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全唐文

指数 全唐文

《欽定全唐文》,簡稱《全唐文》,是清朝官修唐人總集。全書一千卷,並卷首四卷,輯有唐朝、五代十國文章共18,488篇(一說20,025篇)、作者3,042人(一說3,035人)。.

目录

  1. 258 关系: 嚴可均劉商 (唐朝)劉允章劉濟 (唐朝)劉怦十国皇后及妃嫔列表卢仝卢贞卢文进危全讽可证司马锽吉顼大中至正太平公主夫人 (位号)女性人名姚南仲姬侍姜公輔孔璲之孙书孙广宜城公主安乐公主安兴贵安興昭懷公主宋之问宋会要辑稿宋鼎寿昌公主 (唐睿宗)尉迟恭岐阳庄淑公主崔妃 (唐代宗)崔弘道崔國輔崔琬崔遠 (唐朝)崔渙崔才人上官婉儿中华书局中國后妃中國文學批評史乐仁规乔师望乙速孤神庆庞卿恽康延孝廣寧公主... 扩展索引 (208 更多) »

嚴可均

嚴可均(1762年—1843年)字景文,號鐵橋。清代学者。浙江烏程(現浙江湖州)人。.

查看 全唐文和嚴可均

劉商 (唐朝)

刘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刑部尚书刘德威之后。少好学,“工文善画”。居长安。大历初年進士及第,授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縣令。后历官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官至礼部郎中。诗以乐府见长,有《胡笳十八拍》一首,盛行于世。性好飲酒,但苦於家贫,“尝对花临月,悠然独酌”。晚年归隐山林,不知所终。.

查看 全唐文和劉商 (唐朝)

劉允章

劉允章,字蕴中。洺州廣平(今河北永年)人。 劉寬夫之子。懿宗时,官翰林學士。劉允章在《直諫書》用“國有九破”描繪過當時的局勢:“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咸通九年,知贡举,不久出京為鄂州觀察使、檢校工部尚書,廣明元年遷東都留守。是年十一月十七日,黄巢攻入洛阳,允章率百官迎接,受偽命,不久罢官居家。.

查看 全唐文和劉允章

劉濟 (唐朝)

劉濟(),字济之,《全唐文·卷五百五·故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彭城郡王赠太师刘公墓志铭(并序)》:公姓刘氏,讳济,字济之,蜀昭烈皇帝二十一代孙。唐朝将领,贞元三年(787年)接替其父刘怦任卢龙节度使,元和五年(810年)奉诏对相邻的成德(军部在今河北省正定县)作战时,被其子刘总毒杀。 其墓被发现于北京房山。.

查看 全唐文和劉濟 (唐朝)

劉怦

劉怦(《旧唐书》卷一十二),封爵彭城公,谥恭,唐朝将领,于贞元元年(785年)短暂任卢龙节度使,接替表弟朱滔。.

查看 全唐文和劉怦

十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十國皇后及妃嬪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十國所有的君主配偶。.

查看 全唐文和十国皇后及妃嫔列表

卢仝

卢仝(),自号玉川子,河南济源人,中国唐朝中期诗人。.

查看 全唐文和卢仝

卢贞

卢贞,字子蒙,唐朝官员。 官度支员外郎、河南尹。开成四年(839年)闰正月,以大理卿卢贞为福建观察使。 《全唐诗》卷四六三录其诗二首:《和白尚书赋永丰柳》、《和刘梦得岁夜怀友》。《全唐文》录其《广成宫碑记》一文。.

查看 全唐文和卢贞

卢文进

卢文进(),字国用《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或大用《新五代史》卷四十八,范阳人。爵封范阳郡王,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燕、晋及其后身后唐、吴、南唐及契丹将领。他在仕途初期叛投契丹,帮助构建契丹定期入侵中原领土的战略,但后来又再叛回到后唐。当后唐被契丹所支持的后晋推翻后,卢文进害怕,逃到吴国,在吴国和南唐度过余生。.

查看 全唐文和卢文进

危全讽

危全讽(),字上谏,晚唐军阀,从中和五年(885年)至天祐六年(909年)控制抚州二十余年,顶峰时期还控制了邻近三个州。唐亡后,他还控制了这些地区一段时间,但在天祐六年被新建的弘农郡国的军队所败,领地也被弘农所併。.

查看 全唐文和危全讽

可证

可证(),姓不详,唐朝妃嬪,唐昭宗李晔的后宫,封晋国夫人。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三》记载新秦郡夫人改封晋国夫人,与可证是否一人无考。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把长安毁掉,迁唐昭宗到洛阳定都。昭宗到达陕州,朱全忠从河中府前来朝见。三月二十日,朱全忠辞别昭宗,先往洛阳。昭宗与朱全忠宴请群臣,宴会散后,昭宗留下朱全忠、韩建继续饮酒。何皇后出去,亲捧玉杯请朱全忠喝酒,晋国夫人可证贴着昭宗耳朵说话。韩建看见,踩了一下朱全忠的脚,朱全忠以为昭宗要谋害自己,于是没有喝,假装喝醉离开。四月十六,朱全忠奏洛阳宫建成,多次催促昭宗早日出发。昭宗屡次派晋国夫人可证传话,说皇后刚生婴儿,不能上路,等到十月东去洛阳。朱全忠怀疑昭宗有意拖延,大怒,让牙将寇彦卿速到陕州,即日催促天子出发。闰四月初三,昭宗从陕州出发;闰四月初八,朱全忠在新安迎接,命医官许昭远告发医官使阎祐之、司天监王墀、内都知韦周和晋国夫人可证等谋害元帅朱全忠。最终,他们都被拘捕处死。.

查看 全唐文和可证

司马锽

司马锽,洛州温(今河南温县)人,出自三祖司马氏琅琊房,北魏琅邪王司马楚之的后裔,唐、武周时期官员,历任侍御史、徐州刺史、黄门侍郎,官居正三品。 武则天即位初年,实行吏部糊名科举考试时,司马锽与王适、刘宪、梁载言并列第二等。司马锽应对的题目是《对紫芝白兔判》,见载于《全唐文》。 司马锽由天官侍郎刘奇荐举,在693年担任监察御史,在长安四年武则天施行宰相检校制度时,司马锽是以本职检校担任徐州刺史,同时任命的20人中,仅有他和薛谦光的政绩最佳,最为称职。 唐中宗神龙年间,司马锽在黄门侍郎任上去世。.

查看 全唐文和司马锽

吉顼

吉顼,郡望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洛州河南(河南洛阳)人,武周时期宰相。.

查看 全唐文和吉顼

大中至正

大中至正」一詞起源於漢唐以來經學家對於《尚書·洪範》的注解,起初乃是意指“無偏無黨”,《全唐文》所記碑銘就有「大中至正」一詞以形容儒者的此一修養。 周敦頤《太極圖說》有謂:『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而宋明儒者多以「大中至正」為內聖外王之心術修持,所以後世遂演變成為專以指稱「儒家之道」,然而卻也衍生多種使用意境。.

查看 全唐文和大中至正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朝的女性政治家,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也是安定思公主的妹妹,唐玄宗的姑母,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史书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的名字。713年,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先天之變發兵擒獲,賜死於家中。太平公主死後,唐玄宗统治的李唐政權宣告穩定,開啟了開元之治,也結束了從626年玄武門之變86年以來,首都多次兵變的現象。.

查看 全唐文和太平公主

夫人 (位号)

夫人,中国古代君主妾室的位号,后又成为外命妇的封号,明清時為封贈二品以上官員之妻的封號。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朝鲜、琉球、越南亦有使用。.

查看 全唐文和夫人 (位号)

女性人名

女性人名,婚前所用的又可称闺名。 由於全世界大部份的民族都是以父系制度為主,女姓婚後往往會更改姓名。歐洲的傳統,女性婚後要從夫姓,不再用娘家的姓氏,现在西方女性大多数仍保留此传统,但一些已婚女性已抛弃此传统继续使用原姓不从夫姓。 東亞古代女性甚少在社交場合使用本名(大名),很多女性的本名只有親人知道。通常用父姓加上“氏”,称“某氏”做为名字。中国古代的已婚女性为了与同姓区别,通常会加上夫姓后称做“某某氏”。.

查看 全唐文和女性人名

姚南仲

姚南仲(),字仲闻,唐代大臣,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人。原籍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姚察弟姚最九世孙。.

查看 全唐文和姚南仲

姬侍

姬侍、或稱御婢、侍姬、婢妾、妾婢、侍妾、姬妾、姬人等,称指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中,被貴族、士族、富豪豢養於家中、與男主人有性關係但不屬正式妾室的女性。多為客女(部曲之女)、婢女、或家妓出身,婢女出身者通常稱為宠婢、收房丫头或通房丫头,家妓出身者又稱妓妾、寵妓。朝鮮又把妓生出身的姬侍稱守廳(수청、守廳)、守廳妓(수청기、守廳)。日本稱為召人。 《唐律疏议》的规定,不得以婢为妻或为妾,及婢有子及经放为良者,可以为妾。中国历代法律对民众纳妾都有一定限制。贵族、士大夫和富户所豢养的婢妾则可能至百余人。为了限制纳妾,清律规定“庶民之家不准存养良家男女为奴婢”。.

查看 全唐文和姬侍

姜公輔

姜公輔(,學者劉志強指《新唐書》等史籍載姜公輔於唐順宗登位不久時去世,亦即「姜公輔逝世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另據新疆和福州的《姜氏族譜》所載姜公輔「壽七十五歲」,故此姜公輔「應生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字德文指姜公輔「字欽文」,中國學者劉志強在《中越文化交流史論•科舉與愛州進士姜公輔》裡,考證姜公輔的字應為「德文」。,中國唐代名儒及大臣,愛州(今越南清化,當時為唐朝屬地)人,具才智,考中進士入仕唐室,歷任翰林學士、拾遺等職,在783年(建中四年)的涇原兵變中協助唐德宗皇帝避難有功,升至諫議大夫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輔職務。後因直諫,觸怒德宗皇帝而被貶,最終死於泉州。姜公輔享負文名,獲得中、越兩國人士尊崇,有《白雲照春海賦》、《對直言極諫策》等文章傳世。.

查看 全唐文和姜公輔

孔璲之

孔璲之,字藏晖,孔子三十五代孙。 曾任通直郎,开元五年(717年)袭封褒圣侯,授国子监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赠孔子为文宣王,改封孔璲之为文宣公、兖州长史、调任都水使者,食邑一千户。.

查看 全唐文和孔璲之

孙书

孙书,姬姓,孙氏,齐国大夫,与田无宇的儿子田書并非同一个人,曾与田书一起共同伐莒。.

查看 全唐文和孙书

孙广

孙广,唐朝官员,李希烈楚国政权宰相。.

查看 全唐文和孙广

宜城公主

宜城公主,中国唐朝唐中宗李显次女,母不詳,嫡母韋皇后。 生年不详。684年,其父李显当了两个月皇帝,即被废,她应当未封公主。在祖母武则天执政时受封义安郡主《全唐文·卷九十五》○义安郡主出降制 鸾台:皇太子第二女义安郡主,重月降辉......均州司仓裴巽,门胄清显,风范昭明。既谐委雁之祥,宜缛盘螭之礼。郡主可出适巽,仍以今月十四日成......

查看 全唐文和宜城公主

安乐公主

李裹儿(),唐中宗和韋皇-后-的小女儿,生平極受父母的寵愛,權傾一時,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

查看 全唐文和安乐公主

安兴贵

安兴贵(),凉州姑臧县(在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初唐功臣。.

查看 全唐文和安兴贵

安興昭懷公主

安兴昭怀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五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的次女,生母不详。 生年不详,从其异母姐寿昌公主和异母妹李花山的生年推测当在679年至686年之间。690年,父亲唐睿宗让位于祖母武则天,此时,她尚未获得公主的封号。祖母武则天执政时,初封安兴县主,开始许嫁梁王府参军薛琳,未成,如意元年(692年),县主去世。陪葬乾陵,谥号昭怀,公主称号当是其父再次登基后追封。.

查看 全唐文和安興昭懷公主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人。唐朝著名诗人。.

查看 全唐文和宋之问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是清人徐松自《永樂大典》中輯出,全书八百万言,近五百卷。 《宋會要》原本亡佚於明代,然此书大部分倖存於《永樂大典》。清代嘉慶年間,學者徐松命人自《永樂大典》中輯錄而成,全书近五百卷,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書中保留了大量詔令、法令、奏議等宋代典章制度的內容,十之七八为《宋史》各志所无,是研究宋朝法律典制的重要资料。.

查看 全唐文和宋会要辑稿

宋鼎

宋鼎,唐代洺州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人。 開元年間,由崔沔荐举,歷官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員外郎,累官潞州刺史。開元二十四年韓朝宗因“私其所亲”,貶洪州,孟浩然以诗相送,宋鼎代韓领荆州兼山南道采访处置使,以孟浩然为从事。開元二十五年,改任襄州刺史,兼按察使。後任廣州刺史、潞州長史。累官刑部侍郎。天寶三載,升遷尚書右丞、兵部侍郎。天寶四載(745)神會應宋鼎之請至洛阳,住荷泽寺。工於詩,《全唐詩》存其詩兩首。.

查看 全唐文和宋鼎

寿昌公主 (唐睿宗)

寿昌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五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的长女。她的生母为肃明皇后刘氏。 生年不详,从其同母兄李宪和异母妹李花山的生年推测当在679年至686年之间。690年,父亲唐睿宗让位于祖母武则天,此时,她尚未获得公主的封号。武周时,初封寿昌县主,开始许嫁太子右奉御杨尚一,未成。最终嫁给了清庙斋郎崔珍(《公主传》误作崔真)。天授元年(690年),寿昌公主和四妹代国公主李华婉对舞于西凉殿。.

查看 全唐文和寿昌公主 (唐睿宗)

尉迟恭

尉迟敬德(,尉音yù),隋末唐初名将,名融(后世谬载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并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

查看 全唐文和尉迟恭

岐阳庄淑公主

岐阳庄淑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一代皇帝唐宪宗李纯嫡长女。她的生母懿安皇后郭氏。唐穆宗的妹妹。 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封为岐阳公主,唐宪宗命令李吉甫在世族中选驸马。杜佑之孙杜悰表示愿意。元和九年(814年)七月廿三日,唐宪宗拜杜悰为银青光禄大夫、殿中少监、驸马都尉。八月,岐阳公主出嫁,婚礼十分盛大,左右神策军三百人到光范门清道。岐阳公主出嫁后,侍奉公婆以守礼闻名。生有两子两女。 杜悰为澧州刺史,岐阳公主与他一起去赴任。骑驴而来,不吃肉,州县供应,一概不受。當時詩人李宣古人在馆下,多次宴陪杜悰夫妻。宣古性喜謔戲,用粉塗杜悰的臉,或拉他的衣服。杜悰不能忍受,命人把宣古倒掛在爛泥巴中,幸被公主勸止。岐阳公主在婆母病重期间,衣不解带地侍奉。杜悰为忠武军节度使,奉调入京,岐阳公主病重,但一定要随她杜悰朝见兴庆宫。开成二年(837年)十一月,岐阳在进京路上去世,享年若干。葬在长安万年县的杜氏家族墓地。 十二月,杜悰进京,迟迟未去参见皇帝。唐文宗询问原因,户部侍郎李珏告知:“驸马要为公主服斩衰三年,士族所以不愿娶公主,很大程度因为如此。杜悰正在为公主服丧,所以没来谢恩。”文宗于是废除此一规定。开成三年(838年),唐文宗追谥姑母岐阳公主为庄淑大长公主。杜悰官至左仆射。.

查看 全唐文和岐阳庄淑公主

崔妃 (唐代宗)

崔妃,博陵郡安平人。唐代宗的嫡妻。父崔峋,为秘书少监。韩国夫人杨氏所生,鄭王李邈、召王李偲的生母,李偲与李傀是否一人存疑。 天宝年间,唐玄宗宠幸韩国夫人的妹妹杨贵妃,杨贵妃就是崔妃的姨母。当时韩国夫人、虢国夫人权势,冠于皇亲国戚。当时唐代宗为广平郡王,所以玄宗选韩国夫人的女儿为郡王妃。天宝五年(746年),册为广平郡王妃,礼仪非常盛大。崔妃生下兒子鄭王李邈、召王李偲,李偲被祖父皇太子李亨养为子。起初,崔妃挟母亲家族之权势,性情悍妒、驕恣頑劣。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军攻陷西京,而崔妃的母族则在马嵬驿之变中被诛杀。其后广平王跟随父亲太子李亨到达朔方灵武,崔妃也随至灵武,但恩顾渐薄。至德二年(757年),广平王收复西京,而崔氏则在回京後逝世。.

查看 全唐文和崔妃 (唐代宗)

崔弘道

崔弘道,出自清河崔氏--六房之一的清河青州房,是北魏冀州司马、武城子崔思韶的曾孙,崔子治的儿子,在唐朝官拜徐州都督府司马、濟州(今山東東阿)刺史。大女儿是唐太宗的崔才人。.

查看 全唐文和崔弘道

崔國輔

崔國輔,唐朝清河(今山东益都)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開元十四年嚴迪榜進士,與儲光羲、綦毋潛同榜。歷官山陰(今浙江绍兴)尉、許昌县令、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天寶十一載(725年),王鉷因罪被杀,國輔是王鉷近亲,受株连,貶竟陵司馬。在竟陵與陆羽交遊三年,酬唱、品茶。其後事蹟失考。有《陆羽崔国辅诗集》,早佚。《全唐詩》存崔國輔詩一卷,《全唐詩續拾》補詩三首。.

查看 全唐文和崔國輔

崔琬

崔琬,唐朝官员。 唐中宗時官監察御史。景龍三年(709年)二月九日,崔琬彈劾宗楚客等人“潛通戎狄,受其貨賂,至生邊患”。宗楚客聽了很憤怒,大力辯解,唐中宗並未追究,反命崔琬與楚客結為兄弟。後官寧州刺史。开元初年,以崔琬代为关内道按察使。开元七年(719年)时,为京兆少尹。.

查看 全唐文和崔琬

崔遠 (唐朝)

崔遠(《新唐書·卷十·本紀第十·昭宗、哀帝》:(天祐二年六月)戊子,朱全忠殺裴樞及靜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左僕射崔遠、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司空致仕裴贄、檢校司空兼太子太保致仕趙崇、兵部侍郎王贊。),字昌之,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在唐昭宗、唐哀帝年間兩度擔任宰相《新唐書·卷七十二下·表第十二下·宰相世系表二下》:楷字季則,後魏殷州刺史、後將軍。……珙,相武宗。……璵字朗士,河中節度使。……澹字知止,吏部侍郎。……遠字昌之,相昭宗。,唯《舊唐書》、《新唐書》皆無其傳記。 崔遠祖上是北魏官員崔楷,祖父崔璵是唐武宗宰相崔珙的弟弟;父親則是吏部侍郎崔澹;崔遠曾封博陵縣開國男,官翰林學士承旨、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上柱國。乾寧三年(896年)九月,朝廷同時任命他和武安軍節度使崔胤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首次擔任宰相;次年(897年)判戶部、出任兵部尚書和中書侍郎;光化元年(897年)兼任工部尚書,之後於光化三年(900年)兼任吏部尚書。擔任宰相期間,其爵位由開國男升為開國公。 同年九月,他被罷為兵部尚書《舊唐書·卷二十上·本紀第二十上·昭宗》:(光化三年九月)丙午,制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事、博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崔遠罷知政事,守本官。到天復四年(904年)正月,唐昭宗再次起用他為宰相、擔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和集賢殿大學士;閏四月改天祐時再次兼官兵部尚書。八月,朱全忠派人殺死唐昭宗,其子唐哀帝李柷即位,他隨即在次年(905年)三月罷為尚書右僕射,之後被貶為萊州刺史,再貶為白州司戶,赴任途中被朱全忠派人在滑州白馬驛殺害,为白马驿之祸众多受害人之一。.

查看 全唐文和崔遠 (唐朝)

崔渙

崔渙(),恒州井陉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人,祖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唐朝政治人物。 崔渙為博陵郡王崔玄暐之孫,礼部侍郎崔璩之子。崔渙博涉經籍,長於議論。曾為萬年尉,貶桐廬縣丞。累遷尚書司門員外郎、巴西郡太守。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入蜀。至巴西;崔渙迎謁,受房琯推薦,當日即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後來与韦见素、房琯護送传国玉玺给唐肃宗。肃宗及後任其为江淮宣谕选补使。崔渙後又历任大理卿、吏部侍郎、御史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大曆三年八月,因事崔渙被贬道州刺史。同年十二月壬寅,崔渙卒。 關於崔渙的為人,穆员的《相国崔公(涣)墓志铭》中對崔渙被貶之原因有此記載:“大历中,元载颛政,中外附之。公对敭内庭,数其不赦之罪,……未几有道州之役。”宋代史學家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對崔渙亦有描述:“抑人以远谤,吾所不为。”.

查看 全唐文和崔渙

崔才人

崔才人,出自清河崔氏--六房之一的清河青州房,是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妃嫔,次于婕妤、美人,高于宝林、御女),徐州都督府司马崔弘道的大女儿。现有册封诏书传世:“维贞观某年月日,皇帝使某官某副使某官某持节册命曰:於戏!惟尔兼徐州都督府司马崔宏道长女,门称着姓,训有义方,婉顺为质,柔明表行。宜升后庭,备兹内职,是用命尔为才人。往,钦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欤!”诏书录入《全唐文》。.

查看 全唐文和崔才人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唐朝陕州陕县人(今河南三门峡),祖籍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唐朝的女官、女诗人及唐中宗李顯之昭容,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获罪遭诛后,上官婉儿随母亲被发配入内庭为奴,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得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中宗年间被封为昭容,执掌朝纲,权势日盛,左右朝政,期间大设修文馆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唐隆之變時,手捧與太平公主共同起草的「相王輔政」中宗遺詔求免,仍被李隆基下令處死。.

查看 全唐文和上官婉儿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年1月1日成立,1949年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华书局印刷所)。.

查看 全唐文和中华书局

中國后妃

中國后妃有眾多等級,狹義專指皇后与妃嫔,即君主经过正式册封的妻妾,廣義則包括所有君主妻妾。 中国通俗文化中,描绘为“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妃嫔三千”或“佳丽三千”。在中国政治传统和一夫多妻婚姻制度下,除一位皇后(或称王后)外,历代中国君主(皇帝、王)通常拥有人数众多的妃嫔。除此,君主有权与宫女发生性关系,因此她们亦视为准妃嫔。同时,以为君主生育皇子为修辞,使得拥有众多妃嫔成为合乎道德准则的行为。.

查看 全唐文和中國后妃

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國很早就有文學批評。批评是评论的意思,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稱“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颜之推《家训·文章篇》亦稱“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论,然后出手。”中國文學批評自成一體,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到“文气”说。刘勰的《文心雕龙》則是一部有系統的評論專著。钟嵘的《诗品》是一部诗论专著。.

查看 全唐文和中國文學批評史

乐仁规

乐仁规,唐朝大臣,籍甬东镇海(今浙江宁波)。乐良才、乐显扬的先祖,后者为北京同仁堂始祖。.

查看 全唐文和乐仁规

乔师望

乔师望,生卒年不详,唐朝大臣、将领、驸马。 娶唐高祖女儿庐陵公主为妻。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派时任游击将军的乔师望,册封夷男为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侯君集灭高昌,建立安西都护府,第一任安西都护就是乔师望。贞观二十年(646年)春天,唐太宗派执失思力和乔师望,击败薛延陀多弥可汗拔灼,拔灼逃离,薛延陀坠入混乱。唐高宗朝封襄邑县子、驸马都尉。显庆三年(658年)为凉州刺史,後改任益州、润州。上元二年(675年),为华州刺史。 乔师望任内撰《华山西峰秦皇观基浮图铭》,卢照邻为他作《驸马都尉乔君集序》。有子乔知之、乔侃、乔备,并以文词知名。有女乔氏。.

查看 全唐文和乔师望

乙速孤神庆

乙速孤神庆(),字昭祐,京兆醴泉县(陕西礼泉县)人,贞观十七年任太子李治的右卫率府勋卫郎将,李治即位后任太子李忠的右虞候副率和检校左、右领军卫将军。.

查看 全唐文和乙速孤神庆

庞卿恽

庞卿恽(),相州邺县人(今河北临漳县),唐初功臣之一,玄武门之变参与者。 隋末弱冠时为左翼卫,入唐授朝散大夫。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以平霍邑之功,授开府仪同三司。武德元年(618年),参与平定薛举、薛仁杲父子,封大将军。后又参与征战王世充、刘黑闼,授上柱国,封真定县开国侯。武德五年(622年),入李世民秦王府为左三翊卫府右车骑将军。七年,授秦王左一副护军。同年,又补左内马军副总管。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参与玄武门之变,以功被授为太子(李世民)左卫副率。同年七月,诏授右骁卫将军。九月,改封安化郡开国公。李世民即位后,贞观元年(627年)七月,诏授左武候将军。十月,封邾国公,食实封四百户。贞观二年六月,遘疾薨於雍州长安县之安仁里宅,春秋卅有五。追赠幽平燕易妫檀等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或幽州都督),改封濮国公,谥号肃。.

查看 全唐文和庞卿恽

康延孝

康延孝(),923—926年间名为李绍琛,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将领。因他于923年叛梁投唐,并对唐帝李存勖献计,说服李存勖突袭后梁都城大梁,导致了后梁的灭亡,他因而受赏并被赐名李绍琛。在后来后唐灭前蜀的战事中,他亦有大功。但在前蜀灭亡后,李存勖杀大将郭崇韬和李继麟(朱友谦),李绍琛害怕,决意反叛,但被败杀。.

查看 全唐文和康延孝

廣寧公主

广宁公主(),唐玄宗女,母董芳仪。《旧唐书》记其封号为广平公主,《新唐书》和《全唐文》则记为广宁公主。.

查看 全唐文和廣寧公主

令狐彰

令狐彰字伯陽。京兆富平(今陝西富平)人。祖輩自敦煌内徙中原。令狐温之子。 早年事安禄山,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令狐彰撤至河朔,后转投靠史思明,署官滑、博二州刺史,守滑台。令狐彰暗中與唐军滑州监军杨万定联络,投奔唐军。唐肅宗時,拜滑毫魏博節度使,令狐彰服從中央,“时藩镇率皆跋扈,独彰贡赋未尝阙”。河朔三鎮平定後,封上柱國、霍國公,檢校尚書右僕射。齊映是他的女婿。.

查看 全唐文和令狐彰

任知古

任知古(),武周官员,曾短暂拜相。 尽管任知古身居高位,但他的家世和拜相前的仕途几无记载。作为宰相,《旧唐书》和《新唐书》反常地都没有他的传,他甚至没有被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任氏表。仅知垂拱三年(687年)任朝议郎、行麟台郎,并作《宁义寺经藏碑》。 天授二年六月庚戌(691年),任知古在鳳閣侍郎任上被武则天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新唐书》卷四 天授三年(692年)一月(一作二月、十月),他和宰相地官侍郎狄仁杰、冬官侍郎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禮、前文昌左丞卢献可、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被武则天手下酷吏御史中丞来俊臣弹劾谋反。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认谋反者可以减免死罪,并以此诱惑任知古等承认谋反。由于狄仁杰将一份表章藏在衣物中让家人带回,得以向武则天澄清众人并未谋反,武则天说:“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听群公为知古等所请,赐他们再生,各授以官职,以观后效。”来俊臣与文昌左相武承嗣、侍御史霍献可、凤阁舍人向光道、侍御史张知默都请求诛杀任知古、狄仁杰等,武则天不许。于是众人免于一死,但仍被外贬。任知古被贬为江夏县令。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诛杀政敌皇姑太平公主一党。时太上皇唐睿宗听闻鼓噪声,召宰相郭元振升承天楼,宣诏闭关自守,时任侍御史的任知古在朝堂招募数百人于朝堂,被其拦住不能入内。 開元初年,他仗着官威在朝上诟骂官员,右拾遗严挺之很责怪他不敬,反遭御史台弹劾被贬为万州员外参军。.

查看 全唐文和任知古

张为

張為,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 生卒年不詳。僅知是晚唐江南詩人,曾游福州釣臺山,與周樸齊名。咸通後進士。著有《詩人主客圖》,亦頗受稱許,《唐詩紀事》收有《詩人主客圖序》。.

查看 全唐文和张为

张庭珪

张庭珪(),字温玉,河南济源人,唐朝官员,唐书称张廷珪,出身范阳张氏。.

查看 全唐文和张庭珪

张倚

張倚,唐朝官員。 早年授官御史中丞。天宝二年(743年),张倚之子张奭到吏部候选。選官苗晋卿与宋遥因张倚正受玄宗宠信,欲攀附之,遂将张奭列为第一。时人皆知张奭不读书,因此群议沸腾。前蓟县(今北京西南)县令苏孝韫將此事告知安禄山,於是安禄山上奏朝廷。玄宗亲自在花萼楼重試已录取官员,能通过考核者十不及一二,张奭则交白卷。玄宗大怒,贬张倚为淮阳郡太守。终官吏部侍郎。.

查看 全唐文和张倚

张知运

张知运(),唐玄宗时期的守边大将,早年在凉州都督裴行俭帐下为裨将,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为抵御吐蕃、突厥外族入侵,唐朝在灵州设立朔方军(朔方节度使前身),郭元振为朔方军大总管,时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兼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大使、上柱国、长平郡开国公的张知运充任朔方道後军副大总管。 开元二年(714年)二月,突厥默啜可汗遣其子同俄特勤率众入寇北庭都护府,玄宗命兵部尚书兼紫微令姚崇等北伐,右领军卫大将军兼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军使张知运为中军副大总管,先持节赴军,统领边州军兵马等事。但右骁卫将军郭虔瓘斩杀同俄于城下,突厥退军,北伐军停。 开元三年(715年),突厥诸部及契丹不堪忍受默啜可汗的征役,纷纷叛逃归降唐朝,降户阿悉烂、夹跌思泰等南下投唐,至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时,左卫大将军、单于副都护张知运将其武器甲胄没收后,才下令他们渡过黄河南下,蕃人怨怒。御史中丞姜晦为巡边使,蕃人投诉说没有弓矢。不能射猎,姜晦将武器全部还给他们。 开元四年(716年)正月,玄宗以亲王遥领各大都护府,郯王李嗣直遥领安北大都护事,右卫大将军兼安北大都护上柱国长平郡开国公张知运为安北副大都护,仍兼郯王府长史及安抚诸蕃副大使。同年玄宗命朔方道大总管薛讷、安北副大都护张知运、凉州都督杨敬述等各领马兵二万人与回纥九姓部落共伐突厥默啜。六月,默啜击败九姓部落,在班师回去途中因大意不设防备,被九姓拔曳固部溃卒颉质略袭杀。七月突厥毗伽可汗成为突厥大汗,被唐朝安置在河曲的突厥降户夹跌思泰、阿悉烂等听到毗伽可汗即位的消息,于当年冬天十月纷纷叛归后突厥。有了武器的突厥降户在青刚岭〔在庆州方渠县(即今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北,灵州之南。〕攻击不设防备的张知运,唐军战败,张知运在赤柳涧被临阵生擒,带往突厥。朔方大总管薛讷率兵追击,突厥降户逃至大斌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镇双庙湾村),又被将军郭知运击溃。突厥军大溃散,张知运被释放,思泰等人从黑山呼延谷(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沟,自古是三条穿越阴山南北山涧谷道之一)逃回突厥汗庭,玄宗以张知运丧师辱国,将他斩首示众。.

查看 全唐文和张知运

张谓

张谓(?一约778)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诗人。 约景云二年(711年)前後出生,少時读书於嵩山,天寶二年刘单榜进士,曾入封常清安西幕府,乾元中为尚书郎,曾出使夏口,遇流放夜郎途中的李白。唐代宗时,历任潭州刺史,改太子左庶子,大曆六年官至禮部侍郎,曾连续三年知贡举。有诗名于天宝、大历间,兼擅古近体,多飲宴送別之作。殷璠《河岳英灵集》曾选录其诗,辛文房称其诗“格度严密,语致精深”。大历十二年(777年)尚在世。有诗集,今不传。《全唐詩》卷一九七錄其詩四十首。.

查看 全唐文和张谓

张锡

张锡(約637年-約711年),字奉孝,贝州东武城(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张宽乡)人,武周官员,唐高宗时宰相张文瓘之侄,700年七月接替外甥李峤为宰相,舅甥两人相互为相,被当时人称荣。次年三月,因参预谋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遭到武氏诸王忌恨,被以贪赃罪名罢职,流放循州(今广东惠州东)。唐中宗即位后,逐渐升为工部尚书,东都留守。韦皇后毒死中宗后效仿武则天临朝听政,让张锡与刑部尚书裴谈作宰相,10天后韦--被杀,他贬为绛州刺史。不久在剡县(浙江嵊州市)的长子县衙中去世。.

查看 全唐文和张锡

张良娣 (李贤)

张良娣,唐朝太子良娣,南阳人,是唐高宗第六子章怀太子李贤的良娣,父亲是朝议郎、行桂州都督府、始安县县令张明。 张良娣的曾祖父张严之,祖父张详。张氏十四岁选入雍王府,十六岁生李贤第三子李守礼。雍王被封为太子,张氏晋升为良娣。太子被废贬巴州,张良娣随行。唐中宗复位,张良娣随子李守礼居住。景龙二年(708年)四月,张良娣在长安延康里去世,年五十二岁(神道碑误作六十四岁)。景云二年(711年)四月十九,唐睿宗追封六哥李贤为章怀太子,十月初十,追赠张氏为章怀太子良娣,祔葬章怀太子陵侧。.

查看 全唐文和张良娣 (李贤)

张探玄

张探玄(),字体微,原籍南阳,后为临朐(山东潍坊)人,正一真人张道陵之后。唐玄宗时期上清派道士,唐高宗文明初年(684年),出家为道,隶本郡明山观道士。开元(713年)初,为长安景龙观供奉,开元十年(722年),与峨眉王仙卿、青城赵仙甫、汉中梁虚舟、齐国田仙寮等人,被选为唐朝祖庙玄元庙的道官。廿一年诏为东都道门威仪使,与洞玄先生司马秀同拜於玉清玄坛,不久兼任圣真、玄元两观观主。后游历海岳,止于王屋山清虚洞宫,又在玉真公主所隐居的灵都观修道。天宝元年七月二十四日丙寅(742年8月28日)卒, 享年七十六,门人私谥“贞玄先生”。.

查看 全唐文和张探玄

張遼

張遼(),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中国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大夫庄)人,原為西漢聶壹後人,因避怨而改姓。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首;官至前將軍,諡號為剛侯。活躍於東漢末年,曾跟隨丁原、董卓、呂布等軍閥,後隨曹操。公元215年,與李典、樂進以少量兵馬駐守合肥城,面對東吳孫權親征大軍,以寡勝眾,令孫權無功而返,甚至幾乎擒住孫權。中國著名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威震逍遙津」情節,便是以此事為藍本。.

查看 全唐文和張遼

張果老

張果,唐代一位精通服气,修炼内丹的道士,中唐以后,逐渐被神话,后来成为民间神话中的八仙之一,被称为张果老。.

查看 全唐文和張果老

何首烏

何首烏(學名:Fallopia multiflora 或者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又名野苗、交藤、交莖、夜合、地精、桃柳籐、赤葛、九真藤、芮草、蛇草、陈知白、馬肝石、九真藤、瘡帚等。為蓼科植物,有雌雄二種(赤,白二種),性喜高溫高溼,生長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麓。 何首烏狀如人形。《開寶本草》稱何首烏“黑鬚髮,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中國古代「四仙藥」(何首烏、黃精、地黃與靈芝)之一。 主产于中国大陸的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日本亦有。.

查看 全唐文和何首烏

徐鍇

徐鍇(920年—974年),字楚金。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徐鉉弟。南唐文字學家。 先世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後遷居廣陵(今江蘇揚州)。生於後梁末帝貞明六年(吴惠帝武义二年,920年),四歲而孤,自學成才,十岁即能作诗。,李穆喻徐氏兄弟文采“二陆不能及”,時稱“南唐徐氏二龙”。南唐元宗李璟見其文,以為祕書省正字。保大元年(943年)以秘书郎,齐王景奏授记室。徐氏個性耿介,言论率直,常遭贬抑。以军中书檄援引不当贬为乌江尉。不久复旧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宗保大十一年(953年)十二月,又因評論少府监冯延鲁巡抚诸州事触怒唐主,再贬为秘书郎。是正月二十日作〈先圣庙记〉。分司东都。保大十二年(954年)又召为虞部员外郎。十四年,任屯田郎中、知制诰。乾德元年(963年)曾與兄铉共论猫事,徐铉寫二十事,徐锴得七十余事,其學問與記憶力皆倍於常人。开宝三年(970年)韩熙载卒,徐锴收集其遗文。开宝五年(972年)为右內史舍人,并受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铉号为“二徐”。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因兄徐鉉奉使入宋,憂懼而卒。著有《說文解字繫傳》40卷、《通釋五音》、《方輿記》、《古今國典》等,南唐灭,其著作多散佚。.

查看 全唐文和徐鍇

徐松

徐松(),字星伯、孟品,原籍浙江上虞,寄籍顺天府大兴县。清代翰林,著名地理学家。.

查看 全唐文和徐松

心銘

《心銘》,禪宗著作,作者為牛頭宗初祖法融,以四言古體詩體裁寫成。被收入《全唐文》卷908與《景德傳燈錄》卷30。.

查看 全唐文和心銘

刘孝孙

刘孝孙,隋朝到唐朝初年学者。荆州(治今湖北省荆州市)人。 刘孝孙少年知名,与当时文士虞世南、蔡君和、庾抱等登山临水,结为文会。隋朝大业末年没于王世充,为王世充弟王辩行台郎中。归唐后,唐高祖任命他为虞州录事参军,被秦王李世民召为秦王府学士。贞观六年(632年)任著作佐郎、吴王(李恪)友。贞观十五年(641年),任谘议参军。后升任太子洗马,未上任卒。《唐诗纪事》称他贞观六年卒,与《旧唐书》所记不同。 曾采历代文集,为吴王编撰《古今类序诗苑》四十卷。《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称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清朝康熙年间刘云份辑《初唐刘孝孙诗》一卷,编入其所刊《唐代刘氏诗集七十种》。《全唐诗》卷三十三录存其诗七首,其中多为在隋时所作,《赋得春莺送友人》一首为贺朝清诗误入。《全唐文》卷154录存其文一篇。.

查看 全唐文和刘孝孙

则天文字

则天文字或则天新字,也称武后新字,是中国历史上武周的皇帝武则天所创造的新汉字的总称,在今天看来属于异体字范畴。按照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六书来划分,这些字都属于象形和会意字。.

查看 全唐文和则天文字

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

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是由时任太尉尚书令的秦王李世民下达给少林寺的文书。 620年,唐军攻打洛陽,因得到少林寺13武僧生擒駐守轅州的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立下戰功後,派上柱國李安遠到少林寺表揚少林對唐朝的功績並奉上《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作為該功績記述,同時賜予少林寺莊田40頃,水碾一具,以公費設立500僧兵及私人營房,自此少林寺得以發揚光大。.

查看 全唐文和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

周朴 (唐朝)

周朴(),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生年不详。生于釣台,早年隐居嵩山,后避難福州,常与山僧钓叟往來。有詩才,歐陽修謂其“構思尤艱,每有所得,必極其雕琢,故時人稱朴詩‘月鍛季煉,未及成篇,已播人口’”。乾符五年(878年),黃巢陷閩,逼他投降,周朴不從,終被殺害。僧人栖浩集其詩百餘篇,與林嵩編成《周朴詩集》二卷,林嵩為之序。.

查看 全唐文和周朴 (唐朝)

呂才

呂才(),唐初哲学家,博州清平(今山東聊城高唐县清平镇)人。.

查看 全唐文和呂才

和義公主 (唐宣宗)

和义公主,唐朝公主,又作义和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六代皇帝唐宣宗李忱的第五女。她的生母不详,史书仅仅记载了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五月廿三,她获封号和义公主,和饶安公主一起获封。没有关于和义公主是否婚嫁的记载。.

查看 全唐文和和義公主 (唐宣宗)

和政公主 (唐朝)

和政公主(),本名不詳,唐肅宗次女,母吳氏。.

查看 全唐文和和政公主 (唐朝)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发生在645年至649年。642年,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亲征高句丽。645年,唐軍冲破高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勣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唐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丽的战役搁浅。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联合新罗滅了高句丽。.

查看 全唐文和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是唐朝繼唐太宗、唐玄宗以後歷史評價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曾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全國,史稱“元和中興”。.

查看 全唐文和唐宪宗

唐安公主

唐安公主()名不详,中国唐朝唐德宗李适嫡长女,母昭德皇后。 唐安公主幼年恭谨孝顺,故深得唐德宗疼爱。许以秘书少监韦宥,婚礼未举行而遇到朱泚叛乱,她随从唐德宗到城固,三月十九去世,后追赠为韩国贞穆公主。根据其它史料显示,公主生前应已成婚,并有一女韦氏下嫁李-愬-,封魏国夫人。 唐安公主墓遺址位於洋縣馬暢鎮。.

查看 全唐文和唐安公主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嫡长子。初名俶,小名大收,原封广平郡王,後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查看 全唐文和唐代宗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查看 全唐文和唐玄宗

唐肅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母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計武则天),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間,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查看 全唐文和唐肅宗

唐武宗

唐武宗李瀍()(),临死前12天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实上的第九子,母韦贵妃。他是唐朝的第18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时间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1岁。.

查看 全唐文和唐武宗

唐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唐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唐朝所有的君主配偶。.

查看 全唐文和唐朝皇后及妃嬪列表

唐昭宗

唐昭宗李晔(),姓李諱晔,原名--,即位後改名為敏,又改名曄。是唐朝第2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年间曾三次出逃京师长安,最终为朱全忠部所弑。 Category:李姓.

查看 全唐文和唐昭宗

冯庆

冯庆(),字贞菘,唐朝冀州下博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北)人。源出长乐郡,北燕文成帝冯跋苗裔。.

查看 全唐文和冯庆

冯昭泰

冯昭泰(),唐朝信都郡长乐县(今河北省冀州市)人,冯昭泰为冯弘十代孙,冯世基曾孙,冯长命之孙。.

查看 全唐文和冯昭泰

全宋文

《全宋文》是中國当代所編輯的宋朝文選,全书共360册,8345卷,由曾枣庄、刘琳等人編輯。 1985年夏天始有《全宋文》的编纂計劃,“收文力求不重不漏不误,体例力求谨严”,1988年至1994年陆续出版50册,由于经费原因就停止出版。1996年3月,巴蜀书社以360万元把《全宋文》的版权转让给诚成集团。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接手《全宋文》的出版工作。《全宋文》大量收錄宋朝文人作品,包括史乘方志、类书笔记、碑刻法帖、释道二藏等,均应在网罗之列,甚至以“全集”或“別集”形式收入,全书收文17萬餘篇,作者近萬人,大都是辑佚所得,例如宋庠《元宪集》已佚,清初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宋元宪集》四十卷,《全宋文》再輯得宋庠文佚文三十一篇,字數達一億一千多万字,並附“作者小传”,幾乎是《全唐文》980万的十倍以上。 《全宋文》可以說是一部宋代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法制史、科技史、宗教史的百科全書,例如《全宋文》所收奏议是赵汝愚编輯《国朝诸臣奏议》與黄淮、杨士奇编輯《历代名臣奏议》的數倍以上;《全宋文》更從《大正藏》、《正统道藏》中辑出大量文章;《全宋文》所收理學家的文章是《宋元学案》與《补遗》的數倍以上;宋人编有《宋大诏令集》,《全宋文》所收诏令是《宋大诏令集》的五倍左右。 宋朝上接五代之亂世,下啟元朝,有大量文人歷經二朝甚至更多朝代,《全唐文》已收者,《全宋文》則不收,但如有《全唐文》誤收者,《全宋文》考慮收入;《全元文》已收者,《全宋文》亦考慮不收。缪钺提到此書“普查搜採之难,校勘辨订之难,分类编序之难,制订条例之难”,因此還是難免有“取舍不当、张冠李戴”之誤。.

查看 全唐文和全宋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國唐代以前文章總集,嚴可均(1762年—1843年)编,共七百四十六卷。.

查看 全唐文和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全唐文補編

《全唐文補編》一百六十卷--附錄四種、《全唐文再補》八卷、《全唐文又再補》十卷,陳尚君編,補清仁宗欽定《全唐文》,陸心源《唐文拾遺》、《唐文續拾》未及收錄的唐、五代文。.

查看 全唐文和全唐文補編

全元文

《全元文》收錄元朝文人作品,共1880卷。 元朝國祚不長,文藝不興,甚至“词衰于元”之说深入人心,故《全元文》不能與《全唐文》甚至《全宋文》相提並論,《全元文》收赵孟頫文有四百余篇,是目前收錄趙文最多的一部總集。《全元文》是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編輯,2000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出版61册,第61册是“索引”。.

查看 全唐文和全元文

元结

元结(),字次山,号漫郎、猗玕子,河南鲁山人。唐朝进士、官员。.

查看 全唐文和元结

元行冲

元行沖(),名澹,以字行。河南洛陽人。唐朝进士、官员。 元行冲是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曾孙常山康王拓跋素的后裔。少孤,為外祖司農卿韋機養大。博學多聞,善音律及詁訓之書。後舉進士,累官至通事舍人,頗受狄仁傑器重。宋璟對元行冲評價不高,認為他只能充任闲职,难以任大事。唐玄宗時,馬懷素奉旨與褚无量編輯《群书目录》,開元七年以後,懷素與無量相繼故物,書未成,由行冲接任。。至開元九年,書成,上《群书四部录》二百卷。竟無人受賞。元行冲頗受張說排擠,开元十年九月,行冲“以衰老罢丽正殿校写事”,累封常山郡公。開元十七年(729年)卒,年七十七。贈禮部尚書,諡曰獻。著有《魏典》、《群書四錄》等。.

查看 全唐文和元行冲

状元

元是中國、朝鮮、越南科举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试)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文科的是文狀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中國乃至东亚科舉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科舉史上最後一位狀元則是越南阮朝於1919年舉行、東亞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之進士第一名阮豐貽。 狀元這名稱跟榜眼、探花一樣世稱“三鼎甲”,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的稱呼。在公家正式發佈的「金榜」之上,只會稱狀元為「一甲第一名」。榜眼則「一甲第二名」,探花是「一甲第三名」。而越南在陳朝之前一甲第一名還沒有確立“狀元”名號,沒有固定稱呼,今天越南人稱為“首科”,意為第一名。.

查看 全唐文和状元

石承藻

石承藻,字黼庭,湖南湘潭人,清朝官員、探花。 父石养源,官至洛川知县。嘉慶十三年(1808年)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五年(1810年),任山西鄉試主考官,提拔祁隽藻、葛天柱等。迁御史,巡视南城,改给事中,以敢言聞名。以母丧,歸鄉守孝。嘉慶年間參修《全唐文》。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湘潭爆發土客械斗,“闭城罢市,械斗兼旬,人心汹汹,几激大变”,侍郎周系英与巡抚吴邦庆互劾。周系英之子周汝桢曾致书承藻,被吴邦庆發現,因此牽連罷官,卒於鄉。有《桐叶山房诗草》。.

查看 全唐文和石承藻

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本名无记载,法号无上真,字玄玄(一说“元元”),号“持盈”王缙 《唐玉真公主墓志》,唐朝公主,唐睿宗第九女,母窦德妃,唐玄宗、金仙公主同母妹。.

查看 全唐文和玉真公主

玉虚公主

玉虚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八代皇帝唐代宗李豫的第六女(一说第七女)。她的生母不详,史书仅仅记载了她的封号玉虚公主,玉虚公主没到适婚年龄,就已经去世。.

查看 全唐文和玉虚公主

王师范

王师范(?《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中国晚唐军阀,889至905年统治平卢镇,其中891至903年是以正式节度使的身份。他最初是权势军阀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附庸,于903年奉唐昭宗诏(不知是否确为其意愿)举事反对朱全忠。他被朱全忠所败后重新归顺之。908年,已篡唐建立后梁称太祖皇帝的朱全忠在抵抗王师范时战死的侄子朱友宁的遗孀请求下,诛杀王师范满门。.

查看 全唐文和王师范

王冷然

王冷然(),字仲清,太原人。 出身清寒。開元五年(717年)進士及第,當時未授官職,開元九年又登拔萃科,授將仕郎,守太子校書郎。王冷然自以為大材小用,曾上書當時宰相張說,寫至憤恨處,竟稱“百姓饿欲死,公何不举贤自代,让位请归?”但沒受到重視。後移右威衛兵曹參軍。開元十二年十二月卒於任上。.

查看 全唐文和王冷然

王皇后 (唐玄宗)

王皇后(),同州下邽县人,唐玄宗皇后。 王氏家族出于太原王氏,先祖為南梁冀州刺史王神念,父王仁皎,有双胞胎兄长王守一。史书未记载王氏的生年。當玄宗還在臨淄王時期時,聘娶王氏為郡王妃。根据《唐会要》的记载,时间是在武周长寿二年(693年),当时李隆基年仅八周岁。 710年,在討伐韋-后-的唐隆之变時,王氏在幕後協助臨淄王,終於完成大業。唐隆之变后,李隆基受封平王,不久被立为皇太子。王氏当获封太子妃的册封。延和元年(712年),玄宗即位,改元先天。八月二十日,立王氏為皇后。 王皇后結婚多年,始終無子,而當時武惠妃很得寵,王皇后心中不滿,武惠妃便想詆毀她。然而因為王皇后對下屬們素有恩惠,故沒人願意說她壞話。玄宗也起了廢后之心,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亲信姜皎,姜皎卻把這事說溜出去。开元十年(722年),她的一位妹夫嗣濮王李峤举报姜皎泄露唐玄宗意图废后。姜皎受杖刑后,死于流放途中。皇后因為失去玄宗的愛情,身處於隨時可能被廢的恐懼中,便哭著問玄宗:「陛下難道不掛念當年我爹拿衣服換一斗麵粉,給您做生日湯餅的事嗎?」玄宗聽了也為之感傷動容,遂暫時放下廢--的打算。 因為皇后無子,地位受損,再加上姜皎之事,讓皇后之兄王守一很害怕,遂導致「符厭事件」發生。他請來和尚明悟祭拜南斗與北斗,取來霹靂木並刻上天地文與玄宗名諱,讓王皇后佩帶,說道:「帶著它可保祐早生貴子,往後將可與則天皇后相比。」結果,在开元十二年(724年)事情被揭發,玄宗親自追查,果然搜獲物品。同年秋七月己卯,下诏廢皇后為庶人,賜死王守一。當時詩人王諲甚至作翠羽帳賦,諷刺玄宗的行為。在被廢的三個月後,即当年十月,王氏便過世了,玄宗詔令以一品禮將她葬於無相寺。後宮的人們對她相當思慕,玄宗自己也對此事感到相當後悔。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時,恢復其皇后封號。.

查看 全唐文和王皇后 (唐玄宗)

王积薪

王积薪,中国唐朝中期围棋国手,活跃于唐玄宗时期,为棋待诏,官至朝散大夫、前行右领军卫长史、受命为皇长子庆王友。 王積薪常下围棋,曾與冯汪在金谷园对阵,王积薪先以二比四负于对方,但接着又连胜三局,以五比四取得最后胜利。這就是有名的《金谷园九局图》。韩屋以“眼病休看九局棋”形容這場比賽。天宝十五年爆發安史之亂,王積薪随著玄宗至蜀,薛用弱《集異記》記載他在路上夜宿民宅,栖於檐下,夜阑不寐,有两位婆媳在下圍棋,积薪一一记下棋步,最後棋力大進。李肇《唐国史补》也有類似記載。王积薪总结出《圍棋十訣》:“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著有《棋诀》三卷、《凤池图》一卷。.

查看 全唐文和王积薪

王继勋 (闽)

王繼勳,五代末闽国宗室大臣,字绍元,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人。郡望瑯琊临沂。曾祖父王恁,祖父王审邽,父亲王延祯。是王延政的本家侄儿。.

查看 全唐文和王继勋 (闽)

王起

王起(),字举之,行十一。唐代律赋作家,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徙居扬州(今江苏扬州)。出自太原王氏,揚州都督府倉曹參軍王恕之子,王播之弟。.

查看 全唐文和王起

王通 (隋朝)

王通(),字仲淹,谥号文中子,外號王孔子,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人,隋朝大儒。.

查看 全唐文和王通 (隋朝)

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因其善寫場面雄闊的邊塞詩,而有“詩家天子”(或作“詩家夫子”)、 “七絕聖手”、“开天聖手”、“詩天子”的美譽。世称“王江宁”。著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查看 全唐文和王昌龄

王敬武

王敬武()《旧唐书》卷二十上,晚唐军阀,882年-889年任平卢节度使。.

查看 全唐文和王敬武

王晙

王晙(),滄州景城人。 祖父王有方,遷居洛陽(今河南洛陽),父王行果曾為長安尉。自幼父母皆亡,由祖父撫養,少年好學,氣貌雄壯。 咸亨三年(672年)擢明經,調清苑縣尉,歷官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出京任渭南令。久视元年(700年),宰相魏元忠獲罪贬为高要(今广东肇庆)尉,司礼丞高戬、凤阁舍人张说受牵连流放岭南。王晙为魏元忠申辩。宋璟惭愧叹道:“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 景龍三年(709年),授桂州都督,累遷太僕少卿。有膽識,不畏強權。 開元二年(714年)十月,吐蕃精甲十萬寇犯臨洮,薛訥率大軍至武街驛(今甘肅臨洮東),王晙率二千兵馬襲吐蕃於臨洮,功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并州都督长史。 四年(716年),迁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加御史大夫。 八年(720年),拜为兵部尚书兼幽州都督,复朔方行軍大总管。 九年(721年),以鎮壓胡人康待宾叛亂功封清源县公,仍兼御史大夫。尋胡人再叛,未能平乱,贬梓州刺史。 十年(722年),起用拜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北巡至并州,改并州为太原府,设为北都,刺史改称府尹,授王晙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四月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並追前破突厥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五月兼朔方副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冬,以許州刺史王喬案,貶蘄州刺史,改定州刺史。 十四年(726年),迁户部尚书,复为朔方节度使。 二十年八月初九(732年9月2日)因病卒。赠尚书左丞相,谥忠烈。存詩一首。.

查看 全唐文和王晙

碑是指人為豎立的石塊,通常刻有文字,具有一定用途,如記載事件、指示里程(里程碑)、劃定邊界(界碑)及作紀念用途(紀念碑)等。 中國古代官員都有立碑的習慣,視為榮耀。唐朝的地方官若要立碑紀功,要由皇帝下旨詔敕。唐朝地方百姓為地方官所立的「頌德碑」亦稱為「遺愛碑」,獨孤某和宋璟、狄仁傑都被立有其碑。《日知錄》載:“《宋史》言,太祖建隆元年十月戊子,詔諸道長貳有異政,請立碑者,委參軍驗實以聞。”.

查看 全唐文和碑

神秀

(606年-706年),禪宗大師,俗姓李氏,洛阳尉氏人,生於隋末,少時博覽經史,聰敏多聞,佛教禪宗五祖弘忍首座弟子,為汉传佛教禅宗的北宗开创者。其教義傳遍西京長安、東京洛邑,並曾獲得武后、中宗、睿宗三帝之皈依,有「二京法主、三君帝師」之尊號,谥大通禅师,當時與其同修惠能分庭抗禮,有南能北秀之稱。.

查看 全唐文和神秀

祝钦明

祝钦明(),字文思,唐朝、武周官员,唐中宗年间任宰相,还是著名儒家学者,但中宗驾崩后因曾奉承韦皇后而遭到诟病。.

查看 全唐文和祝钦明

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甚至並非衣缽,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祖師傳承下來的釋尊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惠(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第一義諦、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真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真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查看 全唐文和禅宗

竇叔向

竇叔向,字遗直,出于扶风窦氏,唐朝官员。 早年与常衮友善。大曆初登进士第。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國子博士,後任江阴縣令。大曆十二年(777年),常衮拜相,以叔向為左拾遗、內供奉。大曆十四年,常衮罢相,叔向亦出京任溧水县(治今江苏省溧水县)縣令。窦叔向逝世后,追赠工部尚书。有《竇叔向集》七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九首。娶给事中袁高妹,有五子竇常、竇牟、竇群、竇庠、竇巩俱以文学有名于当时。.

查看 全唐文和竇叔向

竇庠

竇庠(),字冑卿,京兆金城人。窦叔向之子,竇群之弟。 贞元年間曾任商州从事,顺宗永贞元年為武昌军节度副使。與其四兄弟窦常、窦牟、窦群、窦巩俱以诗名震一時。升迁為信州刺史,三年後转婺州,卒於任上。.

查看 全唐文和竇庠

管锥编

《管锥编》是钱锺书在 1960 和 70 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采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进行了详尽的缜密的考疏。其中以《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种耗力最巨,占全书近半篇幅。1978 年 1 月又记,尚有论《全唐文》等书五种,因“多病意倦”尚未成编,“聊为异日之券。”書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兼及大量的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管錐編》正式出版於 1979 年 9 月,由北京的中華書局印行。.

查看 全唐文和管锥编

紀信

紀信(,汉书高帝本纪作纪成),漢朝將軍,趙人。曾參與鴻門宴,隨劉邦起兵抗秦。在滎陽城危時乘黄屋车、用左纛,自称劉邦向西楚詐降,使得刘邦逃脱,自己被俘。項羽見紀信忠心,有意招降,為紀信所拒。最終被項羽用火刑處決,多年後被鄭州人民奉為城隍。.

查看 全唐文和紀信

綦毋潜

綦毋潜(複姓「綦毋」,)字孝通,又字季通,荆南(今湖北省江陵市)人。唐朝山水田园诗派诗人。.

查看 全唐文和綦毋潜

爨嗣绍

嗣绍,唐朝爨氏豪酋。担任将军昆州(今云南昆明)刺史。 张九龄为唐玄宗草拟敕书,让西南的夷族官员各守其境,不要相互攻击。其中提到十人:安南首领岿州(今云南屏边)刺史爨仁哲、潘州(今广东高州市)刺史潘明威、獠子(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首领阿迪、和蛮(今云南元阳县)大鬼主孟误、姚州(今云南姚安)首领左威卫将军爨彦徵、将军昆州刺史爨嗣绍、黎州(今云南华宁县)刺史爨曾、戎州(今四川宜宾)首领右监门卫大将军南州刺史爨归王、南宁州(今云南曲靖)司马威州(今云南嵩明县)刺史都大鬼主爨崇道、升麻(今云南寻甸)县令孟耽卿。.

查看 全唐文和爨嗣绍

瓦官寺

官寺又称瓦棺寺,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为南京地区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瓦官寺历经多次兴废,建筑早已无存。2003年重建的瓦官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门西花露北岗12号。.

查看 全唐文和瓦官寺

牛藂

牛藂,字表龄。唐代安定郡鹑觚(今甘肃灵台县)人。 牛僧孺之子。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咸通五年(864年)二月,以兵部尚书为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乾符中,累官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黄巢入長安,隨僖宗幸蜀,授太常卿。回長安後,任吏部尚书。後以司勋员外郎擔任睦州刺史。參修《文宗实录》。襄王之亂爆發,避難至太原,客死異鄉,卒年不詳。《全唐诗》录其诗一首。有子牛嶠。.

查看 全唐文和牛藂

益昌公主

昌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九代皇帝唐昭宗李晔的第七女。她的生母不详,史书仅仅记载了乾宁元年(894年)十月十四日获封号益昌公主。因为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史料失散,所以没有关于益昌公主的相关记载。.

查看 全唐文和益昌公主

盧光啟

盧光啟(《新唐書·卷十·本紀第十·昭宗、哀帝》:(天復三年二月丙子)朱全忠殺蘇檢、吏部侍郎盧光啟。),字子忠,在唐昭宗年間短暫代任宰相,唯《舊唐書》、《新唐書》皆無其傳記。 盧光啟祖上曾犯罪,後來他和兄弟參加科舉,親人都說他們嘗試取得功名。他個性周密謹慎,亦多方面上进;寫作《初舉子》就是談及進取的事宜《北夢瑣言·卷四》:盧相光啟先人伏刑,爾後弟兄修飾赴舉,因謂親知曰:「此乃開荒也。」然其立性周謹,進取多途。著《初舉子》一卷,即進取諸事,皆此類也。策名後揚歷臺省,受知於租庸張濬。清河出征並汾,盧每致書疏,凡一事別為一幅,朝士至今效之。蓋八行重疊別紙自公始也。。出仕後他在尚書省工作,獲租庸使張濬知遇;張濬出征讨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時,他將每一件事情分開書寫上書,後人因而倣效,他的做法稱為「八行重疊別紙」。 之後盧光啟曾任秘書少監,並守中書舍人,到天復元年(901年)時以兵部侍郎擔任權句當中書事《新唐書·卷十·本紀第十·昭宗、哀帝》:(天復元年十一月)辛酉,兵部侍郎盧光啟權句當中書事。……丁卯,盧光啟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機務。,兼判三司,之後任命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機務。 不過盧光啟隨即在次年(902年)四月被罷免為太子太保;天復三年(903年)更於任職吏部侍郎期間因控制了朝廷的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意思被赐死。.

查看 全唐文和盧光啟

隋唐公主列表

隋唐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及相關史料所載之公主一覽:.

查看 全唐文和隋唐公主列表

韦琮

韦琮(),字礼玉,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隋朝荆州总管、上庸文公韦世康的后裔,殿中侍御史-韦乾度-的儿子《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上夜召学士韦琮,以铉名授之,令草制,宰相、枢密皆不之知。时枢密使刘行深、杨钦义皆愿悫,不敢预事,老宦者尤之曰:“此由刘、杨懦怯,堕败旧风故也。”琮,--之子也。,唐宣宗年间短暂为宰相。.

查看 全唐文和韦琮

韦縠

韋縠,字、號不詳。五代後蜀人。 生卒年、生平皆不詳。在後蜀擔任監察御史,官至某部尚书。著有《才調集》一書,《才調集》不選杜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實以杜詩高古,其書體例不同。”.

查看 全唐文和韦縠

韦景昭

韦景昭(),字怀宝,唐朝丹阳郡延陵县人(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号称“紫阳真人大法师”。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四代宗师,李含光门人。 祖父韦道会,父亲韦思藏,皆是隐士。早年在延陵寻仙观出家,以丹台著称。后移居长安肃明观。二十年后,回到家乡茅山太平观,天宝年间与李含光一起奉诏修建茅山紫阳观。 从陶弘景传法于王远知,再传华阳观道士王轨,再传上士包方广,再传崇阳观道士包法整,法整传大法师包士荣,韦景昭则师从包士荣。 贞元元年十一月十一日癸卯(785年12月17日)在紫阳观去世,享年九十二。葬于茅山雷平山之西原李含光墓左侧。 江苏句容县茅山有《华阳三洞景昭大法师碑》,陆长源撰。.

查看 全唐文和韦景昭

韩琬

韓琬(),字茂贞,唐朝官员。 韓思彦之子。喜歡結交酒徒。後擢進士第,又举文艺优长、贤良方正。拜监察御史。景云年間曾上书言論时政。出京监河北军。又兼按察使。开元中迁殿中侍御史,又因事贬官。.

查看 全唐文和韩琬

韓王信

韓王信(),姬姓,韓氏,名信,為免與同時期另一名將,後封淮陰侯的韓信混淆,故通稱韓王信。他是秦末漢初將領,西漢初年被劉邦封為韓王,後投降匈奴,前196年與漢軍作戰時被柴武所殺。.

查看 全唐文和韓王信

韓翃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朝南陽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天寶十三載(754年)進士。肅宗寶應元年(762年)淄青節度使侯希逸聘為其幕中從事。後又佐李希烈、李勉等節度使幕。建中初年(780年),德宗親自點名為中書舍人,並因當時有兩個韓翃,特為批示指明是詠“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出自韓翃的〈寒食〉一詩,可見其詩名之盛。在大曆十才子中,韓翃的創作成就最大,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韓員外詩,匠意近於史,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士珍之。” 韓翃有一歌妓姓柳氏,柳氏後為蕃將沙吒利所劫,侯希逸的部將許俊以計奪還歸韓翃。許堯佐將他和柳氏的戀愛故事寫成《柳氏傳》。.

查看 全唐文和韓翃

韓昶

韓昶(),名昶,字有之,唐代人。韩愈的长子。早年從樊宗師學文,大和元年进士,釋褐邠州從事,試宏文館校書郎。後拜左拾遺。牛僧孺鎮守襄陽時,奏請為支使。大中九年(855年)六月三日有疾,八日卒於任上。二子:韩綰,字持之;韩袞,字獻之。.

查看 全唐文和韓昶

韋賢妃 (唐朝)

韦贤妃,唐德宗李-适-的贤妃。祖父是右威卫将军韦濯,定安公主的驸马。母永穆公主。 她的墓志未提及出生年份或逝世时的年龄。最初,韦氏为太子李--的良娣。贞元二年(即786年),册封为贤妃。韦贤妃性情淑敏,言行遵守礼仪,德宗宠爱敬重她,后宫以她的的行为作为规范。唐德宗去世后,上表请留奉崇陵园。元和四年(809年)四月,韦贤妃去世。 姨甥崔蕃。.

查看 全唐文和韋賢妃 (唐朝)

鍾允章

鍾允章(),五代十国时南汉大臣,祖籍邕州宣化(今广西南宁市),后徙居于番禺(今广东番禺)。 鍾允章为人侃直,不畏强暴。南汉高祖时考中丁未戊申(947—948年)文科进士,其弟亦同时考上文科进士,曾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官职;谓之一门双进士。官至中书舍人。被中宗刘晟所知。鍾允章文思敏捷,凡诰敕碑记多出其手,官至工部郎中,知制诰。乾和年间,辅佐中宗经略湖南,取贺州、昭州等州。后来中宗命鍾允章辅导太子劉鋹。后主劉鋹嗣位,大宝二年(959年)秋,鍾允章被擢升为尚书左丞,参知政事。上疏请诛乱法宦官,以正纲纪,后主不听。宦官对他人人切齿,其年十一月,内侍监许彦真诬鍾允章谋反,拔剑登上祭坛欲将他杀死,被鍾允章呵斥而止。许彦直马上又驰马入宫,向刘诬告鍾允章将要在祭祀的时候谋反。后主遂族诛鍾允章。鍾允章博学善文辞,所作诗文甚富,但多散佚不传。《全唐文》卷八九二收文一篇。《全唐诗》卷七九五收诗二句,一说为南汉时伶人所作。.

查看 全唐文和鍾允章

落星墩

落星石,又名落星墩,亦称德星山,历史悠久。位于星子县紫阳堤南二里湖中心,是星子县地标性建筑和象征性文物古迹,与湖口县大孤山(又名鞋山)遥相呼应。.

查看 全唐文和落星墩

非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俗稱私生子,此稱呼有輕度侮辱意味)指在受胎期間或出生時(各地法律定義有別),其生父母無婚姻關係的子女。由於法律上對婚生和非婚生子女的保護程度有別,故有區分的實益。.

查看 全唐文和非婚生子女

顾非熊

顧非熊字不详,姑苏人。 顧況之子。顧況七十歲生顧非熊,可謂老來得子。非熊性格詼諧好辯,為眾所怒,受排挤,因此困於考場三十年。会昌五年(845年)谏议大夫陈商選士,非熊終於進士及第,累官佐使府。大中年间,擔任盱眙(今安徽盱眙)縣尉,由於“不樂奉迎,更厭鞭撻”,終於棄官隐居茅山。其後事蹟失考,約卒於大中八年(854年)。有诗集一卷。.

查看 全唐文和顾非熊

裴漼

裴漼(),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出身河东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南来吴裴。.

查看 全唐文和裴漼

褚亮

褚亮(),字希明,杭州錢塘人,祖籍河南阳翟,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少年博覽群書,能文,喜交遊名士。南朝陈時,任尚書殿中侍郎。入隋為東宮學士、太常博士。隋煬帝嫉其才,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褚亮為鎧曹參軍。後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 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为封陽翟縣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陽翟縣侯。后致仕归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查看 全唐文和褚亮

褚无量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人,唐朝、武周时期的国子监官员,担任过唐玄宗、废太子李嗣谦(李瑛)父子两代的侍读,玄宗即位后,以师傅恩封舒国公,任国子祭酒。.

查看 全唐文和褚无量

饒安公主

饶安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六代皇帝唐宣宗李忱的第六女。她的生母不详,史书仅仅记载了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五月廿三,她获封号饶安公主,和和义公主一起获封。没有关于饶安公主是否婚嫁的记载。.

查看 全唐文和饒安公主

馬懷素

懷素,字惟白,潤州丹徒(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人。 移居江都,少年師從李善。家甚貧,白天砍柴,晚上燒柴讀書,遂博通經史。中進士,又中文学优赡科。武則天長安(701年—705年)中期,任監察御史,公正審崔貞慎、獨孤諱之事,不惜冒犯張易之兄弟。開元初年,拜戶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常山縣公。開元三年,充更日侍讀,待遇甚厚,後官秘书监,兼昭文館學士,奉旨與褚无量編輯《群书目录》,七年,書未成而卒,由元行冲接任。諡曰文。.

查看 全唐文和馬懷素

馮君衡

冯君衡,字正平,高州人。武周潘州刺史,唐朝赠潘州刺史、广州大都督。北燕冯氏之後,越國公馮盎之孫、高力士之父。妻子越國夫人麥氏,两人育有三子一女,長子馮元璡、次子馮元珪、三子馮元一(高力士)。 由於馮弘不肯向北魏投降,於是逃亡至高句麗,其族人馮業帶同三百人渡海歸降刘宋。後來馮弘死於高句麗,於是宋文帝任命馮業為高州刺史。至馮業之孫馮融,出仕南朝梁的羅州刺史。馮融的兒子馮寶,娶南越族大姓冼氏女冼夫人為妻。遂成為南越族首領,權傾嶺南(今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越南北部一部份。)。因此高州馮氏自馮業開始逐漸壟斷嶺南各地刺史接近三百年。 武周聖曆时,父亲冯智玳逝世,冯君衡袭其位。聖歷初,遭司刑評事萬國俊誣陷他和流人(被流放者)串通謀反。697年武則天任命李千里為嶺南討擊使,馮君衡與堂兄弟馮子猶(一作子遊)、堂姪馮梧(許敬宗外孫)先後陣亡。 馮君衡死後,其妻和三名兒子失散。直至開元五年時,才獲唐玄宗平反。追贈廣州大都督,其妻麥氏於瀧州被嶺南節度使尋獲並送到京師,玄宗封其妻越國夫人。 他的墓碑於1955年西安市东郊高楼村出土。刻於唐开元十七年(729年),边长72厘米。志盖篆书故潘州冯府君墓誌铭九字,周边刻瑞兽间蔓草花纹。誌文楷书,二十五行,行二十五字。撰者为开元间宰相张说,无书者姓名。誌记冯君衡,为苗裔,因其少子高力士为右监门大将军,高力士在开元十七年(729年)葬其母麦氏时,恩诏追赠其父冯君衡为廣州大都督,招魂而与其母合葬。此志证明高力士原姓冯,后为宦官高延富收养,而从其姓。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冯君衡次子冯元珪也有墓誌铭称墓主为高府君,可见也已改姓为高。.

查看 全唐文和馮君衡

許棠

許棠,字文化,宣州涇縣(今屬安徽)人。 生卒年不詳。科舉應試二十餘次,歷三十餘年,他的同鄉汪遵出身小吏,比他更早進士及第。咸通十一年,由李頻薦赴京兆府試。咸通十二年(871年)中進士,一经得第,往日的疲乏一扫而空,顿感筋骨轻健,有如少年郎。歷官涇縣尉、江寧丞。工詩文,個性孤僻,少與人和善。因作〈過洞庭湖〉詩聞名,云:“驚波常不定,半日黉堪斑。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膾炙人口,人稱許洞庭。中和二年(882年)尚在世。.

查看 全唐文和許棠

高延福

延福(),唐代宦官,他是唐玄宗时期著名宦官高力士的养父。高延福历事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皇帝,担任过宫廷七种职务,开元十四年终於长安来庭里,享年六十四,高力士作为他的养子,将他葬在长乐原,并为他立碑”。.

查看 全唐文和高延福

高冲

冲,先从北齐,后为北周大将。在北齐时高冲依靠累累战功升为鹰扬郎将,谙熟军法,后升颍川郡守,但是后来认为北齐不会持久,便投靠了北周,被封为左屯卫清宫府别将,留有子高赦,同于北周做官。.

查看 全唐文和高冲

高阳公主

阳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新唐書 卷八十三 諸帝公主傳》排第十七位),本名不詳。因捲入謀反案,被唐高宗賜自盡。.

查看 全唐文和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 (唐玄宗)

阳公主,唐玄宗第二十女,母不详。 仅见于《全唐文 卷二十四》记载了唐玄宗时的一段册文。记述唐玄宗第二十女被封为高阳公主。《新唐书 诸帝公主传》中玄宗并没有女儿曾被封为高阳公主。可能是《新唐书》漏记这位公主或某公主曾经的封号。从玄宗第二十一女太華公主的生年推测,高阳公主当生于722年至726年间。 由于《新唐书 诸帝公主传》中玄宗并没有女儿曾被封为高阳公主。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太宗女高阳公主的册文,被误放至玄宗之列。但据《新唐书》的记载唐高宗永淳之前公主的实封为三百户。唐玄宗时公主所获实封曾从五百户增加到一千户。因此从食实封“一千户”判断,这位高阳公主不可能是唐太宗的女儿。同时以唐懿宗为例,《新唐书 诸帝公主传》确实漏记他的女儿。.

查看 全唐文和高阳公主 (唐玄宗)

高惠通

刀人高氏(),字惠通,渤海郡人。祖父高成并,父隋朝密州高密县令高世达。 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初五日,高惠通被选入内秦王府,以为秦王李世民的刀人。武德九年四月初十日(626年5月11日),寝疾在公馆去世,春秋三十岁,四月十四日葬在长安县龙首乡。有《太尉秦王刀人高墓志铭》出土,墓志长、宽为52厘米,共16行,242字。收录在《全唐文补遗》。.

查看 全唐文和高惠通

魚朝恩

魚朝恩(),唐代宦官,泸州泸川(今屬四川)人。精通儒學,能講授《五經》,亦能佛法、禪學。曾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军九节度,權傾朝野,後被唐代宗賜死。.

查看 全唐文和魚朝恩

魏谟

魏--《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一作魏谟《新唐书》卷九十七:徵五世孙谟。(),字申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拜为宰相。.

查看 全唐文和魏谟

鮑防

鲍防(),字子慎,襄州襄阳县人(又称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政治家。 少孤贫好学,天宝十二年(753年)中杨儇榜進士,授太子正字。代宗时,累官至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御史大夫。歷官福建江西观察使。贞元元年(785年)策贤良方正,贞元年間,累官礼部侍郎,封东海郡公。以工部尚书致仕。贞元六年(790年)秋八月丙申,薨于洛阳私第,年六十九。诏赠太子少保,谥曰宣,葬洛阳北邙山南原。為福建晉江一帶的鮑氏始祖。 善寫文章,尤工於诗,穆员称其《感遇》诗“刺讥时病,丽而有则,属诗者宗诵之”。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好,時稱“鲍、谢”。有《鲍防集》,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八首、联句三首。 夫人萧氏,封兰陵郡夫人,是南朝梁宗室萧圆肃的后人,怀州刺史萧行赟曾孙女,朝散大夫、太子洗马萧希言孙女,庐州慎县令萧中和女,卒于贞元十三年(797年)十月三日,享年五十八。嗣子鲍宗由,侄子鲍宗参。.

查看 全唐文和鮑防

请讨大食表

请讨大食表指收藏在《册府元龟》卷999、卷977和《全唐文·卷999》的六份上表于唐廷的奏章,分别由康(719年)、安(719年)、俱密(719年)、吐火罗(727年)、石(741年)和曹(745年)诸国胡王所撰的表文。大食即倭马亚王朝,其国在705年起便开始对中亚进行永久性占领,由于在征服和统治过程中的一些过激行为,这些葱岭之外的附属诸国胡王就对当时的上国唐朝上表奏章,请它同心对抗倭马亚王朝。 到此为止,除了公元661年薩珊王朝沙赫裔卑路斯三世那一次向唐朝求援外,直到719年以前都没有见到有任何中亚国家向唐朝发出请求;中亚各国兴起向唐朝求援,那是715年张孝嵩攻拔汗那之后的事。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p.99, 144, 17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查看 全唐文和请讨大食表

豆卢建

豆卢建(),字立言,曾祖豆卢怀让,唐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府卿、驸马都尉、上柱国、芮国公。曾祖母是唐高祖第六女万春公主,父亲豆卢光祚,母亲万泉县主薛氏,是太平公主和驸马薛绍之女。豆卢建则尚唐玄宗第十三女建平公主,加银青光禄大夫,授太仆卿,袭中山郡开国公。天宝三载(744年)三月廿四日(5月11日),豆卢建逝世于长安胜业里之私第,年三十九。葬于咸阳洪渎原。豆卢建死后,建平公主改嫁杨说。.

查看 全唐文和豆卢建

貞順皇后 (唐玄宗)

貞順皇后(),即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父恆安王武攸止,母郑国夫人楊氏。她是武則天的孫侄女。.

查看 全唐文和貞順皇后 (唐玄宗)

貞懿皇后 (唐朝)

贞懿皇后独孤氏,唐代宗李豫的贵妃,生韩王李迥、华阳公主。逝世后,追谥为贞懿皇后。.

查看 全唐文和貞懿皇后 (唐朝)

鲜于仲通

于仲通(),名向,字仲通,是中国唐朝河北道渔阳郡(今天津市蓟县)人,寄籍剑南道新政。.

查看 全唐文和鲜于仲通

賢妃

賢妃,中國、朝鮮半島妃嬪的等级之一。唐、宋、明等朝,都有賢妃這個封號。唐朝和高麗與淑妃、德妃、貴妃同為四夫人。.

查看 全唐文和賢妃

賈耽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人。中国唐朝官員,仕至尚書左僕射、知政事。博學好古,尤以精通地理學著稱於世。.

查看 全唐文和賈耽

賀若弼

賀若弼(),复姓贺若,字輔伯,河南郡洛阳县人。隋朝大臣。.

查看 全唐文和賀若弼

贡士

貢士,指中国明清两朝科举制度中會試中試者。.

查看 全唐文和贡士

贾至

賈至,字幼鄰,一作幼幾,河南郡洛阳县(今屬河南)人,或依郡望称长乐郡人。唐代官员、詩人。.

查看 全唐文和贾至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該時期的越南受中國的隋、唐等王朝統治,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此一時期的起迄時間,越南史家陳重金(即陳仲金)定為603年至939年;另有定為602年-905年。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隋朝及唐朝統治,並過渡至獨立建國的時期。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將劉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勢力,將今越南北部直接置於隋朝的統治之下。621年,唐朝取代隋朝並繼續統治安南,並設置都護府(曾稱作交州總管府、交州都督府、安南都護府、鎮南都護府等)及節度使等軍政官署,管轄當地。在第三次北屬期間,該地曾爆發多起民變,並受環王國(位於現今越南中、南部)、闍婆(位於爪哇)、南詔國(位於中國西南)的侵擾。到唐末五代時期,曲承裕成為靜海節度使,其後,越南人士逐漸取得自主權力,標誌著第三次北屬時期結束。.

查看 全唐文和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

趙璘

趙璘,字澤章。平原(今屬山東)人。 其先南阳人,後移居平原。趙宗儒之從孫,父母趙伉、柳氏,伯父是趙傪。生卒年不詳。大和八年(834年)進士。開成三年(838年),中書判拔萃,不久校書於祕書省。大中七年(853年)擔任左補闕。歷官金部郎中,官至衢州刺史。大約卒於僖宗乾符中。著有《因話錄》。《全唐文》收两篇文章。.

查看 全唐文和趙璘

趙麗妃

趙麗妃(),本名不詳,天水郡人《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一》○和丽妃神道碑铭奉敕撰 丽妃赵氏,天水人也......开元十四年,春秋三十有四,七月十四日,薨於春华殿。,唐玄宗後宮嬪妃之一。.

查看 全唐文和趙麗妃

郎士元

郎士元,字君胄。唐代中山(今河北定州)人。 天宝十五载(756年)盧庚榜進士。安史之乱爆發,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年)补渭南縣尉,歷官左拾遗、补阙等,官至郢州刺史。 工於詩,与钱起齐名,時稱“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查看 全唐文和郎士元

郡夫人

郡夫人,命妇封号名。唐朝、宋朝设置。 唐朝初期,郡夫人为外命妇封号,位次于国夫人。唐朝中后期,成为妃嫔封号。从唐宣宗时册封的实例看,位在才人之下。宋朝时郡夫人地位在国夫人之下,淑人之上。以封执政、东宫三太、文武二品、御史大夫、六尚书、两省侍郎、太常卿、留守、节度使、诸卫上将军、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之妻。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规定执政以上官员可以得封郡夫人。.

查看 全唐文和郡夫人

郭子仪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頤和園長廊畫中有描繪。.

查看 全唐文和郭子仪

郭知运

郭知运(),字逢时,唐朝将领。瓜州常乐(在今甘肃瓜州县)人。唐玄宗时期西北大将,官至陇右节度大使,领军与突厥、吐蕃、西域诸胡作战,战功赫赫,甚为西北蕃夷所惮,与王君毚被时人称为王、郭二勇将。以功封太原郡公。 祖父郭才,朝议郎、行瓜州常乐县令,父郭师,朝散大夫、赠伊州刺史。初为秦州三度府果毅都尉,以战功累除左骁卫中郎将、瀚海军经略使,又转检校伊州刺史,兼伊吾军使。 开元二年(714年)春,突厥可汗默啜派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勤率精骑围攻唐朝北庭都护府,北庭都护郭虔瓘与副手郭知运率众固守。同俄特勤单骑亲临城下指挥作战,郭虔瓘派勇士埋伏于路左,突然发动,斩杀同俄特勤,突厥军见首领被杀,三军恸哭,便引兵撤退。战后郭虔瓘以功进封太原郡开国公,郭知运封介休县开国公,加云麾将军,擢拜右武卫将军。 同年七月秋,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入寇陇右临洮军(在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又游寇兰州、渭州之渭源县,掠夺唐军所牧养的战马后离去。唐朝中央下令郭知运领军追击,同时起复被贬职的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郭知运、杜宾客、王晙、安思顺等将领与吐蕃作战。十月,在渭州西界武阶驿(又称武阶谷),唐军先锋丰安军使王海宾遇敌交战,击溃吐蕃,取得大胜,而唐军主帅薛讷乘势发起总攻,与大仆少卿王晙掎角夹攻吐蕃,吐蕃大败溃逃。唐军追击至洮水,又与吐蕃战于长城堡,先锋王海宾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唐军主力又乘势进击,击败吐蕃。此战唐军斩首一万七十级,吐蕃死伤惨重,洮水为之不流,大将六指乡弥洪被俘,获马七万五千匹(包括被掠走的唐军战马),牛羊四万头。郭知运进封太原郡公,仍兼临洮军使。不久升任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 开元四年(716年)冬,唐朝安置在河曲的突厥降户首领阿悉烂、夹跌思太等率众反叛,想要返回突厥故地,向南到达单于都护府,单于副都护张知运与降户战于青刚岭,张知运兵败被擒。唐朝中央下诏令朔方大总管薛讷领兵征讨,突厥降户走至绥州地界时,又令郭知运领朔方兵马截击。郭知运在绥州大斌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子洲县)黑山呼延谷截住并击溃突厥,突厥溃散。 开元六年(718年),郭知运率兵攻入吐蕃,到达九曲(位于青海省兴海县与贵南县交界处的黄河上),获得铠甲马羊牦牛等数以万计。唐朝将郭知运上交的战利品赐给京城文武五品已上的清官及朝集使,并拜知运为兼鸿胪卿、摄御史中丞。 开元九年(721年)四月,兰池州的胡人显首(粟特人)乘着当地胡人苦于赋税和徭役,伪称自己是叶护康待宾,引诱各族胡人反抗唐朝统治,占领了长泉县,又攻陷兰池等六胡州。以此拥众7万,进逼夏州(今甘肃灵武附近)。叛胡又与党项连结,攻打银城、连谷,以图占据粮仓。唐朝中央以兵部尚书王晙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天兴军节度大使、检校并州长史、燕国公张说相与经略军务,太仆卿王毛仲为朔方道防御讨捕大使,率郭知运等陇右诸军及河东回纥九姓进行征讨。七月,王晙军大破兰池州康待宾军,杀三万五千骑,生擒康待宾。张说统帅河东九姓马步万人出合河关,攻击围攻银城的叛胡与党项联军,并大破之。七月辛酉,唐玄宗在京城召集各族部落酋长,腰斩了康待宾。郭知运以功拜左武卫大将军,授一子官,赐金银器百事、杂彩千段。同年卒于军中,追赠凉州都督,赐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仍令中书令张说为他撰写墓碑文。 郭知运有十子:郭英杰、郭英奇、郭英协、郭英彦、郭英乂、郭英--等。.

查看 全唐文和郭知运

郭曖

郭曖(),祖籍山西汾陽,生於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唐朝將領郭子儀第六子,霍国夫人王氏所生第四子,襲代國公,唐代宗時期駙馬,娶昇平公主。.

查看 全唐文和郭曖

郭曙

郭曙(),郭子仪第七子,母霍国夫人王氏。唐朝官员。 唐代宗朝,累官至司农卿。大历十二年(777年),母亲王氏逝世时,郭曙为银青光禄大夫、守殿中少监。建中二年(781年),丁父忧。建中三年冬,舒王李谊为淮西、山南诸大元帅,以郭曙为检校左庶子,为元帅府都押牙。兄长郭曜逝世时,郭曙为右金吾卫将军、祁国公。京城乱,从幸山南,转太府卿。随驾还京,拜左金吾卫大将军。贞元末年,郭曙逝世。.

查看 全唐文和郭曙

郭晞

郭晞(),郭子仪第三子,母霍国夫人王氏。唐朝官员。 少年善骑射,经常随父郭子仪征伐。初,郭晞以战功授左赞善大夫。随广平郡王李俶(即唐代宗)收复两京,力战于香积寺、陕西,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后以功拜殿中监。广德二年,加御史中丞,以战功加御史大夫,父郭子仪固让不受。永泰二年(766年),检校左散骑常侍。大历七年(772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十二年(777年),丁母忧。服除,加检校工部尚书,判秘书省事。建中二年(781年),丁父忧。 朱泚之乱,郭晞潜逃至唐德宗所在的奉天,复检校工部尚书、太子詹事,后改太子宾客。贞元七年(791年),其长子郭钢单骑叛逃吐蕃,被吐蕃送还,郭钢赐自尽。郭晞受儿子牵连,免官。第二年,复授太子宾客。贞元十年(794年),郭晞逝世,追赠兵部尚书。.

查看 全唐文和郭晞

郑万钧 (唐朝)

郑万钧,名鼎,字万钧,以字行,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六房,唐睿宗的驸马。.

查看 全唐文和郑万钧 (唐朝)

郑愚

郑愚,唐朝番禺人。 生卒年不詳。家世殷富,開成二年進士,授校書郎。咸通初年,为商州刺史,表陆希声为幕僚。二年,授官桂管觀察使,三年改岭南西道节度使。八年任礼部侍郎,知贡举,曾提拔皮日休。咸通九年出京为岭南东道节度使。中和年間,黄巢之亂平定,出镇南海,终官尚书左仆射。有《郑愚集》,早佚。.

查看 全唐文和郑愚

赵莹

赵莹(《旧五代史》卷八十九《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辽史》卷五),字玄辉,《新五代史》卷五十六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后晋官员,在后晋为宰相。.

查看 全唐文和赵莹

赵观文

趙觀文,桂州(今廣西桂林)人。 出生於桂林西北郊迴龍山下趙家村,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進士,當時張昭憲為狀元,趙觀文第八,但有考生指責主考官崔凝舞弊。最後昭宗下詔於武德殿重試,由翰林學士陸扆任主官考,複試結果,趙觀文登乙卯科狀元及第,昭宗稱其“名實相符之士,藝文俱美之人。”授侍讲学士。為官時與刘季述、崔胤不合,不久辞归。《全唐文》錄有《桂州新修尧舜祠祭器碑》一文。 G Category:唐朝狀元 Category:桂林人.

查看 全唐文和赵观文

薛妃 (李瑛)

薛妃,唐朝太子妃,出身河东薛氏,是唐玄宗太子李瑛的妻子,父亲是太常少卿薛縚。 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下诏为太子、诸王选妃。(731年),册封薛縚第六女为太子妃。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纳取,萧嵩为五礼使,韩休为礼会使。这次皇家婚礼中,除赦免罪犯、免除长安、万年县两县地税等举措外。太子李瑛的两位舅舅和薛氏的兄長通事舍人薛愿、吏部常选薛怤获得晋升。薛妃在732年生女博平郡主。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杨洄诬告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和薛妃的哥哥薛鏽谋反,李瑛、李瑶、李琚和薛鏽都被赐死。其后,薛妃经历未有记载。.

查看 全唐文和薛妃 (李瑛)

薛道衡

薛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隋炀帝时被处决。 出身官僚家庭,父薛孝通。道衡六歲時早孤,性好學,讀《春秋左氏傳》,有感於子產相鄭之功,作《國僑贊》,见者奇之。歷仕北齊、北周,北齊時,薛道衡待詔文林館,兼主客郎,負責接待北周及南朝陳的使者。隋朝开皇八年( 588年),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吏部郎,随从晋王杨广、宰相高熲出兵伐陈。隋師臨江,高熲曾問薛道衡:“此番舉兵,能否克定江東,請君言之。”薛回答:“南北分裂已久,戰爭不息,否終斯泰,以運數言之,其必克一世;有德者倡,無德者亡。” 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即位,愛其才,自番州(今广州)刺史召回,欲委以秘书监一职,但薛道衡不识时务,撰《高祖文皇帝颂》奏上。焬帝讀後大怒,对大臣苏威说:“道衡至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改任司隸大夫。司隶刺史房彦谦知其必及祸,劝他杜绝宾客,道衡卻不以为然。一次,朝臣在討論新令,久無結論,道衡說:“向使高熲不死,令決當久行。”御史大夫裴蘊彈劾他:“道衡負才恃舊,有無君之心。見詔書每下,便腹非私議,推惡於國妄造禍端。”隋炀帝称赞裴蕴说:“公论其逆,妙体本心。”後為隋煬帝賜自盡,薛道衡感到非常意外,不肯自尽。司法部門再上奏皇帝,炀帝下令将他用绳子勒死。妻子兒女被发配且末(今新疆且末县)。天下稱冤。唐朝詩人张九龄有《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詩:“尝闻薛公泪,非直雍门琴。窜逐留遗迹,悲凉见此心”。 唐朝时,追赠薛道衡为上开府临河县开国公。.

查看 全唐文和薛道衡

薛逢

薛逢,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代诗人。 士族出身,家门屡遭不幸,会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岘榜进士第三人,釋褐秘書省校書郎。大中三年(849年),得宰相崔鉉提攜,調任萬年縣尉,後任秘書郎,授弘文館,參與編寫《續會要》。持論鯁切,忤逆权贵,仕途颇不得意。彭城人劉瑑的才华不如薛逢,被薛逢嘲笑,導致劉瑑心生怨恨。大中十二年(858年),任河南府司錄參軍,大中末年,劉瑑升知政事,有人推荐薛逢知制诰,但劉瑑不同意,只好出京为巴州刺史。咸通六年(865年)改绵州刺史。咸通七年(866年),得罪宰相楊收,遷為甘州府錄事參軍,咸通八年(866年),杨收罢相,以太常少卿召还,官给事中,迁秘书监,老弱多病,拄著拐杖上朝,卒於任上。許學夷評論說:“薛逢七言律〈老聽笙歌〉一篇,聲氣亦勝,〈陰風獵獵〉一篇與李郢〈虯鬚憔悴〉相伯仲”。有《薛逢诗集》、《别纸》、《赋集》,均佚。《全唐诗》卷548錄其詩一卷,《全唐文》卷766有文存15篇。有子薛廷皀。.

查看 全唐文和薛逢

薛收

薛收(),字伯褒,隋唐時蒲州汾陰(治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 其父薛道衡,官隋內史侍郎。薛收自幼過繼給薛孺,十二歲能文。與族兄薛德音、侄子薛元敬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好友王績稱薛收之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 薛收因隋煬帝縊死其父薛道衡,遂不仕隋。房玄齡薦入秦王府,李世民授之主簿。其姐妹薛氏则成为唐高祖的婕妤。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討伐佔據洛陽的王世充,這時竇建德率軍前來救援,秦王部將皆建議撤退,唯獨薛收力排眾議,建議李世民分兵圍困洛陽,另一方面再派兵狙擊竇建德。王世充與竇建德同時被擒。入唐後,兼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金部郎中,以功授上柱国,封汾阴县男,食邑三百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記室參軍。不久卒。 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言:“薛收若在,當以中書令處之”。贞观七年(633年),追赠为定州刺史及太常寺卿,谥号曰献。永徽五年(654年)薛收夫人逝世,因其子薛元超奏请,唐高宗下诏于永徽六年八月二十三日陪葬昭陵。.

查看 全唐文和薛收

钱镠铁券

钱镠铁券或称钱王铁券是中国现存四个丹書鐵券实物中,年代最早的一个,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一级文物。 因平定董昌有功,唐昭宗于乾宁四年(897年)八月赐钱镠丹书铁券。其后一千年,均由钱镠后人收藏,有“七登天子之庭,一藏深山,三沉深水”之说。钱缪后人——清代钱泳在其著《履园丛话·丛话二·阅古》中,对铁丹形制、历史有详细描述。形如瓦,高今裁尺九寸,阔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熔铁而成,镂金其上。文二十四行,行十四字,共计三百四十二字。清朝道光时剥蚀者已十之三四《履园丛话·丛话二·阅古》。.

查看 全唐文和钱镠铁券

蔣防

蔣防,字子徵,如城,唐代(约公元792年-不详)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曾任翰林学士等。 其诗赋杂文被收入《全唐诗》《全唐文》。其传奇《霍小玉传》被明戏剧家汤显祖改为剧《紫钗记》。蔣防所著《聚米為山賦》轉述了漢馬援以米所造之突起地勢圖,為該項發明源自於中國的重要文獻證據。.

查看 全唐文和蔣防

臨晉公主

临晋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六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女。她的生母皇甫淑妃。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获封临晋公主,实封一千户。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闰八月十六日,正式受册为临晋公主。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嫁给了唐睿宗第四女代国公主和郑万钧的长子郑潜曜(《新唐书·公主传》作郭潜曜,《唐书·孝义传》有传)。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九月初一,临晋公主去世。.

查看 全唐文和臨晉公主

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藏文:或,,)),姓李名奴奴,唐宗女,和亲公主之一。生父为嗣雍王李守礼,养父为唐中宗。 步曾祖姑文成公主之后尘和亲吐蕃,嫁赞普赤德祖赞(即尺带珠丹)。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为唐蕃称为甥舅宿亲,“和同为一家”(见赤德祖赞上玄宗皇帝表)维系纽带,贡献匪浅。.

查看 全唐文和金城公主

長恨歌

《長恨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作的長篇敘事詩,伟大的唐诗杰作,是白居易最為人傳頌的代表作。白居易把《長恨歌》歸為「感傷類」的詩歌,一般認為是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是一個將歷史典故融於感性藝術中,以富層次韻味的抒寫筆法,所描繪出的淒美的愛情故事。由於白居易並未明確揭示全詩的主題,因此歷代學者對《長恨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直到現代仍被廣泛研究探討。《長恨歌》也對許多後代的文學作品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長恨歌傳》、《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長生殿》等,甚至影響了日本的文壇,如《源氏物語》、《枕草子》等。.

查看 全唐文和長恨歌

苻載

苻載,一作符载,字厚之,唐代凤翔(今屬陕西)人。 郡望武都(治今甘肃武都东南),生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建中初年(780年),与杨衡、王簡言、李元象等隐居庐山,号“山中四友”。贞元八年(792)依山南东道节度使樊泽。貞元十二年(796年)苻載南下投靠嶺南節度使王鍔,卻在途中病倒,患热疾於虔州,只得暫住南康太守戎昱家中。貞元十六年,楊衡歸葬其父於鳳翔,託苻載寫〈犀浦縣令楊府君墓誌銘〉。後續事蹟失考。柳宗元称其“艺术志气,为时闻人”。卒年不詳。《全唐诗》存其诗二首,《全唐文》存其文四卷。.

查看 全唐文和苻載

苗晉卿

苗晉卿(),字元輔,上黨壺關人。唐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官员,官至侍中(宰相)。.

查看 全唐文和苗晉卿

虞咸

虞咸,字號、生平皆不詳。 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戊辰科狀元,主考官嚴挺之。同榜有賀蘭進明等二十人。不久又考取“书判拔萃科”第一。《全唐文》存其《对太宝择嗣判》一文。 Y Category:虞姓.

查看 全唐文和虞咸

陳希烈

陳希烈(),宋州人。唐朝官员。 精於玄學,開元時期,在皇宮講解《老子》《易經》,用神仙符瑞以取媚於唐玄宗,累遷至秘書少監。曾代張九齡專判集賢院事。唐玄宗如有撰述,必經其手。被李林甫引為宰相。凡事唯唯诺诺,只負責簽字。开元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间,职位为黄门侍郎。天宝四年(745)年,职位为金紫光禄大夫行门下侍郎、集贤院学士兼崇文馆大学士。天宝五年(746年)时,职位为光禄大夫行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宝九年(750年)时,为特进行左相兼兵部尚书、崇元馆大学士、集贤院、宏文馆大学士、上柱国、颍川郡公。安史之乱爆发后,投降安禄山。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758年),陈希烈与达奚珣等二百余人被囚禁于杨国忠宅第中审讯。二十七日,达奚珣等一十八人被处斩,陈希烈等七人赐自尽于大理寺。.

查看 全唐文和陳希烈

陳鴻墀

陳鴻墀(),原名治鴻,字萬甯,號範川、東圃,又號抱箫山道人,浙江嘉善人。 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執教於越華書院。嘉慶年間,擔任《全唐文》的總纂官,輯《全唐文紀事》120卷、《全唐文年表》4卷。著有《賜硯齋詩文集》、《抱箫山道人遺稿》2卷。.

查看 全唐文和陳鴻墀

陶大有 (唐朝)

陶大有(生卒年不詳)、中国唐高宗时期的安西都护(667-669年)。 《全唐文》第十册卷九一二收有永昌时沙门灵廓所撰《唐宣州刺史陶府君德政碑》,碑文起始部分多有残缺,从中隐约可以辨识文字者有如下段落:“父讳瓒。梁著作、随(隋)西河司功员外、皇朝沧州清池县令、介州司马、上柱国、丹阳县开国公……。从展骥之职。而芳徽懿范,(阙十字)通(阙四字,内有一字为“西”)州刺史、安西都护、上柱国、燕容县开国公”,据此,陶瓒本为南梁、亡隋旧臣,清河建县、休介设州皆为唐初事,可知唐初曾任清池县令,介州司马,富有主政边州的经验,以故乾封二年(667)裴行俭离任后,出任西州刺史兼安西都护,并领勋官上柱国及爵号燕容县开国公。根据年龄推算,其时陶瓒年事已高,很可能殁于任上,遂由已任廓州刺史的其子陶大有接任。对此,《江苏金石志》卷四《宣州刺史陶府君德政碑》记云:“兄讳大有,□□通事舍人,廓州刺史、安西都护”,此段文字似为《全唐文》中所漏书,实与前文衔接。以此判断,陶瓒、陶大有父子主政安西,兼任西州刺史的时间大约始于乾封二年裴行俭解职之后至总章二年(669)董宝亮接任安西都护、兼西州刺史之前,即乾封二年至总章二年,667-669年在任。.

查看 全唐文和陶大有 (唐朝)

陈宽 (唐朝)

宽是唐代狀元。 籍贯與生卒年均不详。大和八年(834年)甲寅科状元及第。僅知大中年间曾擔任阳翟县令。有《二十五等人圖》一卷。《全唐文》存有《颖亭记》等文。 Category:陳姓.

查看 全唐文和陈宽 (唐朝)

陈讽

陳諷,象山人。 貞元十年狀元,是年博學宏詞科又第一,授畿縣尉。《全唐文》錄有《連理枝賦》等三篇。《全唐詩》錄其詩一首。 Category:陳姓.

查看 全唐文和陈讽

陆希声

陆希声(),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一称君阳道人)。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短暂拜为宰相。.

查看 全唐文和陆希声

陆氏 (纪国先妃)

纪国先妃陆氏(),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紀王李慎的王妃。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太子右庶子陆立素之孙,尚书库部、兵部郎中陆爽之女,其先是代北鲜卑部落大人步六孤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姓陆氏。贞观十六年(643年),13岁的陆氏嫁给紀王李慎,贞观十七年,被册命为纪王妃。生东平郡王李续等六男、江陵县主等八女。唐高宗麟德二年六月廿六日,薨於泽州之馆舍,年三十五。.

查看 全唐文和陆氏 (纪国先妃)

柏耆

柏耆(),唐代魏州人,唐朝官员。大將柏良器之子。善於遊說。 元和四年(809年),成德節度使王士真卒,其子王承宗繼任節度使。裴度派遣柏耆前往恒州進行遊說,王承宗被迫獻出德、棣二州。以功授左拾遺。后转兵部郎中,大和元年(827年),迁谏议大夫,同年,李同捷反叛唐朝政府。 大和二年(828年)四月,橫海節度使李祐攻陷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陵縣),諸道軍逼滄州(在今河北省境),李同捷向李祐請降。諫議大夫柏耆受詔宣慰行營,“好張大聲勢,以威制諸將”,諸將領十分厭惡他。李祐留大将万洪代守沧州,柏耆以三百骑驰入沧州,因事诛杀万洪,將李同捷押往長安。当时李祐正在病中,得知万洪被杀,病情加剧。文宗说:“如果李祐死了,就是柏耆杀的!”四月二十六日,行至將陵縣,柏耆怕王廷湊攔截,將李同捷斬殺,傳首京城。诸将嫉恨柏耆有功,都上表弹劾,柏耆被贬为循州司户参军判官,内官马国亮又奏柏耆于李同捷处取婢女九人,文宗念及前事,又命柏耆长流爱州。五月十八日,李祐病故,讣告至京,柏耆被赐死。《旧唐书》有史臣之语曰:“柏耆恃纵横之算,欲俯拾卿相,忘身蹈利,旋踵而诛,宜哉!”.

查看 全唐文和柏耆

柳冕

柳冕,字敬叔,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生卒年不詳。 柳芳之子,博學富文辭,父子並居集賢院。唐德宗時,歷任右補闕、史館修撰,因劉晏事,貶巴州司戶參軍。贞元元年(785年),任太常博士等職,屢遭讒言。貞元年間曾任福州刺史,《全唐文》錄其文章。 在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前,柳冕已率先反對南朝駢儷文體,主張復古,強調尊聖、宗經,以儒道來指導文學,所謂“文章本於教化,形於治亂,繫於國風。”。雖然如此,他的散文創作成績並不佳,因此影響甚微。.

查看 全唐文和柳冕

林嵩

林嵩,字降臣。长溪赤岸(今福建省霞浦县)人。 生卒年不詳。乾符二年(875年),郑合敬榜進士及第。为秘书省正字。黄巢占领长安後(881年),辭官歸閩,乾符六年游太姥山(今福建省),中和四年(884年),福建观察使陈岩聘為团练巡检官,转度支使,加监察御史。收復長安後,召为《毛诗》博士,官至金州(今陝西省安康縣)刺史。以辭賦著名,有詩、賦各一卷,皆佚。乾符年間詩人周朴為黃巢所殺,林嵩與僧人--浩收集周朴遺诗百余首,编成二卷,林嵩親為序,成語【膾炙人口】即典故自林嵩〈周朴詩集序〉。文德元年尚在世。《全唐詩》卷六九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卷八二九收其文二篇。有子林揆。.

查看 全唐文和林嵩

恭应皇后

恭应皇后窦氏,唐朝追封皇后。竇氏原本是庆王妃,為竇希瑊第四女。 唐玄宗的生母窦德妃即是她的姑姑。父亲、叔伯因是唐玄宗的舅舅而得到优待。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为太子、诸王选妃。窦氏和太子妃薛氏同时受命《全唐文·卷二十二》○皇子纳妃制......薛縚第六女,窦希瑊第四女,戚里承休,渭阳传庆,婉顺成性,柔闲有容。言必图史之规,动遵珩珮之节,惠问兰郁,清心玉映。足以俪青宫之宠,伉朱邸之义,式昭阃训,用光嫔则。縚女可皇太子妃,瑊女可庆王妃,仍令所司备礼,至都册命。。她的丈夫李琮,是唐玄宗的长子,李琮既没有当过太子,也没有当过皇帝,死的时候是庆王,追封靖德太子。他的弟弟唐肃宗李亨下诏,靖德太子琮进谥为奉天皇帝,窦妃为恭应皇后,墓号齐陵。.

查看 全唐文和恭应皇后

李华 (公主)

代国公主(),名华,字华婉(墓志:字花婉),唐朝公主,唐睿宗李旦的第四女,生母肃明皇后刘氏。 690年,父亲唐睿宗让位于祖母武则天,此时,她尚未获公主封号。武周时,初封寿光县主,神龙元年(705年),李华婉嫁郑万钧,代国公主生有兩子四女。长子鄭潛曜(又名郑聪),娶了母親代国公主的侄女臨晉公主為妻。唐睿宗即位进永昌公主,食封一千四百户。开元初年,唐玄宗封加封她为代国长公主。代国公主善书法、乐器,信佛教。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代国公主病重,与驸马诀别,遗嘱薄葬。六月廿九日在洛阳修业坊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六。十二月初三日,陪葬桥陵。其夫郑万钧亲自撰并书写墓志。.

查看 全唐文和李华 (公主)

李含光

李含光()又稱玄靜先生,中国唐朝广陵江都人(今江苏扬州),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三代宗师。 本姓弘,武则天时避讳,改为李氏。父亲弘孝威,儒者,州里号贞隐先生,与天台山司马承祯为方外之交。李含光年十三,辞家奉道。十八岁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705~707)初,度为道士,居龙兴观。精老、庄、周易。开元十七年(729年)从司马承祯于王屋山,传受道法。唐玄宗得知含光继承司马承祯道法,下诏让他居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一年多后,李含光请求回茅山去编纂经法。此后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谢病不出。天宝四载(745年)冬,玄宗再次命中官赍玺书徵之,入朝后要拜他为师,传授道法,他以足疾推辞,玄宗无奈只好让他返回茅山紫阳观。天宝六载(747年)含光回到茅山,山中原有上清真人许谧、杨羲、陶弘景自写经书,历代传宝,真经秘箓多有散落,含光奉诏搜求完整后,进献给皇帝。天宝七载春,玄宗又欲受《三洞真经》,乃遥拜李含光为玄师,尊为玄静先生,并刻石于华阳洞以记。同年夏五月,紫阳观东陶弘景炼丹处,忽生芝草八十一茎,含光图写芝形奏闻,被下诏以紫阳观侧近二百户,太平、崇玄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含光又被征至京,居道观以养病。天宝九载春,辞归茅山。其年夏六月,先前生灵芝之所,又产三百馀茎。含光又图而奏之。是岁冬,又徵含光,於紫阳别院馆之。十载秋,含光又恳辞告老,玄宗御制序诗饯别。十一载,含光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於紫阳之东郁冈山,别建斋院。 从陶弘景传法于王远知,再传潘师正,再传司马承祯,至李含光已是五代,其所传大正真法,让茅山宗成为天下道学第一宗门。大历四年冬十一月十四日(769年12月16日)遁化於茅山紫阳之别院,年八十七,数千门人前来奔丧,将他葬于茅山雷平山之西面。含光幼年,颇工篆籀,尤善于隶书。却因被人称赞“贤於其父”,此后就投笔不书。直到玄宗下诏让山人王旻诣紫阳观请李含光书写楷书上经一十三纸,以备杨羲、许谧之阙。著有《仙学传记》、《真经》、《本草》、《音义》两卷、《三玄異同論》、《周易義略》及《老莊學說》等書。 唐肃宗多次褒奖李含光,称他「久契真要,深通玄微,游逍遥之境,得朝彻之道。」颜真卿与李含光门人韦景昭、郭闳、中林子殷淑、遗名子韦渠牟等相交,派遣道士刘明素请他撰写了《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一文。现在存世有秘书郎河东柳识所撰、大理司直吴郡张从申书写的《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并序》,碑原在江苏句容,明嘉靖三年遭火毁。前有“李阳冰篆额”五字,后有大字“大历七年八月十四日建”十字。.

查看 全唐文和李含光

李宏皋

李弘皋(),五代十國人物。 李善夷之子。初事楚王馬殷,爲為宏道(今湖南道縣)令,遷者統掌書記。授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官至刑部侍郎。馬希范繼位,倣照唐太宗設「天策府文學館」的先例,以徐仲雅、拓跋恆、廖匡圖等十八人為學士,號稱「天策府十八學士」。 後晉天福五年(940年),著《復溪州銅柱記》,鐫刻於柱上。天福十二年,馬希範死,李宏皋和都指揮使劉彥瑫等擁立馬希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馬希萼攻陷長沙,宏皋被殺。.

查看 全唐文和李宏皋

李守禮

李守禮(),唐朝章懷太子李賢次子,母张良娣。唐朝宗室,官员。.

查看 全唐文和李守禮

李密 (隋朝)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隋末起义军领袖。為人好學,曾把書掛在牛角上,騎著牛讀書,人稱「牛角掛書」,早年為杨玄感的幕僚與好友,玄感敗死,加入瓦崗軍繼續起義,一度勢力極大,曾一度與唐王李淵結義。後因被王世充偷襲,歸降李淵,因懷疑李淵即將加害自己而逃遁,被唐將盛彥師所殺。民眾尊敬李密,並傳李密死後成為目連尊者從神,人稱「李判官」。.

查看 全唐文和李密 (隋朝)

李一 (夏王)

李一(),唐玄宗李隆基第九子,母为武惠妃。 武惠妃得宠,李一生而美秀,玄宗钟爱无比,名之为一。开元五年(717年),李一薨逝夭折,年仅两岁,而未及周。封为夏悼王。当时唐玄宗在东都,葬在城南龙门东岑,欲在宫中举目而见。 《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六·大唐故悼王石塔铭》.

查看 全唐文和李一 (夏王)

李嘉祐

李嘉祐,字從一,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趙縣)人。唐朝官员,大曆时詩人。 生卒年不詳。天寶七年(748年)楊譽榜進士,授祕書省正字,升补阙。因事由侍御史贬謫鄱阳縣令,有诗“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上元二年(761年),量移江阴縣令;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回朝任拾遗、司勋员外郎。,而大曆中期,又出京擔任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大曆九年(774年)卸任後定居苏州。大曆末至建中初,起用爲台州刺史。約卒於建中四年以前。 嘉祐與嚴維、劉長卿、冷朝陽等人友好。工詩,詩風麗婉,有齊梁風。刘辰翁评论道:“ 李袁州(嘉祐)中兴高流 ,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有诗二卷,《全唐诗》存其诗二卷,共134首。.

查看 全唐文和李嘉祐

李玄霸

李玄霸,又稱李元霸(),字大德,李淵第三子,獲封為衛懷王。隋朝大業十年(614年)逝世,傳因意外落马而亡,得年十六,並無兒女。《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卫怀王玄霸字大德。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谥,又赠秦州总管、司空。後來以其二哥秦王李世民第四子李泰做其後嗣。李世民继位为唐太宗后,李泰作为皇子回归本宗,改封为越王,唐太宗改以西平王李瓊之子李保定過繼為李玄霸的後嗣,李保定死而無子,玄霸這一支的封國也就正式被削除了。.

查看 全唐文和李玄霸

李珪 (陈王)

李珪(),原名李涣。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五子。.

查看 全唐文和李珪 (陈王)

李琪 (五代)

李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旧五代史》卷四十一),字台秀,河南寿安(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中国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官员,后梁年间为宰相。.

查看 全唐文和李琪 (五代)

李琬 (唐朝)

李琬(),原名李嗣玄。唐玄宗李隆基第六子,母为刘华妃。.

查看 全唐文和李琬 (唐朝)

李群玉

李群玉,字文山,唐朝澧州(今湖南澧县)人。 性情旷逸,早年“幽沉江介,分托渔樵”,名氣遠播京城。杜牧游澧州時,专访李群玉,並勸他參加科舉。後前往應考,終不第。有诗才,風格“诗笔妍丽,才力遒健”。會昌三年(843年),裴休任湖南觀察使,群玉前往投奔。裴休後來擔任宰相,更器重他,大中八年(854年)由裴休推薦,向宣宗献诗三百首,宣宗以其歌诗“异常高雅”,赐以“锦彩器物”,後授弘文馆校书郎。曾考察過长沙窑。但因不適應晚唐官場,大中十三年(859年)告归。晚年飘泊四海,患有嚴重消渴(糖尿病)。咸通三年(862年)前後客死江西洪州。昭宗光化三年(900年),經韦庄奏请,追赠为进士出身。《全唐诗》录其诗263首。有一女,早夭。.

查看 全唐文和李群玉

李瑶 (唐朝)

李瑶(),原名李嗣初。唐玄宗李隆基第五子,母为皇甫德仪。 生年不详,从其兄李亨生年推断,当生于711年或之后。开元二年(714年)五月,封为鄂王。十二年(724年),改名李涓,遥领幽州都督、河北道节度大使。二十一年(733年),四月,加太子太保,兼幽州都督。二十三年(725年),改名李瑶。 二十五年(737年),玄宗宠妃武惠妃召喚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與薛锈入宮,說是宮禁有盜賊。三兄弟與薛锈披甲入宮時,武惠妃卻對玄宗說三兄弟兵變,已經殺入宮內,玄宗大怒,立刻將三兄弟逮捕,薛锈被處死。在武惠妃和驸马杨洄的构陷下,与太子李瑛、光王李琚一起被废为庶人并被赐死;民间因为其三人之冤,称之为“三庶人”。妻子韦妃则获得了赦免。 宝应元年(762年)五月,侄子唐代宗追复其官爵。.

查看 全唐文和李瑶 (唐朝)

李璬

李璬(),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三子,母为高婕妤。 本名李澐,读书有文词。开元十三年(725年),封为颍王。十五年(727年),遥领安东都护、平卢军节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名李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娶独孤礼第十二女为王妃。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因安史之乱至蜀,任命李璬为蜀郡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杨国忠为副使。玄宗至蜀,令御史大夫魏方进为置顿使,先发出通牒至蜀,托以颍王之籓,令设储供。玄宗至马嵬坡,魏方进被杀,随令李璬先赴本郡,以蜀郡长史崔圆为副使。李璬性格俭率,将渡绵州江,登舟见彩席作为地毯,命撤去。李璬初奉命,因为仓促没有受节,绵州司马史贲说:“大王是帝子,且为节度大使。今到籓地而不持节,单骑径进,人们怎么看?请建大槊,蒙上油囊,做成旌节状,先驱道路,足以威众。”李璬大笑:“我为真王,还用什么假旌节?”将至成都,崔圆迎接,拜于马前,李璬不制止,崔圆大怒。玄宗到成都后,李璬管事两月,人民安定。后来被崔圆所奏,罢居内宅。后玄宗令他到彭原宣慰肃宗李亨,遂从回京师。 建中四年(783年),李璬薨逝。享年六十六岁,唐德宗辍朝三日。.

查看 全唐文和李璬

李颀

李颀(),唐代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后长居颖阳(今河南登封),唐代诗人。 李頎出身於唐朝士族趙郡李氏,常服餌丹砂,“甚有好顏色”,因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立志刻苦读书,隐居颍阳苦读十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賈季鄰榜进士及第,曾为新乡县尉,始終未得迁调,天寶十載前即辞官歸隱。餘事不詳。 李頎性格超脱,厌薄世俗,以寫詩稱著,與詩人王維、王昌齡、高適等來往密切。他的詩秀麗雄渾,內容與體裁頗為廣泛。又以五言、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见长,清代王士祯评:“盛唐七言诗,老杜外,王维、李颀、岑参耳。”。他尤以边塞诗著稱,格调雄浑奔放,慷慨激昂。李頎的代表作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房给事》。著有《李颀集》。《全唐诗》录其诗3卷,共127首。.

查看 全唐文和李颀

李轸

李轸,唐朝官員。 李亮四世孫,李神通之曾孫,泗州刺史李孟犨之第四子。李轸母為清河崔氏望族,唐朝著名詩人崔國輔即其舅父。李轸有兄弟四人,李權、李衡、李樞、李翼。李轸曾官歙州别驾。其事蹟失考。《全唐文》卷三七一載李轸親撰其父李孟犨之《泗州刺史李君神道碑》。.

查看 全唐文和李轸

李震 (唐朝)

李震,唐朝皇子,是唐僖宗的长子,生母不详。 中和元年(881年)九月十六,李震被他父亲唐僖宗封为建王,883年加太保,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薨年也不详。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死后,由兄弟唐昭宗即位,而没有传给儿子。 《全唐文》记有《授建王震魏博节度使制》。.

查看 全唐文和李震 (唐朝)

李揆

李揆(),字端卿,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中国唐朝官员,唐肃宗年间为宰相。.

查看 全唐文和李揆

李業

李业,唐朝皇子,本名李隆业,唐睿宗第五子,母王德妃。.

查看 全唐文和李業

李楷洛

李楷洛,营州柳城人。契丹人。唐中兴名将李光弼之父。 祖左威卫大将军幽州经略军副使李令节,父鸿胪卿兼檀州刺史李重英。 武则天时依附唐朝,特拜玉钤卫将军,并赐以大弓文马,又拜左奉宸内供奉。武后万岁通天年间(696年)娶李楷固之女。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幽州都督孙俭率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等,将兵三万,与奚部首领李大酺战于硎山,李楷洛作为前军,被奚军击败,孙俭害怕不敢救援,派遣使者哄骗大酺道:“我奉敕来此招谕蕃将,李楷洛等不受节度而辄用兵,请斩以谢。”大酺曰:“若奉敕招谕,有何国信物?”孙俭以军中缯帛万余段并袍带以与之。大酺曰:“将军可南还,无相惊扰。”俭军部伍逐渐散失,大酺乃率众进攻,由是大败唐军,兵士死伤者数万,史稱冷陘之战。孙俭及副将周以悌被大酺所擒,送于突厥默啜可汗,并遇害。 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击退之。大军凯旋而歸,李楷洛以暴病卒於道上,享年六十七。追赠营州都督,有子李光弼、李光彦、李光进(唐朝有两个李光进,一封凉国公,一封安定郡王)。肃宗乾元年间追谥曰忠,累赠为幽州都督、司空,妻李氏,以子光弼贵,封韩国太夫人。.

查看 全唐文和李楷洛

李泰 (唐朝)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次子,母长孙皇后。雅好文学,擅書法,工於草行,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倍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为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就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扰。后因涉嫌与太子争位,太宗为免眾子重蹈自己起兵奪位的覆轍,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今郧县),后进封濮王。高宗接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

查看 全唐文和李泰 (唐朝)

李成庆

李成庆,《资治通鉴》作李承庆,又作李仁庆,唐朝末年定难节度使,李思恭之子,党项人。 李思恭死后,其弟李思谏袭位。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唐朝授李成庆夏州节度使。光化三年(900年)四月,朝廷加封定难军节度使李承庆为同平章事。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之前,又由李思谏任定难军节度使。.

查看 全唐文和李成庆

李昪

唐烈祖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海州人(今属江苏连云港),一说徐州人(今属江苏),另一说湖州安吉人(今属浙江),原稱「徐知誥」,是南吳大臣徐溫養子。.

查看 全唐文和李昪

李憲 (讓皇帝)

李宪(),原名成器。唐朝皇子,睿宗李旦长子。母为睿宗元配肃明刘皇后。本為太子,後讓與其弟李隆基。歷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为玄宗所重。能詩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死後追谥为让皇帝。.

查看 全唐文和李憲 (讓皇帝)

李承光

李承光(),唐朝武将。 安史之亂爆發前,李承光守潼關,官爵为开府仪同三司兼太常卿,长期担任河西兵马使。封常清被斬之後由李承光暫領。唐玄宗命哥舒翰代替高仙芝守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哥舒翰前往潼關,風疾愈來愈嚴重,不復躬親,政事悉委行軍田丘良,陣中大將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思禮、李承光二人爭執不和,軍令不一。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唐军灵宝战败、潼關失守後,哥舒翰被俘。李承光與王思禮逃回。時唐肅宗就位於靈武,李承光至肃宗所在,特加天下兵马副元帅,改名匡国。肃宗指責李承光等人不能嚴守崗位,皆處以極刑。這時房琯出面為王思禮等脫罪,朝廷僅斬殺李承光一人,赦王思禮、呂崇賁。不久,又予以昭雪宣恩,官给优葬。李承光的孀妻逝世后,曾经的下属于邵为他的子女上書請求合葬。.

查看 全唐文和李承光

李晦

李晦(),字慧炬,隴西郡成纪县人,唐朝宗室,河間元王李孝恭的次子。 乾封年间,为营州都督,以治状闻名,唐高宗以玺书劳赐。转任右金吾将军,检校雍州长史,摧擿奸伏没有留隐,属吏畏他。高宗将到洛阳,诏李晦居守长安:“关中事一以属公,然法令牵制,不可以成政,法令外苟可以利人者行之,毋须以闻。”故晦治有成绩。武后时,为秋官尚书。去世后,追赠幽州都督。 原配邓氏;后又娶豆卢怀让和万春公主之女豆卢氏。子李荣(李知言),奉吴王李恪之祀,为嗣吴王。女金城郡君,嫁贺兰务温。.

查看 全唐文和李晦

杨再思

楊再思(),名綝,中国唐朝的大臣,封鄭恭公,在武则天的武周时代和唐中宗时担任宰相,史家多批评他的阿谀。.

查看 全唐文和杨再思

杨真一

杨真一(),字真一,唐朝妃嬪,出自弘农杨氏。唐玄宗李隆基的淑妃。 她五世祖杨士贵,是隋朝道抚二州刺史、邢国公,观王杨雄的弟弟;高祖杨誉,汾州刺史、静国公,吴王李恪的岳父;曾祖杨崇敬,开府仪同三司、郑国公;祖父杨志诚,使持节太州刺史;父亲杨澂,是兵部郎中、昌宁县伯。叔父杨泚是左武卫将军。兄长杨点、杨默、杨黯,杨点子杨宷,弟弟杨黰、杨黓。 先天初年,杨真一以名家选为太子李隆基的良娣。李隆基即位后,延和元年十月以太上皇李旦的名义,册封杨良娣为淑妃。杨真一为太平公主所荐,太平公主在先天之变中被李隆基赐死后,杨真一请求出家。李隆基同意后,杨真一出家为女道士。天宝八载(749年)六月廿四日,杨真一在长安景云观薨,享年五十八岁。.

查看 全唐文和杨真一

杨衡

杨衡,字中師,唐代郫縣(今四川郫縣)人。 益州犀浦(今四川成都)縣令楊鷗之子。建中元年(780年)與符載、王簡言、李元象隱居廬山,號山中四友。唐德宗貞元六年登第,貞元七年隨御史中丞、桂管觀察使齊映至南越(今廣西),好友王簡言、李元象相繼去世,后入廣州嶺南節度使薛玨幕。官至大理評事。貞元十六年以後事跡失考,生卒年不詳。杨衡工於詩。唐代行卷之風盛行,有人偷了杨衡的诗文去应试而登第。杨衡见到此人,便问他:“‘一一鹤声飞上天’在否?”这人回答说:“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杨衡笑说:“犹可恕也。”《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拾》補2句。.

查看 全唐文和杨衡

杨贵妃

楊貴妃(719年-756年),号太真,籍贯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旧唐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一 后妃上》,是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相傳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杨氏最初为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后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後還俗。天宝四年(745年),杨氏封为贵妃,正式成为唐玄宗的妃嫔。756年被唐玄宗賜死。.

查看 全唐文和杨贵妃

杨栖梧

楊棲梧,字、號、生平皆不詳。 唐肅宗時,曾登書判拔萃科。代宗廣德二年(764年)甲辰科狀元,主考官是礼部侍郎萧昕。《全唐文》收其《對舍嫡孫立庶子判》一文。 Y Category:楊姓.

查看 全唐文和杨栖梧

杜审言

杜审言(),字必简,唐朝著名诗人、官员。杜审言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

查看 全唐文和杜审言

杜光庭

杜光庭(),字宾至,一说字宾圣,号东瀛子,处州缙雲(今中国浙江)人。唐朝上清派著名道士。.

查看 全唐文和杜光庭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其詩英发俊爽,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查看 全唐文和杜牧

杜鵬舉

杜鵬舉(?-?)。生卒年不詳。唐代濮州(今濮陽)人,唐朝官员。.

查看 全唐文和杜鵬舉

杜曉

杜曉,字明遠。唐朝末年與五代十國後梁官员。 祖父杜審權與父杜讓能皆為唐代宰相。天祐元年(904年)杜曉以左拾遗入为翰林学士,迁升为膳部郎中。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後,拜中书舍人,是唐朝翰林学士入仕後梁第一人,官工部侍郎。开平四年(909年)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查看 全唐文和杜曉

梁肅 (唐朝)

梁肅(),字敬之,一字寬中。安定郡(今甘肅涇川)人。唐代官员、散文家。 籍贯为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泾川县东北)。父輩移居函关(今河南新安县东)。九歲時遭逢安史之乱,舉家迁赴江南,大历四年己酉(769年)守父丧,師從李華、獨孤及。崔元翰稱他“立德玩詞以為文”。建中元年(780年)赴長安应举,登文辞清丽科,授太子校书郎。贞元五年(789年),召为监察御史。崔恭認為梁肅的文章是“儒林之綱紀”。權德輿謂梁肅為人“篤厚誠明”。與王仲舒、杨顼、裴枢为忘形之契。 梁肃篤信天台宗,廣德二年(764年)定居常州,為湛然弟子。《宋高僧傳》卷六《唐台州國清寺湛然傳》載:“其朝達得其道者唯梁肅學士。”又與皎然、元浩、靈沼、釋去諠、釋法禺等高僧交遊。贞元九年(793年),在万年县永康里逝世,享年四十一岁。第二年春正月,葬於京师之南小赵村之原。作品多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梁肃集》20卷。《全唐文》存其文6卷。.

查看 全唐文和梁肅 (唐朝)

楊慎交

楊慎交(),本名璬,或名杨睿交。唐朝弘农华阴人。唐中宗的驸马。 杨慎交的五世祖为隋朝观王杨雄,曾祖为唐朝观国公、特进杨恭仁。祖父右屯为将军楊思訓,袭爵,父亲左衛將軍杨嘉本。弱冠以门子调补晋州参军。楊慎交娶唐中宗和韦后之女长宁公主,加朝散大夫,拜通事舍人,官至右卫郎将。楊慎交预诛张易之有功,赐实封五百户。神龙年间,袭爵观国公,拜驸马都尉、左千牛卫将军,加上柱国。转任秘书监兼太子宾客,增秩金紫光禄大夫,又特进散骑常侍、右千牛将军、陕王傅。杨慎交居宅在长安靖恭坊西北隅。在长安城大业坊之东南有山池院,本为徐王李元礼之池。驸马杨慎交、武崇训修筑马球场。唐中宗命楊慎交与李隆基、武延秀等四人与吐蕃使者善击马球的部下比赛,双方势均力故。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诛杀韦后,六月,楊慎交被贬为巴州刺史,后来入为光禄卿,复出为亳州、襄州、陈州、邓州四州刺史,左转鄜州、亳州、许州、绛州四州别驾。开元十二年(724年)四月癸卯,卒于绛州别驾任上。开元十六年(728年)长宁公主改嫁蘇彥伯。楊慎交之子杨洄、楊沐,其女宜芳公主。.

查看 全唐文和楊慎交

歐陽彬

歐陽彬(),字齊美,衡州衡山人《十国春秋·後蜀·卷53》:歐陽彬,字齊美,衡州衡山人。,五代十国时前蜀和後蜀政治人物。 歐陽彬祖上都官至縣吏,而他特別好學、善於辭賦。楚武穆王马殷割據湖南,歐陽彬打算求見马殷時被一名樊姓掌客吏索賄,他不齒其所為,於是將其名紙擲在地上,說:「掌客吏怎可以干涉王侯!我十分痛恨這行為。」之後他潦倒失意在湖南市中,經常亲近歌姬和酒徒。有一位名字叫瑞卿的歌伎仰慕歐陽彬的才華,邀請他到家中;歐陽彬得知瑞卿去年曾在马殷前表演,因此寫下《九州歌》給瑞卿於筵席中當面對马殷演奏,但马殷不為所動。歐陽彬嘆息:「天下分裂時,徒众奴隶都各自奋勇,我怎會淪落如此!」 其後,有圖綱將送到西川,他運用瑞卿送的財物賄賂綱吏,要求擔任船夫,獲得許可,於是到達成都向前蜀後主王衍獻上《萬里朝天賦》;王衍很喜歡,擢升他為翰林學士。乾德年間,歐陽彬答聘回訪後唐,任檢校司空行尚書、兵部侍郎,獲得二國歡心。之後前蜀亡國,王衍命他撰寫《哀帝降表》向後唐投降,然後跟隨後蜀高祖孟知祥。 廣政初年,後蜀後主孟昶拜歐陽彬為嘉州刺史,歐陽彬高興地說:「青山綠水中為二千石俸祿飲酒作詩,可以叫「風月主人」,真好!」不久他進官尚書左丞,出任寧江軍節度使,到䕫州時寫信給楚文昭王馬希範,說明當年他入蜀的因由,並託付其宗族。馬希範收信後十分慚愧,免除歐陽彬親屬的賦役;不論歐陽氏族人有贤德與否,馬希範都以賓禮相待,這些都是歐陽彬的功勞。歐陽彬文雅有風度,寫文詞切入主題且有理據,到廣政十三年(950年)去世。.

查看 全唐文和歐陽彬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查看 全唐文和武则天

武攸暨

武攸暨,唐朝驸马。为武则天之堂侄、太平公主第二任丈夫。.

查看 全唐文和武攸暨

永乐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查看 全唐文和永乐大典

永乐公主 (杨元嗣之女)

永乐公主又作永乐县主,杨元嗣第七女,唐朝和亲公主之一。.

查看 全唐文和永乐公主 (杨元嗣之女)

江采蘋

江采蘋(),唐玄宗早期寵妃,身材苗條,姿色俏麗,生性溫柔,並且好淡妝雅服,清麗脫俗、孤傲高潔。出生於閩地莆田(今福建莆田),父親江仲遜,家族世代為醫。她九歲的時候,便能誦讀《詩經》,十餘歲已長得花容月貌,天姿國色,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遠近馳名。開元十四年(726年),宦官高力士奉命到閩地選美,因而選中十六歲的江采蘋,帶回長安。唐玄宗見她,姿態明秀,豐神楚楚,秀骨姍姍,以為是仙女下凡,驚羨不已。在其寵妃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身故之後,繼而寵愛江采蘋。 江采蘋不仅善於诗文,还精通乐器,能歌善舞,江采蘋在梨園,吹奏白玉笛,由于其舞技出众,尤善跳《惊鸿舞》,如飞鸟展翅,轻飘如仙,深得唐玄宗宠爱。江采蘋酷愛梅花,其寢宮周圍,皆悉植梅樹,每當寒冬臘月之時,梅花開放,她總會以淡妝在花樹下流連,賞花賦詩,怡然自得。她先後作有《梅花》、《蕭蘭》、《梨園》、《鳳笛》、《玻杯》、《剪刀》及《綺窗》七賦,文筆優美,意境清麗,其中以《谢赐珍珠》、《楼东赋》、《一斛珠》最有名,常自比為謝道韞。唐玄宗對其美貌和才氣深感欣賞,因此封她為梅妃。唐玄宗也更戲稱她為「梅精」。 但是隨著後來楊太真(楊貴妃)進宮,江梅妃開始由當初備受玄宗寵愛,變得失去寵愛。楊貴妃生性狷苛,很容易嫉妒吃醋。楊貴妃常常暗地指責江梅妃為「梅精」,江梅妃同樣也常常暗地稱楊貴妃為「肥婢」,後來為楊貴妃嫉妒而失寵。 唐玄宗雖然極度寵愛楊貴妃,但也偶爾想起江梅妃當初的溫柔,經常暗地裏召幸梅妃。有一次召幸江梅妃東窗事發,被楊貴妃發現,江梅妃和楊貴妃兩者關係因而勢成火水,這也導致江梅妃再沒有機會與玄宗相處。江梅妃就想仿效漢武帝的陈皇后,以千金為高力士祝壽,希望他找一個才比司馬相如的文人寫一篇賦打動玄宗,但高力士當時在奉承楊貴妃,也懼怕楊貴妃的勢力,拒絕了她的要求。梅妃只好自己寫一篇《樓東賦》,玄宗看見後又再想起梅妃,但又怕楊貴妃不高興,就賜梅妃一斛珍珠,梅妃收到珍珠後,寫下《謝賜珍珠》一詩,指玄宗的心已經不在,賜她珍珠以慰寂寥也是枉然。唐玄宗见诗怅惘,赋词一首,是为后世词牌《一斛珠》:“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安史之亂時,江采蘋被進城的叛軍所殺;同時玄宗身邊只帶有楊貴妃及幾名親信西逃四川。所以她死前即使再想見玄宗,都沒法再與玄宗相見。江梅妃死時,享年四十六歲。.

查看 全唐文和江采蘋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查看 全唐文和汉族

沈彬 (唐朝)

沈彬(),字子文,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晚唐詩人。 寓居丹陽。自幼刻苦好学,喜诗文。唐末應進士,不第,後浪迹衡、湘(洞庭湖、湘江),好神仙之事。曾隱居雲陽山十年,學仙道,工於詩,與僧虛中、齊己為詩友。南唐李昪镇守金陵,召为秘书郎,不久以吏部郎中致仕。八十多歲時,李璟以舊恩召见他,赐粟帛。不久卒。有《閒居集》一○卷、《沈彬诗集》一卷,均佚。《全唐诗》录其诗十九首,《全唐诗补编》補其诗九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

查看 全唐文和沈彬 (唐朝)

沈維鐈

沈維鐈(),字子彝,一字鼎南,號梦酴,又号小湖,浙江嘉兴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沈維鐈为沈曾植之祖父,沈叔埏之侄。幼時家贫,受知於叔父的经训堂,曾于鸳湖书院山长段玉裁门下受业。嘉慶七年(1802年)中式壬戌科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历任司业、洗马,参纂《全唐文》、《西巡盛典》、《大清一统志》等。累迁侍读学士。 道光帝即位,参修《仁宗实录》,道光二年(1822年)主福建乡试,留任学政。道光八年(1828年)历官顺天、道光十二年(1832年)安徽学政,以“绝苞苴,禁请托”闻名,林则徐、陈庆镛出自门下。授工部侍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耳疾离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南归,曾主杭州敷文书院、松江敬业书院讲席,人称“小湖先生”。曾国藩是他的学生。林则徐赴广东禁烟时,沈维鐈以耳疾免工部左侍郎职,留京养病,林则徐告訴座师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则徐因禁煙被罢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充军伊犁,沈维鐈一直为林则徐斡旋,最後破格复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卒,曾國藩爲沈維鐈撰行狀。 通经学、音韵、训诂学、爱藏书,“排签插架,坐拥百城”,並以汪士钟书“种树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對聯,挂于室内。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

查看 全唐文和沈維鐈

淺水原之戰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地区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在义宁元年针对西秦的扶风之战后,以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果,夺取陇西/陇右,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消灭了陇西的一大割据政权。这一次战役是李唐政权在隋末夺取天下的关键战争,借此一举收复陇上,巩固了李唐在关中的基础。.

查看 全唐文和淺水原之戰

淑妃

淑妃,中国、朝鮮半島、越南妃嫔的等级之一。.

查看 全唐文和淑妃

潘师正

潘师正(),字子真,赵州赞皇青山里人(或说贝州宗城,均为河北),道教上清派或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师。陶弘景传王远知,王传潘师正,潘传司马承祯。 潘师正出身仕宦之家。祖潘居常,北周楚州刺史。父潘寞,隋通州刺史。他自幼熟读六经,年十二,通《春秋》及《礼》并得母鲁氏口授《道德经》。十三岁丧母,结庐于墓侧,以至孝闻名于世。隋炀帝大业年间,道士刘爱道将他推荐给茅山王远知为弟子,于是度为道士,授三洞隐诀真文。唐太宗贞观中,侍从王远知回茅山,渡扬子江,饮秽水,痢下如凝脂。遂梦见一人,衣冠皓鲜,乘空而下,授白药一粒,饮之,及寤而愈。既至,远知谓曰:“吾虽欲留汝于此,而嵩阳乃汝修真之地,当亟还也。”于是,潘师正与刘道合隐居在中岳嵩山,先在双泉顶住了差不多十年,后移居逍遥谷。食饮惟青松涧水而已(烧枫柏而戒净,练松叶以存精)。所修经法,有太清之道三,中真之道六,下真之道八。 上元三年(676年),唐高宗驾幸东都洛阳,召见潘师正请他作符书,师正推辞不懂,复问山中所须,师正对曰:“所须松树清泉,山中不乏。”高宗与武后甚尊敬之,留连信宿而还。后年(678年)高宗巡游许昌,请潘师正来见面,仍被婉拒。调露元年(679年)孟冬十月,高宗与武后在嵩阳观召见潘师正,又前往探访师正隐居的逍遥谷,“叹以颓景”,遂命有司在当地修建隆唐观(后避李隆基讳改为崇唐观),并追谥潘师正的师傅王远知为升真先生,赠太中大夫。次年(380年)仲春二月,高宗又以乘舆步辇,邀请潘师正到洛阳西宫讲道,降制命,以嵩阳观为奉天宫,于逍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又于苑北面置“寻真门”。时太常寺奏新造乐曲,帝又令以《祈仙》、《望仙》、《翘仙》为名。前后赠诗,凡数十首。后年(681年),高宗又将潘师正接到了洛阳的金阙亭,武后亲自下厨做菜,对潘师正行天师之礼。为了祈求功德,于太子甲第建弘道之坛、老君寿宫立玄元之观。由潘师正命名,高宗亲自题额。 永淳元年正月初一乙未(682年2月13日),奉天宫上方风霁云灭,彻夜长静,但若仔细倾听,又似万籁聚集,五音和奏,但这种声音远非尘世间的乐器所能发出,乃是玄都天宫之仙韵。高宗闻报后,以为潘师正得道升玄,即日驾幸奉天宫观看。永淳二年十月初十(癸亥)高宗再次前往奉天宫,想要封禅中岳,因头疾加重而中止,十一月二十四日(丁未)回东都,二十六日(己酉)(683年12月19日)下诏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后当晚崩于真观殿。第二年(684年)季夏六月一日,潘师正对弟子道:“吾获保兹岭,于今五十余年,灵异在谷,仙鹤满野,俾吾不接万乘之尊,亦庶几乎轻举矣。今名登玄录,身历太阴,升玄之言,信吾命也。”当晚出现了“辰象丽天,鹿鸣群山,雉雊众谷”的奇异景象。第二天,潘师正说了一句“吾其蜕矣”,便阖门入静,书青符置汤中,焚香沐浴,身穿紫衣,言道:“反吾静矣,亭午将化,留此十旬,归吾石室。”最终升玄而去,年九十八。武后听闻后,乃降宝命,曰:“去年幽晚,轩皇之驾不追;今岁秋宙,广成之居又寂。以此哀悼,情何可任?赠大中大夫,追谥曰体玄先生,昭国礼也。” 其他关于潘师正卒年的文字都不及大周圣历二年(699年)王适所撰的《潘尊师碣》碑文记载准确。《旧唐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都记载潘师正享年九十八,当生于隋开皇七年。据《道藏》研究者陈国符(1914—2000)考证,《正统道藏》收《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三卷,内有唐天皇于中岳逍遥谷与潘师正之问答,即唐高宗李治第一次在洛阳接见潘师正时同他的对话录。 潘师正在嵩山居住50余年,对茅山宗在北方的传播具有很大贡献。 有弟子十人:.

查看 全唐文和潘师正

惠能

惠能,又作慧能,俗姓盧,是一位漢傳佛教南宗禪祖師,與北宗神秀大師互別苗頭,世称禅宗六祖(禪宗北宗以神秀為六祖),唐憲宗追謚大鑒禪師,至宋太宗加諡日「大鑒真空禪師」,仁宗加諡日「大鑒真空普覺禪師」,神宗加諡日「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元仁宗加封“大鑒真空普覺圓明廣照禪師”。史學家陳寅恪贊其:「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查看 全唐文和惠能

房琯

房琯(),字次律,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官员。.

查看 全唐文和房琯

昭庆县

昭庆县,中国旧县名。 北魏时属广阿县,隋朝时改象城县、大陆县。唐朝初年复为象城县,属赵州。《新》、《旧唐书》皆称天宝元年(742年),象城县以唐祖陵之故,改为昭庆县。李大亮曾撰《昭庆令王璠清德颂碑》,根据李大亮生平,改象城县为昭庆县当在贞观年间。天宝元年(742年),天下改州为郡。赵州为赵郡,昭庆县仍隶之。唐朝时,县东二十五里有广阿泽,《尔雅》曰“晋有大陆”,广阿即大陆别名。除唐祖陵外,任敖墓亦在县境。据《赵州志》记载,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太宗因观此地四无山阜,旷然平地,改名为隆平县。《隆平县志》则称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为隆平县。 昭庆县城遗址在今隆尧县牛家桥乡境。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昭庆县城被洪水淹没。.

查看 全唐文和昭庆县

昌乐公主 (唐玄宗)

昌乐公主,唐玄宗女,母高才人。开元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受册为昌乐公主。公主下嫁舅公竇希瓘子窦锷。《旧唐书》又称昌乐公主为永昌长公主。公主逝世于唐代宗大历年间。.

查看 全唐文和昌乐公主 (唐玄宗)

昇平公主

升平公主(),李氏,名不详,唐代宗之女,母崔贵妃。.

查看 全唐文和昇平公主

新平公主 (唐朝)

新平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六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之女。.

查看 全唐文和新平公主 (唐朝)

新都公主 (唐中宗)

新都公主,唐朝公主,她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女,庶出。 生年不详。684年,其父李显当了两个月皇帝,即被废,她应当未封公主。在祖母武则天执政时受封新都郡主。曾许嫁杨泚、卢咸《全唐文·卷九十五》○新都郡主出降制 鸾台:皇太子长女新都郡主,资灵玉裕......郡主可出适杨泚......○新都郡主等出降制 鸾台:皇太子第二女新都郡主......新都郡主可出适左卫翊卢咸......

查看 全唐文和新都公主 (唐中宗)

文献

文献(文件;文書;document)在现代的解释为“记录有信息和知识的一切有形载体”。具体地,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的结合体。 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指典籍,献指人才。朱熹《论语集注》中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后该词向偏义词演化,偏重于“文”,单指典籍。 从学术的角度看,文献是为官方或民间收藏的用来记录群体或个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以及宗教等方面活动的文字或其它载体的材料。《书经》被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档案。商代的甲骨文档案是中国目前能见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

查看 全唐文和文献

文鴦

文鴦(),字次騫,本名文俶,鴦是小名,沛國譙縣人,魏末晉初名將,歷仕魏、吳、晉勢力。初時隨父文欽反叛司馬氏當權下的魏國,後兵敗與父和弟投奔東吳。文欽在諸葛誕叛亂中,與諸葛誕意見分歧而被殺,文鸯因而投降返回魏。晉時期大破鮮卑、羯有功,291年被東安王司馬繇誣害,在八王之亂中被夷滅三族。.

查看 全唐文和文鴦

文苑英華

《文苑英華》是宋太宗時李昉、扈蒙、宋白、徐鉉等二十餘人共同編纂的文學總集。 《文苑英華》於太平興國七年(982)開始編輯,後來宋太宗又命蘇易簡、王祐、范杲、宋湜及宋白等人參修,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初稿,篇幅多達一千--,所選詩文共二萬三百余首。選材侷限與《文選》相銜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還收錄了詔誥、書判、表疏、碑誌……等,可用來考訂史實。其中唐人作品佔十分之九。 《文苑英華》成书草率,內容有不少缺失,“原修书时,历年颇多,非出一手。丛脞重复,首尾冲决。一诗或指为二,二诗或合为一,姓氏差互,先后颠倒,不可胜计”。景德四年(1007)又重新编选,並進行“删繁补阙”的工作。祥符二年(1009)又命石待问、张秉、薛映、戚纶、陈彭年等复校。終北宋一朝,《文苑英華》實未刊刻。南宋時,还在做补删工作,周必大退隱“老丘園”,邀集胡柯、彭叔夏等好友進行再校訂工作,書中多補有異文“一作……”或“集作……”,嘉泰元年(1201)才付印。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彭叔夏曾将部分校文写成《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將問題分“十類四十五子目”。清朝勞格又有《辯證拾遺》。一般以為清朝編《全唐文》其實是以《文苑英華》爲底本,如李商隐《樊南文集》即是從《文苑英华》中輯出。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指出“所收赋至一百五十卷,唐赋居十之七八,陈陈相因,最无足现”;又说“其杂文中不收柳柳州《乞巧文》、昌黎《送穷文》,而收沈下贤为邯郸妓李容子所作《乞巧文》,殊不可解。”。.

查看 全唐文和文苑英華

文明 (唐朝)

文明(684年2月27日—684年10月18日),是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在位时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使用时间共计8个月不到。由于该年号使用期间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掌握实际大权,所以有些史书把它作为武则天的年号,不过大部分史书还是把它作为唐睿宗的年号。该年号才使用8个月不到(即文明元年九月初五,公元684年10月18日),武则天便以自己的名义发下敕令,改元光宅,并改革官制、旗帜、服色等,“文明”年号随之废止。 “文明”年号的废止和“光宅”年号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武则天时代正式开始了。.

查看 全唐文和文明 (唐朝)

懿安皇后

懿安皇后(),郭姓,為唐宪宗嫡妻,唐穆宗生母。郭氏一生歷經唐朝七代皇帝治世,其中五朝極盡尊貴,是所謂七朝五尊。.

查看 全唐文和懿安皇后

拓跋思泰

拓跋思泰(),拓跋党项在唐朝时的首领,西夏的先祖。 开元九年(721年),唐朝在庆州重设静边州都督府,以拓跋部大首领拓跋思泰任都督。同年四月,拓跋思泰帮助唐朝围剿六胡州起义,战死。唐玄宗下制书,追赠拓跋思泰为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以其子拓跋守寂袭爵。.

查看 全唐文和拓跋思泰

曹振鏞

曹振鏞(),字儷笙,又字懌嘉,安徽歙縣人。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重臣。 曹振镛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嘉庆年间,担任少詹事、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道光年间,历任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晋封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死后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查看 全唐文和曹振鏞

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阿拉伯語:),又稱怛逻斯之役或但逻斯之役。是中国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现在阿拉伯、信奉伊斯兰教遜尼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内的中亚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小冲突。McNeill, William H.

查看 全唐文和怛罗斯战役

亦称为 欽定全唐文。

令狐彰任知古张为张庭珪张倚张知运张谓张锡张良娣 (李贤)张探玄張遼張果老何首烏徐鍇徐松心銘刘孝孙则天文字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周朴 (唐朝)呂才和義公主 (唐宣宗)和政公主 (唐朝)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唐宪宗唐安公主唐代宗唐玄宗唐肅宗唐武宗唐朝皇后及妃嬪列表唐昭宗冯庆冯昭泰全宋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文補編全元文元结元行冲状元石承藻玉真公主玉虚公主王师范王冷然王皇后 (唐玄宗)王积薪王继勋 (闽)王起王通 (隋朝)王昌龄王敬武王晙神秀祝钦明禅宗竇叔向竇庠管锥编紀信綦毋潜爨嗣绍瓦官寺牛藂益昌公主盧光啟隋唐公主列表韦琮韦縠韦景昭韩琬韓王信韓翃韓昶韋賢妃 (唐朝)鍾允章落星墩非婚生子女顾非熊裴漼褚亮褚无量饒安公主馬懷素馮君衡許棠高延福高冲高阳公主高阳公主 (唐玄宗)高惠通魚朝恩魏谟鮑防请讨大食表豆卢建貞順皇后 (唐玄宗)貞懿皇后 (唐朝)鲜于仲通賢妃賈耽賀若弼贡士贾至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趙璘趙麗妃郎士元郡夫人郭子仪郭知运郭曖郭曙郭晞郑万钧 (唐朝)郑愚赵莹赵观文薛妃 (李瑛)薛道衡薛逢薛收钱镠铁券蔣防臨晉公主金城公主長恨歌苻載苗晉卿虞咸陳希烈陳鴻墀陶大有 (唐朝)陈宽 (唐朝)陈讽陆希声陆氏 (纪国先妃)柏耆柳冕林嵩恭应皇后李华 (公主)李含光李宏皋李守禮李密 (隋朝)李一 (夏王)李嘉祐李玄霸李珪 (陈王)李琪 (五代)李琬 (唐朝)李群玉李瑶 (唐朝)李璬李颀李轸李震 (唐朝)李揆李業李楷洛李泰 (唐朝)李成庆李昪李憲 (讓皇帝)李承光李晦杨再思杨真一杨衡杨贵妃杨栖梧杜审言杜光庭杜牧杜鵬舉杜曉梁肅 (唐朝)楊慎交歐陽彬武则天武攸暨永乐大典永乐公主 (杨元嗣之女)江采蘋汉族沈彬 (唐朝)沈維鐈淺水原之戰淑妃潘师正惠能房琯昭庆县昌乐公主 (唐玄宗)昇平公主新平公主 (唐朝)新都公主 (唐中宗)文献文鴦文苑英華文明 (唐朝)懿安皇后拓跋思泰曹振鏞怛罗斯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