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0 关系: 反照率特徵,大瑟提斯高原,夕神星,奧林帕斯山 (火星),安吉洛·西奇,小行星列表/1-100,希臘平原,彗星,勒内·雅里-德洛热,火星,火星反照率特徵列表,火星地理,火星生命,火星运河,火星撞擊坑,行星體系命名法,阿卡迪亞平原,阿倫混沌,阿爾及爾平原,阿爾西亞山,阿西達里亞平原,阿拉伯台地 (火星),赫斯珀利亞高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歐羅姆混沌,水星,水星表面特徵列表,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斯基亞帕雷利撞擊坑 (火星),3月14日。
反照率特徵
反照率特徵(albedo feature)是行星、衛星等太陽系天體某個反照率和鄰近區域相比特別高或低(即特別亮或暗)的區域。.
大瑟提斯高原
大瑟提斯高原(Syrtis Major Planum),更常見的名稱是大流沙,是火星上一個明顯的暗區(大瑟提斯,Syrtis Major),坐落於北方低原和南方高地之間,中央位於北緯8.4度,東經69.5度。是一座低緩的盾狀火山,曾被認為是平原。它呈現黑色是因為玄武岩未被沙子覆蓋。.
夕神星
夕神星(Hesperia)是第69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是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于1861年4月26日发现的。夕神星的直径为138.13千米,公转周期为1879天。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61年发现的小行星.
奧林帕斯山 (火星)
奧林帕斯山(Olympus Mons)是火星上的盾狀火山,亦為太陽系中已知最高的山,高於基準面21,229公尺,將近地球珠穆朗玛峰的兩倍多,但更貼切的比喻是地球冒納羅亞火山從海底算起高度(9公里多)的兩倍多,因為同樣是盾狀火山,且山頂都有破火山口。火山寬約600公里,約等於夏威夷群島的寬度(夏威夷島至可愛島)。位於北緯18.4度,東經226度。 在太空船確認它是一座山之前,地面望遠鏡中的奧林帕斯山是一明亮的亮點,被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命名為「奧林帕斯山之雪」(Nix Olympica)。Patrick Moore (1977), Guide to Mars, London (UK), Cutterworth Press,前者為p.96,後者為p.120.
安吉洛·西奇
佩特·安吉洛·西奇(意大利语:Pietro Angelo Secchi,),義大利天文學家。.
小行星列表/1-100
|- | 小行星1穀神星(Ceres)(矮行星) || — || 1801年1月1日 || 巴勒莫 || 朱塞普·皮亞齊 |- | 小行星2智神星(Pallas) || — || 1802年3月28日 || 不来梅 || 奥伯斯 |- | 小行星3婚神星(Juno) || — || 1804年9月1日 || 奥斯特霍尔茨 || 卡尔·路德维希·哈丁 |- | 小行星4灶神星(Vesta) || — || 1807年3月29日 || 不来梅 || 奥伯斯 |- | 小行星5义神星(Astraea) || — || 1845年12月8日 || 德雷兹登科 || 卡尔·路德维希·亨克 |- | 小行星6韶神星(Hebe) || — || 1847年7月1日 || 德雷兹登科 || 卡尔·路德维希·亨克 |- | 小行星7虹神星(Iris) || — || 1847年8月13日 || 倫敦 || 约翰·罗素·辛德 |- | 小行星8花神星(Flora) || — || 1847年10月18日 || 倫敦 || 约翰·罗素·辛德 |- | 小行星9颖神星(Metis) || — || 1848年4月25日 || 马克里 || 安德鲁·格雷厄姆 |- | 小行星10健神星(Hygiea) || — || 1849年4月12日 || 那不勒斯 ||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 |- | 小行星11海妖星(Parthenope) || — || 1850年5月11日 || 那不勒斯 ||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 |- | 小行星12凯神星(Victoria) || — || 1850年9月13日 || 倫敦 || 约翰·罗素·辛德 |- | 小行星13芙女星(Egeria) || — || 1850年11月2日 || 那不勒斯 ||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 |- | 小行星14司宁星(Irene) || — || 1851年5月19日 || 倫敦 || 约翰·罗素·辛德 |- | 小行星15司法星(Eunomia) || — || 1851年7月29日 || 那不勒斯 ||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 |- | 小行星16灵神星(Psyche) || — || 1852年3月17日 || 那不勒斯 ||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 |- | 小行星17海女星(Thetis) || — || 1852年4月17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18司曲星(Melpomene) || — || 1852年6月24日 || 倫敦 || 约翰·罗素·辛德 |- | 小行星19命神星(Fortuna) || — || 1852年8月22日 || 倫敦 || 约翰·罗素·辛德 |- | 小行星20王后星(Massalia) || — || 1852年9月19日 || 那不勒斯 ||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 |- | 小行星21司琴星(Lutetia) || — || 1852年11月15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22司赋星(Kalliope) || — || 1852年11月16日 || 倫敦 || 约翰·罗素·辛德 |- | 小行星23司剧星(Thalia) || — || 1852年12月15日 || 倫敦 || 约翰·罗素·辛德 |- | 小行星24司理星(Themis) || — || 1853年4月5日 || 那不勒斯 ||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 |- | 小行星25福--星(Phocaea) || — || 1853年4月6日 || 马赛 || 让·沙科纳克 |- | 小行星26冥--星(Proserpina) || — || 1853年5月5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27司箫星(Euterpe) || — || 1853年11月8日 || 倫敦 || 约翰·罗素·辛德 |- | 小行星28战神星(Bellona) || — || 1854年3月1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29海--星(Amphitrite) || — || 1854年3月1日 || 倫敦 || 阿爾伯特·馬爾夫 |- | 小行星30司天星(Urania) || — || 1854年7月22日 || 倫敦 || 约翰·罗素·辛德 |- | 小行星31丽神星(Euphrosyne) || — || 1854年9月1日 || 華盛頓 || 詹姆斯·弗格森 |- | 小行星32果神星(Pomona) || — || 1854年10月26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33司瑟星(Polyhymnia) || — || 1854年10月28日 || 巴黎 || 让·沙科纳克 |- | 小行星34巫神星(Circe) || — || 1855年4月6日 || 巴黎 || 让·沙科纳克 |- | 小行星35沉神星(Leukothea) || — || 1855年4月19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36驰神星(Atalante) || — || 1855年10月5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37忠神星(Fides) || — || 1855年10月5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38卵神星(Leda) || — || 1856年1月12日 || 巴黎 || 让·沙科纳克 |- | 小行星39喜神星(Laetitia) || — || 1856年2月8日 || 巴黎 || 让·沙科纳克 |- | 小行星40谐神星(Harmonia) || — || 1856年3月31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41桂神星(Daphne) || — || 1856年5月22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42育神星(Isis) || — || 1856年5月23日 || 牛津 || 諾曼·羅伯特·普森 |- | 小行星43愛女星(Ariadne) || — || 1857年4月15日 || 牛津 || 諾曼·羅伯特·普森 |- | 小行星44侍神星(Nysa) || — || 1857年5月27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45香女星(Eugenia) || — || 1857年6月27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46司祭星(Hestia) || — || 1857年8月16日 || 牛津 || 諾曼·羅伯特·普森 |- | 小行星47仁神星(Aglaja) || — || 1857年9月15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48昏神星(Doris) || — || 1857年9月19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49牧神星(Pales) || — || 1857年9月19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50贞女星(Virginia) || — || 1857年10月4日 || 華盛頓 || 詹姆斯·弗格森 |- | 小行星51禽神星(Nemausa) || — || 1858年1月22日 || 尼姆 || 約瑟夫·讓·皮埃爾·洛朗 |- | 小行星52欧女星(Europa) || — || 1858年2月4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53岛神星(Kalypso) || — || 1858年4月4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54哲女星(Alexandra) || — || 1858年9月10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55祸神星(Pandora) || — || 1858年9月10日 || 奥尔巴尼 || 喬治·瑪麗·塞爾 |- | 小行星56中神星(Melete) || — || 1857年9月9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57龙女星(Mnemosyne) || — || 1859年9月22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58协神星(Concordia) || — || 1860年3月24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59乾神星(Elpis) || — || 1860年9月12日 || 巴黎 || 让·沙科纳克 |- | 小行星60司音星(Echo) || — || 1860年9月14日 || 華盛頓 || 詹姆斯·弗格森 |- | 小行星61囚神星(Danaë) || — || 1860年9月9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62效神星(Erato) || — || 1860年9月14日 || 柏林 || 奧斯卡·雷瑟、威廉·朱利斯·福爾斯特 |- | 小行星63澳女星(Ausonia) || — || 1861年2月10日 || 那不勒斯 ||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 |- | 小行星64神女星(Angelina) || — || 1861年3月4日 || 马赛 || 恩斯特·威廉·勒伯莱希特·坦普尔 |- | 小行星65原神星(Cybele) || — || 1861年3月8日 || 马赛 || 恩斯特·威廉·勒伯莱希特·坦普尔 |- | 小行星66光神星(Maja) || — || 1861年4月9日 || 剑桥 || 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 |- | 小行星67亚女星(Asia) || — || 1861年4月17日 || 马德拉斯 || 諾曼·羅伯特·普森 |- | 小行星68明神星(Leto) || — || 1861年4月29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69夕神星(Hesperia) || — || 1861年4月26日 || 米兰 || 喬范尼·夏帕雷利 |- | 小行星70蟹神星(Panopaea) || — || 1861年5月5日 || 巴黎 || 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 |- | 小行星71司石星(Niobe) || — || 1861年8月13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72期女星(Feronia) || — || 1861年5月29日 || 克林顿 ||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德里希·彼得斯 |- | 小行星73芥神星(Klytia) || — || 1862年4月7日 || 剑桥 || 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 |- | 小行星74巫女星(Galatea) || — || 1862年8月29日 || 马克里 || 恩斯特·威廉·勒伯莱希特·坦普尔 |- | 小行星75狱神星(Eurydike) || — || 1862年9月22日 || 克林顿 ||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德里希·彼得斯 |- | 小行星76舒女星(Freia) || — || 1862年10月21日 || 哥本哈根 || 德亞瑞司特 |- | 小行星77寒神星(Frigga) || — || 1862年11月12日 || 克林顿 ||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德里希·彼得斯 |- | 小行星78月神星(Diana) || — || 1863年3月15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79配女星(Eurynome) || — || 1863年9月14日 || 安娜堡 || 詹姆斯·克雷格·沃森 |- | 小行星80赋神星(Sappho) || — || 1864年5月2日 || 马德拉斯 || 諾曼·羅伯特·普森 |- | 小行星81司舞星(Terpsichore) || — || 1864年9月30日 || 马赛 || 恩斯特·威廉·勒伯莱希特·坦普尔 |- | 小行星82怨女星(Alkmene) || — || 1864年11月27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83欣女星(Beatrix) || — || 1865年4月26日 || 那不勒斯 || 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 |- | 小行星84史神星(Klio) || — || 1865年8月25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85犊神星(Io) || — || 1865年9月19日 || 克林顿 ||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德里希·彼得斯 |- | 小行星86化女星(Semele) || — || 1866年1月4日 || 柏林 || 弗里德里希·蒂特金 |- | 小行星87林神星(Sylvia) || — || 1866年5月16日 || 马德拉斯 || 諾曼·羅伯特·普森 |- | 小行星88尽女星(Thisbe) || — || 1866年6月15日 || 克林顿 ||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德里希·彼得斯 |- | 小行星89淫神星(Julia) || — || 1866年8月6日 || 马赛 || 讓·瑪璉·愛德華·史提芬 |- | 小行星90休神星(Antiope) || — || 1866年10月1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91河神星(Aegina) || — || 1866年11月4日 || 马赛 || 讓·瑪璉·愛德華·史提芬 |- | 小行星92波女星(Undina) || — || 1867年7月7日 || 克林顿 ||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德里希·彼得斯 |- | 小行星93慧神星(Minerva) || — || 1867年8月24日 || 安娜堡 || 詹姆斯·克雷格·沃森 |- | 小行星94彩神星(Aurora) || — || 1867年9月6日 || 安娜堡 || 詹姆斯·克雷格·沃森 |- | 小行星95源神星(Arethusa) || — || 1867年11月23日 || 杜塞尔多夫 || 卡尔·特奥多尔·罗伯特·路德 |- | 小行星96辉神星(Aegle) || — || 1868年2月17日 || 马赛 || 耶羅姆·尤金·科吉亞 |- | 小行星97纺神星(Klotho) || — || 1868年2月17日 || 马赛 || 恩斯特·威廉·勒伯莱希特·坦普尔 |- | 小行星98佳女星(Ianthe) || — || 1868年4月18日 || 克林顿 ||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德里希·彼得斯 |- | 小行星99泰神星(Dike) || — || 1868年5月28日 || 马赛 || 阿方斯·路易·尼古拉斯·包瑞利 |- | 小行星100权神星(Hekate) || — || 1868年7月11日 || 安娜堡 || 詹姆斯·克雷格·沃森 |-.
希臘平原
希臘平原(Hellas Planitia,或希臘撞擊盆地、希臘盆地),是一個位於火星南半球高地中的一個巨大的撞擊盆地,中心在。希臘平原直徑2,300公里,約成東西向的橢圓形,是火星上最大的撞擊構造。一般相信是在39億年前的後期重轟炸期一顆小行星撞擊所產生的。 她的邊緣與底部的高度差約為9公里,而最深處則低於基準面8200公尺,位於的一個隕石坑內。氣壓超過10毫巴 MGS radio science measured 11.50 mbar at 34.4° S 59.6° E -7152 meters,比基準面的6.1毫巴高,也比水的三相點──6.12毫巴要高,而假如溫度高於0.01℃的話,液態水便可能穩定存在。.
彗星
彗星(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他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 。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著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只在於存在著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髮(在中央包圍著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電漿和光壓作用,從彗髮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著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週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氣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太空望遠鏡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認為彗星是凶兆。.
勒内·雅里-德洛热
勒内·雅里-德洛热(René Jarry-Desloges,),法国 业余天文学家,曾建立自己的天文台。 他观测了行星,并且声称证实了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给出的的水星旋转周期值。 然而,1965年的雷达观测表明,他们的值都是错误的。.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火星反照率特徵列表
火星表面有明亮的區域、也有較暗的區域,統稱火星的反照率特徵(albedo feature)。自17世紀,各個天文觀測者將所見到的特徵一一命名,其中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的命名大部分於1958年由國際天文聯合會核准採用,並沿用至今。本火星反照率特徵列表即以此為準。國際天文聯合會公佈之列表。 斯基亞帕雷利的命名大部分是源自古希臘地理、希臘神話等,在此一並列出。其中古希臘語的譯名是根據《羅氏希臘拉丁文譯音表》(參見:維基百科:希臘神話專題)。.
火星地理
火星地理(Geography of Mars,或Areography)為火星的自然地理。.
火星生命
火星生命(英語:Life on Mars)是指有關火星的生命。火星生命經常出現在群眾娛樂中,如火星人。由於火星與地球自然环境相似,且火星氣候嚴寒,缺乏板塊構造,無大陆漂移現象,因此地質幾乎沒有改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火星表面擁有35億年歷史,因此很有可能保存生物形成前的狀態。这些均引起了研究生命起源的学者對火星的興趣。 2014年1月24日,NASA宣布正在探測火星的好奇號及机遇号將轉向尋找古代生命存在的證據。包括自營生物、化能生物或微生物、古代水域、湖積平原、在火星上尋找證明火星適居性、古生物化石,以及有機碳的證據是目前NASA的主要目標之一。 2018年6月7日美國太空總署宣布,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的古老湖床的岩石裏,發現有機物質。這可能對尋找生命給出重要線索。.
火星运河
火星运河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人们在观测火星时发现的火星表面许多线条状的东西。 1877年8月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雷利在观测火星大冲时发现了火星表面有许多线条状的东西。他用意大利语称之为“canali”(海峡、沟渠的意思),但是英文报刊在报道这一发现时,把canali错写成了canal(英语运河的意思)。 Category:火星.
火星撞擊坑
火星上有數以萬計個大大小小的撞擊坑,但並非都有名字,因為自從1970年代海盜號製作全球地圖時就已開始將撞擊坑命名,往後隨探測器的相機解析度提高而發現的更多小撞擊坑則未全數命名,目前仅只有1000座已被命名。火星撞擊坑是以科學家或科幻作家的姓氏命名,而直徑小於60公里的大部分以地球上的城鎮命名。 已以直徑排列.
行星體系命名法
行星體系命名法,就像為地面命名一樣,是標示行星和衛星表面特徵的唯一系統,使其能輕鬆介紹、描述和討論。特徵的名稱和分配是1919年成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任務。.
阿卡迪亞平原
阿卡迪亞平原(Arcadia Planitia),火星上一個在地質年代亞馬遜紀火山活動後由平坦熔岩流形成的平原。1882年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以古希臘的阿卡迪亞命名。.
阿倫混沌
阿倫混沌(Aram Chaos)是火星上的一個混沌地形,中心座標2.6°N, 21.5°W,被認為是一個受到高度侵蝕的撞擊坑。.
阿爾及爾平原
阿爾及爾平原(Argyre Planitia)坐落於火星南半球的阿爾及爾撞擊盆地中,約800公里寬。介於南緯42.7度-56.7度、東經306度-327度,中心在。名稱來自於1877年喬范尼·斯基亞帕雷利所繪的火星地圖,是希臘神話中東方的一座銀島(Argyre)。 整個阿爾及爾撞擊構造有約1400公里寬,比周圍深約4公里,是火星上僅次於希臘平原的第二大撞擊盆地。形成於39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一顆小行星撞擊。沒有一般撞擊坑完整的環形山邊緣,而是成同心圓狀、放射狀的破碎山體,如南半邊的Charitum Montes和北半邊的Nereidum Montes。 有三條峽谷(Surius Valles、Dzígai Valles和Palacopas Valles)從南側和東側穿過破碎山體流入盆地,這些可能是在溫暖的諾亞代時,南極冰冠底部水受壓融化而流出(就像現在的地球南極洲),往北方撞擊坑等低處流入,包含阿爾及爾平原,形成湖泊。現今阿爾及爾平原底部覆蓋著易碎的物質,可能就是湖泊沉積物。之後這些水則自盆地北方流出,經過Hale、Bond撞擊坑、烏斯缽谷、霍頓撞擊坑、拉頓谷,和一些現今所見的混沌地形,最後經由阿瑞斯谷流入克里斯平原。有另一條較小較新的流出峽谷尼亞峽谷(Nia Valles),似乎是形成於亞馬遜代,也就是充滿水的時代結束之後。 阿爾及爾平原東側有一個直徑230公里的伽勒撞擊坑,位在,非常像一個笑臉。.
阿爾西亞山
阿爾西亞山(Arsia Mons)是火星上的巨大盾狀火山,塔爾西斯三座火山之一,東北邊是帕弗尼斯山和艾斯克雷爾斯山, 而全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就在西北邊。命名取用自喬范尼·斯基亞帕雷利的火星地圖,源自傳說中的羅馬森林阿爾西亞森林(Arsia Silva)。.
阿西達里亞平原
阿西達里亞平原(拉丁語:Acidalia Planitia),或譯為阿西達利亞平原,火星上的一個平原。位於塔爾西斯火成岩省和阿拉伯高地之間,到水手號峽谷和克里斯平原的北方,中心位於。阿西達里亞平原包含了著名的塞東尼亞區,這是火星北方大平原和南方隕擊高原的交界。 阿西達里亞平原是從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所繪製的火星反照率特徵地圖命名,名字由來於神話中的維納斯之泉。.
阿拉伯台地 (火星)
阿拉伯台地是火星北部的大片乾燥地區,大部分位於阿拉伯方格区內,但有一小部分在阿基達利亞海區。它有密集的坑穴,並且被嚴重的侵蝕。這個飽受摧殘的地區顯然有古老的歲月,阿拉伯台地是這顆行星上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它的長邊涵蓋達,中心大約在,它的東南區比西北區高了約。除了有許多坑穴,通過阿拉伯台地的谷風進入這顆行星毗鄰阿拉伯台地邊緣的大片北方低地。.
赫斯珀利亞高原
赫斯珀利亞高原(Hesperia Planum)是位在火星南半球廣大的熔岩平原。該高原以數量較周圍地區少的撞擊坑和大量的皺脊為醒目特徵,該地區也是古老火山泰瑞納山所在地。火星地質年代中的赫斯珀利亞紀名稱即由來自此高原 Scott, D.H.; Carr, M.H.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Gold Med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最高獎項,于1824年首次頒發。.
歐羅姆混沌
歐羅姆混沌(Aureum Chaos)是火星珍珠灣區一個崎嶇的陷落區域,中心座標4.4S°, 27W°。.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水星表面特徵列表
本表列出已命名的水星的地質特徵。.
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
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Schiaparelli EDM lander)是歐洲太空總署(ESA)和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oscosmos)合作的專案計畫,2016年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衛星搭載斯基亞帕雷利EDM登陸器登陸火星,是歐洲主導ExoMars計劃的一部分 Author: Jack Mustard, MEPAG Chair.
斯基亞帕雷利撞擊坑 (火星)
斯基亞帕雷利撞擊坑(Schiaparelli)是一個位於火星赤道附近的撞擊坑,以義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命名。該撞擊坑直徑461公里,中心座標3°S,344°W。坑內有許多可能是因為風、火山或水中沉積形成的地層。.
3月14日
3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3天(闰年第7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2天。.
亦称为 喬范尼·夏帕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