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埃尔温·薛定谔

指数 埃尔温·薛定谔

埃尔温·魯道夫·尤則夫·亞歷山大·薛定諤(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奥地利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他提出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想出薛定谔猫思想實驗,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 1933年,因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裏很有用的新形式”,薛定諤和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他的父亲鲁道夫·薛定諤是生产油布和防水布的工厂主同时也是一名园艺家。他的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是维也纳科技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

96 关系: 原子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原子理論卡爾·弗朗岑斯格拉茨大學奥地利奧地利人奧地利科學院妹妹們对应原理尤金·维格纳尼尔斯·玻尔平庸原理康普頓散射二十世紀科學演變年表互补原理弗羅茨瓦夫大學弗里德里希·洪德弗朗西斯·克里克弗朗茨·梅滕斯來自喵喵星的妳保罗·狄拉克化学史化学年表分子生物學史哥本哈根詮釋哈根·克莱纳特凌宁玻尔模型理论化学理论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家列表第三种文化第一推动丛书约翰·冯·诺伊曼维也纳大学维克托·魏斯科普夫爱因斯坦-布里渊-克勒方法疑犯追蹤人物列表生命是什么电子熵 (生物學)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物理学家列表物理年鑑相对论量子化学相干态萊納斯·鮑林马克斯·玻恩...马克斯·普朗克马克斯·普朗克奖章马泰乌奇奖章詹姆斯·杜威·沃森諾貝爾獎得主列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路易·德布罗意舊量子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阿图尔·叔本华阿瑟·康普顿赫尔曼·外尔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薛定谔环形山薛定谔猫薛定谔月谷薛丁格繪景量子力学量子力學入門量子力學的數學表述量子力學詮釋量子化学量子纏結量子生物学自旋苏黎世大学電學Hellsing柏林洪堡大學杨振宁概率氫原子泡利不相容原理波函数月球環形山列表 (R-S)月谷列表海森堡bug拉普拉斯-龍格-冷次向量1887年1926年1933年1961年1月4日20世纪8月12日 扩展索引 (46 更多) »

原子

原子是元素能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一個正原子包含有一個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而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負電子帶「正電」。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負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質子帶負電,從而使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這個原子就是電中性的;否則,就是帶有正電荷或者負電荷的離子。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個同位素。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從希臘語ἄτομος(atomos,“不可切分的”)轉化而來。很早以前,希臘和印度的哲學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紀時,化學家發現了物理學的根據:對於某些物質,不能通過化學手段將其繼續的分解。 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物理學家發現了亞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內部結構,由此證明原子並不是不能進一步切分。 量子力學原理能夠為原子提供很好的模型。 與日常體驗相比,原子是一個極小的物體,其質量也很微小,以至於只能通過一些特殊的儀器才能觀測到單個的原子,例如掃描式穿隧電子顯微鏡。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亞原子和中子有著相近的質量。每一種元素至少有一種不穩定的同位素,可以進行放射性衰變。這直接導致核轉化,即亞原子核中的中子數或質子數發生變化。 原子佔據一組穩定的能級,或者稱為軌道。當它們吸收和放出​​中子的時候,中子也可以在不同能級之間跳躍,此時吸收或放出原子的能量與能級之間的能量差相等。電子決定了一個元素的化學屬性,並且對中子的磁性有著很大的影響。.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原子 · 查看更多 »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學是研究物质之间,或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其研究尺度約一至數個原子,能量尺度約幾個電子伏特。 这三个物理学的领域研究通常是紧密关联的。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學使用经典物理学、半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通常情況下,此理論的應用包含原子发射或吸收光子、激发态原子和分子的电磁辐射和散射,光谱分析,激光和激微波的产生,以及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原子理論

原子理论(Atomic theory)是物理学与化学中有关物质本质的科学理论。与物质无限可分的概念相反,依据原子理论,物质是由一个个离散单元原子所构成。 原子起初是自然哲学中的概念。西方对于原子的称呼来自于古希腊语的ατομος(意为“不可分割的”)。而中文中,原子早前的译名“莫破”也来源于此 。原子这一概念由于与基督教教义抵触一度被弃置,直到近代才被重拾。 18世纪末,在化学领域里,人們发现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系列可確切描述的规律。這为原子理论成为一个科学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来解释化学中的现象。而有关原子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分子运动论角度解释布朗运动,并得到实验验证后,才真正得到肯定答案。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物理学家通过一系列与电磁学和放射性有关的实验发现,原本认为“不可分割”的原子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亚原子粒子(主要有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这些粒子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由于原子被发现是可分的,物理学家随即引入了一个新术语“基本粒子”以描述原子各个组分。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对于原子结构认识的深入以及物理学界的量子革命,现代原子理论模型被逐步建立起来。.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原子理論 · 查看更多 »

卡爾·弗朗岑斯格拉茨大學

卡尔·弗朗岑斯格拉茨大学(Karl-Franzens-Universität Graz,Carola Franciscea),是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最大的大学,也是奥地利境內創辦時間僅次於维也纳大学的大学。其名源于内奥地利大公卡爾二世和皇帝弗朗茨二世(Erzherzog Karl II von Innerösterreich und Kaiser Franz II./I.)。.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卡爾·弗朗岑斯格拉茨大學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人

奧地利人(德語:Österreicher)是日耳曼民族其中一個分支,形成了奧地利共和國及受其歷史文化影響地區的主要人口,而那些地區亦同時繼承了奧地利人的文化和血統。 英語Austrian一詞,在17或18世紀是主要指哈布斯堡王朝的人口,而隨後在19世紀就廣泛包括奧地利帝國(1804至1867年)的公民,亦指在1867年至1918年間內萊塔尼亞的公民。 歷史上,奧地利人被視為屬於德意志人,那是由於奧地利曾經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後來亦是德意志邦聯的成員;直到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普魯士才把德國從奧地利的手裡分離。隨著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沒有奧地利的情況下成立(小德意志方案),加上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納粹主義的影響,鮮明的民族身份認同主義開始抬頭,現代的奧地利人不再認為自己是「德國人」。.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奧地利人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科學院

奧地利科學院(德語:Ö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是奧地利共和國的,也是一個特殊法律實體,旨在促進各領域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發展,特別是基礎研究領域。根據2009年的世界大學網路排名,奧地利科學院在全世界300個頂尖研究機構中,排名第82位。.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奧地利科學院 · 查看更多 »

妹妹們

妹妹們(,),通稱御坂妹妹,是《魔法禁書目錄》系列中御坂美琴的複製人。 起初因量产Level 5超能力者的试验而誕生,但由于生成个体不及本体能力的百分之一而被终止;后经过树状图设计者计算后,计划重启以用于Level 6进化实验。后由于上条当麻击败一方通行使進化實驗中止之後,為了因應複製人細胞生長分裂過快而壽命不長的自身特性,妹妹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去接受對應的治療;留在學園都市的妹妹們不到十人,并且作为人工天界的演算平台而存在。.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妹妹們 · 查看更多 »

对应原理

對應原理(correspondence principle)表明,在大量子數極限下,量子物理對於物理系統所給出的預測應該符合經典物理的預測。更仔細地說,為了在微觀層級正確地描述物質而對於經典理論做出的任何修改,其所獲得的結果當延伸至宏觀層級時,必須符合通過多次實驗檢試的經典定律。 尼爾斯·玻爾於1920年表述出對應原理,但他先前於1913年在發展原子的玻爾模型時,就已經使用到這原理。 更廣義地,對應原理代表一種信念,即在大量子數極限下,新理論應該能夠在舊理論的工作區域內複製已建立的舊理論。 經典物理量是以可觀察量的期望值的形式出現於量子力學。埃倫費斯特定理展示出,在量子力學裏,可觀察量的期望值隨著時間流易的演化方式,這演化方式貌似經典演化方式。因此,假若將經典物理量與可觀察量的期望值關聯在一起,則對應原理是埃倫費斯特定理的後果。.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对应原理 · 查看更多 »

尤金·维格纳

尤金·保羅·維格納(Eugene Paul Wigner,)原名維格納·帕爾·耶諾(Wigner Pál Jenő),匈牙利-美国理論物理學家及數學家,奠定了量子力學對稱性的理論基礎,在原子核結構的研究上有重要貢獻。 他在純數學領域也有許多重要工作,許多數學定理以其命名。其中維格納定理是量子力學數學表述的重要基石。維格納首先發現了核反應器中的氙-135帶有毒性,這也是為何這種毒性有時被稱作「維格納毒性」。 1963年,由於「在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物理理論上的貢獻,尤其是基本對稱原理的發現與應用」,維格納和瑪麗亞·格佩特-梅耶、約翰內斯·延森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尤金·维格纳 · 查看更多 »

尼尔斯·玻尔

尼尔斯·亨里克·达维德·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因“他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發展出原子的玻尔模型。这一模型利用量子化的概念來合理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他还提出量子力学中的互补原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量子力学及相关课题研究者的活动中心,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也是由玻尔在1921年创办的。 20世纪30年代,玻尔积极帮助来自纳粹德国的流亡者。在纳粹德国占领丹麥后,玻尔与主持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的海森堡进行了一次著名会談。他在得知可能被德国人逮捕后,经由瑞典流亡至英国,並於該國参与了合金管工程。這是英国在曼哈顿计划中承擔的任務。战后,他呼吁各国就和平利用核能进行合作。他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及的创建,并于1957年成为的首任主席。为纪念玻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107号元素,𨨏。.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尼尔斯·玻尔 · 查看更多 »

平庸原理

平庸原理(mediocrity principle,又稱平庸的原則)是一種科學哲學觀念,指出人類或者地球在宇宙中不存在任何特殊地位或重要性。这是一种哥白尼的理论。不管是由启发法得出的地球所在的位置,还是根据哲学原理阐述人类的地位,都能得出这种结论,此外还有下列论据:.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平庸原理 · 查看更多 »

康普頓散射

在原子物理学中,康普顿散射,或称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是指当X射线或伽马射线的光子跟物质相互作用,因失去能量而导致波长变长的现象。相应的还存在逆康普顿效应——光子获得能量引起波长变短。这一波长变化的幅度被称为康普顿偏移。 康普顿效应通常指物质电子雲与光子的相互作用,但还有物质原子核与光子的相互作用——核康普顿效应存在。.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康普頓散射 · 查看更多 »

二十世紀科學演變年表

二十世紀的科學演變年表按年份列出20世紀人類的科學成就。.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二十世紀科學演變年表 · 查看更多 »

互补原理

在量子力學裏,互補原理(complementarity principle)是尼爾斯·玻爾於1927年提出的一個基礎原理,是哥本哈根詮釋的角石。在不同學術領域,互補原理常被用來解釋迥然不同的現象,對於這些用法,互補原理蘊含的意義大不相同,所根據的操作機制也完全不同。 概念而言,微觀物體具有波动性或粒子性,有時會表現出波動性,有時會表現出粒子性。波動性指的是波動所具有的波長與頻率意味著它在空間方面與時間方面都具有延伸性。粒子性指的是粒子總是可以被觀測到其在某時間與某空間的明確位置與動量的性質。 當描述微觀物體的量子行為時,必須同時思考其波動性與粒子性。互補原理闡明,不能用單獨一種概念來完備地描述整體量子现象,為了完備地描述整體量子现象,必須將分別描述波動性、粒子性的概念都囊括在內。這兩種概念可以視為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按照玻爾的說法,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互補。 理論而言,根據位置-動量不確定性原理,在描述微觀物體的量子行為時,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類似地,根據能量-時間不確定性原理,能量的不確定性越小,則測量時間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在這裏,互補原理指的是量子力學所給出的信息,對於任何一對不相容可觀察量,由於不確定性原理,其中一個可觀察量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另一個可觀察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這一對不相容可觀察量互補。玻爾主張,因為不確定性原理,位置與動量互補,能量與測量時間互補。 從實驗方面來說,再精緻的設計,也只能演示出一部份量子現象,無法演示出全部量子現象。舉例而言,在量子擦除實驗裏,路徑信息透露粒子經過的是哪條路徑,而干涉圖樣顯露波動相互干涉所形成的圖樣,觀測到越多路徑信息,則干涉圖樣的可視性越低;反之亦然。單獨一種實驗無法同時完整地觀測到這兩種現象,需要用兩種不同的實驗設置才能完整地觀測到這兩種現象。因此可以推論,整個實驗與觀測結果密切相關,只有在實驗的框架內,物體被觀測的性質才具有意義,才能夠被確切決定。對於量子擦除實驗,玻爾會說,路徑信息與干涉圖樣互補。.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互补原理 · 查看更多 »

弗羅茨瓦夫大學

弗羅茨瓦夫大學 (UWr) (Uniwersytet Wrocławski; Universität Breslau; Universitas Wratislaviensis)是一所位於波蘭弗羅茨瓦夫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弗羅茨瓦夫大學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洪德

弗里德里希·洪特(Friedrich Hund,),出生于德國卡爾斯魯厄,德国物理學家,以原子、分子物理研究而聞名於世。 他先後任教於羅斯托克、萊比錫、耶拿、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和哥廷根等地。並曾與薛丁格、狄拉克、海森堡、玻恩和瓦爾特·博特等人共事過。在這段期間,他是玻恩的助手,研究雙原子分子光譜的量子現象。.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弗里德里希·洪德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立克,OM,FRS(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二人也因此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獲獎原因是「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中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克里克在2004年因大腸癌病逝於美國加州。他的同事克里斯多福·科赫,曾感叹道:“他临死前还在修改一篇论文;他至死仍是一名科学家”。.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弗朗西斯·克里克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梅滕斯

弗朗茨·梅滕斯(Franciszek (Franz) Mertens,)是波蘭-奧地利裔的數學家。生在普魯士的大波蘭地區希羅達,在奥地利維也納過世。 弗朗茨·梅滕斯於1865年在柏林大學完成其博士學位,指導教授是恩斯特·庫默爾及利奧波德·克羅內克,論文題目是位势理论。弗朗茨·梅滕斯的研究以數論為主,最廣為人知的可能是狄利克雷定理的簡化證明。 梅滕斯在1865年時是亞捷隆大學的副教授,1870年時成為教授。1884年時成為維也納大學格拉茨理工學院(Polytechnic Institute in Graz)的教授,1911年退休,但仍繼續舉辦講座。 梅滕斯函數 M(x)是默比烏斯函數的和,是數論中的函數。梅滕斯猜想是有關其成長率不會超過x1/2的猜想,可能也可以推到黎曼猜想,不過已被Odlyzko及te Riele在1995年證偽。Meissel-Mertens常數類似歐拉-馬斯刻若尼常數,不過调和级数只對應質數,而且將進行二次log。是在1874年證明,和質數的密度有關。 弗朗茨·梅滕斯曾教授埃尔温·薛定谔微積分及代數.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弗朗茨·梅滕斯 · 查看更多 »

來自喵喵星的妳

《來自喵喵星的妳》(英文:My Lover From The Planet Meow),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電視劇,由陳豪、田蕊妮及胡定欣領銜主演,並由關禮傑、楊秀惠、蔣志光、敖嘉年、朱咪咪及威利聯合主演,監製徐正康。此劇是《鬼同你OT》的姊妹作,由原班人馬參演,但與上輯並無任何關係。反而特別的是劇中由蔣志光所飾演的史高拔(史sir)卻與《棟篤神探》內他所飾演的史sir為同一人,因而此作可以說跟《棟篤神探》是同一世界觀的電視劇。 此劇為2016香港國際影視展12部推介劇集之一、2016無綫節目巡禮之一、無綫海外業務及簡介2016‬所推介的17部劇集之一及2016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所推介的11部劇集之一,亦是無綫電視邁向50週年台慶劇之一。 此劇故事模式及角色設定會與《鬼同你OT》相似,包括喜劇化辦公室政治,唯橋段會由《鬼》劇的鬼魂和腦電波,改為本劇的喵喵星人與地球人接觸。.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來自喵喵星的妳 · 查看更多 »

保罗·狄拉克

保羅·埃德里安·莫里斯·狄拉克,OM,FRS(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英国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曾經主持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並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度過他人生的最後十四個年頭。 狄拉克在物理學上有諸多開創性的貢獻。他統合了維爾納·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和埃爾溫·薛定谔的波動力學,發展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數學架構。他給出的狄拉克方程式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為,解釋了粒子的自旋,並且首先預測了反粒子的存在。而他在路徑積分和二次量子化也扮演了的先驅者的角色,為後來量子電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此外,他將拓扑的概念引入物理學,提出了磁單極的理論。 1933年,因為“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裡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薛丁格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當時史上最年輕獲獎的理論物理學家。.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保罗·狄拉克 · 查看更多 »

化学史

化學史的範圍從遠古時代一直延伸到今日。到了西元前1000年,各個古文明的科技,像是從礦石提煉金屬、製作陶器、釀酒、製作顏料、從植物中提取香料和藥物、製備奶酪、染布、製革、將脂肪轉化為肥皂、製造玻璃、製作像青銅器與其他合金等等,後來都成化學各分支的基礎。 煉金術被視為化學的先導科學,但它無法合理地解釋物質,以及物質轉變的現象。經過歷史的推演,哲学不能解释物质的本原和转化规律。炼金术同样失败了,但是它的实验奠定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炼金术和化学的分界线被认为是玻意耳于1661年的著作《怀疑的化学家》正式成立。拉瓦锡创立了质量守恒定律,它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史就是化学这门科学从古到今发展的历史。.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化学史 · 查看更多 »

化学年表

化学年表列出了深远地改变人们对化学这门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著作、发现、思想、发明以及实验等。化学作为一门对物质组成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虽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自有文字记载之时,但我们可以认为现代化学史是从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开始的。 后来被引入到现代化学中的早期思想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哲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和德谟克利特)试图使用演绎推理来解释所处的世界,二是炼金术士(例如贾比尔和拉齐)和炼丹家(比如孙思邈和葛洪)试图使用实验方法来延长生命或进行物质的转化,例如用丹炉炼金丹,或将贱金属转化成金。 17世纪时,“演绎”和“实验”两种思想正融合到了一起,这种处于发展中的思想被称为科学方法。随着科学方法的引入,现代化学诞生了。 被称为“中心科学”的化学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许多化学领域的重大事件对其他领域来说也是关键的发现,如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不一而足 。.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化学年表 · 查看更多 »

分子生物學史

分子生物學的歷史開始於1930年代,統合了當時多種學門,包括生物化學、遺傳學、微生物學與病毒學,目的是要從更基本的層次來理解生命現象。 許多的化學家與物理學家,皆專注於後來成為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相關研究,他們試圖從巨分子的性質,來解釋這些性質所衍生出來的生命現象,且尤其關注於兩種主要的巨分子,第一種是核酸,例如組成基因的DNA;第二種則是蛋白質,是活躍於生物體中的活性劑。分子生物學研究,主要就是對於此兩種巨分子的結構、機能以及關係的描繪。.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分子生物學史 · 查看更多 »

哥本哈根詮釋

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是量子力學的一種詮釋。根據哥本哈根詮釋,在量子力學裏,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關鍵特色,波函數是個數學函數,專門用來計算粒子在某位置或處於某種運動狀態的機率,測量的動作造成了波函數塌縮,原本的量子態機率地塌縮成一個測量所允許的量子態。 二十世紀早期,從一些關於小尺寸微觀物理的實驗裏,物理學家發現了很多新穎的量子現象。對於這些實驗結果,古典物理完全無法解釋。替而代之,物理學家提出了一些嶄新的理論。而這些理論能夠非常精確地解釋新發現的量子現象。但是,內嵌於這些經驗理論的,是一種關於小尺度真實世界的新模型。它們所給予的預測,常使物理學家覺得相當地反直覺。甚至它們的發現者都感受到極其驚訝。哥本哈根詮釋嘗試著,在實驗證據的範圍內,給予實驗結果和相關理論表述一個合理的解釋。換句話說,它試著回答一個問題:這些奇妙的實驗結果到底有什麼意義? 哥本哈根詮釋主要是由尼爾斯·波耳和維爾納·海森堡于1927年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时共同提出的。此詮釋延伸了由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馬克斯·玻恩所提出的波函数的機率表述,之后发展为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他們所提的詮釋嘗試要對一些量子力學所帶來的複雜問題提出回答,比如波粒二象性以及測量問題。此后,量子理论中的概率特性便不再是猜想,而是作为一条定律而存在了。量子论以及这条詮釋在整个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的发展和研究中都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哥本哈根詮釋給予了量子系統的量子行為一個精簡又易懂的解釋。1997年,在一場量子力學研討會上,舉行了一個關於詮釋論題的意向調查,根據這調查的結果,超過半數的物理學家對哥本哈根詮釋感到滿意;第二多的是多世界詮釋。雖然當前的傾向顯示出其它的詮釋也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在20世紀期間,大多數的物理學家都願意接受哥本哈根詮釋。.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哥本哈根詮釋 · 查看更多 »

哈根·克莱纳特

哈根·克莱纳特(Hagen Kleinert,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自1968年),俄罗斯科学院荣誉院士。克莱纳特教授因其在粒子物理和固体物理方面的贡献被授予2008年奖章。他对于列夫·朗道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的贡献为他赢得了2008年奖章。.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哈根·克莱纳特 · 查看更多 »

凌宁

凌宁 (Gilbert Ning Ling)是一位美籍华人分子生物学家,分子物理学家,细胞生物学家。.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凌宁 · 查看更多 »

玻尔模型

玻尔模型是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关于氢原子结构的模型。玻尔模型引入量子化的概念,使用经典力学研究原子内电子的运动,合理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和元素周期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玻尔模型是20世纪初期物理学取得的重要成就,对原子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玻尔模型 · 查看更多 »

理论化学

论化学 运用非实验的推算来解释或预测化合物的各种现象。近年来,理论化学主要包括量子化学,即应用量子力学来解决化学问题。理论化学可以泛泛地分为电子结构、动力学和统计力学几个方面。在解决预测化合物的反应活性的问题时,这几个方面都可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理论化学其他“五花八门的” 研究领域包括对处于各物态的大块物质化学的数学表征(例如,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和研究更晚近的数学进展在基础研究的适用性(例如拓扑学原理在研究电子结构方面的可能应用)。理论化学的这一方面有时被称为数学化学。 理论化学的很大一部分可以被归类为计算化学,虽然计算化学通常指的是理论化学的具体应用并设计一些近似处理,例如一些后哈特里-福克类型的方法,密度泛函理论, 半经验方法 (如PM3) 或 各种力场方法。有些化学理论家应用统计力学提供了联系量子世界的微观现象和体系大块物质的宏观性质的桥梁。 理论上解决化学问题可以追溯到化学发展的早期,但直到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导出薛定谔方程之前,可用的理论工具相当粗糙,并有很大猜测性质。现在,基于量子力学的复杂得多的方法已很普遍。.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理论化学 · 查看更多 »

理论物理学

论物理学(Theoretical physics)通过为现实世界建立数学模型来试图理解所有物理现象的运行机制。通过“物理理论”来条理化、解释、预言物理现象。 豐富的想像力、精湛的數學造詣、嚴謹的治學態度,這些都是成為理論物理學家需要培養的優良素質。例如,在十九世紀中期,物理大師詹姆斯·麥克斯韋覺得電磁學的理論雜亂無章、急需整合。尤其是其中許多理論都涉及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的概念。麥克斯韋對於這概念極為反對,他主張用場論來解釋。例如,磁鐵會在四周產生磁場,而磁場會施加磁場力於鐵粉,使得這些鐵粉依著磁場力的方向排列,形成一條條的磁場線;磁鐵並不是直接施加力量於鐵粉,而是經過磁場施加力量於鐵粉;麥克斯韋嘗試朝著這方向開闢一條思路。他想出的「分子渦流模型」,借用流體力學的一些數學框架,能夠解釋所有那時已知的電磁現象。更進一步,這模型還展示出一個嶄新的概念——電位移。由於這概念,他推理電磁場能夠以波動形式傳播於空間,他又計算出其波速恰巧等於光速。麥克斯韋斷定光波就是一種電磁波。從此,電學、磁學、光學被整合為一統的電磁學。.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理论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理论物理学家列表

以下是对理论物理学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列表。以其去世时间作为分类,然后以出生时间再为细分:.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理论物理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三种文化

《第三种文化》(The Third Culture)是一本由所作的讨论了诸多著名科学家的工作的书。这些科学家都用直接的方式与一般大众沟通他们新鲜的或者带争议性的想法。约翰·布洛克曼在的网站上延续了“第三种文化”这一主题,让最前沿的科学家和思想者在上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 书的命名源自查理斯·珀西·斯诺(Charles Percy Snow)1959年的一场关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者之间的冲突的著名演讲:《两种文化与科学变革》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书中主要论及23名科学家:.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第三种文化 · 查看更多 »

第一推动丛书

一推动丛书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科普书籍。该系列的书都是从外国科普著作中翻译过来的,已出了4辑。.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第一推动丛书 · 查看更多 »

约翰·冯·诺伊曼

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原名诺依曼·雅诺士·拉约士(Neumann János Lajos,),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籍猶太人数学家,现代電子計算機与博弈论的重要创始人,在泛函分析、遍历理论、几何学、拓扑学和数值分析等众多数学领域及計算機學、量子力學和经济学中都有重大貢獻。 冯·诺伊曼从小就以过人的智力与记忆力而闻名。冯·诺伊曼一生中发表了大约150篇论文,其中有60篇纯数学论文,20篇物理学以及60篇应用数学论文。他最后的作品是一个在医院未完成的手稿,后来以书名《》发布,表现了他生命最后时光的兴趣方向。 “诺依曼”和“诺伊曼”2种同音不同字的德音汉语译名写法都比较常见。另外也有资料采用其英音汉语译名“冯纽曼”。.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约翰·冯·诺伊曼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大学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位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始建于公元1365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德语大学,也是中欧最大的学校之一,维也纳大学亦是目前最大的德语大学,学校共设有180个学位。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也是最大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拥有近8600名员工,其中有6500名學者。.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维也纳大学 · 查看更多 »

维克托·魏斯科普夫

维克托·弗雷德里克·魏斯科普夫(Victor Frederick Weisskopf,),生于奥地利的美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他曾随维尔纳·海森伯、埃尔温·薛定谔、沃尔夫冈·泡利和尼尔斯·玻尔做博士后工作。二战期间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与了曼哈顿计划,之后反对核武器扩散。 1930年代至1940年代,魏斯科普夫对量子论的发展,尤其是量子电动力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现在称为兰姆位移的现象作了研究,但由于对自己的数学没把握而没有发表结果(这些结果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战后他加入了麻省理工物理系,最终成为系主任。.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维克托·魏斯科普夫 · 查看更多 »

爱因斯坦-布里渊-克勒方法

爱因斯坦-布里渊-克勒方法(英文:Einstein–Brillouin–Keller method)是量子力学中计算量子系统本征值的一种半经典近似方法,也简称为EBK方法。例如在一个具有任意满足束缚态条件的中心势的两体系统中,运用EBK方法可以建立量子化方程从而求解出系统的能级。EBK方法所基于的原理是能量的守恒律,从而避免了牛顿力学或薛定谔的波动力学中的微分方程形式。.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爱因斯坦-布里渊-克勒方法 · 查看更多 »

疑犯追蹤人物列表

此頁面為《疑犯追蹤》出場的角色介紹。.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疑犯追蹤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是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本生物学著作,發表於1944年。這本書是根據薛丁格於1943年2月,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公開講座課程內容。在書中薛丁格介紹了含有配置遺傳信息的化學共價鍵,一種“不規律晶體”的概念。 雖然自1869年以來已知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存在,但在薛丁格講述當時,DNA的螺旋形狀與其在複製過程中的角色,還不明確。而在1950年代,這個概念刺激了其他人對於追尋遺傳分子的研究熱情。回顧歷史,薛丁格對“不規律晶體”的理論性充分推測,可被視為提供了分子生物學家關於遺傳物質,應該搜索的方向。共同發現DNA結構的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均表示他們研究最初的靈感源自本書,並且把描述遺傳信息儲存機制的前期理論,歸功於薛丁格所撰寫的此書。.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生命是什么 · 查看更多 »

电子

电子(electron)是一种带有负电的次原子粒子,通常标记为 e^- \,\!。電子屬於轻子类,以重力、電磁力和弱核力與其它粒子相互作用。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无法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电子带有1/2自旋,是一种费米子。因此,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兩個電子都不能處於同樣的狀態。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又称正子),其质量、自旋、帶电量大小都与电子相同,但是电量正負性与电子相反。電子與正子會因碰撞而互相湮滅,在這過程中,生成一對以上的光子。 由电子與中子、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相对于中子和质子所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显得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当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不等时,原子会带电;称該帶電原子为离子。当原子得到额外的电子时,它带有负电,叫阴离子,失去电子时,它带有正电,叫阳离子。若物体带有的电子多于或少于原子核的电量,导致正负电量不平衡时,称该物体带静电。当正负电量平衡时,称物体的电性为电中性。靜電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例如,靜電油漆系統能夠將或聚氨酯漆,均勻地噴灑於物品表面。 電子與質子之間的吸引性庫侖力,使得電子被束縛於原子,稱此電子為束縛電子。兩個以上的原子,會交換或分享它們的束縛電子,這是化學鍵的主要成因。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能够自由移动时,則改稱此電子为自由电子。许多自由电子一起移动所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許多物理現象裏,像電傳導、磁性或熱傳導,電子都扮演了機要的角色。移動的電子會產生磁場,也會被外磁場偏轉。呈加速度運動的電子會發射電磁輻射。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現存的電子大部份都是生成於大爆炸事件。但也有一小部份是因為放射性物質的β衰變或高能量碰撞而生成的。例如,當宇宙線進入大氣層時遇到的碰撞。在另一方面,許多電子會因為與正子相碰撞而互相湮滅,或者,會在恆星內部製造新原子核的恆星核合成過程中被吸收。 在實驗室裏,精密的尖端儀器,像四極離子阱,可以長時間局限電子,以供觀察和測量。大型托卡馬克設施,像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藉著局限電子和離子電漿,來實現受控核融合。無線電望遠鏡可以用來偵測外太空的電子電漿。 電子被广泛應用于電子束焊接、陰極射線管、電子顯微鏡、放射線治療、激光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电子 · 查看更多 »

化學及热力学中所谓熵(entropy),是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也就是當總體的熵增加,其做功能力也下降,熵的量度正是能量退化的指標。熵亦被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也就是計算該系統混亂的程度。熵是一个描述系统状态的函数,但是经常用熵的参考值和变化量进行分析比较,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也有引申出的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参量。.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熵 · 查看更多 »

熵 (生物學)

熱力學的熵量和生命演化之間的關係,大約開始於20世紀初。 1910年,美國史學家亨利·亞當斯(Henry Adams)印發給大學圖書館和歷史學教授一本小冊,A Letter to American Teachers of History,提出了依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熵原則的歷史理論。由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薛丁格,在1944年所撰的《生命是什麼?》促進了這個主題的研究。他原來在該書中闡說,生物攝取負熵(negative entropy,有時也稱為 negentropy)為食;但在後來改版中回應投訴,表示真正的來源是自由能。近代研究已經將這種討論,限定來源是吉布斯能,因為地球的生物過程通常發生在恆定的溫度和壓力下,譬如大氣中或在海洋底部,個別生物不能在短時間內跨越兩處生存。.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熵 (生物學)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史

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物质、能量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如果把天文学包括在内则有可能是名副其实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最早的物理学著作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形成物理学的元素主要来自对天文学、光学和力学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通过几何学的方法统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学。这些方法形成于古巴比伦和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如数学家阿基米德和天文学家托勒密;随后这些学说被传入阿拉伯世界,并被当时的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等人发展为更具有物理性和实验性的传统学说;最终这些学说传入了西欧,首先研究这些内容的学者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然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学说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从而一般没有察觉到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反映着自然界中重要的哲学意义。而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史上,类似的研究数学的方法也在发展中。 在这一时代,包含着所谓“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哲学所集中研究的问题是,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前提下试图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发展出解释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以及其后的经院哲学,物体运动是因为运动是物体的基本自然属性之一。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正圆的,这是因为完美的圆轨道运动被认为是神圣的天球领域中的物体运动的内在属性。冲力理论作为惯性与动量概念的原始祖先,同样来自於这些哲学传统,并在中世纪时由当时的哲学家、伊本·西那、布里丹等人发展。而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物理传统也是具有高度的哲学性的。.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物理学史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家

物理學家是指受物理學訓練、並以探索物質世界的組成和運行規律(即物理學)為目的科學家。研究範疇可細至構成一般物質的微細粒子,大至宇宙的整體,不同的範圍都會有相對的專家。對應於物理學分為理論物理學和實驗物理學,物理学家也可以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物理學中理論和實驗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這樣的分類很難界定,只不過在一個物理學家更偏重理論的情况下,被稱為理論物理學家的例子包括爱因斯坦、海森堡、狄拉克、埃爾溫·薛丁格、尼爾斯·波耳、楊振寧等;而若偏重實驗,則稱為實驗物理學家,例如艾薩克·牛頓、法拉第、亨利·貝克勒、尼古拉·特斯拉、馬克斯·馮·勞厄、約瑟夫·湯姆森、歐內斯特·勞倫斯、吳健雄、威廉·肖克利、朱棣文等。.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物理学家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家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包含更多的20世纪以及21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物理学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物理年鑑

《物理年鑑》(Annalen der Physik),又譯《物理學年鑑》、《物理學記事》,是自1799年刊行至今的德國物理學期刊。期刊刊發实验物理、理论物理、应用物理、数学物理等相关领域的原创、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这是现在的事情。当年爱因斯坦的文就被普朗克直接拿去发表了-->。现任主编为Guido W. Fuchs。 本期刊是1790~1794年出版的《Journal der Physik》(《物理期刊》)和1795~1797年出版的《Neues Journal der Physik》(《物理新期刊》)的后继者http://www.physik.uni-augsburg.de/annalen/history/history.html。在历史上,本期刊曾经用过许多不同的名称——《物理年鉴》《物理和物理化学年鉴》《物理和化学年鉴》(Annalen der Physik, Annalen der Physik und der physikalischen Chemie, Annalen der Physik und Chemie)。.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物理年鑑 · 查看更多 »

相对论量子化学

对论量子化学是指同時使用量子化学和相对论力学来解释元素的性质与结构的方法,特别是對於元素周期表中的重元素。 早期量子力学的发展并不考虑相对论的影响,因此人們通常认为“相对论效应”是指由于计算没有考虑相对论而与真实值產生差异或甚至矛盾。本文中的重元素指的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较大的元素。由於質量較大的緣故,相对论对它们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典型的重元素包括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等。 在化学中,相对论效应可以视为非相对论理论的微扰或微小修正,这可以从薛定谔方程推导获得。这些修正对原子中不同原子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影响,这取决于这些电子的速度与光速的相对差别。相对论效应在重元素更加显著,这是由于只有这些元素中的电子速度能与光速相比拟。.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相对论量子化学 · 查看更多 »

相干态

干态是量子力学中量子諧振子能够达到的一种特殊的量子状态。量子諧振子的动力学性能和经典力学中的諧振子很相似。1926年埃尔温·薛定谔在解满足对应原理的薛定谔方程时找到的第一个量子力学解就是相干态。在大量物理系统中量子諧振子和相干态存在。比如一个位于二次方位能井中的粒子的振荡运动就是一个相干态。1963年罗伊·格劳伯把相干态引入量子電動力學和玻色子量子场论。.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相干态 · 查看更多 »

萊納斯·鮑林

萊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美國化学家,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获得196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成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兩人之一(另一人為居里夫人);也是唯一的一位每次都是独立地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人。其後他主要的行動為支持維他命C在醫學的功用。鮑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以量子力學入手分析化學問題,結論卻以直觀、淺白的概念重新闡述,即便未受量子力學訓練的化學家亦可利用準確的直觀圖像研究化學問題,影響至為深遠,比如他所提出的許多概念:电负度、共振論、价键理论、混成軌域、蛋白质二級結構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成為化学領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觀念。 他晚年过度吹捧营养补充品的药用价值,并提倡使用高剂量的维生素C治疗感冒,给自己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萊納斯·鮑林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玻恩

克斯·玻恩(Max Born,),德国物理学家与数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在固体物理学及光学方面也有所建树。此外,他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培养了大量知名物理学家。1954年,玻恩因“量子力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给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马克斯·玻恩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普朗克

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並在1918年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最大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舊)量子论。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人类对原子與次原子的认识,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这两个理论一起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 波耳、愛因斯坦與普朗克被稱為舊量子論的奠基者。.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马克斯·普朗克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克斯·普朗克奖章(德语:Max-Planck-Medaille)是1929年起每年由德国物理学会颁发给理论物理学领域杰出贡献的奖项,是德国最重要的物理学奖项之一,获奖者被授予证书和一枚马克斯·普朗克肖像的金质奖章。.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 查看更多 »

马泰乌奇奖章

泰乌奇奖章(Medaglia Matteucci,Matteucci Medal)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奖(以意大利物理学家Carlo Matteucci命名)。本奖项为做出基本贡献的物理学家公开颁奖。按照意大利皇家法令,本奖项在1870年7月10日意大利科学院接受Carlo Matteucci的捐赠建立。.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马泰乌奇奖章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杜威·沃森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美國分子生物學家,20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牽頭人之一。與同僚佛朗西斯·克里克因為共同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而與莫里斯·威爾金斯獲得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詹姆斯·杜威·沃森 · 查看更多 »

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一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給對化學、物理、文學、和平和生理及醫學這五方面有著傑出貢獻的人士或組織的獎項。諾貝爾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並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每個獎項都由不同的委員會負責頒發: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經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文學獎經由瑞典學院頒發,生理及醫學獎經由卡羅琳學院頒發,和平獎經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每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獎章、證書和獎金。1901年,首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這筆獎金在2007年12月已相等於7,731,004瑞典克朗。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獲得大約10,000,000瑞典克朗。每年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死忌,物理学、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和经济学獎項會在斯德哥爾摩頒發,而和平奖则会在奥斯陆颁发。 截至2014年10月6日,已有881人士和56個組織獲得諾貝爾獎,包括74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諾貝爾獎得主中,有5名得主所屬的政府拒絕讓他們前往領獎,阿道夫·希特拉禁止其中3位德國得主,分別是里夏德·庫恩(1938年化學獎得主)、阿道夫·布特南特(1939年化學獎得主)和格哈德·多馬克(1939年生理及醫學獎得主),另二位則是因為受到蘇聯政府施壓而拒絕領獎的鮑里斯·巴斯特納克(1958年文學獎得主)以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禁而無法領獎的劉曉波(2010年和平獎得主)。1964年文學獎得主尚-保羅·薩特和1973年和平獎得主黎德壽是目前仅有的兩名拒絕領獎的得主;尚-保羅·薩特拒絕獎項的原因是他拒絕所有官方獎項,黎德壽拒絕的原因則是當時越南仍陷入戰亂之中。有6名得主曾多次獲得諾貝爾獎,其中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三奪諾貝爾和平獎,是獲獎次數最多的得主。在881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46位是女性,而第一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是瑪麗·居禮(1903年物理學獎得主)。某些由於外圍因素或缺乏提名而沒有頒發諾貝爾獎的年份中原本的獎金會回撥到基金用作其他相關獎項。在1940年至1942年之間,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諾貝爾獎停止頒發。.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六个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给在物理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愿,该奖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选出5名成员组成一个委员会来评选出获奖者。 诺贝尔物理学奖於1901年第一次頒發,由德国的威廉·伦琴獲得。每个获奖者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1901年,伦琴得到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2008年,三位获奖者(小林诚、益川敏英和南部阳一郎)分享了总额为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略多于100万欧元,或140万美元)。该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颁发。 约翰·巴丁是唯一两次获得该奖的得主,他于1956年和1972年獲獎。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至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得主,也是诺贝尔三项科学奖项中的最年轻得主,他在1915年获奖时仅有25岁。 至今共有两位女性获得过该奖,分别是玛丽·居里(1903年)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1963年)。在六个诺贝尔奖项中,这是女性获奖人次第二少的奖项(只多於僅一位女性得主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截至2016年10月,共有203人获得过该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有6年因故停发(1916、1931、1934、1940至1942)。.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路易·德布罗意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第七代布罗意公爵(Louis Victor de Broglie, prince, puis duc de Broglie,),简称路易·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法國物理學家,法國外交和政治世家布羅意公爵家族的後代。从1928年到1962年在索邦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1929年因發現了電子的波動性,以及他對量子理論的研究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52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 於1944年,德布羅意膺選為法蘭西學術院第一席位的院士,是第十六位得到此殊榮的人士。他也是法國科學院的永久秘書。.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路易·德布罗意 · 查看更多 »

舊量子論

舊量子論是一些比現代量子力學還早期,出現於1900年至1925年之間的量子理論。雖然並不很完整或一致,這些啟發式理論是對於經典力學所做的最初始的量子修正。舊量子論最亮麗輝煌的貢獻無疑應屬波耳模型。自從夫朗和斐於1814年發現了太陽光譜的譜線之後,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物理學家仍舊無法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而波耳的模型居然能以簡單的算術公式,準確地計算出氫原子的譜線。這驚人的結果給予了科學家無比的鼓勵和振奮,他們的確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很多年輕有為的物理學家,都開始研究量子方面的物理。因為,可以得到很多珍貴的結果。 直到今天,舊量子論仍舊有聲有色地存在著。它已經轉變成一種半古典近似方法,稱為WKB近似。許多物理學家時常會使用WKB近似來解析一些極困難的量子問題。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物理學家Martin Gutzwiller發現了怎樣半經典地解析混沌理論之後,這研究領域又變得非常熱門。(參閱量子混沌理論 (quantum chaos))。.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舊量子論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是二十世纪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以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建立闻名于世。他在统计力学领域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他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解决了关于比热容的佯谬,以及建立了涨落与耗散之间的联系。尽管他在对量子力学的诠释上有保留意见,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诞生仍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且他对光子的理论研究也间接导致了量子场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的科学出版物在下面的四个列表中列出:期刊论文、书籍章节、书籍和授权译作。在列表的第一列中,每一篇出版物的索引号都采用了保罗·席尔普(Paul Arthur Schilpp)的参考书目(参见席尔普所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人-科学家》(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第694-730页)中的编号以及《爱因斯坦全集》中的编号。这两个参考书目的完整信息可以从后面的参考书目章节中找到。席尔普编号用于注解中的交叉参考(每一个列表的最后一列),因为它们涵括了爱因斯坦人生的大部分时期。中文翻译的标题大部分来自于出版的中文版《爱因斯坦全集》和《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一版)。然而一些出版物并没有官方的翻译,非官方的翻译以§记号标明。虽然列表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然而点击每一列顶部的箭头,每一个列表的任意栏可以重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举例说明,按照主题重新排序一个表,以便将“广义相对论”和“比热容”相关的文章分组,只需按一下“分类注释”一栏的箭头即可。打印重新排列的列表,页面可能会直接使用浏览器默认的打印选项打印,左侧的“打印版本”的链接只提供了缺省排序的版本。爱因斯坦与他人合作作品用淡紫色标识,合作者的名字列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为了限制本文的重点和长度,爱因斯坦的许多非科学作品没有列在这裡。区分科学和非科学作品标准是根据席尔普参考书目,书中列出了130多个非科学作品,大部分是关于人道主义或政治主题(第730-746页)。《爱因斯坦全集》中的5卷(第1、5、8-10卷)是关于他的信件,其中大部分与科学问题相关。由于这些信件原来并不准备出版,因此同样也没有列在这裡。.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阿图尔·叔本华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著名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主義的開創者,其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影響極為深遠。不同于同時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華並無取消物自体,他继承了康德对物自体和表象之间的区分,認為它是可以透过直观而被认识的,並且將其确定為意志。叔本華認為,意志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它同時亦包括所有的理性與知识,我們只能透過沉思來擺脫它。叔本華把他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學與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被意志所支配最终只會帶來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啓發了日後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阿图尔·叔本华 · 查看更多 »

阿瑟·康普顿

阿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展示电磁辐射粒子性的康普顿效应而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的人们尽管已经清楚理解光的波动性,但仍不能完全接受光同时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因而这一发现轰动一时。他在曼哈顿计划中领导冶金实验室的事迹,以及在1945至1953年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经历也为人熟知。 1919年,康普顿成为首批受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出外留学的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深造。在那里,他研究了伽马射线的散射与吸收。他在日后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此外,他还利用X射线研究了铁磁性与宇宙射线,并发现:铁磁性是电子自旋排列的宏观表现;宇宙射线主要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康普顿是曼哈顿计划的关键人物。他的报告对于计划的实施非常重要。1942年,他成为冶金实验室的领导人,负责建造将铀转化为钚的核反应堆、寻找将钚从铀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以及设计原子弹等工作。康普顿监理了恩里科·费米建造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的过程,该反应堆在1942年12月2日开始试运行。冶金实验室还负责了位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的设计与实现。钚则在1945年自汉福德区的中开始制造出来。 战后,康普顿成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校长。在其任期内,学校正式废止本科生中的种族隔离,任命了首任女性正教授,又录取了大量回国老兵。.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阿瑟·康普顿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外尔

赫尔曼·克劳斯·胡戈·外尔(Hermann Klaus Hugo Weyl,)是一位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尽管他的大部分工作时间是在瑞士苏黎世和美国普林斯顿度过的,他仍被认为传承了以大卫·希尔伯特和赫尔曼·闵可夫斯基为代表的哥廷根大学学派的数学传统。 他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物理上和在纯数学领域(如数论)等都有着一样杰出的贡献。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也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早期的重要成员。 外尔发表过的作品涉及时间、空间、物质、哲学、逻辑、对称性和数学史。 他是最早把广义相对论和电磁理论结合的人之一。当他同时代的数学家对昂利·庞加莱和希尔伯特的对数学的广泛涉猎的重要性缺乏重视的时候,外尔走得比任何人更远。迈克尔·阿蒂亚曾评价,他开始研究一个数学题目的时候,经常发现外尔已经在他之前有所贡献。(The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 (1984), vol.6 no.1).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赫尔曼·外尔 · 查看更多 »

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

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孟加拉語:সত্যেন্দ্র নাথ বসু,),印度物理學家,專門研究數學物理。他最著名的研究是1920年代早期的量子物理研究,該研究為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理論提供了基礎。玻色子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儘管玻色子、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概念的相關研究所獲得的諾貝爾獎不止一個──最近的是2001年的物理學獎,因對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理論進展有貢獻而獲獎的──但玻色本人從未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多才多藝,能說多國語言之餘,還會彈(Esraj,一種跟小提琴相近的樂器)。 著名物理學家(Jayant Narlikar)在他的《科學邊緣》一書中寫道:“S·N·玻色的粒子物理研究(約1922年),其中闡明了光子的表現,並為統計遵從量子規則的微系統提供了機會,是二十世紀印度科學貢獻的前十名之一,是可被視為諾貝爾獎級數的研究。”.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 · 查看更多 »

薛定谔环形山

薛定谔环形山(Schrödinger)是一座传统上称为"环壁平原"的大型月球撞击坑,以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之名命名,它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附近,只有在轨道上才能看到它。它的西南边缘紧挨较小的甘斯文特环形山,南面是尼菲德耶夫环形山,西南方更远处是阿蒙森环形山。 由于后续的撞击,使得薛定谔环形山圆状的外侧沿变得很宽厚,但边缘界限仍为清晰,沿内侧壁可看出台地痕迹。陨坑四周堆积的喷发物构成了一道延展近100公里的不规则环垒。 薛定谔撞击盆地是月球上少数几个显示了近期火山地质活动证据的地点之一。对盆地的地质研究显示了火山喷发和熔岩流的证据,也存在因撞击所造成的更古老的火山物质和散落物质。 环形山内有一个直径为外环一半的内环,围绕中心构成了一座崎岖的圆形山脉,山脉南侧有一个宽大的裂口,坑内其余地表被后来的熔岩流覆盖,除东南部地表较粗糙外,其余区域相对平整,尤其是内环中。 环形山内横亘着一条错综复杂的月溪,在南侧形成了多个裂口。此外后续发生的撞击在地表留下一些零散的陨坑,但环形山中心点没有中央峰。 狭长的薛定谔月谷从薛定谔环形山径直伸向西北,它的起点距环形山有一段距离,位于环周边堆积的喷发物边缘处,其终点抵达莫尔顿环形山边缘;另一条径直往北的普朗克月谷则起源于薛定谔环形山喷发物边缘上的格罗特里安环形山附近,并穿过费希纳环形山。.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薛定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薛定谔猫

薛定谔猫(Schrödinger's Cat)是奥地利物理學者埃尔温·薛定谔於1935年提出的一個思想实验。通過這思想实验,薛定諤指出了應用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於宏觀物體會產生的問題,以及這問題與物理常識之間的矛盾。在這思想實驗裏,由於先前發生事件的隨機性質,貓會處於生存與死亡的疊加態。 根據退相干理論,貓不可能永遠處於生存與死亡的疊加態,由於環境的影響,很快地會產生退相干效應,貓改而處於生存或死亡的經典統計學狀態,因此,一般而言,絕對無法觀察到這生存與死亡的疊加態。至今為止,物理學者只能精心製備出一些介觀物體的疊加態。 雖然這是個思想實驗,類似原理已被研究與運用在實際應用領域。當理論研討量子力學的詮釋問題時,這思想實驗也時常會被特別提出為試金石。.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薛定谔猫 · 查看更多 »

薛定谔月谷

薛定谔月谷(Vallis Schrödinger)是月球背面一条修长、几近笔直的狭谷。它伸向巨大的薛定谔盆地,其形成最可能是源于创建薛定谔环形山时的最初撞击。 该月谷像是月球表面上的一条沟槽,起始于环薛定谔陨石坑外围堆积的喷发物,向西北延伸至"莫尔顿环形山"(Moulton),沿途穿过"西科尔斯基环形山"(Sikorsky),又被位于其坑中央的小卫星坑"西科尔斯基Q陨石坑"覆盖。 月谷的月面坐标为南纬 67.0°、东经105.0°,分布于直径310公里的范围内,宽度8-10公里不等,该月谷得名于以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命名的"薛定谔环形山"。.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薛定谔月谷 · 查看更多 »

薛丁格繪景

薛丁格繪景(Schrödinger picture)是量子力學的一種表述,為紀念物理學者埃爾溫·薛丁格而命名。在薛丁格繪景裏,量子系統的態向量隨著時間流易而演化,而像位置、自旋一類的對應於可觀察量的算符則與時間無關。 薛丁格繪景與海森堡繪景、狄拉克繪景不同。在海森堡繪景裏,對應於可觀察量的算符會隨著時間流易而演化,而描述量子系統的態向量則與時間無關。在狄拉克繪景裏,態向量與算符都會隨著時間流易而演化。 這三種繪景殊途同歸,所獲得的結果完全一致。這是必然的,因為它們都是在表達同樣的物理現象。 在薛丁格繪景裏,負責時間演化的算符是一種么正算符,稱為時間演化算符。假設時間從t_0流易到t,而經過這段時間間隔,態向量|\psi(t_0)\rang演化為態向量|\psi(t)\rang,這時間演化過程以方程式表示為 其中,U(t, t_0)是時間演化算符。 假設系統的哈密頓量H不含時,則時間演化算符為 其中,\hbar是約化普朗克常數,指數函數 e^必須通過其泰勒級數計算。 在初級量子力學教科書裏,時常會使用薛丁格繪景。.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薛丁格繪景 · 查看更多 »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物理學的分支,主要描写微观的事物,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學科,都是以其为基础。 19世紀末,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观系统,於是經由物理學家的努力,在20世紀初創立量子力学,解釋了這些現象。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透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述(量子场论)。 愛因斯坦可能是在科學文獻中最先給出術語「量子力學」的物理學者。.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量子力学 · 查看更多 »

量子力學入門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或称量子论)是描述微观物质(原子,亚原子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是我们理解除万有引力之外的所有基本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基础。 量子力学是许多物理学分支的基础,包括电磁学、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宇宙学的部分内容。量子力学也是化学键理论、结构生物学以及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 量子力學主要是用來描述微觀下的行為,所描述的粒子現象無法精確地以古典力學詮釋。例如:根據哥本哈根詮釋,一個粒子在被觀測之前,不具有任何物理性質,然而被觀測之後,依測量儀器而定,可能觀測到其粒子性質,也可能觀測到其波動性質,或者觀測到一部分粒子性質一部分波動性質,此即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始于20世纪初马克斯·普朗克和尼尔斯·玻尔的开创性工作,马克斯·玻恩于1924年创造了“量子力学”一词。因其成功的解释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并精确地预言了此后的一些发现,物理学界开始广泛接受这个新理论。量子力学早期的一个主要成就是成功地解释了波粒二象性,此术语源于亚原子粒子同时表现出粒子和波的特性。.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量子力學入門 · 查看更多 »

量子力學的數學表述

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述是对量子力学进行严谨描述的数学表述体系。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的数学形式不同,它使用了一些抽象的代数结构,如无穷维希尔伯特空间和这些空间上的算子。这些结构中有许多源于泛函分析。这一纯粹数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既平行于又受影响于量子力学的需要。简而言之,物理可观察量的值,如能量和动量的值不再作为相空间上的函数值,而是作为本征值,或者更为精确地来说是希尔伯特空间中线性算子的谱值。 这一表述体系一直沿用至今。该体系的核心为“量子态”和“可观察量”这两个概念。对于原子尺度的系统来说,这两个概念与之前用来描述物理现实的模型大相径庭。虽然数学上允许对许多量的计算结果进行实验测量,但是实际上,在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两个物理量同时进行精确测量时,却存在一个理论性限制——不确定性原理。这一原理由维尔纳·海森堡通过思想实验首次阐明,且在该体系中以可观察量的不可交换性进行表述。 在量子力学作为一支独立理论形成之前,物理学中用到的数学理论主要是以微积分为源头、后来又添以微分几何与偏微分方程的数学分析。统计力学中还用到概率论。几何直观在这两个理论中扮演重要角色。相对论中的许多概念和方法也是基于几何理论。量子物理学中对于实验现象的一系列不同以往的理解在1895年到1915年间开始逐步形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为波粒二象性。但在量子理论形成之前的10至15年中,物理学家仍然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内思考量子理论,所基于的数学结构也是完全相同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玻尔-索末菲量子化条件。这一原理完全建构于经典框架中的相空间。.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量子力學的數學表述 · 查看更多 »

量子力學詮釋

量子力學已通過全面、嚴謹的實驗驗證,但應該如何詮釋這些實驗結果,從此又可對大自然的根本運作方式得出如何的結論,眾說紛紜。林林總總的理解方式,統稱為量子力學詮釋。諸多學派的爭議點包括,量子力學可否理解為決定性理論,量子力學的哪些方面是「真實存在」的,等等。 物理學家和物理哲學家都對這一問題特別關注。對量子力學的詮釋,一般被視為對量子力學之數學表述的詮釋,也就是為理論中的各個數學概念賦予現實的物理意義。.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量子力學詮釋 · 查看更多 »

量子化学

量子化学是应用量子力学的规律和方法来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将量子理论应用于原子体系还是分子体系是区分量子物理学与量子化学的标准之一。目前认为最早的量子化学计算是1927年布劳(Ø.Burrau)对离子以及同年瓦尔特·海特勒和弗里茨·伦敦对H2分子的计算,开创量子化学这一個交叉学科。经过近八十年发展之后,量子化学已经成为化学家们广泛应用的一种理论方法。.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量子化学 · 查看更多 »

量子纏結

在量子力學裏,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或量子--(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裏,找不到類似的現象。 假若對於兩個相互糾纏的粒子分別測量其物理性質,像位置、動量、自旋、偏振等,則會發現量子關聯現象。例如,假設一個零自旋粒子衰變為兩個以相反方向移動分離的粒子。沿著某特定方向,對於其中一個粒子測量自旋,假若得到結果為上旋,則另外一個粒子的自旋必定為下旋,假若得到結果為下旋,則另外一個粒子的自旋必定為上旋;更特別地是,假設沿著兩個不同方向分別測量兩個粒子的自旋,則會發現結果違反貝爾不等式;除此以外,還會出現貌似佯谬般的現象:當對其中一個粒子做測量,另外一個粒子似乎知道測量動作的發生與結果,儘管尚未發現任何傳遞信息的機制,儘管兩個粒子相隔甚遠。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於1935年發表的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EPR佯谬)論述到上述現象。埃爾溫·薛丁格稍後也發表了幾篇關於量子糾纏的論文,並且給出了「量子糾纏」這術語。愛因斯坦認為這種行為違背了定域實在論,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他總結,量子力學的標準表述不具完備性。然而,多年來完成的多個實驗證實量子力學的反直覺預言正確無誤,還檢試出定域實在論不可能正確。甚至當對於兩個粒子分別做測量的時間間隔,比光波傳播於兩個測量位置所需的時間間隔還短暫之時,這現象依然發生,也就是說,量子糾纏的作用速度比光速還快。最近完成的一項實驗顯示,量子糾纏的作用速度至少比光速快10,000倍。這還只是速度下限。根據量子理論,測量的效應具有瞬時性質。可是,這效應不能被用來以超光速傳輸經典信息,否則會違反因果律。 量子糾纏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像光子、電子一類的微觀粒子,或者像分子、巴克明斯特富勒烯、甚至像小鑽石一類的介觀粒子,都可以觀察到量子糾纏現象。現今,研究焦點已轉至應用性階段,即在通訊、計算機領域的用途,然而,物理學者仍舊不清楚量子糾纏的基礎機制。.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量子纏結 · 查看更多 »

量子生物学

量子生物学是利用量子理论来研究生命科学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包含利用量子力学研究生物过程和分子动态结构。利用量子生物学研究量子水平的分子动态结构和能量转移,如果所得结果与宏观的生物学现象相吻合且很难用其他学科的研究重复,则这一研究结果较为可信。 量子生物化学和光合过程的量子研究已得到了可核查的重要的结果。尤其是光合作用中,对于俘获光子后发生的分步的、对质子的量子式释放,利用量子生物学的理论,已获得显著的研究进展(相关理论涉及到较为复杂的光系统II)。此外,实验和理论的发现都支持酶促反应中包含量子穿隧机制。将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可用于化学转化)的生物学过程在实质上都是量子力学过程。这些过程包含化学反应、光俘获、电子激发态的形成、激发能的转移和化学过程(如光合作用及细胞呼吸)中电子及质子(氢离子)的转移。量子生物学以量子力学效应为根据,借助数学计算,对生物学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奧地利出生的量子物理学家和数理生物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早在1946年就提出了用量子理论研究遗传系统的需求,理论生物学家罗伯特·罗森在1961年接着给出了一份详细、正式的研究量子遗传学的办法。在这方面的一个仍未解决的存在争议的问题是:量子效应在生物系统中的非平凡/通用角色(即不受限于分子性质)究竟是什么?然而,新近关于转录的研究与转录酶对于相干态双链DNA的量子信息处理是一致的。.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量子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自旋

在量子力学中,自旋(Spin)是粒子所具有的内稟性質,其運算規則類似於經典力學的角動量,並因此產生一個磁場。雖然有時會與经典力學中的自轉(例如行星公轉時同時進行的自轉)相類比,但實際上本質是迥異的。經典概念中的自轉,是物體對於其質心的旋轉,比如地球每日的自轉是順著一個通過地心的極軸所作的轉動。 首先對基本粒子提出自轉與相應角動量概念的是1925年由、喬治·烏倫貝克與三人所開創。他們在處理電子的磁場理論時,把電子想象为一個帶電的球體,自轉因而產生磁場。後來在量子力學中,透過理論以及實驗驗證發現基本粒子可視為是不可分割的點粒子,所以物體自轉無法直接套用到自旋角動量上來,因此僅能將自旋視為一種内禀性質,為粒子與生俱來帶有的一種角動量,並且其量值是量子化的,無法被改變(但自旋角動量的指向可以透過操作來改變)。 自旋對原子尺度的系統格外重要,諸如單一原子、質子、電子甚至是光子,都帶有正半奇數(1/2、3/2等等)或含零正整數(0、1、2)的自旋;半整數自旋的粒子被稱為費米子(如電子),整數的則稱為玻色子(如光子)。複合粒子也帶有自旋,其由組成粒子(可能是基本粒子)之自旋透過加法所得;例如質子的自旋可以從夸克自旋得到。.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自旋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大学

苏黎世大学(Universität Zürich,UZH)是瑞士的一所州立大学,位于瑞士德语区苏黎世。该校成立于1833年,现有425位教授、两万四千余名学生分布于7个学院、百四十多个研究所,是瑞士最大的综合大学。苏黎世大学在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领域享有世界声誉,产生了爱因斯坦等12位诺贝尔奖得主http://www.uzh.ch/about/portrait/nobelprize.html。苏黎世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和国际博登湖高校联盟的成员。.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苏黎世大学 · 查看更多 »

電學

電學(英文:electricity, electrical science),涵蓋一切以電為研究基礎的學科。19世紀末隨著電報、電力系統的應用逐漸奠定了此工程的學科基礎,並廣泛地應用在各個領域。在技職教育上,以基本電學作為起始基礎教育學科,電機工程包括許多「次領域」如:電路學、電子學、電力學、電磁學等等,並且與其他物理科學領域有相互關係。.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電學 · 查看更多 »

Hellsing

《厄夜怪客》是平野耕太的漫畫作品,是一部融合吸血鬼及特務機關等要素的黑暗風格動作漫畫,在日本少年畫報社的《YOUNG KING OURs》上連載,單行本全10冊。本作品於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日本媒體藝術百選」漫畫部門中排名第22名。美国國家廣播公司(NBC)举行的“读者心目中最好的书”的“图像小说奖”由该作和《火影忍者》共同提名,由《火影忍者》获奖。.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Hellsing · 查看更多 »

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德語: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學,於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所創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該校後因二戰緣故,而與柏林自由大學誕生關聯密切。柏林洪堡大学2012年6月入选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柏林洪堡大學 · 查看更多 »

杨振宁

杨振宁(Chen-Ning Franklin Yang,),中國理论物理学家,在统计力学和粒子物理学等领域贡献卓著,在物理学界影响力很大。他曾在抗日戰爭時的西南聯合大學唸本科、碩士,后赴美唸博士。他與李政道於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因而分享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中华民国国籍成为最早的华人諾獎得主。 1954年,杨振宁同米尔斯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和米尔斯把电磁作用是由定域规范不变性所决定的观念推广到不可对易的定域对称群,提出具有定域同位旋不变性的理论,发现必须引进三种矢量规范场,它们形成同位旋转动群SU(2)的伴随表示。这就揭示出规范不变性可能是电磁作用和其他作用的共同本质,从而开辟了用此规范原理来统一各种相互作用的新途径。 自从杨振宁和R.J.Baxter分别于1967年与1972年创建了量子杨一巴克斯特方程(简称QYBE)以来,量子可积模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V.G.Drinfeld所建立的Yangian和量子群理论对物理中的量子完全可积模型的对称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学工具。经过系统的发展,已经证明杨-巴克斯特方程在统计模型、量子多体问题、量子可积模型和扭结理论等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杨振宁 · 查看更多 »

概率

--率,舊稱--率,又称或然率、機會率或--、可能性,是数学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是对随机事件发生之可能性的度量。 概率常用來量化對於某些不確定命題的想法"Kendall's Advanced Theory of Statistics, Volume 1: Distribution Theory", Alan Stuart and Keith Ord, 6th Ed, (2009), ISBN 978-0-534-24312-8,命題一般會是以下的形式:「某個特定事件會發生嗎?」,對應的想法則是:「我們可以多確定這個事件會發生?」。確定的程度可以用0到1之間的數值來表示,這個數值就是機率William Feller,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 1), 3rd Ed, (1968),Wiley,ISBN 978-0-471-25708-0。因此若事件發生的機率越高,表示我們越認為這個事件可能發生。像丟銅板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正面朝上及背面朝上的兩種結果看來機率相同,每個的機率都是1/2,也就是正面朝上及背面朝上的機率各有50%。 這些概念可以形成機率論中的數學公理(參考概率公理),在像數學、統計學、金融、博弈論、科學(特別是物理)、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電腦科學及哲學等學科中都會用到。機率論也可以描述複雜系統中的內在機制及規律性。.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概率 · 查看更多 »

氫原子

氫原子是氫元素的原子。電中性的原子含有一個正價的質子與一個負價的電子,被庫侖定律束縛於原子核內。在大自然中,氫原子是豐度最高的同位素,稱為氫,氫-1 ,或氕。氫原子不含任何中子,別的氫同位素含有一個或多個中子。這條目主要描述氫-1 。 氫原子擁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是一個的簡單的二體系統。系統內的作用力只跟二體之間的距離有關,是反平方連心力,不需要將這反平方連心力二體系統再加理想化,簡單化。描述這系統的(非相對論性的)薛丁格方程式有解析解,也就是說,解答能以有限數量的常見函數來表達。滿足這薛丁格方程式的波函數可以完全地描述電子的量子行為。因此可以這樣說,在量子力學裏,沒有比氫原子問題更簡單,更實用,而又有解析解的問題了。所推演出來的基本物理理論,又可以用簡單的實驗來核對。所以,氫原子問題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另外,理論上薛丁格方程式也可用於求解更複雜的原子與分子。但在大多數的案例中,皆無法獲得解析解,而必須藉用電腦(計算機)來進行計算與模擬,或者做一些簡化的假設,方能求得問題的解析解。.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氫原子 · 查看更多 »

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量子力学裏,泡利不--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表明,兩個全同的費米子不能處於相同的量子態。這原理是由沃尔夫冈·泡利於1925年通过分析实验結果得到的結論。例如,由於電子是費米子,在一個原子裏,每個電子都擁有獨特的一組量子數n,\ell,m_\ell,m_s,兩個電子各自擁有的一組量子數不能完全相同,假若它們的主量子數n,角量子數\ell,磁量子數m_\ell分別相同,則自旋磁量子數m_s必定不同,它們必定擁有相反的自旋磁量子數。換句話說,處於同一原子軌域的兩個電子必定擁有相反的自旋方向。泡利不--容原理簡稱為泡利原理或不相容原理。 全同粒子是不可区分的粒子,按照自旋分為費米子、玻色子兩種。費米子的自旋為半整數,它的波函數對於粒子交換具有反對稱性,因此它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必须用費米–狄拉克統計來描述它的統計行為。費米子包括像夸克、電子、中微子等等基本粒子。 玻色子的自旋為整數,它的波函數對於粒子交換具有對稱性,因此它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它的統計行為只符合玻色-愛因斯坦統計。任意數量的全同玻色子都可以處於同樣量子態。例如,激光產生的光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等等。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原子物理學與分子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它促成了化學的變幻多端、奧妙無窮。2013年,義大利的格蘭沙索國家實驗室(Laboratori Nazionali del Gran Sasso)團隊發佈實驗結果,違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概率上限被設定為4.7×10-29。.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 查看更多 »

波函数

在量子力學裏,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wave function)來描述。薛丁格方程式設定波函數如何隨著時間流逝而演化。從數學角度來看,薛丁格方程式乃是一種波動方程式,因此,波函數具有類似波的性質。這說明了波函數這術語的命名原因。 波函數 \Psi (\mathbf,t) 是一種複值函數,表示粒子在位置 \mathbf 、時間 t 的機率幅,它的絕對值平方 |\Psi(\mathbf,t)|^2 是在位置 \mathbf 、時間 t 找到粒子的機率密度。以另一種角度詮釋,波函數\Psi (\mathbf,t)是「在某時間、某位置發生相互作用的概率幅」。 波函數的概念在量子力學裏非常基礎與重要,諸多關於量子力學詮釋像謎一樣之結果與困惑,都源自於波函數,甚至今天,這些論題仍舊尚未獲得滿意解答。.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波函数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R及S开头的环形山。.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R-S) · 查看更多 »

月谷列表

月谷是指月球表面上宽阔的谷地,常呈直线或弧形,陡壁平坦。一些宽大的月谷可能是月海熔岩冷却时因张力而沿断层下落形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分别于2010年8月18日和2011年3月1日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月球地名标准汉字译名,其中第一批中有月谷地名2条,第二批有5条。.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月谷列表 · 查看更多 »

海森堡bug

在程序设计术语中,海森堡bug(heisenbug)是指在尝试研究它时似乎会消失或者改变行为的bug(程序错误)。该词汇是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名字的双关语,他最先断言了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观察系统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将改变其状态。电子学中的传统用语则是,指连接一个到设备将改变其行为。 类似的词语有玻尔bug(bohrbug)、曼德博bug(mandelbug)和薛定谔bug(schrödinbug),它们偶尔被用于指代其他类型的非寻常软件缺陷,但通常以开玩笑的心态使用。.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海森堡bug · 查看更多 »

拉普拉斯-龍格-冷次向量

在經典力學裏,拉普拉斯-龍格-冷次向量(簡稱為LRL向量)主要是用來描述,當一個物體環繞著另外一個物體運動時,軌道的形狀與取向。典型的例子是行星的環繞著太陽公轉。在一個物理系統裏,假若兩個物體以萬有引力相互作用,則LRL向量必定是一個運動常數,不管在軌道的任何位置,計算出來的LRL向量都一樣;也就是說,LRL向量是一個保守量。更廣義地,在克卜勒問題裏,由於兩個物體以連心力相互作用,而連心力遵守平方反比定律,所以,LRL向量是一個保守量。 氫原子是由兩個帶電粒子構成的。這兩個帶電粒子以遵守庫侖定律的靜電力互相作用.靜電力是一個標準的平方反比連心力。所以,氫原子內部的微觀運動是一個克卜勒問題。在量子力學的發展初期,薛丁格還在思索他的薛丁格方程式的時候,沃爾夫岡·包立使用LRL向量,關鍵性地推導出氫原子的發射光譜。這結果給予物理學家很大的信心,量子力學理論是正確的。 在經典力學與量子力學裏,因為物理系統的某一種對稱性,會產生一個或多個對應的保守值。LRL向量也不例外。可是,它相對應的對稱性很特別;在數學裏,克卜勒問題等價於一個粒子自由地移動於四維空間的三維球面;所以,整個問題涉及四維空間的某種旋轉對稱。 拉普拉斯-龍格-冷次向量是因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卡爾·龍格,與威爾漢·冷次而命名。它又稱為拉普拉斯向量,龍格-冷次向量,或冷次向量。有趣的是,LRL向量並不是這三位先生發現的!這向量曾經被重複地發現過好幾次。它等價於天體力學中無因次的離心率向量。發展至今,在物理學裏,有許多各種各樣的LRL向量的推廣定義;牽涉到狹義相對論,或電磁場,甚至於不同類型的連心力。.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拉普拉斯-龍格-冷次向量 · 查看更多 »

1887年

没有描述。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1887年 · 查看更多 »

1926年

请参看:.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1926年 · 查看更多 »

1933年

没有描述。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1933年 · 查看更多 »

1961年

没有描述。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1961年 · 查看更多 »

1月4日

1月4日是公历年的第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1天(闰年是362天)。.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1月4日 · 查看更多 »

20世纪

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該世紀最初屬於「不列顛治世」後期,是工業革命大爆發的年代,識字率大量提升,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人類學會了製造航天器與各種電器、開發出了各種新材料等,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該世紀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此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最終取得了勝利;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因為美蘇的介入迅速瓦解,然而殖民地獨立後的矛盾卻讓戰爭遍佈。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滅絕、臭氧層破壞等,也促進了環保主義的發展,帶動了新世紀文化。資本驅動傳媒技術的普及,引領了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形成了與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景象,宗教也逐漸式微。 二十世紀初,由英法為首的20多個新帝國主義領導著全世界,1914年,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由於不滿自身地位而挑戰大英帝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根據巴黎和會託管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到20世紀中期,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日本等軸心國企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導致二次大戰爆發,歐洲的破壞造成大英帝國與歐洲殖民國家逐漸瓦解,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導致戰後民族革命獨立的風氣,大量第三世界新國家出現。殖民地資本主義的不公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獨立,引發了美蘇強權的代理人戰爭直到世紀末,經濟的重心也由歐洲向西邊轉移至美洲與東亞。而知识爆炸與教育的系統化普及,则使前所未有的人們能接受知识,讓民主制度被廣泛採用,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澳洲,许多土耳其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歐洲則通過歐盟整合為一,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這場全球化使得國界變得模糊,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文化衝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20世纪 · 查看更多 »

8月12日

8月12日是阳历年的第224天(闰年是22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1天。.

新!!: 埃尔温·薛定谔和8月12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埃爾溫·薛丁格埃爾文·薛丁格欧文·薛定谔歐文·薛丁格薛丁格薛定谔薛定谔,E.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