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9 关系: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卡爾·史瓦西獎章,史蒂芬·霍金,天鵝座X-1,奥斯卡·克莱因纪念讲座,安魯效應,巴里·巴里什,事件視界,引力探测器B,引力波天文学,引力波探测器,唐·佩奇 (物理學家),克里斯托弗·诺兰,环猜想,理论物理学家列表,理查德·費曼,科维理奖,第一推动丛书,索尔·图科斯基,索恩-霍金-普雷斯基爾賭局,索恩-祖特阔夫天体,約翰·惠勒,物理学家列表,白矮星、中子星和超新星年表,莱纳·魏斯,非齐次的电磁波方程,諾貝爾獎得主列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费曼物理学讲义,超時空接觸,黑洞与时间弯曲,黑洞資訊悖論,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邵逸夫獎得獎者列表,重力波 (相對論),量子引力,艾瑞克·波森,GW150914,Kip Stephen Thorne,Kip Thorne,UNESCO尼尔斯·玻尔奖章,格鲁伯宇宙学奖,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朗納·德瑞福,星際穿越,测地线效应,文津图书奖,愛的萬物論,2017年。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Fundamental Physics Breakthrough Prize)是由基礎物理學獎基金會(Fundamental Physics Prize Foundation)頒發的一個獎項。該基金會是由俄國物理學者與互聯網企業家尤里·米爾納於2012設立的非營利組織,專門表彰從事於基礎物理研究的物理學者。 從2012開始至今,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是全世界獎額最高的物理學獎,獎金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倍以上。.
卡爾·史瓦西獎章
卡爾·史瓦西獎章(德語:Karl-Schwarzschild-Medaille)是德國天文學會頒發給傑出天文學家和天文物理學家的獎章,以德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命名。而該獎首位得主馬丁·史瓦西就是卡爾·史瓦西的兒子。.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CH,CBE,FRS,FRSA(Stephen William Hawking,),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及作家生前任職劍橋大學研究主任,20世紀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在科學上有許多貢獻,包括與羅傑·潘洛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潘洛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對關於黑洞會發放輻射的理論性預測(現稱為霍金輻射)。霍金是第一個提出由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聯合解釋的宇宙論理論之人。他是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的積極支持者。 霍金是(FRSA)的得獎者,並成為宗座科學院的終身會員,並曾經獲得總統自由勳章,是美國所頒發最高榮譽的平民獎。2002年,霍金在BBC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民意調查中位列第25位。從1979年至2009年,霍金是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霍金撰寫了多本闡述自己理論與一般宇宙論的科普著作,並廣受大眾歡迎。他的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曾經破紀錄地榮登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暢銷書排行榜共計237周。 霍金患有一種罕見的早發性緩慢進展的運動神經元疾病(也稱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盧·賈里格症或渐冻人症),病情會隨著年月逐漸惡化至嚴重。他晚年已是全身癱瘓,無法發聲,必須依賴語音產生裝置來與其他人溝通。最初裝置透過手持開關來使用,最終需要透過使用單邊臉頰肌肉。 2018年3月14日,霍金的家人發表聲明表示霍金去世,終年76歲。其骨灰的下葬儀式在2018年6月15日於倫敦西敏寺中殿的教堂中舉行。.
查看 基普·索恩和史蒂芬·霍金
天鵝座X-1
天鵝座X-1(簡稱Cyg X-1)是一個银河系内位于天鵝座的双星系统,是著名的X射線源。它在1964年的一次火箭彈道飛行時被發現,是從地球觀測最強的X射綫源之一,其頂峰X射綫通量為2.3 Wm−2Hz−1。天鵝座X-1是最先被廣泛承認為黑洞的候選星體,也是同類星體中最受研究關注的。現在估計其質量為太陽質量的8.7倍,而其密度之高使黑洞成爲唯一一種解釋。如果如此,它的事件視界半徑約為26公里。 天鵝座X-1屬於一個高質量X射線雙星系統,其距離太陽大約6,070光年,另一成員為一顆超巨星變星,編號為HDE 226868。兩者相互圍繞公轉,距離為0.2天文單位,即地球和太陽間距離的20%。該星的星風為X射綫源的吸積盤提供物質。盤的内部溫度達到幾百萬K,因此輻射出X射綫。兩條垂直于吸積盤的相對論性噴流將被吸進的物質噴射出星際空間。 這個系統可能屬於一個名為天鵝座OB3的星協,意味著天鵝座X-1的年齡超過500萬年,並源于一顆質量大於40個太陽質量的原星。這顆原星的大部分質量都散失了,很可能是以星風的形式。如果該星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則其威力足以將剩餘物質噴射出這個系統。因此它可能直接坍縮成一個黑洞。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基普·索恩曾拿天鵝座X-1作了一場科學的賭局。當中霍金賭天鵝座X-1不是一顆黑洞。1990年霍金讓步,因爲觀測證據顯示這個系統中存在著引力奇點。.
查看 基普·索恩和天鵝座X-1
奥斯卡·克莱因纪念讲座
奥斯卡·克莱因纪念讲座(Oskar Klein Memorial Lecture)由斯德哥尔摩大学举办,以纪念瑞典物理学家奥斯卡·克莱因。讲座由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委员会赞助,自1988年起每年举办一场,由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主讲,主讲者将获得奥斯卡·克莱因奖章。.
安魯效應
安鲁效應(Unruh effect),有時稱為傅苓-戴維斯-安魯效應(Fulling–Davies–Unruh effect),為一種預測:一名加速運動的觀察者可以觀測到慣性觀察者無法看到的黑體輻射,即加速運動的觀察者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溫暖的宇宙背景中。用通俗講法來說,一名等加速度觀察者攜帶的溫度計,排除掉其他可能的溫度來源貢獻後,仍可測到一個不為零的溫度。 安魯效應首先由如下人士提出:(1973年)、保羅·戴維斯(1975年)以及1976年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 目前安魯效應是否真的被觀察到的情形仍不明朗,一些聲稱的觀察結果具有爭議性。另外,安魯效應是否指出安魯輻射的存在,也受到部份學者的質疑。.
查看 基普·索恩和安魯效應
巴里·巴里什
巴里·克拉克·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美国实验物理学家,任加州理工学院林德物理学教授。他是引力波领域的专家,并于2017年“因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与莱纳·魏斯及基普·索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
事件視界
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是一種時空的曲隔界線。視界中任何的事件皆無法對視界外的觀察者產生影響。在黑洞周圍的便是事件視界。在非常巨大的重力影響下,黑洞附近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使得任何光線皆不可能從事件視界內部逃脫。根據廣義相對論,在遠離視界的外部觀察者眼中,任何從視界外部接近視界的物件,將須要用無限長的時間到達視界面,其影像會經歷無止境逐漸增強的紅移;但該物件本身卻不會感到任何異常,並會在有限時間之內穿過視界。 Ahmed Almheiri, Donald Marolf, Joseph Polchinski, James Sully近年的研究認為事件視界會造成黑洞火牆,而火牆的存在跟黑洞本身相矛盾。 其他相關但不同的視界包括同樣可以在黑洞旁找到的絕對視界線與。另有一些相關的名詞包括柯西與、 克爾度規中的動圈、宇宙學中的宇宙學視界等。.
查看 基普·索恩和事件視界
引力探测器B
引力探测器B(Gravity Probe B,简称GP-B)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2004年4月20日发射的一颗科学探测卫星。这个任务的计划是测量地球周围的时空曲率,以及相关的能量-动量张量(描述物质的分布及运动的张量),从而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和精确性进行检验。卫星的飞行持续到2005年,其后任务进入到了数据分析阶段(2008年5月),并有可能一直持续分析到2010年。引力探测器B的研发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2004年正式升空长达四十多年,其耗资达七亿五千万美元。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历史上研发时间最长的计划,之所以如此拖延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难题,其中也牵扯进了很多关于科学上与政治上的争论。 引力探测器B的最初结果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测地线效应的精确度达到了误差小于1%,而所期望的参考系拖拽效应的信号强度则和当前的噪声强度处于同一量级(这些噪声主要来自一些尚未建立研究模型的物理效应)。相关的数据分析工作正在进行中,对信号中的噪声进行建模分析,找到誤差來源,从而能够将有用的参考系拖拽信号从中萃取出来。2008年8月,参考系拖拽效应已被確認在期望結果的15%範圍內。 2008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發布報告,测地线效应的精确度达到了误差小于0.5%。 在一篇於2001年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的論文裏,作者表示,從分析所有四個陀螺儀給出的數據,得到測地漂移率為 −6,601.8±18.3 mas/yr) ,参考系拖拽漂移率為−37.2±7.2 mas/yr;廣義相對論預測分別為−6,606.1 mas/yr 與−39.2 mas/yr,差異分別為0.07%與5%,不確定性分別為0.28%與19%。 一些初步結果在美國物理學會於2007年4月舉辦的一場特別會議裏被發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原本請求延伸引力探测器B數據分析階段至2007年12月。靠著商人、史丹佛大學、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專款支持,這數據分析階段得以延伸至2008年年中。之後,又從沙特商人募得很多專款。 2011年,終於完成科學報告。.
查看 基普·索恩和引力探测器B
引力波天文学
引力波天文学(Gravitational-wave astronomy)是观测天文学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发展基础是广义相对论中引力的辐射理论在各类相对论性天体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传统天文学主要是使用电磁波來觀測各種天體系統,而引力波天文学則是通过引力波来观测发出引力辐射的天体系统。由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相比强度十分微弱,引力波的直接观测需要利用到當今最高端科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於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隔年他又在理论上预言引力波的存在。然而,在之後一世紀時間,引力波都未能在实验上直接被检测到。間接的觀測最早是1974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发现的脉冲双星,PSR 1913+16,其軌道的演化遵守引力波理論的預測,兩人因此榮獲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隨後,又觀測到很多其它脈衝雙星,它們的軌道的演化都符合引力波理論的預測。 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團隊與處女座干涉儀團隊於華盛頓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上宣布人類對於重力波的首個直接探測結果。所探測到的重力波來源於雙黑洞併合。兩個黑洞分別估計為29及36倍太陽質量,這次探測為物理學家史上首次由地面直接成功探測重力波。同年6月15日,LIGO團隊宣布,第二次直接探測到重力波。所探測到的重力波也來源於雙黑洞併合。兩個黑洞分別估計為14.2及7.8倍太陽質量,之後,又陸續確認探測到多次重力波事件。巴里·巴里什,莱纳·魏斯及基普·索恩因领导此项工作而荣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基普·索恩和引力波天文学
引力波探测器
引力波探测器(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是引力波天文学中用于探测引力波的装置。重力波是加速中的質量在時空中所產生的漣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16年首次提出引力波的概念。通過探測重力波,可以對廣義相對論進行實驗驗證。常用的探測器有棒状探测器和激光干涉儀等,這些探測器的主要運作原理是測量重力波通過時對兩個相隔遙遠位置之間距離的影響。1960年代起,多個重力波探測器陸續被建造與啟用,並在探測器靈敏度上有不斷的進步。現今,這些探測器已具備探測銀河系以內與以外的重力波源的功能,是重力波天文學的主要探測工具。 有一些實驗已經給出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例如,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的軌道衰減符合廣義相對論預測的因引力波發射而導致的能量減損。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因這項研究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6年,LIGO科學團隊與VIRGO團隊共同宣布,在2015年9月14日测量到在距离地球13亿光年处的两个黑洞合并所發射出的引力波信号。之後,又陸續探測到多次重力波事件。.
查看 基普·索恩和引力波探测器
唐·佩奇 (物理學家)
唐·佩奇(Don Page,),全名為唐納德·尼爾森·佩奇 (Donald Nelson Page),出生於美國的加拿大籍理論物理學家,現任教於加拿大的阿爾伯塔大學。 唐·佩奇的研究領域包含量子宇宙學、黑洞熱力學、以及理論重力物理。他是史蒂芬·霍金的博士學生之一,並曾在雜誌上共同發表數篇論文,更曾在埃洛·莫里斯執導的紀錄片《》與霍金一同出現。此外,他是位福音主義基督徒。黑洞物理學當中的佩奇時間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克里斯托弗·诺兰
克里斯多福·強納森·詹姆士·諾蘭(Christopher Jonathan James Nolan,,)是一名英國男導演、編劇及監製。他的十部電影在全球獲得超過47億美元的票房,以及囊括二十六項奧斯卡提名和六項大獎。諾蘭也被認為是21世紀最成功和最受好評的電影導演之一。 諾蘭執導的《》(1998年)為他的導演處女作,而他的第二部電影《記憶拼圖》(2000年)則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及入圍了奥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他因獨立電影而聞名後,便開始獲得執導高預算電影的機會,如驚悚片《針鋒相對》(2002年)和懸疑片《頂尖對決》(2006年)。2005年至2012年間,諾蘭執導的「黑暗騎士三部曲」更使自己獲得了更上一層的成功。而他所執導的科幻片《全面啟動》(2010年)則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原著劇本獎。之後,諾蘭相繼執導的科幻片《星際效應》(2014年)及戰爭驚悚片《敦克爾克大行動》(2017年)也都獲得了普遍好評,後者亦令他首次獲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 此外,他的弟弟強納森·諾蘭和妻子艾瑪·湯瑪斯也都會常與他合作,同時他和妻子也是的創立人。 諾蘭的電影都圍繞於哲學社會學的概念、探索人類的道德、時間與記憶理念。使用後設小說的元素、時空變化、唯我論、非線性敘事、視覺語言和敘事元素也是諾蘭常用的手法。比起在室內工作諾蘭較喜歡外景拍攝,他常使用實際效果來拍攝,而不用電腦成像。此外,他也是一個膠卷電影的支持者,這也是他用來拍攝電影的方式。.
环猜想
环猜想(hoop Conjecture)是基普·索恩于1972年提出的一个关于黑洞的猜想。环猜想是指,一个经历压缩的物体只有当其能被一个具有临界周长的旋转假想圆环包围起来时,该物体才能坍缩成为黑洞。临界周长的表达式为: 其中 索恩计算了不同形状物体(如球状物体、一个方向上无限长的圆柱状物体)的引力效应,发现物体需要同时在三个空间方向上都被压缩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形成黑洞。如果物体只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被压缩,那压力将很容易超过引力,使黑洞无法形成。.
查看 基普·索恩和环猜想
理论物理学家列表
以下是对理论物理学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列表。以其去世时间作为分类,然后以出生时间再为细分:.
理查德·費曼
查德·菲利普斯·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美國理论物理學家,量子电动力学创始人之一,纳米技术之父。由費曼提出或完善的费曼图、费曼规则(Feynman rules)和重整化计算方法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费曼个性十足,爱出风头,平易近人且喜爱搞怪,有很多逸闻流传于世。在1999年英國雜誌《》对全球130名領先物理學家的民意調查中,他被評為有史以來10位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費曼父母皆為立陶宛猶太人,來自白俄羅斯,然而費曼本人是無神論者。 费曼业余爱好广泛,如打邦哥鼓、破译玛雅文明的象形文字、研究如何撬開保险櫃的鎖及逛脱衣舞厅等。他自己搜罗了不少这类故事,整理成了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该书后來成为畅销大众读物。费曼是少数几个在大众心目中形象生动鲜活的前沿科学家之一。.
查看 基普·索恩和理查德·費曼
科维理奖
科维理奖(挪威語:Kavliprisen;英語:Kavli Prize)成立于2005年,由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挪威教育和研究部、科维理基金会联合出资。该奖项的主要目标是纪念、支持、认可在天体物理学、纳米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每两年颁发一次。2008年9月9日,第一届科维理奖颁奖仪式在奥斯陆举行,奖项由挪威的哈康王储颁发。每位科维理奖获奖人将获得一枚金牌、一个卷轴和1,000,000美元的现金奖励。.
查看 基普·索恩和科维理奖
第一推动丛书
一推动丛书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科普书籍。该系列的书都是从外国科普著作中翻译过来的,已出了4辑。.
查看 基普·索恩和第一推动丛书
索尔·图科斯基
索尔·A·图科斯基(Saul A. Teukolsky,),美国物理学家,自2007年4月3日起担任康奈尔大学的物理系主任。图科斯基是研究数值相对论(运用计算机的数值方法求解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先驱之一。.
索恩-霍金-普雷斯基爾賭局
索恩-霍金-普雷斯基爾賭局(Thorne–Hawking–Preskill bet)是發生於1997年,三位理論物理學家針對黑洞資訊悖論所做的物理學賭局,參加者由基普·索恩與史蒂芬·霍金兩位組成一方,另一方則為。.
索恩-祖特阔夫天体
索恩-祖特阔夫天体(Thorne–Żytkow object,縮寫:TŻO)是一種假設存在的恆星,是指核心有中子星存在的紅巨星或紅超巨星。這型恆星是由美國天文學家基普·索恩和波蘭天文學家於1977年提出假設。2014年時天文學家發現恆星HV 2112是可能性相當高的這型天體的候選者。.
約翰·惠勒
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惠勒雖然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但是他無疑是美國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作為物理學家,惠勒最重要的工作是與玻爾合作,在1942年共同揭示了核裂變機制,並參加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他還是美國第一個氫彈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作為物理學教育家,惠勒培養出了幾代美國物理學家,他指導過的博士達50位之多——當下美國宇宙學或者天體理論物理的一線人物有相當一部分是惠勒的學生。.
查看 基普·索恩和約翰·惠勒
物理学家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包含更多的20世纪以及21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查看 基普·索恩和物理学家列表
白矮星、中子星和超新星年表
白矮星、中子星和超新星年表 請注意,這份清單主要是知識的發展,但也有一些是超新星的發現。後者單獨的清單,請參閱超新星列表一文。所有的日期都是指這顆超新星在地球上觀測到,或是有足夠強大的望遠鏡可以觀測到其存在的時間。.
莱纳·魏斯
莱纳·“莱”·魏斯(Rainer "Rai" Weiss,)是美國理論物理學者,因在引力物理學與天文物理學的貢獻而知名於學術界,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榮譽教授。在他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為發展出激光干涉術,其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關鍵技術。魏斯是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科學工作小組的主席。 2017年,魏斯因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与巴里·巴里什及基普·索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基普·索恩和莱纳·魏斯
非齐次的电磁波方程
局域化的時變电荷和电流密度在真空中是电磁波的源。在有源的情形下,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写成一个非齐次的电磁波方程(英文:Inhomogeneous electromagnetic wave equation)的形式,正是因为波源的存在使得偏微分方程变为非齐次。.
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一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給對化學、物理、文學、和平和生理及醫學這五方面有著傑出貢獻的人士或組織的獎項。諾貝爾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並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每個獎項都由不同的委員會負責頒發: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經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文學獎經由瑞典學院頒發,生理及醫學獎經由卡羅琳學院頒發,和平獎經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每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獎章、證書和獎金。1901年,首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這筆獎金在2007年12月已相等於7,731,004瑞典克朗。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獲得大約10,000,000瑞典克朗。每年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死忌,物理学、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和经济学獎項會在斯德哥爾摩頒發,而和平奖则会在奥斯陆颁发。 截至2014年10月6日,已有881人士和56個組織獲得諾貝爾獎,包括74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諾貝爾獎得主中,有5名得主所屬的政府拒絕讓他們前往領獎,阿道夫·希特拉禁止其中3位德國得主,分別是里夏德·庫恩(1938年化學獎得主)、阿道夫·布特南特(1939年化學獎得主)和格哈德·多馬克(1939年生理及醫學獎得主),另二位則是因為受到蘇聯政府施壓而拒絕領獎的鮑里斯·巴斯特納克(1958年文學獎得主)以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禁而無法領獎的劉曉波(2010年和平獎得主)。1964年文學獎得主尚-保羅·薩特和1973年和平獎得主黎德壽是目前仅有的兩名拒絕領獎的得主;尚-保羅·薩特拒絕獎項的原因是他拒絕所有官方獎項,黎德壽拒絕的原因則是當時越南仍陷入戰亂之中。有6名得主曾多次獲得諾貝爾獎,其中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三奪諾貝爾和平獎,是獲獎次數最多的得主。在881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46位是女性,而第一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是瑪麗·居禮(1903年物理學獎得主)。某些由於外圍因素或缺乏提名而沒有頒發諾貝爾獎的年份中原本的獎金會回撥到基金用作其他相關獎項。在1940年至1942年之間,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諾貝爾獎停止頒發。.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六个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给在物理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该奖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选出5名成员组成一个委员会来评选出获奖者。 诺贝尔物理学奖於1901年第一次頒發,由德国的威廉·伦琴獲得。每个获奖者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1901年,伦琴得到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2008年,三位获奖者(小林诚、益川敏英和南部阳一郎)分享了总额为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略多于100万欧元,或140万美元)。该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颁发。 约翰·巴丁是唯一两次获得该奖的得主,他于1956年和1972年獲獎。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至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得主,也是诺贝尔三项科学奖项中的最年轻得主,他在1915年获奖时仅有25岁。 至今共有两位女性获得过该奖,分别是玛丽·居里(1903年)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1963年)。在六个诺贝尔奖项中,这是女性获奖人次第二少的奖项(只多於僅一位女性得主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截至2016年10月,共有203人获得过该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有6年因故停发(1916、1931、1934、1940至1942)。.
费曼物理学讲义
英語精裝版的《費曼物理學講義》,夹带有《费曼物理学诀窍》。 《费曼物理学讲义》(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又译《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由理查德·費曼、羅伯·雷頓及馬修·山德士合著,被認為是费曼最易理解的专业作品,适用于任何对物理有兴趣的读者。该书今天已成为对现代物理的經典介绍,包括数学、电磁学、经典力学、量子物理学及物理学同其它学科的关系等。该书分为3卷。第1卷主要讲力学、光学、电磁辐射和热力学;第2卷主要讲电磁学和电动力学;第3卷主要讲量子力学。.
超時空接觸
是一部于1997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由因1994年上映的《阿甘正传》获第67届奥斯卡导演奖的罗伯特·泽米基斯执导,根据科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卡尔·萨根的同名小说改编,卡尔本人及夫人安·德鲁彦一起亲自为本片撰写了电影剧本的故事梗概。朱迪·福斯特在片中出演女主角,首位探测到并证实外星文明存在证据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科学家艾莲诺·“艾丽”·阿诺威博士,同时也是最终首位与外星文明进行接触的人。影片中的其他几位主要演员还包括马修·麦康纳、詹姆斯·伍兹、汤姆·斯凯里特、威廉·菲德内尔、约翰·赫特、安吉拉·贝塞特、大衛·摩斯和罗伯·劳。 卡尔·萨根和安·德鲁彦早在1979年时就开始了对这部电影的构思等前期工作,他们一起完成了超过100页的电影剧情大纲,并联系了华纳兄弟公司的和来担任电影的制片人。但由于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影片正式开拍的计划一直没能提上日程。1985年,卡尔·萨根正式出版了科幻小说《接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当年美国所有出版发行书籍中销量名列第7位。小说的成功也让改编电影的面世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乔治·米勒均有计划执导本片。但好事多磨,罗兰于1993年放弃了拍摄本片的计划,而乔治则于1995年因故被华纳兄弟公司开除。最终,罗伯特·泽米基斯脱颖而出成为了本片的导演,影片于1996年9月开拍,1997年2月结束,片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由制作完成的。 《接触》最终于1997年7月11日正式发行上映,获得了不少专业影评人的正面评价,全球票房收入约1.71亿美元。影片获得来自奥斯卡奖、金球奖、雨果奖、土星奖等多个权威电影奖项肯定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从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领导的联邦政府行政部门到有线新闻网的争议,并且引发了分别来自乔治·米勒和另一位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法律诉讼。.
查看 基普·索恩和超時空接觸
黑洞与时间弯曲
《黑洞与时间弯曲——爱因斯坦的幽灵》(Black Holes and Time Warps: Einstein's Outrageous Legacy)是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于1994年出版的一本科普书籍,简要介绍了黑洞理论在二十世纪的起源与发展。 全书共十四章,大致以时间顺序讲述相关理论的发展。内容涉及到与黑洞有关的各种理论与实验,主要包括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星体的引力坍缩(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黑洞无毛定理,对黑洞的搜寻(X射线观测、射电观测、光学观测),引力波天文学,黑洞理论的不同范式、黑洞热力学、黑洞蒸发理论、引力奇点、虫洞与时间机器等。 该书中文版由李泳翻译,为第一推动丛书中的一册。.
黑洞資訊悖論
黑洞資訊悖論(Black hole information paradox)起源於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兩者的結合。其指出物理資訊可能永久消失於黑洞中,導致許多不同的物理狀態最終會變為相同的狀態,跟無毛定理的內涵相符合。這現象違反了一個科學上的宗旨,亦即原則上,由於量子決定性,一物理系統於某個時刻的完整資訊會決定其它任意時刻的狀態。量子力學中的一項基礎假設指出:一系統的完整資訊涵蓋於其波函數,直到發生波函數塌縮。波函數的時間演化由么正算符來決定,而么正性暗示了量子世界資訊的保存。.
查看 基普·索恩和黑洞資訊悖論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Albert Einstein Medal)是瑞士伯恩設立的獎項,每年頒發給在与愛因斯坦研究领域相关的领域中有傑出貢獻的人士。.
邵逸夫獎得獎者列表
此列表写出了历届邵逸夫奖的得奖者。.
重力波 (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裡,重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當投擲石頭到池塘裡時,會在池塘表面產生漣漪,從石頭入水的位置向外傳播。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會在時空產生漣漪,從帶質量物體位置向外傳播,這時空的漣漪就是重力波。由於廣義相對論限制了引力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為光速,因此會產生重力波的現象。相反地說,牛頓重力理論中的交互作用是以無限的速度傳播,所以在這一理論下並不存在重力波。 由於重力波與物質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重力波很不容易被傳播途中的物質所改變,因此重力波是優良的信息載子,能夠從宇宙遙遠的那一端真實地傳遞寶貴信息過來給人們觀測。重力波天文學是觀測天文學的一門新興分支。重力波天文學利用重力波來對於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進行數據收集,例如,像白矮星、中子星與黑洞一類的星體所組成的聯星,另外,超新星與大爆炸也是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原則而言,天文學者可以利用重力波觀測到超新星的核心,或者大爆炸的最初幾分之一秒,利用電磁波無法觀測到這些重要天文事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於1916年預言了重力波的存在。1974年,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發現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這雙星系統在互相公轉時,由於不斷發射重力波而失去能量,因此逐漸相互靠近,這現象為重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首個間接證據。科學家也利用重力波探測器來觀測重力波現象,如簡稱LIGO的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團隊與處女座干涉儀團隊共同宣布,人类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测到重力波,其源自於双黑洞合併。之後,又陸續多次探測到重力波事件,特別是於2017年8月17日首次探測到源自於雙中子星合併的重力波事件GW170817。除了LIGO以外,另外還有幾所重力波天文台正在建造。2017年,萊納·魏斯、巴里·巴利許與基普·索恩因成功探測到重力波,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引力
量子引力,是對引力場進行量子化描述的理論,屬於萬有理論之一。研究方向主要嘗試結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當前物理學尚未解决的問題。當前主流嘗試理論有:超弦理論、迴圈量子重力理論。引力波的发现,为量子引力理论提供了新的佐证。.
查看 基普·索恩和量子引力
艾瑞克·波森
艾瑞克·波森(Eric Poisson,),加拿大物理學家,專研黑洞理論,目前在圭爾夫大學擔任教授一職。 波森曾在2005年獲得加拿大物理學家協會授予代表最高榮耀的赫茲伯格獎章 。.
查看 基普·索恩和艾瑞克·波森
GW150914
GW150914是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的引力波现象,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的引力波。相关探测结果由LIGO、處女座干涉儀(VIRGO)研究团队于2016年2月11日共同宣布。这束产生于双黑洞的引力波信号与广义相对论中对双黑洞旋近、併合以及併合后的黑洞会发生衰荡(ringdown)的理论预测相符。同时GW150914也是人类对双黑洞併合的首度观测,展示了双黑洞系统确实存在,且其併合在宇宙的目前阶段仍能发生。 信號名稱GW150914的意義為「重力波2015年9月14日」,GW是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150914是發現日期。 对于引力波的实验探寻已经超过了50年。其与物质间的作用十分微弱,以致爱因斯坦本人都怀疑其是否能被探测到。此次探测到的引力波所造成的时空变化相对于LIGO探测器的一个干涉臂而言,相当于头发丝的宽度之于地球与太阳外最近恒星的距离。然而在併合最后阶段,等价于约3倍太阳质量的能量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以引力波的形式释出,瞬时功率非常巨大,大于可观测宇宙中所有星体发光功率总和。 此次探测验证了广义相对论最后一项未被证实的理论预测,同时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纪元。引力波就此作为一种粒子和电磁波之外的新的探针,将被用于探测过去未能探测到的天体现象,如中子星的诞生、演化以及衰亡以及宇宙诞生之初的图景。.
Kip Stephen Thorne
#重定向 基普·索恩.
Kip Thorne
#重定向 基普·索恩.
UNESCO尼尔斯·玻尔奖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尼尔斯·玻尔奖章(UNESCO Niels Bohr Medal)首次铸造于1985年,以纪念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的100周年诞辰。它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给那些对物理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格鲁伯宇宙学奖
格鲁伯宇宙学奖(Gruber Prize in Cosmology)设立于2000年,是由位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的非营利组织格鲁伯基金会(Gruber Foundation)提供的价值50万美元的三项国际奖项之一。 自2001年以来,格鲁伯宇宙学奖得到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赞助。获奖人由一个专家组从来自世界各地的提名名单中选出。 格鲁伯基金会宇宙学奖授予一流的宇宙学家,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或科学哲学家,奖励他们在理论、分析或概念上的发现,导致某个领域的根本性进展。.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缩写:LIGO)是探测引力波的一个大规模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台,其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汉福德與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分別建有激光干涉儀。利用兩個幾乎完全相同的干涉儀共同進行篩檢,可以大幅度減少誤判假引力波的可能性。干涉儀的靈敏度極高,即使臂長為4千米的干涉臂的長度發生任何變化小至質子的電荷直徑的萬分之一,都能夠被精確地察覺。 LIGO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由加州理工学院與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者基普·索恩、朗納·德瑞福與莱纳·魏斯領導創建的一个科學项目,兩個學院共同管理與營運LIGO的日常操作。在2002年至2010年之間,LIGO進行了多次探測實驗,蒐集到大量數據,但並未探測到引力波。為了提升探測器的靈敏度,LIGO於2010年停止運作,進行大幅度改良工程。2015年,LIGO重新正式探测引力波。負責组织参与该项目的人員,估計全球約有1000多个科学家參與探測引力波,另外,在2016年12月約有44萬名活跃的Einstein@Home用户。。 在2016年2月11日,和Virgo协作共同发表论文表示,在2015年9月14日检测到引力波信号,其源自於距离地球約13亿光年处的两个質量分別為36太阳质量與29太阳质量的黑洞併合。因為「對LIGO探測器及重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索恩、魏斯和LIGO主任巴里·巴里什榮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朗納·德瑞福
朗納·德瑞福(Ronald Drever,),英國實驗物理學者,加州理工學院榮譽教授,是LIGO計畫創始人之一。德瑞福是能夠穩定激光的的發明者之一。對於2015年9月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創舉,這技術具有關鍵性作用。 在格拉斯哥大學,德瑞福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後來,他被聘請至加州理工學院。在那裏,他成立了一個引力波計畫。 德瑞福最近期的研究涉及到發展一種光學浮置科技,其可以使得實驗儀器與地震隔離。德瑞福退休后因痴呆症而在蘇格蘭的一家療養院休養。德瑞福已于2017年3月7日在苏格兰爱丁堡逝去,享年85岁。.
查看 基普·索恩和朗納·德瑞福
星際穿越
-- 是一部2014年美國科幻冒險電影,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潔西卡·崔絲坦和米高·肯恩主演。電影講述一組太空人通過穿越蟲洞為人類尋找新家園的冒險故事。 此電影是克里斯多夫·諾蘭與弟弟強納森·諾蘭共同編劇的作品,諾蘭結合自己與弟弟的想法後於2007年擬定了一個腳本,再由自己與妻子愛瑪·湯瑪斯透過兩人的製作公司與的共同成為製片人。找來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理論學家基普·索恩,他针对理论虫洞和时间旅行的潜在可能性做了许多令人惊奇的研究和工作,同時他也是電影的執行製片人,並擔任電影的科學顧問,並交由派拉蒙電影公司發行。電影劇本吸引了--的興趣,隨即宣布將會成為該片的導演。但於2009年,史匹堡及他的公司--離開了派拉蒙而被迫放棄執導,其後強納森·諾蘭便提議由哥哥基斯杜化·路蘭成為導演。華納兄弟、派拉蒙電影及傳奇電影公司共同為電影投資。 攝影師本是克里斯多夫·諾蘭長期合作的瓦利·費思特,但由於他當時正忙於執導其處女作《--》的緣故,故改由為電影攝影,他利用35毫米菲林膠卷及用於IMAX電影的70毫米菲林膠卷的格式來拍攝。2013年底開拍,拍攝選址包括在加拿大艾伯塔、冰島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電影利用豐富的縮微模型實踐效果,而VFX創造了額外的數位效果。 2014年10月26日在洛杉磯首映,11月7日由派拉蒙公司於北美地區發布,全球票房6.75亿美元,大部分影評人都稱讚該電影的科幻題材、配樂、視覺效果以及演出。赢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在第41届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土星奖获得了最佳科幻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内等10项大獎提名。.
查看 基普·索恩和星際穿越
测地线效应
测地线效应(Geodetic Effect)或测地线进动(Geodetic Precession)是指在广义相对论预言下引力场的时空曲率对处于其中的具有自轉角动量的测试质量的运动状态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造成了测试质量的自轉角动量在引力场内沿测地线的进动。这种效应在今天成为了广义相对论的一种实验验证方法,并且已经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4年发射的科学探测卫星“引力探测器B”在观测中证实。.
查看 基普·索恩和测地线效应
文津图书奖
文津图书奖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图书奖项,创办于2004年,至今已举行13届。每届评选出获奖图书9-10种。其标志为《耕织图》中的簸扬图,以取“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之意。.
查看 基普·索恩和文津图书奖
愛的萬物論
是一部2014年詹姆斯·马什执导的英国浪漫剧情传记片,编剧。改编自所写的回忆录《Travelling to Infinity: My Life with Stephen》,讲述她与前夫、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恋爱和生活往事。艾迪·瑞德曼、費莉絲蒂·瓊斯、查理·考克斯、、和大卫·休里斯主演。影片在2014年9月的多伦多影展上首映,2014年11月7日在美国有限上映。飾演霍金的艾迪·瑞德曼凭借其精彩演绎赢得金球獎劇情片最佳男主角、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以及第87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查看 基普·索恩和愛的萬物論
2017年
2017年經联合国大会指定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也是俄國十月革命100週年。.
查看 基普·索恩和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