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夏曼·藍波安

指数 夏曼·藍波安

夏曼·藍波安(達悟語: Syaman Rapongan, ),漢名施努來,是一位臺灣達悟族作家。.

目录

  1. 14 关系: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台灣人名台灣文學吳三連獎吳濁流文學獎夏曼御我瓦歷斯·諾幹聯合報文學大獎達悟族高翊峰臺灣原住民人物列表臺灣原住民族人名沉舟記──消逝的字典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是台北國際書展2008年起所設立的年度獎項,獎勵台灣出版的圖書,在每年書展開始前夕揭曉。.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台灣人名

台灣人名命名現況,因中華民國治台,並以現代標準漢語作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關係,規定本國籍者須以「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登記漢字姓名。漢字姓名之羅馬拼音多以標準漢語做為拼音標準,而台語、客家語等其餘通行之漢語族語言用以標註人名則較為罕用且弱勢。如遇非漢字語言姓名之國民(如原住民族、部分新住民等)除了漢字姓名外,得以羅馬字登記原文姓名。.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台灣人名

台灣文學

台灣文學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早期經常被視為邊陲文學或中國文學的支流,在發展上即受到相當大的壓抑。尤其在外來統治者的廣義殖民下,紛雜書寫系統使台灣文學呈現無法連貫的窘境。不過相對的,從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古典漢文(台灣傳統漢文學)、華語白話文、日文、台語白話文和客語白話文的複雜情況及斷層也豐富了台灣文學的面相。 台灣文學就廣義而言應為「出生或客居台灣所發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狹義上則應指「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型環境、運用台灣語言的作品、表現台灣人的生活與思想」的文學作品。 台灣文學歷經日治時期新文學、反共文學與西化現代主義文學的發軔萃煉過程後,1970年代之後的懷鄉、鄉土、政治、女性文學於2000年代仍以嶄新型態呈現,且佔台灣文學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暢銷的勵志文學、新興的網路文學和同志文學也在這波多元化的並存發展中,競相在新媒介介面或寫作技巧上,重整台灣的新世紀文學圖像。而也就是如此,台灣文學雖在影像媒體夾擊中面臨著嚴峻挑戰,依舊試圖以更創新的面貌繼續蓬勃再生。.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台灣文學

吳三連獎

吳三連獎,原名吳三連文藝獎,是吳三連為推動台灣的人文發展,在1978年1月30日成立「財團法人吳三連先生文藝獎基金會」所設置的獎項,分文學獎、藝術獎兩種,其下再分各種類別,逐年輪流頒發。1989年起「吳三連文藝獎」改名為「吳三連獎」,增加自然科學獎、醫學獎、社會服務獎、人文社會科學獎、實業獎等新獎項。但這些獎項日後逐漸停辦,目前只有原有的文學獎和藝術獎(其中藝術獎水墨類約每隔4到5年才徵選一名)兩項仍在持續頒發。 吳三連獎每年在11月15日吳三連誕辰前後舉行頒獎典禮。.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吳三連獎

吳濁流文學獎

吳濁流文學獎,原為「台灣文藝雜誌社」創辦人吳濁流1964年成立的「台灣文學獎」。1969年時吳濁流捐款退休金十萬元成立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以基金利息提供獎金,將其改名為「吳濁流文學獎」。其宗旨在於鼓勵青年作家文學創作,推動台灣文學。吳濁流在〈我設立文學獎的動機和期望〉一文賦詩:「誓將熱血挽狂瀾,七十光陰一指彈;寄語萬千諸後秀,一心一德振文壇。」 吳濁流文學獎原僅有「小說獎」,1971年設立「吳濁流新詩獎」與「吳濁流漢詩獎」,1972年到1974年該會曾頒發三屆的「漢詩獎」。 吳濁流文學獎評選作品以每年發表在《台灣文藝》之創作小說及創作新詩為主要對象,評定出「正獎」及「佳作獎」。1984年時擴及《文學界》、笠詩刊等其他報刊雜誌,1991年後擴大評選,舉凡本土性文學作品均可為候選作品,並接受台灣筆會會員及本土性文學刊物編輯人之推薦。 1977年時由鍾肇政主編,將前八屆的得獎作品二十五篇收入《吳濁流文學獎作品集》。.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吳濁流文學獎

夏曼

夏曼(達悟语:Syaman)是由達悟族親由子名制度所更改的姓名。原姓名前都會加一個si- ,si-是助詞,沒意義。如si-mako'就是叫mako'。而夏曼是指誰的爸爸,如父親本為si-makoko',則有了小孩後,小孩若為si-rumba,即更名為Syaman Rumba。.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夏曼

御我

御我(),本名陳玟瑄,臺灣的女性輕小說作家,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成名作是由冒險者天堂()出版的《1/2王子》,大二時在「起點」文學網發表而聲名大噪。代表作為《不殺》、《吾命騎士》和《非關英雄》。連載結束後因應讀者要求,推出了相關畫集。2007年,《1/2王子》改编成漫畫,由臺灣少年漫畫家蔡鴻忠所繪,由東立出版,目前出版16集完结。.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御我

瓦歷斯·諾幹

歷斯·諾幹(Walis Nokan,),漢名吳俊傑,曾使用筆名瓦歷斯·尤幹、柳翱,臺灣泰雅族作家,出生於臺中縣和平鄉Mihu部落(今自由村雙崎社區),屬於Pai-Peinox群。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畢業,曾任教於花蓮縣富里國小、臺中縣梧南國小、臺中市自由國小、靜宜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臺文所、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 瓦歷斯·諾幹早期曾用瓦歷斯·尤幹為族名,後來返回部落投入田野調查,發現名字拼音上的錯誤,而正名為瓦歷斯·諾幹。早年閱讀周夢蝶、余光中、洛夫、楊牧等詩人作品,後來受吳晟影響,開始注重勞苦大眾的生活。他最初以筆名柳翱發表第一本散文集《永遠的部落》,價值觀和文化觀接近漢人,直到1990年代開始創辦原住民文化刊物《獵人文化》和「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而前妻利格拉樂·阿[女烏](Liglave A-wu,1969-)也回到出生的部落推展原民文化重建工作,因此開始了創作上的改變,展現泰雅族的文學風格,並且也參與《原報》、《南島時報》、《山海文化雙月刊》等刊物的編輯工作,爭取主流之外的對話平台。曾獲多項重要文學獎,1996年以〈伊能再踏查〉獲得時報文學獎新詩類評審獎,之後出版散文集《戴墨鏡的飛鼠》,確立寫作方向。 其岳父為中國戲曲研究專家曾永義。.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瓦歷斯·諾幹

聯合報文學大獎

聯合報文學大獎,為《聯合報》所設立之文學獎,每年頒發給一位仍在持續創作的臺灣作家,獎金新臺幣101萬元。.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聯合報文學大獎

達悟族

達悟族(Tao)是台灣南島語系唯一分佈在台灣離島的一支民族,分布於台灣本島東南外海的蘭嶼上,人口約四千餘人。是海洋民族,以捕魚為主要產業,並有飛魚祭等歲時祭儀。達悟族也稱之為雅美族(Yami),源自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在1897年的調查報告,他在報告中將蘭嶼稱為雅美(Yami)。蘭嶼在1877年始併入清朝,但在1903年日治時期時方有國家機構的建制。1998年,主管台灣原住民事務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雅美族人的呼聲下將蘭嶼原住民的族群名稱改為達悟族(Tao)。 達悟族社會沒有氏族或貴族制度,而是由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的父系社會,這些家族也構成達悟族最重要的社會單位:漁團組織。達悟族是中華民國原住民族中唯一以漁業為主的民族,但也會種植小米、芋頭等作物。一般來說,漁業是男性的任務,而農業則由女性負責,並劃有漁團組織、粟作組織、灌溉組織等經濟工作單位。每年的3-6月是達悟族的重要祭典:飛魚祭。達悟人視飛魚為神賜予的禮物,在飛魚季期間,各漁船船員需住在共宿屋內,在這期間只捕飛魚,不捕其它魚種,而所有的漁獲皆與部落共享,因為達悟族人相信若在飛魚祭結束前將漁獲分食完畢,來年就會有源源不絕的收獲。 2005年6月,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為了保護達悟人的飛魚文化,规定每年3-6月蘭嶼外海6海里內的海域禁止10噸以上漁船捕魚,也禁止使用流刺網、追逐網,或毒魚、炸魚等手段。.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達悟族

高翊峰

翊峰,台灣作家、電視編劇、導演。苗栗頭份客家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畢業。曾做過調酒師、舞者、時尚雜誌編輯等工作,現任《FHM》雜誌國際中文版總編輯。2003年至2005年間曾與王聰威、伊格言、李崇建、李志薔、甘耀明、許榮哲、張耀仁共同組成「小說家讀者」(又稱「8P」)。妻子彭心楺也是作家和編劇。.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高翊峰

臺灣原住民人物列表

本列表是關於具有臺灣原住民身分的著名人物。另,關於具有臺灣原住民身分的著名音樂界人物,請參見「臺灣原住民音樂界人物列表」。.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臺灣原住民人物列表

臺灣原住民族人名

台灣原住民族人名,是指臺灣島與蘭嶼島上的原住民族群所使用之人名,其現象複雜且多元,除了傳統族名文化以外,亦包涵因統治政權更迭關係而取用之外名,尤其在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被迫取用和名與漢名。至今台灣戶政雖已開放族人可選用傳統名作為本名,但因政策配套失當以及環境友善程度不佳,戶籍登記上漢名比例仍然為高,族名則依舊於民間普遍傳承。.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臺灣原住民族人名

沉舟記──消逝的字典

《沉舟記—─消逝的字典》是2017年10月由南方家園出版社出版的詩集,也是由作家夏夏所發起的同名創作計畫,以「消逝」為主題邀請158位創作者共同創作。除出道作家,亦公開徵稿,最後完成917首詩作。每首詩在一字為題、五行以內、每行十六字的限制下完成。詩集以「字典」為形式進行後期編纂,以中文部首為引,並將相同字並列呈現。.

查看 夏曼·藍波安和沉舟記──消逝的字典

亦称为 施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