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2 关系: 奥地利的安娜 (1573年-1598年),五三宪法,米哈乌 (波兰国王),贵族民主制,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 (1569年-1648年),波蘭立陶宛,波蘭選王制,澤布日多夫斯基叛變事件,斯特凡·巴托里,扎莫希奇,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
奥地利的安娜 (1573年-1598年)
奥地利的安娜(波兰语:Anna Austriaczka,)也称哈布斯堡的安娜(波兰语:Anna Habsburżanka),奥地利大公妃,波兰和瑞典王后。.
查看 扬·扎莫厄斯基和奥地利的安娜 (1573年-1598年)
五三宪法
五三宪法(Konstytucja Trzeciego Maja;Gegužės trečiosios konstitucija),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788年編寫、1791年通過的國家憲法。五三憲法被普遍认为是欧洲第一部,世界第二部成文国家宪法,编纂时间仅次于1788年正式通過的美国宪法。说现代国家宪法的到来是民主史上的里程碑,并说“第一个参照美国例子的欧洲国家是1791年的波兰。”John Markoff, Waves of Democracy, 1996年, ISBN 0-8039-9019-7, p.121.
查看 扬·扎莫厄斯基和五三宪法
米哈乌 (波兰国王)
米哈乌·科雷布特·维希尼奥维茨基 (Michał Korybut Wiśniowiecki、Mykolas I Kaributas Višnioveckis,1640年7月31日-1673年11月10日),亚雷马·维希尼奥维茨基与格蕾泽尔达·孔斯坦茨娅·扎莫厄斯卡之子,自1669年9月29日当选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直到1673年逝世。 1670年他与哈布斯堡王室的埃列奥诺拉·玛利亚结婚(波兰语:Eleonora Wiśniowiecka或Eleonora Habsburżanka),她在1653年于雷根斯堡出生,在1697年于维也纳去世,她的父亲是斐迪南三世,她的母亲是斐迪南的第三位妻子埃莉诺·贡扎加。 米哈乌·科雷布特以成为金羊毛骑士团成员的方式来体现他对哈布斯堡王室皇帝的效忠。.
贵族民主制
贵族民主制(Aurea Libertas;Złota Wolność),有时翻译为黄金自由制,贵族自由制或贵族联盟(Szlachecka或Złota Wolność,áurea libertas)为一种在波兰王国和卢布林联合后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所采用的独一无二的贵族制政体。在这个政体中,所有拥有直接财产的贵族(施拉赤塔)的权力相当,并掌控强大的权利和特权。贵族控制立法机关(瑟姆—波兰议会)和联邦的获选君王。.
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
雅盖隆王朝时期是波兰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中世纪晚期延伸至近代早期。自立陶宛大公约盖拉(瓦迪斯瓦夫·雅盖沃)登上波兰王位起,雅盖隆王朝(1386年-1572年)逐步形成了波兰立陶宛联盟。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伙伴关系将立陶宛所控制的幅员辽阔的鲁塞尼亚地区纳入波兰势力范围,而历史也证明这种关系对波兰人和立陶宛人都有利,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中,这两个民族在这欧洲最大的政治实体之一中和平共存互相合作。 在波罗的海地区,波兰与条顿骑士团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其中,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爆发,条顿骑士团战败,1466年卡齐米日四世在位时双方签署具里程碑意义的索恩和约;这份和约促成后来的普鲁士公国的产生。波兰在南方应对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在东面帮助立陶宛与莫斯科大公国作战。波兰与立陶宛的领土延伸至利沃尼亚的极北。 波兰逐渐发展为封建国家,农业占主导地位,而地主阶级也逐渐居统治地位。1505年,波兰瑟姆(国会)通过“无共识则无新议”法案,将君主的绝大部分立法权转交给瑟姆。这一事件标志着“贵族民主制”时期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国家由“自由且平等”的波兰贵族统治。 宗教革命运动在波兰有着长足进展,令波兰发展出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宗教宽容政策。欧洲的文艺复兴潮流为雅盖隆王朝晚期(齐格蒙特一世与齐格蒙特二世)带来极大的文化繁荣。.
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 (1569年-1648年)
在波兰与立陶宛两国的历史中,1569年至1648年间可以说是一个共同而完整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开始于1569年的卢布林联合,结束于1648年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卢布林联合使波兰立陶宛联邦登上历史舞台,取代了先前存在于波兰和立陶宛两国之间的共主邦联,使两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两国联盟主要是由波兰贵族、波兰化的立陶宛贵族和鲁塞尼亚贵族通过中央议会与地方议会制度运作的,但是自1573年以后,便由经选举产生的国王领导。联邦贵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其他欧洲国家要高,与在欧洲其他地方盛行的绝对君主制政体相比,这些贵族所建立的早期民主政体更加先进。 联邦初创时,波兰正处在一个国力雄厚强大,国家繁荣昌盛,文明也不断发展的时期。波兰立陶宛联盟已成为欧洲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势力与必不可少的文化实体,将西方文化不断向东传播。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前半叶,波兰立陶宛联邦一直是中欧的大国,幅员达100万平方千米。 在宗教改革(新教勢力的劇增)于波兰取得成效(联邦在全欧独一无二的宗教宽容于1573年的華沙聯盟協約中达到极点)后,天主教会在耶穌會的先鋒開路下,從各方面发起反击——反宗教改革(特指1564-1648年的天主教反撲)使很多新教徒皈依回天主教,但也迫害了大量聯邦國內的「異教徒」(虔誠的東正教徒與新教徒)。联邦在同化联邦东部鲁塞尼亚人(東正教徒)的方面产生的分歧与遇到的困难越发明显。在早期(自16世纪末开始),这些分歧与困难在1596年宗教领域的布列斯特聯合中(強迫東正教徒承認教宗權威,轉化成東儀天主教徒),表露无疑。中央發布的這份宗教「联合」,使联邦的东正教徒分裂並奮起反抗;而在军事层面上,哥萨克(屬於拒絕教宗權威的東正教徒)的一系列起义也表明这种宗教-民族矛盾的严重程度。 联邦在国王斯特凡·巴托里治下武功强盛,但在瓦萨王朝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和瓦迪斯瓦夫四世治下,被卷入一系列王朝矛盾当中。联邦成为一系列国内冲突的发生地,而国王、手握重权的权贵和各种贵族派系是其中的主角。联邦与沙俄、瑞典和奥斯曼帝国作战。联邦的势力达到鼎盛的霸權地位時,她的一些强邻则正处在国运最为艰难的阶段。波兰-立陶宛国寻求在东北欧建立至高無上的霸主地位,特别是对沙俄的统治地位。三十年战争期间,联邦与哈布斯堡王朝结盟,但其并未直接参与到这场战争当中。以下是1577-1641年聯邦對外影響力的概述: 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在1577年发动利沃尼亚战争,攻占利沃尼亚地区大部,使联邦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国王巴托利和扬·扎莫伊斯基反击成功,迫使沙俄与联邦签署1582年条约,并收复大部分曾被俄罗斯夺取的领土,而瑞军已在极北的爱沙尼亚地区扎根。齐格蒙特三世在1600年宣布爱沙尼亚是联邦领土,此言成了波兰与瑞典为争夺利沃尼亚所引发的战争的导火索;这场战争持续至1611年,胜负未定。 1600年,俄国进入政局动荡期,联邦提议与俄国缔结联盟。此举失败后,其他很多类似的尝试接踵而至,这些举动很多都非常大胆,但也都已失败告终,其中包括军事入侵、其他王朝和外交行动和阴谋。因为俄波两个社会和帝国之间的差异太过巨大,难以弥合,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619年的杜里诺休战后便停止了上述的一切尝试,达到其领土的最大面积。同时,其军力也因大规模军事行动而受到削弱。 1620年,在苏丹奥斯曼二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宣布向联邦宣战。联邦在楚措拉战役中惨败,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战死,面对奥斯曼-鞑靼的侵略军,联邦形势非常危急。随后,波兰-立陶宛开始动员军队,盖特曼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在霍滕战役(1621年)成功抵挡敌军的多次猛攻,而东南前线的局势也由此得到缓解。1633年至1634年间,联邦和奥斯曼波兰-奥斯曼战争重启战端,在这一时期,联邦的大片领土受到鞑靼袭击,不少居民被劫掠为奴。 162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袭击里加,重启波兰与瑞典间的战争,随后,瑞军占领利沃尼亚大部,控制波罗的海至普茨克一带,并封锁但泽。此时联邦疲于其他地方的战事,在1626年至1627年间,发起反击,利用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的军事才能与奥地利的援助。在欧洲几个强权的压力下,战争结束,双方签署阿尔特马克和约,瑞典得到的领土甚至比古斯塔夫·阿道夫所征服的还要多。 1632年,联邦与沙俄之间再次爆发战争,战后双方势力并无太大变化。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继续收复瑞典占领的失地。随后,双方签署斯图赫姆斯多尔夫条约,结束敌对状态,瑞典从王室普鲁士的城市与港口中退出,但保留利沃尼亚大部。库尔兰仍然留在联邦内,负责立陶宛的波罗的海贸易。在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于1641年最后一次代表普鲁士向波兰国王称臣后,联邦对普鲁士及其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者的影响力日益减弱。.
查看 扬·扎莫厄斯基和波兰立陶宛联邦历史 (1569年-1648年)
波蘭立陶宛
波蘭立陶宛(Rzeczpospolita),又稱波蘭立陶宛聯邦(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是16至17世紀位於歐洲東部的共主邦聯,由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在1569年结为联邦後成立,為當時歐洲面積較大、人口多的国家之一.于2006年查阅:“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鼎盛时期,它拥有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自不同种族的1.1亿人口居住在这里。”若查看人口比较情况,请查阅这些地图:,.。它的许多特点体现出它在当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整個聯邦的政治制度被称为波蘭選王制或金权自由制,法律与由眾議院贵族(音譯為施拉赤塔,原文為Szlachta,意思為眾議院的公民)控制的议会(音譯為瑟慕,原文為Sejm,意思為飲食)限制君主的权利,這種制度是现代民主制Maciej Janowski, Polish Liberal Though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1年, ISBN 978-963-9241-18-3, Google Print:, 、君主立宪制Paul W.
波蘭選王制
波蘭選王制(wolna elekcja) 是一種不採用世襲制度的君主選舉形式,由波蘭立陶宛的貴族以全民動員的方式前往選舉場地,在代表各省的眾議員見證下,按省份投票,再由眾議員將選票帶至參議院。選舉結果由參議院議長宣布,因此參議員在選舉結果的最終認定上扮演關鍵角色;國王的任命則由主教長行之。 統治者由波蘭或者波蘭立陶宛的眾議院貴族(sejm) 選出,其權力也受制于這些眾議院貴族。統治者也並不一定是本國人,因為只是一個象徵,所以眾議院貴族們經常選擇一位外國的王子來擔任,這樣既能夠和王子的出生國形成聯盟關係、也不會破壞波蘭和波蘭立陶宛內部的權力平衡。 波蘭選王制的首次執行為雅蓋隆王朝末代國王 齊格蒙特・奧古斯特(無嗣)逝世後一年,也就是1573年。一直到瓦薩王朝統治時期,原本的選舉制方演變為世襲選舉。.
澤布日多夫斯基叛變事件
澤布日多夫斯基叛變(rokosz Zebrzydowskiego),或稱桑多梅日叛變(rokosz sandomierski),是指1606年至1607年間,發生在波蘭立陶宛聯邦反齊格蒙特三世・瓦薩的貴族所發動的叛變。 齊格蒙特三世遭指偏袒耶穌會會士及外邦人,意圖推動絕對君主制。他致力於建立王位繼承制,剝奪貴族大部份特權,並將議會的權力削減成建議權而無決定權。當時反國王政策勢力的主要領導人為揚・札莫厄斯基,但札莫厄斯基並不主張以軍事行動去對抗君主。異教徒對統治者的極端天主教態度非常不滿,而軍主與集聚影響力的札莫厄斯基之間的衝突也不斷升高,造成各方爭議不斷加劇。天主教信徒、新教徒、權貴及貴族極力爭國王罷免官員的權力,逼使其驅逐耶穌會會士及外邦人。 由於反對勢力受到武裝壓制,導致皇室權力的信任度下降,叛變事件也在札莫厄斯基過世後爆發。為達目的,叛變者製造了格利尼亞內叛變一事,藉此合理化其反抗君主的軍事行動。叛亂的領導人打算罷黜齊格蒙特三世・瓦薩,讓世俗官員也有資格進入地方議會,並迫使議員嚴格遵守地方議會指示。.
斯特凡·巴托里
斯特凡·巴托里(Stefan Batory,Báthory István,Steponas Batoras,Ştefan Báthory,Стефан Баторий,)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贵族(1571年-1586年),后来当选波兰国王(1576年-1586年)和立陶宛大公(1576年-1586年)。他是匈牙利贵族家族巴托里家族的一员。很多历史学家都認為,他是自波兰推行自由选王制以来,最伟大的波兰国王之一;有些人更認為,他比1683年打敗土耳其的扬三世更加偉大卓越,最偉大的選舉制國王當以他為尊。.
扎莫希奇
扎莫希奇(Zamość)是波兰东南部一座城市,属于卢布林省管辖。其古城为波兰贵族扬·扎莫厄斯基在16世纪建造。由意大利建筑师贝尔南多·莫兰多设计。至今古城还保留着最初的规划,建筑上结合了传统的意大利和中欧的风格。1992年,扎莫希奇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查看 扬·扎莫厄斯基和扎莫希奇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
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Jan Karol Chodkiewicz,Ян Караль Хадкевіч, Jan Karal Chadkievič,Jonas Karolis Chodkevičius)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军队的著名指挥官,自1601年任立陶宛陆军盖特曼,1605年起任立陶宛大盖特曼,是这一时期联邦最杰出的什拉赫塔贵族之一。他的纹章是霍德凯维奇纹章。 他通常作为联邦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曾在1599年至1600年间的瓦拉几亚战役、1600年至1611年间的波瑞战争、1605年至1618年的波俄战争、1620年至1621年间的波土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他最著名的战役是1605年的基尔霍姆战役,其间他击败了兵力三倍于本方的瑞典军队。1621年霍齐姆战役期间,他在前线——被围的霍腾要塞中逝世,几天后奥斯曼帝国放弃围城,同意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