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95 关系: 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卜舫济,叶元龙,大夏大学,姚依林,孟宪承,孙孚凌,宁波籍高等教育人物列表,宋梧生,宋淇,尹桐阳,岑德彰,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丁肇中,丁景唐,严仁美,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乔石,廖世承,张寿镛,张东荪,张乃燕,张芝联,张歆海,张江树,彭文应,归润章,何炳松,何炳棣,徐韬,圣约翰大学 (上海),刘湛恩,周同善,周有光,周晓平,呂思勉,储安平,傅統先,光华,石體元,... 扩展索引 (45 更多) »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简称厦大,1921年4月由华侨陈嘉庚创办,初名私立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1937年7月,厦门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更名国立厦门大学。目前,厦门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厦门市共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7年9月,厦门大学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廈門大學亦為第一間擁有海外分校的中國大學,該分校區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
查看 光华大学和厦门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缩写:ECNU),简称华东师大、华师大或师大,是一所位于中国上海市的公立研究型大学,1951年由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合并而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圣约翰大学主要院系并入。1972年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原校名。 华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首批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中国首批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之一,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由教育部、上海市和国家海洋局共同建设。截至2017年9月,学校拥有闵行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设有3个学部,29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7个实体研究院,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管理型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查看 光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传播学院,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学院,成立于2004年,下辖广播电视学系、新闻学系、传播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学院,成立于2015年1月,由原理工学院化学系、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而成。学院的前身化学系成立于1951年,由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和同济大学等校化学系部分专业合并组建。.
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
光华书院,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本科生书院,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光华大学为名,成立于2017年3月27日。在几个月的筹备后,于2017年9月11日迎来第一批新生。 现包括数学系、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学院2017级之后的本科生。.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图书馆,位于中国上海市,由闵行校区图书馆和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组成,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成员。2011年,该馆被网易新闻评为中国最美的50座大学图书馆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通常被简称为华师大一附中、“师大附中”、“师大一附中”,位于中国上海市,是首批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的学校。2005年2月,又被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学院,成立于2016年3月,由原理工学院物理系、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而成。学院的前身物理系成立于1951年,由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大同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物理系部分专业合并组建。.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直属单位,成立于1988年6月。1997年被认定为国家科技事业单位一级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校史党史办公室与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合署办公,并附设华东师范大学校史馆。馆藏档案始于1924年,截至2012年底,档案馆馆藏各类档案总计13.8万卷,各类学籍27.6万件,另有实物、声像、资料等总计3万余件(张)。现任馆长为汤涛。 2010年,档案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校级档案学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学院,成立于2018年3月14日。其前身数学系成立于1951年,由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等校的数学系合并组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育学部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学部。该学部是中国最大、课程设置最全面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卜舫济
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英文名直译弗朗西斯·利斯特·霍克斯·波特,),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教育家。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
查看 光华大学和卜舫济
叶元龙
叶元龙,乳名桐,又名卫魂,安徽人,毕业于大同大学、威斯康辛大学,中国近代经济学家、教育家。.
查看 光华大学和叶元龙
大夏大学
大夏大学(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是上海的一所已被撤销的私立大学,1951年与光华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其旧址在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大夏大学校友会于1985年1月2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将大夏大学建校日(6月1日)作为学校每年的纪念日。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组建大夏书院。.
查看 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
姚依林
姚依林(),籍贯安徽省贵池县,生于香港。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财经工作领导职务。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查看 光华大学和姚依林
孟宪承
孟宪承(),又名宪臣,字伯洪、伯和,江苏武进人,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孟宪承早年先后就读于常州府小学堂、上海南洋公学预科、圣约翰大学。1916年受聘于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18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教育学。1920年又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深造。1921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校。1942年國民政府公布的全國首批29位部聘教授名單中,孟憲承是教育學科唯一的一位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被调往上海,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1952年起专任华东师大校长,1967年逝世。 他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晚年致力于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研究,培养中国教育史研究生。主编过《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中国古代教育文选》。.
查看 光华大学和孟宪承
孙孚凌
孙孚凌(),浙江绍兴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家、政治人物。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查看 光华大学和孙孚凌
宁波籍高等教育人物列表
宁波籍高等教育人物一览:.
宋梧生
宋梧生,1895年~1969年,中国近现代医学家、最早期的癌学专家,浙江余姚人。.
查看 光华大学和宋梧生
宋淇
宋淇(),原名宋淇,又名宋悌芬 (Stephen Soong),知名文藝評論家和翻譯家。筆名林以亮,浙江吳興人,戏剧家宋春舫之子。任職文化界和電影界。對文學批評、翻譯、《紅樓夢》均有心得。.
查看 光华大学和宋淇
尹桐阳
尹桐阳(1882年-1950年)字侯青,男,湖南常宁大坪乡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诸子及“六书”。.
查看 光华大学和尹桐阳
岑德彰
岑德彰(),广西西林人,中國法學家。在國際法及憲法等方面有專長。.
查看 光华大学和岑德彰
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
1933年沪西地图,其中左上角区域为越界筑路地区 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extra-settlement roads)是上海公共租界在界外修筑道路,并进而事实上取得了一定行政管辖权的附属于租界的“准租界”区域。與正式租界區不同,公共租界當局在越界築路區僅在特定的道路沿綫擁有警務權,並可對與道路有關的服務事項收取稅費,此區域的其他行政權仍屬於中國政府。 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开始于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的1860年代,如著名的静安寺路(Bubbling Well Rd.)、新闸路(Sinza Road)、极斯非而路(Jessfield Road)、卡德路(Carter Road)等。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扩展以后,绝大部分越界筑路已被并入该租界。但自1901年以后,该租界再度向外围地区大规模越界筑路,准备将这些地段列入进一步扩展的范围。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上海法租界也有較大的越界築路區,但在1914年,上海法租界獲得越界築路區的警務權和稅收權,實際上等於大规模拓展法租界,将所有越界筑路全部囊括其中。受此鼓勵,上海公共租界也计划再次拓展,计划中准备将沪杭铁路以东的越界筑路都纳入租界范围。由于袁世凯政府这时正面临反对“二十一条”群众运动的压力,没有批准这个推广租界合同。英国政府正全力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最终这一大片越界筑路区直到租界收回始终维持这种特殊的准租界格局。直到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大规模越界筑路才告一段落。 20世纪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包括2大部分:沪西和沪北。共筑有大小马路接近40条,其中沪西28条。沪西越界筑路最远的地方(虹桥路西端)距离公共租界的西部边界(静安寺附近)已有10多千米。所有越界筑路所围成的区域共有47000亩(31平方千米),甚至超过正式租界的面积(33503亩,合22平方千米)。.
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C. C. Ting,),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山东省日照市人,擁有美國及中華民國國籍,為臺裔美國人,物理学家,中央研究院、美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發現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並把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查看 光华大学和丁肇中
丁景唐
丁景唐(),近当代作家、诗人、出版家。浙江镇海人。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毕业于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编辑《蜜蜂》文艺半月刊、《小说月报》。曾任《小说月报》编辑,《文坛月报》编辑,《文艺学习》主编。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曾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丁景唐的著名作品包括诗集《星底梦》《南北方民谣》以及《学习鲁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记》。.
查看 光华大学和丁景唐
严仁美
严仁美(2015年)女,慈溪人,生于上海,费市严家后人,上海名媛,社会工作者,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宋路霞,上海滩名门闺秀,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查看 光华大学和严仁美
东亚体育专科学校
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于1918年8月在中國上海成立,是民国时期的一所体育院校,于1951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乔石
乔石,男,祖籍浙江定海,出生于上海,原名蒋志彤。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第十三届和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喬石被認為屬改革派,凡与其共事过者,都對他评价很高。.
查看 光华大学和乔石
廖世承
廖世承(),字茂如。教育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
查看 光华大学和廖世承
张寿镛
张寿镛(),清朝末至民国年間学者,教育家,藏书家和政府官员。光华大学创办者和第一任校长。字伯颂,号咏霓,别名约园,浙江鄞县人,张煌言之后人。子张芝联,当代著名学者。.
查看 光华大学和张寿镛
张东荪
张东荪(),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中国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研究系、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秘书长。 1949年以后留在中国大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控向美国泄漏国家机密情报,死于狱中。.
查看 光华大学和张东荪
张乃燕
张乃燕(),字君谋,号芸盦、芸庐。教育家,学者,政治活动家。祖父张颂贤 ,父为 张弁群,国名党元老张静江是其叔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查看 光华大学和张乃燕
张芝联
张芝联(1918年~2008年),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作家、国际问题专家,尤精法国历史。浙江鄞县人。.
查看 光华大学和张芝联
张歆海
張歆海(),英文名為 Chang Hsin-hai 、 H. H. Chang 、 Hugh Ho Chang (他在四十年代出演美國电影時的名稱),字叔明,原名為張鑫海,出生於中國上海,浙江海盐县人。中華民國作家、文学家、外交官,美国哈佛大学英語文學博士。回国后,曾任教於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立东南大学、上海光华大学、中央大學(前身為国立东南大学,第二度任教)等校。1940年起,張歆海全家定居美國。1947年至1948年曾短暫回到中國。1951年-1969年期間任教於美国紐約州私立长岛大学(Long Island University)、费尔利迪金森大学(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並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張歆海在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定居美國期間,著有《蔣介石:亞洲人的命運》(Chiang Kai-shek: Asia's man of destiny)、《一位中國外交官的信》(Letters From a Chinese Diplomat)、《傳奇性的姨太太》(The Fabulous Concubine)、《四海之內》(Within Four Seas)、《美國與中國》(America and China: a new approach to Asia),致力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
查看 光华大学和张歆海
张江树
张江树()又名雪帆,江苏常熟人。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化学的先驱。华东理工大学的创始人。 1910年,就读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1914年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後改為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数学理化部,1918年毕业留校任化学助教。1923年赴美国留学,先在美国加州大学学化学,1924年又入哈佛大学。1926年回国,先后在光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授。1932年起担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后,任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教务长。1952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创建南京工学院,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0月开学后调任中国第一所高等化工院校华东化工学院院长,该校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1981年退休,担任华东化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名誉院长。曾长期担任全国高等工科院校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辞海》化学分科主编。1989年10月在上海逝世。 Z张 Z张 Z张 理Z张 Z张 0Z张 Category:东南大学校长 Category:武汉大学教授 分類:國立中央大學教席學者 分類:南京大學教席學者 Z.
查看 光华大学和张江树
彭文应
彭文应(),中国江西省安福县人。安福三杰(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之一。中国政治学家、政治人物,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被打成右派,是文革后未获得改正的右派之一。邹艳,彭文应的坎坷人生,纵横2003年08期.
查看 光华大学和彭文应
归润章
归润章(),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人。中国当代会计学家。 193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毕业留校被聘为教授,曾任光华大学副教授、教授,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任四川大学、成都大学教授、教务长,四川财经学院教授、会计系副主任、教务长,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授、工业经济系主任,中国电子工业会计学会副会长。现西南财经大学毛伯林等均为其门下弟子。.
查看 光华大学和归润章
何炳松
何炳松()字柏丞,浙江金华人,中国历史学家。.
查看 光华大学和何炳松
何炳棣
何炳棣(),浙江金華人,出生于天津,旅美華裔史學家。.
查看 光华大学和何炳棣
徐韬
徐韬()民国政治人物,文史学家、图书馆学家。擅长作诗,字曼略,号荷君,香港作家徐訏之父。.
查看 光华大学和徐韬
圣约翰大学 (上海)
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叶,美国圣公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被称为“东方哈佛”。1952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解散。 該校解散以后,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會同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和香港教會團體,合併包括上海聖約翰大學在內的中國大陸原13所著名基督教大學,創立崇基學院;崇基學院於1963年被併入「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教堂聖壇兩旁仍然排列国民政府时期(1951年前)十三間基督教大學,包括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校徽木刻。.
刘湛恩
刘湛恩(Herman C. E. Liu,),湖北省阳新县人,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
查看 光华大学和刘湛恩
周同善
周同善(),四川成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光华大学和周同善
周有光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生于中國江苏常州,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被若干媒体称作“汉语拼音之父”。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作家沈从文是他的连襟。 周有光也是迄今無可爭議的記載中最長壽的中國人。.
查看 光华大学和周有光
周晓平
周晓平(),又作周小平,中国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在大气对流动力学、天气数值模拟等领域研究的先驱与奠基人之一。.
查看 光华大学和周晓平
呂思勉
呂思勉(),字誠之,筆名駑牛。中国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常州市)人。出生於書香世家,15歲入縣學。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国学大师。身为錢穆弟子的严耕望认为吕思勉、錢穆、陳垣、陳寅恪为「现代四大史学家」。 华东师范大学为纪念史学家吕思勉而创立了“思勉原创奖”和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查看 光华大学和呂思勉
储安平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学者、知识分子。出身望族,曾留学英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曾因批判国民政府政策而导致杂志被查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1957年因响应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發表了《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即“党天下”)一文。毛泽东对此不满发文反驳,并迅速发起了反右运动。儲安平被作为右派典型打倒,其家人和诸多相关人士均受牽連。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储安平遭受残酷迫害而失踪,后被宣布死亡。1978年後,55萬右派被平反改正,但儲安平依然是不予改正的中央级“五大右派”之一。.
查看 光华大学和储安平
傅統先
傅统先()回族,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哲学家,杜威哲学研究权威,教育哲学专家。.
查看 光华大学和傅統先
光华
光华可以指:.
查看 光华大学和光华
石體元
石體元(),四川省宣漢縣人(今華景鄉),民國卅七年(1948年),當選四川省第七選區立法委員。.
查看 光华大学和石體元
王家棫
王家棫(),笔名王孙、朴人等,江苏常熟人。 王家棫1928年毕业于光华高中,1932年毕业于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第七届国文系。毕业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专员、专门委员、行政院新闻局第三处处长等职。赴台后,又历任行政院新闻局副局长、局长、顾問,中央通讯社副社长、董事兼顾问。.
查看 光华大学和王家棫
王造时
王造时,祖籍江西省安福县,原名雄生,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查看 光华大学和王造时
私立光华大学
#重定向 光华大学.
查看 光华大学和私立光华大学
穆时英
时英 (),生于浙江省慈溪縣莊橋鎮。中国现代小说家。新感覺派(穆時英、劉吶鷗、施蟄存)的代表人物之一。笔名有伐扬、匿名子等。.
查看 光华大学和穆时英
章乃器
乃器,原名章埏,字子伟、金锋,浙江省青田县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创办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经制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大右派”,后获平反。.
查看 光华大学和章乃器
童书业
童书业(),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章卷益、卷益、童疑,安徽芜湖人。祖籍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海曙区),清朝道光年间,其祖父出任安徽道員,故徙居安徽。中国历史学家,著名先秦史专家和文物史专家。擅长绘画和文物鉴定,童书业是顾颉刚的得意门生,并是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查看 光华大学和童书业
端木露西
端木露西()女,本名端木新民,英文名Lucy,笔名有端木露西、露西、路茜等,江苏苏州人,中华民国作家。.
查看 光华大学和端木露西
罗隆基
罗隆基,字努生,生于江西省安福县枫田镇,著名学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务,反右运动开始后被打倒,在那段时期有中国第二號“右派”之称,1986年,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在会上热忱肯定其革命贡献。.
查看 光华大学和罗隆基
荣如德
荣如德(),中国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俄语和英语的文学作品,俄语有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索尔仁尼琴的《癌病房》,英语翻译作品则有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的《花花世界》等。.
查看 光华大学和荣如德
萧公权
蕭公權(威氏拼音:Kung-chuan Hsiao,),原名笃平,字恭甫,自号迹园,笔名君衡、巴人、石漚,江西省泰和縣人,清光绪廿三年丁酉(1897年)十一月初六生于江西省南安縣(今大庾縣),1981年11月4日晨因胃病卒于美国西雅图其寓所。萧善政治学与社会史,学貫中西,于1948年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康有为思想研究》等著作,遗著辑成《萧公权全集》,计九册。.
查看 光华大学和萧公权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缩写为SWUFE),简称西南财大、西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以及国家双一流计划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由光华和柳林两个校区组成,其中光华校区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柳林校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 西南财经大学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并包含法、文、理、工等多个学科的财经院校。截止2015年4月,学校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33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108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18个硕士专业学位)、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5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以及4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
查看 光华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
观察 (杂志)
《观察》是一份曾在中国影响巨大的周刊,主编是储安平,1946年9月1日创刊于上海,该刊物在1940年代成为知识分子的最重要论坛,曾被誉为“高级言论刊物”。1948年12月24日被中華民國政府查封,共出5卷18期。《觀察》是宣傳“第三條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當時中國進步民主運動的一面重要旗幟。《觀察》的被查封,標誌著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啼鳴至此,標誌著近代中國一些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國實行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度(被稱為第三條道路)的徹底破滅。 2013年9月10日由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創辦的《觀察》(The Observer)雜誌,與本雜誌沒有關係。.
查看 光华大学和观察 (杂志)
马曜
曜,字幼初,洱源县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弱冠求学,遇国家变故,颠沛流离于长江流域。其间以志士胸怀加入救亡,投身社会改造洪流。诗人情怀,烈士心性。学问及人格数十年间臻于大美,成一代宗师大家。 曾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云南民族学院院长。 1949年后,倾力于民族工作,积累大量原始素材。领导、参与抢救、整理云南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资料,其价值巨大难以估量。 主导云南民族学院期间,呕心沥血,使区区民族干部培训基地,终立中国高校之林。 暮年更结丰硕之果,以民族史、民族学、比较研究的开创性成果绚烂于世,培育后学,促进民族教育,在学问人格两方面育成大量人才。 89之际,忧国民而仗义执言,唯心之所从,不以利害。自己无错,拒所谓检讨,高标特立。.
查看 光华大学和马曜
謝然之
谢然之(),出自余姚泗门谢氏,生於浙江余姚,中華民國著名报人、外交官、新聞學者,生平跨越国共两党,为一代传奇。.
查看 光华大学和謝然之
许政扬
许政扬,()字照蕴,浙江海宁硖石人。中国古典学家,南开大学教授。.
查看 光华大学和许政扬
谢仁钊
谢仁钊(),湖南祁门人,中华民国官员、学者。.
查看 光华大学和谢仁钊
黄辛白
辛白()原名黄曰騋,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查看 光华大学和黄辛白
郝崇寿
郝崇寿(),字砚樵,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人曹余濂 编著,江苏文史资料第67期:民国江苏权力机关史略,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4年,第100页,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光华大学和郝崇寿
胡慰承
胡慰承,英文Hu Wei-ch'en。1925年出生,台湾油料工业、航运业企业家。浙江宁波人。.
查看 光华大学和胡慰承
钱基博
钱基博(),原名基來,字子泉,别号潜庐,中國江苏无锡人,经学家、教育家,与无锡士紳、巨賈钱基厚是孪生兄弟。.
查看 光华大学和钱基博
蒋维乔
蒋维乔(),字竹庄,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中国近代哲学家、教育家、佛学家、养生学家,佛教居士。.
查看 光华大学和蒋维乔
邓拓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左海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中共宣传战线重要成员,长期担任《人民日报》社长等中央主要宣传机构领导职务。后因多次未能领会毛泽东政治部署之意而遭到训斥,并被撤销人民日报社实际职务,文革前夜因政治批判而自杀身亡。.
查看 光华大学和邓拓
蔡同屿
蔡同屿(),台湾财经界要人,曾主持创建台湾证券交易所。字秉衡,浙江鄞县人。.
查看 光华大学和蔡同屿
陳穉常
陳穉常(),名懋恆,字穉常,福州螺洲人。 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聰慧強記,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1932年入燕京大學研究院。执教于东吴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史學家顧頡剛稱之“一代才女”,1960年入上海财经学院,1962年退休。文革時遭到迫害。著有《明代倭寇考略》、《春秋考異》、《中国上古史演义》等書。 C.
查看 光华大学和陳穉常
陳茹玄
陳茹玄()字逸凡,广东兴宁龙田碧园村人。中华民国法学家、教育家、政治人物。.
查看 光华大学和陳茹玄
虹口区
虹口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中北部的一个市辖区。区名因上海浦的故道虹口港而得名,上海开埠前境内原分属上海与宝山两县。上海开埠后,成为继黄浦区外上海最早发展的地区。淞沪会战以前,虹口一度发展成为上海主要的粤籍居民和日籍居民社区,同时虹口也是上海最早的电影放映地和主要的电影放映中心。 目前,虹口区东部与杨浦区相接,南部与黄浦区、浦东新区相邻,西部连接静安区,北部与宝山区相交。虹口区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区。目前,虹口区共设有四川北路、北外滩、嘉兴路、欧阳路、广中路、曲阳路、凉城新村和江湾镇等八个街道办事处,区域总面积23.49平方公里。街道下设222个居民委员会。.
查看 光华大学和虹口区
柳陞祺
柳陞祺()浙江省兰溪县人,中国藏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查看 光华大学和柳陞祺
林华
林华(),原名“顾森”,原籍江苏无锡,生于上海,中国化工专家、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查看 光华大学和林华
李祖莱
李祖莱,1910年—1986年,民国时期上海银行家、收藏家。与张大千至交,后成为张大千经纪人,受张影响成为收藏大家。.
查看 光华大学和李祖莱
李祖永
李祖永,1903年至1959年,上海香港电影制片人兼企业家。.
查看 光华大学和李祖永
楊紀琬
楊紀琬(),上海松江人,中國會計學家。.
查看 光华大学和楊紀琬
楊蔭瀏
楊蔭瀏()字亮卿,号二壮,又号清如,是中國音樂史和音樂理論家,對國樂的保存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本人擅彈琵琶及三絃等中國樂器。楊周懷,,《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04期.
查看 光华大学和楊蔭瀏
欧元怀
歐元懷(),字愧安,中國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人,是近代中國历史上一位教育家、著名学者。他1915年後前往美國西南大學(Southwestern University)和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学院留學,至1922年畢業回到中國。他回到中國後先後在廈門大學與上海大夏大學擔任行政職,並曾擔任大夏大學的校長。 1893年生于福建省莆田县,在家为长子。其祖父剑波公,系晚清秀才,是时在家乡设馆授徒,对其期望甚殷,督课甚严,自幼就读书识字,有志于学。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思潮澎湃,国家正处在危难之际。有志之士都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欧元怀受新思潮影响,一心向往欧美新文化,追求救国之真理,在师友的鼓励与资助下,于1915年春飘洋过海,到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行政学,1919年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因其对教育有贡献,办学有成绩,美国西南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1922年欧元怀回国,受厦门大学聘约,任该校教授、教育科主任兼总务长。1923年至1924年间因厦门大学学校当局处事不当,导致罢课学潮,后校当局又庇护殴伤学生的肇事者,并无故开除学生陈国柱等多人,欧元怀目睹此种无理举措,深为不满,据理力争,竟为当时校长所嫉视,认为掣肘太大,遂提前解除欧元怀和其他几位教授的聘约。 1924年欧元怀同原厦大教授王毓祥、林天兰等九人在上海筹组私立大夏大学。从此欧元怀与大夏结缘。 1928年,欧元怀任大夏大学副校长。1929年欧元怀陪同马君武校长前往马来亚、新加坡为学校募集经费。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夏大学与复旦大学组成第一、第二联合大学西迁庐山、贵阳后,任第二联合大学副校长。 1940至1945年,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45年,欧元怀辞去官职,返回大夏大学担任校长,兼光华大学、国立政治大学教授。 1947年欧元怀在李宗仁的支持下,当选为立法委员。 全国解放前夕,即与留在沪、宁、杭一带的五十三名立法委员发表声明,宣告脱离中國國民黨,并揭露反动派的罪恶,受到共产党与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大夏大学校长。 1951年,华东教育部决定将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改名“华东师范大学”,欧元怀首先表示拥护,并在宣布改制的大会上,代表校董事会和学生发言,拥护政府决定,一切遵照办理。同年,欧元怀任华东师范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后出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总务长、教育系教授,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在十年动乱“四人帮”横行期间,欧元怀惨遭迫害,被非法拘禁达五年之久,身心备受折磨。1977年病重住院。1978年1月7日凌晨,不幸辞世。 O歐 歐 歐 元 歐 O Category: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Category:大夏大学校长.
查看 光华大学和欧元怀
汪道涵
汪道涵(),原名汪导淮,安徽省盱眙县嘉山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光华大学和汪道涵
沈雲龍
沈云龙(),字泽青,号耘农,江苏东台安丰镇人,世居安丰镇公馆巷。中國历史学家。.
查看 光华大学和沈雲龍
沈求我
沈求我(),江苏吴江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
查看 光华大学和沈求我
溫源寧
温源宁()广东陆丰人。中华民国英文学家、翻译家、外交官、政治人物。蔡登山,以英文寫作的溫源寧教授(另眼看作家系列之十九),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9年3月號,第4-9页.
查看 光华大学和溫源寧
潘光旦
潘光旦(),原名光,后署名光旦,又名保同,字仲昂,江苏省太倉直隸州宝山縣罗店镇(今屬上海市寶山區)人。近代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和民族学家,对于优生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庭问题、人才分布等等均有研究。.
查看 光华大学和潘光旦
朱公谨
朱公谨(),中国数学家,专长应用数学,是中国数学物理学先驱之一。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人。.
查看 光华大学和朱公谨
朱经农
朱经农(),名有町,清朝末至民国年间学者,教育家,政府官员。.
查看 光华大学和朱经农
成华大学
成华大学是成立于1946年2月1日的一所私立综合大学,前身为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52年并入西南财经大学,是西南财经大学的主要前身之一。.
查看 光华大学和成华大学
1920年代上海
1920年代,外滩23座建筑物中,有12座进行了改建。它们是:外滩4号的有利大楼、外滩5号的日清大楼、外滩12号的汇丰银行大楼、外滩13号的江海关大楼、外滩16号的台湾银行大楼、外滩17号的字林大楼、外滩18号的麦加利银行大楼、外滩20号的沙逊大厦、外滩24号的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外滩26号的扬子大楼、外滩27号的怡和洋行大楼和外滩28号的格林邮船大楼,其中有8座为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包括1923年6月23日落成的汇丰银行大楼、1927年12月19日落成的江海关大楼,以及1929年9月5日落成的沙逊大厦。 Category:1920年代中国 Category:20世纪上海 Category:1920年代上海.
1949年前的中文校歌列表
以下列出1949年前创作的中文校歌。.
1950年代上海
1949年5月27日,陳毅(中共開國十大元帥之一)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戰軍(简称三野)攻占上海。陳毅擔任第一任上海市市長。保持了中国工业中心的地位。.
1952年上海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上海市高等学校在1952年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高等学校统一部署进行的院系调整,上海高等院校历经拆分重组,形成了今天的基本布局。.
亦称为 上海光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