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3 关系: 加里 (印第安纳州),偏好 (經濟學),威廉·菲利普斯 (经济学家),工資鐵律,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徐星 (古生物学家),供给和需求,保羅·斯威齊,公共物品,勞倫斯·薩默斯,勒沙特列原理,王念祖 (1917年),稀缺性,節儉悖論,米爾頓·佛利民,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美國經濟學會,瓦西里·列昂季耶夫,菲利普斯曲线,顯示性偏好,要素價格均等化,諾貝爾獎得主列表,資本財,资本主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本特·霍尔姆斯特伦,新古典綜合學派,新凱恩斯學派,景氣循環,1970年美國,2009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加里 (印第安纳州)
加里(Gary)是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西北部莱克县密歇根湖畔的一座城市。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2000年统计,共有人口102,746,其中非裔美国人占84.03%、白人占11.92%。蓋瑞市1980年代因麥可·傑克森及其家族成員而出名,很多人慕名前來該市遊覽傑克森家族的家鄉,為當地旅遊業創收。最近幾年印第安纳州臨近城市的居民紛紛移居該市,2009年在麥可·傑克森逝世後更達到高峰,該市政府網站專門建立頁面來紀念麥克傑克森及其家人。.
偏好 (經濟學)
偏好(Preference),在經濟學中,偏好是指當消費者面對不同的消費組合(consumption bundle)時,對於消費組合的孰優孰劣的主觀的意見。其表示方法是序列性的,其偏好以效用的高低比較,效用值僅為偏好在數值上的序數比較,不具備單位。.
威廉·菲利普斯 (经济学家)
奥尔本·威廉·豪斯戈·菲利普斯,MBE(Alban William Housego "A.
工資鐵律
工資鐵律是一條關於勞動市場的經濟學定律,它聲稱實物工資處於長期將永遠傾向接近於僅可維持工人生活所需的最低工資額,因此這理論也稱爲工資的最低生存說。這個理論由19世紀中德國的工人運動活動家斐迪南·拉薩爾命名,理論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的著作《人口論》和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根據拉薩爾的觀點,工資不可能下降至可供生存的水平以下,因爲勞動者不能在未滿足生存所需的情況下工作。勞動者之間的就業競爭會驅使工資水平下滑至僅能糊口的最低水平。這觀點建基於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按照馬爾薩斯所言:人口數量的增加發生於整體勞動者工資高於“生存工資額”之上,並且工資下跌時人口就停止增加,甚至減少。假設對勞動的需求是一個已知的實物工資率的單調遞減函數,於是馬爾薩斯預測勞動市場長期的均衡,即是勞動(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通常暗示勞動者等同總人口)的供給將在最低的生存工資額等於勞動的需求。造成這種均衡背後的原因是較高的工資會令到勞動的供給相對需求增加,從而創造超額供給抑制市場實物工資水平;倘若工資較低,勞動供給下降便增加市場實物工資水平。這種市場的“作用力”創造一個動態收斂使“生存工資額”和固定人口互相均衡。 一如李嘉圖所意識到工資鐵律理論的結構性問題,只要新投資、新科技或者其他因素導致勞動的需求以快於人口增長的速度增加,這個依靠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推導不會發生——在這情況,實物工資和人口兩者都將同時隨時間增加。人口結構轉型(工業化國家人口由高出生率及死亡率過渡到低出生率和死亡率)改變大部分已發展國家的這種動態變化,所以工資遠高於生存額度。即使某些國家仍然有快速的人口擴張,對技術性勞工的強烈需求導致工資率快於人口增長。.
查看 保羅·薩繆爾森和工資鐵律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CH(又譯為--,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學家。以坚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对社会主义、凱恩斯主義和集體主義而著称。 哈耶克是20世紀的主要政治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價格信號在協助經濟裡的個體協調經濟活動上的角色一理論,被認為是經濟學的重大突破。哈耶克被廣泛視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他對於法学、系統思維、思想史、认知科学領域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哈耶克在1974年和他理論的對手贡纳尔·默达尔一同獲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揚他們在货币政策和商業週期上的開創性研究,以及他們對於經濟、社會和制度互動影響的敏銳分析。」在1991年,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頒給哈耶克美國總統自由勛章,以表揚他「終身的高瞻遠矚」。.
徐星 (古生物学家)
徐星(),新疆伊犁人,中國古生物學家,以不少知名的古生物學發現與研究而聞名,近年來亦致力於科普寫作與傳播工作,現職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供给和需求
供給和需求是一個經濟學模型,它被應用作決定市場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這個模型適用於競爭性市場,而不適用於市場存在壟斷或者寡頭壟斷的情況,需求或者供給價格分別跟消費者的需求量和生產者的供給量挂鈎,形成市場兩種力量決定價格和產量的均衡。模型的需求与供应都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需求指大众因需要一件产品而产生的购买要求;而供应就指企業响应大众的购买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供给。 它显示了随着价格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买的某货物的数量。 有一則古老的經濟學笑話曾經諷刺道:只要教懂一隻鸚鵡說“供給”和“需求”,牠也能成爲經濟學家。從中可見供給和需求是當代經濟學一個核心課題,而這個課題亦常見於大多數經濟學教科書。.
保羅·斯威齊
保羅·斯威齊(Paul Sweezy )是一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政治活動家、作家和每月評論雜誌的創辦者。他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對經濟理論的貢獻,使其成為二十世紀後半最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之一。同時他也是著名主流經濟學期刊《經濟研究評論》的共同創辦者。知名著作有:《資本主義發展論》(1942)、《壟斷資本》(1966,與合著)。.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英文:public good)是經濟學中財貨的一種分類,從需求方面的觀點上,具有「非竞争性」(或稱「非獨享性」、「非競用性」、「非敵對性」、「共享性」);從供給方面的觀點上,具有「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的典型例子包括國防、知識、免費電視節目等。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公共物品的存在,會導致市场失灵,因此应该由政府提供或者有政府干预。.
查看 保羅·薩繆爾森和公共物品
勞倫斯·薩默斯
勞倫斯·亨利·薩默斯(Lawrence Henry Summers,),美國經濟學家,在柯林頓時期擔任第71任美國財政部部長。因為研究宏觀經濟的成就而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並且在2001年至2006年成為哈佛大學的第27任校長。.
勒沙特列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Le Chatelier principle)或翻译为吕·查德里原理,又称平衡移动原理,是一個定性預測化學平衡點的原理,其内容为: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在某一个特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的体系,假设这个条件改变,这个平衡就会朝减弱该改变的方向移动。 这个原理只能用来定性判断,不能进行定量计算,不能首先判断平衡是否处于平衡态。.
王念祖 (1917年)
王念祖(英文:Wang C. Nian-Tzu;英文缩写: N.T. Wang,)美籍华人经济学家、联合国官员、社会活动家。.
稀缺性
缺性(Scarcity),又稱稀少性、缺乏,是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意思是個人或社會的資源,不足以滿足人類的慾望。.
查看 保羅·薩繆爾森和稀缺性
節儉悖論
儉悖論(The paradox of thrift or paradox of saving),又名節儉弔詭,是一條經濟學上的悖論。早於1714年,它已在《蜜蜂的寓言》(The Fable of the Bees)Keynes, 《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一書中提出,但它成為一條普及的悖論、廣為人知的經濟學假說,則要等到被稱為「戰後繁榮之父」的英國經濟學家凯恩斯在1930年代高舉凱恩斯主義旗幟之時。 節儉悖論指出如果社會上每個人試圖在經濟衰退時期增加儲蓄,總需求會下降並會因消費減少導致經濟增長放緩,而減少社會上的總儲蓄。狹義上而言,此悖論指出當個人儲蓄試圖增加,總儲蓄會下降;或廣義上來說,儲蓄增加對經濟可能有損。不論狹義還是廣義,節儉悖論都反映出一個似是而非的「合成謬誤」,那就是說「在局部上真實必然在全部上真實」的謬誤。.
查看 保羅·薩繆爾森和節儉悖論
米爾頓·佛利民
米爾頓·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是美國經濟學家,以研究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經濟史、統計學、及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1976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揚他在消費分析、貨幣供應理論及歷史、和穩定政策複雜性等範疇的貢獻,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 佛利民是《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在1962年出版,提倡將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讓自由市場運作,以此維持政治和社會自由。他的政治哲學強調自由市場經濟的優點,並反對政府的干預。他的理論成了自由意志主義的主要經濟根據之一,並且對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罗纳德·里根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經濟及貨幣政策有極大影響。.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是美國經濟學會所頒發的獎項,俗稱「小諾貝爾經濟獎」。入選的條件為「四十歲以下的美國經濟學者,並在經濟學思想與知識上提供了卓越的貢獻」。這個獎項是以美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來命名,設立於此人百年誕辰的1947年,每兩年頒發一次。這個獎項被認為是除了諾貝爾經濟獎之外,經濟學領域最重要的獎項。從1969年開始在斯德哥爾摩頒發諾貝爾經濟獎,平均有四成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獲獎者在平均22年之後都會贏得諾貝爾經濟獎。.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第一代凯恩斯男爵(John Maynard Keynes, 1st Baron Keynes,),一般稱作凱恩斯(或譯為--),英国经济学家。 一反自18世紀亞當·斯密以來尊重市場機制、反對人為干預的經濟學思想,凱因斯主張政府應積極扮演經濟舵手的角色,透過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對抗經濟衰退乃至於經濟蕭條 。 凱因斯的思想不僅是書本裡的學說,也成為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世界性經濟蕭條時的有效對策,以及構築起1950年代至1960年代許多資本主義社會繁榮期的政策思維,因而被誇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或譯救世主)」 、「戰後繁榮之父」等。一度主宰資本主義的凱因斯思想也成為經濟學諸學派之一,稱為「凱因斯學派」,並衍生數個支系,其影響力持續至今。 在事業上,凱因斯擔任公職,出任英格蘭銀行董事,並且是數個慈善信託的顧問;他自己也做投資,而且是個成功的投資家,因此凱因斯可謂是理論與應用兼具的經濟學家典範。在生活上,凱因斯是風雅人士,他贊助藝術也做收藏,並且嗜品美酒,尤其是香檳。凱因斯十分善於言辭,雄辯滔滔;其文筆也很出色,由後世著名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曾被《財星》雜誌譽為「自凱因斯以來文章寫得最好的經濟學家」一事可見一斑。1999年《時代》雜誌曾如此追憶凱因斯:「高大、迷人、充滿自信」。.
经济学
經濟學是一門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进行研究的社會科學。西方语言中的“经济学”一词源於古希臘的Marshall, Alfred, and Mary Paley Marshall (1879).
查看 保羅·薩繆爾森和经济学
美國經濟學會
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簡稱AEA),美國經濟學者所組成的學會,建立於1885年,被認為是經濟學界最重要的組織之一。它的成員主要是美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它們所發行的學術期刊-《美國經濟評論》,在經濟學界極負盛名。.
瓦西里·列昂季耶夫
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列昂季耶夫(俄語: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еонтьев;英語:Wassily Leontief,)是一位俄裔美國經濟學家,後移居美國任教於哈佛大學。他以「投入產出理論」對於經濟學的貢獻获得了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曾于1928年至1929年在中國住過一年。.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新西兰统计学家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於1958年根据英国近百年(1861-1957)的總體經濟数据,画出了一条表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关系的曲线,数据以名义工资率的变化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低工资变化率与低失业率不能并存,高工资变化率与高失业率不能并存。进而推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因通货膨胀的数据难以取得,于是以名义工资的增长率来代替通货膨胀率),得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负关系。 此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交替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顯示性偏好
顯示性偏好理論(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經濟學術語,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羅·薩繆爾森提出的消費者行為理論。通过这个理论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显示他们的喜好。.
要素價格均等化
要素價格均等化(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又稱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The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經濟學理論。這個理論認為,通過國際貿易下的商品交換,各個交易國的內部生產要素價格,如工資,將會趨於一致。這個理論是赫克歇爾-奧林模型推導出來的結果之一,1948年由保羅·薩繆爾森首次提出。 Category:国际经济 Category:價格 Category:国际经济学.
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諾貝爾獎(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一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給對化學、物理、文學、和平和生理及醫學這五方面有著傑出貢獻的人士或組織的獎項。諾貝爾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並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每個獎項都由不同的委員會負責頒發: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經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文學獎經由瑞典學院頒發,生理及醫學獎經由卡羅琳學院頒發,和平獎經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每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獎章、證書和獎金。1901年,首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這筆獎金在2007年12月已相等於7,731,004瑞典克朗。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獲得大約10,000,000瑞典克朗。每年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死忌,物理学、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和经济学獎項會在斯德哥爾摩頒發,而和平奖则会在奥斯陆颁发。 截至2014年10月6日,已有881人士和56個組織獲得諾貝爾獎,包括74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諾貝爾獎得主中,有5名得主所屬的政府拒絕讓他們前往領獎,阿道夫·希特拉禁止其中3位德國得主,分別是里夏德·庫恩(1938年化學獎得主)、阿道夫·布特南特(1939年化學獎得主)和格哈德·多馬克(1939年生理及醫學獎得主),另二位則是因為受到蘇聯政府施壓而拒絕領獎的鮑里斯·巴斯特納克(1958年文學獎得主)以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禁而無法領獎的劉曉波(2010年和平獎得主)。1964年文學獎得主尚-保羅·薩特和1973年和平獎得主黎德壽是目前仅有的兩名拒絕領獎的得主;尚-保羅·薩特拒絕獎項的原因是他拒絕所有官方獎項,黎德壽拒絕的原因則是當時越南仍陷入戰亂之中。有6名得主曾多次獲得諾貝爾獎,其中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三奪諾貝爾和平獎,是獲獎次數最多的得主。在881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46位是女性,而第一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是瑪麗·居禮(1903年物理學獎得主)。某些由於外圍因素或缺乏提名而沒有頒發諾貝爾獎的年份中原本的獎金會回撥到基金用作其他相關獎項。在1940年至1942年之間,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諾貝爾獎停止頒發。.
資本財
在經濟學中,資本財(capital good)是使用在生產過程中,用來生產產品或服務的耐久財,是由生產者投入的三種要素之一(另外兩者為土地及人力),三者合稱為生產要素。在經濟系統及馬克思經濟學派裡,通常將生產要素與資本財當成同義詞。其分別最早來自於古典經濟學派興起時,且至今仍堅信兩者有別。 一個社會可以透過對於錢財的儲蓄來投資在這種生產要素上,進而創造出資本財。在經濟學上,有些人認為資本財必須是實體的存在,在特定期間內,用以生產其它的產品或服務。在生產其它可供銷售物品時,在過程中所需的機器、工具、廠房、電腦、或其他類型設備,都可作為資本財的代表。擁有資本財的個體,可以是個人、家戶、公司、或政府,任何用以生產其它物品的材料,都可被視為資本財。 許多的研究文獻,都在資本財的定義及敍述上,持續投入心力。目前普遍的認知為,資本財是由許多部份所構成,具有同質性,而且是資本密集下的產物,也常用來視為生產系統或服務本身。 像是戰艦、鑽油平台、產品包裝系統、以及雲霄飛車等設備,都被視為資本財。其製造過程,通常是以專案方式,將合作網路中的各廠商加以組織整合。一個資本財的產品週期,通常有籌劃、工程及採購、製造、訂約、維護及解約(有需要時)。 資本財與消費品的區別 資本財與消費品,應該是要加以區別的,畢竟消費時購買物品的目的,與該物品的生產,是不同的兩件事。製造業大量投資在資本財上,因其可為這些事業生產出大量在市場上販賣的商品,藉此獲取利潤。也因此,資本財也常被稱為「生產者物品」或「生產材料」。與資本財相較,製成品是消費者可以直接購買,來作為個人或家庭使用的。 以車輛舉例來說,通常會將它視為消費品,因為購置的目的,通常是基於私人的使用。然而,製造或營建業者所使用的卡車,就很明顯是用於生產,因為它們可用以輔助道路、水庫、建築物或橋樑的建造。同樣的道理,巧克力糖果是為了消費者食用,但生產糖果的機器,就會被視為生產用。有些資本財,既用來生產消費品,同時也提供其他生產者使用,例如用來生產卡車的機器設備。一般而言,消費是所有經濟行為最合理的結果,然而未來的消費水準,很明顯的是依未來有多少資本財而定,故資本財相關業者在目前的產出能力,還是掌握了最後的關鍵。因此,只要一個經濟體,有心增加消費的話,資本財的產出就應該要予以極大化。與消費產品相較,資本財不是被生產用來馬上消費的,而是要用來生產其他產品或服務。 資本財的重要性 資本財有時也被稱為複雜產品系統(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 CoPS),在現今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能讓事業為消費者創造產品,或提供服務之外,資本財還具備其他方面的重要性。在生產設備及原料價格高昂的產業,資本財形成了新創公司企圖進入市場的強大壁壘。例如一新創事業,若難以負擔產品製造機具的採購成本,在此市場中就欠缺有效競爭的能力。該公司也許可向其他事業求助,成為產品的供應商,但價格仍將居高不下。此即意味著,在生產要素佔事業新創成本絕大部份的產業,能夠在此一市場的競爭者,相對不會很多。 資本財對於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重要性,因其為一經濟體,藉由製造產品和服務來達成經濟成長所不可或缺的元素。 投資的必要性 機器及其他高價設備的採購,對一家公司而言,通常就代表了可觀的投資。當事業面臨困頓時,往往就會針對此類採購,盡可能的延後處理,因為目前若派不上用場,支出於此對公司自然是毫無意義。故由資本財的投入上,可看出一製造業者,對其產品是否預期成長,抑或至少是穩定的需求,因為此類採購,通常被當成一種資本支出。也因為資本財對事業來說,可為顧客生產出更具功能性的產品,或更有價值的服務,故重要性不在話下。有鑒於此,資本財有時也被稱為生產品、生產財、或生產要素。 資本財通常是人工製造的,自然資源例如土地或礦物、又或者是透過個人提供的技術和知識產能的人力資本,一般而言,雖不符合前述資本財的定義,但由於同屬生產要素,故在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後,三種生產要素都可歸類為資本財。在經濟學上所使用的「資本財」一詞不能與金融上或會計上的「資本」一詞混淆,後者所指的只限於單純的財富或是金融資本。.
查看 保羅·薩繆爾森和資本財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查看 保羅·薩繆爾森和资本主义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截至2013年已出14辑600种。主要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译作,也有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从1950年代起印行至今,包含五大类:哲学类,历史、地理类,政治、法律、社会类,经济类,语言类。除常规版本外,其中一些作品还有精装本和节选本。因收录数目及翻译质量頗佳,該丛书在中国颇受好评。 对于原有单行本的书籍,被编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后,一般仍用原纸型,并不重新排版,译文及序跋都一仍其旧,故这套丛书体例并不统一。某些书籍的字体字型与现今出版物有差异。丛书中包括古希腊名著在内的各种学术名著大多是从原著直接汉译,也有部分版本参照各种语言译本翻译,如企鹅丛书等。 2009年,商务印书馆推出该丛书的“珍藏版”,共400种、490册,并于9月24日在北京召开出版座谈会。2011年,商务印书馆推出该丛书的“分科本”,分科本在2009年“珍藏本”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从2009年到2011年新出版的第十一、十二辑书目,共500种,以软精装形式出版,并于11月19日在北京商务印书馆礼堂召开“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座谈会暨第十四辑专家论证会。.
本特·霍尔姆斯特伦
本特·羅伯特·霍尔姆斯特伦(Bengt Robert Holmström),芬兰经济学家,现任麻省理工学院(MIT)保羅·森穆遜经济学教授。2016年,他与奥利弗·哈特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特·霍尔姆斯特伦出生于芬兰赫爾辛基,属该国瑞典语少数族裔,本科毕业于赫尔辛基大学,随后他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获得了硕士与博士学位。他从1994年起于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教职。 霍尔姆斯特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委托代理制度,尤其是契约理论和激励制度在现代公司治理中的运用,以及相关理论在解决金融危机中流动性问题上的应用。.
新古典綜合學派
新古典綜合學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在二次大戰之後興起的經濟學學派,由约翰·希克斯與保羅·薩繆爾森所建立。這個學派希望將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導入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分析架構之中,也希望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能夠經由數學模型而統一。新古典綜合派成為主流經濟學的基礎。 這個學派最早由约翰·希克斯發展,保羅·薩繆爾森在美國繼之推廣。保羅·薩繆爾森在其寫作的《經濟學》一書中,大量引介新古典綜合學派的看法,此書成為美國大學中教授經濟學的重要教科書,這個學派也隨之擴展到世界各地。他們推廣约翰·希克斯於1937年提出的IS/LM模型,用來解釋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也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市場供给和需求模型導入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 Category:宏观经济学学派 category:经济学理论与学派 Category:凱恩斯學派 Category:经济思想史.
新凱恩斯學派
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o-Keynesian economics)又譯為--,是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间,特别是二战结束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间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宏观经济学思想。它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保羅·薩繆爾森、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约翰·希克斯、詹姆士·托賓等。 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子学派为新古典综合学派,该学派由约翰·希克斯与保罗·萨缪尔森创立。他們將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數學分析方法引進凱恩斯經濟學中,充實了它的內容,之後形成新凱恩斯學派。.
景氣循環
景氣循環(又稱經濟循環、經濟周期),是指一個社會體中或者是全體社會體中,包含物價、股價、存貨量等相關的經濟趨勢,呈現周期性循環變動的情況。景氣循環的過程可以分為擴細分又可再分為擴張、危機、衰退、振興四階段。景氣循環的週期長度沒有定論,包括了40個月、11年、20年、50年等。 景氣--循環在大多數的大陸經濟學教科書和譯作中被翻譯為商業--週期或經濟--週期。商業週期是經濟學研究的兩大核心命題之一。.
查看 保羅·薩繆爾森和景氣循環
1970年美國
以下事件說明1970年的美國。.
2009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9年12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2月30日.
亦称为 保羅·森穆遜,萨缪尔森,萨缪尔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