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小行星帶

指数 小行星帶

#重定向 主小行星帶.

394 关系: A-型小行星劍山原神星厕增七健神星卵神星反照率史神星司宁星司制星司剧星司石星司琴星司理星司祭星司箫星司瑟星司赋星司法星司法星族司曲星參宿四坠女星塔吉什湖隕石大遷徙假說大雄的發條都市冒險記天外金球天體命名天文學太阳系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太阳系天体列表太陽系小天體太陽星雲女娲星女凱龍星環娩神星婚神星宇宙殖民地 (GUNDAM世界)导神星尊神星小行星小行星1004小行星1007小行星1008小行星1011小行星1012小行星1013小行星1014小行星10143...小行星1015小行星1016小行星10160小行星1017小行星1019小行星1022小行星1023小行星1024小行星1025小行星1026小行星1028小行星1029小行星1030小行星1032小行星1033小行星1034小行星1036小行星1037小行星1134小行星113952小行星11753小行星11754小行星11755小行星11756小行星118401小行星12568小行星12618小行星1272小行星13123小行星145534小行星145545小行星147918小行星158小行星159小行星160493小行星168126小行星171381小行星175410小行星175411小行星175451小行星175586小行星1776小行星1811小行星1812小行星1814小行星1815小行星181569小行星1816小行星1823小行星18235小行星18238小行星185216小行星185364小行星185546小行星18730小行星187514小行星1881小行星1905小行星192208小行星1929小行星1940小行星19470小行星1964小行星1997小行星2000小行星200025小行星2002小行星2024小行星202605小行星20300小行星206小行星2069小行星207小行星20780小行星208小行星210小行星210030小行星210035小行星211小行星212631小行星214小行星215080小行星216261小行星219小行星220小行星222小行星223小行星2240小行星225小行星226小行星228小行星229小行星234小行星235小行星236851小行星237小行星237187小行星23887小行星23888小行星239071小行星239611小行星24000小行星2452小行星246643小行星2516小行星255989小行星256892小行星257248小行星2602小行星2619小行星263906小行星2685小行星268669小行星281068小行星281564小行星289小行星298小行星3000小行星3001小行星300892小行星3011小行星3015小行星30935小行星316小行星3183小行星3316小行星348小行星3544小行星3549小行星3600小行星3628小行星375043小行星4015小行星4321小行星434小行星4463小行星45小行星46610小行星4923小行星5013小行星5020小行星5036小行星5490小行星6354小行星64291小行星6469小行星6470小行星6471小行星7000小行星7072小行星7359小行星73640小行星7863小行星8128小行星8146小行星8216小行星8558小行星901小行星902小行星904小行星905小行星906小行星970小行星974小行星975小行星977小行星979小行星981小行星983小行星984小行星985小行星987小行星988小行星989小行星990小行星991小行星992小行星993小行星994小行星995小行星996小行星997小行星999小行星99949小行星凌小行星衛星小行星族小林星尼斯模型少彥名岩屑盤岩質彗星岛神星巫女星巴金 (小行星)不確定存在的太陽系外行星列表帝座主帶彗星希爾球丘比特 (小行星)帕耳忒諾珀幸神星庞培星仁神星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仙后星休神星彗星彗星133P微型行星後期重轟炸期忠神星忽女星俄羅斯星命神星哥白尼 (小行星)哲学星哈伯搜尋過渡彗星冥后星凱琳群集凱神星內側行星和外側行星先驱者10号先鋒高地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B-型小行星矮行星王后星火卫二火星的衛星灶神星族神女星福后星禽神星禽龍屬穀神星章魚燒小行星第五行星类地行星烁神星疚女星瑞華星熊神星D-型小行星E-型小行星花神星花神星族隕石芙女星韶神星聰神星靈神星頑火輝石球粒隕石行星科学行星際塵雲行星適居性行星質量體衛斯理系列颖神星裕神星西瓦星马大星誉神星高卢星魔女星诀女星賽拉星贞后星贞女星贶神星鴉女星族超級機械人大戰OG機動兵器列表距角鹿林星轨道共振龍馬 (小行星)辉神星龙猫近地小行星追踪舒女星阿克西斯赫露斯星育神星長期共振长女星腕龍屬艷后星艾女星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雷亞希爾維亞盆地虹神星HD 169830HD 69830KIC 8462852P-型小行星P/2010 A2PSR B1257+12Q-型小行星R-型小行星S-型小行星T-型小行星V-型小行星柯伊伯带柯克伍德天文台柯克伍德空隙林神星恆神星提丢斯-波得定则搏女星权神星梅西爾德星歌女星水妖星涟神星滾石家族遊太空木星的卫星朱塞普·皮亞齊月球隕石星周盤星雲假說星战前夜流星体海后星海女星海妖星新视野号文多波纳星旅神星撞擊事件愛女星慧神星拐神星曙光號曙神星晴神星智神星102001太空漫遊 (小說)2012 FC71217317432 扩展索引 (344 更多) »

A-型小行星

A-型小行星是在小行星主帶內側相對較為罕見,有著強烈的1µm橄欖石特徵,和截止在0.7微米非常偏紅的光譜。它們被認為是來自小行星已經完全分化的地函。 A-型小行星非常罕見,迄2005年只發現了17顆。.

新!!: 小行星帶和A-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劍山

劍山可以指:.

新!!: 小行星帶和劍山 · 查看更多 »

原神星

(Cybele)是第65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61年3月8日发现。的直径为237.3千米,质量为1.4×1019千克,公转周期为2323.521天。.

新!!: 小行星帶和原神星 · 查看更多 »

厕增七

厕增七,即天兔座ζ(Zeta Leporis、ζ Lep、ζ Leporis)是一顆距離地球約70.5光年(21.6秒差距)的恆星,位於天兔座,視星等3.5。。2001年在它的周圍發現星周盤,相當於太陽系的小行星帶。.

新!!: 小行星帶和厕增七 · 查看更多 »

健神星

健神星是主帶小行星內第四大的小行星,稍微有一些橢圓,直徑大約有300-500公里,並且估計佔有小行星帶3%的質量。 在主帶中,它是黑暗的C型小行星,也是這一區內最大的一顆小行星。C型小行星是主帶外緣最主要的小行星,分佈在2.82天文單位的柯克伍德空隙之外。它黑暗的表面和與太陽的距離大於平均距離,使從地球觀測到的它在大的小行星中顯得很黯淡。事實上,在早先發現的23顆小行星中,它是第三暗的,只有芙女星(13號小行星)和海女星(17號小行星)在衝的時候仍比它暗淡。.

新!!: 小行星帶和健神星 · 查看更多 »

卵神星

(Leda)是第38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6年1月12日发现。的直径为115.9千米,质量为1.6×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659.725天。.

新!!: 小行星帶和卵神星 · 查看更多 »

反照率

反照率(albedo)通常是指物體反射太陽輻射與該物體表面接收太陽總輻射的兩者比率或分數度量,也就是指反射輻射與入射總輻射的比值。 反照率或反射係數,是從拉丁文的“白反照”("albedo whiteness"),或“反射的陽光”衍伸出來的,意思是漫反射或是表面反射的能力。 它是從表面反射輻射與入射輻射的比率,是無量綱量。其性質以百分比來表示,度量上從完全黑的表面反照率為0,至表面完美的白色反照率為1。 註解:因為它是以全部的反射輻射對入射輻射,所以包括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射輻射對入射輻射的它將包括彌漫性和鏡面反射輻射反映。它們共同承擔表面的反射,然而我們通常假設只有完全漫射或只有完全的鏡面反射,以簡化計算。 反照率取決於輻射的頻率。當引用時未加說明,通常是指適當且平均跨越可見光的光譜。一般情況下,反照率取決於入射輻射的方向分布,除了朗伯表面,其分散是以餘弦函數輻射在所有的方向上,因此反照率是獨立分布的事件。在實務上,雙向反射分布函數(BRDF)可能需要精確的表面特徵的散射特性,但反照率是非常有用的一次近似值。 反照率在氣象學、天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LEED可持續系統性的評量建築物,計算表面的反射率。地球的整體平均反照率,是行星反照率,因為雲層的覆蓋,是30到35%,但由於不同的地質環境特徵,局部的表面有廣泛的不同。 約翰·海因里希·朗伯在1760年將Photometria這個名詞引入光學。.

新!!: 小行星帶和反照率 · 查看更多 »

史神星

(84 Klio,klye'-oe,)是第84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65年8月25日发现。的直径为79.2千米,质量为5.2×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325.961天。它是一顆巨大且異常暗的主帶小行星,名稱源自希臘神話繆斯歷史中的神祇之一,發現者原先建議使用維多利亞,並曾在當時引發命名上的爭議。 在1997年4月2日史神星曾經掩蔽一顆黯淡的恆星。.

新!!: 小行星帶和史神星 · 查看更多 »

司宁星

(Irene)是第14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1年5月19日发现。的直径为181.8千米,质量为6.3×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518.176天。 司寧星的名字來自希臘神話中的和平女神艾琳。.

新!!: 小行星帶和司宁星 · 查看更多 »

司制星

(Sophrosyne)是一顆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于1873年9月27日发现。的直径为123.3千米,质量为2.0×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499.059天。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3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司制星 · 查看更多 »

司剧星

(Thalia)是第23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2年12月15日由约翰·罗素·欣德发现。的直径为107.5千米,质量为1.3×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555.679天。.

新!!: 小行星帶和司剧星 · 查看更多 »

司石星

(Niobe)是第71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61年8月13日发现。的直径为83.4千米,质量为6.1×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670.455天。.

新!!: 小行星帶和司石星 · 查看更多 »

司琴星

(Lutetia)為小行星21 ,是一顆大型的主帶小行星,有著不尋常的光譜類型,測量得到的直徑大約是100公里(長軸為130公里)。羅塞塔號曾在2010年7月飛掠過這顆小行星,所以它曾是太空船近距離觀察過最大的小行星,直到黎明號接近灶神星之前。而它的名字Lutetia源自拉丁文,即為現在的法國首都巴黎的古地名。.

新!!: 小行星帶和司琴星 · 查看更多 »

司理星

司理星 (24 Themis)是被發現的第24顆小行星,在主帶小行星中是較大的一顆,它也是司理星族成員中最大的。它於1853年4月5日被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發現,的直径为198千米,质量 为5.75×1019千克,公转周期为2022.524天。之後被命名為特彌斯,這是希臘神話自然法則中擬人化的神,以維持神間的秩序。 在2009年10月7日,使用NASA的紅外線望遠鏡證實這顆小行星的表面有水冰存在,它的表面完全被冰覆蓋住。當這些冰昇華之後,表面下的冰可能就會補充上來。在表面上還檢測到有機化合物,包括多環芳香烴、 CH2和CH3。 對司理星的水採用了另一種與太陽風在月球表面形成水相似的機制來解釋。太陽風中高能量的質不斷的撞擊小行星表面含有氧的礦物,會產生可以察覺出來的水,表面的羥基群(O-H)在質子(H+)和氧原子的撞擊下在表面形成的氧化物(S.

新!!: 小行星帶和司理星 · 查看更多 »

司祭星

(Hestia)是第46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7年8月16日发现。的直径为124.1千米,质量为2.0×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465.958天。.

新!!: 小行星帶和司祭星 · 查看更多 »

司箫星

(Euterpe)是第27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3年11月8日发现。的直径为124千米,质量为9.3×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314.171天。.

新!!: 小行星帶和司箫星 · 查看更多 »

司瑟星

(Polyhymnia)是第33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4年10月28日发现。的直径为120千米,质量为1.3×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771.195天。.

新!!: 小行星帶和司瑟星 · 查看更多 »

司赋星

司賦星 (22 Kalliope),平均直徑約為181千米,由英國人约翰·罗素·欣德發現。它亦是第二顆被發現擁有衛星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司赋星 · 查看更多 »

司法星

(Eunomia)是第15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1年7月29日发现。的直径为330千米,质量为3.26×1019千克,公转周期为1569.687天。.

新!!: 小行星帶和司法星 · 查看更多 »

司法星族

司法星族是一個龐大的S-型的小行星族,是最著名的小行星族之一,小行星帶中大約有5%的小行星屬於這個星族。.

新!!: 小行星帶和司法星族 · 查看更多 »

司曲星

(Melpomene)是第18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2年6月24日发现。的直径为140.6千米,质量为2.9×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270.552天。 司曲星的名字來自希臘神話中的繆斯悲劇女神墨爾波墨涅。.

新!!: 小行星帶和司曲星 · 查看更多 »

參宿四

参宿四(Betelgeuse),也就是拜耳命名法中著名的獵戶座α(α Orionis或α Ori),是全天第九亮星,也是獵戶座第二亮星,只比鄰近的参宿七(獵戶座β)暗淡一點。它有著明顯紅色的半規則變星,視星等在0.2至1.2等之間變化著,是變光幅度最大的一等星。這顆恆星標示著冬季大三角的頂點和冬季六邊形的中心。 在分類上,参宿四是一顆紅超巨星,並且是已知最大和最亮的恆星之一。如果它位於太陽系的中心,它的表面會超越小行星帶,並可能抵達並超越木星的軌道,完全地席捲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但是,在上個世紀對参宿四的距離估計從180光年至1,300光年不等,因此對其直徑、光度和質量的估計是很難被證實的。目前認為参宿四的距離大約是640光年,平均的絕對星等是-6.05。 而事实上,有关参宿四的质量始终有争议,有的资料显示它的质量不过太阳的14至15倍,但也有的资料认为它的质量达到太阳的18至19倍甚至20倍的,而这种质量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测量距离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在1920年,参宿四是第一顆被測出角直徑的恆星(除太陽之外)。從此以後,研究人員不斷使用不同的技術參數和望遠鏡測量這顆巨星的大小,而且經常產生衝突的結果。目前估計這顆恆星的視直徑在0.043~0.056角秒,作為一個移動的目標,参宿四似乎周期性的改變它的形狀。由於周邊昏暗、光度變化(變星脈動理論)、和角直徑隨著波長改變,這顆恆星仍然充滿了令人費解的謎。参宿四有一些複雜的、不對稱的包層,引起巨大的質量流失,涉及從表面向外排出的龐大冠羽狀氣體,使事情變得更為複雜。甚至有證據指出在它的氣體包層內有伴星環繞著,可能加劇了這顆恆星古怪的行為。 天文學家認為参宿四的年齡只有1,000萬年,但是因為質量大而演化得很快。它被認為是來自獵戶座OB1星協的奔逃星,還包含在獵戶腰帶的参宿一、参宿二、和参宿三等0和B型晚期恆星的集團。以現行恆星演化的晚期階段,預料参宿四在未來的數百萬年將爆炸成為II型超新星,並變成一顆中子星。.

新!!: 小行星帶和參宿四 · 查看更多 »

坠女星

是第230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坠女星 · 查看更多 »

塔吉什湖隕石

塔吉什湖隕石在2000年1月18日16:43Z墜落在加拿大 英屬哥倫比亞西北部的塔吉什湖地區。.

新!!: 小行星帶和塔吉什湖隕石 · 查看更多 »

大遷徙假說

大遷徙假說是行星天文學的議題,認為木星在距離太陽3.5天文單位之處形成以後,曾經遷移到1.5天文單位,並且在逆轉航向之前,因為捕獲土星的軌道共振,最終停止在5.2天文單位之處。木星遷徙的軌道逆轉路徑被比喻為帆船的改變航向()。 微行星盤在1.0天文單位被木星的遷移截斷,限制了可用於形成火星的材料。木星兩次經過小行星帶,將小行星向外散射。因此造成小行星帶的天體軌道有低質量、較大的傾斜角和離心率,以及散布在原始木星軌道的兩側。在木星前方,被掃掠過的星子之間碰撞產生的碎片,可能會驅使早期形成的行星落入太陽。.

新!!: 小行星帶和大遷徙假說 · 查看更多 »

大雄的發條都市冒險記

)是藤子·F·不二雄执笔的《哆啦A梦大长篇作品》,于1996年9月和同年10月以及1996年12月到1997年2月期间连载于月刊《龙漫CORO-CORO》。并于1997年3月8日正式公映,是第17部《哆啦A梦大长篇作品》,也是第18部哆啦A梦电影。导演为芝山努。剧本藤子·F·不二雄,票房收入19億5000万日元,观赏人数390万人。并映作品为《哆啦A梦七小子:怪盗哆啦邦的挑战状》(ザ☆ドラえもんズ 怪盗ドラパン謎の挑戦状!)。.

新!!: 小行星帶和大雄的發條都市冒險記 · 查看更多 »

天外金球

《天外金球》是倪匡筆下科幻小說衛斯理系列之一,與之前的《藍血人》一樣都是外星人流落地球的故事,最大分別是這種外星人細小得連地球人的肉眼也看不到。.

新!!: 小行星帶和天外金球 · 查看更多 »

天體命名

天體命名就是為天文觀測所見到或發現的天體取名字。 在古老的時候,只有太陽、月球和數百顆恆星以及肉眼可以看見的行星有名字。但在過去的數百年,天文學上辨認出來的天體數量已經從數百顆增加至數十億顆,而且每年還有更多的新天體不斷的被發現。天文學家需要一套辨識系統,能明確且不含糊的分辨出這些天體,同時對令人感興趣的天體給予特別的名字,而且這些名稱必須是有意義的,能夠呈現這些天體的特質。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是全球天文學家和其他的科學家認可,能為天體命名的唯一機構。為了能給予任何天體一個明確的名稱,該學會已經建立一套命名系統,能系統化的為各種不同的天體命名與排列順序。.

新!!: 小行星帶和天體命名 · 查看更多 »

天文學

天文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運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方法來解釋宇宙間的天體,包括行星、衛星、彗星、恆星、星系等等,以及各種現象,如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廣義地來說,任何源自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現象都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物理宇宙學與天文學密切相關,但它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天文學有著遠古的歷史。自有文字記載起,巴比倫、古希臘、印度、古埃及、努比亞、伊朗、中國、瑪雅以及許多古代美洲文明就有對夜空做詳盡的觀測記錄。天文學在歷史上還涉及到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制訂,今天則一般與天體物理學同義。 到了20世紀,天文學逐漸分為觀測天文學與理論天文學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以取得天體的觀測數據為主,再以基本物理原理加以分析;理論天文學則開發用於分析天體現象的電腦模型和分析模型。兩者相輔相成,理論可解釋觀測結果,觀測結果可證實理論。 與不少現代科學範疇不同的是,天文學仍舊有比較活躍的業餘社群。業餘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和觀察彗星等短暫的天文現象上。 http://www.sydneyobservatory.com.au/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Sydney Observatory Astronomy (from the Greek ἀστρονομία from ἄστρον astron, "star" and -νομία -nomia from νόμος nomos, "law" or "culture") means "law of the stars" (or "culture of the stars" depending on the translation).

新!!: 小行星帶和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小行星帶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

这是一张以逆序排列的太阳系天体半径列表。 太阳、木星、土星在这张表里使用平均半径测量容积。大部分的球形天体如大行星,使用赤道半径。对于不规则天体,使用三个方向的轴进行测量。 表格的顺序与太阳系天体质量列表是不同的因为有些天体密度较大。如天王星比海王星大但质量却比海王星小,木卫三和土卫六比起水星要大的多但质量却不及水星的一半。.

新!!: 小行星帶和太阳系天体大小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天体列表

太陽系天體列表收錄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太陽,及所有的行星和矮行星,還有較具代表性的太陽系小天體和1890年代以前發現的衛星。 依據行星定義,環繞太陽的天體可分為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而環繞它們的天體皆稱作衛星。小行星和彗星是由國際小行星中心認定並給予編號的天體,它們幾乎都屬於太陽系小天體,只有少部份的小行星同時是矮行星。流星體是太陽系小天體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而質量最小的天體,因為難以觀測,只有在黃道光和對日照,以及成為流星時才容易被發現。.

新!!: 小行星帶和太阳系天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小天體

太陽系小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y, SSSB)是國際天文聯會在2006年重新解釋太陽系內的行星和矮行星時,產生的新天體分類項目。 其他所有環繞太陽運轉的天體都將歸屬到這個分類下:太陽系小天體……,在目前包括在內的有大多數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多數的海王星外天體(TNO)、彗星和其他的小天體。 這包含:.

新!!: 小行星帶和太陽系小天體 · 查看更多 »

太陽星雲

太陽星雲相信是讓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形成的氣體雲氣,這個星雲假說最早是在1734年由伊曼紐·斯威登堡提出的。在1755年,熟知斯威登堡工作的康德將理論做了更進一步的開發,他認為在星雲慢慢的旋轉下,由於引力的作用雲氣逐漸坍塌和漸漸變得扁平,最後形成恆星和行星。拉普拉斯在1796年也提出了相同的模型。這些可以被認為是早期的宇宙論。 當初僅適用於我們自己太陽系的形成理論,在我們的銀河系內發現了超過200個外太陽系之後,理論學家認為這個理論應該要能適用整個宇宙中的行星形成。.

新!!: 小行星帶和太陽星雲 · 查看更多 »

女娲星

(Nuwa)是第150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詹姆斯·克雷格·沃森于1875年10月18日发现。的直径为151.1千米,公转周期为5.15年。女娲星得名于中国神话人物女娲。.

新!!: 小行星帶和女娲星 · 查看更多 »

女凱龍星環

女凱龍星環是圍繞直徑約250公里的半人馬小行星女凱龍星(小行星10199)的環系統,包含兩道狹窄但密集的環,寬度分別為6到7公里和2到4公里,相距9公里。女凱龍星環距離女凱龍星幾何中心400公里,約月球和地球距離的千分之一。它們是被歐洲南方天文台設於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的天文台群在2013年6月3日的一次恆星掩星事件中發現,並於2014年3月26日公布。使女凱龍星成為唯一已知有環的小行星,並且是太陽系第五個被發現的環系統和太陽系目前擁有環的天體中體積最小者。 女凱龍星環的發現是一項出乎科學家意料的發現,因為一般認為只有在質量更大許多的天體才會有穩定的環系統。在這之前無論是以直接攝影或掩星都沒有發現小行星的環系統。目前仍不知道女凱龍星能維持環系統長期存在的原因,但小型牧羊犬衛星的存在可以限制環系統的範圍。發現的小組暱稱這兩道環是「Oiapoque」和「」,分別是巴西北部和南部靠著海邊的河流,稍後會向IAU提交正式的名稱。.

新!!: 小行星帶和女凱龍星環 · 查看更多 »

娩神星

(Lucina)是第146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75年6月8日由阿方斯·路易·尼古拉斯·包瑞利发现。的直径为132.2千米,质量为2.4×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637.739天。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5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娩神星 · 查看更多 »

婚神星

婚神星(英语:3 Juno)是人类發現的第三顆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小行星之一,是由較重的石質組成的S-型小行星。它在1804年9月1日被德國天文學家卡尔·路德维希·哈丁以一架普通的2英吋口徑望遠鏡發現的,以羅馬神話中位階最高的婚姻之神朱諾來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婚神星 · 查看更多 »

宇宙殖民地 (GUNDAM世界)

機動戰士GUNDAM世界中的宇宙殖民地(又譯為殖民衛星或音譯為科羅尼,香港譯為殖民星),是建設在拉格朗日点周邊的宇宙殖民地群體與小行星基地(自小行星帶拖曳而來)。 大部分在動畫中的人工建設的殖民地,是參考現實的島三型太空殖民地。為直徑6公里,長30~40公里的圓柱狀結構,以每兩分鐘一圈的速度自轉以形成人工重力。外殼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半外壁透明,由外面的集光板收集陽光的開放式。此種能改變集光板上面的鏡面來改變殖民星內的日夜。另一種為封閉式的,此種把所有外壁都作為居住區,沒有透明部份,居住區面積為半透明版本同長度的兩倍。使用在沒有太陽照射的地方。(UC中是使用在月球背後L2的Side 3上面)要注意的是,雖然同長度的話後者是能住兩倍的人數,但是Side 3的殖民星長度大都是開放式的一半,因此居住人數沒有特別多。另外,每個宇宙殖民地的設定居住人口約為島三型太空殖民地設計目標人口的三倍,所以宇宙殖民地的人口密度應該非常高。 實際上尚有其他類型太空殖民地,如新機動戰記GUNDAM W主要是放大的島二型環狀都市,和機動戰士GUNDAM SEED主要是沙漏型P.L.A.N.T.。甚至同一作品中也同時有多種類型的太空殖民地,如UC中的機動戰士GUNDAM ZZ和機動戰士V GUNDAM球狀的島一型穆月和Blue 3,而在機動武鬥傳G GUNDAM中的太空殖民地更是由各國度身訂造的,機動戰士GUNDAM SEED中也有岛三型太空殖民地Heliopolis(太阳之都)。 在UC GUNDAM世界中將一組30~40個殖民地所組成的群體稱為Side(サイド),當中的單獨殖民地被賦予編號與各自的名稱。例如「サイド2、8バンチ(番地)」代表Side2八號殖民地Island Efficial。 在近年鋼彈系列都有寫到火星殖民,包括了機動戰士GUNDAM AGE與機動戰士GUNDAM 鐵血的孤兒,但火星的生活較接近地球,不屬獨立的宇宙都市而屬於另一設計的火星地球化。.

新!!: 小行星帶和宇宙殖民地 (GUNDAM世界) · 查看更多 »

导神星

(Adeona)是一顆位于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編號145。的直径为151.1千米,质量为3.6×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595.888天。 導神星于1875年6月3日由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德里希·彼得斯发现,并以羅馬神話中兒童的保護神Adeona命名。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5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导神星 · 查看更多 »

尊神星

是第238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4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尊神星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04

小行星1004(Belopolsky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0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07

小行星1007(Pawlowi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0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08

小行星1008(La Paz)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0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1

小行星1011(Laodami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1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2

小行星1012(Sarem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1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3

小行星1013(Tombeck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1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4

小行星1014(Semphyr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1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43

小行星10143 (10143 Kamogawa、鴨川)是由日本天文學家於1994年1月8日在滋賀縣犬上郡多賀町的Dynic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發現的小行星。位於小行星帶。以流於京都市的鴨川來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14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5

小行星1015(Christ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1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6

小行星1016(Anitr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1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60

小行星10160(Totoro)是一顆圍繞太陽公轉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该小行星在1994年12月31日由日本业余天文学者小林隆男发现,并以宫崎骏1988年导演的动画影片《龙猫》中的角色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16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7

小行星1017(Jacqueline)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1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9

小行星1019(Stracke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1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22

小行星1922(Zulu)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2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23

小行星1023(Thoman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2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24

小行星1024(Hale)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2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25

小行星1025(Riem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2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26

小行星1026(Ingrid)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2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28

小行星1028(Lydin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2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29

小行星1029(La Plat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2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30

小行星1030(Vitj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3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32

小行星1032(Pafuri)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3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33

小行星1033(Simon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3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34

小行星1034(Mozarti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3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36

小行星1036(Ganymed)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3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37

小行星1037(Davidweill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03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134

小行星1134(1134 Kepler,1134 克卜勒)是位於小行星帶的一顆小行星。由德國天文學家馬克斯·沃夫於1929年9月25日發現。暫時編號為 1929 SA。以知名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13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13952

小行星113952(113952 Schramm),天文學臨時編號2002 TM352,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該小行星由史隆數位巡天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森史波特的阿帕契點天文台發現於2002年10月10日,以美國天文學家大衛·施拉姆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1395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1753

小行星11753(11753 Geoffburbidge,2064 P-L) 是一個位在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60年9月24日被科内利斯·約翰內斯·萬·豪敦(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湯姆·赫雷爾斯(Tom Gehrels)和英格麗·萬·豪敦-格勒內費爾德(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發現於帕洛马山天文台。 該小行星以英國天文學家傑佛瑞·伯比奇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175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1754

小型星11754(11754 Herbig),天文學臨時編號2560 P-L或1994 QH是一個位在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60年9月24日被科内利斯·約翰內斯·萬·豪敦(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湯姆·赫雷爾斯(Tom Gehrels)和英格麗·萬·豪敦-格勒內費爾德(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發現於帕洛马山天文台。該小行星以美國天文學家喬治·赫比格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175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1755

小行星11755(11755 Paczynski, 2691 P-L)是一個位在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60年9月24日被科内利斯·約翰內斯·萬·豪敦(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湯姆·赫雷爾斯(Tom Gehrels)和英格麗·萬·豪敦-格勒內費爾德(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發現於帕洛马山天文台。 該小行星以波蘭天文學家玻丹·帕琴斯基命名表彰他對伽瑪射線暴和微引力透镜的貢獻。.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175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1756

小行星11756(11756 Geneparker),天文學臨時編號2779 P-L,是一個位在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60年9月24日被科内利斯·約翰內斯·萬·豪敦(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湯姆·赫雷爾斯(Tom Gehrels)和英格麗·萬·豪敦-格勒內費爾德(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發現於帕洛马山天文台。 該小行星以美國天文學家尤金·派克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175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18401

118401 LINEAR (臨時編號) 是一顆主帶小行星和主帶彗星 (176P/LINEAR) ,它是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 (LINEAR) 位於新墨西哥州索柯洛的1米望遠鏡在1999年9月7日發現的小行星:(118401) 林尼爾,並且在2005年9月7日被亨利·謝和大衛·朱維特在夏威夷追蹤計畫中使用位於毛納基山的雙子北8米望遠鏡發現它也是一顆彗星狀的天體,並且在2005年12月24-27日和12月29日分別得到夏威夷大學的2.2米 (88英吋) 望遠鏡和雙子星望遠鏡的證實。史匹哲太空望遠鏡估計 (118401) 林尼爾的直徑大約是4.0±0.4公里。 主帶彗星的獨特之處是軌道平坦 (在行星軌道平面內)、接近圓形 (離心率低)、像小行星的軌道,並且不是細長的,而所有其它彗星軌道的特徵經常是傾斜的。由於 (118401) 林尼爾可以生成彗髮 (離開彗星的沸騰蒸氣),它必須是冰凍的小行星。當一顆典型的彗星接近太陽時,冰會受熱昇華 (直接從冰成為氣體),排洩出氣體和塵埃進入太空,創造出一條尾巴和使物體的外觀變得模糊。遠離太陽時,昇華停止,剩餘的冰再度凍結,直到彗星下一次再度接近太陽。與此相反,小行星帶上的天體本質上有著接近圓形的軌道,並且被約束在太陽系的內側,預料大部份的冰都已經被烤乾了。 因此,認為 (建議) 主帶彗星是太陽系內近期碰撞的證據,使得內部的冰曝露在太陽的輻射下。一個很好的問題是:"主帶彗星的彗髮可以維持多久?",估計短週期彗星在它們的冰昇華和進入休眠之前,可以維持10,000年的活動。 另外4顆在分類上暨是小行星又是彗星的天體是:(2060) 凱龍 (95P/開朗)、(4015)威爾遜-哈靈頓 (107P/威爾遜-哈靈頓)、 (7968) Elst-Pizarro (133P/Elst-Pizarro)、和(60558) Echeclus (174P/Echeclus)。作為雙重狀態的天體,對 (118401)林尼爾的天體測量觀測,必須使用小行星名稱提出報告。 (118401)林尼爾在2011年7月2日通過近日點。.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1840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2568

小行星12568(12568 Kuffner),天文學臨時編號1998 VB5,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8年11月11日由克羅埃西亞天文學家 Korado Korlević 在 Visnjan 發現。該小行星於2006年以奧地利維也納庫夫納天文台的建立者莫里茨·馮·庫夫納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256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2618

小行星12618(12618 Cellarius),天文學臨時編號6217 P-L,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60年9月24日由科内利斯·約翰內斯·萬·豪敦、湯姆·赫雷爾斯和英格麗·萬·豪敦-格勒內費爾德在帕洛马山天文台發現。以德國出生的地圖學家安德烈亞斯·塞拉里烏斯(Andreas Cellarius)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261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272

小行星1272 葛馮(1931 TZ1,Gefion)是一顆主帶小行星,於1931年10月10日被在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的卡爾·雷恩繆斯發現。.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27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3123

小行星13123(13123 Tyson),天文學臨時編號1994 KA,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4年5月16日由卡羅琳·舒梅克和大衛·李維在帕洛马山天文台發現。該小行星以美國天文學家,海頓天象館館長奈爾·德葛拉司·泰森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312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45534

中大星(145534 Jhongda),臨時編號2006 GJ,是小行星帶的一顆小行星。2006年4月1日由楊庭彰和葉泉志在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發現。以國立中央大學的簡稱「中大」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4553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45545

小行星145545(145545 Wensayling,溫世仁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KA39,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2006年5月22日由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的葉泉志和楊庭彰發現。以已故台灣知名企業家、英業達集團總裁溫世仁命名表彰他對社會服務和建立電腦網路推動數位學習的貢獻。.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4554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47918

小行星147918(147918 Chiayi,嘉義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UU214,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和台灣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於2006年10月23日發現。2007年10月15日以鹿林天文台所在位置命名為命名為嘉義(Chiayi),同時也是為了感謝建造鹿林天文台時協助的台灣原住民。這是第一顆以台灣縣市命名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4791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58

鸦女星 (小行星158, Koronis, "kuh ROE niss")是一顆S型的主帶小行星 。 它是在1876年1月4日被Viktor Knorre在柏林天文台發現的,是他發現的四顆小行星中的第一顆。 這顆小行星可能不是很壯觀的,但它是鴉女星族中很重要的一顆,並以其為該小行星族命名。這個家族的一顆小行星,Ida,曾經被太空船探測過,並且使我們對其他小行星可能的外觀有所了解。 以光度曲線為基礎建立的模型構造,鴉女星的外觀與Ida相似,但是鴨女星比較大。.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5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59

是被人類發現的第159顆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帶。 小行星159在小行星帶中體積算大,其自轉很緩慢,顔色深黑,並有著原始的富碳的土壤成分。 它位于健神星族區域内公轉,但是它有可能只是一顆毫無關係的外來闖入物體,因爲它體積太大,不會是從製造出健神星族小行星的那一次撞擊下形成的。 至今,曾錄得兩次小行星159掩星,分別于2001年及2003年。.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5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60493

小行星160493(160493 Nantou,南投小行星),臨時編號2007 CD13,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和台灣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於2007年2月6日發現。2009年1月18日以鹿林天文台所在位置和感謝南投縣政府對鹿林天文台的幫助,命名為南投(Nantou)。.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6049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68126

(168126 Chengbruce,鄭崇華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GK,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6年4月1日發現。以台灣知名企業家、台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命名表彰他對推動環保的貢獻。.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6812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71381

小行星171381(171381 Taipei,臺北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OG17,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和台灣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於2006年7月22日發現。以臺灣北部的臺北市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7138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75410

(175410 Tsayweanshun,蔡文祥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PB8,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6年4月12日發現。以曾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的台灣天文學家蔡文祥命名表彰他對台灣可見光天文學觀測的貢獻。.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7541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75411

小行星175411(175411 Yilan,宜蘭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PC8,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和台灣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於2006年8月12日發現。以臺灣東北部的宜蘭縣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7541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75451

小行星175451(175451 Linchisheng,林啟生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QP58,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6年8月27日發現。以台灣業餘天文學家,鹿林彗星的其中一位發現者林啟生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7545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75586

小行星175586(175586 Tsou,鄒族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TU106,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和台灣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觀測助理林啟生於2006年10月25日發現。2008年12月12日以鹿林天文台建設時受到許多鄒族和布農族青年幫助運送物資,以及天文台啟用後有四位鄒族原住民在當地任助理,命名為鄒族(Tsou)作為感謝。.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7558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776

小行星1776(1776 Kuiper, 2520 P-L)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 於1960年9月24日被科内利斯·約翰內斯·萬·豪敦(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湯姆·赫雷爾斯(Tom Gehrels)和英格麗·萬·豪敦-格勒內費爾德(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發現於帕洛马山天文台。以美國天文學家杰拉德·柯伊伯的姓氏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77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11

小行星1811(布鲁艾星,1811 Bruwer)是一颗主带小行星,代号4576 P-L,由科内利斯·約翰內斯·萬·豪敦(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湯姆·赫雷爾斯(Tom Gehrels)和英格麗·萬·豪敦-格勒內費爾德(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在1960年9月24日于帕洛马山天文台发现。为纪念南非天文学家雅各布斯·阿爾伯圖斯·布鲁艾(Jacobus Albertus Bruwer)而命名Lutz D. Schmadel: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5.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1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12

小行星1812(吉爾伽美什星,1812 Gilgamesh)是一颗主带小行星,代号4645 P-L,由科内利斯·約翰內斯·萬·豪敦(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湯姆·赫雷爾斯(Tom Gehrels)和英格麗·萬·豪敦·格勒內費爾德(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在1960年9月24日于帕洛马山天文台发现。小行星的名字来自古巴比伦传说中的英雄吉爾伽美什Lutz D. Schmadel: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5.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1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14

小行星1814(巴赫星,1814 Bach)是一颗主带小行星,代号1931 TW1。它由卡爾·雷恩繆斯在1931年10月9日发现于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其名是为了纪念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1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15

小行星1815(贝多芬星,1815 Beethoven)是一颗主带小行星,代号1932 CE1。它由卡尔·雷恩繆斯在1932年1月27日发现于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其名是为了纪念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此小行星的光变曲线周期为54 ± 1 小时。.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1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1569

(181569 Leetyphoon,李太楓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VD21 ,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6年11月6日發現。以台灣天文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太楓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156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16

小行星1816(利比里亚星,1816 Liberia)是一颗主带小行星,代号1936 BD,由西里爾·傑克遜(Cyril Jackson)在1936年1月29日发现于约翰内斯堡。名称来自非洲西海岸的国家利比里亚Lutz D. Schmadel: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5.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1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23

小行星1823(1823 Gliese),天文學臨時編號1951 RD,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卡爾·雷恩繆斯於1951年9月4日在德國海德堡王座山天文台發現。以德國天文學家威廉·格利澤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2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235

小行星18235(18235 Lynden-Bell, 1003 T-2)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 於1973年9月29日被科内利斯·約翰內斯·萬·豪敦(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湯姆·赫雷爾斯(Tom Gehrels)和英格麗·萬·豪敦-格勒內費爾德(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發現於帕洛马山天文台。以英國天文學家唐納德·林登貝爾的姓氏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23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238

小行星18238(1242 T-2)是一顆主帶小行星,在1973年9月29被C.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23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5216

小行星185216(185216 Gueiren,歸仁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TA57,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和台灣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的林啟生於2006年10月14日發現。以林啟生的家鄉台南縣歸仁鄉命名為歸仁(Gueiren)。.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521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5364

(185364 Sunweihsin ,孫維新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VQ103,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6年11月12日發現。以命名時擔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並以天文學普及教育與傳播聞名的台灣天文學家孫維新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536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5546

小行星185546(185546 Yushan,玉山小行星),臨時編號2007 YU31,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和台灣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的林啟生於2007年12月28日發現。2009年7月14日以鹿林天文台在玉山國家公園範圍之內和感謝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對鹿林天文台的幫助,命名為玉山(Yushan)。.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554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730

小行星18730(18730 Wingip,葉永烜小行星),臨時編號1998 KV7,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8年5月23日由美國洛厄爾天文台近地小行星搜尋計畫發現。以現任教於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的德籍華人天文學家,也是卡西尼-惠更斯号提出者的葉永烜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73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7514

(187514 Tainan,臺南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TM94,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6年10月15日發現。以台灣的臺南市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751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81

1881 邵 (1940 PC)是一顆主帶小行星,於1940年8月3日被 卡爾·雷恩繆斯在德國海德堡的王座山天文台發現, 並以知名華人天文學家邵正元的姓氏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88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905

小行星1905(1905 Ambartsumian),天文學臨時編號1972 JZ,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蘇聯天文學家塔瑪拉·米哈伊洛夫那·斯米爾諾娃於1972年5月14日在克里米亞天文台發現,以蘇聯籍亞美尼亞天文學家維克托·安巴楚勉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90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92208

小行星192208(192208 Tzu Chi,慈濟小行星),臨時編號2007 JX33,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7年5月11日發現。2010年7月23日命名為慈濟以表彰台灣佛教慈善團體慈濟基金會對台灣的社會服務貢獻。.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9220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929

(1929) Kollaa是於1939年1月20日在芬蘭的圖爾庫被爾約·維薩拉發現的一顆主帶小行星。它被以冬季戰爭重點城市卡累利阿的 Kollaa River命名。 它是一顆V-型小行星,並且已被確定是有著堆積結構eucrite隕石的血統,顯示他是起源於灶神星的地殼。.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92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940

小行星1940(1940 Whipple),天文學臨時編號1975 CA,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天體。該小行星於1975年2月2日由哈佛學院的橡樹嶺天文台發現,以天文學家弗雷德·惠普尔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94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9470

小行星19470(19470 Wenpingchen,陳文屏小行星),臨時編號1998 HE52,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8年4月30日由美國洛厄爾天文台近地小行星搜尋計畫發現。以現任教於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學家陳文屏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947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964

小行星1964(1964 Luyten,2007 P-L)是一個位在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60年9月24日被科内利斯·約翰內斯·萬·豪敦(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湯姆·赫雷爾斯(Tom Gehrels)和英格麗·萬·豪敦-格勒內費爾德(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發現於帕洛马山天文台。 該小行星以荷蘭裔美國天文學家威廉·雅各·魯坦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96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997

小行星1997(1997 Leverrier,勒維耶小行星)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1963年被印第安納小行星計畫發現,以幾乎同時和英國天文學家約翰·柯西·亞當斯預測出海王星位置的法國數學家奧本·勒維耶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199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00

小行星2000(2000 赫歇爾,2000 Herschel)是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1960年7月29日由約阿西姆·舒巴特(Joachim Schubart)發現。該小行星以發現天王星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00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0025

小行星200025(200025 Cloud Gate,雲門小行星),臨時編號2007 OK10,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的林啟生和廣州中山大學學生葉泉志於2007年7月25日發現。命名是為了表彰台灣知名現代舞團雲門舞集。.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0002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02

小行星2002(2002 Euler,2002 歐拉)是一個在小行星帶的小天體,1973年8月29日由蘇聯天文學家塔瑪拉·米哈伊洛夫那·斯米爾諾娃(Тамара Михайловна Смирнова)發現。以瑞士知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萊昂哈德·歐拉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00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24

小行星2024(2024 McLaughlin),天文學臨時編號1952 UR,是一顆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印第安納小行星計畫以美國印第安納州哥德林克天文台發現,以美國天文學家迪安·班傑明·麥克勞克林(Dean Benjamin McLaughlin)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02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2605

小行星202605(202605 Shenchunshan,沈君山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HY30,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2006年4月18日由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的楊庭彰和葉泉志發現。2009年4月9日以台灣天文學家沈君山命名表彰他的著作激發台灣年輕人進行天文研究的貢獻。.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0260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300

小行星20300 (1998 FE84,Arjunsuri)是位於索科洛的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在1998年3月24日發現的一顆主帶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030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6

是第206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十分原始,被歸為C型小行星;其土壤顔色深黑,含有大量碳。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0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69

小行星2069(2069 Hubble)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暗色小行星。1955年3月29日被印第安納小行星計畫使用哥德林克天文台發現,以著名美國天文學家愛德文·哈勃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06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7

是第207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其體積頗大,並被歸為C型小行星,説明它的成分原始,顔色很深。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0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780

小行星20780,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天體,於2000年由LINEAR小組發現,至2005年11月,為表揚香港中學生陳易希在發明上的成就,決定將之命名為「陳易希星」(Chanyikhei)。.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078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8

是第208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被歸為S-型小行星。 它是鴉女星族小行星體積數一數二的成員,並可能是在撞擊后創造出這個族的原始小行星的碎片之一。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0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0

是第210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的體積較大,而成分則類似于富碳的球粒隕石。 此小行星被列爲罰神星族一員。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1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0030

小行星210030(210030 Taoyuan,桃園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MF13,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和台灣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楊庭彰於2006年6月24日發現。因為管理鹿林天文台的國立中央大學位於台灣桃園市,於2011年6月15日命名為桃園(Taoyuan)。 桃園小行星直徑約1到2公里,發現時位於天蠍座。.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1003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0035

小行星210035(210035 Jungli,中壢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OG5,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和台灣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於2006年7月18日發現。2010年9月23日以管理鹿林天文台的國立中央大學所在位置命名為命名為中壢(Jungli)。.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1003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1

是第21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被歸類為C型小行星,很可能由原始的富碳物質組成。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1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2631

(212631 Hsinchu,新竹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TW56,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6年10月14日發現。以台灣北部的新竹市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1263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4

是第214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Category:约翰·帕利扎发现的天体.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1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5080

小行星215080(215080 Kaohsiung,高雄小行星),臨時編號2009 FX18,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台灣天文愛好者蔡元生和其觀測團隊申請鹿林天文台SLT望遠鏡觀測時段中的2009年3月20日與鹿林天文台觀測助理林啟生共同發現。2009年8月7日以蔡元生的家鄉高雄市命名為高雄(Kaohsiung)。這是第一顆台灣天文愛好者參與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 蔡元生的觀測團隊成員還包括蘇州盤門風景區人員陳韜、寧波韓商主管金彰偉及廣東華南農業大學畢業的袁鳳芳。.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1508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6261

(216261 Mapihsia,馬碧霞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WJ15,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6年11月16日由該台觀測助理張敏悌和当时就讀廣州中山大學的天文愛好者葉泉志發現。以第一發現者張敏悌的母親馬碧霞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1626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19

是第219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1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0

是第220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1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2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2

小行星222是司理星族的一顆小行星,是第222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它是由奧地利天文學家約翰·帕利扎於1882年2月9日發現,將其命名為Lucia。.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2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3

小行星223是司理星族的一顆小行星,是第223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它是由奧地利天文學家約翰·帕利扎於1882年3月9日發現,將其命名為Rosa,不清楚其命名的依據。.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2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40

(2240 Tsai,蔡小行星),臨時編號1978 YA,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哈佛大學天文台於1978年12月30日發現。1980年美籍華人天文學家邵正元為了感謝時任圓山天文台台長的台灣知名天文學家蔡章獻(1923年3月17日-2009年2月3日)對他在天文上的啟蒙和表彰他對台灣天文教育推廣的貢獻而命名為「蔡」(Tsai)。這是第一顆以台灣人命名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24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5

小行星225是主小行星帶上非常大的小行星,是第225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它是由奧地利天文學家約翰·帕利扎於1882年4月19日發現,將其命名為Henrietta,命名來源是天文學家皮埃尔·让森的妻子。 In 2001, the asteroid was detected by radar from the 阿雷西博天文台 at a distance of 1.58 AU.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2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6

是第226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2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8

是第228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2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29

是第229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vec:Lista de asteroidi#229 Adełinda.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2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4

是第234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3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3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5

是第235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3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3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6851

小行星236851(236851 Chenchikwan,陳其寬小行星),臨時編號2007 RA139,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2007年9月15日由台灣鹿林天文台發現。以已故知名建築師,國立中央大學在桃園縣中壢市校區與東海大學校園的規劃者為陳其寬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3685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7

是第237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4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3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7187

小行星237187(237187 Zhonglihe,鍾理和小行星),臨時編號2008 UA212,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2008年10月23日由台灣鹿林天文台發現。以已故台灣知名客家作家鍾理和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3718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887

小行星23887(23887 Shinsukeabe,阿部新助小行星),臨時編號1998 SA24,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8年9月17日由美國洛厄爾天文台近地小行星搜尋計畫發現。以命名時任教於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的日籍天文學家阿部新助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388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888

小行星23888(23888 Daikinoshita,木下大輔小行星),臨時編號1998 SZ24,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8年9月18日由美國洛厄爾天文台近地小行星搜尋計畫發現。以現任教於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的日籍天文學家木下大輔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388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9071

小行星239071(239071 Penghu,澎湖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GF,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和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於2006年4月1日發現。以位於臺灣海峽的澎湖縣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3907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39611

(239611 Likwohting,李國鼎小行星),臨時編號2008 UC212,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8年10月23日發現。以已故知名台灣政治家、經濟學者李國鼎命名表彰他對台灣經濟和高科技發展的貢獻。.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3961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4000

於1999年9月10日被L. Bernasconi在St. Michel sur Meurthe發現,臨時編號為1999 RB33。 Patrick Dufour是活躍的法國業餘天文學家,它發展出了許多有用的天文學程式和工具,並致力於成為天文學目的工作的機器人材料的發明家。.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400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452

小行星2452(2452 Lyot),天文學臨時編號1981 FE,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81年3月30日由洛厄爾天文台近地小行星搜尋計畫的愛德華·鮑威爾發現。該小行星以發明日冕儀的法國天文學家貝爾納·費迪南·李奧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45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46643

小行星246643(246643 Miaoli,苗栗小行星),臨時編號2008 YU9,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助理蕭翔耀和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於2008年12月18日發現。因為管理鹿林天文台的國立中央大學在台復校的最初校址位於台灣苗栗縣(1962-1968年),於2011年10月12日命名為「苗栗」(Miaoli)。.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4664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516

小行星2516,(2516 Roman),天文學臨時編號1964 VY,是一顆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美國印第安那州哥德林克天文台於1964年11月6日發現,以美國女性天文學家南希·羅曼(Nancy Roman)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51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55989

小行星255989(255989 Dengyushian ,鄧雨賢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TU94,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2006年10月15日由台灣鹿林天文台發現。以已故知名台灣音樂家、作曲家鄧雨賢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5598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56892

小行星256892(256892 Wutayou,吳大猷小行星),臨時編號2008 DW40,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2008年2月27日由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的林啟生和葉泉志發現。2011年6月15日以已故前中央研究院院長,物理學家吳大猷命名表彰他對台灣科學發展的卓越貢獻。.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5689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57248

小行星257248(257248 Chouchiehlun,周杰倫小行星),臨時編號2009 FA19,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9年3月20日發現。2011年6月18日以台灣知名流行音樂歌手周杰倫的名字命名。這是台灣所發現命名的小行星中,第一顆以藝人為名。巧合的是,命名當天周杰倫獲得第22屆金曲獎演唱類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5724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602

小行星2602(2602 Moore),天文學臨時編號1982 BR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82年1月24日由洛厄爾天文台近地小行星搜尋計畫的愛德華·鮑威爾發現,以英國業餘天文學家帕特里克·穆爾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60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619

小行星2619(2619 Skalnaté Pleso),天文學臨時編號1979 MZ3,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79年6月25日由天文學家埃莉諾·赫琳和謝爾特·巴斯於澳洲賽丁泉天文台發現,以斯洛伐克岩湖天文台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61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63906

小行星263906(263906 Yuanfengfang,袁鳳芳小行星),臨時編號2009 FS44,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2009年3月21日由金彰偉和林啟生發現於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2013年4月25日以廣東業餘天文學家,廣州市天文愛好者協會發起人,华南农业大学天文爱好者协会發起人袁鳳芳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6390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685

小行星2685(2685 Masursky)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天文學家爱德华·鲍威尔發現於1981年,以任職於美國地質調查局,並參與多項探測任務的行星地質學家哈羅德·馬瑟斯基命名。 在卡西尼-惠更斯号在前往土星途中於2000年1月23日飛掠該小行星以前對它所知甚少。卡西尼號在距離該小行星160萬公里(約四倍月球距離)處飛掠,雖然無法看到它的表面特徵,卻足以確認它的直徑大約是15到20公里。 小行星2685是屬於司法星族的S-型小行星。卡西尼號的觀測雖然引發了對它的成分爭議,但稍後天文學家對它的光譜觀測確認它是S-型小行星2。.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68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68669

小行星268669(268669 Bunau,布農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FA,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的中國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和台灣國立中央大學的楊庭彰於2006年3月18日發現。2013年4月25日以鹿林天文台所在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地區範圍內的台灣原住民族布農族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6866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81068

(281068 Chipolin,齊柏林小行星),臨時編號2006 OK1,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6年7月18日發現。以拍攝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聞名的台灣空拍攝影師、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8106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81564

是鹿林天文台在2008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主帶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8156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89

小行星289(289 Nenetta )是一顆典型的主帶小行星。 它在1890年3月10日在尼斯被奥古斯特·沙卢瓦發現。.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8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98

小行星298是小行星帶裡一顆由奧古斯特·沙盧瓦在1890年9月9日於法國尼斯所發現的小行星。 在2007年9月,美國科羅拉多州美國西南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威廉·波特克(William Bottke)與數位捷克籍的科學家,利用電腦計算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撞擊事件的可能肇事者。根據他們的模擬計算結果,小行星298可能是一顆在1億6千萬年前因與較小天體碰撞而被摧毀的母小行星(直徑170km)的最大殘骸,此次事件也造成了巴普提斯蒂娜族(Baptistina family)的行星誕生。Bottke W., Vokrouhlický D., Nesvorný D. (2007) Nature 449, 48-53此外,這次事件所產生的碎片之一也被暗示說最終撞擊了地球,而導致了在6千5百萬年前滅掉恐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由於擔憂的緣故,而引起了對這被普遍認同的想法的關注,這有部分是因為很少完全觀察到小行星或族存在的技術限制Majaess D., Higgins D., Molnar L., Haegert M., Lane D., Turner D., Nielsen I. (2008).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29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000

小行星3000(3000 Leonardo,3000 李奧納多)是位於小行星帶的一顆小行星,1981年3月2日由天文學家謝爾特·巴斯(Schelte J. Bus)在賽丁泉天文台發現。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博學者列奥纳多·达·芬奇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00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001

小行星3001(3001 Michelangelo,3001 米開朗基羅)是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愛德華·鮑威爾在1982年發現。以文藝復興三傑中的米開朗基羅命名。 小行星3001最靠近火星的距離只有 0.6 天文單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00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00892

(300892 Taichung,臺中小行星),臨時編號2008 BT15,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8年1月28日發現。以台灣的臺中市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0089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011

小行星3011,是小行星帶的一個小行星,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命名为“重庆”。發現時間為1978年11月26日。暫時的代號為"1978 WM14"。.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01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015

小行星3015(3015 Candy)是位于小行星带的小行星,拱点距离地球约2.835 天文单位,离心率为0.165,轨道周期为2285天(6.26 年)。 该小行星在1980年11月9日由E.Bowell在洛威尔天文台发现。.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01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0935

小行星30935(30935 Davasobel),天文學臨時編號1994 AK1,是一顆位於內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卡羅琳·舒梅克和大衛·李維於1994年1月8日在帕洛马山天文台發現。該小行星以美國女性科學作家戴瓦·梭貝爾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093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16

小行星316(英文:316 Goberta)是一颗主帶小行星,于1891年9月8日由奧古斯特·沙盧瓦在法國尼斯發現。.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1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183

(3183) 弗朗茲凱撒 (英文:Franzkaiser,1949 PP) 是卡爾·雷恩繆斯於1949年8月2日在海德堡發現的,它是一顆主帶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18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316

3316 赫茨貝格是包威爾於1984年2月6日在旗杆鎮發現的一顆主帶小行星。它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赫茨貝格的名字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31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48

348 May是一颗大的主带小行星。 这颗小行星由奥古斯特·沙卢瓦于1892年11月28日在尼斯发现。.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4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544

小行星3544(3544 博罗金诺),天文學臨時編號1977 RD4,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俄國天文學家尼古拉·切爾尼赫於1977年9月7日發現於烏克蘭克里米亞天文台,以俄羅斯莫扎伊斯克附近的博羅金諾命名。該地是俄法戰爭中博羅金諾戰役爆發處。.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54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549

小行星3549(3549 Hapke),天文學臨時編號1981 YH,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81年12月30日由洛厄爾天文台近地小行星搜尋計畫的愛德華·鮑威爾發現。該小行星以任職於匹茲堡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布魯斯·哈普克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54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600

小行星3600(3600 Archimedes,阿基米德小行星)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屬於拉菲塔族(Rafita family)。該小行星於1978年被蘇聯籍烏克蘭天文學家 Lyudmila Vasil'evna Zhuravleva 在克里米亞天文台發現,以著名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60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628

小行星3628 Božněmcová是一顆 軌道週期 1478.2672540 天 (4.05 年)的主帶小行星。 這顆小行星是在1979年11月25日發現的。.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62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75043

小行星375043(375043 Zengweizhou,曾維舟小行星),臨時編號2007 JV22,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2007年5月11日由葉泉志、林宏欽發現於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2015年8月29日以中國已故業餘天文學家曾維舟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37504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015

威爾遜-哈靈頓彗星是一顆週期彗星 (指定的形式為107P/威爾遜-哈靈頓)。 很少有其它的彗星有這樣的區分,事實上它也是小行星 (4015) 威爾遜-哈靈頓。順便一提,它也是目前英文名字最長的小行星 (共有17個字母)。 在1949年11月19日,艾伯特·喬治·威爾遜和羅柏特·G·哈靈頓在帕洛瑪天文台發現時它被歸類為彗星,但只獲得三次的攝影觀測,這顆彗星就失蹤了 (觀測的精確度不足以獲得軌道,以確定彗星未來的動向。參見失蹤的彗星)。 在1979年11月15日,帕洛瑪天文台的埃莉諾·F.·何琳 發現一顆越火星小行星,它被賦予1979 VA的臨時名稱,然後在1988年12月20日再被觀測到後,被賦予正式編號為4015。 在1992年8月13日,(4015) 1979 VA被報導與107P/威爾遜-哈靈頓是同一顆天體。當時,已經累積了足夠的小行星觀測資料,可以獲得精確的軌道,並搜尋舊的攝影乾片,從1949年的乾版中再發現丟失的彗星影像。 儘管1949年的影像顯示出彗星的容貌,但之後所有的影像顯示的都只是恆星的圖像,這表明可能是處於非活動狀態的彗星,只有很少的噴出物。 0.624的離心率,遠高於典型的小行星帶小行星,而比較像典型的週期彗星。 還有4顆在分類上暨是小行星又是彗星的天體是:(2060) 凱龍 (95P/開朗)、(7968) Elst-Pizarro (133P/Elst-Pizarro))、(60558) Echeclus (174P/Echeclus)、和(118401) 林尼爾 (176P/林尼爾)。作為雙重狀態的天體,對 (4015) 威爾遜-哈靈頓的天體測量觀測,必須使用小行星名稱提出報告。.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401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321

(4321) 0 (1981 EH26) 是一顆主帶小行星,於1981年3月2日被賽丁泉天文台的Schelte J. Bus在英國施密特-加州理工小行星巡天的例行觀測中發現。它的名稱取自李洛·莫斯特,但也是一個雙關語的名字:五、四、三、二、一、然後是零。.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432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34

小行星434(匈牙利)是在主帶內側,相對來說是顆較小的小行星,它被歸類為E-型小行星(高反照率的小行星)。在4:1的柯克伍德空隙外側運行的小行星族以他為名,稱為匈牙利族小行星,位於主要小行星帶的核心。 它是在1898年9月11日被馬克斯·沃夫在海德堡大學發現的,並在1898年於布達佩斯舉行的天文學會議中命名為匈牙利。 它被認為與Eger和頑火無球隕石之間在發展上有關聯性。.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43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463

小行星4463(4463 Marschwarzschild),天文學臨時編號1954 UO2,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1954年10月28日被印第安納小行星計畫發現,以德裔美國天文學家馬丁·史瓦西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446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5

小行星45號欧仁妮(45 Eugenia)、又譯作尤金尼亞、香女星,直徑214.6千米,由H.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4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6610

B612 (46610 Bésixdouze) 是 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軌道中公轉。「Bésixdouze」這個名稱是從B612的法語發音"bé six douze"而來的。.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4661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923

小行星4923(4923 Clarke)是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美國天文學家謝爾特·巴斯(Schelte J. Bus)於1981年3月2日發現,同日他還發現了小行星5020。 本小行星以科幻作家,《2001太空漫遊》作者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命名。克拉克曾在他的小说《3001太空漫遊》的后记中提到,他希望小行星2001能够以他的名字命名,但却使用了爱因斯坦的名字。.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492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013

小行星5013,即蘇州三中星(5013 Suzhousanzhong),於1964年11月9日由中國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發現,暂定名成为1964 VT1,位于小行星帶。2006年8月,为纪念苏州市第三中学百年校庆,該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蘇州三中”。.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501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020

小行星5020即阿西莫夫星(5020 Asimov)位于主行星帶,由美國天文學家謝爾特·巴斯於1981年3月2日發現,同日他還發現了小行星4923。該小行星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命名,星等為9.4。.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502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036

5036 塔特爾 (1991 US2) 是一顆主帶小行星,於1991年10月31日被上田清二和金田宏在北海道釧路市發現。.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503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5490

小行星5490(5490 Burbidge,2019 P-L) 是一個位在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60年9月24日被科内利斯·約翰內斯·萬·豪敦(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湯姆·赫雷爾斯(Tom Gehrels)和英格麗·萬·豪敦-格勒內費爾德(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發現於帕洛马山天文台。 該小行星以英國天文學家瑪格麗特·伯比奇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549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354

小行星6354(6354 Vangelis),天文學臨時編號1934 GA,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1934年4月3日由比利時天文學家尤金·德爾波特發現於比利時于克勒。以希臘音樂家范吉利斯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635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4291

小行星64291(64291 Anglee)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於2001年10月23日藉由美國亞利桑那州本森沙漠之鷹天文台(Desert Eagle Observatory)所發現。該小行星以台灣導演李安來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6429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469

小行星6469(6469 Armstrong),天文學臨時編號1982 PC,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捷克天文學家安東寧·姆爾科斯(Antonín Mrkos)於1982年8月14日在捷克 Kleť 發現,以第一位登陸月球的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的姓氏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646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470

小行星6470(6470 Aldrin),天文學臨時編號1982 RO1,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捷克天文學家安東寧·姆爾科斯(Antonín Mrkos)於1982年9月14日在捷克 Kleť 發現,以第二位登陸月球的美國太空人伯茲·艾德林的姓氏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647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471

小行星6471(6471 Collins),天文學臨時編號1983 EB1,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捷克天文學家安東寧·姆爾科斯(Antonín Mrkos)於1983年3月4日在捷克 Kleť 發現,以阿波罗11号任務中負責駕駛指令艙的美國太空人迈克尔·科林斯的姓氏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647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7000

小行星7000(7000 Curie),天文學臨時編號1939 VD,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39年11月6日由費爾南多·里戈(Fernand Rigaux)在比利時于克勒發現。該小行星以著名物理學家玛丽·居里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700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7072

小行星7072,即北京大學星(7072 Beijingdaxue)是一顆太陽系的小天體,軌道位于小行星帶。 該小行星是由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於1996年2月3日在中國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發現的,曾用名8。 1998年,為紀念北京大學百年校慶而得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707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7359

小行星7359(7359 Messier),天文學臨時編號1996 BH,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1996年1月16日由捷克天文學家米洛斯·提奇(Miloš Tichý)發現於捷克克列特天文台,以法國天文學家查尔斯·梅西耶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735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73640

小行星73640(73640 Biermann),天文學臨時編號1977 RM,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德國天文學家漢斯-埃米爾·舒斯特於1977年9月5日在歐洲南方天文台發現,以德國天文學家路德维希·比爾曼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7364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7863

小行星7863(7863 Turnbull),天文學臨時編號1981 VK,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美國羅威爾天文台安德森台地分台的天文學家布萊恩·A.·史基福發現於1981年11月2日。以美國天文學家瑪格麗特·杜布爾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786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128

小行星8128又稱8128 Nicomachus (1967 JP)是一個主帶 小行星發現於1967年5月6日。 是由C. U. Cesco和A. R. Klemola在El Leoncito.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812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146

小行星8146(8146 Jimbell),天文學臨時編號1983 WG,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83年11月28日由洛厄爾天文台近地小行星搜尋計畫的愛德華·鮑威爾發現,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行星科學家詹姆士·貝爾三世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814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216

小行星8216(8216 Melosh),天文學臨時編號1995 FX14,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5年3月27日由太空監視在基特峰發現。 該小行星以地球物理學家、行星科學家傑·梅洛許(Jay Melosh)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821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8558

小行星8558(8558 Hack),天文學臨時編號1995 PC,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該小行星由義大利天文學家盧西亞諾·蒂瑟和安德烈亞·波耶提尼於1995年8月1日在圣马尔切洛皮斯托耶塞的皮斯托亞山脈天文台發現,以義大利女性天文學家瑪格麗塔·哈克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855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1

小行星901(Brunsi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0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2

小行星902(Probitas )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0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4

小行星904(Rockefelli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0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5

小行星905(Universitas)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0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06

小行星906(Repsold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其命名是为了纪念德国天文学家约翰·乔治·雷普索尔。.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0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70

小行星970(Primul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7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74

小行星974(Liob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7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75

小行星975(Perseveranti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7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77

小行星977(Philipp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7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79

小行星979(Ilsew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7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81

小行星981(Martin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8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83

小行星983(Gunil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8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84

小行星984(Greti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8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85

小行星985(Rosin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8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87

小行星987(Walli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8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88

小行星988(Appell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8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89

小行星989(Schwassmanni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8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90

小行星990 Yerkes)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9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91

小行星991(McDonald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9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92

小行星992(Swasey)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9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93

小行星993(Moulton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9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94

小行星994(Otthild)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94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95

小行星995(Sternberg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9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96

小行星996(Hilaritas)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9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97

小行星997(Prisk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9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99

小行星999(Zachi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9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99949

小行星99949(又名1972 FD),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天體,在2007年3月16日由湯姆·赫雷爾斯(Tom Gehrels)於帕洛馬山天文台發現。赫雷爾斯將小行星命名為「梅普吉斯」(Miepgies),以表彰曾在二戰期間協助藏匿安妮·弗蘭克一家人免受納粹迫害的荷蘭女士梅普·吉斯。.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99949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凌

小行星凌發生於一顆小行星直接經過觀測者和另一顆天體的中間,使得該天體的盤面有一小部分被遮蔽。從地球上觀測者的角度,小行星凌太陽或月球的事件非常罕見,這是因為在太陽和月球之間的小行星不僅少還非常小。外側行星比較常見凌日的現象。 凌和掩星是有所不同的,掩星是小行星完全遮蔽了萊自另一顆天體的光線。.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凌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衛星

小行星衛星是指環繞另一顆小行星運行的小行星。而小行星所帶的衛星和其大小相近時則會用另一個術語——雙小行星。 小行星衛星如何形成目前尚不清楚,有各種可能存在。較為接受的理論是從主小行星受到撞擊而剝離的碎塊形成,也有可能是重力大的小行星擄獲較小的小行星而形成。 第一顆確認的小行星衛星是環繞艾女星(243 Ida)運行的艾卫(Dactyl)。是在1993年由伽利略號探測船所發現。 1998年在香女星周圍發現第二顆小行星衛星。截至2004年2月為止,以地球上的望遠鏡又另外發現了37顆小行星衛星。 目前已發現的小行星衛星所環繞運行的小行星分佈在小行星帶、特洛伊小行星群、近地小行星群及古柏帶。 休神星則是双小行星的例子,為兩個相等星體環繞共同重力中心運行。 林神星和兩個較小且相似的雙胞胎衛星林卫一((87) Sylvia I Romulus)及林卫二((87) Sylvia II Remus)則是第一組於2005年8月10日發佈確認屬於三元小行星(asteroid trio)的特殊例子。 2008年,阿雷西博電波望遠鏡發現近地小行星有兩顆衛星。這顆小行星於2001年被發現,直徑僅約2公里,被發現的兩顆衛星各約1公里與300公尺,而且其軌道面相同,可能為數十億年前同時生成而非捕獲。過去也曾發現具有一顆衛星的近地小行星,這顯示近地小行星為重星系統的機率並不低。重星系統可讓天文學家精確計算出小行星的質量。.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衛星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族

小行星族是一些有相似的軌道要素,例如半長軸、扁率、軌道傾角的小行星。族內的成員被認為是過去小行星碰撞所產生的碎片。.

新!!: 小行星帶和小行星族 · 查看更多 »

小林星

小林星(185536 Shiao Lin),臨時編號2008 DV40,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於2008年2月27日發現。2010年7月26日以位於台灣高雄縣甲仙鄉(今高雄市甲仙區)的小林村(今小林里)命名紀念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時,受到莫拉克風災因走山而滅村的小林村亡者。.

新!!: 小行星帶和小林星 · 查看更多 »

尼斯模型

尼斯模型(Nice model,()是一個太陽系動力演化理論。該理論以提出地,蔚藍海岸天文台所在的法國城市尼斯命名 。該模型的提出是為了解釋太陽系中的類木行星在原行星盤內氣體消散很久之後從原本排列緊湊的位置遷移到今日位置的機制,這個模型和先前其他太陽系形成的模型並不相同。這個模型的太陽系動力學模擬是用來解釋太陽系內許多事件,其中包含了內太陽系的後期重轟炸期、奥尔特云的形成、太陽系小天體的分布,例如柯伊伯带,木星與海王星的特洛伊天体,以及大量被海王星重力影響的共振海王星外天體。這個模型因為許多對太陽系天體觀測的結果符合其預測而獲得成功,並且是近年最被廣泛接受的太陽系早期演化模型;雖然它並沒有被行星科學家普遍接受。該模型其中一個限制就是外行星的衛星和柯伊伯带(參見下文)。.

新!!: 小行星帶和尼斯模型 · 查看更多 »

少彥名

少彥名(スクナビコナ或スクナヒコナ)或少彥名命(スクナビコナノミコト)乃《日本書紀》之寫法,《古事記》作少名毘古那神,另有須久那美迦微、少日子根、少名毘古那、宿奈毘古那命、須久奈比古命、小比古尼命等別名,祂是日本神話中的神祇。.

新!!: 小行星帶和少彥名 · 查看更多 »

岩屑盤

岩屑盤是由塵埃和岩屑組成,環繞在恆星周圍成盤狀的星周盤,在年輕的和發展中的恆星都曾經發現過,而且至少也已經發現一顆中子星有岩屑盤環繞著。它們在行星系形成的過程,可以被視為是原行星盤的階段。它們也可能是星子在碰撞階段產生和剰餘下來的殘骸。 迄2001年,可能有岩屑盤的候選者已經超過900顆恆星。它們通常都是在紅外光觀察時特別明亮的恆星系,並且看起來發射出過量的輻射。這些過量的紅外線輻射都是由恆星發射出的能量被星周盤吸收,然後再以紅外線輻射出來的。 在聯星系統中,當主星在被掩蔽的情況下,有些岩屑盤的影像可以直接被觀測到。.

新!!: 小行星帶和岩屑盤 · 查看更多 »

岩質彗星

岩質彗星是一種罕見的太陽系小天體,釋氣時的主要成分主是由岩石組成的顆粒,因此它具有彗星和小行星的雙重性質。.

新!!: 小行星帶和岩質彗星 · 查看更多 »

岛神星

(,Kalypso)是第53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8年4月4日发现。的直径为115.4千米,质量为1.6×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548.736天。它是一顆大且黑暗的主帶小行星,名稱源自希臘神話寧芙海半神半人的女神卡吕普索;同時也是土衛十四的名稱。.

新!!: 小行星帶和岛神星 · 查看更多 »

巫女星

巫女星(gal'-a-tee'-a)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以希臘神話中的Galatea來命名。坦普爾於1862年所發現,也是他發現的第3顆小行星。曾經有一次巫女星掩星在1987年9月8日被觀測到。.

新!!: 小行星帶和巫女星 · 查看更多 »

巴金 (小行星)

小行星8315(1997 WA22),又稱巴金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於1997年11月2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发现的一个主带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巴金 (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不確定存在的太陽系外行星列表

前有52個太陽系外行星有可能存在,但還是不確定。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於2011年列出一份太陽系外行星候選列表,包含1235顆行星候選。.

新!!: 小行星帶和不確定存在的太陽系外行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帝座

帝座(Alpha Herculis)也稱為武仙座α星,佛蘭斯蒂德命名法則稱該星為64 Herculis。帝座是由α1與α2這2個系統所組成的,α1是一顆的紅亮巨星或紅超巨星,而α2則是個雙星系統,由一顆黃巨星與一顆黃白矮星所構成。.

新!!: 小行星帶和帝座 · 查看更多 »

主帶彗星

主帶彗星是在主要的小行星帶內的天體,但在部分的軌道上會呈現出彗星的活動和特徵。噴射推進實驗室定義主帶小行星是轨道半長軸大於2天文單位,但不超過3.2天文單位的小行星,而近日點 (最接近太陽的距離) 不小於1.6天文單位。.

新!!: 小行星帶和主帶彗星 · 查看更多 »

希爾球

希爾球,又稱洛希球,粗略來說,是環繞在天體(像是行星)周圍的空间区域,那裡被它吸引的天體(像是衛星)受到它的控制,而不是被它繞行的較大天體(像是恆星)所控制。因此,行星若要能保留住衛星,則衛星的軌道必須在行星的希爾球內。同樣的,月球也會有它的希爾球,任何位於月球的希爾球內的天體將會成為月球的衛星,而不是地球的衛星。 更精確的說法,希爾球約為一個小天體在面對著一個大許多的天體的重力影響下,只會受到攝動影響的引力球範圍。這是美國天文學家喬治·威廉·希爾以法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洛希的工作為基礎所定義的,由於這個緣故,它有時也被稱為洛希球。 為了說明,以考慮木星環繞著太陽為例,對太空中任何的點,可以計算下面三種力的總和:.

新!!: 小行星帶和希爾球 · 查看更多 »

丘比特 (小行星)

(763) 丘比特 (763) 丘比特(763 Cupido)是位於主帶,屬於花神星族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丘比特 (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帕耳忒諾珀

帕耳忒諾珀(Parthenope,Παρθενόπη.)最初是幾位在古希腊神话中登場的女性名字,之後這個名字也被用在各種地方。 Parthenope可能指:.

新!!: 小行星帶和帕耳忒諾珀 · 查看更多 »

幸神星

小行星258 幸神星 (Tyche),於1886年被發現,是相對而言較大的主帶小行星,它的光譜分類是S-型。幸神星的軌道非常靠近司法星族的小行星,可能是其成員之一。然而,除了(15) 司法星之外,族內的小行星都比它小,而他又非常靠近族群的邊緣,因此它有很大的機率是一顆侵入者。 幸神星的自轉周期仍有一些不確定性,不同的作者發表的周期從9.983到10.041小時。 它是由羅伯特·路德在1886年5月4日在杜塞爾多夫發現的,並以希臘女神Tyche為名。堤喀在羅馬相當於命運之神 (Fortuna),而(19) 命神星的英文名稱就是Fortuna。 這顆小行星的近日點 (最接近太陽的距離) 是2天文單位。.

新!!: 小行星帶和幸神星 · 查看更多 »

庞培星

是第203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體積頗大。 它在1879年9月25日被Christian Heinrich Friedrich Peters发现,并以毁于在79年的火山爆发中毁灭的罗马城镇庞贝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庞培星 · 查看更多 »

仁神星

(Aglaja)是第47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7年9月15日发现。的直径为127.0千米,质量为2.1×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782.960天。.

新!!: 小行星帶和仁神星 · 查看更多 »

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

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是NASA的紅外線空間望遠鏡,於2009年12月14日發射。WISE搭載口徑40公分的紅外線望遠鏡,以3至25微米的波長,六個月的時間進行巡天。WISE的紅外線偵測器比之前的紅外線巡天太空望遠鏡,如IRAS、AKARI、COBE靈敏一千倍以上。一般預期WISE一天可以發現數十顆小行星。 WISE預定將拍攝全天99%的影像,且同一區域影像至少將拍攝八幅以增加精確度。WISE將位於526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並至少運行10個月。預估WISE將拍攝約150萬幅影像,平均每11秒拍攝1幅。每幅影像的視野是47角分。每個區域將被觀測過至少10次。WISE的影像將拍攝太陽系、銀河系以及宇宙深處的影像。在這些影像中將可增進我們對小行星、棕矮星和主要輻射紅外線的星系的認識。 WISE同時也是用來取代1999年3月發射失敗的廣角紅外線探測器。 2010年10月WISE的制冷劑用完,NASA Planetary division 出資進行不使用制冷劑的搜尋近地天體延伸任務,NEOWISE(Near-Earth Object WISE)。.

新!!: 小行星帶和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 · 查看更多 »

仙后星

是第160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其體積頗大,較爲原始,並且顔色深黑。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新!!: 小行星帶和仙后星 · 查看更多 »

休神星

90 休神星 (安地歐普,) 是一顆司理星族的聯星小行星,於1866年10月1日被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發現,而在2000年發現它實際上包括兩顆幾乎同樣大小互繞著的小行星,平均直徑大約是88公里和84公里,這兩顆都在500大小行星的名單上。.

新!!: 小行星帶和休神星 · 查看更多 »

彗星

彗星(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他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 。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著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只在於存在著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髮(在中央包圍著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電漿和光壓作用,從彗髮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著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週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氣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太空望遠鏡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認為彗星是凶兆。.

新!!: 小行星帶和彗星 · 查看更多 »

彗星133P

彗星133P(133P/Elst-Pizarro),是一顆週期彗星。 於1979年發現,最初認為是小行星,臨時名稱為1979 OW7,其後編為7968。它的軌道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離心率為0.165。但在1996年,由天文學家艾瑞克·怀特·埃尔斯特和Pizarro拍得的照片顯示,該天體在通過近日點時出現彗尾。 除此彗星外,尚有四顆天體同時列入小行星和彗星的名單中,分別為(2060)開朗.

新!!: 小行星帶和彗星133P · 查看更多 »

微型行星

微型行星(minor planet)是直接環繞著我們的太陽的天體,但它們暨不是主要的行星,也不是原本所謂的彗星。微型行星可以是矮行星、小行星、特洛伊天體、半人馬小行星、古柏帶天體、和其它的海王星外天體。第一顆微型天體是在1801年發現的穀神星(矮行星,但從發現開始迄1851年,它都被視為一顆行星)。在小行星中心已經存有軌道資料的天體超過570,000顆。 「微型行星」(minor planet)這個名詞從19世紀就被用來描述這些天體。planetoid這個名詞也曾經被使用過,特別是針對較大(像行星)的天體,像是從2006年起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稱為矮行星的天體Planet, asteroid, minor planet: A case study in astronomical nomenclature, David W. Hughes, Brian G. Marsden,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 10, #1 (2007), pp.

新!!: 小行星帶和微型行星 · 查看更多 »

後期重轟炸期

後期重轟炸期,又名月球災難,又稱晚期重轟炸,是指約於41億年前至38億年前,即於地球地質年代中的冥古宙及太古宙前後,推斷在月球上發生不成比例的大量小行星撞擊的事件,在地球、水星、金星及火星亦同樣發生。這個事件的證據主要是基於在月球取得的樣板的測年結果,大部份隕擊熔岩都是在一段相當短的時間內形成。有很多的假說嘗試解釋進入太陽系內側的小行星或彗星碎片的成因,但卻仍未有共識。其中一個著名的理論是指當時類木行星正進入軌道,引力將在小行星帶或古伯帶的物體拋入同心軌跡並撞向類地行星。雖然如此,有些爭議指這些月球樣板的數據並不一定來自這種災難事件,而測年的結果聚集在同一段時間是因在同一的撞擊盆地取樣所致。.

新!!: 小行星帶和後期重轟炸期 · 查看更多 »

忠神星

(Fides)是第37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5年10月5日发现。的直径为108.3千米,质量为1.3×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567.873天。.

新!!: 小行星帶和忠神星 · 查看更多 »

忽女星

是第209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的體積非常大,被歸為C-型小行星,並可能是由原始的富碳物質所組成。和同型小行星一樣,它的反照率很低。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忽女星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星

是第232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新!!: 小行星帶和俄羅斯星 · 查看更多 »

命神星

(Fortuna)是第19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2年8月22日发现。的直径为225.0千米,质量为1.2×1019千克,公转周期为1393.378天。 命神星的名字來自羅馬神話中的命運女神福爾圖娜。 Baer最早通过沃神星的摄动测得命神星的质量约为1.08千克。Baer最近的估计认为其质量约为1.27千克。.

新!!: 小行星帶和命神星 · 查看更多 »

哥白尼 (小行星)

(1322) 哥白尼是圍繞太陽公轉的一顆小行星,它於1934年6月15日被德國天文學家卡爾·雷恩繆斯在海德堡發現的。 這顆小行星的名稱是由傳記作家利奧波德·普羅韋的推薦,以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名字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哥白尼 (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哲学星

是第227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哲学星 · 查看更多 »

哈伯搜尋過渡彗星

哈伯搜尋過渡彗星 (英文:Hubble search for transition comets,過渡彗星 — 以UV尋找小行星的OH 輻射) 是業餘天文學家參與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進行的研究,這是NASA通過的六項業餘天文學家參與的研究計畫之一。.

新!!: 小行星帶和哈伯搜尋過渡彗星 · 查看更多 »

冥后星

(Proserpina)是第26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3年5月5日发现。的直径为95.1千米,质量为9.0×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581.184天。.

新!!: 小行星帶和冥后星 · 查看更多 »

凱琳群集

凱琳群集是在小行星主帶的鴉女星族內的一個至少有90顆小行星組成的集團。科學家是在往回推算13顆小行星的軌道時,發現它們共用彼此的軌道,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 - 他們起源於同一個母體。 這個群集是以集團中最大的小行星832 凱琳的名字命名的,它的直徑大約是19公里(11.7英里),並擁有母天體15-20%的質量,而母天體的直徑估計是33公里(20.5英里)。凱琳是一顆S-型小行星,小行星4507(1990 FV)原先也被認為是這個群集的成員,但在2004年被確認是一顆闖入者。群集內其他成員的直徑都在1-7公里之間(0.6-4.3英里)。 這個群集被認為是在570萬年前形成的,這是最接近現在的一次小行星碰撞。因為對這個群集成員的光譜分析不僅可以告訴科學家很多有關於表面成分的資訊,也能以新的方式從中得知小行星與隕石間密切的相關性。事實上,我們若知道它們的表面是如何形成的,也有助於測量在小行星上的坑穴形成的機率。估計約經過一億年的時間,群集的分散角度將更為擴大,亦將無法從小行星散布的背景環境中分辨出來。 這個群集可能也是紅外線天文衛星發現的一個星際塵埃的來源,並且是符合暴露在宇宙射線下570萬年和形成隕石的S-型小行星的來源。 對凱琳群集的研究,是第一次被用來測量雅爾可夫斯基效應的主帶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凱琳群集 · 查看更多 »

凱神星

凱神星(12 Victoria)是位於小行星帶上的一顆小行星。由约翰·罗素·欣德發現於1850年9月13日。 凱神星的名字来自罗马神话中的胜利女神维多利亚。.

新!!: 小行星帶和凱神星 · 查看更多 »

內側行星和外側行星

在太陽系,.

新!!: 小行星帶和內側行星和外側行星 · 查看更多 »

先驱者10号

先鋒10號(Pioneer 10或Pioneer F)是NASA在1972年3月2日發射的一艘重258公斤的非載人太空船,用意是為了研究小行星帶、木星的周遭環境、太陽風、宇宙射線以及太陽系與太陽圈之中最遠能夠到達的地方。它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安然通過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以及第一個拜訪木星的太空船。1983年6月13日,它飛越海王星軌道,成為第一個離開八大行星範圍的人造物體。當時的速度高達每秒鐘近十四公里。2003年1月23日,由於發射功率不足,它在距離地球122.3億千米處與地球失去聯絡。 先鋒者10号曾是離地球最远的飛行器,这一纪录一直保持到1998年2月17日,那天,旅行者1号與太阳的距离和先驱者10号相同(都是69.419AU)。因为旅行者1号速度的优势(每年大约多飞行1.016 AU),與太阳的距离上超过了先驱者10号。 和先驱者11号一样,先驱者10号携带了一块人类向可能存在的外星人问候,并表明我们在银河系位置的镀金铝板。.

新!!: 小行星帶和先驱者10号 · 查看更多 »

先鋒高地

先鋒高地是矮行星冥王星上的一個地區,位於湯博區北邊和航海家高地東邊,是新視野號太空船在2015年7月14日發現的。它依據先鋒計畫命名,這個既包括先鋒10號和先鋒11號,是最先穿越小行星帶和探測木星和土星,以及外太陽系的太空船;先鋒6、7、8和9號組成行星際天氣網路;先鋒1號至5號以不同的方法探測月球;而先鋒金星計劃是讓太空船環繞金星的太空船。.

新!!: 小行星帶和先鋒高地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克卜勒任務(Kepler Mission)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設計來發現環繞著其他恆星之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使用NASA發展的太空光度計,預計將花3.5年的時間,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觀測10萬顆恆星的光度,檢測是否有行星凌星的現象(以凌日的方法檢測行星)。為了尊崇德國天文學家-zh-cn:开普勒; zh-tw:克卜勒; zh-hk:開普勒-,這個任務被稱為克卜勒任務。 克卜勒是NASA低成本的發現計畫聚焦在科學上的任務。NASA的是這個任務的主管機關,提供主要的研究人員並負責地面系統的開發、任務的執行和科學資料的分析。克卜勒任務進度的處理是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執行,負責克卜勒任務飛行系統的開發。 克卜勒太空船於2009年3月6日22:49:57UTC-5發射,已确认了130多个系外行星和发现了超过2700颗候选行星。 2013年5月15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由於反應輪故障,無法設定望遠鏡方向,因此被迫停止其搜尋系外行星任務。 同年8月15日,NASA宣布放棄兩個故障的反應輪,以替代計畫使用剩下兩個正常的反應輪重新開始工作。.

新!!: 小行星帶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在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行星下了定義,太陽系內的天體要成為行星的資格是:.

新!!: 小行星帶和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行星定义 · 查看更多 »

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

以下列舉了太陽系中一些值得關注的小行星,此列表也包括木星軌道以外的小行星。如需更完整的列表,請參見依編號排列的小行星列表。 備註:任何小行星要在其軌道數據被準確得知以後才會賦予一個系統化的數字編號。在此之前,小行星只有一個臨時編號(provisional designation),如“1950 DA”。.

新!!: 小行星帶和值得關注的小行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B-型小行星

B-型小行星是一種相對較罕見的碳質小行星,屬於更廣泛的C-群。在小行星的族群中,B-型小行星,包括第二大的小行星 - 智神星,在主帶的外側和高傾角的智神星族小行星都是含量豐富的主導者。它們被認為是在早期的太陽系含量豐富的原始、揮發性的殘餘。.

新!!: 小行星帶和B-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矮行星

行星(別稱中行星、準行星、侏儒行星)是具有行星級質量,但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衛星的太陽系天體。也就是說,它是直接環繞著太陽,並且自身的重力足以達成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通常是球體),但未能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和物質。 矮行星這個項目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8月通過環繞太陽天體的三種分類定義的一部分,導致新增加了發現的比海王星離太陽更遠的天體,其大小足以和冥王星匹敵,並且最後質量超過冥王星的天體,例如鬩神星。2006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行星定義上決議將矮行星排除在外,對此學界評價兩極。天文學家麥克·布朗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而他是鬩神星和其它新矮行星的發現者。但拒絕接受這樣定義的阿蘭·斯特恩(Alan Stern),卻是在1991年4月創造矮行星這個名詞的天文學家。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目前承認的矮行星有5顆:、冥王星、、和。布朗批評官方的認可:「一個理性的人可能會認為,太陽系裡面只有5顆符合IAU定義的已知矮行星,但這些理性的人將無從修正。」 在另一份有數百顆已知的天體列在其中的清單,被懷疑都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估計在完整的探索過整個古柏帶之後,可能會發現200顆矮行星,而在探索過古柏帶以外的區域後,矮行星的總數可能超過10,000顆。個別的科學家認定的還有一些,麥克-布朗在2011年8月發表的清單中,從幾乎可以肯定到有可能是矮行星,就有390顆候選天體。布朗目前標示的11顆已知天體 -除5顆是已經被IAU認可的之外,還有(225088) 2007 OR10、、、、(307261) 2002 MS4和—是「幾乎可以確定」的,另外還有12顆是極有可能的Mike Brown, Accessed 2013-11-15。斯特恩也指出還有十多顆已知的矮行星Alan Stern,, August 24, 2012。 然而,只有兩顆天體,穀神星和冥王星,有足夠詳細的觀測資料可以確定它們符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接受鬩神星是矮行星,是因為它比冥王星更大。他們附帶決議尚未命名的海王星外天體,它們的絕對星等必須大於 +1(這意味著假設幾何反照率 ≤ 1,直徑就必須≥838公里),就會據以假設是矮行星來命名。目前,只有鳥神星和妊神星是依據這個程序被承認是矮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沒有討論其它可能是矮行星天體的相關問題。 在其它行星系統的分類中,並未列出矮行星的特徵。.

新!!: 小行星帶和矮行星 · 查看更多 »

王后星

(Massalia)是第20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2年9月19日发现。的直径为160千米,质量为5.2×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365.261天。.

新!!: 小行星帶和王后星 · 查看更多 »

火卫二

火衛二又稱為「得摩斯」(英文名稱:Deimos,1.;2.; Δείμος;或是o DAY-moce or DEE-moce),是火星最小的一顆衛星,平均半徑為,逃逸速度為5.6 m/s (20 km/h)。它是火星較小和較外側的已知衛星,另一顆是火衛一 (福波斯),火衛二與火星的距離是,以30.3小時的週期環繞火星,軌道速度為每秒1.35公里。它的系統名稱是。.

新!!: 小行星帶和火卫二 · 查看更多 »

火星的衛星

火星目前已知擁有2顆衛星,分別是火衛一與火衛二,都是火星從小行星帶中捕獲的天體。這2顆衛星都是在1877年由美國天文學家阿薩夫·霍爾所發現的,後來分別以希臘神話神祇福波斯及得摩斯,它們都是戰神阿瑞斯之子。除了上述兩顆衛星外,火星可能還有直徑小於50-100米的衛星,以及一個位於火衛一與火衛二之間的行星環。但是,上述天體還沒有被發現。.

新!!: 小行星帶和火星的衛星 · 查看更多 »

灶神星族

星族 是一個龐大且顯赫的小行星家族,在主帶內側,靠近灶神星附近的V型小行星幾乎都是他的家族成員。主帶內6%的小行星屬於這個家族。.

新!!: 小行星帶和灶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神女星

神女星(Angelina)是一顆中型的小行星,也是一顆不常見的E型小行星。神女星為第三大的E型小行星,僅次於侍神星與禍神星。坦普爾於1861年3月4日發現神女星,也是他發現的5個小行星中的第1個。 E型小行星於衝的位置會發出不尋常的光輝,這個現象也在木星的衛星木卫一、木卫二與木卫三及土星的衛星土卫八上發現過。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61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神女星 · 查看更多 »

福后星

(Phocaea)是第25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3年4月6日由法国天文学家让·沙科纳克发现。的直径为75.1千米,质量为4.47×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357.936天。.

新!!: 小行星帶和福后星 · 查看更多 »

禽神星

(Nemausa)是第51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8年1月22日被法国的約瑟夫·讓·皮埃爾·洛朗发现,并用發現地法國尼姆(法文:Nîmes)的拉丁名命名。的直径为147.9千米,质量为3.4×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328.853天。.

新!!: 小行星帶和禽神星 · 查看更多 »

禽龍屬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新!!: 小行星帶和禽龍屬 · 查看更多 »

穀神星

星(Ceres,; 小行星序號:1 Ceres)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最亮的天體。它的直徑大約是,使它成為海王星軌道以內最大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排名第35,是在海王星軌道內唯一被標示為矮行星的天體。穀神星由岩石和冰組成,估計它的質量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穀神星也是主小行星帶唯一已知自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從地球看穀神星,它的視星等範圍在+6.7至+9.3之間,因此即使在最亮時,除非天空是非常的黑暗,否則依然是太暗淡而難以用肉眼直接看見。1801年1月1日意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首先發現了穀神星。最初被當成一顆行星,随着越來越多的小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被發現,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分類為小行星。 穀神星顯示已經有區分成岩石、核和冰的地函,並且在冰層之下可能留有液態水的內部海洋。表面可能是水冰和不同的水合物礦物,像是黏土和碳酸鹽,的混合。在2014年1月,在穀神星的幾個地區都檢測到排放出的水蒸氣。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主小行星帶的大天體床不會發出水蒸氣,因為這是彗星的特徵。 美國NASA的機器人曙光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繞行穀神星的軌道。從2015年1月,曙光號就以前所未見的高解析度傳回影像,顯示表面有著坑坑窪窪。兩個獨特的亮點(或高反照率特徵)出現在撞擊坑內(不同於早些時候哈伯太空望遠鏡在一個撞擊坑中觀測到的影像。);出現於2015年2月19日的影像,導致考慮可能有冰火山 或釋氣的發想。在2015年3月3日,NASA的一位發言人說,這些點符合含冰或鹽的反光物質,但不太可能是冰。在2015年5月11日,NASA釋放出高解析的影像,顯示不是一個或兩個點,實際上在高解析的影像上有好幾個。在2015年12月9日,NASA的科學家報導,穀神星的亮斑可能是一種類型的鹽類,特別是“滷水”,包括硫酸鎂等硫酸水合物(MgSO4·6H2O);也發現這些斑點與富含氨的黏土相關聯。2015年10月,NASA釋出了由曙光號拍攝的真實色彩穀神星影像。.

新!!: 小行星帶和穀神星 · 查看更多 »

章魚燒小行星

章魚燒小行星 (6562 Takoyaki) 是一顆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天體,於1991年由日本天文學家箭內政之和渡邊和郎共同發現。它的名字頗為有趣,以日本的地道小食「章魚燒」 (Takoyaki) 來命名。該名稱取自大阪舉行的「宇宙全接觸2001」講座中,入場的中小學生以鼓掌方式為天體選出的名稱。至2002年4月獲國際天文聯會接納,正式將之命名為 "Takoyaki"。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新!!: 小行星帶和章魚燒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第五行星

在天文學史,少數太陽系的天體,曾是從太陽算起的第五顆行星。在目前的定義,第五顆行星是木星。.

新!!: 小行星帶和第五行星 · 查看更多 »

类地行星

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又稱地球型行星(telluric planet)或岩石行星(rocky planet)都是指以硅酸鹽岩石為主要成分的行星。這個項目的英文字根源自拉丁文的「Terra」,意思就是地球或土地。由於大眾媒體的流行,加上對象是行星,因此在二合一下採用「類地」行星這個譯名。類地行星與氣體巨星有極大的不同,氣體巨星可能沒有固體的表面,而主要的成分是氫、氦和存在不同物理狀態下的水。 截至2013年11月4日,根據開普勒太空任務的數據,銀河系估計共有逾400億圍繞著類太陽恆星或紅矮星公轉,位於適居帶內,且接近地球大小的类地行星存在。其中約110億顆是圍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而最近的一個距離地球12光年。.

新!!: 小行星帶和类地行星 · 查看更多 »

烁神星

是第233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3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烁神星 · 查看更多 »

疚女星

是第215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疚女星 · 查看更多 »

瑞華星

華星(139 Juewa)是第一顆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小行星。發現者為美國籍加拿大天文學家詹姆斯·克雷格·沃森(James Craig Watson)。.

新!!: 小行星帶和瑞華星 · 查看更多 »

熊神星

熊神星是第204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是一顆典型的主帶小行星,體積頗大。它被歸類為S型小行星。如其他同型的小行星,其顔色為淡。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Category:约翰·帕利扎发现的天体.

新!!: 小行星帶和熊神星 · 查看更多 »

D-型小行星

D-型小行星有非常低的反照率和無特徵的淺紅色電磁頻譜 。它被認為成分中富含有機矽酸鹽、碳、和無水矽酸鹽,在其內部可能還有水冰 。發現的D-型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小行星帶的外側和更外面的區域;例如阿達拉 (Atala)、阿基里斯 (Achilles)、霍克得 (Hektor)和希達高 (Hidalgo)。 尼斯模型認為D-型小行星是被捕獲的古柏帶天體。 在1992年,Larry A. Lebofsky和同事發表一篇文章,他們發現主帶的D-型小行星 Irmintraud 的光譜在3微米的特徵Lebofsky, Larry A. (1992) NASA Technical Reports Server. N92-10830.

新!!: 小行星帶和D-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E-型小行星

E-型小行星是表面被認為有頑火輝石和無粒隕石的小行星,它們在主帶中被稱為匈牙利族小行星中佔了很大部分的比率,但是在進入主帶的其他區卻很快的變得極為罕見。但是它們有些在遠離主帶內側的邊緣,像是神女星(安吉利娜)。它們被認為都是來自差異性極低的小行星地函。 它們有高反照率(0.3或更大),與較普通的M-型小行星有明顯的區別。它們的光譜沒有特徵只是平坦的紅化。或許是因為它們是來自母體的邊緣,而不是來自核心,E-型小行星都很小,只有3顆的直徑超過50公里,而且其他的都在25公里以下。頑火無球隕石(頑火輝石無粒隕石隕石體)相信是來自E-型小行星。這一類型的小行星在SMASS分類中可能會歸併在X-型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E-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花神星

花神星(8 Flora)是一顆大型小行星,是小行星帶中的天体之一。.

新!!: 小行星帶和花神星 · 查看更多 »

花神星族

花神星族(英語:Flora family)是小行星主帶中的一個很大的小行星族,光譜上屬於S-型小行星,其起源和星族成員數量迄今仍不清楚,据估計主帶中的4%-5%都屬於這個星族。由於这个星族的邊界不明確,而且8号小行星花神星靠近边界,因此未將花神星納入時这个星族也被稱為線女星族(e.g. the WAM analysis by Zappala 1995)。.

新!!: 小行星帶和花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隕石

隕石是小塊的固體碎片,它的來源是小行星或彗星,起源於外太空,對地球的表面及生物都有影響。在它撞擊到地表之前稱為流星。隕石的大小範圍從小型到極大不等。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由于摩擦、壓力以及大氣中氣體的化學作用,導致其温度升高并发光,因此形成了流星,包括火球,也稱為射星或墬星。火流星既是與地球碰撞的外星天體,也是異常明亮的流星,而像火球這樣的流星無論如何最終都會影響地球的表面。 更通俗的說法,在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顆隕石都是來自外太空的一個天然物體。月球和火星上也有發現隕石。 被觀察到穿越大氣層或撞擊地球隕石稱為墬落隕石,其它的隕石都稱為發現隕石。截至2010年2月,只有大約1,086顆的墬落隕石的標本被收藏 ,但卻有38,660顆被確認的發現隕石.

新!!: 小行星帶和隕石 · 查看更多 »

芙女星

芙女星(Egeria)是第13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0年11月2日发现。芙女星的直径为217千米,质量为9.4×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509.977天。.

新!!: 小行星帶和芙女星 · 查看更多 »

韶神星

韶神星 (6 Hebe) 是小行星帶中較大的小行星,而且有可能是H球粒隕石的母天體,H球粒隕石佔所有墜落地球隕石中40%之多。.

新!!: 小行星帶和韶神星 · 查看更多 »

聰神星

聰神星(251 Sophia)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約翰·帕利扎於1885年10月4日所發現。聰神星是根據法國天文學家雨果·馮·塞利格(Hugo von Seeliger)的妻子來命名的。.

新!!: 小行星帶和聰神星 · 查看更多 »

靈神星

星(16 Psyche)為一顆巨大的小行星,也很有可能是最大的M-型小行星,質量估計占所有小行星帶天體的0.6%,是由義大利天文學家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在1852年3月17日所發現的,這是他發現的第5顆小行星,後來以希臘神話中的普叙刻(灵魂的化身)來命名。天文學家給與最早發現的15顆小行星一個速寫的天文符號。但是天文學家恩克(Johann Franz Encke)在1851年建議之後的小行星只使用編號,於是靈神星成為第一顆適用這個方案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靈神星 · 查看更多 »

頑火輝石球粒隕石

頑火輝石球粒隕石 (也稱為E型球粒隕石) 是一種罕見的隕石,只佔落在地球上球粒隕石的2%Norton, O.R. and Chitwood, L.A. Field Guide to Meteors and Meteorites, Springer-Verlag, London 2008,目前已知的E型球粒隕石大約只有200顆。 E型球粒隕石最主要的化學成分是氧化還原的岩石,它們大部分的鐵是金屬或硫化物,而不是氧化的形式。它們往往有較多的頑火輝石 (MgSiO3),因而得到這樣的名稱。基於光譜分析,小行星(16) 靈神星被認為是這類型隕石最共通的母天體,有一些例子可能來自水星這顆行星。 不同於大多數的其它球粒隕石,在頑火輝石球粒隕石中的礦物質中幾乎沒有鐵的氧化物;他門是已知物體中最缺氧的。金屬Fe-Ni (鐵-鎳) 和含硫化物的鐵礦物機乎包含這種類型隕石中所有的鐵。頑火輝石球粒隕石包含許多非比尋常的礦物:只能在極度還原的條件下形成,包括褐硫鈣石 (隕硫鈣石,CaS)、硫鎂礦 (尼寧格礦,MgS)、磷鎳鐵礦 (鐵鎳矽化物),和強鹼的硫化物 (例如:硫銅砷礦和硫鈉鉻礦)。所有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的主要成分都是富含頑火輝石的球粒隕石加上大量的金屬和硫化礦物的顆粒。塵土狀的基質是不常見,而耐火雜質更是很罕見。化學上,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的耐火親石元素含量非常低。它們的氧同位素成分介於一般的和碳質球粒隕石之間,類似於在地球和月球上發現的岩石。它們缺乏氧含量可能意味著它們最初的位置接近創造太陽系的太陽星雲中心,可能在水星軌道的內側形成。多數的頑火輝石球粒隕石都在母天體經歷過熱變質。它們分為兩類:.

新!!: 小行星帶和頑火輝石球粒隕石 · 查看更多 »

行星科学

行星科學(Planetary science,很少用planetology)是研究行星(包括地球)、衛星,和行星系(特別是太陽系),以及它們形成過程的科學。它研究對象的尺度從小至微流星體到大至氣態巨行星,目的在確定其組成、動力學、形成、相互的關係和歷史。它是高度科技整合的學科,最初成長於天文學和地球科學,但現在包含許多學科,包括行星地質學(結合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學、水文學、理論行星科學、冰川學、和系外行星 。類似的學科包括關心太陽對太陽系內天體影響的太空物理學和天文生物學。 還有相關於行星科學的觀測和理論分支與關聯性。觀測的研究涉及與太空探索的結合,主要是與使用遙測技術的機器人的太空船任務,和在地面實驗室所做的工作比較。理論部分涉及大量的電腦模擬和數學建模。 雖然全世界有好幾個純粹的行星科學研究所,但行星學家一般都在大學或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和物理學或地球科學部門。他們每年都有幾個重要的會議,和範圍廣泛的等同綜述論的期刊。.

新!!: 小行星帶和行星科学 · 查看更多 »

行星際塵雲

行星際塵雲(Interplanetary dust cloud)是瀰漫在太陽系的行星空間與其它行星系空間的宇宙塵(漂浮在太空中的小顆粒)。它已經被研究了許多年,以了解其本質、起源和大天體之間的關係。 在我們的太陽系,行星際塵埃粒子不僅散射陽光(稱為"黃道光",因為它們被侷限在黃道平面),也產生熱輻射,這是夜晚的天空中5至50微米波長的主要來源(Levasseur-Regourd, A.C. 1996)。這些在地球附近輻射出紅外線特徵的顆粒,典型的大小在50至100微米(Backman, D., 1997)。這些星際塵埃的總質量相當於一顆半徑15公里的小行星(密度大約是2.5公克/公分3)。.

新!!: 小行星帶和行星際塵雲 · 查看更多 »

行星適居性

行星適居性是天文學裡對星體上生命的出現與繁衍潛力的評估指標,其可以適用於行星及行星的天然衛星。 生命的必要條件是能量來源(通常是太陽能但並不全然)。但通常是當其他眾多條件,如該行星的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與天體物理學的條件成熟後,方會稱該行星為適合生命居住的。外星生命的存在仍是未知之數,行星適居性是以太陽系及地球的環境推測其他星體是否會適合生命居住。行星適居性較高的星體通常是那些擁有持續與複雜的多細胞生物與單細胞生命系統的星體。對行星適居性的研究和理论是天體科學的组成部分,正在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太空生物學。 對地球以外的星體進行生命探索是極古老的話題,最初是屬於哲學及物理學的研究領域。而在20世紀後期科學界對此有兩個重大突破。其一是使用先進機器對太陽系裡其他行星與衛星進行觀察,獲得這些星體的適居性資料,並將其與地球的相關資料作比較。其二是外太陽系行星的發現,它們是在1995年首度發現的,其後進度不斷加快。這個發現證明了太陽並不是惟一的擁有行星的星體,而且亦擴闊了探索適合生命居住的行星的範圍,使外太陽系星體亦被納入研究之中。.

新!!: 小行星帶和行星適居性 · 查看更多 »

行星質量體

行星質量體(Planetary-mass objects),是一個質量落入行星定義範圍的天體:有足夠的質量,能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剛體力,因此能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接近圓球體),但不足以像恆星一樣維持核心的氘的融合。.

新!!: 小行星帶和行星質量體 · 查看更多 »

衛斯理系列

衛斯理系列為香港科幻作家倪匡以第一人稱敘述的科幻冒險小說,主角為衛斯理與其妻子白素。衛斯理系列故事各單元自成一格,但是又息息相關,內容緊湊。衛斯理系列在華人科幻小說世界擁有廣大的擁護者,多次被拍成不同類型的影視作品。.

新!!: 小行星帶和衛斯理系列 · 查看更多 »

颖神星

星(9 Metis,亦稱9號小行星,符號:)是小行星帶較大的小行星之一,由矽酸鹽、鎳和鐵組成,並且有可能是古代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后的核心殘留物。.

新!!: 小行星帶和颖神星 · 查看更多 »

裕神星

(Abundantia)是位於主帶小行星的一顆石質小行星,于1875年11月1日被奥匈帝国海军天文台台长约翰·帕里沙(Johann Palisa)发现,是第151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被以富裕女神阿班丹提亚(Abundantia)命名此星,以庆祝19世纪70年代有越来越多的小行星被发现。 2001年的数据是直径45.37千米。.

新!!: 小行星帶和裕神星 · 查看更多 »

西瓦星

西瓦星(140 Siwa)是一顆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奧地利天文學家约翰·帕利萨於1874年10月13日發現,并以斯拉夫神話中主掌爱情、美丽、繁衍的西瓦命名。 Category:1874年发现的小行星 Category:约翰·帕利扎发现的天体 vec:Lista de asteroidi#140 Siwa.

新!!: 小行星帶和西瓦星 · 查看更多 »

马大星

是第205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屬於C型小行星,顔色深黑,較爲原始,並且組成成分富含碳。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Category:约翰·帕利扎发现的天体.

新!!: 小行星帶和马大星 · 查看更多 »

誉神星

是第236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4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誉神星 · 查看更多 »

高卢星

(Gallia)是第148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75年8月7日发现。的直径为97.7千米,质量为9.8×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683.920天。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R-型小行星 Category:1875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高卢星 · 查看更多 »

魔女星

是第212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體積非常大,顔色較黑。 羚羊丘天文台的觀測者曾測得其光變曲綫數據。羚羊丘天文台是小行星中心指定的官方天文台。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魔女星 · 查看更多 »

诀女星

是第18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8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诀女星 · 查看更多 »

賽拉星

(Thyra)是一顆比較大、比較亮的内小行星帶小行星。于1871年8月6日由詹姆斯·克雷格·沃森发现。.

新!!: 小行星帶和賽拉星 · 查看更多 »

贞后星

是第20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並被歸為M型小行星。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Category:约翰·帕利扎发现的天体.

新!!: 小行星帶和贞后星 · 查看更多 »

贞女星

(Virginia)是第50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7年10月4日由德國天文學家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发现。的直径为99.8千米,质量为1.0×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576.682天。.

新!!: 小行星帶和贞女星 · 查看更多 »

贶神星

是第217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贶神星 · 查看更多 »

鴉女星族

鴉女星族(英語:Koronis family)是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主帶內的一個家族。它們是在大約20億年前的一次災難性撞擊下形成的,已知的最大成員直徑約為41公里(25英里)。鴉女星族的群集沿著相似的軌道在空間中運行,大約已經發現了300顆的成員,但只有約20顆的直徑超過20公里。 在1993年8月28日,伽利略號拜訪了其中的一顆成員243 艾女星。.

新!!: 小行星帶和鴉女星族 · 查看更多 »

超級機械人大戰OG機動兵器列表

本列表為帕布雷斯特(現NAMCO BANDAI Games Inc.,)的電子遊戲作品《超級機械人大戰系列》(以下機戰),及其原生、派生作品登場的原創機動兵器一覽。.

新!!: 小行星帶和超級機械人大戰OG機動兵器列表 · 查看更多 »

距角

距角是一個天文名詞,表示從地球上觀察時,行星和太陽之間分離的角度。 當一顆內側行星在日落後能看見時,它通常是接近東大距,而在日出之前能看見時,則是接近西大距的時候。大距(東大距或西大距)的數值,對水星是在18° 和28°之間;對金星則是在45° 和47°之間。這個數值的變化是因為行星的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完美的圓型的緣故。 參考天文曆表和網站,像是,可以查到行星下一次達到大距的時刻。 在2008年,金星沒有大距 - 無論是東大距還是西大距,金星上次是在2007年10月26日西大距,要到2009年1月17日才會抵達東大距的位置。 在2008年,水星在1月22日、5月14日和9月11日東大距(然後是2009年1月4日);西大距則在3月3日、7月2日和10月22日。.

新!!: 小行星帶和距角 · 查看更多 »

鹿林星

鹿林星(Lulin,亦稱第145523號小行星),在2006年3月7日由台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林宏欽及廣州中山大學學生葉泉志合作發現(臨時的編號為)。 「鹿林」之名源由來自發現小行星的中央大學所屬鹿林天文台。另外該天文台亦同時發現另一顆第145534號小行星──中大星,而「中大」即為「中央大學」簡稱。此兩顆為首度台灣發現且由台灣命名的小行星,兩者一併於2007年6月26日被國際天文學聯會批准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鹿林星 · 查看更多 »

轨道共振

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週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盪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週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埃歐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除了拉普拉斯共振圖(見下文)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的共振比率應被解釋為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完成軌道數的比例,而不是作為公轉週期比(其中將會呈反比關係)。上面2:3的比例意味著在冥王星完成兩次完整公轉的時間,海王星要完成三次完整的公轉。.

新!!: 小行星帶和轨道共振 · 查看更多 »

龍馬 (小行星)

龍馬(2835 Ryoma),小行星,位於小行星帶,直徑25.16公里,絕對星等只有12.10,由日本業餘天文學家關勉在1982年發現。 名稱來自幕末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

新!!: 小行星帶和龍馬 (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辉神星

(Aegle)是第96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68年2月17日发现。的直径为169.9千米,质量为5.1×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952.711天。.

新!!: 小行星帶和辉神星 · 查看更多 »

龙猫

《龍貓》(となりのトトロ)是吉卜力工作室与德间书店於1988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由宮崎駿所執導。電影描写的是日本在经济高度发展前存在的美丽自然,那个只有孩子才能看见的不可思议世界和丰富的想像,因为唤起观众的乡愁而广受大众欢迎。《龍貓》在1988年4月16日於日本公映,大约有80万人次進入电影院观看,同时上映的还有高畑勳執導的電影《萤火虫之墓》。該作也是宫崎骏电影在中国公映的第二部作品。在作品中出现的「五月和梅的家」,亦在200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的濑户市会场中展出。.

新!!: 小行星帶和龙猫 · 查看更多 »

近地小行星追踪

近地小行星追踪英文全稱Near Earth Asteroid Tracking(簡稱NEAT),是美國太空總署及噴氣推進實驗室搜索近地小行星的計劃。該計劃於1995年12月正式啟動。首位首席研究員為Eleanor F. Helin,副研究員為Steven H. Pravdo及David L. Rabinowitz。 NEAT獲美國空軍准許使用於夏威夷海勒卡拉火山的GEODSS(Ground-based Electro-Optical Deep Space Surveillance地面光電深空監測)望遠鏡,此闊視場望遠鏡是空軍用來觀測人造衛星的。NEAT小組為它設計了一台電荷耦合器件照相機和電腦系統,該照相機像素為4096×4096,視場達1.2°×1.6°。 由2001年4月開始,帕洛馬山天文台1.2米口徑的塞繆爾·奧斯欽(Samuel Oschin)望遠鏡亦投入了服務,此望遠鏡配備了112顆2400×600像素的CCD。小行星夸歐爾、塞德娜及矮行星厄里斯,皆是由這台望遠鏡發現的。 除了發現數以千計的小行星外,NEAT亦發現很多彗星(因此現時有很多叫「尼特」的彗星),甚至高自行速度的蒂加登星。 為表揚這計劃的貢獻,小行星64070便是以NEAT來命名的。.

新!!: 小行星帶和近地小行星追踪 · 查看更多 »

舒女星

(Freia)是第76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62年10月21日发现。的直径为183.7千米,质量为6.5×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2307.979天。.

新!!: 小行星帶和舒女星 · 查看更多 »

阿克西斯

阿古捷斯(アクシズ,Axis)是機動戰士GUNDAM系列當中登場的小行星基地,另外也是以此為根據地的吉翁殘黨勢力的名稱。.

新!!: 小行星帶和阿克西斯 · 查看更多 »

赫露斯星

是第202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很可能是由富矽酸鹽的岩石組成。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赫露斯星 · 查看更多 »

育神星

(Isis)是第42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6年5月23日发现。的直径为100.2千米,质量为1.1×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393.737天。.

新!!: 小行星帶和育神星 · 查看更多 »

長期共振

長期共振是軌道共振的一種型態。 長期共振發生於兩個軌道之間的同步(近日點的進動,頻率g,或升交點,頻率 s,或兩者都有)引發的進動。小天體與相較之下很大天體(例如行星)的長期共振,與大天體所消耗的速度是一樣的。在相對較短的時段(100萬年,或這樣)的長期共振會改變小天體的離心率和軌道傾角。 長期共振的影響是對小行星帶內小行星軌道長期演進 (百萬年或更長) 的最主要研究範圍。 可以區分為兩者中之一.

新!!: 小行星帶和長期共振 · 查看更多 »

长女星

(147 Protogeneia)是第147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75年7月10日发现。的直径为132.9千米,质量为2.5×1018千克,軌道周期为2026.831天,位於小行星帶。 長女星的英文名字「Protogeneia」乃源於希臘神話丟卡利翁與皮拉的女兒普羅特吉尼亞。 2002年5月28日,德克薩斯州報道了長女星造成掩星現象。.

新!!: 小行星帶和长女星 · 查看更多 »

腕龍屬

腕龍屬(学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北美洲,可能還有白堊紀早期的北非。牠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結合而來,因牠的前肢長於後肢。腕龍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最聞名的恐龍之一。腕龍的科學研究大多來自於東非的布氏腕龍(B.

新!!: 小行星帶和腕龍屬 · 查看更多 »

艷后星

是一颗位于小行星带的小行星,是約翰·帕利扎于1880年4月10日发现的,該小行星以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艷后星 · 查看更多 »

艾女星

艾女星(小行星243)是一顆位于主小行星帶的鴉女星族小行星,由约翰·帕利扎于1884年9月29日發現。其名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寧芙。通過天文望遠鏡的觀測,艾达星被歸類于S-型小行星,内小行星帶中成員最多的一類。1993年8月28日,前往觀測木星的伽利略號探測器接近艾达星。它是第二顆有太空探測器接近的小行星,也是第一顆人们发现擁有衛星的小行星。 就如其他主帶小行星,艾达星的軌道位于火星及木星的軌道之間。其公轉周期為4.84年,自轉周期為4.63小時。艾达星的平均直徑為。它不規則、橢長形的形狀,明顯由兩個大物體連接而成,形如牛角麵包。它是太陽系中表面隕石坑最多的星體之一,擁有不同大小及年齡的隕石坑。 艾达星的衛星「艾卫」,是由任務成員從伽利略號發回的圖片中發現的,其名取自希臘神話中居住在伊達山上的達克堤利。艾卫的直徑只有,是艾女星的20分之一。人们不能準確定出它圍繞艾女星的軌道數據。不過,我們可以根据幾條軌道粗略計算出艾女星的密度,其結果表明艾女星沒有金屬礦物。艾女星和其衛星有許多共同點,这意味它們有着共同的來源。 根据伽利略號發回的照片,加上之後對艾女星質量的測量,人們對S-型小行星的地質有了更深的認識。在伽利略號掠過艾女星之前,有着許多不同的理論來解釋這些小行星的礦物成分。知道了它們的成分,我們就能找出掉落地球的隕石與小行星帶天體的關係。傳回的數據顯示,S-型小行星是普通球粒隕石的源頭。普通球粒隕石是地球表面最常見的一種隕石。.

新!!: 小行星帶和艾女星 · 查看更多 »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

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Shoemaker-Levy 9, SL9, D/1993 F2,又譯休梅克-李維9號彗星或蘇梅克-列維9)是一顆彗星,於1994年7月中下旬與木星相撞。這是人类首次直接觀測太陽系的天體撞擊事件,引起全球多家主流媒體的關注,也引发各地天文學家的觀測热潮。人們透過這次事件更多了解到木星及其大氣的資料,以及木星所扮演的在太陽系內以強大引力清理「太空垃圾」的「清道夫」角色。 這顆彗星是由美國天文學家尤金和卡羅琳·舒梅克夫婦(Eugene and Carolyn Shoemaker)及天文愛好者大衛·李維(David H. Levy)三人於1993年3月24日在美國加州帕洛瑪天文台共同發現的,那是他們發現的第九個彗星,因此依據國際星體命名規則依照三位的姓氏命名。 此彗星很可能源於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帶,后成為週期彗星。電腦推算運行軌道的結果顯示出在1992年7月8日距木星表面4萬公里時因受到強大的引力而分裂為21個小碎塊,並於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994年7月16日20時15分开始以每小時21萬公里的速度陸續墜入木星大氣層,撞向木星的南半球,形成了彗星撞木星的天文奇觀。 多塊碎片的撞擊威力中,以碎片G的威力最大。它於7月18日07時32分 (UTC)撞向木星,威力達六万亿吨TNT炸藥(其当量相当于全球核武器储备总和的750倍),所造成的疤痕比地球直徑長。因發生地點十分遙遠,對地球並無任何影響。.

新!!: 小行星帶和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 · 查看更多 »

雷亞希爾維亞盆地

雷亞希爾維亞盆地(Rheasilvia,發音: )是小行星灶神星表面最明顯的地理特徵。該區域中心位置75°S, 301°E,直徑505公里,相當於灶神星直徑的80%,是太陽系中最大撞擊坑之一,並覆蓋了灶神星大部分的南半球。該盆地被認為是撞擊坑,於 1997年在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影像中被發現,但直到黎明號於2011年探測灶神星以前都未命名。該撞擊坑以神話中的其中一位維斯塔貞女,也是羅馬城建立者罗穆卢斯和瑞摩斯的母親雷亚·西尔维亚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雷亞希爾維亞盆地 · 查看更多 »

虹神星

虹神星(7 Iris)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虹神星 · 查看更多 »

HD 169830

HD 169830,又名CD-2914965,SAO 186838、HR 6907,是一颗位於人馬座的黃-白矮星,视星等为5.92,位于銀經3.69,銀緯-8.47,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該恆星距離地球118.46光年,目前在該恆星旁已發現二顆系外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HD 169830 · 查看更多 »

HD 69830

HD 69830是一顆位於船尾座,距離大約41光年的橘色恆星。在2005年,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發現一圈小行星帶環繞著這顆恆星。這個小行星帶比太陽系的小行星帶大了許多,並且更為活躍。而在2006年,確認有三顆海王星質量的系外行星環繞著這顆恆星,並且它們的活動像小行星帶的牧者一樣 。.

新!!: 小行星帶和HD 69830 · 查看更多 »

KIC 8462852

8462852是一顆F-型主序星,又依研究它的天文學家Tabetha S. Boyajian的名字命名為Tabby星(Tabby's star),或WTF星(WTF star,WTF為「Where's The Flux?」的縮寫)。這顆恆星位於天鹅座,距離地球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專門觀測恆星亮度的變動來尋找太陽系外行星,在2015年9月,幾位天文學家在行星獵人專案之下發表了一份論文,分析克卜勒望遠鏡蒐集到的資料,望遠鏡觀察到這顆恆星的亮度有異常起伏。 這顆恆星的亮度變動,和許多小型物體以「密集隊形」繞行恆星會造成的結果一致。有幾個假說被用來解釋這個異常的亮度變化,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光變曲線可能是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跡象。.

新!!: 小行星帶和KIC 8462852 · 查看更多 »

P-型小行星

P-型小行星有著低反照率和極少紅化特徵的電磁頻譜,其組成份中有著豐富的矽酸鹽、碳和無水的矽酸鹽,在它們的內部可能有水結成的冰。P-型小行星都在主帶的外層和之外。.

新!!: 小行星帶和P-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P/2010 A2

P/2010 A2 (LINEAR)彗星是具有彗星也有小行星特徵的太陽系小天體之一,因此,在命名上一開始是給予彗星的名字。後來,它的軌道被證實是在小行星的主帶,並且有著彗星樣的尾巴,它就被分類為主帶彗星。分析來自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顯示它的尾巴是由與其他的小行星碰撞產生的乾燥灰塵和礫石組成,而不是從彗星狀的冰升華產生的。 核的位置明顯的偏向一側不在尾巴的軸線上,並且在塵埃暈之外,這是在其它的彗星上從沒有見過的現象。尾部是由毫米大小的顆粒組成,因此會被太陽輻射壓力推離。 P/2010 A2是在2010年1月6日被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LINEAR)使用1米(36英吋)的反射望遠鏡裝配CCD照相機發現的,它被觀測了26天,由弧長推算軌道週期約3.5年,精確的軌道細節還需要再精鍊才能更準確的模擬軌道。它大約在被發現之前的一個月,於2009年12月初通過近日點(最接近太陽)。 由於遠日點(離太陽最遠)只有2.6天文單位 ,P/2010 A2 終其一生都位於2.7天文單位的凍結線內側。在凍結線的內側,揮發性冰是較為常見的。雖然並未偵測到氣體或是水蒸氣的成分,但是仍未能排除P/2010 A2的尾巴可以從隱藏在地殼下的冰昇華釋氣而形成 。 P/2010 A2的直徑大約是150米(460英呎),而剛發現時就懷疑他的直徑不超500米。 另一個天體,在2006年發現的半人馬60558 Echeclus,也被懷疑是釋氣的結果才成為一個不確定的分裂事件。 P/2010 A2的軌道與花神星族的成員相符,這個族群是由約一億多年前碰撞的碎片產生的。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罪魁禍首的K/T撞擊者,也有可能來自於花神星族。.

新!!: 小行星帶和P/2010 A2 · 查看更多 »

PSR B1257+12

PSR 1257+12(PSR B1257+12)是一顆位於室女座的脈衝星,距離地球大約980光年。這顆恆星受到注意的地方,在於人們相信它擁有四顆行星,同時它們也是首批被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 這顆脈衝星最先於1990年由波蘭天文學家亞歷山大·沃爾茲森(Aleksander Wolszczan),於1990年以位於波多黎各阿雷西博的射電望遠鏡發現的。它屬於毫秒脈衝星,為中子星的一種,自轉週期為6.22毫秒,但他卻發現其脈衝信號出現不尋常,遂對它作更深入的觀測。.

新!!: 小行星帶和PSR B1257+12 · 查看更多 »

Q-型小行星

Q-型小行星相對來說在主帶內側是較少見的一種,在1微米的波段上有著寬廣與強烈的橄欖石和輝石的特徵,並且光譜的斜率顯示有金屬的存在。它的吸收特徵在0.7µm截止,並且光譜一般是介於V-型和S-型之間。 Q-型小行星的光譜比其他類型的小行星與隕石中的普通球粒隕石更為相似(類型為H、L和LL)。這導致科學家們猜測它們的含量豐富,但只有少數小行星有這種類型的特徵。Q-型小行星的例子有1862 阿波羅和2063 Bacchus,以及尚未富與編號的1991 BN和1997 US9。.

新!!: 小行星帶和Q-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R-型小行星

R-型小行星是亮度中等,相對來說在小行星主帶內側是不常見的,它的光譜介於V-型小行星和A-型小行星之間。它的光譜在1和2微米間顯示不同的橄欖石和輝石的性質,可能還有斜長石,和截止在0.7微米非常偏紅的光譜。 紅外線天文衛星任務將灶神星、148 高盧星、246 Asporina、349 Dembowska、571 Dulcinea和937 Bethgea歸類為R-型;但是,重新分類時將灶神星當成V-型的原型,是值得商榷的。.

新!!: 小行星帶和R-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S-型小行星

S-型小行星是由以矽質為主組成的,是在C-型小行星之後第二大的族群,大約有17%的小行星屬於這個族群。.

新!!: 小行星帶和S-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T-型小行星

T-型小行星是在主帶內側極為罕見的一種類型,其亮度較暗且成分不明,沒有特徵的光譜有中度的紅化,還有中度的吸收特性在0.85微米處突然截止。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與此型有直接關聯的隕石。他門被認為是無水的,並且相信與P-型或D-型有關聯,但也可能是C-型的高度變化型。見神星是此類型的一個例子。.

新!!: 小行星帶和T-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V-型小行星

V-型小行星或灶神星型是與灶神星,此型中體積最大的小行星(因而得名),有著相似光譜的小行星。 大部分成員的軌道元素類似於灶神星,不是足以成為灶神星族的成員,就是有著相似的離心率和軌道傾角,但是半長軸在2.18天文單位和3:1柯克伍德空隙的2.50天文單位。這表示大部分或全部的成員都來自灶神星外殼被撞擊的碎片,也可能是歷史上某個時刻一次很大的單一撞擊事件造成的。在灶神星南半球的巨大撞擊坑是此一撞擊事件的主要候選場所。 V-型小行星與也是由岩石、鐵和普通球粒隕石組成,與類似但更普通的S-型比較是中等的亮度。這種較為罕見的小行星類型,包含的輝石比S-型更多。 電磁頻譜在0.75 μm有很強的吸收特性longward,另一個特徵出現在大約1 μm,和很紅的0.7μm shortwards。可見光波長光譜為V-型的小行星 (包括灶神星本身) 的光譜都類似於玄武岩無球粒隕石HED隕石。 J-型曾經被認為是在1 μm 有著特別強吸收帶的小行星,類似於古銅無球隕石 ,可能是從灶神星地殼深處衍生的。.

新!!: 小行星帶和V-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Kuiper belt),又稱作倫納德-柯伊伯带,另譯庫柏帶、--,是位於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单位)外側的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带的假說最先由美国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倫納德提出,十几年後杰拉德·柯伊伯證實了该观点。柯伊伯帶类似于小行星带,但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如同主小行星帶,它主要包含小天体或太阳系形成的遗迹。虽然大多数小行星主要是岩石和金属构成的,但大部分柯伊伯带天体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冻的挥发成分(称为“冰”),如甲烷,氨和水组成。柯伊伯带至少有三顆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和鸟神星。一些太阳系中的衛星,如海王星的海卫一和土星的土卫九,也被认为起源于该区域。 柯伊伯带的位置處於距離太陽40至50天文单位低傾角的軌道上。該處過去一直被認為空無一物,是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佈着直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微行星。柯伊伯带的起源和確實結構尚未明確,目前的理論推測是其來源於太陽原行星盤上的碎片,這些碎片相互吸引碰撞,但最後只組成了微行星帶而非行星,太陽風和物質會在在此處減速。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如哈雷彗星。自冥王星被發現以來,就有天文學家認為其應該被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外。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內大的小行星大小相近,20世紀末更有主張該其應被歸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應被當作是其伴星。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將冥王星剔出行星類別,并和谷神星与新发现的阋神星一起归入新分类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不应该与假设的奥尔特云相混淆,后者比前者遥远一千倍以上。柯伊伯带内的天体,连同离散盘的成员和任何潜在的奥尔特云天体被统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NOs)。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體,而第二大知名的海王星外天体,則是在离散盘的阋神星。.

新!!: 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带 · 查看更多 »

柯克伍德天文台

柯克伍德天文台是一個天文學的天文台,它屬於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位於美國印第安那州布魯明頓。它的名稱是為了紀念丹尼爾·柯克伍德(1814年-1895年),他是印地安納大學的天文學家兼數學教授,曾發現小行星帶中的空隙,也就是現在所謂的柯克伍德空隙。 建於1900年,於1901年5月15日落成,並在2001年至2002年配合學術年進行更新。雖然設備已經不再做為學術研究之用,但原先由沃納和史懷世公司建造的12英吋折射望遠鏡布拉希爾主鏡的解析力也完全恢復了。 歷任台長.

新!!: 小行星帶和柯克伍德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柯克伍德空隙

柯克伍德空隙(Kirkwood gap)是分布在小行星主帶之內的空隙,半長軸(或相當於軌道週期)如右圖所見,是位在與木星產生軌道共振的地點上。 舉例說,只有少數的小行星在軌道長半徑為2.5AU之處,相當於軌道週期3.95年,是木星軌道週期的三分之一(因此稱為1:3軌道共振)。其它軌道共振的位置都在週期與木星成簡單數值比的位置上,這些微弱的共振只會導致小行星的離散,直方圖中的突出通常都肇因於小行星家族的出現。 這些空隙是丹尼爾·柯克伍德在1857年首先注意到的,他也正確的解釋了空隙是來自於木星的軌道共振。 近年來,相對來說是少數的高離心率軌道小行星在這些空隙中被發現,例如艾琳達家族(Alinda family)和Griqua family。她們的軌道離心率在以千萬年為單位的時間基準內緩緩的增加,最後終將因為與大行星接近的遭遇而脫離共振的區域。 柯克伍德空隙出現在平均軌道半徑如下的區間:.

新!!: 小行星帶和柯克伍德空隙 · 查看更多 »

林神星

林神星(87 Sylvia),直徑280千米,由諾曼·羅伯特·普森於1866年5月16日發現。它亦是第一顆被發現擁有超過一顆衛星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林神星 · 查看更多 »

恆神星

小行星446 (恆神星,Aeternitas)是一顆主帶小行星,它的光譜分類為A-型。 它是在1899年10月27日被馬克斯·沃夫和福祿貝爾·卡爾·阿諾德·施瓦斯曼兩人在海德堡發現的。 恆神星 恆神星 Category:以罗马神话命名的小行星 Aeternitas Aeternitas Category:1899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恆神星 · 查看更多 »

提丢斯-波得定则

提丢斯-波得定则(Titius-Bode law)是关于太阳系中行星轨道半徑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规则。 它是在1766年時,由德国的一位大学教授所提出,后来被柏林天文台的台长约翰·波得(Johann Elert Bode)归纳成了一个经验公式来表示。 这个公式可以表述为: 其中.

新!!: 小行星帶和提丢斯-波得定则 · 查看更多 »

搏女星

(Cyrene)是一顆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編號133,由詹姆斯·克雷格·沃森于1873年8月16日发现。的直径为66.6千米,质量为3.1×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953.456天。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3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搏女星 · 查看更多 »

权神星

(Hekate)是第100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68年7月11日发现。的直径为89千米,质量为1.0×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987.636天。其名字来自希腊神话中的女神赫卡忒。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68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权神星 · 查看更多 »

梅西爾德星

梅西爾德星(253 Mathilde)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直徑大約50公里,由約翰·帕利扎於1885年所發現。梅西爾德星擁有一個橢圓形的軌道,公轉週期則超過4年。 這顆小行星以一個不尋常的速度緩慢自轉,需要17.4天才繞著它的軸心旋轉一圈。梅西爾德星是一顆原始C-型小行星,這意味小行星的表面具有較高比例的碳,導致它的表面相當黑暗,只有4%的光線被反射出去。 會合-舒梅克號在1997年6月近距離通過梅西爾德星,當時太空船正在前往愛神星。在飛越梅西爾德星時,太空船針對小行星的一個半球進行拍攝,顯示梅西爾德星表面佈滿許多大型的隕石坑。直到羅塞塔號在2010年飛越魯特西亞為止,梅西爾德星是太空船近距離探測過最大的一顆小行星,也是第一顆被太空船近距離探測過的C-型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梅西爾德星 · 查看更多 »

歌女星

是第218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歌女星 · 查看更多 »

水妖星

水妖星(165 Loreley)是一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德里希·彼得斯於1876年8月9日在美國奧奈達縣柯林頓所發現。水妖星是根據德國神話中的水妖羅蕾萊來命名的。 天文學家在1990年代後期利用網路來收集光度曲線數據,用來推導出10顆小行星的自轉及外形,其中也包括水妖星。.

新!!: 小行星帶和水妖星 · 查看更多 »

涟神星

是第213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被歸為F-型小行星,相似于C-型小行星,其成分為原始的富碳物質。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0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涟神星 · 查看更多 »

滾石家族遊太空

《滾石家族遊太空》是科幻作家羅伯特·海萊因於1952年所寫的一本科幻小說,同時屬一本輕鬆幽默小品。.

新!!: 小行星帶和滾石家族遊太空 · 查看更多 »

木星的卫星

木星擁有69顆已確認的天然衛星,是太陽系內擁有最大衛星系統的行星。當中最大的4顆,統稱伽利略衛星,由伽利略于1610年發現,這是首次(除了月球)發現不是圍繞太陽的天體。19世紀末起,越來越多更小型的木星衛星被發現,並命名為羅馬神話中的諸神之王朱庇特(或同等的宙斯)的各位情人、傾慕者和女兒。 木星的衛星之中有8顆屬於規則衛星,它們沿幾乎呈正圓的順行軌道公轉,軌道相對木星的赤道面傾斜度近乎零。4顆伽利略衛星的質量最大,足以形成近球體形狀。其餘4顆規則衛星的體積則小得多,軌道更接近木星,是木星環塵埃的主要來源。剩餘的衛星都屬於不規則衛星,它們分別有順行和逆行軌道,距離木星較遠,軌道傾角和離心率都非常高。這類衛星都很可能曾經圍繞太陽公轉,之後被木星所捕獲的天體。自2003年以來,共有17顆已發現但未命名的不規則衛星。.

新!!: 小行星帶和木星的卫星 · 查看更多 »

朱塞普·皮亞齊

朱塞普·皮亞齊(Giuseppe Piazzi,),出生於意大利蓬泰伊恩瓦爾泰利納,是一名神父,也是一位天文學家。他曾於1779年於羅馬出任神學教授,一年後又在巴勒莫學院出任數學教授。1790年,於巴勒莫成立了一所官方天文台,並出任台長至1817年。職任後,又在那不勒斯成立另一所官方天文台。 皮亞齊最為人熟悉的事蹟,便是在19世紀的第一天,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在1801年1月1日晚上,皮亞齊留意到一個在背景星空中移動的星點。起初他以為是它只是一顆新星,移動只是因為觀測錯誤,但在及後三個晚上再次觀測之後,他肯定這星點並非恆星。然而,謹慎的他起初只公布這是一顆彗星。但由於這天體沒有呈雲霧狀,移動速度亦較慢且均勻,他也意識到這天體可能並非彗星。 當時要確定彗星的軌道需要大量觀測數據,可是這顆天體不久便沒入陽光之中。全憑著名的德國數學家高斯發展出新的軌道計算方法,天文學家才得以再找到它。當它的軌道確定下來後,更証實了皮亞齊的猜想,這天體並非彗星,而是一顆細小的行星,而且位置幾乎與提丟斯-波得定則中所預計的一樣。 皮亞齊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Ceres Ferdinandea,其名字取自羅馬神話中的穀物女神賽爾斯及西西里王國的斐迪南國王,但後者的名字不為其他國家接受,因此沒再使用。而榖神星亦是小行星帶中最大及最重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朱塞普·皮亞齊 · 查看更多 »

月球隕石

月球隕石指源自月球,後來掉落地球表面的隕石。.

新!!: 小行星帶和月球隕石 · 查看更多 »

星周盤

星周盤 (circumstellar disk)是在環繞著恆星的軌道上,由氣體、塵埃、星子、小行星或碰撞的碎屑堆積,構成花托或環狀的物質。環繞在年輕的恆星周圍,將來可能成為構成行星的原料;環繞在成熟的恆星,它們可以發展成微星;而如果是環繞著白矮星,則表明了是整個恆星演化過程剩下來的材料。這些盤面可以呈現如下的形式:.

新!!: 小行星帶和星周盤 · 查看更多 »

星雲假說

星雲假說是在天體演化學的場合要解釋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最被廣泛接受的模型。它建議太陽系是在星雲物質中形成的,這個理論最早是伊曼努爾·康德於1755年發表在自然史和天空理論。起初使用在太陽系的行星系統形成過程,現在更應用在宇宙的工作中。被廣泛接受的變體現代星雲假說是太陽星雲盤假說(solar nebular disk model,SNDM)或簡單的太陽星雲模型。這個星雲假說提供太陽系各種性質的解釋,包括行星軌道接近圓形和共軌道面,和它們的運動方向與太陽自轉方向的一致性。一些星雲假說的元素反映在現代的行星形成,但大多數的元素已經被取代。 依據星雲假說,形成恆星的雲是大質量和濃稠的分子氫-巨分子雲(giant molecular cloud,GMC)。這些雲是引力不穩定,並且物質在內部密集叢生的合併,然後旋轉、坍縮形成恆星。恆星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總是先在年輕恆星周圍形成氣體的原行星盤。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孕育行星,但尚不清楚。因此,行星系統的形成被認為是恆星形成的自然結果。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通常需要100萬年的十來形成,從原行星盤發展出行星系統還需要再1000萬年。 - 原行星盤是餵養中心恆星的吸積盤。起初很熱,稍後盤面逐漸變冷,成為所謂的金牛T星階段;此時,可能是岩石和冰的小塵埃顆粒形成。顆粒最終可能凝聚成公里尺度的微行星。如果盤有足夠的質量,增長會開始失控,導致迅速 -100,000年到300,000年- 形成月球到火星大小的原行星。臨近恆星,原行星會經過暴力的合併,生成幾顆類地行星。這個階段可能要經歷1億年至10億年。 巨行星的形成是一個更複雜的過程。它被認為要越過凍結線才會發生,在哪裡元行星主要由各種類型的冰組成。其結果是,它們會比原行星盤內側的巨大許多倍。原行星形成後的演化並不完全清楚,有些原行星會繼續成長,最終達到5-10地球質量-臨界值,必須開始從盤中吸積氫和氦。由核心積累氣體在開始時是很緩慢的,需要持續數百萬年,但是在原行星的質量達到30地球質量(),它就會以失控的速率加速吸收。像木星和土星這樣的行星,被認為只要一萬年就能累積如此大量的質量。當氣體耗盡時,吸積就停止了。在形成的期間或形成之後,行星都可以長距離的遷移。冰巨星像是天王星和海王星,被認為是失敗的核心,形成得太晚而盤面幾乎已經消失了。.

新!!: 小行星帶和星雲假說 · 查看更多 »

星战前夜

《星战前夜》(英語:EVE Online)是由冰島CCP Games(Crowd Control Productions)所開發的大型多人線上遊戲(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Game,MMOG)。遊戲設定於科幻太空場景中,玩家駕駛各式自行改造的船艦在超過七千個行星系中穿梭。大多數的行星系透過一個或多個星門相互連結,小部分行星系需要穿过随机生成的虫洞方能进入,一個行星系中可包含各種物體,例如:行星、衛星、太空站、小行星帶等。《星战前夜》中的玩家能進行各式的活動,包括採礦、製造、貿易與戰鬥(對抗NPC或玩家),玩家可從事的活動類型隨著技能的增長而增加,即使玩家沒有登入遊戲中,遊戲中技能的訓練隨時都進行著。 《星战前夜》首於2003年5月至同年12月由Simon & Schuster Interactive(SSI)發行,隨後開發者CCP將其出版權買回。直至2008年1月22日,《EVE Online》宣布新增Steam这一发布途径。.

新!!: 小行星帶和星战前夜 · 查看更多 »

流星体

流星體是太陽系內,小至沙塵(sand),大至巨礫(boulder),成為顆粒狀的碎片。流星體進入地球(或其它行星)的大氣層之後,在路徑上發光並被看見的階段則被稱為流星。許多流星來自相同的方向,並在一段時間內相繼出現,則稱為流星雨。.

新!!: 小行星帶和流星体 · 查看更多 »

海后星

(Amphitrite)是第29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4年3月1日发现。的直径为212.2千米,质量为1.0×1019千克,公转周期为1491.013天。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54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海后星 · 查看更多 »

海女星

海女星(Thetis,)是一顆大型的小行星,屬於反照率比較高的S-型小行星。於1852年4月17日被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發現,也是他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海女星這個名稱是由希臘神話中的海洋女神忒提斯而來,祂也是阿基里斯的母親。.

新!!: 小行星帶和海女星 · 查看更多 »

海妖星

小行星11海妖星 (IPA)是一顆較大且明亮的小行星帶天體。 海妖星由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於1850年5月11日所發現,這也是他發現的許多小行星中的第二顆。該天體後來以希臘神話中的海妖賽蓮中的一人帕耳忒诺佩來命名,這個名稱起因於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他在德·加斯帕里斯於1849年發現健神星後所建議的。 在1987年2月13日有一次海妖星掩星被觀測到。.

新!!: 小行星帶和海妖星 · 查看更多 »

新视野号

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又譯新地平線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旨在探索矮行星冥王星(在發射時間仍然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和柯伊伯带的行星際機器人太空船任務,它是第一艘飛越和研究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凱倫、尼克斯和許德拉的太空探測器。NASA可能還會批准它飛越一個或两個古柏帶天體。任務概要是由美国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所領導的一個團隊提出。 經過在發射地點的幾個延誤後,新視野號于2006年1月19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發射,直接進入地球和太陽逃逸軌道,在最後關閉引擎時相對於地球的速度是16.26公里/秒,或58,536公里/小時(10.10英里/秒或36,373英里/小時)。因此,它是有史以來以最快的發射速度離開地球的人造物體。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飛越冥王星系统。随后,新視野號将繼續進入古柏帶。 經過與小行星132524 APL一個短暫的相遇後,新視野號飛往木星,在2007年2月28日使得其最接近木星的距離为。木星飛掠提供重力助推给新視野號的速度增加了。木星相遇也被用來作為新視野號科技性能的全面測試,傳回關於行星的大氣層,衛星和磁層的數據。在飛掠木星後,探測器繼續前往冥王星。在木星後的大部分旅行中,太空船是处于休眠模式度過,以保護太空船上的系統。在2006年9月,新視野號第一次拍攝了冥王星,其次是在2013年7月拍攝了區分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冥卫一作為兩個單獨的對象的圖像。無線電信號从新視野號太空船旅行到地球需要用4個多小時。 格林威治時間2015年7月14日上午11時49分,新視野號接近冥王星12,500公里,為旅程中最接近冥王星的位置。 它成為了第一艘探索冥王星的航天器。 協調世界時7月15日00時52分37秒(美國東部時間7月14日20時52分37秒),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收到了新視野號傳來的訊息,證實了探測器在預定的時間成功地飛越了冥王星,探測器各方面的運作一切正常,和先前預料的一樣。.

新!!: 小行星帶和新视野号 · 查看更多 »

文多波纳星

是第23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文多波纳星 · 查看更多 »

旅神星

(Vibilia)是第144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75年6月3日发现。的直径为141.8千米,质量为3.0×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579.562天。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75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旅神星 · 查看更多 »

撞擊事件

天文學上的撞擊事件(Impact event)是指地球或其他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等其他天體互相碰撞的事件。根據歷史記載,有數百個在特定地區造成死傷以及財物損失的小型撞擊事件(包含火流星爆炸)被記錄下來。在海洋發生的撞擊事件可能造成海嘯對海洋和海岸造成損害。 最近的一次重大撞擊事件發生在700 BC爱沙尼亚的卡里,形成卡里隕石坑。 自從撞擊事件研究成為現在科學界的顯學後,在許多科幻作品中撞擊事件是重要的情節和背景知識。.

新!!: 小行星帶和撞擊事件 · 查看更多 »

愛女星

愛女星(Ariadne,)是第43號小行星,在主帶內是相當大與明亮的,也是花神星族第二大的小行星,在1857年4月15日被N.R.普森,並以希臘神話的女英雄阿里阿德涅命名,中文譯為愛女星。.

新!!: 小行星帶和愛女星 · 查看更多 »

慧神星

(Minerva)是一顆位于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編號93,由詹姆斯·克雷格·沃森于1867年8月24日发现。的直径为141.0千米,质量为2.9×1018千克,公转周期为1669.541天。.

新!!: 小行星帶和慧神星 · 查看更多 »

拐神星

小行星101(101 Helena)是一顆體積頗大的小行星帶天體。 这颗小行星是由美国-加拿大天文学家詹姆斯·克雷格·沃森於1868年8月15日發現的。其名字来自希腊神话中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的美女海伦。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68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拐神星 · 查看更多 »

曙光號

--(Dawn),也稱為--,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無人太空探測船,於2007年9月27日發射升空,目的是探索小行星帶最大的兩顆原行星:灶神星與矮行星穀神星,是第一架環繞矮行星的探測器,也是首架在任務期間成功進入兩顆太陽系天體軌道(不含地球)的探測器。 曙光號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抵達灶神星,2012年9月5日結束灶神星的探測任務後前往穀神星。2014年12月1日曙光號开始持續傳回穀神星的高解析度影像,而後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穀神星軌道並繞行至今。根據統計,曙光號任務自2007年執行至今已傳回6萬9000多幅影像,以及超過132GB的數據。.

新!!: 小行星帶和曙光號 · 查看更多 »

曙神星

是第221顆被人類發現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82年发现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曙神星 · 查看更多 »

晴神星

晴神星(132 Aethra)是編號132的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帶。其軌道橢圓,有時甚至進入火星軌道以內。是第一顆被發現的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其亮度的變化提示該星具有狹長和不規則的形狀。 詹姆斯·克雷格·沃森於由希臘神話中的忒修斯之母Aethra命名。.

新!!: 小行星帶和晴神星 · 查看更多 »

智神星

智神星(英語、拉丁語:Pallas),小行星序號是2 智神星(2 Pallas),是人類繼谷神星(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後所發現的第二顆小行星。估計它的質量是小行星帶的7%。智神星直徑為,比灶神星稍大一些,但是其質量卻比灶神星輕10–30% ,所以智神星是小行星帶中第三重的小行星。智神星可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不規則天體(也就是本身的重力不能使外貌呈現圓滑),也可能是殘餘的原行星。 天文學家海因里希·歐伯斯在1802年3月28日發現智神星,那時被歸類為行星。事實上,19世紀初期發現的小行星都曾經被歸類為行星,直到1845年有更多的小行星被發現之後,才重新分類。 智神星的表面似乎由矽酸鹽組成;表面光譜和密度類似於碳質球粒隕石。智神星有異常高的軌道傾角(高達34.8°)、高離心率,類似冥王星,所以太空船很難前往智神星拜訪。.

新!!: 小行星帶和智神星 · 查看更多 »

10

10(十)是9与11之间的自然数。.

新!!: 小行星帶和10 · 查看更多 »

2001太空漫遊 (小說)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是亞瑟·克拉克所寫的科幻小說,同時斯坦利·庫布里克拍成電影版本。這個故事是根據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崗哨。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The Lost Worlds of 2001,(Arthur C. Clarke, Signet., 1972)就是在這個合作計畫下所產生的一個精心傑作。.

新!!: 小行星帶和2001太空漫遊 (小說) · 查看更多 »

2012 FC71

,也可以寫為2012 FC71,是一顆受限在古在機制而與地球有著古在諧振的小行星。.

新!!: 小行星帶和2012 FC71 · 查看更多 »

217

217是於216和218的一個自然數。.

新!!: 小行星帶和217 · 查看更多 »

317

317是自然数,介於316和318之間。.

新!!: 小行星帶和317 · 查看更多 »

432

432是431和433之間的自然數。.

新!!: 小行星帶和432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