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建昭

指数 建昭

建昭(前38年-前34年)是西汉时期汉元帝刘奭(“奭”音同“氏”,拼音“shì”)的第3个年号,共计5年。.

目录

  1. 47 关系: 劉平 (真定王)劉康 (定陶王)劉竟南阳市单县召信臣太后姬安孝昭皇后山陽郡中国年号列表丙禹康居二十等爵五鹿充宗廣陵郡张博 (西汉)信都郡匡衡匈奴历史刘兴 (中山王)刘元 (河间王)刘霸 (广陵王)周堪冯逡竟宁繁延寿甘延壽西漢郎中令、光祿勳列表西漢水衡都尉列表馮媛高句丽高句丽县高朱蒙郭伋郅支围城战赣榆大事纪年列表鄭弘 (西漢)陳留郡陈汤杜勋 (西汉)永光 (西汉)汉元帝汉朝河間郡湍河戎婕妤

劉平 (真定王)

刘平(),西汉宗室,即真定顷王。汉景帝孙,常山宪王刘舜庶子。 刘平之母为刘舜幸姬,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常山王刘勃被废后一个多月,武帝哀其灭国,复封他三万户,为真定王。在位二十五年於征和三年(前90年)病故,他的儿子真定烈王刘偃嗣位。刘偃在位十八年,本始三年(前71年)刘偃的儿子真定孝王刘申嗣位。刘申在位三十三年,建昭元年(前38年)刘申的儿子真定安王刘雍嗣位。在位十六年,阳朔三年(前22年)刘雍的儿子真定共王刘普嗣位。在位十五年,绥和二年(前7年)刘普的儿子真定王刘杨嗣位。王莽篡位,贬劉楊为公,次年,废除。劉楊弟弟临邑侯刘让、妹妹郭主是郭圣通的母亲。.

查看 建昭和劉平 (真定王)

劉康 (定陶王)

定陶王劉康(),漢元帝次子,母傅昭儀。.

查看 建昭和劉康 (定陶王)

劉竟

刘竟,汉宣帝第五子,生母戎婕妤。初元二年(前47年),被哥哥汉元帝立为清河王。三年(前46年),改封中山王,以年幼没有前往封国。建昭四年(前35年),薨逝于官邸,谥号中山哀王,葬杜陵,無子,其母中山戎太后返歸娘家。.

查看 建昭和劉竟

南阳市

南阳市,简称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南水北)。全市现辖2个市辖区、4个市级功能区、10个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已划出大片地区如泌阳)。 史前遗物有西峡恐龙蛋化石,与四川自贡出土的骨架相呼应。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阳郡治所所在地,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明为唐王藩封,今存王府山。历代以来,以南阳为封号者,不胜枚举。 古来以「楚风汉韵」知名。下辖内乡县令居豫鄂陜三省交界处,曾破格为五品(就中淅川是楚国源),今存完整清代县衙。白河流经市内为汉水最大支流。旧南阳府境内出土众多汉画砖,卧龙区有传承武侯祠(清康熙版刻已与医聖祠俱毀文革中),与色彩斑斓的独玉产地相去不远。为河南省内唯一长江流域地区(另信阳为淮河源)。 今南阳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有谓是古丝绸之路之源,断代可疑待考。 先秦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扣马谏王”、秦楚“丹阳之战”和三国故事“三顾茅庐”皆发生在秦汉南阳郡。古南阳孕育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浑天仪发明者张衡、陶朱公范蠡、兴周八百年的太公望姜子牙、名相五羖大夫百里奚等历史名人。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渠所在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宛西风景尤为秀美,(山茱萸等)特色中草药三分天下西峡有其二。.

查看 建昭和南阳市

单县

县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西南部,是菏泽市所辖的一个县。.

查看 建昭和单县

召信臣

召信臣,字翁卿,西漢九江郡壽春(今安徽省寿县)人。水利專家。.

查看 建昭和召信臣

太后

太后,主要是東亞漢字文化圈中,現任君王尊封給其母、祖母、前任君王正配甚至是前前任君王正配,或是其他具有相當地位女性的位號。 在中國,太后的起源據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稱:「《史記秦本紀》曰: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后。王母於是始以為稱。」,認為太后一號始於戰國時期秦國昭襄王生母宣太后,後趙國趙孝成王即位時亦依秦國先例尊生母為太后(--)。後漢朝立,太后一號亦被沿用。雖難以考究《事物紀原》中關於太后一詞的起源之說是否正確,但可以肯定最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時就有太后出現,應當是世界上最早的太后。太者,大也,又基於漢字文化圈多半有以孝為天的思想(尤其是中國),因此太后的身分與地位總是凌駕於君王之上,甚至造成歷史上部份太后的專權。 奧斯曼帝國君主的生母有蘇丹皇太后的尊封。欧洲君主的母親,如果丈夫是前任君主亦会得到类似太后的头衔,反之则不一定。中文翻譯時西方世界與奧斯曼帝國等中東地區的君主的母親,会将稱為太后,君主母亲是退位君主亦不例外。.

查看 建昭和太后

姬安

姬安(),周子南君姬嘉曾孙,姬延年之子。 西汉建昭三年(前36年),姬安承袭为周承休侯。十三年后(前24年),姬安去世,谥号为质。其子姬世袭爵。.

查看 建昭和姬安

孝昭皇后

孝昭皇后(),上官氏,名不详,汉昭帝皇后。上官安與霍氏(追封「敬夫人」)之女,外祖父是權傾朝野的大將軍霍光。.

查看 建昭和孝昭皇后

山陽郡

山陽郡,或為山陽國、昌邑國,是中國古代郡、國名。西漢置,在今山东省境。.

查看 建昭和山陽郡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查看 建昭和中国年号列表

丙禹

丙禹,鲁国(治今山东省曲阜)人,西汉官员。 丙禹是西汉汉宣帝时的丞相丙吉的中子。哥哥丙显。汉元帝建昭四年(前35年),丙禹继任福担任水衡都尉。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爵继任丙禹担任水衡都尉。其弟丙高在汉朝官至中垒校尉。.

查看 建昭和丙禹

康居

康居或康居国,东汉以后亦简称康国,时常为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昭武九姓宗主国康国的代称,是古代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半游牧民族的国家或部落联盟,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及锡尔河中下游。汉朝时期,居住于大宛、乌孙之西北,大月氏之北,奄蔡之东,呼揭以及贝加尔湖的丁零以西等地带。公元前2世纪,控弦者八九万人;公元前1世纪末年,人口达六十万,拥有军队十二万,以卑阗城作为国都和中心(今中亚泽拉夫尚河附近或锡尔河北岸郝树声,简论敦煌悬泉汉简《康居王使者册》及西汉与康居的关系,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据《汉书·西域传》所载,康居国的錫爾河中下游有五个小王,即苏筹王(治苏筹城)、附墨王(治附墨城)、窳匿王(治窳匿城),罽王(治罽城)和奥鞬王(治奥鞬城),这五个王以及其五座城池在康居王统治之下,一说这五座城即粟特商人城池的前身,后世中国史籍上称为昭武九姓,通称索格底亚那,关于这五座城的居民与以卑阗城为统治中心的康居王族是否属于同一族存在不同意见。葛承雍,敦煌悬泉汉简反映的丝绸之路再认识,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康居人随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冬季他们南下于锡尔河一带,夏季北上至“蕃内”,两地相距数千里之遥。他們可能是伊朗人種。 张骞从西域返回汉都后,带来了很多关于康居国的信息。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李廣利第二次伐大宛时,康居王曾答应援助大宛,但见围困贵山城的汉兵处于优势未进攻。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匈奴发生内乱,五单于纷争。直至五凤二年(前56年),匈奴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与其弟呼韩邪单于对敌。呼韩邪部降汉南迁。郅支部则向西北迁徙,于初元五年(前44年)以3000残兵移至康居领土,据记载郅支单于“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或支解投都赖水中”,并以武力强迫康居人在都赖水(怛逻斯河)河畔兴建了郅支城(今塔拉斯)。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以40,000部队穿越帕米尔围困以土木兴建的郅支城,破城杀郅支单于(郅支之战),近3000匈奴人被杀和被俘虏,但西域的康居王对汉仍报有敌对态度。公元前后,康居国开始强盛,曾一度威胁其邻大月氏。1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统一大月氏,其国势转盛,康居国则逐渐衰败。至3世纪时似依旧游牧于锡尔河中游,但势力远不如两汉时期。 据唐代《通典·康国传》记载晋武帝泰始年间康居王那鼻遣使朝贡;北魏太武帝太延中,国名为者舌,遣使朝贡;隋朝时国名康国,隋炀帝大业中期迁使朝贡。(唐)杜佑 《通典》卷193 《康居》后被突厥打击,被突厥化为康里。.

查看 建昭和康居

二十等爵

二十等爵,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爵位制度,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秦國,西漢時中下層爵位的性質由軍功爵轉化為普通的吏民爵,北宋以後徹底消失。.

查看 建昭和二十等爵

五鹿充宗

五鹿充宗(),氏五鹿,名充宗,字君孟,代郡人。他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受学于弘成子,梁丘賀派《易》學及《齊論語》傳人,心辨善辭,汉元帝時貴幸。汉成帝即位后,石显失势,五鹿充宗也因此被贬为玄菟太守,牢梁则被免官。 汉元帝時中書令石顯掌權,石顯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其後五鹿充宗即因石顯之力高昇爲九卿之一的少府,故《漢書·佞幸傳》又言:顯與中書僕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結為黨友,諸附倚者皆得寵位。元帝建昭元年癸未(公元前38年)朱云与五鹿充宗辩《易》,五鹿充宗善梁氏《易》,朱云曾从白子友受《易》,元帝令诸儒考诸家《易》之异同。《资治通鉴》系此事于永光元年。“元帝时。五鹿充宗与石显皆贵幸。治梁丘易。帝令诸易家考合异同。充宗乘贵口辨。诸儒莫敢与抗。皆称疾不会。有荐云能说易者。云摄齐升堂。抗辞而请。音动左右。既论。连折充宗。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

查看 建昭和五鹿充宗

廣陵郡

廣陵郡,中國古代郡、國名。西漢始置,故址在今淮安市,曹魏设郡,移治淮阴,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市。其地在今江蘇省境內長江、淮河之間。隋朝时废,后為江都郡。唐朝以後廢。.

查看 建昭和廣陵郡

张博 (西汉)

张博(),西汉外戚,汉元帝异母弟淮阳宪王刘钦的舅父。 张博是汉宣帝张婕妤的兄弟。张博跟随京房学习《易经》,把女儿嫁给京房。京房每次朝见汉元帝,出来后都给张博说出他和皇帝的谈话其中所言。张博建议京房为淮阳王刘钦草拟奏章要求入朝,来帮助京房实行考功课吏法。这件事被宦官石显察知,于是弹劾张博、京房通谋诸侯王、诽谤政治,引导诸侯王以邪意等罪状。建昭二年(前37年),张博与京房同时被汉元帝诛杀。.

查看 建昭和张博 (西汉)

信都郡

信都郡,中国西汉时设置的郡。 汉景帝五年(前152年)改广川国置,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武邑、辛集以南,南宫、故城以北,滏阳河以东及山东省德州市等地。中元二年(前148年)复为广川国。建昭二年(前37年),汉元帝封其子刘兴为信都王,改广川郡置信都国。阳朔二年(前23年)国废为郡。建平二年(前5年)复置为国,治信都县(即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枣强、冀州、南宫、武邑等市县区大部,故城北部,景县南部及深州东南部地区。6,5556户,30,4384人。王莽时为新博郡。 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改置为乐成国,后为安平国、安平郡、长乐国、长乐郡。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及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时又曾改冀州为信都郡。乾元元年(758年),天下郡改为州,信都郡复为冀州。.

查看 建昭和信都郡

匡衡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宰相。 匡衡家父世农夫,年幼时家贫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是为“凿壁偷光”成语典故的来源。匡衡学习刻苦,對《詩經》有很高的成就,当时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射策甲科,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曾任平原文學掾。元帝即位,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擔任尚书,向元帝推荐匡衡,遂担任郎中,又迁博士、给事中。初元二年(前47年),有日食、地震之变,匡衡上谏“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折,说:“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建昭三年(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汉书·匡衡传》 元帝時,因為與當時宦官石顯的不和,成帝即位后,匡衡與御史大夫甄谭上疏弹劾石顯。司隶校尉王尊卻上章弹劾匡衡和甄谭,直言丞相、御史以前對石显一味地曲意迎合,實為一党,应一起治罪。成帝荒淫无度,匡衡又上《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的奏疏:“愿陛下详览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匡衡之子匡昌为越骑校尉,酒醉杀人,入狱。對此天子未對匡衡追究事責。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匡衡因“专地盗土”遭弹劾,被贬为庶人回乡。《汉书·匡衡传》终于家乡。其子匡咸。.

查看 建昭和匡衡

匈奴历史

匈奴是一個古代帝國,由遊牧部落聯盟,在中國戰國時代末期至秦朝之間建立,與漢王朝之間有著長期的衝突與合作關係。領土極盛時的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今大兴安岭。南沿長城與中原王朝相鄰,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 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甚至里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 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間衰弱,中亞草原改由突厥控制。.

查看 建昭和匈奴历史

刘兴 (中山王)

刘兴(),汉元帝第三子,昭仪冯媛所生。建昭二年(前37年)六月,汉元帝立刘兴为信都王。阳朔二年(前23年),改封信都王刘兴为中山王。.

查看 建昭和刘兴 (中山王)

刘元 (河间王)

刘元,西汉宗室,河间共王刘不周玄孙,河间孝王刘庆之子,刘良之兄。 其父河间孝王刘庆在位四十三年,驾薨。刘元於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继承河间王位。刘元在位十七年,他娶原广陵厉王刘胥、厉王太子刘霸及中山怀王刘修的故姬为姬妾,汉宣帝甘露年间被冀州刺史敞弹劾,他胁迫七人自杀,被削二县。后来又杀少史留贵之母。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被废,河间国除,徙居房陵,病死。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其弟刘良被复立为河间王。.

查看 建昭和刘元 (河间王)

刘霸 (广陵王)

刘霸(),西汉宗室,即广陵孝王。汉武帝孙,广陵厉王刘胥长子。 刘霸原为广陵王太子,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其父刘胥以反叛罪被迫自杀,广陵国除,刘霸被废为庶人。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再以刘霸为广陵厉王太子,立为广陵王,在位十三年於建昭四年(前35年)病故,他的儿子广陵共王刘意嗣位。刘意在位十三年,建始二年(前31年)刘意的儿子广陵哀王刘护嗣位。刘护在位十五年,鸿嘉四年(前17年)去世,无子。元延元年(前11年)以刘霸的儿子广陵靖王刘守嗣位。在位十七年,居摄二年(7年)刘守的儿子广陵王刘宏嗣位。王莽篡位,贬刘宏为公,次年,废除。.

查看 建昭和刘霸 (广陵王)

周堪

周堪,西汉大臣。字少卿,齐国(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儒者,漢元帝重臣。 跟随大儒夏侯勝学习《书经》、任译官令,参加石渠閣議論经书,据称其论甚高。後任太子少傅,太子刘奭以他为師。 黄龍元年(前49年)、漢宣帝臨終,召外戚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和周堪入禁中,任命史高为大司馬車騎将軍,蕭望之为前将軍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皆領尚書事,辅佐太子刘奭即位为汉元帝。元帝尊重蕭望之、周堪,他们推荐劉更生。中書宦官弘恭、石显干政,初元二年(前47年)蕭望之自殺,周堪罷官。 初元三年、元帝後悔蕭望之之死,任命周堪为光禄勋,周堪弟子張猛为光禄大夫、給事中。弘恭、石显进讒言,周堪外任河東郡太守,張猛外任槐里令。 永光四年(前40年)、元帝再用周堪領尚書事,張猛为給事中,周堪得病不能说話。石显誣告張猛,張猛自殺。 建昭二年(前37年)《易经》大家京房上奏新的考功課吏法、光禄大夫周堪开始反对,後来表示赞成。.

查看 建昭和周堪

冯逡

冯逡,字子产,上党郡潞县(今山西长治市)人,后迁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西汉官员。冯奉世之子。他的姐姐为汉元帝的昭仪冯媛,哥哥冯野王,弟弟冯参。 冯逡通《易经》。年轻时太常察举孝廉为郎,补谒者。汉元帝建昭年间,选为复土校尉,任美阳令、长乐屯卫司马。汉成帝初年,任清河都尉,提出正确治河方略,奏请疏浚屯氏河,以杜绝河患。丞相、御史遣使行视,以用度不足而搁置未被采用。建始四年(前29年)黄河决口东郡金堤,泛滥兖州、豫州。官至陇西郡太守,有廉洁之名。年四十余岁卒。没有《易》学著作传世。.

查看 建昭和冯逡

竟宁

竟宁(前33年)是西汉时期汉元帝刘奭(“奭”音同“氏”,拼音“shì”)的第四个年号,也是他的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年。 元年六月汉成帝即位沿用。.

查看 建昭和竟宁

繁延寿

繁延寿,南郡人,又作李延壽、蘩延壽,字子惠,西漢御史大夫。 繁延寿原来担任丞相司直,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汉元帝以繁延寿为执金吾,取代冯奉世。建昭二年(前37年)以繁延寿担任卫尉,建昭三年(前36年)以繁延寿担任御史大夫,取代匡衡。繁延寿和丞相匡衡对甘延寿、陈汤出使西域诛斩郅支单于邀功受赏不满意,引起朝议反复。竟宁元年(前33年),繁延寿去世,由張譚接替担任御史大夫。 |- |colspan.

查看 建昭和繁延寿

甘延壽

延壽,字君況,中国西漢北地鬱郅(今甘肃省庆城县)人。 少年善騎射,入御林軍中,擔任建章宮守衛,力大無窮,升为郎官。後因事免官。车骑将军许嘉荐為郎中和谏议大夫。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與副校尉陳湯出使西域,发兵至康居,击杀匈奴郅支单于(郅支之战),汉元帝想加封晋爵,但朝廷重臣石显、匡衡反對,被封为义成侯,食邑300户。.

查看 建昭和甘延壽

西漢郎中令、光祿勳列表

《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載,“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勳。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 玆据《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立此列表。.

查看 建昭和西漢郎中令、光祿勳列表

西漢水衡都尉列表

《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载,“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 西汉水衡都尉的迁选,除举孝廉、茂才外,主要有以下不同于其他职官的特点:.

查看 建昭和西漢水衡都尉列表

馮媛

馮媛(),上黨潞人。漢元帝劉奭寵妃之一,父親為馮奉世。.

查看 建昭和馮媛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查看 建昭和高句丽

高句丽县

句麗縣,又称高句骊縣,漢朝漢武帝時期滅衛滿朝鮮以後設立《後漢書·東夷傳》: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麗為縣,使屬玄菟。,位於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一帶。 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對東北漢四郡行政區劃作調整,“罷臨屯、真番,以並樂浪、玄菟”,玄菟郡治西遷至高句骊縣。建昭二年,北夫餘王解慕漱之子朱蒙(一說是金蛙王之子)建立高句骊国。汉朝廷承认高句骊国,并委任高句骊县管理高句骊国行政。 高句骊国叛乱后,王莽进行镇压并将高句麗改为下句丽,高句丽王被贬为下句丽侯,高句丽县也改为下句丽县,但适得其反。 三国史记的作者认为公元14年,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而三國史記的種種無依據的記載也深深影響了後世對於東北亞歷史的研究。公元28年,東漢遼東郡太守發兵討伐高句麗。大武神王高無恤堅壁清野,退入国内城。 建武八年(公元32年),高句骊遣使朝贡,汉光武帝複令下句丽復名高句丽,并復高句骊国王號。东汉末年,高句丽受到辽东军阀公孙家族(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的控制。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滅公孫淵,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于玄菟郡。.

查看 建昭和高句丽县

高朱蒙

東明聖太王(),姓高(고),名朱蒙(주몽),亦作鄒牟(추모)、眾解、中牟、仲牟、或都慕,是传说中高句麗的开国国君。 约前37年,在沸流水(今富爾江)畔之紇升骨城(又稱卒本城,今桓仁縣五女山城)建高句麗国。這國家在鴨綠江中游的佟佳江 (卒本扶餘) 附近。扶餘國,古國名,亦作夫餘。.

查看 建昭和高朱蒙

郭伋

郭伋(),中国东汉右扶风茂陵人,字细侯,父蜀郡太守郭梵。.

查看 建昭和郭伋

郅支围城战

郅支围城战是公元前36年(汉元帝建昭三年)发生于西汉与匈奴首领郅支单于之间的战役,結果来自蒙古高原东部鄂嫩河的郅支单于战败被杀。这是西域都护府建立以来在西域政治上第一次发挥作用。郅支围城战大致发生于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塔拉斯河畔附近,也是中国古代歷史上,軍隊到达過最西端之地。751年,著名战役怛罗斯战役亦发生于同一区域。 郅支单于城建于公元前44年后,即中亚康居国用了2年时间为在蒙古高原东部战败的匈奴左贤王所筑之城,匈奴为纯粹的游牧民族,筑城技术仍停留在原始阶段;据《汉书》记载,该城共有两重,内部是土城,土城外围是重木,而且筑有城楼,城的最内部有单于內室或内宫。.

查看 建昭和郅支围城战

赣榆大事纪年列表

本列表所列的是赣榆地区在历史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查看 建昭和赣榆大事纪年列表

鄭弘 (西漢)

鄭弘,字稚卿,西漢泰山郡剛县人,官至御史大夫。 鄭弘和兄长鄭昌(字次卿)都是好学之人,精通经書、法律。鄭昌历任太原太守、涿郡太守,鄭弘任南陽太守,都有優良的治績。鄭昌多用刑罰,不如鄭弘公平持正。鄭弘为淮陽相,因成績優秀于初元三年(前46年)被举为右扶風,京师的人都称道他。永光二年(前42年),韋玄成由御史大夫昇進为丞相,鄭弘继任御史大夫。京房提出新的官吏評定法時,鄭弘最初反对,後来赞成。京房说中書令石显、丞相韋玄成应当退位,推薦鄭弘取代韋玄成。京房失势获罪后,查出京房以前上奏涉及鄭弘,建昭二年(前37年),罷免鄭弘为庶人。《漢書·百官公卿表下》称鄭弘自殺,《漢書·鄭弘传》、《漢書·京房传》只说罷免。.

查看 建昭和鄭弘 (西漢)

陳留郡

陳留郡,中国古郡名,在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西漢始置,隋初廢。 陳留郡原為濟川郡。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濟川郡移治陳留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東南陳留城),故改名為陳留郡。屬兗州刺史部。漢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以陳留郡為濟陽國,封皇子康為濟陽王。建昭五年(前34年),徙濟陽王為山陽王,國除為陳留郡。又得河南郡酸棗縣。漢成帝元延、綏和之際,陳留郡領17縣:陳留、小黃、成安、寧陵、雍丘、酸棗、東昏、襄邑、外黃、封丘、長羅、尉氏、傿、長垣、平丘、濟陽、浚儀。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民權縣、寧陵縣以西,開封市、尉氏縣以東,延津縣、長垣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之地。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296284戶,1509050人。東漢前期,省成安、長羅二縣。章帝時,以梁郡甾縣來屬,更名為考城縣。建初四年(79年),以傿縣、寧陵縣屬梁國,以長垣縣屬濟陰國。後又以長垣縣還屬陳留。漢和帝永元十一年(99年),置己吾縣。其後,以陳國之圉、扶溝二縣屬陳留。 西晉受曹魏禅让后,封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为陈留王,置陳留國,移治小黃縣(今祥符區東北),陳留縣併入小黃。南朝宋時復為郡。北魏移治浚儀縣(今祥符區西北),轄境為今開封、封丘縣一帶。隋開皇中廢。唐置汴州。.

查看 建昭和陳留郡

陈汤

汤,字子公。生卒不详,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省兖州市东北)人,爵关内侯。.

查看 建昭和陈汤

杜勋 (西汉)

杜勋,西汉军事人物。汉元帝时官员。 建昭三年(前36年)杜勋随甘延寿、陈汤讨伐郅支单于,担任军候假丞。大军到达康居郅支城,汉军大败郅支单于,郅支单于负伤战死,杜勋他与吏士争先入城,斩获郅支单于的首级。战争结束后,朝廷没有赏赐杜勋。数十年后,王莽执政。为了讨好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追尊汉元帝为高宗。益封讨伐郅支单于有功的功臣,封甘延寿之孙甘迁一千六百户,追谥陈汤为破胡壮侯,封陈汤之子陈冯为破胡侯,杜勋被封为讨狄侯。.

查看 建昭和杜勋 (西汉)

永光 (西汉)

永光(前43年~前39年)是西汉时期汉元帝刘奭(“奭”音同“氏”,拼音“shì”)的第2个年号,共计5年。.

查看 建昭和永光 (西汉)

汉元帝

汉元帝劉奭(),,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其正式諡號為「孝元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元帝」。汉宣帝长子,生于民间,母恭哀皇后许平君。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即前49年-前33年。.

查看 建昭和汉元帝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查看 建昭和汉朝

河間郡

河間郡,或為河間國,中國古代郡、國名。 河間一名在戰國趙國時即見於記載。秦代其地為鉅鹿郡所領。 西漢初年屬張耳趙國。漢高帝分趙國所轄的鉅鹿郡東北部置河間郡,仍為趙國支郡。高帝十二年(前193年)分河間郡西北部數縣屬涿郡。文帝二年(前178年),封趙王遂之弟劉辟疆為河間王,分趙國之河間郡置河間國。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河間王劉辟疆薨,無嗣,河間國除為郡。同時,分河間郡南部置廣川郡、分其東部置勃海郡。此時河間郡領地不足初置時的三分之一。景帝二年(前155年),封皇子劉德為河間王,復置河間國。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河間國除為郡。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復置河間國,國都在樂成縣(縣治在今河北獻縣東)。王莽時國絕。 東漢建武七年(31年),封西漢末河間王劉邵為河間王。建武十三年(37年)省河間國,併其地入信都郡。和帝永元二年(90年),封劉開為河間王,分樂成國、勃海郡、涿郡復置河間國,領十二縣。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分河間國之蠡吾縣、高陽縣與中山國、安平國數縣置博陵郡。獻帝建安中,曹操分河間國、勃海郡置章武郡。 魏置河間郡。西晉置河間國,改樂成縣為樂城縣。北魏置河間郡,後改為國,郡治在武垣縣,屬瀛州。隋開皇初郡廢,置瀛州。大業三年(607年)廢瀛州,復置河間郡,治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竇建德,廢河間郡,置深州。.

查看 建昭和河間郡

湍河

湍(音同“專”)河又称“七里河”,系白河支流,发源于伏牛山腹地宝天曼的西北巅,出内乡县后,于罗庄乡岑子村流入邓州境内,经邓州城北转向东南,经汲滩镇大韩营村后与白河交汇,最终注入汉江。其总长约216千米,流域面积4800平方米。.

查看 建昭和湍河

戎婕妤

戎婕妤(),中國西漢時期皇族女性,為漢宣帝婕妤,中山哀王劉竟之母。.

查看 建昭和戎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