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威廉·赫歇爾

指数 威廉·赫歇爾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爵士,FRS,KH(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出生於德國漢諾威,英國天文學家及音樂家,曾作出多項天文發現,包括天王星等。被譽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目录

  1. 236 关系: 占星符號卡羅琳·赫歇爾卫星的命名反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座双子座參宿增二十六墳墓一壁宿二天卫三天卫二天卫四天王星天王星的卫星天王星環天體命名天鵝圈天文學天文學綱要太阳太阳系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太阳活动太陽向點太陽系年表太陽系形成與演化假說的歷史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外星生命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威廉·赫歇耳望遠鏡室女超星系团宗人四小犬座小行星小行星2000小鬼星云尼斯 (金星假想卫星)主小行星帶三角座星系下台二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交互作用星系以人名命名的恆星仙女座仙女座星系弗里德里希二世·格拉夫·馮·哈恩土卫三土卫一土卫二... 扩展索引 (186 更多) »

占星符號

占星術是種象徵性的語言之一,祂擁有屬於自己特殊的一套文字符號系統——占星符號——這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符號之一,乃各種占星體系用於表示相關的對象的圖像或字型,主要是代表了太陽系行星的象徵。祂們是最方便的圖標,並且通常也被稱為天上的眾神之符號。這些符號表示靈魂智慧與物理或外顯科學之間的交織。如果想要解釋一張星盤,就必須要學習每一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許多這樣的圖像於下列各節將分別介紹之。.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占星符號

卡羅琳·赫歇爾

羅拉琳·盧克雷拉蒂婭·赫歇爾(Caroline Lucretia Herschel,),出生於德國漢諾威,德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的妹妹。 1772年,卡羅琳拉移居英國巴斯與當音樂家的哥哥威廉一起生活。她曾經是哥哥的聖樂團的主音,並獲邀出席伯明翰音樂節,但她卻推辭了這個演出機會。但後來威廉全身投入天文學,卡羅琳成為了他的全職助手。 1782年威廉獲英王喬治三世聘用為天文學家,卡羅琳亦隨他遷住斯勞。在那裏,卡羅琳協助威廉觀測及計算數據。她的最大興趣是透過一台小型牛頓望遠鏡欣賞星空,這台望遠鏡讓她於1783年發現3個星雲;於1786年至1797年發現8顆彗星,其中5顆在歷史曾被人觀測過,包括恩克彗星。她於1786年8月1日發現的第一顆彗星——35P/Herschel-Rigollet也是首顆被女性發現的彗星。翌年,她獲喬治三世發薪聘用為威廉的助手。1797年,她向英國皇家學會提交一份約翰·佛蘭斯蒂德觀測資料的索引,以及列出561顆英國星表(British Catalogue)中遺漏的恆星和勘誤表。 在威廉·赫歇爾死後,她回到漢諾威,但她沒有放棄天文研究。在1828年她整理好自1800年威廉發現的二千個星雲列表。1828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向她頒發金獎章,並於1835年推選她為該會的榮譽會員。1846年,她獲普魯士國王頒發金獎章。 為紀念她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小行星281“盧克拉雷蒂婭”以她中間的名字命名。Google公司於2016年3月16日更改網站首頁的標誌,以紀念卡羅琳·赫歇爾266歲誕辰。.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卡羅琳·赫歇爾

卫星的命名

历史上,衛星不总是一发现就命名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卫星的命名

反射望远镜

反射望遠鏡是使用曲面和平面的面鏡組合來反射光線,並形成影像的光學望遠鏡,而不是使用透鏡折射或彎曲光線形成圖像的屈光鏡。 反射望远镜所用物镜为凹面镜,有球面和非球面之分;比较常见的反射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有牛顿望远镜与卡塞格林望远镜。 反射望远镜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物镜。通常使用的球面物镜具有容易加工的特点,但是如果所设计的望远镜焦比比较小,则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光学球面像差;这时,由于平行光线不能精确的聚焦于一点,所以物像将会变得模糊。因而大口径,强光力的反射望远镜的物镜通常采用非球面设计,最常见的非球面物镜是抛物面物镜。由于抛物面的几何特性,平行於物镜光轴的光线将被精确的汇聚在焦点上,因而能大大改善像质。但即使是抛物面物镜的望远镜仍然会存在轴外像差。.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反射望远镜

反射望远镜座

反射望远镜座(拉丁语:Telescopium Herschelii,赫歇尔的望远镜),是一个已经被废除的星座,由匈牙利天文学家马克西米利安·赫尔神父创建,以纪念利用反射望远镜发现天王星的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 反射望远镜座位于御夫座靠近双子座和天猫座的天区,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反射望远镜座

双子座

双子座(Gemini,天文符号:♊)黄道带星座之一,面积513.76平方度,占全天面积的1.245%,在全天88个星座中,面积排行第三十位。双子座中亮于5.5等的恒星有47颗,最亮星为北河三(双子座β),视星等为1.14。每年1月5日子夜双子座中心经过上中天。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和他的妹妹卡罗琳·赫歇尔在双子座H附近发现天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在双子座δ附近發现冥王星。美国的双子星座计划就是以双子座来命名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双子座

參宿增二十六

参宿增二十六(βMon/麒麟座β)是一个在麒麟座的三合星系统。以肉眼来看,它是一颗视星等3.91的单一恒星,使它成为麒麟座的最亮星。以望远镜看是三颗浅蓝色的恒星排列成弧线。1781年威廉·赫歇尔发现时称它是“天上最美的景象之一”。这个恒星系统包含三颗Be星,麒麟座βA,麒麟座βB,麒麟座βC。还有一颗光学伴星,很可能实际上并不接近这个系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參宿增二十六

墳墓一

墳墓一是在寶瓶座"水滴"星群中的(寶瓶座 ζ / ζ Aqu)一顆聯星 (點擊 可以查看"水滴"),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103光年。 較亮的寶瓶座 ζ²是一顆黃白色的F型星,視星等 +4.42等。它的伴星寶瓶座 ζ¹是一顆黃白色的F型次巨星,視星等 +4.59等。事實上因為這兩顆星的光度非常接近,因此很容易測量和分解成一對雙星。這一對聯星的合成光度是+3.65,兩星相距1.67弧秒,軌道週期760年。 曼海姆天文台的台長克裏斯琴·邁耶是最先考慮墳墓一是雙星的天文學家。他在1777年注意到這是一對雙星,威廉·赫歇爾在兩年後也發現它是雙星。 墳墓一被觀測的時間迄今只有幹個軌道週期,因此,軌道的大小和形狀,還有軌道週期都還沒有實際的測量資料。根據馬丁·加斯克爾在1968年的測量,得到的週期是856年 (這個資料被諾頓2000星圖引用)。 這兩顆恆星在橢圓軌道上的最大距離,看起來是順時針運動,是最短距離 (大約是太陽至冥王星的距離) 的四倍。 目前這兩顆星在星曆表上的距離是2.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墳墓一

壁宿二

壁宿二(Alpha And / α And / α Andromedae)在英文的固有名稱是 Alpheratz和Sirrah(與Sirah的拼法相通),是在仙女座中最亮的一顆恆星,位置緊鄰在飛馬座的東北部,是構成飛馬四邊形的恆星之一。做為一顆與飛馬座相連接的恆星,它也曾經被稱為飛馬座δ,但這個名稱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了。另一顆有雙重名稱的恆星是金牛座β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David Darling.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壁宿二

天卫三

天卫三(泰坦妮亞、 )是天王星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內第八大的衛星。表面也覆满了火山灰。这表明曾发生过火山活动。那儿有长达数千公里的大峡谷,可能是由于内部的水冻结、膨胀,撑裂了薄弱的外壳而形成的。它的表面也被一种黑色物质重新覆盖过,可能是甲烷或水冰。.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天卫三

天卫二

天卫二(烏姆柏里厄爾,Umbriel,国际音标:)是天王星的衛星,以亞歷山大·蒲柏的作品秀髮劫裡的角色烏姆柏里厄爾命名。它與天衛一同時由威廉·拉塞尔在1851年10月24號發現。 天卫二的直徑比天衛一大10公里,但密度相同。 天卫二主要由冰和岩石組成,其中冰占天衛二表面的多數,而它的地幔和核心可能分別由冰和岩石組成。天卫二的構造與天衛四類似,但天衛四的體積比天衛二大35%。 天卫二是天王星所有衛星中最暗的,反射率只有18%。因為天卫二上有多處峽谷,內部可能有變動,因此天衛二可能有過一些地殼變動的事件。 天衛二在早期常常被隕石撞擊,因此表面上有大大小小的隕石坑,在天王星所有衛星裡隕石撞擊坑数量僅次於天衛四。最大的隕石坑直徑至少有210公里。天衛二其中一個表面特徵是在旺達隕石坑(Wunda crater)最低點的一圈明亮圓環。天衛二與天王星其它衛星一樣,可能是由天王星的吸積盤所組成。航海家二號經過天王星时深入研究过天卫二,这也是人類第一及唯一一次對其深入研究。航海家二號在經過天衛二时拍下的照片可以讓天文測繪家繪畫天衛二40%的表面。.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天卫二

天卫四

天卫四又稱為奥伯龙(Oberon)是距离天王星最远的大卫星,其体积和质量在天王星所有卫星中均位列次席,同时也是太阳系质量第九大的卫星。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尔在1787年首次观测到该卫星。天卫四的名稱奥伯龙来自于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當中的一個角色。天卫四的公轉轨道有一部分位于天王星磁圈之外。 天卫四由近乎等量的冰体水和岩石构成,其内部可能分化出岩石内核及冰质地幔。此外,在内核和地幔之间可能还存在着一层液态水。天卫四的表面呈暗红色,其主要地形是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后所形成的,並有許多直径达到210公里的撞击坑存在。天卫四表現存在峡谷(地堑)地形,该地形是天体演化初期因内部膨胀而形成的。 旅行者2号于1986年1月近距離飞掠該衛星,也是人类目前对天王星系统进行过唯一一次的近距离观测。旅行者2号拍摄了数张天卫四照片,涵蓋該天体40%的表面。.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天卫四

天王星

天王星是從太陽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其體積在太陽系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其英文名稱Uranus來自古希臘神話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是克洛諾斯的父親,宙斯的祖父。与在古代就为人们所知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以及緩慢的繞行速度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认定为一颗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發現天王星,从而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天文學符號為、♅(♅,Unicode編碼U+2645)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不同於更巨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不同的「冰巨行星」分類來安置她們。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與可以探测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K(−224℃)。其外部的大气层具有複杂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相比较而言,天王星的内部则是由冰和岩石所构成。 如同其他的巨行星,天王星也有環系統、磁層和許多衛星。天王星的環系統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因為它的自轉軸斜向一邊,幾乎就躺在公轉太陽的軌道平面上,因而南極和北極也躺在其他行星的赤道位置上。從地球看,天王星的環像是環繞著標靶的圓環,它的衛星則像環繞著鐘的指針(雖然在2007年與2008年該環看來近乎水平)。在1986年,來自太空探测器航海家2號的影像资料顯示天王星實際上是一顆平平無奇的行星,在其可見光的影像中沒有出现像在其他巨行星所擁有的雲彩或風暴。然而,近年內,隨著天王星接近晝夜平分點,地球上的觀測者发现天王星有季節變化的迹象和漸增的天氣活動。天王星上的風速可以達到每秒250公尺。 在西方文化中,天王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以希臘神祇命名的行星,其他行星都依照羅馬神祇命名。.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天王星

天王星的卫星

天王星是太阳系的第7颗行星,截至2014年7月,人类一共发现27颗天王星的卫星,所有卫星均以威廉·莎士比亚或亚历山大·蒲柏著作中的角色命名。威廉·赫歇尔于1787年发现了天卫三和天卫四两颗卫星,另外3颗近球体卫星中的天卫一和天卫二是于1851年由威廉·拉塞尔发现,天卫五则是在1948年由杰拉德·柯伊伯发现。这5颗卫星都拥有行星质量,一旦脱离天王星轨道,直接围绕太阳运行,就可以归类成矮行星。其它22颗卫星都是在1985年以后发现的,部分来自旅行者2号的发现,还有部分是先进地面望远镜的功劳。 天王星的卫星可以分成三类:13个内卫星,5颗主群卫星和9颗不规则卫星。内卫星是暗黑色的小天体,与天王星环的性质和源起相同。5颗主群卫星的质量都大到足以实现流体静力平衡,其中4颗卫星的地表有迹象显示内部有驱动形成峡谷和火山喷发等的地质活动。5颗主群卫星中最大的是天卫三,其直径有1578公里,是太阳系的第8大卫星,质量相当于月球的5%。天王星的不规则卫星大部分都以逆行轨道运行,轨道的离心率和倾角都很高,距离天王星很远。.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天王星的卫星

天王星環

天王星環是由直徑小於10米的黑暗顆粒物質組成的暗淡環系統,是繼土星環之後,在太陽系內第二個被人類發現的行星環系統。 已知的13個清晰的環中,最亮的是ε環。(re study by Stuart Eves).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天王星環

天體命名

天體命名就是為天文觀測所見到或發現的天體取名字。 在古老的時候,只有太陽、月球和數百顆恆星以及肉眼可以看見的行星有名字。但在過去的數百年,天文學上辨認出來的天體數量已經從數百顆增加至數十億顆,而且每年還有更多的新天體不斷的被發現。天文學家需要一套辨識系統,能明確且不含糊的分辨出這些天體,同時對令人感興趣的天體給予特別的名字,而且這些名稱必須是有意義的,能夠呈現這些天體的特質。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是全球天文學家和其他的科學家認可,能為天體命名的唯一機構。為了能給予任何天體一個明確的名稱,該學會已經建立一套命名系統,能系統化的為各種不同的天體命名與排列順序。.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天體命名

天鵝圈

天鵝圈 (電波源W78,或 沙普利斯 103)是位於天鵝座的一個巨大超新星殘骸,是個直徑大約3°的發射星雲。迴圈上有一些弧,像是所知的面紗星雲或卷星雲,發射出可見光、電波、紅外線和X射線蹤合起來才能顯示出完整的迴圈。.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天鵝圈

天文學

天文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運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方法來解釋宇宙間的天體,包括行星、衛星、彗星、恆星、星系等等,以及各種現象,如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廣義地來說,任何源自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現象都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物理宇宙學與天文學密切相關,但它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天文學有著遠古的歷史。自有文字記載起,巴比倫、古希臘、印度、古埃及、努比亞、伊朗、中國、瑪雅以及許多古代美洲文明就有對夜空做詳盡的觀測記錄。天文學在歷史上還涉及到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制訂,今天則一般與天體物理學同義。 到了20世紀,天文學逐漸分為觀測天文學與理論天文學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以取得天體的觀測數據為主,再以基本物理原理加以分析;理論天文學則開發用於分析天體現象的電腦模型和分析模型。兩者相輔相成,理論可解釋觀測結果,觀測結果可證實理論。 與不少現代科學範疇不同的是,天文學仍舊有比較活躍的業餘社群。業餘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和觀察彗星等短暫的天文現象上。 http://www.sydneyobservatory.com.au/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Sydney Observatory Astronomy (from the Greek ἀστρονομία from ἄστρον astron, "star" and -νομία -nomia from νόμος nomos, "law" or "culture") means "law of the stars" (or "culture of the stars" depending on the translation).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天文學

天文學綱要

天文學是源於地球大氣層之外天體(如:恆星、行星、彗星、和星系)的科學和現象。天文學是最古老的科學之一,早期文明的天文學家有條不紊地在夜晚觀測天空,並且在早期就已經發現許多天體的組織結構。但是,直到望遠鏡發明之後,天文學才發展成為現代的科學。 下面的綱要提供天文學的專題指南的條目和概述。.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天文學綱要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太阳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太阳系

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

这是數百年来太阳系内所发现的卫星的时间列表。 為了比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时间都包括在内。最初的六个小行星也都被包括在内,之后,每年都有新的小行星发现,而开始的四个至少在1851年之前都被看作是行星。 历史上,卫星的名字总是在发现之後才有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太阳系的行星和受到正式认可的矮行星已知共计有180颗卫星,另有19颗已经大到足以实现流体静力平衡,因此这些天体如果直接围绕太阳运转,则将归类为行星或矮行星。 根据其运行轨道不同,卫星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规则卫星,拥有顺行轨道,其在轨道上的前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并与行星的赤道面接近;另一类是不规则卫星,拥有逆行或偏向于逆行的轨道,在轨道上的前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并且经常与其围绕行星的赤道形成极限角度。不规则卫星可能是行星从周围的太空中捕获的小行星,其中大部分直径都不到10公里。 伽利略·伽利莱于1610年发现了4颗伽利略卫星,这也是除月球外人类最早发现并公布的卫星Galilei, Galileo, Sidereus Nuncius.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太阳活动

太陽活動是太陽所發出太陽輻射的總量變化,以及數千年來的光譜分布變化。這些活動具有一些週期性,其中最主要的是長達11年的太陽週期(或稱太陽黑子週期)。不過這些變化也具有非週期性的波動。太陽活動的估計原本是透過計算太陽黑子數量,近幾十年來,已經改由人造衛星直接觀測。氣候變遷科學家想要了解太陽活動的變化,會對地球與地球氣候造成哪些影響。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被稱為"太陽驅動力"。 在衛星時代來臨前,總體太陽輻照度(TSI)的變動,雖然只是在紫外線的波長上有百分之幾的差異,但始終都在檢定的門檻之下。現在對總太陽輸出的測量變化(涵蓋最後這三個11年的太陽黑子週期)只有0.1%的差異 或是在11年黑子周期期間的峰頂對谷底大約是1.3 W/m²,而在地球大氣層上層表面接收到各式各樣太陽輻射的平均值為1,366W/ m²(每平方米1,366瓦)。沒有對較長期變異直接測量的代理測量變通的不同度量,以最近的結果建議在過去2,000年間的變動大約在0.1%,雖然其他來源的資料建議從1675年起的太陽輻照度增量為0.2% 。太陽變異和火山作用的組合可能是造成一些氣候變化的起因,像是蒙德極小期。 對2006年現有文獻的回顧,刊登在自然,確定自1970年代中期太陽亮度沒有淨增值,並且在過去400年中太陽輸出能量的變化不太可能造成全球性變暖的主要部份變化。然而,同一份報告的作者也警告說:"除了太陽的亮度之外,來自宇宙射線和紫外線輻射對氣候更微妙的影響不可能被排除。他們也補充說,因為物理模形認為這樣的作用不足以開發,使得這些影響尚未能被證實" 。.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太阳活动

太陽向點

太陽向點是太陽在星際空間中運動時按本地静止标准(LSR)所對著的方向。這不應與太陽通過黃道帶星座的視運動混淆,因為太陽通過黃道帶星座的視運動是假想的運動,并不實際發生,而是由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 太陽向點的大致方向是武仙座附近的織女一西南向。太陽向點可以选取多個坐標,視覺坐標(由視運動的目视观测獲得)為赤经(RA),赤纬(dec)+30°(銀道坐標:银经56.24°,银纬22.54°)。 太陽向太陽向點運動的速度是19.5千米/秒。这不能与太阳围绕的銀心的轨道速度混淆。太阳围绕的銀心的轨道速度约为220千米/秒,包含在本地静止标准的运动中。太阳在银河系中的运动比直接的想像要复杂。 太阳运动的本性和范围最初於1783年由威廉·赫歇爾阐述。Histoire de l'astronomie vol.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太陽向點

太陽系年表

這是太陽系的天文學年表,列出人類對太陽系的主要發現與研究成果。.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太陽系年表

太陽系形成與演化假說的歷史

有關世界起源和命運的可以追溯至已知最早的文字記載;然而,幾乎在所有的時代裡都沒有人嘗試將之與"太陽系"的起源理論聯繫在一起,原因只是單純的因為幾乎沒有人知道或是相信太陽系的存在,如同我們現在所理解與認知的太陽系。太陽系形成理論的第一步是一般所接受的日心說,這種模型將太陽放在系統的中心,和將地球放在軌道上繞著太陽轉。這個理論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醞釀了(阿里斯塔克斯在西元前250年就已經提出),但到了17世紀末期才被廣泛地接受。"太陽系"這個術語在1704年才正式有使用的紀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太陽系形成與演化假說的歷史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本列表包括任務成功以及試圖到達地球以外的所有探測器,其中的目標任務包括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甚至是太陽系外的探測。其中有一些任務僅飛掠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由於探測地球本身的探測器數量龐雜、利用多次重力拋射的探測器軌道複雜,所以未加觀測地球、飛掠地球的探測器並未列入。另外,本列表目前也未將已取消或是未來可能發射的探測器列入,因為可能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截至2016年4月為止,共有248艘探測器被設定為太陽系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有些攜帶許多小探測器,但大部分為單一的探測器,其中143艘探測器成功;7艘探測器部分成功;98艘探測器失敗。.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外星生命

外星生命指存在于地球以外的生命体。这个概念囊括了简单的细菌到具有高度智慧的“外星人”。研究和测试关于外星生命猜想的学科被称作地外生物学或天体生物学。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一直使用包括探测地球之外的电波、天文望远镜观测潜在的宜居行星等方法探测外星生命存在的迹象,但迄今为止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外星生命的存在。有人認為發現外星人的機率很小,也有很多人认为外星生命几乎必定存在。 世界各地一直有关于外星人的遐想,在各種史書中也留下不少疑似关于外星人的奇异記載。有人猜测古印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建造的發達古文明受到了外星生物科技的影響,更有人宣称曾目睹外星人或与之接触。伴随大量关于外星人的報導、科幻小說和電影的充斥,使得外星生命的传闻绘声绘色。.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外星生命

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

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Otto Wilhelm von Struve;Отто Васильевич Струве,奧托·瓦西里耶維奇·斯特魯維;)是一位俄羅斯帝國天文學家,波羅的海德國人。他和他的父親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都是19世紀著名的天文學家,並且曾在1862年到1889年之間擔任普尔科沃天文台台長,同時也是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

威廉·赫歇耳望遠鏡

威廉·赫歇爾望遠鏡(William Herschel Telescope,WHT)是一架口徑 的光學/近紅外線反射望遠鏡,座落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拉帕爾馬島的穆查丘斯罗克天文台。這架望遠鏡已威廉·赫歇爾的名字命名,是牛頓望遠鏡群組的一部分。它的經費來自聯合王國、荷蘭和西班牙的研究理事會。 在1987年興建之初,WHT是世界第三大的單鏡片望遠鏡 。BTA-6(6.0 m)和海爾望遠鏡(5.1 m)是更大的兩架;MMT有更大的集光面積,但並不是單一的主鏡片。目前,它是歐洲第二大的望遠鏡鄰近的加那利大型望遠鏡(10.4 m)在2009年超越WHT成為歐洲最大的望遠鏡,並且是格拉·帕森斯(Grubb Parsons)在其150年的歷史中,建造的最後一架望遠鏡。 WHT配備有種類繁多的儀器以在可見光和近紅外的波段下運作,專業天文學家利用它從事廣泛的研究。天文學家使用這架望遠鏡發現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第一個證據(人馬座A*),並且對伽瑪射線暴進行了第一次的可見光觀測。.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威廉·赫歇耳望遠鏡

室女超星系团

室女座超星系团(Virgo Supercluster,簡稱Virgo SC)或本超星系團(Local Supercluster,簡稱LSC或LS)是個不規則的超星系團,包含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所屬的本星系群在內,至少有100個星系團與星系群聚集在直徑33百萬秒差距(1億1千萬光年)的空間內,是在可觀測宇宙中數以百萬計的超星系團中的一個。室女座超星系团是Laniakea超星系團的一部份。该星系团的中心区域距离地球约有6000万光年,位于室女座,著名的梅西耶天体M49、M60、M86、M87均位于此。.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室女超星系团

宗人四

宗人四(蛇夫座70)是位於蛇夫座,距離地球16.6光年的一個聯星系統的主星,它是視星等為4等的一顆星,它不是一顆典型的亮星,要在遠離城市燈光的情況下才能被裸眼看見。.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宗人四

小犬座

小犬座属于现代八十八现代星座,也是托勒密48星座之一。 象征着猎户座的猎犬之一,另一条猎犬是大犬座。小犬座包含中国古代的南河、水位星座。.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小犬座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小行星

小行星2000

小行星2000(2000 赫歇爾,2000 Herschel)是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1960年7月29日由約阿西姆·舒巴特(Joachim Schubart)發現。該小行星以發現天王星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命名。.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小行星2000

小鬼星云

小鬼星雲是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在蛇夫座發現的一個行星狀星雲 。 渾圓如行星的形狀使得星雲的亮度相對微弱,而且行星狀星雲與行星也沒有關係。它們是類太陽恆星在生命結束時被創造出來的,它是頻死恆星拋置太空的外殼,而恆星的核心裸露出成為白矮星。在星雲的中心附近可以看見轉換成的白矮星,其輻射出的強烈紫外線和能量使膨脹的星雲發光。星雲主環的直徑約為1光年,被電離的氧、氫和氮原子分別發射出藍色、綠色和紅色的光。 不要將小鬼星雲和(幽靈星雲,Sh2-136)或鬼頭星雲(NGC 2080)混淆在一起。.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小鬼星云

尼斯 (金星假想卫星)

尼斯 (Neith)是一颗曾经有许多人声称观测到的金星的卫星,後來证实了無此卫星存在。它的首次发现是由意大利出生的法国天文学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在1672年完成的。天文学家对尼斯的零星观察一直持续到1982年,但是这些观察之后受到了怀疑(也许是其它昏暗的星体在恰好的时间出现在了恰好的位置上)。小行星2002 VE68維持著與金星相似的軌道,但金星目前沒有发现天然的衛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尼斯 (金星假想卫星)

主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在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中,有98.5%是在这里被發現的這個數值来自2006年2月8日的資料。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屬組成,圍繞著太陽運動的小天體。因為在比較上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所以這個區域被稱為主小行星帶,简称“主带”。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木星巨大的引力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並造成許多星子相互間高能量的碰撞,造成許多殘骸和碎片。小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繼續受到木星的攝動,形成了與木星的軌道共振。在這些軌道距離(即柯克伍德空隙)上的小行星會被很快地掃进其它軌道。 主帶內最早发现的三顆小行星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而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则为智神星、健神星和灶神星,它们的平均直徑都超過400 公里;在主帶中只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大約950 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不大,有些甚至只有塵埃那样大。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平安的通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色彩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矽酸鹽和金屬。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主小行星帶

三角座星系

三角座星系是位於三角座,距離地球大約300萬光年的一個螺旋星系。它被編入梅西爾 33或NGC 598。三角座星系繼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之後,是本星系群第三大的星系。它是長久以來以肉眼可以看見的最遙遠天體。 這個星系是本星系群中最小的螺旋星系,並且因為與仙女座星系的有交互作用、速度,與在夜空中互相靠近而被認為是仙女座星系的一個衛星星系。.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三角座星系

下台二

下台二 (大熊座ξ) (ξ UMa, ξ Ursae Majoris) 是在大熊座的一個恆星系統。在1780年5月2日,威廉·赫歇爾發現它是一個聯星系統,使它成為第一個被發現的這種系統。Félix Savary在1828年完成對它的軌道計算,使它成為第一個被計算出軌道的雙星。 這兩顆恆星是黃色的G-型主序矮星,較亮的一顆稱為下台二A (大熊座ξA),平均視星等 +4.41。它是一顆獵犬座RS型變星,變光幅度只有0.01星等。伴星,下台二B (大熊座ξB)的視星等是+4.87。這兩顆恆星的公轉軌道週期是59.84年,目前兩星相距1.2角秒,或是至少10天文單位的距離。 這對聯星的每一顆本身又都是光譜聯星,B的伴星標示為下台二Bb (大熊座ξBb),還未能解析,但已經知道軌道週期是3.98天。A和B (包括Ab和Bb)(演繹出系統的總質量,依據類型減去Aa和Ba的質量)兩著的質量顯示它們可能是MV星 (紅矮星),Bb在M型最冷的末端,比棕矮星熱不了多少。 在西方,它有固有的名稱Alula Australis (常被錯誤的寫成Alula Australe),意思是南方的小翼。 Alula、El Acola 和 el-awla (與大熊座ν) 來自阿拉伯的短語(al-Qafzah) al-Ūlā,意思是 "前導者" (在拉丁文,加上"Australis"代表"南方")。 在中國,它和大熊座ν組成星官下台,的意思是低階的官員, p.443.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下台二

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

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1598年4月17日至1671年6月25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和耶稣会天主教神父。除其他方面的事情外,最出名是他的钟摆与落体实验、有关126条地球运动论据的论述以及引入了现行月球的命名方案。.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

交互作用星系

交互作用星系是互相之间交互作用的星系。假如两个或者多个星系碰撞或者靠近得太近,它们之间会发生交互作用。其结果可能是交互作用的星系合并或者形成特殊的形状和排列。 一般星系合并(尤其是原星系的合并)发生在宇宙中星系比较密集,它们之间的相互速度比较慢的地方。假如相撞的两个星系之间的速度比较高的话它们往往会互相之间穿过对方。有时星系也会在近距离交错而过。椭圆星系往往是盘状星系(尤其是螺旋星系)合并形成的。 今天的星系当中只有1-2%的星系还在合并过程中。观察似乎证明在大爆炸后约十亿年后当时很多矮星系互相之间合并。 所有交互作用星系的共同特征是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激发星系内的活动,以及本来星系内部的自转抵消引力导致的收缩的平衡受到交互作用的干扰。.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交互作用星系

以人名命名的恆星

在過去幾個世紀中,只有很少數的恆星能在符合天體命名慣例下,被以人名來命名。多數的恆星不是使用傳統的名稱(主要來自各民族的傳統或阿拉伯文),就是採用星表的編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以人名命名的恆星

仙女座

仙女座,88個現代星座之一,也是2世紀希臘羅馬天文學家托勒密列出的48個星座之一,位於天球赤道以北。在希臘神話中,仙女座象征被拴在岩石上待海怪刻托吞噬的女神安德洛墨達。仙女座在北半球秋季夜晚最易觀賞,同時出現的還有象征珀耳修斯神話中其他神祇的星座。由於其赤緯偏北,仙女座只有在南緯40度線以北的地區能夠看到,在40度以南的地區則會位於地平線之下。仙女座是天球上最大的星座之一,面積為722平方度,即是滿月大小的1400倍,最大星座長蛇座面積的55%,亦是最小星座南十字座面積的十倍以上。 仙女座中的最亮恆星壁宿二(仙女座α)是一對聯星,同時可歸為飛馬座的一部分。天大將軍一(仙女座γ)也是一對聯星,色彩鮮艷,是受業餘天文學家青睞的觀測對象。奎宿九(仙女座β)比壁宿二少暗一些,屬於紅巨星,用肉眼能看到它呈紅色。肉眼可見的仙女座星系(梅西爾31)是仙女座內最明顯的深空天體。它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螺旋星系,也是亮度最高的梅西爾天體之一。一些較暗的星系,包括M31的伴星系M110和M32、可用望遠鏡觀測的藍雪球星雲以及更遙遠的NGC 891,都在仙女座的範圍以內。 在中國天文學中,組成仙女座的各個恆星分別屬於四個不同的星宿;印度神話中也有對應於仙女座的星座。仙女座流星雨是每年11月發生、量度較低的流星雨,其輻射點位於仙女座之內。.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仙女座

仙女座星系

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國際音標為:,也稱為梅西爾31、星表编号为M31和NGC 224,在舊文獻中曾經稱為仙女座星雲)是一個螺旋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50萬光年,是除麦哲伦云(地球所在的银河系的伴星系)以外最近的星系。位於仙女座的方向上,是人類肉眼可見(3.4等星)最遠的深空天體。 仙女座星系被相信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直径约20万光年,外表颇似银河系。本星系群的成員有仙女星系、銀河系、三角座星系,還有大約50個小星系。但根據改進的測量技術和最近研究的數據結果,科學家現在相信銀河系有許多的暗物質,並且可能是在這個集團中質量最大的。 然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最近的觀測顯示仙女座星系有將近一兆(1012)顆恆星,數量遠比我們的銀河系為多。在2006年重新估計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仙女座星系的50%,大約是7.1M☉.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仙女座星系

弗里德里希二世·格拉夫·馮·哈恩

弗裡德里希二世·格拉夫·馮·哈恩(Friedrich II.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弗里德里希二世·格拉夫·馮·哈恩

土卫三

土衛三又稱為「忒堤斯」(Tethys),是一顆土星的衛星,由義大利科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在1684年3月21日所發現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土卫三

土卫一

土卫一又稱為「彌瑪斯」(Mimas,Μίμᾱς,极少情况下拼为Μίμανς),是土星的一颗卫星,1789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 它以希腊神话中的盖亚之子Mimas命名。 土卫一是已知的太阳系中最小的在自吸引作用下呈球状的天体。.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土卫一

土卫二

土卫二又稱為「恩賽勒達斯」(Enceladus),是土星的第六大卫星,于1789年为威廉·赫歇尔所发现。在旅行者號於1980年代探測土星之前,人們只知道土衛二是一個被冰覆蓋的衛星。旅行者號顯示土衛二直徑約为500公里(相当于土星最大的衛星土卫六直径的十分之一),而且其表面幾乎能反射百分之百的陽光。旅行者1号发现土卫二的轨道位于土星E环最稠密的部分,表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而旅行者2号则发现:尽管该卫星体积不大,但是在其表面既存在古老的撞击坑构造,又存在较为年轻的、地质活动所造成的扭曲地形构造——其中一些地区的地质年代甚至只有1亿年。 二十世纪末发射,并于二十一世紀初抵達土星附近的卡西尼号太空船则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解开了旅行者探访之后留下的诸多疑团。在2005年,卡西尼飞船数次近距离掠过土卫二,获得了该卫星表面及其环境的大量数据,特别是发现了从该卫星南极地区喷射出的富含水分的羽状物。该发现,以及可探测到的逃逸内能的存在、南极地区极少存在撞击坑的情况,共同证明了土卫二至今仍然存在地质活动。在巨行星的卫星系统中,许多卫星都会成为轨道共振的牺牲品,这会导致星体震动和轨道的扰动,而对于更加靠近行星的卫星,潮汐效应则会加热行星的内部,这或许可以解释土卫二的地质活动。 2014年,美國太空總署宣佈,卡西尼號發現了土衛二南極地底存在液態水海洋的證據,海洋厚度約為10公里。南極附近的冰火山向太空噴出大量水氣和其他揮發物,夾雜類似氯化鈉晶體、水冰等固態粒子,噴射量約為每秒200公斤。噴出的水有一部份以「雪」的形態落回土衛二表面,一部份融入土星環中,另一部份甚至可到達土星。這些羽狀噴射物也為土星E環物質來源於土衛二的觀點提供了重要的證據。2015年9月16日,美國太空總署确认,根据卡西尼號的探测数据,其表面冰层下面拥有全球性海洋,而且海洋的底部有水热活动,即存在海底热泉。 由於接近地表處有水的存在,所以土衛二是尋找地外生物的最佳地點之一。分析指出,土衛二的噴射現象源自地表下的液態水海洋。噴射物的化學成份以及引力場模型表明地下液態水源體是在與岩石接觸的,所以可能是天體生物學中極為重要的研究對象。.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土卫二

土卫五

土卫五又稱為「瑞亞」(Rhea),是环绕土星运行的第二大卫星,並為太陽系中第九大的衛星。它是由法國天文學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於1672年所發現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土卫五

土卫六

土卫六又稱為「泰坦」(Titan),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是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1655年3月25日发现它,也是在太阳系内继木星伽利略卫星後发现的第一颗卫星。由於它是太陽系第一颗被发现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衞星,因此被高度懷疑有生命體的存在,科學家也推測大氣中的甲烷可能是生命體的基礎。土衛六可以被視為一個時光機器,有助我們了解地球最初期的情況,揭開地球生物如何誕生之謎。.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土卫六

土衛一表面特徵列表

本表列出已命名的土衛一的地質特徵。.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土衛一表面特徵列表

土星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於第六、体积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填星或鎮星。 土星是中国古代人根据五行学说结合肉眼观测到的土星的颜色(黄色)来命名的(按照五行学说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黄)。而其他语言中土星的名称基本上来自希臘/羅馬神話传说,例如在欧美各主要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中土星的名称来自于羅馬神話中的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还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说其在罗马神话中即萨图尔努斯)、巴比倫神话中的尼努尔塔和印度神话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学符號是代表农神萨图尔努斯的鐮刀(Unicode: )。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时会有長时间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快速。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62顆。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衞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4KM),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卫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土星

土星的卫星

土星擁有62顆已確定軌道的天然衛星,其中52顆已命名,大部分體積都很小。另外還有幾百顆已知的“小衛星”,位於土星環內。有7顆衛星的質量足夠大,其重力使其坍縮成近球體形狀(因此若它們是直接環繞太陽公轉,則會歸為矮行星)。土星不但擁有複雜的環系統,其衛星系統也是太陽系中最多種多樣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有土衛六,它是太陽系第二大衛星,而且有著類似於地球的大氣層、液態碳氫化合物的湖泊、河流和降雨;另有土衛二,其南極地區底下很可能有液態水。 土星衛星之中有23顆為“規則衛星”,其順行的軌道和土星赤道平面的傾斜度並不高。當中有7顆大衛星、4顆與較大衛星共有軌道的特洛依衛星和一對共軌衛星。最後,兩顆衛星的軌道是在土星環縫中。這些規則衛星都以泰坦巨人族或其他與農神薩圖爾努斯相關的神祇之名來命名。 其餘的38顆較小衛星均為“不規則衛星”,其軌道距離土星更遠,軌道傾角更高,包括順行及逆行衛星。它們很可能是引力捕捉來的微型行星,或是微型行星分裂後的殘餘物,形成各個撞擊衛星群。這些不規則衛星根據軌道特性分爲:因紐特衛星群、諾爾斯衛星群、高盧衛星群,其名稱選自相關神話。 土星環由冰體組成,體積從顯微鏡程度到幾百米不等,各自有著自己圍繞土星的軌道。土星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衛星數目,因爲在組成環系統的小物體和被標誌為衛星的大物體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標準。根據量度對鄰近物質的干擾,至少有150顆位於環以內的“小衛星”被發現,但人們相信這只是總數的一小部分。 確認的衛星會由國際天文聯會賦予永久命名,包括名稱和羅馬數字。1900年之前發現的9顆衛星(土衛九是唯一一顆不規則衛星)以其距離土星的距離編號,而其餘的以其得到永久命名的順序編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土星的卫星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現在初看起來,關於宇宙在任何方向看起來都一樣的所有證據似乎暗示,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有點特殊。特別是,如果我們看到所有其他的星系都遠離我們而去,那似乎我們必須在宇宙的中心。”——節錄自史帝芬·霍金《時間簡史》第三章:膨脹的宇宙 20世紀早期,俄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以廣義相對論著手解釋宇宙,他認為宇宙不是靜態的,並指出:“我們不論往哪個方向看,也不論在任何地方進行觀察,宇宙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幾年之後,弗里德曼這個觀念被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所證實。為此,霍金在《時間簡史》第三章中寫道:如果不去管在小尺度下的差異(我們星系中的其他恒星形成了橫貫夜空的銀河系的光帶),而看得更遠的話,則宇宙確實在所有的方向看起來是大致一樣的。及至1965年,兩位美國物理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無意中探測到宇宙微波背景(由亞歷山大·弗里德曼的學生喬治·伽莫夫首先提出),而由於不管我們朝什麽方向進行測量,其所測得的微波輻射都是一樣的(變化總是非常微小),就進一步證明了弗里德曼實際上異常準確地描述了我們的宇宙。此外,霍金指弗里德曼也提出了另外一個沒有任何科學的證據支持或反駁的假設:“從任何其他星系上看宇宙,在任何方向上也都一樣”,不過霍金自言相信另一個假設只是基於謙虛:“因為如果宇宙只在圍繞我們的所有方向顯得相同,而在圍繞宇宙的其他點卻並非如此,則是非常令人驚奇的!” 过去400年的望远镜观测不断地调整着我们对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在最近的一个世纪,这一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拓展。起初,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而当时对宇宙的认识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见的行星和天球上看似固定不变的恒星。17世纪日心说被广泛接受,其后威廉·赫歇爾和其他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太阳位于一个由恒星构成的盘状星系中。到了20世纪,对螺旋状星云的观测显示我们的银河系只是中的数十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到了21世纪,可观测宇宙的整体结构开始变得明朗——超星系团构成了包含大尺度纤维和空洞的巨大的网状结构。超星系团、大尺度纤维状结构和空洞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最大的相干结构。在更大的尺度上(十亿秒差距以上)宇宙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其各个部分平均有着相同的密度、组分和结构。 我们相信宇宙是没有“中心”或者“边界”的,因此我们无法标出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绝对位置。.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北美洲星雲

北美洲星雲(NGC 7000)位於天鵝座,靠近天津四(天鵝的尾部,也是天鵝座內最亮的一顆星)的一個發射星雲。這個發射星雲形似北美洲大陸,特別是東南的海岸,因而得名。.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北美洲星雲

勾陳一

勾陳一(α UMi / 小熊座α)是小熊座內最亮的恆星。它非常靠近天球北極(在2006年相距僅42′),是地球現在的北極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勾陳一

王良三

仙后座Eta(仙后座η,η Cas)是一个位于北天拱极星座仙后座的恒星系统。中文星官名王良三。根据视差测量,这个恒星系统距离地球19.48光年.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王良三

火星生命

火星生命(英語:Life on Mars)是指有關火星的生命。火星生命經常出現在群眾娛樂中,如火星人。由於火星與地球自然环境相似,且火星氣候嚴寒,缺乏板塊構造,無大陆漂移現象,因此地質幾乎沒有改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火星表面擁有35億年歷史,因此很有可能保存生物形成前的狀態。这些均引起了研究生命起源的学者對火星的興趣。 2014年1月24日,NASA宣布正在探測火星的好奇號及机遇号將轉向尋找古代生命存在的證據。包括自營生物、化能生物或微生物、古代水域、湖積平原、在火星上尋找證明火星適居性、古生物化石,以及有機碳的證據是目前NASA的主要目標之一。 2018年6月7日美國太空總署宣布,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的古老湖床的岩石裏,發現有機物質。這可能對尋找生命給出重要線索。.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火星生命

火星氣候

火星氣候是數個世紀的科學家感興趣的課題,因為火星是唯一可從地球觀測其表面細節的類地行星。 雖然火星質量只有地球的11%,距離太陽比地球遠50%,兩顆行星的氣候仍有明顯相似之處,例如極冠、季節變化和可觀測的天氣模式,因此吸引了行星科學家和氣候學家持續的研究。雖然火星的氣候類似地球,包括季節和週期性的冰河期,也有重要的差異,如沒有液態水(雖然存在水冰)和低得多的熱慣性。火星大氣層的大氣標高大約是11公里,比地球高60%。氣候和生命現在或過去是否曾經存在於火星上有很大的關聯性,並且因為 NASA 的量測指出火星南極冰蓋的昇華增加,以致一些新聞媒體推測火星正經歷全球暖化的新聞而受到越來越多人感興趣。 早在17世紀早期人類就已使用地球表面的設備研究火星,但直到1960年代中期火星探測才開始對火星近距離觀測。飛掠和環繞探測器在火星大氣層之上觀測,並有數個登陸艇和火星車直接量測取得資料。先進的地球軌道望遠鏡今日仍持續提供一些有用的廣視野觀測以了解大範圍的氣象現象。 第一個火星飛掠任務是1965年的水手4號。快速的二日飛掠任務(1965年7月14至15日)提供了火星氣候有限而粗略的模式。之後的水手6號和水手7號提供了缺少的氣候基本訊息。之後真正取得火星氣候資料是開始於1975年的海盜號計畫和之後計畫,例如極為成功的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這些觀測工作已經有稱為火星大氣環流模式(Mar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MGCM)的電腦模擬計算輔助。幾個不同的迭代模式增進了火星氣候模式有限度的了解。氣候模式在顯示大氣物理和小於影像解析度的尺度上是受到限制的。它們也可能基於火星大氣機制和受到火星觀測資料品質以及時間和空間密度限制造成的不準確或不切實際假設。.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火星氣候

火星撞擊坑

火星上有數以萬計個大大小小的撞擊坑,但並非都有名字,因為自從1970年代海盜號製作全球地圖時就已開始將撞擊坑命名,往後隨探測器的相機解析度提高而發現的更多小撞擊坑則未全數命名,目前仅只有1000座已被命名。火星撞擊坑是以科學家或科幻作家的姓氏命名,而直徑小於60公里的大部分以地球上的城鎮命名。 已以直徑排列.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火星撞擊坑

灰光

光是在金星夜晚一側發出的微弱可見光線,可以用觀測者在月球上同時看見白天的中國和夜晚的北美洲來比擬。灰光被認為與從地球上看見月球的地球反照非常相似,但沒有很容易辨別的亮度。它在1643年1月9日首度被天文學家Riccioli發現,之後也經常在不同天文學家的研究中被提到,包括赫歇爾、Moore、Dale P.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灰光

灶神星

星, 小行星序號為4 Vesta,是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平均直徑。它是海因里希·歐伯斯在1807年3月29日發現的,以羅馬神話中家和壁爐的女神Vesta命名,中文翻譯為灶神星。 灶神星是繼矮行星穀神星之後,質量第二大的主帶小行星 ,佔有主小行星帶總質量的9%。 質量雖然比智神星多一點點,但體積卻比較小,是體積第三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形成岩質行星剩餘的原行星(內部分異)。一、二億年前,灶神星曾經被撞擊,產生了許多碎片,並留下兩個巨大的撞擊坑,而且南半球有著很高的密度。這次事件的一些碎片已經墬落到地球,成為HED隕石,提供了有關灶神星的豐富資訊來源。 灶神星是從地球可以看見的最亮的小行星,它距離太陽最遠時的距離只比穀神星最近的距離遠了一點,不過灶神星的軌道完全都在穀神星的軌道之內。 NASA的''黎明號''太空船在2011年7月16日至2012年9月5日進入環繞灶神星的軌道,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探測,然後前往穀神星。研究人員繼續分析黎明號收集到的資訊,期望能更了解灶神星的形成和歷史。.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灶神星

球狀星團

球狀星團是外觀呈球形,在軌道上繞著星系核心運行,很像衛星的恆星集團。球狀星團因為被重力緊緊束縛,使得恆星高度的向中心集中,因此外觀呈球形。 球狀星團被發現多在星系的暈之中,遠比在星系盤中被發現的疏散星團擁有更多的恆星,但球狀星團的數量相較疏散星團相對的稀少,在銀河系內迄今只發現大約150個至158個。在銀河系內也許還有10- 20個或更多個尚未被發現。這些球狀星團環繞星系公轉的半徑可以達到40,000秒差距(大約130,000光年)或更遠的距離。越大的星系擁有越多:以仙女座星系為例,可能有500個球狀星團。有些巨大的橢圓星系,特別是位於星系團中心的,像是M87,有多達13,000個球狀星團。 在本星系群擁有足夠質量的星系,都有關聯性的球狀星團,並且幾乎每個曾經探測過的大質量星系都被發現擁有球狀星團的系統。人馬座矮橢球星系和有 爭議的大犬座矮星系似乎正在將它們的球狀星團(像是帕羅馬12)捐贈給銀河系。這表明這個星系的許多球狀星團在之前是如何取得的。 雖然這些球狀團看起來包含一些最初在銀河系產生的恆星,但它們的起源和在銀河系演化中扮演的角色仍不清楚。球狀星團看起來和矮橢圓星系有著顯著的不同,它是母星系形成恆星時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星系。然而,由天文學家最近的推測顯示,球狀星團和矮橢球可能不能很明確的區分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天體。.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球狀星團

科学领域中的女性

女性從很早開就就在科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研究性別和科學關係的歷史學家已經闡述了女性在科學上的努力與成就、她們面臨的阻礙,還有她們應用了何種策略,讓她們的工作成果能在主流科學雜誌或其他出版物上進入同行評審,並且獲得通過。這些議題的歷史、批評和社會學研究本身已經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 在幾個早期的文明中,婦女已經在醫學領域有所參與,而古希臘的自然哲學也是開放婦女研究的。在公元一至二世紀,女性為煉金術的原始科學做出了貢獻。在中世紀,修道院是婦女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在這類社群之中,有些也提供了婦女為學術研究作出貢獻的機會。在11世紀出現了第一批大學的時候,女性大部分被排除在大學教育之外。.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科学领域中的女性

科普利獎章

科普利獎章(Copley Medal)是英國皇家學会每年頒發的科學獎章,以奖励“在任何科学分支上的杰出成就”。始于1731年授予的科普利獎章是皇家學会仍在颁发的最古老的科学奖章,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奖章。.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科普利獎章

穀神星

星(Ceres,; 小行星序號:1 Ceres)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最亮的天體。它的直徑大約是,使它成為海王星軌道以內最大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排名第35,是在海王星軌道內唯一被標示為矮行星的天體。穀神星由岩石和冰組成,估計它的質量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穀神星也是主小行星帶唯一已知自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從地球看穀神星,它的視星等範圍在+6.7至+9.3之間,因此即使在最亮時,除非天空是非常的黑暗,否則依然是太暗淡而難以用肉眼直接看見。1801年1月1日意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首先發現了穀神星。最初被當成一顆行星,随着越來越多的小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被發現,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分類為小行星。 穀神星顯示已經有區分成岩石、核和冰的地函,並且在冰層之下可能留有液態水的內部海洋。表面可能是水冰和不同的水合物礦物,像是黏土和碳酸鹽,的混合。在2014年1月,在穀神星的幾個地區都檢測到排放出的水蒸氣。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主小行星帶的大天體床不會發出水蒸氣,因為這是彗星的特徵。 美國NASA的機器人曙光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繞行穀神星的軌道。從2015年1月,曙光號就以前所未見的高解析度傳回影像,顯示表面有著坑坑窪窪。兩個獨特的亮點(或高反照率特徵)出現在撞擊坑內(不同於早些時候哈伯太空望遠鏡在一個撞擊坑中觀測到的影像。);出現於2015年2月19日的影像,導致考慮可能有冰火山 或釋氣的發想。在2015年3月3日,NASA的一位發言人說,這些點符合含冰或鹽的反光物質,但不太可能是冰。在2015年5月11日,NASA釋放出高解析的影像,顯示不是一個或兩個點,實際上在高解析的影像上有好幾個。在2015年12月9日,NASA的科學家報導,穀神星的亮斑可能是一種類型的鹽類,特別是“滷水”,包括硫酸鎂等硫酸水合物(MgSO4·6H2O);也發現這些斑點與富含氨的黏土相關聯。2015年10月,NASA釋出了由曙光號拍攝的真實色彩穀神星影像。.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穀神星

系外行星偵測法

任何行星相對於其母恆星都是極其微弱的光源。要在母恆星耀眼的光輝內同時檢測出這種微弱的光源,都有其內在的困難。因為這種緣故,只有很少的太陽系外行星被直接觀測到。 取而代之的,天文學家通常都訴諸間接的方法來偵測太陽系外的行星。目前,有好幾種間接的方法都取得了成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系外行星偵測法

約翰·路易·埃米爾·德雷耳

約翰·路易·埃米爾·德雷耳(John Louis Emil Dreyer,Johan Ludvig Emil Dreyer,),生於丹麥,已故愛爾蘭天文學家。.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約翰·路易·埃米爾·德雷耳

約翰·赫歇爾

約翰·弗雷德里克·威廉·赫歇爾爵士,第一代從男爵,FRS,KH(Sir John 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1st Baronet,)出生於英國白金漢郡的斯勞,英国天文學家、數學家、化學家及攝影師,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的兒子。 約翰·赫歇爾首創以儒略紀日法來紀錄天象日期,他亦在攝影的發展方面作出過重大貢獻。他發現硫代硫酸鈉能作為溴化銀的定影劑。又創造了"photography"(攝影)、"negative"(負片)及"positive"(正片)等名詞。古典攝影工藝是另一項重要發明。.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約翰·赫歇爾

红外天文学

紅外天文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可以觀測到紅外輻射的天體,是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大约为400奈米(藍色)至700奈米(紅色),波長比700奈米長但仍比微波短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有時也稱為次微米波)。紅外天文學有时也视为可见光天文学的一部份,因為反射鏡、透鏡等光學元件基本上都能用於紅外觀測。.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红外天文学

红外线

红外线(Infrared,简称IR)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長在760奈米(nm)至1毫米(mm)之間,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對應頻率約是在430 THz到300 GHz的範圍內。室溫下物體所發出的熱輻射多都在此波段。 红外线是在1800年由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他發現有一種頻率低于紅色光的輻射,雖然用肉眼看不見,但仍能使被照射物體表面的溫度上昇。太陽的能量中約有超過一半的能量是以红外线的方式進入地球,地球吸收及發射紅外線輻射的平衡對其氣候有關鍵性的影響。 當分子改變其旋轉或振動的運動方式時,就會吸收或發射紅外線。由紅外線的能量可以找出分子的振動模態及其偶極矩的變化,因此在研究分子對稱性及其能態時,紅外線是理想的頻率範圍。紅外線光譜學研究在紅外線範圍內的光子吸收及發射。 红外线可用在軍事、工業、科學及醫學的應用中。紅外線夜視裝置利用即時的近紅外線影像,可以在不被查覺的情形下在夜間觀察人或是動物。紅外線天文學利用有感測器的望遠鏡穿透太空的星塵(例如分子雲),檢測像是行星等星體,以及檢測早期宇宙留下的紅移星體。紅外線熱顯像相機可以檢測隔絕系統的熱損失,觀查皮膚中血液流動的變化,以及電子設備的過熱。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可见光强,像紅外線導引常用在飛彈的導航、熱成像儀及夜視鏡可以用在不同的應用上、红外天文学及遠紅外線天文學可在天文學中應用红外线的技術。.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红外线

红外线望远镜

红外线望远镜(Infrared telescope)是用红外光检测天体的望远镜。红外线是存在于電磁波譜中的几个类型的辐射之一。.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红外线望远镜

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

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1745年8月30日,埃尔福特-1816年8月29日,下萨克森州利林塔尔),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

疏散星团

疏散星團,也稱為銀河星團,是由同一個巨分子雲中的數百顆至數千顆恆星形成的集團。在銀河系中發現的疏散星團已經超過1,100個,並且被認為還存在更多。它們環繞著銀河中心運轉時,只靠著微弱的引力吸引維繫在一起,並且很容易因為與其它集團或氣體雲的近距離接觸而瓦解。疏散星團的壽命通常只有幾億年,但少數質量特別大的可以存活數十億年。相較之下,質量更大的球狀星團,擁有更多的恆星,成員彼此間的引力極為強大,可以存活的時間也更長。只有在星系的螺旋臂和不規則星系能發現疏散星團,它們只存在於恆星形成活躍區。 年輕的疏散星團可能仍然在它們形成的分子雲中,照亮它們在分子雲內創造出來的H II區。隨著時間推移,來自星團的輻射壓會將分子雲吹散。通常情況下,在輻射壓將氣體驅散之前,大約有10%質量的氣體能凝聚形成恆星。 疏散星團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關鍵天體。因為集團中的恆星成員年齡和化學成分都相仿,它們的特性(像是距離、年齡、金屬量和消光)也比單獨的恆星容易測量。有些疏散星團,像是昴宿星團、畢宿星團或英仙α星團,都可以用裸眼直接看見。還有一些,例如雙星團,則幾乎不用儀器也可以察覺它們的存在,而使用雙筒望遠鏡或光學望遠鏡還可以看見更多,野鴨星團,M11,就是個例子。.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疏散星团

環狀星雲

星雲(M 57,NGC 6720)是位於北半球天琴座的一個行星狀星雲。這種天體是紅巨星在成為白矮星之前的演化過程中的最後階段,將氣體殼驅逐到周圍並電離所形成的天體。.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環狀星雲

电磁辐射

電磁辐射,又稱電磁波,是由同相振盪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傳遞能量和動量,其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與磁場構成的平面。 電磁輻射的載體為光子,不需要依靠介質傳播,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为光速。電磁輻射可按照頻率分類,從低頻率到高頻率,主要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人眼可接收到的電磁輻射,波長大約在380至780nm之間,稱為可見光。只要是本身溫度大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除了暗物質以外,都可以發射電磁輻射,而世界上並不存在温度等於或低於絕對零度的物體,因此,人們周邊所有的物體時刻都在進行電磁輻射。儘管如此,只有處於可見光频域以内的電磁波,才可以被人們肉眼看到,對於不同的生物,各種電磁波頻段的感知能力也有所不同。.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电磁辐射

电离氢区

电离氢区(H II區)是發光的氣體和電漿組成的雲氣,有時會有數百光年的直徑,是恆星誕生的場所。從這些氣體中誕生的年輕、炙熱的藍色恆星散發出大量的紫外線,使星雲環繞在周圍的氣體游離。 H II區在數百萬年的歲月中也許可以誕生成千上萬顆的恆星。最後,超新星爆炸和來自星團中質量最大的那些恆星吹出的強烈恆星風,將會吹散掉H II區的氣體,留下來的就是像昴宿星團這樣的星團。 H II區是因為有大量被游離的氫原子而得名的,天文學家同樣的將中性氫的區域稱為HI區,而H2稱為分子氫。在宇宙的遠處的H II區不會被忽略,也能被看見,對其它星系H II區的觀測,在測量距離和化學組成是很重要的研究項目。.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电离氢区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简并态物质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p.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白矮星

聯星

聯星是兩顆恆星組成,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著它們共同質量中心運轉的恆星系統。有著兩顆或更多恆星的系統稱為多星系統。這種系統,尤其是在距離遙遠時,肉眼看見的經常是單一的點光源,要過其它的觀測方法,才能揭示其本質。過去兩個世紀的研究顯示,一半以上可見的恆星都是多星系統。 雙星(double star)通常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然而,雙星應該只是光學雙星。之所以稱為光學雙星,只是因為從地球上觀察它們在天球上的位置,在視線上幾乎是相同的位置。然而,它們的"雙重性"只取決於這光學效應;恆星本身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沒有任何共用的物理連結。通過測量視差、自行或徑向速度的差異,可以揭示它們只是光學雙星。 許多著名的光學雙星尚未進行充分與嚴謹的觀測,來確認它們是光學雙星還是有引力束縛在一起的多星系統。 聯星系統在天文物理上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的軌道計算允許直接得出系統的質量,而更進一步還能間接估計出半徑和密度。也可以從質光關係(mass-luminosity relationship,MLR)估計出單獨一顆恆星的質量。 有些聯星經常是在以可見光檢測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被稱為視覺聯星。許多視覺聯星有長達數百年或數千年的軌道週期,因此還不是很了解它們的軌道。它們也可能通過其他的技術,例如光譜學(聯星光譜)或天體測量學來檢測。如果聯星的軌道平面正巧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它與伴星會發生互相食與凌的現象;這樣的一對聯星會被稱為食聯星,或因為它們是經由光度變化被檢測出來的,而被稱為光度計聯星。 如果聯星系統中的成員非常接近,將會因為引力而相互扭曲它們的大氣層。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接近的聯星系統可以交換質量,可能會帶來它們在恆星演化時,單獨的恆星不能達到的階段。這些聯星的例子有大陵五、天狼星、天鵝座X-1(這是眾所皆知的黑洞)。也有許多聯星是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恆星,和新星與Ia型超新星的祖恆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聯星

面紗星雲

面紗星雲是在天鵝座的一團由高溫與電離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它構成了天鵝圈(電波源W 78,或Sharpless 103)的可見部分,一個巨大但相對暗淡的超新星殘骸。來源的超新星爆炸大約發生在5,000至8,000年前,從爆炸迄今殘餘的物質大約涵蓋了直徑約3度的範圍(大約6倍的月球視直徑,或36個滿月的範圍)。這個星雲的確實距離仍不清楚,但是 FUSE的測量證實距離大約是1,470光年。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了數個這個星雲的影像,分析來自星雲的發射,顯示存在著氧、硫、和氫;在X射線的天空它也是最大和最亮的一個特徵。.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面紗星雲

行星 (占星術)

占星術中的行星有著別於現代天文對於甚麼是行星解釋之含意。在望遠鏡問世的時代以前,夜空被認為由兩個相似的構成要素組成著:恆星,相對於其他星體祂是一動也不動得,加上“游星”(ἀστέρες πλανῆται,asteres planetai),祂相對於恆星而言在一年的過程中不斷在移動著。 對於希臘人與早期的天文學家而言,這組星群由肉眼可見的五個行星所構成,不包含我們所在的地球。以現代天文學知識來說,“行星”一詞只適用於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這五個太陽系天體,這個詞彙的原始含意是擴大的,在中世紀,觀察星空中會行動的星體都是行星,所以包括太陽、月亮(有時也被稱為“曜星”,英文為Lights),合起來一共是占星術的七大主星。部分占星術家仍保留著這個行星定義到今天。現代占星術師也會使用後來發現的天王星、海王星與冥王星,並且在實際驗證下發現他們的特質與功用。 對於古代占星術家而言,行星代表眾神的意志以及對人類事務的直接影響。對於現代占星術家而言行星代表在無意識中的基本精力或衝動,或能量流動的調節者代表感受度。祂們在黃道帶十二星座之中和在十二之中表現祂們自己不同的素質。行星間在相位中也涉及到彼此所產生的形態。 現代占星術家對行星的影響力來源持不同之意見。霍恩(Hone)寫道行星發揮作用是直接通過引力或他者,即未知的影響力。認為行星們自己本身並沒有直接的影響力,可是卻為宇宙中基本的組織原則之反映。換句話說,宇宙無所不在得重複祂們自己的基本模式,在類似-分形(fractal-like )塑造之中,並且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above so below);而前述這段話是出自煉金術的整體宇宙觀原則,全文為──“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如其在內,如其在外。(As above, so below.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行星 (占星術)

行星定義

行星定義直到2006年8月24日才有了一個比較明確且可以被接受的文字敘述。在這之前,尽管行星一詞已經被使用了數千年,但令人驚訝的是,科學界始終沒有給過行星明確的定義。進入21世紀後,行星的認定成為一個備受爭議的主題,這才迫使天文學界不得不為行星做出定義。 數千年來,「行星」一詞只被用在太陽系內。當時天文學家尚未在太陽系以外發現任何行星。但從1992年起,人類陸續發現了許多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小天體,而且其中也不乏與冥王星大小相當者,這使得有資格成為行星的天體由原有的9顆增加至數打之多。1995年,科學家发现了第一个太阳系外行星飛馬座51b。之後,陸續發現的太阳系外行星已經有數百顆之多。這些新發現不僅增加了潛在行星的數量,且由於這些行星具有迥異的性質──有些大小足以成為恒星,有些又比我們的月球還小──使得長久以來模糊不清的行星概念,越来越有明確定義的必要性。 2005年,一顆外海王星天體,阋神星(當時編號為2003 UB313)的發現,使得對行星做明確定義的必要性升至頂點,因為它的質量比冥王星(在當時是已被定義為行星的天體中最小者)還要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由各國的天文學家組成負責為天體命名與分類的組織,在2006年對此問題做出了回應,發佈了行星的定義。依據這最新的定義,行星是環繞太陽(恆星)運行的天體,它們有足夠大的質量使自身因為重力而成為圓球體,並且能清除鄰近的小天體。未能清除軌道內小天體的則被納入一個新創的分類,稱做矮行星。除了以上兩類,其他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則被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按照以上定義,太陽系有八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而冥王星被排除在外。至2007年7月為止,已獲承認的矮行星則有冥王星、穀神星和鬩神星,2008年7月才增加了第四顆鳥神星,又於同年9月增加了第五顆妊神星。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這項決議並無法弭平所有爭議,部分天文學家拒絕承認此一決議。.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行星定義

行星状星云

行星狀星雲是恆星演化至老年的紅巨星末期,氣體殼層向外膨脹並被電離,形成擴大中的發射星雲,經常以英文的縮寫"PN"或複數的"PNe"來表示。"行星狀星雲"這個名稱源自1780年代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但並不是個適當的名字,只因為當他通過望遠鏡觀察時,這些天體呈現類似於行星的圓盤狀,但又是霧濛濛的雲氣。因此,他結合"行星"與"星雲",創造了這個新名詞。赫歇爾的命名雖然不適當,但仍被普遍的採用,並未被替換。相較於恆星長達數十億年歲月的一生,行星狀星雲只能存在數萬年,只是很短暫的現象。 大多數行星狀星雲形成的機制被認為是這樣:在恆星結束生命的末期,也就是紅巨星的階段,恆星外層的氣體殼被強勁的恆星風吹送進太空。紅巨星在大部分的氣體被驅散後,來自高溫的行星狀星雲核心(PNN,planetary nebula nucleus)輻射的紫外線會將被驅散的恆星外層氣體電離。吸收紫外線的高能氣體殼層圍繞著中央的恆星發出朦朧的螢光,使其成為一個色彩鮮豔的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在銀河系演化的化學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將恆星創造的元素擴散成為銀河系星際物質中的元素。在遙遠的星系內也觀察到行星狀星雲,收集它們的資訊有助於了解化學元素的豐度。 近年來,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顯示許多行星狀星雲有著極其複雜和各種各樣的形狀。大約只有五分之一呈現球形,而且其中大多數都不是球對稱。產生各種各樣形狀的功能和機制仍都不十分清楚,但是中央的聯星、恆星風和磁場都可能發揮作用。.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行星状星云

風車星系

車星系(也稱為M101或NGC 5457)是正面朝向地球的螺旋星系,位於大熊座,距離地球大約2,100萬光年(600萬秒差距)。 風車星系由皮埃爾·梅香在1781年3月27日發現,隨後他將此一發現轉達給梅西爾,梅西爾在核對了位置之後將之登錄於梅西爾目錄中,並作為最后一个記錄。 在2006年2月28日NASA和ESA發放一張風車星系非常詳細的照片,在當時,那張照片是哈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最大和最詳細的星系照片。這張照片是經由51次獨立的曝光,再加上一些在地面上拍攝的照片合成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風車星系

馬丁·克拉普羅特

丁·海因里希·克拉普羅特 (Martin Heinrich Klaproth,),是普魯士王國的化學家。他是鈾(1789年)、鋯(1787年)、鈦(1795年)、鈰(1803年)等元素的發現者。.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馬丁·克拉普羅特

觸鬚星系

觸鬚星系,也稱為NGC 4038/NGC 4039或科德韋爾60/61,是在烏鴉座的一對交互作用星系,早在1785年就被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觸鬚星系

让-多尼米克·德·卡西尼

让-多米尼克,卡西尼伯爵(Jean Baptiste Joseph Delambre, comte de Cassini)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塞萨尔-弗朗索瓦·卡西尼·图里之子。 1748年6月30日,卡西尼出生在巴黎天文台,1784年接替他的父亲担任了天文台台长。1793年他的修复和重整天文台计划惨遭敌意的国民议会否决。他的处境变得十分窘迫,9月6日他辞去了台长一职,1794年被关进了监狱,7个月之后被释放。 然后,他返回了瓦兹省蒂里苏克莱蒙,并于1845年10月18日在那里去世。 1770年,他发表了1768年美洲之行游记,其主要目的是作为法国科学院专员在海上测试皮埃尔·勒罗伊(Pierre Le Roy)的时钟。1783年,他致信皇家学会,建议在巴黎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之间进行三角测量,以便更精确地确定后者的经纬度。这一提议后被接受,英法二国在1784年-1790年间开展了联合勘查,并1791年公布了勘查结果。他还曾与阿德里安-马里·勒让德和皮埃尔·梅尚因工作目的到访过英国,三人在斯劳会见了威廉·赫歇尔。 他完成了他父亲的法国地图绘制,1793年由科学院发表,并作为国家地图悬挂于各政府部门。1788年,他入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 1774年,卡西尼向科学院提交了《巴黎天文台工作经历回忆录》(Mémoires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de l’observatoire de Paris),充分反映了他的各方面具体工作。书中收录了几位院士的传记,还有他曾祖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的自传。 他最小的儿子亨利·卡西尼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让-多尼米克·德·卡西尼

貓眼星雲

貓眼星雲(Cat's Eye Nebula,NGC 6543,科德韋爾6)是位於天龍座的一个行星狀星雲。它是已知的星雲中結構最複雜的之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高解析度觀測圖像揭示出其中獨特的扭結、噴柱、氣泡以及纖維狀的弧形結構。它的中心是一顆明亮、熾熱的恆星,約1000年前這顆恆星失去了它的外層結構,從而產生了貓眼星雲。 貓眼星雲於1786年2月15日由威廉·赫歇爾首先發現。1864年,英國業餘天文學家威廉·赫金斯對貓眼星雲作了光譜分析,使之成為首個通過光譜分析技術進行研究的行星狀星雲。赫金斯的研究結果首次表明行星狀星雲由高溫氣體而非恆星組成。目前,貓眼星雲已被人們在從遠紅外到X 射線的整個電磁波段進行過觀測。 現代研究引出了數個關於貓眼星雲的謎團。它的複雜結構有可能部分地是由一對中心聯星拋射的物質造成的,但迄今尚未有直接證據表明其中心恆星擁有伴星。此外,通過兩種方法測量的化學物質豐度的結果出現重大差異,其原因目前仍不能肯定。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揭示出在「貓眼」的周圍有幾個由中心恆星在遠古時代拋射出的球形外殼構成的昏暗的光環,這些拋射的確切機制現在尚不明確。.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貓眼星雲

超星系坐標系統

超星系坐標系統,是天球坐標系統之一,他的赤道是校準在超星系平面上。這個系統用於在地的宇宙之中,主要是參考鄰近的星系團,包含室女座星系團、巨引源和英仙-雙魚超星系團等,在平面(二維空間)的分布狀態。雖然早在200年前的威廉·赫協爾就注意到星系分布在一個平面上的現象,但超星系坐標的基準平面在1953年才被熱拉爾·佛科留斯從夏普力-恩慈目錄中予以確認。 經由會議決定,超星系的經度和緯度類比於銀河坐標系統的銀經(l)和銀緯(b),分別標示為SGL和SGB,坐標經度的起點(SGL.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超星系坐標系統

麒麟座

麒麟座又名獨角獸座(希臘: Μονόκερως)是在天球赤道上的一個黯淡星座,它的名字在希臘的意思是獨角獸。它是由17世紀的荷蘭的製圖員普朗修斯(Plancius)所創建的星座。與它接壤的星座在西邊是獵戶座,北邊是雙子座,南方是大犬座和水蛇座的東面。與它接壤的星座還有小犬座、天兔座和船尾座。.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麒麟座

錐狀星雲

錐狀星雲(所知的NGC 2264的一部分) 是在麒麟座內的一處電離氫區,它是威廉·赫歇爾在1785年12月26日發現的,當時的編號是H V.27。這個星雲距離地球2,600光年,大約是800秒差距。 錐狀星雲是圍攏著朦朧的聖誕樹星團的一部分,它在星雲和星團新總表內的編號是NGC 2264,但不是其中的某一個,而是這兩個一起,還有其它的天體。 擴散的錐狀星雲明顯的是因為它的形狀而得名的,位於NGC 2264的南端,在它的北市是總亮度3.9等的聖誕樹星團。它位於麒麟座的北部,正好就在南河三到參宿四聯線中點的北方。.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錐狀星雲

鈾(Uranium)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化學元素,屬於元素週期表中的錒系,化學符號為U,原子序為92。每個鈾原子有92個質子和92個電子,其中6個為價電子。鈾具有微放射性,其同位素都不稳定,并以鈾-238(146個中子)和鈾-235(143個中子)最为常见。鈾在天然放射性核素中原子量第二高,仅次于钚。其密度比鉛高出大約70%,比金和鎢低。天然的泥土、岩石和水中含有百萬分之一至百萬分之十左右的鈾。採礦工業從瀝青鈾礦等礦物中提取出鈾元素。 自然界中的鈾以三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鈾-238(99.2739至99.2752%)、鈾-235(0.7198至0.7202%)、和微量的鈾-234(0.0050至0.0059%)。鈾在衰變的時候釋放出α粒子。鈾-238的半衰期為44.7億年,鈾-235的則為7.04億年,因此它们被用于估算地球的年齡。 鈾獨特的核子特性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鈾-235是唯一自发裂變的同位素。鈾-238在快速中子撞擊下能夠裂變,屬於增殖性材料,即能在核反應爐中經核嬗變成為可裂變的鈈-239。鈾-233也是一種用於核科技的可裂變同位素,可從自然釷元素製成。鈾-238自發裂變的機率极低,快中子撞擊可诱导其裂變;鈾-235和233可被慢中子撞击而裂变,如果其质量超过临界质量,就都能夠維持核連鎖反應,在核反应过程中的微小质量损失会转化成巨大的能量。这一特性使它们可用于生产核裂变武器与核能发电。耗尽后的鈾-235发电原料被称为貧鈾(含238U),可用做钢材添加剂,製造贫铀弹和裝甲。.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鈾

阿普 271

阿普 271(Arp 271)是一對體積相似的交互作用螺旋星系NGC 5426和NGC 5427的合稱,位於室女座,於1785年由威廉·赫歇爾發現。目前仍未確認這兩個星系未來是否會相撞,不過可確定的是兩者在未來數千萬年內會持續有交互作用。結果就是兩者互相重力吸引造成許多新恆星形成,並且兩者之間已經有一串恆星將兩個星系連結。這兩個星系距離地球約9000萬光年,並且兩個星系寬度橫跨13萬光年。一般認為約30億年後,目前距離地球約25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將會和我們的銀河系相撞Hazel Muir, ",類似目前阿普 271的狀況。.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阿普 271

赫雪爾太空望遠鏡

赫歇尔空间天文台(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是歐洲太空總署的一顆空间天文卫星,已在2009年5月14日和普朗克衛星一起於位於法屬圭亞那的太空中心由亞利安五號火箭發射升空,將進入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環繞著L2拉格朗日點,直徑70萬公里的利薩如軌道(Lissajous orbit)。2013年4月29日,它因液氦冷却剂耗尽,已停止工作。 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原名“遠紅外線和次毫米波望遠鏡”(Far Infrared and Submillimetre Telescope,簡稱FIRST),为紀念發現紅外線的英国天文学家赫歇爾而命名为“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它將是第一個在太空中對整個遠紅外線和次毫米波進行觀測的天文台,安装有太空中最大的反射望遠鏡,直徑3.5米。他將專門蒐集來自遙遠的不知名天體的微弱光线,例如數十億光年遠的年轻星系。光線將聚焦在維持在2K低溫的三件儀器上。 2013年4月29日,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因為致冷劑耗盡而結束任務。.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赫雪爾太空望遠鏡

赫歇尔陨石坑

赫歇尔陨石坑(Herschel)是月球正面中央赤道上一座形成于爱拉托逊纪的年轻撞击坑,以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之名命名,1935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赫歇尔陨石坑

赫歇尔撞击坑 (土卫一)

赫歇爾撞擊坑(Herschel Crater)是位於土衛一的一個巨型撞擊坑。這個撞擊坑位於土衛一的前半球赤道上,西經約110°上。該撞擊坑命名是為了紀念在1789年發現土衛一的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赫歇尔撞击坑 (土卫一)

赫歇尔撞击坑 (火星)

火星上的赫歇爾撞擊坑(Herschel)是一個巨大的撞擊坑,以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命名。.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赫歇尔撞击坑 (火星)

赫歇爾-利哥萊彗星

赫歇爾-利哥萊彗星(35P/Herschel–Rigollet)是一顆軌道週期155年的週期彗星,它符合哈雷彗星的類型(20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羅琳·赫歇爾於1788年8月1日發現這顆彗星,也是首顆被女性發現的彗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赫歇爾-利哥萊彗星

赫歇爾獎章

赫歇爾獎章(Herschel Medal)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授予觀測天文物理學獎項。該獎項以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命名。.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赫歇爾獎章

赫歇爾目錄

赫歇爾目錄是在1980年代由美國佛羅里達州聖奧古斯丁市一個古老的天文俱樂部,由布蘭達F.古斯曼(Branchett)、Lydel Guzman、保羅·鐘斯、詹姆斯·莫里森、佩吉·泰勒、和Sara Saey等人從威廉·赫歇爾的星雲目錄中篩選出來的400個天體。他們在閱讀了一封信之後決定要列出一份清單 ,這封信是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James Mullaney發表在天空與望遠鏡雜誌上的投書。 Mullaney在信中提議赫歇爾原始星雲目錄中的2,500個天體是業餘天文學家在完成梅西爾天體的挑戰之後,選擇搜尋深空天體的良好基礎。 赫歇爾目錄是從約翰·赫歇爾在1864年發表,包含5,000個天體的星雲和星團總表,也是星雲和星團新總表的前身,篩選出來的。 這個星表的資料在。.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赫歇爾目錄

赫歇爾高地

赫歇爾高地是南極洲的高地,位於亞歷山大一世島東南部,處於恩克拉多斯冰原島峰西南面,以英國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命名,現時由南極條約體系管理。 Category:南極洲高地.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赫歇爾高地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银河系

金星地質

金星的表面有許多讓人驚訝的地表特徵。今日對金星表面所知道的知識大多來自於1990年8月16日至1994年9月完成6次環繞金星的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該探測器總共測繪了98%的金星表面,且有22%是可使用3D眼鏡觀看的立體影像。 金星表面被濃密的大氣層覆蓋,並且有火山曾經激烈活動的證據。金星上的盾狀火山和複式火山和地球相似。 相對於月球、火星和水星,金星表面甚少小型撞擊坑。這很可能是因為金星的濃密大氣層將較小的流星燒光。金星的中型到大型撞擊坑比小型撞擊坑多,但數量仍不如月球和水星。 在金星上還有一些特殊的地表特徵,其中包含冕狀物(Corona,因為外表像帽子)、鑲嵌地塊(Tesserae,指高度變形的大範圍區域,可見到二維或三維地形摺曲和破碎地形,一般認為只在金星發現)、蛛網膜地形(Arachnoid,類似蜘蛛網)。並有發現長熔岩河,以及風蝕作用和板塊運動造成金星表面現在複雜地形的證據。 雖然金星是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和地球下合時距離僅約4000萬公里左右),而且和地球體積相近;但至今沒有一個探測器可在金星表面工作數小時以上,這是因為金星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 90 倍。而金星表面的溫度大約是 450°C。最可能原因是金星大氣層大量二氧化碳 (96.5%)造成的溫室效應。 以紫外線探測金星可看到在赤道附近有 Y 形的雲系統形成,代表赤道上空的大氣環流每四天就可環繞金星一週,所以風速可高達 500 km/h 。這種高速風存在於高空,但在金星表面附近的大氣層則相當平靜,且多數金星影像中甚少風蝕的證據。.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金星地質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RAS),是由英國天文學家組成的天文研究團體。總部位於倫敦。目的是為了增進天文學、行星科學、地球物理學及其他與天文相關學科的研究。在國際天文聯會中代表英國,也是國際科學理事會的成員。.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

電的歷史與現前狀態

電的歷史與現前狀態(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tate of Electricity)(1767)由十八世紀英國博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所著。本書觀察直到1766年的電學研究,並且說明了普利斯特里自己的研究方法。 普利斯特里在Warrington Academy教書時開始對電有興趣。普利斯特里的朋友介紹他認識當時英國在該領域的頂尖研究者:John Canton、威廉·沃森以及本傑明·富蘭克林。他們鼓勵普利斯特里把他的歷史書中記載的實驗付諸實行;他們相信如果他親自操作將能夠把該實驗描述的更完整。在重複他們的實驗中,普利斯特里對於電的問題感到疑惑,因此促使他設計出自己的實驗方式。 這本七百頁著作的前半部是關於電的研究的歷史,下半部分則較為重要,描述現今關於電的理論並且有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普利斯特里在第二部分說明了一些他自己的發現,像是木炭的電導性。這個發現顛覆了他所謂的「關於電的最早以及最普遍的認知之一」,便是只有水跟金屬能夠導電。這項實驗表現出普利斯特里對於化學與電的關係,在他早期研究中便已出現。 此外有些大膽推測,他「對電荷的平方反比定律提出數學上的推論。這是最早關於該定律的推論,爾後靜電的理論的發展是建立在此推論上的。」 普利斯特里作為自然哲學家的貢獻質大於量,他關於兩個通電點之間「真正氣體的氣流」的觀察稍後在麥可·法拉第與詹姆斯·麥克斯韋研究電磁學時引起他們的注意。普利斯特里的著作作為電的歷史的標準教科書超過一世紀;亞歷山德羅·伏打(後來發明電池)、威廉·赫歇爾(發現紅外線)以及亨利·卡文迪什(發現氧氣)都是根據這本著作。普利斯特里將「電的歷史」改寫為大眾版本,書名為「電研究簡介」(1768)(A Familiar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Electricity).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電的歷史與現前狀態

雅各布斯·卡普坦

雅各布斯·科内利乌斯·卡普坦(Jacobus Cornelius Kapteyn,),荷兰著名天文学家。 卡普坦1851年出生于荷兰的巴讷费尔德,1868年进入乌特勒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1875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前往莱顿天文台工作。1878年,卡普坦成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天文学教授,直到1921年退休。 1896年到1900年期间,卡普坦研究了英国科学家大卫·吉尔(David Gill)在南非拍摄的照片,于1900年发表了第一份专门针对南天的照相星表——好望角照相星表(CPD),刊载了南天极周围19度范围内的454,875颗恒星。这份星表是研究银河系结构的重要资料。1897年,卡普坦还发现了一颗自行很高的矮星,这颗星被命名为卡普坦星,是目前已知的具有第二高自行的恒星,仅次于巴纳德星。1904年,卡普坦提出了恒星的二流理论,认为全天的恒星大体上朝着两个方向流动。这个理论为瑞典天文学家林德布拉德和荷兰天文学家扬·奥尔特日后建立银河系自转的理论奠定了基础。1906年,卡普坦提议在天空中均匀、随机地选出206个区域(卡普坦选区),由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分工协作进行恒星计数。这些工作开创了统计天文学的先河,促进了恒星天文学和星系动力学的发展,为人们了解银河系结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恒星计数的结果,卡普坦建立了岛宇宙的模型,并且认为银河系是透镜状的,直径为55,000光年,厚11,000光年,太阳位于其中心附近,距离银心2,000光年。由于未考虑到星际消光的影响,他得到的银河系大小仅为现在所知的一半左右,但是比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给出的结果大了9倍。人们把他建立的宇宙模型称为“卡普坦宇宙”。在他去世后,罗伯特·尤利乌斯·特朗普勒才由星际红化估计出与目前结构较为接近的银河系大小。 1922年,卡普坦在阿姆斯特丹去世。为纪念他,第81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卡普坦”,月球上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丹麥天文學家埃希纳·赫茨普龙是卡普坦的女婿。.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雅各布斯·卡普坦

雙星 (天文)

雙星是觀測天文學的名詞,當兩顆恆星由地球上觀察時,在視線的方向上非常接近,以致以肉眼看起來像是只有一顆恆星,但使用望遠鏡時就能分辨出來是一對的恆星。這種情形可以發生在一對聯星,也就是有著互動的軌道,並且被彼此的引力束縛在一起;也可以是光學雙星,這是兩顆有著不同的距離,但恰巧在天空中相同的方向上被對準在一起The Binary Stars, Robert Grant Aitken, New York: Dover, 1964, p.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雙星 (天文)

雙星團

雙星團(也稱為科德韋爾14)是裸眼可見的疏散星團 NGC 869和 NGC 884(經常被錯誤的稱為英仙座h和κ,其實h是鄰近的一顆恆星,而κ就是這兩個星團)的合稱,在英仙座內靠得很近。NGC 869和NGC 884 兩者至地球的距離都是7,600光年。NGC 869的質量約為3,700太陽質量,而NGC 884的質量大約是2,800太陽質量;然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兩個星團有很多的暈星環繞著,所以它們的總質量至少是20,000太陽質量。依據對個別恆星的研究,這兩個星團相對來說都很年輕,大約都只有1,280萬歲。相較之下,昴宿星團的年齡估計是7,500萬至15,000萬歲。這兩個星團各自都有300顆以上的藍白色超巨星。這兩個星團都有藍移,NGC 869以接近地球,NGC 884也以相似的速度,朝向地球接近。星團中最熱主序星的光譜類型是B0。.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雙星團

造父四

造父四也被稱為仙王座μ星(Mu Cephei)或赫歇爾的石榴石星(Herschel's Garnet Star),是一顆位於仙王座的紅超巨星,也是銀河系中已知最巨大與最明亮的恆星之一。它的顏色呈現石榴石般的紅色,恆星光譜分類為M2 Ia。天文學家從1943年開始將造父四的光學頻譜視為分類其它恆星的基準。.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造父四

IC 1101

IC 1101是位於艾伯耳2029星系團中心的一個超巨大橢圓星系,距離地球大約320百萬秒差距(10.4億光年)。.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IC 1101

IC 434

IC 434是位於獵戶座的一個明亮發射星雲,它於1786年2月1日被威廉·赫歇爾發現。它位於獵戶腰帶最東邊的參宿一旁邊,是一片細長且模糊不清的地區。IC 434因為襯托出著名的馬頭星雲,因此它比IC 星表中的其它天體更為著名。.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IC 434

M103 (星團)

NGC 581,即 M103,是仙后座的一個由數千顆恆星組成的疏散星团。該疏散星團於1781年由查尔斯·梅西耶的朋友,也是合作對象的皮埃尔·梅尚發現Robert Bruce Thompson, M103 (open cluster in Cassiopeia).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M103 (星團)

M110 (橢圓星系)

M110(NGC 205)是一个椭圆星系,位在M31的西北面,是M31第二明亮的伴星系 ,也是本星系群的一员。M110距离地球约220万光年,视亮度8.5等,总质量估计为10亿太阳质量。M110的位置是赤经00时40.4分,赤纬+41度41分,从地球上看上去它的大小是17x10弧分。M110一般被認为是E6p,但它有些特征相当特殊,与一般的椭圆形星系不同。比如它似乎含有暗星云,因此有人也称它为椭圆体状矮星系。此外M110虽然很小,但它周围有八个球状星团围绕它运行。.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M110 (橢圓星系)

M3 (球狀星團)

梅西爾3(也稱為M3 或 NGC 5272)是位在獵犬座的一個球狀星團,在1764年被梅西爾發現,並在1784年左右被威廉·赫歇爾確認是由恆星組成的。這是一個巨大且明亮的星團,大約擁有50萬顆恆星,距離地球大約33,900光年。它的視星等為6.2等,因此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可以用裸眼直接看見,使用一架大小適當的望遠鏡,可以確實的觀測整個星團。.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M3 (球狀星團)

M5 (球狀星團)

M5(也稱為NGC 5904)是位於巨蛇座 的一個球狀星團,在1702年被发现。.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M5 (球狀星團)

M77

梅西爾 77(也稱為NGC 1068)是一個位於鯨魚座的棒旋星系,距離大約4千7百萬光年。梅西爾 77是一個在可見光的波段上被塵埃遮蔽掉活躍星系核(AGN)的活躍星系,在分類上是塞佛特2星系。被遮蔽的分子盤和熱電漿的直徑首先被VLBA和VLA測量出來,環繞著核心的熱塵土隨後也被VLTI的中紅外線干涉儀(MIDI,Mid-IR Interferometric instrument)測量出來。.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M77

M91

M91(也稱為NGC 4548)是一個位於后髮座的棒旋星系,是室女座星系團的成員之一,距離地球約6300萬光年。查爾斯·梅西耶可能在1781年發現該天體,後來威廉·赫歇爾於1784年4月8日也獨立發現它。.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M91

NGC 108

NGC 108(UGC 246, MCG 5-2-12, ZWG 500.20, PGC 1619)是仙女座的一個星系。星等為12.2,赤經為25分59.7秒,赤緯為29°12'43"。在1784年9月11日首次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08

NGC 1097

NGC 1097是位於天爐座的一個棒旋星系,距離大約4,500萬光年遠。在1790年10月9日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迄2006年,已經在這而發現三顆超新星:SN 1992bd、SN 1999eu、和SN 2003B。 NGC 1097也是一個有噴流從核心射出的西佛星系,並且和許多星系一樣,在NGC 1097的核心有個超大質量黑洞。環繞著中心黑洞的是一圈恆星形成環,氣體和塵埃形成一個從環到黑洞的網路。 NGC 1097有兩個衛星星系:矮橢圓星系NGC 1097A是兩個中較大的,它是一個奇特的橢圓星系,在離NGC 1097的核心42,000光年的距離上環繞著。矮星系NGC 1097B在更外側,我們對它所知無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097

NGC 12

NGC 12,是雙魚座的一個漩渦星系。星等為13.3,赤經為8分44.8秒,赤緯為+4°36'44"。在1790年4月6日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首次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2

NGC 1232

NGC 1232 是波江座的一個中間螺旋星系,距離地球約6000萬光年。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84年10月20日。.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232

NGC 125

NGC 125(UGC 286, MCG 0-2-48, ZWG 383.27, PGC 1772)是雙魚座的一個星系。星等為12.4,赤經為28分50.3秒,赤緯為2°50'19"。在1790年12月25日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25

NGC 1278

NGC 1278 是英仙座的一個星系。威廉·赫歇爾於1786年10月17日發現NGC 1278星系。.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278

NGC 128

NGC 128(UGC 292, MCG 0-2-51, ZWG 383.29, PGC 1791)是雙魚座的一個星系。星等為11.8,赤經為29分14.9秒,赤緯為2°51'54"。在1790年12月25日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28

NGC 129

NGC 129是仙后座的一個疏散星团。星等為6.5,赤經為30分0秒,赤緯為60°13'6"。在1788年12月16日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29

NGC 13

NGC 13,是仙女座的一個漩涡星系。星等為12.3,赤經為8分47.7秒,赤緯為+33°25'59"。在1790年11月26日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所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3

NGC 132

NGC 132(PGC 1844)是鲸鱼座的一個星系。星等為12.7,赤經為30分10.6秒,赤緯為+2°05'35"。在1790年12月25日首次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32

NGC 1348

NGC 1348 是英仙座的一個星系。於1790年12月28日由英國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348

NGC 136

NGC 136是仙后座的一個疏散星團。星等為11.3,赤經為31分30.7秒,赤緯為61°30'33"。在1788年11月26日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36

NGC 137

NGC 137(UGC 309, MCG 2-2-17, ZWG 434.19, KARA 25, PGC 1888)是雙魚座的一個星系。星等為12.8,赤經為30分58.1秒,赤緯為10°12'31"。在1785年11月23日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37

NGC 14

NGC 14,是飛馬座的一個不规则星系。星等為12.2,赤經為8分46.3秒,赤緯為+15°48'57"。在1786年9月18日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所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4

NGC 1501

NGC 1501 是鹿豹座的一個行星狀星雲。於1787年11月3日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該星雲因中心恆星相當明亮,以及氣體外層形狀類似牡蠣殼,因此有個非正式暱稱牡蠣星雲(Oyster Nebula)。.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501

NGC 1502

NGC 1502位於鹿豹座,是由大約45顆恆星組成的一個小疏散星團,是威廉·赫歇爾在1787年11月3日發現。甘伯串珠看似"流入"這個星團。 少衛 (右垣)(鹿豹座α)可能是從這個星團拋射出來的速逃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502

NGC 1514

NGC 1514是金牛座的一個行星狀星雲,由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90年11月13日。他在觀測紀錄中描述該星雲是「一個最特殊的現象」,並因此使他強迫自己重新思考宇宙的組成。直到發現該星雲以前,他一直認為所有的星雲都是由許多恆星組成,只是因為距離太遠而無法被解析出來。但該星雲是一顆恆星「周圍是隱隱發光的氣體」,赫歇爾因此下結論:「我必須冒昧的說,明亮的星雲絕不是由恆星組成」。 有猜測認為這個星雲的中心是由兩顆距離相當近的恆星組成的聯星系統,軌道周期約10日。而氣體可能是從聯星中較大的成員星散逸出的。 NGC 1514也被稱為「水晶球星雲」(Crystal Ball Nebula)。.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514

NGC 1535

NGC 1535是一個位於波江座的行星狀星雲,由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85年2月1日。NGC 1535的直徑約稍大於1光年,距離地球約5500到7500光年。它的顏色和結構與愛斯基摩星雲極為類似,但依照觀測資料,這兩個星雲中心恆星的性質極為不同。.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535

NGC 154

NGC 154 (MCG -2-2-53,NPM1G -12.0023)是鲸鱼座的一個星系。星等為14,赤經為34分19.4秒,赤緯為-12°39'21"。在1785年11月27日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54

NGC 1569

NGC 1569是在鹿豹座的一個矮不規則星系,早在1788年11月4日就被威廉·赫歇爾發現了。這個暗淡的星系不是業餘天文學家喜歡的目標,但卻是專業天文學家研究的對象,特別是研究星系內恆星形成歷史的有趣目標。這個星系的距離很近,因此,哈伯太空望遠鏡可以輕鬆的解析出在這個星系中的恆星。以前認為這個星系的距離只有240萬秒差距 (780萬光年) 。但是,在2008年科學家研究來自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計算出這個星系的距離是1,100萬光年,大約是比過去認為的遠了400萬光年。.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569

NGC 157

NGC 157 (MCG -2-2-56)是鲸鱼座的一個星系。星等為10.4,赤經為34分46.4秒,赤緯為-8°23'46"。在1783年12月13日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57

NGC 16

NGC 16,是飛馬座的一個漩渦星系。星等為12,赤經為9分4.2秒,赤緯為+27°43'48"。在1784年9月8日首次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6

NGC 160

NGC 160 (UGC 356, MCG 4-2-33,ZWG 479.43)是仙女座的一個星系。星等為12.6,赤經為36分4.1秒,赤緯為23°57'29"。在1785年12月5日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60

NGC 1600

NGC 1600 是波江座的一個橢圓星系,離地球大約2億光年(6100萬秒差距)。由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86年11月26日cseligman.com:, abgerufen am 8.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600

NGC 163

NGC 163 (MCG -2-2-66,NPM1G -10.0017)是鲸鱼座的一個星系。星等為12.7,赤經為35分59.7秒,赤緯為-10°7'17"。在1798年12月10日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63

NGC 1931

NGC 1931是威廉·赫歇爾於1793年2月4日在御夫座發現的一個星雲,因為與獵戶座大星雲有許多相同的特性,所以被稱為"縮小版的獵戶座大星雲"。它是發射和反射混合的星雲,並且在發射星雲的中心有著像獵戶四邊形,由年輕的炙熱恆星形成的梯形星團。整個星雲和興團的複雜群體大小只約3弧分。與地球的距離估計大約是7,000光年。 這個星雲也登錄在沙普利星表中,稱為Sh 2-237.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1931

NGC 2060

NGC 2060 是剑鱼座的一個超新星殘骸,它位于蜘蛛星云中,由威廉·赫歇耳于1836年发现。1998年发现其中有一颗脉冲星PSR J0537-6910,自转周期为16毫秒。这是5000年前的超新星爆发所形成的。 Category:剑鱼座NGC天体 Category:大麦哲伦星系 Category:超新星遗迹.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060

NGC 210

NGC 210 是鲸鱼座的一個棒旋星系。它于1785年10月3日由威廉·赫歇尔发现并添加到NGC天体表。.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10

NGC 2170

NGC 2170 是麒麟座的一個面积相当大的反射星雲。它离地球的距离约为2400光年,整个星云的直径大约有15光年。从地球上看上去这个星云像一幅水彩画:它有蓝色的(比较明亮的)反射部分,也有红色的(比较暗的)放射部分。該星雲由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84年10月16日。.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170

NGC 2240

NGC 2240是一個位於御夫座的疏散星團,於1786年1月3日由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240

NGC 23

NGC 23是飛馬座的一個漩渦星系。星等為11.9,赤經為9分53.3秒,赤緯為+25°55'26"。在1784年9月10日首次被英國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3

NGC 2360

NGC 2360,也稱為卡洛琳的星團,是位於大犬座的一個疏散星團。它是卡洛琳赫歇爾在1783年2月26日發現的,她寫道:"一個被擠壓在直徑0.5度,標致的漂亮"。她的筆記一直被忽略,直到她的哥哥威廉·赫歇爾在1786年出版,包含1000個星雲和星團的目錄中,大家才知道她是發現。這個星團位在天狼增四(大犬座γ)的東方3.5度,食雙星大犬座R西北方1度之處;它聚合的視星等為7.2等。它的視直徑為13角分。在這個星團西側邊緣,5.5等的HD 56405與星團之間沒有關聯性。 美國天文學家Olin J.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360

NGC 2371

NGC 2371-2是位於雙子座的雙瓣行星狀星雲。在視覺上它看起來是兩個分離的天體,因此該行星狀星雲的兩個瓣分別被收入威廉·赫歇爾的NGC天體表,因此有時候該星雲也會被分開稱為NGC 2371和NGC 2372,或者是相關的變化名稱。.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371

NGC 24

NGC 24是玉夫座的一個漩渦星系。星等為11.5,赤經為9分56.1秒,赤緯為-24°57'52"。在1785年10月27日首次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該星系直徑約4萬光年。.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4

NGC 2403

NGC 2403是一個位在鹿豹座的中間棒旋星系,距離地球8百萬光年 ,有一個H II型的星系核。.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403

NGC 2419

NGC 2419是在1788年12月31日被威廉·赫歇耳在天貓座發現的一個球狀星團。NGC 2419 與太陽系和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都是30萬光年。 NGC 2419有個被稱為"星系漫遊者"的綽號,因為它被誤認為不是在環繞銀河的軌道上。它的軌道將進一步的使它遠離銀河而趨近於麥哲倫雲,但它仍被認為是銀河系的成員。在如此遠的距離上,它環繞銀河系一周約需要30億年的時間Ferris, Timothy.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419

NGC 2438

NGC 2438是威廉·赫歇爾於1786年在船尾座內發現的一個行星狀星雲。 視覺上,NGC 2438似乎是位於疏散星團梅西爾46之內,但實際上它比梅西爾46更靠近我們,只是視線上巧合的對準在一起。這個行星狀星雲中心星的視星等是17.7等。.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438

NGC 2440

NGC 2440是銀河系中的一個行星狀星雲,其中心恆星編號HD62166,可能是已知最高溫的白矮星。位於船尾座。 該星雲由威廉·赫歇爾於1790年3月4日發現。他描述該星雲是一個「漂亮,且有相當亮度,無法很好識別的行星狀星雲」。該恆星距離太陽約1.23 kpc,或4000光年。.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440

NGC 2451

NGC 2451是一個位於船尾座的疏散星團,天球座標為赤經7時45.4分,赤緯-14度58分,視覺觀測大小約45角分,亮度约2.8視星等,距地球850光年。 NGC 2451包含约40颗星,年龄约为三千六百万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星团。星团内的最亮星是弧矢三,是一个3.6等橘色巨星。 NGC 2451在1654年被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巴蒂斯特·霍迪尔纳(Giovanni Battista Hodierna)首次纪录在星表中,但是未见记载于夏尔·梅西耶的天体列表和威廉·赫歇尔的深空天體目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451

NGC 2477

NGC 2477是一個位於船尾座的疏散星團,天球座標為赤經7時52.3分,赤緯-38度33分,視覺觀測大小約27角分,亮度约5.8視星等,距地球4200光年。 NGC 2451包含约300颗星,年龄约为七亿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星团。因為所含的恒星很多,用雙筒鏡看似球狀星團。用小型望遠鏡可以辨識個別的恒星。 NGC 2451在1751年被法國天文学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Abbe Lacaille)首次纪录在星表中,但是未见记载于夏尔·梅西耶的天体列表和威廉·赫歇尔的深空天體目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477

NGC 2506

NGC 2506,也稱為科德韋爾54,是在麒麟座的一個疏散星團。它是在1791年被威廉·赫歇爾發現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506

NGC 2555

NGC 2555是位于长蛇座的一个棒旋星系。它的赤经为818,赤纬为0°44′,由威廉·赫歇尔于1784年12月20日发现。.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555

NGC 2683

NGC 2683是一個無棒螺旋星系,由威廉·赫歇爾於1788年2月5日發現。宇航員紀念天文館和天文台(AMPO)稱它為“飛碟銀河”("UFO Galaxy")。它距離地球約1600至2500萬光年。它以每秒的速度移離地球,而移離銀河系中心的速度為每秒。該星系中心發出的紅光受位於星系外圍的氣體和塵埃影響而呈現黃色。.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683

NGC 2775

NGC 2775,也稱為科德韋爾48,是位於巨蟹座的一個螺旋星系。這個星系有個核球和多條旋臂,在其間可以偵測到電離氫區,這意味著最近有恆星在形成。它是在1783年被威廉·赫歇爾發現的。 NGC 2775是在NGC 2775群中最顯著的星系,並且追隨著我們的本星系群,也是室女座超星系團的一部分。NGC 2775群的其他成員包括NGC 2777和 UGC 4781。.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775

NGC 2903

NGC 2903是一個位於獅子座的棒旋星系,距離地球約3000萬光年。該星系由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84年11月16日。NGC 2905是該星系內的一個明亮恆星雲氣。.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903

NGC 2976

NGC 2976 是位于大熊座的一个螺旋星系,属于M81星系團,位于M81西南部1° 20′处。它是在1801年11月8日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首先发现,并在H I.星表中编号为285。.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2976

NGC 3115

NGC 3115,也稱為紡錘星系或科德韋爾53,是位於六分儀座的一個 透鏡星系。這個星系是威廉·赫歇爾在1787年2月22日發現的,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3,200萬光年,它的大小數倍於銀河系。 在1992年,夏威夷大學的John Kormendy和密西根大學的Douglas Richstone宣稱在這個星系觀測到超大質量黑洞,它是當時發現最大的 (20億太陽質量)。這個星系的恆星看起來都是老年或是不活躍的,黑洞的生長也已經停止。.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3115

NGC 3190

NGC 3190是狮子座的一个螺旋星系,有着紧密的旋臂,由威廉·赫歇尔在1784年发现。它是希金森44星系团的成员,距离地球约8000万光年。 2002年观测到NGC 3190的两颗超新星。巴西业余天文学家Paulo Cacella在2002年3月在其东南部发现一颗超新星SN 2002bo;两个月后,一个意大利小组在研究前者时在星系的另一侧发现了另外一颗超新星SN 2002cv。 苹果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操作系统OS X Mountain Lion采用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经过蓝颜色处理的NGC 3190星系照片作为默认桌面背景。 Image:Phot-17-06-w1.jpg|2003年3月欧南台甚大望远镜拍摄的NGC 3190。 Image:SN2002bo-eso0617a-2003.jpg|超新星 2002bo 特写(ESO/VLT 2003年3月)。 Image:NGC 3190.jpg|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合成照片。 Image:NGC3190-NGC3187-NGC3189GALEX.jpg|GALEX拍摄的NGC 3190区域的紫外照片.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3190

NGC 3227

NGC 3227是與矮橢圓星系NGC 3226交互作用中的一個螺旋星系。這兩個星系是列在特殊星系圖集中幾個橢圓星系和螺旋星系成為夥伴的例子之一,這兩個星系都位於獅子座。 威廉·赫歇爾爵士早已認出它們是'雙重星系',並將它們列入雙重和多重星系表中,編號為Holm 187,在特殊星系圖集中的編號是阿普 94。業餘的望遠鏡雖然分辨出它們,但倍率至少要一百倍以上。它們位在獅子座著名的雙星系統獅子座 γ東方50' 之處。.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3227

NGC 3370

NGC 3370,或稱為 UGC 5887、Silverado Galaxy ,是位於獅子座的螺旋星系,距離地球約9千8百萬光年。它的直徑和質量與銀河系相當(10萬光年,1011倍太陽質量)。NGC 3370模糊不清的星系核周圍有結構相當複雜的螺旋臂。.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3370

NGC 36

NGC 36是雙魚座的一個漩渦星系。星等為13.3,赤經為11分22.4秒,赤緯為+6°23'20"。在1785年10月25日首次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36

NGC 3628

NGC 3628,或者稱為漢堡星系(Hamburger Galaxy)、薩拉星系(Sarah's Galaxy),是一個位於獅子座的無棒螺旋星系,距離地球3,500萬光年。它於1784年由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發現,這個星系與M65和M66兩個螺旋星系,一同構成獅子座三胞胎。此外,這個星系也屬於電波星系。 因為Ngc 3628在許多波段的影像都可見到它的核球為X型,因此有天文學家宣稱它其實是棒狀結構只有一端面對地球的棒旋星系。電腦模擬顯示盤狀星系的棒狀結構可形成於和其他星系的重力交互作用與合併時,而目前NGC 3628正在和另外兩個巨大的鄰近星系交互作用中。.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3628

NGC 3842

NGC 3842是一個位於獅子座的橢圓星系。該星系因為擁有已知最大的黑洞之一而聞名,據報告其中心的黑洞質量高達97億倍太陽質量。該星系由威廉·赫歇爾發現,距離地球約3.31億光年。.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3842

NGC 39

NGC 39是仙女座的一個漩渦星系。星等為13.6,赤經為12分18.8秒,赤緯為+31°3'39"。在1790年11月2日首次被英國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39

NGC 3982

NGC 3982位於大熊座的一個中間螺旋星系,威廉·赫歇爾於1789年4月14日發現它。NGC 3982距離地球680萬光年,也是大熊座北星系團(M109 Group)的成員之一。 1998年4月13日,該星系曾出現一顆超新星SN 1998aq(英國業餘天文愛好者發現時為14.9等,兩天後達至最亮的14.0等),哈伯太空望遠鏡在2003年9月拍攝這個星系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3982

NGC 40

NGC 40,也稱為蝴蝶結星雲和科德韋爾2,是威廉·赫歇爾在1788年11月25日發現的一個行星狀星雲。這顆垂死的恆星已經拋出了它的外殼,並且留下較小、且有炙熱氣體圍繞著的,表面溫度高達50,000K;來自恆星的輻射導致外層倍加熱至10,000K,並且膨脹至約1光年的直徑。 科學家估計,在30,000年後,NGC 40將逐漸暗淡,而只留下一顆如同地球大小的白矮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40

NGC 4151

NGC 4151是位於獵犬座的帶有疏鬆內環結構的中間螺旋西佛星系,距離地球,天球上位於獵犬座。該星系由威廉·赫歇爾於1787年3月17日首次記錄;它0也是定義西佛星系的論文中提及的兩個星系之一 。NGC 4151是核心中擁有快速成長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星系中距離地球最近的其中一個。天文學家推測NGC 4151的核心可能存在環繞質量中心旋轉中的雙黑洞,質量分別為4000萬和1000萬倍太陽質量,軌道週期15.8年。不過,該系統是否存在仍持續爭論中。 部分天文學家就NGC 4151的外觀,稱呼它為《索倫之眼》。.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4151

NGC 457

NGC 457,或稱為貓頭鷹星團(Owl Cluster)、ET星團(ET Cluster)、科德韋爾13(Caldwell 13),是位於仙后座的疏散星團,由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87年,距離太陽約7900光年。她的年齡約2100萬年。業餘天文學界常稱該星團為「貓頭鷹星團」、「星團」、「ET星團」(外觀類似電影E.T.外星人中的外星人角色)、「滑雪星團」。 NGC 457有兩顆較亮的恆星,分別是視星等5等的仙后座φ-1和7等的φ-2。該星團大約有150顆視星等12到15等的恆星。.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457

NGC 4845

NGC 4845,或稱為NGC 4910,是一個距離地球約4700萬光年的螺旋星系,在天球上位於室女座。該星系由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86年。 NGC 4845的中心有個質量為300,000\beginsmallmatrixM_\odot\endsmallmatrix的超大質量黑洞。2013年,歐洲太空總署的国际伽玛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INTEGRAL)觀測到了該黑洞可能正在吞噬周圍可能是棕矮星等低質量天體時發射出的X射線閃焰。.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4845

NGC 4861

NGC 4861,也称为 Arp 266,是位于猎犬座的一个星系,它由威廉·赫歇尔于1785年5月1日发现。 对NGC 4861的形态学分类比较困难。它的质量、大小和旋转速度与螺旋星系一致。 然而,由于其高度的不规则形状,它可以被归类为矮不规则星系。事实上,由于矮星系质量较小,具有较低的 引力势,其中的气体和其他物质可以移动得更快,使得星系成为一种特殊的星暴星系,称为蓝致密矮星系。.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4861

NGC 488

NGC 488 是雙魚座的一個盤面面向地球的螺旋星系,距離地球約9000萬光年,直徑52.6Kpc(171000光年)。NGC 488有一個巨大的中央核球存在,被認為是多旋臂星系的原型星系。它的旋臂分布相當緊密,並且天文學家觀測該星系的恆星形成狀況已經深入旋臂內部Sandage, A., Bedke, J.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488

NGC 4993

NGC 4993(也包含目錄上的NGC 4994)是威廉·赫歇爾在1789年發現,位於長蛇座的一個橢圓星系。在2017年8月,天文學家報告,在這個星系發現了短伽瑪射線爆發GRB170817A,推測是兩顆中子星碰撞發出的輻射。 在2017年10月16日,團隊正式宣布檢測到與兩顆中子星合併相關聯的重力波,並命名為GW170817。這個重力波事件提供中子星聯星碰撞產生短伽瑪射線爆發的直接關聯性。.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4993

NGC 5053

NGC 5053位於后髮座的北部,是星雲和星團新總表(NGC天體表)中收錄的一個球狀星團。它是德裔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在1873年4月14日發現的,並登錄為VI-7。在他簡短的摘要中,它被形容為"一個非常微弱的星團,使用240倍毫無疑問地可以解析星雲的直徑為8'或10'。丹麥-愛爾蘭天文學家 約翰·路易·埃米爾·德雷耳 在1888年報告說, 星團出現了非常微弱、相當大、不規則的圓形,在中間逐漸變亮。" 這是一個金屬量貧乏的星團,這意味著恆星除了氫和氦之外,其它的元素,天文學術語所謂的金屬,都很缺乏。就在最近,1995年,它被認為是銀河中金屬最貧乏的球狀星團。NGC 5053中恆星的化學豐度與人馬座矮橢球星系相較,比銀暈更為相似。依據球狀星團的動力學,這表明NGC 5053可能是從這個矮星系中剝離的。 在這個星團中有10顆天琴座RR型變星,其質量範圍從68%至78%太陽質量。這些變星中的9顆是德國天文學家沃爾特·巴德在1928年發現報告的,第10顆是美國天文學家在1946年發現。這個星團已知有27顆藍掉隊星,而其中有5顆是短週期的鳳凰座SX型變星 。 NGC 5053是一個相對質量較低的星團,低的核心濃度因素為1.32。它有一條長度為1,700秒差距的潮汐碎片星流朝向西方運動。這條星流可能是經由潮汐激波引起的過程產生的。這個星團與M53相距不到3° ,並且兩者有幾乎相同的距離模數,對應於大約是2,000秒差距的空間分離。有一條潮汐橋連接M53和NGC 5053,顯示這一對在過去可能有過互動。這個星團的軌道繞行銀河,近銀心點的距離大約是9,000秒差距,軌道離心率 0.84。目前,它距離銀心18,400秒差距,徑向速度為。.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053

NGC 52

NGC 52是飛馬座的一個漩渦星系。星等為13.7,赤經為14分40秒,赤緯為+18°34'54"。在1784年9月18日首次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2

NGC 524

NGC 524 是位於雙魚座的一個透鏡星系,距離地球大約9000萬光年,在星系中心可以看見凸起的核球,形成一種螺旋結構。它是一個小星系群,與NGC 488組成的NGC 524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它是威廉·赫歇爾在1786年發現的。在這個星系已經觀測到兩顆超新星:SN 2000cx,峰值亮度14.5等的Ia-p型,和Ia型的SN 2008Q 。.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24

NGC 5466

NGC 5466是分類為 XII,位於牧夫座的球狀星團,距離地球51,800光年,距離銀心52,800光年,在1784年5月17日就被威廉·赫歇爾發現,並編號為HV1.9。 這個球狀星團很異常的包含了一些藍色的水平分支恆星,並且和平常的球狀星團一樣是金屬貧乏的恆星。在2006年發現它是一個被稱為" 45度潮汐流"星流的來源,這個星流從牧夫座延伸至大熊座,大約有1.4°寬。.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466

NGC 5694

NGC 5694,也稱為科德韋爾66,是在長蛇座的一個球狀星團。它是在1784年被威廉·赫歇爾發現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694

NGC 57

NGC 57是雙魚座的一個橢圓星系。星等為11.8,赤經為15分30.9秒,赤緯為+17°19'45"。在1784年10月8日首次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7

NGC 5792

NGC 5792是一個位於天秤座的棒旋星系,距離地球約8300萬光年。在該星系西北邊緣處有一顆視星等9.6的前景星。該星系由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87年4月11日。.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792

NGC 584

NGC 584 是鲸鱼座的一個星系。它于1785年9月10日由威廉·赫歇尔发现。 Category:椭圆星系.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84

NGC 5866

NGC 5866(因其形態扁長(地球在其側向),俗稱紡錘星系),是天龍座的一個S0-a型星系,距離地球4400萬光年。視直徑5.4角分,經測量其大小有6萬光年。NGC 5866於1781年由皮埃尔·梅尚與夏尔·梅西耶共同發現,於1788年由威廉·赫歇尔單獨發現。 有說這就是M 102,但國際天文界並未有共識。.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866

NGC 5879

NGC 5879 是在天龍座的一個星系。 這個星系在1788年被威廉·赫歇爾發現,是NGC 5866星系群的成員之一。.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879

NGC 5907

NGC 5907是個距離地球大約3,900萬光年遠的螺旋星系,它的金屬量異於正常的低,和有少許可檢測到的巨星,整個星系幾乎都由矮星組成。 這個星系在1788年就被威廉·赫歇爾發現,是NGC 5866星系群的成員之一。超新星1940 A出現在這個星系內。.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907

NGC 5963

NGC 5963是位於天龍座的一個星系,可能是NGC 5866星系群的成員。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於1788年單獨發現NGC 5963。NGC 5963是一個非常不容易觀測的星系,因為其藍色螺旋臂極為昏暗,被歸類天文學家為低表面亮度星系。.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5963

NGC 604

NGC 604是位於三角座星系內的一個電離氫區,它是威廉·赫歇爾在1784年9月11日發現的。它是本星系團最大的電離氫區之一,距離地球約270萬光年,最長處的直徑約1,500光年(460秒差距),可見部分的大小是獵戶座大星雲的40倍,亮度則是6,300倍。如果在相同的距離上,它會如同金星般的明亮。像所有的發射星雲一樣,它的氣體被群聚在中心的大質量恆星電離。這些恆星大約有200顆是O型星和沃夫–瑞葉星,質量是105太陽質量,而年齡大約350萬歲。不同於大麥哲倫星系蜘蛛星雲中心的星團(R136),NGC 604是一個更緊湊,更類似於巨大星協,原型的鱗狀排列星協(Scaled OB Association,SOBA)。.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604

NGC 61

NGC 61是雙魚座的一個透镜状星系。星等為13.4,赤經為16分24秒,赤緯為-6°19'2"。在1785年9月10日首次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61

NGC 6231

NGC 6231是一個位於天蠍座的疏散星團,天球座標為赤經16時54分,赤緯-41度48分,視覺觀測大小約45角分,亮度约2.6視星等,距地球5900光年。 NGC 6231年龄约为三百二十万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星团,星团内的最亮星是5等的天蝎座 ζ1星。用雙筒望遠鏡或小型望遠鏡就能看到個別的行星。 NGC 6231在1654年被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巴蒂斯特·霍迪尔纳(Giovanni Battista Hodierna)以Luminosae的名字首次纪录在星表中,但是未见记载于夏尔·梅西耶的天体列表和威廉·赫歇尔的深空天體目錄。这个天体在1678年被愛德蒙·哈雷(I.7)、1745年被夏西亚科斯(Jean-Phillippe Loys de Cheseaux)(9)、1751年被尼可拉·路易·拉卡伊(II.13)分别再次独立发现。.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6231

NGC 6334

NGC 6334,也稱為貓掌星雲、熊掌星雲和古姆64,是位於天蝎座的一個發射星雲和恆星形成區。它是在1837年被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在南非的好望角觀測時發現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6334

NGC 6624

NGC 6624是一個位於人馬座的球狀星團,由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84年6月24日。該星團視星等7.6。.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6624

NGC 68

NGC 68是仙女座的一個星系。星等為13.2,赤經為18分18.2秒,赤緯為+30°4'21"。在1784年9月11日首次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68

NGC 6818

NGC 6818,或稱為小寶石星雲(Little Gem Nebula),是位於人馬座的行星狀星雲,距離地球約6000光年,直徑約0.5光年。由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87年。.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6818

NGC 6934

NGC 6934,也稱為科德韋爾47,是位於海豚座的一個球狀星團 ,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50,000光年。它是威廉·赫歇爾在1785年9月24日發現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6934

NGC 6946

NGC 6946,也是所知的焰火星系 (Fireworks Galaxy),Arp 29,和 Caldwell 12",是個距離大約一千萬光年遠的中間螺旋星系,位置界於仙王座和天鵝座交界處,是威廉·赫歇爾在1798年9月9日發現的。NGC 6946因為緊挨著銀道面,因此受到銀河系的星際物質嚴重的遮蔽。在NGC 6946這個星系中已經發現了10顆超新星:SN 1917A、SN 1939C、SN 1948B、SN 1968D、SN 1969P、SN 1980K、SN 2002hh、SN 2004et、SN 2008S、和SN 2017eaw。這使得它成為在100年內,這種類型事件最多產的已知星系。相比之下,銀河系,恆星數量是NGC 6946的2倍,每個世界卻只有一顆超新星的事件。 它還擁有一顆,形成潛在黑洞的N6946-BH1。.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6946

NGC 7009

土星星雲(NGC 7009),是一個位於寶瓶座的行星狀星雲,威廉·赫歇耳於1782年使用20吋的反射望遠鏡所發現。土星星雲是由於一個低質量的恆星演化成一個亮度11.5等的白矮星所形成的。 由於星雲外表類似土星與它的環帶,所以被稱為土星星雲。 因為星雲附近沒有可以做為參考的恆星,所以無法準確的計算出它與地球的距離,只知道大約在2000-4000光年之間。.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7009

NGC 7052

NGC 7052是一個位於狐狸座的橢圓星系。該星系由威廉·赫歇爾發現於1784年,距離地球約1.91億光年。天文學家在該星系中心發現質量大約是 3.70_^ 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該黑洞外圍的氣體與塵埃盤質量大約是太陽的300萬倍。 NGC 7052還是個無限電波源,但中心噴流並不垂直銀河盤面。這可能是因為NGC 7052曾經和鄰近星系碰撞過。.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7052

NGC 7331

NGC 7331,即科德韦尔30(Caldwell 30),是距離地球約的無棒螺旋星系,在天球上位於飛馬座。該星系於1784年被威廉·赫歇爾發現。NGC 7331是中最明亮的成員星系。與NGC 7331同一視線方向星系有透鏡狀或無棒螺旋星系NGC 7335與7336、棒旋星系NGC 7337和椭圆星系NGC 7340,但這些星系距離地球約3.32、3.65、3.48與2.94億,與NGC 7331並無直接關聯。在NGC 7331的可見光和近紅外影像中。星系核心似乎稍微偏離中心,使盤面的一側似乎比相對另一側更遠離核心。 這個星系的大小和結構都與我們所在的星系相似,因此曾經被認為是「銀河系的雙胞胎」。然而,2000年代起對銀河系結構的新發現已經使所謂的相似性受到質疑;尤其是今日一般認為我們的銀河系是棒旋星系、而NGC 7331是無棒螺旋星系。.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7331

NGC 7380

NGC 7380 是一個由卡羅琳·赫歇爾於1787年發現的疏散星團。並被其兄威廉·赫歇爾收入列表,編號是 H VIII.77。1959年沙普利斯亮星云表將其編為 142 號(Sh2-142)。 NGC 7380 又以巫師星雲之名為人所知。是一個位於仙王座的巨大星雲。.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7380

NGC 7479

NGC 7479,也稱為科德韋爾44,是位於飛馬座,距離大約1億500萬光年的一個棒渦星系。它是威廉·赫歇爾在1784年發現的,超新星SN 1990U和SN 2009if都出現在NGC 7479。NGC 7479也被辨識出是一個西佛星系,在核心和外面的旋臂都有星爆活動 (Kohno, 2007)。偏振光的研究顯示這個星系剛經歷一次小型的合併,是唯一發出連續無線電波的星系,並且旋臂開口的方向和光學臂的方向相反 (Laine, 2005)。.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7479

NGC 95

NGC 95(UGC 214, MCG+02-02-003, CGCG 434.003, PGC 1426, H II-257)是雙魚座的一個星系。星等為12.5,赤經為22分13.6秒,赤緯為+10°29'31"。在1784年10月18日首次被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 95

NGC天體表

星雲和星團新總表(New General Catalogue of Nebulae and Clusters of Stars,縮寫:NGC) 是在天文學上非常著名的深空天體目錄,它收錄了7,840個天體。它由約翰·德雷耳编纂,它是作为威廉·赫歇爾星雲和星團總表的新版本。星雲和星團新總表是最大的一個綜合目錄,它包含所有類型的深空天體,並無被侷限在某一類,例如星系。德雷耳後來在1895年和1908年擴編了兩份NGC索引星表,增加了描述5,386個天體。 目錄中對南半球天空中的天體並沒有完整的調查,多數都只是約翰·赫歇耳或詹姆士·丹露帕的觀測。NGC有許多的錯誤,但是比較嚴重和明顯的錯誤在後續的NGC/IC計划中已經消除。後續未完成的修訂新總表(RNGC) 有1973年Sulentic和Tifft的版本,還有Sinnott在1988年的NGC2000.0。修訂的新總表和索引目錄由Wolfgang Steinicke編譯於2009年。.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NGC天體表

查尔斯·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FRS(Charles Robert Darwin,)又譯達爾溫,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學家,達爾文早期因為地質學研究而著名,而後又提出科學證據,證明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查尔斯·达尔文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恒星

格奥尔·卡尔·弗里德里希·库诺夫斯基

格奥尔·卡尔·弗里德里希·库诺夫斯基 (Georg Karl Friedrich Kunowsky),1786年3月3日出生于波兰奥得河畔的比托姆,1846年12月23日在波兰文格利涅茨去世,是一位德国律师,也是一位有才华的业余天文学家。 他曾使用一架由约瑟夫·夫琅和费制作的11厘米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对火星进行了观察,这是消色差折射文望远镜首次被用于对行星的观察,这对早期使用折射望远镜的观察者们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如同他前面的威廉·赫歇尔,库诺夫斯基也认为火星上所看到的斑块是它的表面特征而不是云朵或其他瞬态特征,这与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等观察者得出的结论正相反。 他还对月球进行过观测,是独立发现1835年哈雷彗星回归的数名天文学家之一。 月球上的库诺夫斯基陨石坑(1935年)和火星上的库诺夫斯基撞击坑(1973年)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格奥尔·卡尔·弗里德里希·库诺夫斯基

氣泡星雲

NGC 7635,也稱為氣泡星雲、Sharpless 162或Caldwell 11,是在仙后座內,靠近疏散星團M52的一個電離氫區發射星雲。這個"氣泡"是由一顆視星等+8.7的年輕高溫恆星SAO 20575 (BD+60 2522)創造的,它的質量大約是15± 5M☉。這個氣泡靠近巨大的分子雲,當它本身被中心的恆星激發時,包含了這個膨脹的氣泡星雲,並造成了它的成長。這個星雲是 在1787年被威廉·赫歇爾發現的,恆星SAO 20575或BD+602522的質量估計是10-40太陽質量。.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氣泡星雲

汉诺威

汉诺威(Hannover)位于莱納河畔,德国下薩克森-zh-hans:州; zh-hant:邦;-的首府,位于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处,既处于德国南北和东西铁路干线的交叉口,又濒临中德运河,是个水陆辐辏的交通枢纽。汉诺威是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是德国的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中心。此外第三产业已占就业人数的2/3,除商业、金融、保险业外,汉诺威最著名的就是会展业和旅游业,欧洲最大的旅游企业途易的总部就设在这里。当地每年将举办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展览CeBIT,2000年,这里还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另外,一年一度的汉诺威射手节也是全世界类似节日中最大规模者。.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汉诺威

波江座40

波江座 40 (也稱為波江座 ο2)的名稱來自阿拉伯文的qayd,或Keid。在阿拉伯文qayd的意思是 (蛋) 殼,他是一顆距離地球小於16.5光年遠的三合星系統。這個系統位於波江座,主星波江座 40A以肉眼就能輕易的看見,伴星B和C是在1783年1月31日被威廉·赫歇爾發現的, p.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波江座40

木星狀星雲

木星狀星雲(NGC 3242),也稱為木魂星雲或科德韋爾59,是位於長蛇座的一個行星狀星雲。 威廉·赫歇爾在1785年2月7日發現這個星雲,並且編目為H IV.27。約翰·赫歇爾於1830年代在南非好望角觀察這個星雲,並且將它命名為h 3248,而且將它列入1864年的一般目錄中的GC 2102;在1888年,J.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木星狀星雲

月球瞬变现象

月球瞬变现象(transient lunar phenomenon (TLP) 或 lunar transient phenomenon (LTP))是月球表面亮度、色泽或外观上的短暂变化。 有关月球瞬变现象的说法至少可追溯至1000年前,一些目击者或有声望的科学家曾独立地观察到这一现象。但大多数报道的月球瞬变现象都无法再现,令它不足以用作区分假说或解释起源的对照实验。 大多数月球科学家都承认瞬态事件,如月球地质史中所发生的释气和撞击事件,但问题的焦点在於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 1968年帕特里克·穆尔在他参与合编的美国宇航局 R-277 技术报告《月球事件报导年鉴》中,创建了“月球瞬变现象”这一术语。.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月球瞬变现象

月球環形山列表 (G-K)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G,H,I,J 及 K 开头的环形山。.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G-K)

望遠鏡、天文台和觀測技術年表

望遠鏡、天文台和觀測技術年表.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望遠鏡、天文台和觀測技術年表

星座

弗雷德里克·德·威特在1670年绘制的星座图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恒星组合。自从古代以来,人类便把三五成群的恒星与他们神话中的人物或器具联系起来,称之为“星座”。星座几乎是所有文明中确定天空方位的手段,在航海领域应用颇广。对星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不同的文明对于其划分和命名都不尽相同。星座一直没有统一规定的精确边界,直到193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为了统一繁杂的星座划分,用精確的邊界把天空分為八十八個正式的星座,使天空多数恆星都屬於某一特定星座。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以中世紀傳下來的古希臘傳統星座為基礎。与此相对地,有一些广泛流传但是沒有被认可为正式星座的星星的组合叫做星群,例如北斗七星(参见恒星统称列表)。 在三維的宇宙中,這些恆星其實相互間不一定有實際的關係,不過其在天球這一個球殼面上的位置相近,而其实它们之间可能相距很远。如果我们身处银河中另一太阳系,我们看到的星空将会完全不同。自古以來,人们对于恆星的排列和形狀很感興趣,並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聯繫起來組成星座。.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星座

星云

星雲(源自拉丁文的:nebulae或nebulæ,與ligature或nebulas,意思就是“雲”)是塵埃、氫氣、氦氣、和其他電離氣體聚集的星際雲。原本是天文學上通用的名詞,泛指任何天文上的擴散天體,包括在銀河系之外的星系(一些過去的用法依然留存著,例如仙女座星系依然使用愛德溫·哈伯發現它是星系之前的名稱,被稱為仙女座星雲)。星雲通常也是恆星形成的區域,例如鷹星雲,這個星雲刻畫出NASA最著名的影像,即創生之柱。在這個區域形成的氣體、塵埃和其他材料擠在一起,聚集了巨大的質量,這吸引了更多的質量,最後大到足以形成恆星。據了解,剩餘的材料還可以形成行星和行星系的其它天體。.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星云

星系

星系(galaxy),或譯為銀河,源自於希臘语的「γαλαξίας」(galaxias)。廣義上星系指無數的恆星系(當然包括恆星的自體)、塵埃(如星雲)組成的運行系統。參考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包含恆星、星團、星雲、氣體的星際物質、宇宙塵和暗物質,並且受到重力束縛的大質量系統,通常距離都在幾百萬光年以上。星系平均有數百億顆恆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典型的星系,從只有數千萬(107)顆恆星的矮星系到上兆(1012)顆恆星的橢圓星系都有,全都環繞著質量中心運轉。除了單獨的恆星和稀薄的星際物質之外,大部分的星系都有數量龐大的多星系統、星團以及各種不同的星雲。 歷史上,星系是依據它們的形状分類的(通常指它們視覺上的形狀)。最普通的是橢圓星系,有橢圓形狀的明亮外觀;螺旋星系是圓盤的形狀,加上彎曲的塵埃旋渦臂;形狀不規則或異常的,通常都是受到鄰近其他星系影響的結果。鄰近星系間的交互作用,也許會導致星系的合併,或是造成恆星大量的產生,成為所謂的星爆星系。缺乏有條理結構的小星系則會被稱為不規則星系。 在可以看見的可觀測宇宙中,星系的總數可能超過一千億(1011)個以上。大部分的星系直徑介於1,000至100,000秒差距,彼此間相距的距離則是百萬秒差距的數量級。星系際空間(存在於星系之間的空間)充滿了極稀薄的電漿,平均密度小於每立方公尺一個原子。多數的星系會組織成更大的集團,成為星系群或團,它們又會聚集成更大的超星系團。這些更大的集團通常被稱為薄片或纖維,圍繞在宇宙中巨大的空洞週圍。 雖然我們對暗物質的了解很少,但在大部分的星系中它都佔有大約90%的質量。觀測的資料顯示超大質量黑洞存在於星系的核心,即使不是全部,也佔了絕大多數,它們被認為是造成一些星系有著活躍的核心的主因。銀河系,我們的地球和太陽系所在的星系,看起來在核心中至少也隱藏著一個這樣的物體。.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星系

星雲和星團總表

星雲和星團總表(CN,Catalogue of Nebulae and Clusters of Stars)是威廉·赫歇爾和他的助手卡羅琳·赫歇爾編輯的天體目錄,初版在1786年發行。之後,他的兒子約翰·赫歇爾擴充另編一本星雲和星團總表(GC,General Catalogue of Nebulae and Clusters of Stars),並在1864年出版。CN和GC是目前所使用,由約翰·路易·埃米爾·德雷耳編輯的星雲和星團新總表(NGC,New General Catalogue)的前身。.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星雲和星團總表

星雲目錄

星雲目錄(CN,Catalogue of Nebulae and Clusters of Stars)是威廉·赫歇爾在他的妹妹卡洛琳協助下編撰而成的星雲目錄,在1786年首度出版。後來,由他的兒子約翰·赫歇爾的擴充成GC星表(星雲和星團總表,General Catalogue of Nebulae and Clusters and Clusters of Stars)。CN和GC是J.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星雲目錄

星际物质

星際物質(缩写为ISM)是存在於星系和恆星之間的物質和輻射場(ISRF)的总称。星際物質在天文物理的準確性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因為它是介於星系和恆星之間的中間角色。恆星在星際物質密度較高的分子雲中形成,並且經由行星狀星雲、恆星風、和超新星獲得能量和物質的重新補充。換個角度看,恆星和星際物質的相互影響,可以協助測量星系中氣體物質的消耗率,也就是恆星形成的活耀期的時間。 以地球的標準,星際物質是極度稀薄的電漿、氣體、和塵埃,是離子、原子、分子、塵埃、電磁輻射、宇宙射線、和磁場的混合體。物質的成分是99%的氣體和1%的塵埃,充滿在星際間的空間。這種極端稀薄的混合物,典型的密度從每立方公尺只有數百到數億個質點,以太初核合成的結果來看氣體的成分,在數量上應該是90%氫和10%的氦,和其他微跡的「金屬」(以天文學說法,除氢和氦以外的元素都是金屬)。 2013年9月12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式宣布,旅行者1号在2012年8月25日已经达到了星际物质(ISM),使其成为第一个这样做的人造物体。星际等离子体和灰尘会被研究直到任务结束的2025年。.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星际物质

海因里希·奧伯斯

海因里希·威廉·马特乌斯·奧伯斯(Heinrich Wilhelm Matthäus Olbers,),德國天文學家、醫生及物理學家。.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海因里希·奧伯斯

愛德華·皮戈特

愛德華·皮戈特(Edward Pigott,1753 - 1825)是英國天文學家。.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愛德華·皮戈特

愛斯基摩星雲

愛斯基摩星雲(Eskimo Nebula,NGC 2392),亦稱小丑臉星雲,是位於雙子座的一個行星狀星雲,距離地球約2,900光年遠,由英国天文學家威廉·赫歇尔在1787年發現的;使用小型望遠鏡就可以看見。 由於地面上觀察受大氣影響,影像不甚清晰之下,它像是被帶頭罩雪衣的敞篷圍攏的正面頭象,也就是因為影像不太清晰,愛斯基摩頭像更甚「相似」(略帶想像空間)。2000年哈伯太空望遠鏡對這個星雲作高解像照相觀測,呈現人們尚未能充分了解的複雜氣體結構。 星雲前身是一顆類似太陽質量的恆星,約在10,000年前,氣體才在它的外圍開始籠罩。其內部的細絲是由中心恆星吹出的星風中的微粒组成的,外殼中有異常的長達一光年的橙色絲線。.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愛斯基摩星雲

托马斯·杨

湯瑪士‧楊格(Thomas Young,),亦称“杨氏”,是一位英国科学家、医生、通才,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後一個什麼都知道的人」。.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托马斯·杨

11月15日

11月1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9天(闰年第32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6天。.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11月15日

1811年大彗星

1811年大彗星(C/1811 F1)為一顆19世紀的長週期彗星,為法國天文學家奧諾雷·弗洛熱爾格(Honore Flaugergues)在1811年3月25日所發現,當時彗星距離太陽為2.7天文單位(AU)。彗星在1811年9月12日通過近日點,彗尾長度超過60度。在1811年10月,彗星達到最大亮度0等。.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1811年大彗星

1月11日

1月11日是公历年的第1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4天(闰年是355天)。.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1月11日

3月13日

3月1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2天(闰年第7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3天。.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3月13日

3月16日

3月1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5天(闰年第7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0天。.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3月16日

8月28日

8月28日是阳历年的第240天(闰年是24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5天。.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8月28日

9月17日

9月17日是阳历年的第260天(闰年是26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5天。.

查看 威廉·赫歇爾和9月17日

亦称为 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Wilhelm Herschel,威廉·弗里德里希·赫歇爾。

土卫五土卫六土衛一表面特徵列表土星土星的卫星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北美洲星雲勾陳一王良三火星生命火星氣候火星撞擊坑灰光灶神星球狀星團科学领域中的女性科普利獎章穀神星系外行星偵測法約翰·路易·埃米爾·德雷耳約翰·赫歇爾红外天文学红外线红外线望远镜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疏散星团環狀星雲电磁辐射电离氢区白矮星聯星面紗星雲行星 (占星術)行星定義行星状星云風車星系馬丁·克拉普羅特觸鬚星系让-多尼米克·德·卡西尼貓眼星雲超星系坐標系統麒麟座錐狀星雲阿普 271赫雪爾太空望遠鏡赫歇尔陨石坑赫歇尔撞击坑 (土卫一)赫歇尔撞击坑 (火星)赫歇爾-利哥萊彗星赫歇爾獎章赫歇爾目錄赫歇爾高地银河系金星地質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電的歷史與現前狀態雅各布斯·卡普坦雙星 (天文)雙星團造父四IC 1101IC 434M103 (星團)M110 (橢圓星系)M3 (球狀星團)M5 (球狀星團)M77M91NGC 108NGC 1097NGC 12NGC 1232NGC 125NGC 1278NGC 128NGC 129NGC 13NGC 132NGC 1348NGC 136NGC 137NGC 14NGC 1501NGC 1502NGC 1514NGC 1535NGC 154NGC 1569NGC 157NGC 16NGC 160NGC 1600NGC 163NGC 1931NGC 2060NGC 210NGC 2170NGC 2240NGC 23NGC 2360NGC 2371NGC 24NGC 2403NGC 2419NGC 2438NGC 2440NGC 2451NGC 2477NGC 2506NGC 2555NGC 2683NGC 2775NGC 2903NGC 2976NGC 3115NGC 3190NGC 3227NGC 3370NGC 36NGC 3628NGC 3842NGC 39NGC 3982NGC 40NGC 4151NGC 457NGC 4845NGC 4861NGC 488NGC 4993NGC 5053NGC 52NGC 524NGC 5466NGC 5694NGC 57NGC 5792NGC 584NGC 5866NGC 5879NGC 5907NGC 5963NGC 604NGC 61NGC 6231NGC 6334NGC 6624NGC 68NGC 6818NGC 6934NGC 6946NGC 7009NGC 7052NGC 7331NGC 7380NGC 7479NGC 95NGC天體表查尔斯·达尔文恒星格奥尔·卡尔·弗里德里希·库诺夫斯基氣泡星雲汉诺威波江座40木星狀星雲月球瞬变现象月球環形山列表 (G-K)望遠鏡、天文台和觀測技術年表星座星云星系星雲和星團總表星雲目錄星际物质海因里希·奧伯斯愛德華·皮戈特愛斯基摩星雲托马斯·杨11月15日1811年大彗星1月11日3月13日3月16日8月28日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