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政變

指数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580 关系: 功夫旋風兒功山寺舉兵加勒比海盃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努尔丁·阿塔西劉玢劉美詩城山之战埃塞俄比亚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埃利·乌尔德·穆罕默德·瓦勒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埃阿·穆金·泽瑞博克施道夫戰役卡塔尔历史卡普政變卢汉云南起义卢旺达印度共和国军事危地马拉劳动党危險年代却克里王朝南坡之变南唐南非南蘇丹南蘇丹內戰南苏丹历史南斯拉夫王國反美古埃及古斯塔夫三世叶海亚·汗司马懿参与型经济吳崢吳廷琰吴努合肥侯君主立宪制報復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塞舌尔塞舌尔历史塞拉利昂内战塔傑丁·本·賽義德·馬松德壬午兵变大宛大化改新大日本帝國海軍...天人五衰 (小說)太子建头曼夺门之变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奥马尔·巴希尔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历史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奧姆真理教的顛覆國家計畫女皇帝威化島回軍威悉演习行动嫪毐孫休孔庆东孙政才宫城事件完顏光英安德烈·科林巴安哥拉武装力量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安克志安樂戰場宋宁宗宋朝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尚德王尤莉婭·季莫申科聯盟尹淳達尼日尔进步党少康中興巴爾幹戰役巴西利斯库斯巴西的共产党巴西歷史巴比伦柏林巴比倫行動上海市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中央情報局特別行動科中宗反正中國-中非關係中国-加纳关系中国-尼日利亚关系中国-乌干达关系中国-贝宁关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審查辭彙列表中華民國與奈及利亞關係中華民國與賴索托關係中日聯合聲明希羅多德希臘王國希臘軍政府時期希臘戰役希腊历史布基納法索-朝鮮關係布基纳法索历史布拉格之春三岛由纪夫三九政变下關戰爭乍得九三〇事件年号幾內亞比索乾親广州张黄事变乌克兰化乙巳之變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庫爾特·邁爾亲政康乃馨革命人中之龍 維新!人民力量革命 (1986年)人民力量革命 (2001年)二二六事件亂世库伦 (古希腊人物)五·一八讲话五三宪法五一五事件五角大楼文件五月广场令计划延元之亂他侬·吉滴卡宗他納·科曼伊德里斯一世 (利比亞)伊琳娜女皇伊达·达尔塞伊格内修斯·库图·阿昌庞伊朗危机伊朗人质危机伊拉克国王伊拉克总统张学良张成泽伯明氏張勳張勳復辟弗頓·加爾塞斯 (潘普洛納)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弗朗索瓦·恩格泽弗拉迪克·德梅内塞斯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彼得三世 (俄国)彌勒菩薩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何才佛得角历史徐谊徐溫德国抵抗运动德浪河谷戰役德意志國防軍俄国内战俄罗斯历史地區安全體系北燕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國家元首國民聯盟 (葡萄牙)刚果危机刚果共和国总统利比亚内战 (2014年至今)利比亚国旗刺殺希特勒刘义 (城阳王)周永康案哥伦比亚总统哈菲佐拉·阿明哈迈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唐中宗唐玄宗冴羽獠冷战冈比亚冒險少女娜汀亞冒顿内战冉闵军事管制委员会凱末爾改革啤酒館政變兩宮聽政八一九事件八月十八日政变八月宗派事件八月四日體制公安警察元氏 (魏孝明帝女)先天之變兵變兵變 (消歧義)光荣革命光戰隊覆面人克利奥帕特拉一世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克里斯蒂安三世前9世纪四人帮BLOODY MONDAY玄武门之变王宝王建王陵王政复古玛格丽特·撒切尔灤河之亂班竹理查德·尼克松神龙 (消歧义)秘魯軍事科尔尼洛夫事件科穆宁王朝穆尔塔拉·拉马特·穆罕默德穆罕默德·乌尔德·阿卜杜勒-阿齐兹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穆罕默德·查希尔沙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穆罕默杜·布哈里穆萨·特拉奥雷穆阿迈尔·卡扎菲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穆斯塔法四世竹書紀年第1師團 (日本陸軍)第三届夏赫里尔内阁第一次王子之乱第二國度II 王國再臨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第四管區海上保安本部篡位米歇尔·阿弗拉克納瓦布·薩法維納瓦茲·謝里夫索馬里民主共和國索马里共和国紅色高棉緬甸審查制度緬甸童軍總會约翰·肯尼迪约瑟夫·富歇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绍熙内禅经济危机维德孔·吉斯林罗伯特·威廉·威尔考克斯罗歇·迪科羅宇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真辉格党烏戈·查維茲热月政变環 (小說)瓦兰吉卫队甲申事变甘露之變狂飙社狄潘德拉直-5盛世瀏海白南雲隐蔽行动銮披汶·颂堪韦后之乱莫迪博·凯塔莫舒舒二世莱索托莱索托历史莱昂·姆巴選舉遼穆宗遼景宗達新·欽那瓦萨达姆·侯赛因萨拉丁革命青龍 (後趙)衣索比亞歷史顧命八大臣顺通·空颂蓬顺治帝餓死西班牙共产党(重建)要聽爸爸的話!馬哈茂德二世馬爾地夫歷史馬馬薩帕諾衝突馬拉坎南宮解放神學马达加斯加諸葛融高墨达高平陵之变高纪毅高昌護國戰爭让-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议会共和制许成泽谢赫·哈西娜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鲍勃·德纳尔貝爾穆多一世 (阿斯圖里亞斯)費爾南多·盧戈賴索托君主列表贝宁贝尼托·墨索里尼贝尔格莱德贾米勒·阿萨德越南现代史年表越南歷史超人:鋼鐵英雄超商無戰事趙興邦 (消歧義)趙汝愚趙惠文王路德维希·贝克路易斯·兰萨纳·贝阿沃吉麴氏高昌麻原彰晃軍事力軍政 (政體)載垣辻政信辛亥革命辛酉政变霍尔洛·乔巴山霍光霍成君錢弘倧郝柏村胡安·裴隆胡进思胡蘿蔔加大棒胡果·格老秀斯郭威郇山隐修会舉事阮文紹阿富汗共和國阿布·穆薩布·巴納維阿布巴卡尔·松帕雷阿玛迪奥一世 (西班牙)阿爾契德·加斯貝利阿道夫·希特勒阿里·阿斯兰阿根廷总统列表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叙利亚地区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蘇丹政治蘇哈托赞比亚历史赤道幾內亞歷史赫爾維蒂共和國赵姬赛义尼·孔切閻忠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葡萄牙历史葡萄牙國旗葡萄牙王國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董卓蒂托·奥凯洛锡金王国锡金邦野狐嶺戰役自殺的方法自我政变臺灣臺灣各界對於太陽花學運的反應里奧斯·蒙特里克·馬查爾金夏沙金剛政治學院釋廣德長德长州征讨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苏联军事史苏联解体苗劉兵變雾月雅各賓俱樂部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雙十二政變耶洗別陳一諮陈逸陈桥兵变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FFmpeg披耶·玛奴巴功暹羅立憲革命柬埔寨內戰柬埔寨-北韓關係柬埔寨日占时期柔性政變果魯莫息妫李建成李彦弼李渊李憲 (讓皇帝)杨宇霆杨文里東寧之變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桓範梁末帝楚靈王楠木正成機動戰士GUNDAM AGE角色列表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櫻田門外之變欧玛尔·哈利利正義的英雄比亚法拉共和国毋忘在莒毛里塔尼亚民主化民主制度分类民主和平论民權運動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汉平南越之战汉攻大宛之战河阴之变治承沃爾夫岡·卡普沒有軍隊的國家列表沙立·他那叻沙特领导的干预也门行动泰國皇家陸軍泰国泰国国会泰昌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洪福源洪都拉斯共产党洪都拉斯国民党洛朗-德西雷·卡比拉深層政府清君侧湖口兵變溥仪朝鮮純宗朝鲜王朝朱友珪朴正熙遇刺案朴泳孝朴文奎按司最後的蘇格蘭王最後流亡最终幻想XIII情报机构戒严易牙昆巴·雅拉浩罕汗国海尔·塞拉西一世海地历史海湾战争斐濟軍隊新世界秩序新四人幫新疆自治省新鐵金剛之量子殺機无名英雄 (朝鲜电影)日本投降摩加迪休摩加迪沙之戰政體類型列表政黨輪替政黨政治政权更替政治政治運動愛爾蘭國防軍敘利亞人權承和之變托马斯·桑卡拉拿破崙戰爭拜占庭帝国拜都拓跋鬱律拓跋賀傉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拉乌尔·塞德拉斯曹芳1061年教宗选举10月21日10月24日10月27日11月24日12月1日13 駭人遊戲1792年6月20日示威遊行1926年5月28日政變1930年代中国1955年1960年緬甸國會選舉1963年南越政变1969年1971年197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1991年阿尔及利亚议会选举1999年巴基斯坦政變1月15日1月23日1月25日1月27日2006年菲律賓政變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2006年斐濟軍事政變2007年11月2008年12月2008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2008年8月2009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2009年5月2011-2012年埃及议会选举2013年12月中國2013年5月2013年埃及政变2013年埃及政變事後動盪2014年莱索托政变2014年泰國軍事政變2015年3月中國2015年布吉納法索政變2015年亞美尼亞反電力價格上升示威2015年蒲隆地政變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關問題2016年土耳其政變2017年津巴布韦政变24 (電視劇)249年24:救赎2月26日2月5日3月10日3月13日3月23日3月2日4月30日4月7日5月15日5月25日5月7日6月20日7月17日革命7月20日密谋案7月21日7月2日7月5日8月19日8月21日8月27日9月30日9月6日 扩展索引 (530 更多) »

功夫旋風兒

是日本漫畫家蛭田達也連載於講談社《週刊少年Magazine》的漫畫作品。《功夫旋風兒》完結後,作者持續推出《新功夫旋風兒.柔道篇》及《新功夫旋風兒.L》。.

新!!: 政變和功夫旋風兒 · 查看更多 »

功山寺舉兵

功山寺舉兵(こうざんじきょへい)是元治元年12月15日(1865年1月12日)高杉晉作為打倒長州藩俗論派在功山寺(下關市長府)發起的政變。也稱回天義舉。以此為發端,長州藩內一連串的紛爭稱作元治之內乱。.

新!!: 政變和功山寺舉兵 · 查看更多 »

加勒比海盃

加勒比海盃(Caribbean Cup,亦稱Copa Caribe)於1989年創辦,是由加勒比海足球聯盟(Caribbean Football Union,簡稱CFU)舉辦的足球錦標賽,每隔兩年舉辦一屆,亦是美洲金盃的外圍賽。 初時稱為「加勒比海錦標賽」(Caribbean Championship),歷年來賽事的名稱因不同的贊助而改變,荷蘭皇家殼牌集團於1991年至1998年贊助8屆賽事稱為「蜆殼加勒比海盃」(Shell Caribbean Cup);1999年及2001年兩屆稱為「加勒比海國家盃」(Caribbean Nations Cup);當地電訊業龍頭Digicel宣佈自2005年開始提供贊助,競賽更名為「Digicel加勒比海錦標賽」(Digicel Caribbean Championship)。 競賽分別於2000年、2002年及2003年因不同原因而沒有舉行。.

新!!: 政變和加勒比海盃 · 查看更多 »

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

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نور محمد ترکۍ,),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青年時在蘇聯莫斯科大學學習,是蘇聯共產黨第5任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的學弟,後成為反對王國政府的中堅人士。1965年成立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共產主義政黨),任總書記。1973年幫助達烏德奪權,1978年4月26日以“违反了阿富汗宪法第46、47条的规定”的罪名被捕,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发动军事政变,塔拉基出狱,4月30日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出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兼部長會議主席(總理)。 人民派的塔拉基上臺後,同屬人民派的部長會議副主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哈菲佐拉·阿明的勢力逐漸加強。1979年3月赫拉特叛亂發生後,阿明取代塔拉基擔任部長會議主席,同年7月阿明兼任國防部長。隨着塔拉基與阿明的矛盾加劇,在蘇聯推動下,塔拉基決定鏟除阿明。1979年9月14日,塔拉基邀請阿明到總統府議事,意圖逮捕阿明。阿明早已得知塔拉基將對自己下手,但在蘇聯駐阿富汗大使對阿明保證人身安全之下,阿明別無選擇。阿明帶同警衛到達總統府,但總統府守衛只許阿明一人進入,雙方爭執間總統府守衛向阿明一方開槍,阿明僥倖逃脫,隨即調動效忠自己的部隊發動政變推翻塔拉基,並於同年10月處死塔拉基。.

新!!: 政變和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 · 查看更多 »

努尔丁·阿塔西

努尔丁·穆斯塔法·阿里·阿塔西(Noureddin Mustafa Ali al-Atassi,阿拉伯语: نور الدين بن محمد علي الأتاسي Nūr ad-Dīn Muṣṭafā al-'Atasī,),曾在1966年2月到1970年11月担任叙利亚总统。.

新!!: 政變和努尔丁·阿塔西 · 查看更多 »

劉玢

漢殤帝劉玢(),原名劉弘度,五代時期南漢君主,是南漢建立者劉龑之第三子,原封賓王,後改封秦王。 南漢大有十五年(942年),南漢高祖劉龑病重,原以劉弘度及晉王劉弘熙驕傲放縱,因此欲立幼子越王劉弘昌,為臣下所力諫,乃打消此意。不久,劉龑病逝,劉弘度遂繼位,改名劉玢,並改年號光天。 同年,循州(今廣東龍川)變民共推縣吏張遇賢為主,稱中天八國王,改元永樂,一時間南漢的東方州縣多被張遇賢所攻陷。 劉玢驕傲奢侈,荒淫無度。劉龑還在停靈的時條,就肆無忌憚地奏樂飲酒;夜晚則穿著黑色的喪服外出與娼妓混在一起;又命男女赤身裸體供其觀賞;政事廢弛,因此民變愈演愈烈。而左右有忤逆其意者動輒被處死,以致於除了劉弘昌及內常侍吳懷恩外,沒有人敢勸諫,而受勸諫後又不聽。劉玢亦猜忌諸弟及官員,所以叫宦官把守宮門,進宮時要將衣服脫掉檢查,才可以入內,劉弘熙遂生政變之意。 因為知道劉玢喜歡角力,所以南漢光天二年(943年),劉弘熙命陳道庠找來力士數人並告知劉玢,劉玢聽到後大為高興,即與諸王於長春宮聚會飲宴,並觀賞角力。當晚宴會結束,劉玢大醉,劉弘熙於是命力士抓住劉玢,摧擊其前胸斃命。劉玢死後,被諡殤帝。 Category:南汉君主 F 3 Category:五代十國被殺害人物.

新!!: 政變和劉玢 · 查看更多 »

劉美詩

劉美詩(1959年 -),洋名 Susanna,行內人稱 「Su 姐」,「旅遊一姐」,現為是香港康泰旅行社高級副總經理,藉此職務常擔當公司發言人就有關香港人外遊事務接受媒體訪問。.

新!!: 政變和劉美詩 · 查看更多 »

城山之战

城山之战()是日本明治政府为攻克反抗政府的萨摩藩大本营城山而发起的一场包圍歼灭战,也是西南战争的最终决战。 1877年9月,在西南战争中接连失利的萨摩藩军队(简称萨军)退回位于九州鹿儿岛的大本营,总帅西鄉隆盛在鹿儿岛的城山设立司令部,决心死守到底。前来平叛的大日本帝國陸軍(简称官军)扫清了鹿儿岛内的防御后将城山团团包围。在包围圈完善、多轮劝降无果后,官军于9月24日对城山发起总攻。面对官军人数上的压倒性优势,萨军从凌晨坚持抵抗至上午,直至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清晨时分,西乡隆盛在突围时中弹负伤,在仪式性切腹后由其弟子介错,用自己的生命为西南战争这一日本近代史上最后的内战画上了句号。 官军在城山之战的决定性胜利结束了幕末以来长年的动乱,使日本中央政权最终得以巩固,证明了现代化军事改革的优越性。同时也标志着日本武士这一延续数百年的武装力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新!!: 政變和城山之战 · 查看更多 »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የኢትዮጵያ ፈደራላ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通称埃塞俄比亚(ኢትዮጵያ,,),是位於非洲之角的主權國家。北部與東北部與厄立特里亚接壤,東部與吉布提及索马里接壤,西部與苏丹及南苏丹接壤,南部與肯尼亚接壤。埃塞俄比亚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以及繼尼日利亚以后,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有接近1億居民。埃塞俄比亚土地面積為110萬平方公里,首都及最大城市是亚的斯亚贝巴。 19世紀末列强瓜分非洲,埃塞俄比亚是唯一成功擊敗歐洲殖民勢力,保护並維持其君主制國统的非洲國家。1974年,一次軍事流血政變將1930年代以來一直統治衣索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推翻以後,衣索比亚廢除君主制,建立由门格斯图掌握实权的军政府,并成為名义上的社會主義國家,直至1990年才宣布放棄社会主義制度。1991年,亲阿尔巴尼亚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通过武装斗争上台,执政至今。非洲联盟总部位于该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在1980年代以前,埃塞俄比亚居住着大量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稱為贝塔以色列,在以色列立國後,他们便逐渐離開埃塞俄比亚移居以色列。.

新!!: 政變和埃塞俄比亚 · 查看更多 »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Ellen Johnson Sirleaf,)是利比里亚政治家。她是利比里亚联盟党(Unity Party)领袖,在2005年利比里亚总统大选中当选,是首位民選非洲国家女总统。2011年10月7日,约翰逊·瑟利夫、莱伊曼·古博薇與塔瓦库·卡曼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她們以非暴力鬥爭方式來維護女性安全以及女性能充分參與和平建设的權利」。.

新!!: 政變和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 查看更多 »

埃利·乌尔德·穆罕默德·瓦勒

埃利·乌尔德·穆罕默德·瓦勒(إعلي ولد محمد فال,),毛里塔尼亚军人、政治家,出生在努瓦克肖特。2005年8月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成立公正与民主军事委员会并担任主席直至2007年4月。 2017年5月5日,因心肌梗塞在祖埃拉特逝世。 V.

新!!: 政變和埃利·乌尔德·穆罕默德·瓦勒 · 查看更多 »

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埃馬紐埃爾-約瑟夫·西哀士(Emmanuel-Joseph Sieyès,),法蘭西天主教會神父,法蘭西大革命、法蘭西執政府和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主要理論家之一,法蘭西督政府督政官、法蘭西執政府執政官。西哀士的成為了事實上的大革命的宣言並促使三級會議轉而成為1789年6月的國民議會。1799年,西哀士煽動霧月政變 (11月9日),協助拿破崙·波拿巴得到權力。 他還新創了一個未發表的" 社會學"中的手稿”,並對新生的社會科學 理論作出顯著貢獻。 Jean-Claude Guilhaumou (2006).

新!!: 政變和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 查看更多 »

埃阿·穆金·泽瑞

埃阿·穆金·泽瑞 (约公元前1008年前后在位)(Ea-mukin-zeri)巴比伦第五王朝国王之一。承袭为政变所推翻的西姆巴尔·什帕克之位。在位仅约数月,局势动荡不安,史家众说纷纭。死后由卡什舒·那丁·阿海继任君位。.

新!!: 政變和埃阿·穆金·泽瑞 · 查看更多 »

博克施道夫戰役

博克施道夫戰役(Battle of Burkersdorf),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62年7月21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新!!: 政變和博克施道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卡塔尔历史

卡塔尔在7世纪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517年葡萄牙入侵,1555年被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遭土耳其统治200多年。1846年萨尼·本·穆罕默德建立了卡塔尔酋长国。1882年英国入侵,并于1916年强迫卡塔尔酋长接受奴役性条约,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二次大战后,美势力渗入。1971年3月,英国宣布同海湾诸酋长国签订的所有条约于同年年底终止。1971年9月1日,卡塔尔宣布独立。.

新!!: 政變和卡塔尔历史 · 查看更多 »

卡普政變

卡普政变 (Kapp-Putsch, 全称卡普-吕特维兹政变 Kapp-Lüttwitz-Putsch) 是一场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的政变,导火线是魏玛政府签署凡尔赛条约。 1919年初,正规军德国国防军大约有350,000人,当中250,000人更加入自由军团的不同组织。但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军队人数最多为100,000人。因此,政府需要遣散自由军团。 1920年3月,政府下令解散Marinebrigade Ehrhardt。它的领导人拒绝从命,向柏林国防军司令瓦尔特·冯·吕特维兹(Walther von Lüttwitz)将军求援,希望争取他支持。吕特维兹其实在1918至19年负责组织自由军团,又是热情的君主主义者,因此要求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国防部长古斯塔夫·诺斯克停止裁军计划。艾伯特拒绝后,吕特维兹就下令Marinebrigade Ehrhardt 进驻柏林。这支军队在3月13日占领柏林——因此,吕特维兹是策动政变的首脑。然而,政变的名义领袖是沃尔夫冈·卡普——来自东普鲁士、62岁的公务员和热情民族主义者。 其后,诺斯克下令正规军镇压政变,但是遇到阻碍。陆军领导人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告诉他:「国防军不打国防军。」塞克特不支持政变,但也不打算镇压它。魏玛政府被迫放弃柏林,逃到斯图加特,然后号召德国工人以大罢工对抗政变。很多工人参与罢工,令国家陷入瘫痪,政变自是失败。卡普和吕特维兹逃到瑞典。 魏玛共和国能够在1920年逃过一劫,是因为工人阶级愿意支援政府;而且,大部分自由军团的将领都不支持政变,也许是认为政变不合时机。.

新!!: 政變和卡普政變 · 查看更多 »

卢汉云南起义

卢汉投共,又称云南起义、昆明起义,卢汉的倒戈,指的是时任中华民国云南省主席卢汉在1949年12月策划并发动的一场军事政变。12月9日,卢汉通电全国,宣布“起义”,投向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进军云南,最终“解放”云南省全境。虽然事件的性质存在争议,但此次事件加速了第二次国共内战的结束,减少了军民伤亡。.

新!!: 政變和卢汉云南起义 · 查看更多 »

卢旺达

卢旺达共和国(Repubulika y'u Rwanda,République du Rwanda),简称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部和东部的主权国家,坐落在赤道以南,与乌干达、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卢旺达地处大湖地区,海拔较高,地理上以西部的山区和东部的热带草原为主,全国各地分布有多个湖泊。该国属温带到亚热带气候,每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 卢旺达的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年轻人为主,密度在非洲国家中位居前列。卢旺达人主要分为三个族群: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其中特瓦族是该国生活在森林中的最早居民俾格米人的后代,而在胡图族和图西族的起源上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結論,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由以前的种族社会衍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他们分别是从不同的种族和部落迁移过来。基督教是该国第一大宗教,主要语言是卢旺达语,与法语和英语並列為该国的官方语言。卢旺达实行总统制政府,现任总统是卢旺达爱国阵线的保罗·卡加梅,于2000年上任。与邻国相比,如今的卢旺达贪污腐败的程度较低,不过人权组织报告称该国的反对派团体受到压制、言论自由也遭到恐吓和限制。该国自前殖民时期以来就一直由严格的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全国按2006年划定的边界分成五个省。此外,卢旺达的女性国会议员比例为世界最高。 卢旺达自石器和铁器时代就有人口在此狩猎采集,之后又有班图人迁入。这些人口起初聚集成氏族社会,之后形成王国。18世纪中期,卢旺达王国开始统治这片土地,图西族国王征服了其他民族,集中权力,后来还制定了反胡图族的政策。1884年,德国开始对东非实行殖民统治,卢旺达也相应成为德国殖民地,之后又在1916年一战期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这两个欧洲国家都是通过卢旺达国王来统治该国,并延续其亲图西族政策。1959年,胡图族起兵造反,屠杀了大量图西族人,最终在1962年建立了一个以胡图族人占主导地位的独立国家。1990年,图西族领导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发起内战,随之而来的是1994年的种族灭绝,估计受胡图族极端分子屠杀的图西族人與温和派胡图族人有50至100万。最终卢旺达爱国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这场种族灭绝才相应中止。 卢旺达的经济在1994年的大屠杀期间受到重创,不过此后得以复苏。国家经济主要依靠自给农业,咖啡和茶叶是主要的出口经济作物。该国旅游业增长迅速,如今已是占主导地位的外汇收入来源。卢旺达是仅有的两个能够安全看到山地大猩猩的国家之一,许多游客都愿意为获得大猩猩的追踪许可支付高价。音乐和舞蹈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鼓乐和一种名为“intore”的民族舞蹈。全国各地都有传统工艺品制作,其中包括一种名为“imigongo”,使用牛粪制作的独特艺术品。.

新!!: 政變和卢旺达 · 查看更多 »

印度共和国军事

自1947年印度独立,1950年共和国建立,印度共和国一直保持庞大的军队,及强大的军事力量。目前,印度武裝部隊是世界第4大武装力量,同时拥有世界最大的准军事组织——印度準軍事部隊。亦是世界上八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新!!: 政變和印度共和国军事 · 查看更多 »

危地马拉劳动党

危地马拉劳动党(西班牙语:Partido Guatemalteco del Trabajo)是危地马拉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49年9月28日,当时称作危地马拉共产党。前身是1947年先后成立的危地马拉民主先锋和危地马拉工人党等组织。它积极支持阿雷瓦洛政府和阿本斯政府的政策,为民主改革做了大量工作。1952年,该党改名为危地马拉劳动党。1954年危地马拉发生军事政变后,该党被宣布为非法,遭到残酷镇压。1962年,该党创立了武装组织起义武装力量,反对危地马拉军政府的独裁统治。1969年,该党召开“四大”提出,在军事法西斯专政的条件下,危地马拉的革命要沿着武装斗争与人民运动的其它形式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现阶段的革命是土地革命、反帝革命、人民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1982年,该党领导的游击队同其它游击队组织联合成立“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组织,宣称将用一切合法的、不合法的手段反对国家的法西斯化,尽可能地团结各阶层人士建立共同行动阵线,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人民政权。1996年,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主持下,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同危地马拉政府签署了一项和平协定,从而结束了长达36年的危地马拉内战。1998年,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从一个政党联盟转变为一个政党,包括危地马拉劳动党在内的原联盟成员党都由此解散了自己的组织。 该党党报为《真理报》,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新!!: 政變和危地马拉劳动党 · 查看更多 »

危險年代

《危险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又译《灾难岁月》)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彼得·威尔执导并于1982年推出的澳大利亚电影。影片根据一个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九·三〇事件时期的爱情故事,描述了该时期一群身处雅加达的外国记者努力报导这起未遂政变事发经过的艰难历程。 澳大利亚著名男演员梅尔·吉布森在片中扮演男主角,澳大利亚记者Guy Hamilton,而美国女演员西格妮·韦弗则饰演英国大使馆官员Jill Bryant。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身高仅1.45米的女演员琳达·亨特在片中反串出演一位名叫Billy Kwan的男摄影师,他是女主角Jill在当地的摄影师联系人。琳达最终因这一角色获得第56届学院奖女配角奖,成为学院奖历史上首位因反串出演一个不同性别的角色而获奖的演员。此外,澳大利亚演员和也分别在片中出演Henderson上校和Wally O'Sullivan。 影片曾分别在澳大利亚和菲律宾进行取景的拍摄工作,上映后多年一直被印度尼西亚禁映,这一禁令一直到1999年才解除。 影片英文原片名"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来自于印度尼西亚九·三〇事件所试图推翻的总统苏卡诺在1964年印度尼西亚独立日上的演讲时所引用的的一句意大利语:"vivere pericolosamente",意为"living dangerously"(危险地生活)。.

新!!: 政變和危險年代 · 查看更多 »

却克里王朝

却克里王朝(泰语:ราชวงศ์จักรี),又称曼谷王朝,是从1782年起延续至今的泰国王室。王朝的名字源于开国君主昭丕耶却克里(拉玛一世)的名字。该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拥有专制权力的统治者。1932年,泰国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此后历代国王都只是国家的象征性元首。 因却克里王朝的建立者拉玛一世在推翻吞武里王朝的郑信后,冒称郑信之子向清朝朝贡,此后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员都以郑为王族中文姓氏。.

新!!: 政變和却克里王朝 · 查看更多 »

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是发生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的一次政变。元英宗即位后重用拜住,清除五朝权臣铁木迭儿的势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联合对元英宗改革不满的蒙古贵族发动了政变,在上都以南不远的南坡杀死了元英宗和拜住,奉晋王也孙铁木儿即位,即元泰定帝。不久铁失被元泰定帝处死。.

新!!: 政變和南坡之变 · 查看更多 »

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

新!!: 政變和南唐 · 查看更多 »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新!!: 政變和南非 · 查看更多 »

南蘇丹

南蘇丹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h Sudan;جنوب السودان),是非洲東北部一個內陸國家,2011年從蘇丹獨立。東面是埃塞俄比亞,南面是剛果民主共和國、肯亞和烏干達,西面是中非共和國,北面是蘇丹。包含白尼羅河所形成廣闊的蘇德沼澤。目前首都是第一大城市朱巴,未來計畫將遷都到位置較居中的拉姆塞爾。 現代南蘇丹與蘇丹共和國的領土原為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王朝佔據,後來成為英埃共管蘇丹,1956年蘇丹共和國獨立後成為其一部分,被劃分為南部10省。第一次蘇丹內戰後,蘇丹南方於1972年至1983年得到自治。第二次蘇丹內戰於1983年爆發,至2005年簽署《全面和平條約》,成立蘇丹南方自治政府。 2011年,南蘇丹獨立公投以98.83%通過,南蘇丹共和國於2011年7月9日0时宣告獨立,约有30个國家的國家元首或政府代表参加南苏丹共和国的独立庆典仪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参加了成立仪式。2011年7月14日南苏丹共和国正式加入聯合國成为聯合國会员国。目前也為非洲聯盟、東非共同體等的成員國。2012年7月,簽署了日內瓦公約。南蘇丹獨立之後仍然有激烈的內部衝突,2014年以後在脆弱國家指數(前身為失敗國家指數)的評分一直是全球最高。.

新!!: 政變和南蘇丹 · 查看更多 »

南蘇丹內戰

南蘇丹內戰是南蘇丹自2013年未遂政變所引發的內戰。2013年12月14日,苏丹人民解放军一支部隊試圖發動政變。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總統次日宣布已鎮壓政變成功,但戰鬥在12月16日恢復,且衝突擴展至種族緊張地區瓊萊省。根據報導,內戰開始至今已有至少500人喪生,而受傷人數超過400名。 南蘇丹總統薩爾瓦·基爾·馬亞爾迪特抨擊前副總統芮克·馬查爾煽動了此起政變,但馬查爾否認,且批評了基爾實施強權政治。國際媒體則多描述該事件為丁卡人與努爾人的種族衝突,然而如屬於丁卡人的總統顧問反而加入了努爾人陣營當中。.

新!!: 政變和南蘇丹內戰 · 查看更多 »

南苏丹历史

南苏丹历史包括现今南苏丹共和国地区。.

新!!: 政變和南苏丹历史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王國

南斯拉夫王国 (1918年-1945年)是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君主制国家,在一战后成立,直到二战后结束。其领土包括今天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塞尔维亚、黑山、馬其頓共和國,以及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1929年之前国名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Краљевина Срба, Хрвата и Словенаца / Kraljevina Srba, Hrvata i Slovenaca;Kraljevina Srbov, Hrvatov in Slovencev),或者简称为SHS王国 (Краљевина СХС / Kraljevina SHS)。.

新!!: 政變和南斯拉夫王國 · 查看更多 »

反美

反美是指对美国政府、人民或者其生活方式或美国的政策的抱持強烈反感甚至作出武力報復。仅仅对美国的政策或者上述任何单一的一个原因并不能称为反美主义,衹是一種反美情緒。只有当个人或团体将这些因素看成是普遍到已经影响其本身的价值观时才称为反美主義,而作出武力報復的更多演變成反美戰爭。 反美主义包含了很多内容,例如政治(反帝国主义),经济(反资本主义),宗教(反基督教或反世俗主义),文化(反好莱坞電影文化霸权)或者道德(反西方的价值观)。不论是美国人还是非美国人都有可能有反美主义倾向。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反美主义大多数是对大美國主義、美国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帝国主义」、「霸權主義」的不满。.

新!!: 政變和反美 · 查看更多 »

古埃及

古埃及(مصر القديمة)是位於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才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遊牧民族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間冰期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游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以耕作,即尼羅河河谷一帶,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此地逐渐形成国家,至公元前343年为止,共经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古埃及歷史”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公元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領域由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杨洪强编著,《古埃及文明-全球史之四》,2005年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古埃及又称为法老时代或法老埃及江晓原,12宫与28宿: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45-64 ISBN 7-5382-7184-8。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古埃及跟很多文明一樣,具有保存遺體的喪葬習俗,透過這些木乃伊的研究能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有一个通道通过西奈半岛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古埃及文明的穩定延续。相比较起来,周围相对开放的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则经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兩者對後世所帶來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

新!!: 政變和古埃及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三世

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是1771至1792年間的瑞典國王。他是瑞典國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之子、卡爾十三世之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外甥,也是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之表弟。 他利用派系鬥爭加強王權,終結了瑞典史上的「自由時代」,並進行財政、司法和行政改革;另一方面,他熱心發展瑞典藝術和文化,成立了瑞典學院和瑞典王家歌劇院。 1792年,他被瑞典貴族刺殺死亡。.

新!!: 政變和古斯塔夫三世 · 查看更多 »

叶海亚·汗

阿迦·穆罕默德·叶海亚·汗(烏爾都語:آغا محمد یحیی خان; ,Agha Mohammad Yahya Khan ,),巴基斯坦政治人物,巴基斯坦政治家,曾任总统。1969年-1971年出任巴基斯坦總統。.

新!!: 政變和叶海亚·汗 · 查看更多 »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新!!: 政變和司马懿 · 查看更多 »

参与型经济

参与型经济(Participatory economics,简称parecon)是一个还在设想阶段的经济体制。该体制通过平等参与来作经济决定,引导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消费。该体制的目标是替代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或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最早由美国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迈克尔·阿尔伯特(Michael Albert)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罗宾·汉内尔(Robin Hahnel)在80-90年代提出和发展。 参与型经济的基本价值观是在参与的范围内落实平等、团结、多元和实际上自我管的原则。建议主要通过以下原则和机构实现这些目标:.

新!!: 政變和参与型经济 · 查看更多 »

吳崢

吳崢(),臺灣時代力量黨籍政治人物,民主鬥陣成員、發言人。因在太陽花學運中擔任媒體組組長而為人所知,現為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的助理,時代力量發言人。現任女友謝家璇為三立新聞台記者兼主播。.

新!!: 政變和吳崢 · 查看更多 »

吳廷琰

吳廷琰(,,),其他華文媒體亦曾譯為「吳廷炎」或「吳庭艷」,聖名若翰(Gioan Baotixita),是越南共和國第一任总统(1955年—1963年),因為他的支持者來自自由之路行動南遷的天主教徒,因而相對偏袒天主教,歧視大多數越南人口信奉的佛教,引發佛教徒危機,造成多名佛教徒示威者死亡,並因而失去美國支持。吳廷琰在1963年南越政變中被殺,不少人認為吳廷琰死後,南越再也沒有政治強人治理南越,間接造成美軍介入越戰。.

新!!: 政變和吳廷琰 · 查看更多 »

吴努

努,尊稱吳努(ဦးနု;),緬甸苗妙縣人,歷任緬甸總理及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

新!!: 政變和吴努 · 查看更多 »

合肥侯

合肥侯,东汉宗室,原名失考。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六月,冀州刺史王芬听信术士襄楷所言“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与南阳许攸、沛国周旌合谋,借口围剿黑山贼向灵帝请求增兵,实则意欲趁灵帝回河间省亲之际发动政变,先诛杀黄门、中常侍,再废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他们还试图说服议郎曹操、平原高唐吏华歆及华歆同郡名士陶丘洪也参加,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语在武纪。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三国志·华歆传》但曹操拒绝了,认为:“废立是不祥之事,只有伊尹、霍光能成功,现在你们结党的势力,和西汉七国之乱相比如何?合肥侯的尊贵,和吴王、楚王相比如何?这不危险吗?”陶丘洪本欲参加,但华歆也称废立是伊尹、霍光才能做的难事,以王芬的性格,此事必然无成,而招致灭族之祸,劝止了陶丘洪。后因北方有赤气贯天,太史对汉灵帝说这是阴谋之兆,灵帝没有成行,下令王芬罢兵并征其入朝,王芬畏惧自杀,此事果然失败。王芬畏罪自杀。史书并未记载合肥侯是否因此事受到惩罚,也再无合肥侯的记载。而原本自以为比华歆明白的陶丘洪也因此对华歆服气。.

新!!: 政變和合肥侯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政變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報復

報復,一般来说与復仇、報仇同义。報仇是一種道德或倫理方面的核心價值。在报复的过程中,报复者会产生一种罪恶的快感。有句话说道:有仇必报,是报复者的心态。而被报复人会遭到一定的伤害,有可能产生仇恨并反报复。这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感叹。.

新!!: 政變和報復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

塞尔维亚王国是1882年到1918年存在于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国家。前身是1817年由歐布雷諾維奇王朝(稍後由卡拉喬傑維奇王朝取代)所成立的塞尔维亚公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新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所取代。首都是贝尔格莱德。1914年6月28日塞拉耶佛事件導致奥匈帝國向該國宣戰,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塞尔维亚王国在一战中是协约国的成员,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 政變和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 · 查看更多 »

塞舌尔

塞舌爾共和國(塞舌尔克里奥尔语:Repiblik Sesel;République des Seychelles;Republic of Seychelles)是位於非洲大陸東南方,印度洋中西部一個群岛国家。大英國協成員國之一。首都維多利亞。.

新!!: 政變和塞舌尔 · 查看更多 »

塞舌尔历史

塞舌尔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其文字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

新!!: 政變和塞舌尔历史 · 查看更多 »

塞拉利昂内战

塞拉利昂内战(又称钻石战争)始于1991年,由领导下的革命联合阵线(联阵)联合查爾斯·泰勒的发动,旨在推翻时任总统约瑟夫·莫莫。莫莫政府虽然在1992年被成功推翻,但战争仍胶着地继续进行且长达11年。战争造成5万人死亡并导致超过200万人(超过塞拉利昂三分之一人口)流离失所。邻近国家成为了接待因躲避战争而产生的大批难民的地方。战争于2002年1月18日正式宣布结束。 战争最初的一年,联阵控制了塞拉利昂东部和南部的大片区域,而正是这些区域盛产钻石。政府的腐败和钻石生产的分裂实际上促成了1992年全国临时执政委员会(National Provisional Ruling Council)的军事政变,施特拉塞尔担任国家元首。1993年年底,塞拉利昂军成功地将叛军推至利比里亚边境,但不久后联阵在休整后将战斗继续。1995年,一家名为行动后果(Executive Outcomes)的南非军事公司,被雇佣来与联阵对抗。一个民选政府在1996年3月成立,并使联阵签署和平协议。.

新!!: 政變和塞拉利昂内战 · 查看更多 »

塔傑丁·本·賽義德·馬松德

塔傑丁·本·賽義德·馬松德(,1933年-2004年2月29日)是葛摩政治家,並且曾在1996年3月27日至1996年12月27日葛摩總理。1998年11月6日穆罕默德·塔基·阿卜杜勒-卡里姆逝世後,便由馬松德繼任成為臨時葛摩總統。但是在1999年4月30日時,由於阿扎利·阿蘇馬尼發動軍事政變造成其所領導的葛摩政府遭到推翻。.

新!!: 政變和塔傑丁·本·賽義德·馬松德 · 查看更多 »

壬午兵变

壬午兵變」,又名「壬午軍亂」,日本稱之為「壬午事變」、「朝鮮事變」,是發生在1882年朝鮮王朝的一次政變。雲峴君(興宣大院君)發動兵變,掌握政權,然而不久之後即被清朝朝鮮事務大臣吳長慶、幫辦大臣袁世凱平定,清方將雲峴君監禁於中國直隸保定。.

新!!: 政變和壬午兵变 · 查看更多 »

大宛

大宛,是西汉时,泛指在中亚費爾干納區域居住的國家和居民,大宛國大概在今日費爾干納盆地。 前130年左右,漢朝大使張騫出使西域時曾來過此地,並於中國《史記》、《漢書》都有記載。中國史書中記載,大宛擁有相當規模的城市文明,當地居民五官多有高加索人種的特徵,並居住在城牆環繞的都市中,風俗與南方大夏相同。 有學者認為大宛名稱可能是亞歷山大大帝來到費爾干纳邊境後,因殖民於此地的希臘人後裔關係所取的,名稱上“宛”(yuān)很可能是從巴利語的耶婆那(Yavana)轉譯而來。耶婆那在當時中亞泛稱希臘人,從愛奧尼亞人轉譯而來,故此,“大宛”在字義上很可能是“大愛奧尼亞”。大宛在希臘化的塞琉古帝國和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統治下逐漸興盛繁榮,直到前160年遭到大月氏遷徙的影響,與希臘世界隔離。 在歷史上,大宛與中國之間的交流代表西方印歐民族文明首次大規模與中國文明接觸。此後,從前2世紀末直到13世紀初年,東方與西方世界靠者絲綢之路持續交流接觸。.

新!!: 政變和大宛 · 查看更多 »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大化の改新)是西元645年時日本的一連串社会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當時豪族專政的制度,並效法中原唐朝皇帝体--成立中央集权国家,對日後日本历史發展影響深遠。.

新!!: 政變和大化改新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国海军()是日本军的海上武裝力量,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二次大戰後日本也称其为“旧日本海軍”、“旧帝国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4年)、解散於1947年(昭和22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近代日本對外戰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新!!: 政變和大日本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天人五衰 (小說)

天人五衰,是三島由紀夫長篇巨著《豐饒之海》四部曲的最後一部,是他切腹自殺當天,早上才完成的巨著。 所謂的天人五衰,原是佛家語,意指天壽將盡時,所出現的諸多衰相,例如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 在這一部小說裡,主角本多繁邦已經七十八歲,本多又在安永透身上看到了那三顆黑痣,認定他是這一系列輪迴的產物,他將安永透收留成為養子。四年後,阿透考上東京帝國大學後,開始虐待本多,稍有不如意本多就遭到毒打。阿透將原本住在清水的瘋女絹江接過來照顧,在瘋女面前,阿透流露出甜蜜的溫柔。本多因為窺視的醜聞遭雜誌報導,留下與絹江結婚的阿透,獨自來到六十一年未去的月修寺。可是最後月修寺的聰子對本多否定一切,認為那是本多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於是這印記不再能保證阿透是真正的輪迴產物了,至此整部小說深陷在阿透是否為“真實輪迴”困擾中,慶子認為如果阿透是假的,那麼月光公主、阿勳跟清顯是不是都只是幻想呢?聽了慶子這番話後,阿透終於決定自殺,希望透過死亡來證明自己的確是松枝清顯、飯沼勳與月光公主的輪迴轉世。 1970年11月25日,三島在《豐饒之海》結局裡留下一段話:“這是個毫不出奇、閒靜明朗的庭園。像數念珠般的蟬鳴占領了整個庭院。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聲音,寂寞到了極點。這庭院什麼都沒有。本多覺得,自己來到了既無記憶也沒有任何東西存在的地方。”他將《天人五衰》最終章的全部稿件交給了「新潮社」,到了中午與「楯之會」四位同志前往東京市谷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總監部於露臺進行了政變演說失敗後,選擇切腹自殺,結束了這位著名文學家的一生。.

新!!: 政變和天人五衰 (小說) · 查看更多 »

太子建

太子建(?-公元前522年),芈姓,熊氏,名建,字子木,是楚平王的嫡长子。被大夫费无极陷害,出奔鄭國,又因與晉國合謀奪取鄭國,被鄭定公所殺。.

新!!: 政變和太子建 · 查看更多 »

头曼

頭曼(?—前209年),挛鞮氏,為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一代匈奴单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蒙恬征討匈奴,取得黃河以南的土地,头曼則因無法擊退秦軍,而率匈奴朝北遷徙。秦始皇死後不久,中國各地開始起兵反秦,過去駐守邊彊的軍隊都被調回,匈奴也趁機又渡過黃河以南,與中國交界於舊長城。 頭曼有一長子,名叫冒頓, 後头曼欲予其繼室閼氏之子繼承,遂將冒頓送到月氏做人質,冒顿到月氏充当人质后,头曼就发动了针对月氏的战争。月氏国打算杀掉冒顿。冒顿偷盗了月氏的良马才侥幸逃回匈奴。头曼看到儿子冒顿逃脱,是勇敢壮烈之士,于是让儿子冒顿统帅一万骑兵。冒頓訓練了一支軍隊,並要求當他响箭射向何處,部隊即射向何處。而不服從者,就將其处斩。他先後以其愛妾、其父的愛馬為目標,將未射箭者處死。其後等時機成熟,在一次父子打猎时,冒顿即將響箭射向頭曼,使其部隊射死头曼,冒頓並發動政變,殺死後母及不服他的大臣;於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自立為单于。.

新!!: 政變和头曼 · 查看更多 »

夺门之变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是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发生的一場政變,太上皇明英宗成功復辟,奪回皇位。.

新!!: 政變和夺门之变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

奥古斯特三世,有时被以绰号称为撒克逊或臃肿者(August III.; August III.),在1733年到1763年间,为萨克森选王侯,称为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Kurfürst Friedrich August II.),在1734年到1763年间,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綽號「肥胖王」。.

新!!: 政變和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 · 查看更多 »

奥马尔·巴希尔

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عمر حسن احمد البشير,),苏丹总统、独裁者、政治家,曾任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总理,從1989年起擔任蘇丹第7任總統至今,2015年4月16日再度連任成功。.

新!!: 政變和奥马尔·巴希尔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政變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历史

奥斯曼帝國的历史始于東羅馬帝國的衰落。1299年,奧斯曼土耳其人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稱蘇丹(即王),正式建立奧斯曼帝国,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使東西文明得以統合。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了拜占庭帝國。16世紀初是奧斯曼帝國的強盛時期,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的大部份領土。從塞利姆一世開始,蘇丹即自稱哈里發,雄踞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地位。18世紀,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列強的角逐場。奧斯曼帝国於19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奥斯曼帝國因而分裂。1922年凱末爾領導起義,推翻帝國,擊退歐洲勢力,廢除了蘇丹和哈里發的制度,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奥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政變和奥斯曼帝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这是一个-zh-hans:奥斯曼帝国;zh-hk:鄂圖曼帝國;zh-tw:鄂圖曼帝國;-历代苏丹的列表,其中从塞利姆一世开始的苏丹还拥有伊斯兰教哈里发的称号。 奥斯曼王朝的诸位苏丹在1299年至1922年的六百多年时间里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地跨亚、非、欧三大洲,苏丹统治着北自匈牙利、南至索马里、西起阿尔及利亚、东到伊拉克的广袤土地。帝国首都最初在安纳托利亚的布尔萨,1366年迁都巴尔干的埃迪尔内,1453年占领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更名伊斯坦布尔,一直到帝国灭亡。尽管由于难以区分史实和传说,使得帝国的早期历史众说纷纭,但现代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如下观点:奥斯曼帝国在约1299年时建立,它的第一位统治者是乌古思突厥人卡耶部落的首领(汗)奥斯曼一世。奥斯曼一世建立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朝和帝国延续了六个多世纪,共有36位苏丹执掌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结果战败,帝国随即土崩瓦解。战胜的协约国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和随即爆发的土耳其独立战争导致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诞生。.

新!!: 政變和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 查看更多 »

奧姆真理教的顛覆國家計畫

奧姆真理教的顛覆國家計畫是指奧姆真理教欲藉由恐怖攻擊發起政變,以奪取日本政權的陰謀。.

新!!: 政變和奧姆真理教的顛覆國家計畫 · 查看更多 »

女皇帝

女皇帝,即女性的皇帝,是君主为皇帝的君主制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为女性时的称号,一般简称女皇,在中国和日本也可简称为女帝。开创日本飞鸟时代的女天皇推古天皇(西元592年登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這個存在一定爭議,因为根据确切的记载,日本自天武天皇才開始改稱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稱號應為大王),若不把天武天皇之前的日本天皇列入計算,则日本持統天皇才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而整个世界历史上被普遍承认的只有19位女皇帝(包括天武天皇之前的两位女天皇),远远少于男性皇帝,且女天皇必須仍為父系子女,这与父系社会确立以来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有直接关系。.

新!!: 政變和女皇帝 · 查看更多 »

威化島回軍

威化島回軍是高麗王朝末期發生的一場軍事政變,其發生時間為1388年(高麗禑王十四年)。高麗王朝派遣李成桂征討明朝控制下的遼東,但李成桂在鴨綠江的威化島發動叛變,回軍攻陷都城開京,廢黜禑王,另立昌王。在兵變之後,李成桂獨攬高麗王朝大權,為後來建立朝鮮王朝奠定了基礎。.

新!!: 政變和威化島回軍 · 查看更多 »

威悉演习行动

威瑟演習作戰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向挪威和丹麥發起的袭击行动,德軍代號為威瑟演習作戰(德語:Weserübung),意即「威悉河演習」。 納粹德國在1940年4月9日當地時間4时15分偷襲挪威和丹麥,并宣称是為了要從英法手中保護兩國中立。.

新!!: 政變和威悉演习行动 · 查看更多 »

嫪毐

嫪毐(;),戰國末年秦國的假宦官,為秦始皇母親趙姬的面首,和她通姦生子,並且謀反,事發後被秦始皇所誅。.

新!!: 政變和嫪毐 · 查看更多 »

孫休

吴景帝孫休(),字子烈,為孫權第六子,在父親孫權、弟孫亮後繼任為吳國第三任皇帝,在位六年。.

新!!: 政變和孫休 · 查看更多 »

孔庆东

孔庆东(),外号孔和尚,汉族人,是一名中共党员。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祖籍山东费县。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友,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自称孔子和平獎發起人及評委,常以具爭議性的言論,如极端仇视“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而被受到網民注意。他曾经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任教2年。.

新!!: 政變和孔庆东 · 查看更多 »

孙政才

孙政才,山东荣成人;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研究员(正高级职称)。198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第十七、十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历任农业部部长、中共吉林省委书记、中共重庆市委书记等职务。 2017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孙政才调离重庆市委书记岗位,由中央纪委对其进行纪律审查、开展组织谈话。同月24日,新华社發佈消息指孙政才涉嫌严重违纪,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中共中央紀委对其立案审查。2017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给予孙政才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孙政才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孙政才在被处分之前,曾經与同年出生的政治局委员胡春華,一齊被視為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六代中共领导人)的热门人选。 2018年2月13日,孙政才涉嫌受贿一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经依法指定管辖,移送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审查起诉,由第一分院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天津一中院于4月12日对孙政才案一审判决,审判结果于5月8日公布,孙政才因受贿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其受贿所得财物及孳息予以追缴。孙政才当庭表示不上诉。.

新!!: 政變和孙政才 · 查看更多 »

宫城事件

宫城事件()是二战末期发生在日本東京宮城(今皇居在1888年到1948年的通稱)的一宗未遂军事政变。发生于日本投降前夕的1945年8月14日夜至8月15日,由陆军省和近卫师团少数少壮派参谋人员为中心发起,目的是为了阻止日本向盟军宣告投降。他们为此杀害了近卫师团长森赳,并伪造其命令调遣近卫步兵第二联队,一度占据了宫城。然而他们最终也未能说服掌握关键力量的陆军省首脑以及负责关东地区防务的东部军一同参与政变,从而使政变流产,政变军人分别自杀或被捕,而终战诏书的播送和日本投降也得以仍按计划进行。.

新!!: 政變和宫城事件 · 查看更多 »

完顏光英

完颜光英(),中國金朝皇族,本名阿鲁补,是時燕京轉運使趙襲慶兒子很多,故又取小名為趙六。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太子,生母是完颜亮正妻徒单氏,即后来的徒单皇后。 天德四年(1152年)二月,完顏亮立完颜光英为皇太子。完顏亮非常宠爱儿子完颜光英,说等他十八岁就把皇位禪讓给光英。為了光英,完颜亮在金國大行避諱,連音近的字都要改,把國號「英」改為「壽國」,「應國」為「杞國」,改「鷹坊」為「馴鷙坊」。連宋朝都配合,改「光州」為「蔣州」,「光山县」為「期思縣」,「光化军」為「通化軍」等等。 完颜光英读《孝經》,问:“經上說三千條罪過,莫大於『不孝』,何謂『不孝』?”大臣说:“現在老百姓的孩子們,喜歡賭博、飲酒,不奉養父母,這都是『不孝』。”太子默然良久才说:“这怎能算是不孝呢?”大臣知道他大概想到了完颜亮弑嫡母的事情。 1161年,完颜亮伐南宋,命完颜光英留守汴京,以太子少師訛里也護軍。完颜亮伐南宋的釆石磯之役失敗,部將完顏元宜乘機發動兵变杀完颜亮,命讹里也殺光英於汴京,死时年僅十二。后来与完颜亮都葬在大房山诸王墓之地。.

新!!: 政變和完顏光英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科林巴

安德烈-迪厄多内·科林巴(André-Dieudonné Kolingba) 是中非共和国第四任总统(1981年9月1日- 1993年10月1日在任),军事强人。生于中非首都班吉,曾留学法国,在军校学习,毕业后加入法军。中非独立后回国,加入中非陆军,之后在军队中步步高升,上台执政前担任中非陆军参谋长。他于1981年发动了一场不流血政变,推翻了时任总统戴维·达科,成立国家复兴军事委员会,自任主席,后又自称总统和国家元首,在国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后在国内外民主化呼声高涨的压力下,乃创建了一个中非民主大會作为全国唯一的政党,参加大选并当选总统,任期六年。任期届满后,在中非史上第一次多党制大选中败于安热-费利克斯·帕塔塞,交出权力。卸任总统后仍积极参与中非政治,还曾发动旨在推翻帕塔塞总统的未遂政变,失败后逐渐淡出政坛,移居法国,在巴黎病逝。其创立的政党中非民主大會现为中非主要的反对党派之一。.

新!!: 政變和安德烈·科林巴 · 查看更多 »

安哥拉武装力量

安哥拉武装部队(Forças Armadas Angolanas)是安哥拉共和国的军事力量,其前身为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领导的(FAPLA,简称安人解)。1991年,安哥拉人民解放军与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UNITA,简称安盟)签订,商议双方解除武装,实现统合,然而1992年安盟与安人运重新开战,和约宣告流产。之后安人解成员发起治安整肃行动,在罗安达各地残酷迫害安盟成员。 2010年起,热拉尔多·农达开始担任安哥拉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此时的安哥拉国防部长为坎迪多·范杜嫩。 安哥拉武装部队由陆(Forças Armadas)、海(Marinha de Guerra)、空(Força Aérea Nacional Angolana)三军组成。2013年,安哥拉全軍总人数约为10.7万人。.

新!!: 政變和安哥拉武装力量 · 查看更多 »

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

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Frente Nacional de Libertação de Angola,FNLA,简称“安解阵”),是安哥拉的一个政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建立于1954年的安哥拉北方人民联盟(União das Populações do Norte de Angola)。安解阵曾经是中由领导的争取安哥拉脱离葡萄牙独立的右翼激进组织,是1975年1月15日同葡政府达成关于安哥拉独立的《》的三个组织之一。 虽然安解阵在1961年至1974年的独立战争期间,是安哥拉的三大民族主义势力之一。在安哥拉非殖民地化的1974-1975年间,以及在1975年至2002年的安哥拉内战中,其重要性却急剧下降。自1991年以来已经成为一个政党,但在1992年、2008年和2012年的议会选举中表现均不好。.

新!!: 政變和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 · 查看更多 »

安克志

安克志(Leonard S. Unger,1917年12月17日-2010年6月3日)是一位美國職業外交官,曾任(1962年-1964年)、(1967年-1973年)和駐中華民國大使(1974年-1979年)。他於冷戰時期出使了動亂前線的東南亞、參與過美國政府對越南戰爭的決策研究,並成為最後一任派在台灣的美國駐華大使,任內經歷了華府與台北的斷交。.

新!!: 政變和安克志 · 查看更多 »

安樂戰場

是一部1990年嘉禾出品,由曾志偉導演的香港動作片/恐怖片,並得到菲律賓政府支援開拍,因此政治和戰爭畫面非常寫實。宣傳口號是曾志偉執導以來,第一部題材嚴肅的電影。 故事關於一群香港遊客在菲律賓旅行期間,被挾持旅遊巴的恐怖份子蹂躪和殘殺,倖存者最終逃出生天。本片原為影射冷戰後期,馬列帝國主義統治下的世界,華約聯合的衰亡制造了恐怖主義,新的報復問題。但由於電影部份內容與20年後的香港旅遊巴在菲律賓被挾持事件有許多雷同地方,因而備受主流傳媒和網民關注,再成熱話。此片更可能成為曾志偉一生中,最經典且最後一套集合戰爭、武打、反共的大電影。.

新!!: 政變和安樂戰場 · 查看更多 »

宋宁宗

宋寧宗趙擴()是南宋的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在位30年,享年55岁,宋光宗之次子,李鳳娘所生。寧宗本人頗為好學,即位初年召朱熹入宮講學,受朱熹影響很深。但政治能力并不十分出色。 寧宗在位前期,太師韓侂胄打壓理學,在韓侂胄死后,官方恢复了理学地位。縱觀宋宁宗时期,大規模宋金戰爭發生了兩次,第一次是開禧初年韓侂胄伐金,最終不能戰勝金國,從而簽訂了嘉定和議。第二次宋金戰爭從嘉定十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嘉定十四年三月,戰爭波及了長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區,最終宋金都沒能獲勝。.

新!!: 政變和宋宁宗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政變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部分美國人通常以其姓名縮寫FDR稱之)第32任美國總統,是美國1920至1930年代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且是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業救濟與復甦經濟,並成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NRA)和(AAA)等機構來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雖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美國的經濟仍未能完全復甦,但是他所發起的一些計划,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仍繼續在國家的商貿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包括和(NLRB)等等,仍然保留至今。 早在1941年12月以前,英國正與納粹德國作戰,而美軍還未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羅斯福已經利用租借法案向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及英國軍方提供援助。在後方,他引進了價格管制和配給,並將大約11萬日裔美國人遷往收容所。1941年羅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國轉變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羅斯福與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緊密合作,使美國成為同盟國主要的軍火供應商和融資者,也使得美國國內產業大幅擴張,實現充分就業,並為非裔和婦女製造了新的機會。而隨著經濟漸有起色,國會內的保守派聯盟(Conservative Coalition)主張失業已經消失,促使不少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與平民保育團(CCC)等救濟計畫被解散。踏入二戰後期,同盟國逐漸扭轉形勢後,羅斯福對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影響力在雅爾達會議及聯合國的成立中尤其明顯。後來,在美國協助下,盟軍擊敗納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 羅斯福曾促成了政黨重組,大膽地利用聯邦政府導致新政聯盟的建立,政治學家稱之為「第五政黨制度」。該聯盟主導美國政治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羅斯福推出的新政,影響到所有的收入群體。雖受保守派的強烈反擊,但羅斯福領導的新政聯盟仍常佔優勢,直到他在1937年試圖打發走最高法院。他與其妻埃莉諾·羅斯福至今仍是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典範。羅斯福政府重新定義了自由主義,並根據他的新政聯盟重組了民主黨。 羅斯福是第一位將飛機作為交通工具的美國總統,1943年他到摩洛哥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了避免乘坐客輪可能遭到納粹德國潛艇襲擊的威脅,他搭乘了波音公司的波音314「狄克西快艇號」,飛行了5,500英哩抵達目的地。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是第26任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經常称呼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美國在線曾于2005年舉辦“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活動,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新!!: 政變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尚德王

尚德(;)是琉球國第一尚氏王朝的第七代国王,1460年至1469年在位。他是第六代國王尚泰久王之子,神號世高按司添(),又稱世高王()。此外根據琉球史料《中山世譜》的記載,尚德王還有一個叫八幡按司()的神號。 尚德是第一尚氏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在他的任內,琉球國相继征服了奇界、马齿山(慶良間島)、古米(久米島)等岛的按司势力。.

新!!: 政變和尚德王 · 查看更多 »

尤莉婭·季莫申科聯盟

尤莉娅·季莫申科聯盟(Блок Юлії Тимошенко, БЮТ;Blok Yuliyi Tymoshenko, BYuT)是以烏克蘭政治家尤莉婭·季莫申科為首的政黨聯盟。該黨在烏克蘭議會的領導人為伊凡·基里連科(Ivan Kyrylenko)。2010年11月16日,聯盟更名為「季莫申科聯盟-祖國」(Bloc Yulia Tymoshenko-Batkivschyna)。.

新!!: 政變和尤莉婭·季莫申科聯盟 · 查看更多 »

尹淳達

尹淳達(윤순달,),北韓政治家,國內派人,官至朝鮮勞動黨聯絡部副部長。1953年因捲入權力鬥爭被而投進勝湖里集中營"비운의 공산주의자 윤순달 1" 《康津日報》 2012 7 3 。.

新!!: 政變和尹淳達 · 查看更多 »

尼日尔进步党

尼日尔进步党(法语Parti Progressiste Nigérien),成立于1946年5月,一度加入非洲民主联盟,成为他的一个地方支部,最初几年曾与法国共产党结盟。后来发生分裂,进过几次分化改组,成为亲法的一个政党。在1960年到1974年期间是尼日尔唯一的合法政党,直到阿马尼·迪奥里政府被賽義尼·孔切领导的军事政变推翻。 Category:尼日政黨.

新!!: 政變和尼日尔进步党 · 查看更多 »

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乃中國史上首個出現「中興」二字的時代。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天子,起兵殺死了當時篡位的寒浞,復興夏朝。.

新!!: 政變和少康中興 · 查看更多 »

巴爾幹戰役

巴爾幹戰役是在義大利入侵希臘之後的一連串戰役。.

新!!: 政變和巴爾幹戰役 · 查看更多 »

巴西利斯库斯

巴西利斯库斯(Basiliscus,)是拜占庭帝国皇帝(475-476年在位),利奥一世(457-474年在位)妻子维里娜的兄弟。 公元468年,巴西利斯库斯被任命为拜占庭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远征北非驱逐汪达尔人,但却被盖萨里克在墨丘利(Mercurius,今突尼斯共和国卡本半岛)被彻底击败。但是维里娜取得了皇帝的特赦,免除了他的责任。475年1月,巴西利斯库斯发动政变,推翻并驱逐了登基不久的新皇帝芝诺。统治期间因支持基督一性论而引起很多人的不满。476年,芝诺在蛮族的帮助下返回首都,夺回皇位。巴西利斯库斯被放逐到卡帕多细亚并死在那里。.

新!!: 政變和巴西利斯库斯 · 查看更多 »

巴西的共产党

巴西的共产党(Partido Comunista Brasileiro,缩写为PCB)是巴西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22年3月25日,原名巴西共产党(Partido Comunista do Brasil,缩写为PCdoB)。1945年5月,该党获得合法地位,在群众中的影响迅速增强,党员发展到20万人。1947年5月,巴西当局再次禁止该党活动。1954年,该党“四大”通过第一个党纲。1960年9月,该党召开“五大”,党内在国内形势和革命道路等问题上发生分歧。1961年8月,为了取得合法地位,在总书记普列斯特斯等人的提议下,该党改名为巴西的共产党。中央书记阿马佐纳斯等人对此不满,于1962年2月另组巴西共产党。1964年巴西军事政变后,两党均遭镇压。1967年12月,巴西的共产党召开“六大”,号召全体党员为建立广泛的民主力量阵线,为反对独裁专制而斗争。1979年巴西政府实行大赦后,该党开始公开活动。1981年,该党取得合法地位。1992年1月25日,巴西的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把党名改为社会主义人民党,放弃马列主义意识形态,转以民主社会主义为目标。一部分党员不同意这一决定,重新组建了巴西的共产党。.

新!!: 政變和巴西的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巴西歷史

巴西自8000年前即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是自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發現巴西後才開始的。巴西被葡萄牙發現後,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巴西獨立,成立巴西帝國。1889年,巴西爆發軍事政變,巴西帝國被推翻,巴西由君主立憲政體轉為共和政體至今。.

新!!: 政變和巴西歷史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柏林

《巴比伦柏林》(Babylon Berlin,)是一部德国时代电视剧集,基于的小说改编。剧集设定在魏瑪共和國时期的1929年,黃金的二十年代期间, 并由从科隆调到柏林的警探格利安·拉特和渴望成为警探的夏洛特·利特的视角展开。剧集于2017年10月13日在德国天空卫视旗下的德语频道Sky 1首播。原著系列的第一部《湿鱼》()出版于2008年,注重历史准确性。剧集已被续订两季。.

新!!: 政變和巴比伦柏林 · 查看更多 »

巴比倫行動

巴比倫行動(又称歌剧院行动或Ofra行动)是以色列在1981年6月7日發動的一場軍事行動,目標是摧毀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的奧斯拉克(Osirak)核反應堆。.

新!!: 政變和巴比倫行動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政變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是指1913年至1925年期间间断召开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国会议员任期長達十三年,因该届国会议员于民国元年(1912年)选举,故俗称“民元国会”;相对于第二届国会(俗称“新国会”)而言,又被称为“老国会”。该届国会的法理依据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新!!: 政變和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 · 查看更多 »

中央情報局特別行動科

特別行動科(Special Activities Division,簡稱:SAD)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國家秘密行動處旗下的一個單位,專門負責特別行動,其前身為戰略情報局的特種部隊。該科内包含了兩個獨立的小組,分別為專門負責戰術性準軍事行動的特别行动组(Special Operations Group)和負責隱蔽政治行動的政治行动组(Political Action Group)Daugherty (2004)。.

新!!: 政變和中央情報局特別行動科 · 查看更多 »

中宗反正

中宗反正(중종반정)是發生於朝鮮王朝燕山君執政時的丙寅年九月初二(即燕山君12年,公元1506年9月18日)的一場宮廷政變事件,使燕山君被廢,晉城大君被擁立成為中宗。.

新!!: 政變和中宗反正 · 查看更多 »

中國-中非關係

中國-中非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中非、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非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非共和國先後在1964年建交、1966年斷交、1976年復交、1991年再斷交,最後在1998年再次復交;2012年,中國大陸成為了中非共和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新!!: 政變和中國-中非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国-加纳关系

中國-加纳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加纳(包括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加纳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加纳在1960年建交,1966年斷交,1972年復交;截至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加納的最大投資國,而加納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大的工程承包市場。.

新!!: 政變和中国-加纳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国-尼日利亚关系

中國-尼日利亞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尼日利亞、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亚洲眾多经济体中最大的一員,尼日利亞則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根據2014年英國廣播公司的調查,85%的尼日利亞人對中國的感覺正面,只有10%負面。.

新!!: 政變和中国-尼日利亚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国-乌干达关系

中國-烏干達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烏干達(包括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烏干達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清朝已有中國古籍提及烏干達,並描述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俗;現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干達在1962年10月18日正式建交,兩國有經貿和文化上的往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向烏干達提供援助。.

新!!: 政變和中国-乌干达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国-贝宁关系

中國-贝宁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贝宁、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贝宁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贝宁在1964年11月首次建交,兩国其後斷交,後在1972年12月恢復外交關係;中國曾援建貝寧多個政府部門的辦公大樓,並在2015年第一季成為了貝寧第二大的進口來源地。.

新!!: 政變和中国-贝宁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查辭彙列表

这是一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网络审查辭彙列表(通常也称敏感词列表、过滤词列表)。.

新!!: 政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查辭彙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奈及利亞關係

中華民國與奈及利亞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兩國無正式外交關係,但於對方最大城市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

新!!: 政變和中華民國與奈及利亞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賴索托關係

中華民國與賴索托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賴索托王國之間的關係。兩國於1966-1993年有官方外交關係但曾經中斷,二次斷交後,目前沒有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對賴索托的相關事務由。.

新!!: 政變和中華民國與賴索托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日聯合聲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簡稱《中日聯合聲明》(),又稱《中日建交公報》,是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時,兩國政府簽署的一份聯合聲明。.

新!!: 政變和中日聯合聲明 · 查看更多 »

希羅多德

希羅多德(Ἡρόδοτος),前5世纪()的古希臘作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歷史》一書,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流傳下來的散文作品。.

新!!: 政變和希羅多德 · 查看更多 »

希臘王國

希臘王國(Βασίλειον της Ελλάδος),是希臘脫離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後,在俄、英、法三國主導下,於1832年召開的倫敦會議中所建立,目的是取代原先的希臘第一共和國。並於隨後簽訂的《君士坦丁堡條約》中獲得承認。1924年,君主制一度被廢,改為第二共和;隨後又於1935年恢復。1941年,轴心国占领了希腊并扶植了傀儡政权希腊国。1944年,希腊王国复辟。1967年,希腊军方发动政变建立右翼政权。广义上,直至1974年軍政府垮台、希臘第三共和國成立,希臘王國才正式結束。.

新!!: 政變和希臘王國 · 查看更多 »

希臘軍政府時期

希臘軍政府時期,泛指右翼軍事政權統治希臘的期間。始於1967年4月21日清晨希臘軍方發動政變,終於1974年7月,前後共七年。軍政府別名上校政权(希臘文:Το καθεστώς των Συνταγματαρχών)。.

新!!: 政變和希臘軍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希臘戰役

希臘戰役(亦叫瑪莉塔作戰,Unternehmen Marita)Blau (1953),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希臘本土及阿爾巴尼亞南部的戰爭,戰爭是由同盟國(希臘及大英國協)與軸心國(納粹德國及義大利王國)之間對壘,包括克里特島戰役及數次海上戰役,希臘戰役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爾幹戰場的大愛琴海部份。 希臘戰役一向被認為是希臘-義大利戰爭的延續,這場戰爭是義大利軍隊從1940年10月28日攻打希臘開始,在數個星期內義大利人被驅逐出希臘及希臘軍隊攻佔了阿爾巴尼亞南部大片領土,1941年3月義大利的主要反攻失敗,德國向其盟友出手援助,瑪莉塔作戰在1941年4月6日開始,大批德國軍隊經保加利亞入侵希臘以保障其南翼,希臘及英國聯軍頑強抵抗,但最终因人數及裝備上的劣勢而最後潰敗,雅典在4月27日陷落,不過大英國協撤出了軍隊大约50,000人,希臘的戰事在伯羅奔尼撒的卡拉馬塔陷落後以德國完全勝利而結束;整個戰事持續24天,不過無論德國及同盟國高層均對希臘士兵的勇敢表示欽佩。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德國在希臘的軍事行動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程有決定性的影響,它令德國推遲實施巴巴羅薩作戰,另有一些學者認為沒有影響及認為英國在希臘的干預毫無勝利希望的行動,是“政治上感情用事的決定”或一個“策略上的錯誤”。.

新!!: 政變和希臘戰役 · 查看更多 »

希腊历史

希腊历史传统上包括对于希腊人民,对于他们统治的地域,以及今天希腊国土内地区的历史研究。這是由於古希臘史的信史和野史嚴重不足,也難以和實地發掘交相印證。另一方面,是與古希臘相關的事物以雅典為最多,而對其他城邦幾乎一無所知,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史料更是匱乏中的匱乏。另外,希腊人的居住范围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变动,因此希腊历史所牽涉的地域具有相当弹性,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地域范围。 公元前3000年,希臘地區發展出高度的愛琴文明,前1500年,古希腊人的其中一支多利安人入侵希臘,進而吸收邁錫尼文明,前1200年,多利安人將其摧毀,原居克里特島的希臘人為了躲避多利安人的侵襲,分別遷往阿提加半島、小亞細亞等地,這段戰亂紛起的時代被稱為黑暗時期,造就希臘城邦政治的發展的基礎,波希戰爭後,古希臘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達到巔峰,但也由於諸邦林立,彼此互相攻伐,導致希臘城邦普遍衰敗的景況,馬其頓趁勢崛起,希臘便在馬其頓的統治之下。亞歷山大南征北討,領土曾擴張到歐亞非三洲。希臘文明傳播至埃及和兴都库什等地區。之后,大量的希腊族裔散落在这片廣大的土地上,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利比亚、黎凡特等。 亞歷山大去世後,帝國分裂成三大王國,古羅馬共和國則先後吞併三大王國,希臘也被羅馬併吞。自此古希臘滅亡成為羅馬的一部分。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庭為中心,孕育出東方色彩的希臘文化。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之後,希臘進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直到1832年,希臘才正式宣布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希臘與同盟國交戰,獲得愛琴海地區的部分領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意兩國輪番侵略,希臘雖有反擊,終究抵擋不住德軍的攻勢,曾一度遭到德軍佔領。二戰後,希臘則開始國家的新建設,1967年,則發生政變,實權落入軍人手中,1974年,希臘政治又做了一次大變革,軍人政府改為民選政府,召開國民會議,廢除君主制,成立新的共和政體。 希腊移民已经广泛融入全球各种不同的社会。不过,今天大多数希腊人还是居住在现代的希臘共和國(独立于1821年)以及塞浦路斯(独立于1960年)。.

新!!: 政變和希腊历史 · 查看更多 »

布基納法索-朝鮮關係

布基納法索-朝鮮關係,是指西非國家布基納法索與東亞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兩國在對方的首都都沒有設置大使館,然而朝鮮曾在布基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駐有大使。.

新!!: 政變和布基納法索-朝鮮關係 · 查看更多 »

布基纳法索历史

布基纳法索为西非文明古国,境内有多个部落。原名上沃尔特,1984年改名为布基纳法索。.

新!!: 政變和布基纳法索历史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語:Pražská jar ;俄语: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第一书记亞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政府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納屈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这次事件也改变了在许多西方国家左翼分子对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同情態度。 这起事件的名字曾由韓國的「」(首爾舊名)和中国的「北京之春」所借用,也用來称呼后来的政权变更,比如“阿拉伯之春”。.

新!!: 政變和布拉格之春 · 查看更多 »

三岛由纪夫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ひらおか きみたけ),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與日本民族主义者。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戰後文學的大師之一,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 三島由紀夫諸多作品中,以1956年出版的《金閣寺》最為人所熟知,這是部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的作品,奧野健男當時曾讚賞該小說:「這是三島文學的最高水平,三島美學的集大成,本年度文壇的最大豐收。」三島其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假面的告白》, 《潮骚》等。 除了日本國內,三島的作品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當代日本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第一回 三島由紀夫の誕生」() (NHK News Web、2015年3月31日),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三島性好熱鬧,三教九流之輩無不結交,好美酒,嗜佳餚,高朋滿座,列位無虛席,十足是一位花花公子。高興的時候,在別人家中還會表演倒立陳孟鴻,《金閣寺》·序。 晚年的三島更加傾向政治活動,在日本自衛隊體驗入隊,並建立了民兵組織楯之會。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同其他四名楯之会成員於現在的日本防衛省本省挾持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隊的總監。於露臺進行了政變演說失敗後,三島選擇了切腹自殺。這一事件對日本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對日本的文學界和政治運動產生了諸如新右派的建立等強烈的影響。.

新!!: 政變和三岛由纪夫 · 查看更多 »

三九政变

三九政变,日本称为明号作战(明号作戦/めいごうさくせんMeigo Sakusen),是由日本军于1945年3月9日在法屬印度支那发动的一场政變,其后续冲突延续到5月15日,最终日军完全推翻了法屬印度支那的殖民政府。.

新!!: 政變和三九政变 · 查看更多 »

下關戰爭

下關戰爭是日本幕末時代發生的一場戰爭。古時稱馬關戰爭。 攘夷志士與長州藩不滿幕府開國,決定開始攘夷,因此與英國、荷蘭、法國、美國爆發衝突。 前段戰:1863年五月(舊曆),開始實行攘夷的長州藩封鎖馬關海峽(今關門海峽),並砲擊航行中的美法商船。六月時美法展開報復,攻撃馬關海峽內的長州軍艦、砲台。砲擊後,長州修復砲台,並佔領對岸小倉藩的一部分,建立砲台,繼續封鎖海峽。 後段戰:1864年七月,受到海峽封鎖而經濟損失慘重的英國,決定報復長州藩。荷、美、英、法組成17艘船的聯合艦隊。在同年的八月五日至七日砲擊馬關(今下關市)。遭受慘重打擊的長州藩,立刻轉換政策,積極引進歐美新技術,訓練現代化軍隊,轉向跟同時期的薩摩藩同樣的倒幕路線,組成了薩長同盟。.

新!!: 政變和下關戰爭 · 查看更多 »

乍得

乍得(或譯--,تشاد; Tchad ),全称乍得共和国,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北接利比亚,东接苏丹,南接中非共和国,西南与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与尼日尔交界。由於乍得地處非洲中心,远离海洋,全年高温炎热,且国土大部為沙漠地區,所以又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 乍得分为三个主要的地理区域:北部的沙漠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干旱的萨赫勒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和南部较肥沃的苏丹草原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该国以乍得湖的名字命名,国内最高山峰是位于撒哈拉的库西山,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恩贾梅纳。乍得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民族,法语和阿拉伯语是官方语言,伊斯兰教是最多人信奉的宗教。 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已有大量人口在乍得一带聚居,直至公元前第1个千年末期,一连串政权在乍得的撒哈拉地区兴起和消亡,它们都曾控制经过该区的跨撒哈拉贸易路线。乍得在1920年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部分。1960年,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带领下从法国独立,但托姆巴巴耶的政策引起北部穆斯林地区不满,最终在1965年触--长期的内战。1979年,反政府武装攻占恩贾梅纳,结束了南部政权的统治。但是反政府武装指挥官之间发生内讧,结果侯赛因·哈布雷赢得战斗,出任总统,但在1990年被他的将军伊德里斯·代比推翻。最近,苏丹的达尔富尔冲突在乍得边境爆发,使该区局势不稳。 虽然乍得有很多活跃政党,但总统伊德里斯·代比领导的爱国拯救运动牢牢地把握权力,现在国内仍经常发生政治暴力和意图的军事政变。乍得是世界上最贫穷、贪污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2003年起,石油已取代传统的棉花工业,成为乍得最主要的出口收入来源。2008年2月2日叛軍攻入首都恩賈梅納。.

新!!: 政變和乍得 · 查看更多 »

九三〇事件

九三〇事件(Gerakan 30 September,簡稱G-30-S 或 Gestok)是1965年在印尼发生的军事政变。时任印尼总统的蘇卡諾由于政治立场倾向共产主义阵营,而被傾向西方的陆军战略后备部队司令苏哈托少将推翻,並隨後在全国策动反共大清洗。除了导致大量共产党员被殺害之外,大量华人因為當時印度尼西亞共產黨親中國共產黨的關係也慘遭处决。此事件使眾多的印尼华人被迫离开印尼,僑居海外生活。印尼政治從1966年起轉向苏哈托的新秩序,強調以建國五項原則來對抗共產主義。.

新!!: 政變和九三〇事件 · 查看更多 »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新!!: 政變和年号 · 查看更多 »

幾內亞比索

幾內亞比索共和國(República da Guiné-Bissau),通称几内亚比绍,是在北大西洋岸的西非國家,曾为葡屬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北鄰塞內加爾,東方、南方鄰幾內亞,西鄰大西洋。人口约1,600,000人,首都是比绍。几内亚比绍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低度开发国家)之一。.

新!!: 政變和幾內亞比索 · 查看更多 »

乾親

乾親,又稱為契親、客親(台灣)、仮親(日本),或俗稱乾字輩,是一種人際關係,結乾親、拜乾親又稱上契、,「誼」是指情誼,「契」是指契約,是指兩個或以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為一種擬親屬的關係,彼此之間以親情維繫,可以是長輩和幼輩,也可以是同輩。通常友上加親,亦友亦親,關係比一般的遠親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同輩的結乾親又稱結拜、結義、換帖。 日本也有認乾親的習俗,而且要通過一定的儀式,但日語中的「義父母」或「義兄弟姊妹」不但指結乾親的親屬,還包括所有非血親的關係,如繼父、岳父、妻舅等繼親和姻親。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結乾親的習俗,但儀式和性質也各有不同。 在中國古代,結乾親屬於較為嚴肅的關係。現在儀式往往已經簡化,有些只是口頭承諾,彼此承認,可是沒有進行任何宗教或祭祀儀式,也沒有書面的契約成立。.

新!!: 政變和乾親 · 查看更多 »

广州张黄事变

广州张黄事变是指在1927年11月17日凌晨,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派系之一的张发奎、黄琪翔等人在广州发动政变,改组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广东省政府的事件。广州张黄事变的目的是反对当时控制国民政府的新桂系,其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在前期政治斗争中被迫下野的蔣中正,得以借此事件复出。广州张黄事变,是宁汉分裂以及李唐之战中,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内部汪兆銘、蔣中正、新桂系等派系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的一部分。.

新!!: 政變和广州张黄事变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化

乌克兰化(Українізація)是指乌克兰政府增加乌克兰语的使用和促进乌克兰文化发展的政策,具体表现在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出版,政府和宗教。 这一术语,最突出时代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同化政策,以加强对其境内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南部地区的统治。乌克兰历史虽然有些不同的目标和历史背景,但乌克兰化政策在二十世纪的几个不同时期的以各种形式进行。 乌克兰化通常被认为是应对和手段,以解决消除在的许多公共生活领域对乌克兰语和文化上的同化压迫政策,最常见的为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俄罗斯化政策时代,而且还包括一些西乌克兰地区的波兰化和罗马尼亚化。 独立之后,乌克兰政府开始奉行乌克兰化政策,增加了乌克兰语的使用,同时阻止俄语,已逐渐挤压出该国的教育系统Volodymyr Malynkovych,, Politicheskiy Klass, January, 2006、政府与国家电视台,电台节目和电影之外。 乌克兰《教育法》规定乌克兰家庭(父母和子女)有权选择本土语言学校和学习本土语言。, Council of Europe (2009).

新!!: 政變和乌克兰化 · 查看更多 »

乙巳之變

乙巳之變(いっしのへん/おっしのへん)是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於645 年(大化元年)在板蓋宮於皇極天皇朝前暗殺了蘇我入鹿,致使蘇我氏(蘇我本宗家)滅亡,皇極天皇退位,孝德天皇即位的日本飛鳥時代的政變。乙巳之變之後,在中大兄皇子的支持下,孝德天皇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體制改革(大化改新)。因645年為干支紀年的乙巳年,故稱為乙巳之變。.

新!!: 政變和乙巳之變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英语:Armenian Genocide;亚美尼亚语:Հայոց Ցեղասպանութիւն;土耳其语:Ermeni Soykırımı),指土耳其政府於1915年至1917年间,对其辖境内亚美尼亚人进行的种族屠杀。其受害者数量达到150万之众。 土耳其政府至今拒绝承认这是一次官方发起的有预谋的屠杀行为,但亞美尼亞、俄罗斯和其他多数西方国家皆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和猶太人大屠殺相提并论的由一国政府蓄意进行的种族灭绝行为,一些土耳其学者(如奥尔汗·帕穆克等)也持有相同观点。目前共有阿根廷、比利时、加拿大、德国、法国、希腊、意大利、黎巴嫩、荷兰、俄罗斯、瑞典等廿多个国家官方承认这是一场种族屠杀。欧洲议会也承认“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认为这宗屠杀为“违反人性的罪行”。联合国防止歧視和保護少數小組委員會也将事件定性为“种族灭绝”。.

新!!: 政變和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庫爾特·邁爾

庫爾特·邁爾(Kurt Adolph Wilhelm Meyer,),外號「裝甲邁爾(Panzermey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國的知名武裝親衛隊軍官,同時也是最年輕的武裝親衛隊旅隊領袖,曾參與許多重大戰役,包括:法國戰役、巴巴羅薩作戰、诺曼底战役等。 在克雷格·路德(Craig.W.H.Luther)所著的《鮮血和榮譽》(Blood and Honor)中,邁爾被描述成「擁有鋼青色的敏銳眼神和體育選手般的體格」,而迪特里希則描述邁爾是一名「激昂的戰士」、一個武裝親衛隊好鬥又殘忍的典型,能使自己部隊的能力發揮至極限的優秀指揮官。同時,邁爾也是個勇猛的摩托車騎士,在他的軍旅生涯中最喜歡與部下交流摩托車相關事務,而在整場二戰中邁爾也是經常騎著赴往前線,也導致18次的骨折和4次的腦震盪,充分表現出他的蠻勇特質。 然而,邁爾勇敢的戰鬥紀錄卻被戰爭罪行所連累,他被指控在1944年的卡昂戰役後殺害了投降的加拿大戰俘,原被判處死刑,後改在英國、加拿大監獄服刑9年後獲釋,之後加入並成為“納粹武裝親衛隊老兵互助會”(HIAG)的活躍份子。.

新!!: 政變和庫爾特·邁爾 · 查看更多 »

亲政

親政是一種君主制政體下的政治制度,字面意義為君主親理政事。一般指即位時年齡幼小或無力親自掌理政務的君主,在成年或具備足夠條件後開始親自處理政事。.

新!!: 政變和亲政 · 查看更多 »

康乃馨革命

康乃馨革命(Revolução dos Cravos),又称四二五革命,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於1974年4月25日发生的一次军事政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帝國英國及法國等紛紛自願或被迫放棄其殖民地。葡萄牙的萨拉查反共政權卻拒絕放棄其殖民地,因此它仍然維持著相对龐大的殖民帝國。葡萄牙憑藉加入美國领導的北約,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殖民戰爭(1961年-1974年)。長久的戰爭和龐大的軍費令萨拉查军政權失去了很多葡國人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的支持。 這些中下級軍官組成了「武裝部隊運動」(Movimento das Forças Armadas,简称MFA),於1974年4月25日在里斯本發起政變,期間並有很多平民自發參與。在政变期间,民眾將康乃馨插在了軍人們的步槍上,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来。此革命推翻了20世纪西欧为期最长的独裁政权(42年),之后引发了两年混乱的「过渡时期」,政府更替頻繁,10年內更換15個總理。此後政府宣佈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放棄海外殖民地,導致世界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葡國統治獨立。然而因撤離時未有善后,前殖民地莫三比克、安哥拉獨立後隨即爆發多年内戰,葡萄牙被迫收容多達100萬葡裔難民(在葡萄牙称之为「歸僑」Retornados)。 与普通暴力革命相对比,葡萄牙康乃馨革命者採用和平方式来达成目标,而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获得成功。為紀念此日,葡萄牙把4月25日定为自由日。.

新!!: 政變和康乃馨革命 · 查看更多 »

人中之龍 維新!

是世嘉在2014年2月22日於PlayStation 4、PlayStation 3兩個平台發售的遊戲軟體。宣傳詞為「超越真實的「坂本龍馬」在此」。 隨著本作的發售、在2014年2月13日免費開放PlayStation Vita専用軟體《人中之龍 維新! 免費程式 for PlayStation Vita》。.

新!!: 政變和人中之龍 維新! · 查看更多 »

人民力量革命 (1986年)

人民力量革命(People Power Revolution),因為發生於菲律賓國家首都區主要幹道桑托斯大道(Epifanio de los Santos Avenue, EDSA,或譯為「乙沙大道」)而被稱為桑托斯大道革命(EDSA Revolution)或譯乙沙人民力量革命、乙沙革命,是因為一連串自1983年起發生於菲律賓針對總統馬可仕政權暴力、貪汙腐敗、與選舉舞弊的示威抗議與公民抗爭,而導致1986年2月由人民投票、反對黨領袖暨總統候選人柯拉蓉·艾奎諾與天主教馬尼拉總教區樞機主教辛海梅領導、國防部長安利爾及副參謀總長菲德爾·羅慕斯等軍政高層參與響應合力推翻馬可仕政權的革命。 這場非暴力的政治運動導致眾叛親離的馬可仕在美國雷根政府的勸說下於2月25日出亡夏威夷,終結其20年的統治,並使菲國再次民主化。由於革命期間群眾以黃絲帶紀念呼喚柯拉蓉遭暗殺的丈夫班尼格諾·艾奎諾,故又稱為黃色革命(Yellow Revolution)。革命後,柯拉蓉被認定為正當合法的總統。人民力量革命的成功,被認為也帶動了中華民國與韓國等國家的民主進程,啟發全球各地的非暴力民運。Huntington, Samuel P.1991.

新!!: 政變和人民力量革命 (1986年) · 查看更多 »

人民力量革命 (2001年)

二次人民力量革命(Second People Power Revolution)是2001年1月由菲律賓人民、天主教樞機主教辛海棉、副總統艾若育、菲律賓軍方及內閣成員等拒絕繼續支持被控貪腐的菲律賓總統艾斯特拉達而合力逼迫其於1月20日辭職下臺的革命。由於這次革命與1986年的第一次人民力量革命同樣發生於菲律賓國家首都區桑托斯大道(Epifanio de los Santos Avenue)而被稱為「桑托斯大道革命2」(EDSA Revolution of 2001或EDSA II)。 雖然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立即承認雅羅育繼任總統的合法性,部分外國評論將這場革命形容為「正當法律程序遭擊敗」、「暴民統治」、「事實上的政變」。部份示威群眾也表達不希望由副總統艾若育繼任。菲國軍方撤回對總統支持之舉被一些分析者視為不合憲,但菲國最高法院在最後一刻判決「人民福祉是最高法則」以合法化這次事件。.

新!!: 政變和人民力量革命 (2001年) · 查看更多 »

二二六事件

二二六事件(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東京的一次失敗政變,日本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數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直接參與者多判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非貶即謫,皇道派因此在軍中影響力削減,而同時增加了日軍主流派領導人對日本政府的政治影響力。二二六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 1936年2月26日,數位青年軍官率領士兵分別前往東京各地展開刺殺,並取得相當成果(其中有兩名前首相遇害身亡),還一度佔領了東京市中心。然而叛軍並未成功殺害時任首相岡田啟介和佔領皇居,他們也並未成功爭取到高級將領的支持,加上昭和天皇對於本次政變行動的憤怒等因素,進而導致叛軍無法實現政權的替換,最終於2月29日繳械投降。 有別於先前數次類似的青年軍官刺殺政府要員的從輕發落判例,二二六事件中的主謀起事者多受處重刑。在歷經一系列的非公開審判後,共有19名叛軍領導人物處以死刑,另有40人得到監禁判決。日本陸軍中的「皇道派」勢力就此衰落,日本國內曾一度流行以刺殺方式達到政治訴求的活動也就此終止,軍方對於政府決策的影響力也大增。.

新!!: 政變和二二六事件 · 查看更多 »

亂世

亂世,意即混乱不安定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歷代政權的狀態和里程碑之一。亂世之後通常是政權消亡,或者是有能君主的中興。 亂世之中,往往會有英雄出現並把國家帶入盛世,創立新政權。所以亂世常在朝代交替之間。而盛世则是与亂世相反的状态,亦即兴旺繁盛的时代。 亂世的直接原因不外乎政權被外族入侵、內部割據、貪污腐敗、宦官或外戚專權。而長時間的分裂,如東周-春秋戰國、三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宋遼金夏等亦會稱為亂世。 亂世與戰爭、民變和政變關係密切,但並不直接等於亂世。直接並深遠影響到民生的才算是亂世。.

新!!: 政變和亂世 · 查看更多 »

库伦 (古希腊人物)

库伦(Cylon of Athens),()。古希腊人,于約公元前7世纪引发了一场重要的历史事件。公元前632年,他联合其支持者试图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后來遭到镇压而被拘捕及受到审判,根据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相关记载,他于同年被处决。其事迹亦载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的著述之中。.

新!!: 政變和库伦 (古希腊人物) · 查看更多 »

五·一八讲话

五·一八讲话,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林彪于1966年5月18日讲的一篇关于防止政变的讲话。.

新!!: 政變和五·一八讲话 · 查看更多 »

五三宪法

五三宪法(Konstytucja Trzeciego Maja;Gegužės trečiosios konstitucija),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788年編寫、1791年通過的國家憲法。五三憲法被普遍认为是欧洲第一部,世界第二部成文国家宪法,编纂时间仅次于1788年正式通過的美国宪法。说现代国家宪法的到来是民主史上的里程碑,并说“第一个参照美国例子的欧洲国家是1791年的波兰。”John Markoff, Waves of Democracy, 1996年, ISBN 0-8039-9019-7, p.121.

新!!: 政變和五三宪法 · 查看更多 »

五一五事件

五一五事件是1932年(大日本帝國昭和7年)5月15日以大日本帝國海軍少壯派軍人為首,闖入总理大臣官邸,刺殺了護憲運動領導者犬養毅首相的暴亂事件。.

新!!: 政變和五一五事件 · 查看更多 »

五角大楼文件

五角大楼文件,也稱五角大廈文件。'即《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国防部的研究》是美国国防部对1945-1967年间美国在越南政治军事卷入评估的秘密报告。1971年该文件由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前後泄漏给《纽约时报》與《華盛頓郵報》,被头版报道,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在1996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中称,五角大楼报告“说明在除其它一些事项外,约翰逊当局系统地撒谎,不仅对公众,对国会亦如此。”该文件在2011年6月向公众解密开放。.

新!!: 政變和五角大楼文件 · 查看更多 »

五月广场

五月广场(Plaza de Mayo)是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主广场,为伊波利托伊里戈延街、巴尔卡塞街、里瓦达维亚街和玻利瓦尔街所环绕。 自从在此发生五月革命以来,五月广场就是阿根廷政治生活的中心。.

新!!: 政變和五月广场 · 查看更多 »

令计划

令计划(),本姓令狐,山西省平陆县人;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七屆中央委員、中央书记处書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曾经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任内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2012年9月,被免去中办主任之职,转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2013年“两会”上,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14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纪委发布通告称,令计划因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中共的组织调查;12月31日,被免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职务。此后,又在2015年2月28日被罢免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职务并撤销全国政协委员资格。他被指是神秘政商联盟组织“西山会”的首脑和发起人,在他被查之前,山西省已有多名与他相关的高级官员因贪腐而遭到调查。7月20日,中共宣布将令计划开除党籍并开除公职;同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罪对其立案侦查并予以逮捕。2016年5月13日,令计划受贿、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滥用职权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经依法指定管辖后,移送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审查起诉,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依法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6月7日举行了不公开审理,7月4日因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令计划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被调查的第二位在职副国级领导人,也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位被查办及唯一一位没有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新!!: 政變和令计划 · 查看更多 »

延元之亂

延元之亂(えんげんのらん,建武2年-建武3年、同年改元延元元年,1335年12月10日-1336年6月14日),為足利尊氏為首的武家對後醍醐天皇進行叛亂,導致建武政權崩潰,日本進入南北朝時代的一場政變。.

新!!: 政變和延元之亂 · 查看更多 »

他侬·吉滴卡宗

他侬·吉滴卡宗陆军元帅(,;)泰國陸軍將領和泰國總理、獨裁者。他侬拥有華裔血统,祖上本姓符。.

新!!: 政變和他侬·吉滴卡宗 · 查看更多 »

他納·科曼

他納·科曼(ถนัด คอมันตร์;,),泰國外交官、政治家,曾於1959年至1971年期間擔任泰國外交部部長,於1979年至1982年期間擔任民主黨主席,並於1980年至1982年期間兼任泰國副首相。他是--其中一位創始人。.

新!!: 政變和他納·科曼 · 查看更多 »

伊德里斯一世 (利比亞)

伊德里斯一世,GBE(إدريس الأول,),本名賽義德·穆罕默德·伊德里斯·本·賽義德·穆罕默德·馬赫迪·塞努西,利比亞王國首任、亦是唯一一任國王,於1951年至1969年執政,他亦是塞努西穆斯林教派的教長。.

新!!: 政變和伊德里斯一世 (利比亞) · 查看更多 »

伊琳娜女皇

伊琳娜(希腊语:,拉丁化:Eirḗnē ē Athēnaía,或译艾琳娜、伊琳妮等,,绰号“雅典的”),东罗马帝国伊苏里亚王朝(或译叙利亚王朝)皇帝利奥四世的皇后,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生母,是东罗马帝国和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苏里亚王朝末代皇帝(780年-790年、792年-797年与君士坦丁六世共治,797年-802年单独执政)。单独执政后,作为帝国的唯一的君主,她自称“皇帝”,是东罗马历史上唯一使用阳性的“男皇帝”(希腊语:βασιλεύς,拉丁化:basileus,相当于英语:emperor)而非阴性的“女皇帝”(希腊语:βασίλισσα,拉丁化:basilissa,相当于英语:empress)称号的女皇(单独执政以后)。她死后被东正教教会封为圣人,故称圣伊琳娜。.

新!!: 政變和伊琳娜女皇 · 查看更多 »

伊达·达尔塞

伊达·达尔塞(意大利文:Ida Irene Dalser,),意大利人,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情人,也是他的第一个孩子贝尼托·阿尔比诺·墨索里尼(Benito Albino Mussolini)的母亲。由于母子和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关系曾被他本人正式承认过,虽然并没有发现他们之间有任何官方的婚姻记录,但是她还是被当做墨索里尼既成事实的第一任妻子。.

新!!: 政變和伊达·达尔塞 · 查看更多 »

伊格内修斯·库图·阿昌庞

伊格内修斯·库图·阿昌庞上将 (General Ignatius Kutu Acheampong) (,) 加纳前军政府领袖和国家元首(1972—1978)。1978年7月5日被政变废黜,后来被枪决。.

新!!: 政變和伊格内修斯·库图·阿昌庞 · 查看更多 »

伊朗危机

伊朗危机,又称伊朗—阿塞拜疆危机,由苏联拒绝在二战结束后放弃占领伊朗领土引发。1941年,从北部进攻的苏联红军联手从中部和南部进攻的英国军队结成联盟(The Allies),入侵并占领了伊朗国土,之后英美联军在伊朗开辟了多条为战时同盟苏联补给重要军需的路线。 由于截至1941年8月,美国还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故联盟当时的成员主要(还包括1939年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及1940年被占领的法国各自的流亡政府)为英国与苏联,两国在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后结成盟友。联盟占领伊朗后达成协议,同意在轴心国停止敌对活动6个月后撤出伊朗境内,然而在1946年初期限到来之际,斯大林治下的苏联却拒绝撤军而继续留在伊朗,与此同时支持苏联的伊朗人宣布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地区独立成为阿塞拜疆人民共和国。而早在1945年底,伊朗库尔德人就在苏联的支持下于伊朗西北部成立了马哈巴德共和国。两个地区相继分裂后,由苏联提供武装支持与协助训练的库尔德人和阿塞拜疆族民兵组成的联盟参与到了苏联与伊朗的战争中,Michael G. Lortz.

新!!: 政變和伊朗危机 · 查看更多 »

伊朗人质危机

伊朗人质危机(Iran hostage crisis,波斯语:تسخیر لانه جاسوسی امریکا)或称伊朗人质事件,為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兰革命后,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危机。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競选连任失败。 1980年伊朗駐英國大使館人質事件與本次事件同時發生。.

新!!: 政變和伊朗人质危机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国王

哈希姆王朝或称费萨尔王朝 1958年伊拉克发生政变,费萨尔二世、王储阿布达拉及其他王室成员全部被杀,哈希姆家族费萨尔支系绝嗣,王朝滅亡,共和國成立。 政变发生后,居住在英国的汉志国王侯赛因·伊本·阿里的四子、伊拉克首任国王费萨尔·伊本·侯赛因的异母弟弟赛义德(其时身为伊拉克陆军军官)成为伊拉克王室的首领,自称伊拉克国王,但他从未真正统治伊拉克。1970年赛义德去世后由其子拉阿德继承“伊拉克国王”的头衔。.

新!!: 政變和伊拉克国王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总统

伊拉克总统是伊拉克的国家元首。1958年伊拉克推翻君主立宪制后建立共和国,并开始设立总统一职。.

新!!: 政變和伊拉克总统 · 查看更多 »

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小六子、双喜,中華民國陸軍一级上将。中国奉天省海城人。生於台安縣桑林,人稱“少帅”,奉系军阀領袖张作霖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享嵩壽100歲。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楊虎城向蔣中正「兵諫」,12月25日,張學良釋放蔣中正,並隨蔣中正回到南京。12月30日被判刑十年,雖然五日後即被特赦,但而後一直遭到蔣中正軟禁。國共內戰時,張學良亦被安排來臺,先後曾居住於高雄壽山、西子灣、新竹五峰鄉清泉部落。蔣經國執政時,張學良依然遭軟禁於臺北市復興崗,直到李登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九十三歲的張學良才重獲自由,定居美國夏威夷,軟禁長達半世紀,可說是被兩蔣幽禁一生。由於西安事變,中華民國政府官方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對張評價不同。台灣公共電視在張不再被軟禁後,製作一部以其口述為主之記錄片。.

新!!: 政變和张学良 · 查看更多 »

张成泽

张成泽(장성택,),出生于蘇聯民政廳江原道川内郡,朝鲜政治及军事人物,前党和国家领导干部之一,曾任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朝鲜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央行政部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大将。他是金正日的妹夫、金日成长女金敬姬的丈夫,金正恩的姑父,被处决前两天金敬姬被金正恩指令离婚。在金正恩掌权初期,一度被视为是朝鲜实际上的“二号人物”,也是經濟改革和創新領域的標誌性人物,在朝鲜属温和派及知华派。 2013年12月8日,在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张成泽被现场逮捕,分析认为金正恩选择现场抓获张成泽的原因是要给现场的与会者造成心理恐惧,警告潜在的反对者,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后公布张成泽罪名,處理經濟問題失當、貪瀆、結黨營私、亂搞男女關係、受資本主義影響吸毒放縱等5大罪狀遭到撤免,而外界有媒体认为张成泽是因政治斗争而下台,据香港TVB新闻及亚洲电视新闻分析张成泽与金正恩在核问题,经济政策问题意见不合导致张成泽下台。随后张成泽被押往军事法庭受审,在庭上承认图谋发动政变并出任内阁总理。12月12日,张成泽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这是朝鲜近16年来首次处决政治局委员级的高官,备受外界瞩目。 2018年2月13日,日本NHK采访中国政府相关人士,称2012年8月,张成泽前往中国访问,与胡锦涛会面时表明想要让金正男担任朝鲜最高领导人。周永康派部下窃听到相关内容,并在2013年初将此转告金正恩,直接导致张成泽及金正男先後被處決、殺害。.

新!!: 政變和张成泽 · 查看更多 »

伯明氏

伯明氏是夏代东夷部落的一个部落,位置大约在今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妘姓。 寒浞出身于伯明氏,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收留,命為宰相。 后羿把持了夏朝朝政,取代了夏天子相安,從此飲酒畋獵,不問政事。寒浞與后羿之妻玄妻私通,乘后羿不備時發動政變,夺取了天下,最后夏朝少康中興,少康的部將伯靡將寒浞杀死。.

新!!: 政變和伯明氏 · 查看更多 »

張勳

張勳(),原名张和,字少軒,號松壽老人,中國江西奉新縣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將領,官至江南提督(署兩江總督)、長江巡閱使、定武上將軍。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發動政變,擁戴宣統皇帝復辟,自任政務總長(即總理、首相)兼首席議政大臣,史稱張勳復辟。失敗後避居天津租界,北洋政府將他特赦,又任其「全國林墾督辦」,張勳不就,1923年病逝,前清宣統帝谥之為忠武。 張勳在民國建立後仍忠於清室,刻意不剪髮辮,故綽號辮帥,1914年袁世凯曾任命张勋为定武上将军,1915年张勋改所统「武卫前军」为「定武军」,此軍為了表示忠於清朝,都不剪辫子,所以又称为辫子军、辫军。1917年張勳復辟失败后,定武军也解除番號。.

新!!: 政變和張勳 · 查看更多 »

張勳復辟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是指張勳與其舊長官宗社党黨人铁良等清朝遗老一手策划,於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逊位皇帝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因發生在丁巳年,時人稱之為丁巳復辟,又因張勳所部的定武軍,人稱辮軍,故稱辮軍復辟。前後歷時共十二天,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流亡天津。.

新!!: 政變和張勳復辟 · 查看更多 »

弗頓·加爾塞斯 (潘普洛納)

弗頓·加爾塞斯(Fortún Garcés,'''فرتون بن غرسية'''.,羅馬化:Fortoûn ibn Garsiya,後),被稱為獨眼的(باﻻنقر., al-Anqar)或是僧侶,從882年到905年為潘普洛納國王。 他是國王加西亞·伊尼格斯的長子,加西亞·伊尼格斯是王國的建立者伊尼哥·阿里斯塔的兒子,而弗頓將是阿里斯塔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 860年時,哥多華埃米爾穆罕默德一世入侵潘普洛納,時任王子的弗頓被摩爾人俘虜,並且在往後的20年受到監禁。在被囚禁於哥多華的期間,他的女兒歐內卡·弗頓內斯嫁給阿卜杜勒·伊本·穆罕默德(穆罕默德一世的兒子,之後將會繼承他的父親為埃米爾)作妻子。880年他被釋放並且回到了潘普洛納,他的女兒顯然有跟他回來。在他的父親死於882年在阿伊巴爾對抗埃米爾穆罕默德一世的戰役時,他繼承了王位。 關於他餘下的統治經歷是罕有記載的,除了統治結束的過程。在905年,一個由阿斯圖里亞斯國王阿方索三世與帕亞斯伯爵雷蒙德一世組成的同盟,向潘普洛納發動一場成功的政變,支持雷蒙德一世的外甥桑喬·加爾塞斯(「王國另一部份的領土」的加西亞·希梅內斯的兒子)成為國王,強迫弗頓退位,到雷伊雷當僧侶。 弗頓與他的妻子歐里亞(Oria,關於他的父母有許多推測)有數個子女:.

新!!: 政變和弗頓·加爾塞斯 (潘普洛納)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

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德語:Friedrich Olbricht,)是一名德國將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7月20日密謀案刺殺希特勒計畫中擔任重要角色,隨著計畫失敗而在隔日被納粹黨槍決。.

新!!: 政變和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恩格泽

弗朗索瓦·恩格泽()曾經在1993年10月21日至1993年10月27日期間,成為蒲隆地國家的重要領導人。他出生於,在因為遭遇軍事政變而使得民選蒲隆地總統梅爾希奧·恩達達耶逝世後,軍方成立公共救國委員會並且推舉其擔任主席。.

新!!: 政變和弗朗索瓦·恩格泽 · 查看更多 »

弗拉迪克·德梅内塞斯

弗拉迪克·班达拉·梅洛·德梅内塞斯(葡萄牙语:Fradique Bandeira Melo de Menezes,),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治家,2001年至2011年任总统。 1942年,德梅内塞斯在圣多美出生,父亲是葡萄牙人,母亲是本地人。他在葡萄牙完成高中课程,然后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修读教育及心理学。他在1986年及1987年间任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外交部长。2001年7月,他以55.2%的得票率击败米格尔·平托·达科斯塔,获选为该国总统。.

新!!: 政變和弗拉迪克·德梅内塞斯 · 查看更多 »

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佩尔韦兹·穆沙拉夫(پرويز مشرف,拉丁化:Pervez Musharraf,),巴基斯坦前总统、军事将领。.

新!!: 政變和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 查看更多 »

彼得三世 (俄国)

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Пётр III Фëдорович, Pyotr III Fyodorovitch,原名卡尔·彼得·乌尔里希,Karl Peter Ulrich von Schleswig-Holstein-Gottorf,),1762年任俄罗斯帝国皇帝,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卡尔·腓特烈和安娜·彼得罗芙娜之子,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本來是德意志人,幾乎不會說俄語。 彼得三世因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无嗣,他在1742年被挑选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1762年彼得三世即位后,是为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由於他對腓特烈大帝的武功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刚即位便停止了于俄国有利的七年战争,与普鲁士王腓特烈订立攻守同盟;這個行為被稱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讓普魯士起死回生,逃過一劫。彼得三世不僅不進攻普魯士,反過來命令年前攻佔柏林的切爾尼謝夫將軍率領2萬俄軍援助普魯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對奧地利作戰。彼得本人甚至表示過在腓特烈麾下作戰的願望。 彼得三世宣告解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停止对非東正教信徒的迫害。可是由于没收修道院领地、强迫军队普鲁士化,对外把自己出身的荷尔斯泰因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引起俄罗斯僧侣阶级、贵族和军人的反感。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葉卡捷琳娜(葉卡捷琳娜二世)废黜。7月17日,被廢的沙皇彼得三世被毒死(也有說是縊死),葉卡捷琳娜對外宣稱是消化不良而死。 1796年女沙皇葉卡捷琳娜死後,夫妻倆的兒子保羅登基為沙皇保羅一世。因為保羅一世的相貌與性格極端酷似其父,不久就在1801年被反對派暗殺(被人用枕頭悶死),沙皇之位由葉卡捷琳娜親自撫養的長孫亞歷山大一世(保羅一世的長子)繼承。.

新!!: 政變和彼得三世 (俄国) · 查看更多 »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梵文:मैत्रेय ;巴利文:),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新!!: 政變和彌勒菩薩 · 查看更多 »

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

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第三代埃斯特利亚侯爵(西班牙文:José Antonio Primo de Rivera,)是一位西班牙政治家,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侯爵的長子,也是西班牙法西斯主義長槍黨的創始人。 1923年父親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侯爵靠著政變上臺,擔任首相。 1931年,西班牙革命,國王阿方索十三世退位,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建立。1935年何塞當選議員,包括西班牙共產黨在內的左派各政黨結盟,是為西班牙人民陣線,何塞拚死抵抗,人民陣線將何塞罷黜,西班牙內戰時,何塞在獄中被處決。 後來的長槍黨黨魁佛朗哥大元帥稱何塞為烈士,多次褒揚何塞的壯烈犧牲,並於1948年下令追贈何塞為。.

新!!: 政變和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 · 查看更多 »

何才

何才爵士,TC,GCMG,GCVO,OBE(Sir Solomon Hochoy,),洋名所羅門,千里達和多巴哥公務員及政治家,1960年至1962年出任最後一任千里達和多巴哥總督(Governor of Trinidad and Tobago),當地獨立後在1962年至1972年出任首任千里達和多巴哥高級總督(Governor-General of Trinidad and Tobago)。何才是歷來首位獲英國委任為總督的華人和西印度人士。 何才生於牙買加,但幼年隨家人移居千里達和多巴哥,1928年加入政府,由低層做起,出任總督前歷任勞工處長、副輔政司和布政司等職。在總督和高級總督任內,何才與總理埃里克·威廉斯(Eric Williams,1911年-1981年)緊密合作,並積極支持推動公務員本地化。此外,何才亦在1966年款待訪問千里達和多巴哥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伉儷。.

新!!: 政變和何才 · 查看更多 »

佛得角历史

有记载的佛得角历史开始于1456年葡萄牙的探险发现。.

新!!: 政變和佛得角历史 · 查看更多 »

徐谊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今属浙江)人。 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授池州教授。和陆九渊、杨简交游。淳熙八年(1181),为枢密院编修官。十六年,知徽州。绍熙元年(1190),提举浙西常平茶盐。三年,擔任吏部员外郎。五年,兼知临安府。參與趙汝愚、趙彥逾、韓仛冑、葉適、郭杲、隆慈太皇太后等不滿光宗與李鳳娘,發動政變,迫光宗禪位予其子宋寧宗,史稱紹熙禪位。 韓仛冑得勢後,徐忤之,谪惠州团练副使、南安军安置,前后坐废十年。嘉泰二年(1202),韩侂胄伏誅,起知江州(今江西九江)。开禧三年(1207)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嘉定元年,改知隆兴府,卒於任上,得年六十五歲。諡忠文。全祖望稱其为“平阳学统”后殿。.

新!!: 政變和徐谊 · 查看更多 »

徐溫

徐溫(),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蘇東海)人,唐末軍事人物。南唐建立者徐知誥(李昪)養父,廟號義祖。.

新!!: 政變和徐溫 · 查看更多 »

德国抵抗运动

德国抵抗运动(Widerstand)指的是在1933年至1945年间德国境内对纳粹党统治的抵抗。在这些抵抗运动中,有许多个人和组织积极参与到将阿道夫·希特勒赶下台并推翻他的政权的计划中死去。 “德国抵抗运动”一词并不代表在纳粹时期德国存在一个统一的抵抗运动。其他抵抗运动诸如、法國抵抗運動和都要更加统一协作一些,而德国的抵抗运动主要由较小且往往孤立的组织组成。这些组织往往无法进行政治动员,因此除了对纳粹成员(包括希特勒)进行攻击以及进行破坏活动之外,他们唯一的有效手段便是试图说服德意志國防軍领导人发动政變推翻政权——1944年对希特勒的刺杀计划便是其中一例。 近77,000名德国公民因为参与抵抗运动而被、軍事法庭或民事法庭处决,在这其中有许多人都在政府、军队或公共机关内工作,他们由此也能够参与到颠覆和密谋活动中来。除此之外,加拿大历史学家彼得·霍夫曼认为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被怀疑参与了抵抗运动而被投入集中营。德国历史学家汉斯·蒙森则认为德国的抵抗运动是“没有人民的抵抗运动”,真正参加抵抗纳粹运动的德国人数量是相当少的。德国抵抗运动的成员也包括非德意志民族的德国公民,例如波兰族裔的抵抗组织。.

新!!: 政變和德国抵抗运动 · 查看更多 »

德浪河谷戰役

德浪河谷戰役(Battle of Ia Drang)是美國介入越南戰爭以來,美軍與越南人民軍(北越軍)主力部队第一次重大正面交戰,双方都认为取得了很大的战果,都认为己方是胜利者。整个战斗分为两个阶段:1965年11月14日~16日,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第7騎兵團第1營进行大胆的一次进攻被北越军优势兵力包围,但北越军没有将包围美军歼灭最后主动撤退;11月17日~18日,增援的第7骑兵团第2营撤出防线时遭到北越军伏击,伤亡较大。美军在实战中大规模实践了直升机机降突击作战且有不错的表现,但与装备良好的对手交锋仅依靠其部队自身的装备显得较为脆弱。美军没有实现搜索并歼灭北越军的计划,北越將南越分割為兩段的計畫也未能实现。這場戰役使北越從此決定避免與美軍進行正面衝突,改而採取游擊戰術。.

新!!: 政變和德浪河谷戰役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國防軍

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是 1935 年至 1945 年間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軍種包括陸軍、海軍和空軍,納粹黨的武裝党衛隊單位有時也從屬於國防軍。.

新!!: 政變和德意志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新!!: 政變和俄国内战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历史始於东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傳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這些國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13世纪以后,莫斯科逐渐成為原先基辅罗斯文化的中心。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时代,已變成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度。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革命的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和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沙皇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军事战败和食物短缺引发1917年俄国革命,此后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登上权力的舞台,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然而,俄罗斯已不再是超级大国。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沙俄和苏联的特点。.

新!!: 政變和俄罗斯历史 · 查看更多 »

地區安全體系

地區安全體系( Regional Security System,RSS)為東加勒比海國家所簽署的一項國際防衛協定。 地區安全體系一開始被美國當成避免共產主義在加勒比海地區繼續擴張的工具 ,此項協定是為了集合眾國力量,因應1970年代至1980年代衝擊該地穩定的安全威脅而產生。1982年10月,東加勒比國家組織的四個成員,即安地卡及巴布達、多明尼加、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簽署了合作備忘錄(MOU),與巴貝多承諾在需要時互相提供協助。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在1983年宣布獨立後也隨之加入。 格瑞納達則在美國入侵後,於1985年加入。 此備忘錄於1992年更新,此體系則在1996年3月於格瑞那達首都聖喬治簽署盟約後取得其法律地位。 目前的成員國為:.

新!!: 政變和地區安全體系 · 查看更多 »

北燕

北燕()是十六國时期汉人馮跋建立的政权。407年,馮跋灭后燕,拥立高云(慕容云)为天王,建都龙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仍旧沿用后燕国号。409年,高云被部下離班、桃仁所杀,馮跋平定政变後即天王位于昌黎(今辽宁省义县)。據有今遼寧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436年被北魏所灭。 因其都龙城,又名黄龙,故南朝宋称其为黄龙国。也有史书因其地处东北地区南部,又称其为东燕,但较为罕见。.

新!!: 政變和北燕 · 查看更多 »

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

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為中華民國外交部於2004年3月30日開始依據《外交部發布國外旅遊警示參考資訊指導原則》所建立的旅遊安全資訊警示,其目的在於使到國民能夠透過此分級--快速了解是否可以安全的在該國家或該地區從事旅遊或商務活動之資訊。 本警示表最先開始設立時,僅分為「三級」:黃色(提醒注意)、橙色(建議暫緩前往)及紅色(不宜前往),透過三種顏色區分警示等級及相關旅遊參考資訊。然而由於國外旅遊安全情勢複雜且瞬息萬變,且原先三級制之旅遊警示缺乏彈性,未能明確反映外國全國性及區域性之旅遊安全情勢,因此外交部遂於2009年7月8日將分級制度改為四級。 就旅遊警示分級表與旅行契約之關係,外交部認為,旅遊警示是僅供民衆出國參考的資訊之一,跟旅遊契約沒有關連,也沒有任何的拘束力。旅客退團能不能退團費,必須依交通部觀光局與旅行社業者所達成的共識來辦理。不過,事實上旅遊警示分級表對於旅遊契約仍有一定的影響力,遭到發布紅色警示的國家,有可能適用《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範本》第28條規定,旅行社在扣除已代繳的規費或因履行契約所支付的全部必要費用後,將剩餘的款項退還旅客。.

新!!: 政變和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 · 查看更多 »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徵,履行宪法賦予的權力和義務,視乎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權。君主立憲制下,國家元首是君主,稱號包括國王、女王、蘇丹等。共和制下,國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總統,亦有其他稱號,例如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被稱作國家主席或國務委員會主席。也有以國會議長作為國家元首的情況,例如文革時期廢除國家主席的中國,199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朝鮮和實行總統制前的蘇聯等。 除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外,不少國家元首只是位高權不重的名譽職務,只具有象徵意義,不掌握實權,例如日本天皇(君主立憲制)、德國總統(議會內閣制)、中國國家主席(社會主義國家)等。 國家元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新!!: 政變和國家元首 · 查看更多 »

國民聯盟 (葡萄牙)

國民聯盟(葡萄牙語:União Nacional),並於1970年改名為人民國民行動黨(葡萄牙語:Acção Nacional Popular)。在新國家時期(1933年-1974年)是葡萄牙唯一的合法政黨及執政黨。在意識形態上,國民聯盟是一個獨裁及法西斯的政黨,它是以薩拉查為領袖在葡萄牙國會中取得全部席位,而不像大部份一黨專政的政權只佔國會的多數席位,而全國總工會更是政府的政治部門。.

新!!: 政變和國民聯盟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刚果危机

刚果危机(Crise congolaise)指1960年到1965年间(现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危机和冲突。危机在刚果脱离比利时独立后立即开始,以整个国家由蒙博托·塞塞·塞科统治为非正式的结束。刚果危机构成一系列内战,又因苏联和美国支持对立的派系,成了冷战中的代理人战争。危机期间据信有10万人丧生。 1960年6月30日,比属刚果爆发民族主义运動,要求结束殖民统治,引领国家独立。虽然已经做了些许准备,但诸如联邦主义和民族等问题仍未解决。7月首周,军队叛变,黑人和白人平民之间爆发暴力事件。比利时派遣部队保护逃跑的白人,该国加丹加和南开赛地区脱离比利时的支持分裂。在动乱和暴力持续的情形下,联合国部署维和部队,但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拒绝动用军队帮助利奥波德维尔中央政府抗击分裂份子。作为响应,最大民族主义派系的魅力领袖帕特里斯·卢蒙巴寻求苏联协助,苏联则迅速派出军事顾问及其他支持。 苏联的参与分裂了刚果政府,引起卢蒙巴与总统约瑟夫·卡萨武布僵持。军队司令蒙博托发动政变驱逐苏联顾问,在他的控制下成立了一个有效的新政府,打破了僵局。卢蒙巴于1961年被囚禁,随后遭处决。对立政府由安托万·基赞加领导的卢蒙巴支持者在东部城市基桑加尼成立。新政权获得苏联支持,但于1962年初瓦解。与此同时,哈马舍尔德在1961年末的中丧生后,联合国对叛乱分子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利奥波德维尔得到联合国军队支持,到1963年初打败了加丹加和南开赛的分裂运动。 随着加丹加和南开赛收归政府管辖,和解妥协的宪法生效,流亡的加丹加领导人莫伊兹·冲伯被召回筹建临时政府。然而就在政府筹备工作前,自称的毛派激进分子在该国东部崛起。辛巴斯控制了大量的领土,在斯坦利维尔宣布成了共产主义的“刚果共和国”。政府军逐渐重新占领领土外,比利时和美国于1964年11月斯坦利维尔,救走辛巴斯俘虏的人质,不久后击败瓦解辛巴斯。1965年3月大选后,蒙博托和卡萨武布再陷政治僵局。蒙博托于1965年11月第二次发动政变,私自控制国家。在蒙博托的统治下,刚果(1971年改名薩伊)转变成独裁统治国家,直至1997年废除。.

新!!: 政變和刚果危机 · 查看更多 »

刚果共和国总统

刚果共和国总统(法语:Présidents de la République du Congo)为刚果共和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新!!: 政變和刚果共和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利比亚内战 (2014年至今)

二次利比亞内戰起源於利比亞境內兩個對立政權之間的武裝衝突:一方為當時受國際承認的世俗政府(托布魯克政府),由民選的國民代表大会與哈福特將軍發動的「尊嚴」行動所支持;另一方為“伊斯蘭政府”(的黎波里政府),由大国民议会與參與「利比亚黎明」行動的宗教武裝聯軍所支持。雙方陣營都是包含許多立場不定的民兵組織所組成鬆散的军事同盟。2014年10月起,第三支勢力伊斯蘭國通過占領德爾納從而加入戰爭。2016年初,受國際承認的「民族團結政府」成立,成為內戰中另一新勢力。 埃及军队与阿拉伯联盟也通过空袭利比亚的“利比亚黎明”行动和伊斯兰国来干涉內戰。卡塔尔與土耳其则资助“利比亚黎明”行动。 2014年初,利比亚由2012年選出的大国民议会(GNC)实际执政。不久,意识形态为伊斯兰主义的政黨公正与建设党便勝過佔大多數的中間派和自由派,控制了大国民议会,在2013年6月選出努里·阿布·赛赫民為大国民议会主席。塞赫民被指控濫权压制言论与调查。St John, Ronald Bruce (4 June 2014).

新!!: 政變和利比亚内战 (2014年至今) · 查看更多 »

利比亚国旗

利比亞國旗(علم ليبيا;柏柏爾語:Acenyal n Libya)是利比亞的國家象徵之一,現行的國旗於2011年8月3日啟用,是為紅、黑、綠三色橫旗,黑色帶子中央有新月和五芒星。這面旗幟曾於利比亞王國時期使用,其後因利比亞前最高領導人穆阿迈尔·卡扎菲推翻王朝而停用。2011年8月20日,利比亞全国过渡委员会成功攻下的黎波里,並獲得聯合國承認,利比亞王國時期的國旗得以重新採用。.

新!!: 政變和利比亚国旗 · 查看更多 »

刺殺希特勒

刺殺希特勒可以指:.

新!!: 政變和刺殺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刘义 (城阳王)

刘义,西汉第四代城阳王。曾祖父城阳景王刘章是汉高祖刘邦孙子,参与陳平、周勃等元老列侯的夷滅諸呂政變,擁立漢文帝,因此功,被文帝立為第一任城阳王。前118年,其父刘延死后,刘义袭位,在位九年。前109年,刘义去世,谥号敬,他的儿子刘武嗣位。.

新!!: 政變和刘义 (城阳王) · 查看更多 »

周永康案

周永康案,指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2012年退休后,于2013年起被中共内部调查,2014年被中共中央纪委宣布立案审查后开除中共党籍的一起党纪案件:周永康严重违纪案,及随后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逮捕后于2015年移送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判处无期徒刑)的一起刑事案件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广义上的“周永康案”也包括其亲属、相关商人以及众多其派系官员等一系列犯罪案件,其中包括周永康儿子周滨,四川商人刘汉,周永康的秘书冀文林等人的犯罪案件。 周永康案及其一系列案件的范围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时间跨度达数十年之久,地域横跨中国东北、西南、华东乃至京畿、中央,涉案官员的级别几乎囊括中国共产党整个干部体系,从县处级、厅局级、省部级到国家级 周永康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位因腐败问题而接受调查并被开除中共党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也是被查处的最高级别官员。周永康的落马,被外界认为是打破了坊间传闻中中共党内“刑不上常委”的政治潜规则。.

新!!: 政變和周永康案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总统

没有描述。

新!!: 政變和哥伦比亚总统 · 查看更多 »

哈菲佐拉·阿明

哈菲佐拉·阿明(حفيظ الله امين,Hafizullah Amin) (),阿富汗前领导人,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教育部任职。 1965年加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1967年人民民主党分裂后领导人民派。1969年当选国会议员。1978年4月,阿人民民主党发动军事政变(四月革命),推翻政府,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塔拉基执政。哈菲佐拉·阿明任部长会议主席(政府总理),入主总理府后,阿明与塔拉基明显政见不一,两人积怨日深,阿明经过缜密计划後發動政變殺害了塔拉基,自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和革命委员会主席團主席。但是阿明的上台直接触犯了苏联在阿利益,1979年12月,苏联出兵攻入阿明宫,处决了阿明。阿富汗战争爆发。 Category:阿富汗總統 Category:阿富汗總理 Category:蘇聯阿富汗戰爭人物 Category:哥倫比亞大學校友 Category:靠政變上台的領導人 Category:被處決的阿富汗人 Category:被蘇聯處決者.

新!!: 政變和哈菲佐拉·阿明 · 查看更多 »

哈迈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

谢赫哈迈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الشيخ حمد بن خليفة آل ثاني,)是卡塔尔国前任埃米尔。他是埃米尔哈利法·本·哈迈德·阿勒萨尼的长子,因不满其父统治,于1995年6月26日发动宫廷政变废黜其父而继位。2013年6月25日哈迈德則在電視演讲中宣布退位,并且把王位與政治權力传给王储塔米姆·本·哈邁德·阿勒薩尼;他並且表示:「我們國家開啟嶄新下一頁的時機已經到了,並且將會由新一代的人們扛下這個責任。.

新!!: 政變和哈迈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 · 查看更多 »

唐中宗

唐中宗李顯(),后改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任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病逝,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新!!: 政變和唐中宗 · 查看更多 »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新!!: 政變和唐玄宗 · 查看更多 »

冴羽獠

冴羽獠(冴羽りょう),是日本漫畫家北條司的漫畫作品《城市獵人》及《天使心》中的角色,《城市獵人》的主角。.

新!!: 政變和冴羽獠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政變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冈比亚

岡比亞(The Gambia),全称甘比亞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Gambia),西部非洲國家,陸上被塞内加爾環繞,面积11,295平方公里,是非洲大陆最小的國家。岡比亞河貫通國家中央,流往大西洋。1965年岡比亞脫離英國獨立。岡比亞人口191万(2014年),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新!!: 政變和冈比亚 · 查看更多 »

冒險少女娜汀亞

《冒險少女娜汀亞》(ふしぎの海のナディア,其他中文譯名見下),一部以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为蓝本,由GAINAX製作的日本電視動畫作品。1990年4月13日至1991年3月29日在NHK綜合頻道每週五19:30播出,共39話。導演庵野秀明,人物設計貞本義行。這部動畫曾於1991年至1992年在香港的無綫電視播映,1991年3月8日至1992年3月2日在臺灣的中視播映,并于九十年代在中国大陆的地方电视台及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映。而本作品也是《多啦A夢》及《魔法使莎莉》上代配音班底孫明貞移民加拿大溫哥華前的最後一部作品。 制作公司之後又推出了一部相关電影:《The Secret of Fuzzy》/《ふしぎの海のナディア 劇場用オリジナル版》。電視版動畫的陣營大多未參與此部電影的製作。 另外,作為其時代很多作品慣用的做法,用Q版人物登場的《ナディアおまけ劇場》(全10話)被作為特典收錄在DVD中。.

新!!: 政變和冒險少女娜汀亞 · 查看更多 »

冒顿

冒顿(漢語拼音叶音:mò dú)(),挛鞮氏,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而自立。冒顿认为领土乃国家之根本,随后便开始了他的扩张,亦为匈奴帝国打下了基础,并设置了一些基本的军事、内政的官僚机构。.

新!!: 政變和冒顿 · 查看更多 »

内战

内战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爆发的战争James Fearon, in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7.

新!!: 政變和内战 · 查看更多 »

冉闵

冉闵(),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西北),出生于兰陵郡(今山东枣庄和山东临沂交界的地方)以善战著称,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冉魏的君主。冉闵因屠胡行为受到汉民族主义者追捧为民族救星,但也因为极端民族政策招致批评。.

新!!: 政變和冉闵 · 查看更多 »

军事管制委员会

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战争时期与特殊政治时期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管理方式和临时行政单位,其通过派出军事机构而对某部门或地域进行有效的军事管制与行政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共实施过两次军事管制委员会制度。第一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3年),第二次为文化大革命前期(1968年至1972年)。.

新!!: 政變和军事管制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凱末爾改革

凱末爾改革(Atatürk Devrimleri)是在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图尔克領導下施行的一系列改革,試圖將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改造成一個世俗民族國家。在這樣一個世俗國家里,在生活各個方面宗教的實行都被限制。改革带来了政治,法律,文化,社會,和經濟政策變化,并在凯末尔死后依據凱末爾主義继续實行。 改革肇始於國家機器的現代化,包括立新的1924年憲法,以及根據新共和國需要採取歐式法律與司法體系。接下來,行政系統被徹底世俗化和現代化了,特別是教育。政府實行進口替代戰略,並且成立國企和國有銀行來振興產業。改革的中心思想是土耳其社會必須在文化上與政治上西化,這樣才能實現現代化。.

新!!: 政變和凱末爾改革 · 查看更多 »

啤酒館政變

啤酒馆政变(又称啤酒馆暴动、慕尼黑政变;德语称作Hitlerputsch或Hitler-Ludendorff-Putsch,Putsch意思是政变)在1923年11月9日晚上发生,由德国纳粹党在慕尼黑的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发动,並計畫仿效先前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向羅馬進軍,進行類似行動推翻魏玛共和国。但最后失败。主要策划者包括纳粹党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一战德军名将埃里希·鲁登道夫及其他战斗联盟(Kampfbund)的成员(由纳粹党、冲锋队、Oberland League与Reichskriegsflagge等组织组成)。 政变失败后三天,希特勒被判叛国罪。他的部分同党被捕,也有些逃到奥地利。魏玛共和国政府捣破纳粹党的总部,并查封了党报《人民观察家报》。 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与其部下鲁道夫·赫斯被判监五年,魯登道夫則被判無罪。在牢狱中,赫斯担当秘书,协助希特勒撰写了《我的奋斗》,作为后者的自传与政治思想的代表作。這次政變雖被鎮壓,卻提高了希特勒在黨內的地位。同時希特勒明白不能以武力夺权,而是应该用合法的途径。希特勒最后在该年12月獲釋,但赫斯则坐牢七年半。 啤酒館政變的結果是納粹的發展和促進。 事件中,有16位纳粹党的支持者身亡。希特勒在《我的奋斗》的前言中提及他们的名字,并讚賞他们是烈士。1935年,以上死者葬於慕尼黑一个装修华丽的墓室中。1947年,盟军破壞墓室,并把遗骨四散。.

新!!: 政變和啤酒館政變 · 查看更多 »

兩宮聽政

兩宮聽政(1861年至1881年),是指在清同治帝及光绪帝時,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一起垂簾聽政的情況。 咸豐帝駕崩時,遺命由顧命八大臣輔政。但慈安、慈禧,連同恭親王奕訢等人,發動祺祥之變,將八大臣或殺或貶,由两宫太后掌理政權,並將祺祥年號廢除,次年改元同治,此情況一直延續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由慈禧獨掌大權。.

新!!: 政變和兩宮聽政 · 查看更多 »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Августовский путч),又稱八月政变、1991年蘇聯政變,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内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职务並控制蘇聯,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變。政變領導人均为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和苏联国防会议副主席等。他們认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太過激进,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将中央權力过大地分散給與了眾共和國政府。此次未遂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其后戈爾巴喬夫恢復權力。此事件本为减缓当时在苏联已逐渐扩大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在鬆散體制下可維持一體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新!!: 政變和八一九事件 · 查看更多 »

八月十八日政变

堺町御門 八月十八日政变是指日本江户时代末期文久3年(旧历)8月18日(1863年9月30日),由德川庆喜以及萨摩藩、会津藩等公武合体派将尊皇攘夷派势力的长州藩从政治中心京都驱逐出去的政变事件。又因是文久年间发生的,也称作文久政变、堺町門之变。.

新!!: 政變和八月十八日政变 · 查看更多 »

八月宗派事件

八月宗派事件(8월 종파 사건)是指1956年8月30日期間朝鮮政府內部一些高級官員試圖在朝鮮勞動黨第三次代表大會8月中央全會罢黜時任勞動黨委員長兼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金日成並取得對政府的控制,然最終未遂的一場政變。政變的領導人包括內閣副首相、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長、建設省部長、商業省部長和職業總同盟委員會委員長等,均為勞動黨內的改革派成員。他們反對金日成進行個人崇拜,又認為他所推行的經濟政策和路線出現嚴重的問題。此次政變僅在短短半天內便被瓦解,金日成的權力不但未有受到挑戰,反而逐步鞏固起來,更間接奠定了金氏家族對朝鲜長久的獨裁統治,也影響到該國與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故此,這政變被歷史學家視為是對朝鲜影響最為深遠的事件之一。.

新!!: 政變和八月宗派事件 · 查看更多 »

八月四日體制

八月四日體制()是希臘王國首相愛奧尼斯·美塔薩克斯的獨裁政權,也是希臘王國的歷史時代之一。由美塔薩克斯在1936年8月4日發動政變開始,因為納粹德國入侵希臘而崩潰。.

新!!: 政變和八月四日體制 · 查看更多 »

公安警察

是日本警察厅和各下公安部门的俗称。.

新!!: 政變和公安警察 · 查看更多 »

元氏 (魏孝明帝女)

元氏(),女,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真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魏第10位皇帝(未获后世普遍承认),是北魏孝明帝元詡与宫嫔潘外憐的女儿,也是孝明帝唯一的骨肉。出生后因时局危险,所以她的祖母、掌握帝国实际大权的皇太后胡氏对外宣称本为女性(即皇女)的她是男性(即为皇子),并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武泰以安人心。不久,孝明帝暴崩,尚在襁褓中的“皇子”元氏以先帝唯一子嗣的身份继位(528年4月1日),在名义上成为了北魏皇帝。元氏即位当天便被废黜,次日由幼主元钊继位,之后史书上便没有了对她的记载。.

新!!: 政變和元氏 (魏孝明帝女) · 查看更多 »

先天之變

先天之變,又稱先天政變,是唐玄宗時代的一場政變。先天二年(713年)即位不久的唐玄宗宣稱太平公主準備叛變,所以起兵殺盡了太平公主諸黨羽,並賜死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死後,李唐政權宣告穩定,唐玄宗開啟了開元之治,也結束了從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近百年以來,首都多次兵變的現象,以及结束武则天以来后宫掌权五十餘年的局面。.

新!!: 政變和先天之變 · 查看更多 »

兵變

#重定向 政變.

新!!: 政變和兵變 · 查看更多 »

兵變 (消歧義)

兵變可以指.

新!!: 政變和兵變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是英国一场政变,導因於英国國王與英国国会權力之爭以及基督教新舊教(英國國教會及天主教會)之爭,发生於1688年到1689年。 英国国会辉格党、托利党信奉新教(英國國教會)之黨人們聯合起義;將信奉舊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罷黜,改由詹姆斯之女玛丽二世與夫婿威廉三世,兩伉儷君主共治英国。.

新!!: 政變和光荣革命 · 查看更多 »

光戰隊覆面人

《光戰隊覆面人》關於劇中設定牽涉到佛教大日如來的法像及手印等,其實佛家對此方面是頗有忌諱的,除了對佛法的不敬之外,手印也不可以隨便結,此外佛法亦不可用來戲論。(原題:光戦隊マスクマン,台譯:光戰隊蒙面人,港譯:超能戰士)是日本東映公司在1987年製作的「超級戰隊系列」第11部特攝作品。1987年(昭和62年)2月28日至1988年(昭和63年)2月20日期間於朝日電視台逢星期五18:00 - 18:25播映,全51集。 本片亦為超級戰隊系列在香港播放的首部作品(不計石森章太郎原作的兩部作品在內),1989年由無線電視翡翠台以《超能戰士》名稱播出。 本片曾遭奧姆真理教用作宣傳教義之用,例如有些信徒挪用主題曲作為真理教教會歌,特別是劇中姿三十郎長官的「空中漂浮」畫面,更常令人聯想到其教主松本智津夫(麻原彰晃)1985年於《ムー》雜誌上發表的所謂「發功浮空照」(但亦有其他說法表示,此照片實為利用相機快門連拍方式偽造) 。.

新!!: 政變和光戰隊覆面人 · 查看更多 »

克利奥帕特拉一世

克利奥帕特拉一世·忒娅·埃庇法内娅·叙拉(希腊语:Κλεοπάτρα Α' Θεά Επιφανεία η Σύρα,拉丁化:Kleopátra I Theá Epiphaneía ē Sýra;约前215年—约前176年),希腊化时代的叙利亚塞琉古王朝的公主、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共治王后或女王(女法老,约前193年起在位至逝世)、摄政女王或太后(前180年起在位至逝世),叙利亚国王安条克三世(大帝)与王后拉俄狄刻三世的女儿,埃及国王(法老)托勒密五世的妻子,国王托勒密六世和托勒密八世的母亲,也可能是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二世的母亲。她是托勒密王朝第一位以国王母亲的身份统治埃及的女王,也是继阿尔西诺伊一世以后第二位外来的女王,并且是第一位握有实权的女王。.

新!!: 政變和克利奥帕特拉一世 · 查看更多 »

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

克勞斯·菲利普·瑪麗亞·查士丁尼·申克·馮·史陶芬柏格(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納粹德國陸軍上校,他在1944年7月20日密謀案的行动中是主要執行人物之一。他与汉斯·奥斯特(Hans Oster)和亨宁·冯·特雷斯寇(Henning von Tresckow),密谋刺杀希特勒并把纳粹党清除出政府。他是国防军内的抵抗组织核心人员。他加入抵抗组织后,立即采取刺杀行动,其中最后一次行动就是華爾奇麗雅行动(Operation Valkyrie).

新!!: 政變和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三世

克里斯蒂安三世(丹麦语:Christian III.,),丹麦和挪威国王(1534年-1559年在位)。.

新!!: 政變和克里斯蒂安三世 · 查看更多 »

前9世纪

前900年至前8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9世纪。.

新!!: 政變和前9世纪 · 查看更多 »

四人帮

四人幫为中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1976年)形成的一個政治集團的名稱,形成於197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其成員按“粉碎四人幫”時中共中央公布的顺序依次为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和姚文元。江青为毛泽东妻子,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均由毛泽东从上海提拔到中共中央并委以重任,四人在后期皆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0年“四人帮”被公审的时候,“四人帮”被正式命名为“江青反革命集团”。.

新!!: 政變和四人帮 · 查看更多 »

BLOODY MONDAY

《BLOODY MONDAY》是龍門諒原作、惠廣史作畫的日本漫畫作品。第一部於《週刊少年Magazine》2007年17號開始連載,2009年19號結束,第二部「絕望之匣」(台港版另譯為「潘朵拉--之盒」,新加坡版則是直譯)於2009年秋開始連載。中文版代理部分,台港由東立出版社在《新少年快報》連載,新加坡則是創藝出版社發行。第三部「最終時刻」於2011年7月開始連載。 2008年10月由TBS電視台改編為電視劇,台灣由緯來日本台播出,並譯為《天才駭客F》。2010年1月播出第二部《天才駭客F 2》。.

新!!: 政變和BLOODY MONDAY · 查看更多 »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新!!: 政變和玄武门之变 · 查看更多 »

王宝

王宝(Vang Pao,),著名老挝苗族将军,人称苗族雄狮。 王宝在二战参加抗击日本的游击队,战后受雇于法国殖民当局,负责川圹和华潘地区的军事活动,对抗越盟武装。虽然法国最终失败,但王宝仍然保持了在老挝北部的势力,宣布效忠于新获得独立的老挝王国。 越战期间,王宝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下,率领其部队对抗巴特寮和北越人民军,其军衔也逐渐从中校升为少将。有人指控其在美国空军支援下贩卖鸦片以筹集经费。 1975年,老挝人民革命党夺取老挝政权后,王宝逃亡美国,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同时,在王宝的授意下,其残部组成老挝天神党,在老挝北部展开游击战。 在美国,王宝由于其战争经历和反对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的政治立场,成为苗族侨民社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同时他还受到美国一些保守主义者的支持。1986年,王宝任“老挝王国中央委员会”主席,1988年8月,“老挝王国中央委员会”改名“老挝民族联合阵线”,王宝继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 2007年6月4日,美国联邦法院下令逮捕王宝,理由是其密谋在老挝发动军事政变以推翻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从而违反了中立法案。6月12日,王宝在缴纳150万美元保释金后暂时被保释出狱,等待审判。2009年9月18日对王宝的指控被美国司法部撤销。联邦检察官劳伦斯·布朗声明说,基于本案的整体证据,已经没有理由再继续控告王宝。 他于2011年1月6日逝世。.

新!!: 政變和王宝 · 查看更多 »

王建王陵

王建王陵原稱顯陵,高麗時代興建,安葬高麗太祖王建。改建于1994年。它建築在黃海北道開豐郡解線里的松岳山支脈萬壽山的小山崗上,從開城工業地區的市中心往西北走約3.5公里就能到達。 王陵旁立著刻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故國家主席金日成親筆以汉字题写的“高麗太祖王建王陵改建碑”。.

新!!: 政變和王建王陵 · 查看更多 »

王政复古

王政复古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1868年1月3日(庆应3年12月9日),宣告江户幕府废止、明治新政府成立的政变。在此之前,王政复古也是长州、萨摩等藩讨幕派的理念。.

新!!: 政變和王政复古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LG OM PC FRS FRIC(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婚前姓(Roberts),通称戴卓爾夫人,英国政治家,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领袖,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前蘇聯记者描述为“铁娘子”,而此綽號亦反映了其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內的一系列政策與主張被後世稱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於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於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屬下的城市法學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1975年,撒切尔在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入住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于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支持率持续下跌,但在1982年福克兰战争胜利及此后经济状况好转的局势之下其受欢迎度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她推行的(通称人头税)非常不受欢迎,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亦不受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迈克尔·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领袖职位。1992年她自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在上议院拥有席位。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了悼词。2013年撒切尔于伦敦再次中风并逝世,终年87岁。.

新!!: 政變和玛格丽特·撒切尔 · 查看更多 »

灤河之亂

灤河之亂,是指耶律重元於辽道宗清寧九年(1063年)發動的政變。 辽興宗在一次酒醉時答應死後傳位給耶律重元後,重元與其子耶律涅魯古就有謀奪帝位之心。 辽道宗清寧九年七月,涅魯古勸耶律重元發動兵變,並和陳國王陳六、知北院樞密事蕭胡睹等四百人聯合謀反,其黨羽卻於舉兵時歸順道宗,或者各自奔潰。耶律涅魯古被近侍詳穩、渤海阿思及護衛蘇射殺,耶律重元北逃自殺,灤河之亂以失敗告終。 Category:辽朝政治事件 Category:中国政变 Category:1060年代中国政治 Category:1063年.

新!!: 政變和灤河之亂 · 查看更多 »

班竹

班珠尔(阿拉伯语:;英语:Banjul),又译作--,舊稱巴瑟斯特,是冈比亚的首都,2003年人口是34,828。班珠尔位于圣玛丽岛(或班珠尔岛),冈比亚河在此汇入大西洋。班珠尔的经纬度是北纬13°28',西经16°36'(13.4667, -16.60)。 班珠尔在芒代语的意思是竹子岛。.

新!!: 政變和班竹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尼克松

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至今唯一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还曾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和联邦参议员。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他于1934年从惠提尔学院毕业,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然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法律工作。1942年,他和夫人帕特·尼克松搬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政府工作,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获选成为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又于1950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阿尔杰·希斯伪证案让他成为反共主义的领导人物,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家。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当了8年副总统。1960年他参选总统,但以微弱劣势不敌约翰·F·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还是在1973年中止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同年还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国内政策方面,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州权,侧重将权力发放各州而不是向中央集中。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政治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辞职后,尼克松编写九部著作,走访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自己的公众形象。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後逝世,享年81岁。.

新!!: 政變和理查德·尼克松 · 查看更多 »

神龙 (消歧义)

龍可以指:.

新!!: 政變和神龙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秘魯軍事

鲁軍(Fuerzas Armadas del Perú)為南美洲秘鲁一支中型武裝力量,陸海空總計約14萬人其中陆军8.5万人,海军2.7万人,空军1.7万人。另有准军事部队7.8万人,其中国民警察7.7万人、海岸警卫队1000人,秘鲁所有軍官出自高等军事研究中心,該學校成立于1958年,设在利马近郊乔里略斯,直属国防部领导等同於三軍官校。 1947年秘鲁加入美洲国家军事体系。1952年秘鲁与美国又签订了双边防御协定等军事协定,但是後續的政變導致與美國軍事關係中斷。50年代初期秘鲁开始创建小型军事工业,主要以修理武器装备为主,1968年10月胡安·贝拉斯科将军政变上台后,军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開展军工生产,至今有些项目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已經有軍方直屬医药厂和汽车修理厂、弹药厂、通信设备厂、坦克和直升机修理厂、軍服厂,但是大致而言集中在後勤零件和彈藥自製,依然沒有大型武器自製能力,多數武器還是採購俄製產品為主, 祕魯的軍力以防禦為主,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擁有80年代向德國購入的多艘209型潛艇至今仍有不錯的靜音能力,以及10多架米格29、10多架幻象2000,使其成為南美洲一支讓他國有所忌憚的軍事力量。 MiG-29SEFAP.jpg|秘魯米格29 ALACRAN.JPG|ALACRAN甲車 1RA_BRIG_FFEE.JPG|國慶閱兵 Antonov An-32B, Peru - Army AN0208070.jpg|俄製An-32B運輸機 Peruvian Army Mil Mi-17 SDLP-1.jpg|俄製Mi-17 Peruvian soldiers firing SIG 542.jpg|秘魯步兵 SHILKA.JPG|俄製ZSU-23-4自行高炮 Callao_naval_base.jpg|德製209型潛艇 Peruvian frigate BAP Villavicencio (FM 52) underway in June 2014.jpg|義大利製路普級巡防艦 Mirage 2000P.JPG|法製幻象2000.

新!!: 政變和秘魯軍事 · 查看更多 »

科尔尼洛夫事件

科尔尼洛夫事件(Корниловское выступление),或稱科尔尼洛夫叛亂(Корниловский мятеж),是一場由時任俄國臨時政府陸軍總司令拉夫爾·格奧爾基耶維奇·科爾尼洛夫將軍於1917年8月的發動的未遂軍事政變,旨在推翻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克伦斯基為首的临时政府,驅除布爾什維克黨人勢力。临时政府的领导人后来认为,这次事件正是俄罗斯革命的转捩点,因为它让布尔什维克党人卷土重来,最后夺权。.

新!!: 政變和科尔尼洛夫事件 · 查看更多 »

科穆宁王朝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学家用于描述中世纪时期主体民族为希腊人、主要语言为希腊语、定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部罗马帝国,在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帝国的东部一直存在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在拜占庭的历史中,1081年至1185年这段帝国在科穆宁家族统治下时期被称作科穆宁王朝。此期间先后5位科穆宁皇帝总共统治帝国104年,努力支撑着帝国,并复兴了帝国的军事、经济与政治地位,尽管在一些方面最终并未完全恢复到4-6世纪时期甚至是马其顿王朝的地位,他们的成就被称为“科穆宁中兴”。 处于科穆宁王朝的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对圣地的十字军国家的历史有着关键作用,阿莱克修斯一世向西方求援的外交行动在十字军东征的发动上起了关键的直接作用,而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则对十字军国家有着重大的直接政治、经济上的影响。 此外,同时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近东的其它地区、地中海世界、东欧甚至西欧施加了大量其它影响。在科穆宁王朝期间,以拜占庭为代表的东部基督教世界与包括十字军国家的“拉丁”西部基督教世界的交流达到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史无前例的高峰阶段。威尼斯共和国与其它的意大利商业共和国的商人大量定居于帝国境内,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约60000至80000拉丁人,与他们伴随的是曼努埃尔雇佣的大量拉丁雇佣兵。这些人实际上也反过来帮助拜占庭科学、艺术、文学与文化传播遍及了整个西欧。特别的是,拜占庭艺术在科穆宁王朝期间对西欧艺术及未来的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深远。 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显著影响。通过收复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帝国阻挡了突厥人向欧洲进军的步伐超过2个世纪。此时期的再征服行动也为后来的拜占庭继承国尼西亚帝国和特拉比松帝国提供了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修建的大量工事的部分仍持久地矗立在地平线上,今日仍然可以看到。.

新!!: 政變和科穆宁王朝 · 查看更多 »

穆尔塔拉·拉马特·穆罕默德

尔塔拉·拉马特·穆罕默德(Murtala Ramat Mohammed,),在1975年至1976年曾担任尼日利亚总统。.

新!!: 政變和穆尔塔拉·拉马特·穆罕默德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乌尔德·阿卜杜勒-阿齐兹

罕默德·乌尔德·阿卜杜勒-阿齐兹(محمد ولد عبد العزيز Mohamed Ould Abdel Aziz;),毛里塔尼亚现任总统。 1956年,生于毛塔因希里省首府阿克茹特。2005年8月参与政变,废黜毛里塔尼亚总统马维亚·乌尔德·西德·艾哈迈德·塔亚。2008年8月,发动政变,推翻总统西迪·乌尔德·谢赫·阿卜杜拉希和废黜总理叶海亚·乌尔德·艾哈迈德·瓦格夫。此后,阿卜杜勒·阿齐兹成为国务委员会主席,行使国家元首的权力。.

新!!: 政變和穆罕默德·乌尔德·阿卜杜勒-阿齐兹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

罕默德·西亞德·巴雷((Maxamed Siyaad Barre; محمد سياد بري;)是索馬利亞的政治家及軍人,曾任該國第三任總統。1969年經由政變推翻第二任總統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馬克,但1991年被反政府勢力「索馬利亞聯合國會(USC)」給推翻,之後流亡到奈及利亞的拉哥斯,並於1995年逝世於當地。他為了脫離氏族主義而提倡社會主義,但以歐加登戰爭為契機,強化獨裁統治,和社會主義相行漸遠,并在立场上倒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終從「改革者」變成被推翻的獨裁者。.

新!!: 政變和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

罕默德·查希爾沙(محمد ظاهرشاه;),阿富汗末代国王,1933年11月8日至1973年7月17日在位。 查希尔属于普什图族的杜兰尼部族。1933年其父穆罕默德·納第爾·沙阿遇刺身亡,年仅19岁的查希尔登上阿富汗王位。在位期间,查希尔大力推进改革,允许妇女接受教育,并制定了宪法,大力吸收西方文化。他的改革为其招致了各地方部族的反对,军事抗争此起彼伏。1973年7月17日,他的堂兄弟,前首相穆罕默德·达乌德·可汗乘其访问意大利时发动政变,将其废黜,成立阿富汗共和國(1973年-1978年);8月,查希尔正式宣布退位。 在接下来的29年中,他一直在意大利流亡,即便是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推翻达乌德后,他也拒绝回国复位。在1979年苏联入侵,長達十年的阿蘇戰爭,美國資助聖戰者反抗及其間的军阀混战期间(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阿富汗伊斯蘭國),查希尔也拒不涉足政治。 2002年4月当1994年興起的塔利班政权(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被推翻后,查希尔在美国支持下重返阿富汗,并于6月召集各部族领袖召开了支尔格大会。查希尔在回国后受到了广泛的支持,被授予“國父”称号,他虽重返在喀布尔的王宫,却并不谋求恢复自己的君主地位。 2002年10月訪問法國,他滑倒在浴室,肋骨挫傷;之後一連串的受傷與生病,使他身體每況愈下。在他最後的歲月,他很虛弱,麥克風需要固定到他的衣領,才能聽到他微弱的聲音;2007年1月,據報導,查希爾患了重病,臥床不起後棄世。.

新!!: 政變和穆罕默德·查希尔沙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

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索马里语:Maxamed Faarax Caydiid,محمد فرح حسن عيديد / Mohamed Farrah Aidid,),索马里军阀。 艾迪德早年先后在罗马和莫斯科接受教育,后于1950年代就职于意大利在索马里招募的殖民地部队。索马里独立后,艾迪德被总统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晋升为将军,曾率军参加欧加登战争,后成为西亚德·巴雷的情报机关负责人。 1991年,西亚德·巴雷怀疑艾迪德谋划针对其的军事政变,遂将其逮捕并判处6年徒刑,但支持艾迪德的部族成立,奉其为首领,推翻西亚德·巴雷的统治,控制了首都摩加迪沙和大部分南部索马里国土。此後,艾迪德與内另一支武裝的首領互相爭奪首都的控制權。當年,在吉布提召開的和解會議上,阿里當選了索馬里臨時總統,并得到了吉布提、埃及、沙特阿拉伯和意大利的正式承認。而艾迪德抵制這次會議沒有參加,并在92年6月以内支持他的派別爲核心,組建了索马里国家联盟(SNA或USC/SNA),從此分裂爲兩派。 艾迪德抵制联合国决定在索马里部署维和部队的决定,对以美军为主力的维和部队开展城市游击战,其中著名的有摩加迪沙之战等。1995年6月,艾迪德自任为索马里总统。但不同于阿里政權,艾迪德和之後繼任的兒子小艾迪德的總統宣稱,完全沒有得到任何國際回應。 1996年8月2日,艾迪德因为在战斗中受到枪伤而去世。其子当时正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服役,旋即被推选为艾迪德的继承人。 1997年12月,小艾迪德在開羅舉行的和談中簽署聲明,同意放棄總統宣稱。并在第二年3月與締結和平計劃,分享首都權利。索马里国家联盟最終在2004年加入了索馬里過渡政府,小艾迪德在過渡政府中擔任副首相和内閣部長。.

新!!: 政變和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杜·布哈里

罕默杜·布哈里(Muhammadu Buhari,)是尼日利亞政治人物及退役陸軍少將。卡齐纳州人,有富拉尼人種族背景,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1983年靠軍事政變成為奈及利亞最高領袖,1985年因政變下台,2015年再度擔任尼日利亞總統。.

新!!: 政變和穆罕默杜·布哈里 · 查看更多 »

穆萨·特拉奥雷

穆萨·特拉奥雷(Moussa Traoré,),馬利政治家、军人,马里共和国总统(1968-1991)。 1968年,其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时任总统的莫迪博·凯塔;1969年成为马里总统,同年成立军政府掌握马里政权;1979年放弃军权,建立政党马里人民民主联盟,实行一党制。1991年3月22日,马里发生军事政变,四天后,穆萨·特拉奥雷政权被政变军人推翻,其丧失总统职权。 1973年6月22日,穆萨·特拉奥雷在中国与毛泽东会面。 Category:马里总统 Category:被政變推翻的領導人 Category:靠政變上台的領導人 Category:馬利政治人物 Category:冷战人物.

新!!: 政變和穆萨·特拉奥雷 · 查看更多 »

穆阿迈尔·卡扎菲

阿迈尔·穆罕默德·阿布·明亚尔·卡扎菲(مُعَمَّر القَذَّافِي ,),遜尼派穆斯林,利比亞革命警衛隊上校,利比亞绿色革命的精神領袖,前任利比亞實際最高領導者、獨裁者。對利比亞長達42年的统治使他成為阿拉伯國家中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者。 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斯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卡扎菲统治的示威遊行,並很快轉化為内戰。6月27日,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反人类罪为由簽發针对卡扎菲的逮捕令。8月20日,反對派發動針對首都的的黎波里之戰,攻入了該市,並在全城搜捕卡扎菲。 2011年10月20日,多國傳媒報導引述卡扎菲已經被俘虜,並曾说是因雙腿傷重死亡。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并在随后执政当局武装与卡扎菲支持者的交火中,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枪击身亡,终年69岁。.

新!!: 政變和穆阿迈尔·卡扎菲 · 查看更多 »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图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是土耳其的軍官、改革家、作家和領導人,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總理及國民議會議長 ,被譽為現代土耳其的肇建者。生于萨洛尼卡(今希腊境内),木商家庭出身。1934年11月24日,土耳其國會向凱末爾賜予「Atatürk」一姓,在土耳其语「Ata」就是父親,「Atatürk」(阿塔图尔克)就是“土耳其人之父”之意。中文学术界在论述时习惯上仍称为凯末尔 。 凱末爾最為人所知是他在一戰傑出的軍事能力,同時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崩解,他帶領土耳其國民運動並成功在安卡拉建立獨立政府,他打敗當時協約國所帶領的同盟軍隊,並以傑出的優越能力解放了國家並建立了現今的土耳其共和國,在他就任土耳其領導人的時候,凱末爾進行一連串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變革,啟蒙土耳其並讓土耳其成為現代化和世俗主義的國家,凱末爾帶領土耳其現代化的作為被稱為凱末爾主義,其中也包括減少伊斯蘭教對政治及教育的影響。.

新!!: 政變和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 查看更多 »

穆斯塔法四世

斯塔法四世(奥斯曼土耳其文: مصطفى رابع,现代土耳其文:IV.;1779年9月8日-1808年11月15/16日)御号常胜的穆斯塔法汗·本·阿卜杜勒-哈米德(奥斯曼土耳其文:,现代土耳其文:Mustafa Han bin Abdülhamit muzaffer daima),是奥斯曼帝国第29任苏丹,兼任哈里发(1807年-1808年在位),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之子。.

新!!: 政變和穆斯塔法四世 · 查看更多 »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中國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汲冢书”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體例而命名為《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不作为姓氏音Fōu或Biāo、「ㄈㄡˉ」或「ㄅㄧㄠˉ」)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裡,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书纪年於宋朝散佚。20世纪前后,经朱右曾与王国维等人考察先宋文献,重新輯錄了古本的主要内容。.

新!!: 政變和竹書紀年 · 查看更多 »

第1師團 (日本陸軍)

是日本皇軍中的1個步兵師。其通稱號是。.

新!!: 政變和第1師團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第三届夏赫里尔内阁

三届夏赫里尔内阁(Kabinet Sjahrir Ketiga)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4届内阁,也是印尼首任总理苏丹·夏赫里尔领导的最后一届内阁。本届内阁自1946年10月组建,至1947年6月,由于执政联盟内部就《林牙椰蒂协定》的实施以及随后与荷兰人的谈判等问题发生分歧,内阁倒台。本届内阁还诞生了印尼第一位华人阁员陈宝源。.

新!!: 政變和第三届夏赫里尔内阁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王子之乱

一次王子之乱,是朝鲜李朝太祖八年(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发生的政变,又称戊寅靖社。.

新!!: 政變和第一次王子之乱 · 查看更多 »

第二國度II 王國再臨

是由LEVEL-5開發並由萬代南夢宮娛樂發行在Microsoft Windows和PlayStation 4平台的角色扮演遊戲,前作為《第二國度 白色聖灰的女王》。該遊戲原定在2018年1月19日開始在全球發售,期後官方於2017年12月13日將預定發售日改至次年3月23日。 主人公為一位被篡奪帝位,並試圖取回其王國的年輕國王伊凡·佩蒂威斯卡·蒂爾卓姆(Evan Pettiwhisker Tildrum),玩家可以操縱他於開放世界中隨處走動,而其他角色則在與敵人戰鬥時可供使用。在戰鬥期間,玩家可以使用魔法技能和放出可施放法術的元素生物「Higgledies」。.

新!!: 政變和第二國度II 王國再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文常用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蘇伊士運河戰爭(Suez War)或1956年戰爭指稱此次事件,阿拉伯世界則常以三方衝突()稱呼之,其它名稱尚有西奈戰爭(Sinai war)、蘇伊士-西奈戰爭(Suez-Sinai war)、1956年以阿戰爭(1956 Arab-Israeli War)、第二次以阿戰爭(Second Arab-Israeli War)、蘇伊士運河戰役(Suez Campaign)、西奈戰役(Sinai Campaign)、卡德墟戰役(Kadesh Operation)或火槍手行動(Operation Musketeer),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隻得以通航。.

新!!: 政變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是指一切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或受戰事影響的國家及地區。.

新!!: 政變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四管區海上保安本部

四管區海上保安本部(4th Regional Coast Guard Headquarters,簡稱四管或四管本部),為日本海上保安廳管區海上保安本部隸下之一地區海上保安本部,主要管轄日本東海和中部地方之太平洋地區,涵蓋岐阜縣、愛知縣和三重縣等之範圍, 四管本部位於愛知縣名古屋市港區入船地區,屬下有海上保安部4所、海上保安署2所、分室1所、海上保安航空基地1所、海上交通中心2所、情報通信管理中心1所等。.

新!!: 政變和第四管區海上保安本部 · 查看更多 »

篡位

篡位是一個貶詞,通常用來形容不合法地或有爭議地在君主制下奪取王位(皇位/帝位)的權力;或者一個人不是透過繼承王位來成功成為君主;或者任何人違反憲法而行使權力,都屬於篡位。篡位也可伸延到在一個人在他的權力或管轄權(權限)以外,作出超越權限的公務行為。.

新!!: 政變和篡位 · 查看更多 »

米歇尔·阿弗拉克

米歇尔·阿弗拉克(ميشيل عفلق,)是一位叙利亚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他的理论对复兴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被部分复兴社会主义者视为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首要创始人。他生前出版了一些著作,主要有《为了复兴》、《唯一的归宿之战》和《反对扭曲阿拉伯革命运动的斗争》等。 阿弗拉克出生于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巴黎索邦求学时,他遇见了未来的政治伙伴萨拉赫丁·比塔尔,并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产生兴趣。1932年他回国任教,并开始了政治生涯。他最初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活动分子,却在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支持法国殖民政策的情况下与共产主义运动一刀两断。后来在1940年,阿弗拉克与比塔尔创建了阿拉伯复兴运动(后来参照了扎基·阿尔苏齐领导的“阿拉伯复兴”,把“复兴”一词的阿拉伯文由改为)。该运动很成功,在1947年与阿尔苏齐的“阿拉伯复兴”组织合并,成立阿拉伯复兴党。阿弗拉克进入党的执行委员会并被选为主席(阿拉伯文:,意为党的领袖)。 1952年阿拉伯复兴党与阿克拉姆·胡拉尼领导的阿拉伯社会党合并,成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阿弗拉克于1954年当选党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1950年代中到后期,复兴党与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开展合作,并最终促成埃及与叙利亚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联成立后,纳赛尔迫使阿弗拉克解散复兴党,阿弗拉克在未与其他党员协商的情况下被迫执行。阿联解体后不久,复兴党恢复活动,阿弗拉克又重新被选举为党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1963年叙利亚政变后,虽然复兴党夺取了政权,阿弗拉克本人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却被削弱,他不得不于1965年辞去领导职务。1966年叙利亚政变后,阿弗拉克被流放,此举也造成了复兴党的分裂。他先是流亡到黎巴嫩,后来去了伊拉克。1968年阿弗拉克被选举为复兴党分裂后的伊拉克领导分支的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却没有实权。此后他一直担任这一象征性职务直到于1989年6月23日在巴黎去世。 阿弗拉克关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理论被统称为复兴社会主义,他主张阿拉伯世界各国团结起来,为实现阿拉伯祖国的统一和强盛而奋斗。他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持批判态度,尤其批判卡尔·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真理的观点。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重点是自由与阿拉伯社会主义——一种有阿拉伯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西方界定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阿弗拉克信仰政教分离,他是世俗化的坚定信徒,却反对无神论。虽然他是一名基督徒,却相信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天才”的证明。1966年复兴党分裂后,党的叙利亚领导分支指责阿弗拉克剽窃了阿尔苏齐的理论,称他为“小偷”,党的伊拉克领导分支则拒绝这一指控,并不承认阿尔苏齐对于复兴社会主义学说的贡献。.

新!!: 政變和米歇尔·阿弗拉克 · 查看更多 »

納瓦布·薩法維

賽義德穆吉塔巴·納瓦布·薩法維(سید مجتبی نواب صفوی,),出生時取名穆吉塔巴·米爾-劳希(مجتبی میرلوحی),是伊斯蘭敢死隊的創始人。該組織涉及刺殺多位知名的伊朗人,主要是支持巴列维王朝沙阿政府的政治人物。.

新!!: 政變和納瓦布·薩法維 · 查看更多 »

納瓦茲·謝里夫

米安·穆罕默德·納瓦茲·謝里夫(میاں محمد نواز شریف,Mian Muhammad Nawaz Sharif,),生於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拉合爾,是一名曾三次成為巴基斯坦總理的商人及政治家。 他來自於一個源自克什米爾的知名商人家族,他是家中的長子。父親是伊塔法實業集團(Ittefaq Group of Industries)的老闆米安·穆罕默德·謝里夫(Mian Muhammad Sharif)。他妻子庫爾蘇姆·納瓦茲(Kulsoom Nawaz)是一位著名的職業摔角手「偉大的伽馬」(The Great Gama古蘭·穆罕默德)的外姪女,也是來自於克什米爾。 謝里夫在1990年代先後兩次被選為巴基斯坦總理,兩屆都沒有當滿任期。他最為讓國際間知名的事情則是1998年5月28日為了回應印度的核子試爆而下令展開巴基斯坦核子試爆,還有他在卡吉爾邊境衝突對抗印度的行為,1999年10月12日佩爾韋茲·穆沙拉夫將軍發動軍事政變結束他的執政。 2007年他結束流亡回國,2008年巴基斯坦大選領導穆斯林聯盟成為最大反對黨,2013年巴基斯坦大選,穆斯林聯盟取得壓倒勝利,成為第一大黨,第三度問鼎總理之位。2017年7月28日,巴基斯坦終審法院裁定因巴拿馬文件被調查的謝里夫表現不誠實而不再符合擔任公職的資格。不久之後,總理辦公室宣布他辭任總理。.

新!!: 政變和納瓦茲·謝里夫 · 查看更多 »

索馬里民主共和國

索马里民主共和国 (Jamhuuriyadda Dimuqraadiga Soomaaliya, الجمهور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صومالية al-Jumhūrīyah ad-Dīmuqrāṭīyah aṣ-Ṣūmālīyah, Repubblica Democratica Somala) 是索马里1969年-1991年间的亲中一个社会主义政权。1969年,索马里第二任总统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马克被他的一个私人保镖暗杀后没几天,前索马里总统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少将在一场不流血政变取得政权,建立索马里民主共和国。J.

新!!: 政變和索馬里民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索马里共和国

索马里共和国(Somali: Jamhuuriyadda Soomaaliyeed, Italian: Repubblica Somala, Arabic: جمهورية الصومال Jumhūriyyat aṣ-Ṣūmāl)是索马里1960年由索马里托管地(前意属索马里)和索马里兰(前英属索马里)合并独立后的官方名字。 该政府由阿卜杜拉希·伊萨与其他的托管地和保护国政府成员组成,哈吉·哈巴希尔伊斯梅尔·优素福担任国家大会主席,亚丁·阿卜杜拉·奥斯曼·达尔担任索马里共和国总统,和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马克担任总理。1961年6月20日,索马里人民通过全民公投批准了由1960年第一次起草的新宪法 。最高革命委员会(SRC)通过不流血政变取得了政权,把国名更名为索马里民主共和国,索马里共和国历时9年后终结。.

新!!: 政變和索马里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紅色高棉

紅色--高棉(ខ្មែរក្រហម,罗马化:Khmer Kraham;Khmer Rouge),又译作赤--柬、赤色--高棉,是一个政治术语,由西哈努克亲王于1960年代提出,用以代指柬埔寨共产党及其后继者。 1970年朗诺等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西哈努克在中国支持下和红色高棉结成柬埔寨民族統一阵线,进行了抗美救国战争,并于1975年推翻了美國資助的朗诺政权。取得政权后,柬埔寨共产党掌握了实权,宣称奉行毛泽东思想。趁中国文革之勢,在柬埔寨推行极左的社会工程政策,旨在实现所谓纯粹共产主义。极端的农业改革导致了大规模饑荒。不顾缺医少药而强调绝对自给自足,导致了数千人丧生于疟疾等可治愈疾病。甚至包含婚姻和家庭關係等都遭到解體。饑荒、苦役、肆意的处决以及疾病或迫害等非正常原因,使得其治下的柬埔寨有上百萬人死亡,被称为红色高棉大屠杀。据柬埔寨历史资料收集中心报告,他们在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三国的协助下,在全柬170个县中的81个县进行了勘察,在9,138个坑葬点,发掘出近150万具骷髅。法国学者發明自我屠殺一词来形容紅色高棉。 从1977年起就和柬埔寨不断有边界冲突的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78年底对柬埔寨进行了大规模入侵,并于1979年初建立了韩桑林政权柬埔寨人民共和國。1981年12月,柬共迫於形勢宣布自行解散。原柬共势力新建立了民主柬埔寨党,并与西哈努克的争取柬埔寨独立、中立、和平与合作民族团结阵线和宋双的高棉人民解放全国阵线组成了抗越的民主柬埔寨三方联合政府并成立了联合政府。在美国和中國的支持下,红色高棉政权继续掌握着柬埔寨的聯合國席位作为柬埔寨在国际上的合法代表,直到1993年為止。 2007年,由联合国与柬埔寨共同组建的柬埔寨法院特别法庭陆续逮捕了农谢、英萨利及他的夫人英蒂丽以及乔森潘,加上已于1999年被捕的康克由,构成了特别法庭的主要被告。2009年2月18日,特别法庭开庭提审康克由,拉开审判前红色高棉成员及主要领导人的序幕。2010年7月26日,特別法庭以戰爭罪、反人類罪、酷刑和謀殺罪判處紅色高棉統治柬埔寨期間S-21集中营的監獄長康克由35年監禁。2012年2月3日,特別法庭驳回其上诉,改判为无期徒刑。 2014年8月7日,柬埔寨红色高棉前高官农谢、乔森潘因战争罪和反人類罪被判终身监禁。.

新!!: 政變和紅色高棉 · 查看更多 »

緬甸審查制度

緬甸審查制度即是管控資訊(特別是關於宗教、種族、政治和道德的資訊)的政策。 緬甸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但是當局執行的法例仍對新聞出版事業施加限制。自1962年政變起,緬甸所有出版物(包括報紙文章、卡通、廣告和插圖)出版之前,必須得到批准。然而,緬甸在2011年至2012年實行民主改革,可見該國審查制度的明顯放寬,而新聞部亦於2012年8月廢除要求印刷傳媒在出版刊物前把刊物送交政府審查的規定。至2013年,緬甸先後廢除刊物審查機構,並開放報禁,不過媒體尚需應對自我審查問題,亦有可能因為報導新聞而遭到訓斥,甚至入獄。 按照無國界記者公佈的2014年新聞自由指數報告,緬甸在180個國家中排第145位。.

新!!: 政變和緬甸審查制度 · 查看更多 »

緬甸童軍總會

緬甸童軍總會(Myanmar Scouts Association)為緬甸的國家童軍組織。緬甸的童軍運動始於1922年,1964年解散;目前的童軍組織於2012年成立,並於2016年成為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會員。目前該組織約有25,000名成員。.

新!!: 政變和緬甸童軍總會 · 查看更多 »

约翰·肯尼迪

约翰·費茲傑拉爾德·肯尼迪(英语:John Fitzgerald Kennedy,),通常被称作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JFK 或杰克·肯尼迪(Jack Kennedy),也译作--,美国第35任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政治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派的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擔任美軍軍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而後從政,1946年至1960年期间先后推任众议员和参议员,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國首位,亦為唯一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任期从1961年1月20日开始直到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为止,任内的主要事件包括:試圖廢除聯邦儲備委員會、猪湾入侵、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圍牆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战争以及美国民权运动。 由於在古巴危機高峰期間的應對沉著,以及在蘇聯人進入宇宙後全力支持科技競爭,他此後決定的政策方向日後引領NASA成功達成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壯舉,美國人也收穫大量的高科技優勢,在针对总统功绩的排名中,通常僅被史學家列在排名中上的位置,但他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卻更高,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這和他在冷戰期間太空計畫的關鍵地位極有關連。此外,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官方在随后的调查报告表明,李·奥斯華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但奥斯華亦隨即被另一位刺客傑克·魯比刺殺,使得案件真相撲朔迷離。肯尼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新!!: 政變和约翰·肯尼迪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富歇

約瑟夫·富歇,第一任(1759 年5月21日–1820年12月25日)是法蘭西政治家和拿破崙一世時期的。 在1793年法蘭西大革命期間,他特別以兇暴鎮壓而出名, 而後在 督政府,執政府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當任警政部長。.

新!!: 政變和约瑟夫·富歇 · 查看更多 »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Qarabağ müharibəsi,Արցախյան ազատամարտ,中文报道有时简称纳卡战争或纳-卡战争)是一场于1988年2月至1994年5月之间发生在阿塞拜疆西南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上的由亚美尼亚共和国支持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主要民族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共和国之间的武装冲突。在战争进行中,阿塞拜疆尝试--止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分裂主义运动,同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陷入了旷日持久而又未正式宣战的卡拉巴赫山地战中。当地议会投票赞成与阿塞拜疆统一,但是卡拉巴赫大多数人口在全民公决中投票赞成独立。与亚美尼亚统一的要求在1980年代后期变得日益强烈,运动开始时进行相对平和,但是在之后的几个月中,随着苏联解体趋势日益明显,逐渐成为两民族之间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进行种族清洗 。 1988年2月20日,阿塞拜疆自治州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议会投票决定本地区与亚美尼亚统一,不久之后双方即爆发種族冲突。领土争端的最终结果是这一地区宣布从阿塞拜疆分离。 苏联解体的大环境助长了亚美尼亚人在阿塞拜疆的分裂运动。在阿塞拜疆宣布从苏联独立并撤销该飞地的自治权的同时,占多数的亚美尼亚人投票从阿塞拜疆分离,并在这一过程中宣布该地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冲突在1992年冬末全面爆发。包括欧安组织在内的旨在达成双方共同参与的解决方案的国际斡旋失败。1993年春,亚美尼亚部队夺取了飞地外缘,使该地区的其他国家有被卷入的危险。至1994年战争结束为止,亚美尼亚全面控制着该地大部分地区,还占领即控制着飞地之外阿塞拜疆约9%的领土。多达23万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和80万亚美尼亚和卡拉巴赫的阿塞拜疆人由于冲突流离失所。 Military involvement denied by the Armenian government.(亚美尼亚政府否认军事介入)1994年5月雙方在俄国斡旋下签署停火协议。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后参加了由欧安组织明斯克小组主持的和平谈判。.

新!!: 政變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 查看更多 »

绍熙内禅

紹熙內禪,又稱紹熙禪位、宋光宗內禪等。是一次南宋的政治事件,發生於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禪位予嘉王趙擴,是為宋寧宗。名义上是光宗自行禅位,实际上是被迫退位,是赵汝愚、趙彥逾、葉適、徐誼、郭杲、韓侂冑等人,在獲得隆慈太皇太后支持之下,所發動廢除宋光宗的宫廷政变。.

新!!: 政變和绍熙内禅 · 查看更多 »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新!!: 政變和经济危机 · 查看更多 »

维德孔·吉斯林

维德孔·亚伯拉罕·劳里茨·容松·吉斯林(Vidkun Abraham Lauritz Jonssøn Quisling,),挪威军官和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挪威时期名义政府首脑。 1921年期间,吉斯林和弗里乔夫·南森共同于组织人道主义援助活动,获得国际声誉。此后吉斯林担任挪威驻苏联外交人员,亦代表英国行使在苏外交职责。1929年他返回挪威,并于日后出任(1931年–1932年)及(1932年–1933年)所领导的农业党政府。 1933年吉斯林退出农业党,组建新法西斯政党。他对挪威左派发起攻击,由此获得一定支持,但仍不足以获取任何挪威议会议席。1940年时的国民联盟仍仅为一边缘政党。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吉斯林发动世界史上首次广播电台政变,试图夺取政权,但德方拒绝支持他领导的政府,政变就此失败。 1942年至1945年,吉斯林担任挪威首相,同平民(非军事)领导人共同领导挪威政权。其领导的亲纳粹傀儡政府主要由国民联盟人士组成,参与通敌活动,并协助了纳粹德国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吉斯林被捕并送上法庭,所控侵吞公款、谋杀及叛国罪名成立,判处死刑。1945年10月24日,吉斯林于奥斯陆阿克斯胡斯城堡受行刑队枪决。吉斯林所作所为在生前和逝后均不受好评,“吉斯林”(quisling)就此在欧洲多国语言中成为通敌者或卖国贼的代名词。.

新!!: 政變和维德孔·吉斯林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威廉·威尔考克斯

羅伯特·威廉·卡拉尼夏波·威爾考克斯(Robert William Kalanihiapo Wilcox,),綽號「夏威夷鐵公爵」,是夏威夷王國和夏威夷共和國時期的一位軍事首領和政治家。在夏威夷王國末期和夏威夷共和國時期,他曾參與三次政變,成為夏威夷統治者的巨大威脅。夏威夷被美國兼併後,威爾考克斯成為夏威夷准州的代表,進入美國議會。.

新!!: 政變和罗伯特·威廉·威尔考克斯 · 查看更多 »

罗歇·迪科

埃尔·罗歇·迪科()是法国大革命以及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一位政治人物,是国民公会以及督政府的一员。.

新!!: 政變和罗歇·迪科 · 查看更多 »

羅宇

羅宇()是前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的第二个儿子,小名羅猛猛。1988年授大校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裝備部航空裝備處處長。 羅宇1944年10月18日出生於延安王家坪,1963年考入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1989年,羅宇將軍在出席法國航空展時,因不滿中國共產黨指使解放軍武裝部隊於六四事件鎮壓學生和百姓而逾期未歸,後憤而提出辭職。1990年,與香港影星狄娜結婚。 2015年以出版和言論參與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 蘋果日報 (香港), 2015年12月03日, 蘋果日報 (台灣), 2015年10月13日。.

新!!: 政變和羅宇 · 查看更多 »

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

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陆军元帅(葡萄牙語:Humberto de Alencar Castelo Branco,),巴西軍事領袖及政治家。曾於1964年至1967年擔任巴西總統。.

新!!: 政變和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 · 查看更多 »

真辉格党

真輝格黨(True Whig Party),也稱利比里亞輝格黨(Liberian Whig Party),是利比里亞主要政黨之一,最大的右派政黨,是利比里亞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其政黨名稱源於美國輝格黨。.

新!!: 政變和真辉格党 · 查看更多 »

烏戈·查維茲

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 ,前任委內瑞拉總統,左翼政治人物,任內以強烈的反美主義及推行社會主義經濟政策聞名於世;但因為他四次皆是以民主選舉當選,其激進的社會主義政策,以及壓制反對派、通過修憲公投擴大總統權力等,使他成為近当代全世界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2013年3月5日下午,委内瑞拉副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在军医院宣佈,查韦斯于当地时间16時25分去世,终年58岁。.

新!!: 政變和烏戈·查維茲 · 查看更多 »

热月政变

熱月政變()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反對雅各賓俱樂部領導人主導公共安全委員會的一個政變。隨後,國民公會投票同意處決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和革命政府的其他幾位領導成員。這次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的最激進的恐怖統治。.

新!!: 政變和热月政变 · 查看更多 »

環 (小說)

《環》是衛斯理系列中的一個科幻小說故事,首次刊登於1970年10月30日,並在同年的12月27日公佈結局。此作品在1986年連同作者倪匡的另一作品《鬼子》為一書,以《鬼子》之名(編號為33)共同出版。.

新!!: 政變和環 (小說) · 查看更多 »

瓦兰吉卫队

良格卫队(Τάγμα τῶν Βαράγγων)是一支于十世纪至十四世纪在拜占庭军队中服役的精英部队,其下成员均为拜占庭皇帝的贴身近卫。这支部队主要由日耳曼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诺斯人(在进入维京时代大约二百年后这支部队首次建成)与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诺曼征服后部分盎格鲁-撒克逊人流亡海外,并受雇于君士坦丁堡)组成。 罗斯人是最早的瓦良格卫队成员。早在874年他们就已经于拜占庭军队中服役。而卫队的正式组建还要等到巴西尔二世执政的988年。在此之前不久,弗拉基米尔一世率领一支瓦良格军队攫取了基辅罗斯的统治权并开展了基督教化运动,作为其与拜占庭军事合作协议的一部分向其派遣了一支6000人的军队。 因拜占庭宫廷卫队时常变节逆君并招来灭顶之祸,所以巴西尔对其极不信任,而在军队中服役的瓦良格人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地忠义可嘉,故巴西尔将这些瓦良格人任命为自己的贴身护卫部署在宫闱内墙。 到十一世纪晚期为止,来自瑞典、丹麦、挪威以及冰岛的北方移民才是该部队的主要成员。在此期间,大量斯堪的纳维亚人离开家园应召加入拜占庭军队,以致于在中世纪的瑞典西哥特兰有一道法令用来限制人口外流——身处“希腊”(当时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如此称呼拜占庭帝国),则不可继承遗产,尤其是在还有另外两个欧洲王室(基辅罗斯和伦敦)也在招募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时候。 在头一个百年中,瓦良格卫队主要由诺斯人和罗斯人组成,而在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后,卫队中也开始出现更多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阿莱克修斯一世治下的十一世纪晚期,瓦良格卫队开始大量招募盎格鲁-萨克森人以及其他“饱受维京人及其分支——诺曼人摧残的流亡者”。同维京人一样,盎格鲁-萨克森人及其他日耳曼人继承了先祖血誓尽忠、视死如归的传统。在诺曼入侵英格兰后,大量失去土地与君主的战士便开始另在他处谋生。 瓦良格卫队不仅担负护卫君王的任务,同时也参与各场战争,因其往往被委以重任,所以对战场形势的影响不容小觑。尽管作为皇帝的近卫部队,瓦良格卫队至少存续至十四世纪中叶,然而在十三世纪晚期,瓦良格人已在种族成分上被希腊人同化吸收。不过在1400年的君士坦丁堡,仍有卫队成员自称“瓦良格人”。.

新!!: 政變和瓦兰吉卫队 · 查看更多 »

甲申事变

申事变可以指:.

新!!: 政變和甲申事变 · 查看更多 »

甘露之變

露之變指發生於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宦官勢力得勝,造成朝廷數以百計的官员遭到殺害。.

新!!: 政變和甘露之變 · 查看更多 »

狂飙社

飙社是中华民国一个文学社团,因《狂飙》周刊而得名。.

新!!: 政變和狂飙社 · 查看更多 »

狄潘德拉

潘德拉·比爾·比克拉姆·沙阿·德瓦(尼泊尔语:दिपेन्द्र बीरबिक्रम शाह,IAST:;)是尼泊爾沙阿王朝(第12任)國王,也是在位最短的尼泊爾國王(2001年6月1日—2001年6月4日在位)。他和他的父親畢蘭德拉懷疑被自己的叔叔,也就是末代國王賈南德拉篡位而分別被殺。 迪潘德拉早年在英國伊頓公學就讀。 2001年6月1日,尼泊爾王宮內發生血腥枪击事件,他的父親及另外10名王室成員被槍殺,而他亦被指“意圖自殺”,但被發現時亦已經重傷。由於父親駕崩,按照尼泊爾的法例,他即時繼位。不過他在繼位後3日仍然傷重不治而駕崩,由他的叔父賈南德拉繼位。 根據官方記錄,狄潘德拉是因為不滿母親反對他與前朝拉納家族遺裔結婚而血洗宮廷。不過,不少人都認為事實真相與官方記錄有所出入。亦有傳聞指狄潘德拉並非自殺,而是被門衛所殺。 狄潘德拉與他的父親畢蘭德拉同被指為尼泊爾王室裡的“親中國派”。日本的雜誌《新潮45》在2001年12月號有一篇文章《ネパール国王暗殺の真相と『毛沢東の息子たち』》(尼泊爾國王暗殺的真相與毛澤東的各個兒子)一文就詳細講述了這一假設。文章指,“這次血腥政變是國內親印度及親美國的賈南德拉與親中國的畢蘭德拉、狄潘德拉的鬥爭。很明顯,這一次流血事件是一場政變。”.

新!!: 政變和狄潘德拉 · 查看更多 »

直-5

-5(Z-5)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簡稱“哈飛”)根据前苏联提供的全套Mi-4直昇機图纸仿制而成的直升機,研制初期代号為“旋风25”。直-5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生产的第一种通用直升機,空军世界,該機已於1979年停产,共生產558架。.

新!!: 政變和直-5 · 查看更多 »

盛世

盛世,意即兴旺繁盛的时代,規模小的盛世又称为治世。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常被描述为太平盛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存在盛世时期,如汉朝和唐朝的盛世常被合称为漢唐盛世等。 雖然盛世主要是用来形容中国历史上政權的兴旺时期,但有时亦将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国力强大时期的外国称为其盛世期,如对19世纪的大英帝国之形容等。 与盛世相关的概念还有中興(有时中兴亦会算作盛世延續),指政權在經歷一段長時間後克服了當時環境的巨大壓力,使國家社會從衰退中恢復的情況。与盛世相反的则是乱世,后者与戰爭、民變和政變關係密切。但亂世之中往往會有英雄出現並把國家帶入盛世,創立新政權。.

新!!: 政變和盛世 · 查看更多 »

瀏海

瀏海,在一些官话方言中会带儿化音,叫做刘海儿,是一種髮型,指覆蓋額頭的頭髮形狀,通常在眉毛處或眉毛上方筆直地削減,但也可能是皺摺或皺褶,加上髮膠、慕斯或蠟,然後掃到一邊,或者剪長一點,落在眼睛上。 這個術語得名的緣由,為道教全真派全真五祖之一的劉海蟾喜歡將頭髮梳至額前,長度齊眉。 在中国,据说该髮式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就流行了。根据传说,一起宫廷政变被破获,上官婉儿被牵连进去,被武则天下令施以黥刑(在脸上刺字)。但是后来可能武则天不捨,又在行刑时改變主意,以朱砂在她额头刺了一朵梅花。由于这还是有犯罪含义,因此上官婉儿从额顶梳下一些头发遮住印记,有些女子看见后觉得这样很漂亮,纷纷效仿,流传开来。.

新!!: 政變和瀏海 · 查看更多 »

白南雲

白南雲(백남운,),北韓政治家,國內派人,官至教育部部長、最高人民會議議長及祖國統一民主主義戰線委員長。同時,他也是一名專門研究朝鮮半島經濟史的學者。.

新!!: 政變和白南雲 · 查看更多 »

隐蔽行动

蔽行动(covert action)指在暗中实施的军事、情报或执法行动,通常在正式渠道以外进行。使用隐蔽行动的目的是在实现任务目标的同时,不让外界了解行动的赞助者与执行者。资金来源一般是政府收缴的税款。 依据美国法律,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是唯一被允许执行隐蔽行动的美国政府机构Executive Secrets: Covert Action and the Presidency, William J. Daughert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2004, page 25.

新!!: 政變和隐蔽行动 · 查看更多 »

銮披汶·颂堪

貝·銮披汶颂堪陸軍元帥(แปลก 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RTGS:Plaek Phibunsongkhram;),曾任泰國總理(1938年—1944年,1948年—1957年),泰國軍人、政治家、獨裁者。.

新!!: 政變和銮披汶·颂堪 · 查看更多 »

韦后之乱

韋后之乱是指唐中宗李顯之皇后韦氏,在中宗復辟之後的专权乱政。 韦皇后被指控為重演武則天故事篡位稱帝,進而協同女兒安樂公主共謀弒君,毒死中宗。中宗死后,韦皇后立少帝為傀儡政權,以皇太后身份摄政,挾天子以令諸侯。 唐少帝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兵變,杀韦太后、安乐公主等人,以李隆基之父李旦復辟为帝,即唐睿宗。.

新!!: 政變和韦后之乱 · 查看更多 »

莫迪博·凯塔

莫迪博·凯塔(法语:Modibo Keïta,),马里共和国首任总统,社会主义活动家。 凯塔出生于巴马科的一个穆斯林家庭,先后在巴马科和达喀尔接受教育。1936年后,凯塔在巴马科、廷巴克图等地教书。他参与组建了西非教师联合会,并参加社会主义学习小组的活动。 1943年,凯塔创办了一份杂志批评殖民当局,这导致他在1946年在巴黎入狱3周。1946年,非洲民主运动在巴马科成立,凯塔当选为法属苏丹(今马里)地区的总书记。1956年,凯塔当选为巴马科市长,并进入法国国民议会。 1960年马里和塞内加尔成立马里联邦后,凯塔当选为其总统,但是不久塞内加尔即退出联邦。凯塔于9月22日宣布马里退出法兰西共同体,成为“马里共和国”。1968年11月9日,他被军事政变推翻,余生在马里北部的监狱中度过。 K.

新!!: 政變和莫迪博·凯塔 · 查看更多 »

莫舒舒二世

莫舒舒二世()为莱索托王国之前国王,也是带领莱民众从英国独立的开国君主。其幼小便从父亲西蒙·塞伊索·格里菲斯(当时的最高酋长)手中继承了王位,但因年幼,当时仍由王后马特斯布·阿米利亚·马特萨巴摄政。.

新!!: 政變和莫舒舒二世 · 查看更多 »

莱索托

莱索托王国(Mmuso wa Lesotho,Kingdom of Lesotho),简称莱索托,位处非洲南部,是全世界最大国中国,全境完全被南非共和国包围,接壤边境线909公里长。因地处高原,莱索托也被称为“天空王国”。 莱索托这一国名的意思是“说塞索托语的人们”。其曾是欧洲的殖民地,所以欧洲惯称莱索托为巴苏陀兰。 莱索托是英联邦国家成员,1966年10月4日从英国独立。 其国土大小为30355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约1,942,008。 莱索托经济落后,为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约有49%的人口生活低于国际贫困线一天1.25美元,而且艾滋病情况严重失控。.

新!!: 政變和莱索托 · 查看更多 »

莱索托历史

今莱索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目前史学界较为公认的说法是,莱索托的巴苏陀族是山人(the San)、科伊人和一支自非洲中东部迁徙而来的班图语族人的后裔。 现今的莱索托(当时称为巴苏陀兰)于1822年由酋长莫舒舒整合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在与布尔人的不断战争后,于1867年,成为英国保护国。巴苏陀兰于1966年独立,并成立莱索托王国。.

新!!: 政變和莱索托历史 · 查看更多 »

莱昂·姆巴

加布里埃尔·莱昂·姆巴(法语:Gabriel Léon M'ba,)是加蓬第一任总统,任期从1960年至1967年。他曾在1957年5月27日至1961年2月21日期间出任总理,1960年8月17日加蓬从法国独立后担任总统。1964年2月他被让-伊莱尔·奥巴姆(Jean-Hilaire Aubame)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但由于法国介入,数天后他恢复权力。在1964年的未遂军事政变后,其政权仰赖法国政府和商界的支持。姆巴在1967年3月再度当选总统,但同年他病重后由副总统哈吉·奥马尔·邦戈继任。1967年11月27日,姆巴在巴黎病逝。.

新!!: 政變和莱昂·姆巴 · 查看更多 »

選舉

選舉是一種正式的決策過程,由人們投票選出某個職位的出任人選、或適用於整個組織的過程。因此,选举的性质有别于其他选择方法,如比赛筛选、随机决定或市场决定。选举通常被定义为被管治者意愿的一种正式表达方式,这些表达的意愿会集合并转化为一种集体决策,用来决定谁可以管治,包括谁可以继续执政、谁应该下台、和谁应该取而代之。雖然沒有一套關於選舉之單一普世之國際標準,但確已形成一些共識,包括通過舉行自由、平等且定期之選舉來保證成人之普選權,不記名投票且免於脅迫之原則,一人一票之原則。選舉是一種民主過程,合資格選民擁有投票及選擇的權利,稱為選舉權。 奉行代议民主制的國家或地區,會通過選舉選出議會成員、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如總統、總理、首相)等,也會以此選出地方政府的行政官員。依照功能的不同,代議民主制的選舉可分為國政選舉、地方選舉等兩大種類,前者指國家元首、國會議員等全國或中央政府層級的選舉,後者則指地方政府首長及民意代表的選舉。 除此之外,選舉也被广泛应用于許多私人組織或商業机构,由民间团体、學校以至公司,也会采用选举作为制定人事决策的手段。選舉是人民行使政治權力的重要方式,但如果投票難以操作、或者投票結果對國家或所屬團體之治理方式無法產生影響,那麽對民眾而言,選舉也就沒有多大意義。.

新!!: 政變和選舉 · 查看更多 »

遼穆宗

遼穆宗耶律璟(),一说名耶律明,小字述律,遼朝第四位皇帝(951年10月11日-969年3月12日在位),在位18年,是為遼太宗之長子,其母為靖安皇后萧温。.

新!!: 政變和遼穆宗 · 查看更多 »

遼景宗

遼景宗耶律賢(),字賢寧,遼朝第五位皇帝(969年3月13日-982年10月13日在位),在位13年,遼世宗的次子,其母為懷節皇后蕭氏。.

新!!: 政變和遼景宗 · 查看更多 »

達新·欽那瓦

塔克辛·钦那瓦( ;),漢名丘達新,生于泰國北部清邁府,前泰國首相和泰愛泰黨創立人,也為前泰國皇家警察中校和商人。塔克辛的妹妹英叻·钦那瓦(漢名:丘英樂)亦為前總理,兩人屬於第四代泰國華人,祖籍广东潮州府丰顺县,客家人后裔。.

新!!: 政變和達新·欽那瓦 · 查看更多 »

萨达姆·侯赛因

萨达姆·侯赛因·阿卜杜勒-迈吉德·提克里蒂(阿拉伯语:,),简称萨达姆·侯赛因(阿拉伯语:;西方媒体多转写作Saddam Hussein)或萨达姆,伊拉克前政治人物、獨裁者,从1979年至2003年任伊拉克总统、伊拉克总理、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总书记、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与最高军事将领等职。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薩達姆的復興黨政權被美國推翻,其本人也在逃亡半年後被美軍擄獲。经伊拉克法庭审判,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处绞刑,並於12月30日執行,终年69歲。.

新!!: 政變和萨达姆·侯赛因 · 查看更多 »

萨拉丁

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 صلاح الدين يوسف بن أيوب /: Ṣalāḥ ad-Dīn Yūsuf ibn Ayyūb; سەلاحەدینی ئەییووبی / ALC-LC: Selahedînê Eyûbî), 人称萨拉丁 (;),埃及阿尤布王朝的第一位苏丹及敘利亞的第一位苏丹,1174年-1193年在位。阿尤布王朝是得名自他父親Najm ad-Din Ayyub。 萨拉丁是埃及歷史的民族英雄,因為他在阿拉伯人對抗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表现出卓越的领袖作為、骑士风度、军事才能,闻名於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他为人慷慨,从不吝惜钱财,死后的财产只有几个第纳尔,還不够支付葬礼费用。 他是庫爾德族的穆斯林A number of contemporary sources make note of this.

新!!: 政變和萨拉丁 · 查看更多 »

革命

革命,指權力或組織結構的根本性改變,這些改變是在相對短暫的時間中發生。人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所進行之重大變革。 人們改造自然的重大變革,有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等;人們改造社會之重大變革,即社會革命。一般而言,是指由下而上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社會革命是歷史發展之火車頭;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矛盾。相對於改革,則是由上而下的變革。例如在政治層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稱之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當現存之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之嚴重障礙時,就要求通過革命,改變舊生產關係以及維護這種舊生產關係之舊上層建築,即改變社會制度,解放被束縛之生產力,推動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相反,由上而下從帝制推行君主立憲制,成立民主議會,稱之為改革。通常革命較激進劇烈,改革則較保守溫和。在階級社會裡,社會革命是階級鬥爭之必然趨勢和集中表現,通常要使用暴力。 在工業層面上的重大革新,稱之為工業革命。通常是指對當前工業或生產模式進行變革,即以新的機器例如蒸汽機取代舊有的人力,提升生產效率。 一般而言,“革命”這個詞表示一個政治制度的改變。Jack Goldstone, "Theories of Revolutions: The Third Generation, World Politics 32, 1980:425-53John Foran, "Theories of Revolution Revisited: Toward a Fourth Gener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11, 1993:1-20Clifton B. Kroeber, Theory and History of Revolution,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7.1, 1996: 21-40 而在許多社會科學,特別是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方面,社會經濟革命和政治革命受同等程度的研究。.

新!!: 政變和革命 · 查看更多 »

青龍 (後趙)

青龙(350年正月-闰二月)是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第六任君主石鑒的年号,共计三個月。 后赵將領石閔發動政變推翻石鑒,建立冉魏,改元永兴元年。后赵新兴王石祗听说石鉴被冉闵杀死,于是自立,350年三月改元永宁。.

新!!: 政變和青龍 (後趙) · 查看更多 »

衣索比亞歷史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和世界最古老的獨立國家。舊稱阿比西尼亞,直到二次大戰後。和一般非洲国家不同,埃塞俄比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意大利王國入侵(1936-1941)之前,其古老的君主和制度都一直保存下来,并未有受到殖民主义浪潮的吞噬。1974年,一次军事流血政变将1930年代以来一直统治埃塞俄比亚的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推翻以后,埃塞俄比亚改为奉行社会主义。.

新!!: 政變和衣索比亞歷史 · 查看更多 »

顧命八大臣

顧命八大臣(英文:The Eight Regents) ,又称赞襄政务大臣,是清咸丰帝臨終前指派,輔弼新君载淳的八位大臣,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其中以肃顺為首。 清咸丰辛酉年七月(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莊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遗诏三名御前大臣和五名军机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这八个人被稱作「赞襄政务王、大臣」,俗称顾命八大臣。 不久,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恭親王奕訢等隨即發動了政變,打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八大臣非死即貶,即祺祥之变,或稱辛酉政变。.

新!!: 政變和顧命八大臣 · 查看更多 »

顺通·空颂蓬

顺通·空颂蓬(Sunthorn Kongsompong) ,於1991年2月23日素金达·甲巴允将军发动军事政变,废黜政府总理差猜·春哈旺,成立军政府国家维持和平委员会 (NPKC),并任主席,成为泰国事实上的政府首脑。3月阿南·班雅拉春經任命为泰国首相,但是国家仍由NPKC掌控。顺通1992年4月7日宪法颁布后去职。 顺通·空颂蓬早先担任步兵团军官,逐步晋升到特种部队司令的显赫位置,1987年經泰軍总司令差瓦立·永猜裕将军委任为部队参谋长,1990年4月接替差瓦立任泰軍总司令。他是差瓦立和前总理炳·廷素拉暖的亲信,差猜·春哈旺出任总理后,多次与政府发生矛盾,1991年2月23日指责差猜政府腐败,而与素金达将军发动军事政变,接管政府。 1999年顺通患癌症去世后,他的妻子与他的情妇争夺约为1.5亿美元的遗产。他的财富来源受到公众怀疑,此案导致调查其他将军、政治家、商人可能的洗钱和腐败。据说,顺通与他信·西那瓦也是关系密切。.

新!!: 政變和顺通·空颂蓬 · 查看更多 »

顺治帝

顺治皇帝(a;),名福临(a),姓爱新觉罗氏,大清第二位皇帝,清兵入关后的首位清帝,1643年10月8日至1661年2月5日在位,在位18年。议政王大臣会议于1643年9月,推举五岁的福临承袭其父皇太极帝位,同时命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和努尔哈赤之侄郑亲王济尔哈朗二人助小皇帝辅理国政。 自1643年至1650年,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多尔衮手里。在多尔衮的领导下,清朝征服明朝的大部分故土,深入西南省份追剿南明政权,在激烈的反对中,建立一系列被清代皇帝所沿袭的政策,如1645年颁布“剃发令”。多尔衮于1650年12月31日死后,13歲的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顺治皇帝试图打击腐败,整顿吏治,削弱满洲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但最终结果成败参半。在位期間,顺治帝面临着大明遗民的复明抵抗,不过至1661年,清军已将大清帝国最后的对手,南明遺臣郑成功和永历皇帝朱由榔击败,郑成功和朱由榔分别于次年病死和被擒杀。顺治皇帝在22岁时因感染高度流行的天花去世,其皇位由已从天花中幸免于难的皇三子玄烨承袭,后者即康熙帝,统治中国61年。由于顺治年间的历史文献流传相对较少,加上史書為突顯康熙帝的功績,因此这段时期同整个清朝历史相比显得较为鲜为人知。 顺治是清朝统治者在位期间在中国使用的年号。由于大清皇室为满洲人,统治许多蒙古部落,而这些蒙古部落曾帮助清朝征服中国,所以顺治年号在满语和蒙古语中分别有对应词,如蒙古语尊号额耶尔札萨克汗(;「平顺统治」的可汗,即義譯「順治」)。顺治帝死后受供奉于太庙,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统称世祖章皇帝(v),葬于清东陵的孝陵。.

新!!: 政變和顺治帝 · 查看更多 »

餓死

餓死,在自願的前提下,被視為是一種自殺的方式。但是在大多數餓死的例子中,是非自願的情況下,因缺乏食物而活活餓死。.

新!!: 政變和餓死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共产党(重建)

西班牙共产党(重建)(Partido Comunista de España (Reconstituido))是西班牙一个秘密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75年,分裂自西班牙共产党。那一年,西班牙马列主义组织解散,在1968年,西班牙马列主义组织脱离西班牙共产党。1976年,它建立反法西斯抵抗组织。其总书记是曼努埃尔·佩雷斯·马丁内斯。.

新!!: 政變和西班牙共产党(重建) · 查看更多 »

要聽爸爸的話!

| | 《要聽爸爸的話!》(パパのいうことを聞きなさい!,簡稱:「聽爸(パパ聞き!)」)是松智洋的親情喜剧小说作品,插画由中島有華担当。集英社Super Dash文库出版。2011年集英社各杂志开始陆续连载本作漫画作品。电视动画版已于2012年1月至3月播放。另外,兩集OVA則分別於2013年6月25日隨小說版第13集及2015年3月25日隨小說版第18集的限定版發售附送,並正式完結。.

新!!: 政變和要聽爸爸的話! · 查看更多 »

馬哈茂德二世

哈茂德二世(奧斯曼土耳其語:محمود ثاني Mahmud-u sānī、英語:Mahmud II,)是奧斯曼帝國第三十任蘇丹,於1808年登基,至1839年逝世。他出生於伊斯坦堡托卡比皇宮,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的兒子。因北方強鄰俄羅斯帝國屢次的軍事威脅,令他統治期間致力於大規模的法制及軍事改革,馬哈茂德二世因此被稱為奧斯曼改革的始祖,有開明專制君主之稱。.

新!!: 政變和馬哈茂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馬爾地夫歷史

尔代夫自有歷史以來,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地,因為它位於印度洋主要的航線位置上。馬爾地夫附近的鄰國是斯里蘭卡及印度,這兩國的文化及商業和馬爾地夫緊密的連繫在一起近好幾個世紀,馬爾地夫提供了當時遍及亞洲及部份東非沿海地區作為貨幣的貝殼主要來源。 16世紀之後,在殖民浪潮下,歐洲人佔領了許多印度洋上的貿易地點,馬爾地夫當然也無法置身於事外,第一個先來到的是葡萄牙人,再來是荷蘭人和法國人偶爾也來干預當地的政治,然而在前幾個外來歐洲人的干預之後,在19世紀時,馬爾地夫成為英國的保護國,而英國人對於馬爾地夫君主的統治,亦給予充分的認受性。 馬爾地夫在1965年時脫離英國得到獨立,然而,獨立之後該國仍將阿杜環礁內的甘島(Gan Island)上的空軍基地提供給英國人使用至1976年,當英國人在1976年完全撤出該空軍基地時,剛好該年是冷戰一觸即發的高鋒期,國際上都在關注此空軍基地未來的動向為何。蘇聯當局曾研擬向馬爾地夫當局租借此空軍基地,但都遭到馬爾地夫政府多次的拒絕。 馬爾地夫共和國在1990年之前所面臨的挑戰是快速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步伐來提供國家在有限的漁業、農業、旅遊業的基礎資源;另外一方面更令人關心的項目就是長期的因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的上升,因為馬爾地夫當地低窪的珊瑚島很多,所以將造成災難性的傷害,這也是未來當局政府所要面臨的重大課題。.

新!!: 政變和馬爾地夫歷史 · 查看更多 »

馬馬薩帕諾衝突

薩帕諾衝突於2015年1月25日在菲律賓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馬京達瑙省馬馬薩帕諾圖坎納利寶村發生,為菲律賓國家警察特別行動部隊392名特種警察人員採取一項名為「Oplan Exodus」的執法行動,其後與逾千名邦薩摩洛伊斯蘭自由戰士和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爆發嚴重流血衝突,造成14名特種警察人員受傷、44名殉職,為菲律賓歷史上官方特種人員殉職人數最高的事件。而後兩者則分別被確認有5人和聲稱有18人死亡,另外由邦薩摩洛伊斯蘭自由戰士保護下匿藏在棉蘭老島、馬來西亞聖戰組織懷疑領袖、回教祈禱團核心成員及被美國聯邦調查局列為最高級別通緝恐怖分子的Zulkifli Abdhir在警察行動中被擊斃。此外,莫洛人發言人聲稱至少3名平民受傷、7名死亡。 由於事件結果嚴重,事件受到菲律賓社會高度關注,菲律賓傳媒連日大篇幅地報道。而隨著後續的調查報告披露更多資料顯示,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不論對事件的參與方式乃至後續對事件的處理,同樣備受猛烈抨擊;除了引起政治風波,同時激起民憤,坊間出現要求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下台的聲音,為其帶來上任菲律賓總統5年以來最大政治危機。.

新!!: 政變和馬馬薩帕諾衝突 · 查看更多 »

馬拉坎南宮

拉坎--南宮,或稱马拉--南宫,當地又稱馬拉--鄢宮(Malacañan Palace,舊稱Malacañang Palace)是菲律賓的總統府與總統官方居所(不一定為實際官邸)。它座落在馬尼拉市的聖米格爾區的帕西河邊。在菲國的政治和日常語彙中,馬拉坎南宮是菲律賓總統、行政部門、或菲律賓政府的同義詞。.

新!!: 政變和馬拉坎南宮 · 查看更多 »

解放神學

解放神學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主要在拉丁美洲天主教界中成形的一個神學主張。其主張信仰天主的人(即是「天主的選民們」)應該要關注人間制度的公平正義問題,例如貧窮的世襲化、經濟資源的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與種族歧視問題等,這些都是解放神學所要解放的对象。.

新!!: 政變和解放神學 · 查看更多 »

马达加斯加

达加斯加共和国(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前称,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岛屿国家,该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及其周边多个比较小的岛屿。冈瓦那超大陆在早侏罗纪解体后,马达加斯加岛在约8800万年前从印度板块分裂,当地的原生动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马达加斯加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90%的野生动植物都是该国独有。但是,岛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长人口侵占的威胁。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间,南岛民族从婆罗洲乘浮架独木舟前来,马达加斯加开始有人类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图人穿越莫桑比克海峡移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多个族群陆续前来当地定居,每个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风景线。马达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划分成18或更多个较小的族裔团体,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纳人所占规模最大。 马达加斯加岛曾长期由零散的社会政治联盟统治。从19世纪开始,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纳贵族统一成马达加斯加王国加以统治。1897年,该岛成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君主政体随之土崩瓦解,之后一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称为共和国,先后经历四大宪政时期。1992年起,该国开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为中心的宪政民主政体统领。但是,经选举上台的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在2009年的民众起义中被迫辞职,总统权力于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乔利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乃是一场政变。 截至2014年4月,马达加斯加人口刚超过2300万,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生态旅游和农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对教育、卫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则都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拉瓦卢马纳纳的统治下,这些投资使该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导致贫困人口和中层阶级间因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关系紧张。.

新!!: 政變和马达加斯加 · 查看更多 »

諸葛融

諸葛融(),字叔長,琅邪陽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國時東吳將領,大將軍诸葛瑾三子,太傅諸葛恪之弟。宗室孫峻發動兵變,誅殺諸葛恪連同諸葛融也被夷滅。.

新!!: 政變和諸葛融 · 查看更多 »

高墨达

墨达(古波斯楔形文字: ;),又作高莫達、高墨塔,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一个篡位者。古希腊文献称之为斯梅尔迪士(Σμέρδις)。 巴尔迪亚( )是波斯帝国开国之君居鲁士二世的儿子。居鲁士二世死后,冈比西斯二世即位,将兄弟巴尔迪亚杀死。但冈比西斯的统治很不得人心。前522年,冈比西斯远征埃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高墨达伪称自己就是巴尔迪亚,发动政变,夺取了王位。冈比西斯得知此事后匆忙回師征討,但在途中突然神秘死去。 大流士一世在不久之后,联合其他贵族推翻了高墨达,夺取了王位。高墨达被投入监狱处死。 由於大流士一世曾被居魯士大帝懷疑有叛變的行跡,根據歷史學者對於波斯歷史上的出入推理,高墨達可能是真正巴尔迪亚,是被大流士誣賴而殺死。.

新!!: 政變和高墨达 · 查看更多 »

高平陵之变

平陵之變,亦称高平陵政變、高平陵事變或正始之變,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是魏國建立以後的一次重大政變。事件源自曹魏宗室大將軍曹爽和朝中重臣太傅司马懿之間的权力鬥争,最后司马懿趁著曹爽與魏帝曹芳到高平陵謁陵時發動政變,控制京城,族滅曹爽而结束,自此司馬氏正式全面掌權,此後曹氏皇帝皆淪為司馬家的傀儡。.

新!!: 政變和高平陵之变 · 查看更多 »

高纪毅

纪毅()字仁旃,奉天省辽阳县河栏沟大甸子人,隶属汉军八旗籍。中华民国政治及军事人物。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2页冯其利,东北义园名人补遗,北京档案史料2007年第4期.

新!!: 政變和高纪毅 · 查看更多 »

高昌

昌(Gaochang; 维吾尔语:قۇچۇ,Q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這些都是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家。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漢人的高昌國,後為高昌回鶻。 元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 (قاراهوجئا) 称高昌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献称高昌为“哈拉和卓”、霍州。 高昌历史文献有二十四史南北朝各書的高昌傳,但記述疏略,如出一轍。《新唐书·高昌傳》、《元史·地理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另外羅振玉于1933年在遼東出版的《遼居雜著乙编》中有《增訂高昌--氏年表》及《高昌專錄》各一卷,以考古實物補訂史書頗詳。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亦有關高昌論著《高昌陶集》(1934)、《高昌專集》(1951增订)、《羅布淖尔考古記》(1948)、《吐鲁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新!!: 政變和高昌 · 查看更多 »

護國戰爭

護國戰爭(又稱護國戰役、護國運動、反帝戰爭、反帝制戰爭;民國四至五年,即1915年至1916年)是發生在中華民國的政變,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於北京宣佈接受君主立宪帝制,蔡锷、唐繼堯、李烈鈞等宣布雲南獨立,並且发动反北洋政府的内战。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後亦紛紛宣佈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後宣佈取消帝制,並於數月後病逝。.

新!!: 政變和護國戰爭 · 查看更多 »

让-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

让-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生於1942年6月30日)是上伏塔總統,其從1982年11月8日藉由政變上任後直到1983年8月4日。但之後他也因為政變遭到推翻,並且改由托馬·桑卡拉繼任之。.

新!!: 政變和让-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 · 查看更多 »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海地政治家,曾四度任总统(1991年、1993年—1994年、1994年-1996年、2001年—2004年)。.

新!!: 政變和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 · 查看更多 »

议会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parliamentary republic),是共和制的一种,它的政府型態屬於議會制,在這種政府中,行政機構的權力來源於立法機構(也就是議會)。议会共和制指议会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总理为首的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 。.

新!!: 政變和议会共和制 · 查看更多 »

许成泽

許成澤(허성택,),北韓政治家,國內派人,官至祖國統一民主主義戰線中央委員及煤炭工業部長。.

新!!: 政變和许成泽 · 查看更多 »

谢赫·哈西娜

谢赫·哈西娜(孟加拉语:শেখ হাসিনা ওয়াজেদ,),孟加拉国总理。其父是孟加拉国国父、首任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新!!: 政變和谢赫·哈西娜 · 查看更多 »

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

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Jorge Rafaél Videla,),阿根廷軍人、政治人物,以發動政變手段,自任為阿根廷總統。他被視為是一名獨裁者,在他統治期間,因為在骯髒戰爭中對異議人士的整肅行為,備受爭議。.

新!!: 政變和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 · 查看更多 »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赛义德鲁霍拉·穆斯塔法维·穆萨维·霍梅尼(波斯语: ,Revolutions And Revolutionary Movements,第286頁Islamic Imperialism: A History,第220頁),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1979年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领袖。該革命推翻了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經過革命及全民公投後,霍梅尼成為了國家最高領袖,最高領袖是憲法所創造的一個職位,是國家政治和宗教上的最高職位。 霍梅尼是一名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的瑪爾扎,但以他的政治角色最為聞名。他在著作和講道內容裡擴展了十二伊瑪目派烏蘇里派主張的「法基赫的監護」(教法學家的監護),即是伊斯蘭教法學家的神權統治。 在國外的穆斯林世界裡,他被描述為「西方大眾文化對伊斯蘭教的虛擬形象」The Shia revival: how conflicts within Islam will shape the future,第138頁。他在伊朗人質危機時支持挾持者,又頒佈追殺英國人薩爾曼·魯西迪的命令,因而聞名。霍梅尼被稱為「廣受支持、別具魅力的領袖」,什葉派學者視他為「伊斯蘭復興的戰士」。 在伊朗國內及他的國際支持者之間,他被稱為伊瑪目霍梅尼,其他人則以(大)阿亞圖拉霍梅尼指稱。.

新!!: 政變和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 查看更多 »

鲍勃·德纳尔

鲍勃·德纳尔(法语:Bob Denard,),本名吉尔贝尔·布尔若(Gilbert Bourgeaud),著名法籍雇佣兵,曾在亚、非多国发动政变,并暗杀各国政要。.

新!!: 政變和鲍勃·德纳尔 · 查看更多 »

貝爾穆多一世 (阿斯圖里亞斯)

貝爾穆多一世 (Bermudo I,又稱Vermudo或Veremund,),暱稱為執事或是僧侶,788或789年起為阿斯圖里亞斯國王直到他791年遜位。他是弗魯埃拉(阿方索一世的弟弟)的一位兒子,並且為奧雷利歐的弟弟。他統治的自然結束為阿斯圖里亞斯-阿拉伯關係迎來新的階段。 貝爾穆多為官方宮廷大臣(王宮的貴族)推舉出來取代馬烏雷加托的,馬烏雷加托於788年自然去世。自從馬烏雷加托於783年帶者地方支援,在一場政變後取得王位,而之後貝爾穆多進行繼位時沒有發生意外,可能表示馬烏雷加托已經改變大臣貴族的地位,並且因此貝爾穆多被推薦為候選人,如同馬烏雷加托,為了防止阿方索二世(弗鲁埃拉一世的兒子及繼承人)的成功繼位。雖然阿方索三世史書的兩個現存版本皆將貝爾穆多寫作他在位時離去成為一名執事,這個事實更加強了他的推選是為了堅決反對阿方索的意圖。 不論如何,他的統治並不長久。他必須對抗一支入侵阿拉瓦以及加利西亞的阿拉伯-柏柏敵軍,而在791年的布比亞河戰役(可能位於今日的比爾索)遭到擊敗。雖然最接近的基督教資料並沒有提到他對手的姓名,但這場戰役可以視為790年代一系列對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具有侵略性的戰役的首場主要戰爭。布比亞的穆斯林指揮官在伊本·艾西爾的著作中名叫優素福·伊本·布赫特,而戰爭同樣地被馬蓋里記錄下來。貝爾穆多在吃敗仗後宣布退位,雖然是他自願的(阿方索三世史書中描述,因為他是一位執事,或是想起自己是一位執事)還是被逼迫的目前無從得知。從歷史上來看,在西哥德人統治下的西班牙,一個被證明軍事實力不充足的國王,通常會被強迫退位。即使如此,他被認為是在他的年代中很慷慨及傑出的男子,阿爾貝達史書使用「仁慈與虔誠」描述他。 貝爾穆多的王位由阿方索二世繼承,他還留有一名兒子,日後登上王位成為拉米羅一世(母親姓氏不明)。據說在他退位後活了很長的一段時日,或許是因為做為一名僧侶,以及與他的繼任者維持著良好的關係。.

新!!: 政變和貝爾穆多一世 (阿斯圖里亞斯) · 查看更多 »

費爾南多·盧戈

費爾南多·阿明多·盧戈·門德斯 SVD(Fernando Armindo Lugo Méndez,),前巴拉圭天主教聖佩德羅教區主教、前任巴拉圭總統。.

新!!: 政變和費爾南多·盧戈 · 查看更多 »

賴索托君主列表

莱索托君主系指现今的莱索托王国之国王,在历史上巴苏托兰时期其尊号也曾称为“”(Paramount chief)。同时本表也收录了其他以政变、摄政,或代理等方式暂时担任国家元首的人物。现任莱索托王国之国王是1996年2月7日第二次加冕的莱齐耶三世。.

新!!: 政變和賴索托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贝宁

贝宁共和国(La République du Bénin,--)是非洲西部國家,旧名达荷美(Dahomey)。贝宁南濒几内亚湾,东邻尼日利亚,北与尼日尔接壤,西北与布基纳法索相连,西和多哥接壤。 贝宁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约1088万,首都波多诺伏為国民议会所在地,科托努則為政府所在地。.

新!!: 政變和贝宁 · 查看更多 »

贝尼托·墨索里尼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是一位意大利记者和政治人物,曾任意大利王国第40任总理,同時也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墨索里尼於1925年獲得政府首脑的身份,而且以「領袖」的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並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間於義大利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亦獲得了意大利最高軍銜「最高帝国元帅」,墨索里尼後於1943年7月失勢下台,被意大利新政府拘捕,之後被德國派出的特種部隊救出,改任德國的傀儡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政府总理。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Avanti!)的记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後來英國唯恐意大利會繼俄國之後退出大戰,暗中以每週100英鎊的高額報酬收買墨索里尼,讓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繼續鼓吹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被“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总理并组建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壓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數的議席。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敵: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1935年开始与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接触,德、義於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3年在意大利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后,7月24日大法西斯议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山的一间别墅裡。同年9月12日德軍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偽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一个叫的村庄被枪决。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10年,直到1957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新!!: 政變和贝尼托·墨索里尼 · 查看更多 »

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语:Београд,意为“白城”),欧洲国家塞尔维亚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及当年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的总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位于塞尔维亚北部萨瓦河和多瑙河汇合处,此处也是潘诺尼亚平原和巴尔干半岛的相遇处。贝尔格莱德市内共有人口123万,整个行政区范围内的人口达到近170万,是原南斯拉夫地区最大的城市。 贝尔格莱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出现在公元前4800年温查文明时期。凯尔特人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这一地区,并将其命名为, 后被罗马帝国占领 。 公元520年,斯拉夫人占领了这一地区。此后它在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几次易手。城市的斯拉夫语名字Beligrad(字面意思为“白城”)第一次被提及是在878年。1284年,贝尔格莱德第一次成为塞尔维亚斯雷姆王国的首都。此后,它还先后成为塞尔维亚(1404年-1918年、2006年-)、南斯拉夫(1918年-2003年)首都以及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行政、立法首都(2003年-2006年)。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唯一的直辖市,被分为17个自治市,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地方委员会。贝尔格莱德占塞尔维亚总面积的3.6%,约21%(不包括科索沃自治省)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在该市。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新!!: 政變和贝尔格莱德 · 查看更多 »

贾米勒·阿萨德

贾米勒·阿萨德(جميل الأسد)是叙利亚前总统哈菲兹·阿萨德的二弟、现任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二叔。他从1971年开始成为叙利亚人民议会议员直到去世。他也是一个民兵组织的指挥官。.

新!!: 政變和贾米勒·阿萨德 · 查看更多 »

越南现代史年表

越南现代史年表是1945年以后的越南历史年表。.

新!!: 政變和越南现代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越南歷史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話傳說提到約四千年前出現最早的王朝鴻龐氏。中國秦漢時期接觸並征服北部(紅河三角洲)及中部後,越南情況乃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大量輸入。現時的越南中、南部地區,曾有占婆國存在(2至15世紀),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曾為扶南、真臘(柬埔寨)等國的領土。 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中國南漢軍隊,是次戰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式独立建国。其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經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發展,15世紀初一度被中國明朝所佔(即屬明時期),不久復國,並在後黎朝前期達至封建時代興盛時期,其後長時間處於分裂及戰亂,有莫朝(與後黎朝合稱南北朝)、鄭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權,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歷朝曾使用的國號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對外被稱為「交趾」「安南」,19世紀初始稱「越南」。在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採用中國式的制度治國,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本土文化亦有所發展,本國文字「喃字」得以應用。對外多次進行戰爭,以維護獨立和擴張領土,曾抵禦北方的中國及蒙古等國,在印支半島逐步征服占婆國,入侵老撾,與真臘、暹羅(泰國)爭雄。 19世紀中晚期,法國漸次吞併越南,進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越南共產黨(時稱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統治北方,獲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支持,南方亦先後有西方陣營支持的保大帝政權及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南北分裂,美國介入越南政局,支持南越,演成越戰。1975年北越統一全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政府曾染指鄰國老撾、柬埔寨,又與中、美等交惡,外交形勢曲折。1986年以後,越南政府推動革新開放,促進經濟,1990年代又與中、美及世界各國改善關係。.

新!!: 政變和越南歷史 · 查看更多 »

超人:鋼鐵英雄

《--》(Man of Steel)是一部2013年美國超級英雄電影,改編自DC漫畫的經典人物超人的重啟電影。本片為DC擴展宇宙的第一部作品,電影於2013年6月14日上映。導演為查克·史奈德,由克里斯多福·諾蘭製作,大衛·S·高耶編寫故事大綱,並由亨利·卡維爾、艾美·亞當斯、麥可·夏儂、黛安·蓮恩、勞倫斯·費許朋、安潔·陶依、凯文·科斯特纳、、克里斯托弗·米洛尼以及羅素·高爾主演。本片大量運用灰暗色調,以及如同電玩遊戲的風格拍攝,故事則敘述在地球生長的氪星之子克拉克·肯特從小就為自己的能力所苦,長大後則四處打工並尋找和自己的父母及族人相關的消息,但不料之後氪星的薩德將軍意外現身,並且還打算強行占領地球,而這也使得克拉克不得不挺身而出化身為「超人」與其對抗。 《超人:鋼鐵英雄》主要劇組成員於2013年6月10日出席在美國的首映,同年6月14日全面上映(含3D、IMAX、4D)。本片票房極為成功,全球總票房收入超過6.68億美元,但影評反應兩極,支持者認為本片在敘事手法、演員演技、視覺效果以及角色塑造上卓然有成,而另一派批評者則認為本片節奏遲緩且缺乏驚喜。續集《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再次由查克·史奈德執導,2016年3月25日上映。.

新!!: 政變和超人:鋼鐵英雄 · 查看更多 »

超商無戰事

《超商無戰事》是竿尾悟的漫画作品。從少年画報社的漫画雜誌《YOUNG KING OURs》2007年1月号開始連載,已完結。.

新!!: 政變和超商無戰事 · 查看更多 »

趙興邦 (消歧義)

趙興邦可以指:.

新!!: 政變和趙興邦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趙汝愚

趙汝愚(),字子直。宋朝宗室,原籍饒州餘幹,祖父於南宋建炎年間遷居崇德洲錢(今桐乡市洲泉鎮)。考取狀元,曾與韓侂冑等人強迫宋光宗內禪,擁立宋寧宗,任宰相,後遭韓侂冑排擠,貶謫而死。諡忠定。.

新!!: 政變和趙汝愚 · 查看更多 »

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亦称文王。原名趙何,趙武靈王次子,中國戰國時期趙國君主。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颇、李牧、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

新!!: 政變和趙惠文王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贝克

路德维希·贝克,全名路德维希·奥古斯特·西奥多·贝克(Ludwig August Theodor Beck )(1880年1月29日—1944年7月20日),德国一級上將,其後因為暗殺元首希特勒未遂而被槍決。.

新!!: 政變和路德维希·贝克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兰萨纳·贝阿沃吉

路易斯·兰萨纳·贝阿沃吉(Louis Lansana Beavogui,),几内亚政治家。在艾哈迈德·塞古·杜尔总统执政时期,贝阿沃吉于1961年至1969年间出任外交部长,并于1972年4月26日至1984年4月3日期间出任几内亚总理。 1984年3月26日,艾哈迈德·塞古·杜尔总统逝世,贝阿沃吉出任几内亚代理总统,4月3日,他在由兰萨纳·孔戴发动的军事政变中被废黜并在随后的8月19日因糖尿病在首都科纳克里一所医院逝世。 Category:几内亚总统 Category:几内亚总理.

新!!: 政變和路易斯·兰萨纳·贝阿沃吉 · 查看更多 »

麴氏高昌

--氏高昌,501年在高昌建立的王国。建立者是--。640年,唐朝滅--氏高昌,设置西州和安西都护府。.

新!!: 政變和麴氏高昌 · 查看更多 »

麻原彰晃

麻原彰晃(),本名松本智津夫,出身日本熊本縣。自稱自己是埃及的法老王與中國的明太祖轉世,得到釋迦牟尼佛真傳,1984年成立了一個融合藏傳佛教、基督教、瑜伽、氣功等因素的奧姆真理教並自任教主,宣稱世界末日將至,他要創造一個新的日本帝國。最後他創立了奧姆國家計畫,欲藉由恐怖攻擊殺害天皇、宰相、閣員、國會議員及廣大的東京民眾,發起政變,以奪取日本政權的陰謀。1995年3月,主謀策划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而遭到逮捕,纏訟多年後,於2004年2月27日被東京地方法院一审判处死刑,曾試圖上訴,最後日本最高法院於2006年9月15日維持死刑判定,全案定讞,但至今尚未執行死刑。.

新!!: 政變和麻原彰晃 · 查看更多 »

軍事力

军事力指军事方面的能力,国家及类似集团可对其内外对象行使的暴力。 军事力也称为武力 (Armed force)、防卫力 (Defense potential)、战争能力 (War potential) ,但在本条目中统称为军事力。 军事力由军队、准军事部队、警察、民兵组织等直接行使。然而,现代战争及国防已经呈现总体战的态势,可动员人口、经济力、技术力、外交力等综合国力构成的潜在军事力也已成为重要要素。在现代,国家的军事力也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达成政治目的、保卫国家利益的最终手段而受到重视。 警察是分化自军队的旨在维持国内治安的组织,因此常不被纳入军事力的范畴,但从根本上说,警察是通过维持社会秩序从而保护国家权益的暴力组织。由于现代世界中恐怖主义等非对称作战、低强度战争的增加,军事力及警力的界线再度模糊。.

新!!: 政變和軍事力 · 查看更多 »

軍政 (政體)

軍政(stratocracy),又稱軍人專政、軍閥政治,一種由軍人擔任國家元首,由軍隊進行直接控制的政體形式,在此政體下由軍人組成的政府稱為軍事政府。絕大部份軍政是經過政變或軍事占領而建立起來的,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實施軍事法律,或宣布永久性緊急狀態。 在一般情況下,軍政的大部份人員均來自軍隊之內的軍人。有些軍政會吸納一些文職官員,但軍事統帥仍然掌握著最高權力。軍政會標榜自己無黨派,並指責文職政治家腐敗。 軍事獨裁與軍政,在概念上很類似。差別在於,軍事獨裁政府的权力不一定是强行取得的,有时甚至得到了法律的授权。而在军政国家中,政权机关和军事机关通常是同一个实体。 軍政的例子包括缅甸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宪法和立法机构完全废止,幾乎所有的政府機關,都由軍隊直接控制,这种做法不同于其它大部分军事独裁政权。.

新!!: 政變和軍政 (政體) · 查看更多 »

載垣

載垣(a;),爱新觉罗氏,怡賢親王胤祥五世孫,怡亲王奕勋次子,铁帽子王。咸丰帝顧命八大臣之一,在「祺祥之變」中被賜自盡。无子只有6女儿。.

新!!: 政變和載垣 · 查看更多 »

辻政信

辻 政信(),大日本帝国陆军参谋军官,活跃于太平洋战争期间,特别对于马来亚半岛、瓜达尔卡纳尔岛、缅甸等地战场有重大影响。由于其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和逃脱盟军的戰犯审判,以及其后来在日本政治界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颇受非议的旧日本帝国军人。.

新!!: 政變和辻政信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政變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祺祥之变、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咸丰帝逝世后由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道光帝六子恭亲王奕訢、道光帝七子醇亲王奕譞等人,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消滅了咸丰帝遺命的顧命八大臣勢力。而後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執政,是為兩宮聽政。.

新!!: 政變和辛酉政变 · 查看更多 »

霍尔洛·乔巴山

霍尔洛·喬巴山(,),喀爾喀蒙古族、外蒙古車臣汗部人,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蒙古人民革命党創始人之一。1928年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实际最高领导人。1936年被授予蒙古人民共和国元帅称号,1937年起任起任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即内阁总理)、人民军总司令和国防部长,担任所有职务直至1952年逝世。作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揽所有大权于一身的领导人,他常被西方称为“蒙古的斯大林”。他对1930年代末苏联暴力的大清洗运动的观察和学习,导致了治下三万至三万五千名蒙古人的死亡。死难者大部分为佛教僧侣、知识阶层、持不同政见者、少数民族(布里亚特人、哈萨克人、华人等)以及其他“反革命分子”。他的强烈迫害使得蒙古境内佛教几乎被全面消灭。 乔巴山对于斯大林的忠心使得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初期得以站稳脚跟,也使得蒙古成为苏联的第一个卫星国,蒙古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全部受到苏联方面强烈影响。在任期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识字率有所提高,经济则完全依附苏联援助。在二战后,国际方面开始广泛认可独立的蒙古国。.

新!!: 政變和霍尔洛·乔巴山 · 查看更多 »

霍光

霍光(),字子孟,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名将霍去病异母弟,昭帝上官皇后外祖父,宣帝霍皇后之父。先后任郎官,曹官、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大司马、大将军等职位,封博陆侯,谥号为宣成,是以又被尊称为博陆宣成侯。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宣帝地节二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 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68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和伊尹并提,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新!!: 政變和霍光 · 查看更多 »

霍成君

霍成君(),中國西汉名臣霍光小女儿,霍顯所生,汉宣帝刘询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姨母。被废,后自杀。.

新!!: 政變和霍成君 · 查看更多 »

錢弘倧

吳越忠遜王錢弘倧(),字隆道,五代時期吳越國君主。.

新!!: 政變和錢弘倧 · 查看更多 »

郝柏村

郝柏村(),字伯村、伯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鹽城縣(今鹽城市)郝榮村人,曾獲頒卿云勋章、青天白日勳章、雲麾勳章與虎字榮譽旗,陸軍官校12期砲兵科畢業,於八年抗戰時擔任基層官兵、金門八二三砲戰時擔任最前線之砲兵指揮官,曾赴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深造,為中華民國國軍留美將領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國軍在位最久的參謀總長,退伍後擔任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與副總統候選人。是繼陳誠以後,第二位曾任參謀總長的行政院院長。前臺北市市長郝龍斌為其長子。 郝以反共急先鋒自居,支持三民主义統一中国。近年则在台灣努力倡導一個中國原则,且多次參加中國大陸官方活動,並曾大唱《义勇军进行曲》而引發爭議。他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性,并呼籲中共承認國民政府抗戰領導地位。2017年,以99歲高齡改信仰基督教,12月31日洗禮。.

新!!: 政變和郝柏村 · 查看更多 »

胡安·裴隆

胡安·多明戈·裴隆(Juan Domingo Perón;),阿根廷總統、阿根廷副總統、阿根廷政治家,阿根廷迄今為止任職時間第二長的阿根廷總統,統治阿根廷長達11年。.

新!!: 政變和胡安·裴隆 · 查看更多 »

胡进思

胡进思(),一作胡思进,字克开,龚茂良《湖州灵昌庙记》中国五代十国政权吴越国将领,在第三任国王忠献王钱弘佐年间当权。钱弘佐死后,胡进思与钱弘佐之弟和继承者忠逊王钱弘倧频繁冲突,乃至他害怕被钱弘倧所杀,在一场政变中废黜钱弘倧,代以王弟忠懿王钱弘俶(后名钱俶)。.

新!!: 政變和胡进思 · 查看更多 »

胡蘿蔔加大棒

胡蘿蔔加大棒(Carrot and Stick)是一種以“獎勵”(胡蘿蔔)與“懲罰”(“大棒政策”(Big Stick Policy))同時進行的一種策略,亦稱獨裁者的懷柔政策。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此語的原型出自美國總統老羅斯福在1901年參觀明尼蘇達州州博覽會時的演說:「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and you will go far.」(“温言在口,大棒在手,故而致远”),這是一句非洲諺語。據此,美國多次干涉拉丁美洲國家的內政問題。 “胡蘿蔔加大棒”一詞最早在1948年12月11日《经济学人》發表,後收錄於《牛津英語詞典》增訂版,附圖有一隻驢和胡蘿蔔。.

新!!: 政變和胡蘿蔔加大棒 · 查看更多 »

胡果·格老秀斯

胡果·格老秀斯,又译为格勞秀斯、格勞秀士(Hugo Grotius,荷兰文写法为Hugo de Groot即“许霍·德赫罗特”,),出生於荷蘭,基督教護教學者,亦為國際法及海洋法鼻祖,其《海洋自由論》主張公海是可以自由航行,為當時新興的海權國家如荷蘭、英國提供了相關法律原则的基礎,以突破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海洋貿易的壟斷,並反對炮艦外交。 其名Hugo(胡果)在國際公法首次傳入中國時,被譯為虎哥。.

新!!: 政變和胡果·格老秀斯 · 查看更多 »

郭威

周太祖郭威(),邢州堯山(今天河北省隆堯),汉族人,字文仲,小名“郭雀兒”。五代時期後周開國皇帝(951年—954年)。(清)趙翼,"〈周祖四娶皆再醮婦〉卷22/五代史",二十二史劄記,清乾隆60年3月(1795年)。原為五代後漢的樞密使,卻因隐帝疑忌之下,全家被殺。怒而起兵,殺死隐帝,不久發動黃旗加身的兵變,建立後周。 《舊五代史》說,有記載其本名為常威,隨母改嫁入郭家,改用郭姓。《新五代史》的紀錄卻剛好相反,曰其母本來是郭姓之妻,後來改嫁常氏。.

新!!: 政變和郭威 · 查看更多 »

郇山隐修会

郇山隐修会(Prieuré de Sion,Priory of Sion 或 Priory of Zion),又譯作錫安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郇山隐修会一直是许多虚构或者纪实文学作品热衷描写的一个秘密基督教团体。Henry Lincoln, Michael Baigent, Richard Leigh, The Holy Blood and the Holy Grail, Corgi, 1982.

新!!: 政變和郇山隐修会 · 查看更多 »

舉事

舉事,或稱起事,指使用武力推翻、脫離或反抗現政權的行為,是中性詞;故此也可以作為褒義詞「起義」或貶義詞「暴動」的委婉表述。使用上,如要強調舉事者以使用武力為手段,可加上「武裝」或「武力」二字在前,即「武裝起事」、「武裝起義」或「武裝暴動」。.

新!!: 政變和舉事 · 查看更多 »

阮文紹

阮文紹(;)是南越的将军和前总统。.

新!!: 政變和阮文紹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共和國

阿富汗共和國(達利語:,;د افغانستان جمهوریت,Dǝ Afġānistān Jumhūriyat),是1973年至1978年存在於阿富汗的一個聯邦政府國家,創建人穆罕默德·達烏德汗在一場非暴力政變罷黜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爾沙後,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國,是阿富汗的第一個共和國。達烏德汗成為阿富汗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 由於獲得美國及蘇聯的援助,達烏德汗以大力提倡進步主義及現代化聞名。 1978年,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教唆下,阿富汗軍方發動沙爾革命。達烏德汗及其家人於此事件全被暗殺,新政權更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1978年-1992年)。.

新!!: 政變和阿富汗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阿布·穆薩布·巴納維

阿布·穆薩布·巴納維(,在博科聖地內部被稱為哈比卜·優素福,另有多個別名),是一名尼日利亞恐怖份子,曾是恐怖組織的發言人,在2016年8月獲欽點為伊斯蘭國轄下組織博科聖地的頭目。.

新!!: 政變和阿布·穆薩布·巴納維 · 查看更多 »

阿布巴卡尔·松帕雷

埃尔·哈吉·阿布巴卡尔·松帕雷(El Hajj Aboubacar Somparé,1944年8月24日—2017年11月2日),几内亚政治家,曾任几内亚国民议会议长,代总统。几内亚团结进步党 (Unity and Progress Party,简称PUP)的领导人之一。2002年6月30日几内亚选举产生新一届议会,阿布巴卡尔·松帕雷于同年9月23日当选为议会议长。 2008年12月23日凌晨,松帕雷在几内亚国家电视台上宣布,兰萨纳·孔戴总统在“久病后”("after a long illness")已于前一天逝世。根据几内亚宪法的相关规定,议会议长在总统一职出现空缺时将代行总统职权,出任代理总统,新总统选举应于60天内举行。据此,阿布巴卡尔·松帕雷被任命为几内亚代总统,接替于前日去世的总统兰萨纳·孔戴代行职权。就在兰萨纳·孔戴总统逝世6小时后,几内亚一个自称“国家民主委员会”的组织当天宣布,几内亚政府已被解散。 报道说,在这次明显是军事政变的事件中,该组织一名身穿军服的发言人在电视上宣读声明,宣布政府、宪法、法院以及议会均已被解散。 2017年11月2日,松帕雷過世 。.

新!!: 政變和阿布巴卡尔·松帕雷 · 查看更多 »

阿玛迪奥一世 (西班牙)

阿玛迪奥一世(Amadeo,1845年5月30日-1890年1月18日),原名阿梅迪奥·斐迪南多·玛利亚(Amedeo Ferdinando Maria,Amedeo为Amadeo的意大利拼法),西班牙萨伏伊王朝国王(1870年11月16日-1873年2月11日在位)。即位前是意大利第一任奥斯塔公爵,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曼努埃莱二世之子。 阿梅迪奥于1845年5月30日生于意大利都灵,维托里奥·埃曼努埃莱二世与奥地利公主玛利亚·阿德莱德的次子。阿梅迪奥于1867年5月30日与意大利贵族奇斯泰尔纳公主玛利亚·维多利亚·德尔·波佐(Maria Vittoria del Pozzo, Pss della Cisterna)结婚,婚后有三子:埃曼努埃莱·菲利贝托(1869年生,第二任奥斯塔公爵)、维托里奥·埃曼努埃莱(1870年生,都灵伯爵)、路易吉(1873年生,阿布鲁齐公爵)。 1868年,西班牙发生政变,胡安·普里姆(Juan Prim)将军推翻了不得人心的伊莎贝拉二世女王,胡安·普里姆与弗朗西斯科·塞拉诺(Francisco Serrano y Dominguez)、胡安·鲍蒂斯塔·托佩特(Juan Bautista Topete)组成了三人联盟政府并于1869年召开立宪议会。立宪议会保留了西班牙的君主制,塞拉诺被任命为摄政。他们的任务就是为西班牙挑选一位国王。他们首先选择了霍亨索伦的利奥波德亲王,这个提议遭到了法国的强烈反对并成为普法战争的导火索。1870年11月16日他们选择了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的二王子,奥斯塔公爵阿梅迪奥为国王。但在12月下旬,胡安·普里姆遇刺。 阿梅迪奥于1870年12月30日来到西班牙。他来西班牙的第一件事就是遇刺身亡的普里姆的葬礼。次年1月2日在马德里宣誓成为西班牙和西印度国王阿玛迪奥一世。阿玛迪奥一世在西班牙的地位极为尴尬。他的两党——进步党和温和党——已没有群众支持。群众大多支持两个极端——共和派和卡洛斯派。阿玛迪奥一世既没有野心,也没有雄心壮志,他只满足于一个过渡君主的地位。他一到马德里就明白他没有能力解决西班牙所面临的问题。西班牙国内一片混乱。尤其是1872年,第二次卡洛斯战争爆发,加泰罗尼亚地区已完全不受阿玛迪奥一世的管辖。 1873年,由于一位新的陆军大臣的任命,导致了炮兵军官们的集体辞职。政府决定调动其他军官接替他们,并请出国王阿玛迪奥一世进行制裁。阿玛迪奥一世在2月11日签署了一道对炮兵团不利的法令后立即退位。议会得知国王退位后,压倒性通过宣布成立共和国。阿玛迪奥一世在鞭炮声中离开了马德里,一身轻松的回到意大利,重新成为奥斯塔公爵阿梅迪奥。 他的妻子于1876年11月8日去世。1888年9月11日,他续娶了波拿巴家族的玛利亚·莱蒂齐娅并有一子翁貝托。他一直生活在都灵直到1890年去世。 在阿梅迪奥宣誓成为西班牙国王的70年后,他的孙子奥斯塔公爵艾蒙尼被选为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国王托米斯拉夫二世。 |- A A A A A.

新!!: 政變和阿玛迪奥一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Alcide De Gasperi,)義大利政治家,1945年至1953年擔任義大利總理,也是義大利天主教民主黨(Christian Democracy)的創始人。他也是近代義大利史上任期第四長的義大利總理,僅次於墨索里尼、乔瓦尼·乔利蒂和貝盧斯科尼。加斯貝利與德國總理阿登納及法國外長罗伯特·舒曼等人被稱作歐盟之父。 他幫助歐洲議會成立,並支持舒曼計劃,後來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也是基於舒曼計劃制定的。加斯貝利也幫忙構思歐洲防禦共同體草案。.

新!!: 政變和阿爾契德·加斯貝利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政變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里·阿斯兰

阿里·阿斯兰(علي أصلان,)是叙利亚军事人物,曾任叙利亚陆军参谋长,是叙利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密友。他也是已故总统哈菲兹·阿萨德核心圈子中有权势的一员。.

新!!: 政變和阿里·阿斯兰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总统列表

阿根廷总统是阿根廷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776年以前,阿根廷是西班牙秘鲁总督辖区的一部分;1776年后成为新建立的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一部分,设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 通過後,改為允许總統连任,總統任期由原來的六年一任,改為總統任期縮短至四年,可以連選連任一次。.

新!!: 政變和阿根廷总统列表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叙利亚地区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叙利亚地区(حزب البعث العربي الاشتراكي – قطر سوريا),縮寫:敘利亞地區分支(Syrian Regional Branch),叙利亚執政黨,於1963年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於1970年由阿薩德家族發動政變統治至今。.

新!!: 政變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叙利亚地区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يمنية),中国大陆官方称其为阿拉伯也門,是曾在也门西北部存在的一个国家(1962年到1990年),因其首都萨那在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首都亞丁的北邊,所以簡稱北也門。.

新!!: 政變和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متحدة),簡稱阿联,是1958年2月1日由埃及與敘利亞联合组成的泛阿拉伯國家。伊拉克因局勢不穩而没有加入。1958年3月8日,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同也门王国(后来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组成邦联性质的阿拉伯合众国。由于埃及的霸权主义政策,1961年9月28日敘利亞宣佈退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12月26日阿拉伯合众国也宣布解散。但埃及仍然保留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國號直到1971年9月2日為止。 值得留意的是,直到現在,埃及、敘利亞及伊拉克三國的國旗与国徽仍然非常相似,都是從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國旗及国徽演變而來;就連也门的旗幟也與共和國的國旗式樣相似。.

新!!: 政變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蘇丹政治

蘇丹的政治體制為联邦制共和國,現任蘇丹總統為奥马尔·巴希尔。巴希尔與他所屬的政黨全国大会党在1989年6月30日發動政變,推翻前政府,一黨執政並統治蘇丹至今。 除了總統之外,蘇丹還有兩位副總統,稱為第一副總統及第二副總統。 蘇丹的最高法院稱為特別革命法庭。行政區分為18个省。 *.

新!!: 政變和蘇丹政治 · 查看更多 »

蘇哈托

蘇哈托(Suharto,,民間常用“Soeharto”,),印尼獨裁者。印尼自獨立以來的第二任總統,執政超過32年。 蘇哈托生於荷屬東印度日惹市附近一個名叫奇姆薩克(Kemusuk)的小村莊,出身寒微。父母為爪哇族穆斯林,在他出生後不久即離婚,因此他大部份的童年都是在輪換的寄養家庭下度過。日佔印尼期間,蘇哈托加入了日軍組成的印尼保安部隊。但他後來加入了印尼獨立武裝部隊,並在印尼獨立之後升上了少校的位置。 1965年9月30日,印尼發生一次流產政變——九三零事件。一批左翼军官被指联同共产党试图夺权,政變被時任總統蘇卡諾鎮壓后,蘇哈托领导陆军战略指挥部趁機獨攬大權。蘇哈托反指政變是由蘇卡諾親信發動的,乘機推翻了親共親蘇的蘇加諾政權,掌握實際權力。除肃清左翼人士,他还在全国掀起大规模排华浪潮,並且奪取印尼建國總統蘇卡諾的權力,並在1967年被任命為代總統,並在隔年成為正式總統。 1970年代到1980年代,蘇哈托的權力達到鼎盛,但在1997年遭逢到金融危機之後引發的黑色五月暴動造成蘇哈托於1998年5月後。 蘇哈托統治的32年間所造成的影響相當有爭議性。在他所宣稱的「新秩序」下,蘇哈托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軍事主導且強大的政府。由於他有能力使紛亂的印尼維持穩定,且建立一個反共的政府,讓他在外交上和經濟上在冷戰期間得到西方的支持。在他總統任期內,印尼在經濟、衛生、教育和生活水平上有顯著的進步,且帶領國家進入了工業化 。 蘇哈托還強行吞併了東帝汶,造成了至少100,000人死亡。到了1990年代,蘇哈托政府的獨裁主義和嚴重的貪污情形,讓他招致了人民的不滿。於是,在他下台之後,他任內的不法行徑,以及針對華人的種族屠殺事件讓他在下台之後遭到起訴,但因為他日漸惡化的身體狀況,和國內輿論的興起,讓此追訴行動最後作罷,並在2008年去世。.

新!!: 政變和蘇哈托 · 查看更多 »

赞比亚历史

赞比亚,是南部非洲的一个内陆国。.

新!!: 政變和赞比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赤道幾內亞歷史

赤道幾內亞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赤道幾內亞所居住的原始居民大多为俾格米人,歷史相當悠久,後來到十四、十五世紀時,歐洲列強航海技術發達,開始將勢力往海外拓展,再加上當時興盛奴隸貿易和黑奴貿易,使得赤道幾內亞也成為海上強國的囊中物。1471年至1472年間,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德·波(Fernão do Pó)在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过程中发现了斐南多波岛,将其命名为“福爾摩沙”(Formosa)。安诺本岛是在10年後发现的,這也為葡西兩國奠定對赤道幾內亞的殖民前的交通概況基礎。赤道幾內亞的歷史中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統治占絕大部分,留下不少壯烈歷史。.

新!!: 政變和赤道幾內亞歷史 · 查看更多 »

赫爾維蒂共和國

赫爾維蒂共和國(法语:République helvétique,德语:Helvetische Republik,意大利语:Repubblica elvetica)是通过法国大革命在瑞士邦聯的领域上建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798年4月12日赫尔维第共和国成立,1803年3月10日解散。在瑞士历史中这段时间瑞士被称为赫尔维第。这个名称来源于欧洲古代的赫爾維蒂人。.

新!!: 政變和赫爾維蒂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赵姬

赵姬(),東周戰國時代女性,趙國邯鄲人,本名不詳,史學家因其出身地稱其為趙姬。秦莊襄王之王后,秦始皇嬴政之生母。.

新!!: 政變和赵姬 · 查看更多 »

赛义尼·孔切

赛义尼·孔切(Seyni Kountché,),尼日尔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出生于尼亚美方杜村。哲儿马族人。1949年应征入伍,在法国殖民军队服役,先后驻防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1957~1959年在法国弗雷儒斯海外军官学校进修,毕业后获准尉军衔。尼日尔独立后,转入尼日尔军队。1965~1966年在巴黎学习,回国后任参谋长。1974年4月15日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哈马尼·迪奥里 政府。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任主席、国家元首兼经济发展部长。 Category:尼日尔总统.

新!!: 政變和赛义尼·孔切 · 查看更多 »

閻忠

閻忠()是東漢涼州汉阳县人。 閻忠曾勸皇甫嵩政變但不成功,當時皇甫嵩以平定黃巾賊而聞名,此人亦善於識人,例如:初見賈詡一事。阎忠原为信都令,後於西元189年被凉州叛军韩遂等人强行推为首领以取代王国,使督统诸部。阎忠以众人胁迫为耻,不久愤恨病死。.

新!!: 政變和閻忠 · 查看更多 »

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

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መንግስቱ ኃይለ ማርያም;),埃塞俄比亚军官、政治家、埃塞俄比亚工人党总书记,国家元首(1974年-1991年)、独裁者。 他协助推翻了统治埃塞俄比亚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古老君主制度,并曾试图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一套类似于苏联的政治体制。 他自称共产主义者(他先后组建了埃塞俄比亚劳动人民党组织委员会和埃塞俄比亚工人党),却镇压了大量共产主义者(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党和全埃塞俄比亚社会主义运动),又在共产主义盟国(苏联、古巴)的帮助下与另一自称尊崇共产主义的邻国(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统治下的索马里民主共和国)开战,最后又被共产主义者(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和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推翻。.

新!!: 政變和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历史

代里斯本的高楼大厦 1986年,苏亚雷斯成为60年来的第一位文人总统。1986年加入欧共体,1999年成为首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之一。.

新!!: 政變和葡萄牙历史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國旗

葡萄牙國旗圖案為雙直條型,靠近旗桿五分之二為綠色,尾端其餘五分之三為紅色,雙條交間處飾有小型國徽(浑仪和葡萄牙盾牌)。该設計替代了葡萄牙王国時期的國旗,並於葡萄牙共和国成立后的1911年6月30日獲正式採用为共和国国旗,由葡萄牙画家、新闻记者兼政治家、及外交家兼作家组成的特別委員會从众多候选中确定的。 葡萄牙共和国國旗并没有继承王国国旗的蓝白背景色彩,而是改用绿红二色,强调新国家的共和制与君主主義的不同。自從1891年1月31日共和主義者起義失敗後,紅色和綠色成為葡萄牙共和黨及其相關運動的代表色彩,直至1915年10月5日共和革命成功。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政府宣傳指綠色代表民族希望,紅色代表为民族希望而献身者的鲜血,為国旗色彩賦予更多愛國情感,而不再强调其原本代表的政治含义。 葡萄牙共和国国旗彻底改变了历代國旗与皇室徽章緊密結合的传统。葡萄牙王国建立之初,阿方索一世采用白底藍十字的方形旗幟,其後演變至象征自由君主政體的皇室徽章在藍白直條的交間處上的旗帜。葡萄牙的一系列重大變革與政治事件,也促使了盾牌徽章的改變,造就成今日所見的設計。.

新!!: 政變和葡萄牙國旗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王國

葡萄牙王國(葡萄牙語:Reino de Portugal)為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1139年至1910年。這個王國在15世紀以後通常被稱為“葡萄牙帝國”,但這個名稱只是指其殖民帝國。這個王國經歷了五個王朝,分別是勃艮第王朝(Borgonha)、阿維什王朝(Avis)、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布拉干薩王朝(Bragança)及布拉干薩-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Bragança-Saxe-Coburgo-Gota)。.

新!!: 政變和葡萄牙王國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

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Comunidade dos Países de Língua Portuguesa。国际音标:(葡萄牙葡语);(巴西葡语)。首字母縮略字:CPLP,简称:葡语国家共同体)是一个以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组成的友好论坛。有超过2.23亿人生活在说葡语的国家,遍布全球。.

新!!: 政變和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 · 查看更多 »

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新!!: 政變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蒂托·奥凯洛

蒂托·卢图瓦·奥凯洛(斯瓦希里语:Tito Lutwa Okello,),乌干达军事家、政治家,坦桑尼亚军队与流亡的乌干达军人合作推翻伊迪·阿明时的一名指挥官,1980年至1985年期间担任乌干达国家军队司令。1985年,他与巴西利奥·奥拉拉-奥凯洛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米尔顿·奥博特,成为总统。6个月后,他被现任总统约韦里·穆塞韦尼领导的全国抵抗军推翻。.

新!!: 政變和蒂托·奥凯洛 · 查看更多 »

锡金王国

锡金王国是在1642年至1975年间存在的一个独立国家,由世袭的却嘉(国王)统治。1861年成为英国保护国,1950年又成为印度保护国。1975年正式被印度吞并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第12代却嘉(国王)佩登东杜南嘉流亡美国,组建锡金流亡政府,宣称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1982年,佩登东杜南嘉在美國紐約逝世,旺秋丹增郎加繼位。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此後锡金王室的王位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承认。在文化和宗教方面,其与西藏和不丹联系甚密,从其首位国王由西藏迁移而来,和其与不丹有共同边界可以看出。.

新!!: 政變和锡金王国 · 查看更多 »

锡金邦

锡金邦(,意为“米之谷”;सिक्किम,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的一个内陆邦。锡金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面与中国接壤,东面与不丹接壤,西面是尼泊尔,南面则与西孟加拉邦相邻。其人口約60萬。 锡金曾长期是一个世袭君主国——锡金王国。1975年4月14日,在印度的操纵下,锡金举行,依据投票结果废除君主制。同年5月16日加入印度,成為印度的第22个邦——锡金邦。第12代却嘉(国王)佩登东杜南嘉流亡美国,组建流亡政府,宣称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此後锡金流亡政府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承认。.

新!!: 政變和锡金邦 · 查看更多 »

野狐嶺戰役

野狐嶺戰役是蒙金戰爭初期起關鍵作用,決定「蒙起金衰」的會戰。它发生於1211年八月(金國衛紹王大安三年,成吉思汗在位第六年),地点在野狐嶺(今河北省萬全縣)。在这場大型會戰及之后1213年懷來戰役中,金國連連挫敗,導致金國內部發生弒君政變,加速了金國的滅亡。野狐嶺戰役也是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金兵50餘萬,蒙軍9萬)典範作戰。.

新!!: 政變和野狐嶺戰役 · 查看更多 »

自殺的方法

自殺的方法是指一個人用以自殺的任何手段,全球相對較為普遍的自殺方法包括服毒、自縊和吞槍;其他自殺方法則包括淹溺、從高處跳下、電擊、窒息、服用及注射過量藥物等。.

新!!: 政變和自殺的方法 · 查看更多 »

自我政变

自我政变是指一國家的領導者藉由合法方式執政之後,解散立法機構及廢止憲法,擴充一些正常情形下立法機構不會同意的權力,自我政变一般也意味著政府體制由立憲政體轉變為獨裁政體。 例如:1992年4月5日,秘鲁总统藤森在軍方支持下,宣布解散国会,建立紧急政府,并重组全国机构;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于一身,藤森的作為即“自我政变”。.

新!!: 政變和自我政变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政變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各界對於太陽花學運的反應

太陽花學運是指自2014年3月18日開始,學生主導並且以中華民國立法院為主要佔領據點的社會運動。其中在3月18日晚上9時,反對中國國民黨單方面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宣告存查的學生佔據了立法院議場。儘管內政部警政署曾經多次嘗試驅離佔領議場的抗議學生卻都宣告失敗,與此同時來自臺灣各處的示威群眾與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也紛紛前往立法院附近支援。這次事件除了促使得許多臺灣新聞媒體報導外,也有許多人士對此表達支持或者反對之意。.

新!!: 政變和臺灣各界對於太陽花學運的反應 · 查看更多 »

里奧斯·蒙特

何塞·埃弗拉因·里奧斯·蒙特(José Efraín Ríos Montt,,),前獨裁者、前危地馬拉總統、軍方將領、前國會議員。2013年5月,86歲的蒙特被危地馬拉本國法院以群體滅絕和反人類罪定罪,判處80年徒刑,英國廣播公司及美聯社、路透社指出这是歷史性的判決:第一次有前国家领导人被本國法庭判决犯下群體滅絕的罪行。.

新!!: 政變和里奧斯·蒙特 · 查看更多 »

里克·馬查爾

里克·馬查爾(Riek Machar,),是南蘇丹共和國前副總統,努爾人,於2013年12月發動軍事政變,企圖推翻南蘇丹總統薩爾瓦·基爾·馬亞爾迪特為首的政府。雙方內戰持續,至2014年已造成超過一萬人喪生。 里克·馬查爾持有蘇丹喀土穆大學工程學學位及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学博士學位。1991年,里克·馬查爾脫離約翰·加朗領導的苏丹人民解放军,另立蘇丹人民解放軍納西爾派,並接受蘇丹政府援助對抗加朗。支持馬查爾的部隊於1991年在波爾屠殺大約2000名丁卡族平民,身為丁卡人的南蘇丹總統基爾對屠殺事件一直耿耿於懷。2002年,馬查爾與他的部隊重新加入蘇丹人民解放軍。南蘇丹獨立後,馬查爾擔任第一副總統,至2013年7月被總統基爾免職。 2016年,馬查爾回國履行《南蘇丹和平協議》,宣誓就職南蘇丹第一副總統。自任期開始時生效。南蘇丹總統基爾表達了歡迎。2016年7月,支持馬查爾的士兵與支持基爾的士兵在首都朱巴發生衝突,造成約300人喪生。事後馬查爾一直沒有返回朱巴,7月25日基爾發佈總統令,宣佈解除馬查爾的第一副總統職務。.

新!!: 政變和里克·馬查爾 · 查看更多 »

金夏沙

金沙薩(Kinshasa),也譯--,原名利奧波德維爾或利奧波德城(Léopoldville,Leopoldstad),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于刚果河畔。曾为渔村的金沙萨现为一个人口超过9百万人的大都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城市排名裡,它與南非的約翰尼斯堡一直在搶奪亞軍的排行,僅次於居冠的拉各斯。但龐大的人口數量再加上運作效率不佳的政府管理也衍生嚴重的社會問題,金沙薩治安極差,是非洲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其搶劫、強姦、綁架率常年居高不下。.

新!!: 政變和金夏沙 · 查看更多 »

金剛政治學院

金剛政治學院(금강정치학원)是一所位於北韓,並已經關閉的政治學院。.

新!!: 政變和金剛政治學院 · 查看更多 »

釋廣德

釋廣德法師(,國際音標:;,)是一名越南大乘佛教僧人。1963年6月11日,他在西貢的十字路口用汽油引火自焚。他的自焚場面被一名《紐約時報》記者大衛·哈伯斯坦記錄了下來。 釋廣德自焚動機是為了抗議南越政府领袖吳廷琰的迫害佛教徒政策。他自焚的照片在世界上廣泛流傳,並令人再次關注吳氏的領導方針。《紐約時報》記者麥爾肯因這張轟動的照片贏得了普立茲獎,而另一位記者大衛·哈伯斯坦目擊整個過程並因報導越戰而獲得喬治波克獎最佳國際報導。 釋廣德殉道使國際間迫使吳廷琰改革的壓力增加了不少,而這最終迫他宣佈一些政策改革以緩和佛教徒的情緒。可是,這個已確立的改革不是進行緩慢便是不了了之,甚至在爭論中令官民關係更加惡化。在抗議示威同時,效忠吳廷瑈(吳廷琰的胞兄弟)的於南越全國性地查抄了包括舍利寺的許多寺院,且搶走了「聖心」(广德法师未烧的心脏)造成了寺院嚴重損毀與大量傷亡,導致數名佛教僧人跟隨釋廣德的行為自焚致死。最終,陸軍的楊文明帶領發動政變,並捕殺吳廷琰。因此,這件自焚事件間接地導致了政權的更替。.

新!!: 政變和釋廣德 · 查看更多 »

長德

長德(995年二月二十二日至999年一月十三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正曆之後、長保之前,995年到998年這段期間。這個時代的天皇是一條天皇。.

新!!: 政變和長德 · 查看更多 »

长州征讨

长州征讨是指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江户幕府与长州藩之间两度爆发的战争。也被称作长州征伐、长州出兵、幕长战争、征长之役、长州战争等等。 第二次长州征讨也被称作第二次幕长战争,又因幕府军由四个方向进攻,长州方面也将之称作四境战争。.

新!!: 政變和长州征讨 · 查看更多 »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Étienne Léopold Trouvelot)是一位法国艺术家、天文学家暨业余昆虫学家 。他最知名的是将外来物种-舞毒蛾引入到北美,导致美国东部数百万棵阔叶树惨遭损毁。.

新!!: 政變和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 · 查看更多 »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Étienne Léopold Trouvelot)是一位法国艺术家、天文学家暨业余昆虫学家 。他最知名的是将外来物种-吉普赛蛾引入北美,导致美国东部数百万棵阔叶树惨遭损毁。.

新!!: 政變和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 · 查看更多 »

苏联军事史

苏联军事史从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开始,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为止。 为应对白军和外国军队的干涉,1918年1月28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在1918年,红海军也建立了起来。1918年-1921年,苏联红军还参与了与波兰的战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苏联派出军事顾问到过中华民国、西班牙等国家。1939年,苏联红军在西方与芬兰进行战争,在东方与日本帝国在中华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上有过诺门坎冲突。1941年-1945年,苏联红军参与了伟大卫国战争,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并在1945年成功占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 1946年,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一起改组为苏联武装力量。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除了苏联武装力量之外,还有内务部的内卫部队、克格勃的边防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军事力量有着数量庞大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苏联的军事力量在冷战时期参与过朝鲜战争、中苏边界冲突、阿富汗战争、越南战争、阿拉伯-以色列冲突,并参与干预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和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991年苏联解体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被各个加盟共和国瓜分,由於蘇聯時期各加盟國就已有各國自己的軍隊,因此一些重要裝備(如核武)的轉移是透過必須外交談判才能完成。俄罗斯分得的数量最多。.

新!!: 政變和苏联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新!!: 政變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苗劉兵變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1129年)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宋高宗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兵變消息傳出後,苗、劉二人沒有採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將領紛紛採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宋高宗復辟,最後兩人被打敗,在建康被寸斬。.

新!!: 政變和苗劉兵變 · 查看更多 »

雾月

雾月是法国共和曆的第二个月。它一般(对于某些年份有一两天的差异)对应于格里高利历的10月22日至11月20日,同时它也大致涵盖了太阳穿越黄道十二宫天蝎座的时期。.

新!!: 政變和雾月 · 查看更多 »

雅各賓俱樂部

憲法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amis de la Constitution),在1792後重新改命為雅各賓派,自由和平等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Jacobins, amis de la liberté et de l'égalité),俗稱雅各賓俱樂部或只稱呼這個團體為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發展期間在政治上最有名的和最有影響力的俱樂部。最初是由來自布列塔尼反保皇黨代表創立,俱樂部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共和運動,估計有五十萬以上的會員。雅各賓俱樂部是多元政治主張團體組合建構的,包括18世紀90年代早期的兩個突出的議會派系,激進的山嶽派和更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年3月,吉倫特派(由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和包括托馬斯·潘恩領導)主導雅各賓俱樂部,並領導國政。因為相信革命後的法國不會被周圍的鄰國所接受,他們訴諸積極的外交政策,並啟動對奧地利的戰爭。 當雅各賓派推翻帝制,並建立了共和國時期,吉倫特派是佔主導地位的派別。 當共和國未能兌現被期待的不現實利益,他們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因此被山嶽派指責成為保皇派同情者。 最終國民自衛軍不再支持吉倫特派,導致山嶽派發動政變。 1793年5月,山嶽派領導人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成功的將吉倫特派邊緣化並控制政府的運作,直到1794年七月。政府在他們掌控期間的特點是激進的立法及實施非常強烈的政治暴力。1793年六月,他們批准了規範了人類文明歷史上首次普遍性男性選舉權。1793年九月,吉倫特派21位主要領導人被送上斷頭台,開始實施雅各賓專政恐怖統治。十月,恐怖期間,在最有資格選民缺席的請況下,新憲法獲得公投通過。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山嶽派表面上是為了抑制旺代暴亂和聯邦主義的暴亂,並防止任何其他的暴亂,在全國處決了數以萬計的敵對者。 1794年7月27日,發生歷史稱之為熱月政變的事件,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被拘捕並失去了權力。第二天包括共有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内的22位領導人被處決,雅各賓俱樂部被關閉。 今天,雅各賓和雅各賓主義都被使用表達不同的意涵。在英國,術語“雅各賓”已經主要是和山嶽派相連結,尤其是當它表現出教條主義和暴力鎮壓,它被用作代表激進主義,左派革命政治。在法國,“雅各賓“現在一般指對中央強而有力集權共和政府的支持者或對政府擁有廣泛干預改造社會權力的支持者。這也有用於其他相關的意義,表明支持一個國家教育體系應大力推動和灌輸公民價值,建立強大的民族國家能夠抵抗外國各方面的干擾。.

新!!: 政變和雅各賓俱樂部 · 查看更多 »

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

雅西-奇西瑙行動 或雅西—基什尼奧夫行動Glantz, pp.

新!!: 政變和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 · 查看更多 »

雙十二政變

雙十二政變(),亦稱肅軍政變,是1979年12月12日起由大韓民國陸軍少將全斗煥策動的一場政變,導致了第四共和國的結束,並促成第五共和國的開始。若納入翌年全斗煥為了鞏固權力而在全國實施的5·17緊急戒嚴,則該過程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軍事政變。 事件策划者-全斗煥為及朴正熙刺殺案之聯合搜查本部長。他以涉嫌朴正熙遇刺一案為由,派搜查本部強行將與其不和的陸軍參謀總長暨戒嚴司令鄭昇和上將在官邸內逮捕,並未經代理總統崔圭夏的許可。12日當夜至13日凌晨間,空降部隊、步兵團及戰車部隊等單位(甚至停戰區前線預備部隊)從首都圈周邊各地域向漢城(今首爾)進發,開入政府各部聚集的中央廳一帶,經過數起交火事件及人員傷亡後,陸軍本部、國防部均遭到反叛軍佔領。翌日早上,全斗煥和軍中私密組織「」(하나회)的數位成員,包括第9步兵師(白馬師)師長盧泰愚少將及第50步兵師師長少將等人已經掌控了韓國國軍,逮捕了站在鄭昇和一方的數位將領,當中有少將、陸軍特戰司令少將及第三野戰軍司令中將等等。全斗煥在此政變後已實質掌握韓國的政治權力,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崔圭夏成為有名無實的總統,8個月後正式遭全斗煥取代。.

新!!: 政變和雙十二政變 · 查看更多 »

耶洗別

耶洗別(希伯來語:אִיזֶבֶל / אִיזָבֶל ,英語:Jezebel),天主教譯為依則貝耳,是《舊約聖經》·〈列王紀上〉和〈列王紀下〉記載的負面人物,是以色列王國國王亞哈的王后,個性冷酷。她自稱是先知,有計劃的運用權勢使全以色列離棄上帝,去敬拜巴力。.

新!!: 政變和耶洗別 · 查看更多 »

陳一諮

一諮(),出生于四川成都,陕西省三原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經担任中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中国改革开放基金会中方主席、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等职。他被認為是1980年代在中国主持农村、经济和体制改革的智囊首脑、农村体制改革的主推手,受到胡耀邦和趙紫陽等改革派領導人的器重,在六四事件中反对武力镇压学生,於6月4日以辭職及退黨明志,被迫流亡美国,后遭到李鹏秘密通缉。2002年發現罹患癌症,於病中撰寫《陈一谘回忆录》於2013年六四前夕出版。.

新!!: 政變和陳一諮 · 查看更多 »

陈逸

陈逸(),字子游,东汉末年太傅陈蕃子。 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九月,陈蕃在政变中被杀,其友人銍县令朱震弃官为陈蕃收葬,亦将陈逸匿藏于甘陵边界,后事发,满门被下狱拷打,宁死不说陈逸躲在何处,终令陈逸免于被捕。 后来陈逸与平原术士襄楷在冀州刺史王芬座上,襄楷说:“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陈逸闻言而喜。王芬就表示想做驱除宦官之人。大约中平元年(184年)六月,王芬与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连结豪杰,图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为帝,事败。王芬自杀。 黄巾之乱时大赦党锢之祸禁锢的人,陈逸亦获任官,最终官至鲁相。鲁国人为避陈逸父讳,改蕃县为皮县。 Y.

新!!: 政變和陈逸 · 查看更多 »

陈桥兵变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中國歷史上一宗發生在顯德七年(960年)的軍事政變。後周禁軍效仿後漢乾和八年(950年)軍士擁立郭威登基稱帝的澶州兵變,於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拥戴赵匡胤为帝。此次兵變导致了後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亦標誌著五代十國中的五代時期的結束。.

新!!: 政變和陈桥兵变 · 查看更多 »

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英語:Imperial Japanese Army Academy),简称「陆士」為日本陸軍軍官(是少尉軍官,而非軍士)養成之學校,日語的“士官”相當於漢語的“军官”,俗稱“將校”。汉语的“士官”在日语称为“下士官”。 该校於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开办,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于1874年正式成立。 该校為著名的學校,其毕业生均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陆军军官无论大将还是少尉,几乎都曾在该校学习过。當時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兵學校學生一畢業即成為高等官(奏任官)。日本皇族、華族也多數進這兩所學校。因此,在原本就非常尚武的日本社會有極高的聲望和影響力,甚至超過東京帝國大學。.

新!!: 政變和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 · 查看更多 »

FFmpeg

FFmpeg是一個自由軟體,可以執行音訊和視訊多種格式的錄影、轉檔、串流功能,包含了libavcodec——這是一個用於多個專案中音訊和視訊的解碼器函式庫,以及libavformat——一個音訊與視訊格式轉換函式庫。 「FFmpeg」这个单词中的「FF」指的是「Fast Forward(快速前進)」。有些新手写信给「FFmpeg」的项目负责人,询问FF是不是代表“Fast Free”或者“Fast Fourier”等意思,「FFmpeg」的项目负责人回信说:“Just for the recor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FF" in FFmpeg is "Fast Forward"...” 这个项目最初是由Fabrice Bellard发起的,而现在是由Michael Niedermayer在进行维护。许多FFmpeg的开发者同时也是MPlayer项目的成员,FFmpeg在MPlayer项目中是被设计为服务器版本进行开发。 2011年3月13日,FFmpeg部分開發人士決定另組,同时制定了一套关于项目继续发展和维护的规则。.

新!!: 政變和FFmpeg · 查看更多 »

披耶·玛奴巴功

披耶·玛奴巴功·尼蒂塔达(พระยามโนปกรณ์นิติธาดา;RTGS:Phraya Manopakon Nitithada;),原名空·胡达信加(ก้อน หุตะสิงห์;RTGS:Kon Hutasing),泰國君主立憲後首任总理,當他在1932年發動軍事政變奪權后,被保皇派人民党人选为内阁总理。1933年,玛奴巴功由于与人民党成员之间发生冲突而被政变驱逐,開啟泰國多年的政變模式。.

新!!: 政變和披耶·玛奴巴功 · 查看更多 »

暹羅立憲革命

暹罗立憲革命(Siamese revolution of 1932;或Siamese coup d'état of 1932; or) 發生於1932年6月24日,是一場由泰國軍人和部分平民發動的幾乎不流血的政變,這次立憲革命結束了泰國的君主專制,開啟了泰國的君主立憲制,是20世紀泰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這場"革命"乃是由相對較為少數的軍隊與平民所發動,而後成立了泰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眾政黨泰國人民黨。這場革命終結了拉達那哥欣時代150年的專制統治,與泰國歷史長達八百年的國王專制統治。這場革命是由於全球歷史進程以及國內社會和政治變化的所造成的產物。這次革命同時也造成了泰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

新!!: 政變和暹羅立憲革命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內戰

柬埔寨內戰發生於柬埔寨境內,是柬埔寨共產黨(被稱為紅色高棉)、越南民主共和國及越共聯合對抗美國和越南共和國支持的柬埔寨政府(1970年10月後為高棉共和國)。 柬埔寨內戰受到各方盟友的影響。越南人民軍參與的目的是保護根據地和柬埔寨東部保護區。1970年柬埔寨政變後,北越軍企圖在三月份侵入柬埔寨,1970年4月柬埔寨陷入內戰。美國企圖換取時間從東南亞撤出,並保護越南南部的盟友,防止共產主義蔓延到柬埔寨。美軍、南越軍和北越部隊直接參與戰鬥。美軍大量的空襲活動、直接的物質和財政援助柬埔寨政府。 經過五年的戰鬥,共和黨政府在1975年4月垮台,紅色高棉擊敗高棉共和國政府軍而獲勝,成立民主柬埔寨政權。柬埔寨被認為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1959至1975年)的一部分,導致鄰國老撾王國爆發內戰,而南越和北越都介入寮國內戰。柬埔寨內戰是柬埔寨史上最血腥的種族滅絕歷史。.

新!!: 政變和柬埔寨內戰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北韓關係

柬埔寨王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關係(캄보디아-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 관계),是指柬埔寨王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朝鮮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設有大使館,而柬埔寨則在朝鲜首都平壤有設有大使館。.

新!!: 政變和柬埔寨-北韓關係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日占时期

柬埔寨日占时期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后在柬埔寨进行统治的时期。 日军对柬埔寨统治自1941年起至1945年结束,共4年。尽管在此期间,-zh-hans:维希法国;zh-hant:維琪法國;-政府仍然在名义上对柬埔寨拥有权力,惟於1945年3月,日本军隊发动政变,完全建立起了一个亲日政权,国号为柬埔寨王国。Milton Osborne, Sihanouk, Prince of Light, Prince of Darkness. Silkworm 1994.

新!!: 政變和柬埔寨日占时期 · 查看更多 »

柔性政變

柔性政變,是台灣的一個政治名詞。關於其涵義,有兩種說法:.

新!!: 政變和柔性政變 · 查看更多 »

果魯莫

果魯莫(Goroumo)是中非共和國瓦姆-彭代省的一座城鎮,鄰近喀麥隆。2008年,暴徒襲擊村莊,造成大部分男性居民死亡。BBC記者麥克·湯姆遜認為暴徒成員是由過去政變士兵所組成。.

新!!: 政變和果魯莫 · 查看更多 »

息妫

息妫(音:Guī),妫姓,春秋时陈国人。因为先后嫁与息侯、楚文王,所以又叫做息姬、息妫、息夫人、息君夫人或文夫人。也因姿色美豔而被称為“桃花夫人”。.

新!!: 政變和息妫 · 查看更多 »

李建成

李建成(),小字毘沙門,中國唐朝高祖李淵嫡長子。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本為唐高祖太子,後被其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箭射死。後建成諸子亦被世民全數處決,以绝后患,父子皆除宗籍。后来李世民成为唐太宗,恢复李建成宗籍,追封息隐王,以亲王礼改葬,后又追封隐太子。.

新!!: 政變和李建成 · 查看更多 »

李彦弼

李彦弼(),唐朝末年将领,本名董从实,后赐名。又作董彦弼。.

新!!: 政變和李彦弼 · 查看更多 »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新!!: 政變和李渊 · 查看更多 »

李憲 (讓皇帝)

李宪(),原名成器。唐朝皇子,睿宗李旦长子。母为睿宗元配肃明刘皇后。本為太子,後讓與其弟李隆基。歷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为玄宗所重。能詩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死後追谥为让皇帝。.

新!!: 政變和李憲 (讓皇帝) · 查看更多 »

杨宇霆

杨宇霆(),字凌阁,或作麟阁、麟葛、邻葛,奉天省法库县(今辽宁省法库县)人。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奉系军阀重要將領,由於爭奪大權,與常蔭槐遭到奉系領袖張學良秘密處決。。.

新!!: 政變和杨宇霆 · 查看更多 »

杨文里

楊文里(ヤン・ウェンリー/Yang Wen-li,宇宙曆767年4月4日至-800年6月1日)黎明篇,序章·銀河系史概略,又譯「楊威利」、「楊文理」、「楊溫利」、「羅坤力」;田中芳樹科幻小說《银河英雄傳說》及《银河英雄傳說外傳》主角之一,自由行星同盟元帥。 與宿敵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惺惺相惜,戰爭才華不分伯仲,但在戰術上,楊文里智謀則略勝萊因哈特一籌。原立志成為歷史學者,对于权力、政治及军队本身感到厌恶,却阴错阳差成了同盟的英雄。具有安定的人格魅力与包容力,获得了下属一致的信赖与敬爱。 姓名採E(EASTERN=東方)式表記,姓氏放在名字之前。作者命名靈感來自「楊萬里」,漢字寫法是「楊文里」。.

新!!: 政變和杨文里 · 查看更多 »

東寧之變

東寧之變,又稱東寧政變,是明永曆三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灣明鄭東寧國延平郡王鄭經逝世後,承天府(今台南地區)所發生的政變。 繼位不及三日的監國同時也是世子的鄭克𡒉遭到罷黜並且被殺害,改由鄭經之弟鄭聰與外戚馮錫範所支持的鄭克塽繼承王位。(然,夏琳所纂之海紀輯要云:永曆十二年(1658年),…延平王(鄭成功)大舉北圖江南(征南京)…,六月…賜姓引兵至浙...(舟)次羊山,次子(鄭聰)從軍,溺焉…。)(已逝之鄭聰如何參與政變?)此次政變被廣泛認為是台灣鄭氏失去中興大明的機會,並走向衰亡的重要轉捩點。.

新!!: 政變和東寧之變 · 查看更多 »

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

玛丽亚·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Maria Gloria Macapagal-Arroyo;),是菲律宾第14任总统。不僅是菲律賓第二位女总统,也是前总统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的女儿。她曾就读于美國华盛顿乔治敦大学,有金融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她与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是同班同学。雖然她並非華裔,但她與菲律宾華人關係密切,而她丈夫霍塞‧亞羅育祖先的孫大為中國福建華僑。.

新!!: 政變和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 · 查看更多 »

桓範

桓範(),字元則,沛国(治今安徽省濉溪县张孤集)人。三國時曹魏官員,有「智囊」之稱,官至大司農。高平陵之變後,被司馬懿以謀反罪族滅。.

新!!: 政變和桓範 · 查看更多 »

梁末帝

朱友貞(),後改名朱瑱、朱鍠,五代時期後梁皇帝,為後梁太祖朱全忠之第四子,也是朱全忠的嫡子,母亲张夫人。朱友珪异母弟。亡国后,被后唐追废为庶人。朱友貞在位10年,在五代諸帝中在位年期最長。.

新!!: 政變和梁末帝 · 查看更多 »

楚靈王

楚靈王,本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殺了楚王熊員自立,即位后改名熊虔。後遭到子干、子皙、蔡公棄疾推翻,自縊。.

新!!: 政變和楚靈王 · 查看更多 »

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幼名多闻丸,明治時代起尊称大楠公,為镰仓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时期著名武将。楠木正成一生竭力效忠後醍醐天皇,在湊川之戰陣歿。后世以其為忠臣與軍人之典範,被視為武神。原官位正五位,1880年追贈正一位。此外楠木正成與戰國末年的真田信繁、源平合戰的源義經並列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

新!!: 政變和楠木正成 · 查看更多 »

機動戰士GUNDAM AGE角色列表

機動戰士GUNDAM AGE 角色列表為日本動畫《機動戰士GUNDAM AGE》及其外傳登場的角色。.

新!!: 政變和機動戰士GUNDAM AGE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

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主要內容為日本動畫作品《機動戰士GUNDAM SEED》與第二季《機動戰士GUNDAM SEED DESTINY》所登場的人物。.

新!!: 政變和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櫻田門外之變

櫻田門外之變是發生於日本安政七年三月三日(1860年3月24日)的一起政治暗殺事件,不滿幕府大老兼彥根藩藩主井伊直弼的水戶藩激進浪士,於江戶城櫻田門(今東京都千代田區的警視廳正對面)外突襲準備進城的井伊直弼隊伍,井伊直弼當場慘死。.

新!!: 政變和櫻田門外之變 · 查看更多 »

欧玛尔·哈利利

欧玛尔·莫达·哈利利(英文:Omar Mokhtar El-Hariri,)是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的一位军事领导人。他早年是卡扎菲政权中的一名军官,因涉嫌参与1969年反卡扎菲的军事政变而被捕,入狱15年后一直被软禁在家。2011年利比亚内战爆发,他加入了反卡扎菲势力一方,成为重要的军事领导人。2015年11月2日因车祸去世。.

新!!: 政變和欧玛尔·哈利利 · 查看更多 »

正義的英雄

正義的英雄(セイギノヒーロー/正義のヒーロー,Lethal Enforcers 3)是科樂美(KONAMI)在2004年11月推出的光線槍擊(GSTG)的街機遊戲,這個遊戲結合了同廠的ザ・警察官和Lethal Enforcers(臺譯:致命雙槍)兩個系列以及由張國榮、方中信主演的香港電影鎗王(Double Tap)的(IPSC)。.

新!!: 政變和正義的英雄 · 查看更多 »

比亚法拉共和国

比亞法拉共和國(英语:Republic of Biafra,又譯作比夫拉共和國)是尼日利亞東南部一個由分離主義者建立的歷史上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這國家於1967年5月30日成立,至1970年1月15日滅亡。其政權的軍事首領於1970年1月12日正式宣佈有條件投降。該國得名於其南邊瀕臨大西洋的比亞法拉海灣(今邦尼湾)。.

新!!: 政變和比亚法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毋忘在莒

毋忘在莒是中文成语,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新!!: 政變和毋忘在莒 · 查看更多 »

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الجمهورية الإسلامية الموريتانية;République Islamique de Mauritanie),通稱毛里塔尼亞(موريتانيا;Mauritanie),是西非阿拉伯国家之一。与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马里、塞内加尔接壤。.

新!!: 政變和毛里塔尼亚 · 查看更多 »

民主化

民主化的字源來自民主,通常指的是政權由獨裁體制轉變成民主體制的過程。不少人主張民主化可以被視為一種長期而且連續的歷史過程,而且可以發生在各種社會領域,例如經濟民主化、家庭民主化等等,,近來也有學者討論全球化的民主治理議題。但是在一般人與大多數社會科學家的理解中,民主化通常是指從威權主義或極權主義等其他各種政治體制轉變成自由民主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治權威的組織方式可能會出現本質上的改變。民主化的社會生態會產生很大改變。.

新!!: 政變和民主化 · 查看更多 »

民主制度分类

民主制度是指实现民主的相关政治制度,有多种分类方式。.

新!!: 政變和民主制度分类 · 查看更多 »

民主和平论

民主和平論,簡稱民主和平,是一種國際關係、政治學、和哲學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所有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更正確的說,所有自由民主制國家)不會或極少與另一個民主國家發生戰爭。不過實際上,該理論並不意味著,民主國家就不會發動戰爭;也不保證,民主國家會比其他體制(比如,專制)的國家來的不好戰。 在這個理論的原始版本被提出後,許多更深入的相關研究也進一步發掘出民主與和平之間的關聯,民主國家之間也較少發生衝突、同時規模性的暴力行為也較少出現,相反的,政治外交的衝突會增加。.

新!!: 政變和民主和平论 · 查看更多 »

民權運動

民權運動,是一个广泛的世界性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爭取平等公民權利的社會政治运动,它发生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间,並在1960年代發展在高峰。許多情形下它是非暴力抵抗的民众抵抗运动,有時會伴隨著骚乱、鎮壓甚至軍事政變。 在許多國家,民權運動的過程是漫長而脆弱的,而且許多民權運動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實現其目標,不過由於這些民權運動,也一致提昇了以前受壓迫群體的合理權益,受壓迫群體成立組織爭取並成功終止一些具歧視性的法律,包括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民權運動不限於爭取保障少數族群、女性及LGBT的權益。.

新!!: 政變和民權運動 · 查看更多 »

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

是一款由Infinity Ward制作并由Activision發行的,涵蓋Mac OS X、Windows、PlayStation 3、Xbox 360、任天堂DS和Wii多種平台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該作的名稱和細節首次披露於2007年4月25日,并於2007年11月12日正式發售,而移植至Mac OS X平台的版本則於2008年9月26日發售。該作是決勝時刻系列的第四部作品(不包括資料片)。該作摒棄系列前作一貫採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題材,將剧情展開於現代世界中。遊戲採用自有遊戲引擎开發,其開發時間長達2年。該作的續集《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已於2009年11月10日發售。《使命召唤:現代戰爭3》於2011年11月8日發售。而重製版則於2016年先捆綁於《使命召唤:無限戰爭》的限定版發售,后在2017年6月起开始單獨銷售。本次重製版將帶有繁體和簡體中文遊戲内容。 該作的劇情發生在一個虛構的未來(2011年),中东地区一名激進的領袖發動了政變,俄罗斯的極端主義分子則在國内煽動進行內戰。遊戲中通過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和英國空降特勤隊突擊隊員的視角參與了發生在中東、阿塞拜疆、俄羅斯、烏克蘭普里皮亞季等多个地點發生的戰爭衝突。多人遊戲的部分則包含多種遊戲模式,以及一套升級系統允許玩家隨着等級提升解鎖額外的武器、附件和迷彩組合。 該作發售後得到了不少好評,在GameRankings和Metacritic都得到了94%的累計得分。其遊戲要素、多人遊戲和劇情都得到了表揚,而批評主要集中在其對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沒有革命性的改變。遊戲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IGN的最佳Xbox 360遊戲獎。該作是2007年全球最暢銷的遊戲,截至2008年1月底共發售了超過700萬份,而至同年6月則達到了1千萬份。.

新!!: 政變和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 · 查看更多 »

汉平南越之战

漢平南越之戰是西漢時期,漢朝滅南越国的戰爭。.

新!!: 政變和汉平南越之战 · 查看更多 »

汉攻大宛之战

漢攻大宛之戰,亦称漢宛戰爭、汗血马之战或天马之战,為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發生的一起西漢與大宛之間的戰爭,前後持續了約四年。.

新!!: 政變和汉攻大宛之战 · 查看更多 »

河阴之变

河陰之變是北魏權臣太原王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一起針對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殺事件。因事件發生在河陰縣,故名。北魏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大将爾朱榮在洛陽對慕容紹宗說:“洛中人士繁盛,驕侈成俗,不加芟翦,終難制馭。”於是采纳部属费穆的建议,計劃盡殺朝中百官。.

新!!: 政變和河阴之变 · 查看更多 »

治承

治承(1177年八月四日至1184年四月十六日)是日本的年號。這個時代的天皇是高倉天皇與安德天皇。 治承年號使用的時代發生源平合戰。.

新!!: 政變和治承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岡·卡普

沃尔夫冈·卡普(Wolfgang Kapp;)生於美國紐約市,是德国东普鲁士的公务员和记者。他是一个严谨的民族主义者。1920年,卡普政变在魏玛共和国发生。他当时是政变名义上的首脑,故此后世以他的姓氏为此政变命名。 政变失败后,卡普被迫逃离德国,到达瑞典。 他流亡两年后,在1922年4月返回德国。不久,他因癌症在莱比锡逝世。 Category:魏瑪共和國 Category:德國政治人物 Category:哥廷根大學校友 Category:蒂賓根大學校友 Category:德國裔美國人 Category:紐約市人.

新!!: 政變和沃爾夫岡·卡普 · 查看更多 »

沒有軍隊的國家列表

沒有軍隊的國家,是指沒有武裝力量的國家(主權國家),不包括境外領土,上述地方的國防由其他國家負責或以特定方式取代軍事。此處的「武裝力量」是指任何由政府主導的防禦組織,用以推行該政府的對內及對外政策。部分列表中的國家,如冰島與摩納哥,並無設置軍隊,但仍保有非警武力。 表列的国家中,不少与其前佔領国达成军事协议,因而沒有軍隊,摩纳哥与法国之间的协议是其中一例。与美国结下《自由联合条约》的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及帕劳在本国防务上没有发言权,在国际关系上只有少許發言權。冰岛在2006年前也同美国维持着一份防务协议,协议中要求美国必须在必要之时要保护冰岛本国的防务安全。安道尔曾因七百多年來没有进行战争且没有军队,而今只是保持着一支人数极少的军队,其主要任务也只是在官方场合护送国旗,在必要時該國可要求其他國家軍事支援。 其余的国家负责本国的防务安全,但是仅保留一支人数极少的军队或者根本没有军队。其中一些國家,例如哥斯达黎加、海地及格瑞那達,經歷了非军事化进程。其他國家成立以來就沒有軍隊,例如薩摩亞。这些国家没有军队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曾经或者现在依然得到另外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军事保护。 注意本表所列皆为“非军事化国家”,所以日本并不在此表之列。虽然根据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日本不擁有軍隊,但其自卫队實際上是武裝力量,並曾经参加国际维和任务,與德國受到限制的軍隊類似,是較為特殊的情況。.

新!!: 政變和沒有軍隊的國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沙立·他那叻

沙立·他那叻陆军元帅,NR,PChW,SR,MPCh,MWM(;),泰国职业军人,獨裁者。 1957年发动政变奪權,其后担任泰国总理,直到1963年去世。生於曼谷,但在泰国东北部他母亲的家乡长大,所以他认为自己是东北人,他的父亲Luang Ruangdetanan少尉(出生名字Thongdi Thanarat)也是一个职业军官,以翻译柬埔寨文献而出名。在沙立总理任内,在邻近的老挝王国资助他的表兄老挝强人富米·诺萨万(Phoumi Nosavan)将军的巴特寮反共游击队。.

新!!: 政變和沙立·他那叻 · 查看更多 »

沙特领导的干预也门行动

沙特领导的干预也门行动,是指2015年3月25日起,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阿拉伯国家針對也门的干预行动。此次阿拉伯國家的,是因為胡塞武装组织的攻勢已經推進到了臨時首都亞丁;在國際承認的也门阿卜杜拉布·曼蘇爾·哈迪政府請求下,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決定出兵,開始對也門進行干預。 该行动现已经历两个阶段: (1)果斷風暴行動(عملية عاصفة الحزم,Operation Decisive Storm),是指2015年3月25日到4月21日,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阿拉伯聯軍針對也门的軍事干預行動。 (2)恢复希望行动(عملية إعادة الأمل,Operation Restoring Hope),是指2015年4月22日起,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阿拉伯各国針對也门的反恐、推动也门问题政治解决进程的行动。 2016年10月8日,薩那葬禮遭空襲至少155人死亡超過520人受傷,沙特聲明否認發動此軍事行動,15日又改口承认空袭。.

新!!: 政變和沙特领导的干预也门行动 · 查看更多 »

泰國皇家陸軍

泰國皇家陸軍(กองทัพบกไทย;RTGS:Kongthap Bok Thai)是泰國的陸軍,成立於1874年5月8日,是泰國皇家軍隊中歷史最悠久的军种。.

新!!: 政變和泰國皇家陸軍 · 查看更多 »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新!!: 政變和泰国 · 查看更多 »

泰国国会

泰国国会(รัฐสภา;National Assembly of Thailand)是泰国的立法机构。泰国国会实行两院制,即泰国参议院和泰国众议院。泰国参议院设有150个议席,其中76个议席由选举产生,另74个议席由委任产生。泰国众议院设有500个席位,全由选举产生。 2014年泰国军事政变后,泰国国会目前暂时被军政府罢免,并由泰国国家立法议会(สภานิติบัญญัติแห่งชาติ;National Legislative Assembly of Thailand)取代,250议员全由泰国军方委任。.

新!!: 政變和泰国国会 · 查看更多 »

泰昌

泰昌为中国明朝第十四个皇帝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初一日(8月28日)-九月初一日(9月26日)在位,共30天)的年号,明光宗繼位後,詔令改明年辛酉年(1621年)為泰昌元年,但明光宗登基不久即染病,在位僅一個月便去世,同年九月明熹宗即後詔令改以本年八月以後為泰昌元年、明年為天啟元年,故“泰昌”這個年號僅用了四个月。.

新!!: 政變和泰昌 · 查看更多 »

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

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是指發生於1942年11月27日,法國海軍艦隊在的集體自沉行動。 當同盟國侵略法屬北非後,维希法國主要人物弗朗索瓦·達爾朗叛逃至聯軍,使納粹德國方面開始懷疑维希政權的中立性。為了消除法國艦隊的威脅,德國元首希特勒下令策畫,旨在和意大利迅速占領維琪法國,以及強化納粹德國在非洲的主控權。德國軍方也在1942年11月19日執行里拉行動,旨在迅速擄獲在土倫的大型艦隊,並在行動後將艦艇轉交給義大利海軍,以免這些艦隊倒向聲望逐漸提高的自由法國政權。 然而,德軍的行動最後以失敗告終。維琪海軍將領成功地將77艘艦體鑿沉,而大型艦體則是全部鑿沉,德軍只擄獲39艘小型船隻,其中大多數已遭破壞或解除武裝,僅少數潛艦與1艘水面艦隻順利逃往北非並倒向盟軍。此次行動標誌著维希法國失去最後一個權力的象徵,以及其與德國間的信譽。.

新!!: 政變和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 · 查看更多 »

洪福源

洪福源(),本名福良,高丽唐城人,蒙古帝国时高丽籍将领。祖上是唐朝时到高丽来的移民,为怀念故国便将留居地命名为“唐城”。他有一個著名的儿子洪茶丘(洪俊奇)。.

新!!: 政變和洪福源 · 查看更多 »

洪都拉斯共产党

洪都拉斯共产党(西班牙语:Partido Comunista de Honduras)是洪都拉斯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27年。1932年和1944年两次因独裁政府的镇压,组织陷于瓦解。1954年10月10日,该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重新建党。1957年,该党再度被宣布为非法。1958年4月,该党召开“一大”,通过党纲和党章,选举了领导机构。1963年,洪都拉斯发生军事政变,该党又遭镇压。1967年1月,党内主张开展武装斗争的一部分人分裂出去,另组洪都拉斯马列主义共产党。1972年4月,该党召开“二大”,确定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地主资产阶级反动集团的统治,实行反帝的人民民主革命的方针。1975年5月,该党召开“三大”,号召建立爱国民主力量的反帝阵线。1978年8月军事政变后,该党宣布为争取人权、社会权益和民主自由而斗争。1983年3月,同洪都拉斯莫拉桑尼斯塔解放阵线、人民解放运动-辛乔内罗斯、洛伦索·塞拉亚革命人民力量、洪都拉斯中美洲工人革命党、革命团结运动等联合组成洪都拉斯革命运动全国统一委员会。1990年,该党解散,其成员参与组建了爱国革新党。 洪都拉斯共产党与古巴卡斯特罗政权关系密切。该党党报为《革命先锋报》,党刊为《劳动》。.

新!!: 政變和洪都拉斯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洪都拉斯国民党

洪都拉斯国民党(Partido Nacional de Honduras,缩写:PNH),是一个政治倾向偏右的保守政党,是洪都拉斯主要的右翼政党。成立于1902年2月27日,该党的象征颜色是深蓝色。.

新!!: 政變和洪都拉斯国民党 · 查看更多 »

洛朗-德西雷·卡比拉

洛朗-德西列·卡比拉(Laurent-Désiré Kabila,),剛果民主共和國第三任总统。 1997年5月17日,领导刚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的武装部队攻占首都金沙萨,宣布就任总统,並且將國名恢復為。 2001年1月16日卡比拉遭下属军官拉什迪·米泽勒(Rashidi Mizele)刺杀,两天后被证实在津巴布韦不治身亡。这项刺杀行动被认为是一场未遂政变的一部分。一星期后,其子约瑟夫·卡比拉返回刚果,继任总统。 Category:剛果民主共和國遇刺身亡者 Category: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 Category:靠政變上台的領導人 分類:遇刺身亡的總統.

新!!: 政變和洛朗-德西雷·卡比拉 · 查看更多 »

深層政府

深層政府(Deep State,又譯為深國、深國論、深層集團、暗黑帝國、國中之國、陰森國度、暗勢力)是一個陰謀論,指非經民選,由軍事工業複合體/金融巨頭/情報機構所組成的,為保護其利益,幕後真正控制國家的集團。語源來自土耳其語「」,指鄂圖曼帝國垮台前就存在的秘密政治社團,後來被陰謀論者引用,指的是國家中的國家、政府中的政府。早期研究者以影子政府形容,有時是「新世界秩序」的同義詞。近年在美國已成為政治學術語,指政府背後真正的掌權機構。 2017年,唐納·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聯邦政府與技術官僚關係緊張,在野民主黨控制的州份如加州、華盛頓州及紐約州政府抵制川普政府大部分政策如移民及氣候变化等,以及社交網絡出現大量與川普領導的美國政府對抗的非官方帐户,該術語有日漸風行的趨勢。.

新!!: 政變和深層政府 · 查看更多 »

清君侧

清君侧是古代汉字文化圈的一個政治性名詞,其主要涵義為「清除国君身旁的乱臣贼子」,最早發源於中國。該名詞最早见于中國經書《公羊传》中“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通常作為政變起事者強化其正當性使用。清君側也稱「凊(音同淨)君側」,意為「清除君王身旁的的奸邪小人」。然而从历史上来看,相当一部分打着“清君侧”旗号的起事,结果都是“君”和“侧”同时被清除。.

新!!: 政變和清君侧 · 查看更多 »

湖口兵變

湖口兵变又稱湖口裝甲兵事件,是1964年1月21日,由中華民國陸軍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在臺灣新竹县湖口乡装甲兵基地發動的政變未遂事件。.

新!!: 政變和湖口兵變 · 查看更多 »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新!!: 政變和溥仪 · 查看更多 »

朝鮮純宗

朝鮮純宗(;)姓李,諱坧(),字君邦,號正軒,是朝鮮高宗李㷩的兒子、大韓帝國第2代皇帝、鮮王朝第27代(末代)君主,於1907年7月20日-1910年8月29日期間在位。年號隆熙,所以又名隆熙皇帝(),谥号文溫武寧敦仁誠敬孝皇帝。 由於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朝鮮半島的分裂,純宗也是迄今最後一位實際統治整個半島的國家元首。.

新!!: 政變和朝鮮純宗 · 查看更多 »

朝鲜王朝

朝鮮王朝(,1392年-1897年),又称朝鮮国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今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東北: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明神宗《平倭诏》:“朕念朝鲜,世称恭顺”()、李氏朝鮮,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制王朝,歷经27代君主共五百馀年,国土大体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 1388年,受高丽禑王之命进攻辽东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发动政变威化岛回军,并废黜王禑而立其子王昌为王,控制高麗王朝军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讓王,在松京(后改名开京,今开城)寿昌宫自立为王,并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鲜」《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223闰十二月乙酉条:“高麗權知國事李成桂,欲更其國號,遣使來請命。上曰:‘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羙。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1395年迁都于汉阳,將國都更名為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漢城。 朝鲜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世宗大王时期,朝鲜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谚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条件。朝鲜为明朝的不征國之一。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9世纪开始,朝鲜的内部纷争使国家日益衰落。甲午战争后,高宗于1897年称帝登基,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结束了与清朝的宗藩关系。1910年,大日本帝国侵吞朝鲜半岛,实行日韓合併,大韩帝国灭亡,李家王朝告終。.

新!!: 政變和朝鲜王朝 · 查看更多 »

朱友珪

朱友珪(),小字遙喜,五代時期後梁皇帝,為後梁太祖朱全忠之第三子,弑父自立。登基后不得民心,为袁象先所杀。.

新!!: 政變和朱友珪 · 查看更多 »

朴正熙遇刺案

朴正熙被槍殺案指的是1979年10月26日晚7時45分(韓國時間),韓國總統朴正熙在漢城宮井洞,韓國中央情報部的秘密宴會廳內被時任中情部長金載圭槍殺的事件。朴正熙胸部及頭部中彈,幾乎是當場身亡。一同出席宴會的青瓦台警衛室室長以及四個保鑣也一同遇害。在韓國,此事件以其發生日期通稱為「10.26事件」。 關於金載圭的動機在於企圖發動政變還是一時衝動仍有很大爭議,但最終法院仍以「煽動內亂以及殺人」的罪名判其死刑。.

新!!: 政變和朴正熙遇刺案 · 查看更多 »

朴泳孝

朴泳孝(),字子純、無量,號春臯、玄玄居士,是李氏朝鮮末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政治人物,是開化派的主要人物。出身京畿道水原市。在日韓合邦期間,曾改日本名山崎永春。.

新!!: 政變和朴泳孝 · 查看更多 »

朴文奎

朴文奎(박문규,),北韓政治家,國內派人,官至農業部長和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

新!!: 政變和朴文奎 · 查看更多 »

按司

按司(琉球語首里那霸方言:アジ或アンジ;先島方言:アズ)是琉球國歷史上的地方行政單位,後來成為琉球國貴族和地方豪族的一種稱號。自第二尚氏王朝起只有王族成員才可出任。按司家族是國王家族的分家,相當於日本的宮家、中國的藩王府,在貴族中,其地位僅次於王子。女性王嗣(翁主)亦可成為按司,女按司稱為按司加那志(アジカナシ或アンジカナシ)。 《中山世譜》等琉球史書稱,琉球人是天帝的子孫。天帝派遣女神阿摩美久(アマミキヨ)和男神志仁禮久(シネリキヨ)來到人間,生三男二女,為琉球人的祖先。其中長子是天孫,其後代世為國王;次子為按司(諸侯)的祖先;第三子為百姓(平民)的祖先。但事實上早期琉球沒有國王這個概念,各地區的首領自稱「按司」,有時也會被祝女授予「世之主」、「世主」之類的神號。根據沖繩學學者伊波普猷的說法,「按司」是琉球語中「主」(アルジ)的轉訛。 按司最早作為地方勢力的首領出現於12世紀,並在各地建立了一些御城,彼此互相爭戰。後來尚巴志王統一了琉球。但按司仍在地方擁有一定勢力,參與過琉球國內的政變。直到尚真王時期,琉球朝廷下令收繳各地兵器,召各按司赴首里城居住後,按司割據勢力才被消弱。此後按司從地方豪強轉型為都市貴族,派遣名叫「按司掟」(アジウッチ)的官員管理自己的領地。 此後,在第二尚氏王朝的位階制度確定之後,按司成為了琉球王族的一個位階。沒有即位的王子,其長子會被授予按司的位階。因此按司一般姓向氏,名乘頭世襲為「朝」字。只有國頭按司家(國頭御殿)例外:該家族姓馬氏,名乘頭世襲為「正」字。這是因為國頭按司家的祖先馬順德(國頭親方正格)對琉球王室有重大功績,曾救了尚元王一命。為了報恩,尚元王特別授予其子孫王族的待遇和按司的位階。 琉球王府征服奄美群島和宮古群島之後,這兩個地區的酋長並沒有被授予按司的稱號。奄美群島的酋長稱「大親」(ウフヌシ或ウフヤ),而宮古群島的酋長則稱「豐見親」(トゥユミャ)。 高級按司敬稱為御殿(ウドゥン);低級按司的敬稱為御前(ウメー),其子孫稱按司前(アジメー)。一般籠統的稱為御殿。 按司的采地稱按司地頭。原則上,按司同親方一樣,會被授予一個間切的地頭。受日本文化影響,有時也把領有一個間切的按司稱為「大名」(デーミョー)。.

新!!: 政變和按司 · 查看更多 »

最後的蘇格蘭王

《最後的蘇格蘭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是一齣英國劇情電影,改編自吉利斯·福登的同名小說。電影關於虛構角色尼古拉斯·加瑞根(詹姆斯·麥艾維飾)成為烏干達獨裁者伊迪·阿敏(科力士·韋德加飾)私人醫生的故事,根據阿敏的真實暴政改編。片名來自阿敏的自稱「蘇格蘭王」。 科力士·韦德加赢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

新!!: 政變和最後的蘇格蘭王 · 查看更多 »

最後流亡

《最後流亡》(LAST EXILE),為日本動畫製作公司GONZO十週年紀念作品,2003年4月7日至同年9月29日由東京電視台播放,共26集。.

新!!: 政變和最後流亡 · 查看更多 »

最终幻想XIII

是由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为PlayStation 3、Xbox 360和Windows开发并发行的游戏机角色扮演游戏(RPG)。游戏于2009年12月在日本首发,2010年3月在欧美發行,2010年5月在台湾和香港发行正体中文版,这是最终幻想系列的第13部本传游戏,也是系列发行23年来的首部官方中文版游戏。系列使用了快节奏战斗的新系统,通过“水晶盘”决定角色能力的发展,并使用了可定制的“阵式”系统来控制角色所使用的能力。《最终幻想XIII》使用了系列前作的一些元素,如召唤兽、陆行鸟和飞空艇。 游戏发生在一个名为茧的浮空世界,其政府(圣府)下令将可能接触到遥远下界“脉冲”的平民全數排除。原聖府軍中士的主角——雷霆,为了拯救被下界力量留下烙印而成为茧之敌人的妹妹,展开了和政府的衝突。雷霆很快和伙伴组成了一个团队,队伍中的成员皆有著來自下界的烙印。为避免因尚未明朗的使命執行失败而導致的「尸骸化」,他们开始寻找自己被赋予的任务,并和圣府展开对抗。 游戏于2004年开始开发,并在2006年E3游戏展上首次公布。《最终幻想XIII》是最终幻想游戏子系列新的水晶故事的旗舰作品,也是第一个使用史克威尔艾尼克斯水晶工具引擎开发的游戏。《最终幻想XIII》主要的正面评价為游戏的图象表现和战斗系统。游戏剧情則获得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和系列前作不同的线性属性则普遍受到批评。截至2017年,本作的PS3與Xbox 360版本的全球累計銷量超過750万套.

新!!: 政變和最终幻想XIII · 查看更多 »

情报机构

情報機構(Intelligence Agency),是專司情報蒐集、分析和利用工作,用以支援國家安全、軍事及外交政策的政府部門。情報蒐集手段分為公開或隱蔽,可能包括間諜活動、訊號攔截、密碼分析、與其他機構的合作,以及對公共資訊的評估。這種情報的彙編和傳播被稱為情報分析或。 情報機構可為其國家政府提供以下服務:.

新!!: 政變和情报机构 · 查看更多 »

戒严

戒严是指国家在处于对外战争、内部叛乱、天灾瘟疫或者财政经济危机的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的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戒嚴實施時司法及行政權會部分或全部由軍隊接管。在有的国家又称之为紧急状态。.

新!!: 政變和戒严 · 查看更多 »

易牙

易牙,雍人,名巫,所以也可以叫雍巫或狄牙,春秋時期齊國人。 原本為寺人,精於烹調,長於辨味,史稱其:“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酸則沃之以水,淡則加之以鹹”,“淄渑之合,易牙尝知之”,有寵於齊桓公夫人衛共姬(長衛姬),得到齊桓公的稱美。齊桓公曾說未曾食過嬰兒的肉,易牙就殺了自己的兒子,煮熟給齊桓公吃,得到齊桓公的信任。齊桓公想任用他代替將死的管仲,不過管仲認為:“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愛於君!”所以反對由他接任,齊桓公也就將他和開方、豎刁撤職,永遠不准入朝。 但後來齊桓公沒有聽管仲遺言,親信易牙、豎刁、開方。桓公得重病,易牙與豎刁作亂,填塞宮門,築起高牆,內外不通。最後令齊桓公餓死。無人將齊桓公安葬,直到桓公屍遍滿蛆蟲為止。 易牙、豎刁立公子無詭為君,公子昭逃到宋國,宋襄公扶植公子昭,於是強力攻齊,易牙出戰,豎刁留在齊國,齊國卿大夫與宋襄公合作,發動政變,誅殺豎刁,易牙逃亡魯國,據說易牙寓居彭城(今江蘇徐州)。無詭被絞死,公子昭即位。 明朝的韓奕著有《易牙遺意》。.

新!!: 政變和易牙 · 查看更多 »

昆巴·雅拉

昆巴·雅拉(Kumba Ialá,),幾內亞比索社會復興黨政治家,曾於2000年2月17日起任幾內亞比索總統,直到2003年9月14日因軍事政變而遭廢黜。他屬於巴藍他民族,並在2008年皈依伊斯蘭教,改取教名穆罕默德·雅拉·恩巴洛(Mohamed Ialá Embaló)。.

新!!: 政變和昆巴·雅拉 · 查看更多 »

浩罕汗国

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خانات خوقند),中亚一古国,18世纪初由乌兹别克明格部落建立,於1876年为俄羅斯帝國灭亡。版图包括今日的哈萨克南部部分地区、烏兹別克東部以及塔吉克与吉尔吉斯部分领土。.

新!!: 政變和浩罕汗国 · 查看更多 »

海尔·塞拉西一世

海爾·塞拉西一世(ቀዳማዊ ኃይለ ሥላሴ qädamawi haylä səllasé,)出生自埃塞俄比亞南部的貴族家庭。在1916年的政變後擁護孟利尼克二世的女兒佐迪圖擔任女王,並擔任皇太子兼攝政王。1924年4月前訪歐洲,並使埃塞俄比亞帝國加入國際聯盟。為了對抗義大利、英國、法國的勢力,於是親近美國與日本。 1935年领导军民抗击墨索里尼治下的法西斯意大利王国侵略,1936年流亡英國伦敦,呼籲国際联盟和西方大国阻止法西斯侵略,1942年随英军回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於非洲聯盟有相當優秀的外交表現,但是國內內政因為繼續君主獨裁,慢慢產生許多矛盾。1960年發生擁立皇太子的軍方政變未遂。1970年因為國內嚴重饑荒與蘇伊士運河關閉造成的油價高漲,讓國民生活陷入危機。一部分的統治階層囤積食物更使農村出現餓死者。在埃塞俄比亞社會陷入混亂時,皇帝不但沒有處理還試圖掩蓋饑荒的事實,造成國際撻伐。 1973年埃塞俄比亞終於爆發內戰,因為一張皇帝在皇宮內餵食寵物獅子生肉的照片流出,造成飽受饑荒之苦的人民嚴重不滿。1974年9月12日早上海爾·塞拉西一世在宮中被政變的陸軍部隊逮捕,並宣布退位。於拘禁中的1975年逝世。.

新!!: 政變和海尔·塞拉西一世 · 查看更多 »

海地历史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居住地。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此,将该岛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即“西班牙的岛”),开始有文字记载的海地历史。.

新!!: 政變和海地历史 · 查看更多 »

海湾战争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联军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筆。.

新!!: 政變和海湾战争 · 查看更多 »

斐濟軍隊

斐濟共和國軍事部隊(RFMF),總兵力約3500人,是世界上一個小型國家的小型軍隊。其中,有3200名現役軍人為陸軍部隊,組成六個步兵營和一個工兵營;另外,大約有6000名陸軍後備部隊組成三個步兵營。過去有一個"祖魯"(Zulu)反革命特戰部隊(約80名士兵),在2000年年底因涉及軍事政變被裁撤。斐濟軍隊在斐濟近代的20年內發生過4次政變,最近一次是在2006年斐濟軍事政變。 斐濟陸軍部隊的前兩個步兵營擔任傳統的維和任務而駐防國外,其中,第一營在聯合國的指揮下被派往黎巴嫩、伊拉克和東帝汶,第二營駐紮在西奈半島的多國部隊擔任觀察員。第三營駐紮在首都蘇瓦,其餘三個步兵營則遍布斐濟群島。.

新!!: 政變和斐濟軍隊 · 查看更多 »

新世界秩序

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有時寫作NWO)是一項關於極權主義世界政府的陰謀論。此理論認為,世上有少數權力菁英階級組成的秘密集團、影子政府與其密謀的全球主義議程在幕後操控世界,其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威權主義的世界政府,取代現今的主權國家或民族國家體制來統治世界,這項邪惡計畫稱之為「新世界秩序」。藉由一個包羅萬象的政治宣傳來建立新的意識形態,讓人類相信成立新世界秩序政府才是歷史的進步。因此,許多有影響力的歷史和當代人物,被該理論認為是透過許多掩護機構來操縱重要的政治和金融事件,並使全球的金融體系發生系統風險,作為逐步實現統治世界的陰謀。 在1990年代以前,「新世界秩序」陰謀論僅限於兩個美國的反殖民主義:「愛國者運動」與基督教基要主義運動中關於世界末日和敵基督的理論。諸如和般的懷疑論者都觀察到,右派民粹主義主張的反「新世界秩序」、反菁英主義、拒絕現有的政治共識等政治哲學,不僅有許多知識分子接受,而且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在20世紀末,全球壟罩在千禧年主義、人們積極的準備面臨世界末日的預期心理下,這項理論更加盛行於民間。2013年,根據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所做的電話調查顯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民眾相信有一個隱密的權力菁英團體正在推動一項全球性議程,以及「新世界秩序」陰謀論的真實性。.

新!!: 政變和新世界秩序 · 查看更多 »

新四人幫

新四人幫,指媒體报道所谓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令計劃等四名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位时長時間組建的政治集團,目標是通過政變等方式,推翻中國共產黨於2007年中共十七大訂下習近平、李克強接班的計劃,或經由人事安排將習近平拉下馬,以取習代之掌控中共與中國政府。趙紫陽舊部嚴家祺表示,該腐敗集團的根子是江澤民。日本橫濱市立大學名譽教授矢吹晉出版的《中共政權的爛熟•腐敗——切開習近平「打虎」幕後》(《中共政権の爛熟・腐敗―習近平「虎退治」の闇を切り裂く》)一書亦將薄熙來、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稱為意圖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推翻習近平政權的「四人幫」。薄徐周令四人后来皆因贪腐被调查,其中徐才厚因患癌症在被调查期间病亡,薄熙来、周永康和令计划分别在调查结束后被判刑,目前三人在北京昌平的秦城监狱服刑。.

新!!: 政變和新四人幫 · 查看更多 »

新疆自治省

新疆自治省是指1933年至1944年军阀盛世才主政新疆期间成立的自治政权。.

新!!: 政變和新疆自治省 · 查看更多 »

新鐵金剛之量子殺機

《007:大破量子危机》(Quantum of Solace)是一部於2008年上映的驚悚電影,馬克·福斯特執導,與共同監製,保羅·哈吉斯、編劇。該片為詹姆士·龐德系列電影中的第22部作品,主演包含丹尼爾·克雷格、歐嘉·柯瑞蘭寇、馬修·亞瑪希、潔瑪·艾特頓、、傑佛瑞·懷特和茱蒂·丹契等人。在電影中,龐德因愛人薇絲朋·琳德之死而踏上復仇之路,並與家人遭到謀殺並選擇報仇的攜手合作。最終,這次行動將他們引導至富商兼量子組織成員之一的多明尼克·格林,格林打算在玻利維亞發動政變,以控制該國的供水。 電影於2008年10月29日在萊斯特廣場奧迪安電影院首映,並在發行後收穫褒貶不一的評價,主要稱讚克雷格的表現及片中的動作場面,但仍不如前作《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那麼的使人印象深刻。截至2016年9月,電影為第四高的詹姆士·龐德電影(未考慮通貨膨脹),在全球共進帳5.86億美元。.

新!!: 政變和新鐵金剛之量子殺機 · 查看更多 »

无名英雄 (朝鲜电影)

《无名英雄》(무명영웅)是一部由朝鲜拍摄的以朝鲜战争期间几名朝鲜间谍为主角的系列影片。这部电影系列片长达20集。1978年到1981年间拍摄。.

新!!: 政變和无名英雄 (朝鲜电影) · 查看更多 »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新!!: 政變和日本投降 · 查看更多 »

摩加迪休

摩加迪休(مقديشو,羅馬轉寫:Maqadīshū;Muqdisho;Mogadishu,意指「国王的宝座」),當地人也常以舊名哈馬(Xamar,早期拼音為Hamar)稱呼之,中國古稱木骨都束,是一位於東部非洲偏北的印度洋岸海港城市,也是索馬利亞第一大城市。摩加迪休原本應是非洲東岸名列前幾名的大城與索馬利亞的首都,但因長年的內戰與軍閥割據而陷入無政府狀態,無法實際施行首都應有的行政中心功能,索馬利亞因此另以拜多亞作為臨時首都。.

新!!: 政變和摩加迪休 · 查看更多 »

摩加迪沙之戰

摩加迪沙之戰(Battle of Mogadishu)是一場在1993年10月3日至4日之間,於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市區爆發的軍事衝突。在這場戰鬥之中,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和當地民兵在摩加迪休市區進行巷戰,最終造成雙方與民眾傷亡。.

新!!: 政變和摩加迪沙之戰 · 查看更多 »

政體類型列表

政体类型列表列出政體的各類型及分類。.

新!!: 政變和政體類型列表 · 查看更多 »

政黨輪替

政黨輪替(Party Alternation)是指由不同政黨(在野党)接替前一政黨擔任執政黨的情形,可能以投票制度的方式進行,亦可能是以暴力或非暴力革命的形式完成。政黨輪替一般出現在實行兩黨制的國家,但也有多黨制國家,由部分佔主導地位的大政黨輪流執政。.

新!!: 政變和政黨輪替 · 查看更多 »

政黨政治

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一种形式。狭义上专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上还包括了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以及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政党为实现其党纲而作出的一切活动。.

新!!: 政變和政黨政治 · 查看更多 »

政权更替

政权更替(regime change)指一个政权取代一個现存政权。此名詞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至1925年。 政权更替的原因包括外国力量軍事管制及佔領、革命、政变以及国家失败后的重新組織。政权更替可能在部分地或者完全地替换现存的国家机构、行政机构、官僚体系及其他的成分。.

新!!: 政變和政权更替 · 查看更多 »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新!!: 政變和政治 · 查看更多 »

政治運動

政治運動,又叫政治活動、社會運動、社會政治運動,是一種改變政治體制的一種行為。在民主國家,政治運動多由民眾或社会团体發起,以示威遊行、靜坐等方式,迫令執政當局屈服,以達到社會變革;在極權主義國家與共产主义国家,則多由執政當局發動,內容與執政者的意識形態相關。政治運動多有其發起口號,以吸引更多民眾參與。.

新!!: 政變和政治運動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國防軍

愛爾蘭國防軍是愛爾蘭共和國的國家武裝力量。約5.6萬人組成陸海空三軍,屬於小型歐洲防禦力量。.

新!!: 政變和愛爾蘭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敘利亞人權

敘利亞的人權狀況一直都廣爲國際組織所批評。, pg.

新!!: 政變和敘利亞人權 · 查看更多 »

承和之變

承和之變,發生於842年(承和9年),在平安時代初期,伴隨著廢太子而產生的一次政變。在嵯峨上皇死後,仁明天皇以謀反罪名,撤換原來的皇太子恒貞親王,改立自己的長子道康親王為皇太子。在這次政變後,藤原氏興起。.

新!!: 政變和承和之變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桑卡拉

托马斯·桑卡拉(Thomas Sankara,)是上沃尔特第五任总统,也是布基纳法索第一任总统。他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推崇古巴革命,有“非洲的切·格瓦拉”之稱。 1983年8月4日,托马斯·桑卡拉和布莱斯·孔波雷发动号称“八·四革命”的军事政变,桑卡拉上台任总统兼政府首脑,孔波雷出任驻总统府国务部长兼司法部长。在任期间将国名改为布基纳法索。4年以后,即1987年10月15日,孔波雷发动推翻桑卡拉总统的军事政变,桑卡拉当场被击毙。.

新!!: 政變和托马斯·桑卡拉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政變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政變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拜都

拜都(,),蒙古人,海合都之堂兄弟,旭烈兀第五子塔剌海的儿子,伊兒汗國的第六任君主。 1295年3月24日,海合都汗被亲穆斯林的蒙古贵族推翻并处决之后,拜都被强逼登上了汗位。对于政变集团来说,拜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容易控制的统治者。虽然拜都被要求表现出亲穆斯林的姿态,但事实上他本人非常热衷于基督教。他曾允许基督徒在他的斡耳朵内设立礼拜堂并曾经随身佩戴十字架。他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却曾任命多位基督徒為官員。 在一次与合赞的会面中,拜都的随从们建议他除掉这位王子,但是拜都拒绝这样做。不久之后,在与由合赞领导的反对势力的内战中,拜都因为实力相差悬殊而战败。他试图经阿塞拜疆逃往格鲁吉亚,但仍被俘获,最终于1295年10月4日被合赞处死。.

新!!: 政變和拜都 · 查看更多 »

拓跋鬱律

拓跋鬱律(),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索頭部首領、代王,316年至321年在位,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皇帝的先祖之一。其父為拓跋弗,拓跋翳槐、拓跋什翼犍皆為其子。 310年,鬱律於代王拓跋猗盧在位時,曾受命支援晉將劉琨擊敗鮮卑白部及匈奴鐵弗部劉虎。316年尚在襁褓中的代王(拓跋普根之子,鬱律的堂侄)去世後繼位。 318年,再度擊破劉虎之侵略,其後西取古烏孫國的故土(中亞),東併勿吉(今中國吉林省)以西之地,史籍載此時索頭部「士馬精強,雄於北方」、「控弦上馬將有百萬」。 321年,故索頭部首領拓跋猗㐌之妻惟氏(即普根之母),對於鬱律之強大及人心歸附,頗為忌憚,恐怕對自己的兒子不利,於是殺鬱律,而扶立惟氏之子拓跋賀傉繼位。索頭部各酋長在這次政變中死亡者有數十人之多。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稱帝時,將鬱律追諡為平文皇帝,後又加其廟號為太祖。 拓跋鬱律有一女,嫁贺兰部首领贺纥。另一女为刘库仁母。 Category:代國君主 Category:北魏追尊皇帝‎ 帝 Category:太祖.

新!!: 政變和拓跋鬱律 · 查看更多 »

拓跋賀傉

拓跋賀傉(),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索頭部首領、代王,321年至325年在位,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皇帝的先祖之一。 其父為拓跋猗㐌。321年,索頭部於拓跋鬱律在位時,賀傉之母惟氏政變,殺鬱律,賀傉被扶立繼位。索頭部各酋長在這次政變中死亡者有數十人之多。政變後,惟氏掌握國家大政,一直到324年賀傉才親政。其後因不少部落還未臣服,因此在東木根山此地築城,並遷居該地。325年,賀傉去世,其弟拓跋紇那繼立。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稱帝時,將賀傉追諡為惠皇帝。 Category:代國君主 Category:北魏追尊皇帝‎.

新!!: 政變和拓跋賀傉 · 查看更多 »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Boom Latinoamericano)是一场发生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之间的文学运动,在那期间一大批相关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流行于欧洲并最终流行于全世界。说起这场文学爆炸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四位主将:阿根廷的胡利奥·科塔萨尔、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及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些作家受到欧洲和北美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秉承了拉美先锋运动的衣钵,向拉美文学的传统套路发起挑战。他们的作品带有实验性质,并且十分政治化。“毫不夸张的说”,评论家杰拉尔德·马丁写道,“在1960年代南方大陆上有两件事比其他所有事情都更有影响,首先是古巴革命对拉丁美洲和第三世界的广泛冲击,第二件便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它的起伏与1959年至1971年古巴自由观念的兴衰息息相关。” 这些新晋作家的迅速成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作品是最早一批在欧洲出版的拉美小说,主要由像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先锋文学出版社希克斯·巴拉尔这样的出版社出版。当然,弗雷德里克·M·纳恩也写道“拉美小说家变得闻名世界是通过他们作品中对政治和社会行为的鼓吹,同时也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幸运的在拉丁美洲之外获得受众——通过翻译和传播,有时也由于作家们流亡他乡。”.

新!!: 政變和拉丁美洲文学爆炸 · 查看更多 »

拉乌尔·塞德拉斯

拉乌尔·塞德拉斯(Raoul Cédras,),海地前军方领导人,准将,1991年9月29日发动政变推翻民选总统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后在联合国授权美国干涉下于1994年被迫放弃权力,流亡巴拿马。 Category:海地政治人物.

新!!: 政變和拉乌尔·塞德拉斯 · 查看更多 »

曹芳

曹芳(),字蘭卿,是三国時曹魏第三代皇帝。在《三國志》中與曹髦、曹奐合稱三少帝。 曹芳虽是曹魏在位最久的君主,但也是曹魏第一位傀儡皇帝,實權先後由曹爽、司馬懿和司馬師掌握。.

新!!: 政變和曹芳 · 查看更多 »

1061年教宗选举

在尼閣二世去世后,1061年教宗选举于1061年9月30日在罗马聖伯多祿鎖鏈堂举行。根据尼古拉二世的教宗詔書《》,主教级枢机是教宗选举的唯一选举人,这在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属首次。一位非枢机和巴塔里亚运动的其中一位发起者安塞爾·莫達·巴喬主教 被选为教宗亞历山大二世,而教宗加冕仪式则于1061年10月1日傍晚在圣伯多禄锁链圣殿举行,因为选举的反对者使加冕仪式无法在举行。.

新!!: 政變和1061年教宗选举 · 查看更多 »

10月21日

10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294天(闰年第29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1天。.

新!!: 政變和10月21日 · 查看更多 »

10月24日

10月2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7天(闰年第29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8天,離10月結束還有6日。.

新!!: 政變和10月24日 · 查看更多 »

10月27日

10月27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0天(闰年第30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5天。.

新!!: 政變和10月27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4日

11月2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8天(闰年第32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7天。.

新!!: 政變和11月24日 · 查看更多 »

12月1日

12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5天(闰年第33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天。.

新!!: 政變和12月1日 · 查看更多 »

13 駭人遊戲

《13 駭人遊戲》(13 เกมสยอง),2006年上映的泰國驚悚懸疑電影。電影是根據泰國漫畫《The 13th Quiz Show》(第十三項智力競賽節目)改編,漫畫原作者Ekasit Thairat亦參與電影編劇過程。此片尖銳地批判了現代曼谷的虛偽氣息與拜金主義。本片由楚克·薩克瑞科執導,庫薩達·蘇庫尚主演。 《13 駭人遊戲》敘述殘酷競爭之下,人在面臨絕境時的真實面貌,帶有濃厚的社會諷刺意涵。從1997年金融危機後,泰國經濟迅速復甦,經歷了海嘯與政變。一切變化得快,變動最大的還是人心。和大部分地方一樣,金錢沖淡了人情義理,曼谷也逐漸變成一個一切向錢看的慾望城市。本片常使觀眾想像若自己像劇中主角般,面臨失業、卡債壓力,而突然有人告訴你,只要完成十三個任務,就可以拿到一億元,會選擇玩還是不玩?.

新!!: 政變和13 駭人遊戲 · 查看更多 »

1792年6月20日示威遊行

1792年6月20日示威遊行(Journée du 20 juin 1792) 是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人民所做出最後的和平努力,试图說服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放棄他目前的政策,並遵循他們認為具有同理心的執政方法。 示威游行的目標是說服政府強制執行國民立法議會的裁決,保衛法國對抗外來的侵略,維護的精神。示威者希望國王收回他先前對議會通過發案的否決,並召回被他罷黜的吉倫特派部長。 這場示威遊行沒有成功,也是法蘭西尝试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最後階段。 在1792年8月10日暴動後,君主立憲制崩解了。.

新!!: 政變和1792年6月20日示威遊行 · 查看更多 »

1926年5月28日政變

1926年5月28日政變(有時也被稱為5月28日革命或在新國家體制()時期稱作 國民革命(Revolucao Nacional)),是一個以結束不穩定的葡萄牙第一共和國為目標的軍事行動。 此軍事政變開展了長達半世紀的軍事獨裁統治,持續到1974年康乃馨革命前夕的國家專政(:en:Ditadura Nacional)年代(在1933年,改名為以威權主義為意識形態的新國家體制〔Estado Novo〕)1976年軍政府下台后舉行民主選舉才結束。 革命先在布拉加爆發,由曼努埃爾‧德奧利維拉‧戈梅斯‧達科斯塔將軍(:en:Manuel de Oliveira Gomes da Costa)指揮,波爾圖,里斯本,埃武拉,科英布拉和聖塔倫的葡軍亦相繼響應。是次革命(軍事政變)以達科斯塔將軍和15,000名士兵進入里斯本而受到群眾熱烈歡迎一事作為勝利的標誌。.

新!!: 政變和1926年5月28日政變 · 查看更多 »

1930年代中国

中國在1930年代,由中國國民黨一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中國近代史上的「黃金十年」(1927年-1937年)大部份時間正是處於該年代。在黃金十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項目上皆有一定成就,整體環境為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最高水準。 在政治方面,一方面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鬥,並讓中原大戰與第一次國共內戰等戰事於山東、江西等地持續爆發。但在中國其他地區,以蔣中正為首的中國國民黨逐步建立起了相對穩定鞏固的,由中国国民党一党执政的威权主义統治,同時開啟了中國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進程。加以日本侵略滿洲地區、華北地區,國無寧日。1937年開始的中國抗日戰爭讓1930年代前幾年以蔣中正及國民政府主導的中國經濟現代化努力成為泡沫,所有建設成果幾乎完全消失。.

新!!: 政變和1930年代中国 · 查看更多 »

1955年

请参看:.

新!!: 政變和1955年 · 查看更多 »

1960年緬甸國會選舉

缅甸在1960年2月6日舉行國會選舉,目的是產生一個新政府,接管由在1958年10月成立,以奈温將軍為首的臨時政府掌控的政權。以軍方為首的政府穩定了國家的局勢,改善國內的基礎設施,並由此建立起聲望,不過這個政府也曾經壓制某些公民自由。 這場選舉與其說是以吴努為首的廉潔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洁派)和以覺迎、巴瑞為首的鞏固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鞏固派)之間的競爭,倒不如說是一場關於1958年至1960年期間臨時軍政府政策的公投。結果廉洁派贏得聯邦國會代表院(眾議院)123席當中的73席,並在這場選舉中勝出。 這場選舉為中东和南亚其他政治領袖開了軍方自願把政權移交給文官政府,並舉行自由選舉的先例。然而,吳努卻在勝選後兩年於1962年3月2日被奈溫藉由政變推翻。.

新!!: 政變和1960年緬甸國會選舉 · 查看更多 »

1963年南越政变

1963年南越政变()是发生于1963年11月1日越南共和国的一場政變,杨文明将军等军官們推翻了总统吴廷琰,他們反對吴廷琰的政策,包括力傳天主教,殺害比丘、佛教徒招致社會運動不斷而引爆佛教徒危机、以整肅共党的名义镇压民族主义团体的手段。11月2日,吴廷琰與其弟吳廷瑈遇刺。美国政府事前获悉了政变计划(但美方以為他們只會把吳廷琰驅逐),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越南共和国大使小亨利·卡波特·洛奇拍发了243号电报,告诉他美国的政策是不要阻止政变。美国大使已经获悉政变企图,而中央情报局的Lucien Conein告诉政变策划者,美国不会--预政变,甚至提供资金给政变领袖。.

新!!: 政變和1963年南越政变 · 查看更多 »

1969年

请参看:.

新!!: 政變和1969年 · 查看更多 »

1971年

没有描述。

新!!: 政變和1971年 · 查看更多 »

197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7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78年6月1日至25日于阿根廷举行。东道主队在决赛中通过加时赛以3–1战胜了荷兰队。这是阿根廷成为世界杯史上的第六个获得冠军的国家(在乌拉圭、意大利、德国、巴西以及英格兰之后)。 本届比赛与1974年的规程相同:16 支球队进行两轮循环赛,决出参加决赛和三四名决赛的球队。本屆也首次引入互射十二碼方式決定淘汰賽的勝負,但本屆沒有賽事需要使用這方式決定勝負。.

新!!: 政變和197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 查看更多 »

1991年阿尔及利亚议会选举

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在1991年12月26日举行了议会选举。这是该国独立以来的第一次多党选举,从而结束了之前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军政府。军方担心引发内战的伊斯兰拯救阵线会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选票,该党主旨将阿尔及利亚打造成一个民主的伊斯兰国家。 这次选民投票率59%。.

新!!: 政變和1991年阿尔及利亚议会选举 · 查看更多 »

1999年巴基斯坦政變

1999年巴基斯坦政变,是时任巴基斯坦参谋长联合委员会主席兼陆军参谋长的穆沙拉夫将军于1999年10月12日发动的一场不流血军事政变。军方解散了由纳瓦兹·谢里夫领导的政府,并将谢里夫软禁,随后谢里夫被控“胁迫劫持”罪名成立,之后被迫流亡海外。.

新!!: 政變和1999年巴基斯坦政變 · 查看更多 »

1月15日

1月15日是公历年的第1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0天(闰年是351天)。.

新!!: 政變和1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月23日

1月23日是阳历年的第2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2天(闰年是343天)。.

新!!: 政變和1月23日 · 查看更多 »

1月25日

1月25日是阳历年的第2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0天(闰年的話还有341天)。.

新!!: 政變和1月25日 · 查看更多 »

1月27日

1月27日是阳历年的第2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8天(闰年还有339天)。.

新!!: 政變和1月27日 · 查看更多 »

2006年菲律賓政變

2006年2月24日,菲律賓出現企圖軍事政變事件,有5000多人上街示威,要求總統-zh-hk: 阿羅約; zh-tw: 雅羅育;zh-cn: 阿罗约;zh-sg: 阿罗约-夫人下台。但有關當局已宣佈其陰謀經已瓦解,總統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當局已拘捕三名軍官,其中一人為華裔。 2月25日是菲律賓人民力量革命推翻獨裁者-zh-tw: 費迪南德·馬可仕;zh-cn: 费迪南德·马科斯-20週年,當局為防止煽動顛覆政府,已取消擬於該天舉行的多場集會。事件導致當地股市及披索下跌1%。 2月26日,菲律宾军方宣布海军陆战队司令雷纳托·米兰达少将被解除职务。 2月27日,菲律宾总检察长表示,司法部门对16名参与军事政变的人士提起法律诉讼。被提起公诉的16人当中,包括一些士兵和4名左翼国会议员。 3月3日,阿罗约对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解除一周前实施的全国紧急状态。.

新!!: 政變和2006年菲律賓政變 · 查看更多 »

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

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發生於泰國當地時間2006年9月19日深夜。泰国皇家军队在泰国首相-zh-hans:他信·西那瓦;zh-hk:塔信·欽那瓦;zh-tw:塔克辛·欽那瓦;-赴美国紐約代表泰国出席聯合國大會之際發動軍事政變,这是泰国自1991年2月,以当时领袖苏钦达發動的政變(詳見1991年泰國軍事政變)以来最大型的军事政变。軍方政变導致政局十分緊張。 泰国政变军方于9月19日晚通过当地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宣布,解散看守政府首相--领导的内阁,由一个名为“泰国国家管理改革委员会”的军政府篡奪国家政权、临时组成政府及一切内部或外部事务。张秋来,沈敏。,新华网,2006年9月20日。政變雖使泰國的政局一度安定,但翌年恢復民主制度後,隨即重新陷入嚴重的政治混亂,親他信的政黨及反對派陷入嚴重的政治紛爭,影響至今。.

新!!: 政變和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 · 查看更多 »

2006年斐濟軍事政變

2006年斐濟軍事政變發生於南太平洋島國斐濟、主要在其首都蘇瓦,當地時間12月5日下午。這次軍事政變是斐濟在20年内第4次政變。.

新!!: 政變和2006年斐濟軍事政變 · 查看更多 »

2007年11月

没有描述。

新!!: 政變和2007年11月 · 查看更多 »

2008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政變和2008年12月 · 查看更多 »

2008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8年3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3月31日.

新!!: 政變和2008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8年8月

没有描述。

新!!: 政變和2008年8月 · 查看更多 »

2009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9年12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2月30日.

新!!: 政變和2009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09年5月

没有描述。

新!!: 政變和2009年5月 · 查看更多 »

2011-2012年埃及议会选举

2011-2012年埃及议会选举是埃及人民议会选举,从2011年11月28日开始至2012年1月11日结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进行9个省份的投票工作。这次选举是自2011年埃及革命以来前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举行的第一次民主选举,也被公认为埃及历史上候选人和参与投票人数最多、相对公平的一次选举。埃及军方将依据过渡程序逐步向新议会和新内阁移交权力。選举以后,伊斯蘭主義政党取得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但議會在選後不久被解散。.

新!!: 政變和2011-2012年埃及议会选举 · 查看更多 »

2013年12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政變和2013年12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2013年5月

; 武裝衝突.

新!!: 政變和2013年5月 · 查看更多 »

2013年埃及政变

2013年埃及政变(阿拉伯语:;英语:2013 Egyptian coup d'état),发生于当地时间2013年7月3日,由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宣布穆罕默德·穆尔西总统职务被解除。阿德里·曼苏尔被任命为临时总统。许多要求穆罕默德·穆尔西下台的埃及民众对西方媒体将此次事件称之为政变感到愤怒,因为军队只是响应了民众的呼声,而穆斯林兄弟会发言人称这是一场政变,世界各国应该阻止政变发生。.

新!!: 政變和2013年埃及政变 · 查看更多 »

2013年埃及政變事後動盪

2013年埃及政變事後動盪又被一些新聞媒體稱作「埃及危機」,是指在2013年7月3日埃及軍方發動政變推翻總統穆罕默德·穆爾西後引發的抗議及暴力事件。塞西被指责模仿穆巴拉克最出名的手法,利用省长培养高官忠诚度,掌控警察国家。 在穆爾西下臺後,反對政變之民眾便發起示威遊行要求恢復穆爾西的職權,並且嚴加譴責埃及軍方以及受到軍方支持而組建的臨時政府。但是多次的抗議行動中也爆發許多流血衝突,穆斯林兄弟會成員對於幾起大規模死傷事件指控安全部隊展開「大屠殺」。另一方面,埃及的伊斯蘭主義者認為基督教徒支持推翻穆爾西,於是遷怒於他們,接連發生基督教徒及教堂受襲擊的事件。.

新!!: 政變和2013年埃及政變事後動盪 · 查看更多 »

2014年莱索托政变

2014年莱索托政变是南部非洲国家莱索托在2014年8月30日发生的一次政变。.

新!!: 政變和2014年莱索托政变 · 查看更多 »

2014年泰國軍事政變

2014年泰國軍事政變,是指發生於2014年5月22日,由泰國軍方陸軍總司令巴育·占奥差與軍方官員透過電視向全國宣布強行接管政府的一次軍事政變。聲明中聲稱:「為了讓國家盡快恢復正常,維和委員會及皇家陸軍、皇家空軍和警方需要徵收內閣權力,時間從5月22日下午4時30分起。」而這也是泰國1932年以來第12次軍事政變,上一次政變是在2006年。政變發生後,泰銖迅速貶值,其后由巴育自任泰国代总理,稍後直接出任總理,並成立軍政府及委任。,CNN,2014-05-22,2014-05-22查閱。.

新!!: 政變和2014年泰國軍事政變 · 查看更多 »

2015年3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政變和2015年3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2015年布吉納法索政變

2015年布吉納法索政變,是指發生於2015年9月16日,在布吉納法索的一場軍事政變。当天下午,支持被罷黜前總統布莱斯·孔波雷的士兵們衝入該國的內閣會議,逮捕了臨時總統米歇尔·卡凡多(Michel Kafando)和總理(Yacouba Isaac Zida),以及其他部會首長。 9月21日,卡凡多獲釋後,前往法國大使館暫避。在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協調發動政變的總統衛隊和反對政變的軍隊進行談判後,9月23日早上,總統衛隊簽署協議,交還權力予過渡政府,卡凡多隨後宣佈恢復執政。.

新!!: 政變和2015年布吉納法索政變 · 查看更多 »

2015年亞美尼亞反電力價格上升示威

2015年亞美尼亞反電力價格上升示威,是指亚美尼亚在2015年因電力價格上升而發生的示威活動。這場示威在2015年6月19日由青年組織「不要搶劫」發起,示威者最初在埃里溫自由廣場靜坐三天,其後在同月22日遊行至巴格拉米揚大道;隨着亞美尼亞總在6月27日提出補救措施,示威行動漸漸平息下來,留在巴格拉米揚大道的示威者最終在7月6日被警方驅散。.

新!!: 政變和2015年亞美尼亞反電力價格上升示威 · 查看更多 »

2015年蒲隆地政變

2015年蒲隆地政變,是指於2015年5月13日,在蒲隆地所發生的政變,由陸軍少將(Godefroid Niyombare)發動,原因與4月底以來的內亂有關。然而,總統皮埃尔·恩库伦齐扎卻在其推特上聲稱情況已獲得控制,並沒有政變。 政變發生時,皮埃尔·恩库伦齐扎正在鄰國坦尚尼亞,準備出席第13屆東非共同體特別峰會,會中原訂討論蒲隆地當前問題。恩库伦齐扎收到消息後,企圖馬上回國,但因為叛軍士兵已經控制了首都布琼布拉的機場,所以他無法辦到。儘管如此,陸軍參謀長尼永加波(Prime Niyongabo)在接受國營電台訪問時仍稱,在13日晚上至14日的政變計畫已被他擊潰,呼籲其他叛軍投降,政府軍仍握有國營電台與總統府的控制權。稍後,國營電台報導在該地發生了激烈戰鬥,因為電台正遭受叛軍包圍攻擊。 5月15日,政府當局宣布此次政變失敗,三名將軍被逮捕,而首謀戈德弗瓦·尼永巴雷已逃出蒲隆地,總統恩库伦齐扎也已經安全回國。.

新!!: 政變和2015年蒲隆地政變 · 查看更多 »

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關問題

2016年8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出现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新!!: 政變和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關問題 · 查看更多 »

2016年土耳其政變

2016年土耳其政變(土耳其語:2016 Türkiye askerî darbe girişimi),指土耳其軍方内部派系在2016年7月15日企圖进行政變推翻总统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冀希望达到中断土耳其伊斯兰化的目的,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这场未遂政变造成至少265人死亡和数千名群众受伤,安卡拉内的土耳其国会大厦以及皆遭到轰炸,在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的机场内,也能听到枪击声。.

新!!: 政變和2016年土耳其政變 · 查看更多 »

2017年津巴布韦政变

2017年11月14日晚间至15日凌晨,津巴布韦军队进入首都哈拉雷,并攻占了多处政府设施和国营电视台。随后津巴布韦执政党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ZANU–PF)宣布总统罗伯特·穆加贝已被扣押,但军方和执政党均否认此次行动是“政变”。最终在津巴布韦议会启动弹劾程序之时,11月21日穆加贝辞职。.

新!!: 政變和2017年津巴布韦政变 · 查看更多 »

24 (電視劇)

《--》(英語:--)是一部美国反恐与谍战题材电视剧,由福克斯广播公司于2001年首播。故事主要发生在虚构的美国联邦政府反恐局(CTU)内。该剧曾引起长期的收视热潮,并获得过艾美奖和金球奖,是美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的动作剧集之一。該劇對竊聽、跟蹤、檔案破解、酷刑逼供、政治妥協、總統特赦權等俱有紮實描寫,而透過主角杰克·鲍尔(Jack Bauer)所流露出來的悲劇英雄情懷以及對罪犯(包括美國總統)絕不姑息的態度,愈到後期便愈發明顯。2017年1月,由柯瑞·霍金斯主演衍生作品《》。.

新!!: 政變和24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249年

没有描述。

新!!: 政變和249年 · 查看更多 »

24:救赎

《24:救赎》(24: Redemption)是一部基于电视剧《24》制作的电视电影,于2008年11月23日通过福克斯在美国首播,于同年11月25日发行DVD。影片由執行製作人霍华德·戈登编剧,强·卡萨执导。电影中情节发生的时间设计在《24》第六季和第七季之间,桑加拉时间下午15点至17点,故事发展以实时展开,美国此时正举行总统就职典礼。 电影的地理背景设在非洲虛構國家桑加拉(Sangala),杰克·鲍尔试图在这里给自己找到安宁,他成了一名传教士,和卡尔·本顿一起为战争孤儿建立了一所学校。鲍尔之前曾接到过美国参议院有关违反人权问题所发出的传票,但拒绝前往。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中的一个神秘组织正帮助祖玛将军和他的民兵组织发动一场政變。 电影片名曾暂定为《24:放逐》(24: Exile),其理念于2007年-2008年美国编剧协会大罢工期间产生,该事件将《24》的第七季延迟了一年,导致2008年出现了空档。剧情部分受到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影响,影片的镜头大部分是在南非的开普敦拍摄的,因为要在美国仿造出非洲的风光实非易事。.

新!!: 政變和24:救赎 · 查看更多 »

2月26日

2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5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8天(闰年则还有309天)。.

新!!: 政變和2月26日 · 查看更多 »

2月5日

2月5日是阳历年的第3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9天(闰年是330天)。.

新!!: 政變和2月5日 · 查看更多 »

3月10日

3月1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9天(闰年第7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6天。.

新!!: 政變和3月10日 · 查看更多 »

3月13日

3月1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2天(闰年第7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3天。.

新!!: 政變和3月13日 · 查看更多 »

3月23日

3月2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2天(闰年第8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3天。.

新!!: 政變和3月23日 · 查看更多 »

3月2日

3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1天(闰年第6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4天。.

新!!: 政變和3月2日 · 查看更多 »

4月30日

4月3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20天(闰年第12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5天。.

新!!: 政變和4月30日 · 查看更多 »

4月7日

4月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7天(闰年第9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8天。.

新!!: 政變和4月7日 · 查看更多 »

5月15日

5月1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5天(闰年第13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30天。.

新!!: 政變和5月15日 · 查看更多 »

5月25日

5月2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5天(闰年第14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0天。.

新!!: 政變和5月25日 · 查看更多 »

5月7日

5月7日是阳历年的第127天(闰年是12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8天。.

新!!: 政變和5月7日 · 查看更多 »

6月20日

6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1天(闰年第17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4天。.

新!!: 政變和6月20日 · 查看更多 »

7月17日革命

7月17日革命是一场发生在伊拉克的不流血的政变,由以将军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为首的军人于1968年7月17日发起,这使伊拉克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登上了伊拉克国内的权力巅峰。此次政变的主要参与者是后来成为伊拉克总统、与利比亚独裁者穆阿迈尔·卡扎菲一同誉为“中东双雄”、在2003年被处死的萨达姆·侯赛因和后来成为复兴党内的持不同政见者的。不过,此次革命与7月14日革命无关,后者是发生在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的一次军事政变,结果是推翻了费萨尔二世国王,结束在伊拉克的哈希姆王朝,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历史学家查尔斯·R·H·特里普说,此次政变打乱了美国在中东原本的冷战计划。复兴党的统治直到2003年入侵伊拉克,逮捕并起诉了萨达姆,他后来因反人类罪被判处绞刑,至此复兴党退下了权力中心,伊拉克进入了被多国联军占领时期。.

新!!: 政變和7月17日革命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謀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抵抗運動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後續政變行動,藉此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在這之前德國各個抵抗運動成員曾多次嘗試推翻納粹德國政府,密謀案一開始便計畫以成功暗殺希特勒為前提,緊接著實施一連串德國政治、軍事乃至於親衛隊等權利移交計劃。經過後續調查,大約有近200多名納粹德國各界高層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9名將級軍官、26名上校、2名大使、7名外交官、1名部長、3名國務秘書與刑事警察局局長,以及數名、和參與其中。 1944年7月20日,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堡於德國在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地指揮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彈,企圖藉此炸死元首希特勒,但該引爆裝置爆炸後只讓希特勒受到輕傷。由於「希特勒死亡與否」這問題遲遲未獲得確認,這使得原本應當在暗殺成功後立刻啟動的女武神行動(瓦爾基里行動)未按照原先規劃發動。最後因為參與者對於軍事政變施行的猶豫,最後因未成功暗殺希特勒以及延後啟動後續政變計畫而讓密謀案宣告失敗。希特勒隨後下令將所有涉案關係人全數逮捕並處以極刑,甚至連埃爾溫·隆美爾以及君特·馮·克魯格都承受極大壓力而被迫自殺。德國海軍元首事務會議(Fü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的紀錄則指出蓋世太保至少逮捕了7,000人,最終對4,980人執行了處決命令。 參與以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主導的克萊稍集團為主,其中包括有、德意志國防軍部隊與將領以及部分政府官員。整體來看,儘管7月20日密謀案因為其未能成功發動女武神行動而著名,但也是納粹德國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計畫在德國境內全面推翻納粹德國政府。許多高階德意志國防軍軍官認為藉由這次行動,能夠向全世界證明並非所有德國人都類似希特勒或納粹黨成員。儘管政變之後提議的的和平協議細節仍然不明,但可能會繼續要求統治德國過去長期管理的歐洲領土。由於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領導人都已經遭到處死,德國反納粹組織因而受到了致命打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沒有其餘有組織性的暗殺行動出現。.

新!!: 政變和7月20日密谋案 · 查看更多 »

7月21日

7月21日是阳历年的第202天(闰年是20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3天。.

新!!: 政變和7月21日 · 查看更多 »

7月2日

7月2日是阳历年的第183天(闰年是18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2天。.

新!!: 政變和7月2日 · 查看更多 »

7月5日

7月5日是公曆年的第186天(閏年的第187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9天。.

新!!: 政變和7月5日 · 查看更多 »

8月19日

8月19日是阳历年的第231天(闰年是23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4天。.

新!!: 政變和8月19日 · 查看更多 »

8月21日

8月21日是阳历年的第233天(闰年是23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2天。.

新!!: 政變和8月21日 · 查看更多 »

8月27日

8月27日是阳历年的第239天(闰年是24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6天。.

新!!: 政變和8月27日 · 查看更多 »

9月30日

9月30日是阳历年的第273天(闰年是27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92天。.

新!!: 政變和9月30日 · 查看更多 »

9月6日

9月6日是阳历年的第249天(闰年是25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6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6日。.

新!!: 政變和9月6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宮廷政變军事政变兵諫武裝政變政变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