新北市新店區)籌建的耕莘醫院。此外於永和區設有永和耕莘醫院。.

新!!: 教宗和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柏林总教区

天主教柏林總教區(德語:Erzbistum Berlin;拉丁語:Archidioecesis Berolinensis)是羅馬天主教在德國柏林設立的一個總教區。總教區下設德累斯頓-梅森教區和格爾利茨教區.

新!!: 教宗和天主教柏林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汾阳教区

  天主教汾阳教区(拉丁文:Dioecesis Feniamensis)是天主教在中国山西省建立的一个著名教区,中国第一批6个国籍教区之一。.

新!!: 教宗和天主教汾阳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澳門教區

天主教澳門教區是天主教會在澳門設立的教區,也是東亞歷史最悠久的教區,成立於1576年1月23日,現今管轄範圍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境。奉錫耶納聖加大肋納及聖方濟各沙勿略為主保聖人,格言為「科學與道德」(Scientia et Virtus)。.

新!!: 教宗和天主教澳門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列表

天主教澳門教區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76年1月26日頒發詔書成立。在此以前賈耐勞已經以天主教尼西亞教區領銜主教身份在澳門服務,他此後服務到1581年,故成為天主教澳門教區首任正權主教;而現任天主教澳門教區正權主教為李斌生。 在教義上,世界各地的主教都是被視為宗徒繼承的傳遞者,由聖神(Holy Spirit)挑選並透過人類即教宗在適當時委任,因而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也不例外。被委任的天主教澳門教區正權主教是作為基督及教宗委派於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代表(vicar);他除了在教宗職權的領導下負責分擔天主教澳門教區的職責外,還需負責牧靈及慈善等工作。 天主教澳門教區的管轄範圍在成立初期包括整個中國、日本、香港、朝鮮半島及鄰近島嶼;及後由於傳教工作的發展及實際需要,教廷成立了不少於600個天主教教區。現時,天主教澳門教區的管轄範圍只局限於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共有6個堂區及3個準堂區。 至目前為止,沒有一名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在任內被擢升為總主教或樞機;而德維智羅斯及高若瑟則在因擢升為總主教而離任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一職。下列為天主教澳門教區歷任主教列表。.

新!!: 教宗和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教宗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大分裂

天主教會大分裂(1378年-1417年),即亞維儂分裂,是罗马天主教会中数位教宗同时要求其合法性导致的一次分裂。和“异端”不同,“分裂”这个称谓是被天主教会官方统一认可的。 1309年,教宗克雷芒五世被法蘭西國王菲利浦四世擄到法蘭西王國的亞維儂,是為亞維儂教廷。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把教廷由法國亞維儂遷回義大利羅馬。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后,枢机团于1378年一致选出一名意大利人为继任教宗烏爾巴諾六世。但后来其中的13位枢机(大多数是法国人)宣布该选举无效,并另选出一名法国人克雷芒七世为教宗。烏爾巴諾六世将克雷孟七世及其追随者處以破門律,并成立了自己的枢机团。 兩個教宗分別在羅馬和亞維儂聚集了自己的势力,造成天主教分裂。于是,服从哪个教宗由教會的內部事務變成國際危機。在百年战争中所支持的联盟:.

新!!: 教宗和天主教會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成都教区

成都教区(Dioecesis Cemtuanus)是罗马天主教在中国四川省设立的一个教区。.

新!!: 教宗和天主教成都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新竹教區

天主教新竹教區是天主教會在台灣西北部設置的教區,成立於1961年,涵蓋範圍包括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等縣市。現任主教為李克勉主教,副主教為劉丹桂主教、端光長神父。主教公署位於新竹市北區中正路156之1號,與主教座堂相鄰。教區內共有約127位神父及修女服務。2006~2015年連續 10 年獲內政部表揚為「績優宗教團體」,2017年獲得行政院獎勵。.

新!!: 教宗和天主教新竹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縮寫為CCC),是一本由天主教会出版的肯定信仰本質的書,為普世教會一個傳揚信仰的准則。 《天主教要理》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5年的世界主教特別會議中決定編寫的。於1992年12月7日,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羅馬聖母大殿內向世界各國主教團教義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宣布出版。 《天主教要理》共四大部分:.

新!!: 教宗和天主教教理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慕尼黑-弗赖辛总教区

天主教慕尼黑-弗賴辛總教區(Erzbistum München und Freising;Archidioecesis Monacensis et Frisingensis)是羅馬天主教在德國巴伐利亞州設立的一個總教區,主教座堂目前設在聖母主教座堂,過去曾經在弗賴辛設主教座堂。.

新!!: 教宗和天主教慕尼黑-弗赖辛总教区 · 查看更多 »

天使与魔鬼

《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是美國作家丹·布朗出版於2000年的暢銷懸疑小說。此書為丹·布朗家喻戶曉的另一部作品《达·芬奇密码》的前傳,其主要角色罗伯特·兰登教授,也是在此首度登場,也在丹·布朗後來的小說《達文西密碼》(2003年)、《失落的符號》(2009年)和《地獄》(2013年)中成為主角。這部小說的故事內容,牽扯到一個古老組織光明會與羅馬天主教會之間的衝突。這也是首次使用雙向圖()題材的小說。 這部小說是丹·布朗的第二部作品,內容探討宗教和科學之間爭議的道德問題。當故事情節隨著一個企圖趁選舉新任教宗時炸毀梵蒂岡的陰謀展開時,在這同時小說內容也詳細地提到了梵蒂岡的內部運作。這部小說和丹·布朗的其它作品有很多相似之處,所有情節都發生在24小時之內,由一件謀殺案開始,然後以快速的劇情節奏穿梭在許多歐洲的場景裡頭。書裡提及的藝術品大部分出自聞名的雕塑家濟安·貝尼尼之手。其改編電影於2009年5月15日上映。 這部小說和丹·布朗的其它作品一樣,也混合了事實和虛構,有些讀者認為很有娛樂效果,有些則認為書裡所提到的內容不夠正確,容易造成誤導,甚至有鼓吹陰謀論的嫌疑。.

新!!: 教宗和天使与魔鬼 · 查看更多 »

天使与魔鬼 (电影)

《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是根據丹·布朗同名小說改編的美國電影,於2009年5月14日起在全球陸續上映。雖然《天使與魔鬼》小說的故事背景與出版時間都早於《達文西密碼》,但導演朗·霍华德並沒有跟隨原著小說的出版次序,反而將《天使與魔鬼》電影版設定為《達文西密碼》的續集而非前傳。電影早前在羅馬及洛杉磯索尼影視片廠拍攝,湯·漢斯亦回歸《天使與魔鬼》再度飾演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羅柏·蘭登,其他參與演出的還有史戴倫·史柯斯嘉、伊万·迈克格雷戈、、等人。.

新!!: 教宗和天使与魔鬼 (电影) · 查看更多 »

天使等级

在中世纪早期一位自称为丢尼修的中东学者发表了《天阶序论》。制订了从天使到炽天使的天使三级九等即“天阶等级”。由于在《新约圣经》的中出现过一名叫做迪奧尼修斯(Dionysius)的希腊官员,因此早期部分基督教信徒都将这位中东学者的著作当成圣经中人物撰写的文献,将天使的三级九等奉为可信的外典。但今日學者則否定他是迪奧尼修斯的作品,因此該書也被称为偽迪奧尼修斯。 天使三级九等的理论被早期基督徒所承认,6世纪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在《福音书注解》中写道:“那些将天使作为榜样的人,将接近神的领域。”这被称为“天使模仿论”,等于是教会对《天阶序论》的承认。 但在745年,教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规定教徒只得崇拜上帝,不得崇拜天使、只得将它们作为一种指引者。而大多数的经过具体描述的天使形象原本也只出现在圣经的外典和伪典中。然而,偽迪奧尼修斯《天阶序论》在12至13世纪仍由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神学大全》作者)等神学学者进一步完善。 在16世纪之后,天使三级九等的理论逐渐被教会淡化,在1992年版的《天主教会教理问答》中,偽迪奧尼修斯的天使分级不被承认。 在《天阶序论》中天使的分级为:.

新!!: 教宗和天使等级 · 查看更多 »

天体运行论

《天体运行论》(拉丁文: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所著的一本讲述他自己的天文学说的著作。.

新!!: 教宗和天体运行论 · 查看更多 »

天神之后彌撒中心

天神之后彌撒中心(英語:Our Lady Queen of Angels Mass Centre)是一座香港天主教彌撒中心,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位於九龍觀塘順利邨順緻街7號(順利天主教中學),建立於1952年。.

新!!: 教宗和天神之后彌撒中心 · 查看更多 »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指的是1582年(天正十年)日本九州地區吉利支丹大名大友宗麟、大村純忠、有馬晴信向羅馬教廷派遣的、以四名少年為中心的使團。這個使團由耶穌會會員范禮安發起,於1590年(天正18年)回到日本。這個使團的出現讓許多歐洲人第一次知道了日本的存在。使團將歐洲的古騰堡印刷機帶回了日本,日本使用印刷機,第一次使用活字印刷術刊行了日本語書籍(被稱為吉利支丹版)。.

新!!: 教宗和天正遣歐少年使節 · 查看更多 »

奎里纳莱宫

奎里納萊宫(Palazzo del Quirinale),现为意大利总统府,坐落于羅馬七丘之一奎利那雷山,1871年罗马并入意大利王国,这座原本是教宗的宫殿被改为意大利国王的王宫。1946年以后改为意大利共和国的总统府。奎里納萊宫也是一座艺术特色而闻名的建筑。.

新!!: 教宗和奎里纳莱宫 · 查看更多 »

奎里纳莱山

奎里纳莱山(Colle Quirinale,Collis Quirinalis)是罗马七座山丘之一,位于市中心东北方。这是意大利国家元首官邸奎里纳莱宫的所在地。 根据古罗马传说,奎里纳莱山是萨宾人的一个小村庄,他们立起祭坛,供奉他们的神“奎里努斯”,此山就因此得名。 奎里纳莱山的凉爽空气在古代就吸引贵族和教宗家族前来沙勒斯脱花园修建别墅。1573年教宗额我略十三世前来参观枢机主教Este的别墅,认为这里比梵蒂冈或拉特朗更有益健康,于是在次年开始修建自己的夏宫。沿奎里纳莱路延伸长达360米,前面是倾斜的奎里纳莱广场。1871年罗马并入意大利王国,教宗的宫殿改为意大利国王的王宫,1946年以后改为总统官邸。.

新!!: 教宗和奎里纳莱山 · 查看更多 »

奥卡姆的威廉

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Occam,約1285年-1349年),又譯為奧坎、奧康,出生於英格蘭的薩里郡奧卡姆(Ockham),在大學註冊為奧卡姆的威廉。14世紀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 奧坎早年就加入了方濟會。据记载,他于1309-1321年间在牛津大學学习神学,但一直未获得硕士(Master)学位(相当于现在的学士)。之后,又在巴黎大學求學,能言善辯,被人稱為“駁不倒的博士”。 1322年左右他發表一些言論,主张教會不應擁有私人財產,與當時的羅馬教廷不合,被教皇約翰二十二世宣称为“异端”,1324年囚禁在法國的亚威农教皇監獄。教会聘請六位神学家专门研究其著作,有51篇被判为“异端邪说”。1328年5月他在夜裡越獄,逃往意大利比萨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收留他,作為回報威廉撰書支持路易四世擁有控制所有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教會和領土的權利。 後定居慕尼黑。 1347年路易四世死後,教會與他和解,此時欧洲爆發黑死病,奥坎病死。 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因为他是英国奥卡姆人,人们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主要著作有《箴言書注》、《邏輯大全》、《辯論集7篇》等。.

新!!: 教宗和奥卡姆的威廉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历史

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在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統治德意志地區的最大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急速衰弱,後來在民主化運動下成為讓人安享晚年的福利國。.

新!!: 教宗和奥地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天主教

奥地利天主教(德語:Römisch-katholische Kirche in Österreich)是普世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服从罗马教宗的领导。.

新!!: 教宗和奥地利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宗教

基督宗教是奧地利的主要宗教。在2001年的人口普查中,全國73.6%的人口是天主教信徒。根據天主教會的統計,截至2016年,天主教信徒的人數已經下降到58.8%。基督新教福音派的信徒人數更少,2001年約佔總人口的4.7%,到2016年約佔3.4%。自2001年以來,奧地利這兩個歷史上佔統治地位的宗教團體信徒人數下降不少。天主教教會指出信徒已經流失了14.8%,路德教會和歸正教會信徒流失1.3%。 由於外來移民增加, 近年來奧地利穆斯林人數有所增加,2001年有4.2%的人口自稱為穆斯林,到2010年穆斯林人口達到約5%至6.2%,2016年有7.9%的穆斯林人口。 正教會信徒佔奧地利人口總數的6%;伊斯蘭和正教會信徒兩個社群都代表近期奧地利的外來移民,特別是來自土耳其和巴爾幹半島的移民。在奧地利還有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佛教徒和猶太人及其他宗教的信徒。 據估計維也納人口統計公司指出。,2016年奧地利的宗教信徒構成有64.2%的天主教信徒,16.9%無宗教,7.9%的穆斯林,4.8%的基督新教信徒,4.6%的正教會信徒和1.6%其他宗教。.

新!!: 教宗和奥地利宗教 · 查看更多 »

奥萨马·本·拉登

奧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拉丁轉寫: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简称为奧薩瑪·賓拉登、奥萨马、本--·拉登、宾--·拉登或--。全名意思是「--的兒子、阿瓦德的兒子、穆罕默德的兒子奧薩瑪」(名·بن·父·بن·祖·بن·曾祖);「奧薩瑪·--賓·拉登」(أسامة بن لادن)意思是「--的子孫奧薩瑪」,事实上是拉登的玄孙。他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省人,是基地组织的首领,该组织被认为是全球性的恐怖组织。本·拉登篤信伊斯兰教遜尼宗瓦哈比派。 本·拉登被美国政府指控为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的幕後主謀,名列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十大通緝要犯。 本·拉登最初否認與911恐怖攻擊有關,但已於2004年承認責任。。然而FBI发言人Rex Tomb在2006年表示没有确实证据证明賓拉登涉及911事件。因此始终没有就911事件正式起诉本·拉登。2011年本·拉登被殺後,FBI在其官方網站表示本·拉登是911襲擊的主謀。 2004年3月18日,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一项法案,将提供线索导致本·拉登被捕的赏金从2500万美元增加到5000万美元。虽然普遍认为本·拉登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一带,实际上外界没有人知道本·拉登身在何处,甚至指他早已身亡。 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發表聲明,指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裏被美國海軍海豹部隊第六分隊突襲击毙。其屍體於次日海葬於北阿拉伯海。另外雖然是反恐夥伴之一,但美方政府未經巴基斯坦討論即決定粗暴的行動,事後仍引來巴國的強烈不滿。.

新!!: 教宗和奥萨马·本·拉登 · 查看更多 »

奥迪利奥·佩德罗·舍雷尔

奧迪利奧·佩德羅·舍雷爾(Odilo Pedro Scherer,),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聖保羅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奥迪利奥·佩德罗·舍雷尔 · 查看更多 »

奥斯定·瓦利尼

奥斯定·瓦利尼(Agostino Vallini,),是意大利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现任羅馬教區代理主教。.

新!!: 教宗和奥斯定·瓦利尼 · 查看更多 »

奥托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三世(Otto III,Kaiser,980年7月—1002年1月23日)东法兰克国王(983年—1002年在位),罗马帝国皇帝(996年-1002年)。奥托二世之子。995年亲政以前,由他的母亲狄奧凡諾和祖母阿德莱德摄政。 奥托三世996年进入意大利,册立自己的堂弟格列高利五世为教皇,后者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德国籍教皇。格列高利五世随即为奥托三世加冕(5月21日)。 奥托三世醉心于恢复罗马帝国,长期驻扎在意大利。1001年,奥托三世因罗马市民发动暴乱才从意大利撤离。他在第二年于意大利去世。 O O O O.

新!!: 教宗和奥托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一世(Otto I,),又译鄂图一世,东法兰克国王(936年—973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62年加冕)。史称奥托大帝(Otto der Große)。东法兰克国王亨利一世之子,母为Ringlheim的玛蒂尔达。先当选为萨克森公爵,936年由东法兰克部落公爵选为国王。936年7月31日,美因茨大主教希尔德贝特在亚琛为奥托一世加冕。 奥托一世坚持他对各部落公国均拥有最高权力,公爵们为此常常造反。938年奥托一世镇压了由法兰克尼亚公爵埃贝哈德和洛林公爵吉塞尔伯特联合发动的叛乱。929年—941年镇压其弟巴伐利亚公爵亨利一世的叛乱。944年奥托一世封自己的女婿康拉德(“红色”)为洛林公爵,此人后来与他反目。946年奥托一世率军干涉法国内战,先支持反对国王的法兰西公爵(卡佩家族的成员),后转为支持西法兰克国王路易四世。949年封长子鲁道夫为士瓦本公爵。 奥托一世是最早侵略斯拉夫人的条顿君主之一。950年,他迫使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称臣。 951年奥托首次入侵意大利,征服伦巴第,自称意大利国王,并与意大利统治者洛泰尔的遗孀阿德莱德结婚。953年洛林公爵与士瓦本公爵发动叛乱,被奥托一世迅速镇压。955年,马扎尔人入侵巴伐利亚和士瓦本。奥托一世在奥格斯堡战役中击败长期侵扰德意志的马扎尔人,使之转向定居生活,建立起匈牙利国家。961年,地位虚弱的教皇约翰十二世请求奥托一世进入意大利称王。962年2月2日,约翰十二世为奥托加冕,称颂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奥托此后因意大利问题长期与拜占廷帝国冲突。奥托一世巧妙地利用教会力量来扼制德国诸侯,他授予教会著名的奥托特权(962年),确定了教皇的世俗权力。963年奥托废黜约翰十二世,立利奥八世为教皇。这也开了由皇帝决定教皇人选的先例,成为历史上皇帝与教皇长期斗争的序幕。965年利奥八世去世后,奥托一世又指定约翰十三世当教皇,不过终于受到了罗马人的反对。奥托一世于是进军意大利,以武力扶约翰十三世上台。966年至972年,奥托一世一直为意大利问题与拜占庭帝国处于战争状态。97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一世最终承认了奥托的西帝国皇帝头衔。奥托一世在王权无比强大的气氛中去世。.

新!!: 教宗和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托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二世(Otto II,955年—983年12月7日),东法兰克国王(961年—983年在位),罗马帝国皇帝(967年起与父亲共治)。皇帝奥托一世与伦巴第的阿德莱德之子。 奥托二世在961年父皇尚在世时即已加冕为国王。972年,他在父亲安排下与拜占庭帝国皇帝罗曼努斯二世之女狄奥凡诺结婚(狄奥凡诺的身份一直有争议。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她是约翰一世皇帝之女)。 奥托二世基本延续其父的政策,抑制德意志各部落公爵的势力。973年奥托二世迫使波兰大公梅什科一世臣服。977年,他因为洛林与西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发生战争。980年双方缔结协约,规定奥托二世仍保有洛林。981年奥托二世侵入意大利。982年,他在卡拉布里亚战役中败于拜占庭—阿拉伯联军。983年,奥托二世选定约翰十四世当教皇。.

新!!: 教宗和奥托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不伦瑞克的)奥托四世(Otto IV von Braunschweig,1175年或1176年—1218年5月19日)罗马人民的国王(1198年—1218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09年加冕)。他是德国传统豪族韦尔夫家族中唯一成为皇帝的人。 奥托四世是萨克森公爵同時也身兼巴伐利亞公爵的狮子亨利之子。他的母亲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因而他是理查一世(狮心王)的外甥。生于法国的阿基坦,而在英国接受教育。在即位前,他是法国的普瓦图伯爵。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亨利六世死后,韦尔夫家族在科隆大主教和英王约翰的支持下把奥托四世选为国王,与亨利六世的弟弟士瓦本的菲利普相对抗。教皇英诺森三世先是为奥托四世加冕,后来又转为支持菲利普。1209年10月士瓦本的菲利普遇刺身亡后,奥托四世的王位才得到教皇和大部分德国诸侯的承认。 奥托四世起先对英诺森三世作出让步,因而英诺森三世在1209年为他进行了第二次加冕。但当奥托四世企图染指教皇势力之下的西西里王国之后,英诺森三世便彻底与他决裂,并于1211年的纽伦堡会议上开除了他的教籍。英诺森三世把被他监护着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继承人腓特烈立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奥托四世并未屈服,但在1214年7月27日的布汶战役中,他与英格兰国王约翰的联军被法兰西国王腓力.奥古斯都击败。这一战不但结束了奥托四世的政权,并具有另一重大意义:神圣罗马帝国主宰欧洲的时代已经结束,法兰西王国成为最强大的基督教政权。 1215年,奥托四世派出代表参加教皇主持的拉特兰公会议,试图与英诺森三世妥协,作重获或政权的最后努力。无奈他已被英诺森三世彻底抛弃。从此他就放弃了对王位的争夺,退居韦尔夫家族的不伦瑞克领地。 O O O Category:韦尔夫王朝.

新!!: 教宗和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奧德里斯·尤奧扎斯·巴契基斯

奧德里斯·尤奧扎斯·巴契基斯(立陶宛語:Audrys Juozas Bačkis:),是立陶宛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維爾紐斯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奧德里斯·尤奧扎斯·巴契基斯 · 查看更多 »

奧列格·凱塔尼

奧列格·凱塔尼(Oleg Caetani),生於1956年,義大利指揮家。 他出生在瑞士洛桑,烏克蘭指揮家伊戈爾·馬克維奇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唐娜(1921年至1990年)是他的父母,14世紀的教皇博義八世是他的祖先 。凱塔尼選擇使用他的母親的姓氏。 在2001年,凱塔尼進行了他的第一次指揮,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演出《杜蘭朵》。.

新!!: 教宗和奧列格·凱塔尼 · 查看更多 »

奧維爾號

《奧維爾號》(The Orville)是一部由賽斯·麥克法蘭開創兼主演,於2017年9月10日在Fox開播的美國科幻電視劇。本劇前兩集安排在周日球賽直播之後特別首播,9月21日起回歸週四常規檔期首播。 2017年11月2日,本劇獲FOX第2季續訂,預計在2018年12月30日於週日特別首播,隨後回歸週四常規檔期。.

新!!: 教宗和奧維爾號 · 查看更多 »

奧莉維亞·紐頓-約翰

奥莉维亚·纽顿-约翰,OBE,AO(Olivia Newton-John,),出生於英格蘭劍橋,澳洲流行音樂及鄉村音樂歌手,榮獲過4項格莱美奖。另外又獲得《告示牌》五首冠軍單曲和十五首十大單曲,以及兩張告示牌200大專輯榜冠軍。她的11首單曲(包括兩張白金)和她的14張專輯(包括兩張白金和四張雙白金)已經獲得RIAA認證的金獎。她在全球銷售了大約1億張唱片,使她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藝人之一。其中1981年的專輯 《Physical》同名歌曲“”,更取得告示牌百大單曲榜連續10週冠軍。.

新!!: 教宗和奧莉維亞·紐頓-約翰 · 查看更多 »

奧魯奇·雷斯

奧魯奇·雷斯(Oruç Reis; عروج بربروس; Aruj; 1474年 - 1518年)是鄂圖曼帝國阿爾及爾的貝伊與西地中海的(相當於總督)。他與弟弟赫茲爾被稱為巴巴羅薩(Barbarossa,意指紅鬍子)兄弟。奧魯奇出生於鄂圖曼帝國的萊斯沃斯島(今屬希臘),最終死於特萊姆森一場與西班牙軍隊的戰鬥中。 奧魯奇日後幫助眾多受迫害的摩里斯科人、穆斯林與猶太難民從西班牙移居至北非,而被尊稱為巴巴奧魯奇(Baba Oruç,父親奧魯奇之意) 。.

新!!: 教宗和奧魯奇·雷斯 · 查看更多 »

奧蘭多·克韋多

奧蘭多·貝爾特朗·克韋多(菲律賓語:Orlando Beltran Quevedo:),是天主教菲律賓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哥打巴托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奧蘭多·克韋多 · 查看更多 »

奧格斯堡和約

《奧格斯堡和約》,全稱《奧格斯堡國家及宗教和約》(,又譯奧古斯堡和約),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德意志新教諸侯在奧格斯堡的帝國會議簽訂的和約,於1555年9月25日簽訂。該和約提出“教隨國立”的原則,暫停了內戰(徐馬卡爾德戰爭)。和約亦是第一次根據法律正式允許路德宗和天主教共存於德意志。.

新!!: 教宗和奧格斯堡和約 · 查看更多 »

奧斯定·貝亞

奧斯定·貝亞樞機(Augustin Kardinal Bea SJ,),是天主教聖經學者與耶穌會會士,獲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拔擢為樞機,及任命他為宗座基督徒合一促進秘書處主席。在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期間,他以基督徒合一促進秘書處主席的身分協助了與大公主義和宗教對談相關的文件的起草,尤其是他協助起草的〈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大幅改善了猶太教與基督信仰的關係。,The British Province of the Society of Jesus官網.

新!!: 教宗和奧斯定·貝亞 · 查看更多 »

奧斯華·格拉西亞斯

奥斯瓦尔德·格拉希亚斯(英語:Oswald Gracias:),是印度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孟買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奧斯華·格拉西亞斯 · 查看更多 »

奧拉尼·若望·坦佩斯塔

奧拉尼·若昂·坦佩斯塔(Orani João Tempesta、Orani Tempesta:)是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同時也是熙篤會會員,是現任里約熱內盧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奧拉尼·若望·坦佩斯塔 · 查看更多 »

女教宗瓊安

安(或譯約翰),是相傳在位於公元853至855年的天主教女教宗。故事最早出現在13世紀的編年史,隨後傳遍歐洲。數百年來人們普遍相信真有其事,但現代的歷史學家和宗教學者認為這是虛構的,是來源於與羅馬古蹟或反教宗有關的民間傳說。 女教宗最先見於讓·德馬伊()的年譜,但最流行的和有影響力的版本是13世紀末奥帕瓦的马丁的《教宗和皇帝的大事記》(Chronicon Pontificum et Imperatorum)的內容。大多數的傳說指她是一個有才華的女人,在情人的指示下喬裝成男人。由於她的能力,在教會內逐層晉升,最終被選為教宗。但有一天她在騎馬時,誕下一個孩子,從而顯示出她的性別。大多數版本說她不久即去世,原因是被憤怒的暴民打死,或死於自然,而她的繼任者則將她的事跡隱瞞。.

新!!: 教宗和女教宗瓊安 · 查看更多 »

妮琪·米娜

奧妮卡·譚雅·米娜(Onika Tanya Maraj,),藝名妮琪·米娜(Nicki Minaj),美國饒舌歌手及唱作歌手,生於千里達西班牙港。妮琪·米娜自2010年以來,以其外觀上的鮮明特色與出席各大場所都擺出誇張的表情,成功在大眾眼中留下獨特的第一印象,也定義了自己的個人風格。妮琪·米娜將自己定義為多重人格,而這些人格中以兩位最具有代表性人物,一種是以青春甜美的夢幻風格所構建出的「Barbie」,而另一種則是用色更加大膽辛辣,歌曲也更加具特色的「Roman Zolanski」。妮琪·米娜曾形容過,「Roman Zolanski」是「她靈魂裡一位瘋狂的同性戀男孩」。其中於2010年推出個人的第一張專輯《Pink Friday》在2011年全美音樂獎得到「最受歡迎饒舌/Hip-Hop專輯大碟獎」。以及以單曲《Super Bass》得到2011年MTV音樂錄影帶大獎「最佳嘻哈錄影帶獎」、2011年全美音樂獎「最受歡迎饒舌/Hip-Hop歌手獎」等殊榮,也曾在公告牌百強單曲榜得到第3名的佳績。.

新!!: 教宗和妮琪·米娜 · 查看更多 »

姪子樞機

姪子樞機(Cardinalis nepos;Cardinale nipote;valido de su tío;Prince de fortuneSignorotto and Visceglia, 2002, p. 114.

新!!: 教宗和姪子樞機 · 查看更多 »

姜明远

姜明远蒙席(Msgr. Joseph Jiang Mingyuan, CDD),圣名若瑟,主徒会會士,天主教赵县教区主教。 1931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八)生于宁晋县,大曹庄教友世家,1937年在本村读书。 1944年加入主徒会修道,在主徒会开办的宣化恒毅中学学习。1946年初入北京耕辛中学,1953年8月至1958年在文声学院攻读神哲学。 由于历史原因,1961年9月18日入北京看守所、第一监狱劳动改造,1966年转到大同大青窑劳动改造,1969年刑满释放回家,但仍继续接受劳动管制。 1981年12月8日在贾主教手中领受司铎圣职,先后传教于北京、高邑、隆尧、柏乡、临城等地。期间建贾庄总堂。创办隆尧安雅疗养院,开发临城太行山地2000余亩,育林造舍,并建疗养院等。 2000年8月8日被王宠林主教秘密祝圣为助理主教。教宗本笃十六世批准王主教退休后,姜主教于2006年3月22日圣油弥撒中就职继任为赵县教区首牧。一年后由于身体欠佳,委托王主教代管教区事宜,2008年7月13日病逝。.

新!!: 教宗和姜明远 · 查看更多 »

姆沃列圣殿

姆沃列圣殿(Basilique Marie-Reine des apôtres de Mvolyé)是位于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市郊姆列沃的宗座圣殿。 1990年8月15日,新教堂奠基,以代替风雨飘摇的老教堂。 1991年9月,新教堂竣工。 2006年12月10日,教宗特使,羅馬天主教會枢机主教让·路易·托朗(Jean-Louis Tauran)代表教宗本篤十六世宣布将本教堂升格为宗座圣殿。.

新!!: 教宗和姆沃列圣殿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新!!: 教宗和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宗主教列表

威尼斯宗主教(Patriarch of Venice)或稱為拉丁禮威尼斯宗主教,是天主教拉丁禮教會的宗主教。威尼斯宗主教與東儀天主教會的宗主教不同,他們是直接被教宗任命,而不會先由總主教和主教選舉產生,再由罗马教宗任命。現在的威尼斯宗主教是由威尼斯總主教享有的榮譽頭銜,並沒有宗主教之實權。 1451年,威尼斯總主教升格為宗主教。阿奎萊亞宗主教(英語:Latin Patriarch of Aquileia)於1420年7月7併入,在1451年時再合併格雷多宗主教(英語:Patriarch of Grado)和“卡斯泰洛主教”(英語:Bishopric of Castello)。宗主教教座設在意大利威尼斯的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1807年之前為城堡區聖伯多祿聖殿)。宗主教管理的教區是威尼斯宗主教區。.

新!!: 教宗和威尼斯宗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语:Serenìsima Repùblica Vèneta;意大利语: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人的城邦,以威尼斯为中心。它存在于8世纪至1797年。拉丁语称其为Serenissima,意思是“最尊贵的”,聖馬爾谷獅子為其國徽象徵。.

新!!: 教宗和威尼斯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威廉·亨利·基勒

威廉·亨利·基勒(William Henry Keeler,),是美國藉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原巴爾的摩總教區總主教,曾是名譽的原美國主教長。.

新!!: 教宗和威廉·亨利·基勒 · 查看更多 »

威廉·莱瓦达

威廉·若瑟·莱瓦达(William Joseph Levada,),天主教会枢机,美国人,圣座信理部荣休部长。 莱瓦达出生于美国加州长滩,于1961年12月20日晋铎,1983年5月12日晋牧。他曾于1986年至1995年间任天主教波特兰总教区总主教,1995年至2005年间任天主教旧金山总教区总主教。2005年5月13日起担任信理部部长。2006年3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2012年7月2日荣休。.

新!!: 教宗和威廉·莱瓦达 · 查看更多 »

威廉·馮·洪堡

弗里德里希·威廉·克里斯蒂安·卡尔·费迪南·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是一位德国学者、政治家和柏林洪堡大學的創始者。 威廉·馮·洪堡是德国文化史上影响最深刻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與弟弟亞歷山大都有广博的学识,并对当时的时代有着历史上少见的巨大影响。亚历山大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科学,而威廉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科学,如教育学、国家理论、对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分析。他是普鲁士的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同时也是普鲁士的外交官。.

新!!: 教宗和威廉·馮·洪堡 · 查看更多 »

威廉·艾伊克

威廉·艾伊克(Willem Jacobus "Wim" Eijk:),是荷蘭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烏特勒支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威廉·艾伊克 · 查看更多 »

威廉·愛德華·羅利

威廉·愛德華·羅利(英語:William Edward Lori,)是美國藉天主教主教。現任巴爾的摩總教區總主教,名譽的美國主教長。.

新!!: 教宗和威廉·愛德華·羅利 · 查看更多 »

威廉一世 (阿基坦)

威廉一世 (875年3月22日 – 918年7月6日), 被称为虔诚者,886年起任奥弗涅伯爵,893年起任阿基坦公爵,继承了普瓦图统治者Ebalus Manser。 他建立了无数的修道院,其中最重要的是910年9月11日克吕尼修道院的建立。 威廉是奥弗涅的伯纳德二世和厄曼加德的儿子。 在898年之前,他娶了博索尼德王朝Engelberga,普罗旺斯的博索和厄曼加德的女儿。 通过继承,他成为奥弗涅和利穆赞的统治者。 他在893年代表Ebalus Manser征服了普瓦图和阿基坦。 他把后者保留下来,被公认为公爵。 他的领土从奥斯特拉西亚延伸到图卢兹,并包括了欧坦和马孔地区。 在910年,威廉创立了本笃会修道院,将成为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威廉不对修道院进行控制,他所安排的应该直接对教皇负责(见克吕尼改革)。这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因为大多数修道院都是私人拥有的,而且任命了这些家庭或个人。 这导致任命了未经训练的,无序的修道院院长和官员。 威廉还提名了克鲁尼的第一个院长,波美的伯诺。 威廉在阿基坦统治独立性的一个标志是他在布里乌德用自己的名字打造了丹尼尔硬币。 他被埋在那里的圣朱利安修道院。 他没有自己的儿子,因此被一个侄子,他的妹妹阿德琳达的儿子的小威廉继承了下来。.

新!!: 教宗和威廉一世 (阿基坦) · 查看更多 »

威廉一世 (英格兰)

威廉一世(古诺曼语: Williame I;英语:William I;法語:Guillaume Ier;),通常被称为征服者威廉(英语:William the Conqueror),有时被称为杂种威廉(英语:William the Bastard),是第一位诺曼英格兰国王,他从1066年开始统治英格兰,直到1087年去世为止。他是维京掠夺者的后裔,从1087年起为诺曼底公爵威廉二世(英语:William II)。威廉经过长期的努力而确立自己的权力,到了11世纪60年代,他稳固在诺曼底的统治,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他的余生则是巩固在英格兰的统治,以及解决其长子罗贝尔二世给他带来的麻烦。 威廉是终身未婚的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一世和情妇之子。1066年,威廉要求成为英格兰国王。他率领一支由诺曼人、布列塔尼人、佛兰芒人和法国人(来自巴黎和法兰西岛)组成的军队入侵英格兰,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胜哈罗德二世的英国军队,随后镇压英国人的反抗,这就是著名的诺曼征服,他也得名“征服者威廉”。 他将诺曼-法兰西文化带到英格兰,对后来的英格兰中世纪时期产生影响。影响包括统治者的改变,对英语的改变,社会和教会的上层等级的变化,并且采用一些大陆上教会改革的观点。影响的详细情况和程度多年来被学者争论。.

新!!: 教宗和威廉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威弗·內皮爾

威弗·福克斯·內皮爾(英語:Wilfrid Fox Napier:),是南非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方濟各會,也是德班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威弗·內皮爾 · 查看更多 »

威爾斯親王查爾斯

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Charles, The Prince of Wales,),全名為查爾斯·菲利普·亞瑟·喬治(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現任英國王儲。他是現任英國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和王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的長子,因此他排在英国王位继承序列的首位。 他是英國歷史上最長時間的王儲,自1952年至今,共66年。若其将来成为英国国王,那么在欧洲君主中,他等待继承王位的时间可能仅次于等候了70年的列支敦士登大公;其兄長約翰二世在位期間,他一直為王儲。.

新!!: 教宗和威爾斯親王查爾斯 · 查看更多 »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fälischer Friede,Peace of Westphalia)是指于1648年10月24日分別在神聖羅馬帝國明斯特市和奥斯纳布吕克市(威斯特伐利亚區)簽定的一系列和約,標誌著三十年战争的结束。簽約方包括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西班牙王國、法蘭西王國、瑞典帝國、荷蘭共和國、以及帝國自由城市。和約由《明斯特和約》(簽約雙方為神聖羅馬帝國和法蘭西王國以及各自盟友)和《奧斯納布魯克條約》(簽約雙方為神聖羅馬帝國和瑞典帝國以及各自盟友)組成。和約象徵三十年战争和八十年戰爭结束,政治学者一般将该条约的签订视为“民族国家的开始”。 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條約》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新!!: 教宗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查看更多 »

媽媽瑪加利大

媽媽瑪加利大·奧其納(Margherita Occhiena,),羅馬教廷於2006年10月23日宣認媽媽瑪加利大為可敬者。.

新!!: 教宗和媽媽瑪加利大 · 查看更多 »

孫德禎

孫德禎主教(Bishop Melchoir Sun De-zhen,),圣名默尔觉,第一批6名中国籍主教之一。北京人。1897年1月24日晋升神父。1899年加入遣使会。后在北平小修院教授拉丁文12年,又在北京附近的牛房村任本堂神父12年。1924年4月15日,教廷从保定教区中分出蠡县监牧区,任命孙德禎为宗座兼牧。1926年6月又升为安国教区代牧。同年10月28日耶稣君王节,在梵蒂冈由教宗庇护十一世亲自祝圣。他邀请雷鸣远神父到安国教区,创办耀汉小兄弟会和德來小姊妹會。1936年辞职,退休后隐居北平附近清河耀汉小兄弟会会院,直到去世。 Category:北京人 Category:清朝天主教神父 孙 D德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天主教主教.

新!!: 教宗和孫德禎 · 查看更多 »

孔德成

孔德成(),字玉汝,號達生,山东曲阜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孫,襲封三十二代衍聖公兼第一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世襲官員。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國立中興大學教授,曾任中華民國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國民大會代表、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暨指導委員會委員、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

新!!: 教宗和孔德成 · 查看更多 »

孙健君

孙健君(1957年生),江苏南通人,现为派格太合环球传媒总裁。.

新!!: 教宗和孙健君 · 查看更多 »

宝剑骑士团

宝剑利沃尼亚兄弟骑士团(Fratres militiæ Christi Livoniae,Schwertbrüderorden)是里加的阿尔伯特主教在1202年建立的一个军事修会。 1204年,教宗诺森三世批准了这一骑士团的建立。骑士团的成员包括德意志的 「战僧」。骑士团的其他名称为基督骑士,宝剑兄弟和利沃尼亚的基督义勇军。 在1236年在苏勒战役被萨莫吉希亚人击败后,幸存的骑士团成员被并入条顿骑士团,并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被称为利沃尼亚骑士团。.

新!!: 教宗和宝剑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审温·列边阿答

审温·列边阿答(Simeon Rabban Ata,或者Simeon Rabban-ata、Simeo Rabban Ara),是13世纪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高级代表 。他曾为蒙古帝国工作,如窝阔台和贵由,处理蒙古帝国统治区内的基督教事务 。他负责在蒙古统治区内建立基督教教堂,和接待来自西方基督教的使者。 于1245年,在大不里士(Tabriz)会见教皇派往蒙古帝国的使者安德·龙如美和阿思凌·隆巴儿底。他本人大约于1235年至1240年访问蒙古汗庭,然后开始沟通东西方,与教宗建立联系,例如在1247年,他通过the Jacobite patriarch Ignatius II 传送了信经(a profession of faith )。他还曾给安德·龙如美一封信,信中承认了罗马首席权(the primacy of Rome)。 1940年代,中国学者冯承钧将Simeon Rabban Ata翻译为审温·列边阿答。.

新!!: 教宗和审温·列边阿答 · 查看更多 »

宣传

宣傳是一種专门為了服務特定議題(议事日程)的訊息表现手法。今天中文中的“宣传”,已经杂糅了东西方对于“宣传”和“Propaganda”的传统含义(自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来),正在形成较为统一的概念。在西方,宣傳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學的論點或見解」,但現在最常放在政治脈絡(环境)中使用,特別是指政府或政治團體支持的運作。同樣的手法用於企業或產品上時,則常稱為公關或廣告。.

新!!: 教宗和宣传 · 查看更多 »

宣誓手势

宣誓手势(Schwurhand)是中欧地区军人、公务员就任及法庭宣誓时所使用的手势。其姿势为举起右手,张开食指和中指,小指和无名指弯曲贴紧手心,大拇指稍微张开。这个手势象征着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 该手势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自1527年罗马之劫后,每年5月6日梵蒂冈的瑞士近卫队即采用该手势向教皇效忠。.

新!!: 教宗和宣誓手势 · 查看更多 »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聖希尔德加德·馮·宾根(天主教譯 聖賀德佳, 聖公會譯聖希爾德格,Hildegard von Bingen,),拉丁文作Hildegardis Bingensis,中世纪德國神学家、作曲家及作家。天主教聖人、教會聖師。她擔任女修道院院長、修院領袖,同时也是个哲学家、科学家、医师、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及博物学家。.

新!!: 教宗和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 查看更多 »

宜蘭縣史館

宜蘭縣史館是臺灣第一座為編纂地方史志、長期蒐藏史料、紀錄鄉土歷史、推廣鄉土歷史意識而成立的縣級史政機關,隸屬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縣史館由以「文化立縣」為理念的時任宜蘭縣縣長的游錫堃推動,1990年8月成立文獻小組,1992年元旦成立籌備處,1993年10月16日開館,成為全國第一個地方史料館。2001年,宜蘭縣史館遷往縣政中心的新館,與鄰近的縣政府、縣議會相連。2004年,宜蘭縣史館法制化,成為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的附屬機關。2001年10月16日,國史館館長張炎憲稱宜蘭縣史館是臺灣歷史文化重建的新標竿。 宜蘭縣史館成立後,全國各縣市紛紛成立文史機構與博物館。.

新!!: 教宗和宜蘭縣史館 · 查看更多 »

宗主教

宗主教(Πατριάρχης;Patriarcha),东正教在中文传统上习惯翻译为牧首,是實施主教制度的基督教宗派的一種神職人員職稱。 最初,宗主教是一位作为家父(pater familias)对某个扩展家庭行使专制的权力的男人。该种由年长男性对家庭进行支配的体系被称为父权(patriarchy)(Πατριάρχης)。这是一个希腊文词汇,由πατήρ (pater,意为“父亲”)和ἄρχων (archon,意为领导leader,首领chief,统治者ruler,国王king,等等) 亚伯拉罕,以撒,以及雅格被提及为三位以色列人的族长(patriarch,天主教中文译译法,或为“圣祖”),而他们生活的时期即被称为“族长时代”(Patriarchal Age)。它最初是在圣经的七十士譯本中获得了其宗教上的含义。 该词主要具有特殊的教会的多种含义。特别是,東方正教會、罗马天主教会(高于大总主教(Major Archbishop)和首席主教(primate))、东方亚述教会中最高等级的主教均称为“patriarchs”。此位patriarch的办公地以及教会的征役(由一个或更多的教省组成,尽管在他自己的(总)教区之外他经常没有可实施之司法权)被称为“宗主教区”(patriarchate)。从历史上说,宗主教可能经常是一个充当行政长官(Ethnarch)的合理人选,后者可在一个信奉其他教义的国家或帝国内代表由其宗教团体所形成的社区(如在奥斯曼帝国内的基督徒)。 宗主教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的主教的称号,他们的威望和权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其中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等五個首要主教所領導的教會,又合稱為「五大宗主教區」(Pentarchy;亦稱為「五牧首聯合治理教會」)。当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方正教会分裂时,罗马的宗主教成为天主教的教宗,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为东正教普世大牧首。现今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一至数名宗主教/牧首,特别是在历史形成的宗教中心更是如此,比如亚历山大宗主教。.

新!!: 教宗和宗主教 · 查看更多 »

宗座华盖

宗座华盖(Umbraculum),意大利文称为「Ombrellino」(来自拉丁文 umbra 'shade' for a sun-umbrella),是历史上的教宗王位标志和徽章(papal regalia and insignia)的一部分, 曾被用来为教宗遮阳,也被称为 pavilion, 现代被用作罗马天主教会和教宗权威的标志。现在可在世界上所有宗座圣殿中发现它,它一般被置于主祭坛右侧。当教宗驾临宗座圣殿时,该圣殿的宗座华盖将打开。 自拉丁文译为意大利文后,它被称为 ombrellino,而在英文中则是umbrella。其形状似一华盖(Baldachin)型天篷(canopy),有宽的金色和红色交替的条纹,此二色是教宗的传统颜色(白色直到拿破仑战争(Napoleonic wars)后才开始被用作教宗颜色)。它还有一个带小铃的杆,这是为了宣告教宗乘坐马车到来。波吉亞家族的教宗亚历山大六世是第一位使用宗座华盖作为教宗世俗权力标志的教宗(Galbreath, 31);那时他手握王权经常在宗座华盖遮蔽下奔波于户外。一位教宗绅士(Papal Gentlemen)的成员经常会跟在教宗后面手握宗座华盖。 宗座华盖是圣座的纹章——宗座从缺(sede vacante)之组成部分,该纹章被用在两位教宗在位时期之间。它在1521年首次以该方式被用在空位期(interregnum)的铸币上(Galbreath, 34)。 宗座华盖是教宗擢升一个教堂为宗座圣殿时所赋予的标志之一。 罗马教廷的财务总管——總司庫(Camerlengo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的纹章是一对金、银钥匙呈圣安德鲁十字置于宗座华盖之下。.

新!!: 教宗和宗座华盖 · 查看更多 »

宗座宮

宗座宮(Palazzo Apostolico)是教宗的正式官邸,位於梵蒂岡城,又稱教宗宮、使徒宮、梵蒂岡宮或神聖宮殿。最早於5世紀由教宗西玛克籌建,做為拉特朗宮的替代居所;後來經過多次毀壞及重建,直到1447年,教宗尼古拉五世決定興建新的建築,即今日所見之宗座宮。 該官邸結搆複雜。內設、羅馬教廷各機構、眾多小聖堂、梵蒂岡博物館、梵蒂岡圖書館等。在這1千多個房間中,最著名是繪有米開朗基羅壁畫《最後的審判》和《創世紀》的西斯廷小堂,以及拉斐爾房間等。 其他教宗宅邸尚有拉特朗宮、以及羅馬城外東南30公里處的岡道爾夫堡教宗別墅。梵蒂岡宮在15世紀取代了拉特朗宮,但後來它曾一度被奎里納爾宮搶了風頭,但奎里納爾宮在義大利統一後成為義大利國家元首的官邸。.

新!!: 教宗和宗座宮 · 查看更多 »

宗座代牧區

宗座代牧區(簡稱代牧區)是天主教會的一種教務管轄機構,設立於尚不足以達到成立教區資格的傳教地區。其本質上是臨時的,雖然有可能持續一個世紀甚至更久。它的最主要目的是培養足夠數量的天主教徒,以能成立一個正式的教區。 宗座代牧區由宗座代牧(Vicario Apostolico)領導,通常由一個領銜主教擔任。根據天主教法典的規定,宗座代牧區直接置於教宗的管轄之下,並透過一位代表或「代牧者」(Vicar)來執行教宗管理教務的權力。教宗可任命一位鄰近教區的主教兼任、或委託一位神職人員專責擔任宗座代牧。.

新!!: 教宗和宗座代牧區 · 查看更多 »

宗座传信大学

宗座傳信大學(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Pontificia università urbaniana;縮寫:PUU), 又名烏爾班大學。著名的天主教宗座大學,歷史悠久,專門從事神職人員和傳教士的培育。它位於意大利羅馬賈尼科洛山山頂。.

新!!: 教宗和宗座传信大学 · 查看更多 »

宗座公報

《宗座公報》(Acta Apostolicae Sedis,缩写为 AAS)是天主教会圣座和梵蒂冈城国的憲報,由梵蒂岡出版社發行。一般每月一刊。 主要刊登教宗發出的公開文件(無論是直接或者經行政機關發出的)以及各項任命。前身是1865年出版的《聖座公報》,以目前名稱首發於1904年5月23日,當時庇護十世在位。.

新!!: 教宗和宗座公報 · 查看更多 »

宗座缺出论

宗座缺出论(Sedevacantism,由拉丁语 Sede Vacante 而来,意即宗座從缺)是一种不承认召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以来,在梵蒂冈领导天主教會之诸位教宗的理论。「宗座從缺」是天主教用语,指一位教宗逝世或辭職後,在教宗选举选出继任者之前教宗职位的空缺状态。宗座缺出论者宣称,由于教会中异端滋生,现今领导教廷的教宗并非合法教宗,自1958年庇护十二世逝世之后,该职位就一直空缺。 总的来说,宗座缺出论者视自己为.

新!!: 教宗和宗座缺出论 · 查看更多 »

宗座署理

宗座署理是天主教的地區教會的職務名稱,負責以教宗名義照管由於特殊原因或當地教會規格不足因而未經由教宗成為教區的宗座署理區。 ;或是在教區教座缺出時,在選出新主教前的代管者;以及少部分情下該教區主教無法行使牧職代替照理者。.

新!!: 教宗和宗座署理 · 查看更多 »

宗座監牧

宗座監牧(Praefectura Apostolica)是天主教會的一個職務,某些地区因特殊环境或教友稀少而尚未成立教区,羅馬教廷因而在這些地方設置「宗座監牧區」,委託宗座監牧以教宗名义治理之,通常由神父担任。宗座監牧區可能因整體的發展,升格為宗座代牧區(Vicariatus Apostolicus,宗座署理由主教擔任),之後有可能再進一步發展成正式教區。 監牧一職最早出現在19世紀,大多在西方國家以外天主教的未發達的地區。至2006年,全球有45個監牧區,大多數位在中國大陸。.

新!!: 教宗和宗座監牧 · 查看更多 »

宗座聖璽最高法院

宗座聖璽最高法院(Supremum Tribunal Signaturae Apostolicae)是羅馬天主教會裏最高司法機構(裁決權僅次於在教會內擁有最終裁判和決定權的教宗)。此外,它亦負責監督教會內的司法工作。 宗座聖璽最高法院院長現時是於2014年11月8日接替雷蒙·利奧·柏克樞機而上任的多明我·方濟各·若瑟·曼玻第樞機。最高法院秘書則是主教,他在2016年7月16日接替方濟各·丹尼爾斯總主教而出任秘書一職。.

新!!: 教宗和宗座聖璽最高法院 · 查看更多 »

宗座额我略大学

宗座額我略大學(Pontificia Universitas Gregoriana,Pontificia Università Gregoriana,縮寫:PUG),著名的天主教大學,位於意大利羅馬。.

新!!: 教宗和宗座额我略大学 · 查看更多 »

宗座铃

宗座铃(tintinnabulum)是一个挂在杆末端的铃铛,置于天主教宗座圣殿中以表示其与教宗的联系。.

新!!: 教宗和宗座铃 · 查看更多 »

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

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Pontificia Commissione per lo 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又稱梵蒂岡城國委員會,是梵蒂岡城國的立法機構。委員會之主席是由教宗任命的樞機主教,任期為五年。除了立法功能之外,委員會也被教宗授予行政機關的功能,因此委員會主席除了在立法方面的職權以外,也被教宗委託為梵蒂岡城國的政府首腦。現任委員會的主席為樞機主教若瑟·貝德羅。.

新!!: 教宗和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主席

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主席(Praeses Pontificiae Commissionis pro Statu Civitatis Vaticanae),是梵蒂岡城國的立法机构-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的首长(相當於國會議長)。由教廷的高级成员担任,由教宗任命产生,任期五年。除了立法机构,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还负责梵蒂岡城國的行政事务,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主席還兼任了另一項重要的職務:梵蒂岡城國政府主席(相當於政府總理)。.

新!!: 教宗和宗座梵蒂岡城國委員會主席 · 查看更多 »

宗座憲令

宗座憲令(constitutio apostolica),又稱宗座憲章、宗座制誥,是天主教會領袖教宗發出最高級的詔書。憲令一詞在拉丁文稱為「constitutio」,原來指羅馬皇帝頒布的一切重要法律,基於教會法源於羅馬法,因而襲用之。 性質上,宗座憲令是公共文件。一般用於教會重大事件,例如頒布法律或者特別的訓導。另有教義憲令、牧民憲令等特殊標題。宗座憲令基於其莊重、公共的性質,以教宗詔書的形式發出。地位次於宗座憲令的文件稱為通諭。.

新!!: 教宗和宗座憲令 · 查看更多 »

宗懷德 (周村教區)

宗怀德(),自選自聖的天主教周村教区及济南教区主教,原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团长、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院长。 1917年,宗怀德出生在山东省桓台县一个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30年开始入周村教区小修道院,后升入济南耀汉神哲学院,1943年4月23日毕业时晋升神父。在济南洪家楼教书。1948年进入北平辅仁大学深造。 由于政局变化,周村教区美国籍主教杨光被自1947年滞留青岛。1949年7月,杨光被委任尚在读书的宗怀德为周村教区代理主教。 1951年杨光被在青岛被捕,1956年被驱逐出境。1958年年2月,淄博市天主教爱国会成立时,宗怀德当选为主任。同年4月29日,宗怀德当选为周村教区正权主教。6月1日,在济南洪家楼主教座堂,宗怀德接受皮漱石总主教的祝圣,同时接受祝圣的还有济南教区主教董文隆、益都教區主教贾福善和曹州教區主教李鸣远,为大陆自选自圣的第二批主教。1962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董文隆被捕,1963年宗怀德调任济南教区主教。1978年董文隆在莱芜农村突然病故。1980年5月,宗怀德当选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主教团副团长。1992年又当选为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并担任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院长。 宗怀德祝圣过多名自选自圣主教。他在去世前向教宗写信忏悔,得到教宗不公开的宽赦,并承认了他的合法主教身份。1997年6月27日在北京去世。.

新!!: 教宗和宗懷德 (周村教區) · 查看更多 »

宗教事務銀行

宗教事務銀行(Istituto per le Opere di Religione),又名梵蒂岡銀行,是一間位於梵蒂岡的私人銀行,並不對外開放,只負責管理梵蒂岡的金融資產。此銀行由教宗庇護十二世於1942年成立。.

新!!: 教宗和宗教事務銀行 · 查看更多 »

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 Haereticae Pravitatis,或稱異端裁判所、異端審判)是在公元1231年天主教會教宗格里高利九世決意、由道明會設立的宗教法庭。此法庭是負責偵查、审判和裁决天主教會認為是異端的法庭,曾监禁和處死異見份子。今天,異端裁判所已改組為信理部。.

新!!: 教宗和宗教裁判所 · 查看更多 »

宗教迫害

宗教迫害是一種歧視政策及作為,以針對某種特定的宗教信仰,或是缺乏此類信仰為理由,對於某個人或是團體,系統性的採取一系列行動,例如取消部份或全部的公民權、虐待以至於謀殺或屠殺。這通常被視為是一種缺乏人權的作為。 這也可能是因為政治原因所造成,例如:罗马帝国曾經长期迫害基督教;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在歐洲互相爭戰迫害引發宗教戰爭;豐臣秀吉與清聖祖(康熙帝)曾經禁止天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時期红卫兵消灭宗教;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打壓巴哈伊信仰、蘇菲派及基督徒等。.

新!!: 教宗和宗教迫害 · 查看更多 »

宗教與同性戀

许多宗教对性傾向議題发表声明,不同的宗教,甚至是宗教中不同的教派及宗教人士对待同性戀及同性之間的性行為有着不同的的态度。.

新!!: 教宗和宗教與同性戀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教宗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安博禮

安博禮(Ambrosian Rite)又稱米蘭禮,是天主教西方禮儀其中一種禮拜儀式,由曾任米蘭主教的聖安博所建立因而得名。主要使用於意大利米蘭及附近地區。也用于西仪东正教会中。.

新!!: 教宗和安博禮 · 查看更多 »

安多尼·夏爾馬

安多尼·方濟各·夏爾馬 † (英語:Anthony Francis Sharma,),是尼泊爾籍天主教主教。是首任尼泊爾宗座代牧區宗座代牧和耶穌會會士。.

新!!: 教宗和安多尼·夏爾馬 · 查看更多 »

安多尼·奧盧布恩米·奧克傑

安多尼·奧盧布恩米·奧克傑(英語:Anthony Olubunmi Okogie:),是尼日利亞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拉各斯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安多尼·奧盧布恩米·奧克傑 · 查看更多 »

安多尼·玛利亚·韦利奥

安多尼·玛利亚·韦利奥(Antonio Maria Vegliò,),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现任圣座移民与观光牧灵委员会主席。 韦利奥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费尔特里亚,于1962年3月18日晋铎,1985年10月6日晋牧。2009年2月28日起担任移民与观光牧灵委员会主席。2012年2月18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安多尼·玛利亚·韦利奥 · 查看更多 »

安多尼·索特爾·費爾南德斯

安多尼·索特爾·費爾南德斯(Anthony Soter Fernandezl,),是馬來西亞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首位馬來西亞樞機和吉隆坡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安多尼·索特爾·費爾南德斯 · 查看更多 »

安妮·博林

安·博林(Anne Boleyn,),英格蘭王后,英王亨利八世第二個王后,伊麗莎白一世的生母,瑪麗一世的繼母,威爾特伯爵湯馬斯·波林與之女。 安妮·博林原本是亨利八世第一個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的女侍官,在1525年時,安妮·博林和亨利八世發生曖昧關係,在1533年1月與亨利八世秘密結婚,5月被宣佈為合法妻子。3個月後亨利八世對她的熱情消退,直到1533年9月7日生下女兒伊麗莎白後才稍和緩。但是兩人關係在1536年1月安妮·博林流產時惡化。 1536年5月2日被捕入獄,關進倫敦塔;5月19日以私通的罪名被斬首。11天後,亨利八世迎娶第三個王后——安妮生前的侍從女官珍·西摩,来自西摩家族,天主教信仰,西摩家族地位比博林家族更高,受到当时贵族的一致拥护,安妮·博林也是亨利第一任王后凯瑟琳的侍女。.

新!!: 教宗和安妮·博林 · 查看更多 »

安守仁

安守仁(Giuseppe Maria Gambaro,)– 罗马天主教圣人、传教士。.

新!!: 教宗和安守仁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奥·卡尼萨雷斯·廖韦拉

安東尼奧·卡尼薩雷斯·廖韋拉(Antonio Cañizares Llovera:),是西班牙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華倫西亞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安东尼奥·卡尼萨雷斯·廖韦拉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是一位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大师级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第被认为是最有名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之一,在他那个时代闻名于整个欧洲。他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乐器协奏曲(特别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还有圣歌和歌剧。其最著名的作品为《四季》。.

新!!: 教宗和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万-特鲁瓦

安德烈·萬-特魯瓦(André Vingt-Trois,),是法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巴黎總教區總主教,兼任拜占庭禮天主教法國教長區教長。.

新!!: 教宗和安德烈·万-特鲁瓦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亚·多里亚

安德烈亚·多里亚(Andrea Doria,;1466.11.14–1560.11.25)是一名意大利雇佣兵队长兼热那亚共和国海軍上將。 早年即成为孤儿,后加入教皇军队为其作战,曾先后参加热那亚、法国、神圣罗马帝国等地的战事,辗转于欧洲各地,颇有战功(但多次败於巴巴羅薩·海雷丁帕夏)。晚年处境凄苦。.

新!!: 教宗和安德烈亚·多里亚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阿·科尔德罗·兰扎·迪·蒙特泽莫洛

安德烈阿·科尔德罗·兰扎·迪·蒙特泽莫洛(Andrea Cordero Lanza di Montezemolo,),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罗马城外圣保禄大殿荣休总铎。 他出生于意大利都灵,于1954年3月13日晋铎,1977年6月4日晋牧。他曾长期担任教廷大使。2005年5月31日出任城外圣保禄大殿总铎。2006年3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2009年7月3日荣休。.

新!!: 教宗和安德烈阿·科尔德罗·兰扎·迪·蒙特泽莫洛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斯·帕里奥洛格斯

安德烈斯·帕里奥洛加斯(Ἀνδρέας Παλαιολόγος,Андреја Палеолог,),拜占庭帝国流亡皇帝。.

新!!: 教宗和安德烈斯·帕里奥洛格斯 · 查看更多 »

安德斯·維爾德

安德斯·哈拉爾·維爾德(Anders Harald Wejryd),生於1948年8月8日,瑞典信義會牧師,自1995年起擔任韋克舍主教,2006年3月時獲選為烏普薩拉大主教與瑞典信義會主教長,並於同年9月就任。曾於2007年3月時與羅馬天主教會教宗本篤十六世會晤。.

新!!: 教宗和安德斯·維爾德 · 查看更多 »

安德斯·阿爾博雷柳斯

安德斯·阿爾博雷柳斯(Anders Arborelius:),是瑞典籍天主教準樞機及加爾默羅會會士。也是斯德哥爾摩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安德斯·阿爾博雷柳斯 · 查看更多 »

安傑洛·科瑪斯特里

安傑洛·科瑪斯特里(意大利語:Angelo Comastri:),是天主教意大利籍執事級樞機。也是梵蒂岡城國教宗代理主教、聖座聖伯多祿工程處主席及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總鐸。.

新!!: 教宗和安傑洛·科瑪斯特里 · 查看更多 »

安傑洛·索達諾

安傑洛·索達諾(Angelo Sodano:)是意大利籍天主教主教級樞機,領銜阿爾巴諾羅馬城郊教區主教和領銜奧斯蒂亞羅馬城郊教區主教。也是現任聖座樞機團團長和榮休國務卿。.

新!!: 教宗和安傑洛·索達諾 · 查看更多 »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德国女作家,德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她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宗教组诗《宗教的一年》(Das geistliche Jahr,1851年)和中篇小说《犹太人的榉树》(Die Judenbuche,1842年)。.

新!!: 教宗和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 · 查看更多 »

安科纳

安科纳(意大利语:Ancona)位于意大利中东部亚得里亚海畔,威尼斯南部的小都市。亦是马尔凯区和安科纳省的首府。.

新!!: 教宗和安科纳 · 查看更多 »

安立甘習例

安立甘習例(Anglican Use)又稱英國國教習例或聖公會習例,是天主教西方禮儀內其中一種禮拜儀式。指的是1980年代改宗天主教的部分美國聖公會牧區(parishes,在天主教翻譯為堂區)以特別堂區的模式歸屬天主教,並在此之下所使用的脫胎自聖公會傳統的天主教儀式。這些堂區使用聖公會《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改編的《崇拜聖書》(Book of Divine Worship)作為禮儀用典籍。.

新!!: 教宗和安立甘習例 · 查看更多 »

安茹王朝

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又可稱為安熱爾熱王朝(House of Ingelger)。是源於布列塔尼地區的一個貴族家族,家族名稱的起源是870年,被西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封為安茹子爵,以安茹作為根據地而得名。安茹家族由安茹一座小城開始,逐步透過聯姻和征服,獲取了廣大領地。在1154年,英王亨利二世和耶路撒冷王鮑德溫三世皆出自此家族。1174年,安茹家族領地達到最大化,被稱為安茹帝國。後來歐洲出現的安茹王朝為卡佩王朝分支,為了分辨兩個家族,會分別以金雀花王朝和卡佩-安茹王朝稱呼之。.

新!!: 教宗和安茹王朝 · 查看更多 »

安提阿牧首

安提阿牧首(Patriarch of Antioch),傳統上基督教安提阿教區主教的頭銜,又稱全東方牧首,全称为安条克和全东方基督徒的宗主教,罗马帝国基督教五大牧首之第三,原牧区包括罗马帝国的大部分亚洲领土。現在同時有五個教會的領袖使用這稱號,有安提阿正教会、敘利亞正教會、敘利亞禮天主教會、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以及馬龍尼禮天主教會。按照历史荣誉,安提阿正教会的牧首在所有15个东正教自主教会的领袖中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和亚历山大牧首。.

新!!: 教宗和安提阿牧首 · 查看更多 »

安杰洛·巴尼亚斯科

安杰洛·巴尼亚斯科(Angelo Bagnasco,),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现任天主教热那亚总教区总主教。 巴尼亚斯科出生于意大利蓬泰维科,于1966年6月29日晋铎,1998年2月7日晋牧。1998年至2003年间,他曾任天主教佩萨罗总教区总主教。2006年8月29日起担任天主教热那亚总教区总主教。2007年11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安杰洛·巴尼亚斯科 · 查看更多 »

安杰洛·斯科拉

安杰洛·斯科拉(Angelo Scola,),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现任天主教米兰总教区总主教。 斯科拉出生于意大利马尔格拉泰,于1970年7月18日晋铎,1991年9月21日晋牧。2002年1月5日出任威尼斯宗主教。2003年10月21日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册封为枢机。2011年6月28日起担任天主教米兰总教区总主教。.

新!!: 教宗和安杰洛·斯科拉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奧·瑪利亞·羅科·巴萊拉

安東尼奧·瑪利亞·羅科·巴萊拉(西班牙語:Antonio María Rouco Varela:),是天主教西班牙司鐸級樞機。也是馬德里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安東尼奧·瑪利亞·羅科·巴萊拉 · 查看更多 »

安東尼奧斯·納吉布

安東尼奧斯·納吉布(英語:Antonios Naguib、阿拉伯語:أنطونيوس الأول نجيب:)是天主教埃及籍主教級樞機。也是科普特禮天主教亞歷山大榮休宗主教。.

新!!: 教宗和安東尼奧斯·納吉布 · 查看更多 »

安日洛·阿马托

安日洛·阿馬托(Angelo Amato,),是天主教義大利籍執事級樞機和鮑思高慈幼會會士。也是現任現任聖座部長。.

新!!: 教宗和安日洛·阿马托 · 查看更多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部分美國人通常以其姓名縮寫FDR稱之)第32任美國總統,是美國1920至1930年代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且是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業救濟與復甦經濟,並成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NRA)和(AAA)等機構來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雖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美國的經濟仍未能完全復甦,但是他所發起的一些計划,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仍繼續在國家的商貿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包括和(NLRB)等等,仍然保留至今。 早在1941年12月以前,英國正與納粹德國作戰,而美軍還未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羅斯福已經利用租借法案向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及英國軍方提供援助。在後方,他引進了價格管制和配給,並將大約11萬日裔美國人遷往收容所。1941年羅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國轉變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羅斯福與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緊密合作,使美國成為同盟國主要的軍火供應商和融資者,也使得美國國內產業大幅擴張,實現充分就業,並為非裔和婦女製造了新的機會。而隨著經濟漸有起色,國會內的保守派聯盟(Conservative Coalition)主張失業已經消失,促使不少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與平民保育團(CCC)等救濟計畫被解散。踏入二戰後期,同盟國逐漸扭轉形勢後,羅斯福對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影響力在雅爾達會議及聯合國的成立中尤其明顯。後來,在美國協助下,盟軍擊敗納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 羅斯福曾促成了政黨重組,大膽地利用聯邦政府導致新政聯盟的建立,政治學家稱之為「第五政黨制度」。該聯盟主導美國政治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羅斯福推出的新政,影響到所有的收入群體。雖受保守派的強烈反擊,但羅斯福領導的新政聯盟仍常佔優勢,直到他在1937年試圖打發走最高法院。他與其妻埃莉諾·羅斯福至今仍是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典範。羅斯福政府重新定義了自由主義,並根據他的新政聯盟重組了民主黨。 羅斯福是第一位將飛機作為交通工具的美國總統,1943年他到摩洛哥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了避免乘坐客輪可能遭到納粹德國潛艇襲擊的威脅,他搭乘了波音公司的波音314「狄克西快艇號」,飛行了5,500英哩抵達目的地。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是第26任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經常称呼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美國在線曾于2005年舉辦“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活動,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新!!: 教宗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富格辣

富格辣(Francesco Antonio Domenico Fogolla,),天主教山西北境教区助理主教,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在山西太原被杀,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封为圣人。 1839年10月4日,富格辣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穆拉佐的Monterregio。父母是Gioacchion和伊丽莎白法拉利。1856年16岁离俗出家,入方济各会(OFM);经过7年的学习,1863年9月19日在帕尔马晋升神父。1866年12月13日,他27岁时前往中国传教。1898年7月18日,升为山西北境教区的副主教,同年8月24日祝圣。 同年,富格辣前往都灵,展览中国文化和艺术,随后前往法国、比利时和英国,为教会募集资金,并征召了年轻的修士和修女一同回到太原。 富格辣回到中国后不久,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事变,基督徒遭到迫害。7月9日,山西巡抚毓贤下令将艾士杰、富格辣2位主教及神甫、修女、教徒,以及数十名新教徒,同日在太原山西巡抚衙门前杀死,是为太原教案。富格辣主教被毓贤本人杀害,卒年60岁。1901年1月,新任官员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1946年11月24日,富格辣主教被教宗庇护十二世宣为真福。2000年10月1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将他与百余位同时期在华死难者冊封为圣人。.

新!!: 教宗和富格辣 · 查看更多 »

富明尼斯足球會

富明尼斯足球會(Fluminense Football Club),是一間位於里約熱內盧的巴西球會,於1902年7月21日成立。 富明尼斯在葡萄牙語中解作河流,也是土著對里約熱內盧州的一個稱呼。在同市中,最大的對手是法林明高、保地花高和華斯高。.

新!!: 教宗和富明尼斯足球會 · 查看更多 »

尊嚴複數

尊嚴複數(pluralis majestatis,majestic plural / royal we),又譯權能性的複數,是一種語言用法,一個在社會上擁有高位階的人在說話時,以複數代詞(例如We)來借指自己。這個人可能是擁有政權的政治領導者(國王,皇帝或蘇丹),或是宗教領袖(主教,或教宗)。這種用法常見於傳統的歐洲及中東。.

新!!: 教宗和尊嚴複數 · 查看更多 »

封圣

封聖(Canonizatio,Canonization或canonisation),又稱列聖、宣聖,基督宗教儀式,是一種正式承認某個人成為基督宗教聖人的過程。在不同基督教派中,擁有自己的程序,其中最著名者,為天主教會。 在天主教中,封聖是宣福禮之後的進階儀式;經過宣福禮的真福者,再出現過兩次神蹟,經過教會進一步確認其資格後,就可以舉行封聖儀式,宣布承認這個人為聖人。另,經教宗認可其貢獻良多者則可追封二等聖人後由接續教宗冊封之。.

新!!: 教宗和封圣 · 查看更多 »

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承認

下表列出承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國家、地方政府或國際組織。截至2015年7月17日,28個主權國家的國家元首或議會已承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澳洲、英國、西班牙和美國有部分地方政府承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但國家元首和議會均沒有表示承認。一些國家和地方政府訂立了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紀念日,也有部分國家禁止國民。.

新!!: 教宗和對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承認 · 查看更多 »

對立教宗

對立教宗(或稱敌对教宗、偽教宗、反教宗)指由在羅馬天主教會內,具爭議的教宗選舉而得到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由於天主教樞機團自歐洲中世紀開始負責選舉教宗,這些對立教宗通常與已被樞機團選出的人對立。一些來自較少的教會而自稱教宗之領導也可以稱為對立教宗。 羅馬天主教的動蕩時期中進行了具爭議的選舉。其中一些如費利克斯五世的選舉被大部分教宗選舉人士認為無效。另外,一些如對立教宗克勉七世的選舉在選後被宣佈無效。 最早的對立教宗Hippolytus由公元3世紀的一批教會分裂人士在羅馬城選出來對抗教宗卡利克斯特一世。Hippolytus在卡利克斯特一世的承繼人龐提安陪同下被流放到薩丁島的礦場。後來Hippolytus在死前與天主教會和解,並在死後被教會封為聖人。11世紀和12世紀,神聖羅馬皇帝和諸教宗爭持導致最多對立教宗的出現。一方面,眾皇帝經常支持對立教宗來加強自身本錢;另一方面,諸教宗亦會支持身在德國,反抗眾皇帝而宣稱擁有帝位的人來左右帝國政策。 14世紀和15世紀末,一批互相對抗的教宗被選出。其中一系被羅馬天主教會認定是教宗而另一系被認定為對立教宗。由于出現了一眾宣稱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教會因而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是導致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參見基督教大分裂和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 在出現兩或三位宣稱可以成為教宗之人的情形下,誰是教宗或誰是對立教宗並不一定清楚。而事後再從他們之中分出正偽會造成事前已出現誰是真正教宗的錯覺。各教宗的支持者可以幫助人選,但誰是教宗要看事情發展去向。 如果奉行宗座缺出論之對立教宗不計在内,自1449年起已沒有對立教宗。其他教會分裂諸如英國聖公會、舊公教會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曾反對羅馬教廷的教義。現時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成為對立教宗是對教會進行分裂的行為,成為對立教宗的人會自動受絕罰處分(天主教術語為「自科絕罰」)。.

新!!: 教宗和對立教宗 · 查看更多 »

對於雨傘革命的反應

在雨傘革命中,有很多來自媒體、泛民主派、親建制派、不同組織和國家的反應。.

新!!: 教宗和對於雨傘革命的反應 · 查看更多 »

小瓜帽

弗朗齊謝克·馬哈爾斯基樞機主教戴小瓜帽 小瓜帽 (zucchetto,眾數寫法 zucchetti),是天主教和聖公宗高級聖職人員所戴的小圓帽。教宗用白色,樞機用紅色,主教用紫色,總院長、神父用黑色。在彌撒時具主教級者,除了在感恩經外,都戴著這種帽子。 是由八片布縫合而成,上加一根帽莖,因形似南瓜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在其功能,以為過去需要削髮的聖職人員的頭保暖。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禮儀改革前,成為神職人員必須接受剪髮禮,在頭頂上剪一圓圈,故戴小瓜帽以禦寒。現今剪髮禮已取消,小瓜帽則演變成了禮儀服飾。.

新!!: 教宗和小瓜帽 · 查看更多 »

小西行長

小西行長(1558年?-1600年11月6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武將。基督教大名,肥後南半国廿四萬石之領主,第一任宇土城和麦岛城城主。父親是小西隆佐,幼名彌九郎。基督教洗禮名是奧古斯都(アウグスティヌス)。.

新!!: 教宗和小西行長 · 查看更多 »

尤金三世

真福教宗安日納三世(Beatus Eugenius PP.,),本名Bernardo Pignatelli,於1145年2月15日至1153年7月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尤金三世 · 查看更多 »

尤金四世

教宗恩仁四世(Eugunius PP.,),原名Gabriele Condulmer,於1431年3月3日—1447年2月23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尤金四世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德赫蘇斯·洛佩斯·羅德里格斯

尼古拉·德赫蘇斯·洛佩斯·羅德里格斯(Nicolás de Jesús López Rodríguez:),是天主教多米尼加籍司鐸級樞機。也是聖多明哥總教區總主教,同時也是多明尼加共和國軍中教長區教長。.

新!!: 教宗和尼古拉·德赫蘇斯·洛佩斯·羅德里格斯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Mikołaj Kopernik,)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倡日心说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了《天體運行論》一般認為他著的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它开启了哥白尼革命,并对推动科学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哥白尼出生于皇家普魯士,该地区自1466年隶属于波兰王国。哥白尼获得了教会法规博士学位,同时也是一名医生,通晓多国语言,了解经典文学,能够胜任翻译,做过执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后续几项都没有学历学位)。1517年,哥白尼总结了货币量化理论,成为当今经济学的重要基础之一。1519年,哥白尼在托马斯·格雷沙姆之前总结出了劣幣驅逐良幣理论的前身。.

新!!: 教宗和尼古拉·哥白尼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斯坦诺

尼古拉斯·斯坦诺(Nicolaus Steno,)也作斯泰诺,斯台诺,史丹诺,斯丹诺,史坦诺,其名字的丹麦语形式为 Niels Steensen 或 Niels Stensen,音译为尼尔斯·斯滕森,为一位丹麦的解剖学家和地质学家,他早期的地质考察极大的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被认为是地质学与地层学之父。.

新!!: 教宗和尼古拉斯·斯坦诺 · 查看更多 »

尼可罗·卡贝奥

尼可罗·卡贝奥(Niccolò Cabeo),又名尼古劳斯·卡贝奥(Nicolaus Cabeus),是一位意大利耶稣会哲学家、神学家、工程师暨数学家。.

新!!: 教宗和尼可罗·卡贝奥 · 查看更多 »

尼各老三世

教宗尼古拉三世(Nicolaus PP.,約1210年或1220年—1280年8月22日),本名Giovanni Gaetano Orsini,於1277年11月25日—1280年8月22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尼各老三世 · 查看更多 »

尼各老一世

教宗聖尼各老一世(Sanctus Nicholaus PP.,於858年4月24日—867年11月13日岀任教宗。尼古拉一世宣稱,在有關信仰和道德的領域,教宗對所有的基督徒應該擁有宗主權的權威,甚至涵括皇室成員。 為教宗地位及權勢立下堅固的基礎。.

新!!: 教宗和尼各老一世 · 查看更多 »

尼各老二世

教宗尼古拉二世(Nicolaus PP.,),本名Gérard de Bourgogne,於1059年1月24日—1061年7月19日或27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尼各老二世 · 查看更多 »

尼各老五世

教宗尼古拉五世(Nicolaus PP.,),原名Tomaso Parentucelli,1447年3月6日—1455年3月24日在位。.

新!!: 教宗和尼各老五世 · 查看更多 »

尼各老四世

教宗尼古拉四世(Nicolaus PP.,),本名Girolamo Masci,於1288年2月22日—1292年4月4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尼各老四世 · 查看更多 »

尼科季姆 (罗托夫)

都主教尼科季姆(Митрополи́т Никоди́м)本名鲍里斯·格奥尔基耶维奇·罗托夫(Бори́с Гео́ргиевич Ро́тов),是已故前俄罗斯正教会列宁格勒与诺夫哥罗德都主教(1963年10月9日-1978年9月5日在位),有资料显示他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潜伏在教会内部的特工。.

新!!: 教宗和尼科季姆 (罗托夫) · 查看更多 »

居普良

塔修斯·凱斯利烏斯·西普里亞努斯(Thascius Caecilius Cyprianus),英語化後成為居普良(Cyprian, 約200年-258年),聖公會譯聖西浦廉,又譯西普里安,迦太基教會主教,基督教會殉教聖人,是對基督教教會論影響深遠的拉丁教父。他的教會合一觀念是促成拉丁教會統一在羅馬主教之下的重要思想力量。他的名言:「不以(大公)教會為母的,就沒有上帝為父」和「在教會之外沒有救恩」,都極力強調大公教會在信仰上的必要性。但他所主張的體制卻又不是天主教的教宗制,而是主教聯盟,就是以各地主教組成的團契為全教會的最高領導中心。.

新!!: 教宗和居普良 · 查看更多 »

岡道爾夫堡教宗別墅

岡道爾夫堡教宗別墅,又稱為岡道爾夫堡宗座宫(Palazzo Apostolico di Castel Gandolfo),是位于意大利冈多菲堡(即岡道爾夫堡)的教宗官邸,建於17世紀。除了「梵蒂岡之囚」時期,此處一直為教宗的夏日別墅、以及教宗進行假日避靜的場所;教宗一般會在6月至10月間的夏季時節,從梵蒂岡轉移至此居住。該處為聖座房地產之一,因此享有治外法权,不歸義大利國家或岡多菲堡政府管理。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13年辭職後曾暫居於此,之後遷往梵蒂岡花園內的教會之母修道院定居。.

新!!: 教宗和岡道爾夫堡教宗別墅 · 查看更多 »

崔守恂

崔守恂主教(Bishop Joseph Cui Shou-xun,),圣名若瑟,天主教永年教区首任主教。 1877年7月27日,崔守恂生于中国河北省,1904年3月19日晋鐸,1929年6月1日任永年监牧,1932年在威县魏村天主堂成立圣神安慰会。1933年3月16日升为永年代牧,1933年6月11日,在梵蒂冈由教宗庇护十一世亲自祝圣为主教 ,1946年4月11日,教廷在中国实行圣统制,升任永年教区主教至1951年。1953年去世(75岁)。.

新!!: 教宗和崔守恂 · 查看更多 »

巴塔里亚运动

巴塔里亚(pataria)是一个11世纪天主教米兰总教区的宗教运动,目的是改革圣职人员以及教省管理机构,并支持教宗制裁贩卖圣事以及圣职人员婚姻(clerical marriage)。那些参加该运动者被称为巴塔里尼(patarini,亦称 patarines 或patarenes,源自单数形式patarino),一个被其反对者选用的词汇,其含义是"ragpickers",源自米兰语(Milanese language)patee,相当于意大利语stracci, "抹布"(rags)。总地说来,patarini是出于个人虔诚的商人。patarini及其支持者与贩卖圣事的总主教们一党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1070年代中期的内战,大撒克逊起义(Great Saxon revolt)。在米兰的阿努弗(Arnulf of Milan)笔下,它获得了它最可靠的同时代编年史记录。 巴塔里亚部分是教会改革运动如上帝和平与休战(Peace and Truce of God)的结果,部分是由于米兰的社会情况。法国南部运动——如上帝和平与休战、阿尔比派——的影响波及到了巴塔里亚。在米兰继而流行于12世纪的阿尔比派运动即由巴塔里亚产生。巴塔里亚的主要对象是富有、世俗、贵族的地主以及贩卖圣事的、尼各老主义者(nicolaitan)圣职人员。巴塔里尼对米兰的主教座堂圣职人员的古老权利表示质疑,并支持额我略改革。他们加入了反对贩卖圣事、圣职人员婚姻以及娶妾的低级圣职人员的行列。圣职人员的道德也和修院纪律一样遭到攻击。在贫寒的低级圣职人员与教会的巨头们之间的矛盾重新成为焦点。 总主教圭多·达·维拉特(Guido da Velate)是巴塔里亚的一位特别的受害者。1045年,在斗士兼采邑主教阿里贝托·达·因蒂米亚诺(Ariberto da Intimiano)去世时,米兰人要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他在其统治区域内控制着主教叙任——从四名确实retti ed onesti (清正廉洁)的候选人中选出一名:安瑟谟·达·巴奇沃、阿里亚多·达·卡里玛特(Arialdo da Carimate)、兰道尔佛·科塔(Landolfo Cotta)、阿托(Atto, Archbishop of Milan|Attone)。但皇帝的选择却沦落到彻底世俗化的Guido,为人所知的是他对圣职人员婚姻、娶妾的支持,这总地来说在农村地区被接受,并在现在用尼各老主义("nicolaism")指称,见《启示录》中的一段 (2:6, 14–15)。 但是,圭多没有履行其誓言以打击贩卖圣事,故被逼迫辞职。巴塔里尼起初用他们拒绝接受从有非正式妻子或有妾的枢机手中领圣体来抗议该弊端。一些教堂门可罗雀,而另一些则平信徒盈门。该运动由其领袖们——四位被拒绝的“清正廉洁”的司铎——策划。为了缓和局势,皇帝提名Anselmo da Baggio为天主教卢卡总教区总主教——使他安全地远离米兰,而总主教绝罚了棘手的Arialdo da Carimate和Landolfo Cotta。 在教宗本笃九世之后,教宗也开始注意改革的紧迫性,教宗利奥九世谴责了圣职人员中的贩卖圣事和娶妾。当Landolfo Cotta尝试到教宗司提反九世面前表达米兰的“巴塔里尼”的立场时,总主教手下的恶棍在皮亚琴察抓住了他并几乎将他杀死。1061年的第二次袭击得手了。1060年,教宗尼各老二世在圣伯多禄·达弥盎(Peter Damiani)和Anselmo da Baggio的指导下,派了一个代表团到米兰,使该城恢复了平静。 在Landolfo死后,他的兄弟圣额勒姆巴德(Erlembald)接替了他的位置。他将该运动从最初的社会宗教性质转变为主要是军事性质。此时,“巴塔里亚”获得了教宗们——教宗历山二世和额我略七世的支持,而圣安博的位子则陷入了分裂和战争,直到总主教安瑟莫三世(Anselm III)重建了秩序。 奥克语词汇“pataric”后来成了Cathar(阿尔比派信徒)的同义词。游吟诗人雷蒙·乔丹(Raimon Jordan)之妻据报便是一位“pataric”。也有来自一位亚历山大基督教囚犯的谣传称,巴塔里尼们已经与穆斯林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十字军东征。这些谣传使菲奥雷的约阿基姆(Joachim of Fiore)着迷,他利用其编出了一个“自海来的野兽”与“自陆来的野兽”之联盟的启示理论。.

新!!: 教宗和巴塔里亚运动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新!!: 教宗和巴尔干半岛 · 查看更多 »

巴伦西亚主教座堂

巴伦西亚圣母升天圣殿都主教座堂(Iglesia Catedral-Basílica Metropolitana de la Asunción de Nuestra Señora de Valencia)是天主教巴伦西亚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西班牙城市巴伦西亚。此处曾是西哥特人主教座堂的原址,摩尔人统治时期改为清真寺。在收复失地运动后,1238年,第一任巴伦西亚主教将清真寺祝圣为天主堂,根据海梅一世的命令,供奉圣母。当时墙上还有古兰经铭文。1262年,主教将其拆除,兴建新的教堂。该主教座堂主要为加泰罗尼亚哥特式风格,但是也包含了罗曼式、法国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元素。 堂内有许多15世纪绘画,有些是当地艺术家的作品,还有一些是罗马艺术家的作品,由出生于巴伦西亚的教宗亚历山大六世(当时还是枢机)赠送,他请求将巴伦西亚主教的级别提升为都主教。 该主教座堂保存著一个被认为是圣杯的容器,可能生產自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1世纪之間的巴勒斯坦或埃及,之後在1436年由阿拉贡国王阿方索五世赠送给巴伦西亚主教座堂,曾被許多天主教教宗用於彌撒。.

新!!: 教宗和巴伦西亚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巴约的厄德

巴约的厄德(Odon de Bayeux,),亦作孔特维尔的厄德(Odon de Conteville),擔任诺曼底巴約主教和英格蘭肯特伯爵,也是征服者威廉同母异父的兄弟,在英格兰一度是权力仅次于国王的人。 厄德是征服者威廉的母亲埃尔勒瓦(Herleva)和孔特维尔的埃卢温(Herluin de Conteville)的儿子。莫尔坦伯爵罗贝尔是他的弟弟。关于他的出生日期有些不太确定。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他的出生年份早至1030年,所以当威廉于1049年封他为巴约主教时应是19岁而不是14岁。.

新!!: 教宗和巴约的厄德 · 查看更多 »

巴爾塔扎·恩里克·波拉斯·卡多佐

巴爾塔扎·恩里克·波拉斯·卡多佐(Baltazar Enrique Porras Cardozo,),是委內瑞拉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梅里達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巴爾塔扎·恩里克·波拉斯·卡多佐 · 查看更多 »

巴特赖兴哈尔

巴特赖兴哈尔(德语:Bad Reichenhall)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它是上巴伐利亚行政区贝希特斯加登县的县府所在地。它是一座疗养城市,拥有盐水泉。总面积41.92平方公里,总人口17513人,其中男性8008人,女性9505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418人/平方公里。.

新!!: 教宗和巴特赖兴哈尔 · 查看更多 »

巴西尔一世

巴西尔一世(马其顿人)(希腊语:Βασίλειος ο Μακεδών,约811年-886年8月29日)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皇帝(867年-886年在位),马其顿王朝的建立者。他被认为是拜占庭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所建立的王朝是拜占廷帝国的全盛时代,见证了帝国的军事扩张和文艺复兴。.

新!!: 教宗和巴西尔一世 · 查看更多 »

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Basilica,Βασιλική)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随着历史的变迁,巴西利卡这个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基督教沿用了古罗马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尤其罗马风时代的大多数教堂是以巴西利卡格局設計。今天在天主教會中,有特殊地位的教堂被賦予「宗座聖殿」的頭銜;而在西方世界語言、或受拉丁文字影響的語言中,宗座聖殿即與「巴西利卡」同字,不论其建筑风格和结构。.

新!!: 教宗和巴西利卡 · 查看更多 »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位於法國巴黎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聖母院法文原名中的「Notre Dame」原意為「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這種敬稱也廣泛於西方國家的語言使用。.

新!!: 教宗和巴黎聖母院 · 查看更多 »

巴赫里王朝

巴赫里王朝,又名拜赫里耶的马木留克(al-Mamalik al-Bahariyya المماليك البحرية),由钦察突厥人建立,自1250年至1382年统治埃及,后被另一个马木留克政权布尔吉王朝所取代。“巴赫里”(意即“海”或“大河”)指的是他们的驻地——开罗境内尼罗河(Bahr al-Nil)上的罗达城堡(由阿尤布王朝的苏丹萨利赫·阿尤布所建)。.

新!!: 教宗和巴赫里王朝 · 查看更多 »

巴本堡王朝

巴本堡王朝(巴奔堡王朝)是奥地利的公王朝。顾名思义,该王朝起家于法兰克尼亚(约当今日之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的巴本堡(巴奔堡)。在哈布斯堡王朝崛起之前,这个家族的成员在976年—1248年间先后以藩侯和公爵的身份统治奥地利。.

新!!: 教宗和巴本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巴斯弟盎·科托·科阿拉

巴斯弟盎·科托·科阿拉(Sebastian Koto Khoarai,),是萊索托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無玷聖母獻主會會士及莫哈萊斯胡克教區榮休主教。.

新!!: 教宗和巴斯弟盎·科托·科阿拉 · 查看更多 »

巴托罗梅奥·埃乌斯塔基奥

''Tabulae anatomicae'', 1769 巴托罗梅奥·埃乌斯塔基奥(Bartolomeo Eustachi),(),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皇医生,《论解剖》一书的作者,他在此书中首次描述了肾上腺,包含有关肾脏和耳朵的知识。埃乌斯塔基奥氏管和埃乌斯塔基奥氏瓣膜均源自其名。.

新!!: 教宗和巴托罗梅奥·埃乌斯塔基奥 · 查看更多 »

巴拿巴福音

巴拿巴福音據稱是新約聖經中十二門徒中巴拿巴所著作,描述有關耶穌一生的書卷。巴拿巴福音內文長度約相當於新約聖經中四福音的總和,內容大部分是描述耶穌的傳道,其中許多內容也可在新約中找到。但其中一些重要的部分,它符合伊斯蘭教對基督起源的見解,卻與新約中教導的基督教教義產生衝突。因其見解貼近伊斯蘭教義,故在伊斯蘭教圈內被廣為流傳。 然而此书亦不符合伊斯兰观点,因为可兰经中耶稣名正是麦西哈 尔撒,就是耶稣基督(默西亚)的意思。该书否认耶稣是默西亚就否认了可兰经。另外该书对于天堂有多少层也与可兰经相异。 世上有兩個傳自16世紀末的譯本:當中的意大利文譯本原稿還留在世上,並由奧地利的一家圖書館保存;而西班牙文的原稿業已於18至19世纪時遺失,但1970年代雪梨大學的费希尔图书馆發現自己收藏了一份手抄本。現時該手抄本仍存放於圖書館內。 然而, 在土耳其发现了一本用阿拉姆语记载的宝贵的《圣经》,这本《圣经》可追溯到1500年前,其中耶稣预言了在他之后将出现先知穆罕默德。这部《圣经》被穆斯林认为是一本《巴拿巴福音》的古抄本或原稿,为《巴拿巴福音》和《古兰经》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来源请求?.

新!!: 教宗和巴拿巴福音 · 查看更多 »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新!!: 教宗和上帝 · 查看更多 »

上帝的復仇行動

上帝的復仇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或譯天譴行動、天誅行動、上帝之怒行動,是指在慕尼黑慘案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及黑色九月所做出的一連串隐蔽報復行動,總理果尔达·梅厄授權情報特務局(The Mossad,俗稱摩薩德)暗殺多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高層成員,行動由1972年開始至約1979年結束。 是次行動被改編為1986年電視電影《》和2005年電影《慕尼黑》。.

新!!: 教宗和上帝的復仇行動 · 查看更多 »

上主永恆的智慧

《上主永恆的智慧》(Aeterna Dei sapientia)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於1961年11月11日發出的教宗通諭。這是若望二十三世任內第6道通諭,通諭是為了紀念教宗聖利奧一世離世1500周年而發出。.

新!!: 教宗和上主永恆的智慧 · 查看更多 »

上智大學

上智大學(;英語譯名:Sophia University),簡稱上智、索非亞(Sophia,ソフィア),是日本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學,1913年由耶穌會創建,1928年升格大學。校本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在東京都內共有4處校區,另於神奈川縣秦野市與大阪府大阪市設有分部。.

新!!: 教宗和上智大學 · 查看更多 »

丟勒的犀牛

《丟勒的犀牛》是一幅由德國畫家兼版畫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於1515年作的木刻版畫。作品建基於一幅印度犀牛的素描,由不知名畫家所畫的,畫上並寫有描述。而畫中的犀牛則是早幾年來到里斯本的,是自從羅馬帝國以來第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然而,丟勒本人從沒見過那隻犀牛的實體。在1515年末,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把這隻動物送贈給教宗利奧十世作為禮物,但牠在1516年初一次在義大利海岸所發生的海難中死去。自此以後,歐洲再沒見過活生生的犀牛的紀錄,直至到1579年左右才有第二隻犀牛從印度進貢給西班牙的腓力二世。 儘管畫中犀牛的構造並不正確,但丟勒的版畫卻风靡了整個歐洲,並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被大量拷貝。在十八世紀晚期以前,這幅畫依然被認為是表達著犀牛的真正模樣。最終,作品被後來一些更真實的素描與繪畫所取代,尤其是有關犀牛克拉拉的繪圖。有人曾這樣說:「再沒有動物圖畫像《丟勒的犀牛》般對於藝術影響深厚。」Quoted in Clarke, p.20.

新!!: 教宗和丟勒的犀牛 · 查看更多 »

丝绸历史

丝绸的生产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最早是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公元前4000多年)。在西漢(公元前一世紀後半葉)開拓絲綢之路之前,絲綢的使用一直局限於東亞地區,之後一千年來絲綢製作都由中國壟斷。絲綢不僅用於衣物,而且還有許多其它用處,包括書寫。在唐朝,人们穿戴的丝绸颜色是区分社會階級的重要标志。 日本在弥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左右)傳入養蠶術。而到522年為止,拜占庭帝國成功獲得了桑蠶卵,開始了桑蠶的養殖。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也開始生產絲綢。由於養蠶業傳播,雖然中國仍然在奢侈品絲綢市場上保持著優勢,但外地已經不那麼依賴中國出口絲綢。十字軍東征把絲綢產品帶到了西歐,特別是義大利半島上的城邦國。這些國家把出口絲綢到歐洲其餘地方造成經濟的繁榮。中世纪时期,随着一些诸如纺车之类设备的首创,制造技术的变革也开始发生。十六世紀期間,雖然其它大部分國家發展他們自己絲綢工業的努力並沒有成功,但法国在意大利之后也开始了丝绸贸易,并取得了成功。 工業革命大大改變了歐洲絲綢工業的面貌。由於紡棉技術的創新,棉製品變得越來越便宜,导致昂贵的丝绸产品不再是那么的主流化。然而,這些新的紡織技術提高了产品的生產效率。在这些新的纺织技术中,包括用于丝绸绣花技术的作雅卡尔织机(或稱提花機)。而几种桑蚕流行病导致了丝绸产品的下滑,特别是在法国,丝绸工业从此一蹶不振。到了二十世纪,日本和中国在丝绸生产方面重获早期的地位,而現在的中國再一次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絲綢生產國。新織物諸如尼龍的興起削弱了絲綢在整个世界的流行,而现在丝绸再一次成了某种稀有奢侈物品,但与其鼎盛时期相比,丝绸的地位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新!!: 教宗和丝绸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信仰的宗教,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据统计中國大陸上,中國人大多信仰中國民間信仰(包括地方宗教、祖先崇拜、儒教、道教、佛教)、無宗教信仰或無神論,佔73.56%;佛教徒15.87%;道教與中國民間信仰者7.6%; 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2.53%,伊斯蘭教1.45%For 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2014 survey (which surveyed a sample of 19,260 people) results see and.

新!!: 教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49年成立後,以唯物論為主體,詮釋民主科学、共产主义與中国传统文化并發展出來的现代及当代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深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文化上的演进主要经过了建国初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与全球化”三个时期。文革期间,大量的珍贵文化遗产被破坏和损毁,很多艺术活动和手工艺制作被禁止,除共產主義之外的其他思想亦被重重限制。20世纪80年代改革開放后,外来的思想随着全球化不断涌入,中国产生了相应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90年代末互聯網引入中國后,中國的言論環境開始轉變。随着互联网日益发展,中國政府對網絡言論的審查也日益嚴重。同時,中国公民的維權意識日漸升高,與專制制度的對抗時有发生。電視、電影、文學等受到审查制度的制约,導致不少自由派人士颇有怨言。.

新!!: 教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圣座关系

中華民國-聖座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罗马天主教会聖座(今多以聖座行政機構教廷、或其所在地梵蒂岡代稱)之間的外交關係,通稱台梵關係。聖座在外交上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代表整個中國,而非海峽兩岸的分治現狀。 目前教廷是中華民國自2001年與馬其頓斷交後唯一保持正式外交關係的歐洲國家,雙方均互設大使館;中華民國在教廷派駐大使,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館也與其他國家的使館相同,不是設在梵蒂冈而位於罗马,聖座則在台北派駐參贊代辦,使館名稱為「駐華大使館」。雖因政治因素令教廷駐華使節職稱有所變化,然而台梵關係基於共享自由、人權、和平及博愛等普世價值,使邦誼保持密切友好。.

新!!: 教宗和中华民国-圣座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世紀大學

中世紀大學指的是歐洲中世紀形成的一系列高等教育組織。這些教育組織主要提供神學、法學、醫學和博雅教育。de Ridder-Symoens 1992, pp.

新!!: 教宗和中世紀大學 · 查看更多 »

中世紀音樂

中世纪時期约為公元800年-1400年。.

新!!: 教宗和中世紀音樂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教宗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又称中世纪早期、中古早期;Early Middle Ages)是在欧洲历史上,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後,从500年到1000年間大约5個世纪的一個時期,前承後古典時代、後接中世纪中期。在這段時期内,从羅馬帝國後期開始的衰落趨势,在整个歐洲一直持续: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减少、贸易萎缩、野蛮人民族遷徙规模扩大與持續入侵,當年羅馬统治过的遼阔大地,最终分成了三种后续文明: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西欧历史上,中世纪前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突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传世文学文化作品甚少的特点。然而,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却得以存留下来,尽管以前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于公元7世纪时为伊斯兰哈里发所征服。 到了中世纪前期的后段,这些衰落的趋势才得以逆转。800年时,查理大帝获得了皇帝的称号,罗马皇帝似乎后继有人。他统治下的法蘭克王国卡洛林王朝,对此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开始普及封建农耕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田轮耕制、重型耕犁等革新。欧洲大部分地区野蛮人迁移的情况都稳定了下来,但还是受到北欧维京人扩张的影响。.

新!!: 教宗和中世纪前期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的法国

中世纪的法国是指从公元843年法兰克帝国的分裂至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期间的法国,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法兰西的民族认同感最终形成。.

新!!: 教宗和中世纪的法国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的意大利

中世纪的意大利指的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前期这一期间内的意大利。.

新!!: 教宗和中世纪的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中國基督教史

“基督教”在中国有两个意涵。一則是包括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在内,以基督耶稣为救主的宗教。另一则是口語習慣上的專指新教,或曰更正教、反对教等。本词条指的是前者。基督教的传统认为多马(“印度使徒”)或巴多罗买是最早将基督福音带到中国的人。而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是公元635年,唐朝初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初次来到中国。.

新!!: 教宗和中國基督教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Bishop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BCCCC),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14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主教的全国教务领导机构,成立于1980年,与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並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天主教的全國性宗教團體,合称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 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傳揚耶稣基督的福音,同時在政治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奉行中國共產黨要求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民主办教规定,也依法接受国家宗教事务局的行政管理和监督。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並未獲罗马天主教会宗座承認,目前聖座承認代表大中華地區之主教團為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新!!: 教宗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 查看更多 »

中國人在巴黎

《中國人在巴黎》(又譯《解放軍解放法蘭西》、《解放軍大鬧法蘭西》、《人民解放軍在巴黎》、《巴黎紅星》,中國大陸、香港譯《中國人在巴黎》;Les Chinois à Paris)是一部由法國導演(Jean Yanne)執導的喜劇電影,拍摄於1973年。影片描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侵西歐,法國總統出逃美國,法國在解放軍統治下光怪陸離又惹笑的情況 。.

新!!: 教宗和中國人在巴黎 · 查看更多 »

中國自選自聖主教列表

本文詳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自選自聖程序任命的“中国天主教”主教。.

新!!: 教宗和中國自選自聖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基督教

基督宗教在中國發展的最早記錄可追溯至唐代的景教,並在明朝中葉以後隨著西方文化的東傳而開始有系統而廣泛的傳播。但因当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较大差异,以及基督教的一神論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抵触,相對於中國原生的儒教與道教、以及自印度傳入的佛教,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許多;至清末以降,以天主教和新教為主的基督宗教各宗派才開始在中國大規模的發展。但1949年中共建政後,包括基督宗教在內的所有宗教均遭到中國政府大幅的打壓;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政府調整了宗教政策,基督宗教才與其他宗教同樣重新开始正常的崇拜與傳播活动,自此基督徒数目增长显著,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基督宗教信徒的數量甚至超過了佛教。中國的基督宗教人口難以確切統計,部分數據評估可能有八千萬至一億人,但真实性存疑,在中国宗教中佔有相當地位。.

新!!: 教宗和中国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中国天主教

天主教(或天主教會)在中国拥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元朝時開始有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但大規模的發展則始於清末。現今中國天主教會建有聖統制(起始於1946年),但因國共內戰於1949年起執政的共產黨政府以「三自」方針控制與限制天主教在中國的發展,導致聖座目前對中國天主教會無法實施完全的管轄;聖座也僅與國共內戰後從中國大陸遷往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未和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交。.

新!!: 教宗和中国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中国天主教地下教会

中国天主教地下教会是在中國大陸接受圣座領導的天主教會,他們不承認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領導。因此他們自稱忠貞教會(意即忠於教宗領導)。由於他們的组织本身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或政策,因此只能“秘密”地進行活動。所以,一般人在提及该教會時,通常把他們稱為地下教會。.

新!!: 教宗和中国天主教地下教会 · 查看更多 »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与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合称为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会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14号。该会名义上“是由全国天主教神长教友自愿结成的爱国爱教的群众团体”,实际上是中国官方性质的全国天主教管理组织。.

新!!: 教宗和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梵蒂岡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梵蒂岡关系,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罗马天主教会聖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以“梵蒂冈”称之)及其行政机构教廷之間的双边关系,目前双方並未建立外交關係。由於双方在主教任命权、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全国代表会议制度等问题上的长期争执,以及圣座在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遷台後維持承認位於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因此雙方建交困難不斷。值得留意的是,雙方分別是全世界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國家,但全球天主教徒人口与中国人口相当,圣座的国际影响力非同一般小国。.

新!!: 教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梵蒂岡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華殉道聖人

中華殉道聖人(亦稱中華殉道諸聖)是指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分别在1996年6月2日宣圣的董文学司铎和在2000年10月1日宣圣的赵荣司铎等120位在中國清朝至民國年間,因堅持信仰而受難被册封聖人者,共计121位,他們當中有外國的傳教士,也有中國籍信眾。 中华殉道圣人也指東正教的殉道聖人。.

新!!: 教宗和中華殉道聖人 · 查看更多 »

中梵关系

中梵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罗马天主教会聖座(今多以聖座行政機構教廷、或其所在地梵蒂岡代稱)及/或天主教的關係,可追溯至明朝中葉耶穌會派遣傳教士來華開始,如利瑪竇、南懷仁等。清朝建立初期,天主教傳教士與朝廷關係良好,之後由於傳教士和修會間的勾心鬥角,導致部分教士捲入宮廷政爭,最終造成雍正即位後明令禁教,直到道光年間始解禁,禁教期歷時約一百年。清末至中華民國建立初年間,天主教在中國蓬勃發展,教廷終在1942年與中華民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

新!!: 教宗和中梵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文译名

中文译名,是指将某个非中文的人名、地名等翻译成中文后的名称。由于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汉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对于使用拼音文字进行拼写的人名、地名来说,需要将有關的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才能变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采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写)。例外的是汉字文化圈的日语、韩语及越南语,其译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汉字(或改写)。将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一般是採用現代標準漢語,但是港澳地區等则採用廣州話,南洋華人採用閩南語。 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标准。另外,有外国官方机构为方便世界华文传媒采访,亦会为当地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列表。有时国外有华裔血统的名人也有因为传媒误译而发表声明订正,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传媒发新闻稿指出,他姓名的汉字写法应该是“雲升”注1。 中华民國時期譯名準則未確立。同一個地名,往往造出多個中文譯名,造成混亂。社會上引起了統一地名翻譯的討論。當時提出的原則有:.

新!!: 教宗和中文译名 · 查看更多 »

中意關係

中国-意大利關係(Relazioni bilaterali tra Italia e Cina),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意大利、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意大利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中国和意大利在汉朝和古羅馬時已有交流,而現代的中意两国於1970年11月6日正式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於米兰和佛罗伦萨设有总领事馆,而意大利在上海、香港、广州以及重庆设总领事馆。 人民網曾以「偉大友誼」形容中意關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王辅国曾指,中意两国传统友好,两国人民之間的交往源远流长,双方合作不断推进。美國的出版物《》曾有報導形容,中國正以一次一家公司的方法「收購」意大利。.

新!!: 教宗和中意關係 · 查看更多 »

帶着智能手機闖蕩異世界。角色列表

《帶着智能手機闖蕩異世界。》角色列表,列舉日本作家冬原パトラ的輕小說作品《帶着智能手機闖蕩異世界。》的登場人物。.

新!!: 教宗和帶着智能手機闖蕩異世界。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丹尼尔·迪纳尔多

丹尼尔·迪纳尔多(Daniel DiNardo,),天主教会枢机,美国人,现任天主教加尔维斯顿-休斯顿总教区总主教。 迪纳尔多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斯托本维尔,于1977年7月16日晋铎,1997年10月7日晋牧。2006年起担任天主教加尔维斯顿-休斯顿总教区总主教。2007年11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丹尼尔·迪纳尔多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新!!: 教宗和丹麦 · 查看更多 »

主业会

主业團(Opus Dei,其拉丁語原名直譯為「天主的事工」),亦稱主業會,或聖十字架及主業社團(Sanctae Crucis et Operis Dei; Prelature of the Holy Cross and Opus Dei),是一個隸屬天主教會的自治性社團。該組織之正式組織規格屬個人監督區(personal prelature,或稱屬人監督團)。該組織之使命為鼓勵社會中各個層面的基督徒在俗世的生活裏盡可能的去完全實踐其信仰,並將基督的福音傳播至全球及社會的各個層面及角落。該組織之構成成員有天主教平信徒以及屬於該團體的在俗司鐸,並由一位監督管理。 該組織在全球有會員約八萬人,其總部和聖堂設於羅馬。 其創辦人施禮華於1992年5月17日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列為真福品,並在2002年10月6日被列為聖人。.

新!!: 教宗和主业会 · 查看更多 »

主徒会

主徒會(Congregatio Discipulorum Domini,簡稱CDD),是一個隸屬天主教會的男性修會,也是中國的第一個本土修會。該組織由剛恆毅樞機創辦於河北宣化,後因國共內戰被迫撤出中國大陸。現今,其總會院設於臺北陽明山山仔后。.

新!!: 教宗和主徒会 · 查看更多 »

主權

主權(sovereignty)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權力。簡言之,即為「自主自決」的最高權威。是對內立法、司法、行政的權力來源,也是對外交往保持獨立自主的一種力量和意志。主權的法律形式對內常規定於憲法或基本法中,對外則是國際的相互承認。因此它也是国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国家主权的丧失往往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當今主權的概念正因為其至高無上的排他性,外交官不斷援引之;跨國組織及企業設法規避之;諸如政治學家、憲法、國際法學家仍爭論之,討論全球化及國際及區域組織對主權概念的影响。.

新!!: 教宗和主權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新!!: 教宗和主教 · 查看更多 »

主教帽

主教帽(galero,複數寫法為galeri,俗稱紅帽子)是一種供天主教神職人員戴的,闊邊、扁平、帶穗的帽子。顧名思義,原來是給具主教位階的人(包括大主教、正權主教、助理主教、輔理主教、宗座代牧、修院院牧、總院長)戴的帽子,但慢慢只限於樞機佩戴,以示其在教會中顧問的地位。教宗擢升樞機時,會在御前會議上為候任樞機帶上紅帽子。.

新!!: 教宗和主教帽 · 查看更多 »

主教座

主教座(episcopalis sedes)是指主教的駐地,在原意上是「主教的正式座位」。這個座位,也被稱為主教座位,擺在教區的主要教堂,因此被稱為主教的座堂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280290-3), s.v. see。座位也被稱為主教的「寶座」,特別是正教會。 主教座也用於位於主教座堂的城市或地方,也引起了表示如「直布羅陀主教座」。 主教的座位是最早主教權威的象徵,因此「教座」經常被應用在主教行使權力的地區。通常對應於教區,例如在表達「在埃布斯菲特主教內」和「建在伍斯特主教的教座內」。但它有時會得到更廣泛的意義,指的在宗主教實施教權地區的實例。 英语中,“聖座”一詞通常指羅馬主教的主教座。.

新!!: 教宗和主教座 · 查看更多 »

主教座堂山 (班贝格)

主教座堂山(Domberg)是班贝格的历史中心,拥有数座重要的历史建筑。.

新!!: 教宗和主教座堂山 (班贝格) · 查看更多 »

主教座位

主教座位(cathedra,源出古希臘語「καθέδρα」),簡稱教座,是主教專用的座椅,是天主教和東正教實行訓導權威的象徵,而且在聖公宗和實行主教制的信義宗教會某程度仍然保有這種意義。拉丁文的「Cathedra」是指有手靠的椅子,原來是羅馬皇帝的象徵,在4世紀時候為基督教会所模仿,故又可稱主教寶座。設有此座的教堂稱為座堂——地方教會的中心。.

新!!: 教宗和主教座位 · 查看更多 »

主教團

在天主教會,主教團(Episcoporum Conferentia,直譯為主教會議)是特定地區的主教內所組成的議事機構,通常作為這些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自治機構。非常態性的主教會議存在已久,但主教團作為一種機構類型是從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頒布了〈主教在教會內牧靈職務〉法令之後開始的,並在教宗保祿六世於1966年簽署《聖教會》(Ecclesiae sanctae)自動詔書後實施。目前主教團的運作、權力和責任,都規範在1983年版《天主教法典》內(第447—459條)。 主教團的涵蓋範圍通常是依照地理邊界來定義,大多以國家為單位,有時也會由數個國家組成一個主教團。特定的工作和權力會被下放給主教團,特別是關於彌撒的禮儀規範。主教團在普遍規律或特定任務的授權下獲得權力。依照教會法定義,在某些情況下,主教團的決定需受到聖座的批准。各個主教不需放棄他們在主教團內的權力,而繼續負責治理各自的教區。.

新!!: 教宗和主教團 · 查看更多 »

主教冠

主教冠(又稱主教冕、法冠或禮冠;拉丁語:mitra;希臘語:μίτρα)是天主教、東正教、聖公宗等基督宗教高級神職人員(即主教)在禮儀上配戴的帽子。 西方教會用的主教冠頂部是尖形的,象徵五旬節聖靈的火舌,後有兩條垂帶。而東方教會用的主教冠形狀一般與世俗國王的王冠沒有分別。 天主教教宗除了小瓜帽、絨帽、以及自被若望·保祿一世放棄的三重冕外,亦會戴主教冠。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牧徽上首次棄用三重冕而用了主教冠,並附加代表教皇的羊毛披帶(Pallium)。.

新!!: 教宗和主教冠 · 查看更多 »

希布利·朗格盧瓦

希布利‧朗格盧瓦(英語:Chibly Langlois、法語:Chibly Langlois:)是天主教海地司鐸級樞機。同時也是現任萊凱教區主教及海地主教圑主席。.

新!!: 教宗和希布利·朗格盧瓦 · 查看更多 »

东仪天主教会法典

东仪天主教会法典(Code of Canons of the Eastern Churches:CCEO)是1990年天主教会为自治教会中的22个所订教会法的一般部分的法典编纂的标题。罗马或拉丁礼教会由其自己专有的法典规制。22个自治教会统共组成东仪天主教会(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被天主教会邀请将它们自己的专有法律编为法典并提交教宗,由此在天主教中将有一部充分、完整的教会法法典。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1990年10月18日以文件“Sacri Canones”颁布本法典。 该法典于1991年10月1日生效。.

新!!: 教宗和东仪天主教会法典 · 查看更多 »

东闾中华圣母堂

东闾中华圣母堂是位于中国河北省清苑县东闾村(在保定市东南20公里)的大型天主教堂,是在中国大陆经过天主教教宗批准的2处圣母朝圣地之一(另一处是上海市松江区的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

新!!: 教宗和东闾中华圣母堂 · 查看更多 »

希臘正教會

希臘正教會(Ελλην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Greek Orthodox Church)是東羅馬帝國國家教會分裂後,東羅馬正教會的幾個教會統稱,其神學根植於早期教父以及拜占庭文化,禮拜儀式使用通用希臘語。與普世牧首共融。其起源於近東的早期基督教以及拜占庭帝國,当代東正教修道活动最重要的中心為在埃及西奈半島的聖凱瑟琳修道院和以及馬其頓的阿索斯山。 東西教會大分裂時與羅馬天主教會各分東西,並斯拉夫正教會等正教會共融成為東正教會。.

新!!: 教宗和希臘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亦称长江客轮翻沉事件、东方之星旅游客船翻沉事件)是于2015年6月1日晚上9时30分左右发生在中国湖北监利县长江大马洲水道的一起游轮倾覆事件。6月13日,最终确认出事时船上共载有454人,其中游客403人、船员46人、旅行社工作人员5人。事件共造成442人死亡,仅12人获救。船长和轮机长均获救,现已被公安控制调查。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成为自1948年“江亚轮”沉没事故,以及1949年1月27日“太平轮”在舟山群岛海域的白节山附近与一艘载着2,700吨煤炭及木材的货轮“建元轮”相撞沉没之后中国发生的最严重的船难,也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起内河航运翻船事件,之前是1975年8月4日发生在珠江容桂水道的“八四”海事撞船,造成432人死亡。.

新!!: 教宗和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 · 查看更多 »

东方政策

东方政策(Ostpolitik),全称为新东方政策(Neue Ostpolitik),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在1969年开始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受埃贡·巴尔1963年发表的“通过重新接触来改变关系”演说的影响,维利·勃兰特自1969年起开始推行这一政策。 东方政策一词也有时用于教宗保祿六世在同时期推行的加强与东欧国家关系的行动。1983年韩国改善与朝鲜的关系时也称为「北方政策」。.

新!!: 教宗和东方政策 · 查看更多 »

布培

布培,OBE,SBS(,),英國殖民地官員和產業測量師,1993年至2002年出任香港政府地政總署署長。 布培1970年由英國來港,加入當時的工務司署地政測量處,出任產業測量師,1982年地政署成立後出任政府地政監督。1986年地政署併入新成立的屋宇地政署後,他於翌年晉升為首席政府地政監督,協助屋宇地政署署長統籌全港的地政和賣地事宜,另外又於1986年至1987年出任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香港分會主席。1989年,核數署批評屋宇地政署估價失準,導致港府以過低的價格售出名下持有的160個陽明山莊豪宅單位,結果代表屋宇地政署答辯的布培在立法局政府帳目委員會上遭到多名立法局議員嚴辭質詢。 布培是地政總署(及其前身地政署和屋宇地政署)歷來唯一一位產業測量師出身的署長,也是該署最後一位外籍署長。他在任內經歷亞洲金融風暴,見證了香港物業市場的高低跌宕。受到1997年香港股市崩盤和物業市場市道低迷影響,布培任內港府賣地收益不復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數年的可觀表現,相反,為免進一步拖累物業市場,地政總署配合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決定,在1998年6月一度暫停賣地九個月,到翌年2月又根據行政會議的決定引入「勾地表」制度,企圖透過抬高賣地價格阻止樓格進一步下跌。 布培在地政總署一任九年,退休後移民地中海島國塞浦路斯,但仍有在香港從事商業活動,當中包括自2005年起獲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旗下的泓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他在2011年病逝於塞浦路斯,終年64歲。.

新!!: 教宗和布培 · 查看更多 »

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意为“好空氣”),当地華人常略稱為布宜諾市或布市。是阿根廷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直譯:銀之河)南岸、南美洲东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2014年,在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Gran Buenos Aires)有常住人口17,180,000,是拉丁美洲第二大都会区,仅次于大圣保罗地区(2012年19,956,590人)。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拉丁美洲最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La Avenida 9 de Julio)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公尺寬(超過16车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的发源地就在布市的博卡区(La Boca)。 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评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新!!: 教宗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 查看更多 »

七宗罪

七宗罪(septem peccata mortalia;seven deadly sins),或稱七大罪或七原罪,屬於基督教教义中对人類惡行的分類。归入这一类别的,能够直接形成其他不道德的行为或习惯。现在七宗罪一般指傲慢、貪婪、色欲、嫉妒、暴食、憤怒及怠惰。 最初,受過希臘神學及哲學的修士埃瓦格里烏斯·龐帝古斯定義出八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分別是暴食、色欲、贪婪、憂鬱、憤怒、怠惰、虛榮及傲慢。龐義伐觀察到當時的人們逐漸變得自我中心,尤以傲慢為甚。六世紀後期,教宗額我略一世將那八種罪行減至七項罪行,將虛榮併歸入傲慢;憂鬱併歸入怠惰,並加入嫉妒。他的排序準則在於對愛的違背程度。其順次序為:傲慢、嫉妒、憤怒、怠惰、貪婪、暴食及色欲。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按照天主教教義中的「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額我略一世的見解,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惡行」,提出了现在的七宗罪。「重大」在這裏的意思在於這些惡行會引發其他罪行的發生,例如盜賊的貪婪源於慾望。.

新!!: 教宗和七宗罪 · 查看更多 »

布熱斯科教會聯合

1596年波蘭立陶宛的東正教教會與拉丁教會,在立陶宛的布列斯特合併。部份東正教神職人員及信徒承認教宗為教會領袖,並且接受天主教教義,同時也保留拜占庭禮。此次的教會聯合造成東正教社群分裂為贊成派及反對派。.

新!!: 教宗和布熱斯科教會聯合 · 查看更多 »

布雷萨诺内

布雷萨诺内(Bressanone; Brixen; 拉登语:Porsenù 或 Persenon)是意大利北部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大区南蒂罗尔的一座市镇,是该省第三大城市和最古老的城镇(901年首次提及),位于博尔扎诺以北40公里,意大利-奥地利边境的勃伦纳山口以南45公里。 布雷萨诺内是一处重要的滑雪胜地。其他的活动包括水力发电,羊毛,果园和葡萄园。.

新!!: 教宗和布雷萨诺内 · 查看更多 »

布汶战役

布汶战役发生于1214年7月27日,是中世纪法兰西国王王权大为扩张的一次决定性胜利,确立了13世纪法兰西王国的强国地位,也标志英格兰国王约翰在位时期长达12年的金雀花-卡佩王朝战争结束。Baldwin, John, Philippe Auguste et son gouvernement - Les fondations du pouvoir royal en France au Moyen Âge, traduit de l'anglais par Béatrice Bonne, préface de Jacques Le Goff, Fayard, 19 通过此役,教皇英诺森三世支持的法王腓力二世击败了约翰王的同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和佛兰德伯爵斐迪南的联军,结果促成了奥托四世被教皇彻底抛弃而失势,斐迪南被俘虏。法兰西王室还获得了布列塔尼公国和诺曼底公国,巩固了在安茹、缅因和图赖讷的领主权,导致金雀花王朝统治下的安茹帝国崩溃;同时在英格兰国内,约翰的诸侯们的不满进一步加剧,对翌年的自由大宪章和第一次伯爵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新!!: 教宗和布汶战役 · 查看更多 »

布朗普顿圣堂

圣母无玷之心堂(Church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通常不正确地称为 布朗普顿圣堂(Brompton Oratory),是伦敦的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位于南肯辛顿的布朗普顿路,毗邻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1865年、1889年和1926年,马拉美、爱德华·埃尔加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先后曾在此举行婚礼。 正是在这座教堂中心、唱经楼下面的圣伯多禄雕像前,英格兰被重新献给圣伯多禄和圣母,引发了19世纪关于英国天主教徒是忠于教宗还是忠于君主的的政治辩论。 圣母无玷之心堂是伦敦人数最多的天主教堂会之一。 在英国,除了倫敦司鐸祈禱會还有两所司鐸祈禱會聖堂:伯明翰司鐸祈禱會圣堂和牛津司鐸祈禱會圣堂。.

新!!: 教宗和布朗普顿圣堂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历史

布拉格的历史涵蓋了上千年,傳說中是由維謝赫拉德城堡發展而來。.

新!!: 教宗和布拉格历史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11世纪-15世纪)

*1001年:教皇为伊什特万一世加冕,匈牙利升格为王国。.

新!!: 教宗和世界史年表 (11世纪-15世纪)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1501年:西班牙人首次抵達巴拿馬,直布羅陀併入西班牙版圖。.

新!!: 教宗和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 查看更多 »

世界主教會議

世界主教會議(Synodus Episcoporum)是羅馬天主教的各地選出的主教們的定期集會,為直屬於教宗的諮議團。.

新!!: 教宗和世界主教會議 · 查看更多 »

世界和平日

世界和平日(World Day of Peace)是一個羅馬天主教為和平而建立的節日。舉行在每年1月1日的天主之母節。此一節日是由教宗保祿六世於1967年提出的,並在來年的1968年1月1日正式舉辦。保祿六世的靈感來源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和平於世〉(Pacem in Terris)通諭和保祿六世自己的〈民族之發展〉(Populorum Progressio)通諭。 歷任教宗經常選擇在世界和平日發表重要的文告。這些文告大多會以去年度關於聖地的和平、全球化、恐怖主義、聯合國、人權、婦女權利、勞工權益、經濟發展、生命權、國際外交等重大議題為主題。.

新!!: 教宗和世界和平日 · 查看更多 »

世界青年日

世界青年日(英文譯名:World Youth Day,--),簡稱世青(WYD),是天主教會為青年族群舉辦的國際節慶活動,由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4年發起。其舉辦的緣由,是为了扭转有天主教信仰的青年日益远离教会的倾向。世界青年日分為每年聖枝主日在羅馬舉行的「教區級慶典」、和每2至3年舉行一次的「國際級慶典」兩種;如無特別指出屆次,一般所稱的「世界青年日」皆是指國際級慶典。世青國際級慶典在全球擇一城市或教區舉辦,一般皆在暑假舉行,時間約一星期,除了禮儀與靈修活動外,也包括各種國際文化與信仰交流活動,每屆均吸引全球各地的教會青年共襄盛舉。.

新!!: 教宗和世界青年日 · 查看更多 »

世界语

世界語(Esperanto,又稱「希望語」,因為Esperanto在該語言中的意思为「希望者」),旧译万国新语、爱斯不难读,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人工语言。波兰犹太人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在对其进行了十年的创作工作后于1887年出版《第一本書》,创立了这个语言的基础。世界語的命名來自於Doktoro Esperanto(希望博士)如果將「世界語」這個漢語命名直譯成世界語的話會變成Mondalingvo(Monda.

新!!: 教宗和世界语 · 查看更多 »

世運花園

世運花園(英文:Olympic Garden)俗稱「世運公園」,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南部,鄰近舊啟德機場,是香港首座以奧林匹克命名的地名。公園位於九龍城迴旋處之內,上方有亞皆老街至太子道東的天橋(1972年4月25日啟用),太子道西、亞皆老街及馬頭涌道都在此交匯。.

新!!: 教宗和世運花園 · 查看更多 »

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despotism),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独裁的管治形式。在此一情況下,統治者擁有絕對權力或支配力。 专制主义多指政治专制,但有时也指经济专制、文化专制等其他方面。政治专制包含君主专政、宗教專政、一党专政、軍事專政等多种形式。.

新!!: 教宗和专制主义 · 查看更多 »

帕尔马公爵列表

本条目列出了帕尔马公国各统治者的名单。帕尔马公国是一个以意大利城市帕尔马为中心的一个邦国,存在于1545年至1802年及1814年至1860年。大部分帕尔马公爵还兼任皮亚琴察公爵。.

新!!: 教宗和帕尔马公爵列表 · 查看更多 »

帕尔马国家美术馆

帕尔马国家美术馆(Galleria nazionale di Parma),也译作帕尔马国立美术馆,是位于意大利北部帕尔马的一家美术馆。帕尔马国家美术馆收藏有安杰利科修士、加纳莱托、安东尼奥·达·科雷焦、、达芬奇、弗兰西斯科·帕尔米贾尼诺、丁托列托等名家的作品。.

新!!: 教宗和帕尔马国家美术馆 · 查看更多 »

帕什卡伊·拉斯洛

帕什卡伊·拉斯洛(匈牙利語:Paskai László:),是匈牙利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和方濟各會會士。也是曾任艾斯特根-布達佩斯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帕什卡伊·拉斯洛 · 查看更多 »

帕维亚之战

帕维亚之战(英語:Battle of Pavia)发生于1525年2月24日,是意大利四年战争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此战中,法国王室统帅波旁公爵夏爾三世·德·波旁因与法国国王的家族矛盾,愤而出卖国家,投奔查理五世,率领部分法国军队及一支哈布斯堡王朝军队在帕维亚城下袭击由弗朗索瓦一世亲自带领的法国军队,法军被各个击破后大败,弗朗索瓦被夏尔三世俘虏后转交给查理五世,查理五世将他囚禁在马德里,而最终两国签署马德里协议,迫使弗朗索瓦一世為了取得自由,不惜割讓勃艮地(給查理)、布列塔尼(給英王亨利八世)等領土。但弗朗索瓦一世一回到法國,就宣布撕毀條約,不但拒絕割讓土地給查理和英國,還繼續出兵和查理作戰。 西班牙在帕维亚中大敗法國,使很多義大利及德意志人感到意外,令人擔心查理五世將會繼續擴張勢力。很快地,教宗克萊孟七世倒戈支持法國及義大利一些重要城邦,以上帝的名義宣布,弗朗索瓦一世與查理五世所簽訂的割地條約無效;克萊孟七世還主動參與針對哈布斯堡帝國的(1526-1529年)。 查理五世因此勃然大怒,加上查理漸漸厭倦克萊孟七世教宗干預他認為與宗教毫無關係的事務,波旁公爵夏尔三世率领军队攻打罗马,在1527年攻陷羅馬,使教宗蒙羞。結果,以後克萊孟七世與繼任的教宗在與世俗勢力交往時,都顯得加倍謹慎,不敢違背西班牙國王。1529年法國在蘭德里亞諾戰役被西班牙再次擊敗,正式放棄米蘭予西班牙;教宗更與查理簽署巴塞隆那和約,結束並建立更和諧關係。西班牙正式成為天主教的保護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為意大利國王(倫巴第)。.

新!!: 教宗和帕维亚之战 · 查看更多 »

帕爾馬爾天主教教會

聖容加爾默羅會的帕爾馬爾基督教會(Iglesia Cristiana Palmariana de los Carmelitas de la Santa Faz),或簡稱為帕爾馬爾教會,以及直接音譯為帕爾瑪利安教會。是一個自羅馬天主教分裂的新興宗教,其創始者克萊門特·多明格斯·戈梅斯(Clemente Domínguez Gómez)自稱獲得聖母顯現,將教宗的職務交給他,並以「國瑞十七」世作為他的稱號,而在保祿六世以後的其他羅馬教宗都是其對立教宗。同時他也宣稱當時的教宗保祿六世遭到羅馬教廷的囚禁,最後將保祿六世以殉道者的身分封聖。此教會以西班牙的特羅亞的帕爾馬爾(El Palmar de Troya)為其教宗教座以及總部所在。 帕爾馬爾教會認為教宗保祿六世遭到挾持並最後成為殉道者,而在他之後的羅馬教宗都不是保祿六世真正的繼承者。而多明格斯則宣布自己獲得聖母的加冕繼承了教宗的職權,並在1978年宣告即位以國瑞十七世為號。此外帕爾瑪利安教會也反對羅馬天主教以梵二大公會議為中心展開的改革。2011年起帕爾瑪利安教會由塞爾希奧·馬里亞(Sergio María)擔任第三任教宗,稱號國瑞十八世。.

新!!: 教宗和帕爾馬爾天主教教會 · 查看更多 »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战争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新!!: 教宗和三十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三级会议 (法兰西)

在法国旧制度中,三级会议(États généraux)指的是法国全国人民的代表应国王的召集而举行的会议。参加者共分成三級:第一級為神職人員、第二級為贵族、第三級為除前兩個級別以外的其他所有人,即平民。会议通常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开,因此是不定期的。1302年,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增税而与教皇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冲突。为了与教廷对抗,腓力四世于1302年5月10日召开了第一次三级会议,除了教会和贵族的代表之外,还第一次召集每个城市的两名市民代表参加会议。后来各省也模仿全国的三级会议,召开自己的三级会议。在此后的487年中,三级会议还召开过21次,每次都是在国家遇到财政或政治上的困难时召开的特殊会议,目的是在重大问题上询问民众的看法,或通过某些重大决议。三级会议的代表自首次召开时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教士、贵族以及平民。百年战争时期,为了抵抗外敌,三级会议有权监督政府。16至17世纪初,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从1614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了最后一次三级会议,这次会议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大革命后,三级会议随着旧制度一道被废除,不复存在。.

新!!: 教宗和三级会议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三鐘經

三鐘經(拉丁文:Angelus),原意為天使,为記述聖母領報及基督降生的天主教經文。.

新!!: 教宗和三鐘經 · 查看更多 »

三重冕

三重冕(Triregnum)是過去天主教教宗所戴的三層冠冕,由主教冠和三面王冠組成,後有兩條垂帶。 在禮儀中教宗不會戴它,而是放在祭壇上。教宗只會在、向全世界發表「致全城與全球」的祝辭、發表聖座隆重宣言,以及在出場、退場時戴上。.

新!!: 教宗和三重冕 · 查看更多 »

三自宣言

《三自宣言》(全稱《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是一些中国基督教人士在1950年7月28日發表的公开宣言,宣言称“中國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彻底拥护共同纲领,在政府的领导下,反对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中国基督教过去所倡导的自治、自養、自傳的运动,已有相当成就,今后应在最短期内,完成此项任务。”中国基督教的三自愛國運動從此正式開展。.

新!!: 教宗和三自宣言 · 查看更多 »

三曲腿图

三曲腿图(西西里語:Trisceli也称三曲枝图、三曲臂图,来自希腊语τρισκελης“三条腿的”)是指三条腿組成的物件,同时也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符号的名字。公元前8世纪,一支古希腊远征队伍寻找新的陆地时,發現了一个广袤的不知名岛屿。他们被这岛屿的丰富自然资源吸引。在环绕岛屿航行时,远征隊发现岛屿有三个端点,分別是指向南方的Capu Pachinu,指向東方的Capu Peloru,和指向北方的Capu Lilibeu。他們稱這個島為特里纳克里亚(Trinacria),來自希臘語trinacrios,意指三角形。不久三曲腿圖在島上出現,並被希臘人用作為代表,直到現在。.

新!!: 教宗和三曲腿图 · 查看更多 »

一万田尚登

一万田尚登(,),日本大分县人,银行家,曾任日本银行总裁、自由民主党顾问。.

新!!: 教宗和一万田尚登 · 查看更多 »

一神論

一神論或一神教(翻譯自monotheism;μόνος),意指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神的宗教和思想,《大英百科全书》的定義為「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但并不否认其他天使、伊斯兰教的精灵等精神体之存在,仅承认唯一精神体的纯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 從宗教源流和的「創造論」基本教義觀之,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所創宗教可能是最早的一神論。 目前存在的一神教主要是亞伯拉罕諸教,又称闪米特諸教,主要的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此外印度的錫克教也是一神教。与一神教相对的是多神教与泛神教,其特點可以分别概括為“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个的神”、或“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然而二十世紀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亂數等科學發現已證明不可能有全知全能的唯一真神存在。 婆羅門教認為創造神「婆羅門」(又稱梵天)已完成祂的創造任務,印度境內只有一座梵天廟宇。婆羅門教發展出印度教後,泛神論成為主流傾向。.

新!!: 教宗和一神論 · 查看更多 »

一致欢呼

一致欢呼(acclamation)是一种早先的天主教教宗选举方式。 教宗选举的方式被包含在历任教宗的宗徒宪章:教宗额我略十五世的Æterni Patris Filius and Decet Romanum Pontificem,教宗乌尔巴诺八世的Ad Romani Pontificis Providentiam以及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主的普世羊群》(Universi Dominici Gregis,1996年)中。在《主的普世羊群》中,三种教宗选举的方式被认定为有效:秘密投票、妥协與一致欢呼。一致欢呼的方式要求全体在场的选举人一致同意一位候选人成为教宗,而不需要正式的投票过程。正因这种方式不需要事先磋商和会议,被看作是圣神推动了这一过程,也被称作“quasi-inspiration”。 现今,教宗选举都是通过秘密投票进行,选举人员投下秘密选票。最后一次通过妥协进行的选举被认为是选举教宗若望二十二世(1316年),而最后一次通过一致欢呼方式当选的是教宗诺森十一世(1676年)。新的规定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采用,以正式废弃这些长期不用的体制而总是采用秘密投票方式进行选举。2007年,教宗本笃十六世撤销了若望·保禄二世的修改(该修改被认为有效废除了三分之二多数的要求,因为任何多数将能够阻挠选举直到一个简单多数足够选举另一位教宗),重新确定了三分之二多数的要求。.

新!!: 教宗和一致欢呼 · 查看更多 »

一无所知 (政治运动)

一無所知运动是美国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由本土美国人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这是由于人们害怕国家受到爱尔兰天主教徒移民的压迫而引起的。这些教徒常常被认为是美国价值观的敌人,并受罗马教皇的控制。运动主要在1854年到1856年间进行,致力于控制移民入境,虽然它的成功率微乎其微。少数主要领导者、过半数中产阶级和全体新教徒在奴隶制度问题上产生分歧。大部分人在1860年美国总统选举前进入了共和党。 1843年,这次运动以共和党的名义在纽约发起。运动由“本土美国人党”传播到了其它州份,并且在1845年形成了一个国家政党。1845年,它重新命名为“美国人党”。 “Know Nothing”这个名称来源于这个政党的半秘密组织。当成员被问到他们的行动时,他会回答说:“我一无所知。”("I know nothing.").

新!!: 教宗和一无所知 (政治运动) · 查看更多 »

九十五条论纲

《九十五條論綱》,正式名稱為《關於贖罪券的意義及效果的見解》(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是基督教神學家和修士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張貼在德意志维滕贝格的諸聖堂大門上有關反對贖罪券的辯論提綱,引起很大轟動和爭辯,不但引發了德意志宗教改革運動,後續其他神學家響應的的宗教改革,更直接促成了新教的誕生。.

新!!: 教宗和九十五条论纲 · 查看更多 »

九龍灣聖若瑟堂

九龍灣聖若瑟堂(英語:St.

新!!: 教宗和九龍灣聖若瑟堂 · 查看更多 »

年輕教宗

《年輕教宗》(英語:The Young Pope)是一套以英語對白的義大利影集,由保羅·索倫提諾導演,、HBO、Canal+以及來自Wildside的羅倫索·米耶利、馬里奧·賈納尼、法士度·布里茲等聯合出品,裘德·洛和黛安·基頓主演。 2016年9月3日,《年輕教宗》於第73屆威尼斯影展上舉行了全球首映,以播放其中兩集的形式參與競賽,這是有史以來首次在威尼斯影展上播放的影集。此劇隨後於2016年10月21日由 Sky Atlantic 在義大利首播,在臺灣通過中華電信MOD的 FX 72頻道 播出。同年10月20日,Wildside的製作人羅倫索·米耶利宣佈影集第二季已經在籌備中。.

新!!: 教宗和年輕教宗 · 查看更多 »

乌尔巴诺·纳瓦雷特·科尔特斯

乌尔巴诺·纳瓦雷特·科尔特斯(Urbano Navarrete Cortés,),西班牙教会法学者,原宗座额我略大学校长,天主教会枢机。 纳瓦雷特出生于西班牙卡马雷纳德拉谢拉,于1952年5月31日晋铎。他曾于1980年至1986年间出任宗座额我略大学校长。2007年11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乌尔巴诺·纳瓦雷特·科尔特斯 · 查看更多 »

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Utrecht),為荷兰烏特勒支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該省的省會。其為蘭斯台德地區最東邊的城市,也是荷蘭第四大城市,2009年人口超越300,030,如果包括周边连接的宰斯特、尼沃海恩、菲亚嫩等城镇,則总人口可达到457,746。 烏特勒支的很多建築物都是中世紀以後留下的古蹟,同時也是18世紀之後荷蘭的宗教中心,目前以乌得勒支主教座堂最為出名,同时乌得勒支主教也是羅馬教廷在荷蘭的天主教領袖。.

新!!: 教宗和乌得勒支 · 查看更多 »

乔·霍基

--·--·“--”·霍基(Joseph Benedict "Joe" Hockey,),澳大利亚政治家,自由党党员。1996年首次当选联邦众议院议员;曾在約翰·霍華德政府后期担任内阁部长,负责劳工事务。现任澳大利亞財政部長。.

新!!: 教宗和乔·霍基 · 查看更多 »

乔万娜一世

乔万娜一世(Giovanna I di Napoli,),又称安茹的乔安娜,自1343年起为那不勒斯女王、普罗旺斯和佛卡尔基尔女伯爵。她还是亚盖亚女大公,要求耶路撒冷王国和西西里王国的王位。在她的长任期内她卷入大量内外冲突。她四次结婚。.

新!!: 教宗和乔万娜一世 · 查看更多 »

乔万尼·科帕

喬萬尼·科帕(Giovanni Coppa,),義大利國籍天主教樞機。也是原教廷大使。.

新!!: 教宗和乔万尼·科帕 · 查看更多 »

乔万尼·拉约洛

乔万尼·拉约洛(Giovanni Lajolo,),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宗座梵蒂冈城国委员会荣休主席、梵蒂冈城国政府荣休主席。 拉约洛出生于意大利诺瓦拉,于1960年4月29日晋铎,1989年1月6日晋牧。2006年9月15日起担任宗座梵蒂冈城国委员会主席、梵蒂冈城国政府主席。2007年11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2011年10月1日退休。.

新!!: 教宗和乔万尼·拉约洛 · 查看更多 »

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

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意大利文: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法文名让-多米尼克·卡西尼(Gian Domenico Cassini或Jean-Dominique Cassini),是一位在熱那亞共和國(今意大利境內)出生的法国籍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师。 卡西尼1625年出生于熱那亞共和國的佩里納爾多(即今意大利因佩里亞省佩里納爾多),在1648年至1669年期間曾在旁扎诺天文台工作。1640年起,担任博洛尼亚大学天文学教授,並在1671年巴黎天文台落成后成為该台的第一任總監直到去世。1673年加入法国国籍,改名为法文,即让-多米尼克·卡西尼,又称卡西尼一世(Cassini Ier,其曾孙与其同名,称卡西尼二世)。 卡西尼被认为与胡克同时发现了大红斑(1665年)。卡西尼是第一个发现土星的四个卫星(土卫八、土卫五、土卫四、土卫三)的人。1690年,他在觀測木星的大氣層時發現木星赤道旋轉得比兩極快,因此發現了木星的較差自轉。1675年,他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条暗缝,这就是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的卡西尼环缝。他猜测,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构成。两个多世纪后的分光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测。1671年到1679年,他仔细观测了月球的表面特征,1679年送呈法国皇家科学院一份大幅月面图,在一个多世纪内始终没人能在这方面超过他。1683年3月起,卡西尼研究了黄道光,认为它是由于行星际尘埃反射太阳光引起的,不属于大气现象。 卡西尼是一位保守的天文学家,他拒绝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反对开普勒定律、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光速有限说。卡西尼於1711年失明,次年(1712年)逝世于法国巴黎。除了天文學的貢獻以外,他亦曾被教宗委任治理波河的防治、管理及防汛工程。 当代人类探测土星的探测器“卡西尼号”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教宗和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 · 查看更多 »

乔凡尼·德·美第奇

乔凡尼·迪比奇·德·美第奇(Giovanni di Bicci de' Medici,1360年 – 1429年2月20日或28日)著名的佛罗伦萨美第奇王朝的创始人,是“国父”科西莫·德·美第奇的父亲,也是“华丽者”洛伦佐·德·美第奇的曾祖父。 乔凡尼生于佛罗伦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死后留下了一个寡妇和五个儿子,所以乔凡尼分得的遗产很少。 乔凡尼显得对政治不怎么感兴趣,除非和银行或他本人有关。有时他宁愿付罚款,也不愿去佛罗伦萨政府服务,不过尽管如此乔凡尼还是当过一任的正义旗手。 乔凡尼是跨国经营的先驱,他的家族银行分行遍布整个北意大利城邦。1410年,乔凡尼压了重注在教宗回归罗马一事上,结果他赌赢了。为了答谢乔凡尼的帮助,继任的教皇们都委托美第奇银行经营自己的财产。同时乔凡尼还得到包税合同和许多明矾矿的经营权。乔凡尼的努力使美第奇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家族,也逐渐在文化和政治领域崭露头角。.

新!!: 教宗和乔凡尼·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纳

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纳(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為意大利文艺复兴後期的作曲家,也是十六世紀的代表音樂家Jerome Roche, Palestrina (Oxford Studies of Composers, 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ISBN 0-19-314117-5.。由於帕莱斯特里纳在教會音樂中有很深的造詣,因此稱為「教會音樂之父」,後來也認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是文艺复兴時期複音音樂的經典之一。.

新!!: 教宗和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纳 · 查看更多 »

乔治城大学

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该大学建立于1789年,是美国最古老的耶稣会和天主教大学。乔治城大学的主校区位于华盛顿乔治城,以古罗马式建筑风格的美国国家历史名胜希利堂为著称。乔治城大学在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设有法学院,在意大利、土耳其和卡塔尔设有分校。 乔治城大学是由美国首位天主教主教约翰·卡罗尔建立的。在此之前,天主教教徒曾经致力于在马里兰省建立一所罗马天主教大学,但受到了宗教迫害的阻止。美国内战之后,该校在帕特里克·弗朗西斯·希利的领导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尽管希利在法律上具有奴隶身份,他对乔治城大学的贡献仍使其以“再造之父”为人所熟知。从1805年起,耶稣会会士进入学校管理层。这一传统得到了乔治城大学的秉持。然而,学校的治理一直独立于耶稣会和教会当局。 乔治城大学约有7000名本科生和10,000余名研究生,他们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具有不同宗教和民族背景。该校知名校友大多在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公共事务领域中表现突出,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前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数十位美国州长和国会议员、数十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王室成员及外交官。 在乔治城大学的校园组织中,有着美国全国最大的学生企业。乔治城大学运动队名为乔治城大学惊叹队。其中,乔治城大学男子篮球队曾经追平纪录,七次获得美国大东联盟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另外,还曾五次进入四强,并于1984年夺得全国冠军。乔治城大学是美国爱国者联盟盟校之一。联盟成員由包括該校、麻省理工学院、理海大学和美国海军学院在内的共13个精英学府组成。这些学府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小和高度精英化。.

新!!: 教宗和乔治城大学 · 查看更多 »

乔治·佩尔

喬治·佩爾(George Pell:),是澳洲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並獲得澳洲勳章。也是首任聖座經濟秘書處主席。.

新!!: 教宗和乔治·佩尔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原名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Ярославич),古代罗斯的统帅和政治家,為诺夫哥罗德公国大公(1236年-1252年,1257年-1259年),1246年起成为基辅大公,1252年起成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弗拉基米尔大公雅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的儿子。1236年,他被选为诺夫哥罗德大公。他与瑞典侵略者和德意志条顿骑士团的斗争,使今俄罗斯的西北部地区免于被西方天主教国家征服。 1240年瑞典人在伊若拉河流入涅瓦河的河口地带登陆入侵俄罗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的诺夫哥罗德人与当地的拉多加人,于1240年7月15日在涅瓦河畔、现在的圣彼得堡附近击溃了瑞典军队。他因而得到称号:“涅夫斯基”(意即“涅瓦河的”)。在这次胜利后不久,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贵族赶出诺夫哥罗德。1241年,由于条顿骑士团的入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诺夫哥罗德人请回。他率领诺夫哥罗德军队抵抗骑士团。1242年4月5日,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距爱沙尼亚边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决定性地击败了条顿骑士团。这一战常被称作“冰上之战”。 当蒙古人势不可挡的骑兵蹂躏并征服了俄罗斯之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巧妙地与他们周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没有接受罗马教皇与蒙古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建议,因为他知道在那个时代与蒙古人作正面对抗不可能获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开始扮演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与俄罗斯各公国之间的调解人的角色,並借用蒙古代理人的身份鎮壓各地貴族與平民。1246年,金帐汗封他为基辅大公。1252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金帐汗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取代了他的兄弟安德烈·雅罗斯拉维奇。1259年,他镇压了诺夫哥罗德人的起义,因爲他強迫诺夫哥罗德市民向蒙古人進貢。1263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从金帐汗国返回诺夫哥罗德途中于戈罗杰茨去世。.

新!!: 教宗和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又譯歷山二世、亞力山大二世,可能是如下历史人物:.

新!!: 教宗和亚历山大二世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德罗·阿尔加迪

亚历山德罗•阿尔加迪( ,1598年7月31日–1654年6月10日),亚历山德罗•阿尔加迪是意大利巴洛克盛期的雕像家,主要活跃于罗马,在其生命的后几十年,和弗朗西斯科•波洛米尼、彼得洛•达•科尔托纳一起,是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新!!: 教宗和亚历山德罗·阿尔加迪 · 查看更多 »

亚纳大削三世

教宗達西三世(Anastasius PP.,),本名不詳,於911年9月至913年6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亚纳大削三世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英语:Armenian Genocide;亚美尼亚语:Հայոց Ցեղասպանութիւն;土耳其语:Ermeni Soykırımı),指土耳其政府於1915年至1917年间,对其辖境内亚美尼亚人进行的种族屠杀。其受害者数量达到150万之众。 土耳其政府至今拒绝承认这是一次官方发起的有预谋的屠杀行为,但亞美尼亞、俄罗斯和其他多数西方国家皆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和猶太人大屠殺相提并论的由一国政府蓄意进行的种族灭绝行为,一些土耳其学者(如奥尔汗·帕穆克等)也持有相同观点。目前共有阿根廷、比利时、加拿大、德国、法国、希腊、意大利、黎巴嫩、荷兰、俄罗斯、瑞典等廿多个国家官方承认这是一场种族屠杀。欧洲议会也承认“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认为这宗屠杀为“违反人性的罪行”。联合国防止歧視和保護少數小組委員會也将事件定性为“种族灭绝”。.

新!!: 教宗和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亞力山大四世

亞歷山大四世,又譯歷山四世、亞力山大四世,可能是如下历史人物:.

新!!: 教宗和亞力山大四世 · 查看更多 »

亞伯特·梵浩耶

亞伯特·梵浩耶 S.J.樞機(Albert Vanhoye,)是耶穌會神父及釋經學學者。他在2006年被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拔擢為樞機。且從同時晉升為主教的規定中豁免,以司鐸品身分被任命為執事級樞機。.

新!!: 教宗和亞伯特·梵浩耶 · 查看更多 »

亞納多留斯

亞納多留斯(Anatolius)亦作安納托利烏斯,君士坦丁堡牧首(449年-458年)。在亞歷山大宗主教狄奧斯庫若(仅次于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皇帝狄奧多西烏斯二世的影响下,於以弗所强盗会议弗拉维安被废黜后成为牧首。他曾是狄奥斯科鲁斯和皇帝在君士坦丁堡的特使(Apocrisiarius)和代表。.

新!!: 教宗和亞納多留斯 · 查看更多 »

亞維農教廷

亞維農教廷時期(Papae Avenionenses;Cattività avignonese;Avignon Papacy;1309年-1378年),又稱亞維農之囚,是指天主教教廷遷移到法國亞維農(當時亞維農是教宗領地)的一段時期,期間七任教皇和大部份紅衣主教均為法國人。它又被稱為巴比倫的被擄期(Babylonian Captivity),引用以色列人公元前598年及公元前587年被巴比倫人征服的典故。這個時期從克勉五世開始,歷時69年,最後由額我略十一世主動將教廷遷回意大利的羅馬梵蒂岡,結束了亞維儂教廷時代,但他一年後的逝去卻發生了天主教教會的亞維儂分裂事件。.

新!!: 教宗和亞維農教廷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禮天主教西利西亞宗主教列表

亞美尼亞禮天主教西利西亞宗主教(英語:Armenian Catholic Patriarchs of Cilicia)或稱亞美尼亞禮天主教西利西亞家族宗主教,是領袖是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的提高領導人。他是由總主教和主教選擇產生的。當新任宗主教在當選時需由教宗任命。宗主教自1749年起,宗主教的總部與宗主教教座就設於黎巴嫩的伯總馬。宗主教管理的教座教區是基里基雅宗主教區。 以下敘述的為亞美尼亞禮天主教西利西亞宗主教的列表:.

新!!: 教宗和亞美尼亞禮天主教西利西亞宗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

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英語:Armenian Catholic Church,亞美尼亞語:Հայ Կաթողիկէ Եկեղեցի ,Hay Kat′oġikē Ekeġec′i)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亞美尼亞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完全與羅馬天主教會共融,換句話說他們承認羅馬教宗的領袖地位。以歷史而言他們是自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中分離並改宗天主教的支派,該禮儀可追溯至安提阿禮和拜占庭禮。其領袖為亞美尼亞禮天主教基里基雅宗主教,現任宗主教為額我略·貝德羅斯二十世·蓋布洛揚(2015年7月24日當選、25日獲教宗方濟各賜予「教會共融」)。 自1749年起,他們的總部與宗主教教座就設於黎巴嫩的伯總馬。其發祥地為亞美尼亞,也隨著亞美尼亞人的移民分布於俄羅斯、伊拉克、格魯吉亞、法國、美國等地。.

新!!: 教宗和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亞當·梅達

亞當·若瑟·梅達(Adam Joseph Maida,),是的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底特律總教區榮休總主教及開曼群島自治傳教區榮休神長。.

新!!: 教宗和亞當·梅達 · 查看更多 »

亞西西的方濟各

聖方濟各亞西西(Francesco d'Assisi,),簡稱方濟各、方濟,亚西西(Assisi)天主教译名外的中文一译“阿西西”,是動物、商人、天主教教會運動、美國舊金山以及自然環境的守護聖人,也是方濟各會(又稱「小兄弟會」)的創辦者(会祖)。現任罗马教宗的聖號方濟各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聖人。.

新!!: 教宗和亞西西的方濟各 · 查看更多 »

亞捷隆大學

亞捷隆大學(Uniwersytet Jagielloński)是位於波蘭克拉科夫的研究型大學,為波蘭第一所大學,由卡齐米日三世創建於1364年,並在1400年由雅蓋沃國王復興。這所學校在歷史上曾使用克拉科夫學院(Akademia Krakowska)、王家大學校(Szkoła Główna Koronna)、克拉科夫大學校(Szkoła Główna Krakowska)、克拉科夫大學(Uniwersytet Krakowski)等名稱,至1817年改以奠定其發展基礎的亞捷隆王朝命名至今。 亞捷隆大學各學院分散座落於市區,其中的Collegium Maius是全波蘭最古老的大學建築,現已成為博物館。.

新!!: 教宗和亞捷隆大學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多·納西門托

亞歷山大·多·納西門托(葡萄牙語:Alexandre do Nascimento:),是天主教安哥拉籍司鐸級樞機。也是羅安達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亞歷山大·多·納西門托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若瑟·桑托斯

亞歷山大·若瑟·瑪利亞·多斯·桑托斯(西班牙語:Alexandre José Maria dos Santos:),是天主教莫桑比克司鐸級樞機。也是馬普托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亞歷山大·若瑟·桑托斯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港牧首

亞歷山大港牧首,是亞歷山大港宗主教(Patriarch of Alexandria)的通稱,是羅馬帝國時期埃及亞歷山大港教區的總領袖。在罗马教宗称教宗前,亞歷山大港主教曾有教宗头衔。罗马的宗主教的教宗头衔并不剥夺亞歷山大港主教的教宗头衔。现在有四人称亞歷山大港宗主教头衔。四者都承认公元460年前亞歷山大港宗主教的宗徒继承(apostolic succession)。根据教会传统,亞歷山大港宗主教区于公元42年由马可建立。.

新!!: 教宗和亞歷山大港牧首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德羅 (傳教士)

亞歷山德羅(Alexandre de Rhodes,,),又譯亞歷山大·德·羅德,是出身法國的耶穌會傳教士,他在十七世紀初遠赴當時的交趾支那進行天主教的傳教任務,對日後越南天主教的發展奠基有深厚的影響。 亞歷山德羅也是一位有相當造詣的語言學家,他編寫了第一部《拉丁文-葡文-越南文辭典》(Dictionarium Annamiticum Lusitanum et Latinum)。他所創造的越南語拉丁化拼音文字(國語字),更在日後取代了原本使用的漢喃成為越南主要的文字系統。.

新!!: 教宗和亞歷山德羅 (傳教士) · 查看更多 »

于斌

于斌樞機(Cardinal Paul Yü Pin,)是天主教會樞機,黑龍江省海倫縣人,出生於黑龙江兰西县,祖父為中醫,祖籍山東昌邑。洗名保禄,號野聲。29歲升任主教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主教,曾獲神學、哲學、政治學、三個博士學位。抗戰時期為救國奔走世界各地友邦國家爭取支持中國抗戰及救助中國難民。1939年為華人向美國會及羅斯福總統及加拿大總理請命國會聼証爭取取消兩國對華人苛刻移民法,使在美華人於 1943 年開始可居留及加國華僑可攜眷。曾任天主教南京總教區總主教、1960年籌備輔仁大學在台灣復校建校的工作,向歐美各國募籌建校基金,並主張聯合中國聖職團、耶穌會、聖言會各修會組成符合國際化的大學,受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任命為輔大首任校長。曾任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復興中華文化協會副會長,中國主教團團長,曾主持益世報、益世電台,自由太平洋協會,中國天主教協進會及文化雜誌,亦曾為美國天主教雙圈雜誌等創辦人。1969年由教宗保祿六世榮升為樞機主教,為近代天主教貢獻最大最著名之主教。一生為救國救民而努力呼號,且與世界多國領袖交好,相貌堂堂,精通十一國語言,曾建立中華民國與西班牙、越南及中南美洲各國及教廷的邦交,被譽為「外交奇才」,為各界人士所欽祟。于斌於1978年8月16日在羅馬去世,享年七十七歲,全球共94位樞機主教及全球所有駐芃蒂岡大使均參加其追思禰撤禮,遺體空運至台灣輔仁大學並安葬於校園,供全體師生及各界人士瞻仰追念。.

新!!: 教宗和于斌 · 查看更多 »

座堂主任牧師

座堂主任牧師(decanus;dean),又稱座堂主任、座堂牧師或牧正,天主教会称为总铎或总本堂。為聖公會和天主教会等传统基督教会的一个聖職職位,在圣公会内是座堂的主任牧师,須由主教任命,為座堂之首職,在教區中職位僅次於主教,亦在教區牧師當中具有首席的意義。.

新!!: 教宗和座堂主任牧師 · 查看更多 »

亨利·杜南

--·亨利·杜南(Jean Henri Dunant,)是瑞士商人和人道主義者,紅十字會創辦人,後人尊稱他為「紅十字會之父」。1859年,他於出差途中目睹了索尔费里诺战役的后果。后来,他在自己的著作《索尔费里诺回忆录》中记录了這段经历,书中的设想最终促成了186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创立。1864年的《日内瓦公约》也是以杜南的思想为基础。1901年他和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帕西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和平奖。.

新!!: 教宗和亨利·杜南 · 查看更多 »

亨利·本篤·斯圖亞特

亨利·本篤·托马斯·爱德华·玛利亚·克莱门特·弗朗西斯·哈维尔·斯图亚特,枢机主教约克公爵()出身斯圖亞特家族,是一位罗马天主教会樞機主教,也是詹姆斯党的第四任和最后一任英格兰、苏格兰、法兰西和爱尔兰王位觊觎者。和父亲詹姆斯和兄长查理不同的是,亨利从未采取任何措施谋求王位。查理于1788年1月去世后,教宗国不承认亨利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合法统治者,而是称他为“樞機主教约克公爵”。 他在教皇国生活,长期在罗马公教会擔任神父,直至領枢机长和奥斯蒂亚和韦勒特里枢机主教職為止。他一生为罗马公教会工作直到過世,是侍奉时间最长的樞機主教之一。 亨利年轻时,他的父亲詹姆斯根据詹姆斯党贵族制度封他为“约克公爵”,这也成为他后来最主要的头衔。1788年亨利的兄长查理死后,詹姆斯党乃至亨利的随从人员称他为“英格兰和爱尔兰国王亨利九世、苏格兰国王亨利一世”,而亨利在公众场合仍自称“樞機主教约克公爵”。.

新!!: 教宗和亨利·本篤·斯圖亞特 · 查看更多 »

亨利·施維里

亨利·施維里(西班牙語:Henri Schwery:),是天主教瑞士籍司鐸級樞機。也是錫永教區榮休主教。.

新!!: 教宗和亨利·施維里 · 查看更多 »

亨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七世(Heinrich VII,)卢森堡王朝的第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308年—1313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12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卢森堡伯爵。 海因里希七世利用国王名义授予波希米亚诸侯和教会各种特权,并在1310年将卢森堡伯爵爵位和波希米亚王位都转给其子卢森堡的约翰,从而把波希米亚变成了其家族的世袭领地。 当意大利内部正因分裂为皇帝党和教皇党两派而打得不可开交时,海因里希七世于1310年进入意大利。海因里希七世决定周旋於皇帝党和教皇党之间,而实际扩张自己的势力。不过,包括但丁在内的许多意大利志士都希望海因里希七世能领导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统一。海因里希七世的行动一开始相当顺利:1310年,他在米兰头顶伦巴第铁王冠,加冕为意大利国王;1312年6月29日他在罗马由教皇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腓特烈二世去世后第一位加冕的皇帝)。他随即进攻佛罗伦萨。 海因里希七世侵入意大利的行动遭到那不勒斯国王罗贝托和教皇克莱孟五世当然的反对,由于他实际上是要恢复封建领主在意大利的权力,许多商业城市也反对他。海因里希七世破坏了布雷西亚,又长期围困佛罗伦萨,但他没能取得任何重要战果。他在准备发动新一轮征服时,突然在锡耶纳去世。 H H category:卢森堡伯爵 H.

新!!: 教宗和亨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七世的治理史

《亨利七世的治理史》本條目名稱《亨利七世的治理史》參考自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培根《亨利七世的治理史及其他作品選》。除了此一譯名外,學者謝德風譯作《亨利七世統治時期的歷史》(見J·W·湯普森著、謝德風譯《歷史著作史》上卷第二分冊,北京商務印書館,902頁);申海田、林吉玲主編的《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譯作《亨利七世在位時期的英國史》(見《中外文史名人名著·「亨利七世在位時期的英國史」條》,山東大學出版社,625頁);水天同譯作《亨利第七本紀》(見水天同譯《培根論說文集》,緒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頁)。(History of the Reign of King Henry VII),英國史書,由都鐸、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的政治家、法學家及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1621年寫成,1622年出版。該書是為了獻給當時的王太子查理而作,內容記述都鐸王朝初期亨利七世治下的歷史概貌,希望儲君能領會當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培根在本書裡文筆出眾,分析透辟,使它在後世學界具有重要影響力。.

新!!: 教宗和亨利七世的治理史 · 查看更多 »

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三世 Heinrich III(1017年10月28日~1056年10月5日),巴伐利亚公爵(称海因里希六世,1026年~1041年在位),士瓦本公爵(称亨利一世,1038年~1045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39年~1056年在位),罗马帝国皇帝(1046年加冕)。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之子,1028年即已加冕为其父的共同执政者。 海因里希三世是萨利安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他于1041年臣服波希米亚人。1046年,海因里希三世解决了波希米亚公爵布熱季斯拉夫一世与波兰公爵卡齊米日一世之间的争端。 皇帝对教宗的控制在海因里希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海因里希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宗格里高利六世。德国人克莱蒙特二世被选为新教宗,并为海因里希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海因里希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然而海因里希三世却支持教会的克吕尼改革,正是这一运动奠定了日后教宗权利扩大的基础。 海因里希三世使长期侵扰德国的匈牙利人定居下来,并臣服桀骜不驯的下洛林公爵。.

新!!: 教宗和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三世 (法兰西)

亨利三世(Henri III,原名:亨利·亚历山大(Henri Alexandre),)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74年—1589年在位)。亨利二世第四子,母为凯瑟琳·德·美第奇。生于枫丹白露。.

新!!: 教宗和亨利三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亨利一世·德·洛林,第三代吉斯公爵

(带刀伤的)亨利一世·德·洛林,第三代吉斯公爵(Henri I de Lorraine le Balafre,3me Duc de Guise,)英雄蓋世的法国军人和政治家。“三亨利之战”的中心人物;吉斯家族最重要的代表,和其父有相同的綽號「刀疤的吉斯」。.

新!!: 教宗和亨利一世·德·洛林,第三代吉斯公爵 · 查看更多 »

亨利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聖亨利二世(Heinrich II;972年5月6日-1024年7月13日),奧托王朝的最后一位神聖罗马帝国皇帝(1014年-1024年)。他也是德意志国王(1002年-1024年)、意大利國王(1004年-1024年)和巴伐利亚公爵(995年-1005年)。由於他致力革新教會和協助傳教工作,並創立許多教區及建築多座隱修院,於1146年被教宗尤金三世冊封为圣人。.

新!!: 教宗和亨利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二世 (英格兰)

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他所创立的金雀花王朝是英格兰中世纪最强大的一个封建王朝。从他开始的几位国王也被称作安茹国王,因为英格兰只是他们那没有多少实际统一性的巨大领地的一部分。.

新!!: 教宗和亨利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亨利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五世(德语:Heinrich V,1081年—1125年5月23日)是萨利安王朝的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105年—1125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111年加冕)。海因里希統治時期正值主教敘任權之爭的末期,皇帝在與教宗長期的對峙中逐漸落於下風,隨著沃爾姆斯宗教協定的簽署,教會勢力完全壓倒了世俗王權。.

新!!: 教宗和亨利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格蘭亨利七世次子,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年4月22日繼位。他也是愛爾蘭領主,後來更成為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另娶新皇后而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英格兰宗教改革,並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並将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蘭最高宗教领袖,並解散罗马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間,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雖然有說亨利八世在離世前成為英國國教徒,但是他一生都提倡天主教儀式及教條。他的後裔愛德華六世,以及伊麗莎白一世都繼續推行改革。但是,他的女兒瑪麗一世在位期間曾恢復天主教的地位。亨利八世曾經有六次婚姻,其中有兩個妻子被其下令斬首。 他在位期间,除了推行宗教改革外,更積極鼓励人文主义研究。亨利八世还合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使英国皇室的权力达到顶峰。国家的权力扩大了,而中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度也加强了;亨利成功的参与了欧洲大陆上的政治外交,然而却为此耗尽了国库,给以后继位的英国君主带来了麻烦。.

新!!: 教宗和亨利八世 · 查看更多 »

亨利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六世 Heinrich VI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羅馬人的国王(King of Romans, 1167年—1197年在位)和神聖帝國皇帝(1190年—1197年在位)。他自1194年起也是西西里(King of Sicily)国王。 他的父亲是“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母为勃艮第的比阿特丽克丝。海因里希六世出生于荷兰的尼美根(Nymwegen)。海因里希六世大约是皇帝夫妇的第五个孩子,由于兄长的夭折成为王储,1169年8月15日,4岁的海因里希在其父的意志下在阿亨主教座堂被加冕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184年在美茵茨(Mainz)和其弟士瓦本公爵腓特烈六世在隆重的仪式后被封为骑士;但庆典期间地震和大风毁坏了帐篷,成为王朝衰落的预兆。 海因里希的外表忧郁,苍白,严肃。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和父亲的高大英俊完全不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是个伟大的情人,同时又为爱情写下了诗篇,是当时宫廷抒情诗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大约留下了三首诗,其中“Rîtest du nu hinnen”,以一女子的口吻述说对情人离别的忧愁和伤感,成为德语文学上的佳作。在他的情诗里海因里希是个感情深沉细腻的骑士情人,而做为统治者他却显现的却是面对敌人冷酷无情的态度。日后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形容他“海因里希六世如北风怒吼,肆虐在玫瑰园般的西西里”。.

新!!: 教宗和亨利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四世(德语:Heinrich IV,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或譯亨利四世,萨利安王朝的第三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56年—1105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084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巴伐利亚公爵(称海因里希八世,1055年起)。亨利四世在他的統治末期(1103年)曾首次頒佈“上帝和平”,禁止諸侯私戰。 他不是这个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但却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位。他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之间围绕主教叙任权展开的激烈的叙任权斗争,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新!!: 教宗和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四世 (法兰西)

(偉大的、賢明的)亨利四世(Henri IV,),本名“亨利·德·波旁”(“一说‘亨利·德·纳瓦尔’”),纳瓦拉国王(恩里克三世·德·纳瓦尔1572年-1610年),继而成为法国国王(1589-1610),也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创建者。亨利四世原为雨格诺派信徒,为了继承法国王位,改信天主教。1610年在巴黎被刺身亡,人民普遍同情哀悼這位把法國從廢墟中重建的國王,讚譽為「賢明王亨利」(Bon roi Henri,或譯「賢君亨利」、「好王亨利」),並追稱為「亨利大帝」。.

新!!: 教宗和亨利四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亨里克·羅曼·古爾比諾維茨

亨里克·羅曼·古爾比諾維茨(Henryk Gulbinowicz,),是波蘭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弗羅茨瓦夫總教區榮休總主教。Gazeta Wyborcza, "Kardynał Henryk Gulbinowicz przechodzi na emeryturę", 2003-10-10,.

新!!: 教宗和亨里克·羅曼·古爾比諾維茨 · 查看更多 »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是1414年 - 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斯舉行的天主教大公會議。廢除3位對立教宗,擁立一位正統的教宗,終結教會大分裂。同時將威克利夫和受其影響的胡斯定罪。康士坦斯大公會議是在教宗權力失墜中,唯一由大公會議主義者主導的大公會議。.

新!!: 教宗和康士坦斯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康布雷同盟戰爭

康布雷同盟戰爭(英语:The War of the League of Cambrai),又有神圣同盟戰爭(英语:War of the Holy League)及其他名称,是意大利战争當中的一次主要戰爭。从1508年至1516年的意大利战争期间主要参与方有法国、教皇国、威尼斯共和国。几乎每一个在西欧的重要势力,其中有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苏格兰王国、米兰公国、佛罗伦萨、費拉拉公國和瑞士,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加入了这个同盟。 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为了遏制威尼斯对意大利北部的影响,缔造了一个反威尼斯联盟——康布雷同盟,其中除了他自己,还有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西班牙费迪南德二世。最初,联盟是成功的,后来却因为尤利乌斯二世和路易十二之间的摩擦导致联盟在1510年崩溃。这之后,尤利烏斯二世自己联同威尼斯一起对抗法国。 当法国于1512年侵略意大利时,威尼斯-教皇联盟最终扩大到神圣联盟;战利品分配的分歧和争执导致了威尼斯脱离联盟转而支持法国。而之后在继承了路易十二王位的弗朗索瓦一世的领导下,法国和威尼斯人于1515年在马里尼亚诺战役取得了胜利,重新夺回了失去的领土。最终各方在诺扬和布鲁塞尔缔结的条约最终结束了这场战争,实质上也恢复了1508年意大利版图。.

新!!: 教宗和康布雷同盟戰爭 · 查看更多 »

康沃爾公爵夫人卡蜜拉

康沃爾公爵夫人卡蜜拉殿下(HRH Camilla, The Duchess of Cornwall,),蘇格蘭稱羅撒西公爵夫人(HRH The Duchess of Rothesay),前稱卡米拉·帕克-鲍尔斯(Camilla Parker Bowles),本姓尚德(Shand),是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在2005年4月9日以公證結婚方式所迎娶的第二任妻子。 身為威爾斯親王的妻子,卡蜜拉獲得前任戴安娜所擁有的一切頭銜。但為避免混淆,她不使用威爾斯王妃的頭銜,乃是採用康沃爾公爵夫人的稱號。「康沃爾公爵」是查爾斯王子諸多頭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 卡米拉的民望並不高,英國民調向來顯示,大眾普遍反對卡蜜拉封后,因為卡蜜拉被視為破壞戴安娜皇妃婚姻的第三者。2010年《每日郵報》的民調便顯示,如果威爾斯親王登位,僅得14%受訪者認為卡蜜拉應該封后,反對的受訪者多達52%。2014年由YouGov進行的調查發現,大多數的英國人希望看到威爾斯親王繼承王位,只有16%的英國人希望卡蜜拉成為王后,即使近年卡蜜拉的受歡迎程度有點上升,但接受調查的46%的英國人表示,覺得卡蜜拉只可以成為伴妃,而非王后。.

新!!: 教宗和康沃爾公爵夫人卡蜜拉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一世

康斯坦丁一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新!!: 教宗和康斯坦丁一世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四世

康拉德四世(Konrad IV)()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37年—1254年在位)和西西里国王(1250年—1254年在位),耶路撒冷国王(1228年—1254年),以及士瓦本公爵(1235年—1254年)。.

新!!: 教宗和康拉德四世 · 查看更多 »

库尔特·科赫

庫爾特·科赫(德語:Kurt Koch:),是瑞士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現任宗座基督徒合一促進理事會主席。.

新!!: 教宗和库尔特·科赫 · 查看更多 »

五大牧首區

五大牧首區(Πενταρχία,Pentarchy),基督教歷史上的術語,源自於初代教會首領將整個羅馬帝國的領土,統一在唯一的基督教會(Christendom)的理想。這些地區分別被劃歸為五個主教座,由五個宗主教進行管理。這五個教會分別位於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條克和耶路撒冷。將普世與唯一的統治權力歸於基督教會手中的理念,與羅馬帝國統治結構之間有緊密的關連,但是因為地區政治及教會勢力的現實狀況,造成五大教區的分劃。這五個主教座比起其他主教座擁有更大權力,是因為它們在政治和教會的重要性;它們全都位於帝國內的重要城市和區域,也是教會的主要中心。羅馬、亞歷山大和安條克在早期教會發展有重要角色。君士坦丁堡在4世紀成為皇室首都,成为新罗马,在第六次公会议之后与罗马圣座地位同等。耶路撒冷在使徒時期十分重要,因此獲得禮儀上的排位。 正教會對羅馬帝國境內五個基督教地區的聯盟管制。.

新!!: 教宗和五大牧首區 · 查看更多 »

五个唯独

五个唯独是在西方基督教宗教改革时期五个代表拉丁文短语融合而成的术语,这总结了新教改教家们的基本神学信仰,与当时罗马天主教的教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拉丁语单词“sola”意为“唯独”、“单独”或“只有”。这五个“唯独”清楚说明了宗教改革的五个基本信仰原则,改教家们相信这是基督教生活与实践中要旨的基石。这“五个唯独”都毫无保留地拒绝与反驳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天主教教义,改教家们认为罗马天主教劫持上帝的神圣属性到天主教会及其圣统阶层之中,特别是他们的首领——罗马教宗。.

新!!: 教宗和五个唯独 · 查看更多 »

庇護十世

教宗聖庇護十世(Sanctus Pius PP.;),原名 Giuseppe Melchiorre Sarto;于1903年至1914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庇護十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十二學校

庇護十二學校(Pope Pius XII Primary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但已關閉的男女子天主教小學,由瑪利諾會神父於1953年創立,從前校舍位於牛頭角龍山復華村(又稱“福華村”),1979年香港政府清拆復華村時被一併清拆,庇護十二學校原址現已變成樂華天主教小學。荃灣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和新界深井天主教小學前身都可追溯為庇護十二學校。.

新!!: 教宗和庇護十二學校 · 查看更多 »

庇護十二世

可敬的教宗庇護十二世(Venerabilis Pius PP.,),原名尤金·派契利(Eugenio Maria Giuseppe Giovanni Pacelli),天主教會第260任教宗(1939年3月2日—1958年10月9日)。2009年12月19日獲列為可敬者。 任內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新!!: 教宗和庇護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七世

教宗神僕庇護七世(Servus Dei, Pius PP.,),原名Giorgio Barnaba Luigi Chiaramonti,1800年-1823年在位,在位23年。.

新!!: 教宗和庇護七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三世

教宗庇護三世(Pius PP.,),原名Francesco Todeschini Piccolomini,於1503年9月22日—1503年10月18日岀任教宗)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九短的教宗,在位僅僅二十七日。他出生於義大利中部錫耶納市,他是教宗庇護二世姊妹Laodamia之子。在他二十二歲之時,教宗庇護二世提升他為主教,並且允許他承繼皮科羅米尼家族的名字和家徽,隨後的教宗在幾個重要機構僱用了他,他曾照顧教宗保祿二世起居飲食,在教宗思道四世命令下在義大利中部翁布里亞地區傳教。1503年,教宗亞歷山大六世因感染疟疾去世,庇護三世當選成為新一任教宗。 庇護三世當選後,他的改革措施在9月22日隨後而來。在他手中,立即採取了宗教法庭的改革和拘捕了波吉亞樞機。但在二十六日後,他死於腿部潰瘍。有傳言指他被當時的錫耶納總督Pandolfo Petrucci毒害,但這種講法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一種陰謀論。.

新!!: 教宗和庇護三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九世

真福教宗庇護九世(Beatus Pius PP.,),本名喬凡尼·瑪利亞·馬斯塔伊·費雷提(Giovanni Maria Mastai-Ferretti),1846年6月16日至1878年任羅馬天主教會教宗。庇護九世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教宗,長達31年,在任期間召開了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1869–1870),確立教宗永無繆誤的道理(Papal Infallibility,指教宗在公告信仰教理上的不能誤,而非教宗永遠正確),由於意大利統一過程中羅馬陷落,會議被迫中止。 庇護九世確立了聖母瑪利亞始胎無染原罪的信理,認定聖母從受孕之初就蒙天主保護,未受原罪污染。庇護九世也為一幅拜占庭聖像頒布了的稱號。 庇護九世是教宗國最後一位君主,在羅馬於1870年被攻陷並被併入意大利王國後,他避居至梵蒂岡內,並自稱為“梵蒂岡之囚”,此後直到1929年各教宗都避居梵蒂岡內。 庇護九世於1878年逝世,他的封聖程序由教宗庇護十世於1907年2月11日開啟,在當時引起了相當的爭議,並在教宗本篤十五世和教宗庇護十一世在任期間關閉數次。在1954年12月7日,教宗庇護十二世重啟了封聖程序,且於1985年7月6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他為可敬者。於2000年9月3日,在確認了以其名義而發生的奇蹟之後,庇護九世與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一起被封為真福者,瞻禮日確定在他逝世的日子2月7日。.

新!!: 教宗和庇護九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二世

教宗庇護二世(Pius PP.,),原名恩尼亚·席维欧·皮可洛米尼(Enea Silvio Piccolomini),於1458年8月19日—1464年8月14日岀任教宗。他同时也是一位人文主义者、诗人、历史学家。.

新!!: 教宗和庇護二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八世

教宗庇護八世(Pius PP.,),原名Francesco Saverio Castiglioni,於1829年3月31日 - 1830年12月1日出任教宗。 他出生於教宗國欽戈利地區,他在那裡學習了教會法規。並且在1800年晉升為Montalto地區主教。在他拒絕發誓忠誠拿破崙之後,他被俘虜到法國,但隨後而來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滅亡,他在1816年晉升為樞機主教。 他以後擔任各種各樣的高級職務,在教宗利奧十二世逝世後,在秘密會議的教宗選舉中,當選成為教宗。采取教宗庇護八世為自己的封號後,他進行了教會改革。 在1829年5月24日,他發布了Traditi humilitati nostrae通諭。在1830年3月25日Litteris altero摘要中,他譴責了聖經會社和秘密協會。在他發布通諭期間,英國通過了舊教解禁法案,以及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他支持路易·菲利蒲為法國國王(因為他維護教會的獨立和自主)。教宗庇護八世容忍了德國婚姻混雜的情況,但反對愛爾蘭和波蘭自由化的傾向。 由於庇護八世在位不足兩年就逝世,謠言他被毒害了。後來秘密驗屍,驗屍結果在他死亡後一個世紀才被公開,從被損壞的肝臟組織顯示,謠言是正確的,他的確是被毒害。.

新!!: 教宗和庇護八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四世

教宗庇護四世(Pius PP.,),原名 Giovanni Angelo Medici,1559年至1565年间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庇護四世 · 查看更多 »

庇护广场

庇护广场(Place Pie)是法国阿维尼翁的一个广场。.

新!!: 教宗和庇护广场 · 查看更多 »

仁慈天父教堂

仁慈天父教堂(Dio Padre Misericordioso)又名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位於意大利羅馬托特泰斯;千禧教堂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命名,是天主教羅馬教區千禧計劃中「皇冠上的珍珠」。教堂於1998年興建,並於2003年啟用。也是一個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

新!!: 教宗和仁慈天父教堂 · 查看更多 »

任德芬

任德芬(Léon-Ignace Mangin,)罗马天主教传教士、耶稣会会士,1900年庚子事变中,在河北景县朱家河殉道。.

新!!: 教宗和任德芬 · 查看更多 »

廖炳堅

廖炳堅(英語:Julian Leow Beng Kim:),是天主教馬來西亞籍總主教。也是現任吉隆坡總教區總主教,並且是馬來西亞第一位華人總主教。.

新!!: 教宗和廖炳堅 · 查看更多 »

什拉赫塔

什拉赫塔又譯成眾議院貴族、施拉赤塔(Szlachta)是廣義、狹義下的波蘭貴族稱謂,包含了波蘭王國、立陶宛大公国、以及兩國在1569年合并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貴族階級,也含括了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波兰化的地方,如普鲁士公国、罗塞尼亚(現在的烏克蘭)、白俄羅斯的贵族稱謂。 什拉赫塔約占波蘭立陶宛人口的8─10%,政治上奉行波蘭選王制和貴族民主制,宗教為羅馬公教佔主流(17世紀中期以後),文化與意識形態則是萨尔马提亚主义(18世紀中期以前)。貴族身分的認同即使到1795年波蘭被滅後,仍頑強的延續了下來。.

新!!: 教宗和什拉赫塔 · 查看更多 »

伊姆雷

伊姆雷(Imre,Emerik,Imrich,),阿爾帕德王朝匈牙利及克羅地亞國王(1196年—1204年在位)。匈牙利國王貝拉三世與第一任妻子安條克的安格妮絲的長子 ,安德烈二世的兄長。.

新!!: 教宗和伊姆雷 · 查看更多 »

伊尼亚齐奥·丹蒂

伊尼亚齐奥·丹蒂(Ignazio Danti,),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数学家之一,对1582年的历法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曾经被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任命为罗马教廷的宇宙志学者。.

新!!: 教宗和伊尼亚齐奥·丹蒂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終生未婚,因此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稱,亦稱“荣光女王”(Gloriana)、“賢明女王”(Good Queen Bess,或直譯“好女王貝絲”)。在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她的異母姊瑪麗一世。 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但在她两岁八个月的时候,生母不僅即被父親处死,其婚姻關係亦被宣布无效,伊丽莎白被剥夺王室称号。她的同父异母弟弟爱德华六世继承了王位直到1553年駕崩,他无视两位同父异母姐姐及當時的法律规定,伊丽莎白和罗马天主教徒玛丽,而把王位传给了简·格雷夫人。爱德华的遺願並沒有成功,玛丽赶走了简·格雷夫人,当了女王。 1558年,伊丽莎白接替她的同父异母姐姐而成为女王,聲稱要在優秀顧問的帮助下治理國家。她非常信任一群以為首的顾问官们。伊丽莎白上任後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新教的英格蘭教會,她成为该教会最高领袖,實施。人们原以为伊丽莎白会结婚生子,以延续都铎王朝。但她没有,尽管有很多人追求她。随着她的年龄渐长,伊丽莎白因为其未婚而变得知名。当时有不少人通过画像,游行和文学作品讴歌她。 在国家管理方面,伊丽莎白比她的父亲和姐姐更加温和Starkey Elizabeth: Woman, 5.

新!!: 教宗和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二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本名伊丽莎白·雅莉珊德拉·玛丽(Elizabeth Alexandra Mary),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联合王国,和其他十五個國家的君主,以及大英國協的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從西元1952年即位至今,現時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十二个在她即位后获得独立國家地位的牙买加、巴巴多斯、巴哈马、格林纳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及圣基茨和尼维斯的女王,是英國史上最長壽和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伊丽莎白二世生于伦敦,为约克公爵及公爵夫人(日后的乔治六世及伊丽莎白王后)长女,在家中接受私人教育。1936年爱德华八世退位,佐治六世即位,伊丽莎白亦由此成为王位推定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开始履行公共职责,并于服役。1947年伊丽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成婚,两人育有四名子女: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安德鲁王子和爱德华王子。 伊丽莎白二世为首位对爱尔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英国君主,并先後接见和造访了五位教宗。於其在位期間的重大宪政变革包括英国权力下放、加拿大及非洲去殖民化,其統治下的国家亦经历了诸多战争及冲突。而伊丽莎白二世亦為现今为世界最年长的在位君主和英国历史上最为年长的君主。2015年她超越其外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世界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国家元首;2016年10月13日,由於泰國國王拉瑪九世辭世,成為現時統治國家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也是首位舉辦過兩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國家元首。 女王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包括其子女、孙子女和曾孙子女的出生及婚嫁,其(1953年),登基(1977年)、(2002年)及钻禧纪念(2012年),亦经历了父亲的早逝,菲利普亲王之舅蒙巴顿勋爵遇刺(1979年),其子女婚姻的破裂(1992年),前王儲妃戴安娜的过世(1997年)及其母后伊麗莎白王太后和王妹瑪格麗特公主的過世(2002年)。虽然国内仍存在一定共和主义,对英国王室时有批判,但伊丽莎白个人仍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表現出君主本身的特殊性。.

新!!: 教宗和伊丽莎白二世 · 查看更多 »

伊什特万一世

圣伊什特万一世(匈牙利语:I.

新!!: 教宗和伊什特万一世 · 查看更多 »

伊琳娜女皇

伊琳娜(希腊语:,拉丁化:Eirḗnē ē Athēnaía,或译艾琳娜、伊琳妮等,,绰号“雅典的”),东罗马帝国伊苏里亚王朝(或译叙利亚王朝)皇帝利奥四世的皇后,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生母,是东罗马帝国和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苏里亚王朝末代皇帝(780年-790年、792年-797年与君士坦丁六世共治,797年-802年单独执政)。单独执政后,作为帝国的唯一的君主,她自称“皇帝”,是东罗马历史上唯一使用阳性的“男皇帝”(希腊语:βασιλεύς,拉丁化:basileus,相当于英语:emperor)而非阴性的“女皇帝”(希腊语:βασίλισσα,拉丁化:basilissa,相当于英语:empress)称号的女皇(单独执政以后)。她死后被东正教教会封为圣人,故称圣伊琳娜。.

新!!: 教宗和伊琳娜女皇 · 查看更多 »

伊莎貝拉·埃斯特

伊莎貝拉·迪埃斯特(Isabella d'Este ,,又翻作伊莎貝拉·德·埃斯特),是曼圖亞的侯爵夫人,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中的女性領袖,在文化與政治上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她是通權達變的政治高手,也是偉大的藝術贊助人。 於贊助藝術的同時,她也是時尚的領導人,其創新無比的穿著打扮,被整個義大利和法國宮廷中的上流女性們爭相模仿。伴隨著她的智慧與英明,著名詩人阿里奧斯托形容她為「自由且心胸寬闊的伊莎貝拉」;大學者彼得羅·本博讚美她為「最聰明、最幸運的女人」;外交官尼科洛·達·科雷喬(Niccolò da Correggio)也頌揚她為「世界第一夫人」。Marek, p.ix 當她丈夫(1466-1519年)外出作戰時,伊莎貝拉就會在曼圖亞代為攝政,輔佐她丈夫。當1519年其夫因梅毒過世後,她成為兒子的攝政。當義大利戰爭進行地如火如荼時,她在1500年於米蘭成功地說服了法王路易十二,使曼圖亞免受法軍的攻擊威脅,展現傑出的外交才幹。(美)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第五卷‧文藝復興時代》,第二部第四章第三節 她對文藝復興的精神身體力行,不但對文學情有獨鍾,也是個多產的書信家。她除了寫下大量的書信給知名藝術家(如達文西就收過許多委託信,但達文西緩慢的創作風格常無法達到其要求),委託創作藝術品之外,更終身保持對小姑(Elisabetta Gonzaga)的書信聯繫。那時代聲名狼藉的美豔貴婦魯克蕾齊亞·波吉亞是她的弟媳,但卻在1503年(與弟弟阿方索·埃斯特一世成親的隔年)開始與其夫弗朗切斯科長期外遇,導致伊莎貝拉對愛情失去信心。.

新!!: 教宗和伊莎貝拉·埃斯特 · 查看更多 »

伊莎贝拉一世 (卡斯蒂利亚)

伊莎贝一世(西班牙语:Isabel I la Católica,)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的女王。她及丈夫费尔南多二世完成了收复失地运动,为日后他们的外孙查理五世统一西班牙帝國奠定了基础。其支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開拓美洲新大陸,為開拓發展西方文明作出重大的貢獻。.

新!!: 教宗和伊莎贝拉一世 (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伊莱·科恩

伊莱·科恩(אֱלִיָּהוּ בֵּן שָׁאוּל כֹּהֵן,),埃及出生的猶太人,著名以色列間諜,1961至1965年間在敘利亞替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從事間諜活動,並成功接觸敘利亞高層人物。他在1965年被控以間諜罪,縱使得到多國的求情,敘利亞仍決定將他以絞刑處死。 2005年,以色列新聞網站Ynet舉辦的以色列200大偉人評選中,他被公眾評為第26大偉人。.

新!!: 教宗和伊莱·科恩 · 查看更多 »

伊萬·迪亞斯

伊萬·迪亞斯(泰米爾語:ஐவன் டீயாஸ்:),是印度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聖座萬民福音部榮休部長。.

新!!: 教宗和伊萬·迪亞斯 · 查看更多 »

伊贾斯拉夫一世·雅罗斯拉维奇

伊贾斯拉夫一世·雅罗斯拉维奇 Изясла́в I Яросла́вич(1024年~1078年10月3日)古罗斯王公,图罗夫王公(?~1052年),诺夫哥罗德王公(1052年~1054年),基辅大公(1054年~1068年,1069年~1073年,1077年~1078年)。在位期間與諸弟不和,互相攻伐,基輔羅斯陷入小分裂,最終由其弟弗謝沃洛德一世再度統一基輔羅斯。.

新!!: 教宗和伊贾斯拉夫一世·雅罗斯拉维奇 · 查看更多 »

伊波利托二世·德·埃斯特

伊波利托二世·德·埃斯特(Ippolito II d'Este,),是一位天主教樞機,出生自義大利名門埃斯特家族,他的父親是費拉拉公爵阿方索一世·德·埃斯特,母親是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女盧克雷齊亞·波吉亞,他是另一位樞機的姪子。伊波利托二世最著名的事蹟是他將有1,400年歷史的哈德良別墅部分大理石構件拆除,用來裝飾自己的別墅埃斯特別墅。.

新!!: 教宗和伊波利托二世·德·埃斯特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基督教与伊斯蘭教有共同的淵源,崇拜的造物主都尊稱為上帝、雅威或真主、安拉:他們同屬於亞伯拉罕宗教,同是一神教;然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間的衝突,卻是所有宗教之間的衝突中最大規模的。 伊斯蘭教對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觀點不一,多半都認為基督徒和猶太人是有經者或是異端。基督宗教對伊斯蘭教的觀點很紛歧,有些認為信仰同一位神的亞伯拉罕宗教,有些則認為是異端,甚至是沒有關係的異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都相信耶穌是神差來的,不過基督宗教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而伊斯蘭教的觀點,基督宗教的三位一體偏離了真主的獨一性,是大罪。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都自認是一神教。 穆斯林傳統上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派遣的最後使者,他本人是位文盲,不認為穆罕默德有抄襲過基督教或猶太教教義,或曾吸收其神學內容,而是重申多年來被基督教和猶太教改動了的一神教內容,也認為三教之間的神學有相似的原因正在於此。 穆斯林認為所有經典的作者都出自於真主,再啟示給其使者宣導開去,而不是人為創作,古蘭經會被真主所保護。 《可蘭經》中許多的內容皆與《聖經》所提及的相關;耶穌從亞伯拉罕的神(阿拉伯語:安拉)獲得了引支勒(福音書)。傳統上,穆斯林相信現在的《希伯來聖經》與基督宗教的《新約聖經》已經遺失或被曲解了它原有的教導,穆斯林稱其餘二者為有經人。 基督徒普遍同意《摩西五經》(托辣、妥拉;原文Torah)是摩西原著,而因轉譯、轉寫、轉錄時為涵蓋更多近代的地名與類似非實質上的改動而被改動過。耶穌依據摩西五經中的具體陳述並宣稱為摩西所著,相信即使摩西確實沒有使用當時普遍接受的文字,他至少是原書的原著者。 基督徒不認為所有的詩篇都出於大衛之手,確實,普遍觀點是約只有一半的詩篇為大衛所著: 「即使相信大衛作了近乎一半的詩篇,至少有一篇是在大衛出生以後500年所寫。為數不少的詩人與作家作出貢獻,詩篇之中約有三分之一是佚名的。.

新!!: 教宗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伊斯梅爾帕夏

伊斯梅爾帕夏(إسماعيل باشا、英語:Isma'il Pasha,)是埃及和蘇丹的瓦利,於1863年成為赫迪夫,1879年被英國廢黜。他在位時致力現代化埃及和蘇丹,同時讓國家負債累累。他的理念可見於1879年所說的一句話:「我的國家不會再在非洲長存,我們已經是歐洲的一部分。我們得放棄以前的做法,並採納適應社會狀況的新制度。.

新!!: 教宗和伊斯梅爾帕夏 · 查看更多 »

伊曼纽尔·米林戈

伊曼纽尔·米林戈(Emmanuel Milingo,),前天主教卢萨卡教区总主教,2006年9月26日,因未经教皇任命与授权,私自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祝圣4位主教,而遭到绝罚。.

新!!: 教宗和伊曼纽尔·米林戈 · 查看更多 »

伍德罗·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美国第28任总统。此前,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 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由于前總統西奥多·罗斯福和時任總統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他最終以四成普選票及四十州的選舉人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成為1897年至1933年為間唯一一位民主黨總統。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Federal Farm Loan 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但他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政府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民权团体的批评。 1916年美国总统选举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他让我们远离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军事部门。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iberty Bonds)筹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War Industries 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Smith-Lever 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运动。此外在他的任期内普遍实现妇女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他发表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1920年被授予191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威尔逊所秉持的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义者所效仿,却为现实主义者所排斥。.

新!!: 教宗和伍德罗·威尔逊 · 查看更多 »

伏爾泰

伏尔泰(Voltaire,,),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時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與盧梭、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會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

新!!: 教宗和伏爾泰 · 查看更多 »

张银林

张银林(圣名若瑟:),是中國籍天主教主教。也是現任衛輝教區正權主教。他並獲得教廷和中國政府的雙重認可。.

新!!: 教宗和张银林 · 查看更多 »

张朴桥圣母无染原罪堂

张朴桥圣母无原罪始胎堂是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教堂,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毗邻著名的朝圣地佘山。由于上海教区几件重大的事情,都起源于张朴桥,该教堂也被称为“江南第一堂”。 教堂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可容纳一千人左右。 禁教期间的1839年,南京教区(上海教区的前身)98名骨干教友聚会于松江张朴桥会口,由神父王若望、张西满带头,向教宗写请愿书,要求派遣主教和传教士来中国协助传教。次年,教宗额我略十六世派遣意大利人罗伯济(Louis de Besi)来华署理江南教务。1841年,耶稣会也派遣法籍南格禄(Gotteland Claude)、艾方济(Estève François)神父乘“埃里戈纳”号来华。罗伯济和耶稣会神父到上海后,都是先由渔民教友驾小船接到浦东金家巷。后来谣传地痞准备洗劫金家巷,又悄悄转移到张朴桥。 1843年2月,耶稣会的李秀芳(Brueyre Benjamin)神父在张朴桥创办圣母无玷圣心修道院。不久修院迁址横塘(今上海教区骨灰堂所在地)。 1955年以后,上海教区的主教被捕,神父集中学习,张朴桥教堂停止了宗教活动。教堂和附属用房被移作他用。1993年12月8日复堂,每个星期六下午2:00有佘山的神父来做弥撒。.

新!!: 教宗和张朴桥圣母无染原罪堂 · 查看更多 »

伦巴第同盟

伦巴第同盟(Lega Lombarda)是一个成立于1167年的中世纪联盟,其目的是为了对抗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意大利扩张势力的企图。在其巅峰时期,北意大利的多数城市都加入了同盟,并且得到了教皇的支持。随着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霍亨斯陶芬皇帝腓特烈二世在1250年去世,同盟的使命完成,并随后解散。.

新!!: 教宗和伦巴第同盟 · 查看更多 »

伯多祿·圖克森

伯多祿·圖克森(Peter Kodwo Appiah Turkson:)是加納籍天主教樞機。彼得·圖克森出生於迦納,他在紐約的神學院畢業後,大多從事神學教育工作。目前他由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9年10月24日任命為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主席。他此前曾擔任海岸角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伯多祿·圖克森 · 查看更多 »

伯爾納鐸

聖伯爾納鐸(St.,,又譯「聖伯納德」),天主教熙篤會隱修士,明谷修院院長,修道改革運動的傑出領袖,被尊為中世紀神祕主義之父,也是極其出色的靈修文學作家。.

新!!: 教宗和伯爾納鐸 · 查看更多 »

伯拉糾

伯拉糾(Pelagius,),亦稱為白拉奇,英國人,基督教神學家,也是個有道德、有學問的平信徒修道士。最聞名的是他與奥古斯丁的辯論,亦因此被基督教定為異端,遭判處破門律,逐出教會。他的神學觀與奥古斯丁的恩典論幾乎完成相反。奥古斯丁強調原罪、人類完全墮落,得救完全是恩典。而伯拉糾否認原罪,但承認人類本性是惡的,強調人的自由意志的教義。他的名言是「如果我應該做,我就能做(If I ought, I can.)」認為上帝恩典非是人所不配得的,也非得救之所須。 385年,他從英國到羅馬,見當地道德敗落,於是立志以傳道和寫作對付道德和罪的問題。他是基督教道德主義者,是強烈道德態度與行為的提倡者。他的動機不是要傳假福音,也從未真正否定在恩典論外的教義或教條, 但卻被兩個非洲議會定為異端,並在417年,被教宗依諾森一世放逐。在以弗所召開的第三次大公會議(AD431)中被定罪。 在《基督教發展史》中,歸納出他被控罪的主要論述為: 1.即使亞當沒有犯罪,也會死亡 2.亞當的罪只損害自己,並不會損害一切人類 3.嬰兒與亞當犯罪前的景況相同 4.人類不會因亞當的罪及死而死,也不會因基督的復活而復活 5.律法、福音皆能引人進天堂 6.基督第一次來臨前,已有未曾犯過罪的聖人 他強調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與斯多亞學派類似,承認人類的本性是惡的,但可以藉著受洗,因信稱義。他的神學日後稱為伯拉糾主義(),在人性論與拯救論上,與奧古斯丁是對立的。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專任教授,將此二者作出以下比較: 在他以後,有半伯拉糾派興起,以John Cassian為首,認為在人的得救上,人的意志與上帝的恩典,各占一半地位。但也在AD529,Orange會議中,被定罪。.

新!!: 教宗和伯拉糾 · 查看更多 »

伯拉糾 (消歧義)

伯拉糾(Pelagius)可以指:.

新!!: 教宗和伯拉糾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伽利略·伽利莱

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 ;)Drake(1978, p.1).伽利略出生日期用的是儒略曆,當時所有基督教國家都使用這個曆法。義大利及幾個天主教國家於1582年改用公曆。除非特別註明,條目中的日期皆為公曆。,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做实验证明,感受到引力的物体并不是呈等速運動,而是呈加速度運動;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他又發表惯性原理阐明,未感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会保持不变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之父”及“現代科學之父”。Finocchiaro (2007).

新!!: 教宗和伽利略·伽利莱 · 查看更多 »

張大鵬

聖張大鵬若瑟傳道員(),字程萬,聖名若瑟(Joseph),為中華殉道聖人之一。.

新!!: 教宗和張大鵬 · 查看更多 »

張宏艷

張宏艷(Lavender Cheung,),香港第一代全職主播,曾任香港有線新聞總主播。2007年溫家寶訪日時,她往日本東京、大阪等地採訪,並製作名為「日本對談」的系列報道,該報道於同年12月獲頒第三屆中大新聞獎新聞報道組優異獎 。12月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時,安排日本老兵坂倉清往南京演說,承認日本侵華罪行,向南京市民謝罪.

新!!: 教宗和張宏艷 · 查看更多 »

弗兰克·罗德

弗兰克·罗德(Franc Rode,),天主教会枢机,斯洛文尼亚人,圣座修会部荣休部长。 罗德出生于南斯拉夫,于1960年6月29日晋铎,1997年4月6日晋牧。他曾于1997年至2004年间出任天主教卢布尔雅那总教区总主教。2004年2月11日起担任修会部部长。2006年3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2011年1月4日荣休。.

新!!: 教宗和弗兰克·罗德 · 查看更多 »

弗兰西斯·培根 (画家)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是一位生于爱尔兰的英国画家,英國哲學家培根的後代。其作品以粗犷、犀利,具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著称。中后期作品主体为在狭小空间内的玻璃或金属几何笼子里的抽象雄性肖像,背景通常为极平坦的平面。.

新!!: 教宗和弗兰西斯·培根 (画家) · 查看更多 »

弗兰西斯·斯贝尔曼

弗兰西斯·斯贝尔曼(Francis Joseph Cardinal Spellman,),是愛爾蘭裔美國人的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原紐約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弗兰西斯·斯贝尔曼 · 查看更多 »

弗羅厄德角

弗羅厄德角(Cabo Froward)是南美洲大陸的最南端,位於麥哲倫海峽北岸,也是不倫瑞克半島的最南端。弗羅厄德角的山上有一座大型金屬十字架,紀念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87年訪問智利。 Category:智利海岬 Category:麥哲倫-智利南極大區.

新!!: 教宗和弗羅厄德角 · 查看更多 »

弗谢沃洛德一世·雅罗斯拉维奇

弗谢沃洛德一世·雅罗斯拉维奇 (俄語:Все́волод I Яросла́вич,1030年~1093年4月13日)古罗斯王公,佩列亚斯拉夫尔王公(1054年~1073年),切尔尼戈夫王公(1073年~1078年),基辅大公(1077年,1078年~1093年)。在位期間統一小分裂的基輔羅斯。.

新!!: 教宗和弗谢沃洛德一世·雅罗斯拉维奇 · 查看更多 »

弗格拉什與阿爾巴尤利亞大總主教列表

弗格拉什與阿爾巴尤利亞大總主教(英語:Major Archbishops and Metropolitans of Făgăraş and Alba Iulia)全名為與罗马合一的羅馬尼亞希臘禮天主教会弗格拉什與阿爾巴尤利亞大總主教,他是領袖是與罗马合一的羅馬尼亞希腊礼天主教會的最高領導人。他是由五名主教選擇產生的。當新任大總主教在當選時需由教宗任命。大總主教總部與大總主教教座就設於羅馬尼亞布拉日聖三主教座堂。大總主教管理的教座教區是弗格拉什暨阿爾巴尤利亞大總教區。 以下敘述的為弗格拉什與阿爾巴尤利亞大總主教的列表:.

新!!: 教宗和弗格拉什與阿爾巴尤利亞大總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

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或譯為彼得拉克、--,意大利学者、诗人、和早期的人文主义者,亦被視為人文主义之父。.

新!!: 教宗和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 · 查看更多 »

弗朗切斯科·马尔基萨诺

弗朗切斯科·马尔基萨诺(Francesco Marchisano,),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原梵蒂冈城国教宗代理主教、圣伯多禄大殿总铎。 马尔基萨诺出生于意大利拉科尼吉,于1952年6月29日晋铎,1989年1月6日晋牧。2002年4月24日出任梵蒂冈城国教宗代理主教、圣伯多禄大殿总铎。2003年10月21日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弗朗切斯科·马尔基萨诺 · 查看更多 »

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

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尔扎(意大利语:Francesco I Sforza,1401年7月23日圣米尼亚托 - 1466年3月8日米兰)是一位意大利雇佣兵首领、米兰公爵,也是斯福尔扎家族在米兰统治的开创者。.

新!!: 教宗和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 · 查看更多 »

弗朗切斯科二世 (两西西里)

弗朗切斯科二世(Francesco II,Francescu II,),全名弗朗切斯科·德·阿西西·玛利亚·利奥波多·迪·波旁(Francesco d'Assisi Maria Leopoldo di Borbone),两西西里王国末代国王,1859年至1861年在位。.

新!!: 教宗和弗朗切斯科二世 (两西西里)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法语: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是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出生于法国布列塔尼伊勒-维莱讷省的圣马洛市。拿破仑时期曾任驻罗马使馆秘书,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为贵族院议员,先后担任驻瑞典和德国的外交官,及驻英国大使,并于1823年出任外交大臣。著有小说《阿拉达》、《勒内》、《基督教真谛》,长篇自传《墓畔回忆录》等,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新!!: 教宗和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一世

弗朗西斯一世 Francis I可能指天主教教宗方济各。 除此之外,一些欧洲君主的名字常被误译为弗朗西斯一世(翻译自英语,而不是本民族的语言)。 最经常被误译的名字是:.

新!!: 教宗和弗朗西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德利·斯塔比利·希丘斯

切科·达阿斯科利(Cecco d'Ascoli)更出名的名字是弗朗西斯科·德利·斯塔比利(Francesco degli Stabili),有时也称作弗朗西斯科·德利·斯塔比利·希丘斯(Francesco degli Stabili Cichus)一位意大利百科全书编纂者、医生暨诗人。切科(拉丁语为希丘斯)是弗朗西斯科 的昵称,阿斯科利是他的出生地,月球上的希丘斯陨石坑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新!!: 教宗和弗朗西斯科·德利·斯塔比利·希丘斯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罗夫莱斯·奥尔特加

弗朗西斯科·羅夫萊斯·奧爾特加(Francisco Robles Ortega,)是墨西哥藉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現任瓜達拉哈拉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弗朗西斯科·罗夫莱斯·奥尔特加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阿爾瓦雷斯·馬丁內斯

弗朗西斯科·阿爾瓦雷斯·馬丁內斯(西班牙語:Francisco Álvarez Martínez:),是天主教西班牙司鐸級樞機。也是托萊多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弗朗西斯科·阿爾瓦雷斯·馬丁內斯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馮·帕彭

弗朗茨·冯·帕彭(Franz von Papen,),全名弗朗茨·约瑟夫·赫尔曼·米夏埃尔·玛丽亚·冯·帕彭 Franz Joseph Hermann Michael Maria von Papen),德国政治家和外交家,信奉天主教,曾在1932年担任德国总理。.

新!!: 教宗和弗朗茨·馮·帕彭 · 查看更多 »

弗朗蒂塞克·托馬塞克

弗朗蒂塞克·托馬塞克(František Tomášek:),是捷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原布拉格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弗朗蒂塞克·托馬塞克 · 查看更多 »

佩德罗·贝坦库尔

佩德罗·贝坦库尔(Pedro de Betancur,)是一位西班牙传教士和天主教圣人。 生於西班牙特内里费岛。在23岁时,他去了危地马拉,在那里他建立医院和收容所。2002年他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聖,是加那利群岛和危地马拉的第一位圣人。.

新!!: 教宗和佩德罗·贝坦库尔 · 查看更多 »

佩德羅·魯比亞諾·薩恩斯

佩德羅·魯比亞諾·薩恩斯(西班牙語:Pedro Rubiano Sáenz:),是天主教哥倫比亞籍司鐸級樞機。也是波哥大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佩德羅·魯比亞諾·薩恩斯 · 查看更多 »

佩德羅三世 (阿拉貢)

佩德羅三世(阿拉貢語:Pero lo Gran;加泰羅尼亞語:Pere el Gran;西班牙语:Pedro III de Aragón,1239年-1285年11月11日),阿拉貢國王及巴塞羅那伯爵(1276年-1285年在位),西西里國王(1282年-1285年在位)。 佩德羅三世為阿拉貢國王海梅一世與第二位妻子匈牙利的尤蘭(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與第二位妻子尤蘭德·德·考特尼的女兒)的長子,出生於華倫西亞。佩德羅年少時參與父親海梅一世的收復失地運動對抗摩爾人從而得到不少的軍事經驗。1276年,父親海梅一世臨終時決定將領土分封給兩個兒子(長子佩德羅得到阿拉貢本土,次子海梅得到巴利阿里群島、蒙彼利埃和大陸上的幾個縣)。 1262年,佩德羅三世與西西里國王曼弗雷德的女兒康斯坦斯結婚,但是1266年曼弗雷德在貝內文托戰役戰死,西西里王國被安茹的查理所奪去,稱為西西里國王查理一世。 1282年,在西西里晚禱事件後,安茹的查理被推翻。佩德羅三世接受西西里人的邀請,前往西西里就任國王。但是法蘭西籍教皇馬丁四世只承認查理為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國王,查理也乘機向佩德羅三世提出在波爾多決鬥的挑戰,佩德羅三世準時到達了決鬥地點,而查理卻缺席不到,佩德羅三世自然贏得了勝利,教皇馬丁四世將佩德羅三世開除教籍,並給阿拉貢停止聖事的處罰,廢黜他的王位,解除臣民對他的效忠宣誓。馬丁四世還將阿拉貢的王位交給了法蘭西腓力三世的次子瓦盧瓦的查理。瓦盧瓦的查理發動了對阿拉貢的戰爭。佩德羅三世在西西里的冒險行動在阿拉貢也不得人心,貴族們利用這一機會組織聯盟,來保衛自己的特權。 1283年,佩德羅授予他們所謂的廣泛特權,即承認他們的習慣法,每年在薩拉戈薩召開一次御前會議。法蘭西國王腓力三世一心想讓他的兒子當阿拉貢國王,派軍隊入侵阿拉貢,但是因為戰敗和瘟疫等原因,不得不撤軍。 佩德羅三世身材高大,臂力過人,而且精力充沛,至死仍在治理西西里,但是他死後,關於西西里的歸屬卻模糊不清。兩個兒子阿方索三世和賈科莫分別繼承了阿拉貢王國和西西里王國。.

新!!: 教宗和佩德羅三世 (阿拉貢) · 查看更多 »

佩德羅一世 (阿拉貢)

佩德羅一世 Pedro I de Aragón(1068年或1069年—1104年9月27日或29日),阿拉貢和纳瓦拉國王(1104年—1134年在位)。 佩德羅一世是阿拉貢桑喬一世的長子。1094年,父親桑喬一世在圍攻威斯卡時逝世,佩德羅一世約承王位。 佩德羅一世曾經在薩拉戈薩打敗過摩爾人。1096年,他聯同熙德奪得韋斯卡Fletcher, 175.

新!!: 教宗和佩德羅一世 (阿拉貢) · 查看更多 »

彻底的宗教改革

彻底的宗教改革(Radical Reformation),是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的延续,更坚决的改革教会的弊端,又被称为激进的宗教改革。.

新!!: 教宗和彻底的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彼得 (人名)

彼得是西方常見男性名字,其源于希腊语πέτρος (petros),意为石头或岩石,演变为拉丁语petra。 根据《新约》,耶稣给圣彼得(本名西门,希腊语:Σίμων)取名Kephas(或Cephas),在亚拉姆语中意思是磐石。 圣彼得依照古代传统,成为罗马第一位主教。罗马天主教认为他是第一位教宗,以后所有教宗均是其继任者,因此有时称教宗为彼得。.

新!!: 教宗和彼得 (人名) · 查看更多 »

彼得 (使徒)

彼得(Πετρος,天主教中文译伯多禄或伯铎,正教中文译裴特若,唐朝景教譯岑穩僧伽法王,),基督教创始者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初代教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有两封书信被收入新约圣经,另外,写马可福音的马可是他的门徒。 天主教会认为他建立了罗马教会,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第一任教宗。 基督新教则认为這個說法沒有證據支持,彼得甚至不一定去过罗马,而羅馬主教的「首位身份」(Primacy),更曾被早期教會視為異教思想,直至中世紀都仍未被廣為接受。新教認為羅馬教會及其主教的地位只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才逐漸建立起來的。 按照《新约圣经》记载,彼得是加利利海边的一位渔夫,本名西門(Σίμων),由兄弟安德肋带领认识耶稣。耶稣给他改名为矶法(Κηφᾶς),即亚兰文“磐石”的意思,翻译成彼得,又稱伯多禄。他开始跟随耶稣,承認耶稣是神之子,是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福音书中对十二门徒的记载以彼得最多。耶稣被捕以后,他失去信心,别人问他是否是耶稣的门徒,他三次否认,正如耶稣预言的一样。耶稣复活以后,他重坚信心。耶稣升天以后,他开始讲道,传讲福音,他大傳耶稣是救世主、也就是彌賽亞,也就是基督的好消息,并成為教会的領導人。按照教会传统说法,他后来在尼禄逼迫基督教的时候到了罗马弘法,不久殉道,官府按照他自己的要求,倒釘十字架而死,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像耶稣一样端正地钉十字架。.

新!!: 教宗和彼得 (使徒) · 查看更多 »

彼得·瓦勒度

彼得‧瓦勒度(瓦爾多,韋爾多)(Peter Valdez or Waldo)是瓦勒度派的創立人,他的生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未知之數,所以不知他何時生,有人說他是死於1179年,也有人說他死於1217年。瓦勒度是里昂城的一位富商,1176年,因為聽見一位漫遊詩人述說聖亞勒克西(St. Alexis)捨己犧牲的故事而大受感動,加上他和朋友一起晚餐而朋友卻忽然死亡,讓他對信仰開始產生興趣。他去訪問一位神學專家,問他:用什麼方法可以到上帝那裡去?這位神學家用當時修道主義所認定的規定對他說:你若願意做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瓦勒度便將這句出於聖經馬太福音十九章二十一節的話按著字義實行出來。他向債主歸還了一切,將財產一小部份分給他的妻子和幾個女兒之後,將剩下的部分都分給了窮人,然後開始巡迴宣教。他把拉丁文新約譯成家鄉語,成為他佈道的基礎。 他決心要照耶穌基督在聖經中馬太福音第十章吩咐使徒的話完全實行出來,他所穿的衣服是照耶穌基督所吩咐的,人們給他吃什麼,他就吃什麼。瓦勒度為了要多照聖經耶穌基督的教訓來行事,他還購買了一部新約譯本。他的這種行為在他週遭的朋友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們認為在瓦勒度身上真正看見了「使徒貧窮」。瓦勒度在城市和鄉村傳道,不久就吸引了一批跟隨者,1177年有些人與他共同生活,於是他們組成一個小團體,更進一步實行耶穌基督的吩咐,四處傳教勸人悔改,他們被稱為「里昂的窮人」(Pool Man of Lyons)他和他的門徒把大部份新約背下來,兩個、兩個地,穿著簡單的衣服,赤看足,到處傳道。他們每個禮拜一、三、五都禁食;他們不起誓、不打仗、只用主禱文;他們不信堜獄,也不接受為死人禱告和彌撒;他們深信在房子裡或馬廄中祈禱和在教堂裡祈禱一樣有效;他們篤行信徒證道,而且不分男女。而他們自稱為「虛心的人」。瓦勒度派曾有以下的計劃,希望能在教會內實施.

新!!: 教宗和彼得·瓦勒度 · 查看更多 »

彼得·波雷库·德里

彼得·波雷庫·德里(英語:Peter Poreku Dery:),是天主教加納籍執事級樞機。也是原塔馬利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彼得·波雷库·德里 · 查看更多 »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可以指:.

新!!: 教宗和彼得一世 · 查看更多 »

使徒 (基督教)

使徒(ἀπόστολος;apostle;羅馬天主教譯為宗徒),基督教名詞,是為某個特殊使命奉召被差派出去的門徒。原意是受差遣者、信差、使者。在基督教教義中,它可以指一種職份,也可以指一種屬靈恩賜。 在對觀福音書中,耶穌選定的十二門徒,也稱十二使徒,是最早被稱為使徒的人。在十二使徒之外,則是自稱為外邦人的使徒的保羅。使徒在早期基督教會中的地位不明,在保羅書信中,經常以使徒來稱呼教會中的人,如巴拿巴、以巴弗提。在《約翰福音》中,使徒與門徒沒有什麼不同,沒有特殊地位與描寫。因此這個稱呼可能可以被使用在教會中的任何成員身上,不限於十二使徒。但在《啟示錄》中,使徒特指耶穌的十二門徒,是教會的根基。 在西元一世紀,由耶穌直接門徒與再傳門徒所形成的早期基督教會,成為基督教歷史的開端。這段時期稱為使徒時代(Apostolic Age),這些使徒的門徒被稱為使徒教父,他們形成的教會被稱為使徒教會(Apostolic see)。.

新!!: 教宗和使徒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使徒統緒

使徒統緒,天主教中文译作宗徒傳承,是指基督教教會的聖職是從耶稣的十二使徒傳承開始代代相傳,通常與聲稱是一系列的主教有關F.L. Cross, E.A. Livingstone (editors),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280290-3), article "apostolic succession"這一系列的主教,起初被視為由一個或多個使徒建立的教座的主教,但現在被理解為一系列的主教(不論來自那個教座)受其他主教祝聖,而施行祝聖的主教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受祝聖,一直追溯至使徒。 使徒統緒也可以理解成從使徒至今的教義連續性。例如,英國循道宗會議將「真實連續」定為「基督經歷的連續,同一靈所賜的團契,屬於一主的連續,訊息的持續宣告,使命的持續領受……Jay, Eric G. The Church.

新!!: 教宗和使徒統緒 · 查看更多 »

彌敦菲臘廣場

彌敦菲臘廣場(Nathan Phillips Square)是多倫多市政廳前院的大眾廣場,位於皇后西街和卑街交界處,以1955年-1962年期間擔任市長的--(Nathan Phillips)命名。廣場在1965年啟用,和市政廳一樣,都是出自芬蘭建築師Viljo Revell手筆。這裡舉辦過不少演唱會、藝術展覽、冬季燈飾節和包括示威在內的公眾活動,亦是每週開放一次的「農夫市場」所在地。.

新!!: 教宗和彌敦菲臘廣場 · 查看更多 »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

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Guelphs and Ghibellines)又称教皇派与皇帝派,是指位于中世纪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分别支持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派别。12和13世纪双方的分裂在意大利城邦历史上对其邦内政策起到重要影响。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力斗争开始于1075年的叙任权斗争,止于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不过,归爾甫派和吉伯林派之间的分别在意大利一直持续到15世纪。 所谓“归尔甫”(Guelph)即是韦尔夫(Welf)的意大利式称呼;而“吉伯林”(Ghibellines)则是魏布林根(Waiblingen)的意大利式称呼,魏布林根当时是施瓦本公爵霍亨施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的城堡。 当时霍亨施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一世试图增强他在意大利北部的帝权,而这影响到了教宗亚历山大三世的利益,作为霍亨施陶芬家族敌对的韦尔夫家族,站在教宗一边,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因此教皇一派称作“归爾甫派”(韦尔夫派),而皇帝一方称作“吉伯林派”(魏布林根派)。 Category:中世纪意大利 Category:意大利历史.

新!!: 教宗和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 · 查看更多 »

当选教宗斯德望

選教宗德範(Electus Stephanus PP.,,本名不可考。当选于752年3月23日,卒于752年3月25日)是一位被選為教宗的羅馬神父,作為聖匝加的繼位者。他是歷任教宗在位最短的一個,只有僅僅三天,之後因為中風而突然離世。由於時间太短,使他未能在死前趕及進行主教祝圣儀式,使得许多書籍不承認他為教宗,稱下任教宗德範三世為斯德範二世。在745年,聖匝加提拔他為聖基所恭聖殿領銜堂區的紅衣主教長老,該領銜堂區後來由洛林樞機主教弗雷德里克(Cardinal Frederick of Lorraine)接任,他後來成為教宗司提反九世。 在「宗座年鑑」中提到德範二世(三世)時,附有一道註釋:「聖匝加死時,羅馬神父德範被選為新教宗,但是,由於他隔四天後便死亡,未及參加他的『奉獻禮』,根據教會法此時其任職才真正生效,因此其姓名沒有登記在宗座書籍上,亦不見於其他教宗列表。」Annuario Pontificio 2012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2012 ISBN 978-88-209-8722-0), p. 11* 從752年到942年,有八位名為德範的人被選為教宗,包括當選教宗德範,但僅七位有實際統治。在十世紀前沒有用於教宗,因此附於其名後的編號都是經由追贈加上的。在名字後附加編號成為慣例後,第一位名為德範的教宗是司提反九世,他一生中所有的文獻簽名都是「教宗司提反九世(Stephanus Papa Nonus)」。 然而後來直到1975年10月1日還有效的教會法,都把當選當下視為某人成為教宗的時刻,因此德範便被時代錯誤地稱作教宗德範二世。有些作者,但並非全部,從而把之後所有名為德範的教宗編號增加了一位,使得由德範三世至斯德範十世的八位教宗也分別順序稱為德範二世至德範九世。在1961年,他的名字被從「宗座年鑑」中移除。 編號上的分歧也使得這些教宗有兩種編號,所以他們有時也會寫成教宗德範二世(三世)-九世(十世)。這種做法見於「天主教百科全書」、「宗座年鑑」以及「大英百科全書」。.

新!!: 教宗和当选教宗斯德望 · 查看更多 »

但丁·阿利吉耶里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全名杜蘭提·第·阿利吉耶羅·戴爾·阿利吉耶里,也就是著名的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他是現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他的史诗《神曲》留名後世。他在意大利被称为至高诗人以及詩人,是意大利语之父。但丁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但丁、-zh-hans:彼特拉克; zh-hant:佩脫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

新!!: 教宗和但丁·阿利吉耶里 · 查看更多 »

何塞·布雷內斯·索洛薩諾

何塞·布雷內斯·索洛薩諾(Leopoldo Brenes:),是尼加拉瓜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同時也是現任馬那瓜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何塞·布雷內斯·索洛薩諾 · 查看更多 »

何塞·曼努埃爾·埃斯特帕·勞倫斯

何塞·曼努埃爾·埃斯特帕·勞倫斯(西班牙語:José Manuel Estepa Llaurens:),是西班牙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西班牙軍中教長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何塞·曼努埃爾·埃斯特帕·勞倫斯 · 查看更多 »

何諾三世

教宗何諾三世(Honorius PP.,),本名森西欧.萨维利,於1216年7月18日至1227年3月1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何諾三世 · 查看更多 »

何諾四世

教宗何諾四世(Honorius PP.,),本名Giacinto Bobone,於1285年4月2日至1287年4月3日岀任羅馬教宗。.

新!!: 教宗和何諾四世 · 查看更多 »

何才

何才爵士,TC,GCMG,GCVO,OBE(Sir Solomon Hochoy,),洋名所羅門,千里達和多巴哥公務員及政治家,1960年至1962年出任最後一任千里達和多巴哥總督(Governor of Trinidad and Tobago),當地獨立後在1962年至1972年出任首任千里達和多巴哥高級總督(Governor-General of Trinidad and Tobago)。何才是歷來首位獲英國委任為總督的華人和西印度人士。 何才生於牙買加,但幼年隨家人移居千里達和多巴哥,1928年加入政府,由低層做起,出任總督前歷任勞工處長、副輔政司和布政司等職。在總督和高級總督任內,何才與總理埃里克·威廉斯(Eric Williams,1911年-1981年)緊密合作,並積極支持推動公務員本地化。此外,何才亦在1966年款待訪問千里達和多巴哥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伉儷。.

新!!: 教宗和何才 · 查看更多 »

佛卡斯圓柱

佛卡斯圓柱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古罗马广场,修建於608年8月1日,用以紀念拜占庭帝國皇帝佛卡斯。它是罗马广场最后修建的一个部分。看起来像是公元2世纪建成的,高13.6米(44码)的科林斯式神柱矗立在其正方体乳白色大理石基座上。砖--的正方形地基(见右图)本来是看不到的。直到19世纪,罗马广场的地表才开凿到早先奥古斯都时代的路面水平。 虽然佛卡斯正式将万神殿赠与教宗博義四世,但是修建这个圆柱的确實原因还不清楚。教皇又将万神殿赐予所有的殉道圣人。圣母玛丽亚在中世纪也被列为殉道圣人,因此后来万神殿改名成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佛卡斯圓柱的顶部曾经竖立着由拉文纳督主教斯马拉格达斯制造的“眩目”的镀金佛卡斯雕像,但可能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610年10月,出身低微的篡位者佛卡斯被叛徒出卖,然后被逮捕、折磨、暗杀、最后被肢解。作为一种“除忆诅咒”(damnatio memoriae),他在各处的雕像也被推倒。虽然在某些时候被宣称为为了表达教宗的感激之情,圆柱顶部的这个镀金雕像更像是君主统治罗马的权力象征。不过,这种统治很快就在伦巴底人的压力之下结束了。这个雕像也表达了斯马拉格达斯的个人感恩。佛卡斯将斯马拉格达斯从长期的放逐状态中召回,并重新给予他在拉文纳的地位和权力。 佛卡斯圓柱的前身是一根用来安放罗马大帝戴克里先雕像的圆柱。后来这个铭刻被砍凿掉了,以给现在的雕刻提供空间。 在1813年挖掘時發現圓柱底部有下列文字: 圆柱现在仍在其原位。它孤立的矗立在废墟中,成为罗马广场的一个地标。它也经常出现在城市景观图以及雕刻中。在18世纪中叶,当裘塞佩·瓦西和皮拉内西·吉安巴蒂斯塔创作雕刻和蚀刻的时候,由于侵蚀而导致的地平面上升已经完全埋没了基座。.

新!!: 教宗和佛卡斯圓柱 · 查看更多 »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Firenze,Florentia,意大利诗歌:Fiorenza),又譯--,在19世紀的中國或者現代文學、藝術、餐飲的場合也經常翻譯成翡冷翠。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和佛羅倫斯省的首府,拥有366,091名城市人口,是该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主要的历史、文化和商业中心。从该市延伸出去的佛罗伦萨-普拉托-皮斯托亚都会区共有1,506,098名居民。 佛罗伦萨曾经长期处于美第奇家族控制之下,是欧洲中世纪重要的文化、商业和金融中心,并曾一度是意大利统一后的首都(1865-1871年)。 佛罗伦萨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地,艺术与建筑的摇篮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诸如烏菲茲美術館、学院美术馆、巴杰罗美术馆、碧提宫内的帕拉提那美术馆等)。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诞生、活动于此地,比较著名的有诗人但丁、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科学家伽利略、政治理论家馬基維利、雕塑家多纳太罗等。佛罗伦萨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的美名由來是徐志摩前往度假時,因飽覽當地的湖山之勝,因而觸發內心美的悸動,便將意大利语的Firenze翻譯成--,並寫下《--》及《--》兩篇散文。.

新!!: 教宗和佛罗伦萨 · 查看更多 »

佛罗伦萨共和国

佛罗伦萨共和国(Repubblica Fiorentina)是中世纪意大利的一个城邦国家,位于今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以佛罗伦萨为中心。.

新!!: 教宗和佛罗伦萨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佛罗伦萨统治者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佛罗伦萨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是羅馬天主教的第十七次大公會議,也以三個舉辦地點合稱巴賽爾-費拉拉-佛羅倫斯大公會議。本次會議原是會議至上主義者與教宗首席權的爭執的一部分。此外也因為拜占廷帝國希望藉由教宗的影響力獲得援軍以抵抗奧圖曼土耳其軍隊,因此派遣使節討論解決東西教會分裂的情況,因此本會議也造就許多東方禮儀教會和天主教的共融,產生了許多東儀天主教教會。 本次會議的招開是由於上一次召開的康士坦斯大公會議(會期1414年到1418年)中決議在五年後再度召開一次大公會議。但由於當時的戰亂情況時任教宗瑪定五世雖已打算在1423年於帕維亞召開會議,但是能夠與會的人員實在太少了,才又決議再延七年。 最後終於在1431年1月召開了巴賽爾會議。在1437年以方便當時拜占庭皇帝約翰八世所派使節轉移到費拉拉,又於1439年為了躲避當時流行的瘟疫而移到佛羅倫斯,在這段時間中許多基督正教會受教廷之邀派代表與會,1445年會議宣告結束。.

新!!: 教宗和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佛羅倫斯公國

佛罗伦萨公国(Ducato di Firenze)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是自1532年的罗马教皇克雷芒七世任命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为佛罗伦萨公爵后的政体。該公國首都位於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查理五世恢复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的统治,建立了公国。教宗克雷芒七世出身美第奇家族,任命他的亲戚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作为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公爵,至此佛罗伦萨共和国转变为世袭君主制政体。 第二任公爵,科西莫一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佛罗伦萨海军并扩张了他的领土,购买下了厄尔巴岛并征服了锡耶纳。1569年,教宗宣布科西莫为托斯卡纳大公,該公國也被托斯卡纳大公国取代。美第奇家族持续统治着托斯卡纳大公国直至1737年。当时的统治者吉安·加斯托內·德·美第奇去世,而他没有任何子嗣,使得美第奇家族在托斯卡纳的统治告终。.

新!!: 教宗和佛羅倫斯公國 · 查看更多 »

佛提乌

佛提乌(Φώτιος Phōtios;)也称圣佛提乌、大佛提乌、佛提乌一世、佛西要、圣弗蒂乌斯,中世纪前期基督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858~867年和877~886年在位)、学者。 生于君士坦丁堡贵族家庭。在皇后狄奥多拉摄政(842~856)之初任宫廷教师,约公元855年任东罗马皇帝米海尔三世的首席书记官。858年宫廷大臣巴尔达斯把君士坦丁堡牧首依纳爵赶下台后被选为牧首,但他仅是一位平信徒。860年要求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承认,遭拒绝,并在致其他主教的信中称佛提乌为西方的顽敌。在867年君士坦丁堡会议上,佛提乌指责罗马教会传教士在保加利亚境内擅改教义,更动礼仪;谴责尼古拉,并判处他以绝罚,于是形成分裂局面,史称佛提乌分裂。867年,权臣巴西尔刺杀了米海尔三世篡位,建立马其顿王朝,是为“巴西尔一世”。巴西尔一世为了得到西方的支持,废黜了佛提乌,依纳爵复位。869年罗马教皇阿德利安二世在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公会议上处以佛提乌绝罚。然而不久佛提乌返回皇宫,任王子教师。877年依纳爵死,佛提乌复任牧首。此时,由于罗马教皇约翰八世需要拜占庭海军支援以驱逐骚扰意大利沿海的摩尔人,佛提乌获得了罗马方面的支持。879~880年教皇派遣使团参加在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召开的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的协议,保加利亚划归罗马宗主教管辖,但希腊教会继续留在该地,因而仍与东方保持联系,此后,使用马其顿斯拉夫语的拜占庭礼仪从保加利亚传到其他斯拉夫语地区。同时罗马教会不再要求君士坦丁堡牧首让出意大利和希腊境内的各主教区。886年,佛提乌的学生利奥六世即皇帝位后,他再次被废黜,并被流放到亚美尼亚,最后死于该地。 佛提乌编纂了一部《群书摘要》(Bibliotheca),辑录的古典著作达280种之多。.

新!!: 教宗和佛提乌 · 查看更多 »

徐德新

聖徐德新(Jean-Gabriel-Taurin Dufresse,)罗马天主教四川主教,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天主教中华殉道圣人。.

新!!: 教宗和徐德新 · 查看更多 »

徐英發

徐英发主教(Bishop Leonard Hsu Ying-fa,O.F.M.,),罗马天主教主教,方济各会会士。 1923年2月11日,徐英發於山东省东阿县出生,1952年3月29日晋铎,1990年11月30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任命为天主教台北总教区辅理主教,1990年11月30日晋牧,2001年5月11日榮休,2003年3月2日逝世于台灣臺北縣新店市,享壽80歲。 X X X Y英发.

新!!: 教宗和徐英發 · 查看更多 »

依納爵·伯鐸八世

依納爵·伯鐸八世·阿達拉哈德(Ignatius Peter VIII Abdalahad;)是天主教敘利亞籍宗主教。也是前前敘利亞禮安提阿宗主教。.

新!!: 教宗和依納爵·伯鐸八世 · 查看更多 »

依納爵·穆薩一世·達烏德

依納爵·穆薩一世·達烏德(ܐܝܓܢܐܛܝܘܣ ܡܘܫܐ ܩܕܡܝܐ ܕܐܘܕ;)是天主教敘利亞籍主教級樞機。也是敘利亞禮安提阿宗主教。.

新!!: 教宗和依納爵·穆薩一世·達烏德 · 查看更多 »

依納爵·羅耀拉

聖依纳爵‧罗耀拉(San Ignacio de Loyola,受洗前名為Íñigo López de Loyola;Saint Ignatius of Loyola;依纳爵又译伊格那丟;),西班牙人,耶稣会创始人,羅馬公教聖人之一。他在羅馬公教會內進行改革,以對抗由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

新!!: 教宗和依納爵·羅耀拉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十世

教宗諾森十世(Innocentius PP.,,原名 Giovanni Battista Pamphili,於1644年9月15日—1655年1月7日岀任教宗,意大利人。.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十世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十三世

教宗諾森十三世(Innocentius PP.,,原名Michelangelo dei Conti,於1721年5月8日—1724年3月7日在位,意大利人。.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十一世

真福教宗諾森十一世(Beatus Innocentius PP.,,原名Benedetto Odescalchi,於1676年9月21日—1689年8月12日就任教宗),意大利人。他是目前為止最後一位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十二世

教宗諾森十二世(Innocentius PP.,,原名Antonio Pignatelli,在位期間:1691年7月12日—1700年9月27日),意大利人。.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七世

教宗諾森七世(Innocentius PP.,1336年—1406年11月6日),原名Cosimo de' Migliorati,1404年10月17日—1406年11月6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七世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三世

教宗諾森三世(Innocentius PP.,)(約1161年—1216年7月16日),本名 Lotario dei Conti di Segni)於1198年1月8日—1216年7月16日岀任教宗。在位的時候,中世紀的教廷權威與影響到達登峰造極的狀態。而諾森三世他完成增加教宗權力的最後工作,在其工作及改革以後,教廷的結構堅固不搖,直到十三世紀的盡頭。諾森三世出身羅馬貴族門閥,深研各種法律,經過教會法與羅馬法的多重訓練,精通辯論,再加上神學的造就,後來出任紅衣主教。擔任教宗之後,處理了當時的宗教與現世問題。他擅長把抽象的觀念用在具體情況上,集合中世紀當時所進展一切有利的傾向,轉化成為教廷大而統一的組織,其組織使教宗有普遍的權力。諾森三世擅長外交的手腕,使整個基督教世界裡將教廷的權威發揮到出人意表的程度。他決意要把教廷在意大利建成一個強大國家,世俗君主不能隨便使用經濟力量來逼迫羅馬教會就範。 諾森三世的觀念是深信教宗是基督的代理人,也是聖彼得的繼承人,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教宗能操掌僧、俗兩界的權力,故可以隨意廢立世俗的君主,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幼年即被諾森三世監護,並在諾森三世的扶持下登基。同時諾森三世設立教宗欽差的總機關,完全歸屬教宗管轄。 諾森三世曾勸誘法國國王發動十字軍(1208-1213),去攻擊阿爾比派。在十字軍運動上,原來赦免的法則是「只有親自參加十字軍運動的人,得免除犯罪的刑罰」,但諾森三世應許那些送軍人到戰場上去的人,也能得完全赦免。 諾森三世在晚年1215年召開第四次拉特蘭會議,這是第12屆大公會議,也是整個中世紀規模最大的宗教會議,這會議成為他任職的頂峰。這次的大公會議象徵教廷權力已經完全支配拉丁基督教界的每個層面。並且,僧侶與教宗對社會的領導地位在會議中重新再得到得到肯定,從參加會議者範圍廣闊上就可以看見:有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長、副院長共1200多名主教和院長參加,還有宗教團體領袖和世俗的統治者代表等等。會議規定了一些改革的法令,目的要提高教會內部的紀律,並且抵抗當時各種產生的異端。會議文獻中第13條禁止創立新的修會;第21條則要求所有信徒每年需要告解一次,且在每年復活節領受聖體。另外,會議中決定把猶太人排除於一般社會之外,還規定猶太人必須配戴一種特殊標記。故此猶太人越發只能住在貧民窟裡。.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三世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九世

教宗諾森九世(Innocentius PP.,,原名 Gian Antonio Facchinetti de Nuce,於1591年10月29日—1591年12月30日岀任教宗),意大利人。.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九世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二世

教宗諾森二世(Innocentius PP.,),本名Gregorio Papareschi,於1130年2月14日—1143年9月24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二世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五世

真福教宗諾森五世(Beatus Innocentius PP.,約1225年—1276年6月22日),法蘭西出身的教宗,原名Pierre de Tarentaise,於1276年1月21日—1276年6月22日之間岀任教宗,在位僅五個月。.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五世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八世

教宗依諾增爵八世(Innocentius PP.,),又翻譯諾森八世,原名Giovanni Battista Cibo,意大利人,於1484年8月29日—1492年7月25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八世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六世

教宗諾森六世(Innocentius PP.,1282年或1295年—1362年9月12日),原名 Étienne Aubert,於1352年12月18日—1362年9月12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六世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四世

教宗諾森四世(Innocentius PP.,約1180年或1190年—1254年12月7日),於1243年6月28日至1254年12月7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依諾增爵四世 · 查看更多 »

御座

御座或宝座,在某些场合可称作王座或皇座,在中国还有龙椅的称呼。是君主在典礼场合所坐的椅子。“御座”还可以象征王国或王冠,一些歐洲國家中,御座在许多場合下直接用作君权或君主的代稱。.

新!!: 教宗和御座 · 查看更多 »

復原主義

基督教原始主義(Christian primitivism),也被稱為「復原主義」(Restorationism),是一種信念;相信基督教必須回歸到被指為早期使徒教會(apostolic early church)的源流上。那些「復原主義者」認為這種追求,能達致更純正、更古老的宗教形態。基本上,「這個願景是希望以初代教會作為一個規範性的模版,來糾正教會積習的錯謬和缺陷。」 「復原主義」一詞有時更具體地作為「美國復原運動」的同義字。這詞彙被更近期的群體(例如一些於20世紀70年代在英國及世界各地興起;反宗派的靈恩派復原主義者),用來描述他們的目標;要重建基督教而達致其原始的形式。雖然按比照,早期的恢復運動;包括胡司派、重洗派、地界派、清教徒和瓦勒度派,因有不少安息日派成份,故此被形容為「復原主義」先例。但地界主義(通常等同於「浸禮派替代主義」)因某些關鍵的教義,應視為延續數世紀的純正教會理論之延續,會更為恰當。許多群體曾試圖將自身的教會觀和所推行的運動之歷史,設定為介乎「復原主義」與「替代主義」之間的觀念。 而宗派主義經常引發教會傾力於恢復成為早期,更純淨的基督教形態。正如貝爾・雪麗說「所有復原運動背後的動機,皆希望藉著實踐原始、純正和富普及特質的基督教、來拆毀隔離的高牆。」不同群體曾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實踐復原主義者的異象,一些人聚焦在教會結構與實踐,其他則看重教會的道德生活,有些人卻關注信徒生命中直接經歷聖靈。在復原的理念中包含一個相對重要的要點,是相信已有某些群體完全恢復至初代教會的程度了。.

新!!: 教宗和復原主義 · 查看更多 »

復興航空222號班機空難

復興航空222號班機空難,又稱澎湖空難、馬公空難,發生在2014年7月23日下午19時(UTC+8),復興航空222號班機在執飛中華民國臺灣高雄國際機場飛往澎湖馬公機場航線時,疑因颱風麥德姆風雨過大造成飛機降落不順利,重飛失敗,於澎湖縣湖西鄉西溪村墜落,起火燃燒,造成機上人員48人死亡,10人重傷。另外波及11棟民宅,5人輕傷,當時有很多傷者未能在飛機大爆炸前離開,因此死亡。該次空難亦為台灣歷來死亡人數第7多及自2002年中華航空611號班機空難後傷亡最慘重的空難。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於2016年1月29日舉行記者會,事故原因是因為機長在降落時沒有控制飛機保持最低重飛高度330尺,之後又只顧找跑道導致飛機下降至離地92尺,而且越來越偏離降落航線,當機長有意識要重飛時,已經晚了,飛機首先撞擊樹林造成受損,之後其中一輪起落架撞擊一座住宅,再撞斷機翼,之後墜毀。,並發布事故調查報告。.

新!!: 教宗和復興航空222號班機空難 · 查看更多 »

德奥理

德奥理(Teodoryk Balat,)天主教圣人、方济各会会士、传教士。.

新!!: 教宗和德奥理 · 查看更多 »

德·弗朗西斯科·博尔贾

德·弗朗西斯科·博尔贾(),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神学家。他放弃了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公爵领地,加入了耶稣会。作为国王斐迪南和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曾孙,他给耶稣会带来巨大的政治声誉。他担任了耶稣会的第二任总会长。.

新!!: 教宗和德·弗朗西斯科·博尔贾 · 查看更多 »

德式圣诞蛋糕

德式圣诞麵包(Christstollen),一種質地像硬面包、但製作材料像水果蛋糕的麵點。是德國耶誕節期間的傳統節慶食品。.

新!!: 教宗和德式圣诞蛋糕 · 查看更多 »

德国历史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時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獻中的Theodiscus一詞,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开始仅指在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不同於羅曼語和凱爾特語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Deutschland一詞源於中古高地德語中的der diutschin lant,diutisc在古高地德語中的意思是"人民的",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對內自称为條頓人國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

新!!: 教宗和德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德国君主列表

德国君主列表给出了从843年《凡尔登条约》(该条约三分了法兰克王国,从而导致了东法兰克王国的诞生)签订,到1910年德意志帝国帝制终结为止的统治德国地区的历代君主,也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各种德国地区邦联的领导者。.

新!!: 教宗和德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国天主教

德国天主教是普世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服从罗马教宗和教廷的指导。目前,德国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天主教徒(31.4%或25,905,000人,2005年12月),比1970年的45%有所下降。2005年,仅有14.2%的德国天主教徒每星期日望弥撒。 目前,天主教在德国拥有7个总教区和20个主教区,列表如下:.

新!!: 教宗和德国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德斯蒙德·康奈爾

德斯蒙德·康奈爾(Desmond Connell,),是天主教愛爾蘭共和國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原都柏林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德斯蒙德·康奈爾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宗教改革

德意志宗教改革是1517年德意志神學家、威登堡大學教授马丁·路德所開啟的,他反對羅馬教會的贖罪券,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對當時教會展開質疑,引發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開始,這使得各個神學家紛紛闡述自己的思想,開宗立派,全歐洲開始宗教改革,於是基督新教產生。以德意志宗教改革为先导,在1524年到1525年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德意志农民战争。.

新!!: 教宗和德意志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农民战争

德意志农民战争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地區一场1524年爆发的的农民起义,后来扩展到拜恩、普法茲、符騰堡、奥地利和瑞士等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通过提出《十二条款》起义农民首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525年起义在士瓦本、法兰克尼亚、亞爾薩斯和图林根被镇压。1526年起义在萨克森和提洛被扑灭。在这次农民起义爆发前在英国和瑞士就已经爆发过类似的起义了。.

新!!: 教宗和德意志农民战争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历史

保加利亞歷史,是指現時保加利亞共和國之前身之國家歷史,與大保加利亞和伏尔加保加利亚有分別。保加尔人自在高加索山脈和現時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地區西北移動后,在7世紀起陸陸續續到達巴尔干半岛。保加爾人之來源依然不甚清楚,現時理論有二:其一認爲保加爾人與匈人有關,與突厥人則有較疏遠关系。其二而較新之觀點認爲他們是雅利安人種和源於帕米爾高原。 保加爾人受世襲可汗和Boyar貴族(分大小两种)所管理。宗教上,他們是一神論者。在10世紀起很多伏爾加保加爾人改信伊斯兰教。他們是好戰的,大部分時間在馬上到處遊掠和遷居。 在6世紀和7世紀間,保加爾人在黑海北岸與北高加索生活。建立汗國,汗國創立人庫弗拉特汗(kuvrat)死後。由於受到東方之可薩人的侵擾,保加爾人之Kutriguri部在阿斯帕魯克率領下於6世紀遷居到現時是羅馬尼亞的地區。681年,這批保加爾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現時保加利亞地區。保加爾Utiguri部在巴顏率領下於伏爾加河流域定居下來,並改信伊斯蘭教和保持獨立直至十三世紀。.

新!!: 教宗和保加利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

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英語:Bulgarian Greek Catholic Church,保加利亞語:Български гръцки Католическата Църква)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而它是直屬羅馬教廷。現在在保加利亞設立東方禮宗座代牧區(英語:Apostolic Exarchate)。.

新!!: 教宗和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保祿三世

教宗保祿三世(Paulus PP.,,於1534年-1549年岀任教宗),原名亞歷山德羅·法爾內塞(Alessandro Farnese),他將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逐出教會,推動反宗教改革運動,承認耶穌會,召開特伦特宗教會議。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情婦朱莉婭·法爾內塞是他的妹妹,首任帕爾馬公爵皮埃爾·路易吉·法爾內塞則是他的長子。.

新!!: 教宗和保祿三世 · 查看更多 »

保祿二世

教宗保祿二世(Paulus PP.,),原名Pietro Barbo;於1464年8月30日—1471年7月26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保祿二世 · 查看更多 »

保祿五世

教宗保祿五世(Paulus PP.,),原名Camillo Borghese,於1605年5月16日—1621年1月2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保祿五世 · 查看更多 »

保祿六世

真福教宗--(Beatus Paulus PP.,),本名若翰·蒙蒂尼(Giovanni Battista Enrica Antonia Maria Montini;於1963年6月21日到1978年8月6日担任教宗。.

新!!: 教宗和保祿六世 · 查看更多 »

保祿四世

教宗保祿四世(Pius PP.,),原名Giovanni Pietro Carafa;于1555年5月23日—1559年8月1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保祿四世 · 查看更多 »

保禄·约瑟夫·科尔德斯

保禄·约瑟夫·科尔德斯(Paul Josef Cordes,),天主教会枢机,德国人,圣座一心委员会荣休主席。 科尔德斯出生于德国基尔逊德姆,于1961年12月21日晋铎,1976年2月1日晋牧。1995年12月2日起担任圣座一心委员会主席。2007年11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2010年10月7日退休。 2000年訪問台灣時,獲頒輔仁大學名譽神學博士學位。.

新!!: 教宗和保禄·约瑟夫·科尔德斯 · 查看更多 »

保禄·罗密欧

保禄·罗密欧(Paolo Romeo,),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现任天主教巴勒莫总教区总主教。 罗密欧出生于意大利阿奇雷亚莱,于1961年3月18日晋铎,1984年1月6日晋牧。2006年12月19日起担任天主教巴勒莫总教区总主教。2010年11月20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保禄·罗密欧 · 查看更多 »

保禄·萨尔蒂

保罗·萨尔蒂(Paolo Sardi,),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马耳他骑士团荣休监督。 萨尔蒂出生于意大利里卡尔多内,于1958年6月29日晋铎,1997年1月6日晋牧。2004年至2010年间曾任教廷财务局副局长。2010年11月20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此后出任马耳他骑士团监督,2004年荣休。.

新!!: 教宗和保禄·萨尔蒂 · 查看更多 »

保罗 (人名)

保罗(Paul;),又譯保祿,是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和民族中常见男性人名。该名始自古罗马时期,源于罗马姓氏Paulus或Paullus,名人有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等。.

新!!: 教宗和保罗 (人名) · 查看更多 »

保罗·埃瓦里斯托·阿恩斯

保羅·埃瓦里斯托·阿恩斯(Dom Frei Paulo Evaristo Arns OFM:),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方濟會會士及原聖保羅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保罗·埃瓦里斯托·阿恩斯 · 查看更多 »

保罗·乔维奥

保罗·乔维奥(Paolo Giovio),(),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作家。他主要效力于美第奇家族,包括教皇克莱芒七世。他的作品有传记、历史和一本关于题铭的著作。同时他还收藏古物、肖像和其他作品。.

新!!: 教宗和保罗·乔维奥 · 查看更多 »

保教权

保教权,由罗马教廷授予的由世俗政权承担的保护天主教在非天主教国家传播的权利和义务。.

新!!: 教宗和保教权 · 查看更多 »

信理部

信理部(Congregatio pro Doctrina Fidei,缩写为CDF),罗马教廷圣部之首,其前身是著名的宗教裁判所,幾乎可稱之為天主教法庭。所在地是信理部宮。.

新!!: 教宗和信理部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新!!: 教宗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修女也疯狂

《修女也疯狂》(Sister Act)是一部由美国试金石影业于1992年发行的喜剧电影。本片由埃米利·阿朵里诺(Emile Ardolino)执导,并由马克·施艾曼(Marc Shaiman)担任音乐制作。电影讲述了由乌比·戈德堡饰演的在内华达州雷諾市一酒吧担任驻唱歌手目睹了黑道老闆殺人情狀,而上了老板的必杀名单,不得不避入修道院假装修女的故事。本片同时还有玛吉·史密斯、哈维·凯特尔(Harvey Keitel)、玛丽·威克斯(Mary Wickes)、比尔·纳恩(Bill Nunn)、凯西·奈吉米(Kathy Najimy)和温迪·麦凯奈(Wendy Makkena)等人参与演出。《修女也疯狂》在由美国精彩电视台评选的“史上最搞笑电影”中排名第83位。 《修女也疯狂》的票房表现,让其续集《修女也疯狂2:旧习难改》迅速提上制作日程,并在1993年上映。同时《修女也疯狂音乐剧》于2006年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的帕萨迪纳剧场完成首演;2009年5月7日,音乐剧在伦敦西区的伦敦白金剧院预演;2011年3月24日,《修女也疯狂音乐剧》在百老汇的百老匯劇院完成预演,并最终在当年8月正式上演。.

新!!: 教宗和修女也疯狂 · 查看更多 »

修道 (基督教)

基督宗教中的修道制度是起因於反對教會逐漸世俗化,在3、4世紀時興起。而更早的潛伏因素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統一教會及羅馬帝國前,因基督教的寬柔政策,所以教會水準偏低、基督徒素質不齊。當時一些人走出來,注重屬靈生活,退居大漠。「隱士」的希臘文意思是「沙漠」,而「修士」的希臘文意思是「獨自」(希臘語:μοναχός,monachos),此二詞成為敬虔的象徵。他們持守貧窮、聖潔、順服的誓言,每天祈禱、工作,有些甚至向外傳福音。 「獨修」是最初修道的形式,獨修者會到曠野修道,他們就被稱為「隱士」。聖安東尼被視為第一位修士。因為他這樣的行為,吸引了許多的人仿效。突然之間,這樣的修道方式如浪潮湧起。這當中有一位隱士,西門·斯泰萊特(Simeon Stylites)在修道當中,因為有太多民眾因為景仰而前去拜訪、觀望,他倍感困擾。最後,他不得不移到一根柱樑之上繼續他的修道,這樣過了三十年。其間透過他的門徒以吊籃遞食物給他吃。後來,修道的形式從獨修轉而發展成為團修的形式。這是由一位修士,帕科繆(Pachomius)所開始的。他建立了有管理有規律的團體生活方式,讓修士們一同起居、勞動和崇拜。讓修道者不再是各過各的、各做各的。這樣的改革大大的幫助修士生活中可能會變成懶散、怪異的危險。.

新!!: 教宗和修道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正教会

俄罗斯正教会(Русская 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Церковь),又称“莫斯科宗主教区”(Московский Патриархат/Moscow Patriarchate)。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正教會自主教會。在東正教各自治教會的排名中僅次於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條克及耶路撒冷四大古教會。列第五。 公元988年的羅斯受洗普遍被視為羅斯正教會的開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其後管轄了羅斯教會六個世紀。基輔及全羅斯都主教的職位處於普世牧首的管轄下直到1686年。 與俄正教會頗有淵源的美國正教會不是俄正教會的一部分,雖然其教會的建立源自18世紀俄正教會傳教團在阿拉斯加的傳教。但美國正教會已经於1970年成為東正教自治教會(儘管并沒有受到完全承認)。 在外俄羅斯正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總部位於紐約,於1920年由當時在蘇聯控制以外的俄羅斯正教信徒組成。其拒絕了俄羅斯正教會谢尔盖一世領導。直到2007年5月17日,雙方正式和解。目前該教會為俄羅斯正教會下的半自治教會。俄羅斯正教會下還有白俄羅斯正教會、乌克兰正教会 (莫斯科宗主教圣统)、中國正教會、日本正教會等。.

新!!: 教宗和俄罗斯正教会 · 查看更多 »

土井辰雄

土井辰雄(Doi Tatsuo,),日本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原東京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土井辰雄 · 查看更多 »

圣十字修道院 (科英布拉)

圣十字修道院(葡萄牙语:Mosteiro de Santa Cruz)是葡萄牙城市科英布拉的一个国家古迹。由于葡萄牙最初两位国王安葬于此,而具有国家先贤祠的地位。 圣十字修道院兴建于1132年到1223年,位于科英布拉的城墙外,是葡萄牙建国初期最重要的修道院。该修道院被授予许多教宗特权和王室津贴,获得相当的财富积累,同时也巩固其政治和文化的地位,它的学校,庞大的图书馆,在中世纪得到高度尊重,是知识和权力精英的交汇点。它的写字间被国王阿方索·恩里克斯用于巩固王权,因此并不奇怪,他决定要葬在那里。 早期的罗曼式建筑什么也没有留下。据了解,他只有一个通廊,立面有一个高塔。在16世纪上半叶,曼努埃尔一世下令彻底重建修道院。 整个修道院建筑群,教堂和两位国王阿方索一世和桑乔一世的陵墓,于1530年被转移到小堂。 在整个16世纪,一些最受尊敬的建筑师、雕塑家和画家在圣十字修道院工作。 帕多瓦或里斯本的聖安多尼曾在此修道院负责招待。他迎来了在摩洛哥去世的方济各会殉道者的遗体。此后他决定抛弃生命安全,离开此修道院,加入新成立的方济各会。 Category:科英布拉.

新!!: 教宗和圣十字修道院 (科英布拉) · 查看更多 »

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

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Austremoine;活躍时期公元3世纪)基督教早期活动家,克莱蒙的第一任主教。 据教会历史学家图尔的格列高利记载,在罗马皇帝德西乌斯统治时期(约251年),教皇法比安派遣了7名主教到高卢地区传教,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即为其中之一。这7名主教是:派往图尔的加蒂安努斯、派往阿尔勒的特罗菲姆斯、派往纳博讷的保罗、派往图卢兹的萨图尔尼努斯、派往巴黎的圣但尼、派往利摩日的圣马提雅尔和派往克莱蒙的斯特雷莫尼乌斯。 对奥斯特雷莫尼乌斯的崇敬是地方性的。在克莱蒙,奥斯特雷莫尼乌斯和其他一些前往高卢传教的教士们传统上都被说成是基督本人的弟子,在时间上被推前了两个世纪。还有说法声称奥斯特雷莫尼乌斯是一个皈依了基督教的犹太人,曾和圣彼得一起前往罗马,后来成为在奥弗涅、贝里和尼韦奈地区传播福音的使徒。 根据地方传说,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在克莱蒙的事迹如下:他使当地一位元老院成员卡西乌斯成为基督教徒;他成功地使一个罗马多神教的祭司维克托林努斯皈依了基督教;他派遣了许多基督教早期活动家,如圣西雷纳图斯、圣马里乌斯和圣安东尼努斯等去各地传教;在92岁时,他被罗马当局斩首,成为殉教者。这些传说大多基于10世纪时在莫扎克修道院写成的一份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生平传记,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的遗体就安葬于该修道院。.

新!!: 教宗和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 · 查看更多 »

圣婴圣殿

圣婴圣殿(西班牙語:Basilica del Santo Niño,義大利文:Basilica Minore del Santo Bambino,全名為:Basilica Minore del Santo Niño;在升为乙级宗座圣殿前曾名为圣奥斯定堂)建立於16世紀,是一座位于菲律宾宿霧市中心乙级宗座圣殿。為菲律賓最古老的羅馬天主教教堂(若排除羅馬天主教則為第二座教堂,第一座為)。教堂內最著名的文物是「(Santo Niño de Cebú)」,為1565年西班牙探險家米格爾·洛佩斯·德萊加斯皮(Miguel Lopez de Legazpi)所發現,是一座聖嬰的雕像。這個雕像與葡萄牙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贈與拉者(菲律賓當地統治者)(Rajah Humabon)妻子的聖嬰塑像相同。德萊加斯皮的軍隊是在摧毀了當地的原住民部落後,有一位士兵發現了一个烧焦的木盒子,在裡面發現了上述的聖嬰塑像。1521年4月14日,胡馬邦受洗改信天主教,距離這個雕像發現的時間已有40年。 1965年,教宗保祿六世將教堂提升至宗座聖殿的地位,並將教堂命名「菲律賓天主教發祥及茁壯之象徵」。 現今的建築是在1739年至1740年間完工,為當今菲律賓聖所中最古老的宗教建物。每周五 5:00 am 至午夜 12:00會為聖嬰及(novena)信徒舉行。.

新!!: 教宗和圣婴圣殿 · 查看更多 »

圣庇护十世司铎兄弟会

圣庇护十世司铎兄弟会(Fraternitas Sacerdotalis Sancti Pii X)创立于1970年,是一个国际性的天主教传统主义团体。该团体的英文名称为Society of St.

新!!: 教宗和圣庇护十世司铎兄弟会 · 查看更多 »

圣伯多禄十字

圣伯多禄十字(Crux de Sanctus Petrus)是一个反转的拉丁十字,俗称逆十字。.

新!!: 教宗和圣伯多禄十字 · 查看更多 »

圣味增爵圣亚纳大削教堂

特莱维的圣温切佐及阿纳斯塔西奥教堂(Chiesa dei Santi Vincenzo e Anastasio a Trevi)是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一座巴洛克教堂,靠近特莱维喷泉和奎里纳尔宫,由儒勒·马扎然枢机建于1646年到1650年,由建筑师小馬提諾·隆基设计,立面的中心是马扎然枢机的牧徽,和两个裸露胸部的女子雕像。有传言说,马萨林的侄女玛丽·曼奇尼,路易十四的情妇,也出现在教堂的立面上。 从西斯都五世到良十三世共25位教宗经防腐处理的心脏保存于此。.

新!!: 教宗和圣味增爵圣亚纳大削教堂 · 查看更多 »

圣玛利亚临时主教座堂

圣玛利亚临时主教座堂(St Mary's Pro-Cathedral,Leas-Ardeaglais Naomh Muire),亦稱聖瑪利亞堂(St Mary's Church),是位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天主教會教堂,為天主教都柏林總教區的,但自1825年啟用起便實際上執行主教座堂的功能。及的主教座设此。.

新!!: 教宗和圣玛利亚临时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圣瑟法斯圣殿

圣瑟法斯圣殿(Basilica Saint Servatius,荷兰语名Sint Servaasbasiliek)是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著名教堂,建于圣瑟法斯墓上。.

新!!: 教宗和圣瑟法斯圣殿 · 查看更多 »

圣职首年收入

圣职首年收入(拉丁语 annatae)指通常会交到教宗国库的首年服务性收入。这个来源于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民族的早期历史的概念也被称作“初熟之果” Category:收入 Category:天主教术语 Category:宗教与经济 Category:宗教小作品.

新!!: 教宗和圣职首年收入 · 查看更多 »

圣马力诺历史

最神圣的圣马力诺共和国(意大利语:la 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San Marino)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里米尼地区附近,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其早期历史不见于史籍。在公元3世纪下半叶,一个以采石为生的年轻基督教徒马力诺(Marinus)驾船离开其故乡——达尔马提亚的阿尔贝岛(今克罗地亚的拉布岛),在意大利的里米尼上岸,从此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圣马力诺历史。.

新!!: 教宗和圣马力诺历史 · 查看更多 »

圣马可广场

聖馬可廣場()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是唯一被稱為「」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聖馬可廣場在歐洲城市的廣場中是獨一無二的,它座落在市中心,卻不像其他廣場那樣受到交通的喧鬧,這歸功於威尼斯寧靜的水路交通。作為威尼斯的地標,聖馬可廣場受到遊客、攝影師和鴿子的格外青睞。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客廳」。.

新!!: 教宗和圣马可广场 · 查看更多 »

圣诞节

聖誕節是基督教用來紀念耶稣降生的节日,西方基督教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不認同耶穌為聖人或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族群則稱之耶誕節(意為耶穌誕辰日)。作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與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 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圣母领报的日期來推算,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 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佈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鉤,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與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週,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新!!: 教宗和圣诞节 · 查看更多 »

圣殿骑士团

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或神庙骑士团,正式全名為“基督和所罗门圣殿的贫苦骑士团”(Pauperes commilitones Christi Templique Solomonici),是存在于中世纪的天主教军事修士会,乃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其成员称为“圣殿骑士”,而高级成员则获许穿着骑士团标志性的绘有红色十字之白色长袍。圣殿骑士团曾是欧洲历史上最富有和强大的天主教军事修士会之一,并且在其存在的近两百年中对中世纪的欧洲经济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圣殿骑士团创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之後,主要由信奉天主教法国骑士组成。其首领最初駐紮在阿克萨清真寺的一角,該寺位於耶路撒冷圣殿山,传说是建在所罗门王的神殿(The Temple Of Solomen)之上,因此得其團名。1129年,圣殿骑士团得到罗马教廷正式支持,擁有诸多特权,遂迅速增长其规模、勢力和财富,甚至发展出最早的银行业。 圣殿骑士团和十字军的命運密切相关。1291年,圣地陷落,他們失去根据地,最终淪为法王腓力四世為解決財務問題的牺牲品。1307年,其众多成员在法国被捕,残酷审讯後以異端罪名处以火刑。 1312年,身處亞維農教廷的教宗克雷芒五世被腓力四世施压,宣布解散圣殿骑士团。此一活跃將近两世纪的宗教軍事组织,从此在欧洲主要地区销声匿迹,其悲剧性结局則催生許多相关的传说和文学作品。.

新!!: 教宗和圣殿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圣母主教座堂 (悉尼)

悉尼圣母主教座堂(St Mary's Cathedral,或譯聖瑪麗座堂)是天主教悉尼总教区的主教座堂,1930年由教宗庇护十一世封为次级圣殿,敬奉澳大利亚的主保圣人永援圣母。这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教堂,但不是最高的教堂。它位于悉尼市中心高楼林立的学院街,第一座圣母教堂奠基于1821年,1865年毁于大火。1869年临时的木制教堂也被大火烧毁。此后新建19世纪哥特复兴式教堂。直到2000年才建成的双塔成为该市的地标。2008年7月19日,教宗本笃十六世访问该堂。.

新!!: 教宗和圣母主教座堂 (悉尼) · 查看更多 »

圣扇

圣扇(英文flabellum,复数形式为flabella),在天主教礼仪中使用,是一把用金属,皮革,丝绸,羊皮或羽毛制成的扇子,旨在使圣体、基督的血和神父避开昆虫的侵扰, 以及表示尊敬。仪式中使用这类扇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一个例子是在图坦卡蒙墓中发现的。flabellum也是鲎(马蹄蟹)(剑尾目Xiphosura)第五腿上的扇形结构的名称。.

新!!: 教宗和圣扇 · 查看更多 »

在位時間最長的教宗

#重定向 教宗.

新!!: 教宗和在位時間最長的教宗 · 查看更多 »

地图廊

地图廊(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是梵蒂冈博物馆美景宮庭院西侧的一处走廊,其侧墙上挂有意大利各地的巨幅地图壁画,描绘了十六世纪时意大利各地区的地形地貌。这些地图是由当时意大利的地理学家Ignazio Danti设计的。.

新!!: 教宗和地图廊 · 查看更多 »

医院骑士团

医院骑士团(Knights Hospitaller),亦名罗得骑士团或圣约翰骑士团,最後演變成马耳他骑士团,成為聯合國觀察員的「準國家」組織持續至今,是最为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骑士会之一,為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 成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本为本笃会在耶路撒冷为保护其医护设施而设立的军事组织,後來演变成为天主教在圣地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日。医院骑士团的口号為「守卫信仰,援助苦难!(Defence of the faith and assistance to the suffering).

新!!: 教宗和医院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教宗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历史

代的匈牙利共和国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

新!!: 教宗和匈牙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

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英語:Hungarian Greek Catholic Church、拉丁語:Hungarian Ecclesiae Graecae Catholicae、匈牙利語:Magyar Görög Katolikus Egyház)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而它是直屬羅馬教廷。現在在匈牙利設立東方禮總教區和教區。.

新!!: 教宗和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團結工聯

Solidarność,發音為:),全名獨立自治工會“團結工聯”(Niezależny Samorządny Związek Zawodowy "Solidarność"),是波蘭的工會聯盟,於1980年8月31日在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今格但斯克造船廠)成立,由萊赫·華勒沙所領導,也是华沙条约签约国中第一个非共产党控制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主張非暴力的反抗模式。1980年代,它将波蘭國內的天主教徒及反共左翼人士組織結合,成為了一股強大的反共主义社會運動。 團結工聯的出現,對長期由波兰统一工人党一黨專政的波蘭來說是前所未見的,也是蘇聯集團國土內第一個獨立工會。巔峰時,團結工聯聯合了約一千萬名成員;1981年9月全国大会前,团结工会总人数达到950万,构成了波兰工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Retrieved on 7 June 2011波蘭的共產黨政府曾於1981年實施戒嚴,隨後展開政治迫害;但波蘭統一工人黨政府的統治基礎不斷削弱,最終被迫開始与團結工聯所領導的反對勢力進行了著名的波兰圆桌会议,并於1989年6月4日進行了半自由的選舉。在這次有限的選舉中,波蘭統一工人黨候選人被徹底擊敗,同年8月底波兰形成了團結工聯所領導的聯合政府;很快社会主义性质的波兰人民共和国政权便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波蘭共和國;萊赫·華勒沙在1990年12月的總統選舉當選,成為波蘭首位民選總統。團結工聯的成功事蹟引來其他歐洲社会主义國家的各種反對團體效仿,最後導致東歐的社会主义政權相继垮台,并促使了19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 1989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政權倒台後,團結工聯轉變為一般傳統的工會,自1990年代以來也較少在政治舞台作出影響。1996年,一個以政治為主、代表右翼的成立;團結工聯選舉行動贏得了1997年大選,卻輸掉了2001年大選,不少成員其後轉移至法律與公正黨及公民綱領黨。虽然目前團結工聯已經很少對現代波蘭的政治作出影響了,但组织至今依然运作。.

新!!: 教宗和團結工聯 · 查看更多 »

化名

化名,指某人在本名之外使用的虚拟姓名,很多時候,目的在於掩飾自己的真实身份。笔名、网名、艺名、伪名、佛教僧人的法号、教宗就職後的教名都是化名的一种。需要注意的是,字、号、譜名、学名、齋名与小名等別名于某些情况内是相当于本名,不应与化名相混。 也有人以化名行世而摒棄本名的;如前中國共產黨主席華國鋒,本名蘇鑄,華國鋒是他參加抗日游擊隊時的化名,因而沿用。在對名人的稱呼上,常會出現以化名取代本名的現象,例如廣為人知的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本名:弗拉基米爾·烏利扬諾夫)、約瑟夫·斯大林(本名:約瑟夫·朱加什维利),越南共產黨創始人胡志明(本名:阮必成,號「愛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原名:塞姆·朗赫恩·克列門斯)均是化名。.

新!!: 教宗和化名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新!!: 教宗和北宋 · 查看更多 »

北方十字军入侵

北方十字军戰役或称为波罗的十字军戰役为由丹麦和瑞典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德意志的宝剑骑士团及条顿骑士团,和他们的盟友針对北欧波罗的海东南部异教地區所发起的軍事征服。瑞典和德意志为反对俄罗斯的东正教徒而发起的战役,有時候也被認為是北方十字军戰役的一部分。 这些战争中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時就被称為十字军戰役,但是其他部分,包括大部分的瑞典的部分,到19世纪才第一次被浪漫民族主义历史学者称为十字军戰役。波罗的海东部因为军事征服而改变:首先是利沃尼亚人、拉特加利亚人和爱沙尼亚人,然后是瑟米利亚人、库尔兰人、普鲁士人和芬兰人,都被丹麦人、德意志人和瑞典人合伙击败、洗礼、占领,甚至有時候灭绝。.

新!!: 教宗和北方十字军入侵 · 查看更多 »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徵,履行宪法賦予的權力和義務,視乎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權。君主立憲制下,國家元首是君主,稱號包括國王、女王、蘇丹等。共和制下,國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總統,亦有其他稱號,例如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被稱作國家主席或國務委員會主席。也有以國會議長作為國家元首的情況,例如文革時期廢除國家主席的中國,199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朝鮮和實行總統制前的蘇聯等。 除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外,不少國家元首只是位高權不重的名譽職務,只具有象徵意義,不掌握實權,例如日本天皇(君主立憲制)、德國總統(議會內閣制)、中國國家主席(社會主義國家)等。 國家元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新!!: 教宗和國家元首 · 查看更多 »

國務樞機卿

國務樞機卿(Cardinalis Secretarius Status),俗稱聖座國務卿或教廷國務卿,是聖座國務院的最高首長,执行教廷和梵蒂冈城所有的內部政治和外交功能。現任國務樞機卿為義大利籍的伯多祿·帕羅林樞機。.

新!!: 教宗和國務樞機卿 · 查看更多 »

僱傭兵

僱傭兵是一種為了利益而参加戰爭的戰士,参战的目的只是为了金錢奖励,無任何政治與種族宗教等立場,只要出价够高可以受僱於任何人。.

新!!: 教宗和僱傭兵 · 查看更多 »

僵尸审判

僵尸审判,亦称“僵尸会议”(Synodus Horrenda)是西元897年1月在拉特朗圣若望大殿举行的一场对已故罗马天主教教宗福慕(Formosus)遗体的宗教会议。审判由福慕的继任者斯德望六世。斯德望六世指控福慕犯有伪证罪,將其遺體挖出,著上教皇法袍,並加以審訊,在审判结束之后,斯德望宣告福慕的当选为非法,剥夺其教宗身份,撤销他所发布的通諭、教令,並砍掉他遺體用以主持圣礼的手指,將其遺體投入墓穴,后又投入臺伯河。僵尸审判作为中世纪教廷最为骇人听闻的片段之一而载入史册。.

新!!: 教宗和僵尸审判 · 查看更多 »

刚恒毅

刚恒毅(Celso Benigno Luigi Costantini,)是義大利籍天主教枢机主教,為第一位驻华宗座代表、主徒会会祖,並曾擔任圣座傳信部的秘书长。他是改寫現代中國天主教發展的重要人物。.

新!!: 教宗和刚恒毅 · 查看更多 »

利奥十三世

教宗良十三世(Leo PP.,),本名文森佐·焦阿基諾·拉斐爾·路易吉·佩西(Vincenzo Gioacchino Raffaele Luigi Pecci),於1878年2月20日至1903年7月20日出任教宗。.

新!!: 教宗和利奥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十二世

教宗利奧十二世(Leo PP.,),原名Annibale Francesco Clemente Melchiore Girolamo Nicola della Genga,1823年9月28日至1829年2月10日在位。.

新!!: 教宗和利奥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七世

教宗利奧七世(Leo PP.,),於936年1月3日至939年7月13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利奥七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三世 (拜占庭)

(伊苏里亚的)利奥三世 (,,又譯李奧三世,約),717年建立伊苏里亚王朝,717年至741年在位為东罗马帝国皇帝。.

新!!: 教宗和利奥三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利奥九世

教宗聖利奧九世(Sanctus Leo PP.,),本名Bruno von Egisheim-Dagsburg,於1049年2月12日—1054年4月19日期間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利奥九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五世

教宗利奧五世(Leo PP.),死于903年,於903年7月3日—903年9月13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利奥五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八世

教宗利奧八世(Leo PP.,),本名不详,於963年12月6日至965年3月1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利奥八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六世

教宗利奧六世(Leo PP.,),一位罗马人,928年接替若望十世(914–928年在位)岀任教宗。他在位期间仅7个月出头;具体日期无考。他由德範八世(928–931年在位)接替。他是PrimiceriusChristopher的儿子,并在被选为教宗之前拥有圣苏撒纳堂(St.

新!!: 教宗和利奥六世 · 查看更多 »

利奥四世 (教宗)

教宗聖利奧四世(Sanctus Leo PP.),生於790年,卒于855年7月17日,於847年4月10日—855年7月17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利奥四世 (教宗) · 查看更多 »

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全名利奥波德·依格纳茨·约瑟夫·巴尔塔萨·费利西安(Leopold Ignaz Joseph Balthasar Felician),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1657年-1705年)。他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次子,母为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出生于维也纳。 利奧波德在位時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在在東部抵擋奧斯曼帝國並反擊成功;在西部與法王路易十四競爭,在他死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雖然未能繼承西班牙王位,但靠著盟友英國、荷蘭的幫助,依然瓜分了龐大的西班牙帝國,獲得大量領土並擊潰路易大帝的霸權和野心。 經過十多年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之後,因為獲得天才將領歐根親王的效力,利奧波德終於打贏大土耳其戰爭(1683-1699年),在1687、1699年獲得輝煌的勝利。在1699年終結大土耳其戰爭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奧斯曼帝國必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及幾乎整個匈牙利中部予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承認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利奧波德等於是把匈牙利王國從1526年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後所強加的土耳其枷鎖給除去,並徹底統一了匈牙利。 利奧波德對法國打了三場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一戰爭中,利奧波德試圖讓他的小兒子查理六世繼承整個西班牙帝國,而不理會已故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遺囑(傳位給法國王室腓力五世)。為此,他發動了席捲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前期奧地利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特別是1704年布倫海姆戰役等一連串勝利。但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固執讓戰爭遇到瓶頸(1711年查理六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轉捩點,英、荷失去讓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作戰意願)。1705年利奧波德去世,戰爭在無止盡的拉鋸中被奧地利硬是拖到1714年才結束,這時奧地利已失去最佳的談判時機。當1714年和平來臨時,奧地利雖然獲得大量的領土與人口,但戰果卻充滿遺憾(失去西班牙王位),不如大土耳其戰爭結局那樣的巨大勝利。.

新!!: 教宗和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利奧五世

良五世,又譯李奧五世、利奧五世、里奧五世,可能是如下历史人物:.

新!!: 教宗和利奧五世 · 查看更多 »

利奧四世

良四世,又譯李奧四世、利奧四世、里奧四世,可能是如下历史人物:.

新!!: 教宗和利奧四世 · 查看更多 »

利奧波德六世 (奧地利)

利奧波德六世(Luitpold VI.;),有“光榮的利奧波德”稱號,施蒂里亞公爵(1195年—1230年在位)及奧地利巴本堡王朝藩侯(1198年—1230年在位)。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與妻子匈牙利國王蓋薩二世的女兒伊蓮娜的次子、腓特烈一世的弟弟。利奧波德六世是熙篤會成員,他被譽為巴本堡王朝最偉大的君主。.

新!!: 教宗和利奧波德六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利玛窦

泰奥·里奇(Matteo Ricci,,),漢名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来到中國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4年獲得天主之僕稱號。天主教馬切拉塔教區于2011年開始對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列真福品进行审理。.

新!!: 教宗和利玛窦 · 查看更多 »

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规矩 ,指明朝時來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玛窦的傳教方式與策略,利玛窦允許中國教友繼續祭天、祭祖、祭孔的舊俗。這規則一直被遵行,直到羅馬教皇克勉十一世發布禁令為止,教皇的禁令,也引爆了清康熙帝的反制,是為中國禮儀之爭。.

新!!: 教宗和利玛窦规矩 · 查看更多 »

刺客信条II

是育碧公司的蒙特利尔工作室开发的一款第三人称歷史奇幻類遊戲。它支援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3、Xbox 360和Mac OS X四個平臺。它是育碧公司2007年遊戲《刺客信条》的續集。2009年11月PlayStation 3和Xbox 360版本的游戏发布。Windows平台的游戏发布于2010年。另於2016年11月17日在PlayStation 4和Xbox One發售與刺客教條:兄弟會和刺客教條:啟示錄三部曲合併的刺客教條:埃奇歐合輯。2017年2月14日提供简体中文支持。.

新!!: 教宗和刺客信条II · 查看更多 »

列塞庇护十世村

列塞庇护十世村(Riese Pio X),也称列塞,是意大利威尼托大区特雷维索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0.74平方公里,人口10923人,人口密度355.3人/平方公里(2009年)。国家统计(ISTAT)代码为026068。 城市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教宗庇护十世。 R Category:特雷维索省市镇.

新!!: 教宗和列塞庇护十世村 · 查看更多 »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教宗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切萨雷·波吉亚

切萨雷·波吉亞(Cesare Borgia;César Borja,1475年9月13日或1476年4月-1507年3月11日),瓦倫提諾公爵,是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軍官、貴族、政治人物和樞機;是教宗亞歷山大六世與情婦瓦諾莎·卡塔內之子。 切薩雷(Cesare,與古羅馬的--服者凱撒同名,意大利语发音为切薩雷)在加入教廷、晉身樞機以及弟弟喬凡尼逝於1498年以後,他成為教廷史上第一位在任內辭職的樞機。隨後其父將教宗國內的一部份領土分賜給他做領地。惟其父逝世後,他無法長久保有權勢和尊位。後來因故入獄並越獄後,他死於西班牙,死前經歷戰鬥。.

新!!: 教宗和切萨雷·波吉亚 · 查看更多 »

嘉俾厄爾·祖貝爾·瓦科

嘉俾厄爾·祖貝爾·瓦科(拉丁語:Gabriel Zubeir Wako:),是天主教蘇丹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喀土穆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嘉俾厄爾·祖貝爾·瓦科 · 查看更多 »

嘉玛道理会士盎博罗削

嘉玛道理會士盎博罗削(Ambrogio Camaldolese,原名 Ambrogio Traversari,),嘉玛道理會神學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天主教圣人,瞻禮11月20日。.

新!!: 教宗和嘉玛道理会士盎博罗削 · 查看更多 »

嘉祿·奧索羅·塞拉

嘉祿·奧索羅·塞拉(西班牙語:Carlos Osoro Sierra:),是天主教西班牙籍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馬德里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嘉祿·奧索羅·塞拉 · 查看更多 »

嘉祿·阿吉亞爾·雷特斯

嘉祿·阿吉亞爾·雷特斯(Carlos Aguiar Retes,),是墨西哥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特拉爾內潘特拉總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嘉祿·阿吉亞爾·雷特斯 · 查看更多 »

嘉素

嘉素主教 (葡萄牙語﹕Dom. João de Casal,1641年 - 1735年9月20日),出生於葡萄牙維迪堡。於1690年至1735年期間擔任天主教澳門教區第三任主教。在任45年,為澳門教區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主教。.

新!!: 教宗和嘉素 · 查看更多 »

喬萬尼·卡內斯特里

喬萬尼·卡內斯特里(Giovanni Canestri:),是天主教意大利籍司鐸級樞機。曾是熱那亞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喬萬尼·卡內斯特里 · 查看更多 »

喬萬尼·凱利

喬萬尼·凱利(Eugênio Sales,),是天主教意大利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原聖座主席。.

新!!: 教宗和喬萬尼·凱利 · 查看更多 »

喬治·馬可夫

喬治·伊萬諾夫·馬可夫(保加利亞文:Георги Иванов Марков,英文:Georgi Ivanov Markov;)是一名保加利亞的異見人士。他本來是一個詩人和創作家,但在1969年,他逃離保加利亞, 然後這個共產主義國家由托多爾·日夫科夫領導。到達西方後,他先後成為英國廣播公司國際台、自由歐洲電台和德國的德國之聲記者和主播。他曾多次批評保加利亞的共產政權,也被認為是保加利亞政府要委托KGB來除去他的原因。.

新!!: 教宗和喬治·馬可夫 · 查看更多 »

喬治·高蒂耶

喬治·瑪利·馬爾丹·高蒂耶(德語:Georges Marie Martin Cottier:),是瑞士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聖座教廷內務管理處榮休神師。.

新!!: 教宗和喬治·高蒂耶 · 查看更多 »

喬治·阿倫謝雷

喬治·阿倫謝雷(George Alencherry:),是印度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敘利亞-瑪拉巴禮天主教會埃爾訥古勒姆暨安加馬里大總教區大總主教。.

新!!: 教宗和喬治·阿倫謝雷 · 查看更多 »

單國璽

單國璽樞機(S.J.,),天主教會樞機,耶穌會會士,河北濮陽人;曾任天主教花蓮主教、高雄主教與新北徐匯中學校長、光啟社社長、輔仁大學董事長,也是輔仁大學榮譽博士。單國璽是第一位台灣教區獲教宗冊封為樞機主教者(第一位曾任職台灣而後於日本獲冊封為樞機主教的是里脇淺次郎、第一位任職台灣時獲冊封為樞機主教的是于斌),單國璽也是繼田耕莘、于斌後第三位中華民國籍樞機,為華人第六位獲得此榮銜者。 1975年,獲頒中華民國十大教育家,墓誌銘:「生於基督,活於基督,死於基督,永屬基督」。.

新!!: 教宗和單國璽 · 查看更多 »

善導之母堂

善導之母堂(英語:Mother of Good Counsel 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位於九龍新蒲崗彩虹道五號(天主教伍華中學),建立於1966年12月19日。.

新!!: 教宗和善導之母堂 · 查看更多 »

喀爾文主義預定論

加尔文主义预定论(Calvinistic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又稱預選說,是加尔文主义神学理论体系的中心理论和加尔文主义者的主要信念。《西敏斯特信仰信条》宣称,上帝“自由不变地预定了将来所要发生的一切”。加尔文主义者将其“预定论”适用于其救赎论,认为上帝以其恩典指定某些人得救的永恒命运,而留下其余的人为他们自己的罪甚至人类的原罪得到永恒的诅咒。前者称“无条件的拣选”, 后者称“遗弃”。加尔文主义认为,一个人必须被上帝所预定,蒙有效的呼召(更新/重生)而得到神赐给他的信心,然后才会愿意相信耶稣基督,或者说想要去被称义。加尔文主义者相信上帝在创世以前拣选了祂要拯救的人,使被拣选者最终进入神的国;他们同时相信上帝不予拯救的其余人将下地狱。加尔文主义神学的创始人约翰·加尔文认为“选民”永远不会失去他们得到的救恩,雖然他們不能確定自己將會得救,但是這上帝預定的人在社會上負擔重責大任,在工作上有傑出表現,在世間的榮耀是來自天命。加尔文亦認為預定論和自由意志不矛盾,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新!!: 教宗和喀爾文主義預定論 · 查看更多 »

周功鑫

周功鑫,生於浙江,博物館學學者,輔仁大學法文系學士,法國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秘書、展覽組組長達27年,並曾任教於政治大學、輔仁大學,於2002年在輔仁大學成立博物館學研究所並任所長至2008年。2008年5月20日接任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至2012年7月底歸建教職。.

新!!: 教宗和周功鑫 · 查看更多 »

周维道

周维道主教(O.F.M.,1905年5月1日-1983年2月14日),圣名安多尼,1905年5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大营里村,1917年加入方济各会,1930年1月18日晋铎,1950年5月31日被教宗庇护十二世委任为陕西凤翔教区主教,同年10月1日于上海由教廷驻华公使黎培理总主教祝圣晋牧。1959年至1979年间被囚,1979年恢复其教区,即时重组凤翔修院。后祝圣不同教区主教3位,司铎50余,1980年周维道亲自祝圣了本教区的李镜峰神父为助理主教。周牧于1983年2月14日在凤翔病逝。 Z Z Z Z W Category:方濟各會.

新!!: 教宗和周维道 · 查看更多 »

和平于世

《和平于世》(Pacem in Terris),全称为《论在真理、公正、仁爱、自由中建立普世和平》,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于1963年4月11日发布的通谕,它仍是20世纪最著名的通谕之一。 该通谕的名称,来自于其开头:“和平于世,乃是各时代所有人都最为渴求之事,只有谨守上帝所订立的秩序,方能牢固地在世间实现和平。”在该通谕中,若望二十三世对当时的政治情况作出了反应。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之中,两年前柏林墙建立,数月前前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教宗在该通谕中阐述道:冲突不应靠诉诸武力来解决,而应该靠谈判。他进一步强调尊重人权的重要性,这是基督教对人的理解的核心结果。《和平于世》是教宗第一次在通谕中提到了“全人类的善良意志”,而非仅提天主教的信仰。.

新!!: 教宗和和平于世 · 查看更多 »

咖啡

咖啡(英语:coffee)是採用經過烘焙過程的咖啡豆(咖啡屬植物的種子)所製作沖泡出來的飲料。咖啡是人類社會流行範圍最為廣泛的飲料之一,也是重要經濟作物,其為全球期貨貿易額度第二高(最高為石油)。 咖啡樹原產於非洲亞熱帶地區,以及亞洲南部的一些島嶼。那些咖啡樹從非洲出口至世界各國,現時那些咖啡樹種植遍布超過70個國家,主要在美洲、東南亞、印度等赤道地區。 咖啡普遍分為兩種:備受推崇的小果咖啡(阿拉比卡)及顆粒較粗和酸味較低而苦味較濃的中果咖啡(羅布斯塔)。咖啡一旦成熟,就會經過採摘,加工,烘焙的程序。咖啡中咖啡因對人體有刺激的作用。咖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飲料之一,它能夠以多種方式製作,如:濃縮咖啡、卡布奇諾、拿鐵咖啡等,通常是作為熱飲,亦也可作為冷飲。在饮用前可计算估计咖啡因的摄入量,即可达到适量的标准。大部分的研究建議,適度飲用咖啡是有益的,甚或有利於健康的成年人。 咖啡的種植首次發現於非洲埃塞俄比亞,最早的可信證據出現於15世紀也門的蘇菲主義,在非洲之角及也門,咖啡被用於當地的宗教儀式。但亦由於這些儀式跟基督教的信仰抵觸的關係,埃塞俄比亞正教會禁止咖啡消費世俗化,直至孟利尼克二世的統治時期。在17世紀土耳其的鄂圖曼帝國,由於政治原因,飲料也被禁止的,並與歐洲叛逆的政治活動有關。 咖啡是一種主要的出口商品:它是許多國家的頂級農業出口商品,躋身世界上最大的合法農產品出口物,亦是發展中國家出口中最有價值的商品之一。綠色咖啡豆即生豆(未經烘焙的)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農產品之一,一旦交易,咖啡豆會根據不同的口味而有不同的烘焙程度,經過烘焙的咖啡豆能夠製作成為咖啡作為飲料。一些爭議指咖啡的種植與它環境影響有關,例如肯亚咖啡豆在移植种植后失去了独有的肯亚酸,而肯亚的原种地土壤含有较高浓度的磷酸。因此,公平貿易咖啡與有機咖啡是一個不斷擴大的市場。.

新!!: 教宗和咖啡 · 查看更多 »

傳道書

《傳道書》(希腊语:Ἐκκλησιαστής、Ekklēsiastēs,קֹהֶלֶת,qōheleṯ)是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四卷,为大多数基督教派系承认。标题“传道书”(Ecclesiastes)是拉丁文转写希腊译文,希腊文则译自希伯来文 Kohelet(即“召集人”,但常常译为“教师”或“传道人”),文中作者使用了化名。 经文成书于公元前1000年。中东神秘自传传统中主角将自己成为国王,回顾经历并吸取教训以自省。作者自称为:“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即所罗门),讨论生命的意义及最佳生活方式。他宣称人类所有活动都是内在的 hevel,即“虚空”、“无用”、“捕风”,无论智慧愚拙,人固有一死。传道人明确表示智慧是有助于过好尘世人生。在不知不觉中,人应该享受每日简单的快乐,如吃喝劳作,这都是上帝的恩典。经文以劝诫总结全文:“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12:13)。 《传道书》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学。一些名言与英美文化共鸣,亚伯拉罕·林肯在1862年国会致词时参考。美国小说家托马斯·伍尔夫也对其大加赞赏。.

新!!: 教宗和傳道書 · 查看更多 »

傳播秘書處 (聖座)

傳播秘書處(Segreteria per la Comunicazione)是羅馬教廷的一個秘書處,由時任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6月27日以自動手諭型態發布的宗座信函《當前的大眾傳播》(The current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s)成立。.

新!!: 教宗和傳播秘書處 (聖座) · 查看更多 »

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用的一種用語,用以表達对外国政府在台湾、西藏、新疆等问题上举动的不满。另外,中國政府或一些中國留學生在反對海外人士或持不同政見者針對中國的批評時亦會使用該用語。.

新!!: 教宗和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 查看更多 »

傑姆蘇丹

傑姆蘇丹()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一個兒子,是巴耶塞特二世同父異母兄弟。.

新!!: 教宗和傑姆蘇丹 · 查看更多 »

傑克·雷恩

约翰·帕特里克·杰克·雷恩,荣誉爵士(John Patrick 「Jack」Ryan, Sr)是一位出现在多部汤姆·克兰西创作的小说及由此改编的电影中的虛構人物,同時為該作的主角。 雷恩於1950年在巴尔的摩出生,毕业於海军陆战队波士顿军官学院,后由于直升机坠机事故因伤退役。随后从事投资经纪人事业,并在此间认识了时为医学院学生,后来成为眼科医生的凱西·穆勒。雷恩夫妇后来生育了四个孩子。雷恩后来加入美国海军军官学院从事学术教育工作。之后,雷恩受推荐短期加入中央情报局,在撰写情报文件的同时,开发出一套新的反间谍情报机制。回到学术领域后,雷恩到伦敦进行了一次调研差旅,此间无意中卷入并制止了一次针对皇室的刺杀阴谋。回美国后,雷恩最终接受了中情局的职位,由于在一系列与苏联的情报战中表现出色,雷恩迅速升职,最终成为中情局副局长。此后雷恩开始从政,在赢得一系列政治角逐后,当选并出任两届美国总统,这也使得在雷恩治下的美国成为太平洋国际冲突的胜利者。.

新!!: 教宗和傑克·雷恩 · 查看更多 »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新!!: 教宗和哲学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教宗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哈德良五世

教宗亞德良五世(Hadrianus PP.,8月18日),本名Ottobuono de' Fieschi,於1276年7月11日到1276年8月1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哈德良五世 · 查看更多 »

哈德良六世

教宗亞德六世(Hadrianus PP.),原名Adrian Florisz.

新!!: 教宗和哈德良六世 · 查看更多 »

哈维尔·洛萨诺·巴拉甘

哈維爾·洛薩諾·巴拉甘(西班牙語:Javier Lozano Barragán:),是墨西哥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聖座宗座醫療牧靈理事會榮休主席。.

新!!: 教宗和哈维尔·洛萨诺·巴拉甘 · 查看更多 »

哈里发

哈里发(阿拉伯语: ;拉丁化:Caliph),為哈里發國(khilāfa,意為哈里發統治之地)與烏瑪的統治者,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最早源自於,意為繼承者,指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在穆罕默德死後,其弟子以Khalifat Rasul Allah(安拉使者的繼承者)為名號,繼續領導伊斯蘭教,隨後被簡化為哈里發。 哈里發本為阿拉伯帝国最高的統治者稱號,相當於一般所說的皇帝,但同時兼有統治所有遜尼派穆斯林的精神領袖的意味,故又可以同時起了類似天主教的教宗的作用。 在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哈里发拥有最高权威,管理着庞大的伊斯兰帝国。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僅作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名称,一直保存了下来,傀儡哈里发处于开罗的马木留克王朝的控制之下。 1517年,鄂圖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塔瓦基勒三世也被俘。塞利姆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之後哈里發稱號便由鄂圖曼帝國蘇丹世襲,但1517年之後數百年歷代蘇丹均不常使用該稱號,直到19世紀末鄂圖曼帝國瀕臨解體,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才重新強調自己的哈里發身分。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土耳其總統凯末尔废除。 2014年6月29日,“伊斯兰国”領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立為哈里發,稱易卜拉欣,但未受大部分穆斯林承認。.

新!!: 教宗和哈里发 · 查看更多 »

唐納德·維爾

唐納德·威廉·維爾(Donald William Wuerl,),是美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華盛頓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唐納德·維爾 · 查看更多 »

儒利奧·杜阿爾特·蘭加

儒利奧·杜阿爾特·蘭加(葡萄牙語:Júlio Duarte Langa:),是莫桑比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賽賽教區榮休主教。.

新!!: 教宗和儒利奧·杜阿爾特·蘭加 · 查看更多 »

儒利烏·達曼特馬德

儒利烏·達曼特馬德(Alexandre José Maria dos Santos:),是天主教印尼籍司鐸級樞機。同時也是雅加達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儒利烏·達曼特馬德 · 查看更多 »

儒勒·凡尔纳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或譯朱爾·凡爾納,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凡尔纳生于南特港资产阶级家庭,受训传承父亲的律师职业,但在青年时期退出,为杂志和剧院写作。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大大小小的科幻小说,专辑由皮埃尔-儒勒·赫泽尔(Pierre-Jules Hetzel)出版商出版,收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 在法国和欧洲,凡尔纳是公认的重要文学作家,在文学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里具有重要影响。他的名声在英语世界里待遇不同,由于几经改编,常被认为是流行文学或儿童文学作家。自1979年来,凡尔纳是翻译量第二大的作家,排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威廉·莎士比亚之间。 他以其大量著作和突出贡献,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该头衔也被授予H·G·威尔斯和雨果·根斯巴克.

新!!: 教宗和儒勒·凡尔纳 · 查看更多 »

儒略三世

教宗儒略三世(Iulius PP.,),原名Gian Maria del Monte或Giovan Maria Giocci,1550年2月7日—1555年3月23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儒略三世 · 查看更多 »

儒略二世

教宗儒略二世(Iulius PP.,),原名朱利安诺·德拉罗韦雷(Giuliano della Rovere),於1503年11月28日—1513年2月21日岀任教宗。他是教宗思道四世的侄子,同樣出身德拉·羅維雷家族。1506年1月22日,儒略二世組建了至今已五百多年歷史的瑞士近衛隊。.

新!!: 教宗和儒略二世 · 查看更多 »

儒略改革曆

儒略改革曆是1923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东正教大会上制定的。由于格里曆是由教皇制定的,东正教拒绝采纳,但儒略曆和实际太阳运动已经产生偏差,因此东正教自己制定修改曆法,但大体和格里曆基本一致,只是对闰年的设置略有偏差:能被4整除的大多是閏年,能被100整除者除外,如被900除而得餘數200或600的年份則不在此限(該年為闰年),这种偏差要到2800年才能显示出来(格里曆2800年是闰年,根据儒略改革曆是平年),但當到達2900年又會暫時拉平(格里曆2900年是平年,根据儒略改革曆是闰年)。 假如儒略改革曆和格里曆將來都不改變細節的話,那麼每3600年儒略改革曆將會比格里曆慢一天:.

新!!: 教宗和儒略改革曆 · 查看更多 »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误差隨着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良,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但大英帝國、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從儒略曆改用格里历。現今儒略曆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

新!!: 教宗和儒略曆 · 查看更多 »

儒教 (宗教)

儒教源自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汉代末年,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 何光沪对于儒教的定义如下:“所谓儒教,非指儒学或儒家之整体,而是指殷周以来绵延三千年的中国原生宗教,即以天帝信仰为核心,包括‘上帝’观念、‘天命’体验、祭祀活动和相应制度,以儒生为社会中坚,以儒学中相关内容为理论表现的那么一种宗教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儒教是宗教。民间也多不认为儒教是宗教,多数人认为敬天、祭祖属于道教而不是儒教。.

新!!: 教宗和儒教 (宗教) · 查看更多 »

冷河战役

冷河战役(Battle of the Frigidus)是一场于公元394年9月5日到6日发生的战役。战役的双方分别为东部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统帅的军队和西部帝国僭位者尤吉尼厄斯所率领的西部帝国军。 尤吉尼厄斯和他的法兰克人指挥官大元帅阿波加斯特的战败使得整个帝国再次归于统一统治。该战役最重大的意义乃是结束了最后一次对基督教在帝国内地位的争论,基督教在晚期西罗马帝国的命运也就随着战役结果尘埃落定了。.

新!!: 教宗和冷河战役 · 查看更多 »

冈多菲堡

冈多菲堡(Castel Gandolfo;亦稱為岡道爾夫堡)是在意大利罗马东南方30公里的小镇,位於拉齐奥大区,人口約7,000人。冈多菲堡高踞在阿尔巴诺山上,俯视阿尔巴诺湖,风景优美,是教宗的夏日别墅所在地,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新!!: 教宗和冈多菲堡 · 查看更多 »

内战战争罪犯名单

内戰戰爭罪犯名單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間中国共产党方面声称应“由全国各界根据实际情形提出”的所谓战争罪犯的名单。全部名单一直未拟就,仅由新华社两次发表了战争罪犯提名。 新华社于1948年12月25日及1949年1月26日分别以“陕北某权威人士”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名义提出了一些由中国共产党方面拟定的重要的战争罪犯,主要为当时南京方面的党政军特要员及其重要支持者。这些战争罪犯为中国共产党单方面公布,并认为是“国人皆曰可杀”。 在国共内战期间直至1949年后,除被俘、投诚、起义及自海外回归中国大陆者外,由中国共产党方面认定的所谓“战争罪犯”的概念,除在1949年1月至北平和谈中受到中华民国政府方面的承认外,其后未再被中国国民党中央、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国军及黨員通訊局、国防部保密局等特务机关的领导人及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的领导人和著名文化人士胡适、于斌等所接受。 应当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方面对全體上述战争罪犯的正式称呼并非“国民党战犯”,况且他们并非都为中国国民党籍人士,例如其中张君劢、王云五、曾琦等均为其他党派或者无党派人士。对于这些所谓“战犯”,中国共产党方面的用词十分讲究。 1947年7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的「七七」纪念日对时局口号时,使用的措辞是“破坏停战协定发动反革命内战及在战争中残杀人民的战争罪犯”;而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双十节宣言时,称他们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内战罪犯”,其中首要者即“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及陈立夫兄弟等四大家族及其他首要战犯”;新华社陕北1948年12月25日电称之为“战争罪犯”,首要者为“头等战争罪犯”;新华社陕北1949年1月26日电又补充了一批“重要战犯”。在1959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及其后历次对这些“战犯”的特赦中,被特赦的国共内战中所谓的“战争罪犯”的正式名称皆作“原属于蒋介石集团的战争罪犯”,与其相提并论的是“原属于伪满洲国的战争罪犯”、“原属于伪蒙疆自治政府战争罪犯”、“日本戰爭罪犯”。 自中国共产党方面而言,“蒋介石集团”是该批“战犯”的归属,也突出体现了其“非法”的性质。从1959年至1970年代的历次特赦的用词看,这是中国共产党自第二次國共内戰起长期坚持的立场。.

新!!: 教宗和内战战争罪犯名单 · 查看更多 »

军事修会

军事修会指罗马天主教会为协助十字军运动而开始建立的一系列带有强烈军事性质的修道会,这些组织的使命是维护信仰,他们在十字军东征系列战役、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以及随后的抵抗土耳其人入侵的战争中相当活跃,十字军运动结束后,这个概念延续了下去,但是其性质已经大大世俗化了。军事修会有严明的纪律,其修士需要接受相当专业的军事训练,在当时也被认为骑士精神的理想化身。军事修会内部实行严格的集权制,每个组织的最高首领被称为“總團長”(grand master),直接听命于罗马教宗。罗马教宗给予军事修会各种特权,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不受十字军国家的政、教管辖。尽管耶路撒冷王国的总主教是教宗的国使,但他也无权支配调遣他们。.

新!!: 教宗和军事修会 · 查看更多 »

凯瑟琳·德·美第奇

凯瑟琳·德·美第奇(,意大利语原名为Caterina Maria Romola di Lorenzo de' Medici,即卡特里娜·玛丽亚·罗莫拉·迪·洛伦佐·德·美第奇,法语名稱Catherine de Médicis,即卡特琳·德·美第奇)。法国王后。她是瓦卢瓦王朝国王亨利二世的妻子和随后3个国王的母亲。.

新!!: 教宗和凯瑟琳·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凯斯·奥布莱恩

凯斯·迈克尔·帕特里克·奥布莱恩(Keith Michael Patrick O'Brien,),英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聖安德魯斯暨愛丁堡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凯斯·奥布莱恩 · 查看更多 »

凯旋进行曲

《凯旋进行曲》(Triumphal March)是教宗及梵蒂冈城国的第二首颂歌,取代了《诺瓦欧格利安迪奥的万福玛利亚》(Noi vogliam Dio)。它于1857年由奥地利作曲家维克托·海默尔(Viktorin Hallmayer)做曲。.

新!!: 教宗和凯旋进行曲 · 查看更多 »

凱文·若瑟·法雷爾

凱文·若瑟·法雷爾(Kevin Joseph Farrell,),是美國籍天主教樞機。也是首任聖座平信徒暨家庭與生命部部長。.

新!!: 教宗和凱文·若瑟·法雷爾 · 查看更多 »

凱文·愛德華·菲利克斯

凱文·愛德華·菲利克斯(英語:Kelvin Felix:),是天主教聖盧西亞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卡斯特里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凱文·愛德華·菲利克斯 · 查看更多 »

八福堂

八福堂(כנסיית הר האושר,英语:Church of the Beatitudes)是以色列的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位于加利利湖湖畔的小山上,靠近塔布加和迦百农,由方济各会管理。 八福堂兴建在传统认为耶稣传讲山上宝训的地点 ,最迟在4世纪已吸引朝圣者来此朝圣。 目前的教堂建于1936-1938年,靠近4世纪拜占庭教堂遗址。平面为八边形,八个面分别代表天国八福 。八福堂主要使用戈兰高地和加利利湖地区常见的黑色火山石建造。该堂系墨索里尼委托建筑师Antonio Barluzzi设计。教宗保禄六世和若望保禄二世都曾来此访问并主持弥撒。.

新!!: 教宗和八福堂 · 查看更多 »

公认文本

公认文本(Textus Receptus,Received Text),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出版的希腊语新约文本,由天主教学者伊拉斯谟所编订,是印刷的文本,而非手抄的抄本。公认文本是宗教改革时期众多译本所依据的文本,著名的英语钦定版圣经,就是根据此文本翻译的。.

新!!: 教宗和公认文本 · 查看更多 »

共治

共治(Collegiality),是一种存在于同僚之间的协作性关系。它也被用来特指罗马天主教会中主教们和教皇共同参与的协作施政。.

新!!: 教宗和共治 · 查看更多 »

共济会

共濟會(Freemasonry),亦稱美生會,出现于18世纪西欧,自从1717年成立英格兰第一个总会所,至今其已经遍布全球。会员包括眾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有些要求申请者必须是有神论者,有些則接受無神論者申请。 共济会是一种非宗教性質的兄弟會,基本宗旨为倡导博爱、自由、慈善,追求提升个人精神内在美德以促进人类社会完善。陰謀論者認為,共济会是富人和权贵的阴谋组织,其有着不为人知的统治世界秘密计划,比如「新世界秩序」。.

新!!: 教宗和共济会 · 查看更多 »

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

新!!: 教宗和养心殿 · 查看更多 »

元惠宗

元惠宗妥懽貼睦爾(见《蒙古源流》、罗氏《黄金史》。;),清刊《元史》、清修《續資治通鑑》改譯托歡特穆爾,元朝廟號為惠宗,蒙古語稱號烏哈噶圖汗(;或),明朝諡號為順皇帝,又稱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逃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之後以他為首的北元繼續與明朝對峙。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新!!: 教宗和元惠宗 · 查看更多 »

克劳汀·盖因·德·唐森

克劳汀·亚历桑德琳·盖因·德·唐森(Claudine Alexandrine Guérin de Tencin) 法國女作家及文學事業贊助人。她與著名作家及政界人物過往甚密,從而成為18世紀社會知名人士。 唐森生于法国东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格勒诺布尔(Grenoble),父亲曾是议会的议长。克劳汀在她的父母愿望下自幼即當修女,戴上了面纱,但打破了她誓愿和成功,1714年教皇克莱蒙十一世正式获准她为从俗。 Category:法国作家.

新!!: 教宗和克劳汀·盖因·德·唐森 · 查看更多 »

克呂尼修道院

克呂尼修道院(abbaye de Cluny),公元910年由敬虔者威廉(William the Pious)在法国勃艮第索恩-盧瓦爾省克呂尼建立的天主教修道院。克呂尼修道院发起了天主教改革运动克吕尼改革,并在其后的二百多年對天主教會有極大的影响。 修道主義在本質裡認為:可以藉著逃離世界、禁慾修行的方式使人減滅罪惡本性,達臻聖潔。公元九世紀,經過幾百年修道院運動的蓬勃發展後,漸受當時社會腐敗風氣影響,成為虛有行儀,卻缺乏真正敬虔信仰的誠實心靈,反成為罪惡與黑暗交易的孕育之所。 亞奎丹公爵敬虔者威廉有感於此一教會現象並不榮耀上帝之名,於910年在法國東部離馬肯(Mâcon)不遠之地的克呂尼(Cluny),建立了新的修道院,即為克呂尼修道院。克呂尼修道院嚴格執行禁慾院規,之後有許多同型態的修道運動興起,並有許多已存在的修院亦轉型效尤,蔚為克呂尼運動(Cluny movement)。其振衰起弊、革新教會腐敗風氣之舉,成為其後兩百年改善教會屬靈光景的助力。克呂尼隱修院為一自治修院,不受任何政府或主教的制裁,僅受教宗塞尔吉乌斯三世保護。遵守圣本篤會規外,以嚴峻態度堅持禁慾修道應有的規範。歷任院牧皆為才能拔萃、品格高超之有賢之士。如第一任院牧伯爾諾(Berno,910年-927年在任)、第二任院牧俄多(Odo,927年-942年在任)等。 修道主義的基礎方法、原則或許被一些新教人士認為與聖經道理有所偏差,但它的動機卻是真純的想回轉到上帝面前,堪稱當代屬靈覺醒先驅。興盛之期,統管二千多所修院。於克呂尼改革家遭逢黑暗期(1056-1073),爲「反對平信徒授衣禮」而奮鬥不懈的希爾得布蘭(Hildebrand)--教宗額我略七世,即深受克呂尼運動的革新理想啟迪。.

新!!: 教宗和克呂尼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克勞迪奧·胡默斯

克勞迪奧·胡默斯(Cláudio Hummes,),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方濟各會會士及聖座聖職部榮休部長。.

新!!: 教宗和克勞迪奧·胡默斯 · 查看更多 »

克莱孟一世

教宗聖克勉一世(Sanctus Clemens PP.,),也被稱為“罗马的克勉”(Clemens Romanus;Saint Clement of Rome,基督新教译作“羅馬的革利免”),用來跟同名的亞歷山大的革利免作區分。他於88年4月26日-99年11月23日年间任教宗,罗马天主教的传统一般认为他是第四任教宗,也是基督教早期的使徒教父之一。.

新!!: 教宗和克莱孟一世 · 查看更多 »

克莱芒会议

克莱芒会议是1095年11月18日至28日期间,天主教会在法国克莱芒举办的一场宗教会议。教宗乌尔班二世于11月27日进行了演讲,号召基督教徒前去征讨东方的异教徒,夺回圣地,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克莱芒会议意在讨伐东方的异教徒失去的圣地(此处指占领拜占庭帝国的阿拔斯王朝的穆斯林),其中会议以夺回耶路撒冷为主要目的, 同时展示罗马正统天主教会对于希腊正统东正教的强大势力。 Category:法国天主教史 Category:基督教會議 Category:十字军东征 Category:1095年.

新!!: 教宗和克莱芒会议 · 查看更多 »

克萊孟大廳

克萊孟大廳(Sala Clementina;又譯革利免厅)是梵蒂冈城宗座宫殿的一个大厅,邻近圣伯多禄大殿,用作教宗接待室,在某些情况下,也用来举行各种仪式和典礼。它是由克勉八世兴建于16世纪,以纪念教宗克萊孟一世,圣伯多禄的第三位继任者。克萊孟大廳的墙壁覆盖着文艺复兴壁画和珍贵的艺术品。克萊孟大廳用来摆放教宗的遗体,供聖座的官员私人探视,例如在真福若望·保祿二世的葬礼上。此后,教宗的遗体将从克萊孟大廳穿越圣伯多禄广场到圣伯多禄大殿或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新!!: 教宗和克萊孟大廳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威甘·图米

克里斯蒂安·威甘·圖米(西班牙語:Christian Wiyghan Tumi:),是喀麥隆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杜阿拉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克里斯蒂安·威甘·图米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二世

克里斯蒂安二世(丹麦语:Christian 2.,)丹麦和挪威国王(1513年—1523年);瑞典国王(1520年—1521年)。他是最后一个以卡尔马联合的形式统治丹麦、挪威和瑞典三国的国王。.

新!!: 教宗和克里斯蒂安二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十世

教宗克勉十世(Clemens PP.,),原名Emilio Bonaventura Altieri,於1670年4月29日至1676年7月22日岀任教宗。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新!!: 教宗和克雷芒十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十三世

教宗克勉十三世(Clemens PP.,),原名Carlo della Torre Rezzonico,在位期間:1758年7月6日—1769年2月2日。.

新!!: 教宗和克雷芒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十一世

教宗克勉十一世(Clemens PP.,),原名Giovanni Francesco Albani,在位期間:1700年11月23日—1721年3月19日。.

新!!: 教宗和克雷芒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十二世

教宗克勉十二世(Clemens PP.,),原名Lorenzo Corsini,在位期間:1730年7月12日—1740年2月6日。.

新!!: 教宗和克雷芒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十四世

教宗克勉十四世(Clemens PP.),,原名Giovanni Vincenzo Antonio Ganganelli,在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當選成為教宗,1769年5月19日—1774年9月22日出任教宗。.

新!!: 教宗和克雷芒十四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七世

教宗克勉七世(Clemens PP.,),原名朱利奥·迪·朱利亚诺·德·美第奇(Giulio di Giuliano de' Medici),1513至1523年间担任樞機主教,1523至1534年担任教宗。 克勉七世是利奧十世之弟,在他的父亲朱利亚诺·德·美第奇被刺身亡后一个月出生,由他的伯父洛伦佐·德·美第奇抚养长大。.

新!!: 教宗和克雷芒七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七世 (對立教宗)

克雷芒七世(),原名Robert of Geneva,被反對教宗乌尔班六世的多位法國樞機選為教宗,在羅馬教廷之外另立亞維農教廷,引至教會大分裂。克雷芒七世被羅馬天主教會視為「偽教宗」,於1378年9月20日 - 1394年9月16日在位。.

新!!: 教宗和克雷芒七世 (對立教宗)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三世

教宗克勉三世(Clemens PP.,,),本名Paulino Scolari,於1187年12月19日—1191年3月27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克雷芒三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三世 (對立教宗)

克雷芒三世,原名Guibert of Ravenna,被反對教宗額我略七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立為教宗。羅馬天主教會視其為「偽教宗」,在位期間:1080年6月25日—1100年9月8日。 亨利四世和額我略七世因主教敘任權長期爭鬥。1080年,因額我略七世第二次絕罰亨利四世,亨利四世遂在布雷薩諾(Brixen)召開宗教會議廢黜額我略七世,並推選對立教宗克雷芒三世。1084年3月亨利四世佔領羅馬,額我略七世出逃。3月24日,克雷芒三世在拉特朗大殿正式登位。3月31日,克雷芒三世為亨利四世加冕。不過克雷芒三世和亨利四世很快被額我略七世請來的諾曼人趕出羅馬。 克雷芒三世其後力圖恢複在羅馬教廷的地位,並與額我略七世的繼任羅馬教宗:維克托三世、烏爾巴諾二世、帕斯卡二世對立,至1100年逝世於Cività Castellana均未如願。.

新!!: 教宗和克雷芒三世 (對立教宗)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九世

教宗克勉九世(Clemens PP.,),原名Giulio Rospigliosi,於1667年6月26日至1669年12月9日岀任教宗。 在他兩年任期內沒有值得注意的成就,在羅馬教廷與荷蘭天主教神學家康留斯·詹森爭執期間,法國教會拒絕譴責詹森。在亞琛的戰爭中,教皇克勉九世擔任斡旋人,周旋在法國、西班牙、英國和荷蘭之間。他在1669年逝世。.

新!!: 教宗和克雷芒九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二世

教宗克勉二世(Clemens PP.,),本名Suidger,於1046年12月25日—1047年10月9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克雷芒二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八世

教宗克勉八世(Clemens PP.,),原名Ippolito Aldobrandini,於1592年1月30日—1605年3月3日岀任教宗。 他曾为咖啡祝福,改变了欧洲基督徒不喝咖啡这种穆斯林饮料的历史。.

新!!: 教宗和克雷芒八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六世

教宗克勉六世(Clemens PP.,),原名Pierre Roger,於1342年5月7日—1352年12月6日岀任教宗。他是本篤會產生過的24位教宗之一。死於中世紀黑死病。.

新!!: 教宗和克雷芒六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四世

教宗克勉四世(Clemens PP.,1190年至1200年间某年的11月23日—1268年11月29日),本名Gui Faucoi le Gros,於1265年2月5日—1268年11月29日岀任教宗,是第7位法國籍教宗,而在他死後,發生了教會史上最著名且長達三年時間的宗座從缺期。.

新!!: 教宗和克雷芒四世 · 查看更多 »

克提·卡爾松

克提·卡爾松()是一位瑞典神職人員、外交家、軍事領袖及政治家,出自瑞典著名的瓦薩家族,是卡爾·克里斯謝因松(瓦薩)和妻子來自丹麥貴族的埃芭·埃里克斯多塔的兒子。在卡爾馬聯盟時期曾擔任瑞典國家執政(1464年12月26日-1465年8月11日)。 克提·卡爾松於1454年8月報讀羅斯托克大學,其後於1455年6月16日入讀魯汶大學。當他完成碩士課程後回到瑞典,在烏普薩拉教區當上法政牧師,當時他的表兄小延斯·本格特松是烏普薩拉教區主教。當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於1457年成為瑞典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欽點克提·卡爾松為林雪平教區助理主教。1458年4月,當上一任主教去世後,年僅25歲的克提·卡爾松被選為林雪平教區主教。教宗庇護二世於1459年9月24日正式確認和授權,但是要等待到1460年3月才收到羅馬教廷的正式批准 Nordisk Familjebok, 2nd ed.

新!!: 教宗和克提·卡爾松 · 查看更多 »

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Kraków,;Krakau,克拉考)是波蘭第二大城市,為小波蘭省首府,也是波蘭的舊都。位於波蘭南部,鄰近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維斯瓦河貫穿市區,全市人口約76萬人。在波蘭歷史上,克拉科夫自1038年起成為首都,直至1596年遷都華沙為止Jagiellonian University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 "A Very Short History of Kraków", see: ;波蘭在1795年至1918年期間,則以該城為中心先後建立了克拉科夫自由市及。其擁有非法定的城市全銜,稱為(Stołeczne Królewskie Miasto Kraków)AGH, ACK Cyfronet.

新!!: 教宗和克拉科夫 · 查看更多 »

前田萬葉

前田 萬葉()是天主教日本籍樞機。也曾是大阪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前田萬葉 · 查看更多 »

創世記

《创世记》(בראשית,意為“在开始之时”;唐朝景教譯《渾元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传统上远古的近东地區通常以书的首几个字为该书的名字。.

新!!: 教宗和創世記 · 查看更多 »

創造論

創造論或称創世論、神創論(Creationism),常見於古代人類紀錄與「外來」智慧對話的典籍記載。創造論者普遍相信人類、生物、地球及宇宙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超自然的生物創造,通常為神、上帝或造物主,亦有關於外星人的創世論。另有說法認為,只要是時間或空間上的連續實體即具有創造的可能。不同宗教典籍及民族都各有創造論的敘述。.

新!!: 教宗和創造論 · 查看更多 »

勞倫特·蒙森沃·帕辛亞

勞倫特·蒙森沃·帕辛亞(法語:Laurent Monsengwo Pasinya:),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金沙薩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勞倫特·蒙森沃·帕辛亞 · 查看更多 »

勃列日涅夫之死

1982年11月10日,苏联共产党第三任总书记、苏联第五位最高领导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在多年痼疾之后死于心脏病,享年75岁。11月11日,官方正式通过苏联的电台和电视台发布他的死讯。经过5天的全国哀悼后,苏联官方为其举行国葬,并将之葬于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接替勃列日涅夫出任总书记的尤里·安德罗波夫被任命为勃列日涅夫治丧委员会主席。勃列日涅夫的葬礼于11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 葬礼邀请了32位国家元首、15位政府首脑、14位外国使节和4位王子出席。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拒绝参加,但派遣了时任副总统乔治·老布什出席。安德罗波夫、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夫和一位工人代表在葬礼上发表了演讲。.

新!!: 教宗和勃列日涅夫之死 · 查看更多 »

勒班陀戰役

勒班陀戰役(勒潘托戰役,Batalla de Lepanto;Battaglia di Lepanto;İnebahtı Deniz Muharebesi,1571年10月7日),或譯勒潘托海戰、勒潘陀海戰,是以西班牙帝國、威尼斯共和國为主力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艦隊與鄂圖曼帝國海軍在希臘爱奥尼亚海展開的一場海戰。神聖同盟艦隊在海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鄂圖曼帝國海軍自勒班陀的海军港口出发向西,与自西西里墨西拿出发向东航行的神聖同盟舰队遭遇。 神圣同盟(Holy League)是由教宗庇护五世主导成立的联盟,包括许多欧洲天主教海洋国家。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和威尼斯共和国的一致同意下,神聖同盟艦隊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同父異母的弟弟,奥地利的唐胡安統領。Paul K. Davis, 100 Decisive Battl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勒班陀战役是西方自古典时代以来最大的海战。在海战史上,勒班陀战役标志着历史上最后一场以桨帆船为主的大型海战。这场战役在本质上是一场“甲板上的步兵战斗”。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盖伦帆船和战列线战术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取代了桨帆船在海战中的主力战船地位,开启了“”。 神圣同盟的胜利对欧洲和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具有重要影响。勒班陀战役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军事扩张的转折点,尽管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后仍延续了一个世纪。由于在战术上的相似与同样保护欧洲免于帝国扩张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勒班陀战役被与萨拉米斯战役对比。在当时被宗教改革带来的宗教战争撕裂的欧洲,勒班陀战役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它巩固了腓力二世作为基督教信仰守卫者的地位。.

新!!: 教宗和勒班陀戰役 · 查看更多 »

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Sola fide,天主教译作因信成義,或称作唯獨信心、唯獨因信稱義),是路德宗教會、甚至整個基督新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因信”意为凭借「信心」,“称义”意为「被上帝判為無罪」Keller, Brian R.,, p7, "The Greek verb for 'justified' means that a judge declares people 'not guilty' of all charges.

新!!: 教宗和因信稱義 · 查看更多 »

因斯布鲁克

因斯布鲁克(德语:Innsbruck)位于奥地利西部群山之间的因河畔,是蒂罗尔州的首府。穿越阿尔卑斯山通往意大利南蒂罗尔地区的布仑纳隘道从这里开始。因斯布鲁克的名字来自于因河和德语中的Brücke(桥)。因斯布魯克是奥地利第五大城市,整个都市地区约有18.4万居民。 因斯布鲁克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于1964年和1976年两次在此举办。 慈善组织SOS儿童村总部即位于因斯布鲁克。.

新!!: 教宗和因斯布鲁克 · 查看更多 »

国际法

國際法(Le droit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Law,原稱万国法)又稱國際公法,是主權国家國與國之间的法律。國際法不同於國家的法律制度,因為它主要的適用對象為國家而非公民,是規範政府组织之間关系的规则,有時也包括民族意識的法人和自然人等。國際法較無法約束各個國家,因為無法保障其法律體系始終順利運作,因此缺乏有效制裁違法國家的制度。 早期西方世界並不承認國際法存在,19世纪的英国法學家奥斯丁認為該法律僅其是一种實在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強制力。目前各国对国际法法律地位的承认和国际间所发生的贸易摩擦也時常被援引国际法进行解决,因此国际法的法律地位已经獲得多數國家承認,但是國際社會中並沒有具备制裁违法国家实力的世界政府可以解釋與執行,因此常被解釋爲國與國之間條約的国际私法概念所混淆以求维系既成的格局。.

新!!: 教宗和国际法 · 查看更多 »

图拉真柱

图拉真柱(COLVMNA·TRAIANI,Colonna Traiana,Trajan's Column),或译作图拉真凯旋柱,图拉真纪功柱,位于意大利罗马奎里纳莱山边的图拉真广场,为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所立,以纪念图拉真胜利征服达西亚。该柱由大马士革建筑师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洛斯建造,于113年落成,以柱身精美浮雕而闻名。 圖拉真柱淨高30米,包括基座總高38米。柱身由20個直徑4米、重達40噸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壘成,外表由總長度190米浮雕繞柱23周;柱體之內,有185級螺旋樓梯直通柱頂。根據古幣的描繪,早期圖拉真柱的柱冠為一隻巨鳥,很可能是鷹,後來被圖拉真塑像代替,漫長的中世紀奪去了圖拉真塑像。1588年,教皇西斯都五世下令以聖彼得雕像立於柱頂至今。.

新!!: 教宗和图拉真柱 · 查看更多 »

四川基督教

四川基督教.

新!!: 教宗和四川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四角帽

四角帽 (Biretta)是一種呈正方形、無沿、三邊有棱、有時頂攢叢毛的帽子。常見於天主教神職人員 (教宗另外戴絨帽)。另外聖公宗的聖品人亦採用之,也是海峽群島的律師傳統服飾的一部份。 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四角帽出現的場合已經減少; 除了在天主教傳統主義的脫利騰彌撒主禮進台時用,目前多數作為主教一級大禮服的一部分。.

新!!: 教宗和四角帽 · 查看更多 »

倫敦七七爆炸案

倫敦七七爆炸案,是指於2005年7月7日早上交通尖峰時間在英國倫敦連環發生至少7次爆炸案,數個倫敦地鐵站及數架巴士爆炸,共造成56人死亡(包括四名实施爆炸者),傷者逾百。英国政府和首相托尼·布莱尔将事件定性为恐怖主义袭击。 爆炸在倫敦獲得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不足一日後發生,同時在蘇格蘭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正在舉行。事發後,伦敦地铁全部关闭,市中心公车停运,而各飛机场仍然运作正常。伦敦本地的通信网络虽然正常运转,但是由于信号拥挤,已经限制了部分通信。兩星期後的7月21日,在倫敦又发生三起不同地鐵站遭袭事件,而一輛行驶中的26路公车則懷疑遭到槍擊。.

新!!: 教宗和倫敦七七爆炸案 · 查看更多 »

「天主的教會」宗座委員會

天主的教會」宗座委員會(Pontificia Commissio Ecclesia Dei)是羅馬教廷附屬的一個宗座委員會,於1988年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經由自動手諭《天主的教會》建立,任務是推行與團體聖庇護十世司鐸兄弟會的握手言和。在2007年後又被給予協助各地區主教維護傳統拉丁彌撒的任務。現任主席由信理部部長格哈德·路德維希·繆勒樞機兼任。.

新!!: 教宗和「天主的教會」宗座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個別教會

個別教會(Particular Church;ecclesia particularis)或稱地區教會,是天主教會的一種分類。.

新!!: 教宗和個別教會 · 查看更多 »

Cars 2:世界大賽

《Cars 2:世界大賽》(Cars 2)是一部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並由華特迪士尼發行的3D電腦動畫電影。它是2006年的電影《汽車總動員》的續集,北美上映日期是2011年6月24日。《料理鼠王》的製作人(Brad Lewis)為該片的導演,而製作人則是約翰·拉薩特。這部影片的劇情主要是敘述主角閃電麥坤(Lightning McQueen)以及拖線(Mater)環遊世界的經歷。可是,這部電影雖然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但得到的好評比皮克斯的其他作品較少。.

新!!: 教宗和Cars 2:世界大賽 · 查看更多 »

皮埃特羅·達·科爾托納

埃特羅·達·科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十七世纪意大利的雕塑家、建筑師和画家。原名Pietro Berrettini,因出生在科尔托纳镇而得到科尔托纳的名号。他是意大利巴洛克鼎盛时期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是位於羅馬巴貝里尼宮大廳的壁畫《神意与乌尔班八世的颂赞》。.

新!!: 教宗和皮埃特羅·達·科爾托納 · 查看更多 »

皮科罗米尼家族

科罗米尼家族(Piccolomini)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著名家族之一。是锡耶纳商人家族,拥有一个发达的商业网络,从港口城市热那亚和威尼斯,一直延伸到法国和德国。他们还在不动产上有重要投资。.

新!!: 教宗和皮科罗米尼家族 · 查看更多 »

皮翁比诺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列出了皮翁比诺邦国各统治者的名单。皮翁比诺邦国存在于1399年至1805年,1594年升为亲王领地。1805年被拿破仑占领整合为卢卡和皮翁比诺亲王国。1814年并入托斯卡纳大公国。.

新!!: 教宗和皮翁比诺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皮雅斯特王朝

雅斯特王朝(Piastowie)是波兰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名稱源自传说中的波兰部族领袖車輪匠皮雅斯特。从962年起,这个王朝的成员们以大公或国王的名义,断断续续地统治着波兰,直至1370年王朝绝嗣。 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大公是梅什科一世,他也是第一个大致统一现今波兰领土的人。梅什科一世使波兰成为天主教国家(966年)。梅什科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在临终前由教皇加冕为国王(第一次使用国王称号,1025年)。后来由于王权衰落,贵族割据及王朝向神圣罗马帝国称臣,国王称号被取消(1079年)。1320年,皮雅斯特王朝成员瓦迪斯瓦夫一世重新统一波兰。瓦迪斯瓦夫一世与德国骑士团进行长期斗争。瓦迪斯瓦夫一世之子卡齐米日三世是皮雅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个男性,他死后,根据王朝贵族协议,波兰王位传给匈牙利的安茹王朝。皮雅斯特王朝的别支继续在马素比亚公国以及西里西亞的其他公国执政,直至1675年最后一位西里西亚公爵,乔治四世威廉,逝世,结束皮雅斯特王朝在中欧地区的统治。.

新!!: 教宗和皮雅斯特王朝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教宗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皇家圖書館

皇家圖書館(Royal Library)是指:.

新!!: 教宗和皇家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教宗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皇帝行宫 (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行宫(Kaiserpfalz,),或皇家宫殿(Königspfalz),),是指中世纪前期到中世纪中期遍布神圣罗马帝国的一系列供帝国皇帝临时居住和行使权力的宫殿和城堡。和中国皇帝类似,有时皇帝会住在地方领主家中,此时领主有义务接驾(德语:Gastungspflicht)为皇帝一行人提供食宿。.

新!!: 教宗和皇帝行宫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玫瑰之名

《玫瑰之名》(Il nome della rosa、The Name of the Rose、玫瑰的名字、玫瑰之乱)是意大利符号学家与小说家翁贝尔托·埃可(Umberto Eco)的神秘探案小说,出版於1980年,亦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该书出版后迅速获得评论界和普通读者的一致认同。目前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销售量超过1600万册。.

新!!: 教宗和玫瑰之名 · 查看更多 »

玫瑰经

《玫瑰经》(Rosarium Virginis Mariae),于15世纪由聖座正式颁布,是天主教徒用於敬禮圣母玛利亚的禱文。“玫瑰经”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osarium”,意为“玫瑰花冠”或“一束玫瑰”。“Rosa”意为玫瑰。此名是比喻连串的祷文如玫瑰馨香,敬献于天主与圣母身前。.

新!!: 教宗和玫瑰经 · 查看更多 »

现任主权国家君主列表

君主是君主制国家的国家元首,在君主制之下,一国或一政治实体由一人统领,其职位通常以世袭制继承,并统治终身或至其逊位。君主可为独裁者(如在君主专制之下),亦可为实行传统权威,只保留少量,并将国家的实际权力交托予立法机构及/或内阁行使的象征式元首(如在君主立宪制之下)。在一些设有官方宗教的国家内,该国君主同时也会与其国教相关联。多数国家同时只会有一名君主,除非君主在位时未成年、缺席或缺乏行为能力,此时可由留守负责处理君主的事务。在一国内同时存在两个君主共同统治的状况称为,此制度现今为安道尔所采用。 君主各有其头衔和敬称,多数时候来源于传统,并由国家宪法所保障。君主可有诸多头衔,例如“国王”和“女王”、“亲王”和“女亲王”、“皇帝”和“女皇”等。其头衔在当地语言中各自不同,但如下列表将会将其尊号和头衔通过最通用的英语汉译法表示出来。罗马数字(汉语中以“世”表示)在通常情况下将用于区分同名君主。 在政治和社会文化研究中,君主制通常与世袭统治相关。历史上和当代的多数君主都出生并成长于皇室中。继承人由一系列不同方式决定。例如近亲、长子继承或兄终弟及。现代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 马来西亚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两个特殊的君主制国家。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是由统治者会议在九个州的世袭统治者中选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统,亦是由选举产生。这种方式被称为選舉君主制。这些体制与传统的君主制概念不同,但由于其保有一些相关的君主制特性,因此也被归类为君主制。许多君主制体系则是世袭制和选举制的结合,在这些体系下,继承人的选举或提名受限于。 下表的君主都为主权国家的统治者,统治一国构成区域或文化或传统政体的君主将列于之下,现今对已废除的王位的宣称者则列于王位觊觎者之下。.

新!!: 教宗和现任主权国家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玻璃艦隊

《玻璃艦隊》(ガラスの艦隊),是GONZO製作的电视动画,由朝日放送和朝日電視台在2006年播出,原定播放26集。朝日只播放23集,後來將後面數集剪成第24集再播放。因此部份劇情交代不清。.

新!!: 教宗和玻璃艦隊 · 查看更多 »

玻里加·潘高

玻里加·潘高(英語:Polycarp Pengo:),是天主教坦桑尼亞司鐸級樞機。也是達累斯薩拉姆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玻里加·潘高 · 查看更多 »

王爵

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僅次於整個國家的君主,高於公爵。中国近代最高等级的王爵称为亲王,因此“亲王”也用来翻译西方君主制国家相应的爵位。王爵和作为君主称号的“王”有所不同,前者是君主授予的爵位,而后者是一国的君主。.

新!!: 教宗和王爵 · 查看更多 »

王振鵠

王振鵠(),河北濮陽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天主教徒。 曾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擔任圖書館學課程,曾任台灣國立中央圖書館館長12年。1987年3月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聖思維爵士」。.

新!!: 教宗和王振鵠 · 查看更多 »

王愈榮

王愈荣(Joseph Wang Yu-jung:),江苏丹阳人,罗马天主教主教,曾任天主教台中教區主教及衛道中學、靜宜大學、輔仁大學董事長。.

新!!: 教宗和王愈榮 · 查看更多 »

玛丽一世 (英格兰)

麗一世(Mary I,),是英格蘭和爱尔兰女王、都铎王朝第四位和倒数第二位君主(1553年7月6日-1558年11月17日,实际上任日為7月19日)。 她於其同父異母弟弟愛德華六世死後繼承其王位,並再次於英格蘭內恢復羅馬天主教(舊教),取代她父親亨利八世提倡的盎格魯教派(新教),過程中,她下令燒死約300名宗教異端人士,得名「血腥瑪麗」。 最終,瑪麗苦心經營的羅馬天主教在她死後,被繼任的伊莉莎白一世以新教所取代。.

新!!: 教宗和玛丽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玛丽二世 (英格兰)

麗二世(Mary II,),自1677年11月4日起出任奧蘭治王妃,自1689年2月13日起出任英格兰、苏格兰與爱尔兰女王,至逝世时为止。玛丽的羅馬天主教父亲詹姆斯二世及七世在光荣革命中遭废黜,未几同为新教徒的玛丽与夫婿兼表兄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登基分别成为女王和国王,并在不久后签署《權利法案》。瑪麗在1694年死後,威廉便成了英伦的單一統治者。史學界普遍將夫妻倆的共治稱做「」。 瑪麗並不熱衷於統治,當丈夫威廉留在英格蘭時,她總是退居幕後,把大部分的權力讓與威廉;然而,當威廉到海外忙於軍事戰役時,瑪麗仍舊得獨自統治英伦,事實證明她是一位強大、果決、有力的統治者。當威廉動員英伦人物力進行反法的大同盟戰爭(1688-1697年)時,他發現自己在英伦的合法性不足,只有依靠廣受人民愛戴的瑪麗,才能夠有效地在議會發揮影響力,進行擴軍加稅。瑪麗身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統治者,對國教會的事務十分積極、活躍;她以自身品行作出良好表率,改善了1660年代以來的不良風俗。史學家認為,儘管她與丈夫共有王位,瑪麗主要仍是獨自行使其權力。.

新!!: 教宗和玛丽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玛理诺一世

教宗馬林一世(Marinus PP.,本名、生卒地、生年不詳,884年5月15日卒於羅馬),於882年12月16日—884年5月15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玛理诺一世 · 查看更多 »

玛理诺二世

教宗馬林二世(Marinus PP.,),本名不詳,於942年至946年出任教宗。.

新!!: 教宗和玛理诺二世 · 查看更多 »

玛蒂娜·斯托赛尔

玛蒂娜·斯托塞尔(Martina Stoessel,),是一位阿根廷女演员、舞蹈艺人、歌手及模特。她因在迪士尼频道推出的原创剧集《音樂情人夢》中饰演角色而广为人知。此外,她还演唱了《冰雪奇缘》拉美西班牙语版主题曲《我自由了》("Libre Soy")。.

新!!: 教宗和玛蒂娜·斯托赛尔 · 查看更多 »

火葬

火葬俗称“火化”、“熟葬”或“焚尸”,是一種處理屍體的方式,具體而言是以矯形的方式把屍體燒成灰烬,然後安置在容器中、埋於土中、撒於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2007-04-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殷亮。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蘭教和基督宗教則盛行土葬。自從二十世紀開始,火葬在世界各地得到提倡,以節約日益紧张的耕地。中國大陸為47.1%(2015年),美國為26%,韓國為74%,日本為99.85%(2008年),台灣為95.65%(2015年),瑞典及丹麥火化率皆達75%,英國為72.45%,紐西蘭70%,澳洲則為65%。.

新!!: 教宗和火葬 · 查看更多 »

獸名數目

名數目是一個記載於《聖經》的《啟示錄》(思高本譯為《默示錄》)的特別數目,與「獸名印記」有關。最廣為人知的獸名數目是數字666。.

新!!: 教宗和獸名數目 · 查看更多 »

班杰明·威尔斯·牛顿

班杰明·威尔斯·牛顿(Benjamin Wills Newton,1807年12月12日,英国普利茅斯—1899年6月26日,英国Tunbridge Wells)是一位英国福音布道家、圣经教师,是普利茅斯弟兄会的influential人物。起初他是约翰·纳尔逊·达秘亲密的朋友,但是后来因为教义问题发生冲突,导致弟兄会运动在1848年分裂为开放弟兄会和 闭关弟兄会。.

新!!: 教宗和班杰明·威尔斯·牛顿 · 查看更多 »

現存教宗塚墓列表

教宗(或譯教皇)是羅馬主教與羅馬天主教會的領袖。現存約100座教宗塚墓,象徵紀念自聖彼得至聖若望·保祿二世,不到一半人數的已故教宗(共264位)。.

新!!: 教宗和現存教宗塚墓列表 · 查看更多 »

理诺

教宗聖理諾(Sanctus Linus PP.,),為羅馬公教會羅馬城第二任教會領導者。羅馬天主教會視其為承繼聖伯多禄的第二任教宗。但一些新教學者視其為第一任羅馬主教,由聖保祿任命,記於使徒宪典(Apostolic Constitutions)。.

新!!: 教宗和理诺 · 查看更多 »

督主教

督主教(Exarch)是種在東方禮儀教會,如東方正教會及東儀天主教會,常見的神職人員職銜。意指代表某位宗主教管理某個地區的主教,在某些情況下則是管理數個教區但尚未足以成為宗主教的主教頭銜。而在東儀天主教會,此一職稱常常等同於宗座代牧一職 ,但除了代表教宗外,也有代表特定東儀天主教宗主教或是大總主教者,負責代表上述三者管理一個尚未足以成為教區的地方教會,值得注意的是此職在東儀天主教不一定是由主教品神職人員擔任。.

新!!: 教宗和督主教 · 查看更多 »

破船喷泉

船喷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意大利罗马的一个淡水喷泉,巴洛克式,位于西班牙阶梯下面的西班牙广场。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在1598年台伯河洪水后下令建造,彼得·贝尼尼和济安·贝尼尼父子最终在1627年将其完成。 廣場中央的破船噴泉,則是16世紀的作品,由教宗巴貝尼尼烏巴諾八世委託貝尼尼所做的,為廣場增加了歡樂和流動感。 優雅的破船噴泉其實是貝尼尼的父親彼得貝尼尼(Pietro Bernini)改建的。原先的噴泉小小的並不起眼,而且水壓小的緣故,所以就連噴泉的水都是細細小小的,彼得將原來的噴泉外圍作了一條半淹在水池中的船,噴泉的水於是先流入破船,再從船的四邊慢慢溢出,加上整座噴泉幾乎只和街面一般高,感覺就真的很像是漏水的船即將沉入地底下。 網址 英国诗人约翰·济慈去世前选择在喷泉旁住宅居住。.

新!!: 教宗和破船喷泉 · 查看更多 »

神圣同盟

圣同盟()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由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三个君主制国家的国王于1815年9月26日在巴黎会晤时建立的一个同盟。欧洲大多数国家后来参加了这个松散的政治组织。.

新!!: 教宗和神圣同盟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教宗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僕

僕(Servus Dei;Servant of God),即神的僕人,在許多宗教中都使用的稱號,也用來表彰他們信徒的虔誠。在天主教會中,稱為天主之僕,是一個特別的稱號,是天主教封聖程序中對於確認生前信仰虔誠的候選者的稱呼,在此之後有可能被進一步授與可敬者、真福者封號,最後得以封聖。在東方正教會中,所有的信徒都被稱為神僕。 希伯來文名字奧巴底亞(עבדיה,Obadiah),阿拉伯文名字阿布度拉(عبد الله,;Abdullah或Abdallah),德文名字歌德沙克(Gottschalk),原義都是神的僕人。.

新!!: 教宗和神僕 · 查看更多 »

神童布鲁诺

《神童布鲁诺》(Bruno, 北美VHS以及DVD标题为: The Dress Code)是一部2000年的电影,由亚历克斯·D·林兹和雪莉·麦克雷恩主演。到2013年为止,此片是首部也是唯一一部由雪莉·麦克雷恩导演的作品。Salamon, Julie.

新!!: 教宗和神童布鲁诺 · 查看更多 »

神聖同盟 (1571年)

聖同盟(Liga Sancta;Liga Santa;Lega Santa)是教皇庇護五世主導的聯盟,包括許多天主教海洋國家,除了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神聖同盟打算打破奧斯曼人對東地中海的控制,並於1571年5月25日正式開始,在勒班陀戰役擊敗鄂圖曼帝國海軍。 成員包含:.

新!!: 教宗和神聖同盟 (1571年)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教宗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神权共和时期

所谓神权共和时期指神权与俗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个伦理—宗教的权威实体下的共和来维系统治结构的时期。 历史上的例子:.

新!!: 教宗和神权共和时期 · 查看更多 »

神權政治

權政治是以宗教信仰作為政治的主導的政治體制。此概念自古有之,譬如,尊奉伊斯兰教法的伊斯兰国家,沙烏地阿拉伯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等。 中世紀時代歐洲也是屬於天主教神權政治,在教權大於政權的年代,教宗的權力很大,足以支配、壟斷整個歐洲的政治、軍事、社會甚至經濟。.

新!!: 教宗和神權政治 · 查看更多 »

神曲

曲(意大利语:Divina Commedia,英语:Divine Comedy),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创作的长诗。.

新!!: 教宗和神曲 · 查看更多 »

祿嘉·穆列尚

祿嘉·穆列尚(Lucian Mureșan,),是現任及首任弗格拉什與阿爾巴尤利亞大總主教,他也是希臘禮天主教與合一的羅馬尼亞教會最高負責人。.

新!!: 教宗和祿嘉·穆列尚 · 查看更多 »

禁書目錄

《禁書目錄》(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是一份禁书目錄,收录了曾被羅馬教廷判定為具「危險性」或內容有害於天主教徒的信仰和道德的書籍。凡在《禁書目錄》之列的書籍或著作,都嚴禁印刷、進口和出售。《禁書目錄》是審查制度的衍生物,用于防止信徒閱讀到被天主教會認為不道德、含有錯誤神學觀點和導致腐敗行為的書籍。《禁書目錄》於1559年首度發表,共32修訂版,1966年6月14日被教宗保祿六世廢止。.

新!!: 教宗和禁書目錄 · 查看更多 »

福卡斯

福卡斯(Flavius Phocas Augustus;Φωκᾶς,Phokas,)是一位拜占庭帝国皇帝(602-610年在位)。.

新!!: 教宗和福卡斯 · 查看更多 »

福尔图纳托·巴尔代利

福爾圖納托·巴爾代利(Fortunato Baldelli:),是意大利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曾是聖座聖赦院院長。.

新!!: 教宗和福尔图纳托·巴尔代利 · 查看更多 »

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列表

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或称全球最具权力人物)的评选始于2009年,由美国《福布斯》杂志根据总收入、媒体排名及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排名后制定的。每一亿人口设一席位,2009年有67位,2010年有68位,2011年有70位,2012年有71位,2013年有72位,2014年有72位。 注:2017年没有发布榜单。目前最新的榜单在2018年5月8日发布。.

新!!: 教宗和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福阿德·特瓦爾

福阿德·特瓦爾(Fouad Twal、البطريرك فؤاد طوال:),是是天主教的巴勒斯坦總主教,2008年6月擔任為拉丁禮耶路撒冷榮休宗主教。他更任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大團長。.

新!!: 教宗和福阿德·特瓦爾 · 查看更多 »

禧年 (基督教)

禧年(Iobeleus,יובל ,Jubilee),又稱為聖年(Holy year),是基督教中特別年份,世人的罪在這個年份中會得到寬恕。根據舊約聖經《肋未紀》中的規定,猶太人建立了禧年的傳統,後被基督教會沿襲。在天主教中,禧年的到來由教宗宣布。目前天主教會固定每25年舉行一次,教宗也可以自行指定某年份為禧年。.

新!!: 教宗和禧年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秃头查理

查理二世(Charles II le Chauve,),加洛林王朝的法兰克人的国王(843年—877年在位),自875年為「罗马人的皇帝」。.

新!!: 教宗和秃头查理 · 查看更多 »

科穆宁王朝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学家用于描述中世纪时期主体民族为希腊人、主要语言为希腊语、定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部罗马帝国,在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帝国的东部一直存在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在拜占庭的历史中,1081年至1185年这段帝国在科穆宁家族统治下时期被称作科穆宁王朝。此期间先后5位科穆宁皇帝总共统治帝国104年,努力支撑着帝国,并复兴了帝国的军事、经济与政治地位,尽管在一些方面最终并未完全恢复到4-6世纪时期甚至是马其顿王朝的地位,他们的成就被称为“科穆宁中兴”。 处于科穆宁王朝的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对圣地的十字军国家的历史有着关键作用,阿莱克修斯一世向西方求援的外交行动在十字军东征的发动上起了关键的直接作用,而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则对十字军国家有着重大的直接政治、经济上的影响。 此外,同时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近东的其它地区、地中海世界、东欧甚至西欧施加了大量其它影响。在科穆宁王朝期间,以拜占庭为代表的东部基督教世界与包括十字军国家的“拉丁”西部基督教世界的交流达到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史无前例的高峰阶段。威尼斯共和国与其它的意大利商业共和国的商人大量定居于帝国境内,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约60000至80000拉丁人,与他们伴随的是曼努埃尔雇佣的大量拉丁雇佣兵。这些人实际上也反过来帮助拜占庭科学、艺术、文学与文化传播遍及了整个西欧。特别的是,拜占庭艺术在科穆宁王朝期间对西欧艺术及未来的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深远。 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显著影响。通过收复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帝国阻挡了突厥人向欧洲进军的步伐超过2个世纪。此时期的再征服行动也为后来的拜占庭继承国尼西亚帝国和特拉比松帝国提供了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修建的大量工事的部分仍持久地矗立在地平线上,今日仍然可以看到。.

新!!: 教宗和科穆宁王朝 · 查看更多 »

科爾馬克·墨菲-奧康納

科爾馬克·墨菲-奧康納(Cormac Murphy-O'Connor:),是英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威斯敏斯特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科爾馬克·墨菲-奧康納 · 查看更多 »

科隆

科隆(Köln, ;1919年前德语也拼写为Cöln),是德國第四大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科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知识中心。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筑遗产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而闻名。 1850年科隆的人口超过十万,在德国算作大城市。加上其第二住址在科隆的人其居民数今天超过一百万。 科隆也有天主教大主教,是天主教科隆大主教座堂所在地。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非官方象征。 43%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8%信奉新教,39%信奉其他宗教。直到二战从东德涌来的大量难民,罗马天主教徒一直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2005年,科隆见证最大的天主教青年盛会。第二十届世界青年日从8月15日星期一到8月21日星期日在科隆举办。 科隆位于欧洲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与莱茵河的交叉口上。莱茵河是欧洲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国铁路交通最繁忙的枢纽。它的内河港口是欧洲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 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创造艺术的一个中心。它的狂欢节非常有名,此外它还是许多协会的驻地。在20世纪的后半叶科隆从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今天科隆是一个媒体中心,市内还建造了许多新的办公楼。科隆的保险业也有跨地区性的意义。 科隆还以当地的“科隆啤酒”(Kölsch)闻名,Kölsch也是科隆方言,一句笑话说Kölsch是世界上唯一能喝的语言。科隆也是科隆香水或古龙水的发源地。 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市内共有85,183名入册的大学生,占市民总数的8.5%。科隆的外国人数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内有175,515名外国籍居民,占市民总数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国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长的多文化熔炉的传统。科隆人素来以开放、自由和宽容著称。 柏林和科隆是两个以接受同性恋文化闻名的城市。科隆在这方面历史悠长,很长时间以来科隆是德国同性恋运动的重要阵地。即使有些事情柏林都有些收敛,科隆却以此为荣,并以德国最大的同性恋群体(著名的例如克里斯多佛大街日)自豪。每年七月间,同性恋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游行(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游客),这里已经成为多个不同同性恋组织(LGBT)和他们活动的基地。.

新!!: 教宗和科隆 · 查看更多 »

科隆大学

科隆大学(德語:Universität zu Köln),是一所位于德国科隆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科大于1388年由教宗签字建立,为现今德国第二古老的大学。.

新!!: 教宗和科隆大学 · 查看更多 »

科隆主教座堂

科隆主教座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新!!: 教宗和科隆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科隆納家族

科隆納家族(Colonna)或譯科隆那、柯隆那,是一個義大利貴族家族,在中古世紀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擁有強大的勢力,該家族成員包括教宗馬丁五世、至少20位樞機以及多位政治領袖。該家族因與奧爾西尼家族——另一個羅馬強大家族的紛爭而為人所知,直到1511年由教宗儒略二世發布的一份教宗詔書後他們停止了鬥爭。1571年兩個家族的首領分別迎娶了西斯都五世的兩位姪女。科隆納在義大利語的意思為「柱子」,所以他們將柱子作為家族徽章。.

新!!: 教宗和科隆納家族 · 查看更多 »

科斯坦察 (西西里女王)

科斯坦察(),作为西西里诺曼王朝诸王的女继承人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的皇后,1194年-1198年为西西里女王,1194年-1197年与其夫共治,1198年与其年幼之子腓特烈二世共治。.

新!!: 教宗和科斯坦察 (西西里女王) · 查看更多 »

科普特禮天主教亞歷山大宗主教列表

科普特禮天主教亞歷山大宗主教(Coptic Catholic Patriarchs of Alexandria),是領袖是科普特禮天主教會的提高領導人。宗主教他是由總主教和主教選擇產生的。當新任宗主教在當選時需由教宗任命。宗主教的總部與宗主教教座設於埃及首都開羅郊區納賽爾城的埃及聖母堂。宗主教管理的教座教區是亞歷山大宗主教區。 在1741年,罗马教廷為希望與科普特基督徒共融建立了科普特禮天主教亞歷山大宗座代牧區。後來在1895年被升為一個宗主教。.

新!!: 教宗和科普特禮天主教亞歷山大宗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科普特禮天主教會

科普特禮天主教會(Coptic Catholic Church;الكنيسة القبطية الكاثوليكية)是一個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屬於亞歷山大禮儀式傳統的個別教會,易言之是承認天主教教宗權威的科普特禮儀教會。以歷史而言他們是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的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該教會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易言之他們承認羅馬教宗的領袖地位。現在它的信徒主要分布在埃及。 科普特禮天主教會由天主教科普特禮宗主教為首領,同時身兼科普特禮天主教亞歷山大教區正權主教。現任的科普特禮宗主教為易卜拉希姆·伊薩克·西德拉克,宗主教座堂為位於開羅郊區納賽爾城的埃及聖母堂。.

新!!: 教宗和科普特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空位期

位期(Interregnum)是政府、組織或社會秩序中斷的時期。例如指一個君主離任和其繼承人繼任之間的時期。 除去議會制國家的懸峙國會以外,此名詞(interregnum)在英語中也可以指美國總統換屆期,這時總統雖還有權力,但已是跛腳鴨。.

新!!: 教宗和空位期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哈塔米

罕默德·哈塔米(波斯语:سید محمد خاتمی,),出生于伊朗亚兹德省阿爾達坎,是一位伊朗政治家和学者,从1997年8月2日至2005年8月2日出任第五任伊朗总统,卸任后由艾哈邁迪內賈德接任。在1980和1990年代中他还担任过伊朗文化部长的职务。他是Association of Combatant Clerics中央委员会的成员。 哈塔米于1997年5月23日被选为总统,2001年6月8日再次当选第二任期。哈塔米胜利的原因主要是女性和青年的选票,他们投给他是因为他承诺改善妇女的地位,并响应伊朗年轻一代的要求,被認為是伊朗改革派政治人物。.

新!!: 教宗和穆罕默德·哈塔米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大公国(Magnus Ducatus Lituania,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是一个存在于12世纪T.

新!!: 教宗和立陶宛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国王

立陶宛国王是教皇所承认的立陶宛国家统治者的头衔。第一位立陶宛国王是明道加斯,他建立了信奉基督教的立陶宛王国;但是他的继任者仍称为大公,因为立陶宛恢复了异教信仰,直到14世纪。虽然如此,立陶宛大公国在拉丁文中仍自称为“rex”,也就是“王”,而且格迪米纳斯在信件中试图缓解条顿骑士团的压力,并商谈直接通过罗马,而非周边国家使立陶宛改宗时,使用这一称号。 1429年,在立陶宛接受基督化后,大公维陶塔斯被承认为立陶宛国王,但在他在加冕前即去世。 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立陶宛国王出现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德意志帝国占领立陶宛时。立陶宛议会推选德国贵族乌拉赫的威廉为立陶宛国王,即明道加斯二世,以期德国会允许立陶宛在此独立。但是,因为同盟国战败,此提议被废除,立陶宛成了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

新!!: 教宗和立陶宛国王 · 查看更多 »

第三位置

三位置(Third Position),又翻译为第三立场,也称为第三位置主义(Third Positionism),是一种革命民族主义者的意識形態和思潮,因同时反对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而得名。第三位置的拥护者常声明自己已经超越了“左”和“右”的世界政治秩序。.

新!!: 教宗和第三位置 · 查看更多 »

第三羅馬

三罗马,是指欧洲一些声称是古罗马帝国(即「第一罗马」)继承者的城市、城邦、王国或大公国。这些城市、城邦、大公国或王国有的通过自己和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又称「第二罗马」)的联系来成构建自己和古罗马的继承关系(比如俄罗斯帝国);也有的通过自己和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比如教皇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来建立自己和古罗马的继承关系。.

新!!: 教宗和第三羅馬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是於680年至6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這會議是基督教歷史上第六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

新!!: 教宗和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

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又譯作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第三次拉特蘭會議(英文:The Third Council of the Lateran),於1179年三月召開的第十一次大公會議,由教宗亞歷山大三世主持,共有302位主教參與。 Category:基督教會議 Category:大公會議.

新!!: 教宗和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1099年)是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的一项军事行动,旨在收复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黎凡特聖地,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西方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会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从伊斯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十字军隊员主要为来自西欧各国的骑士和农民,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君士坦丁堡,而后又将战矛转向耶路撒冷。队伍中的农民数量大大超过骑士,但由于他们沒受过战斗训练,因此最初十字军并未到达圣城。1099年,重新组织的十字军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并屠杀了城中大量的穆斯林和犹太居民。东征过程中,西方人在黎凡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和埃德萨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由于十字军对耶路撒冷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圣城怀有极强的热忱,因而他们拒绝将夺取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勢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至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啟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來衰落的国际贸易。.

新!!: 教宗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Concilium Vaticanum Primum)於1868年6月29日由羅馬教宗庇護九世召開,是羅馬天主教會第20次大公會議,共744位教會領袖出席。會議於1869年12月8日在聖伯多祿大殿开始舉行,會議討論範疇包括:理性主義、唯物論、自由主義、教宗無誤論(Papal Infallibility,指教宗在公告信仰教理上的不能誤,而非教宗永遠正確)等。1870年9月,由于罗马被并入意大利王国,庇護九世退缩至梵蒂冈城堡内作为抗议,會議于1870年10月20日宣告中断。此后90年间會議一直处于休会状态,直到1960年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正式举行闭幕式。.

新!!: 教宗和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是於公元553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五次基督教大公會議。是次大公会议將「基督一性论」視為異端。教宗拒绝参加此會議,卻在其後核准了此次会议的結果。.

新!!: 教宗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二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二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這會議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七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此會議主要討論聖像崇拜問題,現今一些基督教會的教義,是此會議的結果。此會議在對聖像敬禮的傳統奠下了重要根基。現今的东正教与拜占庭礼天主教,於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舉行的「正統信仰凱旋節日」,便是為慶祝聖像畫像納為正統教義的日子。.

新!!: 教宗和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是指一切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或受戰事影響的國家及地區。.

新!!: 教宗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

以下是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新!!: 教宗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北方戰爭

二次北方战争,也称北方战争,是1655年-1661年,发生在瑞典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俄罗斯、勃兰登堡-普鲁士、外西凡尼亞、克里米亞汗國、神圣罗马帝国、丹麦-挪威之间的战争。波蘭在這場混戰中受創最重,雖然最後免於崩裂瓦解,但仍直接導致了國家的破敗與中衰;在這場災難的「大洪水時代」(1655–1660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喪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與大國地位。 1655年,瑞典國王卡爾十世进攻波兰立陶宛联邦,輕易地攻入華沙,以后一些相關國家先後参戰。勃兰登堡-普鲁士在瑞典軍的奇襲之下,被迫選擇瑞典為盟友,在1656年與瑞典簽下拉比傲條約,瑞典獲得東普魯士之宗主權,領主腓特烈·威廉必須將一半的關稅與地方稅收交給瑞典,並提供一千五人的兵力。1656年10月,瑞典、哥薩克酋長國、外西凡尼亞、勃兰登堡、摩達維亞、瓦拉幾亞等國正式組成同盟,該同盟的目的即在瓜分波蘭,而波蘭雖有克里米亞汗國為同盟(11月還加上俄羅斯為同盟),一時間卻難敵眾多敵人,大有瓦解崩潰的趨勢。勃兰登堡-普鲁士後來轉而向波兰立陶宛联邦合作,在1657年簽下衛勞條約,波兰立陶宛联邦承認東普魯士之獨立主權。此時瑞典軍不滿足於從波蘭和立陶宛撈得的戰利品,他們將進攻的矛頭轉向老仇敵俄羅斯,俄瑞戰爭(1656-1658年)因此進入白熱化狀態。 接著羅馬教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丹麥、荷蘭聯合起來反對瑞典。此時波蘭名將斯特凡·恰爾涅茨基的救國行動逐漸看到成果,波蘭因此從谷底向上回升,把越來越多的敵軍趕出國土,譬如在1657年,外西凡尼亞軍團被斯特凡·恰爾涅茨基徹底擊敗,終於在7月22日與波蘭簽定和約、退出戰爭;哥薩克酋長國也獨木難支,8月6日酋長國領袖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病死之後,酋長國也正式結束對波蘭的戰爭。 雖然瑞典為了對付丹麥,大膽渡過冰封的海峽,在1658年攻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但卻被荷蘭與新加入戰局的英吉利共和國之聯合艦隊擊敗,放棄哥本哈根。1660年5月,因為瑞典國王卡爾十世突然病逝,双方签订和平的奧利瓦條約。波蘭立陶宛聯邦放棄對瑞典王位的要求,以及波羅的海沿岸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属地。瑞典在波羅的海勢力達到鼎盛時期。條約並正式確認霍亨索倫家族擁有本是波蘭附庸普魯士公國的完全主權。.

新!!: 教宗和第二次北方戰爭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Concilium Œcumenicum Vaticanum Secundum),簡稱梵二大公會議、梵二會議、梵二,又稱紐曼會議,是天主教會第21次大公會議,也是距今最近召開的一次大公會議,於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1965年9月14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是天主教會歷史上第21次大公会议。起初,人們以為它是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續會,但後来羅馬教廷作出了澄清了:它將是另一次新的大公會議,取名“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在1959年6月29日所颁布的《忝登伯鐸寶座》通谕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指出此次大公會議的目標將會是:「發揚聖道、整頓教化、革新纪律」。 本次會議最其重要的結果,即是認同被傳教國之傳統可以與天主教、基督教相容,且可以互相援引,令使爭議三百多年的中國禮儀之爭畫下句點,並且將所謂的《利瑪竇規矩》予以尊重。.

新!!: 教宗和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年—1221年),是受教皇所支配的最後一次十字軍。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诺森三世要求信徒组建一支新十字军。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欧洲的君主们支持。於是,教皇要求教士进行布道宣传,将信徒、社会地位较低的贵族和破落的骑士加入十字军。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兰大堂主持召开了宗教会議,宣佈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为目标的十字军,通过战胜埃及的穆斯林王朝进而重新夺取耶路撒冷。 1217年,十字军先到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城市阿卡开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年邁的皇帝约翰、塞浦路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条克公国的王储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军按惯例沿途掳掠。在1218年6月,开始包围达米埃塔。但在几个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扰着十字军。適逢此時,穆斯林苏丹阿迪尔死了。1219年11月,达米埃塔失守。十字军終打開了勝利之門。 1221年,十字军企图进攻开罗。戰役中,穆斯林军队藉尼罗河水截断十字军的路,并包围十字军。9月,穆斯林收复达米埃塔。第五次十字军战争終告失败。 Category:十字军东征.

新!!: 教宗和第五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條頓騎士團發動的一次十字軍。雖然名為「十字軍」,但其實是次行動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戰鬥行動,由腓特烈純粹靠著展現軍力及外交談判,兵不血刃、不費一兵一卒奪回耶路撒冷,被後世譽為「兵不血刃的十字軍」。 在發起十字軍前,腓特烈深知歐陸諸國經過三次失敗的十字軍元氣大傷,加上自身剛被教皇額我略九世施以絕罰,以武力奪取聖城的勝算甚微。於是,腓特烈率領軍隊於歐洲出發後,先到塞浦路斯短暫停靠補給,再於耶路撒冷王國的新首都阿卡出發,公開行軍到耶路撒冷談判,順道展現軍力。 當時統治耶路撒冷的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凱末爾正飽受內外交困之苦;外有敘利亞的塞爾柱帝國虎視眈眈、煽動叛亂,內有日漸座大的馬木留克奴隸兵階層爭權奪位,無法再負擔多線作戰與十字軍為敵。最後,經過外交談判,凱末爾將聖城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割讓予耶路撒冷王國,並與十字軍締結為期十年的和約。 腓特烈之亡妻伊莎貝拉為耶路撒冷王國前任女王,於1228年4月25日產下幼子康拉德後難產駕崩。由於當時霍亨斯陶芬王朝與教皇以及歐陸諸國關係一般,為避免與歐陸諸國燃起爭端,腓特烈放棄了透過婚姻繼承王位的權利,改為安排未足周歲的幼子康拉德繼位。1229年3月18日,康拉德於耶路撒冷登基,腓特烈開始出任攝政臨朝,掌握王國實權。 是次「十字軍」對歐洲影響深遠,腓特烈向基督教世界證明了,在沒有教皇支持及劣勢兵力下仍然可以發動成功收復聖城的十字軍,並為日後1239年的男爵十字軍打下堅實基礎,令其得以成功攻克黎凡特地區大片腹地,將十字軍國家的版圖擴展到最大。是次重奪耶路撒冷令聖城往後十餘年一直維持於十字軍之手,直至1244年被馬木留克王朝鐵騎及花剌子模流亡傭兵聯軍攻陷為止。 Category:十字军东征.

新!!: 教宗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法兰西王国香槟伯爵提奥波德三世率领。目的本是要通过进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来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十字軍主要由法国和北意大利城邦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軍按威尼斯共和国贵族将领的建议轉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札达尔)。 當時,威尼斯的總督名為恩里科·丹多洛,為一名失明的人,根據史學家記載那時他已逾八十,但丹多洛精明的頭腦和統帥的能力是十字軍無法想像的,他帶著威尼斯的商船隊跟著十字軍一起前進,他向十字軍保證可以幫忙解決錢糧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十字軍佔領匈牙利的札拉,此時,一個轉機徹底改變了這次十字軍東征的命運,一位名為小阿列克修斯的东罗马王子要求丹多洛羅總督幫他奪回东罗马帝國王位,並換取幫忙付給十字軍欠威尼斯商人的糧錢的承諾,於是,丹多洛利用這东罗马國內的糾紛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最终在1204年4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对城中居民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杀三天。 大戰过后,威尼斯共和国占去原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別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侯国。1261年,拉丁帝国被推翻,东罗马帝国复国。 第四次十字军东--结束8年后(1212年),传说有30,000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不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这支队伍实际上并不是由儿童,而是由流浪汉组成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人成功到达圣地,其中有一些人没能回家而被贩卖为奴。.

新!!: 教宗和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 ,),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布奥纳罗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譯「--」、「米開蘭基羅」、「麥開蘭基羅」、「米高安哲奴」、「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通才、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與列奥纳多·达芬奇和多纳泰罗並稱「文藝復興藝術四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美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聖伯多祿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米开朗基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萨共和国卡普雷塞,1564年在罗马去世,时年88岁。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小行星3001、水星上位於45.0°S,109.1°W的隕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尊敬和纪念。.

新!!: 教宗和米开朗基罗 · 查看更多 »

米猜·格汶春

米猜·格汶春(泰語:ไมเกิ้ล มีชัย กิจบุญชู:),是泰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樞機團和曼谷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米猜·格汶春 · 查看更多 »

米格爾·奧萬多·布拉沃

米格爾·奧萬多·布拉沃(西班牙語:Miguel Obando y Bravo:),是尼加拉瓜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馬那瓜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米格爾·奧萬多·布拉沃 · 查看更多 »

米歇尔·德·洛皮塔尔

米歇尔·德·洛皮塔尔(Michel de l'Hôpital,),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掌玺大臣。口才辨給的他支持对宗教宽容,并试图把国家利益置于宗教利益之上。儘管凱薩琳·德·麥地奇當政期間充滿陰謀詭計和背信棄義的醜惡行為,但這位首席大臣卻是美德和善行的典範,這也是那可悲年代僅存的榮譽之一。巴亞爾等著,《法國史圖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頁155-1561568年他最终因为天主教教会的反对而被迫辞职。.

新!!: 教宗和米歇尔·德·洛皮塔尔 · 查看更多 »

米洛斯拉夫·弗爾克

米洛斯拉夫·弗爾克(Miloslav Vlk:),是捷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原布拉格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米洛斯拉夫·弗爾克 · 查看更多 »

类思·安多尼·塔格莱

類思·安多尼·塔格萊樞機(Cardinal Luis Antonio Tagle;),是菲律賓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現任天主教馬尼拉總教區總主教及國際明愛主席。.

新!!: 教宗和类思·安多尼·塔格莱 · 查看更多 »

粉红豹 (2006年电影)

《粉红豹》是2006年美国刑侦题材喜剧片,也是《粉红豹》系列的第十部电影。在片中,雅克·克鲁索探长奉命调查因盗窃粉红豹钻石导致知名足球教练遇害一案。史蒂夫·马丁在片中饰演克鲁索,并与凯文·克莱恩、让·雷诺、艾米莉·莫迪默和碧昂丝合作。尽管受到影评人的负面评价,影片还是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是马丁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电影,在全球共收获1.58亿美元票房。.

新!!: 教宗和粉红豹 (2006年电影) · 查看更多 »

糖麵包山纜車

糖麵包山纜車(又稱里約熱內盧纜車;Bondinho do Pão de Açúcar)是巴西里約熱內盧的一座空中纜車系統,由糖麵包山空中纜車公司(Companhia Caminho Aéreo Pão de Açúcar)營運,全程6分鐘。纜車的兩個區間在1912年和1913年先後通車,並由此成為全球第三座空中纜車系統。纜車系統分為兩個區間,其中一段起於,終於高的烏爾卡山,而另外一段則連接烏爾卡山和高的糖麵包山頂峰。 工程師在1908年提出興建這個纜車系統的設想,並爭取里約熱內盧上流社會知名人物支持,以促進纜車建設工程。1972年,纜車系統改用新式車廂,載客量大幅增加,而1979年占士·邦電影《鐵金剛勇破太空城》的一個動作場面亦在此取景。在2014年7月,纜車每月載客量達90,000人。.

新!!: 教宗和糖麵包山纜車 · 查看更多 »

納斯爾阿拉·布特羅斯·斯菲爾

納斯爾阿拉·布特羅斯·斯菲爾(英語:Nasrallah Boutros Sfeir、阿拉伯語:نصرالله بطرس صفير:),是天主教黎巴嫩籍主教級樞機。也是馬龍尼禮教會安提阿榮休宗主教。.

新!!: 教宗和納斯爾阿拉·布特羅斯·斯菲爾 · 查看更多 »

紐西蘭天主教

紐西蘭天主教會是普世天主教會的一部分,與教宗有共融關係。.

新!!: 教宗和紐西蘭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

索庫魯·穆罕默德帕夏(Sokollu Mehmed Paşa;),鄂圖曼帝國政治家,出身於波士尼亞的東正教徒家庭,索庫魯在年幼時被帶離家鄉,並通過鄂圖曼的德夫希爾梅制度培養成一名耶尼切里。德夫希爾梅制度從基督教家庭裡挑選出男孩,這些孩童們會被強迫皈依伊斯蘭教,並經歷嚴格的教育與訓練,成為鄂圖曼帝國中的菁英官僚與士兵,索庫魯是他們之中最傑出者(成為相當於鄂圖曼帝國宰相的大維齊爾)。 索庫魯通過鄂圖曼帝國的制度,先後擔任蘇丹侍衛隊指揮官(1543年-1546年),卡普丹帕夏(1546年-1551年),魯米利亞總督(1551年-1555年),第三維齊爾(1555年-1561年),第二維齊爾(1561年-1565年)和大維齊爾(1565年-1579年)前後經歷三名蘇丹的統治時期,分別為:蘇萊曼一世、塞利姆二世與穆拉德三世Imamović, Mustafa (1996).

新!!: 教宗和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 · 查看更多 »

索別斯拉夫二世

索別斯拉夫二世(,),又名「農民親王」或「農民國王」。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73年-1178年)。波希米亞國王索別斯拉夫一世之次子。雖然他受到低下階層的擁戴,但是得不到貴族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支持。.

新!!: 教宗和索別斯拉夫二世 · 查看更多 »

索菲娅·帕列奥罗格

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原名佐伊·帕莱奥洛吉娜(Ζωή Παλαιολόγου;Софья Фоминична Палеолог,),莫斯科大公夫人,末代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和俄罗斯大公伊凡三世的第二任妻子。 她的父亲是摩里亚专制君主托马斯·帕莱奥罗古斯。1460年奥托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摩里亚后,她和她的兄弟被带到了罗马。在罗马她的希腊式名字佐伊改成了索菲娅。1469年,教皇保罗二世将她嫁给俄罗斯君主以试图统一天主教和东正教教会。鳏居的俄罗斯王公悄无声息地举办了婚礼,并且傲慢地将索菲娅安置在the Dormition Cathedral教堂(1472年11月12日)。红衣主教约翰内斯·贝撒里昂被教皇派遣去莫斯科,但是显然未能完成他的使命。 若干年后,索菲娅开始对她年老的丈夫施加影响力,她向克里姆林宫廷传播拜占廷仪式和烦琐礼节,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观念也是她所影响的。在她去世前,她成功地使她的儿子瓦西里继承了王位,而不是早先预计的,伊凡三世的孙子德米特里。除瓦西里三世只有她的第五个儿子斯塔里察的安德烈留有后代。 Category:俄罗斯君主配偶 Category:俄羅斯女性政治人物 Category:俄羅斯正教徒 Category:巴列奥略王朝 Category:拜占庭希臘女性.

新!!: 教宗和索菲娅·帕列奥罗格 · 查看更多 »

索恩·馬菲

索恩·帕蒂塔·帕伊尼·馬菲(Soane Patita Paini Mafi:),是天主教湯加籍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湯加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索恩·馬菲 · 查看更多 »

約翰·斯托得

約翰·羅伯特·沃姆斯利·斯托得,CBE(John Robert Walmsley Stott,)是當代的福音派領袖。他是英國教會(聖公會)的牧師,從1945年按牧以來,都是在倫敦的諸靈堂(All Souls Church)擔任牧師。他在福音派中的影響力之大使得有人說:「如果福音派可以選一位教宗,他們大概會選約翰‧斯托得。」 斯托得在劍橋大學雙主修法文及神學,後來獻身服事,在劍橋完成牧職訓練。他雖未攻讀博士學位,但因他在基督教界的卓越成就,曾在英、美、加等國獲得許多榮譽博士學位,並且被任命為伊利沙白女王的皇家牧師。 獨身的斯托得,一生的服事核心是作地方堂會的牧師。他對英國及全世界福音派教會的影響,自始至今都是從這牧師的身份和使命出發的。他在諸靈堂的服事很看重禱告及關懷佈道。他們常為病人禱告。為了體會流浪漢的生活,他曾喬裝混入他們中間,甚至在街邊睡覺過夜。"The Rev.

新!!: 教宗和約翰·斯托得 · 查看更多 »

維埃納

维也纳(法语:Vienne),是法国西南部一座小城,位于里昂以南约32公里处的罗讷河西岸,属罗讷-阿尔卑斯大区伊泽尔省管辖。 维也纳早在古罗马时代便已由高卢人建成,前47年被朱利叶斯·凯撒占领。作为一个交通中心,维也纳很快发展为高卢的重要城市和基督教的传播中心。瓦伦提尼安二世曾经短暂建都于此。 1311年10月,天主教在此召开了維埃納公會議,会上,圣殿骑士团被教皇克雷芒五世宣布取缔。.

新!!: 教宗和維埃納 · 查看更多 »

維埃納公會議

維埃納公會議(Council of Vienne,又譯維埃納大公會議或維埃納會議)是1311年~1312年在法國里昂付近的都市維埃納舉行的天主教大公會議。教宗克勉五世在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強力施壓下,命令聖殿騎士團解散。.

新!!: 教宗和維埃納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維達 (消歧義)

維達可以指:.

新!!: 教宗和維達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經濟秘書處 (聖座)

經濟秘書處(Segreteria per l'Economia)是羅馬教廷的一個部門。2014年2月24日,教宗方濟各以發布自動手諭《忠信及精明的管家》( Fidelis et dispensator prudens)成立。.

新!!: 教宗和經濟秘書處 (聖座) · 查看更多 »

緬甸天主教

緬甸天主教是普世天主教會的一部分,與教宗有共融關係。目前約有450,000信眾,即全國人口1%。下分三個大主教區和13個教區。.

新!!: 教宗和緬甸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總主教

总主教,也翻譯為大主教,是基督教传统教会的一种高階聖職人員,根据天主教及聖公會的制度,数个教区组成一个教省,其中會設有一個總教區,總教區的正權主教則稱為總主教;而教省總主教在省属教区中有某些权限。通常兼任省屬教區主教組成的主教團團長。不過這一職銜在聖秩聖事三階級的分類上和一般的主教是同等的。頭銜簡稱為『abp.』.

新!!: 教宗和總主教 · 查看更多 »

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是活躍於日本戰國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於1568年至1582年間,作為掌握日本政治局勢的領導人,推翻了名義上管治日本逾200餘年的足利幕府,使從應仁之亂起持續百年以上的亂世步向終結。在日本歷史上,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並稱「戰國三英傑」。 織田信長於1534年在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一說那古野城)出生。幼名吉法師,通稱三郎。在父親織田信秀死後,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家督。在國內爭亂中打敗同母弟信行(別稱信勝)、清洲城主織田信友、犬山城主織田信清和岩倉城主織田信安尾張分家等勢力,成功統一尾張。於擊破周邊敵對勢力三河今川氏與美濃齋藤氏與南近江六角氏後,擁立足利義昭為將軍上洛(到京都)。 之後義昭與信長為敵,下令給武田氏、淺井氏、朝倉氏、比叡山延曆寺、鈴木雜賀眾、石山本願寺等勢力,組成第一次信長包圍網。信長逐一消滅各個勢力,瓦解了包圍網,並放逐義昭。正當信長逐漸把勢力由京畿一帶擴展至中國地方時,1582年(天正十年)遭家臣明智光秀背叛(本能寺之變)而死,屍首下落不明,通說是遭大火焚毀。.

新!!: 教宗和織田信長 · 查看更多 »

红衣主教乔凡尼·德·美第奇

乔凡尼·迪·科西莫·德·美第奇,也被称为小乔凡尼·德·美第奇是一位意大利的红衣主教。.

新!!: 教宗和红衣主教乔凡尼·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约翰 (英格兰国王)

约翰(英文:John,),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亨利二世第五子,母親為阿基坦的埃莉诺,而幼王亨利、狮心王理查、布列塔尼公爵若弗鲁瓦二世則是约翰的兄長。他父王把在法国的领地全部授予几位兄长,由于已经没有领地可以封给约翰,他被称为无地王(the Lackland,源自亨利二世的戏称)。.

新!!: 教宗和约翰 (英格兰国王) · 查看更多 »

约翰·威克里夫

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約1320年—1384年),英格兰人,歐洲宗教改革的先驅,曾於公開場合批評羅馬教會所定的各項規條及不合基督教宗旨,也是首位將《聖經》翻譯成英文者。.

新!!: 教宗和约翰·威克里夫 · 查看更多 »

约翰·巴里奥

约翰·巴里奥(John de Balliol)(约1249年),也称苏格兰的约翰(John of Scotland),在13世纪末苏格兰王国极度动荡时期曾短暂任国王。.

新!!: 教宗和约翰·巴里奥 · 查看更多 »

约翰·霍克伍德

约翰·霍克伍德爵士(1320年-1394年)是一名14世纪活跃于意大利的英国籍雇佣军首领。法国历史学家吉恩·傅华萨(Jean Froissart)将其称作“哈库德”(Haccoude),而与此同时意大利人将他称为“乔凡尼·阿库托”(Giovanni Acuto)。霍克伍德起初服务于罗马教宗,但又在后来的30年中先后服务于意大利国内的多个派别。 霍克伍德的早年经历扑朔迷离,仅有各种传说传世。人们是无法详细知道他是如何参军的,根据一般公认的传说,他是一个位于英国艾塞克斯斯拜尔赫丁翰(Sible Hedingham)的制革工人的次子,后来在伦敦伦敦开始他的学徒生涯。另有传说指出,他在参军之前是一名裁缝。 在百年战争的最初阶段,霍克伍德在驻法英军服务于爱德华三世帐下。根据传说,由于在克雷西战役(亦有说是在1356年的波瓦第尔战役)中的英勇表现,霍克伍德被国王(亦有说是黑太子爱德华)授予爵位。但以上说法并无书直接证据或书面记录支持,故有人认为他是借着手下的支持自封了贵族头衔。在1360年的布莱特尼条约(Treaty of Brétigny)签订后,霍克伍德退出军界。.

新!!: 教宗和约翰·霍克伍德 · 查看更多 »

约翰·肯尼迪

约翰·費茲傑拉爾德·肯尼迪(英语:John Fitzgerald Kennedy,),通常被称作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JFK 或杰克·肯尼迪(Jack Kennedy),也译作--,美国第35任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政治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派的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擔任美軍軍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而後從政,1946年至1960年期间先后推任众议员和参议员,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國首位,亦為唯一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任期从1961年1月20日开始直到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为止,任内的主要事件包括:試圖廢除聯邦儲備委員會、猪湾入侵、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圍牆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战争以及美国民权运动。 由於在古巴危機高峰期間的應對沉著,以及在蘇聯人進入宇宙後全力支持科技競爭,他此後決定的政策方向日後引領NASA成功達成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壯舉,美國人也收穫大量的高科技優勢,在针对总统功绩的排名中,通常僅被史學家列在排名中上的位置,但他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卻更高,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這和他在冷戰期間太空計畫的關鍵地位極有關連。此外,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官方在随后的调查报告表明,李·奥斯華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但奥斯華亦隨即被另一位刺客傑克·魯比刺殺,使得案件真相撲朔迷離。肯尼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新!!: 教宗和约翰·肯尼迪 · 查看更多 »

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金口聖若望(Ιωάννης Χρυσόστομος,,,或译约翰一世),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重要的基督徒早期教父。若望一世以其出色的演讲与雄辩能力,對當政者與教會內部的譴責、與嚴格的苦行而聞名於世。後世人稱其为“金口”(χρυσόστομος,中文音譯為「屈梭多模」,意為「金口」),以讚譽其口才。 金口聖若望是重要的希腊教父,被许多教会封为圣人。東方正教會與東儀天主教會中,他與拿先素斯的聖格利高里和該撒利亞的聖巴西略一同被尊為。東方正教會與羅馬天主教都將其列為教會聖師之一。東方正教會中,金口聖若望的慶日(feast day)是11月13日及1月27日,在羅馬天主教中的慶日為9月13日。不過有些信義宗及聖公會以1月27日為其慶日。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認為他是聖徒,慶日在科普特曆的16日及 17日。 金口聖若望的聖髑曾于1204年被十字军從君士坦丁堡掠至罗马,教宗聖若望·保禄二世于2004年归还了这批圣物。.

新!!: 教宗和约翰一世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

對立教宗约翰二十三世(拉丁文:Antipapa Ioannes XXIII,),一译若望二十三世,原名巴尔达萨雷·科萨(Baldassarre Cossa),意大利人,是天主教会大分裂时期,由选出的一位教皇(1410-1415年在位)。.

新!!: 教宗和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 · 查看更多 »

约翰二世 (布列塔尼)

约翰二世 Jean II(1239年1月3日~1305年11月18日)法国封建领主,布列塔尼公爵(1286年~1305年在位)和里士满伯爵(英国封号,1268年起)。布列塔尼公爵约翰一世之子,母亲为纳瓦拉公主布朗歇。 1259年,约翰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女儿比阿特丽丝结婚。他们育有6个子女:.

新!!: 教宗和约翰二世 (布列塔尼) · 查看更多 »

约翰五世 (拜占庭)

约翰五世·帕里奥洛格斯(希腊语:Ιωάννης Ε' Παλαιολόγος,)是帕里奥洛格斯王朝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皇帝(1341年-1376年;1379年-1390年;1390年-1391年,其中1347年-1354年与约翰六世·康塔库尊共治)。 约翰五世是安德洛尼卡三世皇帝之子,母亲为萨伏依的安娜(萨伏依伯爵阿梅迪奥五世之女)。安德洛尼卡三世于1341年去世后,9岁的约翰五世成为拜占庭皇帝。由于皇帝年幼,一个由大贵族约翰·康塔库尊领导的摄政团负责掌管帝国事务。但是康塔库尊受到皇太后和政敌的排挤,于是他在约翰五世即位当年发动叛乱,并于1347年攻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康塔库尊迫使贵族们承认他为约翰五世的共治者,从1347年开始实际统治着帝国。但约翰六世·康塔库尊奉行的亲奥斯曼帝国政策引起其他大贵族的不满,他们在1354年发动政变推翻了他。约翰五世受到这一伙贵族的支持,于1354年11月12日起亲政(按照某些文献,约翰五世亲政是在1355年)。 约翰五世的实际作为证明他是个软弱无能的统治者。在他在位期间,帝国的实力几乎全部瓦解。国家分裂成许多大贵族领地,其中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康塔库尊家族,其次是皇室本身。威尼斯人早已取代拜占庭成为地中海上最强大的力量,并且控制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奥斯曼人在苏莱曼帕夏领导下,持续不断地侵略拜占庭:他们夺取了亚得里亚堡和腓力波利斯,并迫使拜占庭向苏丹纳贡。约翰五世甚至被要求出兵参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事。在奥斯曼人占领加里波利并直接威胁君士坦丁堡之后,约翰五世企图向匈牙利国王和教皇求助,于1369年前往意大利。为了博取教皇的支持,约翰五世不顾拜占庭东正教会的强烈反对,表示承认罗马教会的宗主权。由于拖欠大量战争债务,他在回国途中被威尼斯人扣留,1371年才被其子曼努埃尔赎回。 约翰五世于1371年承认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一世为宗主。1376年-1379年,他被自己的儿子安德洛尼卡四世推翻,后由于穆拉德一世的干预而重回宝座。1390年4月-9月,约翰五世的孙子(安德洛尼卡四世之子)约翰七世篡夺了皇位,但叛乱很快被曼努埃尔(得到威尼斯帮助)平息。在约翰五世于1391年去世后,曼努埃尔继承了皇位。.

新!!: 教宗和约翰五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约翰八世 (拜占庭)

約翰八世·帕里奧洛格斯 (希臘語:Ιωάννης Η' Παλαιολόγος,)从1421年开始为拜占庭帝国的共同统治者,1425年至1448年為帝国唯一的皇帝。 約翰八世出生於君士坦丁堡,是曼努埃尔二世皇帝的长子,1421年被他父亲任命为共同在位者。1425年曼努埃尔二世死后,他成为拜占庭帝国唯一的皇帝。 約翰八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1414年娶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一世的女儿安娜,第二次是1421年娶法国蒙福尔的贵族之女索菲亚。但是两次婚姻均无后代。 1432年,約翰八世成功地抵御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为了抵抗奥斯曼帝国的威胁,約翰八世亲赴罗马与教宗会晤试图达到东正教与天主教的统一。1439年两人在佛罗伦萨就此签署了一份协议,但是最后统一基督教的试图还是失败了。随約翰八世同赴意大利的学者对欧洲正在开始的文艺复兴有一定的影响。最后約翰八世在位期间还是基本上抵挡住了奥斯曼帝国的入侵。 約翰八世任命他的弟弟君士坦丁十一世为其继承人。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其母亲的帮助下克服了他的两个弟弟的阻力成为皇帝。 Category:拜占庭皇帝 Category:巴列奥略王朝.

新!!: 教宗和约翰八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約瑟夫二世(Josef II,)是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764年成为羅馬人民的國王(1764年-1790年在位),1765年加冕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65年-1790年在位),1780年起也是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

新!!: 教宗和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原名玛丽·罗丝·约瑟芙·塔契·德·拉·帕热利(Marie Rose Josèphe Tascher de la Pagerie),拿破仑·波拿巴的第一任妻子,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后。约瑟芬生于当时的法国殖民地马提尼克,在巴黎附近的马尔梅松城堡去世。.

新!!: 教宗和约瑟芬·德·博阿尔内 · 查看更多 »

约西普·波扎尼奇

约西普·波扎尼奇(克羅地亞語:Josip Bozanić:),是克羅地亞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薩格勒布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约西普·波扎尼奇 · 查看更多 »

纪尧姆·比代

纪尧姆·比代(Guillaume Budé,),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法国人文主义法学家。他曾任法国国王路易十二(1462年至1515年)派往教皇利奥十世(1475年至1521年)教廷的使节,后来在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时代,任枫丹白露皇家图书馆馆长一职。他是一位著名的古典语文学家,发表著作内容涉及罗马法,度量衡和希腊语。.

新!!: 教宗和纪尧姆·比代 · 查看更多 »

纳税银

《纳税银》(Pagamento del tributo,The Tribute Money),也译为《纳税钱》、《献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马萨乔的代表作,创作于1420年代。这件湿壁画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卡尔米内圣母大殿内的布兰卡契小堂。评论普遍认为,这是马萨乔最好的一幅作品,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发展的重要成就。 画作的题材取自马太福音。马太福音里讲到,耶稣指引伯多禄从鱼嘴里取出一枚金币,作为税金。由于透视法和明暗法的成功应用,《纳税银》成为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几个世纪以来,《纳税银》遭到严重的破坏。直到1980年代,《纳税银》连同整个布兰卡契小堂才得到一次完整的修缮。.

新!!: 教宗和纳税银 · 查看更多 »

绝罚

絕罰(Excommunicatio,字面上的意思是斷絕來往),俗称破門律或逐出教会,現在該詞主要被天主教所使用,是该教所有懲罰中最嚴厲的一種。據天主教教義,被絕罰之人將與教會隔離,沒有教會所予之救贖 。.

新!!: 教宗和绝罚 · 查看更多 »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是一名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的代表人物和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等。在法国,雨果主要以诗集纪念,如《静观集》和《历代传说》。他创作了4000多幅画,积极参与許多社会运动,如废除死刑。 年轻时,雨果倾向保皇主义,但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成为共和主义的积极推动者;他的作品触及时政、社会和艺术潮流。雨果被葬于巴黎先贤祠。他的遗产被各种方式纪念,包括法国钞票上的肖像。.

新!!: 教宗和维克多·雨果 · 查看更多 »

维克托三世

真福教宗維篤三世(Beatus Victor PP.,约1026年-1087年9月16日),本名Dauferio,拉丁化为Dauferius,於1086年5月24日至1087年9月16日岀任教宗。 V V Category:義大利出生的教宗.

新!!: 教宗和维克托三世 · 查看更多 »

维克托二世

教宗維篤二世(Victor PP.,約1018年—1057年7月28日),本名Gebhard Graf von Calw,出身于神圣罗马帝国,於1055年4月13日至1057年7月2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维克托二世 · 查看更多 »

维罗纳的圣伯铎

维罗纳的圣伯铎(意大利语:Pietro da Verona,1206年—1252年4月6日),亦即殉道者圣伯铎,也译为维罗纳的圣彼得、殉道者圣彼得,本名伯铎·罗西尼,是13世纪伦巴第的罗马天主教道明会传道士与宗教裁判官。1252年,他因反对纯洁派宣扬的摩尼教二元论而被暗杀于伦巴第。1253年3月9日教宗英诺森四世将伯铎封圣。.

新!!: 教宗和维罗纳的圣伯铎 · 查看更多 »

维斯特洛

维斯特洛(Westeros),也被称为日落国度(the Sunset Kingdoms),是乔治·R·R·马丁的奇幻系列《冰与火之歌》中四块大陆中的一块,它的设定大致基于中世纪的欧洲。.

新!!: 教宗和维斯特洛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一世 (苏格兰)

罗伯特·布鲁斯(英語:Robert the Bruce / Robert Bruce;中古愛爾蘭語:Roibert a Briuis;蘇格蘭蓋爾語:Raibeart Bruis,)是苏格兰历史中重要的国王,王号“罗伯特一世”。他领导苏格兰人打败英格兰军队,确保王国独立。.

新!!: 教宗和罗伯特一世 (苏格兰) · 查看更多 »

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罗德里戈·「羅迪」·羅亞·杜特尔特(Rodrigo "Rody" Roa Duterte from i-site.ph.

新!!: 教宗和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教宗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罗马共和国 (19世纪)

羅馬共和國是一個僅存在四個月的國家,建立於1849年2月,當時的教皇国被、朱塞佩·马志尼和推翻。 先前在教皇国的統治下,猶太教雖具合法地位,同時猶太人可實行猶太教的傳統,但在眾多方面卻受歧視和反對;而除天主教和猶太教外之宗教則遭禁止。於羅馬共和國成立後,其憲法保障宗教自由,而教皇有治理天主教教會的權力;此外,羅馬共和國憲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廢除死刑的憲法。.

新!!: 教宗和罗马共和国 (19世纪) · 查看更多 »

罗马特米尼车站

特米尼車站(Stazione di Roma Termini)是羅馬市的主要鐵路車站,歐洲最大的車站之一,也是羅馬地鐵唯一的轉乘站。特米尼車站的名稱是從戴克里先浴場而來的,它與車站的入口隔街相望 。 特米尼車站每天都有火車通往義大利各個主要城市,也有火車行駛國際線,通往巴黎、慕尼黑、巴塞爾、維也納及日內瓦等地。特米尼車站總共擁有29個月台,每年旅客人次超過1億5000萬人。 特米尼車站也是羅馬市區主要的大眾運輸中心,羅馬地鐵的A線與B線在此設有同名交會站,而主要的公車站則位在車站前方的五百人廣場(Piazza dei Cinquecento)。不過羅馬電車路線則通過距離特米尼車站東方約500公尺的馬焦雷門(Porta Maggiore)。 2006年9月23日,經過市議會的投票,特米尼車站用來紀念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這次提議也類似羅馬主要機場罗马-菲乌米奇诺列奥纳多·达芬奇国际机场(位於菲烏米奇諾),為了紀念李奧納多·達文西而用他來命名。.

新!!: 教宗和罗马特米尼车站 · 查看更多 »

罗马问题

庇亚门的陷落 罗马问题(La Questione romana)是指在1861年至1929年之間,意大利国家与聖座因罗马的政治地位歸屬而發生的爭議。 1861年3月27日,剛建國不久的義大利王國宣布羅馬為首都,儘管當時羅馬處於教皇国的統治之下。1870年,義大利在時任教宗庇護九世的反對、以及趁著普法戰爭爆發法國無力保護教宗之際攻下羅馬,導致教皇國名存實亡。此後歷任的教宗便拒絕離開教宗寓所所在的梵蒂岡城,以此拒絕義大利對羅馬全城的主權,此舉便是所謂的「梵蒂岡之囚」。此問題在1929年由《拉特兰条约》予以解决,并建立了梵蒂冈城国以取代教皇國的政治地位。.

新!!: 教宗和罗马问题 · 查看更多 »

罗马斗兽场

羅馬競技場(Colosseo,Colosseum,又譯作罗马--鬥獸场、罗马大角鬥场、罗马圆形競技場、科洛西姆或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nfiteatro Flavio / Amphitheatrvm falvvm)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鬥场,建於公元72年-82年间,现仅存遗迹位於現今意大利罗马市的中心。羅馬競技場是卵形的圓形劇場,也是目前最大的圓形劇場,使用材料包括洞石、凝灰岩及砖饰面的混凝土。 羅馬競技場估計可以容納五萬至八萬名觀眾,平均觀眾約六萬五千人, The Local。罗马斗兽场用來進行角鬥士的比賽、(不過只有短暫的時間,後來斗兽场地下室就開始安裝其他的設備了)、處決、重要戰役的歷史重演、以及演出以羅馬神話為基礎的戲劇。在中世紀前期已不再將羅馬競技場用在娛樂用途,後來用作住宅、工作坊、聖職人員宿舍、防御工事、採石場以及基督教聖地等用途。 罗马斗兽场中有部份因為地震以及盜石賊的破壞而受損,不過仍然是羅馬帝國的代表性建築物。罗马斗兽场是羅馬著名的之一,也和天主教教會有關,教宗在每年聖週五帶領的苦路遊行都會從罗马斗兽场附近開始。義大利版本的5歐分硬幣上面就是以罗马斗兽场為主題。罗马斗兽场也列名在中古世界七大奇蹟及世界新七大奇蹟中。1980年,罗马竞技场以罗马历史中心,该城中享有治外法权的圣座房地产和城外圣保禄大殿之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新!!: 教宗和罗马斗兽场 · 查看更多 »

罗贝尔二世 (法兰西)

罗贝尔二世(虔诚者)(Robert II le Pieux,)是卡佩王朝的第二位国王(996年—1031年在位)。 他是法蘭克人的國王雨果·卡佩的儿子,母为阿基坦的阿德莱德。出生于奥尔良。由于卡佩王朝早期极為脆弱,為了罗贝尔在其父王尚在位时即已被加冕为國王。當雨果·卡佩於987年7月當選成為法蘭克人的國王並加冕後,於同年12月羅貝爾被加冕成為共治國王。 996年,由于与自己的表妹伯莎结婚,罗贝尔二世被教宗格里高利五世处以绝罚,經過與格里高利五世的繼承人教皇思維二世進行漫長的談判,這段婚姻最終被廢除。 1003年,羅貝爾二世入侵勃艮第公國。但是直至1016年,罗贝尔二世才得到教會支持承認合并勃艮第公國。他在1017年即已为長子于格二世加冕称王。 羅貝爾二世晚年與眾兒子因爭奪權力及財產而爆發內戰,于格二世於1025年或1026年,在準備發動推翻他父王的叛亂時,在貢比涅摔下馬來而駕崩。次子亨利一世於1027年5月被羅貝爾二世安排加冕成為共治國王。羅貝爾二世在與兒子亨利一世及羅貝爾的內戰中被擊敗被迫退至博讓西,他於1031年7月20日在此內戰中死於默倫,由亨利一世繼承法國及勃艮第公國。.

新!!: 教宗和罗贝尔二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罗明坚

罗明坚(意大利语名:Michele Ruggieri,),字复初,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法學家、漢學家。是明朝以来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的西方传教士,也是歐洲漢學的奠基人,与利玛窦是同工。.

新!!: 教宗和罗明坚 · 查看更多 »

罗斯托克

汉萨城市罗斯托克(德语:Hansestadt Rostock)位于德国北部,人口接近二十万,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最大的城市。瓦尔诺河(Warnow)流经市区,在瓦尔诺明德(Warnemünde,意为瓦尔诺河口)汇入波罗的海。公元600年左右,开始有斯拉夫部落在瓦尔诺河下游定居,瓦尔诺河在入海前约13公里处由窄变宽,早期居民称这一景象为Roztoc,并以此命名其据点,这也是今天城市名称Rostock的起源。罗斯托克是德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三大港城之一,也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文化上和经济上最重要的城市,主要经济部门包括造船业、海运业、旅游业和服务业。海滨,港口,汉萨城市的历史,砖石哥特建筑,以及建于1419年的古老的罗斯托克大学勾画出这座城市的特色。罗斯托克的城市格言是“城内一致,众生康乐”(拉丁语:SIT INTRA TE CONCORDIA, ET PUBLICA FELICITAS)。.

新!!: 教宗和罗斯托克 · 查看更多 »

罗斯托克大学

罗斯托克大学(德语:Universität Rostock,拉丁语:Alma Mater Rostochiensis)是德国北部及波罗的海沿岸最古老的大学,位于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羅斯托克市,校园与城市融为一体。.

新!!: 教宗和罗斯托克大学 · 查看更多 »

罗文藻

羅文藻主教(Bishop Gregory Luo Wen-zao,出生已无考,约1611至1616年间于福建省福安县罗家巷村出生,1691年2月27日,清康熙三十年辛未正月三十,逝世于江苏南京)是天主教首位中国籍神父和主教。明末清初人,字汝鼎,号我存。拉丁名为Gregorio Lopez。.

新!!: 教宗和罗文藻 · 查看更多 »

美北长老会

美国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缩写PCUSA),又称美北长老会(与美南长老会相对),是美国的一个归正宗教派,在美国革命时期的1789年成立,到1958年与北美联合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合并成立联合美国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新!!: 教宗和美北长老会 · 查看更多 »

美國天主教大學

美國天主教大學(英語: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或譯美國公教大學、美利堅天主教大學,簡稱CUA,是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學、宗座大學,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也是唯一一所由創立的高等教育機構。.

新!!: 教宗和美國天主教大學 · 查看更多 »

美国天主教教区列表

本列表收錄美国的天主教教区,不仅包括拉丁礼教会的教区,也包括与教宗完全共融的东仪天主教会的教区。 天主教会在美国共有194个由主教领导的被称作教区的地区教会。在美国,教区常常以州辖县或县级区为界。也存在由礼仪区分的为许多东仪天主教徒而设的全国性或大区域性教区,以及为军队和外交使团及其从属者而设立的天主教美国军中服务总教区。由总主教领导的教区称为总教区。美国现有32个总教区,其总主教作为教省总主教管理美国32个教省。 除了这195个教区之外,在美国的海外领地还有其他一些教区。 美国天主教徒主要属拉丁礼,但也有一些东仪天主教会设立的东方礼教区、东方礼总教区。这些地区教会也组织它们自己的教省或直接隶属于圣座的直辖教区。 教区及总教区通常以主教或总主教之座位的所在城市命名。教区可以容纳极为广大的区域:例如,叙利亚礼天主教纽瓦克圣母解救教区为全美国的叙利亚礼天主教徒服务;天主教奥尔巴尼教区不仅为纽约奥尔巴尼市服务,也为整个纽约州东北部地区服务。 美国及美属维尔京群岛的所有主教,包括教区主教、助理主教或 辅理主教,无论是东方礼或拉丁礼,都是天主教美国主教团的成员。波多黎各的主教们组成了天主教波多黎各主教团(Conferencia Episcopal Puertorriqueña)。而位于太平洋的海外领地的主教们则是天主教太平洋主教团(Episcopal Conference of the Pacific)的成员。.

新!!: 教宗和美国天主教教区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Medici, ;),或译为麥地奇家族、梅迪奇家族、梅迪契家族、--家族,是佛罗伦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在歐洲擁有強大势力的名門望族。 美第奇家族的族徽上紅色的球代表金幣,又有说美第奇的红球是美第奇为查理曼服务的祖先阿伟拉多盾牌上被击打形成的凹槽。 美第奇家族的红球的具体数量从未统一,不过最多不超过八颗,其上的蓝色金鸢花球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一(Louis XI)的御赐。 美第奇家族的财富、势力和影响源于经商、从事羊毛加工和在毛纺同业公会中的活动。然而真正使美第奇发达起来的是金融业务。美第奇银行是欧洲最兴旺和最受尊敬的银行之一。美第奇家族以此为基础,开始是银行家,进而跻身于政治家、教士、贵族,逐步走上了佛罗伦萨,意大利乃至欧洲上流社会的巅峰。 在这名門中曾產生了四位教宗(其中庇護四世來自米蘭的美第奇家族,與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家族是遠親)、多名佛羅倫斯統治者及托斯卡纳大公,两位法兰西王后,和其他一些歐洲王室成員。.

新!!: 教宗和美第奇家族 · 查看更多 »

美第奇珍珠項鍊

美第奇珍珠項鍊是一件以25顆大珍珠及6排正圓珍珠所組成的珍珠項鍊。最早屬於克雷芒教宗。1533年,克雷芒教宗的侄女凱薩琳·德·美第奇與法王亨利二世結婚時,教宗送給侄女。從此進入英格蘭皇室,先後有14位女王穿戴過這件項鍊,包括瑪麗·斯圖爾特、伊麗莎白一世。但經過時代的變遷,目前下落不明。.

新!!: 教宗和美第奇珍珠項鍊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禮天主教會

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禮天主教會(Italo-Albanian Ecclesia catholica;Chiesa cattolica italo-greca)是羅馬天主教會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罗马教宗共融的,直屬羅馬教廷。現在在意大利設立東方禮教區和自治會院區。該教會不要和阿爾巴尼亞希臘禮天主教會(Albanian Greek Catholic Church)混淆。.

新!!: 教宗和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歷史

義大利是歐洲歷史古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伊特鲁里亚、大希臘是歐洲文明古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曾經統治世界的一部分達數個世紀,為后世留下深遠的影響的貢獻。義大利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經過長期的分裂後,義大利終於在19世紀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新!!: 教宗和義大利歷史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文化

義大利文化是指義大利半島與周圍地區形成的文化。從古代到16世紀為止,義大利都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也是伊特拉斯坎文明、古羅馬、羅馬天主教、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的起源。 在羅馬帝國出現之前,伊特拉斯坎文明和薩姆尼烏姆(Samnium)文化於義大利蓬勃發展。腓尼基人和希臘人在耶穌誕生前幾個世紀開始於義大利建立定居點,特別是成為欣欣向榮的希臘古典文明定居地。義大利南部的希臘遺址或許是世界上最壯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隨著君士坦丁皇帝於312年開放基督教信仰後,羅馬天主教成為義大利公開和正式的主要宗教,義大利對基督教的發展和西方信仰和道德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 。 義大利於1088年建立博洛尼亞大學,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其他義大利大學緊隨其後出現,例如義大利南部的色藍諾醫學院(Schola Medica Salernitana)是中世紀歐洲第一所醫學院。這些優秀的學習中心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於義大利,而義大利的繪畫、雕塑、建築、科學、文學和音樂則是整個歐洲的核心。從巴羅克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義大利的文化繼續於歐洲保持領先地位,當繪畫和雕塑的主導地位減弱時,義大利文化在音樂重新建立領先地位。 義大利藝術家在20世紀已經相當具有影響力。他們在1920年代和30年代的現代主義,並繼續在國際當代藝術市場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在電影界具有重要影響力,從1960年代開始,義大利建立了一個偉大的電影文化。義大利的設計塑造了戰後世界的面貌,今天義大利時尚和設計無疑具有國際領先地位。西方文明內部和外部的各個方面都出現在義大利半島上,例如基督教信仰、公民社會(如參議院)、哲學、法律、藝術、科學、社會習俗和文化。 義大利直到1861年統一之前並不存在於世界上,因此在歷史上曾經存在於義大利半島的政體、傳統及藝術活動都被歸屬在義大利之下。雖然這些地區的政治及社會制度是獨立運作,義大利在歷史及文化上的遺產仍然是相當巨大的。。歌劇和音樂是義大利文化中聞名於世的部分,義大利料理和食品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文化之一,電影(如甜蜜生活、美麗人生與黃昏三飆客等經典影片),藝術和時尚文化(米蘭為世界時尚之都)也都舉世聞名。 義大利是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53個),義大利擁有世界上最偉大藝術品的半數,義大利全國估計有100,000個任何形式的紀念物(博物館、宮殿、建築物、雕像、教堂、藝術畫廊、別墅、噴泉、歷史建築與考古遺跡。.

新!!: 教宗和義大利文化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文藝復興

義大利文藝復興(Rinascimento italiano)開創了早期的文藝復興時代,即從14世紀末期到大約1600年之間,一個具有文化上重大改變與成就的時代。雖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早期,義大利文化裡的許多面向大致都是中世紀的,而且文藝復興一直要到這個世紀結束時才整個呈現出來。義大利文“rinascimento”的字面意思是「重生」,而這個時代最為人熟知的是,在被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稱為黑暗時代之後,重新對古典文化產生興趣。這些改變雖然很有意義,卻集中在精英階層,绝大多數的人民生活跟中世紀比較起來,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義大利文藝復興從義大利北部開始,集中在佛羅倫斯,喬托等人逐漸突破了僵化的中世紀藝術,使得藝術作品更加生動立體。它接著往南傳佈,對羅馬的影響尤其大,而羅馬大致上是被文藝復興教宗們重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在15世紀晚期達到全盛時期,當時外國入侵使整個地區陷入混亂。但是,文藝復興的想法跟理想散佈到歐洲其他地方,開啟了北方文藝復興與等。 義大利文藝復興最為人熟知的是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佩脫拉克、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內和馬基維利的文學作品,藝術家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和拉斐爾的画作,還有偉大的建築物如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和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

新!!: 教宗和義大利文藝復興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義呆利 Axis Powers》(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簡稱APH,是一部於網際網路上連載的漫畫,作者為日丸屋秀和。.

新!!: 教宗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k 表列出漫畫《義呆利 Axis Powers》中的登場角色。其中每一個角色均代表著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個性依其民族性也有所不同。作品本質屬於輕鬆搞笑類型,因此某種程度上迴避了尖銳的歷史問題,與真實歷史有較大程度的差異。 商業版廣播劇CD和電視動畫的配音員是共通的。 條目僅收錄日丸屋秀和的作品,並未收錄其他同人作品創造出的角色。和真實存在的政黨、國家、人物無直接關係。 原版爲日文維基百科-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的翻譯與適當補充。.

新!!: 教宗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義雲高

義雲高(),是一名生於川西行署區溫江專區大邑縣(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的爭議性宗教人物,自稱為「第三世多杰羌佛」並吸收信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均有活動。雖然義雲高曾獲得,但被指控斂財及詐騙,遭到通緝後流亡至美國。根據《澳洲日報》在2013年的估計,義雲高有超過10萬名弟子。.

新!!: 教宗和義雲高 · 查看更多 »

羔羊頌

《羔羊颂》(Agnus Dei,意为“神的羔羊”),是天主教會羅馬禮的彌撒、圣公宗高派教会的聖餐禮、信义宗教會和西儀東正教會的礼拜仪式禮儀中的一部分,在分餅禮同時被唱或說出,被用作祈禱文,內容是崇拜者向神的羔羊耶穌祈求和平。.

新!!: 教宗和羔羊頌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薩拉

羅伯特·薩拉(法語:Robert Sarah:),是畿內亞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現任聖座禮儀及聖事部部長。.

新!!: 教宗和羅伯特·薩拉 · 查看更多 »

羅德里格斯·馬拉迪亞加

奧斯卡·安德烈斯·羅德里格斯·馬拉迪亞加(西班牙語:Óscar Andrés Rodríguez Maradiaga:),是洪都拉斯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鮑思高慈幼會會士,也是現任特古西加爾巴總教區總主教和樞機諮議會成員。.

新!!: 教宗和羅德里格斯·馬拉迪亞加 · 查看更多 »

羅傑·埃切加雷

羅傑·埃切加雷(法語:Roger Etchegaray:),是法國籍天主教主教級樞機,領銜波多-聖魯菲納羅馬城郊教區主教。也是聖座榮休主席。.

新!!: 教宗和羅傑·埃切加雷 · 查看更多 »

羅傑·烏羅薩·薩維諾

羅傑·烏羅薩·薩維諾(西班牙語:Jorge Liberato Urosa Savino:),是委內瑞拉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加拉加斯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羅傑·烏羅薩·薩維諾 · 查看更多 »

羅馬城郊教區

羅馬城郊教區(Sede suburbicaria)指的是七個鄰近羅馬教區的天主教會教區,此七教區被做為天主教樞機的最高級別「主教級樞機」的領銜教區。.

新!!: 教宗和羅馬城郊教區 · 查看更多 »

羅馬七座山丘

羅馬七座山丘位於羅馬心藏地帶台伯河東側。根據羅馬神話,其為羅馬建城之初的重要宗教與政治中心,當時的七座山分別為凱馬路斯(Cermalus)、契斯庇烏斯(Cispius)、法古塔爾(Fagutal)、奧庇烏斯(Oppius)、帕拉蒂尼(Palatium)、蘇古沙(Sucusa)與威利亞(Velia);而傳說中羅馬城最初是由羅慕路斯(Romulus)於帕拉提诺山(Collis Palatinus)上興建。而現在其餘六座山則與古代的稱呼有所不同,分別為阿文提诺山(Collis Aventinus)、卡比托利欧山(Capitolinus)、奎利那雷山(Quirinalis)、维米那勒山(Viminalis)、埃斯奎利诺山(Esquilinus)與西里欧山(Caelius)。 在最初時,這七座山丘分別為不同的人群所佔有,且並沒有組合成"羅馬城"的念頭。而在其後,這七座山丘的居民開始共同參與一系列的宗教活動,並且逐漸組合起來。羅馬城就這樣逐漸成形,而居民們則將山丘間的沼澤地清理,並且在該處興建市場與法庭。 現今普世知名的梵蒂岡山(義大利文:Vaticano,由拉丁文Collis Vaticanus一詞轉化而來)位處台伯河西北岸,因此並不是七座山丘之一。與此相似,賓西亞丘陵(義大利文:Pincio,由拉丁文Mons Pincius一詞轉化而來)位處台伯河北岸、雅尼庫倫山(義大利文:Gianicolo,由拉丁文Ianiculum一詞轉化而來)位處台伯河西岸,因此傳統上皆不被認為是七座山丘之一。 現代羅馬城的七座山丘裡,其中五座(阿文庭山、西蓮山、埃斯奎裏山、奎里爾諾山、維彌納山)有著紀念碑、建築物與公園;卡匹托爾山則為羅馬市政中心;而帕拉蒂尼山則是考古地區。.

新!!: 教宗和羅馬七座山丘 · 查看更多 »

羅馬觀察報

《罗马观察报》(L'Osservatore Romano,)是一份梵蒂冈报纸,,此报纸刊登教宗的讲话,报道圣座的活动和天主教会及世界各地的新闻,此报纸也刊登文化评论。 此报是圣座的一份非官方报纸, 但并不是正式官方报纸。此报纸每刊刊头处都印有两句拉丁格言: Unicuique suum (爱主乐群)与 Non praevalebunt (她)。 此报纸现任主编是乔瓦尼·玛丽亚·维安。 现今,此报纸的立场相较创刊时更加客观、温和,2006年10月塔尔齐西奥·贝尔托内枢机在报纸创立与历史展的开幕式讲话上称赞其“呈现了教会真实形象与自由理念”, 枢机更称此报是“传播圣伯多禄宗徒继承人的教导与天主教会动态的工具”。 2015年6月27日,教宗方济各在一份自动手谕中声明:《罗马观察报》最终将被整合进罗马教廷新近成立的传播秘书处。.

新!!: 教宗和羅馬觀察報 · 查看更多 »

羅馬教區代理主教

羅馬教區代理主教為天主教羅馬教區的特定職務,其職責是代理同時身為該教區正權主教的教宗,處理教區在羅馬市內的各項事務。有時該職也被稱為代理樞機或代牧樞機(Cardinale Vicario),這是因為此職慣例上是由樞機擔任。羅馬教區的另一區塊——梵蒂岡城國境內的教務,則由負責。現任羅馬教區代理主教為奧斯定·瓦利尼樞機,在2008年6月27日就職。.

新!!: 教宗和羅馬教區代理主教 · 查看更多 »

羅馬教廷

羅馬教廷(Curia Romana;中文常直稱為教廷)是聖座的行政机构。它是輔助教宗處理整個天主教會的事務,也与教宗一起构成了天主教会的中央领导机构。其為天主教會的日常運作與達成目標提供必要的中樞組織。現今多以其所在地「梵蒂冈」代稱。.

新!!: 教宗和羅馬教廷 · 查看更多 »

羅貝托·圖齊

羅貝托·圖齊(Roberto Tucci,),是天主教意大利籍司鐸級樞機和耶穌會會士。也是原梵蒂岡電台台長。.

新!!: 教宗和羅貝托·圖齊 · 查看更多 »

羅格·馬洪尼

羅格·米高·馬洪尼(Roger Michael Mahony,),是天主教美國籍司鐸級樞機。也是洛杉磯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羅格·馬洪尼 · 查看更多 »

羅森堡夫婦

朱利葉斯·羅森堡(Julius Rosenberg;)和艾瑟爾·格林格拉斯·羅森堡(Ethel Greenglass Rosenberg;)夫婦是冷战期間美国的共产主义人士。他們被指控為苏联進行间谍活動,判決與死刑的過程轟動了當時西方各界。冷戰期間的美國,因判決從事間諜活動而處以死刑的公民,只有羅森堡夫婦。雖然幾十年後原蘇聯文件揭示至少朱利葉斯參與了間諜活動(但沒有提供具體證據證實他具體的罪名成立),人們直到今天仍然為罪名是否屬實有所爭議。.

新!!: 教宗和羅森堡夫婦 · 查看更多 »

羅榮聖母聖殿

羅榮聖母聖殿(),為越南天主教的宗座聖殿。.

新!!: 教宗和羅榮聖母聖殿 · 查看更多 »

翁布里亚大区

翁布利亚(意大利语:Umbria ),位于意大利中心,首府佩鲁贾。面积8,456平方公里——其中佩鲁贾省(Perugia)6,334平方公里;特尔尼省(Terni)2,122平方公里——是意大利--积第五小的大区,也是意大利唯一不临海也不与外国接壤的大区。与马尔凯、托斯卡纳和拉齐奥大区毗邻。人口834,210(2003年统计)。其他城市有阿西西(Assisi)、卡斯泰洛城(Città di Castello)、福利尼奥(Foligno)、古比奥(Gubbio)、诺尔恰(Norcia)、奥尔维耶托(Orvieto)、斯波莱托(Spoleto)、托迪(Todi)等。 翁布利亚一词原指于公元前6世纪时迁徙至此的翁布利人,使用翁布利语(与拉丁语有语源关系)。现在所指的翁布里亚不同于古罗马时期同一名称所指区域,后者包含今马尔凯北部,直至拉维娜;但不含台伯河西岸、佩鲁贾地区(属埃特鲁利亚人)和诺尔恰地区(属萨宾人)。.

新!!: 教宗和翁布里亚大区 · 查看更多 »

翁贝托·埃可

翁贝托·埃可(Umberto Eco,,),意大利学者(中世纪学家、符号学家)与作家。除了严肃的学术著作外,著有大量的小说和杂文,长年给杂志专栏撰写以睿智、讽刺风格见长的小品文。最驰名的作品为小说《玫瑰的名字》与他的杂文集。埃可生前任教于博罗尼亚大学,居住在米兰。.

新!!: 教宗和翁贝托·埃可 · 查看更多 »

真佛宗

真佛宗是由盧勝彥(被稱為「蓮生活佛」)創立的新興宗教,在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印尼、美國、加拿大等地均有活動,。.

新!!: 教宗和真佛宗 · 查看更多 »

献血

捐血,--,指献血者自愿捐献全血、血浆或血液成分,而不收取任何报酬(但在一些情况下会赠送纪念品)的行为。這些血液通常存储在血库中,由医疗单位、血站或红十字会保管,以備需要者輸血時使用。有償獻血血液质量不能得到確保,不利于獻血者的健康,与有偿献血相比较,无偿献血得不到任何報酬。 一般人可在各地區的固定无偿献血站进行无偿献血,許多无偿献血站會定期派遣采血车到學校、單位、人流密集区,或配合地區活動來徵求捐血者。.

新!!: 教宗和献血 · 查看更多 »

烏利希·慈運理

烏利希·慈運理(慈運理又譯作茨溫利、茲文里,Huldrych Zwingli,Ulrich Zwingli,),基督教新教神學家,瑞士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者。 慈運理生於瑞士。當時是瑞士愛國主義剛興起的時候,瑞士傭兵制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慈運理進入了維也納大學和巴塞爾大學接受教育,深受人文主義影響。當他在格拉魯斯與艾因西德倫擔任神父後,仍繼續他的學業,受到伊拉斯謨著作的影響。慈運理本身反對教會傳統、贖罪券和崇拜馬利亞等傳統信仰。 1518年慈運理成為蘇黎士大教堂的神父,在那裡開始宣扬宗教改革的思想。1522年因為反對在大齋期的禁食,開始受到公眾關注。在著作中,他指出在教會階級的腐敗,提倡教士結婚,並攻擊禮拜場所使用聖像。1525年,慈運理推出了新的禮儀。對於嬰兒洗禮,慈運理曾與重洗派一起試圖廢除,但後來因政治因素妥協,導致與堅持進一步改革的重洗派決裂。因為慈運理與重洗派的衝突導致重洗派被迫害,歷史學家曾爭論他是否使蘇黎世成為一個神權政治的城邦。 之後宗教改革擴及瑞士邦聯其他地區,但有些城邦仍傾向維持天主教,瑞士邦聯因此依宗教分裂為支持宗教改革的城邦聯盟,以及支持天主教的城邦聯盟。1529年,戰爭尚未爆發。該年,慈運理與馬丁·路德在德國馬爾堡會面協商,企圖整合雙方在宗教改革思想上的分歧。中,前14條半都達成共識,但最後討論聖餐禮時對聖餐意義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導致兩派整合失敗。馬丁·路德認為聖餐中基督的確實質降臨,是為同質說。而慈運理則認為聖餐只是一種紀念基督的象徵,即象徵說。 1531年,慈運理的聯盟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於是有五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士,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分戰死,年僅47歲。慈運理所留下的神學思想、禮儀還有教會制度,至今仍影響著許多新教教會,如重洗派。.

新!!: 教宗和烏利希·慈運理 · 查看更多 »

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基輔-加利奇大總主教列表

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基輔-加利奇大總主教(Major Archbishops of Kiev-Galicia),是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的最高領導人。大總主教,相等於宗主教的位置。大總主教是由總主教和主教選擇產生的。當新任大總主教在當選時需由教宗任命。大總主教的總部與大總主教教座設於烏克蘭基輔基督復活大總主教座堂。大總主教管理的教座教區是基輔-加利奇大總教區。 1963年12月23日,設利沃夫大總教區,但為免刺激蘇聯鎮壓地下教會及阻礙與君士坦丁堡牧首之間的對話而沒有升為名望更優的宗主教區。2004年12月6日教座遷至基輔,利沃夫降為總教區。 以下敘述的為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基輔-加利奇大總主教的列表:.

新!!: 教宗和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基輔-加利奇大總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布宜諾斯艾利斯聖母贊助教區

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布宜諾斯艾利斯聖母贊助教區(Eparchia Sanctae Mariae a Patrocinio Bonaënsis、Буе́нос-А́йреська єпа́рхія Покро́ви Пресвято́ї Богоро́диці、Eparquía de Santa María del Patrocinio en Buenos Aires de los ucranios)是阿根廷一個東儀天主教教區(烏克蘭希臘禮),屬布宜諾斯艾利斯總教區。 阿根廷代牧區於1968年4月9日成立,1978年4月24日升為教區。 2010年有教友160,000人、十八個堂區、十七名司鐸。目前教區主教席位自原主教斯維亞托斯拉夫·舍夫丘克升任烏克蘭禮天主教會大總主教後懸空。.

新!!: 教宗和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布宜諾斯艾利斯聖母贊助教區 · 查看更多 »

烏克蘭信義會

烏克蘭信義會(Українська Лютеранська Церква),簡稱ULC,為位於東歐國家烏克蘭的基督教信義宗教會,聚會使用東方禮儀之中的拜占庭禮儀,會徽為路德玫瑰,中央則為正教十字。該會是由烏克蘭境內的25間會堂組成,服侍超過2500位的會眾。從2000年開始,該會的領袖是維亞切斯拉夫·賀平申科主教。.

新!!: 教宗和烏克蘭信義會 · 查看更多 »

烏爾巴諾七世

教宗烏爾巴諾七世(Urbanus PP.,,原名Giovanni Battista Castagna ,在位期間:1590年9月15日—1590年9月27日)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短的教宗,在位僅僅十三日,因瘧疾而逝世,僅次於在位僅三日的教宗斯德望二世。他未任教宗時曾在義大利北部城市波隆那市政府工作,又擔任過Rossano市主教,接著成為梵蒂岡駐西班牙大使多年。他當選為教宗多半是西班牙勢力背後支持。.

新!!: 教宗和烏爾巴諾七世 · 查看更多 »

烏爾巴諾三世

教宗烏爾班三世(Urbanus PP.,),本名Uberto Crivelli,於1185年11月25日-1187年10月19日岀任教宗。有一私生子雷定四世,後亦成為教宗。.

新!!: 教宗和烏爾巴諾三世 · 查看更多 »

烏爾巴諾五世

真福教宗烏爾巴諾五世(Beatus Urbanus PP.,),原名Guillaume Grimoard,於1362年9月28日—1370年12月19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烏爾巴諾五世 · 查看更多 »

烏爾巴諾八世

教宗烏爾巴諾八世(Urbanus PP.,),原名Maffeo Barberini,於1623年8月6日—1644年7月29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烏爾巴諾八世 · 查看更多 »

烏爾巴諾六世

教宗烏爾班六世(Urbanus PP.,約1318年—1389年10月15日),原名Bartolomeo Prignano,於1378年4月8日—1389年10月15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烏爾巴諾六世 · 查看更多 »

烏爾巴諾四世

教宗烏爾巴諾四世(Urbanus PP.,約1195年—1264年10月2日),本名Jacques Pantaléon,於1261年8月29日—1264年10月2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烏爾巴諾四世 · 查看更多 »

烏拉卡 (卡斯蒂利亞)

-- 萊昂的烏拉卡一世(Urraca I de León,),萊昂、卡斯蒂利亞及加利西亞女王,或稱為「全西班牙女皇」(1109年─1126年)。 烏拉卡是阿方索六世與第二任妻子康斯坦絲的女兒。八歲時嫁給勃艮第伯爵雷蒙以達成兩國盟友的關係。1107年,在雷蒙死後,又嫁給阿拉貢的阿方索一世創造了聯合兩國的機會。 在1108年,阿方索六世唯一的兒子和繼承人桑喬在與阿爾摩拉维王朝的軍隊作戰時被殺,烏拉卡便成為王國的儲君。在阿方索六世於1109年去世時,她與其夫阿拉貢的阿方索一世一同繼承王國。烏拉卡與阿方索一世結婚後並不和諧,在同父異母的妹妹特里薩和她的丈夫葡萄牙伯爵亨利的陰謀下,兩人在加利西亞決裂對立。 1110年5月,在烏拉卡控訴阿方索一世對她虐待為由,她與阿方索一世由教皇宣佈婚姻無效,但是阿方索一世不理會教皇的宣佈,維持夫妻關係至1114年。夫妻間的隔閡,從離散慢慢醞釀升級為公開的兩國武裝敵對戰爭,1112年,雙方宣佈因婚姻無效而達成停戰協議。雖然烏拉卡收回阿斯圖里亞斯、萊昂和加利西亞,但是阿方索六世佔領了很大部分的卡斯蒂利亞(烏拉卡在當地享有巨大的支持),而她的同父異母的妹妹特里薩和她的丈夫葡萄牙伯爵亨利佔領薩莫拉及埃斯特雷馬杜拉。 此後烏拉卡的外交政策主要是收復以上的土地及將王國擴展到穆斯林地區。 1126年,烏拉卡逝世後由她與勃艮第伯爵雷蒙的兒子阿方索七世在阿方索一世放棄對萊昂及卡斯蒂利亞的王位下繼承王國。 |- |- |- |- |- |- Category:莱昂君主 Category:卡斯蒂利亞君主 Category:西班牙女性君主 Category:西班牙王后.

新!!: 教宗和烏拉卡 (卡斯蒂利亞) · 查看更多 »

烏普薩拉大主教

烏普薩拉大主教(瑞典語:Ärkebiskopar i Uppsala),亦稱作瑞典大主教(瑞典語:Ärkebiskopar i Sverige),是基督教瑞典信義會的主教長,自1164年以來迄今擁有完整的歷史性使徒統緒,轄地為烏普薩拉主教座堂。該會原本是羅馬公教會,從1530年代起成為信義會。長久以來,烏普薩拉大主教一直對瑞典的信仰與政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條目:,《北歐家庭書》,1922年對外代表瑞典教會,與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情況相似。現今的烏普薩拉大主教是第70任的安特耶·雅克伦。亦为瑞典第一位女性大主教。.

新!!: 教宗和烏普薩拉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总督

热那亚总督,(利古里亚语:Duxe,拉丁语:Dux,意大利语:Doge,正式名称为,“热那亚领导者和护民官”),又译“热那亚公爵”,是神圣罗马帝国成员国、意大利城邦热那亚共和国的行政长官。1339年设立,1797年随共和国的灭亡而废除。1528年以前,总督是终身制,此后改为两年一届。“总督”是热那亚或威尼斯共和国被选举出的领导人,其名称“Doge”来自拉丁语“Dux”,是“领导人”之意,与一般意义上的“总督”或“公爵”不同。 热那亚共和国为寡头政体,因此总督全部来自于贵族阶层。热那亚总督事实上是由共和国内不同政治派别推举出的国家元首,管理热那亚的内政、防卫等事务。.

新!!: 教宗和热那亚总督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天主教

爱尔兰天主教(英語:Roman Catholicism in Ireland)是普世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接受罗马教宗,以及爱尔兰主教团的领导。.

新!!: 教宗和爱尔兰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三世 (英格兰)

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新!!: 教宗和爱德华三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二世 (英格兰)

愛德華二世(Edward II,),英格蘭國王(1307年—1327年在位),金雀花王朝成员。他的一生皆为其宠信的弄臣和叛乱的贵族所主宰,以致最后悲惨地死去。葬于格洛斯特大教堂。.

新!!: 教宗和爱德华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爱莉安娜·格兰德

亞莉安娜·格蘭德-布特拉(Ariana Grande Butera,,)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博卡拉頓市,美國演員和唱作人,起初因參演美國兒童情景喜劇《胜利之歌》而為部分觀眾所熟悉,後又憑藉在流行音樂界的順利發展獲得了更大知名度。格蘭德具有女高音的音域,歌曲多为抒情流行歌曲。Ariana Grande 更加被稱為高音女王 (Treble queen)。早先曾翻唱過瑪麗亞·凱莉的知名歌曲《情感》,後推出了自己的歌曲和專輯,其中《方式》、《》(Problem)、《释放》、《砰砰》、《 危险尤物》(Dangerous Woman)和《更用力爱我》這几首歌知名度最高。2016時代雜誌冊封「最影響力人物」並再度入圍2017葛萊美獎「最佳流行歌手」兩項大獎、《美女與野獸》真人版電影全球主題曲演唱者。現在所屬唱片公司是環球音樂旗下廠牌Republic Records。.

新!!: 教宗和爱莉安娜·格兰德 · 查看更多 »

瘟疫醫生

瘟疫醫生是中世紀時期負責治療黑死病患者的醫師。Cipolla, p. 65當時流行病肆虐嚴重的歐洲城鎮往往會自行聘雇這些醫師來減緩瘟疫擴散的狀況。他們的薪資是由城鎮政府支付的,因此瘟疫醫生的治療對象不分貧富貴賤。然而,部分瘟疫醫生會私下向病人或其家屬索取額外費用,並提供特殊療程;有些醫生更會以錯誤的療法來治療病患。受聘為瘟疫醫生者通常都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或臨床經驗不足的外科醫師,但也有經驗老道的醫師由於事業無以為繼而成為瘟疫醫生的例子。有些年輕醫師亦視擔任瘟疫醫生為快速建立名聲的捷徑。Cipolla, p. 65 根據他們與聘雇人間的契約,瘟疫醫生負責治療黑死病病患,並會獲得「市聘瘟疫醫生」或「區聘瘟疫醫生」的頭銜。.

新!!: 教宗和瘟疫醫生 · 查看更多 »

結婚戒指

結婚戒指或結婚指環是由金屬圓環,鑲上鑽石或其他寶石而成的饰品。在很多如英法等歐洲國家,它通常是被佩戴在左手無名指的指根上。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主要是德國和東歐地區,人們則把它佩戴在右手无名指。这种戒指用来象徵婚姻:配偶佩戴它來表明對婚姻承諾的忠貞。如今,佩戴婚戒的這种歐洲風俗已在歐洲之外廣泛傳播了。.

新!!: 教宗和結婚戒指 · 查看更多 »

絨帽 (教宗)

絨帽 (camauro),源於希臘語kamelauchion (「駱駝皮帽」的意思),拉丁語稱為camelaucum,是天主教教宗專用的一種帽子。 教宗绒帽是以紅色羊毛或天鹅绒周圍飾以白色貂皮,通常在冬天戴,以代替小瓜帽(zucchetto),而其他圣职者戴四角帽(biretta)。如四角帽以及学者所戴的四方帽一样,绒帽也源于皮莱乌斯帽(the pileus),起初是由剃度(tonsure)过的圣职者戴着以防頭部受涼。它经常和肩衣(mozzetta)配套,后者有时也用毛皮衬里。 绒帽自12世纪起就成为了教宗的衣饰。1464年前,它也被枢机戴着,但没有貂皮剪边。自那时起,绒帽便成了教宗独有的衣饰,而枢机们只能戴深红色的四角帽了。教宗绒帽自1963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死後一度絕跡,直到2005年12月末重新出現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头上,被當時的傳媒形容為聖誕老人。(圣尼古拉,后来成了传奇性的圣诞老人,曾为米拉的主教) Image: Innocent VII.jpg|教宗英诺森七世(1404年-1406年) Image:Pope_Julius_II.jpg|教宗儒略二世(1503年-1513年) Image:Benoit_XIV.jpg|教宗本笃十四世(1740年-1758年) Image:ClementXIII.jpeg|教宗克勉十三世(1758年-1769年).

新!!: 教宗和絨帽 (教宗) · 查看更多 »

病人傅油聖事

病人傅油聖事是天主教、東正教和一些新教教會的聖事。 這聖事的舊稱臨終聖事或終傅聖事由12世紀末起在西方天主教會使用,直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廢止,但意大利很多信徒仍稱呼這聖事為Estrema Unzione;在東正教會這名稱則未有廣泛使用。改名原因是信徒可以多次接受聖事,不用等到臨終,施行聖事亦非預料病人已是臨終。有段時期這聖事只施行予快逝世的人,以避免在聖事後病人再有犯罪;但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已停止這做法。 病人傅油聖事依據的主要聖經經文為「你們中間有患病的嗎?他該請教會的長老們來;他們該為他祈禱,因主的名給他傅油:出於信德的祈禱,必救那病人,主必使他起來;並且如果他犯了罪,也必得蒙赦免。」(雅各伯書5章14,15節) 這聖事給予病人屬靈的幫助和安慰,並完好的屬靈健康,包括因為病重信徒的罪得赦免。天主教會基督徒認為,有的時候聖事會帶來奇蹟治愈。 雖然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有改變這聖事的建議提出,但世界上數以百計的司鐸仍照傳統的終傅聖事的儀式、原由和目的舉行這聖事。在改編自伊弗林·沃(Evelyn Waugh)小說《重返布莱兹海德庄园》的同名電影中,可以看到病人傅油聖事歷經多個世紀的傳統儀式。.

新!!: 教宗和病人傅油聖事 · 查看更多 »

瑞士历史

当今瑞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291年舊瑞士邦聯的建立。起初它包括三个州(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之后逐步扩大直到1815年的现今疆域。.

新!!: 教宗和瑞士历史 · 查看更多 »

瑞士近卫队

宗座瑞士近衛隊(Pontificia Cohors Helvetica;Päpstliche Schweizergarde;Guardia Svizzera Pontificia;Pontifical Swiss Guard),於1506年由教宗儒略二世建立。瑞士近衛隊是。 瑞士近衛隊的制服包含藍色、紅色、橙色和黃色,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外觀。現代瑞士近衛隊的性質,就如同教宗的保鏢一樣。瑞士近衛隊配備的武器包含了傳統的斧槍以及多項現代武器。由於在1981年曾經發生,瑞士近衛隊的重點任務也增加了保護非儀式人員,而在其訓練過程,也可明顯看到對於和輕兵器的大幅增加。 瑞士近衛隊的招募條件,包含了他必須是未婚瑞士籍天主教男子,年齡介在19至30歲之間,且已經完成了瑞士軍事部隊的基礎訓練。 Official Vatican web page, Roman Curia, Swiss Guards, retrieved 7 August 2006 瑞士近衛隊是保護天主教會、聖座、羅馬教廷和教宗本人的雇傭兵組織,隊員原本為受雇於保護君主的傭兵,而漸漸轉變為專屬於梵蒂岡城國的近衛隊性質的雇傭兵組織,服務年限差不多介於2年和25年之間。.

新!!: 教宗和瑞士近卫队 · 查看更多 »

瑪定四世

教宗馬丁四世(Martinus PP.,約1210年—1285年3月28日),本名Simon de Brion,於1281年2月21日—1285年3月2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瑪定四世 · 查看更多 »

瑪麗亞·加埃塔納·阿涅西

麗亞·加埃塔納·阿涅西(Maria Gaetana Agnesi) ,意大利數學家、慈善家、哲学家。 她因撰写了第一本完整地讨论了积分与微分的教科書而广受赞誉。 阿涅西将她最后40余年的生活奉献给慈善事业、为穷人服务,并且潜心研究神学(特别是教父学)。.

新!!: 教宗和瑪麗亞·加埃塔納·阿涅西 · 查看更多 »

瑪里安·雅沃爾斯基

里安·雅沃爾斯基(烏克蘭語:Мар'ян Яворський:),是天主教烏克蘭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利沃夫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瑪里安·雅沃爾斯基 · 查看更多 »

炎炎消防隊

《炎炎消防隊》(炎炎ノ消防隊),是日本漫畫家大久保篤繪畫的少年漫畫作品,於《週刊少年Magazine》2015年43號開始連載。.

新!!: 教宗和炎炎消防隊 · 查看更多 »

炼狱

煉獄(Purgatory)是天主教用來描述信徒死後靈魂是人死後自認為需要反省的地方(或狀態),是天主教教义之一。煉獄的拉丁文purgare意思是洗滌。.

新!!: 教宗和炼狱 · 查看更多 »

瓦多維采

瓦多維采(Wadowice)是位於波蘭南部的城市。距離克拉科夫有50 公里,2006年,有人口19,200人。瓦多維采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出生地。屬小波蘭省。在歷史上曾屬奧匈帝國。今日瓦多維采的主要產業是觀光業。 Category:小波蘭省城市.

新!!: 教宗和瓦多維采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布兰德米勒

尔特·布兰德米勒(Walter Brandmüller,),天主教会枢机,德国人,宗座历史学会荣休主席。 布兰德米勒出生于德国安斯巴赫市,于1953年7月26日晋铎。1998年至2009年间,他曾任宗座历史学会主席。2010年11月20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瓦尔特·布兰德米勒 · 查看更多 »

瓦勒度派

勒度福音教會 (Waldensian Evangelical Church) ,屬於瓦勒度派 (Waldensians、Waldenses 或作 Vaudois) ,也譯作韋爾多派、瓦爾多派、華爾多派、瓦燈派,是約從中世紀興起的基督教教派。在教義上接近歸正宗 (Calvinists) ,以上帝的聖言為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準則。它被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會視為異端,也因此受到大迫害。現在它被新教視為宗教改革的先聲。.

新!!: 教宗和瓦勒度派 · 查看更多 »

瓦爾德瑪·比耶松

德瑪·比耶松(Valdemar Birgersson;)。比耶博王朝的瑞典國王(1250年-1275年在位)。比耶博王朝開創者執政公爵比爾耶爾與前任國王埃里克·埃里克松的姊姊之長子。.

新!!: 教宗和瓦爾德瑪·比耶松 · 查看更多 »

瓦爾德馬二世

德馬二世('''Valdemar Sejr '''.,又名"勝利王瓦爾德馬";),丹麥國王(1202年-1241年在位)。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大帝與王后明斯克的索菲亞的次子、克努特六世之弟。.

新!!: 教宗和瓦爾德馬二世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三世 (大波兰)

迪斯瓦夫三世(细长腿)(波兰语:Władysław III Laskonogi,1161年或1165年~1231年11月3日)波兰分裂时期的大波兰公爵(1194年~1229年在位)和克拉科夫大公(名义上的波兰最高王公;1202年,1227年~1228年和1230年)。 瓦迪斯瓦夫三世是大波兰公爵梅什科三世之子,母亲是基辅大公伊贾斯拉夫二世·姆斯季斯拉维奇的女儿欧多西娅。他是最小的儿子,因兄长全都早逝而成为父亲的继承者。1202年梅什科去世后,瓦迪斯瓦夫三世依靠贵族的支持,继承梅什科在晚年取得的克拉科夫大公头衔。但不久他就失去了这个头衔和克拉科夫领地,而且其侄子瓦迪斯瓦夫·奥东尼茨(瓦迪斯瓦夫早亡的兄长奥东的儿子)还要求在大波兰分得一份领地。另外,他还必须对付格涅兹诺大主教亨里库斯·基特利茨谋求扩大教会权力的活动。由于对教会的镇压,教皇在1214年绝罚了瓦迪斯瓦夫三世,只是由于大部分大波兰封建主站在他这一边,才没有引起严重后果。 1216年瓦迪斯瓦夫三世与基特利茨和解,而且他与瓦迪斯瓦夫·奥东尼茨的冲突也由于后者获得了卡利什领地而得到缓和。于是瓦迪斯瓦夫三世得以腾出手来与桑多梅日公爵莱谢克一世和西里西亚公爵亨里克一世竞争大公公位。但是1223年瓦迪斯瓦夫·奥东尼茨得到波美拉尼亚统治者希维托佩乌克二世(不是皮亚斯特王朝成员)的支持,再次向瓦迪斯瓦夫三世开战。瓦迪斯瓦夫三世遭到惨败,到1227年他几乎失去了整个大波兰。瓦迪斯瓦夫三世接受莱谢克一世(当时的克拉科夫大公)的提议,于该年11月在甘萨瓦举行一次王公大会以解决领土纠纷。然而瓦迪斯瓦夫·奥东尼茨和希维托佩乌克突袭了会场,莱谢克一世当场被杀,亨里克一世重伤。瓦迪斯瓦夫三世因为迟到逃过一劫。在这种情况下,瓦迪斯瓦夫三世于1228年再次当选为大公。但是,他仍然抵不住瓦迪斯瓦夫·奥东尼茨的压力,被迫于1229年将大波兰拱手相让。不久,他又被迫将桑多梅日封给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一世。1230年,康拉德一世一度取得大公头衔。 瓦迪斯瓦夫三世于1231年去世,他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新!!: 教宗和瓦迪斯瓦夫三世 (大波兰)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三世·雅盖隆契克

迪斯瓦夫三世(Władysław III Warneńczyk,),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国王(1434年~1444年在位)和匈牙利国王(称乌拉斯洛一世,匈牙利语:I.

新!!: 教宗和瓦迪斯瓦夫三世·雅盖隆契克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一世 (波兰公爵)

迪斯瓦夫一世·赫尔曼(波兰语:Władysław I Herman,1040年或1042年~1102年6月2日)皮亚斯特王朝的波兰公爵(1079年~1102年在位)。.

新!!: 教宗和瓦迪斯瓦夫一世 (波兰公爵) · 查看更多 »

瓜爾鐵羅·巴塞蒂

鐵羅·巴塞蒂(意大利文:Gualtiero Bassetti:),意大利人,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及佩魯賈-奇塔德拉皮耶韋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瓜爾鐵羅·巴塞蒂 · 查看更多 »

瓜达拉哈拉圣母升天圣殿主教座堂

达拉哈拉圣母升天圣殿主教座堂('''Catedral Basilica de la Asunción de María Santísima'''.), 位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是一座罗马天主教 宗座圣殿,以及天主教瓜达拉哈拉总教区的主教座堂。该堂为西班牙文艺复兴风格,钟楼为新哥特式。.

新!!: 教宗和瓜达拉哈拉圣母升天圣殿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田耕莘

耕莘樞機(S.V.D.;)是天主教會樞機,字聘三,為第一位亞洲出身的樞機,同时也是第一位非白种人枢机,曾擔任天主教北平總教區總主教、台北總教區署理總主教等教職,並擔任輔仁大學在台復校後第一任董事長。.

新!!: 教宗和田耕莘 · 查看更多 »

無玷聖母獻主會

無玷聖母獻主會(Missionary Oblates of Mary Immaculate (OMI))為天主教修道會。於1816年1月25日由馬善樂教士(Saint Eugene de Mazenod)創立。教宗良十二世(Pope Leo XII)於1826年2月17日第一次確認。法國大革命後各教會開始復興,現在在世界各地都有為貧者、受忽略者和被遺棄者服務。1938年,教宗庇護十一世(Pope Pius XI)稱為「艱難使命的專家」。其中較著名的成員有芝加哥大主教Francis Cardinal George。.

新!!: 教宗和無玷聖母獻主會 · 查看更多 »

無期徒刑

無期徒刑或终身监禁一般是指判决对犯人囚禁終生的刑罰,是大部份國家地區(不一定已廢除死刑)中最高的刑罰之一。不同地方對這種自由刑有不同的用詞以及定義,例如,漢字文化圈國家和地區的稱呼是:.

新!!: 教宗和無期徒刑 · 查看更多 »

熊与龙

《熊與龍》是湯姆·克蘭西的傑克·萊恩系列政治驚悚小說,於2000年出版。書名指的是代表俄羅斯的熊和代表中國的龍。.

新!!: 教宗和熊与龙 · 查看更多 »

熱里·勒利耶

熱里·勒利耶 † (法語:Géry-Jacques-Charles Leuliet:),是法國籍天主教主教。曾是亞眠教區主教。在他去世時,是當時天主教會的最老主教,有104歲。.

新!!: 教宗和熱里·勒利耶 · 查看更多 »

畢奧神父

聖畢奧神父(Saint Padre Pio (Pius) of Pietrelcina;Pio da Pietrelcina;)是一位意大利籍天主教方濟嘉布遣會神父、受聖傷者、神秘主義者,後來亦被羅馬天主教追封為聖人。畢奧神父因從1918年起終身攜帶聖傷而廣為人知,並由此引起了針對這一事件的許多研究與爭議。 畢奧神父原名方濟各·弗哲(Francesco Forgione),出生於意大利南部小鎮皮耶垂西那。他於1903年1月22日入嘉布遣方濟會,取名「畢奧」(或譯「比約」)。畢奧神父於1968年9月23日逝世於聖若翰·羅通多,享年81歲。2002年6月16日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追封為「聖人」。 畢奧神父的紀念日是9月23日。.

新!!: 教宗和畢奧神父 · 查看更多 »

當之無愧獎章

之無愧獎章(Benemerenti medal)為天主教會的一個獎章。獎章於1832年由教宗額我略十六世設立。設立初期,獎章頒發給瑞士近衛隊的士兵,後來獎章才向神職人員和天主教徒頒發。.

新!!: 教宗和當之無愧獎章 · 查看更多 »

特利騰大公會議

特利騰大公會議(Concilium Tridentinum,又譯脫利騰會議、特倫多會議、特倫特會議、特倫托會議或天特會議),是指天主教會於1545年至1563年間在北義大利的特倫托與波隆那召開的大公會議。這個會議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大公會議,促使該會議的原因是因為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也有人把這會議形容為反宗教改革的方案,因當中代表了天主教會對宗教改革的決定性回應。"Trent, Council of" in Cross, F. L.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除了法令之外,會議針對新教發表譴責並定義什麼為異端,也對於天主教會的教義和教導作出澄清。這涉及了廣泛的神學問題,包括了宗教經典、正典、聖傳、原罪、稱義、救恩、聖禮、彌撒和敬奉。會議在1545年12月13日至1563年12月4日期間共在特倫托開了25次會議,除了在1547年也在波隆那那開了大約9至11次的會議。而會議的召集人保祿三世主持了頭八次的會議,而第12至16次會議由儒略三世主持,最後17至25次的會議由庇護四世主持。 該會議也對天主教儀式和實踐有顯著的影響。在商議的期間,會議用了武加大譯本作為官方聖經版本和委託人創立一個標準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在1590年代才完成。但在1565年,就在特倫托會議完結後大約一年,庇護四世發佈律但丁信條(Tridentine Creed)(以特倫托的拉丁文為信條的名),而他的接班人庇護五世也分別在1566年發佈了羅馬教義問答(Roman Catechism)、1568年發佈了每日頌禱修訂版(the Breviary)和在1570年發佈了彌撒書(Missal)。這些書引申出維持四百年的脫利騰彌撒儀式,直到350年後的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召開。.

新!!: 教宗和特利騰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特命全權大使

特命全权大使,简称大使,是一国元首向驻在国元首派遣的等级最高的外交代表,在驻在国有代表本国國家元首和政府向驻在国表达意见或者同驻在国达成协议的全权,享有完全的外交特权和外交豁免權,其所享礼遇也较其他外交代表为高。.

新!!: 教宗和特命全權大使 · 查看更多 »

特級宗座聖殿

特級宗座聖殿是羅馬天主教会給予四座擁有重要地位的宗座聖殿的頭銜。分別為拉特朗聖若望大殿、聖伯多祿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以及聖母大殿。其中除了聖伯多祿大殿位於梵蒂岡城國內,其他三座都位於義大利羅馬市內。拉特朗的聖若望大殿同時也是天主教罗马教区主教(即教宗)的主教座堂所在,也是四座聖殿中最古老的一座,也因此擁有最高的地位。.

新!!: 教宗和特級宗座聖殿 · 查看更多 »

特里尔大学

特里尔大学(Universität Trier)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特里尔,為一以人文科學見長之公立綜合大學。由於該城市為卡爾·馬克思的出生地,特里爾大學亦曾被稱為為特里爾卡爾·馬克思大學。該校创始于1473年,至1798年因遭法國大革命軍隊佔領而被下令關閉,新大学于1970年重建。.

新!!: 教宗和特里尔大学 · 查看更多 »

特里凡得琅大總主教列表

特里凡得琅大總主教(英語:Major Archbishops of Thiruvananthapuram),是領袖是敘利亞-瑪蘭卡禮天主教會的提高領導人。大總主教,相等於宗主教的位置。大總主教是由總主教和主教選擇產生的。當新任大總主教在當選時需由教宗任命。大總主教的總部與大總主教教座設於印度喀拉拉邦。大總主教管理的教座教區是特里凡得琅大總教區 。 以下敘述的為特里凡得琅大總主教的列表:.

新!!: 教宗和特里凡得琅大總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特里斯唐·达·库尼亚

特里斯唐·达·库尼亚(Tristão da Cunha,),文艺复兴时期葡萄牙航海家。他曾在南大西洋和非洲东海岸进行探险活动,后来他参加了阿方索·德·阿尔布开克领导的一次探险航行。在1513年,他向教皇利奥十世奉献了从东印度带回的纪念品。.

新!!: 教宗和特里斯唐·达·库尼亚 · 查看更多 »

特雷維噴泉

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是一座位於義大利羅馬的噴泉,也是羅馬最大的巴洛克風格噴泉,高25.9公尺,寬19.8公尺。特雷維噴泉也是羅馬市著名的景點,遊客通常會在此地許願。.

新!!: 教宗和特雷維噴泉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戴維思

特洛伊·戴維思(Troy Anthony Davis,) 是一名美國籍男子,被控於1989年8月19日在佐治亞州薩凡納謀殺警官馬克·麥克菲(Mark MacPhai)。麥克菲警官當時作為一名保安員試圖介入漢堡王餐廳附近停車場上的一起毆打案件。 在1991年的庭審中,有7名證人指證戴維思射殺了麥克菲警官,2名證人作證戴維思向他們承認了謀殺行為。在這次庭審中,共有34名證人為控方作證;而包括戴維思本人在內,只有6名證人為辯方作證。雖然警方並未找到射殺麥克菲警官的兇器,同時現場拾獲的彈殼經彈道測試也與本案關聯不大,但是依舊被裁定謀殺及其他指控成立,於1991年8月判處死刑。 直至被執行死刑,戴維思始終堅持自己是清白的。從他定罪到執行的20年間里,戴維思及其辯護人的申訴得到了全美公眾、名人及人權團體的支持。大赦國際和全美有色人種促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等團體參與了戴維思的申訴行動。一些知名人士,如美國前總統卡特、阿尔·夏普顿牧師、教宗本篤十六世、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前佐治亞州籍聯邦議員和總統候選人鮑勃·巴爾和前聯邦調查局局長威廉·塞森斯法官都呼籲給戴維思一個新的聽證會和審判。戴維思曾分別在2007年7月,2008年9月和2008年10月三次確定死刑日期,但在執行前又被推遲執行。 2009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要求佐治亞州南部地區地方法院查證是否有新的證據“能夠明確證明戴維思是無罪的”,幷於2010年6月舉行了聽證會。辯方提供了一系列宣誓文書,證明當初指證戴維思有罪的九個證人中已經有七人翻供,他們或推翻了此前的部份證詞,或指證希爾維斯·科爾斯(Sylvester "Redd" Coles)才是真正的兇手。包括辦案警方及原檢察官在內的檢方證人則確認辦案過程嚴禁無誤,並且沒有對證人有任何脅迫。但是辯方並沒有傳喚翻供證人上庭,因此宣誓文書對法官的影響力較小。同時有關對科爾斯的指證被視為傳聞證據,未被法庭採信。 在2010年8月的再審中,法院維持了原來的判決。法庭形容辯方的努力不過是為了擾亂定罪而故意釋放出來的“迷霧”(largely smoke and mirrors), 同時也裁定翻供證人所宣誓之證詞不足以推翻原有定罪。隨後辯方向最高法院的上訴也被駁回,戴維思第四次被確定了死刑執行日期為2011年9月21日。判決出來之後,有近百萬聯名上書請求佐治亞州特赦與假釋委員會(the Georgia Board of Pardons and Paroles)特赦戴維思。 但是委員會拒絕赦免戴維思。 9月21日,委員會再次確認不會考慮赦免戴維思。 直到聯邦最高法院拒絕推翻死刑裁定的那一刻,戴維思被通過注射方式執行了死刑。.

新!!: 教宗和特洛伊·戴維思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尔二世·帕里奥洛格斯

奥多尔二世·帕里奥洛格斯(Θεόδωρος Β΄ Παλαιολόγος,拉丁化:Theodōros II Palaiologos,),摩里亚专制君主。.

新!!: 教宗和狄奥多尔二世·帕里奥洛格斯 · 查看更多 »

狄奧斯庫若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教宗狄奧斯庫若一世(Dioscurus,(科普特文:Ⲡⲁⲡⲁ Ⲁⲃⲃⲁ Ⲇⲓⲟⲥⲕⲟⲣⲟⲥ ⲡⲓⲙⲁϩ ⲟⲩⲁⲓ,阿拉伯语:البابا ديسقوروس,),是埃及亞歷山太城的主教。他支持歐廸奇(Eutyches)的基督一性論(Monophysite)主張。他主持也主導了449年的第二次以弗所會議,就是被教宗良一世稱為「強盜會議(Latrocinium,Robber Council)」者。這會議的目的是要為先前被定罪的歐廸奇翻案。在這會中狄奧斯庫若縱容他的修道武士們恐嚇與會者要服從他的主張,更任令他們毆打君士坦丁堡牧首夫拉維亞(Flavian),因為後者在448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中曾將歐廸奇定罪。 狄奧斯庫若在451年的迦克敦會議中被定罪,流放到小亞細亞中北部黑海邊Paphlagonia地區的小城Gangra,三年後在此過世。 埃及的信徒卻都支持狄奧斯庫若。他被定罪後,亞歷山太主教區就脫離了大公教會。埃及的教會至今仍多信奉基督一性論。 Category:主教 Category:5世纪基督徒 Category:埃及基督徒.

新!!: 教宗和狄奧斯庫若 · 查看更多 »

狄剛

剛主教(Bishop Joseph Ti-kang,),天主教會主教,中國河南省新鄉县人,曾任嘉義教區主教與台北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狄剛 · 查看更多 »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

格鲁-撒克逊英格兰(Anglo-Saxon England)是指从5世纪不列颠罗马统治的结束和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的建立,到1066年诺曼征服的一段英格兰历史时期。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对在5世纪、6世纪期间迁居不列颠群岛的日耳曼部落的总称,包括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弗里斯兰人和朱特人。 9世纪前的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由七个王国主导:诺森布里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埃塞克斯、肯特、萨塞克斯和威塞克斯。这些蛮族王国在7世纪完成了基督教化,而原有宗教的强势地位随着655年麦西亚国王彭达的去世而终结。 面对维京人入侵的威胁,阿尔弗雷德领导下的威塞克斯在9世纪的英格兰取得优势地位。10世纪时,各割据王国已经统一于英格兰王国,与在英格兰北部和东米德兰兹地区建立的维京人王国(即丹麦法区)相抗衡。1013年—1042年,英格兰王国被纳入丹麦王朝统治下,后威塞克斯王朝复辟。1066年最后一位无争议的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哈罗德二世败于黑斯廷斯战役,同时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历史的结束。.

新!!: 教宗和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盧博米爾·胡薩爾

盧博米爾·胡薩爾(烏克蘭語:Любомир Гузар、英語:Lubomyr Husar:),是烏克蘭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基輔-加利奇榮休大總主教。.

新!!: 教宗和盧博米爾·胡薩爾 · 查看更多 »

盧克雷齊亞·波吉亞

盧克雷齊亞·波吉亞(Lucrezia Borgia,)是一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貴族女性,她是羅馬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私生女,母親為瓦諾莎·卡塔內。 出身貴族的她,長期贊助藝術家從事藝術活動,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幕後支持者。她的三位兄弟分別是切薩雷·波吉亞,喬瓦尼·波吉亞和喬弗雷·波吉亞。 我們不清楚盧克雷齊亞和她的父親和兄弟們在政治上的同謀的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為她安排了幾次與重要或有權勢的家族之間的婚姻,目的是為了他們自己的政治野心。盧克雷齊亞先後嫁給了佩薩羅領主喬凡尼·斯福爾扎、比謝列公爵阿拉貢的阿方索王子、費拉拉公爵阿方索一世·埃斯特。.

新!!: 教宗和盧克雷齊亞·波吉亞 · 查看更多 »

盧森堡王朝

盧森堡王朝是一個中世紀德意志地區的王朝,其王室成員在1308年至1437年間三度成為神聖羅馬皇帝。1308年盧森堡伯爵亨利成為了羅馬人民的國王(rex Romanorum)中世紀時由德語地區的諸侯選出來的國王,實則只是名義上統治德意志、奧地利、波希米亞及意大利北部部份地區,獲羅馬教宗加冕後則可以稱為神聖羅馬皇帝。,並於1312年由教宗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他的兒子盧森堡的約翰則只是盧森堡伯爵及波希米亞國王。期間王朝成員斷斷續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並且兩度被競爭對手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奪得皇位稱號。在西吉斯蒙德皇帝死後,盧森堡王朝絕嗣,並被哈布斯堡王朝所接替。盧森堡王朝亦是亞爾丁-凡爾登王朝的分支。.

新!!: 教宗和盧森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白多祿

聖白多禄,亦译为聖白伯铎、聖桑实(San Pedro Sans y Jordá,)是18世紀到中國福建傳教的天主教傳教士。他生於西班牙塔拉戈纳,为罗马天主教多明我会会士,1732年到1747年间担任天主教福建教区主教,1747年因传播天主教而在福州被杀,2000年10月1日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聖人,為中華殉道聖人之一。.

新!!: 教宗和白多祿 · 查看更多 »

白柳誠一

白柳誠一()是天主教日本籍司鐸級樞機。也曾是東京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白柳誠一 · 查看更多 »

芝加哥兰柏四纲领

芝加哥兰柏四纲领(英语:Chicago-Lambeth Quadrilateral)或兰柏四纲领(Lambeth Quadrilateral)、兰柏芝加哥四纲领(Lambeth-Chicago Quadrilateral)是关于基督教圣公宗宗教个性的四个要点的纲领。它经常被引用为概括了普世圣公宗教义的基本以及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中用于与其他基督教教派讨论时的参考。这四点是:.

新!!: 教宗和芝加哥兰柏四纲领 · 查看更多 »

芬达

芬达(Fanta)是可口可乐公司的著名果味汽水品牌,不含咖啡因。饮料包装颜色绚丽,消费者主要为青少年。除经典的香橙味,在全球范围内各地的贩售口味不尽相同,总计多达100余种。.

新!!: 教宗和芬达 · 查看更多 »

花地瑪聖母

法蒂瑪聖母是天主教徒给1917年在葡萄牙花地瑪连续六个月于当月的13日显现给三个牧童而后被天主教会所认为是“聖母瑪利亞”者的称号。由于该三名牧童称她自称为“玫瑰玛利亚”,因此这个称号也有使用,往往这两个称号也被合用,比如“玫瑰法蒂瑪圣母”(Nossa Senhora do Rosário de Fátima)。.

新!!: 教宗和花地瑪聖母 · 查看更多 »

花園道聖若瑟堂

花園道聖若瑟(St.)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位於香港香港島花園道37號,建立於1871年。 聖堂每個主日有十台彌撒,平日亦有三台彌撒,令聖若瑟堂堪稱是全港最繁忙的天主教堂。.

新!!: 教宗和花園道聖若瑟堂 · 查看更多 »

韦拉西奥·德保利斯

韦拉西奥·德保利斯(Velasio de Paolis,),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圣座经济事务局荣休局长。 德保利斯出生于意大利松尼诺,于1961年3月18日晋铎,2004年2月21日晋牧。2008年4月21日起担任圣座经济事务局局长。2010年11月20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2011年9月21日退休。 2017年9月9日,德保利斯在過完82歲生日後10天過世。.

新!!: 教宗和韦拉西奥·德保利斯 · 查看更多 »

韩大辉

韓大輝總主教(英文名:S.D.B.,),宗座驻希腊大使及天主教锡拉总教区領銜總主教。2010年至2017年任聖座萬民福音部秘書長,是有史以來在教廷擔任过最高職務的華人;並曾任慈幼會中華會省省會長。.

新!!: 教宗和韩大辉 · 查看更多 »

莎草纸

莎草纸(Papyrus)是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介质,它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莎草纸,并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古代地中海文明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莎草紙消亡以後,製作莎草紙的傳統技術也因缺乏記載而失傳。 对古代写在莎草纸上手稿的研究,或称为纸莎草学,是古希腊罗马历史学家的基本工具。 20世紀工程師哈桑拉贾(Hassan Ragab)从法国引种回埃及的纸莎草,經過無數測試,於1962年重新發明了新的莎草紙製法。成為現在大眾所知的莎草紙製程。.

新!!: 教宗和莎草纸 · 查看更多 »

莫爾奈的菲力浦

莫爾奈的菲力浦(),杜立石馬爾利諸侯,通常被稱為杜立石莫爾奈或莫爾奈杜立石,是法國的一個莊園主、一位新教徒及反君權運動者。他同時也是學者作家、外交家,曾經被稱為「胡格諾派的教皇」。.

新!!: 教宗和莫爾奈的菲力浦 · 查看更多 »

莫里斯·皮亞

莫里斯·皮亞(Maurice Piat,),是毛里裘斯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及會士。也是現任路易港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莫里斯·皮亞 · 查看更多 »

莫梅特·阿里·阿加

莫梅特‧阿里‧阿加(Mehmet Ali Ağca,),1981年5月13日,天主教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在進入罗马聖伯多祿廣場準備演講時被一名土耳其狂熱穆斯林槍手莫梅特‧阿里‧阿加企圖暗殺。若望·保祿中了兩槍,但子彈差分毫,並未擊中身上要害。經6小時手術後脫離危險。1983年圣诞节前兩天,若望·保祿痊癒到監獄探望行弒他的刺客。二人私下談話片刻,但對話內容至今沒有公開,但是教皇宣布他已经宽恕了阿加。 謀殺的動機從來沒有被發現,不過,有人在阿加的住處找到一張「我要殺死十字軍首領」的字條。有人認為是蘇聯方面派來謀殺他的,目的是為了保持華約國家(特別是波蘭)的穩定。其他人則認為可能是教廷內部不滿若望·保祿二世擔任教宗的人士策劃。最後,沒有任何的證據被發現,最後只好以阿加只是想嚇嚇教宗定案。 阿加2010年1月18日52歲被釋放出獄,但隨即送往醫院作精神鑑定,評估能否服兵役。 Category:土耳其人 Category:刺客 Category:1958年出生.

新!!: 教宗和莫梅特·阿里·阿加 · 查看更多 »

莫拉克風災各方反應

以下紀錄為中華民國(台灣)國內外各界對於八八水災的捐助。.

新!!: 教宗和莫拉克風災各方反應 · 查看更多 »

莱奥纳多·桑德里

萊奧納多·桑德里(西班牙語:Leonardo Sandri:),是阿根廷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現任聖座東方教會部部長。.

新!!: 教宗和莱奥纳多·桑德里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大学

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创立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现今德国管辖地区内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1386年),另两所创建曾早于莱比锡大学的大学科隆大学(1388年—1798年,1919年重建)和埃尔福特大学(1392年—1816年,1994年重建)都曾关闭后又重开。1953年至1991年间,莱比锡大学曾名为“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 自从创建以来经历了近600年不间断的教学与科研,现在的莱比锡大学发展到了14个系、150多个研究所,有注册学生29668人(2006年冬季学期),是莱比锡最大的一所大学,萨克森州第二大的大学。著名校友有萊布尼茲、歌德、尼采、歷史學家蘭克、讓·保羅等。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時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医学专业是莱比锡大学最知名的专业。.

新!!: 教宗和莱比锡大学 · 查看更多 »

遣使會

遣使會(Congregatio Missionis,天主教會中經常縮寫為C.M.,Congregation of Priests of the Mission),又稱拉匝祿會(Lazarites,Lazarists 或 Lazarians前身為痳瘋院)創立。1633年1月12日教宗乌尔班八世批准。 現有4000名會士分佈在全球86個國家。.

新!!: 教宗和遣使會 · 查看更多 »

聖加大利納

瑟納的聖加大利納(Santa Caterina da Siena, ),意大利人,14世纪天主教女圣人,天主教教会圣师。她是道明會第三修會会士,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她曾經幫助额我略十一世把圣座的教廷由法國亞維農遷回意大利羅馬,并促使意大利各城国间建立和平。.

新!!: 教宗和聖加大利納 · 查看更多 »

聖十字架堂

天主教聖十字架堂(英語:Holy Cross Catholic Church)是香港一所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筲箕灣聖十字徑一號,於1914年9月14日光榮十字架慶節祝聖。舊神父大樓於2006年拆卸並重建為一座樓高八層的新堂區大樓,命名為聖十字架中心,並由湯漢主教於2010年9月12日祝聖。.

新!!: 教宗和聖十字架堂 · 查看更多 »

聖多默宗徒堂

聖多默宗徒堂(英語:St.

新!!: 教宗和聖多默宗徒堂 · 查看更多 »

聖大額我略教宗騎士團勳章

聖大額我略教宗騎士團勳章(Ordo Sancti Gregorii Magni,Ordine di San Gregorio Magno)由教宗額我略十六世於1831年9月1日建立以表彰對教會或在其自身工作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天主教徒或非天主教徒。騎士團勳章名稱來自於大教宗聖額我略一世,是隸屬聖座的五個騎士團勳章之一。 勳章於1831年創立時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大十字騎士(第一級)、大十字騎士(第二級)、騎士指揮官和騎士。1905年教宗庇護十世將騎士團改革後,勳章改成四個等級,分別為大十字騎士、星級騎士指揮官、騎士指揮官及騎士,並沿用至今。女性自1994年起也可受勳。.

新!!: 教宗和聖大額我略教宗騎士團勳章 · 查看更多 »

聖天使城堡

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是意大利羅馬的一座城堡,該建築位於台伯河畔,鄰近梵蒂岡教廷,聖天使城堡首先作为阻止西哥德人和东哥德人入侵的要塞,然后被當作监狱使用,最后改建成一座华丽的罗马教皇宫殿。現在聖天使城堡已成為一座博物館,也成為當地的旅遊景點之一。公元6世紀,教宗格列哥里一世巡游經過此地,見到天使長弥额尔顯像,城堡因而得名。.

新!!: 教宗和聖天使城堡 · 查看更多 »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是法國的军事家,天主教聖人,法国的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兰西王国軍隊對抗英格兰王国軍隊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以火刑。 貞德生前不識字,是出生于法国农村的少女。传说在她16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加利大和聖加大肋納,從而得到「天主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兰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成為聞名法國的女英雄,后帶兵多次打敗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衝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格兰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鲁昂當眾處死。20年後英格兰军队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1920年,教皇本笃十五世将贞德封为圣女。 貞德成為后世西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從拿破崙時代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常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眾多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馬克吐溫、柴可夫斯基、蕭伯納與布萊希特都創作過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新!!: 教宗和聖女貞德 · 查看更多 »

聖三一主日

聖三一主日(或稱三一主日、三位一体主日、聖三主日、聖三節、天主聖三節)是传统基督教节日,旨在紀念頌讚聖三位一体上帝的奧秘。聖三一主日的日期以復活節而定,在聖靈降臨節之後的第一個主日。早期的基督教會並沒有此節期,聖三一主日的紀念開始於1334年。聖三一主日主要為羅馬公教、信義宗、衛理宗和聖公宗所守。.

新!!: 教宗和聖三一主日 · 查看更多 »

聖座

聖座(Sancta Sedes)是羅馬主教(即众所周知的教宗)的,也是天主教會内超乎众教座之上的主教教座。就此,从外交上和其他方面而言,圣座之言行代表了整个天主教会,也獲国际法的其他主体视为主权实体,由教宗领导,可与其缔结外交关系。其行政機構為羅馬教廷(中文常直稱為「教廷」),为天主教会的运行和达到其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并提供所需的组织保障。 由於聖座的所在地及現今之主權管轄範圍為梵蒂冈城国,各界常以「梵蒂岡」代稱聖座;但嚴格來說,圣座不同于梵蒂冈城国,后者迟至1929年方才出现,而圣座的历史可远溯至基督教會发展早期。在國際关系中,各国大使不是獲梵蒂冈城国而是獲圣座所接受;圣座向各国和国际组织派出的外交代表處或使节,是代表圣座而非所谓梵蒂冈城国。.

新!!: 教宗和聖座 · 查看更多 »

聖座外交

圣座作為主權實體,國際法普遍承認其派遣使節與接受使節駐結的權利。要注意的是雖然教宗是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但是圣座和各國建立外交關係時(如交換使節),並非以梵蒂岡城國的政權身分,而是以圣座這個主權實體的身分,事實上在教皇國滅亡(1870年)到聖座與意大利王國政府簽定《拉特朗條約》成立梵蒂岡城國(1929年)的五十九年梵蒂岡之囚時期,聖座依然和許多國家通使邦交教廷與中國使節史,羅光著。 圣座的外交工作由教廷國務院負責。.

新!!: 教宗和聖座外交 · 查看更多 »

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Sancti Petri;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艺复兴建筑Banister Fletcher, the renowne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calls it "the greatest cre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greatest of all churches of Christendom" in.

新!!: 教宗和聖伯多祿大殿 · 查看更多 »

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香港)

聖伯多祿聖保祿堂(Ss.)是位於香港新界元朗青山公路201號屏山段的天主教教堂,建於1925年,初為元朗天主教學校,附屬於元朗堂區,1954年名為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至今。.

新!!: 教宗和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香港) · 查看更多 »

聖彼得 (消歧義)

聖彼得是耶穌基督的十二宗徒之一,第一代羅馬教皇西門彼得的尊稱。除此之外,聖彼得還可以指:.

新!!: 教宗和聖彼得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聖德肋撒堂

聖德肋撒堂(英語:St.

新!!: 教宗和聖德肋撒堂 · 查看更多 »

聖地保管人

聖地保管人(拉丁語: Custodia Terræ Sanctæ)是天主教會負責保護和管理聖地耶路撒冷的修會主管。在由方濟會會士擔任其職務。.

新!!: 教宗和聖地保管人 · 查看更多 »

聖像破壞運動

聖像破壞運動(Εἰκονομαχία,,Iconoclasm,又稱毁坏圣像运动、聖像破壞之爭、反圖像爭辯)指8世紀到9世紀之間(有更精準的說是726年至843年期間,一說717年至843年之間)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間關於聖像崇拜問題的爭論,以及其中數位皇帝所推行的相關政策。从726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崇拜偶像法令为开端,至843年幼帝米海爾三世统治时期,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颁布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为止,持续了117年陳志強 (2002).

新!!: 教宗和聖像破壞運動 · 查看更多 »

聖王亞納

聖王亞納,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天主教殉教女子,2000年被教宗封為「聖人」。.

新!!: 教宗和聖王亞納 · 查看更多 »

聖福若瑟

聖福若瑟(德语:St.

新!!: 教宗和聖福若瑟 · 查看更多 »

聖維克多修道院

聖維克多修道院(Abbey of Saint Victor)是位於法國馬賽的一座古羅馬時代後期的修道院。 聖維克多修道院大約修建於415年,11世紀時進入鼎盛時期。1739年,聖維克多修道院被教皇下令解散。.

新!!: 教宗和聖維克多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聖經思高本

思高圣经,正名稱為思高圣经译释本(現通稱「思高聖經」,下稱「思高本」),是今日华语天主教會最普遍使用的《圣经》中文譯本。此译释本的出版起源自1924年在上海举行的天主教会议决定翻译《圣经》。 现时,由香港思高圣经学会(Studium Biblicum O.F.M.)所出版的「思高圣经译释本」,是羅馬教廷唯一认可法定的中文版本圣经。。 「思高圣经译释本」是由天主教方济会会士真福雷永明神父(Blessed Gabrielle Allegra O.F.M.)于1945年在北京所创立的思高圣经学会翻译和注释。會址在北京(北平)輔仁大學附屬名叫西煤廠的宿舍內,後來「遷至李廣橋18號的方濟堂(近紫禁城),再遷往小石橋區,輾轉再遷回位於李廣橋的方濟堂。」)。1948年迁往香港继续翻译和注释工作。用了九年时间(1945-53年)译释旧约共八册,1954年,圣地和香港的圣经学会谊结金兰,雷神父带领学会的众兄弟,在圣地的继续深造和实地考察。雷神父也在圣地学院讲避静,讲授《若望福音》。1955年,会士们返回香港,着手把希腊文的《新约》译成中文。其间用了六年时间(1955-60年)译释新约共三册,新旧约全书共十一册。 1961年学会开展出版圣经合订本的计划,整个工作历时八年,终于在1968年12月25日正式完成,并出版了《思高圣经合订本》,其中不单是修改译文及删减批注,更可说是将整部圣经重译了一次。这是第一部译自原文的公教圣经全译本。香港的思高聖經学会會址在香港渣甸軒德蓀道6號,別無在其他地方設有分會。.

新!!: 教宗和聖經思高本 · 查看更多 »

聖瑪加利大堂 (香港)

聖瑪加利大堂(St.)是香港一所天主教教堂,是東方第一所以聖女聖女瑪加利大(英語:St.

新!!: 教宗和聖瑪加利大堂 (香港) · 查看更多 »

聖瑪爾大之家

圣玛尔大之家(Domus Sanctæ Marthæ,Casa Santa Marta)是位於梵蒂岡的住宿設施,位於聖伯多祿大殿南側,由若望·保祿二世擔任教宗時修建。主要功能是接待參加和準備教宗選舉的樞機團成員,平時亦作招待所供與教廷有密切來往的人士。其名取自新約聖經中的婦女聖瑪爾大,她是及拉匝祿的姐姐。 在1996年2月22日頒布《主的普世羊群》宗座憲章以前,樞機們昔日在教宗選舉時要在西斯廷禮拜堂搭鋪以供休憩,而圣玛尔大之家的設立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任教宗方濟各在2013年當選教宗後選擇居住於此,而非如同他的前幾任入住位於使徒宮的教宗寓所。.

新!!: 教宗和聖瑪爾大之家 · 查看更多 »

聖道明

聖道明(聖公宗傳統譯聖道明力;Santo Domingo de Guzmán Garcés O.P.,1170年-1221年8月6日),又稱為奧斯馬的道明(Dominic of Osma)。他是一個西班牙的教士,西班牙神父及羅馬公教的聖人,道明會(早期譯為多明我會,亦稱為宣道兄弟會)創辦人。.

新!!: 教宗和聖道明 · 查看更多 »

聖餐禮

聖餐是基督徒的重要禮儀。基督徒認為,聖餐的直接根據來自《新約聖經》。聖經中記載,耶穌基督在被釘十字架上死的晚上當時以色列是以天黑為一天的開始,到第二次天黑之間為一天,所以為同一天的晚餐。用現代以0:00為一天開始,24:00為結束的觀點來看,是前一天晚上。,與十二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 在基督教會建立之後,舉辦聖餐禮逐漸制度化。根據聖經的記載,哥林多教會在領聖餐時的態度不夠嚴謹,使徒保羅立即加以糾正() 。 天主教將聖餐稱為聖體聖事,為七件聖事之一,並相信無酵餅和葡萄酒在神父祝聖時化成基督的體血(神學術語中稱之為「」,Transsubstantiation)。基督新教徒一般不認同此觀點。.

新!!: 教宗和聖餐禮 · 查看更多 »

聖言福傳堂

聖言福傳堂(英語:Divine Word Mission Chapel)是香港一所天主教小聖堂,屬天主教香港教區的九龍灣聖若瑟堂區,由聖言會管理。位於香港九龍新清水灣道38號(聖言中學內),於2011年11月1日諸聖節由主任司鐸林永基神父祝聖。新祭台由湯漢樞機於2012年3月1日祝聖。.

新!!: 教宗和聖言福傳堂 · 查看更多 »

聖誕節休戰

聖誕節休戰(Christmas truce)泛指發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平安夜或聖誕節中,德國與英國或是德國與法國軍隊間一些短暫且非官方的休戰,而狭义的聖誕節休戰是指從1914年聖誕節延伸到1915年年初的那段時間,德英軍隊於各自駐紮的西線所發生的休戰行為。此外在1915年德法軍隊之間也有一場聖誕節休戰,而類似的情節也在1916年復活節的東線戰場發生過。.

新!!: 教宗和聖誕節休戰 · 查看更多 »

聖體頌

《聖體頌》(Ave verum corpus)是基督宗教礼拜仪式歌曲,用於聖體聖事 (聖餐禮) 中。歌詞相信為是13世紀教宗諾森三世所作,而及後的諾森四世與諾森六世也有貢獻。歌詞描述耶穌自童貞女瑪利亞而生,其血從肋旁的刺傷流出,象徵祂用自己的血洗除世人之罪。 這首詩是對天主教信仰耶穌在聖體聖事中的的,並將聖體聖事與所有信徒生活中的這個天主教概念聯繫起來。.

新!!: 教宗和聖體頌 · 查看更多 »

聖魔之血

《聖魔之血》(トリニティ・ブラッド,Trinity Blood),為日本作家吉田直在《The Sneaker》雜誌連載的巴洛克風奇幻小說,內容環繞在「大災難」造成文明毀滅的遙遠未來,異種智慧生命體吸血鬼與人類持續爭鬥的黑暗時代。文庫版由日本角川書店發行,共分為長篇連載故事〈重生火星〉(Reborn on the Mars,縮寫 R.O.M)與短篇故事集〈怒斥月球〉(Rage Against the Moons,縮寫 R.A.M)兩個系列,但兩系列有些許共通處與連結。作者吉田直于2004年逝世,这部作品也因此未能完成。.

新!!: 教宗和聖魔之血 · 查看更多 »

聖龐加爵

圣庞加爵 (Sanctus Pancratius;Ἅγιος Παγκράτιος)是一名天主教敬奉的圣人。作为一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公民,因此缘故在其十四岁时殉道,时在约公元304年。庞加爵的名字在希腊语中的含义为:“握住一切的那个人”("the one that holds everything")。 圣庞加爵与圣聂勒、圣亚基略的瞻礼日同在5月12日。.

新!!: 教宗和聖龐加爵 · 查看更多 »

聖若翰·喇沙

聖若翰·喇沙,或稱聖若翰洗者喇沙(St.,)法國教士、教育家和改革者,天主教組織喇沙會的創辦人。他是一位罗马天主教会尊奉的圣人,是教师的主保圣人。 他致力為貧窮的學生提供免費的教育。在過程中,他為法國的教育實踐立下了標準,寫下很多具有創見的反思、答問錄、禮儀指導和其他教學資源,也帶起了18至19世紀很多專事教育的宗教團體。.

新!!: 教宗和聖若翰·喇沙 · 查看更多 »

聖若瑟

若瑟(יוֹסֵף,Yosef;Ἰωσήφ)是《新约圣经》記載中耶稣的養父,聖母瑪利亞的丈夫,為大衛家族後裔。又稱為納匝勒的聖若瑟、勞工的聖若瑟、大聖若瑟等,新教譯作約瑟,天主教譯為若瑟。 聖若瑟被天主教會在傳統認為是聖人,可是在十九世紀末才確立其瞻禮日,對其瞻禮日是為每年的3月19日、以及勞工主保的瞻禮於5月1日。.

新!!: 教宗和聖若瑟 · 查看更多 »

聖若瑟勞工主保堂

聖若瑟勞工主保堂 (Igreja De S. José Operário)是澳門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祐漢長壽大馬路與看臺街交界處。周圍地區為一準堂區,在花地瑪堂區之下。始建於1998年11月29日由林家駿主教啟用。.

新!!: 教宗和聖若瑟勞工主保堂 · 查看更多 »

聖若瑟教區中學

聖若瑟教區中學(Colégio Diocesano de São José)由三個校部組成,構成一個由幼稚園到小學的學校網路;分別位於望德堂(第一校)、天神巷(第二、三校及夜間部)以及大堂街(第四校)的校舍於1931年建校,1979年合併成立。 2017學年起,加於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的入網學校系統.

新!!: 教宗和聖若瑟教區中學 · 查看更多 »

聖若瑟教區中學校本部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政府立案中是為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Colégio Diocesano de São José, 6a Escola)非牟利私立學校,於1931年創立,由天主教澳門教區持牌。自2007學年起校區開始重建計劃,於2017/9/4正式使用。.

新!!: 教宗和聖若瑟教區中學校本部 · 查看更多 »

聖若望·瑪利亞·維雅納個人宗座署理區

聖若望·瑪利亞·維雅納個人宗座署理區(Administratio Apostolica Personalis Sancti Ioannis Mariae Vianney、Administração Apostólica Pessoal São João Maria Vianney)是巴西一個羅馬天主教個人宗座署理區,直屬聖座。也是唯一一個同類型的教會行政體系,也是唯一一個專為服務奉行脫利騰彌撒團體而設的教會轄區。名稱中的「個人」是指轄管是以成員為導向,而非以地緣為導向。就此層面的類似體系還有以軍中服役的天主教徒為對象的軍中教長區,或是特別主教轄區。.

新!!: 教宗和聖若望·瑪利亞·維雅納個人宗座署理區 · 查看更多 »

聖雷鳴道

聖類斯·雷鳴道(St.,),意大利籍慈幼會會士,出生於意大利都靈以東的奧利瓦傑西。1895年成為神父。1906年受邀到澳門傳教,創立一所孤兒院(後為澳門慈幼中學)。1920年被擢升為中國韶州教區主教。1930年於中國殉道。2000年10月1日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與多位中華殉道者冊封為聖人,慶日為2月25日。.

新!!: 教宗和聖雷鳴道 · 查看更多 »

聖老楞佐堂 (香港)

聖老楞佐堂(St.)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位於九龍長沙灣李鄭屋邨廣利道九號,建立於1960年10月2日。.

新!!: 教宗和聖老楞佐堂 (香港) · 查看更多 »

聖老楞佐堂 (澳門)

聖老楞佐堂(Igreja de São Lourenço),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由天主教澳門教區管理。位於風順堂街,澳門慈幼中學的正對面。 教堂所在的地區,昔日是高尚住宅區,所以教堂建築也顯得美侖美奐,華麗巍峨。時至今日,教堂仍然聳立於高台之上,周圍綠樹環繞,清幽怡人。堂側花園內現存一座石十字架,底座刻著“INRI 1627 e 1811”字樣,可證其歷史悠久。.

新!!: 教宗和聖老楞佐堂 (澳門) · 查看更多 »

聖母 (基督教)

聖母(Θεοτόκος,,,敍利亞文:,Yoldath Alloho,Deipara、Dei genetrix、Mater Dei,Mother of God,教會斯拉夫語:Богородице),又譯為上帝之母、天主之母、神之母,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稱號之一,相當於東方亞述教會所稱的我們的上帝和救主基督之母(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ur,或汉译为我們的天主、救主基督之母)或基督之母( Mother of Christ)。在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與天主教會中,都使用這個稱號來稱呼馬利亞。 字面上的翻譯,Theotókos可直譯為生神者(God-bearer,Birth-Giver of God,the one who gives birth to God)或汉译为誕神女,天主教會譯為“聖母”或“天主之母”。這個稱號在古代敍利亞教會中極為重視,在以弗所公會議中決議给予馬利亞這個稱號。.

新!!: 教宗和聖母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聖母升天節

聖母升天節紀念於每年的8月15日,在厄弗所大公會議基於肯定耶穌是真天主又是真人,宣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的信理。此後聖母敬禮便在各地蓬勃發展起來。至教宗本篤十四世,宣布瑪利亞升天為可靠意見,1950年頒定:「童貞瑪利亞靈魂肉身升到天國的榮耀」為羅馬天主教信理。 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及聖公會对這條信條的理解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東正教宣认童貞圣母瑪利亞的灵魂升天,而非天主教认为的灵魂肉身同时升天,所以在正教会一般使用圣母安息节的名称。在聖公會高派教会对這條信條的理解接近于天主教,而圣公会低派教会则基本不承认此信条。 在很多天主教国家,圣母升天节是国家公共假日。这些国家包括比利时,喀麦隆,法国,意大利,波兰和西班牙等。.

新!!: 教宗和聖母升天節 · 查看更多 »

聖母無染原罪瞻禮

聖母無染原罪瞻禮(又名聖母無原罪始胎節、聖母無原罪日),是天主教節慶之一,日期是每年的12月8日,乃慶祝聖母瑪利亞獲得無原罪的恩賜的一個瞻禮。 聖公宗並不承認聖母無染原罪,此日被稱為「童貞聖母瑪利亞受孕日」(The Conce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在阿根廷、奧地利、哥斯大黎加、智利、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馬爾他和澳門等地都將此節日立為假期。.

新!!: 教宗和聖母無染原罪瞻禮 · 查看更多 »

聖母誕辰主教座堂

聖母誕辰主教座堂,或稱澳門主教座堂(Sé Catedral、Igreja da Sé),坊間俗稱大堂,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澳門大堂前地,建築於1576年以前,其建築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新!!: 教宗和聖母誕辰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聖母悼歌

《聖母悼歌》(拉丁文:Stabat Mater Dolorosa,或簡寫為 Stabat Mater),是13世紀天主教會稱頌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的一首歌,其作者有幾種不同說法,包括的及教宗依諾增爵三世。該歌內容與痛苦聖母有關。Sabatier, Paul Life of St.

新!!: 教宗和聖母悼歌 · 查看更多 »

聖母教堂 (特里爾)

聖母教堂(Liebfrauenkirche),位於德國特里爾,與特里爾主教座堂相鄰,座落於特里爾市中心。與馬格德堡主教座堂同為德國最早之哥德式建築。 1951年羅馬教宗將聖母教堂升為「Basilica minor」(次级宗座圣殿),1986年與特里爾其他古羅馬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L Category:德國宗座聖殿.

新!!: 教宗和聖母教堂 (特里爾) · 查看更多 »

聖文德

聖文德,天主教译为圣文都辣,或譯波拿文德拉、波那文都,O.F.M.(San Bonaventura,),是中世纪義大利的经院哲学神学家及哲学家。作为第七任,他同時也是樞機主教兼阿尔巴诺教区總主教。 文德於1482年4月14被教宗西斯都四世尊奉為聖人,並於1588年被教宗西斯都五世列為教會聖師之一。文德因其完備的品德,被尊稱為“色勒芬天使博士”(Doctor Seraphicus)。 許多署名為文德中世紀的作品(其實並非文德所寫),被以“”為名收集起來。.

新!!: 教宗和聖文德 · 查看更多 »

聖文德書院

聖文德書院(St.

新!!: 教宗和聖文德書院 · 查看更多 »

聖撒比納聖殿

聖撒比納聖殿(Basilica Sanctae Sabinae,Basilica di Santa Sabina all'Aventino)為一座位於意大利罗马市的次级宗座圣殿,天主教道明会的母堂。聖撒比納聖殿长60米,宽30米,位于台伯河河边,背靠阿文提诺山,靠近马耳他骑士团的总部。此外也是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 聖撒比納聖殿是一座早期巴西利卡教堂,擁有古典的长方形平面及圓柱。此外,教堂已经恢復到原来简朴的装饰(大部分是白色)。而且由於从窗户进来的光线照射下,使堂内显得很空旷。而其他宗座圣殿,例如圣母大殿,往往都装饰得相当复杂俗丽。由于教堂简朴的設計,所以該教堂就代表了从有屋顶的古罗马广场到基督教教堂的演变。这是圣灰星期三的集合站聖堂。.

新!!: 教宗和聖撒比納聖殿 · 查看更多 »

聖敘爾比斯日規

聖敘爾比斯日規是坐落在法國巴黎聖敘爾比斯教堂內的天文測量裝置。它的晷針被設計成在地面上投射出日影,用來測量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在近代的早期,法國和義大利的一些教堂為了更好的測量一些天文事件,在設計上都會安置日規和晷針。這些教堂包括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聖殿、波隆那的聖白托略大殿和在羅馬的修道院。 但這些日規最終都因為望遠鏡的強大威力而被廢棄了功能The sun in the church: cathedrals as solar observatories J. L. Heilbron p.219 。.

新!!: 教宗和聖敘爾比斯日規 · 查看更多 »

道明會

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又譯為多明我会,多米尼克修会正式名稱為“宣道兄弟会”(Ordo Praedicatorum,簡稱O.P.)是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被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会的“灰衣修士”和聖衣會的“白衣修士”。道明会強調圣母玛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現今已是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

新!!: 教宗和道明會 · 查看更多 »

達米盎神父

達米盎神父(Pater Damiaan,)本名為若瑟·弗斯特爾(Jozef De Veuster),天主教神父及會士,也是天主教聖人。因在夏威夷群島的莫洛凯岛痲瘋病人社群推動公益活動而聞名。,中文版附加了由中國痲瘋服務協會所編著的痲瘋病介紹與台灣的漢生病相關歷史.

新!!: 教宗和達米盎神父 · 查看更多 »

達西四世

教宗亞納大削四世(Anastasius PP.,约1073年—1154年12月3日),本名Corrado di Suburra,於1153年7月9日至1154年12月3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達西四世 · 查看更多 »

達馬蘇斯二世

教宗達甦二世(Damasus PP.,,本名Poppo,於1048年7月17日至1048年8月9日岀任教宗。 他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八短的教宗,在位僅僅二十四日,他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三世提名因而當選成為教宗,未當選時是Brixen的主教。傳言他對亨利三世不忠導致被毒害,更有可能是死於瘧疾。 D Category:德國出生的教宗.

新!!: 教宗和達馬蘇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達里奧·卡斯崔隆·霍約斯

達里奧·卡斯崔隆·霍約斯(Darío Castrillón Hoyos:),另有漢名賈士榮,是天主教哥倫比亞籍司鐸級樞機。也是聖座「天主的教會」宗座委員會榮休主席。.

新!!: 教宗和達里奧·卡斯崔隆·霍約斯 · 查看更多 »

達文西密碼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ISBN 0-385-50420-9)是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一部小说,2003年3月18日由兰登书屋出版。这本书以750万本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记录,目前全球累積銷售量更已突破8000萬冊,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这本书集合了侦探,惊悚和阴谋论等多种风格,并激起了大众对某些宗教理论的普遍兴趣,包括:有关圣杯的传说、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Magdalene)在基督教历史中的角色等通常被基督徒视为异端的理论。虽然作者声称书中所用资料是事实,不少批评者已经指出内有极多歪曲事实和捏造之处。 此书是布朗2000年小说《天使与魔鬼》(Angels and Demons)的续篇。藍燈書屋于2004年将此书再版为“特制插图版”。新版本包含了超过160幅包括文字说明的图片。.

新!!: 教宗和達文西密碼 · 查看更多 »

荷语天主教鲁汶大学

天主教鲁汶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缩写为KUL)是比利时的一个重要高等学府,也是世界的顶尖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425年由教宗马尔定五世下令建立的天主教鲁汶大学,是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严格说来,旧鲁汶大学是最古老的,而天主教鲁汶大学被视为其延续,尽管二者法律上是分开的。见天主教鲁汶大学#历史。这一自我标榜在法律上是不可接受的。让我们回顾1846年11月26日比利时Cour de Cassation中的规定: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 can not be regarded as continuing the old University of Leuven", in, Table générale alphabétique et chronologique de la Pasicrisie Belge contenant la jurisprudence du Royaume de 1814 à 1850, Brussels, 1855, p. 585, column 1, alinea 2.

新!!: 教宗和荷语天主教鲁汶大学 · 查看更多 »

荷蘭歷史

羅馬帝國時期,荷蘭歸屬高盧行省以及下日耳曼行省,當時這塊地區有廣義的日耳曼部落,而南部有高盧人,高盧人後來佔領這塊地區並建立墨洛溫王朝。 中世紀時期,這些沿著北海的低地國家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之後伴隨哈布士堡家族的勢力興起,這個地區又轉為他們的勢力範圍,隨著查理五世的兒子菲利浦二世在1581年7月26日出任西班牙國王,哈布士堡也一分為二,同時荷蘭爆發武裝起義「八十年戰爭」(1568年-1648年),在荷蘭在脫離西班牙哈布士堡王朝而獨立後也開始荷兰黄金时代。 1795年荷蘭被法國入侵而亡國,直到1815年滑鐵盧戰爭之後,諸國召開維也納會議,其中確立荷蘭由奧倫治家族統治,並確立荷蘭王國的建立,然而在這個時期自由主義的興起,王族的統治受到挑戰,在1840年-1848年間荷蘭逐步建立議會民主的體制,與此同時南尼德蘭爆發革命宣布獨立。 近代荷蘭王國在貿易上仍是巨大的殖民帝國,殖民統治維持荷蘭穩健的經濟,在二次大戰後荷蘭逐步邁入現代國家的歷程。.

新!!: 教宗和荷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鍾安住

鍾安住(Most Rev.,),台灣籍罗马天主教主教,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成員。 鍾安住1952年8月7日出生于台湾云林县崙背鄉,1981年12月26日在台南教区成为神父。1986年获罗马亚丰索伦理学院(Accademia Alfonsiana)硕士,1996年获罗马拉特朗大学(Pontificia Universita Lateranense)伦理学博士。曾任輔仁大學董事、台湾总修院院长、台南教区秘书长、澎湖地区主教代表、达义修院院长、台南德光女中总务主任及校牧、宜兰圣母医专及静修女中董事…等职。2004年8月辅仁大学征召为校牧。2006年10月31日教宗本笃十六世任命为台北总教区辅理主教。2007年12月30日於輔仁大學中美堂晉牧。2008年1月24日教宗本笃十六世任命為嘉义教区主教。.

新!!: 教宗和鍾安住 · 查看更多 »

菊地功

菊地功(),是日本籍天主教總主教和聖言會會士。也是後任東京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菊地功 · 查看更多 »

華倫西亞大學

華倫西亞大學(瓦倫西亞语正式名稱:Universitat de València;Universidad de Valencia)位於華倫西亞市,成立於1499年,是西班牙歷史最悠久及最大型的大學之一。現約有六萬名學生。現任校長為 Esteban Morcillo Sánchez。 通過簽訂雙邊協議、參與國際計劃和高校聯盟,華倫西亞大學與世界大學建立了聯繫。藉着國際交流,來自不同國籍和文化背景的學生匯聚於此。.

新!!: 教宗和華倫西亞大學 · 查看更多 »

華倫提努

瓦伦廷()(Valentinus)公元二世紀時諾斯底教派領導者之一,早年曾參選教皇失敗,受當時羅馬基督教正统派的排擠。 Category:基督教相关人物 Category:古罗马人.

新!!: 教宗和華倫提努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巴尔巴兰

菲利普·巴尔巴兰(Philippe Barbarin:),是法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里昂總教區總主教及高盧主教長。.

新!!: 教宗和菲利普·巴尔巴兰 · 查看更多 »

萊內·瑪利亞·沃爾基

莱内·玛利亚·沃尔基(Rainer Maria Woelki,),天主教会枢机,德国人,现任天主教科隆总教区总主教。 沃尔基出生于德国科隆,于1985年6月14日晋铎,2003年3月30日晋牧。2011年7月2日出任天主教柏林总教区总主教。2012年2月18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2014年7月11日起担任天主教科隆总教区总主教。.

新!!: 教宗和萊內·瑪利亞·沃爾基 · 查看更多 »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Salzburg),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约15万(2007年),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城市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教宗和萨尔茨堡 · 查看更多 »

萨缪尔·摩尔斯

萨缪尔·芬利·布里斯·摩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美国发明家,摩尔斯电码的创立者。.

新!!: 教宗和萨缪尔·摩尔斯 · 查看更多 »

萬金聖母聖殿

萬金聖母聖殿,又稱萬金天主堂,是位於臺灣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的天主教會宗座聖殿,其堂區建立歷史可追溯至1861年,現有教堂建物則在1870年啟用,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在1985年11月27日列為三級古蹟,後改為縣定古蹟。堂區內附設有道明會無玷之母會院及一座教友中心。.

新!!: 教宗和萬金聖母聖殿 · 查看更多 »

靈薄獄

薄獄(limbus;limbo),解作「地獄的邊緣」。根據一些羅馬天主教神學家解釋,靈薄獄是用來安置耶穌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穌基督出生後從未接觸過福音之逝者。另外,靈薄獄安置了未受洗禮而夭折的嬰兒靈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們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卻有與生俱來的原罪)。 靈薄獄之詞源來自拉丁語单词limbus,意思為邊緣或界限。靈薄獄普遍地認為是靈魂將要去的地方,反映神學的不確定性。靈薄獄不為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正式教條部分(比較起煉獄,它是天主教教條的一部份)。正式教會教學依然是,這些靈魂(不論他們生前為善為惡)都是在靈薄獄中。換句話說,他們的命運無法確定,只有上帝才能定斷。 天主教神學中,此學說仍在爭論。由於《聖經》沒有直接論述和沒有充分根據,基督新教不接受靈薄獄的概念。.

新!!: 教宗和靈薄獄 · 查看更多 »

靈醫會

醫會(Camillians)是一間位於義大利羅馬的國際性天主教修會,歷史上曾坐落於熱那亞馬德烈戰神廣場。即所處地。由嘉民·德·雷列斯創立,會員尊其為會祖。M.I.為其創立者們的勳銜。.

新!!: 教宗和靈醫會 · 查看更多 »

頭銜

頭銜(title)是附著在一個人名当中,用以表達對该人物的敬仰或用以標誌該人物所具備的某種身分、專業或學术資格。在不同的语言中,头衔在人名中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上会采用前綴或后綴的方式,也有少部分的頭銜是采用中綴的方式(例如:德语的Graf、天主教的樞機或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Ter等)。此外,一些屬于皇族、貴族或者世族的頭銜是世襲的。.

新!!: 教宗和頭銜 · 查看更多 »

領域等級

域等級是指由中世紀到 社會等級制度的廣泛階級。不同的系統,為了劃分社會成員因隨著時間的演變形成的等級。 最著名的系統是法蘭西的舊制度,三等級制度,一直持續存在到1789年-1799年的 法蘭西大革命。三等級制度由第一等級的神職人員,第二等級的貴族,和第三等級的平民組成。 有些地區,特別是斯堪地那維亞和基輔羅斯,再區分和農村平民成為單獨的等級,創建四等級制度,農村平民是排名最低的第四等級。 在英國,演化出二等級制度,貴族和主教合併為”地主等級”("lordly estate")和“民眾”("commons")作為第二等級。這系統產生兩個 國會大廈,下議院和上議院。 在德國南部,三等級制度包括貴族(王子和高級神職人員), 和自治市的居民。 今天,所謂“ 第四權 ”,通常是指已建立的權力結構的外部力量,是對中世紀三等級系統回憶,最常提到對應獨立的新聞或媒體。從歷史上看,在北歐和東歐,第四等級意味著農村平民。.

新!!: 教宗和領域等級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世

真福教宗額我略十世(Beatus Gregorius PP.,約1210年-1276年1月10日),本名Theobald Visconti,於1271年9月1日-1276年1月10日岀任教宗,是意大利籍的教宗,而他的即位,也代表結束了史上最著名的宗座從缺期。.

新!!: 教宗和額我略十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三世

教宗額我略十三世(Gregorius PP.,),生名Ugo Boncompagni,罗马天主教会第227任教宗(1572年5月13日-1585年4月10日在位)。他在公元1582年改革历法,形成今日的公曆。天主教澳門教區在1576年由其下令成立。.

新!!: 教宗和額我略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一世

教宗額我略十一世(Gregorius PP.,,原名Pierre Roger de Beaufort,1370年12月30日至1378年3月27日在位。 他生於法國利穆赞,承繼烏爾巴諾五世教宗之位。 在他的統治期間,對抗德意志、英國和部分歐洲興起的所謂「異端邪說」,使教宗額我略十一世發表了各種各樣的修士規條改革,於1373年以十三篇文章譴責英國宗教改革家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的十九點提議。 義大利多明我會修女,錫耶納的聖加大利納(Catherine of Siena)的言行刺激了教皇額我略十一世,使他將教廷由法國亞維農遷回羅馬。1377年1月27日,教廷正式遷回羅馬梵締岡,亞維農教廷結束。 教宗額我略十一世於1378年3月27日逝世,後繼者為教宗烏爾巴諾六世,但在亞維農,敵對教宗克雷芒七世比教宗烏爾巴諾六世更受歡迎,引发了四十余年的亞維儂分裂。.

新!!: 教宗和額我略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二世

教宗額我略十二世(Gregorius PP.,),原名Angelo Correr或Corraro,1406年11月30日—1415年7月4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額我略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五世

教宗额我略十五世(Gregorius PP.,,原名Alessandro Ludovisi,於1621年2月9日—1623年7月8日岀任教宗) 他生於義大利北部城市波隆那,在教宗保祿五世逝世後即位,而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教皇額我略十五世協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對抗新教徒諸侯,幫助波蘭國王西吉斯孟三世對抗土耳其人,干涉了一點歐洲政治。他非常博學和富有改革精神,他在位時出現了多位名人,包括西班牙天主教修女詩人阿維拉的聖泰瑞莎 Teresa of Avila、西班牙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曾在印度和日本傳教,被尊為Apostle of the Indies、耶穌會的創設者羅耀拉 Saint Ignatius of Loyola、奧拉托利會創始人菲利浦·內里 Saint Philip Neri。他逝世後由教皇烏爾巴諾八世承繼。.

新!!: 教宗和額我略十五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六世

教宗額我略十六世(Gregorius PP.,),原名Bartolomeo Alberto Cappellari,於1831年2月2日—1846年6月1日出任教宗。他是一位保守派和传统主义者,在整个欧洲和教宗国中反对民主改革和现代化,视这些改革为左派革命。针对这样的趋势他一直试图加强宗教和政治权威。他也鼓励海外传教活动以此增强教会的国际影响力。但是他的严厉镇压和过度的财政开支使得他在国内很不受欢迎。他是最近一位使用“额我略”为称号的教宗。同时,他也是最近一位在成为教宗前不是主教的教宗。.

新!!: 教宗和額我略十六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四世

教宗額我略十四世(Gregorius PP.,),原名Niccolò Sfondrati,1590年12月5日—1591年10月16日出任天主教教宗。 額我略十四世出生于米兰公国瓦雷澤省内,他的家庭属于米兰社会中的最高阶层,但是其生活有节制,以怜悯出名。他的母亲出生于维斯康蒂家族,在他出生时逝世。他的父亲是米兰的元老院成员,1544年辈教宗保祿三世提升为枢机。額我略十四世在佩鲁贾和帕多瓦读书,成为牧师,1560年就被晋升为主教,并参加了1561年至1563年讨论教会分裂问题的特兰托公会议。1583年12月12日教宗額我略十三世将他提升为枢机。他是嘉祿·鮑榮茂的追随者和菲利浦·内里的好朋友,效仿内里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本人是赞成改革基督徒的生活方式的人。 教宗烏爾巴諾七世死后(1590年9月27日)的教宗选举极其困难。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他的代表向集会提出了一个包含七位枢机的名称的单子,表示他不接受任何这个单子之外的候选人。1590年12月5日,选举最终日期已经超越了两个月后額我略十四世终于获选,他是在腓力二世的单子上的之一。去通知他获选的枢机到他的小屋里告诉他获选时发现他正跪着祈祷。次日他正式入职时他流泪对周边的枢机说:“上帝原谅你们,你们做了什么?”在他1591年3月21日颁布的教皇詔書《Cogit nos》他下令禁止就教宗选举、执政时间和新枢机命名等问题进行赌博,违反者受绝罚。 在其短暂的执政期间額我略十四世在法国宗教战争中全力支持天主教派。在西班牙国王和马耶讷公爵的要求下他不顾法王亨利四世近期的转化于1591年3月1日对亨利四世处绝罚。重申教宗西斯都五世于1585年发布的因亨利持异端被革除法王继承权的决定,剥夺其封地。他还组织了一支以他的侄子为首领的军队开往法国,还向巴黎送每月1.5万斯库多的钱来重组天主教联盟。由此他放弃了至此为止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持中立的教宗政策,而直接大规模地支持西班牙的利益。其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本人是依靠西班牙的枢机的影响获选的。 額我略十四世共任命了五名新枢机,其中包括他的侄子和首相。他无效地试图说服菲利浦·内里接受枢机的职务。1591年4月18日他下令菲律宾的征服者向当地人(尽可能地)赔偿其损失。并下令释放菲律宾所有奴隶,违反者受绝罚。 传记作者提到说額我略十四世有不自觉地、神经质地笑的毛病,在他加冕时也发生了这样的事。他死于大肾结石,据报70克。.

新!!: 教宗和額我略十四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貝德羅斯二十世·蓋布洛揚

額我略·貝德羅斯二十世·蓋布洛揚(亞美尼亞語:Գրիգոր Պետրոս Ի. Կապրոյեան,),是亞美尼亞籍天主教亞美尼亞禮宗主教。為第二十任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西利西亞宗主教。.

新!!: 教宗和額我略·貝德羅斯二十世·蓋布洛揚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七世

教宗聖額我略七世(Sanctus Gregorius PP., 约1020年—1085年5月25日),原名希尔德布兰德(Ildebrando),于1073年4月22日被选为教宗并领此职到他逝世,而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額我略七世是在罗马天主教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者之一。在有关主教的叙任权斗争中他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成为对手。.

新!!: 教宗和額我略七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九世

教宗額我略九世(Gregorius PP.,約),本名Ugolino di Conti,於1227年3月19日至1241年8月22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額我略九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五世

教宗額我略五世(Gregorius PP.,約972年—999年2月18日),本名布鲁诺(卡林西亚的),於996年5月3日—999年2月18日岀任教宗。其父为萨利安家族的卡林西亚公爵奥托一世,外祖父是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布鲁诺曾是奥托三世的宫廷专职司鐸4,约翰十五世去世后,表弟奥托三世册立其为教宗。 在政治上,額我略是奥托三世在罗马的代言人,任内赋予帝国境内的修道院许多特权。996年5月21日,額我略加冕奥托三世为罗马帝国皇帝,加冕礼后,奥托以皇帝和教宗的名义召开宗教会议,会上恢复了阿努尔夫的兰斯大主教职位。此前,西法蘭克國王罗贝尔二世坚持拥有自行任命主教的权利,并无视血亲关系,执意和表妹伯莎结婚。基于此,額我略对其施以绝罚,迫使后者不得不放弃主教任命权以及离开伯莎。 997年,以克莱申提乌斯二世为首的皇帝反对派推选洛安尼斯.菲尔阿格忒斯为对立教宗,称“敌对教宗若望十六世”,以此来对抗教宗和皇帝。奥托三世果断地平息了罗马的叛乱,若望十六世仓皇出逃,不久被抓获并遭到酷刑:鼻子、耳朵和舌头被割;眼睛被弄瞎;手指被挑断,最后被监禁在德意志的富尔达修道院,死于1001年。克莱深提乌斯在圣天使城堡内自杀。 額我略在此后不久去世,葬于圣彼得大教堂。继任者为吉柏特,即教宗思維二世。.

新!!: 教宗和額我略五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八世

教宗額我略八世(Gregorius PP.,約1100年—1187年12月17日),本名Albert di Mora,於1187年10月25日—1187年12月17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額我略八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六世

教宗額我略六世(Gregorius PP.,),本名Johannes Gratianus,於1045年5月5日至1046年12月20日岀任教宗。 擔任教宗前他原先是拉丁門建立前的聖若望教堂的首席司鐸,在品格上擁有極高的聲望。同時他也是本篤九世的代父。因此可見他上任前就擁有極高的影響力。而當本篤九世試圖結婚而打算放棄教宗職務時,額我略六世以一筆龐大的資金為代價獲得了教宗職位的繼承權。 然而當時的羅馬教會正陷入大型的權爭中,在賣出職務前本篤九世就曾經被西爾維斯特三世趕下台過,後來才成功復辟為教宗。然而西爾維斯特三世雖然在權爭中落敗了,但是其勢力卻依然保留著。因此接掌宗座的額我略六世首先面對到的就是意圖復位的西爾維斯特三世及其人馬。 然而似乎是嫌局勢不夠亂,本篤九世才離開教座沒多久,又對自己出賣職位的行為反悔。回到羅馬想爭回權位。 這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三世為了穩固對教會的掌控並解決當時的教會權爭,以涉及買賣聖職為由要求他下台。並拱克勉三世接任此職。 爾後額我略六世則接受德皇的庇護,直到他死亡。.

新!!: 教宗和額我略六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四世

教宗額我略四世(Gregorius PP.,?—844年1月25日)是一位罗马天主教教宗,他从827年10月获选,在他上任之前他首先请求获得了法兰克帝国国王的同意,因此从同年12月上任,至844年1月在位。 教宗額我略四世任职期间在法兰克帝国发生了剧烈的动乱。虔诚者路易本来将其帝国分给了他第一次婚姻中的三个儿子。但是823年他的第二任皇后又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查理后,路易重分其帝国,来让查理也获得一部分。 路易打算将丕平的部分领地分给查理,结果导致833年他的三个儿子全部开始反叛。格雷戈里四世翻越阿尔卑斯山,试图在父子之间调停。833年6月末双方在科玛对阵数日,但是没有爆发战斗。格雷戈里四世从路易的阵营里与路易的儿子们进行谈判。但是与此同时路易的儿子们却逐渐说服了路易的效忠者转换阵营。路易的长子罗塞尔一世甚至说服額我略四世投靠自己。路易被迫退位。額我略四世宣布他被人当作傀儡使用了。 他遣送圣安斯伽尔赴斯堪的纳维亚向诺曼人传教。与此同时在东罗马帝国关于如何使用圣像的争论刚好结束。据说額我略四世引入了諸圣节,在东正教里这个节日已经从教宗博義四世时就已经被引入了,不过在东正教諸圣节不是在11月1日,而是在五旬節的周日。.

新!!: 教宗和額我略四世 · 查看更多 »

衣索比亞禮天主教會

衣索比亞禮天主教會(英語:Ethiopian Catholic Church,阿拉伯語:الكنيسة الأثيوبية الكاثوليكية)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亞歷山大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易言之他們承認羅馬教宗的領袖地位。現在,它的信徒主要分布在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現任都主教為貝漢內耶蘇斯·德梅洛·索拉菲爾樞機(英語:Berhaneyesus Demerew Souraphiel)。.

新!!: 教宗和衣索比亞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额我略·罗萨·查韦斯

额我略·罗萨·查韦斯(Gregorio Rosa Chávez:),是薩爾瓦多籍天主教準樞機。也是聖薩爾瓦多總教區輔理主教。.

新!!: 教宗和额我略·罗萨·查韦斯 · 查看更多 »

裴尚德

裴尚德蒙席 (Msgr. Mattia Pei Shangde, CDD),圣名玛弟亚,主徒会會士,前任天主教北京总教区地下教会的正权主教。 1918年生于河北省涿鹿县张家堡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兄弟六人。 十三岁时进入主徒会修道,1948年5月30日晋铎,并在北京教区天主教耕莘中学执教;1950年开始在北京制药厂工作。 文革期间经受漫长考验,劳教十年;1980年出狱后回到北京。 1989年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擢升为北京教区正权主教。他淳朴的信仰和宽厚的人品使他深受广大教友的爱戴。 裴主教从2001年4月起一直在家养病,虽然重病缠身,但是,裴主教从来未懈怠过所负的牧职,并积极的维护普世教会的共融。2001年12月24日,在河北省张家口盛星医院安息主怀,享年八十三岁。 葬礼于2002年1月2日在主教的家乡,河北省琢鹿县张家堡堂举行。.

新!!: 教宗和裴尚德 · 查看更多 »

西吉斯蒙德 (奧地利)

西吉斯蒙德()哈布斯堡王朝的利奧波德支系的成員,外奧地利大公(1439年-1490年在位)及蒂羅爾伯爵(1439年-1490年在位)。西吉斯蒙德是外奧地利大公及蒂羅爾伯爵腓特烈四世的獨生子。西吉斯蒙德出生於因斯布魯克。 1439年,父親腓特烈四世逝世,當時西吉斯蒙德只得12歲,遂由施蒂里亞支系的堂兄奧地利大公腓特烈五世攝政。1446年,當攝政結束時,腓特烈五世將權力交回西吉斯蒙德手中。西吉斯蒙德便繼承了外奧地利公國及蒂羅爾伯國,成為有實權的統治者。1449年,西吉斯蒙德娶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兒埃莉諾為妻。 在位期間西吉斯蒙德與布雷薩諾內教區主教尼古勞斯爭奪因河流域的控制權。1460年,西吉斯蒙德因囚禁尼古勞斯而遭受教皇庇護二世懲以絕罰。尼古勞斯其後逃亡,但是在西吉斯蒙德向教皇投降以獲得赦免前逝世。 1469年,西吉斯蒙德將在萊茵河及亞爾薩斯的領地售給勃艮第公爵大膽的查理,卻又於1474年將這些土地買回。其後,他卻加入瑞士聯邦聯軍與勃艮第公爵查理戰鬥。 1477年,腓特烈五世封西吉斯蒙德為大公。1480年,其妻埃莉諾逝世,西吉斯蒙德於1484年再娶薩克森公爵阿爾布雷希特的女兒年僅16歲的凱瑟琳。但是兩段婚姻皆無子嗣。 1470年代至1480年代初期,西吉斯蒙德進行激進的貨幣改革。蒂羅爾擁有銀礦得以增加財富鑄造銀幣,加上使用新的開採方法和技術,將大量停產的銀礦被重新投入生產,很快許多周邊國家亦跟隨重新開放舊礦山和鑄造類似的銀幣,蒂羅爾鑄造的銀幣成為歐美日後的銀幣始祖。西吉斯蒙德亦因此被稱為「富有的」。 因為西吉斯蒙德很容易受他的幕僚的錯誤建議而動搖,他於1487年3月與威尼斯共和國進行了一場無目的的羅韋雷托戰役。蒂羅爾軍隊突擊威尼斯共和國及佔領了威尼斯的一些銀礦。其後,西吉斯蒙德再進一步激怒威尼斯,他將130名前往在博岑(現時的博爾扎諾)市集的威尼斯商人囚禁及沒收他們的貨物。蒂羅爾軍隊跟着突擊通過卡利亞諾隘口,以大量炮擊圍困羅韋雷托的城堡,是其中一次最早進行大量炮擊的戰爭。戰爭持續到夏季,但沒有任何一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1490年,蒂羅爾居民叛亂,驅逐西吉斯蒙德而迎接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成為蒂羅爾的統治者。西吉斯蒙德是否自願將蒂羅爾讓與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卻不得而知。 1496年,西吉斯蒙德於因斯布魯克逝世。 S.

新!!: 教宗和西吉斯蒙德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西吉斯蒙德(德语:Sigismund von Luxemburg,捷克语:Zikmund,克罗地亚语:Žigmund,匈牙利语:Zsigmond,)是卢森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33年—1437年在位)。生于纽伦堡,是查理四世的儿子。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1378年—1388年,1411年—1415年),1411年被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33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同时还是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國王(1387年—1437年在位)和波希米亚国王(1420年—1437年在位)。他被認為受過高等教育,會講多國語言(包括匈牙利語、德語、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並熱衷於參加馬上比武在內的騎士比賽。 他致力於終結教會大分裂,終於在1414年至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茲(Konstanz)召開大公會議,選出新任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結束大分裂;但是在康斯坦茨會議期間,因為捷克(當時為波希米亞王國)神學家胡斯被處死,導致了波希米亞長達十四年的胡斯戰爭,嚴重困擾著西吉斯蒙德晚年的生命。.

新!!: 教宗和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西奧多·阿德良·薩爾

西奧多·阿德良·薩爾(法語:Théodore-Adrien Sarr:),是塞內加爾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達喀爾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西奧多·阿德良·薩爾 · 查看更多 »

西奈山正教会

西奈山正教会是耶路撒冷教會下的一個自治正教會。其實體僅僅由位於埃及的圣凯瑟琳修道院組成。教會由西奈山及萊圖大主教領導,大主教同時也是圣加大肋纳修道院的院長,由耶路撒冷圣城和全巴勒斯坦牧首任命。.

新!!: 教宗和西奈山正教会 · 查看更多 »

西尼德·奥康娜

西尼德·瑪麗·伯納黛特·奥康娜 (Sinéad Marie Bernadette O'Connor,),是著名的愛爾蘭流行歌手和歌曲作者。除了音樂以外,她還以反傳統的行為和有爭議性的觀點而聞名。代表作為翻唱王子的Nothing Compares 2 U。.

新!!: 教宗和西尼德·奥康娜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是於1478年由西班牙卡斯提爾伊莎貝拉女王(Isabella)要求教宗思道四世准許成立的異端裁判所。用以維護天主教的正統性,直至19世紀初始取消。最新數據顯示,從1483年至1820年,共有12萬5千人被裁定成異端,被火刑處死的人數有大約1200至2000人。.

新!!: 教宗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教宗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s españoles),是指西班牙在1506年至1700年間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時期,在西班牙當地又稱為奧地利王朝(Casa de Austria)。其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的成員。除了統治西班牙及其廣大的殖民地之外,還同時統治西屬尼德蘭與意大利部分公國,以及在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該王朝在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後絕嗣,由波旁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

新!!: 教宗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階梯

西班牙階梯(義大利語:Scalinata della Trinità dei Monti)是位於義大利羅馬的一座戶外階梯,與西班牙廣場相聯接,而山上天主圣三教堂(Trinità dei Monti,由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所資助建造)就位在西班牙階梯的頂端。西班牙階梯無疑是全歐洲最長與最寬的階梯, 總共有135階,是法國的波旁王朝使用法國外交官(Étienne Gueffier)的遺產(20,000斯庫多)資助梵蒂岡資金,在1723年-1725年間建造完成的。.

新!!: 教宗和西班牙階梯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歷史

西班牙历史开始于伊比利亚的史前時期,其间经历第二个全球性帝国——西班牙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欧盟成员国的现状。 现代人类在大约三万五千年前即已经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其后数千年里,又有数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和-zh-hant:西哥德人; zh-hans:西哥特人-。公元711年,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军队(西班牙人统称他們为摩尔人)入侵,并几乎征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接下来七百五十年里,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相继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被称为阿尔-安达卢斯。同时,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国家在宗教势力支持下展开對半岛漫长的收复运动,史称收复失地运动。随着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该运动宣告落幕。收复失地运动的結果,使伊比利半島形成眾多基督教王國,為首的是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納瓦爾王國、葡萄牙王國。除上述四國外,還有卡斯提爾國王兼任君主的萊昂王國、加里西亞王國、托雷多王國、穆爾西亞王國、科爾多瓦王國、哈恩王國、塞維利亞王國、格拉納達王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國、阿拉瓦侯國、比斯開莊園、莫利納莊園(以上諸國與卡斯提爾王國形成卡斯提爾王冠);阿拉貢國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那伯國、瓦倫西亞王國、馬略卡王國(以上諸國與阿拉貢王國形成阿拉貢王冠)。 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9年,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兩人的後裔於1512年成為納瓦爾國王後,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長期持續的西班牙王國。 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的同一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扬帆出海寻找新大陆,揭开西班牙殖民帝国興盛的序幕。著名的异端裁判所也在这时建立,大批不愿改宗天主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驱逐出国。 在接下来三个世纪裡,西班牙諸國成为全球最重要殖民勢力。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16世纪和17世纪大部分时间裡最重要的全球力量。西班牙文学和艺术、各种学术研究和哲学,都在这时繁盛起来。西班牙諸國在美洲建立幅员广阔的帝国,从加利福尼亚延伸至巴塔哥尼亚,此外还包括西太平洋上多个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下,西班牙諸國卷入欧洲多次宗教战争和政治阴谋中,在这期间,它取得但是最后又失去廣濶的领土,包括:部分尼德兰、意大利、法国和德意志,并先後与法国、英国和瑞典爆发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在地中海、北非和土耳其帝国进行数场战争。西班牙諸國的欧洲战争換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在17世纪的下半叶,哈布斯堡皇室腐敗的统治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标志,这场战争最终使西班牙从欧洲的领导地位上滑落,但西班牙仍然是個占据优势的殖民国家。 18世纪,西班牙諸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建立,由於大部分的阿拉貢王冠諸國貴族於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反對波旁王朝出身的費利佩五世,因此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諸國的王位後頒布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間相繼取消阿拉貢、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馬略卡等國的議會與自治立法權,使上述諸國納入卡斯提爾王冠的管轄,阿拉貢王冠消滅。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曾努力的复兴该国家,并取得一些成功,这种成功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介入中达到顶峰。但在18世纪末,局势又开始逆转。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全欧洲引起混乱,1808年,半島戰爭爆發,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國王,頒布巴約訥規約,使西班牙第一次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稱呼,但戰爭的失敗使這個新生政權迅速覆滅。1812年,效忠波旁王朝的加地斯議會所通過的西班牙憲法亦沿用西班牙諸國作為國號,然而1813年12月,波旁王朝復辟後,費迪南七世卻廢除1812年西班牙憲法。 半島戰爭使得西班牙本土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使得西班牙諸國於美洲的殖民地使以相继独立。1836年憲法使得伊莎貝拉二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女王,此後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國號,未再變動,1869年憲法使得阿馬德奧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到西班牙的轉變,象徵這個國家進一步的統一。然而半島战争之后,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派别的政党的相互纠缠中变得软弱不堪,各政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组成长期的政权以有效的解决国内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在老帝国最后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中出现,导致西班牙和美国发生美西战争,结果在19世纪末,西班牙失去其最后几块殖民地。 20世纪初,西班牙的政局越来越动荡,1931年,君主制被廢除,社會主義者建立西班牙共和國,然而1936年爆发血腥的内战。内战最后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民族主义独裁登台,西班牙共和國被廢除而告终结,他控制着西班牙政府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战中是中立国,不过许多西班牙志愿者都出现在战争双方的阵营当中。战后时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但仍发生注目的巴斯克民族解放運動),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带领的波旁王室回到国内。尽管国内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问题和巴斯克地区问题),但是现代西班牙显示在受欢迎的胡安·卡洛斯国王领导下、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健康、现代、民主的发展趋向,是欧洲生活水平提高快速的地区。現今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并举办1982年FIFA世界杯及1992年夏季奥运会。.

新!!: 教宗和西班牙歷史 · 查看更多 »

西美昂一世

西美昂一世(大帝)(Симеон I Велики),又译西蒙一世(约)保加利亚沙皇(893年—927年在位)。鲍里斯一世沙皇的第三子,893年继承兄长弗拉基米尔的皇位。他在位时期是保加利亚第一帝國国势最强盛的时期,也被稱為「西美昂大帝」。 西美昂一世即位后不久即击退拜占庭帝国和匈牙利的进攻(894年),并迫使外强中干的拜占庭帝国求和。897年与拜占庭皇帝利奥六世缔结和约。但此后双方仍是交锋不断。913年,西美昂一世进攻拜占庭,第二年自己撤走。917年西美昂经多次武力征服迫使塞尔维亚人成为自己的臣属。同年再度发兵侵袭拜占庭帝国。923年,西美昂一世与阿拉伯人结成反拜占庭联盟。925年,西美昂一世宣布自己为“全体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他这个称号得到了羅馬天主教教皇的認许。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国提出抗议,但无济于事。 924年,由投靠西蒙大帝的塞爾維亞人领袖察斯拉夫·卡羅尼米洛維奇率领的保加利亚军队向西终于击破多年与保加利亚对抗、拜占庭帝国影响的塞爾維亞地区;塞爾維亞地区势力向西流亡克羅地亞。当时克羅地亞君主托米斯拉夫在位,刚好控制著斯拉沃尼亞、波斯尼亚地區的西边与達爾馬提亞(拜占庭帝国控制的一些沿亚得里亚海东边港口除外)。另外,拜占庭帝国也可能由克羅地亞看顾著这些港口,并以港口的部分收入为酬劳。拜占庭帝国因此从而在外交上巩固了和克羅地亞的合作关系。在西美昂一世视角中,此拜占庭帝国与克羅地亞的合作关系与克羅地亞收容塞爾維亞地区流亡势力是对保加利亚的西边边防的威胁。926年,克羅地亞与保加利亚之间的战役爆发。克羅地亞军队在波斯尼亞地區击败保加利亚贵族率领的军队。在罗马教廷的调停下克羅地亞与保加利亚停战。调停间,西美昂一世突然去世。 Category:保加利亚君主.

新!!: 教宗和西美昂一世 · 查看更多 »

西爾維斯特

-- --可指:.

新!!: 教宗和西爾維斯特 · 查看更多 »

西直门天主堂

西直门天主堂,全称加尔默罗圣母圣衣堂,俗称西堂,名列北京四大天主堂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0号,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个不是由耶稣会士建立的教堂。目前西直门天主教堂已经正式成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堂区奉“加尔默罗圣母圣衣”为主保,瞻礼是在每年的7月16日。.

新!!: 教宗和西直门天主堂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晚祷战争

西西里晚祷战争起始于1282年西西里岛人反抗卡佩王朝查理一世的起义,於1302年签署《》后停火。战争双方分别是法国王室与阿拉贡君主,在西西里、加泰罗尼亚(阿拉贡十字军)及地中海西部的其他地方打响。.

新!!: 教宗和西西里晚祷战争 · 查看更多 »

西江大学

西江大学(韓語:서강대학교)为韩国著名的大学之一,位于韩国首尔特别市麻浦区上水洞一号。 天主教西江大学在韩国社会享有盛誉。.

新!!: 教宗和西江大学 · 查看更多 »

西斯廷聖母

《西斯廷聖母》(Sistine Madonna),亦稱《希斯汀聖母》,為義大利畫家拉斐爾聖母像中的代表作,裝飾於為紀念教宗西斯笃一世而重建的皮亚琴察圣西斯托教堂,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龕上,至1574年為止,一直保存在圣西斯托教堂,故得此名。現為德國德累斯顿的历代大师画廊(萨克森州立艺术博物馆的一部分)收藏。.

新!!: 教宗和西斯廷聖母 · 查看更多 »

西斯都四世

教宗思道四世(Sixtus PP.,),原名弗朗切斯科·德拉羅韋雷(Francesco della Rovere),於1471年8月9日—1484年8月12日岀任教宗)。他解除了天主教原先對於解剖屍體的禁令,出資建造了西斯汀禮拜堂。出身德拉·羅維雷家族。.

新!!: 教宗和西斯都四世 · 查看更多 »

西方美术史

西方藝術或西洋美術(英語:Western art)以西方造形藝術為主,包含绘画、雕刻和建筑等。.

新!!: 教宗和西方美术史 · 查看更多 »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聯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教宗和西敏寺 · 查看更多 »

親吻

親吻是指用嘴唇觸碰其他事物,通常是另一個人。特别的,接吻是指两人的嘴唇互相接触。親吻是一種經過學習的行為,從其他動物之間的行為学习而來。許多靈長類動物也有親吻的行為。據研究,親吻可能也具備了嗅取荷爾蒙的原始生物意義。.

新!!: 教宗和親吻 · 查看更多 »

馬基雅維利

尼科洛·迪贝尔纳多·代·马基雅弗利(Niccolò di Bernardo dei Machiavelli,)是義大利的學者,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外交官。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时期的重要人物,被稱為近代政治學之父,是政治哲學大師,他所著的《君主論》(又作《--》)一書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理論,其中“政治無道德”的權術思想,被人稱為「馬基維利主義」。另一著作《李維論》则提及了共和主義理論。他的《戰爭的藝術》一書,則論了兵役制度、練兵之法、行軍、宿營、作戰、工程等軍事問題,讓他也成為著名的西洋軍事家。.

新!!: 教宗和馬基雅維利 · 查看更多 »

馬可 (福音書作者)

圣史马尔谷(Mārcus;Μᾶρκος;Μαρκοϲ;מרקוס;Mark the Evangelist),新教汉譯為马可,唐朝景教漢譯為摩矩辭法王,新約人物,一般相信他是《馬爾谷福音》的作者,為耶穌七十門徒之一,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的建立者。 圣玛尔谷的瞻礼日在4月25日,他的象征是有翼的狮子。.

新!!: 教宗和馬可 (福音書作者) · 查看更多 »

馬丁·路德

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路德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教廷判處破門律,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這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是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淺白易明,此舉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德語版《聖經》也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為當時翻譯學帶來多項貢獻, 更影響了後來英語《詹姆士王聖經》的刊行。 路德的詩歌著作亦影響了教會歌唱的發展。 另外,他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的婚姻為當時社會樹立了榜樣,重申教會牧者同樣享有婚姻自由。 部分學者認為,路德在晚年的著作中嚴詞批評猶太人,明顯具反猶傾向,但亦有學者指出,路德所批判的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統。到現時為止,相關的議題仍然極具爭議。.

新!!: 教宗和馬丁·路德 · 查看更多 »

馬丁五世

教宗馬丁五世(Martinus PP.,),原名奧托內·科隆納(Otto di Colonna),属于著名的科隆納家族,于1417年的聖馬蒂諾日被選為教宗,並曾在任內的1425年舉行過禧年慶典。 馬丁五世为'''教会大分裂'''后,由康士坦斯大公會議选出的第一任教宗,他的当选标志着持续了72年的教会大分裂的结束。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次会议很快被秉政的教宗,即馬丁五世所否決,并表示康斯坦茨会议所宣布的“公会议高于教宗,且应当定期召开”为异端。.

新!!: 教宗和馬丁五世 · 查看更多 »

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根據《新约圣经》記載,玛利亞/马利亞(מרים,Miriam,Miryam;亞蘭語:Maryām;Μαριάμ;Maria;مريم;Mary;約公元前18年-約公元41年)是一名居住於加利利地區拿撒勒(纳匝勒)城的猶太婦女,是耶稣的母親。中国基督教新教翻譯為馬利亞,中国天主教翻譯為瑪利亞,景教翻譯為末艷,中国伊斯蘭教翻譯為麦尔彦。 基督徒认定《新约圣经》对玛利亚还是处女时順從天主,受聖神感孕而怀孕生出耶穌的记载,並且認定她所生的耶穌是基督(或稱默西亞),降生成人的天主之子。當時瑪利亞已與聖若瑟訂婚,若瑟把瑪利亞娶過來之後,便陪伴她去了伯利恆,在那裡,她生下了耶穌Ruiz, Jean-Pierre.

新!!: 教宗和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克西穆斯競技場(Circo Massimo,Circus Maximus,意為「大競技場」)是一個古羅馬競技場,位於義大利羅馬市,坐落於阿文提諾山與帕拉蒂尼山之間。馬克西穆斯競技場是古羅馬時代第一個競技場,也是最大的一座。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長621公尺(2,037英尺),寬118公尺(387英尺),可以容納150,000人。馬克西穆斯競技場也是古羅馬時代建造競技場的典範。.

新!!: 教宗和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 查看更多 »

馬爾他騎士團

耶路撒冷、羅得島和馬爾他圣约翰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Sovrano Militare Ordine Ospedaliero di San Giovanni di Gerusalemme di Rodi e di Malta),简称馬爾他騎士團。马耳他骑士团的前身为成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的一个军事组织——医院骑士团,為三大騎士團之一。该组织成立的最初目的为保护本笃会在耶路撒冷的医护设施。该组织全称中的“圣约翰”得名于施洗约翰。该组织拥有两幢享有治外法權的建築:羅馬孔多迪大街68號,一幢佔地1.2萬平方米的大廈馬爾他宮,以及罗马郊区阿文提诺山上的馬爾他部。.

新!!: 教宗和馬爾他騎士團 · 查看更多 »

馬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列表

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英語:Armenian Catholic Patriarchs of Cilicia)是領袖是馬龍尼禮教會的提高領導人。他是由總主教和主教選擇產生的。當新任宗主教在當選時需由教宗任命。宗主教的總部與宗主教教座就設於黎巴嫩。宗主教管理的教座教區是安提約基雅宗主教區。馬龍尼禮宗主教之前安提阿牧首 以下敘述的為馬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的列表:.

新!!: 教宗和馬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馬里努斯

里努斯可以指:.

新!!: 教宗和馬里努斯 · 查看更多 »

馬里奧·奧雷利奧·波利

里奧·奧雷利奧·波利(Mario Aurelio Poli:),是阿根廷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同時也是現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總教區總主教,兼現任拜占庭禮天主教阿根廷教長區教長。.

新!!: 教宗和馬里奧·奧雷利奧·波利 · 查看更多 »

馬里奧·圖素

里奧·圖素(意大利語:Mario Toso:),是意大利籍天主教法恩扎-莫迪利亞納教區主教。也是慈幼會會士,曾任宗座正義和平理事會秘書長。.

新!!: 教宗和馬里奧·圖素 · 查看更多 »

馬里奧·澤納里

里奧·澤納里(Mario Zenari,),是意大利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現任聖座駐敘利亞大使。.

新!!: 教宗和馬里奧·澤納里 · 查看更多 »

馬英林

英林(聖名:若瑟,)是中國籍天主教已絕罰司鐸。也是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團長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未獲教宗認可的中國自選自聖主教。.

新!!: 教宗和馬英林 · 查看更多 »

香炉 (基督教)

香炉(thurible),这一单词来自于古法语,而根源则是拉丁语的“Thuribulum”,它在中国更多是被称为“提炉”,将动词与名词相结合指代Thurible。香炉是由一个金属材质的炉体与金属链条结合所组成的器具,在弥撒时通过将产于中东的乳香香料放置在炉内的炭火上燃烧发出香气,而将礼仪环境带入神秘感。香炉被广泛用于基督宗教各教派中,拉丁礼与东仪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东方亚述教会,以及在一些新教团体诸如路德宗、圣公会、旧天主教都可以看到它;香炉最开始为罗马帝国时期,罗马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火炉。罗马官员出行,按照礼制应点燃一支蜡烛,一个人拿著火炉防止蜡烛熄灭后可以迅速借火点燃。天主教教宗也效仿这种礼制,出行时也配有火炉、持蜡者。公元8世纪,火炉开始改为香炉样式,加上金属环链,但不用于上香。公元9世纪,提炉被用于上香。公元14世纪,香炉设备更加完善,与今日相同;在东正教会(或东仪)中,现今保留了单手甩香炉的传统。不过这一传统礼仪也植根于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第二圣殿年代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除去在宗教信仰上的用途外,香炉还被用于民间习俗或礼仪内,甚至是邪教或迷信中。诺斯底派、共济会(当一间房间成为新的聚会地点时)和魔法仪式都用香炉,但是在形制上却与天主教会的香炉有较大不同; 香炉是简单易学的,不需要复杂的步骤;通常香炉的上方会由三或四根金属链(单根金属链的单手提炉也存在,但天主教会使用较少)吊起,与炉体上的圆环衔接在一起,并在链子上配有单独的圆环,该圆环可以固定香炉的镂空盖子,保证它在使用时更加牢固,不至香炉倾洒。炉内有放置木炭的空间,使用前需要将燃烧的木炭放入其内。香炉又分为可移动的内胆香炉与单体的香炉,前者当要放置木炭时,可以将香炉内部的内胆取出,放入木炭再放置回炉体中,这种香炉是较为普遍的;在燃烧的木炭上撒乳香,较高的温度将乳香香料熔化,产生香烟,它将从香炉的盖子上散发出去。一旦乳香被放置在炉内,该香炉就会被关上盖子,并在游行队伍行进时由辅祭者摇摆,将香烟尽量散发出来(这也保证木炭与空气接触,不至于熄灭);香炉的风格也没有固定的样式,不过它就像高路斯(Chorus)一样,经常与教堂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因此就出现了哥特式、罗马式等等; 天主教会的弥撒广泛使用到香炉,根据1969年修订的《罗马弥撒经书》(Missale Romanum),允许司铎可在任何弥撒中使用香炉(不过在1969年前教会不准许在常礼弥撒中使用香炉)。弥撒中,在苦像前、祭台、圣人像或福音书、圣体圣血、圣髑匣等,都将用到香炉,在圣体游行时也将被使用。因此作为一位与弥撒礼仪有较深接触的辅祭者或祭台服务者,必须在堂区服务中学会香炉的使用与添香、上香方法,使能更好的辅助主祭神父完成弥撒。拿香炉的辅祭者,也被称为“thurifer”,他们的职责包括:打开香炉方便神父(主教)添香、手持香炉带领游行队伍、给神职人员递交香炉、炭火的保持等;在礼仪中,香炉的职务也可以分为两人,即持香炉者(thurifer)与持香船者(boat boys),后者只负责递交和管理香船(香盒),可以认为持香船者是thurifer的助手。香船是拉丁风格船型的盒子,其内盛放乳香香料,并配有一把小勺,持香船者有些时候也负责添香,但大多数时候他只会把添香的机会留给司铎;东仪天主教会频繁使用香炉,不仅在侍奉礼仪中,而且在晨祷、晚祷及葬礼或敬礼方面,香炉都几乎不断地摆动。炉中的烟被理解为象征着天主圣神的恩典及圣人们在天国的代祷,而在东方的传统中,教会牧长(ecclesiarch)和他的助手在特定的时刻负责焚香。 1969年《罗马弥撒经书》提到了如何使用香炉的规定,这其中包括了,1、三组摆动:对至圣圣体、天主的圣像或明供圣体、苦像、福音书、复活蜡、神职和教友。2、两组摆动:对圣髑和公开敬礼的圣人像。3、一系列的单组摆动:祭台;神父当需要向祭品上香时,则通过使用香炉画十字的方式完成,而不是用三组摆动。 category:基督教禮儀 Category:香.

新!!: 教宗和香炉 (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香港2006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香港2006年3月 · 查看更多 »

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

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或稱2005年韓農反世貿騷亂,源於2005年12月香港主辦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引來世界各國反對世界貿易組織和反全球化運動示威者齊集,最終於同月17日演變為香港16年來首次騷亂。 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主要涉及韓國農民,由2005年12月11日起發起遊行及示威,期間發生過零星衝突。至同月17日演變為騷亂,韓國農民於當日下午在灣仔區將示威升級,發動一浪接一浪的衝擊,突破警察防線和襲擊警務人員,企圖闖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以阻止世貿第六次部長級會議的進行;防暴警察於入夜後需要發射34枚催淚彈及6顆布袋彈驅散示威者,為繼1989年旺角油麻地騷亂後,16年來防暴警察首次發射催淚彈,及史上首次於行動中發射布袋彈。騷亂至同月18日凌晨平息,1,146名示威者被拘捕。根據部份香港傳媒報道,事件共造成141人受傷,年齡介乎20至72歲,包括54位韓國人示威者及74位香港市民;政府新聞處則表示共有包括61名警務人員在內的114人受傷。遊行衝突造成香港島交通及商業癱瘓,區內店舖無法營業。.

新!!: 教宗和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事記

2006年1月1日以後的新聞事件,請往香港新聞動態條目內瀏覽。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新!!: 教宗和香港大事記 · 查看更多 »

香港宗教與風俗

香港宗教與風俗相當多元化。根據《香港基本法》第32和141條,以及香港法例383章《香港人權法案條例》,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並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諧並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等。香港大約有43%的人口信仰某种宗教。兩种最主要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儀式常在同一座廟宇中進行。据一位和主要宗教派別有聯繫的當地學者估計,香港約有200萬名佛教徒和道教徒、48萬名基督教新教徒、38萬名羅馬天主教徒、約2萬名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教徒、30萬穆斯林、10萬印度教徒、2000-3000名錫克教徒以及3000-4000名猶太教徒。許多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外,也興辦學校、提供衞生福利設施等。.

新!!: 教宗和香港宗教與風俗 · 查看更多 »

解放神學

解放神學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主要在拉丁美洲天主教界中成形的一個神學主張。其主張信仰天主的人(即是「天主的選民們」)應該要關注人間制度的公平正義問題,例如貧窮的世襲化、經濟資源的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與種族歧視問題等,這些都是解放神學所要解放的对象。.

新!!: 教宗和解放神學 · 查看更多 »

(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是一种草食性家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纪后,才被歐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地區。.

新!!: 教宗和马 · 查看更多 »

马加什一世

匈雅提·马加什一世(匈牙利語:Hunyadi Mátyás,)是一位匈牙利及克羅地亞國王(號稱「科爾文納」),從1458年以十四歲之齡登基,至1490年身亡為止一直在統治整個帝國。期間以強大的雇用軍征服大貴族,並通過數次的軍事運動,他又成為了波希米亞之王(1469-1490)以及奧地利公爵(1486-1490年)。當他在1485年占領維也納之後,他看來即將建立一個匈牙利-奧地利的君主國,不久就會作出堅實的努力來控制神聖羅馬帝國。結果,他在1490年突然的死亡使所有計畫化為烏有,匈亞提王朝一代而終,所征服的土地立刻被把持國政的大貴族放棄。 匈雅提·马加什生于1443年,匈牙利摄政王匈雅提·亚诺什(「白騎士」)的次子,生于特兰西瓦尼亚的科罗茨瓦尔(今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屬於社會新貴,以家族紋章上的烏鴉圖案而號稱「科爾文納」(意指烏鴉)。匈雅提·亚诺什死后,匈牙利爆发了贵族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国王拉斯洛五世的叛乱。拉斯洛五世死后,一些地位较低的贵族和佩斯人民都支持时年14岁的马加什成为匈牙利国王。大贵族们认为年轻的国王便于控制,也支持他成为国王。 匈雅提·马加什于1458年1月20日被选为匈牙利国王。而这时的他被新上任的波希米亚国王波傑布拉德的伊日(又稱伊日·波杰布拉德)扣为人质,直到马加什娶了波杰布拉德的女儿才将其释放。15岁时,他正式登基称王。在位期间,贵族叛乱仍在继续,他于1463年平定叛乱,并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承认他为匈牙利国王。成年后,马加什留学意大利,并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推广到匈牙利,建立欧洲15世纪最大的收藏历史记录、哲学和科学成就的图书馆科尔文纳图书馆(Bibliotheca Corviniana)。马加什懂得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克罗地亚语、拉丁语,后来又学会了德语以及捷克语等许多斯拉夫语。 马加什平定了贵族们的叛乱,组织独立于大贵族的雇佣常备军“黑军”(匈牙利文:fekete sereg),以抵御外敌入侵(1480年代擴大至三萬人)。这时的匈牙利領土,是历史上面积最大的,也是最強的自主時期。马加什多次打败奥斯曼帝国。瓦拉几亚大公弗拉德三世向其称臣。1465年響應教宗發起的十字軍,討伐異端的胡斯派,率領聯軍对岳父波傑布拉德的伊日的捷克作战,於1469年在捷克天主教徒的支持,获得波希米亞國王的称号,在1471年之前,陸續占领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等地。1485年他打败了腓特烈三世皇帝,占领奥地利的一半地区和首都维也纳。匈牙利在此時攀至巔峰,確立其東歐第二強國的地位(第一強國是鄂圖曼土耳其);當時領土上的人口超過六百萬(匈牙利人占了四百萬),稅收超過一百萬佛羅林,僅次於奧斯曼帝國與西歐最強的法國(鄂圖曼稅收將近兩百萬佛羅林)。 马加什一世于1490年去世,他只有一名學究氣的私生子亚诺什,私生子不能继承王位。亚盖隆王朝的波希米亚国王乌拉斯洛二世继承了他的王位。从此,匈牙利日渐衰落。.

新!!: 教宗和马加什一世 · 查看更多 »

马可·波罗

可·波罗(Marco Polo,又譯馬可·孛羅、马哥·波罗、馬哥孛羅,)是威尼斯共和国商人、旅行家及探险家。据本人说他曾随父亲和叔叔通过丝绸之路到过中国,擔任元朝官員。回到威尼斯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其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他的游记讓欧洲人得以了解中亚和中国,對東西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新!!: 教宗和马可·波罗 · 查看更多 »

马尔科姆·兰吉特

科姆·蘭吉特(Malcolm Ranjith:),是斯里蘭卡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現任科倫坡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马尔科姆·兰吉特 · 查看更多 »

马丁·倍海姆

丁·倍海姆(Martin Behaim,也作Martinho da Boémia、Martin Bohemus、Martin Behaim von Schwarzbach或Martinus de Boemia,),全名马丁·冯·倍海姆(Martin von Behaim),德国宇宙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服务于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的探险家,他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现存最早地球仪。.

新!!: 教宗和马丁·倍海姆 · 查看更多 »

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

德里孔普鲁腾塞大学(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UCM)一译马德里大学、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马德里完全大学,是一所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综合性大学,是目前西班牙最大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所大学之一。 马德里孔普鲁腾塞大学大学在哲学、西班牙文学、历史学、药剂学、视光学、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在西班牙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將其排在第233位。.

新!!: 教宗和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 · 查看更多 »

马克·乌埃勒

克·烏埃勒(catIdx),是加拿大籍天主教主教級樞機,也是會士。現任聖座和。.

新!!: 教宗和马克·乌埃勒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1576年在位)。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 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童年接受了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对新教显示出特别的好感,但最终出于政治前途的考虑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公开宣布信仰天主教。但他因为反对查理五世,赢得了新教派诸侯(Reichsfürsten)的好感。.

新!!: 教宗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韦伯

克西米利安·卡爾·艾米爾·韋伯(Maximilian Emil Weber,),小名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是德国的政治經濟學家、法學家、社会学家、哲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洪堡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玛共和国憲法(即魏玛宪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的主要著作圍繞於社會學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領域上,但他也對经济学領域作出極大的貢獻。他的知名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他對宗教社會學最初的研究,韋伯在這本書中主張,宗教的影響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並且強調新教倫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權威的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近代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指出韋伯並未提出足夠的證據實例證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許多不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經濟發展一樣很出色。韋伯並將國家定義為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這個定義對於西方現代政治学的發展影響極大。他在各種學術上的重要貢獻通常被通稱為「韋伯命題」。.

新!!: 教宗和马克斯·韦伯 · 查看更多 »

马相伯

伯(),原名建常,后改名良,字相伯,又作湘伯或芗伯,天主教圣名若瑟,晚年号华封老人。他是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曾是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後來成為震旦学院、復旦公學、輔仁大學的創始人。.

新!!: 教宗和马相伯 · 查看更多 »

马龙尼礼教会

龍尼禮教會(敘利亞語:ܥܕܬܐ ܣܘܪܝܝܬܐ ܡܪܘܢܝܬܐ ܕܐܢܛܝܘܟܝܐ;阿拉伯語:الكنيسة الأنطاكية السريانية المارونية;拉丁語:Ecclesia Maronitarum),通稱馬龍派,是羅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為安提約基亞(安提阿或西敘利亞)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教宗共融的。而它是直屬羅馬教廷。現任馬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為貝沙拉·布特羅斯·拉伊樞機。.

新!!: 教宗和马龙尼礼教会 · 查看更多 »

马赖

聖馬賴(),原名奧古斯特·沙普德萊納(Auguste Chapdelaine),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屬巴黎外方傳教會,到中國傳教,不久後遇害。史稱「西林教案」或「廣西教案」。.

新!!: 教宗和马赖 · 查看更多 »

马肉

肉是从马身上得到的肉。除中亚以外,马肉在世界各地都不是一種主流的食物,但它仍然是日本、欧洲、南美以及亚洲多国的烹饪传统中重要的一部分。食用马肉最多的八个国家每年大約消耗470万匹马。野马是人類存在初期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然而,由于马同時是人類的工作夥伴,食用馬肉在某些文化中是一个忌讳。經過历史的变迁,,食用马肉的習慣开始淡出。許多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和爱尔兰,马更被歸類為宠物的一種。 马肉帶有微甜,肉質较嫩,脂肪亦较少。2007年,时代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文中指出从加拿大被带到到美国飼養马肉特別鮮甜,肉質較软和丰富,質感比鹿肉更接近牛肉。 在中國,儘管大多數人接受馬肉,馬肉却因烹饪时产生泡沫和特殊气味而並不很受歡迎。但在廣西桂林和雲南等地,馬肉是著名的美食,如馬肉米粉。在中國西北,哈薩克人和柯爾克孜族也吃馬肉。在日本則有把馬肉製成刺身的吃法。.

新!!: 教宗和马肉 · 查看更多 »

該猶 (教會作家)

該猶,3世纪初教会作家,罗马教会的司铎,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认为他活躍於201年至219年年间,约教宗聖宰斐琳在位期间(199年-217年)。 優西比烏在其《教会史》中曾四次引证(II.

新!!: 教宗和該猶 (教會作家)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

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James Francis Edward Stuart),威尔士亲王,又称老僭王(),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和詹姆斯七世与其后妻摩德纳的玛丽之子。他出生后仅数月,其父即因光荣革命被废黜,他信新教的异母姐玛丽及其夫奥兰治的威廉成为共治君主。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继承法案》将天主教徒排除出不列颠王位继承,詹姆斯在流亡中长大。 在父王于1701年去世后,他要求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王位,称英格兰和爱尔兰国王詹姆斯三世、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八世,并得到表叔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认可。 他于1766年过世后,其子查理·爱德华·斯图亚特成为詹姆斯党继承人。若其父不曾被废,则詹姆斯有生之年,大不列颠只有两位国王即其父和他自己两位天主教国王;但事实上英国在他有生之年经历了其父、威廉三世、玛丽二世、安妮女王、乔治一世、乔治二世和乔治三世共七位国王的统治。尽管詹姆斯的异母姐姐安妮女王死后,信新教的斯图亚特家族统治结束,斯图亚特家族仅剩詹姆斯父子,詹姆斯父子在坚持天主教信仰的基础上复夺王位的努力被史学界称作詹姆斯党。.

新!!: 教宗和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迈克尔·哈维

詹姆斯·邁克爾·哈維(James Michael Harvey,),是美國藉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現任羅馬城外聖保祿大殿總鐸。.

新!!: 教宗和詹姆斯·迈克尔·哈维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

詹姆斯二世(蘇格蘭稱為詹姆斯七世,,1685年到1688年間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国王,為最后一位信奉天主教的英国国王。其臣民不信任其宗教政策,反对他的专权,在光荣革命中他被剥夺王位。其天主教儿子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在他被迫退位后也没有获得王位,王位落到了其新教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三世手中。认为他的儿子是合法国王的人则被称为詹姆斯派。 詹姆斯二世退位后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保护。一直到他死后,路易、他的儿子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和孙子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还继续策划恢复詹姆斯派的王位,但最后也没有成功。 詹姆斯二世的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封号是约克公爵。他的兄弟查理二世将北美洲的一个殖民地以他的封号命名为纽约。.

新!!: 教宗和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党

詹姆斯党(Jacobitism),指支持斯图亚特王朝君主詹姆斯二世及其后代夺回英国王位的一个政治、军事团体,多为天主教教徒组成。.

新!!: 教宗和詹姆斯党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四世 (苏格兰)

詹姆斯四世(蘇格蘭蓋爾語:Seumas IV、英語:James IV,),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六任君主,詹姆斯三世之子,1488年至1513年在位。 詹姆斯在其父战死于斯特灵城下之后即位,由于杀死其父的反叛贵族们起兵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其继位,因此他认为自己应对父亲的死负责,在其余生,他用苦行懺悔,他一直在腰间紧束赎罪铁腰带。1489年,他平定了贵族叛乱,1493年,他又征服了群岛贵族,将苏格兰再次统一。 詹姆斯的统治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他对于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十分热心,据信他本人能说十门语言,其中包括苏格兰盖尔语,他是最后一个能说这门语言的苏格兰君主。他在爱丁堡建立了枪械研究所,又创建了苏格兰皇家海军,千吨战舰迈克尔号一度是欧洲第一巨舰。 詹姆斯支持英格兰王位觊觎者珀金·沃贝克,并试图进军英格兰为其夺回王位,但是招致了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报复。两国最终于1502年议和并联姻。1503年,詹姆斯迎娶了英格兰公主玛格丽特·都铎,这为其曾孙詹姆斯六世获得英格兰王位打下了基础。 1513年,英格兰和法国开战,蘇格蘭與法国、英格兰都是盟友,最後詹姆斯选择攻擊英格兰,他希望能乘亨利征战法国的机会打败英格兰,6月他被羅馬教廷教皇利奥十世处以破門律,9月9日于弗罗敦原野战役中阵亡,苏格兰也因此战败北而退出了康布雷同盟战争。其尸体被带回伦敦展示,有传言说他并未战死,而是流亡国外,但是没有实际证据可以证明。.

新!!: 教宗和詹姆斯四世 (苏格兰) · 查看更多 »

詹弗兰科·拉瓦西

詹弗兰科·拉瓦西(Gianfranco Ravasi,),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现任宗座文化委员会主席。 拉瓦西出生于意大利梅拉泰,于1966年6月28日晋铎。2007年9月3日起担任宗座文化委员会主席,同年9月29日晋牧。2010年11月20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詹弗兰科·拉瓦西 · 查看更多 »

骑士团

骑士团(Chivalric order)是欧洲中世纪以来,由騎士建立的军事组织。其組織方式倣效十字軍時期的軍事修士會。 骑士团的种类繁多,大體分類為兩種:一為帶有強烈宗教性質、為信仰或教廷而戰的騎士團,以及由王室建立、專為國王作战的王國骑士团。.

新!!: 教宗和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諾爾維托·里韋拉·卡雷拉

諾爾維托·里韋拉·卡雷拉(Norberto Rivera Carrera,),是墨西哥藉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墨西哥城總教區總主教和墨西哥主教長。.

新!!: 教宗和諾爾維托·里韋拉·卡雷拉 · 查看更多 »

高山右近

山右近()是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的武將、大名。著名吉利支丹大名。利休七哲之一。本名友祥、長房、重友(現存文書上只有重友能被確認)。通稱彦五郎。父親是高山友照。與中川清秀是從兄弟。 洗禮名是Juste,ジュスト(或Juist,ユスト),在葡萄牙語中是「正義的人」的意思。 號南坊。.

新!!: 教宗和高山右近 · 查看更多 »

高師謙

師謙(英文名:Nicholas Kao Se Tseien, O.C.S.D.,),嚴規熙篤會會士,也是至目前為止最長壽的華人天主教神父。2007年時,他渡過了他一百一十歲的生日,並同時成為了超級人瑞。2007年10月13日之後,因為日本人奥村儀一的逝去,他成了亞洲第二老以及世界上第七老的男性。 出生於福建省福州長樂市公教報 3330期,2007年12月16日 ,高是四位兄弟之一,廈門大學法律系畢業,在18歲時轉入西班牙多明我會的天主教學校。雖然被訓練如一位老師而且在晚上學習法律,他決定在他親愛朋友的死亡之後成為一位神父,一個西班牙修道士。他在1915年領洗聖名為「尼各老」,1933年晉鐸為神父。第二次国共内战後,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從事宣教工作,直到74歲才離開台灣教區。 他的神父生活從中國大陸到台灣、馬來西亞和最後1972年到達的香港。他在大嶼山大水坑的聖母神樂院擔任神父超過30年。 在走過三個世紀的生命中,他歷經十位天主教教宗、兩位中國皇帝,包含一皇朝及兩共和時代。2005年11月12日,高師謙以108歲高齡從香港來台,在台中法蒂瑪天主堂觀禮其姪孫高豪晉鐸為神父。 2007年12月11日早上在聖母神樂院內辭世,終年110歲330天。.

新!!: 教宗和高師謙 · 查看更多 »

高秉常

秉常主教(Bishop Arquimínio Rodrigues da Costa,1924年7月8日-2016年9月12日)是葡萄牙籍天主教主教。也是第21任澳門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高秉常 · 查看更多 »

高登西奥·罗萨莱斯

登西奧·羅薩萊斯(英語:Gaudencio B. Rosales:),是菲律賓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馬尼拉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高登西奥·罗萨莱斯 · 查看更多 »

高臺教

臺教(Đạo Cao Đài)是20世纪起源于越南的一个新兴宗教,其与和好教是越南特有的两种宗教之一,也是这个国家的第三大宗教。.

新!!: 教宗和高臺教 · 查看更多 »

高若瑟

若瑟樞機(Cardinal José da Costa Nunes,),是葡萄牙籍的天主教司鐸級樞機。更在1972年8月14日至1976年11月29日是為在世最年長樞機,並是原西印度宗主教及果亞暨達曼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高若瑟 · 查看更多 »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Ruthenian Catholic Church;Ruthenorum Catholica)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教宗共融的,直屬羅馬教廷。.

新!!: 教宗和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克薩達·托魯諾

魯道夫·克薩達·托魯諾(Rodolfo Quezada Toruño,),是天主教瓜地馬拉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原瓜地馬拉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魯道夫·克薩達·托魯諾 · 查看更多 »

魯斯坦帕夏

魯斯坦帕夏(Rüstem Paşa;),克羅地亞人出身的奧斯曼帝國政治家,他曾兩次作為蘇萊曼大帝的大维齊爾,此外他與蘇萊曼大帝的女兒結婚,因此也被稱為德馬特·魯斯坦帕夏(damat意為“女婿”),他是鄂圖曼帝國最具影響力與成功的大維齊爾之一,他也是鄂圖曼歷史上最富有的大維齊爾。 魯斯坦帕夏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小鎮斯克拉丁,他從孩童時期便被帶往伊斯坦堡,在那裡他接受了良好的軍事和官僚訓練。1539年11月26日,他與蘇萊曼一世和许蕾姆苏丹所生的女兒米赫麗瑪赫蘇丹結婚。他的兄弟是鄂圖曼帝國海軍的卡普丹帕夏。.

新!!: 教宗和魯斯坦帕夏 · 查看更多 »

魯文·薩拉薩爾·戈麥斯

赫蘇斯·魯本·薩拉薩爾·戈麥斯(Jesús Rubén Salazar Gómez、Rubén Salazar Gómez:)是天主教哥倫比亞司鐸級樞機。同時也是現任波哥大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魯文·薩拉薩爾·戈麥斯 · 查看更多 »

魔塔大陸2 少女們於世界中迴響的創造詩

是由Gust及万普共同開發的魔塔大陸系列電子角色扮演遊戲,是《魔塔大陸 在世界終結續詠詩篇的少女》的續作,最初于2007年在日本發行。本作人物設計由凪良擔當,舞台從一代「阿爾托內里可」塔所在的索‧希艾爾(ソル・シエール)轉移到梅塔‧法爾斯。本作強化了戰鬥中的少女謢衛模式並增加了雙人詠唱模式、合體詩魔法,另外還增加入浴系統來強化女主角、I.P.D.保護行動以及店家的協力調合。.

新!!: 教宗和魔塔大陸2 少女們於世界中迴響的創造詩 · 查看更多 »

让·德贝当古

让·德贝当古(Jean de Béthencourt,Juan de Bethencourt,),法国诺曼人探险家,加那利群岛首个欧洲殖民统治者。他于1402年发现加那利群岛,并率先在兰萨罗特岛北岸登陆。他以此为据点,又为卡斯蒂利亚王国征服了富埃特文图拉岛和耶罗岛,驱逐和同化了当地的原住民关切人,建立了加那利群岛殖民地。贝当古后被罗马教皇授予了“加那利国王”的头衔,但他承认卡斯蒂利亚王国对加那利群岛的最高统治权。.

新!!: 教宗和让·德贝当古 · 查看更多 »

讓-克勞德·提爾戈特

讓-克勞德·提爾戈特(Jean-Claude Turcotte,),是天主教加拿大籍司鐸級樞機。曾是蒙特利爾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讓-克勞德·提爾戈特 · 查看更多 »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縮寫OCLP),簡稱和平佔中、佔領中環、佔中,中国官方贬称非法佔中,是由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及基督教新教牧師朱耀明於2014年9月28日起在香港發動的一場爭取真普選的政治運動。運動於2013年初開始醞釀,提出以公民抗命為手段,採取佔領香港金融區中環的交通要道的方式,來爭取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能夠公平實踐「投票權」、「參選權」和「提名權」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反對人士則擔憂活動受非理性行為影響,導致可能的暴力衝突會嚴重影響香港經濟和市民日常生活。 2014年9月26日晚上,學界罷課集會演變成重奪「公民廣場」行動,為接下來的一連串公民抗命揭開序幕。發動罷課及重奪「公民廣場」行動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及學民思潮在翌日(9月27日)繼續於添美道集會,而「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因應當晚形勢,於9月28日凌晨1時40分宣佈正式啟動醞釀1年8個月的佔領中環,並且以佔領政府總部開始,反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的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提名方案,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撤回8月31日之政改決議,以及香港政府重啟政改諮詢、重交政改報告。啟動佔中後,警察在同日上午開始封鎖政府總部,令示威者無法前往添馬艦支援佔領人士,導致群眾於下午衝出夏慤道等主幹道。防暴警察在當日傍晚展開驅散行動,施放大量催淚彈鎮壓,結果激發民憤,導致示威活動在當晚蔓延至旺角及銅鑼灣等人流密集的地區,隨後更一度擴散至尖沙咀(但僅佔據3日便告失守)。 由於大量參與者以雨傘阻擋警察所使用的胡椒噴霧,而佔領旺角、銅鑼灣、尖沙咀行動均由市民自發,佔領人士不再承認「和平佔中」、學聯、學民思潮為大會,同時行動亦偏離原有模式,原先倡議的「一波又一波」抗爭行動變成長期佔據。加上由外媒使用的「雨傘革命」、「雨傘運動」名稱獲得佔領人士普遍接受,行動逐漸演變成「雨傘革命」。由於以上原因,加上佔領地不是由中環開始,因此有人認為「佔領中環」從未發生。佔中發起人之一的戴耀廷亦補充,「雨傘運動」並非由「和平佔中」發起,概念上亦有分別;於自首當日更指「雨傘運動」的出現替代了「和平佔中」,他認為佔中是否結束意義已經不大。「和平佔中」3位發起人於12月3日自首,但警方未有拘留或正式起訴;而「雨傘運動」在12月15日以銅鑼灣佔領區及立法會示威區清場作結,此前旺角佔領區在11月25至27日遭到警方清場,而添馬艦、金鐘、中環、灣仔佔領區亦在12月11日被清場,導致佔領區大幅縮小至僅餘立法會示威區。.

新!!: 教宗和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 查看更多 »

豪爾赫·瑪利亞·梅希亞

豪爾赫·瑪利亞·梅希亞(西班牙語:Jorge María Mejía:),是阿根廷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曾是聖教會機密檔案室總監。.

新!!: 教宗和豪爾赫·瑪利亞·梅希亞 · 查看更多 »

豪爾赫·梅迪納

豪爾赫·阿圖羅·阿古斯汀·梅迪納·埃斯特維斯(英語:Jorge Arturo Agustín Medina Estévez:),是天主教智利籍司鐸級樞機。也是聖座榮休部長。.

新!!: 教宗和豪爾赫·梅迪納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鲁道夫二世(Rudolf II.,,生于维也纳,卒于布拉格)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76年—1612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称“鲁道夫”,1576年—1608年在位)、波希米亚国王(称“鲁道夫二世”,1576年—1611年在位)和奥地利大公(称“鲁道夫五世”,1576年—1608年)。 传统历史观点认为,鲁道夫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统治者,他的政治失误直接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他同时又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忠实爱好者,还热衷神秘艺术和知识,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新!!: 教宗和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鲁汶

鲁汶(Leuven,Louvain),又譯勒芬或盧萬,是比利时第九大城市,靠近首都布鲁塞尔,位于弗拉芒大区。.

新!!: 教宗和鲁汶 · 查看更多 »

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

鲍德温一世(Balduinus I,,),也称布洛涅的鲍德温(Baudouin de Boulogne),是第一任埃德萨伯爵、耶路撒冷国王,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领袖。鲍德温是家里的小儿子,但是他背离了家庭期望他所走的道路并迎娶了一名诺曼贵族女子。他在1096年被封为凡尔登伯国的领主,却在不久后就加入了他的哥哥戈弗雷四世的十字军并成为其中最出色的指挥官之一。 鲍德温于1097年秋和坦克里德分两路进军奇里乞亚,他阻止坦克里德攻占塔尔苏斯的行为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在当地亚美尼亚士兵的协助下,鲍德温成功占据了幼发拉底河西部多个重要堡垒,这引起了索罗斯的注意并邀请鲍德温前往埃德萨共同抗击塞尔柱帝国。在鲍德温的帮助下,索罗斯打退了塞尔柱军队,鲍德温也因此被索罗斯收为养子并拥有了埃德萨城的继承权。1098年3月,索罗斯在埃德萨城内的暴动中被刺身身亡,鲍德温顺势取得埃德萨的统治权,他于3月10日正式将埃德萨伯国转型为十字军国家。为了巩固他在埃德萨的统治,鲍德温迎娶了他的第二任夫人阿尔达。阿尔达是亚美尼亚国王的女儿,而亚美尼亚在此前的安条克攻城战中负责准备了十字军主力所需要的食物。另一方面,亚美尼亚方面军队又帮助埃德萨城抵御前去增援安条克城的摩苏尔军队,成功拖延了摩苏尔总督卡波拉三周的时间。 1100年7月,戈弗雷四世去世,当时的拉丁牧首及坦克里德试图把耶路撒冷转交给博希蒙德一世。戈弗雷的手下迅速收集了城内的财宝,并催促鲍德温回到耶路撒冷去宣称他的继承权。由于博希蒙德在一次作战中被俘虏,鲍德温没有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受到拦截。于是在12月25日,鲍德温一世登基为耶路撒冷国王。接下来的十年中,鲍德温攻占了阿瑟夫、凯撒利亚、阿卡、贝鲁特等城。他在1105年的第三次拉姆拉战争中重创埃及军队,导致埃及后来无力大举进犯耶路撒冷。做为周围唯一的君主,鲍德温一世成为了附近几个十字军国家的宗主。包括鲍德温二世、坦克里德等领主都向他宣誓效忠,听从他的旨令。1118年4月2日,旧伤复发的鲍德温一世在进攻开罗的路上不治身亡。.

新!!: 教宗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Bob Dylan,),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引起的影响已超过50年。他的大多数著名作品都来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谣,也被廣泛認為是当时美國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尽管他否认了这一点。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民权反战运动的圣歌,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迪伦开始从原先的抗议民谣风格转型,并在1965年发行长达六分钟的单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从此改变了流行音乐的传统分类。迪伦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了《告示牌》榜单冠军,但由于其使用摇滚元素亦受到了民谣运动中一些人士的批评。 迪伦早期受到了美国创作歌手小理查德的表演和音乐人伍迪·蓋瑟瑞、罗伯特·约翰逊和汉克·威廉斯的歌词的影响,并在后来发展及个性化了既有的音乐风格。迪伦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及乡村到福音音乐、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还有爵士乐和摇摆乐。迪伦通常的演奏乐器为吉他、键盘乐器和口琴。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作为一个音乐家,迪伦的唱片总销量已超过了1亿,也让他成为畅销音乐艺人之一。迪伦曾获诸多奖项,包括12尊格莱美奖、1尊金球奖及1尊奥斯卡金像奖,并被引入摇滚名人堂及作曲家名人堂。2008年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授予其一特别奖,以表彰其通过作词及作诗对流行音乐及美国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2016年,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为美国歌曲传统带来的全新诗意表达。瑞典皇家學院11日16日表示,收到巴布狄倫的信件解釋,12月10日因有其他要事將無法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並強調相當榮幸能獲獎。他並非因故缺席領獎的第一人,瑞典皇家學院表示,並不會因為得獎人無法前來取消獎項,尊重巴布狄倫的決定,諾貝爾文學獎依舊是屬於他的殊榮。.

新!!: 教宗和鲍勃·迪伦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塔迪奇

鲍里斯·塔迪奇(塞尔维亚语:Борис Тадић,拉丁字母:Boris Tadić,又译博里斯·塔迪奇,),塞尔维亚政治家、心理学家,曾任塞尔维亚总统。 塔迪奇的父母分别是哲学家及心理学家。他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心理学系毕业,曾从事记者、心理学教师,并参与南斯拉夫的民主运动。南斯拉夫内战后,塔迪奇支持巴尔干半岛的改革和西化。.

新!!: 教宗和鲍里斯·塔迪奇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三世

鲍里斯三世(Борис III,),全名鲍里斯·克莱门特·罗伯特·玛利亚·庇护·路德维希·斯坦尼斯拉夫·萨维尔(Борис Клемент Роберт Мария Пий Станислав Сакскобургготски),现代保加利亚的第二任沙皇,1918年至1943年在位。.

新!!: 教宗和鲍里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貝萊斯沙士菲體育會

貝萊斯沙士菲體育會(Club Atlético Vélez Sársfield)是位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西部社區利涅斯(Liniers)的一間體育會,以其足球隊聞名於世。 沙士菲經常被稱為「堡壘」(El Fortín),其主場球場是位於利涅斯的何塞·阿马尔菲塔尼体育场(Estadio José Amalfitani),曾贏得7次阿根廷甲組聯賽冠軍及奪取5項國際性盃賽錦標。球會最近一次在2009年秋季联赛獲得阿根廷甲組聯賽冠軍。.

新!!: 教宗和貝萊斯沙士菲體育會 · 查看更多 »

貝沙拉·布特羅斯·拉伊

貝沙拉·布特羅斯·拉伊(英語:Bechara Boutros al-Rahi、阿拉伯語:مار بشارة بطرس الراعي :),是天主教黎巴嫩籍主教級樞機。也是馬龍尼禮教會安提阿宗主教。.

新!!: 教宗和貝沙拉·布特羅斯·拉伊 · 查看更多 »

貝漢內耶蘇斯·德梅洛·索拉菲爾

貝漢內耶蘇斯·德梅洛·索拉菲爾(英語:Berhaneyesus Demerew Souraphiel:),是埃塞俄比亞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和遣使會會士。也是現任埃塞俄比亞禮天主教會阿的斯阿貝巴都主教兼該教會之領袖,及埃塞俄比亞主教長。.

新!!: 教宗和貝漢內耶蘇斯·德梅洛·索拉菲爾 · 查看更多 »

費爾南多·塞瓦斯蒂安·阿圭拉爾

費爾南多·塞瓦斯蒂安·阿圭拉爾(西班牙語:Fernando Sebastián Aguilar:),是天主教西班牙司鐸級樞機。也是潘普洛納暨圖德納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費爾南多·塞瓦斯蒂安·阿圭拉爾 · 查看更多 »

費爾南多三世 (卡斯蒂利亞)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費爾南多三世 (卡斯蒂利亞) · 查看更多 »

費麗切·德拉·羅維雷

費麗切·德拉·羅維雷(Felice della Rovere,約1483年-1536年9月27日),又稱費麗切夫人(Madonna Felice),約出生於1483年的羅馬,她是教宗西斯都四世的姪子朱利亞諾·德拉·羅維雷樞機(即後來的儒略二世)與盧克雷齊亞·諾爾馬尼(Lucrezia Normanni)的私生女,也是文藝復興全盛期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 費麗切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並藉著自身的身分,很快地融入貴族圈,也因為受過良好教育及對人文主義有著濃厚的興趣,她也與一些學者、詩人交好。藉由他父親所安排的包辦婚姻,她嫁給了強大的貴族奧爾西尼家族的布拉恰諾領主、僱傭軍吉安·焦爾達諾·奧爾西尼(Gian Giordano Orsini),並透過這樁婚姻所帶來的財富,對羅馬教廷內外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事蹟是她曾代表儒略二世前去與法國王后締結一項和平協議,並在她的丈夫於1517年死後以領主夫人的身分打理領地事務十餘年。她還利用她父親給予的一筆資金買下位於帕洛(Palo,位於今 )的城堡並開始參與糧食貿易。 費麗切對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人物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如凱薩琳·德·美第奇,我們可以從她們往返的書信中看出。.

新!!: 教宗和費麗切·德拉·羅維雷 · 查看更多 »

費拉拉和摩德納公爵列表

本条目列出了費拉拉公國、摩德納公國的统治者名单。摩德纳公国全称为摩德纳和雷焦公国,是一个以意大利城市摩德纳为中心的一个邦国,存在于1452年至1796年及1814年至1859年。统治这个公国的是意大利著名贵族埃斯特家族。1598年前的摩德纳公爵还兼任费拉拉公爵。.

新!!: 教宗和費拉拉和摩德納公爵列表 · 查看更多 »

費拉拉公國

費拉拉公國(Ducato di Ferrara)是一個透過封建制度,存在於1471-1598年的義大利主權國家。.

新!!: 教宗和費拉拉公國 · 查看更多 »

賈科莫·比菲

賈科莫·比菲(Giacomo Biffi:),是天主教意大利籍司鐸級樞機。曾是博洛尼亞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賈科莫·比菲 · 查看更多 »

贝尼托·胡亚雷斯

贝尼托·帕勃罗·胡亚雷斯·加西亚(西班牙語:Benito Pablo Juárez García,胡亚雷斯或譯作华雷斯,)是墨西哥总统及民族英雄,前後擔任五個總統任期。.

新!!: 教宗和贝尼托·胡亚雷斯 · 查看更多 »

贝尔纳德·帕纳菲厄

貝爾納德·路易·奧古斯特·保羅·帕納菲厄(Bernard Louis Auguste Paul Panafieu:),是法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馬賽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贝尔纳德·帕纳菲厄 · 查看更多 »

贝尔格莱德围城战 (1456年)

貝爾格萊德之圍,指1456年奥斯曼帝国围攻匈牙利王國要塞貝爾格萊德的一次战役,匈牙利军队在名将匈雅提·亚诺什的带领下打败对手。 在1453年攻陷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後,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继续向东欧扩张,集中力量征討匈牙利王國,这时他面对的第一个目標,就是匈牙利王国东部边境要塞(匈牙利语称为végvár)貝爾格萊德(当时称为Nándorfehérvár)。当时负责守卫要塞的匈雅提·亚诺什是一位有瓦拉幾亞血統的匈牙利貴族和將軍,他在之前二十年里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多次交手,此次贝尔格莱德之战恰是他期望已久的一次摊牌。 圍城最終演变成激战。期間,处于守势的匈雅提·亚诺什发动了一次出其不意的逆袭,直捣土耳其军营,使形势发生戏剧性逆转,最終迫使受傷的穆罕默德二世放弃包围,全线撤退。貝爾格萊德一役“挽救了基督教命運”。 為紀念這次勝利,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下令教堂在中午鸣鐘。这个习惯在基督教世界一直持续到今天。.

新!!: 教宗和贝尔格莱德围城战 (1456年) · 查看更多 »

贝久

贝久人(Bajoran)是《星际旅行》虚构宇宙中的类人种族,主要出現於《銀河飛龍》、《銀河前哨》及《星际旅行:航海家号》中。《星际旅行》中的贝久人被设为为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有人认为贝久人的设定是参考了犹太人历史,但编剧罗恩·摩尔表示他们并没有想过让贝久人去和任何一个现实中的民族或国家进行直接类比。《星际旅行》中有一些重要的贝久角色,如深空九号大副奇拉·尼瑞斯。而《星际旅行:深空九号》的主剧情更是围绕贝久展开的。.

新!!: 教宗和贝久 · 查看更多 »

贝萨里翁

贝萨里翁(Βασίλειος Βησσαρίων,Basilios Bessarion,)文艺复兴时拜占廷人文主义学者,天主教会君士坦丁堡宗主教(1459年-1472年)。有时误作 Johannes Bessarion。.

新!!: 教宗和贝萨里翁 · 查看更多 »

贝蒂诺·里卡索利

贝蒂诺·里卡索利,里卡索利男爵,布罗利奥伯爵(Bettino Ricàsoli,Barone Ricàsoli,Conte di Brolio,),() 意大利政治家。.

新!!: 教宗和贝蒂诺·里卡索利 · 查看更多 »

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第三代阿尔瓦公爵

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阿尔瓦公爵(Fernando Álvarez de Toledo,Duque de Alba,),西班牙贵族,军人和政治家。他是国王腓力二世最信任的将领。 阿尔瓦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统治西班牙时代因军功得到显赫地位。1547年,他在米尔堡战役中大败皇帝的对手、新教诸侯萨克森选侯约翰·腓特烈。阿尔瓦跟随查理五世参加意大利战争,反对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教皇和意大利城邦组成的反西班牙联盟。他打败了教皇的军队,并且实际上占领了教皇国。但在查理五世退位后,他的继承人腓力二世为表示对教庭的友好放弃了这些土地。 在腓力二世执政时代,阿尔瓦继续受到重用。1567年他被任命为低地国家的总督,实际上是受命镇压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阿尔瓦在尼德兰实行恐怖政策。他设立一个特别法庭,称之为“除暴委员会”,然而人们更经常以“血腥委员会”来称呼它。大约有18,000名荷兰人被这个法庭定罪并处决,财产遭到没收;在被处死的人中包括著名的弗兰芒政治家拉莫拉尔·埃格蒙特伯爵(1568年)。 阿尔瓦率领西班牙军队击溃了弗兰芒人,于1568年12月22日攻陷布鲁塞尔。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反而加剧了荷兰人的反抗,以致腓力二世不得不于1573年将他召回。 1580年,阿尔瓦公爵奉腓力二世之命率军占领葡萄牙,从而实现了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合并。 A A A.

新!!: 教宗和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第三代阿尔瓦公爵 · 查看更多 »

费尔南多·斐洛尼

费尔南多·斐洛尼(Fernando Filoni,),天主教会主教級樞機,意大利人,现任圣座万民福音部部长。 斐洛尼出生于意大利曼杜里亚,于1979年7月3日晋铎,2001年3月19日晋牧。2011年5月10日起担任万民福音部部长。2012年2月18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费尔南多·斐洛尼 · 查看更多 »

费尔南多一世 (莱昂与卡斯蒂利亚)

斐迪南一世 (西班牙语:Fernando I,),被稱為大帝(El Magno),是納瓦拉的桑乔三世和卡斯蒂利亚的玛攸儿的兒子,在他的舅舅死於1029年後成為卡斯蒂利亚伯爵。後來在1037年打敗了他的妹夫取得了萊昂王國,他便成為了萊昂與卡斯蒂利亚的國王。1056年,他更加冕自己為西班牙皇帝。 斐迪南年僅十二歲時便登上爵位。當時的卡斯蒂利亚伯爵加西亚·桑切斯正要與萊昂國王贝尔穆多三世的妹妹桑查結婚,婚禮的地點在萊昂的聖若翰洗者教堂。當他正進入教堂的時候,卻被一幫遭到放逐的卡斯蒂利亚貴族暗殺。納瓦拉的桑喬三世作為卡斯蒂利亚的宗主,任命他的幼子斐迪南(母親為已故加西亞的姐妹)為繼任者。他更安排斐迪南與加西亞原先的未婚妻萊昂的桑查結婚。 在他的父親死後,斐迪南繼續出任卡斯蒂利亞伯爵,同時他改承認他的妹夫貝爾穆多三世為宗主,但他們後來撕破臉了,在1037年9月4日的塔馬倫戰役中,斐迪南殺死了貝爾穆多。因為妻子是萊昂的繼承人,他成功的得到了萊昂的領土,隔年他便加冕自己為萊昂與卡斯蒂利亚國王。他佔領了摩爾人控制的部分加利西亞,並建立了一個在現今葡萄牙北部的一個附庸伯國。隨著伊比利半島北部的穩固,在1039年,斐迪南聲稱自己是西班牙的皇帝,1055年,此舉引起神聖羅馬皇帝亨利三世和教宗维克托二世的不滿,原因是隱射性的宣稱自己是全基督教世界的領導者,以及篡奪羅馬帝國。但並非如此,更深遠的意義是使萊昂的主權成為伊比利亞半島上眾諸侯的主要代表。斐迪南的兄弟納瓦拉的加西亚·桑切斯三世和阿拉貢的拉米罗一世皆反抗他的權利,但兩人均在隨後的戰爭中戰死,留下斐迪南一人獨霸。 1065年6月24日,聖若翰洗者日,斐迪南去世於萊昂,在許多熱心虔誠的儀式後,他被安葬在聖依西多羅教堂。他的遺體被穿上了一套僧侶的長袍,安放在被灰燼覆蓋的靈柩中,靈柩兩旁是他的皇冠以及皇室衣缽。在他死後,斐迪南將他的王國分封給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桑喬獲封卡斯蒂利亚,而次子阿方索得到萊昂,幼子加西亞則接收其父親從萊昂分離出來的加利西亞。斐迪南的兩個女兒也各自得到了一座城市:埃尔维拉得到托羅,乌拉卡得到薩莫拉。透過分封領土,斐迪南對他的兒女們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各自維持領土,但在他死後不久,他的初衷就未能實現了,桑喬與阿方索很快的將目標指向他們的弟弟加西亞,在瓜分加利西亞後,兩人又相互爭鬥,直到桑喬取得勝利後,1072年才又短暫的將他父親的領土維持在一個王國之下。然而桑喬在同一年被殺了,王位回到了他的弟弟阿方索的手中。.

新!!: 教宗和费尔南多一世 (莱昂与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费尔南多二世 (阿拉贡)

天主教徒阿拉贡的费尔南多二世(Fernando II de Aragón el Católico;1452年3月10日-1516年1月23日)阿拉贡国王(1479年-1516年在位),卡斯蒂利亚国王(1474年-1504年在位,称费尔南多五世)。他也是西西里国王(1468年起,称费迪南多二世)和那不勒斯国王(1504年起,称费尔南多三世)。通过与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婚姻,费尔南多二世实际上是统一的西班牙王國的第一个国王,並開創偉大的西班牙帝國。其支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開拓美洲新大陸,為開拓發展西方文明作出重大的貢獻。.

新!!: 教宗和费尔南多二世 (阿拉贡) · 查看更多 »

费迪南多·皮奥 (两西西里)

费迪南多·皮奥·玛利亚(Ferdinando Pio Maria,),两西西里王国王子,封卡拉布里亚公爵,1934年起为波旁-两西西里王室家族族长。.

新!!: 教宗和费迪南多·皮奥 (两西西里) · 查看更多 »

费迪南多二世 (两西西里)

费迪南多二世(Ferdinando II,),全名费迪南多·卡洛·迪·波旁(Ferdinando Carlo di Borbone),两西西里王国第三任国王,1830年至1859年在位。.

新!!: 教宗和费迪南多二世 (两西西里) · 查看更多 »

贾科莫·卡萨诺瓦

贾科莫·卡萨诺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极富传奇色彩的意大利冒险家、作家、「追寻女色的风流才子」。18世纪享誉欧洲的大情圣。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卒於波希米亚的达克斯(现捷克杜赫佐夫)。 有关于卡萨诺瓦许多人都会将其与拜伦的小说/歌剧《唐璜》(Don Juan)相提并论,因为他们同样在一生中有着不计其数的伴侣。然而卡萨诺瓦终究不同于虚构的故事,唐璜只是一个传说,而卡萨诺瓦则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与唐璜中更加不同的是,卡萨诺瓦深爱着他所有的女人,并与她们长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风流韵事也只不过是卡萨诺瓦丰富多彩的人生中某个章节。 卡萨诺瓦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当属其穷尽晚年精力的创作《我的一生》(Histoire de ma vie),这部法语写成的自传式小说讲述了卡萨诺瓦一生中的故事。选择法语撰寫只因为方便流传的原因(中世纪法语是欧洲最广为流传的语种)因此卡萨诺瓦在自传的序言中也写道:J'ai écrit en français, et non pas en italien parce que la langue française est plus répandue que la mienne(我用法语写自傳而不用意大利语,是因为法语比我自己的語言流传得更廣。)。由此可见卡萨诺瓦预想到或试图令自己的这部自传经久流传,为了方便以后未知的读者群而选择了一种更为普及的语言。此前另一位威尼斯的知名人物——剧作家卡罗·哥尔多尼(Carlo Goldoni)亦同样选择用法语书写自己的自传,或许亦对卡萨诺瓦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卡萨诺瓦撰寫的一些其他作品使用的都是意大利语,或许这位大情圣预知到了那些作品不会成为历史的纪念碑,然而自传就另当别论。.

新!!: 教宗和贾科莫·卡萨诺瓦 · 查看更多 »

贾斯汀·弗朗西斯·里加利

贾斯汀·弗朗西斯·里加利(Justin Francis Rigali,),天主教会枢机,美国人,天主教费城总教区荣休总主教。 里加利出生于美国洛杉矶,于1961年4月25日晋铎,1985年9月14日晋牧。1994年至2003年间曾任天主教圣路易斯总教区总主教。2003年7月15日起出任天主教费城总教区总主教。2003年10月21日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册封为枢机。2011年7月19日荣休。.

新!!: 教宗和贾斯汀·弗朗西斯·里加利 · 查看更多 »

越台伯河的圣母大殿

越台伯河的圣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是一座位於意大利罗马的天主教次级宗座圣殿,长56米,宽30米,兴建于四世纪,是该市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可能是首次公开进行弥撒的地点。教堂的底层平面和墙体结构可追溯到公元340年代。也是一間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

新!!: 教宗和越台伯河的圣母大殿 · 查看更多 »

超時空接觸

是一部于1997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由因1994年上映的《阿甘正传》获第67届奥斯卡导演奖的罗伯特·泽米基斯执导,根据科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卡尔·萨根的同名小说改编,卡尔本人及夫人安·德鲁彦一起亲自为本片撰写了电影剧本的故事梗概。朱迪·福斯特在片中出演女主角,首位探测到并证实外星文明存在证据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科学家艾莲诺·“艾丽”·阿诺威博士,同时也是最终首位与外星文明进行接触的人。影片中的其他几位主要演员还包括马修·麦康纳、詹姆斯·伍兹、汤姆·斯凯里特、威廉·菲德内尔、约翰·赫特、安吉拉·贝塞特、大衛·摩斯和罗伯·劳。 卡尔·萨根和安·德鲁彦早在1979年时就开始了对这部电影的构思等前期工作,他们一起完成了超过100页的电影剧情大纲,并联系了华纳兄弟公司的和来担任电影的制片人。但由于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影片正式开拍的计划一直没能提上日程。1985年,卡尔·萨根正式出版了科幻小说《接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当年美国所有出版发行书籍中销量名列第7位。小说的成功也让改编电影的面世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乔治·米勒均有计划执导本片。但好事多磨,罗兰于1993年放弃了拍摄本片的计划,而乔治则于1995年因故被华纳兄弟公司开除。最终,罗伯特·泽米基斯脱颖而出成为了本片的导演,影片于1996年9月开拍,1997年2月结束,片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由制作完成的。 《接触》最终于1997年7月11日正式发行上映,获得了不少专业影评人的正面评价,全球票房收入约1.71亿美元。影片获得来自奥斯卡奖、金球奖、雨果奖、土星奖等多个权威电影奖项肯定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从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领导的联邦政府行政部门到有线新闻网的争议,并且引发了分别来自乔治·米勒和另一位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法律诉讼。.

新!!: 教宗和超時空接觸 · 查看更多 »

路加

路加(Λουκας;唐朝景教譯盧伽法王)是保羅傳道時的同工,他是《新約聖經》中《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雖然路加这个名字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圣经》只提到他三次,因此有關他的背景的介紹并不详细。根据保罗书信中透露的信息可以得知,路加的职业是醫生,使徒保罗称他为“親愛的醫生”和“我的同工”。.

新!!: 教宗和路加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威廉 (巴登-巴登)

巴登藩侯路德维希·威廉(Markgraf Ludwig Wilhelm von Baden,),1677年至1707年任神圣罗马帝国巴登-巴登藩侯,是一位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战功赫赫的地区首领,一生共征战57场从未战败,绰号“土耳其人路易”(德语:Türkenlouis),土耳其人称他为“红色国王”(德语:Roten König),因为他经常身披红色战袍出现在疆场上。.

新!!: 教宗和路德维希·威廉 (巴登-巴登)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二世 (上巴伐利亚)

(严厉的)路易二世(德语:Ludwig II der Strenge,1229年4月13日~1294年2月2日)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上巴伐利亚公爵(1253年~1294年在位)和莱茵-普法尔茨伯爵。 路易二世是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二世与夫人阿格尼丝之子,生于海德堡。阿格尼丝的祖父是巴伐利亚公爵亨利十世,而外祖父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成员。由此看来,路易二世在巴伐利亚地区拥有十分高贵的出身。1255年,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领地被奥托二世的几个儿子瓜分。路易二世得到了莱茵普法尔茨和上巴伐利亚,他的弟弟亨利十三世获得了下巴伐利亚。 路易二世与亨利十三世一起支持他们的外甥康拉丁(罗马人民的国王康拉德四世之子)争夺西西里的王位(该王位被康拉德四世的敌人教皇英诺森四世剥夺)。在1268年康拉丁最终失败并于那不勒斯被处决后,路易继承了这位年轻的王子在士瓦本地区的部分领地。 在1273年结束大空位时代的罗马人民的国王选举中,路易二世支持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一世反对波希米亚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路易二世去世后,其领地由长子鲁道夫继承。 Category:巴伐利亚公爵 category:普法尔茨伯爵 Category: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L L.

新!!: 教宗和路德维希二世 (上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路爵三世

教宗路爵三世(Lucius PP.,),本名Ubaldo Allucingoli,於1181年9月1日至1185年11月25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路爵三世 · 查看更多 »

路爵二世

教宗路爵二世(Lucius PP.,),原名Gherardo Caccianemici dall'Orso,於1144年3月12日至1145年2月15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路爵二世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一

路易十一(Louis XI,),綽號慎密者(le Prudent),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461年—1483年在位)。查理七世之子。.

新!!: 教宗和路易十一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二

路易十二(人民之父)Louis XII le Père du Peuple()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498年—1515年在位)。他属于该王朝的奥尔良支系。即位前的封号是奥尔良公爵(称路易二世,1465年起),瓦卢瓦公爵(也稱路易二世),那不勒斯國王(路易吉三世)。.

新!!: 教宗和路易十二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李希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国。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強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新!!: 教宗和路易十四 · 查看更多 »

路易士·埃克托爾·比利亞爾

路易士·埃克托爾·比利亞爾(西班牙語:Luis Héctor Villalba:),是阿根廷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圖庫曼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路易士·埃克托爾·比利亞爾 · 查看更多 »

路易九世 (法兰西)

路易九世(Louis IX;),绰号贤人(le Prudhomme),俗称圣路易(Saint Louis),自1226年至去世为卡佩王朝法兰西国王,在位超过43年。天主教會1297年封他为圣人。路易九世是法王雄狮路易八世和王后卡斯蒂利亚的布朗什的次子,幼年接受了严格且宗教性强的教育。他是父母幸存孩子中的长子,在父亲死后继承王位,时年12岁。1226年11月29日他在兰斯主教座堂加冕,但他的母后根据路易八世的遗嘱对他进行“监护”,直到他长大成人。 成年后,路易结束了卡佩王朝和金雀花王朝间的冲突,将包括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博凯尔、卡尔卡松地区及布卢瓦、沙特尔、沙托丹和桑塞尔等伯爵领地并入王家领地,并加强了对诺曼底、安茹、图赖讷、曼恩和普瓦圖的控制。 路易九世是一名大刀阔斧的改革者,试图在他的王国内实现公平。他发布“国王四十日”,将執達吏和軍事糾察引入国内,導入无罪推定原则,减少使用酷刑,禁止神意裁判和私斗,建立被告对原告的第二次答辩。路易的行动和声望超越国界,他是欧洲不同君主間的仲裁人和争端平息者。他还建立了王国单一货币,以及最高法院和审计法院的前身机构。另一方面,路易非常虔诚,建立很多教堂、修道院和收容所以扶贫济弱,努力使蒙古大汗皈依基督教,提供基金支持建立索邦學院,于1242年建造圣礼拜堂以崇敬圣物。 路易根据他病笃时的心愿,在奇迹般病愈后再度起誓,在弟弟阿图瓦的罗贝尔、普瓦捷的阿尔封斯以及安茹的夏尔的陪同下组织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埃及。回国后,路易将十字军失败的原因归因为神的惩罚,因此加强王权,重建基督教道德秩序。他决定惩治褻瀆、赌博、放贷和卖淫;他也试图让犹太人自愿或强制改宗。为此,他对犹太人施以各种手段,包括焚毁塔木德等,他在统治末期,迫使犹太人在胸前和后背佩戴黄色或红色的圆形标志,同时保护他们免受攻击。最后他在组织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突尼斯期间,可能因痢疾于1270年去世。 路易九世于1297年8月11日由教宗波尼法爵八世尊崇为法兰西的圣路易(saint Louis de France)。他的庆节日固定在他去世之日8月25日。身为君主,当今人们认为他促进了法国经济、知识和艺术复苏,并把处于祖父菲利普·奥古斯特和孙子美男子菲利普之间的他视为卡佩王朝直系三大君主之一。.

新!!: 教宗和路易九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路易二世 (西法兰克)

(口吃者)路易二世 (Louis II le Bègue,)是法兰克帝国皇帝(常等同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西法兰克王国国王(常等同于法国国王),查理二世(即秃头查理)和妻子奥尔良的厄门特鲁德的长子,是加洛林王朝的阿基坦国王(称路易三世,Louis III,866年—879年)和西法兰克王国国王(称路易二世,877年—879年),但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帝位、加冕为皇帝,导致自查理大帝以后由加洛林王朝君主垄断的所谓的“罗马人的皇帝”之位首次空缺。.

新!!: 教宗和路易二世 (西法兰克) · 查看更多 »

路易五世 (西法兰克)

(懒王)路易五世(Louis V le Fainéant,)是加洛林王朝西法兰克王国支系的末代国王(979年—987年在位,其中979年—986年与其父王洛泰尔一世共治,986年—987年单独执政),是最后一位加洛林王朝的君主,也是西法兰克王国和所有法兰克人的最后一任国王。他只做了一年的正式国王便英年早逝,死后加洛林王朝被卡佩王朝取代,西法兰克王国成为法兰西王国。由于法兰西王国直接继承于西法兰克王国,所以作为西法兰克国王的他也被承认为法国国王。.

新!!: 教宗和路易五世 (西法兰克) · 查看更多 »

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Ludwig IV der Bayern,),上巴伐利亚公爵(1302年起),罗马人民的国王(1314年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28年加冕)。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二世之子。他是统治巴伐利亚公国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成员,这个家族统治巴伐利亚至1918年。.

新!!: 教宗和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瑪利·林·曼坎昆

路易斯·瑪利·林·曼坎昆(Louis-Marie Ling Mangkhanekhoun,),是老撾籍卡穆族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巴色宗座代牧區宗座代牧。.

新!!: 教宗和路易斯·瑪利·林·曼坎昆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阿蓬泰·馬丁內斯

路易斯·阿蓬泰·馬丁內斯(Luis Aponte Martínez:),是天主教波多黎各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原波多黎各聖胡安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路易斯·阿蓬泰·馬丁內斯 · 查看更多 »

鹽田梓

鹽田梓,亦作鹽田仔(Yim Tin Tsai),是位於香港新界西貢海的島嶼,島上有鹽田梓村(Yim Tin Tsai Village,官方記錄名稱爲鹽田仔村)。由於鹽田梓村全村村民均信奉天主教,因而有「教友村」之稱,也被喻為天主教在香港的發源地之一。鹽田梓原為漁村,島上設有鹽田,而居民從事曬鹽工作為主;現時全島居民已遷出。 鹽田仔的名稱由來主要有兩個說法:一、島上設有鹽田,而島上的村民昔日以曬鹽為生,因而得名;二、陳孟德夫婦從鹽田村遷至該小島時,稱為「鹽田梓」;「梓」指鄉里,有不忘故鄉之意。及後鄰近村民把客家話的「梓」字聽錯為廣東話的「仔」字,因而又稱為「鹽田仔」。.

新!!: 教宗和鹽田梓 · 查看更多 »

身见录

《身见录》,是最早一部中文欧洲旅行记,著於1721年,作者樊守义,字利和,清康熙帝使者。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命樊守义随同法国传教士艾若瑟出使罗马教廷,澄清中国礼仪之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随艾若瑟东还,途中艾若瑟不幸在好望角舟中病故,樊守义独自归国,六月十三日抵达广州,九月十一日奉诏到热河,叩见康熙帝。康熙六十年(1721年),樊守义将他在欧洲十二年多的见闻,撰写成《身见录》。 《身见录》书稿从未刻印,深藏在梵帝冈图书馆中,二百余年,不为人知。1936年,目录学家王重民在北平出版的《图书季刊》上,发表“罗马访书记”,文中第一次介绍《身见录》这本书。1937年在瑞士伏利堡大学任教的的阎宗临博士,在梵帝冈图书馆中找出夹在一部名为《名理探》书内的《身见录》手稿14页,便将其拍摄下来。1941年阎宗临将《身见录校注》发表在桂林《扫荡报》的《文史地副刊》。1959年,山西师范学院学报重刊此文。2003年,阎宗临之子阎守成,将此文收入《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一书,2007年收入阎宗临《中西交通史》一书。.

新!!: 教宗和身见录 · 查看更多 »

黎培里

黎培理樞機(Cardinal Antonio Riberi,)是摩納哥籍的罗马天主教会司鐸級樞機。曾被聖座派駐英屬東非、中國、愛爾蘭、西班牙等國任使節。.

新!!: 教宗和黎培里 · 查看更多 »

黎建球

黎建球,KSG,KHS(),是一位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該校第一位校友校長、第一位連任兩屆的校長。.

新!!: 教宗和黎建球 · 查看更多 »

黎鴻昇

黎鴻昇主教(Bishop José Lai Hung-seng,SLM,OMB,),天主教澳門教區榮休主教。生於澳門氹仔,他在1972年晉鐸,並於2001年獲任命為澳門助理主教,2003年時真除為天主教澳門教區第23任主教、澳門教區第二位華人主教,第一位澳門土生土長主教。祖籍廣東南海。2016年因病辭去正權主教職務,由香港教區李斌生輔理主教接任牧職。.

新!!: 教宗和黎鴻昇 · 查看更多 »

軍中教長區

軍中教長區(military ordinariate)是羅馬天主教會的一種教會治理體系。是為了負責軍中的天主教信徒的宗教上的需求而建立的一種不以地區而是以各國軍隊為指向的管理體系。 1986年前他們被稱做軍中代牧區,也翻譯作隨營總監督區。如同宗座代牧區是由教宗選任一名主教擔任此軍中機構的代理牧者,在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中軍中代牧區的議題也被納入〈主教在教會內牧靈職務〉法令中。。1986年4月2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發的宗座憲令《軍人之牧靈》(Spirituali Militum Curae)中對於軍中的信徒之信仰需求的機構的安排變得更加完善。因而,軍中代牧區得以成為正式的軍中教長區。 繼而成立一種由一位主教管理的非地區性質的管理單位,早先管理這些軍中教長區的主教大多會有一個已經不存在的教區作為領銜,近日則改以所管理的教長區作為主教頭銜。這些主教或總主教也可能會由另一個教區的主教兼任。因此為了分擔教務該主教也可能派遣一名神父或輔理主教專門負責此間事務。雖然在分類上都是軍事教長區,但隨著各國軍事教長區成立時的情形的不同,因此有些軍事教長區有教區或主教區的稱呼,如美國的軍中服務總教區。.

新!!: 教宗和軍中教長區 · 查看更多 »

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列表

基特希臘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Melkite Greek Catholic Patriarchs of Antioch),是領袖是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的領袖。宗主教在1838年獲得安提約基雅暨全東方、亞歷山大暨耶路撒冷宗主教(Melkite Greek Catholic Patriarch of Antioch and all the East, of Alexandria, and of Jerusalem)的頭銜。 他是由總主教和主教選擇產生的。當新任宗主教在當選時需由教宗任命。宗主教的總部與宗主教教座就設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宗主教管理的教座教區是安提約基雅宗主教區。 此職繼承了五大宗主教區中的安提阿牧首,在1724年原屬安條克正教會的安條克牧首改宗天主教,並在1729年獲當時的教宗承認其職權以及和普世天主教的共融。 以下敘述的為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的列表:.

新!!: 教宗和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كنيسة الروم الملكيين الكاثوليك)為一與羅馬教宗完全共融的東儀天主教教會。採行混合了黎凡特等地中海東岸以及希臘文化的拜占庭禮儀,其淵源可以追朔到宗徒伯多祿在安提約基亞建立的基督徒團體。領袖為 默基特希臘禮安提約基雅宗主教,由於教宗方濟各於2017年5月6日接受宗主教額我略三世·拉罕的辭呈,現由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阿勒頗總主教讓巴爾於選出新任宗主教前代為管理。 默基特禮教會以敘利亞、黎巴嫩為核心分布在中東地區以及埃及,此外亦有在海外建立團體。現今的全球默基特禮天主教徒約有一百六十萬人。 Information sourced from Annuario Pontificio 2010 edition.

新!!: 教宗和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黑手党

黑手黨(Mafia,Sicilian Mafia)是一種有組織犯罪集團,其主要活動是勒索保護費、對犯罪分子之間的爭執進行仲裁,以及組織和監管非法協議和交易。最早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意大利西西里島。隨著19世紀末西西里和南義大利的移民潮,黑手黨的勢力也延伸到美國東岸和澳洲。在北美地區,黑手黨通常是泛指義大利人組成的犯罪組織,成員不只限於西西里島人。 時至今日,“黑手黨”這個名詞不單單指這些意大利裔的犯罪份子。世界其他国家地區,也存在著类似黑手党的社团组织,如:俄羅斯黑手黨、日本的極道、中国的三合會等。這些份子有時也被稱之為當地的黑手黨,但日常所指的黑手黨,仍然指這一班美國的西西里裔犯罪份子。另一方面,同樣是意大利人,但位於那不勒斯的犯罪組織並不叫黑手黨,而是另外有一個叫“克莫拉(Camorra)”的名稱。而位於拉布里亞地區、南美及至歐洲其它地區的意大利黑手黨則名為“光榮會(Ndrangheta)”。據說其成員作案後,往往在現場留下一個用蠟紙印出來的黑手印,向警方示威,這就是“黑手黨”中文名称的由來。 2014年,由於一名三歲幼童冤死於黑手黨的交火,羅馬天主教會教宗方濟在意大利宣佈,將所有黑手黨成員處以破門律,逐出教會。.

新!!: 教宗和黑手党 · 查看更多 »

黑拿撒勒人

黑拿撒勒人(Black Nazarene),一個真人尺寸、木製的黑色耶穌雕像,位於菲律賓馬尼拉奎阿坡區奎艾波(Quiapo)教堂。它被製作來奉獻給耶穌基督,菲律賓當地稱為我們的天父·耶穌·拿撒勒(Nuestro Padre Jesús Nazareno,Mahal na Itim na Nazareno,Our Father Jesus Nazarene)。當地信徒在每年1月9日會將雕像抬出來遊行,當地人相信它可以賜福給曾經看過或摸過它的人。.

新!!: 教宗和黑拿撒勒人 · 查看更多 »

軒轅劍的世界觀

本頁面介紹來自電玩遊戲軒轅劍的世界觀。 轩辕剑系列作品从枫之舞开始的故事的背景,都是建立在真实中国历史上的假想世界。剧情建立在真实历史之上,真实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与真实历史相同,但情节以及历史人物均为杜撰。与历史题材的武侠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叙述方便,这个世界下文称之为轩辕剑世界,轩辕剑世界由轩辕剑系列各款游戏说明补充,轩辕剑系列的各款作品也基有这个共同的背景相互印证,如軒轅劍參外傳 天之痕中出现的然翁和古月仙人即是軒轅劍及軒轅劍貳中的何然和古月圣;又如,軒轅劍肆的剧情紧接着楓之舞的剧情。.

新!!: 教宗和軒轅劍的世界觀 · 查看更多 »

黄色新闻

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得名源于19-20世纪之交纽约漫画专栏《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所引发的漫画专栏争夺战(普利策与赫斯特之争)。.

新!!: 教宗和黄色新闻 · 查看更多 »

輔仁大學

天主教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通稱輔仁大學、輔大(FJCU、FJU),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的私立天主教大學。初由本篤會於1925年建校北京,1933年改聖言會接辦,1952年一度停辦後,復由聖言會、耶穌會與中國聖職單位於1961年在臺復校。現址新北市新莊區,毗鄰捷運輔大站,設有12個學院、輔大醫院及若干博物館、圖書館與研究院。 輔大直屬教廷督導,現為同名法人體系一員及亞洲博雅大學聯盟、EUTW七校聯盟、優久聯盟創始成員,享有高度募款力及高度國際性。固定入選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並發行全臺唯一A&HCI期刊。輔大校友涵蓋多國院士、各級政要、外交官、作家及影視名人在內,至今已達18萬餘人。.

新!!: 教宗和輔仁大學 · 查看更多 »

龚品梅

品梅樞機(Cardinal Ignatius Kung Pin-mei,),又名龔天爵,聖名依納爵,生於中國江蘇省松江府川沙撫民廳唐墓橋(今上海市浦東新區唐鎮)的一個天主教家庭。他為羅馬天主教會司鐸级樞機並曾任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天主教南京總教區和天主教蘇州教區宗座署理。.

新!!: 教宗和龚品梅 · 查看更多 »

辛海棉

辛海棉樞機(Cardinal Jaime Lachica Sin,),天主教樞機和前天主教馬尼拉總教區總主教。他被認為是菲律賓的兩次社會運動-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人民力量革命」的精神領袖。 他是第三位由當地人担任的菲律宾馬尼拉总主教。在很多个世纪以来,这一职务一直由西班牙、美国和爱尔兰人担当。他在2003年9月15日辭去馬尼拉總主教的職務,由高登西奧·羅薩萊斯 接任。 2005年6月21日上午6時15分,辛海棉樞機因肾衰竭逝世,享壽76岁。.

新!!: 教宗和辛海棉 · 查看更多 »

迦克墩信經

《迦克墩信经》是在公元451年所召开的第四次教会议会中制定的基督教信经。 由於当时有不同的基督论产生,造成了东方教会的混乱。聶斯脫里(或譯涅斯多留)宣称基督具有神人二性并双重位格,乃是为了要保持基督人性的完整。犹提干宣称基督只有一个位格,但也只有一个神性,因为基督的人性已被神性盖过,就如同一滴醋落入在大海里而消逝一般。涅斯多留及其派別在公元431年召开的以弗所议会中被定为异端。 此议会的召集人是拜占庭皇帝马尔西安,與會的有来自东方教会的主教500人及教皇代表数位。會初,大家一致通过接纳《尼西亚信经》、利欧的《大卷》及区利罗写给涅斯多留的信件,为基督论的正统,并无意重新制定信经。但罗马皇帝马仙及政府代表則极力要求重定信仰告白,于是议会决定制定《迦克墩信经》。最終,犹提干派被定为异端。 而16世紀宗教改革時,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都承认此信經,更視之為基督教正统神学的模范。至今,此信經與《尼西亞信經》同為羅馬天主教會,東正教會,聖公會(英國國教會),以及新教派裡的主要教會接受。 《迦克墩信经》重点有三:.

新!!: 教宗和迦克墩信經 · 查看更多 »

迪奥多内·恩扎帕兰加

迪奧多內·恩扎帕蘭加(Dieudonné Nzapalainga,),是中非共和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及無玷聖母獻主會會士。也是首位中非共和國樞機和現任班吉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迪奥多内·恩扎帕兰加 · 查看更多 »

迭戈·德·阿尔卡拉

迭戈·德·阿尔卡拉(西班牙语:Diego de Alcalá,约1400年—1463年12月12日)又名迪达库斯(拉丁语:Didacus),西班牙传教士,圣徒。后世多称其为圣迭戈、聖地牙哥(San Diego),这也是世界上许多以此命名的地名之来源。 迪达库斯于1588年被羅馬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封圣,在圣人历中他的纪念日是12月13日。 Category:1400年出生 Category:1463年逝世 Category:基督教聖人 Category: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

新!!: 教宗和迭戈·德·阿尔卡拉 · 查看更多 »

迭戈·莱内斯

迭戈·莱内斯(Diego Laínez,),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神学家。第二任耶稣会总会长。他在特伦托公会议上捍卫教皇权威。他还促进了耶稣会进行的传教活动。.

新!!: 教宗和迭戈·莱内斯 · 查看更多 »

霍安·恩里克·比韦斯·西西利亚

安-恩里克·维韦斯·西西利亚(Joan-Enric Vives i Sicília,),是西班牙籍的天主教總主教。也是现任烏格爾教區總主教及安道尔大公。.

新!!: 教宗和霍安·恩里克·比韦斯·西西利亚 · 查看更多 »

錫罐大教堂

錫罐大教堂(Бляшана Катедра;Tin Can Cathedral)是北美洲第一間烏克蘭非宗派教會 。它是六翼天使派教會的中心。 創辦人溫尼伯,使用拜占庭禮,但與傳統和其他教會沒有隸屬關係。.

新!!: 教宗和錫罐大教堂 · 查看更多 »

錫耶納大學

锡耶纳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Siena,简称UNISI)是意大利锡耶纳的大学,建于1240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意大利第一所公立大学。当今锡耶纳大学以其法学院和医学院闻名。.

新!!: 教宗和錫耶納大學 · 查看更多 »

露臺

露臺,又稱陽臺、陰臺,是一種從大廈外壁突出,由圓柱或托架支撐的平臺,其邊沿則建欄桿,以防止物件和人落出平臺範圍,是為建築物的延伸。儘管露臺和陽臺泛指同一種建築物,但其實兩者有其些微分別,無頂也無遮蓋物之平臺稱露臺,有遮蓋物者之平臺稱陽臺。.

新!!: 教宗和露臺 · 查看更多 »

范学淹

范学淹主教(Bishop Peter Joseph Fan Xue-yan,),得到圣座认可但是未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可的天主教保定教区主教(1951年4月12日-1992年4月16日)。.

新!!: 教宗和范学淹 · 查看更多 »

范廷颂

范廷頌樞機(,),聖名保祿·若瑟(Phao-lô Giu-se),是越南羅馬天主教樞機。1963年被任為主教;1990年被擢升為天主教河內總教區宗座署理;1994年被擢升為總主教,同年年底被擢升為樞機;2009年2月離世。.

新!!: 教宗和范廷颂 · 查看更多 »

范忠良

范忠良(Josephus Vei Zong Leong S.J.,),圣名若瑟,耶稣会会士。罗马教廷委任的天主教上海教区正权主教(2000年-2014年),天主教中国大陆主教团主席。但不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

新!!: 教宗和范忠良 · 查看更多 »

范怀德

范怀德(Antonio Fantosati,)意大利来华传教士,湖南南境宗座代牧区主教,在1900年庚子事变中被杀害。 1842年10月16日,范怀德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翁布里亚的特雷维(Trevi)乡村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家庭。1862年加入方济各会。1865年6月13日升为神父。1867年10月与雷体仁(Elias Fachini)神父一同前往中国传教。 范怀德的传教地点位于湖北省北部山区。他通过多年努力,在汉水沿岸的商业重镇老河口吸引到大批信徒,使之成为重要的传教中心。后来成立了天主教老河口教区。1879年成为南熙主教的副主教,并负责修建了宏伟的主教座堂。 1892年4月5日,良十三世任命他为湖南南境宗座代牧区首任主教,11月11日祝圣。驻扎衡州北门外黄沙湾。1900年7月3日,衡州教案爆发,衡州府城南门外的英国福音堂被焚毁,次日,3万余人冲入黄沙湾天主教主教府,打伤副主教任德高,又将董哲西神甫(S.

新!!: 教宗和范怀德 · 查看更多 »

郎雄

郎雄,本名郎益三,台灣電影演員,满族,江蘇宿迁人。郎雄的演藝生涯開始於軍中的劇團,演技成熟老練,深刻而富情感,多半演出父親或硬漢角色,在正反多種角色上都有精湛表現。郎雄參加電視劇、電影等多種演出,並致力於宗教與公益活動。除電影作品外,郎雄也曾與周迅等合作演出公共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扮演梁啟超。.

新!!: 教宗和郎雄 · 查看更多 »

郎怀仁

郎怀仁(Msgr.Adrien Languillat,S.J.,1808年9月28日—1878年11月30日),法国耶稣会会士,天主教直隶东南代牧区、天主教江南代牧区主教。 1808年9月28日,郎怀仁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马恩省的村庄Chantemerle。1821年进入Chalons大修院,1831年10月2日晋升神父,10年后,1841年2月21日,32岁的郎怀仁在比利时加入耶稣会。 1843年12月,耶稣会派遣第二批前往中国的传教士,其中包括郎怀仁和另外4人,他们和法国公使同船前往中国。1844年10月15日,天主教在中国刚刚解禁,郎怀仁到达上海,被派到浦东传教。1846年10月,郎怀仁又被派往山东省传教。1847年9月在平度州被捕,11月被押往上海。1852年代理江南耶稣会会长。1853年6月任南京教区副主教(至1854年8月)。 1856年5月30日,教廷将直隶东南部和江苏、安徽2省划归耶稣会负责,郎怀仁出任直隶东南代牧区首任代牧,领衔赛教波理(Sergiopolis)教区主教。直隶东南代牧区包括河间、大名、广平3府,冀、深2州、35个县,成立时有9500名信徒。1857年3月22日,郎怀仁在北京教区的主教驻地保定安家庄,由孟振生(Mouly)主教秘密祝圣。郎怀仁起初选定的主教座堂是在威县赵家庄,因为白莲教盗匪横行,1861年10月被迫北迁到献县城东1千米的张庄,1863年10月2日开始兴建哥特式大教堂—献县张庄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到1866年3月28日祝圣。主教座堂长50米,宽21米,可容纳2000余人。主教座堂尚未建成,由于在1862年,来访的江南代牧区年文思主教染霍乱身亡,于是在1864年9月9日,郎怀仁主教调任江南代牧区。杜巴尔(Eduard Dubar)接任直隶东南代牧区主教。 1865年3月,郎怀仁到达上海,就任江南代牧区主教。他乘坐法国军舰到长江沿岸的安庆、南京等地,拜会当地的官员,要求在这些地方兴建天主教建筑。他在安庆受到冷落,在南京更是受到李鸿章极不友善的对待。面对巨大的阻力,郎怀仁决心从收养弃婴着手在江南扩展天主教的事业。1867年3月,郎怀仁远赴罗马,参加庆祝伯多禄、保禄殉道1800周年,5月18日,受到教宗庇护九世赐给“宗座侍卫”称号。9月,郎怀仁前往法国巴黎,推动拯亡会修女到中国服务。12月,郎怀仁带着第一批拯亡会修女前往中国。到上海后,将她们安置在徐家汇耶稣会会院对面兴建的徐家汇圣母院,主要从事献堂会貞女的训导工作,后又管理育婴堂。这时,江南代牧区所收婴儿1312名,与中国其他各教区收养的孤儿总数之和相当。1868年,安徽、江苏2省多处地方发生教案(参见扬州教案),神父和教堂遭到袭击。甚至中外关系一向较為和睦的上海街头也出现仇视外国人的揭帖。耶穌会的法国传教士们深感不安,他们许愿:江南代牧区如能平安度过危难,将在佘山上建造一座大教堂。教案平息以后,他们发动教徒捐资和义务劳动,在山顶建造希腊式的大教堂。1871年5月24日的奠基典礼、1873年4月15日的祝圣典礼、5月1日和24日的朝圣仪式,均由郎怀仁主教主持。。 1869年,郎怀仁再次前往罗马,参加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表示赞同教宗无谬误信条。 1874年夏季,郎怀仁主教中风卧床。1878年11月30日,郎怀仁主教在上海去世,享年70岁,遗体安葬在董家渡主教座堂。继任者是倪懷綸主教(1879年-1898年)。.

新!!: 教宗和郎怀仁 · 查看更多 »

胡安·桑多瓦爾·伊尼格斯

胡安·桑多瓦爾·伊尼格斯(Juan Sandoval Íñiguez,)是墨西哥藉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瓜達拉哈拉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胡安·桑多瓦爾·伊尼格斯 · 查看更多 »

胡利安·埃蘭斯·卡薩多

胡利安·埃兰斯·卡萨多(Julián Herranz Casado:),是西班牙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主業會會士,也是宗座法典條文委員會榮休主席。.

新!!: 教宗和胡利安·埃蘭斯·卡薩多 · 查看更多 »

胡里奧·特倫西

胡里奧·特倫西(Julio Terrazas Sandoval,),是天主教玻利維亞籍司鐸級樞機。也是聖克魯茲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胡里奧·特倫西 · 查看更多 »

胡若山

胡若山主教(Bishop Joseph Hu Jo-shan,1881年2月2日―1962年8月18日),第一批6名中国籍天主教主教之一,教名若瑟。 胡若山生于浙江定海,是天主教家庭的孤儿,由传教士抚养成人,先后进入定海小修院、宁波大修院、嘉兴文生总修院。1906年10月6日入遣使会,1909年6月5日晋升神父。1926年8月10日,浙江成立台州代牧区,他被委任为主教。10月28日,他和其他5名中国新任主教一同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由教宗庇护十一世亲自祝圣为主教。 H胡 H胡 H胡 R.

新!!: 教宗和胡若山 · 查看更多 »

胡振中

胡振中樞機(Cardinal John Wu Cheng-chung;)生於中國廣東省五華縣河口鄉,生前為羅馬天主教会樞機,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2002年因骨髓癌於香港瑪麗醫院病逝,享年77歲。香港教區主教隨後由陳日君接任。.

新!!: 教宗和胡振中 · 查看更多 »

胡斯雕像

胡斯雕像(Pomník mistra Jana Husa)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舊城广场的一端,雕像描绘波希米亞的反教廷威權學者扬·胡斯、胜利的胡斯派勇士和新教徒,他们被迫流亡200年,而一位年轻的母亲象征国家的再生。这雕像揭幕于1915年,以纪念殉道500周年。雕像的设计者是,完全由捐款建成。.

新!!: 教宗和胡斯雕像 · 查看更多 »

都灵主教座堂

都灵圣若翰洗者主教座堂(Duomo di Torino)的主保圣人是圣若翰洗者,是意大利都灵最主要的教堂,天主教都灵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九月二十日街圣若翰广场。它建于1491-1498年,1505年祝圣,毗邻钟楼(1470年)。穹顶高64米。裹尸布礼拜堂藏有著名的都灵裹尸布,建于1668-1694年。 曾经来访的教宗有:若望保禄二世(1980年、1988年、1998年)、本笃十六世(2010年)及方济各(2015年)。.

新!!: 教宗和都灵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胜利之后圣母堂 (布拉格)

胜利之后圣母堂(Kostel Panny Marie Vítězné)是捷克首都布拉格小城的一座教堂,属于加尔默罗会,因供奉有布拉格耶稣圣婴像(Infant Jesus of Prague),而於天主教內十分有名,相傳該聖像原本是聖女大德蘭供奉。1924年,羅馬教皇庇護十一世為該聖像舉行加冕儀式。 Category:布拉格天主教堂.

新!!: 教宗和胜利之后圣母堂 (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胖子查理

查理三世(Karl III der Dicke)或称胖子查理(Charles le Gros;)是加洛林王朝的东法兰克国王(876年起),西法兰克国王(884年起)和神圣罗马皇帝(称查理三世,881年起)。.

新!!: 教宗和胖子查理 · 查看更多 »

舊天主教會

舊天主教會(英語譯名:Old Catholic Church),也稱作老天主教會、古天主教會、復古天主教會、舊公教會、老公會等,是一支源流自天主教的基督教獨立宗派,1870年代從天主教會独立而出,導因是1869年至1870年的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所公佈的教宗无谬误信條。該宗派的多數教會位於西歐,主要由使用德語的平信徒及教士組成。 「舊天主教」這項名稱最早出現於1853年,用以描述轄下的教會,他們是不與教宗「共融」、即不處在教宗權威之下的公教會,而烏特勒支的舊天主教會總主教也一直具有首席地位。大多數的舊天主教會加入1889年成立的(Utrechter Union der Altkatholischen Kirchen),這是舊天主教會最主要的合作組織;但有部分加入烏特勒支協進會的舊天主教會同時與聖公宗完全共融,部分則同時為普世教會協會成員。現今在英國以及北美有使用英語的舊天主教會,他們與烏得勒支協進會並沒有「完全共融」。斯洛伐克的舊天主教會是歐洲大陸的舊天主教會的一項示範,他們主動加入烏得勒支協進會。.

新!!: 教宗和舊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蘭鐸

教宗蘭鐸(Lando PP.,),於913年至914年岀任教宗,在任仅六个月。 蘭鐸生于意大利罗马附近的Sabina,人们对他生平事迹所知甚少,其父名为Taino。他继承教宗達西三世担任教宗之后,直接使用原名作为称号,這使他成為了在2013年教宗方濟各未上任前最後一位使用独特称号的教宗。.

新!!: 教宗和蘭鐸 · 查看更多 »

阮長祚

阮長祚(,),越南阮朝時期改革志士,乂安省興元縣裴洲村人,信奉天主教,年幼時受過越南傳統教育,1859年赴法國,學習西方文化及科學知識,至1861年歸國。阮長祚曾向越南嗣德皇帝上奏,提出從內政、軍事、外交、文教等方面進行改革,遭阮朝士大夫猛烈抨擊,不過嗣德帝仍於1866年,遣阮長祚到法國,購買新機器及招聘技術人員,可是不久因法國入侵越南南圻西部,被急召回國。到1871年去世。.

新!!: 教宗和阮長祚 · 查看更多 »

阮文仁 (樞機)

阮文仁(越南語:Phêrô Nguyễn Văn Nhơn:),是越南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河內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阮文仁 (樞機) · 查看更多 »

阮文順

阮文顺(François-Xavier Nguyễn Văn Thuận:),是南越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在世時曾任聖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主席和樞機團副團長。南越首任总统吴廷琰和吴廷俶总主教的外甥。.

新!!: 教宗和阮文順 · 查看更多 »

阿加尼亚圣母玛利亚圣殿

阿加尼亚圣母玛利亚圣殿(Dulce Nombre de Maria Cathedral Basilica)是一座天主教教堂,坐落于关岛首座天主教堂的基址上。关岛的首座天主教堂是在教士迪亚哥·路易斯·德·桑·维多利亚(Diego Luis de San Vitores)的指导下建于1669年。现在的圣殿建筑隐现于棕榈树林中,是阿加尼亚众所周知的地标。.

新!!: 教宗和阿加尼亚圣母玛利亚圣殿 · 查看更多 »

阿加佩图斯二世

教宗亞加二世(Agapetus PP.,),本名不详,於946年5月10日至955年11月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阿加佩图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历克塞一世

阿莱克修斯一世(希腊语:Αλέξιος Α' Κομνηνός,)作为拜占庭皇帝,尽管他不是第一位科穆宁皇帝,但他是实际上的科穆宁王朝的开创者,因为他统治期间其家族真正达到了拜占庭帝国的权力巅峰。阿莱克修斯率兵废黜尼基弗鲁斯三世而恢复了科穆宁家族由于伊萨克一世被废黜而中断的统治,从而继承了一个崩溃的帝国并面对着帝国与小亚细亚的突厥人和巴尔干半岛以西的诺曼人的持续战争。阿莱克修斯成功阻止了帝国的衰弱并复兴了军队,最终他与他后代的成就被称作“科穆宁中兴”。同时,他向西方求援以反击突厥人得举动也成为了引发十字军东征的缘由之一。.

新!!: 教宗和阿历克塞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古斯丁·加西亚-加斯科·比森特

阿古斯丁·加西亚-加斯科·比森特(Agustín García-Gasco y Vicente,),天主教会枢机,西班牙人,原天主教巴伦西亚总教区总主教。 他出生于西班牙科拉尔德亚尔马格尔,于1956年5月26日晋铎,1985年5月11日晋牧。1992年起担任天主教巴伦西亚总教区总主教。2007年11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2009年1月8日退休。.

新!!: 教宗和阿古斯丁·加西亚-加斯科·比森特 · 查看更多 »

阿塔纳斯·珂雪

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拉丁化也作Athanasius Kircherus Fuldensis,1602年5月2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蓋薩,1680年11月27日逝世于罗马市)是一位17世纪德国耶稣会成员和通才。他一生大多数时间在罗马的罗马学院任教和做研究工作。珂雪就非常广泛的内容发表了大量细致的论文,其中包括埃及学、地质学、医学、数学和音樂理論。他就埃及圣书体的研究为后来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称珂雪为“教宗在科学方面的救火队:他拥有特权和从事特别的工作,在科学进入新领域时,或者在教会面临科学的挑战的时候,他就到来了。”事实上珂雪在许多方面在他的当时是领先的,尤其在细菌学、医学、声学、天文学、力学和色彩理论。比如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小生物”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也是第一个设立有效防止鼠疫传播的规则的人。 珂雪的座右铭为In uno omnia(万物归一)。.

新!!: 教宗和阿塔纳斯·珂雪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诺湖

阿尔巴诺湖(Lago Albano)是意大利首都罗马东南部,阿尔巴诺山中的一座火山口湖,由两个呈椭圆状的古火山口形成。湖泊海拔293米,面积5平方公里,最深深度170米。湖水由地下水补给,通过人工河道排水。湖泊沿岸为度假胜地,其中冈多菲堡为教宗避暑地。1960年罗马奥运会时,阿尔巴诺湖为皮划艇和赛艇的比赛场地。.

新!!: 教宗和阿尔巴诺湖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 (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的)阿尔布雷希特 Albrecht von Brandenburg (1490年6月28日~1545年9月24日)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的重要人物。出身于霍亨索伦家族的马格德堡大主教和美因茨大主教(选侯)。他也是勃兰登堡藩侯(不是选侯;1499年~1513年在位)。 阿尔布雷希特是勃兰登堡选侯约翰·西塞罗的幼子,1513年被任命为马格德堡大主教。1518年,他成为美因茨大主教,该职位使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1518年,阿尔布雷希特成为枢机主教,然而他也因此而欠下德国著名的银行家族富格尔家族一笔巨款。教皇良十世授权他在其管辖教区内出售赎罪券。在为他代理此事的人中,包括马丁·路德在其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中猛烈抨击过的修士若望·特次勒。 在后来发生的路德宗信徒与天主教传统势力的激烈斗争中,阿尔布雷希特表现出倾向于教皇的保守态度。但他竭力地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并在1530年奥格斯堡帝国会议上力主双方和解。 阿尔布雷希特·冯·勃兰登堡是第一个允许耶稣会会士在其管辖境内活动的德意志诸侯。在美因茨的新教徒们为他付清了其为获得枢机主教一职而欠下的50万弗罗林之后,阿尔布雷希特允许在其管辖的领土内传播新教。 A A A Category:德国选帝侯 Category:德國天主教徒.

新!!: 教宗和阿尔布雷希特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 (普鲁士)

普鲁士的阿尔布雷希特(德语:Albrecht von Preußen,1490年5月16日-1568年3月20日)条顿骑士团的第37任大团长;霍亨索伦家族的第一位普鲁士公爵。.

新!!: 教宗和阿尔布雷希特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I,),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98年-1308年在位)。 1282年,阿尔布雷希特从父亲(鲁道夫一世)处获得奥地利和施蒂里亚领地。但是於1283年6月簽訂的萊茵費爾登條約訂下魯道夫二世需要放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國,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單獨管理,魯道夫二世沒有王位繼承權。根據條約內容,魯道夫二世將得到委任為士瓦本公爵(只是一個虛銜,1268年康拉丁被處決後,士瓦本已沒有實際君主)管理外奧地利的零散領地以作補償,但是魯道夫二世實際是從未得到這些領地。 魯道夫一世不能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爭取繼承羅馬人民的國王。鲁道夫一世于1291年去世后,德意志诸侯拒绝接受阿尔布雷希特继承王位,他们选出拿骚的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在此之前,魯道夫一世於1290年密謀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繼承被謀殺的拉斯洛四世的匈牙利王位,亦遭受挫敗。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並未放棄王位。終於在1298年,由一些德意志諸侯支持下,推翻了阿道夫並取而代之成為羅馬人民的國王。虽然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已于1303年承认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他从未加冕。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实行了一些对农奴、犹太人和商人有利的政策。他为自己的儿子鲁道夫三世争取到了波希米亚的王位(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王公爵位)。1307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企图吞并图林根,结果遭到败北。 1308年5月1日,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鎮壓士瓦本暴亂途中,於羅伊斯河附近的溫迪施,被魯道夫二世的兒子約翰行刺被殺,因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剥夺了約翰的继承权。因長子魯道夫三世早於1307年逝世,由次子腓特烈三世繼承奥地利公爵之位。 A A A.

新!!: 教宗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德语:Albrecht I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称阿尔布雷希特五世,1404年~1439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437年起)和波希米亚国王(1437年起)。1438年他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未能加冕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是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四世之子,生于维也纳。他在1404年继承父亲的领地奥地利大公国(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支统治着内奥地利)。在长大成人--,阿尔布雷希特积极支持卢森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镇压胡斯运动。1422年,他与西吉斯蒙德的女儿和继承人卢森堡的伊丽莎白结婚。由于西吉斯蒙德没有男性子嗣,阿尔布雷希特因婚姻关系成为他在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继承人。除了他妻子与匈牙利古老的阿尔帕德王朝和波希米亚的古代王朝有血缘关系以外,阿尔布雷希特自己也是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远房--裔,这就给他继承这两国的王位增添了依据。 在西吉斯蒙德于1437年去世--,阿尔布雷希特在次年1月1日加冕为匈牙利国王,6个月--又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1438年3月18日,德意志选侯在法兰克福选举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这意味着他有机会成为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权力局限于奥地利和匈牙利。他企图在波希米亚进一步扑灭胡斯运动,但那里的胡斯派仍拥有强大力量。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被圣杯派的领袖波杰布拉德的伊日打败,此--他不再试图控制波希米亚。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颁布了著名的美因茨国事诏书。这份诏书是皇帝与教皇之间的一个初步协定,旨在使德国基督教会受皇帝影响,并推迟对教会的进一步改革。 143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派军队入侵匈牙利,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内斯梅里。他留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拉迪斯勞斯出生--繼承了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匈牙利贵族则选举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为国王。.

新!!: 教宗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阿德里安努斯·約翰內斯·西蒙尼斯

阿德里安努斯·約翰內斯·西蒙尼斯(荷蘭語:Ad Simonis:),是荷蘭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烏特勒支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阿德里安努斯·約翰內斯·西蒙尼斯 · 查看更多 »

阿德里安四世

教宗哈德良四世(Hadrianus PP.,9月1日),本名尼古拉斯·布雷克斯皮爾,於1154年12月4日到1159年9月1日岀任教宗。他是歷史上唯一出身英格蘭的教宗。.

新!!: 教宗和阿德里安四世 · 查看更多 »

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

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Catedral de la Almudena),全名馬德里王家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anta María la Real de la Almudena de Madrid),是天主教馬德里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市中心西側,北面隔著兵器廣場(Plaza de la Armería)與王宮相對。該教堂的主保聖人為阿穆德納聖母(Virgen de la Almudena,意為「穀倉聖母」),其亦為馬德里的主保聖人。 1561年時,西班牙將首都從托萊多遷至馬德里,但教會中樞仍然留在托萊多,使得這個新首都一直沒有一座主教座堂,雖然西班牙是一個天主教國家。早在16世紀就有修建此教堂的計畫,並且已決定將該教堂奉獻給阿穆德納聖母,但遲至1879年才正式開工。在西班牙內戰期間,興建工程曾被迫中斷,直到1950年才復工;而該教堂的建築樣式原為哥德復興式,復工後的建築外觀被改為巴洛克風格,以和白色與灰色建築立面的王宮相對應。1993年6月15日,該教堂在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祝聖下正式啟用,成為歐洲最新啟用的主教座堂。阿穆德納聖母的原始態像,被供奉於該教堂西側的小堂內。.

新!!: 教宗和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阿纳希特

阿纳希特(Անահիտ)是亚美尼亚神话中的丰饶、康复、智慧和水女神。在早期,她曾是战争女神,到了公元前5世纪,她与阿拉马兹德一道成为亚美尼亚的主神。.

新!!: 教宗和阿纳希特 · 查看更多 »

阿爾韋托·蘇亞雷斯·因達

阿爾韋托·蘇亞雷斯·因達(西班牙語:Alberto Suarez Inda:),是墨西哥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莫雷利亞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阿爾韋托·蘇亞雷斯·因達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教宗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魯渾

阿魯渾(,,),蒙古人,阿八哈之子,在1284年推翻叔父貼古迭兒,继任伊兒汗國的第四任君主。1284年8月11日至1291年3月10日在位。他在位時試圖阻止其汗國走向伊斯蘭化。.

新!!: 教宗和阿魯渾 · 查看更多 »

阿耶洛的尼科洛

阿耶洛的尼科洛(),西西里王国宰相阿耶洛的马特奥的次子,自1181年起继承史学家罗穆亚尔多二世·瓜尔纳为萨莱诺大主教。他是诺曼王朝西西里王国于1194年沦陷于亨利六世时的一位受信任的顾问。 亨利因其妻科斯坦察皇后是西西里公主也是先王古列尔莫二世的继承人而要求西西里王位。当1191年亨利进军围攻那不勒斯时,萨莱诺写信给他表忠,尼科洛敌视日耳曼人,抛弃了这座不忠的城市前去那不勒斯,在阿切拉伯爵里卡多受伤后控制了该城的防务。他和海军上将布林迪西的马加里托成功守住了这座古城,迫使亨利解围。亨利撤军时,将皇后科斯坦察留在萨莱诺作为自己很快会回来的信号。尼科洛写信给萨莱诺的朋友讲述形势,萨莱诺人重新归顺国王坦克雷迪,并围攻科斯坦察,科斯坦察向他们喊话意图说服他们尼科洛夸大了亨利的失败,但萨莱诺人坚持要俘虏她以取悦坦克雷迪,最终将她交给了坦克雷迪。 但就长期而言,这没有什么效果。次年皇后被释放;1194年12月25日,亨利在帕勒莫加冕,尼科洛、里卡多、马加里托、西比拉王后都在场。四天后,他们都被控谋反(可能是捏造),被用船押送到德国监狱。他在那里度过多年,教皇因诺森三世的祈祷和请求也无济于事。.

新!!: 教宗和阿耶洛的尼科洛 · 查看更多 »

阿耶洛的马特奥

阿耶洛的马特奥(),12世纪西西里王国诺曼朝廷高级成员,他的兄弟乔万尼是一名主教。.

新!!: 教宗和阿耶洛的马特奥 · 查看更多 »

阿林多·戈麥斯·富爾塔多

阿林多·戈麥斯·富爾塔多(葡萄牙語:Arlindo Gomes Furtado:),是佛得角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佛得角聖地牙哥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阿林多·戈麥斯·富爾塔多 · 查看更多 »

阿提里奥·尼科拉

阿提里奥·尼科拉(Attilio Nicora,),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宗座财产管理局荣休主席。 尼科拉出生于意大利瓦雷泽,于1964年6月27日晋铎,1977年5月28日晋牧。2002年10月11日起出任宗座财产管理局主席。2003年10月21日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阿提里奥·尼科拉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教宗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8号

阿波罗8号(Apollo 8)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指令舱驾驶员詹姆斯·洛威尔以及登月舱驾驶员威廉·安德斯。阿波罗8号是人类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并绕月球航行的太空任务。阿波罗8号同时还是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次载人发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针对阿波罗8号的准备工作只花了四个月时间。计划中采用的硬件只被使用过几次:土星5号火箭此前只发射过两次,而阿波罗太空船也只执行过一次载人任务(阿波罗7号)。但是,阿波罗8号任务的成功为完成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代内登月的计划铺平了道路。 在1968年12月21日发射后,飞船在太空中航行了三天才到达月球,并围绕月球轨道飞行了20小时。在平安夜时三位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中向地球作了电视直播,共同朗誦了《聖經·創世記》的前十節。这次转播创造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电视收视人数的纪录。.

新!!: 教宗和阿波罗8号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8号宇航员朗读创世记

阿波罗8号是首次环绕月球轨道的载人航天任务,共有约1200名记者进行报道,其中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在54个国家通过15种语言播出。苏联的真理报甚至在报道时没有加入往常的反美国评论。当时世界人口中的四分之一观看了——现场直播或是預錄播出——平安夜时,阿波罗8号在第九次环绕月球轨道的节目;这次节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堪称巨大。 1968年12月24日,阿波罗8号向地球进行的第四次电视转播创造了全世界观众人数记录。在这次转播中,阿波罗8号的三位宇航员在环绕月球时朗读了圣经创世记中的段落使整个世界感到惊讶。.

新!!: 教宗和阿波罗8号宇航员朗读创世记 · 查看更多 »

阿戈斯蒂诺·基吉

阿戈斯蒂诺·基吉(Agostino Chigi,),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锡耶纳一个富有家庭成员。 他在罗马开有一家银行,曾帮助若干教皇举办工程筹措资金。他还拥有托尔法的明矾开采权。.

新!!: 教宗和阿戈斯蒂诺·基吉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三世 (葡萄牙)

阿方索三世(Afonso III,),葡萄牙國王(1248年~1279年在位)。 阿方索三世是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二世的幼子,母亲为卡斯蒂利亚公主乌拉尔卡。他的年轻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在法國度过。1238年,他与布洛涅伯国的女继承人玛蒂尔达结婚,因此继承了布洛涅伯爵的爵位。 1246年,阿方索的兄弟、葡萄牙国王桑乔二世与教会发生严重冲突。教皇英诺森四世宣布廢黜桑喬二世,并指定阿方索取代其地位。阿方索没有拒绝教皇的好意,他立刻返回葡萄牙进行与桑乔二世的斗争。他与桑喬二世进行了两年的封建混战,最终于1248年推翻后者夺取了王位。 为了登上葡萄牙王位,阿方索三世放弃了布洛涅伯国,更在1253年与玛蒂尔达离婚。他接着娶了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的私生女布里特斯为王后。 1250年至1251年,阿方索三世征服了葡萄牙境内的最后一个摩尔人王国阿尔加维,完成了葡萄牙的收复失地运动。 Category:葡萄牙君主 Category:勃艮第-葡萄牙王朝.

新!!: 教宗和阿方索三世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一世 (葡萄牙)

阿方索一世·恩里克斯(Dom Afonso Henriques,),外号征服者(O Conquistador),澳門譯作亞豐素·殷理基或殷豐素,葡萄牙独立后的第一个國王(1139年-1185年在位)。 阿方索·恩里克斯是法国封建主勃艮第的亨利之子。亨利因为与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国王阿方索六世的私生女卡斯蒂利亚的特里萨结婚,获得葡萄牙伯爵的称号,并得到蒙德戈河与杜罗河河间地带作为封地。当亨利于1112年(或1114年)去世后,极为年幼的阿方索·恩里克斯继承了伯爵的封号,并被宣布为这块领地的领主。卡斯蒂利亚的特里萨为儿子摄政,然而她狂热地爱上了加利西亚的贵族费尔南多·佩雷斯,为了这个情夫她似乎想要剥夺阿方索的继承权。但是1128年,已经成年的阿方索·恩里克斯打敗了自己的母亲,迫使她和佩雷斯离开葡萄牙。这样,他就获得了对这块领地的无可争议的统治权。 在领地内的城市和教会、骑士的支持下,阿方索一世开始为摆脱对萊昂的臣属地位而斗争。他与其表兄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国王阿方索七世作战(他是阿方索一世母亲的盟友),在1129年宣布自己为葡萄牙亲王。经过长期的战争和阴谋,阿方索一世最终在1139年达到了使葡萄牙成为獨立王国的目的,并自称为國王。1143年,阿方索七世与阿方索一世和解,并承认他的国王地位。为了确保这种地位,阿方索一世并且主动向教皇英诺森二世提出把葡萄牙作为教皇的臣属。但是,实际上直到1179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才承认阿方索为国王。 1139年7月26日,阿方索一世击败了一支摩尔人的军队。此后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与摩尔人进行斗争,以扩大统治地域上。他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147年夺取圣塔伦;在开往圣地的第二次十字军的帮助下,于当年10月攻占了里斯本。他并且征服了今天葡萄牙南部的一些地区。为了有助于葡萄牙未来的扩展,阿方索一世设法使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在葡萄牙设立分团。 阿方索一世在晚年與兒子桑乔一世分享權力,直到于1185年去世。如果从继承葡萄牙伯爵时来看,他是欧洲在位时间最长的统治者之一。 現今葡人把阿方索認可為葡萄牙的「國父(Pai da Nação)」,在2007年票選中,他排名第四。 Category:葡萄牙君主 Category:勃艮第-葡萄牙王朝.

新!!: 教宗和阿方索一世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一世·德斯特

費拉拉公爵阿方索一世·德斯特(Alfonso I d'Este,1476年7月21日-1534年10月31日,又譯作阿方索一世·德·埃斯特),康布雷同盟戰爭時期的費拉拉公爵(號稱「大砲公爵」),魯克蕾齊亞·波吉亞的第三任丈夫。.

新!!: 教宗和阿方索一世·德斯特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九世 (莱昂)

阿方索九世(Alfonso IX,),莱昂国王(1188年—1230年在位)。他是莱昂国王斐迪南二世的独子,母亲为葡萄牙公主乌拉尔卡。 阿方索九世于1188年继承莱昂王位。他随即召开了莱昂王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议会,包括城市居民、手工业者等各等级的人士均有参加。他也给予城市以自治权,以平衡大贵族的勢力。 1197年,阿方索九世与堂兄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的女儿贝伦加利亚结婚。教皇英诺森三世于1214年宣称这一婚姻无效,理由是阿方索九世与贝伦加利亚存在血缘关系。教皇这么做很可能是为了私利。因为担心受到绝罚的制裁,阿方索九世被迫屈服,承认自己为教皇的臣属。 1215年,阿方索九世颁布一份准许农奴迁徙(因而得以摆脱主人)的敕令。 阿方索九世是西班牙著名高等学府萨拉曼卡大学的创建者。 阿方索九世在收复失地运动中功绩卓著,他从摩洛哥阿尔摩哈王朝手中夺取了巴达霍斯(1227年)、卡塞雷斯(1229年)和梅里达(1230年)三座城市。 Category:莱昂君主.

新!!: 教宗和阿方索九世 (莱昂)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二世 (葡萄牙)

阿方索二世(胖子)Afonso II O Gordo()葡萄牙国王(1211年~1223年在位)。 阿方索二世为葡萄牙国王桑乔一世的次子,阿方索一世(征服者)之孙。他的母亲为阿拉贡公主杜尔切·德·巴塞罗那。1211年父王去世后,阿方索二世继承了王位。 阿方索二世致力于与摩尔人的斗争(即收复失地运动)。1217年,他在葡萄牙的一个村庄打败了摩尔人。 阿方索二世因挪用葡萄牙教会的财产而被教皇霍诺留斯三世处以绝罚。.

新!!: 教宗和阿方索二世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五世 (阿拉贡)

(宽宏的)阿方索五世(西班牙语:Alfonso V el Magnánimo,1396年~1458年6月27日)阿拉贡和西西里国王(1416年~1458年在位),那不勒斯国王(称阿方索一世,1442年起)。他是第一个同时统治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西班牙君主。在获得那不勒斯王位后,他也被称为两西西里国王,是早期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阿方索五世为阿拉贡的斐迪南一世之子,母亲为卡斯蒂利亚公主莱昂诺·乌拉尔卡。由于在继承王位之后,阿方索五世当众销毁了一份写有反对他即位的阿拉贡贵族的名单,他得到了“宽宏的阿方索”这个称号。 因为觊觎意大利的领地,阿方索五世于1420年入侵科西嘉。但在接到那不勒斯女王乔万娜二世的求援请求后,他随即挥师进军那不勒斯。 乔万娜二世的国家接连受到法国的安茹公爵路易二世及其子路易三世的进攻,又面临着雇佣军的不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她以让阿方索成为其继承人为条件向阿方索五世求助。阿方索五世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于1420年成为乔万娜二世的养子;但是在那不勒斯的危险暂时解除之后,女王突然又转变了心意,原来的敌人安茹的路易三世开始受宠。路易于1423年被女王收养而成为那不勒斯王位继承人,但却在1434先于女王去世;其弟继承了哥哥的权利並得到女王的認可。1435年乔万娜二世去世。阿方索五世和勒内都宣称有权获得那不勒斯王位,从而引发了一场长期的战争。 在战争中,教皇和意大利主要城邦热那亚都宣布支持勒内,这使得阿方索五世举步维艰。尤其在1435年的海战中阿方索本人被俘。热那亚人将他交给米兰公爵菲利波·玛丽亚·维斯康提。出人意料的是,维斯康提释放了阿方索并与之结盟。在公爵的协助下,阿方索五世打了许多胜仗,並賄賂了攻入那不勒斯的教皇國將領,使其率兵離去;他最终于1442年攻陷那不勒斯,迫使安茹的勒内放弃了王位。1446年他又征服了薩丁島。 阿方索五世将整个阿拉贡宫廷都搬到了那不勒斯,并在那里定居,阿拉貢本土則由弟弟胡安二世攝政。他招揽了许多文人、学者和画家,其中很多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后的避难者。阿方索五世在那不勒斯建立統一的行政管理,雖然主要的官員都是阿拉貢籍,他被认为是西班牙在意大利牢固势力的奠基人。他在那不勒斯鋪設道路並修水道排空沼澤、增加田地,又改革財政,靠佛羅倫斯資本擴大貿易。他除了壓榨猶太人的荷包之外(威脅若不交稅則強迫受洗為基督徒),還推行重稅並嚴厲徵收,但稅款大多取自富裕的商人並對窮人減稅、幫助貧民,使人民認為他是一個好國王;他的親民作風很受歡迎,走在群眾與大街中都不帶武器,不加防備更毫無恐懼。對立的安茹派貴族被他無情鎮壓,安茹的勒內的領土希望被徹底斷絕。1458年6月阿方索五世過世,死前正計畫遠征熱那亞,好將法國人扶持的安茹勢力趕走(同年5月安茹的勒內之子──安茹的約翰被法王派來接收熱那亞)。 他沒有合法的子嗣,死後遂將阿拉貢王國傳給弟弟胡安二世(包含西西里島與薩丁島);那不勒斯王位則在教宗的認可下,由其私生子斐迪南一世繼承。 |- |- Category:阿拉贡君主 Category:西西里君主 Category:那不勒斯君主 Category:巴塞罗那伯爵 A A Category:特拉斯塔馬拉王朝.

新!!: 教宗和阿方索五世 (阿拉贡)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是公元7世纪到11世纪发生在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从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扩张开始,经过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等时期,到11世纪中期结束。 公元7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今沙特阿拉伯)开始的急速扩张使得拜占庭很快损失了南部的一些省份(埃及、叙利亚)。在之后的五十年里,倭马亚哈里发多次袭击小亚细亚,两次威胁到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占领了阿非利加地区(今突尼斯一带)。公元718年,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围中战败后,阿拉伯人的攻势没能延续下去。阿拔斯王朝时期多次交换停火协议的情况下,双方关系趋于缓和,但冲突仍然存在。在阿拔斯和地方统治者的支持下,几乎每年都有军事袭击。这种僵持的状况持续到公元10世纪。 战争的最初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总是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为避免与穆斯林在空旷的地带发生正面冲突,拜占庭帝国更愿意撤退到防守坚固的要塞当中去。在约740年后,拜占庭帝国才开始打反击,但阿拔斯王朝能利用对小亚细亚巨大而有毁灭性的入侵来实施报复。随着公元861年后阿拔斯王朝的衰落,拜占庭马其顿王朝时的国力有所强大,战势逐渐逆转。在公元920年到976年这大约五十年间,拜占庭帝国终于打破了穆斯林的防守,重新夺回了北叙利亚与大亚美尼亚地区。战争的最后一个世纪主要是拜占庭帝国与法蒂玛王朝在叙利亚边境上的战事,但边境线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直到1060年后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 穆斯林在这场战争中开始使用海军。从公元650年开始,地中海便成为战场。地中海里的岛屿和海岸边的港口等聚落时常有军事冲突发生。穆斯林在9世纪末10世纪初占领了克里特岛、马耳他岛和西西里岛之后,取得了地中海的制高点,使得他们的舰船可以轻易地到达法国、达尔马提亚等地的海岸,甚至能到达君士坦丁堡周围。.

新!!: 教宗和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 查看更多 »

阿拉貢十字軍

阿拉贡十字军,是西西里晚祷战争的一部分,由教皇马丁四世发动,目标是阿拉贡的彼得三世。 由于彼得三世征服了西西里,教皇宣布对其发动一次十字军运动,同时废黜他的王位。这之间的利益纠纷的起因是:西西里原是是教皇的封地,而彼得三世的祖父彼得二世,将其王国献于教会,马丁教皇将其赐予瓦卢瓦公爵查理,查理是法国国王腓力三世的儿子,也是彼得三世的外甥。 战争最终结果是阿拉贡方面获胜。 Category:西班牙戰役 Category:十字军东征.

新!!: 教宗和阿拉貢十字軍 · 查看更多 »

阿拉貢的凱瑟琳

亞拉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Infanta Catalina de Aragón y Castilla,名字也可以拼作Katherine或Katharine,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第一任王后。.

新!!: 教宗和阿拉貢的凱瑟琳 · 查看更多 »

阿拉貢的阿方索

阿拉貢的阿方索王子(Alfonso d'Aragona;Alfonso de Aragón y Gazela,1481年-1500年8月18日),比謝列公爵、薩萊諾親王,來自特拉斯塔馬拉家族,是那不勒斯國王阿方索二世與其情婦Trogia Gazzela的私生子。他的父親是斐迪南二世 (阿拉貢)的堂弟,他的父親於1495年放棄王位並將王位傳給他的長子那不勒斯的斐迪南二世。.

新!!: 教宗和阿拉貢的阿方索 · 查看更多 »

蘇耀文

蘇耀文主教(Bishop Martin Su Yao-wen,),台灣籍天主教主教。 蘇耀文主教生於高雄市左营區,1960年遷回本籍地彰化縣田中鎮。1989年6月8日成为台中教区神父。曾任静宜大学总务处秘书、总务长,静宜大学宗辅室主任(即校牧),台中教区监狱牧灵辅导等職。2007年6月25日,教宗本笃十六世任命其为台中教區主教,2007年9月25日晋牧暨就职。.

新!!: 教宗和蘇耀文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宗教改革

蘇格蘭宗教改革(Scottish Reformation)是蘇格蘭王國在1560年正式與罗马天主教会教宗決裂而產生的一系列改革,為整個歐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蘇格蘭宗教改革以加爾文主義重塑了蘇格蘭的教會,使得蘇格蘭長老會成為了蘇格蘭國教。 1560年蘇格蘭改革議會形成,該議會拒絕承認教皇的權威,禁止教眾舉行彌撒,並且批准了蘇格蘭信條。在這之前蘇格蘭由教皇支持者法蘭西王國的瑪麗·德·吉斯統治,因此這項改革也被看做是反抗法蘭西霸權的運動。.

新!!: 教宗和蘇格蘭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赫伯特·冯·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出生于萨尔茨堡,是一位奥地利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年。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到1988年为止他发行超过1万张唱片约700款录音),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甚至部分現代樂派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

新!!: 教宗和赫伯特·冯·卡拉扬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六世 (巴登)

赫爾曼六世(Hermann VI;),策林格王朝巴登藩侯(1243年-1250年在位)及奧地利公爵(1246年-1250年在位),他亦是名義上的維羅納藩侯。士瓦本的策林格王朝後代、巴登藩侯赫爾曼五世與妻子韋爾夫家族的普法爾茨藩侯亨利五世的女兒的兒子。其妻子為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的孫女格魯迪的丈夫,巴本堡王朝絕嗣後奧地利的統治權隨着格魯迪傳到赫爾曼六世手中。但該家族未能在奧地利站穩腳跟,他們不久被驅逐了。.

新!!: 教宗和赫爾曼六世 (巴登) · 查看更多 »

赫里索洛拉斯

曼努埃爾·赫里索洛拉斯(Manuel Chrysoloras,或Emmanuel Chrysoloras,),拜占庭帝國學者,是西方研究希腊古典文学的先驱。.

新!!: 教宗和赫里索洛拉斯 · 查看更多 »

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赫梅利尼茨基起义(或稱赫梅利尼茨基之亂、波蘭哥薩克戰爭,Powstanie Chmielnickiego,Хмельниччина)是一起从1648年起,到1657年(或1654年 )为止,发生在乌克兰的哥萨克起义,这次起义变成了乌克兰脱离波兰统治的独立战争。由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扎波罗热哥萨克与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当地农民联盟,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正规军和準正规军爆发了几次冲突。这次起义根除了波兰贵族与他们的犹太调解人对乌克兰的统治,也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以及圣经派和其他“租赁人”)对全国的教会裁判权。 这次起义最开始只是哥萨克起义,但在其他居住在乌克兰的东正教徒(农民、市民、小贵族)加入他们后,这次起义的最终目的便变为成立乌克兰的主权国家。这次起义在终结了波兰对这些哥萨克地区的统治这一方面上,取得了成功,但这些土地最终落入沙俄手中。这些事,以及波兰的内政冲突,还有与瑞典和俄罗斯的战争,一起导致波兰在这一时期内国力日衰(在波兰历史中,这一时期被称为大洪水时代)。.

新!!: 教宗和赫梅尔尼茨基起义 · 查看更多 »

赵怀义

赵怀义主教(),圣名斐理伯,天主教第一批六名中国籍主教之一。生于北京长辛店一老教友家庭。1893年入北京北堂小修院。1904年2月27日晋鐸。此后在宣化、新安殷勤传教10余年,又任北京毓英中学校长。1923年1月8日,出任第一任宗座驻华代表刚恒毅总主教的华文秘书。1926年5月10日,教廷从北京教区中分出口北十县(宣化、万全、龙关、赤城、怀来、阳原、怀安、蔚县、延庆、涿鹿)成立宣化教区,赵怀义被任命为代牧,邻瓦卡主教衔(Vescovo tit.di Vage)。同年10月28日耶稣君王节,在梵蒂冈由教宗庇护十一世亲自祝圣。1927年10月14日,赵怀义在宣化去世。 Z赵 Z赵 H怀.

新!!: 教宗和赵怀义 · 查看更多 »

赖因哈德·马克思

賴因哈德·馬克思(Reinhard Marx,),是德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慕尼黑-弗賴辛總教區總主教及德國主教團主席。.

新!!: 教宗和赖因哈德·马克思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王國

葡萄牙王國(葡萄牙語:Reino de Portugal)為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1139年至1910年。這個王國在15世紀以後通常被稱為“葡萄牙帝國”,但這個名稱只是指其殖民帝國。這個王國經歷了五個王朝,分別是勃艮第王朝(Borgonha)、阿維什王朝(Avis)、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布拉干薩王朝(Bragança)及布拉干薩-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Bragança-Saxe-Coburgo-Gota)。.

新!!: 教宗和葡萄牙王國 · 查看更多 »

董哲西

董哲西(Cesidio Giacomantonio,),罗马天主教致命圣人、传教士。.

新!!: 教宗和董哲西 · 查看更多 »

董光清

董光清(1917年4月1日-2007年5月12日),原名润清,圣名伯尔纳定(拉丁文:Bernardinus;意大利文:Bernardino,译为伯尔纳迪诺),方济各会修士,中国天主教第一位自选自圣的主教。.

新!!: 教宗和董光清 · 查看更多 »

董文学

董文学(Jean-Gabriel Perboyre,),法国天主教遣使会传教士。 董文学於1835年来到中国,当时处于清朝的禁教时期,他秘密潜入中国内地河南、湖北一帶传教。1838年,他終被清政府发现,并遭到逮捕,押送至武昌,於1840年9月11日在武昌受绞刑殉道。 董文学之死震动法国,1844年法国特使拉萼尼与清政府签订的《黄埔条约》中,特别增加保护传教的条款,并促使道光皇帝于1846年正式解除禁教令。 1996年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册封为圣人,是中国大陆天主教首位被册封的圣人。.

新!!: 教宗和董文学 · 查看更多 »

葬礼

葬礼,也称葬仪、葬丧、喪禮、白事或後事,是一种社会仪式,正式标志一个人的死亡,也是一种处理尸体的礼仪。世界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礼形式。葬礼的历史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例如石器时代的墓葬中,死者的肢体经常按一定格式摆放过、尸体涂有象征鲜血和生命的红赭石,墓穴中有陪葬品等。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葬礼是让活人用非破坏性的方式向死者致意,把由于人的死亡而被扰乱的社会关系重新平衡起来,它可以维持社会的凝聚力并防止社会崩溃。.

新!!: 教宗和葬礼 · 查看更多 »

葛利高里歐·阿雷格里

葛利高里歐·阿雷格里(Gregorio Allegri,1582年-1652年2月7日),義大利音樂家。1607年在費爾莫教堂擔任作曲家兼歌唱家的工作。1629年到羅馬進入天主教教廷的唱詩班,直到逝世為止。 阿雷格里最知名的作品為合唱曲《求主垂憐》(Miserere mei deus),本作品問世之後被教廷視為瑰寶,一度禁止樂譜外傳,歷來許多的音樂家企圖複製樂譜皆失敗。直到1770年,當時年僅14歲的莫札特在西斯汀教堂聽完這首歌,將樂譜默背出來,經過比對竟只差幾個音符而已,教皇並因此授予莫札特。.

新!!: 教宗和葛利高里歐·阿雷格里 · 查看更多 »

钦定版圣经

钦定版圣经(Authorised Version,縮寫為 AV),又稱詹姆士王译本(King James Version,縮寫為 KJV)或詹姆士王聖經(King James Bible,縮寫為 KJB),由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命令下翻译的英文版本聖經,於1611年出版,自诞生至今一直都是英語世界極受推崇的圣经译本,也称為英王詹姆士译本或英皇欽定本等。英王钦定本圣经是英国国教会官方批准的第三部圣经,第一部是1535年出版的《大圣经》,第二部是1568年出版的“主教圣经”。但早期译本都有问题,所以当时的英国国王詹姆斯授权翻译一本新的英语圣经。詹姆斯给译者一些指示,要他们确保新的译本符合英国国教的治理方式,反映国教的主教制度。有47位学者参与了钦定本圣经的翻译,他们都是英国国教的成员。钦定版圣经除了39卷舊約聖經、27卷新約聖經外,亦包括14卷次經。 钦定版圣经不仅影响了随后的英文版圣经,对英语文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更多未受良好教育的普通人也能知晓神的旨意,该部圣经词汇量一共只有8000个常用的英文单词,因此十分容易理解。一些著名作者,如約翰·班揚、约翰·弥尔顿、赫爾曼·梅爾維爾、约翰·德莱顿及威廉·華茲華斯很明显从这个版本的圣经中得到启发。一些圣经如英语修订版圣经(English Revised Version)、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修订标准版圣经(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还有新钦定版圣经(New King James Version)等都是这个版本的修订版。尽管新国际版圣经等其他版本的圣经没有说它们是这个版本的修订版,但是可以看出这些版本所受的深厚影响。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这个版本的版权已经过期了,但是在英国,由于“永久王家版权”(perpetual Crown copyright)的缘故,还是有版权的。虽然钦定版圣经已经年代久远了,现在绝大部分仍然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 它也被认为是现代英语的基石,并从它诞生以来一直是被最广泛阅读的文献之一。.

新!!: 教宗和钦定版圣经 · 查看更多 »

蒂宾根

圖賓根(Tübingen),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城市,圖宾根行政区和圖宾根县的首府,同时也是一座大学城,全市共有22219名大学生(2007夏季学期),估算约有150000人在圖賓根居住。圖賓根是全德所有城市人口年龄层中最年轻的(巴登-巴登则是人口年龄层最老的),在1995年新闻杂志Focus的全德最佳生活质量城市排名中也位列第一。.

新!!: 教宗和蒂宾根 · 查看更多 »

蒂莫西·彌額爾·多蘭

蒂莫西·彌額爾·多蘭(Timothy Michael Dolan,),天主教会枢机,美国人,现任天主教纽约总教区总主教。 杜兰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于1976年6月19日晋铎,2001年8月15日晋牧。2002年至2009年间,他曾担任天主教密尔沃基总教区总主教。2009年2月23日起出任天主教纽约总教区总主教。2012年2月18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蒂莫西·彌額爾·多蘭 · 查看更多 »

蒙古天主教

蒙古天主教会是普世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服从教宗和罗马教廷的精神指导。在该国仅有大约300名天主教徒,在首都乌兰巴托有3座教堂为其服务。 13世纪,天主教在蒙古统治时期传入中国,后来被迫转入地下,直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1922年外蒙古建立了第一个教区,但不久蒙古建立了共产党政权,所有传教活动全部终止。 1991年蒙古民主化以后,天主教传教士回到蒙古,重建教堂。到2006年,已经有1个监牧区(天主教烏蘭巴托宗座監牧區),一名主教(主教座堂為烏蘭巴托聖伯多祿聖保祿主教座堂),3座教堂,1992年圣座和蒙古建立了外交关系。若望保禄二世曾计划访问蒙古国,本笃十六世有望成为第一位访问蒙古的教宗。.

新!!: 教宗和蒙古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蒙古征服俄罗斯

蒙古征服俄罗斯是蒙古帝国西征时期征服俄罗斯诸公国的战争。摧毁了梁赞、科洛姆纳、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基辅等无数城市。.

新!!: 教宗和蒙古征服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蒙塞拉托圣母堂

蒙塞拉托圣母堂(Santa Maria in Monserrato degli Spagnoli, Santa María de Montserrat de los Españoles, S.)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西班牙在罗马的国家教堂。现任司铎枢机是Carlos Amigo Vallejo.

新!!: 教宗和蒙塞拉托圣母堂 · 查看更多 »

蒙席

蒙席是意大利语「monsignor」一詞的音译,有以下意义:.

新!!: 教宗和蒙席 · 查看更多 »

蒙特內哥羅人

黑山人(--)東歐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亞得里亞海東岸和巴爾幹半島一帶,使用塞爾維亞語,屬斯拉夫語族,現為蒙特內哥羅國語。信奉東正教。蒙特內哥羅人傳統上會以血緣關係界定政治權力。二戰後,蒙特內哥羅人從原先的傳統農牧業嘗試轉型工業,近代則以觀光業為發展重點。 總人口約50萬人,超過一半住在蒙特內哥羅。許多蒙特內哥羅人在蒙特內哥羅外生活,主要是在塞爾維亞,依然保持蒙特內哥羅人民俗,家庭關係和宗族聯繫。.

新!!: 教宗和蒙特內哥羅人 · 查看更多 »

邢文之

邢文之主教(),曾是天主教上海教区辅理主教,被迫向罗马教廷辞职。 1963年4月17日,邢文之出生在山东省天主教周村教区的一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友家庭。1983年9月进入上海佘山修院。1989年从修院毕业。1990年晋铎,在修院服务工作。1996年加入上海教区。1997年起任松江本堂神父,兼修院神师。1998年至2003年当任上海教区副主教。2003年至2004年在美国留学。 2005年6月28日,由上海教区金鲁贤主教主礼,周村教区马学圣主教和宁波教区胡贤德主教襄礼,被祝圣为上海教区辅理主教。2009年下半年,上海教区助理主教金鲁贤再次任命邢文之辅理主教为佘山修院院长,以取代前任院长方祖耀神父。 邢文之辅理主教的祝圣得到了罗马天主教会圣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双重认可,因此也就得到了地上与地下教友的普遍认可。外界有评论认为他很有可能成为上海教区正权主教的接班人。但也有意见认为,由于邢文之辅理主教在被祝圣后,拒绝参与2006年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安排的不被教廷认可的天主教安徽教区主教刘新红的祝圣典礼,引起了政府当局的不满,因此这很有可能成为其接任的障碍所在。 圣座驻菲律宾大使馆的领事、驻港中国事务特别代办尤安泰蒙席曾对一位旅欧的上海神父表示,虽然邢文之主教的辞职,导致他已经与上海教区没有任何行政关系,但他仍具有主教的神权。.

新!!: 教宗和邢文之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新!!: 教宗和那不勒斯 · 查看更多 »

肩衣

肩衣(mozzetta)是一件盖住肩膀的短肘披肩,在胸前有纽扣。它是圣职服饰(choir dress)的一部分,由天主教会圣职人员(clergy)如教宗、枢机、主教、修道院长(abbot)、咏礼司铎(canon)以及宗教高层人员穿着。枢机和主教的肩衣后面过去带有小风帽,但后来被教宗保禄六世废止了;然而,特定的咏礼司铎和修道院长以及教宗的肩衣后面仍然带小风帽。.

新!!: 教宗和肩衣 · 查看更多 »

肯特的瓊安

肯特的瓊安(1328年9月29日出生,1385年8月7日逝世)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威爾斯王妃,她是黑太子爱德华的妻子和堂姑母。.

新!!: 教宗和肯特的瓊安 · 查看更多 »

肯特王國

肯特王國(Cantaware Rīce;Regnum Cantuariorum),约在公元5世纪中叶由入侵英格兰地区的日耳曼部落中的朱特人建立。关于该王国的建立,历史学家至今争论不休,按照传统说法,公元449年朱特人在其部落首领亨格斯和霍萨两兄弟的率领下,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登陆,他们是受当地布立吞人的邀请,前来帮助当地人抵抗北方皮克特人的侵略的。不久以后,亨格斯和他的儿子埃斯克马上调转枪头,和邀请他们前来的布立吞人首领沃丁根闹翻,朱特人很快就打败了当地人,并在大约相当于今天英国的肯特郡的区域建立起肯特王国。 肯特王国的埃特尔伯特在6世纪末在英格兰称霸,据说他的霸权范围一直延伸到杭伯河以南区域。在公元597年,埃特尔伯特在其首都坎特伯雷接待了罗马教皇格里高利派出的传教使节圣奥古斯丁,并在圣奥古斯丁的影响下,接受了洗礼,成为盎格魯-撒克遜诸王国中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国王。 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肯特王国国力衰退,周期性地为麥西亞王国和威塞克斯王国所征服和瓜分,最终在8世纪后半期沦为麥西亞王国奥法统治下的一个省份。奥发死后,肯特人在796年爆发了反抗麥西亞的起义,但被残酷镇压下去。公元825年时,肯特被威塞克斯王国的国王埃格伯特征服,被迫承认威塞克斯的君权,随后肯特成为威塞克斯王国的附属国。 尽管肯特在8世纪末开始的丹麦人侵略浪潮中,成为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不过肯特仍然是诺曼征服以前英格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区在该区的存在,使得大批财富以宗教的名义汇聚在该区,另一方面肯特和欧洲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宗教、政治、经济、文化。 K Kent.

新!!: 教宗和肯特王國 · 查看更多 »

肖恩·布雷迪

肖恩·巴普蒂斯特·布雷迪(Seán Baptist Brady,),天主教会枢机,爱尔兰人,天主教阿马总教区荣休总主教。 布雷迪出生于爱尔兰卡文郡,于1964年2月22日晋铎,1995年2月19日晋牧。1996年起担任天主教阿马总教区总主教、全爱尔兰主教长。2007年11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2014年9月8日退休。.

新!!: 教宗和肖恩·布雷迪 · 查看更多 »

肖恩·帕特里克·奥玛利

肖恩·帕特里克·奥玛利(Seán Patrick O'Malley,),天主教会枢机,美国人,现任天主教波士顿总教区总主教。 奥玛利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于1970年8月29日晋铎,1984年8月2日晋牧。2003年7月1日起出任天主教波士顿总教区总主教。2006年3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肖恩·帕特里克·奥玛利 · 查看更多 »

铎罗

铎罗(Charles-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1668年-1710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派往大清帝国的教宗特使,中国礼仪之争的重要当事人。1705年抵达北京,两次被康熙帝召见,1707年铎罗抵达南京,不顾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反对,发布南京教令,禁止中国天主教徒敬拜祖先,因而被康熙帝下令驱逐出中国内地,押送澳门关押,1710年死于澳门。 康熙为向罗马教宗澄清禁止中国天主教徒敬拜祖先的教令问题,特派遣耶稣会传教士艾若瑟出使欧洲,中国天主教徒樊守义陪同前往。 Category:死在清朝的法国人 Category:澳門中外交流史 Category:中国礼仪之争.

新!!: 教宗和铎罗 · 查看更多 »

蓋薩二世

蓋薩二世(II.;Gejza II;Gejza II;),阿爾帕德王朝匈牙利及克羅地亞國王(1141年—1162年在位)。貝拉二世與其妻子塞爾維亞公主伊洛娜所生的長子,拉斯洛二世及伊什特萬四世的兄長。.

新!!: 教宗和蓋薩二世 · 查看更多 »

蓋拉爾多·馬熱拉·阿涅洛

蓋拉爾多·馬熱拉·阿涅洛(葡萄牙語:Geraldo Majella Agnelo:),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薩爾瓦多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蓋拉爾多·馬熱拉·阿涅洛 · 查看更多 »

蔡勒公式

蔡勒公式(Zeller's congruence),是一種計算任何一日屬一星期中哪一日的演算法,由德國數學家推算出來。.

新!!: 教宗和蔡勒公式 · 查看更多 »

锡耶纳

锡耶纳(Siena)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一座城市,也是锡耶纳省的首府。其老城中心区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錫耶納是意大利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在2008年共有超过169,000人次造訪這座城市。锡耶纳以獨特的料理、艺术、博物馆、中世纪景观和赛马节闻名于世。.

新!!: 教宗和锡耶纳 · 查看更多 »

脫利騰彌撒

脫利騰彌撒(Missa Tridentina),又稱特倫托彌撒、天特弥撒,是羅馬天主教拉丁禮彌撒的祭祀儀式,近年已漸漸以傳統拉丁彌撒(Traditional Latin Mass)稱呼。「脫利騰」的英文字 「Tridentine」,是由拉丁文原文:「Tridentinus」,就是「與特倫托城市有關」之意思而來。 這儀式來源由1563年12月4日舉辦的脫利騰大公會議 (Council of Trent) 之後, 庇護五世指令在當時所有西方教會都要使用。許多重要的非羅馬禮儀今日還繼續被使用有安博禮、莫薩拉碧禮儀以及嘉都西禮;對於1570年之前的天主教會群眾禮儀,請看前脫利騰彌撒時期。.

新!!: 教宗和脫利騰彌撒 · 查看更多 »

鄭天祥

鄭天祥主教(Bishop Joseph Cheng Tien-siang, O.P.,),罗马天主教主教。 鄭天祥生于1922年6月28日,1952年8月28日晋铎,1961年3月21日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任命为高雄教区主教,并获晋升为總主教,同年5月21日在罗马祝圣。1990年8月19日逝世。 category:台灣天主教主教 Tian天祥.

新!!: 教宗和鄭天祥 · 查看更多 »

鄭再發

鄭再發主教(Bishop Joseph Cheng Tsai-fa,),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台灣天主教主教。 1957年12月21日晋铎,曾任台南教区達義修院院长兼碧岳神哲学院副院长,德光女子高级中学校长。1990年12月22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任命为台南教区主教,1991年2月2日由成世光主教祝圣。2004年2月6日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任命为台北总教区总主教,2007年11月10日卸任总主教職務。 Category:台灣天主教主教 Zai再發 Zh鄭 Category:總主教 Category:福建裔台灣人.

新!!: 教宗和鄭再發 · 查看更多 »

鄭鎮奭

鄭鎮奭(英語:Nicolas Cheong Jin-suk、韓語:정진석:),是天主教韓國籍司鐸級樞機。也是首爾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鄭鎮奭 · 查看更多 »

野史

野史又稱稗史,是指正史上無紀錄,或者正史上紀錄為「傳聞」的史事,多是民間的街谈巷说及遗闻佚事。惟野史不一定虛假,《汉书·艺文志》引如淳之言,“细米为稗,街谈巷说,甚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余嘉錫《小說家出於稗官說》認爲“稗官者天子之士也”。周楞伽《稗官考》反對稗官是“天子之士”說。 相對於中國歷朝正史數千年皆儒家士大夫集團把持編修,勝者為王,須符合儒學意識形態單一標準取捨,多有曲筆或偏袒隱瞞,造成紂王“天下之惡皆歸焉 ”,因此正史也不一定就是真相,如苻堅涉嫌改史,唐太宗因玄武門之變而亦涉嫌改史。野史在研究中國歷史挖掘真相上,頗具參考價值及貢獻,不宜輕忽。.

新!!: 教宗和野史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新!!: 教宗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由時報相關爭議列表

表列為臺灣《自由時報》創刊以來引起之爭議。.

新!!: 教宗和自由時報相關爭議列表 · 查看更多 »

自治監督區

自治監督區(拉丁語:Praelatura Territorialis)是天主教地區教會的一種形式。 作為自治監督區該地區的教會直屬於教宗而非教區主教。如同教區由主教管理般,自治監督區是由教宗任命的神職人員擔任監督負責管理一個地區的教會。.

新!!: 教宗和自治監督區 · 查看更多 »

致全城與全球

《致全城與全球》(Urbi et Orbi)是教宗在特定時節對全羅馬城和全世界的文告。現在,聖誕節和復活節的《致全城與全球》會透過歐洲廣播聯盟廣播。.

新!!: 教宗和致全城與全球 · 查看更多 »

里加多·布拉斯奎茲·佩雷茲

里加多·布拉斯奎茲·佩雷茲(西班牙語:Ricardo Blázquez:),是西班牙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巴利亞多利德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里加多·布拉斯奎茲·佩雷茲 · 查看更多 »

里卡多·埃扎蒂·安德雷略

里卡多·埃扎蒂·安德雷略(Ricardo Ezzati Andrello:),是天主教意大利籍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智利的聖地牙哥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里卡多·埃扎蒂·安德雷略 · 查看更多 »

里卡多·維達爾

里卡多·提托·傑明·維達爾(菲律賓語:Ricardo Tito Jamin Vidal:),是菲律賓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曾出任宿務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里卡多·維達爾 · 查看更多 »

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

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勳爵(,; 或),),后为里士满和德比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ichmond and Derby),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母亲,亨利八世的祖母。 她是玫瑰战争中的关键人物,是都铎王朝中一位有影响力的女家长,并因于1505年创立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和开始创立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并最终在她身后于1511年由其遗嘱执行人完成而为人铭记。玛格丽特女领主大厅,牛津大学第一所招收女子的学院,以她命名,且在学院教堂有她的雕像。.

新!!: 教宗和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 · 查看更多 »

里爾第一大學

里尔一大(Université Lille 1: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又称里尔科技大学),是位於法國北部諾爾省阿斯克新城的一所大学。其有约20,000名全日制学生和14,000名继续教育学生(2004年),超过1,200名教职员工以及约140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学者任职于里尔一大不同学院的43个实验室。同时,里尔一大也是欧洲加莱大区博士学院的成员。里尔一大的数学专业是其特长,其数学院曾被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评为世界200强。 里尔一大始建于1562年位于法国北部北部-加来海峡大区,是法国著名的综合性公立大学之一,该学校致力于研究科学、技术、法律、经管、药学等领域,为法国高科技发展贡献良多。学校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全世界 250 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学生交换名额达 800 多人。自2002年开始,里尔一大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中国一流高校签订交流协议,每年都会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本科生赴法国攻读双学位。.

新!!: 教宗和里爾第一大學 · 查看更多 »

里脇淺次郎

里胁浅次郎(,),是日本籍天主教會樞機,若瑟,曾任長崎總主教。.

新!!: 教宗和里脇淺次郎 · 查看更多 »

里斯本宗主教列表

里斯本宗主教(英語:Patriarch of Lisbon)或稱為拉丁禮里斯本宗主教,是天主教拉丁禮教會的宗主教。里斯本宗主教與東儀天主教會的宗主教不同,他們是直接被教宗任命,而不會先由總主教和主教選舉產生,再由教宗任命。現在的里斯本宗主教是領銜性質,並沒有宗主教之實權。 里斯本宗主教由1716年起升格為宗主教,其之前是里斯本總主教。宗主教教座設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里斯本主教座堂。宗主教管理的教區是里斯本宗主教區。 以下除了列出里斯本宗主教外,還列出之前的主教。.

新!!: 教宗和里斯本宗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金壽煥

金壽煥牧徽 金壽煥樞機(김수환;),聖名斯德望;韓國羅馬天主教首位樞機,也是當時羅馬天主教會內最年輕的樞機;人稱為韓國人權及民主的守護者。.

新!!: 教宗和金壽煥 · 查看更多 »

金大中

金大中(,),号后广(후광),別名忍冬草(인동초),本贯金海金氏,韩国政治家,大韩民国第15任总统,在朴正熙、全斗焕独裁政权期间多次因民主斗争入狱,被称为“亚洲的曼德拉”,200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年轻时的金大中原本是个成功的南韩企业家,但他从小就对政治感兴趣。在朝鲜战争停火后不久,他便弃商从政。长期以来,他作为在野党领袖致力于发展韩国民主事业。为此,他曾五次死里逃生,经历了六年狱中生活和十年的软禁、流亡生涯,屡次遭到韩国当局囚禁、流放、车祸谋杀、判处死刑等迫害。在其四十多年的政治竞选和民主斗争中,金大中屡败屡战,最终于1997年当选为韩国第十五任总统,被韩国舆论称为“巨木”。1998年2月25日,金大中正式宣誓就任韩国总统,入主青瓦台,成功实现了韩国现代史上朝野政党首次政权和平交替。 金大中执政期间致力复苏遭受亚洲金融风暴打击的韩国经济,改革韩国的经济体制,使韩国成功完成企业民营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在对北问题上,他采取“阳光政策”,曾在2000年成功进行首次南北双边会谈,并在同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另外,他通过协调发展与美国、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有效维护了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地位与威望。 金大中1956年由天主教漢城總教區卢基南总主教付洗成为一位天主教徒,圣名为托馬斯·摩爾(Thomas More),代父是当时韩国副总统张勉 。金大中的座右铭是“敬天爱人”,也是他一生奉行的理念。.

新!!: 教宗和金大中 · 查看更多 »

金玺诏书

金璽詔書(拉丁语:Bulla aurea),或著稱作「金色詔書」、「金皮詔書」或「黃金詔書」,是指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由東羅馬帝國皇帝或是歐洲君主所頒發的詔書,以繫上金質裝飾來代表印信,或王璽以金印而非傳統的蠟印,稱做金璽詔書。這個專有名詞本來專指被鑄造的金質印信本身,後來用來泛稱整張詔書。這樣的詔書就是在西歐所稱的金璽詔書,在東羅馬帝國亦稱為黃金詔書標識、黃金詔書等。日文翻譯為「金印敕書」,或是「黃金文書」,均不遠於原意,這裡一並提出以供參考。.

新!!: 教宗和金玺诏书 · 查看更多 »

金馬刺教宗騎士團勳章

金馬刺教宗騎士團勳章(The Order of the Golden Spur/Order of the Golden Militia,1/Milizia Aurata,name,name)是為了表揚對天主教會有傑出貢獻和服務的人士而設立的教宗騎士團勳章。19世紀開始,騎士團開始沒落。現在騎士團只剩下一個團員。.

新!!: 教宗和金馬刺教宗騎士團勳章 · 查看更多 »

金鲁贤

金鲁贤主教(Aloysius Jin Luxian;吳語:Cin Lu-yie;),本名金鲁意,圣名类思。被教廷認可為天主教上海教区助理主教,中国天主教愛國會認證為正權主教。.

新!!: 教宗和金鲁贤 · 查看更多 »

金色

金色是一種近似金的顏色。它並不是一種單色,而是漸變的黃色。.

新!!: 教宗和金色 · 查看更多 »

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国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王室家族是一个源於法国安茹的貴族,从12世纪起统治英格兰,首任英格兰国王是亨利二世。除家族原有世袭领地安茹伯国(1060年–1203年),该朝曾統治過诺曼底公国(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兰王国(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国(1153年–1453年),一度拥有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边境的广大统治版图,后世称此时期的英格兰王国为“安茹帝国”。金雀花王朝的正式君王有八位,统治着1154年–1399年的英格兰。1399年理查二世逝世后的英格兰由该朝的两分支系——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先后统治,而这两家族因为王位争夺而爆发了15世纪后半叶的玫瑰战争。 金雀花王朝期间,英国文化艺术逐渐成形,最能表现中世纪文学精神的诗人杰弗里·乔叟便处于这个时代。哥特式建筑在这时期盛行,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约克大教堂正是根据该建筑形式重修的。政治、社会形态也在发展,如宪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宪章》便是约翰王签署的,英格兰议会、模范议会源于该朝。而较专门的教育机构也建立起来了,包括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而金雀花王朝时期政治气候多变,此间的“百年战争”便是一次代表性历史事件。.

新!!: 教宗和金雀花王朝 · 查看更多 »

釋聖嚴

法師(Sheng-Yan,),俗名張保康,出生於江蘇南通,臺灣佛教出家人,佛學弘法師兼教育家,為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 聖嚴法師於少年出家為沙彌,法名常進。1949年,因戰亂還俗,加入中華民國陸軍,隨軍抵達台灣,以張採薇為名。在退伍後,於1960年皈依於東初法師門下,剃度出家,法名聖嚴,法號慧空,承繼臨濟宗與曹洞宗法脈。此外,又接受靈源法師禪悟印可,承繼臨濟宗法脈,法名知剛,法號惟柔。 後來,他前往日本留學並自立正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是中華民國第一位赴日攻讀博士並順利完成所有學分的出家比丘。 1998年5月1日至3日和藏傳佛教精神領袖與紐約進行三日的文殊菩薩法會,堪稱是吐蕃僧諍記後的第二次漢藏討論。 在東初老人圓寂後,他承繼為農禪寺住持,並創立法鼓山。.

新!!: 教宗和釋聖嚴 · 查看更多 »

釋星雲

釋星雲法師(),童年出家。俗名李國琛,法名今覺,法號悟徹,自號星雲,筆名趙無任。生於中華民國江蘇省江都縣(今扬州市),漢傳佛教比丘及學者,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同時也是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的創辦人,被尊稱星雲大師。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 1949年初遷居臺灣。曾主編《人生》月刊、《今日佛教》、《覺世》旬刊等佛教刊物。提倡「人間佛教」,為中國佛教臨濟宗法脈傳承。1967年創辦佛光山,致力推廣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的寺院道場達300所以上、佛教學院設立16所,並創辦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 、均一實驗高級中學、美國西來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推廣社會教育,及創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1985年卸下佛光山宗長一職,之後1992年創辦國際佛光會,國際佛光會於2003年起被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列為正式成員。 除宗教領袖身份外,星雲法師也是中國國民黨黨員,曾任黨務顧問、中央常務委員、中央評議委員。.

新!!: 教宗和釋星雲 · 查看更多 »

腓力三世 (法兰西)

腓力三世(勇敢者)(Philippe III le Hardi,)卡佩王朝第10位国王(1270年—1285年在位)。.

新!!: 教宗和腓力三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西班牙)

(謹慎的)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又譯腓力、菲利普、菲利波;)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费利佩一世(1581年起在位)。他的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费利佩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国力达到颠峰,历史学家常以这段时间为哈布斯堡王朝之称霸欧洲。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

新!!: 教宗和腓力二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法兰西)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法语:Philippe II Auguste,)卡佩王朝國王(1180年—1223年在位),法國名君之一。 因為饒富謀略與政治手腕而有「尊嚴王」的美稱。.

新!!: 教宗和腓力二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腓力四世 (法兰西)

腓力四世(美男子)(Philippe IV le Bel,)卡佩王朝第11位國王(1285年—1314年在位),纳瓦拉国王(1284年起,称腓力一世)。他是卡佩王朝后期一系列强大有力的君主之一,他對外四處用兵,甚至脅持天主教教會,他曾經發兵殺了教宗伯尼法西斯八世。1305年,腓力逼迫教皇克勉五世把教廷迁到法国的亞維儂,是為亞維農教廷時期。.

新!!: 教宗和腓力四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三世(1415年9月21日生於因斯布鲁克—1493年8月19日卒於林茨)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440年—1493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2年加冕)。他是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是德意志的施蒂里亚公爵(1424年起)和奥地利大公(以腓特烈五世的名义,1453年起)。 腓特烈三世在1452年在罗马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于德国的一切都取决于那些各自为政的诸侯,腓特烈三世实际上不能在德意志内政方面做出任何决定。所以他把精力集中在扩大哈布斯堡王朝自身的领地上。到1464年,除蒂罗尔以外的全部奥地利领地已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480年代,腓特烈三世在与匈牙利国王匈雅提·马加什的战争中,几乎失去了全部的奥地利领地(包括维也纳)。 腓特烈三世晚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研究星象学和炼金术。 |- |- F F F F F.

新!!: 教宗和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士瓦本)

腓特烈一世·冯·斯陶芬 Friedrich I von Staufen(1050年~1105年7月21日)德意志诸侯,1079年起为士瓦本公爵。他是德国历史上显赫的霍亨斯陶芬王朝在士瓦本的第一个统治者。 腓特烈·冯·斯陶芬能成为士瓦本公爵实属偶然。在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和诸侯的斗争中,出身于韦尔夫家族的士瓦本公爵鲁道夫·冯·莱茵费尔登因为坚决反对皇帝并被拥立为敌对国王而遭亨利四世斩断手臂之刑,领地也被剥夺。亨利四世转而将士瓦本公国封给腓特烈。 1089年,腓特烈一世与亨利四世的女儿德意志的阿格尼丝结婚,进一步稳固了斯陶芬家族与薩利安家族的关系。腓特烈夫妇的孩子包括公爵爵位的继承人腓特烈二世(红胡子腓特烈之父)和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康拉德三世。 F F F F Category:士瓦本公爵.

新!!: 教宗和腓特烈一世 (士瓦本)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奧地利)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von Österreich;),有“寬容的腓特烈”稱號,奧地利巴本堡王朝藩侯(1195年—1198年在位)。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與妻子匈牙利國王蓋薩二世的女兒伊蓮娜的長子。.

新!!: 教宗和腓特烈一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巴登)

腓特烈一世(),策林格王朝巴登藩侯(1250年-1268年在位)及奧地利公爵(1250年-1251年在位),他亦是名義上的維羅納藩侯。士瓦本的策林格王朝後代、巴登藩侯赫爾曼六世與妻子格魯迪的唯一兒子。.

新!!: 教宗和腓特烈一世 (巴登) · 查看更多 »

良十一世

教宗利奧十一世(Leo PP.,,原名亚历山德罗·奥塔维亚诺·德·美第奇(Alessandro Ottaviano de' Medici),於1605年4月1日—1605年4月27日岀任教宗)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九短的教宗,在位僅僅二十七日。从母亲一方来看,他与在佛羅倫斯勢力極大的美第奇家族有亲属关系;他的母親,弗朗切斯卡·萨尔维亚蒂,是贾科莫·萨尔维亚蒂和美第奇家族的教宗-zh-cn:利奥十世; zh-tw:利奧十世; zh-hk:良十世;-的姊妹卢克丽热·德·美第奇的女兒;而他的父亲可能也是美第奇家族的一名远亲。他比較遲才成為教士,之前是義大利中部塔斯卡尼的大公。他擔任教宗庇護五世的大使的職務足足十五年,1573年,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派遣他成為塔斯卡尼主教,1574年成為佛羅倫斯大主教,1583年晉升為樞機主教。 1596年,教皇克勉八世派遣他為大使前往法國,那時瑪麗·德·美第奇正當是法國的王后。他而且是菲利浦·內里的朋友和弟子。1605年3月14日,在教宗克勉八世逝世十一日之後,六十二位樞機主教進入了秘密會議。在眾多著名的候選人之中,最為了不起的是史學家Baronius和著名的Jesuit controversialist主教Bellarmine。不過利奧十一世所領導的義大利籍的主教與法國主教結盟,使他達到當選教宗的票數。教宗利奧十一世;的當選使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非常失望。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足足花費了300,000法郎來遊說樞機主教團選擇利奧十一世;。 1605年4月1日,他当选羅馬教宗並命名為利奧十一世,然而他已經是七十多歲,垂垂老矣,在他的当选之後就在該月內病逝了。.

新!!: 教宗和良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色尔爵三世

教宗思齊三世(Sergius PP.,),於904年1月29日至911年4月14日岀任教宗。 他谋杀了前任教宗利奧五世及其对手对立教宗思笃(Christopher)之后才得以即位。他的私生子之后也成为教宗,即若望十一世。 这段时期教廷威信扫地,乌烟瘴气,因此又被称为娼妇政治(pornocracy)。.

新!!: 教宗和色尔爵三世 · 查看更多 »

艾士杰

艾士杰(Gregorio Maria Grassi,),圣名额我略,天主教山西北境教区主教,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在山西太原被杀,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封为圣人。 1833年12月13日,艾士杰出生于意大利北部Castellazzo-Bormida热心的天主教家庭。父名若翰,母名保辣玛利亚,是前山西教区主教江类思(Aloysius Moccagata)的胞姐。1849年12月14日离俗出家,入方济各会(OFM);改名额我略。入会后经过8年的学习,1856年8月17日晋升神父。1860年到达中国,先在山东传教五年,后转入山西省,1876年1月28日,升为山西教区的副主教,代替年老多病的主教江类思负责全省的教务,11月19日祝圣。1890年6月17日,山西分为南北2个教区,1891年9月6日,江类思病故,于是艾士杰正式担任山西北境教区主教,驻扎省会太原东三道巷的主教座堂。(1900年被焚毁,后易地重建) 艾士杰管理山西教务24年,扩建了大小修道院,建造了大小教堂60余座;其中规模较大、今日尚存的有潦沟,清源,大同,祁县,九汲村,后山圣母堂,棋子山等处。且又善于理财,在城乡各处广置田地房屋,使教区财政不虞匮乏。另外,艾士杰的服装,则完全中国化。 艾士杰开始负责山西教务的1876年,正赶上华北五省亘古罕见的大饥荒,于是他和英国浸礼会的李提摩太等人大力赈济灾民。 1900年7月9日,义和团运动中,在主教座堂的艾士杰、副主教富格辣,雷体仁、德奥理2位神父,安助理修士,五名修道生,七名外籍修女,九名服役教徒,共26人,均在山西巡抚衙门前被杀死,主教座堂及教会所有房屋,全毁于火,是为太原教案。艾士杰主教卒年66岁。 1946年11月24日,被教宗庇护十二世宣为真福。2000年10月1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将他与百余位同时期在华死难者冊封为圣人。.

新!!: 教宗和艾士杰 · 查看更多 »

艾蒂特·史坦茵

艾蒂特·史坦茵(Edith Stein,)德籍猶太裔現象學哲學家、赤足加爾默羅隱修會修女。1942年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被送進毒氣室致命。1998年10月11日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聖人,瞻禮(紀念日)為8月9日。.

新!!: 教宗和艾蒂特·史坦茵 · 查看更多 »

艾若瑟

艾若瑟(Antonio Francesco Giuseppe Provana),又名艾逊爵,法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康熙皇帝特使。 艾若瑟在1662年10月23日生于尼斯 (時屬義大利)。1695年到中国澳门传教,1699年至1701年到河南开封、山西太原,接管教务,曾到平遥、吉县、襄陵、汾州等地传教。1702年至1707年居北京。1707年,康熙帝为澄清中国礼仪之争,派遣艾若瑟出使罗马教廷,樊守义随行。艾若瑟等使臣,从澳门启航,经婆罗洲、马六甲、苏门答腊,航行三四月抵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获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召见。在里斯本停留四个月后,于1709年正月再启程,经直布罗陀海峡,西班牙安达鲁西亚,前往意大利。二月下旬,抵达罗马,晋见教宗克勉十一世。艾若瑟和樊守义将康熙皇帝关于多罗来华及中国礼节问题和西洋教务问题的旨意,详细向教宗呈述。教宗不愿艾若瑟返回中国,因此艾若瑟在罗马居留两年八个月,后因病向教宗申请会回故乡养病,得教宗准许,但在启程回乡之际,教皇得到密报,说艾若瑟图谋潜逃回中国,教宗于是下通缉令,缉捕艾若瑟,艾若瑟质问,“我原得教宗特准,回乡养病,何以是潜逃回中国?”教宗令艾若瑟在意大利静养,等候中国皇帝文书。1718年,罗马教宗收到康熙皇帝朱笔文书,于是召见艾若瑟、樊守义,口谕:“你们可以回国,见中国皇帝时只说因病长期居留意大利未归,我将另遣使臣前往中国解释,希望中国皇帝继续保护教士”。归途中艾若瑟体弱多病,经不起风浪,在好望角前往印度舟中病故,遗体由樊守义运回广州。.

新!!: 教宗和艾若瑟 · 查看更多 »

苏勒战役

苏勒战役(Schlacht von Schaulen;Saules kauja;Saulės mūšis或Šiaulių mūšis)是1236年9月22日在宝剑骑士团和异教徒萨莫吉希亚人之间展开的一场战役。 战役中,48至60位骑士战死,其中包括利沃尼亚骑士团团长沃尔克温。这是骑士团在波罗的海沿岸遭受的最早一次大规模失利。最早在波罗的海沿岸成立的军事修士会,宝剑骑士团被彻底击败,其余部在1237年同意并入条顿骑士团。早先遭宝剑骑士团征服的库洛尼亚人、瑟米加利亚人、色洛尼亚人、奥埃塞利亚人受这场战役鼓舞,发起反抗。骑士团三十余年对道加瓦河左岸的征服所带来的成果化为乌有。为纪念这场战役,2000年立陶宛议会和拉脱维亚议会宣布9月22日为波罗的联合日。.

新!!: 教宗和苏勒战役 · 查看更多 »

苏格兰历史

苏格兰历史大约开始于一万多年前。考古学研究在现在的苏格兰地域内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证据与信息,但是并没有成文的历史资料。对于苏格兰的正式记载则要等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侵占。公元9至11世纪前后,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苏格兰王国逐渐成形。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因为领土、宗教、政治等不同原因,苏格兰与南面的英格兰、西面的爱尔兰、欧洲大陆的法国、挪威等王国和势力之间有过错综复杂的联盟、婚姻和战争关系。公元十七和十八世纪,苏格兰王国最终与英格兰王国合并,形成了现在联合王国的主干。 历史上的苏格兰,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强烈的民族意识,涌现出一大批各界的杰出人物,对欧洲甚至世界近代史发展有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新!!: 教宗和苏格兰历史 · 查看更多 »

若翰·雷

若翰·雷(Giovanni Battista Re:)是意大利籍天主教主教級樞機,領銜薩比娜-波焦米爾泰托羅馬城郊教區主教。也是聖座榮休部長,樞機團副團長。.

新!!: 教宗和若翰·雷 · 查看更多 »

若瑟·德其素

若瑟·德其素(Jozef De Kesel,),是比利時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梅赫倫-布魯塞爾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瑟·德其素 · 查看更多 »

若瑟·德赫蘇斯·皮米恩托·羅德里格斯

若瑟·德赫蘇斯·皮米恩托·羅德里格斯(José de Jesús Pimiento Rodríguez:),是哥倫比亞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在世最年長樞機及馬尼薩萊斯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瑟·德赫蘇斯·皮米恩托·羅德里格斯 · 查看更多 »

若瑟·保理加布

若瑟四世·保理加布(葡萄牙語:José IV Policarpo:),是葡萄牙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里斯本宗主教區第十五任正㩲宗主教。.

新!!: 教宗和若瑟·保理加布 · 查看更多 »

若瑟·類思·拉昆薩·馬埃斯特羅胡安

若瑟·類思·拉昆薩·馬埃斯特羅胡安(西班牙語:José Luis Lacunza Maestrojuán:),是西班牙及巴拿馬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 會士及現任戴維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若瑟·類思·拉昆薩·馬埃斯特羅胡安 · 查看更多 »

若瑟·薩拉依瓦·瑪爾定

若瑟·薩拉依瓦·瑪爾定(葡萄牙語:José Saraiva Martins:),是葡萄牙籍天主教主教級樞機,領銜帕萊斯特里納羅馬城郊教區主教。聖母聖心愛子會會士,也是聖座冊封聖人部榮休部長。.

新!!: 教宗和若瑟·薩拉依瓦·瑪爾定 · 查看更多 »

若瑟·考茨

若瑟·考茨()是天主教巴基斯坦籍樞機。也是現任卡拉奇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瑟·考茨 · 查看更多 »

若瑟·斯禮皮

若瑟·斯禮皮 (Йосиф Сліпий;),是烏克蘭籍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大總主教及樞機。也是首任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加利奇大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瑟·斯禮皮 · 查看更多 »

若瑟·敏真諦

若瑟·敏真諦(匈牙利語:József Mindszenty,),是匈牙利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曾任艾斯特根總主教。在50年間,他在匈牙利毫不妥協的反對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支持宗教自由。.

新!!: 教宗和若瑟·敏真諦 · 查看更多 »

若澤·弗雷萊·法爾考

若澤·弗雷萊·法爾考(José Freire Falcão,),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巴西利亞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澤·弗雷萊·法爾考 · 查看更多 »

若望-皮埃尔·里卡尔

若望-皮埃爾·里卡爾(Jean-Pierre Ricard:),是法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波爾多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望-皮埃尔·里卡尔 · 查看更多 »

若望-類斯·托朗

若望-類斯·托朗樞機(Cardinal Jean-Louis Tauran,),是法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羅馬聖教會總司庫和宗座宗教協談理事會主席。.

新!!: 教宗和若望-類斯·托朗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七世

教宗若望十七世(Ioannes PP.,966年8月12日-1003年11月6日),本名Sicco,於1003年6月13日—1003年11月6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若望十七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世

教宗若望十世(Ioannes PP.,),於914年3月—928年5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若望十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三世

教宗若望十三世(Ioannes PP.,?—972年9月6日),於965年10月1日—972年9月6日岀任教宗。 965年利奧八世去世後,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指定若望十三世當教宗,不過終於受到了羅馬人的反對。奧托一世於是進軍義大利,以武力扶若望十三世上台。.

新!!: 教宗和若望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一世

教宗若望十一世(Ioannes PP.;),本名Johannes,於931年至935年12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若望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九世

教宗若望十九世(Ioannes PP.,),本名Romanus,祖籍拉齐奥,於1024年5月14日至1032年11月9日间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若望十九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二世

教宗若望十二世(Ioannes PP.,),本名Octavian,於955年12月16日至964年5月14日岀任教宗。他十八歲便即位,至今为止仍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宗。 为了抵御当时的意大利国王对教宗国的染指,若望十二世向当时的东法兰克国王求助。为了得到援助,他向当时的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许愿,只要能帮助他抵抗意大利国王,他可以将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授予给奥托。 962年2月2日,若望十二世加冕奥托一世为罗马帝国皇帝。 可使双方的蜜月期并不长。不久若望十二世觉得奥托给他的威胁更大。于是若望十二世乘着奥托离开教廷攻打意大利的时候派出使者拜访拜占庭帝国以期建立关系对抗奥托。但是这一行为被奥托一世发现。 若望十二世作为教宗并没有遵守守贞这一戒律。相反,他的性生活非常丰富。不但和寡妇有染,甚至和自己父亲的情妇以及自己的侄女都有关系。.

新!!: 教宗和若望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五世

教宗若望十五世(Ioannes PP.,),於985年8月至996年4月岀任教宗。如同在他之前佔有教宗地位的偽教宗博義七世,他也是獲得克瑞森家族的支持而擔任教宗的,不過他也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室交好,並在996年奧托三世前往羅馬時為其加冕。993年時他將一位奧斯堡主教烏里(Ulrich of Augsburg)封為聖人,開始了由教宗主持列聖過程的先河。.

新!!: 教宗和若望十五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八世

教宗若望十八世(Ioannes PP.,),本名Fasanius,於1004年1月至1009年7月1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若望十八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四世

教宗若望十四世(Ioannes PP.,),於983年12月—984年8月20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若望十四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博德·福莱

若望·博德·福萊(John Patrick Foley,),是美國藉天主教執事級樞機。原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總團長。.

新!!: 教宗和若望·博德·福莱 · 查看更多 »

若望·奧奈耶坎

若望·奧奈耶坎(John Onaiyekan:)是尼日利亞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阿布賈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望·奧奈耶坎 · 查看更多 »

若望·安傑洛·貝丘

若望·安傑洛·貝丘(Giovanni Angelo Becciu;),是意大利籍天主教樞機。也是現任代理國務卿(一般事務處)暨馬爾他騎士團特別代表。.

新!!: 教宗和若望·安傑洛·貝丘 · 查看更多 »

若望·亨利·紐曼

真福若望·亨利·紐曼(Blessed John Henry Newman,)原為聖公會的牧師,在1845年皈依羅馬天主教,後來於1879年被教宗良十三世擢升為樞機,不過他並未被祝聖為主教,而是以執事品的身分獲得樞機頭銜。他學問淵博,且勇敢討論許多有關宗教信仰等問題,深入探討信仰本質及教義的發展。他可以深刻討論理性、情感、想像力與信仰的關係,雖然他知道人的智力是有極限但他仍勇敢地為理智辯護。年青時已是英國教會牛津運動的重要人物,帶領被新教同化了的英國教會重拾大公教會的源頭與核心價值,重整短暫失落了的禮儀、體制、神學和聖樂。他對於羅馬天主教的影響相當大,尤其在第二次梵蒂岡會議紐曼的思想深具影響力,所以又有人稱梵蒂岡第二次會議為紐曼大會。 紐曼在2010年9月19日獲教宗本篤十六世主持宣福禮,冊封為真福品。慈光歌為其著名讚美詩歌。.

新!!: 教宗和若望·亨利·紐曼 · 查看更多 »

若望·伯多祿·庫特瓦

若望·伯多祿·庫特瓦(法語:Jean-Pierre Kutwa:),是科特迪瓦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阿比讓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望·伯多祿·庫特瓦 · 查看更多 »

若望·保祿二世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是第264任天主教教宗,本名卡罗尔·若瑟·沃伊蒂瓦(Karol Józef Wojtyła,国际音标:,),出生於波蘭,于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宗,是第一位波蘭裔及斯拉夫裔教宗,也是自1522年亞德六世離世後456年來第一位非意大利人出身的教宗,在位時間則是史上第二長,僅次於庇护九世。 從事聖職前曾擔任過運動員、戲劇演員、礦工、化學工廠員工。擔任教宗後總共進行過102次國際訪問,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逝世被尊稱為大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 the Great),是史上第四位及1138年來首位被冠上「大教宗」(The Great Pope)頭銜的教宗,其他三位分別是教宗良一世、教宗額我略一世和教宗尼各老一世。教宗方濟各於2014年4月27日,將其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同時冊封為聖人。其紀念日定於10月22日。.

新!!: 教宗和若望·保祿二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保禄一世

可敬的教宗若望·保禄一世(Venerabilis Ioannes Paulus PP.,1912年10月17日―1978年9月28日),本名阿尔比诺·卢恰尼(Albino Luciani),前天主教教宗及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他于1978年8月26日上任,但是仅仅33天之后就去世了。他是历任教宗中执政时间最短的人之一,在1978年一年之内梵蒂冈城出现了三任教宗的权力更迭。若望·保禄一世是第一位出生于20世纪的教宗。 在意大利,若望·保禄一世被教徒亲切的称作“微笑教宗”(Il Papa del 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 smile).

新!!: 教宗和若望·保禄一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西普里亞尼

若望·路易斯·西普里亞尼·索恩(Juan Luis Cipriani Thorne:),是天主教秘魯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利馬總教區總主教和主業會會士。.

新!!: 教宗和若望·西普里亞尼 · 查看更多 »

若望·費舍爾

若望·费舍尔(圣若望费舍尔,Saint John Fisher,)是一位英格兰王国的罗马天主教主教、樞機和殉道圣人。他与圣托马斯·莫尔共用罗马天主教会的6月22日和英格兰教会的7月6日为他们的圣日。费舍尔由于在英格兰宗教改革中拒绝接受亨利八世成为英格兰教会的首领,并且支持罗马教宗才是大公教会的权威首领而被亨利八世处决。.

新!!: 教宗和若望·費舍爾 · 查看更多 »

若望·阿徹利·迪尤

若望·阿徹利·迪尤(John Dew:),是天主教新西蘭籍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惠靈頓總教區總主教,並兼任新西蘭軍中教長區教長。.

新!!: 教宗和若望·阿徹利·迪尤 · 查看更多 »

若望·里巴特

若望·里巴特(John Ribat,),是巴布亞新畿內亞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及會士。也是首位巴布亞新畿內亞樞機和現任莫爾茲比港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望·里巴特 · 查看更多 »

若望·若瑟·奧梅拉

胡安·若澤·奧梅拉(Juan José Omella,),是西班牙籍天主教準樞機。也是巴塞隆拿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望·若瑟·奧梅拉 · 查看更多 »

若望·恩居埃

若望·恩居埃(英語:John Njue:),是肯雅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內羅畢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望·恩居埃 · 查看更多 »

若望·澤波

若望·澤波(Jean Zerbo:),是馬里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巴馬科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若望·澤波 · 查看更多 »

若望二十世

天主教教宗若望二十世,又譯約翰二十世,是從來沒有教宗選取過的名號,儘管有教宗若望十九世和教宗若望二十一世,但卻沒有以若望二十世為名號的教宗出現過。 一些11世紀史學家相信,對立教宗波尼法爵七世,正是教宗若望十五世。因而,教宗若望十五世至教宗若望十九世等教宗名號應該推後,為若望十六世至教宗若望二十世。 所以那時用若望為號的新教宗自稱若望二十一世,不過教宗若望二十一世至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之前已經有二十多個以若望為號的教宗,重新整理實在太混亂,所以教宗若望二十世名號一直空置着。 傳說有一名女教宗瓊安正是若望二十世,她被人發現自己是女人後(一說被亂石打死),被逐出教宗名單之外,所以教宗名單沒有若望二十世。 由美國諷刺小說家詹姆士·班殊·卡貝爾 James Branch Cabell所作的幽默幻想小說《朱根》 Jurgen中得知這個遺漏,主人翁在天堂中自稱教宗若望二十世,所以不用審判就直接升天堂了。.

新!!: 教宗和若望二十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二十三世

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Sanctus Ioannes PP.,),原名安杰洛·朱塞佩·龙嘉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于1958年10月8日至1963年6月3日岀任羅馬教宗,是歷代教宗中頗受敬重的一位。曾召開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提倡“清廉教會”,1963年4月发布著名教宗通谕《和平于世》。.

新!!: 教宗和若望二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二十一世

教宗若望二十一世(Ioannes PP.,),本名Pedro Julião,於1276年9月13日—1277年5月20日岀任教宗)。他是历届教宗中唯一的葡萄牙人。.

新!!: 教宗和若望二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二十二世

教宗若望二十二世(Ioannes PP.,約1249年—1334年12月4日),本名Jacques d'Euse,於1316年—1334年12月4日岀任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在法國亞維農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互相衝特及對立,其後並把路易四世革出教門。.

新!!: 教宗和若望二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八世

教宗若望八世(Ioannes PP.,),本名不可考,於872年12月14日—882年12月16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若望八世 · 查看更多 »

若昂·布拉兹·德阿维斯

若昂·布拉兹·德阿维斯(João Braz de Aviz,),是巴西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現任聖座修會部部長。.

新!!: 教宗和若昂·布拉兹·德阿维斯 · 查看更多 »

英國2009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英國2009年11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09年2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英國2009年2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2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英國2010年2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英國2010年9月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宗教改革

英格兰宗教改革是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以1534年《至尊法案》的颁布为开始的标志,英格兰教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不同于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的改革,英格兰宗教改革是由英格兰王室发动的,它的直接导火索是亨利八世的再婚问题,因此,英格兰宗教改革相比于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普遍被认为不够彻底。但是,这场运动作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一环,仍然大大地影响了英国和世界。.

新!!: 教宗和英格兰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

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是英國君主的頭銜之一,代表英國君主對英格蘭聖公會的象徵性領導權。雖然今日君主對於教會的事務大多只是儀式性的管理權,但是此頭銜所代表的與教會的關係以及在大多數的場合中都擁有極大的符號意義。最高領袖可以用簽署英國首相轉達教會議會所提出的人選的方式任命教會的主教與大主教。.

新!!: 教宗和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 · 查看更多 »

雷吉纳尔德·博勒

雷吉纳尔德·博勒(Reginald Pole),(),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坎特伯雷大主教。他反对亨利八世支持罗马教廷。由于他进行反英国王权的宣传,他的家庭受到迫害。玛丽一世成为女王后,教宗保祿三世派他作为赴英格兰的教廷使节。.

新!!: 教宗和雷吉纳尔德·博勒 · 查看更多 »

雷定三世

教宗雷定三世(Caelestinus PP.,約1106年—1198年1月8日),原名Giacinto Bobone,於1191年3月30日至1198年1月8日為羅馬教宗。 1191年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加冕,亨利为此在之前割让了图斯库卢姆。同年亨利六世在为妻子康斯坦丝皇后争夺西西里王位时落败,康斯坦丝被侄子西西里国王坦克雷迪俘虏,亨利六世向教宗抱怨此事,雷定三世以承认坦克雷迪为条件,并威胁如不照办就对坦克雷迪施以绝罚,迫使坦克雷迪将康斯坦丝送到罗马。雷定三世不希望神圣罗马帝国和西西里王国联合处于共主统治下,希望通过挟持康斯坦丝施压亨利迫其就范,但神圣罗马帝国士兵在教宗国边境将康斯坦丝救走。 后来雷定三世以亨利六世囚禁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为由,几乎对其施以绝罚。 他在死前不久辞去教宗并推荐乔万尼·迪圣保洛大主教代任,但不被准许。.

新!!: 教宗和雷定三世 · 查看更多 »

雷定二世

教宗雷定二世(Caelestinus PP.,),原名Guido di Castello,於1143年9月25日至1144年3月8日岀任教宗。 C C C Category:義大利出生的教宗.

新!!: 教宗和雷定二世 · 查看更多 »

雷定五世

教宗聖雷定五世(Sanctus Caelestinus PP.,),是第192任天主教教宗。原名彼得羅·安吉納列奧(Pietro Angeleri,一些來源之中他的名字有如此變體:Angelario、Angelieri、Angelliero、Angeleri),也被稱為摩羅尼的彼得羅(Pietro da Morrone),原是一名修士和隱修者,創立了本篤會的支會雷定會。在他當選教宗之前的教宗選舉已經陷入僵局達兩年之久,他在不知情下作為一個妥協人選而成為教宗。 他於1294年7月7日至12月13日為羅馬教宗,因受不住教宗生活,而且完全沒有行政經驗,被政治家把持,於是頒佈教宗辭職教令,然後同時辭職。雖然他不是唯一的辭職教宗,但是他卻是第一位在沒有外部政治壓力下自發自願地辭職的教宗,下一位同樣自發自願地辭職的教宗是八百年之後之本篤十六世。僅教宗辭職教令之外,雷定五世的其他教令和任命人選幾乎全被繼任者博義八世推翻,博義八世將他軟禁在坎帕尼亞地區費倫蒂諾內的城堡,雷定五世不久去世。 1313年他被克勉五世封為聖人,與他去世時僅僅相隔19年。在他以後,再沒有教宗以「雷定」為名。.

新!!: 教宗和雷定五世 · 查看更多 »

雷世银

雷世银(圣名:保禄,)是中國籍天主教已絕罰司鐸。也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通過自選自聖委任的樂山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雷世银 · 查看更多 »

雷佐尼科宫

雷佐尼科宫(Ca' Rezzonico)是威尼斯大运河边的一座宫殿,目前作为公共博物馆,展出18世纪威尼斯艺术品。.

新!!: 教宗和雷佐尼科宫 · 查看更多 »

雷体仁

雷体仁(Elia Facchini,)天主教圣人、方济各会会士、传教士。.

新!!: 教宗和雷体仁 · 查看更多 »

雷納托·科蒂

雷納托·科蒂(Renato Corti,),是意大利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諾瓦拉教區榮休主教。.

新!!: 教宗和雷納托·科蒂 · 查看更多 »

雷纳托·拉法埃莱·马尔蒂诺

雷纳托·拉法埃莱·马尔蒂诺(Renato Raffaele Martino,),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圣座正义与和平委员会荣休主席。 马尔蒂诺出生于意大利萨莱诺,于1957年6月20日晋铎,1980年12月14日晋牧。2002年10月1日出任正义与和平委员会主席。2003年10月21日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册封为枢机。2009年10月24日荣休。 2007年獲頒台灣輔仁大學名譽哲學博士學位。.

新!!: 教宗和雷纳托·拉法埃莱·马尔蒂诺 · 查看更多 »

雷蒙多·達瑪森諾·阿西斯

雷蒙多·達瑪森諾·阿西斯(葡萄牙語:Raymundo Damasceno Assis:),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阿帕雷西達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雷蒙多·達瑪森諾·阿西斯 · 查看更多 »

雷蒙·利奧·柏克

雷蒙·利奧·柏克(Raymond Leo Burke,),是美國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現任耶路撒冷、羅得島和馬爾他聖若望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總監。.

新!!: 教宗和雷蒙·利奧·柏克 · 查看更多 »

雷根遇刺案

里根遇刺案发生在1981年3月30日星期一,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上任仅69天。这天中午他在首都哥伦比亚特区的希尔顿酒店和工会团体代表一起吃午饭并发表讲话,行兇者约翰·欣克利在其离开酒店时,用左轮手枪击中他与其他三人。 里根肺部中彈,造成严重的内出血,但之后由于抢救及时得以迅速康复。这一枪击事件也没有导致正式的总统继任程序启动,不过当时的国务卿亚历山大·海格在副总统乔治·H·W·布什还在返回首都的路上时宣布“一切由我负责”之举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最终整个事件并未导致任何人丧生,但白宫新闻发言人詹姆斯·布拉迪由于头部中彈而终生瘫痪。法庭判定行凶者约翰·欣克利精神失常因而罪名不成立,遣送精神病医院治疗。.

新!!: 教宗和雷根遇刺案 · 查看更多 »

雷根斯堡主教座堂合唱團

雷根斯堡主教座堂合唱團(Regensburger Domspatzen)是一個古典樂的少年与男子混声合唱團。Dom在中文為教堂,而Spatzen為吵雜的麻雀們,引申為吵鬧的男童。因而Regensburger Domspatzen中文有些唱片公司翻譯為雷根斯堡大教堂唱詩班,也有些叫做雷根斯堡大教堂少年聖樂合唱團。 該團於1976年創立於德國的雷根斯堡,算是很長壽又不間斷的少年合唱團之一。教宗保祿六世曾在1976年的時候在他們「紀念創立一千年音樂會」上讚美他們為「世上最有名氣的合唱團之一」。這些歷來的教宗都頗喜歡在公開場合稱讚一些兒童合唱團,但儘管如此,得到教宗的讚揚仍然是該團一項引以為傲的事實。無數次成功的音樂會也擄獲樂迷們的心,這些「歌唱的麻雀」們不但透過錄製的CD也透過媒體的報導迅速的走紅於Regensburger、德國,甚至是世界各地。而要成為這麻雀的一份子也不簡單,所有的成員相信在離開該團之後,仍然能夠回憶起在Regensburger的點點滴滴。羅森伯格大教堂唱詩班在文化的傳承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也成為了Regensburg當地著名的市標之一。透過巡迴世界的演唱,他們也被當地人叫做「Regensburg的歌唱使者」。他們周遊著世界各地,西到美國、加拿大,東到像是台灣、南韓或是日本等國家。當然,在歐洲本地的演唱會更是少不了。.

新!!: 教宗和雷根斯堡主教座堂合唱團 · 查看更多 »

雅各·德·佛拉金

雅各·德·佛拉金(Jacobus de Voragine;)是義大利熱那亞的第8代總主教,基督教的聖人・殉教者的列傳《黃金傳說》(Legenda aurea)的作者。1816年由教宗庇護七世封為真福者。.

新!!: 教宗和雅各·德·佛拉金 · 查看更多 »

雅尼斯·普亞茲

雅尼斯·普亞茲(拉脫維亞文:Jānis Pujats:),拉脫維亞人,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及里加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雅尼斯·普亞茲 · 查看更多 »

雅典學院 (畫作)

《雅典學院》(Scuola di Atene),一译《雅典学派》,是義大利文藝復興艺术家拉斐尔因受任装饰梵蒂冈使徒宫,而在1509年至1510年间创作的一幅濕壁畫,位于拉斐尔房间的签字厅, 目前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此作被廣泛認定為拉斐爾的代表作之一,象征著文藝復興全盛期的精神。 By Horst Woldemar Janson, Anthony F. Janson.

新!!: 教宗和雅典學院 (畫作) · 查看更多 »

雅克·德·莫莱

雅克·德·莫莱(法文:Jacques de Molay,)圣殿骑士团第二十三任、亦为最后一任大团长。于公元1292年4月20日开始担任大团长一职直至1312年教皇克雷芒五世宣布解散骑士团, Catholic Encyclopedia 。因其身为最后一任圣殿骑士团大团长,在历史上与圣殿骑士团的创始人雨果·德·帕英齐名。1307年法王腓力四世在法国逮捕雅克·德·莫莱及众多其他圣殿骑士团成员。雅克·德·莫莱在狱中不堪酷刑而认罪,后又将认罪推翻。1314年3月在巴黎塞纳河上的小岛被腓力四世处以火刑。.

新!!: 教宗和雅克·德·莫莱 · 查看更多 »

老城广场 (布拉格)

。 老城广场(捷克语:Staroměstské náměstí),或譯為舊城廣场。是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老城区的一个古老的广场,立有宗教改革先驅扬·胡斯雕像,常被稱為胡斯廣場。又因其為布拉格最富名氣的廣場,往往被直稱為布拉格廣場,而臺灣歌手蔡依林則有一首以此為名的歌曲。.

新!!: 教宗和老城广场 (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老英格

老英格(Inge Stenkilsson;)或稱為英格一世。斯滕克爾王朝的開創者斯滕克爾與老人厄蒙德的女兒阿斯特里德·尼亞爾斯多塔的兒子。瑞典國王(1079年-1084年及1087年-1105年在位)。.

新!!: 教宗和老英格 · 查看更多 »

週六夜現場

《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缩写为,又译作“週末夜現場”)是美国一档于周六深夜时段直播的喜剧小品类综艺节目。节目由创立,并由发展。节目于1975年10月11日在全国广播公司首播,原名《NBC的週末夜》()。节目由一系列讽刺恶搞当下政治和文化的喜剧小品组成,其演职人员数量众多且不断更新。因此,節目自開播以來培育出了許多優秀的喜劇演員與脫口秀主持人等喜劇人才。每集节目均有一位嘉宾担任客座主持,这位嘉宾通常要表演一段独角戏作为节目开场,同时还会与演职人员一同表演节目中其他的喜剧小品。每集节目还会邀请一位音乐嘉宾在节目中表演。每集节目一般以及之前的一段小品作为开始,在小品结尾,演员会并高喊“來自紐約的直播,這是週六夜!”(),然后节目便正式开始。 洛恩·迈克尔斯于1980年离开剧组以开拓其他商机,由代替其制作人的职位,仅一季之后便因观众反响不佳而再次替换为,直至1985年迈克尔斯回归剧组。此后制作人一职便一直由迈克尔斯担任。周六夜现场的许多演职人员在参演节目的同时也在许多电影或电视节目中担任演员或幕后工作获得了成功。节目的其他工作人员,包括编剧等,也在节目之外的电影电视中参演或担任编剧、制作等工作,并获得了成功。 节目在全国广播公司位于GE大楼的总部的8H演播室拍摄播出,自首播以来已经播出了超过787集。节目的第40季已于2015年5月16日开播,这也使得本节目成为美国电视史上最长寿的节目之一。节目已在数个国家衍生出当地版本,包括西班牙、意大利、日本以及韩国等。一些成功的小品被拍摄成剧情片,但仅有两部电影得到好评:《福祿雙霸天》(1980)和《》(1992)。节目还开拓了其他方面的市场,包括发行节目精选和整季节目的DVD光盘,以及与幕后操作及节目发展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 播出四十年来,《周六夜现场》收获了一系列奖项,包括36项艾美奖、2项皮博迪奖以及3项美国编剧工会奖。2000年,节目被列入“全美广播事业者联盟荣誉堂”。本节目在《电视指南》杂志2002年评选的“历史上最佳50大电视节目”中排名第10位,在《时代》杂志2007年评选的“时代杂志百大电视节目”中排名第7位。截至2013年,节目已获得171项艾美奖提名,是电视史上获提名最多的节目。节目现场直播的特殊性曾导致一些争议性片段被播出,节目也因此开始对自身内容的审查,以避免在直播过程中出现错误,并防止表演嘉宾蓄意破坏的行为。.

新!!: 教宗和週六夜現場 · 查看更多 »

進教之佑堂

進教之佑堂(英語:Mary Help of Christians 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屬天主教香港教區,由慈幼會管理。位於九龍天光道16號(鄧鏡波學校),建立於1953年。.

新!!: 教宗和進教之佑堂 · 查看更多 »

耶和华见证人的信条

耶和华见证人的信条是指基督教非傳統教派耶和华见证人的信仰。其信条部分与传统的基督宗教有很大分別。.

新!!: 教宗和耶和华见证人的信条 · 查看更多 »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新!!: 教宗和耶稣会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十字

耶路撒冷十字(☩, Unicode U+2629),有时也被称作为“十字军十字”。是由一个被四个小希腊十字所围绕的一个大希腊十字,所组成的纹章十字或基督教符号。 这个十字更简单的形式(大十字四端没有延伸)常被称为“十字军十字”,这是因为当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将一面带有此标志的教宗旗给予了十字军战士。而且后来,这个十字也成为了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标志。 耶路撒冷十字被用于格鲁吉亚国旗当中。耶路撒冷十字也被用作天主教上帝时间(Kairos)静修的象征,每个参加者都会在该静修结束后获得该十字的挂饰。 耶路撒冷十字可能源自腓尼基,其形状可能是白色或绿色的八点十字,被称作马耳他十字。其中每个点都代表了真福八端中的一端。 有时,五十字中的大十字是以复式十字的形式存在,此时,其更倾向被成“耶路撒冷十字”。 東方基督教的教堂多以耶路撒冷十字作為平面設計,中央為講台,四方為座席。.

新!!: 教宗和耶路撒冷十字 · 查看更多 »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新!!: 教宗和选帝侯 · 查看更多 »

退休

退休,指结束职业劳动,主要是因為年齡或其他因素,社会人群的普遍化退休是工业化的产物。中文中,相同意义的词语是离休。类似的词语是退伍、退役、引退。.

新!!: 教宗和退休 · 查看更多 »

陳唐山

陳唐山(Mark Chen Tang-shan;白話字:Tân Tông-san,),生於日治臺灣臺南州鹽水街(今臺南市鹽水區),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氣象學家,民主進步黨籍,曾任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研究員、外交部部長、國安會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立法委員等。 其於1975年至2007年期間任職於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從事氣象學研究,曾投入研發靜止環境觀測衛星SMS-1,乃全球首批投入氣象衛星的研究人員之一,並透過偵測南極臭氧层空洞等。留學期間,同時參與黨外運動,推動台灣民主化,為臺灣獨立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在國民黨獨裁戒嚴時代長期列名海外黑名單中,乃至雙親過世時仍無法返回台灣。1992年當選僑選立法委員,1993年當選台南縣長到2001年卸任。2004年到2006年出任外交部長。2012年立委選舉中,陳唐山獲民進黨徵召參選臺南市第五選區立委,擊敗對手李全教當選立委。也是第8屆立委中年紀最大者。.

新!!: 教宗和陳唐山 · 查看更多 »

陳日君

陳日君樞機(His Eminence Cardinal Joseph Zen Ze-kiun, S.D.B.;)為天主教會樞機,慈幼會會士。出生於上海。第二次國共內戰時為躲避戰火移居香港,1961年晉鐸,天主教香港教區第六任正權主教;2006年被擢陞為樞機,是香港教區第二位獲此榮銜者。.

新!!: 教宗和陳日君 · 查看更多 »

陈之迈

之迈(),笔名微尘,天津人,祖籍广东番禺,中华民国外交官。 陈之迈192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获俄亥俄大学文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政治学校、西南联合大学等校,并加入了胡适、蒋廷黻创立的独立评论社。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教育部参事、行政院政务处参事等职。1944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事,后又历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副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紧急粮食委员会中国代表、驻美国大使馆公使等职。1955年,出任中华民国驻菲律宾大使。1959年任中华民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后兼驻新西兰大使。1966年调任驻日本大使,1969年又任驻教廷大使,1971年兼任驻马耳他大使。期间,教皇曾赠予其十字勋章。1978年回到台湾,任外交部顾问、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同年去世。.

新!!: 教宗和陈之迈 · 查看更多 »

陈国砥

陳國砥主教(Bishop Louis Chen Guo-zhi,),圣名类思,第一批6名中国籍主教之一。山西潞安安阳村人。.

新!!: 教宗和陈国砥 · 查看更多 »

陛下

陛下是对包括中国皇帝、越南皇帝、日本天皇等皇帝和女皇帝的敬称,原指天子陛階之下的侍衛,後成為對皇帝的尊稱,比殿下、阁下等高级,属于最高级的敬称,因此后来也引申为对其他君主敬称。 此外,英文中的「Majesty」作为陛下的等义词,是在国际外交上对君主制国家元首及其法定配偶的敬称。.

新!!: 教宗和陛下 · 查看更多 »

FT 100全球知識分子

2005年全球知识分子投票(The 2005 Global Intellectuals Poll)是2005年英国《前景》(Prospect)杂志为纪念创刊十周年,会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进行了一次网络调查,评选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结果在2005年11月公布。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被评为当代最伟大公共知识分子。.

新!!: 教宗和FT 100全球知識分子 · 查看更多 »

Humble (歌曲)

《Humble》(風格化為"HUMBLE.")是美國饒舌歌手肯德里克·拉馬爾的一首歌曲,於2017年3月30日發行。歌曲由拉馬爾與Mike Will Made It共同創作,並由後者負責製作。 歌曲為拉馬爾的第四張錄音室專輯《該死》的首波主打單曲,發行後登上了美國告示牌百強單曲榜冠軍位置,成為他第2支冠軍單曲,也是他首支個人冠軍單曲。.

新!!: 教宗和Humble (歌曲) · 查看更多 »

J·H·律敦治

傑汗智·賀穆士治·律敦治,CBE,JP(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香港企業家和慈善家,是來自印度孟買的帕西人,1948年參與創立香港防癆會,另分別於1949年、1956年和1957年先後創立律敦治療養院(律敦治醫院前身)、傅麗儀療養院和葛量洪醫院。 律敦治1892年跟隨母親來港,父親則早於1884年來港經營洋酒進出口貿易,而且頗為成功。從聖若瑟書院畢業後,他協助父親打理業務,到1913年還因為父親退休而正式接手全盤生意。他後來進一步涉足地產,在中環、尖沙咀、深水埗和深井等地購入多幅土地。1930年,律敦治創立香港啤酒廠有限公司,選址深井興建啤酒廠,生產以HB啤為品牌的本地啤酒,啤酒廠在香港淪陷期間一度停產,但戰後旋在律敦治主持下恢復運作。惟他不久以後於1947年決定出售啤酒廠,該廠隨後於1948年成為生力啤啤酒廠。 香港淪陷期間,律敦治接濟不少香港帕西人和印度人,又與兒子鄧律敦治暗中安排把食物偷運入獄。後來他們的行為被日方揭發,結果在1944年被捕下獄,並且受盡折磨,其後再被判監五年,到1945年香港重光始獲提早釋放。1944年,他的次女蒂美因肺結核病逝,對他構成很大的打擊。為了紀念次女和向社會大眾宣揚防治肺結核的重要性,他在戰後促成防癆會成立,及後又進一步捐出鉅款創立律敦治療養院、傅麗儀療養院和葛量洪醫院,當中傅麗儀療養院乃紀念1952年因癌病逝世的幼女傅麗儀而命名。歷年來,他對防癆會和各家院所的累積個人捐款高達200萬港元。律敦治身後,家族業務和慈善公益事務由其子鄧律敦治接手打理。鄧律敦治歷任市政局及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等公職,1962年至1968年任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新!!: 教宗和J·H·律敦治 · 查看更多 »

LGBT历史年表

以下内容为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LGBT) 的历史年表。.

新!!: 教宗和LGBT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OVERLORD角色列表

OVERLORD(オーバーロード)是日本小說家丸山くがね創作,繪師so-bin繪畫的輕小說,本條目為OVERLORD小說、漫畫及動畫中登場角色的角色列表。.

新!!: 教宗和OVERLORD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披带

披帶(pallium或pall)是在羅馬天主教教會法衣的一條環形白羊毛帶,上有6個十字圖案,用來代表總主教在其所轄教省內的權威。教宗以及由總主教方有資格佩戴。且每位天主教的總主教被任命後的三個月內,除了意外狀況都會自行或派遣代理者前往教廷自教宗手中領取羊毛披肩,象徵和羅馬教廷的團結一致。.

新!!: 教宗和披带 · 查看更多 »

暗杀事件列表

* Category:歷史相關列表.

新!!: 教宗和暗杀事件列表 · 查看更多 »

投票年齡

投票年齡是指法例所規定在公眾選舉中具有投票權的公民的最低年齡資格。 現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及地區都有訂立投票年齡。設立投票年齡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在這個年齡之下的人未具有足夠能力去獨立決定投票意向。由於投票年齡的影響很大,所以一般都會在憲法上注明。 現時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投票年齡是18歲,但在投票權這個概念最初在民主社會提出時,當時普遍的投票年齡是21歲,甚或更高;而在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中華民國(臺灣),由於當地文化認為年輕人到20歲才算成年,所以投票權亦相對在20歲時就已給予。197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紛紛把投票年齡下降至18歲,而香港亦在1990年代初把投票年齡下降至18歲,韓國已將投票年齡降至19歲,日本亦於2014年修法將投票年齡降至18歲,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把投票年齡維持在21歲,中華民國(臺灣)亦於2017年修法將公投年齡下降為18歲。.

新!!: 教宗和投票年齡 · 查看更多 »

柏郎嘉宾

若望·柏郎嘉宾(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又译普兰·迦儿宾,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士。1246年,他奉教宗诺森四世派遣,携国书前往蒙古帝国,抵达上都哈拉和林,晋见蒙古大汗贵由(窝阔台之子),成为第一个到达蒙古宫廷的欧洲人,并在蒙古行纪中留下了西方对蒙古帝国统治下的中亚、罗斯等地的最早记录。.

新!!: 教宗和柏郎嘉宾 · 查看更多 »

柏林电视塔

柏林电视塔(Berliner Fernsehturm),柏林电视塔位于柏林东区的中心,靠近亚历山大广场,共高368米,是德国最高建筑物同时也是欧洲第四高的建筑物。在1969年建成时曾是世界第二高电视塔同时每年超过100万人次的游客 也属于 德国十大最受欢迎的景点。 在1965年至1969年之间由原民主德国的德国邮政在历史性的柏林中心(中间区域部分)建成了这座具有国际风格的电视塔。在1969年十月三日正式开放。该建筑超过城市西部建于1920年老的柏林无线电发射塔达220米。作为象征以及地标它影响着城市的天际线。在柏林公司的开业典礼时除了使用勃兰登堡门,胜利柱以及国会大厦时,也经常使用电视塔作为首都的象征。 在内部被称为 „电信发射塔 32“的建筑物主要功能除了用于发射各种广播和电视信号外,还作为观景塔包括203米的酒吧以及旋转餐厅。因此柏林电视塔也成为各项活动的举办地。这座深深影响着城市的建筑也经历了重大的标志性变革。曾近是原民主德国政治上的国家标志,在两德统一后成为的柏林统一象征由于其简约以及经典的建筑风格,人们在国际上越来越多将其作为柏林和德国的标志。在1979年民主德国将柏林电视塔作为文物保护建筑,在德国统一后继续保持。 柏林电视塔的观光台设在204米处,在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42千米远,旋转餐厅在观光台上部,原为每小时旋转一圈,1990年改为每30分钟转一圈,电梯到达观光台需时40秒。.

新!!: 教宗和柏林电视塔 · 查看更多 »

柏應理

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 Philip Couplet 或 Philippus Couplet, ) 是一位17世纪的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

新!!: 教宗和柏應理 · 查看更多 »

查理 (瓦卢瓦伯爵)

瓦卢瓦的查理(法语:Charles de Valois,1270年3月12日-1325年12月16日)是法国的瓦卢瓦伯爵和安茹伯爵。他是统治了法国近300年的瓦卢瓦王朝的始祖。 瓦卢瓦的查理是法国国王腓力三世的第三子,母亲为阿拉贡公主伊莎贝拉(“征服者”海梅一世之女)。1284年,查理曾被教皇马丁四世当作政治工具:教皇为了发动一场反对阿拉贡的十字军而将他加冕为阿拉贡国王。由于与安茹女继承人玛格丽特结婚,查理于1290年获得安茹伯爵领地。 瓦卢瓦的查理于1300年征服佛兰德,使之臣属于法国。 在法国国王查理四世(瓦卢瓦的查理之侄)无嗣而终后,查理的儿子腓力六世继承了王位。新国王几乎立刻因继承权争执与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爆发了百年战争。 Category:安茹伯爵 Category:瓦卢瓦伯爵 C C.

新!!: 教宗和查理 (瓦卢瓦伯爵) · 查看更多 »

查理一世 (匈牙利)

查理一世(匈牙利语:I.

新!!: 教宗和查理一世 (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查理一世 (那不勒斯)

查理一世()也称查理·安茹(Charles of Anjou),是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1266年-1285年在位)。其父為法国国王路易八世,其兄为路易九世。1246年夏尔受封为普罗旺斯伯爵,并陪同路易参加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0年)。通过与教宗结盟,夏尔于1266年和1268年分别在贝内文托战役和塔利亚科佐战役中击败了與教皇關係敵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丁和曼弗雷迪,滅亡霍亨斯陶芬王朝並征服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两地。此后他还将势力扩张到巴尔干地区并于1277年成为了耶路撒冷王国的继承人。由于卡洛将他的首都从巴勒莫迁到那不勒斯并大量任用法国官员,从而导致了西西里人的不满,在1282年发生了西西里晚祷事件。西西里當地叛軍与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三世结盟,于1284年6月在那不勒斯湾击败了查理的舰队。卡洛在准备反攻时于福贾病逝。.

新!!: 教宗和查理一世 (那不勒斯) · 查看更多 »

查理二世 (英格兰)

查理二世(Charles II;),蘇格蘭及英格蘭爱尔兰国王,屬於斯圖亞特家族,生前獲得多數英國人的喜愛,以「歡樂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聞名。 早年父親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處死,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國。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稱護國公。理查無力鎮壓反叛的貴族與軍官,英国政坛混乱,國會遂聲明由君主制復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 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陆,回到伦敦即位。1661年4月,正式加冕为不列颠国王。即位之初他就與強勢的議會妥協,謹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權。他在1665與1672年,發動兩次英荷戰爭,結果因為戰局不利,得失參半;國內政局反而捲入外國勢力的鬥爭,深受法、荷的操控與干擾。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進派議會,利用“天主教阴谋”釀成的政治大風暴,展開對天主教徒的強力迫害,並試圖徹底架空王權。1679年,查理二世签署國會制定的“人权保护法”,以後政治人物即使身處風暴,仍有一定的人權保障。1681年後查理掌握主動,打敗政敵並大幅提升王權,重建了其父的絕對君主制(專制王權)。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為了順應民心,長期保持英國國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临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後,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查理二世被称为「歡樂王」,個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乐主义;他意志坚定,臨機制變,精明機智,知人善任,在充满教派冲突的危机时仍能操纵大局、挽回民心。但是他在作戰外交上成果不多,1670年後英國成為法國實質上的附庸(他最寵愛的法國情婦牽線引出英法聯盟),國際地位下降成二流國家;他的最大政績是讓英國海權大幅擴張,提升英國未來爭霸的實力(參見「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他死后没有留下合法的子嗣,但和情妇至少有14个私生子。 史家至今無法分斷查理真實的意圖,因此對他好與壞的各種行動,也就無法判斷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或是出於利國利民的善意;他外表高貴幽默,但內心神祕且難以捉摸,是一個不容易下定論的傳奇人物。.

新!!: 教宗和查理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西班牙语:Carlos I,读音:卡洛斯;荷兰语:Karel V,读音:卡瑞尔;德语:Karl V,读音:卡尔;意大利语:Carlo V,读音:卡洛;法语:Charles Quint,读音:夏尔);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時代。.

新!!: 教宗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八世 (法兰西)

(和蔼的)查理八世(Charles VIII l'Affable,)是法国瓦卢瓦王朝嫡系的最后一位国王(1483年-1498年在位)。他是个年轻的军事家。 查理八世是“蜘蛛国王”路易十一和萨伏依的夏洛特活到成年的独子,生于安布瓦城堡。在查理年幼时,他的姐姐法兰西的安妮与姐夫波旁公爵皮埃尔二世是他的摄政。 1493年,查理八世与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签署巴塞罗那条约,将鲁西永和塞尔达涅两地割让给西班牙。 查理八世表现出空前的野心。他企图控制意大利,结果使法国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但他的军事冒险在取得初期胜利后就失败了。1494年,查理八世以王位继承人资格进入意大利,1495年即攻占那不勒斯并加冕为那不勒斯国王。他的行动遭到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威尼斯、米兰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阿拉贡的让费尔南多的联合反对。在福尔诺沃战役中,法军战败,查理八世被迫于1495年底退出意大利。他后来又制订了征服意大利的计划,但因英年早逝未得成行。 马基雅弗里在他的君王论及佛罗伦萨史裡,把查理八世视为给意大利带来一系列入侵的灾星。 查理八世和妻子布列塔尼的安妮在1491年结婚,他们的子女如下:.

新!!: 教宗和查理八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四世(捷克语:Karel IV.

新!!: 教宗和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曼

查理曼(Charles Ier le Grand、Charlemagne,Karl I der Große,Carolus Magnus,()或稱「查理大帝」,是歐洲中世紀早期法兰克王国的国王(768年—814年)。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magne)由拉丁语「伟大的」(magnus)演变而来,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此一譯法是法文的錯譯,「曼」字本身便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應譯作「查理大帝」,或把该詞音譯作「查理曼」。http://chowkafat.net/Term.html 查理曼是矮子丕平最年長的兒子,在768年丕平去世後繼承王位,起初,查理曼與他的弟弟卡洛曼一世共同管治王国。卡洛曼一世在771年突然無故去世,令查理曼成為法蘭克王国獨一無二的统治者。他繼續了父親的傾向教皇的外交政策及成为教皇的保護國,將倫巴底人的勢力驅逐出北意大利及領導入侵穆斯林的伊比利半島。他也攻擊東方的撒克逊人,強迫他們皈依天主教,否則處決,他也参與了的策划。查理曼在800年的聖诞節受教皇李奧三世於罗马老圣伯多禄大殿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文明的啟導者」,權力逹到了顛峰。 自羅馬帝国以來,查理曼首度統一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国、德国以及低地諸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奠下了基石。他在768年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及在774年取得意大利王国的国王頭銜。自800年起,為羅馬人的皇帝,是西欧自西羅馬帝國覆亡三個世纪後的首位受認可的皇帝。其所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自此被稱為「歐洲之父」(Pater Europae)。查理曼的统治帶動了卡洛林文藝復興,是西方教會一段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的興盛時期,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后世所有的神聖羅馬皇帝都認為其王国是承自查理曼的帝國,一直至到最後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以及最後的法国君主和德国君主。 但是,東方正教會視查理曼為一位具爭議性的人物,指他是不正統的君主,這是由于他對和子說的支持,以及只是受羅馬主教指定為合法的羅馬皇帝,而不是像伊琳娜女皇那樣的羅馬正统。诸如這種猜度導致了1054年羅馬與君士坦丁堡最终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查理曼於814年去世,當了皇帝超过十三年。他被安葬於(帝国自由城市),该城現在處於德國境內。他在生時有四段婚姻及生有三位合法兒子,但只有幼子虔诚者路易存活下來繼承他的帝国。 查理曼是扑克牌与法国塔罗牌红心K上的人物。.

新!!: 教宗和查理曼 · 查看更多 »

查理曼獎

查理曼獎(Karlspreis),全名亞琛國際查理曼獎(Internationaler Karlspreis zu Aachen),是1950年起在德國亞琛設立以表揚促進歐洲一體化人物的獎項。獎項名稱來自埋葬於亞琛的查理大帝。頒獎典禮在每年的耶穌升天節於亞琛市政廳舉行。.

新!!: 教宗和查理曼獎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波

查爾斯·波(မောင်ဘို:),是天主教緬甸籍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仰光總教區總主教及慈幼會會士。.

新!!: 教宗和查爾斯·波 · 查看更多 »

极速前进27

《极速前进27》(The Amazing Race 27),是CBS的流行真人競賽節目《极速前进》的第二十七季。本季繼續有十一對有各種既定關係的參賽隊伍,為最終大獎——一百萬美元進行環球旅行競賽。 香港無綫電視明珠台於2016年5月13日至7月1日逢星期五晚上8時播放此節目,其後於2016年7月8日起改為逢星期五晚上8時30分播出,及於myTV提供節目重溫(集數上傳後兩星期後會刪除)。 本季起點為洛杉磯的威尼斯海灘。.

新!!: 教宗和极速前进27 · 查看更多 »

枫丹白露宫

枫丹白露宫(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在法国北部法兰西岛地区塞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镇,从12世纪起用作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枫丹白露」的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枫丹白露风景绮丽,森林茂盛,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新!!: 教宗和枫丹白露宫 · 查看更多 »

林吉男

林吉男()是台灣籍天主教會主教,現任台南教區主教。 林吉男1943年5月14日生於花蓮,在家裡姐弟5人中排行老二,两位弟弟吉基、吉城亦为高雄教区神父。1957年5月4日复活节前夕一家五口同时领洗于萬金天主堂。1973年1月6日主显节於聖伯多祿大殿从教宗保禄六世手中领受铎品。1992年9月28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任命为高雄教区辅理主教。1993年1月2日祝圣为主教,2004年1月24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任命为台南教區主教。 Category:台灣天主教主教 Category:客家裔臺灣人 Category:花蓮人 Ji吉.

新!!: 教宗和林吉男 · 查看更多 »

林家駿

林家駿主教(Bishop Domingos Lam Ka-tseung,),字少彬,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新會。林家駿為天主教澳門教區第二十二任主教,也是天主教澳門教區首位華人主教;由於林家駿在位為主教時處於澳門回歸的過渡期,因此有「過渡期的主教」之稱。2009年因胃癌病逝。.

新!!: 教宗和林家駿 · 查看更多 »

恩尼奧·安東內利

恩尼奧·安東內利(意大利語:Ennio Antonelli:),是意大利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宗座家庭理事會榮休主席。.

新!!: 教宗和恩尼奧·安東內利 · 查看更多 »

捷克历史

捷克历史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捷克的历史。.

新!!: 教宗和捷克历史 · 查看更多 »

李奧納度·布倫尼

李奧納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人称 Leonardo Aretino,於佛羅倫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歷史學家,曾任佛羅倫斯執政官、教皇秘书。.

新!!: 教宗和李奧納度·布倫尼 · 查看更多 »

李寧遠

李寧遠,受洗聖名John Ning-Yuean Lee,臺灣生物學、營養學學者,曉普通話、英語、台語、粵語,曾任天主教輔仁大學民生學院首任院長、校長(在台復校後第一位非文科出身,並擁有科學背景的校長;2000年8月設立醫學系),國立體育學院(現稱為國立體育大學)教授。 現任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客座講座教授、世界中山同鄉總會主席及台北市中山同鄉會理事長。.

新!!: 教宗和李寧遠 · 查看更多 »

李山

李山(),聖名若瑟,天主教北京教區現任主教。1965年3月出生於北京市大兴县(今大兴区)一個天主教家庭,1984年-1989年就读于北京神哲學院,1989年12月21日晉鐸。在祝圣以前任東堂本堂司鐸。2007年9月21日被祝聖为北京教区主教,以接替2001年12月24日逝去的北京教区正权主教裴尚德蒙席和2007年4月20日逝去的北京教区官方主教傅铁山。梵蒂岡對他的任命「表示肯定」。上任后,积极整顿北京教区。现居于宣武门天主教南堂。.

新!!: 教宗和李山 · 查看更多 »

李乐伦

圣李乐伦(Lorenzo Ruiz,),是菲律宾国第一位被罗马天主教会封圣的圣徒,也是该国第一位殉道者。十七世纪前期,李乐伦为了避难来到日本长崎县,时值德川幕府进行宗教迫害的活动,他因拒绝改变信仰而遇害。1980年代,李乐伦被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追封为圣人。 如今,李乐伦是菲律宾人的主保圣人,据说曾有人向其祈福而使一个两岁大的脑积水女孩得到治愈。.

新!!: 教宗和李乐伦 · 查看更多 »

李復興 (臺灣)

李復興()是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從政前在日本企業日立電視工業公司工作,曾連任四屆高雄市議員及兩屆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曾任台灣肥料公司董事長。.

新!!: 教宗和李復興 (臺灣) · 查看更多 »

李克勉

李克勉主教(Bishop John Lee Keh-mien,)是台灣籍天主教會主教,現任新竹教區主教。生于台南县,辅仁大学哲学系、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神学院毕业,1990年5月27日晋铎,2003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圣多玛斯大学教会法学博士学位,同一年任天主教台湾总修院院长,2006年4月6日获教宗本笃十六世任命为新竹教区主教,並於同年6月24日晋牧暨就职。 Category:台灣天主教主教 Category:輔仁大學校友 Category:客家裔臺灣人 Category:臺南人 K.

新!!: 教宗和李克勉 · 查看更多 »

李笃安

李笃安主教(),圣名安多尼,是天主教西安教区的主教。他出生于西安市临潼区邱家庄一个世代笃信天主教的农民家庭。1938年进入西安教区小修院学习,1951年4月11日由周维道主教手中领取铎职。1951年5月到1954年10月5日,在西安总堂担任总务及副本堂之职。1954年10月5日因坚持信仰三次被捕入狱,共计19年。1979年12月26日平反释放,在公义堂区任本堂神父,1987年4月5日晋升为西安教区主教。2004年检查出身患癌症。2006年5月25日,因患肝癌去世,享年78岁。.

新!!: 教宗和李笃安 · 查看更多 »

李遠哲

李遠哲(Yuan-Tseh Lee,),生於新竹州新竹市,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日本學士院名譽會員。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94-2006年),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2011-2016年)、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 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而與達德利·赫施巴赫及約翰·波拉尼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及臺灣人。.

新!!: 教宗和李遠哲 · 查看更多 »

李镜峰

李鏡峰主教(Bishop Lucas Li Jing-feng,),圣名路加,1947年晋铎,1980年晋牧,宗座認可天主教凤翔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李镜峰 · 查看更多 »

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是指2005年9月19日至28日,李敖從台灣前往中國大陸旅遊行程,主要是文化議題的參觀訪問,期間包括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地對師生舉行的公眾演講。此行是李敖自1949年离开中國大陸至台灣持續生活56年来,首次返回大陆的實地旅行,在海峽兩岸華人圈受到相當關注。.

新!!: 教宗和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 查看更多 »

材料科技史

材料科學史是研究地球歷史和地球上的人類文明,是如何受到不同材料的影響。.

新!!: 教宗和材料科技史 · 查看更多 »

条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eutonicorum;Deutscher Orden),又译德意志騎士團,正式名称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圣母骑士团(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heutonicorum Ierosolimitanorum;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ankt Mariens in Jerusalem),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一起并称为三大骑士团。现时,条顿骑士团的口号是“帮助、守卫、救治(Helfen, Wehren, Heilen)”。.

新!!: 教宗和条顿骑士团 · 查看更多 »

杰勒德·拉克鲁瓦

傑勒德•西普裡安•拉克魯瓦(Gérald Cyprien Lacroix,),是加拿大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魁北克總教區總主教和加拿大主教長。.

新!!: 教宗和杰勒德·拉克鲁瓦 · 查看更多 »

東儀天主教會

東儀天主教會(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Ecclesiae Catholicae Orientales),或稱東方礼天主教会、東方歸一教会,是指與聖座共融的23個採行東方教會禮儀的教會。 東儀天主教分別由其教會的宗主教、都主教或是大總主教擔任領袖。並以東儀天主教法典以及其各自所設立的教會法作為規章,並且各自保有自身的悠久傳統。現今所有東儀天主教信徒約有一千六百萬名 Information sourced from Annuario Pontificio 2010 edition, 佔天主教全體信徒1.5%。 作為相互共融的成員,在各東儀天主教會與拉丁禮教會間共享了同一的聖事。但另一方面這些東儀教會也各自保存了与其有歷史關係的東方基督教派如東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及東方亞述教會的禮儀、神学基础与聖事,因此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認這些非天主教的東儀教會的聖事效力。 東儀天主教的主要分布地點大多與其原先的起源地,如中東、埃及、東歐以及印度相近,然而隨著移民社群的增加,東儀天主教也在美洲或西歐建立教區,相對的在中東的拉丁禮天主教徒則由拉丁禮耶路撒冷宗主教牧養。.

新!!: 教宗和東儀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東西教會大分裂

東西教會大分裂(East–West Schism)是指11世紀基督教會大分裂,分出了希臘正教(東方正教會)以及羅馬天主教(羅馬普世公教會)兩大宗。自2世紀以後,以羅馬為首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方教會,因各自不同的教會、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在神學,以及教會的組織、紀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漸擴大,彼此爭論不休,最終導致了1054年的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形成日後的公教(此乃原意譯名;慣稱為天主教:在明朝時,公教傳入中國時借用外教名詞「天主」稱呼所信仰的神,因而得名)和正教会(即東正教)。.

新!!: 教宗和東西教會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東法蘭克王國

東法蘭克王國(德語:Ostfrankenreich)為中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843年至10世紀。.

新!!: 教宗和東法蘭克王國 · 查看更多 »

東方基督教

東方基督教(Eastern Christianity)源自共同的基督宗教傳統和教會,是發展於巴爾幹半島、東歐、西亞(小亞細亞)、東北非以及南印度的基督教派的統稱,擁有數世紀的傳承,與西歐所發展出的西方基督教呈現特殊的對比。但这种称谓并不意味着孤立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传统。实际上,部份“东方”基督教派在历史上和神学思想上反而更接近于“西方”基督教派,而非同为“东方”的其他教派。 在这里,“东方”与“西方”的称谓源于东方的希腊文化与西方的拉丁文化的分离,更与罗马帝国分裂为衰弱的西罗马和强盛的东罗马直接相关。在东方,希腊正教会成为最为强大的教会。.

新!!: 教宗和東方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東方教會 (消歧義)

東方教會(英語:Church of the East)專指被西方稱作「聶斯脫里派」,在分裂成三個分支之前,中心位於現代敘利亞與伊拉克的教會。分裂後的三個分支皆主張自身擁有使徒聖多馬的使徒統緒。這裡所指的並非東正教會、東方禮公教會、東方正統教會、聖多馬教會等分支。 「東方教會」一詞通常是以下教會的簡稱:.

新!!: 教宗和東方教會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杜寶晉

杜宝晋主教(Bishop Peter Tou Pao-zin,),罗马天主教主教。 杜寶晉1911年3月19日生,1937年4月27日晋铎,1961年3月21日教宗保禄六世任命为新竹教区主教,1961年5月21日祝圣为主教,1983年6月29日卸任,1986年5月5日逝世。 Category:台灣天主教主教 B宝.

新!!: 教宗和杜寶晉 · 查看更多 »

杜瓦尔特·皮奥

杜瓦尔特·皮奥(Duarte Pio,),全名堂·杜瓦尔特·皮奥·若昂·米格尔·加百列·拉斐尔·德·布拉干萨(Dom Duarte Pio João Miguel Gabriel Rafael de Bragança),第24任布拉干萨公爵。的长子,葡萄牙国王米格爾一世的曾孙。母为巴西公主玛利亚·弗朗西斯卡(1914年-1968年)。教父是教宗庇护十二世。他是葡萄牙王位的继承人,虽然共和国已建立将近一个世纪,公爵仍是葡萄牙国内倍受关注的人物。他的婚礼有葡萄牙总统、总理出席,他的孩子的出生被视为国家大事。.

新!!: 教宗和杜瓦尔特·皮奥 · 查看更多 »

格伦瓦德之战

格伦瓦德之战(或第一次坦能堡之战)发生在1410年7月15日,交战双方分别为由雅盖沃领导的波兰立陶宛联军和由大团长乌尔里希·冯·容金根领导的条顿骑士团。这场戰爭为波兰-立陶宛-条顿战争的一部分,是中世纪最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骑士所参与的最大规模的战争。 从这场战争可看出虽然条顿骑士团国溃败了,但他们保卫住了他们的城堡和他们领土的大部分,但十年后因赔款造成的经济负担造成了城市和擁有大量土地的绅士的暴乱。 因為这场战争发生在多个城镇,造成了這場戰爭在不同语言里的译名不同且繁多。.

新!!: 教宗和格伦瓦德之战 · 查看更多 »

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

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挪威政治家、外交家、医生,挪威首相及世界衛生組織总干事。她被視為國際上的永續發展及公共衛生的專家。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定義永續發展。.

新!!: 教宗和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 · 查看更多 »

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

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Ernst-Moritz-Arndt-Universität Greifswald)是位於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1436年開始提供教學,145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和教皇正式批准其成立。 它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德國當今第四古老的大學。.

新!!: 教宗和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 · 查看更多 »

格里曆

格里曆(Calendarium Gregorianum,又译、國瑞曆、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曆、格里高利曆、葛瑞格里曆、格列高曆,也稱基督曆),是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罗马大公教会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公曆是阳曆的一種,於1912年在中國引進採用,因农历等中国传统历法是陰陽曆,故公历在中文中又稱阳历、西历、新历、公历。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格里曆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 。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长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自傳統的耶穌誕生年開始,稱為「公元」,亦稱「西元」。.

新!!: 教宗和格里曆 · 查看更多 »

格拉斯哥大學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位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創立於1451年,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為全球65名,英國前10名頂尖世界名校 。蘇格蘭歷史第二悠久、全英國校齡第四的一所久负盛名的公立大學。格拉斯哥商學院位居全歐洲第8名,全球排名前50名,金融碩士排名中位居世界第48名,2014年度英國官方(REF)研究實力為全英國第13名。在近六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格拉斯哥大學培養出许多知名人物,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热力学温标概念的开尔文,蒸汽机的改良者詹姆斯·瓦特,以及外科手术消毒技术创立者约瑟夫·李斯特等, retrieved 22nd April 2006 (dead link),更培养出四名现代高等教育大学的创始人。當中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33年被格拉斯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格拉斯哥大学,同时也是国际大学组织Universitas 21的缔造者之一, retrieved 22nd April 2006 (dead link) ,以及英国精英大学集团罗素集团的缔约成员, retrieved 22nd April 2006。 格拉斯哥大学最近被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选为2006/2007年苏格兰年度大学。.

新!!: 教宗和格拉斯哥大學 · 查看更多 »

桑德罗·波提切利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亚历桑德罗·菲利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

新!!: 教宗和桑德罗·波提切利 · 查看更多 »

桑托斯·阿夫里尔·卡斯特略

桑托斯·阿夫里尔·卡斯特略(Santos Abril y Castelló,),是西班牙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現任羅馬聖母大殿總鐸。.

新!!: 教宗和桑托斯·阿夫里尔·卡斯特略 · 查看更多 »

梵蒂岡城國司法機構

梵蒂岡城國司法機構(Judiciary of Vatican City State),是梵蒂岡城國自有的一套司法系統,目的在於行使(原則上就是梵蒂岡城國憲法的性質)及維護拉特蘭條約中與義大利共和國之間關係的內容。.

新!!: 教宗和梵蒂岡城國司法機構 · 查看更多 »

梵蒂岡城國政治

梵蒂岡城國是一個神權君主政體。羅馬天主教會的領導人教宗對梵蒂岡行使當然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權,這是較為罕見的非继承式君主制。 教宗是在前一任的教宗逝世或辭職之後由各樞機(現在僅限於80歲以下的所有樞機)召開的選舉秘密會議而產生的。會議在西斯汀禮拜堂舉行,並在禮拜堂大門被鎖上後開始投票。他們需要在這個已經上鎖的房間裡繼續投票直到有人取得選舉人最少三分之二的多數票而成為新教宗為止。樞機團團長會請求新教宗選擇他的尊號,教宗穿著白色的教宗袍,樞機主教在聖伯多祿大殿的中央陽台上向所有人說: 「Annuntio vobis gaudium magnum: habemus papam」(我向你們宣布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我們有教宗了!)。梵蒂岡城國是在1929年通過羅馬教廷和義大利之間的《拉特蘭條約》創立的。作為羅馬天主教的“中央政府”,聖座具有主權,允許它作為國家遞交或接受外交代表締結條約。它與179個國家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就梵蒂岡而言,它被國際普遍承認為主權領土。與羅馬教廷不同,它不接受或派遣外交代表,羅馬教廷代表其參與大部分國際事務。.

新!!: 教宗和梵蒂岡城國政治 · 查看更多 »

梵蒂岡城直升機場

梵蒂冈城直升机场(Portus helicopterorum Civitatis Vaticanae;Eliporto di Città del Vaticano) 由與圓形停車場相連的面积的矩形混凝土着陆区域組成。作为教宗或来访的国家元首抵达梵蒂冈的一个通道或进行短途旅行之用。.

新!!: 教宗和梵蒂岡城直升機場 · 查看更多 »

梵蒂岡天文台

梵蒂岡天文台(Specola Vaticana)是梵蒂岡進行天文研究和教育的機構,總部設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近郊的冈多菲堡,也是教宗在夏天的居所,所屬的 梵蒂岡天文台研究小組則附設在亞利桑那大學的史都華天文台內,現任的主任是(2015年上任)。 這個天文台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靠近沙佛的葛拉漢山有一台1.8米的望遠鏡,鏡片是史都華天文台鏡片研究所研製的第一個鏡片,與位在當地的研究所一起被稱為梵蒂岡先進技術望遠鏡(VAIT)。.

新!!: 教宗和梵蒂岡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

梵蒂冈宗座图书馆(Bibliotheca Apostolica Vaticana.)是圣座的官方图书馆,一般簡稱為梵蒂冈图书馆,建立於1475年,位於梵蒂岡城的梵蒂冈博物馆旁。其為世界上手抄本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梵蒂冈每年准许4000到5000位学者入馆研究(需有大学或研究机构证明,且研究内容水平不得低于研究生论文水平),但只有教皇可以把藏书带出图书馆,而且阅览室严禁携带食物和笔,连矿泉水也不得携入。目前图书馆藏书160万册,其中7.5万册是手抄本,珍贵馆藏包括一部公元350年的圣经,就是所谓“梵蒂冈抄本”,是已知年代最久的圣经;还有一部用1.5公斤黄金装饰书页的圣经。梵蒂冈图书馆藏书包括一些中国古代图书。中华书局出版过《梵蒂岡圖書館所藏漢籍目錄》(ISBN 978-7-101-05039-4)。.

新!!: 教宗和梵蒂岡宗座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梵蒂岡國徽

梵蒂岡國徽為一面紅色的盾徽,上面有兩把交叉的聖彼得的鑰匙和一頂罗马教宗的三重冕。.

新!!: 教宗和梵蒂岡國徽 · 查看更多 »

梵蒂岡花園

梵蒂岡花園(Giardini Vaticani)是梵蒂冈境内的花园,它梵蒂冈44公顷的面积中一半以上的面积,位于梵蒂冈的西部,包括梵蒂冈的多座建筑。.

新!!: 教宗和梵蒂岡花園 · 查看更多 »

梵蒂岡LGBT權益

梵蒂岡關於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權益的法律最早出現在1929年,根據義大利王國刑法典所制定,由羅馬教宗實際管轄的梵蒂岡城正式成為主權國家,因此擁有自己的政府、軍隊,以及法律。意大利統一後,梵蒂岡城國的法律襲用鄰國義大利的法律,直到2008年,梵蒂岡才宣布不再自動襲用義大利國會通過的新法,因為義大利法律中有越來越多和羅馬天主教教義相左的條文。.

新!!: 教宗和梵蒂岡LGBT權益 · 查看更多 »

梵蒂岡機密檔案館

梵蒂岡機密檔案館(Archivum Secretum Vaticanum;Archivio Segreto Vaticano)是指梵蒂岡城內儲存聖座、教皇過世之前公佈的所有文獻的檔案。教皇擁有該檔案,直到下一個教皇繼任為止。檔案還包括了信件和羅馬教皇的賬簿。這裡的「機密」一詞和現在的機密的意思不同,其意思更接近「私有」,表示這些是教皇的私人財產。.

新!!: 教宗和梵蒂岡機密檔案館 · 查看更多 »

梵蒂冈

梵蒂岡城國(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通稱梵蒂岡,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內陸城邦國家(國中國),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亦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也是一个国际公认主权实体)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城內建物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以及教宗的主要居所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视其使用的場合而定。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義大利加入歐元區後,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議,發行小量鑄造的屬於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會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现有十多亿天主教教徒,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對世界擁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教宗和梵蒂冈 · 查看更多 »

梵蒂冈地理

梵蒂冈城国是座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的一个内陆飞地,地理环境十分独特。全国面积仅为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独立国家。除了梵蒂冈城以外,另外在罗马的13座建筑和冈多菲堡(教皇的夏日别墅)享有治外法权的权利,(其中有座保禄六世大厅跨越了国界,但圣座也对它的意大利部分具有治外法权)。整个国家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一般除了影响罗马城外的自然灾害以外没有什么单独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

新!!: 教宗和梵蒂冈地理 · 查看更多 »

梵蒂冈囚徒

在罗马城于1870年9月20日被意大利王国攻陷之后,教宗庇護九世开始以梵蒂冈之囚(prigioniero del Vaticano)自称。罗马城的陷落宣告了教宗对意大利中部及周邊地區的近千年世俗统治的结束,教皇国滅亡,罗马也由此成为意大利的新首都。“梵蒂冈之囚”的称号也为庇护九世的继承人所使用,直至庇護十一世为止。 19世纪民族主義席卷意大利半島,意大利統一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以罗马城为中心的教皇国的阻挠。教宗通过对诸如法国和奧地利帝國这样的对羅馬教廷友好的欧洲列强施加影响力,教皇国多次击退进犯。 但罗马城最终仍然陷落,而此时新的意大利政府提出让教宗保留台伯河以西的罗马城土地,名为“”,以延续教皇国,但被庇护九世拒绝。于是在罗马被攻克一周之后,意大利军队占领了除宗座宮之外的罗马全城。罗马城的人民投票决定加入意大利。 在此后的59年时间里,教宗们始终拒绝离开梵蒂冈,以此拒绝承认意大利王国对罗马全城的主權。教宗们亦拒绝现身于聖伯多祿廣場和聖伯多祿大殿面向广场的阳台上,因为该广场已经为意大利军队所占领。教宗的致辞都改在面向庭院的阳台或大殿内进行,加冕仪式都在西斯廷礼拜堂举行。1929年,《拉特兰条约》订立,今日的梵蒂冈城国由此建立,“梵蒂冈之囚”时期也就此结束。.

新!!: 教宗和梵蒂冈囚徒 · 查看更多 »

梵蒂冈国旗

梵蒂冈国旗由两个面积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靠旗杆侧为黄色,另一侧则为白色。白色上还绘有教宗的牧徽:两把交叉的聖伯多祿的钥匙和一顶教宗的三重冕。黄白两色是耶稣十二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两把钥匙的颜色,代表了两种最珍贵的金属:金与银。教宗的牧徽则是至高无上地位的象徵。 旗上的金黃和銀白色是自1808年2月以來教廷衛兵瑞士衛隊帽徽的顏色。於1825年時教宗良十二世訂定这面旗帜。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與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拉特蘭條約》。教宗正式承認教宗國的滅亡,另建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國旗是以早期的教皇國國旗為藍本。.

新!!: 教宗和梵蒂冈国旗 · 查看更多 »

梅什科一世

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一位波兰公爵(约960年-992年在位)。 梅什科一世是半传说式的波兰公爵谢莫米斯尔的儿子。他的本名并不叫梅什科,可能是叫梅奇斯瓦夫。他大体上统一了波兰的国土。他曾与斯拉夫部落柳蒂奇人作战,以求获得波美拉尼亚;又曾与波希米亚公爵争夺西里西亚和小波兰。 大约在964年,梅什科一世与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女儿多布拉瓦结婚。大概是受到信仰基督教妻子的影响,梅什科一世于966年領洗,并规定基督教(天主教)为波兰国教。 梅什科一世指望依靠与波希米亚的同盟关系来抵抗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的威胁,但在963年他被迫臣服于奥托一世。973年,梅什科一世在被奥托一世之子、皇帝奥托二世打败后再次宣誓效忠于皇帝。 981年梅什科一世在与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的战争中失去了一部分领土。986年奥托二世去世后,梅什科与新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三世结盟。 992年,梅什科一世在自己即将去世前,于一份文件中将波兰置于教宗保护之下。.

新!!: 教宗和梅什科一世 · 查看更多 »

梅达多·马佐布韦

梅达多·马佐布韦(Medardo Joseph Mazombwe,),天主教会枢机,赞比亚人,原天主教卢萨卡总教区荣休总主教。 马佐布韦出生于赞比亚,于1960年9月4日晋铎,1971年2月7日晋牧。1996年至2006年间出任天主教卢萨卡总教区总主教。2010年11月20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梅达多·马佐布韦 · 查看更多 »

楊森主義

楊森主義(Jansenism)是羅馬天主教在十七世紀的運動,是由康內留斯·奧圖·楊森(Cornelius Otto Jansen,1585-1638)創立,他是荷蘭烏特勒支省人。其理論強調原罪、人類的全然敗壞、恩典的必要和預定論。.

新!!: 教宗和楊森主義 · 查看更多 »

楊樹道

楊樹道(聖名若望,),天主教福州教區主教,並不為北京政府所承認。 1947年晉鐸。1955年因拒絕否認教宗的領導被捕並被判處無期徒刑。1981年出獄後回教區。1987年秘密晉牧為主教,翌年再度被捕,判監三年。1991年獲釋後屢遭到拘禁及監視。 2010年因中風去世。在去世前十年除了地上、地下教會分裂外,地下教會亦分成楊主教及助理主教林佳善一派,以及前任教區署理林運團神父領導的一派。.

新!!: 教宗和楊樹道 · 查看更多 »

榮歸主頌

榮歸主頌(Gloria in Excelsis Deo),或譯「大榮耀頌」,天主教稱「光榮頌」,是基督宗教用於禮儀的一首詩歌,是禮文的一部份。歌詞是從《聖經·新約》的衍出的讚詞,在2世紀中已開始流傳,並由教宗西瑪克(498年-514年)最先把它放入重大節慶的彌撒之中。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article Gloria in Excelsis 現今彌撒中除了將臨期、四旬期、殯葬及追思彌撒外,均會在垂憐經後唱或唸。通常首句「天主在天受光榮」會由主祭起唱(唸),信友接唱(唸)。而在大禮彌撒(由教宗、主教所主持的彌撒,通常為重大節慶)中以拉丁语唱,主祭起唱「Gloria in excelsis Deo」,唱詩班接唱。.

新!!: 教宗和榮歸主頌 · 查看更多 »

樊守义

樊守义()清康熙帝出使西洋的使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于山西省平阳府绛州(今新绛县)。.

新!!: 教宗和樊守义 · 查看更多 »

樞機

樞機是教宗治理天主教會上主要的助手和顧問之職務,由教宗親自任命,是天主教會各級神職人員中僅次於教宗的職位,因而常被外界視為「教會親王」。該職通常由具主教銜的神職人員出任,他們通常也是重要教區的正權主教、或是聖座重要部門的首長。 樞機的拉丁文原名為「cardo」(英文對應詞為「cardinal」),有鉸鏈、樞紐、重要的意思。另一字源為「incardinare」。樞機們組成樞機團,當教宗職務出缺時,只有樞機團有權選舉下一任教宗,傳統上教宗也由樞機中選出。領樞機職的人本身很多是主教,因穿紅衣、戴紅帽,故在中文環境裡,經常被天主教外人士稱為紅衣主教。.

新!!: 教宗和樞機 · 查看更多 »

樞機團

枢机团是天主教会(罗马公教会)全体枢机的总称。枢机团的作用是在御前会议上辅佐教宗处理教会事务,以及在教宗薨逝或退位后集结教宗选举秘密会议以选出继任教宗John Paul II, Ap.

新!!: 教宗和樞機團 · 查看更多 »

樞機團團長

樞機團團長(Decanus Sacri Collegii)是羅馬天主教的神職人員頭銜之一。指的是天主教樞機中的首席者,此職往例上都由一名主教級樞機擔任。依現行的天主教教會法規定樞機團團長若是出缺,則由領羅馬城郊教區銜的主教級樞機們自他們其中選出一位接任。 樞機團團長對其他樞機沒有管轄權,不過在樞機會議上可擔任主席。 此外,作為樞機團團長他會保留自己在擔任樞機團團長前所領的羅馬城郊教區頭銜外,又加上給予樞機團團長領銜用的奧斯底亞教區主教頭銜。.

新!!: 教宗和樞機團團長 · 查看更多 »

櫻色家族!

櫻色家族!(さくらファミリア!)為日本輕小說作家杉井光撰寫。ゆでそば繪製插圖。2008年起,於一迅社文庫(一迅社)刊載。繁體中文版由臺灣東立出版社代理。 作為杉井光在一迅社文庫的作品,緊接著《死圖眼的伊妲卡》的第2系列。以基督教作為主題,亦有許多參考聖經書目上的設定。.

新!!: 教宗和櫻色家族! · 查看更多 »

欧塞比奥·奥斯卡·晒德

歐塞比奧·奧斯卡·曬德(Eusébio Oscar Scheid,),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同時是聖心會會士,也是里約熱內盧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欧塞比奥·奥斯卡·晒德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教宗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教宗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旗帜列表

本列表包括欧洲各国的国旗,以及欧洲各联盟、属地和地方的旗帜。.

新!!: 教宗和欧洲旗帜列表 · 查看更多 »

歐仁尼奧·薩勒斯

歐仁尼奧·德·阿勞若·薩勒斯(Eugênio de Araújo Sales,),是天主教巴西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原里約熱內盧聖塞巴斯蒂昂總教區總主教和樞機團首席司鐸。.

新!!: 教宗和歐仁尼奧·薩勒斯 · 查看更多 »

歐迪奇

歐迪奇(约380年 - 456年),原是一位君士坦丁堡的修士,他屬於亞歷山太派學說的主張者。 他主張基督道成肉身的過程,乃在「他結合之前具有神人二性,但在兩性結合之後的結果,只有一性的存在。」他等於拒絕承認基督與人類同質。他的結論就是「基督的人性就如同汪洋中的一滴葡萄酒,在汪洋中被吞滅消失。」歐迪奇的思想非常接近「幻影說」或是亞波里拿流的異端思想(否認基督的完全人性),他的主張引發的問題乃是「基督若無完全的人性,如何能做為人類的中保呢?」他的思想深獲狄奧斯庫若的支持,狄奧斯庫若以不正當手段舉行第二次以弗所會議,以暴力控制一切反對的聲音,被利奧一世教宗稱為「強盜會議」。 幸而,最終在公元451年於迦克墩召開真正的基督教全體大會,重新宣告尼西亞信經為正統信仰,否定了歐迪奇和狄奧斯庫若的一性思想,確定了基督兩性同時並存且完全,這兩性「不會混亂、不會改變、不會分開、不會離散」,此信條也成為正統基督教會的主張。.

新!!: 教宗和歐迪奇 · 查看更多 »

歐洲派

歐洲派(EuroTrip),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傑夫.沙佛(Jeff Schaffer)導演,史考特·麥克洛維茨(Scott Mechlowicz)主演的喜劇。.

新!!: 教宗和歐洲派 · 查看更多 »

正教

正教(Православие;Orthodox Christianity)是东方正教会和东方正统教会所信仰的意识形态的总称。 正教与天主教(罗马公教)、西方基督教的新教並称为基督教三大宗派。.

新!!: 教宗和正教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教宗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武加大译本

《圣经武加大译本》(Biblia Vulgata),又譯《拉丁通俗譯本》,是一个5世纪的《圣经》拉丁文译本,由耶柔米自希伯來文(舊約)和希臘文(新約)進行翻譯。8世纪以后,该译本得到普遍承认。1546年,特伦特宗教会议将该译本批准为权威译本。現代天主教主要的聖經版本,都源自於這個拉丁文版本。.

新!!: 教宗和武加大译本 · 查看更多 »

歷史零時差

《歷史零時差》(Zero Hour)是由英國所製作,在加拿大完成的記錄片電視節目。以1980年代至2000年代間所發生的重大災難及事件為製作題材,從事件發生前一小時開始以倒數計時方式敘述事件發生的經過,並找相關當事人現身說法。 與類似的節目《重返危機現場》相比,《歷史零時差》並未大量使用電腦3D動畫。不過節目中常運用分割畫面以同步呈現不同場景或人物的當時狀況。.

新!!: 教宗和歷史零時差 · 查看更多 »

歷山七世

教宗亞歷山大七世(Alexander PP.),原名法比奧·齊吉(Fabio Chigi),1655年4月7日—1667年5月22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歷山七世 · 查看更多 »

歷山三世

教宗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PP.,約1105年—1181年8月30日),本名羅蘭多巴弟內利Orlando Bandinelli,於1159年9月7日至1181年8月30日岀任教宗。從14世紀以來,他被認為是Baldinelli貴族家族中的成員,但這還沒有被證實。 亞歷山大三世是神學及法律家。1140年他在波羅那教書時,寫了一本法學大綱,而且為格拉齊安敕令注釋,另外則寫有神學論文多篇。他在教宗尤金三世(Eugenius III)時代被擢升為執事級樞機,在教宗亞得里安四世(Hadrianus IV)時為最得力的顧問。 腓特烈一世(巴巴羅沙、腓勒德力Frederick Barbarossa),是中古世紀德國最偉大的皇帝,他夢想仿效查理曼能有效的統治義大利。教宗亞得里安四世看出了他的野心,如果不抑制腓特烈的野心,他除了會成為全歐洲的主人外,連教會都會受他的控制。1159年,亞得里安死後,半數的樞機們選出了一位精通法典又意志堅強的卓越人物擔任教宗,就是亞歷山大三世。其餘的少數樞機們,得到羅馬教士及皇帝的支持,另選一人為教皇,稱威克多四世(Victor Ⅳ),雖然選舉具有合法性,但腓特烈對亞歷山大三世的堅強感到不安,所以他支持威克多,甚至召集一個教會會議,叫他們公開表示擁護威克多。但是亞歷山大三世受到英格蘭,法蘭西,西班牙,匈牙利,及西西里的支持。這種作法使得教會的自主性受到了威脅,亞歷山大三世不得不處理,他將腓特烈和偽教宗開除了教籍。可是德國大軍已壓境,他只好先放棄羅馬前往法國避難,亞歷山大三世聯合義大利各城作戰,雙方互有勝負,戰爭拖了17年,1176年皇軍在萊拿鬧(Legnan)慘敗,腓特烈不得不認輸。1177年,亞歷山大三世當時在威尼斯(Venice),腓特烈前去求饒,在聖馬爾谷大殿前跪伏亞歷山大三世腳下請求寬恕。亞歷山大三世把腓特烈拉起來,恢復了他的教籍,並賜他一個「平安之吻」(Kiss of Peace),表示寬恕。至此,腓特烈企圖控制教宗的計畫破滅,他只能對德國境內各主教行使其威權。 在亞歷山大三世的任內,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和英王亨利二世在教會法庭的獨立權力問題上發生嚴重爭論。亨利二世在1164年克拉林敦憲章裡,禁止教會向羅馬上訴,衝突的結果,柏克特被放逐到法國。1170年聖誕,柏克特回到坎特伯里,在他自己的祭壇前被殺害。基督徒震怒,立刻奉柏克特為殉道者。亞歷山大三世在1173年封柏克特為聖徒,並訂立法規,規定以後一切敕封聖徒是教皇特定的權力。1179年,亞歷山大召開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為改革通過法案。亞歷山大三世死在羅馬近郊(Civita Castellana),他的屍體安葬在拉特郎堂內。.

新!!: 教宗和歷山三世 · 查看更多 »

歷山二世

教宗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PP.,本名Anselmo da Baggio,其名字的希臘語意思是衛士),於1061年9月30日—1073年4月21日岀任教宗,1073年4月21日卒于羅馬。他作為托斯卡那的卢卡(Lucca)主教于西元1061年9月30日被選举為教宗並于翌日登基。在大教副希尔德布兰(Hildebrand,後為教宗额我略七世)的協助下為了抑制贩卖圣事及實施神職者的獨身生活作出努力,他和這位繼任一道被公認為改革派的兩位教宗。 最初,亞歷山大二世的當選(由Hildebrand根據西元1059年教宗尼古拉二世在位時的年齡法令安排了教宗選舉)不被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庭認可。這個法庭提名了另一個候選人Cadalus(帕爾馬的主教)。因此,在巴塞爾理事會宣告,他以何诺二世(Honorius II)名義到羅馬。然而,最後日爾曼法庭放棄了他,根據曼图阿宗教会议(Synod of Mantua)何諾二世終於被放逐了;因此,並且亞歷山大的位置穩固了。 他是一位權力心重的教宗,在他手中教會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

新!!: 教宗和歷山二世 · 查看更多 »

歷山八世

教宗亞歷山大八世(Alexander PP.,),原名Pietro Vito Ottoboni,(1689年10月6日—1691年2月1日)在位。.

新!!: 教宗和歷山八世 · 查看更多 »

歷山四世

教宗亞歷山大四世(Alexander PP.),約1199年—1261年5月25日),本名Rinaldo Conti,於1254年12月12日至1261年5月25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歷山四世 · 查看更多 »

歷任教宗 (宗座牧函)

歷任教宗(Summorum Pontificum)是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7年7月7日時以自動手諭的形式所發布的宗座牧函。 其目的是為了維護那些熱愛傳統拉丁語彌撒的信眾的權益,對於傳統拉丁彌撒的採行以及各地主教對於其轄下信徒懇求此類彌撒的情形之應對提供原則性的規範。此外也將維護牧函所訂立的規定之施行的管理職責委託給「天主的教會」宗座委員會。 該牧函擴張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84年核准聖事部發布的《四年至今》中對於採用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於1962年所核准的採用拉丁語的《羅馬彌撒經書》的允許,原先若望保祿二世把採行此一早於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彌撒經本作為答覆那些懷念禮儀改革前的傳統拉丁彌撒的教會成員之請求的方案。並將核准採行此經本的決策權保留給各教區主教。而《歷任教宗》牧函則將採行此一彌撒經本的權力開放給所有司鐸,只要他沒受到處罰禁止舉行聖事。此外在規範第五條中則將在各堂區舉行採該經本的彌撒的舉行之核准權交給各堂區的主任司鐸,由需要傳統彌撒的信徒團體作為請求人,若是無法獲得主任司鐸的同意也能向教區主教徵求舉行的權益。 該牧函還附有一封教宗本篤十六世為說明發布此牧函之因由而向各教區主教所寫的公開信。文中說明此牧函並未推翻梵二的禮儀革新,而只是為了保留傳統拉丁彌撒此一富有價值的禮儀以及維護熱愛此一傳統的信徒團體的權益。並表示教宗保祿六世基於梵二改革而核准的彌撒經書依然是一般舉行彌撒時的用書。.

新!!: 教宗和歷任教宗 (宗座牧函) · 查看更多 »

殉道者墓窟

殉道者墓窟(Catacombe di Roma)是意大利罗马市或附近地下的古代墓穴,其中至少有四十处直到最近数十年才被发现。虽然其中多数是基督徒墓葬,但是也有异教徒和犹太教徒的墓葬,单独或混合埋葬。它们开始于2世纪,以应对土地拥挤和短缺,和迫害的基督徒秘密埋葬的需要。罗马地下柔软的火山岩非常适合开挖隧道,因为它在第一次暴露在空气中是软的,随后就变硬。墓道长达许多公里,并且多达4层。 天主教墓窟对于早期基督教艺术的艺术史极位重要,因为它们包含公元400年以来的大量壁画和雕塑。犹太人墓穴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犹太艺术也同样重要。 目前这些墓穴由教宗所有,鲍思高慈幼会负责管理罗马郊区St.

新!!: 教宗和殉道者墓窟 · 查看更多 »

比爾希略·多卡爾莫·達席爾瓦

比爾希略.多卡爾莫.達席爾瓦(葡萄牙語:Virgílio do Carmo da Silva,)是東帝汶藉天主教主教,慈幼會會士。現任帝力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比爾希略·多卡爾莫·達席爾瓦 · 查看更多 »

比薩共和國

比薩共和國(意大利文:Repubblica di Pisa;11世紀─1406年,1494年─1509年)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獨立國家,位於今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納的比薩市一帶。當時比薩是商業樞紐,其商人在地中海和意大利貿易中佔一席位,及至一個世紀後才被熱那亞取而代之。藉着臨海的優勢,比薩在11世紀達至權力頂峰,成為海權強國,也是意大利歷史上四個海上共和國(意大利文:Repubbliche Marinare)之一。.

新!!: 教宗和比薩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毛罗·皮亚琴扎

毛羅·皮亞琴扎(Mauro Piacenza:),是意大利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大院長。.

新!!: 教宗和毛罗·皮亚琴扎 · 查看更多 »

水桶事件

水桶事件,也被称为橡木桶事件,是意大利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这次战争伤亡数千,表面上的原因只是因为一只橡木桶。事实上,这场战争起源于意大利的黑白两党之争,即维尔夫党和齐柏林党之争,发生在公元1176年至公元1345年之间。.

新!!: 教宗和水桶事件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教宗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江薩·戈威瓦尼

江薩·戈威瓦尼(泰語:ฟรังซิสเซเวียร์ เกรียงศักดิ์ โกวิทวาณิช:),是泰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曼谷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江薩·戈威瓦尼 · 查看更多 »

汤爱玲

汤爱玲(Paul Denn,)罗马天主教传教士、耶稣会会士,在庚子事变中殉道。.

新!!: 教宗和汤爱玲 · 查看更多 »

汶川大地震各方反应

汶川大地震各方反应,旨在記錄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情形。.

新!!: 教宗和汶川大地震各方反应 · 查看更多 »

河北天主教

河北省是中国天主教徒最集中的省份。全省天主教信徒近100万人。.

新!!: 教宗和河北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奧地利大公國薩爾斯堡,逝世于維也納,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共濟會會員。.

新!!: 教宗和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 查看更多 »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Concordatum Wormatiense,有时被宗座历史学家称为Pactum Calixtinum),是教宗嘉礼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于1122年9月23日于沃姆斯城附近达成的协议。它结束了教宗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斗争的第一阶段,并被阐释为 包含了日后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确定的作为国家基础之主权的萌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教会和欧洲最高统治者之间于其领域内关于政治控制的战略计谋的一个不可预知的后果。国王被承认在其统治区内享有以世俗权威(by the lance,通过矛)而非神圣权威(by ring and staff,通过和)叙任主教之权利;结果是主教们在尘世间要同时效忠教宗和国王,因为他们有义务确认最高统治者的权利以要求其提供军事支持——在他发誓效忠的情况下。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们认为任命教宗及其他教会官员(例如主教)是由上帝授予他们的权利。一个久后的结果是信仰君权神授说。叙任权斗争的一个更迫近的结果是确认了一项系于主权国家领土的专有权利,即确认国王对空位教区领地的收入的权利以及合理税收之基础。这些权利不属于欧洲封建制度,后者将当权者权力限定于个人关系的等级制度中,而与领土仅有松散的联系。教宗跃升为一位高于并且外在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直接控制的人物。 随着Lamberto Scannabecchi(即后来的教宗何诺二世)以及1122年维尔茨堡议会(Diet of Würzburg)(1121年)的努力,教宗嘉礼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有效终止叙任权斗争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德国的主教和隐修院院牧的选举将在作为潜在争端之两造的裁判者的皇帝驾前举行,以免贿赂,因此为皇帝保留了一个在选出这些帝国封疆大吏时的关键性角色。在帝国之外,勃艮第及意大利,皇帝将在6个月内发出权威之象征。嘉礼二世提到皇帝在任命时应得之封建宣誓效忠的时候十分谨慎:“shall do unto thee for these what he rightfully should”即嘉礼二世同意授予的特权(privilegium)的措辞。皇帝将主教或隐修院院牧选举尽握掌中的权利被特别加以否定。 皇帝重申了赐予主教们权戒及牧杖——他们的精神权力之象征——的权利,并保护主教座堂或隐修院议员进行的选举以及自由的祝圣。双方以相互给予和平作结。 该协约被拉特朗第一届大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the Lateran)于1123年确认。 沃姆斯协约是由许多位教宗推行的更大规模的改革的一部分,这些教宗中最有名的当数教宗额我略七世。这些改革包括圣职人员独身制、贩卖圣事的结束以及教会摆脱世俗领袖(被称为世俗叙任(lay investiture))而自治。.

新!!: 教宗和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 查看更多 »

沃尔特·詹金斯

沃尔特·威尔逊·詹金斯(Walter Wilson Jenkins,)是一位美国政治人物,自青年时代起便担任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的助理。他的政治生涯终结于1964年大选期间,当时他因与另一位男性在华盛顿特区的一处公共洗手间内发生性行为而被捕。事件曝光后,詹金斯迫于舆论压力而辞职。.

新!!: 教宗和沃尔特·詹金斯 · 查看更多 »

沃木斯議會

沃木斯議會是神聖羅馬帝國在德國萊茵河上的小鎮沃爾姆斯舉行的議會。這個議會於1521年1月28日至5月25日舉行,由皇帝查理五世主持。雖然在会议中有很多的議題,但最重大的是召見馬丁·路德及對宗教改革的影響。 沃木斯會議前一年(即1520年),教皇利奧十世發出了一道名為《主起來吧》(Exsurge Domine)的訓令,要求馬丁·路德收回他《九十五條論綱》中的四十一條及由他所著或與他有關批評教會的著作。馬丁·路德被皇帝召見。腓特烈三世協議若馬丁·路德出席會議,其安全會受到保護。這個保證在揚·胡斯於1415年被康斯坦茲大公會議所處決後顯得更為重要。.

新!!: 教宗和沃木斯議會 · 查看更多 »

沈福宗

沈福宗(英文:Michael Alphonsius Shen Fu-Tsung,或Michel Sin、Michel Chin-fo-tsoung、Shen Fo-tsung),,《沈福宗在17世紀歐洲的學術活動》,潘吉星生於南京,是早期到達歐洲的中國人之一。中國史籍對他的生平隻字不載,西方史料卻對他的經歷和事跡有諸多描述。 1681年,沈福宗隨比利時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由澳門啟程前往歐洲,一路遊歷了荷蘭、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等歐洲六國。他們一行分別與羅馬教皇和法、英兩國國王會見,并結識當地社會名流。沈福宗出國時隨身帶有中國儒家經典和諸子書籍四十多部,因此也就把中國語言文字、儒家道德哲學和波動說等文化傳到歐洲,幫助西方學家從事漢學研究。.

新!!: 教宗和沈福宗 · 查看更多 »

沙伊·吉文

沙伊·吉文(Shay Given,)出生於愛爾蘭多尼戈爾郡,是愛爾蘭藉職業職業足球員,司職門將,他曾在國家隊擔任副隊長,並兩度入選PFA年度最佳陣容(2002年及2006年)及紐卡素足球先生。 吉文為國家隊上陣128次,是愛爾蘭上陣場次第二多的球員,他亦是紐卡素上陣場次最多的球員。.

新!!: 教宗和沙伊·吉文 · 查看更多 »

沙皇

沙皇(俄语:царь)是部分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語稱號「凱撒」,在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宗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大帝改以為「凱旋將軍與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间和国外仍非正式地把俄國君主称为沙皇。.

新!!: 教宗和沙皇 · 查看更多 »

沙羅曼達

沙羅曼達(salamander,或譯作沙拉曼達、火蜥蜴(蠑螈)、沙羅曼蛇)在中世紀的歐洲的鍊金術和地方傳說中是代表火元素的元素精靈,和水精靈、土精靈以及風精靈並列。這個元素精靈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鍊金術士帕拉塞爾斯的著作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salamander 一詞也有蠑螈之意,而歐洲人的確曾把沙羅曼達的神祕屬性加在蠑螈身上,並視兩者為同一生物。.

新!!: 教宗和沙羅曼達 · 查看更多 »

波吉亞家族

波吉亞家族(Borgia,Borja),又譯博基亞、波奇亞,西班牙稱博爾哈家族。歐洲中世紀的貴族家族,發跡於西班牙的瓦倫西亞,在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顯赫。 波吉亞家族因15世紀至16世紀間的聯姻關係與政治結盟而顯赫,有兩位成員登上教宗寶座,即加里斯都三世(任期1455年-1458年)與亞歷山大六世(任期1492年-1503年),另有一位成員成了天主教聖人及數位樞機。 尤其在亞歷山大六世在位期間,波吉亞家族傳出了許多謠言,包括:緋聞、謀取聖座控制權、偷竊、強暴、賄賂、亂倫、謀殺、毒殺(砷中毒) 。他們的專權為周邊擁有相當地位的家族如奧爾西尼家族、科隆納家族所仇視;然而現代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有許多的謠言皆是出自家族的政治對手—儒略二世所散布的。波吉亞亦是文藝復興時期積極贊助文化活動的家族。.

新!!: 教宗和波吉亞家族 · 查看更多 »

波尔多大学

波尔多大学(Université de Bordeaux)是位于法国波尔多的一所公立大学,2014年由波尔多地区的三所大学合并而来。目前在校人数大约为45000人。.

新!!: 教宗和波尔多大学 · 查看更多 »

波尔多主教座堂

波尔多圣安德肋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André de Bordeaux)是法国城市波尔多的一座天主教堂,天主教波尔多总教区的主教座堂,1096年,教宗乌尔班二世祝圣了这座教堂。最初的罗曼式建筑只保存了中殿的一面墙。王者门建于13世纪初,其余部分则建于14-15世纪。该建筑列为法国的国家纪念物。 1137年,15岁的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之女埃利诺在这座教堂嫁给路易七世,几个月后他就成为国王。阿基坦因此并入王室领地。 有轨电车A线和B线可达。.

新!!: 教宗和波尔多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波尔罗亚尔修道院

波尔罗亚尔修道院(法語:Port-Royal des Champs)始建于1204年,位于巴黎西南的郊区,后来成为冉森教派聚集的大本营。17世纪,让·拉辛、布莱兹·帕斯卡等社会名流纷纷加入其中,使此地逐渐成为对世俗名利抗拒、对王权教权抗争的象征,路易十四时期与罗马教皇联合打击冉森教派并且摧毁该地。.

新!!: 教宗和波尔罗亚尔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波列斯瓦夫二世

(英勇的)波列斯瓦夫二世(捷克文:Boleslaw II Smialy,)皮亚斯特王朝的波兰大公(1058年—1076年)和国王(1076年—1079年在位)。卡齐米日一世(复兴者)之子。 波列斯瓦夫二世继续进行其父与波希米亚公国的争斗。他终于又征服了斯洛伐克(曾在梅什科二世时代被匈牙利攻占)。1069年和1077年两次出征基辅罗斯,第一次出征时曾攻占基辅。结果由于过分干涉外国事务,波列斯瓦夫二世失去了波美拉尼亚。 波列斯瓦夫二世极力支持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 1079年,波兰贵族推翻了波列斯瓦夫二世,使他流亡国外。波列斯瓦夫二世死后,波兰出现封建割据,国王称号被废除。 Category:波兰君主 Category:1039年出生 Category:1081年逝世.

新!!: 教宗和波列斯瓦夫二世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教宗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兰历史

波兰位于东欧平原西斯拉夫人国家,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700年石器时代的斯拉夫人,不過,根據考古發掘,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人類在波蘭活動,後來,其后斯拉夫人一支——西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活动,在原始部族的农耕和游牧中度过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10世纪,波兰人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其后的11~15世紀,波兰国势都非常的强盛,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成为抵禦金帳汗國入侵的歐洲之盾、並且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16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波蘭身兼是歐洲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的雙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从17世纪中期开始,因為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崛起使波蘭走向衰弱、大國地位明顯被削去。到18世纪时、古老的貴族民主制面對新興的專制君主制已經無以為繼,波蘭最终被邻国蚕食和瓜分。19世紀,波蘭在歐洲地圖上消失了1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結束后、波兰才得以复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苏联和納粹德国两个强大邻国夹缝中生存的波兰很快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亡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兰的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开始了共產主义建设;1989年,波兰的团结工会获得了政权,結束共產黨統治後开始民主化,转向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的剧烈转型带来了阵痛經濟衰退和加劇城鄉差距,1999年和2004年,波兰分别加入北约和欧盟。.

新!!: 教宗和波兰历史 · 查看更多 »

波兰天主教

波蘭天主教(英語:Roman Catholicism in Poland、波蘭語:Kościół katolicki w Polsce)自從波蘭在966年正式接受拉丁禮,羅馬天主教就在這個國家的宗教、文化和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 教宗和波兰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波兰王国 (1025年–1385年)

波兰第一王国(波兰语: Królestwo Polskie kruˈlɛstfɔ ˈpɔlskʲɛ; 拉丁语: Regnum Poloniae),是从1025年波兰第一王国第一个国王波列斯瓦夫一世加冕的时候开始,到1385年波兰与立陶宛大公国进行克雷沃联合且被雅盖洛王朝统治的时候为止,这一段的时期内的一个波兰国家。.

新!!: 教宗和波兰王国 (1025年–1385年) · 查看更多 »

波特塞门

波特塞门(Porta Portese)是意大利罗马的一个城门。 该城门建于1644年以替代波图恩希门(Porta Portuensis)作为贾尼科洛城墙(Janiculum Walls)的一部分。新城门和城墙为受教宗乌尔班八世委托所建;古代从罗马通往波图斯港的(Via Portuense)从这里开端;教宗克雷芒十一世于1714年开始在城门外建立一个大型军械库。 直到19世纪后期,附近建立了(之后发展为罗马主要港口)。 目前每周日有一个著名的跳蚤市场在波特塞门区域举办。.

新!!: 教宗和波特塞门 · 查看更多 »

波蘭國旗

波兰国旗(下文国旗皆指波兰国旗,除非特别指明)由上白下红两条同宽的水平色条构成。波兰宪法将这红白两色规定为国家代表色。在白条中央嵌了国徽的国旗变体在法律上保留给官方于国外或海上使用。波兰人使用与变体旗类似、带燕尾旗的衍生版被作为海军旗。 波兰官方在1831年采用白色和红色为国家代表色。这两种颜色有着纹章学的血统并延伸自波兰立陶宛联邦两个政体国徽上的颜色(即波兰红底白鹰和立陶宛红底白马白骑士(Vytis、Pogoń)上的红和白)。在1831年之前,波兰士兵配戴各种颜色的帽徽。国旗在1919年被正式采用。自2004年起,每年5月2日定为波兰的国旗日。 国旗每天都要悬挂于议会和总统府之类的最高国家机构。很多波兰人和其他机构会在国定假日与其他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悬挂国旗。现行波兰法律规定只要不对国旗不敬,国旗的使用不会受到限制。 由于红白双色横条身为相当普遍的一种设计,许多旗帜与之类似但与它毫无关系,最著名的是捷克的波希米亚旗;有两种国旗——印度尼西亚国旗和摩纳哥国旗都将红条放在白条上面。在波兰,很多旗帜是根据国旗设计的,用色也以国家代表色为主。.

新!!: 教宗和波蘭國旗 · 查看更多 »

波蘭的基督教化

波蘭的基督教化(chrystianizacja Polski)指基督信仰傳入波蘭,並在波蘭境內盛行的過程。此過程始於波蘭受洗(波蘭語:chrzest Polski),也就是梅什科一世個人的受洗,而梅什科一世在後來成了波蘭的首位統治者。受洗典禮的舉行日期為西元966年4月14日的聖週六,確切地點至今歷史學者仍有爭議,但最有可能位在波茲南或格涅茲諾這兩座城市之一。一般認為,梅什科之所以會接受基督信仰,主要是受其妻子——來自影響。  基督信仰在波蘭境內的傳布雖耗時幾個世紀,最終還是開花結果,而波蘭也在幾十年內,晉升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所承認的歐洲國家行列。部分歷史學者將波蘭受洗一事視為波蘭建國的開端 。由於波蘭絕大多數人口皆不崇尚基督信仰,故其基督化的過程非常漫長而艱鉅,直至西元1030年代異教徒勢力復甦,波蘭的基督教化才算告終。.

新!!: 教宗和波蘭的基督教化 · 查看更多 »

波蘭歷史 (1945-1989)

波蘭1945年至1989年的歷史橫跨了二次大戰後受到共產主義的蘇聯主導的波蘭人民共和國時期。此時期的波蘭雖然在人民的生活水準上有所改善,但是也經歷了社會動盪和經濟蕭條。 二次大戰即將結束之際,納粹德國軍隊撤離波蘭,換了由蘇聯軍隊佔領,並在雅爾達會議認可下設立了臨時親共聯合政府,徹底忽視波蘭流亡政府的存在;這被認為是同盟國為了安撫蘇聯領袖史達林及避免與蘇聯直接衝突,而對波蘭的背叛。在波茨坦協定裁定將波蘭領土西移至奧德河-尼斯河線與寇松線間之後,又加上德國人的驅逐、烏克蘭人的安置與波蘭人的遣返,波蘭首次成為單一民族的獨立國家。華沙的新共產政府政治權力的加強、由柏勒沙·貝魯特率領的共產波蘭統一工人黨在接下來的兩年對波蘭掌控的有增無減,使波蘭成了戰後蘇聯在西歐勢力範圍的一部分。1953年,隨著史達林的死,赫魯雪夫對東歐的鬆綁使得波共較自由派系的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奪取政權。1960年代中期,波蘭經歷了經濟復甦與政治困境。1970年12月,物價的飆漲引起了一陣罷工潮。為此政府引進了以大規模向西方國家借款為基礎的新經濟計畫,結果造成生活水準與期待的立即高漲,而引發另一波抗議。 如此的惡性循環,終於在1978年,卡羅爾·沃伊蒂瓦當選為羅馬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鞏固了波蘭境內反對共產主義的勢力後終結。1980年8月初,罷工潮奠定了由電工列赫·華勒沙所創的獨立工會「團結工聯」的基礎。反對勢力逐漸增大,使得沃依切赫·雅魯澤爾斯基的政府於1981年12月公告了戒嚴令。然而,在蘇聯戈巴契夫的改革,西方國家的施壓,及社會的持續動盪之下,波共被迫與反抗勢力談判。1989年的圓桌會議使得團結工聯於同年參選;候選人出人意表的勝選,揭開了中歐與西歐相繼推翻共產政權--東歐劇變的序幕。1990年,雅魯澤爾斯基辭去波蘭總統職位,並由華勒沙在1990年12月當選後擔任總統。.

新!!: 教宗和波蘭歷史 (1945-1989) · 查看更多 »

波金卡计划

波金卡计划是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一项未遂攻擊计划。“波金卡”(Bojinka,阿拉伯语:)的意思是爆炸,一说源自俄语中的боженька,即对上帝(бог)的别称。.

新!!: 教宗和波金卡计划 · 查看更多 »

波恩大学

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简称波恩大学,是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波恩市的一所公立大学。 2003年冬季学期波恩大学注册学生达到3万8千名,其中有大约5千5百名外国留学生来自13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学费的原因2004年夏季学期注册学生下降到了3万1千名。2005年/2006年的冬季学期,波恩大学有注册学生31846名。.

新!!: 教宗和波恩大学 · 查看更多 »

泰萊斯福爾·佈拉祺多·托波

泰萊斯福爾·佈拉祺多·托波(泰米爾語:தெலெஸ்போர் தோப்போ:),是天主教印度籍司鐸級樞機。同時也是蘭契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泰萊斯福爾·佈拉祺多·托波 · 查看更多 »

泰澤團體

泰澤團體(法語:Communauté de Taizé)是一個位於法國勃艮地索恩-盧瓦爾省的一個基督徒(包含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修道者團體。泰澤社區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基督教朝聖地點之一。每年有超過10萬名來到泰澤朝聖祈禱、學習聖經、分享信仰和在泰澤社區中工作。.

新!!: 教宗和泰澤團體 · 查看更多 »

法尔内塞家族

法爾內塞(Farnese)家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一個有影響力的家族。家族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教皇保羅三世和樞機亞歷山德羅·法爾內塞,並且家族中也有一些成員擁有帕爾馬公爵、皮亞琴察公爵和卡斯特羅公爵等頭銜。 一些重要的建築如羅馬的法爾內塞宮及卡普拉羅拉的法爾內塞別墅都與該家族有關,除此之外該家族對古代工藝品的收藏與維護也有很大的貢獻。.

新!!: 教宗和法尔内塞家族 · 查看更多 »

法律解釋

法律解釋是司法機構解讀和運用成文法的過程。當案件涉及成文法時,法律條文經常必須經過一定的解讀。有時法律條文的意義淺顯直白,但許多時候條文所用字句的意義會在一定程度上稍有含糊或不確定,因此法庭必須決定條文的準確含義。在確定法律條文的意義的過程中,法庭使用各種法律解釋的工具和方法,例如傳統的法律解釋原則、立法過程、以及立法目的。 在普通法系統中,司法機構運用法律解釋的規則來解讀立法機構所立的成文法,以及根據立法授權頒佈的受權立法,例如行政機構的規章等。 在普通法系統和部分大陸法系法律系統中,由於立法權和司法權的分離,法律解釋是司法機構獨有的權力。但在一些國家,除了司法機構,立法機構或行政機構在法律頒佈之後也擁有對法律的具體運用進行事後解釋的權力。允許立法機構進行事後解釋代表對立法機構意願的最大尊重,即立法機構解釋所立法律的具體運用可以推翻司法機構對法律的解讀。這種解釋在立法權和司法權分立的制度裏是不允許的:這種解釋行爲更類似進一步的、具追溯效力的立法行爲,是一種限制司法機構判斷具體案例的行爲,因此在許多國家是不允許的。而行政機構對法律進行解釋一般必需在法律所授權的範圍内進行,是一種受權立法行爲。.

新!!: 教宗和法律解釋 · 查看更多 »

法國-蒙古同盟

在第13世纪,法蘭克的十字軍和蒙古帝国曾數次嘗試建立法國-蒙古同盟以抗衡兩國共同的敌人--伊斯蘭哈里發國。在當時的時局上,此同盟的成立理據乃是十分明顯:鉴于蒙古皇室中存在许多有影响力的聶斯脫里派信徒,蒙古人已经對基督教感到有所同情; 黎凡特十字军国和位於西欧洲的法蘭克人開始對接受東方的援助持有開放態度,其中是因為传奇神话中的祭司王約翰(一個來自東方且會在聖地協助十字軍的王)。穆斯林也是法蘭克人和蒙古人的共同的敌人。 然而,尽管几十年中不斷互相傳遞訊息和派遣使者交流以及送禮,這個時常建議成立的同盟卻从来没有取得成果。 歐洲人與蒙古人之間的聯繫可追溯至大約1220年,教皇和欧洲君主偶爾會聯繫蒙古的領導人(例如大汗),其後與受伊兒汗國統治的伊朗人聯絡尤其頻繁。通常兩方之間是西方勸喻蒙古改為信奉西方基督教,而蒙古人則希望西方降服於蒙古及進貢予蒙古。蒙古人在推进至亚洲各地時已经征服了许多基督教和穆斯林国家,破坏了穆斯林的阿拔斯王朝和阿尤布王朝。而接下来的几代蒙古人則在地區中與剩下的 埃及籍馬木留克穆斯林力量鬥爭。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的國王海屯一世在1247年降服於蒙古人,并鼓勵其他君主組成基督教-蒙古同盟,但只能够说服他的女婿(十字軍安條克公國的王子博希蒙德六世十字军国家的安提阿)。在1260年,博希蒙德六世亦降服於蒙古人。其他基督教领袖,如阿卡的十字军更不信任的蒙古人,認為蒙古人反而為地區中最大的威脅。阿卡的爵士因此与穆斯林馬木留克建立了個不尋常的被動同盟,令埃及馬木留克可以經阿卡的同意底下在1260年的阿音札魯特戰役而經過十字軍的領土以對抗和迎擊蒙古人。 Category:法国外交史 Category:蒙古帝國.

新!!: 教宗和法國-蒙古同盟 · 查看更多 »

法國共和曆

法国共和曆(法语:calendrier républicain“共和曆”)或称法国大革命曆法(calendrier révolutionnaire français),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的革命历法,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所采用,由数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加斯帕·蒙日和诗人法布尔·代格朗汀(Fabre d'Églantine)协助制定。目的在于割断历法与宗教的联系,排除天主教在群众生活中的影响,为同时增加劳动时间。虽然已经废弃不用,但当时的法国歷史事件都是用这种曆法记载的,如热月政变等。.

新!!: 教宗和法國共和曆 · 查看更多 »

法國歷史

根据考古發现,法国曾誕生过舊石器時代的阿布维利文化,而巴士克人有可能為這些遠古居民的後裔。 最早記載關於高盧地區(即今法國)的人民的文獻資料是用希臘語寫成的。但這些修昔底德所寫,關於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馬薩利亞(Massalia,今马赛)的資料也只限於粗略的介紹,而沒有指出更明確的地理位置。 亚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弟子,前384年-前332年)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凱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凯尔特居民(κέλτοι)。亞里斯多德如同其他在羅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數古典時代史家,一再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蠻族之風俗。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人大肆擴張,散佈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這些間接的材料針對未來法國的部份非常少。.

新!!: 教宗和法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法兰克尼亚王朝

法兰克尼亚王朝亦称萨利安王朝是11世纪和12世纪一个统治德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王朝,由来自法兰克尼亚的施派尔伯爵康拉德二世创建,故名。1024年罗马帝国奥托王朝的皇帝亨利二世去世后无嗣,康拉德二世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027年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王朝统治期间,与教皇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叙任权斗争。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没有子嗣,王朝终结。.

新!!: 教宗和法兰克尼亚王朝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人文院

法兰西人文院,或法兰西人文科学院,全稱為道德与政治科学学术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 morales et politiques),是法兰西学院(Institut de France)下属的五个学术院(Académies)之一。 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该院的作用应该是科学地描述人在社会中的生活,由此提出政府应该具有的最佳形式。.

新!!: 教宗和法兰西人文院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

亨丽埃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 of France,),大不列顛國王查理一世妻子。 據說美國馬利蘭州以及加拿大北安大略的亨丽埃塔·瑪麗亞岬都是以其為名。.

新!!: 教宗和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 (英文名:Isabella of France,),英格兰爱德华二世的王后,爱德华三世的母亲。法国卡佩王朝腓力四世的女儿,查理四世的妹妹。.

新!!: 教宗和法兰西的伊莎贝拉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教宗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教宗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年表

这是法国大革命的年表.

新!!: 教宗和法国大革命年表 · 查看更多 »

法国天主教

法国天主教会(Église catholique en France)是普世天主教会的一部分,接受罗马教宗以及天主教法国主教团的领导。有时由于其在2世纪与罗马主教的关系,而被称为“教会的长女”。 估计在法国有4500万名受洗的天主教徒,占人口的77%,分布在98个教区,有23,000名神甫照管。不过,根据,相信并遵守圣事仪式的天主教徒人数要低得多,其余为冷淡教友。 法国卢尔德还拥有著名的露德圣母朝圣地。.

新!!: 教宗和法国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法国宗教战争

法国宗教战争(Guerres de religion),又名胡格诺战争,是发生在1562年-1598年间法兰西王国国内的内战和民众骚动事件,内战双方为罗马天主教廷和胡格诺派(加尔文派)新教徒。战争进行了连续八次,对当时的法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据估计在当时三百万民众死于战乱及战争带来的饥荒和瘟疫,在宗教战争中仅次于造成八百万人丧生的三十年战争。.

新!!: 教宗和法国宗教战争 · 查看更多 »

法国军事史

法国军事史是指从2,000多年前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中,在今天的法国、欧洲和欧洲海外殖民地上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与反抗。法国发生的大事常常会影响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 高卢-罗马冲突从前400年一直延续到了前50年,罗马在凯撒的领导下取得了高卢战争的胜利。在罗马帝国衰落之后,一支名为法兰克人的日耳曼人分支在战胜其他民族后控制了高卢。法国的扩张在克洛维一世和查理大帝在位时达到了顶峰。在中世纪,英格兰和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发生了一些激烈的冲突,例如百年战争。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自罗马时代以来的第一支常备军队使法国成为了中世纪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它只在意大利战争中输给了西班牙。16世纪的胡诺格战争(1562—1598年)一度使法国一蹶不振,但是在瑞典的帮助下,法国在1618年6月23日—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并再一次成为了西部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17世纪和18世纪初,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下扩大了法兰西王国的领土,但是此时法兰西王国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代国力已达到极限了。 法国与英国在18世纪的第二次百年戰爭與全球竞争,导致了1756—1763年七年战争。虽然法国最终战败,丧失了它的北美殖民地,但是它随后又帮助北美十三州从英国独立了出来,因此英国的损失也不小。然而國內的財政問題與政治纷争,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法国的势力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顶峰,但是到了1813年10月中旬的莱比锡戰役和1814年3月,它的国力大幅退縮,甚至不如大革命之前(失去所有的境外領土與海外殖民地)。接下来就是殖民帝国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法国共与俄国(1853年10月—1856年2月的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1859年法奥战争)和普鲁士(1870年7月—1871年2月普法战争)发生了战争。 在1870年7月—1871年2月的普法戰爭中被打败之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一次成为了德国的劲敌。这次,法国和英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最终成为了胜利者。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德国占领。盟军最终战胜了德国,战后法国也在德国境内有了一个占领区。两次世界大战化解了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并为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统一铺平了道路。今天,法国军队经常出现在它从前的殖民地,并与法国在北约中的盟友一起在全球焦点地区执行任务。.

新!!: 教宗和法国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法皇

法皇可以指:.

新!!: 教宗和法皇 · 查看更多 »

法王

法王可以指:.

新!!: 教宗和法王 · 查看更多 »

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

天主教鲁汶大学 (法语: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缩写为UCL)是比利时的一个重要高等学府,也是世界有名的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425年由教皇马丁五世下令建立的天主教鲁汶大学,是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1968年天主教鲁汶大学分裂,持荷兰语的部分留在鲁汶,组成天主教鲁汶大学 (荷语),持法语的则搬至新鲁汶,建立了天主教鲁汶大学 (法语)。.

新!!: 教宗和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 · 查看更多 »

法蘭索瓦·德·洛林,第二代吉斯公爵

(带刀伤的)弗朗索瓦·德·洛林,第二代吉斯公爵 Francois de Lorraine le Balafre,2me Duc de Guise ()有傑出才幹的法国军人和政治家。吉斯家族的代表人物。.

新!!: 教宗和法蘭索瓦·德·洛林,第二代吉斯公爵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第二帝國

法兰西第二帝国又简称为第二帝国(法语:Second Empire),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建立的君主制政权(1852-1870年),后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先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新!!: 教宗和法蘭西第二帝國 · 查看更多 »

法蒂瑪的三個秘密

法蒂瑪的三個秘密是指聖母瑪利亞對葡萄牙花地瑪的三位牧童,露希亞·桑托斯(Lucia Santos)及她的表弟妹哈辛塔·瑪爾托(Jacinta Marto)和弗朗希斯科·瑪爾托(Francisco Marto)所告知的三個預言,他們聲稱在1917年5月至10月間見證了聖母顯靈,也就是今日通稱的法蒂瑪聖母。 據說聖母瑪利亞在6月13日將這三個秘密以預言的形式交托給年輕的見證者們,其中第一個和第二個秘密在1941年露希亞·桑托斯協助她兩位堂弟妹封聖所寫的一份文件中揭露,第三個未公開,雖然萊里亞主教命令她寫下交給教宗,但露希亞·桑托斯希望1960年揭露,她說這是因為她認為「那時候秘密可更為清楚」。第三個秘密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2000年6月26日對外公佈,年邁的露希亞·桑托斯當時也在場。.

新!!: 教宗和法蒂瑪的三個秘密 · 查看更多 »

法拉利恩佐

法拉利恩佐(-)是由意大利汽车制造商法拉利所设计、生产的一款超级跑车,以法拉利公司创始人-zh-cn:恩佐·法拉利;zh-tw:恩佐·法拉利-的名字命名。这款跑车在2002年上市,以慶祝車廠創立55週年,限量生产399台,另外还有一台特别款赠送给了罗马教皇後拍賣,所得收益撥捐予2004年南亞海嘯災民。.

新!!: 教宗和法拉利恩佐 · 查看更多 »

法拉盛

法拉盛(Flushing)是美國紐約皇后區境內的一個地區。虽然大部分区域是居民区,以缅街北部为中心的法拉盛下城则是个大型商贸和零售区域,是纽约城第四大中心商务区.

新!!: 教宗和法拉盛 · 查看更多 »

泉州市舶司

泉州市舶司,位于今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屬於中国古代海关管理机构。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据道光《晋江县志》记: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有关方志记载:南薰门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水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北宋元右二年(1087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续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迁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之后的四百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

新!!: 教宗和泉州市舶司 · 查看更多 »

洞房

洞房是指兩人結婚後第一次性行為。由於婚姻讓兩個人可以繁衍法律認可的後代,也可以正當的從事性行為,因此洞房有其法律上的重要性。在一些傳統中,婚禮舉行後不一定即時洞房,而是結婚後一段時間,夫妻才發生性行為,稱為圓房,而婚姻一直要到洞房後才有約束力。因此洞房表示兩個人在性關係上的一個進展。.

新!!: 教宗和洞房 · 查看更多 »

洪山川

洪山川總主教(Archbishop John Hung Shan-chuan, S.V.D.,)是台灣籍天主教會主教,聖言會會士,現任天主教台北總主教與台灣主教團主席,也是首位台灣本地出生的總主教。.

新!!: 教宗和洪山川 · 查看更多 »

洗腦

洗脑或思想控制(brainwashing 或 mind control),透過系統性方法,有意圖地向別人灌輸思想,來符合操縱者的意願,一連串的手法與過程,稱為洗脑。英文「brainwash」意指洗脑,由中文洗脑一詞翻譯而來;沿於上世紀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美國士兵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虜之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改造,獲救之後回到美國,支持中国共產黨政府,於是美國記者Edward Hunter就用「brainwash」一詞來描述此事。 洗脑經常被應用到政治、宗教、商业活動上。洗腦與宣傳大體方法相同,均是讚揚、推廣某事,不同之處在於,洗腦具有強制持續性、與外隔絕性、批判性等特點。 常見如政治洗脑:當權者或獨裁者強制向人民灌輸單一的思想,推崇某政治人物或某執政集團,及指出某些思想是錯誤的,加以批判。在重覆和密集灌輸下,群眾往住不自覺相信了某事或信任某個政治組織;宗教組織透過刊物、活動推廣,造成觀眾思想容易受到影響;商業公司等電視媒體傳達,不斷重複播放推廣其商品或意念,以「謊言多說幾次,就會成為真理」方式,此等宣傳方法都被認為是洗脑,儘管推廣者本身可能沒有非法惡意情事。不過通常惡質的思想,都加予洗腦的貶稱。思想改造能導致群眾有跟從團體、不可質疑、思想推廣、護航言論的一致行為逐步出現。.

新!!: 教宗和洗腦 · 查看更多 »

洛伦佐·德·美第奇

羅倫佐·德·麥第奇(Lorenzo de' Medici,)是一个意大利政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被同时代的佛羅倫斯人稱為“偉大的羅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他是外交家、政治家,也是学者、艺术家和诗人的赞助者。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潮期,他的逝世也意味着佛羅倫斯黄金时代的结束。他努力维持的意大利城邦间的和平,但是随着他的去世土崩瓦解。羅倫佐死后葬在佛羅倫斯的麥第奇家族墓地。.

新!!: 教宗和洛伦佐·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洛里斯·弗朗切斯科·卡波維拉

洛里斯·弗朗切斯科·卡波維拉(意大利語:Loris Francesco Capovilla:),是天主教意大利籍司鐸級樞機。也是洛雷托自治監督區榮休監督。2014年,他以98歲高齡,成為當時全世界第三年長總主教,及在他離世前也是樞機團最年長成員。.

新!!: 教宗和洛里斯·弗朗切斯科·卡波維拉 · 查看更多 »

洛杉矶警察局

洛杉矶警察局(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 ,又称洛城警署,简称为LAPD)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警察部门。该局有近9,900名警官和逾3,000名文职人员,辖区面积达1,230平方千米,覆盖人口超过380万,这也使其成为美国第三大的执法机关。洛杉矶警察局从建立之初至今,频繁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出现。该局还因为种族仇恨以及警官腐败问题,陷入争论焦点。.

新!!: 教宗和洛杉矶警察局 · 查看更多 »

洛杉磯紀念體育場

联合航空紀念體育場(United Airlines Memorial Coliseum)原名洛杉矶纪念体育场(Los Angeles Memorial Coliseum),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內的一座大型室外體育場館,是世界上唯一作為三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分別是1932年、1984年奧運會及2028年奧運會)主場館的體育場。此外,場館亦曾經兩度主辦超級盃決賽(分別是1967年及1973年)。 場館於1984年7月27日(即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翌日)被定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National Landmarks Program, National Park Service, Accessed November 12, 2007.。現時場館擁有權屬於加利福尼亞州政府,由洛杉磯紀念體育場委員會負責管理Sam Farmer,, Los Angeles Times, June 6, 2007.

新!!: 教宗和洛杉磯紀念體育場 · 查看更多 »

洛泰尔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洛泰尔二世 (Lothar II,1075年—1137年12月3日)罗马人民的国王(1125年—1137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133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苏普林堡伯爵和萨克森公爵(1106年起)。他的王朝有时被称做苏普林堡王朝。 他参与了帝國诸侯反对皇帝亨利四世的叛乱(1088年),后又领导诸侯反对皇帝亨利五世(1112年—1115年)。 洛泰尔二世在亨利五世死后为诸侯所拥立。后在教皇霍诺留斯二世支持下当选。他于1132年出兵意大利,支持教皇英诺森二世反对敌对教皇克雷二世。后者随即为之加冕。1136年再入意大利,以抵制诺曼人。 一些前苏联历史学家把这位皇帝列为洛泰尔三世。他们把洛林的洛泰尔二世也作为他的前任。 L L L L L.

新!!: 教宗和洛泰尔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涅爾謝斯·貝德羅斯十九世

涅爾謝斯·貝德羅斯十九世(Ներսէս Պետրոս ԺԹ.:),,是亞美尼亞籍天主教亞美尼亞禮宗主教。為第十九任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西利西亞宗主教。.

新!!: 教宗和涅爾謝斯·貝德羅斯十九世 · 查看更多 »

温科·普利奇

温科·普利奇(波斯尼亞語:Vinko Puljić:),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薩拉熱窩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温科·普利奇 · 查看更多 »

温贝尔托·贝蒂

温贝尔托·贝蒂(Umberto Betti,)意大利人,原宗座拉特朗大学校长,天主教会枢机。 贝蒂出生于意大利皮耶韦桑托斯泰法诺,于1946年4月5日晋铎。他曾于1991年至1995年间出任宗座拉特朗大学校长。2007年11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温贝尔托·贝蒂 · 查看更多 »

渔人权戒

渔人权戒(Anulus piscatoris、Pescatorio),是教宗佩戴的王权标志的一个正式组成部分。教宗被天主教会视为圣伯多禄的继承者,后者曾是一位做贸易的渔夫。它上面有伯多禄在舟中垂钓的浮雕,这象征是来自使徒應該“得人如得魚”(Mark 1:17)的传统。渔人权戒是一个印戒(Signet ring),直到1842年它一直被用来封印教宗签署的官方文件。 每位教宗都会用黄金铸一个新权戒。除被更换的图案外,在位教宗的拉丁名也会被刻上。在教宗加冕或教宗就职典礼上,枢机长(Dean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会将权戒戴在新任教宗右手无名指上。当教宗去世时,该权戒会在其他枢机在场的情况下被總司庫(Camerlengo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罗马教廷的财务总管)礼仪性地压碎,以便防止在空位时期(Interregnum)或称宗座从缺时期用它封印伪造的旧日文件。 1265年,克萊孟四世写给他的外甥Peter Grossi的一封信里包含了已知的最早提及渔人权戒的记录:它被用来封印所有私人通信,方法是将权戒压入熔化在一张折叠着的纸或信封上的红色(Sealing wax)中。相反地,公共文件则是将权戒压入文件系着的铅中。这样的文件历史上被称为教宗诏书(Papal bull),即首脑钤记的Bulla。15世纪,渔人权戒的使用发生变化,那时它被用来封印官方文件,称(Papal brief)。该种使用到1842年也停止了,当时蜡与保护它的丝绸以及权戒的印记都被红墨水戳记取代了。 经过这么多世纪,渔人权戒不是因其实用功能而是因其作为封建的象征而广为人知。信徒们借鉴了中世纪君主制形成的传统,通过跪于其脚下并亲吻渔人权戒而向在位的教宗表示尊敬。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新!!: 教宗和渔人权戒 · 查看更多 »

湯漢

湯漢樞機(His Eminence Cardinal John Tong Hon, ),現為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也是香港首位土生土長的天主教樞機。.

新!!: 教宗和湯漢 · 查看更多 »

滨尾文郎

滨尾文郎(濱尾文郎:),是天主教日本籍執事級樞機。也曾是橫濱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滨尾文郎 · 查看更多 »

潘菲利家族

潘菲利家族(Pamphili或 Pamphilj)是一個羅馬的教宗家族,對於16、17世紀的義大利歷史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由於缺乏男性繼承者,家族於18世紀藉由婚姻與結合,成為。.

新!!: 教宗和潘菲利家族 · 查看更多 »

澳門宗教

澳門宗教是指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活動的宗教,過去澳葡政府曾以天主教為官方宗教,但現時澳門並沒有官方的宗教。 澳門實行信仰自由,是尊重居民宗教信仰的權利。根據《澳門基本法》第三章第三十四條規定,「澳門居民有信仰的自由;澳門居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公開傳教和舉行、參加宗教活動的自由。」;而第三章第一百二十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根據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不干預宗教組織的內部事務,不干預宗教組織和教徒同澳門以外地區的宗教組織和教徒保持及發展關係,不限制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律沒有抵觸的宗教活動;宗教組織可依法開辦宗教院校和其他學校、醫院和福利機構以及提供其他社會服務;宗教組織開辦的學校可以繼續提供宗教教育,包括開設宗教課程;宗教組織依法享有財產的取得、使用、處置、繼承以及接受捐獻的權利。宗教組織在財產方面的原有權益依法受到保護。」 而澳門區內宗教的種類,若與鄰近的香港比較,種類並不多。在宗教信徒的結構方面,澳門與其他華人社會相似,以華人信奉的傳統信仰和民間信仰為主,信徒以儒教、道教和佛教為最多(約佔1996年的人口統計的30.7%);由於澳門歷史的背景關係,基督宗教的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也活躍於澳門社會,並有一批信徒支持,當中也包括基督宗教的非傳統教派(約佔1996年的人口統計的8.4%)。另外,伊斯蘭教和巴哈伊教在澳門也各有為數不超過一千人的信徒。 目前,澳門區內最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的宗教是天主教会。不過,因資源所限和昔日澳葡政府對天主教的支持,其他宗教一直也在社會服務上參與不多。但隨著澳門回歸,政府對天主教的偏袒已下降了。.

新!!: 教宗和澳門宗教 · 查看更多 »

朝聖

朝聖是宗教或靈性生活尋覓靈性意義的過程,通常是到一處聖地或者是對某人信仰有重要意義的地方。各大宗教都有朝聖的活動。從世俗的角度而言,朝聖是一種族群的認同,而非基於信仰。流行文化也正把朝聖重新定義,例如去探訪某小說、電視劇、電影或ACG等作品取材、拍攝的地點也被稱為朝聖、聖地巡禮。旅遊業興起之前,朝聖是人們離開家鄉出外遊歷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 教宗和朝聖 · 查看更多 »

朝鮮半島基督教

韩战结束以后的20世纪下半叶,韩国基督教迅速发展,信徒数量持续多年呈爆炸性的增长,但是,自1995年以后的十年间,新教信徒略有下降,而天主教信徒增长了70%。目前改新教和天主教分别有信徒860万人和510万人。 韓國首都首爾是全国基督教的大本营,教堂林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12个基督教堂会中的11个。夜间无数闪烁霓虹灯的十字架是该市的突出景观。韩国天主教会也是世界上成年人信仰皈依最多的教会,每年都有超过15万以上的成人进教。 现在韩国教会还在海外进行传教活动,是世界上第2大传教士派出国(仅次于美国)。 另外,基督教的一个异端派别——文鲜明的统一教扩展也很迅速。 基督教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延世大学是韩国享有盛誉的常春藤盟校之一。基督教对于韩国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 许多韩国基督徒,包括赵镛基,规模庞大的汝矣岛纯福音教会牧师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1984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罗马封圣的韩国圣徒人数创一次性封圣的最高人数。韩国的天主教圣徒人数居世界第四位。 1945年以后,韩国教会只在南方(大韓民國)有影響力。在韩战(1950年–1953年)以前,该国三分之二的基督徒分布在北方,但大部分都逃到了南方 。统治北韩的共產主義政權勞動黨政府反對一切宗教,故北韓基督徒實際人數不明。 目前在東亞各國中,相較於日本、中國和蒙古國境內基督教依舊屬於少數人信仰的宗教,在韓國的基督教勢力就顯得非常龐大,雖然韓國依舊以佛教或儒家信仰為主,但在政治方面以基督教的影響力最大,1987年韓國民主化後歷任的韓國總統也多信仰基督教為主的特色與台灣相似。.

新!!: 教宗和朝鮮半島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朝鮮半島天主教

朝鮮半島天主教的傳入,特殊性在於不是由傳教士傳入,而是由朝鮮的信徒自發性建立的。一位在中國清朝领洗的朝鮮王朝使臣李承薰(이승훈,聖名伯多祿),於1784年(朝鮮王朝時期),將大量宗教書籍帶入韓國。他之後也和一群初期的天主教信徒自行建立一個缺少神職人員的平信徒組織。直到法國的巴黎外方遣使會會士於1836年在當地信徒的情求下派遣至該地。 現時的韓國天主教會是普世天主教教會的一部份,其精神領袖為羅馬教宗。.

新!!: 教宗和朝鮮半島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朝鲜佛教

朝鲜佛教,指位于及发展于朝鲜半岛的佛教,其为汉传佛教的组成部分,主要教义为大乘佛教。其由中国传入,早期的主要活动为翻译经典及传播,之后出现本土化的趋势,并产生起独立民族化的佛教传统。 2006年,佛教信徒約佔總韓國人口的24.4%,基督宗教人口約佔26.1%(新教16.6%,天主教9.5%),其他宗教約有1.4%,無特定宗教信仰者為48.1%。 另一方面,相較於韓國,北韓對佛教的限制依舊非常嚴厲,信仰佛教的人數也較南方的韓國還要來的更加稀少,很多北韓當地的佛寺也僅僅只是供海外觀光客遊覽的樣版。.

新!!: 教宗和朝鲜佛教 · 查看更多 »

末思信

末思信(叙利亚语:Mār Sîsin,?-291/292年),又作西辛纽斯(拉丁语:Sisinnius),摩尼教创建者摩尼的十二使徒之一,早期教会最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之一,初代教会的核心人物,摩尼教教廷首任教宗。.

新!!: 教宗和末思信 · 查看更多 »

本亚明·亨里克斯

本亚明·亨里克斯(Benjamin Henrichs,)是一位具有加纳血统的德国足球运动员,于场上司职中场,自2014年开始代表德甲俱乐部勒沃库森的各级青年队效力。他在2015年签署了自己的首份职业合同,并自2015-16赛季起被纳入俱乐部的一线队大名单。.

新!!: 教宗和本亚明·亨里克斯 · 查看更多 »

本笃 (消歧义)

本笃可能指以下人物:.

新!!: 教宗和本笃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本笃会

本笃会(Ordo Sancti Benedicti)又譯為本尼狄克派,亦被稱為“黑修士”(得名于修會僧袍的顏色),是天主教的一個隐修会,是在529年由意大利人圣本笃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所创,遵循中世紀初流行於義大利和高盧的隱修活動。其規章成為西歐和北歐隱修的主要規章。本笃会隐修院的象征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

新!!: 教宗和本笃会 · 查看更多 »

本笃四世

教宗本篤四世(Benedictus PP.,卒于903年夏),於約900年-903年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本笃四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十三世

教宗神僕本篤十三世(Servus Dei, Benedictus PP.,,原名Pietro Francesco Orsini,後改名Vincenzo Maria Orsini,在位期間:1724年5月27日-1730年3月2日) 他雖然是第十三位選用「本篤」封號的教宗,但由於迷信「十三」這個數字帶來壞運氣,起初他自稱為本篤十四世,不過後來改變想法,用回原先教宗本篤十三世的封號。 本篤十三世是一位改革的教宗,他竭力改革義大利樞機主教團腐化生活的方式。他是羅馬顯赫家族奧爾西尼家族的成員,教宗本篤十三世是這家族最後一人擔任教宗。.

新!!: 教宗和本篤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十一世

真福教宗本篤十一世(Beatus Benedictus PP.,),原名Nicholas Boccasini,於1303年10月22日-1304年7月7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本篤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十二世

教宗本篤十二世(Benedictus PP.,約1280年-1342年4月25日),原名雅克.福尼尔,於1334年12月20日-1342年4月25日岀任教宗,第12位法國籍教宗,同时也是亚维农教廷的第三任教宗。.

新!!: 教宗和本篤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十五世

教宗本篤十五世(Benedictus PP.,,原名Giacomo della Chiesa,於1914年5月3日-1922年1月22日出任教宗),意大利人;于1914年至1922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本篤十五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十六世

本笃十六世(Benedictus XVI;Benedetto XVI;Benedikt XVI;)是罗马天主教会第265任教宗,本名若瑟·类思·拉辛格(Joseph Aloisius Ratzinger;Iosephus Aloisius Ratzinger),2005年4月19日当选教宗,2005年4月24日正式就任,2013年2月28日辞职。通曉十種語言,就任教宗前为德國籍樞機,由保祿六世冊封,是第八位德國籍教宗。2005年選舉教宗時,有教宗選舉權的樞機中,連他在內有三位並非由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的樞機,故參與了前兩次相隔僅數月的教宗選舉,而這三位中他和另一位這次也參與了,因此參與這次教宗選舉的樞機中,僅他們兩位有經驗。2013年2月11日,聖座宣佈,本篤十六世因健康和年老等因素決定辭職,歐洲中部時間2月28日晚上8時生效,成為繼1415年額我略十二世退位後,近600年來首位請辭的教宗,而他的請辭引起德國及天主教国家各地民眾和領袖的廣大反響。2013年2月28日辭職後保留「本篤十六世」之稱號,職務名稱改為「榮休教宗」(Pope Emeritus)。.

新!!: 教宗和本篤十六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七世

教宗本篤七世(Benedictus PP.,),原名不详,於974年至983年7月10日岀任教宗。原為蘇得利教區主教,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以及反對偽教宗博義七世的羅馬神職團以及居民們的支持下成為教宗,並驅除了博義七世。在其任內他積極推動隱修改革,並曾於981年三月在聖伯多祿堂舉行教務會議譴責買賣聖職。.

新!!: 教宗和本篤七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九世

教宗本篤九世(Benedictus PP.,約1012年-1055年),本名Theophylactus,是唯一一名非連續連任過三次的教宗。 一些來源指他12歲就當上教宗,有些更說是11歲。但根據《天主教百科全書》,則記載他是在約18或20歲當上教宗,原因是其出生日期不詳。無論如何,他都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宗之一。 本篤九世有個極度放蕩的一生。他在1036年被迫短暫離開羅馬,並尋求康拉德二世的協助使他回到羅馬。1044年1月他又再度被趕出羅馬,並在一段時間被認為是偽教宗,後來他在羅馬的勢力趕走了原來的教宗。1044年7月他又由於想結婚,而將他的教宗職務以650公斤黃金的代價賣給他的代父(也就是後來的額我略六世)。後來他又反悔想拿回他原來的職務。 本篤九世真正的逝世日期從來無法確定,有多種說法說他可能死於1055年、1065年或1085年。.

新!!: 教宗和本篤九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五世

教宗本篤五世(Benedictus PP.,?-965年7月4日),本名不可考,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十一短的教宗,於964年5月22日-964年6月23日在位,僅僅三十三日。他在若望十二世逝世後當選成為教宗,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並不同意樞機團的選擇,僅僅一個月便將教宗本篤五世廢除。奧托一世將前教宗送去漢堡市,命他為當地的执事,教宗本篤五世於965年7月4日逝世。這是教宗和君權的第一次對立。.

新!!: 教宗和本篤五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八世

教宗本篤八世(Benedictus PP.,),本名Theophylactus II,於1012年5月18日至1024年4月9日岀任教宗。他是教宗若望十九世的兄弟。.

新!!: 教宗和本篤八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六世

教宗本篤六世(Benedictus PP.,?-974年7月),於973年1月19日因神聖羅馬帝國奧托一世的支持而岀任教宗,然而在奧托死後被羅馬當地貴族克瑞森家族扶植的對立教宗博義七世(Boniface VII)取代並入獄,且在974年6月時於監牢中遭到絞死。而後繼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奧托二世皇帝為其平反,改任命本篤七世擔任教宗,博義七世逃亡。.

新!!: 教宗和本篤六世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加里波底

朱塞佩·加里波第(,,又译加里巴尔迪;,,又譯--;)是一位意大利将领、爱国者与政治家。他在意大利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號稱意大利统一的宝剑。梁啟超將他与加富尔、朱塞佩·马志尼称为意大利建国三杰。此外,他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加富尔、马志尼同为公認的意大利国父。 加里波第在意大利复兴运动(统一运动)中是一位中心人物,因为他亲自指挥与参与了许多场战役,而这些战役最终导致了统一的意大利的形成。他通常是某一合法势力的代表。例如:他在1848年由米兰临时政府指派为将军,在1849年經罗马共和国战争部长指派为将军,以及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的赞同下,代表他领导了。 加里波第也有“两个世界的英雄”之稱,这是因为他在南美洲的巴西、乌拉圭等国和在欧洲都有军事活动。在当时的国际性传媒报道的推波助澜下,这些活动令他在意大利及海外赢得了重要的名声。在他那个时代,许多最伟大的知识分子,比如维克多·雨果、大仲马、乔治·桑,都对他刮目相看。英国与美国对他帮助巨大,在他困难时,这两个国家都为他提供过财政与军事上的支持。 在加里波第的广为流传的故事里,他与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他的志愿兵们将红衫作为他们的制服。.

新!!: 教宗和朱塞佩·加里波底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威尔萨蒂

朱塞佩·威尔萨蒂(Giuseppe Versaldi,),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现任圣座经济事务局局长,羅馬教廷教育部長。.

新!!: 教宗和朱塞佩·威尔萨蒂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貝托里

朱塞佩·貝托里(意大利語:Giuseppe Betori:),是意大利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佛羅倫薩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朱塞佩·貝托里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迪·卡普里奧

朱塞佩迪·卡普里奧(Giuseppe Caprio,中文名:高理耀,),是意大利的天主教司鐸級樞機。原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總團長。.

新!!: 教宗和朱塞佩迪·卡普里奧 · 查看更多 »

朱利奥·安德烈奥蒂

朱利奥·安德莱奥蒂(Giulio Andreotti)意大利政治家,作家和記者。.

新!!: 教宗和朱利奥·安德烈奥蒂 · 查看更多 »

朱利安·里斯

朱利安·里斯(Julien Ries,),比利时宗教历史学家,天主教会枢机。 里斯出生于比利时,1945年8月12日晋铎。他毕业于天主教鲁汶大学,并于1960年至1968年间在此任教。1968年起,任教于从天主教鲁汶大学划分而来的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1990年退休。2012年2月18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朱利安·里斯 · 查看更多 »

朱利亚诺·德·美第奇

朱利亚诺·德·美第奇(Giuliano de' Medici,)是“痛风者”皮耶罗一世·德·美第奇的次子。在其父去世后,他和兄长洛伦佐·德·美第奇一起统治佛罗伦萨。 在1478年的复活节谋杀中,朱利亚诺身中19刀当场死亡。 他的私生子朱利奥由其兄羅倫佐收养长大,后来成为教皇克雷芒七世。他的姪子喬凡尼進入天主教會,後來成為了教皇利奧十世。 Category:1453年出生 Category:1478年逝世 Category:美第奇家族 Category:佛罗伦萨人 Category:15世纪意大利人.

新!!: 教宗和朱利亚诺·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朱秀榮

朱秀榮(),臺灣女性教育家、藝術家,江蘇省吳縣人,先後於北平佑貞師範學院及貞德學院教育系畢業,是台灣知名學校再興中學的創辦人。為募款集資興建再興中學校舍,曾多次遠赴菲律賓、泰國、新加坡與美國等地。 朱秀榮博士久居平津,生平熱愛京劇專擅梅派青衣,60歲時曾為「崇她社」義演籌募基金,先後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與新舞台演出「四郎探母」擔綱主角鐵鏡公主。78歲又分飾蕭太后和鐵鏡公主,與大陸、美國、港台名角同台合演,並為海峽兩岸殘障兒童募款三百萬元。朱秀榮是已故國畫大師黃君璧的關門弟子,擅長山水雲樹、晴嵐幽壑、飛泉奔流,盡得白雲堂真傳,曾在1995年7月於國父紀念館舉辦「朱秀榮懷恩畫展」,紀念恩師黃君璧。.

新!!: 教宗和朱秀榮 · 查看更多 »

月面学

月面学是专门研究月球表面及物理特征的学科。从历史上看,最主要涉及对月球月海、环形山、山脉及其他各种特征的测绘和命名。早期太空时代通过轨道航天器已基本完成了正背面高分辨率图像的拍摄。然而,月球上还有一些地区的图像(特别是在极区附近)及许多特征(如陨坑深度)的精确位置仍不确定。今天,月面学是月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自身经常被简称为“月球科学”。“月面”一词来自希腊月亮女神塞勒涅(Σελήνη)。.

新!!: 教宗和月面学 · 查看更多 »

按年龄分类的各国领导人列表

本条目列出各项与年龄有关的各国领导人列表,并以國家元首和/或政府首脑为基准。标准上本列表包括总统、首相或总理和皇世家族。.

新!!: 教宗和按年龄分类的各国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最后的审判 (壁画)

《最后的审判》(Il Giudizio Universale)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於1534年至1541年為西斯廷礼拜堂繪製的一幅巨型祭壇畫。 《最后的审判》取材於《新約圣经·启示录》中的故事,描绘世界末日來到時,耶稣再臨,并親自審判世間善惡。畫中基督被圣徒环绕,揮手之際,最後審判開始,一切人的善惡將被裁定,灵魂按其命运或上升或下降,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這種兩極的世界,在壁畫中通過妥善的分割,形成一個個故事,整體顯現出一種螺旋式的動感。.

新!!: 教宗和最后的审判 (壁画) · 查看更多 »

情人节

情人节(Valentine's Day),在每年的公曆2月14日。在这一天,有些人會贈送禮物給情人或心儀的人,例如會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等,表達心意。近年,情人節被指過於「」。基於宗教理由,南亞和中東等某些地區,情人節的相關活動受到規範。.

新!!: 教宗和情人节 · 查看更多 »

成和德

成和德主教(Bishop Odoric Cheng He-de,),圣名奥多利各,第一批6名中国籍天主教主教之一。湖北老河口人,在谷城茶园沟方济各会接受初等教育。1883年去意大利留学。1894年8月7日入方济各会,攻读神哲学。1900年6月毕业于高达拿玛嘉利达修院(St.Margherita de Cortona)。1903年1月返国后,主持茶园沟修院14年,并在汉口修院讲授哲学两年。1924年3月2日,被教廷任命为新设立的湖北蒲圻教区首任中国籍监牧。1926年6月1日,晋升为代牧主教,同年10月28日在罗马由教宗庇护十一世亲自祝圣。1928年在湖南衡阳去世。 C成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天主教主教 Category:成姓.

新!!: 教宗和成和德 · 查看更多 »

戮屍

戮屍,泛指所有對屍体進行的懲罰性破壞。.

新!!: 教宗和戮屍 · 查看更多 »

戴多禄一世

教宗德奧一世(Theodorus PP.,?—649年5月14日)是於642年11月24日至649年5月14日在位的教宗。他可能是一个在耶路撒冷出生的希腊人。640年他被教宗若望四世提升为总主教。 教宗德奧一世任期内最主要的任务是与被看作是異端的基督一志论的斗争。他拒绝承认君士坦丁堡主教保祿二世的主教地位,企图向拜占廷帝国皇帝施加压力,但没有达到多少作用。648年他甚至革除了保祿的教籍,加剧了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分裂。.

新!!: 教宗和戴多禄一世 · 查看更多 »

戴多禄二世

教宗德奧二世(Theodorus PP.,約840年-897年12月或898年1月)是公元9世紀末一位在位時間短暫的教宗。當時意大利中部正受封建制度所帶來的暴力和混亂影響,天主教會亦因此而出現黨派衝突。德奧二世就在這個時候成為教宗,管理天主教會。他在這一段短時間的任期內主要將897年1月舉行的「殭屍審判」所決議的內容推翻,並恢復執行教宗福慕任內發出的教令。除此之外,他亦下令將遺體被沖上台伯河畔的福慕重新葬於聖伯多祿大殿。897年12月或898年1月,德奧二世在教宗國羅馬離世。.

新!!: 教宗和戴多禄二世 · 查看更多 »

我是查理

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 ),是一個聲援言論自由、人民合法持枪與反恐的活動,主要是在紀念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2015年1月7日,法國巴黎的左派雜誌《查理周刊》遭到穆斯林激進份子恐怖襲擊,還有後續襲擊,导致17人死亡(加上3名兇手,共20人死亡),全世界網友自發性發起「我是查理」串聯活動,此活動一方面是追悼罹難者,另一方面是表達捍衛言論自由的決心,亦有向施暴者表達「殺死一個查理,還有千千萬萬個查理」的意思。.

新!!: 教宗和我是查理 · 查看更多 »

明命帝

明命帝(;),阮聖祖(),名阮福晈(),又名阮福膽(),是越南阮朝第二代君主,1820年至1841年在位。年號明命。 1820年繼位之後,继承父亲的治国路线,一心想将越南建设成像清朝一样的大帝国。在位期間,他進行了多項改革,使阮朝處於鼎盛时期。他還對真臘(今柬埔寨)、哀牢(今寮國)進行軍事擴張,使越南的疆域达到有史以來的最大。 在對外政策上,明命帝施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國內則禁止基督教的傳播。1839年,明命帝將國號改為「大南」。 1841年逝世,葬於孝陵,子紹治帝繼位。.

新!!: 教宗和明命帝 · 查看更多 »

浪子回头的比喻

浪子回頭(the parable of the prodigal son,父亲接子)是《新约圣经》中记载的一个耶稣的比喻。 这个故事是裡耶稣的比喻“三部曲”中的最后一个,前面两个比喻是牧人寻羊的比喻和妇人找钱的比喻。基督教许多比较传统的教派,通常在大斋期第三主日,要诵读这个經課。回头的浪子通常指年轻人在挥霍浪费了从父亲继承的财富以后又回到家中。.

新!!: 教宗和浪子回头的比喻 · 查看更多 »

海外 (十字军东征)

海外(Outremer)是一个对十字軍國家的通称。这一称谓源于欧洲人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的胜利,并用以称谓埃德萨伯国、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国、并尤其是耶路撒冷王國等十字军国家。文艺复兴期间这一称谓经常等同于整个黎凡特地区或者用来指代圣地。其中虽然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建立于十字军东征之前,但罗马教宗雷定三世授予了它王国的地位,并且法国裔的完全西化了王国。 通常在法语中,海外(outremer)可以指任何海外地方,例如西法兰克王国国王路易四世因其成长于英格兰的背景也被称为“海外归来的路易()”。 在罗兰之歌中,海外是一个虚构的穆斯林国家的名称,它也是剧情高潮部分参与抵抗基督教的穆斯林世界国家之一。.

新!!: 教宗和海外 (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海德堡大学

海德堡大学,全名鲁普莱希特-卡尔斯-海德堡大学(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位於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海德堡市。 1385年10月23日海德堡获得教宗伍朋六世建立大学的特许,1386年由普法爾茨選帝侯魯普萊希特一世創建,為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繼布拉格大學與維也納大學之後,於神聖羅馬帝國創設的第三所大學。 建校之初即设有神学、法学、医学、哲学四大经典科系。直至1890年,自然科学系才成为第五个独立的科系。現今海德堡大学下发展为12个學院,超過100個學門,分為大學部、研究所與博士後研究。於2014/2015年冬季班註冊學生人數達30,898人,516位講座教授,教職與研究人員5,603人。海德堡大學向來為德國浪漫主義與人文主義之象徵,每年吸引大批外國學生或學者前來求學或研究,來自130個國家之外國學生約佔學生總數之五分之一,每年約有1,000名博士生獲頒博士學位,其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國外。海德堡大學校舍大致分布於老城區、Bergheim城區與Neuenheimer Field城區。 海德堡大學為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及科英布拉集團、歐洲大學協會之創始會員,2007年10月19日,德国“精英大学”评选,海德堡大学名列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在2012年6月揭晓的又一轮卓越计划评选中,依旧被评为精英大学。至2015年為止,計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及至少18位萊布尼茲獎得主曾於此求學、任教或研究,為德國乃至於歐洲頂尖之研究型大學。 在2016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的全球大学排名”U.S. News & World Report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中,海德堡大学名列德国第1,全球第37位。在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名列德国第1,全球第46位。在2015-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德国第2,全球第37位。在2015/201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德国第2,全球第66位。.

新!!: 教宗和海德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海因斯贝格

海因斯贝格(德语:Heinsberg)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科隆行政区内的一座城市,它是德国最西的县城。.

新!!: 教宗和海因斯贝格 · 查看更多 »

海梅·路加·奧特加

海梅·盧卡斯·奧爾特加·阿拉米諾(Jaime Lucas Ortega y Alamino:),是古巴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哈瓦那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海梅·路加·奧特加 · 查看更多 »

海梅一世

海梅一世(征服者)(阿拉贡语:Chaime I lo Conqueridor;加泰罗尼亚语:Jaume I el Conqueridor;西班牙语:Jaime I el Conquistador,)阿拉贡国王(1213年-1276年在位),加泰罗尼亚亲王,马略卡国王,巴伦西亚国王(1239年起),巴塞罗那伯爵和蒙彼利埃领主。 海梅一世为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二世之子,生于蒙彼利埃。佩德罗二世因卷入图卢兹伯国与教皇组织的讨伐阿尔比派异端的十字军的战争,于1213年9月12日在中战死。此前海梅被安排与十字军首领、法国贵族之女结婚,并被送往蒙特福特处受教育。蒙特福特企图利用阿拉贡老国王去世、继承人海梅年幼的机会扩张自己在法国南方(与阿拉贡交界)的势力,因此受到阿拉贡人和加泰罗尼亚人的指控。教皇英诺森三世勒令蒙特福特释放海梅,于是海梅被一位教皇特使送回阿拉贡的蒙松城,由圣殿骑士团的头目蒙特雷顿的威廉监护。 在海梅受圣殿骑士团庇护时期,阿拉贡的摄政权落入他的叔公(佩德羅尼拉的幼子、阿方索二世的弟弟)手中,此人把王国的局势搞得一团糟。1217年,海梅一世在圣殿骑士团和部分贵族支持下决定亲政,他前往萨拉戈萨并在那里被承认为阿拉贡王国的正式君主。 海梅一世是西班牙历史上的关键人物。由于他的活动,阿拉贡王国的实力显著增长。在亲政之后,海梅一世一度致力于将阿拉贡与纳瓦拉王国统一,但未能成功。他随即将注意力转向南方和地中海,从摩尔人手中夺取大量土地。这些行动包括:征服巴利阿里群岛(马略卡岛,1229年;梅诺卡岛,1232年;伊维萨岛,1235年),攻克巴伦西亚(1238年)和占领穆尔西亚(1266年,由于1244年签署的,该地被交给海梅的女婿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统治)。海梅一世希望重现西哥特人的成就,建立一个跨越比利牛斯山的王国,为此与卢瓦尔河以北的法兰西王国发生对抗;但是阿拉贡的国力不足以支持他这么做。1258年,海梅与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签订。在条约中海梅放弃了对比利牛斯山以北的领土要求(除蒙彼利埃以外),交换条件是路易将鲁西永和巴塞罗那的宗主权让给阿拉贡王室。1262年,海梅一世安排其子佩德罗与西西里国王曼弗雷德的女继承人康斯坦丝结婚,这就为未来阿拉贡诸国王对西西里提出主权要求制造了法律依据。 在国内政策方面,海梅一世致力于加强王权和维护国家的独立,拒绝向教皇作藩属宣誓。他支持阿拉贡的商业发展,于1258年颁布贸易条例,并建立海事领事馆。 海梅一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他鼓励教育,在其国土内创办了许多大学。海梅本人并著有《编年史》(《Crónica》)一书,该书记载了他从摩尔人手中夺取巴利阿里群岛和巴伦西亚的史实。 1276年海梅一世去世,他在临终时决定将领土分封给两个儿子(长子佩德罗得到阿拉贡本土,次子海梅得到巴利阿里群岛、蒙彼利埃和大陆上的几个县),于是给阿拉贡王国的统一和稳固留下了后患。.

新!!: 教宗和海梅一世 · 查看更多 »

斐理伯·歐德拉戈

斐理伯·歐德拉戈(法語:Philippe Ouédraogo:),是天主教布基納法索司鐸級樞機。也是瓦杜加古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斐理伯·歐德拉戈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德·雷赛布

斐迪南·玛利·维孔特·德·雷赛布(Ferdinand Marie Vicomte de Lesseps )是法国外交官、实业家。著名的-zh-hans:苏伊士运河;zh-hk:蘇彝士運河;zh-tw:蘇伊士運河;-即由他主持开凿。.

新!!: 教宗和斐迪南·德·雷赛布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哈布斯堡王朝施蒂里亚支系的代表人物,曾任施蒂里亚大公(1590年—1637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20年—1637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1618年—1625年,1620年被叛乱打断)和波希米亚国王(1617年—1619年,1620年—1637年)。由于他的不明智的宗教政策(狂热支持天主教,压制新教),导致了神聖羅馬帝國诸侯的公开反抗,从而引发了对欧洲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十年战争。.

新!!: 教宗和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斯瓦夫·里尔科

斯坦尼斯瓦夫·里爾科(Stanisław Ryłko,),是波蘭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現任聖座主席。.

新!!: 教宗和斯坦尼斯瓦夫·里尔科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斯瓦夫·济维齐

斯坦尼斯瓦夫·濟維齊(Stanisław Dziwisz,),是波蘭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克拉科夫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斯坦尼斯瓦夫·济维齐 · 查看更多 »

斯德望七世

教宗德範七世(Stephanus PP.,),本名不詳,於928年12月至931年2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斯德望七世 · 查看更多 »

斯德望二世 (埃及)

斯德望二世(Stéphanos II (Andraos) Cardinal Ghattas, C.M.,إسطفانوس الثاني غطاس,),俗名加塔斯,是與羅馬天主教會共融的埃及科普特禮天主教會科普特禮天主教亞歷山大宗主教。.

新!!: 教宗和斯德望二世 (埃及) · 查看更多 »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斯蒂芬·蓋瑞·沃兹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美国電腦工程師,曾與史蒂夫·賈伯斯合夥創立蘋果電腦(今之蘋果公司)。沃茲尼克在1970年代中期創造出第一代苹果电脑和第二代苹果电脑,第二代苹果电脑風靡普及後,成為1970年代及1980年代初期銷量最佳的個人電腦,被誉为是使电脑進入大眾家庭的工程師。 沃茲尼克有不少綽號,像是沃兹(The Woz)、神奇巫師沃茲(Wonderful Wizard of Woz)和i沃茲(iWoz,調借自蘋果公司的產品名稱)。沃茲(WoZ)其名同時也是沃茲尼克所創立的公司「宙斯之輪」(Wheels of Zeus)的縮寫,他性格矜持,不以名人身份自喜,著有個人傳記《iWoz:科技頑童沃茲尼克》。.

新!!: 教宗和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 查看更多 »

斯普利特总主教宫

斯普利特总主教宫(Nadbiskupska palača u Splitu)是一个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斯普利特马卡尔斯卡总主教的驻地。.

新!!: 教宗和斯普利特总主教宫 · 查看更多 »

新古典主义画派

新古典主义画派(Neoclassicism)是18世纪欧洲流行的新古典主义思潮在美术界的表现,他们对为贵族服务的奢华菲靡的洛可可艺术不满,向古典希腊、罗马的艺术中寻求新题材。典型的代表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大卫开创了新的画风,他的画风适应了当时大革命的思潮,画风严谨、庄重,他的画“处死自己儿子的布鲁斯”为法国大革命制造了舆论。大革命后他被选为公安委员会的艺术委员,创作了著名的“马拉之死”。拿破仑称帝后他成为首席宫廷画家,为拿破仑创作了“加冕式”,据说拿破仑加冕时一反常规是从教皇手中接过皇冠自己戴上的,在画中大卫表现了居中的拿破仑为皇后加冕,教皇局促一隅。波旁王朝复辟后,大卫逃亡到布鲁塞尔,客死异乡。但他的学生们继承了他的画风,新古典主义画派掌握了法兰西学院几十年,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兴起。 多米尼克·安格尔是另一位重要的新古典主义画派画家,他曾是大卫的学生。.

新!!: 教宗和新古典主义画派 · 查看更多 »

新世界秩序

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有時寫作NWO)是一項關於極權主義世界政府的陰謀論。此理論認為,世上有少數權力菁英階級組成的秘密集團、影子政府與其密謀的全球主義議程在幕後操控世界,其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威權主義的世界政府,取代現今的主權國家或民族國家體制來統治世界,這項邪惡計畫稱之為「新世界秩序」。藉由一個包羅萬象的政治宣傳來建立新的意識形態,讓人類相信成立新世界秩序政府才是歷史的進步。因此,許多有影響力的歷史和當代人物,被該理論認為是透過許多掩護機構來操縱重要的政治和金融事件,並使全球的金融體系發生系統風險,作為逐步實現統治世界的陰謀。 在1990年代以前,「新世界秩序」陰謀論僅限於兩個美國的反殖民主義:「愛國者運動」與基督教基要主義運動中關於世界末日和敵基督的理論。諸如和般的懷疑論者都觀察到,右派民粹主義主張的反「新世界秩序」、反菁英主義、拒絕現有的政治共識等政治哲學,不僅有許多知識分子接受,而且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在20世紀末,全球壟罩在千禧年主義、人們積極的準備面臨世界末日的預期心理下,這項理論更加盛行於民間。2013年,根據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所做的電話調查顯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民眾相信有一個隱密的權力菁英團體正在推動一項全球性議程,以及「新世界秩序」陰謀論的真實性。.

新!!: 教宗和新世界秩序 · 查看更多 »

新罗马帝国

新罗马帝国(意大利语:Nuovo Impero Romano;拉丁语:Novum Imperium Romanum)是源自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原創。墨索里尼有严重民族主义倾向,对领土有强烈扩张欲望,并创造出新罗马帝国一词以求得自己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拥有历史上罗马帝国的威望。墨索里尼此举和同时代德国统治者阿道夫希特勒所鼓吹的第三帝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人们喜欢用这个词语形容超级强权。现今,当今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利坚合众国也开始被一部分人称为新罗马帝国。.

新!!: 教宗和新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或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權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各国新闻自由度排名请参见新闻自由指数词条) 至于官方的信息,政府则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信息的相关程度和重要性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国家的机密而必须受到保护,以此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许多政府服从所谓的《阳光法案》或《信息合法化自由公约》来定义国家利益的概念范围。 新聞自由源起於歐美等國對於出版自由的爭取,隨著社會演進,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從傳統到新穎,新聞與出版的自由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完整的權利體系。目前許多民主國家均承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許多非政府組織(如無國界記者)每年針對世界各國作出新聞自由程度評鑑。隨著科技進步,新聞媒體逐漸突破來自政府的壓力,但也有更多大企業給予新聞業帶來新的挑戰。 在现代的集权国家裏,新闻自由是一个被高度质疑的争议性概念。这些政权将新闻自由视为对政府权威以及社会安全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集权制国家都会设立全国性的宣传机构,用来维持集权政府的统治,对所谓任何试图挑战政权权威性的媒体或记者的活动进行压制。有的时候,这种对言论的镇压达到了野蛮的程度,甚至会动用警察和军队等具有武力的單位。在这些国家裏,新闻从业人员往往需要在新闻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否则就会受到专制政权的威胁。威胁的方式包括解雇、被列入黑名单、人身攻击、绑架、刑讯,甚至暗杀。.

新!!: 教宗和新闻自由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教宗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方濟各

方濟各、圣方濟各或方濟可以指:.

新!!: 教宗和方濟各 · 查看更多 »

方濟各 (教宗)

方濟各(Franciscus;Francesco;Francisco;)是罗马天主教会第266任教宗,本名豪爾赫·馬里奥·伯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耶穌會會士,義大利裔阿根廷人,能說流利的拉丁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和德語。1958年加入耶穌會,1969年成為神父,1997年擔任天主教布宜諾斯艾利斯總教區總主教,並在2001年由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樞機。他在2013年3月13日獲選為教宗,成為首位出身於拉丁美洲、南半球與耶穌會的教宗,也是繼額我略三世後1282年以來首位非歐洲出身的教宗。.

新!!: 教宗和方濟各 (教宗) · 查看更多 »

方濟各·安霖澤

方濟各·安霖澤(Francis Arinze:)是尼日利亞籍天主教主教級樞機,領銜韋萊特里-塞尼羅馬城郊教區主教。也是聖座禮儀及聖事部榮休部長。.

新!!: 教宗和方濟各·安霖澤 · 查看更多 »

方濟各·伯多祿·特巴茲-凡·埃爾斯特

方濟各·伯多祿·特巴茲-凡·埃爾斯特(德語:Franz-Peter Tebartz-van Elst:),是德國籍天主教主教。也是原林堡教區主教。.

新!!: 教宗和方濟各·伯多祿·特巴茲-凡·埃爾斯特 · 查看更多 »

方濟各·哈維爾·埃拉蘇利斯·奧薩

方濟各·哈維爾·埃拉蘇利斯·奧薩(Francisco Javier Errázuriz Ossa:),是天主教智利籍巴斯克裔的司鐸級樞機。也是智利聖地牙哥總教區榮休總主教和委員。.

新!!: 教宗和方濟各·哈維爾·埃拉蘇利斯·奧薩 · 查看更多 »

方濟各·蒙泰尼格羅

方濟各·蒙泰尼格羅(意大利語:Francesco Montenegro:),是意大利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阿格里真托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方濟各·蒙泰尼格羅 · 查看更多 »

方濟各教宗牧徽

方濟各教宗牧徽於2013年3月18日公布。方濟各決定保持在1991年晉牧為主教時所用的牧徽與格言,但進行調整以反映教宗的地位。.

新!!: 教宗和方濟各教宗牧徽 · 查看更多 »

方濟·沙勿略

聖方濟·沙勿略(San Francisco Javier,另譯聖方濟·四維、聖方濟·薩威、聖法蘭西斯·沙勿略、圣方济各·沙勿略等;)是西班牙籍天主教傳教士,也是耶穌會創始人之一,首先将天主教信仰传播到亚洲的馬六甲和日本。天主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是“传教士的主保”。天主教會同時尊其為中國、日本,以及果阿、澳門兩個教區之主保,瞻禮定於每年12月3日。.

新!!: 教宗和方濟·沙勿略 · 查看更多 »

方济各·科科帕尔梅里奥

方济各·科科帕尔梅里奥(Francesco Coccopalmerio,),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现任圣座法典条文解释委员会主席。 科科帕尔梅里奥出生于意大利圣朱利亚诺米拉内塞,于1962年6月28日晋铎,1993年5月22日晋牧。2007年2月25日起担任法典条文解释委员会主席。2012年2月18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新!!: 教宗和方济各·科科帕尔梅里奥 · 查看更多 »

方济各·蒙泰里西

方济各·蒙泰里西(Francesco Monterisi,),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城外圣保禄大殿荣休总铎。 蒙泰里西出生于意大利巴列塔,于1957年3月16日晋铎,1983年1月6日晋牧。2009年7月3日起担任城外圣保禄大殿总铎。2010年11月20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 2012年11月23日荣休。.

新!!: 教宗和方济各·蒙泰里西 · 查看更多 »

方济各会

方济各会(Ordine francescano)又稱方濟會或小兄弟会,或译法兰西斯会、佛蘭西斯會是一個跟隨聖方濟亞西西教導及靈修方式的修會,是天主教托钵修会派别之一。。其拉丁语會名稱為「Ordo Fratrum Minorum」(簡寫為OFM),是「小兄弟会」的意思(方济会提倡过清贫生活,互称“小兄弟”)。另外,在不同地方的舊天主教會、聖公會及路德會均有方濟會。.

新!!: 教宗和方济各会 · 查看更多 »

施派尔主教座堂

施派尔主教座堂(Speyerer Dom),正式名称为圣母升天圣斯蒂芬圣殿皇帝主教座堂(Imperial Cathedral Basilica of the Assumption and St Stephen)(拉丁文:Domus sanctae Mariae Spirae。德文:Dom zu Unserer lieben Frau in Speyer)即“施派尔皇帝教堂”(Kaiserdom zu Speyer),位于德國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畔的城市施派尔,是天主教施派尔教区的主教座堂,罗马天主教会宗座圣殿,用红色砂岩建造,是施派尔市的著名标志。在法國的克吕尼隐修院損毀之後,施派尔主教座堂成为目前世界上存留最大的羅馬式教堂建築,在1981年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新!!: 教宗和施派尔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文乃尔

文乃尔(Giovanni Pietro Neel,),又譯文乃耳,法国传教士,天主教神父,属巴黎外方传教会。 清同治元年正月十五日(1862年2月13日),贵州省开州县过元宵节,地方官要求每户认捐搭龙灯,祭龙神。文乃爾指使当地天主教教徒抗缴。开州知县戴鹿芝在贵州提督田兴恕批示“缉案就地正法”指令下,以“破坏政令”的罪名将文乃爾和4名抗捐教徒逮捕凌迟处死。在法国公使柏尔德密的战争恫吓下,1863年12月清政府将田兴恕革职发配新疆,戴鹿芝已死毋庸议,贵州提督衙门拨充1.2万两白银赔天主教会。开州教案与其前不久的青岩教案合称贵阳教案。 2000年,文乃尔列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册封120位中华殉道圣人名单。 Category:法国天主教传教士 w Category:清朝基督教殉道者 Category:中华殉道圣人.

新!!: 教宗和文乃尔 · 查看更多 »

文德泉

文德泉蒙席(葡語:Monsignor Manuel Teixeira,),生於葡萄牙山後省,是澳門著名歷史學家,主要研究澳門早期史和澳門教區史。 1924年完成了小學課程後,與幾位準修士乘船抵達澳門,進入聖若瑟修院。1934年獲魯彌士(D.)主教為他主持了六品儀式,同年領神品聖事,並於在聖玫瑰堂向主奉獻了首臺彌撒。此後一直擔任聖老楞佐堂的本堂神父,並兼任公教女青年會的神恩神父,直至1946年。.

新!!: 教宗和文德泉 · 查看更多 »

文生·德·保祿

文生·德·保祿(Vincent de Paul,),普世聖公宗譯雲信·特·保羅,生於法國加斯科涅朗德省,天主教神父,遣使會的創辦者,畢生致力於服務窮人。1729年列為真福,1737年被祝聖,天主教會及普世聖公宗都承認他是聖人,經常被稱為聖文生 或聖雲先。.

新!!: 教宗和文生·德·保祿 · 查看更多 »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在文艺复兴時期,人文主义(Humanism)是對古典時代的研究,最初起源於義大利,隨後擴展到全歐洲。這是一套关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教学方法的集合体,由那些在今天被人们广为熟知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所传承发展,这些人包括学者、作家和公民领袖。文艺复兴发端于意大利,此后逐渐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14和15世纪的得到发展,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教育所带来挑战的回应。文艺复兴重视对实践和专业性和科学性知识的学习。 经院哲学致力于把人塑造为医生、律师或是职业神学家。通过学习逻辑、自然哲学、医学和神学文本而培养。 人文主义者反对功利主义和狭隘迂腐的教育方法。他们试图使用一种市民化的方法,引导包括女子在内的市民采用文雅和谦卑的方法表达和书写,以此参与到所在共同体的公民生活中,并且劝导他人过一种向善的生活,谨言慎行。这些需要通过学习人文学而获得, 这是今天被大家所熟知的人文主学科:包括语法学、修辞学、历史,诗歌和道德哲学。早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在某些方面延续了中世纪的语法学和修辞学的传统,不仅仅只是用一种新型且更新颖的方法来命名古老的三学科,(人文学科), 而是不断提升它在学校、大学和广泛的文学衍生物中的实际范围、内容和重要观点的应用。这种人文学科 包括逻辑学,不仅在传统语法和修辞学加入了历史、古希腊和道德哲学,而且使得诗歌经过一系列语法和修辞学的装饰即可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部分。 作为对文化,特别是古典道德学遗产的复归,人文主义即是一种普遍化和大众化的文化模式而非仅仅针对小部分精英团体。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威尼斯、热那亚、曼图亚、费拉拉和乌尔比诺出现了众多人文主义中心。 人的尊严是文艺复兴人文学者热衷的主题,例如,佩脫拉克、瓦拉、皮科·米兰多拉。对他们来说,人只有通过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那就是通过古典的和文学的—即人文的-学科。.

新!!: 教宗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 查看更多 »

文森特·尼科尔斯

文森特·尼科爾斯(Vincent Nichols:),是英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威斯敏斯特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文森特·尼科尔斯 · 查看更多 »

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西班牙语: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英语: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指不論何時都有领土處於白晝中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全球性霸权的帝国。而如今该词在一定的场合用来形容帝国主义,而未必特指某一统一的国家政体。目前西方還有嚴格物理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例如在世界各大洋保留島嶼海外領地的現代英國、法國等,在任何時候都有其領土或海外領地處於白晝中),但如果一國沒有足夠的國力去管理大片領土,也不是通常所說的傳統“日不落帝國”。.

新!!: 教宗和日不落帝国 · 查看更多 »

日義關係

日義關係,意大利和日本的关系从十六世纪到现在。 意大利在东京设有大使馆,日本在罗马设有大使馆。 如今,意大利和日本之间有着亲切友好的关系。 这两个国家都参加了他们都参加的每一次世界大战,但最终都被盟国击败。.

新!!: 教宗和日義關係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尼亚志

《日耳曼尼亚志》(De Origine et situ Germanorum,意为“关于日耳曼人的起源和分布”),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著,于公元98年完成。记述了公元1世纪左右的日耳曼部族的分布情况。篇幅不长,但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中世纪时,这部书基本在欧洲遗佚并且被忘记。1455年,唯一一份手稿在德国的Hersfeld大教堂被发现。这份手稿被带到了意大利。正是在那里,后来的教皇庇护二世第一次查看了这部书。这引发了德国人文主义学者Conrad Celtes、Johannes Aventinus以及Ulrich von Hutten的兴趣,在一系列的研究和辩论后,这部书被看成是有关日耳曼地区的可靠来源。 1956年意大利历史学家Arnaldo Momigliano将这部书描述成“历史上最危险的书之一”。.

新!!: 教宗和日耳曼尼亚志 · 查看更多 »

日本天主教

日本的天主教屬於羅馬公教會(天主教會),始於1549年聖方濟·沙勿略東渡日本傳教,是天主教自反宗教改革時期以來第一批進行傳教的國家之一。天主教傳入日本之初曾蓬勃發展,但在豐臣政權與江戶時代遭到禁絕與迫害,使得宗教活動被迫轉入地下。至幕末解除鎖國令後,日本天主教才得以復甦。現今日本信仰天主教的人口約44.8萬,除了各都市與聚落的教堂外,天主教會在日本各地亦設有多處文教與社福機構。.

新!!: 教宗和日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日本二十六聖人

日本二十六聖人是1597年2月5日(日本慶長2年12月19日)豐臣秀吉下令在長崎處決26名天主教徒,此事件後來被稱作「二十六人的殉教」,這4位西班牙籍傳教士、1位墨西哥籍(當時稱為「新西班牙」)修士、1位葡萄牙籍修士、20位日本籍信徒(含3名未成年者)被追封為聖人,遂以「日本二十六聖人」稱之。.

新!!: 教宗和日本二十六聖人 · 查看更多 »

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

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是天主教會為了表彰紀念日本的殉教二十六聖人,在日本長崎縣長崎市設立的博物館。 本條目就該紀念館一體設施之「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聖堂」、「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碑」等做介紹,以下以「紀念館」、「聖堂」、「紀念碑」等簡稱表述之。.

新!!: 教宗和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日本電視台

日本電視放送網株式會社(日本テレビ放送網株式会社),通稱日本電視台(日本テレビ,Nippon TV),簡稱日視(日テレ,Nittele)、NTV,為日本一家以關東廣域圈為播放區域的無線電視台,也是日本第一家商業電視台。由於其識別呼號為JOAX-(D)TV,在業界亦簡稱為「AX」。.

新!!: 教宗和日本電視台 · 查看更多 »

旭烈兀

旭烈兀(,名字意为“战士”,),蒙古人,伊儿汗国的建立者,西南亚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蒙哥及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之兄。旭烈兀的军队大大拓展了蒙古帝国的西南疆界。在他的领导下,蒙古人摧毁了伊斯兰文明的两大中心:巴格达和大马士革,使伊斯兰世界的中心转移到了开罗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

新!!: 教宗和旭烈兀 · 查看更多 »

时代百大人物

时代百大人物(又称时代:最具影响力一百人,英文:Time 100)是美国《时代》杂志的年度榜单,每年选取100位影響世界的人物。1999年的榜单评选的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而2004年开始则每年评选。.

新!!: 教宗和时代百大人物 · 查看更多 »

摩尼

摩尼(叙利亚语:ܡܐܢܝ ܚܝܐ Mānī,),或譯牟尼,是摩尼教的创始人。他出生于波斯帝国安息王朝的巴比伦北部的玛第奴(今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畔),即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其死亡日期有274年、276年和277年等几种说法。.

新!!: 教宗和摩尼 · 查看更多 »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合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后,駐錫于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纪后渐趋沒落。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势力一度较为兴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并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新!!: 教宗和摩尼教 · 查看更多 »

摩星嶺4號

是香港商業電台叱咤903的節目。主持人為雲海和阿祖(彭震宇),監製為光仔,陳強為製作助理(現已離開商台),他同時和EKEE(現已離開商台)與阿Bu(現已離開商台)負責聲音演繹(每節開頭的一段錄音及讀出檔案編號、名稱)。於2009年8月2日(8月1日)首播,逢星期日凌晨(星期六深夜)1時至3時於商業二台播出。節目於2013年6月16日(6月15日)結束。阿祖亦確定和雲海正式離開商台。.

新!!: 教宗和摩星嶺4號 · 查看更多 »

撒丁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列出了撒丁岛各统治者的名单。.

新!!: 教宗和撒丁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支仓常长

支倉六右衛門常長(一般稱為支倉常長,歐洲當時譯為Faxikura;1571年-1622年)是日本仙台藩大名伊達政宗的家臣、藩士,1613年率領使節團造訪墨西哥、歐洲等地,1620年返回日本。他是最早被派往歐洲的日本使節之一,亦造就法國與日本第一次有記錄的交流。.

新!!: 教宗和支仓常长 · 查看更多 »

收復失地運動

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Reconquista),亦稱為復國運動、復地運動,是718至1492年間,位於西歐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基督教各國逐渐战胜南部穆斯林摩尔人政权的運動。史學家以718年,倭馬亞阿拉伯征服西哥特王國,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建國為收复失地运动的開端,以1492年西班牙攻陷格拉纳达為終。这个事件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名称「Reconquista」一詞有「重新征服」的意思。.

新!!: 教宗和收復失地運動 · 查看更多 »

政体

政体(form of government),是國家的政治、統治形態,即國家政治體系運作的形式。一般用來指涉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

新!!: 教宗和政体 · 查看更多 »

政治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Political sociology)是结合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产物,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政治权威的产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究范围包括:.

新!!: 教宗和政治社会学 · 查看更多 »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是指政治領袖同時兼為宗教領袖,或者宗教領袖同時兼為政治領袖的政體。.

新!!: 教宗和政教合一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教宗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天主教

意大利天主教是普世罗马天主教的一部分,接受罗马教宗和意大利主教团的精神指导。.

新!!: 教宗和意大利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体

在拉丁字母的字體排印學中,義大利體(Italic type)是一種手寫體印刷字形,是斜体的一種。因為受到手寫書法的影響,義大利體的字形微向右傾斜,其字母寫法也接近於手寫體,成為其主要特徵。這種字形起源於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並因此得名。義大利體與羅馬體是拉丁字母印刷時最主要的兩種主流字體。.

新!!: 教宗和意大利体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

意大利王國(Regnum Italiæ或Regnum Italicum)是774年法蘭克人打敗倫巴底人後,處於法蘭克王國卡洛林王朝控制下的一個政治實體。後來888年法蘭克王國分裂之後,王國重新建立為一個獨立王國。最終961年王國被併入神聖羅馬帝國。.

新!!: 教宗和意大利王国 (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列出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对大部分意大利领土尤其是伦巴底地区拥有统治权的各统治者名单。 关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马统治者,请参考主题条目:.

新!!: 教宗和意大利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统一运动(Risorgimento,意为“复兴”,故中文文亦有譯为“复兴运动”)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意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意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1861年3月17號薩丁尼亞議會在都靈正式宣布義大利王國成立。 意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儘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意大利王國。.

新!!: 教宗和意大利統一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多·馬丁內斯-索馬洛

愛德華多·馬丁內斯-索馬洛(西班牙語:Eduardo Martínez Somalo:),是西班牙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及榮休羅馬聖教會總司庫。.

新!!: 教宗和愛德華多·馬丁內斯-索馬洛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多·貝拉·奇里沃加

愛德華多·貝拉·奇里沃加(西班牙語:Raúl Eduardo Vela Chiriboga:),是天主教厄瓜多爾司鐸級樞機。也是基多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愛德華多·貝拉·奇里沃加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伊德里斯·卡西迪

愛德華·伊德里斯·卡西迪(英語:Edward Idris Cassidy、中文名葛錫迪:),是澳洲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聖座宗座基督徒合一促進理事會榮休主席及獲得澳洲勳章。.

新!!: 教宗和愛德華·伊德里斯·卡西迪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邁克爾·伊根

愛德華·邁克爾·伊根(Edward Michael Egan,),是天主教美國籍司鐸級樞機。曾是紐約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愛德華·邁克爾·伊根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梅尼切利

愛德華·梅尼切利(意大利語:Edoardo Menichelli:),是意大利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現任安科納-奧西莫總教區總主教。.

新!!: 教宗和愛德華·梅尼切利 · 查看更多 »

愛立信球形體育館

愛立信球形體育馆(Ericsson Globe,前稱球形體育馆,)是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體育馆,屬於斯德哥爾摩球形都市的成員。 球形體育馆需時兩年半建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半球形建築物。其外形像一個大高爾夫球,直徑為110米,內部高度為85米,體積為60萬平方米。它可容納16000名觀眾觀看表演和演唱會,或13850名觀眾觀看冰上曲棍球。在世界最大的瑞典太陽系模型中,由球形體育場代表太陽的位置。 體育馆主要用作冰球活動。Djurgården和AIK都曾經以球形體育場作主場,雖然它們已經遷出,但有時仍會在這裏作賽。球形體育馆是為了舉辦1989年冰上曲棍球世界錦標賽而建的,但也舉辦過足球、籃球、排球比賽。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於1989年於此地舉行彌撒,是首位在瑞典主持彌撒的教宗。此外,也有一些名人曾來到此地,如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和納爾遜·曼德拉。於此場館舉行過演唱會的歌手多不勝數。在2000年,歐洲歌唱大賽和MTV歐洲音樂大獎於此地舉行。 近年在此舉辦的大形活動有:地板鉤球男子世界錦標賽和2007年瑞典流行偶像總決賽。1989年、2002年及之後每年的瑞典旋律节音樂比賽的決賽都在此地舉行。 2009年2月2日,手提電話公司愛立信取得體育馆冠名權,體育馆易名為愛立信球形體育馆。 2010年2月5日,體育館外圍的纜車啟用,稱為Skyview。.

新!!: 教宗和愛立信球形體育館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王國

愛爾蘭王國(Ríocht na hÉireann;Kingdom of Ireland)是指愛爾蘭國會在1541年通過《愛爾蘭王位法》後在愛爾蘭島上成形,和英格蘭王國有共主邦聯關係的國家,藉此取代1171年以來愛爾蘭領地(Lordship of Ireland)的建制,而時任愛爾蘭領主的亨利八世則成為1169年來首位愛爾蘭國王。但英格蘭人對愛爾蘭統治基於早前的武力征服,王國的統治也並非沒有挑戰。而法理上獨立的愛爾蘭王國,國祚直至1801年愛爾蘭和大不列顛王國合併組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為止。.

新!!: 教宗和愛爾蘭王國 · 查看更多 »

懺悔的囚犯

懺悔的囚犯(?-37年),亦稱十字架上的囚犯、好囚犯、右盜、善盜,是《路加福音》記載與耶穌兩名同釘的無名囚犯其中一人,他駁斥不知悔改的囚犯對耶穌的侮辱,並希望耶穌作王時記得他,耶穌答應帶他去樂園《路加福音》23:39-43。 雖然他並沒有在《路加福音》記載名字,但後世基督宗教諸教會根據各自的傳說為他命名,天主教和經外書《彼拉多行傳》稱狄思瑪斯、偽典《叙利亞聖嬰福音》稱提圖斯、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稱迪馬斯、《康巴提烏斯法典》稱助坦Bruce M. Metzger, Bart D. Ehrman, "The 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 Its Transmission, Corruption and Restor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 Oxford, 2005), p. 270.

新!!: 教宗和懺悔的囚犯 · 查看更多 »

敞失

敞失(Changshi,),察合台汗国第十九代可汗,察合台汗笃哇的孙子。1335年,他夺取了不赞的汗位。敞失反对伊斯兰教,信奉基督教。敞失重新强调察合台汗国伊犁河流域和首都阿力麻里的重要性。1338年,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任命了一位驻阿力麻里的主教。加强和元朝的关系,向元顺帝进贡了170个俄罗斯囚徒。1338年,敞失被他的反对派、弟弟也孙帖木儿谋杀。.

新!!: 教宗和敞失 · 查看更多 »

敌基督

敌基督(antichrist,或译作偽基督、假基督;至於「反基督」一詞,通常沒有「假基督」偽冒之義),意思是以假冒基督的身份來暗地裡敌对或意圖取締真基督的一个或一些人物。基督是闪米特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古代以色列在国王即位时有将油倒在国王头上的习俗,涂过油的国王称为“受膏者”。在犹太教中,基督是“被神选定”的集祭司、先知和君王为一身的救世主。在基督教中,基督成为拿撒勒人耶稣的专称。.

新!!: 教宗和敌基督 · 查看更多 »

敘利亞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列表

敘利亞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Syriac Catholic Patriarchs of Antioch),是領袖是敘利亞禮天主教會的最高領導人。宗主教他是由總主教和主教選擇產生的。新任宗主教在當選時,需由教宗任命。宗主教的總部與宗主教教座設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聖母領報主教座堂。宗主教管理的教座教區是安提約基雅宗主教區。 1662年,原屬東方正統教會的安條克牧首改宗天主教。在1783年,敘利亞禮天主教會的聖統最終確立。於1910年,宗主教教座自馬爾丁(位於今土耳其)遷至黎巴嫩貝魯特。.

新!!: 教宗和敘利亞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敘利亞禮天主教會

敘利亞禮天主教會(英語:Syriac Catholic Church,ܥܕܬܐ ܣܘܪܝܝܬܐ ܩܬܘܠܝܩܝܬܐ īṯo suryaiṯo qaṯolīqaiṯo,拉丁文:Syriace Ecclesia catholica)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安提約基亞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以歷史而言他們是來自敘利亞正教會。 他們的領袖為敘利亞禮天主教安提阿宗主教,教座位於黎巴嫩貝魯特。教會主要分布於地中海沿岸的黎凡特地區。 現任宗主教為依纳爵·若瑟三世·約南(英語:Ignatius Joseph III Yonan)。 為了紀念安提阿宗主教聖依纳爵,所以歷任敘利亞正教會宗主教都會在其名稱前面加上依纳爵為頭銜,這項傳統也由敘利亞禮天主教會沿用。.

新!!: 教宗和敘利亞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救世军大将

救世軍大將(Generals of The Salvation Army)是救世軍(一個主要從事慈善活動的基督教組織)授予其全世界領袖的准軍銜。 最早被授予大將職位的人是救世軍的創始人卜維廉。他的妻子卜凱瑟琳(Catherine Booth)則被稱為「救世軍之母」。卜維廉的這個大將職位在他逝世後,傳給了他的長子卜邦衛,而卜邦衛之後所有的大將都是由救世軍的軍官選舉而決定出來的。 歷年來的救世軍大將中有兩位是女性,分別是卜維廉的女兒卜婉懿(Evangeline Booth)和愛娃·布洛斯,被先後選為救世軍的第四任大將和第十三任大將。 救世軍在全世界救世軍的屬靈領袖中選舉大將。由於救世軍保持了准軍事化結構,大將要負責任命所有職位、發佈所有軍規。但與教皇不同,救世軍的大將通常必須在70歲退休。 2006年1月20日到1月28日間,在英國倫敦舉行了一個會議,選舉出了現任的救世軍大將蕭·克利夫頓,並在2006年4月2日約翰·拉森大將退休正式擔任這個職位。.

新!!: 教宗和救世军大将 · 查看更多 »

教宗 (消歧義)

教宗傳統上指羅馬的天主教教宗。 另外有三個宗主教亦自稱“教宗”,分別是:.

新!!: 教宗和教宗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教宗加犹

教宗聖嘉友(Sanctus Caius PP.,)是283年12月17日—296年4月22日在位的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加犹 · 查看更多 »

教宗博義八世

教宗博義八世(Bonifacius PP.,約1235年—1303年10月11日),本名Benedetto Caetani,於1294年12月24日至1303年10月11日為羅馬教宗,創立宗座從缺牧徽(見教宗牧徽)。此位教宗被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發兵俘殺,一說憂憤而卒。.

新!!: 教宗和教宗博義八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华伦亭

教宗范倫(Valentinus PP.),827年在位30-40天的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华伦亭 · 查看更多 »

教宗卡利克斯特二世

教宗嘉禮二世(Callistus PP.,),本名Guido of Vienne,於1119年2月2日至1124年12月13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卡利克斯特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君士坦丁

教宗君士坦丁 (Constantinus PP.,664年-715年4月9日)是708-715年在位的教宗。由出生地而言他是叙利亚人,于708年3月25日被祝圣为教宗。他热心于维护宗座的至高地位。.

新!!: 教宗和教宗君士坦丁 · 查看更多 »

教宗宫殿

教宗宫殿是對教宗的官邸或辦公處所的稱呼,可以指:.

新!!: 教宗和教宗宫殿 · 查看更多 »

教宗安日纳一世

教宗聖恩仁一世(Sanctus Eugenius PP.,),於654年8月10日至657年6月2日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安日纳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安日纳二世

教宗恩仁二世(Eugenius PP.,卒於827年8月),於824年5月8日至827年8月27日為羅馬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安日纳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巴斯加一世

教宗聖巴斯加一世(Sanctus Paschalis PP.)是自817年1月25日至824年2月11日在位的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巴斯加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希拉略

教宗聖怡樂(Sanctus Hilarius PP.)自461年至468年2月28日为教宗。他在去世后被宣圣为圣人。.

新!!: 教宗和教宗希拉略 · 查看更多 »

教宗帕斯卡二世

教宗帕斯二世(Paschalis PP.,),本名拉涅罗,於1099年8月13日至1118年1月21日岀任教宗。柏斯二世早年是克吕尼隐修院的一名修士。大约在1176年,拉涅罗在拉特朗圣格肋孟圣殿被时任教宗额我略七世授予司铎级枢机。1099年8月13日,被选为教宗乌尔班二世的继任者。.

新!!: 教宗和教宗帕斯卡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亚加一世

教宗聖亚加一世(Sanctus Agapetus PP.,),原名不詳,於535年至536年4月22日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亚加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亚纳大削一世

教宗聖達西一世(Sanctus Anastasius PP.,原名不詳,?― 401年12月19日),於399年11月27日至401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亚纳大削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亚纳大削二世

教宗達西二世(Anastasius PP.,生年、地不詳,498年11月19日卒於羅馬),於496年11月24日至498年11月19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亚纳大削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PP.,),原名羅德里哥·迪波吉亞(Roderic Llançol i de Borja),1492年8月11日—1503年8月18日逝世为止任教宗。出身於波吉亞家族,誕生于西班牙瓦倫西亞,是加里斯都三世的外甥。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争议的教宗,是第一位公開承認自己與情人有子嗣的教宗。然而,他的坏名声多半是由他的敌人谣传所致。两位亚历山大六世之后的教宗思道五世与乌尔巴诺八世,都称赞他为圣伯多禄之后的教宗中最为杰出的教宗之一。 亞歷山大六世比較像是一名外交官、政治家而不像是一位教宗,但作為一位教宗,他的成就卻絲毫不亞於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宗。在位期間的1493年,曾為葡萄牙與西班牙的劃定了殖民擴張分界線,即“教皇子午線”。.

新!!: 教宗和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座驾

教宗座驾(Popemobile)是指教宗在户外公共场合乘坐而特别设计的机动车,但並非正式名稱。教宗座驾被设计为能允许教宗在欢迎成千上万人时更容易被看见。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首次以教宗身份访问波兰时,首次为了欢迎人群使用了改装的卡车,此后就有了许多不同式样的教宗座驾。 一些教宗座驾是敞篷的,而另一些则有防弹玻璃包围着教宗。有的能让教宗坐下,而另一些则设计为容许教宗站着。不同的教宗座驾为罗马教廷按照所需的保安级别以及路程长短与速度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提供了方便。教宗座驾的车牌是「SCV 1」,其中的「SCV」是梵蒂冈城国的意大利文名稱「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的縮寫。.

新!!: 教宗和教宗座驾 · 查看更多 »

教宗庇護

一共有12位羅馬天主教教宗取名庇護.

新!!: 教宗和教宗庇護 · 查看更多 »

教宗庇護九世騎士團勳章

教宗庇護九世騎士團勳章(1/Ordine Piano)是由教宗庇護四世於1560年創立,教宗庇護九世於1847年6月17日重新授予的騎士團勳章。自1994年開始,此騎士團勳章可向女性頒授。 此騎士團勳章本由教宗庇護四世於1560年創立,但後來停止授予。1847年6月17日,教宗庇護九世將其重新授予並以自己的教宗尊號將勳章命名。1849年6月17日,教宗庇護九世將勳章分為四級,分別為大絲帶騎士、徽章指揮官、指揮官和騎士。 勳章現時有五個等級。領環大十字騎士為勳章的最高等級並只會授予國家元首。而向非國家元首授予的最高等級為大十字騎士,大十字騎士通常授予給對天主教會及國際社會有傑出貢獻的天主教徒、擔任駐聖座大使職位最少兩年或積極拓展自己國家與聖座關係的外交官。而勳章的其餘三個等級為星級騎士指揮官、騎士指揮官及騎士,這三級的勳章授予信奉天主教及非天主教人士。.

新!!: 教宗和教宗庇護九世騎士團勳章 · 查看更多 »

教宗庇護五世

教宗聖庇護五世(Sanctus Pius PP.,),原名Antonio Ghislieri(1518年起稱Michele Ghislieri),从1566年1月7日起,至1572年5月1日在位。在罗马天主教中,他被尊奉为圣人。 庇护五世以他在脱利腾会议中的举措,反宗教改革以及整顿天主教会内部的秩序而闻名。其任内,宣布托马斯·阿奎那为教会圣师之一。 在外交方面,因伊丽莎白一世对英国公教会所施行的迫害与裂教行为,庇护五世将其逐出教门。庇护五世也组织了神圣同盟,以抗击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进攻。其后,神圣同盟于勒班陀战役中击溃了奥斯曼海军,令奥斯曼帝国从此失去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庇护五世将此次胜利归功于圣母玛利亚的代祷与协助,并下令将进教之佑一祷词列入圣母祷文,并钦定10月7日为圣母玫瑰节。.

新!!: 教宗和教宗庇護五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庇護六世

教宗庇護六世(Pius PP.,),原名:Giovanni Angelo Braschi,出生于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區切塞纳市),1775年—1799年在位。 1798年拿破崙攻打意大利諸國,教宗庇護六世於梵蒂岡下令將拿破崙革除教門。1798年2月法軍逮捕了教宗庇護六世並將其押解回法國囚禁,1799年8月庇護六世逝世於法國。.

新!!: 教宗和教宗庇護六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彭谦

教宗聖秉天(Sanctus Pontianus PP.,),是第18任教宗,230年8月21日—235年9月28日在位。他曾被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努斯迫害,被押解到薩丁尼亞服苦役。.

新!!: 教宗和教宗彭谦 · 查看更多 »

教宗佳德

教宗聖佳德 (Sanctus Agatho PP.,约577年 – 681年1月10日),自678年6月27日至681年1月10日在位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佳德 · 查看更多 »

教宗何弥

教宗聖何彌(Sanctus Hormisdas PP.),自514年7月20日至523年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何弥 · 查看更多 »

教宗何諾二世

教宗何諾二世(Honorius PP.,),本名Lamberto da Fiagnano detto Scannabecchi,於1124年12月21日至1130年2月13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何諾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御轎

教宗御座(sedia gestatoria)是一张便携式的御座,教宗可坐在上面被抬着走。它由一把装饰繁复的丝绸覆盖的扶手椅固定在suppedaneum上,其每边都有两个镀金环;长棍可以穿过圆环被12名穿红色制服的轿夫(palafrenieri)用肩膀抬着。 教宗御座是一个经过变形的精巧的轿子。两把用白鸵鸟毛造的大扇子(圣扇)——古代礼仪用圣扇的遗迹,Constitutiones Apostolicae(使徒宪典)中提到过——被一边一个举在教宗御座两边。 教宗御座主要是用来将教宗运去或运回在圣若望拉特朗大殿和圣伯多禄大殿举行的教宗典礼。sedia被用作教宗典礼的一部分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起源有时被认为可以追溯到拜占庭,在那里拜占庭皇帝被以同样方式运送,但许多资料来源都指出教宗御座的使用须追溯到较此更为古老的时期,可能起源于古代罗马帝国领袖的有关仪式。 该御座相对专门用在教宗加冕典礼上,以及总的来说教宗所有庄严地进入圣伯多禄大殿或参加公共的御前会议(consistory)之时。在前一种情况下,三束丝束(tow)在坐在教宗御座上的新选出的教宗面前被焚烧,此时司仪说:"Sancte Pater sic transit gloria mundi," (圣父,世间的荣耀就此消失)。抬着新选出的教宗(以及在一些国家抬着新选出的主教)到其教堂的习惯在一些情况下可回溯至久远年代,且可以与罗马的高官座椅(sella curulis)相比,后者是用来抬着新选出的罗马执政官游城的。 麦格纳思·菲利克思·恩诺狄欧思,帕维亚主教(d. 521)在他的"Apologia pro Synodo", Gestatoriam sellam apostolicae confessionis里, 暗暗提到了伯铎座位(Cathedra S. Petri),如今该座仍保存在罗马的圣伯多禄圣咏团内。这是一把便携式木制扶手椅,镶嵌象牙,每边有两个铁环。 除了通常用在教宗加冕时(这可能开始于16世纪初)之外,教宗御座还被用在其他不同场合,如每年教宗收到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其他采邑的贡物之时,以及至少自15世纪就开始的当教宗当众举起圣体时。在后一情况下,教宗御座具有另一种外形,一张桌子被在御座前来回挪动。庇护十世在1905年罗马召开的国际圣体大会(International Eucharistic Congress)上就用过这种御座。 教宗若望·保禄一世起初拒绝使用教宗御座,以及三重冕和其他若干教宗权威的标志,但最终被圣座人员说服,后者劝他说为了能让群众看到他,教宗御座是必须的。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完全拒绝使用教宗御座;本笃十六世还没有恢复它的使用。教宗御座从功能上讲现在已经被机动化和世俗化的教宗座驾代替了。.

新!!: 教宗和教宗御轎 · 查看更多 »

教宗德吾一世

教宗聖德吾一世(Sanctus Adeodatus PP.,),原名不詳,於615年11月13日至618年11月8日為羅馬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德吾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德吾二世

教宗德吾二世(Adeodatus PP.,),原名不詳,於672年至676年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德吾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利奧十世

教宗利奥十世(Leo PP.,),原名喬凡尼·迪·洛倫佐·德·美第奇(Giovanni di Lorenzo de' Medici),利奥十世生于佛罗伦斯共和国,是洛倫佐·德·美第奇的第二个儿子,早年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统治者。 1513年3月9日至1521年12月1日岀任教宗,在他任内的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宗教改革。 其弟朱利奧·迪·朱利亞諾·德·美第奇後來也成為教宗克勉七世。.

新!!: 教宗和教宗利奧十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新!!: 教宗和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教宗和诺理一世

教宗何諾一世(Honorius PP.,)是天主教教宗,於625年10月27日到638年10月12日在位。 据说天主教里的耶稣的升架节是他引入的,此外他修建、更新和美化了多个罗马市内的教堂。他在传教工作中也很有成绩,比如在英格兰。此外他还有效地整顿了西西里岛上的教士的纪律。 一些人認爲,教宗何諾一世支持拜占庭皇帝赫拉克留的神学论点,企图将基督一志論与天主教的神学论点融合到一起。因此680年召开的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革除了他的教籍,宣布他为支持異端者。后来多位教宗,包括教宗利奧二世肯定了这个措施。在1870年的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上这个事件被用来作为反对教宗不能错误性的实例。但就實情看,他從未教導異端,亦未墮入異端,只是在教會需要他履行鞏固信仰的職責時,沒有意識到異端的威脅,並主張與一志論者妥協。.

新!!: 教宗和教宗和诺理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哲拉修一世

教宗聖傑拉一世(Sanctus Gelasius PP.)是自492年3月1日至496年11月19日去世为止在位的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哲拉修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哈德良三世

教宗聖亞德三世(Sanctus Hadrianus PP.),884年5月17日到885年9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哈德良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哈德良二世

教宗亞德二世(Hadrianus PP.,),於867年到872年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哈德良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克雷

教宗聖克雷(Sanctus Anacletus PP.,)是第3任教宗,於76年9月23日-88年4月26日岀任教宗。 教宗克雷在羅馬帝國羅馬出生,在88年於出生地逝世。 教宗克雷的名字是希臘語,「Cletus」解作「召喚」;「Anacletus」解作「召回來」。.

新!!: 教宗和教宗克雷 · 查看更多 »

教宗克雷芒五世

教宗克勉五世(Clemens PP.,),原名Bertrand de Goth,於1305年6月5日—1314年4月20日岀任天主教教宗。他是第10位法國籍教宗。 法國國王腓力四世殺死了教宗伯尼法西斯八世之後,勢力深入教廷,在克勉五世在任期間,腓力四世脅迫羅馬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亞維儂,是為亞維儂教廷。 1312年克勉五世宣布将圣殿骑士团解散。.

新!!: 教宗和教宗克雷芒五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玛策林

教宗聖才林(Sanctus Marcellinus PP.,),296年6月30日—305年4月1日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玛策林 · 查看更多 »

教宗福禄

教宗聖福禄(Sanctus Telesphorus PP.,),是第8任教宗,127年或128年—137年或138年在位。.

新!!: 教宗和教宗福禄 · 查看更多 »

教宗福慕

教宗福慕 (Formosus PP.,c.

新!!: 教宗和教宗福慕 · 查看更多 »

教宗科尔乃略

教宗聖高略(Sanctus Cornelius PP.,)是第21任教宗,251年3月6日—253年6月25日在位。他曾被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努斯迫害而被押解到桑圖塞拉服苦役。.

新!!: 教宗和教宗科尔乃略 · 查看更多 »

教宗策肋定一世

教宗聖雷定一世(Sanctus Caelestinus PP.,),原名不詳,於422年至432年4月6日為教宗。 教宗雷定一世是一个罗马人,他可能是羅馬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的近亲。他的早年生活不明,他的父亲可能叫普利斯库斯。据称他曾在米兰与圣安波羅修生活过一段时间。最早可以考证的关于他的记载是416年教宗諾森一世提到他是一名牧师。 据传说一些礼拜仪式是他创立的,但是并没有说明哪些。431年他派代表参加将景教判为异端的以弗所公會議。四封他于431年3月15日因此写给非洲、伊利里亚、塞萨洛尼基和纳尔榜的主教的信件被保存下来了,不过是从希腊语翻译过来的,拉丁语原文失落了。 他热衷教条,積極打擊伯拉纠主义。431年他派帕拉第阿斯赴爱尔兰任主教。后来聖博德继续了帕拉第阿斯的传教工作。他还打擊罗马市的诺洼天派,收押他们的主教,禁止他们的崇拜。他强烈反对对他的前任所制定的规则进行任何修改。罗马天主教会将他尊为圣人。 他于432年4月6日逝世,一开始他被葬在撒拉里亚大道上的圣普里西拉墓地上,后来他的遗体被改藏在圣普拉赛德教堂内。 在图像中教宗雷定一世的代表往往为一只鸽子、一条龙和火焰。.

新!!: 教宗和教宗策肋定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维吉吕

教宗維奇(Vigilius PP.,),原名不詳,於537年3月29日至555年6月7日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维吉吕 · 查看更多 »

教宗维理

教宗聖維理(Sanctus Silverius PP.,),於536年6月8日至537年3月為教宗。他是教宗何弥的儿子。.

新!!: 教宗和教宗维理 · 查看更多 »

教宗维达

教宗聖維達(Sanctus Vitalianus PP.,),原名不詳,657年7月30日至672年1月27日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维达 · 查看更多 »

教宗罗马诺

教宗羅基(Romanus PP.,?- 897年11月),自897年8月至11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罗马诺 · 查看更多 »

教宗美基德

教宗聖米迪(Sanctus Miltiades PP.),自311年7月2日至314年1月10日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美基德 · 查看更多 »

教宗烏爾巴諾二世

真福教宗烏爾巴諾二世(Beatus Urbanus PP.,),原名Otho de Lagery 拉热里的奧索(或 Otto 或 Odo,意指Lagery的奧托),出生于香檳伯國拉热里,於1088年3月28日-1099年7月29日岀任教宗。他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發起人。.

新!!: 教宗和教宗烏爾巴諾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無謬誤

教宗無誤論是天主教天主教會的教條宗教教義,正式始於1870年,在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中,由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正式頒佈為天主教教義,此教義有很嚴格的規範,規定教宗在甚麼情況下的言論才可算絕對無錯誤。總括來說,所謂教宗無謬誤,並不是指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絕對正確,而是他代表教會所宣告關於信仰和道德的訓令,才列入無誤的範圍。所以這是指教宗在公告信仰教理上不能錯誤,而非指教宗是永遠正確。這是借助耶穌對彼得的承諾,教宗能保留犯錯的可能性。當他行使作為所有信徒的牧者和教師時,他憑藉其最高的使徒權威,去定義一些有關信仰和道德的教條並由全教會執行。 雖然這教條被定義於1869-1870年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但這教條之前已經一直被捍衞,例如在中世紀的神學時期,並且在反宗教改革時期成為被多數人接納的意見。1870年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宣佈,教會於下列三種情形下不能錯誤:(1)教宗以教會領袖名義,對全球教會宣佈有關教義及道德之事項。(2)大公會議對上列事項之決定。(3)與教宗保持共融的全球主教團對上列事項之決定(法典749)。教宗不能錯誤:教宗以全教會領袖名義,根據聖經和聖傳,對有關教義(信仰)與道德之事項,以隆重方式 ex cathedra 所作之宣佈不能錯誤(法典749)。至於教宗以個人名義、或對部分教會所作之宣佈、以及非正式之宣佈,均無「不能錯誤性」的保障。此「不能錯誤性」既非不可犯罪性,亦非上主之啟示或感發。 根據天主教的神學,這裏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去理解無謬誤,神聖的啟示:聖經、神聖的傳統和神聖的訓導。教宗無謬誤是神聖訓導的一部份,其中還包括大公會議和 「平凡而普遍的訓導。」在天主教的神學中,教宗無謬誤是教會無謬誤之其中一條渠道。教宗無謬誤的教導必須建基在神聖的傳統和聖經上,或至少不會出現矛盾。 無謬誤的教義依賴於天主教教義的基石之一:「伯多祿那至高無上的教宗,他的權威統治決定什麼應該被接納為羅馬天主教會的正式信仰。」使用這權力是來自於羅馬天主教宗被認為是教宗寶座權威。天主教徒認為這是使徒的權力和神聖的來源。 於1870年7月18日由梵蒂岡鄭重聲明教宗無謬誤。自那時起,一個對教宗說話有權威的最明顯例子(不是唯一這樣的號令)發生在1950年,當時教宗庇護十二世將瑪利亞升天作為一道信條。在1870年的莊嚴定義之前,還有其他教宗權威的法令,例如1302年教宗博尼費斯八世的,和1854年教宗庇護九世在羅馬教宗的憲法定義了聖母無原罪。.

新!!: 教宗和教宗無謬誤 · 查看更多 »

教宗牧徽

從1198年開始,每一位教宗都拥有其个人的教宗牧徽以作为其教宗的标志。從1304年起,所有任代理教宗的總務樞機都拥有其个人的宗座從缺牧徽。教宗紋章、宗座從缺紋章與教宗牧徽、宗座从缺牧徽的不同是,教宗紋章、宗座从缺紋章永遠都是一樣;而教宗牧徽、宗座從缺牧徽會跟着不同的教宗而改變。 首位有教宗牧徽是诺森三世(由诺森三世創立,1198 - 1216年在任),首位有宗座從缺牧徽的是加納‧拉義诺(1304年,博義八世至本笃十一世期間,由博義八世創立)。 大部分的教宗牧徽都包含三重冕的图案。教宗本笃十六世改变了纹章学上的习惯,用主教冠和披带将其代替,而教宗方濟各亦跟隨本篤十六世的決定。传统上教宗牧徽均有金银钥匙,以代表权力束缚和释放于地上(银色)和天上(金色)。宗座從缺牧徽是在宗座華蓋下置交叉的一金一銀兩把鑰匙加時任總務樞機(在無教宗時稱代理教宗)的總務樞機徽,當有新教宗時則改用新教宗的教宗牧徽而那位總務樞機則用回原本的總務樞機徽。其中鑰匙的意義由〈瑪竇福音〉第16章18-19句所賦予: 因此,在牧徽学中,钥匙象征着教宗权力作为基督之代表在地上的精神权威。.

新!!: 教宗和教宗牧徽 · 查看更多 »

教宗狄约尼削

教宗聖德宜(Sanctus Dionysius PP.,),公元259年7月22日─268年12月26日期間任教宗。 教宗德宜可能在大希臘出生,但这从来未被證实。公元258年教宗思道二世殉教后,德宜在翌年获选为新任教宗。因为当时基督徒遭到迫害,教宗位置悬空近一年,当迫害逐渐减退,德宜方上任教宗职位。领导迫害教徒的罗马帝国皇帝瓦勒良在公元260年被波斯国王沙普尔一世杀害,新任皇帝加里恩努斯宣布对基督教采取容忍政策,教会从此得到合法地位。 教宗德宜任内的任务是重整教会的秩序,他发出大量金钱重建在卡帕多细亚被哥特人破壞的教堂,并下令释放被囚禁的基督徒。他在公元268年12月26日逝世,是首位未被列为殉道者的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狄约尼削 · 查看更多 »

教宗預言

教宗预言(Prophetia Sancti Malachiae Archiepiscopi, de Summis Pontificibus),或称圣馬拉奇预言,出自据說有预知能力的12世纪爱尔兰的阿馬总主教(Saint Malachy)。他25岁时成了一名神父,30岁上成了主教,创设了爱尔兰第一所基督会修道院,据传他在1139年到罗马访问期间,经历了关于未来的异象,看到最后的审判之前112位教宗的影像,他随后列出了一长串的人物清单。他把这些幻觉写在5页羊皮纸上,把手稿交给当时的教宗英诺森二世。教宗读了上面的内容,然后密封在档案馆裏,直到1590年,馬哈德哈克死后被尊称为圣馬拉奇。1595年一位叫Arnold de Wyon的传教士在他其著作《Lignum Vitæ》内首次记录了这个预言。名单裏圣马拉奇以拉丁文留下了这几位教宗的相关线索,这就是圣马拉奇预言或教宗预言的由来,预言裏没有留下这些教宗的名字,而是留下足供辨认的人物特徵,或是有关国家、臂章、勳章等线索的暗喻。.

新!!: 教宗和教宗預言 · 查看更多 »

教宗額我略一世

教宗聖額我略一世(Sanctus Gregorius PP.,約540年—604年3月12日),於590年9月3日至604年3月12日岀任教宗。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額我略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

教宗聖思維一世(Sanctus Silvester PP.,生年、地不詳—卒年、地不詳),於314年1月至335年12月31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玛克

教宗聖辛瑪(Sanctus Symmachus PP.)自498年至514年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西玛克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西诺

教宗希新(Sisinnius PP.,650-708年2月4日,原名不可考,於708年1月15日—708年2月4日任教宗,出生於敘利亞),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五短的教宗,他在708年當選,其後只做了僅僅三星期的教宗(二十一日)便逝世。他身患痛風病,長年不能進食,但他經常說自己有強壯靈魂去侍奉教會,曾下令修築羅馬城牆,未擔任教宗時是科西嘉島主教,逝世後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內火化。.

新!!: 教宗和教宗西西诺 · 查看更多 »

教宗西斯笃二世

教宗聖思道二世(Sanctus Sixtus PP.,),257年8月30日—258年8月6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西斯笃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訓令

《教宗訓令》(Dictatus papae)是一份可能由教皇額我略七世簽署的關於27條應屬教皇之權力的文件。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就是額我略七世本人寫下或口述的,另一些認為是後人所撰,其中的每一條訓令也有不同來源。 1087年,紅衣主教狄烏迪弟發行了一系列獻給維克托三世的赦令集,其中所包含的教會法來自他搜集的各種資源。《教宗訓令》與該赦令集是如此之相似,以至於有人認為宗教訓令就是在該訓令集的基礎上寫成的,所以其年代一定比1087年還遲。 該訓令的宗旨是教皇至上,其中“他可以罷免皇帝”一條使得世俗與宗教權力的界限被打破,并引起了世俗力量,特別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的反抗,自此之後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世俗權力之間的裂痕就愈來愈深了。.

新!!: 教宗和教宗訓令 · 查看更多 »

教宗马尔谷

教宗聖馬可(Sanctus Marcus PP.,),原名不詳,於336年1月18日至336年10月7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马尔谷 · 查看更多 »

教宗诏书

教宗诏书(Bulla apostolica),又译教宗训谕,为天主教教宗所发布的最隆重之文告。 最初教宗用其發佈各種大小信息,到13世紀時開始僅用於正式場合。 自12世紀開始教宗詔書一面使用聖伯多祿和聖保祿頭像鉛封,一面書寫教宗的名字。.

新!!: 教宗和教宗诏书 · 查看更多 »

教宗路基约一世

教宗聖路爵一世(Sanctus Lucius PP.,),253年6月25日—254年3月5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路基约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辭職

教宗辭職(Renuntiatio),即現今在位的天主教教宗自願結束職務,而教宗就會以「辭職」的方式解除教宗職位。在天主教歷史之中,教宗辭職是非常罕見而且不尋常的決定,絕大部份的教宗都會履行職務直至離世為止。目前已知有五位教宗選擇辭職,而根據11世紀至15世紀之間有爭議的文獻表明,另外有四位教宗在3世紀至11世紀之間辭任。最近一位宣布辭職的教宗為2013年2月28日辭職的本篤十六世,對上一位辭職教宗是1415年辭職的額我略十二世。 教宗自願結束職務,通常用「辭職」來發表,而「退位」這個字眼,不常被教會官方採用來形容自願結束職務的教宗。不過古代一些辭職例子說明,若干教宗曾因受壓而辭職。 此外,一些教宗在娼婦專政時期遭「罷黜」,意味被外部權力所遂,在歷史和法典之中教宗的去職始終是複雜問題。梵蒂岡官方的教宗名單似乎認為教宗「默許」之下被去職是有效辭職,但是卻無法證實這些「默許」是由他們心中所願。.

新!!: 教宗和教宗辭職 · 查看更多 »

教宗辛普利修

教宗聖辛普利修(Sanctus Simplicius PP.,)自468年至483年3月10日为教宗,對他的認識主要依靠《教宗名錄》一書。.

新!!: 教宗和教宗辛普利修 · 查看更多 »

教宗郭諾

教宗郭諾(Conon PP.),自686年10月21日至687年9月21日在位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郭諾 · 查看更多 »

教宗至上論

教宗至上論是天主教會的其中一項教義,指教宗因作為及教會的牧師,而於教會事務上擁有完全而至高無上的權威,亦即宗教一方的,而該權力不應受任何限制。 此教義是教會與世俗國家周旋的基礎。其給予教宗利用宗教權威影響世俗事務,例如教宗對亨利四世處以絕罰,又或為神聖羅馬皇帝加冕而非其自立為皇即由教宗至上論引由而出。.

新!!: 教宗和教宗至上論 · 查看更多 »

教宗良一世

教宗聖良一世(Sanctus Leo PP.,),440年9月29日至461年11月10日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良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色尔爵一世

教宗聖思齊一世(Sanctus Sergius PP.,),原名不详,687年12月15日至701年9月8日在位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色尔爵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色尔爵二世

教宗思齊二世(Sergius PP.,卒於847年),844年—847年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色尔爵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九世

教宗若望九世(Ioannes PP.,),於898年1月至900年3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若望九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聖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Ioannes PP.)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Ioannes Paulus PP.)是兩位的罗马天主教会教宗暨梵蒂冈城国元首。他們於2014年4月27日同時在聖伯多祿廣場由教宗方濟各宣告為聖人。此一封聖案於2013年7月通過。.

新!!: 教宗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聖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通諭列表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1958年10月28日當選教宗,並在1963年6月3日離世。他在4年7個月的任期內發表了8道教宗通諭,其中《慈母與導師》和《和平於世》是特別重要的。教宗通諭是教宗向某一地區或全世界的天主教會主教發出的信件。通諭有可能會譴責人犯下的錯誤、指出對信仰和道德的威脅、在某些議題上建議忠於信仰的做法或為當前和將來對教會的威脅提供補救措施。通諭代表的權威會根據論及的議題而有所變化,但是它並不一定代表「教宗無謬誤」。教宗通諭的名稱取自文本的首幾個字。 若望二十三世的第1道通諭《在伯多祿座位》在他即位8個月後發出。它不是一份記述社會狀況的重要文件,而若望二十三世亦沒有闡述教義。相反,它以與眾不同的親近語調和對議題的關注來論述真理、團結和和平。第2道通諭《我們的鐸職之始》就談及生前作為一位神父的貢獻和教宗對各神父的忠告,而第3道通諭《歡快回憶》則講述《玫瑰經》的使用。第4道通諭《牧者的王子》論述天主教會的使命,它使用《伯多祿前書》拉丁語版本裏第五章第4節的部分文字作為標題。 第5道通諭《慈母與導師》將教宗-zh-hans:利奧;zh-hk:良;zh-tw:良;-十三世於1891年發表的《》和教宗庇護十一世於1931年發表的《》裏所提倡的各個想法推進下去。它指出社會倫理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將自然法應用於國際社會。這道約20000字的文件是其中一道最長的通諭。第6道通諭《上主永恆的智慧》是為了紀念教宗聖-zh-hans:利奧;zh-hk:良-一世離世1500周年而發出,當中若望二十三世呼籲基督徒在面對共產主義和世俗主義的外部運動時要保持團結。教宗在第7道通諭《為罪懺悔》就懺悔和後來的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提出了一些看法。若望二十三世任內最後一道通諭《和平於世》在他離世前2個月發表。這道約15000字的文件是歷史上第一道寫給「所有心存善意的人」的通諭,而不像先前的只寫給天主教會內的主教和平信徒。有人認為它是「當時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新!!: 教宗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通諭列表 · 查看更多 »

教宗若望四世

教宗若望四世(Ioannes PP.,?—642年10月12日),原名不详,于640年12月24日至642年10月12日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若望四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选举

教宗選舉(或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樞機團為了選出一名羅馬主教(即教宗)而召開的會議。天主教徒認為教宗是聖伯多祿的宗徒繼承人和天主教會在人間的最高領袖。 經過1268年至1271年的宗座從缺期後,教會為了防止選舉受到政治干預而作出改革。教宗額我略十世於1274年進行期間頒佈法令,當中規定樞機選舉人應在選舉期間被鎖在一個用鑰匙上鎖的房間。如果他們未能選出一名新的羅馬主教,他們都不可以離開該房間。現時的教宗選舉是在梵蒂岡宗座宮的西斯汀小堂舉行。John Paul II, 1996.

新!!: 教宗和教宗选举 · 查看更多 »

教宗柏拉奇一世

教宗貝拉一世(Pelagius PP.,?—561年),原名不詳,於556年至561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柏拉奇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柏拉奇二世

教宗貝拉二世(Pelagius PP.,),原名不詳,於579年至590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柏拉奇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恩狄

教宗聖恩狄(Sanctus Eutychianus PP.,)自275年1月4日至283年12月7日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恩狄 · 查看更多 »

教宗杜努

教宗杜努(Donus PP.)是自676年11月2日至678年4月11日在位的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杜努 · 查看更多 »

教宗格拉修二世

教宗傑拉二世(Gelasius PP.,),本名 Giovanni Caetani,於1118年1月24日至1119年1月29日岀任教宗。 G Category:義大利出生的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格拉修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欧瑟伯

教宗聖恩彪(Sanctus Eusebius PP.)自309年4月18日至8月17日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欧瑟伯 · 查看更多 »

教宗沙彬

教宗沙彬(Sabinianus PP.,),原名不详,於604年9月13日至606年2月22日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沙彬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三世

教宗博義三世(Bonifacius PP.,),於607年2月19日至11月12日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波尼法爵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一世

教宗聖波尼法爵一世,又譯博義一世、波尼法西斯一世(Sanctus Bonifacius PP.,原名不詳,?—422年),於418年12月28日至422年9月4日為教宗。他是希坡的圣奥斯定的同时代者,后者将其一些作品献给了他。 在教宗佐西(Pope Zosimus)去世后,两派都推出了自己的教宗候选人,一位是博義一世,另一位是恩赖(Eulalius)。加拉·普拉西狄亚(Galla Placidia),西罗马皇帝康斯坦丁三世的皇后,要求皇帝洪诺留(Honorius)干涉,而他发布诏书责成两人都离开罗马。在接下来的复活节时,恩赖回到该城以行洗礼并庆祝节日;当皇帝听闻此事后,恩赖被剥夺了品秩并被驱逐出罗马,在418年12月28日,博義一世成为了教宗。 博義一世继续与伯拉糾派对立,劝告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回复伊利里亚(Illyricum)至西方管辖权下,并捍卫圣座的权利。.

新!!: 教宗和教宗波尼法爵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二世

教宗博義二世(Bonifacius PP.,),於530年9月22日至532年10月17日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波尼法爵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五世

教宗博義五世(Bonifacius PP.,),原名不詳,生於那不勒斯,於619年12月23日至625年10月25日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波尼法爵五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六世

教宗博義六世(Bonifacius PP.,出生日期不詳,本名不詳,於896年4月4日—896年4月19日岀任教宗),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三短的教宗,僅次於当选教宗斯德望(三日)及教宗烏爾巴諾七世(十三日),在位僅僅十六日。他於羅馬出生,在上一任教宗福慕逝世後,他於896年4月當選成為教宗。他的死因是痛風,但傳聞他是被他的繼任者德範六世所謀害。 898年,在羅馬教廷,若望九世主持之下,宣告博義六世的選舉無效。.

新!!: 教宗和教宗波尼法爵六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教宗聖博義四世(Sanctus Bonifacius PP.,約550年—615年5月25日),原名不詳,於608年9月15日至615年5月25日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波尼法爵四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法比盎

教宗聖法彬(Sanctus Fabianus PP.,),是第20任教宗,236年1月10日—250年1月20日在位。他將羅馬帝國分成7個區,由7名助祭管轄。他是首位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的教宗。於羅馬帝國第三十四任皇帝德西烏斯開始大規模迫害基督教徒,教宗法彬因而殉教。.

新!!: 教宗和教宗法比盎 · 查看更多 »

教宗本笃三世

教宗本篤三世(Benedictus PP.,858年4月7日卒于羅馬,於855年9月29日-858年4月7日岀任教宗)。 据记载在他当选之前他以其怜悯和好学而著称。 在本篤被选的时候不同获选人的支持者之间爆发了暴乱。一开始他被皇帝所支持的对立教宗Anastasius III Bibliothecarius推翻和关押,后来Anastasius受到的支持减弱后他被营救并与855年9月29日正式被立为教宗。 本篤三世得以加固教宗在教会内的地位。他主张婚姻是神圣的,与贵族和高级僧侣的习俗败坏斗争。此外他对英国非教会人员罢免主教提出了抗议。在他的执政期间天主教与拜占庭东正教之间的矛盾加深。 有人提出认为在本篤三世与利奧四世之间有过一个女教宗瓊安,但这个說法被天主教廷反驳。提这个說法的人认为瓊安的名字是在17世纪才被从教宗消除的。有人甚至认为,由于对本篤三世本人的记载非常少,实际上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他是被发明来取代女教宗瓊安的。.

新!!: 教宗和教宗本笃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本篤十四世

教宗本篤十四世(Benedictus PP.,),原名Prospero Lorenzo Lambertini,1740年8月17日-1758年5月3日在位,意大利人。.

新!!: 教宗和教宗本篤十四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斐理斯三世

教宗聖斐利三世(Sanctus Felix PP.),於483年3月13日至492年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斐理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斐理斯一世

教宗聖斐利一世(Sanctus Felix PP.,),269年1月5日—274年12月30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斐理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斐理斯四世

教宗聖斐利四世(Sanctus Felix PP.,),原名不詳,於526年7月12日至530年9月22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斐理斯四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三世

教宗德範三世(Stephanus PP.,723年生於西西里岛,卒於772年1月24日),於767年8月1日至772年1月24日在位為羅馬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斯德望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一世

教宗聖德範一世(Sanctus Stephanus PP.,),原名Stephanus,254年3月12日—257年8月2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斯德望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二世

教宗德範二世(Stephanus PP.,原名不詳,715年—757年4月27日),752年至757年4月27日在位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斯德望二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五世

教宗德範五世(Stephanus PP.,原名不詳、生年、地不詳,卒於891年),於885年至891年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斯德望五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八世

教宗德範八世(Stephanus PP.;),本名不詳,約於939年7月14日至942年10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斯德望八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六世

教宗德範六世(Stephanus PP.,本名、岀生年、岀生地不詳,卒於897年8月),於896年5月至897年8月岀任教宗,由於曾主持殭屍審判,羞辱教宗福慕,897年在暴動中被禁錮,後被绞死,可能是福慕的黨徒因憤慨所為。.

新!!: 教宗和教宗斯德望六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斯德望四世

教宗聖人德範四世(Sanctus Stephanus PP.,原名、生年、地不詳—817年1月24日卒於羅馬),於816年6月12日至817年1月24日在位為羅馬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斯德望四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方濟各訪美

教宗方濟各訪美,是指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9月22日至9月27日訪問美國。該次訪問的正式名稱是「對美利堅合眾國的使徒之旅」(Apostolic Journey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亦是方濟各就任教宗以來首次訪問美國,該次訪問亦成為自美國與聖座兩個主權實體於1984年建立全面外交關係以來天主教教宗對美國的第七次訪問。.

新!!: 教宗和教宗方濟各訪美 · 查看更多 »

教宗思伟

教宗思偉(Severinus PP.,?—640年8月2日),原名不詳,於640年5月28日至640年8月2日為教宗。.

新!!: 教宗和教宗思伟 · 查看更多 »

教主

教主,為宗教創始者或某教派之領導者(即使歷史未能證實其存在),被崇拜的人(也許該宗教教徒會認為教主是神)。或作教祖。 在現代用語中,對於領導流行時尚的歌手,藝人或一些比較出名的人亦稱為教主。例如日本藝人濱崎步、臺灣歌手蔡依林、以及被香港傳媒稱為「八十年代搖滾教主」的香港藝人劉以達。 在一些非正式的用法裡面,教主一詞可能帶有貶抑的意味,並暗示其追隨者有盲從的現象。但是一般而言,教主一詞為領導群體的菁英,具有極正面的涵義。 通常被稱呼為教主的人(如上文提到的濱崎步),未必知道自己的言行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力之大,或因此感到自傲。通常一些流行文化及運動文化的中心人物常被支持者用「教主」一詞去稱呼。.

新!!: 教宗和教主 · 查看更多 »

教座出缺

教座出缺(Sede Vacante),又译教座從缺,是天主教會內(特別是教會法上)對個別教會的主教職位發生因去世或辭職而導致空缺情形或時期之稱呼,尤其用來指教宗職位的空缺。教宗的教座出缺,在中文又被稱為「宗座出缺」或「宗座從缺」。.

新!!: 教宗和教座出缺 · 查看更多 »

教廷

在天主教會,教廷(Curia;或稱為「廷」)是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管理人員與機構組成之團體,主要功能為輔助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管理與領導教會。其狹義上指各教區的「教區廷」,廣義上則包含羅馬教廷等實施聖統制的基督教宗派之核心領導機構。 與其他天主教會的機構相同,「教廷」的組織雛形來自於古羅馬。「Curia」(英語對應字為「court」,與法院同字)是古羅馬的一種地方統治單位,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也負責管理各地方的教會事務。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原有世俗政治的「Curia」消失,但教會的「Curia」仍延續下來,並演變為今日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的使用上,「教廷」一詞常等同於羅馬教廷,而天主教會本身也如此使用,如聖座在中華民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就被稱為「教廷駐華大使館」。.

新!!: 教宗和教廷 · 查看更多 »

教皇宫

教皇宫(法语:Palais des Papes)是座落于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尼翁的一座古老宫殿,為欧洲最大、最重要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教皇宫不仅是教皇的宫殿,也是一座要塞。在十四世纪期间,阿维尼翁教皇宫是天主教教廷的所在地一共有七个教宗(公元1309年至1376年)和两个对立教宗(公元1378年至1413年)在此任职。。历史上有六次的教宗选举是在阿维尼翁教皇宫举行的,分别选出了本篤十二世(1334年)、克雷芒六世(1342年)、依諾增爵六世(1352年)、烏爾巴諾五世(1362年)、額我略十一世(1370年)和本篤十三世(1394年,对立教宗)。 教皇宫由内外两层建筑构成。分别是于本笃十二世时期建造的要塞式的旧宫,以及阿维尼翁教皇中最为奢侈的克莱孟六世时期在旧宫基础上扩建的新宫。教皇宫不仅是欧洲最宏大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从各方面显示出了国际哥特式的风格。无论在建筑还是装饰方面,教皇宫都集中了当时代顶尖的大师的成就。其中包括了十四世纪法国著名的建筑师,皮埃尔·裴松以及让·德鲁夫,以及锡耶纳学派的壁画大师,西蒙涅·马尔蒂尼和马提欧·吉奥凡尼提。 1995年,教宗宫和阿维尼翁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遗产。.

新!!: 教宗和教皇宫 · 查看更多 »

教皇国

教宗国(Civitas Ecclesiae;Stato Pontificio、Stato della Chiesa;又譯為教皇國、教皇領)是南欧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為教宗统治的世俗领地,建立於8世紀,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以罗马為中心。1861年,教宗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領導意大利統一進程的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至1870年,羅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王国,教宗国领土退缩至僅剩梵蒂冈城,等同名存實亡。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時任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國務卿签订《拉特兰条约》,教宗国正式灭亡,由新成立的梵蒂岡城国取而代之。.

新!!: 教宗和教皇国 · 查看更多 »

教皇进行曲

《教宗進行曲》(Inno e Marcia Pontificale)是梵蒂冈城国的国歌和教宗的颂歌,由夏尔·古诺创作于1869年。该曲在1949年被正式确立为梵蒂冈国歌。通常在教宗和他的其中一名代表(如教廷大使)出席庄重场合或重要仪式,以及升起梵蒂冈国旗时演奏。在升旗仪式上,一般只演奏本曲第八小节。.

新!!: 教宗和教皇进行曲 · 查看更多 »

教父3

《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是一部1990年的美國黑幫電影,是繼1974年《教父2》之後十六年的1990年才上映的《教父》三部曲完結篇。本片由法蘭西斯·柯波拉再次執導,劇情完整敘述第二代教父麥可·柯里昂的後段人生,並且影射兩項真實事件─1978年,教宗若望·保祿一世驟逝;1982年,義大利銀行醜聞。由艾爾·帕西諾、黛安·基頓、和安迪·賈西亞等主演。.

新!!: 教宗和教父3 · 查看更多 »

教會聖師

教會聖師(Doctor Ecclesiae,Doctor of the Church),或稱教會博士,是基督宗教教會給予在神學或教義的發展上有卓越成就的學者及聖人的一種頭銜。.

新!!: 教宗和教會聖師 · 查看更多 »

教會與教宗獎章

教會與教宗獎章(Pro Ecclesia et Pontifice,For Church and the Pope)為天主教會的一個獎章,此獎章有時亦被稱為「榮譽獎章」。獎章於1888年7月17日由教宗良十三世為慶祝自己晉鐸50周年而創立,初時獎章頒發給負責統籌晉鐸慶祝活動的人。 現時獎章為表揚對教會有傑出表現的神職人員和天主教徒。它同時是教宗向天主教徒頒發的最高等級獎章。.

新!!: 教宗和教會與教宗獎章 · 查看更多 »

慈幼中學

慈幼中學(Instituto Salesiano)為天主教慈幼會在澳門所開辦的學校,亦是該會在遠東地區第一所學校,由聖雷鳴道(St.Luigi Versiglia)於1906年所創辦。開辦初期為孤兒院,其後搬遷並命名為無原罪工藝學校,1937年改名鮑思高紀念中學後,因其葡文名稱與葡光學校相同,故於1952年再改名為現時的慈幼中學。慈幼中學是一所男子英文中學,亦是澳門著名的傳統名校,學生一直在各領域均有卓越表現。2006年12月8日,慈幼中學慶祝了一百週年校慶。2013年周伯輝神父(當時是校長)將初中電子、機械、劃則合以為一,稱為設計與應用科技科(亦稱:Design And Applied Technology,簡稱:DAT)。.

新!!: 教宗和慈幼中學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新!!: 教宗和慕尼黑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位于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心,是1972年德國慕尼黑夏季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以颇具革命性的帐篷式屋顶结构闻名。体育场作为德国的国家体育场,能够举办大部分的国际体育赛事。这里也曾举办过1974年世界杯足球赛和198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的决赛,以及3届欧洲冠军联赛的决赛,分别是1979年的诺丁汉森林对阵马尔默,1993年的马赛对阵AC米兰和1997年的多特蒙德对阵尤文图斯。 从1972年起至2005年,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作为德国球队拜仁慕尼黑的主场使用,被中断多年的慕尼黑1860也在1994年迁入。这两个慕尼黑的同城俱乐部在之后都搬进了新建的慕尼黑安联球场。.

新!!: 教宗和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 查看更多 »

才祿二世

教宗才祿二世(Marcellus PP.,,原名Marcellus Corvini,在位期間:1555年4月10日——1555年5月1日)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七短的教宗,在位僅僅二十二日。出生於義大利安科納地區,曾經是聖克羅齊地區樞機主教。他在教皇儒略三世逝世後於1555年4月9日當選成為教宗。因為身體狀況不佳而受到樞機主教團壓力而退位,但他在短短二十二日任期就用盡梵蒂岡資金,樞機主教團後來找到一個比教宗才祿二世更正直、高名譽、老練之人,他的後繼者教宗保祿四世。.

新!!: 教宗和才祿二世 · 查看更多 »

扬·胡斯

扬·胡斯(Jan Hus;1371年捷克胡西内茨 - 1415年7月6日德国康士坦茲),也译作胡司,捷克基督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胡斯思想上受到威克里夫很深的影響,是宗教改革的先驅,認為一切應該以《聖經》為唯一的依歸,否定教皇的權威性,更是反對贖罪券,故被天主教会视为異端,將他處以破門律,又將他誘捕燒死。他的追随者被称为胡斯信徒,胡斯信徒导致了胡斯战争的爆发。 胡斯因殉道留名於世,也是捷克民族主義的標竿。1999年,罗马天主教会正式為胡斯之死道歉。.

新!!: 教宗和扬·胡斯 · 查看更多 »

扬三世·索别斯基

扬三世(Jan III;;又译约翰三世 ),全名扬三世·索别斯基(Jan III Sobieski),從1674年開始同時擔任波蘭國王及立陶宛大公,直到1696年離世。扬三世在位的二十二年間,是聯邦最穩定的時期,這尤其在波蘭-瑞典戰爭完結及赫梅爾尼茨基起義之後,更為重要。索别斯基以一位優良的軍事指揮家而知名,特別是他曾於1683年維也納之戰戰勝意圖侵略歐洲的鄂圖曼帝國而廣受波蘭人民的敬愛,打開波蘭中興的一頁;並成為了基督世界的大英雄,甚至被教皇美譽為「基督教的救星」。連其手下敗將土耳其人都敬畏地稱其為「利奇斯坦(波蘭古稱)雄獅」。.

新!!: 教宗和扬三世·索别斯基 · 查看更多 »

托馬斯·威廉姆斯

托馬斯·威廉姆斯(英語:Thomas Stafford Williams:),是天主教新西蘭司鐸級樞機。也是惠靈頓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新!!: 教宗和托馬斯·威廉姆斯 · 查看更多 »

托马索·卡耶坦

托马索·卡耶坦(Thomas Cajetan),(),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神学家。托马斯·阿奎拉著作的研究者之一。他担任了多明我修道会总会会长和教皇使节。由于后来其对路德教的宽容而导致他的最后失败。.

新!!: 教宗和托马索·卡耶坦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帕里奥洛格斯

托马斯·帕里奥洛格斯(Θωμᾶς Παλαιολόγος,拉丁化:Thomas Palaiologos,),摩里亚专制君主,拜占庭帝国流亡皇帝。.

新!!: 教宗和托马斯·帕里奥洛格斯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德·托尔克马达

托马斯·德·托尔克马达,黑衣修士(Tomás de Torquemada, O.P.,1420–1498年9月16日)也译多玛斯·多凯马达,15世纪西班牙天主教多明我会僧侣,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天主教会决议处理宗教犯罪的法庭)首任大法官。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忏悔者。在15世纪末西班牙驱逐穆斯林摩尔人完成收复失地运动后,旨在恢复基督宗教在西班牙的地位,托尔克马达说服天主教双王发布阿兰布拉诏书宣布驱逐犹太人。托尔克马达作为敕令的主要拥护者则自1492年起负责驱逐当地的异教徒,或逼迫他们改宗天主教。自1480至1530年间,通过信仰审判(Auto-da-fé)并最终以火刑处死的异教徒达数千人。托尔克马达关于裁判所的指示手稿直到1576年才公开印刷,出版于马德里。在现代,他的名字经常与宗教迫害、教条主义和盲信等联系在一起。.

新!!: 教宗和托马斯·德·托尔克马达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克伦威尔

托马斯·克倫威爾,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Thomas Cromwell, 1st Earl of Essex,),英國政治家,亨利八世的親信大臣,曾任國會議員、首席部長(1532年-1540年)。推行宗教和政治改革,對抗羅馬教廷,解散天主教修道院。 克伦威尔是英格兰宗教改革最有力的支持者,他帮助安排解除亨利八世和凱瑟琳的婚约,目的是让亨利娶安妮·博林。 1534在获取教皇批准失败后,议会批准了国王成为英格兰教会首脑的请求。这样亨利便可以順利結束自己的婚姻。克伦威尔后来通过创造了两个独特的岗位,「副主教」(vicar-general和“神職的代理执政者”( vicegerent in spirituals),为在萌芽状态的英国国教会进行了新教改革。 1534年,克倫威爾力促國會通過一系列改革法案:「上訴限制條例」禁止英國教會法庭上訴到教皇、禁止教會不經英王允許發布規章;「教職任命法案」規定教會必須根據英王指定的候選人推選主教;「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唯一最高權威;「王位繼承法」宣布凱瑟琳的女兒瑪麗乃是私生女,安妮·博林的女兒伊麗莎白則為順位繼承人;「叛國罪法案」規定不承認英王的最高權威即是叛國罪,可判處死刑;並且取消給教宗的獻金(Peter's Pence)。在他获取权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敌人,包括他曾经的盟友安妮·博林。他在安妮倒台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他后来因为为亨利安排和克里維斯的安妮的婚姻而失势,克伦威尔希望这场婚姻可以给英格兰宗教改革带来新生,但六个月后却成了他的灾难,原因是亨利取消了婚姻。克伦威尔被剥夺公权判处叛国和异端罪,被处死在伦敦塔的 Tower Hill。死于1540年7月28。国王对失去他的首要大臣表示惋惜。 直到1950年代,历史学家都在淡化克伦威尔的角色,称他为差不多就是国王亨利八世代理人的教条主义者。但是,史學家Geoffrey Elton在1953年的都铎革命一书中認為他是都铎王朝在政府制度革命上的中心人物。.

新!!: 教宗和托马斯·克伦威尔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贝克特

聖托马斯·贝克特(Saint Thomas à Becket,)是英格兰王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大法官(Lord Chancellor),他是一個諾曼人且原本跟亨利二世有密切的關係,1162年亨利二世為了能在教會裡頭有盟友而舉薦他擔任坎特伯里大主教,但他卻與亨利二世反目。因為反對亨利二世對教會的干涉,試圖把教會的司法權收回時,請求教宗的干預,觸怒了亨利二世。1170年12月29日,在坎特伯雷大教堂被亨利二世支持的四位男爵騎士刺殺而殉道。教宗歷山三世於1173年封他為聖人。.

新!!: 教宗和托马斯·贝克特 · 查看更多 »

手套

手套是包裹手的服饰或保护器材。作用有:手部保暖、装饰、宗教用途、保护手免遭伤害、隔离手部,特殊的手套也是体育运动的器材。.

新!!: 教宗和手套 · 查看更多 »

拶刑

拶刑(拶:zǎn),又稱拶指,中國古代一種夾手指的肉刑,一般用于女性。 刑具叫做「拶子」,係由繩索和數根小木棍穿繫而成,木棍數量多為五或六根,串成如「冊」形,藉拉扯二側繩索使木棍向中間壓迫,若人手指置於其中,轻者皮开肉绽,重者指骨可能被夾断。官府常用此刑对女犯逼供。 據說,行刑時衙役先把拶子朝地上一摔,吓唬受刑的犯人。然後命令犯人跪地雙手合掌,向上高舉過頭頂,不讓犯人看到自己受刑的雙手,再把刑具套上犯人的指縫之間,夾在大拇指以外四對手指的指根部位,拉動繩套收攏木棍,擠壓犯人的手指,造成劇痛。而犯人看不到受刑的雙手,會加強用刑的效果,更快失去抗拒的意志。 行刑時兩個衙役在犯人左右兩旁收繩,一個衙役在犯人身後扯着犯人頭髮,防止過度掙扎。還有是 “敲”,是把拶子收緊後,把繩套繞在拶子上綁牢,用木榔頭敲打拶棍的兩頭,使拶棍在指根間來回移動,摩擦被夾緊的指根表皮,加重受刑者的痛苦。所以“敲”也叫“撺梭”。敲得多了會使指根脫皮潰爛,痛苦非凡。 西方古代也有类似的刑罚。罗马教皇禁止数字“0”,有罗马学者在笔记本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施行了拶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个女画家阿特米西亚·简提列斯基曾被拶刑逼供。 Category:中国古代刑罚 Category:肉刑.

新!!: 教宗和拶刑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教宗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教宗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禮天主教克里熱夫齊教區

拜占庭禮天主教克里熱夫齊教區(Dioecesis Crisiensis;Križevačka eparhija)是羅馬天主教會的一部分,為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和黑山拜占庭禮教區的一個教區,該教會為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教區以克羅地亞北部克里熱夫齊為中心的,屬薩格勒布總教區。成立於1777年6月15日。.

新!!: 教宗和拜占庭禮天主教克里熱夫齊教區 · 查看更多 »

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

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注册协会(Fußball-Club Bayern München eingetragener Verein)简称拜仁慕尼黑或拜仁,是一家设于巴伐利亚州(拜仁州)首府慕尼黑的德国体育俱乐部。其最为人所熟知的的下属部门是参加德甲联赛、即德國足球聯賽系統的顶级赛事的职业足球队,这也是德国足球史上最成功的俱乐部,曾创纪录的赢得28次德国足球冠军及18次德国杯冠军。 拜仁慕尼黑最早由弗朗茨·约翰率领11名足球运动员在1900年创立.

新!!: 教宗和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 · 查看更多 »

拜住 (伊儿汗国)

拜住,蒙古帝国别速惕氏,第二任波斯镇戍军统帅。 拜住以千户职从搠里蛮(绰儿马罕)西征攻灭札兰丁,并留镇西方波斯。1242年,搠里蛮死后,他继任统领镇戍军。1243年古茲達格戰役大败罗姆苏丹国,使之降服。罗马教皇曾遣使者至其营帐。贵由大汗继位后,于1247年派野里知吉带统兵西征穆斯林,取代其统帅地位。蒙哥大汗即位后,杀野里知吉带,遣旭烈兀出镇波斯,领其军,任拜住为万户。1258年,奉命会攻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次年,率右翼军从旭烈兀攻叙利亚。后被旭烈兀处死。.

新!!: 教宗和拜住 (伊儿汗国) · 查看更多 »

拉夏洛泰

拉夏洛泰(Louis-René de Caradeuc de La Chalotais,),法国18世纪中期的著名法官,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之一。他坚决反对耶稣会对法国教育的垄断,提出并系统地论证了国家办学的教育主张。他的教育思想对法国和欧美近代教育体制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

新!!: 教宗和拉夏洛泰 · 查看更多 »

拉丁帝国

拉丁帝国(拉丁语直譯爲罗马尼亚帝国),是1204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時,攻陷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后建立的国家。鲍德温一世爲開國君主。十字军想在拜占庭帝国领土上建立一个西方教會国家,藉此取代東方教會的拜占庭帝国。.

新!!: 教宗和拉丁帝国 · 查看更多 »

拉丁禮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列表

拉丁禮君士坦丁堡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或稱為君士坦丁堡宗主教,是現在已經不存在的天主教拉丁禮教會的宗主教。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與東儀天主教會的宗主教不同,他們是由教宗直接任命,而不是先由個東方禮天主教教會的總主教和主教選舉產生後,再由教宗任命。君士坦丁堡宗主教是領銜性質,並沒有宗主教之實權。而實際負責牧養君士坦丁堡(即現在稱的伊斯坦堡),是由1742年4月15日成立的伊斯坦堡宗座代牧區負責。宗主教在1964年職位被廢除。 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與君士坦丁堡牧首不是同一個人,後者是東正教君士坦丁堡正教會的名義上地位最高的神職人員。.

新!!: 教宗和拉丁禮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丁禮亞歷山大宗主教列表

拉丁禮亞歷山大宗主教((英語:Latin Patriarch of Alexandria)或稱為亞歷山大宗主教,是現在已經不存在的天主教拉丁禮教會的宗主教。於1215年,由教宗諾森三世創立的。亞歷山大宗主教與東儀天主教會的宗主教不同,他們是直接被教宗任命,而不會先由總主教和主教選舉產生,再由教宗任命。 亞歷山大宗主教是領銜性質,並沒有宗主教之實權。另外,宗主教教座一直設在意大利的城外聖保祿大殿,而不是埃及的亞歷山大,因為當地一直都很少拉丁禮的天主教徒。而實際負責牧養亞歷山大,是由1839年5月18日成立的亞歷山大宗座代牧區負責。宗主教在1964年職位被廢除。.

新!!: 教宗和拉丁禮亞歷山大宗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丁禮耶路撒冷宗主教列表

拉丁禮耶路撒冷宗主教(Latin Patriarch of Jerusalem),是天主教拉丁禮教會的宗主教。與東儀天主教會的宗主教不同,拉丁礼教会的宗主教直接由罗马教宗任命,而不會先由總主教和主教選舉產生,再由教宗任命。現在的耶路撒冷宗主教是領銜性質,並沒有宗主教之實權。 451年升為宗主教區,1099年設拉丁禮宗主教區。1295年降為領銜教區。1847年7月23日恢復宗主教區。宗主教教座設在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及共同主教座堂耶穌聖名副主教座堂。宗主教管理的教區是拉丁禮耶路撒冷宗主教區。.

新!!: 教宗和拉丁禮耶路撒冷宗主教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丁禮教會

拉丁禮教會(Latin Church)或稱西方教會,是天主教會內最大的個別教會。它不是在個別教會中的地方個別教會層面內,即教區或東方禮教區。而是在自治個別教會層面內。另外有22個東方禮自治教會組成東儀天主教會。.

新!!: 教宗和拉丁禮教會 · 查看更多 »

拉班·扫马

拉班·扫马(叙利亚语:ܪܒܢ ܒܪ ܨܘܡܐ;Rabban Sauma,),或称巴·扫马(Bar Sauma),13世纪景教教士,著名旅行家,其足迹东起北京,西至巴黎。据叙利亚文献记载,扫马系畏兀儿人(今譯维吾尔),而据中国史书记载,扫马是汪古人。他实际名为扫马,拉班是叙利亚文“教师”一词的音译。.

新!!: 教宗和拉班·扫马 · 查看更多 »

拉約什二世

拉约什二世(II.,),1516-1526年在位,亚盖隆王朝的匈牙利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称路德维克一世,Ludvík I)。.

新!!: 教宗和拉約什二世 · 查看更多 »

拉特兰条约

《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Pacta Lateranensia),亦稱《拉特朗條約》或《拉特朗協定》,是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王國政府與聖座為解決「罗马问题」而簽訂的條約。此條約也被現今的意大利共和國接受。 此條約包含三項文件:.

新!!: 教宗和拉特兰条约 · 查看更多 »

拉特朗宫

拉特朗宫(Palazzo Laterano)位于意大利罗马市區东南方的拉特朗圣若望广场,毗邻罗马的主教座堂拉特朗圣若望大殿,自4世纪以后的一千年中一直是教宗的主要驻地。目前开设梵蒂冈历史博物馆,介绍该国的历史。拉特朗宮也是羅馬牧區辦公室的所在地,設有羅馬代理樞機的官邸。.

新!!: 教宗和拉特朗宫 · 查看更多 »

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拉特朗圣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全称为拉特朗至圣救主、聖若翰洗者聖史若望总主教座堂(Archibasilica Sanctissimi Salvatoris et Sanctorum Ioannis Baptistae et Ioannis Evangelistae in Laterano,Arcibasilica del Santissimo Salvatore e Santi Giovanni Battista ed Evangelista in Laterano),是天主教羅馬教區的主教座堂,罗马主教(教宗)的正式駐地(教座) ,也是位於羅馬的四座特级宗座圣殿(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圣伯多禄大殿、圣母大殿和城外圣保禄大殿)中最古老、排名第一的一座,享有全世界天主教会母堂的称号。天主教會於11月9日特敬拉特朗大殿祝聖日。.

新!!: 教宗和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 查看更多 »

拉特朗教宗十字獎章

拉特朗教宗十字獎章(Papal Lateran Cross,Pontificia Croce Lateranense)為天主教會的一個獎章,現已停止頒發。獎章於1903年由教宗利奧十三世設立。.

新!!: 教宗和拉特朗教宗十字獎章 · 查看更多 »

拉菲尔·法里纳

拉菲尔·法里纳(Raffaele Farina,),天主教会枢机,意大利人,梵蒂冈机密档案室与梵蒂冈宗座图书馆荣休总监。 法里纳出生于意大利博纳尔贝尔戈,于1958年7月1日晋铎。1997年至2007年间曾任梵蒂冈宗座图书馆馆长。2007年6月25日起担任梵蒂冈机密档案室与梵蒂冈宗座图书馆总监。同年11月24日被教宗本笃十六世册封为枢机。2012年6月9日退休。.

新!!: 教宗和拉菲尔·法里纳 · 查看更多 »

拉齐奥大区

拉齐奥(Lazio,Latium)是意大利的一个大区,其政府所在地为罗马。又譯為拉提雍或拉丁姆。.

新!!: 教宗和拉齐奥大区 · 查看更多 »

拉迪斯劳

拉迪斯劳(義大利語:Ladislao I di Napoli,),那不勒斯国王,自称耶路撒冷国王、西西里国王、普罗旺斯伯爵、福卡尔基耶伯爵(1386 - 1414),1390年以后自称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国王,绰号宽宏者。卡洛三世唯一的儿子,也是大安茹支系最后的男嗣。 拉迪斯劳的名字取自深受来自安茹家族的匈牙利国王卡罗利一世和拉约什一世尊敬的匈牙利先王圣徒拉斯洛一世。 拉迪斯劳成长为一个有能力的政治和军事领导者、教皇因诺森七世的保护者和控制者,但因为个人原因声誉却很糟。他从整个意大利所处的无序状态中获利,极大地扩张了那不勒斯王国的领土和自身的权力,并且将教皇国的很多领地据为己用,还谋杀了很多政敌。.

新!!: 教宗和拉迪斯劳 · 查看更多 »

拉溫納督主教區

拉溫納总管府或義大利总管府(Esarcato d'Italia)是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權力中心。其设立于584年并延续至751年,在最后一任总管被伦巴第人处死后解体。该府是查士丁尼大帝光复西方领土后,东罗马帝国为求更高效地管理光复领土而设立的的两个之一,另一个总管府是。.

新!!: 教宗和拉溫納督主教區 · 查看更多 »

拉斐尔

拉斐爾·聖齊奧(Raffaello Sanzio,),本名拉斐爾·桑蒂(Raffaello Santi),常简称拉斐尔(Raphael),意大利画家、建築師。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藝術三杰」。拉斐爾所繪畫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 他的著名宗教畫聖母系列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他的畫即使是《聖喬治大戰惡龍》的场面看起來也是平靜安詳的。他為梵蒂岡教宗居室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院》是經典之作,他將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將基督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场面。同时也創作出許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奥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样。拉斐爾於1520年高燒猝逝於羅馬,終年37歲,葬於萬神廟。.

新!!: 教宗和拉斐尔 · 查看更多 »

拉斐爾圖稿

拉斐爾圖稿(Raphael Cartoons) 是7座大型掛氈,現存於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由文藝復興畫家拉斐爾在1515年至1516年完成。目前僅存的10幅畫是應教宗利奥十世的請求而畫於宗座宮殿西斯廷礼拜堂之內。.

新!!: 教宗和拉斐爾圖稿 · 查看更多 »

拉斯洛三世

拉斯洛三世(III.,Ladislav III,Ladislav III,),阿爾帕德王朝匈牙利及克羅地亞國王(1204年—1205年在位)。匈牙利國王伊姆雷與妻子阿拉貢的康斯坦絲的唯一兒子。.

新!!: 教宗和拉斯洛三世 · 查看更多 »

拉斯洛一世

圣拉斯洛一世 I. (Szent) László(英语文献中常写作拉迪斯拉夫一世,Ladislaus I;约1040年6月27日—1095年3月29日)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的国王(1077年—1095年在位)。他是贝拉一世的儿子,母亲是波兰公主里切扎。生于波兰。 拉斯洛一世即位后,暂时平息了封建贵族的内讧。1085年和1091年击退佩切涅格人和波洛韦茨人的入侵。1091年,征服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并在那里设置总督。在位时曾制订过3部法典。 拉斯洛一世支持罗马教皇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 1095年時,拉斯洛一世在准备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突然去世。 將近一百年後,教宗英諾森三世在1192年將他封聖,後代的傳說把他描述成虔誠的「騎士王」、「中世紀後期騎士精神在匈牙利的理想化身」。因為他是一個廣受敬愛的基督徒、聖徒,在匈牙利和鄰國有許多教堂建來崇奉他。 Category:匈牙利国王 Category:1095年逝世.

新!!: 教宗和拉斯洛一世 · 查看更多 »

拉拉古纳的基督皇家朝圣所

拉拉古纳的基督皇家朝圣所(Real Santuario del Santísimo Cristo de La Laguna)是一座 罗马天主教教堂,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特内里费岛拉古纳的圣克里斯托瓦尔,拥有著名的拉拉古纳的基督像。教堂旁是该市最大的广场拉拉古纳的基督广场。 该堂建于1580年,历史上因教宗赐给罗马拉特朗大殿而富有。 教堂长46米,宽仅7米,已被列为文化财产。 教堂旁边的军营是加那利群岛军区司令部。 File:La Laguna BW 2.JPG|祭坛 File:LagunaCristo03.jpg|钟楼 File:Cristodelalaguna01.JPG|拉拉古纳的基督.

新!!: 教宗和拉拉古纳的基督皇家朝圣所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爾·蒙泰羅·德·卡斯特羅

曼努埃爾·蒙泰羅·德·卡斯特羅(葡萄牙語:Manuel Monteiro de Castro:),是葡萄牙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聖座聖赦院榮休大院長。.

新!!: 教宗和曼努埃爾·蒙泰羅·德·卡斯特羅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曼努埃爾一世(希腊语:,)是十二世纪的拜占廷皇帝。此时,拜占庭帝国和地中海历史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其统治期间,科穆宁王朝经历了最后一次兴盛,帝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得以恢复,文化也走向繁荣。 拜占廷帝国曾是地中海世界的掌控者,为复兴这一荣耀,曼努埃尔采取了雄心勃勃的对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它同教宗以及复兴中的西方世界结盟,并对西西里王国发动了入侵试图收复南意大利,但没有成功。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他使帝国躲避了十字军带来的威胁并使他们顺利通过。曼努埃尔还将十字军国家纳入了自己的保护之下。面对穆斯林对圣地的侵袭,他促使帝国与耶路撒冷王国联合进攻法蒂玛王朝。曼努埃尔重塑了帝国在巴尔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版图,并将匈牙利和十字军诸国纳入于拜占庭的势力范围之下。此外,他还对帝国东西面的邻国们持续地发动富有侵略性的战争。 然而,在经历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惨败后,曼努埃尔一世被迫采取妥协政策,使其在东方地区的成就功亏一篑,这一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以傲慢自大的用兵方式进攻处在有利位置的罗姆苏丹军队。尽管拜占廷军队在門德雷斯河谷戰役挽回了损失,并且曼努埃尔与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缔结了一份对帝国有利的和约,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最终表明了帝国为从突厥人手中收复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努力没有成功。 曼努埃尔被希腊人誉为大帝,因人们愿意向其效忠而声名远播。在其大臣的历史作品里,曼努埃尔不仅是一代英杰,也是美德的典范。十字军诸国在与曼努埃尔的联系中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在西方天主教世界的一些地区享有“最受上帝祝福的君士坦丁堡皇帝”(the most blessed emperor of Constantinople)的称号。P.

新!!: 教宗和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曼奴埃爾·克萊門特

曼努埃爾‧若澤‧馬卡裡奧‧多納西門托‧克萊門特(葡萄牙語:Manuel José Macário do Nascimento Clemente:),是葡萄牙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里斯本宗主教區第十六任正㩲宗主教。.

新!!: 教宗和曼奴埃爾·克萊門特 · 查看更多 »

曼弗雷迪 (西西里国王)

曼弗雷迪(Manfredi,)是西西里国王(1258年-1266年在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与意大利贵妇比安卡·兰恰的私生子。 父亲腓特烈二世安排他作为其同父异母的哥哥德国国王康拉德四世在意大利的代理人,但曼弗雷迪很快就自己取得了西西里王國的王位。康拉德四世于1254年死后,曼弗雷迪作为康拉德儿子康拉丁的监护人不顾教宗的反对占据了西西里王国。教宗亚力山大四世将曼弗雷迪处以绝罚,并册封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之子埃德蒙·克劳奇巴克(Edmund Crouchback)为西西里国王。曼弗雷迪成功抵挡了教宗的军队并于1258年8月10日加冕为西西里国王。 1260年,曼弗雷迪通过将女儿康斯坦丝与阿拉贡的继承人佩德罗订婚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他试图与新教宗乌尔班四世进行和谈,但谈判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为了击败曼弗雷迪,乌尔班四世放弃英格兰转而寻求法国的帮助,册封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弟弟安茹的查理为西西里国王。1266年2月26日安茹的查理在贝内文托战役击败并杀掉了曼弗雷迪。.

新!!: 教宗和曼弗雷迪 (西西里国王) · 查看更多 »

曾對英國上下兩院發表演說的人列表

這是曾對英國上下兩院發表演說的人列表。由于每年举行國會開幕大典的时候,英國君主都会对两院议员致辞,所以本条目不包括每届國會開幕大典时的英國君主。 1939年,法国总统阿尔贝·勒布伦成为第一位同时对英国上下两院发表演说的人士。除英王外,只有三位人士不止一次地登上两院讲台。其中一位是曼德拉,他先后于1993年以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身份和於1996年以南非总统身份两次登台讲演。另一位则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他于1984和1993年分别以蘇聯外交代表和各国议会联盟代表的身份发表演说。此外,希蒙·佩雷斯于1986年和2008年分别以以色列总理和以色列總統身份发表演说。.

新!!: 教宗和曾對英國上下兩院發表演說的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思篤 (對立教宗)

思篤是從西元903年十月至904年一月間羅馬教會的教宗,他通常被認為是一名對立教宗,也就是從具爭議的教宗選舉而得到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 ,後遭色爾爵三世暗殺。在20世紀上半葉,他常被列為一個正宗教宗,但目前已被移除。.

新!!: 教宗和思篤 (對立教宗) · 查看更多 »

思維三世

教宗思維三世(Silvester PP.,?—1062年或1063年),本名Giovanni dei Crescenzi,於1045年1月20日至1045年3月9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思維三世 · 查看更多 »

思維二世

教宗思維二世(Silvester PP.,約950年—1003年5月12日),本名歐里亞克的葛培特(Gerbertus Aureliacensis),於999年4月2日至1003年5月12日岀任教宗。他因為他在學術上的提倡而知名,比如重新引入消失在拉丁世界的希臘算盤與星盤,他本人據說也掌握了製作星盤的技術。 原先出身貧寒的他因才華而獲巴塞隆納公爵波萊爾贊助學習,並在972年時獲得蘭斯總主教阿達爾貝羅重用,然而之後卻捲入卡佩王朝建立者于格·卡佩的政爭中,于格在988年支持阿諾夫(Arnulf)擔任蘭斯總主教,然而阿諾夫卻在日後支持其叔父也是于格的政敵下洛林公爵查理,因此于格在991年時以葛培特取而代之。但是這個做法卻遭致時任教宗若望十五世反對,並於995年在穆松舉行會議撤銷于格的命令,這個決議在隔年由若望的繼承者額我略五世在奧托三世的支持下實行。阿諾夫獲平反回復原職,葛培特被撤除蘭斯總主教職位,最後成為奧托三世的家庭教師。然而999年額我略去世,葛培特卻獲選為教宗思維二世。.

新!!: 教宗和思維二世 · 查看更多 »

思齊四世

教宗思齊四世(Sergius PP.,),原名Pietro Martino Boccapecora,於1009年7月31日至1012年5月12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和思齊四世 · 查看更多 »

性交

性交(Sexual intercourse),或稱性交媾,也被人們稱為陰道交(vaginal sex)或阴道性交(vaginal intercourse),指的是將一般為勃起狀態的陰莖跟陰道互相接合及在內磨擦的過程,主要目的是为了令自身獲得性快感、繁殖下一代Sexual intercourse most commonly means penile–vaginal penetration for sexual pleasure and/or sexual reproduction; dictionary sources state that it especially means this, and scholarly sources over the years agree.

新!!: 教宗和性交 · 查看更多 »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ecumenism 或 ,或稱教會再合一運動、基督信仰合一運動,簡稱合一運動),是提倡現代基督教內各宗派和教派重新合一的運動。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在最初開始時稱為“向心運動”,主要對象為基督宗教。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开端是1910年在英国爱丁堡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由歐美等地的基督新教教派發起。1921年在瑞士日內瓦成立的国际宣教协会(IMC)、194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的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都是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產生的組織。 這個運動在今天不獲部分基督教宗派接受,被認為是為了一味追求合一、卻妥協信仰立場的運動。.

新!!: 教宗和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 查看更多 »

普罗斯珀·格雷奇

普羅斯珀·格雷奇(Prosper Grech:),是馬爾他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奧斯定會修士。.

新!!: 教宗和普罗斯珀·格雷奇 · 查看更多 »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Přemysl Otakar II.,)波希米亚国王(1253年-1278年在位)。他在位时期是波希米亚最强大的时代。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为瓦茨拉夫一世国王之子。他在即位后实行一系列加强王权和军队的改革,统一度量衡并接纳德国人向波希米亚移民。在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统治下,国家边境扩张至亚得里亚海北岸,囊括了奥地利(1251年起)、施蒂里亚(1261年起)、克恩滕(1269年起)和卡尼鄂拉,暂时还包括匈牙利。这些领地大多数兼并自覆灭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地产。波希米亚成为中欧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强大的诸侯(也是七大选帝侯中唯一的大诸侯)。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参加了条顿骑士团对波罗的海地区立陶宛人和普鲁士人的远征,1255年建立的克拉洛维茨(源于捷克语国王一词,即今日的加里宁格勒)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在大空位时代即将结束之时,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参加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竞争。其他竞争者包括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法国国王腓力三世和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伯爵(即后来的国王鲁道夫一世)。由于教皇格里高利十世及居心叵测的德意志诸侯的支持(他们都希望看到一个软弱的皇帝,又不希望德意志与外国合并),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遭到失败。 在鲁道夫一世当选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拒绝做封建采邑宣誓,导致前者在1274年11月于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对他提出控告。在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3次拒绝出席重新分配采邑的帝国会议(这些会议可能会剥夺他的大多数地产)后,鲁道夫一世决定开战。德意志诸侯不愿看到一个非德国人成为皇帝又惧怕波希米亚势力的强大,而教皇由于自己的目的也宣布支持鲁道夫一世。反对国王集权的波希米亚封建领主们趁火打劫。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四面受敌;这时奥格斯堡帝国议会又将他废黜。在1275年的战争中失利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不得不放弃对奥地利、施蒂里亚和卡尼鄂拉的统治权(1276年)。1278年8月26日,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在摩拉维亚与鲁道夫一世发生决战(杜恩克鲁特战役),后者的军队中包括德国诸侯及匈牙利国王拉斯洛四世的士兵。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在战斗中阵亡。他的领地除捷克本土外几乎全部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16。 O O.

新!!: 教宗和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 查看更多 »

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一世

奧托卡一世(Přemysl Ottokar I,)。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92年-1193年及1197年-1198年)及其後為波希米亞國王(1198年-1230年)。波希米亞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之子,波希米亞公爵貝德日赫之弟、弗拉迪斯拉夫三世的兄長,母親為弗拉迪斯拉夫二世的第二位妻子皇后圖林根的朱迪思。 父親弗拉迪斯拉夫二世於1172年遜位給同父異母的兄長貝德日赫後,爵位幾經更替,才於1192年落入奧托卡一世之手上,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所確認。可惜不久便因德意志諸侯的陰謀推翻霍亨斯陶芬王朝而被逼下台。1197年,奧托卡一世逼同母弟弗拉迪斯拉夫三世退位,再一次成為波希米亞公爵。同年,亨利六世逝世後,韋爾夫家族在科隆大主教和英王約翰的支持下把奧托四世選為國王,與亨利六世的弟弟士瓦本的菲利普亙相對抗。翌年,奧托卡一世趁此場德意志諸侯的內戰,爭取到士瓦本的菲利普的支持下,進稱為國王,建立了波希米亞王國。 1199年,奧托卡一世與出身於韋爾夫家族的妻子邁森的阿德萊德離婚,以迎娶匈牙利國王貝拉三世的幼女康斯坦絲。 1200年,因奧托四世勢力漸大,奧托卡一世放棄支持士瓦本的菲利普,改為支持韋爾夫家族,得到奧托四世及教皇英諾森三世承認為波希米亞國王。菲利普因為奧托卡一世的背叛,隨之而來的成功入侵波希米亞,奧托卡一世被迫支付罰款,奧托卡一世再次成為菲利普的黨羽,其後又成為出身於霍亨斯陶芬家族年輕的國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者。所以於1212年,腓特烈二世於西西里島發佈金璽詔書。承認波希米亞王位由貴族選舉產生,帝國不加以干涉;波希米亞王國可在帝國範圍之外,享有獨立地位,自鑄貨幣,有權任命主教,並且在帝國境內三百多個大小諸候國中,波希米亞居有首席地位。 奧托卡一世在世時德意志人遷居至波希米亞,使波希米亞境內黑森林中的城市迅速擴大。1226年,因奧地利公爵利奧波特六世阻撓奧托卡一世的女兒阿格尼絲與皇帝腓特烈二世之子西西利國王亨利的婚事而開戰。其後,奧托卡一世安排阿格尼絲嫁給英王亨利三世,卻因為亨利三世即將成為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敵人而被腓特烈二世否決。腓特烈二世自己想迎娶阿格尼絲,阿格尼絲為了避免成為政治婚姻的犧牲品,因而進入修道院。 1230年,奧托卡一世逝世,王位由其子瓦茨拉夫一世繼承。 Category:捷克君主 Category:歐洲紙幣上的人物.

新!!: 教宗和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一世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教宗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鲁士起义

普鲁士起义是在13世纪北方十字军入侵时期,波罗的部落之一的普鲁士人为反抗条顿骑士团统治,发起的两次较大的起义和三次较小的暴乱的总称。在诸位教皇和欧洲基督教地区的支持下,十字军军事修士会试图征服信奉异教的普鲁士人,并使这一地区皈依天主教。在十字军的头十年间,七支主要普鲁士氏族当中的五支落入人数较少的条顿骑士团的统治中。但是,普鲁士人五次向他们的入侵者举起反抗的旗帜。 第一次起义得到波美拉尼亚公爵希温托佩乌克二世的支持。普鲁士人起初占据上风,迫使骑士团退守区区五座最为坚固的城堡。但随后局势发生逆转,公爵节节败退,最终被迫与条顿骑士团议和。在希温托佩乌克二世不再支持普鲁士后,教皇英诺森四世的一名高级教士居中调停,双方签订和约。但是,这份和约从未被遵守或实行,在1249年的克吕肯战役后更是如此。 第二次起义被后世称为“大普鲁士起义”,这次起义在1260年,骑士团遭受其在13世纪的最大失利——杜尔贝战役后爆发。这次起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对条顿骑士团威胁最大。在这次起义中,条顿骑士团再次退守其五座最为坚固的城堡。尽管教皇乌尔班四世多次催促,骑士团的援军迟迟未到,而他们的形势看起来会更糟。但对骑士团而言,幸运的是,普鲁士人缺少团结,步调不一,且援军最终在1265年左右到达普鲁士。普鲁士氏族一个接一个地投降,起义最终在1274年结束。后三次较小的起义则依靠外国援助,一两年内即被镇压。1295年的最后一次起义实际上结束了普鲁士十字军,普鲁士成为了信奉基督教的德语地区,本地的普鲁士人和大量来自德意志的不同邦国的定居者融入其中。.

新!!: 教宗和普鲁士起义 · 查看更多 »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新!!: 教宗和景教 · 查看更多 »

時事通識

《時事通識》(Behind The Headlines)是由無綫新聞部製作的時事資訊節目,常規於無綫新聞台、TVB新聞台及翡翠台播放及間場於無綫財經·資訊台播放。 此節目及其前身《時事百科》於2013年及之前由新鴻基財務特約。.

新!!: 教宗和時事通識 · 查看更多 »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年度风云人物(Person of the Year)是美国《時代》于每年年底评选出的当年度对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事物。获选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一群人、概念、地方甚至是机器,只要在过去一年具有最深遠的影响力,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影响。.

新!!: 教宗和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 查看更多 »

時辰禮儀

時辰禮儀,通稱日課,或稱日常禮讚、時辰祈禱(英文:Liturgy of the Hours 或 Divine Office,拉丁文:Liturgia Horarum),是天主教會的一個公眾祈禱的模式。 時辰禮儀顧名思義是種依照時間進行的禮儀模式,構成時辰禮儀的是或以誦念或唱詠的禱詞及聖詩,經由一位領頌者及答頌的參與者們一起誦念定有格式的禱詞及配合默觀祈禱來達成這些禮儀。原先只是修院中的修女或修士以及神父們定時進行的祈禱,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教宗保祿六世將之推廣到平信徒間。.

新!!: 教宗和時辰禮儀 · 查看更多 »

10

10(十)是9与11之间的自然数。.

新!!: 教宗和10 · 查看更多 »

10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0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05年 · 查看更多 »

100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09年 · 查看更多 »

101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12年 · 查看更多 »

104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49年 · 查看更多 »

105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57年 · 查看更多 »

105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59年 · 查看更多 »

106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61年 · 查看更多 »

1061年教宗选举

在尼閣二世去世后,1061年教宗选举于1061年9月30日在罗马聖伯多祿鎖鏈堂举行。根据尼古拉二世的教宗詔書《》,主教级枢机是教宗选举的唯一选举人,这在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属首次。一位非枢机和巴塔里亚运动的其中一位发起者安塞爾·莫達·巴喬主教 被选为教宗亞历山大二世,而教宗加冕仪式则于1061年10月1日傍晚在圣伯多禄锁链圣殿举行,因为选举的反对者使加冕仪式无法在举行。.

新!!: 教宗和1061年教宗选举 · 查看更多 »

1070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70年 · 查看更多 »

1073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73年 · 查看更多 »

1073年教宗选举

1073年教宗選舉是教宗亞歷山大二世于1073年4月21日離世後舉行的教宗選舉,選舉於4月22日開始,並於同日選出希爾德布蘭德樞機為教宗額我略七世。.

新!!: 教宗和1073年教宗选举 · 查看更多 »

107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75年 · 查看更多 »

107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77年 · 查看更多 »

109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097年 · 查看更多 »

1099年教宗選舉

1099年教宗選舉於1099年7月29日教宗烏爾巴諾二世離世後舉行的教宗選舉。這次是設立教宗選舉以來首次有非主教級樞機於選舉裏參與投票並選出新教宗。拉涅利樞機當選教宗,取名「帕斯二世」。.

新!!: 教宗和1099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0月15日

10月1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8天(闰年第28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7天。.

新!!: 教宗和10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6日

10月16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9天(闰年第29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6天。.

新!!: 教宗和10月16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8日

10月18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1天(闰年第29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4天。.

新!!: 教宗和10月18日 · 查看更多 »

10月22日

10月2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5天(闰年第29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0天。.

新!!: 教宗和10月22日 · 查看更多 »

10月31日

10月3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4天(闰年第30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1天。.

新!!: 教宗和10月31日 · 查看更多 »

10月5日

10月5日是阳历年的第278天(闰年是27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87天。.

新!!: 教宗和10月5日 · 查看更多 »

1113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113年 · 查看更多 »

1118年教宗選舉

1118年教宗選舉於1118年1月21日教宗帕斯卡二世離世後舉行的教宗選舉。這次亦是有紀錄以來首次設有和的教宗選舉。選舉選出若望·卡塔尼樞機為新教宗,並取名為「傑拉二世」。.

新!!: 教宗和1118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1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119年 · 查看更多 »

1119年教宗選舉

1119年教宗選舉於1119年1月28日教宗傑拉二世離世後舉行的教宗選舉。選舉選出蓋伊·勃艮第樞機為新教宗,取名為「嘉禮二世」。.

新!!: 教宗和1119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24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124年 · 查看更多 »

1124年教宗選舉

1124年教宗選舉於1124年12月13日或12月14日教宗嘉禮二世離世後舉行的教宗選舉。選舉選出樞機團團長蘭貝托·斯格拉賓奇樞機為新教宗,取名為「何諾二世」。.

新!!: 教宗和1124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2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127年 · 查看更多 »

1130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130年 · 查看更多 »

115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159年 · 查看更多 »

117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177年 · 查看更多 »

1187年12月教宗選舉

1187年12月教宗選舉在額我略八世離世後舉行。樞機選出保祿·斯科拉里樞機為新教宗,他取名為「克勉三世」。.

新!!: 教宗和1187年12月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9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191年 · 查看更多 »

119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192年 · 查看更多 »

1198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198年 · 查看更多 »

1198年教宗選舉

1198年教宗選舉是在1198年1月8日因教宗雷定三世逝世而召開的教宗選舉,最終樞機團選出依諾增爵三世擔任教宗。這是首次設立審查員的教宗選舉。A.

新!!: 教宗和1198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eyes -罪與罰與贖的少女-

《11eyes -罪與罰與贖的少女-》(11eyes -罪と罰と贖いの少女-),是2008年4月25日Lass所發售的第4套18禁遊戲。在同一時間內,用不同角色來描述故事(也就是使用新系統「多重視角模式(cross vision)」),讓玩家對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Lass剛開始製作時,只使用單一主角的視角編寫,之後逐一增加,造成本作品主角的視角設定呈現。世界觀一部份的設定,是承接Lass的前一個作品3days 〜満ちてゆく刻の彼方で〜。 2009年4月2日,5pb.推出Xbox 360版《11eyes CrossOver》。 2010年1月28日,推出PSP版,同日光譜資訊代理中文PC版發售,標題為《11eyes CrossOver 交錯的視線》。 2010年12月2日5pb.推出iOS版《11eyes CrossOver》。 原定在2010年秋季發售續作《11eyes -Resona Forma-》改為2011年冬季(2011年3月25日)發售。 2011年3月16日,因為「東日本大震災」的關係,將發售日期更改為2011年4月15日。 2011年4月15日,《11eyes -Resona Forma-》發售。.

新!!: 教宗和11eyes -罪與罰與贖的少女- · 查看更多 »

11月10日

11月10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4天(闰年第31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1天。.

新!!: 教宗和11月10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2日

11月1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6天(闰年第31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9天。.

新!!: 教宗和11月12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5日

11月1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9天(闰年第32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6天。.

新!!: 教宗和11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1月18日

11月18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22天(闰年第32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3天。.

新!!: 教宗和11月18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0日

11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4天(闰年第32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1天。.

新!!: 教宗和11月20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1日

11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5天(闰年第32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0天。.

新!!: 教宗和11月21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4日

11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8天(闰年第32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7天。.

新!!: 教宗和11月24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5日

11月2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9天(闰年第33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6天。.

新!!: 教宗和11月25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6日

11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0天(闰年第33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5天。.

新!!: 教宗和11月26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7日

11月2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1天(闰年第33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4天。.

新!!: 教宗和11月27日 · 查看更多 »

11月3日

11月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7天(闰年第30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8天。.

新!!: 教宗和11月3日 · 查看更多 »

120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202年 · 查看更多 »

120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209年 · 查看更多 »

121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215年 · 查看更多 »

1216年教宗選舉

1216年教宗選舉是在1216年7月16日因教宗諾森三世逝世而召開的教宗選舉。選舉在諾森三世離世後2天舉行,最終樞機團選擇琴喬樞機繼任為教宗何諾三世。.

新!!: 教宗和1216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254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254年 · 查看更多 »

12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25年 · 查看更多 »

1268年至1271年教宗選舉

1268年至1271年教宗選舉是天主教會史上舉行時間最長的教宗選舉。教宗克勉四世離世後,樞機團在1268年11月29日至1271年9月1日期間舉行這次選舉來選出新教宗。這次選舉之所以成為舉行時間最長的教宗選舉主要是因為各樞機之間出現政治暗鬥。提歐巴·維斯康蒂最後當選成為額我略十世,而他是史上首次採用「折衷」方法而被選出的新教宗。參與選舉的樞機中有10人同意讓樞機團其中6人組成選舉委員會,而新教宗則由該6人負責選出。維泰博當局後來將各樞機關在維泰博教宗宮、只向他們提供麵包和水及將教宗宮的屋頂移除,然而樞機團在此之後的1年多期間仍持續進行選舉。 由20人組成的樞機團在這場長時間舉行的選舉前後共有3人去世,而3人的其中1人還辭去樞機一職。額我略十世1274年7月4日(或同月16日)在進行期間頒布宗座憲令《》,當中指明教宗選舉必須以選舉秘密會議形式進行。憲令亦就當年維泰博當局對各樞機施加的手段而制訂選舉秘密會議的規則。這次選舉有時會被視作首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新!!: 教宗和1268年至1271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27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270年代 · 查看更多 »

127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271年 · 查看更多 »

1276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276年 · 查看更多 »

128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285年 · 查看更多 »

1288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288年 · 查看更多 »

12世纪

1101年1月1日至12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2世纪。在欧洲历史上,这段时间被认为是中世纪盛期的一部分,有时也被称作白衣修士时代;在中国,女真人的入侵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与南宋的建立;柬埔寨的高棉帝国于此世纪繁荣,而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则被阿尤布王朝推翻。.

新!!: 教宗和12世纪 · 查看更多 »

12月11日

12月1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5天(闰年第34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天。.

新!!: 教宗和12月11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3日

12月1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7天(闰年第348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8天。.

新!!: 教宗和12月13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7日

12月1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1天(闰年第35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4天。.

新!!: 教宗和12月17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1日

12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5天(闰年第35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0天。.

新!!: 教宗和12月21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5日

12月2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9天(闰年第36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6天.

新!!: 教宗和12月25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7日

12月2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1天(闰年第36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4天。.

新!!: 教宗和12月27日 · 查看更多 »

12月29日

12月2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3天(闰年第36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天。.

新!!: 教宗和12月29日 · 查看更多 »

12月31日

12月3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5天(闰年第366天);这天是一年的终结,亦稱為跨年。.

新!!: 教宗和12月31日 · 查看更多 »

12月4日

12月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8天(闰年第33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7天。.

新!!: 教宗和12月4日 · 查看更多 »

12月5日

12月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9天(闰年第34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6天。.

新!!: 教宗和12月5日 · 查看更多 »

12月9日

12月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3天(闰年第34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天。.

新!!: 教宗和12月9日 · 查看更多 »

1300年-14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300年-14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教宗和1300年-14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30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302年 · 查看更多 »

130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309年 · 查看更多 »

1316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316年 · 查看更多 »

134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342年 · 查看更多 »

137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377年 · 查看更多 »

138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389年 · 查看更多 »

13世紀以前條約列表

以下是13世紀以前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教宗和13世紀以前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43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431年 · 查看更多 »

145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455年 · 查看更多 »

1468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468年 · 查看更多 »

1484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484年 · 查看更多 »

149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492年 · 查看更多 »

1492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492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於教宗諾森八世1492年7月25日離世後舉行。這是首次在西斯汀小堂舉行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樞機團在第4輪投票一致選出羅德里哥·迪·波吉亞樞機為教宗亞歷山大六世。波吉亞樞機在這場選舉被指賄賂其他樞機而令他們投票支持他出任教宗,他亦承諾會在當選教宗後他們委任到不同的崗位就職和向他們贈予實體禮物(這種行為稱為買賣聖職)。這場選舉亦因如此變得臭名遠播。就着這些行為,教宗儒略二世後來於1503年訂出禁止買賣聖職的規定。.

新!!: 教宗和1492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494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494年 · 查看更多 »

149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499年 · 查看更多 »

14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4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00年-15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500年-15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教宗和1500年-15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506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06年 · 查看更多 »

1513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13年 · 查看更多 »

1514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14年 · 查看更多 »

1520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20年 · 查看更多 »

152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21年 · 查看更多 »

1533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33年 · 查看更多 »

154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49年 · 查看更多 »

1549年至155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549年至155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樞機團於教宗保祿三世離世後選出若望·瑪利亞·索基·德爾·蒙特樞機為教宗儒略三世的選舉秘密會議。這次選舉秘密會議是16世紀舉行時間第二長及截至當時有最多樞機選舉人參與的1次。當時參與的樞機選舉人(最高峰有51人)分為3個陣營,包括法蘭西王國的亨利二世派(法蘭西派)、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派(帝國派)和法爾內塞派(保祿三世的姪子樞機)。Baumgartner, 1985, p. 301.

新!!: 教宗和1549年至155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57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71年 · 查看更多 »

157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72年 · 查看更多 »

157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75年 · 查看更多 »

158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82年 · 查看更多 »

159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592年 · 查看更多 »

160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605年 · 查看更多 »

1623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623年 · 查看更多 »

165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652年 · 查看更多 »

1676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676年 · 查看更多 »

172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721年 · 查看更多 »

1730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730年 · 查看更多 »

173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730年代 · 查看更多 »

173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73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本篤十三世在1730年2月21日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730年3月5日開始,在同年7月12日通過投票,選出洛倫佐·科西尼樞機為教宗,取尊號“克勉十二世”。.

新!!: 教宗和173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740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740年 · 查看更多 »

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教宗克勉十三世離世後樞機團於1769年2月15日至5月19日舉行的選舉秘密會議。這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共有46位樞機參加。樞機團在這次選舉秘密會議裏分裂成「親耶穌會」和「反耶穌會」兩個陣營。「親耶穌會」陣營的樞機在「反耶穌會」陣營的樞機未到達選舉舉行地之前試圖進行投票,從而令他們心目中的人選當選教宗。不過「親耶穌會」陣營這個計劃在其他樞機阻止下以失敗告終。法國和西班牙後來動用否決權來禁止某些樞機成為教宗。各樞機最後選出若望·雲先·安多尼·甘加內利樞機為克勉十三世的繼任人,他取「克勉十四世」為教宗尊號。.

新!!: 教宗和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800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800年 · 查看更多 »

180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801年 · 查看更多 »

1801年教務專約

1801年教務專約(Régime concordataire français)簽訂者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執政拿破崙與羅馬天主教会教宗庇護七世,簽定時間為1801年7月15日。於巴黎和羅馬兩地分別簽訂的該條約,恢復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教廷地位,並加入優惠天主教於法國發展的法律。1905年,法國政府以政教分離為由,廢除該專約。.

新!!: 教宗和1801年教務專約 · 查看更多 »

182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82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庇護七世在1823年8月20日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823年9月2日開始,經過26天的投票後,樞機團於1823年9月28日選出漢尼拔·德拉·真加樞機為新教宗,並取尊號為「利奧十二世」。.

新!!: 教宗和182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82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829年 · 查看更多 »

1830年革命

1830年革命是指1830年代初期歐洲革命力量與貴族間的對抗。實際發生時間為1830年-1832年。該活動源自1830年7月26日,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頒布一連串壓制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法律。此擴充貴族勢力並限制公民權利的法案,導致街頭罷工與武力革命。響應者則有波蘭、比利時、義大利、德意志、希臘等地區。此革命活動成功者有法國、比利時與希臘。其中,法國廢除了君主專制,成功成立一個君主立憲制的政府,比利時與希臘獨立。不過波蘭、德意志和義大利則均被俄羅斯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的君主專制政府鎮壓。其中,波蘭更被俄國沙皇政權併吞。.

新!!: 教宗和1830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1830年至1831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830年至1831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庇護八世在1830年11月30日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830年11月30日開始,經過83輪投票後,樞機團於1831年2月2日選出巴托洛梅奧·阿爾貝托·卡佩拉里樞機為新教宗,並取尊號為「額我略十六世」。.

新!!: 教宗和1830年至1831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83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835年 · 查看更多 »

1846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846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額我略十六世在1846年6月1日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846年6月14日開始,經過4輪投票後,樞機團選出喬凡尼·瑪利亞·馬斯塔伊·費雷提樞機為新教宗,並取尊號為「庇護九世」。.

新!!: 教宗和1846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英语: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英语: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裝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第一场革命于1848年1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革命浪潮波及到几乎全欧洲。但是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1848年革命还是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新!!: 教宗和1848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1854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854年 · 查看更多 »

187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870年代 · 查看更多 »

1874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874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87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87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庇護九世在1878年2月7日於羅馬宗座宮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878年2月18日開始,經過3輪投票後,樞機團選出意大利籍的文森佐·焦阿基諾·拉斐爾·路易吉·佩西樞機為新教宗,並取尊號為「利奧十三世」。.

新!!: 教宗和187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90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90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利奧十三世在1903年7月20日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903年7月31日開始,經過7輪投票後,在8月3日上午,會議舉行地西斯廷小堂的煙囪冒出白煙,表示樞機團已選出新教宗。當選者為意大利籍樞機朱塞佩·薩托,並取尊號為「庇護十世」。.

新!!: 教宗和190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90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05年 · 查看更多 »

191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12年 · 查看更多 »

1914年

请参看:.

新!!: 教宗和1914年 · 查看更多 »

1914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914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庇護十世在1914年8月20日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914年8月31日開始,經過10輪投票後,在9月3日上午,會議舉行地西斯廷小堂的煙囪冒出白煙,表示樞機團已選出新教宗。當選者為意大利籍樞機賈科莫‧德拉‧基耶薩,並取尊號為「本篤十五世」。.

新!!: 教宗和1914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91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17年 · 查看更多 »

1920年

1920年是一個閏年,第一天從星期四開始。.

新!!: 教宗和1920年 · 查看更多 »

1922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922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本篤十五世在1922年1月22日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922年2月2日開始,經過14輪投票後,在2月6日上午,會議舉行地西斯廷小堂的煙囪冒出白煙,表示樞機團已選出新教宗。當選者為意大利籍樞機阿契爾‧拉蒂,並取尊號為「庇護十一世」。.

新!!: 教宗和1922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926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26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27年

请参看:.

新!!: 教宗和1927年 · 查看更多 »

1936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36年 · 查看更多 »

1939年

请参看:.

新!!: 教宗和1939年 · 查看更多 »

193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93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庇護十一世在1939年2月10日因心臟病發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939年3月1日開始,經過三輪投票後,在3月2日17時30分,會議舉行地西斯廷小堂的煙囪冒出白煙,表示樞機團已選出新教宗,當選者為意大利籍樞機尤金·瑪利亞·朱塞佩·喬凡尼·派契利,並取尊號為「庇護」。.

新!!: 教宗和193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942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42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1958年

请参看:.

新!!: 教宗和1958年 · 查看更多 »

195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95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庇護十二世在1958年10月9日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958年10月25日開始,經過十一輪投票後,在10月28日上午,會議舉行地西斯廷小堂的煙囪冒出白煙,表示樞機團已選出新教宗。當選者為意大利籍樞機安傑洛·朱塞佩·龍嘉利,並取尊號為「若望二十三世」。.

新!!: 教宗和195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963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63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6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96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1963年6月3日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963年6月19日開始,經過六輪投票後,在6月21日11時22分,會議舉行地西斯廷小堂的煙囪冒出白煙,表示樞機團已選出新教宗,正式確認新教宗已被選出。當選者為米蘭總教區總主教,意大利籍樞機若翰·蒙蒂尼,並取尊號為「保祿六世」。.

新!!: 教宗和196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964年世界博覽會

1964年/1965年紐約世界博覽會(New York World's fair 1964/1965),展期分成两部分,1964年4月22日至10月18日,1965年4月21日至10月17日,在美國紐約的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舉辦,是美國歷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世界博覽會,据统计有超过5千万人参观此次世博会,这也是纽约市第三次举行世界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通過理解走向和平”这次博览会的标志建筑是一个12层楼高的,不锈钢的大地球仪(Unisphere),象征着“国际普遍参与”,但事实上美国企业主宰了这次世界博览会,因此这次展览很大程度上因展示了20世纪中期的美国科技与文化而被人铭记,这次博览会也给后来参加越南战争的孩子带来了一些童年的美好回味,这次世博会没有获得国际展览局(BIE)认证,但这次世博会应该是世界上第一次出席人员携带电脑设备的博览会,许多公司都使用了带键盘和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的电脑终端机,大型计算机,打字机,打孔器、电话调制器等,此时电脑一直都在办公室中使用,在公共场合很少露面.

新!!: 教宗和1964年世界博覽會 · 查看更多 »

1969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69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78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78年 · 查看更多 »

1978年10月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978年10月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若望·保祿一世在1978年9月28日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978年10月14日開始,經過八輪投票後,在10月14日18時18分,會議舉行地西斯汀禮拜堂的煙囪冒出白煙,表示樞機團已選出新教宗。當選者為克拉科夫總教區總主教,58歲的波蘭籍樞機卡羅爾·約澤夫·沃伊蒂瓦,並取尊號為「若望·保祿」。.

新!!: 教宗和1978年10月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978年8月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978年8月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保祿六世在1978年8月6日於羅馬岡多菲堡宗座宮(教宗夏宮)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978年8月25日開始,經過四輪投票後,在8月26日18時24分,會議舉行地西斯廷小堂的煙囪冒出白煙,表示樞機團已選出新教宗,當選者為威尼斯宗主教區宗主教,65歲意大利籍樞機阿爾比諾·盧恰尼,並取尊號為「若望·保祿一世」。.

新!!: 教宗和1978年8月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 查看更多 »

198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81年 · 查看更多 »

1983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83年 · 查看更多 »

199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992年 · 查看更多 »

1世纪

公元1年1月1日至1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世纪。.

新!!: 教宗和1世纪 · 查看更多 »

1月10日

1月10日是公历年的第1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5天(闰年是356天)。.

新!!: 教宗和1月10日 · 查看更多 »

1月11日

1月11日是公历年的第1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4天(闰年是355天)。.

新!!: 教宗和1月11日 · 查看更多 »

1月14日

1月14日是公历年的第1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1天(闰年是352天)。.

新!!: 教宗和1月14日 · 查看更多 »

1月17日

1月17日是公历年的第1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8天(闰年是349天)。.

新!!: 教宗和1月17日 · 查看更多 »

1月1日

1月1日是公历年的第一天,距离全年结束还有364天(闰年则还有365天)。因为這天是一年的開始故稱之為「元旦」。.

新!!: 教宗和1月1日 · 查看更多 »

1月21日

1月21日是阳历年的第2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4天(闰年是345天)。.

新!!: 教宗和1月21日 · 查看更多 »

1月22日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1月22日 · 查看更多 »

1月24日

1月24日是阳历年的第2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1天(闰年是342天)。.

新!!: 教宗和1月24日 · 查看更多 »

1月2日

1月2日是公历年的第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3天(闰年是364天)。.

新!!: 教宗和1月2日 · 查看更多 »

1月3日

1月3日是公历年的第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2天(闰年是363天)。.

新!!: 教宗和1月3日 · 查看更多 »

1月5日

1月5日是公历年的第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0天(闰年是361天)。.

新!!: 教宗和1月5日 · 查看更多 »

1月6日

1月6日是公历年的第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9天(闰年是360天)。.

新!!: 教宗和1月6日 · 查看更多 »

1月7日

1月7日是公历年的第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8天(闰年是359天)。.

新!!: 教宗和1月7日 · 查看更多 »

1月8日

1月8日是公历年的第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7天(闰年是358天)。.

新!!: 教宗和1月8日 · 查看更多 »

1月9日

1月9日是公历年的第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6天(闰年是357天)。.

新!!: 教宗和1月9日 · 查看更多 »

2000年

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

新!!: 教宗和2000年 · 查看更多 »

2005年4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5年4月 · 查看更多 »

2005年5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5年5月 · 查看更多 »

2005年巴林大奖赛

2005一级方程式赛车巴林大獎賽.

新!!: 教宗和2005年巴林大奖赛 · 查看更多 »

2005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

2005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是若望·保祿二世在2005年4月2日去世後,天主教會為了選出新教宗而舉行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依据天主教法典,选举必须在前任教宗死後15天至20天内举行(4月17日-4月22日)。全世界符合被提名為教宗的樞機,在2005年4月18日開始在梵蒂冈的西斯汀礼拜堂舉行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經過4輪的投票失敗後,於4月19日17時49分,西斯汀礼拜堂的烟囱冒出白煙,代表樞機團已選出新教宗;18時04分,圣伯多禄大教堂响起钟声,正式確認新教宗已被選出。新教宗的姓名及尊號在18時41分由樞機團首席助祭,智利籍的豪爾赫·阿圖羅·阿古斯汀·梅迪納·埃斯特維斯樞機在聖伯多祿大教堂的中央陽台宣布,新教宗為樞機團團長,德国籍的若瑟·拉辛格樞機,並取尊號「本篤十六世」。18時48分,新教宗登上聖伯多祿大教堂的中央陽台與信眾見面並给予信眾首个宗座祝福(Apostolic Blessing),即《致全城與全球》(Urbi et Orbi,「全城」指教宗駐地羅馬)的降福,于圣伯多禄广场的信众则高呼“教宗万岁”(Viva il Papa)。拉辛格樞機於4月24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教宗就職彌撒後正式成為天主教第265任教宗。.

新!!: 教宗和2005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 · 查看更多 »

2006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6年12月 · 查看更多 »

2006年2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6年2月 · 查看更多 »

2006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6年3月 · 查看更多 »

2006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6年9月 · 查看更多 »

20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6年香港

2006年是香港重新旺盛的一年。經過多年經濟衰退後,香港經濟於2006年終於有可觀的發展,股市屢創新高。而在政治方面,亦較過往數年穩定。.

新!!: 教宗和2006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2007年1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7年1月 · 查看更多 »

2007年6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7年6月 · 查看更多 »

2007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7年9月 · 查看更多 »

20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

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亦称第二次缅甸民主运动,自8月15日開始持續至2008年9月;起因為緬甸聯邦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燃油補貼,導致燃料突然加價約一至五倍,公共汽車收費也漲價一倍,引發民眾連日來示威,要求民生物資價格合理化,而後開始加入「與軍事執政團進行對話」以及「釋放翁山蘇姬等政治犯」等訴求。示威以學生和反對派政治人物為首,事後緬甸軍政府宣佈宵禁,並在前首都仰光和曼德勒捉拿異見人士,聲稱示威是由外國挑撥引發。 自9月18日起,約數千名佛教僧侶開始參加示威遊行。 一些新聞媒體將此次示威活動媲美顏色革命,稱為「番紅花革命」。.

新!!: 教宗和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 · 查看更多 »

2008年4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8年4月 · 查看更多 »

20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8年西藏骚乱

2008年西藏骚乱,又稱2008年藏区骚乱。自2008年藏区抗议事件後,中共政府在全藏各地展开爱国教育运动,並增派工作组人员和驻军,同時襲擊的風險導致入藏的觀光客減少。 抗议地点以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为主(称“三·一四事件”),事件波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藏人居住地区。之后世界各国包括印度、尼泊尔等国也有相关的藏人抗议活动发生。 部分藏族示威者為了纪念1959年3月10日武装起義49周年,在中國的藏区、藏南的部分藏族激进人士集体抗议。但後來演变成藏族暴徒襲擊漢族、回族平民和商店、汽车等民用设施,并直接造成18名平民死亡的事件。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声称,此次骚乱是由分离主义分子挑拨,并由达赖喇嘛“有组织、有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起来的”。"Top officials in Tibet's government accuse exiled Tibetan spiritual leader, the Dalai Lama, of plotting the violence as part of what they describe as "separatist sabotage."":.

新!!: 教宗和2008年西藏骚乱 · 查看更多 »

2009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9年12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1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9年1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9年3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

2009年11月11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09年度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全球共有67人(代表全球现有的67亿人口)入选此榜。.

新!!: 教宗和2009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 · 查看更多 »

20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0年10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10年10月 · 查看更多 »

2010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10年11月 · 查看更多 »

2010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10年3月 · 查看更多 »

2010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10年9月 · 查看更多 »

2010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

2010年11月4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0年度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全球共有68人(代表全球现有的68亿人口)入选此榜。.

新!!: 教宗和2010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 · 查看更多 »

2010年玉樹地震

2010年玉树地震,是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发生在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境内的一场地震,其規模達到Ms7.1级、深度為14公里。該地震導致至少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縣城結古鎮全部停電,由於大部分建築都是土木結構,重災區結古鎮附近西杭村的民屋几乎全部(99%)倒塌。此外整个玉树州的70%学校房屋垮塌。震後,當地民眾與僧侶展開自救,中國政府及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展开了救援行动。.

新!!: 教宗和2010年玉樹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1年世界青年日

26屆世界青年日,簡稱2011馬德里世青(JMJ 2011 Madrid),於2011年8月16日至8月21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該屆是世界青年日第13次國際級慶典,主題為「在耶穌基督內生根修建,堅定於信德」,推估約有100萬到150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青年工作者、神職人員與教會工作者參與。.

新!!: 教宗和2011年世界青年日 · 查看更多 »

2011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

2011年11月3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1年度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全球共有70人(代表全球现有的70亿人口)入选此榜。.

新!!: 教宗和2011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 · 查看更多 »

2012年3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12年3月 · 查看更多 »

2012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

Category:2012年.

新!!: 教宗和2012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排行榜 · 查看更多 »

2013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13年 · 查看更多 »

2013年7月

; 武裝衝突.

新!!: 教宗和2013年7月 · 查看更多 »

2013年世界青年日

28屆世界青年日,簡稱2013里約世青(JMJ Rio 2013),於2013年7月23日-7月28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該屆世界青年日是第14次國際級慶典,主題為「去使萬民成為門徒」。.

新!!: 教宗和2013年世界青年日 · 查看更多 »

2013年罗萨里奥煤气爆炸

2013年8月6日,阿根廷第三大城市罗萨里奥的居民区因大规模煤气洩漏而引发一起煤气爆炸事故。事故造成附近的一幢建筑物倒塌,其它多幢沦为危楼,有22人丧生,60人受伤。多个组织协助对事发地区提供安全保护、寻找幸存者并对失去家园的人们提供援助。有关部门在爆炸发生后不久估计,重建工作大概需要花费6个月的时间。 圣菲省司法部门对爆炸成因展开调查。主要嫌疑对象包括为罗萨里奥提供天然气的里特罗燃气公司和该公司当天负责对应建筑物燃气线路检修的工作人员。多位公众人士表达慰问,2013年初选的大部分候选人都暂停政治活动,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前往现场视察。.

新!!: 教宗和2013年罗萨里奥煤气爆炸 · 查看更多 »

2013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

201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因教宗本笃十六世在2013年2月28日退位而召集举行。这是天主教会历史上第三次在前任教宗仍在世时召集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第一次发生在1294年,第二次發生於1415年。會議從2013年3月12日開始,經過五輪投票後,在3月13日19時06分,會議舉行地西斯汀禮拜堂的煙囪冒出白煙,表示樞機團已選出新教宗,而約50秒後聖伯多祿大教堂響起鐘聲,正式確認新教宗已被選出。當選者為阿根廷籍樞機豪爾赫·馬里奧·伯格里奧,並取尊號為「方濟各」。.

新!!: 教宗和2013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 · 查看更多 »

2014年4月

; 灾难事故.

新!!: 教宗和2014年4月 · 查看更多 »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指的是2014年3月,國際承認屬於烏克蘭領土的克里米亞,被併入了俄羅斯聯邦。自2014年3月18日併吞之後,俄羅斯事實上接管了該領土,建立了克里米亞聯邦管區,下設兩個聯邦主體——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 俄羅斯的和併吞發生於烏克蘭革命之後,屬於範圍更廣的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動亂。2月22-2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召開了一個通宵會議,與聯邦安全局的一眾部長商討解救被廢黜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會議結束時普京說:「我們一定要開始設法讓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但在克里米亞回家之路的紀錄片中有詳細說明,在烏克蘭出現親西方背後支持勱丹顏色革命的之後,包括邁丹廣場的顏色革命和狙擊手事件,還有奧德薩慘案中俄羅斯人被屠殺的事件(這次事件導致工會大樓起火俄羅斯人被殺),右區和泛納粹極端組織也打算到克里米亞去犯下流血慘案這類的事件,這時普京問社會學家說:「如果他要收回克島有多大的把握和民意支持?」社會和民族學家等智庫給出一個答案大約是75%的人支持克里米亞回歸,而如果俄羅斯公開支持民調還會更高最終以90%以上民調回歸了俄羅斯,普京在問過民族社會學家之後做下了決定:如果公投沒過那麼就讓克里米亞留在烏克蘭,如果公投過了就讓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下令黑海艦隊維護當地治序和公投正常進行,避免被右區和班德拉份子破壞,2月23日,在克里米亞城市塞瓦斯托波有親俄羅斯示威。2月27日,沒有徽章的俄羅斯蒙面部隊佔領了克里米亞最高議會並奪下克里米亞全境的戰略重地,接着在克里米亞成立親俄羅斯的阿克肖諾夫政府、宣佈克里米亞獨立和舉行一場有爭議的公投。 西方各國領導人和北約對於事件,指這是非法併吞烏克蘭領土,違反俄羅斯有份簽署的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上有關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性。但俄方稱根據民族自決原則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人民可以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科索沃和南斯拉夫戰爭時西方以雙重標來看待。事件導致當時的八大工業國組織其他成員國暫時凍結俄羅斯會籍,及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美俄关系及欧俄关系自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一直得不到改善。 俄羅斯聯邦反對「併吞」的標籤,而且普京辯稱公投符合國際法。烏克蘭對此提出爭議,因為烏克蘭不承認克里米亞共和國獨立或加入俄羅斯為合法。聯合國大會也拒絕承認投票和併吞,又通過一項無約束力決議,申明「乌克兰在其国际公认边界内的领土完整」。決議也「特别指出2014年3月16日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举行的全民投票一概无效,不能成为改变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或塞瓦斯托波尔市地位的基础」。決議促请所有国家、国际组织不承认俄羅斯的併吞,也不实施任何可能被解释为承认此次吞併的行动或交往。.

新!!: 教宗和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 · 查看更多 »

2015年4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15年4月 · 查看更多 »

2015年9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15年9月 · 查看更多 »

2015年习近平访美

2015年习近平访美是指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于2015年9月22日至9月28日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继2013年第二次以中国国家元首身份访问美国,也是他个人第五次访问美国。访美期间,习近平出席由微软和中国互联网协会举办的中美互联网行业论坛,前往白宫会见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国务卿约翰·克里和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同时还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

新!!: 教宗和2015年习近平访美 · 查看更多 »

2016年奥兰多夜店枪击案

2016年奥兰多同性恋夜店枪击案是發生在2016年6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一家名为“脉冲”(Pulse)的同性恋酒吧发生的一起大规模枪击案,共造成包括枪手在内至少50人死亡,53人受伤。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严重的一起單一嫌犯大规模枪击事件,仅次于2017年拉斯维加斯袭击(不包含兇手在內59人死亡),也是911恐怖攻击事件之後第二嚴重的恐怖攻擊。初步认定行凶者为29岁的美国公民奥马尔·马丁()。枪手在袭击前宣称自己响应IS的伊斯兰圣战号召。IS后发表声明,宣称对此事负责,并追封奥马尔为“烈士”。 這案件同時牽涉同性恋歧視、槍械管制、極端伊斯蘭主義、境內恐怖主義四大價值觀分化議題,又發生於民主、共和兩黨總統提名戰結束不久之時,兩黨各取對己有利的切入點,美國社會對此案的看法因而大相徑庭。.

新!!: 教宗和2016年奥兰多夜店枪击案 · 查看更多 »

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

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是2016年2月6日上午3點57分,發生於臺灣南部的地震,是繼921大地震後最嚴重的地震,震央位於高雄市美濃區,即屏東縣政府北偏東方27.1公里處,芮氏規模6.6级,最大震度為臺南市新化7--級。與同樣發生於臺灣南部的1964年臺南白河地震和2010年高雄甲仙地震的規模類似。學者馬國鳳、吳逸民指出,此次地震可能為「雙主震」,在美濃主震後,觸發在臺南的第二主震。這解釋了美濃一帶災害不大,而臺南市震災相對嚴重,但氣象局以間隔僅4秒為由,認定是同一地震。此起地震與1999年集集大地震為臺灣在二戰後傷亡相當嚴重的地震,並造成臺灣有史以來單一建築物倒塌之罹難人數最多的災害。.

新!!: 教宗和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7年

2017年經联合国大会指定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也是俄國十月革命100週年。.

新!!: 教宗和2017年 · 查看更多 »

2017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小贴士:使用快捷键“Ctrl+F”搜索可以帮您更快地找到需要的信息。比如“帕特里斯·塔隆”、“刚果”。 本列表列出2017年各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其他重要領導人。.

新!!: 教宗和2017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7年汗谢洪化学武器袭击事件

2017年4月4日,叙利亚伊德利卜省的基地组织叙利亚分支控制城镇遭受猛烈的空袭后,大量平民化学中毒。伊德利卜省卫生局表示,被释放的毒气疑似沙林,至少造成58人死亡,逾300人受伤。若经证实,事件将会是自2013年古塔化武袭击事件以来,。 聯合國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俄國大使轉述俄羅斯國防部以及叙利亚政府的聲明,重申慘劇是因敘利亞政府軍空襲時擊中反政府組織的化武工廠意外洩漏的。敘國大使也否認造成此事,表明手中的化學武器庫存已經全數銷毀,化武是土耳其轉移至反叛武裝勢力的。而俄國與敘政府的軍事行動遭到英美共同質疑,英國認為不該繼續支持阿薩德政權,美國則暗示可能自行採取行動阻止,法國則認為俄敘空襲時低估了可能造成的危害,此外英大使還指責了2月底安理會投票時中方的姑息態度,引來代表刘结一的強烈抗議,刘结一並說中方立場與聯合國一致,不容歪曲。隨後,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和美国总统唐纳·川普直接指责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及其俄罗斯联军是制造袭击的兇手。美国海军于数日后的4月7日,对空袭中战机起降的机场执行了打击行动。.

新!!: 教宗和2017年汗谢洪化学武器袭击事件 · 查看更多 »

2018年1月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018年1月 · 查看更多 »

2018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小贴士:使用快捷键“Ctrl+F”搜索可以帮您更快地找到需要的信息。比如“瑪格麗特二世”、“伯利茲”等。 本列表列出2018年各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其他重要領導人。.

新!!: 教宗和2018年國家領導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213

213是自然数也是整数介於212和214之間。 213有二屄的意思。.

新!!: 教宗和213 · 查看更多 »

214

214是自然数也是整数介於213和215之間。.

新!!: 教宗和214 · 查看更多 »

250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50年 · 查看更多 »

256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56年 · 查看更多 »

25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257年 · 查看更多 »

264

264是263與265之間的自然數。.

新!!: 教宗和264 · 查看更多 »

2千纪

2千纪,或称第2个千年,是指从10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1000年,包括了中世紀中期(High Middle Ages)、文艺复兴、早近代(Early Modern Age)、殖民主义时代、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和民主的兴起,并于20世纪伴随着科学的影响、教育的推广、医疗和疫苗的普及达到鼎盛而结束。 中世纪(middle ages)指的是罗马帝国被倾覆的黑暗時期到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孕育发展了封建社会。 尽管近几个世纪来,战争的规模空前巨大,十字軍東征、匈人的再崛起、突厥人與蒙古人的入侵、两次世界大战、乃至於高科技武器如原子弹等纷纷投入使用。但令人欣慰的有由全世界有志之政治人物的共同維護與發展、告诫暴力的宗教活动,再加上跨国界治疗伤病的医生和医护人员,以及象征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進一步展現各國的民族國力。 新的技术不断从各国政府、個人、企業、学术机构進一步研发。活字、收音机、电视,以及全球因特网的发展,使信息得以在分秒之间,以声音、图像以及印刷品等形式,来教育、娱乐及警示万千人类。 中國歷史自本千紀初的北宋以及周邊的遼、西夏、歷經南宋(周邊的金、西夏和蒙古)、元、明、清各朝代交替,直至本千紀最後推翻前清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从16世纪开始,亚洲、欧洲、非洲等许多人开始新世界,开始了日益进展的全球化进程。全球貿易產生許多集團等跨国公司的产生,同时在多个国家拥有办公室,甚至武裝力量。 世界人口在这千年的头七个世纪中增加了一倍,从公元1000年的2.888亿人增加到公元1100年的3.105亿,公元1200年的4.04亿,公元1300年的3.968亿,公元1400年的3.62亿,公元1500年的4.757亿,公元1600年的6亿人;在最后4个世纪中,世界人口增加了10倍,在公元2000年时已超过60亿。.

新!!: 教宗和2千纪 · 查看更多 »

2世纪

101年1月1日至2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世纪。.

新!!: 教宗和2世纪 · 查看更多 »

2月11日

2月1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4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23天(闰年则还有324天)。.

新!!: 教宗和2月11日 · 查看更多 »

2月12日

2月12日在公历当中是第43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2天(闰年则是323天)。.

新!!: 教宗和2月12日 · 查看更多 »

2月13日

2月13日在公历当中是第44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1天(闰年则是322天)。.

新!!: 教宗和2月13日 · 查看更多 »

2月23日

2月2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5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11天(闰年则还有312天)。.

新!!: 教宗和2月23日 · 查看更多 »

2月24日

2月24日是阳历年中的第55天,距一年的结束还有310天(闰年则还有311天)。.

新!!: 教宗和2月24日 · 查看更多 »

2月25日

2月2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5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9天(闰年则还有310天)。.

新!!: 教宗和2月25日 · 查看更多 »

2月28日

2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5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6天(闰年则还有307天)。.

新!!: 教宗和2月28日 · 查看更多 »

2月29日

2月29日是公历闰年中的第6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6天。 2月29日不在普通年份(平年)中出现,只在闰年中出现。通常西元年份可以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實際天體運行,並不能夠精確以4年一閏解決。故又定義年份為100的倍數的,必須被400整除才為閏年。例如2000年是閏年,而1700, 1800和1900年則不是。.

新!!: 教宗和2月29日 · 查看更多 »

2月2日

2月2日是阳历年的第3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2天(闰年是333天)。.

新!!: 教宗和2月2日 · 查看更多 »

2月3日

2月3日是阳历年的第3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1天(闰年是332天)。.

新!!: 教宗和2月3日 · 查看更多 »

30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307年 · 查看更多 »

38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382年 · 查看更多 »

3月13日

3月1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2天(闰年第7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3天。.

新!!: 教宗和3月13日 · 查看更多 »

3月26日

3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5天(闰年第8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0天。.

新!!: 教宗和3月26日 · 查看更多 »

3月7日

3月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6天(闰年第6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9天。.

新!!: 教宗和3月7日 · 查看更多 »

40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401年 · 查看更多 »

41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417年 · 查看更多 »

49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490年代 · 查看更多 »

4世纪

301年1月1日至4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4世纪。.

新!!: 教宗和4世纪 · 查看更多 »

4月16日

4月16日是阳历年的第106天(闰年是10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9天。.

新!!: 教宗和4月16日 · 查看更多 »

4月19日

4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09天(闰年第11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6天。.

新!!: 教宗和4月19日 · 查看更多 »

4月24日

4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4天(闰年第11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51天。.

新!!: 教宗和4月24日 · 查看更多 »

4月2日

4月2日是公历年中的第92天(闰年的第9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73天。.

新!!: 教宗和4月2日 · 查看更多 »

4月8日

4月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8天(闰年第9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7天。.

新!!: 教宗和4月8日 · 查看更多 »

533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533年 · 查看更多 »

590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590年 · 查看更多 »

5月12日

5月12日是阳历年的第132天(闰年是13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3天。.

新!!: 教宗和5月12日 · 查看更多 »

5月13日

5月1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3天(闰年第13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32天。.

新!!: 教宗和5月13日 · 查看更多 »

5月16日

5月1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6天(闰年第13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9天。.

新!!: 教宗和5月16日 · 查看更多 »

5月18日

5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8天(闰年第13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7天。.

新!!: 教宗和5月18日 · 查看更多 »

5月1日

5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121天(闰年是12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44天。.

新!!: 教宗和5月1日 · 查看更多 »

5月22日

5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2天(闰年第14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3天。.

新!!: 教宗和5月22日 · 查看更多 »

5月25日

5月2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5天(闰年第14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0天。.

新!!: 教宗和5月25日 · 查看更多 »

5月4日

5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124天(闰年是12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41天。.

新!!: 教宗和5月4日 · 查看更多 »

5月6日

5月6日是陽曆一年的第126天(闰年是12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9天。.

新!!: 教宗和5月6日 · 查看更多 »

5月8日

5月8日是阳历年的第128天(闰年是12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7天。.

新!!: 教宗和5月8日 · 查看更多 »

5月9日

5月9日是阳历年的第129天(闰年是13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6天。.

新!!: 教宗和5月9日 · 查看更多 »

600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600年 · 查看更多 »

618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618年 · 查看更多 »

62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625年 · 查看更多 »

640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640年 · 查看更多 »

640年代

640年代是指640年至649年的十年。.

新!!: 教宗和640年代 · 查看更多 »

642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642年 · 查看更多 »

648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648年 · 查看更多 »

6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67年 · 查看更多 »

68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685年 · 查看更多 »

68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687年 · 查看更多 »

6月16日

6月16日在一年当中是第167天(闰年则是168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98天。.

新!!: 教宗和6月16日 · 查看更多 »

6月2日

6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53天(闰年第15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2天。.

新!!: 教宗和6月2日 · 查看更多 »

6月30日

6月30日是6月的最后一天,也是阳历年的第181天(闰年是18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4天。 6月30日同時也是聯合國認可的國際小行星日。.

新!!: 教宗和6月30日 · 查看更多 »

71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710年代 · 查看更多 »

754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754年 · 查看更多 »

756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756年 · 查看更多 »

78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781年 · 查看更多 »

799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799年 · 查看更多 »

7月18日

7月18日是阳历年的第199天(闰年是20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6天。.

新!!: 教宗和7月18日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

7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01天(闰年是20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4天。.

新!!: 教宗和7月20日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謀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抵抗運動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後續政變行動,藉此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在這之前德國各個抵抗運動成員曾多次嘗試推翻納粹德國政府,密謀案一開始便計畫以成功暗殺希特勒為前提,緊接著實施一連串德國政治、軍事乃至於親衛隊等權利移交計劃。經過後續調查,大約有近200多名納粹德國各界高層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9名將級軍官、26名上校、2名大使、7名外交官、1名部長、3名國務秘書與刑事警察局局長,以及數名、和參與其中。 1944年7月20日,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堡於德國在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地指揮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彈,企圖藉此炸死元首希特勒,但該引爆裝置爆炸後只讓希特勒受到輕傷。由於「希特勒死亡與否」這問題遲遲未獲得確認,這使得原本應當在暗殺成功後立刻啟動的女武神行動(瓦爾基里行動)未按照原先規劃發動。最後因為參與者對於軍事政變施行的猶豫,最後因未成功暗殺希特勒以及延後啟動後續政變計畫而讓密謀案宣告失敗。希特勒隨後下令將所有涉案關係人全數逮捕並處以極刑,甚至連埃爾溫·隆美爾以及君特·馮·克魯格都承受極大壓力而被迫自殺。德國海軍元首事務會議(Fü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的紀錄則指出蓋世太保至少逮捕了7,000人,最終對4,980人執行了處決命令。 參與以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主導的克萊稍集團為主,其中包括有、德意志國防軍部隊與將領以及部分政府官員。整體來看,儘管7月20日密謀案因為其未能成功發動女武神行動而著名,但也是納粹德國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計畫在德國境內全面推翻納粹德國政府。許多高階德意志國防軍軍官認為藉由這次行動,能夠向全世界證明並非所有德國人都類似希特勒或納粹黨成員。儘管政變之後提議的的和平協議細節仍然不明,但可能會繼續要求統治德國過去長期管理的歐洲領土。由於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領導人都已經遭到處死,德國反納粹組織因而受到了致命打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沒有其餘有組織性的暗殺行動出現。.

新!!: 教宗和7月20日密谋案 · 查看更多 »

7月22日

7月22日是阳历年的第203天(闰年是20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2天。.

新!!: 教宗和7月22日 · 查看更多 »

7月26日

7月26日是阳历年的第207天(闰年是20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8天。.

新!!: 教宗和7月26日 · 查看更多 »

800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800年 · 查看更多 »

801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801年 · 查看更多 »

817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817年 · 查看更多 »

88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880年代 · 查看更多 »

885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885年 · 查看更多 »

896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896年 · 查看更多 »

8月12日

8月12日是阳历年的第224天(闰年是22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1天。.

新!!: 教宗和8月12日 · 查看更多 »

8月14日

8月14日是阳历年的第226天(闰年是22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9天。.

新!!: 教宗和8月14日 · 查看更多 »

8月19日

8月19日是阳历年的第231天(闰年是23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4天。.

新!!: 教宗和8月19日 · 查看更多 »

8月1日

8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213天(闰年是21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2天。.

新!!: 教宗和8月1日 · 查看更多 »

8月20日

8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32天(闰年是23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3天。.

新!!: 教宗和8月20日 · 查看更多 »

8月22日

8月22日是阳历年的第234天(闰年是23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1天。.

新!!: 教宗和8月22日 · 查看更多 »

8月26日

8月26日是阳历年的第238天(闰年是23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7天。.

新!!: 教宗和8月26日 · 查看更多 »

8月4日

8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216天(闰年是21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9天。.

新!!: 教宗和8月4日 · 查看更多 »

8月6日

8月6日是阳历年的第218天(闰年是21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7天。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诞辰纪念日。.

新!!: 教宗和8月6日 · 查看更多 »

936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936年 · 查看更多 »

983年

没有描述。

新!!: 教宗和983年 · 查看更多 »

9世纪

801年1月1日至9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9世纪。 在中國,唐朝經歷元和中兴、會昌中興和大中暫治,但都不能根除唐帝國的衰亡局勢。随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加剧,从此一蹶不振;黄巢起义则加速灭亡进程。 在中东,阿拉伯帝国农民起义迭起,开始陷入分裂。经历了圣像破坏运动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元气有所恢复,马其顿王朝上台后开始进入黄金时期。在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称帝使帝国达到顶峰后,逐渐没落,凡尔登条约后正式分裂。.

新!!: 教宗和9世纪 · 查看更多 »

9月10日

9月10日是阳历年的第253天(闰年是25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2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10日。.

新!!: 教宗和9月10日 · 查看更多 »

9月16日

9月16日是阳历年的第259天(闰年是26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6天。.

新!!: 教宗和9月16日 · 查看更多 »

9月19日

9月19日是阳历年的第262天(闰年是26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3天。.

新!!: 教宗和9月19日 · 查看更多 »

9月1日

9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244天(闰年是24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1天。.

新!!: 教宗和9月1日 · 查看更多 »

9月20日

9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63天(闰年是26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2天。.

新!!: 教宗和9月20日 · 查看更多 »

9月26日

9月26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9天(闰年第27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96天。.

新!!: 教宗和9月26日 · 查看更多 »

9月27日

9月27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70天(闰年第27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95天。.

新!!: 教宗和9月27日 · 查看更多 »

9月3日

9月3日是阳历年的第246天(闰年是24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9天。 在英國與其屬地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3日。.

新!!: 教宗和9月3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天主敎敎宗梵蒂冈教宗教皇教皇制罗马教皇羅馬主教羅馬教區主教羅馬教宗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