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南印度

指数 南印度

南印度有可能指以下其中一項:.

81 关系: 卡達姆巴王朝卡拉里帕亞特印度印度傳統音樂印度电影印度独立运动印度菜印度滴漏咖啡南迪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外来语威利在哪里?孟买安慧寂天巨港帝国列表中外交通史地名帕萊雅爾帕舒帕蒂纳特庙帕拉瓦王朝五印度延田跌仄迪人德里蘇丹國往五天竺国传圖格魯克王朝北印度國立清華大學僧伽罗咖喱肉湯净土宗祖师獅尾猴班加罗尔地铁維杰·阿姆里特拉吉炸香蕉甘丹寺特拉凡哥尔狼牙脩百乘王朝菩提流志菲律賓宗教餘甘子西遮娄其王朝馬拉巴靈貓马利克·卡富尔马来西亚印度人马拉巴尔马拉巴尔海岸...讷尔默达河麵包列表龍樹达罗毗荼人迪維希人蜂窩餅阿勃勒阿里卡梅杜阿榜糕閃米特人蒲甘王國蒂普苏丹那加人金字塔金剛智护法 (人名)投山仙人東遮婁其王朝東方基督教格尔登·洛桑丹增晋美·益西嘉措栋格珀德拉河永樂大鐘民族服饰温迪亚山脉澳洲人種斯里兰卡佛教新加坡印度人时轮慧超拉巴伊拉馬納坦·克里希南 扩展索引 (31 更多) »

卡達姆巴王朝

卡達姆巴王朝(英語:Kadamba dynasty)(345年-525年)又稱迦曇婆、迦曇波,國名來源於一種印度喬木。,是古代南印度的一個王朝,位於今天的卡納塔克邦。.

新!!: 南印度和卡達姆巴王朝 · 查看更多 »

卡拉里帕亞特

右 卡拉里帕亞特(;馬拉雅拉姆語:കളരിപയറ്റ്;天城體文字:कळरिप्पयट्;拉丁化:Kalarippayattu),又称印度战舞,是一種源自於印度南部省份喀拉拉邦的達羅毗荼人武術,是一門仍然流傳於世的南印度古老武術體系。流傳在喀拉拉邦及鄰近地區的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另外該武術不但在斯里蘭卡北部也有流傳,而且在馬來西亞的馬拉雅拉姆(Malayali)社區之間也有流傳。使用此武術的人要有非常柔軟的身體,主要是以敵人攻擊,而使用此術的人以柔軟的身體去鑽過敵人的漏洞,並且制服敵人,其傳承時間至少約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事實上卡拉里帕亞特也屬於一種修行方式,並且與瑜伽、阿育吠陀有關聯;與中國武術一樣,印度武術也是屬於偉大的世界遺產。.

新!!: 南印度和卡拉里帕亞特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南印度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傳統音樂

右 印度傳統音樂包含了南印度、北印度與巴基斯坦地區的三種傳統音樂的總稱,形成時間可遠溯自12世紀之前。雖然三地區傳統音樂風格有些許差異,但特點都是使用即興表演的音樂曲調結構,及循環的副歌節奏模式。其中,北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傳統音樂更重樂器演奏。 Category:印度音樂 Category:傳統音樂.

新!!: 南印度和印度傳統音樂 · 查看更多 »

印度电影

印度是重要的电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2002年出產1200套電影),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1950年代到1990年代,絕大部分印度本地製作的電影利潤可觀,因為電視和外來電影的競爭較少。但隨着電視與電視臺的普及、外國電影大量湧入,很多印度電影都慘淡收場。受歡迎的本地製作則受盜版影響而利潤大減。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的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電影業的發展, 印度電影大致可分為南北兩派,以孟買為基地的北印度電影業寶萊塢發展最為成熟,是當中較規模最大的一個分支,其製作的電影是以印地語為主要語言。還有以西印度古吉拉特邦的Dhollywood、以海德拉巴為基地、專門出產泰盧固語南印度電影的Tollywood等等,上映的《帝國戰神:巴霍巴利王》就是來自南印度。 著名導演薩雅吉·雷則是出身自孟加拉語電影業,他於1992年獲頒奥斯卡終身成就獎,倫敦影展的薩雅吉·雷獎項以他的名字命名。 印地語是最普及的語言,所以印地語的電影產量和票房數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宝莱坞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1960年代到1980年代,印度的藝術電影主要由政府資助。導演可向政府申請撥款拍攝印度主題的非商業電影。這些導演主要從政府的電影學校畢業。.

新!!: 南印度和印度电影 · 查看更多 »

印度独立运动

印度独立运动指为将印度从英国统治下获得独立,并组建印度民族国家的一系列努力,包括从1857年直到1947年8月15日的九十年間,印度独立之间的范围广泛的印度政治组织、哲学和起义。 最初的1857年印度起义是在服役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军队和印度王國反抗英國而引起,英國在叛亂平定後將該地重新劃分,成為英屬印度及土邦兩地,试图发展起一个受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 1947年8月15日午夜,在印度分割出巴基斯坦,英属印度的歷史结束。.

新!!: 南印度和印度独立运动 · 查看更多 »

印度菜

印度菜,又稱印度料理(Indian cuisine),其特色在於烹調時,以不同的香料混合做調味,此調味方法即著名的咖哩。 印度料理的異同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其繁多的宗教及廣大的領土,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傳統飲食習慣和口味。 眾所皆知黃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因此印度教教徒絕不吃牛;伊斯蘭教教徒不食豬肉。因此印度的肉食通常以羊肉、雞肉及海鮮魚蝦等為主,以咖哩調味為共同特色,尤其是羊肉因其羶味重,而以多種香料去味。印度因宗教原因也有很多人是素食者。 人文地理的差異,印度南北的飲食習慣亦不同。北印度以烤餅麵食為主,南部以米食為主。而口味北部比南部淡、較不油膩,南部則較辛辣、口味鹹重,料理常見以牛奶、椰漿沖味等特色。 Category:印度飲食 Category:印度食品.

新!!: 南印度和印度菜 · 查看更多 »

印度滴漏咖啡

印度滴漏咖啡(Indian filter coffee)是印度一種甜牛奶咖啡,在南印度特別風行,例如坦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安得拉邦。.

新!!: 南印度和印度滴漏咖啡 · 查看更多 »

南迪

南迪(नंदी / )為印度教體系中濕婆的坐騎,為濕婆最忠實的信徒,以及濕婆與喜瑪拉雅山的守門神,不僅是象徵歡喜的神祇,也是印度教四天王所率領的八種鬼神中的領袖。.

新!!: 南印度和南迪 · 查看更多 »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書影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門人辯機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了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史料,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地理外紀類。.

新!!: 南印度和大唐西域記 · 查看更多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代高僧义净撰,成书于天授二年(691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从(641年)到(691年)间到印度和南海访问的57位分别来自大唐、新罗、覩货罗、康国、土蕃的禅师、法师的事迹,此外兼述经济、风俗及旅行路线,为研究7世纪南洋诸国状况和国际交通的重要资料。.

新!!: 南印度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 查看更多 »

外来语

外來語,又稱爲外來詞或借詞(loanword),是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

新!!: 南印度和外来语 · 查看更多 »

威利在哪里?

《威利在哪里?》(Where's Wally?,在美国称Where's Waldo?),也译《威力在哪里?》、《大家一起找沃里?》、《聪明的沃里?》,是一套由英国插画家Martin Handford创作的儿童书籍。这个书的目标就是在一张人山人海的图片中找出一个特定的人物——威利。威利穿着红白条纹的衬衫并戴着一个绒球帽,手上拿着木制的,还戴着一副眼镜。他总是会弄丢东西,如书本、野营设备甚至是他的鞋子,而读者也要帮他在图中找出这些东西来。 这套书是一系列复杂的全页绘图册,图中有上百个人在做各种不同的事情。读者的目标就是从这些人中找出威利,但威利总是躲在很隐蔽的地方。例如,在“威利在哪里3:梦幻之旅”中有一张特别困难的任务,这张图里有上百个不同的威利,而读者只能通过他丢失的鞋子来找出哪一个才是真的威利。.

新!!: 南印度和威利在哪里? · 查看更多 »

孟买

孟买(मुम्बई、मुंबई' Muṃbaī ,Mumbai;1995年以前旧名马拉地语为बॉम्बे,Bombay),印度城市,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 孟买市人口约为1300万,都會區在2007年9月已達2,340萬人,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包括邻近郊区的孟买大都会区(MMR)人口约为2500万,按城市辖区人口计算,也仅次于中国的重庆市(但重庆主城区仅1664万人,位居亚洲第三,全球第七),是全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城市行政区。孟买是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大都会区。由于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达到2.2%,预计到2015年,孟买大都会区的人口排名将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孟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尔塞特岛,面临阿拉伯海。孟买港是一个天然深水良港,承担印度超过一半的客运量,货物吞吐量相当大。 孟买是印度的商业和娱乐业之都,拥有重要的金融机构--诸如印度储备银行、孟买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和许多印度公司的总部。该市是印度印地语影视业(称为宝莱坞)的大本营。由于其广阔的商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准,孟买吸引了来自印度各地的移民,使得该市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文化的大杂烩。孟买拥有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和象岛石窟等数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是非常罕见的在市界以内拥有国家公园(桑贾伊·甘地国家公园)的城市。.

新!!: 南印度和孟买 · 查看更多 »

安慧

安慧(梵名:Sthiramati),生活於公元六世紀,南印度罗罗国人,佛教唯识学派十大论师之一,精通因明(逻辑学),擅长辩论,与那烂陀寺住持护法同时。.

新!!: 南印度和安慧 · 查看更多 »

寂天

寂天(Śāntideva或Shantideva)論師,音譯為善地嘚瓦,八世紀初,古印度那爛陀寺著名佛教學者,屬中觀應成派,為中觀派晚期極具開創性的思想家。著有《入菩薩行論》、 《學處要集》流傳於世。他同時精通密法,是一位密宗的大成就者。為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

新!!: 南印度和寂天 · 查看更多 »

巨港

巨港(Palembang,音译巴邻旁,中国古籍称巴林冯和舊港)是一個位於印尼苏门达腊岛东部的城市,為苏门达腊岛上较大的城市,亦是南蘇門答臘省之省会和重要河港,现有國際機場,亦有许多觀光景点。人口约1,507,000人(2004年數據)。巨港这座城市和華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不僅有華人寺廟、華人教堂、郑和清真寺,華語和中華食物在巨港也比較流行。.

新!!: 南印度和巨港 · 查看更多 »

帝国列表

这是按地理区域排列的帝国列表,这些帝国影响远远超越自身地理和文化限制并支配着世界的其他地区。本列表包括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廣義帝国」,而非局限于狹義帝國(君主必須為皇帝或國號為帝國的国家)。一些历史学家可能把以下列出的一些帝国用「朝代」的概念代替。.

新!!: 南印度和帝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外交通史地名

中外交通史地名。按拼音字母排列.

新!!: 南印度和中外交通史地名 · 查看更多 »

帕萊雅爾

帕萊雅爾(Paraiyar),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與喀拉拉邦賤民種姓。帕萊雅爾意思是鼓人,在社區的一些成員婚禮,葬禮,鄉村節日,和在政府或商業公告宣布的時候充當鼓手。因為牽涉牛皮產品因此是不潔的。英文中的 pariah(受鄙视者)來自此字。 Category:賤民 Category:印度种姓制度 Category:泰米尔纳德邦 Category:喀拉拉邦.

新!!: 南印度和帕萊雅爾 · 查看更多 »

帕舒帕蒂纳特庙

帕舒帕蒂纳特庙(पशुपतिनाथ मन्दिर,拉丁化:Pashupatinath Mandir),位於尼泊尔加德滿都东部巴格马蒂河畔,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也是印度次大陆四大供奉湿婆的寺庙之一,创建时间可追溯至公元400年。.

新!!: 南印度和帕舒帕蒂纳特庙 · 查看更多 »

帕拉瓦王朝

帕拉瓦王朝(275年-897年)是古代南印度的一個王朝,在宗主國百乘王朝衰退後逐漸崛起。首都是建志補羅(今甘吉布勒姆),統治泰盧固地區和北部泰米爾地區長達約600年。帕拉瓦王朝長期與北部巴達米地區的遮婁其人和南部的泰米爾人王國朱羅王朝、潘地亞王朝作戰。最終在9世紀被朱羅擊敗。 帕拉瓦人以對建築的贊助而知名,最著名的是馬馬拉普拉姆的海濱廟(Shore Temple)。帕拉瓦人給後世留下了壯麗的建築與雕塑,是中世紀南印度建築藝術的基礎。他們還基於古蘭塔文發展出了帕拉瓦文,是東南亞諸文字的始祖。.

新!!: 南印度和帕拉瓦王朝 · 查看更多 »

五印度

五印度,又称五天竺国,简称五印、五天,佛教名词。印度古老的《往世书》将印度疆域,划分为东印度(Pracya)、北印度(Uttarapatha)、西印度(Aparanta)、南印度(Dakshinapatha)和中印度(Majjhimdesa)。这种疆域划分,起源于印度神话中的世界中心须弥山,和围绕须弥山的咸海中的东洲毗提诃、南洲赡部、西洲瞿陀尼、北洲拘庐。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论及印度疆域时,就继承了这种古老的疆域划分:“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唐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称为“五天”。 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往五印度诸国巡礼,归国后著《往五天竺国传》。.

新!!: 南印度和五印度 · 查看更多 »

延田跌

延由跋,《册府元龟》作延繇拔,唐朝到武周时龟兹王。 唐高宗仪凤年间,吐蕃攻焉耆以西,安西四镇没于吐蕃。武则天天授三年(长寿元年,692年),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击破吐蕃,恢复四镇之地,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以三万兵镇守。三月,龟兹国王延由跋和东天竺国王摩罗枝摩、西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南天竺国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国王娄其那那、中天竺国王地婆西那到长安朝贡。有学者认为延由跋是吐蕃支持延氏取代白氏为龟兹王。一说延由跋姓白,就是唐乾陵石像中的故右武卫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回地罗徽。.

新!!: 南印度和延田跌 · 查看更多 »

仄迪人

仄迪人(馬來語:Chetty;英語:Chitty),是來自南印度的商人與馬來半島女子所生下的族群。15至16世紀,這些來自南印度的人,乘船或經由陸路來到馬來半島進行貿易。當時馬來半島,尤其是馬六甲是國際貿易中心,有許多地區的人會集中在此處進行貨物買賣及其他生意。這樣的環境吸引他們前來,主要是從事放款借貸生意。他們與當地女子生下的後代,就是仄迪人。這些印巫的後代大多保留興都教的信仰。.

新!!: 南印度和仄迪人 · 查看更多 »

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1206年-1526年),是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48—1215年)于1175年后占领和征服纳尔默达河以北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之后的德里总督于1206年自立建立的伊斯兰王朝。首一個王朝庫特布沙希王朝是古尔王朝留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突厥语族奴隸創立的,因此又称为“奴隸王朝”。之后的后继王朝依次是: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洛迪王朝,由于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 第一位國君名為庫特布丁·艾伊拜克,在1206年于德里自立為王,自稱是德里阿曼蘇丹。最著名的國君是伊勒杜迷失,他是古德卜手下的欽察部落奴隸,在1229年,伊斯兰哈里發批准他成為苏丹。他另一件事是收留当时已经在1220年被蒙古帝国的大军给彻底灭亡的花剌子模帝國(1194—1220年)末代沙阿札蘭丁。但是札兰丁在1223年阴谋反对他而被其驱逐出境。由於德里蘇丹國由奴隸建立,因此不重視出身,重視能力,很多賣身為奴的欽察人得居高位。在14世紀中期,疆域到達印度南部的馬杜賴。其中有一位蘇丹名為巴爾班(1266年-1287年),他以抗擊蒙古军队著名,蒙古察合台汗国的军队每次入侵都被擊敗。 1398年,德里苏丹国遭到帖木儿的入侵,此后不斷衰敗。1526年,帖木兒後裔巴卑尔帶著從西邊奧斯曼土耳其進口來的大炮和奧斯曼土耳其火槍教練替他訓練的火槍手入侵印度,當時還在使用老舊的冷兵器和人海衝鋒戰術的印度軍隊完全不是巴布爾的大炮和火槍隊的對手,巴布爾挾著西方進口的大炮和火槍如摧枯拉朽般輕易的擊敗了末代德里蘇丹易卜拉欣·罗第,王國正式滅亡,由突厥化蒙古人的莫卧儿帝國取代之。.

新!!: 南印度和德里蘇丹國 · 查看更多 »

往五天竺国传

《往五天竺国传》,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前往五印度诸国巡礼,先后到东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再经中亚各国返回长安后所作。《往五天竺国传》全书已不存,在慧琳所著《一切经音意》中有摘录。1905年伯希和在敦煌发现此书写本残卷,以低價購入並帶到巴黎。伯希和首先指出编号“伯希和3532”敦煌写本残卷就是慧琳《一切经音義》中的《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后经罗振玉用《一切经音義》对照敦煌写本,证明敦煌残卷“伯希和3532”,的确是《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本书记载吠舍厘、拘尸那、摩揭陀、伽毗罗、吐蕃、建驮罗、乌长、拘卫、览波、罽賓、犯引、吐火罗、波斯、大食、大拂临、骨咄、康国、史国、米国、安国、跋贺那、骨咄、突厥、胡密、识匿、疏勒、龟兹、于阗、安西、焉耆等四十余国。 慧超西行时已经不是玄奘西行时的和平年代,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大食(波斯)东征、突厥扩张,印度、吐蕃、唐相互较量的残酷战争。缩略本残卷虽然简短,但忠实记录了8世纪上半叶当时的情况,是印和中亚史的重要史料。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中除了记载与印度佛教相关的内容,还对45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了记载,涉及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亚地区开始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目击见证,是研究8世纪中亚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献。 此书有日语、德语、英语、朝鲜语等翻译本。.

新!!: 南印度和往五天竺国传 · 查看更多 »

圖格魯克王朝

圖格魯克王朝(1320年—1413年)是德里蘇丹國第三個王朝﹐其創建者為加茲·圖格魯克。 圖格魯克王朝在蘇丹穆罕默德·賓·圖格魯克時期達到鼎盛。他在位其間發動了4次南征﹐並佔領了差不多整個南印度地區。然而﹐由於地方權力過大﹐再加上行政上的失當﹐圖格魯克王朝在穆罕默德後亦開始步入衰落。 Category:南亞 Category:印度历史.

新!!: 南印度和圖格魯克王朝 · 查看更多 »

北印度

北印度(उत्तरापथ),又稱北天竺,也叫雅利安·伐爾塔,約當印度次大陸北方,今印度北方、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一帶。古婆罗谜文佛经中北印度指古印度贍部洲(Jambudvipa)的北疆。 最初北印度一词指北疆商路--沿恒河流域经过旁遮普邦、塔克西拉通往大夏的北疆商道。北疆商道东起西孟加拉恒河口的塔姆鲁克(Tamluk)。这条北印度古时最长的商路在印度孔雀王朝由与和印度东海岸的海港交通繁忙而十分著名。后来北印度又指北印度商路所经过的北疆。至于北印度的疆域范围,历来都不十分明确。有以下几种说法:.

新!!: 南印度和北印度 · 查看更多 »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簡稱清大、清華、新竹清華,為高教深耕計畫遴選出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四所大學之一,原建於北平市,1956年於臺灣新竹市復校,與國立交通大學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相鄰,有9個學院、17個部門和22個獨立研究院所。該校之象徵物為梅花與紫荊,吉祥物為大熊貓,並於每年定期舉辦「清華紫荊季」活動。 該校之設置幾經更迭,並自國共內戰後由梅貽琦主導於1955年在臺復校。該校現為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成員。 該校校區內有北京清華二校门的等比例縮小複製品,象徵兩校之間淵源深厚、一脈相承。新竹清華與北京清華更有「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的說法。現雙方合作提供MOOC課程、學術訪問制度及雙聯學位課程,並與廈門市三方共建「清華海峽研究院」,促進兩岸學術及文化交流。在美國的清華校友會亦同時為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之校友服務。 2017年,QS排名中,清大為世界第151名。2016年,ARWU排名中,清大落於世界第301至400名區間。.

新!!: 南印度和國立清華大學 · 查看更多 »

僧伽罗

僧伽罗(梵语名Simhaladvipa),是斯里蘭卡古代名称,又称狮子国、師子國、师子洲。宋代之後,稱呼它為细兰。明朝時稱锡兰。.

新!!: 南印度和僧伽罗 · 查看更多 »

咖喱肉湯

咖喱肉湯(Mulligatawny;; ()是一種源自南印度的濃湯,以咖喱的味道為主體。這種湯的英文名稱源自泰米爾語的「辣椒」(மிளகாய்)和「水」(தண்ணீர்)。這種湯自19世紀下半葉從印度傳入英國,其烹調方式及配料歷年來不斷轉變,已沒有一種單一的原始版本。這個濃湯的配方最初是作為一種醬料使用,而且本來亦沒有使用肉類。 直到傳入英國時,才在烹調加入肉類,而且伴隨米飯及麵條來吃。直至現在,這道湯的起源地馬德拉斯(即今日印度的欽奈)的食譜仍然不加肉類​:他們的配方將紅椒乾、芥末籽、胡芦巴籽、蒜頭等放入牛脂裡烤香,然後再煮成醬,再加入開水兌成湯。在英語文獻,最早提及這道菜式的文獻在1784年。 芸香科月橘屬的可因氏月橘是咖喱肉湯的重要材料,為濃湯提供了咖喱的口味。.

新!!: 南印度和咖喱肉湯 · 查看更多 »

净土宗祖师

净土宗祖师,描述大乘佛教淨土崇拜、漢傳佛教淨土宗及其海外衍生宗派的幾位祖師。 浙江天台僧在《乐邦文类》卷第三中立净土六祖,慧远、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六人。其后宗晓弟子志磐在《佛祖统纪》中改立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七人。清代悟开在《莲宗正传》中增推蕅益、省庵、彻悟。民国印光在《净宗十二祖赞》中又改推截流为十祖。印光往生以后,其门人又推其为十三祖。这就是现在中国佛教界通行的「净土十三祖」说。 祖师者始也,始立法为人之师表者。然而作为念佛法门的开创者,中国北方玄中寺的昙鸾、道绰未能列入。究其本源,给净土宗排祖位的宗晓与志磐皆为浙江天台宗僧,所以在十三祖中,天台宗多達四人。由其他宗派的人来确立净土祖师,评选者难免有个体的倾向性、宗派性;其次,佛教中心随南宋迁都临安府(今杭州),净土宗祖师多是长江流域区域的僧人,没有前后师承关系,标准的公正、继承性就值得商榷;最后五代、唐后禅宗流行,念佛的目的都是为了以求开悟,作为即心即佛之方便。.

新!!: 南印度和净土宗祖师 · 查看更多 »

獅尾猴

獅尾猴(學名:;又名獅尾獮猴)是生活在西高止山脈及南印度的舊世界猴。.

新!!: 南印度和獅尾猴 · 查看更多 »

班加罗尔地铁

班加罗尔地铁(Namma Metro、ನಮ್ಮ ಮೆಟ್ರೋ,意為「我們的地鐵」),是印度班加羅爾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於2011年開始營運,為南印度第一座地鐵系統。目前有2條路線與30座車站。.

新!!: 南印度和班加罗尔地铁 · 查看更多 »

維杰·阿姆里特拉吉

維杰·阿姆里特拉吉(விஜய் அமிர்தராஜ்,Vijay Amritraj,),南印度泰米爾人,印度男網球員,史上八位打進大滿貫賽事八強的亞洲選手之一。1970年代與哥哥阿南德·阿姆里特拉吉組男雙搭擋,1974年打進温布頓四強,成一時佳話。男單方面,1973年温網美網八強,1974年美網八強,1981年温網八強。.

新!!: 南印度和維杰·阿姆里特拉吉 · 查看更多 »

炸香蕉

香蕉(馬來文/印尼文:Pisang Goreng,泰文:กล้วยทอด,越南文:Chuối chiên)是一道將香蕉裹上一層麵糊,在放進熱油裡炸,酥炸後的炸香蕉外脆內軟,流行於東南亞各地和南印度一帶,是當地人下午茶時間或飯後所享用的甜點。.

新!!: 南印度和炸香蕉 · 查看更多 »

甘丹寺

丹寺(),一譯噶丹寺,旧譯钆灯寺、噶登寺、噶尔丹寺、噶勒丹寺等,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境内拉萨河南岸卓日吾齐山的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顶上,距拉萨57公里。清朝雍正年间清世宗曾为该寺赐名“永泰寺”。 1966年8月19日,被中國北京當局認定為「社會主義的絆腳石」開始拆寺工程,大批西藏僧侶與民眾流亡至印度,1969年中國再次下令傾盡全力將甘丹寺完全摧毀。十四世达赖在印度又重建了另一間甘丹寺。.

新!!: 南印度和甘丹寺 · 查看更多 »

特拉凡哥尔

特拉凡哥尔(;)也作特拉万科尔、特拉凡科、特拉汶哥,是南印度的一个古印度教封建王国和土邦,统治今印度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南部地区。該国最初是从土邦维纳德王国分离出来,成立后不久在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帮助下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后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1947年并入印度。 Category:印度土邦 Category:奎隆历史.

新!!: 南印度和特拉凡哥尔 · 查看更多 »

狼牙脩

牙脩(Langkasuka)是古代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之一,其领土包括今马来半岛东岸北大年以东和东北地区,约位于東經101°18',北緯6°48',及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 狼牙脩在宋代称为“凌牙斯加”、元代称为“龍牙犀角”、明代称为“狼西加”。“Langkasuka”一词首见于,印度尼西亞11世纪泰米尔文碑銘作 Ilangasongam,14世纪《爪哇史颂》(Nagarakrtagama),作Langkasuka,16世纪出版的阿拉伯文《吉打纪年》(Kitab al-Minhaj al-fakhir fi-ilm al-bahr al-zakhir)作Langashuka。“Langkasuka” 的得名或来自印度文化,依照印度的佛經《枵伽經》里的記載,Lanka是傳說中一個在马来亚峰(英文:Mount Malaya)上面的山城;而在梵文中Sukha乃是“快樂世界─Sukhavati”一詞中的前半截。因此Langkasuka或取義於“快樂的马来半岛山城”。 狼牙脩建國年代约于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 狼牙脩的居民以吉蔑人為主,而統治階級是印度人。狼牙脩开始是盛行佛教,使用南印度的文字。但至元代称“龍牙犀角”时期,已不见佛教盛况,那时期伊斯兰教已传入东南亚多时。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狼牙脩是當時世界的重要航站。.

新!!: 南印度和狼牙脩 · 查看更多 »

百乘王朝

乘王朝(, 摩揭陀俗語: सालवाहण, ,Śātavāhana Empire),又譯為等乘王朝、娑多婆訶王朝、案達羅王朝,是南印度德干高原的一個王國。一般認為百乘王朝存在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另有說法認為王朝始於前3世紀。範圍包括今日的安得拉邦、泰倫加納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在不同時期,百乘王朝有不同的首都,包括阿馬拉瓦蒂和普拉提須薩納(今派坦)。此外,勢力範圍也曾到部分的中央邦、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在孔雀王朝滅亡後的時期,百乘王朝維護了德干地區的和平,並長期的抵抗來自塞種西薩特拉普王朝的入侵。.

新!!: 南印度和百乘王朝 · 查看更多 »

菩提流志

菩提流志(Bodhiruci),意譯為覺愛。南天竺人,唐朝武后時來,翻譯三藏經典。開元釋教錄卷九記載:「沙門菩提流志,本名達磨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為菩提流志,唐言覺愛。南印度人。」宋高僧傳卷三記載:「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也。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

新!!: 南印度和菩提流志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宗教

菲律賓主要的宗教信仰為基督信仰。, Philippine Statistics Authority.

新!!: 南印度和菲律賓宗教 · 查看更多 »

餘甘子

子(学名:Phyllanthus emblica),葉下珠科葉下珠屬,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南美、臺灣、香港、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以及中南半島等地,生长於海拔200米至2300的地区,多见於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也有人工种植。果实可以生食,味酸、微涩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可生津止渴。乾葉可作枕头填料。亦可药用。.

新!!: 南印度和餘甘子 · 查看更多 »

西遮娄其王朝

西遮婁其王朝(卡納達語:ಚಾಲುಕ್ಯ,英語:Western Chalukyas)是南印度的遮婁其人王朝,在10至12世紀時統治大部分的西部德干高原。也被稱為後遮婁其或第二遮婁其王朝,用來區別於6至8世紀的早遮婁其和文耆地區(Vengi)的東遮婁其王朝。.

新!!: 南印度和西遮娄其王朝 · 查看更多 »

馬拉巴靈貓

拉巴靈貓(學名:Viverra civettina)是一種麝貓。牠們在南印度喀拉拉邦及卡納塔克邦的低地沿岸很是普遍。但自20世紀後就開始變得稀少,但仍然是1960年代用來製造麝香的主要材料。到了1990年,牠們只生活在馬拉巴爾南部的一些地區。於1999年,在野外牠們只餘下少於250隻。.

新!!: 南印度和馬拉巴靈貓 · 查看更多 »

马利克·卡富尔

马利克·卡富尔(Malik Kafur,1296-1316年),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早年是一个太監,在卡尔吉王朝的国王阿拉乌丁攻陷坎贝后被俘获。他得到国王的赏识,并且被改造成了穆斯林。他有时也被称作“一千第纳尔卡富尔”,可能是因为他拿的年俸。 他在军队中很快地成为统帅。公元1294年他带领国王的军队攻打了雅達瓦王國的都城迪瓦吉里。以后他更带兵打到南印度的卡卡提亚王朝,为国王掠取了众多财宝并摧毁了很多印度教神庙。他一共进行了四次南征,基本上统一了南亚次大陆。 根据穆斯林历史学家吉奧丁·巴拉尼的记载,卡富尔带着241吨黄金、20,000匹马和612头载满战利品的大象回到德里。 Category:印度历史人物.

新!!: 南印度和马利克·卡富尔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印度人

来西亚印度人(也被称为马来西亚印度裔;Orang India Malaysia),是对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的称呼。印度裔马来西亚人大多是在是在英属马来亚时期從印度移居马来半岛的后裔。这可能发生在在印度人在东南亚第一波迁徙时期──阿育王对卡林加的南征和之后沙摩陀罗·笈多对东南亚各地的入侵,势力远及爪哇和马来半岛,从此开始有印度人移居于此。如今,它们成为了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族群,人口规模在马来人和馬來西亞華人之后。 马来西亚是海外印度人聚居最多的其中一个国家,约占马来西亚人口的7%。他们同时也创造了与人口比例不相符合的大量的马来西亚专业人士,特别是在医学领域。.

新!!: 南印度和马来西亚印度人 · 查看更多 »

马拉巴尔

马拉巴尔(马拉雅拉姆语:മലബാര്)是南印度的一个地区,居于西高止山脉与阿拉伯海之间。通常认为“马拉巴尔”的名称起源自马拉雅拉姆语单词“Mala”(山)与波斯语单词“Bar”(王国)。 印度的这个地区曾是当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控制的马德拉斯邦的一部分,当时它被划分为马拉巴尔区。马拉巴尔地区覆盖了今喀拉拉邦的北半部,以及卡纳塔克邦的部分沿海地区。 有时会用“马拉巴尔”来泛指印度半岛的整个西南海岸,称作马拉巴尔海岸。生态学家们也使用“马拉巴尔”一词来表示印度西南(今喀拉拉邦)的热带雨林。 Category:卡纳塔克邦 Category:喀拉拉邦.

新!!: 南印度和马拉巴尔 · 查看更多 »

马拉巴尔海岸

拉巴尔海岸是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南海岸线上的狭长地带。在地理学上,由于西高止山脉的西向斜坡阻止了季雨的迁移,组成马拉巴尔海岸的地区是南印度最湿润的地区。“马拉巴尔海岸”一词有时还用于泛指从康坎西海岸至次大陆顶端科摩林角的整个印度西海岸。.

新!!: 南印度和马拉巴尔海岸 · 查看更多 »

讷尔默达河

讷尔默达河(天城文:नर्मदा,નર્મદા,Narmada River)也作讷巴达河,为印度中部的一条河流,是北印度和南印度的传统分界线。发源于中央邦阿默尔根德格附近,向西流经古吉拉特邦,最后注入阿拉伯海的坎贝湾。全长1312公里,是印度半岛上最长的由东向西流的河流。流域狭长,上游贾巴尔普尔以上属于德干高原,贾巴尔普尔以下为宽广的平原,再向下游为丘陵山地,河口一带为冲积平原。富水力资源。.

新!!: 南印度和讷尔默达河 · 查看更多 »

麵包列表

以下是各種麵包的列表。.

新!!: 南印度和麵包列表 · 查看更多 »

龍樹

龍樹(天城文:नागार्जुन,,泰盧固文:నాగార్జున,නාගර්ජුන,,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大唐西域記》卷8:「時南印度那伽閼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舊譯曰龍樹,非也),幼傳雅譽,長擅高名,捨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稱譽,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他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在中國,一些道教流派由於受到佛教禪宗、密宗的影響,也尊龍樹為神靈,尊稱其為「龍樹大醫王」、「衛國金剛龍樹王」,如閭山派。.

新!!: 南印度和龍樹 · 查看更多 »

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也翻译作德拉维达人(द्रविड़ प्रजाति,马拉雅拉姆语:ദ്രാവിഡര്,泰米尔语:திராவிடர்,Dravidian peoples),是南亚次大陆上以达罗毗荼语系的语言为母语的种族,人口超过2亿。达罗毗荼人大多分布在印度南部,约占印度人口的25%,其余的分布在中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伊朗东南部等地。.

新!!: 南印度和达罗毗荼人 · 查看更多 »

迪維希人

迪維希人(Dhivehi people) 是來自 南亞次大陸的民族之一,是一個 生活於 印度次大陸地區的民族,總 人口約四十萬,主分佈區位於 馬爾代夫,印度和拉克沙群島,使用迪維希語之馬勒 方言。迪維希人的歷史和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兩千年之久。.

新!!: 南印度和迪維希人 · 查看更多 »

蜂窩餅

蜂巢餅或稱蜜蜂竇是一道流傳於馬來半島一帶的糕點,使用麵粉、粘米粉、雞蛋、椰漿、砂糖拌成麵糊,讓麵糊沾點在蜂巢裝的餅模模上,再放進熱油內將其炸熟,成品類似蜂巢或幾何圖案的大圓花瓣,吃起來薄而脆。雖然材料簡單且廉宜,但製作過程麻煩,需要長時間站在熱油旁,搖晃餅模直到麵糊脫落,再用筷子不停地翻動糕點的每個孔洞,讓它在熱油中定型,加上馬來西亞炎熱的氣候,製作過程非常艱辛,使得這糕點通常只有在華人的農曆新年、馬來人的開齋節或印度人的屠妖節才會見其踪影。其外型與與中國南部一帶流傳的“糖環”類似,但是製作方式並不相同。 蜂巢餅是一道源自南印度的食品,在南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將其稱為“Achu Murukku”,在喀拉拉邦(Kerala)則叫做“Achappam”。後來這糕點流傳至馬來人社群,因沾麵糊下鍋油炸的模具是由黃銅(Loyang)所製,因此被稱為“黃銅餅(Kuih Loyang)”。早期土著嫁給華人成為娘惹後,開始將這道馬來食品帶入華人社會,再進行改良,成為流傳於南洋華人社會中,成為農曆新年中必備的食品之一。華人因糕點的圓盤形且充滿洞柱,而聯想成蜂窩,因此將其稱為“蜂巢餅”或“蜜蜂竇”,也有不少福建人將其稱為“蜂窩菊”(Pang Siu Kiok),後來這道糕點也傳入當地的印度社區中,也成為該族群的佳節糕點之一。近年來,在馬來社區中,因有人認為其形狀類似玫瑰花,而將其稱之為“玫瑰花餅(Kuih Ros)”.

新!!: 南印度和蜂窩餅 · 查看更多 »

阿勃勒

阿勃勒(學名:Cassia fistula、golden shower tree),又稱為黃金雨、金鍊花、波斯皂莢、婆羅門皂莢、長果子樹、牛角树、豬腸豆等。阿勃勒之名可能來自於另一花與其類似,而易於混淆之植物金链花之音譯。是一種蘇木亞科的植物。原產於南亞南部,從巴基斯坦南部往東直到印度及緬甸,往南直到斯里蘭卡。分布在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台灣以及中国的南部、西南部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公尺的地区。.

新!!: 南印度和阿勃勒 · 查看更多 »

阿里卡梅杜

阿里卡梅杜 遗址位于本地治里市附近,本地治里联邦属地。阿里卡梅杜,或称“阿里卡-梅杜或波杜克”,在当地语言里的意思是“被侵蚀的山丘”。 遗址里找到了一些罗马式的灯,玻璃器皿和宝石。 照英国考古学家Mortimer Wheeler发现来看,阿里卡梅杜是一个塔米尔邦下辖的小渔村,但在公元前则是古朱罗王朝对古罗马贸易的海港。 众多的的古罗马工艺品都在这里被发现,例如大量带有古罗马制陶学校VIBII,CAMURI和ITTA的双耳瓶,为古罗马与古泰米尔诸邦(位于今南印度)贸易的存在提供了更加实际的证据。阿里卡梅杜也是一个串珠首饰制造的商业重镇。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卡梅杜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了人类居住的痕迹,且历史上也一直都有人定居。.

新!!: 南印度和阿里卡梅杜 · 查看更多 »

阿榜糕

阿榜糕(馬來文:Apom或Apong)是一道流行於馬來西亞的街頭小吃,在發酵後的米漿加入椰漿和砂糖,放入小鐵鑊將粉漿烙成圓形,再取出對折成半圓形。該糕點源自於南印度,與曼煎粿類似,也經常被誤認,不過兩者的口感與味道不相同,阿榜糕的口感較為軟嫩,且充滿椰漿的香氣和米漿發酵的酸味。其口感香脆,而中間部分則軟嫩成糕,並且會搭配不同的餡料。此糕點在2012年5月被馬來西亞國家文物遺產局列為國家文化遺產(顯著文化遺產及非顯著文化遺產)之一。.

新!!: 南印度和阿榜糕 · 查看更多 »

閃米特人

閃米特人(שמיים),又稱閃族人或闪姆人,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的遊牧民族,相傳挪亞之子閃(Shem)即為其祖先。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都是閃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亞北非的大部份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 閃米特是西亞民族的語言、文化的一個的分支。尽管人類遺傳學與歷史學上使用「種族」這個字眼有著眾多的爭議,閃米特這一語族的定義卻很明確,包括古代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語跟其延伸的兩種方言所分化的語言──亞述語和巴比倫語,以及現代的阿拉伯語、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語、亞拉姆語(亚兰语)、希伯來語和馬耳他語等。.

新!!: 南印度和閃米特人 · 查看更多 »

蒲甘王國

蒲甘王國(ပုဂံခေတ်)是東南亞的一個古國,公元849年建國于現代緬甸地區。第一任國王是披因比亞,蒲甘王國是第一個統一緬甸地區的王國。 蒲甘(英文:Bagan,旧称Pagan)是蒲甘王国的首都,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与亲敦江汇合处,在曼德勒西南145公里。蒲甘建立的歷史比蒲甘王國還要早,據說在105年由驃人建蒲甘小城。847年,披因比亞在蒲甘修建城寨,大興土木,使蒲甘漸漸成為大城市,後成為一國之都。.

新!!: 南印度和蒲甘王國 · 查看更多 »

蒂普苏丹

蒂普苏丹(Tipu Sultan,),一译提普苏丹,本名Sultan Fateh Ali Tippu,南印度迈索尔王国苏丹之子。其父阿里去世后成为迈索尔苏丹(1782年至1799年)。蒂普因以诗作而闻名,为虔诚的穆斯林,对其他宗教很宽容,比如让法国人建起了迈索尔第一座教堂。在中,他协助父亲阿里打败了英国的入侵,并与英签订芒格洛尔条约(Treaty of Mangalore);但第三次和第四次昂格鲁迈索尔战争,与英国、特拉凡哥尔联军交战以失败告终,1799年5月4日,在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保卫战中阵亡。 Category:印度历史人物.

新!!: 南印度和蒂普苏丹 · 查看更多 »

那加人

那加人(नागा;),是印度東北部山區與緬甸交界的黄色人種的統稱,實則上16個部落各有極為獨特的習俗。那加人講的語言劃歸藏緬語系,與北印度主體、講印歐語系的高加索人種和南印度主體、講達羅毗荼語系的達羅毗荼人種迥異。大多数分布於那加蘭邦。他們有相似的文化和傳統,有十六個官方承認的部落。「那加人」自稱為「龍族」的後人;而就是「龍」的意思。 那加族最著名的是在19世紀前的獵首傳統。.

新!!: 南印度和那加人 · 查看更多 »

金字塔

金字塔(pyramid),在建築學上是指錐體建築物,著名的有埃及金字塔,还有玛雅金字塔、阿兹特克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一般來說基座為正三角形或四方形等的正多邊形,也可能是其他的多邊形,側面由多個三角形或接近三角形的面相接而成,頂部面積非常小,甚至成尖頂狀。古代金字塔,是用石塊堆疊而成,越高使用材料越少,質心接近基座,可以有效抵擋自然災害。 世界上許多不同的文明都有建造金字塔。在數千年的時間里,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最早的金字塔是在代赫舒爾的紅金字塔,其後是在吉薩的胡夫金字塔。這兩個金字塔都在埃及。胡夫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目前僅存的一個。 胡夫金字塔主要是以石灰岩興建(有些房間則是使用紅大理石來建造的)。胡夫金字塔是建築的經典之作。胡夫金字塔中有約一千三百萬個石塊,大小由2.5噸至5噸不等,其底部的邊長約為230公尺,佔地13畝。其四邊精確的對準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四面的角度為52度。金字塔的原始高度為146.5公尺,但現在只有137公尺,少了九公尺是因為在開羅建設時,金字塔上的高級白石灰石被偷。胡夫金字塔現在仍為世界上最高的金字塔。若以體積來看,最大的金字塔是位於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乔鲁拉大金字塔。 1970年代開始,由於建築技術的演進,達到輕質化、可塑化、良好的空調與採光。有些建築師會從幾何學選取元素,因此現代金字塔式建築在世界各地被人們建造出來。.

新!!: 南印度和金字塔 · 查看更多 »

金剛智

金刚智 (梵语:Vajrabodhi,669年-741年),音译跋日罗菩提,汉传密宗的祖师,开元三大士之一,主要弘传金刚界一系。.

新!!: 南印度和金剛智 · 查看更多 »

护法 (人名)

护法(梵名:Dharmapāla),為六世纪中叶印度大乘瑜伽行唯識學派重要论师,因明學大師陈那門生。玄奘大师译介的法相唯识宗理论,即依护法论师的见解为主,另外参考其他论师的意见编译而成。.

新!!: 南印度和护法 (人名) · 查看更多 »

投山仙人

投山仙人(天城体:अगस्त्य)印度神话中最有威力的仙人之一。在印度天文学与占星术中,他代表南极老人星。.

新!!: 南印度和投山仙人 · 查看更多 »

東遮婁其王朝

東遮婁其王朝(英語:Eastern Chalukyas),或稱文耆遮婁其(Chalukyas of Vengi),是7至12世紀南印度的一個遮婁其人王朝。首都在文耆(Vengi),舊稱瓶耆羅(Vengipura),位於案達羅地區,即今天的安得拉邦。.

新!!: 南印度和東遮婁其王朝 · 查看更多 »

東方基督教

東方基督教(Eastern Christianity)源自共同的基督宗教傳統和教會,是發展於巴爾幹半島、東歐、西亞(小亞細亞)、東北非以及南印度的基督教派的統稱,擁有數世紀的傳承,與西歐所發展出的西方基督教呈現特殊的對比。但这种称谓并不意味着孤立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传统。实际上,部份“东方”基督教派在历史上和神学思想上反而更接近于“西方”基督教派,而非同为“东方”的其他教派。 在这里,“东方”与“西方”的称谓源于东方的希腊文化与西方的拉丁文化的分离,更与罗马帝国分裂为衰弱的西罗马和强盛的东罗马直接相关。在东方,希腊正教会成为最为强大的教会。.

新!!: 南印度和東方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格尔登·洛桑丹增晋美·益西嘉措

格尔登·洛桑丹增晋美·益西嘉措(,)藏族,安多人,第十一世格尔登活佛。 Kirti Jepa Dratsang,, 30 septembre 2003.

新!!: 南印度和格尔登·洛桑丹增晋美·益西嘉措 · 查看更多 »

栋格珀德拉河

栋格珀德拉河(卡纳达语:ತುಂಗಭದ್ರಾ, 泰卢固语:తుంగభద్రా,英语:Tungabhadra River)是南印度的一条圣河,流经卡纳塔克邦和安德拉邦,它是克里希纳河的主要支流。在史诗《罗摩衍那》中,栋格珀德拉河 被称为“潘帕”。.

新!!: 南印度和栋格珀德拉河 · 查看更多 »

永樂大鐘

永樂大鐘,又稱華嚴鐘,於明朝永樂年間(約1420年-1424年)鑄製,所以叫“永乐大钟”。鐘面上、下、內、外合共刻有近23萬字,是中國現存最大型的青銅鐘,有國寶、「鐘王」之美譽,亦為世界最大的佛鐘以及世界上鑄有最多文字的大鐘,人民網,2005-09-21,現藏北京市西北郊北三環路的大鐘寺。.

新!!: 南印度和永樂大鐘 · 查看更多 »

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现代西式服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新!!: 南印度和民族服饰 · 查看更多 »

温迪亚山脉

温迪亚山脉(विन्‍ध्य)是位于印度次大陆中西部的一条地质年龄较老的山脉,它将印度次大陆和分割为北印度(中央平原 (南亚))和南印度两部分。 温迪亚山脉西起位于古吉拉特半岛东部的古吉拉特邦,靠近该邦与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的边界。该山脉向东和向北延伸,横亘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尾端位于默札珀地区,此地靠近恒河流域。由于被该山脉以及更为高耸的阿拉维利山脉阻绝了盛行风,所以山脉以北和以西的土地较为贫瘠荒凉。 该山脉的南麓则是纳尔默达河的发源地,该河沿着温迪亚山脉以及在其南、与之并行的索德布尔岭之间的宽阔峡谷向西汇入阿拉伯海。而在该山脉北麓则产生了数条最终汇入恒河的支流,如加利信德河、巴尔伯蒂河、贝德瓦河和肯河。恒河的另外一条支流——桑河则是起源于温迪亚山脉北麓的东段。 在温迪亚山脉的盆地地形中曾发现了距今16至17亿年的已知最早的真核多细胞生物化石(丝藻)。 在温迪亚山脉中段以北则是相较于中央平原的抬升地形——温迪亚高原。中央邦的首府博帕尔和印多尔均位于该高原上。.

新!!: 南印度和温迪亚山脉 · 查看更多 »

澳洲人種

澳洲人種是按照遗传和体质为人类分类所划分出的一个人种。他们屬於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类。 澳洲人種主要指的是澳洲原住民。其它分布在澳大利亚、新幾內亚、美拉尼西亚以及南印度、印度東北部、東印度(安达曼群岛)、斯里蘭卡, 東南亚(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亚、柬埔寨)、南太平洋的岛屿上。 印度的安达曼群島居民与斯里兰卡维达人和最早的新几内亚岛居民携带澳洲人種基因。 他们被认为五万年前到达澳洲。.

新!!: 南印度和澳洲人種 · 查看更多 »

斯里兰卡佛教

斯里兰卡佛教,主要是由上座部佛教学派组成,佛教徒约占斯里兰卡的70%人口。.

新!!: 南印度和斯里兰卡佛教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印度人

新加坡印度人(也被稱為新加坡印度裔;சிங்கப்பூர் இந்தியர்கள், Ciṅkappūr Intiyarkaḷ)是對生活在新加坡的南亞裔的稱呼。印度裔社群佔新加坡人口的7.4%,使印度裔成為新加坡第三大族群。雖然古印度文化對新加坡本土的馬來文化有了深刻影響,但印度裔社群真正開始移居到新加坡的時間在現代新加坡的建立時期(1819年),當時移居新加坡的印度人包括契約工人,士兵和罪犯。到二十世紀中期,又有一批印度裔移居新加坡。新加坡的印度人社群貧富差距大,自1990年代以來,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印度移民移入,使新的矛盾形成。新加坡印度裔社群在語言和宗教上多樣化,多數為來自南印度的坦米爾人。新加坡當地的印度文化已經深耕了近二百年。至1990年代,隨著印度文化在更廣泛在新加坡文化中擴散,已經發展和當代的印度文化有所不同。來自印度新移民增加了當地印度裔社群的規模和多樣性。新加坡印度裔社群透過往返印度的低成本航空及影視傳媒與母國印度連繫在一起。.

新!!: 南印度和新加坡印度人 · 查看更多 »

时轮

時輪(कालचक्र ;藏語:dus-kyi 'khor-lo;Цогт Цагийн Хүрдэн)源自於秘密大乘佛教,用以表示時間和輪迴的符號,常用木結構或彩砂(沙壇城或稱沙曼荼羅)搭建而成。其概念源自於無上瑜伽部的最高教法「時輪怛特羅」(Kālacakra Tantra)。 按藏族史書《西藏王臣記》的說法,「時輪怛特羅」起源於古代印度北部的「香巴拉」淨土,其國王月賢最早傳承和弘揚「時輪金剛」教法,約在公元11世紀前後從印度傳入西藏,13世紀時已經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修習經典之一。時輪法門為藏區所獨有,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均有此法傳承,有些說法認為某些圓滿次第竅訣已經失傳,唯獨覺囊派擁有完整的教法。.

新!!: 南印度和时轮 · 查看更多 »

慧超

慧超(也作惠超,),唐代新罗僧人。719年,慧超年十六,在广州被密教大师金刚智收为弟子。723年慧超前往印度诸国巡礼,先到东印度,再往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 然后前往波斯、大食、大拂临、突厥,经葱岭、疏勒、龟兹、于阗,在727年抵达安西,再经焉耆回到长安,著有《往五天竺国传》。慧超在长安复从金刚智学习,并开始翻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利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780年在五台山将此经译完。.

新!!: 南印度和慧超 · 查看更多 »

拉巴伊

拉巴伊,是南印度卡納塔克邦、安德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和喀拉拉邦的穆斯林貿易社團,人口近1000000人。.

新!!: 南印度和拉巴伊 · 查看更多 »

拉馬納坦·克里希南

拉馬納坦·克里希南(இராமநாதன் கிருஷ்ணன்、Ramanathan Krishnan,),南印度泰米爾人,印度男網球員,史上八位打進大滿貫賽事八強的亞洲選手之一。1960與61年連續殺温布頓四強、1962年法網八強。六度帶印度殺入戴維斯盃跨洲決賽(包括:1956, 1959, 1962, 1963, 1966, 1968)。.

新!!: 南印度和拉馬納坦·克里希南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