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佛教藝術

指数 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泛指與佛教相關的藝術,特別是雕塑、建築、繪畫等有較多歷史遺存,而文學與音樂方面作品相對較少。在2500年前,其意象和象徵意義還未發展成複雜與多樣化的體系時,佛教藝術已經開始發展。佛教藝術发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左右,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涅槃之後的印度次大陆。之后,随着向亚洲其它地區和世界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接触,佛教艺术也隨之不断演变。 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質上是遵從印度無佛像傳統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來表現佛陀的形象,稱為無佛像時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後,将佛陀以人像呈現的佛像时代开始,并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樣化的方向演变,以適應各國的需要。往北,它通过中亚,渗入东亚形成了佛教艺术北部的分支;往东,它一直扩张到东南亚而形成了佛教艺术南部的分支。在印度,繁荣的佛教艺术对印度教艺术发展的影响持续到公元10世纪,但随着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迅猛扩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佛教在印度几乎消声匿迹。.

21 关系: 印度-希臘王國南北朝奚淞奈良国立博物馆希臘式佛教藝術希臘化文明帕徹獨彭大寺院三彩增長天王像亚洲艺术史会津八一佛像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教美术聖像畫高雄市阿旃陀石窟陀羅缽地搖錢樹 (器具)曼荼羅曼谷國立博物館

卐(右旋)或卍(左旋)右旋的卐也称顺时针,左旋的卍也称逆时针(svástika;中文读作“万”在无法、不方便输入或显示卐/卍字符时,也常写作“万”;注音:ㄨㄢˋ;拼音:wàn;粵拼:maan6;该字称“万字”日语对卍/卐的称呼まんじ(manji)即来源于中文的“万字”)是一个古代宗教信仰的标志。它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中被认为是一个神圣和吉祥好运的标志。它宗教的用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它史前的出现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至13000年。 西方语言中卐字称为“swastika”,这源于梵语拉丁字母转写的“svástika”。印度的卐字形状中,四笔的每笔中还包括一点(如右图所示)。在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中,卐字()是“永恒不变”的象征,由于藏传佛教中使用的转经筒都是从左向右转,所以都写作“卐”(右旋)。 纳粹德国和纳粹党的标志与卐字相似,但两者有少許差异:纳粹标志的方向通常是右旋1920年前纳粹标志两者都用,而1920年后几乎都用右旋标志,除了两面的海军军旗是一面左旋一面右旋和黑色的,除元首旗和少数特例之外,通常正式的纳粹标志呈45度倾斜;而传统信仰中代表吉祥美好的卍字符多是明亮的色彩,右旋和左旋均有使用,通常无倾斜。 远在佛教产生并传入中国之前,卍字符已出现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中国古老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卍字符也出现在中国汉代通行的五铢钱币上。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鸠摩罗什、唐代高僧玄奘将「卍」翻译为“德”。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经论》中译为“萬”字,中国唐代武则天将卍定音为“万”,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佛教中亦写作左旋的“卍”,但唐釋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认为应以右旋的「卐」為準。中國傳統紋樣中就有使用這個符號的萬字不到頭。 康熙字典收录了左旋的卍为汉字,其部首是“十”,笔划数为6。卐和卍两个字符作为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收录于Unicode之中。.

新!!: 佛教藝術和卍 · 查看更多 »

印度-希臘王國

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有時又稱希臘-印度王國。 於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間,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諸多国家,起源於希臘-巴克特里亞國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後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印度部分與王國分裂,建立許多鬆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國,並統稱希臘-印度王國。疆域橫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羅、今日的錫亞爾科特和查薩達 (Pushkalavati) 皆為當時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臘王國歷任30多位希臘化君主,並且經常相互交戰。 經歷兩世紀的統治,印度-希臘王國在語言、符號、宗教藝術和建築上把古印度、古希臘兩個豐富文化融合一起,之後再擴散影響其他地區,時至今日仍可以感受到這種印度-希臘式文化,尤其在佛教藝術上。.

新!!: 佛教藝術和印度-希臘王國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佛教藝術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奚淞

奚淞(),原名奚齊,生於中國上海市,臺灣畫家、作家,以佛教藝術繪畫聞名。.

新!!: 佛教藝術和奚淞 · 查看更多 »

奈良国立博物馆

奈良国立博物館()坐落在奈良縣奈良市登大路,是一座由独立法人国立文化遗产机构負責运营的博物馆。.

新!!: 佛教藝術和奈良国立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希臘式佛教藝術

希臘式佛教藝術(英文:Greco-Buddhist art),是在印度次大陸北部地區形成的希臘式佛教藝術,由阿歷山大大帝希臘化時代(約公元前四世紀)開始,直至伊斯蘭教傳入(約公元七世紀)之前蓬勃,當中經歷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稱之為大夏)、印度-希臘王國、貴霜帝國、健馱邏、马图拉、笈多王朝等王國。這段時期出現大量受到希臘藝術風格影響的佛陀形象,尤其以寫實的佛像雕塑最有代表性。這些藝術隨著大乘佛教傳入中國本部、滿洲、蒙古、西藏、日本和韓國等地,影響到東亞各地的佛像和石窟的風格,如敦煌的莫高窟。它是東西方文化透過絲綢之路交流的見證。.

新!!: 佛教藝術和希臘式佛教藝術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文明

公元前4世紀下半頁,馬其頓的腓力二世統一了整個希臘,其後後繼者亞歷山大大帝在帝國擴張的過程中將希臘文明傳播至東方。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稱希臘文化(Hellenistic civilization)。希臘語漸漸成為“世界語言”。《聖經》的“七十士譯本”即是在公元前三世紀被譯為希臘文。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駕崩之後,其帝國分裂成四大部分,各自獨立,有馬其頓安提哥那王朝、小亞細亞的阿塔羅斯王朝、敘利亞的塞琉古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猶太人聚居的以色列地區在塞琉古王朝境内。塞琉古王朝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安息帝國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公元前168年,馬其頓安提哥那王朝被羅馬共和國所滅。 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亞歷山卓圖書館,此處展示一位藝術家對它的描繪,這是一座偉大並且具重大意義的古代世界圖書館。Cosmos: A Personal Voyage, Sagan, C 198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

新!!: 佛教藝術和希臘化文明 · 查看更多 »

帕徹獨彭大寺院

帕徹獨彭皇家大寺院(วัดพระเชตุพนวิมลมังคลารามราชวรมหาวิหาร,,),為位於泰國曼谷拍那空县的一間大型佛寺。坐落於拉达那哥欣岛之中,北面毗鄰曼谷大皇宫。該寺原為大城王朝時期的波他欖寺(วัดโพธาราม,Wat Photaram),泰語簡稱波寺(วัดโพธิ์,Wat Pho),華人慣稱為臥佛寺。寺內有一尊46公尺長的卧佛像(พระพุทธไสยาส)。 帕徹獨彭皇家大寺院為。拉瑪一世基於原先波他欖寺的基礎進行改建,並在往生之後成為其主廟,部分的骨灰也安放於此。拉玛三世繼位後,亦大舉擴建及裝修此寺。寺內藏有全泰國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品。帕徹獨彭大寺院亦為早期泰國的公共教育重鎮,擁有一間泰醫學校,寺內的1,431塊泰文碑銘,也於2011年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錄入亞洲的世界記憶計畫。此外,該寺也是傳統的發源地,迄今仍有持續授課。.

新!!: 佛教藝術和帕徹獨彭大寺院 · 查看更多 »

三彩增長天王像

三彩增長天王像是唐代製作的陶瓷器。為明器的一種,用途為墓穴陪葬品。高118厘米。由佐藤榮作夫人捐贈,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佛教藝術和三彩增長天王像 · 查看更多 »

亚洲艺术史

亚洲艺术史或东方艺术史,包含了各类文化和宗教的广泛影响。 亚洲艺术史与西方美术史在时间上为平行发展,但大体上早上几世纪开始出现。 中国美术史、、 、日本藝術 都对西方艺术史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相应的,西方美术对东方美术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近東艺术同样对西方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开原始藝術外, (现伊拉克,西南亚,约公元前7600年)代表了最古老的亚洲艺术形式。Bellwood, Peter.

新!!: 佛教藝術和亚洲艺术史 · 查看更多 »

会津八一

会津八一(1881年8月1日 - 1956年11月21日)日本詩人、書法家與歷史學家。 会津八一出生於日本新潟縣新潟市,為東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他的研究重點為日本飛鳥時代與奈良時代的佛教藝術。 1926年,会津八一提議在早稻田大學設置美術史博物館,後來收集了大量的作品。.

新!!: 佛教藝術和会津八一 · 查看更多 »

佛像

佛像,是佛塑像的簡稱,通常形相皆以世尊為主體,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理想特徵,仍然各尊佛像的形體、容貌和姿儀皆祥和、寧靜、端祥、莊嚴。.

新!!: 佛教藝術和佛像 · 查看更多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位於台灣高雄市大樹區,占地五十公頃,2011年落成。1998年釋星雲法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Kunga Dorje Rinpoche),感念佛光山寺長期為促進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創設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並舉辦世界佛教顯密會議,乃至創立國際佛光會等,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正派道場,遂表達贈送護藏近30年的佛牙舍利心願,盼能在臺灣建館供奉,讓正法永存,舍利重光。釋星雲為此珍貴的宗教遺產而建館至今,秉持「以人為本」推動社會終身教育,是綜合性最強並極具特色的博物館。 佛陀紀念館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五年合作計畫,共同舉辦過「千年重光」、「光照大千」、「七寶瑞光」、「紫禁佛光」、「絕壁重光」等大型展覽。與山東省文物局、安徽博物院、蘇州博物館、湖北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等九個簽署成為友好博物館,每年在兩岸博物館館際交流及春節都有舉辦文化藝術展演活動。 佛陀紀念館實踐三好、四給的核心價值,以「文藝化、電影化、人間化、國際化」四化為發展目標,朝著典藏、研究、教育、探索及公共服務、休閒和觀光於一體,一年入館近千萬人次。2014年晉身ICOM國際博物館、首家通過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國際認證的博物館至今,2015年獲第五屆中國旅遊投資艾帝亞獎,榮登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2015年報(UNWTO)。2014、2016及2017年獲全球最大TripAdvisor大獎、卓越獎,榮獲台灣高雄景點第一。 佛陀紀念館設有四個常設展,四處展覽廳,重點展示引進海内外專題展覽和館藏珍品主題展。並設有一千五百人專業表演劇場「大覺堂」,民眾可公益欣賞藝術表演。以興建48座地宮的因緣,特地規劃「佛教地宮還原」常設展區,模擬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展出地宮珍寶文物,設計了「開啟地宮門倒數」,以數字讓參觀民眾參與時空的進行。 佛陀紀念館歷來重要出版有:《博物館的奇蹟-佛陀紀念館的故事》、《兩岸博物館論壇論文集》、《與大師面對面-張大千書畫展‧星雲大師書法展》、《金身合璧 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贈紀實暨佛塔寶藏藝術展》、弘一大師•豐子愷《護生圖書畫集》、《畫說紅樓─清‧孫溫 孫允謨繪紅樓夢》、《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等明清水陸畫精選作品》、《紫禁佛光-明清宮廷佛教藝術展》等近30冊。 每年配合舉辦指標性、國際性大型活動:佛光山2018春節平安燈法會、佛誕節、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星雲人文世界論壇、世界神明聯誼會,均為大活動,世界各地中外人士都歡喜參與。佛陀紀念館和海內外博物館及各大學交流,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國際交流活動,實為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

新!!: 佛教藝術和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佛教美术

#重定向 佛教藝術.

新!!: 佛教藝術和佛教美术 · 查看更多 »

聖像畫

聖像畫,簡稱聖像(Icon),是指以畫像的方式表達神靈、聖者或神跡,主要為東正教的傳統宗教藝術品。天主教雖然有時也使用類似聖像,但其藝術風格與敬拜方式和東正教很不相同。.

新!!: 佛教藝術和聖像畫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新!!: 佛教藝術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अजिंठा-वेरूळची लेणी;)是一個位於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旃陀石窟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大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後7世纪期間建造。石窟始建時,正值阿育王时代。石窟內的壁畫及雕塑被視為是佛教藝術及世界繪畫藝術裡的經典。 石窟主要由举行佛教仪式的支提(chaitya,塔庙,9,10,19,26,29号窟)与供僧侣修行用的毗诃罗(vihara,精舍、僧房之意)两种类型,共有29座石窟。一号石窟的释迦牟尼雕像正面表现沉思、左面表现微笑、后面表现凝视,其拱门及石柱上雕刻有飞天仙女,大厅墙壁绘有。.

新!!: 佛教藝術和阿旃陀石窟 · 查看更多 »

陀羅缽地

羅缽地王國(Dvaravati)據信是孟族於六世紀至十一世紀在今天泰王國北部所建立的多民族城邦王國,有證據證明該王國並非由單一的民族組成,其中很有可能包括馬來人和高棉人,當時的傣族人尚未遷移進入這一地區。Mon語是當時的通用語言,該王國後來被兩個鄰邦羅渦(Lavo)和素攀地(Subharnaburi)所蠶食殆盡。.

新!!: 佛教藝術和陀羅缽地 · 查看更多 »

搖錢樹 (器具)

搖錢樹是指中國墓葬中的一種樹形明器,主要發現於中國西南地區東漢六朝時期,也叫錢樹或升仙樹,產生於東漢早期,東漢中期傳至重慶地區,至東晉南朝時期衰亡。.

新!!: 佛教藝術和搖錢樹 (器具) · 查看更多 »

曼荼羅

曼荼羅(梵文: मण्डल,,原義為圓形),又譯為曼陀羅、慢怛羅、滿拏囉、曼達拉等,意譯“壇”、“壇場”、“壇城”、“輪圓具足”、“聚集”等;藏語譯為(dkyil-vkhor),音譯“吉廓”,意譯為“中圍”。原是瑜伽修行中,所需要而建立的一個小土台,後來也用繪圖方式製作。這個傳統被密宗吸收,形成許多不同形式的曼荼羅。 它是密教传统的修持能量的中心。依照曼荼羅的各種含意,它就是各個宗教,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顯現其宗教所見之宇宙的真實,所做的「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佈置」,用以表達宇宙真實「萬象森列,融通內攝的禪圓」。曼荼羅梵文字的意思是“本質”加上“有”或“遏制”,也意為“圓圈周長”或“完成”。 根據《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密教在諸尊集會場所的佈置和宗教成就的次第方面,有大日經為胎藏界曼荼羅及金剛頂經為金剛界曼荼羅兩部曼荼羅,分別呈顯「原本是佛子的每個宗教人才都在上師祖佛保護栽培之中」和「金剛而不染的無上宗教成就需要教眾學人自立自強以求」的涵義。在能夠「即身成佛」的教義和教儀中,則有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等四種。密教「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等五智和「身密、口密、意密」等三密,就以象徵的形式藏在這些曼荼羅之中。.

新!!: 佛教藝術和曼荼羅 · 查看更多 »

曼谷國立博物館

曼谷國立博物館(พิพิธภัณฑสถานแห่งชาติ พระนคร,意思:拍那空民族博物館)是泰國的其中之一,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博博物館。其館藏特色是展出以及歷史。博物館地址在泰國10200曼谷Na Phra That路4號,先前原是給泰國皇宮副王的,在西北邊的廣場角落。 博物館是由泰王拉瑪五世在1874年所建立並對外開放,依照泰王拉瑪四世的律法展出泰國的古物。今日博物館的展示廳包含了泰國歷史甚至可回溯到新石器時代。館藏包含泰國的蘭甘亨大帝的銘文,因為其重要性,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計畫於2003年登錄為收錄之一。 其他的館藏包含早到陀羅缽地、三佛齊至素可泰王國或大城王國時期的文物,博物館也同時收集廣泛的亞洲地區的佛教藝術,例如印度式或希臘式佛教藝術,中國唐朝時期的文物、越南的、印尼的爪哇文化、以及柬埔寨。.

新!!: 佛教藝術和曼谷國立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佛教藝術史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