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7 关系: A119計畫,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发明年表,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希尔德·利瓦伊,人类学,人類學系,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BET理论,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利坚合众国诉进步案,爱因斯坦综合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釷燃料發電,恩里科·費米獎,恆星核合成,搞笑諾貝爾獎得獎者列表,杨振宁,核冬天,氢弹,沃爾夫岡·克洛爾,泰勒,泰勒-乌拉姆设计方案,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1月15日。
A119計畫
A119計畫(Project A119),又稱為「月球探勘性航行之研究(A Study of Lunar Research Flights)」,是1950年代晚期,由美國空軍所執行的一項被列為最高機密的計畫。計畫的目的是在月球上引爆一枚核彈,因當時蘇聯在太空競賽中取得初步的領先,美國政府想藉此計畫提振人民的情緒。該項目的存在是由一名前美國太空總署的執行官李奧納德·雷菲爾在2000年時所透露的,他曾在1958年領導這個計畫。卡爾·薩根年輕時也是團隊的一員,負責預測低重力環境中核爆炸的影響。 A119計畫從未被實行,主要是因為在美國民眾的觀感之中,登陸月球似乎是個更能被接受的壯舉。此計畫文件被保密了將近45年,儘管有雷菲爾的洩密,美國政府仍從未正式承認曾參與此研究計畫。.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柏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英文: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縮寫:UC Berkeley 或 CAL),簡稱伯克利加大,又常被譯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舊金山湾区柏克萊市,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其許多科系位于全球大学排行前十名,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常被誉为美国乃至世界最顶尖的公立大学。 伯克利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统的创始大学,創立於1868年,它也是美國大學協會的創始會員之一。在美國的大學運動聯賽裡,因以往只有一所加州大學,因此伯克利一直以加州大學(California)作校名,簡稱Cal,並沿用至今;其吉祥物蛻變自加州徽號,故其學生亦常自稱「黃金熊」(Golden Bears/Cal Bears)。 伯克利学生于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言论自由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反越战运动”等等在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改變了几代人對政治和道德的看法。 伯克利研究水平极高,截止2018年3月,伯克利共有104位教職員或校友為諾貝爾獎得主、位列世界第三,还有13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五)、25位圖靈獎得主(世界第二)、9位沃爾夫獎得主、45位麥克阿瑟獎得主、20位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及14位普利策奖得主。“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氢弹之父”愛德華·泰勒均曾长期担任伯克利加大教授;欧内斯特·劳伦斯教授在此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基于此伯克利以及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员共發現了16種化學元素,位居世界第一,其中鉳(Berkelium)更以伯克利來命名。根據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的調查,柏克萊擁有全美最多十大傑出研究課程。同时,伯克利还与美国能源部的三所美国国家实验室保持紧密联系,包括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以及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而许多世界著名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MSRI)、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SSL)也都位于伯克利。 除了學術成就外,伯克利在體育運動上亦成绩斐然。在历届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伯克利的校友共獲得207面奧林匹克運動會獎牌(117金51銀39銅),金牌及总奖牌数均位列全美第四。其中,校友蜜茜·富兰克林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得5金1铜,校友纳塔莉·考芙林是首位在同一屆奧運(2008年)中獲得六面獎牌的女性,校友馬特·尼古拉斯·比昂迪更打破12項世界紀錄、共获得11面獎牌(包括8面金牌);學校賽艇代表隊曾三次代表美國在奧運會奪金亦是世界紀錄。 伯克利是培养华人精英的两个摇篮和聚集地之一(另一个是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培养了朱棣文、李远哲两个华人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庄小威,数学家丘成桐,美国航天局前宇航员焦立中,美国政治家余江月桂,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HTC创始人王雪红等也都毕业于伯克利。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数学家陈省身、语言学家赵元任、作家张爱玲也都曾在伯克利研究任教。.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缩写为KIT)既是一所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大学也是一所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拥有约9000名雇员以及约25000名学生,年度预算8.6亿欧元。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是由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而成。卡尔斯鲁厄大学创建于1825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学,是继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794年)、捷克技术大学(1806年)和维也纳技术大学(1815年)之后的欧洲第四所理工大学。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前身是德国的核物理研究中心,随着德国退出核能的步伐,如今的科研领域主要集中在核子物理、纳米技术、微系统、气候、环境、新能源等方面,属于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隶属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旗下,拥有雇员3800人。 KIT是一所在自然科学及工程领域国际领先的大学,学术综合影响力排名居欧洲第六位。KIT是德国理工大学九校联盟成员之一。2006年,KIT同慕尼黑大学以及慕尼黑工业大学一起入选为第一批德国精英大学。KIT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评为全球第26位,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全球顶尖大学之一。.
发明年表
以下是以时间来排列各项发明:.
查看 愛德華·泰勒和发明年表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Андре́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Са́харов,姓氏也譯作--,),苏联原子物理学家,闻名于核聚变、宇宙射线、基本粒子和重子产生(Baryogenesis)等领域的研究,并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被称为“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也是人权運動家,是公民自由的拥护者,支持苏联改革。他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为了纪念他,欧洲议会把设立的欧洲最高人权奖命名为萨哈罗夫奖。.
希尔德·利瓦伊
希尔德·利瓦伊(Hilde Levi,),拥有德国和丹麦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曾率先在生物和医药领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也就是知名的和放射性碳定年法。退休后,她转而从事科学史研究,写作并出版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德海韦西的传记。 利瓦伊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不信教的犹太人家庭。1929年進入慕尼黑大学就讀,随后在柏林的进行博士研究,完成有关碱金属卤化物光谱的论文。1934年她得到博士学位,此前纳粹党已经控制了德国,在反犹政策下,犹太人无法出任任何学术职务。她不得不转投丹麦。之后在哥本哈根大学的尼爾斯·波耳理论物理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其间,她与詹姆斯·弗兰克和乔治·德海韦西合作,发表了多篇有关放射性物质在生物学方面应用的论文。 1943年9月,纳粹开始追捕丹麦裔犹太人,利瓦伊逃往瑞典,她在當地协助文纳—格伦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的约翰·伦斯特伦(John Runnström)进行科研工作。战后,她回到丹麦哥本哈根的动物生理学实验室。1947至1948年,她在美国学习了新发现的放射性碳定年法和放射自显影术,并将两项技术引入欧洲。1979年,她从动物生理学实验室退休,但继续在尼耳斯·玻尔文献馆工作,收集整理德海韦西的论文,最终发表了一部他的传记。.
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ανθρωπος(anthrōpos,人)”以及“λογος(-logia,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學科。這個學科名稱首次出現於德國哲學家在1501年的作品《人類學——關於人的優點、本質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Antropologium de hominis dignitate, natura et proprietatibus, de elementis, partibus et membris humani corporis),當時人類學這個字指的是人的體質構造。Dieserud, Juul (1908) London:Open Court Publishing ISBN 978-0-8021-3943-6 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民族誌同時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本。從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則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 人類學的基本關注問題是:什麼是智人的定義?誰是現代智人的祖先?人類的體質特徵是什麼?人類如何做出行為?為什麼在人類不同群體之中,有著許多變異與差異?智人在過去的演化歷程,如何影響其社會組織與文化?依此類推。 自從法蘭茲·鮑亞士與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在十九世紀晚期與二十世紀早期從事人類學研究後,這個學科就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區分開來,人類學強調對脈絡的深度檢視、跨文化比較(社會文化人類學本質上就是一門比較研究學科),以及對研究區域的長期、經驗上的深入了解,這往往稱為參與觀察。文化人類學格外強調文化相對性,並運用其研究發現來建構文化批判。這在美國特別風行,源於法蘭茲·鮑亞士對十九世紀種族主義的反對,經過瑪格麗特·米德倡導性別平等與性自由,到當代對於後殖民壓迫的批評,以及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倡。 在美國,當代人類學通常劃分為四大分支:文化人類學(也稱為社會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這個四大分支的人類學也反映在許多大學部教科書,以及許多大學的人類學課程里。在英國以及許多歐洲的大學,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的科系,且被視為不同的學科。 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受到後現代理論嚴重影響。在1970與1980年代,有一個認識論的轉向,脫離了這個學科所熟知的實證論傳統。在這個轉向中,關於知識的本質與生產的各項議題,佔據了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核心位置。相對地,考古學、生物人類學與語言人類學,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實證論。由於這種認識論上的差異,甚至導致某些人類學系分家,例如史丹佛大學在1998-9學年,「科學家」與「非科學家」分成兩個科系:人類學,以及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稍後,在2008-9學年,史丹佛大學人類學重新整合為一個科系)。.
查看 愛德華·泰勒和人类学
人類學系
人類學系簡稱人類系,主要培養研究人類學,特別是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語言學和考古學的專業人才。各大學的人類學系因歷史或其他因素,對於上列四者的重視程度各不一同,不過在美洲或東亞地區,較重視四者的整合。而在歐洲和英國,人類學系往往只著重於社會人類學,且系所多直接取做社會人類學系或隸屬於社會學系底下。 由於人類學,特別是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兼具有人文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人類學系往往隸屬於文學院或社會科學院。人類學系的專業科目包括人類學、人類學史、田野調查、博物館學乃至於語言學和解剖學等科目。人類學系畢業的學生可至博物館、文化中心乃至於國際性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或為民間團體,像某些文化基金會和企業工作,或朝人類學研究領域發展。.
查看 愛德華·泰勒和人類學系
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
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Space Sciences Laboratory),简称SSL,隶属于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是世界著名的空间科学研究机构,是世界搜索外星人计划SETI@Home的总部。 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正式成立于1959年,最早由伯克利教授、“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等人提议建立,位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山(Berkeley Hills)、紧邻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MSRI),俯瞰旧金山湾。.
BET理论
BET 理论是由斯蒂芬·布鲁诺尔(Stephen Brunauer)、保罗·休·艾米特(Paul Hugh Emmett)和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在1938年提出的解释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现象的理论,以他们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的一篇论文为其建立的标志。该理论是对固体表面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查看 愛德華·泰勒和BET理论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德裔美国物理学家。1963年因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是繼瑪麗·居里之後第二位拿到此獎的女性。.
罗伯特·奥本海默
朱利叶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誉为人类“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曾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29-1947年),曼哈顿计划期间还创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1947-1966年)。.
美利坚合众国诉进步案
美利坚合众国诉进步公司、欧文·诺尔、小塞缪尔·戴和霍华德·莫兰案(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 Progressive, Inc., Erwin Knoll, Samuel Day, Jr., and Howard Morland,467 F. Supp.
爱因斯坦综合征
爱因斯坦综合征(Einstein syndrome)指智力超常的儿童说话能力形成明显晚于正常儿童这一现象,是由托马斯·索维尔提出的概念 。以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命名,因爱因斯坦具有此行为特征。其他具有此行为特征的名人还有:、 愛德華·泰勒、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 和理查德·费曼 ISBN 9780786723652 (ISBN-1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釷燃料發電
釷元素能否取代鈾、鈽(鈈)等核燃料作發電用途值得關注。葉恭平博士支持釷燃料發電因為釷的蘊藏量較多、燃料裝造較簡易、產生較少核廢料、不易製成武器,而且釷裂變發電較有效率等。 發展一個乾淨及安全的核子動力是一個備受重視的目標Dean, Tim.
查看 愛德華·泰勒和釷燃料發電
恩里科·費米獎
恩里科·費米獎(Enrico Fermi Award),是美國政府機構原子能委員會頒發的一項國際獎,於1954年設立,費米去世前成為首位獲獎者,獎金為32萬5千美元。恩里科·費米獎每年頒發一次,用來獎勵在核物理有高度成就的傑出人士,候選人由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各科學技術學會的官員投票選出。恩里科·費米獎不授予單一成果,而是以候選人終生的成就做為評價標準,予以獎勵,算是一種終身貢獻獎。.
恆星核合成
恆星核合成 是解釋重元素是由恆星內部的原子經由核融合創造出來的化學元素理論。自從大爆炸期間產生氫、氦、鋰之後,恆星核合成就一直持續地創造重元素。這原本是一個高度預測的理論,但經由觀測到的元素豐度和計算的基礎上,已經有了良好的協定。它解釋了宇宙中元素的豐度為何會隨著時間而增長,以及為什麼某些元素及其同位素會比其它的元素更豐富。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in在1946年提出,然後在1954年精煉 。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對重元素中比鐵重的元素經由中子捕獲的核合成,在霍伊爾和伯比奇夫婦(傑佛瑞·伯比奇和瑪格麗特·伯比奇)、威廉·福勒四人於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元素合成理論(即著名的B2FH論文) ,成為天文物理學史上最受人引用的論文之一。 恆星演化是因它們的組成(元素的豐度)在生命歷程中的改變。首先是氫燃燒(主序星),然後是氦燃燒(紅巨星),並逐漸燃燒更重的元素。然而,因為這些重元素都包含在恆星內部,這本身並沒有明顯的改變宇宙中元素的豐度。在它們生命的後期,低質量的恆星將通過恆星風慢慢地彈出它們的大氣層,形成行星狀星雲;而質量更高的恆星將通過超新星的突發性災難事件來噴發質量。超新星核合成這個名詞被用來描述大質量恆星(12-35倍太陽質量)在演化和爆炸前所創造的元素。這些大質量恆星從碳()到鎳()的各種新同位素的最主要來源。 進一步的燃燒序列是由重力坍縮和其相應的加熱驅動的,導致重元素的碳、氧和矽燃燒。然而,大多數原子量範圍在 (從矽到鎳)核合成的重元素都是由恆星上層崩潰到核心,造成一個壓縮衝擊波反彈向外形成的。短暫的衝擊波升高了大約50%的溫度,從而引起了大約1秒鐘的劇烈燃燒。在大質量恆星最後的燃燒稱為超新星核合成或是"爆炸核合成",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最後一個時期。 促進核合成理論發展的因素是發現宇宙中化學元素的豐度。對具體描述的需要已經受到太陽系化學同位素相對豐度的啟發。當繪製在以元素的原子數為函數的圖表上時,這些豐度有一個參差不齊的鋸齒狀形狀,而變化的因素數以萬計(參見核合成#歷史)。這表明這個自然的過程不是隨機的。第二個啟發是在20世紀了解恆星的核合成發生過程,它被認識到太陽的長壽,和從核融合反應釋放出來的能量是光與熱的來源 。.
查看 愛德華·泰勒和恆星核合成
搞笑諾貝爾獎得獎者列表
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顧名思義是諾貝爾獎的戲仿,於每年10月初頒發,大約與諾貝爾獎得主名單宣布時間相近,主要表彰10種「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成就。科學幽默雜誌主編暨該獎項聯合贊助者馬克·亞伯拉罕評論2006年獎項時說:「該獎項意欲表揚不尋常、推崇想像,並激起人們對科學、醫學與科技的興趣。」所有獎項都是實際存在的成就 (除了1991年3項與1994年1項,肇因於錯誤的媒體報導)。 本列表列出自1991年起搞笑諾貝爾獎的得獎者:.
杨振宁
杨振宁(Chen-Ning Franklin Yang,),中國理论物理学家,在统计力学和粒子物理学等领域贡献卓著,在物理学界影响力很大。他曾在抗日戰爭時的西南聯合大學唸本科、碩士,后赴美唸博士。他與李政道於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因而分享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中华民国国籍成为最早的华人諾獎得主。 1954年,杨振宁同米尔斯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和米尔斯把电磁作用是由定域规范不变性所决定的观念推广到不可对易的定域对称群,提出具有定域同位旋不变性的理论,发现必须引进三种矢量规范场,它们形成同位旋转动群SU(2)的伴随表示。这就揭示出规范不变性可能是电磁作用和其他作用的共同本质,从而开辟了用此规范原理来统一各种相互作用的新途径。 自从杨振宁和R.J.Baxter分别于1967年与1972年创建了量子杨一巴克斯特方程(简称QYBE)以来,量子可积模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V.G.Drinfeld所建立的Yangian和量子群理论对物理中的量子完全可积模型的对称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学工具。经过系统的发展,已经证明杨-巴克斯特方程在统计模型、量子多体问题、量子可积模型和扭结理论等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查看 愛德華·泰勒和杨振宁
核冬天
核冬天假说是一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論,它預測了一場大規模核戰爭可能產生的氣候災難。核冬天理論認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像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煤煙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必须指出的是,核冬天是基于数据化模型的假设,对于该假设的准确性并没有决定性的论证,在最新研究中(2006),科学家认为原版的核冬天理论的模型有误,而实际上的14-20度降温只会持续几小时,并在3-4个月内恢复正常。.
查看 愛德華·泰勒和核冬天
氢弹
氢弹,又称热核武器,屬於核武器的一种。主要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融合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来进行杀伤破坏,属于威力强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美、俄、中、英、法)合法擁有熱核武器,2017年9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公開測試氢弹技术。.
查看 愛德華·泰勒和氢弹
沃爾夫岡·克洛爾
沃爾夫岡·克洛爾(Wolfgang Kroll,),是一名德裔臺灣物理學家。他出生於德國北部的格賴夫斯瓦爾德。1930年,克洛爾進入布雷斯勞大學就讀,1930年畢業并取得博士學位。隨後幾年,克洛爾於萊比錫跟隨維爾納·海森堡進行博士後研究。 1937年,由於納粹掌權,克洛爾離開德國而轉往日本北海道任教,最後於1941年到達日治時代的臺北,並任教於臺北帝國大學預科。戰後,克洛爾受邀轉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升任為副教授再升為教授,是戰後臺灣第一位擁有理論物理博士學位的專任教授,亦為臺大物理系第一篇在國際科學刊物上發表論文的教師。此後,他也受邀至東海大學物理系等地教課。1976年8月,克洛爾自臺大物理系退休,並於隔年和許雲基一同成為名譽教授。退休後,克洛爾亦曾在中國文化學院等處兼課。1970年代後期,由於臺灣經濟開始起飛,導致物價上揚,使得克洛爾的退休金相對而言變得微薄,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到了1992年2月28日,克洛爾因肺氣腫,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壽87歲。.
泰勒
泰勒可以指:.
查看 愛德華·泰勒和泰勒
泰勒-乌拉姆设计方案
泰勒-乌拉姆方案是当前世界上绝大部分核融合武器所使用的核武器设计概念,擁有氫彈的國家中只有中國沒有採用此法。由于这个设计方案使用氢同位素聚变反应来产生中子,它被认为是氢弹的秘密。然而,在绝大多数应用中,它的毁灭性的能量都是来自于铀的核裂变,而不是氢的核聚变。它以两个主要的贡献者命名:爱德华·泰勒和斯坦尼斯拉夫·乌拉姆。他们在1951年为美国提出了这个设计方案。最初,这个方案被用于数百万吨当量的热核武器,但是由于它也非常适用于小型核武器,现在美、英、俄基本都使用泰勒-乌拉姆方案。 在接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这个方案的基本特征都作为国家机密秘而不宣。它的特征包括.
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
斯塔尼斯拉夫·马尔钦·烏拉姆(Stanisław Marcin Ulam,,波蘭犹太人數學家。他曾參與曼克頓計劃(核武器上有了Teller-Ulam design,Teller指愛德華·泰勒)。他亦有參與研究核能推動的穿梭機。在純數學上,遍歷理論、數論、集合論和代數拓撲都有他的足跡。 他生於匈牙利。其導師是斯特凡·巴拿赫。1938年他到了美國,先後在哈佛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工作。约翰·冯·诺伊曼邀請了他来參與在新墨西哥進行的「神秘計劃」。他提出使用蒙特卡羅方法計算核變的連鎖反應。他和C.J.
1月15日
1月15日是公历年的第1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0天(闰年是351天)。.
查看 愛德華·泰勒和1月15日
亦称为 Edward Teller,氫彈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