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安那托利亞

指数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802 关系: AnatoliaAsia Minor加泰土丘加拉太加拉太戰爭加拉太書加拉提亞語培希努基尔基斯基督教历史基督教传播年表基齐库斯埃尔图鲁尔加齐埃福罗斯埃斯基谢希尔厚皮甜瓜原始印欧人垂死的高盧人厄德尔省半岛博物館島十字軍國家十字軍東征卡帕多细亚卡帕多细亚统治者列表卡德柯伊卡里亚卡里亚雅苏斯的狄奥多罗斯卡拉曼勒·穆罕默德帕夏卢库鲁斯卢维语印染印欧语系南高加索语系南艾蒿古希臘宗教古希臘神廟古希臘神廟列表古希臘經濟古希臘藝術古希臘雕塑古希臘殖民地古希腊古希腊钱币古希腊文学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古代近東古代殖民地古代日食列表古罗马...古羅馬建築古羅馬軍事史前時代同盟者戰爭 (前357至前355年)吕基亚吕基亚语吕贝克号小巡洋舰吉尔伽美什史诗君士坦丁十世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九世君士坦丁四世君士坦斯二世塞姆斯丁·居纳尔塔伊塞尔苏斯图书馆塞尔柱帝国塞尔柱灰泥人像塞琉古帝国塞琉古一世塞琉古二世塞萨洛尼基塔尔苏斯塔納普天然氣管線墳塚假說夏櫟大卫 (特拉比松帝国)大伊朗大西庇阿大陸凱爾特語支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二世天衛五表面特徵列表奥尔汗一世奥德赛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历史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奥斯曼一世奥斯曼二世奥斯曼土耳其人奧維德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奇里乞亚奇里乞亚山口妮薩 (尼科美德三世之妻)孟他努派字母的歷史客蒙宗教年表安卡拉安卡拉之战安卡拉-伊斯坦堡高速鐵路安卡拉戰役 (前239年)安塔尔基达斯安东尼亚第环形山安德洛尼卡一世·科穆宁安德洛玛刻安得烈安纳托利亚堡垒安那托利亞安那托利亞語族安那托利亞板塊安息帝國安提阿牧首安提柯一世安提柯王朝安条克希腊正教会安条克三世安条克一世安条克二世安條克·伊厄拉斯安條克一世 (科馬基尼)安條克公國安條克的依納爵宙克西帕斯浴場宙克西斯 (將軍)富祖里密列奥塞法隆战役密细亚密特拉密耳拉小居鲁士小行星246尤利烏斯·凱撒尤比克语尼基弗鲁斯三世尼基弗鲁斯二世尼尼微之战尼布甲尼撒二世尼科米底亞尼科美德一世尼羅河河口海戰尼西亚帝国尼西亞會議居鲁士二世巴尔干半岛巴巴·伊沙克巴巴角巴爾幹-高加索人種巴西尔一世巴西尔二世巴耶济德二世巴比伦巴拿巴上帝之城帚石楠丝叶芹属帝国列表丝绸之路中东历史中世纪前期中世纪晚期安纳托利亚国家列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土耳其馆中国疆域史中国-土耳其关系中性 (小說)希土战争 (1919年-1922年)希利人希羅多德希臘城邦希臘伊斯蘭教希臘地理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的希臘希臘王國希臘語族希腊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希腊历史希腊火希腊神话地名译名列表希腊语希腊海神希拉克略世界史年表 (公元前)世界歷史帖木儿帖木儿帝国帕加马帕加马祭坛帕夫拉戈尼亚帕尼翁戰役帕皮亞帕米拉王國帕瑞萨娣丝帕萊塔西奈戰役帕里斯丁帕曼紐三國同盟三脉种阜草平民十字軍幼发拉底河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亚历山大一世 (马其顿)亚历山大五世 (马其顿)亚历山大灯塔亚历山大里亚奉献亚细亚 (罗马行省)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人种亚美尼亚建筑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亚美尼亚高原亚该亚人亚述亚述巴尼拔亚述人亚里士多德亚苏瓦盟亚洲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亞美尼亞文化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亞馬遜人于斯屈达尔亞拉姆語庫諾斯克法萊戰役庫魯佩迪安戰役康斯坦丁一世 (希腊)人类帝国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库尔德人库特布丁·设拉子库柏勒庇西特拉图底格里斯河廟妓代尼兹利省以弗所建筑仙客来伊壁鸠鲁伊奥尼亚联盟伊奥尼亚起义伊奥利亚伊库努姆伊庇魯斯專制國伊兹密尔伊兹尼克伊兒汗國伊琳娜女皇伊萨克一世伊蘇利亞伊蘇斯戰役伊苏里亚王朝伊欧里斯柱式伊沙克帕夏伊本·白图泰伊朗人伊朗高原伊朗歷史伊斯坦堡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伊斯坦布尔海峡伊斯兰书法伊斯蘭建築伊斯蘭黃金時代伊拉克地理伊普蘇斯戰役伟大理想传教士弥涅墨斯伯罗奔尼撒战争弗里吉亚弗里吉亚人弗里吉亚无边便帽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乌克特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弗朗西斯·蒲福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弄蝶佩爾狄卡斯佩瓦內·穆爾因丁·蘇萊曼彼得前書彼得那戰役使徒行传使徒時代依時間序列滅亡語言列表復活節日期爭論德夫希尔梅保加利亚-奥斯曼战争保罗 (使徒)保萨尼亚斯 (地理学家)土耳其土耳其历史土耳其历史年表土耳其地理土耳其共产党 (1920年)土耳其獨立戰爭土耳其烤肉圣血圣殿圣诞节圣诞老人圣托里尼地中海盆地地米斯托克利匈奴化學元素發現年表圖拉真北库尔德语利奥三世 (拜占庭)利姆诺斯岛利西馬科斯呂底亞呂底亞語哈伦·拉希德哈图西里三世哈莉黛·埃迪布·阿迪瓦尔哈萨克语冬眠 (电影)冶金学军区制凯尔特人凱庫巴德一世凱庫巴德二世凱霍斯魯二世凱考斯二世凱末爾主義全球帝国全覆裝甲騎兵六齿卷耳兹拉马兔苣属克利奥帕特拉一世克羅庫斯平原戰役克特西亚斯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特战争克泽尔河克拉維約東使記克拉特魯斯克拉苏·狄维斯·穆齐阿努斯前188年前189年前19世纪前20世纪前21世纪前24世纪前274年前2千纪前2世纪前4世纪前546年前5千纪前6千紀前7千纪前8千纪勒內·格魯塞勒托四大文明古国四福音书皮西迪亚皮托多里斯犹太人犹太人历史犹太人流散石榴石火棘属火星反照率特徵列表獒犬琥珀金理查一世神香草福卡斯种族清洗科律克索戰役科穆宁家族科穆宁王朝科馬基尼王國科查·米馬爾·希南科林斯战争科扎尼穆尔西里一世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穆罕默德·奧爾罕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穆阿台绥姆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穆斯林的征服穆拉德二世穆拉德四世突厥化童貞瑪加利大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九次十字军东征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簇生黄韧伞米底王国米利都米利都圍城戰米利都的提馬克斯米特里達梯六世米特里达梯一世 (本都)米特拉達梯戰爭米诺斯文明米海尔八世米海爾六世米拉 (土耳其)索契索斯提尼斯約翰 (使徒)約翰一世 (拜占庭)紀堯姆-安托萬·奧利維爾繼業者红叶藜约维安约翰二世 (拜占庭)约阿尼纳纳迪尔沙纳斯尔丁维吾尔族维鲁萨绿独行菜罌粟罗得岛罗马:全面战争罗马温暖期美索不达米亚羽衣甘藍羅伯特·C·邁克爾遜羅德島的門農羅馬-敘利亞戰爭烟熏肉爱奥尼柱式爱任纽爱琴海爱琴文明爱维亚·瑟勒比結婚戒指瓦尔特·彭克瓦伦斯瓦兰吉卫队番紅花屬牧羊特洛伊特洛伊木馬特拉比松帝国狄奥多尔一世 (拜占庭帝国)狄奧斯庫若盖厄斯·撒尔庇西斯·凯勒斯白羊王朝白芭蕾白郎弟娜白拉姆汗花脊游蛇莱翁一世莱茵河鞑靼滨藜聶斯脫里派教會聖像破壞運動聖龐加爵聖戰者聖海倫納達尼什曼德王朝荠菜荷马荷马史诗草原樱桃菲萊泰羅斯萊德島戰役 (前201年)萨卡里亚河萨尔珀冬萨尔贡大帝萨珊王朝萨非王朝萨比哈·格克琴国际机场萨拉基里奥角鐵器面包历史蝰屬行星 (占星術)被神化的人列表食盐裸體運動裸麥褐魚鴞饥荒列表西塞罗西亚西羅馬帝國西西弗斯西方狍西方蜜蜂西扎围城战要冲区馬可 (福音書作者)馬其頓馬其頓安提柯王朝陸軍馬其頓共和國馬其頓的克麗奧佩脫拉馬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馬格尼西亞戰役馬拉茲吉爾特角果藜属马可·波罗马吉安马尔马拉海马其顿 (希腊)马其顿共和国历史马其顿战争马克里努斯马里查战役马拉松战役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高加索人種高原列表高卢高碱蓬高盧入侵巴爾幹高盧戰爭鬱金香罌粟魯姆蘇丹國魯米利亞護身符MS 5236让-弗朗索瓦·商博良语言帝国主义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貝德里亞庫姆戰役貢巴德·卡武斯高塔費城縣費倫巴治體育會賽克斯-皮科協定贝尔格莱德围城战 (1456年)路加鸦片鹽業麦伦普塔黎凡特黑海黑海地區黄金圣斗士鼠尾草属農業社會边防军 (拜占庭帝国)辛梅里安人迦克墩迪奥科里斯迪沃尔条约迈锡尼文明近東霍斯劳二世茸毒蛾郭侃阿加托克利斯 (利西馬科斯之子)阿历克塞三世阿历克塞一世阿卡德帝国阿卑多斯 (赫勒斯滂)阿发那西·尼吉丁阿塞拜疆历史阿塞拜疆族阿塔罗斯一世阿塔羅斯王國阿夫沙尔阿夫沙尔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治下的马其顿王国阿尔卑斯山阿尔塞斯阿尔塔瓦兹德 (拜占庭)阿尔塔瓦兹德二世阿尔塔薛西斯二世阿尔勒方尖碑阿尔萨瓦阿尔西诺伊四世阿尔达班三世阿帕米亞和約阿利烏河戰役阿列维派阿凱夫斯阿凱夫斯 (塞琉古一世之子)阿八哈阿勒颇阿爾塞塔斯阿爾特米西亞一世阿爾特米西亞二世阿爾戈英雄阿爾普·阿爾斯蘭阿达德阿达纳阿那克里翁阿里奧巴爾贊 (本都)阿里帕夏 (约阿尼纳)阿里斯托斯·卡斯米羅格羅阿耳忒弥斯阿耳忒弥斯神庙阿提卡希臘語阿格西莱二世阿涅斯·瓦尔达阿拉尼亚阿拉伯-拜占庭战争阿拉伯基督徒阿拉伯帝国阿拉伯起义阿拉克桑都斯赫卡忒赫利梭黑赫勒斯滂弗里吉亚赫里克赫梯赫拉神庙资深执政官薩第斯開塞利闇河魅影蒙古帝国蒙古征戰蒙古突袭巴勒斯坦蒙哥邁昂尼蘇斯戰役铁幕铁器时代鄂圖曼-波斯戰爭鄂圖曼帝國大空位期鄂圖曼帝國哈里發鄂圖曼帝國的分裂野山羊野麻科金币釀酒葡萄腓力 (使徒)腓力二世 (法兰西)腓利門書腓立比書色佛尔条约色诺芬艾登省苏克鲁·萨拉吉奥卢苏美尔苏莱曼尼耶清真寺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鋸木廠苜蓿雷杰普·佩克尔雅利安人種雅典雅典执政官列表老底嘉耶希勒馬克河耶稣耶路撒冷王國抱茎叶卷耳查士丁尼二世查尔迪兰战役查理·喬治·戈登恩底弥翁提亚纳的阿波罗尼乌斯提萨斐尼提馬克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提比略·格拉古提洛同盟提摩太条斑赤蜻東方基督教東方狍杜卡斯王朝格特魯德·貝爾格雷梅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梅西赫帕夏梅蘇德二世榛睡鼠樱桃李橙黃曇灰蝶欧多克索斯欧当归属欧罗巴欧特罗庇厄斯欧洲欧洲历史欧洲黑松欧洲木莓歐律狄刻 (腓力三世之妻)歐利米登戰役 (前190年)歐邁尼斯一世歐洲國家和地區列表歐洲栗步兵夥友歷史 (希羅多德)歌羅西書毒药的历史比基尼泳衣比提尼亞比提尼人水鹨汉尼拔沙姆希阿达德一世沙姆地区沙利姆-阿赫沙米拉姆沙蟒亞科波将金号战列舰波希战争波利伯孔波斯泰勒斯泛希臘運動會涂油摔跤温查文明湖泊上的日出溫泉關戰役 (前191年)潘菲利亚挪亞眾子本廷山脈本都本都人本都王国本都统治者列表札蘭丁月球山脉列表月球環形山列表 (R-S)月球表面特徵列表月桂月桂葉戈耳狄俄斯之结我來,我見,我征服易卜拉欣帕夏流散海合都海尔塞克利·艾哈迈德帕夏海峽列表海上民族海因里希·施利曼斯基泰人斯巴达克斯 (电视连续剧)斯巴达克斯起义斯巴达克斯:血与沙斯德丁号小巡洋舰斯特拉波斯提里科新亚述帝国斑尾林鸽旁狄希臘語无毛漆姑草旭烈兀西征摩尼教摩鹿加群岛撒拉族愛奧尼亞愛奧尼亞人敘利亞戰爭教会的正统扎扎人扎扎其語托卡比皇宮托勒密 (將軍)托勒密三世托勒密一世托勒密二世托勒密王國托魯斯山脈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式建筑拜占庭-奧斯曼戰爭拉巴尔那一世拉丁字母發展史拉丁帝国拉哥拉斯拉迪赤梢魚拉蒙·柳利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曼齐刻尔特战役总督叛乱 (阿契美尼德王朝)普魯塔克普魯西阿斯一世1096年1980年2月16日日食2016年土耳其政變256年272年320年代3世纪6月10日818年960年 扩展索引 (752 更多) »

Anatolia

#重定向 安那托利亞.

新!!: 安那托利亞和Anatolia · 查看更多 »

Asia Minor

#重定向 安那托利亞.

新!!: 安那托利亞和Asia Minor · 查看更多 »

加泰土丘

加泰土丘(Çatalhöyük;;亦稱:Çatal Höyük和Çatal Hüyük;çatal是土耳其語“叉子”的意思,höyük指“墳堆、高地”),音译作卡塔胡由克 或恰塔霍裕克,是安纳托利亚南部巨大的新石器时代和红铜时代的人类定居点遗址。该定居点存在于公元前7500年到公元前5700年,它是已知人类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其遗址被完好地保留至今。2012年7月,被指定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 加泰土丘坐落於科尼亞平原,東南部即為現代城市科尼亞,距離雙峰火山哈桑山。東部遺址高,西部遺址更小,再向東幾百米還有一個拜占庭帝國居民點。一條流經恰爾尚巴的河穿過兩座土丘中間。加泰土丘是用沖積土建造的,這些土壤可能對此處的早期農業有益。.

新!!: 安那托利亞和加泰土丘 · 查看更多 »

加拉太

加拉太是古代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中部高地的一个地区。加拉太北面是比提尼亚和帕弗拉哥尼亚,东面是本都,南面是吕高尼和卡帕多细亚,西面是弗里吉亚,东部是前280年侵入的凯尔特人。现在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也位于古代加拉太省。 根據《新約聖經》記載,在聖保罗第二次福音行程中,他和西拉、提摩太(使徒行传16:6)访问"加拉太地区," 他由于疾病停留在那里(加拉太书 4:13),使他有很长的时间向他们传讲福音。在第三次行程中,他"挨次经过加拉太地区和弗吕家" (使徒行传18:23)。保罗旅行期间在加拉太受到热情接待。使徒行传16:6,18:23:"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和加拉太地区" 和"挨次经过加拉太地区和弗吕家" 。加拉太人变化无常。 Instead, the migration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ng-lived Gaulish territory in central Anatolia, which included the eastern part of ancient Phrygia, a territory that became known as 加拉太.

新!!: 安那托利亞和加拉太 · 查看更多 »

加拉太戰爭

加拉太戰爭(Galatian War),是前189年羅馬共和國和盟友帕加馬王國進攻加拉太高盧人的一場戰爭。戰場發生在小亞細亞中部的加拉太,今日土耳其境內。 前190年,羅馬人剛在羅馬-敘利亞戰爭擊敗塞琉古帝國,並迫使他們簽定和約。也因為羅馬與塞琉古帝國的戰爭相當成功,他們開始把矛頭轉向加拉太部落的高盧人身上,這些高盧人遷入小亞細亞將近100年時間了。前189年,羅馬執政官格奈烏斯·曼利烏斯·烏爾索個人以加拉太人在先前戰爭提供部隊支援塞琉古帝國一事為藉口,朝加拉太進軍,然而,發動戰爭的決定並沒有經過羅馬元老院任何授權。羅馬軍隊與盟國帕加馬合軍後,深入內陸攻擊加拉太人,並在奧林匹斯山戰役擊敗加拉太軍,隨後又在安卡拉附近擊敗另一支大軍。 這些戰爭失利讓加拉太人不得不向羅馬求和,終使羅馬人退回小亞細亞沿岸,當格奈烏斯·曼利烏斯·烏爾索回到羅馬,他被控訴有破壞羅馬和塞琉古帝國之間的和平嫌疑,最後他無罪,還擁有一場元老院批准的凱旋式。.

新!!: 安那托利亞和加拉太戰爭 · 查看更多 »

加拉太書

加拉太书 (迦拉達書)(ΠΡΟΣ ΓΑΛΑΤΑΣ)是新約聖經全书中的第9卷書。為使徒保罗写给加拉太早期基督徒社群的一封信。學者們認為此地點可能是安那托利亞南部的加拉太行省,或是(凱爾特人的一支)所認為的安那托利亞中部。保罗在这封信裡主要關注的議題是這些公元一世紀的外邦基督徒(非猶太人的信徒),是否要遵守摩西律法。保羅認為這些初代加拉太信徒不需要遵守摩西律法的規條,尤其是割禮,在基督啟示的光照下將這些規條處境化。加拉太書對基督教歷史、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以及對使徒保羅的研究都有相當巨大的影響。 《加拉太书》主題:基督頂替律法,與宗教、傳統相對。.

新!!: 安那托利亞和加拉太書 · 查看更多 »

加拉提亞語

加拉提亞語是種已滅亡的凱爾特語言,曾在小亞細亞(現今的土耳其)的加拉提亞古國一直被使用到4世紀。.

新!!: 安那托利亞和加拉提亞語 · 查看更多 »

培希努

培希努(Pessinus)是位於土耳其小亞細亞北方的一座城,希腊神话中弗里吉亚国王弥达斯曾在此為其母库柏勒建了座神廟。库柏勒被羅馬人視為眾神之母。 Category:土耳其城市.

新!!: 安那托利亞和培希努 · 查看更多 »

基尔基斯

基尔基斯(Κιλκίς)是希腊北部中马其顿大区的一座城市,为基尔基斯州的首府。早在铜铁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中世纪时期,该地在拜占庭帝国与保加利亚帝国之间多次易手。1430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1912年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被保加利亚占领。次年被希腊占领。希土战争结束后,许多来自小亚细亚的希腊人来此地定居。现该城为一个农业中心。 Category:希腊州府.

新!!: 安那托利亞和基尔基斯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安那托利亞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传播年表

初期的日期只是“大约”.

新!!: 安那托利亞和基督教传播年表 · 查看更多 »

基齐库斯

基齐库斯(Κύζικος)是位于安那托利亞密细亚的古代城市,位於現今土耳其巴勒克埃西爾省。.

新!!: 安那托利亞和基齐库斯 · 查看更多 »

埃尔图鲁尔加齐

埃尔图鲁尔加齐(奥斯曼土耳其文:ارطغرل غازى,现代土耳其文:Ertuğrul Gazi,约1191/1198年-1280/1281/1288年)是奥斯曼帝国的缔造者奥斯曼一世的父亲。.

新!!: 安那托利亞和埃尔图鲁尔加齐 · 查看更多 »

埃福罗斯

埃福罗斯(Ἔφορος,Ephoros 或 Ephoros,约前400–前330年),小亚细亚埃奥利斯库梅(Cyme)人,古希腊历史学家。埃福罗斯是伊索克拉底的学生,在其建议下著有 Ἱστορ ίαι(Historiai,《历史》),今仅存片断。.

新!!: 安那托利亞和埃福罗斯 · 查看更多 »

埃斯基谢希尔

埃斯基谢希尔(土耳其语:Eskişehir,拉丁语:Dorylaeum,希腊语:Δορύλαιον)是土耳其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它是埃斯基谢希尔省的省会,2000年的人口普查时它有482,793名居民。截至2014年人口有685,135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埃斯基谢希尔 · 查看更多 »

厚皮甜瓜

厚皮甜瓜(學名:Cucumis melo),又名蜜--瓜、香--瓜,是已经发展成许多栽培品种的甜瓜品种。这些品种包括光滑皮肤的栽培品种,如白兰瓜,克伦肖(Crenshaw)和卡萨巴(casaba),以及不同的网状栽培品种(,和或圣诞甜瓜)。 也是甜瓜各种各样的变种之一,但其形状,味道和烹饪用途更像一个黄瓜。虽然形态变异不是很广泛,但是这个品种中的大量品种接近野生卷心菜中发现的品种。这是一种称为浆果(pepo)的水果。 厚皮甜瓜原产于伊朗,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地区,拥有包括印度西北部 (कचरी Kachri) 和阿富汗在内的次要中心。 厚皮甜瓜是一种典型的藤蔓类草本植物,最早於4000多年前在波斯和非洲栽培。.

新!!: 安那托利亞和厚皮甜瓜 · 查看更多 »

原始印欧人

原始印欧人(Proto-Indo-Europeans)指古代时原始印欧语的使用者,对他们的了解只能通过对原始印欧语的重建和考古学进行了解。.

新!!: 安那托利亞和原始印欧人 · 查看更多 »

垂死的高盧人

垂死的高盧人(Dying Gaul),是古羅馬時的大理石雕像。它是羅馬人仿造一件希臘化時代的雕像,原作品已失落並被認為是青銅打造,可能在前230年 - 前220年之間由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委託某位不知名的藝術家製作,來慶祝國王在擊敗小亞細亞的加拉太高盧人。這位藝術家很可能是厄皮哥努斯(Epigonus),他當時就在帕加馬宮廷。現存這件羅馬複製品的基座是後來人發現之後才添加上。 雕像表現的是一位垂死的加拉太人戰士,作品逼真寫實,尤其是臉部表情,它很可能有上色過。另外,他有著典型的高盧人髮型和鬍子,且全身裸體,脖子上僅戴著高盧式金屬頸環(torque)。戰士坐在他的盾牌上,他的劍和其他物件散落在身旁,他手撐著地,似乎想要站起來再戰,表現出一位不甘屈服的戰士形象。希臘藝術家以反向的心理雕塑出敵人這種形象,宣揚出統治者擊敗高盧人的英勇和偉大。.

新!!: 安那托利亞和垂死的高盧人 · 查看更多 »

厄德尔省

厄德尔省位于土耳其东部,分别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交界的一个省。鄰接的省份有位於西北方的卡爾斯省(Kars)及位於厄德爾省南方和西方的阿勒省(Ağrı)。厄德爾省的面積有3,584 km²及人口179,839人 (2006年度統計數字)。在2000年,這裡的人口只有168,634人;而1990年時更只有142,601人。 雖然土耳其最高的山峰,即《聖經》所記載的阿拉臘山(Ağrı Dağı)位於該省的阿拉勒克鎮,但山下大多數土地都是一片廣闊的平原。當地氣候亦是土耳其這部份最和暖的,使棉花得以在厄德爾省生長。相傳挪亞在大洪水退卻後,就在這裡生活。位於邊境的阿拉斯河是厄德爾省與亞美尼亞的天然邊界。 由於厄德爾省位處於土耳其邊境,加上當地有爭取獨立的庫爾德人在此世居,一般外人要進入厄德爾省都需要向土耳其軍方申請。 厄德爾省的首府位於厄德尔鎮。.

新!!: 安那托利亞和厄德尔省 · 查看更多 »

半岛

半岛,是一種三面环海,一面连陆地的地形,相當小的半岛稱為海岬(海角),至於像歐洲、南美洲南部、非洲南部那樣極為巨大的半島稱為大陸延伸。阿拉伯半島被國際普遍認為是世界最大的半島,雖然印度半島面積較之更大,但由於印度半島的地形封閉性,印度半島往往被歸類為「次大陸」而非半島。.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半岛 · 查看更多 »

博物館島

博物館島(Museumsinsel)位於德國柏林市中心,施普雷島(Spreeinsel)的北端。柏林所有博物館都由此發展而来,也是柏林的旅遊重點。1999年,因建築與文化的結合,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为世界文化遺產。.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博物館島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國家

十字軍國家指經由十字軍東征而建立之拉丁國家,他們建立國家時,一般都會將法蘭克人那套成熟的采邑制度移植至新征服地,而他們所征服之地區,一般都會同時設立拉丁主教,這些國家之存在,無一例外的都如狂風掃落葉,除了一些因保護殖民城市而建立的碉堡外,一般在人口結構、宗教信仰、文化等等,都無法為這些地區留下深刻影響。 十字軍國家主要在兩次十字軍東征時建立,即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征服聖地所建立的幾個王國、公国、伯国,包括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埃德萨伯国,以及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征服拜占庭帝國所建立的拉丁帝國及其屬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十字軍國家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卡帕多细亚

卡帕多细亚(also Capadocia; Kapadokya, Καππαδοκία Kappadokía,辭源: Katpatuka)),又稱為卡帕達奇亚,亚洲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名,大致位于歷歷史上安纳托利亚地區中部,現今土耳其內夫謝希爾、開塞利、阿克薩賴、尼代。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时代,卡帕多细亚包括了从托罗斯山脉至黑海之间的广大地域。 如此定义的卡帕多细亚,其南面以托罗斯山脉为界,东抵幼发拉底河,北面与本都接壤,西面与中央盐碱荒原相接。具体的范围之广度则很难予以确定。斯特拉波是唯一的专门记述过这一地区情况的古典作家,但是他夸大了卡帕多细亚的面积;人们现在知道,卡帕多细亚东西大约为400公里,而南北只有240公里。.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卡帕多细亚 · 查看更多 »

卡帕多细亚统治者列表

卡帕多细亚是希腊化时代安纳托利亚的一个古代王国,后来被古罗马吞并。这里列出它自脱离波斯帝国的直接控制以来的各代统治者。.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卡帕多细亚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卡德柯伊

卡德柯伊(Kadıköy)在古代和拜占庭帝国时期称为迦克墩,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区,位于马尔马拉海的小亚细亚一侧,面对着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侧古老的市中心。 卡德柯伊也是该区最突出的街区的名称,那是一个住宅和商业区,有许多酒吧、电影院和书店,是安纳托利亚一侧的文化中心。 卡德柯伊在1928年成为一个区,从于斯屈达尔区分出。在同一年,İçerenköy、Bostancı和 Suadiye 从卡尔塔尔区分出,最终加入了新成立的卡德柯伊区。与其相邻的区为:西北方的于斯屈达尔区,东北方的乌姆拉尼耶,东南方的马尔泰佩以及卡尔塔尔。根据2007年人口统计,卡德柯伊区的人口为509,282人。 File:Kadiköymodadtrassenbahn.jpg| 怀旧电车 File:Kalamış Marina.jpg| 码头.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卡德柯伊 · 查看更多 »

卡里亚

卡里亚(古希腊语:Καρία)安纳托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在今土耳其境内。 卡里亚位于伊奥尼亚以南,弗里吉亚和吕基亚以西。希腊人把当地的原住民称为“卡里亚人”。远在希腊人到达之前,与“卡里亚”这个名字相当的地名可能就已经出现在许多中东古国的记载中了,如赫梯人所说的“卡尔基亚”,巴比伦人所说的“卡尔萨”和波斯人所说的“库尔卡”。另一些文献则称,该地区原来被叫作“腓尼基亚”,因为当地在很早的时候曾有一个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至于“卡里亚”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与神话传说中的腓尼基国王卡耳有关。荷马在《伊利亚特》中写到,在特洛伊战争时米利都城属于卡里亚人,并且是特洛伊一方的盟友。 在赫梯帝国崩溃后,卡里亚是安纳托利亚地区众多的独立小国之一。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崛起使卡里亚被并入波斯帝国,并成为帝国的一个省(约在前545年)。该地区最主要的城市是哈利卡尔纳苏斯,为总督的驻节地。其他的大城市包括赫拉克利亚,迈安德河畔安条克,密都斯,劳迪基亚,阿林达和阿拉班达。 卡里亚省的首府哈利卡尔纳苏斯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摩索拉斯王陵墓的所在地。摩索拉斯是波斯帝国驻卡里亚的总督,该陵墓係由其妻子阿耳忒弥西亚所建。 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卡里亚。亚历山大死后,该地区先后属于利西马古、塞琉古帝国和罗马。罗马帝国后期,卡里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省。.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卡里亚 · 查看更多 »

卡里亚雅苏斯的狄奥多罗斯

奥多罗斯(Diodorus Cronus),()古希腊麦加拉学派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安纳托利亚的卡里亚雅苏斯。以其逻辑学上的杰出成就而为人所知。他与阿波罗尼奥斯以及活动于米利都的欧布利德斯等学者相交往并发展了逻辑学。其著作现已失传。.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卡里亚雅苏斯的狄奥多罗斯 · 查看更多 »

卡拉曼勒·穆罕默德帕夏

卡拉曼勒·穆罕默德帕夏(Karamanlı Mehmed Paşa,),奥斯曼帝国官员,曾于1477年至1481年出任帝国宰相“大维齐尔”。.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卡拉曼勒·穆罕默德帕夏 · 查看更多 »

卢库鲁斯

卢基乌斯·李锡尼·卢库鲁斯(Lucius Licinius Lucullus,前118—前57或56年),罗马将军、执政官。 卢库鲁斯是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将领,著有战史著作。早年参加同盟者战争,后为苏拉部将,随其与米特拉达悌六世作战,是参加苏拉向罗马进军的惟一军官。前74年当选执政官,率军远征小亚细亚,打败米特拉达悌六世,并追击至亚美尼亚,打败亚美尼亚国王提格拉尼二世。 卢库鲁斯最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对阵亚美尼亚国王一役。以1.2万步兵和2500骑兵,对战12.5万亚美尼亚大军。当时的形势被亚美尼亚国王形容为:“罗马派来的如果是求和的谈判使团,人数是多了一些,如果是来打仗的军人,这点人数可就太少了。”。 有关他的享乐主义和奢侈无度的传说使“卢库卢斯”成为浪费的同义词。.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卢库鲁斯 · 查看更多 »

卢维语

卢维语(,在英语中有时也被称作Luvian或者 Luish) 是一种或是一族在印欧语系中的安那托利亚语族里面的语言。按照书写方式的不同,卢维语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楔形文字式卢维语(Cuneiform Luwian,CLuwian) 和 象形文字式卢维语(Hieroglyphic Luwian,HLuwian)。至于是将它们看作一种语言还是两种语言,在学术界并没有定论。 在安纳托利亚语族中的其他一些语言已经被证实与卢维语非常相似,这表明这些语言在楔形文字式卢维语和象形文字式卢维语中应该有自己的分支。有一些语言学家将这些语言分支称为卢维语支或直接称为卢维语,所以在语言分类上卢维语代表了卢维语中全部的语言。而其他的语言学家,比如梅尔查特,则喜欢用卢维语支来代表这一类语言,用卢维语代表楔形文字式卢维语和象形文字式卢维语。.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卢维语 · 查看更多 »

印染

印染,是对纺织物进行物理、化学处理过程的综合。例如在纺织物上上增加花纹、图案,改变纺织物的颜色以及相关的前处理工艺等等。通过使染料和纤维物之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将会使得纺织物具有一定色泽、光泽度。根据印染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印染过程分为棉纺织印染、麻纺织印染、毛纺织染整、丝绸印染等等。.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印染 · 查看更多 »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之一。欧洲、美洲、南亚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印欧语系包括約443种(SIL統計)語言和方言,使用人數大約有20億。.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印欧语系 · 查看更多 »

南高加索语系

南高加索语系又称卡特维尔语系(ქართველური ენები),世界上主要语系之一,属于高加索诸语言。语言人口约520万,主要分布于格鲁吉亚,也有少量分布在土耳其、阿塞拜疆、伊朗、俄罗斯和以色列。又可细分为斯凡语、赞语族(Zan languages,包括明格列尔语、拉兹语),和格鲁吉亚语。下属语言主要以格鲁吉亚语字母书写。.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南高加索语系 · 查看更多 »

南艾蒿

南艾蒿(学名:Artemisia verlotiorum)为菊科蒿属的植物。分布于尼泊尔、朝鲜、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亚热带、温带、老挝、欧洲、小亚细亚、印度、热带、台湾岛、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日本、泰国、越南、非洲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南、广西、辽宁、广东、云南、陕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安徽、黑龙江、甘肃、内蒙古、江苏、江西、贵州、山东、山西、四川、吉林、河北等地,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短,常具匍匐茎,并有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50—100厘米。生长于海拔1,0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路旁、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山坡以及田边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安那托利亞和南艾蒿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宗教

赫淮斯托斯神廟 古希臘宗教(Hellenism,Ἑλληνισμός)是起源自古希臘的信仰、儀式和神話的總集,祂在古希臘人的生活層面具有主導作用,最具體的表現在神廟建築的藝術表現上充滿對神的讚美、歌頌與敬仰。 古希臘文化充滿著神話與傳說,她讓人們希望能夠深入的瞭解希臘文明背後所蘊含的道理;因此研究古希臘文化首要把握一項重點,即欲了解古希臘文化必須先了解古希臘的宗教信仰。然而探討古希臘宗教比起古希臘神話的課題要來的嚴肅的許多,因為祂的影響實際社會層面上的許多面向:政治上的決策(德爾斐神諭)、航海的平安(波塞冬的供奉、祭祀)、節日慶典(泛雅典娜節、月桂節)、經濟發展、祖先與英雄崇拜等等;所以具有相當莊嚴的敬神儀式需要如實的了解。 古希臘多神信仰發展年代大約在西元前八紀到西元五、六世紀之間。古希宗教不是單獨形成的體系,而最主要是傳承自遠古印歐民族的宗教信仰,因此古希臘宗教的淵源要比荷馬史詩來的年代早,古希臘人的宗教內容相當豐富與繁雜,因為祂是原始自然神祇崇拜另稱「多神信仰」、「泛神信仰」。,大大小小的神祇不少,祂們其中的職掌有些有重疊。古希臘宗教其實是擁有綜合性與多元性起源的一項原始信仰,他們的神祇有些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克里特、邁錫尼;而據說酒神狄俄倪索斯是來自小亞細亞的弗里吉亞(Phrygia);即使是希臘主神宙斯,祂也可能是來自最古老的印歐民族神祇有其他的學說認為來自西亞或古埃及。;阿芙洛狄忒是腓尼基人供奉的神祇,後來傳到希臘;所以其他先進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埃及文明)對古希臘宗教的變化也有影響。 古希臘宗教的形式可分為民間的公開宗教(奧林匹斯教)和的儀式作法(英雄崇拜)。這些宗教群體差異很大,為此希臘宗教或“崇拜”可以說是具有著多元化性質,儘管祂們大多數宗教團體都有相似之處。讓許多古希臘人公認並且信仰是為十二尊主要(奧林匹斯神)男神与女神(宙斯、波塞冬、赫拉、得墨忒耳、雅典娜、阿瑞斯、阿芙洛狄忒、阿波羅、阿耳忒彌斯、赫淮斯托斯、赫耳墨斯,以及或是赫斯提亞或是狄俄倪索斯),此外古希臘宗教也包含了哲學的成分在內,那個時代的宗教與哲學並沒有很明確清晰的區隔;雖說哲學學派譬如斯多葛主義與柏拉圖主義的某些形式是使用著似乎是一種假設單獨且超然神性的語言。 古希臘人的信仰基本上與城邦政治結合在一起,以雅典城而言:他們主尊供奉的就是司掌技藝、智慧雅典娜女神,而著名的奧林匹亞則是供奉古希臘神話中的最高神祇宙斯;德爾斐則是以司掌預言、光明、音樂之神阿波羅為主尊;斯巴達則是供奉女神阿耳忒彌斯。事實上不同的城邦往往也信奉同一尊神,有些時候也會偕同著在一起,那是為了区别他們城邦之間的不同並且说明、指出他們本身的地方性質。 希臘人的宗教習俗也隨著他們向海外的拓展而延伸到希臘大陸以外的地區,像是傳播於小亞細亞中愛奧尼亞的群島與海岸、廣被於大希臘(西西里島和意大利南部),以及流佈在地中海西部的分散的希臘殖民地,像是馬西利亞馬西利亞是今日的法國馬賽古名。。而且祂們在前基督教時代中影響後來羅馬人信仰深遠的一個原始自然神崇拜,因為古希臘宗教緩和地通過了而形成後來古羅馬宗教的众多宗教儀式。.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希臘宗教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神廟

位於希臘雅典衛城的帕德嫩神廟。 希臘神廟(古希臘語:ὁ ναός,ho naós,“居所”;語義有別於拉丁文templum以及英文“temple”(“神廟、寺廟、廟宇”),也名為希臘神殿。在古希臘宗教中的希臘聖所內是為安座眾神神像的神聖建築結構。神廟內部不是做為集會的空間,因為奉獻給諸尊神明的供奉與儀式是在神廟外面舉行得。神廟常常必須使用到祈願奉獻物()。在希臘建築中祂們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及很廣泛普及的建築形式。此外西亞以及北非在希臘化時代中的王國,一座神廟搭建完成的宗教意向通常是為了延續遵循著當地的文化傳統。甚至連在當地的一個希臘人所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力也是明顯可見得,像這樣的建築結構一般認為是與希臘神廟分屬不同的建築系統。這些神廟建築採納的典範方面,譬如說,關於希臘─帕提亞(Graeco-Parthian)以及巴克特里亞的神廟即是,或是關於埃及托勒密之典範,埃及托勒密時代的神廟祂是遵循古埃及宗教(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的傳統。還有很多傳統的希臘神廟方位都是朝向著東方的天象。.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希臘神廟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神廟列表

本條目主旨在於介紹各地區的希臘神廟,如欲詳細了解神廟內部建築規模請參閱古希臘神廟條目。 雅典奧林匹斯宙斯神廟(Temple of Olympian Zeus, Athens,公元前174年到公元132年);以及帕德嫩神廟(Parthenon,公元前447年到公元前432年)的景觀。 這裡所陳述的古希臘神廟列表是希臘人由西元前六世紀到西元二世紀之間的神殿建築,這眾多神廟遍佈於希臘大陸以及愛琴海諸島(Aegean Islands)、小亞細亞(Asia Minor)、西西里島(Sicily)還有義大利等處的希臘城鎮;無論如何,凡是古希臘殖民地必定為希臘文化所及之處,當地一定會建立神廟作為他們的宗教信仰的中心。 古希臘建築有他自己相當標準的規格體系,建造規格是(Post and lintel)。柱樑結構有三種明確的格式: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遍及在全希臘、西西里島與義大利,是希臘最早發展的樑柱格式;這款格式的特點是樸實,圓柱巨大但沒有柱礎,以及擁有一個寬闊、樸素的柱頂。圓柱有凹槽設計,但是與其他柱式相比凹槽深度比較不深。Stokstad, p. 165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源自小亞細亞,也成為希臘建築的典範;此柱式特點是柱身纖細、柱子高聳,柱頂造型優雅。愛奧尼柱式高度比例是他的柱礎直徑的9倍(多立克柱式的比例則是5½比1)。柱子的凹槽比較深而且凹槽與凹槽之間的距離接近加上從圓柱平面突起的所謂“帶狀裝飾(fillets)”。圓柱直立於帶有美麗雕飾的柱礎上還有最具特色的象徵在於柱頂刻有雙螺旋紋路裝飾,渦捲式造型被比喻像是牡羊角或是棕櫚樹的葉子。此名為渦形裝飾(volutes)。Stokstad, p. 165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是從西元前600年開始發展的。另外加上第三種樑柱是從愛奧尼柱式變化而來且最為瑰麗的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這款柱式在將近西元前450年左右開始發展,Stokstad, pp.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希臘神廟列表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經濟

在古希臘的經濟中,由於希臘貧瘠的土地,農業極其重要.到了公元前6世紀,工藝和貿易(主要是海上貿易)開始發展,然後變得重要。 經濟這個概念在古希臘跟現代並不相同。 希臘語oikonomia (οἰκονομία)中的oikos (οἶκος)解作家或家庭.色諾芬的作品Oeconomicus 涉及持家和農業,希臘語並沒有確實表明生產和交易過程的詞彙.不過經濟學家穆瑞·羅斯巴德指出,一些古希臘哲學家努力解決的問題,符合現代經濟學的範疇。.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希臘經濟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藝術

古希腊艺术,是指盛行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世界以及附近地区的艺术,古希腊艺术被视为是西方艺术的主要源头。古希腊艺术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写实。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神共性使得古希腊艺术对人体的塑造充满了兴趣。古希腊艺术不仅在希腊世界盛行,还通过贸易等方式影响了古希腊周边地域,如伊特鲁利亚地区,在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古希腊艺术更是向东方世界传播,在罗马征服希腊后,古希腊艺术被罗马人效仿和吸收。德国学者的温克尔曼是第一个对古希腊艺术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19世纪70年代后,通过在希腊地区的考古,许多古希腊的艺术品相继被发现,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古希腊艺术的认识。.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希臘藝術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雕塑

古希臘雕刻是古希臘中聞名於世的其中一項藝術,發展時間大約於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 古希臘雕刻特點在於富於理想主義、質樸,注重共性、雅致,簡而言之便是返璞歸真,因此在西方美術史上,古希臘雕刻藝術精神,深深影響著西方美術的發展。.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希臘雕塑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殖民地

古希腊殖民地是由母城邦国家所成立的城邦国家。殖民地和母邦之间的纽带通常保持紧密,以特定的不同形式。不同于处于文艺复兴和现代之间的欧洲殖民主义,古代殖民地从开始通常就拥有独立主权和自治权。 在古希腊,殖民地的建立者或为逃脱外敌之手的被征服者;或为在内乱中失败而逃离的一方;或为城邦为避免人口增长过快引发危机而派出的殖民者;或是被陶片放逐制所驱逐的不受欢迎者。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海外殖民的动机是为了建立与巩固与外国的贸易关系,进而增加母城市(希腊语中被称为metropolis)的财富。早在前8世纪,希腊人就在爱奥尼亚和色雷斯建立了殖民地。 30多个希腊城邦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活跃的是米利都,他们从前9世纪晚期至前5世纪建立的90个殖民地遍布地中海,东至黑海海岸和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西至伊比利亚半岛的南部海岸,同时他们还在北非的利比亚海岸拥有数个殖民地。 古希腊的殖民城邦分为两种:一种叫做ἀποικία - apoikia(复数形式为ἀποικίαι,apoikiai),另一种为ἐμπορίov - emporion (复数形式为ἐμπορία,emporia)。第一种本身就是城邦,而第二种则是小规模的贸易站点。 希腊城邦在前900年至前800年左右开始建立殖民地,最早是在叙利亚海岸建立的港口以及在今天那不勒斯湾的伊斯基亚建立的商业城市匹德库塞(Pithekoussai),两处殖民地均在前800年左右由优卑亚人建立。 在“黑暗时代”与古风时期之交,希腊爆发了两次殖民潮,其中一次发生于前8世纪早期,另一次发生于前6世纪。人口增长和生存空间狭窄似乎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而由经常性的无政府状态带来的竞争精神与政治经济活力,新产生的希腊城邦概念,以及试图扩大自己的经济影响力的努力,才是这两次移民潮的真正原因。在希腊人的此次扩张中,金属货币的使用逐渐风行于整个地中海盆地。 在殖民者启程之前,由于宗教原因,通常要遵守一些准则。当一个城邦准备进行殖民前,殖民者通常都要先请求神谕(一般是询问德尔斐的皮媞亚祭司)。对于殖民者的选择,有时会征召特定阶层的市民参与;有时会从每个拥有多个子嗣的家庭中选择一个儿子;而外邦人表达参与殖民的请求也被允许。人们将选择其中的一名优秀者来领导移民和指挥行动。成为殖民地的建立者是十分光荣的事,在他们死后,会被作为英雄看待。殖民者将从议会场所的公共壁炉中取出圣火,而火种将被用来点燃新城市的公共壁炉。新的城市将延续原有城市的主要神明的信仰,而即使几个世纪后,殖民地仍然会在母城市的重要庆典时派遣使节和进献贡品。 殖民城市与母城市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友好互惠的,大多数分歧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只有极特殊情况下才会采用战争手段。在殖民地建立时,一般会采用母城市的法律和宪章,但新城市会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如果殖民城市准备建立新的殖民地,通常会向母城市咨询意见,或至少要求母城市派遣一名领导者。殖民地城市经常要向希腊本土的母城市联盟宣誓效忠,或向德尔斐、奥林匹亚、提洛等宗教中心进献贡品以示敬意。值得一提的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科林斯与其殖民地克基拉之间的纠纷。而雅典城邦则形成了一类特殊的殖民者,被称为“cleruch”(klêrouchoi),他们受领被征服的土地,负责开垦和守卫,并依然保有雅典的公民权。而设在国外(如埃及)的商站则与一般的殖民地有所不同,商站的成员依然保有在自己祖国的居住权,并且有固定的任期。 Category:古希腊 Category:殖民地.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希臘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

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给女神雅典娜而建。它是古希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在雅典的领导下,在兩次的波希战争取胜之后,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波希戰爭結束後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的這段時期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馬其頓國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扩散。 古希腊人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工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希腊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钱币

古希腊钱币- 在钱币学领域,古希腊钱币是其中形成时间最早,发行范围最广,并且对后世钱币体系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支。古希腊钱币通常可以按发行地分为以下几类:.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希腊钱币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文学

subst:subst/leftUnreferenced/auto 自动产生。 --> 古希腊文学是指古代希腊世界的文学。广义的古希腊文学涵盖了从氏族制希腊社会到希腊化时代的文学,持续时间近1000年。古希腊文学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也是欧洲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古希腊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体现了古代世界的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古希腊时代显赫的英雄行为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深刻的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人们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希腊文学 · 查看更多 »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分別為吉薩大金字塔、空中花園、阿耳忒弥斯神庙、宙斯神像、摩索拉斯王陵墓、羅得島太陽神銅像及亞歷山大燈塔 古代世界七大奇蹟,常稱七大奇蹟,為最早被提出的七大奇蹟觀念。前2世紀拜占廷人斐羅(Philo of Byzantium)寫下《世界七大奇蹟(Επτά θαύματα του αρχαίου κόσμου)》一書,描述當時在地中海附近7個偉大建築,分別是「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奧林帕斯的宙斯神像」、「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哈利卡納蘇斯的摩索拉斯王陵墓」、「羅得島的太陽神銅像」以及「亞力山大港的燈塔」,為現存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的憑據。.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 查看更多 »

古代近東

古代近東或古近東(英文:ancient Near East)是早期文明的發源地,即今中東一帶: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土耳其東南部及敘利亞東北部)、古埃及(縱然埃及大部分地理上屬於非洲東北部)、古伊朗(埃蘭、米底、帕提亞及古波斯)、安那托利亞/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及亞美尼亞)、 黎凡特 (今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國及約旦)、馬爾他及阿拉伯半島。 古代近東見於近東考古學及古代史的研究。古代近東始於前4千年蘇美爾文明的興起,至於何時終結,眾說紛紜:有指歷經銅器時代及鐵器時代;亦有指直至前6世紀阿契美尼德王朝或前4世紀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為止。 古代近東被視為文明的發源地。該地域最早實行全年集約農業;向世界最傳播最早的書寫系統;先後發明陶輪、車輪及水車輪;建立最早的中央集權政府、法典及帝國;推行社會階級、奴隸制;發動戰爭;以及為天文學及數學等領域奠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代近東 · 查看更多 »

古代殖民地

古代殖民地是指古代地中海地区的文明建立的海外殖民地,大多是与母城邦(metropolis,英语中大都市一词即来源于此)领土不接壤的殖民城邦的形式。殖民城市与母城市之间的联系依然十分紧密,但与近代的殖民主义不同的是,这种联系并不以母城市直接控制殖民城市的形式存在。相反,古代的殖民地通常从一开始就是独立且自治的。.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代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古代日食列表

古代日食列表是一個介紹古代日食的列表。.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代日食列表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英語:Ancient Roman architecture)指由古羅馬人創造並且擴展到地中海沿岸其所控制疆域的一種新風格的建築藝術,經常簡稱為羅馬建築(英語:Roman architecture)。他直接繼承了古希臘晚期的建築成就,而且將其向前大大推進,使之在1到3世紀達到奴隸制時代全世界建築的頂峰。在西方學術界傳統上特指古羅馬共和國與帝國時期的建築,漢語學術界定義較為寬泛,有時可以包括前期的伊特魯裡亞建築,也可以包括分裂之後的西羅馬帝國建築,但是一般不包含東羅馬帝國建築。.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羅馬建築 · 查看更多 »

古羅馬軍事

羅馬軍事包含從公元前八世紀的羅馬城邦到西羅馬帝國的軍事概況,傳統上羅馬的軍事包含羅馬陸軍以及少量羅馬海軍。羅馬軍事和現代聯邦歐洲的軍事有越來越密切的關係,弗拉維奧·約瑟夫斯曾經描述羅馬人是:「生來就準備好當軍人」,而羅馬實際上也長時間的投注在對外的軍事擴張,從羅馬悠久的歷史來看,羅馬大多擴展本身的金融以及軍事力量。羅馬战史前後長達一千三百年,幅員最東可到波斯(現代的伊朗)、最南可到阿非利加(現代的突尼西亞)和埃及、最北可到不列顛尼亞(今日的英格蘭和威爾斯東北部),羅馬的軍隊從古代的義務兵制演變到後來的專業兵制,羅馬的科技也因軍事需求而日新月異,這也就是羅馬可以不斷擴張版圖的原因。.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古羅馬軍事 · 查看更多 »

史前時代

史前時代一般是指人類產生到文字出現之前的時代,意即歷史記載(信史)前的時代。由于各地人類發明文字的時間都有不同,所以史前時代沒有一個適用於各地的特定時間。不過,作為一個泛稱,史前時代通常指公元前4000年以前的時期。舉例,尚未发现文字记载的石器時代(前250萬年-前4000年)是史前時代,青銅器時代(前4000年-各地不同時期完結)以後有文字记载之起就可称为信史時期。中國夏朝就是史前時代。商朝人使用甲骨文,故商朝是信史。 广泛地说,史前时代可以追溯到自宇宙诞生以来至信史時期之前的整个时期,但实用上通常只用来描述自地球上有生命开始后的时期,甚至只描述类人生物出现后的时期Fagan, Brian.

新!!: 安那托利亞和史前時代 · 查看更多 »

同盟者戰爭 (前357至前355年)

同盟者戰爭(Social War,或稱同盟戰爭、同盟國戰爭),又稱盟邦戰爭(War of the Allies或稱聯誼戰爭),指發生在西元前357年到前355年,雅典的第二雅典帝國(Second Athenian Empire)與希俄斯、羅得島、科斯島、獨立拜占庭所結成的盟邦之間的戰爭。結果雅典戰敗,第二海上同盟瓦解。 Category:前350年代 Category:古希臘戰爭.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同盟者戰爭 (前357至前355年) · 查看更多 »

吕基亚

吕基亚(古希腊语:Λυκία)安纳托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土耳其安塔利亚省境内。在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曾是帝国在亚洲的一个行省。.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吕基亚 · 查看更多 »

吕基亚语

呂基亞語(𐊗𐊕𐊐𐊎𐊆𐊍𐊆 )Bryce (1986) page 30.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吕基亚语 · 查看更多 »

吕贝克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吕贝克号(SMS Lübeck)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七艘不来梅级小巡洋舰的四号舰,以德国城市吕贝克命名。它由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承建,于1903年开始、1904年3月、至1905年4月投入舰队使用。其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可达22.5节。 吕贝克号于职业生涯的前十年里都跟随公海舰队服役,然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被转移至波罗的海,以保卫德国海岸免受俄罗斯潜在的攻击。它在战争的头三年里被广泛运用,期间曾参与攻夺利鲍的行动,并两度遭到英国潜艇袭击。舰只于1916年触雷后得到修复,但于1917年被撤出前线执行次要任务。它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至1920年作为被割让予英国人,并于其后拆解报废。.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吕贝克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吉尔伽美什史诗

《基加美修史詩》(又譯為鳩格米西史詩)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学作品,是已发现的最早英雄史诗。史诗所述的历史时期据信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间,比已知最早的写成文字的文学作作品早200到400年。史诗主要讲述了苏美尔时代英雄吉尔伽美什的传说故事,並匯聚了两河流域的許多神話傳說,共有3000多行。史诗所见的最早版本是用楔形文字刻在之上。.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吉尔伽美什史诗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十世

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Ι΄ Δούκας,Kōnstantinos X Doukas;)拜占庭帝国皇帝(1059~1067年在位),出身于小亚细亚著名贵族杜卡斯家族,1059年,在教会和官僚贵族的帮助成功逼迫伊萨克一世退位,登上帝位。在位期间,取消了前任伊萨克一世限制官僚贵族的措施,并对教会慷慨馈赠。由于裁军和忽视边防事务,在位期间拜占庭的屡遭强敌进攻:塞尔柱突厥人进入小亚细亚东部省份,其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占领了亚美尼亚(1064-1065年),并袭击了凯撒利亚;1064年,匈牙利占领贝尔格莱德;佩切涅格人和库曼人越过多瑙河蹂躏巴尔干诸省;诺曼人则夺取了拜占庭在意大利仅存的领地。1067年5月,君士坦丁十世因患感冒逝世。.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君士坦丁十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奥斯曼帝国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領導之下對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作的一次征服,發生於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當天戰死。這一事件標誌著東羅馬帝國最後的毀滅,亦代表奥斯曼對地中海東部及巴尔干半岛的統治在戰略上的決定性成功。君士坦丁堡之名之后仍一直使用。1930年,土耳其共和國官方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普世牧首(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俗稱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宗主教,亦被承认为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 普世牧首的正式職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正教会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正教会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尊榮的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新羅馬和普世牧首(Η Αυτού Θειοτάτη Παναγιότης, ο Αρχιεπίσκοπος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Νέας Ρώμης και Οικουμενικός Πατριάρχης)除了東方正教會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外,天主教會也曾經任命過拉丁禮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Οἰκουμενικὸν Πατριαρχεῖον Κωνσταντινουπόλεως, Oikoumenikòn Patriarcheîon Konstantinoupóleos, )也称罗马牧首区(Rum Ortodoks Patrikhanesi),是东正教自主教会之一,最高领袖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现任牧首为巴塞洛缪一世。是东正教会名义上的宗主,但各自主教会間地位平等。.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大帝

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常被稱為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 ὁ Μέγας,Constantine the Great),或聖君士坦丁(Saint Constantine),羅馬帝國皇帝,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罗马皇帝,在313年与李锡尼共同頒佈《米蘭詔書》,承認在帝国轄境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 君士坦丁在内战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和李锡尼,巩固皇位。统治期間,他对法兰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战役均取得勝利,并成功夺回在前一个世纪丧失的达基亚地区。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宫 ,并将之命名为新罗马,但人们为尊君士坦丁之名,将此地称作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此后一千年均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因此君士坦丁也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的创立者。.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君士坦丁大帝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九世

君士坦丁九世(单独战斗者)(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Θ' ο Μονομάχος,約),东罗马帝国皇帝(1042年-1055年在位)。 君士坦丁九世是帝都(君士坦丁堡)官僚贵族的代表。他的父亲狄奥多西是巴西尔二世皇帝与君士坦丁八世皇帝在位时的朝中重臣,后来因被怀疑卷入宫廷阴谋而失宠。但君士坦丁依靠与罗曼努斯三世皇帝的侄女的婚姻而再度踏上仕途,并受到当时在位的女皇佐伊的特殊青睐。佐伊的丈夫米海尔四世出于嫉妒将君士坦丁流放;但在米海尔死后,女皇很快将君士坦丁召回(1042年),并选择他为自己的丈夫和共治者。此举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阿历克塞一世的强烈反对,因为两人都是第三次结婚,但皇帝夫妇仍于6月11日举行婚礼(牧首本人缺席)。他们一起统治到1050年佐伊去世为止。 君士坦丁九世即位后马上驱逐了米海尔四世的所有亲信。新皇帝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封建贵族和军队的叛乱。由于受到情妇玛丽亚·斯科莱琳娜的谗言影响,君士坦丁九世解除了在意大利的拜占庭将领乔治·马尼亚克的职务,导致后者发动兵变(1042年),造成一场严重危机。马尼亚克宣布自己为皇帝并率军侵入巴尔干,但在与皇帝的军队战斗中伤重身亡,从而结束了这场叛乱。后来在1047年又发生了一场更严重的叛乱:君士坦丁九世的侄子、亚得里亚堡总督利奥·托尔尼基奥斯企图推翻他。托尔尼基奥斯得到了色雷斯封建主集团的支持,并试图进攻君士坦丁堡,但被击退,后来在另一次战斗中被俘。这次叛乱大大削弱了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防御力量,导致1048年佩切涅格人入侵该地区,并在此后5年多次进行劫掠,造成很大破坏。 突厥部族(主要是佩切涅格人和塞尔柱人)是君士坦丁九世在位时期最主要的外敌。佩切涅格人从北方骚扰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属地,而塞尔柱人则从东方侵袭帝国的小亚细亚领土。由于在1045年吞并了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小王国,拜占庭的疆域直接与塞尔柱人的国家接壤,双方于1046年第一次发生接触。1048年帝国与塞尔柱人在亚美尼亚发生冲突,但不久即缔结和约。在签订条约之后,君士坦丁九世愚蠢地解散了在亚美尼亚的驻军以节约国家开支,此举对后来帝国亚洲领土的丧失有深远影响。至于佩切涅格人,他们在1048年的入寇之后就对巴尔干造成持续威胁,而皇帝却寄希望于用外交手段和怀柔来缓和局势。结果佩切涅格人被允许居住在巴尔干附近地区,这就使得防御他们更加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君士坦丁九世曾企图获得匈牙利王国的援助。 在国内,君士坦丁九世希望通过讨好帝都贵族(宫廷官僚集团)和大土地所有者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幅减少了各省地主和基督教会应缴的税赋,并加速推进国内土地的封建化。在他执政时,各省的实际权力落入高等文官(大法官)的手中。 1054年发生了著名的东西教会大分裂。罗马教皇良九世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尔·凯鲁拉里乌斯互相开除了对方的教籍,此事被认为是天主教与东正教正式决裂的标志。君士坦丁九世企图介入此事,因为他需要利用教皇来共同对付诺曼人,后者对帝国在南意大利的领土形成了严重威胁;但他突然病倒并于下一年1月去世。佐伊的妹妹狄奥多拉被宣布为新的皇帝。 君士坦丁九世在位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拜占庭与罗斯进行了密切交往。1043年,基辅大公智者雅罗斯拉夫派其子弗拉基米尔·雅罗斯拉维奇率领一支舰队进攻君士坦丁堡;罗斯人的舰队被击败了,但却意外地促成了双方的联姻关系。1046年拜占庭与罗斯结盟,后来双方大体上保持友好。君士坦丁九世的女儿(一说为妹妹;一些文献认为其名为安纳斯塔西娅,另一些则认为为玛丽)与雅罗斯拉夫之子弗谢沃洛德·雅罗斯拉维奇(后来获得了大公公位)结婚。这对夫妇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他继承了外祖父君士坦丁九世的外号“单独战斗者”(读音为“莫诺马赫”)。.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君士坦丁九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四世

君士坦丁四世(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Δ',Kōnstantinos IV,Constantinus IV,)是一位拜占庭帝国皇帝(668~685年在位),在位期间首都君士坦丁堡经受住了阿拉伯人4年的围攻(674~678年),成为阿拉伯人与拜占庭人之间斗争的关键转折。.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君士坦丁四世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斯二世

君士坦斯二世()绰号“大胡子”,是一位拜占庭帝国皇帝(641-668年在位),在位期间拜占庭的埃及和东部诸省落入阿拉伯人手中。.

新!!: 安那托利亞和君士坦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塞姆斯丁·居纳尔塔伊

麦赫迈德·舍姆斯丁·居纳尔塔伊(Mehmet Şemsettin Günaltay) 土耳其历史学家、政治人物,1949年至1950年担任土耳其总理,他是土耳其共和人民党一党政治时代的最后一个总理。.

新!!: 安那托利亞和塞姆斯丁·居纳尔塔伊 · 查看更多 »

塞尔苏斯图书馆

塞尔苏斯图书馆位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今属土耳其),完成于135年,以蒂伯斯·朱利叶·塞尔苏斯·波乐曼努斯命名,由塞尔苏斯的儿子盖乌斯·朱利叶·亚奎拉建造。塞尔苏斯是当地的富裕公民,曾担任亚细亚省省长。 这座图书馆是用来存放12,000卷书籍,并作为埋葬塞尔苏斯的坟墓。埋葬在城内的图书馆内,是不寻常的,因此这是给予塞尔苏斯特殊的荣誉。.

新!!: 安那托利亞和塞尔苏斯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塞尔柱帝国

大塞尔柱帝国(现代土耳其语:Büyük Selçuklu İmparatorluğu;دولت سلجوقیان)是中世纪时期的突厥-波斯M.A. Amir-Moezzi, "Shahrbanu", Encyclopaedia Iranica, Online Edition,: "...

新!!: 安那托利亞和塞尔柱帝国 · 查看更多 »

塞尔柱灰泥人像

塞尔柱灰泥人像是塞尔柱帝国于11至13世纪盛行的灰泥人像,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所以这些人像通常会被装饰以明亮色彩并镀金。.

新!!: 安那托利亞和塞尔柱灰泥人像 · 查看更多 »

塞琉古帝国

塞琉古帝國(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ων Σελευκιδών),又稱塞琉古王朝或塞流卡斯王朝,古代中國又稱之為條支。它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塞琉古一世所創建,是以叙利亞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希臘化國家。塞琉古帝國是希臘化时期最主要的國家之一。.

新!!: 安那托利亞和塞琉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塞琉古一世

塞琉古一世(勝利者),或譯為塞流卡斯一世(希臘語:Σέλευκος Νικάτωρ,),他起初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軍官,亞歷山大逝世後成為繼業者之一,在繼業者戰爭中塞琉古占領亞歷山大帝國東部的領土,並自立為國王,建立塞琉古帝國,領土包含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小亞細亞一帶。他所開創的國家從亞歷山大帝國崩潰直到羅馬併吞為止,共249年之久。塞琉古一世的稱號Νικάτωρ,即「勝利者」。 在亞歷山大大帝逝世後,塞琉古於前320年被任命為巴比倫總督,之後另一位繼業者安提柯迫使塞琉古逃離他的領地巴比倫,他只好尋求埃及總督托勒密幫助,並於前311年重返巴比倫。塞琉古在之後的幾年內征服原先亞歷山大帝國的東部行省份如波斯、米底亞等,並與新興的印度孔雀王朝結盟。塞琉古於前305年正式使用國王頭銜,定都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實際建立了獨立的帝國。前301年,塞琉古一世聯同利西馬科斯在伊普蘇斯戰役打敗安提柯一世,前281年又於庫魯佩迪安戰役擊敗利西馬科斯,正當準備入主馬其頓時,塞琉古一世遭到托勒密·克勞諾斯刺殺。他的王位由其子安條克一世繼承。 塞琉古一世相當熱衷於東方建立城市,並招納許多馬其頓和希臘人前來殖民,他所建立的城市以安條克和塞琉西亞最為知名。.

新!!: 安那托利亞和塞琉古一世 · 查看更多 »

塞琉古二世

塞琉古二世(凱旋者) Σέλευκος ο Καλλίνικος 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亚国王(前246年—前226年在位)。安条克二世(“神”)之子。安條克二世逝世後,由母親勞迪絲一世扶持登上王位,並立即殺了托勒密二世之女貝勒尼基和她的兒子,引發與埃及國王托勒密三世的第三次叙利亚战争。 托勒密三世在敘利亞及安那托利亞對付塞琉古時得到重大勝利,曾短暫地佔領了安條克城,從楔形文字的最近發現中證實,他甚至進軍至巴比倫,短暫占領塞琉西王国東部一些省份。而此時,他那跋扈的母親要求他給予弟弟安條克·伊厄拉斯共同攝政權以及塞琉古領土中安那托利亞的管治權。隨後,安條克立即宣告獨立,這一舉動危及到及塞琉古抵擋托勒密的努力。最終,塞琉古與托勒密議和並割讓敘利亞北岸沿海地区。 約前239年,在安卡拉戰役中被反叛的弟弟擊敗,失去了塔爾索和安那托利亞和其他地區,接著塞琉古二世在與帕提亚(安息)国王阿尔沙克一世的战争中議和,但有些資料卻顯示塞琉古曾被安息國王囚禁幾年。約前228 年,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脫離塞琉西王朝,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塞琉古二世因從座騎跌落而逝世,王位由塞琉古三世繼承。 Category:塞琉古國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塞琉古二世 · 查看更多 »

塞萨洛尼基

塞萨洛尼基(希腊语:Θεσσαλονίκη),又譯作薩洛尼卡、塞萨洛尼卡、薩羅尼加,舊譯作帖撒罗尼迦或忒萨洛尼卡(按古希臘語發音),是希腊第二大城市,也是希腊北部最大城市,希腊中马其顿大区和塞萨洛尼基州的首府。根据2001年官方人口统计,塞萨洛尼卡大都会地区总人口有1,057,825人。 塞萨洛尼基是希腊第二大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东南欧主要的交通枢纽。它的商港对于希腊和东南欧腹地都非常重要。该市拥有2所国立大学,学生人数居希腊首位。作为文化中心,它以拥有大量的拜占庭建筑杰作以及一些重要的奥斯曼帝国、犹太人建筑而知名。该市以每年9月初在此举行的国际贸易博览会知名,希腊总理每年會在此发布下一年政府的计划。塞萨洛尼基还以东南欧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而知名,吸引了许多国际名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塞萨洛尼基 · 查看更多 »

塔尔苏斯

塔爾蘇斯(Tarsus),又譯大數,位於今日土耳其的小亚细亚半岛的東南部,位於托魯斯山脈之下、西德奴斯河流往地中海的出海口。現屬於梅爾辛省。是羅馬帝國時期基利家省的首府、使徒保羅的出生地。.

新!!: 安那托利亞和塔尔苏斯 · 查看更多 »

塔納普天然氣管線

塔納普天然氣管線(TANAP Pipeline),或稱之為跨安納托利亞天然氣管線'(Trans-Anatolian natural gas pipeline),是一條正在建造中的天然氣管線,是歐盟天然氣多元供應計畫之一。.

新!!: 安那托利亞和塔納普天然氣管線 · 查看更多 »

墳塚假說

坟塚假说(英语:Kurgan hypothesis;其中kurgan源自俄语курган,意为“坟冢”,可溯源自更早的突厥语言)是有关印欧起源问题的假说之一,该假说认为印欧人起源於“坟塚文化”,即东欧大草原上亚姆纳文化(意为“坑墓文化”)及其前身这一考古文化。坟塚假说是最为广泛接受的有关印欧起源的模型,与之相对的一个模型是主張将印欧语民的原住地定为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假说”(Anatolian hypothesis),很多印欧文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立场。 坟塚假说最早是由玛利亚·金布塔斯在1950年代提出的,她将“坟塚文化”定义为四个连续时段的统称,其中最早的阶段“坟塚甲”包含红铜时代(公元前四千年,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地区的萨马拉文化与塞罗格拉佐沃文化)。这些文化由游牧民族所建立,此假说认为他们在前3000年左右在东欧大草原扩张活动范围并进入东欧。.

新!!: 安那托利亞和墳塚假說 · 查看更多 »

夏櫟

夏櫟(學名:Quercus robur),也常稱作歐洲有柄橡木、長柄櫟、夏橡、歐洲白櫟、英國櫟。原生於歐洲、安那托利亞至高加索地區,北非部分地區和中国青岛亦有分佈。.

新!!: 安那托利亞和夏櫟 · 查看更多 »

大卫 (特拉比松帝国)

大衛·梅加斯·科穆寧(Δαβίδ Μέγας Κομνηνός,約),是特拉比松帝國最後一任皇帝(1459年4月22日-1461年8月15日在位)。他是阿歷克塞四世和的第三個兒子。在1461年特拉比松帝國被鄂圖曼帝國吞併後,他帶領孩子們遷至阿德里安堡居住,並於1463年和他的兒子們被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處決。 2013年7月,大衛與他的三個兒子以及他的侄子阿歷克塞被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冊封為聖人,並在同年11月1日紀念其逝世550週年。.

新!!: 安那托利亞和大卫 (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大伊朗

大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بزرگ、Irān-e Bozorg;ایران‌زمین、Irān-zamīn;《伊朗百科全書》使用伊朗文化大陸一語)是指明顯受到伊朗文化影響的地區,大抵是指伊朗高原一帶,由高加索延綿至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符合歷史所認知的伊朗全境。在媒體及學術文章上,大伊朗又被稱為大波斯。 大伊朗一詞與文化有關,意指伊朗部族定居的地區,與任何政治實體無關。這詞語也用以表示後青銅時代伊朗的散落族群,較政治實體的出現早了多個世紀。薩珊王朝在三世紀的刻文首次使用帶有政治含意的「伊朗」,多民族的伊朗地區包括小亞細亞,不包括伊朗兩個鹽土荒漠盆地以東的地區,但卻適用在文化語境上。.

新!!: 安那托利亞和大伊朗 · 查看更多 »

大西庇阿

大西庇阿,全名为(征服非洲的)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P·CORNELIVS·P·F·L·N·SCIPIO·AFRICANVS;)古罗马统帅和政治家。他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方面的主要将领之一,以在扎马战役中打败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而著称于世。由于西庇阿的胜利,罗马人以绝对有利的条件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西庇阿因此得到他那著名的绰号:“征服非洲者”(Africanus)。在伊里帕之役(the Batlle of Ilipa)中,时年30岁的西庇阿就已经展示了他过人的战术素养。.

新!!: 安那托利亞和大西庇阿 · 查看更多 »

大陸凱爾特語支

大陸凱爾特語支之下歸納了那些非屬於蓋爾亞支或布立吞亞支的凱爾特語族語言。雖然在前羅馬帝國時期,凱爾特人曾在歐洲大陸上說著數十種凱爾特語言,但在歐陸使用的凱爾特語言之中也只有四種有真正得到考證證實其存在:.

新!!: 安那托利亞和大陸凱爾特語支 · 查看更多 »

大流士三世

大流士三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現代波斯語:داریوش;Δαρείος;Darius III;),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最後一任國王,希臘人稱他為科多曼努斯(Codomannus),而巴比倫人稱他原名為阿塔沙塔(Artashata)。統治時間從前336年-前330年。是阿塔薛西斯二世的侄孫 身為維齊爾的宦官巴戈阿斯為了獨掌大權,殺死了阿爾塞斯之後,擁立他為君,是為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起初受制於巴戈阿斯,而後他先發制人,賜死了巴戈阿斯。大流士三世掌控大權後,很快就發現他面對的是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帝國,心懷不滿和忠誠有問題的總督們控制帝國廣大的區域,帝國治下的許多異族也心存異心,尋找機會叛變。然而大流士三世無力處理。 前334年,西方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入侵波斯帝國,並在多場戰役中擊敗人數眾多的波斯軍,並於前331年攻下帝國首都波斯波利斯,整個波斯帝國大部分區域被亞歷山大控制。波斯即將淪亡時,總督貝蘇斯兵變,挾持並軟禁了大流士三世,貝蘇斯為了不讓亞歷山大擄獲大流士三世,將大流士三世殺死,自立為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大流士三世 · 查看更多 »

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古波斯楔形文字:𐎭𐎠𐎼𐎹𐎺𐎢𐏁 ();داریوش;Δαρείος;),即大流士大帝,波斯安息省长希斯塔斯佩斯的儿子,阿尔萨米斯之孙,阿里亚兰尼斯曾孙,泰斯帕斯四世孙,阿契美尼斯五世孙。公元前521年至前485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君主。《圣经》的中文译本译作“大利乌”。.

新!!: 安那托利亞和大流士一世 · 查看更多 »

大流士二世

大流士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Darius II;),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公元前423年—约公元前404年在位),阿尔塔薛西斯一世之子。薛西斯二世、蘇底亞的兄弟。 原任希尔卡尼亚总督,薛西斯二世被謀殺後,蘇底亞自立,半年後,大流士二世殺死了蘇底亞,自立為王。 公元前413年,平定希尔卡尼亚和米底叛乱。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后,大流士二世决定收复自公元前448年由其控制的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公元前407年,他派儿子小居鲁士任小亚细亚驻军司令,公元前405年,于伊哥斯波塔米战役中击败雅典军队。大流士二世亦不久病故。.

新!!: 安那托利亞和大流士二世 · 查看更多 »

天衛五表面特徵列表

本表列出已命名的天衛五的地質特徵。.

新!!: 安那托利亞和天衛五表面特徵列表 · 查看更多 »

奥尔汗一世

奥尔汗或译乌尔汗(Orhan,又名Orhan Gazi或Orkahn,1285年出生,1359年3月逝世)是奥斯曼帝国的第二位首领(苏丹这个称号直到1383年才开始使用),他的执政时期是从1326年到1359年。他占领了安那托利亚西部的大多数地区,他本人与拜占庭皇帝约翰六世的女儿结婚,但又帮助约翰六世推翻了约翰五世成为拜占庭皇帝,以此他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衰败。1354年他的长子苏莱曼·帕夏占据了加里波利,为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大陆上开辟了一个。.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奥尔汗一世 · 查看更多 »

奥德赛

《奥德赛》(ΟΔΥΣΣΕΙΑ,转写:Odýsseia,Odyssey)又译《奧狄賽》、《奥德修记》、或《奧德賽飄流記》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另一部是《伊利亚特》)。《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是盲诗人荷马所作。这部史诗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是除《伊利亚特》外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一般认为,《奥德赛》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末的爱奥尼亚,即今希腊安纳托利亚的沿海地区。 《奥德赛》主要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修斯(或譯奧德賽斯,罗马神话中称为“尤利西斯”)在特洛伊陷落后返乡的故事。十年特洛依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又漂泊了十年,才回到了故乡伊萨卡。人们认为他已经死去,而他的妻子珀涅罗珀和儿子忒勒玛科斯必须面对一群放肆的求婚者,这些人相互竞争,以求与珀涅罗珀成婚。 如今,《奥德赛》已被译为多国语言,是公认的世界文学经典。许多学者认为,这部史诗是由一些诗人、歌手或口头创作而成的。至于当时口头表演的细节是什么样,这个故事是如何由口头诗歌变为书面著作,学者至今仍争论不休。《奥德赛》的用语是一种书面的诗话希腊语,混合了伊欧里斯语、爱奥尼亚语等多种希腊方言。全诗共有12110行,通篇使用。不仅是战士们的行动,诗歌的非线性的叙事方法,以及妇人和农奴们对事件发展的影响,都是《奥德赛》里引人注目的元素。在英文及其他很多语言中,单词“奥德赛”(odyssey)现在用来指代一段史诗般的征程。 《奥德赛》的结尾已经丢失。但是还有一个失落的续集,,据说是为斯巴达的修涅诵所著,而不是荷马。一种说法是被缪西斯或昔兰尼的犹哥蒙所藏。.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奥德赛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历史

奥斯曼帝國的历史始于東羅馬帝國的衰落。1299年,奧斯曼土耳其人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稱蘇丹(即王),正式建立奧斯曼帝国,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使東西文明得以統合。1453年,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了拜占庭帝國。16世紀初是奧斯曼帝國的強盛時期,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的大部份領土。從塞利姆一世開始,蘇丹即自稱哈里發,雄踞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地位。18世紀,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列強的角逐場。奧斯曼帝国於19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奥斯曼帝國因而分裂。1922年凱末爾領導起義,推翻帝國,擊退歐洲勢力,廢除了蘇丹和哈里發的制度,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奥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奥斯曼帝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这是一个-zh-hans:奥斯曼帝国;zh-hk:鄂圖曼帝國;zh-tw:鄂圖曼帝國;-历代苏丹的列表,其中从塞利姆一世开始的苏丹还拥有伊斯兰教哈里发的称号。 奥斯曼王朝的诸位苏丹在1299年至1922年的六百多年时间里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地跨亚、非、欧三大洲,苏丹统治着北自匈牙利、南至索马里、西起阿尔及利亚、东到伊拉克的广袤土地。帝国首都最初在安纳托利亚的布尔萨,1366年迁都巴尔干的埃迪尔内,1453年占领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更名伊斯坦布尔,一直到帝国灭亡。尽管由于难以区分史实和传说,使得帝国的早期历史众说纷纭,但现代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如下观点:奥斯曼帝国在约1299年时建立,它的第一位统治者是乌古思突厥人卡耶部落的首领(汗)奥斯曼一世。奥斯曼一世建立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朝和帝国延续了六个多世纪,共有36位苏丹执掌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结果战败,帝国随即土崩瓦解。战胜的协约国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和随即爆发的土耳其独立战争导致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诞生。.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一世

奥--斯曼一世(奥斯曼土耳其语:عثمان باک,,現代土耳其語:Osman Gazy,),奥斯曼帝国的创立者和第一位埃米尔。他开始时是从父亲埃尔图鲁尔加齐处继承了贝伊加齊的称号,但后来他的统一和征服活动使他成为一个大帝国的奠基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奥斯曼一世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二世

奥斯曼二世()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自1618年至逝世期間在位。 奥斯曼是艾哈邁德一世及其妻Mahfiruze Hatice之子。他自小得母親關心教育,後來成為一位有名的詩人,並通曉多種語言,包括阿拉伯語、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及意大利語。他在14歲時因為一場政變而登基。雖然年紀尚小,奧斯曼顯示了作為一國之君的能力。他與波斯薩非王朝簽訂和約,結束奧斯曼-薩非戰爭 (1603年-1618年)。然後他在1620年親自領軍入侵波蘭,在楚措拉戰役中獲勝。由於1621年的戰事失利,波蘭蓋特曼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在霍滕戰役(1621年)成功抵擋奧斯曼軍的多次猛攻,奥斯曼二世被逼與波蘭簽訂和約。他在羞辱中返--首都,認為「新軍」的怯懦及官員的無能是今次失利的原因。 奥斯曼二世大概是首位察覺到作為蘇丹親衛軍的新軍對帝國的現代化弊多於利,並且打算著手處理這個問題的奧斯曼蘇丹。他關閉了新軍的咖啡店,那些地方是醞釀反蘇丹陰謀的人的聚會處。他打算籌建一支效忠於自己的新部隊,由安那托利亞、敘利亞及埃及等地的突厥裔人組成。此舉引致新軍發動政變,拘禁了奧斯曼二世,其後派人用弓弦勒死他。前任蘇丹穆斯塔法一世被擁立復位。 奧斯曼是一位十分進取的蘇丹,卻欠缺一群有能力及決心的官員幫助他推行改革,以致被趕下台。他作為一個統治者來說,擁有敏銳的觸覺,而且充滿活力。跟他之後的大多數繼承人比較,他是較為賢明的一位君主。他作為政治家的最大失誤也許是他過早試行過多的事。 Category:奥斯曼帝国苏丹.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奥斯曼二世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土耳其人

奥斯曼土耳其人是奥斯曼帝國穆斯林米利特的分支,以往主導著奥斯曼帝國的統治階層。與奥斯曼人早期歷史的可靠資料缺乏。據一些資料所述,烏古斯人的卡伊部落首領(可汗)埃爾圖魯爾在十三世紀中為了逃離蒙古人入侵而逃離波斯。他向羅姆蘇丹國的蘇丹稱臣,蘇丹准許他入侵及征服比提尼亞、連接拜占庭帝國的尼科米底亞、尼西亞及布爾薩。他的征服取得成功,並建立了一個酋長國,以拜占庭帝國的戰利品誘惑加齊(Ghazi)戰士來迅速增長軍力。艾杜古爾的兒子奥斯曼一世是同名的奥斯曼王朝的創建者,奥斯曼王朝統治了奥斯曼帝國近620年。.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奥斯曼土耳其人 · 查看更多 »

奧維德

普布利烏斯·奧維修斯·納索(Publius Ovidius Naso,筆名奧維德(Ovid),前43年3月20日 - 17年/18年未能確認),古罗马诗人,与贺拉斯、卡图卢斯和维吉尔齐名。代表作《变形记》,《爱的艺术》和《》。.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奧維德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始自十三世紀末,至1453年為止。在十三世紀末,塞爾柱帝國滅亡,在安那托利亞形成许多小國,其中一個名為索古特(Söğüt),是一支定居於薩卡里亞河(Sakarya River)河谷的小部落,是奧斯曼帝國的誕生地。 這個部落的創立者及首領是埃爾圖魯爾(Ertuğrul),埃爾圖魯爾在1281年逝世,奧斯曼一世繼承為部落領袖。奧斯曼一世建立奧斯曼王朝,成為首任奧斯曼帝國的蘇丹。 帝國建立後,一些土耳其公國與奧斯曼帝國聯合起來對抗拜占庭帝國,自羅姆蘇丹國在十三世紀敗于蒙古人後,拜占庭帝國統治部分安那托利亞地區。拜占庭與奧斯曼之戰持續百多年,由1299年至1453年,在奧斯曼王朝領導下,奧斯曼帝國奪得安那托利亞及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陷落標誌著拜占庭帝國滅亡,使權力由基督教歐洲社會轉移至中東伊斯蘭勢力。多個世紀以來,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的地區霸主。.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

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是奧斯曼帝國國家機關的行政區劃,是帶有民事權力的軍事管治政區,而在此體制外的還有附屬國。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隨著帝國崛起而初步規劃;二是1864年行政改革後的時期。.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奇里乞亚

奇里乞亞(希腊语:Κιλικία、Kilikya),又譯基利家(新教)、基里基雅(天主教),也被称作小亚美尼亚,位於今日土耳其東南部的小亚细亚半岛,塞浦路斯以北,東至旁非利亞,北至托魯斯山脈,地處於前往地中海的通道上,曾經是羅馬帝國一個貿易非常繁盛的地區。基督教使徒保羅出生於當時西利西亚的首府塔尔苏斯。 15世紀起,奇里乞亞受奧斯曼帝國統治。今天奇里乞亞分屬土耳其梅爾辛省、阿達納省和奧斯曼尼耶省。.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奇里乞亚 · 查看更多 »

奇里乞亚山口

奇里乞亚山口(Cilician Gates或Gülek Pass)是托魯斯山脈中的一个山口,位於土耳其南部,连接着奇里乞亚的低地平原到安那托利亞高原。最高处海拔1000米。欧洲E90公路經過該地。.

新!!: 安那托利亞和奇里乞亚山口 · 查看更多 »

妮薩 (尼科美德三世之妻)

妮薩 (Νύσ(σ)α; 前二世紀後半人物),是安那托利亞卡帕多細亞王國公主,後來成為比提尼亞王國王后。 妮薩是卡帕多細亞國王阿里阿拉特六世和王后勞迪絲第一個出生的孩子.

新!!: 安那托利亞和妮薩 (尼科美德三世之妻) · 查看更多 »

孟他努派

孟他努派(Montanist),是由一位名叫孟他努(Montanus)的人所創立,約興起於西元127年,在羅馬帝國小亞細亞(今土耳其)一帶的弗呂家地方盛行。孟他努受洗時,曾經說方言並且宣告聖靈世代的降臨,論及新耶路撒冷的由天而降與千禧年快要開始。因此爆發了一場預言運動,吸引東方教會中廣大的信眾跟隨。由於孟他努是初信主作教徒,未曾擔任過任何教會職務,所以他的主要同工是兩位婦女,被稱為先知的百基拉與馬西米拉,他們自稱是最後一代的先知。孟他努自稱為聖靈的代言人,而他的先知們教導人要聽聖靈的聲音,要預備迎接基督再臨,過著苦修的生活。孟他努派高抬婦女,並倡導勇於殉道,但過度自信宣稱世界的末日馬上來臨,這與以色列傳統和基督徒的想法不同。孟他努派因其教義與神格唯一論的關連,於381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被定為異端,但其影響與教訓卻仍持續,且被人廣泛接受,初代教父特土良也曾加入孟他努派。 孟他努派態度堅決的要求,剛開始對信徒而言是對的,也提供信徒明確可以遵循的方向,但實行到後來卻漸漸變成是一種加在信徒身上固定型態追求的原則。.

新!!: 安那托利亞和孟他努派 · 查看更多 »

字母的歷史

字母的歷史從古埃及開始。公元前27世紀,古埃及人發展出一套含22個單音的象形文字來表達他們語言的子音,第23個字元推測是用來表示字首和字尾的母音。這些字元成為意音文字的發音、文法和變調標記,後來也用於表示外來語和人名。儘管是字母的原始形式,這套系統並沒有獨立用於書寫。第一種單純用作書寫的文字約於公元前20世紀,由埃及中部的閃米特人發明。經過五個世紀,這套字母向北傳開。後來全世界大多數的字母系統都承襲於此。唯一可能的例外是梅羅字母,這是種公元前3世紀努比亞至埃及南部一帶的象形文字變形。.

新!!: 安那托利亞和字母的歷史 · 查看更多 »

客蒙

客蒙(Κίμων,Kimōn,Cimon,),古希臘雅典城邦的一位政治領袖,為馬拉松戰役英雄小米太亞德之子,母親名作海潔西皮勒普魯塔克《客蒙傳》 。他曾經擔任雅典十將軍,在西元前五世紀中時,他在希臘世界是很重要的城邦政治代表人物。隸屬于雅典親斯巴達的保守派.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客蒙 · 查看更多 »

宗教年表

宗教年表是按年代学排列的从史前时代到近现代重要的宗教事件纲要。此文广泛涉及史前时代,由于大量的人类宗教经历没有被归入信史,信史只有将近5000年(文字出现的时间),缺乏真实的书面记录,大多数对原始宗教的认知来自于考古学发现和其他间接来源还有推测,许多原始宗教一直受到持续争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宗教年表 · 查看更多 »

安卡拉

安卡拉(Ankara),曾有媒體簡稱土京,是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位於小亞細亞安那托利亞高原的中北部,人口約500萬,也是土耳其全国仅次于伊斯坦堡的第二大城市。.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卡拉 · 查看更多 »

安卡拉之战

安哥拉之战指1402年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之间发生于今土耳其安卡拉(旧译安哥拉)附近的战役。 1402年春,帖木儿率大军10万人左右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数月之间即兵临安卡拉城下。奥斯曼苏丹“闪电”巴耶塞特一世率军10萬利用安卡拉以东的森林设防,以降低帖木儿骑兵的机动优势。帖木儿遂于7月20日率军由南面迂回攻城,迫使巴耶塞特回军救援。双方不久相会于平原之上,帖木儿遂发挥骑兵优势集中兵力攻击巴耶塞特军左翼。 激战半日后,巴耶塞特军中的鞑靼军队和安纳托利亚联军先后倒向帖木儿,巴耶塞特本军随即崩溃,其本人被俘。帖木儿获胜后并没有继续对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因为正获得探子来的情报而迅速回师撒马尔罕,筹备征服中国。这次失败使奥斯曼帝国大伤元气,延缓了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同时也解除了帖木儿入侵中国时的后顾之忧。.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卡拉之战 · 查看更多 »

安卡拉-伊斯坦堡高速鐵路

安卡拉-伊斯坦堡高速鐵路(Ankara-İstanbul hızlı tren hattı)是一條位於土耳其安卡拉與長533公里的高速鐵路,彭迪克至伊斯坦堡段建設中。.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卡拉-伊斯坦堡高速鐵路 · 查看更多 »

安卡拉戰役 (前239年)

安卡拉戰役(Battle of Ancyra)發生約在前239年,也可能在前240年,是塞琉古帝國內戰-兄弟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 當塞琉古國王塞琉古二世與托勒密王朝結束第三次敘利亞戰爭,一場內戰緊接著在塞琉古帝國爆發,塞琉古二世的母親勞迪絲要求他給予弟弟安條克·伊厄拉斯共同攝政權以及塞琉古領土中安那托利亞的管治權,安條克企圖掌握整個帝國,便向塞琉古二世宣戰,爆發兄弟戰爭。占據小亞細亞的安條克向附近的本都王國國王米特里達梯二世、卡帕多細亞王國國王阿里阿拉特三世和加拉太人同盟。 對於安條克·伊厄拉斯的叛亂,塞琉古二世立即入侵安那托利亞,並在初期的軍事行動中都有進展,並把矛頭轉向米特里達梯二世,而安條克率領一支包含許多加拉太 人的大軍來對抗,兩軍在Ancyra(安卡拉舊稱)附近交戰。戰役結果塞琉古二世大敗,損失了20,000名兵馬且僅僅勉強逃脫。之後,戰爭仍維持幾年,雙方似乎簽定和約,塞琉古二世失去了帝國安那托利亞部分和塔爾索西部。 Category:塞琉古戰爭.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卡拉戰役 (前239年) · 查看更多 »

安塔尔基达斯

安塔尔基达斯(),斯巴达外交家、将领。他曾试图把希腊城邦让与波斯人以终结公元前393年的希波战争。公元前388年,他进而与阿尔塔薛西斯二世谈判。他封锁赫勒斯滂海峡后,斯巴达的敌人们接受了“大王和约”(“安塔尔基达斯和约”),放弃把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让与波斯。约公元前373年,他重返波斯,可他于公元前361年前后的使命失败,他本人自杀而亡。.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塔尔基达斯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亚第环形山

安东尼亚第环形山(Antoniadi)是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托肯盆地内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裔法籍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尼亚第(1870年-194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东尼亚第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安德洛尼卡一世·科穆宁

安德洛尼卡一世(希腊语:Ανδρόνικος Α’ Κομνηνός,约1118年-1185年9月12日)是科穆寧王朝的拜占廷帝國皇帝(1183年9月24日-1185年9月12日在位)。 安德洛尼卡一世為拜占廷帝國皇帝阿歷克塞一世的孫子、約翰二世的侄兒、曼努埃爾一世的堂兄弟及阿歷克塞二世的堂叔。他的父親是伊薩克·科穆寧是約翰二世的兄弟,約翰二世在位時,伊薩克·科穆寧及其子安德洛尼卡被迫逃亡。曼努埃爾一世即位初年,伊薩克·科穆寧支持曼努埃爾之兄長伊薩克爭位。1150年,曼努埃爾一世成功迫使其叔父伊薩克退隱。 1153年,安德洛尼卡參與推翻曼努埃爾一世的謀反,被下獄並囚禁了12年。1165年,他成功逃亡至他的表兄弟加利奇王公雅羅斯拉夫·奧斯莫梅斯爾的王廷暫避。其後,更與曼努埃爾一世成功講和,成功回國效力。1168年,安德洛尼卡又再失寵,被迫離開王廷,放逐到奇里乞亞統治。其後,安德洛尼卡流亡至安條克公國,但是他風流成性,卻與國王雷蒙的女兒有染,被迫出走。他又出逃至耶路撒冷王國,國王阿馬爾里克一世收留他,但是當時56歲的他卻又看上前任國王鮑德溫三世的遺孀、曼努埃爾一世的侄女狄奧多拉·科穆寧。兩人出走至大馬士革王國、格魯吉亞王國等地。1180年,狄奧多拉及兩名子女被曼努埃爾一世活捉,以迫使安德洛尼卡回君士坦丁堡。同年,曼努埃爾一世逝世,其子阿歷克塞二世繼位。 科穆寧家族內部的一些成員乘機試圖推翻瑪麗和阿歷克塞的統治。在多次政變失敗後,當時身為本都軍區總督安德洛尼卡在小亞細亞發動武裝叛亂,並向君士坦丁堡進軍。由於民眾對政府的普遍憎惡,安德洛尼卡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到達了與君士坦丁堡隔海相望的加爾西頓,受命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帝國海軍司令隨即叛變投靠了他。於是“上等貴族”阿歷克塞·科穆寧的統治徹底崩潰。君士坦丁堡爆發了大規模暴亂,外國人(主要是來自西歐的拉丁人)遭到狂怒的市民的瘋狂屠殺。安德洛尼卡·科穆寧隨即掌握了權力,他進入君士坦丁堡,將前政府成員統統處死。阿歷克塞二世(當時只有14歲)被迫親自簽發將其母安條克的瑪麗處決的命令。 1183年9月,安德洛尼卡被加冕為阿歷克塞二世的共治皇帝(即安德洛尼卡一世)。阿歷克塞二世本人在兩個月後遭到謀殺,他被安德洛尼卡一世的一名朝臣用弓弦勒死,屍體被拋入大海。 阿歷克塞二世曾與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的女兒法蘭西的阿格尼斯訂婚,但並無確切證據證明兩人是否舉行過婚姻儀式。在阿歷克塞被殺後,阿格尼斯(13歲)嫁給了安德洛尼卡(65歲)。 安德洛尼卡一世反對其前任放縱成禍的罪惡,他還急於鏟除已經坐大的大貴族。然而,由於他只知使用暴力而不長於其他的統治手段,因此其統治就是以暴力、陰謀和可怕的殘酷方式而進行。但是連他的敵人也承認他在帝國各省的改革措施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他雷厲風行地停止當時腐敗的風氣,尤以貪污瀆職。另一方面,他的政策太殘酷,引起反對者激烈反抗,尤其是反對拉丁人政策導致西方列強對拜占廷帝國更強烈的敵視,而反對貴族的偏見則削弱了早就衰弱的拜占廷帝國,使拜占廷的軍事力量達致毫無戰鬥力。 1185年,安德洛尼卡一世(他以殘暴的統治著稱)被其將領伊薩克二世·安格洛斯(此人是阿歷克塞一世的女兒狄奧多拉的後代)推翻,後者建立了安格洛斯王朝,科穆寧王朝在東羅馬帝國的統治宣告結束。當時不在君士坦丁堡的安德洛尼卡一世回首都時才發現被推翻,他在船上被生擒,伊薩克二世將他交給憤怒的民眾,他被騷動的民眾殘忍地虐待及撕成碎片。他的兒子共治皇帝約翰亦在色雷斯時收到安德洛尼卡一世被推翻的消息後被軍隊殺害。.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德洛尼卡一世·科穆宁 · 查看更多 »

安德洛玛刻

安德洛玛刻(古希腊语:νδρομάχη,字面意思是“与男人战斗的”)希腊神话中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妻子,史诗《伊利亚特》的女主人公。她以对丈夫无比忠贞的爱而闻名。.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德洛玛刻 · 查看更多 »

安得烈

安得烈(天主教译作安德肋,亦称作安德;正教会译作安德列),是耶稣基督第一个门徒。被普世教会称为首召者。也是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伯多祿的哥哥;相传在希腊被钉X型十字架而死。为俄罗斯、罗马尼亚和苏格兰的主保圣人。相传为第一任拜占庭主教,即后来的普世牧首。在正教会中被称为Πρωτόκλητος,意为第一个受召者,第一门徒。 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以及新教圣公会其纪念庆日为每年11月30日。.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得烈 · 查看更多 »

安纳托利亚堡垒

安纳托利亚堡垒(Anadoluhisarı)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靠近安纳托利亚(亚洲)一侧。它在1393年至1394年由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兴建,为于1395年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军事行动做前期准备。 安纳托利亚堡垒建筑于靠近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的一片约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另一座堡垒——如梅利堡垒在1451至1452年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对岸(欧洲)兴建,用于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交通来往,尤其是遏制东罗马帝国的重要盟友,在黑海地区拥有包括卡法、锡诺普和阿马士拉在内的多个殖民地的热那亚共和国。 它最初被用作一个瞭望堡垒。堡垒中有一座高25米的主塔,包围在不规则的五角形墙中。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瞭望塔,内有一座清真寺。这是伊斯坦布尔最早的一座土耳其建筑。穆罕默德二世建造了2米厚的墙来加固这座堡垒,并新建了三座瞭望塔、一座仓库和几间房屋。经过改造,它的外观已经和最初有了很大的差别。在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它被作为军事监狱使用。 在1991年至1993年,土耳其文化部修复了安纳托利亚堡垒。它是一座博物馆,但并不对外开放。.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纳托利亚堡垒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語族

安那托利亞語族是印歐語系下的一族語言(在有些分類中,此族不屬於印歐語系,但極為接近)。.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那托利亞語族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板塊

安那托利亞板塊是位於土耳其的大陸板塊,東接阿拉伯板塊和東安那托利亞斷層,南面和西南面是與非洲板塊之間的聚合板塊邊緣,北面是與歐亞大陸板塊之間形成北安那托利亞斷層的轉形斷層。研究顯示由於受東面的阿拉伯板塊擠壓而歐亞大陸板塊阻礙北移方向,安那托利亞板塊正以逆時針方向轉動,而非洲板塊沉入安那托利亞板塊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那托利亞板塊 · 查看更多 »

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称阿薩息斯王朝(Arsacid)、帕提亞帝國(Parthian)、波斯第二帝国,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阿薩息斯王朝一名出自帕尼部落領袖阿尔沙克一世,他趁著一名波斯總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而征服了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阿爾沙克一世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建立安息帝國。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亚细亚東南的幼发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座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汉朝之間的貿易路線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國成為了商貿中心。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在安息帝國的前半段統治時期,雖然宮廷履行伊朗的傳統習俗,但也採納了希臘文化的一些元素。安息帝國的統治者以萬王之王為銜頭,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裔,他們仿傚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做法接納一方霸主成為附庸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會由中央任命這些自治的總督。安息帝國也會任命一些總督,這些總督主要統領伊朗以外的地區,但他們的轄地較少,權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總督。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經成為首都。 在最初,塞琉古帝國是安息帝國在西線的敵人,斯基泰人則盤據在東面。不過,隨著安息帝國向西擴張,帝國也先後與亞美尼亞王國及羅馬帝國爆發衝突。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互相爭奪,爭取將亞美尼亞君主成為他們的附庸。前53年安息人在卡雷戰役徹底擊敗克拉苏統領的羅馬軍隊。到前40年至39年,除了泰尔外,羅馬人控制的累范特地區被安息人攻陷。羅馬軍官马克·安东尼對安息帝國進行反擊,多名羅馬將領也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策應,塞琉西亞及泰西封的控制權數度易手,羅馬人始終不能牢固地控制這些地區。与对外战争相比,争夺王位而频繁爆发的内战对安息帝国危害更大,法爾斯伊什塔克爾的統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叛變,他在224年殺害了安息帝國最後一位統治者阿爾達班五世。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直至七世紀被穆斯林征服前一直統治著伊朗和近東大部分地區,安息帝國的分支阿薩息斯王朝則仍在亞美尼亞繼續其統治。 相對薩珊王朝甚至是更早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安息語、希腊语及其他語言記載的本土安息文獻較稀少。除了一些凌散的楔形文字簡、殘缺的陶器碎片、石刻、德拉克马硬幣、殘存的羊皮紙文獻,安息帝國的歷史只能透過外來的資料而得知,這些外來資料主要是希臘和羅馬史學,也包括中國貨品在安息帝國流通而形成的中國史學。安息帝國的藝術品被史學家視為了解安息帝國社會和文化的有效來源,而關於這一方面的文獻資料卻匱乏。.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息帝國 · 查看更多 »

安提阿牧首

安提阿牧首(Patriarch of Antioch),傳統上基督教安提阿教區主教的頭銜,又稱全東方牧首,全称为安条克和全东方基督徒的宗主教,罗马帝国基督教五大牧首之第三,原牧区包括罗马帝国的大部分亚洲领土。現在同時有五個教會的領袖使用這稱號,有安提阿正教会、敘利亞正教會、敘利亞禮天主教會、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以及馬龍尼禮天主教會。按照历史荣誉,安提阿正教会的牧首在所有15个东正教自主教会的领袖中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牧首和亚历山大牧首。.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提阿牧首 · 查看更多 »

安提柯一世

安提柯一世(獨眼),或譯安提哥那一世( Άντίγονος ό Μονόφθαλμος ,,於前306年~前301年在位),腓力之子,出身馬其頓厄利苗提斯貴族。在早年時為馬其頓腓力二世的將軍,後來跟隨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並被派為大弗里吉亞的總督。亞歷山大逝世後,安提柯成為繼業者戰爭的主要角色,於前306年自行稱王,建立安提柯王朝。他被認為是亞歷山大最強大的繼業者,也是希臘化時代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之一。.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提柯一世 · 查看更多 »

安提柯王朝

安提柯王朝(希臘文:Δυναστεία των Αντιγονιδών),又譯作安提哥那王朝,主要為馬其頓王國在希臘化時期的一個王朝,王室成員為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大將安提柯的後代。.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提柯王朝 · 查看更多 »

安条克希腊正教会

安条克希腊正教会,又译安提阿正教会,是东正教最古老的教会之一,其领袖拥有牧首称号,称“安条克和全东方基督徒的宗主教”。按照历史荣誉,安提阿东正教会在16个东正教自主教会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君士坦丁堡教会和亚历山大教会。 安提阿教会早在基督教建立之时代(1世纪)便已存在。根据传统说法,安提阿的主教教座由圣伯多禄本人所立。由于安提阿是接受基督教的罗马帝国在东方的重镇,其主教很快就与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和耶路撒冷的主教并列,成为教会内最受尊敬的人物。451年卡尔西顿会议之后,安提阿的主教获牧首称号,其辖区称安提阿牧首区。在阿拉伯征服之前,该牧首区包括叙利亚、安纳托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但至今仍然保佑那些領土的教會治權(如果正教會重新再立於那些穆斯林國家的話)。 今天,安提阿教会管辖着3个都主教区,22个主教区,以及北美的很多小教会和教堂。現今的牧首驻地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在安提阿教会内的信徒,大多为阿拉伯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条克希腊正教会 · 查看更多 »

安条克三世

安條克三世(大帝), (希臘語:; 前241年-前187年, 統治期間 前223年-前187年),塞琉古二世的小兒子。前223年時,安條克三世以18歲年齡即位為塞琉古帝國第六位國王,雖然年紀輕輕就即位,但安條克三世充滿雄心壯志。雖然在與托勒密王國的戰爭失利,但隨後的爭戰中,安條克三世証明自己是從開國的塞琉古一世之後,歷屆塞琉古國王中最優秀的君主,他傳統稱號大帝可能是在東部征服行動結束後獲得綽號,安條克三世似乎還有一個頭銜Βασιλεύς Μέγας(英:Basileus),即波斯傳統稱號大王的意思,可能在征服柯里敘利亞之後採用。.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条克三世 · 查看更多 »

安条克一世

安条克一世(救主)(希腊语:Αντίοχος ό Σωτήρ,),塞琉古帝国国王,前294年至前261年在位。 安条克一世是塞琉古帝国的建立者“胜利者”塞琉古一世和王后阿帕瑪的儿子。约从前294年至前281年,他与父亲共同统治帝国,前281年父亲去世后开始独自统治,安条克一世在位期間,帝國接連陷入與馬其頓王國安提柯二世的戰爭、安那托利亞的獨立、托勒密王朝的敘利亞戰爭、加拉太人入侵和敘利亞境內叛亂,使安条克不得安寧。 安条克一世即位後,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境內接連發生叛亂,安条克不得不停止與殺父仇人托勒密·克勞諾斯作戰,被迫放棄色雷斯等地,也無法掌控對比提尼亚和卡帕多細亞波斯王公的控制。 安条克一世致力發展東方貿易,曾派遣地理學家勘查裡海周圍地區,並继续执行使东方希腊化的帝國政策,在叙利亚等地建立了大批城市。當遊牧民族掠奪帝國東方領地後,安条克修復被入侵者破壞的設施,重建了三座都市。安条克一世与印度王公们保持和平,对孔雀王朝统治中亚予以默认;他(或者是其父塞琉古)曾向印度派出一位名叫代马库斯的使节,受到印度人的友好接待(接待这位使节的孔雀朝国王大概是宾头娑罗)。 前279年,東歐的凯尔特人(也许是来自高卢)。開始入侵希臘,安条克一世隨與凯尔特人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兩年後兩萬名凯尔特人進入小亞細亞,騷擾塞琉古帝國,前275年,安条克一世在戰場上最終在印度戰象投入下,才打败了侵入亚洲的凯尔特人(稱之為“加拉太人”,使愛奧尼亞的希臘城邦免於加拉太人的侵犯,而得到"救主"的稱號。當加拉太人入侵時,他鼓勵希臘人遷入帝國內,並在小亞細亞修建許多新城市,也在中亞修建城市(今梅爾夫),重新命名為安条克,來防禦帕提亚對帝國東部的威脅。 前279年,埃及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二世侵占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前276年又入侵敘利亞北部,之後安条克一世把入侵者逐出,在托勒密二世與阿爾西諾伊二世結婚後,從前274年至前271年,托勒密王朝再與安條克一世作戰,即所谓第一次敘利亞戰爭。结果安條克一世被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打败。安条克一世被迫割让柯里敘利亞,塞琉古帝国因此失去了米利都和腓尼基。安条克一世企图吞并比提尼亚的计划也没有成功。 从前263年起,安条克一世与拍加马王國国王欧迈尼斯一世为争夺安纳托利亚而长期征战。而安條克一世本人則在前261年病逝。.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条克一世 · 查看更多 »

安条克二世

安条克二世(“神”)Αντιοχος ο Θεος(前286年—前246年)塞琉西王朝的国王(前261年—前246年在位)。安条克一世(救主)之子。 安条克二世进行反对拜占庭、盖拉克利亚、色雷斯的战争,结果在东方失去大片领土。他与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保持良好关系,并准许在塞琉西王国境内传播佛教。 安条克二世联合马其顿向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发动第二次敘利亞戰爭(前261年—前255年),奪回安那托利亞大部分失土,包括米利都、以弗所和腓尼基沿岸。前258年,安条克二世收復米利都後,推翻了残酷的米利都僭主提馬克斯。米利都人因此送给他以Θεος的称号,意即“神”。 前248年,他与托勒密二世之女贝勒尼基结婚,並與前妻勞迪絲一世(Laodice I)繼絕了關係,並給予她頗大的領地,实现了塞琉古王朝与托勒密王朝的休战。但這兩個王后在他死後引發帝國內戰和第三次敘利亞戰爭。 Category:塞琉古國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条克二世 · 查看更多 »

安條克·伊厄拉斯

安條克(獵鷹)(希臘語:Aντιoχoς Ιεραξ;公元前226年被殺),因他的貪婪和充滿野心的性格而得名,是希臘化塞琉古帝國的分離主義統治者、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二世與勞廸絲一世的幼子。他自立為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條克·伊厄拉斯 · 查看更多 »

安條克一世 (科馬基尼)

安條克一世(希臘語:о Αντίοχος Θεός Δίκαιος Επιφανής Φιλορωμαίος Φιλέλλην, 約, 前70年-前38年在位),是科馬基尼王國(位於現今土耳其東南部)最著名的國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條克一世 (科馬基尼) · 查看更多 »

安條克公國

安條克公國(存在于1098年~1268年),亦作安提阿公國,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期欧洲封建主在亚洲所建立的一个十字軍國家。其領土包括今日之土耳其及敘利亞的各一部分,都城在西亚著名古城安条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條克公國 · 查看更多 »

安條克的依納爵

安條克的聖依納爵(Saint Ignatius of Antioch),也稱作「神的使役」(Theophorus),),為使徒後時代(Post-Apostolic Age)的基督徒領袖之一,第一個稱基督教會為“大公教會”者,相傳曾接受使徒约翰直接的教導,正教會第三位安条克牧首(前兩位分別是聖伯多祿與。最终被罗马帝国皇帝投入野獸的籠中而殉道,死前深感能為主殉道為榮。他在在被押往羅馬殉教途中寫了七封書信給小亞細亞和羅馬的教會,四封寫於士每拿,三封寫於特羅亞。透過這七封信,我們可以看見當時教會的情形,是現今瞭解2世紀初基督教會的著名重要資料。 他極力主張主教獨裁,因為這樣能避免教會分裂,基於當時諾斯底主義與孟他努主義兩種思想興起於教會中間。而他自己既是安提阿教會的獨裁監督,所以他設法提高以弗所、馬內夏、他拉勒、羅馬、非拉鐵非、士每拿教會監督的權位。因此透過監督專權可以讓教會更有向心力並且防止教會免於異端的滲透。他曾在士每拿書信中寫到『要免除分裂,因分裂是萬惡之源。你們都要順服監督(主教)正如耶穌基督順服上帝,正如長老順服使徒,又要尊敬執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安條克的依納爵 · 查看更多 »

宙克西帕斯浴場

宙克西帕斯浴場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热门的公共浴场,兴建于公元100年到200年,毁于532年的尼卡暴动,数年后重建Ward-Perkins, B. p. 935。如此命名是因为它们兴建在从前的朱庇特(宙斯)神庙的所在地Gilles, P. p. 70。向北约500码是更为古老的希腊早期拜占庭卫城的阿希尔浴场。浴场主要以名人雕像而著称。然而,后来此处在7世纪改为军事用途。浴场遗址曾在1928年进行考古发掘。.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宙克西帕斯浴場 · 查看更多 »

宙克西斯 (將軍)

宙克西斯 (希臘語: Zευξις),為一位塞琉古帝國安條克三世的將軍。 原先宙克西斯擔任塞琉西亞的守將,前221年帝國東部的米底亞總督莫倫叛變,帝國派遣將軍塞諾塔斯率均阻止莫倫渡過底格里斯河,而宙克西斯也前去會合。到了那裡,宙克西斯被命負責守衛營地,但塞諾塔斯的大軍遭到莫倫軍的伏擊而大敗,宙克西斯手上的兵力也無法對抗莫倫,在莫倫軍逼近之時他被迫撤離,讓莫倫在無阻礙下渡過底格里斯河。當年輕的安條克三世決定親征叛軍,宙克西斯力勸國王渡過底格里斯河與敵軍決戰,並在阿波羅尼亞戰役率領一部分的左翼部隊,接著宙克西斯參與塞琉西亞圍城戰。 他很有可能跟另一位同名的塞琉古小亞細亞統帥是同一人。在克里特戰爭期間,馬其頓腓力五世與帕加馬阿塔羅斯一世交戰,當時宙克西斯提供穀物給腓力五世的軍隊補給。之後,羅馬-塞琉古戰爭中的決定性的馬格尼西亞戰役發生時,宙克西斯也參與其中,並率領一支部隊。在安條克三世戰敗後,他是其中一位被派去與羅馬大西庇阿、西庇阿·亞細亞提庫斯協談和約的大使之一,接著他繼續前往羅馬城進行協商。.

新!!: 安那托利亞和宙克西斯 (將軍) · 查看更多 »

富祖里

富祖里(波斯文:فضولی,土耳其文:Fuzûlî)是詩人محمد بن سليمان(奧斯曼土耳其文:Mehmed oğlu Süleyman,1483年-1556年)的筆名。他對鄂圖曼文學有很大貢獻。他的集合詩歌(dîvân)以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書寫。他精通奧斯曼土耳其語和察合台語。他對數學和天文學亦甚有研究。.

新!!: 安那托利亞和富祖里 · 查看更多 »

密列奥塞法隆战役

密列奥塞法隆战役,英文作Battle of Myriokephalon或者Battle of Myriocephalum,在土耳其语中作Miryakefalon Savaşı 。战役发生在公元1176年9月17日安纳托利亚的弗里吉亚地区,对阵双方是拜占庭帝国军队与塞尔柱突厥罗姆苏丹国军队,密列奥塞法隆战役是拜占庭帝国走向灭亡的决定性失败,这场失利使得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后拜占庭帝国百年来恢复的军事力量遭遇重创,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失败令拜占庭帝国错失了光复小亚细亚腹地的绝佳机会,后再无望收复为塞尔柱突厥人占据的安纳托利亚内陆地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密列奥塞法隆战役 · 查看更多 »

密细亚

密细亚(希腊语:Μυσία)安纳托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土耳其亚洲部分的西北部。 密细亚位于马尔马拉海的南岸,东面与比提尼亚交界,东南面与弗里吉亚接壤,南面与吕底亚相邻,西南面是埃俄利亚,西面为特罗阿德。在古代,这里的居民主要是密细亚人、弗里吉亚人、埃俄利亚人和希腊人。整个地区的确切范围是难于确定的,因为与弗里吉亚接壤的边界经常变动,而特罗阿德曾被划为密细亚的一部分。传统上将密细亚的北部称为小密细亚,南部称为大密细亚或帕加马。 密细亚的主要地貌特征是境内的两座山脉:北面的乌卢山和南面的特姆努斯山。在古代,密细亚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无疑是位于巴克尔河河谷的帕加马,以及马尔马拉海海滨的库梓科斯。整个密细亚沿海地区布满了希腊人的殖民城市。 希腊神话中,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希腊联军在渡海后曾将密细亚误认为是特洛伊,因而在当地登陆并进行劫掠。密细亚国王忒勒福斯打退了希腊人的进攻,但自己也被希腊英雄阿客琉斯的标枪所伤。荷马在伊利亚特中则列举密细亚为特洛伊人的盟友,率领密细亚军的英雄是恩诺摩斯和克罗弥俄斯两兄弟。荷马所说的密细亚似乎远小于历史上的密细亚地区。 考古学家已经在密细亚发现了一些用弗里吉亚语的一种方言书写的铭文。.

新!!: 安那托利亞和密细亚 · 查看更多 »

密特拉

密特拉(原始印度-伊朗語主格形式為*mitras,現代波斯語為میثره)是一個古老的印度-伊朗神祇。这一神祇原是阿利安人萬神殿裡共有的崇拜對象,在伊朗-阿利安人和印度-阿利安人分化之後,開始向著不同特徵發展。.

新!!: 安那托利亞和密特拉 · 查看更多 »

密耳拉

密耳拉(古希腊语:Μύρρα,字面意思为“没药”)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公主,著名的美少年阿多尼斯的母亲。 根据神话,密耳拉是塞浦路斯国王喀倪剌斯的女儿,母亲为肯刻瑞伊斯(或墨塔耳墨)。密耳拉的母亲竟敢夸口说自己女儿的美貌与女神阿佛罗狄忒不相上下,令后者勃然大怒。阿佛罗狄忒对密耳拉施下诅咒,使她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喀倪剌斯。密耳拉知道无法与父亲结合,于是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企图上吊自杀,但被乳母希波吕塔所救。希波吕塔心疼密耳拉,于是不惜设计帮助她与父亲乱伦。在希波吕塔帮助下,密耳拉与喀倪剌斯同床12夜之久。但在第12天夜里,喀倪剌斯终于发现与他交欢的女人是自己的女儿,暴怒之下拿起刀准备将密耳拉杀死。密耳拉向神呼救,众神于是把她变成了一棵没药树。这时密耳拉已经怀上了喀倪剌斯的孩子。10个月后,没药树的树皮渐渐隆起,在助产女神厄勒梯亚帮助下,树皮破裂,生出一个男婴,就是阿多尼斯。 密耳拉的故事主要出自奥维德的《变形记》。伪阿波罗多洛斯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在这个版本中,密耳拉的名字叫斯密耳娜,是亚述国王忒伊阿斯的女儿。 密耳拉的神话反映了取得没药的方法:割开没药树的树皮。没药是没药树形成的树脂。英国诗人罗伯特·格雷夫斯在分析这个神话时指出,没药在古代是一种著名的春药。 小行星381号没女星的名字来自密耳拉。古典时代小亚细亚的重要城市士麦拿(今土耳其伊兹密尔)可能也是用密耳拉的名字命名的(Σμύρνη,士麦拿.

新!!: 安那托利亞和密耳拉 · 查看更多 »

小居鲁士

小居鲁士,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王子,为大流士二世和帕瑞萨娣丝所生,公元前401年,小居鲁士从小亚细亚起兵叛乱,率领约一万一千七百名希腊雇佣兵东进位争夺王位,被其兄亞他薛西斯二世所败,但他所雇的希腊雇佣兵却成功退却回希腊本土,这件事被色诺芬记录在他的《长征记》里。 小居鲁士的故事和希腊人的撤退的事情被记录在色诺芬所著的远征记。 其他的一些记载, 可能来自Sophaenetus of Stymphalus, 曾被埃福罗斯摘录过。更多的信息来自亞他薛西斯二世的医生, 克特西亚斯, 由佛提乌摘录;普鲁塔克所著的《亞他薛西斯二世和吕山德的生活》;以及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这些是仅有的关于小居鲁士的早期来源。.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小居鲁士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46

小行星246(246 Asporina),是由法国天文学家阿方斯·路易·尼古拉斯·包瑞利于1886年3月6日在法国马赛发现的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246以小亚细亚传说中的战争女神Asporina命名。.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小行星246 · 查看更多 »

尤利烏斯·凱撒

乌斯·尤利乌斯·凱撒¹(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²,),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為羅馬尤利乌斯家族成员。 凱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用了8年時間征服高卢全境(现在的法国),亦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佔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凱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凱撒身后,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且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Imperator)。.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尤利烏斯·凱撒 · 查看更多 »

尤比克语

twaχəbza |familycolor.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尤比克语 · 查看更多 »

尼基弗鲁斯三世

尼基弗鲁斯三世·伯塔奈亚迪斯(Νικηφόρος Βοτανειάτης,)拜占庭帝国皇帝(1078~1081年在位),原为小亚细亚的军事贵族,曾任安纳托利亚军区将军,1078年1月7日自立为皇帝,得到塞尔柱突厥人的支持,进军君士坦丁堡,逼迫米海尔七世退位,同时还迎娶了比自己小50岁的玛利亚皇后。在位3年期间,因年迈衰老,尼基弗鲁斯三世将政务委托给其门客,帝国军队则由他赏识的将领伊萨克和阿历克塞·科穆宁控制。统治期间,国内军事叛乱此起彼伏。1081年,阿历克塞·科穆宁率领的叛军进入君士坦丁堡,他躲到修道院中,同年因病去世。.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尼基弗鲁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尼基弗鲁斯二世

尼基弗鲁斯二世·福卡斯(拉丁化:Nicephorus II Phocas;希腊文:Νικηφόρος Β΄ Φωκᾶς,Nikēphoros II Phōkas;约912年至969年12月10/11日),963至969年间為拜占庭皇帝,其辉煌的战功对于拜占庭帝国於10世纪的中兴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尼基弗鲁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尼尼微之战

尼尼微之战是602年-628年的拜占庭-萨珊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拜占庭的胜利导致之后萨珊波斯的内战,并且恢复自己在中东地区原有的领土。然而,帝国权力和威望的恢复并没有持续很久,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崛起于阿拉伯半岛的哈里发国家再次将帝国推向毁灭的边缘。.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尼尼微之战 · 查看更多 »

尼布甲尼撒二世

尼布甲尼撒二世(亚拉姆语:ܢܵܒܘܼ ܟܘܼܕܘܼܪܝܼ ܐܘܼܨܘܼܪ;נְבוּכַדְנֶצַּר ;Ναβουχοδονόσωρ;;阿拉伯语:نِبُوخَذنِصَّر ;约),是位于巴比伦的迦勒底帝国最伟大的君主,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605年–前562年。他因在首都巴比伦建成著名的空中花园而为人赞颂,同时也因毁掉了所罗门圣殿而为人熟知。他曾征服犹大王国和耶路撒冷,并流放犹太人,《圣经》上对此也有所记载。他的事迹被记录在《但以理書》中,并且圣经的其它章节也提到了他。 用巴比伦的语言解释他的名字意思是“皇冠的保护和继承者尼布”,或“保卫边疆者尼布”。.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尼布甲尼撒二世 · 查看更多 »

尼科米底亞

尼科米底亚,(Νικομήδεια)即现在的土耳其城市伊兹密特,建于公元前712年或前711年 ,开始时是作为希腊城邦墨伽拉的殖民地。后被利西马科斯摧毁了之后,又于公元前264年被尼科美德一世重建,这时开始被称为尼科米底亚,随即这座城市成为了小亚细亚北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汉尼拔在尼科米底亚度过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历史学家阿里安出生在这座城市。 羅馬帝國時期,尼科米底亞是比提尼亞的大都市。戴克里先在286年建立四帝共治制時亦使尼科底米亞成為帝國的東都。直至李錫尼於324年被君士坦丁一世擊敗為止,尼科米底亞一直是帝國東方的首都。君士坦丁一世只視此城作為臨時的首都,並於330年定都於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於337年死於尼科米底亞附近的一庭皇家別墅內。由於從亞洲各地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均會先匯合於尼科米底亞,尼科米底亞仍是帝國定都拜占庭後一座重要的城市。.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尼科米底亞 · 查看更多 »

尼科美德一世

尼科美德一世(希臘語 Nικoμήδης ,),比提尼亞王國國王,是芝普特斯一世的大兒子。統治期間約在前278年-約前255年。.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尼科美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尼羅河河口海戰

尼羅河海戰(Battle of the Nile,bataille du Nil;又名為阿布基爾灣海戰,Bataille d'Aboukir、埃及的阿拉伯文:معركة أبي قير البحرية)是1798年8月時,英法兩國之間於尼羅河河口爆發的一場決定性海戰。為了迫使英國退出法國大革命戰爭,拿破崙試圖以入侵埃及作為攻打英屬印度的第一步。就在三個月前,英國注意到,法國艦隊在拿破崙·波拿巴將軍的命令下,秘密從土倫運載大批部隊至亞歷山大港。英國皇家海軍立時派遣霍雷肖·納爾遜少將率軍狙擊;一連串大小海戰隨即在地中海爆發,而尼羅河海戰正是其中的高潮。在這場海戰中,納爾遜的艦隊殲滅了的法國地中海艦隊,取得決定性勝利。 英國為刺探法軍目的地,就從西班牙塔霍河那裡,派納爾遜率領一支分艦隊加以追蹤,並予以殲滅。英國艦隊用了逾兩個月的時間追蹤法國艦隊,其間好幾次只和敵軍有數小時之距。拿破崙見納爾遜一直窮追不捨,就把目的地的機密等級升至最高。結果法軍成功躲過英國海軍的狙擊,在攻佔馬耳他後順利登陸埃及。 法國陸軍既已登陸,布魯伊就決定在距離亞歷山大城東北方32公里(20英里)的阿布基爾灣下錨,並組成了一個他自信堅不可摧的陣勢。8月1日,皇家艦隊抵達埃及並發現了法國艦隊;納爾遜隨即下達攻擊令。英國艦隊兵分兩路:一路繞過法艦縱隊的前方,駛入下錨的法艦和海岸之間的間隙;第二路則駛近法艦向海的那一面。戰線前方的幾艘戰艦隨即陷入英軍艦炮的兩面夾擊;經過三小時的激烈交火後,這幾艘法國戰艦終於被迫投降。另一方面,法國艦隊的中心雖成功擊退英軍的首輪攻擊,但隨著英軍援兵趕至,中心戰艦無力面對新一輪的襲擊;其中旗艦更在22:00爆炸沉沒,導致布魯伊陣亡。法軍前鋒和中心的崩潰、加上主帥的戰死,使得座鎮法國艦隊尾部的海軍少將皮埃尔-夏尔·维尔纳夫無心戀戰。他決定率領法軍殘部突圍,逃出阿布基爾灣;但在所有17艘參與戰役的法國軍艦中,最終只有兩艘戰列艦和兩艘巡防艦得以成功脫身,法國在地中海的艦隊正式覆滅。 尼羅河海戰扭轉了英法兩國在地中海的戰略形勢,亦使皇家海軍得以保持戰略優勢直到戰爭結束。此役也鼓勵了其他歐洲列強對抗法國,導致第二次反法同盟出現。拿破崙的陸軍因失去海軍而被困埃及;而皇家海軍在敘利亞海岸的戰略優勢對英軍於的勝利亦作出了重大貢獻,把拿破崙趕回法國。而在此戰役中負傷的納爾遜則在歐洲大陸被視為英雄,亦因此役被封為男爵(但他曾暗中表示這封賞並不足夠)。他麾下的艦長亦得到社會高度讚揚,成為日後「」傳奇的核心成員。這場戰役在大眾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作家在1826年就曾寫下名詩《》,紀念此戰,在民間的同類作品中最為著名。.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尼羅河河口海戰 · 查看更多 »

尼西亚帝国

尼西亚帝国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西欧骑士和威尼斯人联合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从君士坦丁堡出逃的拜占廷贵族拉斯卡利斯兄弟建立的希腊人主导的拜占廷流亡政权之中其中一个也是最强大的一个,其余两个拜占庭流亡政权分别是伊庇鲁斯专制国、特拉比松帝国。A Short history of Greece from early times to 1964 by W. A. Heurtley, H. C. Darby, C. W. Crawley, C. M. Woodhouse (1967), page 55: "There in the prosperous city of Nicaea, Theodoros Laskaris, the son in law of a former Byzantine Emperor, establish a court that soon become the Small but reviving Greek empire." 尼西亚帝国的核心领地在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是自科穆宁王朝以来拜占廷帝国人口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有利扼守黑海海峡通道的地理位置和当地资源使尼西亚帝国比其他拜占廷的继承国更富有,并逐渐成长为原拜占廷帝国疆域内最强大的国家,最终尼西亚军队于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重建了拜占廷帝国。.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尼西亚帝国 · 查看更多 »

尼西亞會議

尼吉亞會議,是指在小亞細亞的尼吉亞城舉行的兩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分別是第一次(公元325年)和第七次(公元787年)的大公會議。對基督教影響深遠。.

新!!: 安那托利亞和尼西亞會議 · 查看更多 »

居鲁士二世

居鲁士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Kūruš;کوروش بزرگ;Κύρος;)即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中文《新旧约聖經》译为古列,現代中文譯本改譯為塞魯士。。他是波斯帝国创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国王(前549年—前529年在位)Schmitt Achaemenid dynasty (i. The clan and dynasty)。在他的统治下,帝国不仅囊括了古代近东的所有文明国家,还包括了大部分西南亚,和一部分中亚及高加索地区。他的帝国从西边的赫勒斯滂到东边的印度河,是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国。他的称号的全称为大帝,波斯国王,安善国王,米底国王,巴比伦国王,苏美尔和阿卡德国王,四方之王。他还通过居魯士圓柱宣布了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人权宣言(大约在公元前539年到530年之间)。 居鲁士大帝在位的时间大约在29到31年间。他首先征服了米底王国,然后是呂底亞王国,紧接着是新巴比倫王國。大约在征服巴比伦前后,他领导了一次到中亚的远征,在远征中摧枯拉朽,“毫无例外的征服了每一个国家”。居鲁士大帝没有机会進入埃及,因为他在公元前530年12月死在了沿锡尔河攻打马萨格泰的战役中。Cyrus's date of death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last two references to his own reign (a tablet from Borsippa dated to 12 August and the final from Babylon 12 September 530 BC) and the first reference to the reign of his son Cambyses (a tablet from Babylon dated to 31 August and or 4 September), but a undocumented tablet from the city of Kish dates the last official reign of Cyrus to 4 December 530 BC; see R. A. Parker and W. H. Dubberstein, Babylonian Chronology 626 B.C. – A.D. 75, 1971.

新!!: 安那托利亞和居鲁士二世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新!!: 安那托利亞和巴尔干半岛 · 查看更多 »

巴巴·伊沙克

巴巴·伊沙克(土耳其語:Baba İshak)是一位講道者,他在約1239年領導安那托利亞的土庫曼人發動暴亂對抗魯姆蘇丹國,直至1241年被絞死。.

新!!: 安那托利亞和巴巴·伊沙克 · 查看更多 »

巴巴角

巴巴角(Cape Baba)位於安那托利亞的最西端,同是也是全亞洲大陸的最西端,是欧、亚之間的分隔處之一,中間為達達尼爾海峽。巴巴角位于Babakale村,其上有一座灯塔,名为“Lekton”。 Category:土耳其地理.

新!!: 安那托利亞和巴巴角 · 查看更多 »

巴爾幹-高加索人種

巴爾幹-高加索人種,是人類學在20世紀對歐洲高加索人種的一種分類,主要分布於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高加索和伊朗的西北部等地。 主要體質特徵為髮色和眼色較深,膚色深淺不一。顱型短寬,顴寬值較大。鼻突出度極大,并有相當大的凸形鼻樑出現率。胡鬚和體毛十分發達,身材高大。 Category:种族.

新!!: 安那托利亞和巴爾幹-高加索人種 · 查看更多 »

巴西尔一世

巴西尔一世(马其顿人)(希腊语:Βασίλειος ο Μακεδών,约811年-886年8月29日)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皇帝(867年-886年在位),马其顿王朝的建立者。他被认为是拜占庭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所建立的王朝是拜占廷帝国的全盛时代,见证了帝国的军事扩张和文艺复兴。.

新!!: 安那托利亞和巴西尔一世 · 查看更多 »

巴西尔二世

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人屠夫」,(希腊语:Βασίλειος ό Βουλγαροκτόνος,958年~1025年12月15日)马其顿王朝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皇帝(976年~1025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中世纪的拜占廷帝国达到极盛状态。.

新!!: 安那托利亞和巴西尔二世 · 查看更多 »

巴耶济德二世

巴耶塞特二世或巴耶济德二世(Bayezid II)(1447年或1448年至1512年5月26日)是鄂圖曼帝國的蘇丹,他的執政時期是從1481年到1512年。 巴耶塞特二世在色雷斯某地方出生,是征服者穆罕默德的兒子,他於1481年父王去世後登上王位,他被稱為蘇非(sufi),對於宗教事務很是虔誠,他對於詩歌和冥想生活也有著濃厚興趣。巴耶塞特二世跟其父親一樣包容東西方文化。與許多蘇丹不同,巴耶塞特非常努力去確保內部政務順利地推行,所以他被冠以「正義者」的稱號。他在任內為了征服由威尼斯控制的摩里亞采邑,發動了多次戰役,海上與威尼斯共和國爆發的佐奇奧戰役則決定了鄂圖曼帝國日後成為地中海東部的海軍強權的關鍵。這些戰役的最後一役在1501年結束,巴耶塞特二世終於控制了米斯特拉斯及莫奈姆瓦夏的主要要塞。.

新!!: 安那托利亞和巴耶济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

巴比伦(阿拉伯语: بابل, Bābil; 阿卡德语: Bābili(m); 苏美尔语语标符号: KÁ.DINGIR.RAKI; 希伯来语: בָּבֶל, Bāḇel; 古希腊语: Βαβυλών Babylṓn)原本是一个闪语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 它起初是一个低级行政中心。公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阿摩利人王朝的手里巴比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巴比伦人在他们的历史上相对更多地被其它移民王朝统治,例如加喜特人、阿拉米人、埃兰人与迦勒底人。两河流域的同胞亚述人也统治过巴比伦。 巴比伦城市遗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伦省的希拉被发现,位于巴格达以南约八十五公里处。这个举世闻名城市的遗址地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现在仅留存着由破损的土砖建筑物构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着幼发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两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来抵御季节性的洪水。 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巴比伦最初是一个小城镇,在公元前二千年初变得兴盛。在阿摩利人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兴起时它作为一个小城邦获得独立。巴比伦宣称自己是苏美尔-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继承者。尽管在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圣城”尼普尔黯然失色。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汉谟拉比的亚摩利人国王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巴比伦帝国。从这时候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被人称作巴比倫尼亞,巴比伦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变得越来越雄伟。 巴比伦帝国随着灭亡而快速瓦解。之后,巴比伦在亚述人、加喜特人和埃兰人的统治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被亚述人毁灭并重建后,巴比伦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39年之间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这个帝国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伦帝国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的亚述人。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在衰落后又被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古王朝、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统治。.

新!!: 安那托利亞和巴比伦 · 查看更多 »

巴拿巴

巴拿巴(英語:Barnabas,天主教譯為巴爾納伯、聖納伯),是《新約聖經》中记载的一个早期猶太人基督徒,亦稱他為使徒。他和使徒保羅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的傳教行程,導致基督教的廣傳。.

新!!: 安那托利亞和巴拿巴 · 查看更多 »

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书名或譯作「天主之城」,為希坡的奥古斯丁所著。當時羅馬城已被哥德蠻族攻破。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之離棄傳統多神宗教。奧古斯丁覺得有必要著書回應此攻擊,於是提筆寫作此書,時當公元413年。 奧古斯丁在書中說明,羅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羅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結合於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他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了基督教的歷史觀。 本書標題取自《詩篇》第八十七篇第三節:「上帝的城啊!有榮耀的事乃是指著祢說的(Gloriosa dicta sunt de te, civitas Dei!)。」本書內容共分二十二章。第一部份一至十章主要在駁斥對基督教不實的攻擊,第二部份十一至二十二章則說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進展和結局。.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上帝之城 · 查看更多 »

帚石楠

帚石楠(學名:Calluna vulgaris)是指杜鵑花科帚石楠屬的植物,別名「蘇格蘭石楠」。在歐洲,帚石楠屬與其同科近類歐石楠屬經常遭到混淆,被互作訓解的稱號亦有不少(這種情況在漢語領域中更為明顯)。雖然它們在生物分類上界線清晰,但在文化理解上卻曾造成不少誤會。兩種花屬的主要分別是帚石楠的花萼的裂片遮蓋著花瓣,而歐石楠的花瓣則反過來蓋著萼片。。 帚石楠的學名Calluna源自希臘語,詞義是「掃除」,意指用以製作掃帚的植物,因此被翻譯成中文的「帚石楠」。英語對石楠花有「Heath」及「Heather」兩種稱謂,當中的「Heather」實際所指的正是帚石楠。帚石楠是挪威的國花,同時亦是容易令人聯想到蘇格蘭的重要標誌。.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帚石楠 · 查看更多 »

丝叶芹属

丝叶芹属(学名:Scaligeria)是伞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2种,分布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小亚细亚至中亚。.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丝叶芹属 · 查看更多 »

帝国列表

这是按地理区域排列的帝国列表,这些帝国影响远远超越自身地理和文化限制并支配着世界的其他地区。本列表包括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廣義帝国」,而非局限于狹義帝國(君主必須為皇帝或國號為帝國的国家)。一些历史学家可能把以下列出的一些帝国用「朝代」的概念代替。.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帝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丝绸之路

,常簡稱為絲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張騫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中东历史

中东历史叙述了今西亚地区的历史。主要包括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的历史。中东是人类历史的摇篮,她见证了几大古老的文明。.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中东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又称中世纪早期、中古早期;Early Middle Ages)是在欧洲历史上,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後,从500年到1000年間大约5個世纪的一個時期,前承後古典時代、後接中世纪中期。在這段時期内,从羅馬帝國後期開始的衰落趨势,在整个歐洲一直持续: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减少、贸易萎缩、野蛮人民族遷徙规模扩大與持續入侵,當年羅馬统治过的遼阔大地,最终分成了三种后续文明: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西欧历史上,中世纪前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突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传世文学文化作品甚少的特点。然而,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却得以存留下来,尽管以前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于公元7世纪时为伊斯兰哈里发所征服。 到了中世纪前期的后段,这些衰落的趋势才得以逆转。800年时,查理大帝获得了皇帝的称号,罗马皇帝似乎后继有人。他统治下的法蘭克王国卡洛林王朝,对此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开始普及封建农耕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田轮耕制、重型耕犁等革新。欧洲大部分地区野蛮人迁移的情况都稳定了下来,但还是受到北欧维京人扩张的影响。.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中世纪前期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晚期安纳托利亚国家列表

安纳托利亚又称小亚细亚是亚洲西部的一个半岛,也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两个通道之一。现代安纳托利亚全境为土耳其领土,历史上也长期完全属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但在1071年拜占庭帝国在曼齐克特战役被塞尔柱帝国击败后的300年内,该地区内有许多完全独立的亦或是附庸国家成立,直到奥斯曼帝国再次统一该地区。 本列表列出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后至奥斯曼帝国重新统一期间出现的大部分国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中世纪晚期安纳托利亚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土耳其馆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土耳其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代表土耳其的展馆,位于世博园区C片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土耳其馆的主题是“安纳托利亚:文明的摇篮”。 土耳其馆外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该国境内的有6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恰塔霍裕克(Çatalhöyük)遗址中的壁画。其外墙选择红色不仅是由于红色是壁画原有的颜色,同时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代表了好运的含义。内部的展区则包括了梦想过去、孕育现代、拥抱未来三个部分。其中“梦想过去”部分包括了许多珍藏的文物,并且还特别展示了伊斯坦布尔作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对于东西文化相互交融所起的作用。.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土耳其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疆域史

中国疆域史是關於從古至今中國領土變化過程的歷史。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夏朝起迄中華民国的秋海棠葉形狀,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的又有改變。 基於中國的疆域不斷變遷,因此中國的領土主張受到爭論,部分領土是否曾經被中國統治,亦存爭議。.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中国疆域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土耳其关系

中国-土耳其關係(Çin-Türkiye ilişkileri),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土耳其、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耳其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現代的中土兩國於1971年8月4日建交,自此後两国关系发展快速、顺利;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於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設有大使館,土耳其共和国亦於中國首都北京設大使館。.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中国-土耳其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性 (小說)

《中性》(Middlesex)是美國小說家傑佛瑞·尤金尼德斯2002年的普立茲小說獎得獎小說,也是一部暢銷書。書中人物和情節部分取材自作者生平,以及他對自身所承希臘文化的所見所聞。尤金尼德斯在閱讀了法國雙性人巴賓的回憶錄後,因不滿意書中有關雙性者生理、心理的論述,而決定創作《中性》一書。.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中性 (小說) · 查看更多 »

希土战争 (1919年-1922年)

1919年至1922年的希土战争(或称第二次希土战争),指的是在1919年到1922年期间爆发在希腊王国和土耳其國民運動间的战争。战争的起因是希腊对小亚细亚地区的领土要求。在这次战争中,协约国一方支持希腊。最后战争双方达成洛桑条约,列强承认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的主权独立及土耳其在东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的主权。 Category:希腊-土耳其战争 Category:鄂圖曼帝國戰爭 Category:希腊王国战争 Category:1910年代欧洲 Category:1920年代欧洲 Category:20世纪欧洲战争 Category:1919年冲突 Category:1920年冲突 Category:1921年冲突 Category:1922年冲突.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土战争 (1919年-1922年) · 查看更多 »

希利人

希利人是色雷斯人的一個部族,與比希利人一起移居到安那托利亞的後來被稱為希利亞及比提尼亞的土地上。據推測,這兩地區因生活於其上的主要色雷斯部族而得名。 Category:色雷斯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利人 · 查看更多 »

希羅多德

希羅多德(Ἡρόδοτος),前5世纪()的古希臘作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歷史》一書,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流傳下來的散文作品。.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羅多德 · 查看更多 »

希臘城邦

城邦(πολις,,Polis,複數形為πόλεις,,poleis),希臘文的字面意思是城市。它也代表了公民以及公民組成的群體。是古希臘一種政治共同體,以城市為單位形成自治國家。古希臘的眾多城邦中,雅典和斯巴達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形式的城邦。.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臘城邦 · 查看更多 »

希臘伊斯蘭教

希臘,國內的穆斯林可分為兩種:奧斯曼帝國時代的穆斯林後代和20世紀後期的移民:前者生活在東馬其頓-色雷斯,後者生活在雅典和塞萨洛尼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臘伊斯蘭教 · 查看更多 »

希臘地理

希臘位於歐洲東南角,巴爾幹半島南端。其北面與阿爾巴尼亞、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亞毗鄰,西臨愛奧尼亞海,南靠地中海,東靠愛琴海與小亞細亞。希臘國土面積為131940平方公里,由希臘主陸、伯羅奔尼撒半島(經科林斯地峽與主陸連接)和鄰近3000多個島嶼所組成,海岸線長達14000公里。 希臘超過80%的陸地面積為山地,為歐洲一個山地面積佔廣的國家之一。其中,品都斯山脈北接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由西北至東南橫過希臘中部,經過愛琴海的島嶼,如克里特島後,與土耳其南部的托羅斯山脈相連。而不少高而陡峭的山峰就在希臘中、西部與許多峽谷及一些喀斯特地形相交,如邁泰奧拉等。覆蓋著廣闊森林的羅多彼山脈則位於希臘東北部,分隔了希臘與北面的保加利亞。位於希臘北部的奧林匹斯山(海拔2919米)則是希臘最高的山、巴爾幹半島第二高的山峰(只僅次於里拉山脈之穆薩拉峰),分隔了色薩利和馬其頓地區。其他主要山峰包括:斯莫利卡斯山(2637米)、帕納塞斯山(2457米)和基利尼山(2376米)等。 平原主要分佈於色薩利東部和馬其頓地區中部和色雷斯一帶。 希臘西部亦有一系列湖泊及濕地,如普雷斯帕湖就是位於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希臘三國交界處。.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臘地理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時代

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在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之後不久開始。通常起始點視為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23年逝世開始,並結束於羅馬共和國在前146年征服希臘本土,或前30年最後的繼業者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Green,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Hellenistic Age p. xiii.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臘化時代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時代的希臘

希臘化時代的希臘是指古希臘核心—希臘半島在希臘化的時期,起始點從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逝世到前146年被羅馬併吞為止,儘管之後被羅馬占領,古希臘的文學、藝術、建築、文化甚至希臘化的社會和科學的連續性並未因此中斷,希臘文化本質上一直持續到基督教文化到來為止,但羅馬的統治標誌著古希臘城邦的終結,結束了希臘政治上的獨立性。 在希臘化時期,希臘本土在希臘語世界中的重要性急劇下降。這段期間,希臘化文明的中心分別轉移到托勒密王國的首都亞歷山卓和塞琉古帝國的安條克,而其他城市如帕加馬、以弗所、羅德島和塞琉西亞也相當重要,東地中海的城市文明提高是這段時期的特徵。.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臘化時代的希臘 · 查看更多 »

希臘王國

希臘王國(Βασίλειον της Ελλάδος),是希臘脫離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後,在俄、英、法三國主導下,於1832年召開的倫敦會議中所建立,目的是取代原先的希臘第一共和國。並於隨後簽訂的《君士坦丁堡條約》中獲得承認。1924年,君主制一度被廢,改為第二共和;隨後又於1935年恢復。1941年,轴心国占领了希腊并扶植了傀儡政权希腊国。1944年,希腊王国复辟。1967年,希腊军方发动政变建立右翼政权。广义上,直至1974年軍政府垮台、希臘第三共和國成立,希臘王國才正式結束。.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臘王國 · 查看更多 »

希臘語族

希臘語族是印歐語系下屬語族之一。一般來說,希臘語族只包括希臘語一種語言 Browning (1983), Medieval and Modern Gree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臘語族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ό βασίλειο της Βακτριανής,Greco-Bactrian Kingdom),是一个古代位于中亚巴克特里亞的希臘化国家欧亚学研究“”。於前三世紀中,塞琉古帝國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奥多特一世獨立自立為王,歷經120餘年至被北方游牧民族——以塞人为核心种众的大月氏滅亡為止,希臘-巴克特里亚王国是中亞一個重要的希臘化文明中心。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是否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张骞出使西域时所遇见的大夏,目前東西方学术界尚有爭議。.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希腊历史

希腊历史传统上包括对于希腊人民,对于他们统治的地域,以及今天希腊国土内地区的历史研究。這是由於古希臘史的信史和野史嚴重不足,也難以和實地發掘交相印證。另一方面,是與古希臘相關的事物以雅典為最多,而對其他城邦幾乎一無所知,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史料更是匱乏中的匱乏。另外,希腊人的居住范围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变动,因此希腊历史所牽涉的地域具有相当弹性,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地域范围。 公元前3000年,希臘地區發展出高度的愛琴文明,前1500年,古希腊人的其中一支多利安人入侵希臘,進而吸收邁錫尼文明,前1200年,多利安人將其摧毀,原居克里特島的希臘人為了躲避多利安人的侵襲,分別遷往阿提加半島、小亞細亞等地,這段戰亂紛起的時代被稱為黑暗時期,造就希臘城邦政治的發展的基礎,波希戰爭後,古希臘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達到巔峰,但也由於諸邦林立,彼此互相攻伐,導致希臘城邦普遍衰敗的景況,馬其頓趁勢崛起,希臘便在馬其頓的統治之下。亞歷山大南征北討,領土曾擴張到歐亞非三洲。希臘文明傳播至埃及和兴都库什等地區。之后,大量的希腊族裔散落在这片廣大的土地上,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利比亚、黎凡特等。 亞歷山大去世後,帝國分裂成三大王國,古羅馬共和國則先後吞併三大王國,希臘也被羅馬併吞。自此古希臘滅亡成為羅馬的一部分。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庭為中心,孕育出東方色彩的希臘文化。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之後,希臘進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直到1832年,希臘才正式宣布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希臘與同盟國交戰,獲得愛琴海地區的部分領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意兩國輪番侵略,希臘雖有反擊,終究抵擋不住德軍的攻勢,曾一度遭到德軍佔領。二戰後,希臘則開始國家的新建設,1967年,則發生政變,實權落入軍人手中,1974年,希臘政治又做了一次大變革,軍人政府改為民選政府,召開國民會議,廢除君主制,成立新的共和政體。 希腊移民已经广泛融入全球各种不同的社会。不过,今天大多数希腊人还是居住在现代的希臘共和國(独立于1821年)以及塞浦路斯(独立于1960年)。.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腊历史 · 查看更多 »

希腊火

希臘火(希臘語:Υγρό Πυρ)是東羅馬帝國所利用的一種可以在水上燃燒的液態燃燒劑,為早期熱兵器,主要應用於海戰中,「希臘火」或「羅馬火」只是阿拉伯人對這種恐怖武器的稱呼,東羅馬自己則稱之為「海洋之火」、「流動之火」、「液體火焰」、「人造之火」和「防備之火」等等。根據文獻記載,希臘火多次為東羅馬帝國的軍事勝利作出頗大的貢獻,一些學者和歷史學家認為它是東羅馬帝國能持續千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希臘火的配方現已失傳,成份至今仍是一個謎團,而據當時受希臘火所傷的十字軍所記述:「每當敵人用希臘火攻擊我們,所做的事只有屈膝下跪,祈求上天的拯救。」那段引文足以說明希臘火的威力。.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腊火 · 查看更多 »

希腊神话地名译名列表

这是一份希腊神话中出现的地名的中文译名列表。在使用此表时,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腊神话地名译名列表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希腊海神

希腊神话中有为数众多“掌管大海的神祇”。 柏拉图曾说希腊人就像住在池塘边的青蛙,因为他们的城市分布于从希腊本土到小亚细亚、利比亚(昔兰尼加)、西西里以及大希腊的地中海沿岸。因為這種地理形勢,古希腊发展出丰富的海神体系。古典时代希腊海神的范围不仅有从原始神到奥林匹斯神的一脉,还包括了英雄、克托尼俄斯、宁芙、怪兽等神话角色。 这些海神是学术研究的对象,首先因为大海主宰着希腊人的生活,许多社会风俗、诗歌想象以及哲学思考都与海洋神灵相关;其次,希腊海神之间明晰的关系,有助了解史前希腊宗教。.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腊海神 · 查看更多 »

希拉克略

弗拉维斯·希拉克略(拉丁语:Flavius Heraclius;古希腊语:Ηράκλειος,),也译赫拉克利乌斯,东罗马帝国皇帝(610年10月5日至641年2月11日在位),出生于一个亚美尼亚家庭。傳統上,希拉克略被認為是軍區制的締造者,現代學者則認為皇帝君士坦斯二世在位期間才建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希拉克略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公元前)

* 約300、400萬年前:人類在地球上出現。.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世界史年表 (公元前) · 查看更多 »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簡稱世界史,又稱人類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世界历史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根据不同的地区,可分为不同地区的历史,例如中国历史、美国历史;根据不同的代表事物,可以分为不同事物的历史,例如環境史、航空史。.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世界歷史 · 查看更多 »

帖木儿

帖木兒(波斯-阿拉伯文:تیمور,拉丁转写:,突厥化蒙古人,或譯帖木耳,帖木兒汗國的創始可汗,為察合臺語「鐵」之意,),1362年,他與忽辛合作,在故鄉附近地區起事時,被打伤,從此跛腳,因此人称跛子帖木儿。因為他娶了東察合台汗國後王黑的儿火者的女儿为妻,所以又被稱為駙馬帖木儿。據說,他出身於蒙古巴魯剌思氏部落。打敗了西亞、南亞和中亞的其他國家,是帖木兒帝國的奠基人。他的孫子烏魯伯格在1411至1449年統治中亞,曾孫巴卑爾建立了莫卧儿帝国,此帝國在1526至1857年統治南亞,約有四個世紀的時間"Tīmūr Lang" entry from 。.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帖木儿帝国

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6年)是渴石地区的突厥化蒙古人巴鲁剌思氏之貴族帖木兒(1370年-1405年在位)所創之帝國,帖木兒為渴石地区的突厥巴鲁剌思氏的埃米尔后裔,后来迎娶了东察合台汗国王室黑的儿火者的女儿为妃。由於是黑的兒火者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所以帖木兒获得了政权的合法性,而後發動侵略戰爭,帖木儿征战在亞洲大陸總共造成1,700万人死亡。 帖木兒帝國征服了东察合台汗国、河中地区、花剌子模、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高加索和大伊朗地区,並與奧斯曼帝國交戰,企圖復興蒙古帝国,但最後因帖木儿於東征中国明朝的期間(1404年11月27日-1405年2月18日)逝世而被迫中斷。帝國的鼎盛時期橫亙從小亚细亚到印度德里的西亞、中亞和南亞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起锡尔河和咸海,南及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的大帝国。首都原為撒馬爾罕,其子沙哈鲁即位后遷都到今阿富汗西北部的赫拉特。 帖木兒家族信仰伊斯蘭教,除武功顯赫,還特別注重文教建設。在首都撒馬爾罕創立大學,漸取代巴格達的文化地位,成為穆斯林的學術中心。 1506年,帝國亡於突厥烏茲別克人部落。其後裔巴卑尔轉而去印度次大陆開創了蒙兀兒帝国,至第六代皇帝奧朗则布去世后开始衰敗。1857年,末任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被東印度公司罷黜,蒙兀兒帝國滅亡。帖木兒帝國和蒙兀兒帝国皆由帖木儿王朝统治。.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帖木儿帝国 · 查看更多 »

帕加马

别迦摩(希腊语:Πέργαμος;现代土耳其语:Bergama)是安纳托利亚古国,现在是土耳其境内貝爾加馬的一处历史遗迹。 别迦摩原是密细亚(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一座古希腊殖民城邦,距爱琴海约26公里。城市本身坐落在巴克尔河北岸的一个海角上。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之后,地中海地区进入了所谓希腊化时代,别迦摩则在继业者战争之后变成了一个由独立王公统治的王国。在阿塔罗斯王朝(前282年~前129年)统治下,别迦摩一度成为一个相當强盛的国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帕加马 · 查看更多 »

帕加马祭坛

帕加马祭坛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兴建于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国王歐邁尼斯二世统治时期,位于小亚细亚帕加马古城的卫城。其复原物陈列在柏林博物馆岛的帕加马博物馆。 这座建筑宽35.64米,前后进深33.4米;单是前面的楼梯就宽约20米。基座上的浮雕描绘巨人与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间的战斗,称为“巨人戰役”(Gigantomachia)。 1878年,德国工程师卡尔 Humann开始在帕加马卫城正式发掘,一直持续到1886年,使卫城的一些古建筑物重见天日。在与土耳其政府的谈判中,同意将当时发现的所有碎片成为柏林博物馆的财产。 在柏林,意大利修复者对数千碎片进行了复原。为了展出这一成果,于1901年在柏林的博物馆岛建立了一座新的博物馆。但是第一座帕加马博物馆不敷使用,结构也不合理,于是在1909年被拆毁,代之以目前大得多的博物馆,于1930年开放。虽然它收藏了各种藏品,尤其是复原的古巴比伦伊什塔尔城门,该市的居民仍然根据复原祭坛的西立面,将新博物馆称为帕加马博物馆。.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帕加马祭坛 · 查看更多 »

帕夫拉戈尼亚

帕夫拉戈尼亚(Paphlagonia;Παφλαγονία)。小亚细亚古地名之一。位于黑海沿岸的安纳托利亚中北部,比提尼亚以东,本都以西,南边与弗里吉亚(后来的加拉太)隔了座从比提尼亚向东延伸的奥林匹斯山。其形迹见于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博的记述。该地崎岖多山,其山谷盛产榛子、李子、樱桃和梨等多种水果。其山坡中有茂密的森林。公元前7世纪后,古希腊人在此长期活动。他们建立城邑并进行君主统治。为安纳托利亚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其历史事迹亦见于希罗多德与色诺芬等相关著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帕夫拉戈尼亚 · 查看更多 »

帕尼翁戰役

帕尼翁戰役或譯巴尼亞戰役(Battle of Panion 或 Battle of Panium),發生在前200年,是塞琉古帝國與托勒密王國在第五次敘利亞戰爭的一場重要戰役,最後以塞琉古安條克三世獲勝。托勒密王國失去柯里敘利亞、腓尼基和巴勒斯坦等地。.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帕尼翁戰役 · 查看更多 »

帕皮亞

聖帕皮亞(Saint Papias,)小亞細亞弗呂家地區的希拉波利斯城(Hierapolis,現今土耳其的棉花堡Pamukkale)主教,是約翰的門徒、坡旅甲的同工。他的著作有五冊,但都被引述在愛任紐與優西比烏的著作中。資料包括口述傳統、傳說的解說、福音資料,也提供《馬可福音》及《馬太福音》的起源洞見。 在優西比烏的引述中提到帕皮亞說:「這位長老(約翰長老)常常這樣說:『馬可成為彼得的詮釋者,將他所記得的準確地寫下來,卻非按主所說所行之事的時序。因為他從未聽過主的聲音,也未曾追隨過祂,但後來,如我所說,他追隨了彼得。彼得是按需要而做教導,卻沒有按主的聖言的原有次序而加以整理,此馬可是按記憶將其逐點記下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因他是專注於一件事,無一遺漏的記下他所聽到的,且使所記的沒有虛謊之言。』」由此可見,帕皮亞的資料提供了《馬可福音》起源的記載。而帕皮亞也是早期提出千禧年觀點的人,認為基督復活後的一千年,基督國度將有形有體的建立在地上。.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帕皮亞 · 查看更多 »

帕米拉王國

帕米拉王國或稱帕米拉帝國(Imperium Palmyrenum、260年 - 273年)是羅馬帝國的軍人皇帝時代(3世紀危機)時短暫從帝國分裂出去的國家,以通商都市帕米拉為首都,支配敘利亞、阿拉比亞、埃及與大部分的小亞細亞。 PE PE PE PE PE PE PE PE.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帕米拉王國 · 查看更多 »

帕瑞萨娣丝

帕瑞萨娣丝(Παρύσατις;Parysatis;前5世纪)是波斯王阿尔塔薛西斯一世与巴比伦的安蒂亚(Andia)的私生女。 她是薛西斯二世, 塞基狄亚努斯和 大流士二世的同父异母姐妹。 她嫁给了大流士 ,他们有四个儿子: 阿尔塔薛西斯二世, 小居鲁士,Ostanes以及Oxathres。 她最喜欢的是小居鲁士,按照记载她以她的影响力,把尚在青年时代(teenager)的居鲁士任命为安纳托利亚西部最高长官,大约在前407年。 在她的丈夫死后,她支持居鲁士,后者在中被击败,她指责提萨斐尼害死了居鲁士。 她后来致使提萨斐尼被刺杀。 小行星 888 Parysatis 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帕瑞萨娣丝 · 查看更多 »

帕萊塔西奈戰役

帕萊塔西奈戰役(Battle of Paraitacene)是在第二次繼業者之戰中歐邁尼斯與安提柯之間於公元前317年的一場戰役。.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帕萊塔西奈戰役 · 查看更多 »

帕里斯丁

帕里斯丁王国,是赫梯帝国崩溃后主要的继承国之一。其位置在今天的叙利亚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帕里斯丁 · 查看更多 »

帕曼紐

帕曼紐(Παρμενίων;約前400年—前330年)為馬其頓王國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時的著名將軍。他跟隨亞歷山大遠征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在士卒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在遠征軍中是僅次於亞歷山大的二號人物。帕曼紐參與多場與波斯的戰役,在高加米拉戰役中指揮馬其頓聯軍左翼。在前330年因其子菲羅塔斯被控訴對亞歷山大謀反,而使帕曼紐遭到株連,於埃克巴坦那處死。.

新!!: 安那托利亞和帕曼紐 · 查看更多 »

三國同盟

三國同盟()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王國在1882年5月20日簽署的條約,是一個軍事聯盟。三國同意任何一國被其他兩個或更多國家攻擊時協助對方。而且,德意志帝國與義大利約定,如果對方被法國攻擊,將會協助對方。然而,根據一項補充宣言,義大利的承諾不能被認定為針對英國。1902年6月,義大利延續同盟協定后,對法國許下了類似的承諾。 1881年5月,法國进逼突尼西亞這個義大利希望得到的殖民地。於是,為了得到支援,義大利加入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結為三國同盟。不過,義大利的民意並不太滿意與奧匈帝國結盟,因為它曾阻止義大利統一,並且仍然控制著被認為是“尚未收復的義大利”的特倫蒂諾和伊斯特拉。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幾年前,很多著名軍事分析家都預測義大利會改變立場。1911年,義大利入侵並占領原本由-zh-cn:奥斯曼; zh-hk:奧斯曼; zh-tw:鄂圖曼-帝國控制的的黎波里,令此預測更有說服力。而且,英國和法國在開戰後又作出承諾,會讓義大利獲得安那托利亞東南部,以及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地區大部分領土。不過,英法在戰後並沒有兌現承諾。 1914年8月,世界大戰爆發,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與英、法、俄三個協約國戰鬥。義大利保證支持同盟國,可是後來加入協約國陣營,先後在1915年5月和1916年8月向德奧兩國宣戰。 雖然義大利是被動的國家,但其希望保持歐洲均勢的意念,很明顯是傾向支持規模較大的同盟。他之所以不支持同盟國,是因為他們是主動攻擊的國家,而協約國是防守同盟。而且,英國和義大利簽署了有關地中海的協議。英國需要暢通的地中海道路,以容易接觸其非洲和印度殖民地。由於義大利大部分邊界被地中海包圍,它就付不起與英國為敵的代價。這也被認為是義大利改變立場的原因。.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三國同盟 · 查看更多 »

三脉种阜草

三脉种阜草(学名:Moehringia trinervia)为石竹科种阜草属的植物。分布于台湾岛、哈萨克斯坦、日本、欧洲、小亚细亚、俄罗斯、伊朗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云南、浙江、甘肃、湖南、四川、江西、陕西、安徽、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1,400米至2,4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林下阴湿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安那托利亞和三脉种阜草 · 查看更多 »

平民十字軍

平民十字軍是參與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一支軍隊,從1096年4月到10月間共維持了六個月左右,又稱為「農民十字軍」(Peasants' Crusade)或「貧民十字軍」(Paupers' Crusade)。這支由沃爾特·桑薩瓦爾與隱士彼得所率領的軍隊最終被基利傑阿爾斯蘭一世的塞爾柱軍隊所摧毀。.

新!!: 安那托利亞和平民十字軍 · 查看更多 »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الفرات / al-Frat,Fırat)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被认为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對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拉克的歷史有深遠影響。 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的山区,依赖雨雪补给;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下游在库尔纳与底格里斯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新!!: 安那托利亞和幼发拉底河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历山大大帝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

亚历山大一世(Αλέξανδρος Α΄,拉丁文转写:Aléxandros A',),希腊国王,1917年6月11日即位,1920年10月25日驾崩,时年27岁。 亚历山大生于雅典市郊塔托伊宫,为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次子。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协约国列强及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党人胁迫下,康斯坦丁一世及其长子乔治王储流亡海外,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亚历山大并无从政经验,韦尼泽洛斯党人借此剥夺其实权,将其软禁宫中。这一时期首相韦尼泽洛斯为希腊实际领导人,获得协约国支持,亚历山大虽身为傀儡君主,仍旧尽力支持母国与奥斯曼帝国及保加利亚的战事。亚历山大在位期间,希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1919至1922年希土战争初期获取军事胜利,领土大规模扩张。 1919年亚历山大与庶民成婚,引发王室丑闻,夫妻被迫离开希腊数月。重返希腊后亚历山大遭一巴巴利猕猴咬伤,诱发败血症,不治而驾崩。国王早逝引发王位继承问题,并导致了韦尼泽洛斯政权的垮台。1920年及之后康斯坦丁一世重获王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历山大一世 (希腊)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一世 (马其顿)

其顿的亚历山大一世(愛希臘者)(古希腊语:Ἀλέξανδρος Α' ὁ Μακεδών、现代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 Α' της Μακεδονίας、现代马其顿语:Александар I,)是古希腊马其顿王国阿吉德王朝的国王(公元前498年至前454年在位),绰号爱希腊者(希腊语:Φιλέλληνας)。他是马其顿国王阿敏塔斯一世和王后欧律狄刻一世的儿子。.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历山大一世 (马其顿)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五世 (马其顿)

亚历山大五世(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 Ε',)安提帕特王朝的马其顿国王(前298年或前297年~前294年在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历山大五世 (马其顿)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灯塔

考古學家赫尔曼·蒂尔施(Hermann Thiersch)於1909年所繪製。 亚历山大灯塔(منارة الإسكندرية;ὁ Φάρος τῆς Ἀλεξανδρείας)位于埃及的-zh-cn:亚历山大港;zh-hk:亞歷山大港;zh-tw:亞歷山卓-对面的法罗斯岛上,因此也叫做“法罗斯岛灯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约在前283年由小亚细亚的建筑师索斯特拉特设计,在托勒密王朝时建造。由於歷史的模糊記載,預估高度115—140米之間(377—492英尺)。它在倒塌之前可能是仅次于胡夫金字塔和卡弗拉金字塔的第三高建筑物。.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历山大灯塔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里亚奉献

亚历山大里亚奉献(英语:The Donations of Alexandria,法语:Les Donations d’Alexandrie)是一个历史名词,它描述的是公元前34年罗马共和国后三头之一的马克·安东尼在亚历山大里亚(今埃及亚历山大港)宣布把共和国东方的大片领土赠送给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和她的子女这一历史事件。.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历山大里亚奉献 · 查看更多 »

亚细亚 (罗马行省)

亚细亚省(Ασιανή),拜占庭时代称作弗里吉亚,是罗马共和国晚期并入的行省。是一个由资深执政官统治的元老院行省。 今日“亚细亚洲”的名稱即是從该省的名稱而來。.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细亚 (罗马行省)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人

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语:Հայեր)是一个发源于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民族和族群,属欧罗巴人种的阿尔卑斯人种或地中海人种类型。使用亚美尼亚语,分成许多方言,属印欧语系亚美尼亚语族。文字是由4世纪末5世纪初由学者聖梅斯羅布创制的亚美尼亚字母,经修改,一直沿用至今。宗教上属基督教亚美尼亚教会,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基督教列为国教的国家。如今亚美尼亚人约700多万,除居住在亚美尼亚外,还分布在俄罗斯、格鲁吉亚、美国、伊朗、德國、法国、烏克蘭、黎巴嫩、叙利亚、巴西,其中俄罗斯是仅次于亚美尼亚的第二大亚美尼亚人聚居地,海外亚美尼亚人多于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亚美尼亚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美尼亚人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人种

亚美尼亚人种,是高加索人种的分支。.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美尼亚人种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建筑

亚美尼亚建筑,一种形成于小亚细亚东部亚美尼亚高原的人类居所建筑风格,主要为亚美尼亚人所使用。亚美尼亚式建筑的最高成就一般被认为是它的中世纪教堂,它影响了西方教堂的建筑风格,但也恰恰是这些领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美尼亚建筑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英语:Armenian Genocide;亚美尼亚语:Հայոց Ցեղասպանութիւն;土耳其语:Ermeni Soykırımı),指土耳其政府於1915年至1917年间,对其辖境内亚美尼亚人进行的种族屠杀。其受害者数量达到150万之众。 土耳其政府至今拒绝承认这是一次官方发起的有预谋的屠杀行为,但亞美尼亞、俄罗斯和其他多数西方国家皆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和猶太人大屠殺相提并论的由一国政府蓄意进行的种族灭绝行为,一些土耳其学者(如奥尔汗·帕穆克等)也持有相同观点。目前共有阿根廷、比利时、加拿大、德国、法国、希腊、意大利、黎巴嫩、荷兰、俄罗斯、瑞典等廿多个国家官方承认这是一场种族屠杀。欧洲议会也承认“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认为这宗屠杀为“违反人性的罪行”。联合国防止歧視和保護少數小組委員會也将事件定性为“种族灭绝”。.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高原

亚美尼亚高原(Հայկական Բարձրավանդակ,Армянское нагорье)亦名亚美尼亚高地,是中亚北部三大内陆高原中最高且位于中央的高原。Hewsen, Robert H. "The Geography of Armenia" in The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ume I: The Dynastic Periods: From Antiquity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美尼亚高原 · 查看更多 »

亚该亚人

亚该亚人(希腊语:Αχαιοί)是古希腊大陆上四个主要的部族之一(另三个为爱奥尼亚人、和多利安人),亦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对希腊军队的集体称谓。另一个可交换使用的名字是Danaans。更特别地,荷马用“亚该亚”指称阿伽门农的国土,后者是希腊部队的领袖。这片国土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北部,大致对应于现代希腊的阿哈利亚州和科林斯州。荷马时代的亚该亚人可能是迈锡尼文明的一支,后者从约前1600年统治希腊,其历史可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三个千年,史前希腊人的迁入。 一些赫梯文献提到位于西安纳托利亚(今亞洲土耳其一帶)的一个国家,称为Ahhiyawa。特别是在约前1320年赫梯国王穆尔西里二世写了一封信给Ahhiyawa国王,将其称为自己的对等者,并称米利都处于其统治之下;他还提到一个之前的“维鲁萨(Wilusa)时期”发生过有涉Ahhiyawa的敌对行动。这个民族被认为就是特洛伊战争中的亚该亚人,而维鲁萨城为传说中的城市特洛伊(注意到它与特洛伊卫城的名字“伊利翁”Ilion的近似性)。然而Ahhiyawa这一称谓与“亚该亚人”之间,除了简单地发音相似之外还有什么关系,仍是一个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 亚该亚人是古希腊居民的一种,见于公元前14至前13世纪赫梯(小亚细亚)和埃及的文献。在《荷马史诗》中常以其泛指希腊人,据说他们身材高大。原住于希腊北部色萨利一带,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南徙,征服土著居民皮拉司吉人。一般认为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创造了南希腊的迈锡尼文明。约前11世纪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首,渡爱琴海远征小亚细亚沿岸的特洛伊,取得胜利。后多利亚人入居伯罗奔尼撒半岛,亚该亚人有的被征服,有的被驱逐到半岛的北部,这里便得名“亚该亚”。亚该亚在前5世纪以前尚不发达,后雅典、斯巴达相继衰落。其地位日显重要。前3世纪组成对抗马其顿的阿卡亚同盟。公元前2世纪臣服于罗马,并入罗马后来的“亚该亚省”。.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该亚人 · 查看更多 »

亚述

亞述(ܐܬܘܪ;Assyria)是興起於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帶)的國家,使用的語言有阿拉米語,阿卡德語等。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國都定於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 亞述人在兩河流域古代歷史上頻繁活動時間前後約有二千年。後來亞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獨立的國家了。 在兩河文明的幾千年--史上,亞述可以說是歷史延續最完整的國家,歷史學家掌握有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到前605年連續的亞述國王名單。 虽然二千多年之间,亚述有时强大,有时則沦为他国的属地,但作为独立的国家和相对独立地区的亚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公元前900年前后,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成为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然后最終于公元前605年灭亡,国家随之消失。但亚述民族仍然顽强地在其祖居地生活至今,当今的亚述人是信奉各东方礼教会的基督徒,語言為现代阿拉米语。.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述 · 查看更多 »

亚述巴尼拔

亚述巴尼拔(阿卡德語:Aššur-bāni-apli,亚述国王(前669年或前668年-前627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亚述的疆土和军国主义达到了崩溃前的顛峰。 亚述巴尼拔为前任国王阿萨尔哈东之子,母亲纳齐亚·扎库图。亚述巴尼拔於伊萨尔哈东于远征古埃及时突然去世后即位。 亚述巴尼拔继承了父親的巨大帝国,其疆域从埃及北部直抵伊朗高原。他继续执行穷兵黩武的政策。到前652年,已經征服了整个古埃及,并把安纳托利亚的的奇里乞亚也纳入帝国疆土。 亚述巴尼拔鼓励文化,亚述统治地区的文学和艺术在他在位时期取得了辉煌的发展。亚述巴尼拔是古代中东少有的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统治者。他的抄写员们建立了西亚史上第一座有系统性的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泥版文献,包括史诗、学术著作和祭祀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吉爾伽美什史詩》。亚述巴尼拔位于尼尼微的王宫由一系列恢弘的浮雕所装饰,这些浮雕生动表现了战争、狩猎以及王室生活的情景。 但在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亚述帝国已经显现出衰落的前兆。前652年,亚述巴尼拔的兄弟沙马什-舒姆-乌金起义。占领了巴比伦,自称为巴比伦国王,并且得到了帝国统治下的迦勒底人、阿拉米人、埃兰人和阿拉伯部落的广泛支持。亚述巴尼拔经过多年战争才把叛乱镇压下去。为了惩罚埃兰人,他于前647年把埃兰最主要的城市苏萨完全毁掉了。这次起义严重消耗了亚述的力量,她从此失去了扩张的能力,只能对新兴的强国(米底和新巴比伦王国)進行一些防御战争。 前627年,亚述巴尼拔去世,其子亞述-埃提爾-伊蘭尼繼位。 在旧约全书中,亚述巴尼拔被称做亚斯那巴。见以斯拉记4:10。.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述巴尼拔 · 查看更多 »

亚述人

亚述人(阿拉米语:ܥܡܐ ܐܬܘܪܝܐ ;英语:Assyrian people ;希伯来语:אשורים ;阿拉伯语:الآشوريون ),又称叙利亚人(Syriacs),是主要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部的一个民族集团,屬於阿卡德人的分支,使用阿卡德語亞述方言。亚述人在西亚拥有近4000年的悠久历史。上古时代的亚述人軍國主義盛行,战争频繁,地跨亚非的亚述帝国盛极一时。后来亚述人在外族的入侵下逐渐失去独立。.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述人 · 查看更多 »

亚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Aristotélēs,),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圖的學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的著作包含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而上學、詩歌(包括戲劇)、音乐、生物學、經濟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倫理學。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形而上学。 亞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學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其影響力延伸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雖然最終被牛頓物理學取代。在動物科學方面,他的一些意見仅在19世纪被确信是準確的。他的学术领域还包括早期关于形式逻辑理论的研究,最终这些研究在19世纪被合并到了现代形式逻辑理论裡。在形而上學方面,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神學思想在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傳統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世紀,它繼續影響着基督教神學,尤其是天主教教會的學術傳統。他的倫理學,虽然自始至终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后来也随着新兴現代美德倫理的到来获得了新生。今天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仍然活躍在學術研究的各个方面。在經濟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對於經濟活動的分類與看法持續影響到中世紀與重農主義,直到被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派取代為止。雖然亞里士多德寫了許多論文和優雅的對話(西塞羅描述他的文學風格為“金河”),但是大多數人認為他的著作现已失散,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原创作品保存了下來。.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里士多德 · 查看更多 »

亚苏瓦盟

亚苏瓦盟(Assuwa)是古代小亚细亚西部的一个国家联盟,约公元前1400年该联盟被赫梯国王图特哈里一世所击败。 亚苏瓦盟共由22个国家组成,其中包括uqqa、Warsiya、Taruisa、Wilusiya、Karkija等。一些学者认为,Wilusiya便是伊利翁Ilion(特洛伊),Taruisa则是其周围的,Karkija是卡里亚,而Warsiya则可能是吕基亚。还有学者提出,亚洲(亚细亚)这一名称可能源于亚苏瓦。.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苏瓦盟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亚美尼亚语:Դեմոկրատական 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其法律上的名稱為亚美尼亚共和国。史称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是亞美尼亞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共和國。它的存在时期是从1918年至1920年。1917年俄国革命导致俄罗斯帝国的覆灭,亚美尼亚革命联盟乘机建立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其议会的203个席位中有103个由亚美尼亚革命联盟占据。它成立时它的北边邻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西边邻奥斯曼帝国,南边邻波斯帝国,东边邻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 1918年新成立的共和国在高加索战役中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导致了《巴统条约》的签订。这个条约是该共和国的第一个国际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奥斯曼帝国战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建议扩张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使得它包括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这个建议最后导致《色佛尔条约》的签署。但是实际上这个条约从未生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由《亚历山卓普条约》、《卡尔斯条约》和《洛桑条约》决定。 1920年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包括今天亚美尼亚的大多数地区、卡尔斯、厄德尔和阿尔达汉的部分。与阿塞拜疆之间关于纳希切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休尼克的领土争议。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称拥有洛里的主权,但是这个地区当时受格鲁吉亚管理。亚美尼亚军队占据了与阿塞拜疆有争议的地区并能够维护当地的稳定,而阿塞拜疆则继续宣称拥有这些地区的主权。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的问题。独立亚美尼亚国家崩溃后苏俄红军占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将它合并入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Dr.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文化

亞美尼亞文化,是指外高加索國家亞美尼亞的文化和風俗;當地的文化涵蓋很多元素,例如、建築、等,這些元素都是基於亞美尼亞的地理環境。 亞美尼亞在1922至1936年為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1922年12月30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同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自此至苏联在1991年解體,亞美尼亞文化長期受到蘇聯的影響。除此以外,亞美尼亞文化亦受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同時感染到格魯吉亞、意大利飲食等外國文化。 苏联解體後,獨立的亞美尼亞經濟疲弱、嚴重,社會氣氛惡化,窒礙文化藝術的發展。亞美尼亞共和國設有,負責向公眾解釋和執行涉及文化的政策,當前的文化部部長為。亞美尼亞政府向年青一代推廣文化保育的工作得到國際亞美尼亞社群的支持;此外,亞美尼亞境內有超過4000件不同時期的古蹟,也有很多文藝作品,故有「露天博物館」之稱。.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亞美尼亞文化 · 查看更多 »

亞西亞的七個教會

亞细亞的七個教會是早期基督教的七個主要教會,被記載在《新約聖經》的《啟示錄》書卷,整個場景都在罗马帝国亚西亚行省,今土耳其小亞細亞半岛。据,基督指示《啟示錄》的作者拔摩島的約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亞西亞的七個教會 · 查看更多 »

亞馬遜人

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展出的一尊正在準備打仗的亞馬遜人雕像 亞馬遜人(Amazones,Ἀμαζών)(中國大陸譯作阿玛--宗人;臺灣和香港譯作--,但中國民間流行亚马--逊人这一译名;另外也有中文資料翻譯成亞馬遜女傑族),是古希臘神話中一個由全部皆為女戰士構成的民族,亞馬遜人占据着小亞細亞、佛里及亞、色雷斯和敘利亞的許多地方。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認為這一民族來自位於薩爾馬提亞斯基泰一帶的地區。根據一些考古遺跡觀察所得,古薩爾馬提亞女性有可能曾經參與過戰爭,所以有一小部分的學者認為亞馬遜女人是真的在歷史上存在。.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亞馬遜人 · 查看更多 »

于斯屈达尔

于斯屈达尔(Üsküdar)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个面积广阔,人口密集的市区,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安纳托利亚一侧,与艾米諾努区相对。大约五十万人口。 于斯屈达尔区是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住宅郊区,比博斯普鲁斯海峡对岸拥挤的欧洲一侧较为宽松,有许多居民到欧洲一侧上班或上学(于斯屈达尔便宜的房价和中心的位置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在高峰时间,在海滨,从渡船和摩托艇换乘巴士及专线小巴的人熙熙攘攘。于斯屈达尔也有海的气味,摩托艇和海鸥的声音,以及这个城市的最美的风景之一。 截至2006年,中心广场正在挖博斯普鲁斯海峡海底隧道,开通一条地下铁路。 渡轮码头后面的区域是一个繁忙的购物区,拥有许多餐馆(包括著名的Kanaat Lokantasi供应奥斯曼菜,橄榄油菜肴,和冰淇淋),还有许多重要的奥斯曼清真寺。但是,也有相对较少的咖啡馆,电影院,台球厅,和青年聚集的地点。 私立的伊斯坦布尔商业大学:en:Istanbul Commerce University,由商会所有,在这里有一个校园。.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于斯屈达尔 · 查看更多 »

亞拉姆語

阿拉姆語(ܐܪܡܝܐ;亦汉譯為亚拉姆語、亞蘭語、阿拉米語、阿拉美語或阿辣米语,下稱阿拉姆語)是闪米特语族(閃族)的一种语言,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相近。.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亞拉姆語 · 查看更多 »

庫諾斯克法萊戰役

庫諾斯克法萊戰役或譯西諾塞法拉戰役(Battle of Cynoscephalae),發生在前197年的色薩利,是馬其頓王國與羅馬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這場戰役中,提圖斯·昆克蒂烏斯·弗拉米寧所率領的羅馬聯軍擊敗馬其頓腓力五世,結束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新!!: 安那托利亞和庫諾斯克法萊戰役 · 查看更多 »

庫魯佩迪安戰役

庫魯佩迪安戰役(公元前281年)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敵對繼業者—之間最後的一場戰役。戰役的兩方是利西馬科斯與塞琉古一世。利西馬科斯統治色雷斯十多年及在伊普蘇斯戰役後統治小亞細亞西部,又在這次戰役前沒多久終於得到馬其頓。塞琉古統治著東小亞細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除了兩個年邁的國王單打獨鬥及塞琉古打勝了外,我們幾乎對該戰役一無所知。 雖然這次勝利讓塞琉古名義上控制了亞歷山大帝國除了埃及以外的每一處地方,但勝利並無改變甚麼。塞琉古沒多久便被托勒密·克勞諾斯暗殺,而馬其頓迅即被托勒密·克勞諾斯奪取。這是那個年代兩個已經年老的前伙伴及前盟友,最終互相戰死的一個典型。亞歷山大的大部份將軍過著爭鬥的生活,亦死於爭鬥,隻除了少數如托勒密一世平靜地死於亞歷山卓。 Category:繼業者戰爭 Category:塞琉古戰爭 Category:馬其頓王國戰爭.

新!!: 安那托利亞和庫魯佩迪安戰役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一世 (希腊)

希腊人国王君士坦丁一世(希腊文: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A', Βασιλεύς των Ελλήνων,拉丁文转写:Konstantínos A', Vasileús ton Ellínon,),1913年至1917年、1920年至1922年在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康斯坦丁一世 (希腊) · 查看更多 »

人类帝国

人类帝国(Imperium of Man)是由英国“游戏车间”公司(Games Workshop)制作的战棋游戏《战锤40000》里的一个虚构的星际帝国。.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人类帝国 · 查看更多 »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Human Y-chromosome DNA haplogroup)是利用Y染色体遺傳變異特性進行人類學研究的一門科學,主要用于研究人類的“非洲起源論”及以後的種群分布的遺傳學證據。.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 查看更多 »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是梁启超的诗作,写于1900年1月30日午夜。 在该诗中,梁启超提出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纪是“河流文明时代”,由中国、印度、埃及和小亚细亚这四个“古文明祖国”组成。第二纪为“内海文明时代”,由地中海、波罗的海、阿拉伯海和黄海、渤海等周边文明构成。第三纪为“大洋文明时代”,是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出现的。 文中所提出的河流文明时代的“四大古文明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说法的目前所知的早期雏形。.

新!!: 安那托利亞和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 查看更多 »

库尔德人

庫爾德人(Kurd)是一個生活於中東的遊牧民族,為西南亞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基本居民。總人口約3000萬,主要分佈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四國境內,有少數分佈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歐俄南部、以色列等地,在中東是人口僅次於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同時是全世界沒有國家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相傳是古代米底亞人的後代,兩千多年來一直都在庫爾德斯坦的山區活動,過去都過著遊牧式生活,后来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近年來庫德族已有獨立建國的聲浪,但屢屢遭受土耳其、伊拉克等國的壓迫,偶有極端獨立分子激烈衝突,部分工人黨成員還被西方國家列為恐怖份子。 大部分库尔德人都是伊斯兰教信徒,其中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盛行苏菲教团),少数为什叶派穆斯林,含阿拉維派和十二伊玛目派。还有部分库尔德人信奉雅兹迪教派、阿里伊拉希教派等其他宗教。 皮蘭沙赫爾是穆凱里亞恩區的首府。.

新!!: 安那托利亞和库尔德人 · 查看更多 »

库特布丁·设拉子

库特布丁·设拉子()是13世纪波斯学者,对伊斯兰科学和哲学多有贡献。 出生于设拉子,其父亲为名医和苏菲派长老,自幼从父学医,曾专研伊本·西那的《医典》。在马拉盖拜纳西尔丁·图西为师,学习天文学和哲学。后在小亚细亚结识苏菲派大师鲁米,定居科尼亚后,取得苏菲教团导师称号,曾出任锡瓦斯和马拉蒂亚宗教法官。1282年奉伊儿汗国君主贴古迭儿之命出使埃及马穆鲁克王朝。而后转赴叙利亚,在那里传授伊本·西那的《医典》和《治疗论》。晚年移居大不里士,闭门著述。 著作主要有《天体论中的认识极限》(Nehāyat al-edrāk fi dirayat al-aflak)、《帝王的赠礼》(Al-Tuḥfat al-saʿdiyah)、《注释中安拉恩赐的成功》(Fatḥ al-mannān fi tafsir al-Qorʾān)、《王冠上的珍珠》(Durrat al-taj li-ghurratt al-Dubaj)等。.

新!!: 安那托利亞和库特布丁·设拉子 · 查看更多 »

库柏勒

库柏勒(弗里吉亚语:Matar Kubileya/Kubeleya,希腊语:Κυβέλη Kybele, Κυβήβη Kybebe, Κύβελις Kybelis),是弗里吉亚所信仰的地母神。她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母盖亚和米诺斯的瑞亚,库柏勒体现着肥沃的土地,为溶洞、山峦、墙壁、堡垒、自然、野生动物(特别是狮子与蜜蜂)之神。她是天上众神和地上万物的母亲,能使大地回春、五谷丰登;库柏勒统治着整个世界,为大自然生长力的化身。.

新!!: 安那托利亞和库柏勒 · 查看更多 »

庇西特拉图

庇西特拉图(Πεισίστρατος.,Peisistratos或Peisistratus,约前600年~前527年),古希腊雅典僭主。2次被放逐;制定过一系列奖励农工商的政策,大规模海外贸易、建设雅典,文化支持。.

新!!: 安那托利亞和庇西特拉图 · 查看更多 »

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دجلة、Dijlah,Tigris)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西面的幼发拉底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流经伊拉克,最后与幼发拉底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底格里斯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亿立方米,为西南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底格里斯河的中下游都位於伊拉克境內,令原本位處乾旱氣候地區的伊拉克擁有水源豐富的河流,主要城市都在該河流的流域範圍,是伊拉克人口的主要集中地。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

新!!: 安那托利亞和底格里斯河 · 查看更多 »

廟妓

廟妓,又稱聖妓,是指在廟宇裡生活,為朝拜者提供性服務的人。聖妓的歷史由來已久,不論是古代的印度、迦南或小亞細亞都有過。直到21世紀,世界上絕大多數已發展的地區都不再有聖妓,但在印度卡纳塔克邦北部,仍然有為數多達十萬的少女擔任廟妓。 聖妓不一定是女性,例如在古迦南的阿斯塔蒂神廟內就男女皆有。.

新!!: 安那托利亞和廟妓 · 查看更多 »

代尼兹利省

代尼兹利省(Denizli Province)是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西部的一个省,首府代尼兹利。.

新!!: 安那托利亞和代尼兹利省 · 查看更多 »

以弗所

以弗所又译愛菲索斯或艾菲索斯(Ἔφεσος;Ephesus;Efes)是古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一个大城市,位于加斯他河注入爱琴海的河口(今天属于土耳其)。最初由雅典殖民者建立。傳說圣母玛利亚终老于此。以弗所废墟是土耳其一个著名的旅游点,特别为到土耳其旅游的人开辟从库萨达斯港的游船航线。.

新!!: 安那托利亞和以弗所 · 查看更多 »

建筑

建築,通常指的是對那些為人類活動提供空間的、或者说拥有内部空间的構造物進行規劃、設計、施工而後使用的行為過程的全體或一部分。「建築」除了可指具體的構造物外,也著重在指創造建造物的行為(過程、技術)等。通常在表示具體建造物時,稱之為「建築物」,但在漢語中兩者常被混同使用。建築經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也被當成是一種藝術作品。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代表性建築成就。 「建築」一詞可以是:.

新!!: 安那托利亞和建筑 · 查看更多 »

仙客来

仙客来(学名:Cyclamen persicum),别名萝卜海棠、兔耳花、兔子花、一品冠、篝火花、翻瓣莲,是紫金牛科仙客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仙客来是一种普遍种植的鲜花,适合种植于室内花盆,冬季则需温室种植。仙客来的某些栽培种有浓郁的香气,而有些香气淡或无香气。 “仙客来”一词来自学名Cyclamen的音译,由於音译巧妙,使得花名有“仙客翩翩而至”的寓意。仙客来是山东省青州市的市花,也是1995年天津举办的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吉祥物。.

新!!: 安那托利亞和仙客来 · 查看更多 »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Ἐπίκουρο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岛,但父母亲都是雅典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3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没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伊壁鸠鲁区分了動態的快乐和靜態的快乐,前者是指正在滿足一種慾望時產生的快樂(例如享用美食時的快樂),後者則指慾望得到滿足後的平靜之樂(例如飽餐一頓後的快樂),伊壁鸠鲁认为靜態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伊壁鸠鲁認為當人不受任何痛苦折磨、欲望也都得到滿足後,就會進入「毫無紛擾」(Ataraxia)的最高境界。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悖论(Epicurean Paradox)是其著名遗产之一。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对自身对死亡认识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只追求感官享乐的人们。.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壁鸠鲁 · 查看更多 »

伊奥尼亚联盟

爱奥尼亚联盟(古希腊文:Ἴωνες ,拉丁文:commune consilium)是一个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由十二个愛奧尼亞城邦组成的联盟。 以下是希罗多德列举的联盟成员:.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奥尼亚联盟 · 查看更多 »

伊奥尼亚起义

伊奧尼亞起義为古希腊时期前499年-前493年在伊奧尼亞、多里斯、賽普勒斯、卡里亚、愛奧利亞發生的一場起義,为小亞細亞地区居民在米利都(Miletus)憯主(Tyrant)阿里司塔哥拉斯(Aristagoras)鼓動反抗波斯统治的抵抗運動。這個不成功起義的文字描述,主要來自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的記述詩《歷史》第五卷。起義的落幕過程放在第六卷。這期間前後發生過: 起義攻勢的「展開階段」包括三次主戰役:由於賽普勒斯戰役的失敗,起義初期往南、北擴展的局勢被遏制住了。.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奥尼亚起义 · 查看更多 »

伊奥利亚

伊奥利亚(古希腊语: Αἰολίς, Aiolís),古希腊一个地域的称呼,范围为小亚细亚西北部与西部地区。这一地区滨临地中海,建有许多城邦。北部与米西亚南部连接,南邻伊奥尼亚,东临吕底亚。.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奥利亚 · 查看更多 »

伊库努姆

伊库努姆(Ikunum)(),古亚述时期的亚述国王,(公元前1867年—公元前1860年在位)继承伊里舒姆一世之位,他加强了亚述尔的防御工事,并保持亚述对小亚细亚的商业垄断地位。死后由萨尔贡一世接任。.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库努姆 · 查看更多 »

伊庇魯斯專制國

伊庇魯斯專制國(Δεσποτάτο της Ηπείρου),其領土位於現今的阿爾巴尼亞和希臘北部。伊庇魯斯專制國是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帝國滅亡時,和尼西亞帝國、特拉比松帝國等國同時出現的一個流亡政權。此專制國成立於1205年,並在1224年滅亡塞薩洛尼基王國,一度自稱為拜占庭帝國的正統後繼者。但在1230年遭到保加利亞帝國襲擊,之後陷入分裂。1264年,伊庇魯斯專制國被重新併入復辟政權的拜占庭帝國。.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庇魯斯專制國 · 查看更多 »

伊兹密尔

伊茲密爾(İzmir;Σμύρνη),舊稱士麥拿或士每拿(Smyrna),位於愛琴海伊茲密爾灣東南角,為土耳其第三大城市、第二大港口。伊茲密爾為伊茲密爾省首府,全市共分9區。據2007年統計,人口為310萬。.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兹密尔 · 查看更多 »

伊兹尼克

伊兹尼克(İznik,前稱為Νίκαια,尼西亞)是土耳其布尔萨省的一座城市,位於伊兹尼克湖東岸、伊斯坦堡東南方約90公里處。 拜占庭時期,尼西亞四邊都建有長達5公里、高達10米的城牆,其中城樓達100多座。尼西亞被土耳其人佔領後,此城改稱伊兹尼克至今。今日,伊茲尼克城牆雖已被鑿開多處以興建道路,但主體仍得以保存,因而成為觀光景點。.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兹尼克 · 查看更多 »

伊兒汗國

伊兒汗國(;拉丁转写:Hülegü-yn Ulus;波斯语:سلسله ایلخانی;阿塞拜疆语:Hülakülər dövləti;英语:Ilkhanate),1220/1256–1357年,又译伊利汗国或伊尔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成吉思汗之孫、拖雷的第六子旭烈兀及其子阿八哈與他的後人统治。伊兒汗國也是當初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時,四大汗国中最早支持忽必烈並承認其汗位的汗國,其他三個汗國在1303年元成宗時也承認元朝是帝國共主的地位。“伊兒”是蒙古語,意思大約等於“从属”,“伊儿汗”即“从属的汗”。伊兒汗國的位置大約在今日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带,首都最先在蔑剌哈(今伊朗的马拉盖),后為大不里士和苏丹尼耶(今伊朗西北部)。.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兒汗國 · 查看更多 »

伊琳娜女皇

伊琳娜(希腊语:,拉丁化:Eirḗnē ē Athēnaía,或译艾琳娜、伊琳妮等,,绰号“雅典的”),东罗马帝国伊苏里亚王朝(或译叙利亚王朝)皇帝利奥四世的皇后,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生母,是东罗马帝国和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苏里亚王朝末代皇帝(780年-790年、792年-797年与君士坦丁六世共治,797年-802年单独执政)。单独执政后,作为帝国的唯一的君主,她自称“皇帝”,是东罗马历史上唯一使用阳性的“男皇帝”(希腊语:βασιλεύς,拉丁化:basileus,相当于英语:emperor)而非阴性的“女皇帝”(希腊语:βασίλισσα,拉丁化:basilissa,相当于英语:empress)称号的女皇(单独执政以后)。她死后被东正教教会封为圣人,故称圣伊琳娜。.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琳娜女皇 · 查看更多 »

伊萨克一世

伊萨克一世·科穆宁(Ισαάκιος Α' Κομνηνός,约),是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的第一个皇帝(1057年-1059年在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萨克一世 · 查看更多 »

伊蘇利亞

伊蘇利亞(Ισαυρία),又譯伊索里亞,是小亞細亞南部的一個古代地名。它的範圍在不同時代變遷,大抵上位於今日土耳其的安塔利亞省,又或是大數山的核心地區。「伊蘇利亞」的名字源自伊蘇利亞族;而伊蘇利亞族又分為舊伊蘇利亞和新伊蘇利亞兩族人,他們在馬其頓帝國及羅馬帝國時在當地居住。.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蘇利亞 · 查看更多 »

伊蘇斯戰役

伊蘇斯戰役(Battle of Issus),發生在前333年11月的安那托利亞西南方。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馬其頓軍入侵至此,並擊敗數量比他多一倍的波斯大流士三世軍,是亞歷山大東征第二場重要戰役。 在亞歷山大於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成功擊敗波斯總督後,繼續進軍至小亞細亞西南部。而大流士三世率領從帝國各地招集的大軍,進駐索契,但馬其頓並沒有出擊迎戰,大流士三世於是進軍伊蘇斯,從後方切斷馬其頓聯軍的補給線,迫使亞歷山大回頭與波斯軍交戰,戰場在皮納魯斯河河口,位於伊蘇斯村落的南方。 亞歷山大擔憂人數眾多的波斯軍隊會從左方側翼進行包抄,為了確保左翼安全,命令部隊沿著海岸前進。又因波斯軍先到達戰場並佔據有利的位置,使馬其頓必須朝陡峭的河岸進攻。然而波斯兵力上的佔優並沒有為波斯帶來勝利,波斯步兵素質的低劣斷送了整場戰事,讓亞歷山大成功突破波斯左翼陣列。更重要的是,大流士三世在戰爭末段棄甲逃離戰場,將士們頓時軍心散漫,爭相撤退,但在狹長的波斯陣地中難以撤退,被從後追到的馬其頓軍隊屠殺,大流士三世的妻子及母親皆被俘虜。伊蘇斯戰役最終以大流士三世的逃陣告終,奠下波斯逐漸衰亡的道路。.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蘇斯戰役 · 查看更多 »

伊苏里亚王朝

伊苏里亚王朝是东罗马帝国的一个王朝(717年-802年)。创立者利奥三世起家于小亚细亚伊苏里亚,故名。717年,利奥三世废黜狄奥多西三世,开创伊苏里亚王朝。利奥三世统治期间,在对外方面,击退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保持小亚细亚一带的疆域,又通过外交手段,采用筑垒与征伐等措施,削弱了斯拉夫人与保加利亚人对拜占庭帝国的威胁;对内方面,利用人民对教会的不满,实行破坏圣像运动,没收教会和寺院的土地,整饬吏治,制定法典,在全国普遍推行军区制。8世纪末期,军事贵族擅权,王朝转衰。末代君主伊琳娜女皇为宫廷权贵废黜。.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苏里亚王朝 · 查看更多 »

伊欧里斯柱式

伊欧里斯柱式是古典主义建筑中一种早期柱式。它与爱奥尼柱式十分相似,但柱顶不同。其柱顶上为一对螺旋形饰上方夹一棕叶饰,而非水平接在柱顶上。.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欧里斯柱式 · 查看更多 »

伊沙克帕夏

伊沙克帕夏(;),奥斯曼帝国将领、官员,曾出任帝国宰相“大维齐尔”。.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沙克帕夏 · 查看更多 »

伊本·白图泰

伊本·白图泰 伊本·白图泰 伊本·白图泰(、拉丁转写:,),全名阿布·阿布杜拉·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穆罕默德·伊本·伊布拉欣·赖瓦蒂·团智·伊本·白图泰(、拉丁转写:),摩洛哥的穆斯林学者,公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旅行家之一。 1304年2月24日,白图泰出生于摩洛哥丹吉尔的一个柏柏尔人家庭。20岁左右时,他出发去麦加朝圣,从此开始,他踏上了一条长达117,000公里的旅途,经过了现在44个国家的国土,他的旅程記錄在《》中,在三十年的旅途過程中,他經過了大部份著名的穆斯林世界,也到了許多非穆斯林的地區,旅途包括北非、非洲之角、東歐、中東、南亞、中亞、東南亞及中國等地。.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本·白图泰 · 查看更多 »

伊朗人

伊朗人是印歐語系中種族與語言的分支,主要分布於伊朗高原與更遠的中、南、西南亞洲及東南歐洲一帶。伊朗人主要界定為伊朗語支,是印歐語系的主要語支之一。他們分布橫跨伊朗高原,自興都庫什山脈延伸至安那托利亞中部,從中亞到波斯灣--有時被稱作大伊朗(Greater Iran)的地區。伊朗語支曾經遍布於歐亞大陸,自巴爾幹半島到中國西部的新疆 — 大英百科全書 (2006-6-4查閱)。 — 伊朗百科全書 (2006-6-4查閱)。。伊朗人並不受限於當今伊朗領土的國界,而為避免混淆,則以「伊朗國民」一詞用指伊朗公民。.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朗人 · 查看更多 »

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 University of Texa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07),它是由於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摺山脈帶地形。 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其東部邊界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將伊朗與印度分開;其西部邊界是扎格羅斯山脈,它將伊朗高原與底格里斯河谷分開;其南部邊界是印度洋和波斯灣;其北部邊界是阿拉斯河、里海、科彼特山鏈、阿姆河以南的帕羅帕米蘇斯山。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濶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從伊朗高原各山脈內坡流出的河流,全都消失在這個乾燥貧瘠的盆地之中。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區。伊朗高原的總面積有370萬平方公里。 按照自然地理環境,伊朗高原可以劃分為五個特征明顯的自然地區:.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朗高原 · 查看更多 »

伊朗歷史

伊朗历史與大片地域的歷史糾纏在一起,該地域西起底格里斯河,東至印度河及錫爾河,北起高加索、裡海及鹹海,南及波斯灣、阿曼灣與埃及。 伊朗高原的埃蘭自青銅時代初期起便是古代近東歷史的一部份。嚴格來說,波斯帝國是從鐵器時代開始的,伴隨著伊朗人的影響,他們建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以及古典時代的薩珊帝國。 自從其成為超級大國的一部份時起, 波斯便一直擁有此稱呼,其領域範圍及佔有者數世紀來一直在變化。儘管她先後為希臘人, 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入侵并佔領并常常捲入更加強大的國家的事務中,波斯卻一直保持其國家認同,并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實體。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故鄉,其歷史及聚居點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 米底在公元前625年將伊朗統一為一個國家,并成為了一個帝國。http://www.britannica.com/ebc/article-9371723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Article: Media 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330)是伊朗人首次統治中東及中亞。之後由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及薩珊王朝繼承,其時間跨度約達千年。 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633–656)及薩珊帝國的滅亡是伊朗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伊朗的伊斯蘭化發生於八至十世紀,導致了祆教在波斯的最終衰退。然而,之前的波斯文化傳統並沒有失去,而是被新的伊斯蘭政權及其文明大量吸收。 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異族統治及短命的地方王朝之後,伊朗于1501年為薩非王朝所再次統一,再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王朝將什葉派作為國教,R.M. Savory, Safavids, Encyclopedia of Islam, 2nd edition是為伊斯蘭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伊朗由沙王或皇帝統治,該制度幾乎無間斷地延續至了1979年四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該革命將伊朗政體改為伊斯蘭共和國。 23 January 2008.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朗歷史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İstanbul Arkeoloji Müzeleri)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艾米諾努区,靠近和托卡比皇宫。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由三个博物馆组成。.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布尔海峡

伊斯坦堡海峡(İstanbul Boğazı),又名博斯普鲁斯海峡(Boğaziçi,Βόσπορος Vosporos,Босфора),是一個介於欧洲与亚洲之間的海峽。它长约30公里,最宽处宽约3700米,最窄处宽约700米。 博斯普鲁斯海峡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堡即隔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小亚细亚半島相望,是黑海沿岸国家出海第一关口,也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因此,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必須通過博斯普鲁斯海峡才能前往地中海。 博斯普魯斯海峽有五條運輸通道,分別為公路使用的博斯普魯斯大橋、穆罕默德二世大橋、亞武茲蘇丹塞利姆大橋、歐亞隧道(2016年完工)以及鐵路使用的馬爾馬雷隧道。.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斯坦布尔海峡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书法

伊斯蘭書法,是一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书法,故也常被称为阿拉伯书法。在伊斯兰艺术中,伊斯兰书法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流传于穆斯林分布广泛的伊斯兰国家和地区中。由于根据伊斯兰教教义,一切有形的都会湮灭,故真主也绝不能以具体的偶像形式来表示。因此,文字以及其衍生的书法就成为了表露对真主感情的重要渠道,使得今日伊斯兰书法字体种类繁多。实际上,在《古兰经》中约有一百多处提及书法,书法被赋予了宗教的神圣色彩。这也是伊斯兰书法作品多与《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相关经典相关的主要原因。除了独立艺术品外,伊斯兰书法还较常见于清真寺的顶部及墙壁上,通常伴随着阿拉伯式花纹。伊斯兰世界的当代艺术家们充分地继承了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在企事业牌匾、书籍标题、影视广告等方面随处可见。.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斯兰书法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建築

伊斯蘭建築(عمارة إسلامية)是伊斯兰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包括了从伊斯蘭教建教至今,在伊斯兰文化圈地区内各种建筑的一种风格样式。 伊斯兰建筑的基本建筑类型有:清真寺、墓穴、宫殿和要塞。除了这四种类型,伊斯兰教建筑也包括了一些民间建筑如公共浴场、喷泉和一些室内建筑。Copplestone, p.149.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斯蘭建築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黃金時代

伊斯蘭黃金時代(阿拉伯語:حضارة إسلامية)又稱伊斯蘭復興,其时间跨度在習慣上是指公元762年—13世紀之間的500年,近來的一些學術研究將之延展至15世紀。在這段時期,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家、工程師、學者、詩人、哲學家、地理學家及商人輩出,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上保留並促進了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並在基礎之上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第270頁。作家-zh-tw:霍華·透納;zh-cn:霍华德·特纳;zh-hk:侯活·特納;-寫道:「穆斯林藝術家、科學家、傑出人物及工人合力創造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化,直接及間接地影響到各個大陸上的社會。.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斯蘭黃金時代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地理

伊拉克共和国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东接伊朗,北部与土耳其和叙利亚接壤,西与约旦和沙特阿拉伯交界,南部与科威特相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拉克地理 · 查看更多 »

伊普蘇斯戰役

伊普蘇斯戰役(Ἱψός),為亞歷山大大帝諸繼業者於前301年在小亞細亞的弗里吉亞展開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因戰場所鄰近的當地村莊伊普蘇斯而得名。此戰中,安提柯一世與其子德米特里一世的王國對上聯合起來的另外三名亞歷山大舊將勢力,即馬其頓的卡山德、色雷斯的利西馬科斯、與巴比倫的塞琉古一世。 該戰役規模在繼業者戰爭中空前絕後,雙方動員的部隊總計16萬以上,有四位國王同時在戰場上。儘管安提柯軍的德米特里一世所率的騎兵擊敗聯軍騎兵,但因追擊過遠,使得聯軍有時間派出戰象陣來阻撓德米特里返回戰場,註定了安提柯軍的失敗,也決定了這場戰役的結果。伊普蘇斯戰役是亞歷山大繼業者戰爭中的最高潮,此戰中,最為強大的繼業者安提柯一世戰死,他的失敗決定亞歷山大帝國無法重建,帝国的分崩离析成为既成事实。.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伊普蘇斯戰役 · 查看更多 »

伟大理想

伟大理想(Μεγάλη Ιδέα,恢复拜占庭的榮光,又稱大希臘主義伍德豪斯、(1997)p.220.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伟大理想 · 查看更多 »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弥涅墨斯

弥涅墨斯(希腊语:Μίμνερμος,英语:Mimnermus,鼎盛期在前630年-前600年),古希腊哀歌诗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弥涅墨斯 · 查看更多 »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幾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不但对古代希腊而且对历史学本身有重要的意义,其本身也是第一次被科学地、历史学地记录下来的史实: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事件,该纪录到前411年冬中止。修昔底德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背景,他的分析对欧洲的历史学具有先驱作用。修昔底德之后,色诺芬在他的《希腊史》中延续了修昔底德的工作,记录了前411年后的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人并不称这场战争为伯罗奔尼撒战争,这个名称是后来的人取的。修昔底德本人称之为“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

新!!: 安那托利亞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 查看更多 »

弗里吉亚

弗里吉亚(希腊语:Φρυγία)安纳托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土耳其中西部。.

新!!: 安那托利亞和弗里吉亚 · 查看更多 »

弗里吉亚人

弗里吉亚人是古代居住在小亚细亚中西部弗里吉亚地区以及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民族。 弗里吉亚人是一个印欧语系的民族,他们的语言称为弗里吉亚语,与色雷斯语、亚美尼亚语和希腊语比较接近。弗里吉亚人原居巴尔干半岛中部,约在前1200年左右迁入弗里吉亚(但并不是整体迁徙)。他们在公元前8世纪时在弗里吉亚建立了一个王国,即弗里吉亚王国。弗里吉亚王国在约前690年被其邻国吕底亚兼并,后又先后成为波斯帝国、帕加马和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弗里吉亚语一直存在到公元6世纪,此后弗里吉亚人已完全被周围的民族所同化。 弗里吉亚人佩戴著名的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category:歐洲古代族群 category:亚洲民族 Category:弗里吉亚.

新!!: 安那托利亞和弗里吉亚人 · 查看更多 »

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弗里吉亚无边便帽(Phrygian cap)又称自由之帽,本為古代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人所戴,是一種与头部紧密贴合的软帽,其帽尖向前弯曲,典型的颜色是红色。 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弗里吉亚帽是东方的象征。在18世纪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中,弗里吉亚帽成为自由和解放的标志而广为传播;例如在名画《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中,自由女神就佩戴着弗里吉亚帽。法兰西共和国的象征玛丽安娜也戴着弗里吉亚帽。弗里吉亚帽还出现在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哥伦比亚、巴拉圭、古巴等国的国徽上。卡通画中的《-zh-tw:藍色小精靈;zh-hans:蓝精灵-》(Schtroumpf)也戴着弗里吉亚帽。.

新!!: 安那托利亞和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乌克特

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乌克特(Friedrich August Ukert)是一位德国史学家、教师及人道主义者。 1780年10月28日,他出生于吕贝克主教区(Bishopric of Lübeck)的奥伊廷。1800年始在哈雷-维滕贝格大学作为佛里德利奇·奥古斯特·伍尔夫(Friedrich August Wolf)的一名学生,主修历史语言学,后到耶拿大学继续深造,他的导师有约翰·海因里希·沃斯(Johann Heinrich Voss)、约翰·雅各布·格里斯巴赫(Johann Jakob Griesbach)以及克里斯汀·戈特弗里德·舒茨(Christian Gottfried Schütz)。完成学业后,他先在但泽,后到魏玛担任家教,在魏玛主要教导已故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二位儿子。1808年,他迁至哥达,在伊拉斯特高中任督查。不久后,在城市公爵图书馆谋得图书馆员一职。1842年,入选巴伐利亚科学和人文科学院院士。在1851年5月18日去世时,他被授予哥达首席图书馆长称号。 他曾帮助阿诺德·赫尔曼·路德维希·赫伦(Arnold Hermann Ludwig Heeren)编纂了史书-《欧洲国家史》。 月球上的乌克特陨石坑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新!!: 安那托利亞和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乌克特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法语: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是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出生于法国布列塔尼伊勒-维莱讷省的圣马洛市。拿破仑时期曾任驻罗马使馆秘书,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为贵族院议员,先后担任驻瑞典和德国的外交官,及驻英国大使,并于1823年出任外交大臣。著有小说《阿拉达》、《勒内》、《基督教真谛》,长篇自传《墓畔回忆录》等,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蒲福

弗朗西斯·蒲福爵士(Rear Admiral Sir Francis Beaufort, KCB, FRS, FRGS, ,,),或翻譯為波弗特、博福特,是一位愛爾蘭水文地理学家、英國皇家海軍少將。蒲福以提出風力等級指標蒲福風級而聞名。.

新!!: 安那托利亞和弗朗西斯·蒲福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

圣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Vladimir Sviatoslavich,Св.Влади́мир Святосла́вич, 弗拉基米尔一世受洗后取教名瓦西里;约955年至960年之间—1015年7月15日)古罗斯政治家、军事活动家,诺夫哥罗德王公(969年—977年),基辅大公(978年—1015年)。他是留里克王朝早期最重要的成员。.

新!!: 安那托利亞和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 · 查看更多 »

弗拉迪斯拉夫二世

弗拉迪斯拉夫二世(,)。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40年-1158年)及波希米亞國王(1158年-1172年)。波希米亞公爵弗拉迪斯拉夫一世之子,前任公爵索別斯拉夫一世的侄兒。.

新!!: 安那托利亞和弗拉迪斯拉夫二世 · 查看更多 »

弄蝶

弄蝶(Silver-spotted Skipper,學名:Hesperia comma)是弄蝶屬中的一種弄蝶,也是弄蝶的模式種。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羊茅。.

新!!: 安那托利亞和弄蝶 · 查看更多 »

佩爾狄卡斯

佩爾狄卡斯,又譯帕迪卡斯(Περδίκας;)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主要將領,七位近身護衛官之一,亦跟隨亞歷山大從事遠征,成為大帝重要的左右手之一。在前323年在亞歷山大臨死前把象徵王權的戒指給他,使他成為新國王腓力三世和亞歷山大四世的帝國攝政,是亞歷山大繼業者之一。當佩爾狄卡斯掌權不久,原先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們開始策畫奪取權位,佩爾狄卡斯是第一位試圖保持帝國完整的繼業者,但他與公主克麗奧佩脫拉的婚約導致被其他將領們懷疑他想自立為王,終使他與其他馬其頓重要領導人安提帕特、克拉特魯斯、埃及的托勒密交戰。 作為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親自率兵討伐劫持亞歷山大大帝靈車的托勒密,在入侵埃及時遭到軍隊嘩變,被殺。.

新!!: 安那托利亞和佩爾狄卡斯 · 查看更多 »

佩瓦內·穆爾因丁·蘇萊曼

佩瓦內·穆爾因丁·蘇萊曼(奧斯曼土耳其語:ﭖروانه معين الدين سليمان、Pervâne Muineddin Süleyman;阿拉伯語:Mu‘īn al-Dīn Sulaymān)是對安那托利亞政務產生重要影響的一名角色,當中魯姆蘇丹國、蒙古伊兒汗國及拜巴爾一世馬木留克都牽涉在內。.

新!!: 安那托利亞和佩瓦內·穆爾因丁·蘇萊曼 · 查看更多 »

彼得前書

《彼得前書》(ΠΕΤΡΟΥ Α΄)是《新約聖經》中的第21卷書,是耶稣十二使徒中的彼得(原名西门)寫給當時在小亞細亞幾個教會的信。時間大約是公元60年。 《彼得前書》主題:神行政下的基督徒生活。.

新!!: 安那托利亞和彼得前書 · 查看更多 »

彼得那戰役

彼得那戰役(Battle of Pydna),發生在前168年的馬其頓,是馬其頓王國與羅馬在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這場戰役中,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所率領的羅馬軍擊敗馬其頓珀爾修斯,結束第三次馬其頓戰爭。此次戰役結果導致馬其頓王國覆亡,安提柯王朝因此斷絕,此戰確定羅馬將君臨希臘世界。 學者Paul K. Davis指出這場戰役決定了亞歷山大繼業者王國的命運,並使羅馬的權勢開始影響近東地區。.

新!!: 安那托利亞和彼得那戰役 · 查看更多 »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מעשי השליחים ;Πράξεις των Αποστόλων;ACTUS APOSTOLORUM;天主教汉译书名为《宗徒大事錄》;唐朝景教譯名《傳化經》)是介绍耶稣基督复活、向门徒显现、升天後,他的使徒们(天主教作「宗徒」)传道、殉道的事迹,其中包括保罗的同工路加写的关于保罗的事迹。是新约圣经的第五卷書。又被通稱為《聖靈行傳》。.

新!!: 安那托利亞和使徒行传 · 查看更多 »

使徒時代

在基督教歷史中,使徒時代(Apostolic Age),又稱使徒時期,傳統上指十二使徒在耶穌復活顯現,接受大使命,開始向外傳教之後,一直到最後一個使徒死亡的這段時期,時間約從西元33年一直到約100年之間。這是基督教會發展的最初期階段,12使徒由耶路撒冷教會出發,在小亞細亞建立了安提阿教會,之後向整個地中海世界傳播基督教義。許多基督教會的傳統都被追溯到這個時期,但是這個時期存留的文獻資料不多,主要集中在《使徒行傳》,但使徒行傳中的部份記載被考證及質疑可能有問題,使得這段時期的真實歷史仍然存在許多爭議。.

新!!: 安那托利亞和使徒時代 · 查看更多 »

依時間序列滅亡語言列表

这是根据灭绝时间排序的灭绝语言列表。以最后一位将其作为母语的说话人之死亡日期为判定基准。当最后的最后一位将其作为母语的说话人之死亡日期未知时,给出了大约时间或最后记录语言的日期。不管怎样,此列表并不完整。.

新!!: 安那托利亞和依時間序列滅亡語言列表 · 查看更多 »

復活節日期爭論

復活節日期爭論,是發生在早期基督教各地教會之間的一場爭論。東方的小亞細亞教會,持守使徒的傳承,在猶太曆正月(尼散月)十四日逾越節紀念主耶穌的受難和復活,而以羅馬教會為代表的西方教會,則於其後的星期日紀念復活節。最後在325年第一次尼西亞會議決定以西方教會為准。這場爭論導致羅馬教會得勢成為教中權威,而繼承使徒正統,一向居基督教中心地位的東方教會則走向衰落。.

新!!: 安那托利亞和復活節日期爭論 · 查看更多 »

德夫希尔梅

德夫希尔梅(Devşirme,“征募”),也被称为“血税”(blood tax)或“儿童税”(child levy),奥斯曼帝国从其基督教臣民的男孩中募集兵丁的制度,可能始于穆拉德一世统治时期,在穆拉德二世时已趋于制度化,这一制度是奥斯曼人对传统的将战俘奴隶变为士兵的“古拉姆制度”的改革。 德夫希尔梅被视为一种特种税,从基督徒男孩中征兵的时间和规模根据帝国政府的需要决定,即在帝国军人由于战争损失严重时,征兵的规模就更大,次数就更多。它以村庄或包括几个村庄的“税区”为征收对象,一般为每40户征收一名男孩,征募的新兵起初为8-18岁的未婚基督教男孩,17世纪后,年龄改为了15-20岁。 起初,奥斯曼帝国政府仅在巴尔干地区征收德夫希尔梅,16世纪开始也征召安纳托利亚的基督教男孩。按当时的规定,独生子、从事重要经济行业的男孩、孤儿以及品行不端的人不会被征召。 16世纪时,由近卫兵团“耶尼切里”的军官携带苏丹的授权前往各地征兵,他们通过地方官员和法官通知当地的基督教家庭,在对应征的男孩进行审查后登记编队,由近卫兵团的士兵护送到首都伊斯坦布尔。在伊斯坦布尔,男孩们会改宗伊斯兰教,并受到一系列的测试、筛选和训练。最优秀的男孩会被选中到皇宫中接受奥斯曼帝国最好的教育,学习完成后会被任命为军事或民事官员。落选的其他男孩会被送到土耳其人村庄学习土耳其语言和习俗,而后被吸收到耶尼切里军团中。 穆拉德一世时开始,德夫希尔梅就是一种为了遏制不断增长的土耳其贵族势力的做法,这一做法本身违背了伊斯兰法。而到了1648年,这一做法逐渐没落终止。1703年的一次重建的尝试遭到了觊觎军事、民事职务的奥斯曼人的抵制。最终,在艾哈迈德三世在位时,德夫希尔梅制度被正式废除。.

新!!: 安那托利亞和德夫希尔梅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奥斯曼战争

保加利亚-奥斯曼战争发生在14世纪的后半叶及15世纪初,双方分别是由保加利亚第二帝国解体产生的诸国,以及一支新兴的突厥人——奥斯曼土耳其人。战争结束后,保加利亚帝国瓦解,最后的领土于1396年被征服。而奥斯曼帝国则得到了巴尔干半岛上自多瑙河至爱琴海之间的大片领土。.

新!!: 安那托利亞和保加利亚-奥斯曼战争 · 查看更多 »

保罗 (使徒)

保羅(天主教譯保祿,唐朝景教譯寶路法王;Παῦλος,Paulus;约3年-约67年Harris, p. 411),本名“掃羅”(Saul),又稱大數的掃羅(Saul of Tarsus)。他是早期教會最具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之一,基督徒的第一代领导者之一,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The Canon Debate," McDonald & Sanders editors, 2002, chapter 32, page 577, by James D. G. Dunn: "James, the brother of Jesus, and Paul, the two other most prominent leading figures in first-century Christianity"。在诸多参与基督教信仰传播活动的使徒与传教士之中,保羅通常被认为是在整个基督教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人之一Powell, Mark A. Introducing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新!!: 安那托利亞和保罗 (使徒) · 查看更多 »

保萨尼亚斯 (地理学家)

保薩尼亞斯 (希臘文:Παυσανίας;拉丁字母轉寫:Pausanias),生活在公元二世紀羅馬時代的希臘地理學家、旅行家,著有《希臘志》(Περιήγησις)十卷,書中內容多為後世考古學發現所引證。 生平不詳,估計生於小亞細亞一個城市。據學者推測,他到過希臘、馬其頓、意大利、亞洲、非洲等地,約在174年定居於羅馬,並在當地寫成《希臘志》。書中詳細記述多個希臘城市的環境、名勝、傳說,以及城中所藏的藝術品,為後世的研究者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新!!: 安那托利亞和保萨尼亚斯 (地理学家)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历史

代土耳其人原為烏古斯人的一個分支,但经过迁徙和混合,已经和原中亚突厥人关系较远。11世紀左右由中亞一帶遷入小亞細亞,1299年,奧斯曼帝國建立,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東羅馬帝國,16世紀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17世紀末期开始衰落。19世紀末,奧匈積極向奧斯曼帝國擴張,加劇奧匈與俄在中東的爭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同盟國作戰,1918年戰敗。根據《凡爾賽和約》,土耳其喪失大片領土。1919年凱末爾發動民族解放戰爭,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土耳其历史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历史年表

Category:土耳其历史 Category:各国年表.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土耳其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地理

土耳其.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土耳其地理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共产党 (1920年)

土耳其共产党(土耳其语:Türkiye Komünist Partisi),简称土共(TKP),是土耳其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土耳其共产党 (1920年)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獨立戰爭

土耳其獨立戰爭(Kurtuluş Savaşı,1919年5月19日-1923年10月29日)是由土耳其革命開展抵抗瓜分鄂圖曼帝國的一場政治及軍事對抗,緊接著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土耳其大國民議會的成立讓凱末爾能成功動用議會,土耳其國民運動至此達致頂峰。對希臘的軍事行動,以及土亞戰爭及法土戰爭結束後,土耳其革命者迫使協約國放棄《色佛爾條約》,於1923年7月訂立《洛桑條約》,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在1923年10月於安那托利亞及色雷斯東部成立。土耳其的獨立運動最終導致鄂圖曼米利特制度的終結,讓凱末爾改革創造了現代、世俗的國度。.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土耳其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烤肉

土耳其旋轉烤肉(döner kebap)即“旋轉烤肉”。döner即“旋轉”,而土耳其語“烤肉”即kebap,又音譯作“卡巴”。這是一種把旋轉烤羊肉、牛肉或雞肉削下來,加上配料而成的。有人把土耳其烤肉和沙威瑪及希腊旋转烤肉相提並論,因為數者皆用類似的肉類製成,但實際的作法及形式則有些分別。 土耳其烤肉與希腊旋转烤肉通常是用皮塔餅包着的,土耳其語又作gobit,而土耳其烤肉有時也會改成三文治般,如在德国通常簡稱Döner 為一種將半圓或三角形的弗頓餅(Fladenbrot)或稱阿拉伯麵包橫切,打開中間,然後加入土耳其烤肉、沙律、蔬菜、芝士及醬汁而成的三文治;沙威瑪則用墨西哥薄饼(一種全麥薄餅)夾著,但兩者的分野已漸漸變得模糊。三者的餡料也有頗大的分別,希腊旋转烤肉的餡料變化不大,而土耳其烤肉及沙威瑪則有不同餡料的變化,有各種的沙律材料如胡萝卜及紅椰菜等,也可用薄荷,而醬料也有不同的配搭,甚至可以選擇辣椒酱。.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土耳其烤肉 · 查看更多 »

圣血圣殿

圣血圣殿(Heilig-Bloedbasiliek,Basilique du Saint-Sang)是一座罗马天主教的宗座圣殿,位于比利时城市布鲁日。最初兴建于12世纪,作为弗兰德伯爵宫殿的小堂,这座教堂收藏有亚利马太的若瑟收集的圣血遗物,由弗兰德伯爵阿尔萨斯的蒂耶德里克从圣地带回。兴建于1134年到1157年,1923年升格为次级宗座圣殿。 这座12世纪的圣殿位于城堡广场,由上下两座小堂组成。下层小堂供奉圣巴西略,是一座未改动过的罗曼式建筑。圣血供奉在上层小堂,在16世纪重建为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又多次翻建,改为新哥特式建筑。.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圣血圣殿 · 查看更多 »

圣诞节

聖誕節是基督教用來紀念耶稣降生的节日,西方基督教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不認同耶穌為聖人或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族群則稱之耶誕節(意為耶穌誕辰日)。作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與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 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圣母领报的日期來推算,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 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佈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鉤,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與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週,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圣诞节 · 查看更多 »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或稱耶誕老人(Santa Claus、Saint Nicholas、Father Christmas,或簡稱Santa),西方文化中虚构的一位人物,在聖誕節前夕會發送禮物。原型为罗马帝国时期米拉城的主教圣尼古拉。此人慷慨大方,经常给儿童送礼物。.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圣诞老人 · 查看更多 »

圣托里尼

圣托里尼(希腊文:Σαντορίνη)是在希腊大陆东南200公里的爱琴海上由一群火山组成的岛环,位于北纬 36.40° —东经 25.40°。圣托里尼岛环上最大的一个岛也叫圣托里尼岛,别名锡拉岛(Θήρα)。圣托里尼岛位于基克拉泽斯群岛的最南端,面积约73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万四千--人,多为希腊人。“圣托里尼”是十三世纪时威尼斯人所命名的,起源于圣·爱莲(義大利語:Santa Irene);在此前这个岛称为锡拉岛、卡利斯提(Καλλίστη,在古希臘語意為“最美”)或斯特隆基里(Στρογγύλη)。岛上建筑蓝白相间,衬以蔚蓝大海,美不胜收,是著名旅游胜地。 3600多年前这里发生一次几千年来最猛烈的火山爆發,留下一个大火山口和几百米厚的火山灰,可能间接地促成克里特島的米诺斯文明的消亡。.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圣托里尼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盆地

在生物地理学上,地中海盆地(也被称为地中海地区或地中海)是指地中海周围的陆地区域,属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有着颇具特色的地中海型森林、林地和灌木。作为一个,地中海盆地是旧大陆中长着橄榄树的地方。然而橄榄树也见于世界上其他为地中海气候的地区,同时,地中海周边许多不属于地中海气候的地区并没有橄榄树的存在。.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地中海盆地 · 查看更多 »

地米斯托克利

特米斯托克力(Θεμιστοκλῆς,Themistocles,)古希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雅典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地米斯托克利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化学元素發现年表将各种化学元素的发现按时间顺序列出。其中--发现的时间以提炼出元素单质的时间为准,因为元素化合物的发现时间无法准确定义。表中列出了每种元素的名称、原子序数、发现时间、发现者姓名和发现方式的简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 查看更多 »

圖拉真

图拉真(Trajan,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罗马帝国皇帝(98年-117年),羅馬帝國五贤帝之一。 圖拉真在53年出生於西班牙贝提卡的意大利卡,是第一位義大利以外出生的羅馬皇帝。他在位時立下顯赫的战功,使羅馬帝國的版圖在他的統治下達到了極盛。他曾經建立圖拉真柱記載自己的功績。元老院曾贈給他「最優秀的第一公民」(Optimus Princeps)的稱號。.

新!!: 安那托利亞和圖拉真 · 查看更多 »

北库尔德语

北库尔德语(kurdiya jorîn; کوردیا ژۆرین),又称库尔曼吉语(Kurmancî; کورمانجی),是库尔德语在土耳其东南部,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伊朗西北部等地的一个分支。北库尔德语是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库尔德语言。.

新!!: 安那托利亞和北库尔德语 · 查看更多 »

利奥三世 (拜占庭)

(伊苏里亚的)利奥三世 (,,又譯李奧三世,約),717年建立伊苏里亚王朝,717年至741年在位為东罗马帝国皇帝。.

新!!: 安那托利亞和利奥三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利姆诺斯岛

利姆诺斯岛(希腊语:Λήμνος)位于爱琴海北部希腊北爱琴大区莱斯沃斯州境内,島面积477平方公里,是希臘第八大島。岛上人口18,104人(2001年)。 利姆诺斯岛仍有保持著畜牧業的傳統,島上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大麥和芝麻。 利姆诺斯岛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但是偶爾會下雪。 島上常颳強風,尤其是八月和冬季的時候。夏天利姆诺斯岛的溫度通常比雅典低攝氏2-5度。.

新!!: 安那托利亞和利姆诺斯岛 · 查看更多 »

利西馬科斯

利西馬科斯(希臘文:Λυσίμαχος,)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帝的七位近身護衛官之一,後來亦是「繼業者」,及後在前304年在色雷斯自立為王,鼎盛時期統治色雷斯、小亞細亞及馬其頓本土。.

新!!: 安那托利亞和利西馬科斯 · 查看更多 »

呂底亞

吕底亚(Lydia),小亞細亞中西部一古國(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546年),瀕臨愛琴海,位於今天小亚细亚的西北部,其居民的語言為印歐語系安那托利亞語族,以其富庶及其宏偉的首都薩第斯(Sardis)著稱,它大約在公元前660年開始鑄幣,可能是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呂底亞 · 查看更多 »

呂底亞語

呂底亞語是一種在安那托利亞西部的呂底亞地區語言,在今土耳其境內,隸屬于印欧语系的安那托利亞語族。 盡管被分類在安那托利亞語族內,呂底亞語的地位獨特且有疑問。首先,了解這種語言的資料十分有限;其次,有很多特征和其他安那托利亞語族的語言不同。.

新!!: 安那托利亞和呂底亞語 · 查看更多 »

哈伦·拉希德

哈倫·拉希德(هارون الرشيد;Harun al-Rashid,),伊斯蘭教第二十三代哈里發,阿拔斯王朝的第五代哈里發。他是阿拔斯王朝第三任哈里发阿尔·马赫迪之子,在786年继其兄阿尔·哈迪之位,任期間為王朝最強盛時代,曾親率軍隊入侵拜占廷的小亞細亞。其首都巴格達和唐朝長安為世界第一流的城市,人口多達100萬,也是國際貿易中心。不過哈倫時代也是王朝衰退的開端。西元803年哈倫逮捕宰相叶海亚,巴爾馬克家族被抄家,導致波斯發生叛變。哈倫也死於波斯的托斯,至此阿拔斯王朝步入衰退之路。.

新!!: 安那托利亞和哈伦·拉希德 · 查看更多 »

哈图西里三世

哈图西里三世(Hattusili III),新王国的赫梯国王,篡夺乌尔希泰舒普之位,著有自传,叙述其掌权经过,改朝换代未对赫梯政治结构造成重大变化,在位时期除对安纳托利亚南部用兵之外,一片太平景象。他曾收复旧都哈图沙,实行政治改革。由于共同对付亚述,他的帝国与埃及关系密切,并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埃及赫梯和約并建立政治关系,死后由其子图特哈里四世继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哈图西里三世 · 查看更多 »

哈莉黛·埃迪布·阿迪瓦尔

哈莉黛·埃迪布·阿迪瓦尔(奥斯曼土耳其语:خالده اديب;有时英语拼写为Halidé Edib,)是一名土耳其小说家和民族主义和女权政治领袖。她最知名的小说是抨击土耳其社会女性地位低下以及大多数妇女缺乏改变自己处境的兴趣。.

新!!: 安那托利亞和哈莉黛·埃迪布·阿迪瓦尔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语

哈萨克语(Kazakh;қазақ тілі, qazaq tili.)),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族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属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当接近。日常交际,与其语言属突厥语族的其他民族,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均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一般不需要翻译,尤其與吉爾吉斯語和卡拉卡爾帕克語非常相近。据说哈萨克语言是受乌孙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影响的综合产物。 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哈萨克语广泛分布在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前苏联地区在内的中亚地区。 哈萨克语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名词、代词和数词有七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语法附加成分的变体较多。动词谓语第一人称单数附加成分除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形式外,还使用短尾形式-m。有关畜牧业的词语很丰富。.

新!!: 安那托利亞和哈萨克语 · 查看更多 »

冬眠 (电影)

《冬眠》()是一部努里·比格·锡兰执导的土耳其电影,入围2014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最高荣誉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人协会奖,成为继1982年的《生之旅》后第二部获金棕榈奖的土耳其电影。获得第27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导演和编剧三项提名。.

新!!: 安那托利亞和冬眠 (电影) · 查看更多 »

冶金学

冶金学(metallurgy)屬於材料科學,是研究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并用各种加工方法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的学科。冶金学也研究金属、金屬互化物或其混合物(稱為合金)的物理及化學特性。冶金學也是一門金屬的技術,有關金屬製造的科學,也和金屬零件的工程特性有關。金屬的製造包括從礦石中提煉金屬,以及金屬混合物(或金屬和其他元素的混合物)以製造合金。冶金學和金屬加工的工藝不同,不過金屬加工和冶金學有關,正如隨著技術的發展,醫學和醫學科學有關一樣。 冶金学可以分為鋼鐵冶金學(有時也稱為黑色冶金學)及非鐵金屬冶金學(有時也稱為有色金屬冶金學)。鋼鐵冶金學是有關鐵的合金及其製造,而非鐵金屬冶金學是以不含鐵的合金及其製造為主,世界上的金屬生產中,鐵、鈷、鎳及其有關合金的黑色金屬佔了95%.

新!!: 安那托利亞和冶金学 · 查看更多 »

军区制

军区(希腊语:θέματα,拉丁转写:themata,单数形式:thema)为东罗马帝国中期的行政区划制度。7世纪中叶,在穆斯林征服了部分拜占庭领土后,军区制得以建立并取代了由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一世建立的行省制度。最初的军区是从驻屯军的的驻扎营地发展而来,军区亦与该驻营单位的名称相对应。随着旧军区遭到分割、帝国获得新的领土,军区制在9至10世纪达到了顶点。在11至12世纪,军区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直到帝国灭亡,军区制始终统辖着行省级地区的行政与财政。.

新!!: 安那托利亞和军区制 · 查看更多 »

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Celt),或譯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蓋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西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 (拉丁文)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 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佔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

新!!: 安那托利亞和凯尔特人 · 查看更多 »

凱庫巴德一世

阿拉丁·凱庫巴德一世(阿拉伯語、波斯語:علا الدين كيقباد بن كيكاوس、Alā al-Dīn Kayqubād bin Kaykā'ūs;土耳其語:Alâeddin Keykubad,1188年-1237年)是魯姆蘇丹國蘇丹,在1220年至1237年間在位。他向鄰國侵略來擴張蘇丹國的疆域,特別是門居切克酋長國及阿尤布王朝,又奪取卡隆奧羅什港口,以其名改為阿萊耶(Ala'iyya),將塞爾柱的勢力擴張至地中海。他又侵襲黑海港口蘇達克(Sudak),置克里米亞南部於土耳其人控制之下。凱庫巴德一世有時被稱為「偉大的凱庫巴德」,他那豐富的建築遺產及在任時璀璨的宮廷文化仍被世人被銘記。 凱庫巴德一世的統治標誌著塞爾柱在安那托利亞的力量及影響力達到巔峰。凱庫巴德一世被認為是王朝最傑出的君主。十三世紀中蒙古人入侵以後,安那托利亞的人民回顧他的統治時常稱之為黃金時代,安那托利亞貝立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尋找與凱庫巴德一世有關的血絲馬跡,希望能藉以提高威信。.

新!!: 安那托利亞和凱庫巴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凱庫巴德二世

凱庫巴德二世(阿拉伯語、波斯語:علا الدين كيقبادان بن كيخسرو、Alā al-Dīn Kayqubād bin Kaykhusraw,土耳其語:Alaeddin Keykubad)是魯姆蘇丹國蘇丹凱霍斯魯二世三名兒子裡最年幼的一名。作為蘇丹愛妻居爾居·哈頓的兒子,凱庫巴德二世被指為儲君。凱庫巴德二世體質虛弱,在1246年父親逝世時年僅七歲。 維齊爾沙姆斯丁·伊斯法哈尼(Shams al-Din al-Isfahani)為了在蒙古人的威脅下維護塞爾柱人在安那托利亞的主權,同時將凱庫巴德二世及他的兩名哥哥凱考斯二世及基利傑阿爾斯蘭四世放上王位。 1254年,蒙古人傳召十九歲的凱考斯二世會見可汗蒙哥。三兄弟在開塞利商討後決定讓凱庫巴德二世代替凱考斯二世前往晉見可汗。前往哈拉和林的路途艱辛,凱庫巴德二世將行程延遲到1256年。他看到拜住聚集騎兵準備移入安那托利亞,他通知哥哥們要滿足蒙古人的需求。凱庫巴德二世被發現死在路上。阽同凱庫巴德二世出使的巴巴·圖厄拉伊被指控殺害凱庫巴德二世,但最終不了了之。凱庫巴德二世被葬在安那托利亞與哈拉和林之間的荒野。.

新!!: 安那托利亞和凱庫巴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凱霍斯魯二世

吉亚斯丁·凱霍斯魯二世(阿拉伯語、波斯語:غياث الدين كيخسرو بن كيقباد、Ghīyāth al-Dīn Kaykhusraw bin Kayqubād,土耳其語:II.

新!!: 安那托利亞和凱霍斯魯二世 · 查看更多 »

凱考斯二世

凱考斯二世(波斯語、阿拉伯語:عز الدين كيكاوس بن كيخسرو、Izz al-Dīn Kaykā'ũs bin Kaykhusraw,土耳其語:II.

新!!: 安那托利亞和凱考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凱末爾主義

凱末爾主義(Kemalist İdeoloji, Kemalizm, Atatürkçülük, Atatürkçü Düşünce)亦即「六矢」(Altı Ok),是土耳其共和國的基本特徵,是由土耳其國民運動及其領袖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衍生出來的。凱末爾主義可於阿塔土克改革裡找到其意義,即尋求締造一個現代、民主及世俗的國度。凱末爾主義基於實證主義、理性主義及啟蒙時代的科學及教育進程所引導的。.

新!!: 安那托利亞和凱末爾主義 · 查看更多 »

全球帝国

全球帝国(英文:Global empire)或世界帝国(德文:Weltreich,荷兰文:Wereldrijk) 是帝国的一种形式,即全球性或世界性的帝国,属于超级帝国范畴,通常表现为幅员辽阔、在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全球”性或“世界”性意味着属于这个国家主权下的领土遍及全世界。它的基本标准是,当在全球航行时,从该帝国版图的最东端至最西端或最西端至最东端至少要航行半个地球的圆周,“全球”即意味着帝国版图要横跨至少180度的经度而不是90度的纬度。举例来说,由于西班牙帝国的版图曾遍及全球,所以在16世纪它常常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个说法后来也适用于大英帝国。.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全球帝国 · 查看更多 »

全覆裝甲騎兵

鐵甲騎兵(κριβαναριος)是裝甲化的重騎兵類型,運用在西歐亞大陸與歐亞草原的許多民族之中。 鐵甲騎兵一詞源於希臘語 κατάφρακτος(或作 κατάφρακτοι),字面上的意思是「完全覆蓋裝甲」。歷史上鐵甲騎兵是種全裝甲騎兵,騎馬者與坐騎皆從頭到腳穿掛鱗甲,一般裝備騎槍或騎矛(kontos)作為武器。 鐵甲騎兵為許多帝國與民族當成精銳騎兵或突襲戰力,最初用於突破步兵陣列的衝鋒。他們據信出現在上古到中古許多西方歷史學家的編年著作中,通常與歐洲封建時期的騎士與聖騎士相提並論,此乃與東羅馬帝國接觸的結果Nell, Grant S. (1995) The Savaran: The Original Knight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一些著名的傳說故事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包括西徐亞、亞述、薩爾馬提亞、安息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薩卡、亞美尼亞、塞琉古帝國、帕加馬、高句麗、薩珊王朝、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會安排鐵甲騎兵出現。在西方世界中,追求重裝甲羅馬騎兵的潮流似乎是回應波斯安息王朝與薩珊王朝等東方世界在小亞細亞之類地區的戰役,尤其是無數由在歐亞草原穿梭的鐵甲騎兵帶頭打下的勝仗,如卡萊戰役(Battle of Carrhae)。但傳統上,羅馬騎兵既不配重裝甲也沒如此彰顯的用處:羅馬騎士軍團主要由配備長矛和劍的輕裝騎兵組成,用來追擊脫隊落伍者和攪亂敵軍陣列。鐵甲騎兵式的騎兵類型主要在三世紀後半至四世紀的羅馬晚期軍隊才成為主流,羅馬皇帝加里恩努斯(西元253年–268年)與他的將領兼預謀篡位者奧勒良(Aureolus)對此要負起將羅馬鐵甲騎兵部隊制度化的主要責任。.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全覆裝甲騎兵 · 查看更多 »

六齿卷耳

六齿卷耳(学名:Cerastium cerastoides)为石竹科卷耳属的植物。分布在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伊朗、蒙古、阿富汗、喜马拉雅山区、欧洲、北美、格陵兰、中亚、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西藏、吉林、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1,050米至5,1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谷水边草地上。.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六齿卷耳 · 查看更多 »

兹拉马

兹拉马(Δράμα)是希腊北部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城市,兹拉马州首府。位于法拉克罗山南麓,为当地的工农业中心。1922年该地接纳了大量来自小亞細亞和本都的希腊人,使人口增加近2倍。2001年市內人口為42501人。 古代、中世紀,茲拉馬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古稱Drabescus。1371年起,該地區由鄂圖曼帝國控制,直至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保加利亞軍隊佔領此地為止。後來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的布加勒斯特條約 (1913年)中,茲拉馬的統治權歸屬希臘。.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兹拉马 · 查看更多 »

兔苣属

兔苣属(学名:Lagoser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0种,分布于地中海地区和中亚、小亚细亚及伊朗。.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兔苣属 · 查看更多 »

克利奥帕特拉一世

克利奥帕特拉一世·忒娅·埃庇法内娅·叙拉(希腊语:Κλεοπάτρα Α' Θεά Επιφανεία η Σύρα,拉丁化:Kleopátra I Theá Epiphaneía ē Sýra;约前215年—约前176年),希腊化时代的叙利亚塞琉古王朝的公主、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共治王后或女王(女法老,约前193年起在位至逝世)、摄政女王或太后(前180年起在位至逝世),叙利亚国王安条克三世(大帝)与王后拉俄狄刻三世的女儿,埃及国王(法老)托勒密五世的妻子,国王托勒密六世和托勒密八世的母亲,也可能是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二世的母亲。她是托勒密王朝第一位以国王母亲的身份统治埃及的女王,也是继阿尔西诺伊一世以后第二位外来的女王,并且是第一位握有实权的女王。.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克利奥帕特拉一世 · 查看更多 »

克羅庫斯平原戰役

克羅庫斯平原戰役(Battle of Crocus Field),又可被稱為沃洛戰役(Battle of Volo)。發生在古希臘第三次神聖戰爭期間的一場重要戰役,一方是奧諾馬爾庫斯(Onomarchus)所率領的福基斯軍隊,另一方是馬其頓王國和色薩利同盟聯軍,聯軍指揮官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這場決定性戰役由腓力二世獲勝作收,藉由這次勝利腓力確定他在色薩利的統治地位,這場戰役也是古希臘歷史中馬其頓崛起的關鍵一環。對於這場戰役的發生年份,現代歷史學家分成兩派,分別認為戰役發生在前353年,或是前352年。.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克羅庫斯平原戰役 · 查看更多 »

克特西亚斯

克特西亚斯(Κτήσιας,Ctesias),按罗氏希腊拉丁文译音表应译“克忒西阿斯”。前5世纪尼多斯(Cnidus)人,亚达薛西二世御医,历史学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克特西亚斯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克里米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战争

克里特战争(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0年),是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五世、埃托利亚同盟,一些克里特岛城邦如俄勞斯(Olous)和耶拉派特拉,以及斯巴达海盗組成同盟,對抗罗得岛军队、稍后帕加马的阿塔罗斯一世、拜占庭、基濟科斯、雅典和克诺索斯之間的戰爭。 马其顿人刚刚结束了第一次马其顿战争,而腓力看到了打败罗得岛人的机会,他与埃托利亚同盟和斯巴达海盗结盟,开始袭击罗得岛船只。腓力同时也与几个罗得岛城邦结盟,比方耶拉派特拉和俄勞斯。Detorakis, A History of Crete由于罗得岛的海上貿易遭到海盗掠夺,造成经济沉重損害,腓力相信他最終压垮罗得岛的機會即將到来。为了达成他的目标,他与塞琉古帝国国王安条克三世缔结了同盟,共同反对埃及的托勒密五世(塞琉古帝国和埃及是另外两个继业者国家)。腓力开始襲擊色雷斯和馬摩拉海的托勒密领土和罗得岛的同盟。 公元前202年,罗得岛和他们的盟国帕加马、基濟科斯和拜占庭組成他们的聯合舰队,并在基俄斯岛海战中打败了腓力。仅仅数月之后,腓力的舰队在莱德岛海战打败了罗得岛人。当腓力劫掠帕加马的领土并袭击卡里亞的城市时,阿塔罗斯一世前往雅典以图與雅典聯合,企圖在那裏建立一個新戰線來牽制馬其頓軍。他成功与雅典人缔结了联盟,雅典人立即向马其顿宣战。腓力五世無法對此保持沉默,他率領海军和一些步兵袭击了雅典。這結果導致罗马人向馬其頓發出警告,要么腓力撤军,要么面对与罗马的战争。在被罗得岛和帕加马舰队打败后,腓力撤離雅典,然而不久後腓力袭击了赫勒斯滂沿岸城市阿彼多斯(Abydos)。阿彼多斯經獲长时间的围城戰后陷落了,它的大部分居民自杀。罗马再度向馬其頓發出最後通牒,要腓力停止袭击希腊城市,但這次腓力拒絕了,罗马便向马其顿宣战。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爆發導致馬其頓無法再有效支援克里特的同盟,这使得那些城邦陷于孤立無援,就連克里特最大的城邦克诺索斯也加入了罗得岛人一方。面对这个联盟耶拉派特拉(Hierapynta)和俄勞斯(Olous)被迫投降,並且被迫签订了一个对罗得岛和克诺索斯有利的条约。.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克里特战争 · 查看更多 »

克泽尔河

克泽尔河(土耳其语:Kızılırmak),又译为克孜勒河,古希腊语称哈里斯河(Halys River),意为“红河”,土耳其最长河流,发源于东安纳托利亚高原,初向西流,后折往北,最终注入黑海,全长1350公里。 K.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克泽尔河 · 查看更多 »

克拉維約東使記

《克拉維約東使記》(西班牙語:Embajada a Tamorlán ,英語:Narrative of the Embassy of Ruy Gonzalez de Clavijo to the Court of Timour at Samarcand AD 1403-6,中文譯名又作《出使帖木兒宮廷記實》申海田、林吉玲主編《中外文史名人名著》,第620頁。或《帖木兒時代之自卡提斯至撒馬爾罕遊記》),是15世紀初西班牙卡斯蒂利亞使節羅·哥澤來滋·克拉維約出使帖木兒帝國後撰寫的遊記。該書作者曾親自遊歷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小亞細亞、中亞等地區,他的著作,便成為這些地區的重要研究文獻。.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克拉維約東使記 · 查看更多 »

克拉特魯斯

克拉特魯斯(希臘語:Κρατερός,約),在亞歷山大大帝麾下是一名相當倚重的大將,後來成為繼業者之一。 克拉特魯斯參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大小戰役,在著名的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中指揮著方陣左冀步兵。在公元前326年的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中,他負責指揮佯動部隊在西岸駐守,成功欺騙敵軍並讓亞歷山大的主力部隊順利渡河。亞歷山大對克拉特魯斯相當信任,在亞歷山大諸將中他最信任就是赫費斯提翁和克拉特魯斯。雖然他深受國王信任,然而克拉特魯斯堅守、捍衛馬其頓傳統,與亞歷山大提倡的東方化政策相牴觸,使他官位上無法與赫費斯提翁、佩爾狄卡斯相比媲,但反而使他深受馬其頓士兵歡迎,緣於馬其頓士兵們不滿亞歷山大的東方化政策。 遠征軍返回巴比倫尼亞後,他受命與波利伯孔一起帶領11,500名老兵返回馬其頓,當亞歷山大在巴比倫逝世時,他正在行軍至奇里乞亞,因此未參與巴比倫的王位繼承權之爭。隨著亞歷山大逝世,希臘諸城邦反叛之刻,克拉特魯斯在拉米亞戰爭中支援安提帕特對付希臘叛軍。他與他的馬其頓海軍啓航到希臘並在前322年參與克蘭農戰役。隨後他與安提帕特聽信安提柯對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的指控,起兵聲討佩爾狄卡斯。公元前320年,他在小亞細亞卡帕多細亞與歐邁尼斯的一場戰役中交戰陣亡。.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克拉特魯斯 · 查看更多 »

克拉苏·狄维斯·穆齐阿努斯

克拉苏·狄维斯·穆齐阿努斯(Publius Licinius Crassus Dives Mucianus),()。古罗马政治家之一,保民官提比略·格拉古的支持者之一。也是盖约·格拉古的岳父。他在提比略·格拉古死后继承其政策,与保守派相对立。后又担任祭司长,公元前131年成为执政官。公元前130年他成为古罗马历史上首位出生于意大利之外的军事统帅出征小亚细亚,但在战争中阵亡。.

新!!: 安那托利亞和克拉苏·狄维斯·穆齐阿努斯 · 查看更多 »

前188年

没有描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188年 · 查看更多 »

前189年

没有描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189年 · 查看更多 »

前19世纪

前1900年至前18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19世纪。.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19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20世纪

前2000年至前19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20世纪。.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20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21世纪

公元前2100年至前20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21世纪。 公元前21世纪属于史前史,对这一段时间里发生的事件很少有当时的文字记录。在这一段时间里,世界上可能有三个文明的中心:埃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化和中国的夏朝。.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21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24世纪

前2400年至前23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24世纪。.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24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274年

没有描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274年 · 查看更多 »

前2千纪

前2千纪,或称前第2个千年,標示著人類從青铜时代中期向後期轉變。 前2千纪至前16世紀主要為埃及的中王國時期和巴比倫尼亞。青銅中期文化時期字母在此時發明。向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陸遷移,及宣揚戰車的使用。使用戰車的戰爭和人口快速地向各地移動,使得人類人口在前2千纪中期產生了巨化。此時希腊蠢蠢欲動,又統治了整個愛琴海,同時赫梯開始興起。人類在前2千纪末期,從青铜时代轉向铁器时代。而世界人口開始穩固地成長,於西元前1千纪時達到5千萬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2千纪 · 查看更多 »

前2世纪

前200年至前1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2世纪。.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2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4世纪

前400年至前3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4世纪。.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4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546年

没有描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546年 · 查看更多 »

前5千纪

在前5千纪(或称前第5个千年)时代,亚洲、北非和欧洲南部的人类已经广泛从事农业生产,在小亚细亚半岛城市已经普遍建立,铜器开始使用,车轮被发明出来,畜牧业在欧亚大陆逐渐普及,中国进入农耕时代,全世界的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7百万。.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5千纪 · 查看更多 »

前6千紀

在前6千紀(或称前第6个千年),人类开始广泛从事农业生产,全世界人口已经达到5百万左右。.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6千紀 · 查看更多 »

前7千纪

在前7千纪(或称前第7个千年),農業由安那托利亞傳播到巴爾幹半島。 世界人口維持500萬人,世界各地的人類仍與狩獵為生。在中東的農業社會,牛被人類馴服,陶瓷開始常見,開始傳播到歐洲及南亞,第一個金屬制品制成。.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7千纪 · 查看更多 »

前8千纪

前8千纪,或称前第8个千年,在新月沃土和安纳托利亚出現大規模的農業活动。 陶器开始變得大眾化(在中美洲獨立發展),畜牧業則在非洲和歐亞大陸开始發展。當時的世界人口大概有500萬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前8千纪 · 查看更多 »

勒內·格魯塞

勒内·格魯塞(René Grousset,),法國歷史學家,以研究中亚和远东著名。其代表作为《草原帝国》(L'Empire des Steppes)。 格魯塞生於法國加尔省奥拜,畢業於蒙彼利埃大學歷史系。其后长期就职于法国美术部,一战时曾短暂从军。1925年出任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助理监管人及雜誌 Asiatique 的秘書。1933年任塞努奇博物馆馆长及其亞洲藝術藏品的負責人。 1930年代,格魯塞發表了他最重要的兩部著作:《十字军东征史》(Histoire des Croisades,1934-36年)和《草原帝国》(1939年)。二战期间,他被维希法国政府解职,但仍秘密繼續研究工作,在戰爭期間出版了三本有關中國和蒙古的作品。 战后,他被重新任命为塞努奇博物馆馆长兼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监管人。1946年,格鲁塞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46至49年間出版了四部最後的作品,主題圍繞小亞細亞和近東。1952年病逝于巴黎。.

新!!: 安那托利亞和勒內·格魯塞 · 查看更多 »

勒托

画:提堤俄斯企图强奸勒托;两旁的人物是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 勒托(希腊语:Λητώ,多利安語:Λατώ,Leto)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女提坦。她是宙斯的众多配偶之一,并且是阿波罗与阿耳忒弥斯的母亲。在罗马神话中,她的对应者是拉托娜。.

新!!: 安那托利亞和勒托 · 查看更多 »

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或稱四大古文明,是流行於漢語文化圈的一個概念,一般指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巴比倫位於今伊拉克)、古印度及中國此四處人类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四大文明古國是四大古文明的舊稱,而四大古文明也是比較合理的說法,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他們為現在文明的發源地,亦可以說是一個創造點。 西方历史学也有相当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或者诸如“文明的摇篮”等的类似概念。.

新!!: 安那托利亞和四大文明古国 · 查看更多 »

四福音书

四福音书(Τὸ ἅγιο Εὐαγγέλιο,《古兰经》汉译本中称之为“引支勒”)是分别由耶稣的门徒馬太(瑪竇)、約翰(若望)以及彼得(伯鐸)的门徒馬可(馬爾谷)和保羅(保祿)的门徒路加写的四部介绍耶稣生平事迹的书。是新约圣经的頭四卷書。.

新!!: 安那托利亞和四福音书 · 查看更多 »

皮西迪亚

西迪亚(拉丁语:Pisidia)安纳托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土耳其安塔利亚省。其地理位置在吕基亚以北,与卡里亚、吕底亚、弗里吉亚、潘菲利亚等地区交界。在古代,这里的主要居民点是忒耳墨索斯,塞尔革,克瑞谟那,萨伽拉索斯,安条克,奈阿波利斯和菲洛墨利乌姆。.

新!!: 安那托利亞和皮西迪亚 · 查看更多 »

皮托多里斯

托多里斯(希腊语:Πυθοδωρίς,?~约23年),本都女王(约前8年~约23年在位)。 皮托多里斯是在罗马支持下获取王位的本都国王波列蒙一世的妻子。从家世来看,皮托多里斯的身份相当显赫:她的母亲是罗马统帅马克·安东尼的女儿。她的父亲皮托多罗斯则是加里亚(在小亚细亚)地区的一个小王公,是马克·安东尼进军东方时的热心支持者。 在公元前8年波列蒙死于与阿斯普尔吉安人的战争后,皮托多里斯继承了王位,虽然这时她已经有了一个儿子。罗马人承认她的国王地位。皮托多里斯后来再嫁,丈夫是卡帕多细亚的末代国王阿尔刻拉奥斯;阿尔刻拉奥斯失宠于罗马皇帝提比略,被召到罗马,不久死去。 在皮托多里斯在位时期,本都实际上变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本都王室能统治的只有很小一块地方。在她死后,长子波列蒙二世继承了王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皮托多里斯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安那托利亞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历史

犹太人历史(或犹太民族的历史)是关于犹太人、以及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的历史,它也包括在历史进程中犹太人与其他人种、宗教和文化的互动和发展。虽然犹太教作为一个宗教首先出现在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的希腊记载中,而且,最早提到的“以色列”的是公元前1213-1203年刻在麦伦普塔赫石碑上的文字,但是,宗教文献讲述的以色列人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犹太人流散开始于亚述征服期间,并且在巴比伦征服后,其流散的规模继续扩大。犹太人在整个罗马帝国也普遍存在,而在拜占庭统治时期,在地中海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犹太人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其规模并不大。公元638年,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黎凡特的控制。在欧麦尔·本·赫塔卜统治下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和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土地。西班牙的犹太文化黄金时期发生在欧洲中世纪,这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穆斯林统治时期。在那段时期,犹太人普遍得到社会的接纳,犹太的宗教、文化和经济生活非常繁荣。 在古奥斯曼帝国时期(1300-1600年),犹太人与帝国大多数其他社群一样有一定程度的繁荣。在17世纪,西欧有大量犹太人人口。在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犹太社群发生了重大变化。犹太人从十八世纪开始开始发起废除限制性法律的解放运动,更广泛地融入欧洲社会。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欧洲犹太人开始更积极地讨论迁回到以色列,并在其民族故土上重新建立犹太国家。锡安主义运动于1884年正式成立。同时,欧美的犹太人在科学、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其中普遍认为最有名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那时,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犹太人,现在情况仍然如此。 1933年,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在德国的兴起,犹太人的处境变得更加严峻。经济危机、种族的反犹法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担忧导致许多犹太人从欧洲逃到巴勒斯坦、美国和苏联。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直到1941年,希特勒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包括当时有成千上万犹太人居住的波兰和法国。 1941年,在纳粹入侵苏联后,纳粹开始执行“最终解决方案”,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有组织的行动,旨在灭绝犹太人,这导致犹太人在欧洲被迫害和谋杀,包括欧洲的北非(支持纳粹的维希-北非和意大利利比亚)。大约600万犹太人被有组织地灭绝,这样的种族灭绝被称为“猶太人大屠殺”或“Shoah”(希伯来语)。在波兰,所有集中营加起来,有三百万犹太人在毒气室中被杀,其中,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有一百万人被杀。 1945年,巴勒斯坦的犹太抵抗组织统一和组建了犹太抵抗运动。这个运动开始攻击英国当局。戴维·本-古里安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在以色列地建立的犹太国家称为以色列。紧接着,所有阿拉伯邻国都来攻击以色列,但新成立的IDF奋力抵挡。1949年战争结束,以色列国家开始建设国家,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今天(2016年),以色列是議會制国家,人口超过800万,其中约600万是犹太人。最大的犹太社区在以色列和美国,主要的社群分布在法国,阿根廷,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关于现代犹太人口统计数据,见英文词条:Jewish population。 另可参见:犹太人历史年表。.

新!!: 安那托利亞和犹太人历史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流散

犹太人流散史,(希伯来语:Tfutza,תְּפוּצָה)或流亡(希伯来语:Galut,גָּלוּת;意第緒語:Golus)是指以色列人、犹大族人(Judahites)和随后的犹太人离开祖先的故土(以色列地),随后在世界各个角落定居。 根据希伯来文圣经,“流亡”一词是指公元前8世纪从以色列王国流亡出来的以色列人的命运,也指公元6世从猶大王國(Judah)流放出来的犹太族人(Judahites)的命运。在流亡中,人们将犹太族人(Judahites)称为“犹太人”(יְהוּדִים,或Yehudim)——以斯帖記中的“犹太人末底改”是圣经中第一次提到犹太人这个词语。 第一次大流散是亚述流亡(Assyrian exile),公元前733年亚述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将犹太人从以色列王國(後期)驱逐出去,公元前722年(这是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在以色列王国进行了三年围困之后),当萨尔贡二世摧毁了以色列王国后,这次流亡结束了。 公元前597年,在巴比伦囚虏(巴比伦流亡)中,猶大王國的一部分犹太继续流亡出去。圣经的以斯拉記包括两个文本,据说是新巴比倫王國的征服者居鲁士二世的法令,这两个文本允许被驱逐出境的犹太人在几十年后中返回祖国,并命令重建圣殿。这两个法令在内容和语调上存在差异,一个用希伯来语写成,一个用亞拉姆語写成,这让一些学者质疑它们的真实性。居魯士文書(又译居鲁士圆柱或居鲁士铭筒)是一个古代泥制圆筒,以居鲁士大帝的名义用古代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所写成,其中提到了重建圣殿,让流亡人民重新归国,人们经常认为这能够证明圣经中居鲁士法令的真实性,但是其他学者则指出,这个圆筒的文本针对的是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没有提到犹大王国(Judah)或耶路撒冷。 Lester L Grabbe教授认为,关于犹大王国(Judah)“所谓的居鲁士的法令”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但是,确实存在“允许被驱逐出境者返回和重建敬拜地点的一般政策”。他还表示,考古学表明,流亡人的回归是几十年中“慢慢流入”,而不是一次性发生的事件。在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被占领后,哈斯蒙尼王朝成为罗马的附庸国,在公元6年,被列为犹太(罗马行省)。犹太人在公元66年期间反抗罗马征服者,历史称为犹太战争,它最终导致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摧毁。在侵占期间,罗马人摧毁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事件标志着犹太人从罗马流亡的开始,也被称为以东流亡。犹太领袖和精英从土地上流亡出来、被杀、或被带到罗马做奴隶。 公元前132年,剩下的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反抗哈德良。公元135年,哈德良的军队击败了犹太军队,犹太人从此失去了独立。作为惩罚,哈德良流放了更多的犹太人,将他们作为奴隶出售,将耶路撒冷的名字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爱利亚加比多连),将其变成一个罗马的异教城市,并禁止犹太人居住在那里。哈德良将犹地亚和和撒馬利亞命名为Syria Palaestina,这是根据亚述人和非利士人而命名的,其目的是为了侮辱犹太人,以抹除这片土地的犹太特征。Mor, M. The Second Jewish Revolt: The Bar Kokhba War, 132-136 CE.

新!!: 安那托利亞和犹太人流散 · 查看更多 »

石榴石

石榴石(Garnet),是一組在青銅時代已經使用為寶石及(Abrasive)的礦物。常見的石榴石為紅色,但其顏色的種類十分廣闊,足以涵蓋整個光譜的顏色。英文來自拉丁文"granatus"("grain",即粮食、穀物),可能由"Punica granatum"("pomegranate",即石榴)而來,它是一種有紅色種子的植物,其形狀、大小及顏色都與部分石榴石結晶類似。 常見的石榴石因應其化學成分而確認為數種種類,分別為(Pyrope)、(Almandine)、錳鋁榴石(Spessartite)、鈣鐵榴石(Andradite)、(Spessartine)、(Grossular,變種有(tsavorite)及肉桂石(hessonite))及(Uvarovite)。 石榴石形成兩個固溶體系列:.

新!!: 安那托利亞和石榴石 · 查看更多 »

火棘属

火棘属(学名:Pyracantha)為蔷薇科蘋果亞科或绣线菊亚科的一群常绿多刺大型灌木,分布於东南欧至东南亚,与栒子属很相似,但叶缘为锯齿状,多刺。株高可达6米,花白色或红色,梨果橙黄色或红色,花期春末至夏初,果期始於夏末,深秋成熟。.

新!!: 安那托利亞和火棘属 · 查看更多 »

火星反照率特徵列表

火星表面有明亮的區域、也有較暗的區域,統稱火星的反照率特徵(albedo feature)。自17世紀,各個天文觀測者將所見到的特徵一一命名,其中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的命名大部分於1958年由國際天文聯合會核准採用,並沿用至今。本火星反照率特徵列表即以此為準。國際天文聯合會公佈之列表。 斯基亞帕雷利的命名大部分是源自古希臘地理、希臘神話等,在此一並列出。其中古希臘語的譯名是根據《羅氏希臘拉丁文譯音表》(參見:維基百科:希臘神話專題)。.

新!!: 安那托利亞和火星反照率特徵列表 · 查看更多 »

獒犬

(Molosser),一種大型而強壯的犬類家族,在它之下包含了幾個犬種,但它們都源自同一個祖先。.

新!!: 安那托利亞和獒犬 · 查看更多 »

琥珀金

琥珀金是一种金和银的天然合金,包含极少量的铜和其他金属。它已经能够人为生产,经常被称为绿金。古希腊人称之为「黄金」或「白金」,而不是「精炼黄金」。它的颜色范围由苍白到亮黄色,根据黄金和银的比例改变。 在现代西方安那托利亚的天然含金量范围有70%到90%,与此相反同一地理区域的古吕底亚钱币的琥珀金含金量45%至55%。这表明在这一领域造币的发明是为了从铸币税透过发行含金量低于普通循环金属的货币而增加利润。 琥珀金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中的埃及的古王國時期被使用,有时作为古埃及金字塔和方尖碑顶部的pyramidions的外部涂层。它也被用于制造古饮水容器 。第一金属硬币都是琥珀金製的和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末或公元前6世纪初。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奖章都是镀金绿金製的。 琥珀金名字还被用来表示 德国「银」(镍银),主要为其使用制作技术手段。.

新!!: 安那托利亞和琥珀金 · 查看更多 »

理查一世

查一世(Richard I;),中世紀的英格兰王國的国王,因勇猛善戰而有「獅心王」稱號。理查一世身為天主教教徒,曾加入教廷發起的十字軍聖戰,為第三次十字军遠征的將領,於阿蘇夫會戰中擊敗穆斯林軍隊。.

新!!: 安那托利亞和理查一世 · 查看更多 »

神香草

香草是屬於唇形科神香草屬的一種芳香植物,又名牛膝草、柳薄荷、海索草。唇形科,約15種,原產於歐洲南部、中海地區、中亞的乾旱沙地、中東及裏海的周邊地區。有1種見於蘇聯伏爾加及頓河流域,中國有硬尖神香草(H.cuspidatusBoriss)及寬唇神香草(H.latilabiatusC.Y.WuetH.w.Li)2種,均產新疆。植物體含有抗菌的成分,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常被拿來做為香草與藥用植物使用。.

新!!: 安那托利亞和神香草 · 查看更多 »

福卡斯

福卡斯(Flavius Phocas Augustus;Φωκᾶς,Phokas,)是一位拜占庭帝国皇帝(602-610年在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福卡斯 · 查看更多 »

种族清洗

族清洗(英語:Ethnic cleansing),又稱民族清洗,通常指的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強勢集團,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經濟目的或者宗教目的而動用軍隊、警察或者非法組織成員,對特定的一個或者若干個民族的所有成員實施的無差別屠殺或強制遷徙的活動。例如南斯拉夫戰爭(1991─1999年)期間在波士尼亞與科索沃的種族屠殺。.

新!!: 安那托利亞和种族清洗 · 查看更多 »

科律克索戰役

科律克索戰役(Battle of Corycus),是前191年羅馬共和國和他的盟邦在羅馬-敘利亞戰爭中第一場與塞琉古帝國爭奪愛琴海一系列海戰。.

新!!: 安那托利亞和科律克索戰役 · 查看更多 »

科穆宁家族

科穆宁家族(希腊语:Κομνηνοί)有时也译为康尼努斯家族,是1057年-1059年、1081年-1185年统治东罗马帝国的一个贵族家族,并一直统治着特拉比松帝国。通过与杜卡斯家族、、巴列奥略家族以及其它贵族家庭的联姻,自阿莱克修斯一世后几乎拜占庭所有的主要贵族家族都或多或少的和科穆宁家族有血缘联系。.

新!!: 安那托利亞和科穆宁家族 · 查看更多 »

科穆宁王朝

拜占庭帝国是历史学家用于描述中世纪时期主体民族为希腊人、主要语言为希腊语、定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部罗马帝国,在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帝国的东部一直存在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在拜占庭的历史中,1081年至1185年这段帝国在科穆宁家族统治下时期被称作科穆宁王朝。此期间先后5位科穆宁皇帝总共统治帝国104年,努力支撑着帝国,并复兴了帝国的军事、经济与政治地位,尽管在一些方面最终并未完全恢复到4-6世纪时期甚至是马其顿王朝的地位,他们的成就被称为“科穆宁中兴”。 处于科穆宁王朝的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对圣地的十字军国家的历史有着关键作用,阿莱克修斯一世向西方求援的外交行动在十字军东征的发动上起了关键的直接作用,而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则对十字军国家有着重大的直接政治、经济上的影响。 此外,同时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近东的其它地区、地中海世界、东欧甚至西欧施加了大量其它影响。在科穆宁王朝期间,以拜占庭为代表的东部基督教世界与包括十字军国家的“拉丁”西部基督教世界的交流达到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史无前例的高峰阶段。威尼斯共和国与其它的意大利商业共和国的商人大量定居于帝国境内,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约60000至80000拉丁人,与他们伴随的是曼努埃尔雇佣的大量拉丁雇佣兵。这些人实际上也反过来帮助拜占庭科学、艺术、文学与文化传播遍及了整个西欧。特别的是,拜占庭艺术在科穆宁王朝期间对西欧艺术及未来的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深远。 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帝国也对安纳托利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显著影响。通过收复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帝国阻挡了突厥人向欧洲进军的步伐超过2个世纪。此时期的再征服行动也为后来的拜占庭继承国尼西亚帝国和特拉比松帝国提供了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修建的大量工事的部分仍持久地矗立在地平线上,今日仍然可以看到。.

新!!: 安那托利亞和科穆宁王朝 · 查看更多 »

科馬基尼王國

科馬基尼王國(前163年-72年),是位於安那托利亞接近安條克的一個希臘化王國,原為塞琉西帝國的一個部落省,其後在前163年成為獨立王國,最終在72年被羅馬吞併。.

新!!: 安那托利亞和科馬基尼王國 · 查看更多 »

科查·米馬爾·希南

科查·米馬爾·希南(奧斯曼土耳其語:),又称米馬爾·希南(土耳其語:Mimar Sinan,),是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塞利姆二世及穆拉德三世的首席建築師及工程師。他在五十年間負責監督及建造奧斯曼帝國的主要建築物。超過三百座建築物都以他的名字命名,除了一些樸素莊嚴的建築,如伊斯蘭學校。 他最傑出的作品是埃迪爾內的塞利米耶清真寺,最為著名的則是伊斯坦堡的蘇萊曼清真寺。他領導一個龐大的政府部門,訓練出一些著名的建築師,包括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阿加,他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的建築師。他被視為奧斯曼建築古典時期最偉大的建築師,由於藝術界地位和在世時間相似,他常與西方同一時代的建築師米開朗基羅作比較。米開朗基羅負責設計的聖伯多祿大殿及其高超的建築設計技術在伊斯坦堡並不陌生,他和李奧納多·達文西在1502年收到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二世的委託,在金角灣上建造橋樑。.

新!!: 安那托利亞和科查·米馬爾·希南 · 查看更多 »

科林斯战争

科林斯战争(公元前395年-前387年)是一场发生于古希腊伯罗奔尼撒联盟与四国联盟(底比斯、雅典、科林斯和阿尔戈斯)之间的战争。战争之初,四国得到了波斯帝国的支持。 这场战争的爆发是由于斯巴达在小亚细亚、希腊中部和北部的扩张主义而导致了这一区域的城邦对其不满。战争主要是在科林斯地区和爱琴海进行的,斯巴达人在开始阶段的陆战中获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在后来的海战中斯巴达舰队被波斯挫败,也因此斯巴达丧失了海洋强国的地位,雅典收复了原属于自己的岛屿。 波斯人担心雅典强大带来的威胁,转而支持斯巴达,迫使联盟国和解。战争在公元前387年结束,签订了《安塔西达斯和约》。这次战争加强了斯巴达在希腊政治体系中的统治地位,并且同时也扩大了波斯帝国在希腊事务中的影响力。.

新!!: 安那托利亞和科林斯战争 · 查看更多 »

科扎尼

科扎尼(希腊语:Κοζάνη)位于希腊北部阿利阿克蒙河谷,在塞薩洛尼基西南120公里處,是西馬其頓大區和科扎尼州的首府,面积366.02平方公里,人口47,451人(2001年)。 1912年,鄂圖曼帝國軍隊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戰敗,科扎尼歸希臘統治,當時城內有大約12,000名希臘東正教徒。1923年希臘與土耳其的人口交換中,約1,400個來自本都和小亞細亞的希臘家庭定居於此。.

新!!: 安那托利亞和科扎尼 · 查看更多 »

穆尔西里一世

尔西里一世(活动时期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是赫梯国王(大致的统治时间:前1620年~前1590年,实际时间无法确定)。他是赫梯古王国的代表人物。 穆尔西里一世是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一世的孙子,继承了前者的王位。他与巴比伦国王萨姆苏伊鲁(巴比伦最著名的统治者汉谟拉比之子)生活于同一时代。他大概是第一个将都城定于哈图沙的赫梯国王。 穆尔西里一世是一个尚武好战的统治者。他征服了安纳托利亚的许多地区。约前1600年,他拔除了喜克索斯人在叙利亚北部的主要据点哈尔帕(现在的阿勒颇),将其洗劫一空。穆尔西里一世然后向胡里特人建立的巴比伦第一王朝(汉谟拉比的王朝)开战,把巴比伦夷为平地。此事约发生在前1595年,当时萨姆苏伊鲁可能已经去世。穆尔西里一世在摧毁巴比伦后不久便撤出。 可能是由于王位继承问题引起的内部倾轧,使穆尔西里一世在哈图沙的一次宫廷政变中被其内兄汉提里一世杀害。在他死后,汉提里一世夺取了王位,赫梯陷入一片混乱。.

新!!: 安那托利亞和穆尔西里一世 · 查看更多 »

穆德洛斯停戰協定

德洛斯停戰協定(Mondros Mütarekesi)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的停戰協定,由奧斯曼帝國與代表協約國的英國在1918年10月30日於愛琴海中央利姆諾斯島的穆德洛斯簽訂。 奧斯曼帝國於1914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保加利亞結成同盟。但在協約國軍隊的進攻及阿拉伯人的起義下,奧斯曼帝國在中東地區的領土逐漸被侵佔,最後被迫停戰。.

新!!: 安那托利亞和穆德洛斯停戰協定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奧爾罕

罕默德·奧爾罕(Mehmed Orhan;),是1983年-1994年間奧斯曼帝國王朝第42代領袖,如果他能繼位,他會被稱為蘇丹奧爾罕二世(II Orhan)。 他在安那托利亞賽倫斯貝宮(Serencebey Palace)或奇奇爾普雷克(Kızıltoprak)出生,是上尉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卡迪爾王子(Prince Mehmed Abdul Kadir)的兒子,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他的祖父。 奧爾罕曾在巴西造船、在贝鲁特和大马士革駕駛計程車、在美國出任公墓服務員和擔任索古一世的助手,到1994年於尼斯去世,在當地下葬。 根據《生活》雜誌1990年的報導,他表示他的遺產是“神聖和可笑的”(both sacred and laughable),又說“奧斯曼是要知道如何隨著時間呼吸”(To be Ottoman is to know how to breathe with time.)。.

新!!: 安那托利亞和穆罕默德·奧爾罕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罕默德·阿里帕夏(阿拉伯语:,),出生于卡瓦拉(今属希腊共和国),逝世于开罗,是一名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帕夏(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创立者。他常被称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他灭亡了马木鲁克,镇压了方兴未艾的瓦哈比主义者。在随后的战斗中向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开战并造成该国不得不以割让埃及为其私领的代价来换取和平。他的兴起使得西方宁愿帮助已然一蹶不振的奥斯曼帝国,也不愿看到一个强有力的新兴统治者将其取而代之。.

新!!: 安那托利亞和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

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土耳其語:Mehmed Emin Âli Paşa,或者Mehemed Ali、Mehmet Ali,)19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知名政治家,其最高官職為大維齊爾。阿里帕夏的父親是奧斯曼帝國政府官員,1833年,才18歲的阿里·帕夏,因為流利法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外交官,之後一直於外交領域服務,並獲得相當大成就,成為該帝國知名大臣,影響國政。他雖對土耳其外交頗有貢獻,但其獨裁風格頗遭人非議。1871年,他病逝於安那托利亞。 Category:大维齐尔.

新!!: 安那托利亞和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 · 查看更多 »

穆阿台绥姆

阿台绥姆(أبو إسحاق عباس بن هارون الرشيد,al-Mu'tasim bi-'llah,或譯穆塔西姆、穆塔希姆,),伊斯蘭教第二十六代哈里發,阿拉伯帝国第八代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哈伦·赖世德之子,在位統治期是833年-842年。他在馬蒙死後即位成哈里發。此時以呼羅珊人為主力的常備軍已欲振乏力,當時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不停衝突,他乃利用突厥奴隸組織禁衛隊,因為他們沒有背景。他的母親是突厥女奴,名為瑪莉達,這時突厥人地位大為提高。這稱做「白人奴隸」(馬木留克)軍團。但突厥奴隸軍團與正規軍隊間的衝突不斷發生,836年穆阿台绥姆親率突厥奴隸軍團,遷都至底格里斯河上游一百公里處的薩邁拉。直至892年遷都回巴格達,這56年間有七位哈里發在此統治帝國,史家稱此半世紀餘期間為「薩邁拉時代」。 他在837年粉碎巴比克领导的伊朗分裂教派的叛乱,拜占庭皇帝狄奥斐卢斯毁坏穆斯林城镇济巴特拉后,他侵入小亚细亚,打败狄奥斐卢斯,毁掉安基拉(安卡拉)和阿莫里乌姆两个要塞(838年8月)。.

新!!: 安那托利亞和穆阿台绥姆 · 查看更多 »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图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是土耳其的軍官、改革家、作家和領導人,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總理及國民議會議長 ,被譽為現代土耳其的肇建者。生于萨洛尼卡(今希腊境内),木商家庭出身。1934年11月24日,土耳其國會向凱末爾賜予「Atatürk」一姓,在土耳其语「Ata」就是父親,「Atatürk」(阿塔图尔克)就是“土耳其人之父”之意。中文学术界在论述时习惯上仍称为凯末尔 。 凱末爾最為人所知是他在一戰傑出的軍事能力,同時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崩解,他帶領土耳其國民運動並成功在安卡拉建立獨立政府,他打敗當時協約國所帶領的同盟軍隊,並以傑出的優越能力解放了國家並建立了現今的土耳其共和國,在他就任土耳其領導人的時候,凱末爾進行一連串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變革,啟蒙土耳其並讓土耳其成為現代化和世俗主義的國家,凱末爾帶領土耳其現代化的作為被稱為凱末爾主義,其中也包括減少伊斯蘭教對政治及教育的影響。.

新!!: 安那托利亞和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的征服

斯林的征服(الفتوحات الإسلامية, al-Fatūḥāt al-Islāmiyya.,伊斯兰的征服,或الغزوات, al-Ġazawāt,入侵),有时也称为阿拉伯的征服,在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开始。他在建立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政权,随后进入神权共和时期,至伊斯兰哈里发倭马亚王朝见证了穆斯林力量长达一个世纪快速膨胀。 穆斯林力量扩张远至中国、印度次大陆,穿越了中东、西亚、中亚、北非、西西里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直至比利牛斯山。.

新!!: 安那托利亞和穆斯林的征服 · 查看更多 »

穆拉德二世

拉德二世(土耳其语:II.,)是一位奧斯曼帝國的蘇丹(1421年—1444年、1446年-1451年)。.

新!!: 安那托利亞和穆拉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穆拉德四世

拉德四世(奧斯曼土耳其語:مراد رابع、现代土耳其语:IV.,1612年7月26/27日-1640年2月8/9日)是1623年至1640年間的奧斯曼帝國蘇丹,以恢復國家權勢及殘忍見稱。穆拉德四世出生於伊斯坦堡,是艾哈邁德一世及希臘人蘇丹皇太后柯塞姆蘇丹的兒子。他在宮內密謀下登基,繼承患有精神病的叔叔穆斯塔法一世。他登基時年僅十一歲。.

新!!: 安那托利亞和穆拉德四世 · 查看更多 »

突厥化

突厥化,是指用來描述一種文化或政治變革的過程中,中亚、东欧与小亚细亚、高加索的民族自願或強逼下成为突厥人。此詞的另一個含義包括許多早期安納托利亞的土著人民的同化過程。他們通過轉換宗教,文化和語言發生同化(突厥化通常與伊斯蘭化一起進行)。 安納托利亞的突厥牧民最初只是少數,在近代前希臘人、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與库尔德人仍存在。.

新!!: 安那托利亞和突厥化 · 查看更多 »

童貞瑪加利大

童貞瑪加利大(Virgo Margareta),在西歐又稱安條克的瑪格麗特或聖瑪格麗特 (Saint Magaret),在東歐被稱作烈女聖瑪麗娜 (,), 基督教聖人,傳說中的處女以及烈女,罗马天主教会和圣公会將7月20日定為她的紀念節日,而在東正教的紀念日為7月17日。其歷史上的存在曾被羅馬教廷質疑過,並於西元494年被羅馬教宗哲拉修一世宣布為偽聖(Apocrypha),直到十字軍東征時西歐對其信仰才重新恢復。.

新!!: 安那托利亞和童貞瑪加利大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1192年)是由英格蘭、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所組成的聯軍,為搶下被回教敘利亞的薩拉丁佔領的耶路撒冷。但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在小亚细亚墜水而死,德軍隨即撤退。英法聯軍經海路到達聖地,前进到耶路撒冷。不久之後,英法聯軍的領袖發生糾葛,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因而下令撤回軍隊。由於兵力薄弱,無法有效攻擊而決定撤退。此後,埃及苏丹薩拉丁與十字軍立約,准許非武装的基督徒朝聖者自由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新!!: 安那托利亞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1099年)是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的一项军事行动,旨在收复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黎凡特聖地,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西方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会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从伊斯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十字军隊员主要为来自西欧各国的骑士和农民,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君士坦丁堡,而后又将战矛转向耶路撒冷。队伍中的农民数量大大超过骑士,但由于他们沒受过战斗训练,因此最初十字军并未到达圣城。1099年,重新组织的十字军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并屠杀了城中大量的穆斯林和犹太居民。东征过程中,西方人在黎凡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和埃德萨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由于十字军对耶路撒冷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圣城怀有极强的热忱,因而他们拒绝将夺取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勢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至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啟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來衰落的国际贸易。.

新!!: 安那托利亞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安那托利亞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九次十字军东征

九次十字军东征被公认为最后一次目标为圣地的大规模十字军东征。这次十字军东征常常与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相提并论。它发生于1271年—1272年。 路易九世在第八次十字军东征中夺取突尼斯的失败导致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决定驶往阿卡城,这便是第九次十字军东征的开端。据说,第九次十字军东征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十字军精神“荡然无存”,和拜巴尔和马穆鲁克势力在埃及的兴起。它的失败预兆着十字军在地中海地区最后据点的陷落。.

新!!: 安那托利亞和第九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二次十字军东征(1145年-1149年)是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成功占領耶路撒冷之后,为了响应耶路撒冷王國的请求與教廷號召,由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率领发起保衛聖地耶路撒冷的軍事行動。 1144年,由于塞尔柱突厥人于占领埃德薩,逼近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为了响应耶路撒冷王国的请求,由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率领下发起,從歐洲出發东征。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實力大損。成功抵達聖地的十字軍以法軍為主力,但這些十字军部隊攻占大马士革的行動也落了空,因此此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而後續反十字軍的穆斯林在埃及蘇丹薩拉丁的領導下獲得統一。西元1187年,薩拉丁所率領的穆斯林在哈丁戰役擊敗了十字軍,重新佔領耶路撒冷。兩年後,十字軍國家只剩下三個。之後為搶下被伊斯蘭教敘利亞的薩拉丁佔領的耶路撒冷,西歐國家引发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新!!: 安那托利亞和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二次馬其頓戰爭發生於公元前200年–前196年,羅馬和帕加馬王國和羅德島聯合起來與馬其頓腓力五世交戰。戰爭結果腓力五世遭受到大敗,馬其頓失去在希臘半島、小亞細亞和色雷斯所有領土,而羅馬宣布所有的希臘城邦將獲得自由。這場戰爭標誌著羅馬開始大幅干涉東地中海事務,甚至最終征服整個區域。.

新!!: 安那托利亞和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 查看更多 »

簇生黄韧伞

簇生黄韧伞(学名:Hypholoma fasciculare)是一种常见的林地蘑菇,属球盖菇科韧伞属。这种真菌往往成簇生长在树桩、死根或阔叶树腐烂的树干上。 这种蘑菇是苦的且有毒,食用后可引起呕吐,腹泻和痉挛。主要有毒成分已被命名fasciculol E和fasciculol F。.

新!!: 安那托利亞和簇生黄韧伞 · 查看更多 »

米底王国

米底王国或米底亚王国(Median dynasty),又称玛代王国(Mādai),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领土面积最大时西起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亞,东至阿拉霍西亚西部。他们隶属印欧语系,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国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米底王国 · 查看更多 »

米利都

米利都(Μίλητος)是位于安纳托利亚西海岸线上的一座古希腊城邦,靠近米安得尔河口。它在赫梯文献中被称为Millawanda或者Milawata,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也有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些从克里特岛来的移民定居于此,随后,这个城市就成为了爱奥尼亚十二城邦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它建立起了强大的海上力量,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在希波战争前它处于波斯统治下。米利都拥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世称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曾先後被赫梯帝國、弗里吉亚人、吕底亚、马其顿帝国、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鄂圖曼帝國所統治。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米利都被用作一個與威尼斯進行貿易的港口,後來港口淤塞,城市被廢棄。今日米利都的廢墟距離海面數十公里,在衛星地圖上 37°31.8'N 27°16.7'E 的位置,於土耳其艾登省內。.

新!!: 安那托利亞和米利都 · 查看更多 »

米利都圍城戰

米利都圍城戰(Siege of Miletus),為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與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之間的第一場攻城戰,發生在前334年,地點在波斯治下的希臘城邦米利都。雖然這是場攻城戰,但焦點主要在海軍上,這場戰爭雙方互相動員海軍,結果讓亞歷山大深知馬其頓艦隊實力無法與波斯艦隊對抗,造成日後決定奪取所有波斯海軍基地的戰略方針。.

新!!: 安那托利亞和米利都圍城戰 · 查看更多 »

米利都的提馬克斯

提馬克斯 (前三世紀人物),是小亞細亞米利都的僭主。 前259年,提馬克斯和托勒密發動叛亂對抗托勒密埃及托勒密二世。隔年,塞琉古帝國安條克二世因第二次敘利亞戰爭進攻托勒密屬地米利都,提馬克斯被殺。米利都市民歡天喜地,給解放城市的安條克二世「神」的稱號。.

新!!: 安那托利亞和米利都的提馬克斯 · 查看更多 »

米特里達梯六世

米特里達梯六世(Μιθριδάτης Ευπάτωρ Διόνυσος,拉丁化:Mithridates Eupator Dionysos;)或译为密特里达提六世,是本都王国的一位国王,前121年至前63年在位。他的外号“Ευπάτωρ”的意思是“出身高贵的”,另一个外号“Διόνυσος”则是酒神的名字。米特里達梯六世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罗马最著名的敌人之一;他与罗马之间为争夺安纳托利亚而进行的三次战争,历史上称为“米特里达梯战争”。.

新!!: 安那托利亞和米特里達梯六世 · 查看更多 »

米特里达梯一世 (本都)

米特里達梯一世(建立者),(希臘語:Mιθριδάτης Α' Kτίστης;公元前302年-前266年在位)是位於安那托利亞本都王國的建立者。 賽厄斯(Cius)王米特里達梯二世-米特里達梯的父親-被亞歷山大大帝的繼業者安提柯一世處死後,米特里達梯繼承了家族對賽厄斯的統治。前302年或前301年,安提柯開始對米特里達梯起了疑心,並意圖策劃殺害他。幸好得到德米特-里-(安提柯之子)的及時通報,米特里達梯連忙帶同幾名追隨者逃忙到帕夫拉戈尼亞(Paphlagonia)。他在那裹佔據着Cimiatene城堡。各地軍營的部隊都加入了他的隊伍,使他遂漸扩大了他在本都的威望,成為他建立新王國的基礎。最後,在公元前281年自立為王(basileus)。同年,他與比提尼亞的Heraclea Pontica城結盟,共同抵抗塞琉古。之後,他尋求凯尔特人(後來在小亞細亞定居)的支持,推翻埃及托勒密王朝國王托勒密一世派來的勢力。公元前266年,他的王位由兒子 阿里奧巴爾贊繼承。相信他是葬在本都的首都阿馬西亞王家墓園,與公元前183年Sinop市淪陷前的歷任本都國王葬在一起。.

新!!: 安那托利亞和米特里达梯一世 (本都) · 查看更多 »

米特拉達梯戰爭

米特拉达梯战争(Bella Mithridatica)指的是罗马共和国与本都王国之间的三次战争。其名字来源于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 前1世纪,罗马和本都先后爆发了三次战争:.

新!!: 安那托利亞和米特拉達梯戰爭 · 查看更多 »

米诺斯文明

邁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或译作米诺斯文明、弥诺斯文明、邁諾安文明或邁諾亞文明,是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出现于古希臘,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650年—前140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島。 “邁诺斯”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阿瑟·爱文斯在希臘克諾索斯挖掘出古代的王宫遗址(就是现在的克诺索斯王宫博物馆)后,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米诺斯王朝的迷宫。因此,爱文斯将此遗址所代表的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但人们并未确定传说中的米诺斯即是一位真实的米诺斯统治者。邁诺斯人自己如何称呼自己的文明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古埃及人所称的“Keftiu”和闪米特人的“Kaftor”或“Caphtor”都指米诺斯时期的克里特岛,也许是一种启发。 邁诺斯人以从事海外贸易为主。他们的文化在约公元前1700年之前显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与继后以军事贵族统治为特点的文化相迥。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相信邁诺安人在青铜时期重要的锡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锡与产自塞浦路斯岛的铜的合金被用来制造青铜。而随后青铜工具逐渐由性能更优的铁器所取代的过程,似乎与邁诺斯文明的衰落相吻合。此外,米诺斯人还进行番红花的贸易,这是一种产自爱琴海地区的自然基因变种產物。很难找到这种贸易的实物证据,不过在圣托里尼有一幅著名的壁画“番红花採集者”。这种贸易形式可能在米诺斯文明之前就存在,作为对乳香,或更晚地,对黑胡椒的交换。考古学家倾向于强调更耐用的交易品:陶、铜、锡,以及大量的金银奢侈品。 各地发现的邁诺斯制造的物品显示,它有一个与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塞浦路斯岛、叙利亚、小亚细亚、古埃及、伊比利亚半岛及美索不达米亚通商的网络。 对他们的语言,人们所知甚少,一般称之为Eteocretan,漢譯為邁諾斯語,它可能是用仍未被破解的线形文字A书写。后期文化中,由于迈锡尼文明的進入,他们转用线形文字B,一种早期希腊语字母来记事。线形文字B在1950年代被破解,不過线形文字A至今仍然無人可以解讀,使得我们仍无法对这个灿烂的文明进行深入的了解。 一个有争议的结论指出,在邁诺斯文明统治时期,克里特岛从未经受战争的磨难。.

新!!: 安那托利亞和米诺斯文明 · 查看更多 »

米海尔八世

米海尔八世(拉丁语:Michael VIII Palaiologos,希腊语:Μιχαήλ Η΄ Παλαιολόγος,)又稱麥克尔八世,是一位東羅馬帝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1259年至1282年。他是帕里奥洛格斯王朝的奠基人,这个王朝一直统治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陷落。1261年他从拉丁帝国手中夺回了君士坦丁堡,由此将尼西亚帝国转化为重建的東羅馬帝国。.

新!!: 安那托利亞和米海尔八世 · 查看更多 »

米海爾六世

米海爾六世,名為米海爾六世·布林加斯(Μιχαήλ ΣΤ΄ Βρίγγας, Mikhaēl VI Bringas;),拜占庭帝國皇帝(1056年~1057年在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米海爾六世 · 查看更多 »

米拉 (土耳其)

米拉(土耳其语:Myra)土耳其历史上的古城;现名代姆雷。位于今土耳其安塔利亚省境内。 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其著作中最早提到米拉,说她是吕基亚(安纳托利亚一地区,后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的一个大城。该城居住的主要是希腊移民,他们崇拜阿耳忒弥斯。当地的原住民是吕基亚人,他们约在前1世纪被希腊人取代了。希腊-罗马时代的遗迹大多被河流带来的泥沙冲积所掩盖,只有卫城等少数建筑得到发掘。1840年,欧洲旅行家查尔斯·费劳斯在古城附近的峭壁上发现了两座古吕基亚人开凿的石墓。 米拉在公元初曾是小亚细亚的大城市。使徒圣保罗曾在该城的港口换乘船舶。狄奥多西二世皇帝在位时期(408年~450年),米拉成为东罗马帝国吕基亚省的首府。809年,米拉被阿拉伯人攻占,从此走向衰落。阿历克塞一世皇帝(1081年~1118年在位)曾将该城从突厥人手中夺回,但随着拜占庭本身的衰微,米拉终于成为穆斯林的地盘。 米拉是著名的基督教圣人圣尼古拉担任主教的城市。当地现存的圣尼古拉教堂大约建于8世纪。1863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下令重修该教堂,但最终未能完工。1963年起,对该教堂进行了考古发掘。.

新!!: 安那托利亞和米拉 (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索契

索契(Сочи、亚美尼亚语:Սոչի, 格鲁吉亚语:სოჭი,拉丁字母轉寫:Sochi),另譯素溪,俄羅斯聯邦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与阿布哈兹接界处、黑海沿岸,是俄罗斯受欢迎的渡假胜地。2013年有人口368,011人,Численность насел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по муниципальным образованиям на 1 января 2013 года.。。索契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疗养地点,他在这里写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博物馆。 2007年7月4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宣布索契获得201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也亦將舉行201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新!!: 安那托利亞和索契 · 查看更多 »

索斯提尼斯

索斯提尼斯(希臘語:Σωσθένης,)是馬其頓將軍。於利西馬科斯在位期間,他是小亞細亞的總督。在前279年,高盧入侵馬其頓期間,他因受到軍中士兵歡迎而要被擁為國王,但他立刻要求士兵停止呼聲並要他們發誓,希望他們繼續以指揮官的身份對待自己而不是擁立為王。於是索斯提尼斯繼續以將軍的身份率領馬其頓軍隊,直到被安提柯二世擊敗。.

新!!: 安那托利亞和索斯提尼斯 · 查看更多 »

約翰 (使徒)

约翰(, יוחנן,通用希腊文:Ἰωάννης;唐朝景教譯作瑜罕難法王),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传统上认为,约翰是《新约》中《约翰福音》、三封书信和《启示录》的执笔者,被认为是耶稣所爱的门徒。在天主教和东正教都公认他为圣人,其圣日为12月27日。 现代个别自由派学者认为使徒约翰,与福音书作者约翰、拔摩岛的约翰可能是三个不同的人 。.

新!!: 安那托利亞和約翰 (使徒) · 查看更多 »

約翰一世 (拜占庭)

约翰一世·齐米斯基斯(希腊语:Ιωάννης A' Τσιμισκής,),969年至976年在位為拜占庭帝国皇帝。 约翰一世出身于小亚细亚的一个祖籍亚美尼亚的名门望族库尔库阿斯家族,是尼基弗鲁斯二世·福卡斯皇帝任命的帝国最高统帅。他在对阿拉伯帝国的战争中功勋卓著。969年,约翰·齐米斯基斯谋杀了叔父尼基弗鲁斯二世并自立为皇帝。 约翰一世在即位后对其政变的主要支持者拜占庭东正教会作出一些让步,特别是接受君士坦丁堡牧首波利埃克塔斯的请求废除了尼基弗鲁斯二世颁布的反教会法令。 在约翰一世统治期间,拜占庭帝国成功地抵御了阿拉伯人和新兴的基辅罗斯的侵犯。971年,约翰一世将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大公率领的罗斯武士队逐出保加利亚,并占领了保加利亚东部。972年,约翰一世宣布承认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的皇帝称号,从而在拜占庭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约翰一世镇压了帝国东部城市的叛乱。 约翰一世死于976年,据信是被人毒死的。 Category:拜占庭皇帝 J J.

新!!: 安那托利亞和約翰一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紀堯姆-安托萬·奧利維爾

紀堯姆-安托万·奧利維爾(Guillaume-Antoine Olivier,1756年1月19日,土倫-1814年10月1日,里昂)是一位法國昆蟲學家。 他的作品包括《Le Voyage dans l'Empire Othoman, l'Égypte et la Perse》(1807)和《Entomologie, ou histoire naturelle des Insectes》(1808),與約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丘斯是好友,贊助人是皮埃爾·安德烈·拉特雷耶。 他曾在蒙彼利埃學習機械,并結識Pierre Marie Auguste Broussonet。他與簡·紀堯姆·巴斯蒂及讓-巴蒂斯特·拉馬克一起創立了《Journal d'Histoire Naturelle》(1792)。隨後作為博物學家進行了六年的科學考察,足跡遍佈小亞細亞、波斯、埃及、塞浦路斯和科孚島。1789年攜帶者蒐集的眾多標本返回法國。1811年成為阿爾福爾國家獸醫學院擔任動物學教授。 現在起大多數收藏存於巴黎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新!!: 安那托利亞和紀堯姆-安托萬·奧利維爾 · 查看更多 »

繼業者

繼業者(希臘語:),泛指承繼人。在泛希臘歷史中,專指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繼業者和繼業者的兒子()們為爭奪亞歷山大所留下的廣大領土而陷入一連串紛爭的時期,而從前323年亞歷山大逝世開始,到皮洛士前272年逝世為止又稱為繼業者時代。另外,這段時期也是古希臘歷史中希臘化時期的開始。.

新!!: 安那托利亞和繼業者 · 查看更多 »

红叶藜

红叶藜(学名:Chenopodium rubrum)是苋科藜属的植物。分布于小亚细亚、中亚、欧洲、北美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700米的地区,多生在田边、路旁及轻度盐碱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安那托利亞和红叶藜 · 查看更多 »

约维安

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約維安努斯(Flavius Claudius Iovianus,)。羅馬皇帝尤利安在遠征波斯的薩珊王朝時陣亡,於是約維安便在行伍之中被擁立為新皇帝,時為公元363年6月26日。.

新!!: 安那托利亞和约维安 · 查看更多 »

约翰二世 (拜占庭)

约翰二世(希腊语:Ιωάννης Β' Κομνηνός,)是1118年至1143年在位的拜占庭皇帝。他也被称作”美男子”或“好人约翰”。他是阿莱克修斯一世皇帝与皇后伊琳娜·杜卡伊娜的长子并且是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中兴时期的第二位皇帝。约翰二世是一位虔诚而又极富恻隐之心的君主,他决心抚平半个世纪前曼齐克特战役给帝国留下的创伤。 约翰二世还被认为是科穆宁王朝最伟大的皇帝。在他25年的统治生涯中他与西方的神圣罗马帝国定结了同盟,又在巴尔干击败了切佩涅格人、匈牙利人和塞尔维亚人。并且亲自指挥庞大的攻势来对抗小亚细亚的突厥人。约翰的行动扭转了东线的战略平衡,而且光复了大量位于小亚细亚为突厥人所侵占的拜占庭城市和堡垒。在东南方,他又设法控制了从门德雷斯河以西至西利西亚和塔尔苏斯的所有道路。这有力地展示了拜占庭皇帝在基督教世界中的领导者地位。约翰二世还成为了拜占庭与十字军联军的领导者并挺进为穆斯林占据的叙利亚地区。尽管约翰为了宣传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他的希望还是落空了。十字军盟友的推诿并且他们不愿和他的军队奋战在一起,这种模棱两可的同盟关系使得约翰倍感失望。在约翰二世时期,帝国人口又重新恢复到了1000万人左右。W.

新!!: 安那托利亞和约翰二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约阿尼纳

约阿尼纳是伊庇魯斯大區最大的城市,也是約阿尼納州和伊庇魯斯大區的首府,人口70,203(2001)。约阿尼纳大学是希腊西北部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希腊规模第五大的大学,位於市區以南5公里。約阿尼纳在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時期都是重要的經濟和文化都市。 约阿尼纳的特產是菲達芝士和果仁蜜餅。 约阿尼纳也是希臘總統卡羅洛斯·帕普利亞斯的出生地、北京奥运時為圣火传递城市之一。 當地的足球俱樂部為基亞連拿體育會。.

新!!: 安那托利亞和约阿尼纳 · 查看更多 »

纳迪尔沙

纳迪尔沙阿·阿夫沙尔(1688年10月22日-1747年6月20日,中文常譯為纳迪尔沙)是一位伊朗沙阿(即国王;1736年-1747年在位),阿夫沙尔王朝开国君主。 纳迪尔出生于呼罗珊的一个土庫曼阿夫沙爾部落农民家庭,在童年时被卖为奴隶,后来成功逃亡并成为一群英勇善战的亡命之徒的首领。他加入了东安纳托利亚的突厥语族武装部落“阿夫沙尔”(即“红头”部落),地位迅速升高,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1726年,纳迪尔率军支持被入侵伊朗的阿富汗人废黜的萨非王朝沙阿太美斯普二世,后者给他赐名为太美斯普-古里汗。纳迪尔成功地赶走了阿富汗人,于1729年反击到阿富汗境内。他又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国内树立起超过沙阿本人的权威。他随即在1732年废黜了太美斯普二世,将其放逐到呼罗珊。纳迪尔扶立太美斯普二世之子阿拔斯三世为傀儡沙阿;1736年,在结束了与奥斯曼帝国的长期战争之后,阿拔斯三世的死为纳迪尔登上王位打开了道路,他于是自立为沙阿,建立阿夫沙尔王朝(1736-1796)。 纳迪尔沙是一个杰出的统帅和无情的征服者。他依靠红头部落和库尔德人的战斗力推行侵略政策,结果在中亚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他征服了阿富汗,击退了乌兹别克人的入侵,强迫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达吉斯坦、阿富汗、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的王公们向沙阿的权力称臣(有一些地区被直接合并)。 1737年-1738年,纳迪尔沙在对印度的远征中蹂躏了印度西北部诸省,并且攻占和洗劫了德里。他還偷走了蒙兀兒帝國沙賈漢的孔雀寶座。利用从远征中掠夺来的财富,他在伊朗大兴土木,鼓励文化,使伊朗又呈现出其在萨珊王朝统治的黄金时期的繁荣景象。 纳迪尔沙在其统治后期变成了一个暴君。他的政府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导致国内的叛乱层出不穷。纳迪尔沙于1747年在呼罗珊被一伙密谋叛变的封建主刺杀。由他建立的王朝阿夫沙尔王朝也称“红头王朝”。 Category:波斯国王 N N.

新!!: 安那托利亞和纳迪尔沙 · 查看更多 »

纳斯尔丁

纳斯尔丁(lat,Nasreddin,translit),阿拉伯世界称朱哈(translit),13世紀的土耳其人,是一位活跃在西起摩洛哥,东到新疆突厥诸民族中的传说人物,大智若愚,才辩超群。由于他才智过人,因此在不同地区的传说中往往以智者或者导师的头衔来称呼他,如那速列丁、纳斯尔丁·阿凡提、纳斯尔丁·霍加、毛拉·纳斯尔丁等。某些宗教史论,把他归入流行伊斯兰世界的‘托钵僧团’- 达尔维斯(波斯语Darvis,衍生出英语Dervish,藉此有译‘德尔维希’)旋舞修会。.

新!!: 安那托利亞和纳斯尔丁 · 查看更多 »

维吾尔族

維吾爾族(ئۇيغۇر / Uyghur / Уйғур),是古代回鶻等突厥语系部落與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西迁蒙古族穆斯林融合的混血民族,其祖先原本信仰薩滿教、摩尼教、景教或佛教,後于10世纪一部分維吾爾先人開始成為伊斯兰教徒,再後來通過征服的穆斯林化和皈依,伊斯蘭教在16世紀成為了塔里木盆地一帶的全民信仰。维吾尔族在中文里使用“维吾尔”的历史不到一百年。其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民族意识崛起,和当时苏联在中亚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密切相关。,作者 Rian Thum(2014年10月)。 目前全世界维吾尔族人口1100万多,維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临近的哈薩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現有人口的85.2%集中在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田四個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維吾爾族是官方统计的55个少數民族之一。.

新!!: 安那托利亞和维吾尔族 · 查看更多 »

维鲁萨

维鲁萨(Wilusa,赫梯语:URUWi-lu-ša)是青铜时代晚期位于小亚细亚西部亚苏瓦盟的一座城邦。 在现存的公元前13世纪的赫梯文献中,维鲁萨之名多次出现。一些学者认为维鲁萨可以对应特洛伊VIIa考古遗址,也即是特洛伊战争史诗集群中所描述的特洛伊。赫梯语中的Wilusa被认为可能与希腊语中表示特洛伊的Ilios/Ilion (Ἴλιος, Ἴλιον)同源。.

新!!: 安那托利亞和维鲁萨 · 查看更多 »

绿独行菜

绿独行菜(学名:Lepidium campestris)是十字花科独行菜属的植物。分布于美洲、小亚细亚、欧洲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安那托利亞和绿独行菜 · 查看更多 »

罌粟

罂粟(学名:Papaver somniferum),即鴉片罌粟(Opium poppy),是罂粟科植物,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同时其提取物也是多种镇静剂的来源,如吗啡、蒂巴因、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学名“somniferum”的意思是“催眠”,反映出其具有麻醉性。罂粟的种子罌粟籽是重要的食物产品,其中含有对健康有益的油脂,可用於麵包、餅乾中烘焙,或製成醬料,使用於沙拉中,也可製成罌粟籽油。而罂粟花绚烂华美,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观赏植物。 因罂粟擁有制作毒品的危險性,卻又有制作藥物及生產罌粟籽的價值,故在世界很多國家以法律規範化地種植,未經許可種植者視為犯罪行為。.

新!!: 安那托利亞和罌粟 · 查看更多 »

罗得岛

罗得岛(Ρόδος Ródos )是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位于佐则卡尼萨群岛的最东端,它也是该群岛的主岛和希腊所辖最东的岛屿,距离土耳其仅18公里。其名来自于古希腊语中的「Ρόδον」(玫瑰),当时指的是今天的朱槿;島徽則是一隻跳躍的鹿。全岛面积为1,398平方公里,居民约为125,000人,其中约一半住在岛北部的羅得市,該市也是全島的首府和旅游中心。 罗得岛是爱琴地区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相当古老的关于忒尔喀涅斯的神话。品达的诗中称罗得岛是太阳神赫利俄斯和女神罗得结合的产物。在希腊化时期,这个岛屿的鼎盛时期,人们竖立起一个巨大的太阳神銅像,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十字軍東征期间,医院骑士团占领了该岛,并改名为“罗得岛骑士团”,成为了岛屿历史上重要的存在,他们在岛上留下了许多中世纪的建筑。罗得岛以它的文学气质和独特的历史内涵无愧为爱琴诸岛中的一颗明珠。.

新!!: 安那托利亞和罗得岛 · 查看更多 »

罗马:全面战争

是一款由Creative Assembly开发的回合制即时战术游戏,游戏背景设定为公元前270年开始的罗马共和国时期。游戏发布於2004年9月22日。 游戏以全景式战场表现著称,因3D引擎性能提升,游戏最多可於一战斗场景中显示三万名以上士兵。另游戏要求玩家运用综合性策略技巧,亦赢得好评。.

新!!: 安那托利亞和罗马:全面战争 · 查看更多 »

罗马温暖期

罗马温暖期是在公元前250年至公元400年,欧洲与北大西洋不同寻常的一段温暖时期。有很多证据表明这一时期的存在,如古罗马人在不列颠引种了葡萄园。在安纳托利亚的Sagalassos遗址发现了橄榄油压榨,而现在该地的气候是不适宜喜温的橄榄生长的。 泰奧弗拉斯托斯 (公元前371年– 公元前287年)写道:在希腊枣椰树可以种植,但不能结果。这与现在的当地气候一致。其它一些文献片段也证实古希腊在公元前4世纪的气候与现在相当。 在帕提农神庙发现的数目年代学证据表明公元前5世纪的当地气候与现代相若。意大利的公元前第3世纪末期的树轮表明当时处于一个温和气候,所以汉尼拔的军队可以带着大象翻越阿尔卑斯山。 "Roman Warm Period"这一说法出现于1995年一份博士论文中。1999年《自然》的一篇文章使得这一概念流行起来。.

新!!: 安那托利亞和罗马温暖期 · 查看更多 »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语:ܒܝܬ ܢܗܪܝܢ,Μεσοποταμία,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谟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新!!: 安那托利亞和美索不达米亚 · 查看更多 »

羽衣甘藍

羽衣甘藍(Brassica oleracea var.

新!!: 安那托利亞和羽衣甘藍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C·邁克爾遜

羅伯特·C·邁克爾遜(Robert C. Michelson,),美籍工程师、学者。其以发明了仿生扑翼机并发起(IARC)而闻名业内。邁克爾遜先后从佛吉尼亚理工学院及佐治亚理工学院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其学术生涯始于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开发基于雷达的海洋监测系统。随后,邁克爾遜成为喬治亞理工學院(GIT)的一名研究人员,任职于(GTRI)。在此期间,他参与并领导了三十多个大型研究项目。 邁克爾遜拥有三项美国发明专利,撰写并发表了超过八十七篇期刊论文、图书章节及研究报告。其在喬治亞理工學院航天工程学院发起并教授航空电子学课程直至其2004年退休。邁克爾遜是1998年美国(AUVSI)先锋奖的获得者,并被授予2001年,荣获頭等奖金,以表彰其在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 二十世纪90年代,邁克爾遜创建了一个免税公司以将高科技成果应用于现代考古学中。其亦组织了对东安纳托利亚的多次考古探险活动。目前,他是工程技术顾问公司千年視野(Millennial Vision)的法人代表。自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邁克爾遜的研究开始侧重于仿生(MAV)的设计。邁克爾遜亦在多个领域获得了资格认证,如业余无线电,水肺潛水,试验机设计、机械保养,房屋建筑管理等。.

新!!: 安那托利亞和羅伯特·C·邁克爾遜 · 查看更多 »

羅德島的門農

農 (Mέμνων; 前380年 — 前333年),在前334年亞歷山大東征時,門農作為希臘雇傭軍將領,為波斯大流士三世效力。.

新!!: 安那托利亞和羅德島的門農 · 查看更多 »

羅馬-敘利亞戰爭

羅馬-敘利亞戰爭(前192年-前188年),也被稱為安條克戰爭或敘利亞戰爭,主要是羅馬和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在希臘、愛琴海和小亞細亞間的軍事衝突。 隨著馬其頓王國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敗於羅馬,使羅馬把影響力擴張到希臘本土,同時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擊敗托勒密埃及後,勢力也擴張到小亞細亞和色雷斯。從前196年起,這兩大勢力逐漸相互在檯面下摩擦,最終引發羅馬-敘利亞戰爭。 戰爭的最後由羅馬獲得徹底的勝利,安條克三世被迫簽下阿帕米亞和約,使塞琉古帝國割讓小亞細亞給羅馬的盟國,也進一步確認羅馬在希臘的霸權,更使羅馬成為地中海唯一的一等強國。.

新!!: 安那托利亞和羅馬-敘利亞戰爭 · 查看更多 »

烟熏肉

烟熏肉 (, 罗马尼亚语: pastramă, 保加利亚语: пастърма)通常由牛肉制成,有时也使用猪肉、羊肉或火鸡肉。 制作工艺通常包括将生肉盐水渍之后晾到半干,然后涂上香料,烟熏,最后蒸熟。 传统上使用牛腹肋排制作烟熏肉,但现在美国也常用牛腩,腹腿牛排甚至是火鸡肉。 跟粗盐腌牛肉一样,烟熏肉最初也是在没有冷藏手段的时候发明的一种保存肉类的方法。.

新!!: 安那托利亞和烟熏肉 · 查看更多 »

爱奥尼柱式

爱奥尼柱式(Ιωνικός ρυθμός,Ionic Order)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和俄瑞克忒翁神庙。 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上面住着操爱奥尼亚方言的愛奧尼亞人。爱奥尼柱式在前5世纪传入希腊大陆。第一个爱奥尼风格的大神庙,是在被地震摧毁前仅仅存在10年,于前570年至前560年间建于萨摩斯岛的赫拉神庙,建筑师为。在这里,爱奥尼柱被用来装点最伟大的女神:没有别的更显赫的地方能够让它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展示自己了。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是存在长达6个世纪的爱奥尼神庙,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同希腊多立克柱式不同,爱奥尼柱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将柱身和建筑的或平台分开。爱奥尼柱的柱头由一对标志性的置于模塑的柱帽(echinus)之上,或是从内绽放出。柱帽通常附以蛋与标(egg and dart),一种椭圆与箭头交替排列的装饰线条。最初涡形装饰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如右图所示),后来在角落上它们被安排呈角度突出。爱奥尼柱式的这个特点使得它在前4世纪挑剔的眼光中比多利克柱式更为多变适用,同时在角落将它扭转也使得不论在正面或侧面观察,它们都呈同样的宽度。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师和神学家设计了这种完美排列的四边爱奥尼柱头的一个版本,它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成为了当时的标准,而当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在18世纪希腊复兴式风格(Greek Revival)中重新被介绍回来的时候,人们重新发现它是如此古朴和原始。 在涡形装饰之下,爱奥尼柱可以有一个宽的柱环或带将柱头从刻有凹槽的柱身上分割开,或者由一个花和水果的垂花饰从涡纹的缝隙中,或从它们的“眼”中转出。经过一些早期尝试后,柱身上的凹槽数被固定在24个。这个标准化将刻槽同直径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似的程度,即便柱子的高度被延伸亦如此。罗马人在凹槽之间留出一些柱身表面,而希腊人将它们用完只剩刀口以便雕刻。 爱奥尼柱总是比多利克柱要纤细:爱奥尼柱为8或9个直径高,在美国的改良格式中甚至更高。它们通常刻有凹槽。 爱奥尼柱式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柱头,它也是许多理论和实践论述的主题,全赖维特鲁威(Vitruvius)的一段简短和晦涩的描述。仅有的工具是一把直尺、直角器、线索(以量度半长)以及一个圆规。 柱上楣沟有三个部分:一个平直的柱顶过梁(architrave)被分成两或三条水平带,上面支撑一个通常装帧精美的雕带(frieze),以及用齿饰组成的上楣柱(状如紧密排列的工字钢)。有一个冠状(corona)及反曲线(cyma)的线脚以支撑伸出的屋顶。雕带上栩栩如生(通常为叙述性的)浅浮雕是爱奥尼柱式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而多利克柱式在同样的位置布置的是三联浅槽饰(triglyph)。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实践通过减少柱顶过梁的比例将楣沟的高度浓缩,使得雕带更为显著。 维特鲁威,一名奥古斯都时代的实践建筑师,在他的《建筑十书》中认为多利克式的基础建立于粗壮的男性身体比例,而爱奥尼式则来自“更优雅的”女性的身体。虽然他没有提到这个自觉的、字面的解释的来源,但是它肯定来自于希腊化时期传承的建筑传统,例如米安德的马涅希亚(Magnesia ad Maeandrum,位于吕底亚)的阿耳忒弥斯神庙的建筑师赫墨根尼(Hermogenes of Priene)。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接受了他的想法,将爱奥尼柱式阐释为庄重的妇女,而不似科林斯柱式那样全然女性化。爱奥尼柱式是文艺复兴后图书馆和法庭建筑的主导柱式,象征知识和文明。由于没有维特鲁威之前的建筑学理论存世,所以要判断公元前5至4世纪的建筑元素的此种“含义”是很困难的,但却不妨碍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标准的经典建筑“语汇”。 主要是多立克柱式的帕德嫩神庙也有一些爱奥尼元素,不过雅典卫城内更纯粹的爱奥尼模式现于厄瑞克忒翁神廟。自17世纪以来,这种式样的一个更引人注目的例子可以在罗马的Fortuna Virilis(雄浑的胜利女神)神庙中找到,它首次在德戈德斯(Antoine Desgodetz)的《罗马的古代建筑》(Les édifices antiques de Rome,巴黎1682年)中以蚀刻版画表现其细节。.

新!!: 安那托利亞和爱奥尼柱式 · 查看更多 »

爱任纽

聖爱任纽(或譯聖依勒內,聖公會譯聖愛納內;希臘文:Ειρηναίος;),基督教会主教,早期基督教神学家。他的著作开启了早期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并且被罗马公教会和正教会敬奉为为圣人、教父。他是早期基督教的护教学家,据信是使徒约翰的弟子坡旅甲的门徒。 爱任纽出生于公元2世纪初的小亚细亚希腊裔家庭。这也许是他一直追随东正教派的原因。 爱任纽最早将现今《圣经》正典中的四卷福音书列为神所启示,反驳马吉安删改的《路加福音》是唯一正统福音书的立场。.

新!!: 安那托利亞和爱任纽 · 查看更多 »

爱琴海

爱琴海(Αιγαίο Πέλαγος,Ege Denizi)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于巴爾幹半岛南部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北长610公里,东西宽300公里。爱琴海的东北部经达达尼尔海峡与马尔马拉海相连,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除了土耳其沿岸海域,整个爱琴海都是希腊的领海。.

新!!: 安那托利亞和爱琴海 · 查看更多 »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古代文明的总称。它曾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因为这一文明的存在通過海因里希·施里曼对迈锡尼始于1876年的发掘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后续的发现证明迈锡尼在爱琴文明的早期(甚至任何时期)并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后来更多地使用更为一般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这个文明。.

新!!: 安那托利亞和爱琴文明 · 查看更多 »

爱维亚·瑟勒比

爱维亚·瑟勒比(Evliya Çelebi,,奧斯曼土耳其语: اوليا چلبى),为土耳其著名的旅行家,他用了40年的时间游历了整个奥斯曼帝国以及周围的大陆。.

新!!: 安那托利亞和爱维亚·瑟勒比 · 查看更多 »

結婚戒指

結婚戒指或結婚指環是由金屬圓環,鑲上鑽石或其他寶石而成的饰品。在很多如英法等歐洲國家,它通常是被佩戴在左手無名指的指根上。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主要是德國和東歐地區,人們則把它佩戴在右手无名指。这种戒指用来象徵婚姻:配偶佩戴它來表明對婚姻承諾的忠貞。如今,佩戴婚戒的這种歐洲風俗已在歐洲之外廣泛傳播了。.

新!!: 安那托利亞和結婚戒指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彭克

瓦尔特·彭克(Walther Penck,1888年8月30日---1923年9月29日)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阿尔布雷希特·彭克之子。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深入研究南美洲、德国中部及小亚细亚等地地质地貌。提出了与W·M·戴维斯侵蚀轮回说不同的地貌演化学说。认为地貌演化实质是地壳运动的性质和过程的反映,地貌学不以解释地表起伏形态为最终目标,应为了解内力作用的性质与过程提供线索与论证。逝世于德国斯图加特。著有《地貌形态分析》(Die morphologische Analyse,1924)等。 Category:1888年出生 Category:1923年逝世 Category:德国地理学家 Category:海德堡大學校友.

新!!: 安那托利亞和瓦尔特·彭克 · 查看更多 »

瓦伦斯

弗拉维斯·埃弗利乌斯·瓦伦斯(FLAVIVS IVLIVS VALENS PIVS FELIX AVGVSTVS,),罗马帝国东部皇帝(364年至378年在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瓦伦斯 · 查看更多 »

瓦兰吉卫队

良格卫队(Τάγμα τῶν Βαράγγων)是一支于十世纪至十四世纪在拜占庭军队中服役的精英部队,其下成员均为拜占庭皇帝的贴身近卫。这支部队主要由日耳曼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诺斯人(在进入维京时代大约二百年后这支部队首次建成)与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诺曼征服后部分盎格鲁-撒克逊人流亡海外,并受雇于君士坦丁堡)组成。 罗斯人是最早的瓦良格卫队成员。早在874年他们就已经于拜占庭军队中服役。而卫队的正式组建还要等到巴西尔二世执政的988年。在此之前不久,弗拉基米尔一世率领一支瓦良格军队攫取了基辅罗斯的统治权并开展了基督教化运动,作为其与拜占庭军事合作协议的一部分向其派遣了一支6000人的军队。 因拜占庭宫廷卫队时常变节逆君并招来灭顶之祸,所以巴西尔对其极不信任,而在军队中服役的瓦良格人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地忠义可嘉,故巴西尔将这些瓦良格人任命为自己的贴身护卫部署在宫闱内墙。 到十一世纪晚期为止,来自瑞典、丹麦、挪威以及冰岛的北方移民才是该部队的主要成员。在此期间,大量斯堪的纳维亚人离开家园应召加入拜占庭军队,以致于在中世纪的瑞典西哥特兰有一道法令用来限制人口外流——身处“希腊”(当时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如此称呼拜占庭帝国),则不可继承遗产,尤其是在还有另外两个欧洲王室(基辅罗斯和伦敦)也在招募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时候。 在头一个百年中,瓦良格卫队主要由诺斯人和罗斯人组成,而在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后,卫队中也开始出现更多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阿莱克修斯一世治下的十一世纪晚期,瓦良格卫队开始大量招募盎格鲁-萨克森人以及其他“饱受维京人及其分支——诺曼人摧残的流亡者”。同维京人一样,盎格鲁-萨克森人及其他日耳曼人继承了先祖血誓尽忠、视死如归的传统。在诺曼入侵英格兰后,大量失去土地与君主的战士便开始另在他处谋生。 瓦良格卫队不仅担负护卫君王的任务,同时也参与各场战争,因其往往被委以重任,所以对战场形势的影响不容小觑。尽管作为皇帝的近卫部队,瓦良格卫队至少存续至十四世纪中叶,然而在十三世纪晚期,瓦良格人已在种族成分上被希腊人同化吸收。不过在1400年的君士坦丁堡,仍有卫队成员自称“瓦良格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瓦兰吉卫队 · 查看更多 »

番紅花屬

紅花屬(又称藏紅花)是鳶尾科的一个属,是一类多年生球根植物。原產於欧洲爱琴海岸及小亞細亞至中亞。花叶细长而状似松树叶子。全世界共有约80种番红花。 藏紅花精的来源为番红花(C.)的干燥柱头,可入药。.

新!!: 安那托利亞和番紅花屬 · 查看更多 »

牧羊

牧羊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農業系統中屬於畜牧業的一種,其生產成品以羊毛或羊奶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賴牧羊人的飼養和牧羊犬的保護,或由牧羊人帶領下尋找新的草場覓食。而牧羊業至今仍舊是歐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傳統農業地區的主要產業和經濟來源。.

新!!: 安那托利亞和牧羊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

特洛伊(古希臘語:Τροία,或Ίλιον,拉丁語Troia,或Ilium),古希腊时代小亚细亚(今土耳其位置)西北部的城邦,其遺址於公元1871年被發現。诗人荷马创作的兩部西方文学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特洛伊戰爭,便以此城市為中心。19世紀之前一直被科學家視為虛構傳說的城市。 公元1871年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發現特洛伊城遺址废墟,其後於同址發現更多不同時代的城市遺址。其中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特洛伊Ⅶ”的遺址,被認為是荷马史诗時期的特洛伊城,但至今仍有爭議。据考古研究,此城毁灭于公元前13世纪。 史诗中特洛伊的遺址位於現今土耳其西北面的恰納卡萊省的(Hissarlik,北緯39°58′度,東經26°13′度),於愛達山的西南面,离達達尼爾海峽不远。於羅馬帝國時期,奧古斯都曾於此處建成一座名為“Ilium”的城市,直至君士坦丁堡建成後於拜占庭帝國時期迅速沒落。.

新!!: 安那托利亞和特洛伊 · 查看更多 »

特洛伊木馬

特洛伊木馬是木馬屠城記裡,希臘軍隊在特洛伊戰爭中,用來攻破特洛伊城的那隻大木馬。值得注意的是,木馬屠城記並非於古希臘詩人荷馬的兩部著作伊利亞特與奧德赛裡記載,而是在羅馬帝國時期的詩人維吉爾所寫的史詩《埃涅阿斯纪》中, 才第一次被記載。木馬屠城記一直被現代科學人視為神話故事,直至十九世紀時,業餘考古學者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才證實特洛伊城的遺址。.

新!!: 安那托利亞和特洛伊木馬 · 查看更多 »

特拉比松帝国

特拉比松帝国(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ης Τραπεζούντα;ς ტრაპიზონის იმპერია)创立於1204年4月,是從拜占庭帝国分裂出的三个帝国之一,持續了257年。特拉比松帝國的第一代君主阿历克塞一世是科穆寧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的孫子,他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預見十字軍將攻取君士坦丁堡,便佔據特拉布宗獨立建國,声称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法统而自号“罗马帝国”,但在尼西亚帝国收复君士坦丁堡后改国号为“全东方与海北及伊比利亚帝国”。在地理上,帝国的版图从未超过黑海南岸地区。1461年,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进攻特拉比松,国王大卫科穆宁投降,国亡。 在1461年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後,大量信奉東正教的希臘人(稱為本都希臘人)仍居住在古帝國的範圍內至20世紀初。這些希臘人因為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而於1923年始被土耳其驅逐至今希臘境內。然而,在當地說希臘語的穆斯林則保留於居住地至今。.

新!!: 安那托利亞和特拉比松帝国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尔一世 (拜占庭帝国)

奧多一世·拉斯卡里斯(Θεόδωρος Α' Λάσκαρις,)是拜占庭帝国尼西亚流亡政府的统治者(1205~1222年在位),出身拜占庭贵族拉斯卡里斯家族,是阿历克塞三世的女婿。1204年,在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之际,与兄长君士坦丁·拉斯卡里斯被推举为共治皇帝,之后流亡到小亚细亚,建立统治。1205年,其兄长死后成为唯一统治者。统治期间,与塞尔柱人结盟,并在巴尔干击败保加尔人(1255-56)。.

新!!: 安那托利亞和狄奥多尔一世 (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狄奧斯庫若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教宗狄奧斯庫若一世(Dioscurus,(科普特文:Ⲡⲁⲡⲁ Ⲁⲃⲃⲁ Ⲇⲓⲟⲥⲕⲟⲣⲟⲥ ⲡⲓⲙⲁϩ ⲟⲩⲁⲓ,阿拉伯语:البابا ديسقوروس,),是埃及亞歷山太城的主教。他支持歐廸奇(Eutyches)的基督一性論(Monophysite)主張。他主持也主導了449年的第二次以弗所會議,就是被教宗良一世稱為「強盜會議(Latrocinium,Robber Council)」者。這會議的目的是要為先前被定罪的歐廸奇翻案。在這會中狄奧斯庫若縱容他的修道武士們恐嚇與會者要服從他的主張,更任令他們毆打君士坦丁堡牧首夫拉維亞(Flavian),因為後者在448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中曾將歐廸奇定罪。 狄奧斯庫若在451年的迦克敦會議中被定罪,流放到小亞細亞中北部黑海邊Paphlagonia地區的小城Gangra,三年後在此過世。 埃及的信徒卻都支持狄奧斯庫若。他被定罪後,亞歷山太主教區就脫離了大公教會。埃及的教會至今仍多信奉基督一性論。 Category:主教 Category:5世纪基督徒 Category:埃及基督徒.

新!!: 安那托利亞和狄奧斯庫若 · 查看更多 »

盖厄斯·撒尔庇西斯·凯勒斯

厄斯·撒尔庇西斯·凯勒斯或伽卢斯(Gaius Sulpicius Gallus 或 Galus)是罗马共和国的一位将军、政治家和演说家。 他从军于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马其顿尼库斯麾下,也是他的一位挚友,曾指挥第二军团进行了与马其顿国王珀尔修斯的战斗,因在彼得那战役前夕(公元前168年)成功预言了月食的发生而赢得巨大的声誉。 从马其顿返回后,他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公元前166年),同年,征服了利古里亚。公元前164年出使希腊和亚洲,并在萨第斯召集会议,调查安那托利亚各城邦对帕加马王国国王欧迈尼斯二世的指控。 凯勒斯是一位博学之士,一位优秀的希腊学者,晚年致力于天文学研究,他的观点后来在普林尼著作中被当作权威引证。月球上的苏尔皮基乌斯·盖路斯陨石坑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请参阅蒂托·李维《罗马史》;波利比乌斯《历史》;西塞罗《布鲁图斯》、《论责任》、《论老年》;普林尼《博物志》。.

新!!: 安那托利亞和盖厄斯·撒尔庇西斯·凯勒斯 · 查看更多 »

白羊王朝

白羊王朝(土耳其語:Ak-kuyunlu,土庫曼語:Akgoýunly,亞塞拜然語:Ağqoyunlu,鄂圖曼土耳其語/波斯語:آق قوینلو,英語:Ak Koyunlu、Aq Qoyunlu 或 White Sheep Turkomans ),為1378年-1508年的土库曼人王朝,統治階層為今伊拉克北邊的土庫曼人,以白羊旗帜为标记。1378年-1508年之間,該王朝統治今伊拉克北邊疆土、阿塞拜疆、安納托利亞與伊朗國境等地,建都于大不里士。因旗帜为白羊标志,故名。与黑羊王朝长期对峙,并于15世纪后期灭黑羊王朝,击败帖木儿帝国,成为西亚强国。.

新!!: 安那托利亞和白羊王朝 · 查看更多 »

白芭蕾

圣白芭蕾(Αγία Βαρβάρα;Saint Barbara)是一位3世纪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圣人和殉道者,可能在小亚细亚的尼科米底亞或埃及的赫里奥波里斯。对她的崇拜可以追溯到9世纪,在东正教徒中很普遍。 圣白芭蕾经常被刻画为带着锁链和一个塔。圣白芭蕾是十四救难圣人之一。 根据圣徒传的描述 白芭蕾是一位富有的异教徒之女,被自己的父亲关进塔内,与世隔绝。她成为基督徒后,被她的父亲杀害。因为对此传说存疑,保禄六世在1969年将其从天主教圣人历中移除。但是东正教徒从未停止敬奉圣白芭蕾,圣白芭蕾在他们中非常受欢迎。对于他们来说,她的宗教庆日是12月4日。 在12世纪,圣白芭蕾的圣髑从君士坦丁堡来到基辅的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20世纪30年代拆除修道院时,转移到同一座城市的圣弗拉基米尔主教座堂。2012年11月,圣白芭蕾的一小部分圣髑来到了美国,供奉在伊利诺斯州的乌克兰东正教堂。.

新!!: 安那托利亞和白芭蕾 · 查看更多 »

白郎弟娜

白郎弟娜(Blandine,)是里昂基督徒殉道者中的一位,于177年,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在位期间,在高卢忍受了可怕的酷刑。 白郎弟娜的事迹见于一封里昂教会写给小亚细亚众教会的书信。优西比乌在《教会史》中引用了这封书信,记述了她的生平和死亡。 里昂的罗马民众热衷于迫害基督徒。当地的基督徒大胆地公开表明自己的身份。千夫长和民事法官将一批承认自己信仰的基督徒投入监狱,指控他们犯了吃人肉和乱伦的罪行。白郎弟娜是其中的一位,她是一名奴隶,与她的主人,也是一名基督徒,一同被捕。她的同伴非常担心她身体虚弱,可能无法承受严刑拷打。可是,她忍受了可怕的折磨,仍然保持信仰,对每一个问题都回答说“我是一个基督徒,我们没有任何过错。”以至于审问者不知道还能对她做些什么。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下令,放弃信仰者将被释放,坚持基督教信仰的罗马公民将被斩首,而那些没有公民权者则遭酷刑处死。因此,白郎弟娜和她的一批同伴被带到该市的圓形竞技场(现在被称为三高卢人竞技场).

新!!: 安那托利亞和白郎弟娜 · 查看更多 »

白拉姆汗

白拉姆汗(或譯白蘭汗;بيرام خان)逝於1561年,生前為一位握有至高權力的突厥裔人。他是出身於東安那托利亞(今土耳其)和亞塞拜然的貴族,自其祖父與父親即於蒙兀兒帝國的巴布爾、胡馬雍二帝麾下效力。白拉姆汗則於胡馬雍及阿克巴在位時,以率領大軍開闢疆土著稱,並於阿克巴親政前,擔任攝政王一職。 白拉姆汗生於巴達克山,系出於土庫曼人的巴哈魯家族。巴哈魯家族曾建立黑羊王朝,統治西波斯數十年。爾後該地區相繼由白羊王朝和薩非王朝統治,因此該家族後裔有部份即遷離故土,移居阿富汗。 白拉姆汗在胡馬雍時代對蒙兀兒帝國貢獻良多,尤以戰功彪炳聞名於當世。經過無數次--戰的他,最具決定性的一場是於1556年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自1556年起後的四年之中,他擔任甫登基的阿克巴的攝政王。 1560年,由於阿克巴準備親政,白拉姆汗被卸下職務,旋因被賦予前往麥加朝聖的任務而離開蒙兀兒帝國中樞。 然而當他途經古吉拉特邦時,為一名刺客所暗殺。該刺客出身於帕坦部族,其父於5年前、一場由白拉姆汗統帥的戰役中殞命。白拉姆汗於1561年1月31日去世。.

新!!: 安那托利亞和白拉姆汗 · 查看更多 »

花脊游蛇

花脊游蛇(学名:Coluber ravergieri)为游蛇科游蛇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埃及、西奈半岛、小亚细亚、经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伊朗、高加索、东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地中海、爱琴海、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各国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多栖息于半沙漠草原或绿洲地区或村舍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塞拜疆巴库。.

新!!: 安那托利亞和花脊游蛇 · 查看更多 »

莱翁一世

莱翁一世(亚美尼亚语:Լևոն ,?~1140年2月14日)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亲王(1129年~1140年在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莱翁一世 · 查看更多 »

莱茵河

萊茵河(Rhein;瑞士德语:Rhy;Rhin;Rijn;Rein;Rhine)是一條歐洲国际河流,發源於瑞士格劳宾登州的阿尔卑斯山區,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于荷蘭流入北海。萊茵河全長约1,232公里,通航區段為883公里,流域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莱茵河是欧洲最長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莱茵河三角洲由于交通便利,形成了許多欧洲早期的商业城市,例如布鲁日、安特卫普與鹿特丹等。在歷史上,莱茵河与多瑙河共同构成罗马帝国北界,擔任贸易交通的用途。萊茵河沿岸有許多葡萄園,也有許多古堡和田園村鎮。從美因茨到科布倫茨的萊茵河段風景優美,沒有架設任何橋樑,全靠擺渡過河,目的是為了保存該河段的自然風貌。.

新!!: 安那托利亞和莱茵河 · 查看更多 »

鞑靼滨藜

鞑靼滨藜(学名:Atriplex tatarica)为苋科滨藜属的植物。分布在地中海沿岸、西伯利亚、小亚细亚、欧洲、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新疆、青海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8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盐碱荒漠以及戈壁,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安那托利亞和鞑靼滨藜 · 查看更多 »

聶斯脫里派教會

聶斯脫里派教會是由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以及其跟隨者所建立的東亞教會,因此相對於東羅馬與西羅馬的基督教,他們又自稱為東方教會 (ܥܕܬܐ ܕܡܕܢܚܐ ʿĒ(d)tāʾ d-Maḏn(ə)ḥāʾ)。此一教會以薩珊王朝時的波斯為中心,迅速地朝東亞發展。在9至14世紀期間,成為了在擴散的地域最廣的基督宗教教派。在今日亦有表示自己源自於東方教會的東亞基督宗教團體。 此一宗派由東方牧首帶領,並延續了東敘利亞傳統的禮儀與神學觀,並受到了聶斯脫里的神學觀影響而支持耶穌的神人二性二體論。由於431年的以弗所大公會議譴責了此一論點,因此聶斯脫里及其支持者離開了羅馬帝國,並且得到波斯的收容。最後使得聶斯脫里派成為了波斯王朝內的基督宗教代表。並在498年於尼西比斯建立了東方牧首座,並建立了學術中心。之後除了在波斯統治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以至於安那托利亞、庫德斯坦以及突厥斯坦都有其蹤影,最後甚至傳入唐元時代的中國並獲得景教這個名稱。.

新!!: 安那托利亞和聶斯脫里派教會 · 查看更多 »

聖像破壞運動

聖像破壞運動(Εἰκονομαχία,,Iconoclasm,又稱毁坏圣像运动、聖像破壞之爭、反圖像爭辯)指8世紀到9世紀之間(有更精準的說是726年至843年期間,一說717年至843年之間)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間關於聖像崇拜問題的爭論,以及其中數位皇帝所推行的相關政策。从726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崇拜偶像法令为开端,至843年幼帝米海爾三世统治时期,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颁布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为止,持续了117年陳志強 (2002).

新!!: 安那托利亞和聖像破壞運動 · 查看更多 »

聖龐加爵

圣庞加爵 (Sanctus Pancratius;Ἅγιος Παγκράτιος)是一名天主教敬奉的圣人。作为一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公民,因此缘故在其十四岁时殉道,时在约公元304年。庞加爵的名字在希腊语中的含义为:“握住一切的那个人”("the one that holds everything")。 圣庞加爵与圣聂勒、圣亚基略的瞻礼日同在5月12日。.

新!!: 安那托利亞和聖龐加爵 · 查看更多 »

聖戰者

聖戰者(即阿拉伯語:,拉丁化:muǧāhid,Mujahid,意為奮戰者)指的是參與聖戰的鬥士。複數形為Mujahideen(مجاهدين,拉丁化:muǧāhidīn)。這個字是來自阿拉伯語jihad(意為奮戰,即一般所認為的聖戰)。 本詞也由阿拉伯語音譯為Mujahedin、mujahedeen、mujahedīn、mujahidīn、mujaheddīn等。中文也有聖戰軍、聖戰士、聖戰組織、伊斯蘭聖戰士或聖戰游擊隊等翻譯名稱。 西方世界常把與或與跟恐怖分子或伊斯蘭恐怖主義畫上等號,但這經常被伊斯蘭教團體稱為污衊。他們辯稱,(指海盜或侵略)更適合稱呼恐怖分子。.

新!!: 安那托利亞和聖戰者 · 查看更多 »

聖海倫納

聖海倫納、聖海倫、聖海倫娜(拉丁語:Flavia Iulia Helena Augusta ,英語:Saint Helen, hl.Helena, Helena Augusta or Helena of Constantinople , 德语:Flavia Iulia Helena , 西班牙語:Sant' Elena, S.Elena , 法語:sainte Hélène,)是罗马帝国皇后,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妻子。她有名的事迹是在274年生君士坦丁一世,以及在基督宗教傳說中找到了真十字架。她在天主教及正教會都被視作聖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聖海倫納 · 查看更多 »

達尼什曼德王朝

達尼什曼德王朝創立於1071年為統治今土庫曼地區的王朝,王朝創建者土庫曼人達尼什曼德,於1086年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並成為反抗第一次十字軍的回教武裝力量之一,1102年,該王朝占領安那托利亞,1127年,其子加齊繼承王位,繼續鞏固王朝勢力。惟1178年該王朝遭境內反對勢力所覆滅。 Category:土庫曼.

新!!: 安那托利亞和達尼什曼德王朝 · 查看更多 »

荠菜

荠菜(學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又名护生草、地菜、地米菜、菱闸菜等,十字花科荠菜属植物。起源于东欧和小亚细亚,目前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其种加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小盒子”、“牧人的钱包”,是形容它的角果形状像牧人的钱包。.

新!!: 安那托利亞和荠菜 · 查看更多 »

荷马

荷马(Ὅμηρος,约),相传為古希腊的遊吟诗人,生于小亚细亚,失明,創作了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者统称《荷马史诗》。目前沒有确切证据证明荷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传说中被构造出来的人物。而关于《荷马史诗》,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当时经过几个世纪口头流传的诗作的结晶。.

新!!: 安那托利亞和荷马 · 查看更多 »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古希臘文學中最早的一部史詩,也是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著作。它是歐洲敘事詩的經典範例,內容豐富多采,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為後世歐洲的諸多作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关于荷马所生的年代,出生地和是否确有其人都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他可能生於公元前9、8世纪之间的小亞細亞〔安那托利亞〕海邊的希腊殖民地。有希腊人的圣经之誉,柏拉图曾说过,精通荷马史诗就精通了一切。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荷马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将两部史诗整理定型的作者。不過事實上,荷马史诗是希臘民間幾百年來口頭相傳的神話傳話和英雄故事的精粹。 荷马史诗深具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色彩,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古代史诗。荷马史诗不仅具有在西方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新!!: 安那托利亞和荷马史诗 · 查看更多 »

草原樱桃

草原樱桃(学名:Cerasus fruticosa)为蔷薇科樱属的植物。分布于欧洲、小亚细亚、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一般生长在野生,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安那托利亞和草原樱桃 · 查看更多 »

菲萊泰羅斯

菲萊泰羅斯(希腊語:,約),原先為安提柯的手下,後來轉為利西馬科斯的守將,統治帕加馬。菲萊泰羅斯開啟阿塔羅斯家族對帕加馬城的統治,雖然在他在世時仍臣服於塞琉古帝國,但終究其家族後代自塞琉古帝國獨立,並建立帕加馬王國。.

新!!: 安那托利亞和菲萊泰羅斯 · 查看更多 »

萊德島戰役 (前201年)

萊德島戰役(Battle of Lade),可能發生在公元前201年,是馬其頓王國艦隊與羅德島艦隊在克里特戰爭中的一場海戰。 當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與罗马爆發第一次馬其頓戰爭時,準備建造新的艦隊,但直到戰爭結束都尚未完成。隨後,腓力五世把注意力轉到愛琴海沿岸的希臘城邦,因而爆發了克里特戰爭。在希俄斯島戰役中,馬其頓艦隊遭到帕加馬、羅德島、基濟科斯和拜占庭的聯合艦隊擊敗,戰後羅德島艦隊離開希俄斯島並航向南方的萊德島。使腓力五世占領整個希俄斯島,隨後羅德島艦隊遭到馬其頓艦隊襲擊,大約在萊德島和小亞細亞海域附近,但因馬其頓艦隊先前在希俄斯戰役損耗許多戰力,儘管擊敗了羅德島艦隊,卻無法給予毀滅打擊,羅德島艦隊因此逃往南方的羅得島,而使腓力五世開始入侵小亞細亞和帕加馬王國。.

新!!: 安那托利亞和萊德島戰役 (前201年) · 查看更多 »

萨卡里亚河

萨卡里亚河(土耳其语:Sakarya)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发源于阿菲永卡拉希萨尔东北的高原,最终注入黑海,全长824公里,是土耳其第三长河。 S.

新!!: 安那托利亞和萨卡里亚河 · 查看更多 »

萨尔珀冬

萨尔珀冬(Sarpedon)。古希腊神话人物之一。由于不同的形式属性而具有多重表达意义。包括宙斯与欧罗巴之子、宙斯与拉俄达弥亚之子在内的吕西亚著名英雄和波塞冬之子以及相关的数位同名人物。产生了重大影响与积极文学意义。.

新!!: 安那托利亞和萨尔珀冬 · 查看更多 »

萨尔贡大帝

薩爾貢是阿卡德帝国的创建者,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334年-前2315年(低年表)。萨尔贡也称为阿卡德的萨尔贡或萨尔贡大帝(Sargon of Akkad,阿卡德语:Šarru-kīnu),阿卡德语萨尔贡意为“正统的国王”或“合法的国王”,他是一位阿卡德人,因为在公元前23世纪到公元前22世纪间征服蘇美爾城邦而闻名。他先是成为基什王室的重要官员,随后杀死国王并篡夺王位,然后开始他征服美索不达米亚的历程。他原先被称为“萨尔贡一世”,但后来另一位名为萨尔贡的亚述国王遗存被出土后,他被称为“阿卡德的萨尔贡”,那位亚述国王被称为“萨尔贡一世”,之後更晚的亚述还有一位国王被称为“萨尔贡二世”。 萨尔贡的庞大的帝国已知从埃兰扩展至地中海,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全部,现今伊朗和叙利亚部分地区;并可能包括安纳托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部分地区。他设立了一个新首都,名为阿加德(Akkad或Agade),苏美尔王表中记载他建造(或可能装修)的阿加德在幼发拉底河左岸。他有时被认为是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君王,同时创建一个多种族的帝国,并且创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虽然苏美尔的Lugal-anne-mundu和卢伽尔扎泽西也曾一度辉煌,但萨尔贡王朝控制了美索不达米亚约一个半世纪。.

新!!: 安那托利亞和萨尔贡大帝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新!!: 安那托利亞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萨非王朝

萨非王朝,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萨法维帝国、萨菲帝国、波斯第三帝国或波斯第四帝国,中国明朝称之为巴喇西,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新!!: 安那托利亞和萨非王朝 · 查看更多 »

萨比哈·格克琴国际机场

萨比哈·格克琴国际机场(Sabiha Gökçen Uluslararası Havaalanı,)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座国际机场,由于位于欧洲側的阿塔圖尔克国际机场不敷使用,土耳其政府才兴建了这座位于亚洲側安纳托利亚的机场,以作为阿塔图尔克机场的辅助机场,以该国出生的世界上第一位女性飞行员萨比哈·格克琴的名字命名。.

新!!: 安那托利亞和萨比哈·格克琴国际机场 · 查看更多 »

萨拉基里奥角

萨拉基里奥角(Sarayburnu,意为“皇宮角”)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一個将金角湾和马尔马拉海分开的岬,著名的托卡比皇宮和古爾哈尼公園的所在地。1985年,萨拉基里奥角作为伊斯坦布尔历史区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

新!!: 安那托利亞和萨拉基里奥角 · 查看更多 »

鐵器

铁器是以鐵為主要金屬的一種器物类型,铁质自然界中含鐵數量頗多。然而其融熔溫度在攝氏一千度以上故早期人類無法锻造。直到精緻炭及鼓風技術發明後才逐漸應用。目前最早使用鐵器的是小亞細亞的西臺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鐵器 · 查看更多 »

面包历史

面包至少有3万年的历史。第一个面包很可能是偶然情况下弄熟的谷物面糊,也可能是史前人类用早期面粉和水做实验的结果。类似的面饼现在还能在世界各地找到,制作面饼的材料可以是任何谷物,例如墨西哥薄饼、印度的馕、中东的皮塔饼、中国的煎饼。这种扁平面饼是人类早期文明中常见的主食,苏美尔人常吃大麦烙饼,公元前12世纪的古埃及人可以在街上买到叫做“ta”的面饼。古希腊人用精粉、油脂和葡萄酒做的面包祭祀地神克托尼俄斯。.

新!!: 安那托利亞和面包历史 · 查看更多 »

蝰屬

蝰屬(學名:Vipera)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其分布範圍相當廣泛,既出沒於北非,亦有品種分布於北極圈、英國與及亞洲。Mallow D, Ludwig D, Nilson G. 2003.

新!!: 安那托利亞和蝰屬 · 查看更多 »

行星 (占星術)

占星術中的行星有著別於現代天文對於甚麼是行星解釋之含意。在望遠鏡問世的時代以前,夜空被認為由兩個相似的構成要素組成著:恆星,相對於其他星體祂是一動也不動得,加上“游星”(ἀστέρες πλανῆται,asteres planetai),祂相對於恆星而言在一年的過程中不斷在移動著。 對於希臘人與早期的天文學家而言,這組星群由肉眼可見的五個行星所構成,不包含我們所在的地球。以現代天文學知識來說,“行星”一詞只適用於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這五個太陽系天體,這個詞彙的原始含意是擴大的,在中世紀,觀察星空中會行動的星體都是行星,所以包括太陽、月亮(有時也被稱為“曜星”,英文為Lights),合起來一共是占星術的七大主星。部分占星術家仍保留著這個行星定義到今天。現代占星術師也會使用後來發現的天王星、海王星與冥王星,並且在實際驗證下發現他們的特質與功用。 對於古代占星術家而言,行星代表眾神的意志以及對人類事務的直接影響。對於現代占星術家而言行星代表在無意識中的基本精力或衝動,或能量流動的調節者代表感受度。祂們在黃道帶十二星座之中和在十二之中表現祂們自己不同的素質。行星間在相位中也涉及到彼此所產生的形態。 現代占星術家對行星的影響力來源持不同之意見。霍恩(Hone)寫道行星發揮作用是直接通過引力或他者,即未知的影響力。認為行星們自己本身並沒有直接的影響力,可是卻為宇宙中基本的組織原則之反映。換句話說,宇宙無所不在得重複祂們自己的基本模式,在類似-分形(fractal-like )塑造之中,並且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above so below);而前述這段話是出自煉金術的整體宇宙觀原則,全文為──“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如其在內,如其在外。(As above, so below.

新!!: 安那托利亞和行星 (占星術) · 查看更多 »

被神化的人列表

被神化的人列表列出了一些被自己或其他人神化的名人,並且区分了是在生前已被神化或是死後才被崇拜.

新!!: 安那托利亞和被神化的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食盐

食鹽是一種調味劑,能产生人类能感知的鹹味,常在烹飪和享用食物時用作調味。常見的餐桌鹽是一種含有97至99%的氯化钠的精製鹽.

新!!: 安那托利亞和食盐 · 查看更多 »

裸體運動

裸體運動是指在運動時裸體。 在古希臘時代,從事運動時是必須裸體的。而在現代大多數的地方,運動員在從事運動時通常會穿衣服,一方面是文化使然、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身體不受到運動傷害,但在熱帶地區、也有一些裸體運動的文化。.

新!!: 安那托利亞和裸體運動 · 查看更多 »

裸麥

裸麦(学名:Secale cereale)又称黑麦,是一种在温带地区分布很广的谷物。 黑麦是一种比较新的谷物,在欧洲古代时期这种谷物还不为人所知,它本来被認為是一种杂草,在2000到3000年前在小亚细亚与小麦一起被收割而培养出来的。 201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全世界裸麦产量为1670万吨。裸麦和小麦的杂交产品叫做小黑麦,它结合了两种作物的特性。在中欧和东欧,裸麦主要用来烤面包。.

新!!: 安那托利亞和裸麥 · 查看更多 »

褐魚鴞

褐魚鴞(學名Bubo zeylonensis)是一種貓頭鷹。它們棲息在溫暖的亞熱帶及潮濕熱帶的亞洲大陸及離岸島嶼。 褐魚鴞最初被分類在魚鴞屬中。粒線體DNA細胞色素b序列顯示魚鴞屬未必是正確分類,為了方便所以基於外觀而將它們分到雕鴞屬中。不過根據一些熱帶鷹鴞的研究結果,魚鴞屬可能較為接近雕鴞屬及為一有效的屬。.

新!!: 安那托利亞和褐魚鴞 · 查看更多 »

饥荒列表

饑荒列表是一份關於世界各地已知的主要饑荒的列表,各場饑荒依照期發生日期排列。.

新!!: 安那托利亞和饥荒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塞罗

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其名在拉丁语中读为(音译为基凯罗),西塞罗为英文音译,),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他出生于騎士阶级的一个富裕家庭,青年投身法律和政治,其后曾担任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同时,因为其演说和文学作品,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好的演说家和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中,他是共和国所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忠诚辩护者,马克·安东尼的政敌。他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后被马克·安东尼派人杀害于福尔米亚。 西塞罗因其作品的文学成就,为拉丁语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在当时是罗马著名的文学人物,其演说风格雄伟、论文机智、散文流畅,设定了古典拉丁语的文学风格。西塞罗也是一位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者。他通过翻译,为罗马人介绍了很多希腊哲学的作品,使得希腊哲学的研究得以在希腊被罗马征服之后得以延续。 西塞罗在古罗马时代的影响在中世纪时代渐渐衰落,但在文艺复兴时被重新振兴。彼特拉克在14世纪重新发现了西塞罗的书信,由此开始了文艺复兴学者对西塞罗的重新研究。因此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西塞罗的复兴。西塞罗的影响在启蒙时代达到了顶峰,受其政治哲学影响者包括洛克、休谟、孟德斯鸠等哲学家。亚当斯、汉密尔顿等人也常在其作品中引用西塞罗的作品。 西塞罗深远地影响了欧洲的哲学和政治学说,并且至今仍是罗马历史的研究对象。.

新!!: 安那托利亞和西塞罗 · 查看更多 »

西亚

西亞,或稱西南亞,指亞洲的西南部,和中東有很大部份的重合。不過,中東是一定義不清的區域,包含非洲國家埃及,而西亞則是純粹的地理學名詞,表示亞洲的西南端,人口約3.3億人。 经纬度定位为东经74度56分到东经26度16分;北纬43度34分到北纬12度35分。 西亞大致相當於傳統所謂的「中東」和「近東」,後兩者都是以距歐洲的遠近來稱呼,而不是依地帶在亞洲的所在來稱呼。在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和印度、澳洲等比中東位置更東的國家,較偏好使用「西亞」這一名詞,因為「中東」這個傳統的名詞會讓人有歐洲中心主義的感覺。在文化和政治地理學裡,中東有時也包括北非和南亞西部的國家,特別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埃及。 聯合國將土耳其和外高加索國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也包含在西亞之內。不過,這些國家亦位於亞洲和歐洲相接的地帶,且和後者有社會和政治上的關連。土耳其的領土位於歐洲和亞洲之內。阿拉伯世界(包含整個阿拉伯半島)的亞洲部份被稱為「馬什里克」。.

新!!: 安那托利亞和西亚 · 查看更多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新!!: 安那托利亞和西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又譯西緒弗斯、薛西弗斯、西西佛斯等),是希腊神话中一位被惩罚的人。他受罚的方式是:必须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每次到达山顶后巨石又滚回山下,如此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在西方语境中,形容词“西西弗斯式的”(sisyphean)形容“永无尽头而又徒劳无功的任务”。.

新!!: 安那托利亞和西西弗斯 · 查看更多 »

西方狍

西方狍(western roe deer,學名:Capreolus capreolus),又稱歐洲狍(European roe deer),是分布于欧洲、小亚细亚和里海附近的鹿。此狍遍布欧洲各地,除斯堪的纳维亚极冷的最北部的一些岛屿,如冰岛和爱尔兰岛。在地中海沿岸地区,西方狍主要生活在山地,在平原或岛屿中很少见到。 此鹿与东方狍(Capreolus pygargus)同為狍屬,為不同物種,居住在不同地区。东方狍分布于乌拉尔山东边,直到西伯利亚和中国。这两个物种的分布区在高加索山脉碰头,西方狍分布在山脉南边,东方狍分布在山脉北边。.

新!!: 安那托利亞和西方狍 · 查看更多 »

西方蜜蜂

西方蜜蜂或歐洲蜜蜂(学名:Apis mellifera)是一種蜜蜂。其 Apis 是拉丁文的蜜蜂 (bee),種小名 mellifera 為「帶有蜜糖」。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後來發現蜜糖其實是蜜蜂製造的,故想更正其種小名為mellifica,即「製造蜜糖」的意思。不過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首先命名的學名才是有效的。西方蜜蜂的基因組於2006年被完全排序及分析。.

新!!: 安那托利亞和西方蜜蜂 · 查看更多 »

西扎围城战

西扎之战发生于1138年4月28日至5月21日,是拜占庭帝国、安条克公国及埃德萨伯国的联军攻取曼契德希特酋长国首都西扎的战争。最后曼契德希特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附属国。.

新!!: 安那托利亞和西扎围城战 · 查看更多 »

要冲区

在拜占庭帝国中,“要冲区”(kleisoura 希腊语:κλεισούρα “围场,峡谷”)传统上是一个用来表述修筑过防御工事的峡谷关口以及保护它的军事区域的术语。到公元7世纪晚期时,区别于范围更大的行政区(themata),这个概念被用于表述广阔的边境区域,主要是位于帝国与伊斯兰国家接壤的托鲁斯山-前托鲁斯山附近的东界(在西部,只有斯特里蒙在早期被划为军区)。军区实行自治并且听从军区将军(指挥官、首领)的指挥。最终,大多数的军区被升格为完整的行政区。公元10世纪后,这一建制被废除使用(在拜占庭晚期时,骑兵队(droungos)拥有类似的含义)。在奇里乞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伊斯兰国家中,类似的建制被称为“al-thughūr”.

新!!: 安那托利亞和要冲区 · 查看更多 »

馬可 (福音書作者)

圣史马尔谷(Mārcus;Μᾶρκος;Μαρκοϲ;מרקוס;Mark the Evangelist),新教汉譯為马可,唐朝景教漢譯為摩矩辭法王,新約人物,一般相信他是《馬爾谷福音》的作者,為耶穌七十門徒之一,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的建立者。 圣玛尔谷的瞻礼日在4月25日,他的象征是有翼的狮子。.

新!!: 安那托利亞和馬可 (福音書作者)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新!!: 安那托利亞和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安提柯王朝陸軍

其頓安提柯王朝陸軍,是馬其頓王國於安提柯王朝時期的陸上武裝力量,存在時間從前276年到前168年。它是希臘化時期希臘最強大的陸軍,維持到前168年彼得那戰役戰敗為止,並被解散。然而,在前150年到前148年安德里斯庫斯自立為馬其頓國王這段短暫的時間它被重新組建。 在前270年代安提柯二世時,它僅是一支不大並以傭兵為主的軍隊,以此為基礎,它最後發展成為希臘化時期希臘半島上最強大的軍隊。它參與許多戰爭,先後與許多不同的國家對抗過,如伊庇魯斯、亞該亞同盟、雅典、斯巴達、埃托利亞同盟以及羅馬共和國,更不用說威脅馬其頓北方邊界的無數個色雷斯和塞爾特部落。 馬其頓安提柯王朝陸軍以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陸軍結構為基礎,步兵以馬其頓方陣為主幹,這種方陣的士兵有著較小的盾牌且手持非常長的薩里沙長矛。作戰時無數的馬其頓小方陣組成整條陣列,在一場戰爭中通常馬其頓方陣占了全部軍隊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在安提柯的馬其頓方陣的側翼旁,還會安置精銳部隊輕盾兵、數量龐大的同盟和雇傭步兵和其他附屬部隊,以及為數不少的馬其頓騎兵和同盟騎兵。.

新!!: 安那托利亞和馬其頓安提柯王朝陸軍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共和國

其頓共和國(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拉丁化:Republika Makedonija)是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内陆国家,东临保加利亚,北临塞尔维亚,西临阿尔巴尼亚,南临希腊。 原屬於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塞尔维亚,1945年,建立馬其頓人民共和國;后更名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隸屬於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體後獲得獨立。首都與最大都市是斯科普里。 自独立以来,马其顿由于国名问题和希臘发生争端:希腊反对马其顿共和国使用“马其顿”的名称,故联合国、欧盟与許多国际组织以及世界上部分国家现在将该国称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font|Поранешна Југословенска 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 ПЈРМ;拉丁化:Poranešna Jugoslovenska Republika Makedonija, PJRM),马其顿共和国以此身分加入聯合國。截至2011年12月,有133个国家承认“马其顿共和国”这一名称,也有一些國家只承認「前南斯拉夫馬其頓」之名。 2018年,希臘与馬其頓共和國已就国名问题达成协议,马其顿总理佐兰·萨耶夫在6月12日在特别记者会上表示,该国的正式国名将更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但仍待全民公投表决通过。.

新!!: 安那托利亞和馬其頓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的克麗奧佩脫拉

克麗奧佩脫拉(Κλεοπάτρα,約),馬其頓王國公主,後來嫁到伊庇魯斯成為王后。她是亞歷山大大帝唯一一位同父同母的親妹妹,在繼業者戰爭中地位舉足輕重,影響許多事件。.

新!!: 安那托利亞和馬其頓的克麗奧佩脫拉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

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是古代馬其頓王國阿吉德王朝的陸上武裝力量,在馬其頓腓力二世軍事改革後首次在歷史中展現出這股顯赫的軍事實力,並由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發揚光大,它被認為是古代世界中最強大的軍事武力之一。 原先,早期阿吉德王朝的馬其頓軍隊只是由部落民兵組成,後學習南部希臘城邦的希臘重裝步兵作戰方式,最後經由腓力二世的軍事改革,採用最新的戰術和武器,並透過獨特的多兵種協同作戰。加上腓力二世連年作戰,征召的士兵幾乎成為常備的職業軍人,使腓力二世無時無刻可以驅使這支堅強、專精的軍隊,也保障兵源。在短短的時間內,馬其頓勇猛的軍事機器成為希臘或亞洲前所未聞的顯赫力量,軍隊的勝利更讓國家成為一個橫跨洲際的大帝國。 在戰術的改良上,腓力採用底比斯伊巴密濃達(他兩次擊敗斯巴達軍隊)的斜形陣列戰術,發展成早期的聯合兵種軍隊,包括有步兵方陣、騎兵、投射部隊,至亞歷山大大帝時就連攻城武器也投入野戰作戰使用。在武器的改良上,腓力二世引入薩里沙長矛,這種長矛(Pike)引入讓步兵在攻擊和防禦時都有良好的優勢。腓力的改革也使騎兵成為決戰戰役勝負的致勝兵種。 新式的馬其頓軍隊還與其他非馬其頓兵種並肩作戰,尤其是希臘的色薩利騎兵,其他還包含腓力二世雇傭愛琴海周圍和巴爾幹半島的各式傭兵部隊。當前338年腓力二世準備入侵波斯時,馬其頓軍隊中有半數以上來源都是非馬其頓裔的希臘人和周圍的蠻族部落組成。.

新!!: 安那托利亞和馬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 · 查看更多 »

馬格尼西亞戰役

格尼西亞戰役(Battle of Magnesia),發生在公元前190年,是塞琉古帝國與羅馬在羅馬-敘利亞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戰場在馬格尼西亞附近,羅馬和他的同盟帕加馬擊敗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確認了羅馬在東地中海的霸權。.

新!!: 安那托利亞和馬格尼西亞戰役 · 查看更多 »

馬拉茲吉爾特

拉茲吉爾特(Մանազկերտ,庫爾德語:Milazgird)是一座土耳其东部城市,旧称曼齐克特(中古希腊语:Manzikert),现时由穆什省負責管轄,距離凡湖50公里,面積1,527平方公里,主要經濟活動有農業和畜牧業,2008年人口20,110。 1071年拜占庭帝国与塞尔柱突厥曾经在这里爆发过曼齐克特战役,战败的拜占庭帝国之后迅速失去了几乎整个安纳托利亚,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新!!: 安那托利亞和馬拉茲吉爾特 · 查看更多 »

角果藜属

角果藜属(学名:Ceratocarpus)是藜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角果藤(Ceratocarpus arenarius)等数种,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和中亚等地。.

新!!: 安那托利亞和角果藜属 · 查看更多 »

马可·波罗

可·波罗(Marco Polo,又譯馬可·孛羅、马哥·波罗、馬哥孛羅,)是威尼斯共和国商人、旅行家及探险家。据本人说他曾随父亲和叔叔通过丝绸之路到过中国,擔任元朝官員。回到威尼斯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其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他的游记讓欧洲人得以了解中亚和中国,對東西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新!!: 安那托利亞和马可·波罗 · 查看更多 »

马吉安

吉安(大约公元,Marcion),又譯馬西昂,是早期基督教的神学家,是第一位《新約》編輯者,自立马吉安派,亦是第一个被基督教会判为异端的派別。他创建了一个与罗马教会平行的教会组织,并且自封主教。《天主教百科全书》称,「马吉安份子是基督教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敌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马吉安 · 查看更多 »

马尔马拉海

尔马拉海(Marmara Denizi,Θάλασσα του Μαρμαρά),又譯--,是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内海,具有重要的政治及軍事戰略地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马尔马拉海 · 查看更多 »

马其顿 (希腊)

其顿(希腊语:Μακεδονία)是希腊面积最大、人口第二高的地区。它与西色雷斯和伊庇鲁斯往往被非官方地统称为北希腊。其地理位置为北纬40°45',东经22°54'。 它包括古代马其顿帝国的大部分位于今天希腊北部的领域。后来这个名称被扩展到巴尔干半岛的其它部分,这个地区成为今天的馬其頓地区。希腊的马其顿地区占这个地区的52.1%的陆地面积以及52.9%的人口。到1912年为止它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13年,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分领地被分给了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蒙特內哥羅。.

新!!: 安那托利亞和马其顿 (希腊) · 查看更多 »

马其顿共和国历史

其顿共和国历史定义为马其顿共和国的历史。1991年马其顿共和国脱离南斯拉夫独立。.

新!!: 安那托利亞和马其顿共和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马其顿战争

罗马,马其顿和塞硫古战争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与之后由罗马在地中海东部,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发动的战争。与布匿战争一起,它们使罗马控制并影响了整个地中海。.

新!!: 安那托利亞和马其顿战争 · 查看更多 »

马克里努斯

馬爾庫斯·歐佩里烏斯·馬克里努斯(Marcus Opellius Macrinus),大約生於165年,卒於218年,羅馬帝國的皇帝,217年-218年在位。馬克里努斯是羅馬帝國第一個北非努米底亞行省出身的皇帝;他的父親是毛里塔尼亚凯撒利恩西斯行省的解放奴隸,沒有顯赫的家世。 馬克里努斯在卡拉卡拉進行波斯戰役之前,暗殺了卡拉卡拉,受到軍團擁立為帝。他在和波斯簽訂了退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和約,但此時駐在敘利亞的軍團,擁立具有塞維魯王朝血緣的少年埃拉伽巴路斯為帝。馬克里努斯在安提阿外與埃拉伽巴路斯的軍隊對抗,但他底下的士兵卻紛紛投靠對方。馬克里努斯打算逃--首都,卻在小亞細亞的比提尼亞被士兵認出殺死,其子迪亞杜門尼安也一同遇害。他的在位僅僅只有一年。 Category:羅馬皇帝 Category:2世纪罗马人 Category:3世纪罗马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马克里努斯 · 查看更多 »

马里查战役

里查战役(塞尔维亚语:Маричка битка、土耳其语:Sırpsındığı Savaşı)发生于1371年9月26日希腊马里查河,作战双方为奥斯曼帝国穆拉德一世的陆军中尉拉拉·沙欣·巴夏率领的部队和由塞尔维亚武卡欣·姆尔尼亚夫切维奇及其兄约万·乌格列沙率领的巴尔干半岛联军(包括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 乌格列沙计划在穆拉德一世前往小亚细亚时对奥斯曼帝国首都埃迪尔内发动突袭。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军队人数要少得多,但由于训练有素,巴夏战胜了联军并杀死了姆尔尼亚夫切维奇和乌格列沙。此役过后,希腊马其顿大区和希腊的部分归入奥斯曼帝国。 这次战役是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计划的一部分,此后它还占领了索佐波尔、兹拉马、卡瓦拉和塞雷。.

新!!: 安那托利亞和马里查战役 · 查看更多 »

马拉松战役

拉松战役(希腊语Μάχη τοῦ Μαραθῶνος, Machē tou Marathōnos)发生在公元前490年的一場戰役,古希臘城邦聯軍對抗波斯帝國,最終由雅典與斯巴達領導的希臘聯軍獲勝。.

新!!: 安那托利亞和马拉松战役 · 查看更多 »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都会向“为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颁发诺贝尔和平奖。该奖是于1895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分别授予在化学、物理学、文学、和平以及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进行管理,挪威议会将选出5人组成委员会决定获奖人选。诺贝尔和平奖首次颁发是在1901年,有两位获奖者,分别是弗雷德里克·帕西和亨利·杜南。每位获奖者都赢得到一枚奖牌,一份证书以及不同数额的奖金。1901年,帕西和杜南获奖了15万零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8年的773万1004瑞典克朗。和平奖每年12月10日在奥斯陆颁发,这天是诺贝尔的忌日,挪威国王将亲自向获奖者授予该奖项,是唯一一项不是在斯德哥尔摩颁发的诺贝尔奖。另一个与其他诺贝尔奖的不同点在于,和平奖经常授予组织而非个人,例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就先后三次获得该奖项。 有观点认为和平奖是诺贝尔奖中最具争议的一项,其对多位获奖者的选择受到过批评,圣雄甘地曾先后五次获得提名,但始终未能获奖。1948年他被刺杀后,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曾考虑追授,但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而是决定在这年不予授奖,所给出的解释是:“没有适合且在生的候选人”。1961年,达格·哈马舍尔德在获得提名后逝世,但这时奖项尚未颁发,他也成为唯一一位获得追授的获奖者,这以后规则进行了调整,使将之后几乎不可能再有人得到追授。1973年,黎德寿拒绝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表示考虑到越南的处境,自己没有立场来接受这一奖项。莱纳斯·鲍林曾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还在1954年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唯一一位独享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奖人。1989年和2010年,西藏宗教领袖十四世达赖喇嘛和中国异见人士刘晓波分别获奖,激起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馬拉拉·優素福扎伊于201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获奖时年仅17岁。201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新!!: 安那托利亞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人種

加索人種(Caucasian race, Caucasoid),或称欧罗巴人种,是在歐洲、北非、非洲之角、西亞、中亞、南亞、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的人口中常見的人種。這個術語在體質人類學中用於來自這些地域的很多人群,與人類膚色沒有必然性關聯。Grolier Incorporated,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ume 6, (Grolier Incorporated, 2001), p.85高加索人種的种族主要有雅利安人種、閃米特人種和含米特人種,還包括烏拉爾語系民族等。.

新!!: 安那托利亞和高加索人種 · 查看更多 »

高原列表

原是地勢高而平坦的地形。形成年代較短的高原,一般來講會比較平坦,而年代較長的則因長期受風化侵蝕,比較低矮,而看起來和山地一樣。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國的青藏高原,面積最大的高原為南極洲的冰雪大高原。世界主要的高原有:.

新!!: 安那托利亞和高原列表 · 查看更多 »

高卢

高卢(法语:Gaule;拉丁语:Gallia),古罗马人把居住在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南部莱茵河西岸一带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在后来的英语中,「Gaul」这个词(Gaulois)也可能是指住在那一带的人民。不过更多时候这个词是指曾经广泛分布于中欧的多瑙河中游平原、西欧、东南欧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甚至在前285—前277年间扩张至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使用高卢语(凯尔特语族的一个分支)的那些人。高卢的古罗马语就是「Gallia」。 从哈尔施塔特文化到前3世纪初期时的高卢人曾经广阔地分布在欧洲并分成了两族,除了住在今天法兰西的高卢人,还有一部分居住在亚平宁半岛北部的平原,其他的高卢人移民到今日的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群岛一帶。 对于罗马的统治,高卢的部落首脑韦森盖托里克斯曾经帶领高卢起义,后被凱撒击败,投降后被判绞刑。 * Category:法国历史 Category:凯尔特人 分類:羅馬帝國行省.

新!!: 安那托利亞和高卢 · 查看更多 »

高碱蓬

碱蓬(学名:Suaeda altissima)是苋科碱蓬属的植物。分布于伊朗、小亚细亚、北美、欧洲、西伯利亚、中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多生长于荒地、戈壁及水墉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近十年中國中科院在新疆研究发现,在盐碱地上种植盐地碱蓬、盐角草、野榆钱菠菜等盐生植物,每年可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盐分,连续三年左右就可以大幅“淡化”土地,达到耕种标准。.

新!!: 安那托利亞和高碱蓬 · 查看更多 »

高盧入侵巴爾幹

盧人,源自於拉登地區的凱爾特人(Celtic groups)開始於前四世紀南遷至巴爾幹半島。儘管凱爾特人原本的據點多數集中於喀爾巴阡盆地西部,但在巴爾幹半島本身也有許多他們的據點與他們顯著的侵略行為。 在凱爾特人佔領了北方的伊利里亞與潘諾尼亞,並將其作為基地後,他們的侵略行動在前三世紀達到高峰,其中緊接而來的是對馬其頓、色雷斯、希臘地區的入侵。在前279年入侵希臘之前,由於亞歷山大大帝去世造成帝國內部的紛亂,凱爾特人趁虛而入,發動一系列對南巴爾幹與馬其頓帝國的攻擊。一部分的衝突發生安那托利亞,而最後凱爾特人就在此處定居,「加拉太」(Galatia)這個地名也是由此而來。.

新!!: 安那托利亞和高盧入侵巴爾幹 · 查看更多 »

高盧戰爭

盧戰爭,是西元前58年至前52年間羅馬共和國對高盧的眾多部族所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也是凱撒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與威信所發動的遠征。在過程中,羅馬共和國也曾經入侵不列顛尼亞及日耳曼尼亞,但並未在這些地區演變為全面入侵戰爭。此戰爭決定性的高潮在於西元前52年的阿萊西亞之戰,在此役中獲得完全勝利促使羅馬共和國的國土擴張到高盧全境。 西元前60年,凱撒與龐培、克拉蘇秘密協定了前三頭同盟,以聯合對抗元老院貴族的勢力。克拉蘇是蘇拉的部將,曾平定斯巴達克斯起義,同時又是羅馬首富;龐培也是蘇拉的部將,他本人則是戰功輝煌,曾平定西班牙起義、征服小亞細亞與敘利亞、消滅地中海的海盜。“前三頭同盟”實際上是軍事獨裁者不穩固的結盟,凱撒深知必須積極培植自己的鬥爭資本——於是他看上了山南高盧總督這個職位。 前58年,凱撒出任山南高盧總督,隨即向山北高盧大舉擴張。前56年,凱撒征服了大部分高盧地區;前55年,凱撒越過萊茵河襲擊日耳曼,同年秋試圖進佔不列顛,未果;前54年,凱撒再度攻擊不列顛,儘管多次獲勝,卻未能控制該地;前53年凱撒鎮壓了高盧的多次起義;前52年,高盧各部落在维钦托利的領導下掀起了大起義,最初獲勝,後被凱撒鎮壓下來;前51年凱撒終於併吞高盧全境。 高盧戰爭後,凱撒不僅掠奪了大量財富,還建立起一支由十個軍團(一個羅馬軍團約4800~6000人)組成的強大軍隊,奠定了日後擊敗龐培、建立個人獨裁的基礎。一般認為,高盧戰爭間接加速了羅馬共和體制的瓦解。.

新!!: 安那托利亞和高盧戰爭 · 查看更多 »

鬱金香罌粟

鬱金香罌粟(學名:Papaver glaucum),又稱土耳其鬱金香(Turkish tulip),土耳其紅罌粟(Turkish red poppy),罌粟科罌粟屬草本植物,在土耳其安那托利亞地區生長的罌粟花。.

新!!: 安那托利亞和鬱金香罌粟 · 查看更多 »

魯姆蘇丹國

罗姆蘇丹國(波斯語:سلجوقیان روم,現代土耳其語:Anadolu Selçuklu Devleti),是在安那托利亞的塞爾柱帝國延續政權,在1077年至1307年間統治安那托利亞内陆大部分区域,初時的首都在伊茲尼克,及後在科尼亚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罗姆蘇丹國宮廷的流動性強,故開塞利、錫瓦斯等城市也扮演著首都的角色。在東面,罗姆蘇丹國逐步吞并、整合其它的突厥國家。在罗姆蘇丹國最強盛時,領土橫跨地中海安塔利亞及阿拉尼亞一線至黑海錫諾普地區的安那托利亞中部领土東至凡湖,西端接近代尼兹利及愛琴海流域。 罗姆(Rûm)出自阿拉伯语,指安纳托利亚,后来在阿拉伯语及伊斯兰世界指羅馬帝國,亦即后来的希腊化的拜占庭帝国。塞爾柱人称他們的蘇丹國為罗姆是因為蘇丹國建立在長久以來属于拜占庭帝國的地區。在一些較古老的西方文獻裡,罗姆蘇丹國有時被稱為科尼亞蘇丹國或以哥念蘇丹國。 十二世紀末及十三世紀初,罗姆蘇丹國興盛,佔領了拜占庭帝國在地中海及黑海的重要港口。在安那托利亞,罗姆苏丹通過建立商隊旅館鼓勵通商,便利了貨物由伊朗及中亞運往港口,還與熱那亞人建立了穩健的貿易關係。財富的累積使罗姆蘇丹國得以併吞曼齐克特战役以後建立的諸多突厥國家,如达尼什曼德王朝、、、阿爾圖格王朝。罗姆蘇丹成功抵受十字軍的攻擊,但在1243年被蒙古人打败,在此之前塞尔柱帝国已经灭亡,罗姆苏丹国成為了伊兒汗國的附庸。即使有一些精明强干的統治者為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努力,但罗姆蘇丹國还是在十三世紀末分崩离析,並在十四世紀徹底消失。 在罗姆蘇丹國統治的最後十年裡,領土内許多小(酋长国)宣布独立,其中包括奧斯曼人的奥斯曼贝立克。其地位最终被奥斯曼人崛起后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所取代。.

新!!: 安那托利亞和魯姆蘇丹國 · 查看更多 »

魯米利亞

魯米利亞,也译为罗梅利亚(土耳其語:Rumeli、阿爾巴尼亞語:Rumeli、保加利亞語:Румелия、希臘語:Ρούμελη)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南巴爾幹地區的土耳其語名稱。意思是「羅馬人的土地」,「羅馬」是指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之前這個地區的東羅馬帝國。在11世紀至12世紀期間,魯米利亞曾也指安那托利亞地區,隨著土耳其人逐漸征服東羅馬帝國而逐漸只指南巴爾幹地區。北部以多瑙河為界。西側是阿爾巴尼亞。南側是伯羅奔尼撒。主要的都市是比托拉。在1870年至1875年的國境變化中,各國均不再使用魯米利亞這個詞彙。1878年的柏林條約中設置了奧斯曼的自治省東魯米利亞自治省。後併入保加利亞。魯米利亞包括了今日的希臘中部地區、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以西的地區、保加利亞、馬其頓共和國。目前大多數時候都用色雷斯來指代這片區域,然而仍然在提及歷史時使用。另外在希臘,魯米利亞是指中希臘地區。 Category:巴爾幹歷史 Category:奥斯曼帝国.

新!!: 安那托利亞和魯米利亞 · 查看更多 »

護身符MS 5236

MS 5236為(Schøyen Collection)的目錄編號,乃是一份西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護身符,祂的主要特色在兩個方面:這是唯一已知落款時間的巫術護身符以及護身符上的經文是以盖印方式表現與襯托出端庄之陰刻字型,再者祂也是唯一仍傳世且由黃金所創製的典型(Ephesia grammata)。在希臘中部(central Greece)或安那托利亞西部,僅僅有部分可理解的金屬符文是神明福玻斯·阿波羅(Phoebus Apollo)的一份祈禱咒語而且可以具有安定心靈的神力。因而如此具有不可思議的護身符應該理解的到會大量的製作與請供,MS 5236的存在即表明這件事,雖然金箔的稀有,無墨法雕版印刷的加工處理實行在古希臘到了一定的程度,Montserrat:, pp. 1–2Brekle:, pp. 1–5對於一些長篇幅的文本,在這已知的範例之外從(Roman lead pipe inscription)以及許多類型的圖章運用於紀念磚與陶器的製造者名稱還有其他細節,當時的無墨法雕版印刷皆能加工處理。.

新!!: 安那托利亞和護身符MS 5236 · 查看更多 »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1790年12月23日—1832年3月4日),一譯尙波里庸,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是第一位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从而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 查看更多 »

语言帝国主义

语言帝国主义是指在优势语言与其他语言之间,由于结构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而确立并不断重构,长期维持的支配地位。这种发生重构的转换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证明——通常为军事实力,但在现代世界也可以是经济实力。舉例說:在現代社會中,國際社會間語言的能力可以影響一家國際機構的行事標準,而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等金融機構批出貸款的原則,很可能受到貸款申請者的(語文)能力。而這亦是過往這些機構被指對待南美洲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國家的申請人造成不公平,間接造成這些國家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的經濟危機的元兇。 优势文化方面通常也会跟随优势语言的重构,而在劣势文化中发生重构现象。.

新!!: 安那托利亞和语言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

鲍德温一世(Balduinus I,,),也称布洛涅的鲍德温(Baudouin de Boulogne),是第一任埃德萨伯爵、耶路撒冷国王,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领袖。鲍德温是家里的小儿子,但是他背离了家庭期望他所走的道路并迎娶了一名诺曼贵族女子。他在1096年被封为凡尔登伯国的领主,却在不久后就加入了他的哥哥戈弗雷四世的十字军并成为其中最出色的指挥官之一。 鲍德温于1097年秋和坦克里德分两路进军奇里乞亚,他阻止坦克里德攻占塔尔苏斯的行为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在当地亚美尼亚士兵的协助下,鲍德温成功占据了幼发拉底河西部多个重要堡垒,这引起了索罗斯的注意并邀请鲍德温前往埃德萨共同抗击塞尔柱帝国。在鲍德温的帮助下,索罗斯打退了塞尔柱军队,鲍德温也因此被索罗斯收为养子并拥有了埃德萨城的继承权。1098年3月,索罗斯在埃德萨城内的暴动中被刺身身亡,鲍德温顺势取得埃德萨的统治权,他于3月10日正式将埃德萨伯国转型为十字军国家。为了巩固他在埃德萨的统治,鲍德温迎娶了他的第二任夫人阿尔达。阿尔达是亚美尼亚国王的女儿,而亚美尼亚在此前的安条克攻城战中负责准备了十字军主力所需要的食物。另一方面,亚美尼亚方面军队又帮助埃德萨城抵御前去增援安条克城的摩苏尔军队,成功拖延了摩苏尔总督卡波拉三周的时间。 1100年7月,戈弗雷四世去世,当时的拉丁牧首及坦克里德试图把耶路撒冷转交给博希蒙德一世。戈弗雷的手下迅速收集了城内的财宝,并催促鲍德温回到耶路撒冷去宣称他的继承权。由于博希蒙德在一次作战中被俘虏,鲍德温没有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受到拦截。于是在12月25日,鲍德温一世登基为耶路撒冷国王。接下来的十年中,鲍德温攻占了阿瑟夫、凯撒利亚、阿卡、贝鲁特等城。他在1105年的第三次拉姆拉战争中重创埃及军队,导致埃及后来无力大举进犯耶路撒冷。做为周围唯一的君主,鲍德温一世成为了附近几个十字军国家的宗主。包括鲍德温二世、坦克里德等领主都向他宣誓效忠,听从他的旨令。1118年4月2日,旧伤复发的鲍德温一世在进攻开罗的路上不治身亡。.

新!!: 安那托利亞和鲍德温一世 (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貝德里亞庫姆戰役

貝德里亞庫姆戰役是發生在公元69年的羅馬帝國內戰。該地位在今日義大利的北方,是從日耳曼、高盧或者伊里利庫姆,進入義大利半島的必經道路之一。69年四月,擁護維提里烏斯派的軍隊,從萊茵河軍區南下,與支持皇帝奧托的軍隊在此會戰,被稱為第一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維提里烏斯派勝利。同年10月,擁護維斯帕先的東方軍團從伊里利庫姆南下,在此地與維提里烏斯派的軍團展開攻防戰,稱為第二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維斯帕先派勝利。.

新!!: 安那托利亞和貝德里亞庫姆戰役 · 查看更多 »

貢巴德·卡武斯高塔

贡巴德·卡武斯高塔位于伊朗戈勒斯坦省的贡巴德卡武斯的市中心,是一座巨大的砖製陵墓高塔,是伊朗最精緻的古蹟之一。其塔身呈十边形,塔顶为圆锥形,塔高53米,塔壁厚约3米,直径约17米。2012年,贡巴德·卡武斯高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新!!: 安那托利亞和貢巴德·卡武斯高塔 · 查看更多 »

費城縣

費城縣 (Philadelphia County, Pennsylvania)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南部的一個縣,東南隔特拉華河與新澤西州為鄰。面積369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1,517,550。縣治費城 (自1854年起已無分區,縣市同界。1952年起已無縣政府,但該州適用於縣的法律仍然有效)。 成立於1682年11月,是本州最早的三個縣之一 (另外兩個為切斯特縣和巴克斯縣)。縣名來自小亞細亞的Philadelphus,意思是「兄弟之愛」。 P P.

新!!: 安那托利亞和費城縣 · 查看更多 »

費倫巴治體育會

費倫巴治體育會足球隊(Fenerbahçe Spor Kulübü,前譯「芬拿巴治」),是一間位於伊斯坦堡的土耳其足球球會。球會的命名是基於伊斯坦堡一個叫費倫巴治的區域,而費倫巴治這個名字則是因為因為該區有一座燈塔(「費倫」在土耳其文中解作燈塔)。而球會最著名的範疇是足球,但球會也有在、、等範疇活躍。足球隊現時於土耳其足球超級聯賽角色。他們的暱稱是「黃色金絲雀」(Sarı Kanaryalar),而主場則位於薩拉科格魯球場(Şükrü Saracoğlu Stadium)。在2006年10月4日,經過多次的遴選後,薩拉科格魯球場成為2009年歐洲足協盃決賽的場地。.

新!!: 安那托利亞和費倫巴治體育會 · 查看更多 »

賽克斯-皮科協定

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1916年5月16日,英國、法國、俄羅斯之間簽訂的瓜分鄂圖曼帝國的秘密協定。這份協議的草案是由英國的中東專家和法國外交官制定的,故有此名。.

新!!: 安那托利亞和賽克斯-皮科協定 · 查看更多 »

贝尔格莱德围城战 (1456年)

貝爾格萊德之圍,指1456年奥斯曼帝国围攻匈牙利王國要塞貝爾格萊德的一次战役,匈牙利军队在名将匈雅提·亚诺什的带领下打败对手。 在1453年攻陷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後,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继续向东欧扩张,集中力量征討匈牙利王國,这时他面对的第一个目標,就是匈牙利王国东部边境要塞(匈牙利语称为végvár)貝爾格萊德(当时称为Nándorfehérvár)。当时负责守卫要塞的匈雅提·亚诺什是一位有瓦拉幾亞血統的匈牙利貴族和將軍,他在之前二十年里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多次交手,此次贝尔格莱德之战恰是他期望已久的一次摊牌。 圍城最終演变成激战。期間,处于守势的匈雅提·亚诺什发动了一次出其不意的逆袭,直捣土耳其军营,使形势发生戏剧性逆转,最終迫使受傷的穆罕默德二世放弃包围,全线撤退。貝爾格萊德一役“挽救了基督教命運”。 為紀念這次勝利,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下令教堂在中午鸣鐘。这个习惯在基督教世界一直持续到今天。.

新!!: 安那托利亞和贝尔格莱德围城战 (1456年) · 查看更多 »

路加

路加(Λουκας;唐朝景教譯盧伽法王)是保羅傳道時的同工,他是《新約聖經》中《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雖然路加这个名字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圣经》只提到他三次,因此有關他的背景的介紹并不详细。根据保罗书信中透露的信息可以得知,路加的职业是醫生,使徒保罗称他为“親愛的醫生”和“我的同工”。.

新!!: 安那托利亞和路加 · 查看更多 »

鸦片

鸦片(阿片,opium),俗称大烟、阿芙蓉(阿拉伯语:Afyūm)或福寿膏,属天然麻醉抑制剂,医学上作麻醉性镇痛药;非科学研究或非医用,则归类于毒品。 作为毒品,传统用于鸦片的吸毒工具有烟签、烟灯、烟枪等,一般将生鸦片加工成熟鸦片,然后搓成小丸或小条,在火上烤软后,塞进烟枪的烟锅裏,翻转烟锅对准火苗,吸食燃烧产生的烟;吸毒人员中烟瘾不大者每天吸食10~20次,重者每天百餘次;现在吸毒者常直接吞服鸦片小丸,或把鸦片溶于水中直接用针进行静脉注射。.

新!!: 安那托利亞和鸦片 · 查看更多 »

鹽業

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6000年。當時在現羅馬尼亞一帶生活的人們會把溫泉泉水煮沸以提取鹽份;而中國在大約同一時期也已有鹽業存在。在古代,鹽巴對於希伯來、希臘、羅馬、拜占庭、赫梯和埃及等人來說皆是珍品。食鹽是一种重要的商品,當時的人們會把食鹽經地中海船運,運經特地為食鹽而建的道路,再以穿過撒哈拉。由於食鹽稀少、而且人們對鹽有廣泛需求,有些國家之間為了食鹽而動起干戈,也有國家開徵鹽稅,以提高稅收。 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盐,总产量超过2亿吨。十个主要产盐国为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英国、印度、法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虽然本国盐产量不大,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盐进口国和消费大国;而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制盐公司和先进制盐技术。这12个国家是对世界制盐工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鹽業 · 查看更多 »

麦伦普塔

麦伦普塔(Merneptah)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九王朝的第四任法老。(约公元前1213年7月或8月—约公元前1203年5月2日在位),作为拉美西斯二世第十三子,由于与之较长的十二位兄弟早于其父去世而得以继承王位。即位时已近六旬,父王统治后期,埃及的战备已经废弛,利比亚人逐渐进入三角洲西部地区,进攻埃及的领土。约公元前1209年前后,一些被迫离开小亚细亚和爱琴海附近在中东停泊的海上民族与利比亚人联合,企图入侵埃及位于三角洲的行政与宗教中心孟斐斯和要地赫利奥波利斯。此事为其所获知后,他立即率军与前者作战。同年春天,在弓箭手、步兵与战车兵的紧密配合下,经过6小时激烈交战后歼敌近9400余人,取得了对利比亚人及海上民族的胜利,成功地抗御了来自外部势力对埃及的威胁。埃及危险解除后,他铭刻4块碑文作为纪念。这些碑铭包括《以色列石碑》,叙述了其在巴勒斯坦镇压叛乱的经过,并将以色列人作为其所击败的民族之一。这一史实在《出埃及记》和《士师记》中得到了反映。同时他还新建了宫殿。他的陵墓已发掘,其木乃伊得到确认。.

新!!: 安那托利亞和麦伦普塔 · 查看更多 »

黎凡特

黎凡特(阿拉伯語:المشرق ;Λεβάντες)是历史上一个模糊的地理名称,廣義指的是中东托魯斯山脈以南、地中海东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达米亚以西的一大片地区,不包括托魯斯山脉、阿拉伯半岛和安那托利亞,不过有时也包括奇里乞亚在内。西奈半岛有时包括在黎凡特内,不过一般被看作是黎凡特与埃及北部之间的边缘地区。有些时间裡黎凡特的文化和居民曾经在西奈半岛和尼罗河占支配地位,但是这些地方一般不被纳入黎凡特。.

新!!: 安那托利亞和黎凡特 · 查看更多 »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新!!: 安那托利亞和黑海 · 查看更多 »

黑海地區

黑海地区(Karadeniz Bölgesi)是土耳其的七个根据人口普查定义的地理分区(bölge)之一。黑海地区西接马尔马拉海地区,南邻中部安那托利亚地区,东南与东安那托利亚地区相连,东北与格鲁吉亚接壤,北临黑海。.

新!!: 安那托利亞和黑海地區 · 查看更多 »

黄金圣斗士

黃金聖鬥士(黄金聖闘士、ゴールドセイント,Knights of the Zodiac),是日本漫画及动画《聖鬥士星矢》中的人物,為守護女神雅典娜最高级的聖鬥士,負責守護聖域十二宫。黄金聖鬥士身穿堪稱最強聖衣的黄金聖衣。聖域十二宫以及黄金聖衣命名是来自希臘星座黄道十二宫的典故。.

新!!: 安那托利亞和黄金圣斗士 · 查看更多 »

鼠尾草属

尾草属是唇形科下最大的一个属,包括大约1000种植物,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既有草本也有灌木或亚灌木,大多数品种集中在亚洲。 其中有许多品种可以入药或作为观赏花卉。 鼠尾草属植物的花有明显特点,其花萼钟形,分为两唇,上唇有三齿,下唇有二齿;花冠筒形,也分为两唇,上唇完整,下唇有三裂,中裂最长;有两个能育雄蕊和两个退化的不育雄蕊;果实为小坚果。 该属植物杠杆状雄蕊(lever-like stamen)结构与传粉者形成了杠杆式背部传粉(dorsal pollination)的互作机制。.

新!!: 安那托利亞和鼠尾草属 · 查看更多 »

農業社會

農業社會為以農業為經濟主導的社會。當人類的農業活動達一定規模,便漸漸進入農業社會,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是一般區分農業社會及工業社會的方法。.

新!!: 安那托利亞和農業社會 · 查看更多 »

边防军 (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边防军(ἀκρίται)是公元九世纪至十一世纪面向穆斯林诸国防卫该帝国东部边境的军队。他们的事迹在后人的点缀下衍生出了拜占庭(及希腊)民族史诗迪杰尼斯防人歌及其他防人歌体裁的文学作品。 边防军“Aκρίται”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kron/Akra,意即“边境”。防人一词的官方用法泛指居住在东部边境的军、民及居住在那些地区的穆斯林。在防人歌的文学影响下,人们常将帝国边防军当作驻扎在边境的军队。事实上,边防军是职业军人与本地军区民兵及非常规军的混编部队。 边防军中不乏雇佣自亚美尼亚、保加利亚及帝国本土的士兵。公元十世纪,由于拜占庭帝国重新征服了东部部分领土,边防军的组成也变得民族、宗教多元化了。迪杰尼斯防人歌中的“Di-Genis”意味着“两个民族”。即拜占庭希腊人和撒拉森人 十世纪拜占庭帝国在东部的征服使帝国边防架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小军区组成了五个由大将军领导的大地方军。职业兵大量涌入边境。十一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东部并没有受到严重威胁,帝国朝廷因此对边防军的武备松弛未加留意。最终导致塞尔柱帝国在小亚细亚势如破竹且边防军无法做出相应的回击。 米海尔八世于1262年篡夺皇位后,忠于原拉斯克里斯王朝的边防军发动了叛乱。叛乱平息后,边防军被收编进常规军内。至此,边防军实质上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边防军的解散也成为十四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失去其全部亚洲领土(小亚细亚)的罪魁祸首。.

新!!: 安那托利亞和边防军 (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辛梅里安人

辛梅里安人(Cimmerians或者 Kimmerians;希腊文: Κιμμέριοι, Kimmerioi)是一支古老的印欧人游牧民族。 根据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在公元前8世纪和7世纪,辛梅里安人栖居在高加索和黑海的北岸(今天的乌克兰和南俄罗斯)。然而,考古学家Renate Rolle等人提出在这些地区没有发现任何可以证明他们存在的考古证据。 19和20世纪的学者主要依靠希罗多德的记述进行研究。但在Henry Layard爵士发现尼尼微和Calah的皇家档案后,学者们有了比希罗多德更加古老的材料可供参考.

新!!: 安那托利亞和辛梅里安人 · 查看更多 »

迦克墩

迦克墩 (或; ,,又作卡尔西顿)是一座位于小亚细亚比提尼亚的古代城市,几乎正对拜占庭。现今它是伊斯坦布尔卡德柯伊的一个街区。在卡德柯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古城的遗迹,而发掘的文物均保存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迦克墩的遗址坐落于马尔马拉海北岸的一个半岛上,靠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口。 该城的希腊语名字来源于腓尼基语,意为“新城”,与迦太基相似。.

新!!: 安那托利亞和迦克墩 · 查看更多 »

迪奥科里斯

戴奥科里斯(Πεδάνιος Διοσκουρίδης;Pedanius Dioscorides),()。古罗马时期的希腊医生与药理学家,曾被羅馬軍隊聘為軍醫。其希腊文代表作《药物论》(或譯作《論药物》)在之後的1500多年中成为药理学的主要教材,並成为现代植物术语的重要来源。曾随罗马帝国君主尼禄四處征战,进而得以研究植物学以及药理学。《药物论》中对约600种藥用植物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取鸦片作为外科麻醉药的观点。该书被多次翻译并再版发行,其中的許多药物一直沿用至今。 名字裡的「Pedanius」來自羅馬語,說明有個名為Pedanius的貴族,資助他成為羅馬公民。.

新!!: 安那托利亞和迪奥科里斯 · 查看更多 »

迪沃尔条约

迪沃尔条约(συνθήκη της Δεαβόλεως,Treaty of Devoal)是安条克公国博希蒙德一世与拜占庭帝国阿莱克修斯一世于1108年十字军东征结束后所签订的条约。此条约以拜占庭帝国的堡垒迪沃尔为名,它本是用于规定安条克公国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附属国,但是拜占庭帝国并没有在短期内强行实施此条约。 早在十字军第一次东征时,在君士坦丁堡聚集的十字军都承诺在归来的时候把他们所征服的土地都归于拜占庭帝国。博希蒙德一世是阿莱克修斯一世的旧敌罗伯特·吉斯卡德之子,因此他在东征结束后将安条克公国所属地域纳入他自己的统治。阿莱克修斯起初并不承认博希蒙德的合法统治权,于是博希蒙德试图在欧洲寻找帮手,并与阿莱克修斯所部展开了战争。阿莱克修斯很快就击溃了博希蒙德,迫使博希蒙德投降,并在他的驻地迪沃尔和博希蒙德签订了条约。 根据条约的规定,博希蒙德同意成为拜占庭帝国的藩属并随时在帝国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作为回报,他被封为安条克公爵及奥古斯都,可以把他的爵位传承给埃德萨伯爵。签订完条约后,博希蒙德撤退至阿普利亚并逝世于那里。博希蒙德的继承者,时摄政安条克公国的坦克里德不承认此条约。安條克在1137年短暂地再度纳入拜占庭帝国,不過直到1158年它才彻底臣服于帝国。.

新!!: 安那托利亞和迪沃尔条约 · 查看更多 »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Mycenaean Greece 法文: Civilisation mycénne,前1600年 – 前1100年) 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這是古希臘青銅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包括荷馬史詩在內,大多數的古希臘文學和神話歷史設定皆為此時期。.

新!!: 安那托利亞和迈锡尼文明 · 查看更多 »

近東

近東,早期近代西方地理學者以「近東」指鄰近歐洲的「東方」。欧美人使用的词汇,以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讲,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有時還包括巴爾幹半島。在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般不再把巴爾幹國家稱爲近東國家,而以「東南歐」或「南歐」代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此稱渐為「中東」取代,但兩者常通用。.

新!!: 安那托利亞和近東 · 查看更多 »

霍斯劳二世

库思老二世(),人称“得胜王”(Parvez),《舊唐書》作库萨和,埃兰沙赫尔第22代君主,590年至628年在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霍斯劳二世 · 查看更多 »

茸毒蛾

茸毒蛾是毒蛾科的一种蛾,可在欧洲和安纳托利亚等地发现。 该蛾的荷兰文俗名—Meriansborstel取自著名的蝴蝶和昆虫画家安娜·玛利亚·西比拉·梅里安(Anna Maria Sibylla Merian)之名。 茸毒蛾的翼幅可达到40-60毫米,其成虫的活动时间为4月至6月间。其幼虫以栎属植物、柳树、桦木属植物、李属植物、山楂属植物为食。 Calliteara pudibunda MHNT.CUT.2012.0.356.Male.Gières.jpg|♂ Calliteara pudibunda MHNT.CUT.2012.0.356 female Gières.jpg|♀ Calliteara pudibunda01.jpg|茸毒蛾之幼虫.

新!!: 安那托利亞和茸毒蛾 · 查看更多 »

郭侃

郭侃(),原籍陕西华州,蒙古西征將領,曾隨旭烈兀帶兵攻打至西亞。後出任元朝官員。是在元朝的種族歧視下官階至高層的漢人之一(因被貴族收養,不列入「南人」部。).

新!!: 安那托利亞和郭侃 · 查看更多 »

阿加托克利斯 (利西馬科斯之子)

阿加托克利斯 (Aγαθoκλής; ?–前284年),是色雷斯國王利西馬科斯的兒子,他的母親是安提帕特的女兒妮卡亞,歐律狄刻、阿爾西諾伊一世是同父同母的姊妹。 阿加托克利斯約在前292年被他的父親派去與蓋塔人作戰,但阿加托克利斯戰敗並被俘擄,蓋塔國王德洛彌開特斯(Dromichaetes)對他以禮相待,並把他送回去利西馬科斯處做為示好。但利西馬科斯不領情,親自率領軍隊前來進攻,但也戰敗被俘。德洛彌開特斯同樣釋放利西馬科斯,之後還娶了利西馬科斯的女兒。但是一些作家認為僅僅只有阿加托克利斯被俘,或僅僅只有利西馬科斯被俘而已。 前287年,德米特里一世率軍入侵安那托利亞,並奪取了利西馬科斯的呂底亞和卡里亞領地。阿加托克利斯再度被他的父親派去對付入侵者,這次出征成功把德米特里一世逐出,收復了領地。阿加托克利斯繼續追擊,並透過斷絕糧食供應的戰略來使德米特里軍陷入困境。 阿加托克利斯雖然尚未被父王正式宣告為繼承人,但他深受臣民的愛戴,許多利西馬科斯的部屬也認為未來的國王將是他。然而阿加托克利斯的繼母阿爾西諾伊意圖讓利西馬科斯對阿加索克利斯有偏見,甚至誣陷阿加索克利斯陰謀反對他的父王。於是利西馬科斯把他處死,這之後造成王國人心動盪。阿加托克利斯死後,他的遺孀呂珊德拉(Lysandra)帶著孩子和阿加托克利斯弟弟亞歷山大逃到塞琉古一世處,塞琉古一世便趁著這個機會向利西馬科斯宣戰。。.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加托克利斯 (利西馬科斯之子) · 查看更多 »

阿历克塞三世

阿历克塞三世·安格洛斯(Αλέξιος Γ’ Άγγελος,)拜占庭帝国皇帝(1195~1203年在位),是安德罗尼柯·安格洛斯的次子,伊萨克二世的弟弟。1195年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将其兄伊萨克二世废黜,刺瞎后囚禁起来。统治期间,拜占庭在巴尔干被保加尔人击败。 1203年,在十字军的帮助下,伊萨克二世和其子阿历克塞四世攻入君士坦丁堡,阿历克塞三世携带着其搜刮的财宝逃到色雷斯,先后在希腊和小亚细亚各地流亡,最后死于尼西亚(今土耳其伊兹尼克)的一家修道院。.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历克塞三世 · 查看更多 »

阿历克塞一世

阿莱克修斯一世(希腊语:Αλέξιος Α' Κομνηνός,)作为拜占庭皇帝,尽管他不是第一位科穆宁皇帝,但他是实际上的科穆宁王朝的开创者,因为他统治期间其家族真正达到了拜占庭帝国的权力巅峰。阿莱克修斯率兵废黜尼基弗鲁斯三世而恢复了科穆宁家族由于伊萨克一世被废黜而中断的统治,从而继承了一个崩溃的帝国并面对着帝国与小亚细亚的突厥人和巴尔干半岛以西的诺曼人的持续战争。阿莱克修斯成功阻止了帝国的衰弱并复兴了军队,最终他与他后代的成就被称作“科穆宁中兴”。同时,他向西方求援以反击突厥人得举动也成为了引发十字军东征的缘由之一。.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历克塞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卡德帝国

阿卡德帝国 (Akkadian Empire)(前2334年-前2193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统治区域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早于该地区后来出现的巴比伦和亚述帝国。闪米特语族的一支。于前3000年前结束游牧生活,定居于被称为苏美尔的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并建立了名为阿卡德的城邦国家。前2334年左右,阿卡德君主萨尔贡的军事征服使其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结束了苏美尔持续7个世纪的各自为政时代。阿卡德時代末期,受到内部叛乱、边疆独立、外敌入侵的困扰,最终于前2193年,末代君主去世后,在不知谁是继任者的混乱中崩溃,帝国持续时间不到150年,但它为该地区后来时代的君主,树立了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统一国家的先例。.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卡德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卑多斯 (赫勒斯滂)

阿卑多斯(希腊语:Άβυδος),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位于小亚细亚的美西亚,现在的土耳其恰纳卡莱省,距首府恰纳卡莱(Canakkale)约2公里,称为Nagara Point,或Nara Burnu,是达达尼尔海峡(即赫勒斯滂)亚洲一端最优良的港口,从此处到对面欧洲部分的塞斯特是整个达达尼尔海峡的最短处,只有一英里不到。此地因其战略地位从20世纪起就被划为禁区。 阿卑多斯这个名字首次在文献中被提到是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舰船目录》中(伊利亚特 ii.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卑多斯 (赫勒斯滂) · 查看更多 »

阿发那西·尼吉丁

阿发那西·尼吉丁(Афанасий Никитин,)是俄国一名商人和旅行家。1466年从家乡特维尔出发,沿伏尔加河入里海,抵达波斯。在波斯居住一年后,阿发那西·尼吉丁于1469年春抵达波斯湾港口忽里模子。然后出波斯湾,东渡阿拉伯海到印度巴赫曼尼苏丹国,在其地旅居三年。1472年启程归国,他先西渡至东非,后然后北上经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小亚细亚,抵达黑海南岸的特拉布宗,渡海到达克里米亚半岛的卡法(今乌克兰费奥多西亚)回国。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回到家乡特维尔,死在了途中距特维尔不远的斯摩棱斯克。所著《三海纪行》(Хожение за три моря),叙述所经各地见闻,其中关于印度的记载十分详细。.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发那西·尼吉丁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历史

阿塞拜疆是一个位于欧洲和亚洲交界区域之一的高加索地区国家。她东部至里海,北面至俄罗斯达吉斯坦地区,西北部至格鲁吉亚,西南部至亚美尼亚和土耳其,南部为伊朗。阿塞拜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大部分是阿塞拜疆族。它是一个具有900万人口突厥族群。.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塞拜疆历史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族

阿塞拜疆族(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Stephan Thernstrom、Ann Orlov、Oscar Handlin。,引言:「在他們的家鄉,阿塞拜疆族被稱做『Azerbaijanis』或『Azeri Turks』……」)是阿塞拜疆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布於阿塞拜疆共和國與伊朗西北部,從高加索至伊朗高原的四周國家,如吉爾吉斯、塔吉克、格魯吉亞共和国、伊朗、阿富汗等,也有零星分布。絕大多數的阿塞拜疆族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其文化傳統融合了伊朗、高加索民族與突厥等周边诸多元素。 尽管自1813年《古利斯坦条约》和1828年《土库曼恰伊条约》签订后分居于国境线两边,但是伊朗还是将自己北部的来自阿塞拜疆一单一民族的领土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塞拜疆族 · 查看更多 »

阿塔罗斯一世

阿塔羅斯一世(救主)(希腊語:,約)帕加馬王國國王,統治時間前241年-前197年,他統治的帕加馬城是愛奧尼亞的一座希臘城邦。阿塔羅斯的生父也名為阿塔羅斯,母親是安條尼絲,阿塔羅斯之後過繼給堂叔歐邁尼斯一世,成為他的養子,繼承歐邁尼斯一世之位,他起初一開始只是世襲的統治者,在前238年阿塔羅斯一世正式採用國王頭銜,阿塔羅斯王朝的名字就是以其得名。 當時塞爾特人部落從色雷斯遷移到加拉太,稱為加拉太人,加拉太人將近一個世代的時間肆無忌憚般掠奪小亞細亞鄰近的城市和地區,並向他們收取沉重的貢金。但在阿塔羅斯一世在位時,阿塔羅斯從加拉太人手中贏得一場重要勝利,因此在帕加馬舉行慶祝這場勝利的活動,並立了一些紀念物,其中最令後世知名的就是《垂死的高盧人》雕像。這次勝利也代表著小亞細亞的居民脫離加拉太人的恐懼,使阿塔羅斯贏得「救主」以及巴西列斯(國王)的稱號。 在軍事上,他是一位具備勇氣和軍事才能,任內王國成為羅馬共和國堅貞的盟友,他參予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和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對抗馬其頓的腓力五世並佔有重要的地位。與馬其頓戰爭中,他指揮多場海上行動,成功阻止馬其頓朝愛琴海周圍進犯,並贏得許多榮譽和戰利品,他也為王國取得一些愛琴海的島嶼,如第一次馬其頓戰爭中獲得埃伊納島(Aegina),第二次獲得安德羅斯島(Andros)。另外阿塔羅斯一世也從腓力五世手中幸運地死裡逃生兩次。 阿塔羅斯一世在位期間是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保護者,還視自己對抗蠻族的捍衞者。在東方希臘人勢力中,他治下的帕加馬國力強盛。前197年,差不多第二次馬其頓戰爭要結束之時,阿塔羅斯逝世,享年72歲,先前阿塔羅斯曾在波奧蒂亞(Boeotia)議會中發表演說時明顯有中風的徵狀。王位傳給其子歐邁尼斯二世繼任。.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塔罗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塔羅斯王國

阿塔羅斯王國,或稱阿塔羅斯王朝、帕加馬王國為小亞細亞一個希臘化王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之后,地中海地區進入了所謂的希腊化时代,帕加馬則在繼業者戰爭之後變成了一個由獨立王公統治的地方勢力,由阿塔羅斯一世於帕加馬正式稱王。。在阿塔羅斯王朝(前283年~前129年)統治下,王國一度成为一個相當強盛的國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塔羅斯王國 · 查看更多 »

阿夫沙尔

阿夫沙尔,是烏古斯人一部落,原来生活在中亚,后至伊朗、敍利亚、安纳托利亚生活。 他们在伊朗分成两支,持阿扎尔语的是北方生活(他们人数多),另一支生活在南方持卡什加语。很多伊朗人也与此部有关。他们很大部分仍放牧过日子。 安納托利亚那支九世纪时生活在锡尔河以北,十世纪时向西移动,1071年大举進入安纳托利亚成为最大部落之一。 category:突厥.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夫沙尔 · 查看更多 »

阿夫沙尔王朝

阿夫沙尔王朝(سلسله افشار)是18世纪统治伊朗高原的一个土库曼人王朝。.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夫沙尔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古代波斯语: ;现代波斯语:شاهنشاهی هخامنشی ;前550年-前330年),也稱波斯第一帝國,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領土擴張到大部份中亞和西亚領域的王朝,也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极盛时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亚细亚、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亚、努比亚和阿比西尼亚。公元前480年的波斯帝国,领土面积约为600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约为1800万。.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契美尼德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契美尼德王朝治下的马其顿王国

阿契美尼德王朝治下的马其顿王国(Achaemenid Macedonia),指的是马其顿王国在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时期。在前512/511年,迈加比佐斯以武力迫使马其顿王阿敏塔斯一世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附庸。前492年,伊奥尼亚起义后,马铎尼斯紧控波斯人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使得马其顿成为一个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境内完全的从属国和其行政管理中的一部分,一直持续到波斯人在第二次希波战争中战败,并从他们的欧洲部分领土明确撤军。.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契美尼德王朝治下的马其顿王国 · 查看更多 »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Alpen;Alpes;Alpi;Alpe)是一座位於歐洲中心的山脈,它覆蓋了意大利北部邊界、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文尼亞。它可以被细分為三個部分,從地中海到白朗峰的西阿爾卑斯山,從瓦莱达奥斯塔到布伦纳山口(奥地利和意大利交界處)的中阿爾卑斯山,從布伦纳山口到斯洛文尼亞的東阿爾卑斯山。歐洲許多大河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 阿爾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山峰,其中最高峰白朗峰海拔4810.45公尺,位於法國和意大利的交界處。山脈呈弧形,長1200公里,寬130~260公里,平均海拔约3000公尺,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北邊是水氣較多的氣候,而南邊則較為乾燥,雨量很少。.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尔卑斯山 · 查看更多 »

阿尔塞斯

阿尔塔薛西斯四世·阿尔塞斯(古波斯楔形文字: ;Ἀρταξέρξης;Artaxerxes IV Arses;),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36年在位)阿尔塔薛西斯三世的幼子。 宦官兼宰相巴果亞斯維齊爾谋杀阿尔塔薛西斯三世与其他子嗣后,将其拥立。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借口其拒绝代替父亲赔偿损失而入侵小亚细亚。 前336年巴果亞斯因阿尔塞斯反对自己专权,殺之,子女亦遇難,改立旁系公族大流士三世即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尔塞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塔瓦兹德 (拜占庭)

阿尔塔瓦兹德(Արտավազդ,Artavazd,)也称阿尔塔巴斯杜斯(Ἀρταύασδος 或Ἀρτάβασδος)是一位拜占庭帝国将军和皇帝(741~743年在位)。原为亚美尼亚军区司令,因助利奥三世夺取帝位有功,利奥三世将女儿嫁给他,并担任宫廷近卫军首领(Curopalates)和地位重要的奥普西金军区司令。他反对毁坏圣像运动,他得到一部分人支持自立为帝。742年,他成功袭击了途径小亚细亚进攻阿拉伯人的君士坦丁五世,率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在摄政王和大教长的支持下加冕为皇帝。君士坦丁五世在安纳托利亚军区等军区的支持下于743年击败阿尔塔瓦兹德夺回帝位。阿尔塔瓦兹德和他的两个儿子遭到游街示众,并在大竞技场被刺瞎双目。.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尔塔瓦兹德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阿尔塔瓦兹德二世

阿尔塔瓦兹德二世(亚美尼亚语:Արտավազդ Երկրորդ,?—前34年)大亚美尼亚国王(前53年—前34年)。提格兰大帝之子。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又是一位诗人和艺术家。 阿尔塔瓦兹德二世力图重振亚美尼亚的国势,尤其是要摆脱罗马的控制,为此不惜与帕提亚人联合。前53年,由克拉苏率领的罗马军队在进攻帕提亚的战争中被帕提亚国王奥罗德二世击溃,克拉苏本人阵亡。这次惨痛的失败使正处于非常时期的罗马无力东顾,大亚美尼亚的独立因此得以保全。阿尔塔瓦兹德二世趁机收复了在提格兰大帝统治末期被罗马强行割走的小亚细亚。为巩固与帕提亚人的联盟,阿尔塔瓦兹德二世让妹妹与奥罗德二世之子和继承人帕科鲁斯结婚。 然而,阿尔塔瓦兹德二世的运气很快就结束了。在帕提亚因内讧而衰落之后,罗马重新向亚美尼亚施加压力。阿尔塔瓦兹德二世被迫承认自己为罗马人民的同盟者。前36年,马克·安东尼入侵亚美尼亚,阿尔塔瓦兹德二世战败被俘。安东尼将阿尔塔瓦兹德二世带到埃及,他在那里与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同居。不久阿尔塔瓦兹德二世因触怒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而被其杀害。 Category:亞美尼亞君主.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尔塔瓦兹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塔薛西斯二世

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又譯亞他薛西斯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Ἀρταξέρξης;Artaxerxes II;),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公元前404年—约公元前359年在位),大流士二世之子和继承人。公元前404年埃及失守,次年其弟小居鲁士起事,公元前401年,小居鲁士兵败被杀。翌年,斯巴达脱离波斯,此后5年中,斯巴达接连取胜。公元前394年斯巴达海军于尼多斯溃败,使波斯完全控制爱琴海。由底比斯、雅典、阿尔戈斯和科林斯组成的希腊联盟亦继续进攻斯巴达。因雅典获益,故阿尔塔薛西斯二世与斯巴达媾和,公元前386年迫使雅典接受《安塔西达和约》。阿尔塔薛西斯二世两次远征埃及(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83年,公元前374年),均被击败。他在位后期,爆发于前362年的安纳托利亚波斯总督叛乱、雅典、斯巴达和埃及联合叛乱,因同盟相互猜忌,使他最终获胜。.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尔塔薛西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勒方尖碑

阿尔勒方尖碑(Obélisque d'Arles)是一座4世纪罗马方尖碑,矗立于共和国广场中心,法国阿尔勒市政厅前。 阿尔勒方尖碑用小亚细亚红色花岗岩建造,总高约20米。.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尔勒方尖碑 · 查看更多 »

阿尔萨瓦

阿尔萨瓦(Arzawa)是约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2世纪初位于今小亚细亚西部的一个政权。 阿尔萨瓦长期为赫梯王国的宿敌,曾多次被赫梯征服。据赫梯文献记载,其首府为阿帕萨(Apasa),也就是后来希腊人所说的以弗所。J.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尔萨瓦 · 查看更多 »

阿尔西诺伊四世

阿尔西诺伊四世(Arsinoe IV),(),马其顿人,古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幼女,克娄巴特拉七世、托勒密十三世和托勒密十四世之妹。亚历山大战争时期,她试图率军反击与凯撒结盟的克娄巴特拉七世。公元前48年凯撒于亚历山大登陆,俘获埃及托勒密王族,但她出逃,并参加由阿基拉斯领导的埃及军队。后又下令将阿基拉斯处死。罗马军队击败埃及军队后,把她押回罗马,于凯撒的仪式上游街示众。在蒙受这一耻辱后,她到小亚细亚以弗所避难。克娄巴特拉七世与罗马三巨头之一安东尼结合后,公元前41年唆使安东尼处死阿尔西诺伊四世。.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尔西诺伊四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达班三世

阿尔达班三世(?-90年)是安息国王(约80年-90年在位)。 阿尔达班三世是帕科罗斯二世的敌对国王,他可能在贵族支持下发动了反对帕科罗斯二世的叛乱。在一枚80年发行的金币上,阿尔达班三世称自己为“阿尔沙克·阿尔达班”(阿尔沙克是每个安息国王都使用的第二名字)。有一段时间阿尔达班三世的权力如此稳固,以至于他可以支持一名罗马皇位的觊觎者在安纳托利亚发动叛乱,此人自称是罗马皇帝尼禄。但最后,阿尔达班三世被帕科罗斯二世打败并被杀(公元90年)。.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尔达班三世 · 查看更多 »

阿帕米亞和約

阿帕米亞和約是公元前188年塞琉古帝國統治者安條克三世(安條克大帝)與羅馬共和國之間的和約。條約是在羅馬贏得溫泉關之役(前191年)及馬格尼西亞之役(前190年)、以及羅馬與羅德島海軍戰勝了塞琉古海軍後簽訂的。 根據阿庇安的記載,在協議中,「安條克三世必須完全放棄歐洲及托羅斯山脈以西的亞洲地方、交出他所有的大象、以及只能擁有12艘戰船作為國民治安之用,然而在受到攻擊時他可以有多一些戰船。他不可以在羅馬的領土上招募僱佣兵或者款待逃犯。安條克要提供20名人質,人選由執政官挑選,除了安條克的兒子之外,人質每三年更換一次。以後他不能擁有大象,並且要為這次戰爭先支付500優卑亞塔蘭同,當元老院確認條約時再支付2,500塔蘭同,並在之後十二年分期支付12,000塔蘭同,每年一期送交到羅馬。他亦需要將所有戰俘及逃犯交回給我們,及將所有與歐邁尼斯的父親阿塔羅斯的協議中所得到而剩下的一切交回給歐邁尼斯。假如安條克如實地接受條款,我們將在元老院確認下給予他和平及友誼。」 羅馬將安那托利亞大部地區的控制權交給帕加馬──羅馬在戰役中的戰友及由羅馬指派的國王統治的國家,安條克則保留安那托利亞的龐非利亞及奇里乞亞地區。為了名聲,希臘化的國王一般都終其一生信守自己所簽過的條約。但在另一方面,他們的承繼人却不認為被先人所簽下的條約所束縛是一種光榮。雖然其他條款得到遵守,但海事條款似乎是中止了。 阿帕米亞條款在弗里吉亞的阿帕米亞正式簽訂,條約使羅馬的政治霸權得以擴張到地中海東部,但這時候羅馬的勢力仍然是簡接的,是倚賴本身的地位與二線勢力結盟。.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帕米亞和約 · 查看更多 »

阿利烏河戰役

阿利烏河戰役(Battle of the Arius River),發生在前209年,是塞琉古帝國與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阿利烏河河岸的一場戰役Jeffrey D. Lerner,p.48,最後以塞琉古安條克三世獲勝。這場戰役後,塞琉古軍毫無阻礙下前進至巴克特里亞王國首都薄知(Bactria)城下。.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利烏河戰役 · 查看更多 »

阿列维派

阿列维派(Alevi)是伊斯兰教的一个独立教派,从什叶派分化而来,吸收了安纳托利亚地区苏菲主义的成分。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在該國的人数在1500~2000万之间。另外在塞浦路斯、希腊、保加利亚也有分布。.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列维派 · 查看更多 »

阿凱夫斯

阿凱夫斯(;),為塞琉古帝國的一位將軍,後來自立為國王,企圖從塞琉古帝國獨立。勞迪絲二世的兄弟安德羅馬庫斯是他的父親,阿凱夫斯娶了本都王國米特里達梯二世的女兒勞迪絲。 阿凱夫斯曾跟隨塞琉古三世越過托魯斯山脈遠征帕加馬王國阿塔羅斯一世,並為塞琉古三世遭到暗殺這事報仇。雖然阿凱夫斯的身份可以輕易獲得王位,但他依舊效忠皇家。塞琉古三世的繼任者安條克三世於前223年任命阿凱夫斯總管托魯斯山脈以西的小亞細亞地區,隨後阿凱夫斯奪回被阿塔羅斯一世占領小亞細亞的失土,迫使帕加馬王國領土僅剩帕加馬周圍的地區。然而,安條克三世的大臣赫米亞斯誣陷阿凱夫斯謀反,為了自保阿凱夫斯占據托魯斯山脈以西的小亞細亞地區並自立為國王。由於安條克三世此刻正與埃及托勒密四世交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討伐阿凱夫斯,直到安條克三世與托勒密王國締結和約後才越過托魯斯山脈,聯合帕加馬阿塔羅斯一世進攻阿凱夫斯的領地,並圍攻阿凱夫斯的根據地薩第斯。 在經過長達兩年的圍攻,薩第斯於前213年陷落,托勒密大臣索西比烏斯的屬下玻利斯(Bolis)向阿凱夫斯保證人身安全,但玻利斯卻把阿凱夫斯交給安條克三世,而安條克三世立即處死阿凱夫斯。.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凱夫斯 · 查看更多 »

阿凱夫斯 (塞琉古一世之子)

阿凱夫斯(古希臘語:Ἀχαιός;前三世紀人物),是塞琉古帝國王族,還是帝國建立者塞琉古一世和王后阿帕瑪的次子,因此他具有東方血統。阿凱夫斯有三個兄弟姊妹,哥哥是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一世,兩個姊妹是阿帕瑪和勞迪絲。 阿凱夫斯因為他的王族身份使他很有錢且在安那托利亞擁有大筆地產。而在安條克一世統治期間凱爾特人大舉來襲,阿凱夫斯資助人們抵抗蠻族,而當人們因為幫助安條克一世和阿凱夫斯抵抗而被蠻族俘虜時,阿凱夫斯為他們付出贖金。最終安條克一世在大象戰役(elephant battle)擊敗凱爾特人,獲得勝利。 那些受到阿凱夫斯幫助的人們為他的善行立了石碑,並把它立在巴巴科墨(Babakome)的宙斯神殿和奇狄俄科墨(Kiddioukome)的阿波羅神殿中,而那些被阿凱夫斯解救的後代將在以後的公開節日為他獻上榮譽之位,並每年為阿凱夫斯在宙斯神殿上獻祭一隻公牛。 阿凱夫斯娶了一位不知其名的希臘婦女,他們生下四個孩子,分別為兒子亞歷山大、安德羅馬庫斯。女兒勞迪絲一世和安條尼絲。.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凱夫斯 (塞琉古一世之子) · 查看更多 »

阿八哈

阿八哈(,1234年2月27日-1282年4月1日),蒙古人,旭烈兀之長子,伊兒汗國的第二任君主。1265年6月19日 - 1282年4月1日在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八哈 · 查看更多 »

阿勒颇

--颇(حلب;阿拉米语:ܚܠܒ )又譯作阿勒--,是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省的首府。 叙利亚内战前,阿勒颇拥有逾200万人口,是叙利亚的第一大城市。从历史上看,阿勒颇是人类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考古学发现在公元前5000年时这里就有人居住。古希腊人称这座城市为“贝罗埃亚”。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这里称为哈勒普。阿勒颇的名字在法国托管时期才开始官方使用。 阿勒颇占据了幼发拉底河和地中海之间的关键位置,是古代商路上的一个重要地点。开始时它只是建在一些小山丘上的小城,后来发展成大型城市。以阿勒颇为中心形成的阿勒颇省占据了1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拥有约370万人口。 敘利亞內戰在2011年爆發後,2012年開始的阿勒颇之战在市內造成嚴重破壞。.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勒颇 · 查看更多 »

阿爾塞塔斯

阿爾塞塔斯 (希臘語:Ἀλκέτας; ? — 前320年),是佩爾狄卡斯的弟弟,父親是來自奧勒提斯(Orestis)的奧龍特斯(Orontes)。 阿爾塞塔斯首次出現在史書中是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之時,當時他是亞歷山大的一位將領。在亞歷山大逝世後,他支持他兄弟佩爾狄卡斯一黨,前322年,當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姊妹庫娜涅(Cynane)要把她的女兒歐律狄刻嫁給虛位的國王腓力·阿里達烏斯之時,他受佩爾狄卡斯之命謀殺了庫娜涅。繼業者戰爭爆發後,在前321年,佩爾狄卡斯在埃及被自己的部下謀殺,旗下部隊都歸降托勒密,而阿爾塞塔斯與歐邁尼斯此時正在小亞細亞與克拉特羅斯、安提帕特等交戰,消息傳來許多部隊都叛離了他,並譴責他,阿爾塞塔斯只好率領殘餘的軍隊進行游擊戰。在反阿爾塞塔斯的戰爭中,阿爾塞塔斯拒絕與歐邁尼斯合作,他與阿塔羅斯的部隊會合並在皮西迪亞建立據點,前320年他們在皮西迪亞被安提柯擊敗,阿爾塞塔斯撤退入特梅索斯,但被當地的住民逮住,準備要交給安提柯。為了不讓自己落入安提柯之手,阿爾塞塔斯自殺。.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爾塞塔斯 · 查看更多 »

阿爾特米西亞一世

阿爾特米西亞一世為西元前480年,歐亞交接安那托利亞地區卡里亞小王國的女王,在她丈夫死後她繼承王位成為女王。她曾與波斯國合作,共同進攻希臘,她也是在作戰會議上唯一認為不需打薩拉米斯戰役的人,結果波斯軍隊在薩拉米斯海戰中果然失敗,她換希臘旗幟偽裝成希臘船逃脫,但由於她戰前指出此海戰對波斯不利的判斷正確,波斯王薛西斯一世讓她回家照顧兒子。.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爾特米西亞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爾特米西亞二世

阿爾特米西亞二世(Ἀρτεμισία;)為歐亞交接安那托利亞地區卡里亞小王國的女王。她是卡里亚国王吕戈达米斯的女儿,因而从她的父系来说,她是一个哈利卡尔那索斯人,但从她的母系来说,她是一个克里地人。她与她的兄弟结婚,成为该国的皇后,西元前352年,卡里亞國王去世後,他们的儿子尚未成年,于是独掌大权。 Category:古希腊政治人物 Category:阿契美尼德帝国总督.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爾特米西亞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爾戈英雄

阿爾戈英雄(Αργοναύται)是一夥希腊神话曾提及、在特洛伊戰爭之前出現的英雄。他們伴隨伊阿宋乘阿爾戈號到科爾基斯(今天的格魯吉亞)去尋找金羊毛。而阿爾戈英雄字面意思即阿爾戈號的船員。有時他們也被稱為米尼安人(Μινύες),即該地區的史前部落。.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爾戈英雄 · 查看更多 »

阿爾普·阿爾斯蘭

阿爾普·阿爾斯蘭(现代土耳其语:Alp Arslan;آلپ ارسلان;),本名穆罕默德·本·達伍德·恰格勒或穆罕默德·本·贾格里,塞爾柱帝國第二任蘇丹,首任蘇丹圖赫里勒·貝格之侄,一族英雄塞爾柱·貝格的曾孫 ,任內屢次與埃及的法蒂瑪王朝、東羅馬帝國交戰取勝,使帝國得以擴張版圖;最具代表性的是1071年在曼齊刻爾特(今土耳其境內)以少勝多擊敗東羅馬帝國遠征軍,此役奠定大塞爾柱王朝在安納托利亞的統治,土耳其後人敬佩他的軍事才能和非凡武藝,尊稱他為“阿爾普·阿爾斯蘭”,意為“英勇之獅”。 施政方面,由於自身對行政事務不感興趣,他將國事悉數交付名相尼札姆·穆勒克管理,對商業則採取開放態度。.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爾普·阿爾斯蘭 · 查看更多 »

阿达德

阿卡德语中的阿达德(Adad)和苏美尔语中的伊什库尔(Ishkur)以及亚拉姆语中的哈达德(Hadad)都是巴比伦-亚述神殿中风暴神的名字。所有这三个名字通常都用语标符号写为“dIM”。阿卡德神阿达德与闪米特神哈达德在名称和功能上同源。傳入迦南後被尊為巴力哈達(Baal Hadad,即巴力,Baal)。 在阿卡德神话中,阿达德也被称为“拉姆曼”(Ramman)“雷神”,与亚拉姆语中哈达德的绰号“临门”(Rimmon)同源。拉姆曼以前被许多学者错误地认为是一位独立的巴比伦神,后来才确认为是亚摩利神哈达德(Hadad,也作Baal Hadad)。 苏美尔的伊什库尔出现于在“法拉”发现的神名表中,但远不如后来的阿卡德神阿达德重要,部分原因可能是巴比伦南部地区风暴和降雨稀少,那里的农业主要依赖灌溉而非天然雨水。此外,大神恩利勒和尼努尔塔也有风暴神的特征,因此也削弱了伊什库尔的独特性。他有时会显示为他们二者中某一位的助手或同伴。 恩基在指定众神的分工时,他让伊什库尔巡视宇宙。在一则祷文中,一再宣称伊什库尔是“伟大闪耀的公牛,你的名字是天堂”,并称他为“卡尔卡拉”(Karkara)之主、恩基的孪生兄弟、丰裕之主、驾驭风暴的主宰,天堂之狮。 在其他文献中,阿达德/伊什库尔有时是月神南纳/欣与宁伽勒的儿子及乌图/沙玛什(Utu/Shamash)和因南娜/伊什塔尔的兄弟。偶尔,他也被说成是恩利勒的儿子。 阿达德/伊什库尔的配偶(无论是早期的苏美尔,还是后期的亚述文献中)是“谷物女神”沙拉,有时又她与大衮神有关。在最早的文献中,她也被称作“古巴拉”(Gubarra)。火神吉比尔(Gibil),阿卡德名为"格尔拉"(Gerra),有时被看作是伊什库尔和沙拉的儿子。 代表阿达德/伊什库尔的特定动物是公牛。他自然而然地被当作安纳托利亚的风暴之神“忒舒勃”(Teshub)。偶尔,阿达德/伊什库尔也被看成是亚摩利人的神-“阿穆鲁”(Amurru)。 阿达德/伊什库尔在巴比伦的崇拜中心是南方的卡尔卡拉,他的主神殿是“卡尔卡拉寺庙”(E.Karkara);他的配偶沙拉被供奉在“杜尔库神庙”(E. Durku)。但在亚述,对他的崇拜特别朝他武士的一面发展。从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公元前1115年至公元前1077年)统治起,在亚述,阿达德与安努共享二处圣殿。祈祷中,安努经常与阿达德关联。在亚述国王的名字中可经常发现阿达德的名字及别名、绰号(如:达杜、比尔、达德达)等。 在赞美诗、咒语以及供奉铭文中的阿达德/伊什库尔呈现出两种特性。一方面,他是应季送来雨水、让土地变得肥沃的神;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产生风暴,带来破坏和毁灭的神。他在碑石和滚筒印章(有时带长角形冠盖)被刻画成闪电和霹雳(有时是矛的形状)。在诗歌中,该神阴暗的一面整体上占居主导地位。他与太阳神沙玛什有紧密的关系,由于这两位神的结合控制了大自然的交替,导致他也拥有了一些属于太阳神的特点。 通常沙玛什和阿达德被结合到一起成为预言和占卜之神。通过检视祭祀牲畜的肝脏、观察水盆中的气泡或观测天象运动来获取沙玛什和阿达德的指示,二者在仪式中通过占卜连接,同时被调用。同样,在编年史和国王还愿铭中,当涉及到神谕时,沙马什和阿达德总是被称为众神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一般被称"预言的主宰”贝勒比里(bele biri)。.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达德 · 查看更多 »

阿达纳

阿达纳(Adana),土耳其第四大城市,安纳托利亚地区南部古城,现为阿达纳省省会,扼通往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交通要冲,附近有美国设立的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 同樣地由於阿達納鄰近敘利亞邊境,近年飽受敘利亞內戰影響,有不少敘利亞難民為了自由及生存選擇逃亡至土耳其南部邊境居住,當中阿達納是其中一個收容難民的城市之一。.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达纳 · 查看更多 »

阿那克里翁

阿那克里翁(Ἀνακρέων,Ἀνακρέοντος,Anacreon,),又譯為亞奈科雷昂,生於小亞細亞沿岸的愛奧尼亞城邦提歐斯(Teos),希臘著名詩人,以飲酒詩與哀歌聞名。.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那克里翁 · 查看更多 »

阿里奧巴爾贊 (本都)

阿里奧巴爾贊(希臘語:Aριoβαρζάνης)是米特里達梯一世的兒子,第二任本都國王 (公元前266年–約前250年在位),卒於前258年至前240年期間。 他因的投降而佔據該城。阿里奧巴爾贊與他父親尋求高盧人的幫助,以驅趕托勒密二世派來的埃及人;高盧人是在米特里達梯一世死前十二年(前278年)來到小亞細亞的。 阿里奧巴爾贊的王位由米特里達梯二世继承。.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里奧巴爾贊 (本都) · 查看更多 »

阿里帕夏 (约阿尼纳)

特佩德棱律·阿里帕夏(土耳其語:Tepedelenli Ali Paşa,阿爾巴尼亞語:Ali Pashë Tepelena,希臘語:Αλή Πασάς Τεπελενλής,),其名称在三种语言中皆意指“台佩莱纳的阿里帕夏”,台佩莱纳并非阿里帕夏的姓氏。他是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時期魯米利亞地區西部的一位帕夏,亞尼納帕夏國及希腊本土大部分地区的实际統治者,統治中心位於約阿尼納。綽號「亞尼納之獅」。 阿里帕夏本僅為奧斯曼帝國境內一小地方武力統治者,於1787年開始,透過奧斯曼帝國的幫助,開始統治約阿尼納地區(位於今阿爾巴尼亞南部大部分地區),並在隨後陸續擴充勢力。專橫且大力擴張軍備的他,受到奧斯曼帝國蘇丹的注意與防備。1820年,奧斯曼蘇丹要求他回土耳其述職,不過此舉遭阿里帕夏拒絕。他糾集希臘各處勢力武力反抗奧斯曼帝國,並持續了三年。後來中計,被奧斯曼人誘殺,時年80歲。 阿里有三個兒子:艾哈邁德·穆哈塔帕夏(Ahmet Muhtar Pasha,於1809年俄土戰爭中為奧斯曼帝國服役)、摩里亞的維利帕夏(Veli Pasha)和發羅拉的薩利赫帕夏(Salih Pasha)。.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里帕夏 (约阿尼纳) · 查看更多 »

阿里斯托斯·卡斯米羅格羅

阿里斯托斯·卡斯米羅格羅(希腊语:)是希腊法理学家和阿索斯山自治修道院州的总督。.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里斯托斯·卡斯米羅格羅 · 查看更多 »

阿耳忒弥斯

阿蒂蜜絲(Ἄρτεμις;Artemis),又译作阿耳忒彌絲、阿緹蜜絲,聖經和合本譯作亞底米,相當於罗马神话中的-zh-cn:狄安娜; zh-hk:狄安娜; zh-tw:黛安娜-(拉丁语:Diana)。她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与狩猎的象征,奧林匹斯山上十二主神之一。她是宙斯和泰坦女神—勒托的女儿,也是太陽神阿波罗的孪生姊姊。 阿蒂蜜絲是希臘神話中少有的處女神,與雅典娜和荷絲提雅並稱為希臘三大處女神。.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耳忒弥斯 · 查看更多 »

阿耳忒弥斯神庙

阿耳忒弥斯神庙(Ναός της Αρτέμιδος στην Έφεσο)是希腊神话中女神阿耳忒弥斯的神庙(《圣经》翻作亚底米,即罗马神话的月亮女神狄安娜,故也有资料称之为狄安娜神庙),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神庙位於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城镇以弗所(今土耳其塞尔丘克附近)。公元前7世纪,原地旧有的建筑毁于洪水。大约于公元前550年由吕底亚王国的克罗索斯发动重建,大约一百余年后在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帝国时完成。 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神庙被希腊人黑若斯達特斯纵火焚毀。传说亚历山大大帝诞生于神庙被毁的同一天。公元前323年,神庙开始重建,规模超过以前,长425英尺长,宽230英尺,有126根高60英尺的大理石柱。重建后的神庙矗立了大约六百年。公元246年,神庙被哥特人损坏,之后是否曾重建或重修尚不清楚。1869年考古学家约翰·特陶·伍德发现了阿耳忒弥斯神庙遗址,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了1874年。今日的阿耳忒弥斯神庙旧址处,人们用发掘出的大理石拼成了一根石柱作为标记。.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耳忒弥斯神庙 · 查看更多 »

阿提卡希臘語

阿提卡希臘語(Attic Greek),又稱雅典希臘語,是一種古希臘語方言,在以雅典為中心的阿提卡地區使用。在诸古希臘語方言中,它最類似於后來的希臘語,并且是“古希臘語”課程所研習的標準語言形式。.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提卡希臘語 · 查看更多 »

阿格西莱二世

阿格西莱二世( Άγησιλαος Β,),欧里庞提德世系的斯巴达国王(约前400年—前360年在位)。阿希达穆斯二世之子,在其同父异母的兄弟亚基斯二世死后继承王位。 阿格西莱二世即位后,获得对在小亚细亚的希腊军队的领导权。他指挥这些军队防御波斯人,后者一直企图征服在亚洲的希腊殖民城邦。前396年—前394年,他在与波斯人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斯巴达在科林斯战争(前395年—前387年)中屡屡受挫,阿格西莱二世被召回斯巴达,以帮助抵御由雅典、底比斯、阿尔戈斯和科林斯组成的反斯巴达联盟。阿格西莱二世在前394年发生于维奥提亚地区的中获胜。他继续领导斯巴达军队与其它希腊城邦、尤其是日益强盛的底比斯作战;到前386年缔结结束科林斯战争时,阿格西莱二世几乎恢复了斯巴达在希腊的霸权。但是在前371年,由亚基亚德世系的(他是阿格西莱二世的共同在位者)率领的斯巴达军队在留克特拉战役中被底比斯统帅埃帕米农德击败,克里昂布鲁图斯一世本人阵亡。这次失败造成的损失削弱了阿格西莱二世进行新的战役的能力。 出于获取军事经费和抵制波斯影响的目的,阿格西莱二世领导一支斯巴达精锐部队远征埃及(实际上是充当雇佣兵)。埃及法老内克塔内布二世为感谢斯巴达军队在王朝战争中的巨大帮助给阿格西莱二世以巨额酬金。阿格西莱二世在前360年由埃及回国途中去世。 阿格西莱二世被一些西方历史学家看作后期斯巴达最重要的人物,或者是“中兴之主”。古典作家,如色诺芬和普卢塔克都记载了阿格西莱二世的军事功绩。 Category:斯巴达国王 Category:古希臘將軍.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格西莱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涅斯·瓦尔达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法国摄影师,导演。出生于比利时伊克塞尔市。主要作品有:《短角情事》(1955)、《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1962),《天涯流浪女》(1985)、《拾穗者》(1999),《两年之后》(2002),有“新浪潮祖母”之称。.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涅斯·瓦尔达 · 查看更多 »

阿拉尼亚

阿拉尼亚(土耳其语:Alanya)是土耳其安塔利亚省的一座旅游城市,位于地中海沿岸,距离省府安塔利亚约166公里。城市人口近25万,几乎全部是安纳托利亚血统,此外还有约1万左右的欧洲人居住在此。 阿拉尼亚位于托罗斯山脉下面的一个小半岛,延伸到地中海,天然的战略地位重要,因此一直是许多地中海帝国的据点,包括托勒密,塞琉古,罗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阿拉尼亚最重要的政治地位体现在中世纪,凯库巴德一世统治鲁姆苏丹国时期,很多该时期建造的建筑成为城市地标,包括克孜尔库勒(红楼)、造船厂和阿兰亚城堡。 地中海气候、自然景观和历史遗产,使阿拉尼亚成为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旅游业自1958年以来已上升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导致城市人口相应增加。.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拉尼亚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是公元7世纪到11世纪发生在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从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扩张开始,经过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等时期,到11世纪中期结束。 公元7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今沙特阿拉伯)开始的急速扩张使得拜占庭很快损失了南部的一些省份(埃及、叙利亚)。在之后的五十年里,倭马亚哈里发多次袭击小亚细亚,两次威胁到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占领了阿非利加地区(今突尼斯一带)。公元718年,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围中战败后,阿拉伯人的攻势没能延续下去。阿拔斯王朝时期多次交换停火协议的情况下,双方关系趋于缓和,但冲突仍然存在。在阿拔斯和地方统治者的支持下,几乎每年都有军事袭击。这种僵持的状况持续到公元10世纪。 战争的最初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总是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为避免与穆斯林在空旷的地带发生正面冲突,拜占庭帝国更愿意撤退到防守坚固的要塞当中去。在约740年后,拜占庭帝国才开始打反击,但阿拔斯王朝能利用对小亚细亚巨大而有毁灭性的入侵来实施报复。随着公元861年后阿拔斯王朝的衰落,拜占庭马其顿王朝时的国力有所强大,战势逐渐逆转。在公元920年到976年这大约五十年间,拜占庭帝国终于打破了穆斯林的防守,重新夺回了北叙利亚与大亚美尼亚地区。战争的最后一个世纪主要是拜占庭帝国与法蒂玛王朝在叙利亚边境上的战事,但边境线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直到1060年后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 穆斯林在这场战争中开始使用海军。从公元650年开始,地中海便成为战场。地中海里的岛屿和海岸边的港口等聚落时常有军事冲突发生。穆斯林在9世纪末10世纪初占领了克里特岛、马耳他岛和西西里岛之后,取得了地中海的制高点,使得他们的舰船可以轻易地到达法国、达尔马提亚等地的海岸,甚至能到达君士坦丁堡周围。.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基督徒

阿拉伯基督徒在广义上指生活在阿拉伯世界信仰基督教的群体。狭义上指近东地区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各类数据统计在5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一般认为在600万至800万人间。主要分布于埃及、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其它数据统计,基督徒占阿拉伯世界人口由20世纪初的20%,至当代下降至5%。移民潮和低于穆斯林的出生率是阿拉伯基督徒人口比例下降的主因。 1世纪,基督教在中东创立,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据《圣经·新约》记载,在以色列境内已经有经商的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3、4世纪,基督教传入阿拉伯半岛。三个部落集体皈依基督教,后定居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是为早期阿拉伯基督徒。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阿拉伯帝国征服西亚、北非,当地逐渐伊斯兰化,基督徒人口成为少数。同时受阿拉伯人统治影响,非阿拉伯族逐渐阿拉伯化。他们与早期阿拉伯基督徒是阿拉伯基督徒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而近代,由阿拉伯穆斯林改宗基督教的人群则是阿拉伯基督徒中的极少数分。 奥斯曼帝国在13世纪末崛起,攻占了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根据伊斯兰教齐米制度,奥斯曼帝国内的基督徒享有有限的宗教自由,被视为二等公民。进入20世纪,在奥斯曼帝国灭亡之前,安那托利亚东部的亚美尼亚和叙利亚基督徒被屠杀和驱逐,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和驱逐即是亚美尼亚大屠杀。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分裂,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阿拉伯国家中非阿拉伯、非伊斯兰教族群日渐边缘化。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多个阿拉伯国家陷入战乱和动荡,即阿拉伯之冬。活跃于伊拉克和叙利亚(黎凡特)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更是残酷对待除逊尼派之外的一切族群。.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拉伯基督徒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起义

阿拉伯起义(الثورة العربية Al-Thawra al-`Arabiyya;Arap İsyanı)是1916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治下阿拉伯人发动的大规模起义,名义上由麦加埃米尔兼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领导,意图建立一个领土范围北达叙利亚阿勒颇,南达也门亚丁的独立国家。 尽管西方世界认为这次起义是阿拉伯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但因为当时阿拉伯人的民族认同感不甚强烈,政治與派系上更是分裂,所以起义最初是以宗教名义发动來樹立共同敵人——领导者侯赛因以“青年土耳其党人违反伊斯兰教神圣教旨”为由,号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阿拉伯穆斯林发动圣战,以推翻“看似虔诚的奥斯曼政府”,而当时的土耳其统治者则称这次起义是“背叛穆斯林哈里发国的部落叛乱”,“意图扰乱哈里发反抗帝国主义势力的斗争,趁机瓜分抢占穆斯林的土地”。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战场的一部分,阿拉伯起义的爆发牵制了数万本用于进攻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大大降低了英军在攻势下遭土军反扑的概率,使得中东战局朝着有利于英军的方向发展。.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拉伯起义 · 查看更多 »

阿拉克桑都斯

阿拉克桑都斯(Alaksandus或Alaksandu)是古代位于小亚细亚西部的维鲁萨的一位国王。 根据赫梯文献记载,阿拉克桑都斯曾于约公元前1280年与赫梯国王穆瓦塔里二世签订过条约。同时,根据该条约所述,他与赫梯前任国王、穆瓦塔里之父穆尔西里二世也曾签订条约。一些学者认为,维鲁萨即是特洛伊,而阿拉克桑都斯便是荷马史诗中记载的特洛伊王子亚历山大(Alexandros)。阿拉克桑都斯条约的三位守护神之一Apaliunas(DA-ap-pa-li-u-na-aš)也被认为便是传说中在特洛伊战争中帮助特洛伊王子杀死阿喀琉斯的太阳神阿波罗。.

新!!: 安那托利亞和阿拉克桑都斯 · 查看更多 »

赫卡忒

赫卡忒(Ἑκάτη、Hecate)是希腊神话中前奥林匹亚的一个重要的提坦女神,也是象征着暗月之夜的“月陰女神”或“黑月女神”。 赫卡忒总是和下弦月、夜晚、鬼魂、阴间、精灵、魔法、巫术和招魂术联系在一起。她是著名的不可抗拒的死神,无法战胜或无人能及的女皇,同样也是妖术、魔咒和女巫的守护女神。赫卡忒是一位具有强大法力的女神,她曾经帮助宙斯打败过独眼巨人,所以她有着巨人一般的强大力量,即使是众神之王宙斯也都敬畏赫卡特女神。赫卡忒可能起源于古埃及的青蛙女神海奎特或是来自于亚细亚的西南地区,并且掌控着所有三岔路的交叉口,她总会在子夜时分出现在鬼魂前往阴间必经的三岔路口,高举着火炬指引鬼魂通往阴间。 赫卡忒在很多方面都与女猎神阿耳忒弥斯非常相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二者混为一谈,则把赫卡忒视为阿耳忒弥斯在阴间的黑暗分身,并且赫卡忒还创造了地狱,是掌管地狱通道的女神嚴秀萍,《童話中的反動思維──以狼和女巫形象之遞嬗為討論核心》,第221页记载。赫卡忒在天空和大地都有着极大的权力,出行时总是有一群来自地狱的猎犬为其护驾。火炬则是赫卡忒象征性的重要标志,借助它,赫卡忒才能得以在阴曹地府与得墨忒耳一同救出被冥王哈得斯所虏走的珀耳塞福涅。赫卡忒为人熟知的身份有“鬼魂女王”、“黑魔法女主人”和“地狱钥匙掌管者”。她是一位伟大的魔法女神,地位甚至比喀耳刻还要重要。.

新!!: 安那托利亞和赫卡忒 · 查看更多 »

赫利梭黑

赫利梭黑(希腊语:Χρυσόχειρ,意为金手;?~872年)基督教异端派别保罗派所建立的泰夫里卡共和国的执政官(863年~872年在位)。 尽管保罗派运动在8世纪即已存在,但后来由于拜占庭帝国的镇压和内部分裂而趋于衰微。9世纪是保罗派运动发展的高峰,特别是在卡尔贝阿斯执政官时期,保罗派信徒在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泰夫里卡(现在土耳其的迪夫里伊)建立了共和国,并建筑泰夫里卡和阿马拉(今阿姆兰科尤)两座要塞。金手执政官(赫利梭黑)在卡尔贝阿斯去世后继任教派领袖。他率领保罗派信徒与竭力消灭他们的拜占庭帝国政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金手执政官主要依靠农民、手工业者和城镇贫民的支持。在他的领导下,保罗派在与帝国的战争中实际上处于优势地位。帝国军队对泰夫里卡的多次讨伐均告失败,而保罗派却攻克了尼西亚和尼科美底亚,867年他们甚至到达了以弗所,把那里的许多教士抓了起来。 868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巴西尔一世决定求和,他派遣以西西里的彼得为首的小组赴泰夫里卡与保罗派进行谈判。西西里的彼得在保罗派控制区逗留了9个月,这使一些关于保罗派运动的重要资料得以在他的著作中保存下来。金手执政官要求巴西尔一世将安纳托利亚完全割让给保罗派,双方谈判破裂。872年,保罗派的军队在瓦菲里亚克附近被巴西尔一世击败,金手执政官本人阵亡。不久泰夫里卡也被帝国军队攻陷。 泰夫里卡共和国的灭亡标志着保罗派运动的最后失败。但由于皇帝将大批保罗派信徒迁往巴尔干半岛,他们对那里的居民保加尔人的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保罗派思想的启示下,保加利亚在10世纪产生了自己的异端教派,即波高美尔派运动。 金手执政官的形象在库尔德人的史诗中保存了下来,在史诗中他被称为金手汗。.

新!!: 安那托利亞和赫利梭黑 · 查看更多 »

赫勒斯滂弗里吉亚

赫勒斯滂弗里吉亚(Hellēspontiakē Phrygia)或小弗里吉亚 (mikra Phrygia)是一个波斯总督省,在安纳托利亚西北,位于赫勒斯滂的东南部。 其治所是Dascylium,并且在该省大多数存在时期由波斯Pharnacid王朝世袭统治。 连同大弗里吉亚,共同组成弗里吉亚地区。.

新!!: 安那托利亞和赫勒斯滂弗里吉亚 · 查看更多 »

赫里克

赫里克(希臘語:)是在公元前373年冬天的一個晚上陸沉的一個古希臘城市(經緯度:東經22°07'58",北緯38°13'09"),她位於北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亞該亞,矩離科林斯灣約2公哩(12斯塔德),與她密切往來的鮑拉城(Boura)就在她附近。 「赫里克會」(Helike Society)會長Dora Katsonopoulou博士及「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史提芬·梭特博士(Dr.

新!!: 安那托利亞和赫里克 · 查看更多 »

赫梯

西臺(Hittite,--)是一個位于安纳托利亚的亚洲古国。讲赫梯语的赫梯人和前20世紀迁来的讲印欧语系涅西特语的涅西特人共同创造了赫梯国家。前20世紀兴起于小亚细亚这一古老的文明地区。小亚细亚是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爱琴文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戰的民族,世代征战让赫梯人认识到没有强劲的军队是不行的。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

新!!: 安那托利亞和赫梯 · 查看更多 »

赫拉神庙

赫拉神庙(Ηραίον),拉丁转写为Heraion或者Heraeum是遍布于地中海及小亚细亚各地的供奉天后赫拉的神庙。它们的建造时期从希腊史前时期、古希腊直到希腊化时期以致于希腊罗马时期。最著名的赫拉神庙分别有:.

新!!: 安那托利亞和赫拉神庙 · 查看更多 »

资深执政官

资深执政官(拉丁语:proconsul)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的一种文职官员(类似于资深裁判官)。 在共和时期,当值的执政官在卸任后,赴罗马的某个行省担任一年总督,就被称为资深执政官。罗马的一些行省实际上是保留给这种资深执政官的。元老院具体安排哪位资深执政官(即卸任的执政官)管理哪个行省,往往出于随意或者由两位资深执政官本人达成妥协。 资深执政官在行省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有时他们可以不受限制任意搜刮,从而在返回罗马后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在某些时候,资深执政官几乎就是行省总督的代名词。 在罗马帝国时代,皇帝以虚伪的形式维持着罗马国家共和制的外壳;他们通过兼任许多共和国的最主要官职(如保民官和军事统帅)来“合理”地保持皇帝的独裁权力,其中就包括实际上是终身地以资深执政官的名义对一些被称为“帝国行省”的省份进行委任统治(在元老院委任下)。皇帝可能指派一到两个军团去保卫这些行省,或者(更经常地)派遣可以信任的代表和副官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它们。 罗马帝国时期的执政官(与共和时代一样,名义上仍然是罗马的最高文职官员,但是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在卸任后依然会获得资深执政官的头衔,但他们将要管理的行省是所谓“元老院行省”,帝国行省则是皇帝的个人财产。 曾由资深执政官统治(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罗马行省包括:亚该亚,阿非利加,亚细亚,奇里乞亚,塞浦路斯,路格杜努姆高卢,近西班牙,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在一份公元5世纪的法庭文件中,历史学家发现里面仍然提到了3位握有大权的资深执政官的存在(此时资深裁判官的职位早已取消了)。他们管理的行省是:.

新!!: 安那托利亞和资深执政官 · 查看更多 »

薩第斯

薩第斯(英語:Sardis,拉丁語:Sfard)是一座位於今天土耳其馬尼薩省境內的古代城市。它曾是古國里底亞的首都,也是波斯帝國重要的城市之一,羅馬帝國資深執政官的所在地。在羅馬帝國晚期至拜占庭帝國統治時期,它亦是里底亞省的大都會之一。薩第斯也是新約聖經啟示錄提到的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之一撒狄教會。到了19世紀,薩第斯已成為一座遺址,主要保存著羅馬時期興建的建築。.

新!!: 安那托利亞和薩第斯 · 查看更多 »

開塞利

開塞利(Kayseri)是位於土耳其安那托利亞中部的一個大都市。開塞利位於開塞利省的東部。隨著市區面積的擴大,2010年,開塞利的人口超過1,050,000人,是土耳其第七大都市。開塞利位於土耳其第四高山峰埃爾吉斯山的山腳下,曾是卡帕多細亞王國的首都。開塞利是安那托利亞中部的商業中心都市,其美食也十分有名。市內保存了諸多古跡。.

新!!: 安那托利亞和開塞利 · 查看更多 »

闇河魅影

《赤河戀影》(天は赤い河のほとり)是日本漫画家篠原千繪創作的少女漫畫。在台灣原先由大然出版社代理,書名譯為《闇河魅影》。大然倒閉後,由東立接手,改名為《赤河戀影》。中国大陆翻譯書名為《天是紅河岸》。曾於西元2000年獲得第46屆小學館漫畫獎。.

新!!: 安那托利亞和闇河魅影 · 查看更多 »

鋼或稱鋼鐵、鋼材,是一種由鐵與其他元素結合而成的合金,當中最普遍的是碳。碳約佔鋼材重量的0.2%至2.1%,視乎鋼材的等級。其他有時會用到的合金元素還包括錳、鉻、釩和鎢.

新!!: 安那托利亞和钢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新!!: 安那托利亞和蒙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征戰

蒙古軍征戰,在西方世界常被稱為蒙古西征,發生於13世紀蒙古帝國建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嗣在歐亞大陸和北非各地征戰,領土在一百多年間迅速擴長,其領土幅度為歷史上連續性版圖最遼闊的國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蒙古征戰 · 查看更多 »

蒙古突袭巴勒斯坦

蒙古突襲巴勒斯坦主要於1260年及1300年發生,是蒙古入侵敘利亞取得暫時勝利後的進一步軍事行動,當時十字軍運動已趨於結束。蒙古人每次成功入侵敘利亞後,就會有歷時數個月的侵掠巴勒斯坦行動,最南甚至到達加沙。 侵掠巴勒斯坦的兵力--佔蒙古大軍的一小部份,延續劫掠、殺人及破壞。兩次侵掠中,蒙古人似乎無意把巴勒斯坦納入蒙古政權的管治範圍內,蒙古入侵敘利亞數個月後,從埃及反攻的馬木留克軍--遇到少許抵抗就奪回了敘利亞。.

新!!: 安那托利亞和蒙古突袭巴勒斯坦 · 查看更多 »

蒙哥

蒙哥汗(,),大蒙古国第四任大汗,也是大蒙古国分裂前最後一個受普遍承認的大汗。他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窝阔台的养子,由窝阔台的昂灰皇后抚养长大。1251年7月1日登基,在位8年零2个月。其间长期主持对南宋、大理的战争,为其弟忽必烈最终建立元朝奠定坚实基础。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成,元廷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桓肃皇帝 。.

新!!: 安那托利亞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邁昂尼蘇斯戰役

邁昂尼蘇斯戰役(Battle of Myonessus),是羅馬-敘利亞戰爭中決定性的海戰,羅馬和羅德島的聯合艦隊在這場戰役摧毀殘餘的塞琉古海軍主力。.

新!!: 安那托利亞和邁昂尼蘇斯戰役 · 查看更多 »

铁幕

铁幕(英语:Iron Curtain)指的是冷战时期将欧洲分为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当时,铁幕以東的东欧属于苏联(共產主义)的势力范围,包括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東德、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後與蘇聯鬧翻)及南斯拉夫(不與蘇聯同盟)和部份奧地利領土,這些國家為了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則組成華沙公約組織。而西欧则属于美国(資本主义)的势力范围,包括英國、法國、西德、義大利、冰島、挪威、西班牙、葡萄牙、丹麥、比利時、荷蘭、愛爾蘭(中立國)、瑞典(中立國)、芬蘭(中立國但在立場上暗自傾向蘇聯)、瑞士(中立國)、奧地利(中立國)、希臘(南歐)和土耳其(南歐及小亞細亞)及其他位於西歐的微型國家(梵蒂冈)等國,這些國家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新!!: 安那托利亞和铁幕 · 查看更多 »

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是考古學上继青铜时代之后的一个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这是在实际上所说的铁器时代是指的早期阶段,在晚期各国都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也就多以各国的朝代来称呼其时代。当时人們已能冶铁和製造鐵器作为生产工具。其與之前時代的主要區別在於農業發展,宗教信仰與文化模式。 鐵器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最後的主要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不同地區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有所不同,即使同在歐洲,日耳曼地區和羅馬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亦有所不同。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是赫梯王国,大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年左右。中国在春秋(公元前五世纪)末年,大部分地区已使用铁器。 雖然各地區進鐵器時代的時間不盡相同,亦難以以準確的年份標示,但鐵器時代與之前時代的區別仍是十分明顯的。鐵器時代是指已經能運用很複雜的金屬加工來生産鐵器。鐵的硬度,高熔點與鐵礦的高蘊含量,使得鐵相對青銅來說來得便宜及可在各方面運用,所以其需求很快便遠超青銅。 在美洲及大洋洲的鐵器時代並不是發展自青銅器時代,因為鐵的運用是由歐洲探險家傳入的。.

新!!: 安那托利亞和铁器时代 · 查看更多 »

铜(copper)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Cu(来自cuprum),原子序数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表面刚切开时为红橙色帶金屬光澤、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以及組成众多種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是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 人类使用铜及其合金已有数千年历史。古罗马时期铜的主要开采地是塞浦路斯,因此最初得名cyprium(意为塞浦路斯的金属),后来变为cuprum,这是copper、cuivre和Kupfer的来源。二价铜盐是常见的铜化合物,常呈蓝色或绿色,是蓝铜矿和绿松石等矿物颜色的来源,历史上曾广泛用作颜料。铜质建筑结构受腐蚀后会产生铜绿(碱式碳酸铜)。装饰艺术主要使用金属铜和含铜的颜料。 铜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微量膳食矿物质,因为它是呼吸酶复合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关键组分。软体动物和甲壳亚门动物的血液色素血蓝蛋白中含有铜。鱼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则是含铁的复合物血红蛋白。铜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肝脏、肌肉和骨骼中。铜的化合物可用作、杀真菌剂和木材防腐剂。.

新!!: 安那托利亞和铜 · 查看更多 »

鄂圖曼-波斯戰爭

奧斯曼-波斯戰爭是指16世紀至19世紀奧斯曼帝國與波斯的戰爭。奧斯曼帝國在15世紀鞏固了今土耳其的統治,並逐漸與伊斯瑪儀一世領導的波斯薩非王朝發生衝突。兩國奉行不同的宗教信仰,奧斯曼人是遜尼派的堅實信徒,而薩非王朝則信奉什葉派。兩國為了爭奪安那托利亞東部、美索不達米亞及高加索而爆發連串衝突,戰事延續至波斯漢達基王朝、阿夫沙爾王朝、桑德王朝及卡扎爾王朝。.

新!!: 安那托利亞和鄂圖曼-波斯戰爭 · 查看更多 »

鄂圖曼帝國大空位期

奧斯曼帝國大空位期(土耳其語:Fetret Devri)是因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在1402年被蒙古軍閥帖木兒擊敗而造成,導致奧斯曼帝國陷入一片混亂。 大空位期到1413年結束,穆罕默德·切萊比在內鬥當中獲勝,加冕為蘇丹,將帝國帶回正軌。.

新!!: 安那托利亞和鄂圖曼帝國大空位期 · 查看更多 »

鄂圖曼帝國哈里發

奧斯曼帝國哈里發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王朝從埃及的馬木留克繼承的哈里發之位。 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國力漸盛,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宣稱擁有哈里發之位。他的孫兒塞利姆一世征服及統一了穆斯林的土地,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捍衛者。歐洲的力量及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導致奧斯曼帝國哈里發的終結,阿卜杜勒-邁吉德二世失去了蘇丹的統治地位,其後仍保有哈里發之位,直到凱末爾1924年廢除了哈里發。.

新!!: 安那托利亞和鄂圖曼帝國哈里發 · 查看更多 »

鄂圖曼帝國的分裂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是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一個政治事件,被鄂圖曼帝國蘇丹統治的大片領土及人口被列強瓜分(Partition)及分裂為多個新的國家。 儘管奧斯曼帝國的敵人協約國的各國具有不同的戰後意圖,各自訂立了許多雙邊及三邊協議,但協約國在戰爭早期已經開始計劃瓜分奧斯曼帝國。1919年11月,英國及法國軍隊佔領君士坦丁堡(佔領伊斯坦堡),奧斯曼帝國隨即崩潰,並於1920年與協約國簽訂《色佛爾條約》。但條約被認可之前,土耳其獨立戰爭就迫使了協約國重返談判桌。協約國與大國民議會於1923年簽訂《洛桑條約》,以替代《色佛爾條約》及解決領土紛爭。尚未解決的紛爭則在後來由國際聯盟商討。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形成了現今的阿拉伯世界及土耳其共和國。國際聯盟允許法國託管敘利亞及黎巴嫩,又允許英國託管美索不達米亞(現伊拉克)及巴勒斯坦(後來分為巴勒斯坦及外約旦)。奧斯曼帝國的部分阿拉伯半島領地成為現今沙地阿拉伯及也門的一部分。.

新!!: 安那托利亞和鄂圖曼帝國的分裂 · 查看更多 »

野山羊

野山羊(Capra aegagrus)是一種野生的山羊,分佈在歐洲及小亞細亞至中亞及中東。.

新!!: 安那托利亞和野山羊 · 查看更多 »

野麻科

野麻科又名羽叶麻科,只有1属2种,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其中剃刀草(Datisca cannabina)分布在中亚和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周围;北美假大麻(Datisca glomerata)分布在北美洲西海岸。 本可4植物为高大草本,可以高达2米,复叶互生;花小单性,生长在花轴上,雄花花瓣3–9,雌花3–8。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本属和四数木科合并在一起,属于堇菜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科,和四数木科一起放在葫芦目中。.

新!!: 安那托利亞和野麻科 · 查看更多 »

金(gold)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u(来自aurum),原子序数79。纯金是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柔软、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属。金在元素周期表中在11族,属过渡金属,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几种元素之一。金在标准状况下是固体,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单质形式(自然金)存在,如岩石、地下及沖積層中堆积的砂金或金粒。金能和游离态的银形成固溶体琥珀金,在自然界中也能和铜、钯形成合金。矿物中的金化合物不太常见,主要是碲化金。 金的原子序数在宇宙中天然存在的元素中是较高的。据信这种重元素是在两颗中子星碰撞时的超新星核合成中产生,在太阳系形成前的尘埃中就已存在。由于地球形成之初还处于熔化状态,的金几乎都已沉入地核。因此,现在地球上地壳和地幔的金多是拜后来后期重轰炸期(约40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赐。 金能抵抗单一酸的侵蚀,但却能被王水溶解(“王水”因此得名)。这种混合酸能和金反应生成四氯合金酸根离子。金也能溶于碱性氰化物溶液,这是其开采和电镀的原理。能夠溶解銀及卑金屬的硝酸不能溶解金,这些性質是黃金精煉技術的基础,也是用硝酸来鉴别物品裡是否含有金的原理,这一方法是英語諺語「acid test」的語源,意指用「測試黃金的標準」来測試目標物是否名副其實。此外,金能溶于水銀,形成汞齊(也是一种合金),但这并非化学反應。 金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用于貨幣、保值物、珠寶和艺术品。以前国内和国际通常实行以金为基础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但1930年代时金币已停止流通。70年代,随着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结束,世界范围内的金本位制终于让位给法定货币制度。不过因其稀有,易于熔炼、加工和铸币,色泽独特,抗腐蚀,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等特点,金的价值不减。 底,人类总共开采18.36万公噸(相当于9513立方米)的金。 产量中的50%用于珠宝,40%用于投资,还有10%用于工业。 因其高延展性,抗腐蚀性,在大多数反应中的惰性和导电性,金一直在各类电子设备中用作耐腐蚀的电子连接器,这是它的主要工业用途。此外它还用于屏蔽红外线,生产和金箔,以及修补牙齿。有些金盐在医学上仍作为消炎药使用。.

新!!: 安那托利亞和金 · 查看更多 »

金币

金幣是一種全部或大部份由黃金製造的硬幣。黃金差不多在硬幣發明之初,就因其價值被用來當作硬幣。在現代,多數金幣被售與錢幣收集者或做金塊投資。 黃金作為貨幣有很多理由。它的買賣價差低。黃金也因價格重量比高較其它日用品,例如銀高,而容易運送。黃金可以分割成小單位,而不損害其價值;它也可以熔成錠,並且重鑄成硬幣。黃金的密度比大多數金屬高,使假幣很難流通。金很難起化學反應。黃金的罕見,維持其價值。.

新!!: 安那托利亞和金币 · 查看更多 »

釀酒葡萄

釀酒葡萄(學名:Vitis vinifera),又名欧亞葡萄或欧洲葡萄,属葡萄科植物。 野生葡萄一般稱為野生亞種(V.

新!!: 安那托利亞和釀酒葡萄 · 查看更多 »

腓力 (使徒)

圣斐理伯(新教翻译为圣腓力,Φίλιππος, Philippos),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教会传统上叙述他作为宗徒,去往希腊、叙利亚与弗里吉亚传教。圣斐理伯的瞻礼日为5月3日。.

新!!: 安那托利亞和腓力 (使徒)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法兰西)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法语:Philippe II Auguste,)卡佩王朝國王(1180年—1223年在位),法國名君之一。 因為饒富謀略與政治手腕而有「尊嚴王」的美稱。.

新!!: 安那托利亞和腓力二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腓利門書

腓利門書(ΠΡΟΣ ΦΙΛΗΜΟΝΑ)不僅是“外邦人的使徒”所寫的最短的一封信, 而且在整本新約聖經中,只有約翰二、三書比腓利門書的篇幅更短。此外,這是使徒保羅惟一的“私人”信件,意即不是正式寫給一群會衆或一位監督,而是寫給一位私人朋友,目的是要與這位基督徒弟兄討論一個特别的難題。這位弟兄顯然就是富有的腓利門。他住在小亞細亞中部弗呂家的歌羅西城。 《腓利門書》主題:在新人裡信徒身分平等的例證。.

新!!: 安那托利亞和腓利門書 · 查看更多 »

腓立比書

腓立比书(ΠΡΟΣ ΦΙΛΙΠΠΗΣΙΟΥΣ)是《新約圣经》全书中第11本书,是使徒保罗写给腓立比的基督徒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是保罗书信的其中一封。 腓立比书的主題:經歷基督─以基督為生活、為榜樣、為目標、為能力及祕訣。.

新!!: 安那托利亞和腓立比書 · 查看更多 »

色佛尔条约

色佛爾條約(Traité de Sèvres)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的一項條約,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份。內容主要為削弱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防止它再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 該條約被普遍認為是側重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希臘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利益,而對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對條約作出了否定,並與依據條約佔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和法國軍隊戰鬥,是為土耳其獨立戰爭。 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最後戰勝,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奧斯曼帝國政權,並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因此色佛爾條約成為巴黎和會各條約中唯一爾後被完全取代的條約。.

新!!: 安那托利亞和色佛尔条约 · 查看更多 »

色诺芬

Willing obedience always beats forced obedience.

新!!: 安那托利亞和色诺芬 · 查看更多 »

艾登省

艾登省(Aydın)是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西南、爱琴海沿岸的一个省,省府艾登。.

新!!: 安那托利亞和艾登省 · 查看更多 »

苏克鲁·萨拉吉奥卢

麦赫迈特·许克吕·萨拉吉奥卢(Mehmet Şükrü Saracoğlu) 土耳其政治家,第六任土耳其总理(1942-1946)。.

新!!: 安那托利亞和苏克鲁·萨拉吉奥卢 · 查看更多 »

苏美尔

苏美尔(阿卡德語:Šumeru;蘇美語:,ki-en-ĝir15)為目前發現於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的文明體系,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之一。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通过放射性碳十四的断代测试,表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约4000年前结束,被亚摩利人建立的巴比伦所代替。这里发现的含有楔形文字前文字的最古老的石板被定期为距今约56世纪前。.

新!!: 安那托利亞和苏美尔 · 查看更多 »

苏莱曼尼耶清真寺

苏莱曼清真寺(Süleymaniye Camii)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内的数座大清真寺之一。它是由苏莱曼一世下令从1550年至1557年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的,是建筑师科查·米馬爾·希南最重要的作品。其包括清真寺在内的宏伟的建筑群既有城市建筑,也有国家性的意义,与法齊赫清真寺拥有同样的重要性。 整个建筑群建在复杂和陡峭的第三山丘上,使用了出奇的建筑方案将山丘和周围的街巷结合到一起。比如1558年和1559年完工的第三和第四伊斯兰学校阶梯状地向金角湾下降,是建筑史中的杰作。清真寺内部首次使用了红色的依兹尼克瓦片。.

新!!: 安那托利亞和苏莱曼尼耶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或译苏里曼一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691页“苏里曼一世”词条。(奥斯曼土耳其文:سليمان اول、现代土耳其文:I.,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是奥斯曼帝国第10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兼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之职。由于苏莱曼一世的文治武功,他在西方被普遍誉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土耳其文:محتشم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Muhteşem Süleyman,Suleimanus Magnificus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سليمان العظيم,سلیمان کبیر或سلیمان قدرتمند,普什图语:سلیمان اعظم,سلیمان اعظم,Σουλεϊμάν ο Μεγαλοπρεπής,斯洛文尼亚语:Sulejman Veličastni,Сулејман Величанствени,Сулейма́н Пи́шний,Soliman Magnificul,Sulejman Skvostný,Сюлейман Великолепни,波兰文:Sulejman Wspaniały,Solimán el Magnífico,Süleyman der Große或Süleyman der Prächtige,Solimano il Magnifico,Soliman le Magnifique,Сулейманом Великолепным,Solimão o Magnífico,Suleiman the Magnificent,スレイマン大帝等。),而他在奥斯曼帝国国内和东方则被誉为卡努尼苏丹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文:قانونى سلطان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Kanuni Sultan Süleyman、السلطان سليمان القانوني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波斯文、普什图文、乌尔都文:سلطان سلیمان قانونی等),“卡努尼”意为“立法者”,因为他在位时完成了对奥斯曼帝国法律体系的改造。苏莱曼大帝是欧洲16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苏莱曼大帝亲自统帅奥斯曼军队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奥斯曼人的扩张态势一直到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才被暂时遏制。苏莱曼大帝在与波斯(今伊朗)萨非王朝的战争中占领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西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在他的治理下, 奧斯曼帝國統治了一千五百萬到二千五百萬人。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舵手,苏莱曼大帝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和刑律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他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或卡农)奠定了在他逝世后帝国数个世纪的法律制度基础。苏莱曼大帝不但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金匠(受過良好的教育,講五種語言),他还是文化的大资助人。他在位时期是奥斯曼帝国艺术、文学和建筑的黄金时代Atıl, 24.。 苏莱曼大帝打破奥斯曼人的传统,迎娶了烏克蘭奴隶出身的罗克塞拉娜,成为他的皇后许蕾姆苏丹。许蕾姆苏丹不仅在帝国后宫有很大的影响力,还积极参与苏莱曼大帝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孩子塞利姆皇子在苏莱曼大帝去世后继任苏丹之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鋸木廠

鋸木廠是將樹木切割為木材的設施。 鋸木廠在人類文明中具有悠久的歷史。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一座鋸木廠,建於公元3世紀下半葉的小亞細亞希拉波利斯。該亦是最早(可考)使用以及組成連桿機構的人造機械的设施。考古學家也在傑拉什及以弗所找到以水力推動,沒有的石建鋸木廠。 歐洲在中世紀開始大量應用鋸木廠。至於中東、中亞、北非及西班牙的伊斯蘭地區,也在11世紀開始使用水力鋸木廠。這些鋸木廠大多使用簡陋切割。 由於搬運木材需要大量人力,早期的鋸木廠多設於河流旁邊。鋸木工人會在森林上游斬樹,然後讓木材順流而下送到鋸木廠。加工後的木材又可再沿著河流,以船隻運往市鎮。自古代至19世紀前夕,鋸木所用的刀鋸經歷了多次改良,但鋸木廠整體的運作方式變化不大。工業革命後,鋸木廠開始沿鐵路而設,而切割木材也可使用蒸汽機代勞,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及成本。20世紀電力逐步普及後,鋸木的速度則更上一層樓。.

新!!: 安那托利亞和鋸木廠 · 查看更多 »

苜蓿

苜蓿是苜蓿属(Medicago)植物的通称,俗稱「三葉草」(三葉草亦可稱其他車軸草族植物)。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作为牧草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牲畜饲料。.

新!!: 安那托利亞和苜蓿 · 查看更多 »

雷杰普·佩克尔

雷杰普·佩克尔(Recep Peker亦称Mehmet Recep Peker) 亦称麦赫迈德·雷杰普·佩凯尔。土耳其官员和政治家。他担任过各级政府部长,最后担任土耳其总理。.

新!!: 安那托利亞和雷杰普·佩克尔 · 查看更多 »

雅利安人種

雅利安人種或譯為亞利安人種,是在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中期劃分出的一個人種,屬高加索人種,该人种身材较高大,淡色皮膚,面長多毛,鼻骨高,瞳孔颜色浅,虹膜多成淺灰至藍色,髮色多變,採用印欧语系的语言。 此人種細分為北歐人種、阿爾卑斯人種和地中海人種。.

新!!: 安那托利亞和雅利安人種 · 查看更多 »

雅典

雅典(Αθήνα,,;Άθῆναι|Athēnai)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腊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市区人口330万,加上郊区人口共有380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为412平方公里。 古雅典是一个强大的城邦,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搖籃,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的讲学场所的所在地。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南方网, - 于2007年7月2日查阅,雅典也因此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对欧洲及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雅典是現代奥运会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CNN,,发表日期1997年9月5日,于2007年7月3日查阅.

新!!: 安那托利亞和雅典 · 查看更多 »

雅典执政官列表

雅典自从公元前1068年废除王政以来,权利转往执政官手中。雅典的第一任执政官是墨冬,他是雅典末代国王科德鲁斯的儿子。由于,科德鲁斯在位时,多利亚人从墨伽拉进犯雅典。德尔斐神谕指示入侵者宽宥雅典君主的性命,否则不能赢得战争,多利亚人因而极力避免伤害科德鲁斯。科德鲁斯获悉此神谕后,自愿为国献身。他化装成樵夫,穿粗衣,持钩镰,出城砍柴;在城外遭遇两敌兵,他砍倒其一,遂被另一人所杀。敌军获知死者的真实身份后,知获胜无望,遂撤兵解围,雅典转危为安。雅典人认为科德鲁斯的功德后无来者,遂限制雅典王权,将科德鲁斯的儿子墨冬改任为执政官。 最初,执政官是终身职,先后有13人任这种执政官。公元前753年,执政官的任期改为10年,共有7位这种执政官。自公元前683年起,所有的执政官都改为一年一任。其中名年执政官或称名祖执政官之名,就成了雅典国家文件中最常见的年名。如,关于德拉古立法的时间,亚里士多德写到:“阿里斯忒克穆斯任执政官时,德拉古制定了他的法典。”必须注意。公元前5世纪后期之前的执政官表不可尽信。除个别年份外,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世纪的雅典的执政官表基本保存完好。 以下列出雅典创立执政官以来至拉米亚战争前的执政官列表(前1068年-前322年)。.

新!!: 安那托利亞和雅典执政官列表 · 查看更多 »

老底嘉

老底嘉(希腊语:; Laodicea ad Lycum)是弗里吉亚的古代都市(也归属于卡里亚和吕底亚),兴建於安纳托利亚的呂卡士河(Lycus)河畔,靠近现代土耳其代尼兹利省的村庄Eskihisar。.

新!!: 安那托利亞和老底嘉 · 查看更多 »

耶希勒馬克河

耶希勒馬克河是土耳其的河流,河道全長418公里,發源自錫瓦斯東北面安那托利亞高原地區,流經托卡特和阿馬西亞,最終在薩姆松注入黑海。 Category:土耳其河流.

新!!: 安那托利亞和耶希勒馬克河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安那托利亞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王國

耶路撒冷王國(Regnum Hierosolimitanum) ,又史称耶路撒冷拉丁王国(Latin Kingdom of Jerusalem),是一个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后于1099年建立在南部黎凡特(Southern Levant)的天主教王国。该王国从1099年起持续了近两百年,直到1291年被马穆鲁克摧毁最后一块领土阿卡(Acre)为止。它的历史被分为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第一王国从1099年持续到1187年被萨拉丁几乎完全侵占为止;在随后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该王国又于1192年在阿卡重建,并沿续到1291年该城的毁灭为止,因此第二王国有时又被称为阿克王国。.

新!!: 安那托利亞和耶路撒冷王國 · 查看更多 »

抱茎叶卷耳

抱茎叶卷耳(学名:Cerastium perfoliatum)为石竹科卷耳属的植物。分布在巴尔干、地中海、小亚细亚、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等地,一般生于多石的山坡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安那托利亞和抱茎叶卷耳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尼二世

查士丁尼二世(被剜鼻者)(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Β' ο Ρινότμητος,),685年至695年與及705年至711年兩度在位爲拜占庭帝國皇帝。 在查士丁尼二世统治期间,帝国的意大利部分的很多城市企图独立。查士丁尼二世仰赖各行省权贵的支持进行镇压。687年-689年,查士丁尼二世远征色雷斯和马其顿。他使当地的斯拉夫部落臣服于帝国,并将一部分斯拉夫人迁至小亚细亚居住。因此,在斯拉夫民族的发展及接受基督教等方面,查士丁尼二世起到很大推动作用。692年,查士丁尼二世在与阿拉伯征服者的战役中溃败,导致帝国失去了亚美尼亚南部。 拜占庭军官列昂提在695年推翻了查士丁尼二世,并且割掉了他的鼻子。于是他就得到“被剜鼻者”这个绰号。被剜鼻者查士丁尼逃到保加利亚。705年,他在保加利亚汗特尔维尔的支持下重获皇位,立其子提比略为共治皇帝。711年发生另一次政变。帝国将领菲利皮科斯废黜了查士丁尼二世,他与家人均遭杀害。 Category:拜占庭皇帝.

新!!: 安那托利亞和查士丁尼二世 · 查看更多 »

查尔迪兰战役

查尔迪兰战役 (جنگ چالدران,Çaldıran Muharebesi)发生于1514年8月23日,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役中击败了波斯萨非王朝,从而控制了安那托利亚东北和伊拉克北部地区,巩固了东部边界。然而这次战役却开启了两个伊斯兰帝国长达41年的毁灭性战争,直到1555年两国签订了《阿馬西亞和約》。 奥斯曼帝国一般有上風,但波斯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堅守陣地。.

新!!: 安那托利亞和查尔迪兰战役 · 查看更多 »

查理·喬治·戈登

查理·喬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年1月28日-1885年1月26日),英國陸軍少將。因在中国指挥雇佣“常勝軍”协助李鸿章及刘铭传淮军與太平軍作战,获得兩宮太后封為提督、赏穿黃馬褂而得到“中国人戈登”(Chinese Gordon)之綽號。英國賜之「巴斯勳章」,後將其調至蘇丹任總督,人稱「戈登帕夏」,最後於任內爆發的馬赫迪戰爭中陣亡。.

新!!: 安那托利亞和查理·喬治·戈登 · 查看更多 »

恩底弥翁

恩底弥翁(Endymion)。古希腊神话人物之一。常年于小亚细亚拉塔莫斯山中牧羊和狩猎。其事迹见于古典作家之著述。由于与月神相恋而受到宙斯惩处。亦于相关艺术作品中得到广泛反映。.

新!!: 安那托利亞和恩底弥翁 · 查看更多 »

提亚纳的阿波罗尼乌斯

提亚纳的阿波罗尼乌斯(;约),有时也被称为提亚纳的阿波罗尼奥斯,是位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希腊哲学家,来自罗马帝国安那托利亚卡帕多细亚行省的提亚纳。他是位与耶稣差不多同时代的演说家与哲学家,常被四世纪的基督徒及现代的一些作家拿来与拿撒勒的耶稣作比较。.

新!!: 安那托利亞和提亚纳的阿波罗尼乌斯 · 查看更多 »

提萨斐尼

提萨斐尼 (Tissaphernes; 古波斯語 Čiθrafarnah > 当代波斯语 Čehrfar)(前445-前395年)是一个 波斯军人和政治家。他是海达尔尼斯(Hydarnes)的孙子。.

新!!: 安那托利亞和提萨斐尼 · 查看更多 »

提馬克斯

提馬克斯 ( ),可能出身小亞細亞米利都的貴族,擔任塞琉古帝國米底亞的總督,後來發動叛亂並自立為國王,最後兵敗被殺。稱王時間前162年—前160年。 提馬克斯貴族出身,是塞琉古王子安條克四世在羅馬作人質時的好友。在前175年安條克四世即位後,命他為帝國西部重要行省米底亞的總督,他的兄弟赫拉克利德斯則成為皇室的財政部長。當時米底亞受到安息王國的侵擾,提馬克斯可能花了許多時間增強當地的防禦,當時帝國的邊界可能遠至今日德黑蘭一帶。.

新!!: 安那托利亞和提馬克斯 · 查看更多 »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希伯来语Tiglath-Pileser III ,聖經名為 提革拉毘列色),(),亚述国王(前745年-前727年在位),巴比伦国王(前729年-前727年在位)。阿卡德语名图库尔蒂-阿皮尔-伊沙拉(阿卡德語:Tukultī-apil-Ešarra)。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是亚述新王国时期最重要的君主之一,更被认为是新亞述帝國的创建者。经过他的努力,亚述国家再次从衰弱走向强盛。.

新!!: 安那托利亞和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 查看更多 »

提比略·格拉古

提贝里乌斯·塞姆普罗尼乌斯·格拉古(TI·SEMPRONIVS·TI·F·P·N·GRACCVS,前168年-前133年),亦作提比略·格拉古,古罗马政治家,平民派领袖。常与其弟盖约·格拉古合称为格拉古兄弟。作为平民保民官,他发起了一场旨在将贵族及大地主多得的地产分给平民的改革。由于他的土地改革触动了贵族尤其是元老院的利益,再加上他剥夺元老院特权等行为,以及对同僚的倾轧,最终导致其死于元老院的保守势力支持者(贵人派)之手。.

新!!: 安那托利亞和提比略·格拉古 · 查看更多 »

提洛同盟

提洛同盟成立于公元前478年,是希腊城邦组成的一个联盟,成员在150个至173个之间,由雅典领导。在的最后阶段,希腊在普拉提亚战役中获得胜利后,为了继续对抗波斯帝国而成立此同盟。同盟的名字来源于官方会议的地址提洛岛,议会在岛上的神庙内召开,财产也保存在这个岛上,伯里克利于公元前454年将这些财产转移到了雅典。 在这个同盟成立后不久,雅典开始为了自身利益而利用同盟的海军。这种行为经常导致雅典和同盟内其他弱势成员之间产生冲突。在公元前431年,雅典对提洛同盟的强力控制促使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公元前404年战争结束后同盟解散。.

新!!: 安那托利亞和提洛同盟 · 查看更多 »

提摩太

提摩太 是圣经使徒行傳中记载的一位1世纪使徒。希腊语名字的意思是敬畏或荣耀上帝的人。圣经中记载他长期和使徒保罗在希腊和小亚细亚从事传道活动,后来负责以弗所会众的事务。.

新!!: 安那托利亞和提摩太 · 查看更多 »

条斑赤蜻

条斑赤蜻(学名:Sympetrum striolatum)是蜻蛉目蜻蜓科赤蜻屬中的一个种。它是一种在选择产卵水域时比较不挑剔的蜻蜓,它可以在温暖的浅水塘里,也可以在水潭里产卵。它的主要飞行时间是在七月至十月间。目前的保护状况是无危。Hunger, Holger et al.: 《Verbreitung und Phänologie der Libellen Baden-Württembergs (Odonata)》 in Libellula Supplement 7, GdO, Börsen 2006 条斑赤蜻学名中的種加詞“striolatum”指的是它胸部的纹路。它主要分布在亚洲。.

新!!: 安那托利亞和条斑赤蜻 · 查看更多 »

東方基督教

東方基督教(Eastern Christianity)源自共同的基督宗教傳統和教會,是發展於巴爾幹半島、東歐、西亞(小亞細亞)、東北非以及南印度的基督教派的統稱,擁有數世紀的傳承,與西歐所發展出的西方基督教呈現特殊的對比。但这种称谓并不意味着孤立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传统。实际上,部份“东方”基督教派在历史上和神学思想上反而更接近于“西方”基督教派,而非同为“东方”的其他教派。 在这里,“东方”与“西方”的称谓源于东方的希腊文化与西方的拉丁文化的分离,更与罗马帝国分裂为衰弱的西罗马和强盛的东罗马直接相关。在东方,希腊正教会成为最为强大的教会。.

新!!: 安那托利亞和東方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東方狍

東方狍(學名:Capreolus pygargus,ITIS常用名:Siberian Roe,Eastern roe deer),俗名西伯利亞狍(Siberian roe deer,Chevreuil de Siberie,Corzo Siberiano,Сиби́рская косу́ля,Гүрөөhэн),又稱為矮鹿、獐子、狍子(노루),屬於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狍亚科狍屬下的兩個物種之一,與西方狍並列。生活在東北亞,在俄羅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天山山脈、西藏東部、朝鮮半島以及中國東北 都可以發現其蹤踪。.

新!!: 安那托利亞和東方狍 · 查看更多 »

杜卡斯王朝

杜卡斯王朝(希臘語:Δούκας,1059年-1081年),是拜占庭帝国11世纪的王朝。1059年,科穆宁王朝皇帝伊萨克一世被废黜后,大臣君士坦丁·杜卡斯称帝,建立杜卡斯王朝。1081年,伊萨克一世的远亲阿莱克修斯领兵攻入都城君士坦丁堡,废黜皇帝尼基弗鲁斯三世,杜卡斯王朝中断。最终在1205年,杜卡斯王朝最后一个皇帝阿历克塞五世复辟王朝后不久被杀,杜卡斯王朝终结。.

新!!: 安那托利亞和杜卡斯王朝 · 查看更多 »

格特魯德·貝爾

格特魯德·瑪格麗特·羅蒂安·貝爾,CBE(Gertrude Margaret Lowthian Bell,),生於英國英格蘭達勒姆郡,作家、探險家、考古學家與政府行政官員。大英帝國對當時大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及阿拉伯地區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受到她的影響。她與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一同協助建立哈希姆家族在約旦與伊拉克的勢力,塑造了今日中東地區的政治版圖。 她推動了伊拉克在1932年建國,成為獨立國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格特魯德·貝爾 · 查看更多 »

格雷梅

格雷梅,又譯哥樂美或葛芮美 (Göreme,希腊语: Κόραμα ("Korama")),位于“仙女烟囱(fairy chimney)”岩层中间,土耳其卡帕多细亚地区的一个城市,位于安纳托利亚中部的内夫谢希尔省,大约有2,500人口。 格雷梅的原名有Korama,默蒂亚纳,麦坎和阿夫哲拉尔,当其附近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卡帕多细亚的旅游中心时,出于实际的原因,更名为格雷梅。 1985年,格雷梅国家公园被列为世界遗产。 格雷梅所在的地点自古罗马时期形成定居地点。基督教当时在该地区流行,今天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当时的岩石教堂。 格雷梅有许多装饰华丽的岩洞教堂,如钮扣教堂(Tokali Kilise),苹果教堂(Elmalı Kilise)、圣巴巴拉教堂(Azize Barbara Kilisesi)、蛇教堂(Yilanlı Kilise)、黑暗教堂(Karanlık Kilise)、凉鞋教堂(Çarıklı Kilise),还有许多雕刻进岩层中的住宅和鸽子屋。.

新!!: 安那托利亞和格雷梅 · 查看更多 »

格拉尼庫斯河戰役

格拉尼庫斯戰役(Battle of the Granicus),發生在(公元前334年)五月,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與波斯帝國三大決定性戰役中的第一場戰鬥,戰場在小亞細亞西北方的格拉尼庫斯河,靠近特洛伊。在這裡,亞歷山大擊敗各波斯小亞細亞的總督,包括一支門農所率領的希臘僱傭軍。.

新!!: 安那托利亞和格拉尼庫斯河戰役 · 查看更多 »

梅西赫帕夏

梅西赫帕夏(Mesih Paşa),或称米萨克帕夏(),奥斯曼帝国官员,为拜占庭希腊人出身,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子。他曾出任奥斯曼帝国海军元帅“卡普丹帕夏”,并曾于1499年至1501年出任帝国宰相“大维齐尔”。.

新!!: 安那托利亞和梅西赫帕夏 · 查看更多 »

梅蘇德二世

梅蘇德二世(阿拉伯語:غياث الدين مسعود بن كيكاوس、Ghīyāth al-Dīn Mas'ūd bin Kaykā'ūs)在1284年至1308年間兩度出任塞爾柱魯姆蘇丹國蘇丹。他是蒙古人的附庸,不能行使實權。歷史並沒有交代他的最後命運。 他是凱考斯二世(Kaykaus II)的長子,年輕時曾在克里米亞流亡,也在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生活過一段時間。1280年,他作為王位顗覦者在安那托利亞現身。1284年,新任的伊兒汗國蘇丹貼古迭兒廢黜及處死了凱霍斯魯三世(Kaykhusraw III),以梅蘇德二世取代其位。貼古迭兒的繼任者阿魯渾將塞爾柱的土地分割,將科尼亞(Konya)及蘇丹國的西半部賜給凱霍斯魯三世的兩名兒子。梅蘇德二世起兵進犯,殺死兩人,在1286年攻佔科尼亞。 他對一些土耳其公國發動了多次戰爭,經常都代表蒙古人,甚至有蒙古軍隊的參與。當中最著名的是1286年對蓋爾米揚(Germiyan)的遠征。蓋爾米揚是一個好戰的部族,可能是庫爾德人及土庫曼人的祖先。梅蘇德二世在維齊爾及政治家薩希卜·阿塔(Sâhib Ata)的陪同下發動戰爭。蓋爾米揚雖然不能取得甚麼勝利,但機動性強的蓋爾米揚仍能在區內保留一支重要的軍隊。梅蘇德二世及其蒙古盟友同樣對嘎勒莽帝國(Karamanoğlu)及艾休雷夫魯(Eşrefoğlu)發動了類似的徒勞遠征。 1297年,當時正處於陰謀詭計及叛亂對抗伊兒汗國頻生的環境。蒙古官員及土庫曼的權勢都牽涉在內。倒楣的梅蘇德二世都被捲入一場對抗伊兒汗國的陰謀,梅蘇德二世被褫奪王位及被幽禁在大不里士。他被凱庫巴德三世取代,凱庫巴德三世很快就被捲入另一宗相似的陰謀裡,終被合贊處決。梅蘇德二世得以在1303年重新執政。 約1306年,梅蘇德二世在歷史文獻裡消失得無影無蹤。.

新!!: 安那托利亞和梅蘇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榛睡鼠

榛睡鼠(Muscardinus avellanarius)是睡鼠中最為常見的一個品種,屬於囓齒目睡鼠科林睡鼠亞科榛睡鼠屬的哺乳類動物,是榛睡鼠屬現時在世上唯一仍存在的品種。 榛睡鼠的體形細小,身長 6 到 9 厘米,而尾巴長 5.7 到 7.5 厘米。榛睡鼠有冬眠習慣,通常會在每年的10月開始,到次年的4月到5月。榛睡鼠在平常的重量只有 17 到 20 公克,但到了冬眠之前,其體重可達 30 到 40 公克。 榛睡鼠原生於歐洲北部及小亞細亞。牠亦是英倫三島唯一的原生品種睡鼠,直至可食用睡鼠入侵前,亦是唯一的品種。為保護這個原生品種,地方政府有時亦會為此付出高昂代價。所以英語文獻提及的睡鼠,一般都指榛睡鼠。榛睡鼠本來是一種野生生物,在古羅馬時期被用來作肉食而飼養,但現時亦有人用來作寵物。.

新!!: 安那托利亞和榛睡鼠 · 查看更多 »

樱桃李

樱桃李(学名:Prunus cerasifera)为蔷薇科李属的植物。分布在巴尔干兰岛、小亚细亚、天山、中亚、伊朗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2,000米的地区,见于山坡林中、多石砾的坡地及峡谷水边。为华北庭园习见观赏树木之一。.

新!!: 安那托利亞和樱桃李 · 查看更多 »

橙黃曇灰蝶

橙黃曇灰蝶(學名:Lycaena ochimus),是屬於灰蝶科灰蝶亞科的一種蝴蝶。分佈於中東及中亞地區,模式產地為土耳其安那托利亞。幼蟲的寄主為藍雪科刺磯松屬植物Tuzov, Bogdanov, Churkin, Devyatkin, Dantchenko, Murzin, Samodurov, Zhdanko, 2000.

新!!: 安那托利亞和橙黃曇灰蝶 · 查看更多 »

欧多克索斯

欧多克索斯(古希腊语:Εὔδοξος,拉丁语:Eudoxus;公元前408年-前355年)也译作尤得塞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和天文学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欧多克索斯 · 查看更多 »

欧当归属

欧当归属(学名:Levisticum)是伞形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该属共有3种,分布于西欧、小亚细亚和伊朗。.

新!!: 安那托利亞和欧当归属 · 查看更多 »

欧罗巴

历史和希腊神话上欧罗巴是美丽的腓尼基公主,主要有两种关于她的故事,一说她被主神宙斯诱奸,然后宙斯将她带至克里特岛,生下拉达曼迪斯、米诺斯、萨尔珀冬,其中拉达曼迪斯、米诺斯死後與艾亞哥斯一起成為冥界的判官。一说她是被克里特人绑架到克里特岛。欧洲大陆以她的名字命名。.

新!!: 安那托利亞和欧罗巴 · 查看更多 »

欧特罗庇厄斯

欧特罗庇厄斯(Eutropius (consul),)拜占庭帝国宦官,皇帝阿卡狄乌斯(383年至408年在位)的权臣。他促使欧多克西亚与阿卡狄乌斯结婚,以打击政敌。395年达到权力颠峰。398年成功击败匈奴人入侵小亚细亚的企图,并于399年担任执政官,开始首次宦官专权。不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欧多克西亚等人流放至塞浦路斯,随即遭处决。今存诗人克劳迪安的两首与之相关的讽刺诗作。.

新!!: 安那托利亞和欧特罗庇厄斯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安那托利亞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安那托利亞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黑松

欧洲黑松(学名:Pinus nigra)为松科松属的植物。分布在小亚细亚半岛、欧洲等地,属中国原产的植物(非从国外引种)。 File:JDCC Pino Salgareño.jpg|植株 File:Pinus nigra laricio leaves 01 by Line1.JPG|葉 File:Pinus nigra austriaca A.jpg|雄毬果 File:Borovicová šiška.jpeg|打開的毬果 File:Pinus nigra seeds.jpg|種子 File:Pinus nigra JPG4Ad.jpg|松樹.

新!!: 安那托利亞和欧洲黑松 · 查看更多 »

欧洲木莓

欧洲木莓又名歐洲露莓(学名:Rubus caesius)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植物。分布于西亚、小亚细亚、西欧、北美、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的地区,一般生于山谷林下及河谷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安那托利亞和欧洲木莓 · 查看更多 »

歐律狄刻 (腓力三世之妻)

歐律狄刻(Eυρυδικη ;),是馬其頓帝國腓力三世的王后。她的父親是遜位的馬其頓國王阿敏塔斯四世,母親是腓力二世和奧妲塔的女兒庫娜涅。歐律狄刻她在亞歷山大大帝逝世後不久登上王后之位,她很有政治野心,並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繼業者戰爭期間試圖利用腓力三世的名號來掌握政局。.

新!!: 安那托利亞和歐律狄刻 (腓力三世之妻) · 查看更多 »

歐利米登戰役 (前190年)

歐利米登戰役(Battle of Eurymedon),也被稱為錫德戰役,是羅德島和塞琉古海軍在小亞細亞海域,臨近歐里梅敦河出海口,的一場海戰,塞琉古艦隊指揮官是鼎鼎大名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這場海戰羅德島的勝利是雙方海軍勢力的重要轉折。.

新!!: 安那托利亞和歐利米登戰役 (前190年) · 查看更多 »

歐邁尼斯一世

歐邁尼斯一世,(约)是小亞細亞的帕加馬統治者(前263年—前241年在位)。父親是歐邁尼斯,而奠定帕加馬阿塔羅斯王朝的菲萊泰羅斯是他父親的兄弟,無子的菲萊泰羅斯把歐邁尼斯一世過繼在自己名下,並認定他為繼承者。 儘管帕加馬在菲萊泰羅斯時名義上屬於塞琉古帝國統治,卻享有高度自治。在歐邁尼斯一世統治時,可能受到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二世的搧動,當時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國發生敘利亞戰爭,帕加馬趁機對塞琉古的反叛。前261年,歐邁尼斯一世更在呂底亞的首府薩第斯附近擊敗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一世,使帕加馬從帝國獨立出來,更擴大不少領地。歐邁尼斯一世在伊達山北方的山腳下建造一個要塞,命名為菲萊泰羅利亞來紀念他的養父,在推雅推喇西北方萊克斯河源頭附近建造另一個要塞,命名為安塔利亞來紀念他的祖父,往南擴展到卡伊科斯河Cyme那。歐邁尼斯還自行發行錢幣,上有菲萊泰羅斯的肖像,這成為帕加馬獨立的證據之一。 在帕加馬發生對塞琉西的反叛之後,並沒有歷史記載帕加馬之後在歐邁尼斯的統治期有無戰爭發生,儘管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國持續在戰爭,而加拉太塞爾特人在小亞細亞四處劫掠,如果帕加馬沒有受到塞爾特人侵擾,那歐邁尼斯可能付出不少貢品。雖然歐邁尼斯從未自立為國王,但他許多行為仿效其他希臘化國王的作為。 不確定歐邁尼斯是否有兒子,一些資訊透露他可能有一個兒子菲萊泰羅斯,但死於歐邁尼斯一世逝世前。最後歐邁尼斯收養了年輕的堂姪阿塔羅斯一世,認定他為繼承者。 category:帕加馬君主.

新!!: 安那托利亞和歐邁尼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歐洲國家和地區列表

以下是位於歐洲的國家及海外領土列表,當中包括名稱、國旗、首都、貨幣、官方語言、面積 、人口、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地圖(屬地以淺藍色背景顯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以綠色顯示)。.

新!!: 安那托利亞和歐洲國家和地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歐洲栗

歐洲栗(學名:Castanea sativa),又稱西洋栗、甜栗、甘栗,屬於被子植物中的山毛櫸科。原產於歐洲東南部與小亞細亞,現已廣泛種植於歐洲各地。歐洲栗的果樹耐寒且長壽,它的果實「栗子」則常被用作食材。 欧洲栗即“百骑大栗树”,是欧洲的乡土树种,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也有分布。.

新!!: 安那托利亞和歐洲栗 · 查看更多 »

步兵夥友

步兵夥友(古希臘語:πεζέταιροι ; pezhētairoi),或譯步行夥友。在字義上由希臘文中「步兵」(pezos)和「夥友」(hetairos)兩詞所組成。步兵夥友是馬其頓軍隊中的重裝步兵,原是馬其頓王國的國王步兵衛隊,後來在亞歷山大大帝時演變成馬其頓方陣重裝步兵,是馬其頓軍的主幹,此名稱持續在繼業者國家出現。 在亞歷山大大帝時,幾乎所有馬其頓方陣都是步兵夥友,步兵夥友因為手持長矛可以抵擋馬背上的敵人衝鋒,也可以在兵器的長度優勢上對抗其他步兵,因此可以有效對抗敵人的騎兵和步兵。.

新!!: 安那托利亞和步兵夥友 · 查看更多 »

歷史 (希羅多德)

由希羅多德編撰的《歷史》(希臘語:Ἱστορίαι),又稱《希臘波斯戰爭史》,古希臘史書,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原書用伊奧尼亞方言書寫,內容包括古希臘城邦、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近東、中東等地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以及敍述著名的希波戰爭,是西方史學裡首部較為完備的歷史著作。.

新!!: 安那托利亞和歷史 (希羅多德) · 查看更多 »

歌羅西書

歌罗西书(ΠΡΟΣ ΚΟΛΟΣΣΑΕΙΣ)是使徒保罗写给公元1世纪位于罗马帝国亚细亚行省的歌罗西的基督徒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是新約圣经全书中第12本书。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60年-61年,当时使徒保罗正在罗马的监狱中。不过对此有学者不认同,认为是使徒保罗在以弗所坐监时所写的,如著名的新约学者N.T.Wright。 《歌罗西书》主題:基督─包羅萬有、在萬有中居首位、作神的奧祕與化身,作教會的頭與成分,作聖徒的業分、生命、成分、盼望,並作一切正面事物的實體。.

新!!: 安那托利亞和歌羅西書 · 查看更多 »

毒药的历史

毒药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之前。自人类有史以来,毒药就用途广泛,通常是作为武器、解毒药或医疗药。毒药极大促进了医学、毒理学等其他学科分支的发展。 毒药在远古时就已经被人们发现了。原始部落与早期文明把它作为一种狩猎工具,来加速并确保猎物或敌人的死亡。毒药在这方面的使用不断完善,很多古代人开始锻造特制的武器,用以强化毒药药性,增强其威力。再后来,特别是在帝国时代的罗马,用毒药来进行暗杀已经极为普遍。早在公元前331年,就有在食物和饮料中下毒的记载,这种行为变得司空见惯。毒杀现象见于社会各个阶层,就连贵族也经常用毒药来对付政敌或生意上的对手。 在欧洲中世纪,下毒杀人变得愈发流行,虽然一些常见的毒药是用于疾病治疗的。随着毒药使用的增多,药店可以向公众出售各种药物。从此,原先用于治疗疾病的药品被某些人製成毒药。大约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毒药使用也盛行起来。阿拉伯人成功研制了无嗅无味的砒霜,杀人于无形之中。此时,亚洲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毒药盛行的情况。 过去的数百年中,毒药被用于阴险目的的情况不断增加。随着加工毒药的手段的不断翻新,解毒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毒药研制出来,并应用在越来越多的谋杀案件中。目前,故意投毒的事件少了,但因日常用品所导致的意外中毒的频率却更高了。另外,由于毒药应用广泛,被普遍用于杀虫、消毒剂、洗涤剂或防腐剂等领域。毒药的最初用途——毒饵,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偏远地区仍然使用,尤其是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地区。.

新!!: 安那托利亞和毒药的历史 · 查看更多 »

比基尼泳衣

比基尼泳衣(Bikini)是上半件為胸罩、下半件為内裤的女性專用两件式(或稱三點式)泳衣的简称。其造型设计為两片三角形布料覆盖着女性上身的乳房,下身的两片三角形布料则覆盖着前方的鼠蹊部和后方的臀部。下身比基尼的尺码范围从骨盆全覆盖到暴露性的G弦裤和丁字裤。 “比基尼”一词于1946年由比基尼的发明者巴黎工程师创造。他以实验过原子弹的比基尼环礁的名字给这件泳衣命名。同样来自巴黎的时装设计师于同年发明了类似的设计。由于具有争议性和袒胸露背的設計,比基尼被许多国家的海滩和公共场所的禁止。圣座曾宣布该设计有罪。尽管比基尼被认为有伤风化,但比基尼自由奔放的風氣,它还是逐渐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像碧姬·芭铎、拉寇儿·薇芝、等影星都在电影里德公共海滩穿着过比基尼。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比基尼型式的沙滩装、泳装和内衣等开始在大部分西方国家流行。它已经成为沙滩排球和健美等运动项目的常见运动服,在選美活動也十分常見。而男性的内裤泳衣也可以称为比基尼。比基尼推动了精细行业的发展,如比基尼脱毛和日光浴Lorna Edwards, ", The Age, 2006-06-03。.

新!!: 安那托利亞和比基尼泳衣 · 查看更多 »

比提尼亞

比提尼亞(Βιθύνια)小亞細亞西北部的一個古老地區、王國及羅馬行省,與普羅龐提斯海、色雷斯、博斯普魯斯海峡及黑海(古稱攸克辛海)相鄰。.

新!!: 安那托利亞和比提尼亞 · 查看更多 »

比提尼人

比提尼人是色雷斯人一個部族,與希利人一起移居安纳托利亚的比提尼亞-一個以他們的名稱命名的地區。希羅多德、色諾芬及斯特拉博都在他們的著作中顯示比提尼人及希利人一起在比提尼亚及希利亞定居。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述,色雷斯比提尼亚人原本居住在斯特里蒙河(Strymon River,即現今斯特魯馬河)一帶,並被稱為斯特里蒙人(Strymonians)。 Category:色雷斯人.

新!!: 安那托利亞和比提尼人 · 查看更多 »

水鹨

水鹨(学名:Anthus spinoletta)又称冰鸡儿,为鶺鸰科鹨属的小型鸟类。.

新!!: 安那托利亞和水鹨 · 查看更多 »

汉尼拔

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布匿語: ;Ἁννίβας;),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出生在巴卡家族。其生長的時代正逢羅馬共和國勢力的崛起。少時隨父哈米爾卡進軍西班牙,並向父親立下要終身與羅馬為敵的誓言。阿庇安 《罗马史》第七卷第一节他自小接受嚴格和艱苦的軍事锻炼,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現今仍為許多軍事學家所研究之重要軍事戰略家之一。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庇里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损失了大量傭兵,進入義大利北部,在特雷比亚河战役(前218年)、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前217年)和坎尼戰役(又稱康奈大戰,前216年)中巧妙運用計策(地形、兵種及天氣變化)引誘並擊潰羅馬人,進入羅馬國境的途中因眼疾而有一眼失明。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深感此人之軍事威脅,特別是情報搜集、行軍佈陣及外交分化羅馬聯盟上,於是減少與漢尼拔的軍團發生正面衝突,加強同羅馬聯盟之間的關係,施行焦土戰略,阻斷其軍需物資的補給,發行國債,增加軍團,從漢尼拔身上學會及改用游擊戰略,才逐漸奪回義大利南部的要塞。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前202年,大西庇阿於扎馬戰役擊敗漢尼拔。 戰後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爭的瘡痍中恢復。前195年,在羅馬人的施壓下,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条克三世,並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終於逼迫漢尼拔在前183年服毒自盡。.

新!!: 安那托利亞和汉尼拔 · 查看更多 »

沙姆希阿达德一世

沙姆希阿达德一世(Shamshi-Adad I)是古亚述的一位国王,按亚述学的低年表其在位时间为前1813年-前1781年。他使古亚述达到鼎盛,曾一度控制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去世后,亚述被汉谟拉比的巴比伦所败,并在整个古巴比伦时期处于臣服地位。.

新!!: 安那托利亞和沙姆希阿达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沙姆地区

沙姆地区或沙姆(阿拉伯语:或,拉丁化:Bilād-al-Shām或al-Shām),是阿拉伯世界对于地中海东岸的整个累范特地区或大叙利亚地区的称呼,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所指亦有所不同。如今阿拉伯人所说的沙姆地区一般包括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国)。.

新!!: 安那托利亞和沙姆地区 · 查看更多 »

沙利姆-阿赫

沙利姆-阿赫(Shalim-ahum)(),早期亚述国王,(公元前1960年—公元前1945年在位)继承普祖尔亚述一世之位,其统治时期亚述开始与安纳托利亚进行贸易往来,考古已经发现刻有其名字的文物。死后由伊路舒玛接任。.

新!!: 安那托利亞和沙利姆-阿赫 · 查看更多 »

沙米拉姆

在古希腊神话中, 塞弥拉弥斯(Semiramis,Σεμίραμις)或沙米拉姆(Shamiram,Շամիրամ)是尼诺斯(Ninus)国王的传奇王后,成功地接替了他的亚述王位。 她的传说主要源自狄奥多罗斯·西库路斯、查士丁和尼多斯人克特西亚斯关于她与尼诺斯国王的关系及她亚述女王神话的描述,但在亚述国王名单中并未得到证实。 在西亚和小亚细亚很多已被遗忘或不知出处的古迹上,都用到了塞弥拉弥斯这个名字。古幼发拉底河或伊朗的每一项巨大工程最终似乎都归结到她,甚至是大流士的贝希斯敦铭文。希罗多德曾认定是她兴建了幼发拉底河围堤,并且知道她的名字作为巴比伦大门的界标。然而,希罗多德也强调,巴比伦空中花园是在塞弥勒弥斯结束统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后建成的,而不是在她统治期间内。 塞弥勒弥斯的名字流传在亚述各地和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墨狄亚、波斯、累范特(Levant)、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和高加索,只是稍有变化,甚至在中世纪,凡城的旧名就叫“沙米拉玛克尔特”(亚美尼亚语意思是塞弥勒弥斯建造)。 历史上真实人物-沙穆拉玛特(Shammuramat,阿卡德语和阿拉姆语名字),是公元前九世纪亚述国萨姆什-阿达德五世(公元前824年-公元前811年在位)的王后,亚述女王和新亚述帝国的统治者,摄政四年直到她的儿子阿达德-尼拉里三世成年。 现今伊拉克本土亚述人、叙利亚东北、土耳其东南及伊朗西北地区仍将“塞弥拉弥斯”用作女孩的名字。.

新!!: 安那托利亞和沙米拉姆 · 查看更多 »

沙蟒亞科

沙蚺亞科(學名:Erycinae)是蛇亞目蚺科下的一個亞科,主要包括分布於歐洲、小亞細亞、非洲、阿拉伯半島、亞洲、印度、斯里蘭卡及北美洲西部。沙蚺亞科下目前共有三個屬共15個品種已被確認。.

新!!: 安那托利亞和沙蟒亞科 · 查看更多 »

波将金号战列舰

パンテレイモンポチョムキン=タヴリーチェスキーボレーツ・ザ・スヴォボードゥ |- |colspan.

新!!: 安那托利亞和波将金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波希战争

波希战争是在公元前499年至前449年之间,波斯与古希腊城邦之间的一系列冲突。 公元前547年,波斯的居鲁士大帝征服了爱奥尼亚,但此后爱奥尼亚的希腊语城邦一直在寻求独立。波斯人为了便于统治,遂给这些城邦委任了僭主。到了前499年,米利都的僭主阿里斯塔格拉斯在波斯的支持下出海远征纳克索斯岛失败而被解任。阿斯司塔格拉斯人趁机鼓动整个小亚细亚的希腊语地区起来反抗波斯的统治,由此拉开了伊奥尼亚起义的序幕。随着叛乱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亚细亚小国被卷入到这场纷争中。雅典和埃雷特里亞则为阿里司塔哥拉斯人提供军事援助,于前498年协助后者占领并焚毁了波斯的地方首府萨第斯。前497年至前495年之间战况一时陷于胶着,但波斯人随后重组军队进击叛乱的震中米利都,在中彻底击溃了叛军,于前493年将叛乱镇压了下去。 为了确保波斯帝国日后不受叛乱的威胁,同时加大对内陆希腊人的影响,大流士一世决定先发制人征服希腊。他誓言要向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报萨第斯被焚的一箭之仇。第一次入侵始于前492年,波斯将军马铎尼斯指挥下军队攻下了色雷斯和马其顿,却因征途中的小差错而功败垂成。波斯人又于前490年派去了第二支军队,在和的指挥下横渡爱琴海,占领了基克拉泽斯,圍困--了埃雷特里亞并最终将其毁掉。他们随后挥师雅典,却在马拉松战役被雅典军队打败。波斯人的第一次入侵就此止步,大流士也在前486年死去。 前480年,大流士之子薛西斯一世亲率一支古代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军开始了对希腊的第二次入侵。波斯军队在温泉关战役击败由斯巴达和雅典领导的希腊联军后,曾一度占领了希腊的大部分土地,然而他们的海军却在接下来的萨拉米斯海战中被希腊联合海军击溃。随后希腊人转守为攻,在普拉提亚战役中再次得胜,从而结束了波斯的侵略。 希腊联军乘胜追击,在中扫除波斯海军残部,并在前479年和前478年分别击溃屯于和拜占庭的波斯守军。在围困拜占庭期间希腊联军的将军的所作所为让许多希腊城邦疏远了斯巴达,他们转而接受雅典的领导,形成了提洛同盟并在随后的战斗里将波斯军队彻底驱逐出欧洲。在前466年的欧里梅敦战役中同盟军终于解放了爱奥尼亚全境。提洛同盟在前460年至454年间插手埃及叛乱时遭受灭顶之灾,被迫停止进军。在前451年他们还派出过一支海军到塞浦路斯却无功而返。此后希波战争的战火逐渐冷却。一些史料表明双方的敌对状态最终在雅典和波斯签署卡里阿斯和约后结束。.

新!!: 安那托利亞和波希战争 · 查看更多 »

波利伯孔

波利伯孔(希臘語:Πολυπέρχων;),腓力二世 (馬其頓)及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馬其頓將領,曾全程追隨亞歷山大長征。當亞歷山大回到巴比倫後,他與克拉特魯斯被派返馬其頓,但當亞歷山大突然逝世時(公元前323年),他們只走到奇里乞亞。波利伯孔與克拉特魯斯停留好一陣子,之後他們到希臘的行程,並協助安提帕特在拉米亞戰爭平定希臘人的叛亂。之後波利伯孔在馬其頓留下,並在安提帕特到小亞細亞時暫代為馬其頓攝政,安提帕特是因第一次繼業者之戰要到小亞細亞,並成為整個亞歷山大帝國的帝國攝政。 當安提帕特在公元前319年逝世後,波利伯孔被委任為新的帝國攝政,但他隨即與安提帕特之子卡山德發生衝突。兩人隨即進入內戰,且戰事迅速蔓延到其他的繼業者,波利伯孔與歐邁尼斯聯手對付卡山德、安提柯及托勒密。 雖然波利伯孔最初以表明會給予那些希臘市城自由而成功控制着那些城市,安提柯還是在公元前318年將他的艦隊擊潰,而卡山德亦於次年取下了雅典。不久,卡山德將波利伯孔驅逐出馬其頓,並挾持了懦弱的腓力三世及其王后歐律狄刻。波利伯孔逃到伊庇魯斯,在那裡他加入了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匹亞絲、遺孀羅克珊娜及國王亞歷山大四世。他與奧林匹亞絲及伊庇魯斯摩羅西亞國王埃阿喀得斯組成聯盟,並由奧林匹亞絲領兵攻回馬其頓。奧林匹亞絲成功打敗了腓力國王的軍隊,並將他俘虏殺害。但卡山德從伯羅奔尼撒回來後將她擒獲及處死(公元前316年),羅克珊娜及小國王則由他接管。 波利伯孔這次却逃到伯羅奔尼撤,在那裡他仍然控制着幾個要塞。這次,他跟與前盟友鬧翻了的安提柯結盟。波利伯孔隨即控制了伯羅奔尼撒上更大的地區,包括科林斯及西庫昂(Sicyon)。隨著安提柯在公元前311年與他的敵人達成和約,及小國王亞歷山大與他母親被卡山德處死,波利伯孔保留有這些地區。當安提柯與他的敵人再燃戰火,他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格力斯── 作為對付卡山德的籌碼──交給波利伯孔看管。波利伯孔却決定了跟安提柯決裂,他在公元前309年將那男孩謀殺了。直至他逝世的數年間,他仍然保有在伯羅奔尼撤的控制權,但他已不再在政治舞臺上出現了。 Category:馬其頓攝政王 Category:古希臘軍事人物 Category:古希臘政治人物.

新!!: 安那托利亞和波利伯孔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安那托利亞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泰勒斯

米利都的泰勒斯(Θαλῆς ὁ Μιλήσιος,),常被稱為泰勒斯(Θαλῆς,Thalēs,Thales,),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亦是希腊最早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学派之一,米利都学派(亦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留下名字的思想家,被后人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他的学生有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等。.

新!!: 安那托利亞和泰勒斯 · 查看更多 »

泛希臘運動會

泛希臘運動會是古希臘舉行的四場運動會的合稱。四場運動會中最古老的是奧林匹克運動會,最早舉辦於公元前776年。泛希臘運動會的舉行十分規律,是希臘人計算時間的方法之一。運動員來自希臘各地,甚至包括從小亞細亞到西班牙的古希臘殖民地,非希臘人和女性不允許參賽。 主要賽事有戰車賽、摔跤、拳擊、五項全能等。比賽勝利者的唯一獎品是一個花冠,沒有其他任何金錢或實物獎勵。 但贏得比賽者會為其城邦贏得榮譽。.

新!!: 安那托利亞和泛希臘運動會 · 查看更多 »

涂油摔跤

涂油摔跤(Yağlı güreş),是一種自由式摔跤,是土耳其的国民运动。其得名于摔跤手在比赛前需将全身浸满橄榄油。"Güreş"一词也常用来描述欧洲和中亚突厥人参与的其他形式的摔跤运动,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克柔術、图瓦共和国的以及鞑靼人。摔跤手在土耳其语中被称为“pehlivan”,意为“英雄”或是“冠军”。其穿着一种手工缝制的皮制裤子,叫做“kisbet”(有时称作“kispet”),传统上用水牛皮制作,但现在多用犊皮。 自1362年起,在埃迪爾內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有组织体育竞技活动。在希腊北部东马其顿(塞雷地区)以及西色雷斯(罗多彼山脉)也会举行涂油摔跤节。: Στα «Χίλια» Δερίου το πρώτο επίσημο πρωτάθλημα πάλης με λάδι.

新!!: 安那托利亞和涂油摔跤 · 查看更多 »

温查文明

温查文明(Vinča)是欧洲早期文明之一,时间大约为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分布在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多瑙河流域以及马其顿,其足迹在巴尔干半岛、中欧和小亚细亚均有发现。这些定居点通过远程交换仪式保持了高度的文化一致性,但可能不是政治上统一的。 各种风格的变形和拟人雕像是文化的标志,温查符号(Vinča symbol)也是这样,其中一些推测是原始写作的最早形式。 虽然传统上不被认为是“铜石并用时代”或“铜器时代”的一部分,但温查文明提供了铜冶金最早已知的例子。 Category:塞尔维亚历史 Category:罗马尼亚历史 Category:保加利亚历史 Category:马其顿历史.

新!!: 安那托利亞和温查文明 · 查看更多 »

湖泊上的日出

《湖泊上的日出》(亞美尼亞語:Վանա ծովուն արշալույսը),是一齣2011年亞美尼亞劇情片,由和執導。此電影曾在美國、法國和土耳其安那托利亞取景,於2011年4月在首映,也曾在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中國等地上映。.

新!!: 安那托利亞和湖泊上的日出 · 查看更多 »

溫泉關戰役 (前191年)

溫泉關戰役(Battle of Thermopylae),是前191年羅馬共和國在羅馬-敘利亞戰爭中與塞琉古帝國交戰的一場戰役,此戰的結果結束在希臘半島的戰事。.

新!!: 安那托利亞和溫泉關戰役 (前191年) · 查看更多 »

潘菲利亚

--(希腊语:Παμφυλία,台湾、香港及和合本圣经一般譯作--)古代安纳托利亚南部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土耳其安塔利亚省境内,首府位於佩爾格。 潘菲利亚位于吕基亚与奇里乞亚之间,从地中海海滨延伸到塔罗斯山脉。它在北面与皮西迪亚交界。在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是帝国在亚洲的一个行省。.

新!!: 安那托利亞和潘菲利亚 · 查看更多 »

挪亞眾子

挪亞眾子在古希伯來人及多個中東及北非民族的世界觀中,被認是世界各民族祖先。以下為據聖經記載所作的挪亞後裔列表。.

新!!: 安那托利亞和挪亞眾子 · 查看更多 »

本廷山脈

本廷山脈(土耳其語: Kuzey Anadolu Dağları,意為北安那托利亞山脈)是土耳其北部的山脈,從西邊的馬爾馬拉海一直沿黑海南岸向東伸延至格魯吉亞,山脈北坡長有茂密的落葉、松柏樹林,並以針葉樹為主,是高加索松雞、金額絲雀、紅翅旋壁雀等野生雀島的棲息地。面向安那托利亞高原的南坡則大多沒有植被覆蓋。 本廷山脈南方為安那托利亞高原,相比山脈北方一列狹窄的黑海海岸有著更為乾燥的大陸性氣候。由於被本廷山脈西段多座1525-1800米的山巒,以及東段3000-4000米的高山所分隔,從黑海海岸(本都)進入南部的內陸高原只能取道本廷山脈中的數道峽谷。因此歷史上山脈北邊的狹窄海岸一直與安那托利亞高原所分隔。.

新!!: 安那托利亞和本廷山脈 · 查看更多 »

本都

本都(Πόντος),古代小亚细亚北部的一个地區,在黑海南岸。.

新!!: 安那托利亞和本都 · 查看更多 »

本都人

本都人是安纳托利亚半岛东北部黑海沿海地区,使用希腊的旁狄希臘語,並信仰东正教的基督教徒(希腊人)。本都在希腊语中意思是「大海」,该地是克泽尔河到东部黑海海岸的一個區域。历史上首都於特拉比松(现在特拉布宗)。 15世纪,隨著特拉比松帝国在奥斯曼帝国攻勢下滅亡,各希腊人居住地区大多数被异教徒控制。至20世纪,穆斯林开始和當地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信徒混雜居住,但自19世纪起,當地本都人已受希腊独立刺激,而開展本都的民族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奥斯曼帝国领土上的黑海海岸被俄罗斯占领,如果沒有俄国革命,或可能在俄國支持下獨立。但是,这个区域的人口是不具備足夠的力量, 尤其在受到來自安卡拉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政府(見土耳其獨立戰爭)的軍隊袭击和失败後,部分人逃往苏联,而另一方面,同时间希臘在安纳托利亚半岛西南爱琴海岸的战斗失敗,使希腊和土耳其停战后同意签署希臘土耳其人口互換协议 ,仍然在土耳其领土的东正教信徒和希腊人,被驱逐出境至希臘。到1965年,当时的特拉布宗仍然有共4,535名人民使用旁狄希臘語记录。.

新!!: 安那托利亞和本都人 · 查看更多 »

本都王国

本都王国(Πόντος),又称本都帝国,是公元前3世纪至至公元后1世纪期间一个以安那托利亚地区为中心的希腊化国家。其君主是希腊化的波斯人,自称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大流士一世的后裔。 本都一词在希腊语中意思是“海”。本都原本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附属国,其根据地位于克泽尔河一带。继业者战争期间从属于安提柯王朝。安提柯一世战死之后,米特拉达梯一世于前281年宣布独立,定都阿马西亚,建立本都王国。 本都土地肥沃,谷物繁多,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本都与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王朝长期争雄。法尔纳克一世在位期间征服锡诺普,迁都于此。 在本都王国的晚期,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王朝先后为罗马共和国所吞并,塞琉古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都衰退,本都直接面临来自古罗马的威胁。 米特拉达梯六世在位期间,本都势力达到全盛,科尔基斯和博斯普鲁斯王国都被本都征服,称霸黑海沿岸。还侵略罗马的属国比提尼亚和卡帕多细亚。这引发了本都与罗马之间的战争。这场所谓的米特拉达梯战争最终以本都的战败告终。本都的大部分领土于前64年被罗马占领。米特拉达梯六世逃往博斯普鲁斯,在博斯普鲁斯继续称王,但于前63年被迫自杀。 其子法尔纳克二世向罗马投降,被罗马人当作盟友,仍旧为称本都国王兼博斯普鲁斯国王,但其统治区域只有博斯普鲁斯之地。但法尔纳克仍旧希望夺回本都之地,于前48年趁罗马内战之机进军安纳托利亚,结果在泽拉城(今土耳其境内)附近被凯撒彻底击败。本都王国仍旧被作为罗马的附属国而保留,直到公元64年被罗马皇帝尼禄废除。.

新!!: 安那托利亞和本都王国 · 查看更多 »

本都统治者列表

这是一份本都王国统治者的列表。 本都是希腊化时代安纳托利亚的一个重要王国,其国王可能具有伊朗血统。.

新!!: 安那托利亞和本都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札蘭丁

札蘭丁·明布爾努(جلال الدين منكبرتي Jalāl al-Dīn Menguberdī,),1220年至1231年在位為花剌子模的蘇丹,隸屬阿努什的斤家族的第8任統治者。.

新!!: 安那托利亞和札蘭丁 · 查看更多 »

月球山脉列表

以下是已命名的月球山脉列表。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列出的高度来源并一致。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陆军测绘服务局使用的“相对高度”值为距月球中心1737.988公里;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防制图局使用的是1730公里;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克莱门汀号地形数据使用的是1737.4公里。 另请注意,本列表也不全面的,没有列出月球上的最高处。克莱门汀号数据显示了月球上高低落差约18100米的区域,该最高点位于月球背面,大约比惠更斯山(通常被列为月球上最高的山)高出约6500米。.

新!!: 安那托利亞和月球山脉列表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R及S开头的环形山。.

新!!: 安那托利亞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 查看更多 »

月球表面特徵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月球表面特徵列表 · 查看更多 »

月桂

月桂(学名:Laurus nobilis),又稱月桂樹、桂冠樹、甜月桂、月桂冠,是調味料月桂葉的來源。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及小亞細亞一帶灌木岩石區,現已遍佈世界各地。 叶片深绿色,椭圆形,革质,味苦,清香。干燥后,苦味减少,香气增强,可以用作调料,即“香叶”。 古代希腊人用月桂的小枝条編織成桂冠,授予皮西安競技會(Pythian Games)的胜利者,象征荣耀與胜利。.

新!!: 安那托利亞和月桂 · 查看更多 »

月桂葉

月桂葉是由月桂的具有獨特芳香的樹葉。新鮮採擇或脫水乾燥後的月桂葉都常作為調味應用於地中海烹飪中,例如煲湯、燜、燉、煙熏等。新鮮的月桂葉性質溫和,脫水後其香味會變得濃烈。中国烹饪中则常用干燥的月桂叶作为香料,通称香叶。.

新!!: 安那托利亞和月桂葉 · 查看更多 »

戈耳狄俄斯之结

戈耳狄俄斯之结(Gordius knot, 英文Gordian Knot)是亚历山大大帝在弗里吉亚首都时的一个传说故事。一般作为使用非常规方法解决不可解问题的一种隐喻。根据传说,这个结在绳结外面没有绳头。 亚历山大大帝来到弗里吉亚见到这个绳结之后,拿出剑将其劈为两半,解开了这个问题。当夜下起了雷雨,军中预言家亚里斯坦德亚里斯坦德宣称这是宙斯的喜悦,并将赐予亚历山大许多胜利。 后世作家记录了一个神谕:解开戈耳狄俄斯之结之人就可当亚细亚之王(应是指小亚细亚)。这个神谕后来似乎正好应验。.

新!!: 安那托利亞和戈耳狄俄斯之结 · 查看更多 »

我來,我見,我征服

我來,我见,我征服(VENI VIDI VICI,国际音标:,在文法上,是三個動詞:來、见、征服的第一人稱完成式),是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在泽拉战役中打败本都国王法尔纳克二世之后写给罗马元老院的著名捷报。他以三個雙音節的拉丁文词汇,写成了這句口號。.

新!!: 安那托利亞和我來,我見,我征服 · 查看更多 »

易卜拉欣帕夏

易卜拉欣帕夏(阿拉伯語:إبراهيم باشا、英語:Ibrahim Pasha,)是十九世紀埃及的一位將軍,他是穆罕默德·阿里的兒子,在1848年7月至11月作為攝政王領導國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易卜拉欣帕夏 · 查看更多 »

流散

流散(diaspora,源自διασπορά)具有共同民族认同的人口群体由于游牧文化的入侵诸原因导致的迁徙,这与难民的出现密切相关。尽管如此,难民可能会或不会最终定居在新的地方,而流散一词指的是长期流离失所与集体搬迁。.

新!!: 安那托利亞和流散 · 查看更多 »

海合都

海合都(,),又译乞合都,蒙古帝国人,阿八哈次子,阿魯渾之兄弟,伊兒汗國的第五任君主,1291年7月23日 -1295年3月24日 在位。在位时沉迷酒色,昏庸无能。.

新!!: 安那托利亞和海合都 · 查看更多 »

海尔塞克利·艾哈迈德帕夏

海尔塞克利·艾哈迈德帕夏(Hersekli Ahmed Paşa,),奥斯曼帝国将领、官员,曾于巴耶济德二世在位的1497-1498年、1503-1506年和1511年以及塞利姆一世在位的1512-1514年和1515-1516年共五次出任奥斯曼帝国宰相“大维齐尔”,是奥斯曼帝国第一位五次出任大维齐尔的官员,并曾于1506-1511年出任帝国海军元帅“卡普丹帕夏”。.

新!!: 安那托利亞和海尔塞克利·艾哈迈德帕夏 · 查看更多 »

海峽列表

本條目依照地理方式列出世界各地的海峽列表:.

新!!: 安那托利亞和海峽列表 · 查看更多 »

海上民族

海上民族(The Sea Peoples),是一个历史学名词。这些人被认为是一群海上劫掠者所组成的同盟,他们很可能来自南欧,尤其是爱琴海。他们在整个东地中海游弋,并且在青铜时代末期,入侵了安纳托利亚、叙利亚、迦南、塞浦路斯和埃及。但是,这群人的具体身份对现代学者来说依然是一个谜团。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考古学的证据和古文明的零碎记载来进行推测。 海上民族之所以被记录,是因为在晚十九王朝起,尤其是在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的第8年时,他们曾试图进攻埃及并占领它。埃及法老麦伦普塔赫在他的大卡纳克列表中,称他们为“外邦人”或“海上的民族”。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人还入侵了塞浦路斯,赫梯和黎凡特地区。 海上民族组成复杂,然而埃及的记录显示了以下族群:埃克维什(Ekwesh),可能是青铜时代的希腊人/亚该亚人;特雷什(Teresh),可能是伊特鲁斯坎人的祖先;卢卡(Lukka),一个安纳托利亚民族,生活在爱琴海,他们的名字可能来自于吕基亚;施尔登人(Sherden),可能来自撒丁岛;谢克莱什(Shekelesh),可能是名叫西库尔人(Siculi)的古意大利部落;佩莱斯特(Peleset),被公认为是指非利士人,可能来自克里特岛,他们和特克鲁尔(Tkerur)人(可能来自希腊)一起到来,后者是唯一一个之后定居在黎凡特的海上民族主要族群。.

新!!: 安那托利亞和海上民族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施利曼

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德国商人和考古业余爱好者。出于一个童年的梦想,他毅然放弃了商业生涯,投身于考古事业,使得荷马史诗中长期被认为是文艺虚构的国度:特洛伊、迈锡尼和梯林斯重现天日。.

新!!: 安那托利亞和海因里希·施利曼 · 查看更多 »

斯基泰人

斯基台人(Σκύθης或Σκύθοι)也譯为斯基泰人、西古提人、叔提雅人、西徐亞人或塞西亞人,希臘古典時代在歐洲東北部、東歐大草原至中亞一帶居住與活動的农耕民族,一部分为半游牧民族,他們的領土被稱為斯基提亞;古代波斯人稱之為塞克人(古波斯语:Sakā,也译为薩迦人),分為戴尖帽塞克人、飲豪麻汁塞克人、海邊塞克人。 中國《史記》、《漢書》記錄的塞種可能源自這個民族,是哈萨克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其隨居地從今日俄羅斯平原一直到河套地区和鄂爾多斯沙漠,与中国甲骨文和文献的鬼方、犬戎是史载最早游牧民族之一。.

新!!: 安那托利亞和斯基泰人 · 查看更多 »

斯巴达克斯 (电视连续剧)

《斯巴达克斯》(Spartacus)是一部美国Starz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于2010年1月22日首播。剧情围绕着历史人物色雷斯角斗士斯巴達克斯(安迪·怀特菲尔德饰)领导奴隶起义对抗罗马共和国的故事而展开。执行制片人史蒂文·S·迪克奈特和罗伯特·塔珀特侧重于塑造斯巴達克斯早期不太被历史重视的事件。剧中不少格斗场面因为力求逼真而颇为血腥,亦不时穿插一些点到为止的性爱与粗话。 原本Starz預訂了第二季,但因為主演懷特菲爾德診獲癌症而被逼推遲製作,因此官方改為推出六集的前傳故事,稱為《浴血戰士:競技場之神》(Sparatcus: Gods of the Arena)。懷特菲爾德病癒後第二季的前期製作立即開始,不過不久之後他又復發,令官方和懷特菲爾德一致決定以演員利亞姆·麥肯泰(Liam McIntyre)取代成為新的主演。至2011年9月11日,懷特菲爾德最終病逝。利亞姆·麥肯泰接下角色开始了第二季的製作,第二季稱為《斯巴达克斯:复仇》(Spartacus: Vengeance),在2012年1月27日首播。第三季(最終季)稱為《斯巴达克斯:诅咒之战》(War of the Damned),在2013年1月25日首播。.

新!!: 安那托利亞和斯巴达克斯 (电视连续剧) · 查看更多 »

斯巴达克斯起义

斯巴达克斯起义(又称“第三次奴隶战争”,拉丁语:Tertium Bellum Servile),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前73年-前71年)由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大规模角斗士奴隶起义,也是古罗马三次奴隶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公元前73年,70多名角斗士和奴隶在斯巴达克斯的率领下逃离卡普亚的角斗士训练所并发动起义,随着各地奴隶和贫民的加入,起义军迅速扩大到约12万人。起义军四处袭击罗马各地庄园城镇,多次击败罗马军民兵和执政官率领的罗马军团。后世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认为当时逃亡奴隶的主要目的是从山南高卢(现在的北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回到自己的家园。但阿庇安和弗罗鲁斯等学者则认为叛乱者的目标是进军罗马城。 面对一系列的失败,罗马元老院在惊恐之余授权克拉苏组织8个罗马军团,全力镇压起义。公元前71年,斯巴达克斯的军队被克拉苏率军围困在意大利半岛最南端的卡拉布里亚。被困的斯巴达克斯得知罗马元老院已派遣庞培和卢库鲁斯率军支援克拉苏,于是集合全体力量背水一战,向克拉苏发起决战,最终战败,全军覆灭。 普鲁塔克的《比较列传》和阿庇安的《罗马史》记述了本次起义的经过,此外弗罗鲁斯、弗朗提努斯、李维和撒路斯提乌斯等人的著作中也有关于本次起义的记载。 近代以来,伏尔泰、马克思和列宁等思想家和革命家给予斯巴达克斯起义极高的评价,称之为“正义的战争”,并将起义领袖斯巴达克斯视为带领劳动者阶层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英雄人物。.

新!!: 安那托利亞和斯巴达克斯起义 · 查看更多 »

斯巴达克斯:血与沙

《斯巴达克斯:血与沙》(Spartacus: Blood and Sand)是美国Starz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斯巴达克斯》第一季,于2010年1月22日首播。剧情围绕着历史人物色雷斯角斗士斯巴達克斯(安迪·怀特菲尔德饰)领导奴隶起义对抗罗马共和国的故事而展开。执行制片人史蒂文·S·迪克奈特和罗伯特·塔珀特侧重于塑造斯巴達克斯早期不太被历史重视的事件。剧中不少格斗场面因为力求逼真而颇为血腥,亦不时穿插一些点到为止的性爱与粗话。.

新!!: 安那托利亞和斯巴达克斯:血与沙 · 查看更多 »

斯德丁号小巡洋舰

陛下之舰斯德丁号(SMS Stettin)是德意志帝国所建造的四艘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的末舰,以波美拉尼亚城市斯德丁(今波兰什切青)命名。它由同名城市的伏尔铿船厂承建,于1906年开始、1907年3月、至同年10月投入舰队使用。其舰炮包括有十门和两具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超过25节。 1912年,斯德丁号曾与战列巡洋舰和小巡洋舰不来梅号一同,对美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它被动员至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服役。舰只于战争的头三年内参与了大量的行动,包括1914年8月的和1916年5月-6月的日德兰海战,以及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其它小规模作战。1917年,它撤出前线服务,并被用作直至战争结束。随着德国战败,斯德丁号作为于1920年移交协约国,并于1921-1923年间拆解报废。.

新!!: 安那托利亞和斯德丁号小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波

斯特拉波(Στράβων,前64年–23年),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生於現在土耳其的阿馬西亞(當時屬羅馬帝國),著有《地理學》(Γεωγραφικά)17卷。.

新!!: 安那托利亞和斯特拉波 · 查看更多 »

斯提里科

弗拉维斯·斯提里科(Flavius Stilicho,约359-408年)也译作斯蒂里格、斯底里哥,是拥有半蛮族的血统的高级将领,贵族和西罗马帝国执政官。.

新!!: 安那托利亞和斯提里科 · 查看更多 »

新亚述帝国

新亚述帝国是公元前900年以后,亚述第三次复兴后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国祚自公元前934年至公元前609年,在此期间,亚述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功的蚕食了巴比倫尼亞、埃及、烏拉爾圖、亚美尼亚http://www.kchanson.com/ANCDOCS/meso/obelisk.html、埃蘭,称霸近东、小亚细亚、高加索地区、北非以及东地中海,到公元前8世纪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时期,亚述帝国达到极盛。 新亚述帝国承接中亚述时期和中亚述帝国(公元前14至10世纪)。弗赖伊等学者认为新亚述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在这一时期亚拉姆语和阿卡德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

新!!: 安那托利亞和新亚述帝国 · 查看更多 »

斑尾林鸽

斑尾林鸽(学名:Columba palumbus)为鸠鸽科鸽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小亚细亚、俄羅斯、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锡金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主要生活于地面以及或在丛树或灌木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新!!: 安那托利亞和斑尾林鸽 · 查看更多 »

旁狄希臘語

旁狄希臘語(Ποντιακή διάλεκτος或Ποντιακά)是希腊语的一种,使用在本都地区,包括东北安纳托利亚、黑海、土耳其的卡尔斯省、南格鲁吉亚、今天主要在希腊北部使用。它的使用者被称为旁狄希臘人。 Category:各种希腊语 Category:土耳其語言 Category:格魯吉亞語言 Category:阿布哈兹語言 Category:亞塞拜然語言.

新!!: 安那托利亞和旁狄希臘語 · 查看更多 »

无毛漆姑草

无毛漆姑草(学名:Sagina saginoides)是石竹科漆姑草属的植物。分布于印度、朝鲜、小亚细亚、日本、哈萨克斯坦、欧洲、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内蒙古、四川、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1,440米至4,200米的地区,见于石质山坡上、沼泽草甸或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安那托利亞和无毛漆姑草 · 查看更多 »

旭烈兀西征

旭烈兀西征,又稱蒙古第三次西征,是由蒙哥汗之弟旭烈兀率領,是蒙古帝國繼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及長子西征後的第三次大規模的西征,亦是蒙古帝國最後一次西征。這次西征蒙古佔領了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國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

新!!: 安那托利亞和旭烈兀西征 · 查看更多 »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合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后,駐錫于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纪后渐趋沒落。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势力一度较为兴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并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新!!: 安那托利亞和摩尼教 · 查看更多 »

摩鹿加群岛

摩鹿加群岛(Kepulauan Maluku),又译马鲁古群岛,有時也會被稱為「東印度群島」,位置处于苏拉威西岛东面、新几内亚西面以及帝汶北面,为印度尼西亚境內众多群岛板块之一,是马来群岛的组成部分。中国和欧洲传统上称为香料群岛者,多指这个群岛。.

新!!: 安那托利亞和摩鹿加群岛 · 查看更多 »

撒拉族

撒拉族,正式名稱為撒拉爾(撒拉语:Salır)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的后裔,现主要聚居在中国青海省循化县与甘肃省积石山县, 有人口130607人(2010年),使用撒拉语和汉语。.

新!!: 安那托利亞和撒拉族 · 查看更多 »

愛奧尼亞

伊奥尼亚(Ἰωνία 或 Ἰωνίη,İyonya,Ionia)是古希腊时代对今天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西南海岸地区的称呼。其北端约位于今天的伊兹密尔,南部到哈利卡尔那索斯以北,此外还包括希俄斯岛和萨摩斯岛。伊奥尼亚这个名字来自于希腊的一个叫做愛奧尼亞人的部落。这个部落于前两千年后期在爱琴海岸定居。有意思的是,这个部落本来很分散,但当他们在小亚细亚定居后开始形成一个共同体。伊奥尼亚重要的城市有以弗所、米利都和伊兹密尔。这些城市靠贸易富强起来,它们结盟为伊奥尼亚联盟。 一些重要的古希腊艺术风格是在伊奥尼亚形成的。前6世纪—前5世纪在伊奥尼亚出现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等重要的哲学家。.

新!!: 安那托利亞和愛奧尼亞 · 查看更多 »

愛奧尼亞人

愛奧尼亞人或譯雅完人(Ionians,,Ἴωνες,Íōnes;單數形態Ἴων, Íōn),古希臘四個主要部族之一(其他三個為多利安人,與亚该亚人),使用愛奧尼亞語。愛奧尼亞方言是古希臘世界中使用第三廣的方言,只次於多利安方言與伊歐里斯方言。 在古典希臘時期,愛奧尼亞這個名詞有多個意涵。最狹義的意思,專指小亞細亞的愛奧尼亞地區。廣義來說,所有使用愛奧尼亞方言的人,都會被視為是愛奧尼亞人,例如雅典、优卑亚岛、與基克拉泽斯等地,由愛奧尼亞人建立的城邦,也都會被視為是愛奧尼亞的一部份。最廣義的說法,則是將所有使用東部希臘語的地區及族群,都列為愛奧尼亞。.

新!!: 安那托利亞和愛奧尼亞人 · 查看更多 »

敘利亞戰爭

敘利亞戰爭是指在公元前3世紀及前1世紀,塞琉古帝國與托勒密王朝為爭奪通往埃及的數條大道之一的柯里敘利亞地區的多次戰爭。這些衝突使參與的雙方國力空虛,最終導致他們毁於羅馬和帕提亞之手。.

新!!: 安那托利亞和敘利亞戰爭 · 查看更多 »

教会的正统

《教会的正统》是倪柝声在1943年至1945年在重庆期间的作品,解释《聖經·启示录》第2至3章耶穌基督对小亚细亚地區七个教会的预言。.

新!!: 安那托利亞和教会的正统 · 查看更多 »

扎扎人

扎扎人是一群位於土耳其東安那托利亞的少数民族,今日主要居住在阿德亞曼省、阿克薩賴省、巴特曼省、賓格爾、迪亞巴克爾省、埃拉澤省, 埃爾祖魯姆省, 埃爾津詹省, 居米什哈內省, 卡爾斯省, 馬拉蒂亞省, 穆什省, 尚利烏爾法省, 錫瓦斯省及通傑利省等地.

新!!: 安那托利亞和扎扎人 · 查看更多 »

扎扎其語

扎扎其語 (Zazaki) 是扎扎人使用的語言,他們聚居在東土耳其 (安那托利亞) 的阿德亞曼省、阿克薩賴省、巴特曼省、和迪亞巴克爾省等地。 根據《民族語:全世界的語言》,扎扎其語的使用人数在一百五十萬至兩百五十萬之间(包含以此为官方语言的地区)。.

新!!: 安那托利亞和扎扎其語 · 查看更多 »

托卡比皇宮

托卡比皇宮(Topkapı Sarayı,奧斯曼土耳其語:طوپقپو سرايى)是位處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一座皇宮,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蘇丹在城內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托卡比皇宮是昔日舉行國家儀式及皇室娛樂的場所,現今則是當地主要的觀光勝地。托卡比皇宮翻譯過來成為「大炮之門」,昔日碉堡內曾放置大砲,故以此命名。 征服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動工興建托卡比皇宮。皇宮由四個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築物組成,昔日有大約四千人居住,以往的皇宮覆蓋著一個廣大的海岸地區。在多個世紀以來,皇宮經過擴建和整修,例如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災後,皇宮都進行過維修。 托卡比皇宮在十七世紀的重要性下降,那時的蘇丹較喜歡到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的新宮廷。1853年,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把皇宮遷至新落成的朵巴馬切皇宮,杜馬伯爵皇宮是伊斯坦堡內第一個歐式宮廷。托卡比皇宮的帝國寶庫、圖書館、清真寺及造幣局都一併保留。 奧斯曼帝國在1921年滅亡。1924年4月3日,托卡比皇宮在政府政令下變成帝國時代的博物館。托卡比皇宮博物館由文化旅遊部管理。皇宮裡有大量的屋宇和廳堂,但現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開放給公眾,皇宮由部門的職員以及土耳其軍方的武裝守衛把守。托卡比皇宮是奧斯曼建築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瓷器、官服、武器、盾牌、盔甲、、伊斯蘭的書法原稿、壁畫以及奧斯曼的珠寶寶物。 托比卡皇宮與鄰近的其他歷史遺產同屬「伊斯坦堡歷史地區」,該區在1985年成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托卡比皇宮被描述為「奧斯曼帝國時期皇宮的表率。.

新!!: 安那托利亞和托卡比皇宮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 (將軍)

托勒密(希臘語:Πτολεμαῖος, ),是安提柯麾下的將軍,也是他的侄子。他的父親托勒密是安提柯的弟弟。另外,他很可能是特里帕拉迪蘇斯分封協議中腓力三世的四位新任近身護衛官其中一人。 托勒密首度在前320年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當時他和他叔叔安提柯一同圍攻歐邁尼斯所在的要塞諾拉(Nora)。當歐邁尼斯要親自出城與安提柯會談時,托勒密暫時充當為歐邁尼斯方的人質。托勒密之後受到安提柯很大的信任,且軍事地位崇高。前315年,第三次繼業者戰爭爆發,其他繼業者們決定結盟並聯合起來對抗安提柯的勢力,於是安提柯派遣托勒密率領一支大軍,派他在小亞細亞主導對付卡山德的入侵,托勒密迅速進入卡帕多細亞,解救被卡山德將軍圍攻的阿米蘇斯。後來托勒密還前去對付比提尼亞統治者芝普特斯一世,迫使比提尼亞加入安提柯陣營。托勒密隨後往南進軍,進入了愛奧尼亞境內,當時率領埃及艦隊的塞琉古聽聞托勒密軍接近,被迫撤離。緊接著,托勒密繼續往進攻卡里亞總督阿桑德,同時雅典的密爾米頓前來援救阿桑德。前314年,因為阿桑德情勢危急,他的盟友卡山德派遣將軍歐波來姆斯來援,但托勒密在一次決定性突擊中徹底擊敗歐波來姆斯。 前313年夏季,安提柯親自率領一支大軍來到卡里亞,使戰局對安提柯陣營相當有優勢,托勒密在協助圍攻考納斯(Caunus)和伊阿索斯(Iasos)有活躍表現後,安提柯派他率領一支大軍前去對付卡山德,決定要把戰火帶到希臘本土,並命他為這個戰線的最高指揮官。托勒密很快就把哈爾基斯和奧羅波斯(Oropos)的卡山德駐軍驅離,並入侵阿提卡,使雅典臣服,並耀武揚威通過波奧蒂亞、福基斯和羅克裡斯(Locris),把當地的卡山德駐軍驅離,宣布這些城邦獲得獨立和自由。然而,當特勒思弗洛斯反叛的消息傳來,托勒密立即返回伯羅奔尼撒平定這場亂事 。 托勒密接著與卡山德親自率領的大軍對峙,並留在希臘直到第三次繼業者戰爭結束。然而,很可能因為安提柯並沒有對托勒密顯赫的戰功,給予應有的獎勵,當前310年馬其頓的卡山德和埃及決定發起新的戰爭時,托勒密忽然背棄他的叔叔安提柯,並與敵人卡山德和埃及的托勒密談和。此一舉動很可能是他想要在伯羅奔尼撒建立自己的勢力,但是因為這時卡山德和波利伯孔決定和解並進一步合作,這必定導致托勒密的計劃失敗。當埃及的托勒密率領艦隊來到科斯島時,他從哈爾基斯出發到科斯島,並加入埃及托勒密的艦隊。起初,埃及的托勒密給予他高規格的對待,但他雄心勃勃且心懷不軌,最後被埃及的托勒密下獄,並於前309年被毒死。.

新!!: 安那托利亞和托勒密 (將軍)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三世

托勒密三世(施惠者一世) Πτολεμαίος ο Ευεργέτης(约前276年—前222年),埃及托勒密王朝法老(前246年—公元前222年在位)。他是托勒密二世与阿爾西諾伊一世之子。 托勒密三世执政时期,希腊化埃及的国力达到顶峰。托勒密三世並在第三次叙利亚战争中打败塞琉古王朝,一度占领其首都安条克,並占領小亞細亞沿岸的島嶼,但由于埃及本土可能爆发反对托勒密王朝的叛乱,不得不自叙利亚退兵回国。他在第三次叙利亚战争中的战果是夺取了叙利亚与小亚细亚西南部的海岸地带。 托勒密三世接纳在塞拉西亚战役中失败后逃亡的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三世在埃及避难,并予以庇护。但他的继承人托勒密四世(笃爱父亲的人)一上台就逮捕了克里昂米尼。.

新!!: 安那托利亞和托勒密三世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一世

托勒密一世(救主)(Πτολεμαίος ο Σωτηρ;公元前367年—前283年),埃及托勒密王朝创建者,亦是亞歷山大的繼業者之一。托勒密是馬其頓王國亚历山大大帝的好友兼部将,曾跟隨大軍一同遠征波斯。前323年在亚历山大的帝国分裂时,托勒密分到埃及成為他的領地。前320年他击退帝国摄政佩爾狄卡斯的进攻,使埃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公元前304年,他效仿其他继业者宣布自己为王,建都亞歷山卓,建立一個希臘化風格的王國。.

新!!: 安那托利亞和托勒密一世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二世

托勒密二世(与姐姐恋爱者) Πτολεμαίος ο Φιλάδελφος(前308年—前246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第二位法老(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46年在位)。托勒密一世(救主)之子,母亲为贝勒尼基一世。在前288年—前285年,他已经与父母共同治理埃及。 托勒密二世的外号是得自于他与自己的姐姐阿西诺亚二世结婚(这符合埃及自法老时代以来的惯例)。 托勒密二世原来的妻子是色雷斯公主阿西诺亚一世。但是,在阿西诺亚二世(她是阿西诺亚一世的后母)从色雷斯返回之后,也许是为了迎合埃及人的想法,托勒密二世抛弃了原配的王后并以企图谋杀丈夫的罪名将其流放。随后他与姐姐结婚并使他成为自己的共治者。 托勒密二世利用宗教和希腊统治者埃及化巩固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他在法尤姆绿洲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并设立法尤姆省。 托勒密二世执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同已脱离埃及的昔兰尼加开战,并干涉希腊事务。为争夺地中海东岸地区,托勒密与塞琉古王朝进行第一次叙利亚战争和第二次叙利亚战争。托勒密二世在第一次叙利亚战争中打败了安条克一世(救主),夺取塞琉古王朝的属国米利都、腓尼基等地。前266年,托勒密二世煽动雅典和斯巴达反对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二世。但当雅典等城邦遭安提柯二世报复性打击时,托勒密二世并未出力救援。前258年,托勒密二世的舰队在科斯島海战中败于马其顿舰队,结果埃及失去基克拉澤斯群島。 托勒密二世最终与安条克二世(“神”)签定了和约,该和约使埃及版图扩展至小亚细亚。.

新!!: 安那托利亞和托勒密二世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王國

托勒密王國(Πτολεμαϊκὴ βασιλεία)或稱托勒密埃及,是亞歷山大大帝逝世之後,統治埃及和周圍地區的一個希臘化王國。王國建立者為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托勒密一世,他在公元前304年自立為國王並宣稱自己是埃及法老。托勒密王朝統治埃及直到公元前30年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兵败自杀為止,歷經274年。王國疆域最鼎盛時包含埃及、昔蘭尼、安那托利亞南部、敘利亞南部和一些愛琴海島嶼,領土最南時可達努比亞。亞歷山卓是托勒密王國的首都,也是當時是希臘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貿易樞紐。 埃及托勒密王朝一裔中兄妹或姊弟通婚很多。男性後裔常稱托勒密,女性的名稱常有克利奥帕特拉、贝勒尼基和阿尔西诺伊。其中最後的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最爲後世所知的。托勒密王國因內部王室紛爭、境內埃及人叛亂、以及外國入侵等等種種原因逐漸衰弱,最終被羅馬共和國占領。但所留下的希臘化文明一直延續到埃及被穆斯林征服為止。.

新!!: 安那托利亞和托勒密王國 · 查看更多 »

托魯斯山脈

托鲁斯山脉(Toros Dağları),土耳其中南部主要山脉,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边缘,西起安塔利亚以北的埃伊尔迪尔湖,东抵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游地区。托鲁斯山脉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主峰Demirkazık峰,海拔3756米。.

新!!: 安那托利亞和托魯斯山脈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安那托利亞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式建筑

拜占庭式建筑,指的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古罗马巴西利卡式的基础上,融合了东方(主要是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艺术,形成了新的风格。对后来的东欧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有很大影响。.

新!!: 安那托利亞和拜占庭式建筑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奧斯曼戰爭

拜占庭-奧斯曼戰爭是奧斯曼土耳其人與拜占庭羅馬人的一連串軍事衝突,導致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及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拜占庭帝國在1204年失去了君士坦丁堡後,國內陷入分裂及混亂。羅姆蘇丹國乘虛而入,吞併小亞細亞西部的地區,直至尼西亞帝國將塞爾柱土耳其人擊退。1261年,尼西亞帝國在拉丁帝國手中重奪君士坦丁堡。不過,受到敵對國家伊庇魯斯專制國、塞爾維亞及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威脅,拜占庭帝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依然不穩,加上羅姆蘇丹國(拜占庭帝國在亞洲的對手)的勢力減弱,拜占庭帝國將在小亞細亞的軍隊轉移到歐洲,以維持拜占庭帝國對色雷斯的控制The Times compact history of the world,第70-71頁。羅姆蘇丹國的威脅減弱對拜占庭帝國來說並非幸事,狂熱的回教徒要拜占庭帝國付出代價來建立他們的勢力範圍。許多土耳其貝伊參與對拜占庭帝國及塞爾柱帝國地區的征服,當中又以奧斯曼一世的勢力對尼西亞帝國及君士坦丁堡最具威脅。1299年,奧斯曼一世確立了勢力後自稱蘇丹,其勢力範圍被稱為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一世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首五十年內,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的勢力消逝。約1380年,奧斯曼人得到拜占庭帝國控制的色雷斯地區。至1400年,曾經強大的拜占庭帝國只不過是一個摩里亞采邑的綜合體,掌控一些愛琴海島嶼及首都附近的小塊土地。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1402年的帖木兒入侵及1444年的瓦爾納戰役使拜占庭帝國仍得以苟延殘喘,直至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奧斯曼帝國的勝利使她成為地中海東部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

新!!: 安那托利亞和拜占庭-奧斯曼戰爭 · 查看更多 »

拉巴尔那一世

拉巴尔那一世(Labarna I),古王国的赫梯国王。首都库萨拉。他曾把国土从安纳托利亚中部一直扩展至地中海沿岸。他任命几个儿子去统治被征服的区域,如图瓦努瓦、胡皮斯纳、兰达和鲁斯纳等。他还占领了西南方的阿尔萨瓦。.

新!!: 安那托利亞和拉巴尔那一世 · 查看更多 »

拉丁字母發展史

拉丁字母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出現,經歷了大約2500年歷史的轉變,成為今時今日的樣式,是現時世上應用最廣泛的書寫系統。.

新!!: 安那托利亞和拉丁字母發展史 · 查看更多 »

拉丁帝国

拉丁帝国(拉丁语直譯爲罗马尼亚帝国),是1204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時,攻陷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后建立的国家。鲍德温一世爲開國君主。十字军想在拜占庭帝国领土上建立一个西方教會国家,藉此取代東方教會的拜占庭帝国。.

新!!: 安那托利亞和拉丁帝国 · 查看更多 »

拉哥拉斯

拉哥拉斯(希臘語: Λαγoρας; 前三世紀人物),克里特人,原是傭兵軍官。 前219年,他在托勒密埃及的托勒密四世時服役,當塞琉古帝國與托勒密王朝爆發第四次敘利亞戰爭時,埃及將領尼古拉斯派遣他守衛貝魯特附近黎巴嫩山頭,來阻止安條克三世朝托勒邁斯前進。但他遭到塞琉古軍擊退,後來兵敗投降,成為塞琉古帝國的軍官。 前215年,安條克三世進軍小亞細亞對抗自立為王的阿凱夫斯,並把他包圍在薩第斯。拉哥拉斯發現薩第斯有一段險地防衛不夠嚴密,於是安條克便讓拉哥拉斯和精銳部隊去強行突破,由此攻入薩第斯。.

新!!: 安那托利亞和拉哥拉斯 · 查看更多 »

拉迪赤梢魚

拉迪赤梢魚(学名:Labiobarbus ghigii)为輻鰭魚綱鯉形目鲤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分布於歐洲希臘及土耳其小亞細亞西南部,體長可達6.5公分,棲息在溪流及湖泊,以無脊椎動物及植物為食。.

新!!: 安那托利亞和拉迪赤梢魚 · 查看更多 »

拉蒙·柳利

拉蒙·柳利(Ramon Llull,Raymundus Lullus,),其名於法語中的異體譯作雷蒙·呂爾(Raymond Lulle),加泰罗尼亚作家、逻辑学家、會士和神秘主义神学家。他创作了第一部重要作品,促进了加泰罗尼亚语的发展。其手稿显示他在选举理论有着超前的研究成果。他还被认为是计算理论的先驱,影响了莱布尼茨等人。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

新!!: 安那托利亞和拉蒙·柳利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曼努埃爾一世(希腊语:,)是十二世纪的拜占廷皇帝。此时,拜占庭帝国和地中海历史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其统治期间,科穆宁王朝经历了最后一次兴盛,帝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得以恢复,文化也走向繁荣。 拜占廷帝国曾是地中海世界的掌控者,为复兴这一荣耀,曼努埃尔采取了雄心勃勃的对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它同教宗以及复兴中的西方世界结盟,并对西西里王国发动了入侵试图收复南意大利,但没有成功。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他使帝国躲避了十字军带来的威胁并使他们顺利通过。曼努埃尔还将十字军国家纳入了自己的保护之下。面对穆斯林对圣地的侵袭,他促使帝国与耶路撒冷王国联合进攻法蒂玛王朝。曼努埃尔重塑了帝国在巴尔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版图,并将匈牙利和十字军诸国纳入于拜占庭的势力范围之下。此外,他还对帝国东西面的邻国们持续地发动富有侵略性的战争。 然而,在经历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惨败后,曼努埃尔一世被迫采取妥协政策,使其在东方地区的成就功亏一篑,这一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以傲慢自大的用兵方式进攻处在有利位置的罗姆苏丹军队。尽管拜占廷军队在門德雷斯河谷戰役挽回了损失,并且曼努埃尔与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缔结了一份对帝国有利的和约,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最终表明了帝国为从突厥人手中收复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努力没有成功。 曼努埃尔被希腊人誉为大帝,因人们愿意向其效忠而声名远播。在其大臣的历史作品里,曼努埃尔不仅是一代英杰,也是美德的典范。十字军诸国在与曼努埃尔的联系中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在西方天主教世界的一些地区享有“最受上帝祝福的君士坦丁堡皇帝”(the most blessed emperor of Constantinople)的称号。P.

新!!: 安那托利亞和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曼齐刻尔特战役

曼齐刻尔特战役,為公元1071年8月26日發生的一場拜占庭-塞爾柱戰爭,是中世紀發生在近東地區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其中拜占庭軍的決定性戰敗和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俘,導致安那托利亞和亞美尼亞的統治權轉移到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的手中,被後世視為基督與伊斯蘭文化圈在當地消長的象徵。.

新!!: 安那托利亞和曼齐刻尔特战役 · 查看更多 »

总督叛乱 (阿契美尼德王朝)

总督叛乱(Great Satraps' Revolt),指的是数名阿契美尼德王朝总督针对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的一次叛乱。 达塔美斯,卡帕多细亚总督和一个有才华的军事指挥官,前384年后继承了他的父亲的总督职位,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将领,可是宫廷阴谋导致了他在前372年发动叛乱。波斯宫廷命令相邻省份总督吕底亚的奥托夫拉达提斯和卢西亚的阿图姆巴拉(Artumpara)粉碎这场叛乱,可是被达塔美斯成功的打败了。Brosius 2006, p. 28 阿里欧巴扎尼斯(Ariobarzanes)是一名弗里吉亚总督和本都统治者的儿子,作为赫勒斯滂弗里吉亚(Hellespontine Phrygia)的实际总督,直到合法继承人阿尔塔巴左斯可以行使他的权力。 但是,当阿尔塔巴左斯准备即位时,阿里欧巴扎尼斯拒绝交出他的权力,并在前366年加入到了达塔美斯的叛乱中。Brosius 2006, p. 28 阿里欧巴扎尼斯寻求国外的援助,并收到了斯巴达的阿格西莱二世的帮助。Brosius 2006, p. 29 阿里欧巴扎尼斯抵挡了卡里亚的摩索拉斯和吕底亚的奥托夫拉达提斯的围困,直到阿格西莱同围城者谈判撤军。Gershevitch 1985, p. 378 阿里欧巴扎尼斯在前363年被杀,他的儿子米特拉达梯(Mithradates)背叛了他。Brosius 2006, p. 29 在前362年,亚美尼亚总督奥龙特斯,在王命令他转移到密细亚(Mysia)之后,发动反叛。他的高贵出身使他成为了总督叛乱的领袖,但奥龙特斯之后和波斯王达成了协议,并背叛了其他总督,不久之后叛乱就瓦解了。Nelson 1984, p. 131 奥龙特斯分得了爱情海沿岸大部分地区Nelson 1984, p. 131,同时达塔美斯在他的女婿密特罗巴扎尼斯(Mitrobarzanes)出卖他之后,达塔美斯被杀了。Brosius 2006, p. 28 阿里欧巴扎尼斯也被杀害了,其他总督被赦免,从而结束了叛乱。Nelson 1984, p. 131.

新!!: 安那托利亞和总督叛乱 (阿契美尼德王朝) · 查看更多 »

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希臘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約46年─125年),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比較列傳》(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常稱為《希臘羅馬名人傳》或《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一書留名後世。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蒙田對他推崇備至,莎士比亞不少劇作都取材於他的記載。.

新!!: 安那托利亞和普魯塔克 · 查看更多 »

普魯西阿斯一世

普魯西阿斯一世(跛腳)(希臘語 Προυσίας Α' ὁ Χωλός,),是比提尼亞王國國王,基阿埃拉斯的兒子。統治期間約在前228年-約前182年。 普魯西阿斯一世與馬其頓王國國王德米特里二世聯姻,娶德米特里二世的女兒阿帕瑪,並與馬其頓同盟。前220年,普魯西阿斯與拜占庭交戰,然後擊敗之前尼科美德一世引進小亞細亞的高盧人,並在一連串戰爭中,從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和黑海的赫拉克利亞·潘提卡手中奪得許多領土。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在前202年贈與他基俄斯和邁爾里兩個港口,分別命名為普魯西亞斯和阿帕米亞。 當羅馬共和國與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爆發羅馬-敘利亞戰爭時,普魯西阿斯一世抱持中立,但之後願對迦太基將軍漢尼拔提供庇護,讓漢尼拔幫他與帕加馬對抗。 普魯西阿斯一世逝世後,王位由其子普魯西阿斯二世繼承。 Category:比提尼亞君主.

新!!: 安那托利亞和普魯西阿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1096年

没有描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1096年 · 查看更多 »

1980年2月16日日食

1980年2月16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80年2月16日,當天也是春節。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安哥拉、薩伊、坦桑尼亚、肯尼亚、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和中国,日偏食則覆蓋了幾乎整個非洲和亚洲中南部的廣大區域。.

新!!: 安那托利亞和1980年2月16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16年土耳其政變

2016年土耳其政變(土耳其語:2016 Türkiye askerî darbe girişimi),指土耳其軍方内部派系在2016年7月15日企圖进行政變推翻总统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冀希望达到中断土耳其伊斯兰化的目的,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这场未遂政变造成至少265人死亡和数千名群众受伤,安卡拉内的土耳其国会大厦以及皆遭到轰炸,在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的机场内,也能听到枪击声。.

新!!: 安那托利亞和2016年土耳其政變 · 查看更多 »

256年

没有描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256年 · 查看更多 »

272年

没有描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272年 · 查看更多 »

32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320年代 · 查看更多 »

3世纪

201年1月1日至3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3世纪。.

新!!: 安那托利亞和3世纪 · 查看更多 »

6月10日

6月1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1天(闰年第16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4天。.

新!!: 安那托利亞和6月10日 · 查看更多 »

818年

没有描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818年 · 查看更多 »

960年

没有描述。

新!!: 安那托利亞和960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安納托利亞半島安纳托利亚安纳托利亚高原安那托力亞安那托利亚安那托利亞高原小亚细亚小亚细亚半岛小亞細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