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善
十善(或十善行、十善业、十善业道)是十种善行,是佛教行者修行的根本所在。.
查看 富蘭那·迦葉和十善
印度列国时代
印度列國時代(梵語:महाजनपद,Mahajanapada,意為「大國」,約前600年—約前300年),是印度歷史上的一个時期,前承印度吠陀時代。主要是十六大國并立爭霸,這些大國主要分佈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恆河平原。摩揭陀國實力最强,經訶黎、幼龍、難陀、孔雀四個王朝的發展與擴張,最後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4世紀末統一了印度大部,結束了印度列國時代。.
大種
大種(巴利語與Mahābhūta),佛教术语,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主要分為四種,分别是,地、水、火、风,又称四界(巴利語:),現在也稱為四大元素,被认为构成世界一切事物等物質的色法,包含山川大地等的器世間以及生命有情的身體,皆為此四界所構成。也有六界之說,此外再加空界和識界。.
查看 富蘭那·迦葉和大種
外道
外道(梵文:tirthika;巴利文:titthiya)為一個佛教的翻譯名詞,與被稱為內道的佛教裡佛陀所說的教法相對,取名源於其所傳真理異於佛教的宗教組織。.
查看 富蘭那·迦葉和外道
五見
五見,又称五惡見、五利使,佛教术语,為五種惡見的合稱,包括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查看 富蘭那·迦葉和五見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查看 富蘭那·迦葉和佛教
刪闍夜·毗羅胝子
刪闍夜·毗羅胝子(),又譯為散若夷·毘羅梨子、刪惹夷、刪闍世,是公元前5世紀印度沙門思潮時期哲學家,佛教把他歸入六師外道之一,現代學術界認為他是不可知論者。.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查看 富蘭那·迦葉和哲学
六師外道
六師外道是古印度的諸沙門教派中,除佛教之外,對六個主要教派的並稱。外道是佛教對自身以外的其他印度宗派的稱呼,在部派佛教經典裡對這些學說亦有描述,合稱為「六十二見」,並總稱當中的主要思想為「六師外道」。.
查看 富蘭那·迦葉和六師外道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śa-kambala,Ajita Kesakambalin),又譯阿耆多·頸舍甘婆羅、阿末多、無勝髮褐,古印度宗教思想家,屬沙門教派,與佛陀約生存於同時代。被佛教認為是六師外道之一。.
邪見
邪見(micchā-diṭṭhi,mithyā-dṛṣṭi),佛教術語,指不正確、愚昧的見解,為正見的反義詞,通常可以等同於惡見。作為五惡見之一的邪見,特指其他宗教教派提出的錯誤見解。.
查看 富蘭那·迦葉和邪見
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梵語、巴利語:देवदत्त,Devadatta),一譯提婆達兜、地婆達兜、諦婆達兜、調婆達兜,法顯略譯作調達;亦有義譯為天授或天啟者。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曾經加入釋迦佛的僧團,但是後來因為意見不合與權力鬥爭,另外成立教派。提婆达多溺水而死,其教派並没有因为他溺亡而解散,東晉法顯、唐代玄奘遊歷天竺時,还曾看过此派活动。法顯、玄奘记载提婆达多派只供奉过去三佛,独不奉释迦文佛(釋迦牟尼)。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記載佛和佛弟子吃肉,但提婆達多批判佛和佛弟子吃肉是殺生,所以禁止弟子吃肉。《十誦律》記載提婆達多破和合僧時在佛教僧團推行完全素食主義,佛拒絕提婆達多,並說一向允許三淨肉,之後提婆達多召開破和合僧布薩,有504位比丘追隨提婆達多,成立不吃肉的新僧團。 提婆達多在原始佛教中犯下五逆重罪,破壞僧團,背叛佛教,設計謀害釋迦佛,是極為負面的人物。《增壹阿含經》記載提婆達多在地獄中「身體苦痛如斯」。大乘佛教的《妙法蓮華經》中,則紀錄提婆達多亦被釋迦佛授記,將來成佛。其實提婆達多是來示現作反面角色,讓眾生體悟作五逆罪者會墮落地獄。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說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中「如比丘入三禪樂」。.
查看 富蘭那·迦葉和提婆達多
波拘陀·迦旃延
波拘陀·迦旃延(),或譯為“迦羅鳩駄·迦旃延”、“犎·迦多衍那”,生於印度,出身婆羅門種姓,是與大雄和佛陀同時代的,一位沙門導師,佛教將其歸入六師外道。學術界按南傳佛教記載,將七元素說認定為他的觀點,即有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和命,並且這些元素不相互“觸礙”。.
末伽梨·瞿舍羅
末伽梨·拘舍利(),亦譯作“末伽梨·拘舍梨子”等,者,是裸形托鉢教派的始祖,持宿命論觀點。佛教稱其為邪命外道,歸入六師外道。.
亦称为 不蘭迦葉,不蘭迦葉派,無作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