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偏振

指数 偏振

偏振(polarization)指的是横波能夠朝著不同方向振盪的性質。例如電磁波、引力波都會展示出偏振現象。纵波则不會展示出偏振現象,例如傳播於氣體或液體的聲波,其只會朝著傳播方向振盪。如右圖所示,緊拉的細線可以展示出線偏振現象與圓偏振現象。 電磁波的電場與磁場彼此相互垂直。按照常規,電磁波的偏振方向指的是電場的偏振方向。在自由空間裏,電磁波是以橫波方式傳播,即電場與磁場又都垂直於電磁波的傳播方向。理論而言,只要垂直於傳播方向的方向,振盪的電場可以呈任意方向。假若電場的振盪只朝著單獨一個方向,則稱此為「線偏振」或「平面偏振」;假若電場的振盪方向是以電磁波的波頻率進行旋轉動作,並且電場向量的矢端隨著時間流意勾繪出圓型,則稱此為「圓偏振」;假若勾繪出橢圓型,則稱此為「橢圓偏振」;對於這兩個案例,又可按照在任意位置朝著源頭望去,電場隨時間流易而旋轉的順時針方向、逆時針方向,將圓偏振細分為「右旋圓偏振」、「左旋圓偏振」,將橢圓偏振細分為「右旋橢圓偏振」、「左旋橢圓偏振」;這性質稱為手徵性。 光波是一種電磁波。很多常見的光學物質都具有各向同性,例如玻璃。這些物質會維持波的偏振態不變,不會因偏振態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物理行為。可是,有些重要的雙折射物質或光學活性物質具有各向異性。因此,偏振方向的不同,波的傳播狀況也不同,或者,波的偏振方向會被改變。起偏器是一種光學濾波器,只能讓朝著某特定方向偏振的光波通過,因此,可以將非偏振光變為偏振光。 在涉及到橫波傳播的科學領域,例如光學、地震學、無線電學、微波學等等,偏振是很重要的參數。激光、光纖通信、無線通信、雷達等等應用科技,都需要完善處理偏振問題。 極化的英文原文也是「polarization」,在英文文獻裏,偏振與極化兩個術語通用,都是使用同一個詞彙來表達,只有在中文文獻裏,才有不同的用法。一般來說,偏振指的是任何波動朝著某特定方向振盪的性質,而極化指的是各個帶電粒子因正負電荷在空間裡分離而產生的現象。.

139 关系: 埃菲尔铁塔上所刻的72人列表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偏振片偏振計偏振镜偏振测量南极望远镜双缝实验中光子的动力学双折射含時微擾理論同分異構坡印廷向量声音大卫·布儒斯特大氣光學天空漫射头足纲外消旋混合物室女A星系宇宙形成年表宇宙微波背景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对映异构密度矩陣尼克·凯泽尼科莱·乌诺夫左旋與右旋巨型超大类星体群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中子布儒斯特角干涉 (物理学)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乔治·斯托克斯交互相位調變度角尺度干涉儀云母廣東南方衛視弗里斯传输方程位移電流彼得·塞曼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圓偏振圆二色性分子结构分光鏡和田昭允傑恩斯-卡明斯模型再電離冰晶...全內反射光参量振荡器光子光学光學現象光弹性光纖通訊光电效应光轴光速克爾效应B模磁光克尔效应磁光效應科学大纲稜鏡管型 (尿液)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线性二色性维京长船罗伯特·密立根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痛风瓊斯運算电子电磁辐射物理学物理学史物理光学花崗閃長岩菲涅耳方程複眼馬克士威方程組的歷史馬赫-曾德爾干涉儀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論物理力線让-巴蒂斯特·毕奥贝尔定理费曼物理学讲义路易·巴斯德鸟类生理解剖学麥可·法拉第軸子霞光蜣螂阿瑟·康普顿起偏器脉冲星风云膠子重力波 (相對論)量子纏結量子擦除實驗自發參量下轉換電波星系蛋白质构象病Google眼镜GW170814IMAXP (消歧義)折射率恩里科·费米恩斯特·马赫極化光橢圓偏振技術檢偏器正交偏振光譜影像氟化镁气象雷达汤姆孙散射汉弗莱·劳埃德波粒二象性波片法拉第效应淀粉样变月球瞬变现象星系年表方解石无线电日落蛾感官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1940年10月1日日食1972年7月10日日食1983年6月11日日食1994年11月3日日食2006年3月29日日食2008年8月1日日食3D眼鏡 扩展索引 (89 更多) »

埃菲尔铁塔上所刻的72人列表

在埃菲尔铁塔上共刻有72个法国科学家、工程师与其他知名人士的名字,居斯塔夫·埃菲尔以此来铭记他们做出的贡献。这些雕刻都位于铁塔第一个平台下方四周的壁面上,每个字母约60厘米高,且只刻有每个人的姓。雕刻最初于20世纪初期完成,不过在1986年至1987年间,负责艾菲尔铁塔运营的新艾菲尔铁塔开发公司(Société Nouvelle d'exploitation de la Tour Eiffel)重修了这些雕刻。.

新!!: 偏振和埃菲尔铁塔上所刻的72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學是研究物质之间,或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其研究尺度約一至數個原子,能量尺度約幾個電子伏特。 这三个物理学的领域研究通常是紧密关联的。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學使用经典物理学、半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通常情況下,此理論的應用包含原子发射或吸收光子、激发态原子和分子的电磁辐射和散射,光谱分析,激光和激微波的产生,以及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

新!!: 偏振和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偏振片

-- 偏振片(Polarizer)是一种光学物理学中的术语,指可以使天然光变成偏振光的光学元件叫偏振片(或稱偏光板、偏光膜)。根据获取方式分类,可分为天然偏振片、人造偏振片。天然偏振片可以由具有特殊分子排列的晶体制成,通常很难找到合适的晶体,加工比较考究,很难获得,因此价格昂贵。人造偏振片由于制造工艺简单、价格便宜,并可制成较大面积,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新!!: 偏振和偏振片 · 查看更多 »

偏振計

偏振計是實驗室用來測量平面偏振光通過一個樣品材料時光學旋轉角度的設備 一個典型的偏振計包含一個光源、偏振鏡、樣品夾具和某種形式的觀測者和裝置。許多材料的偏振光偏振面轉動取決於波長和溫度,所以偏振計通常有方法控制這些。.

新!!: 偏振和偏振計 · 查看更多 »

偏振镜

偏振镜(Polarizer, PL),又称偏光镜,是利用偏振光的特性,以偏振镜片把非金属物体、水面等反光过滤消除的透镜。偏振镜可以消除反光及使色彩更鲜艳,一些电影甚至全片用偏振镜拍摄,使画面有更浓艳的色彩,而許多太陽眼鏡也是偏光鏡,消除反光可以保護眼睛。 偏振镜有线性偏振镜(PL,也称直线偏振镜)及圆偏振镜(CPL Filter)两大类。线性偏振镜通常用于老式相机,因为反光镜和测光/测焦分光镜的原因,无法与单反相机一起工作。而圆偏振镜则可以在跟任何一种相机上使用。.

新!!: 偏振和偏振镜 · 查看更多 »

偏振测量

偏振测量是一种测量并呈现横波偏振的方法,尤其是用于电磁波。典型的偏振测量是通过分析目标材料所透过、反射、折射乃至衍射的电磁波来描述该物体的种种特性。.

新!!: 偏振和偏振测量 · 查看更多 »

南极望远镜

南极望远镜(The South Pole Telescope,简称:SPT)是一个位于南极洲南极点阿蒙森-史考特南极站的10米(394英寸)直径的射电望远镜。它是一个微波/毫米波望远镜,观测的频率范围在70-300千兆赫兹(GHz)之间。南极望远镜的主要科学任务是调查南天球数千个星系团之间的联系,这些星系团可能约束暗能量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 。 这个望远镜由芝加哥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凯斯西储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麦吉尔大学和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八所大学或机构组成的工作小组共同运行,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

新!!: 偏振和南极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双缝实验中光子的动力学

双缝实验中光子的动力学描述了在双缝实验中,经典电磁波和其量子化的对应物——光子之间的关系。表面上,只要将经典场解释为光子的几率幅,光子的动力学似乎就能用经典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完全描述。然而,这种解释充满疏漏,并最终会导致矛盾的结论。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电磁场看作是光子的波函数。主要原因在於,电磁场是物理实在的并且是可观测的;而从原理上说(即不管使用什么仪器),满足薛定谔方程的波函数都不是可观测量。从而,电磁场是一种物理实在的可观测场,而不仅仅代表了对振幅取模平方所对应的在某处找到光子的几率。而光子的波函数是否可定义,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新!!: 偏振和双缝实验中光子的动力学 · 查看更多 »

双折射

雙折射現象,光學現象的一種,可以用光的橫波性質來解釋。當光照射到各向異性晶體(單軸晶體,如方解石、石英、紅寶石等)時,發生兩個不同方向的折射;對於單光材料來說,當光偏振方向垂直於光軸時,光所感受到的折射率為尋常光折射率,稱為o光(ordinary ray、尋常光),另一束光的偏振方向平行於光軸則稱為e光(extraordinary ray、非尋常光),這兩束光都是偏振光,當尋常光折射率大於非尋常光折射率時稱之正單光軸材料,反之稱負單光軸材料。光線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射入晶體是不會發生雙折射現象,這一角度稱為晶體的光軸。 不能說非尋常光不符合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此誤解來自於對於光以及能量的混淆,我們觀察到非尋常光的方向為「能量流(energy flow)的方向」而非「光(k vector)的方向」。 波片是這種現象的一個應用。.

新!!: 偏振和双折射 · 查看更多 »

含時微擾理論

在量子力學裏,含時微擾理論研究一個量子系統的含時微擾所產生的效應。這理論由狄拉克首先發展成功。由於系統的含微擾哈密頓量含時間,伴隨的能級與本徵態也含時間。所以,不同於不含時微擾理論,含時微擾理論解析問題的目標為:.

新!!: 偏振和含時微擾理論 · 查看更多 »

同分異構

同分异构体又稱同分異構物,英文為Isomer。同分異構物指的是擁有相同分子式,但結構式卻不相同的多種分子。同分異構物之間並不擁有相同的化學性質,除非它們擁有相同的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s)。化學中常見的兩種主要的種類為結構異構(structural isomerism)以及立體異構(stereoisomerism)。.

新!!: 偏振和同分異構 · 查看更多 »

坡印廷向量

坡印廷向量(Poynting vector),亦称能流密度矢量,其方向為電磁能傳遞方向,大小為能流密度(单位面积的能量传输速率)。坡印廷矢量的SI单位是瓦特每平方米(W/m2)。它是以其发現者约翰·亨利·坡印廷來命名的。奧利弗·黑維塞 和尼科莱·乌诺夫亦獨立發現所謂的坡印廷向量。.

新!!: 偏振和坡印廷向量 · 查看更多 »

声音

聲音是振動產生的聲波,通過介質(空氣或固体、液体)傳播并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 聲音的頻率一般會以赫兹表示,記為Hz,指每秒鍾周期性震動的次數。而分貝是用来表示聲音强度的单位,記為dB。.

新!!: 偏振和声音 · 查看更多 »

大卫·布儒斯特

大卫·布儒斯特爵士 KH PRSE FRS FSA FSSA MICE(Sir David Brewster,),蘇格蘭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及作家。 布儒斯特在光學範疇的貢獻最為顯著。他研究了壓縮所致雙折射現象,並發現了光彈性效應,從而建立了礦物光學。威廉·休厄爾稱其為「現代實驗光學之父」和「光學中的約翰內斯·開普勒」。 他發明了萬花筒,並改良了用於攝影的立體鏡。他稱此為「透鏡立體鏡」,這是首個能隨身攜帶的3D眼鏡。他也發明了雙筒照相機、兩種偏振儀、多區域鏡片以及燈塔照明燈。 布儒斯特一生致力普及科學。他是英國科學聯會的創辦人之一,在1849年成為該會主席。他也是一共18卷《愛丁堡百科全書》的編輯之一。.

新!!: 偏振和大卫·布儒斯特 · 查看更多 »

大氣光學

大氣光學是地球大氣層獨特的光學性質所造成大範圍且壯觀的光學現象。美麗的藍色天空是瑞利散射的直接結果,它重新定向了高頻(藍色光)的陽光,使它們重新回到觀測者的視野。由於藍色光比紅色光容易散射,當日出和日落時的陽光必須穿透濃厚的大氣層時,太陽看起來就呈現偏紅的色調。在天空中額外的顆粒會以不同的角度色散不同的顏色的光,在黎明和黃昏創造出多采多姿的發光天空。冰晶和其它顆粒將在大氣層中的光線散射,造成暈、晚霞餘暉、華 (光象)、雲隙光和幻日。這些種現象的變化是由於粒子大小和不同的幾何形狀。 海市蜃樓是光線受到大氣層的溫度變化而產生偏折彎曲的光學現象,會使遠方的影像流離失所或是嚴重的扭曲。與此相關的其它光學現象包括新地島效應,會使視太陽比預測的提早升起或是延後落下,並且造成形狀的扭曲。一種稱為複雜蜃景的壯觀形式是由溫度反演造成的,會將地平線上,甚至地平線下的物件,像是島嶼、崖、船舶或冰山拉長且升高,就像"童話城堡"。 彩虹是光線在雨滴內部反射和色散光的折色組合造成的結果。因為彩虹總是出現在天空中背向太陽的那一端,而且因為兩者相距遙遠的距離,太陽越接近地平面,彩虹越是突出和壯觀Chapter 34。.

新!!: 偏振和大氣光學 · 查看更多 »

天空漫射

天空漫射(Diffuse sky radiation)是陽光直接被地球大氣層中的分子或懸浮粒子散射而改變了行進方向之後,經過才抵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這些以光子為主的輻射很可能經過不只一次的散射、反射,最終以疊加的型態進入觀測者的眼中,是天空會有顏色變化的主因,其變化就是隨著「輻射入射角」(時間)及「最短路徑上的阻礙」(天候狀況、空氣污染程度)造成顏色變化。它也被稱為天光(skylight)、 漫射天光(diffuse skylight)、或天空輻射(sky radiation)。來自太陽的陽光大約有總量的三分之二(根據在大氣層中的灰塵和煙霧含量,在太陽高懸時大約為有25%的入射輻射直接被散射)會在大氣層中被散射,最終成為彌散的天空輻射抵達地球表面。 在大氣層中的重要過程是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的彈性過程,光線的波長不變,沒有被吸收,但從原有的路徑偏折。.

新!!: 偏振和天空漫射 · 查看更多 »

头足纲

头足纲(学名:Cephalopoda)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化石种在一万种以上,现仅存786种,主要是各类乌贼和章鱼。头足纲动物为全部海生,肉食性,身体两侧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足着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漏斗,故称头足类。漏斗位于头部腹面,在头和躯干之间。原始种类具有外壳,现存种类则多是内壳或无壳。鳃为羽状,一对或二对,心耳和肾的数目和鳃一致。口腔具有颚片和齿舌。神经系统集中,感官发达。循环系统为闭管式。直接发育(无需变态)。 頭足綱可分為兩個到四個亞綱,其中現存兩個亞綱。一個是蛸亞綱(Coleoidea)又稱為二鰓亞綱,外殼已經消失或是內化。此亞綱包括章魚、烏賊、鱿鱼等。另一個是鹦鹉螺亚纲(Nautiloidea)又称為四鳃亚纲,外殼依然存在,此綱包括鸚鵡螺等。另有已滅絕的菊石亚纲(Ammonoidea,也可以分类為四鳃亚纲)和箭石亞綱(Belemnoidea)。 頭足綱分布在所有海域的所有深度,目前沒有發現適應淡水的種類,但有些能夠適應不同鹽度的水。.

新!!: 偏振和头足纲 · 查看更多 »

外消旋混合物

外消旋混合物(racemic mixture、racemate,或称为 外消旋体)是等物质的量的一对对映体混合后得到的组成物。第一个制得的外消旋体是路易·巴斯德制得的酒石酸的外消旋混合物。.

新!!: 偏振和外消旋混合物 · 查看更多 »

室女A星系

室女A星系(也稱為梅西爾87、M87或NGC 4486)最常見的是其英文縮寫M87,常稱之為「M87星系」。M87位在室女座,是巨大的橢圓星系,也是銀河系附近幾個質量最大星系其中之一,擁有幾項受矚目的特性,第一,其球狀星團數量特別多──M87星系裡共含12,000個球狀星團,參考之下,環繞銀河系的球狀星團數量為150-200個。其二,該星系由核心發出一道向外延伸約1,500秒差距(4900光年)的高能電漿噴流,運動速度達相對論速度,與光速已相當接近。M87是天空中最明亮的電波源之一,也是備受業餘天文學家和專業天文學者熱衷觀測和研究的目標。 法國天文學家查爾斯·梅西爾於1781年發現M87。熱愛彗星觀測的梅西爾當時是為了協助同好避免在觀測時常誤將彗星與其他天體混淆,所以編製一份星雲列表,M87名列表上編號第87個。M87是室女星系團北方次明亮的星系,距離地球1,640萬秒差距(5,350萬光年)。和盤狀的螺旋星系不同的是,M87並沒有明顯塵埃帶 ,外觀呈橢圓形,幾乎沒有任何特殊形狀,亮度分布和典型的橢圓星系一樣,由星系中心向外遞減,越外亮度越暗。M87的恆星佔其質量大約六分之一,呈球狀對稱分佈,恆星分布密度,由星系核心向外呈遞減,越靠外圍的恆星密度越低。位在星系中心是其超大質量黑洞,也是活躍星系核的主成分,該天體在各波段都發出強烈輻射,尤其電波波段。M87的星系外殼(galactic envelope)延展寬達150kpc(49萬光年)遠,然後中斷,中斷原因可能是和另一星系發生碰撞。恆星之間有瀰散星際介質氣體,豐富的化學元素是由演化後期恆星(evolved star)貢獻。 1997年在德國泰根塞曾以「電波星系M87」為主題舉辦過一次學術專門討論會,20年後,為慶祝「宇宙噴流發現百週年」,天文學家於的2016年再度會集於臺灣臺北,擴大討論黑洞、噴流、宇宙學相關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新!!: 偏振和室女A星系 · 查看更多 »

宇宙形成年表

這是宇宙從137.99±0.21億年的大爆炸和隨後演化與形成到現在的時間表。時間的量度是從大爆炸的那一刻開始。.

新!!: 偏振和宇宙形成年表 · 查看更多 »

宇宙微波背景

宇宙微波背景(英语: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简称CMB,又稱3K背景輻射)是宇宙學中“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熱輻射。在早期的文獻中,「宇宙微波背景」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R)或「遺留輻射」,是一種充滿整個宇宙的電磁輻射。特徵和絕對溫標2.725K的黑體輻射相同。頻率屬於微波範圍。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背景輻射之一,為觀測宇宙學的基礎,因其為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可追溯至再復合時期。利用傳統的光學望遠鏡,恆星和星系之間的空間(背景)是一片漆黑。然而,利用靈敏的輻射望遠鏡可發現微弱的背景輝光,且在各個方向上幾乎一模一樣,與任何恆星,星系或其他對象都毫無關係。這種光的電磁波譜在微波區域最強。1964年美國射電天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偶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 ,这一发现是基于於1940年代開始的研究,並於1978年獲得諾貝爾獎。 宇宙微波背景很好地解釋了宇宙早期發展所遺留下來的輻射,它的發現被認為是一個檢測大爆炸宇宙模型的里程碑。宇宙在年輕時期,恆星和行星尚未形成之前,含有緻密,高溫,充滿著白熱化的氫氣雲霧電漿。電漿與輻射充滿著整個宇宙,隨著宇宙的膨脹而逐漸冷卻。當宇宙冷卻到某個溫度時,質子和電子結合形成中性原子。這些原子不再吸收熱輻射,因此宇宙逐漸明朗,不再是不透明的雲霧。宇宙學家提出中性原子在「再復合」時期形成,緊接在「光子脫耦」之後,即光子開始自由穿越整個空間,而非在電子與質子所組成的電漿中緊密的碰撞。光子在脫耦之後開始傳播,但由於空間膨脹,導致波長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根據普朗克定律,波長與能量成反比),光線越來越微弱,能量也較低。這就是別稱「遺留輻射」的來源。「最後散射面」是指我們由光子脫耦時的放射源接收到光子的來源點在空間中的集合。 因為任何建議的宇宙模型都必須解釋這種輻射,因此宇宙微波背景是精確測量宇​​宙學的關鍵。宇宙微波背景在黑體輻射光譜的溫度為 K。光譜輻射dEν/dν的峰值為60.2 GHz,在微波頻率的範圍內。(若光譜輻射的定義為dEλ/dλ,則峰值波長為1.063公釐。) 該光輝在所有方向中幾乎一致,但細微的殘留變化展現出各向異性,與預期的一樣,分佈相當均勻的熾熱氣體已經擴大到目前的宇宙大小。特別的是,在天空中不同角度的光譜輻射包含相同的各向異性,或不規則性,隨區域大小變化。它們已被詳細測量,若有因物質在極小空間的量子微擾而起的微小溫度變化,且膨脹到今日可觀測的宇宙大小,應該會與之吻合。這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科學家同時尋求更好的數據(例如,普郎克衛星)和更好的宇宙膨脹初始條件。雖然許多不同的過程都可產生黑體輻射的一般形式,但沒有比大霹靂模型更能解釋漲落。因此,大多數宇宙學家認為,宇宙大霹靂模型最能解釋宇宙微波背景。 在整個可視宇宙中有高度的一致性,黯淡卻已測得的各向異性非常廣泛的支持大霹靂模型,尤其是ΛCDM模型。此外,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及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實驗觀測相距大於再復合時期之宇宙視界角尺度上漲落間的相關性。此相關可能為非因果的微調,或因宇宙暴脹產生。.

新!!: 偏振和宇宙微波背景 · 查看更多 »

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

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英文: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縮寫:BICEP)是一系列宇宙微波背景實驗,專注於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偏振,特別是B模偏振。該系列實驗所使用的望遠鏡分為三代,分別為BICEP1、BICEP2與凱克陣列(簡稱BICEP2)、BICEP3。第三代望遠鏡BICEP3正在興建,預計於2014年暑期竣工。.

新!!: 偏振和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 · 查看更多 »

对映异构

對映異構體(Enantiomer),又稱對掌異構物、光學異構物、鏡像異構物或对映异构体或旋光异构体,不能與彼此立體異構體鏡像完全重疊。 互為鏡像(mirror images)的分子。不对称碳原子和四種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基團連結,不對稱碳為手性中心。當有n個手性中心時,則最多有2的n次方立體異構物。 來源於希臘文,具有左手對右手那樣鏡像關係的一對物質。無論怎樣擺佈都不能使這些鏡像成為同一物。有對稱平面的物質不能是對映體,因為它和它的鏡像是等同的。乳酸那樣的分子對映體,除了與其他不對稱分子的化學反應以及與偏振光作用外,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學物質。對映體在結晶學中很重要,因為許多晶體是由單個分子的右手型和左手型交替排列的。對晶體的完整描述,就是要說明這些型體彼此間是如何混合的。兩種光學活性的酒石酸,即所謂d-酒石酸和l-酒石酸就是一對對映體的實例。.

新!!: 偏振和对映异构 · 查看更多 »

密度矩陣

垂直平面偏振器(3)之後,光子處於垂直偏振純態(4),密度矩陣為\beginbmatrix 1 & 0 \\ 0 & 0 \\ \endbmatrix 。 在量子力學裏,密度算符(density operator)與其對應的密度矩陣(density matrix)專門描述混合態量子系統的物理性質。純態是一種可以直接用態向量 | \psi\rangle 來描述的量子態,混合態則是由幾種純態依照統計機率組成的量子態。假設一個量子系統處於純態 | \psi_1 \rangle 、| \psi_2 \rangle 、| \psi_3 \rangle 、……的機率分別為 w_1 、w_2 、w_3 、……,則這混合態量子系統的密度算符 \rho 為 注意到所有機率的總和為1: 假設 \ 是一組規範正交基,則對應於密度算符的密度矩陣 \varrho ,其每一個元素 \varrho_ 為 對於這量子系統,可觀察量 A 的期望值為 是可觀察量 A 對於每一個純態的期望值 \langle \psi_i | | \psi_i \rangle 乘以其權值 w_i 後的總和。 混合態量子系統出現的案例包括,處於熱力學平衡或化學平衡的系統、製備歷史不確定或隨機變化的系統(因此不知道到底系統處於哪個純態)。假設量子系統處於由幾個糾纏在一起的子系統所組成的純態,則雖然整個系統處於純態,每一個子系統仍舊可能處於混合態。在量子退相干理論裏,密度算符是重要理論工具。 密度算符是一種線性算符,是自伴算符、非負算符(nonnegative operator)、跡數為1的算符。關於密度算符的數學形式論是由約翰·馮·諾伊曼與列夫·郎道各自獨立於1927年給出。.

新!!: 偏振和密度矩陣 · 查看更多 »

尼克·凯泽

尼古拉斯“尼克”·凯泽,FRS(Nicholas "Nick" Kaiser,),英国宇宙学家。.

新!!: 偏振和尼克·凯泽 · 查看更多 »

尼科莱·乌诺夫

尼科莱·阿列克谢耶维奇·乌诺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У́мов,羅馬化:Nikolay Alekseevich Umov,),俄羅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以獨立發現烏諾夫-坡印廷向量的概念和乌诺夫效应而為人所知。.

新!!: 偏振和尼科莱·乌诺夫 · 查看更多 »

左旋與右旋

左旋與右旋是指有機化合物的对映体對偏振光中分別使光向反時針或順時針方向旋轉。會令偏振光左旋或右旋的异构体會被稱為左旋體和右旋體。在有機化學中,通常用(+)表示右旋,(-)表示左旋。如D-构型的右旋酒石酸,其全名可写作D(+)-酒石酸。 Category:立体化學.

新!!: 偏振和左旋與右旋 · 查看更多 »

巨型超大类星体群

巨型超大类星体群(英文:Huge Large Quasar Group,简称Huge-LQG,也被称为U1.27)是由73个类星体组成的超大类星体群,其跨度大约有40亿光年。在其被发现时,被认为是当时可见宇宙中已经确认的最大、质量最重的结构,直到2014年发现跨度更长达到100亿光年的武仙-北冕座长城。.

新!!: 偏振和巨型超大类星体群 · 查看更多 »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别称“X”),1794年法国创立工程师大学校,创立时校名为“中央公共工程学院”。它是一所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隶属于法国国防部,是法国最顶尖且最富盛名的工程师大学,在法国各类院校中常年排名第一,被誉为法国精英教育模式的巅峰。 在法国,“'综合理工学院”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备受拿破仑的推崇和呵护,学校的校旗和校训则为拿破仑所赠。为了彰显该校地位,法国法律甚至规定每年7月14日的法国国庆游行,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学生必须走在所有队伍的最前面并为共和国总统护卫。 两百多年来,综合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中著名人物无数,可以说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史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法国历史交织并行。 法语中专门有「綜合理工人(polytechnicien)」一词,特指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生。能进入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是每一个法国青年的梦想。 2007年起,综合理工学院成为了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核心之一——巴黎高科集团的一个创立成员。 综合理工学院每届仅招收500名工程师学生。这些学生一部分是通过入学竞考的预科班学生,另一部分是从普通大学平行进入的大学生。综合理工学院的入学竞考同高等师范学校的一样,是历史最久、难度最大的竞考。 1937年以来,学校向经过三年学习合格的学生颁发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的文凭。学校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从2004年起,综合理工大学的学制为四年。学习四年后毕业的学生将获得第二个文凭,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文凭”。除了培养“综合理工人”。 “综合理工人”以培养领导人才著名,毕业生大多进入法国或者国际上的私有企业,还有20%的毕业排名优秀的学生选择进入国家高级机关职团 ,第36頁。在其校友中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名菲亚特奖得主,三位法国总统,以及近半数以上的法国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 综合理工大学在法国高等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她的名字通常意味着严格的选拔和杰出的学术。 她在法国工程师大学校的排名中经常位居榜首:在《快车》周刊、《大学生》月刊、《新经济学人》週刊和《挑战》週刊的排名中位居第一; 法國工程師學院排行榜。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认为它是法国最负盛名的工程师大学校。在各式世界大学排行中,《泰晤士报》將巴黎综合理工排在第34位;在上海交大的排名中位居第201位;而巴黎矿业学校的「國際高等教育機構專業排名」則將之排在第14位。在2017年“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17:Top 10”世界排名第6,欧洲国家仅次于英国剑桥(排名第5)。.

新!!: 偏振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中子

| magnetic_moment.

新!!: 偏振和中子 · 查看更多 »

布儒斯特角

布儒斯特角(Brewster angle),又稱為起偏振角,當入射自然光以此角度射入介面时,反射光是线偏振光,並且與折射光线互相垂直。此角度是以蘇格蘭物理學家大衛·布儒斯特(1781年–1868年)命名的。.

新!!: 偏振和布儒斯特角 · 查看更多 »

干涉 (物理学)

干涉(interference)在物理学中,指的是兩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空间中重疊時发生叠加,从而形成新波形的現象。 例如采用分束器将一束单色光束分成两束后,再让它们在空间中的某个区域内重叠,将会发现在重叠区域内的光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明暗程度随其在空间中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最亮的地方超过了原先两束光的光强之和,而最暗的地方光强有可能为零,这种光强的重新分布被称作“干涉条纹”。在历史上,干涉现象及其相关实验是证明光的波动性的重要依据 ,但光的这种干涉性质直到十九世纪初才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原因是相干光源的不易获得。 为了获得可以观测到可见光干涉的相干光源,人们发明制造了各种产生相干光的光学器件以及干涉仪,这些干涉仪在当时都具有非常高的测量精度:阿尔伯特·迈克耳孙就借助迈克耳孙干涉仪完成了著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得到了以太风观测的零结果。迈克耳孙也利用此干涉仪測得的精確長度,並因此獲得了190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激光这一高强度相干光源的发明使光学干涉测量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在各种精密测量中都能见到激光干涉仪的身影。现在人们知道,两束电磁波的干涉是彼此振动的电场强度矢量叠加的结果,而由于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也是光子自身的几率幅叠加的结果。.

新!!: 偏振和干涉 (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1915年廣義相對論最初被發表之時,並沒有得到穩固的實驗證據支持,已知道的是它正確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的反常進動,並且在哲學層面,它令人滿意地結合了艾薩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1919年,光波在引力場中的軌跡被發現似乎會彎曲,正如廣義相對論所預測;但一直要等到1959年,一系列精確度實驗才開始進行,從而準確地檢驗了許多廣義相對論在弱引力場極限中的預測,並大大降低了理論於現實偏差的可能性。1974年起,拉塞爾·赫爾斯、約瑟夫·泰勒等人研究脈沖雙星的物理行為,其所受到的引力比在太陽系之中要大得多。無論是太陽系中的弱引力場極限,或是脈衝星系統中更強的引力場,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已有相當優良的實驗證據。.

新!!: 偏振和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 查看更多 »

乔治·斯托克斯

乔治·加布里埃尔·斯托克斯爵士,第一代從男爵,FRS(Sir George Gabriel Stokes, 1st Baronet,),愛爾蘭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就讀和任教於劍橋大學,主要貢獻在流體動力學(如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光學和數學物理學(如斯托克斯公式)。他曾任皇家學會秘書和會長。.

新!!: 偏振和乔治·斯托克斯 · 查看更多 »

交互相位調變

交互相位調變(Cross-phase Modulation,縮寫 XPM),又譯交叉相位调制,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道使用不同的频率同时在光纤中传播时,由光场自身引起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簡言之,一特定波長光線可以藉由非線性光學克爾效應,影響到另一不同波長光波的電波偏振相位。 應用交互相位調變,可以在一道同調性目標光束中,利用另一道入射光束,讓兩光束同時在一特定的非線性介質中傳播,改變目標光束相位;藉此可加入欲傳輸的外加資訊,讓目標光束來傳輸訊號。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在光纖通訊技術中。 交互相位調變已經應用於密集波長分波多工技術中。利用並直接偵測交互相位調變效應。首先,在同調目標光束中,以第二道入射光束同時行進,利用相位調變加入訊號。然後,利用光的色散效應,將相位調變轉換成目標光束內的攜帶訊號所引發的功率差異分佈。然而,介質中光色散效應也會使訊號通道可能會喪失某些訊號,降低交互相位調變效果。.

新!!: 偏振和交互相位調變 · 查看更多 »

度角尺度干涉儀

度角尺度干涉儀 (Degree Angular Scale Interferometer,DASI)是位於南極的一座天文望遠鏡。這個干涉儀擁有13個透鏡波紋喇叭(lensed corrugated horn),操作頻率在26 and 36 GHz之間共分為十個頻帶。這儀器的設計與宇宙背景成像儀(Cosmic Background Imager)與極小陣列類似。2002年,DASI團隊首先宣佈發現宇宙微波背景的偏振各向異性。.

新!!: 偏振和度角尺度干涉儀 · 查看更多 »

云母

云母是云母族矿物的统称,是钾、铝、镁、铁、锂等金属的铝硅酸盐,都是层状结构,单斜晶系。晶体呈假六方片状或板状,偶见柱状。层状解理非常完全,有玻璃光泽,薄片具有弹性。 英语中“云母”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光亮”(micare)。 云母矿广泛存在于亚洲、非洲和美洲,但在欧洲很少,直到19世纪,云母在欧洲的价值还非常高,随着殖民者在非洲和南美开采云母,价格迅速低落。 云母具有非常高的绝缘、绝热性能,化学稳定性好,具有抗强酸、强碱和抗压能力,所以是制造电气设备的重要原材料,因此也能做為吹風機內的絕緣材料。云母同时具有双折射能力,所以也是制造偏振光片的光学仪器材料。 云母矿主要包括有黑云母、金云母、白云母、锂云母、铁锂云母等,砂金石是云母和石英的混合矿物。工业上应用最多的是白云母和金云母,锂云母是提炼锂的重要矿物原料。 Category:层状硅酸盐.

新!!: 偏振和云母 · 查看更多 »

廣東南方衛視

广东南方衛視(TVS-2/TVS-★),是一个以粤語播送為主的衛星電視頻道,是中國大陸獲國家廣電總局批准上星的地方語言電視頻道。南方電視台聲稱該頻道是中國內地第一個純粵語播出的衛星電視頻道。 南方衛視的前身为90年代的广东有线广播电视台第1台都市频道。2001年7月1日,根据当局的法令,撤销广东有线广播电视台,将其体育频道划归广东电视台管理,余下的其他频道与广东经济电视台整合成“南方电视台”,南方電視台都市頻道正式啟播。 2004年7月28日,频道上星,分為在廣東省內外播出的兩個頻道,省內版繼續使用南方都市的呼號,衛星版則命名為南方電視台衛星頻道(簡稱南方衛視)。兩個頻道實行兩套節目表。 2010年,南方衛視和南方都市統一頻道呼號為南方衛視,省内版命名為南方衛視(地面版),省外版則命名為南方衛視(上星版)。上星版的台標在地面版台標的基礎上以數字2的右上角加上小星分別。 2014年5月起,因應原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廣東電視台、南方電視台、廣東廣播電視技術中心合併為廣東廣播電視台後的調整,原南方衛視更名為“廣東南方衛視”,但台徽保持不變。 2015年7月起,廣東南方卫视更换节目包装,同时启用全新口号“心随梦想”。.

新!!: 偏振和廣東南方衛視 · 查看更多 »

弗里斯传输方程

弗里斯传输方程用于通信工程,表述为理想条件下给定距离外的天线发送一个已知功率的信号,则接收天线终端的接收功率等于入射波功率密度与接收天线有效孔径的乘积。 这个方程最先由丹麦裔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工程师于1946年提出。 这个方程有时也被称为弗里斯传输等式。.

新!!: 偏振和弗里斯传输方程 · 查看更多 »

位移電流

在電磁學裏,位移電流 (displacement current) 定義為電位移對於時間的變率。位移電流的單位與電流的單位相同。如同真實的電流,位移電流也有一個伴隨的磁場。但是,位移電流並不是移動的電荷所形成的電流;而是電位移對於時間的偏導數。 於 1861 年,詹姆斯·馬克士威發表了一篇論文《論物理力線》,提出位移電流的概念。在這篇論文內,他將位移電流項目加入了安培定律。修改後的定律,現今稱為馬克士威-安培方程式。 在馬克士威的 1864 年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內,他用這馬克士威-安培方程式推導出電磁波方程式。由於這導引將電學、磁學和光學聯結成一個統一理論。這創舉現在已被物理學術界公認為物理學史的重大里程碑。位移電流對於電磁波的存在是基要的。.

新!!: 偏振和位移電流 · 查看更多 »

彼得·塞曼

彼得·塞曼(Pieter Zeeman,,),荷兰物理学家。1885年进入莱顿大学在亨德里克·洛伦兹和海克·卡末林·昂內斯的指导下学习物理,1893年取得博士学位。1896年塞曼发现了原子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现象,被命名为塞曼效应。随后,洛伦兹在理论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二人因此被授予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偏振和彼得·塞曼 · 查看更多 »

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

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技术(DIC),又称Normarski干涉相差显微技术或Normarski显微镜,是一种增强对比度来观察未染色的透明的样品的光学显微镜。DIC根据干涉测量获取有关样品信息,以查看其他不可见的特征。相对复杂的光学系统产生具有灰色背景的黑色或白色的图像。该图像类似于通过相差显微镜获得的但没有明亮衍射光晕的图像。该技术由波兰物理学家在1952年研发。 DIC通过将偏振光源分离成在样品平面上空间位移(剪切)的两个正交偏振相干部分,并在观察之前重组。复合时两部分的干涉对其光程差(即折射率乘积和几何路径长度)敏感。添加可调节的偏移相位确定在所述样品中的零光程差的干涉,对比度是正比于沿剪切方向的路径长度梯度,得到三维的光密度变化的样本图像,图像强调线条和边缘,但不提供表面上准确的图像。.

新!!: 偏振和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 · 查看更多 »

圓偏振

#重定向 偏振.

新!!: 偏振和圓偏振 · 查看更多 »

圆二色性

圓二色性(Circular dichroism, 缩写:CD)是涉及圆偏振光的二色性,即左旋光的和右旋光的差分吸收。左旋圆(LHC)的和右旋圆(RHC)的偏振光表示一个光子的两种可能的自旋角动量状态,因此圆形二色性也被称为自旋角动量的二色性 。这种现象在19世纪上半叶被让-巴蒂斯特·毕奥(Jean-Baptiste Biot),奥古斯丁·菲涅耳(Augustin Fresnel)和(Aime Cotton)发现。它在光学活性手性分子的吸收带中被显示。CD光谱学在许多不同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最值得注意的是,使用UVCD来研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UV/可见光CD被用于研究电荷转移跃迁。近红外CD被用于通过探测过渡金属的d→d跃迁来研究分子的几何和电子结构。,其使用来自红外能量区的光,被用于小有机分子的结构研究,并且最近被用于研究蛋白质和DNA。.

新!!: 偏振和圆二色性 · 查看更多 »

分子结构

分子结构,或称分子立体结构、分子形状、分子几何、分子几何构型,建立在光谱学数据之上,用以描述分子中原子的三维排列方式。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化学物质的反应性、极性、相态、颜色、磁性和生物活性。 分子结构最好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测定,因为随着温度升高,分子转动也增加。量子力学和半实验的分子模拟计算可以得出分子形状,固态分子的结构也可通过X射线晶体学测定。体积较大的分子通常以多个稳定的构象存在,势能面中这些构象之间的能垒较高。 分子结构涉及原子在空间中的位置,与键结的化学键种类有关,包括键长、键角以及相邻三个键之间的二面角。.

新!!: 偏振和分子结构 · 查看更多 »

分光鏡

分光鏡為一光學儀器,可以將一束光線分成兩束,是多數干涉儀的重要組件。.

新!!: 偏振和分光鏡 · 查看更多 »

和田昭允

和田昭允(,),日本生物物理學家。現任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常任顧問(supervisor)。 和田教授出身華族,是當代DNA計畫的早期推動者。其恩師與學長當中,有3人是諾貝爾獎得主。.

新!!: 偏振和和田昭允 · 查看更多 »

傑恩斯-卡明斯模型

傑恩斯-卡明斯模型(Jaynes–Cummings model (JCM))是一個量子光學的理论模型。 這是一個描述雙態系統和量化光腔(optical cavity)交互作用的模型,這種交互作用和光子的存在與否無關(在电磁辐射能造成光子自發性的放射與吸收)。它主要被運用在原子物理學,量子光學,固態量子信息電路的理論與實驗上。.

新!!: 偏振和傑恩斯-卡明斯模型 · 查看更多 »

再電離

再電離是在大爆炸宇宙學的黑暗期之後,宇宙中物質再電離的過程,並且是宇宙中氣體的兩次主要相變中的第二次。當主要的重子物質成為氫的型式,再電離通常指的是氫氣體的電離。宇宙原生的氦也經歷過相同的相變,但在宇宙歷史上是不同的點,並且通常會稱為氦再電離。.

新!!: 偏振和再電離 · 查看更多 »

冰晶

冰晶(ice crystal)是冰的宏观晶体形式。冰晶在光学及电学等物理性质方面有各向异性,并且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冰晶常呈六角柱状、六角板状、枝状、针状等形状,由于大气中的冰晶一般由水蒸气凝華产生,因此具有非常對稱的外型。在不同的環境溫度和濕度中,可以產生不同的對稱外形。当环境因素改变时,冰晶的形成方式也可能会改变,因此最终形成的晶体可能是多种样式混合而成的,例如冠柱晶。空中的冰晶下落时倾向以其侧棱平行于地平线,因此能以增强的差动反射率在偏振天气雷达信号(polarimetric weather radar)中被发现。冰晶带电后,下落的方向便不再平行于地平线。带电的冰晶也很较容易被偏振天气雷达检测出来。.

新!!: 偏振和冰晶 · 查看更多 »

全內反射

全內反射,又稱全反射(total reflection)是一種光學現象。當光線經過兩個不同折射率的介質時,部份的光線會於介質的界面被折射,其餘的則被反射。但是,當入射角比臨界角大時(光線遠離法線),光線會停止進入另一介面,反之會全部向內面反射。 這只會發生在當光線從光密介質(較高折射率的介質)進入到光疏介質(較低折射率的介質),入射角大於臨界角時。因為沒有折射(折射光線消失)而都是反射,故稱之為全內反射。例如當光線從玻璃進入空氣時會發生,但當光線從空氣進入玻璃則不會。最常見的是沸騰的水中氣泡顯得十分明亮,就是因爲發生了全內反射。 克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在西元1611年於他的著作Dioptrice中,已發表內部全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的現象。.

新!!: 偏振和全內反射 · 查看更多 »

光通常指的是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可見光),視知覺就是對於可見光的知覺。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上的某一段頻譜,一般是定義為波長介於400至700奈(纳)米(nm)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波長比紫外線長,比紅外線短的電磁波。有些資料來源定義的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也有不同,較窄的有介於420至680nm,較寬的有介於380至800nm。 而有些非可見光也可以被稱為光,如紫外光、紅外光、x光。 光既是一种高频的电磁波,又是一種由称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流。因此光同时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或者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新!!: 偏振和光 · 查看更多 »

光参量振荡器

光参量振荡器(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是一个振荡在光学频率的参量振荡器。它将输入的频率为\omega_p的激光(所谓的),通过二阶非线性光学相互作用,转换成两个的频率较低的输出光(信号光\omega_s和闲频光\omega_i),两个输出光的频率之和等于输入光频率:\omega_s+\omega_i.

新!!: 偏振和光参量振荡器 · 查看更多 »

光子

| mean_lifetime.

新!!: 偏振和光子 · 查看更多 »

光学

光學(Optics),是物理學的分支,主要是研究光的現象、性質與應用,包括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光學儀器的製作。光學通常研究紅外線、紫外線及可見光的物理行為。因為光是電磁波,其它形式的電磁輻射,例如X射線、微波、電磁輻射及無線電波等等也具有類似光的特性。英文術語「optics」源自古希臘字「ὀπτική」,意為名詞「看見」、「視見」。 大多數常見的光學現象都可以用古典電动力學理論來說明。但是,通常這全套理論很難實際應用,必需先假定簡單模型。幾何光學的模型最為容易使用。它試圖將光當作射線(光線),能夠直線移動,並且在遇到不同介質時會改變方向;它能夠解釋像直線傳播、反射、折射等等很多光線現象。物理光學的模型比較精密,它把光當作是傳播於介質的波動(光波)。除了反射、折射以外,它還能夠以波性質來解釋向前傳播、干涉、偏振等等光學現象。幾何光學不能解釋這些比較複雜的光學現象。在歷史上,光的射線模形首先被發展完善,然後才是光的波動模形.

新!!: 偏振和光学 · 查看更多 »

光學現象

光學現象是來自光和物質之間互動結果可以觀察到的事件。一般常見的光學現象通常是由來自太陽或月球的光與大氣、雲、水、灰塵和其他粒子相互作用,在大氣層中表现出的光學特性。其它現象可以是人為的光學效果或我們的眼睛产生的內眼學現象(幻影已經被排除)。 有許多現象肇因於光是粒子或波的本性。有些非常微妙,只有通過科學儀器的精密測量才能觀察到。一個著名的觀測是日食期間觀察到星光的偏折,這證明了相對論理論預測的空間彎曲。.

新!!: 偏振和光學現象 · 查看更多 »

光弹性

光弹性(Photoelasticity)是某些透明材料(主要是塑料、玻璃、环氧树脂等非晶体)在承受载荷出现应变的状态下由各向同性变成各向异性并展现出对光的双折射的现象。基于这种材料性质发展出的描绘物体应力应变分布的试验物理学方法称为光测弹性学。相比于应力-应变的分析学方法(数学方法)的局限,光弹性法对于描绘复杂几何结构以及复杂载荷下的物体的应力应变尤其有效,即使对于材料的突然断裂处也能够给出相对准确的应力分布图像,是用于检测临界应力点和应力集中的重要方法。.

新!!: 偏振和光弹性 · 查看更多 »

光纖通訊

光纖通訊(Fiber-optic communication)是指一種利用光與光纖(Optical Fiber)傳遞資訊的一種方式,屬於有線通信的一種。光經過調變(Modulation)後便能攜帶資訊。自1980年代起,光纖通訊系統對於電信工業產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同時也在數位時代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光纖通信具有傳輸容量大、保密性好等許多優點。光纖通信線在已經成為當今最主要的有線通信方式。將需傳送的信息在發送端輸入到發送機中,將信息叠加或調制到作為信息信號載體的載波上,然後將已調制的載波通過傳輸媒質傳送到遠處的接收端,由接收機解調出原來的信息。 根據訊號調變方式的不同,光纖通訊可以分為數位光纖通訊、類比光纖通訊。纖通訊的產業包括了光纖電纜、光器件、光裝置、光通訊儀表、光通訊積體電路等多個領域。 利用光纖做為通訊之用通常需經過下列幾個步驟:.

新!!: 偏振和光纖通訊 · 查看更多 »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是指光束照射物体时會使其發射出電子的物理效應。發射出來的電子稱為「光電子」。 1887年,德國物理學者海因里希·赫茲發現,紫外線照射到金屬電極上,可以幫助產生電火花。(On an effect of ultra-violet light upon the electric discharge)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論文《关于光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給出了光電效應實驗數據的理论解釋。愛因斯坦主張,光的能量并非均匀分布,而是負載於離散的光量子(光子),而這光子的能量和其所組成的光的頻率有關。這个突破性的理論不但能够解释光电效应,也推动了量子力學的诞生。由於「他對理論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愛因斯坦獲頒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研究光電效應的过程中,物理學者对光子的量子性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響。除了光電效應以外,在其它現象裏,光子束也會影響電子的運動,包括光電導效應、光伏效應、光電化學效應(photoelectrochemical effect)。 根據波粒二象性,光電效應也可以用波動概念來分析,完全不需用到光子概念。威利斯·蘭姆與馬蘭·斯考立(Marlan Scully)於1969年使用半經典方法證明光電效應,這方法將電子的行為量子化,又將光視為純粹經典電磁波,完全不考慮光是由光子組成的概念。.

新!!: 偏振和光电效应 · 查看更多 »

光轴

晶体根据其光学特性可以分为均质体和非均质体,当光线经过非均质体时会发生双折射,形成两条相互垂直的偏振光。但是,当光线从某个特殊的方向垂直入射面射入非均质体宝石时,不发生双折射现象。这个特殊方向就是宝石的光轴。 通常六方晶系、四方晶系、三方晶系只有一个光轴且平行于直立结晶轴C轴,所以叫一轴晶。斜方晶系、单斜晶系、三斜晶系有两个光轴叫二轴晶。 Category:几何光学 Category:晶体学.

新!!: 偏振和光轴 · 查看更多 »

光速

光速,指光在真空中的速率,是一個物理常數,一般記作,精確值為(≈ m/s)。這一數值之所以是精確值,是因為米的定義就是基於光速和國際時間標準上的。根據狹義相對論,宇宙中所有物質和訊息的運動和傳播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也是所有無質量粒子及對應的場波動(包括電磁輻射和引力波等)在真空中運行的速度。這一速度獨立於射源運動以及觀測者所身處的慣性參考系。在相對論中,起到把時間和空間聯繫起來的作用,並且出現在廣為人知的質能等價公式中:.

新!!: 偏振和光速 · 查看更多 »

克爾效应

克爾效應(Kerr effect),也稱「二次電光效應」,是物質因響應外電場的作用而改變其折射率的一種效應。克爾效應與泡克耳斯效應不同,前者感應出的折射率改變與外電場平方成正比,後者則與外電場成線性關係;前者可以在液體或非晶物質出現,後者只出現於沒有對稱中心的晶體物質。克爾效應或多或少會出現在每一種物質,但在某些液體會比較顯著。這效應最先由蘇格蘭科学家約翰·克爾(John Kerr)在1878年發現。 克爾效應又分為克爾電光效應與克爾光學效應。.

新!!: 偏振和克爾效应 · 查看更多 »

B模

B模偏振(B-mode polarization)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一種偏振信號。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偏振圖樣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旋度為零的部分(類電場部分),稱為「E模偏振」,簡稱為「E模」,不具手徵性。2002年,度角尺度干涉儀(DASI)最先發現這種偏振。另一個是散度為零、旋度不為零的部分(類磁場部分),稱為「B模偏振」,簡稱為「B模」,具有手徵性。 宇宙學家預測存在兩種B模。第一種是在大爆炸短暫片刻後的宇宙暴脹過程中生成;第二種在後來由引力透鏡生成。.

新!!: 偏振和B模 · 查看更多 »

磁光克尔效应

磁光克尔效应(Magneto-optic Kerr effect):偏振光从有磁畴的铁磁体反射后,偏振面变化;进而引起光的强度变化的现象,称为磁光克尔效应。这是约翰·克尔于1877年发现的。 克尔效应的原理是:从铁磁体表面反射的极化光,变成了椭圆偏振光;并且其长轴(major axis)发生转动;转动的大小与表面磁畴的磁化向量成分成正比。它的物理根源是磁圆二色效应;在磁性材料中,光和自旋-轨道偶合,导致对左,右旋的极化光吸收不同的缘故。 磁光克尔效应从铁磁体的磁化向量相对光的入射面和反射面又可分成三大类:.

新!!: 偏振和磁光克尔效应 · 查看更多 »

磁光效應

磁光效應是電磁波在被施加準靜態磁場物體中傳播的種種現象。在這些旋磁材料中,左旋和右旋橢圓偏振光可以以不同速率在介質中傳播,導致一些很重要的效應。當光線經過一層磁光物質後,會導致法拉第效應:光線的偏振面可以被旋轉,成為。當光線被磁光物質反射後,會產生磁光克爾效應(不要與非線性克爾效應混淆)。 一般而言,磁光效應會造成局域性的時間反轉對稱破缺(也就是當只有考慮光線的傳播而非磁場源的時候)以及的破缺,這些現象是製作光學隔離器等設備的必要條件(光線在其中只往特定方向前進)。 二個偏振方向相反的旋光性物質,對應於無損介質的複共軛ε張量,被稱作光學異構體。.

新!!: 偏振和磁光效應 · 查看更多 »

科学大纲

以下大綱是科學的主題概述: 科学(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新!!: 偏振和科学大纲 · 查看更多 »

稜鏡

鏡,在光學中是一種透明的光學元件,拋光與平坦的表面能折射光線。正確的表面角度取決於應用上的需求,傳統的幾何形狀是以三角型為基礎長方形為邊的三稜柱。在口頭上提到稜鏡時,通常都是指這種類型,但許多光學稜鏡都不是這種形狀的稜鏡。只要是對波長透明的材料都可以用來製造稜鏡,但傳統上和外觀上看都是以玻璃來製作。 稜鏡可以將光線分裂成原來的成分,也就是光譜(在彩虹中的顏色),也可以用來反射或分裂成不同的偏振光。.

新!!: 偏振和稜鏡 · 查看更多 »

管型 (尿液)

圓柱體 (尿液) (Urinary casts),又称为尿液管型、尿管型或者管型(有可能还称为尿液铸型或尿铸型),是指形成于远端肾单位,之后离开形成部位,并最终从尿液之中排出体外的,由微粒物质构成的圆柱状聚集体。尿液管型是通过肾小管细胞所分泌的Tamm-Horsfall 粘蛋白沉淀析出而形成的;另外,有时则是由蛋白尿时尿液之中的白蛋白所形成的。在有利于蛋白质变性和沉淀的环境条件下,管型形成明显增强(例如,低流量、盐类浓缩、pH偏低)。不幸的是,在这些条件下,Tamm-Horsfall蛋白尤其易于发生沉淀。 在尿液分析过程中,如果显微镜检发现尿液之中存在管型,则尿液管型具有临床意义,可以作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指标。正如管型的圆柱状外形所反映的那样,管型形成于肾脏之中纤细的远曲小管和收集管。一般而言,在流经泌尿系统下游通路的时候,管型会保持其原有的形状和组成。最为常见类型的管型都属于良性,而另外一些类型则可作为某种病理状态的指标。管型的不同类型全都取决于各种构成成分在粘蛋白基质(即透明管型)之中包涵或粘附情况。“管型”一词本身仅仅描述了尿液管型的形状,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采用名词或形容词来对其加以限定,描述管型的实际组成成分。 对于可能出现在尿沉渣之中的管型可以作出如下分类:.

新!!: 偏振和管型 (尿液) · 查看更多 »

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美国科学家。他在物理学、化学以及数学领域都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他有关热力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奠定了物理化學的基础。吉布斯还通过系综理论给出了热力学定律的一种微观解释,由此成为统计力学的创建者之一。“统计力学”这个术语也是由他引入的。同时,吉布斯还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引入物理光学的研究,并与英国科学家奥利弗·亥维赛各自独立发展了现代向量分析理论。 1863年,吉布斯获得耶鲁学院所授予的美国国内首个工程学博士学位。1871年,他在旅居欧洲三年后被聘任为耶鲁学院的数学物理学教授,并一直担任这一职位直到去世。吉布斯尽管相对孤立於当时科学蓬勃发展的欧洲,但还是成为了美国首位获得国际声誉的理论科学家,并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誉为“美国史上最为杰出的英才”。1901年,他因在数学物理学领域的贡献而獲授当时国际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科普利奖章。 吉布斯一生的事迹受到众多作家以及评论家的传颂。他所做的研究尽管大多都是纯理论性的,但其实际应用价值在20世纪上半叶化工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罗伯特·密立根曾这样评价吉布斯:“(他)對于统计力学和热力学来说,就如同拉普拉斯之于天体力学,麦克斯韦之于电动力学。他为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构造了几近完整的理论体系。”.

新!!: 偏振和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 查看更多 »

线性二色性

线性二色性(Linear dichroism,简称LD)是主要用于研究分子功能和结构的光谱技术。LD可以通过平行或垂直于一个取向方向轴的光吸收的差异测得。LD的测量基于光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电磁光谱的一种形式,如今主要应用在研究生物高分子(如DNA)及人工合成的聚合物方面。.

新!!: 偏振和线性二色性 · 查看更多 »

维京长船

維京長船(Langskib,Langskip,Langskip)是斯堪的納維亞和冰島的維京人在維京時期使用的貿易、商務、探險和福利用船。長船的設計經歷了很多年,從石器時代umiak的發明開始一直到9世紀的Nydam and Kvalsund長船。長船在9至13世紀定型。這些船的特徵和外表直到在今天在斯堪的那維亞造船傳統還有體現。維京長船的速度因型號而異,但大多在5-10節,在理想情況下最高可達15節。.

新!!: 偏振和维京长船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密立根

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Millikan,),美国物理学家,1922年IEEE爱迪生奖章得主与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10-1917年曾以油滴實驗精确地测得出基本电荷的电荷量e的值,从而确定了电荷的不连续性,1916年曾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是正确的,并测定了普朗克常数;另外他在宇宙射线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新!!: 偏振和罗伯特·密立根 · 查看更多 »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在量子力學裏,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弔詭(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簡稱「愛波羅弔詭」、「EPR弔詭」(EPR paradoxE、P、R這三個英文字母分別是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英文原文的第一個字母。)等,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在193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以弔詭的形式針對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而提出的早期重要批評。 在這篇題為《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全的嗎?》(,下稱「EPR論文」)的論文中,他們設計出一個思想實驗,稱為「EPR思想實驗」。藉著檢驗兩個量子糾纏粒子所呈現出的關聯性物理行為,EPR思想實驗凸顯出定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完備性之間的矛盾,因此,這論述被稱為「EPR弔詭」。 EPR論文並沒有質疑量子力學的正確性,它質疑的是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EPR論文是建立於貌似合理的假設──定域論與實在論,合稱為定域實在論。定域論只允許在某區域發生的事件以不超過光速的傳遞方式影響其它區域。實在論主張,做實驗觀測到的現象是出自於某種物理實在,而這物理實在與觀測的動作無關。換句話說,定域論不允許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實在論堅持,即使無人賞月,月亮依舊存在。將定域論與實在論合併在一起,定域實在論闡明,在某區域發生的事件不能立即影響在其它區域的物理實在,傳遞影響的速度必須被納入考量。在學術界裏,這些假設引起強烈的爭論,特別是在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與尼爾斯·玻爾之間。 EPR論文表明,假若定域實在論成立,則可以推導出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在那時期,很多物理學者都支持定域實在論,但是,定域實在論這假設到底能否站得住腳還是一個待查的問題。1964年,物理學者約翰·貝爾提出貝爾定理表明,定域實在論與量子力學的預測不相符。專門檢驗貝爾定理所獲得的實驗結果,證實與量子力學的預測相符合,因此定域實在論不成立。Bell, John.

新!!: 偏振和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 · 查看更多 »

痛风

痛風(Gout,學名:metabolic arthritis),又稱代謝性關節炎。當涉及到時也稱為足痛風(Podagra)。經常被描述為週期性發作的刺激性關節炎,造成關節紅、軟、熱、等現象。劇烈疼痛通常在十二小時內就發作。大約一半的病例會影響到跖趾關節。痛風也會導致、腎結石,或者。 導致痛風的原因結合了日常飲食和遺傳因素。痛風通常較容易發生在吃很多肉、喝很多啤酒或超重的人身上。潛在機制包含血液中尿酸水平的升高。當尿酸結晶後沉澱在關節、肌腱和周圍組織,就會形成痛風。痛風患者的關節液中能看見典型的尿酸結晶。血液中的尿酸水平有可能在痛風發作時恢復正常值。 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或秋水仙素等藥物能改善痛風的症狀。患者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使血液中尿酸水平下降能緩解急性痛風發作,而別嘌呤醇和兩種藥物能為那些頻繁的痛風發病者提供長期預防。服用維生素C和食用低脂製品的飲食習慣也可能預防痛風的發生。 大約百分之一到二的西方人口曾經或正在罹患痛風。近幾十年,人們認為由於人群中越來越多的風險因素,例如代謝綜合徵,較長的平均壽命和飲食上的改變,痛風的影響變得更普遍,其中年齡較長的男性是最普遍受影響的。至少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痛風在歷史上被公認為「國王病」或「富人病」。.

新!!: 偏振和痛风 · 查看更多 »

瓊斯運算

在光學中,可以以瓊斯運算來描述偏振的現象。瓊斯運算是1941年由麻省理工學院的R.

新!!: 偏振和瓊斯運算 · 查看更多 »

电子

电子(electron)是一种带有负电的次原子粒子,通常标记为 e^- \,\!。電子屬於轻子类,以重力、電磁力和弱核力與其它粒子相互作用。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无法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电子带有1/2自旋,是一种费米子。因此,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兩個電子都不能處於同樣的狀態。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又称正子),其质量、自旋、帶电量大小都与电子相同,但是电量正負性与电子相反。電子與正子會因碰撞而互相湮滅,在這過程中,生成一對以上的光子。 由电子與中子、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相对于中子和质子所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显得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当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不等时,原子会带电;称該帶電原子为离子。当原子得到额外的电子时,它带有负电,叫阴离子,失去电子时,它带有正电,叫阳离子。若物体带有的电子多于或少于原子核的电量,导致正负电量不平衡时,称该物体带静电。当正负电量平衡时,称物体的电性为电中性。靜電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例如,靜電油漆系統能夠將或聚氨酯漆,均勻地噴灑於物品表面。 電子與質子之間的吸引性庫侖力,使得電子被束縛於原子,稱此電子為束縛電子。兩個以上的原子,會交換或分享它們的束縛電子,這是化學鍵的主要成因。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能够自由移动时,則改稱此電子为自由电子。许多自由电子一起移动所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許多物理現象裏,像電傳導、磁性或熱傳導,電子都扮演了機要的角色。移動的電子會產生磁場,也會被外磁場偏轉。呈加速度運動的電子會發射電磁輻射。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現存的電子大部份都是生成於大爆炸事件。但也有一小部份是因為放射性物質的β衰變或高能量碰撞而生成的。例如,當宇宙線進入大氣層時遇到的碰撞。在另一方面,許多電子會因為與正子相碰撞而互相湮滅,或者,會在恆星內部製造新原子核的恆星核合成過程中被吸收。 在實驗室裏,精密的尖端儀器,像四極離子阱,可以長時間局限電子,以供觀察和測量。大型托卡馬克設施,像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藉著局限電子和離子電漿,來實現受控核融合。無線電望遠鏡可以用來偵測外太空的電子電漿。 電子被广泛應用于電子束焊接、陰極射線管、電子顯微鏡、放射線治療、激光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

新!!: 偏振和电子 · 查看更多 »

电磁辐射

電磁辐射,又稱電磁波,是由同相振盪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傳遞能量和動量,其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與磁場構成的平面。 電磁輻射的載體為光子,不需要依靠介質傳播,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为光速。電磁輻射可按照頻率分類,從低頻率到高頻率,主要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人眼可接收到的電磁輻射,波長大約在380至780nm之間,稱為可見光。只要是本身溫度大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除了暗物質以外,都可以發射電磁輻射,而世界上並不存在温度等於或低於絕對零度的物體,因此,人們周邊所有的物體時刻都在進行電磁輻射。儘管如此,只有處於可見光频域以内的電磁波,才可以被人們肉眼看到,對於不同的生物,各種電磁波頻段的感知能力也有所不同。.

新!!: 偏振和电磁辐射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脆弱渺小。.

新!!: 偏振和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史

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物质、能量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如果把天文学包括在内则有可能是名副其实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最早的物理学著作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形成物理学的元素主要来自对天文学、光学和力学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通过几何学的方法统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学。这些方法形成于古巴比伦和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如数学家阿基米德和天文学家托勒密;随后这些学说被传入阿拉伯世界,并被当时的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等人发展为更具有物理性和实验性的传统学说;最终这些学说传入了西欧,首先研究这些内容的学者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然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学说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从而一般没有察觉到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反映着自然界中重要的哲学意义。而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史上,类似的研究数学的方法也在发展中。 在这一时代,包含着所谓“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哲学所集中研究的问题是,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前提下试图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发展出解释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以及其后的经院哲学,物体运动是因为运动是物体的基本自然属性之一。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正圆的,这是因为完美的圆轨道运动被认为是神圣的天球领域中的物体运动的内在属性。冲力理论作为惯性与动量概念的原始祖先,同样来自於这些哲学传统,并在中世纪时由当时的哲学家、伊本·西那、布里丹等人发展。而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物理传统也是具有高度的哲学性的。.

新!!: 偏振和物理学史 · 查看更多 »

物理光学

物理光學(physical optics),又稱波動光學(wave optics)是光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是關於干涉、衍射、偏振與其它在幾何光學裏射線近似不成立的種種現象。假設光波的波長超小於儀器的尺寸,能取波長趨向於零的極限為近似,則可以使用幾何光學的方法來解析問題;對於小尺寸儀器,必需假設光波具有有限波長,改使用物理光學的方法來解析問題。 在光學通信(optical communication)裏,像量子噪音(quantum noise)一類的效應是包括在干涉理論(coherence theory)的研究領域,通常不會包括在物理光學的研究領域。 物理光學是建立在惠更斯原理的基礎,可以計算複波前(包括振幅与相位)通过光学系统的模型。这一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数值仿真模拟或计算衍射、干涉、偏振、像差 等各种複杂光学现象。由於仍然會用到近似,物理光学不能像电磁波理论模型一樣地能够全面描述光传播。对于大多数实际问题来说,完整电磁波理论模型需要的计算量太大,在现在的一般计算机硬件条件下并不十分实用,但小尺度的问题可以使用完整波动模型进行计算。.

新!!: 偏振和物理光学 · 查看更多 »

花崗閃長岩

花崗閃長岩或稱為花岡閃長岩,是一种中酸性的深成岩,是花岡岩类向閃長岩类过渡的中间类型岩石,是一种深成岩,粗粒状,斜長石含量较多,碱性长石含量较少,二氧化矽含量在56%左右,石英含量在20%以上。伴生的主要矿物有铜、铁等。花岡閃長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地壳中34%的火成岩是花岡閃長岩,它在所有大陆上都有分布。.

新!!: 偏振和花崗閃長岩 · 查看更多 »

菲涅耳方程

菲涅耳方程(或称菲涅耳条件)是由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丁·菲涅耳推导出的一组光学方程,用於描述光在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中传播时的反射和折射。方程中所描述的反射因此还被称作“菲涅耳反射”。.

新!!: 偏振和菲涅耳方程 · 查看更多 »

複眼

複眼是一種由不定數量的小眼組成的視覺器官,主要在昆蟲及甲殼類等節肢動物的身上出現,同樣結構的器官亦有在雙殼綱身上出現。構成複眼的小眼數目視乎物種而定,從古顎目的數個到一般昆蟲由數以千計都有可能http://entomology.unl.edu/ent801/vision.html。複眼的优点是能夠為動物提及廣闊的眼界,並可以有效的计算自身与所观察物体的方位、距离,从而由利于复眼类昆虫作出更快速的判断和反应;在某些例子中,昆蟲的複眼甚至能夠分辨光的偏振。在昆蟲中,複眼還佔了整個頭部不少的面積。复眼的分辨率受到像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其影像分辨率比人类的眼睛低。但其时间分辨率比人的要高10倍。人的眼睛每秒能分辨24幅图画(这也是动画片的最低速度)。而昆虫的复眼则可达240左右。复眼的视野比较大(这也可以通过我们日常拍打苍蝇的经验得到,无论我们从哪个方向下手,苍蝇都会快一步飞离)。.

新!!: 偏振和複眼 · 查看更多 »

馬克士威方程組的歷史

代馬克士威方程組的四個方程式,都可以在詹姆斯·馬克士威的1861年論文《論物理力線》、1865年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和於1873年發行的名著《電磁通論》的第二冊,第四集,第九章"電磁場的一般方程式"裏,找到可辨認的形式,儘管沒有任何向量標記和梯度符號的蛛絲馬跡。《電磁通論》這本往後物理學生必讀的教科書的發行日期,早於黑維塞、海因里希·赫茲等等的著作。.

新!!: 偏振和馬克士威方程組的歷史 · 查看更多 »

馬赫-曾德爾干涉儀

赫-曾德爾干涉儀(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是一種干涉儀,可以用來觀測從單獨光源發射的光束分裂成兩道之後,經過不同路徑與介質所產生的相對相移變化。這儀器是因德国物理学者(恩斯特·马赫之子)和路德维·曾德尔而命名。曾德尔首先於1891年提出這構想,後來馬赫於1892年發表論文對這構想加以改良。 為了方便敘述,本文使用術語「馬曾干涉儀」來簡稱馬赫-曾德爾干涉儀。.

新!!: 偏振和馬赫-曾德爾干涉儀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苏格兰数学物理学家。其最大功绩是提出了将电、磁、光统归为电磁场中现象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在电磁学领域的功绩实现了物理学自艾萨克·牛顿后的第二次统一。 在1864年發表的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中,麦克斯韦提出電場和磁場以波的形式以光速在空間中传播,并提出光是引起同种介质中電场和磁场中許多現象的电磁扰动,同时从理论上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此外,他还推进了分子运动论的发展,提出了彩色摄影的基础理论,奠定了结构刚度分析的基礎。 麦克斯韦被普遍认为是十九世纪物理学家中,对于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的巨大进展影响最为巨大的一位。他的科学工作为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打下理论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先声。有观点认为,他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仅次于艾萨克·牛顿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麦克斯韦百年诞辰时,爱因斯坦本人盛赞了麦克斯韦,称其对于物理学做出了“自牛顿时代以来的一次最深刻、最富有成效的变革”。.

新!!: 偏振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查看更多 »

論物理力線

《論物理力線》(On Physical Lines of Force)是詹姆斯·馬克士威於186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裏,他闡述了可以比擬各種電磁現象的「分子渦流理論」,和電位移的概念,又論定光波為電磁波。馬克士威又將各種描述電磁現象的定律整合為馬克士威方程組。.

新!!: 偏振和論物理力線 · 查看更多 »

让-巴蒂斯特·毕奥

让-巴蒂斯特·毕奥(Jean-Baptiste Biot,),法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在电磁学研究中曾提出知名的毕奥-萨伐尔定律。.

新!!: 偏振和让-巴蒂斯特·毕奥 · 查看更多 »

贝尔定理

在理論物理學裏,貝爾定理(Bell's theorem)表明 貝爾定理是一種不可行定理,又知名為貝爾不等式。這定理在物理學和科學哲學裏異常重要,因為這定理意味著量子物理必需違背定域性原理或 Griffiths, David J.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Second Edition.

新!!: 偏振和贝尔定理 · 查看更多 »

费曼物理学讲义

英語精裝版的《費曼物理學講義》,夹带有《费曼物理学诀窍》。 《费曼物理学讲义》(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又译《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由理查德·費曼、羅伯·雷頓及馬修·山德士合著,被認為是费曼最易理解的专业作品,适用于任何对物理有兴趣的读者。该书今天已成为对现代物理的經典介绍,包括数学、电磁学、经典力学、量子物理学及物理学同其它学科的关系等。该书分为3卷。第1卷主要讲力学、光学、电磁辐射和热力学;第2卷主要讲电磁学和电动力学;第3卷主要讲量子力学。.

新!!: 偏振和费曼物理学讲义 · 查看更多 »

路易·巴斯德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借生源说否定自然发生说(自生说)、倡导疾病细菌学说(--)以及发明预防接种方法而闻名,為第一個創造狂犬病和炭疽病疫苗的科學家,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和以及罗伯特·科赫一起开创了细菌学,被认为是微生物学的奠基者之一,常被稱为“微生物學之父”。 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了“最伟大的法国人”的评选活动,结果巴斯德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夏尔·戴高乐。.

新!!: 偏振和路易·巴斯德 · 查看更多 »

鸟类生理解剖学

鸟类生理解剖学,或称鸟类躯体生理学,通常研究的是鸟类所独有的适应特征,这些特征通常都是为了适应飞行所需。鸟类通常拥有轻盈的骨架、轻且强壮的肌肉、能支撑高速新陈代谢和氧气供应的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这些加起来,才使得鸟类能够飞行。而喙的出现则导致鸟类进化出特别的消化系统。这些特殊的解剖学特征,使得鸟类在脊椎动物门中占据了一个独立的纲 (生物)——鸟纲。.

新!!: 偏振和鸟类生理解剖学 · 查看更多 »

麥可·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英國物理学家,在電磁學及電化學領域做出許多重要貢獻,其中主要的貢獻為電磁感應、抗磁性、電解。 雖然法拉第沒有得到足夠的正式教育,卻成為歷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實際而言,他時常被認為是科學史上最優秀的實驗家。他詳細地研究在載流導線四周的磁場,想出了磁場線的點子,因此建立了電磁場的概念。法拉第觀察到磁場會影響光線的傳播,他找出了兩者之間的關係。 entry at the 1911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hosted by LovetoKnow Retrieved January 2007.

新!!: 偏振和麥可·法拉第 · 查看更多 »

軸子

軸子(axion)是一種假想的亞原子粒子,大約是1970年代為了解決CP守恆問題所提出的一個假想粒子,1977年的(Peccei–Quinn theory)首先提到這個概念。目前義大利(Istituto Nazionale di Fisica Nucleare)的正在不停努力的尋找它。.

新!!: 偏振和軸子 · 查看更多 »

霞光

霞光(或天空輝光)是部分來自夜空本身的光照,而最常見的來源自人造光源發出的光汙染。這些累積在高空中的大片霞光,可以來自數公里外城市無用的光照。來自人造燈光的霞光在全世界大多數城鎮和集中居住區普遍的都可以的觀察到,會在它們的上空形成一個發光的圓頂。霞光的穹頂可能很大,可以覆蓋整個城市,也可以很小,只會照亮該購物中心或體育場的上空。 雖然通常都是人造光,霞光也包括天然的來源,像是在夜晚漫射在空中的黃道光、星光,和高層大氣發出來的氣輝 。 霞光也可能是自然事件引發的,例如1908年的通古斯事件,一顆直徑數米的流星體,在俄羅斯克拉斯諾雅斯克邊疆區的通古斯河上空平均半徑5-10公里處爆炸。估計這次爆炸釋放的能量有15百萬噸上下,是1945年投擲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能量的1,000倍,或是曾經引爆過威力最大的核彈,沙皇炸彈的三分之一強。通古斯爆炸輻射的光線非常強烈,創造出的霞光遠在英格蘭都能看見。那裏的人經歷了數週了斷斷續續的光明之夜("bright nights",現在是與霞光同意義的術語)。.

新!!: 偏振和霞光 · 查看更多 »

蜣螂

蜣--螂,又称屎蚵蜋、粪金--龟、屎壳郎,是鞘翅目金龟子总科下的一个並系群。大多数蜣螂属于金龟子科中的蜉金龟亚科(Aphodiinae)和金龟子亚科(Scarabaeinae),但金龟子总科糞金龜科(Geotrupidae)也被称为蜣螂。主要以动物的粪便为食,喜欢把动物的粪便滚成球。目前有多达5000个种。.

新!!: 偏振和蜣螂 · 查看更多 »

阿瑟·康普顿

阿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展示电磁辐射粒子性的康普顿效应而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的人们尽管已经清楚理解光的波动性,但仍不能完全接受光同时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因而这一发现轰动一时。他在曼哈顿计划中领导冶金实验室的事迹,以及在1945至1953年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经历也为人熟知。 1919年,康普顿成为首批受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出外留学的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深造。在那里,他研究了伽马射线的散射与吸收。他在日后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此外,他还利用X射线研究了铁磁性与宇宙射线,并发现:铁磁性是电子自旋排列的宏观表现;宇宙射线主要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康普顿是曼哈顿计划的关键人物。他的报告对于计划的实施非常重要。1942年,他成为冶金实验室的领导人,负责建造将铀转化为钚的核反应堆、寻找将钚从铀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以及设计原子弹等工作。康普顿监理了恩里科·费米建造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的过程,该反应堆在1942年12月2日开始试运行。冶金实验室还负责了位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的设计与实现。钚则在1945年自汉福德区的中开始制造出来。 战后,康普顿成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校长。在其任期内,学校正式废止本科生中的种族隔离,任命了首任女性正教授,又录取了大量回国老兵。.

新!!: 偏振和阿瑟·康普顿 · 查看更多 »

起偏器

#重定向 偏振.

新!!: 偏振和起偏器 · 查看更多 »

脉冲星风云

脉冲星风云是一种由脉冲星星风造成的星云。在它们演化的早期阶段(大约几千年),脉冲风星云通常存在于超新星残骸的壳层内部。然而,脉冲风星云也可能存在于老的脉冲星附近,而后者的超新星残骸已经消失,这样的例子有毫秒无线电波脉冲星(例如斯塔普斯等人2003年提出的B1957+20)。2008年,赫斯特等人提出脉冲星风云的原型是蟹状星云。 脉冲星星风由脉冲星高速旋转的超强磁场加速到相对论速度的带电粒子组成。脉冲星星风冲入星际介质,产生一股强烈的激波,并减速到亚相对论速度。在这样的辐射同步加速器的作用下,磁化的粒子流加速喷射出来。 脉冲星风云通常表现出如下的特征:.

新!!: 偏振和脉冲星风云 · 查看更多 »

膠子

没有描述。

新!!: 偏振和膠子 · 查看更多 »

重力波 (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裡,重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當投擲石頭到池塘裡時,會在池塘表面產生漣漪,從石頭入水的位置向外傳播。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會在時空產生漣漪,從帶質量物體位置向外傳播,這時空的漣漪就是重力波。由於廣義相對論限制了引力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為光速,因此會產生重力波的現象。相反地說,牛頓重力理論中的交互作用是以無限的速度傳播,所以在這一理論下並不存在重力波。 由於重力波與物質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重力波很不容易被傳播途中的物質所改變,因此重力波是優良的信息載子,能夠從宇宙遙遠的那一端真實地傳遞寶貴信息過來給人們觀測。重力波天文學是觀測天文學的一門新興分支。重力波天文學利用重力波來對於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進行數據收集,例如,像白矮星、中子星與黑洞一類的星體所組成的聯星,另外,超新星與大爆炸也是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原則而言,天文學者可以利用重力波觀測到超新星的核心,或者大爆炸的最初幾分之一秒,利用電磁波無法觀測到這些重要天文事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於1916年預言了重力波的存在。1974年,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發現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這雙星系統在互相公轉時,由於不斷發射重力波而失去能量,因此逐漸相互靠近,這現象為重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首個間接證據。科學家也利用重力波探測器來觀測重力波現象,如簡稱LIGO的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團隊與處女座干涉儀團隊共同宣布,人类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测到重力波,其源自於双黑洞合併。之後,又陸續多次探測到重力波事件,特別是於2017年8月17日首次探測到源自於雙中子星合併的重力波事件GW170817。除了LIGO以外,另外還有幾所重力波天文台正在建造。2017年,萊納·魏斯、巴里·巴利許與基普·索恩因成功探測到重力波,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偏振和重力波 (相對論) · 查看更多 »

量子纏結

在量子力學裏,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或量子--(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裏,找不到類似的現象。 假若對於兩個相互糾纏的粒子分別測量其物理性質,像位置、動量、自旋、偏振等,則會發現量子關聯現象。例如,假設一個零自旋粒子衰變為兩個以相反方向移動分離的粒子。沿著某特定方向,對於其中一個粒子測量自旋,假若得到結果為上旋,則另外一個粒子的自旋必定為下旋,假若得到結果為下旋,則另外一個粒子的自旋必定為上旋;更特別地是,假設沿著兩個不同方向分別測量兩個粒子的自旋,則會發現結果違反貝爾不等式;除此以外,還會出現貌似佯谬般的現象:當對其中一個粒子做測量,另外一個粒子似乎知道測量動作的發生與結果,儘管尚未發現任何傳遞信息的機制,儘管兩個粒子相隔甚遠。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於1935年發表的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EPR佯谬)論述到上述現象。埃爾溫·薛丁格稍後也發表了幾篇關於量子糾纏的論文,並且給出了「量子糾纏」這術語。愛因斯坦認為這種行為違背了定域實在論,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他總結,量子力學的標準表述不具完備性。然而,多年來完成的多個實驗證實量子力學的反直覺預言正確無誤,還檢試出定域實在論不可能正確。甚至當對於兩個粒子分別做測量的時間間隔,比光波傳播於兩個測量位置所需的時間間隔還短暫之時,這現象依然發生,也就是說,量子糾纏的作用速度比光速還快。最近完成的一項實驗顯示,量子糾纏的作用速度至少比光速快10,000倍。這還只是速度下限。根據量子理論,測量的效應具有瞬時性質。可是,這效應不能被用來以超光速傳輸經典信息,否則會違反因果律。 量子糾纏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像光子、電子一類的微觀粒子,或者像分子、巴克明斯特富勒烯、甚至像小鑽石一類的介觀粒子,都可以觀察到量子糾纏現象。現今,研究焦點已轉至應用性階段,即在通訊、計算機領域的用途,然而,物理學者仍舊不清楚量子糾纏的基礎機制。.

新!!: 偏振和量子纏結 · 查看更多 »

量子擦除實驗

在量子力學裏,量子擦除实验(quantum eraser experiment)是一種干涉儀實驗,它可以用來演示量子糾纏、量子互補等等基本理論。本條目所論述的量子擦除實驗使用雙縫干涉儀來製成干涉圖樣,這實驗有三個步驟:.

新!!: 偏振和量子擦除實驗 · 查看更多 »

自發參量下轉換

在量子光學裡,自發參量下轉換(英文:Spontaneous Parametric Down-Conversion,縮寫:SPDC)是一種很重要的技術,可以用來製備單獨光子或彼此之間量子糾纏的光子對。 早在1970年,大衛·伯納姆(David Burnham)與唐納德·溫伯格(Donald Weinberg)就已對於自發參量下轉換給出詳細科學描述。與首先用自發參量下轉換機制製造出糾纏態。鲁巴·戈什(Ruba Ghosh)與最早做自發參量下轉換實驗獲得雙粒子干涉條紋。.

新!!: 偏振和自發參量下轉換 · 查看更多 »

電波星系

電波星系和相關的電波喧噪類星體和耀变体,都是在無線電波長(頻率在10 MHz到100 GHz,功率高達1038 W)上非常明亮的活躍星系。電波的輻射來自於同步加速過程,被觀測到的電波是來自於一對氣體噴流的結構和外在的媒介,經由相對論性發光修正的作用後所發射的。電波喧噪的活躍星系令人感興趣的不僅是星系本身,還因為它們可以在遙遠的距離外被觀測到,可以做為觀測宇宙論上可貴的工具。最近,有很多工作有效的從這些星系際介質,特別是星系團,得到了很好的結果。.

新!!: 偏振和電波星系 · 查看更多 »

蛋白质构象病

在医学上,蛋白质构象病(proteopathy)是指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变得异常,从而破坏身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的疾病。 通常这些蛋白质无法折叠成它们本来的正常结构;当处于这种错误折叠的状态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变得有毒(毒性作用增强)或失去它们正常的功能。 蛋白质构象病(又称蛋白质错误折叠病)包括如克雅二氏病和其他朊毒体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淀粉样变和一系列其他的疾病。 蛋白质构象病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54年,鲁道夫·菲尔绍提出使用淀粉样蛋白(“淀粉样”)这个术语来描述大脑中的一种叫做淀粉样小体的物质。这种物质表现出类似于纤维素的化学反应。1859年,尼古拉斯·弗里德里希和凯库勒证明了“淀粉样蛋白”实际上富含大量蛋白质,而不是纤维素组成的。 随后的研究表明,许多不同的蛋白质都可以形成淀粉样蛋白,并且所有的淀粉样蛋白质在经刚果红染色后的交叉偏振光中都有共同的双折射;当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会出现一个纤维状的亚显微结构。 然而,一些蛋白质病变没有双折射现象,它们包含很少甚至没有像阿尔茨海默病患病者脑中弥漫性沉积的Aβ蛋白那样典型的淀粉样纤维。 此外有证据表明,小的非纤维状蛋白质聚集体(低聚物)对受影响器官的细胞来说是有毒的,而纤维状淀粉样蛋白相对而言是良性的。.

新!!: 偏振和蛋白质构象病 · 查看更多 »

Google眼镜

Google眼镜(Google Glass)是一款配有光學頭戴式顯示器(OHMD)的可穿戴式電腦,由Google開發,其目標是希望能製造出供給大眾消費市場的普適計算裝置。Google眼鏡以免手持、與智慧型手機類似的方式顯示各種資訊。穿戴者透過自然語言語音指令與網際網路服務聯繫溝通。 Google提供四種處方鏡片用鏡框款式選擇,售價約為225美元。Google也與擁有Ray-Ban、Oakley等品牌的眼鏡商Luxottica合作,推出其他的鏡框設計款式。Google於2014年4月15日於美國限時販售Google眼鏡,售價為1500美元。2014年5月13日,Google宣布在美國市場公開發售Google眼鏡。只要仍有庫存,任何人均可以1500美元的價格購買這款産品。 2015年1月15日,Google宣布将停止生产当前形式的Google眼镜,但仍致力于产品的开发。.

新!!: 偏振和Google眼镜 · 查看更多 »

GW170814

GW170814 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干涉仪(VIRGO)于2017年8月14日联合探测到的一次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事件。 2017年9月27日,LIGO和VIRGO公布了观察信号,GW170814成为继GW150914, GW151226和GW170104之后第四起认证的引力波事件。 它也是第一起LIGO和VIRGO联合探测到的双黑洞并合事件。.

新!!: 偏振和GW170814 · 查看更多 »

IMAX

IMAX(全稱:Image MAXimum),意指最大影像,為一種能夠放映比傳統底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電影放映系統。IMAX是大格式及需在特定場館播放的影像展示系統中最為成功的。 眾多IMAX系統中,有一種適合在傾斜的天文館圓頂播放的IMAX系統,稱為全天域電影。.

新!!: 偏振和IMAX · 查看更多 »

P (消歧義)

P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6個字母。 在其他的領域,P可以代表:.

新!!: 偏振和P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折射率

某种介质的折射率  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跟光在介质中的相速度  之比: (nv.

新!!: 偏振和折射率 · 查看更多 »

恩里科·费米

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他对量子力学、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统计力学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参与创建了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他还是原子弹的设计师和缔造者之一。 费米拥有数项核能相关专利,并在1938年因研究由中子轰击产生的感生放射以及发现超铀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物理学日渐专门化后少数几位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皆能称作佼佼者的物理学家之一。 费米在统计力学领域做出了他第一个重大理论贡献。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1925年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依据这一原理对于理想气体系统进行了分析,所得到的统计形式现在通常称作费米–狄拉克统计。现在,人们将遵守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称为“费米子”。之后,泡利又对β衰变进行了分析。为使这一衰变过程能量守恒,泡利假设在产生电子时同时会产生一种电中性的粒子。这种粒子当时尚未观测到。费米对于这一粒子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它的理论模型,并将其称为“中微子”。他对β衰变进行理论分析而得到的理论模型后来被物理学家称作“”。这一理论后来发展为弱相互作用理论。弱相互作用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费米还对由中子诱发的感生放射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慢中子要比快中子易于俘获,并推导出来描述这一放射过程。在用慢中子对钍核以及铀核进行轰击后,他认为他得到了新的元素。尽管他因为这一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些元素后来被发现只是核裂变产物。 费米1938年逃离意大利,以避免他的夫人劳拉因为犹太裔出身而受到新通过的波及。他移民至美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曼哈顿计划。费米领导了他的团队设计并建造了芝加哥1号堆。这个反应堆1942年12月2日进行了,完成了首次人工自持续链式反应。他之后着手建造位于田纳西州橡树岭的和漢福德區的。这两个反应堆先后于1943年和1944年进行了临界试验。他还领导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F部,致力于实现爱德华·泰勒设计的利用热核反应的“”。1945年7月16日,费米参与了三位一体核试,并利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了爆炸当量。 战后,费米参与了由罗伯特·奥本海默领导的一般顾问委员会,向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供核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的建议。在得知苏联1949年8月完成了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后,费米从道德以及技术层面都极力反对发展氢弹。他1954年在上为奥本海默作证。但奥本海默最终仍是被剥夺了。费米对于粒子物理,特别是π介子以及μ子的相关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测宇宙射线产生于星际空间中受磁场作用加速的物质。在他身后,有许许多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项、事物以及研究机构,其中包括:恩里科·費米獎、恩里科·费米研究所、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以及元素镄。.

新!!: 偏振和恩里科·费米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马赫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奥地利-捷克实验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的物理学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光的传播规律和超音速现象,马赫数和因其得名。马赫大力强调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赫的思想在哲学界和科学界都有很大影响力。后来出现的逻辑实证主义借鉴并发展了马赫的科学哲学。 列宁曾批评“马赫主义”夸大了经验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时所起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马赫的思想确实推动了半个多世纪内科学研究最前沿的发展,对当时物理学界所发生的最深刻的两场理论革命来说功不可没。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出现颠覆了专家们的许多常识,马赫的实证理论有助于一些物理学家们大胆接纳符合实验事实的新物理原理,适应巨大的思维变革。虽然马赫本人的物理学研究成果局限于实验物理学,但受他影响较大的物理学家不乏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如爱因斯坦、沃尔夫冈·泡利和理查·费曼。这些人为人类认识神奇的弯曲时空和怪异的微观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 偏振和恩斯特·马赫 · 查看更多 »

極化光

#重定向 偏振.

新!!: 偏振和極化光 · 查看更多 »

橢圓偏振技術

橢圓偏振技術(ellipsometry)是一種多功能和強大的光學技術,可用以取得薄膜的介電性質(複數折射率或介電常數)。它已被應用在許多不同的領域,從基礎研究到工業應用,如半導體物理研究、微電子學和生物學。橢圓偏振是一個很敏感的薄膜性質測量技術,且具有非破壞性和非接觸之優點。 分析自樣品反射之偏振光的改變,橢圓偏振技術可得到膜厚比探測光本身波長更短的薄膜資訊,小至一個單原子層,甚至更小。橢圓儀可測得複數折射率或介電函數張量,可以此獲得基本的物理參數,並且這與各種樣品的性質,包括形態、晶體質量、化學成分或導電性,有所關聯。它常被用來鑑定單層或多層堆疊的薄膜厚度,可量測厚度由數埃(Angstrom)或數奈米到幾微米皆有極佳的準確性。 之所以命名為橢圓偏振,是因為一般大部分的偏振多是橢圓的。此技術已發展近百年,現在已有許多標準化的應用。然而,橢圓偏振技術對於在其他學科如生物學和醫學領域引起研究人員的興趣,並帶來新的挑戰。例如以此測量不穩定的液體表面和顯微成像。.

新!!: 偏振和橢圓偏振技術 · 查看更多 »

檢偏器

檢偏器(analyzer)是由偏振片所組合而成的,通常一道自然光通過後改變其偏振態,變成橢圓或圓偏振。 如果光被偏極化,可用另一個偏極片試驗出來。此一偏振片依其功能,稱為檢偏器。 在偏振光通過此檢偏器時旋轉檢偏器,可以改變透射光的功率密度,藉此判斷是否得到了所需要的偏振光。.

新!!: 偏振和檢偏器 · 查看更多 »

正交偏振光譜影像

正交偏振光譜影像(Orthogonal polarization spectral imaging)為用於顯像如指甲甲床或嘴唇中小血管的影像技術。 其光源利用波長550奈米的偏振光,該波段為血紅蛋白的,藉此顯像流經該血管的红血球。儀器會紀錄反光與入射光正交(及反射光與入射光夾角呈90°)的光線。偏振光會在感光耦合元件(CCD)上形成微循環的圖像,可以是靜態影像或是動態影像。產生的圖像會類似將光源放在目標物體後面透射出來的影像。 正交偏振光譜影像在低血细胞压积仍然可以使用。.

新!!: 偏振和正交偏振光譜影像 · 查看更多 »

氟化镁

氟化镁,化学式MgF2。.

新!!: 偏振和氟化镁 · 查看更多 »

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或称气象监视雷达(WSR),是用来探测大气中的降水类型(雨、雪、冰雹等)、分布、移动和演变,并可对其未来分布和强度作出预测的一种雷达设备。 现代气象雷达大部分属于脉冲多普勒雷达,可以监测降水的分布及强度。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分析风暴的结构以及其能否在未来造成恶劣天气。.

新!!: 偏振和气象雷达 · 查看更多 »

汤姆孙散射

物理学中,汤姆孙散射是指电磁辐射和一个自由带电粒子产生的弹性散射。入射电磁波的电场使粒子加速,从而激发粒子产生和入射波频率相同的辐射(散射波)。汤姆孙散射是康普顿散射在低能量区的近似。汤姆孙散射是等离子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首先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孙解释。 只要粒子的运动是非相对论性的(即速度远小于光速),粒子加速的主要原因都来自入射波的电场分量,而磁场的作用可被忽略。粒子将会在电场振动的方向上开始运动,从而产生电磁偶极辐射。运动粒子在垂直於运动方向上的辐射最强,而辐射沿着粒子的运动方向产生偏振。从而,取决于观察者的位置,从一个小体元散射出的电磁波存在程度不同的偏振。.

新!!: 偏振和汤姆孙散射 · 查看更多 »

汉弗莱·劳埃德

汉弗莱·劳埃德,也译为汉弗莱·洛埃,(Humphrey Lloyd,),爱尔兰物理学家,1867–1881年间任都柏林三一学院院长。劳埃德著名的研究工作是在实验上证实了威廉·哈密顿在理论上预言的光通过双轴晶体时会出现的锥形折射。他构思并实现实验,显示了光的干涉现象。劳埃德是皇家学会会士,曾担任 英国科学协会和主席。.

新!!: 偏振和汉弗莱·劳埃德 · 查看更多 »

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示意圖說明,從不同角度觀察同樣一件物體,可以看到兩種迥然不同的圖樣。 在量子力學裏,微观粒子有时會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較不显著),有时又會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較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這種稱為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的量子行為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 波粒二象性指的是微觀粒子顯示出的波動性與粒子性。波動所具有的波長與頻率意味著它在空間方面與時間方面都具有延伸性。而粒子總是可以被觀測到其在某時間與某空間的明確位置與動量。採用哥本哈根詮釋,更廣義的互補原理可以用來解釋波粒二象性。互補原理闡明,量子現象可以用一種方法或另外一種共軛方法來觀察,但不能同時用兩種相互共軛的方法來觀察。.

新!!: 偏振和波粒二象性 · 查看更多 »

波片

波片,又称相位延迟片,它是由双折射的材料加工而成。用于调整光束的偏振状态。常见的波片由单轴晶体(如石英晶体)制作而成,其表面与光轴平行,垂直于光轴的偏振分量(e光)与平行于光轴的偏振分量(o光)在晶体中不发生双折射,但传播速度不同,因而通过波片后它们仍然沿着原有的方向传播,且会产生相位偏移。相移量取决于波片的厚度,材料和工作波长。常用的波片包括半波片和四分之一波片。.

新!!: 偏振和波片 · 查看更多 »

法拉第效应

在物理學,法拉第效应(又叫法拉第旋转)是一种磁光效应(magneto-optic effect),是在介質內光波與磁場的一種相互作用。法拉第效應會造成偏振平面的旋轉,這旋轉與磁場朝著光波傳播方向的分量呈線性正比關係。 於1845年,麥可·法拉第发现了法拉第效應。這是最先揭示光波和電磁現象之間關係的實驗證據。由於法拉第效應顯示出,在穿過介質時,偏振光波會因為外磁場的作用,轉變偏振的方向,因此,馬克士威認為磁場是一種旋轉現象。這效應給予馬克士威重要的啟發。在於1861年發表的巨作《論物理力線》第四部份,為了突顯出自己設計的「分子渦流模型」的威力,他應用這模型來推導出法拉第效應。在1870年代,詹姆斯·馬克士威進一步發展出電磁輻射(包括可見光)的基礎理論。大多數對於光波呈透明狀況的介質(包括液體),當感受到磁場作用時,會出現這種效應。 法拉第效應會使得左旋圓偏振光波與右旋圓偏振光波各自以不同的速度傳播於某些介質,這性質稱為圓雙折射。由於線性偏振可以分解為兩個圓偏振部份的疊加,而這兩個圓偏振部份之間的振幅相同、螺旋性(helicity)不同、相位不同,法拉第效應所感應出的相對的相移,會造成線性偏振取向的旋轉。 法拉第效應可以應用於測量儀器。例如,法拉第效應被用於測量旋光度、或光波的振幅調變、或磁場的遙感。在自旋電子學裏,法拉第效應被用於研究半導體內部的電子自旋的極化。(Faraday rotator) 可以用於光波的調幅,是光隔離器與(optical circulator)的基礎組件,在光通訊與其它激光領域必備組件。.

新!!: 偏振和法拉第效应 · 查看更多 »

淀粉样变

澱粉樣變(amyloidosis),亦作類澱粉沉積症, 在醫學的範疇,是指各種使澱粉樣蛋白在身體器官或組織內異常沉積的條件,是一群罕見疾病的總稱。澱粉樣蛋白是一種由於其二級結構出現變化,使其變成一種與β-摺疊類似的不溶解聚合形式。類澱粉沉積症的病徵視乎澱粉樣蛋白沉積的所在地而有所不同,而這些病的成因皆可能是後天的,亦可能是遺傳的。.

新!!: 偏振和淀粉样变 · 查看更多 »

月球瞬变现象

月球瞬变现象(transient lunar phenomenon (TLP) 或 lunar transient phenomenon (LTP))是月球表面亮度、色泽或外观上的短暂变化。 有关月球瞬变现象的说法至少可追溯至1000年前,一些目击者或有声望的科学家曾独立地观察到这一现象。但大多数报道的月球瞬变现象都无法再现,令它不足以用作区分假说或解释起源的对照实验。 大多数月球科学家都承认瞬态事件,如月球地质史中所发生的释气和撞击事件,但问题的焦点在於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 1968年帕特里克·穆尔在他参与合编的美国宇航局 R-277 技术报告《月球事件报导年鉴》中,创建了“月球瞬变现象”这一术语。.

新!!: 偏振和月球瞬变现象 · 查看更多 »

星系年表

星系年表是星系、星系團、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年代學。.

新!!: 偏振和星系年表 · 查看更多 »

方解石

方解石(calcite)是碳酸鈣(化学式:CaCO3)的穩定形態,呈现菱面体或偏三角面体,聚形呈钉头或犬牙状。其中,菱面体有双折射性。 方解石晶体属三方晶系的碳酸鹽礦物,在地球的表面廣泛分佈,石灰岩和大理岩中含有方解石。 在溫泉區中也可以找到方解石,它是溫泉區的礦脈礦物, 在地洞穴中鐘乳石和石筍也可以找到方解石, 方解石還是海洋生物外殼組成的成份,浮游生物,有孔蟲類,紅色海藻的堅硬部份,一些海綿、棘皮動物、苔蘚蟲門,和牡蠣殼的主要成份。霰石加熱到470°C會變成碳酸鈣。.

新!!: 偏振和方解石 · 查看更多 »

无线电

無線電,又稱无线电波、射頻電波、電波,或射頻,是指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電磁波,在電磁波譜上,其波長長於紅外線光(IR)。頻率範圍為300 GHz以下 ,其對應的波長範圍為1公釐以上。就像其他電磁波一樣,無線電波以光速前進。經由閃電或天文物體,可以產生自然的無線電波。由人工產生的無線電波,被應用在無線通訊、廣播、雷達、通訊衛星、導航系統、電腦網路等應用上。 無線電發射機,藉由交流電,經過振盪器,變成高頻率交流電,產生電磁場,而經由電磁場可產生無線電波。無線電波像磁鐵,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現象。同類電子會互相排斥,因此當無線電波射出時,會將前方電波往前推,當連續電波一直射出來時,電波就會在空氣中傳播。 無線電技術是通過無線電波傳播信號的技術,其原理在於,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製可將信息加載於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通過解調將訊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資訊傳遞的目的。 麥克斯韋最早在他遞交給英國皇家學會的論文《電磁場的動力理論》中闡明了電磁波傳播的理論基礎。他的這些工作完成於1861年至1865年之間。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在1886年至1888年間首先通過試驗驗證了麥克斯韋爾的理論。他證明了無線電輻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並發現電磁場方程可以用偏微分方程表達,通常稱為波動方程。 1906年聖誕前夜,范信達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採用外差法實現了歷史上首次無線電廣播。范信達廣播了他自己用小提琴演奏「平安夜」和朗誦《聖經》片段。位於英格蘭切爾姆斯福德的馬可尼研究中心在1922年開播世界上第一個定期播出的無線電廣播娛樂節目。.

新!!: 偏振和无线电 · 查看更多 »

日落蛾

日落蛾(Chrysiridia rhipheus)是一种白天飞行的蛾,属于燕蛾科。它被认为是最美丽最富感染力的鳞翅目昆虫之一。由于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大多数关于鳞翅目的休闲书都收录有它,同时也是收藏家追捧的对象。它非常艳丽,但翅膀的虹彩部分没有色素,这些色彩来自光的干涉。成年蛾的翼展为7–9厘米。 德鲁·德鲁里在1773年描述了该物种,将其划归凤蝶属,将它视作蝶类。1823年雅各布·许布纳将它划归金燕蛾属。之后的重新描述使它有了Chrysiridia madagascariensis等异名(莱松,1831年)。 一开始人们认为这种蛾来自中国或孟加拉,但后来发现它是马达加斯加的特有种。该岛大多数地区在全年都可以找到日落蛾,尤以3月到8月间最多,10月到12月间最少。雌性会在脐戟的叶子下产下月80枚卵。毛虫身体为乳黄色,有黑色斑点和红色的足,覆盖有棒状末尾的黑色刚毛。口中吐出的丝帮助幼虫黏住光滑的叶子,在掉落时爬回植物表面。经过四个虫龄之后,幼虫会制造开放的网状的茧。蛹期持续17 - 23天。 日落蛾是马达加斯加岛上以脐戟为食的四种动物里唯一专门靠它为生的。脐戟是有毒的:毒素在幼虫进食时被隔离,并保留到蛹期和成虫阶段。数以千计的日落蛾会在脐戟分布地区的东西两端来回迁徙。.

新!!: 偏振和日落蛾 · 查看更多 »

感官

感官是泛指能接受外界刺激的特化器官與分佈在部分身體上的感官神經(Sensory nerve),其運作依全有全無律,是生物體得到外界資訊的通道。 就人類而言其包括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口腔的味覺、鼻子的嗅覺等主要的特化器官與分佈在皮膚的觸覺。.

新!!: 偏振和感官 · 查看更多 »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在物理学中,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也简称作普朗克定律或黑体辐射定律,英文:Planck's law, Blackbody radiation law)描述,在任意温度T\,下,从一个黑体中发射出的电磁辐射的辐射率与频率彼此之間的关系。在这裏,辐射率是频率\nu的函数: 如果写成波长的函数,則辐射率为 其中,I_或I_是輻射率,\nu \,是频率,\lambda \,是波长,T \,是黑体的温度,h \,是普朗克常数,c \, 是光速,k \, 是玻尔兹曼常数。 注意这两个函数具有不同的单位:第一个函数是描述单位频率间隔内的辐射率,而第二个则是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率。因而I_(\nu,T)和I_(\lambda,T)并不等价。它们之间存在有如下关系: 通过单位频率间隔和单位波长间隔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函数可以相互转换: 在低頻率極限,普朗克定律趨於瑞利-金斯定律,而在高頻率極限,普朗克定律趨於維恩近似。 馬克斯·普朗克於1900年發展出普朗克定律,並從實驗結果計算出所涉及的常數。後來,他又展示,當表達為能量分布時,該分布是電磁輻射在熱力學平衡下的唯一穩定分布。當表達為能量分布時,該分布是熱力學平衡分布家族的成員之一,其它成員為玻色–愛因斯坦分布、費米–狄拉克分布、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等等。.

新!!: 偏振和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 查看更多 »

1940年10月1日日食

1940年10月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40年10月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哥伦比亚、巴西、委內瑞拉、南非,日偏食則覆蓋了南美洲大部分、非洲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偏振和1940年10月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72年7月10日日食

1972年7月10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72年7月10日(亚洲大多爲7月1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苏联、美国阿拉斯加州、加拿大,日偏食則覆蓋了北美洲的大部分及周边部分地區。.

新!!: 偏振和1972年7月10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83年6月11日日食

1983年6月1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83年6月11日(西半球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6月1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圣诞岛、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的部分島嶼,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東南部、澳大拉西亞及周邊部分地區。許多國家的觀測隊前往全食帶內觀測了日全食,但印尼政府卻以「日食期間的陽光導致失明」爲由,禁止本國人直接觀測日食,導致親眼看到此次日全食的印尼人寥寥無幾。.

新!!: 偏振和1983年6月1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994年11月3日日食

1994年11月3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94年11月3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秘鲁、智利、玻利維亞、阿根廷、巴拉圭、巴西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的戈夫岛,日偏食則覆蓋了拉丁美洲大部、非洲南部和周邊部分地區。.

新!!: 偏振和1994年11月3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06年3月29日日食

2006年3月29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2006年3月2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巴西、加纳、科特迪瓦、贝宁、多哥、奈及利亞、尼日尔、乍得、利比亚、埃及、希腊、土耳其、格鲁吉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日偏食則覆蓋了西至南美洲東部、東至东亚中西部、北至北冰洋、南至南部非洲的廣大地區。多國科學家均對此次日全食做了觀測研究,全食帶經過的許多國家也都出現了遊客高峰,其中少數國家,例如利比亚,還一度改變了原先遊客稀少的局面。.

新!!: 偏振和2006年3月29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2008年8月1日日食

2008年8月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2008年8月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加拿大、格陵兰、斯瓦尔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中国,日偏食則覆蓋了歐亞大陸的絕大部分區域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偏振和2008年8月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3D眼鏡

3D眼鏡(3D glasses),也可稱為「立體眼鏡」,是一種可以用來看3D影像或圖像的特別眼鏡。一般的專業立體眼鏡也比較貴,所以有些人會自製立體眼鏡來用。.

新!!: 偏振和3D眼鏡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偏振光平面偏振光極化斯托克斯参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