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妥拉

指数 妥拉

《妥拉》(תּוֹרָה,Torah,字面意思為指引、教導),又譯為托辣、托拉,為猶太教的核心。它的意義廣泛,可以指塔納赫(Tanakh)24部經中的前五部,也就是一般常稱的《摩西五經》(Pentateuch)。它也可以被用來指由創世紀開始,一直到塔納赫結尾的所有內容。它也可以將拉比註釋書包括在內。妥拉的字面意思為指引,它指導猶太教徒的生活方式,因此,所有的猶太教律法與教導,通通都可以被涵蓋到妥拉中。.

40 关系: 古兰经可萨人坐七塔納赫妥拉讀經篇宗教年表巴伊兰大学希伯來聖經亞伯拉罕諸教伊斯兰教伊斯雷爾·克里斯塔爾依舒夫圣经密码圣殿山哈拉卡光明篇光明节前1280年代創世記犹太人流散犹太教神權政治約伯記約斐爾约伯猶太教保守派音樂史莱希 (组织)聖經西赫托拉節阿里耶·莱文雅威梅纳赫姆·贝京洞螈新的命令摩西五经撒馬利亞人撒马利亚五经撒迦利亞·西琴1929年希伯伦大屠杀

古兰经

《古蘭經》(,,字面上解作「誦讀」)是伊斯蘭教的最重要的經典,又稱《--》。穆斯林相信《古蘭經》是真主阿拉的啟示,它被廣泛認為是最優秀的阿拉伯語書寫文學作品,《古蘭經》的篇章被稱為蘇拉,節句則被稱為阿亞。 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內容是真主透過天使加百列(賈布里勒)口頭傳授給先知穆罕默德,始自公元609年,直至穆罕默德在632年逝世為止,歷時23年。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輔助穆罕默德奉行使命的奇跡,證明他的先知身份,而他亦是自亞當以來最後一位接收啟示的先知。 根據傳統的說法,穆罕默德的多位同伴充當抄寫員,負責把真主的啟示記錄下來。這些同伴在穆罕默德逝世後不久根據這些記錄及他們的記憶進行編撰整理。由於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哈里發奧斯曼於是制訂了一個被稱為「奧斯曼本」的範本,一般都被認為是當今《古蘭經》的原型。不過,鑑於《古蘭經》有不同的讀法,大部分讀法相互之間有細微的差異,而有些讀法則與其他的讀法有頗大的差異,加上早期的阿拉伯文本根本就無法發音,故此奧斯曼本與當今的《古蘭經》及當初穆罕默德所得的啟示之間的關聯性仍然不明確。 《古蘭經》的內容與猶太教及基督教經典記載的主要故事有相似之處,但有些只是概括論述,有些則加以引申詳述,有時會提供額外的資料及對事件加以解讀。《古蘭經》把自身定位為一部指導性的典籍,很少詳盡地記載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經常強調事件當中的道德價值觀念,而不是本身的故事性。《古蘭經》及聖訓都是制訂伊斯蘭教法的依據。在禮拜期間只能以阿拉伯語誦讀古蘭經。 能夠背誦整部古蘭經的人被稱為哈菲茲,有些穆斯林用朗誦的方式閱讀古蘭經的經文,這種方式被稱為泰吉威德。在賴買丹月,穆斯林按照慣例在泰拉威禮拜誦讀整部古蘭經。大部分穆斯林在理解經文意義的時候會用上塔夫細爾(《古蘭經》的注釋)。.

新!!: 妥拉和古兰经 · 查看更多 »

可萨人

可薩人,又譯作卡扎人,常指一西突厥的屬部落,他們的汗國是中世纪初期最大的汗國。最早见于《隋书·北狄传》,《旧唐书·西戎传》和《新唐书·西域传下》称其为“突厥可萨部”,杜环《经行记》提到“苫国(叙利亚)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可萨北又有突厥”,他們半定居在東歐大平原至北高加索。 他們與西突厥只有稀疏的關係(統治者是西突厥宗室,後來全然獨立),他們在公元7世紀下半葉,在北高加索草原伏爾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強大的可薩汗國,成為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中轉站,疆域東至今花剌子模、今西哈薩克斯坦州、西至多瑙河与今烏克蘭,達吉斯坦是核心,南至格鲁吉亞、車臣、克里米亞、小亞细亞東北、他們與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在政治和經濟上保持密切的關係。 他們的可汗名號是答剌罕。“可薩”一词在德文有“異教徒”,希臘文有“匈奴騎兵”,在俄文與希伯來文有“牧羊人”,在阿拉伯語有“小眼睛”的意思,在亚美尼亞與格魯吉亞有“北方”的意思,在突厥语解为“遊蕩”,古代波斯史說可薩人好劫掠與長途奔襲,長矛是主要武器,亞洲人後來把类似于可薩人那样生活的也稱為可薩人,在1480年代,格魯吉亞還有自稱可薩人的突厥語游牧民,哥薩克與哈薩克也源於此字。在車臣語中,“可萨”一词可解为“美丽谷地”。 汗国民族有突厥语部落、波斯人、烏戈尔、斯拉夫人、哥德人和高加索人。《世界境域志》中说可萨汗国可汗姓氏是阿史那(Asna)。.

新!!: 妥拉和可萨人 · 查看更多 »

坐七

坐七(שבעה,Shiva),音譯為習瓦,猶太教的喪禮習俗,為身邊最親近的親人,進行七天的守喪。Shiva(שבעה)希伯萊文原義是七的意思。適用於坐七習俗的是三等親之內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或是配偶。在葬禮結束之後,親屬就進入哈拉卡所說的哀悼階段(אבל,avel,意為哀悼),在這段期間內要遵守許多禁忌。至第七天後,進行Keriah儀式後,就結束坐七的儀式。 因為在這段期間內,家屬不可以坐在高於30公分的椅子上,所以被稱為坐七。.

新!!: 妥拉和坐七 · 查看更多 »

塔納赫

《塔納赫》(תנ״ך,轉寫:Tanakh,有譯作《泰納克》),是犹太教正统版本的《希伯來聖經》,是猶太教的第一部重要經籍,后来的基督教称之为“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圣经”,但在犹太人来说,Tanakh显然并不是“旧的约”,而是始终如一的。 源自תנ״ך的音譯,这是三个单词开头字母的缩略字。《塔納赫》由三個部份組成,分別:.

新!!: 妥拉和塔納赫 · 查看更多 »

妥拉讀經篇

太傳統把妥拉分為固定的五十四段,每週研讀一段(少數時候研讀兩段),一年完成一次循環,這樣的每一段稱為一個妥拉讀經篇(英文:torah portion、parashah、parashat ha-shavua、sidra。 每個妥拉讀經篇都有固定的名字,名字來自那篇經文第一個詞,或是頭幾個詞之中較有意義的那一個或兩個。這就類似中國古代著作《論語》每篇的命名方式,例如,《論語》第一篇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於是第一篇就命名為「學而篇」。.

新!!: 妥拉和妥拉讀經篇 · 查看更多 »

宗教年表

宗教年表是按年代学排列的从史前时代到近现代重要的宗教事件纲要。此文广泛涉及史前时代,由于大量的人类宗教经历没有被归入信史,信史只有将近5000年(文字出现的时间),缺乏真实的书面记录,大多数对原始宗教的认知来自于考古学发现和其他间接来源还有推测,许多原始宗教一直受到持续争论。.

新!!: 妥拉和宗教年表 · 查看更多 »

巴伊兰大学

巴伊兰大学(אוניברסיטת בר-אילן),又译作巴尔-伊兰大学,缩写BIU,建立于1955年,位于以色列拉马特甘,是一所公立大学,也是目前以色列规模第二大的学术研究机构。 巴伊兰大学拉马特甘校区现有南北两个校区,新建的北校区占地27万平方米,是南校区的一倍,学校在许多学科中,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将犹太遗产方面的强化课程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巴伊兰大学使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拥有8个学院和多个研究所。.

新!!: 妥拉和巴伊兰大学 · 查看更多 »

希伯來聖經

希伯来圣经,或称希伯来经卷(Biblia Hebraica),是聖經研究学者使用的一个指r代塔納赫(תנ"ך; Thanach)的专业术语,既是犹太人的正典文献,也是旧约圣经的。希伯来圣经大部分用希伯来语写成,部分章节用亚兰语写成(包括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和其他一少部分)。 天主教會的部分和正教會(东正教)的次經并未在新教旧约圣经中几近一致的内容中找到来源出处。而后来的对那些名字,序号或者顺序未详细注释的地方也存在差别。 "希伯来圣经"一词的提出目的是保证内容的专一性,同时避免任何其他具有特别释义的传统或者神学思想,希伯来圣经通常在使得在学术写作和多信仰之间的讨论中尽量保持相对中立,这样旨在涵盖的交流而不是只限于各个宗教信仰的内部讨论。.

新!!: 妥拉和希伯來聖經 · 查看更多 »

亞伯拉罕諸教

亞伯拉罕諸教,又稱亚伯拉罕宗教、亚伯拉罕一神諸教、天啟宗教、天啟諸教、沙漠一神諸教、閃族一神諸教、閃米特一神諸教、閃米特諸教等,指世界主要的三个有共同源头的一神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與东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如此所稱,皆因這三個宗教均給予圣经旧约中的亞伯拉罕(阿拉伯語譯作易卜拉欣)崇高的地位,且均发源于西亚沙漠地区,來源于閃米特人的原始宗教。廣義的沙漠宗教或閃米特宗教還包括當地或其族群中曾經存在的其他多神宗教,儘管現在通常直接用來指這三種一神教。.

新!!: 妥拉和亞伯拉罕諸教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妥拉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伊斯雷爾·克里斯塔爾

伊斯雷爾·克里斯塔爾(ישראל קרישטל,Yisrael Kristal,),原名伊斯雷爾·伊西克·克里斯塔爾(Izrael Icek Kryształ)是一名以色列超級人瑞,克里斯塔爾生於俄羅斯帝國(今屬波蘭)一個從事糖果生產,並信奉猶太教的家庭。他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納粹大屠殺僥倖生存後,移居至以色列海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納粹政權囚禁在一個集中營。他當時的兩名孩子均死於集中營,而他和妻子則被轉送到奧斯威辛集中營。克里斯塔爾在納粹大屠殺中僥倖生存,可是他的妻子芙蘿特卻死於營中。數年後,他與同為納粹大屠殺生存者的繼任妻子再生兒子並移民到以色列。克里斯塔爾在2014年成為世界上最年長的納粹大屠殺倖存者以及在2016年獲承認為在世最年長男性,他在2017年8月11日過世,享嵩壽113歲330天。 Guinness World Records; retrieved 11 March 2016.

新!!: 妥拉和伊斯雷爾·克里斯塔爾 · 查看更多 »

依舒夫

依舒夫(ישוב,Yishuv,或הישוב,Ha-Yishuv,The Yishuv),又譯為以述、伊休夫,字面意思為屯墾區、鄉鎮、居住區,在以色列建國前,巴勒斯坦猶太人社區的名稱。這個名稱使用於1880年代,當時在巴勒斯坦地區,包括(Ottoman Syria)的南部,共有約25,000名猶太人居住在此。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這個地區共有約700,000名猶太人。現在這個名詞使用較少,但在希伯來文中,仍用這個名詞來稱呼在以色列建國前就世居此地的猶太人。 在依舒夫中,又區分為老依舒夫及新依舒夫兩大群體。老依舒夫指的是在1882年阿利亞運動興起之前就居住在此的猶太人。老依舒夫主要居住在耶路撒冷、采法特、提比里亞與希伯仑等地。在雅法、海法、阿卡與加薩等地,也有小型的猶太人社區。在老依舒夫中,猶太人仍然研習妥拉,保持猶太人的宗教與習俗。但也有改宗伊斯蘭教,使用巴勒斯坦阿拉伯語,完全融入巴勒斯坦人社區的猶太人。 新依舒夫,指的是在1860年代開始在耶路撒冷舊城城牆之外興建居住地的猶太社群,以及在1882年阿利亞運動之後,才開始移居至此的猶太人社群。.

新!!: 妥拉和依舒夫 · 查看更多 »

圣经密码

圣经密码,也称作Torah密码 (妥拉,英文:Torah,可泛指猶太教的全部律法教條,尤指《猶太聖經》的首五卷書),最初指的是在《希伯来圣经·创世记》的开头每隔50个字母跳读,就可以拼出“Torah”一词(意指《摩西五经》,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及《申命记》),另外在《出埃及记》、《民数记》和《申命记》中亦是如此。这种现象后来被称做等距字母序列(Equidistant letter sequences),简称“ELS”。这个密码,由于The Bible Code一书的出版而闻名于世,书中作者声称这些密码可以预言将来。此論受到各方專家和许多宗教团体强烈質疑,且也不被教廷所認可。.

新!!: 妥拉和圣经密码 · 查看更多 »

圣殿山

圣殿山(הַר הַבַּיִת,الحرم القدسي الشريف)位于耶路撒冷旧城的宗教圣地。.

新!!: 妥拉和圣殿山 · 查看更多 »

哈拉卡

哈拉卡(הלכה,halakhah,Halacha,Halocho,中文又译作哈拉哈),是犹太教口传律法的统称。其内容包括所有《米示拿》与《革马拉》的律法、规章,以及与它们相关的一切判例与参考意见。 《妥拉》的诫命形成了《哈拉卡》的基础,是犹太人必须遵循的道德与礼仪律令,也象征着“应当遵循”的行为标准。 从古至今,《妥拉》律法透过《米示拿》、《他勒母》、《米示拿妥拉》、《四册法典》、《备好的桌子》与《答问集》等经典文献不断地被修正、延伸、扩充,甚至被限缩。这一系列的律法文献借由案例法的诠释与演进来发展《哈拉卡》。 Category:犹太法律和礼仪 Category:犹太教文献.

新!!: 妥拉和哈拉卡 · 查看更多 »

光明篇

《光明篇》(英语:Zohar;希伯来语:זֹהַר,字面意思是光辉或者光芒)又稱光輝之書,是卡巴拉思想中最长且最重要的文献。《光明篇》是卡巴拉对于希伯来圣经(《旧约圣经》)的注解。书中探讨了上帝的本质、宇宙的起源和结构、灵魂的本质、赎罪等。 《光明篇》大部分以一种秘密且晦涩的亚拉姆语写成。亚拉姆语是以色列第二王朝时期的一种日常用语,不仅是圣经中《但以理书》和《以西结书》的写作语言,而且是《塔木德》的主要语言。 《光明篇》首次出现在13世纪的西班牙,由犹太作家 Moses de León 挂名  Shimon bar Yochai 出版。据犹太传说,Shimon bar Yochai 曾在2世纪遭受罗马帝国迫害,隐藏在山洞十三年学习《妥拉》,受到先知以利亚激励创造出了《光明篇》。.

新!!: 妥拉和光明篇 · 查看更多 »

光明节

光明节(希伯来语:חֲנֻכָּה 或 חנוכה,提比里安转写:),又称修殿节、献殿节、烛光节、哈努卡节、马加比节等,是一个猶太教的節日。該節日乃紀念猶太人在馬加比家族的領導下,從敘利亞塞琉古王朝國王安條克四世手上奪回耶路撒冷,並重新將耶路撒冷第二聖殿獻給。 該節日自西元前165年開始為猶太教所信守,節期為猶太曆的基斯流月。.

新!!: 妥拉和光明节 · 查看更多 »

前128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妥拉和前1280年代 · 查看更多 »

創世記

《创世记》(בראשית,意為“在开始之时”;唐朝景教譯《渾元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传统上远古的近东地區通常以书的首几个字为该书的名字。.

新!!: 妥拉和創世記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流散

犹太人流散史,(希伯来语:Tfutza,תְּפוּצָה)或流亡(希伯来语:Galut,גָּלוּת;意第緒語:Golus)是指以色列人、犹大族人(Judahites)和随后的犹太人离开祖先的故土(以色列地),随后在世界各个角落定居。 根据希伯来文圣经,“流亡”一词是指公元前8世纪从以色列王国流亡出来的以色列人的命运,也指公元6世从猶大王國(Judah)流放出来的犹太族人(Judahites)的命运。在流亡中,人们将犹太族人(Judahites)称为“犹太人”(יְהוּדִים,或Yehudim)——以斯帖記中的“犹太人末底改”是圣经中第一次提到犹太人这个词语。 第一次大流散是亚述流亡(Assyrian exile),公元前733年亚述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将犹太人从以色列王國(後期)驱逐出去,公元前722年(这是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在以色列王国进行了三年围困之后),当萨尔贡二世摧毁了以色列王国后,这次流亡结束了。 公元前597年,在巴比伦囚虏(巴比伦流亡)中,猶大王國的一部分犹太继续流亡出去。圣经的以斯拉記包括两个文本,据说是新巴比倫王國的征服者居鲁士二世的法令,这两个文本允许被驱逐出境的犹太人在几十年后中返回祖国,并命令重建圣殿。这两个法令在内容和语调上存在差异,一个用希伯来语写成,一个用亞拉姆語写成,这让一些学者质疑它们的真实性。居魯士文書(又译居鲁士圆柱或居鲁士铭筒)是一个古代泥制圆筒,以居鲁士大帝的名义用古代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所写成,其中提到了重建圣殿,让流亡人民重新归国,人们经常认为这能够证明圣经中居鲁士法令的真实性,但是其他学者则指出,这个圆筒的文本针对的是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没有提到犹大王国(Judah)或耶路撒冷。 Lester L Grabbe教授认为,关于犹大王国(Judah)“所谓的居鲁士的法令”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但是,确实存在“允许被驱逐出境者返回和重建敬拜地点的一般政策”。他还表示,考古学表明,流亡人的回归是几十年中“慢慢流入”,而不是一次性发生的事件。在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被占领后,哈斯蒙尼王朝成为罗马的附庸国,在公元6年,被列为犹太(罗马行省)。犹太人在公元66年期间反抗罗马征服者,历史称为犹太战争,它最终导致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摧毁。在侵占期间,罗马人摧毁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事件标志着犹太人从罗马流亡的开始,也被称为以东流亡。犹太领袖和精英从土地上流亡出来、被杀、或被带到罗马做奴隶。 公元前132年,剩下的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反抗哈德良。公元135年,哈德良的军队击败了犹太军队,犹太人从此失去了独立。作为惩罚,哈德良流放了更多的犹太人,将他们作为奴隶出售,将耶路撒冷的名字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爱利亚加比多连),将其变成一个罗马的异教城市,并禁止犹太人居住在那里。哈德良将犹地亚和和撒馬利亞命名为Syria Palaestina,这是根据亚述人和非利士人而命名的,其目的是为了侮辱犹太人,以抹除这片土地的犹太特征。Mor, M. The Second Jewish Revolt: The Bar Kokhba War, 132-136 CE.

新!!: 妥拉和犹太人流散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妥拉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神權政治

權政治是以宗教信仰作為政治的主導的政治體制。此概念自古有之,譬如,尊奉伊斯兰教法的伊斯兰国家,沙烏地阿拉伯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等。 中世紀時代歐洲也是屬於天主教神權政治,在教權大於政權的年代,教宗的權力很大,足以支配、壟斷整個歐洲的政治、軍事、社會甚至經濟。.

新!!: 妥拉和神權政治 · 查看更多 »

約伯記

《約伯記》(希伯来文:אִיוֹב Iyov)是《希伯来圣经》的第18本书、基督教《舊約聖經·诗歌智慧书》的第一卷,第一部诗篇性著作,也是《聖經》全书中最古老的书籍,大约写于公元前2000-1800年之间。約伯這個名字的含義是“仇視的對象”。約伯在受苦和堅忍方面所立的紀錄对他名字含义的诠释提供很好的參考。正如約伯所請求,這一切事都記錄在書上。 《约伯记》探讨了神义论,简而言之:“为什么敬畏神的人會受苦?”。本书神学丰富,视角颇多。由于文学质量优异,被大量诵读赞扬,丁尼生称它为:“古今最佳诗篇”。.

新!!: 妥拉和約伯記 · 查看更多 »

約斐爾

約斐爾 (希伯來語:יופיאל,英語:Jophiel),意為「神之美」,也譯為約菲爾或祖菲爾,是猶太教與基督教中的一位天使。相傳身份和座天使沙法爾(Zaphkiel,意為「神的守護者」)經常混淆。.

新!!: 妥拉和約斐爾 · 查看更多 »

约伯

约伯(ʾIyyôḇ; أيّوب,Job)是《塔纳赫·约伯记》的中心人物,是亚伯拉罕诸教的一位先知,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称艾优卜)。在犹太教拉比文献中,约伯也被叫做外邦人的先知。 经文中,约伯是位正直良善的富人,在巨大灾难中失去了人生最珍贵的事物,包括子女、健康和财产。他努力理解苦难的缘由,想了解这是为什么。.

新!!: 妥拉和约伯 · 查看更多 »

猶太教保守派

太教保守派,是猶太教中介於正統派和改革派之間的溫和派,其前身是德國的猶太教歷史學派。 猶太教保守派起源于很多居於歐洲的猶太人對猶太教改革派的極端革新感到的不安。十九世紀末期,保守派運動興起,強調猶太傳統中良好的歷史質素。所羅門·謝克特(Solomon Schechter, 1850-1915)成為此運動的領導人物,他強調忠心於傳統的重要,指出只要在需要的時候才作更改。謝克特強調保存猶太民族才是維護其傳統及作出改善的唯一方法。基層的人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其勢力在推動改革方面尤為顯著,例如,不同的會眾可以獨立決定應否採用樂器及遵守潔淨條例。 猶太教保守派原则上接受犹太教律法,卻认为其宗教的意义不應拘泥於形式而在于实践其中的精神。而《妥拉》是上帝在西奈山上授予給摩西的,但不是不变的真理,應因实情况不断变化,《塔木德》亦应灵活变通的实行。.

新!!: 妥拉和猶太教保守派 · 查看更多 »

音樂史

音樂存在於每個已知的文明,不論過去或現在,在不同時間和地點也有很大的變化。 世界上所有的人民,包括了孤立的民族,也有它的音樂形式,可以認為人類始祖在不同人種分散在世界各地之前已知曉音樂。所以音樂很可能已存在55,000年以上。第一個音樂或許在非洲發明,隨後演變為人類生活的一個基本部份。 一個文明的音樂受著該文明的其他層面影響,包括社會、經濟、经历、气候和所獲得的科技。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及想法,音樂演奏及聽眾的情景,以及對樂手和作曲者的态度在不同的地域和時期也大有不同。「音樂歷史」是音乐学的一個分枝,它時間順序對音乐的變化及發展(尤其是西方艺术音乐)進行研究。.

新!!: 妥拉和音樂史 · 查看更多 »

莱希 (组织)

莱希(Lehi;;לח"י – לוחמי חרות ישראל Lohamei Herut Israel – Lehi,“以色列自由战士—莱希”),常被蔑称为“斯特恩帮”,“此组织被其盟友称为‘莱希’,被其敌人称为‘斯特恩帮’。”("This group was known to its friends as LEHI and to its enemies as the Stern Gang.") Blumberg, Arnold.

新!!: 妥拉和莱希 (组织)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妥拉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西赫托拉節

西赫托拉節或妥拉節(),是猶太教節日,又稱誦經節、轉經節、律法節或歡慶聖法節(Rejoicing of the law)。其希伯來語意為“沉浸在律法中的喜悅”。西赫托拉節是以《妥拉》為中心,宗教氣氛表現了會眾對學習《托拉》之承諾和熱愛之情感。.

新!!: 妥拉和西赫托拉節 · 查看更多 »

阿里耶·莱文

阿里耶·莱文(אריה לוין,Aryeh Levin; )是一位犹太教正统派拉比。他被称为“囚犯之父”,因为在英国托管时期,他探望关押在耶路撒冷俄国大院中央监狱的犹太人秘密组织的成员。由于他对穷人和病人的探访工作,又被称为“耶路撒冷的圣人”。.

新!!: 妥拉和阿里耶·莱文 · 查看更多 »

雅威

雅威(Yahweh,或),又譯耶威,猶太教尊崇的最高神名稱,由四字神名(יהוה,YHWH)加上母音組成,另一個發音法為耶和華。這個神名最早可能是起源於埃爾神(El)的別名,在以色列王國與猶太王國時期出現。.

新!!: 妥拉和雅威 · 查看更多 »

梅纳赫姆·贝京

梅纳赫姆·沃尔福维奇·贝京(Menaḥem Begin;),波蘭籍的猶太人,以色列政治家,利库德集团的创始人,第6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出生于布列斯特,青年时投身犹太复国运动,1942年前往巴勒斯坦,1943年起担任犹太复國運動地下組織伊爾貢的領導人,曾领导伊尔贡与英国政府和阿拉伯人进行武装斗争。1948年成立右翼政党,并成为以色列右翼的代表人物和反对派领袖。1973年,贝京成立了右翼联盟利库德集团并担任领导人。1977年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获胜,贝京担任总理。1978年,贝京由于和埃及总统萨达特签订了戴维营协议,当年与后者一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1年,利库德集团再次在大选中获胜,贝京连任总理。1983年,贝京因为妻子去世、经济危机、黎巴嫩战事以及健康等原因宣布辞职,从此告别政治舞台。1992年3月8日,贝京在特拉维夫去世,享年78岁。.

新!!: 妥拉和梅纳赫姆·贝京 · 查看更多 »

洞螈

洞螈(亦称盲螈,學名:Proteus anguinus),是一種兩棲類動物。牠棲息於第拿里阿爾卑斯山脈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脈中,分布區域從義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過斯洛維尼亞南部、克羅埃西亞西南部,最遠到達赫塞哥維納。這個物種也是洞螈屬下的唯一一個種。此外,牠是歐洲唯一屬於洞螈科的生物,也是歐洲唯一一種穴居的脊索動物。.

新!!: 妥拉和洞螈 · 查看更多 »

新的命令

新的命令,是基督教术语,用来描述耶稣在最后的晚餐结束,加略人犹大离开后,耶稣赐给门徒们的一条新命令“彼此相爱”。 这一命令在新约 中13次出现在12节不同经文中。这一命令也可以被看作是耶稣在告别话语中对门徒的最后的愿望。Imitating Jesus by Richard A. Burridge 2007 ISBN 0802844588 page 301 根据史考特·韓的观点,托拉教导人性的爱,耶稣命令向他人神性的爱,耶稣自己的慈悲行为为此树立了榜样。.

新!!: 妥拉和新的命令 · 查看更多 »

摩西五经

《五書》(πέντετεῦχος,Pentateuch),常被稱為摩西五經(Five Books of Moses,华人天主教会譯为梅瑟五書;唐朝景教譯《牟世法王經》),猶太教稱為妥拉(תּוֹרָה,Torah),又稱為摩西律法(תּוֹרַת־מֹשֶׁה,Torat Moshe),基督徒常稱為律法書,是《希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經典。.

新!!: 妥拉和摩西五经 · 查看更多 »

撒馬利亞人

撒馬利亞人(שומרונים,Shomronim,字面意思為“《妥拉》的守護者”;السامريون,Sāmeriyyūn),生活在黎凡特的族群,是以色列人的一個旁支。.

新!!: 妥拉和撒馬利亞人 · 查看更多 »

撒马利亚五经

《撒马利亚五经》(Samaritan Pentateuch),又稱撒馬利亞托辣(תורה שומרונית,torah shomroniyt,Samaritan Torah),译本包含《希伯来圣经》的最初五本书,即摩西五经,年代相当久远,它其实仅是把希伯来语的经文用撒马利亚字母拼写出来,而后者则是从古希伯来文发展成的。对研究当日的希伯来语经文来说,它是个有用的指针。 公元前740年,北方十支派的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征服,当时亚述人把许多外族人迁入以取代被掳往外地的以色列人。当地剩下的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后代便是所谓的撒马利亚人。上述按字母直译的译本就是由撒马利亚人译成的。撒马利亚人把自己的异教神祇带进以色列的崇拜中,并且接纳摩西五经。 有人认为他们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制成他们的音译本,虽然有些学者认为这部译本迟至公元前2世纪才完成。当他们诵读经文时,其实就是把希伯来语音读出来。虽然这部译本跟希伯来文文本有出入的地方约达6000处,其中许多差异只是无关重要的细节而已。这部译本存留至今的手抄本很少是公元13世纪之前的产品。耶和華見證人所發行的《圣经新世界译本》脚注有时也援引撒马利亚五经作参考。.

新!!: 妥拉和撒马利亚五经 · 查看更多 »

撒迦利亞·西琴

撒迦利亞·西琴(Заха́рия Си́тчин;Zecharia Sitchin,)是一位在俄羅斯出生的美國籍民間科學愛好者,主張外星生物創造論,認為人類是由遠古外星人所創造。他就此題目寫有一系列的科普作品,共七冊,稱為《地球编年史》。.

新!!: 妥拉和撒迦利亞·西琴 · 查看更多 »

1929年希伯伦大屠杀

1929年希伯伦大屠杀发生在1929年8月24日。地点位于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的城市希伯伦。67名犹太人(包括23名大学生)被阿拉伯人杀害,58人受伤,其中,數十人重傷甚至致殘。猶太人的家園被掠奪,猶太會堂被洗劫一空。倖存的435位猶太人大都躲在當地阿拉伯家庭中。 暴動後,英國當局疏散所有希伯倫的猶太人。1931年部分猶太人回到當地生活,但在1936-1939年巴勒斯坦發動第一次大規模反對猶太人的行動後,英國政府決定遷走所有希伯倫城附近的猶太人,避免爆發另一次屠殺。 1929希伯倫大屠殺是的許多事件之一,暴動中共有133位猶太人及110位阿拉伯人喪生,此暴動也迫使猶太人撤離希伯倫這個他們生活了幾世紀的家。Great Britain, 1930: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disturbances of August 1929, Command paper 3530 (Shaw Commission report), p. 65.

新!!: 妥拉和1929年希伯伦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托拉托辣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