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斯兰化

指数 伊斯兰化

伊斯兰化(aslamah)在历史学上通常指一个社区或社会整体向伊斯兰教信仰转变的过程。该词汇在当代的使用则指伊斯兰主义者向一个社会带有强制性的推广其社会及政治形式。 在1940年前,「阿拉伯化」、「穆斯林化」与伊斯兰化几乎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因為在此之前,西方人認定穆斯林就是阿拉伯人。实际上“阿拉伯化”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因非阿拉伯穆斯林还包括印度-伊朗语族诸民族和突厥语族、南島民族甚至斯拉夫人(如波士尼亞人和屬保加利亞人一支的波馬克人)和非洲人诸民族。而“穆斯林化”除了“伊斯兰化”的涵義之外,最近被用作一个术语,用以描述新皈依穆斯林的公开化做法,用以加强其本身对新信仰的认同Lindley-Highfield, M. (2008) '"Muslimization", Mission and Modernity in Morelos: the problem of a combined hotel and prayer hall for the Muslims of Mexico'.

50 关系: 加兹尼基督教化去俄罗斯化印度斯坦语奥古尔恰克奥朗则布中古伊斯蘭天文學中亚东察合台汗国东突厥斯坦于阗伊朗伊斯梅利亚保加利亚伊斯兰教保加利亚裔穆斯林哈萨克斯坦克里米亞韃靼語回鹘语王正伟琐罗亚斯德教穆斯林化穆斯林的征服突厥化蒙古人维吾尔族花剌子模语迦納帝國阿尔及利亚阿拉伯基督徒葉爾羌汗國蒙古回回蒙古族蒙兀兒艾兰·库尔迪之死英语中的波斯语借词列表Islamization柏柏尔人欧洲历史欧拉伯毛里塔尼亚历史汶萊歷史沙甸事件沙甸鎮泗水 (印尼)新疆歷史文化地理学怛罗斯战役1000年2013年土耳其反政府抗议运动2016年土耳其政變7月15日

加兹尼

加兹尼(غزنی,中國宋朝《诸番志》作吉慈尼)是阿富汗东部一城市,加兹尼省省会,位于海拔2219米的高原上,接近巴基斯坦边界,人口约141000人,塔吉克族占50%,普什图族占25%,哈扎拉族占20%,另有少部分印度人。喀布尔在其东北。 加兹尼古为佛教中心,683年为阿拉伯帝国攻占,从此伊斯兰化。在994年至1160年间,以加兹尼为首都的伽色尼王国强盛一时,其领土范围最大时包括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大呼罗珊和波斯,伊斯兰教即是通过伽色尼王国的征战而传入北印度的。 1151年,加兹尼被古尔王朝首次攻陷,1173年,该城成为古尔王朝的陪都,1221年被窝阔台率领的蒙古帝国大军攻占并彻底屠杀和毁坏,其后虽然得以重建,但从此再也未能恢复到原有的繁盛。 1839年7月23日,英军攻占该城,拉开了第一次英阿战争的序幕。20世纪末,该城又成为塔利班和北方联盟争夺的焦点之一。.

新!!: 伊斯兰化和加兹尼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化

基督教化,也称基督化(Christianization或Christianisation)指或集体改宗至基督教。从古典时代晚期直到中世纪,人们使用过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基督教化的改宗工作。有一些是通过信徒、牧师来传播福音,在一个已经部分基督教化的社区中和平地传教;也有通过打压异教的方式,如将异教宗教设施改造成成基督教教堂和谴责异教神灵、宗教行为等,来进行传教。 一种非常著名的基督教化的方式是“”,即通过基督教信徒努力传教(按照大使命去傳福音),将本土的异教文化、宗教图案、宗教地点、宗教教历来转化成基督教的方式。.

新!!: 伊斯兰化和基督教化 · 查看更多 »

去俄罗斯化

去俄罗斯化是指为扭转俄罗斯化而出台的政府或其它机构政策、方针。去俄罗斯化发生在1917年俄罗斯帝国解体后新独立的国家中;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非俄罗斯族地区中;在20世纪60年代罗马尼亚中;最近一次是在苏联解体后众多独立后的国家中,呈现出不同程度、速度和强度的态势。.

新!!: 伊斯兰化和去俄罗斯化 · 查看更多 »

印度斯坦语

印度斯坦语(हिन्दुस्तानी,)又称印地—乌尔都语,是语言学家对印度斯坦(即南亞北部)的印地语、乌尔都语及其相應方言的统称。这些語種的语法基本相同,都有共同的基本词汇。 印地语和乌尔都语雖同屬於印度斯坦语,但兩者使用的文字不同,前者使用天城文,後者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

新!!: 伊斯兰化和印度斯坦语 · 查看更多 »

奥古尔恰克

奥古尔恰克(Oğulcak Han),喀喇汗国第一任君主阙毗伽·卡迪尔汗的儿子。建国之初,喀喇汗国大汗之侧有副汗。大汗称阿尔斯兰(狮子)喀喇可汗,驻八剌沙衮,号“哈喇斡耳朵”或“虎思斡耳朵”(今巴尔喀什湖楚河河源西南)。副汗称博格拉(公驼)喀什可汗,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奥古尔恰克担任博格拉(公驼)喀什可汗,他哥哥巴兹尔担任阿尔斯兰(狮子)喀喇可汗。 巴兹尔的儿子萨图克在萨曼王朝流亡的王子纳斯尔一世鼓励下,秘密信奉伊斯兰教,以便取回汗位。纳斯尔流亡到了喀喇汗国时,喀喇汗国刚败于萨曼王朝,奥古尔恰克为了报复,接待了他,把阿图什交给他管理,奥古尔恰克起先严禁传教,但为了笼络王子,让他建寺,结果引来一大群穆斯林商队,加快伊斯兰化。之后,萨图克夺得叔父汗位,称萨图克·博格拉汗。.

新!!: 伊斯兰化和奥古尔恰克 · 查看更多 »

奥朗则布

奥朗则布(اورنگ‌زیب,)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第六任皇帝,其父为建造著名泰姬瑪哈陵的沙賈汗。 奥朗则布是沙賈汗的第三子,,ISBN 9780070699397。儿时才华颖露,曾被赞誉为“帝位之荣缀”。1657年,沙贾汗卧病不起,诸子相争,奥朗则布力胜群雄夺得宝座,在1658年正式登位。沙賈汗被軟禁在阿格拉直至去世於1666年。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是一位虔誠及熱心的穆斯林,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1675年,奧朗則布處死不肯改信伊斯蘭教的錫克教第九代祖師得格·巴哈都爾。1679年,奥朗则布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吉兹亞税。他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坚持自己信仰的锡克人和拉其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奥朗则布虽然多次打败他们,却无法彻底消灭其反抗力量。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新兴的馬拉地人国家,它后来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奥朗则布力图消灭他的政治对手,莫卧儿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他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这些国家是16世纪初德--的伊斯兰教强国巴曼尼王朝分裂后形成的。其结果是奥朗则布取得了胜利,将德--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的最高统治者。除了次大陆极南端和馬拉地帝國與東北部阿豪姆王国以外,奥朗则布统一了整个印度。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馬拉地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尤其是大英帝國。.

新!!: 伊斯兰化和奥朗则布 · 查看更多 »

中古伊斯蘭天文學

伊斯兰天文学(阿拉伯天文学)包括伊斯兰世界所做出的天文学成就,特别是在伊斯兰的黄金年代(8世纪-15世纪),这些著作主要用阿拉伯语书写。这些进步主要在中东,中亚,安达卢斯和北非,后来扩展到了远东和印度。这门科学在吸收外来科学和将外来元素转化成伊斯兰特色的科学方面与其他的伊斯兰科学别无二致。他们吸收来自希腊,波斯萨珊王朝和印度的成就最多并将这些作为他们的科学的基础。同时,伊斯兰天文学在后来对印度,拜占庭和欧洲天文学(可从12世纪的拉丁文译本中得出),甚至中国,马里的天文学都影响深远。 很多天空中的恒星,如毕宿五,河鼓二和很多天文学的术语,如照准仪,地平经度和高度方位仪,都来源于他们的阿拉伯名字。尽管一大部分伊斯兰天文学的著作(大概10000份手抄本)都没有被阅读过或编入目录,但我们已经可以根据资料还原一个比较精确的伊斯兰天文学的图景。.

新!!: 伊斯兰化和中古伊斯蘭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伊斯兰化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东察合台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1347年-1570年)(一说1347年-1680年),波斯人稱為蒙兀兒斯坦,由察合台汗国分裂。 察合台汗国在14世纪中期,由于西部河中地区和东部伊犁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不同,分裂成两个部分。东部以传统蒙古游牧社会为主,西部被伊斯兰化突厥贵族控制。第23任可汗合赞算端被突厥贵族杀後后,秃忽鲁帖木儿在东部并立为汗,不服从突厥人所立的答失蛮察,但是他也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于1361年攻克河中,废黜西部可汗铁穆尔沙,统一了汗国。他死后,其子也里牙思火者于1365年退回伊犁,察合台汗国再次分裂,不久后,西部汗国被帖木儿帝国取代。 东部汗国在中国史籍以国都为名,先后称为别失八里(唐朝的庭州、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歪思汗之后,即伊犁,今新疆伊宁市)、吐鲁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后,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1570年吐鲁番汗国最后一任大汗马速与同是察合台系的叶尔羌汗国交战被俘,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结束。 东察合台汗国汗速檀阿黑麻之子赛德于1514年建立叶尔羌汗国,它于1570年吞并吐鲁番汗国(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亦可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延续(若持此说则1570年叶尔羌汗国吞并吐鲁番汗国则可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内的又一次东西部统一,而这样的统一在汗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叶尔羌汗国至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灭亡,东察合台汗国历史彻底结束。(现一般对叶尔羌汗国的历史单独进行研究。).

新!!: 伊斯兰化和东察合台汗国 · 查看更多 »

东突厥斯坦

東突厥斯坦(Sherqiy Türkistan;شىعىستىق تۇركىستان,S'yg'ystyq Turkystan)即突厥斯坦的东半部地区,具体指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一线以东的中亚地区。在支持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人士使用时即指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歷史上,這個地區曾长时间存在若干獨立國家,也曾數度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1759年,清朝在灭亡准噶尔汗国后的一系列战役期间征服了东突厥斯坦,并被称为“西域新疆”(即“西方的新疆土”),以与清初其他新征服的地区相区别(如“云南新疆”、“广西新疆”等)。1881年,清帝国击败攫取了维吾尔人起义成果的阿古柏所建立的七城汗国,收复了东突厥斯坦,并将这一地区设立为行省,称“新疆”(即“新的疆土”)。中華民國建立後,中國各地陷入長年戰亂之中,中国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控制力下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得以發展,并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当地曾成立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新!!: 伊斯兰化和东突厥斯坦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新!!: 伊斯兰化和于阗 · 查看更多 »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简称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國際上屬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新!!: 伊斯兰化和伊朗 · 查看更多 »

伊斯梅利亚

伊斯梅利亚市(al-Ismāʻīlīyah;)是埃及伊斯梅利亚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位于埃及东北部,全市总面积约1442平方公里,人口约47万(包括郊区)。它位于苏伊士运河西岸, 大约在其北面的塞得港和其南面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中间。运河在该市境内加宽,与提姆萨赫湖相连,再往南则与大苦湖相连,隔运河向东则是埃及的亚洲部分西奈半岛。它是苏伊士运河地区的中心城市、苏伊士运河管理中心所在地,被称为“运河女皇”,并且拥有大量的法国和英国在埃及殖民时期遗留下的住宅群。这些建筑物大部分仍然在被运河的职工和官员们所使用。该市拥有苏伊士运河沿岸三大港口(从北往南依次为塞得港、伊斯梅利亚港、苏伊士港,被称为“运河三城”、“运河三姐妹”。)之一,是依靠运河的水浇灌出来的花园城市,到处分布着椰枣树、草地和花园,有很多旅馆和酒店,市容干净整洁,环境安静优美,被誉为“埃及最美的城市”、“运河的新娘”。.

新!!: 伊斯兰化和伊斯梅利亚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伊斯兰教

保加利亚伊斯兰教,是保加利亚第二大宗教,僅次于東正教。根据2001年统计,保加利亚穆斯林人口966,978。佔人口12.2%。多数穆斯林是吉卜赛人、土耳其人与保加利亚人。他们多数分布于東北部。.

新!!: 伊斯兰化和保加利亚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裔穆斯林

保加利亚裔穆斯林,当地人叫他们波馬克人,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加利亚人。他们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斯拉夫人,他们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代被迫由東正教改信伊斯蘭教,被全面伊斯兰化。 他们多数人的母语是保加利亚语,不懂土耳其语,但文化與傳統則是伊斯蘭傳統。他们多数生活在靠近希腊与土耳其的邊境地區。 他们在现代也保持了自己獨特的穆斯林传统。但在多数場合中承认自己是保加利亚人,只有10.1%人说自己是土耳其人。.

新!!: 伊斯兰化和保加利亚裔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伊斯兰化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韃靼語

克里米亞韃靼語,是克里米亞韃靼人的語言,分布在克里米亚、烏兹别克、土耳其、罗马尼亚、波兰与芬兰等。与鞑靼语不同,它屬于烏古斯语支。.

新!!: 伊斯兰化和克里米亞韃靼語 · 查看更多 »

回鹘语

回鹘语(回鹘语: / Uyghur Türk tili;土耳其语:Eski Uygur Türkesi;维吾尔语: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تىلى / Qedimki Uyghur tili;英语:Old Uyghur language)是曾建立回鹘汗国的回鹘人的语言,是古代突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鹘语与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人的语言和灭亡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人的语言间仅存在细小差异,三者互为方言关系。古突厥人与黠戛斯人留下的文献数量极为有限,且此二者的活动年代均早于11世纪,因此迄今所发现的古代突厥语文献绝大部分出自历史上回鹘人所建立的国家境内或回鹘字母记录。可以说,回鹘语作为古代突厥语的一个重要方言,也是9世纪至13世纪突厥语世界共同书面语的基础方言。 在包括回鹘语在内的各突厥语中,并无中文内回纥语、回鹘语、畏兀儿语的分别。.

新!!: 伊斯兰化和回鹘语 · 查看更多 »

王正伟

王正伟(),宁夏同心人。男,回族。1976年9月参加工作,198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民族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補委員(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第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新!!: 伊斯兰化和王正伟 · 查看更多 »

琐罗亚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因信徒在火前祷告而又得名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教」或「白頭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论,有學者認為它對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以及印度的佛教的宗教之中,现今西方圣诞节即为密特拉节。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聲稱受到神的启示,破斥当时的多神教,宣说拜火教,但受到当时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說法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创,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新!!: 伊斯兰化和琐罗亚斯德教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化

#重定向 伊斯兰化.

新!!: 伊斯兰化和穆斯林化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的征服

斯林的征服(الفتوحات الإسلامية, al-Fatūḥāt al-Islāmiyya.,伊斯兰的征服,或الغزوات, al-Ġazawāt,入侵),有时也称为阿拉伯的征服,在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开始。他在建立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政权,随后进入神权共和时期,至伊斯兰哈里发倭马亚王朝见证了穆斯林力量长达一个世纪快速膨胀。 穆斯林力量扩张远至中国、印度次大陆,穿越了中东、西亚、中亚、北非、西西里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直至比利牛斯山。.

新!!: 伊斯兰化和穆斯林的征服 · 查看更多 »

突厥化蒙古人

突厥化的蒙古人(Turko-Mongol,Turkic-Mongol)为历史上蒙古帝国统治下被突厥文化影响的中亚遊牧民族。有本身种族特征为突厥种的,也有父系祖先出于蒙古部落或认可自己是蒙古人的,如帖木儿、巴布尔。 历史上著名的突厥蒙古人的国家有:伊兒汗國、察合台汗国、金帳汗國、喀山汗國、諾蓋汗國、克里米亞汗國、帖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 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察合台汗国疆域内生活着众多突厥化蒙古人的族群,东察合台汗国被波斯人称为蒙兀儿斯坦,其地蒙古人又称蒙兀儿人,蒙兀儿人在14世纪集体皈依伊斯兰教,迅速伊斯兰化。蒙兀儿斯坦西部(Western Moghulistan)为叶尔羌、蒙兀儿斯坦东部(Eastern Moghulistan)又被称为畏兀儿斯坦(Uyghurstan,即吐鲁番汗国)。.

新!!: 伊斯兰化和突厥化蒙古人 · 查看更多 »

维吾尔族

維吾爾族(ئۇيغۇر / Uyghur / Уйғур),是古代回鶻等突厥语系部落與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西迁蒙古族穆斯林融合的混血民族,其祖先原本信仰薩滿教、摩尼教、景教或佛教,後于10世纪一部分維吾爾先人開始成為伊斯兰教徒,再後來通過征服的穆斯林化和皈依,伊斯蘭教在16世紀成為了塔里木盆地一帶的全民信仰。维吾尔族在中文里使用“维吾尔”的历史不到一百年。其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民族意识崛起,和当时苏联在中亚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密切相关。,作者 Rian Thum(2014年10月)。 目前全世界维吾尔族人口1100万多,維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临近的哈薩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現有人口的85.2%集中在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田四個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維吾爾族是官方统计的55个少數民族之一。.

新!!: 伊斯兰化和维吾尔族 · 查看更多 »

花剌子模语

花剌子模语是花剌子模(别称“回回国”)使用的官方语言,语言归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支,约于13世纪流失。地理分布为咸海之南,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语言学家对花剌子模语的了解停留在中古波斯语同时期的阶段,而对其上古语言形态却了解甚少。在中亚河中地区被伊斯兰化之前,即8世纪前期之前,花剌子模语是用一种类似粟特字母的字母文字来书写,其中包含了一些亞蘭字母的借文。12世纪左右,由于蒙古、突厥的侵征,两河地区逐渐被突厥化,而后又被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的征服者波斯化,此后各种突厥语族语言以及波斯语代替了当地的花剌子模语。花剌子模语终于13世纪,此后不再见到用花剌子模文标示的钱币。.

新!!: 伊斯兰化和花剌子模语 · 查看更多 »

迦納帝國

迦納帝國,或稱迦納王國,非洲一古代黑人王國,中心約在尼日河中上游地區。迦納帝國的強盛時期約在西元9世紀-11世紀,統治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區,包含毛里塔尼亞東南部和馬里西部。西元前1500年,這區域便已有結構複雜的社會組織,在帝國中心區域,類似的社會結構出現於西元三百年。因為關於迦納帝國的第一筆記錄已是在帝國晚期,關於迦納帝國的統治王朝的確切時間從何時興起不得而知,不過學者普遍認為是在八世紀附近。該帝國在花剌子密的著作中首次被提及。該帝國已懂得馴養駱駝的技術,時間早於穆斯林,由此逐漸對當時的商業活動產生影響。利用駱駝運輸,商人們大規模地向北方和東方拓展活動範圍,所及達到北非、中東及歐洲等人口稠密的區域。 由於帝國本身並沒有出產重要的資源,卻掌握重要地理位置,使的商人在進行跨撒哈拉貿易之前必須停留在該地計畫,帝國得以壟斷貿易。橫跨撒哈拉沙漠的商業活動為帝國帶來巨大的貿易順差,主要是輸出黃金、奴隸,輔以象牙、鴕鳥羽、皮革,主要輸入食鹽、工藝品,輔以棗椰、雜色玻璃珠(aggrey beads)。迅速增長的財富使得城市中心得以擴張,同時也導致了領土擴張,以控制那些利潤高昂的貿易路線。 關於該帝國的文字記載首見於阿拉伯文獻。穆斯林征服北非以後,地理學者開始整理編輯各種資料,內容包含當時(西元800年)伊斯蘭教徒已知的世界。儘管穆斯林學者們確實描述了迦納帝國的位置,並且提及其商業關係,但所記載的社會、政府和文化與其實際帝國情況並不相符。一位名為Al-Bakri的學者曾對帝國有詳細的描述,但其資料來源是旅人們的口述故事。他宣稱迦納帝國可以發動二十萬人的大軍,弓箭手高達四萬人,甚至有騎兵部隊。 該帝國因為一度壟斷了西非的黃金交易(後來被馬里帝國取代),日常生活又幾乎都與黃金有關,迦納帝國又被稱為「黃金國度」。.

新!!: 伊斯兰化和迦納帝國 · 查看更多 »

阿尔及利亚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جزائرية),简稱阿爾及利亞(الجزائر,),是非洲北部阿拉伯馬格里布的一个国家。阿爾及利亞的陸地面積居非洲國家之冠、地中海國家之冠和阿拉伯國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国土濒临地中海,东邻利比亚、-zh-hant:突尼西亞;zh-hans:突尼斯-,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连。 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名来自城市名、首都阿尔及尔,其阿拉伯语的含义是“群岛”,指的是以前该市海湾处的四个岛屿,1525年之后这四个岛逐渐和大陆连成一体了。 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从法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 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政党是民族解放阵线,政权一直由他们掌握。但是许多阿尔及利亚人并不感到满意,他们反对民族解放阵线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1991年12月, 出乎意料地在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获胜,随后遭到了军方--干涉,并且延期第二轮选举,以防止出现一个由极端主义者领导的强权政府。阿尔及利亚内战隨之爆發,直至2002年結束。.

新!!: 伊斯兰化和阿尔及利亚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基督徒

阿拉伯基督徒在广义上指生活在阿拉伯世界信仰基督教的群体。狭义上指近东地区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各类数据统计在5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一般认为在600万至800万人间。主要分布于埃及、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其它数据统计,基督徒占阿拉伯世界人口由20世纪初的20%,至当代下降至5%。移民潮和低于穆斯林的出生率是阿拉伯基督徒人口比例下降的主因。 1世纪,基督教在中东创立,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据《圣经·新约》记载,在以色列境内已经有经商的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3、4世纪,基督教传入阿拉伯半岛。三个部落集体皈依基督教,后定居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是为早期阿拉伯基督徒。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阿拉伯帝国征服西亚、北非,当地逐渐伊斯兰化,基督徒人口成为少数。同时受阿拉伯人统治影响,非阿拉伯族逐渐阿拉伯化。他们与早期阿拉伯基督徒是阿拉伯基督徒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而近代,由阿拉伯穆斯林改宗基督教的人群则是阿拉伯基督徒中的极少数分。 奥斯曼帝国在13世纪末崛起,攻占了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根据伊斯兰教齐米制度,奥斯曼帝国内的基督徒享有有限的宗教自由,被视为二等公民。进入20世纪,在奥斯曼帝国灭亡之前,安那托利亚东部的亚美尼亚和叙利亚基督徒被屠杀和驱逐,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和驱逐即是亚美尼亚大屠杀。而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分裂,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阿拉伯国家中非阿拉伯、非伊斯兰教族群日渐边缘化。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多个阿拉伯国家陷入战乱和动荡,即阿拉伯之冬。活跃于伊拉克和叙利亚(黎凡特)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更是残酷对待除逊尼派之外的一切族群。.

新!!: 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基督徒 · 查看更多 »

葉爾羌汗國

葉爾羌汗國(يەركەن سەئىدىيە خانلىقى )是由东察合台汗国汗速檀阿黑麻之子蘇丹赛德在1514年於原察合台汗國的舊地上創立的一個國家,部分史学家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延续。至1680年成為準噶爾汗国的附属国,在17世纪末策妄阿拉布坦时期消亡。早期的首都在喀什噶尔(今喀什市),后迁往叶尔坎葉爾羌城(今莎車县)。 疆域最大时包括吐魯番,哈密,塔里木盆地。汗國版圖的東达敦煌、南达吐蕃烏思藏、西南达博羅爾、巴爾蒂斯坦,與烏茲別克以費爾干納谷地為界,北方以天山為界,與準噶爾相鄰。.

新!!: 伊斯兰化和葉爾羌汗國 · 查看更多 »

蒙古回回

蒙古回回或蒙回,明清时指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今天,除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蒙古族穆斯林外,其他蒙古回回后裔大都已不归属于蒙古族。.

新!!: 伊斯兰化和蒙古回回 · 查看更多 »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东亚及中亞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蒙古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全球蒙古族人口约为一千万人,其中六百萬人居住在中国大陸境内,其餘的分佈于蒙古國以及俄罗斯。於中國大陸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於內蒙古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在俄罗斯的則主要居住於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 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蒙古族所說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現代蒙古人的祖先稱為。.

新!!: 伊斯兰化和蒙古族 · 查看更多 »

蒙兀兒

莫臥兒、--,即蒙古一词在波斯语中的转音。蒙兀兒人及蒙兀兒斯坦,是波斯人稱呼東察合台汗國時使用的術語。 蒙兀兒人所指是居住于東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蒙兀兒斯坦的意思即是蒙古人之地方。所指为北到塔爾巴哈台,西至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東至阿爾泰山,南至畏兀兒的綠洲。基本上天山以北整個新疆北部,楚河與塔拉斯以及費爾干納谷地也算是蒙兀兒斯坦(即是哈萨克与吉尔吉斯)。一般察合台汗國分为分为畏兀儿斯坦(Uyghurstan),阿尔蒂沙尔(Alti-Shahr,意思是六城:莎車,喀什,和田,阿克苏,烏什和英吉沙),和西部蒙兀兒斯坦(Moghulistan)。 東察合台汗國第一任可汗禿忽魯帖木兒统治下,蒙兀兒人集体皈依伊斯兰教,而第五任可汗马哈麻加速了蒙兀儿人伊斯兰化进程。這個地區原是由东察合台汗国管辖,但到了15世紀,大批遊牧民脫離烏茲別克的阿布海兒汗,跟隨朮赤系的蘇丹,克烈汗與賈尼別克前往此地。东察合台汗国也先不花二世及羽奴思汗撥一塊蒙兀兒斯坦的土地(庫齊巴什),收留了他們,從此這就是哈薩克汗國的一部分。察合台汗國也愈來愈局限在南疆。這地方後來成為哈薩克汗國的大玉茲,居民是康里、烏孫、杜格拉特、札剌亦兒等部落。有研究者认为,至羽奴思汗时,蒙兀兒人的穆斯林身份已被伊斯兰世界所接纳。 在17世紀這里成為準噶爾部的地方,蒙兀兒人也逐漸融入維吾爾人中。.

新!!: 伊斯兰化和蒙兀兒 · 查看更多 »

艾兰·库尔迪之死

艾兰·库尔迪(Alan Kurdi、Alan Kurdî,最初报道为Aylan Kurdi)是一名敘利亞籍庫德族三歲儿童。他于2015年9月2日在地中海溺亡后,他的照片成为全球新闻的头条。他和他的家人是在欧洲难民危机(见年表)中试图到达欧洲的叙利亚难民。他遗体的照片由土耳其记者尼魯佛·迪米爾拍摄,并迅速在全球蔓延,促使国际反应。因为据说库尔迪的家人一直试图前往加拿大,他的死亡和更广泛的难民危机立即成为2015年加拿大联邦大选的一个议题。.

新!!: 伊斯兰化和艾兰·库尔迪之死 · 查看更多 »

英语中的波斯语借词列表

本文主要列举了英语直接或间接从波斯语中借用的词汇。 历史地,无论是在伊斯兰化以前还是以后,波斯语都曾对其毗邻的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仅管在几个世纪间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阻隔,也间接地波及到英语。除了土耳其外,其他主要的传递波斯语词汇的中介途径包括英属印度(波斯语在英国殖民前印度为当地一十分重要的第二语言)以及阿拉伯控制的伊比利亚半岛。.

新!!: 伊斯兰化和英语中的波斯语借词列表 · 查看更多 »

Islamization

#重定向 伊斯兰化.

新!!: 伊斯兰化和Islamization · 查看更多 »

柏柏尔人

柏柏尔人(Imaziɣen)是西北非洲的一个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柏柏尔人这个称呼本来不是柏柏尔人自称的称呼,而是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在北非有约1400至2500万说柏柏尔语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最东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基纳法索。 柏柏尔语是闪含语系中的一支,由许多非常相近的方言组成,其中包括卡拜爾語等语言,共有约1400万至2500万使用者。.

新!!: 伊斯兰化和柏柏尔人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伊斯兰化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拉伯

欧拉伯(Eurabia)是一个新出现的政治术语,形容一個被穆斯林(在歐洲出生或移民遷入)佔了人口大多數,而原有歐洲人佔人口少數的未來欧洲。Richard Allan.

新!!: 伊斯兰化和欧拉伯 · 查看更多 »

毛里塔尼亚历史

在古典时代,毛里塔尼亚这块领土位于利比亚的边缘。3世纪,柏柏尔人移入此地。毛里塔尼亚这个名字源于古代柏柏尔人王国和罗马的毛里塔尼亚省。历史上的毛里塔尼亚位于现代的北部。穆斯林于7——8世纪攻占马格里布,但没有非常往南的侵入。毛里塔尼亚的伊斯兰化是从11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对这地区并没有太大兴趣,直到法国因为连接北非和西非的战略原因而侵入。毛里塔尼亚于1904年成为法属西非的一部分。1960年,毛里塔尼亚由法兰西共同体的自治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

新!!: 伊斯兰化和毛里塔尼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汶萊歷史

汶萊蘇丹國的統治曾存在於14世紀至16世紀。其領土涵蓋婆羅洲北部和菲律賓南部,但這一地方勢力在歐洲人的影響下逐步走向終結。後來,汶萊與西班牙有過一次短暫衝突,並取得了勝利。汶萊帝國(也稱渤泥國)在19世紀時達到頂峰後,因喪失領土過多給砂朥越的白人拉惹而導致其日漸衰落,最終造成現今的陸地狹小和兩廂分離的局面。作為前英屬殖民地,汶萊在1888年至1984年期間還是英國的一個保護國。.

新!!: 伊斯兰化和汶萊歷史 · 查看更多 »

沙甸事件

沙甸事件,亦称沙甸武装叛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于1975年7月29日至8月4日期间发生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鸡街公社沙甸大队及其附近回民村落的村民与中国政府武装对抗、最终被中国政府武装镇压的事件。 《云南文化大革命运动大事纪实》在“大事件”篇中记录:1974年红河州革委会成立了针对回民的‘鸡街民兵指挥部’,沙甸百姓也成立‘回民兵团指挥部’。双方剑拔弩张,持枪火拼,抢劫军械,导致政府判断此为叛乱事件,引发沙甸事件”。《云南文化大革命运动大事纪实》指出为王洪文下令镇压。另有一说据《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名为 Deng Xiaoping’s legacy: The great stabiliser 的文章中称,是邓小平下令镇压,镇压最终导致1600人死亡,其中包括300名儿童。.

新!!: 伊斯兰化和沙甸事件 · 查看更多 »

沙甸鎮

沙甸鎮是中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轄下的一個鎮,大部分居民為回族穆斯林,是中國著名穆斯林學者馬堅教授的故鄉。近年来,宣称沙甸为“东方小麦加”。.

新!!: 伊斯兰化和沙甸鎮 · 查看更多 »

泗水 (印尼)

泗水(印尼语:Surabaya),音译苏腊巴亚,是印尼第二大城市,位於爪哇島东北角,臨馬都拉海峽和泗水海峡,与马都拉岛相望,也是東爪哇省首府。泗水,爪哇语苏腊巴亚(Surabaya),原意是鯊魚鳄鱼,因此地原为荒凉的沼泽而名。华人感其拗口,先谐成“泗里木”,再进一步雅化便成道地的汉名“泗水”。.

新!!: 伊斯兰化和泗水 (印尼) · 查看更多 »

新疆歷史

新疆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为中亚诸多民族活动的场所。新疆最早的居民是属塞种,後受汉人、突厥人及回鹘人壓力,只分布於中亚,其代表性民族是斯基泰人。他們發展出發達的游牧文化。公元前1世纪新疆大部被汉朝第一次纳入中国的版图,但是按照史書記載、漢朝對新疆的統治只維持了3年而已、完全不能算是對新疆有文化上的影響。6世纪后,新疆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11世纪后,因為伊斯蘭教的傳播开始出现穆斯林民族;而11世纪后新疆开始伊斯兰化后,经历过一系列大大小小国家政权统治,18世纪中叶以后分别归属于清朝和中华民国,现在则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伊斯兰化和新疆歷史 · 查看更多 »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播、宗教、经济、政府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 伊斯兰化和文化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阿拉伯語:),又稱怛逻斯之役或但逻斯之役。是中国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现在阿拉伯、信奉伊斯兰教遜尼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内的中亚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小冲突。McNeill, William H. McNeill (1998).

新!!: 伊斯兰化和怛罗斯战役 · 查看更多 »

1000年

没有描述。

新!!: 伊斯兰化和1000年 · 查看更多 »

2013年土耳其反政府抗议运动

2013年土耳其抗议运动是从2013年5月28日在土耳其发生至今的抗议运动,被抗议者称为“占领盖齐运动”,也被媒体称为“土耳其之春”。 抗议运动最初是约50名环保人士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搭建帐篷营地,抗议政府将塔克西姆盖齐公园征收改造成购物中心。土耳其警察逮捕抗议者,焚烧他们的帐篷,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抗议运动。随后更蔓延到土耳其上百个城市,数百万民众游行抗议,同时在其他国家的土耳其人社区也有聲援。土耳其总理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並未有留守土耳其处理此事,他於6月3日开始了访问北非国家的3天之旅;同日,土耳其工会宣布在4日和5日举行全国大罢工。 在伊斯坦布尔、安卡拉、安塔利亚、埃迪尔内、梅尔辛、亚达那、科尼亚、萨姆松、安塔基亚、博德鲁姆和马尔丁省都有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政府。 抗议人群包括左翼反對派,世俗主義者、自由主義者以及民族主义的土耳其人、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犹太人,抗议的内容包括地方环境和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的威权统治、土耳其政府的限酒令、公共场合接吻和叙利亚内战。新闻媒体报道此事,认为此次运动是埃尔多安统治土耳其十年以來的最大挑战。.

新!!: 伊斯兰化和2013年土耳其反政府抗议运动 · 查看更多 »

2016年土耳其政變

2016年土耳其政變(土耳其語:2016 Türkiye askerî darbe girişimi),指土耳其軍方内部派系在2016年7月15日企圖进行政變推翻总统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冀希望达到中断土耳其伊斯兰化的目的,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这场未遂政变造成至少265人死亡和数千名群众受伤,安卡拉内的土耳其国会大厦以及皆遭到轰炸,在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的机场内,也能听到枪击声。.

新!!: 伊斯兰化和2016年土耳其政變 · 查看更多 »

7月15日

7月15日是阳历年的第196天(闰年是19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9天。.

新!!: 伊斯兰化和7月15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回教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