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亞種

指数 亞種

亚种(subspecies)是指雖屬同一物種但种内彼此占据地理分布或宿主互不重叠且生殖隔离不完善,彼此具有一定形态差异的生物类群。.

1019 关系: 加姆島野鴨加岛哀鸽加州劍齒虎加州王蛇加州神鷲加州海獅加兰巴国家公园加那利黑蠣鷸加拿大馬鹿加拿大雁加拉帕戈斯象龜埃博拉病毒屬埃及胡狼埃及陸龜厚葉龍舌蘭原始獅偽地圖龜假鹤虱假排草博寧島夜鷺华南虎华北豹卡尼鄂拉蜂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印度狼印度花豹印度蟒印度象印度野驢印度支那豹印度支那虎危地馬拉珠毒蜥卷羽鵜鶘南大東島南美響尾蛇南非蹄蝠南方豹蛙单蕊麻单蕊黄耆反棘美尾䲗古巴亞馬遜鸚鵡古巴鉤嘴鳶古柯樹台灣穿山甲台灣黑熊台灣鼴鼠台灣野兔台灣雲豹变黑蝇子草受威脅物種...叉角羚吸血地雀向日葵属君主斑蝶坡鹿塞马环斑海豹塞鯨塔希提島紅嘴秧雞塔图因塔那河紅疣猴塔斯曼尼亞鴯鶓墨瑞鱈墨西哥灰熊墨西哥狼墨西哥蝮墨西哥毒蜥墓头回壯麗細尾鷯鶯多姿麝鳳蝶大叶猪笼草大山雀大嘴鵟大王马先蒿大綠雀大熊猫大花四照花大角鹿大鳳冠雉大麻大麻属大點鱒大黑馬羚大鵰鴞大長吻針鼴大溪地磯鷸大斑靈貓大旋鰓蟲天堂凤蝶天鵝龍蝦奧克蘭秋沙鴨奧氏角雉女贞叶忍冬奇輝椋鳥威氏鹬婆罗洲云豹婆罗洲象婆羅洲孔雀雉婆羅洲猩猩婆羅洲血蟒孟加拉虎孤䳍孤独乔治學名孿斑響尾蛇宝凤蝶属宝兴裸裂尻鱼家牛家蠅家豬宽叶荨麻宽翅假鹤虱安多利人安东尼林鼠安第斯動冠傘鳥安第斯鶇安那吉達島鬣蜥寬吻海豚屬寸草密克羅尼西亞翠鳥密穗马先蒿寇氏鸚鵡小叶巧玲花小天使翠鳳蝶小天鹅小灰頭稚冠雉小靈貓小鹿瞪羚小黃星弄蝶小藍企鵝小雙尾蛺蝶小斑虎貓小旋角羚尤金袋鼠尼安德特人尾蜆蝶屬尖头叶藜尖灰蝶尖翅銀灰蝶尖萼鱼黄草屍鬼山原貓山地大猩猩山稻鼠山猪菜山蝰山豹山鴉屬山斑马山斑鸠岩大袋鼠岩鬣蜥岩败酱峨眉桃叶珊瑚巧玲花巨型短面熊巨頭麝香龜巨水獺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巴厘虎巴巴里獅巴巴里马鹿巴布亞企鵝巴西水王蛇巴西漁龜巴氏大熊貓巽他云豹上猿丝裂沙参帝汶蟒中华秋海棠中亚沙棘中亞夜鷹中亞紅鹿中国四大名牛中国沙棘中華穿山甲串珠環蝶屬帳篷棱背龜帶紋狗魚丹巴黄毛槭丹顶鹤丹桂丽江马先蒿东尖嘴吸蜜鸟东北虎东北槭希臘陸龜东方白鹳布雷氏翠蜂鳥市藜帕眼蝶三叶青藤三叶木通三名法三芒景天三角叶荨麻三齿鱼黄草三鋸擬蝗蛙九孔螺九帶犰狳书带薹草平原斑馬乳源槭幽袖蝶广西壮族自治区乌拉特黄耆亚洲猎豹亚洲象亞馬遜河豚亞洲獅亞洲胡狼人属人種人类演化历程人類演化二名法云南白掌长臂猿云南沙棘云雾薹草五尖槭五裂黄毛槭五指那藤伊波拉病毒伊朗狼伞花茉栾藤伞房荚蒾伏毛八角枫弯管马先蒿弯柄薹草弱小马先蒿优红蛱蝶异域物种形成异株荨麻开普狮低粒鳞侧石鳖彩龟佩氏鱗尾松鼠佛羅里達山獅侏儒變色龍侏兔依比茲壁蜥俯垂马先蒿土庫曼野驢匠人圣基尔达岛小家鼠圣基尔达岛鹪鹩圣岛岩鹪鹩地猿地龜地棲鸚鵡北美山獅北美紅蛺蝶北美鷸北疆风铃草北白犀北非豹北极兔北極燕鷗北極狼北海道赤狐北方斑點鴞北撲翅鴷圓翅絨弄蝶圓翅鉤粉蝶圆瓣冷水花圆柱叶灯心草國王企鵝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刺果毒漆藤分类级别喜瑪拉雅棕熊喜马拉雅沙参喜東灰蝶屬喜泉卷耳傑氏椰子貓品種品種 (動物)哥倫比亞穴䳍哥倫比亞鷿鷈哥斯大黎加山獅哈巴山马先蒿哈特曼山斑馬哈斯特鷹哀鸽哀氏马先蒿再引入冠企鵝屬冠啄果鸟属冠蓝鸦冠果草亚种凹嘴鵎鵼全叶马先蒿全柱秋海棠八角枫八點灰燈蛾关东巧玲花兴安梓叶槭光稃稻光萼巧玲花克什米爾馬鹿克羅斯河大猩猩克里特島矮猛犸克里特侏儒河馬副磨齒獸剛果小爪水獺园林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四川林鴞皱褶马先蒿皇狨猴矍眼蝶矍眼蝶屬短尾侏儒倉鼠短尾貓短嘴導顎雀石生堇菜石月石斑龜矇眼貂玳瑁玻璃梭鱸玉帶弄蝶玉帶鳳蝶火蠑螈灰头绿啄木鸟灰北極熊灰冠鶴灰眉岩鹀灰熊灰鳳冠雉灰鷹灰胸繡眼鳥灰林鸮灰斑鸠灌丛马先蒿獨角仙珠芽艾麻珠袖蝶珀鳳蝶球果小檗琉球翠鸟琉璃灰蝶屬碎米蕨叶马先蒿碎紋孔弄蝶碩鬣狗碗花草福粉蝶屬福氏马先蒿种群秦岭细鳞鲑秦嶺大熊貓科島吼猴稻大鼠稻眉眼蝶稀花八角枫穴鴞穿心莲穗花马先蒿竹叶子笠原朱雀笃斯越橘笑鴞笄石菖笛鸻箭環蝶箭毒蛙籼稻精靈寶可夢 太陽/月亮粗尾负鼠属粗鱗矛頭蝮粉叶羊蹄甲納塔爾岩蟒納氏稻鼠紐芬蘭狼紐西蘭叢異鷯索哥羅鳩紫寿带鸟紫花苜蓿紫茉莉紫胸鳳冠鳩紫日灰蝶細帶環蛺蝶細嘴兀鷲紅吼猴紅尾蚺紅圓翅鍬形蟲紅嘴巨嘴鳥紅嘴黑鵯紅嘴樹鴨紅噝蝰紅矩安蛺蝶紅狼紅頰獴紅額長尾鸚鵡紅血蟒紅襟粉蝶紅背松鼠猴紅腿蛙紅淡比綠弄蝶綠喉毛腿蜂鳥綠啄花鳥緣板鱉緬甸箱鱉红头咬鹃红头啄木鸟红头美洲鹫红头长尾山雀红嘴山鸦红纹马先蒿红颈袋鼠红背细尾鹩莺红毛竹叶子纤粉蝶纤细马先蒿纹兔袋鼠纺轴螺统治鹦鹉绿叶五味子绿头鸭绿孔雀绒额鳾细管马先蒿细距堇菜罌粟罗氏马先蒿网纹长颈鹿羚牛美丽马先蒿美國蟾蜍美國毒蜥美洲南瓜美洲小鴕美洲黑熊美洲野牛美洲金翅雀美洲森林野牛美洲水鼬美洲擬獅羅氏長頸鹿翎頜鴇翠袖锯眼蝶翡翠樹蚺真猛瑪象真枝角鹿猪属猫尾草猴尾蜥眼鱧眼斑吐綬雞烏鶇爪哇犀牛爪哇豹爪哇野牛爪哇虎爱德华猪笼草瘧蚊絹蝶屬絹斑蝶疏花穿心莲疣唇蛇疣鼻天鹅病毒瑙琴脂鯉環物種瓜岛叉尾海燕瓜達盧長腿兀鷹生物学生物分類法生物检索表生殖隔离田鷚画眉甜菜甘肃马先蒿甘肃柳莺熊果熱帶灰蝶屬熱帶白裙弄蝶異粉蝶異紋帶蛺蝶異紋紫斑蝶異鱲異色尖粉蝶物种特島信天翁特鲁氏中喙鲸特有種片髓灯心草牛奶蛇牛属牙買加圓尾鸌牙買加虹蚺狷羚直立人盾叶茅膏菜盾鳞风车子盘丽鱼属盘羊盘羊马可波罗亚种盘羊指名亚种盖氏袋鼠盔頭澤龜白大角羊白头叶猴白尾鹿白尾海雕白喉雨燕白唇動胸龜白冠噪鹛白兀鷲白犀白禿猴白翎海燕白眉丝刺莺白眉田雞白眉歌鶇白花蝇子草白面僧面猴白靴兔白頭海鵰白頸鳶白頸麥雞白额雁白马鸡白鹡鸰白鹳白蜆蝶屬白背鸭白腹鹦哥白掌長臂猿白斑弄蝶百子蓮屬隐花马先蒿隱䴉花彩雀莺花菱草銳葉景天銅尾孔雀雉響尾蛇蟋蟀雨蛙聚花荚蒾聚花马先蒿聖卡特里納島響尾蛇聖米格爾紅腹灰雀聖誕島白齒鼩達摩鳳蝶達摩蛙荠苨菰腺忍冬菱果薹草菲律賓鱷鏽斑豹貓萎软紫菀萝卜蝎子草非洲岩鼠非洲灰鹦鹉非洲獸總目非洲豹非洲野驴非洲森林象非洲木犀榄靛色琉灰蝶蠟嘴雁蠹叶蛱蝶領鵂鶹蠕形蟎屬衣索比亞狼须浮鸥血雉血根草血清型風鈴草屬袋食蚁兽食蟹狐风车草裏海裸海蝶飛蝗褐小灰蝶屬褐喉樹懶褐短嘴旋木雀褐狐猴褐頭牛鸝褐魚鴞褐鵜鶘褐脉黄毛槭褐林鴞西加那利蜥蜴西印度海牛西南灯心草西南非洲獅西亞擬角蝰西伯利亞鱘西北非獵豹西班牙帝鵰西班牙羱羊西點林鴞西部大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西部黑犀西里伯斯鹿豚西方狍西方蜜蜂馬島隼馬達加斯加樹蚺馬蹄蓮屬馬里鶓鷯鶯馬拉巴靈貓馬普利斯古冠企鵝香魚香港瘰螈香港蝴蝶列表香港首先發現物種列表駝鹿騾鹿马属马岛鹃鵙马来亚虎驴羚驼蹄瓣骝毛小羚羊諾福克島布布克鷹鴞高加索蜂高加索薹草高加索野牛高屏溪高山雨燕高角羚高體鰟鮍鬼針游蟻鬃毛吼猴魏氏蝰魔鬼隱翅蟲變種 (植物學)诺福克岛鸽豚尾葉猴象牙喙啄木鳥豹貓鱒屬豔粉蝶鲣鸟鲫鱼鳞胸刀翅蜂鸟鳳尾綠咬鵑鳳冠孔雀雉鳳冠火背鷴鳳頭距翅麥雞费尔氏马先蒿越南巨人蜈蚣越南红花羊蹄甲越南爪哇犀牛距翅雁跳岩企鵝鷹鵰鸭茅鸸鹋鸵鸟鹤首马先蒿鹃鴗麝科麝鹿麻雀點斑林鴞軍艦金剛鸚鵡黯弄蝶黃喉貂黃紋孔弄蝶黃頸亞馬遜鸚鵡黃裙豔粉蝶黃裙脈粉蝶黃邊胡蜂黃肱蛺蝶黃腹側頸龜黃星弄蝶黑喉红臀鹎黑冠麻鷺黑冕鶴黑犀黑穗薹草黑美洲鷲黑熊黑足貓黑背鍾鵲黑脈粉蝶黑掌长臂猿黑掌树蛙黄素馨黄花水龙黄顶夜鹭黄额闭壳龟黄鹡鸰黄腹彩龟黄毛槭黄水仙黛安娜長尾猴鼓腹咝蝰软刺裸裂尻鱼辽东水蜡树辛氏蜥迴聲鸚鵡远东豹返顾马先蒿霍氏樹懶錦箱龜茶色薹草茶条槭蜜熊蜜袋鼯蜜蜂屬郁香忍冬胸甲硬毛鼠郑作新舞毒蛾鈍鼻蝰屬蘭灰蝶阿島信天翁阿留申白頰雁阿里山五味子阿根廷象龜阿氏刺尻魚阿拉伯狼阿拉伯馬阿拉伯豹阿拉伯鴕鳥阿拉善马先蒿阿拉摩龍屬阔叶假排草蘇鐵綺灰蝶蘇門答臘象蘇門答臘鋸粉蝶赤羊赤狐赤颈鹤赤麂赤膀鸭赤腹山雀赭红尾鸲閉殼龜屬藍岩鬣蜥藍馬羚藏狼藏酋猴藪犬葫芦藓鑲邊尖粉蝶葵花凤头鹦鹉葛氏瞪羚钝口螈针尾鸭针鼹蒙古野驢蒙古沙棘邦克林鼠肯氏龜肉色黄丽蘑蓝山雀蓝灰蚁鵙蓝白细尾鹩莺蓝鲸蓝黑果荚蒾蓝斑蜥蜴蓬毛兔袋鼠银喉长尾山雀银鲫铺散马先蒿锦龟鄂氏麂羚野外绝灭野山羊野生火雞野生稻野马野豬野薄荷臺灣畫眉臺灣水鹿里奧格蘭德豹蛙里海虎金头闭壳龟金丝猴金花忍冬金须拟䴕金鱼草金鳳蝶金黃鼠耳蝠金葉猴金腹卷尾猴金色薩瓦納鰍金斑蝶蕎麥蕪菁甘藍長尾虎貓長尾林鴞長尾水獺長喙兀鷲長鬚鯨長鰭光唇魚長豇豆长穗薹草长颈鹿长趾钝口螈长柱沙参长托叶石生堇菜腋花马先蒿艾草松雞艾氏濱蟹苏门答腊犀牛苏门答腊虎苧麻珍蝶鋸粉蝶苔原狼雪豹雲紋尖粉蝶雷波槭雜交種雅波灰蝶雙尾蛺蝶雙黃頭亞馬遜鸚鵡雙色帶蛺蝶雙標紫斑蝶虎头海雕虎紋鈍口螈虎鯨陕甘黄毛槭陕西荚蒾报春红景天暴马丁香暗冠蓝鸦暗眼灯草鹀暗褐薹草查塔姆蕨鶯柯莫德熊柱葉大戟探春花果子狸林夜鹰林鵙鶲屬恆河豚捷蜥蜴捻角山羊李思忠 (鱼类学家)杏叶沙参東亞飛蝗東京喰種東非直角長角羚東非蜂東部大猩猩東部低地大猩猩東部黑犀東方狍松鴉松鸡松鼠猴根出红景天格氏浣熊栽培品种栗翅鷹树蹄兔属桃面愛情鳥桑叶葡萄桑岛麂羚條斑豔粉蝶梓叶槭梅花鹿森林暮眼蝶棕灶鳥棕硬尾鸭棉冠獠狨棉鳧植物學名命名法椰子貓極危物種楔尾鵰槲寄生槲鸫樟味藜横纹金蛛横纹长鬣蜥横斑蚁鵙樹袋鼠橫斑林鴞橄榄背林鸲橙端粉蝶橙額鸚鵡欧夜鹰欧亚莺欧石鸡欧石楠班克木欧绒鸭欧薄荷欧洲乌贼欧洲马鹿歐亞紅松鼠歐亞狼歐亞鴝歐美洲豹歐歌鶇歐洲獅歐洲綠鸕鶿歐洲黑蜂歐洲野馬歐洲雲杉歐洲樹蛙毒蜥屬毛伊海豚毛萼勤堇菜毛连菜水密花水稻水果列表民都洛水牛江孜沙棘江豚河狐沼生马先蒿沼鹿沼澤鱷沃希托地圖龜沙参沙狐波多黎各草鸮波多黎各鸚鵡波圖格薩北山羊波缘冷水花波齿马先蒿波斯豹波斑鸨洞螈洞鬣狗淡眉柳鶯淡青雅波灰蝶淡褐脈粉蝶深灰槭深裂八角枫混同豔眼蝶渡鴉港海豹湿生冷水花漁人的搏鬥漁貓潘塔纳尔猫潘氏马先蒿澳大利亚食虫植物协会公报澳大利亚金丝燕澳洲巨型動物群澳洲鵜鶘澳洲野犬朝鮮喜鵲木紋龜月琴脂鯉朗氏中喙鯨指名文蛺蝶截鳞薹草春黄菊叶马先蒿海南山牵牛海岸角蜥海獺海角山斑馬海葡萄浅黄马先蒿斯瑟馬島小鸚鵡斯里蘭卡獅新畿內亞極樂鳥新西兰红嘴鸥新西兰鸲鹟新西蘭鶇鶲新英格蘭黑琴雞斜叶榕斑尾虎鼬斑嘴鸭斑克木斑纹角马斑馬斑驢斑貓斑鸣鹃鵙斑海豹无脉薹草日本獼猴日本狼日本海獅旌节马先蒿旅鶇擬珊瑚蛇屬擬黃鸝攀倒甑意大利狼愛之蔓愛氏鷴敘利亞野驢扁囊薹草扁舵鲣扭角林羚托吉安鹿豚拟鼻花马先蒿拉奈孤鶇曲紋黛眼蝶曼巴蛇屬曼西毛氈苔普通獼猴普通红尾鸲普通翠鸟普通鳴冠雉普氏马先蒿普氏马先蒿南方亚种 扩展索引 (969 更多) »

加姆島野鴨

加姆島野鴨(Anas oustaleti)是一種馬里亞納群島特有及已滅絕的鴨。牠們有時被認為是綠頭鴨、太平洋黑鴨或斑嘴鴨的亞種。 加姆島野鴨是雜交成種的例子。牠們是由到馬里亞納群島過冬的綠頭鴨與住在島中的澳洲黑鴨雜交而來。物種化的過程只是從近幾千年才開始,並沒有發現任何加姆島野鴨或其祖先的化石,令人懷疑牠們是否自很久就一直住在島上。另外於1994年在羅塔島發現的史前鴨骨又非加姆島野鴨的近親。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並不認同加姆島野鴨是一個有效的物種,故沒有將牠們包含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不過,由於牠們的已確立了一個明顯的及獨立的演化單位,故牠們最少也是一個端始種。牠們若真的是一個物種,將會是已知最短命的脊椎動物,只生存了幾萬年就已經滅絕。.

新!!: 亞種和加姆島野鴨 · 查看更多 »

加岛哀鸽

加岛哀鸽(学名:Zenaida galapagoensis)是鸠鸽科动物,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特有種,是一种很常见的鸟类,喜栖息於开放或半开放环境,特别是群岛的干旱低地。.

新!!: 亞種和加岛哀鸽 · 查看更多 »

加州劍齒虎

加州劍齒虎(Smilodon californicus)是一種斯劍虎。牠有時被認為是獨立的物種,亦有指是致命劍齒虎的亞種。 加州劍齒虎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發現的化石,牠在拉布雷亞瀝青坑中在追獵獵物或吃腐肉時被困。.

新!!: 亞種和加州劍齒虎 · 查看更多 »

加州王蛇

加州王蛇(學名:L.

新!!: 亞種和加州王蛇 · 查看更多 »

加州神鷲

加州神鷲(學名:Gymnogyps californianus)属于美洲鹫科新大陸禿鷲家族,为北美洲大陆最大的鸟类。如今这种鹫只生活在科羅拉多大峽谷区域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和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西海岸的群山中。牠是加州兀鹫属中唯一存活的物种。 加州神鹫是一种大型黑色的禿鷲,翅膀下面有白色的小块,头部秃毛,根据其情绪的不同,显露的皮肤颜色为微黄色到鲜红色。在所有北美洲的鸟类中其翼幅最宽,同时也是最重的鸟类之一。加州神鹫是食腐動物,吃大量的腐肉。牠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之一,其寿命可达50年。 19世纪以来,由于非法狩猎、鉛中毒和栖息地破坏,加州神鹫的数量急遽减少。最终,美国於1987年执行了一项自然保护运动计划,捕获了所有存活的野生加州神鹫,总计22只鸟被豢养在圣迭戈野生动物园和洛杉矶动物园。从1991年起,数量开始有所增长,加州神鹫又被重新放归山林。这项工程是美国迄今以来最昂贵的物种保护工程。加州神鹫是世界上最稀少的鸟类之一。到2008年12月,据统计只剩有327只存活的加州神鹫,其中半数以上为野生。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San Diego's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for Endangered Species,2008年1月10日查阅。 加州神鹫对于很多加州印第安人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重要角色出现在一些传统的美國原住民神話中。.

新!!: 亞種和加州神鷲 · 查看更多 »

加州海獅

加州海獅(Zalophus californianus)是一種原產北太平洋的海獅品種。雄性長大後可達2.4米長,重300公斤;雌性長大後則有2米長,100公斤重。 加州海獅的食物廣泛,主要有魚、魷魚等海鮮,偶有機會亦會捕食海鳥。 加州海獅群是最大型的哺乳動物群之一。雄性海獅於每年6月初何會建立地盤。雌性則於6月中才會來到,一兩天後便交配。誕下小海獅約一星期後,成年海獅又可再次交配。加州海獅的乳汁也是所有哺乳動物當中唯一一種不含乳糖成份的。 加州海獅經訓練后,可在馬戲團、海洋公園表演,也正因為海獅行動敏捷,美國海軍可以利用它們捆綁敵方潛水員。 在美國舊金山三十九號碼頭(漁人碼頭)外,人們常常可以近距離看到不少加州海獅享受日光浴。.

新!!: 亞種和加州海獅 · 查看更多 »

加兰巴国家公园

加兰巴国家公园位于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于1938年建立,是非洲最早建立的国家公园之一,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 加兰巴国家公园是全世界最后一个野生北白犀种群的栖息地。由于公园内偷猎的情況嚴重,公園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单。该公园还因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非洲象驯养計劃而闻名于世,該計劃的目的是訓練野生動物供游客骑乘。.

新!!: 亞種和加兰巴国家公园 · 查看更多 »

加那利黑蠣鷸

加那利黑蠣鷸(Haematopus meadewaldoi)是一種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蘭索洛特島、福特彎圖拉島及其周邊小島上特有的涉禽。 加那利黑蠣鷸最初被認為是非洲黑蠣鷸的亞種,但已證實牠們獨立的物種。 這兩種有時都會被認為是歐亞蠣鷸的亞種。雖然自然學者很久以前已知悉加那利黑蠣鷸的存在,但卻1913年前一直都誤以為是非洲的群族。.

新!!: 亞種和加那利黑蠣鷸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馬鹿

加拿大馬鹿(學名:Cervus canadensis),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鹿科物種之一,也是北美洲和亞洲東部體型最大的哺乳類動物之一。在鹿科中,僅有駝鹿的體型比加拿大馬鹿大,而鹿屬中只有紅鹿(歐洲馬鹿)能與其匹敵。加拿大馬鹿和發源於歐洲的歐洲馬鹿(Cervus elaphus)十分相似,其長久以來也被認為是歐洲馬鹿的亞種;。 加拿大馬鹿棲息於森林與林邊的棲息地,以草、植物、樹葉與樹皮為主食。儘管土生自北美與東亞,加拿大馬鹿在引進牠們的國家仍適應良好,其中包括紐西蘭與阿根廷。然而牠們高水平的適應性,卻對當地的特有種與生態系統造成了威脅。 加拿大馬鹿的公鹿有著碩大的鹿角,其每年都會脫落。到了發情期時,公鹿會出現各種為了爭取交配權的動作,包括擺出姿態、鹿角扭打及發出鳴叫。公鹿會連續發出尖銳的叫聲,用以確保公鹿的優勢地位,並且吸引母鹿。加拿大馬鹿的鳴叫也是自然界中最有特色的叫聲之一。 加拿大馬鹿十分容易感染一些傳染病,其中有的疾病可以透過家畜傳染。當今技術主要透過疫苗接種來防止染病,並已成功混合疫苗。 有些文化十分崇敬加拿大馬鹿,並將其作做為心靈上的力量。在亞洲的部分地區,鹿角與鹿角上的絨毛狀皮會被使用於傳統醫學中。人們也以獵捕加拿大馬鹿來作為競賽;鹿肉比牛肉和雞肉更為精瘦、蛋白質含量更高。.

新!!: 亞種和加拿大馬鹿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雁

加拿大雁(學名Branta canadensis;英文:Canada Goose),屬於雁形目鴨科黑雁屬;种名canadensis為拉丁文,「來自加拿大」之意。.

新!!: 亞種和加拿大雁 · 查看更多 »

加拉帕戈斯象龜

加拉帕戈斯象龜(學名:Chelonoidis nigra)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為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群島特有。成年象龜身長1.5 米(4.9呎),平均体重达到175公斤,最高纪录为400公斤(880磅),在爬虫类中列第13位。野外寿命超过100年。2006年6月23日在澳洲動物園因心臟衰竭病逝的大象龜哈麗,估計享年約175歲,病逝前為世上最長壽的存活動物。 由於加拉帕戈斯群島中不同島上的生態環境有明顯的差異,故不同亞種的象龜形態都不同。在湿润的高地岛,象龟更大,有半球形的壳和短脖子,在干燥的低地岛,象龟更小,有马鞍形的壳和长脖子。这啟發出達爾文對“进化论”的思考。 16世纪加拉帕戈斯象龜的數量大約有25萬隻,1970年代只剩下3000只,主要原因是人的捕猎以获取肉和油,栖息地被农业生产占用和物种入侵,如羊和猪。原有的15个亚种还剩十个亚种在野外生存,第十一个亚种只剩一只名为「孤独乔治」的雄龟,于2012年6月死亡。20世纪初开始的动物保护活动使象龟现有的数量回复到1.9万只。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名录中属于易危物种。.

新!!: 亞種和加拉帕戈斯象龜 · 查看更多 »

埃博拉病毒屬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是絲狀病毒科的其中一種病毒,可導致伊波拉出血熱,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河命名(該國舊稱薩伊),此地接近首次於1976年爆發的部落,剛果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伊波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徑是透過患者體液傳染,如血液、汗、嘔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並無飛沫感染的證據。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仍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為伊波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證實有效,伊波拉被列為生物性危害第四級病毒,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新!!: 亞種和埃博拉病毒屬 · 查看更多 »

埃及胡狼

埃及胡狼(学名:Canis anthus lupaster),又名埃及豺,非洲狼,分类学上属于犬屬亞洲胡狼的一个亚种。而在DNA分析上则表明,埃及胡狼与印度狼、喜马拉雅狼的关系要比其与亞洲胡狼的关系为近 。.

新!!: 亞種和埃及胡狼 · 查看更多 »

埃及陸龜

埃及陸龜(Testudo kleinmanni),又名克萊馬尼陸龜,包括了納吉夫陸龜,是一種處於極危的龜。牠們雖然稱為埃及陸龜,但已從埃及滅絕,在全球滅絕只是時間的問題。.

新!!: 亞種和埃及陸龜 · 查看更多 »

厚葉龍舌蘭

厚葉龍舌蘭(学名:Agave victoriae-reginae),又名維多利亞女王龍舌蘭、女王龍舌蘭或皇后龍舌蘭,俗稱笹之雪、箭山積雪、鬼脚掌或雪簧草,是一種細小的龍舌蘭屬植物。它們最特別的是在彷彿浮雕的葉子上有白色的紋。其名字是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

新!!: 亞種和厚葉龍舌蘭 · 查看更多 »

原始獅

原始獅(学名:Panthera leo fossilis)又名古獅,是更新世早至中期已滅絕的貓科。牠們一般被認為是獅的早期亞種。 原始獅最長2.4米,比現今非洲的獅長約半米,與上更新世的美洲擬獅一樣大。 很多原始獅的化石都是在德國摩斯溪發現。一副接近完整的頭顱骨亦在德國近海德堡的毛爾發現。在與發現海德堡人同一的地層中,亦發現了約55萬年前的獅子頭顱骨。在歐洲最古老的原始獅是在義大利伊塞爾尼亞發現,屬於約70萬年前。而在肯雅奧杜威峽谷發現屬於175萬年前的獅子顎骨則很像原始獅的。 原始獅衍生了上更新世的穴獅。.

新!!: 亞種和原始獅 · 查看更多 »

偽地圖龜

偽地圖龜(學名:Graptemys pseudogeographica)是地圖龜屬下的一種龜。原産於美國。是常見的寵物。其指名亞種為Graptemys pseudogeographica pseudogeographica。.

新!!: 亞種和偽地圖龜 · 查看更多 »

假鹤虱

假鹤虱(学名:Eritrichium thymifolium)是紫草科齿缘草属的植物。分布于蒙古、克什米尔、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宁夏、甘肃、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1,800米的地区,见于向阳山坡和砾石地。.

新!!: 亞種和假鹤虱 · 查看更多 »

假排草

假排草(学名:Lysimachia sikokiana)是报春花科珍珠菜属的植物。分布于台湾岛、日本、菲律宾等地,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2,3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林下和山谷溪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假排草 · 查看更多 »

博寧島夜鷺

博寧島夜鷺(Nycticorax caledonicus crassirostris)是棕夜鷺一個已滅絕的亞種。.

新!!: 亞種和博寧島夜鷺 · 查看更多 »

华南虎

华南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又叫厦门虎、中国虎或南中国虎,是虎的一个亚种,为中国除孟加拉虎與西伯利亞虎之外第三種虎,也是境內唯一的特有品种,生活在中国的南部,許多南方傳統童話與記述當中都有出現。十九到二十世紀,被以中藥、危害農業等為由大量獵殺,1977年後雖然已經立法禁止,但數量已經不足以恢復,最后一只野生华南虎在1994年被射杀,之后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野生种群的存在,被懷疑已經野外滅絕。.

新!!: 亞種和华南虎 · 查看更多 »

华北豹

华北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也称中国豹,是一种大型猫科食肉动物,是豹的一个亚种,为中国特有,同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新!!: 亞種和华北豹 · 查看更多 »

卡尼鄂拉蜂

卡尼鄂拉蜂(学名:Apis mellifera carnica)是西方蜜蜂的一個亞種。牠們原產於斯洛維尼亞,但現時已可以在澳洲、匈牙利、羅馬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及塞爾維亞看到。.

新!!: 亞種和卡尼鄂拉蜂 · 查看更多 »

卡羅萊納長尾鸚鵡

卡羅萊納長尾鸚鵡 (学名:Conuropsis carolinensis)是美國東部唯一的本土鸚鵡品種。此鸚鵡被發現於俄亥俄谷至墨西哥灣一帶,一般居住於河流或沼澤旁的柏樹及槭樹上。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已經宣告絕種。.

新!!: 亞種和卡羅萊納長尾鸚鵡 · 查看更多 »

印度狼

印度狼(学名:Canis indica),又名亞洲狼,是生活在印度至中東的一種食肉目哺乳動物。牠原先被認為是灰狼的亞種,但從其mtDNA的研究顯示牠是另一個物種。.

新!!: 亞種和印度狼 · 查看更多 »

印度花豹

印度花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fusca),是豹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於印度,數量約有1萬隻,是亞洲豹的亞種中數量最多的族群。 印度花豹体长約1.8米之間,尾長可達1米。夜行性,除了捕捉羊、牛、豬,也會偷襲家畜。 印度花豹在印度有多次襲擊人類的紀錄。2011年7月19日,一隻豹闖入印度西里古里市的一處廢棄民房,抓住1名路過的村民,總共造成6人受傷,所幸無人喪生。最後這隻豹遭警察制伏,沒多久就因為重傷死亡了。.

新!!: 亞種和印度花豹 · 查看更多 »

印度蟒

印度蟒(學名:Python molurus),廣州俗稱為南蛇,又稱亞洲岩蟒、印度岩蟒、黑尾蟒、印度虎紋蟒,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下的一種無毒蛇類,主要分布於南亚印度次大陆。以前,分布于华南及东南亚的緬甸蟒(P.)曾被长期视为本种的亞種,直到2009年才确定緬甸蟒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物种.

新!!: 亞種和印度蟒 · 查看更多 »

印度象

印度象(Elephas maximus indicus)是亞洲象的亞種之一,生活在亞洲大陸上。自1986年以來被IUCN列爲瀕危物种。雖然叫做印度象,但實際其分佈範圍還包括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及中國。Sukumar, R. (1993).

新!!: 亞種和印度象 · 查看更多 »

印度野驢

印度野驢(Equus hemionus khur)是棲息在南亞的亞洲野驢亞種。.

新!!: 亞種和印度野驢 · 查看更多 »

印度支那豹

印度支那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也称華南豹,是豹的一个亚种,分布在中国雲南和秦嶺以及越南、寮國、泰國、緬甸、柬埔寨、马来半岛等地,是一種分布在中南半島及華南的豹。 印度支那豹体长介於1.3-1.75米之間,尾長約0.9-1米。印度支那豹的數量可能較華北豹稀少,中國的數量稀少,當局已經加強保護,將印度支那豹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印度支那豹棲息在雨林、山地、原始森林,善於爬樹及游泳,會守候在樹上,等待水鹿、羚羊、野牛、野豬經過再飛撲而下咬住獵物頸部使其窒息而死。 香港早期也有印度支那豹生存,如香港大學的香樂思教授曾報導於1931年一隻於涌尾 (船灣)以捕獸器捕獲的豹,並於沙頭角警署短暫存放獸皮。但香港的豹已於1930年代滅絕。及後據說於1940年代有人在大嶼山發現豹子,但從未獲得證實。.

新!!: 亞種和印度支那豹 · 查看更多 »

印度支那虎

印度支那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corbetti)简称印支虎,是老虎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原印度支那)一带。其学名中的“corbetti”是为了纪念英国自然学家吉姆·科比特,故印支虎又被称作科比特之虎。.

新!!: 亞種和印度支那虎 · 查看更多 »

危地馬拉珠毒蜥

危地馬拉珠毒蜥(Heloderma charlesbogerti),是毒蜥屬下的一個瀕危物種,分佈在瓜地馬拉東北部莫塔瓜河谷的乾旱森林。牠們只是異域性亞種,與鄰近的墨西哥毒蜥亞種只相差250公里。。目前該物種據信野外只有少於200條,為瀕危物種。.

新!!: 亞種和危地馬拉珠毒蜥 · 查看更多 »

卷羽鵜鶘

卷羽鵜鶘(學名:Pelecanus crispus)是分佈在歐洲東南部至中國沼澤及淺水湖的一種鵜鶘。卷羽鵜鶘現存未有亞種。但在阿塞拜疆發現的一個更新世化石,就因體型差別而被描述一個卷羽鵜鶘的古亞種,稱為Pelecanus crispus palaeocrispus。.

新!!: 亞種和卷羽鵜鶘 · 查看更多 »

南大東島

南大東島是位於菲律賓海東南部大東群島中的一座珊瑚島,也是該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位於北大東島以南約9公里處,距離那霸有360公里遠。今南大東島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日本沖繩縣島尻郡南大東村管轄。島上居民完全以農業種植為生計,雖然該島缺乏新鮮淡水。此島既無海灘也無港口,海運時貨物進出必須通過起重機,但建有南大東機場。.

新!!: 亞種和南大東島 · 查看更多 »

南美響尾蛇

南美響尾蛇(Crotalus durissus)是一種分佈在南美洲的響尾蛇。牠們是屬內分佈最廣的物種,並在其出沒的一些地區引發毒蛇咬傷的救治難題。其下已發現了8個亞種。.

新!!: 亞種和南美響尾蛇 · 查看更多 »

南非蹄蝠

南非蹄蝠(学名:Hipposideros caffer) 为翼手目蹄蝠科蹄蝠属的一种,习性与赤道蹄蝠相似。体型中等。体毛较长,多为金黄色。翅膀棕色。身体下部颜色较淡。耳朵大而圆,鼻叶呈马蹄形。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目前有四个亚种被记录。主要以昆虫为食。 Category:蹄蝠属.

新!!: 亞種和南非蹄蝠 · 查看更多 »

南方豹蛙

南方豹蛙(学名:Rana sphenocephala)是一種大部份時間水生的青蛙。牠們分佈在美國東南部的地方,其下共有兩個亞種。.

新!!: 亞種和南方豹蛙 · 查看更多 »

单蕊麻

单蕊麻(学名:Droguetia iners subsp.)为荨麻科单蕊麻属的亚种。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地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单蕊麻 · 查看更多 »

单蕊黄耆

单蕊黄耆(学名:Astragalus monadelphus)为豆科黄芪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生长于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坡、山谷、山顶湿处或灌丛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单蕊黄耆 · 查看更多 »

反棘美尾䲗

反棘美尾䲗(学名:Calliurichthys recurvispinnis)为䲗科美尾䲗屬的鱼类。分布于中国广东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汕尾。 曾被认为是Callionymus belcheri的亚种。.

新!!: 亞種和反棘美尾䲗 · 查看更多 »

古巴亞馬遜鸚鵡

古巴亞馬遜鸚鵡(学名:Amazona leucocephala),又名古巴亞馬遜鸚哥、古巴白額鸚哥或古巴鸚鵡,是分佈在古巴、巴哈馬及開曼群島的鸚鵡。.

新!!: 亞種和古巴亞馬遜鸚鵡 · 查看更多 »

古巴鉤嘴鳶

古巴鉤嘴鳶(學名:Chondrohierax wilsonii)是古巴特有的一種猛禽。 古巴鉤嘴鳶被列為瀕危,目前估計只有少於250隻。現時並未有牠們正式的紀錄,相信牠們會是21世紀第一種滅絕的脊椎動物。於2005年及2006年曾嘗試尋找牠們,但卻未曾成功。于2009年,古巴鸟类学家Nils Navarro Pacheco发现了一只古巴鉤嘴鳶活体并对其进行了摄像。 一些學者認為古巴鉤嘴鳶是鉤嘴鳶的亞種。.

新!!: 亞種和古巴鉤嘴鳶 · 查看更多 »

古柯樹

古柯樹(Coca,學名:Erythroxylum coca),一種灌木,原生于南美洲的西北部秘鲁一带,叶中含有古柯碱,可用于提取可卡因,作为麻醉药,也可作为毒品,在当地原住民的传统文化中曾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古柯目前在南美洲的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亚洲的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广为栽培,形成许多亚种,如秘鲁古柯(E.truxillense)、爪哇古柯(E.

新!!: 亞種和古柯樹 · 查看更多 »

台灣穿山甲

台灣穿山甲(学名: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又稱台灣鯪鯉、悶仔、土龜,是一種身上覆有鱗片的哺乳動物。該物種為穿山甲属中華穿山甲的一個亞種,也是台灣的一個特有亞種。目前,因棲地流失及人類過度捕食等因素,該物種已瀕臨絕滅。.

新!!: 亞種和台灣穿山甲 · 查看更多 »

台灣黑熊

臺灣黑熊(学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布農語:tumaz、賽夏語:somay、泰雅語:ngarox、鄒語:cmoi、卡那卡那富語:cumai、太魯閣語:kumay),是臺灣特有的亞洲黑熊亞種,胸前的V字型白色斑紋(太魯閣語稱做 rabang)是亞洲黑熊共有的特徵。台灣黑熊目前現存族群數量不多,出沒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1000公尺-3500公尺的山區,活動範圍可達50平方公里。早在1932年日本探險家堀川安市所著的《台灣哺乳動物圖說》中,因土地開發導致棲息地喪失,臺灣黑熊的數量在下降中。在1989年依照臺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台灣黑熊被列為瀕危。2001年台灣黑熊被選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不少台灣公司、企業、地方政府,都選用台灣黑熊作為吉祥物,是著名的台灣意象之一。.

新!!: 亞種和台灣黑熊 · 查看更多 »

台灣鼴鼠

台灣鼴鼠(學名:Mogera insularis insularis)又稱高砂鼴鼠、穿地鼠、悶鼠、逩地龍,是生存於台灣的一種哺乳動物,是小缺齿鼴的指名亚种,為台灣特有亞種。分布在台灣本島平地和中高海拔山區。 台灣鼴鼠最早記錄於1862年,由英國外交官史溫侯(Swinhoe)發現,命名為“Talpa insularis”。之後鼴鼠科內的屬名重整,學名改為“Mogera insularis insularis”。.

新!!: 亞種和台灣鼴鼠 · 查看更多 »

台灣野兔

臺灣野兔(学名:Lepus sinensis formosus Thomas,英文名:Formosan hare),臺灣特有種兔屬動物,體長30-40公分,尾長5-6公分,耳朵的長度則有8-10公分,體型小於中國野兔,有紅色的眼睛。原本來自歐亞大陸,在臺灣海峽形成後,因長期地理隔離而開始獨自演化,已具不同的外部性狀與基因組合,成為臺灣特有亞種。其分布範圍包括全臺低海拔丘陵地、河岸草生地、耕地、沙地等。牠們身型較家兔纖細,四肢較長,跳躍奔跑能力較強,也較早熟。外耳殼呈長橢圓狀,具有一身淡褐色的毛皮及明顯的大門牙,大門牙後方還有兩顆小門牙,無犬齒。剛出生的幼兔已全身有毛,且能張開眼睛,幾分鐘後就能夠奔跑。夜行性,通常單獨活動,僅初生幼兔會隨著母兔出現。會挖地道於穴道中居住。以植物嫩芽、嫩葉為食,傍晚至清晨是他們的覓食時間,過去主要分布於海拔500公尺以下的農墾地、草生地、海岸防風林等地,但由於土地過度開發,目前已移至高冷的山區,且數量有減少的跡象。.

新!!: 亞種和台灣野兔 · 查看更多 »

台灣雲豹

台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Formosan clouded leopard),貓科雲豹的一個亞種,為台灣特有亞種動物,是台灣本島少數的大型肉食野生動物之一,體形僅次於台灣黑熊。1862年首次被記錄在科學文獻上,由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發表。 台灣雲豹一直被視為是一種珍貴的野生動物,台灣原住民,如魯凱族,視獵捕雲豹為一種禁忌;魯凱族好茶部落將台灣雲豹視為他們的先祖,而排灣族認為雲豹是獵人死去後的轉世。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北大武山。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經過台美生態學者合組研究團隊調查,歷經13年研究,2013年4月宣布台灣雲豹可能已經滅絕,2014年4月認定台灣雲豹已經滅絕。。.

新!!: 亞種和台灣雲豹 · 查看更多 »

变黑蝇子草

变黑蝇子草(学名:Silene nigrescens)为石竹科蝇子草属的植物。分布于缅甸、尼泊尔、锡金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3,800米至4,200米的地区,多生在高山草甸,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变黑蝇子草 · 查看更多 »

受威脅物種

受威脅物種(Threatened species)是任何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滅絕的物種(包括動物、植物、真菌),也是IUCN保護現狀中對易危物種(VU)、瀕危物種(EN)、極危物種(CR)的統稱。所有此範圍內的物種皆於2006年5月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認定為對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 有時受威脅物種會用量測的方式來衡量,這是和群体生长率有關的生物质量測方式。.

新!!: 亞種和受威脅物種 · 查看更多 »

叉角羚

叉角羚(Antilocapra americana)又名“美国羚羊”,仅有一科一属一种。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的开阔地带,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叉角羚奔跑速度极快(速度接近猎豹,耐久力远胜于猎豹),以高速耐力奔跑而闻名,长时间高速奔跑,一次跳跃可达6米。出生4天的羊羔就能比人跑得快。其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97公里,而且有着惊人的耐力,被誉为地球上最善于耐力奔跑的动物。善游泳。夏季组成小群活动,冬季则集结成上百只的大群。为寻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进行几次迁移。性机警,视觉敏锐,能看到数千米外的物体。遇险时,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种特殊信号。叉角羚科动物曾经是史前北美食肉类动物北美猎豹、短面熊和恐狼、美洲拟狮、獵豹等动物的主要捕食对象。在美国洛杉矶著名的拉布雷沥青坑(Rancho La Brea)中发现了大量的叉角羚科动物化石。.

新!!: 亞種和叉角羚 · 查看更多 »

吸血地雀

吸血地雀(学名:Geospiza septentrionalis),是原產於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地雀属鳥類。也是沃爾夫島和達爾文島的特有種。它們曾被認爲是(Geospiza difficilis)的亞種,但在國際鳥盟最近的研究中發現兩者間的形態和鳴叫聲已經產生了較大的分化,於是將它們獨立成種。 吸血地雀是兩性異形的物種,雄性毛色是主要是黑色,雌性是灰色。 吸血地雀最有名的是不尋常的飲食習慣,牠們偶然也吸食其他鳥類的血液(主要是橙嘴蓝脸鲣鸟和藍腳鰹鳥),牠們用鋒利的喙在這兩種鳥身上反覆啄直到出血。奇怪的是,這兩種鰹鳥對吸血地雀的行為並不特別在意,據推測,這種行為從啄食寄生蟲演變而來。吸血地雀同時也偷吃這兩種鰹鳥的蛋,牠們把蛋推到岩石,直到蛋被打破。牠們這種特殊飲食習慣可能是因應海島缺少淡水而演化,儘管如此,他們的飲食的主體仍是種子和無脊椎動物,也吸食加拉帕戈斯仙人球的花蜜。.

新!!: 亞種和吸血地雀 · 查看更多 »

向日葵属

向日葵属植物包括52种以及许多亚种,全部都是起源于北美洲,但现在有许多种已经作为食物或花卉被引进到世界各地种植。 向日葵属植物的特点是具有小花聚合成盘状,周围呈放射性舌状花为中性不育花,内部盘花两性,有两个成熟后易脱落的,鳞片状冠毛;果实为瘦果。 向日葵属植物有一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都是草本植物。.

新!!: 亞種和向日葵属 · 查看更多 »

君主斑蝶

君主斑蝶(学名:Danaus plexippus),又名黑脉金斑蝶,大樺斑蝶,是一種斑蝶。牠們可能是北美洲最廣為人知的蝴蝶。自19世紀,牠們就在新西蘭被發現,並於1871年在澳洲發現。牠們分佈在歐洲的加那利群島及馬德拉,並有一些遷徙至俄羅斯、亞速爾群島、瑞典及西班牙。翅膀上有顯眼的橙色及黑色斑紋,翅膀闊8.9-10.2厘米。雌蝶的翅脈更為深色,雄蝶的後翅中央有一斑點可以釋放信息素。雄蝶較雌蝶為大。.

新!!: 亞種和君主斑蝶 · 查看更多 »

坡鹿

坡鹿(Cervus eldii),又名海南坡鹿,是東南亞特有的一種鹿。牠們最初是於1839年在曼尼普爾發現的。.

新!!: 亞種和坡鹿 · 查看更多 »

塞马环斑海豹

塞马环斑海豹(Saimaannorppa,学名:Pusa hispida saimensis)是环斑海豹(Pusa hispida)的一个亚种,属极受威胁的海豹,总存世数量在2018年时仅有400头左右。塞马环斑海豹名称源于其活动区域——芬兰的塞马湖。这个物种是自最后一次冰川期后,由于陆地上升而与其它环斑海豹隔绝而形成的。塞马环斑海豹与及贝加尔海豹是仅有的几种生活在淡水中的海豹。.

新!!: 亞種和塞马环斑海豹 · 查看更多 »

塞鯨

塞鯨(學名:Balaenoptera borealis)為鬚鯨的一種,又名北须鲸,為世界上第三大鬚鯨,僅次於藍鯨與長鬚鯨。牠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尤其是在遠離海岸的海洋深層。塞鯨傾向避開陽光與熱帶海域,每年夏季時從寒冷或兩極的海域遷移到溫帶海域,冬季則遷移到亞熱帶海域,雖然大部分區域的遷移路線尚未完全明朗。 塞鯨身長可以達到20公尺(66英尺),體重則可達到45公噸(50短噸) 。估計每天需要900公斤的食物,主要是橈腳類動物與磷蝦,有時還包括其他的軟體動物。塞鯨的速度也是鯨魚中最快的,在短距離上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31英里或27節)的速度。「塞鯨」這個名稱是從挪威語的「Pollock」(青鱈)而來的,青鱈是種與塞鯨同時間出現在挪威海岸邊的魚類。 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後期之間的大規模商業獵捕中,估計共有超過238,000條塞鯨被獵捕,而現在塞鯨已成為國際保育動物,雖然冰島與日本仍然有具有爭議的研究計劃在獵捕塞鯨。2006年時估計全球約有54,000條塞鯨,數量大約只剩大規模捕鯨活動前的5分之1。.

新!!: 亞種和塞鯨 · 查看更多 »

塔希提島紅嘴秧雞

塔希提島紅嘴秧雞(Gallirallus pacificus),又名塔希提秧雞,是一種已滅絕的秧雞。牠們曾於大溪地出沒,於1773年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的第二次旅程中就捕獲了一隻,並由約翰·雷茵霍爾德·福斯特(Johann Reinhold Forster)來描述及由福爾斯特(Georg Forster)描繪。不過這個標本的去向不明。塔希提島紅嘴秧雞不能飛行,有可能是由黃領秧雞衍生而來。 由於科學分類的誤會,於20世紀中至末,很多會以Rallus ecaudatus 作為塔希提島紅嘴秧雞的學名。不過這個學名卻是指黃領秧雞的一個現存亞種,其正式學名為Gallirallus philippensis ecaudatus。另外,亦有以薩摩亞水雞的學名來指塔希提島紅嘴秧雞。.

新!!: 亞種和塔希提島紅嘴秧雞 · 查看更多 »

塔图因

塔图因(又译塔图音,坦圖因;英语:Tatooine),是《星際大戰》的世界观中天行者家族的故乡行星。它被设定为一颗巨大的沙漠行星,属于星系外環(Outer Rim)的阿卡尼斯区域(Arkanis Sector),是一颗围绕着一个双星系统运动的行星。.

新!!: 亞種和塔图因 · 查看更多 »

塔那河紅疣猴

塔那河紅疣猴(学名:Piliocolobus rufomitratus),又名塔納疣猴,是近肯雅東南部塔納河長廊林中特有的一種瀕危猴子。牠們以往被分類為西方紅疣猴的亞種。 塔那河紅疣猴是世界上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之一。牠們與塔那河長尾猴是1978年在塔納河成立保護區的原因,但在此區內仍受有人類的騷擾。.

新!!: 亞種和塔那河紅疣猴 · 查看更多 »

塔斯曼尼亞鴯鶓

塔斯曼尼亞鴯鶓(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diemenensis)是塔斯曼尼亞一種已滅絕的鴯鶓亞種。牠們與其他島上的鴯鶓(如王島鴯鶓及袋鼠島鴯鶓)不同,有足夠的數量,並沒有小群族的影響。故此,塔斯曼尼亞鴯鶓並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物種,而其亞種的地位亦受人所質疑,因其大小與外觀在一些主島鳥類也可見到。現時只餘下牠們的亞化石骨頭,而其標本已經遺失。.

新!!: 亞種和塔斯曼尼亞鴯鶓 · 查看更多 »

墨瑞鱈

墨瑞鱈(學名:Maccullochella peelii,英語:Murray cod、cod、greenfish或者goodoo)中國大陸譯作澳洲龍紋斑,蟲紋麥鱈鱸、蟲紋鱈鱸、蟲紋石斑魚,台灣譯作河鱈、東洋鱈、淡水鱸魚,是真鱸科下麥鱈鱸屬的一種肉食性淡水魚。儘管在當地方言中稱為“鱈”(cod),但是這種魚其實與北半球海洋的鱈屬(Gadus)魚類毫無關係。 墨瑞鱈發現於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流域,無論從經濟還是生態學角度上講,它都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有脊椎野生動物之一。墨瑞鱈是澳大利亞淡水魚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墨瑞鱈的學名曾有一段時間被改為M.

新!!: 亞種和墨瑞鱈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灰熊

墨西哥灰熊,又名墨西哥棕熊,是一群滅絕的棕熊种群,过去被归类为一独立的亞種(學名:Ursus arctos nelsoni),但现在被认为是灰熊(U.

新!!: 亞種和墨西哥灰熊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狼

墨西哥狼(Canis lupus baileyi)是狼的最為稀少及遺傳上較疏離的亞種,分佈在北美洲。.

新!!: 亞種和墨西哥狼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蝮

墨西哥蝮(學名:Agkistrodon bilineatus)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蝮屬下的一種毒蛇,主要分布於墨西哥,並向南方分布至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目前已有4個亞種得到確認。.

新!!: 亞種和墨西哥蝮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毒蜥

墨西哥毒蜥(Heloderma horridum)是毒蜥屬下的一种蜥蜴,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危地马拉南部,能分泌毒液。目前发现的能分泌毒液的蜥蜴一共只有两种,另一种是美國毒蜥(Heloderma suspectum),也属于毒蜥屬。墨西哥毒蜥体型比美国毒蜥大,体色更为黯淡,且身体上有淡黄色的斑点与条带。它是肉食动物,主要以爬行动物的蛋为食。墨西哥毒蜥分泌的毒液对人类的用处尚有争议,不过,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其中的几种酶可能可以用来生产抗糖尿病药,相关的药物学研究还在进行中。 墨西哥毒蜥面临着过度捕杀和棲息地破壞的问题,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护。.

新!!: 亞種和墨西哥毒蜥 · 查看更多 »

墓头回

墓头回(学名:Patrinia heterophylla)为忍冬科败酱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陕西、青海、宁夏、甘肃、河南、山西、浙江、安徽、辽宁、山东、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300米至2,600米的地区,多生在沙质坡、路边、山地岩缝中、草丛中及土坡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墓头回 · 查看更多 »

壯麗細尾鷯鶯

壯麗細尾鷯鶯(學名:Malurus cyaneus),又名華麗細尾鷯鶯,是細尾鷯鶯科的一種雀,分佈在澳洲東南部。牠們是留鳥及地盤性的,且有高度的兩性異形:雄雀繁殖時前額、耳底、上背及尾巴呈鮮藍色,面部黑色,喉嚨黑色或深藍色;非繁殖期的雄雀、雌雀及雛鳥主要是灰褐色的。現已知有兩個亞種:塔斯曼尼亞較為大及深色的cyaneus亞種及主島的cyanochlamys亞種。 壯麗細尾鷯鶯擁有一些特殊的行為特徵,包括社會性一夫一妻制但濫交,雖然牠們會一雌一雄組成一對,會雙方都會與其他雀交配及餵哺其幼鳥。雄雀會送黃色花瓣給雌雀來示愛。 差不多只要有一些下層灌木層作為遮蔭,就可以見到壯麗細尾鷯鶯的蹤跡。牠們可以棲息在有稀疏叢林的草原、森林、林地及花園。牠們已適應了城市環境,在悉尼、坎培拉及墨爾本的郊區十分普遍。牠們主要吃昆蟲及以種子扶助。.

新!!: 亞種和壯麗細尾鷯鶯 · 查看更多 »

多姿麝鳳蝶

多姿麝鳳蝶(学名:Byasa polyeuctes),分布於亞洲各地的族群,與紅珠鳳蝶過去習稱的『紅紋鳳蝶』相似,容易讓人誤為這兩種蝴蝶親緣的關係接近,事實上兩者分屬在不同的屬,並無特別接近的親緣關係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季刊。。外觀和型態多樣,雖然是同種類,但外觀斑紋卻是「多」采多「姿」,後翅白斑大而明顯的個體到完全沒有白斑的族群皆有,因此稱為「多姿」麝鳳蝶呂至堅、陳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又別名為:大紅紋鳳蝶、紅裙鳳蝶。多姿麝鳳蝶屬於大型鳳蝶,在台灣地區從北到南,能適應非常多樣的環境,數量十分普遍。.

新!!: 亞種和多姿麝鳳蝶 · 查看更多 »

大叶猪笼草

大叶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acrophylla)是東馬沙巴的特鲁斯马迪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macrophylla”来源于拉丁文“macro”和“phylla”,意为“巨大的叶片”。 大叶猪笼草曾被认为是爱德华猪笼草的一个亚种,但它们的捕虫笼和叶片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Clarke, C.M. 1997.

新!!: 亞種和大叶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大山雀

大山雀(学名:Parus major),又名仔伯、仔仔黑、黑子、山仔仔黑、羊粪蛋、白面只、灰山雀、花脸雀、花脸王、白脸山雀,是山雀屬下的一種鳥類。.

新!!: 亞種和大山雀 · 查看更多 »

大嘴鵟

大嘴鵟(學名Buteo magnirostris、闊嘴鵟)是分佈在拉丁美洲一種體型較細小的猛禽。 大嘴鵟的胸部及下身是棕白相間的,尾巴上有4或5條灰色斑紋。不同的亞種有不同的羽毛。牠們的眼睛主要是黃色的,身體一般呈灰色,但翼上會有一些紅色,在飛行時特別明顯。牠們的叫聲十分高音刺耳。大嘴鵟在鵟屬中算是較為細小的,平均只有36厘米長。牠們的特徵是長長的尾巴及明顯較短的雙翼。 大嘴鵟遍佈在由墨西哥經中美洲至安地斯山脈東面的大部份南美洲。牠們在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岸至阿根廷東北部出沒。除了密林的環境外,牠們非常適應其分佈地的生態系統。牠們也會在城市生活,可能是最為普遍的鷹。牠們在築巢期帶有攻擊性,曾有紀錄攻擊行經的途人。 大嘴鵟主要吃昆蟲、有鱗目及細小的哺乳動物,如幼生普通狨及細小猴子。牠們也會吃細小的鳥類,但不如白尾鵟或黃腹隼般經常獵食鳥類。混合鳥群會注視大嘴鵟的接近,但並不怎麼認為具有威脅。.

新!!: 亞種和大嘴鵟 · 查看更多 »

大王马先蒿

大王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rex)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缅甸、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4,3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空旷山坡草地与疏稀针叶林中及山谷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大王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大綠雀

大綠雀(Akialoa ellisiana)是夏威夷的一種管舌鳥。.

新!!: 亞種和大綠雀 · 查看更多 »

大熊猫

大熊猫(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稱作大--,一般稱為「--」或「--」,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猫是中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現存大約有2060頭(2016年数据)。2016年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级”降为“易危级”。由於生育率低,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大熊猫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 大熊猫黑白相間的毛色和憨态可掬的外表使其深受人們喜愛,在全世界亦有大量粉丝。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猫為標誌,大熊猫俨然已成為了濒危物種保护最重要的象徵;大熊猫也是中國在外交活動中向对方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美國國際政治學元老級人物約瑟夫·奈爾更直言大熊貓被視為中國拓展軟實力的重要支柱,與英國的皇室家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Jamil Anderlini,The Financial Times,November 2, 2017。.

新!!: 亞種和大熊猫 · 查看更多 »

大花四照花

大花四照花(學名:Cornus florida),又名大花山茱萸、多花狗木,是山茱萸科的一種木本植物。原產於北美洲東部,從美國緬因州南部往西經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至美國堪薩斯州東部;南至佛羅里達州北部及德克薩斯州東部。另外在墨西哥東部的新萊昂州及韋拉克魯斯州也有出產一個亞種。 大花四照花是美國北卡羅萊那州及維吉尼亞州的州花。.

新!!: 亞種和大花四照花 · 查看更多 »

大角鹿

大角鹿(學名Megaloceros giganteus),又名巨大角鹿、巨型鹿或愛爾蘭麋鹿,是體型最大的鹿。牠生存於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由愛爾蘭至貝加爾湖東。最近年代的化石約為屬於7700年前。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現正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 傳統上大角鹿被稱為愛爾蘭麋鹿。雖然有大量的骨骼在愛爾蘭發現,但牠們卻不只限於愛爾蘭,加上牠其實與麋鹿不是近親,故現時很多學者都只稱呼牠為大角鹿。現今的物種都可能是從M.

新!!: 亞種和大角鹿 · 查看更多 »

大鳳冠雉

大鳳冠雉(Crax rubra)是一種大型的鳳冠雉科。.

新!!: 亞種和大鳳冠雉 · 查看更多 »

大麻

大麻(學名:Cannabis sativa)又名尋常大麻、線麻、白麻,中国古称麻、漢麻、枲()、苴(),是大麻科大麻属的一種植物,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經濟作物,可作為紡織原料,它也屬於一種藥草,可以作为藥物用來治病。 大麻大体上可分为工业大麻、药用大麻。主要生長地區主要包括在亞洲的吉爾吉斯、阿富汗、中華人民共和國部分地區、印度和尼泊爾以及歐洲的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等地。在中國,主要生長於安徽、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黑龍江、內蒙古、陝西、甘肅、四川等地。 一些国家將含有四氫大麻酚(THC)精神活性物質的大麻視為是法律規定的毒品的一種,在多數大麻未合法的國家販賣與抽食均屬違法。但由於藥用大麻當中包含的非成癮成分大麻二酚(CBD)不屬於精神活性物質,同時具有治療焦慮、癲癇的輔助作用,且不會產生THC帶來的致幻效果,故“大麻是否是毒品”一說在全球仍具爭議。所以医学上通常采用经过人工培育,高CBD低THC的大麻品种,称为医用大麻。与娱乐用的大麻相比,它在成分上有显著差异。前者即难以导致依赖性,也很难满足后者的毒瘾需求。.

新!!: 亞種和大麻 · 查看更多 »

大麻属

大麻屬(Cannabis)是蔷薇目大麻科的一属,其下包括了一到三个物種:大麻(Cannabis sativa)、印度大麻(Cannabis indica)、莠草大麻(Cannabis ruderalis),现有研究显示本属实际上只有一个物种,也就是后两者只是前者的异名或亚种。本属主要生長的地方在亞洲中部以及非洲南部。.

新!!: 亞種和大麻属 · 查看更多 »

大點鱒

大點鱒(学名:Salmo trutta macrostigma)為輻鰭魚綱鮭形目鮭科鳟属鳟的亚种之一。.

新!!: 亞種和大點鱒 · 查看更多 »

大黑馬羚

大黑馬羚(學名:Hippotragus niger variani),或稱作安哥拉大貂羚,是黑馬羚三個亞種中的其中一種,是安哥拉的特有亚種,僅在庫安都河(Cuando River)流域繁殖生活。大黑馬羚在安哥拉是一種崇高的動物,是这个国家的象征。.

新!!: 亞種和大黑馬羚 · 查看更多 »

大鵰鴞

大雕鴞(學名:Bubo virginianus)是美洲一種大型的貓頭鷹。牠們的適應力強,是美洲分佈得最廣的鴟鴞科。 南美洲南部的小雕鴞經常被認為是大雕鴞的亞種。.

新!!: 亞種和大鵰鴞 · 查看更多 »

大長吻針鼴

大長吻針鼴(學名:Zaglossus bartoni)是在新畿內亞的一種原針鼴屬。牠們主要分佈在巴布亞新畿內亞海拔2000-3000米的地區。 大長吻針鼴的前肢有五趾,後肢則有四趾,趾上均有爪。牠重5-10公斤,體長60-100厘米,是單孔目中體型最大的。牠有濃密的黑毛,沒有尾巴及行動緩慢。牠們受到攻擊時會捲曲身體來防禦。 大長吻針鼴共有四個亞種:.

新!!: 亞種和大長吻針鼴 · 查看更多 »

大溪地磯鷸

大溪地磯鷸(Prosobonia leucoptera),又名塔希提磯鷸,是法屬波利尼西亞大溪地特有及已滅絕的鷸。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在第二次旅程中,於1773年發現了唯一一個大溪地磯鷸的標本,但牠們於19世紀滅絕。.

新!!: 亞種和大溪地磯鷸 · 查看更多 »

大斑靈貓

大斑靈貓(學名:Viverra megaspila)是食肉目靈貓科下的一種,分佈於亞洲地區。極為稀有的馬拉巴靈貓常被視為其亞種。 分布于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南部)、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的Prome。.

新!!: 亞種和大斑靈貓 · 查看更多 »

大旋鰓蟲

大旋鰓蟲(學名:Spirobranchus giganteus),又名聖誕樹管蟲,是龍介蟲科下一種細小及管狀的環節動物。.

新!!: 亞種和大旋鰓蟲 · 查看更多 »

天堂凤蝶

天堂凤蝶(Papilio ulysses)是澳大拉西亚地区的一种大型凤蝶,翼展可达105mm。 这种蝴蝶是昆士兰州旅游业的象征。.

新!!: 亞種和天堂凤蝶 · 查看更多 »

天鵝龍蝦

天鵝龍蝦(學名:Panulirus cygnus)是分佈在澳洲西部的一種龍蝦。它們是澳洲最有價值的漁獲,佔了全澳洲總漁業價值的20%。.

新!!: 亞種和天鵝龍蝦 · 查看更多 »

奧克蘭秋沙鴨

奧克蘭秋沙鴨(Mergus australis),又名奧克蘭島秋沙鴨,是已滅絕的秋沙鴨。 奧克蘭秋沙鴨大小如紅胸秋沙鴨。成年雄鴨的頭部、胸部及頸部呈深紅褐色,背部及尾巴呈藍黑色,雙翼呈灰色。雌鴨較為細小及胸部較短。 奧克蘭秋沙鴨最先是由朱力·迪蒙·迪爾維爾(Jules Dumont d'Urville)的旅行隊伍於1840年在奧克蘭島上發現。牠們的減少是因獵殺及入侵的哺乳動物所掠食引致。牠們不懂飛行,喜歡躲在石間生活。最後觀察到牠們是於1902年。1909年的研究未能發現牠們,1972年至1973年的研究確實牠們已經滅絕。 後來發現的化石發現奧克蘭秋沙鴨最先是棲息在紐西蘭斯圖爾特島及南島。在查塔姆群島發現了其亞種或其近親的化石。在甘貝爾島發現的所謂奧克蘭秋沙鴨可能是坎貝爾鴨。.

新!!: 亞種和奧克蘭秋沙鴨 · 查看更多 »

奧氏角雉

奧氏角雉(Tympanuchus cupido attwateri),又名草原榛雞阿特沃特亞種,是大草原榛雞高度瀕危的亞種。.

新!!: 亞種和奧氏角雉 · 查看更多 »

女贞叶忍冬

女贞叶忍冬(学名:Lonicera ligustrina)是忍冬科忍冬属的植物。分布在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650米至2,000米的地区,多生在灌丛以及常绿阔叶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女贞叶忍冬 · 查看更多 »

奇輝椋鳥

奇輝椋鳥(学名:Aplonis mavornata)是庫克群島毛凱島(Mauke)上發現及已滅絕的一種椋鳥。牠的學名是因沃爾特·布勒(Walter Buller)誤會了其標本的標名而來。.

新!!: 亞種和奇輝椋鳥 · 查看更多 »

威氏鹬

威氏鷸(學名:Gallinago delicata)是一種細小及粗壯的涉禽。牠們以往被認為是田鷸的亞種。威氏鷸雙翼邊的白色較田鷸的窄,且有八對尾羽而非七對。 成年威氏鷸長23–28厘米,翼展39–45厘米。牠們雙腳很短及呈灰綠色,喙很直很長。牠們主要呈斑褐色,下身較淡色。眼睛有一道深色斑紋,斑紋上下也有較淺色的斑紋。雙翼有斑點。 威氏鷸棲息在加拿大及美國北部的沼澤、凍土層及潮濕草坪。在美國太平洋海岸的群落是留鳥,全年留在當地。東部群落會遷徙到美國南部及南美洲北部。但是由於全球暖化,牠們變得比100年前早遷回及遲離開繁殖地。例如在俄亥俄州,於1906年時牠們會於4月下旬遷徙;但現時則仍留在原地。 威氏鷸會在軟泥中覓食。牠們主要吃昆蟲及蚯蚓,並植物。牠們是偽裝能手,喜歡將自己藏在植物堆中。當掠食者走近時,牠們會向各方飛走逃避。 雄鳥會展翅來示愛。牠們會在空中盤旋,並會稍稍俯衝來發出特別的聲音。牠們會可以全日展翅直到晚上。聲音就像鬼鴞的叫聲。牠們會在地上隱藏的地方築巢。 威氏鷸於19世紀末因獵殺及失去棲息地而減少。不過,牠們仍然很普遍,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亦將牠們列為無危。牠們似乎並不怎麼能抵受失去棲息地,因為沼澤的消失令牠們也大幅減少。.

新!!: 亞種和威氏鹬 · 查看更多 »

婆罗洲云豹

婆罗洲云豹(学名:Neofelis diardi borneensis)是一种分布在婆罗洲地区的猫科动物,巽他云豹的两个亚种之一,早前一度被视云豹(Neofelis nebulosa)的亚种,直到2006年,遗传学研究才发现两者的遗传差异颇大,分析认为巽他群岛的云豹和亚洲大陆的云豹已有百万年的生殖隔离史,因而将巽他云豹提升为独立物种。 早在冰河时期,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巽他云豹就因为地理原因而分隔开来,长期的演化使得两地的云豹发生了遗传学上的差异,以及头骨和牙齿等细节部位的形态学上的差异,形成了两个亚种:婆罗洲云豹和苏门答腊云豹(Neofelis diardi diardi)。 200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基于其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而将其状态评估为濒危。.

新!!: 亞種和婆罗洲云豹 · 查看更多 »

婆罗洲象

婆罗洲象(学名:Elephas maximus borneensis),又称加里曼丹象、婆羅洲矮象、婆罗洲侏儒象等,原來被当作外来亞洲象的野化种群。2003年被认为应属于亞洲象的一个独立亚种,但其原生地目前尚无定论。 婆罗洲象个头比其它亚洲象还要小一倍。現在被認為是源自巽他群岛的驯化亚种。目前主要生存于婆罗洲岛北部沙巴。只剩下1500头左右。.

新!!: 亞種和婆罗洲象 · 查看更多 »

婆羅洲孔雀雉

婆羅洲孔雀雉(Polyplectron schleiermacheri)是一種中等身形的雉。牠們長50厘米,呈赤褐色及有黑色斑點,冠及頸背的羽毛很長,下身黑色,紅色的面部沒有羽毛,瞳孔藍色。胸部呈金屬藍綠色,喉嚨及上胸中間白色。牠們有22條尾羽,都有藍綠色的大眼斑紋,示愛時會展打開成扇狀。雌鳥較細小及沉色,瞳孔褐色及腳上沒有距。 婆羅洲孔雀雉可能是所有灰孔雀雉屬中最稀有及所知最少的物種。牠們分佈在婆羅洲的低地森林。 婆羅洲孔雀雉與鳳冠孔雀雉及巴拉旺孔雀同是屬內的基底成員,約於上新世開始演化。由於所知甚少,牠們一直被認為是鳳冠孔雀雉的亞種,但現已成為獨立的物種。 由於持續失去棲息地、數量較少及有限的分佈地,婆羅洲孔雀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且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新!!: 亞種和婆羅洲孔雀雉 · 查看更多 »

婆羅洲猩猩

婆羅洲猩猩(学名:Pongo pygmaeus)是原生于婆羅洲的红猩猩。牠们与体型较小的蘇門達臘猩猩是亞洲仅有的两种類人猿。像其他大猿一样,猩猩非常聰明,野生猩猩会使用工具和并拥有獨特的文化。猩猩與人类拥有96.4%的共同DNA。 野生婆羅洲猩猩的壽命可以達35-40歲;飼養的可以活到60歲。.

新!!: 亞種和婆羅洲猩猩 · 查看更多 »

婆羅洲血蟒

婆羅洲血蟒(學名:Python curtus breitensteini )是蛇亞目蟒科蟒屬血蟒種下的一個無毒蛇類亞種,主要分布於婆羅洲島嶼上。.

新!!: 亞種和婆羅洲血蟒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又名印度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的亚种,1758年,孟加拉虎成为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为老虎命名时的模式标本,因而也就成了指名亚种。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孟加拉虎也是这两个国家的珍稀动物。.

新!!: 亞種和孟加拉虎 · 查看更多 »

孤䳍

孤䳍(學名:Tinamus solitarius)是巴西東部大西洋森林特有的一種鳥類。.

新!!: 亞種和孤䳍 · 查看更多 »

孤独乔治

孤独乔治(Lonesome George,Solitario Jorge;),又译作寂寞乔治,1971年被发现到2012年确认死亡为止,是平塔岛象龟(学名:Geochelone nigra abingdoni)中已知的最后一个个体。该亚种属于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加拉帕戈斯象龟的11个亚种之一。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也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乃至全球物种保护的象征之一。 乔治最早由美国软体动物学家约瑟夫·瓦格沃尔吉(Joseph Vagvolgyi)于1971年在平塔岛(Pinta Island)上发现。当时,岛上的植被已经被外来的野生山羊所破坏,在岛上生活的平塔岛龟也仅剩一只。出于保护它的目的,他被安置到了达尔文研究站(Charles Darwin Research Station)中,与两只其他亚种的雌龟一同饲养以繁殖后代。然而,尽管雌龟已为它产下两窩蛋,但都没有能成功孵化。 据估计,乔治的年龄在60岁至90岁之间,身体健康。在除掉了平塔岛上的外来山羊后,目前岛上的植被也已开始恢复原状。 2012年6月24日,南美洲厄瓜多海岸外平塔岛(Pinta Island)的加拉巴戈斯国家公园(Galapagos National Park Service)发表声明,“孤独乔治”已经死亡,又一种动物从地球永远消失。 由于在平塔岛附近的伊莎贝拉岛(Isabela Island)上的沃尔夫火山(Wolf Volcano)周围发现了一些有部分平塔岛龟基因的加拉帕戈斯象龟,有人猜测在沃尔夫火山周围至少有一只平塔岛象龟。目前,有一只名为托尼(Tony)的雄龟被认为可能是只纯种的平塔岛龟,现在住在布拉格的一家公园中。 另有一奖项,将奖励1万美元给平塔岛雌龟的发现者。.

新!!: 亞種和孤独乔治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新!!: 亞種和學名 · 查看更多 »

孿斑響尾蛇

孿斑響尾蛇(學名:Crotalus pricei),或稱雙斑響尾蛇,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響尾蛇屬下的一種有毒響尾蛇,主要分布於美國及墨西哥,是阿利桑那州唯一一種有雙斑排列式斑紋的響尾蛇。目前共有兩個亞種已被確認,本條目所敘述的是其模式亞種,俗稱「西方孿斑響尾蛇」的Crotalus pricei pricei。Klauber LM.

新!!: 亞種和孿斑響尾蛇 · 查看更多 »

宝凤蝶属

短角宝凤蝶(学名:Baronia brevicornis),是凤蝶科宝凤蝶属中的一种蝴蝶,也是这个單型属的唯一一个物种。 该物种是墨西哥一个较小地区的特有种,分布地区极为有限并且不均匀。 一位男爵(英文:Baron)在墨西哥马德雷山脉地区收集到了该物种第一个标本,因此该属的学名叫做Baronia,Osbert Salvin 在其后对这一物种给出了生物学描述。 短角宝凤蝶的另一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唯一一种以豆科含羞草亚科金合欢属的植物Acacia cochliacanha 作为幼虫寄主的凤蝶。.

新!!: 亞種和宝凤蝶属 · 查看更多 »

宝兴裸裂尻鱼

宝兴裸裂尻鱼(学名:Schizopygopsis baoxingensis)为輻鰭魚綱鯉形目鲤科裸裂尻鱼属的鱼类,俗名白鱼子。是軟刺裸裂尻魚的其中一個亞種,在中国,分布于青衣江上游等,一般生活于山谷河流中有砾石底的河段。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县硗碛。.

新!!: 亞種和宝兴裸裂尻鱼 · 查看更多 »

家牛

家牛或称黄牛、歐洲牛(学名:Bos taurus)是哺乳類偶蹄目牛科牛亚科牛属中一群已經驯化的動物。这种群居动物的祖先为原牛,大约8千年前被人类驯化成家养的牲畜。如今地球上生存着13亿只家牛,遍布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一块大陆。家牛同人类的生活极为密切,一般将它们用来作为肉、奶或皮革的来源,在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之前家牛也是主要的畜力来源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家牛所提供的资源,人类長期進行配種,按其特征可以分为供食用的肉牛及产奶的奶牛,用于耕作的家牛则日渐减少。在人类的文化中,家牛一般占有很高的地位,台灣早期的農家子弟禁吃牛肉,1949年的《印度宪法》与《尼泊尔宪法》甚至禁止宰牛。人们大多将其同力量、财富等联系起来,许多地区将家牛视作忠诚、勤劳的象征。不过因为其外形和从事的工作,有时也会被当做卑贱、粗暴的象征。.

新!!: 亞種和家牛 · 查看更多 »

家蠅

家蠅(學名:Musca domestica)是一種蒼蠅。它們是最為普遍的,在人類居所佔了約90%,也是全世界分佈最廣的昆蟲之一。由於它們會傳播疾病,故被認為是害蟲。家蠅估計於6500萬年前新生代開始演化。.

新!!: 亞種和家蠅 · 查看更多 »

家豬

家豬(学名:Sus scrofa domestica)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較野猪短,是人類的家畜之一,目的是從豬身上取得豬肉、豬腳等食材。人類蓄養家豬的歷史相當悠久,不過至16世紀才被人类带入美洲,中國飼養的豬即是人類最早馴養的豬的直系後代。20世紀後期,家豬發展培育達到成熟。豢養區域,多為生產穀物或玉米的農產產地。 世界各地飼養家豬的方式多為圈養,例如台灣的蓄豬業。20世紀中期以前,此地區家豬多食加熱過的廚餘或蕃薯葉,且為個別小規模蓄養,不過現今以企業化大型經營為主,飼料部分也多改成專用飼料。根據世界糧食組織的統計,在2010年底,全世界家豬約為9.65亿頭。其中,中國境內的家豬為4.76亿頭,佔總數百分之49%,為全世界第一;第二名則為美國,為6.49千万隻。 在台灣部分區域,如客家地區以及新北市三峽區的清水祖師廟仍有神豬競賽,為地方上的傳統文化。.

新!!: 亞種和家豬 · 查看更多 »

宽叶荨麻

宽叶荨麻(学名:Urtica laetevirens)是荨麻科荨麻属的植物。分布在日本、朝鲜、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辽宁、四川、河北、安徽、湖北、湖南、西藏、山东、青海、河南、内蒙古、甘肃、山西、陕西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谷溪边及山坡林下荫湿处。.

新!!: 亞種和宽叶荨麻 · 查看更多 »

宽翅假鹤虱

宽翅假鹤虱(学名:Eritrichium thymifolium subsp.)为紫草科齿缘草属假鹤虱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4,800米的地区,常生于砾石山坡和阶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宽翅假鹤虱 · 查看更多 »

安多利人

安多利人(Andorian)是科幻系列《星际迷航》中生活在安多利星(Andoria)的一个类人种族。他们长着蓝色的皮肤与一对有孔的触角。是较早掌握曲速科技的种族之一。曾经建立帝国,并与瓦肯人有着宿怨。并最终在地球星舰进取号船长乔纳森·阿彻的帮助下化解了矛盾,并成为星际联邦的创始行星之一。 安多利人有一个亚种安娜尔人(Aenar),该亚种皮肤较白,具有很强的心电感应能力。他们人口较少,生活在安多利星极地的地下。.

新!!: 亞種和安多利人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林鼠

安氏林鼠(学名:Neotoma bryanti anthonyi),是墨西哥的特有及灭绝的一种鼠类。它们是的一个亚种。 最后一次见到它们是于1926年,其灭绝的原因是家猫的入侵和过度捕食。.

新!!: 亞種和安东尼林鼠 · 查看更多 »

安第斯動冠傘鳥

安第斯動冠傘鳥(學名:Rupicola peruvianus),也稱安第斯冠傘鳥,是種分佈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雲霧林內的中形雀形目鳥類。被廣泛認定是秘魯的國鳥Bostwick, K. S. (2004).

新!!: 亞種和安第斯動冠傘鳥 · 查看更多 »

安第斯鶇

安第斯鶇(學名:Turdus nigriceps)是鶇屬下的一種鳥類。發現於阿根廷西北部、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秘魯。石鶇有時會被認為是安第斯鶇的亞種。它們棲息于以上地區的溫帶樹林、亞熱帶和熱帶低濕林及山地林、退化的森林中。.

新!!: 亞種和安第斯鶇 · 查看更多 »

安那吉達島鬣蜥

安那吉達島鬣蜥(學名Cyclura pinguis)是一種岩鬣蜥。以往它們也有棲息在波多黎各及聖湯瑪斯(Saint Thomas),但其分佈地已大幅減少,現只分佈在阿內加達島內。.

新!!: 亞種和安那吉達島鬣蜥 · 查看更多 »

寬吻海豚屬

寬吻海豚屬(學名:Tursiops)是海豚科下最為人所知及普遍的一類。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其下有兩個物種:瓶鼻海豚及印太洋瓶鼻海豚,而非只有一種。牠們棲息在溫帶的海域。 寬吻海豚屬會以10-30條的群落生活,有些數量可以少至1條或達至成千條。牠們主要吃魚類。牠們有時會合作捕捉魚群,也有獨自覓食的。牠們主要是靠回聲定位來尋找獵物。牠們會發出聲音及聽其回聲來確定身邊物件(包括獵物)的位置及大小。牠們也會利用聲音及身體語言來溝通。 寬吻海豚屬具有高度的智慧,包括模仿、使用人工語言、物件分類及自我認知等,這促使牠們與人類之間的互動。牠們在水族箱非常受歡迎,也有受訓來進行水雷及敵方蛙人定位。在一些地區,牠們可以與漁民合作將魚群引到漁網中。.

新!!: 亞種和寬吻海豚屬 · 查看更多 »

寸草

寸草(学名:Carex duriuscula)为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分布于朝鲜、蒙古北部、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甘肃、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250米至700米的地区,见于草原、山坡、路边以及河岸湿地。.

新!!: 亞種和寸草 · 查看更多 »

密克羅尼西亞翠鳥

密克羅尼西亞翠鳥(學名Todiramphus cinnamominus)是關島、波納佩及帛琉的一種翠鳥。其下的亞種關島密克羅尼西亞翠鳥因棕樹蛇的入侵而在野外滅絕,只可以飼養繁殖。.

新!!: 亞種和密克羅尼西亞翠鳥 · 查看更多 »

密穗马先蒿

密穗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densispica)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西藏、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880米至4,4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的阴坡、林下或湿润草地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密穗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寇氏鸚鵡

寇氏鸚鵡(学名:Cyclopsitta diophthalma coxeni),又名雙眼無花果鸚鵡考氏亞種,是澳洲最細小的鸚鵡之一。牠們是雙眼無花果鸚鵡的亞種,現正處於極危的狀況。牠們是由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以其大舅 Charles Coxen 命名。.

新!!: 亞種和寇氏鸚鵡 · 查看更多 »

小叶巧玲花

小叶巧玲花(学名:Syringa pubescens subsp.)为木犀科丁香属巧玲花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宁夏、山西、陕西、湖北、河南、四川、青海、河北、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3,400米的地区,见于林缘、疏林、山谷林下、山坡灌丛、山顶草地、河边以及石缝间,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小叶巧玲花 · 查看更多 »

小天使翠鳳蝶

小天使翠凤蝶(学名:Papilio palinurus)是凤蝶科蝴蝶,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是当地仅有的几种绿色蝴蝶中的一种,有多个亚种,分布於缅甸、婆罗洲、印尼、尼亞斯群島和菲律宾。 Category:凤蝶属 Category:巴基斯坦动物.

新!!: 亞種和小天使翠鳳蝶 · 查看更多 »

小天鹅

小天鹅(学名:Cygnus columbianus),又名鵠或白鵠,是一种体型比大天鹅小的天鹅。.

新!!: 亞種和小天鹅 · 查看更多 »

小灰頭稚冠雉

小灰頭稚冠雉(Ortalis vetula)是一種鳳冠雉科的大型鳥類。牠們棲息在熱帶及亞熱帶的環境,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瑞歐格蘭山谷(Rio Grande Valley)叢林至哥斯達黎加的最北部。另外在中美洲也有一個群落,分佈在墨西哥近太平洋的低地叢林至尼加拉瓜北部。.

新!!: 亞種和小灰頭稚冠雉 · 查看更多 »

小靈貓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又名香狸、七間狸、麝香貓。目前被認為有十個亞種。.

新!!: 亞種和小靈貓 · 查看更多 »

小鹿瞪羚

小鹿瞪羚(學名:Gazella dorcas),是分布最广的瞪羚,从北非到阿拉伯甚至到印度东部都是它们的分布地区。其众多的亚种可以生活在草原、旱谷、沙漠和半沙漠等多種氣候地區。由於人類的土地開發以及畜養大量的綿羊及山羊,小鹿瞪羚的棲地與食物來源一直在縮小,族群存續相當受威脅。.

新!!: 亞種和小鹿瞪羚 · 查看更多 »

小黃星弄蝶

小黃星弄蝶(学名:Ampittia dioscorides),是一種弄蝶科的蝴蝶。本種在中國、台灣、中南半島、婆羅洲、蘇門答臘和爪哇島都有紀錄。本種是台灣的弄蝶科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弄蝶,又稱「小黃斑弄蝶」。幼蟲目前在台灣已知以李氏禾為寄主植物,因為寄主植物分佈的關係,小黃星弄蝶會出沒的地點也比較特殊,主要分佈在台灣平地到低海拔的淡水性溼地或濕性草原附近,成蟲會在寄主植物附近活動,喜好訪花,一般的山地森林反而不見其蹤跡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季刊。林葆琛,2012年5月第七版第一刷,臺灣常見的蝴蝶-低海拔篇。臺灣蝴蝶保育學會發行,柏驊印刷有限公司。。.

新!!: 亞種和小黃星弄蝶 · 查看更多 »

小藍企鵝

小藍企鵝(学名:Eudyptula minor),又名小企鹅、蓝企鹅、神仙企鹅、仙企鹅、小鳍脚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体型最小的物种,有别于其他常见企鹅,它们有一身蓝色的羽毛,因此被称作小藍企鵝。牠們出沒於南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的海岸,有人亦曾在智利見過牠們的蹤跡。.

新!!: 亞種和小藍企鵝 · 查看更多 »

小雙尾蛺蝶

小雙尾蛺蝶(Polyura narcaea)也稱--、姬雙尾蝶、榆雙尾蝶、淡綠雙尾蛺蝶,是尾蛺蝶屬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小雙尾蛺蝶 · 查看更多 »

小斑虎貓

小斑虎貓(Leopardus tigrinus)是虎貓及長尾虎貓的近親。牠們棲息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熱帶雨林。牠們是夜間活動的,獵食齧齒目及鳥類。牠們體長約40-50厘米,尾巴長30-40厘米。雖然牠們較一般的家貓大,但卻較輕,只有2-3公斤重。.

新!!: 亞種和小斑虎貓 · 查看更多 »

小旋角羚

小旋角羚(學名Tragelaphus imberbis),又名小林羚,是東非及可能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一種羚羊。南部小旋角羚(T.

新!!: 亞種和小旋角羚 · 查看更多 »

尤金袋鼠

尤金袋鼠(Macropus eugenii)是袋鼠科中細小的成員,通常都是就袋鼠及有袋類的研究對象。 尤金袋鼠分佈在澳洲南部島嶼及西岸地區。由於牠們每季在袋鼠島都大量繁殖,破壞了針鼴島上的生活環境而被認為是害蟲。 尤金袋鼠最初是於1628年船難的生還者在西澳發現的,是歐洲人最早有紀錄的袋鼠發現,且可能是最早發現的澳洲哺乳動物。 尤金袋鼠共有三個亞種:.

新!!: 亞種和尤金袋鼠 · 查看更多 »

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学名:Homo neanderthalensis,简称尼人)是一群生存于旧石器时代的史前人类,1856 年,其遺迹首先在德國尼安德河谷被發現。目前按照国际科学分类二名法归类为人科人属,至于是否为独立物种还是智人的亚种则一直不确定,随着2010年的研究发现部份现代人是其混血后代后,也可能被归类于智人下的一个亚种。 最近期的尼安德特人相關考古發現包括Hyaena Den(英國),其存在年代被認定已超過3萬年。另外,Vindija(克羅埃西亞)的尼安德特人存在年代則被測定為距今3.2萬年至3.3萬年前間。考古界至今沒有挖掘到距今3萬年以內的標本;然而,直布羅陀發現的尼安德特人用火遺跡,顯示他們可能在當地生活到距今2萬4000年之時。保有「尼安德特人性狀」的克羅馬儂人或原始現代人骸骨則出土於Lagar Velho(葡萄牙),經鑑定年代為距今2萬4500年前,这意味着广泛的基因渗入跡象,而现在几乎已经确定非洲以外的现代人都是尼安德特人与非洲智人的混血后裔。 在骸骨未被發現的情況下,尼安德特人的石器便成為他們存在、活動的明確證據。莫斯特文化近期的考古成果發現了一種與尼安德特人有關的石器,地點在直布羅陀面南海岸邊的Gorham洞穴。與尼安德特人相關的石器文化另有Châtelperronian文化、奧瑞納文化與格拉維特文化,保有尼安德特人距今2.2萬年前、最後存在的遺跡。 學者推測尼安德特人的腦容量應與智人相同,甚至更大,因此推斷他們的腦部大小也與此相襯。2008年,一群科學家將發現於俄羅斯與敘利亞的尼安德特人幼兒化石,以電腦的三維重建技術重現原貌,顯示尼安德特人的腦部出生時與現代智人大小相同,成人時則稍大於现代智人。平均而言,尼安德特人的身高與同年代的智人相去不遠。尼安德塔男人約為165至168公分(65-66英吋),以強健的骨骼結構支撐。他們比智人更為強壯,尤其是手臂與手掌的部分。女性高約152-156公分(60-61英吋)。尼安德特人幾乎是全然的肉食性,為最高級掠食者。但在西班牙南部一考古遺址研究指出,尼安德特人的飲食中也含有大量植物。.

新!!: 亞種和尼安德特人 · 查看更多 »

尾蜆蝶屬

尾蜆蝶屬(Punch,學名:Dodona)是古蜆蝶亞科波蜆蝶族中的一個屬。物種分佈於東南亞。寄主植物為杜莖山科植物。.

新!!: 亞種和尾蜆蝶屬 · 查看更多 »

尖头叶藜

尖头叶藜(学名:Chenopodium acuminatum)是苋科藜属的植物。分布在蒙古、朝鲜、中亚、西伯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陕西、吉林、山东、青海、辽宁、内蒙古、河南、新疆、浙江、黑龙江、宁夏、甘肃、山西等地,生长于海拔50米至2,9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河岸、荒地以及田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尖头叶藜 · 查看更多 »

尖灰蝶

尖灰蝶(Amblopala avidiena)也稱--、歪紋小灰蝶、叉紋小灰蝶、Y紋赭灰蝶,是尖灰蝶屬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尖灰蝶 · 查看更多 »

尖翅銀灰蝶

銀灰蝶(学名:Curetis acuta),又名銀背小灰蝶、銀斑小灰蝶、銀小灰蝶,为灰蝶科銀灰蝶屬下的一个种。.

新!!: 亞種和尖翅銀灰蝶 · 查看更多 »

尖萼鱼黄草

尖萼鱼黄草(学名:Merremia tridentata subsp.)是旋花科鱼黄草属三齿鱼黄草的亚种。分布在热带东非、锡兰、印度、热带大洋洲、马来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生长于海拔40米至260米的地区,常生于旷野沙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尖萼鱼黄草 · 查看更多 »

屍鬼

《屍鬼》是日本小說家小野不由美的恐怖小說,以及同名改編的漫畫及動畫作品。1998年由新潮社出版單行本(上下冊),2002年以新潮文庫出版文庫本(共五冊)。第52回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長編部門候補作品。 改編的漫畫由漫畫家藤崎龍於2007年12月14日出版的《Jump SQ》(2008年1月號)開始連載。動畫版於2010年7月8日開始播映。.

新!!: 亞種和屍鬼 · 查看更多 »

山原貓

山原貓(學名:Leopardus jacobita),又名南美山貓或安第斯山貓,是一種細小的野生貓科。牠們是傳統上兩種沒有亞種的貓科之一。牠們的數量估計少於2500隻,但卻只有有限的保育工作。.

新!!: 亞種和山原貓 · 查看更多 »

山地大猩猩

山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是東部大猩猩兩個亞種之一。牠們分類兩群:一群在中非維龍加山脈的四個國家公園,包括烏干達西南的姆加新加大猩猩國家公園、盧旺達西北的火山國家公園、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的維龍加國家公園及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另一群則在烏干達的布恩迪难以穿越的国家公园,有指牠們是屬於第三個東部大猩猩亞種,但卻沒有正式描述。 於2003年的研究中發現,自1989年以來,山地大猩猩的數量上升了17%。維龍加山脈的30個社群共有380頭山地大猩猩,而布溫迪森林的則約有320頭。但是山地大猩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仍是處於極危情況。由於失去棲息地、捕獵、人類疾病及戰爭,牠們正面臨滅絕的高度危險。於2007年9月3日發生勞倫特·恩孔達及剛果軍隊之間的衝突,令處於剛果處的山地大猩猩失去保護而面臨威脅。 2008年美國網站《生活科學》評出山地大猩猩為全球十大最瀕危的稀有動物物種之一。.

新!!: 亞種和山地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山稻鼠

山稻鼠(Nesoryzomys indefessus)是生活在厄瓜多爾科隆群島上一種已滅絕的倉鼠。牠們的消失可能是因入侵的黑鼠所致。.

新!!: 亞種和山稻鼠 · 查看更多 »

山猪菜

山猪菜(学名:Merremia umbellata subsp.)为旋花科鱼黄草属伞花茉栾藤的亚种。分布在澳大利亚、印度、柬埔寨、斯里兰卡、热带东非、泰国、老挝、塞舌耳群岛、越南、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云南、广东等地,生长于海拔550米至1,6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谷疏林、路旁以及杂草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山猪菜 · 查看更多 »

山蝰

山蝰屬(學名:Daboia,俗稱「七步紅」、「鎖鏈蛇」)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單型屬,屬下只有山蝰(D.

新!!: 亞種和山蝰 · 查看更多 »

山豹

山豹可以指:.

新!!: 亞種和山豹 · 查看更多 »

山鴉屬

山鴉屬(学名:Pyrrhocorax)是雀形目鴉科的一属,包含兩个物种:紅嘴山鴉(P.)和黃嘴山鴉(P.)。山鸦属是鸦科的基群,是山鸦亚科(Pyrrhocoracinae)里的唯一成员。澳大利亞的白斑翅山鴉雖然在名字上十分接近山鴉屬,實際上是屬於擬鴉科,和山鴉屬並無近親關係。 Category:鴉科 山鴉明顯特徵為漆黑的羽毛和顏色鮮豔的腿,鳥爪和鳥嘴,它們主要居住於歐亞大陸的南部山地地區和北非。很長的闊翼使它們具有高超的飛行技巧。兩種種類的山鴉都維持嚴謹的單一配對關係,它們的繁殖地多為峭壁上的洞穴或者裂縫。它們使用細條木棍築巢,雌性一年會產四到五個鳥蛋。它們的主食為草原上生活的小型無脊椎動物(如昆蟲類),在昆蟲稀少的冬天,它們也會從人類的遺棄物中尋找食品充飢。 人類的農業推廣是對山鴉主要的威脅,造成它們的地區性數量下降和範圍分散,但是其物種未受到滅絕的威脅。.

新!!: 亞種和山鴉屬 · 查看更多 »

山斑马

山斑馬(學名:Equus zebra)是现存的三种斑马之一,有两个亚种,分別是哈特曼山斑馬和海角山斑馬。本種產量少,且分布不廣,主要分布於非洲的西南部地區,如南非、納米比亞和安哥拉。.

新!!: 亞種和山斑马 · 查看更多 »

山斑鸠

山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是鸠鸽科斑鸠属的一种中等体型的鸟,也叫山鸠、--、金背斑鸠、麒麟斑、麒麟鸠、雉鸠、棕背斑鸠、东方斑鸠、绿斑鸠、山鸽子、花翼、大花鸽、大花斑。.

新!!: 亞種和山斑鸠 · 查看更多 »

岩大袋鼠

岩大袋鼠(學名Macropus robustus)是廣泛分佈在澳洲大陸的一種大型袋鼠。 岩大袋鼠主要是夜間活動及獨自生活的,且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其亞種多是兩性異形的。其下有四個亞種:.

新!!: 亞種和岩大袋鼠 · 查看更多 »

岩鬣蜥

岩鬣蜥是岩鬣蜥屬(Cyclura,又名圓尾蜥屬或圓尾鬣蜥屬)的蜥蜴,分佈在加勒比地區。牠們是高度的特有種,在每一個島上都只有一個物種或亞種。.

新!!: 亞種和岩鬣蜥 · 查看更多 »

岩败酱

岩败酱(学名:Patrinia rupestris)为忍冬科败酱属的植物。分布于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草地、石质山坡岩缝、小丘顶部、山坡桦树林缘、草甸草原或杨树林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岩败酱 · 查看更多 »

峨眉桃叶珊瑚

峨眉桃叶珊瑚(学名:Aucuba chinensis subsp.)为绞木科桃叶珊瑚属桃叶珊瑚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1,300米的地区,多生在林中以及常绿阔叶林中。 另有意見認為該亞種等同Aucuba chinensis var.

新!!: 亞種和峨眉桃叶珊瑚 · 查看更多 »

巧玲花

巧玲花(学名:Syringa pubescens)是木犀科丁香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生长于海拔900米至2,1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坡、山谷灌丛中及河边沟旁,属中国原产的植物(非从国外引种)。.

新!!: 亞種和巧玲花 · 查看更多 »

巨型短面熊

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又名巨型熊齒獸、噬牛熊、育空短面熊,是一種已滅絕的熊,屬於短面熊屬。牠是已知曾生存的熊中最大的,生存於80-1.25萬年前的北美洲。.

新!!: 亞種和巨型短面熊 · 查看更多 »

巨頭麝香龜

巨頭麝香龜(Loggerhead musk turtle,學名:Sternotherus minor)是小麝香龜屬下的一種龜,原産於美國。.

新!!: 亞種和巨頭麝香龜 · 查看更多 »

巨水獺

巨水獺(學名Castoroides ohioensis),又名巨河狸,是齧齒目的巨型種,長達2.5米及估計重60-100公斤,有些估計甚至達220公斤。牠們生存於更新世的北美洲,在1萬年前最後一次的冰河時期末滅絕。巨水獺的滅絕可能是因更新世末的生態重組所致。人類到達美洲亦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就沒有證據顯示人類捕獵巨水獺。牠們是豐富的更新世大型動物之一。 巨水獺與現今河狸的最大分別不是在其體型,而是其牙齒。現今河狸有像鑿子的門齒用來咬木。巨水獺的牙齒較大及闊,可以生長至約15厘米長。再者,巨水獺的尾巴較長及窄,後肢亦較短。巨水獺的巨大身體限制了牠們在陸地上的活動。 巨水獺的化石主要集中在美國中西部近五大湖的州份,尤其是伊利諾州及印第安納州,在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至科羅拉多州都有發現。從科羅拉多州發現的標本被分類為巨水獺的亞種,學名為Castoroides ohioensis dilophidus,原因是其前臼齒及臼齒的特徵。 首個巨水獺的化石是於1837年在俄亥俄州發現的,故其種小名名為ohioensis。巨水獺會否像現今的河狸般建造小屋則不得而知。在俄亥俄州,有指發現像巨水獺建造的小屋,高4呎及直徑長8呎,以小樹為材料。最近發現更明確的證據顯示接近的假河狸屬會建造小屋,可見巨水獺亦有可能會同樣的建造小屋。.

新!!: 亞種和巨水獺 · 查看更多 »

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

已灭绝动物列表列出16世纪以后的已记录的已灭绝动物(包括亚种和变种)以及其名称(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命名者与命名年代、已确认的该物种最后一次观察记录时间和该物种分布地。 注:表格中标有*中的物种为是否为有效物种存疑物种.

新!!: 亞種和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 · 查看更多 »

巴厘虎

巴厘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balica)是一种曾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虎的亚种,自1937年已灭绝。它是除爪哇虎和苏门答腊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内的第三个虎亚种,也是已知体型最小的一种虎。.

新!!: 亞種和巴厘虎 · 查看更多 »

巴巴里獅

巴巴里獅(Panthera leo leo)是獅子的一個亞種,但已於野外灭绝。現時在歐洲只有少於40隻飼養的巴巴里獅,全球則少於一百隻。 巴巴里獅以往分佈在北非,由摩洛哥至埃及。野外最後的巴巴里獅是於1922年在阿特拉斯山脈被射殺。相信牠們不單在野外滅絕,連同飼養的也都已經消失。不過,在一些動物園或馬戲團內可能仍有巴巴里獅的存在。 巴巴里獅通常被認為是獅子亞種中最重的。雄獅重180-272公斤,雌獅則重130-180公斤,約有孟加拉虎的重量。一些歷史悠久的帳目指一些雄性巴巴里獅可重達270公斤,一些學者卻指牠們的重量被誇大了,即便是圈養的巴巴里獅的樣本太小也未必能夠達到這大小,無法斷定是最大的獅子亞種,可能只有如東非獅子的大小。.

新!!: 亞種和巴巴里獅 · 查看更多 »

巴巴里马鹿

巴巴里馬鹿(Cervus elaphus barbarus)是分佈在北非的馬鹿亞種。.

新!!: 亞種和巴巴里马鹿 · 查看更多 »

巴布亞企鵝

巴布亞企鵝(學名:Pygoscelis papua),亦稱金圖企鵝,是繼皇帝企鵝和國王企鵝之後體型最大的企鵝物種。牠們是企鵝家族中最快速的泳手,游泳的時速可達36公里。 巴布亞企鵝在英語中的「Gentoo」是源於葡萄牙文的「異教徒」(Gentio)一字,因為其頭部有白色帶狀類似頭巾的花紋。.

新!!: 亞種和巴布亞企鵝 · 查看更多 »

巴西水王蛇

巴西水王蛇(Hydrodynastes gigas),又名南美水蛇,是分佈在南美洲的一種毒蛇。牠們與H.

新!!: 亞種和巴西水王蛇 · 查看更多 »

巴西漁龜

巴西漁龜(又稱:巴西蛇頸龜,學名:Hydromedusa maximiliani,當地人稱:Cágado da Serra)是一種屬於蛇頸龜科漁龜屬的淡水龜,主要生活在巴西東部及東南部。Souza, F.L. and Martins, F.I. 2009.

新!!: 亞種和巴西漁龜 · 查看更多 »

巴氏大熊貓

巴氏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又譯包氏大熊貓,又名大熊貓巴氏亞種,是大熊貓已滅絕的亞種,分佈於更新世的中國、緬甸及越南北部。.

新!!: 亞種和巴氏大熊貓 · 查看更多 »

巽他云豹

巽他云豹(学名:Neofelis diardi)是一种分布在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地区的猫科动物,早前一度被视云豹(Neofelis nebulosa)的亚种,直到2006年,遗传学研究才发现两者的遗传差异颇大,分析认为巽他云豹和亚洲大陆的云豹已有百万年的生殖隔离史,因而将其提升为独立物种。200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就将其列入濒危物种名单。 早在冰河时期,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巽他云豹就因为地理原因而分隔开来,长期的演化使得两地的云豹发生了遗传学上的差异,以及头骨和牙齿等细节部位的形态学上的差异,形成了两个亚种:婆罗洲云豹(Neofelis diardi borneensis)和苏门答腊云豹(Neofelis diardi diardi)。.

新!!: 亞種和巽他云豹 · 查看更多 »

上猿

上猿(Pliopithecus),又名上古猿,是中新世至上新世已滅絕的一屬,是靈長目簡鼻亞目的成員。牠是於1837年在法國發現的。Anapithecus是牠的近親,並在最初時被認為是上猿的亞種。.

新!!: 亞種和上猿 · 查看更多 »

丝裂沙参

丝裂沙参(学名:Adenophora capillaris)是桔梗科沙参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陕西、贵州、湖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400米至2,800米的地区,多生于林下及林缘草地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丝裂沙参 · 查看更多 »

帝汶蟒

帝汶蟒(學名:Python timoriensis)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下的一種無毒蟒蛇,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地區,是一種侏儒形態的蟒蛇。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新!!: 亞種和帝汶蟒 · 查看更多 »

中华秋海棠

中华秋海棠(学名:Begonia grandis subsp.),又名珠芽秋海棠(云南植物名录),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秋海棠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山西、贵州、江苏、湖南、河南、福建、甘肃、陕西、河北、浙江、广西、山东、四川、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300米至2,9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疏林阴处、荒坡阴湿处以、滴水的石灰岩边、山谷阴湿岩石上以及山坡林下。.

新!!: 亞種和中华秋海棠 · 查看更多 »

中亚沙棘

中亚沙棘(学名: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是胡颓子科沙棘属沙棘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于开旷山坡、河谷台阶地或河漫滩,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中亚沙棘 · 查看更多 »

中亞夜鷹

中亞夜鷹(Caprimulgus centralasicus)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夜鷹。 中亞夜鷹棲息在寒冷的沙漠,但卻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脅。 中亞夜鷹只有一個於1929年在中國新疆發現的標本,往後就再沒有任何發現。由於從未將牠們與相似的歐夜鷹亞種C.

新!!: 亞種和中亞夜鷹 · 查看更多 »

中亞紅鹿

中亞紅鹿(Cervus elaphus bactrianus)是棲息在中亞洲低地的馬鹿亞種。牠們在生態上與塔里木馬鹿相似,都是棲息在沙漠包圍的河岸。這兩個亞種被天山山脈所分隔,可能是馬鹿的原始亞群。.

新!!: 亞種和中亞紅鹿 · 查看更多 »

中国四大名牛

中国四大名牛是指原产中国的四类优质品种的牛。.

新!!: 亞種和中国四大名牛 · 查看更多 »

中国沙棘

中国沙棘(学名: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是胡颓子科沙棘属沙棘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青海、甘肃、四川、山西、河北、陕西、内蒙古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3,6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谷地、干涸河床地、山坡、温带地区向阳的山嵴、沙质土壤、多砾石和黄土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中国沙棘 · 查看更多 »

中華穿山甲

中華穿山甲(學名:Manis pentadactyla)又稱鯪鲤,是八種穿山甲中的一個種,属穿山甲科穿山甲属,主要分佈於印度东北部、尼泊爾、東南亞北部地區以至台灣、華南及海南島等在內,為一種瀕臨絕種的動物。 中華穿山甲就像食蟻獸般靠吃蟻為生。牠們適合生活於濕度高的森林內。牠們頭身共長60厘米,尾巴長18厘米。 分佈於台灣的穿山甲是中華穿山甲的亞種台灣穿山甲(台灣鯪鯉)。.

新!!: 亞種和中華穿山甲 · 查看更多 »

串珠環蝶屬

串珠環蝶屬(Faun,學名:Faunis)是閃蝶亞科環蝶族中的一個屬,分佈於東南亞。.

新!!: 亞種和串珠環蝶屬 · 查看更多 »

帳篷棱背龜

帳篷棱背龜(學名:Pangshura tentoria)是高背龜屬下的一種龜,有3個亞種。.

新!!: 亞種和帳篷棱背龜 · 查看更多 »

帶紋狗魚

帶紋狗鱼(学名:Esox americanus),为輻鰭魚綱狗魚目狗鱼科的其中一種,其下有兩個亞種:Esox americanus americanus和Esox americanus vermiculatus。.

新!!: 亞種和帶紋狗魚 · 查看更多 »

丹巴黄毛槭

丹巴黄毛槭(学名:Acer fulvescens subsp.)是无患子科槭属黄毛槭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800米至2,900米的地区,多生在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丹巴黄毛槭 · 查看更多 »

丹顶鹤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也叫仙鹤、白鹤(其實白鶴是另一種鶴屬鳥類)、鴜鷜,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它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

新!!: 亞種和丹顶鹤 · 查看更多 »

丹桂

丹桂(又称金桂、金木樨、木樨等,学名: var.

新!!: 亞種和丹桂 · 查看更多 »

丽江马先蒿

丽江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likiangensis)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3,200米至4,6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林缘以及石砾草地与高山草甸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丽江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东尖嘴吸蜜鸟

東尖嘴吸蜜鳥(學名:Acanthorhynchus Tenuirostris) 是一種在澳大利亞東南部森林及林區發現的吸蜜鳥,同時該鳥在悉尼及墨爾本的城市花園地帶也有分佈。東尖嘴吸蜜鳥長約15釐米;羽毛是鮮明的黑色、白色及栗色;眼睛為紅色;鳥喙向下彎曲。.

新!!: 亞種和东尖嘴吸蜜鸟 · 查看更多 »

东北虎

东北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又称西伯利亞虎或阿穆爾虎,曾旧稱“滿洲虎”、“烏蘇裡虎”、“阿爾泰虎”等,朝鲜半岛称朝鲜虎。被认为是体型最大的老虎亞種,分佈於俄羅斯東南部、朝鮮(主要為兩江道的三池淵郡及大紅湍郡之長白山一帶)、和中國東北等地,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08年,东北虎被美國網站《生活科學》評為「全球十大最瀕危稀有動物」物種之一。.

新!!: 亞種和东北虎 · 查看更多 »

东北槭

东北槭(学名:Acer mandshuricum subsp.)为槭树科槭属白牛槭的亚种。分布于朝鲜北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杂交林中,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东北槭 · 查看更多 »

希臘陸龜

希臘陸龜(學名:Testudo graeca)是陸龜屬下的一種龜,分佈於南歐、北非和西南亞。現已確認其至少有20個亞種。.

新!!: 亞種和希臘陸龜 · 查看更多 »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是一种大型涉禽,属于鹳科鹳属。与白鹳是近亲,但比白鹳更大,体长1.29米,体重4.4千克,翼宽2.22米。与白鹳不同的是,除了翅膀为黑色外,东方白鹳的眼睛周围还有一块红色的皮肤。虹膜为白色,喙部黑色。.

新!!: 亞種和东方白鹳 · 查看更多 »

布雷氏翠蜂鳥

布氏翠蜂鳥(Chlorostilbon bracei)是巴哈馬新普羅維登斯島特有的一種已滅絕蜂鳥。.

新!!: 亞種和布雷氏翠蜂鳥 · 查看更多 »

市藜

市藜(学名:Chenopodium urbicum)为苋科藜属的植物。分布在欧洲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700米的地区,多生在戈壁,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市藜 · 查看更多 »

帕眼蝶

帕眼蝶(Speckled Wood,學名:Pararge aegeria)或譯作斑點木蝶,是一種廣泛分佈在歐洲林地的蝴蝶。.

新!!: 亞種和帕眼蝶 · 查看更多 »

三叶青藤

三叶青藤(学名:Illigera trifoliata)为莲叶桐科青藤属的植物。分布在缅甸、印度等地。.

新!!: 亞種和三叶青藤 · 查看更多 »

三叶木通

三叶木通(学名:Akebia trifoliata)为木通科木通属的植物。分布在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山东、甘肃、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生长于海拔250米至2,0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地沟谷边疏林或丘陵灌丛中。.

新!!: 亞種和三叶木通 · 查看更多 »

三名法

在分類學上,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指針對低於種的分類單位所採用的命名方式。动物學和植物學中的三名法有差異。.

新!!: 亞種和三名法 · 查看更多 »

三芒景天

三芒景天(学名:Sedum triactina)是景天科景天属的植物。分布于锡金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250米至3,6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坡林下或水边湿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三芒景天 · 查看更多 »

三角叶荨麻

三角叶荨麻(学名:Urtica triangularis)为荨麻科荨麻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3,7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谷湿润处以及半阴山坡灌丛路旁,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三角叶荨麻 · 查看更多 »

三齿鱼黄草

三齿鱼黄草(学名:Merremia tridentata)是旋花科鱼黄草属的植物。分布于马来西亚、马斯克林群岛、热带亚洲、锡兰、热带非洲、印度等地。.

新!!: 亞種和三齿鱼黄草 · 查看更多 »

三鋸擬蝗蛙

三鋸擬蝗蛙(学名:Pseudacris triseriata)是加拿大及美國的一種樹蟾。牠們分佈在魁北克南部至南達科他州,南至堪薩斯州及奧克拉荷馬州。.

新!!: 亞種和三鋸擬蝗蛙 · 查看更多 »

九孔螺

九孔螺(学名:Haliotis diversicolor),又名九孔,是原始腹足目鲍螺科鲍螺属的一种。.

新!!: 亞種和九孔螺 · 查看更多 »

九帶犰狳

九帶犰狳(學名:Dasypus novemcinctus)是一種生活在北美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犰狳。牠們是最為廣泛分佈的一種。牠的祖先在南美洲演化,並在300萬年前的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進入北美洲。 九帶犰狳是獨行及主要夜間活動的動物,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牠們,如雨林及草原。牠們是吃昆蟲的,主要吃蟻、白蟻及其他細小的無脊椎動物。 九帶犰狳可以令其腸臟膨漲,方便渡河。牠們亦可以閉氣達6分鐘,經底部穿過河流。每胎生產四隻幼犰狳。九帶犰狳若被驚嚇,可以跳起達90-120厘米。.

新!!: 亞種和九帶犰狳 · 查看更多 »

书带薹草

书带薹草(学名:Carex rochebruni)为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分布在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85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林下或湿润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书带薹草 · 查看更多 »

平原斑馬

平原斑馬(學名:Equus quagga)又名普通斑马,是东非和南非大草原上分布最廣的一種斑馬。其分布范围从埃塞俄比亚南部直到非洲东部,往南至安哥拉和南非东部。平原斑马在动物保护区中仍十分普遍,但受人类活动如狩猎等威胁,其以往的栖息地亦被侵犯。.

新!!: 亞種和平原斑馬 · 查看更多 »

乳源槭

乳源槭(学名:Acer chunii)为无患子科槭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广东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1,500米的地区,多生于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乳源槭 · 查看更多 »

幽袖蝶

幽袖蝶(学名:Heliconius hecale)是袖蝶属的一种蝴蝶,分布区域从墨西哥到秘鲁。.

新!!: 亞種和幽袖蝶 · 查看更多 »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1958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改用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與越南接壤。廣西壮族自治区有中國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語言有廣西平話、桂柳官话、壮语、粤语、客家話、闽语等各種民族語言和方言。.

新!!: 亞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乌拉特黄耆

乌拉特黄耆(学名:Astragalus hoantchy)为豆科黄芪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至2,250米的地区,见于滩地、水旁、山谷或山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乌拉特黄耆 · 查看更多 »

亚洲猎豹

亚洲猎豹(学名:Acinonyx jubatus venaticus)为一种大型猫科动物,为猎豹的一个亚种。全身棕褐色,布有黑色圆形斑点。腿长,躯干较瘦。面部鼻子两侧从眼角至嘴角各有一道黑纹。体长约1.4~1.5米,尾长0.6~0.75米,高约1米,重约50~60公斤。其奔跑速度可达时速113公里,一次可跳跃9.1米远。性情温顺,可以进行人工驯养。 亚洲猎豹原分布于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半干旱沙漠或空旷草原地带。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亚洲猎豹是1948年在印度南部。现野生亚洲猎豹已经基本灭绝。 目前伊朗北部還有50-100隻亞洲獵豹,雖然情況有些不樂觀,但已設立保護區保育並加強復育。.

新!!: 亞種和亚洲猎豹 · 查看更多 »

亚洲象

亚洲象(學名:Elephas maximus),是象的一种,印度象是亚洲象的指名亚种。亚洲象為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之一,也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新!!: 亞種和亚洲象 · 查看更多 »

亞馬遜河豚

亞馬遜河豚(又作亞馬遜淡水豚、亞馬遜江豚或粉紅河豚、粉紅淡水豚,英文俗稱boto,學名Inia geoffrensis)是亞馬遜河及奥里諾科河流域特有的物種,是體形最大的淡水豚。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名錄中又以Amazon Dolphin, Boto Vermelho, Boto Cor-de-Rosa, Bouto, Bufeo, Dauphin de l'Amazone, Inia, Pink Dolphin, Pink Freshwater Dolphin, Pink Porpoise, and Tonina等別名來指稱該物種。.

新!!: 亞種和亞馬遜河豚 · 查看更多 »

亞洲獅

亞洲獅(學名:Panthera leo persica)或稱印度獅,狮子的一个亚种,又名“波斯亚种”,是亚洲僅次於老虎之後第二的大猫科动物,原广泛分布在从地中海西岸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大部分野生种群已经灭绝,仅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尔保护区内有少量分布。 亞洲獅現今在野外的族群只生活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吉爾森林國家公園,根據2015年5月發布的調查,族群數量約有523隻。历史上牠們的分佈地囊括了从高加索至也門及由希臘的馬其頓經伊朗、阿富汗及巴基斯坦至印度及孟加拉邊境的大片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原分布在亚洲的狮子亚种还有印度亚种(学名:Panthera leo goojratensis),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已灭绝。吉尔的狮子是由印度政府从伊朗引进.

新!!: 亞種和亞洲獅 · 查看更多 »

亞洲胡狼

亞洲胡狼(学名:Canis aureus),又名金豺,是北非及東非、歐洲東南部及南亞至緬甸特有的一種胡狼。牠們最大型的胡狼,唯一生活在非洲以外的地方,其下共有13個已知的亞種。雖然與其他胡狼分類在一起,但牠們其實並非近親,根據基因分析顯示灰狼及郊狼才是其近親。亞洲胡狼的頭顱骨亦與灰狼及郊狼的很相似。 亞洲胡狼曾被認為是家犬的直接祖先,但由於牠們很少與狗接觸,而且有不同的叫聲,故此理論被推翻。.

新!!: 亞種和亞洲胡狼 · 查看更多 »

人属

人属(学名Homo,来自拉丁语的人)是灵长目、人科中的一个属。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现代人即智人是其唯一幸存的物种。然而,有許多學者認为,依DNA的差異性而言,黑猩猩屬和人属,在生物學分類上,實在應該歸為同一屬。.

新!!: 亞種和人属 · 查看更多 »

人種

人種(Race),是在体质形态或遺傳特徵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的人群,划分时可以根據外在特征(如肤色、髮色、面部骨骼结构等)、基因、以及自我认同为标准。人種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具体划分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课题,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差异,种族的概念也牵涉到诸如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其他范畴。 20世纪以前,科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分为若干个本质主义方式划分的(即以不可缺的特征来划分的)人種,如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等。但自1940年代起,演化科学家开始淘汰这种理论。另外,种族长期以来理解为一种科学分类,即将种族视为一个分类的层次,如将种族等同于亚种;但1960年代起,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新出现的数据以及模型也使一些科学家开始质疑这种理解,而转而以群体、特征线等其他概念来研究人类内部的差别。1990年代以来,基因体学以及分支系统学研究中新出现的数据和模型也使科学界对人类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使一些科学家转而用世系而非特征来定义种族的划分,并且认为种族应该理解为模糊集合,统计群体,或广义的家族。 有许多演化学家以及社会学家认为,基于近年来的生物学研究结果,任何对于人类种族的定义,都缺乏科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正确性;人種的定义是不准确的,随意性的,政治化的,约定俗成的,随文化视角的差异而变化,种族应该视为一种社会建构。但也有其他科学家认为,人種概念并非毫无根据,人種概念和多位点基因数据之间的确有关联,而试图摒弃人種概念的真正动机,主要为政治原因而非科学。 目前,各个学科对于人種是什么,是否存在,到底有几个,应该如何定义,如何理解,如何分析等问题,尚无定论或共识。.

新!!: 亞種和人種 · 查看更多 »

人类演化历程

人类演化历程记录了人及其祖先在发展与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还包括对可能是人类祖先的物种的简要介绍。但其中并不包含生命起源的内容,只是描述从生命诞生直至演化为人类的可能历程。本条目的内容都基于对古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形态学的研究,以及解剖学和遗传学的数据。对人类演化的研究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新!!: 亞種和人类演化历程 · 查看更多 »

人類演化

人類演化过去一直指的是旧的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出现的演化假设,也就是進化論。通常包括灵长类的演化史。主要研究人属现代智人作为独特的人科物种出现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研究灵长类动物出现的演化过程。人类演化的研究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体质人类学、灵长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行为学、语言学、进化心理学、胚胎学和遗传学。 在人類演化的脈絡下,「人類」這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人屬」,但人類演化的研究往往包括其他人科動物,如南方古猿,人屬是在大約230萬至240萬年前的非洲,從南方猿人屬分支出來。 Also ISBN 978-0-521-46786-5(paperback)科學家們估計,人類大約在距今500萬到700萬年之間,從他們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分支出來。其後發展的若干人屬物種和亞種,已告滅絕。這些包括棲息在亞洲的直立人、棲息在歐洲的尼安德塔人。古智人(早期智人)大約在距今25萬年到40萬年間演變出來。 關於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的起源,科學家所持的主流觀點是「現代人類晚近非洲起源說」或稱「源出非洲」假說。此一演化說主張,智人興起於非洲,並且在大約距今5萬年到10萬年間遷移出非洲大陸,取代了在亞洲的直立人以及在歐洲的尼安德塔人。「源出非洲」的人類單一起源說,近期獲得粒線體DNA與Y染色體DNA兩項研究證據強力支持,成為國際主流普遍認同的人類演化起源說。 另一「現代人類多區域起源說」或稱「源起多地」假說的科學家主張,智人是在地理上相區隔但維持相互混血的諸多人類群體之間所產生的,這些群體源自於在距今約250萬年前,源出非洲的直立人所從事的一場遍及世界各地的遷徙。證據顯示,尼安德塔人的數個單倍群類型出現於目前在非洲以外的人類群體中;而且,尼安德塔人及其他人屬例如丹尼索瓦人可能貢獻了他們6%的基因體給現今的人類。.

新!!: 亞種和人類演化 · 查看更多 »

二名法

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Binominal Nomenclature 或 Binary Nomenclature),又稱双名法,依照生物学上对生物種類的命名規則,所給定的學名之形式,自林奈《植物種誌》(1753年, Species Plantarum)後,成為種的學名形式。正如“二名”字面的意涵,每個物種學名的由兩個部分構成:属名和种加词(種小名)。属名由拉丁語法化的名詞形成,但是它的字源可以是來自拉丁词或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其他文字构成,首字母須大寫;種加詞是拉丁文中的形容词,首字母不大写。通常在种加词的後面加上命名人及命名时间,如果学名经过改动,则既要保留最初命名人,并加上改名人及改名时间。命名人、命名时间一般可省略。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 斜體 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 例如:Homo sapiens(即智人)。簡示如後:Homo sapiens(種的學名).

新!!: 亞種和二名法 · 查看更多 »

云南白掌长臂猿

云南白掌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lar yunnanensis),是中国云南特有及可能灭绝的一种白掌长臂猿亚种。Grueter et al.

新!!: 亞種和云南白掌长臂猿 · 查看更多 »

云南沙棘

云南沙棘(学名: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为胡颓子科沙棘属沙棘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西藏、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200米至3,700米的地区,见于干涸河谷沙地、石砾地或山坡密林中至高山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云南沙棘 · 查看更多 »

云雾薹草

云雾薹草(学名:Carex nubigena),又名聚生穗序薹,为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阿富汗、斯里兰卡、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陕西、云南、西藏、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1,350米至3,700米的地区,常生于水边、林缘和山坡路旁。.

新!!: 亞種和云雾薹草 · 查看更多 »

五尖槭

五尖槭(学名:Acer maximowiczii)是无患子科槭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山西、青海、河南、陕西、湖北、湖南、贵州、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2,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林边及疏林中,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五尖槭 · 查看更多 »

五裂黄毛槭

五裂黄毛槭(学名:Acer fulvescens subsp.)是无患子科槭属黄毛槭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西藏、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常生于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五裂黄毛槭 · 查看更多 »

五指那藤

五指那藤(学名:Stauntonia obovatifoliola subsp.)是木通科野木瓜属石月的亚种,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85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谷溪旁疏林及密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五指那藤 · 查看更多 »

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是絲狀病毒科的其中一種病毒,可導致伊波拉出血熱,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河命名(該國舊稱薩伊),此地接近首次於1976年爆發的部落,剛果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伊波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徑是透過患者體液傳染,如血液、汗、嘔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並無飛沫感染的證據。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仍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2016年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研究员团队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非洲塞拉利昂开展的Ⅱ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被證實有效。伊波拉被列為生物性危害第四級病毒,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新!!: 亞種和伊波拉病毒 · 查看更多 »

伊朗狼

伊朗狼(學名:Canis lupus pallipes),亦稱為亞洲狼,是狼的一個亞種。曾廣泛分佈於黎巴嫩、北以色列、沙地阿拉伯、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及伊朗。牠們過去被認為是澳洲野犬的直屬祖先,但另一項較近期的研究則指澳洲野犬則家犬的親緣較接近 。.

新!!: 亞種和伊朗狼 · 查看更多 »

伞花茉栾藤

伞花茉栾藤(学名:Merremia umbellata)为旋花科鱼黄草属的植物。分布于巴拉圭、墨西哥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伞花茉栾藤 · 查看更多 »

伞房荚蒾

伞房荚蒾(学名:Viburnum corymbiflorum)为五福花科荚蒾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湖北、云南、浙江、江西、贵州、广东、湖南、福建、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坡密林中、山谷或灌丛中湿润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伞房荚蒾 · 查看更多 »

伏毛八角枫

伏毛八角枫(学名:Alangium chinense subsp.)是山茱萸科八角枫属八角枫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安徽、湖北、江西、贵州、陕西、湖南、四川、江苏、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900米至1,200米的地区,见于山坡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伏毛八角枫 · 查看更多 »

弯管马先蒿

弯管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curvituba)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2,600米至3,6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弯管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弯柄薹草

弯柄薹草(学名:Carex manca)为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湖北、广东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1,8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坡草甸、路边以及山坡林中。.

新!!: 亞種和弯柄薹草 · 查看更多 »

弱小马先蒿

弱小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debilis)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4,0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林缘,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弱小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优红蛱蝶

优红蛱蝶(Vanessa atalanta)是一种中等大小的蝴蝶,翅膀通常为黑色,并有橘色条纹、白色斑点,其蝶翅翼展约2厘米左右。该品种在北非、美洲、欧洲、亚洲、加勒比海、新西兰等气候温和的地方均有分布。.

新!!: 亞種和优红蛱蝶 · 查看更多 »

异域物种形成

异域物种形成,又称异域成种、地理物种形成,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机制,发生的条件为一个物种的种群因为地理环境改变(例如造山运动)或社群本身发生改变(例如种群的迁出)而被隔离。隔离的种群会在基因型及/或表形上发生趋异,原因为:隔离的种群与原本的种群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或各自发生遗传漂变,又或各自的基因池发生突变。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两个种群会进化出不同的特征。即使地理阻隔后来消失,两个种群之间会变得不能成功交配。这时,这两个拥有不同基因的群落便成为了不同的物种。地域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因素。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雀观察到的辐射适应,是生活在不同岛屿的种群之间发生异域物种形成的结果。.

新!!: 亞種和异域物种形成 · 查看更多 »

异株荨麻

异株荨麻(学名:Urtica dioica)是荨麻科荨麻属的植物。分布在喜马拉雅西部、北非、亚洲、欧洲、北美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生长于海拔3,300米至3,9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坡阴湿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异株荨麻 · 查看更多 »

开普狮

开普狮(学名:Panthera leo melanochaitus),又称为好望角狮,是已灭绝的狮子亚种。Yamaguchi, N. (2000).

新!!: 亞種和开普狮 · 查看更多 »

低粒鳞侧石鳖

低粒鳞侧石鳖(学名:Leptochiton rugatus)是多板纲新石鳖亞綱鳞侧石鳖目鳞侧石鳖科鱗側石鱉屬的一個物種。 台湾贝类资料库引述齊鍾彥等在1987年出版的《黃渤海軟體動物》指出,本物種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黃渤海一帶,常栖息在潮间带低潮区至水深40米。本物種亦有在太平洋東岸出現,從阿拉斯加州到下加里福尼亞州均見其踪影。而事實上,根據Kaas & Van Belle (1985)引述Ferreira (1979: 149)指,其實整個太平洋的北部都有分佈。根據Catalolg of Life,本物種並沒有亞種。 本物種的特徵是其細小體型:普遍體長10到16毫米。不過,這細小的動物身上依然還有其他的寄生動物,分別如下:.

新!!: 亞種和低粒鳞侧石鳖 · 查看更多 »

彩龟

彩龟(学名:Trachemys scripta)又名普通彩龟、普通滑龟,为中型、水陆两栖龟类,泽龟科彩龟属,共有3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为黄腹彩龟。自然分布于美国中部、东南部、以及墨西哥东北部,其中红耳彩龟作为贸易宠物被人类引进到世界各地。.

新!!: 亞種和彩龟 · 查看更多 »

佩氏鱗尾松鼠

佩氏鱗尾松鼠(Anomalurus pelii)是鱗尾松鼠屬的一種。牠們分佈在科特迪瓦、加納及利比里亞。牠們棲息在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森林。牠們的生存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脅。.

新!!: 亞種和佩氏鱗尾松鼠 · 查看更多 »

佛羅里達山獅

佛羅里達山獅(学名:Puma concolor coryi),又名佛羅里達美洲獅或美洲獅佛羅里達亞種。過去被認為是美洲獅的一個亞種,近年支持將其合併在北美山獅內(Puma concolor couguar)。棲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松林、針葉林及沼澤。 雄獅重約150磅,棲息在大落羽衫國家自然保護區(Big Cypress National Preserve)、大沼澤地國家公園及美洲獅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Florida Panther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牠們是美國東部唯一的美洲獅,只佔有以往牠們分佈地的5%。牠們現存的數量估計只有80-100隻。.

新!!: 亞種和佛羅里達山獅 · 查看更多 »

侏儒變色龍

侏儒變色龍,又名侏儒避役,是侏儒蜥屬(Bradypodion)下的變色龍。牠們分佈在南部非洲,一些在東非及中非的細小變色龍有時也會被分類在此,但並沒有得到廣泛接受。.

新!!: 亞種和侏儒變色龍 · 查看更多 »

侏兔

侏兔(學名:Brachylagus idahoensis)是一種生活在北美洲的兔科單型屬動物,也是在美洲兩種會自挖洞穴的兔子之一(另一種是墨西哥的火山兔)。1890年首次在愛達荷州中部被發現。它曾先後被列入兔屬和林兔屬,但事實上與它們都有明顯差別,一般被視為侏兔屬的唯一一種。.

新!!: 亞種和侏兔 · 查看更多 »

依比茲壁蜥

依比茲壁蜥(Podarcis pityusensis)是一種蜥蜴。牠們與巴利阿里群島的伊維薩島有密切關係,但已成為西班牙的特有種。 依比茲壁蜥棲息在溫帶的叢林、地中海叢林、岩壁及石灘、耕地、草坪、種植林、花園及城市內。 依比茲壁蜥的亞種P.

新!!: 亞種和依比茲壁蜥 · 查看更多 »

俯垂马先蒿

俯垂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cernua)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3,800米至4,0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高山草地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俯垂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土庫曼野驢

土庫曼野驢(學名:Equus hemionus kulan),是亞洲野驢的一個亞種。 原産於土庫曼斯坦,是瀕危物種。.

新!!: 亞種和土庫曼野驢 · 查看更多 »

匠人

匠人(学名:Homo ergaster,来自希腊文ἔργον,意为“工作”)是属于人科的已经滅絕的物种,生存於180-130萬年前的東非及南部非洲,处于上新世末期到更新世初期。目前对于匠人的分类、祖先以及后裔尚存争论,但很多人认为,他很可能是晚期人科物种(诸如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直接祖先。他与直立人间的关系也有许多争议。直立人被认为是匠人在亚洲的后裔。也有观点认为他与直立人可以归为同一物种。匠人是人属的早期物种之一,可能是能人的后裔,或者和能人享有共同的祖先。.

新!!: 亞種和匠人 · 查看更多 »

圣基尔达岛小家鼠

圣基尔达岛小家鼠(学名:Mus musculus muralis)是苏格兰圣基尔达岛特有及灭绝的一种小家鼠亚种。 它们何时来到该岛上尚且不明,它们可能是在诺斯人时期不经意地被带到岛上来的。由于身处孤立的岛屿之中,圣基尔达岛小家鼠与其近亲产生了差异,它们变得比内陆的小家鼠品种更大。但是,它们与分布于法罗群岛的另一种亚种Mus musculus mykinessiensis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它们的分类有效性受到质疑,它们有时被认为是Mus musculus domesticus的异名。 在1930年,最后一批居住在圣基尔达岛上的居民撤离该岛后,这种小家鼠亚种便非常快速的消失了,这与人类聚居地的消失密切相关。相信它们在人类撤离该岛后两年内因无法适应无人类存在的环境而灭绝,但也有资料指出它们生存至1938年。现时,圣基尔达岛另一种特有的鼠类亚种, (Apodemus sylvaticus hirtensis)仍然生存在该岛上。.

新!!: 亞種和圣基尔达岛小家鼠 · 查看更多 »

圣基尔达岛鹪鹩

圣基尔达岛鹪鹩(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hirtensis)是苏格兰圣基尔达岛特有的一种鹪鹩亚种。它们在苏格兰盖尔语中被称为“Dreathan-donn”("Dhra-in-doun")。.

新!!: 亞種和圣基尔达岛鹪鹩 · 查看更多 »

圣岛岩鹪鹩

圣岛岩鹪鹩(学名:Salpinctes obsoletus exsul)或圣贝内迪克托岛岩鹪鹩,是雷维利亚希赫多群岛圣贝内迪克托岛特有及灭绝的一种亚种。.

新!!: 亞種和圣岛岩鹪鹩 · 查看更多 »

地猿

地猿(Ardipithecus)是人科中非常早期的一屬,生存在440萬年的上新世早期。由於牠與非洲的類人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故牠被認為是屬於黑猩猩分支而非人類分支。但因其牙齒像南方古猿的牙齒,故大部份認為牠是原始人。.

新!!: 亞種和地猿 · 查看更多 »

地龜

地龜(學名:Geoemyda spengleri;英文:Black-breatsed Leaf Turtle),亦名黑胸葉龜、長尾山龜、十二棱龜、金龜,地龜科地龜屬,半水棲龜,主要分布於越南和中國之廣西、廣東、湖南、海南等地。.

新!!: 亞種和地龜 · 查看更多 »

地棲鸚鵡

地棲鸚鵡(学名:Pezoporus wallicus),又名地鸚鵡,是住在地上的鸚鵡之一,其他的有夜鸚鵡、純綠鸚鵡及鴞鸚鵡。牠們呈黃綠色,有較深色的斑紋,有點兒像野生虎皮鸚鵡的頭部及背部,這可能是保留了共同祖先的特徵。 地棲鸚鵡若受到騷擾時,會立即飛離地面再逃入樹林中。牠們會在黎明及黃昏時活動,飛行時保持寂靜。.

新!!: 亞種和地棲鸚鵡 · 查看更多 »

北美山獅

北美山獅(Puma concolor couguar),又名美洲獅東部亞種,是散佈在北美洲的美洲獅亞種。北美山獅其實是一個包含了所有美國西部及北美洲東部美洲獅的亞種,當中唯一仍有爭議的是正處極危的佛羅里達山獅。很多已滅絕的種群都被列入此亞種中。 北美山獅曾一度分佈至美國及加拿大東部地區,但現只有一些群族在美國西部生存。一般相信牠們是於1900年代初被完全滅絕。一些學者相信在如阿巴拉契亞山脈及東加拿大等地仍有一些殘餘的群族。有指一些貓科群族正與北美山獅混種,另外北美山獅亦有可能曾由美國西部急速向東擴展。.

新!!: 亞種和北美山獅 · 查看更多 »

北美紅蛺蝶

北美紅蛺蝶(英文:American Painted Lady,學名:Vanessa virginiensis),亦稱(斑)赤蛺蝶,鱗翅目蛺蝶科紅蛺蝶屬,成蟲翅寬约4~5公分,具有橘红色、褐色、白色和藍色的鳞片所形成之精致斑纹。.

新!!: 亞種和北美紅蛺蝶 · 查看更多 »

北美鷸

北美鷸(學名Tringa semipalmata,舊學名Catoptrophorus semipalmatus:Pereira & 貝克,2005年;班克斯等,2006年),是鷸科的一種大型水鳥。它的近親是杓鷂。 成年北美鷸的腿部為灰色,並長有粗長、平直的深色喙。身體下部為深灰色,上部為淺色。尾白色,末端為一條黑帶。翅膀為特別的黑白樣式,在北美洲許多沿海海灘都有出現。 包括兩個亞種(過去被認爲是不同的種)的繁殖棲息地和範圍不同,東部亞種分佈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到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岸地區,在南美的大西洋海岸過冬。西部亞種則生活在北美西部的淡水沼澤地帶,冬天前往南美的東西兩個海岸過冬。 在地面上筑巢,通常隱藏在矮草叢重。在泥灘或淺水中覓食,主要吃昆蟲、貝類和水生蠕蟲,有時也吃植物。 北美鷸的數量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因捕獵而大量減少,現在數量已開始增加,但由於棲息地的不斷減少而仍然面臨威脅。.

新!!: 亞種和北美鷸 · 查看更多 »

北疆风铃草

北疆风铃草(Campanula glomerata L.)为桔梗科风铃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新!!: 亞種和北疆风铃草 · 查看更多 »

北白犀

北白犀(學名: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又称北部白犀牛、北非白犀牛,是白犀的一個亞種。牠們是牧食的,生活在北非洲草原及大草原林地。野外北白犀已经滅絕,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蘇丹」於2018年3月19日安樂死,享年45歲,圈養的北白犀全球現時只剩2隻,而且全是雌性,北白犀已宣告功能性滅絕。.

新!!: 亞種和北白犀 · 查看更多 »

北非豹

北非豹是非洲豹(Panthera pardus pardus)在北非的種群,极可能已绝迹,主居於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北非豹於北非是極罕有的,只有少數北非豹居於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和在埃及。 北非豹过去依形态学被视为豹的亚种之一,在经过DNA分析后,所有非洲大陆的豹都归为同一个亚种——非洲豹,其学名“Panthera pardus panthera”也成为后者的异名。 北非豹有很厚的毛,是豹中居於冷氣候的種類。 牠們主要捕食巴巴利獼猴, 瞪羚和一些小型動物。.

新!!: 亞種和北非豹 · 查看更多 »

北极兔

北极兔(Arctic hare、学名:L.

新!!: 亞種和北极兔 · 查看更多 »

北極燕鷗

北極燕鷗(學名:Sterna paradisaea、arctic tern)是屬於燕鷗科的一種海鳥。分佈於北極及附近地區,並於北極、歐洲、亞洲和北美洲靠近北極的地方進行繁殖。北極燕鷗是候鳥,每年经历兩個夏季,從其北部的繁殖區南遷至南極洲附近的海洋,之後再北遷回繁殖區(約24,000英里),這是已知的動物中遷徙路線最長的。 北極燕鷗體型中等,一般長33到39公分,翼展76到85公分。其羽毛主要呈灰色與白色,喙和兩腳呈紅色,前額呈白色,頭頂和頸背呈黑色,腮幫子呈白色。其灰色翅膀為305毫米,肩羽帶棕色。上面的冀背呈灰色,帶白色羽緣,頸部呈純白色,其帶灰色羽瓣的叉狀尾部亦然。其後面的耳覆羽呈黑色。 北極燕鷗只會照料和保護小部分的幼鳥。成體會長期養牠們的幼鳥,並幫助牠們飛往南方過冬。北極燕鷗壽命很長,大部分可活上20年。牠們主要吃魚和水生的無脊椎動物。此物種數量很多,約為一百萬個個體。.

新!!: 亞種和北極燕鷗 · 查看更多 »

北極狼

北極狼(學名:Canis lupus arctos),又稱白狼,是犬科的哺乳動物,也是灰狼的亞種,分佈於歐亞大陸北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北部。.

新!!: 亞種和北極狼 · 查看更多 »

北海道赤狐

北海道赤狐(日语:北狐、Vulpes vulpes schrencki )是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赤狐的亚种。主要生息于日本北海道、库页岛、南千岛群岛及周边岛屿。 日语中北海道赤狐之正名“北狐”是1924年岸田久吉在研究库页岛生物时所给予的。随后此称呼被广泛运用于北海道和千岛群岛的该种狐狸。阿伊努语称之为cironnup、sumari、kimotpe 或者hurep。.

新!!: 亞種和北海道赤狐 · 查看更多 »

北方斑點鴞

北方斑點鴞(學名Strix occidentalis caurina)是西點林鴞的一個亞種。它們分佈在北美洲西部,是一種中等大小的貓頭鷹,長約40-48厘米及重450-530克。雌鳥比雄鳥大。翼展約有106厘米。它們的頭部、頸部及背部呈深褐色及有白色斑點,下身白色及有褐色斑紋。飛羽呈深褐色,有淺褐色或白色斑紋。眼睛深色。面盤有白色羽毛。野生的壽命可達22歲,平均則為10歲。.

新!!: 亞種和北方斑點鴞 · 查看更多 »

北撲翅鴷

北撲翅鴷(學名:Colaptes auratus)是撲翅鴷屬下的一種中型啄木鳥,分佈于北美洲大部和中美洲部分地區、古巴及開曼群島。這是一種在分佈地區常見的鳥類,其俗稱有上百種。.

新!!: 亞種和北撲翅鴷 · 查看更多 »

圓翅絨弄蝶

圓翅絨弄蝶也稱臺灣絨毛弄蝶、苅藤絨弄蝶、荊藤絨弄蝶、銀針趾弄蝶。圓翅絨弄蝶和尖翅絨弄蝶長相頗為相似,但前翅較為圓弧。出現環境分佈全島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台灣蝴蝶保育協會 季刊。,出現時間在天候昏暗時較容易出現,是一種頗為常見的弄蝶。成蝶飛行較活潑且快速,喜歡訪花,雄蝶會到濕地吸水。,林葆琛,2012年5月第七版第一刷,臺灣常見的蝴蝶-低海拔篇。臺灣蝴蝶保育學會發行,柏驊印刷有限公司。。.

新!!: 亞種和圓翅絨弄蝶 · 查看更多 »

圓翅鉤粉蝶

圓翅鉤粉蝶(学名:Gonepteryx amintha)圓翅鉤粉蝶的外型特別,翅膀花紋與高麗菜相似,翅膀正面則雌雄不同,雄蝶前翅為濃黃色,雌蝶則前後翅均為淡綠色。本種幼蟲以桶鉤藤為寄主植物,為多世代種類,全年可見到成蝶,在臺灣全島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就可見到成蟲,成蝶喜好訪花,臺灣以外尚分佈於大陸的華中、華南地區。本種後翅翅緣平整圓滑,不具有近似種的鋸齒邊緣,故依照形態特徵稱之為圓翅鉤粉蝶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季刊。。在臺灣地區另有別名:「紅點粉蝶」、「臺灣山黃蝶」、「橙翅鼠李蝶」。.

新!!: 亞種和圓翅鉤粉蝶 · 查看更多 »

圆瓣冷水花

圆瓣冷水花(学名:Pilea angulata),又称長柄冷水麻,为荨麻科冷水花属的植物。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斯里兰卡以及中国大陆的陕西、西藏、广东、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2,30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坡阴湿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圆瓣冷水花 · 查看更多 »

圆柱叶灯心草

圆柱叶灯心草(学名:Juncus prismatocarpus subsp.)为灯心草科灯心草属笄石菖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浙江、广东、江苏、西藏、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94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坡林下、灌丛及沟谷水旁湿润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圆柱叶灯心草 · 查看更多 »

國王企鵝

国王企鹅(學名:Aptenodytes patagonicus),是企鹅家族中体型第二大的属种,成年国王企鹅高约90厘米,重11至15千克,仅小于皇帝企鹅。全世界,国王企鹅数量约有400万隻,被分为两个亚种(A.

新!!: 亞種和國王企鵝 · 查看更多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簡稱紅皮書)於1963年開始編製,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此名錄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編製及維護。 IUCN紅色名錄是根據嚴格準則去評估數以千計物種及亞種的絕種風險所編製而成的。準則是根據物種及地區釐定,旨在向公眾及決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並協助國際社會避免物種滅絕。 主要的物種評估機構有國際鳥盟、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及IUCN辖下物種存續委員會內的專家團體。總括而言,上述團體所評估的物種數目佔整個紅色名錄接近一半。 IUCN紅色名錄被認定為對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

新!!: 亞種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查看更多 »

刺果毒漆藤

刺果毒漆藤(学名:Toxicodendron radicans subsp.)为漆树科漆属毒漆藤的亚种。分布在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湖南、贵州、云南、湖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630米至2,2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林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刺果毒漆藤 · 查看更多 »

分类级别

在生物分类法中,分类级别(taxonomic rank)是在分类学等级制度中的层次 (相对位置)。 每一个级别之下包含了若干不够普遍的分类。物种和属这两个级别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的级别可能是不必要的。.

新!!: 亞種和分类级别 · 查看更多 »

喜瑪拉雅棕熊

喜瑪拉雅棕熊(学名:Ursus arctos isabellinus)是棕熊的一個亞種。牠們一般都是沙色或紅褐色。牠們棲息在喜瑪拉雅山山腳及巴基斯坦,但不會超越丹希岡國家公園及克什米爾。牠們的實際數量不明,只知很稀少。 在印度是禁止任何喜瑪拉雅棕熊的貿易。喜瑪拉雅棕熊相信是雪人傳說的起源。 喜瑪拉雅棕熊是兩性異形的。雄性長1.5-2.2米;雌性長1.37-1.83米。 喜瑪拉雅棕熊約於10月會開始冬眠,到了4月至5月就會起來。牠們會在巢穴或洞穴中冬眠。 喜瑪拉雅棕熊是雜食性的,主要吃草、樹根及其他植物部份、昆蟲及細小的哺乳動物。牠們也會吃較大型的哺乳動物,如羊及家山羊。成年會在日出前及下午覓食。.

新!!: 亞種和喜瑪拉雅棕熊 · 查看更多 »

喜马拉雅沙参

喜马拉雅沙参(学名:Adenophora himalayana)为桔梗科沙参属的植物。分布于帕米尔、塔尔巴哈台山、天山、喜马拉雅山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4,7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灌丛下、林缘、山沟草地、林下、北坡及石缝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喜马拉雅沙参 · 查看更多 »

喜東灰蝶屬

喜東灰蝶屬(Plush,學名:Sithon)是線灰蝶亞科玳灰蝶族裡的一個屬,分佈於東洋界。有兩性異型。.

新!!: 亞種和喜東灰蝶屬 · 查看更多 »

喜泉卷耳

喜泉卷耳(学名:Cerastium fontanum)为石竹科卷耳属的植物。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生长于海拔20米至4,6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喜泉卷耳 · 查看更多 »

傑氏椰子貓

傑氏椰子貓(Paradoxurus jerdoni),又名褐棕櫚狸,是印度西高止山脈特有的麝貓。 傑氏椰子貓分佈在伯爾尼丘陵、尼爾吉里丘陵及阿奈馬萊丘陵、庫瓦蘭及庫格,尤其是在海拔500-1300米的地方。.

新!!: 亞種和傑氏椰子貓 · 查看更多 »

品種

品種是生物分類學上分類層次中的非正式等級,分類等級低於亞種。 而在生物學中可能是指:.

新!!: 亞種和品種 · 查看更多 »

品種 (動物)

動物中的品種(英語:breed),是指一些受人馴養的亞種或次亞種動物,且必須是一個可確實進行繁殖的族群。此外,以家養動物而言,品種與品系(strain,或稱「株」)不是等義詞,後者之間的差異不一定足以被認定為一個品種。.

新!!: 亞種和品種 (動物) · 查看更多 »

哥倫比亞穴䳍

哥倫比亞穴(学名:Crypturellus erythropus saltuarius)是哥倫比亞特有的一種䳍,有可能已經滅絕。自1943年發現其模式標本後就再沒有其他確實的紀錄,但於1970年代至2008年的一些報告及仍有一些生存的可能性,故有指牠們仍是現生種。牠們分佈在哥倫比亞的奧卡尼亞山區。 哥倫比亞穴䳍有時會被分類為一個物種,或是紅腳穴䳍的亞種。但是,美國鳥類學者協會(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拒絕將牠們看為一個物種,因為現存的資料並不足以支持這個說法。國際鳥盟亦同意這個分類,故牠們於2008年被剔除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新!!: 亞種和哥倫比亞穴䳍 · 查看更多 »

哥倫比亞鷿鷈

哥倫比亞鷿鷈(Podiceps andinus),或稱哥倫比亞鸊鷈,是一種生活在哥倫比亞安地斯山脈東邊的鸊鷉。牠們於1945年時數量仍很豐富。牠們有時被分類為黑頸鸊鷉的亞種。 哥倫比亞鷿鷈的消失是因濕地減少、淤泥充塞、殺蟲劑污染、捕獵及被虹鱒獵食雛鳥。最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的失去,濕地的減少及淤泥充塞引起污染物的積聚。眼子菜因而破壞,令伊樂藻屬獨大。 至1968年,哥倫比亞鷿鷈的數量下降至300隻。於1970年代就只曾有兩次對牠們的觀察:一次於1972年,另一次則是在1977年。於1981年至1982年的研究確定了牠們已經滅絕。.

新!!: 亞種和哥倫比亞鷿鷈 · 查看更多 »

哥斯大黎加山獅

哥斯大黎加山獅(Puma concolor costaricensis),又名哥斯達黎加山豹或美洲獅哥斯達黎加亞種,是一種瀕危的美洲獅亞種。牠們一般會在夜間覓食,並會為了食物而走一段遠距離。牠們平均每胎會產3隻幼獅。牠們呈黃褐色,沒有斑點。牠們是哥斯達黎加第二大的貓科,在很多環境都可以見到牠們。 Category:美洲金貓屬.

新!!: 亞種和哥斯大黎加山獅 · 查看更多 »

哈巴山马先蒿

哈巴山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habachanensis)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4,6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哈巴山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哈特曼山斑馬

哈特曼山斑馬(學名:Equus zebra hartmannae),又名哈氏山斑馬或山斑馬哈氏亞種,是棲息在安哥拉西南部及納米比亞西部的山斑馬亞種。 哈特曼山斑馬喜歡以小群居住,成員共7-12匹。牠們靈活,適合在乾旱及陡斜的山區生活。 有指哈特曼山斑馬應與海角山斑馬分開,成為一個獨立物種,不過卻沒有遺傳學的證據。.

新!!: 亞種和哈特曼山斑馬 · 查看更多 »

哈斯特鷹

哈斯特鷹(學名:Harpagornis moorei)是一種體型巨大的鵰,目前已經在地球上絕跡,牠們曾經生活在紐西蘭的南島,也稱為Harpagornis Eagle。毛利人稱牠們為與Hokioi(或hakawai),Hokioi這個經常被引用的名稱則是與虛幻的鳥類紐西蘭鷸有關連-特別是牠們已經絕種,棲息在南島的亞種Miskelly, C. M. (1987): The identity of the hakawai.

新!!: 亞種和哈斯特鷹 · 查看更多 »

哀鸽

哀鸽(学名:Zenaida macroura)是鸠鸽科动物,又名泣鸽、哀鸠,分布於中美洲和北美洲及其近海岛屿。每年,大量的哀鸽从分布区北部地区迁徙至1月温度高於−12 °C的南部地区越冬。 哀鸽的栖息地有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环境,包括农业区和城市区,对人类改变的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这种鸟数量很多,据估计全球共有1.3亿只。在很多地区,哀鸽是狩猎运动的目标猎物之一,它的肉也被人们食用。在哀鸽的分布区内,经常可以听到它发出“呜-呜-”的哀鸣,也经常会听到其飞过时翅膀发出的尖啸声。哀鸽是飞行健将,时速最快能达到88千米/小时(24.5米/秒)。 哀鸽通常全身为暗哑的浅灰褐色,雌鸟和雄鸟外形相似。哀鸽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一窝产2枚蛋。雏鸟的双亲都会孵蛋并照顾雏鸟一段时间。在美国,雖然每年有达到7000万只哀鸽被猎捕,但哀鸽有着极旺盛的繁殖力,因此维持了种群的稳定。一对哀鸽每年常会产2-3窝蛋,是北美洲繁殖期最长的鸟类。在温暖地区的繁殖季节裡,一对哀鸽一季产卵最多能达到6窝。哀鸽主要吃植物种子,本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种子都会取食,而雏鸽的食物是父母喂食的鸽乳。.

新!!: 亞種和哀鸽 · 查看更多 »

哀氏马先蒿

哀氏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elwesii)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喜马拉雅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200米至4,3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高山草地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哀氏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再引入

再引入,或稱為野化放归,野放(Reintroduction),是一種經過仔細考慮後將物種重新放歸大自然的一種做法。一般可從圈養、或其他地區的亞種中挑選合適的個體進行野放。這做法除了適合野外已滅絕的物種外,一些瀕危物種也可透過此方法得以回歸大自然。 雖然如此,但將已在野外滅絕的物種野放,在實際運作上卻異常困難,即使其生境已得到復原也不例外。其中一個主因是牠們可能已缺乏了應有的。這些一般由其雙親教導的生存技倆,在圈養的環境下經已失去。換句話說,即使該物種的基因得以延續,但其族群間的模因經已失去。 一些再引入成功的例子包括:台灣梅花鹿、麋鹿等。.

新!!: 亞種和再引入 · 查看更多 »

冠企鵝屬

冠企鵝屬(學名:Eudyptes),其學名意為良好的潛水者。包括七種現存的企鵝物種,而查塔姆群島上的品種相信已於十九世紀時滅絕。.

新!!: 亞種和冠企鵝屬 · 查看更多 »

冠啄果鸟属

冠啄果鸟属(学名:Paramythia),是雀形目下的一个属。属下共有2种,它们都是新几内亚的特有种。(Paramythia olivacea)曾被认为是(Paramythia montium)的一个亚种,直至2016年国际鸟盟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们独立成种。.

新!!: 亞種和冠啄果鸟属 · 查看更多 »

冠蓝鸦

冠蓝鸦(学名:Cyanocitta cristata),又名蓝松鸦、藍樫鳥,是雀形目鸦科冠蓝鸦属的鸟类,原产於北美洲,主要分布於美国落基山脉以东、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和加拿大南部,属於新北界松鸦,与其他的鸦科亲缘关系较远,而在北美洲松鸦中,只有冠蓝鸦和暗冠蓝鸦有顶冠。它们适应性强,好奇好斗,聪明顽皮,杂食性,在几十年中已被引入多个新栖息地。冠蓝鸦的外表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有利於人们发现它们,观察它们迷人的外表和姿态。 种加词cristata为拉丁语,意为“有顶冠的”,属名Cyanocitta来自希腊语,由cyanos(κυανοϛ)和citta(κίττα)两部分组成,两者的意思分别为“蓝色的”和“鸟”。.

新!!: 亞種和冠蓝鸦 · 查看更多 »

冠果草亚种

冠果草亚种(学名:Sagittaria guyanensis subsp.)是泽泻科慈姑属冠果草的亚种。分布于尼泊尔、泰国、印度、越南、台湾岛、马来西亚及非洲热带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广西、云南、安徽、海南、江西、福建、湖南、浙江、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210米至96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湿地、稻田边、稻田中及水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冠果草亚种 · 查看更多 »

凹嘴鵎鵼

凹嘴鵎鵼(學名:Ramphastos vitellinus),又名凹嘴巨嘴鳥,是千里達及南美洲熱帶的巨嘴鳥。.

新!!: 亞種和凹嘴鵎鵼 · 查看更多 »

全叶马先蒿

全叶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integrifolia)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喜马拉雅以及中国大陆的青海、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4,000米的地区,常生于高山石砾草原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全叶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全柱秋海棠

全柱秋海棠(学名:Begonia grandis subsp.)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秋海棠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410米至2,100米的地区,常生于杂木林下阴湿处、阴湿的常绿阔叶林下以及林下沟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全柱秋海棠 · 查看更多 »

八角枫

八角枫(学名:Alangium chinense)为山茱萸科八角枫属的植物。.

新!!: 亞種和八角枫 · 查看更多 »

八點灰燈蛾

八點灰燈蛾(學名:Creatonotos transiens)是灰燈蛾屬下的一種蛾,發現於亞洲東部。.

新!!: 亞種和八點灰燈蛾 · 查看更多 »

关东巧玲花

关东巧玲花(学名:Syringa pubescens subsp.)为木犀科丁香属巧玲花的亚种。分布在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吉林等地,生长于海拔300米至1,200米的地区,多生在灌丛、林下、山坡草地及岩石坡。.

新!!: 亞種和关东巧玲花 · 查看更多 »

兴安梓叶槭

兴安梓叶槭(学名:Acer catalpifolium subsp.)是无患子科槭属梓叶槭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600米的地区,见于山谷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兴安梓叶槭 · 查看更多 »

光稃稻

光稃稻(学名:Oryza glaberrima),又称非洲稻、非洲型稻,是人类种植的一种稻属作物。一般认为,光稃稻于两千至三千年前在尼日尔河上游,即今日马里一带得到驯化。 光稃稻为一年生作物。.

新!!: 亞種和光稃稻 · 查看更多 »

光萼巧玲花

光萼巧玲花(学名:Syringa pubescens subsp.)是木犀科丁香属巧玲花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湖北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光萼巧玲花 · 查看更多 »

克什米爾馬鹿

克什米爾馬鹿(Cervus elaphus hanglu)是分佈在印度及巴基斯坦北部,尤其是在查謨-克什米爾邦的馬鹿亞種。.

新!!: 亞種和克什米爾馬鹿 · 查看更多 »

克羅斯河大猩猩

克羅斯河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diehli)是西部大猩猩的亞種,分佈在尼日利亞及喀麥隆的熱帶雨林。相對於較著名的西部低地大猩猩,克羅斯河大猩猩是所有大猩猩中,甚至靈長目中,最為瀕危。 克羅斯河大猩猩與西部低地大猩猩在頭顱骨及牙齒上有分別。 野生克羅斯河大猩猩的數量估計只餘250-300頭,分佈於9-11個族群中。最接近牠們的西部低地大猩猩族群位於250公里以外。由於失去棲息地及被獵殺為叢林肉,故牠們的數量嚴重減少。.

新!!: 亞種和克羅斯河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島矮猛犸

克里特島埃猛獁(英語:Cretan dwarf mammoth ,學名:Mammuthus creticus)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猛犸象,同時它是最小的一種猛犸象。 根據2006年的DNA研究,計劃將本劃歸古菱齒象亞屬的這一物種的學名“Palaeoloxodon creticus”改作“Mammuthus creticus”(Bate, 1907).

新!!: 亞種和克里特島矮猛犸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侏儒河馬

克里特侏儒河馬(Hippopotamus creutzburgi)是已滅絕的河馬,生存於更新世的克里特。 克里特侏儒河馬下有兩個亞種,即H.

新!!: 亞種和克里特侏儒河馬 · 查看更多 »

副磨齒獸

副磨齒獸(學名:Paramylodon)是墨西哥及美國已滅絕的一屬地懶。副磨齒喉的皮膚下有真皮小骨,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

新!!: 亞種和副磨齒獸 · 查看更多 »

剛果小爪水獺

剛果小爪水獺(Aonyx capensis congica),又名喀麥隆無爪水獺或扎伊爾小爪水獺,是非洲小爪水獺的一個亞種。牠們分佈在喀麥隆、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及加蓬,有可能也在安哥拉、布隆迪、中非共和國、赤道畿內亞、尼日利亞、盧旺達及烏干達等地。牠們棲息在亞熱帶或熱帶的多種環境,包括森林、紅樹林、沼澤、山區及湖泊等。牠們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脅。.

新!!: 亞種和剛果小爪水獺 · 查看更多 »

园林莺

园林莺(garden warbler,学名:Sylvia borin)是一种常见、分部广泛的小型鸟类,在欧洲大部分地区、西亚等地哺乳。园林莺是一种,翅膀、尾巴较长,背面棕色,正面浅色;雌雄外形相似,幼鸟也和成鸟类似,其两个亚种只有微小的不同,在分布区域重合的地方相互杂交。由于其外观并不突出,人们经常把园林莺和其他许多无纹莺搞混。园林莺的叫声与欧亚莺很像。欧亚莺与园林莺关系最近,也时常互相争夺领地。.

新!!: 亞種和园林莺 · 查看更多 »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是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並比對曾出現在國家藥典中的中藥材制訂的名錄,用以保護這些已被國際公約所保護的物種。 有關的行政法規則收錄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內。 本列表可分为三级:.

新!!: 亞種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 · 查看更多 »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法文:Code international de nomenclature zoologique)由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负责修订和解释,是一套规范动物学名命名的国际性学术规定。 这套法规规定了动物学名以及动物界各分类阶元学名命名的原则、语法、作者认定以及约定了对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等非正常命名现象的处理方式,约定了动物学家在命名物种以及讨论物种命名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礼仪规范,同时还规定了管理和仲裁动物命名的专门机构极其权力。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用英文和法文写成,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中文、日文、阿拉伯文等多国语言,但仅有英文和法文的版本具有实际效力,其他语言的版本仅仅为方便各国动物学者而作为参考版本使用。.

新!!: 亞種和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 查看更多 »

四川林鴞

四川林鴞(學名Strix davidi)是一種貓頭鷹。一些學者,包括國際鳥盟都認為它們是長尾林鴞的亞種。 Category:林鴞屬 Category:中国特有种.

新!!: 亞種和四川林鴞 · 查看更多 »

(学名:Canis lupus familiaris),現代俗称为狗,一种常见的犬科哺乳动物,與狼為同一種動物,生物学分类上是狼的一个亚種。狗是最早驯養於人類的一个物种。被人养的称为家犬,返回野外没人养的狗称为“野狗”或“流浪狗”,是可以領養的。犬的壽命最多可達二十多年,平均則為十數年,與貓的平均壽命相近。若無發生意外,平均壽命以小型犬為長。 DNA分析显示狗不单单是灰狼(Canis lupus)的近亲,更是各地不同灰狼亚种的混血后代。现代狗的祖先约在1.1万至1.6万年前开始在西欧被人类驯化,更早之前人類飼養的古代狗已經滅絕,如在比利时所发现距今3.6万年及阿尔泰山所发现约3.3万年前的标本,则显示已经中断的驯化事件,这些更早期的古代狗均未留下现存后代。但2016年的研究表明,現代狗至少經過兩次馴化,人類在亞洲馴化狗,發生在超過1.4萬年前,一小部分家犬和人通過歐亞大陸西遷。這意味著,所有現代家犬,還有紐格萊奇墓犬,牠們的祖先可追溯回到亞洲。基因檢測發現舊石器時代的歐洲犬,很多基因型在現代歐洲犬中找不到。這結果可能意味著,古歐洲犬沒留下多少後代,有可能是因為亞洲犬在新石器時代就逐漸取代了古歐洲犬。 狗在中习得了与人类行为和谐一致的特殊习性,更获得了靠高淀粉饮食茁壮成长的能力,为犬科动物中的奇葩。各种狗的形状、大小、毛色都有显著不同。狗可用作陪伴、看家护院、捕猎、放牧、载货、拉车、警用、、做宠物、等,因此有“人类的好朋友”这一美誉。但同时,東亞的北朝鮮、韩国、中國部份地區、東南亞的越南、歐洲的瑞士、法國、美國夏威夷等地的人类也把狗作为食物。 今天,家犬的种类已达数百个品种,其中多数犬种出现是近几百年的事。人们根据需要培育了许多不同的品种。身高从只有15.2厘米的吉娃娃到76厘米的爱尔兰猎狼犬,颜色也从白色到黑、灰或棕都有。长毛、短毛,直毛、剛毛、卷毛、沒毛,不一而足。很忠心。.

新!!: 亞種和犬 · 查看更多 »

皱褶马先蒿

皱褶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plicata)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甘肃、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900米至4,6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石灰岩与湿山坡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皱褶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皇狨猴

皇狨猴(Saguinus imperator),又名皇檉柳猴、帝髭獠狨、長鬚狨、帝王獠狨或皇帝塔馬林猴,是一種狨猴。牠被稱為「皇」是因牠像德國的威廉二世。這個名字原先只是一個笑話,後來成為了正式的學名。 皇狨猴生活在亞馬遜盆地的西南部、東秘魯、北玻利維亞及巴西的阿克裡及亞馬孫。 皇狨猴的毛皮主要是灰色,胸部有黃色斑點。手及腳都是黑色,尾巴褐色。牠的特徵是白色的長鬚,長達肩頭。牠的身長24-26厘米,尾巴長35厘米。體重約300-400克。 皇狨猴棲息在熱帶雨林,生活在森林深處及廣闊的地區。牠們是白天活動,大部份時間都在樹間跳來跳去。 皇狨猴是群居的,一般是2-8頭。最老的雌性帶領著幾隻雄性,彼此之間會互相幫助。皇狨猴經常與其他的狨猴(如鞍背狨)一起。牠們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響來確認妨礙者。 皇狨猴的食性與其他狨猴一樣,都是雜食性,主要吃生果、昆蟲及樹汁。牠亦會吃鳥蛋及細小的脊椎動物。由於牠們的輕盈體態,故可以到達樹枝端吃食物。 皇狨猴奉行一妻多夫制的。妊娠期為140-145日,多為雙胞胎。所有的雄性,不論是否父親,都會幫助誕生、照顧及支持幼猴,帶幼猴到母猴處餵哺。約3個月後幼猴斷奶,第2年尾達至性成熟。牠的壽命估計超過15年。 皇狨猴有兩個亞種:.

新!!: 亞種和皇狨猴 · 查看更多 »

矍眼蝶

矍眼蝶(Common Fivering,学名:Ypthima baldus)是一种生活在亚洲的眼蝶亚科的蝴蝶。別名有小波紋蛇目蝶、擬六目蝶、鏈紋眼蝶呂至堅、陳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本種體型在台灣的波眼蝶屬中屬於偏小,也因此稱為「小」波眼蝶。.

新!!: 亞種和矍眼蝶 · 查看更多 »

矍眼蝶屬

蝶屬(學名:Ypthima)是眼蝶亞科眼蝶族矍眼蝶亞族中的一個屬。這擁有大量物種的分類分佈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廣大地區。 本屬在台灣稱為--,跟同亞族之另一個屬Physcaneura由中國學者同樣命名為--,因台灣未有記載該屬的名稱而容易混淆。.

新!!: 亞種和矍眼蝶屬 · 查看更多 »

短尾侏儒倉鼠

短尾侏儒倉鼠(学名:Phodopus sungorus),又名加卡利亞倉鼠、黑线毛足鼠或冬白倉鼠(冬季換白毛),俗稱三線鼠、西伯利亞倉鼠、三小鼠、楓葉鼠等等,是侏儒倉鼠的一個特殊物種。 之前,對於短尾倉鼠是不是坎貝爾倉鼠的亞種还仍有爭議,但現在已證明他們是自成一種的倉鼠。.

新!!: 亞種和短尾侏儒倉鼠 · 查看更多 »

短尾貓

短尾貓(学名:Lynx rufus)是分布在北美洲的一种貓科动物,其下已知有12個亞種,主要分佈在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北部,包括大部份的美國本土。短尾貓是有很強適應力的掠食者,棲息在林地、半沙漠、城市及沼澤。牠們现在仍然生活在原有的分佈地区,并有一定數量。 短尾貓的毛皮呈灰色至褐色,面上有鬚,耳朵有黑毛,外表像其他中等身型的猞猁。牠們比加拿大猞猁細小,但較家貓大兩倍。牠們的前肢上有明顯的黑帶,粗短的尾巴端呈黑色。 雖然短尾貓喜歡吃兔及野兔,但仍會捕獵昆蟲、小型的齧齒目,以及鹿、叉角羚等。牠們選擇獵物會視乎地點及棲息地、季節及獵物的數量。牠們像大部份的貓科般是有領域的,多是獨自生活,不過仍有一些領域是重疊的。牠們使用多種方法來標示疆界,包括爪痕、尿液及糞便等。短尾貓於冬天至春天期間生育,妊娠期為兩個月。 短尾貓雖然被人類為運動及毛皮而獵殺,但其數量卻沒有显著減少。短尾貓亦在美洲原住民神話。.

新!!: 亞種和短尾貓 · 查看更多 »

短嘴導顎雀

短嘴導顎雀(學名:Hemignathus lucidus),又名短鐮嘴雀,是夏威夷一種極危的管舌鳥。由於最近未有確實的觀察報告,故牠們可能已經滅絕。牠們分佈在海拔1000-2000米的密林中。.

新!!: 亞種和短嘴導顎雀 · 查看更多 »

石生堇菜

石生堇菜(学名:Viola rupestris)是堇菜科堇菜属的植物。分布在俄罗斯、欧洲以及中国大陆的天山及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1,3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地林下、草坡和河谷草甸,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石生堇菜 · 查看更多 »

石月

石月(学名:Stauntonia obovatifoliola)是木通科野木瓜属的植物,是台灣的特有植物。分布于台灣,生长于海拔52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石月 · 查看更多 »

石斑龜

石斑龜(學名:Actinemys marmorata 或 Emys marmorata)是澤龜科下的一種小型龜,背殼長度約。分佈於美國到墨西哥的西部海岸。.

新!!: 亞種和石斑龜 · 查看更多 »

矇眼貂

寵物貂(學名:),又名雪貂、地中海雪貂或矇眼貂,是的馴養亞種。牠們是兩性異形體的,雄貂比雌貂大。牠們一般呈褐色、黑色、白色或混色,公貂連同尾巴長可到51公分,重1—2公斤,母貂體型較小,體重約在600公克—1公斤,壽命為7—10歲。 寵物貂的馴養歷史不明,但很有可能是早於25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的古埃及時代原生種鼬鼠。目前仍有一些地區利用歐洲雪貂來獵捕兔,但漸漸被馴養為寵物的寵物貂已經不適合野外生活。由於寵物貂與歐洲雪貂有著密切關係,雪貂是非常容易與他們交配的。過度的歐洲野生雪貂與寵物貂的繁殖,被認為在紐西蘭對當地生物造成損害。所以,現在有某些地區是禁止飼養雪貂的。雪貂一詞常常讓人誤會寵物貂是全白色,其實除了白子,全白的寵物貂是非常少見的。.

新!!: 亞種和矇眼貂 · 查看更多 »

玳瑁

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属於海龟科的一种海龜,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瑁、蝳蝐、--玳、文甲、鷹嘴海龜、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分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两个亚种。此物种分布非常广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大西洋玳瑁分布於大西洋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洲和亞洲的海域。 玳瑁的外形与其他海龟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躯体、保护性的背甲、以及适於划水的桨状鳍足,而玳瑁最明显的特点是其鷹喙般的嘴,以及躯体後部锯齿般的缘盾。虽然玳瑁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这些海绵中的部分物种对於其他生物来说是剧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质;且由於海绵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数的能够消化玻璃的动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栉水母、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 玳瑁的甲壳上有美丽而又色彩斑斓的花纹,是一种名贵的宝石,可作为首饰、雕塑等饰品的原材料,高贵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享有“海金”之称。玳瑁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工艺水平在唐代已达顶峰,日本的玳瑁工艺也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正是由於人类对玳瑁的过度需求,导致玳瑁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持续减少,已有灭绝的危险,目前两个玳瑁亚种的保护现状均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極危状态。一些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常会猎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为玳瑁的肉蛋很美味,甲壳可入中药,因此玳瑁的保护有很大困难。目前玳瑁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很多国家已禁止猎捕玳瑁,玳瑁产品也被禁止进出口。.

新!!: 亞種和玳瑁 · 查看更多 »

玻璃梭鱸

玻璃梭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河鱸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加拿大、美國北極圈、聖羅倫斯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等流域,體長可達107公分,棲息在水質較為混濁的湖泊、溪流、水塘,夜行性,屬肉食性,以魚類、青蛙、甲殼類、蝸牛、昆蟲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遊釣魚及觀賞魚。.

新!!: 亞種和玻璃梭鱸 · 查看更多 »

玉帶弄蝶

玉帶弄蝶 別名玉帶弄蝶、小環弄碟、黑弄蝶、白斑弄蝶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 (上冊)。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分佈全島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偏好出現闊葉林或寄主植物周遭較開闊的環境,喜好訪花,亦會於稜線、樹梢進行領域佔有。一年多代。成蟲於林緣、溪流邊、樹冠邊等場所活動,訪花習性明顯。.

新!!: 亞種和玉帶弄蝶 · 查看更多 »

玉帶鳳蝶

玉斑鳳蝶(Common Mormon,学名:Papilio polytes)或稱玉帶美鳳蝶、縞鳳蝶、白帶(鳳)蝶,是一種廣泛分佈在亞洲的鳳蝶,且頗為常見。多在市區、山麓、林緣和花圃(尤其一些柑橘園)活動。飛行快速,喜歡訪花。雌蝶會在年桔上產卵。.

新!!: 亞種和玉帶鳳蝶 · 查看更多 »

火蠑螈

火蠑螈(學名:Salamandra salamandra),又名真螈、火螈,可能是歐洲最為著名的一種蠑螈。牠們呈黑色,有黃色斑點或斑紋。一些標本甚至是全黑或以黃色為主色,有時會有紅色及橙色的。牠們的壽命可以非常長,在德國的亞歷山大·柯尼希博物館(Museum Alexander Koenig)就有一隻火蠑螈達50歲。火蠑螈在歐洲中古時期,在人們心中曾與煉金術、魔法有個糾葛不清的神秘關聯,以沙羅曼達之名著稱,因此在後來這個名稱被拉丁化作為蠑螈的學名。.

新!!: 亞種和火蠑螈 · 查看更多 »

灰头绿啄木鸟

头绿啄木鸟(学名:Picus canus)又名山鴷、山啄木、火老鸦、绿奔得儿木、香奔得儿木、黄啄木、灰頭綠啄木、黑枕綠啄木。是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鳥類。.

新!!: 亞種和灰头绿啄木鸟 · 查看更多 »

灰北極熊

北極熊或北极灰熊是灰熊跟北極熊的雜交後代,这不多见的现象在野外或人为环境中均有出现,而且这类杂交种的后代均具备完整的生殖能力,显示北极熊与棕熊之间的生殖隔离并不完整,两者的关系比人类之前所认为的还要紧密,因此一些分类学家认为北极熊可以被视作棕熊的亚种。.

新!!: 亞種和灰北極熊 · 查看更多 »

灰冠鶴

冠鹤(学名:Balearica regulorum)又称东非冠鹤,是一种小型鹤类。主要栖息于非洲沼泽地和热带大草原。它因其蓬松的羽毛,笔直的气管,精巧的冠羽,华美的面部斑纹而称戴冕鹤。白天活动,喜欢在沼泽边缘,善于在田埂上、水田里、水沟边、草地上等处行走,还常常飞到附近居民的院子里觅食、戏耍。食物以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也吃植物性食物包括种子、球茎等。主要分布于非洲东南部,在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卢旺达,灰冠鹤被奉为国鸟。.

新!!: 亞種和灰冠鶴 · 查看更多 »

灰眉岩鹀

眉岩鹀(学名:Emberiza cia)为鵐科鹀属的鸟类,俗名灰眉子、灰眉雀。分布於俄罗斯、蒙古、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内蒙古、青海、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常见于海拔200-4000m 间以及常见于山麓、丘陵、平原及山地等处的灌木丛、草丛、耕地、森林林缘、河谷阶地或岩石等开阔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西部。.

新!!: 亞種和灰眉岩鹀 · 查看更多 »

灰熊

(学名:Ursus arctos horribilis)为棕熊亚种,分布于北美洲西部,是北美最常见的棕熊。灰熊的祖先被认为是10万年前从西伯利亚跨过白令海峡来到阿拉斯加的乌苏里棕熊。 灰熊通常独居生活,但是在沿海地区,灰熊在鲑鱼产卵的季节会聚集在溪流、河流、湖泊和池塘周围。雌性灰熊每隔一年生产1至4头幼崽,通常为2头,每头幼崽重量仅为500克。母熊严密保护其幼崽,在认为自己或幼崽受到威胁时,便会进攻。.

新!!: 亞種和灰熊 · 查看更多 »

灰鳳冠雉

鳳冠雉(Pauxi pauxi),又名盔鳳冠雉,是一種陸上的鳳冠雉。.

新!!: 亞種和灰鳳冠雉 · 查看更多 »

灰鷹

鷹(英語:Greyhawk)是龍與地下城角色扮演遊戲最早期的戰役設定之一,又稱灰鷹世界。灰鷹一詞也指稱此設定中的自由城市灰鷹(Free City of Greyhawk),此城市外圍的灰鷹堡,以及在其他設定集名為「鋼龍族」(Steel Dragons)的灰鷹龍族(Greyhawk Dragons)。灰鷹的許多規則都是龍與地下城主要作者Gary Gygax與其他人在遊戲過程中整理出來的。在建構背景時,Gygax將他的玩家的戰役設定也納入灰鷹世界,包括Dave Arneson的黑原谷 以及Len Lakofka的Lendore Isles等等。.

新!!: 亞種和灰鷹 · 查看更多 »

灰胸繡眼鳥

胸繡眼鳥(Zosterops lateralis),又名銀繡眼鳥,是澳洲、紐西蘭及西南太平洋群島,即豪勳爵島、新喀里多尼亞、羅亞爾特群島、瓦努阿圖及斐濟特有的一種雀。牠們分佈在澳洲肥沃的西南部及東南部(包括塔斯曼尼亞及巴斯海峽),及昆士蘭熱帶的岸邊,包括約克角半島。.

新!!: 亞種和灰胸繡眼鳥 · 查看更多 »

灰林鸮

林鴞(學名:Strix aluco)是一種結實及中等身形的貓頭鷹,普遍分布在歐亞大陸的林地。下身淡色及有深色的條紋,上身呈褐色或灰色,已知11個亞種中有幾種不同的色型。一般會在樹孔中築巢,並會保護鳥蛋及雛鳥。灰林鸮不遷徙,有高度的區域性,雛鳥若離開父母後若不能找到領土就要面對捱餓的可能。 灰林鴞是夜間活動的猛禽,主要獵食齧齒目动物。灰林鴞會從高處俯衝下來捉住獵物,並將之整個吞下。夜間以視覺及聽覺捕捉獵物,飛行時几乎没有声音。灰林鴞能夠捕捉較小的貓頭鷹,但年輕的灰林鴞有可能反被雕鴞、蒼鷹或狐狸等獵殺。 雖然灰林鴞的夜間視覺很強,但对颜色的分辨卻没有人類的靈敏。灰林鴞的夜間習性及怪異的叫聲,使人往往將其與死亡及不幸相聯繫。.

新!!: 亞種和灰林鸮 · 查看更多 »

灰斑鸠

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decaocto),俗称灰鸽子,是鸟类世界中最大的种群之一, 原分布於暖温带地区的欧洲部分地区、中亚、中国和缅甸,是一种留鸟。 灰斑鸠成鸟体长约32 cm,全身灰褐色且背部颜色比其他部位深,翅膀上有蓝灰色斑块,尾羽尖端为白色,颈后有黑色颈环,环外有白色羽毛围绕。这种鸟有着红色的短腿和黑色的喙。 虹膜是红棕色的,但远看像是黑色,这是由于瞳孔相对较大,黑色的瞳孔周围只能看到一小圈红棕色。.

新!!: 亞種和灰斑鸠 · 查看更多 »

灌丛马先蒿

丛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thamnophila)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200米至3,500米的地区,多生于云杉中及高山灌丛高草原中。.

新!!: 亞種和灌丛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獨角仙

角仙(學名:Allomyrina dichotomus),中國大陸又稱為雙叉犀金龜,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金龜子科甲蟲,雄性成蟲的頭部長有一支兩邊對稱、雙分叉的巨型觭角。主要分佈在日本本州以南、臺灣、華中、華南及朝鮮半島等地,屬於常見品種。是最具代表性的兜蟲之一。.

新!!: 亞種和獨角仙 · 查看更多 »

珠芽艾麻

芽艾麻(学名:Laportea bulbifera)为荨麻科艾麻属的植物。分布在斯里兰卡、锡金、朝鲜、俄罗斯、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陕西、江西、云南、四川、河南、浙江、辽宁、甘肃、黑龙江、湖南、湖北、安徽、贵州、河北、福建、山东、广西、山西、广东、西藏、吉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40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坡林下以及林缘路边半阴坡湿润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珠芽艾麻 · 查看更多 »

珠袖蝶

袖蝶(学名:Dryas iulia)是珠袖蝶屬中的單型種,原生於由巴西至德克薩斯州南部及佛羅里達州等地,且在夏季時,有時最北會至內布拉斯加州的西部。超過15個亞種已被描述。 它的翅展为82毫米至92毫米,顏色為橘色,雄蝶較亮,帶有黑色斑紋;此一物種有點不受鳥類喜愛,屬於貝式擬態的一種。(Pinheiro 1996) 这种蝴蝶是一个飞行速度很快,经常光顾空地、道路、森林及林地边缘。食用花卉的花蜜,如馬櫻丹和咸豐草等花蜜,而其幼蟲則以包括西番莲慈竹和在佛克薩斯洲的西番莲球菌等西番蓮為食。 因爲该物种寿命长并在白天很活跃,所以流行于蝴蝶园。.

新!!: 亞種和珠袖蝶 · 查看更多 »

珀鳳蝶

鳳蝶(學名:Papilio polyxenes)是分佈在北美洲的一種鳳蝶。它們是奧克拉荷馬州的州蝶。Papilio joanae及金鳳蝶與它們極之相似。.

新!!: 亞種和珀鳳蝶 · 查看更多 »

球果小檗

球果小檗(学名:Berberis insignis subsp.)是小檗科小檗属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2,35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阔叶林、竹林中、灌丛中、杂木林或悬崖,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球果小檗 · 查看更多 »

琉球翠鸟

琉球翠鸟(Todiramphus miyakoensis)是一种神秘的翠鸟,现已灭绝。仅有一个已知的标本。其分类地位也极具争议,它极有可能是密克罗尼西亚翠鸟的亚种之一,所以其拉丁学名使用Todiramphus miyakoensis来进行命名。在山阶鸟类研究所对其标本进行DNA序列分析后,确认琉球翠鸟和密克罗尼西亚翠鸟存在极大的亲缘关系。而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则认为该物种为密克罗尼西亚翠鸟的亚种,所以将其从IUCN红色名录中除名。 唯一已知的琉球翠鸟的标本标签指出其于1887年2月5日被采集于琉球群岛的宫古岛,推测可能是雄性。但其发现地点仍然存疑,其可能仅是指出了该种群的局部分布,可能在他岛仍有可能分布。但根据其近亲关岛密克罗尼西亚翠鸟(Todiramphus cinnamomina)现存种群的分布来推测,其分布似乎符合生物地理学。 琉球翠鸟与关岛密克罗尼西亚翠鸟(密克罗尼西亚翠鸟的关岛亚种,目前已经野外绝灭)的唯一区别在于其颈上有黑环,且脚部为红色。由于其标本的鸟喙受损,导致颜色无法进行辨认,而两者飞羽的比例几乎相同。 如果该物种的确生存于宫古岛,那么其可能于19世纪末灭绝。于20世纪的深入研究中没有再次发现该种鸟类。其灭绝原因可能是栖息地由于城市开发和被大范围农业化而被破坏。.

新!!: 亞種和琉球翠鸟 · 查看更多 »

琉璃灰蝶屬

琉璃灰蝶屬(Azure;Holly Blue;Hedge Blue;學名:Celastrina)是灰蝶科眼灰蝶亞科中的一個屬。物種分佈於東洋區。.

新!!: 亞種和琉璃灰蝶屬 · 查看更多 »

碎米蕨叶马先蒿

米蕨叶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cheilanthifolia)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中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青海、新疆、西藏、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2,150米至4,9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阴坡桦木林、水沟等水分充足平处、河滩和草坡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碎米蕨叶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碎紋孔弄蝶

紋孔弄蝶(學名:)也稱--、臺灣孔弄蝶、達邦褐弄蝶、大吉嶺褐挵蝶。曾歸入孔弄蝶屬,今為Zenonoida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碎紋孔弄蝶 · 查看更多 »

碩鬣狗

碩鬣狗(Pachycrocuta)是一屬史前巨大的短面鬣狗。碩鬣狗最大及最多資料的短吻碩鬣狗站立時肩高約有1米,重達200公斤,差不多是一隻細小獅子的重量,而牠卻更為粗壯。牠們生存於300-50萬年前的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中期。在歐亞大陸、東非及南部非洲的多個位點都有發現牠們的化石。大部份遺骸都是碎片,一般是頭顱骨,而在周口店亦有非常完整的碩鬣狗化石,估計牠們以洞穴為巢穴。 碩鬣狗可能是成群狩獵大型動物,如鹿或更大,並會吃腐肉的。由於碩鬣狗較為大型,並不很適合長距離追捕獵物,故可能會較喜歡狩獵大型動物。這就與現今的斑鬣狗有所不同,因為斑鬣狗是較為靈活,有時會捕獵獵物,或是吃獅子吃剩的腐肉。碩鬣狗在生態位上與較細小(但仍是大型)的上新斑鬣狗,從來未有在同一區域發現這兩類同期的生物。 其他的碩鬣狗物種,如P.

新!!: 亞種和碩鬣狗 · 查看更多 »

碗花草

碗花草(学名:Thunbergia fragrans)为爵床科山牵牛属的植物。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100米至2,3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碗花草 · 查看更多 »

福粉蝶屬

福粉蝶屬(學名:Phulia)是粉蝶亞科粉蝶族裡的一個屬。4個物種分佈於南美洲西部。.

新!!: 亞種和福粉蝶屬 · 查看更多 »

福氏马先蒿

福氏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forrestiana)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350米至4,0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高山草地中以及空喷环境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福氏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种群

种群(英语:Population,或族群)在生物学上,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或者说是有个体组成,能够而且确实进行交配的群体。种群的个体之间一般享有同一个基因库。 它是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新!!: 亞種和种群 · 查看更多 »

秦岭细鳞鲑

岭细鳞鲑(学名: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也称花鱼、梅花鱼、金板鱼、闾花鱼、五色鱼、闾鱼等,是细鳞鲑的一个亚种。 为中国的特有种,主要分布于秦岭的溪流中。秦岭细鳞鲑是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陆封残留冷水性鱼类 ,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在陕西省和甘肃省都设有保护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 鱼类学者中间对于秦岭细鳞鲑是否为独立的细鳞鲑亚种,观点有一定分歧。 近年文献资料表明,秦岭细鳞鲑可被视为细鳞鲑属的一个有效种(而不仅仅为细鳞鲑亚种);其分布范围不仅限于秦岭:韩国学者将韩国的细鳞鲑种群也归入了秦岭细鳞鲑。 此鱼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鱼纲15种野生鱼类中,唯一于1949年以后命名的珍稀鱼类;它与櫻花鉤吻鮭及川陕哲罗鲑类似,是冰川期来自北方、孑遗于东亚暖温带的鲑科鱼类。.

新!!: 亞種和秦岭细鳞鲑 · 查看更多 »

秦嶺大熊貓

-- 秦嶺大熊貓(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是大熊猫现存的两个亞種之一,於1960年代發現,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鄭光美首次提出,浙江大学生命科學學院方盛國的研究小組於2005年通過形態學以及分子生物學方法證實,並得到動物分類學權威刊物《美國哺乳動物學雜誌》確認。.

新!!: 亞種和秦嶺大熊貓 · 查看更多 »

科島吼猴

科島吼猴(Alouatta coibensis)是巴拿馬特有的一種吼猴。科島吼猴一般被認為是獨立的物種,原因是牠們的手及腳上的皮紋與長毛吼猴的不同,但線粒體DNA測試卻不能確實牠們是否長毛吼猴的亞種。.

新!!: 亞種和科島吼猴 · 查看更多 »

稻大鼠

稻大鼠(學名:Oryzomys palustris)是北美洲一種半水生的齧齒類。牠們主要分佈在美國東部及南部,由新澤西州及肯薩斯州南部至科羅拉多州及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最東北端。;其分佈地以往擴展至更西及更北的地方,與當地的玉米種植片利共生。牠們一般出沒於潮濕的環境,如沼澤及鹽沼。牠們重40-80克,屬於中等身型,外觀像黑鼠及褐鼠。牠們的上身一般呈灰褐色,但科羅拉多州群落的上身是赤色的。牠們的後腳擁有適合水中生活的特徵。頭顱骨很大及扁平,前部很短。 約翰·巴克曼(John Bachman)牧師於1816年發現稻大鼠,於1937年才有正式的描述。稻大鼠有幾個亞種,主要都是來自科羅拉多州,但其有效性受到質疑。在佛羅里達礁島群的群落有時會被看為另一物種:銀色稻鼠(Oryzomys argentatus)。另外,庫氏稻鼠與稻大鼠一同在塔毛利帕斯州及德克薩斯州南部出現。 稻大鼠是夜間活動的,以莎草及草來築巢,有時巢會有通道。牠們的食性很多樣化,會吃植物、真菌及多種動物。群落的密度一般在每公頃10隻以下,地盤大小為0.23至0.37公頃不等。妊娠期為25天,每次可以生3至5隻幼鼠,主要都是在夏天出生。幼鼠出生時依赖性很强,要到幾星期后才斷奶。倉鴞等都會掠食稻大鼠,在野外的稻大鼠一般都不能活过一年。多種的寄生蟲會寄生在稻大鼠之中,而牠們也帶有一種可以感染人類的漢他病毒。牠們並非保育的對象,但仍有一些群落受到威脅。.

新!!: 亞種和稻大鼠 · 查看更多 »

稻眉眼蝶

稻眉眼蝶(学名:Mycalesis gotama)展開翅膀大概4到5公分左右,底色灰褐色,前翅背面大約有兩枚大小不同的眼紋,負面中央有一條白色縱向的條文呢。後翅外緣的部分大概有六至七枚大小不同的眼紋,其中第五枚會比較大,比較特別的部分是牠在秋冬季眼紋會退化或消失呢。彭國棟、邱美蘭、顏新珠,2012,埔里賞蝶手冊埔里地區常見及代表性188種蝴蝶。.

新!!: 亞種和稻眉眼蝶 · 查看更多 »

稀花八角枫

花八角枫(学名:Alangium chinense subsp.)是山茱萸科八角枫属八角枫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湖南、陕西、贵州、云南、甘肃、湖北、四川、河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1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山坡丛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稀花八角枫 · 查看更多 »

穴鴞

小鴞(學名:Athene cunicularia),鴟鴞科小鴞屬(Athene)的一種,因住在洞穴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及南美洲地區。常見於草原、牧地、農業地區、荒漠,或者低植被的乾燥區域Lewis (2005)。有別於其他種貓頭鷹僅活動於夜間,穴小鴞於日間依舊能照常活動,亦因此,其狩獵時間自黃昏即已開始。.

新!!: 亞種和穴鴞 · 查看更多 »

穿心莲

穿心莲(学名:Andrographis paniculata)为爵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新!!: 亞種和穿心莲 · 查看更多 »

穗花马先蒿

穗花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spicata)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于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东北、内蒙古、甘肃、湖北、陕西、山西、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至2,6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草地、溪流旁及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穗花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竹叶子

竹叶子属(学名:Streptolirion)是鸭跖草科下的单种属植物,仅含竹叶子(S.)一种。分布于朝鲜、老挝、印度、越南、日本、柬埔寨、不丹以及中国大陆的湖南、四川、浙江、广西、云南、湖北、甘肃、西藏、河北、贵州、山西、陕西、辽宁、河南、北京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3,2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地。.

新!!: 亞種和竹叶子 · 查看更多 »

笠原朱雀

原朱雀(学名:Chaunoproctus ferreorostris)是已滅絕的蠟嘴鳥。牠們一般都不怎麼害羞,但卻很多時只是單獨或成雙的出入。由於牠們不怎麼飛行,故牠們主要是在地上吃果實及芽,而很少會飛上樹上採食。 笠原朱雀只分佈在小笠原群島的父島。雖然有指在母島發現牠們,但差不多肯定是錯誤,另外亦有指在兄島及弟島。直至目前只有幾個標本被採集。現今的圖畫之間出現一些分別,不過究竟是季節性的差別,或是不同的亞種或物種,則仍未有定案。.

新!!: 亞種和笠原朱雀 · 查看更多 »

笃斯越橘

笃斯越橘(学名:Vaccinium uliginosum),又名笃斯、黑豆树(大兴安岭)、都柿(小兴安岭、伊春)、甸果、地果、龙果、蛤塘果(吉林)、讷日苏(蒙古族语)、吉厄特、吾格特(鄂伦春语)等,种加词uliginosum意为“湿地或沼泽生长的”,是杜鵑花科越橘屬的多年生灌木或小灌木植物,有“兴安小雪莲”赞誉,分布於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欧洲、北美洲以及中国的黑龙江、内蒙古、吉林长白山地区,生长于海拔900米至2,300米的地区,多见於针叶林、泥炭沼泽、山地苔原和牧场,也是石楠灌丛的重要组成部分。笃斯越橘亚种或变种的分类方式繁多,但是由於不同地区的学者观点均不相同,因此笃斯越橘种下无任何被广泛承认的亚种和变种。 笃斯越橘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而且比较可口,因此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其花青素类天然色素含量高,可调配出多种颜色,而且适於加工,可制造多种饮品、甜品和调味品等,经济价值较高。 笃斯越橘常被人們稱作中国野生蓝莓,由於非青液果亞屬的成員,与欧美出产的蓝莓(青液果亞屬)是不同的。.

新!!: 亞種和笃斯越橘 · 查看更多 »

笑鴞

笑鴞(學名:Sceloglaux albifacies)是紐西蘭特有的一種貓頭鷹,然而已滅絕。在歐洲人於1840年到達紐西蘭時,牠們的數量仍很豐富。牠們的標本存放於大英博物館,其科學描述於1845年出版。.

新!!: 亞種和笑鴞 · 查看更多 »

笄石菖

石菖(学名:Juncus prismatocarpus)为灯心草科灯心草属的植物。分布于泰国、斯里兰卡、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日本、俄罗斯东部、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云南、四川、山东、广西、湖南、福建、西藏、贵州、安徽、海南、江苏、江西、广东、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多生于田地、疏林草地、路旁沟边、溪边以及山坡湿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笄石菖 · 查看更多 »

笛鸻

笛鴴 (学名:Charadrius melodus)是一種候鳥,呈沙色。大小如麻雀,棲息在近海岸邊的沙灘或石灘。成年的笛鴴腳部呈橙黃色,前額上兩眼間有一道黑間,在繁殖期頸上會出現一道黑環。雄鳥與雌鳥很難分辨,於繁殖期是雄鳥頸上的黑環較粗。 笛鴴有兩個亞種,東部的稱為Charadrius melodus melodus,而中西部的為Charadrius melodus circumcinctus。笛鴴的叫聲清脆像鐘聲,往往先聞其聲,後再現身。現時世界上約有57000隻笛鴴存留。 笛鴴分佈在大西洋海岸上的沙灘、五大湖的湖邊及美國與加拿大的中西部。牠們在沙灘上覓食,主要吃昆蟲、水中的蟲及甲殼類。.

新!!: 亞種和笛鸻 · 查看更多 »

箭環蝶

箭環蝶(Stichophthalma howqua)也稱環紋蝶、環蝶,是箭環蝶屬的模式種。.

新!!: 亞種和箭環蝶 · 查看更多 »

箭毒蛙

箭毒蛙,即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又名樹棘蛙科或叢蛙科,是細小及白天活動的青蛙。牠們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原住民,而當地部族將牠們身上的毒素塗在箭上,故得此名。此科下有超過175個物種,但只有3種的毒素,毒素的來源是捕食當地的某種螞蟻和蝨子轉化而來,所以人工馴養會變得沒有毒性,購買觀賞蛙時應該避免野生捕獲的劇毒個體。此科下身體最多色彩的是箭毒蛙屬,而毒素最劇烈的是葉毒蛙屬的金色箭毒蛙。.

新!!: 亞種和箭毒蛙 · 查看更多 »

籼稻

稻()(学名:Oryza sativa subsp.)或秈米,亦有稱絲苗米(港澳)或在來米(台灣),是稻米的一個亞種。秈稻,又稱旱稻,生長適合長日照,比粳稻耐熱耐旱,米粒長但粘性差,与粳稻相比,米粒中蛋白質和直链澱粉含量均较高。生長期短,可以輪作,產量高。傳統上,華中、華南、台灣、印度及中南半島出產的米為秈米,而中國淮河以北、西南高海拔地區及日本、朝鮮等地所種植的稻米品種為粳米。在長江流域可進行稻麥輪作,在華南地區可實行一年兩熟甚至三熟。著名的有泰國茉莉香米和增城絲苗。 早期台灣原住民栽種的稻米是以小米為主,直到明鄭鄭成功來到台灣、發現台灣很適合栽種水稻,才開始由中國大陸引進台灣大量栽種,因此開啟台灣稻米王國的開始。但是台灣稻米的基礎工程奠定在日治時代,當時日本政府以「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殖民策略投入經營台灣的蔗糖與稻米產業,大力建設嘉南平原的水利工程,並將所生產的蔗糖及稻米運回日本,但是當時台灣所種植的稻米品種為米粒較長的秈米,日本人稱之為「在來米」意指台灣在地本來就有的米,口感比日本人習慣的粳米差,因此日本人育種出了適合台灣耕種的粳米品種蓬萊米。 近來台灣育種出台中10號,其為秈稻品種,口感卻接近粳米。.

新!!: 亞種和籼稻 · 查看更多 »

精靈寶可夢 太陽/月亮

是一款由Game Freak开发,Pokemon Inc.发行并由任天堂销售在任天堂3DS平台上的角色扮演游戏。本作是精靈寶可夢系列第七世代的正统续作,也是该庆祝系列诞生20年的纪念作品,同时也是系列20年来首次官方中文化的作品。本作于2016年11月18日在北美和亚洲发售,11月23日在欧洲发售。.IGN UK.2016-05-10.

新!!: 亞種和精靈寶可夢 太陽/月亮 · 查看更多 »

粗尾负鼠属

粗尾負鼠屬(Lutreolina,粗尾負鼠)是哺乳綱的一屬,而與粗尾負鼠屬(粗尾負鼠)同科的動物尚有草地負鼠屬(草地負鼠)、袋負鼠屬等之數種哺乳動物。这个属只有一个种,即粗尾负鼠(Lutreolina crassicaudata).

新!!: 亞種和粗尾负鼠属 · 查看更多 »

粗鱗矛頭蝮

粗鱗矛頭蝮(學名:Bothrops asper),又名三色矛頭蝮, 是一種大型的矛頭蝮蛇,目前並沒有任何已確認亞種。其具有與軀幹有著明顯分別的三角狀頭部,表面體色偏深而腹部多為米黃色。它們分佈於墨西哥南部至南美洲北部一帶,主要棲息在各種低地生境並以小型動物為食。因活動範圍接近民居,而成為當地蛇咬個案的主要元兇,並因此被認為是有關地區最危險的蛇類;亦因具有高度危險性而被描述為“終極蝮蛇”。其毒液由多種毒素組成,主要破壞肌肉及組織且能造成嚴重的組織壞死。 不過,致命的蛇咬個案隨著醫療科學的進步而不斷地減少。.

新!!: 亞種和粗鱗矛頭蝮 · 查看更多 »

粉叶羊蹄甲

粉叶羊蹄甲(学名:Bauhinia glauca)是豆科羊蹄甲属的植物。分布在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广东、江西、云南、湖南、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4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坡阳处疏林中、山谷蔽荫的密林以及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粉叶羊蹄甲 · 查看更多 »

納塔爾岩蟒

納塔爾岩蟒(學名:Python sebae natalensis)是蛇亞目蟒科蟒屬的一種無毒蟒蛇,是非洲岩蟒的亞種,主要分布於南非。.

新!!: 亞種和納塔爾岩蟒 · 查看更多 »

納氏稻鼠

納氏稻鼠(Oryzomys nelsoni)是一種已滅絕的稻鼠,生活在墨西哥納亞里特州馬里馬德雷島。於1897年發現了四個標本。牠們的消失可能是因入侵的大家鼠及貓所致。牠們曾被認為是稻大鼠的亞種,但現一般都認為是獨立的物種。牠們是唯一在墨西哥特有的棉鼠亞科。 納氏稻鼠的種小名是為紀念美國自然學家Edward William Nelson。.

新!!: 亞種和納氏稻鼠 · 查看更多 »

紐芬蘭狼

纽芬兰白狼(Canis lupus beothucus)是狼的亞種之一。原生活在加拿大東岸的纽芬兰岛上,因人类捕杀而在二十世纪初滅絕。据描述,牠的身型大,体毛白色 原本由纽芬兰白狼所占据的生態位目前已被來自加拿大大陆的东方郊狼所替代。.

新!!: 亞種和紐芬蘭狼 · 查看更多 »

紐西蘭叢異鷯

長足異鷯(Xenicus longipes)是紐西蘭特有的一種非常細小及差不多不懂得飛行的鳥類。牠們只有約9厘米長及16克重。牠們主要是吃無脊椎動物,多是在樹枝上捕食的。牠們會在或近地面上築巢。 長足異鷯於19世紀末時仍廣泛分佈紐西蘭,但當鼬科及大家鼠等掠食者入侵後情況後就不同了。自1900年後,確實觀察到北島亞種X.

新!!: 亞種和紐西蘭叢異鷯 · 查看更多 »

索哥羅鳩

索哥羅鳩(學名:Zenaida graysoni),又名索岛哀鸽,鳩鴿科动物的一種,是其位于太平洋的原產地雷维利亚希赫多群岛中索哥罗岛(Socorro Island)上的特有種,在海拔500米以上的森林地區最為普遍,但已經於1972年在岛上滅絕。目前全世界現存的個體不超过200只,而人工馴養的纯种個體据估計少於100隻。當地正設計再引回計畫,以使索哥羅鳩重现岛上。 索哥羅鳩的近缘种是哀鸽(Zenaida macroura)和斑颊哀鸽(Zenaida auriculata),因此索哥羅鳩曾被认为是哀鸽的一个亚种。索哥羅鳩的种加词graysoni是为了纪念塞奈达·莱提西娅·朱莉·波拿巴和美国鸟类学家、艺术家安德鲁·杰克逊·格雷森。.

新!!: 亞種和索哥羅鳩 · 查看更多 »

紫寿带鸟

紫壽帶鳥(學名:Terpsiphone atrocaudata)又名--,是中型的雀形目鶲科鳥類。 紫壽帶鳥是候鳥,於日本、南韓、台灣及菲律賓北部的陰涼闊葉森林中繁殖。牠們遷徙經過亦會在中國東部、香港,南遷至泰國、老撾、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蘇門答臘等地越冬。 紫壽帶鳥其下有三個亞種:紫壽帶鳥(指名亞種,T.

新!!: 亞種和紫寿带鸟 · 查看更多 »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學名:Medicago sativa,阿拉伯语: البرسيم الحجازي)又叫做紫苜蓿、牧蓿、苜蓿、路蒸,属豆科植物。.

新!!: 亞種和紫花苜蓿 · 查看更多 »

紫茉莉

紫茉莉(学名:Mirabilis jalapa)别名草茉莉、夜娇娇、夜晚花、胭脂花、洗澡花、煮饭花、地雷花、白粉花、潮来花等,属紫茉莉科植物。.

新!!: 亞種和紫茉莉 · 查看更多 »

紫胸鳳冠鳩

紫胸鳳冠鳩(Goura scheepmakeri),又名南冠鳩,是一種大型的冠鳩,長75厘米,分佈在新畿內亞的南部低地森林。牠們呈藍灰色,絲狀冠呈藍色,紅色的瞳孔及深栗色的胸部。雌鴿及雄鴿相似。 紫胸鳳冠鳩有兩個亞種,分別在於其肩膀及腹部的顏色:.

新!!: 亞種和紫胸鳳冠鳩 · 查看更多 »

紫日灰蝶

紫日灰蝶(学名:Heliophorus ila)是日灰蝶屬中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紫日灰蝶 · 查看更多 »

細帶環蛺蝶

細帶環蛺蝶(学名:Neptis nata)在臺灣地區廣泛分佈於平地到中海拔山區,偏好出現於有遮蔽的環境,如林道、林緣、公園、溪澗旁等,喜好訪花、吸水林葆琛,2012年5月第七版第一刷,臺灣常見的蝴蝶-低海拔篇。臺灣蝴蝶保育學會發行,柏驊印刷有限公司。。.

新!!: 亞種和細帶環蛺蝶 · 查看更多 »

細嘴兀鷲

細嘴兀鷲(學名Gyps tenuirostris)是一種兀鷲。它們以往被認為是長喙兀鷲的亞種,但由於它們兩者分佈地有異,與及外觀上有明顯的分別,細嘴兀鷲已被提升為物種。.

新!!: 亞種和細嘴兀鷲 · 查看更多 »

紅吼猴

紅吼猴(學名Alouatta seniculus)是南美洲的一種吼猴。牠們分佈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及巴西的亞瑪遜盆地西部。在玻利維亞聖克魯斯省的群落於1985年被認為是獨立的物種,稱為帚吼猴;而近年亦認為在南美洲東北部及千里達的群落是獨立的Alouatta macconnelli。.

新!!: 亞種和紅吼猴 · 查看更多 »

紅尾蚺

紅尾蚺(學名:Boa constrictor)是蛇亞目蚺科蚺屬下的一種蚺蛇,又稱紅尾蟒、巨蚺,無毒,主要分布於中美洲、南美洲及加勒比海附近的一些島嶼。此蛇有多種顏色,而且體型龐大,是相當矚目的蛇類。目前共有10個亞種已被確認。.

新!!: 亞種和紅尾蚺 · 查看更多 »

紅圓翅鍬形蟲

紅圓翅鍬形蟲(學名:),因擁有著如小提琴般的光澤(酒紅色至紅棕色),少數有黑色個體,是完全變態的昆蟲,本種也有著圓翅鍬形蟲當中一定要俱備的圓滑赤輎。本種早期在泰國、中國均有發現到亞種,如今已定位為台灣特有種。本種在台灣中北部地區容易發現黑色個體,與泥圓翅鍬形蟲的外觀十分相近,容易使人混淆,值得用分子鑑定技術來探討。本種體型雄蟲約29~54公釐,雌蟲則是約28~42公釐,主要生活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在山區橫貫公路的路面上十分常見。.

新!!: 亞種和紅圓翅鍬形蟲 · 查看更多 »

紅嘴巨嘴鳥

紅嘴巨嘴鳥(學名:Ramphastos tucanus),又名紅嘴鵎鵼,是分佈在哥倫比亞東南部、厄瓜多爾東部、秘魯東部、玻利維亞北部、委內瑞拉東部與北部、及巴西西部與北部的亞馬遜雨林地區,包括亞馬遜盆地附近托坎廷斯河及阿拉瓜亞河流域及圭亞那的鳥類。牠們棲息在熱帶潮濕森林,也會在林地及塞拉多地區的河流森林出沒。 紅嘴巨嘴鳥其下有兩個亞種,包括南部及西部的指名亞種R.

新!!: 亞種和紅嘴巨嘴鳥 · 查看更多 »

紅嘴黑鵯

紅嘴黑鵯 (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屬於雀形目鵯科。棲息地從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島嶼到亞洲的南部熱帶區印度、斯里蘭卡東部、中國南部與台灣。 在廣大的地區中有數種亞種,大部份是身體羽色的差異。 此鳥種可發現於闊葉樹森林和耕地區,築巢於樹木或灌木,一鳥窩有2至4個蛋。 紅嘴黑鵯身長約24至25公分,有長尾巴,身體羽毛則依各亞種從灰黑色到黑色皆有,而指名亞種的頭部甚至為白色。嘴和腳為紅色且頭部有黑色鬆冠羽。 公母鳥外型相似,亞成鳥無黑色鬆冠羽。 紅嘴黑鵯的食物有種子和昆蟲,經常成群或棲或飛尋找食物。特別是喜歡莓果。紅嘴黑鵯相當喧鬧,常發出大聲的“喵-、喵-”或“小氣鬼、小氣鬼”或“嘰喳、嘰喳”叫聲。.

新!!: 亞種和紅嘴黑鵯 · 查看更多 »

紅嘴樹鴨

紅嘴樹鴨(Dendrocygna autumnalis)是分佈在美國南端及中美洲熱帶至南美洲中南部的樹鴨屬。.

新!!: 亞種和紅嘴樹鴨 · 查看更多 »

紅噝蝰

紅噝蝰(學名:Bitis rubida)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噝蝰屬下的一種毒蛇,只分布於南非西開普省。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新!!: 亞種和紅噝蝰 · 查看更多 »

紅矩安蛺蝶

紅矩安蛺蝶(學名:Anaea troglodyta)是蛺蝶科螯蛺蝶亞科安蛺蝶族中安蛺蝶屬之唯一一種。這種蝴蝶廣泛分佈於美國南部、墨西哥和安的列斯群島。.

新!!: 亞種和紅矩安蛺蝶 · 查看更多 »

紅狼

紅狼(學名:Canis lupus rufus)是一種生存在北美洲的灰狼亚种,分佈于美國東南部,过去一度被当作是独立物种,近來有研究指出祖先是灰狼和郊狼的雜交種。 1970年代以來就因毛皮、和農人起衝突等原因面臨滅絕。此外和郊狼雜交也是重要原因。曾經一度被認為野外滅絕,後來在1989年將馴養的狼引入北卡羅來納州,如今已繁衍到超過50隻。此外,還有150多頭紅狼在美國被圈養。 由於數目稀少,紅狼常找不到同類繁殖,而與北美大草原的郊狼交配,令純種紅狼的數量下降。 體長1.1~1.3米,平均體重25公斤。舍群結構比的上灰狼,會群集獵捕鹿類,單獨时則獵捕兔、嚙齒類等。 2008年美國網站《生活科學》評出紅狼為全球十大最瀕危的稀有動物物種之一。.

新!!: 亞種和紅狼 · 查看更多 »

紅頰獴

紅頰獴(Herpestes javanicus)又叫紅臉獴、印度獴或爪哇獴,是灵猫科獴属的一個品種,廣泛分佈亞洲多個不同的地方,分為不同亞種。獴在世界很多地方均可找到,但紅頰獴的體型比非洲的亞種細型。.

新!!: 亞種和紅頰獴 · 查看更多 »

紅額長尾鸚鵡

紅額長尾鸚鵡(Cyanoramphus cookii),又名諾福克紅額鸚鵡,是諾福克島特有的一種鸚鵡。牠們曾被認為是紐西蘭黑額鸚鵡的亞種。牠們棲息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潮濕森林及種植林。牠們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胁。 紅額長尾鸚鵡於1994年只餘下4隻雌鳥及28-33隻雄鳥。但其數量後來急升至200-300隻。牠們只分佈在諾福克島國家公園及附近地方。 2015年,国际鸟盟认为它们属于的一个异名,故将它们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剔除。.

新!!: 亞種和紅額長尾鸚鵡 · 查看更多 »

紅血蟒

紅血蟒(學名:P.

新!!: 亞種和紅血蟒 · 查看更多 »

紅襟粉蝶

紅襟粉蝶(學名:Anthocharis cardamines),是粉蝶科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紅襟粉蝶 · 查看更多 »

紅背松鼠猴

紅背松鼠猴(Saimiri oerstedii),又名赤背松鼠猴,是哥斯達黎加及巴拿馬的一種松鼠猴。牠們只限於在巴拿馬西北端近哥斯達黎加邊界,與及哥斯達黎加的太平洋海岸,主要在瑪蘭安東尼爾國家公園(Manuel Antonio National Park)及基督山國家公園(Corcovado National Park)。 紅背松鼠猴身型細小,背部是橙色的,面部呈黑白色。牠們是雜食性的,主要吃果實、植物的其他部份、無脊椎動物及一些細小的脊椎動物。牠們的天敵包括猛禽、貓科及蛇。牠們是以大群族生活,數量介乎20-75隻。牠們是所有猴子中最為平等的。雌性沒有支配的架構,而雄性只在繁殖季節才會爭鬥。雌性於2.5歲就性成熟,雄性則要4-5歲。成熟的雌性會離開自己的群族,但雄性一生也會留下。牠們的壽命可以多於15歲。 紅背松鼠猴的數量自1970年代就急促下降,相信是由伐林及捕獵造成。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牠們列為易危。.

新!!: 亞種和紅背松鼠猴 · 查看更多 »

紅腿蛙

紅腿蛙(学名:Rana aurora)是受保護的青蛙,分佈在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至英屬哥倫比亞的沿岸地區。紅腿蛙的皮膚潤滑及腰很纖幼。牠們會在靜止的水面產卵,並會聚集在產卵的地方,很少會出現在較遠的地方。 紅腿蛙可以長達8厘米。牠們的面部呈深色,下頜有一條淺色斑紋。牠們的腳長而強壯,很適合跳躍。馬克·吐温(Mark Twain)曾將牠的近親加州紅腿蛙當作是牠們。不過,加州紅腿蛙主要分佈在加利福尼亞州馬林縣至下加利福尼亞州。紅腿蛙與加州紅腿蛙其實在基因上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在一些分類系統中,會將紅腿蛙看為一個亞種,學名Rana aurora aurora。.

新!!: 亞種和紅腿蛙 · 查看更多 »

紅淡比

紅淡比(学名: Cleyera japonica)为肖柃属常綠喬木。日本稱之為榊。.

新!!: 亞種和紅淡比 · 查看更多 »

綠弄蝶

綠弄蝶(學名:Choaspes benjaminii)是弄蝶科綠弄蝶屬的一種昆蟲,在綠弄蝶屬中並不特別巨大,由於分布廣泛,在東亞及東南亞各地容易見得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季刊,翅膀有綠色或黃綠色等金屬色澤,此物種為綠弄蝶屬的模式種,因此得中文名稱為綠弄蝶。呂至堅、陳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綠弄蝶分布廣,數量多,活動於晨昏或陰天,強烈陽光下,會停留於植物葉片下,飛行速度快。分佈在台灣、東南亞地區、中南半島、韓國及日本等地。幼蟲以清風藤科的山豬肉及筆欏子為寄主植物,幼蟲體色也非常鮮艷。.

新!!: 亞種和綠弄蝶 · 查看更多 »

綠喉毛腿蜂鳥

綠喉毛腿蜂鳥(Eriocnemis godini)是哥倫比亞及厄瓜多爾一種可能已經滅絕的蜂鳥。.

新!!: 亞種和綠喉毛腿蜂鳥 · 查看更多 »

綠啄花鳥

没有描述。

新!!: 亞種和綠啄花鳥 · 查看更多 »

緣板鱉

緣板鱉(学名:Lissemys punctata),又名印度鱉或印度箱鱉,是南亞的一種鱉。牠們廣泛分佈但不普遍。.

新!!: 亞種和緣板鱉 · 查看更多 »

緬甸箱鱉

緬甸箱鱉(学名:Lissemys scutata),又名緬甸緣板鱉,是分佈在緬甸、泰國及中國的一種鱉。.

新!!: 亞種和緬甸箱鱉 · 查看更多 »

红头咬鹃

红头咬鹃(学名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是咬鹃科咬鹃属的一种。.

新!!: 亞種和红头咬鹃 · 查看更多 »

红头啄木鸟

紅頭啄木鳥(Melanerpes erythrocephalus)是一種細小或中等體型的啄木鳥,生活在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牠們會在加拿大南部及美國東部及中部繁殖。.

新!!: 亞種和红头啄木鸟 · 查看更多 »

红头美洲鹫

紅頭美洲鷲(學名:Cathartes aura),又名火鸡禿鷹,是分佈在美洲的一種新大陸禿鷲。牠們分佈在加拿大南部至南美洲南端,棲息在遼闊至半開放的地區,包括亞熱帶森林、叢林、草坪及沙漠。 紅頭美洲鷲是一種大型的鳥類,翼展1.7至1.83米,體長64至81厘米,重0.85至2.26公斤。牠們呈深褐色至黑色。頭部及頸部沒有羽毛及呈紫紅色。喙短而鉤,呈象牙色。牠們生活在野外的壽命為16歲,飼養的可以超過20歲。 紅頭美洲鷲是食腐動物,差不多只吃屍體。牠們會以視覺及嗅覺來尋找食物,以低飛來嗅出腐屍的味道。牠們的飛行是依賴空氣的熱流,很少會拍動雙翼。牠們是以一大群聚居。牠們沒有鳴管,只可以發出低嘶聲。牠們會在洞、空心樹或灌木叢裡築巢。牠們每年可以哺育兩隻雛鷲,都是吃雙親的反芻液長大。牠們的天敵非常少。牠們在美國受到了保護。.

新!!: 亞種和红头美洲鹫 · 查看更多 »

红头长尾山雀

红头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oncinnus)为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雀形目鸟类,又名--或紅頂山雀、俗稱小老虎、红宝宝儿、红白面只,常见於東亞、南亞等地區中低海拔山區,分布于巴基斯坦、地球、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越南、台灣以及中国的自西藏、长江流域从四川东抵江苏沿海地带、北至甘肃、陕西、河南等省南部、南抵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一般栖息于灌丛或乔木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舟山。红头长尾山雀經常與山雀科和畫眉科的鳥類混淆。.

新!!: 亞種和红头长尾山雀 · 查看更多 »

红嘴山鸦

红嘴山鸦(学名:Pyrrhocorax pyrrhocorax)为鸦科山鸦属的鸟类,俗名红嘴老鸹、红嘴乌鸦。分布于欧洲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地中海沿岸、亚洲西部和南部地区、非洲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西、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四川、山东、西藏、云南等地,一般栖息于较开阔的河滩地、山坡耕地、平原耕地山间沟坎、半荒漠草地等处、繁殖期在巢周围500-1000m 地域内活动以及筑巢于沟坎土崖壁的凹陷或缝隙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国。 這種山鴉全身覆蓋漆黑的羽毛,特徵為長而彎曲的鮮豔的紅嘴,紅色的鳥爪和尖銳的叫聲。其特有的扇形展開的尾翼讓它們可以以高超的雜技技巧在空中翱翔。紅嘴山鴉是一夫一妻制,而且有返回原宗地(一般為峭壁上的洞穴或裂縫)繁殖的習慣。它們會用樹枝建巢,一般一次產三個鳥蛋。它們常常在沉積地或是短草草原捕食,它們的主食為小型無脊椎動物。 雖然紅嘴山鴉同時受到捕食和寄生的威脅,但是使它們在歐洲數量銳減和分佈地區分散的主要原因來自農業推廣,儘管如此,紅嘴山鴉在全球範圍內仍屬於無危鳥類。 它們的英語名字衍生於寒鴉,原來被稱為縱火犯,同時和聖托馬斯·貝克特和康沃爾郡有深厚的關係。不少國家出版過以紅嘴山鴉為主題的郵票,包括印刷了四種不同版本郵票的曼島和當地並沒有紅嘴山鴉的岡比亞。.

新!!: 亞種和红嘴山鸦 · 查看更多 »

红纹马先蒿

红纹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striata)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于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宁夏等地,生长于海拔1,300米至2,650米的地区,多生于高山草原中以及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红纹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红颈袋鼠

紅頸袋鼠(学名:Macropus rufogriseus)为袋鼠科大袋鼠属的一种,是一种中等體型的袋鼠,生活在較溫和及肥沃的澳洲東部。.

新!!: 亞種和红颈袋鼠 · 查看更多 »

红背细尾鹩莺

红背细尾鹩莺(学名:Malurus melanocephalus)为細尾鷯鶯科鸟类。其为澳大利亚的特有种,分布于金伯利至新南威尔士东部的沿海地区。其与其他细尾鹩莺一样,也存在着明显的两性异形。雄性具显著的婚羽,头、背和尾为黑色,背部具红色羽,翅膀棕色。雌性背褐色、腹苍白色。雄性的非婚羽及幼羽与雌性羽毛类似。少数雄性存在白色的非婚羽。已确定了2个红背细尾鹩莺的亚种,分别为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长尾橙背亚种,及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红背亚种。 红背细尾鹩莺主要取食昆虫,同时也少量取食种子及小型果实。其典型栖息地为石楠林及热带稀树草原,特别是有低矮灌木及高大草本遮蔽之处。其多以一对或小群体为单位在全年内标记其领土。但由于其原生地常发生林火,所以其也可迁徙生活。其社会组成为一夫一妻制,并再在一个或数个协助鸟的帮助下共同抚养幼鸟。不过,协助鸟都已性成熟,它们会在这个群体内停留一年或更长时间直至其组成家庭。 红背细尾鹩莺也存在性滥交,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能与其他同类交配,也可获得他人的后代。处于婚羽期的雄鸟比处于非婚羽期的更容易出现这样的行为。雄性的求偶行为主要为拨动及展示其红色的背羽。 进化生物学家迈克·韦伯斯特研究发现雄性间因雌性引起的竞争会影响雄性的外表,雄鸟背羽的颜色鲜艳与否与其体内睾酮的含量有关。睾酮含量越高,背羽越鲜艳。而这也与其抚育后代有关,背羽鲜艳的雄鸟,往往会抚育更多的幼鸟。迈克·韦伯斯特.

新!!: 亞種和红背细尾鹩莺 · 查看更多 »

红毛竹叶子

红毛竹叶子(学名:Streptolirion volubile subsp.)为鸭跖草科竹叶子属竹叶子的亚种。分布于印度、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林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红毛竹叶子 · 查看更多 »

纤粉蝶

纤粉蝶(Psyche,学名:Leptosia nina,又名黑点粉蝶)是纤粉蝶属的一种小型蝴蝶,分布在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前翅翅面底色基本为白色,上面有一个黑点。这种蝴蝶飞行不稳定,身体随着翅膀振动上下。它们飞得很低,掠过草地,很少离开地面。.

新!!: 亞種和纤粉蝶 · 查看更多 »

纤细马先蒿

纤细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gracilis)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尼泊尔以及中国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至3,8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纤细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纹兔袋鼠

紋兔袋鼠(Lagostrophus fasciatus),又名條紋兔袋鼠,是在西澳州伯尼爾島及Dorre島上的有袋類。其中一小群現被引進Faure島上,而且似乎很成功。牠們屬於自己獨有的紋兔袋鼠屬中。.

新!!: 亞種和纹兔袋鼠 · 查看更多 »

纺轴螺

纺轴螺(学名:Columbarium pagoda)是新腹足目紡軸螺科纺轴螺属的一個物種。 連同指名亞種,本物種合共有三個亞種,但WoRMS認為這三個亞種其實都只是本物種的異名。.

新!!: 亞種和纺轴螺 · 查看更多 »

统治鹦鹉

统治鹦鹉(Polytelis anthopeplus)也称至尊鹦鹉,摄政王鹦鹉,黑尾鹦鹉,是鹦鹉科的一种,全身羽毛大部分为黄色,尾羽为绿色,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以植物的种子为食。统治鹦鹉最早为英国作家爱德华·李尔于1831年描述。.

新!!: 亞種和统治鹦鹉 · 查看更多 »

绿叶五味子

绿叶五味子(学名:Schisandra arisanensis subsp.),为五味子属阿里山五味子的一个亚种。.

新!!: 亞種和绿叶五味子 · 查看更多 »

绿头鸭

绿头鸭(学名:Anas platyrhynchos)又名大头绿(雄)、蒲鸭(雌),家鸭是其驯化亚种。綠頭鴨飞行速度可達到每小時65公里。.

新!!: 亞種和绿头鸭 · 查看更多 »

绿孔雀

绿孔雀(学名Pavo muticus),也叫爪哇孔雀、龙鸟,是孔雀属两种孔雀之一,另一种是蓝孔雀(Pavo cristatus)。绿孔雀包括三个亚种。.

新!!: 亞種和绿孔雀 · 查看更多 »

绒额鳾

绒额鳾(学名:Sitta frontalis)为鳾科鳾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其邻近岛屿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拔约400-1800米的沟谷、山坡或山顶的阔叶林、干草阔叶林或混交林以及在公路边或村寨附近的树丛间也可见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新!!: 亞種和绒额鳾 · 查看更多 »

细管马先蒿

细管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gracilituba)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3,600米至4,0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高山草地以及林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细管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细距堇菜

细距堇菜(学名:Viola tenuicornis)是堇菜科堇菜属的植物。分布在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辽宁、陕西、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的地区,见于林下、灌丛林中、山坡草地较湿润处及林缘。.

新!!: 亞種和细距堇菜 · 查看更多 »

罌粟

罂粟(学名:Papaver somniferum),即鴉片罌粟(Opium poppy),是罂粟科植物,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同时其提取物也是多种镇静剂的来源,如吗啡、蒂巴因、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学名“somniferum”的意思是“催眠”,反映出其具有麻醉性。罂粟的种子罌粟籽是重要的食物产品,其中含有对健康有益的油脂,可用於麵包、餅乾中烘焙,或製成醬料,使用於沙拉中,也可製成罌粟籽油。而罂粟花绚烂华美,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观赏植物。 因罂粟擁有制作毒品的危險性,卻又有制作藥物及生產罌粟籽的價值,故在世界很多國家以法律規範化地種植,未經許可種植者視為犯罪行為。.

新!!: 亞種和罌粟 · 查看更多 »

罗氏马先蒿

罗氏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roylei)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达克什米尔、喜马拉雅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700米至4,5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高山湿草甸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罗氏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网纹长颈鹿

網紋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reticulata),俗稱索馬里長頸鹿(Somali giraffe),是原生於索馬利亞、衣索比亞南部以及肯亞北部的長頸鹿亞種。在人工飼育或是在野外接觸亞種族群的情況下,網紋長頸鹿能和其他長頸鹿亞種進行交配。 網紋長頸鹿是九種長頸鹿亞種之中最有名的一種,同時,牠和羅氏長頸鹿同為目前為止動物園內最常見的長頸鹿。網紋長頸鹿的毛皮上有被白色線條網路描繪出的多邊形深栗色的大斑點。這些斑點有可能是深紅色的,也有可能延伸到腿部。長頸鹿會有如此超乎尋常的高度歸因於一種被稱作「角力」的儀式,也就是兩隻公長頸鹿為了取得繁殖的權利,而以脖子甩到對方身上進行攻擊的一種打鬥,擁有最高、最長脖子的長頸鹿將會勝出,並取得交配的權利,從而將這些基因傳給下一代。.

新!!: 亞種和网纹长颈鹿 · 查看更多 »

羚牛

羚牛(学名:Budorcas taxicolor)是一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密林地区的大型牛科动物,共有四个亚种。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不丹,羚牛被稱作「塔金()」,被奉為國獸。.

新!!: 亞種和羚牛 · 查看更多 »

美丽马先蒿

美丽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bella)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于锡金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4,200米至4,880米的地区,见于潮湿草地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美丽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美國蟾蜍

美國蟾蜍(學名:Bufo americanus),又名美洲蟾蜍,是一種在美國東部及加拿大很普遍的蟾蜍。.

新!!: 亞種和美國蟾蜍 · 查看更多 »

美國毒蜥

美國毒蜥(學名:Heloderma suspectum)亦稱為希拉毒蜥或是鈍尾毒蜥,英文有「Gila Monster」之稱,因為希拉河盆地(Gila River Basin)而得名。美國毒蜥是世界上僅有的兩種毒蜥的其中一種〈另一種是墨西哥毒蜥〉,主要就分佈在美國西部,南部各州,以莫哈維沙漠(Mojave)為中心,延伸進入墨西哥, 美國毒蜥有兩個亞種:分佈區北部的黑帶美國毒蜥(H. s. cinctum)和分佈區南部的網紋美國毒蜥(H. s. suspectum),體色表現為通體金黃或橘色,上面佈滿黑色斑紋。 美國毒蜥主要以老鼠和雞蛋為主食,亦會捕食小型鳥類。除了覓食以外,希拉毒蜥90%的時間都躲在地下洞穴中,牠們攀爬的功夫一流,在野外常爬到樹上捕食幼鳥或鳥蛋。 美國毒蜥在寵物市場上是熱門高價物種,以前在台灣一隻要價十幾萬,現在因為進口數量增加所以價格大幅下跌,約三到八萬左右。美國毒蜥是相當漂亮且容易飼養的,個性也很溫馴,但由於牠擁有毒液,因此在飼養時除非必要否則盡量不要抓取。要抓時手也要帶橡皮手套才行。 美國毒蜥的野生族群目前已被列為保育類,禁止捕捉,因此市面上見到的都是美國繁殖場繁殖的人工繁殖個體。.

新!!: 亞種和美國毒蜥 · 查看更多 »

美洲南瓜

美洲南瓜(學名:Cucurbita pepo)是葫蘆目葫蘆科南瓜屬下的一个种。它的人工栽培品种在北美十分广泛,英语常通称为Squash。在亚洲最常见的品种为南瓜和西葫芦。 美洲南瓜在北美被人工栽培了数千年,在密苏里地区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

新!!: 亞種和美洲南瓜 · 查看更多 »

美洲小鴕

美洲小鴕(Rhea pennata),又名達爾文鶆䴈,是現存美洲鴕鳥屬最細小的物種。.

新!!: 亞種和美洲小鴕 · 查看更多 »

美洲黑熊

美洲黑熊(學名:Ursus americanus),是生存于北美洲的一種熊科熊屬的動物。分布範圍除从阿拉斯加南部一直到墨西哥北部,包括了美國39個州和的加拿大除爱德华王子岛的所有省份。食物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為植物。目前主要生存在北美洲的各個國家公園和山區間。據估計,在人類未抵美洲前,曾有上百萬隻,全新世前一度減少到二十萬隻,現在大約已增加到六十萬隻。.

新!!: 亞種和美洲黑熊 · 查看更多 »

美洲野牛

牛(學名:Bison bison)又名美洲水牛或美洲野牛,是偶蹄目牛科哺乳動物,也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儘管體型龐大,仍可維持60公里的奔跑速度。主要群體由雌牛和幼牛組成;雄性會另外組成單身漢群,只有交配時才會聚集在一起。平時以嫩莖晘草為食,無領域性。美洲森林野牛一般被認為是其亞種,但分類地位仍有爭議。最近根據最新DNA研究顯示,牠和歐洲野牛親源關係比所知還要接近。 體型龐大的美洲森林野牛是北美洲最大的亞種,牠的體型大過亞洲野牛和野生水牛,後兩者主要出現在印度。野牛大量集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由加拿大遠北的大奴湖至南面的墨西哥,再由奧勒崗州東部至大西洋一帶。其兩個亞種分別是美洲草原野牛(Bison bison bison),體型較小和有較圓滑的背部隆肉,和美洲森林野牛,體型較大和較高和方形的背部隆肉。 雖然美洲野牛也稱美洲水牛,但實際牠和水牛或非洲水牛相似地方不大。.

新!!: 亞種和美洲野牛 · 查看更多 »

美洲金翅雀

美洲金翅雀(學名:Carduelis tristis),又名北美金翅或美國金翅雀,是北美洲的一種雀。牠們是候鳥,於繁殖季節分佈在加拿大至北卡羅萊那州,冬天則分佈在加拿大以南至墨西哥。 美洲金翅雀是金翅亞科中唯一會完全換羽,且是兩性異形的。雄雀分別於夏天及冬天呈黃色及橄欖色;雌雀於夏天則呈黃褐色。雄雀在繁殖季節會展示鮮艷的羽毛來吸引異性交配。 美洲金翅雀是吃種子的,適合吃種子穗。牠們圓錐狀的喙可以除去種子,靈活的腳則可以抓住種子穗的莖。牠們是群居的,覓食及遷徙時會聚成大群。牠們在築巢時可能是地盤性的,但攻擊性只會維持一段短時間。牠們的繁殖季節與食物供應的高峰是同一時間,於7月開始,對於金翅雀屬來說是較為遲的。牠們一般都是一夫一妻制的,每年只會生一胎。 人類活動一般對美洲金翅雀帶來益處。牠們出沒在住宅區,受到人類設置的餵鳥器所吸引,增加了牠們的生存率。伐林為牠們開創了遼闊的草坪,適合牠們棲息。.

新!!: 亞種和美洲金翅雀 · 查看更多 »

美洲森林野牛

美洲森林野牛(Bison bison athabascae)是美洲野牛的北方亞種。牠們要先分佈在大部份的阿拉斯加、育空、西北地區西部、英屬哥倫比亞西北部、艾伯塔省北部及薩斯喀徹溫西北部。.

新!!: 亞種和美洲森林野牛 · 查看更多 »

美洲水鼬

美洲水鼬(Neovison vison.,American mink.)是鼬科的一个半水栖物种,原产自北美洲,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其分布范围已经扩张至欧洲、南美洲的诸多地区。由于分布范围较广,美洲水鼬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认定为无危物种。 自从海貂绝种以来,美洲水鼬成为属唯一一个现存的物种。美洲水鼬是一种肉食動物,进食大鼠、鱼类、 甲壳动物、蛙类和鸟类。在欧洲,由于是外來物種,它已经被归类为入侵物种——人们认为它与歐洲水鼬、比利牛斯鼬鼹和水䶄种群数量的减少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美洲水鼬也经常被人为饲养以取其毛皮。它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生产毛皮的动物,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超过了銀狐、紫貂、貂屬和臭鼬。.

新!!: 亞種和美洲水鼬 · 查看更多 »

美洲擬獅

美洲擬獅(學名:Panthera leo atrox)又名擬獅或擬獅兽,是一種從化石得知已滅絕的貓科動物。牠是獅子中最大亞種,與更新世中期的原始獅大小相近,且比現今非洲的獅子大25%。.

新!!: 亞種和美洲擬獅 · 查看更多 »

羅氏長頸鹿

羅氏長頸鹿(學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 rothschildi)是第二最瀕危的長頸鹿亞種,在野外只餘下幾百隻。其名是為紀念羅斯柴爾德(Walter Rothschild),牠們又名巴林戈長頸鹿,是以巴林戈湖來命名,或稱烏干達長頸鹿,因為牠們大多生活在肯雅及烏干達。雖然長頸鹿整體只是處於依賴保育,但羅氏長頸鹿由於數量很少,卻有混種的風險。在野外只有很少地方可以見到牠們,最著名的要是肯雅的納庫魯湖及烏干達北部的默奇桑瀑布國家公園(Murchison Falls National Park)。在英國及肯雅都有飼養羅氏長頸鹿,目的是擴展其基因池。 羅氏長頸鹿很易確認,其毛色最為特別。羅氏長頸鹿的斑紋很像馬賽長頸鹿的,但色彩較淡,斑紋邊平滑。牠們的小腿沒有斑紋,好像穿了白襪一般。另外,牠們是唯一的亞種擁有5隻角。兩隻真角位於頭頂.前額上有一角,而耳朵後另有兩隻角。它們比很多亞種都要高,可以高達6米。 羅氏長頸鹿全年也會交配,妊娠期為14-16個月,每次會生一隻幼鹿。牠們是以小群生活,但是雄鹿與雌鹿是分開居住的,只會在交配時走在一起。雄鹿較雌鹿大,有時也會較為深色。.

新!!: 亞種和羅氏長頸鹿 · 查看更多 »

翎頜鴇

翎頜鴇(Chlamydotis undulata)是一種大型的鴇。.

新!!: 亞種和翎頜鴇 · 查看更多 »

翠袖锯眼蝶

藍紋鋸眼蝶(学名:Elymnias hypermnestra)是鋸眼蝶屬中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翠袖锯眼蝶 · 查看更多 »

翡翠樹蚺

翡翠樹蚺(學名Corallus caninus),又名翡翠蟒,是一種分佈在南美洲雨林及沒有毒的蚺亞科。其下現時沒有發現亞種。.

新!!: 亞種和翡翠樹蚺 · 查看更多 »

真猛瑪象

真猛瑪象(英語:Wooly mammoth,学名:Mammuthus primigenius)是已滅絕的猛瑪象。在北美洲及歐亞大陸北部發現有牠們的骨頭及冷藏的屍體,而保存最完好的是在西伯利亞。已知最古老(15萬年前)的真猛瑪象是在歐亞大陸的利斯冰期礦床被發現。牠們是自草原猛瑪象衍生而來。 真猛瑪象於更新世晚期從大部份分布地消失,在弗蘭格爾島上仍存有一族侏儒化的真猛瑪象至約西元前1700年。.

新!!: 亞種和真猛瑪象 · 查看更多 »

真枝角鹿

真枝角鹿(Eucladoceros),又名真枝角獸,是已滅絕的鹿,其化石在歐洲、中東及中亞都有發現。 最早的真枝角鹿生存於上新世早期的中國。到了更新世早期,真枝角鹿在歐洲及中國最為豐富。歐洲形態的真枝角鹿分類很混淆,只有達12種簡單定義的物種。大部份真枝角鹿物種都有異名,當中只有2或3種已確認,包括:.

新!!: 亞種和真枝角鹿 · 查看更多 »

猪属

属(学名:Sus),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的一屬,杂食类动物,包括10種左右,產于歐亞大陸。其中野猪的分布最为广泛,家猪亦是其亚种。.

新!!: 亞種和猪属 · 查看更多 »

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 catus),通常指家貓,在現代漢語中也稱貓咪,為小型貓科動物,是為野貓(又稱斑貓;Felis silvestris)中的亞種,此外也有其他未經過《國際動物命名法規》認可的命名,例如Felis catus。根據遺傳學及考古學分析,人類馴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10,000年前的肥沃月灣地區,古埃及人飼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3,600年前,目的可能為捕鼠及其他齧齒目動物,以防止牠們吃掉--。現在,貓成為世界上最為廣泛的寵物之一,飼養率僅次於犬(或稱狗),但同時也是危害十分廣泛的外來種,由於獵捕的習慣,威脅着很多原生鳥類、齧齒類的生存。更直接的風險是因狩獵而感染野外病菌的貓,會引入例如狂犬病等進入人類生活圈,因此對飼主知識技術與社會責任要求也較高,先進國家的公衛系統普遍會針對野貓進行抓捕絕育,管理意義即在於此。長期飼育的貓平均壽命為12年以上(相當於人類64歲),歷史上最長壽的貓則達38歲(等於人類168歲,來自美國德州)。小部分文化在過去亦有食用貓肉的習俗,如越南、廣州等,但現今大部分地區因衛生防疫,或是以貓為寵物等因素而禁止食用貓肉。 品種獲認證的貓會稱為純種貓,主人會以選擇繁殖的方式讓貓繁殖出他們認為趨于“完美”的品種。歷史上也存在因為偶然突變而產生,後給人類保留並加強其特色的品種。.

新!!: 亞種和猫 · 查看更多 »

猫尾草

猫尾草(学名:Phleum pratense)又叫梯牧草、提摩草、提摩西草(Timothy-grass),是一种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原产于除地中海地区外的欧洲大部分地方。猫尾草生长高度约50至150厘米,叶可长达45厘米、宽达1厘米,花连带密集的小穗有7至15厘米长、8至10毫米宽。猫尾草常与狐尾草(Alopecurus pratensis)、假梯牧草(Phleum phleoides)相混淆。猫尾草大概是根据提摩西·汉森(Timothy Hanson)的名字命名的,据说他在18世纪将猫尾草从新英格兰引入到美国南部各州。.

新!!: 亞種和猫尾草 · 查看更多 »

猴尾蜥

尾蜥(學名:Corucia zebrata),又名猴尾石龍子、猴子尾石龍子、所羅門蜥或所羅門石龍子,是所羅門群島特有的一種石龍子。牠們是已知現存最大的石龍子。 猴尾蜥是完全草食性的,主要吃果實及植物。牠們是其中一種群居的爬行動物。雄性及雌性是地盤性的,對非親屬帶有攻擊性。猴尾蜥是屬內的唯一物種。牠們其下有兩個亞種,即C.

新!!: 亞種和猴尾蜥 · 查看更多 »

眼鱧

鱧(學名:Channa marulius)有兩個亞種,一個是巨鱧(Channa marulius ara),另一個是眼鱧(Channa marulius marulius)。.

新!!: 亞種和眼鱧 · 查看更多 »

眼斑吐綬雞

斑吐綬雞(Meleagris ocellata),又名眼斑火雞,是分佈在尤卡坦半島上等體形的火雞。牠們的近親是野外火雞,故有時會被分類在自己的屬中。牠們與野外火雞的分野要有更多的發現才能處理。雌雞相對較為大隻,長70-120厘米,重3公斤,而雄雞則沒有。 眼斑吐綬雞在墨西哥的分佈地只有約30萬地方,包括金塔納羅奧州、坎佩切州及尤卡坦州。.

新!!: 亞種和眼斑吐綬雞 · 查看更多 »

烏鶇

烏鶇(學名:Turdus merula) 是鶇屬的一種鸟类。 其下有多個亞種,分佈與歐、亞、非和北美洲,是瑞典的國鳥。 後來又被引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并成為了澳大利亞當地的入侵物種。烏鶇是一種留鳥,但有些地方的亞種也會進行遷徙。 烏鶇是一種雜食動物,以昆蟲和漿果等為食。它們常栖于林区外围、小镇和乡村边缘。该物种的模式種廣泛分佈於歐洲各地。 雄性模式種通體黑色,有黃色的眼環和喙,而雌性荷和幼體的翎羽則呈黑褐色。兩性對繁殖地均具有領地意識,會威脅對侵犯領地的同類,但在遷徙時群居。.

新!!: 亞種和烏鶇 · 查看更多 »

爪哇犀牛

哇犀牛(學名:Rhinoceros sondaicus),屬奇蹄目犀科,與印度犀牛是近親。目前幾近于絕種,只剩下五十至六十頭左右,因为过度捕杀,目前仅在印尼的爪哇岛还有一个种群残存,其中印度亚种和越南亚种已经灭绝。爪哇犀牛在1989年曾於越南的吉仙國家公園用紅外線照相機拍到,当时相信至少還有大约13隻的族群(為爪哇犀牛的亞種越南爪哇犀牛);但因为越南保护措施的无力,以及偷猎者猎杀手段的不断升级,越南的爪哇犀牛已在2010年4月因为持续偷猎的猖獗最终灭绝。现在仅仅在印尼爪哇島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還有50多头存活。爪哇犀牛不像其他犀牛會衝撞太靠近的人或動物,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爪哇犀牛便會逃之夭夭。.

新!!: 亞種和爪哇犀牛 · 查看更多 »

爪哇豹

哇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melas)也称印尼豹,是豹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於印尼爪哇島的雨林及深山中。.

新!!: 亞種和爪哇豹 · 查看更多 »

爪哇野牛

哇野牛(学名:Bos javanicus),别名白臀野牛,牛的一种,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

新!!: 亞種和爪哇野牛 · 查看更多 »

爪哇虎

哇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ondaica)是曾经存活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一个虎的亚种,自从1980年代就已灭绝。爪哇虎是除巴厘虎和苏门答腊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内的第三个虎亚种,也是最近期绝灭的一种虎。虽然迄今还不时有目击的传闻,但都未获得证实。.

新!!: 亞種和爪哇虎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猪笼草

爱德华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edwardsiana)是马来西亚东马沙巴州的京那巴鲁山和坦布幼昆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具有巨大的捕虫笼,及高度发达的唇肋。Clarke, C.M. 1997.

新!!: 亞種和爱德华猪笼草 · 查看更多 »

瘧蚊

瘧蚊屬(学名:),別稱按蚊或馬拉利亞蚊,是蚊科(Culicidae)下的一屬,成蟲的特徵是翅膀大多數有斑,停留時身體與停留面保持一角度。其中有30—40種是瘧原蟲屬生物的寄主,會傳播瘧疾給人類。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種,因為它是最危險的瘧原蟲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的宿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而有一部分的瘧蚊也是犬心絲蟲症的病原體,犬心絲蟲(Dirofilaria immitis)的宿主。其他還包括絲蟲科的寄生蟲,例如:班氏絲狀蟲(Wuchereria bancrofti)及馬來絲蟲(Brugia malayi)等。蚊科的其他種類,例如斑蚊,也是多種寄生蟲的宿主。.

新!!: 亞種和瘧蚊 · 查看更多 »

絹蝶屬

絹蝶屬(學名:Parnassius)是絹蝶亞科絹蝶族中的一個屬,是該亞科中演化出最多物種的分類,包含了7個亞屬和66種。廣泛分佈於全北界,在中國紀錄了35種。幼蟲的寄主為景天科、虎耳草科和罌粟科植物Michel F., Rebourg C., Cosson E., Descimon H. 2008.

新!!: 亞種和絹蝶屬 · 查看更多 »

絹斑蝶

絹斑蝶(学名:Parantica aglea)絹斑蝶翅膀的底色為黑褐色,翅面上並覆有許多半透明的白色斑點及條狀細紋,雄蝶後翅臀區各有一枚黑色性標。本種就有名稱意誤導本種為青班蝶屬Tirumala,由於本種為絹斑蝶屬的模式種,足以作為絹斑蝶屬的代表種,故依照屬名稱本種為絹斑蝶。本種廣泛分布全島低中海拔山區,偏好出現於森林環境附近的荒地、林緣等處,其幼蟲取食歐蔓、布朗藤等植物,為多世代的種類,成蝶喜好訪花,臺灣以外本種也分佈於大陸南部、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等地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季刊。。.

新!!: 亞種和絹斑蝶 · 查看更多 »

疏花穿心莲

疏花穿心莲(学名:Andrographis laxiflora),为爵床科穿心莲属的植物。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的云南、贵州、海南等地,生长在海拔800米至1,8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对疏花穿心莲进行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疏花穿心莲 · 查看更多 »

疣唇蛇

疣唇蛇屬(學名:Rhinocheilus)是蛇亞目游蛇科下的一個無毒單型蛇屬,屬下只有疣唇蛇(Rhinocheilus lecontei)一種蛇類,其下目前有4個亞種已被確認。.

新!!: 亞種和疣唇蛇 · 查看更多 »

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别名瘤鼻天鹅、哑音天鹅、赤嘴天鹅、瘤鹄、亮天鹅、丹鹄(古名)等。是一种大型的游禽,体色洁白,脖颈细长,前额有一块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疣鼻天鹅分布广泛,大量在欧洲,少数分布在亚洲。 传说中的疣鼻天鹅不会发声,但会在临死前唱出一首动听的歌曲,称为“天鹅之歌”(Swan song)丁尼生, "The Dying Swan," (Project Gutenberg text), search on "shawm." This and other sources assert not merely that the swan sings, but that the song is beautiful.

新!!: 亞種和疣鼻天鹅 · 查看更多 »

病毒

病毒(virus,中文舊稱“濾過性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体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歸於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它是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藉由感染的機制,这些简单的有機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份组成: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毒體并不属于病毒);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包膜环绕在外。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複合型结构。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百分之一。Collier pp.

新!!: 亞種和病毒 · 查看更多 »

瑙琴脂鯉

瑙琴脂鯉為輻鰭魚綱脂鯉目琴脂鯉亞目琴脂鯉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淡水魚,依其分布共有二個亞種,即瑙琴脂鯉(Citharinops distichodoides distichodoides)及尼日瑙琴脂鯉(Citharinops distichodoides thomasi),前者分布於非洲查德湖流域,後者分布於尼日河、伏塔河流域,體長可達84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

新!!: 亞種和瑙琴脂鯉 · 查看更多 »

環物種

物種(英語:Ring species)是指生物學中一个物種因地理區隔(如湖泊、山岳、峽谷)等因素而沿著該區隔繁衍產生多個亞種,各相鄰亞種之間有著連續性的基因變化,當此一連續亞種之首尾物種亦相鄰,首尾兩亞種却因差異太大而不進行杂交繁殖的现象。此物種整體分布型態正如一圓環狀,故名為“環物種”。 环物种展现了临域性物种形成的一个过程,也成为物种演化的证据。.

新!!: 亞種和環物種 · 查看更多 »

瓜岛叉尾海燕

島叉尾海燕(學名:Oceanodroma macrodactyla),或稱作瓜達盧佩海燕,是一種細小的海燕,可能已經滅絕。.

新!!: 亞種和瓜岛叉尾海燕 · 查看更多 »

瓜達盧長腿兀鷹

達盧長腿兀鷹(Caracara lutosa或C.

新!!: 亞種和瓜達盧長腿兀鷹 · 查看更多 »

生物学

生物学研究各種生命(上图) 大肠杆菌、瞪羚、(下图)大角金龟甲虫 、蕨類植物 生物學(βιολογία;biologia;德語、法語:biologie;biology)或稱生物科學(biological sciences)、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是自然科學的一大門類,由經驗主義出發,廣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佈、構造、發育、功能、行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以及生物分類學等。現代生物學是一個龐大而兼收並蓄的領域,由許多分支和分支學科組成。然而,盡管生物學的範圍很廣,在它裡面有某些一般和統一概念支配一切的學習和研究,把它整合成單一的,和連貫的領域。在總體上,生物以細胞作為生命的基本單位,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元,和進化是推動新物種的合成和創建的引擎。今天人們還了解,所有生物體的生存以消耗和轉換能量,調節體內環境以維持穩定的和重要的生命條件。 生物學分支學科被研究生物體的規模所定義,和研究它們使用的方法所定義:生物化學考察生命的基本化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物分子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植物學研究植物的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檢查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細胞;生理學檢查組織,器官,和生物體的器官系統的物理和化學的功能;進化生物學考察了生命的多樣性的產生過程;和生態學考察生物在其環境如何相互作用。最終能夠達到治療診斷遺傳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環境等目的。.

新!!: 亞種和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生物分類法

生物分类法(Taxonomy),又稱科學分類法,是用生物分类学方法來對生物的物種分组和歸類的辦法。以级别为基础的系统层次结构中使用的的一个固定数量的层次,域,界,門,綱,目,科,属,种。无级别系统使用任意数量的层次。分类的群体被称为分类单元。 現代生物分類法源於林奈的系統,他根據物種共有的生理特徵分類。在林奈之後,根據達爾文關於共同祖先的原則,此系統被逐漸改進。近年來,應用了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基因組DNA,正在大幅改動很多原有的分類。 生物分類法屬於系統分類學。.

新!!: 亞種和生物分類法 · 查看更多 »

生物检索表

生物检索表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专业工具书,用于对未知分类地位的细菌、植物、动物等生物进行科学分类和鉴别。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生物检索表会分至不同的分类阶元。检索表将某一群生物依照某些稳定且易于观察和鉴别的特征进行一系列的二分,最终指向界、門、綱、目、科、屬、種乃至亚种等分类阶元。检索表一般不提供直观的图片,也不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行完整的特征描述,用于二分的文字描述常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因而使用检索表需要一定专业背景并接受专门的训练,否则很难通过检索表获得正确的结果。但是由于检索表以稳定而显著的特征进行分类,故而使用检索表鉴定生物物种一般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目前,检索表是动物志、植物志等志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些生物类群也有独立的检索表出版。.

新!!: 亞種和生物检索表 · 查看更多 »

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在生物学上通常指由于生殖方面的原因,即使地緣关系相近,但物種不同的类群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不易交配成功的隔离机制。一般来讲生殖隔离用以定義物种,不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个体则以最多以亚种加以区分,生殖隔離的演化即是物種形成。 生殖隔離可以依其機制發生的時間點在交配之前或之後,或形成配子之前或之後,分為交配前隔離、交配後隔離,或配子前隔離、配子後隔離。Coyne和Orr的研究指出,配子前隔離可以在兩個族群差異不大時就演化出來,配子後隔離則隨基因差異增加而增加;除此之外,交配前隔離在同域種化時較快演化出來。.

新!!: 亞種和生殖隔离 · 查看更多 »

田鷚

鷚(学名:Anthus novaeseelandiae)是澳洲、新西蘭及新畿內亞一種稍為細小的雀形目鳥類,屬於鶺鴒科下的鷚屬。 田鷚以往與理氏鷚、非洲鷚、Anthus hoeschi及東方田鷚一同分類在同一個稱為「理氏鷚」的物種中。一些學者將田鷚再細分為兩類,即澳洲的Anthus australis及新西蘭的Anthus novaeseelandiae。.

新!!: 亞種和田鷚 · 查看更多 »

画眉

画眉(学名:Garrulax canorus),是雀形目画眉科的一种鸟类。为中国著名的传统笼鸟,备受养鸟者的推崇。命名為“畫眉”(Hwamei)來自中國画眉(huà-méi) ,表示(畫的眉)指鳥的眼睛周圍的獨特標記。.

新!!: 亞種和画眉 · 查看更多 »

甜菜

菜(學名:Beta vulgaris、英文:beetroot)又名菾菜或紅菜,为藜科甜菜属下的一个种。原产于欧洲西部和南部沿海,从瑞典直到西班牙,是热带甘蔗以外的一个主要糖来源。叶子也是一种蔬菜。.

新!!: 亞種和甜菜 · 查看更多 »

甘肃马先蒿

肃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kansuensis)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1,825米至4,000米的地区,常生于有石砾处、草坡或而田埂旁尤多,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甘肃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甘肃柳莺

肃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kansuensis)是雀形目柳莺属的一种鸟类,分布于中国青海及甘肃地区。 20世纪早期,甘肃柳莺曾一度被认为是黄腰柳莺的一个有效亚种(P.proregulus kansuensis)。后来,又被认为是黄腰柳莺指名亚种或青藏亚种的异名。1997年的一份研究根据声谱分析、回放实验等证据,把其列为新种。.

新!!: 亞種和甘肃柳莺 · 查看更多 »

熊果

果又名熊葡萄、熊莓,是杜鵑花科熊果屬的一種植物。.

新!!: 亞種和熊果 · 查看更多 »

熱帶灰蝶屬

熱帶灰蝶屬(Witch,學名:Araotes)是線灰蝶亞科玳灰蝶族裡的一個屬,分佈於東洋界。.

新!!: 亞種和熱帶灰蝶屬 · 查看更多 »

熱帶白裙弄蝶

熱帶白裙弄蝶(学名:Tagiades trebellius)本種並不是蘭嶼特有種,廣泛分佈東亞熱帶地區,依照本種為泛熱帶分佈的特性,稱之為「熱帶白裙弄蝶」,素有別稱:「蘭嶼白裙弄蝶」、「南洋白裙弄蝶」、「蘭嶼白底挵蝶」呂至堅、陳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分佈在蘭嶼和恆春半島,除了臺灣之外,也分佈在菲律賓至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島嶼上,和白裙弄蝶的大陸性分佈恰好相反,是一種熱帶島嶼分佈的種類,成蟲較常出現在森林或森林邊緣,幼蟲以薯蕷科的植物為寄主 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季刊。。.

新!!: 亞種和熱帶白裙弄蝶 · 查看更多 »

異粉蝶

粉蝶(學名:I.pyrene)中小型粉蝶。雄蝶與雌蝶的翅膀顏色斑紋有差異,而此蝶會在植物的新芽上產卵,且喜好在偏陰暗環境產卵。幼蟲孵化後,會以成熟的葉子為主食,平時會停棲在葉子食痕的附近或是葉緣的地方。本種在夏季與冬季時翅膀的花紋有些許不同,冬季時的後翅背部外緣處有不太明顯的黑色斑紋,在夏季時在翅膀外緣會有較顯著的黑褐色斑紋呂至堅/陳建仁,蝴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本種成蝶常在森林邊緣與溪流邊出沒,且飛行緩慢,喜愛訪花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 (上冊)。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新!!: 亞種和異粉蝶 · 查看更多 »

異紋帶蛺蝶

紋帶蛺蝶(学名:Athyma selenophora)也稱小單帶蛺蝶、玉花蝶、小一文字蝶。本種雌雄異型,容易區別,雌蝶翅紋呈典型線蛺蝶型,翅面構成數條白色帶紋,雄蝶則翅背面,中央斑帶有一鮮明白帶。雄蝶與雙色帶蛺蝶雄蝶相似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 (下冊)。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新!!: 亞種和異紋帶蛺蝶 · 查看更多 »

異紋紫斑蝶

紋紫斑蝶(学名:Euploea mulciber)分佈於臺灣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冬天會有群聚南部山谷越冬的行為,偏好闊葉林或次生林周圍的開闊環境,喜好訪花林葆琛,2012年5月第七版第一刷,臺灣常見的蝴蝶-低海拔篇。臺灣蝴蝶保育學會發行,柏驊印刷有限公司。 。在臺灣另有別稱:「端紫斑蝶」、「紫端班蝶」、「雌線紫斑蝶」、「藍線鴉」。.

新!!: 亞種和異紋紫斑蝶 · 查看更多 »

異鱲

鱲(學名:Parazacco spilurus),俗名斑尾赤梢鱼,鯉科魚類,同屬的品種僅有海南異鱲(Parazacco fasciatus Koller, 1927)一種。而海南異鱲(異名Parazacco spilurus fasciatus)一度被認為是異鱲的亞種。.

新!!: 亞種和異鱲 · 查看更多 »

異色尖粉蝶

色尖粉蝶(学名:Appias lyncida)是尖粉蝶屬的一個物種,翅膀具有明顯褐色外邊。本種在臺灣全島平地到中海拔山區皆可見到,是一種普遍常見的蝴蝶,寄主植物為魚木、多花山柑、小刺山柑等,母蝶會將卵聚產於葉表,幼蟲攝食嫩芽部位,並化蛹於葉背。本種為多世代種類,全年可以見到成蝶,喜好訪花或吸水—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季刊。。素有別稱:「臺灣粉蝶」、「灰角尖粉蝶」、「臺灣白蝶」、「尋奇尖粉蝶」、「雌紫粉蝶」、「靈奇尖粉蝶」—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 (上冊)。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呂至堅、陳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新!!: 亞種和異色尖粉蝶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亞種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特島信天翁

特島信天翁(學名:Diomedea dabbenena)是信天翁科信天翁屬六種的其中一種,屬於大型的信天翁。直至1998年才被確認為新種。.

新!!: 亞種和特島信天翁 · 查看更多 »

特鲁氏中喙鲸

特鲁氏中喙鲸或初氏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mirus)旧称特鲁氏喙鲸,又称奇妙喙鲸。它原本認為僅分布於大西洋,但現已確認在南半球亦有分布。由於牠們似乎不棲息於熱帶海域,可能有分隔性的亞種存在。其俗名源自前美國國家博物館(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現今隸屬於史密森學會)館長Frederick W. True的姓,他是美國著名生物學家,曾對北卡羅萊納州的一頭擱淺個體作過描述。.

新!!: 亞種和特鲁氏中喙鲸 · 查看更多 »

特有種

特有種(endemic species,指特有性之現象或性質,英文為endemism)是指「因歷史、生態或生理因素等原因,造成其分布僅侷限於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或大陸,而未在其他地方中出現」的物種。有些特有種原來就起源於該地區,這些物種因此又可以稱為該地區的固有種或土著種,比如說無尾熊和紅袋鼠,都僅產於澳洲,而未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發現過,因此兩者都是澳洲的固有種動物。有些則是從其他地區遷來的,比如說南美洲的駱馬(Lama guanicoe),根據古生物學的資料,它原發生於北美洲,是北美洲的固有種,後來卻在原產地絕滅了,現在的駝馬只分布在南美洲,成為該洲的特有種。.

新!!: 亞種和特有種 · 查看更多 »

片髓灯心草

片髓灯心草(学名:Juncus inflexus)是灯心草科灯心草属的植物。分布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以及中国大陆的青海、陕西、新疆、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1,100米至1,45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河滩荒草地以及沼泽水沟旁,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片髓灯心草 · 查看更多 »

牛奶蛇

牛奶蛇有25个亚种,每个亚种的外形相差很大,有的分类学家主张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种。 原产于美洲,分布范围从北美洲的加拿大南部一直到南美洲北部的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一带。 成年蛇有60厘米左右长。 牛奶蛇表面光滑,体表颜色为三色交替环状,橘红、黑色和黄色,或橘红、黑色、白色交替,也有的品种不是环状,而是有红色大斑点。有的外形类似于剧毒的珊瑚蛇,这种警戒拟态是为了吓退天敌;但东部的牛奶蛇品种(L.

新!!: 亞種和牛奶蛇 · 查看更多 »

牛属

牛屬(学名:Bos)是一類牛科動物,包括多種野生與馴養動物。可分為四個亞屬,包括Bos、Bibos、Novibos以及Poephagus。不過各亞屬之間的區分仍有爭議。牛屬包含5個現存物種,其中有些受馴養的種群,过去曾因其品種之間的變異程度而一度被歸類為不同的物種,现多归类为亚种。.

新!!: 亞種和牛属 · 查看更多 »

牙買加圓尾鸌

牙買加圓尾鸌(Pterodroma caribbaea)是鸌科的一種細小鳥類。牠們是黑頂圓尾鸌的近親,並且有時被認為亞種。 牙買加圓尾鸌的標本最後於1879年採集,於1996年及2000年曾進行勘查而不果。不過,目前牠們未能被列為滅絕,這是因為牠們是夜間活動且很難發現,並有可能仍然在多明尼加國及瓜德羅普生存著。 牙買加圓尾鸌會被幾種不同的蝨子寄生。若牠們真的已經滅絕,連同這些寄生蟲亦可能同時消失。.

新!!: 亞種和牙買加圓尾鸌 · 查看更多 »

牙買加虹蚺

牙買加虹蚺(學名:Epicrates subflavus)是分佈在牙買加的一種虹蚺屬,現時並沒有確認的亞種。.

新!!: 亞種和牙買加虹蚺 · 查看更多 »

狍,即中国狍、中國東北狍,又称野狍、狍子、麅子、狍鹿、羊鹿、野羊、矮鹿,在生物分类学上是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狍亚科狍属的一种动物。是東方狍之下的亞種。 狍属中型鹿类,无獠牙,雄性有角,耳、眼较大,颈长,后肢略长于前肢,尾短,白色。.

新!!: 亞種和狍 · 查看更多 »

獅(學名:Panthera leo),俗稱獅子(古稱狻猊),被人稱為万獸之王。獅是一種生存在非洲和亞洲的大型猫科動物,豹屬之中最著名的一種,現存中是和老虎并列的两大猫科动物,其雄性的鬃毛是其特徵之一,過去牠分佈在多個洲,但因為人類的開發,現代的獅群生存環境與分佈已經大大縮小了。中國地區本來沒有獅子,直到張騫通西域以後,才從伊朗附近的地區知道獅子的存在。 獅子的天生死敵为鬣狗。.

新!!: 亞種和狮 · 查看更多 »

狷羚

狷羚(學名為Alcelaphus buselaphus)是一種生活在草原地帶的羚羊,出沒在西非、東非、南非等地區。牠也是唯一歸入狷羚属的動物。 狷羚立高約為1.5米,體重約120-200公斤。雄性狷羚為深褐色,雌性則為黃褐色。雄性及雌性狷羚的角的形狀也是先向外曲,再向前,並且向後尖。角的長度可達70厘米。 狷羚生活在草原或一些灌木林地,以短草為食物。牠們是日間活動,在早上及黃昏時段覓食。族群數目約5-20頭,有些甚至達到350頭的數目。族群由一頭雄性狷羚所帶領,領袖的狷羚是經過打鬥而產生的。 在狷羚下,有以下7個亞種:.

新!!: 亞種和狷羚 · 查看更多 »

(學名:Canis lupus),或稱為灰狼,哺乳綱,犬科,在生物學上與狗為同一物種,為現生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狼這個物種曾是地球上分佈地區最廣的哺乳動物,包括北美和歐亞大陸,但如今在西歐、墨西哥與美國大部份地區已然絕跡。它們主要棲息在荒野或偏遠地區,但並不限於此。由於人類蓄意厌恶狼對豢養牲畜不顧一切的獵捕行為、以及害怕被狼攻擊的恐懼、棲息地大量的破壞,其棲息地已經縮減了三分之一。 目前,狼主要分佈於亞洲、歐洲、北美和中東(主要是北半球的溫帶區域)。它們是生態系統原有的一部分,各地不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反映了狼這個物種的適應能力。這其中包括而不限於森林、沙漠、山地、寒帶草原、西伯利亞針葉林、草地。 雖然就整個物種而言,狼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絕種威脅程度最小的等級,然而在某些地區,不同亞種的狼被列為瀕臨絕種或是受絕種威脅的動物。現今在很多地區,狼仍然因為運動或是被視為對牲口威脅的原因,而遭受捕獵。 狼是社會性的獵食動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組成,包括一對配偶、及其子女,有時也包括收養的未成年幼狼。狼屬於典型的食物鏈上層掠食者。在它們的棲息地中,只有人類和老虎對它們構成實質威脅。它們通常群體行動,由於狼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紀末期前都被人類大量捕殺,一些亞種如日本狼、紐芬蘭狼等都已經絕種,雖然有一些其它亞種已經確認,但亞種的確切數量仍舊未定。 在人類文化與狼並存的區域,狼經常出現在這些民俗的傳聞中,正面和負面的都有。.

新!!: 亞種和狼 · 查看更多 »

直立人

立人又稱直立猿人,其生存年代为更新世早期至中期。直立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且制造石器,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北京人、蓝田人、元謀人、巫山人、澎湖原人等都属于直立人。它仍带有猿类特徵,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但也有現代人特徵,如可雙足直立和腦容量比猿類大。欧仁·杜布瓦於1891年在爪哇岛梭罗河附近发现的爪哇人化石,裴文中於1923年在中國北京附近的周口店所發現的北京人化石,還有藍田人、巫山人和元謀人等,都是直立人的例子。.

新!!: 亞種和直立人 · 查看更多 »

盾叶茅膏菜

叶茅膏菜(学名:Drosera peltata),又名--、盾葉毛氈苔、石龙牙草、石持草,是多年生草本-茅膏菜-属食虫植物。具有明显的茎,株高10-30厘米,叶为半月形,上面生满能分泌粘液的腺毛。当小虫落上被粘液粘上,叶子卷缩,分泌消化液将虫子消化,是干旱少养分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为自己补充营养的一种方式。花白色或淡红色,螺状聚伞花序。 盾叶茅膏菜為攀附性的球根毛氈苔,是分布最廣的種類。種加詞「peltata」來源於拉丁文「盾形」之意,描述莖上長出的葉片形狀。此品種雖然特色鮮明,但又和其他幾個相近的種類混在一起,例如在澳洲就有至少4個茅膏菜的型:--()(自動名)、--()、多叶--(),又稱為盾叶茅膏菜多叶变种()、小型--(),又稱為盾叶茅膏菜小型变种()。 球根毛氈苔發展出夏休機制,利用地下的球根度過度乾旱的夏季。地上部的型態可以分為蓮座及直立,茅膏菜為直立型,花朵單枝或分枝。.

新!!: 亞種和盾叶茅膏菜 · 查看更多 »

盾鳞风车子

鳞风车子(学名:Combretum punctatum)为使君子科风车子属的植物。分布于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600米的地区,常生于亚山地类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盾鳞风车子 · 查看更多 »

盘丽鱼属

丽鱼属(学名:Symphysodon),也称七彩神仙鱼属,是丽鱼科的一属,原产亚马逊河流域。为一类常见的热带淡水观赏鱼类。因成鱼的身体侧扁呈圆盘形,故名,体色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变化。背鳍与臀鳍比较发达,尾鳍呈扇形。一般分为两种以及四亞種: 1.黑格爾盤麗魚(Symphysodon discus) 2-1 綠盤麗魚(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 aequifasciata) 2-2 藍盤麗魚(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 harardi) 2-3 棕盤麗魚(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 axelrodi).

新!!: 亞種和盘丽鱼属 · 查看更多 »

盘羊

羊(学名Ovis ammon),又叫大头羊、大角羊,是一种生活在中亚高原上的野生羊,也是体型最大的一种绵羊。根据分布地区的不同,可分为9个亚种。.

新!!: 亞種和盘羊 · 查看更多 »

盘羊马可波罗亚种

羊马可波罗亚种(学名:Ovis ammon polii)也称帕米尔亚种,为盘羊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帕米尔高原地区。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新!!: 亞種和盘羊马可波罗亚种 · 查看更多 »

盘羊指名亚种

羊指名亚种(学名:Ovis ammon ammon)为盘羊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阿尔泰山脉地区。盘羊指名亚种是最大的一种羊,其雄性的羊角可重达35公斤。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新!!: 亞種和盘羊指名亚种 · 查看更多 »

盖氏袋鼠

氏袋鼠(学名:Bettongia gaimardi)为鼠袋鼠科的一种,分布于澳大利亚。有两个亚种被记录,其中 Bettongia gaimardi gaimardi 曾经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地区,约20世纪20年代左右绝迹;B.

新!!: 亞種和盖氏袋鼠 · 查看更多 »

盔頭澤龜

頭澤龜(学名:Kinosternon subrubrum)亦稱頭盔動胸龜,为動胸龜科動胸龜屬下的一个种。.

新!!: 亞種和盔頭澤龜 · 查看更多 »

白大角羊

白大角羊(學名Ovis dalli)是北美洲西北部特有的一種羊,顏色由白色至淺褐色,有彎曲褐色的角。白大角羊的學名是以威廉·希·戴爾(William Healey Dall)來命名。.

新!!: 亞種和白大角羊 · 查看更多 »

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poliocephalus)属于猴科,别名花叶猴,棲息在越南及中國,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新!!: 亞種和白头叶猴 · 查看更多 »

白尾鹿

白尾鹿(學名:Odocoileus virginianus,White-tailed deer)是鹿的一种。.

新!!: 亞種和白尾鹿 · 查看更多 »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學名:Haliaeetus albicilla)又稱白尾海鷲,是鷹科中一種非常大型的猛禽。很多人認為牠們是美國白頭海雕的近親,並深信牠們在舊大陸居住在同一個生態位。.

新!!: 亞種和白尾海雕 · 查看更多 »

白喉雨燕

白喉雨燕(学名:Aeronautes saxatalis)是雨燕科的一种雨燕,原生于北美西部,南至科迪勒拉山系西侧的洪都拉斯。白喉雨燕为候鸟,冬季时会迁移至南至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一带;在内陆的大盆地到不列颠哥伦比亚极南侧均有分布。 白喉雨燕体长可达,翼展,与其他北美雨燕的显著不同点是其可延伸至腹部的白色喉部羽毛。其上半身、腹部和胸侧羽毛呈黑色,下侧羽毛呈灰色。 与其余雨燕类似,白喉雨燕的小短腿仅用于攀爬立面或电线,从不主动在地面站立。.

新!!: 亞種和白喉雨燕 · 查看更多 »

白唇動胸龜

白唇動胸龜(學名:Kinosternon leucostomum)為動胸龜屬下的一種龜。發現於中美洲和南美洲。.

新!!: 亞種和白唇動胸龜 · 查看更多 »

白冠噪鹛

白冠噪鹛(学名:Garrulax leucolophus),是画眉科噪鹛属的一种,分布于不丹、孟加拉国、老挝、中国大陆、新加坡(引进种)、越南、印度、泰国、缅甸、尼泊尔和柬埔寨。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白冠噪鹛的平均体重约为123.5克。栖息地包括种植园、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严重退化的前森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

新!!: 亞種和白冠噪鹛 · 查看更多 »

白兀鷲

白兀鷲(學名:Neophron percnopterus),又名埃及禿鷲,是一種稀少的禿鷲。它們分佈在歐洲西南部及非洲北部至南亞。它們的翼底呈黑白色,尾巴呈楔狀。它們有時會用石頭敲破鳥蛋,是小數懂得使用工具的鳥類之一。在溫帶繁殖的群落會向南遷徙過冬,而在熱帶的多是留鳥。它們的數量於20世紀有所下降,而在島嶼中的群落則特別瀕危。.

新!!: 亞種和白兀鷲 · 查看更多 »

白犀

白犀(学名:Ceratotherium simum),又名白犀牛、方吻犀,是现存五种犀牛中个头最大的,体形仅次于大象,共有两个亚种。其中北方亚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中部的乌干达和尼罗河上游,南方亚种主要分布于南部非洲。2018年3月19日,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去世,目前仍确认存活的北方白犀牛仅剩“Fatu”与“Naji”两只雌性。.

新!!: 亞種和白犀 · 查看更多 »

白禿猴

白禿猴(學名:Cacajao calvus)是一種細小的新世界猴,尾巴非常短,面紅禿頭,毛皮很長。牠們一般重少於9磅及長20-23吋。其下已知有四個已確認的亞種,所有都被列為易危:.

新!!: 亞種和白禿猴 · 查看更多 »

白翎海燕

白翎海燕、白領海燕(學名:Pterodroma cervicalis),也稱為白頸海燕(White-naped petrel),學術性的稱呼為:白領圓尾鸌;是一種存在於海島的鹱科動物。 於白翎海燕的非「養育和繁殖」的季節,可以在幅員廣大的太平洋絕大多數區域見證其翱翔的姿態。 目前僅知白翎海燕會在新西兰的克马德克群岛中的麥考利島以及澳大利亚的诺福克岛及菲利普岛繁殖並養育其後代。 牠們原本在拉烏爾島繁衍並養育其幼鳥,但目前已經不見蹤跡。 報告指出,那些在梅雷拉瓦島、瓦努阿图上繁衍的白翎海燕們與(學名:P.

新!!: 亞種和白翎海燕 · 查看更多 »

白眉丝刺莺

白眉絲刺鶯(Sericornis frontalis)是一種生活在澳洲沿岸的雀。牠們是吃昆蟲的,並生活在下層叢林,在近城市的地方也可以發現牠們。牠們長11-14厘米,主要呈褐色,眼眉呈白色,三個亞種之間也很不同。牠們很少運動,並且會進行合作生殖。 根據鳥類DNA分類系統,白眉絲刺鶯被分類在斑啄果鳥科中,但已證實是錯誤的。現時將牠們分類在刺嘴鶯科中。較大的褐色絲刺鶯有時會被認為是牠們的亞種。.

新!!: 亞種和白眉丝刺莺 · 查看更多 »

白眉田雞

白眉田雞(学名:Porzana cinerea),为秧雞科田雞屬下的一个种,又名--。它们分布于澳大利亚、文莱、柬埔寨、斐济、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和瓦努阿图。它们的栖息地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

新!!: 亞種和白眉田雞 · 查看更多 »

白眉歌鶇

白眉歌鶇(學名Turdus iliacus)是原住於歐洲及亞洲的一種鶇,比相關的歐歌鶇較為細小。.

新!!: 亞種和白眉歌鶇 · 查看更多 »

白花蝇子草

白花蝇子草(学名:Silene pratensis)是石竹科蝇子草属的植物。分布于亚洲、欧洲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8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农田旁以及沟渠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白花蝇子草 · 查看更多 »

白面僧面猴

白面僧面猴(學名Pithecia pithecia),或稱南美白臉猴或白臉狐尾猴,是僧面猴科以下僧面猴屬的一個種。牠們分佈於巴西、法屬圭亞那、圭亞那、蘇利南及委內瑞拉等地,生活於低地常綠雨林,以果實、蜜糖、花朵或昆蟲為食糧。 此物種以下有兩個亞種:.

新!!: 亞種和白面僧面猴 · 查看更多 »

白靴兔

白靴兔(學名:Lepus americanus),又名雪鞋兔,是北美洲的一種野兔。由於牠們的後腳很大,故被命名為「白靴」。牠們的腳可以阻止牠們在行走時或跳躍時沉入雪中,而腳底下也有毛可以保溫。 白靴兔的毛在夏天時是銹褐色的,到了冬天時就會轉變為白色,是為一種偽裝。牠們的腹部全年是白色的。牠們的耳朵邊有黑色的絨毛,耳朵比其他野兔較短。 白靴兔夏天時會吃植物,如草、蕨類及葉子。到了冬天,牠們就會吃樹枝、樹皮及芽等,也會像北極兔般從陷阱中偷取肉來吃。牠們也會吃同類的屍體,與及在缺乏植物蛋白質等情況下吃大家鼠等齧齒目。牠們主要是夜間活動的,並且不會冬眠。 白靴兔每一年會生四胎,平均會生3-8隻幼兔。雄兔會互相競爭來與雌兔交配,雌兔會與多隻雄兔交配。 白靴兔有六個亞種:.

新!!: 亞種和白靴兔 · 查看更多 »

白頭海鵰

白頭海鵰(,學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又被稱作白頭鷹、禿頭鷹、禿頭鵰、美洲鵰、美洲鷹、美國鷹、美國國鷹,成年海鵰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是北美洲的一種猛禽。這種海鵰有兩個亞種,與白尾海鵰是隐存种。牠們分佈於加拿大、美國全境以及墨西哥的北部。牠們的活动区域通常在开放水域,因為有着很豐富的食物資源。牠們一般會在老樹上築巢。 白頭海鵰是大型鳥類,身長達71到96公分,翼展168到244公分,重3至6.3公斤,雌性体积比雄性大25%左右。del Hoyo, J., Elliott, A., & Sargatal, J., eds.

新!!: 亞種和白頭海鵰 · 查看更多 »

白頸鳶

白頸鳶(學名:Leptodon forbesi)是一種在南美洲出現的猛禽,在巴西北部繁殖。 白頸鳶體長50厘米,成鳥頭部灰色,後頸為白色,上半身黑色,下半身則為白色。灰色而平闊的尾巴。與在巴西南部繁殖的灰頭鳶相當相似,並一度被看成是其亞種。 因觀察紀錄相當稀少,而且有關其飲食及繁殖的資料均缺乏,此外在有其紀錄的地方,包括阿拉戈斯州海岸及伯南布哥等均有大規模的森林開伐,因此目前在IUCN紅色名錄上被列作濒危物種。目前估計該物種的數目僅有250-999對左右。 其學名中的種加詞是紀錄英國動物學家 William Alexander Forbes。.

新!!: 亞種和白頸鳶 · 查看更多 »

白頸麥雞

白頸麥雞(學名:Vanellus miles)以前被稱為「蒙面珩」(Masked Plover)和「直翅珩」(Spur-winged Plover)。是澳大利亞較為常見的鳥類之一,尤其在北部和东部地区。白頸麥雞大部分的時間在地面上尋找食物,如小型的昆蟲。.

新!!: 亞種和白頸麥雞 · 查看更多 »

白额雁

白额雁(学名:Anser albifrons)为鸭科雁属的鸟类,俗名花斑、明斑、大雁。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新!!: 亞種和白额雁 · 查看更多 »

白马鸡

白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又名雪雉、历史上也曾经被称作藏马鸡(当时认为藏马鸡系本物种的一个亚种,根据分布地域将当时本物种的各个亚种统称为藏马鸡),是中国特有鸟种。.

新!!: 亞種和白马鸡 · 查看更多 »

白鹡鸰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一种小型鹡鸰,属于鹡鸰科。.

新!!: 亞種和白鹡鸰 · 查看更多 »

白鹳

白鹳(学名:Ciconia ciconia)是鹳科鹳属的一种大型涉禽,生活在中欧和南欧、非洲西北部和亚洲西南部。白鹳是候鸟,冬季迁徙到非洲和印度热带地区和,可以一直达到南非的南部。 白鹳身高100-125厘米,两翼展开宽155-200厘米,体重2.3-4.5千克。除了翅膀外,全身羽毛均为白色,喙部和腿部为红色,幼鸟则为黑色。一般在地面上缓慢而稳重地行走。飞行时将脖子伸展。 已知共有两个亚种:.

新!!: 亞種和白鹳 · 查看更多 »

白蜆蝶屬

白蜆蝶屬(學名:Stiboges)是古蜆蝶亞科褐蜆蝶族中的一個屬。包含在內的3個種分佈於東南亞。.

新!!: 亞種和白蜆蝶屬 · 查看更多 »

白背鸭

白背鸭(學名Thalassornis leuconotus)是鴨科的一種涉禽。牠們與其他的鴨有所分別,最為接近的是樹鴨亞科,且與硬尾鴨亞科有一些相似。牠們是白背鴨屬下的唯一物種。 白背鴨很適合潛水。牠們甚至可以潛在水中達半分鐘之久。牠們特別喜歡睡蓮科的芽。當遇見危險時,牠們也會傾向潛入水中。 白背鴨分佈在南部非洲,尤其是介乎塞內加爾及西邊的乍得和東邊的埃塞俄比亞和南非。牠們棲息在湖泊、池塘及沼澤等,可以完美的偽裝在當中而不受掠食者騷擾。 白背鴨有兩個亞種:Thalassornis leuconotus leuconotus及Thalassornis leuconotus insularis。估計前者的數量約有10000-25000隻。後者只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因獵殺、失去棲息地及入侵物種而瀕危。研究發現在西馬達加斯加的Antsamaka湖上只有37隻Thalassornis leuconotus insularis;以往估計牠們的數量有2500-5000隻則顯得過於樂觀。白背鴨是《非洲-歐亞大陸遷徙水鳥保護協定》所保護的物種之一。.

新!!: 亞種和白背鸭 · 查看更多 »

白腹鹦哥

白腹鹦哥(學名:Pionites leucogaster)体长23厘米。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生活在低地雨林,森林。食物包括坚果、种子。繁殖期在1月,每次产卵2-3颗,孵化期24-26天。白腹鹦哥的成长速度很慢,比大部分的鹦鹉幼鸟都慢,羽化期约70-80天。.

新!!: 亞種和白腹鹦哥 · 查看更多 »

白掌長臂猿

白掌長臂猿(學名:Hylobates lar)或白手長臂猿,屬於長臂猿屬,是一種動物園中比較常見的長臂猿。.

新!!: 亞種和白掌長臂猿 · 查看更多 »

白斑弄蝶

白斑弄蝶(学名:I.)是臺灣山區常見的弄蝶,翅膀腹面底色為淡黃褐色,後翅並有數枚大而明顯的白斑,讓白斑弄蝶不難辨識。本屬為單種屬,本種即是屬的模式種,因此以中文屬名命名呂至堅、陳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狹翅」弄蝶來自於日文名翻譯,亦有別稱為:「狹翅弄蝶」、「旖弄蝶」、「白星弄蝶」、「細翅弄蝶」。本種廣泛分佈在臺灣平地到低海拔山區,偏好出現於闊葉林的林道、林緣等較明亮的環境,喜好訪花、吸水林葆琛,2012年5月第七版第一刷,臺灣常見的蝴蝶-低海拔篇。臺灣蝴蝶保育學會發行,柏驊印刷有限公司。。幼蟲以禾本科的白背芒、臺灣芒、五節芒、臺灣蘆竹等植物為寄主,為多世代的種類,一年多代,三到十一月都可以見到成蟲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季刊。。.

新!!: 亞種和白斑弄蝶 · 查看更多 »

百子蓮屬

子蓮屬(学名:Agapanthus)是一個生長在南非的屬,長青或落葉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有大約10個不同的種類。 雷頓(Leighton)在1965年發表的文獻裡,將百子蓮屬分類為下列十個種:百子蓮、鈴花百子蓮、具莖百子蓮、蔻第百子蓮、德拉肯斯堡百子蓮、早花百子蓮、康普頓百子蓮、戴爾百子蓮、垂花百子蓮、瓦許百子蓮。宗納維爾與鄧肯(Zonneveld and Duncan)在2003年發表的研究報告裡,將上述十種百子蓮屬植物重新分類,只留下最前面的六個種(百子蓮~早花百子蓮),而將其餘的四個種(康普頓百子蓮~瓦許百子蓮)改分類為亞種或同種異名。 先前的分類系統將百子蓮屬分類為石蒜科或蔥科的一個屬,最近則有人認為應將百子蓮屬分類為百子蓮科的一個屬,而百子蓮科內只有百子蓮屬一個屬。(參見:Indices Nominum Supragenericorum Plantarum Vascularium) 百子蓮屬植物的花序為聚繖花序,花漏斗形,藍色,著生於花莖頂端;花莖直立,可以生長至一公尺長。葉基生,披針形,長度可達六十公分左右。 非洲類百子蓮在美國第7至第11植物生長區域也能夠順利生長。(USDA plant hardiness zones 7 through 11).

新!!: 亞種和百子蓮屬 · 查看更多 »

隐花马先蒿

花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cryptantha)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2,900米至3,4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河岸湿处及阴湿林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隐花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隱䴉

隱䴉(學名:Geronticus eremita)是棲息在荒蕪、半沙漠或岩石環境的一種朱鷺。 牠們不像其他朱鷺般在水上生活。牠們長70-80厘米,身體呈光澤黑色,紅色的面部及頭部沒有羽毛,喙長而彎。牠們在岸邊或山崖的地盤繁殖,每次產2-3隻蛋。牠們主要吃蜥蜴、昆蟲及其他細小的動物。 隱䴉曾廣泛分內在中東、北非及南歐,化石可以追溯至最少180萬年前。牠們已在歐洲消失了超過300年,現時被列為極危物種。在摩洛哥南部野外只有約500隻,在敘利亞少於10隻。牠們長期減少的原因不明,但獵殺、失去棲息地及殺蟲劑中毒等都是可能原因。 隱䴉是候鳥,冬天會往南部地區,但在摩洛哥的族群則全年會留在當地。.

新!!: 亞種和隱䴉 · 查看更多 »

花彩雀莺

花彩雀莺(学名:Lophobasileus sophiae)为長尾山雀科的鸟类。它分布于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

新!!: 亞種和花彩雀莺 · 查看更多 »

花菱草

花菱草(学名:Eschscholzia californica),又名加州罌粟、金英花,是罌粟科花菱草屬的一種草本植物。原產於美國西部及墨西哥,分佈在美國的加州,向外延伸至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南部、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及新墨西哥州等地,在墨西哥則分佈在索諾拉州及下加利福尼亞州西北部。生長在海拔零至二千公尺的草地及開闊地區。 花菱草是美國加州的州花,加州指定每年的四月六日為花菱草日。在加州的州界牌上有花菱草的圖像。.

新!!: 亞種和花菱草 · 查看更多 »

銳葉景天

銳葉景天也被稱為歐洲萬年草、苦味景天、滿天星(學名:Sedum acre)為景天科景天屬下的一個種,原産於歐洲,分佈於歐洲及北美洲北部、北海道、格陵蘭,生長在向陽的多岩及砂質土壤。多年生草本,葉呈三角形,小而多汁但稍有毒性。珠高約13公分,叢生成墊狀的匍匐莖可使植株延展,纖維狀的根使其可在岩石中或牆上生長。夏天開成簇的星形黃花。.

新!!: 亞種和銳葉景天 · 查看更多 »

銅尾孔雀雉

銅尾孔雀雉(Polyplectron chalcurum)是印尼的一種雉。.

新!!: 亞種和銅尾孔雀雉 · 查看更多 »

響尾蛇

響尾蛇是一類屬於響尾蛇屬(學名Crotalus)及侏儒響尾蛇屬(學名Sistrurus)有毒的蛇。牠們都在蝮亞科這類有毒蛇的分類之下。.

新!!: 亞種和響尾蛇 · 查看更多 »

蟋蟀雨蛙

蟋蟀雨蛙(Acris gryllus)是美國東南部一種細小的樹蟾。牠們的外觀及習性與北蝗蛙很相近,以往一直被認為是同一物種。其種小名是拉丁文蟋蟀的意思。.

新!!: 亞種和蟋蟀雨蛙 · 查看更多 »

聚花荚蒾

聚花荚蒾(学名:Viburnum glomeratum)是五福花科荚蒾属的植物。分布于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云南、河南、宁夏、陕西、湖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100米至3,200米的地区,见于灌丛中、山谷林中和草坡的阴湿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聚花荚蒾 · 查看更多 »

聚花马先蒿

聚花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confertiflora)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尼泊尔、喜马拉雅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西藏、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700米至4,420米的地区,常生于空旷多石的草地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聚花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聖卡特里納島響尾蛇

聖卡特里納島響尾蛇(學名Crotalus catalinensis)是墨西哥聖卡特里納島(Isla Santa Catalina)特有的一種響尾蛇。現時並沒有發現任何亞種。它們較為細少及幼長,最特別的是沒有響環。.

新!!: 亞種和聖卡特里納島響尾蛇 · 查看更多 »

聖米格爾紅腹灰雀

聖米格爾紅腹灰雀(學名Pyrrhula murina)是聖米格爾島(São Miguel Island)一種瀕危的雀。.

新!!: 亞種和聖米格爾紅腹灰雀 · 查看更多 »

聖誕島白齒鼩

聖誕島白齒鼩(Crocidura trichura)是聖誕島極度稀有或可能已經滅絕的鼩鼱。牠們有時被認為是台灣灰鼩鼱或長尾大麝鼩的亞種,但根據其形態分別及地理上的距離,所以牠們應該是一個獨立的物種。Rainer Hutterer in: Wilson/Reeder (2005)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牠們最初被認為是於1908年前消失,可能是因黑鼠帶來的錐蟲所致。 除了於1958年未確認的觀察報告外,於1985年捕捉了兩隻聖誕島白齒鼩,但後來死亡。於1996年及1998年再有未確認的觀察報告,2000年的勘察未能發現牠們。近期的消失是因入侵的細足捷蟻所致。.

新!!: 亞種和聖誕島白齒鼩 · 查看更多 »

達摩鳳蝶

達摩鳳蝶(学名:Papilio demoleus,--), 是一种常见的分布广泛的凤蝶。与其他凤蝶不同的是,这个物种没有突出的尾部。该物种和另一个类似的物种非洲达摩凤蝶一起被称为“死亡之蝶”。该物种是害虫和入侵物种,已从旧大陆的蔓延到加勒比和中美洲。.

新!!: 亞種和達摩鳳蝶 · 查看更多 »

達摩蛙

達摩蛙(學名:Pelophylax porosus,Rana porosa,Daruma Pond Frog)是日本特有的蛙類,可分成東京達摩蛙(P.

新!!: 亞種和達摩蛙 · 查看更多 »

荠苨

荠苨(学名:Adenophora trachelioides)是桔梗科沙参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安徽、浙江、山东、辽宁、河北、江苏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的地区,多生于山坡草地以及林缘,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荠苨 · 查看更多 »

菰腺忍冬

菰腺忍冬(学名:Lonicera hypoglauca)为忍冬科忍冬属的植物。分布在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广东、安徽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灌丛或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菰腺忍冬 · 查看更多 »

菱果薹草

菱果薹草(学名:Carex grallatoria)为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分布于日本、台湾岛等地,属中国原产的植物(非从国外引种)。.

新!!: 亞種和菱果薹草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鱷

菲律賓鱷(學名:Crocodylus mindorensis),又名緬多羅鱷魚、菲律賓淡水鱷,是一種只分佈於菲律賓的鱷魚品種。在菲律賓,雖然嚴禁捕殺這種鱷魚,但牠們的分佈地正受到不斷開發及非持續性捕魚方法,例如魚炮影響,現時有關牠們的保育工作係由荷蘭一個基金會負責。 菲律賓鱷昔日曾被認為是新畿內亞鱷(Crocodylus novaeguineae)的亞種,雖然牠們和灣鱷有著相同的分佈,但體型就比7元上灣鱷。牠們的野生數目不多於500至1,000隻。與其他鱷魚相比,菲律賓鱷的口鼻部比較闊,身型也較細小,通常不超過3米,而雄性一般比雌性大。這種鱷魚的攻擊性不算太強,但如果受到騷擾,便會咬人。 與其他鱷魚一樣,菲律賓鱷都是一種驚人的捕獵者,捕捉例如羚羊這樣大型的獵物,但又會讓鱷魚鳥清理牠們的牙,幼年時則進食魚、蝦、老鼠及水蝸牛。 菲律賓鱷有著金色中帶啡色的顏色,當牠們成年時,顏色會變深。 2008年美國網站《生活科學》評出菲律賓鱷為全球十大最瀕危的稀有動物物種之一。.

新!!: 亞種和菲律賓鱷 · 查看更多 »

鏽斑豹貓

鏽斑豹貓(學名:Prionailurus rubiginosus),或簡稱鏽斑貓,是一種體型非常小的野外貓科動物,分佈在印度南部及斯里蘭卡。.

新!!: 亞種和鏽斑豹貓 · 查看更多 »

萎软紫菀

萎软紫菀(学名:Aster flaccidus)是菊科紫菀属的植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中亚、蒙古及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新疆、西南、北部、西部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至5,2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草甸、山谷灌丛中、高山草甸、石地、沟边草甸、河谷阶地、高山沼泽地、高山石缝、高山流石滩或亚高山草甸,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萎软紫菀 · 查看更多 »

萝卜

蘿蔔(學名:Raphanus raphanistrum subsp.),别名莱菔、大根,在潮汕地區俗稱菜頭,为十字花科萝卜属草本植物,是野萝卜的亚种。 蘿蔔的根部是最常见的蔬菜之一,但實際上整株植物均可食用。种子称为莱菔子,是常用的中药。 蘿蔔分為白蘿蔔、青蘿蔔和櫻桃蘿蔔三種。而胡蘿蔔屬傘形目傘形科,並不是蘿蔔的一種。.

新!!: 亞種和萝卜 · 查看更多 »

蝎子草

蝎子草(学名:Girardinia suborbiculata)为荨麻科蝎子草属的植物。分布于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陕西、河南、吉林、河北、辽宁等地,生长于海拔50米至800米的地区,多生在林下沟边以及全宅旁荫湿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蝎子草 · 查看更多 »

非洲岩鼠

非洲岩鼠(学名:Petromus typicus)是岩鼠科(Petromuridae)下唯一的一种,分布于南部非洲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目前确认有14个亚种。.

新!!: 亞種和非洲岩鼠 · 查看更多 »

非洲灰鹦鹉

非洲灰鹦鹉(学名:Psittacus erithacus)又稱灰鹦鹉或剛果灰鹦鹉,俗稱灰鹦,是較為人熟知的一種中大型鸚鵡,也是鹦形目鹦鹉科的模式種,生活於野外者壽命 40 至 50 年。主要原生於非洲中部及西部低海拔(棲息地海拔最高約 2200 公尺)潮濕的森林、雨林、海岸林、紅樹林或椰子園。.

新!!: 亞種和非洲灰鹦鹉 · 查看更多 »

非洲獸總目

非洲獸總目(Afrotheria)是哺乳動物下的一個分支,包含了金毛鼴科、象鼩科、馬島蝟科、土豚、蹄兔目、象及海牛。.

新!!: 亞種和非洲獸總目 · 查看更多 »

非洲豹

非洲豹(Panthera pardus pardus) 是豹的亚种之一,主要分布于非洲,其中大部份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由于面临栖息地的逐渐丧失和分割的威协,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入近危物种。目前此亚种在保护区以外越来越少见,数量正在不断减少。.

新!!: 亞種和非洲豹 · 查看更多 »

非洲野驴

非洲野驢(學名:Equus africanus)是馬科下的一種野生動物。這種動物被認為是驢(Equus africanus asinus)的祖先,因而归属于同一物種。牠們生活在東非的草原及其他乾燥的地區。.

新!!: 亞種和非洲野驴 · 查看更多 »

非洲森林象

非洲森林象(學名:Loxodonta cyclotis)又名圓耳象,主要分布於非洲剛果盆地一帶。從前,非洲森林象被視為普通非洲象(學名:Loxodonta africana)的亞種,但透過基因分析之後,被認為可能是一支獨立物種。然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非洲象專家小組認為,現有的證據還不能判定這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因此未予評估本種的保護狀況。 在非洲森林象和普通非洲象之间仍然存在着杂交现象。.

新!!: 亞種和非洲森林象 · 查看更多 »

非洲木犀榄

非洲木犀榄(学名:Olea europaea subsp.)是木犀科木犀榄属木犀榄的亚种。分布在非洲等地。.

新!!: 亞種和非洲木犀榄 · 查看更多 »

靛色琉灰蝶

靛色琉灰蝶(学名:Acytolepsis puspa) 別名:臺灣琉璃小灰蝶、土密樹琉璃灰蝶、青灰蝶呂至堅、陳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圖鑑。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雄蝶和雌蝶的斑紋相異,雄蝶背面附有靛藍色亮鱗,雌蝶前翅背面僅翅中央有藍色紋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 (中冊)。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在臺灣地區,活動月份,因屬於多世代蝶種,所以全年皆可見。.

新!!: 亞種和靛色琉灰蝶 · 查看更多 »

蠟嘴雁

蠟嘴雁(學名 Cereopsis novaehollandiae),又名巴倫角鵝,是澳洲南部一種大型的鵝。.

新!!: 亞種和蠟嘴雁 · 查看更多 »

蠹叶蛱蝶

蠹叶蛱蝶(学名:Doleschallia bisaltide),是蛱蝶科的一种蝴蝶,分布在印度和澳大利亚。.

新!!: 亞種和蠹叶蛱蝶 · 查看更多 »

領鵂鶹

鵂鶹(学名:Glaucidium brodiei),又名鵂鶹,俗稱小貓頭鷹,为鴟鴞科鵂鶹屬的鳥類,主要分布於北緯35度以南的東亞與東南亞地區。.

新!!: 亞種和領鵂鶹 · 查看更多 »

蠕形蟎屬

蠕形螨属(學名:Demodex),又称毛囊螨或毛囊虫,亦即俗称的“螨虫”,是小型寄生螨类的一個属。 常寄生于哺乳动物的毛囊内。目前已知蠕形螨有約65個種,140多个亚种;它们都是最小的节肢动物。目前已知有两种寄生于人类:毛囊蠕形螨与皮脂腺蠕形螨,常被称作“睫毛螨”(eyelash mites)。蠕形螨的感染非常常见,几乎所有人类都有,患者一般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蠕形螨偶尔会引发某些皮肤疾病。狗隻身上也有蟎蟲寄生。.

新!!: 亞種和蠕形蟎屬 · 查看更多 »

衣索比亞狼

衣索比亞狼(學名Canis simensis),又名阿北西尼亞胡狼或西門豺,是非洲特有的一種犬屬。由於在分類上的不明,故曾以「狼」或「豺」來命名,但近年相信牠們應該是灰狼的親屬。牠們分佈在衣索匹亞海拔3000米以上的非洲高山地區,是生態系統中的頂尖掠食者。牠們是犬屬中最為瀕危的,只餘下7個群落共約550隻。最大的群落位於衣索匹亞南部的貝爾山(Bale Mountains),另外的群落則在北部瑟門山(Semien Mountains)及其他地區。1990年在貝爾山國家公園爆發的狂犬病在兩星期內就令牠們的數量由440隻減少至160隻。.

新!!: 亞種和衣索比亞狼 · 查看更多 »

须浮鸥

须浮鸥(学名:Chlidonias hybrida),又名黑腹燕鷗、黑腹浮鷗,为鸥科浮鸥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

新!!: 亞種和须浮鸥 · 查看更多 »

血雉

血雉(学名:Ithaginis cruentus)是雉科血雉属中的单型种。它有12个亚种。 血雉的名称来自于雄鸟胸部、颈部和面部的鲜红色羽毛。雌鸟的羽毛色为统一的昏暗的红棕色。雄鸟与雌鸟的眼周围都有一圈没有羽毛的绯红色的皮肤。血雉的足是红色的。不同亚种的区分在于它们身上红色羽毛与黑色羽毛的数量的不同。 血雉生活在尼泊尔、印度锡金邦、缅甸北部、中国西藏及西北部的山区。一般它们喜爱雪线附近的针叶林、混合林和灌木林。夏天它 们比较喜欢高处,秋天和冬天它们随雪线的降低而移向低处。 血雉是锡金的邦鸟。.

新!!: 亞種和血雉 · 查看更多 »

血根草

血根草(学名:Sanguinaria canadensis)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北美洲東部,原產地由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往南至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折斷或打碎根狀莖時會流出似血液的紅色汁液,因此被稱為血根草。血根草是罌粟科血根草屬內唯一的一個種,與原產於東亞的血水草屬(Eomecon)植物親緣關係最接近。.

新!!: 亞種和血根草 · 查看更多 »

血清型

血清型是指病毒和細菌中特定不同的亞種。這些微生物一般都由細胞表層的抗原來分類命名的。但是在同一種類的微生物裡也會有分支和不同。血清型的決定是由很多種類的因素而形成的,其中不乏包括病毒性、革蘭氏陰性菌表層的脂多糖、外毒素、細菌的質粒和噬菌體等。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也可以利用基因特性來分別不同的血清型。.

新!!: 亞種和血清型 · 查看更多 »

風鈴草屬

鈴草屬(學名:Campanula)是桔梗科下的一屬開花植物。它的花朵像風鈴,故以風鈴為名。.

新!!: 亞種和風鈴草屬 · 查看更多 »

袋食蚁兽

袋食蟻獸(學名:Myrmecobius fasciatus)是其科的單科種,僅在西澳大利亞生活。.

新!!: 亞種和袋食蚁兽 · 查看更多 »

食蟹狐

食蟹狐(学名:Cerdocyon thous),又名食蟹胡狼,是一類中等身型的犬科動物,分布於南美洲中部。牠們是現存食蟹狐屬下唯一種,另一種是更新世已滅絕的C.

新!!: 亞種和食蟹狐 · 查看更多 »

风车草

风车草(学名:Cyperus alternifolius subsp.)为莎草科莎草属旱伞草的亚种。分布于非洲以及中国大陆的南北各省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风车草 · 查看更多 »

裏海

裏海(Xəzər dənizi,دریای مازندران/دریای خزر,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Каспий теңізі,Hazar deňizi)位於亞洲与欧洲交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封闭内陆水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的面积有37萬1000平方公里(不包括卡腊博加兹哥耳湾),體積为7萬8200立方公里,最深處有,平均深度为。.

新!!: 亞種和裏海 · 查看更多 »

裸海蝶

裸海蝶(學名:Clione limacina)俗稱海天使,生活在北冰洋及南冰洋水深350米處。它們最初被描述為翼足目的一種。.

新!!: 亞種和裸海蝶 · 查看更多 »

飛蝗

飞蝗(学名:Locusta migratoria)飞蝗属(Locusta)中唯一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东半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其分布的北界与欧亚大陆的针叶林地带南缘大体相符,南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南部岛屿,西至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东抵太平洋的斐济,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一种蝗虫。.

新!!: 亞種和飛蝗 · 查看更多 »

褐小灰蝶屬

褐小灰蝶屬(Pygmy Blue,學名:Brephidium)是灰蝶科眼灰蝶亞科中的一個屬。物種分佈於中南美洲。此屬的模式種褐小灰蝶 (Brephidium exilis)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細小的蝴蝶,展翅寬半吋(12毫米)。.

新!!: 亞種和褐小灰蝶屬 · 查看更多 »

褐喉樹懶

褐喉樹懶(學名:Bradypus variegatus),又名褐喉三趾樹懶或玻利維亞樹獺,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一種三趾樹懶。 褐喉樹懶是最廣泛分佈的樹懶,遍佈多種不同的環境,包括常綠及乾旱森林及未開發的地區。牠們是獨自生活的,夜間及日間活動,主要吃葉子。 雌樹懶在繁殖季節會大聲尖叫來吸引雄猴。雌樹懶的尖叫聲很像女人的尖叫聲。 褐喉樹懶呈灰褐色,毛皮粗糙及堅硬。牠們的頭圓,吻鈍,牙齒像釘子,耳朵很多時被遮蔽。牠們的尾巴很短。 褐喉樹懶與霍氏樹懶的棲息地重疊,在重疊的地方,褐喉樹懶較為細小及數量較多,所以經常會在森林中走來走去。.

新!!: 亞種和褐喉樹懶 · 查看更多 »

褐短嘴旋木雀

褐短嘴旋木雀(学名:Climacteris picumnus)为澳大利亚东部的一个特有种,属于雀形目短嘴旋木雀科。背部灰棕色或浅棕色,腹部有黑色条纹。目前记录有两个亚种。 File:Brown Treecreeper bowra apr07.jpg| File:Brown Treecreeper02.jpg|.

新!!: 亞種和褐短嘴旋木雀 · 查看更多 »

褐狐猴

褐狐猴(英文:Common Brown Lemur;學名:Eulemur fulvus),狐猴科美狐猴屬,主要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北部和西部的熱带雨林、科摩羅馬約特島。對森林的適應性很高。.

新!!: 亞種和褐狐猴 · 查看更多 »

褐頭牛鸝

褐頭牛鸝(學名:Molothrus ater,brown-headed cowbird)是牛鸝屬下的一種小型鳥類,分佈于北美洲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南方的褐頭牛鸝一般並不遷徙,而北方的褐頭牛鸝則會飛到南方過冬,三月至四月間返回北方。 和該屬的其它生物一樣,褐頭牛鸝有巢寄生的習性。它們會把卵產在其它鳥类的巢穴里等待孵化,還會定期檢查,一旦發現自己的卵遭到遺棄,就可能攻击寄主。.

新!!: 亞種和褐頭牛鸝 · 查看更多 »

褐魚鴞

褐魚鴞(學名Bubo zeylonensis)是一種貓頭鷹。它們棲息在溫暖的亞熱帶及潮濕熱帶的亞洲大陸及離岸島嶼。 褐魚鴞最初被分類在魚鴞屬中。粒線體DNA細胞色素b序列顯示魚鴞屬未必是正確分類,為了方便所以基於外觀而將它們分到雕鴞屬中。不過根據一些熱帶鷹鴞的研究結果,魚鴞屬可能較為接近雕鴞屬及為一有效的屬。.

新!!: 亞種和褐魚鴞 · 查看更多 »

褐鵜鶘

褐鵜鶘(學名Pelecanus occidentalis)是最細小的鵜鶘。它們長106-137厘米,重2.75-5.5公斤,翼展1.83-2.5米。褐鵜鶘是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的國鳥,也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鳥。.

新!!: 亞種和褐鵜鶘 · 查看更多 »

褐脉黄毛槭

褐脉黄毛槭(学名:Acer fulvescens subsp.)是无患子科槭属黄毛槭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地区,多生于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褐脉黄毛槭 · 查看更多 »

褐林鴞

褐林鴞(學名Strix leptogrammica)是亞洲南部的一種貓頭鷹。它們分佈在由印度及斯里蘭卡至印尼西部及中國南部。.

新!!: 亞種和褐林鴞 · 查看更多 »

西加那利蜥蜴

西加那利蜥蜴(學名Gallotia galloti)是分佈在加那利群島中特內里費島及拉帕爾瑪島上的一種蜥蜴。.

新!!: 亞種和西加那利蜥蜴 · 查看更多 »

西印度海牛

西印度海牛(學名:Trichechus manatus),又称美洲海牛,是一种特殊的海洋哺乳動物,因為牠們可以自由往來於淡水與海水之間。牠們對棲息地的選擇傾向於水草茂盛的河流,或是平靜、水草多而近河口的海域。平常不容易看到這類行動緩慢的動物,因為牠們呼吸時通常只將吻部尖端露出水面。牠們的天敵很少,但在某些地區仍不斷遭到非法獵捕,其他如低溫、被水門夾傷與紅潮等也都會造成其受傷或死亡。科學家辨認出兩個亞種,分別是位於美國東南部海岸的佛羅里達海牛(Trichechus manatus latirostris),與位於大安地列斯群島(Greater Antilles)、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與中、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安地列斯海牛(Trichechus manatus manatus)。.

新!!: 亞種和西印度海牛 · 查看更多 »

西南灯心草

西南灯心草(学名:Juncus inflexus subsp.)是灯心草科灯心草属片髓灯心草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450米至2,600米的地区,多生于沼泽和林地水沟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西南灯心草 · 查看更多 »

西南非洲獅

西南非洲獅(Southwest African lion),又稱作加丹加獅(Katanga lion)或安哥拉獅(Angola Lion),學名: Panthera leo bleyenberghi,分類階層:亞種。.

新!!: 亞種和西南非洲獅 · 查看更多 »

西亞擬角蝰

西亞擬角蝰(學名:Pseudocerastes persicus fieldi),亦稱野棲蝰蛇,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擬角蝰屬下的一種有毒蛇類,是擬角蝰的亞種。西亞擬角蝰主要分布於中東的沙漠地帶,與一般擬角蝰的唯一分別只是其鱗狀分布及毒素結構而已。.

新!!: 亞種和西亞擬角蝰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亞鱘

西伯利亞鱘(亦名贝氏鲟,學名Acipenser baerii)是一種鱘科魚類。它們主要分佈在西伯利亞北向喀拉海、拉普捷夫海及東西伯利亞海的流域,包括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及科雷馬河。它們也有在哈薩克斯坦及中國的額爾齊斯河出沒。.

新!!: 亞種和西伯利亞鱘 · 查看更多 »

西北非獵豹

西北非獵豹(学名:Acinonyx jubatus hecki ),又名撒哈拉獵豹,於非洲西北部(尤其是中西部撒哈拉沙漠及薩赫勒地區)發現的獵豹亞種。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動物,估計全球剩約250頭成年個體。.

新!!: 亞種和西北非獵豹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鵰

西班牙帝鵰(學名:Aquila adalberti)是白肩鵰(學名:Aquila heliaca)的近緣種,僅分佈於西班牙的西部和南部,摩洛哥北部也是可能的產地。直到最近,西班牙帝鵰一直被視為白肩鵰的亞種,但由於形態學、生態學和分子特徵的差別,它已被廣泛視為一個獨立的物種。.

新!!: 亞種和西班牙帝鵰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羱羊

西班牙羱羊(Capra pyrenaica) 又称伊比利亚北山羊,是山羊属的一个物种,下有4个亚种。其中有两种仍可在伊比利亚半岛发现。其余的两种已经灭绝:波图格萨北山羊于1892年灭绝,比利牛斯山北山羊于2000年1月6日确认灭绝。.

新!!: 亞種和西班牙羱羊 · 查看更多 »

西點林鴞

。 西點林鴞長43厘米,翼展114厘米及重約600克。鳥蛋長約5厘米,呈白色,表面光滑。雌鳥會負責孵化及照顧幼鳥,而雄鳥則會覓食。幼鳥的平均生存率為11%,平均出生率為每對有0.58隻幼鳥。 西點林鴞有3個亞種,包括北方斑點鴞(Strix occidentalis caurina)、指名亞種(Strix occidentalis occidentalis)及墨西哥西點林鴞(Strix occidentalis lucida)。吉拉荒野保護區(Gila Wilderness)是墨西哥亞種最大群落的家園。 西點林鴞的外觀像橫斑林鴞,但下身的斑紋呈交叉狀。橫斑林鴞的身型較大及較灰色。指名亞種及北方斑點鴞近年受到橫斑林鴞的取代。雖然兩者是會混種,但其基因卻很獨特。.

新!!: 亞種和西點林鴞 · 查看更多 »

西部大猩猩

西部大猩猩(Gorilla gorilla)是為人熟悉的大猩猩。.

新!!: 亞種和西部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西部低地大猩猩

西部低地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gorilla)是西部大猩猩的亞種,生活於安哥拉、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畿內亞及加蓬的山地、原始及次生樹林,並低地沼澤。牠們是動物園中常見的大猩猩。 雄性西部低地大猩猩站立時高6呎及重約450磅。 西部低地大猩猩是草食性的,有時會吃昆蟲。牠們是群居的,族群中有一頭雄性領袖、5-7頭雌性及幼猩猩,並可能有其他的雄性。 成年雄性容易患上類似心肌病的心臟病。在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動物園內的一頭西部低地大猩猩是首頭接受人工心臟起搏器的大猩猩。 西部低地大猩猩現時因伊波拉病毒及人類與獵豹的獵殺而成為極危物種。.

新!!: 亞種和西部低地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西部黑犀

西部黑犀(學名:Diceros bicornis longipes),又名西部黑犀牛或西非黑犀牛,是黑犀最稀有的亞種。牠們曾一度廣泛分佈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但因被大量獵殺而致數量急速下降,並於2006年被認為已經滅絕。2011年11月10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此亚种灭绝。.

新!!: 亞種和西部黑犀 · 查看更多 »

西里伯斯鹿豚

西里伯斯鹿豚(學名:Babyrousa celebensis)又名西里伯斯野豬、北方蘇來威斯鹿豚或蘇拉威西鹿豚,是印尼蘇拉威西島北部及鄰近群島的鹿豚。牠們有兩對獠牙,顎骨的獠牙穿過鼻端頂,向後彎曲至前額。牠們是瀕危物種。.

新!!: 亞種和西里伯斯鹿豚 · 查看更多 »

西方狍

西方狍(western roe deer,學名:Capreolus capreolus),又稱歐洲狍(European roe deer),是分布于欧洲、小亚细亚和里海附近的鹿。此狍遍布欧洲各地,除斯堪的纳维亚极冷的最北部的一些岛屿,如冰岛和爱尔兰岛。在地中海沿岸地区,西方狍主要生活在山地,在平原或岛屿中很少见到。 此鹿与东方狍(Capreolus pygargus)同為狍屬,為不同物種,居住在不同地区。东方狍分布于乌拉尔山东边,直到西伯利亚和中国。这两个物种的分布区在高加索山脉碰头,西方狍分布在山脉南边,东方狍分布在山脉北边。.

新!!: 亞種和西方狍 · 查看更多 »

西方蜜蜂

西方蜜蜂或歐洲蜜蜂(学名:Apis mellifera)是一種蜜蜂。其 Apis 是拉丁文的蜜蜂 (bee),種小名 mellifera 為「帶有蜜糖」。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後來發現蜜糖其實是蜜蜂製造的,故想更正其種小名為mellifica,即「製造蜜糖」的意思。不過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首先命名的學名才是有效的。西方蜜蜂的基因組於2006年被完全排序及分析。.

新!!: 亞種和西方蜜蜂 · 查看更多 »

馬島隼

島隼(Falco newtoni)是細小的猛禽。其學名是為紀念英國鳥類學家愛德華·紐頓(Edward Newton)。馬島隼有兩個亞種,分別在馬達加斯加及阿爾達布拉群島。牠們的最近親是塞舌爾隼,曾一度被認為是同一物種。牠們的共同祖先似乎是在很近期才分支,有可能是少於100萬年前的更新世初期或中期。.

新!!: 亞種和馬島隼 · 查看更多 »

馬達加斯加樹蚺

達加斯加樹蚺(学名:Sanzinia madagascariensis),又名馬達加斯加螣或桑吉尼亞樹蚺,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無毒蟒蛇。.

新!!: 亞種和馬達加斯加樹蚺 · 查看更多 »

馬蹄蓮屬

蹄蓮屬是天南星科的一屬。.

新!!: 亞種和馬蹄蓮屬 · 查看更多 »

馬里鶓鷯鶯

里鶓鷯鶯(學名:Stipiturus mallee)是澳洲特有的一種鶓鷯鶯屬鳥類。它們棲息在溫帶的草原,但卻因失去棲息地而受到威脅。.

新!!: 亞種和馬里鶓鷯鶯 · 查看更多 »

馬拉巴靈貓

拉巴靈貓(學名:Viverra civettina)是一種麝貓。牠們在南印度喀拉拉邦及卡納塔克邦的低地沿岸很是普遍。但自20世紀後就開始變得稀少,但仍然是1960年代用來製造麝香的主要材料。到了1990年,牠們只生活在馬拉巴爾南部的一些地區。於1999年,在野外牠們只餘下少於250隻。.

新!!: 亞種和馬拉巴靈貓 · 查看更多 »

馬普利斯古冠企鵝

普利斯古冠企鵝(學名Palaeeudyptes marplesi)是一種已滅絕的古冠企鵝屬。牠們高1.05-1.45米,有約皇帝企鵝的大小。牠們與南極古冠企鵝的關係未明,有可能是其異名或亞種。 馬普利斯古冠企鵝的遺骸是一個骨骼部份,主要是肢骨,是在伯恩賽德(Burnside)的始新世中或晚期地層發現。也有其他骨頭被置於此物種中,但這些骨頭的起源不明,或其大小介乎於馬普利斯古冠企鵝及南極古冠企鵝之間,所以須待詳細的審查才能確定。 馬普利斯古冠企鵝的種小名是為紀念20世紀著名的企鵝化石學者Brian J. Marples。.

新!!: 亞種和馬普利斯古冠企鵝 · 查看更多 »

香魚

香魚(學名:Plecoglossus altivelis),為知名的食用魚,是胡瓜魚目香魚科香魚屬的唯一一種。又稱為國姓魚或𫙮魚。.

新!!: 亞種和香魚 · 查看更多 »

香港瘰螈

香港瘰螈(學名: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舊稱香港蠑螈,是香港唯一一種本土蠑螈。部份自然學家認為牠們是中國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的一個亞種,但普遍認同分立的方法(Thorn and Raffaëlli et.

新!!: 亞種和香港瘰螈 · 查看更多 »

香港蝴蝶列表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市區大廈林立,跟蝴蝶的棲息環境似乎相差甚遠。由於香港位於兩個生物地理分佈區(古北界和東洋界)交界附近和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足,加上地勢複雜,又有上千種植物,滿足了各種生活在不同棲息地的蝴蝶,幼蟲亦有足夠食物;這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使不少蝴蝶物種於境內發現。現時香港共記錄了越250種蝴蝶,更有1種為獨有亞種。跟中國相比,雖然香港陸地面積只是中國的萬分之一,可是被發現的蝴蝶物種佔全國超過百分之十。所以香港也是一個觀賞蝴蝶的好地方。以下列表記錄了所有香港發現的蝴蝶,其中:.

新!!: 亞種和香港蝴蝶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首先發現物種列表

這列表包含在香港首先發現的物種(或亞種及變種),當中特有種以「*」號表示。.

新!!: 亞種和香港首先發現物種列表 · 查看更多 »

駝鹿

駝鹿(Alces alces),又稱麋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動物,是駝鹿屬下的唯一種。以雄性的掌形鹿角為特徵。在中國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新!!: 亞種和駝鹿 · 查看更多 »

騾鹿

騾鹿(學名:Odocoileus hemionus)因有像騾的耳朵而得名,又稱做黑尾鹿,分布在北美西部的草原、農地到林地邊緣。毛皮在夏天為鏽棕色,冬天轉為灰棕色。.

新!!: 亞種和騾鹿 · 查看更多 »

马属

属(学名:Equus)是奇蹄目马科中仅存的唯一属,也是现存奇蹄目动物中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人们最熟悉的。马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成员包括马、驴和斑马,曾存在着约22种,现仅存8种(家马和家驴分别被归类为野马和非洲野驴的亚种)大多数野生种都处于濒危状态。.

新!!: 亞種和马属 · 查看更多 »

马岛鹃鵙

岛鹃鵙(学名:Coracina cinerea)是山椒鸟科鸦鹃鵙属的一种。绝大多数学者将科摩罗鹃鵙(C.)视为马岛鹃鵙的亚种。 马岛鹃鵙分布于科摩罗、马达加斯加和马约特岛。其自然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的干燥森林以及亚热带或热带湿润低地森林。.

新!!: 亞種和马岛鹃鵙 · 查看更多 »

马来亚虎

来亚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jacksoni)俗称马来虎,是2004年新确认的老虎亚种,分布于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西亚与泰国境内,此前一直被归类为印度支那虎的一个种群。此新分类是罗述金等人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基因多样性实验室(Laboratory of Genomic Diversity)研究所得。 据2010年至2013年的统计,显示其数量急剧下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新!!: 亞種和马来亚虎 · 查看更多 »

(学名:Equus africanus asinus)是常见的马科马属家畜,是非洲野驴被人类驯化所形成的亚种,和马体形相似,但耳朵长,尾巴有尾柄,类似牛尾巴。.

新!!: 亞種和驴 · 查看更多 »

驴羚

羚(學名Kobus leche),又譯列羚,是一種生活在博茨瓦納奧卡萬戈三角洲、贊比亞喀輔埃濕原及班韋烏盧沼澤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南方的羚羊。 驴羚肩高90至100厘米及體重70至120公斤。牠們有著金褐色的毛皮,白色的腹部及黑色的腳部。雄性的顏色較深。角呈豎琴形,只有雄性才有角。後腳比其他羚羊較長,這是為方便牠們從沼澤泥土中奔馳。 驢羚出沒於沼澤地區,因牠們以水中植物為糧食。牠們亦會以及膝的水作為保護,免受獵食者的侵襲。牠們的腳有著抗水物質包裹,容許牠們在這種環境下快速奔馳。 驢羚是白天生活的動物。牠們聚集成群的數量可達多千頭。族群一般都是同性別,但在交配季節則會兩性混雜。在班韋烏盧沼澤生活的族群毛色較深,是驢羚的一個亞種,故稱為黑驢羚(學名Kobus leche smithemani)。生活在喀輔埃濕原的另一個亞種是喀輔埃河驢羚(學名是Kobus leche kafue),而其他地區的則稱為赤驢羚(學名Kobus leche leche)。.

新!!: 亞種和驴羚 · 查看更多 »

驼蹄瓣

蹄瓣(学名:Zygophyllum fabago)为蒺藜科驼蹄瓣属的植物。分布在叙利亚、中亚、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国大陆的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生长于海拔90米至2,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湿润沙地、绿洲、冲积平原或荒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驼蹄瓣 · 查看更多 »

骝毛小羚羊

騮毛小羚羊(Cephalophus dorsalis),又名黑背麂羚或海灣遁羚,是一種分佈在加蓬、喀麥隆南部、剛果北部、塞拉里昂、利比里亞、科特迪瓦南部、加納及貝寧的麂羚。有些學者認為牠們是奧氏小羚羊的亞種。 騮毛小羚羊肩高50厘米,重20公斤。牠們呈深褐色,由鼻子經背部至尾巴有一道黑色斑紋,腹部白色。眼睛上有斑點。 騮毛小羚羊棲息在茂密的雨林,主要吃植物、昆蟲、蛋及細小的鳥類。牠們是夜間活動的,日間會在草叢或樹孔內休息。牠們是獨居或一對生活的,與其他騮毛小羚羊很少接觸。.

新!!: 亞種和骝毛小羚羊 · 查看更多 »

諾福克島布布克鷹鴞

諾福克島布布克鷹鴞(学名:Ninox novaeseelandiae undulata)是諾福克島特有的貓頭鷹。牠們是布布克鷹鴞已滅絕的亞種。雖然如此,其基因已留在混種的後裔中。.

新!!: 亞種和諾福克島布布克鷹鴞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蜂

加索蜂(Apis mellifera caucasica)是西方蜜蜂的一个亚种,原产于高加索中部的山谷中。有黄色和灰色两种。吻长,性温和。是生产蜂胶的优良品种。中国北方有引进饲养。.

新!!: 亞種和高加索蜂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薹草

加索薹草(学名:Carex caucasica)为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分布于帕米尔、俄罗斯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至2,5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高加索薹草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野牛

加索野牛(Bison bonasus caucasicus)是棲息在東歐高加索山脈的歐洲野牛亞種。牠們在高加索山脈是裏海虎、亞洲獅及其他如狼及熊等掠食者的獵物。.

新!!: 亞種和高加索野牛 · 查看更多 »

高屏溪

屏溪,舊名下淡水溪,位於臺灣南部為中央管河川,長度僅次於濁水溪。主流河長171.00公里,為全台第二長河;流域面積廣達3,256.85平方公里,分佈於南投縣南端、嘉義縣東端、台東縣西端,及高雄市、屏東縣的23個鄉鎮市區 上有關高屏溪水系流經的行政區包括高雄市林園、大寮、大樹、六龜、內門、甲仙、茂林、桃源、三民、杉林、旗山、美濃等12個區,及屏東縣新園、萬丹、九如、里港、鹽埔、高樹、三地門、瑪家、霧台、屏東市等10個鄉鎮市,合計22個鄉鎮市的資料是錯誤的,因為實際上還包括南投縣信義鄉(南端)、嘉義縣阿里山鄉(東半部)、台東縣卑南鄉(西北端)與屏東縣長治鄉(西半部)。另外有 上所謂流經高屏24個鄉鎮市區,係將屏東縣麟洛鄉也計入。然而麟洛鄉西北角與長治鄉、屏東市交界的廣安圳原本雖屬於高屏溪水系,經整治後已於省道台1線橋南方偏西約300公尺處改道,轉而注入東港溪水系,故目前麟洛鄉全境皆不屬於高屏溪水系。,流域面積為全台第一大河。 高屏溪主流荖濃溪,源流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南端,發源於玉山東峰,先向東北流,至八通關轉東南,匯集分別源自秀姑巒山西南坡及大水窟山西坡的支流後,轉向南南西進入高雄市境,流經梅山、桃源、寶來、六龜,轉向南流至大津,納東側流入之濁口溪後,轉向西南流至里港,納東南方流入之隘寮溪,名為二重溪,續流至嶺口與來自北方之旗山溪(楠梓仙溪)合流後,始稱高屏溪。本流轉向南經大樹、九曲堂、上寮、鯉魚山,於東汕注入台灣海峽,此河段長約38公里楊萬全,高屏溪流域和屏東平原的水資源,台灣水文論文集,2000年5月,第559至562頁。 旗山溪為高屏溪水系主流(含荖濃溪)之外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玉山主峰西南坡標高約2,700公尺處,主流河長118公里,流域面積842平方公里。 隘寮溪、濁口溪為荖濃溪的前兩大支流,其河長、流域面積雖均小於旗山溪,但因上游集水區屬多雨區,水量反較旗山溪豐富,均為高屏溪農業、民生用水之重要來源之一。 高屏溪流域內平均雨量每年達3046公厘,平均年逕流量高達84億5500萬立方公尺。平均年輸砂量是3561萬噸,每平方公里流域面積輸送10934噸,居全世界第11位。.

新!!: 亞種和高屏溪 · 查看更多 »

高山雨燕

山雨燕(學名:Tachymarptis melba)為雨燕科高山雨燕屬下的一個物種。其下共有10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及非洲,包括地中海、印度、非洲南部及東部。.

新!!: 亞種和高山雨燕 · 查看更多 »

高角羚

角羚(学名:Aepyceros melampus),别名黑斑羚、飞羚,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羚羊,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高角羚由德国动物学家于1812年命名,是高角羚属的唯一物种,下有高角羚亚种和黑面高角羚亚种。高角羚肩高约70-92厘米,体重约40-76千克,体表覆盖着光滑而略带红棕色的毛。雄性高角羚的角可长达45-92厘米。 高角羚主要在昼间活动,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不同,可能表现出群居性,也可能表现出领地意识。存在三种不同的社会群体:有领地意识的雄性,待交配的雄性群体,雌性群体。高角羚善以跳跃来躲避捕食者,并以其特有的两种跳跃方式著称。高角羚的食谱包括各种草、嫩叶和果实。每年雨季结束前,通常是在五月,高角羚会有为期三周左右的繁殖季节。发情的雄性会为了而争斗,获胜者会向雌性求爱。雌性怀孕期为六至七个月,通常为单胎。幼崽接受哺乳四至六个月,之后年轻的雄性会被赶出群体,加入待交配的雄性群体;年轻的雌性则可以继续留在本群体中。 高角羚通常在疏林或者疏林和热带草原间的活动,栖息地靠近水源。高角羚亚种分布较为广泛,黑面高角羚亚种的分布则限于较小的区域中。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高角羚亚种归于无危物种,将黑面高角羚亚种归于易危物种。截至2008年,野生的黑面高角羚仅有1000余只。.

新!!: 亞種和高角羚 · 查看更多 »

高體鰟鮍

体鰟鮍(学名:Rhodeus ocellatus)为輻鰭魚綱鯉形目鲤科鰟鮍属的鱼类,俗名土扁屎、鱊或牛糞鯽、牛屎鯽仔、紅目鯽仔。分布于朝鲜以及南盘江、长江、香港、台灣、福建和海南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上海。雌性的體長約4到5公分,雄性的體長約5到8公分。體扁,身體銀灰色,但到了發情季節時,雄性的身體會轉成紫紅色到玫瑰紅色,以吸引異性。 高體鰟鮍依賴水中的巨型淡水河蚌及河蜆作為寄主,在貝內的鰓瓣上產卵。因此,保護高體鰟鮍的同時,保護與其共同棲息的河蚌及河蜆也很重要,例如:粉嶺北梧桐河河曲的二枚貝。.

新!!: 亞種和高體鰟鮍 · 查看更多 »

鬼針游蟻

針游蚁(学名:Eciton burchellii)是屬於南美洲熱帶雨林的螞蟻。 鬼針游蟻以聚集成龐大的狩獵群體稱著,從不築巢,只會集合成暫時的群落,分成不同大小的兵蟻和工蟻,體型大的兵蟻會負責處理較大的獵物。.

新!!: 亞種和鬼針游蟻 · 查看更多 »

鬃毛吼猴

鬃毛吼猴(Alouatta palliata),又名長毛吼猴,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一種吼猴。牠們是中美洲最常見及聽到的猴子之一。牠們的兩側有很長的護毛,故有此名。 鬃毛吼猴是中美洲最大的猴子之一,約有黑掌蜘蛛猴的大小,雄性可以重達9.8公斤。牠們主要吃葉子,有很多構造都適合這種食性。由於葉子很難消化及比其他食物提供較少能量,牠們很多時都是在休息及睡覺。雄性吼猴的舌骨很大,可以擴大叫聲。牠們的吼叫可以幫助互相定位,免卻勞動而浪費能量或面臨不必要的威脅。 鬃毛吼猴的群族可以有超過40個成員。牠們達至性成熟時就會被趕出群族,而群族內的成年吼猴很多時都沒有關係。至上的雄性會享有選擇食物及休息處的權力,且能與大部份的雌性交配。牠們對於雨林的生態甚為重要,因為牠們可以幫助散佈種子及發芽。雖然牠們受到伐林的影響,但仍為適應有限空間的環境。.

新!!: 亞種和鬃毛吼猴 · 查看更多 »

魏氏蝰

魏氏蝰(學名:Vipera wagneri)是分佈在土耳其東部及伊朗西北部的毒蛇。其下並沒有亞種。.

新!!: 亞種和魏氏蝰 · 查看更多 »

魔鬼隱翅蟲

隱翅蟲(學名:Ocypus olens)是迅隐翅虫属下的一種昆蟲。它分佈于歐洲和北非,是一種常見的昆蟲,此外美國和大洋洲也有入侵的魔鬼隱翅蟲。它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昆蟲,成年個體體長 。它原屬隱翅蟲屬,直到現在還有許多生物學家沿用舊的分類 。.

新!!: 亞種和魔鬼隱翅蟲 · 查看更多 »

變種 (植物學)

在植物分類學中,變種(拉丁文:varietas,簡稱寫做 var.)為一種分類級別,位于種与亚种之下、变型之上;作为種下分類群,生物學名會采用三名法。.

新!!: 亞種和變種 (植物學) · 查看更多 »

诺福克岛鸽

诺福克岛鸽(学名:Hemiphaga novaeseelandiae spadicea)有时亦被称作伍德鸠(Wood quest)。是的一个亚种,为诺福克岛的特有亚种。于20世纪灭绝。早期的记录证实了这种鸟的存在,但其的习性不明。根据其他亚种的习性推断,它们可能以植物的果实为食。 诺福克岛鸽灭绝的原因是由于猫、黄鼠狼的入侵造成的,欧洲殖民者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和对其过度的猎杀亦是原因之一。波利尼西亚人也会狩猎诺福克岛鸽 。当欧洲殖民者登陆诺福克岛后,将诺福克岛鸽和其他鸟类作为他们的食物来源。于殖民军官道登·威廉·贝斯特·阿贝尔(Abel Dottin William Best)少尉的记录中,诺福克岛鸽于1838年仍然很普遍,随后数量开始下降。最后一次目击发生于1901年 。 于1971年2月24日,诺福克岛政府发行了诺福克岛鸽的邮票以对其进行纪念。.

新!!: 亞種和诺福克岛鸽 · 查看更多 »

(学名:Cyprinus carpio),鯉屬下的一種,其原產自歐亞大陸,野生鲤鱼属于IUCN易危物种,但养殖的鲤鱼已經分佈於世界各地的水域中,甚至在許多地區成為了入侵物種,更被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Fishbase: Arkive: 鯉科(Cyprinidae)就是以其名稱命名的。.

新!!: 亞種和鯉 · 查看更多 »

豚尾葉猴

豚尾葉猴(学名:Simias concolor),又名豬尾葉猴,是一種大型的舊世界猴,其長臂卻很適合攀樹。牠們的毛皮呈黑褐色,面上無毛而呈黑色。牠們是疣猴亞科下唯一尾巴較短的,尾巴只有15厘米長。牠們的吻短及指向上。牠們約長50厘米及重7公斤。牠們以往與長鼻猴一同被分類在長鼻猴屬中。 豚尾葉猴只生活在明打威群島中,尤其是在北巴蓋及南巴蓋。牠們是日間活動及棲於樹上的,很少會走到地上。牠們以細小的群族生活,成員約有3-8隻,包括一隻雄猴、一隻或以上的雌猴及牠們的幼猴。牠們主要吃葉子、果實及草莓。有關其繁殖的資料不詳。.

新!!: 亞種和豚尾葉猴 · 查看更多 »

象牙喙啄木鳥

象牙喙啄木鳥(学名:Campephilus principalis),又名象牙嘴啄木鳥,是一種瀕危,甚至已經滅絕的啄木鳥。.

新!!: 亞種和象牙喙啄木鳥 · 查看更多 »

豹(学名:Panthera pardus)是貓科豹屬下的一種動物。广泛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环境适应能力强,行踪隐秘,总体生存状况好于它的猫科亲戚狮和虎,但是有些豹亚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不同亚种的豹毛色有浅黄,金黄,黄褐等不同。因为其浑身布满圆形斑纹,所以又名金钱豹或花豹。花豹有時會有黑化現象,即為黑豹,皮膚及毛髮上出現大量黑色素,但還是可隱約見到斑點。.

新!!: 亞種和豹 · 查看更多 »

豹貓

--(学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或俗稱山貓、錢貓、--,是产于亚洲的猫科豹貓屬野生動物。 豹貓的体型与家猫大致相仿,以外表來看容易誤認為家貓,因此偶有野生豹貓被當家貓收養,但各亚种的差别比较大,例如印度尼西亚的亚种平均体长45厘米,尾长20厘米,而西伯利亚的亚种体长则达到60厘米,尾长40厘米。 豹貓的毛皮也有很多种颜色:南方的豹貓为黄色,北方的则为银灰色(推測與適應各種生活環境有關)。胸部及腹部是白色。豹貓的斑点一般为黑色。 豹貓是夜行动物,通常以啮齿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除了交配季节外,它们一般为独处。豹貓的妊娠期为65-70天,每胎2-4个後代。.

新!!: 亞種和豹貓 · 查看更多 »

鱒(学名:Salmo trutta)又名褐鳟,為輻鰭魚綱鮭形目鮭科鳟属的一種。.

新!!: 亞種和鱒 · 查看更多 »

鱒屬

鳟属(学名:Salmo),又名鲑属,是辐鳍鱼纲鲑形目鲑科的一属,包括常见的大西洋鲑(S.

新!!: 亞種和鱒屬 · 查看更多 »

豔粉蝶

豔粉蝶(Delias pasithoe)又稱藤粉蝶、基紅粉蝶、紅肩粉蝶、褐基斑粉蝶、紅根白蝶、紅肩斑粉蝶,是艷粉蝶屬中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豔粉蝶 · 查看更多 »

鲣鸟

鲣鸟科(学名:Sulidae)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上是鸟纲鹈形目中的一个科,包括三属。体长约65-85厘米的大型海鸟。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在海洋上空飞行寻找鱼群和鱿鱼。发现鱼群时,头朝下迅速竖直地潜入水中。鲣鸟成群地营巢,但有强烈的领域感,有许多“仪式”性的动作来保护它们的领地。每窝常产卵两枚。鲣鸟,不怕人,早期的海员可以轻易的杀死它,并因此认为它们笨,故又称之为“笨鸟”.

新!!: 亞種和鲣鸟 · 查看更多 »

鲫鱼

鲫鱼(学名:Carassius auratus,簡稱鲫,俗名鲫瓜子、月鲫仔、土鲫、细头、鲋鱼、寒鲋)在歐亞地區為常见淡水鱼,属鲤科鲫属。鲫鱼经过人工养殖和选育,可以产生许多新品种,例如金鱼就是由此产生的一种观赏鱼类,为其下的指名亚种。.

新!!: 亞種和鲫鱼 · 查看更多 »

鳞胸刀翅蜂鸟

鳞胸刀翅蜂鸟(学名:Phaeochroa cuvierii),是分布于中美洲的一种蜂鸟。它们是鳞胸刀翅蜂鸟属的单型种。.

新!!: 亞種和鳞胸刀翅蜂鸟 · 查看更多 »

鳳尾綠咬鵑

鳳尾綠咬鵑(學名:Pharomachrus mocinno),是咬鵑科中一種十分華麗的鳥類。其他咬鵑科的鳥都是在南美洲及東巴拿馬中出現,只有此種鳥出沒在南墨西哥到西巴拿馬等地。共有兩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P.

新!!: 亞種和鳳尾綠咬鵑 · 查看更多 »

鳳冠孔雀雉

鳳冠孔雀雉(Polyplectron malacense)是一種中等身形的雉。牠們長53厘米,身體呈褐色而有黑色斑點,冠長而呈深藍綠色,紅色的面部沒有羽毛,瞳孔藍白色,上身及尾羽有綠色的大眼斑紋,共有22條尾羽。雌鳥較為細小及沉色。 鳳冠孔雀雉很怕羞,分佈在馬來西亞的低地森林。牠們曾一度廣泛分佈在馬來西亞及泰國,且曾在緬甸、新加坡及蘇門答臘出現。牠們現已消失於大部份的地區,餘下的只限於馬來西亞中部。 鳳冠孔雀雉與婆羅洲孔雀雉及巴拉旺孔雀都是灰孔雀雉屬內基底的成員,牠們的演化可能是源自於上新世。婆羅洲孔雀雉曾被認為是鳳冠孔雀雉的亞種。 由於持續失去棲息地、數量較少及有限的棲息地,鳳冠孔雀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且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新!!: 亞種和鳳冠孔雀雉 · 查看更多 »

鳳冠火背鷴

没有描述。

新!!: 亞種和鳳冠火背鷴 · 查看更多 »

鳳頭距翅麥雞

鳳頭距翅麥雞(學名Vanellus chilensis)是鴴科的一種涉禽。它們廣泛分佈在南美洲,但不包括密林地區(如亞馬遜雨林)、安地斯山脈的高海拔地區及西岸的乾旱海岸。它們在拉普拉塔盆地尤為普遍。近年它們擴散至中美洲。.

新!!: 亞種和鳳頭距翅麥雞 · 查看更多 »

费尔氏马先蒿

费尔氏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pheulpini)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3,350米至5,3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费尔氏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越南巨人蜈蚣

越南巨人蜈蚣(學名:Scolopendra subspinipes dehaani (Vietnam))屬蜈蚣目蜈蚣科蜈蚣属,是亞洲最大的蜈蚣,能達25釐米以上,在蜈蚣界裡,毒性算強烈。大概有20對步足。生性兇惡,性格兇猛,敏感,大部分會主動攻擊任何在牠附近的其他節肢动物。 越南巨人蜈蚣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地,主要是黑色身體,黃(紅)色腳。而由於越南巨人蜈蚣凶惡,所以有觀賞價值,受玩家喜愛。.

新!!: 亞種和越南巨人蜈蚣 · 查看更多 »

越南红花羊蹄甲

越南红花羊蹄甲(学名:Bauhinia coccinea subsp.)是豆科羊蹄甲属绯红羊蹄甲的亚种。分布在越南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850米至1,300米的地区,见于山谷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越南红花羊蹄甲 · 查看更多 »

越南爪哇犀牛

越南爪哇犀牛(學名:Rhinoceros sondaicus annamiticus ,Vietnamese Javan Rhinoceros ),是爪哇犀牛的一個亞種,其學名annamiticus來源為棲息地之一的安南山脈(Annamite Mountain Range),據基因分析結果,該亞種與爪哇犀牛的另一亞種Rhinoceros sondaicus sondaicus是在30~200萬年前由同一祖先演化而來 本亞種曾廣泛分布於越南、柬埔寨與寮國,甚至到中国、泰國與馬來西亞,最后的栖息地只分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的吉仙國家公園中,數量极少,可能只有13头。本亞種在越戰後在东南亚各国都已经绝迹,而在中国在20世纪初就因为过度捕杀而绝迹,越战之后只有越南还有一个小种群残存,被重新發現是在1989年,由紅外線照相機所拍攝的照片。 越南曾一度想通过人工捕捉圈养繁殖重新復育這個亞種,但是因為数量极其稀少,难以进行捕捉。加上偷猎者的猖獗,这最后仅存的13头越南爪哇犀牛,除去几头是正常死亡,大部分都是倒在了偷猎者的枪口下。 2011年10月2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宣佈最後一頭越南爪哇犀牛已經於2010年4月被偷猎杀杀害,爪哇犀牛已從越南絕跡,同时也宣布这个亚种已经灭绝。.

新!!: 亞種和越南爪哇犀牛 · 查看更多 »

距翅雁

距翅雁(Plectropterus gambensis),又名直翅鵝,是一種分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濕地的鴨科。.

新!!: 亞種和距翅雁 · 查看更多 »

跳岩企鵝

跳岩企鵝從前是企鵝目企鵝科冠企鵝屬下的一個物種,但近年研究主張將其分為兩個不同的種,包括:.

新!!: 亞種和跳岩企鵝 · 查看更多 »

鷹鵰

鷹鵰(學名:Nisaetus nipalensis)又名--、赫氏角鷹,是一種猛禽,屬於角鷹屬。一般生活於山中的常绿森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新!!: 亞種和鷹鵰 · 查看更多 »

雞(学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原鸡属原鸡中被人類驯化而成的亚种,是家畜及家禽中數量最多,分佈也最廣的,2003年的總數超過二百四十億隻,世界上雞的數量比所有其他的鳥都多。家雞最初的馴化作為家禽目的是為人們提供肉、蛋等食品,為人們提供廉價優質的動物蛋白質。.

新!!: 亞種和鸡 · 查看更多 »

鸭茅

鸭茅(学名:Dactylis glomerata)也叫做鸡脚草、果园草,是一种禾本科草本植物。在中国,这种草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和西北部,是一种喂牛喂马的牧草,一般都是在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播的种。.

新!!: 亞種和鸭茅 · 查看更多 »

鸸鹋

鹋(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是現存世上除了鴕鳥以外最大的鳥類,為鸸鹋属唯一的物种。由於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是國徽上的動物之一,也譯作澳洲鴕鳥。.

新!!: 亞種和鸸鹋 · 查看更多 »

鸵鸟

非洲鸵鸟(学名:Struthio camelus)属鸵形目鸵鸟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 生活于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树草原地带,因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驯养。.

新!!: 亞種和鸵鸟 · 查看更多 »

鹤首马先蒿

首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gruina)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600米至3,000米的地区,见于高山草地中和沟边与杂木林下等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鹤首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鹃鴗

鹃鴗(“鴗”读音lì,学名:Leptosomus discolor)也叫鹃三宝鸟,是是单型科鹃鴗科中的唯一一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和科摩罗群岛。体长40–45厘米,头大、颈粗,喙粗壮而直。雌雄异色,雄鸟北部铅灰色,腹部淡灰,雌鸟棕色,腹部具有斑点。目前记录有三个亚种:.

新!!: 亞種和鹃鴗 · 查看更多 »

麝科

麝,俗稱香獐,在有角下目是现存最原始的科,种类少,无角,雄性有发达獠牙。下设一属麝屬,有七個種,包括原麝、林麝、黑麝、喜马拉雅麝、安徽麝(原被认为是林麝的亚种)、白腹麝(也常被称为喜玛拉雅麝)和克什米尔麝。;另外马麝是喜马拉雅麝的亞種或同物異名。.

新!!: 亞種和麝科 · 查看更多 »

麝鹿

麝,俗稱香獐,在有角下目是现存最原始的科,种类少,无角,雄性有发达獠牙。麝屬中有七個種,包括原麝、林麝、黑麝、喜马拉雅麝、安徽麝(原被认为是林麝的亚种)。、白腹麝(也常被称为喜玛拉雅麝)和克什米尔麝。;另外马麝是喜马拉雅麝的亞種或同物異名。.

新!!: 亞種和麝鹿 · 查看更多 »

麻雀

麻雀(学名:Passer montanus)又名树麻雀、霍雀、嘉宾、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贼、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厝鳥、砉鹑;屋角鳥、屋簷鳥、壮阳鳥,是麻雀属下的一种鸟类。麻雀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欧洲、中东、东南亚、东亚均可见到本物种,中国全境有本物种分布。.

新!!: 亞種和麻雀 · 查看更多 »

點斑林鴞

點斑林鴞(學名Strix seloputo)是林鴞屬下的一種貓頭鷹。它們分佈在婆羅洲周圍的地區,但卻並沒有在本島上出沒。 點斑林鴞有三個亞種:.

新!!: 亞種和點斑林鴞 · 查看更多 »

軍艦金剛鸚鵡

軍艦金剛鸚鵡(学名Ara militaris),或稱軍用金剛鸚鵡、軍金剛鸚鵡,這些中文名稱只是其英文名稱「Military Macaw」的翻譯。英文名稱的起源是因為第一批進口歐洲的這個鸚鵡品稱,多半是由軍事人員運送,所以此鸚鵡被命名為軍艦金剛鸚鵡。 軍艦金剛鸚鵡是一種大型鸚鵡,其棲息的生境散落於墨西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祕魯、厄瓜多、玻利維亞及阿根廷。 不同地區的軍艦金剛鸚鵡,其生境亦有所不同,有的居住於潮濕的低地森林、長滿樹的山丘及峽谷;而在墨西哥,軍艦金剛鸚鵡棲息於乾燥或半乾燥的樹林、河岸的潮濕低地,或季節性地移居至茂密的棘林。 軍艦金剛鸚鵡身體大部份為青綠色,上鳥喙處有一小片紅色的羽毛,臉部的裸皮為淺紅色,當興奮或是激動的時候裸皮會變成深粉紅色。臉頰邊緣和下巴為橄欖棕色以及黑棕色,尾巴內側和飛行羽為橄欖黃,鳥喙為黑色,虹膜為淺黃色。.

新!!: 亞種和軍艦金剛鸚鵡 · 查看更多 »

黯弄蝶

黯弄蝶(學名:C.

新!!: 亞種和黯弄蝶 · 查看更多 »

黃喉貂

黃喉貂(學名:Martes flavigula),又名喜瑪拉雅貂、青鼬,主要分佈于东亚和東南亞及俄羅斯外東北地區。牠在IUCN中被列為無危,其分布廣泛,族群眾多,缺乏龐大的威脅。.

新!!: 亞種和黃喉貂 · 查看更多 »

黃紋孔弄蝶

黃紋孔弄蝶(學名:Polytremis lubricans)又別名為:黃紋褐弄蝶。廣泛臺灣島分佈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其後翅一長一短的兩個白斑是本種的特徵,臺灣蝴蝶保育學會 季刊偏好出現在闊葉林的周遭荒地或是崩塌等的環境,喜好訪花和吸水。幼蟲吃禾本科的芒及五節芒為寄主植物,是一年多世代的種類,全年都可以見到成蟲活動。.

新!!: 亞種和黃紋孔弄蝶 · 查看更多 »

黃頸亞馬遜鸚鵡

黃頸亞馬遜鸚鵡(Amazona auropalliata),又名黃頸亞馬遜鸚哥或黃領帽亞馬遜鸚鵡,是一種鸚鵡。牠們一般被認為是黃冠亞馬遜鸚鵡的亞種。牠們分佈在由墨西哥南部至哥斯達黎加北部的太平洋海岸。 黃頸亞馬遜鸚鵡的前額及冠綠色,頸背下及後頸有一條黃帶。喙呈深灰色,向上頜底部逐漸淡色。腳呈深灰色。另外亦有一種很稀有的顏色突變種,全身都呈土耳其玉色。 黃頸亞馬遜鸚鵡吃堅果、草莓、種子及果實。 黃頸亞馬遜鸚鵡能模仿聲音,故很受人類歡迎作為寵物。牠們另外亦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脅。.

新!!: 亞種和黃頸亞馬遜鸚鵡 · 查看更多 »

黃裙豔粉蝶

黃裙豔粉蝶(Delias berinda)是艷粉蝶屬中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黃裙豔粉蝶 · 查看更多 »

黃裙脈粉蝶

黃裙脈粉蝶(Cepora iudith)也稱黃裳粉蝶、黃裙粉蝶、下黃白蝶,是脈粉蝶屬中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黃裙脈粉蝶 · 查看更多 »

黃邊胡蜂

黃邊胡蜂(學名Vespa crabro),又名歐洲黃蜂或歐洲胡蜂,是歐洲最大的胡蜂。蜂后長2.5-3.5厘米,雄蜂及工蜂較為細小。雄蜂的觸角有13節,雌蜂的則只有12節。雄蜂腹部有明顯7節,但雌蜂的則有6節。雌蜂有產卵器進化為刺狀。 黃邊胡蜂除了保護蜂巢或自衛外都不怎麼帶有攻擊性。若被刺中則會很痛。.

新!!: 亞種和黃邊胡蜂 · 查看更多 »

黃肱蛺蝶

肱蛺蝶(學名:Colobura dirce)是一種蛺蝶。它們分佈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北部。毛蟲主要在傘樹屬的植物攝食。.

新!!: 亞種和黃肱蛺蝶 · 查看更多 »

黃腹側頸龜

黃腹側頸龜(學名:Pelusios castanoides)是非洲側頸龜屬下的一種龜。發現於馬達加斯加、馬拉維、莫桑比克、塞舌耳、南非和坦桑尼亞。.

新!!: 亞種和黃腹側頸龜 · 查看更多 »

黃星弄蝶

黃星弄蝶別名又稱:狹翅黃星弄蝶,本種常見於全島平地至中海拔山區的一種弄蝶,成蝶經常在溪邊或是闊葉林附近較寬闊的區域出現,雄蝶偏好在溪邊或潮濕的地面飲水,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季刊且低海拔與中海拔之個體長相有些微的不同,而低海拔的黃星弄蝶能清楚看到數個黃色斑點在後翅腹面上,但中海拔個體的黃色斑點較低海拔的模糊難以辨識。.

新!!: 亞種和黃星弄蝶 · 查看更多 »

黑喉红臀鹎

黑喉红臀鹎(学名:Pycnonotus cafer)为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黑头公、红臀鹎。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中南半岛、爪哇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多栖息于海拔约1900米以下开阔的山坡或平坝的次生阔叶林、灌木草丛、村寨庭园或村落附近的杂木林缘以及也见于季雨林、雨林或沟谷林缘。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至Baker时代。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新!!: 亞種和黑喉红臀鹎 · 查看更多 »

黑冠麻鷺

--(學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又名--或黑冠虎斑鳽,有時亦俗稱大笨鳥,中等大小,分佈在亞洲南部、東部和東南亞,在印度、中國大陸、日本、台灣和菲律賓等一帶繁殖。 黑冠麻鷺站立時大約47公分高。棲習於森林裏並常夜間活動,遇警時會伸長脖子偽裝,在繁殖期入夜後會站在樹枝上向四方大聲鳴叫。成鳥有黑冠、面孔和脖子為紅棕色,背部為黑暗的紅棕色,腹部有細條紋,翼黑。亞成鳥是灰棕色有黑和白色斑點,並且下部有斑紋。 因普遍出現在廣闊的地區,黑冠麻鷺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評估為可最低關注的物種。.

新!!: 亞種和黑冠麻鷺 · 查看更多 »

黑冕鶴

黑冕鶴(學名:Balearica pavonina)是一種鶴。 黑冕鶴棲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乾旱大草原,也會在一些潮濕環境築巢。其下有兩個亞種:西邊的B.

新!!: 亞種和黑冕鶴 · 查看更多 »

黑犀

黑犀(學名:Diceros bicornis),也叫黑犀牛,是犀科黑犀屬的唯一一種,產于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喀麥隆、南非、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儘管名叫黑犀,它們的體表顔色實際上更接近于灰白色,這個名字一般被用來區別于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事實上這兩種犀牛的區別不在于顔色,而主要在於體型,黑犀要比白犀小許多。 黑犀目前包括四個亞種,被IUCN列爲瀕危動物。.

新!!: 亞種和黑犀 · 查看更多 »

黑穗薹草

黑穗薹草(学名:Carex atrata)为莎草科薹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在日本、朝鲜、俄罗斯、欧洲以及中国大陆的吉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至4,8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高山冻原上。.

新!!: 亞種和黑穗薹草 · 查看更多 »

黑美洲鷲

黑美洲鷲(學名:Coragyps atratus),亦稱為黑頭美洲鷲,是美洲鷲科黑美洲鷲屬中的唯一一種,從美國東南部到南美洲都有分佈。雖然黑美洲鷲分佈廣泛,但仍然不及同科的紅頭美洲鷲(由加拿大至火地群島均有分佈)。儘管黑美洲鷲的名稱和外表與歐亞大陸的禿鷲相似,但親緣關係並不相近。歐亞大陸的禿鷲屬於鷹科(同科的亦包括鷹、鳶、鷂等),而黑美洲鷲則屬於美洲鷲科。 黑美洲鷲多棲息於相對開放的環境,例如疏亂的樹林或灌叢中。黑美洲鷲的翼展可達1.5米(5英尺),屬大型鳥種,但比起美洲鹫科的其他6种,它卻是体型最小的一种。黑美洲鷲全身有黑色的翅膀和羽毛,頭和颈部裸露灰黑色皮肤,鉤嘴较短。 黑美洲鷲是吃腐肉的清道夫,也會吃蛋或動物幼崽。在一些人類居住的地方,也會在垃圾堆中找食物。黑美洲鷲通常依靠敏锐的視覺或跟隨著其它嗅覺靈敏的鹫覓食。由於缺乏鳴管(鳥類的發聲器官),牠們只能發出咕嚕聲和低沉的嘶叫聲 。牠們一般在洞穴、樹木凹陷處中或直接在空曠的地上孵卵,通常一年會生生育兩隻幼鷲,用反芻的方法给幼鸟餵食。 在美國,黑美洲鷲是受到1918年候鳥協定法案保護的鸟类。在玛雅文化中,黑美洲鹫同其他美洲鹫科鸟類一样,是死亡的象征。.

新!!: 亞種和黑美洲鷲 · 查看更多 »

黑熊

黑熊可以指:.

新!!: 亞種和黑熊 · 查看更多 »

黑足貓

黑足貓(学名:Felis nigripes)是分佈的南非、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及津巴布韋的一種野貓。牠們棲息在乾旱的半沙漠及大草原,如南非乾旱臺地及部份高草原,但也分散在喀拉哈里沙漠。.

新!!: 亞種和黑足貓 · 查看更多 »

黑背鍾鵲

黑背鍾鵲(學名:Cracticus tibicen),又名澳洲鵲或澳洲喜鵲,是澳洲及新畿內亞南部特有的一種雀。牠們屬燕鵙科下的鍾鵲屬。牠們曾一度被認為是三個不同的物種,但現已被確認為單一個物種,而其下已知有9個亞種。成年的黑背鍾鵲長37-43厘米,羽毛呈分明的黑色及白色,有紅色的眼睛及黑白色的喙。雄雀及雌雀的外觀相近,只能從背部的斑紋來辨認。牠們的腳很長,大部份時間都會在地上行走。據此很多學者都將牠們分類在獨有的Gymnorhina屬中。黑背鍾鵲亦被認為是澳洲最多才多藝的鳴禽,可以發出不同的叫聲。 黑背鍾鵲是雜食性的,主要吃無脊椎動物。牠們一般都是留鳥及有地盤的。牠們適應了人類居住的地方,如公園、花園及農地。1860年代曾將黑背鍾鵲引入到新西蘭,但因驅除了當地的鳥類而被認為是害蟲。在所羅門群島及斐濟也有引入黑背鍾鵲,但牠們沒有成為入侵物種。 澳洲的春天是黑背鍾鵲的季節,繁殖期的黑背鍾鵲會對入侵的動物帶有攻擊性。黑背鍾鵲是很多澳洲運動隊伍的吉祥物。.

新!!: 亞種和黑背鍾鵲 · 查看更多 »

黑脈粉蝶

黑脈粉蝶(学名:Cepora nerissa)本種翅脈分佈有明顯黑色鱗粉,原有名稱頗能符合形態特徵,故沿用舊有名稱稱之為黑脈粉蝶 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季刊。,但冬季的個體深褐色鱗片較不發達呂至堅、陳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新!!: 亞種和黑脈粉蝶 · 查看更多 »

黑掌长臂猿

屬於長臂猿屬,是一種動物園中比較常見的長臂猿。.

新!!: 亞種和黑掌长臂猿 · 查看更多 »

黑掌树蛙

黑掌樹蛙(Rhacophorus nigropalmatus)為樹蛙科樹蛙屬的一種兩棲動物,分佈於馬來半島至印度尼西亞西部一帶。由於該物種可以在空中滑翔,而且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被公認為是首次採集到其標本的人物,因此又名華萊士飛蛙(Wallace's flying frog)。 大泛樹蛙(R.

新!!: 亞種和黑掌树蛙 · 查看更多 »

黄素馨

素馨(学名:Jasminum floridum subsp.)是木犀科素馨属探春花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贵州、河南、河北、湖北、陕西、四川、山东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谷、坡地和林中。.

新!!: 亞種和黄素馨 · 查看更多 »

黄花水龙

花水龙(学名:Ludwigia peploides subsp.)是柳叶菜科丁香蓼属的亚种。分布在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生长于海拔50米至2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运河、池塘边及水田湿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黄花水龙 · 查看更多 »

黄顶夜鹭

顶夜鹭(学名: Nyctanassa violacea),又名黃冠夜鷺或美洲夜鷺,為鷺科黃頂夜鷺屬的一種鳥類,大致分布於北緯49度至南緯33度間的美洲沿海與島嶼地區,是美洲可見的兩種「夜鷺」(Hight heron,黃頂夜鷺和夜鷺)之一。.

新!!: 亞種和黄顶夜鹭 · 查看更多 »

黄额闭壳龟

额闭壳龟(学名:Cuora galbinifrons)又稱梅花箱龜、梅花盒龜,为龟科闭壳龟属的爬行动物,又稱梅花盒龜、花背盒龜、海南闭壳龟等。分布于北部灣,尤其是越南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亦見於广西及寮國等地,但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於柬埔寨東北部。一般生活于山区的溪流中,但海南島的黄额闭壳龟是生活於低地的。因陸棲性強,有部分學者認為應將黄额闭壳龟和黃緣盒龜列入Cistoclemmys屬。黄额闭壳龟是雜食性的,圈養個體每次產一至三枚卵。.

新!!: 亞種和黄额闭壳龟 · 查看更多 »

黄鹡鸰

鶺鸰(学名:Motacilla flava)为鶺鸰科鶺鸰属的鸟类。分布于古北区、阿拉斯加、非洲、亚洲等地,一般生活于河谷、林缘、原野、池畔及居民点附近以及从平原至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均可见其踪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新!!: 亞種和黄鹡鸰 · 查看更多 »

黄腹彩龟

腹彩龟(学名:Trachemys scripta scripta)是一种水陆两栖龟类,属泽龟科彩龟属,也是彩龟的指名亚种,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尤其集中于佛罗里达州及弗吉尼亚州东南部,是当地最常见的水龟。在水流缓慢的河流、泛滥平原沼泽、池塘及季节性湿地都有其踪迹。 红耳彩龟及坎伯兰彩龟是其同种近亲。.

新!!: 亞種和黄腹彩龟 · 查看更多 »

黄毛槭

毛槭(学名:Acer fulvescens)是无患子科槭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700米至3,200米的地区,多生于疏林中。.

新!!: 亞種和黄毛槭 · 查看更多 »

黄水仙

水仙(学名: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又名洋水仙、喇叭水仙,是石蒜科水仙属的植物。分布在欧洲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多年生草本,鳞茎最大者长0.45米,宽0.1米,花瓣淡黄色,中心副冠是深黄色的喇叭形,边缘不规则褶皱,叶绿色,略带灰色,基生,宽线形,先端钝,顶生1花,花期3-4月。.

新!!: 亞種和黄水仙 · 查看更多 »

黛安娜長尾猴

黛安娜長尾猴(Cercopithecus diana),又名黛安娜猴或黛安娜鬚猴,是一種在西非的舊世界猴,分佈在塞拉利昂至科特迪瓦。其下以往有兩個亞種,但都已提升為獨立的物種,包括寬白眉長尾猴及德賴斯長尾猴。 黛安娜長尾猴高40-55厘米(不包括尾巴),尾巴直徑3-4厘米,長50-75厘米。牠們一般呈黑色或深灰色,喉嚨呈白色,眉及鬍鬚呈彎月形。因牠們的眉似羅馬神話內戴安娜的弓,故得此名。牠們的臂下也是白色的,大腿上有一白斑紋。大腿的背及下背部都是呈栗色。除了眉、鬍鬚及四肢上的一些遂毛外,其餘的都很短及光滑。成年重4-7公斤。 黛安娜長尾猴棲息在原始森林,並不會在次生林中生活。牠們是日間活動及棲於樹上的。牠們很少會走到地上,在冠層任何位置也會覓食,晚上會走到更高的地方休息。牠們特別的毛色可以提供多種視覺上的訊號,而且也可以發出多種的警告訊號,針對不同掠食者而有不同的叫聲。不過黃盔黑犀鳥卻能夠分辨這種警告,而作出相應的行動。牠們主要吃果實及昆蟲,也會吃花朵、嫩葉及無脊椎動物;牠們的天敵有冠鷹雕、豹、黑猩猩及人類。 黛安娜長尾猴的壽命達20歲。牠們的群族只有一隻雄猴及數隻雌猴,並牠們的幼猴。一般而言,雌猴每年也可以產子。妊娠期為5個月,幼猴需6個月的照顧。每胎只會產一隻幼猴。就算幼猴出生時的情況很好,母猴也會表現得很緊張,很少會讓幼猴離開自己。幼猴很喜歡玩耍。幼猴3歲就達至性成熟。雌猴會留在母猴的群族,雄猴則會離開。 黛安娜長尾猴帶有可傳染給人的疾病,如黃熱病及結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牠們列為瀕危物種,原兇是失去棲息地及人類的捕獵。.

新!!: 亞種和黛安娜長尾猴 · 查看更多 »

鼓腹咝蝰

鼓腹噝蝰(Bitis arietans),又名鼓腹蝰蛇,俗稱鼓腹毒蛇,是一種有毒的蝰蛇,生活在由摩洛哥及西阿拉伯遍及撒哈拉沙漠及雨林區域以外非洲的大草原及草原。由於牠們廣泛的分佈、經常出現、體大、毒性強及容易咬人,比其他非洲的毒蛇造成更多的死亡事故。現時已知其下有兩個亞種。.

新!!: 亞種和鼓腹咝蝰 · 查看更多 »

软刺裸裂尻鱼

软刺裸裂尻鱼(学名: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为輻鰭魚綱鯉形目鲤科裸裂尻鱼属的鱼类,俗名玉树裸裂尻鱼、土鱼、小嘴湟鱼。在中国,分布于雅砻江、金沙江水系上中游干支流等,多栖息于高原宽谷河段及海拔较高的峡谷河流中。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 4000公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戴曲、即通天河。 體長可達20.4公分。.

新!!: 亞種和软刺裸裂尻鱼 · 查看更多 »

辽东水蜡树

辽东水蜡树(学名:Ligustrum obtusifolium subsp.)为木犀科女贞属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辽宁、山东、黑龙江、江苏、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60米至6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坡、田边、山沟石缝中、山涧林下以及水沟旁,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辽东水蜡树 · 查看更多 »

辛氏蜥

辛氏蜥(學名:Gallotia simonyi),又名加那利島蜥蜴,是分佈在加那利群島耶羅島的一種蜥蜴。.

新!!: 亞種和辛氏蜥 · 查看更多 »

迴聲鸚鵡

迴聲鸚鵡(学名:Psittacula eques echo)是南印度洋近馬達加斯加島嶼上唯一生存的鸚鵡屬。.

新!!: 亞種和迴聲鸚鵡 · 查看更多 »

远东豹

远东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 ),大型猫科食肉动物,是豹的九个亚种之一。因生活在远东地区而得名,在中国当地俗称土豹子,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新!!: 亞種和远东豹 · 查看更多 »

返顾马先蒿

返顾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resupinata)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

新!!: 亞種和返顾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霍氏樹懶

霍氏樹懶(學名:Choloepus hoffmanni)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一種樹懶。牠們獨居,夜行性及棲於樹上,生活在次生雨林及落葉林。牠們的毛長,爪巨大,行動緩慢。牠們重5.5-7公斤,長60厘米,很適合攀樹。與二趾樹懶兩種構成整個二趾樹懶科。.

新!!: 亞種和霍氏樹懶 · 查看更多 »

錦箱龜

錦箱龜(學名:Terrapene ornata)是箱龜屬下的一種龜。主要生活在北美洲,1986年成為堪薩斯州的州爬行動物。.

新!!: 亞種和錦箱龜 · 查看更多 »

茶色薹草

茶色薹草(学名:Carex fulvo-rubescens)是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为台灣特有植物。分布在台湾一般生长在山坡沙地及多岩石的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茶色薹草 · 查看更多 »

茶条槭

茶条槭(学名:Acer ginnala)是无患子科槭属的植物。分布于日本、俄罗斯、朝鲜、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吉林、山西、黑龙江、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丛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茶条槭 · 查看更多 »

蜜熊

蜜熊(Potos flavus)是生活在雨林中的一種浣熊科,蜜熊屬下的唯一種。牠們原住於中美洲及南美洲,非常罕有。.

新!!: 亞種和蜜熊 · 查看更多 »

蜜袋鼯

蜜袋鼯(學名:Petaurus breviceps)又名短面袋鼯,是澳洲東部及北部、新畿內亞及俾斯麥群島特有的細小袋鼯。牠們也已被引進到塔斯曼尼亞。.

新!!: 亞種和蜜袋鼯 · 查看更多 »

蜜蜂屬

蜜蜂(Apis属)是一種會飛行的群居昆蟲,採食花粉和花蜜並釀造和储存蜂蜜,利用蜂蜡来建造长期居住的群体巢穴。在21世纪早期,被认可的蜜蜂种类仅有7种,44个亚种,尽管历史上被认可的蜜蜂种类有6到11种。其中最有名的蜜蜂是西方蜜蜂,它已经被驯养以提供蜂蜜制品以及为庄稼授粉。蜜蜂只是20000个已知蜂种之中的一个小部分。 一些其它类型的蜂(包括无蛰蜜蜂)也会生产和储存蜂蜜,但是只有蜜蜂属的成员才真正被称为蜜蜂。对于蜂的研究,包括对蜜蜂的研究,被称为蜂学。.

新!!: 亞種和蜜蜂屬 · 查看更多 »

郁香忍冬

郁香忍冬(学名:Lonicera fragrantissima)是忍冬科忍冬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安徽、湖北、庐山、河南、河北、武汉、浙江、江西、上海、杭州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7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坡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郁香忍冬 · 查看更多 »

胸甲硬毛鼠

胸甲硬毛鼠(Geocapromys thoracatus),又名小斯旺島牛鼠,是分佈在洪都拉斯東北部天鵝群島的硬毛鼠。牠們行動遲緩,外觀像豚鼠。牠們在山洞及石縫間以樹皮及葉子築巢。 胸甲硬毛鼠的祖先可能是於5000-7000年前由牙買加帶來。牠們有可能是牙買加硬毛鼠的亞種。於20世紀初牠們也算很普遍,但因1955年嚴重的颶風破壞及家貓的入侵而消失。.

新!!: 亞種和胸甲硬毛鼠 · 查看更多 »

郑作新

郑作新(),鸟类学家、鸟类地理学家,中国现代鸟类学、中国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新!!: 亞種和郑作新 · 查看更多 »

舞毒蛾

舞毒蛾(學名:Lymantria dispar)是裳蛾科毒蛾屬下的一種蛾,其下有數個亞種,分佈於歐亞非及美洲等各大洲。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新!!: 亞種和舞毒蛾 · 查看更多 »

鈍鼻蝰屬

鈍鼻蝰屬(學名:Macrovipera)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主要分布於北非、中東的半沙漠地帶,與及愛琴海的米洛斯島,是每年西亞及非洲一帶所發生的人類遭毒蛇咬傷事件的元兇之一。鈍鼻蝰性情暴躁,而且能釋出大量毒液,被認為是相當危險的蛇類。Mallow D, Ludwig D, Nilson G. 2003.

新!!: 亞種和鈍鼻蝰屬 · 查看更多 »

蘭灰蝶

蘭灰蝶(Hypolycaena kina)也稱雙尾琉璃小灰蝶、雙尾瑠琍小灰蝶、雙尾青灰蝶、雙尾瑠璃小灰蝶,是蘭灰蝶屬中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蘭灰蝶 · 查看更多 »

阿島信天翁

阿島信天翁(學名:Diomedea amsterdamensis)是一種大型信天翁,生活在法屬南部領地中的阿姆斯特丹島上,而且只局限在該島的 Plateau des Tourbières(“沼泽高原”) 繁殖。阿島信天翁一直被視為广泛分布的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的一個亞種,直至1983年才被分離出來視作一獨立種。.

新!!: 亞種和阿島信天翁 · 查看更多 »

阿留申白頰雁

阿留申白頰雁(Branta hutchinsii leucopareia),又名阿留申黑頰黑雁或阿留申鵝,是加拿大雁的一個細小亞種,只重1.7-2.1公斤。.

新!!: 亞種和阿留申白頰雁 · 查看更多 »

阿里山五味子

阿里山五味子(学名:Schisandra arisanensis)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下的一个种。.

新!!: 亞種和阿里山五味子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象龜

阿根廷象龜(學名:Chelonoidis chilensis)是陸龜科的一種龜。儘管有些學名指向智利,但這種龜只發現在阿根廷。 阿根廷象龜下沒有任何亞種。.

新!!: 亞種和阿根廷象龜 · 查看更多 »

阿氏刺尻魚

阿氏刺尻魚,俗名紫火球、袖珍神仙,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新!!: 亞種和阿氏刺尻魚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狼

阿拉伯狼(學名:Canis lupus arabs)是狼的一個亞種。曾经广泛分佈於阿拉伯半島,但現在仅生活在以色列南部、阿曼、也門、約旦、沙地阿拉伯等地的较小范围内,在埃及西奈半島的部分地区可能也有分布。.

新!!: 亞種和阿拉伯狼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馬

阿拉伯馬是馬的一個品種,阿拉伯馬的頭形獨特,尾巴高聳,容易分辨。 一直以來,,牠們分散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加、英國、澳洲、歐洲、南美洲及其起源地中東。.

新!!: 亞種和阿拉伯馬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豹

阿拉伯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nimr)是一种猫科食肉动物,为豹的一个亚种,是体型最小的一个豹的亚种。数量稀少,目前仅存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纳杰夫沙漠和沙特阿拉伯、阿曼和也门三国交界的山区中。.

新!!: 亞種和阿拉伯豹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鴕鳥

阿拉伯鴕鳥(Struthio camelus syriacus)是一種已滅絕的鴕鳥亞種,曾生活在阿拉伯半島及近東。.

新!!: 亞種和阿拉伯鴕鳥 · 查看更多 »

阿拉善马先蒿

阿拉善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alaschanica)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生长于海拔2,300米至4,85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河谷多石砾与沙的向阳山坡及湖边平川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阿拉善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阿拉摩龍屬

阿拉摩龍屬(學名:Alamosaurus)又譯阿拉莫龍,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薩爾塔龍科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牠們是一種大型的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身長估計達45公尺以上Holtz, Thomas R. Jr.

新!!: 亞種和阿拉摩龍屬 · 查看更多 »

阔叶假排草

叶假排草(学名:Lysimachia sikokiana subsp.)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假排草的亚种。分布在越南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四川、云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600米至2,1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混交林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阔叶假排草 · 查看更多 »

蘇鐵綺灰蝶

蘇鐵綺灰蝶(学名:Chilades pandava)是綺灰蝶屬的一種蝴蝶。此種的正面為藍紫色,雌蝶蘭紫色的範圍較小,腹面底色淡褐色,並布有深褐色或黑色斑點。本種在臺灣以臺東蘇鐵為原生寄主,原本僅分佈於臺東低海拔原始林,但由於臺灣大量引進外來種的蘇鐵園藝植物,本種也大量擴散至臺灣各地,即使是都市環境也能見到本種棲息,幼蟲取食蘇鐵嫩葉,為多世代的種類,另有別稱為「東陞蘇鐵小灰蝶」。臺灣以外來種也分布於東洋區,但近年來已入侵非洲區、舊北區東部等地。.

新!!: 亞種和蘇鐵綺灰蝶 · 查看更多 »

蘇門答臘象

蘇門答臘象(Elephas maximus sumatranus)是亞洲象的亞種之一,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2011年,蘇門答臘象由於在過去75年中數量劇減超過80%而被IUCN列爲極危物種,其主要原因則是栖息地喪失。例如過去25年中有69%的蘇門答臘象栖息地遭到破壞,現存的栖息地面積也不足與支撐其蘇門答臘象種群了。.

新!!: 亞種和蘇門答臘象 · 查看更多 »

蘇門答臘鋸粉蝶

蘇門答臘鋸粉蝶(学名:Prioneris autothisbe hypsipyle)为金珠鋸粉蝶的一個亞種。.

新!!: 亞種和蘇門答臘鋸粉蝶 · 查看更多 »

赤羊

赤羊(學名:Ovis orientalis vignei)又稱東方盤羊,是一種中等身型的野生羊,並分類為羊亞科之一。赤羊特別之處是牠們那赤紅色的毛會於冬天褪色。雄性赤羊有著黑色的環狀領從頸部至胸部及那對很大的角。 雄性赤羊有著大角,在頭頂向外彎曲至頭後;雌性赤羊的角則較短及扁平。雄性赤羊的角可以生長至1米高。平均成年赤羊肩高為80-90厘米。 赤羊生活在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及中亞洲的山區。牠們的棲息地包含低於樹帶界線的草原斜坡。赤羊很少在山上的岩石區域出現。牠們以草為主要食糧,但如有需要亦可以吃樹葉。 赤羊的交配期於九月開始。在交配時期,雄性赤羊會由獨居轉為與4-5頭雌性赤羊居住,約於5個月後誕下1-2頭幼羊。 赤羊的保護狀態是易危的,這是由於牠們的棲息地完全適合人類居住。赤羊的數量於近幾年開始恢復。 赤羊的科學分類存在爭議。 赤羊的亞種包括:.

新!!: 亞種和赤羊 · 查看更多 »

赤狐

赤狐(拉丁文學名:Vulpes vulpes),又俗名火狐,是狐的一種。.

新!!: 亞種和赤狐 · 查看更多 »

赤颈鹤

赤頸鶴(Grus antigone)是全年生活在巴基斯坦及印度北部、尼泊爾、東南亞及澳洲昆士蘭的鳥類。牠們是非常大的鶴,平均長1.5米,生活在淡水沼澤及平原。.

新!!: 亞種和赤颈鹤 · 查看更多 »

赤麂

赤麂(學名Muntiacus muntjak),又称印度麂,属鹿科麂属,目前可分15個亞種。.

新!!: 亞種和赤麂 · 查看更多 »

赤膀鸭

赤膀鴨(Anas strepera),俗稱漈鳧,是一種廣泛分佈的鴨。牠們最初是由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於1758年描述。.

新!!: 亞種和赤膀鸭 · 查看更多 »

赤腹山雀

赤腹山雀(学名:Sittiparus varius),又名杂色山雀,为山雀科赤腹山雀屬的鸟类。分布于朝鲜、日本、台灣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等地,主要生活于森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本州。.

新!!: 亞種和赤腹山雀 · 查看更多 »

赭红尾鸲

赭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ochruros)为鶲科红尾鸲属的鸟类。分布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叙利亚、黎巴嫩、高加索、吉尔吉斯、塔吉克、印度、缅甸、伊拉克、阿拉伯、苏丹、非洲、地中海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昆仑山、祁连山、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山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河北、山东、海南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灌丛、坡地多石的草甸草原、山地针叶林下层的乱草堆以及或河谷、河漫滩灌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伊朗北部Gilan。.

新!!: 亞種和赭红尾鸲 · 查看更多 »

閉殼龜屬

閉殼龜屬(學名:Cuora)或稱亞洲箱龜屬(Asian box turtle),是亞洲的一屬盒龜屬,約有10-11個物種。鋸緣攝龜一般已被認為分類在此屬中,但仍有爭議應繼續分類在自己的鋸緣攝龜屬中。牠們分佈在印度的阿薩姆邦,經東南亞及中國中部至南部,東北至日本,東南至印尼的華萊西雅區邊界及菲律賓。.

新!!: 亞種和閉殼龜屬 · 查看更多 »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學名:Cyclura lewisi)是大開曼特有的一種瀕危蜥蜴。牠們以往被列為古巴鬣蜥的亞種,後來於2004年因其遺傳基因的差異而被重新分類為獨立物種。藍岩鬣蜥是最長壽的蜥蜴之一,可以生存達69歲。 藍岩鬣蜥棲息於乾旱森林或近岸的岩石及遼闊地區,雌蜥會於6月至7月期間在沙上挖穴生蛋。到了9月可能會生第二窩。藍岩鬣蜥是草食性的,主要吃植物、果實及花朵。牠們呈黃褐色至灰色,而雄蜥在繁殖季節則披上一層藍色。牠們體型龐,體重驚人,由頸底至尾巴端的背冠上均有短棘。 藍岩鬣蜥的化石紀錄顯示牠們於歐洲殖民時代前廣泛分佈,但到了2003年野外卻只餘下少於15隻,於21世紀初普遍人更相信牠們將面臨滅絕。牠們的衰落主因是被野放的寵物(貓和狗)掠食及棲息地的失去。藍岩鬣蜥從1996年至2004年間均被均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但成功的圈養繁殖令牠們的種群的數目得以趨向穩定,免除滅絕的危機。目前至少有5個非政府組織與開曼群島有關當局通力合作以確保此物種的存活。.

新!!: 亞種和藍岩鬣蜥 · 查看更多 »

藍馬羚

藍馬羚(Hippotragus leucophaeus)是一種已滅絕的羚羊,且是非洲最早消失的大型哺乳動物。牠們與馬羚及黑馬羚是近親,但略為細小。牠們生活在南非東南海岸的大草原,在冰河時期的分佈更為廣泛。牠們可能是擇食性的,較為喜歡吃優質的草。 於17世紀,歐洲殖民大量殺死稀少的藍馬羚,目的是要將牠們的棲息地改變為農地。牠們約於1800年滅絕,現時只有四個博物館存有牠們架起的標本,分別是在維也納、斯德哥爾摩、巴黎及萊頓,並且在其他地方有一些牠們的骨頭及角。所架起的標本並沒有呈藍色,估計牠們的藍色是來自黑色及黃色毛皮的混合。.

新!!: 亞種和藍馬羚 · 查看更多 »

藏狼

藏狼(学名:Canis lupus chanco)也称中国狼,是狼的一个亚种,分布于中亚、蒙古、中国北部、朝鲜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等地。曾经与蒙古狼被认定为同一种。体长1.5~1.7米,高68~76厘米,重20~30千克。腿短。毛发浓密,颜色随季节变化。部分科学家认为藏狼可能为家犬的祖先。 File:Canis lupus chanco1.jpg|天王寺動物園 File:Korean wolves mating (cropped).jpg|交配 File:Bundesarchiv Bild 135-S-03-20-37, Tibetexpedition, Erlegter Wolf.jpg|1938年.

新!!: 亞種和藏狼 · 查看更多 »

藏酋猴

藏酋猴(学名:Macaca thibetana),又名藏猕猴,在峨眉山一带也被称为峨眉灵猴,是猕猴属的一种。在中国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新!!: 亞種和藏酋猴 · 查看更多 »

藪犬

藪犬(Speothos venaticus),又名叢林犬,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犬科,分佈在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爾、圭亞那、巴拉圭、阿根廷東北部及巴西。牠們雖然分佈得很廣,但數量卻很稀少。最初發現的只是在巴西洞穴內的化石,故曾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牠們是藪犬屬中唯一現存種,其餘的都已滅絕。.

新!!: 亞種和藪犬 · 查看更多 »

葫芦藓

葫芦藓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葫芦藓科中的葫芦藓属中的一个种。.

新!!: 亞種和葫芦藓 · 查看更多 »

鑲邊尖粉蝶

鑲邊尖粉蝶(学名:Appias olferna),在台灣也稱八重山粉蝶,本種蝴蝶在琉球列島的八重山地區屬於迷蝶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季刊,原名不具代表性,而此種類是來自熱帶地區,蝴蝶前翅外緣佈有黑邊;個體與季節變化有明顯差異,翅腹面在高溫期(雨季)的時候呈現白色,上面會有明顯的黑褐色線紋;而在低溫期(乾季)的時候則大部分呈現淺褐色,並且黑褐色線紋會減退。雄蝶與雌蝶在低溫期(乾季)外緣黑褐色線紋有差異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 (上冊)。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

新!!: 亞種和鑲邊尖粉蝶 · 查看更多 »

葵花凤头鹦鹉

葵花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galerita),又称大葵花鳳頭鸚鵡、大葵花鸚鵡、大巴。屬二級保育類。分布于澳大利亚。有四个亚种。体长50厘米,体重可达0.5千克,寿命50年。食物包括種子、殼類、漿果、堅果、水果、嫩芽、花朵、昆蟲等。语言能力一般。喙的力量强大,需要養在金属笼子中。同许多凤头鹦鹉一样,作为宠物饲养需要主人大量时间陪伴。羽粉较多,需要定期沐浴。叫声嘈杂,愤怒时会竖起头冠。 每次产卵2-3顆,孵化期30天,羽化期10周。.

新!!: 亞種和葵花凤头鹦鹉 · 查看更多 »

葛氏瞪羚

是瞪羚属中仅次于鹿瞪羚最大的一种。.

新!!: 亞種和葛氏瞪羚 · 查看更多 »

钝口螈

鈍口螈(学名:Ambystoma dumerilii)是一種幼態延續的蠑螈。.

新!!: 亞種和钝口螈 · 查看更多 »

针尾鸭

针尾鸭(學名:Anas acuta)又名--、长尾凫、长闹、拖枪鸭、中鸭,是一種廣泛分佈于北半球的大型鴨屬生物,因其雄鳥有針狀的細長尾羽而得名。與很多分佈廣泛的鳥類不同,針尾鴨沒有亞種。.

新!!: 亞種和针尾鸭 · 查看更多 »

针鼹

针鼹【拼音:zhēn yǎn】,即针鼹科(Tachyglossidae),通常被稱為刺食蚁兽,與鸭嘴兽同為仍然生存的单孔目动物。此科下共有三屬六種生物,其中巨針鼴屬已滅絕,其他兩屬均生活在澳大利亞及新畿內亞。.

新!!: 亞種和针鼹 · 查看更多 »

蒙古野驢

蒙古野驢(Equus hemionus hemionus,),或稱戈壁野驢,是亞洲野驢的一個亞種。 牠們分佈在蒙古及中國北方,以往亦曾在哈薩克出沒,但因獵殺而在當地滅絕了。 蒙古野驢的分佈地於1990年代大大的減少。於1994年至1997年估計就有33000-63000隻蒙古野驢,分佈在差不多整個蒙古南部。但到了2003年就只有約20000隻,分佈在蒙古南部的17萬平方公里。雖然所有資料都非正式統計,但肯定牠們在過去70年就已失去了50%的分佈地。 蒙古野驢的數量下降是因被烹吃及與其他家畜爭食所致,並被列為瀕危物種。自1953年起,牠們在蒙古就已經全面受到保護。牠們被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但是,由於人類人口膨漲及嚴冬的氣候,牠們與牧民之間的爭競就更為激烈。 蒙古野驢被烹吃的問題日益嚴重。在一些地區,牠們的肉是很廉價。單於2005年的問卷調查,就顯示每年有多達4500匹蒙古野驢被烹吃,即總數量的20%。再者於1990年代初,政策容許城市居民回歸為遊牧民族,引發野外地區的人口及家畜暴增。.

新!!: 亞種和蒙古野驢 · 查看更多 »

蒙古沙棘

蒙古沙棘(学名: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为胡颓子科沙棘属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2,100米的地区,见于河漫滩,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蒙古沙棘 · 查看更多 »

邦克林鼠

邦氏林鼠(学名:Neotoma bryanti bunkeri)是墨西哥的科罗纳多岛特有及灭绝的的一个亚种。对它们的栖息地与习性均未知。 现时仅有5个邦氏林鼠的标本,均保存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博物馆内。最后一次见到它们是于1931年,食物缺乏和外来野猫的过度捕食导致了它们的灭绝。.

新!!: 亞種和邦克林鼠 · 查看更多 »

肯氏龜

肯氏龜(學名:Lepidochelys kempii,英語:Kemp's ridley sea turtle,或Atlantic ridley sea turtle)是一種極度瀕危的海龜。又可稱肯普氏麗龜,它是麗龜屬中現在依然存活著的兩種海龜之一,另一種是欖蠵龜。.

新!!: 亞種和肯氏龜 · 查看更多 »

肉色黄丽蘑

肉色黄丽蘑(學名:Calocybe carnea),俗稱粉紅色方安蘭(pink fairhead)或粉紅色圓頂蓋(pink domecap),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麗蘑屬。這種真菌體形細小,顏色為粉紅色,並且常於春天到秋天期間在草地、田野和草坪上出現。這種真菌廣泛地分佈於歐洲和北美洲。.

新!!: 亞種和肉色黄丽蘑 · 查看更多 »

蓝山雀

藍山雀(學名:Cyanistes caeruleus. ),又名藍冠山雀,是長10.5-12厘米的山雀。牠們分佈在歐洲溫帶及亞北極帶並西亞的林地。牠們並非候鳥。.

新!!: 亞種和蓝山雀 · 查看更多 »

蓝灰蚁鵙

蓝灰蚁鵙(学名:Thamnophilus punctatus)是蚁鵙科蚁鵙属的一种。西蓝灰蚁鵙、玻利维亚蚁鵙、高原蚁鵙和索瑞蚁鵙曾是该物种的亚种。 蓝灰蚁鵙可在巴西、委内瑞拉和圭亚那所在的南美洲东北部发现。常栖息于海拔较低的森林(通常会避免茂密潮湿的森林)和疏林。.

新!!: 亞種和蓝灰蚁鵙 · 查看更多 »

蓝白细尾鹩莺

蓝白细尾鹩莺(学名:Malurus leucopterus)是雀形目鸟类的一个物种,属于细尾鹩莺科中的细尾鹩莺属。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中心的干燥地带;从昆士兰州中心与南澳大利亚州到西澳大利亚州都有分布。如同其它细尾鹩莺一样,此物种也有显著的两性异形,在繁殖期,一个群居集体中的一只或更多雄性会长出色彩明亮的羽毛。雌性全身为沙褐色,尾部羽毛浅蓝 ;雌性体型比雄性小,繁殖期时雄性身体的羽毛为亮蓝色,喙为黑色,翅膀为蓝色。较年轻的性成熟雄性外形几乎与雌性相同,通常这些雄性正在繁殖。一队蓝白细尾鹩莺在春夏两季会拥有一只较大的、色彩明亮的雄性,这只鸟由许多不显眼的同样是雄性的棕色小鸟陪伴着。得到承认的亚种共有三个;除开大陆上的亚种之外,一个亚种是在德克哈托格岛上找到的,而另一个栖息于西澳大利亚州海岸外的巴罗岛上。这些岛屿上的雄性在繁殖期羽毛是黑色而不是蓝色。 蓝白细尾鹩莺主要以昆虫为食,以小型水果和叶芽为补充食物,它们生活在石南荒原和干旱的灌木丛林中,因为这些地方的灌木提供了掩蔽。如同其它细尾鹩莺一样,此物种也进行合作繁殖,小群的鸟整年都会进行维持领土、保护领土的工作。家庭由社会体制上一夫一妻制的配对构成,几只輔助者鸟帮着养育小鸟。这些輔助者是已经性成熟的后代,它们在羽毛丰满后还会继续留在家庭中一年或更长时间。虽然没有基因的证实,但蓝白细尾鹩莺很可能会是性乱的,并会帮着抚养其它配对的子女。作为求偶表演的一部分,雄性鹩莺会从花上采下花瓣,并将这些花瓣向雌性展示。.

新!!: 亞種和蓝白细尾鹩莺 · 查看更多 »

蓝鲸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屬於须鲸小目的海洋哺乳動物。藍鯨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長超過33米,重達200公噸以上。 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青灰色,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目前已知藍鯨至少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新!!: 亞種和蓝鲸 · 查看更多 »

蓝黑果荚蒾

蓝黑果荚蒾(学名:Viburnum atrocyaneum)是五福花科荚蒾属的植物。分布在缅甸、泰国、印度、不丹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900米至3,200米的地区,见于密林、山脊的疏林、山坡及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蓝黑果荚蒾 · 查看更多 »

蓝斑蜥蜴

蓝斑蜥蜴(學名:Timon lepidus)又名珠宝蜥,主要分布在意大利西北部,法国南部,西班牙及葡萄牙。一般成体體長可達0.3至0.6米,最長可達将近1米,當中至少3分2的體長來自尾巴。.

新!!: 亞種和蓝斑蜥蜴 · 查看更多 »

蓬毛兔袋鼠

蓬毛兔袋鼠(Lagorchestes hirsutus),又名西部兔袋鼠,是澳洲一種細小的有袋類。牠們以往廣泛分佈在澳洲西部,但現只限於西澳州的伯尼爾島及Dorre島上。牠們因環境問題而被列入到易危的狀況。於1994年估計其數量有4300-6700隻。.

新!!: 亞種和蓬毛兔袋鼠 · 查看更多 »

银喉长尾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为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俗名十姐妹、团子、洋红儿、银颏山雀。分布于自北欧、东北欧、东经西伯利亚、至勘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日本、蒙古、朝鲜以及中国的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等地,多见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在辽宁尤以东部山区的落叶松林较常见以及冬季或迁平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新!!: 亞種和银喉长尾山雀 · 查看更多 »

银鲫

銀鯽(學名:)是鯽屬下的一個种,有時被當成鯽魚的亞種()。在鯉科中體型中等,一般不超過,成年個體長度在之間。通常体色為銀色,故而得名,但實際也有其他顏色的種類。銀鯽是雜食動物,分佈于歐洲、北美和亞洲的流動緩慢的河流和湖泊中。 銀鯽與黑鲫十分相似,但是銀鯽的魚鱗更大,體側線上一般有27—32枚鱗片,而黑鯽則為31—35片;銀鯽的尾鰭分叉也更大一些。.

新!!: 亞種和银鲫 · 查看更多 »

铺散马先蒿

铺散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diffusa)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锡金、喜马拉雅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3,800米至4,0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铺散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锦龟

锦龟(学名:Chrysemys picta)是泽龟科锦龟属的唯一种,也可稱為油彩龜,生活在流速慢的淡水中,分布范围从加拿大南部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和墨西哥北部,另外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也有分布。化石表明锦龟早在1500万年前就已存在,由以区域划分的四个亚种(东部、中部、南部和西部锦龟)在末次冰期期间进化而来。成年雌性锦龟体长约10至25厘米(4至10英寸),重约300至500克(11至18盎司),而雄龟体型则相对较小。龟壳平滑,椭圆形、平底。皮肤呈橄榄色至黑色,四肢和头部有红、橙、黄条纹。 锦龟以水生植被、水藻和其他小型水生物(如昆虫、甲壳类和鱼类动物)为食。虽然锦龟经常在孵化时或孵化后不久被啮齿目、犬科、蛇亚目动物吃掉,但成年龟的硬壳能抵御大部分的食肉动物,除了短吻鳄和浣熊。 锦龟依赖来自周围环境的热量,所以只在日间活动,形式主要是晒太阳。锦龟在冬季进入冬眠,地点通常在有泥的河底。锦龟在春季和秋季交配,在晚春至盛夏期间雌锦龟就会在地上挖巢并产卵;孵出的锦龟到性成熟一般要2至9年,而雌龟则要6至16年。野生锦龟可以活超过55年。 锦龟在阿尔冈琴部落的传说中扮演骗子的角色。尽管动物诱捕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但锦龟还是美国第二受欢迎的宠物龟。虽然栖息地破坏和公路致死导致锦龟的数量减少,但它能适应人为干扰的环境,使它成为北美数量最多的龟种。目前锦龟只在美国俄勒冈州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两个地区处于分布区被侵蚀的危险。美国有四个州将锦龟列为它们的代表性爬行动物。.

新!!: 亞種和锦龟 · 查看更多 »

鄂氏麂羚

鄂氏麂羚(Cephalophus ogilbyi),又名奧氏小羚羊或奧吉碧遁羚,是分佈在塞拉里昂、利比里亞、加納、尼日利亞東南部、赤道畿內亞的比奧科島及加蓬的麂羚。其下已知有兩個亞種:.

新!!: 亞種和鄂氏麂羚 · 查看更多 »

野外绝灭

野外滅絕(Extinct in the Wild,或縮寫為EW)是一種保護現狀,當某物種或其亞種,其已知的個體僅存活於圈養的環境、或是其種群需經過野放後才能夠回歸其歷史上存在的地點時,就會被分類至此保護現狀。.

新!!: 亞種和野外绝灭 · 查看更多 »

野山羊

野山羊(Capra aegagrus)是一種野生的山羊,分佈在歐洲及小亞細亞至中亞及中東。.

新!!: 亞種和野山羊 · 查看更多 »

野生火雞

野生火雞(學名:Meleagris gallopavo),又名普通火雞,是原產於北美洲的火雞,也是最重的火雞。家火雞與牠們屬於同一物種,是將墨西哥的亞種馴化而來的。.

新!!: 亞種和野生火雞 · 查看更多 »

野生稻

野生稻(學名:Oryza rufipogon),又称鬼仔稻,是一个野生稻种(但并非水稻的品种),目前作为人类重要食糧的稻米可能由其演化而来。在世界多处都有分布,台灣從桃園到新竹之間的水塘有發現的紀錄,70年代後絕種。 中国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不允許隨意採集和出售,但是可以作為科學研究並培育野生稻雜交種。.

新!!: 亞種和野生稻 · 查看更多 »

野马

野馬(学名:Equus ferus),是马科马属的一种,其中已灭绝的欧洲野马一般被认为是家马的直系祖先,而蒙古野马(即普氏野马)则是目前仅存的真正野生亚种。.

新!!: 亞種和野马 · 查看更多 »

野豬

野豬(学名:Sus scrofa)又名山豬,豬屬動物。牠們廣爲分佈在世界上,适应多种栖息环境,為雜食性。 現今肉類食糧主要來源之一的家豬,也是於8000年前由野豬馴化而成,牠是野豬下的一個亞種。野豬不僅與家豬外貌極為不同,成長速度也遠比家豬慢得多,體重亦較輕。.

新!!: 亞種和野豬 · 查看更多 »

野薄荷

野薄荷(学名:Mentha arvensis),也称土薄荷、玉米薄荷,是薄荷属下的一种。其范围遍及环北方带,在有湿润土壤的欧洲、西亚、东亚都有分布,东至西喜马拉雅山脉和西伯利亚的东部,以及北美Euro+Med Plantbase Project: 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Flora of NW Europe: 。 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60厘米(特殊情况能长到100厘米)。对生叶序,叶片较小,2-6.5厘米长,1-2厘米宽,长毛,边缘为齿状。其花呈淡紫色(有时候会使白色或粉色),为簇群分布,每个花朵直径为3-4毫米Blamey, M. & Grey-Wilson, C. (1989).

新!!: 亞種和野薄荷 · 查看更多 »

臺灣畫眉

臺灣畫眉(学名:Garrulax taewanum),雀形目噪鹛科噪鹛属鸟类,是台湾特有种,曾被认为是画眉(Leucodioptron canorum)的亞種,但是現已被獨立为一個分開的物種。基于線粒體細胞色素b基因的研究,Li et al (2006)認為臺灣画眉與中國画眉在大约1.5百萬年前演化分開為兩個物種。臺灣畫眉与画眉曾被認為是噪鹛属物種,但現己被認為是Leucodioptron属中。.

新!!: 亞種和臺灣畫眉 · 查看更多 »

臺灣水鹿

臺灣水鹿(Formosan Sambar Deer),又稱四目鹿,是一種在臺灣特有的水鹿亞種,是台灣最大型的草食動物,會進行季節性的換毛以偽裝,夏季體色較淡,為黃褐色,冬季則為暗褐色。.

新!!: 亞種和臺灣水鹿 · 查看更多 »

里奧格蘭德豹蛙

里奧格蘭德豹蛙(学名:Rana berlandieri)是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及新墨西哥州至墨西哥中部的水生青蛙。.

新!!: 亞種和里奧格蘭德豹蛙 · 查看更多 »

里海虎

里海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virgata)又称波斯虎,是虎的一个亚种。曾分布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土耳其、蒙古及俄罗斯(中亞、南高加索)境内,自1970年代绝灭。一般认为在中国新疆分布的新疆虎也是里海虎的一个种群。.

新!!: 亞種和里海虎 · 查看更多 »

金头闭壳龟

金头闭壳龟(学名:Cuora aurocapitata)为龟科闭壳龟属的爬行动物。只分布于中国安徽,多栖息于丘陵地带的水沟或水质较清澈的山区池塘内。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安徽南陵。 金头闭壳龟有時會被認為是潘氏闭壳龟的亞種。.

新!!: 亞種和金头闭壳龟 · 查看更多 »

金丝猴

仰鼻猴属(学名Rhinopithecus),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由于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仰鼻猴是长有金黄色皮毛的生活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的川金丝猴,所以这一属的动物通常被称为金丝猴,它的英文名字直译成中文是仰鼻猴。这一属共有五种动物,都分布在亚洲,其中有三个种分布在中国,数量稀少,都是濒危动物。.

新!!: 亞種和金丝猴 · 查看更多 »

金花忍冬

金花忍冬(学名:Lonicera chrysantha)为忍冬科忍冬属的植物。分布在朝鲜、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湖北、山西、甘肃、四川、青海、江西、内蒙古、山东、辽宁、黑龙江、宁夏、吉林、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生长于海拔250米至2,0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沟谷、林下或林缘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金花忍冬 · 查看更多 »

金须拟䴕

金须拟䴕(Golden-whiskered barbet,学名:Megalaima chrysopogon),又名金颊拟啄木鸟、黄颊五色鸟、金须啄木鸟、金须拟啄木鸟,是东南亚一种鸟,为鵎鵼科拟啄木鸟属中的一个物种。.

新!!: 亞種和金须拟䴕 · 查看更多 »

金鱼草

金鱼草(学名:Antirrhinum majus)又名龙口花、龙头花、洋彩雀,为车前科金鱼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属玄参科,是一種模式生物。原产於地中海地区,分布区域从摩洛哥和葡萄牙向北至法国南部,东至土耳其和叙利亚。Flora Europaea: 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金鱼草因花状似金鱼而得名,其拉丁学名“Antirrhinum”意指“状如鼻子”,而“majus”则意为“五月开花”。.

新!!: 亞種和金鱼草 · 查看更多 »

金鳳蝶

金鳳蝶(Old World swallowtail,学名:Papilio machaon)又名黄凤蝶、茴香凤蝶、胡萝卜凤蝶,是鳳蝶科中的一種蝴蝶,牠分佈在歐洲及亞洲的全北區,並北美洲。飛得很快,經常會停在花間吃花蜜。牠們出沒於高山的草原及山邊,更喜歡向山頂飛。在低地,牠們也會在花園出沒。.

新!!: 亞種和金鳳蝶 · 查看更多 »

金黃鼠耳蝠

金黃鼠耳蝠(學名:Myotis formosus flavus),俗稱黃金蝙蝠,又稱為倒吊蓮、倒吊鈴,它屬於蝙蝠的一種,體重約15公克,體長約6公分。金黃鼠耳蝠主要分布於台灣的台東、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和台南等縣市。其中又以雲林和嘉義地區平原地帶發現最多,而又在雲林縣的水林和北港兩地的分布最密集。然而,雲嘉交界處的分佈熱點的金黃鼠耳蝠數量已大不如前。 目前金黃鼠耳蝠在分類上暫時被列為赫氏鼠耳蝠(Myotis formosus)的亞種,為台灣特有亞種)。.

新!!: 亞種和金黃鼠耳蝠 · 查看更多 »

金葉猴

金葉猴(学名:Trachypithecus geei),又名金色烏葉猴或黃冠葉猴,是印度阿薩姆邦及不丹黑山山腳一種舊世界猴。牠們是印度其中一種最瀕危的靈長類。一直以來,居於喜瑪拉雅山的人都指金葉猴很罕有,科學界最早是於1950年代知道牠們的存在。 金葉猴有很多金色至鮮奶白色的毛,面部黑色,尾巴很長,達50厘米。牠們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樹上,在跳躍時以尾巴來平衡身體。在雨季,牠們會喝葉子上的水。牠們主要是草食性的,吃果實、葉子、種子、芽及花朵。 金葉猴的分佈地很細小,南至雅魯藏布江,東至瑪納斯河,西至桑科希河,北至不丹的黑山。這種天然屏障相信是導致從其近親戴帽葉猴演化的原因。牠們群居,成員約有8隻,包括一隻雄猴及幾隻雌猴,最多的群族可以多達50隻。牠們正處於瀕危狀況,於2001年的數量只有1064隻,由於缺乏幼猴,估計牠們的數量仍在下降。.

新!!: 亞種和金葉猴 · 查看更多 »

金腹卷尾猴

金腹卷尾猴(學名Cebus xanthosternos)是一種新世界猴。 金腹卷尾猴的胸部、腹部及上臂呈黃色至金色,但個別或性別之間存在著些微不同。面部呈淺褐色,冠呈深或淺褐色。以往相信牠們是黑帽卷尾猴的亞種,但現已成為獨立的物種。金腹卷尾猴並沒有明顯的毛簇,大部份都是位於頭部背面,故較難見到。上面部有短毛,眼睛周園較深色。四肢及尾巴都較為深色。 以往金腹卷尾猴棲息在聖弗朗西斯科河東面及北面的地區,但由於人類的騷擾,牠們現只分佈在巴西巴伊亞東南部的大西洋森林。牠們現存只有300隻。.

新!!: 亞種和金腹卷尾猴 · 查看更多 »

金色薩瓦納鰍

金色薩瓦納鰍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鰍科的其中一種,為温帶淡水魚,分布於歐亞大陸,包括多瑙河、黑海沿岸、愛琴海沿岸、頓河、庫邦河、庫拉河、阿拉斯河、Sefid-rud、Tedzhen與 Murgab河等淡水流域,體長可達14公分,棲息在河川中上游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亞種和金色薩瓦納鰍 · 查看更多 »

金斑蝶

金斑蝶(學名Danaus chrysippus),是廣佈在亞洲及非洲的一種蛺蝶。樺斑蝶相信是最早被描繪的蝴蝶。一幅3500年前在樂蜀發現的古埃及濕壁畫上就描繪了此蝴蝶。.

新!!: 亞種和金斑蝶 · 查看更多 »

蕎麥

荞麦(学名:Fagopyrum esculentum),亦作普通蕎麥以跟其他同屬物種區別,是蓼科荞麦属的植物,也有人将其分入蓼属,它是一种双子叶植物。普通荞麦和同属的苦荞麦(F.

新!!: 亞種和蕎麥 · 查看更多 »

蕪菁甘藍

蕪菁甘藍(學名Brassica napobrassica),又名瑞典蕪菁,是源自於捲心菜及蕪菁的一種根莖類蔬菜。根可以有多種煮法,葉子當為葉菜類般食用。.

新!!: 亞種和蕪菁甘藍 · 查看更多 »

長尾虎貓

長尾虎貓(學名:Leopardus wiedii)是原住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貓科,學名以維德-新維德親王(Prince Maximilian of Wied-Neuwied)來命名。牠們是獨居及夜間活動的,喜歡棲息在雨林的深處,包括在墨西哥至阿根廷的雨林。雖然牠們曾一度被認為瀕危至滅絕,但現已改善為近危的狀況。.

新!!: 亞種和長尾虎貓 · 查看更多 »

長尾林鴞

長尾林鴞(學名Strix uralensis)是一種中等大小及夜間活動的貓頭鷹,在歐洲及亞洲北部有達15個亞種。.

新!!: 亞種和長尾林鴞 · 查看更多 »

長尾水獺

長尾水獺(Lontra longicaudis)是分佈在中美洲、南美洲及千里達的水獺。 長尾水獺棲息在不同的河流環境,包括落葉林及常綠森林、大草原等。牠們似乎較喜歡清澈的河流,較少在污濁的下游出現。牠們是獨居的,主要吃魚類及甲殼類。牠們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新!!: 亞種和長尾水獺 · 查看更多 »

長喙兀鷲

長喙兀鷲(學名:Gyps indicus)是鷹科下的一種兀鷲。與常見的歐亞兀鷲(G.

新!!: 亞種和長喙兀鷲 · 查看更多 »

長鬚鯨

長鬚鯨(學名:Balaenoptera physalus)又稱脊鰭鯨、真鬚鯨、剃刀鲸、鯡鯨或鰭鯨,是鬚鯨亞目中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牠們是全球第二大的鯨,也是現存第二大的動物,僅次於藍鯨。 長鬚鯨的身軀長而苗條,全身大多呈棕灰色,下腹部的顏色較淺。現時所知,長鬚鯨最少有兩個現存的亞種:北大西洋的北長鬚鯨,以及另一較大的亞種——南冰洋的南極長鬚鯨。在極地到熱帶地區的大型海洋中均可找到長鬚鯨,只是北極和南極附近的地區,以及大型海域附近的小水域找不到牠們。所有密度最高的長鬚鯨族群均分佈於溫帶地區及水較冷的地帶。 牠們的食物有小型的魚類、烏賊及甲殼動物(這包括糠蝦和磷蝦)。 跟其他所有大型的鯨類一樣,長鬚鯨在20世紀期間曾被大量捕撈,現時仍屬瀕危物種。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簡稱IWC)後來全面禁止所有對長鬚鯨商業性捕撈的行為,但冰島和日本仍然宣佈其捕撈行動將會繼續進行。此外,人類在水上的活動亦對長鬚鯨構成很大的威脅,更甚的是,據有關的記錄,每年長鬚鯨與船隻相撞的次數極多,且往往都導致了該鯨的死亡。.

新!!: 亞種和長鬚鯨 · 查看更多 »

長鰭光唇魚

長鰭光唇鱼(学名:Acrossocheilus iridescens longipinnis,Wu于1939年命名,俗名五花鱼、花榄鱼、花鲮)为輻鰭魚綱鯉形目鲤科光唇鱼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屬厚唇光唇魚的亞種,體長可達10公分。 在中国,长鳍光唇鱼分布于珠江水系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西阳朔。.

新!!: 亞種和長鰭光唇魚 · 查看更多 »

長豇豆

長豇豆(學名:Vigna unguiculata subsp.

新!!: 亞種和長豇豆 · 查看更多 »

长穗薹草

长穗薹草(学名:Carex dolichostachya)是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分布在台湾岛、日本、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安徽、浙江、陕西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1,6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林下或山坡沟边。.

新!!: 亞種和长穗薹草 · 查看更多 »

长颈鹿

长颈鹿属(学名:Giraffa)是一屬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共有四個物種,是現存世界上最高的陆生动物。一般雄性个体高达4.8到5.5米高,重达900公斤。雌性个体一般要小一些。 长颈鹿是非洲特有的动物,与鹿和牛有亲缘关系,但属于不同的科,即长颈鹿科。长颈鹿科包括长颈鹿和霍加狓两种动物。 中国典籍关于长颈鹿的记载,最早出自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记录非洲索马里沿岸拨拔力古国出产的异兽,身高一丈余颈长九尺。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中称非洲长颈鹿为徂蜡:“状如驼驰,而大如牛,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明朝永乐十二年(1414),时值郑和第四次出海,榜葛次国(今孟加拉)使臣将一只长颈鹿进贡给明成祖,以“麒麟”为名,据说乃东非土语中的长颈鹿名称giri之音译;在中国传说中,麒麟为祥瑞之兽,明成祖便将其视为祥瑞之兆,命人撰文并绘图记录,以此标榜自己施政的伟大。存世的图像记录仅有传沈度所绘的《麒麟图》。该典故流传甚广。长颈鹿在日語及韓語中的名称皆源于麒麟(日语:キリン),在閩南話中也称为「麒麟鹿」。.

新!!: 亞種和长颈鹿 · 查看更多 »

长趾钝口螈

长趾钝口螈(Ambystoma macrodactylum,贝尔德 1849年) 是钝口螈科中的一种摩尔蝾螈。成年长趾钝口螈通常身长4.1-8.9厘米(1.6-3.5英寸),其特征为周身夹杂的黑色、棕色、和黄色色素斑点,以及位于后肢突出生长的第四根脚趾。化石记录, 遗传学和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表明:长趾钝口螈和蓝点钝口螈均起源于同一祖先。由于古新世时期北美中大陆航道的流失,它们的祖先迁移至科迪勒拉山脉西部地区。 长趾钝口螈主要分布于海拔高度范围可至2800米(9200英尺)的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它们的栖息地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温带雨林,针叶林,山地河岸带,山艾树灌木平原,紫果冷杉林,半干旱地区的山艾树林,绢雀麦平原,以及沿着山地湖区石岸边的高山草甸。在水中野生繁育阶段,长趾钝口螈生活于水流速度较慢的溪流、池塘、以及湖中。寒冬时节是长趾钝口螈的冬眠期,它们依靠先前储藏在皮肤以及尾部的能量储备来维持生命。 长趾钝口螈的五个亚种有着不同的遗传史和基因史,通过它们不同的颜色以及皮肤纹理进行表型区分。尽管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长趾钝口螈划分为无危物种,各式的土地开发活动都对蝾螈的栖息地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

新!!: 亞種和长趾钝口螈 · 查看更多 »

长柱沙参

长柱沙参(学名:Adenophora stenanthina)为桔梗科沙参属的植物。分布于东西伯利亚、蒙古、远东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160米至2,400米的地区,见于山坡草地、草滩、砂地以及耕地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长柱沙参 · 查看更多 »

长托叶石生堇菜

长托叶石生堇菜(学名:Viola rupestris subsp.)是堇菜科堇菜属石生堇菜的亚种。分布在欧洲及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天山及新疆等地,多生长于林缘、林下和山坡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长托叶石生堇菜 · 查看更多 »

腋花马先蒿

腋花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axillaris)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河岸与林下阴湿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腋花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艾草松雞

艾草松雞(學名: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是北美洲最大的松雞。它們生長在美國西部和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和沙士吉萬省南部長有三齒蒿的地方,種名也因此得來。甘尼森艾草松雞最近被承認為一個獨立品種,而在莫諾盆地的種群也可能是獨立的品種。 成鳥有長而尖的尾部,和長至腳趾的羽毛。雄性成鳥在眼上方有黃色的斑點,背灰色,胸白色,喉部深棕色,腹黑色;頸上有兩個黃色的囊,可以在求偶時充氣以吸引異性。雌性成鳥背部和喉部為雜以白斑的棕灰色,腹部顏色較深。雛鳥背部顏色與雌性成鳥同,腹白色。.

新!!: 亞種和艾草松雞 · 查看更多 »

艾氏濱蟹

艾氏濱蟹(學名Carcinus aestuarii),又名艾氏真蟹,是原產於地中海海濱帶的一種蟹。它們非常像普通濱蟹,有時甚至被認為其亞種。艾氏濱蟹與普通濱蟹最不同的地方是眼睛間甲殼前端,普通濱蟹的短而有鋸齒,而艾氏濱蟹的較長而圓滑。艾氏濱蟹的生殖肢筆直,而普通濱蟹的則是彎曲。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這兩者有明顯的分別,故確認艾氏濱蟹的物種地位。 雖然普通濱蟹入侵了世界各地海岸,但艾氏濱蟹(或可能是艾氏濱蟹與普通濱蟹的混種)只入侵了日本的海岸。.

新!!: 亞種和艾氏濱蟹 · 查看更多 »

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 简称 苏门犀(学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双角犀属的唯一一种,是现存最小的犀牛,肩高大约130厘米,体长约240-315厘米,体重约700公斤。苏门犀长有两个突角,这一点与非洲的白犀和黑犀相似,而不同于亚洲的印度犀和爪哇犀。前角较大,通常为15-25厘米,後角较小,通常是少于10厘米。身披厚厚的红棕色的长毛。苏门犀是独居动物,仅在发情与扶养幼仔时相聚。它们是犀牛中最吵的,除了声音外,它们还会在泥中做记号或排便。 苏门犀是世界上最后生存的披毛犀牛,曾经广布于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与沼泽中。在中国,苏门犀曾经广布于华南地区,尤其是四川。 现已是极危动物,于1916年在中国灭绝。现在野外仅存6个种群,其中4个在苏门答腊,另外两个分别在婆罗洲与马来半岛,总数不到100隻。2008年美国网站《生活科学》评出苏门答腊犀牛为全球十大最濒危的稀有动物物种之一。苏门犀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为其角而引发的偷猎。犀角在中医药材中极其珍贵,每公斤值3万美元,不過藥材店現在很多都偷偷改用水牛角了。反而現在大規模伐木与森林的开发才是另外一个重要威胁。苏门犀在人工饲养环境下适应较差。.

新!!: 亞種和苏门答腊犀牛 · 查看更多 »

苏门答腊虎

蘇門打臘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umatrae)是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一个虎的亚种。極度瀕危物種,估計野外種群大約有441至679隻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呈逐年下降趨勢。苏门答腊虎是除巴厘虎和爪哇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内的第三个虎亚种;由于前者两个虎亚种均已灭绝,巽他群島群三大虎亞種中唯一倖存的成員,故它也是目前印尼境内仅存的唯一一个虎亚种。.

新!!: 亞種和苏门答腊虎 · 查看更多 »

苧麻珍蝶

苧麻珍蝶(学名:Acraea issoria),又名細蝶、--、--、細蛺蝶、茶蝶、擬斑蝶,為蛺蝶科束珍蝶屬下的一個種。 種小名issoria來自希臘神話中阿波羅之妹,月亮與狩獵女神阿提密斯的神殿Artemis Issoria。因此,Issoria成為Artemis的別稱。.

新!!: 亞種和苧麻珍蝶 · 查看更多 »

鋸粉蝶

鋸粉蝶(学名:Prioneris thestylis)舊有名稱「斑粉蝶」是用以形容本屬翅面具有黑黃白的斑紋,但尚有其他屬種類具有類似斑紋,原有名稱不具有代表性,且在大陸地區,亦稱Delias屬為斑粉蝶屬,為避免造成混淆,故依照本屬種類前翅邊緣具有細小的鋸齒狀構造,稱本屬為鋸粉蝶屬。本屬世界分佈約有七種左右,主要分佈從斯里蘭卡到華南地區及臺灣,臺灣地區記載兩個種類,其中一種為偶產種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季刊。。在臺灣地區也有人稱為:「斑白蝶」、「黃斑粉蝶」,分佈於臺灣地區低中海拔山區,偏好出現於闊葉林周邊的林緣、溪床、到路旁等環境,偏好訪花、吸水林葆琛,2012年5月第七版第一刷,臺灣常見的蝴蝶-低海拔篇。臺灣蝴蝶保育學會發行,柏驊印刷有限公司。。.

新!!: 亞種和鋸粉蝶 · 查看更多 »

苔原狼

苔原狼(学名:Canis lupus albus)是狼的一个亚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的苔原及丛林地带。体型较大。雄性体长118-137厘米,重40-49公斤;雌性体长112-136厘米,重36.6-41公斤。毛发稠密,毛色较浅,灰色或银灰色。 Category:狼.

新!!: 亞種和苔原狼 · 查看更多 »

雪豹

雪豹(學名:Panthera uncia ),在中國也被称为艾葉豹、荷葉豹、草豹、伊尔毕斯(西部少数民族),有“雪山之王”之称,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相对长而粗大的尾巴是雪豹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的明显特征。 雪豹敏感、机警、喜欢独行、夜间活动、远离人迹和高海拔的生活特性使其行为特征难以为人所知。到目前为止,人类对雪豹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因其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雪豹亦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而由于非法捕猎等多种人为因素,雪豹的数量正急剧减少,现已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只见雪豹皮,不见雪豹”是1990年代,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的痛心呐喊。 与此同时,对雪豹的一系列研究和保护工作也正在進行。2012年6月,青海三江源地区首次拍摄到雪豹影像,引发了较大关注。.

新!!: 亞種和雪豹 · 查看更多 »

雲紋尖粉蝶

雲紋尖粉蝶(学名:Appias indra),雲紋尖粉蝶是一種普遍分佈於南部地區的蝴蝶,牠的幼蟲是以鐵色、臺灣假黃楊為寄主植物,幼蟲時僅取時嫩葉部份。成蝶全年可見,其後翅的雲狀斑紋是本種與其他近似種類相異的特徵,喜好吸水或訪花,本種雖然主要分佈於南部,但於2004年曾經於台北地區大量發生,但隔年便消失無蹤—臺灣蝴蝶保育學會季刊。。.

新!!: 亞種和雲紋尖粉蝶 · 查看更多 »

雷波槭

雷波槭(学名:Acer leipoense)为无患子科槭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100米至2,200米的地区,见于混交林中,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落叶小乔木,可達8米高,叶浅裂,3裂片,叶长9-11厘米,宽7-12厘米Flora of China (draft): 。.

新!!: 亞種和雷波槭 · 查看更多 »

雜交種

杂交种又稱杂种或混种,是指从两种不同的生物杂交产生的后代。.

新!!: 亞種和雜交種 · 查看更多 »

雅波灰蝶

雅波灰蝶(学名:Jamides bochus)也可以稱為琉璃波紋小灰蝶、雅灰蝶,"琉璃"與"波紋",分別描述了本種翅膀背面與腹面的特徵呢。在命名上跟同種有些許重複的問題。呂至堅、陳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新!!: 亞種和雅波灰蝶 · 查看更多 »

雙尾蛺蝶

雙尾蛺蝶(Polyura eudamippus)也稱--、雙尾蝶,是尾蛺蝶屬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雙尾蛺蝶 · 查看更多 »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Amazona oratrix),又名黃頭亞馬遜鸚鵡或黃冠亞馬遜鸚哥,是墨西哥及中美洲北部一種瀕危的鸚鵡。牠們長35-38厘米,主要呈綠色,尾巴短小,頭部黃色。牠們棲息在紅樹林或近河流的森林。牠們有時被認為是黃冠亞馬遜鸚鵡的亞種。.

新!!: 亞種和雙黃頭亞馬遜鸚鵡 · 查看更多 »

雙色帶蛺蝶

雙色帶蛺蝶(Athyma cama)也稱臺灣一文字蝶、臺灣單帶蛺蝶、臺灣一字蝶、圓弧擬叉蛺蝶、分號蛺蝶。本種雌雄異型,雌蝶背面翅紋有三條黃色帶紋,雄蝶則只有一條鮮明白帶。雄蝶與異紋帶蛺蝶雄蝶相似 。.

新!!: 亞種和雙色帶蛺蝶 · 查看更多 »

雙標紫斑蝶

雙標紫斑蝶(Euploea sylvester)是紫斑蝶屬的一種蝴蝶。本種因雄蝶翅背面有兩對明顯的性標,故名;台灣亞種(E.

新!!: 亞種和雙標紫斑蝶 · 查看更多 »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俗称老虎、大虫,是現存体型最大的两种猫科动物之一,被人称为百兽之王。野外個體可長達、重(此为狩猎数据,实测数据的最大值为261kg)。虎是掠食性肉食動物,有敏锐的听力、夜视力,可自由伸缩的尖爪和粗壮的犬齿。同时,它们也是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庞大的体型与有力的肌肉之外 牠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白色到橘黃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条纹,这有助于其在捕猎时隐蔽自身。 虎為亚洲特有种类。其分布的范围极广,从外兴安岭针叶林到开阔的草地到热带沼泽都有。它们的领地观念十分强烈,会划分属于自己的地域范围,而且是獨居的。它们通常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以满足相当的猎物数量。伴随这一事实而来的是,其对栖息地的偏好与地球上部份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相重叠,从而导致了与人类利益的严重冲突。现代虎的九个亚种中,三个已经绝种,其余的六种都被列为濒危,部份处于极危。20世纪初虎的数量约有10万只,而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全球仅存3890只虎。残存的虎虽多受到政府保护,但非法捕猎仍屡禁不止。栖息地丧失和遗传多样性下降亦是其巨大威胁。 虎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动物之一,它们出现在许多古代的神话和民俗传说,现代的电影和各类媒体中。在许多的旗帜、纹章、甚至运动会的吉祥物中都可以见到牠们的图案。孟加拉虎是孟加拉和印度的国家动物。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国家动物也是虎。.

新!!: 亞種和虎 · 查看更多 »

虎头海雕

虎頭海雕(學名:Haliaeetus pelagicus、Steller's Sea Eagle)是鷹科中的一種大型的猛禽。虎頭海雕是現時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鷹,平均每隻重約6.8公斤。 虎頭海雕在堪察加半島、鄂霍次克海沿岸、黑龍江、庫頁島北部及俄羅斯尚塔爾群島(Shantar Islands)一帶進行繁殖。大部分虎頭海雕在冬季來臨時都會往南遷至日本千島群島和北海道越冬。這說明了虎頭海雕比白尾海雕更不具流浪性,分佈的範圍亦不及白尾海雕廣泛。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河北等地,多栖息于海岸、河口。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Kamchatka。.

新!!: 亞種和虎头海雕 · 查看更多 »

虎紋鈍口螈

虎紋鈍口螈(學名Ambystoma tigrinum),又名虎斑蠑螈,是一種蠑螈。.

新!!: 亞種和虎紋鈍口螈 · 查看更多 »

虎鯨

虎鲸(學名:Orcinus orca, 英語:Killer whale 或 Orca)為齒鯨小目中海豚科下体型最大的海洋物種,又稱為殺手鯨、殺人鯨、逆戟鲸。地球上的所有大洋中都有虎鲸生活,且為全球性分佈,除了在波罗的海、黑海及北冰洋部分地区,在冰冷的南北極地区,溫帶亞熱帶到热带海域都有分布。 虎鲸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食肉动物,位於海洋食物链的最頂端,食性廣泛,但不同生態型的虎鯨會對應相當專一的食性,例如居留型虎鯨幾乎只吃鱼类,某族群的虎鯨只吃海豹, 另外還有遷徙型虎鯨群则会猎杀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包括海豹、海狮、海象,甚至是鲸目的其他物种(如海豚)與大型鯨魚。現今世界上有五類不同外型與生態習性特徵不同的虎鯨,是否可分成单独的种族和亚种仍在討論中。虎鲸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居留型的虎鯨會形成非常稳定的母系社會家族。虎鲸的一些复杂社会行为、捕猎技巧和声音交流,被认为是虎鯨拥有自己的文化的证据。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虎鲸的保护状况列为数据不足。虽然虎鲸不是濒危物种,但是某些地域的族群还是因为食物匮乏、海洋主題公园的捕捉、渔业的冲突、噪音污染、水污染、航运船只、过多的观鲸船只和栖息地丧失等等原因受到極大的威胁。 一般认为,野生的虎鲸不会威胁人类的安全,Carwardine, Mark (2001) "Killer Whales" London: BBC Worldwide Ltd., ISBN 0-7894-8266-5 而人工飼養的虎鲸至今约有約有20攻击人类的記錄。2010年,虎鲸提利康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海洋公園袭击訓練師,導致訓練師溺死。.

新!!: 亞種和虎鯨 · 查看更多 »

陕甘黄毛槭

陕甘黄毛槭(学名:Acer fulvescens subsp.)为无患子科槭属黄毛槭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2,1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和山谷丛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陕甘黄毛槭 · 查看更多 »

陕西荚蒾

陕西荚蒾(学名:Viburnum schensianum)为五福花科荚蒾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山东、湖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河北、甘肃、江苏等地,生长于海拔700米至2,200米的地区,见于松林下、山谷混交林以及山坡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陕西荚蒾 · 查看更多 »

报春红景天

报春红景天(学名:Rhodiola primuloides)为景天科红景天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4,45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山谷石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报春红景天 · 查看更多 »

暴马丁香

暴马丁香(学名:Syringa reticulata subsp.)为木犀科丁香属的亚种。分布于朝鲜、远东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1,200米的地区,见于林边、山坡灌丛、沟边、草地和针阔叶混交林中。.

新!!: 亞種和暴马丁香 · 查看更多 »

暗冠蓝鸦

暗冠蓝鸦(学名:Cyanocitta stelleri),又名斯特勒蓝鸦(Steller's Jay),原生於北美洲西部和中美洲,共有6个亚种,是分布於北美洲其余地区的冠蓝鸦的近缘种,外形的不同之处在於暗冠蓝鸦的头颈部为黑色。它们是落基山脉西部唯一一种北美洲松鸦,在所有的北美洲松鸦中,只有它们和冠蓝鸦有顶冠。它们生性大胆、好奇、聪明、顽皮、吵闹,大部分时间都在森林上层活动,有时到地面上是为了勘察来访者以及觅食。 暗冠蓝鸦的学名是以德国自然学家格奥尔格·威廉·斯特勒(Georg Wilhelm Steller)命名的,他於1741年在阿拉斯加海岸的探险途中发现了此物种。.

新!!: 亞種和暗冠蓝鸦 · 查看更多 »

暗眼灯草鹀

暗眼灯草鹀 (学名:Junco hyemalis)是一种小型灰色美国麻雀。这种鸟生活范围为北美洲大部分温带地区,夏季可达北极。这是一个非常易变的物种,很像福克斯麻雀(Passerella iliaca),其系统分类还没有完全确定。.

新!!: 亞種和暗眼灯草鹀 · 查看更多 »

暗褐薹草

暗褐薹草(学名:Carex atrofusca)是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分布在欧洲、美洲等地,生长于海拔2,600米至5,200米的地区。.

新!!: 亞種和暗褐薹草 · 查看更多 »

查塔姆蕨鶯

查塔姆蕨鶯(Bowdleria rufescens)是皮特島及芒哲雷特有及已滅絕的鳥類。牠們的近親有蕨鶯,一些學家認為牠們是蕨鶯的亞種,但現時一般都認為是獨立的物種。雖然大部份學者都將查塔姆蕨鶯分類在自己的屬中,但另一些學者則將牠們分類在大尾鶯屬中。.

新!!: 亞種和查塔姆蕨鶯 · 查看更多 »

柯莫德熊

柯莫德熊(學名:Ursus americanus kermodei)是美洲黑熊的一個亞種,柯莫德熊分佈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中部沿海一帶,以一身如鬼魂般的白色毛皮著稱,因此又俗稱「靈熊」(Spirit Bear)或「鬼熊」(Ghost Bear),在當地的印第安神話中有重要的地位。而「柯莫德熊」之名則取自一位研究此物種的加拿大人法蘭西斯·柯莫德(Francis Kermode),由他的同僚動物學家命名。 柯莫德熊的白色毛皮不是因為白化症,在血緣上也接近美洲黑熊而非北極熊。其白色毛皮是由於該物種基因池所特有的隱性基因所造成。.

新!!: 亞種和柯莫德熊 · 查看更多 »

柱葉大戟

柱葉大戟(学名:Euphorbia cylindrifolia),又名圓椎葉大戟或筒葉麒麟,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大戟屬植物。它們生長在亞熱帶或熱帶的乾旱森林及叢林,但受到環境破壞的影響。.

新!!: 亞種和柱葉大戟 · 查看更多 »

探春花

探春花(学名:Jasminum floridum)为木犀科素馨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河北、陕西、山东、贵州、湖北、四川、河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谷、坡地以及林中。.

新!!: 亞種和探春花 · 查看更多 »

果子狸

果子狸(學名:Paguma larvata)又名花面狸、白鼻心、果子--(kué-tsí-bâ),一种灵猫科的哺乳动物。.

新!!: 亞種和果子狸 · 查看更多 »

林夜鹰

臺灣夜鹰(学名Caprimulgus affinis),是一种生活在南亚地区的夜鹰。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国南部、臺灣、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体长20至25厘米,以昆虫为食。.

新!!: 亞種和林夜鹰 · 查看更多 »

林鵙鶲屬

林鵙鶲屬是新幾內亞的一群固有種鳥屬,屬啸鹟科。目前有六種鳥被歸於這個屬,雖然分子遺傳學證據顯示這個屬可能需要重分類到不同科。.

新!!: 亞種和林鵙鶲屬 · 查看更多 »

恆河豚

恆河豚是生活於印度、孟加拉、尼泊爾與巴基斯坦的淡水豚,分成兩種亞種:印度河亞種(Platanista gangetica minor)與恆河亞種(Platanista gangetica gangetica)。恆河亞種生活在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及它們位於印度、孟加拉與尼泊爾境內的支流中,而印度河亞種則只棲息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中。從1970年代直到1998年為止,牠們被當成是兩個不同的種。不過在1998年,棲息於恆河與印度河的恆河豚族群被重新分類為恆河豚的兩個亞種。.

新!!: 亞種和恆河豚 · 查看更多 »

捷蜥蜴

捷蜥蜴(Lacerta agilis)是一种蜥蜴,分布于几乎整个欧洲,往东至蒙古。在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土耳其则没有分布。 捷蜥蜴有浅色的腹部和背部条纹,雄性的颜色在交配季节变深,部分或整个变成明亮的绿色。其长度可达25厘米。 它有几个亚种。最西部的亚种为Lacerta agilis agilis。这个亚种和其他西部主要亚种Lacerta agilis argus的背部条纹细且断裂,甚至没有。其后续亚种为全红或褐色的背部,没有条纹。这两个亚种的雄性在交配季节只有两侧变成绿色,东部亚种如Lacerta agilis exigua可以为全绿色,甚至不在繁殖季节也为绿色。 雌性捷蜥蜴在疏松的沙地产卵,由温暖的地面孵育。.

新!!: 亞種和捷蜥蜴 · 查看更多 »

捻角山羊

捻角山羊(Capra falconeri),又名螺角山羊,是分散在喜瑪拉雅山西部林地的一種山羊,亦是代表巴基斯坦的動物。.

新!!: 亞種和捻角山羊 · 查看更多 »

李思忠 (鱼类学家)

李思忠(),河南辉县人,中国鱼类学家。 1937年至1940年就读于河南省立汲县师范学校;因战事该校曾在黄河南岸的禹县、南阳等地漂泊。毕业后,考入经济部农本局福生庄业务人员训练班(当时农训班主任为杨亦周);而后曾在韩城等地担任福生庄基层工作人员。1942年进入兰州西北师范学院博物系学习。1946年毕业后相继任职于开封黎明中学、河北滦县师范学校,以及因国共内战由吉林南迁至沈阳的国立长白师范学院。1948年夏长白师范学院继续南迁至北平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师从中国鱼类学研究先驱张春霖教授。1950年5月毕业,最初任职于杨钟健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科学出版社前身);195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动物研究所前身)成立,由陳楨出面被调至该委员会,全职负责原静生生物调查所及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标本的整理、整合。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动物研究所相继成立后,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中国鱼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水产局渔业顾问团顾问兼副团长、北京市水产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志》、《动物学报》、《动物分类学报》、《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委等。 1992年10月,由于“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著有学术论文至少60余篇(及科普杂文约40篇)张春光,《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银汉鱼目 鳉形目 颌针鱼目 蛇鳚目 鳕形目》(前言二),科学出版社,2011年,涵盖中国鱼类分类与区系、鱼类地理分布、鱼种人工移殖等广泛的领域,为中国现代鱼类学的发展、鱼类中文名词审定及知识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与业师张春霖等发起、参与了中国最早的海鱼普查 ,为《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1955年出版)、《南海鱼类志》(1962年 )、《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1979年 )及《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87年)的主要作者之一。 曾主编《新疆鱼类志》(1979年)。1950年代初曾参与鱼类分类中文名词的审定(见1955年中科院编译局出版的《脊椎动物名称》);1980年代曾参与写作、审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鱼类条目;2007年起曾负责《中华大典》鱼类部分.

新!!: 亞種和李思忠 (鱼类学家) · 查看更多 »

杏叶沙参

杏叶沙参(学名:Adenophora hunanensis)是桔梗科沙参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西、江西、广东、河南、贵州、四川、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800米至2,0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坡草地以及林缘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杏叶沙参 · 查看更多 »

東亞飛蝗

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是飛蝗的一個亞種。 由於本物種跟同種的非州飛蝗在體型及結構上的差別很大,所以被認為是另一個亞種。本物種發現於中國大陸及東南亞,是當地農業的主要害蟲,對當地作為主食的禾本科經濟作物造成巨大損耗。 東亞飛蝗基本上是一種独居性昆虫(solitary insects),但在條件適合時,會進入一種群居模式。這個時候,幼蟲會組成隊伍,一起移動,而成蟲會結集群行。儘管近年東亞飛蝗的爆發無論在規模和次數都下降了,因為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及更好的偵查蝗蟲出現的方法,東亞飛蝗到現在仍然存在,而且依然是重要的農作物害蟲,未來仍然有爆發的可能。.

新!!: 亞種和東亞飛蝗 · 查看更多 »

東京喰種

| | | | 是日本漫畫家石田翠的青年漫畫作品,刊載於集英社旗下漫畫雜誌《週刊Young Jump》。單行本標題為。台灣中文版由尖端出版代理,香港中文版則由玉皇朝代理。.

新!!: 亞種和東京喰種 · 查看更多 »

東非直角長角羚

東非直角長角羚(學名:Oryx beisa),又名東非劍羚、直角劍羚或東非長角羚,是一種大羚羊。其下有兩個亞種:分佈在非洲之角及塔納河北部沙地及半沙漠的指名亞種(O.

新!!: 亞種和東非直角長角羚 · 查看更多 »

東非蜂

東非蜂(学名: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西方蜜蜂在非洲的一個亞種,原產於非洲東部包括北從衣索匹亞、南至南非的廣大區域。東非蜂適應惡劣乾燥多變的環境,對一些蜜蜂的疾病也有抵抗性,但卻有兇猛的性情。.

新!!: 亞種和東非蜂 · 查看更多 »

東部大猩猩

東部大猩猩(学名:Gorilla beringei)是一種大猩猩,且是靈長目中體型最大的。目前東部大猩猩分為兩個亞種:東部低地大猩猩(G.

新!!: 亞種和東部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東部低地大猩猩

東部低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graueri)是東部大猩猩的亞種,只生活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的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和周边地区。 東部低地大猩猩較西部低地大猩猩粗壯,有較長的牙齒、強壯的顎骨及較闊的身軀。雄性有黑色的毛皮,當成熟時背部會轉為銀色。.

新!!: 亞種和東部低地大猩猩 · 查看更多 »

東部黑犀

東部黑犀,也被稱為東非黑犀牛。它是黑犀牛的亞種,它的數目非常少,因為它的角被偷獵而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新!!: 亞種和東部黑犀 · 查看更多 »

東方狍

東方狍(學名:Capreolus pygargus,ITIS常用名:Siberian Roe,Eastern roe deer),俗名西伯利亞狍(Siberian roe deer,Chevreuil de Siberie,Corzo Siberiano,Сиби́рская косу́ля,Гүрөөhэн),又稱為矮鹿、獐子、狍子(노루),屬於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狍亚科狍屬下的兩個物種之一,與西方狍並列。生活在東北亞,在俄羅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天山山脈、西藏東部、朝鮮半島以及中國東北 都可以發現其蹤踪。.

新!!: 亞種和東方狍 · 查看更多 »

松鴉

松鴉(學名:Garrulus glandarius),又名樫鳥、橿鳥,是一種分佈極廣泛的鴉科動物,包括西歐大部分地區,至非洲的東北部,以至亞洲的東海岸以及東南亞等地均有分內。正因為分佈如此廣泛,因此不同地區的亞種往往出現極大的變異,特別是當它們的分佈地是相距極遠的時候,差異更大。在歐洲,松鴉也常被簡稱為。.

新!!: 亞種和松鴉 · 查看更多 »

松鸡

松雞(学名:Tetrao urogallus),又稱西方松雞,是松雞科最大的成員,約長100厘米及重4公斤。牠們分佈在歐洲北部及亞洲,其求愛方式十分著名。.

新!!: 亞種和松鸡 · 查看更多 »

松鼠猴

松鼠猴(學名Saimiri sciureus)是一種小型的新世界猴,屬於卷尾猴科,分佈于南美的大多數國家。由于松鼠猴体型娇小,不具有攻击性,因此近年来深受全球各地动物园的欢迎,国内不少野生动物园都引进了松鼠猴与游客直接互动。.

新!!: 亞種和松鼠猴 · 查看更多 »

根出红景天

根出红景天(学名:Rhodiola cretinii)为景天科红景天属的植物。分布在不丹、锡金、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4,300米至4,4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根出红景天 · 查看更多 »

格氏浣熊

格氏浣熊(学名:Procyon lotor gloveralleni),又名巴島浣熊,是浣熊已滅絕的一個亞種,1964年前生活在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巴巴多斯。.

新!!: 亞種和格氏浣熊 · 查看更多 »

栽培品种

栽培品種(英語:Cultivar)是指經由人工栽培之後產生的植物種類,也稱為品種或變種,不過後兩個字有其他不同意義。栽培種根據特徵,有一個專有的命名,以和其他同種植物有所區隔。而命名方式,則是由《》(ICNCP)來規範。 「栽培種」一詞是來自英語中的「栽培」(cultivated)與「變種」(variety),不過栽培種的意義,與植物學或生物學上所說的變種並不相等。在1959年1月1日以前,栽培種通常有一個拉丁化的名稱,但是如此一來很容易和其種名混淆,因此後來改用各地語言來做命名,舉例如下.

新!!: 亞種和栽培品种 · 查看更多 »

栗翅鷹

栗翅鷹(學名:Parabuteo unicinctus;Harris Hawk, Bay-winged Hawk, Dusky Hawk),又名哈里斯鷹,是一種中至大型的猛禽。牠們分佈在美國西南部至智利和阿根廷中部。牠們有時會在西歐,尤其是英國出沒,但很多相信都是從飼養中逃走的。 栗翅鷹是栗翅鷹屬下的唯一物種。其屬名是由希臘文的「擬似」及拉丁文的「鵟」(buteo)組合而成,種小名是根據其尾端上的白間所取。約翰·詹姆斯·奧杜邦以其好友及經濟支持者爱德华·哈里斯(Edward Harris)來取其英文名。牠們最著名的行為是會成群合作獵食。.

新!!: 亞種和栗翅鷹 · 查看更多 »

树蹄兔属

树蹄兔属 动物共有三种:.

新!!: 亞種和树蹄兔属 · 查看更多 »

桃面愛情鳥

桃面愛情鸚鵡(学名:Agapornis roseicollis),又名桃臉情侶鸚鵡、愛情鸚鵡、愛情鳥、小鸚、桃臉牡丹鸚鵡,是一種分佈在非洲西南部乾旱地區的情侶鸚鵡。牠們經常吱吱的叫,是高度群居的鳥類,在野外很多時都以小群生活。牠們全日也會吃東西,經常洗澡。不同群落會有不同的顏色,但雌鳥一般較暗及綠,而雄鳥則較細小及鮮艷。牠們睡覺時會並排而坐及面向對方。雌鳥可以將一些天然物料撕成長條來築巢。.

新!!: 亞種和桃面愛情鳥 · 查看更多 »

桑叶葡萄

桑叶葡萄(学名:Vitis ficifolia 或 Vitis heyneana subsp.)为葡萄科葡萄属毛葡萄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陕西、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1,300米的地区,多生在沟谷灌丛、山坡或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桑叶葡萄 · 查看更多 »

桑岛麂羚

桑岛麂羚(學名Cephalophus adersi),别名桑岛霓羚,是一种小型森林麂羚,仅分布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和肯尼亚的阿拉布口索口科國家公園。有些学者曾经认为桑岛麂羚是红麂羚,哈氏麂羚或青臀麂羚的亚种。 桑岛麂羚肩高30厘米。分布于东部桑给巴尔的麂羚有12千克重,而南部桑给巴尔的麂羚体重仅7.5千克。桑岛麂羚有著赤褐色的毛皮,頸部呈灰色,背部及腹部較淺色。在頭頂上有一細少紅色的冠狀物。桑岛麂羚有細少的角,約長3-6厘米。 桑岛麂羚生活在靠岸的森林及林地,以當中從樹上掉下的花、樹葉及果實為食物。桑岛麂羚是白天活動的動物,由黎明時份至中午出沒覓食,在正午休息,並再次活躍直至黃昏。牠們是一對的生活並擁有細少的領土。 據估計約有1400頭桑岛麂羚存在世上。牠們受到棲息地的破壞、流浪犬及,尤其是過度的獵殺所威脅。桑岛麂羚被癢殺的原因是牠們所擁有的軟皮及甜美的肉質。.

新!!: 亞種和桑岛麂羚 · 查看更多 »

條斑豔粉蝶

條斑豔粉蝶(Delias pasithoe)又稱胡麻斑粉蝶、麻斑粉蝶、胡麻斑白蝶、白室斑粉蝶,是艷粉蝶屬中的一種蝴蝶。.

新!!: 亞種和條斑豔粉蝶 · 查看更多 »

梓叶槭

梓叶槭(学名:Acer catalpifolium)是无患子科槭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400米至1,000米的地区,见于阔叶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梓叶槭 · 查看更多 »

梅花鹿

梅花鹿(Cervus nippon)是鹿科的动物。.

新!!: 亞種和梅花鹿 · 查看更多 »

森林暮眼蝶

森林暮眼蝶(学名:Melanitis phedima),「暮」是指本屬物種大多在天色接近黃昏時刻活動。本種會棲息於森林的環境,因此以「森林」取名為「森林暮眼蝶」呂至堅、陳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又則名為:黑樹蔭蝶、睇暮眼蝶、黑樹間蝶、黑珠衣蝶、黑稻眼蝶、黑木間日蔭蝶、黑目蝶。雌雄斑紋相似。分布於平地及低海拔山區,成蝶較多棲息於陰暗的竹林環境林葆琛,2012年5月第七版第一刷,臺灣常見的蝴蝶-低海拔篇。臺灣蝴蝶保育學會發行,柏驊印刷有限公司。。.

新!!: 亞種和森林暮眼蝶 · 查看更多 »

棕灶鳥

棕灶鳥(學名Furnarius rufus)是南美洲東部一種大型的灶鳥。它們棲息在次生叢林、草坪及農地,也會走到人類居住的地方。它們分佈在巴西東部、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汞阿根廷北和中部。它們是巴拉圭及阿根廷的冠灶鳥的近親。它們是阿根廷的國鳥,其下有4個亞種。.

新!!: 亞種和棕灶鳥 · 查看更多 »

棕硬尾鸭

棕硬尾鴨(學名:Oxyura jamaicensis)是一種細小的硬尾鴨。.

新!!: 亞種和棕硬尾鸭 · 查看更多 »

棉冠獠狨

棉冠獠狨(Saguinus geoffroyi),又名斑柽柳猴、斑狨或戈氏狨,是一種黑白色的檉柳猴屬,頭頂上有紅毛。牠們分佈在巴拿馬及哥倫比亞。一些學者看牠們為絨頂檉柳猴的亞種,但牠們應該是獨立的物種。.

新!!: 亞種和棉冠獠狨 · 查看更多 »

棉鳧

棉鳧(Nettapus coromandelianus)又名--,是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及澳洲的細小棲鴨。.

新!!: 亞種和棉鳧 · 查看更多 »

植物學名命名法

學名(scientific name),按字面即為科學名,也就是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此為一正式、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生物)名稱,此名稱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生物物種依其關係(可能為外表型、遺傳型、親緣關係等),分類學家常予以分門別類,成為各個不同的分類階層,在各個階層中的各分類群都會有一"正確"的名稱,此即學名。.

新!!: 亞種和植物學名命名法 · 查看更多 »

椰子貓

椰子貓(学名: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又名椰子狸,為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的一種麝貓。.

新!!: 亞種和椰子貓 · 查看更多 »

極危物種

極危物種指其在保護現狀中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生物,牠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實際的列表除物種外,也包含亞種、植物品種(variety)、生物群(stock)或次族群(subpopulation)。 对于極危物種常常采用人工圈养的方式进行保护,但也有观点认为在自然条件下能否重建种群更加重要。.

新!!: 亞種和極危物種 · 查看更多 »

楔尾鵰

楔尾鵰(學名:Aquila audax),又名楔尾鷹,是澳洲最大的猛禽,也是世界上最普遍的鵰,是真鵰屬中的一種。有羽毛的腿部和楔状尾部是其明显特征。牠們的雙翼長而且闊,身體呈褐色,翼展平均超過2.5米,平均體長1.2米,尾巴呈楔狀。其巨大体积和楔状尾使非专业人员也能轻易识别。.

新!!: 亞種和楔尾鵰 · 查看更多 »

槲寄生

槲寄生广义而言是指曾被归属为槲寄生科(Santalaceae)的植物之总称或通称。 但狭义的槲寄生通常是指学名为Viscum album的植物,已知共有六种亞种。原生于西亚、南亚和欧洲北部。它是一种半寄生植物,在欧洲神话、传说与习俗中有重大意义。在现代西方,槲寄生仍被用作圣诞节的装饰物与象征物。.

新!!: 亞種和槲寄生 · 查看更多 »

槲鸫

槲鸫(学名:Turdus viscivorus)属於鸫科鸫属,是一种常见雀鸟,广泛分布於欧洲、非洲北部、北亚中部、中亚及中国西部的疏林和耕地,其中中国境内仅有新疆西南部、西北部天山分布有T.

新!!: 亞種和槲鸫 · 查看更多 »

樟味藜

樟味藜(学名:Camphorosma monspeliaca)为苋科樟味藜属的植物。分布于伊朗、罗马尼亚、蒙古、俄罗斯、匈牙利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440米至2,85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荒地、沙丘或旱山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樟味藜 · 查看更多 »

横纹金蛛

橫紋金蛛(Argiope bruennichi)是分佈於歐洲中至北部、北非及亞洲部份的一種絲網蜘蛛。像其他金蛛屬的蜘蛛一樣,牠們的腹部有突顯的黑黃色斑紋。 橫紋金蛛於清晨或黃昏時在長草堆中結網,每次差不多要花一小時才完成。網上明顯的三字形稱為「穩定絲帶」,位於蛛網的中央,其功能為製造反光誘惑具有趨光性的昆蟲。 當獵物被蛛網所捕捉後,橫紋金蛛會快速的以蛛絲將牠包裹。在咬下時會注入令獵物痲瘋的毒素及蛋白質溶解酶。 雄性橫紋金蛛比雌性的細小,牠們很多時會待在雌蛛的網中或附近,等待她完成最後的脫殼及達至性成熟。此時雌蛛的鋏角會有一陣子柔軟,雄蛛可以與不被雌蛛咬倒的情況下交配。.

新!!: 亞種和横纹金蛛 · 查看更多 »

横纹长鬣蜥

横纹长鬣蜥(學名:Physignathus lesueurii)俗称澳洲水龙,是飞蜥科的一种蜥蜴。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范围从维多利亚州北部到昆士兰州,在南澳大利亚州的东南海岸亦有小种群分布。下有兩個亞種,分別是Physignathus lesueurii lesueurii及 P. l. howitti。.

新!!: 亞種和横纹长鬣蜥 · 查看更多 »

横斑蚁鵙

横斑蚁鵙(学名:Thamnophilus doliatus)是蚁鵙科蚁鵙属的一种。生活于新热带界中,可在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州、整个中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南美洲安地斯山脉以东大部分地区,阿根廷北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发现。另外,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亦有观察报告。横斑蚁鵙的栖息地为干旱和湿润的疏林(包括花园和公园)。横斑蚁鵙分布广泛,是蚁鵙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新!!: 亞種和横斑蚁鵙 · 查看更多 »

樹袋鼠

樹袋鼠是生活在樹上的袋鼠科動物。牠們分佈在新畿內亞、昆士蘭極東北區及鄰近島嶼的雨林。雖然大部份都是生活在山區之中,當中也有幾個物種棲息在低地中,如皂樹袋鼠。大部份樹袋鼠都因獵殺及失去棲息地而被列為瀕危。 現時已知約有12種樹袋鼠,一些分類卻仍未明。牠們的毛色及大小有顯著不同,頭部及身體長41-77厘米,尾巴長40-87厘米,重14.5公斤。雌性較雄性細小。.

新!!: 亞種和樹袋鼠 · 查看更多 »

橫斑林鴞

橫斑林鴞(學名:Strix varia)是一種大型貓頭鷹。.

新!!: 亞種和橫斑林鴞 · 查看更多 »

橄榄背林鸲

橄榄背林鸲(学名:Stiphrornis erythrothorax pyrrholaemus)是加蓬特有的一种亚种,但国际鸟盟认为它们是一种独立的物种。它们的喉部和胸部呈橙色,而腹部呈黄色,背部为橄榄绿色,头部羽毛为黑色,雌性与雄性的样貌相似,但雌性羽毛颜色并没有雄性鲜艳。 该物种于2008年被描述并命名,其标本最早在1953年11月的奇班加被采集,该标本保存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现时它们正受到栖息地破坏的威胁。.

新!!: 亞種和橄榄背林鸲 · 查看更多 »

橙端粉蝶

橙端粉蝶(学名:Hebomoia glaucippe)是橙瑞粉蝶屬的一個物種,前翅背面頂角有個大型的三角形成紅色斑紋。本種為本屬的模式種,因此以屬名的中文名做為本種的中文名稱呂至堅、陳建仁,2014,蝴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新!!: 亞種和橙端粉蝶 · 查看更多 »

橙額鸚鵡

橙額鸚鵡(學名:Cyanoramphus malherbi),紐西蘭特有的小型鸚鵡。其名字易與中美洲的橙額鸚哥(Aratinga canicularis)相混淆,但此種在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極危物種,估計野外個體總數不多於50頭。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橙額鸚鵡被認為是分佈較廣的黃額鸚鵡(Cyanoramphus auriceps)的一個亞種,但近年的研究已証明此鳥為一獨立品種。目前生活在紐西蘭南島的假山毛櫸(Nothofagus)林內,雖然牠們在人類登錄前可能有更多樣的棲息地。原生林的大量砍伐導致牠們失去築巢的地方,過度放牧使賴以為食的矮灌木林消失殆盡,外來物種如老鼠、白鼬及貓等也往往威脅到牠們的性命。.

新!!: 亞種和橙額鸚鵡 · 查看更多 »

欧夜鹰

欧夜鹰(学名Caprimulgus europaeus),即欧洲夜鹰,生活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和亚洲、非洲的温带地区。 欧夜鹰分布于欧洲、亚洲北部、中国北方、蒙古及非洲西北部。体长27厘米,棕灰色,满布杂斑和纵纹,以昆虫为食。.

新!!: 亞種和欧夜鹰 · 查看更多 »

欧亚莺

欧亚莺(学名:Sylvia atricapilla)是一种常见、分布广泛的鸟类。它背部呈橄榄灰色,腹部为浅灰色,各个亚种间差异很小。欧亚莺的雌性和雄性的头部均有彩色花斑,其中雄性为黑色,雌性为红棕色。雄性的鸣叫声音调丰富,通常会以嘹亮的高渐强音作结尾,但是在诸如阿尔卑斯山谷处等地方也会存在较为简单的莺啼。与欧亚莺关系最近的鸟是园林莺,叫声类似,但长相大不相同。.

新!!: 亞種和欧亚莺 · 查看更多 »

欧石鸡

欧石鸡(Alectoris graeca),鸟纲鸡形目雉科石鸡属的一个种。全身体羽灰色,其显著特征为从前额起至上胸的黑色花纹。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

新!!: 亞種和欧石鸡 · 查看更多 »

欧石楠班克木

欧石楠班克木(学名:Banksia ericifolia)是一種山龍眼科的木本灌木,是澳大利亞的原生品種。它們分别在新南威爾斯州大分水嶺的中部及東部兩個不同的地方生長。欧石楠班克木因其秋天橙色或红色的花簇而著名,与其类似欧石楠的美观的叶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欧石楠班克木是中型或大型灌木,株高和冠幅均可达到6米高,不过一般情况下株高是3米左右。在裸露的石楠原和沿岸地区,欧石楠班克木的株高一般是1-2米。 Category:棒柯屬 Category:澳大利亞植物 Category:1782年描述的植物.

新!!: 亞種和欧石楠班克木 · 查看更多 »

欧绒鸭

欧绒鸭(somateria mollissima,common eider)是一种体型较大()的,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东西伯利亚的北侧海岸上。欧绒鸭仔主要在北极以及其他靠近北方的地区繁殖,但会在冬季往南部温带地区迁徙,迁徙时会形成大片的鸟群。其飞行速度可达113公里每小时。.

新!!: 亞種和欧绒鸭 · 查看更多 »

欧薄荷

欧薄荷(学名:Mentha longifolia),也称马薄荷(Horsemint),是薄荷属下的一种薄荷,生长於海拔800-1950米的地区,原产于欧洲,播种范围非常广,在中亚、东亚(范围从埃及一直到中国)、非洲北部和南部Euro+Med Plantbase Project: African Flowering Plants Database: Flora of China: 都有种植。中国大陆的上海和南京分布较多。.

新!!: 亞種和欧薄荷 · 查看更多 »

欧洲乌贼

欧洲乌贼 (Loligo vulgaris)是枪乌贼属的一种大型乌贼。主要发现于北海至非洲西海岸的500米以上的深海水域中。成年个体约40厘米长。 vulgaris.

新!!: 亞種和欧洲乌贼 · 查看更多 »

欧洲马鹿

欧洲马鹿(學名:Cervus elaphus)是屬於鹿科的一种,又名紅鹿、赤鹿、八叉鹿。.

新!!: 亞種和欧洲马鹿 · 查看更多 »

歐亞紅松鼠

歐亞紅松鼠(學名:Sciurus vulgaris)是松鼠族下的一個物種,屬於一種居於樹上的雜食性囓齒動物,在歐亞大陸等地均十分常見。雖然如此,但在英國它們的數目卻不斷下降,主因是作為入侵物種的灰松鼠(Sciurus carolinensis)有更強的適應性及覓食能力。.

新!!: 亞種和歐亞紅松鼠 · 查看更多 »

歐亞狼

亚欧狼,又名普通狼,中国狼,欧洲狼,草原狼,是狼的一个亚种,曾经广布于亚欧大陆。.

新!!: 亞種和歐亞狼 · 查看更多 »

歐亞鴝

歐亞鴝(学名:Erithacus rubecula),俗稱知更鳥,是一種細小的雀形目鳥類,曾被界定為鸫亚科,現歸類為鹟科。歐洲很常見,由西伯利亞至阿爾及利亞,遠至大西洋的亞述爾群島和馬德拉,以及東南面的高加索山脈,也有其蹤跡。 牠是歐洲常見的鳴禽,身長12.5–14.0厘米(5.0–5.5英寸),性好戰,因胸前鮮艷的羽毛最初被稱作redbreast(紅色胸脯)。15世紀歐洲時興以人名稱呼常見動物,時人稱它為Robin redbreast,後來簡略為robin(Lack,1953:44)。 叫聲囀鳴似笛,在繁殖季節由早至傍晚鳴叫,甚至夜晚,所以有人將牠與夜鶯混淆。冬季時雌鳥會另覓地方以便餵養小鳥,雄鳥則留守舊巢,全年居於同一地點。愛在縫隙、小洞甚至人造物料如棄置水壺築巢。小歐亞鴝羽毛顏色並不顯著,在從巢中飛出來的2至3個月後,紅色的羽毛開始在下巴長出,再過2至3個月,鮮艷的羽毛特徵漸漸形成。 在英國、愛爾蘭等地的花園,歐亞鴝很常見,牠們也不怕人,會趁園丁掘土時飛近尋找蚯蚓。雄性歐亞鴝對入侵地盤者有很大反應,就算沒有被挑釁也會作出攻擊,這跟牠給予大眾的和善觀感不太相符。 英國的歐亞鴝大部分長居,但有小部分雌鳥會在冬天南飛避寒,甚至遠至西班牙。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俄羅斯的歐亞鴝會飛至英國避冬。 由於第1年的死亡率很高,歐亞鴝平均壽命僅1.1歲,但若順利度過1歲,則壽命會較長,曾有記載一隻歐亞鴝生存了12年。.

新!!: 亞種和歐亞鴝 · 查看更多 »

歐美洲豹

歐美洲豹(学名:Panthera gombaszoegensis)是生存於150萬年前,歐洲最早的豹屬。其化石首先在義大利發現,並分類為托斯卡那山地獅。後期在英格蘭、德國、西班牙、法國及荷蘭都有發現其標本。牠有時被認為是美洲豹的亞種。 歐美洲豹的體型較在南美洲的物種大,可能有能力獵殺更大型的獵物。與歐美洲獅相似形態的化石在東非的更新世早期地層發現,同時擁有像獅及像虎的特徵。 歐美洲有可能是獨自生活的。一般相信牠們是生活在森林中,與現今的美洲豹生活在相似的棲息地,但有研究認為牠們並非如想像般棲息在森林中。.

新!!: 亞種和歐美洲豹 · 查看更多 »

歐歌鶇

歐歌鶇(學名:Turdus philomelos)是一種分佈在歐亞大陸的鶇屬鳥類,上身呈褪色,下身呈奶白色或淺黃色,有黑色斑點。牠們歌聲獨特,常見於詩歌。 歐歌鶇在森林、花園和公園繁殖。牠們會在樹上以泥築巢,每次會生4-5顆蛋。牠們是雜食性的,懂得利用石頭作為鐵砧攻擊蝸牛。牠們就像其他雀形目般受體內、外的寄生蟲侵襲,且易被貓和猛禽捕食。 有一部份的歐歌鶇是候鳥,會飛到南歐、北非及中東過冬。牠們也有被引進到新西蘭及澳洲。牠們雖然並非瀕危,但在歐洲部份地區的數量大幅減少,可能是與種植業的改變有關。.

新!!: 亞種和歐歌鶇 · 查看更多 »

歐洲獅

歐洲獅(Panthera leo europaea)是獅的已滅絕亞種,分佈於南歐洲。牠們一般被認為是亞洲獅的一部份,但其他的則認為是一個獨立的亞種。牠們有可能是穴獅的餘種。 已知有兩種生活於史前歐洲的獅,分別是原始獅及穴獅。.

新!!: 亞種和歐洲獅 · 查看更多 »

歐洲綠鸕鶿

歐洲綠鸕鶿(学名:Phalacrocorax aristotelis),又名長鼻鸕鶿、綠鸕鶿,是一種鸕鶿。牠們在歐洲西部及南部、亞洲西南部及非洲北部的石岸孵蛋。除了居住在最北部的以外,牠們主要在繁殖季节遷徙。.

新!!: 亞種和歐洲綠鸕鶿 · 查看更多 »

歐洲黑蜂

歐洲黑蜂(学名:Apis mellifera mellifera)是西方蜜蜂的一個亞種,原產於西歐至東歐的北部。歐洲黑蜂是西方蜜蜂這個種類的指名亞種,為世界4大養殖品種之一,早期隨著歐洲移民分佈至全世界,但經過雜交後性情凶暴,在原產地已漸漸被淘汰,原產地純種的歐洲黑蜂幾乎滅絕,現在依靠各國的保護才保存一些黑蜂品係,如英國暗色蜜蜂、德國蜂、阿爾卑斯蜂、法國棕蜂、中俄羅斯蜂等,澳大利亞在塔斯馬尼亞設有歐洲黑蜂的保護區。中國大陸的新疆黑蜂被認為是中俄羅斯黑蜂的後代。.

新!!: 亞種和歐洲黑蜂 · 查看更多 »

歐洲野馬

歐洲野馬(学名:Equus ferus ferus),又名泰班野馬,是一種歐亞大陸的野馬。最後一頭野生的歐洲野馬是於1876年在烏克蘭死亡,最後一頭眷養的歐洲野馬則是在1909年死於俄羅斯動物園。另一個名字的「泰班」是其突厥語的名稱。 由1930年代開始,就已經不斷有行動來令歐洲野馬復生。.

新!!: 亞種和歐洲野馬 · 查看更多 »

歐洲雲杉

歐洲雲杉(學名:Picea abies、Norway spruce、European spruce),或譯作挪威雲杉,是一種大型常綠針葉樹,高達35-55公尺,樹幹直徑可達 1-1.5 公尺。2008年,一株由瑞典于默奧大學(Umeå University)科學家在瑞典達拉納省境內的歐洲雲杉Old Tjikko經碳-14定年法後核實其樹齡高達9550歲,打破了一直以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白山找到的一株刺果松4700歲的紀錄足足一倍有多。.

新!!: 亞種和歐洲雲杉 · 查看更多 »

歐洲樹蛙

歐洲樹蛙(學名:Hyla arborea)是歐洲大陸特有的一種樹蟾。.

新!!: 亞種和歐洲樹蛙 · 查看更多 »

毒蜥屬

毒蜥屬(Heloderma)是毒蜥科下的唯一屬,包含了分佈在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及南至瓜地馬拉有毒的蜥蜴。其下有2個物種及6個亞種。牠們的近親是蛇蜥科。.

新!!: 亞種和毒蜥屬 · 查看更多 »

毛伊海豚

毛伊海豚是一种极危的大西洋黑白海豚亚种,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海豚。.

新!!: 亞種和毛伊海豚 · 查看更多 »

毛萼勤堇菜

毛萼勤堇菜(学名:Viola tenuicornis subsp.)是堇菜科堇菜属细距堇菜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河北、吉林、甘肃、黑龙江、山西、辽宁、陕西等地,多生于山坡阳坡以及旷野较干旱的环境,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毛萼勤堇菜 · 查看更多 »

毛连菜

毛连菜(学名:Picris hieracioides)为菊科毛连菜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地中海、欧洲、俄罗斯、伊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湖南、西藏、湖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贵州、吉林、四川、山西、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560米至3,4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田间、沟边、山坡草地、撂荒地、林下或沙滩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毛连菜 · 查看更多 »

水密花

水密花(学名:Combretum punctatum subsp.)为使君子科风车子属盾鳞风车子的亚种。分布于缅甸、印度尼西亚、锡金、尼泊尔、孟加拉、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云南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水密花 · 查看更多 »

水稻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是草本稻屬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又称为亚洲型栽培稻,簡單來說也可以說是稻。.

新!!: 亞種和水稻 · 查看更多 »

水果列表

水果列表以種(Species)為基本單位,列舉者原則為可生食,且:.

新!!: 亞種和水果列表 · 查看更多 »

民都洛水牛

民都洛水牛(学名:Bubalus mindorensis),又名塔摩洛水牛、菲律賓水牛、棉蘭老水牛或明多羅水牛,是一種細小的水牛。牠們是菲律賓民都洛的特有種,且是菲律賓內唯一的牛科。一般相信牠們也曾在呂宋出沒。牠們原先分佈在整個民都洛,由海邊至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區,但因人類的發展及獵殺,現只限於一些偏遠的草原,且是瀕危物種。 與一般信念及以往分類不同,民都洛水牛並非沼澤水牛或水牛的亞種。民都洛水牛較沼澤水牛多毛,面上有較淺色的斑紋,角較短,且不是群居的。牠們是菲律賓內最大的本土陸上動物。.

新!!: 亞種和民都洛水牛 · 查看更多 »

江孜沙棘

江孜沙棘(学名: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是胡颓子科沙棘属沙棘的亚种。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3,500米至3,8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江孜沙棘 · 查看更多 »

江豚

江豚(学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又稱江豬、烏忌、露脊鼠海豚,是一种小型齿鲸类哺乳动物,学术上分为“江豚”(N.)和“窄脊江豚”(N.

新!!: 亞種和江豚 · 查看更多 »

河狐

河狐(Lycalopex gymnocercus),又名巴拉圭狐或巴拉圭胡狼,是南美洲彭巴斯草原的一種偽狐。牠們分佈在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及巴西的南美洲中部。.

新!!: 亞種和河狐 · 查看更多 »

沼生马先蒿

沼生马先蒿沼生(学名:Pedicularis palustris)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370米至620米的地区。.

新!!: 亞種和沼生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沼鹿

沼鹿(學名:Rucervus duvaucelii),又名澤鹿,是原住於印度及尼泊爾的鹿。雄鹿的鹿角分開為10-14個叉,有些甚至達至20個。.

新!!: 亞種和沼鹿 · 查看更多 »

沼澤鱷

沼澤鱷(學名Crocodylus palustris),又稱澤鱷、印度鱷,是一種中型鱷魚,可長達4米。沼澤鱷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及錫蘭亞種。.

新!!: 亞種和沼澤鱷 · 查看更多 »

沃希托地圖龜

沃希托地圖龜(英語:Ouachita map turtle或Sabine map turtle,學名:Graptemys ouachitensis) 是地圖龜屬下的一種龜,只生活在美國。.

新!!: 亞種和沃希托地圖龜 · 查看更多 »

沙参

沙参(学名:Adenophora stricta)是桔梗科沙参属的一种植物。.

新!!: 亞種和沙参 · 查看更多 »

沙狐

沙狐(學名:Vulpes corsac;英文:Corsac Fox),亦稱東沙狐,食肉目犬科狐属。春末夏初產子,每年一胎,通常每胎3~6隻。2歲性成熟。壽命約6年。.

新!!: 亞種和沙狐 · 查看更多 »

波多黎各草鸮

波多黎各草鸮(学名:Tyto cavatica),是加勒比地区的波多黎各特有及灭绝的一种史前草鸮,有时它们被认为是(Tyto glaucops)的亚种。它们可能生存至1912年,因为有份报告称在当地发现了穴居的猫头鹰。.

新!!: 亞種和波多黎各草鸮 · 查看更多 »

波多黎各鸚鵡

波多黎各鸚鵡(学名:Amazona vittata),又名波多黎各亞馬遜鸚鵡或波多黎各亞馬遜鸚哥,是波多黎各特有的一種鸚鵡。牠們長28-30厘米,主要呈綠色,前額紅色,眼圈白色。其下有兩個亞種,但已滅絕的庫萊布拉綠鸚鵡的獨特性卻受到質疑。牠們的最近親据信是古巴鸚鵡及白眶亞馬遜鸚鵡。 波多黎各鸚鵡3-4歲就會達至性成熟。牠們每年會繁殖一次。雌鳥生蛋後就會留在巢中孵蛋,直至孵化出雛鳥。雛鳥由雙親餵養,60-65日大就會換羽。牠們主要吃花朵、果實、葉子、樹皮及花蜜。 波多黎各鸚鵡是波多黎各唯一的特有種,且被列為極危。牠們的數量於19世紀至20世紀間因失去原有的棲息地而大幅下降。牠們已從維埃克斯(Vieques)及莫娜島(Mona Island)上完全消失。於1968年開始展開了保育計劃,免得牠們滅絕。於2006年,估計其野外數量有34-40隻及飼養的143隻。.

新!!: 亞種和波多黎各鸚鵡 · 查看更多 »

波圖格薩北山羊

波圖格薩北山羊(Capra pyrenaica lusitanica),又名葡萄牙羱羊,是已滅絕的西班牙羱羊的亞種,棲息葡萄牙山區、加利西亞、阿斯圖裡亞斯及坎塔布里亞西部。牠們的大小及毛色與西班牙羱羊相近,傾向褐色而非黑斑。牠們的角與其他伊比利半島的亞種明顯不同,約只有普通西班牙羱羊的角的一半長度及兩倍闊度,底部兩角較為接近。.

新!!: 亞種和波圖格薩北山羊 · 查看更多 »

波缘冷水花

波缘冷水花(学名:Pilea cavaleriei)为荨麻科冷水花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不丹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贵州、广西、福建、湖北、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林下石上湿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波缘冷水花 · 查看更多 »

波齿马先蒿

波齿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crenata subsp.)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亚种,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6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草坡或高山草地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波齿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波斯豹

波斯豹(學名:Panthera pardus ciscaucasica)也稱高加索豹,是體型最大的豹亞種,原來只生活在土耳其東部、高加索山脈和伊朗北部、土庫曼斯坦南部和阿富汗西部部份地區。在所有分佈地區都已經瀕危,成年個體約有871–1,290只,並且其數量依然在不斷下降。 19世紀劃分出的、原產於土耳其西南部的安納托利亞豹(Panthera pardus tulliana)現已併入該亞種。.

新!!: 亞種和波斯豹 · 查看更多 »

波斑鸨

波斑鴇(Chlamydotis macqueenii)是一種大型的鴇,分佈在亞洲西南部。牠們起初是翎頜鴇的亞種,現被重新分類為獨立的物種。波斑鴇與翎頜鴇的分界位於西奈半島。.

新!!: 亞種和波斑鸨 · 查看更多 »

洞螈

洞螈(亦称盲螈,學名:Proteus anguinus),是一種兩棲類動物。牠棲息於第拿里阿爾卑斯山脈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脈中,分布區域從義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過斯洛維尼亞南部、克羅埃西亞西南部,最遠到達赫塞哥維納。這個物種也是洞螈屬下的唯一一個種。此外,牠是歐洲唯一屬於洞螈科的生物,也是歐洲唯一一種穴居的脊索動物。.

新!!: 亞種和洞螈 · 查看更多 »

洞鬣狗

洞鬣狗(学名:Crocuta crocuta spelaea)是斑鬣狗已滅絕的一個亞種,分佈於歐亞大陸,由中國北部至西班牙及不列顛群島。雖然洞鬣狗最初因前後肢的不同而被描述成獨立的物種,但基因分析顯示洞鬣狗與斑鬣狗並沒有DNA的明顯分別。除了洞鬣狗的化石外,一些石洞壁畫亦有發現洞鬣狗。洞鬣狗於約2萬至1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末滅絕。.

新!!: 亞種和洞鬣狗 · 查看更多 »

淡眉柳鶯

淡眉柳鶯(Hume's Leaf Warbler,學名:Phylloscopus humei)又名休氏柳鶯或休氏黃眉柳鶯,是屬於柳鶯科的一種雀鳥,是柳鶯屬的一種。分佈於歐亞大陸。體長11厘米。.

新!!: 亞種和淡眉柳鶯 · 查看更多 »

淡青雅波灰蝶

淡青雅波灰蝶(学名:Jamides alecto)別名又稱:白波紋小灰蝶,雄蝶與雌蝶的斑紋有些差異,身體背側灰褐色些微的淺藍色,腹側有白色的毛,前翅翅形接近直角三角形,且後翅類似扇形形狀,後翅的尾端有尾突,高溫期與低溫斑紋與顏色有所差異,高溫的個體腹面斑紋較鮮明,而低溫則是翅背藍色與白色斑紋面積較廣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 (中冊)。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

新!!: 亞種和淡青雅波灰蝶 · 查看更多 »

淡褐脈粉蝶

淡褐脈粉蝶(学名:Cepora nadina)本種季節型差異明顯,高溫型個體的翅膀腹面為黃褐色,低溫型顏色則變淺。本種是臺灣中南部低海拔山區非常常見的種類,但在北部的紀錄甚少,本種幼蟲以毛瓣蝴蝶木為寄主,且僅以嫩葉為食,為多世代種類,成蝶全年可見,經常可見到成蝶在訪花或是吸水。別名有淡紫粉蝶、淡紫白蝶、青園粉蝶、淡紫異色粉蝶等。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季刊。.

新!!: 亞種和淡褐脈粉蝶 · 查看更多 »

深灰槭

深灰槭(学名:Acer caesium)为无患子科槭属的植物。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至37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深灰槭 · 查看更多 »

深裂八角枫

深裂八角枫(学名:Alangium chinense subsp.)为山茱萸科八角枫属八角枫的亚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甘肃、湖南、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安徽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丛林中和林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深裂八角枫 · 查看更多 »

混同豔眼蝶

混同豔眼蝶(學名:Callerebia polyphemus confusa),是屬於蛺蝶科豔眼蝶屬中之多斑豔眼蝶的一個亞種Huang, 2003.

新!!: 亞種和混同豔眼蝶 · 查看更多 »

渡鴉

渡鴉(學名:Corvus corax)是一種全身黑色的大型雀形目鴉屬鳥類,俗称为胖头鸟。分佈於北半球,是所有鴉科中分佈最廣泛的一類。目前已知有八個亞種,不同亞種之間在外表上只有些許不同,但在遺傳學上差異則較明顯。 渡鴉是最大的兩種烏鴉之一,可能與厚嘴渡鴉(C.

新!!: 亞種和渡鴉 · 查看更多 »

港海豹

港海豹(學名:Phoca vitulina)是分佈在北半球溫帶及極地海域的海豹。牠們出沒於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海岸水域,與及波羅的海及北海,是分佈最廣的鰭足類。 港海豹呈褐色、黃褐色或灰色,吻呈V狀。成年港海豹長1.85米及重132公斤。雌海豹比公海豹長壽,可以活到30-35歲,雄性的壽命為20-25歲。牠們只會留在熟悉的環境,一般都是陸上掠食者不能到達的岩石地區,且有足夠的魚類食物供應。公海豹會在水中為交配而打鬥,雌海豹會與較強壯的公海豹交配。每次只會生一胎,由雌海豹哺育。幼海豹出生後幾小時內就懂得游泳及潛水,生長速度很快。牠們身體上有鯨脂來保暖。 港海豹全球數量約為40-50萬隻,某些地區的亞種正在瀕危。捕獵海豹現已全面禁止。.

新!!: 亞種和港海豹 · 查看更多 »

湿生冷水花

湿生冷水花(学名:Pilea aquarum)是荨麻科冷水花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江西、广东、福建、四川、湖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50米至1,5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沟水边阴湿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湿生冷水花 · 查看更多 »

漁人的搏鬥

漁人的搏鬥(Deadliest Catch,港譯:驚濤蟹浪),為美國製作公司Original Productions為探索頻道製播的真人實境節目,紀錄捕蟹船在白令海捕蟹季節時捕捉阿拉斯加帝王蟹、松葉蟹的經過,該節目分別在兩個捕蟹季節阿拉斯加帝王蟹季、松葉蟹季隨著捕蟹船隊在船上拍攝。 由於在此地從事商業捕魚的過程可能涉及生命危險,所以在台灣的探索頻道以中文「漁人的搏鬥」來命名此影集,亞洲電視亦外購版權在香港播放,並改以中文「驚濤蟹浪」來命名。.

新!!: 亞種和漁人的搏鬥 · 查看更多 »

漁貓

漁貓(学名:Prionailurus viverrinus、 fishing cat )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主要分布於中南半岛、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蘇門答臘和爪哇岛,一般生活于林区的灌丛地带、沿河的芦苇丛以及热带海岸的常绿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漁貓学名的种加词“viverrinus”意为“灵猫”,这源於其外表与灵猫有些许相似。.

新!!: 亞種和漁貓 · 查看更多 »

潘塔纳尔猫

潘塔纳尔猫,或称南美湿地猫(Leopardus braccatus)是南美洲热带的一种小型猫科动物。它以南美洲中部的潘塔纳尔湿地而命名,但主要出现在草地,灌木林,稀树草原和落叶林中。它历来被视为南美草原猫的一个亚种,但主要基于皮毛颜色/图案和头颅的测量而被分离为单独的种。基因水平上的研究并不支持这种分离Macdonald, D., & Loveridge, A., eds.

新!!: 亞種和潘塔纳尔猫 · 查看更多 »

潘氏马先蒿

潘氏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pantlingii)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尼泊尔、喜马拉雅、不丹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3,500米至4,200米的地区,多生于潮湿处与溪流旁岩石上腐殖土中。.

新!!: 亞種和潘氏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食虫植物协会公报

《澳大利亚食虫植物协会公报》(Bulletin of the Australian Carnivorous Plant Society)是澳大利亚食虫植物协会的官方出版物,为季刊。Rice, B. 2010.

新!!: 亞種和澳大利亚食虫植物协会公报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金丝燕

澳大利亚金丝燕(学名:Aerodramus terraereginae)是雨燕科金丝燕属的一种小型鸟类。该物种此前曾被归入白腰金丝燕(Aerodramus spodiopygius)中,但现在通常认为它们分属不同的物种。本物种下分两个亚种,分别为其指名亚种(A.)和奇拉戈亚种(A.)。.

新!!: 亞種和澳大利亚金丝燕 · 查看更多 »

澳洲巨型動物群

澳洲巨型動物群是一些澳洲的大型動物,一般體重在30公斤以上,或比其現存親屬重30%以上。大部份澳洲巨型動物群都已於更新世滅絕。 澳洲巨型動物群滅絕的成因現正研究中。有指是因人類約於4.8-6萬年前的到來,獵殺及使用火來管理環境所致。於1.8萬年前最高峰的冰期令環境乾旱可能也是成因之一。不過澳洲巨型動物群在突然消失前,已經生存了達200萬年,期間也有出現乾旱的冰期。根據光釋測年及鈾-釷測年的最新證據,人類可能就是澳洲巨型動物群滅絕的主因。所有形式的巨型動物群都是於同一時期(約於4.7萬年前)內滅絕,正好人類首次到達澳洲。從巨型動物群牙齒的氧及碳同位素分析,顯示一場突然及大型的非氣候事件,改變了植被及現今有袋類的食性,且令巨型動物群的滅絕。研究進一步發現當時的氣候與今天的乾旱情況無異。 史前的澳洲巨型動物群與一些傳說生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新!!: 亞種和澳洲巨型動物群 · 查看更多 »

澳洲鵜鶘

澳洲鵜鶘(學名:Pelecanus conspicillatus)是一種大型涉禽,分佈在澳洲及新畿內亞、也有在斐濟、印尼及新西蘭。.

新!!: 亞種和澳洲鵜鶘 · 查看更多 »

澳洲野犬

澳洲野犬(學名:Canis lupus dingo)或丁格犬(dingo)是一群史前已经野化的犬,是狼的次级亚种,可能源自伊朗狼(Canis lupus pallipes),尽管叫做澳洲野犬,但其分布並不限於澳大利亞,也不是澳大利亞的原生物種。.

新!!: 亞種和澳洲野犬 · 查看更多 »

朝鮮喜鵲

朝鮮喜鵲(學名Pica (pica) sericea)是一種喜鵲。它們一般被分類為喜鵲的東亞亞種,但有可能是獨立的物種。它們是韓國的國鳥及國家象徵,但分佈地並不只限於韓國,可以遠至喜瑪拉雅山。故此,它們有時被稱為亞洲喜鵲或中國喜鵲。.

新!!: 亞種和朝鮮喜鵲 · 查看更多 »

木紋龜

木紋龜(学名:Rhinoclemmys pulcherrima;英文名:Painted wood turtle),又名麗環木紋龜,为木紋龜屬下的一種龜,本種其下有四種亞種。.

新!!: 亞種和木紋龜 · 查看更多 »

月琴脂鯉

月琴脂鯉為輻鰭魚綱脂鯉目琴脂鯉亞目琴脂鯉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淡水魚,依其分布共有二個亞種,即月琴脂鯉(Citharinus citharus citharus)及間月琴脂鯉(Citharinus citharus intermedius),前者分布於非洲塞內加爾河、甘比亞河、伏塔河、尼日河、尼羅河、艾伯特湖流域,後者分布於Turkana湖流域,體長可達58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會進行季節性洄游,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新!!: 亞種和月琴脂鯉 · 查看更多 »

朗氏中喙鯨

朗氏中喙鯨(學名:Indopacetus pacificus)旧称朗文氏喙鲸或朗曼氏喙鲸,又称朗氏喙鯨、太平洋喙鲸或印太洋喙鲸。其可說是鯨目中最神祕的物種,現有標本只有兩個風化了的頭骨,沒有已證實的活體觀察記錄,甚至連完整屍體都不曾見過。最初由亞伯特·朗文(H.

新!!: 亞種和朗氏中喙鯨 · 查看更多 »

指名文蛺蝶

指名文蛺蝶(學名:Vindula arsinoe)是一种在白天活动的蛱蝶科蝴蝶,分布在新几内亚到所罗门群岛,是两性异形。.

新!!: 亞種和指名文蛺蝶 · 查看更多 »

截鳞薹草

截鳞薹草(学名:Carex truncatigluma)为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分布在马来半岛、台湾岛、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江西、云南、广西、四川、安徽、湖南、贵州、浙江、海南、广东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200米的地区,多生在林中山坡草地及溪旁。.

新!!: 亞種和截鳞薹草 · 查看更多 »

春黄菊叶马先蒿

春黄菊叶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anthemifolia)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于阿尔泰山、俄罗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2,0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草坡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春黄菊叶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海南山牵牛

海南山牵牛(学名:Thunbergia fragrans subsp.)是爵床科山牵牛属碗花草的亚种,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海南等地,生长于海拔4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海南山牵牛 · 查看更多 »

海岸角蜥

海岸角蜥(Phrynosoma coronatum),又名冠角蜥、角蟾蜥或冠狀角蜥,是分佈在美國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至加利福尼亞州的莎加緬度山谷(Sacramento Valley)的蜥蜴。在其細小的分佈地內就有6個亞種。 海岸角蜥外表似乎很粗糙,但其實是光滑的。其頭部、背部及兩側都有尖棘。當受到騷擾時,牠們可以從眼睛噴出血液作為抵禦。.

新!!: 亞種和海岸角蜥 · 查看更多 »

海獺

海獺(學名Enhydra lutris)是食肉目動物中最適應海中生活的物種,很少在陸地或冰上覓食,大半的時間都待在水裡,連生產與育幼也都在水中進行。大部分時間裡,海獺不是仰躺著浮在水面上,就是潛入海床覓食。當牠們待在海面時,幾乎一直在整理毛皮,保持它的清潔與防水性。科學家已辨識出三個不同的亞種,其中之一位於美國的加州,另二者皆位於阿拉斯加。在加州的海獺族群又被稱為南方海獺或加州海獺,阿拉斯加族群則被稱為阿拉斯加海獺。屬名Enhydra源自希臘文的enhydris,意為「水獺」;種名lutris則源自拉丁文lutra,也是水獺的意思。.

新!!: 亞種和海獺 · 查看更多 »

海角山斑馬

海角山斑馬(學名:Equus zebra zebra),又名南非山斑馬或開普山斑馬,是棲息在南非西開普省及東開普省的山斑馬亞種。牠們主要吃草,但也會吃灌木。有指牠們應與哈特曼山斑馬分開,成為獨立的物種,但卻沒有足夠的遺傳學證據支持。 隨著山斑馬數量逐漸減少,1937年南非當局在東開普省設立山斑馬國家公園,目的是為了保護數量稀少的海角山斑馬,並防止其絕滅。.

新!!: 亞種和海角山斑馬 · 查看更多 »

海葡萄

海葡萄(学名:Coccoloba uvifera)是一種蔓生植物,主要分佈在美洲及加勒比海的海灘,包括科羅拉多州及百慕達。它最高可達8米,但大部份標本都只有2米多少許。它的葉子很大、圓形及革質,直徑達25厘米,主脈呈紅色,衰老後的葉子會整塊轉為紅色。樹皮平滑及呈黃色。夏末會產出紫色的果實,直徑約有2厘米,像葡萄般是一蔟的。 海葡萄不能抵禦寒冷的天氣,較能忍耐陰暗的天色,而對鹽則有高度的抵抗力,故它們有時被種植來穩定海灘邊。它們亦會作為觀賞植物。其果實會用來製造果漿或直接食用。.

新!!: 亞種和海葡萄 · 查看更多 »

浅黄马先蒿

浅黄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lutescens)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3,200米至4,0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灌丛和高山草地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浅黄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斯瑟馬島小鸚鵡

斯瑟馬島小鸚鵡(學名Coracopsis nigra barklyi)是塞舌爾特有的一種中等大小鸚鵡。它們是非洲黑鸚鵡的亞種,但有時也被分類為獨立的物種。它們是塞舌爾的國鳥。.

新!!: 亞種和斯瑟馬島小鸚鵡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獅

斯里蘭卡獅(学名:Panthera leo sinhaleyus)是獅的史前亞種,斯里蘭卡的特有種。牠們約於3萬7千年前滅絕,正值人類到達斯里蘭卡的時候。 斯里蘭卡獅的化石只有在Kuruwita發現的兩顆牙齒,故很難確定牠們與其他獅的亞種有何分別。描述者並沒有明確指出為何這些完模標本是屬於獅的亞種,只解釋它們較現今獅的牙齒長及窄,故是一個新的亞種。.

新!!: 亞種和斯里蘭卡獅 · 查看更多 »

新畿內亞極樂鳥

新畿內亞極樂鳥(學名Paradisaea raggiana),又名紅羽極樂鳥或紅羽天堂鳥,是一種大型的極樂鳥。它們分佈在新畿內亞南部及東北部。在D·艾拔提斯(Luigi Maria D'Albertis)要求下,取了為紀念熱那亞侯爵Francis Raggi的學名。 新畿內亞極樂鳥是巴布亞新畿內亞的國鳥。它們於1971年就已經被作為該國的國徽及包含在國旗之內。.

新!!: 亞種和新畿內亞極樂鳥 · 查看更多 »

新西兰红嘴鸥

新西蘭紅嘴鷗(學名:Larus scopulinus)是新西蘭的鳥類,分佈全國及其外圍島嶼,包括查塔姆群島及。 新西蘭紅嘴鷗是較為細小的海鷗,整個鳥喙都是紅色的,紅色的腳,淡灰色的翼,及黑色的翼尖。牠們似乎不是雙性異形。牠們是新西蘭最細小普遍的海鷗。牠們曾被認為是澳洲銀鷗的亞種,而兩種在外表上亦很相似。但是亦有研究指牠們是近親。 新西蘭紅嘴鷗有典型海鷗的行為。牠們吃腐肉,亦有搶食行為。大部份新西蘭紅嘴鷗是生活在新西蘭的城市中,在垃圾堆中尋找食物。牠們以大的族群居住,配偶所生的子女會在巢中居住幾季,而且亦有一定的偶外交配。求偶餵食行為是牠們交配的重要一環。.

新!!: 亞種和新西兰红嘴鸥 · 查看更多 »

新西兰鸲鹟

新西蘭鴝鶲(Petroica australis longipes)是新西蘭鴝鶲科的一種,原住在北島。牠們曾一度被認為是南島及斯圖爾特島鴝鶲的亞種,但牠們的線粒體DNA序列顯示於更新世就與鴝鶲分開演化,故是屬於兩個不同的物種。新西蘭鴝鶲主要分佈在北島的中部,小部份在島嶼灣、小巴里爾島及卡皮蒂島上。在惠靈頓的瑪提尤/薩姆斯島及卡洛里動植物保護區現正重新引入這種鳥類。牠們生活在介乎海平面至樹線的天然森林中,尤其是羅漢松屬及假山毛櫸屬的森林。.

新!!: 亞種和新西兰鸲鹟 · 查看更多 »

新西蘭鶇鶲

新西蘭鶇鶲(Turnagra capensis)是紐西蘭的一種雀。.

新!!: 亞種和新西蘭鶇鶲 · 查看更多 »

新英格蘭黑琴雞

新英格蘭黑琴雞(Tympanuchus cupido cupido),又名新英格蘭草原松雞、北美松雞或石南雞,是大草原榛雞的一個亞種,有可能是一個獨立的物種。 新英格蘭黑琴雞分佈在新英格蘭海岸,由新罕布--什爾州南部至維吉尼亞州北部,。牠們棲息在石楠叢林之內。 新英格蘭黑琴雞在殖民地時期數量很豐富,但被大量獵殺為食物。到了18世紀末,牠們因供應太多而成為窮人的食糧,甚至在波士頓公園亦可以見到牠們。.

新!!: 亞種和新英格蘭黑琴雞 · 查看更多 »

斜叶榕

-- 斜叶榕(学名:Ficus tinctoria)为桑科榕属植物下的一个种,與無花果樹同為榕属,生長於熱帶、亞熱帶的絞殺植物,如同別名「染料無花果」、「傴僂無花果」。分布在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塔希提、台湾岛、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生长于海拔的地区,多生长在盆地、山坡、丘陵杂木林中、山谷密林下或山坡林中,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在澳大利亞,記載為一個中等大小的樹帶有光滑、橢圓形的綠葉。研究發現常生長在岩石地區或以上的巨石。其葉片數呈不對稱的。.

新!!: 亞種和斜叶榕 · 查看更多 »

斑尾虎鼬

斑尾虎鼬(Tiger quoll;學名:Dasyurus maculatus),又称带斑袋鼬、斑尾袋鼬、斑点袋鼬或虎猫,是澳大利亚本土一种隶属袋鼬属的肉食性有袋类动物。雄性和雌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3.5公斤和1.8公斤。斑尾袋鼬是澳大利亚大陆上体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体型最长的肉食性有袋动物(塔斯马尼亚袋獾是全世界体型最大的肉食性动物)。.

新!!: 亞種和斑尾虎鼬 · 查看更多 »

斑嘴鸭

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别名--、谷鸭、黄嘴尖鸭、火燎鸭,属鸭科动物。.

新!!: 亞種和斑嘴鸭 · 查看更多 »

斑克木

斑克木(學名:Banksia integrifolia,coast banksia),又名佛塔树、全緣葉斑克木、全緣葉拔克西木,是一種生長在澳洲東海岸的樹木。斑克木是分布最廣泛的棒柯屬物種之一,其分布範圍由昆士蘭州中部至維多利亞州,在沙丘和山嶺上都可以存活。各個地區的斑克木生長情況有較大差異,最常見的是最高可達的樹狀斑克木。因而生命力較強而又易于修剪,它作爲一種受歡迎的園藝植物遍佈澳洲各地,但也因此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他植物的生存。 斑克木是約瑟夫·班克斯爵士在1770年收集的四種斑克木屬植物之一,小卡尔·林奈在1782年為其命名。其命名學史有些複雜,原本許多被當作班克木的植物其實是其它的物種,因而后來又單獨分離了出去。現在其下只包含三個亞種。.

新!!: 亞種和斑克木 · 查看更多 »

斑纹角马

斑纹角马(学名:Connochaetes taurinus)也称黑斑牛羚、蓝角马, 牛科角马属的一种,广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是非洲原野上最常见的大型动物之一。肩高,颈短,腿细。皮毛蓝灰色至深棕色,身体前部有黑色横纹,额头有黑色斑纹,胡须(其中有两个亚种的胡须为白色)较长。群居。目前记录有五个亚种。在非黑斑牛羚上數量最大記錄量超過150萬頭,而最少則會低於100萬頭,主要的原因是每年的降雨量的不同.

新!!: 亞種和斑纹角马 · 查看更多 »

斑馬

斑馬是斑馬亞属(學名:Hippotigris)和细纹斑马亚属(學名:Dolichohippus)的通称,是一类常見於非洲的馬科動物。斑馬身上有許多的條紋,每只的條紋都不一樣。一般來說斑馬是社會性動物,習慣群體生活;規模較小的群体由一隻雄性斑马及若干隻雌性組成,較大的則由幾百隻斑馬組成。斑马不太擅長奔跑,没有固定的栖居地,过着迁徙性的生活。成年斑馬一般約2.3米高,肩高約1.5米,體重為300到400公斤,最重的超過410公斤。除了斑紋之外,斑馬還有立起的鬃毛。斑馬跟其近親馬、驢不同,還未被人类真正馴養。 現存的斑馬有三種,分別為平原斑馬、細紋斑馬及山斑馬。平原斑馬跟山斑馬都屬於斑馬亞屬的動物,細紋斑馬則為细纹斑马亚属的動物。細紋斑馬及驢屬有點類似;而平原斑馬及山斑馬則比較像馬。雖然如此,DNA及分子生物學的數據顯示,斑馬有其獨立的起源,但和马与驴同屬馬科马属。在肯亞的一些地區,平原斑馬經常跟細紋斑馬一起生活。 斑馬不仅有獨特的斑紋,也有独特的行為習性。在各種类型的棲息地裡面都可以看到牠們,例如熱帶草原。不過,由於獵殺及對棲息地破壞等人为因素,斑馬的數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細紋斑馬及山斑馬經已经被列为瀕危动物,只有平原斑馬還拥有健康的種群數目。斑驢(亦稱作「白氏斑馬」、“拟斑马”)已經在19世紀絕種。.

新!!: 亞種和斑馬 · 查看更多 »

斑驢

斑驢(学名:Equus quagga quagga)又名擬斑馬,是南非洲一種已滅絕的動物,前半身像斑马、后半身像马,是平原斑马的亚种之一,於19世紀後期滅絕。它曾长期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但遗传的研究表明它是平原斑马最南端的亚种,与(E.)的亲缘关系最近。它的种小名“quagga”取自它的叫声——近似“呱哈哈”一样的发音。 斑驴身长257厘米(8英尺5英寸),高125-135厘米(4英尺1英寸-4英尺5英寸)。與其他斑马的区別在於由其特殊的毛色,主要由褐色和白色条纹图案所構成,分佈在主体的前部。背面呈黄褐色,无条纹。条纹分布样式的因不同个体而有较大的差异。人类对斑驴的习性所知不多,但一般相信一个群落可由30到50隻斑驢组成。 一般上,斑驢被認為是野性难驯,但相对而言又比布氏斑马来得溫馴。 南非南部的开普省卡鲁和奥兰治自由邦是已知曾经拥有大批斑驢分布的地区。 在荷兰人殖民南非以后,斑驴开始遭到严重猎杀,因为它会与草食家畜竞争草地。虽然一些斑驢被带到欧洲的动物园,但是育种计划均告失败。1878年,最后一只野生的斑驢在奥兰治自由邦野外灭绝;1883年8月12日,最後一只圈养的斑驴也在阿姆斯特丹死去,现在只有一只斑驴生前的照片和23张皮毛存世。在1984年,斑驴是第一种DNA序列被完整分析出来的绝种动物,而“”正在通过人工选育布氏斑马,试图重现斑驴的皮毛斑纹样式。斑驢利用人工選殖,自1980年代開始試圖將一百年前滅絕的斑驢(平原斑馬的亞種)從平原斑馬中重新育種出來,至2013年已經繁殖到第五代,個體帶有斑驢的特徵。.

新!!: 亞種和斑驢 · 查看更多 »

斑貓

斑貓(学名:Felis silvestris)或稱野貓或山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原生於歐洲地區、亞洲西部,以及非洲。斑貓會獵捕小型哺乳類、鳥類,或是其他體型相仿的動物。斑貓可分為多個分布於不同地域的亞種,其中包含了家貓(Felis silvestris catus),而世界各地又有許多回歸野外的家貓。 一項調查顯示,現存家貓是源自1萬年前生活於近東地區的的一部份斑貓。此外,與斑貓最接近的物種是沙漠貓(Felis margarita)。.

新!!: 亞種和斑貓 · 查看更多 »

斑鸣鹃鵙

斑鸣鹃鵙(学名:Lalage maculosa)是山椒鸟科鸣鹃鵙属的一种,在西南太平洋的岛屿上分布有许多亚种。 斑鸣鹃鵙长约15至16厘米,各地种群的羽毛颜色迥异;一些种群为纯粹黑白的体色,而另一些则带有更多的灰色或棕色。.

新!!: 亞種和斑鸣鹃鵙 · 查看更多 »

斑海豹

斑海豹也叫大齿斑海豹、大齿海豹,是一种在在北半球的西北太平洋分布的海豹。.

新!!: 亞種和斑海豹 · 查看更多 »

无脉薹草

无脉薹草(学名:Carex enervis)为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分布于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甘肃、西藏、云南、青海、山西、黑龙江、新疆、吉林、内蒙古等地,生长于海拔2,460米至4,5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沼泽草地、潮湿处和草甸。.

新!!: 亞種和无脉薹草 · 查看更多 »

日本獼猴

日本獼猴(學名:Macaca fuscata),也叫雪猴,是生活在日本北部的一種獼猴。它們是世界上生活地區最北(最北達到本州青森縣北部下北半島)的非人類靈長目動物。日本獼猴的毛色為灰褐色,臉部、四肢和下腹部為紅色,尾巴很短。共有兩個亞種:.

新!!: 亞種和日本獼猴 · 查看更多 »

日本狼

日本狼(学名:Canis lupus hodophilax)是一種已滅絕的狼亚种,曾經在日本大量繁衍,分佈於本州、四國、九州,之後被人大量獵殺,最後在1905年滅絕。另一亚種北海道狼和日本狼是近親,但亦於1889年滅絕。.

新!!: 亞種和日本狼 · 查看更多 »

日本海獅

日本海獅(學名:Zalophus japonicus)是已滅絕的海獅。於2003年前,日本海獅都被認為是加州海獅的亞種,但後來有指日本海獅與加州海獅有不同的棲息地及行為,故被分類為獨立的物種。 日本海獅棲息在日本海,尤其是在日本列島及朝鮮半島的近岸地區。牠們一般會在開放及平坦的沙灘上,甚至有時亦會在石上繁殖。 現時在日本及荷蘭有幾個日本海獅的標本。而在大英博物館則存有日本海獅的毛皮及4個頭顱骨。.

新!!: 亞種和日本海獅 · 查看更多 »

旌节马先蒿

旌节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sceptrum-carolinum subsp.)为列当科马先蒿属的亚种。分布在欧洲、俄罗斯、亚洲、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等地,生长于海拔390米至700米的地区,常生于多生河岸低湿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旌节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旅鶇

旅鶇(學名:Turdus migratorius)亦稱美洲知更鳥(American robin),是鶇屬下的一種候鳥,雖然叫做美洲“知更鳥”,但實際上旅鶇與知更鳥並不是一個屬的生物,二者之間也沒什麼親緣關係。旅鶇廣泛分佈與北美洲,會從加拿大、阿拉斯加飛往墨西哥中部及附近的太平洋沿海地區過冬。它是美國康涅狄格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的州鳥。有時被認為是現存種群數量僅次於紅翅黑鸝的北美洲陸禽。旅鶇有七個亞種,但只有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的T.

新!!: 亞種和旅鶇 · 查看更多 »

擬珊瑚蛇屬

擬珊瑚蛇屬(學名:Micruroides)是蛇亞目眼鏡蛇科下的一個單型有毒蛇屬,是珊瑚蛇的一種,目前有3個亞種已被確認。.

新!!: 亞種和擬珊瑚蛇屬 · 查看更多 »

擬黃鸝

擬黃鸝(學名Icterus icterus)是一種黃鸝。它們分佈在安地斯山脈東邊的南美洲,由哥倫比亞及圭亞那至阿根廷。它們是委內瑞拉的國鳥。.

新!!: 亞種和擬黃鸝 · 查看更多 »

攀倒甑

攀倒甑(学名:Patrinia villosa)是忍冬科败酱属的植物。分布在台湾岛、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湖北、江西、广东、江苏、四川、广西、贵州、河南、湖南、安徽等地,生长于海拔50米至2,0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地林下、灌丛中、林缘以及草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攀倒甑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狼

意大利狼(Canis lupus italicus)是狼的一個亞種,生存於義大利亞平寧山脈。牠於1921年首次被描述、命名,並於1999年被確認為新的亞種。近來因為群落數量的增加,瑞士南界也出現意大利狼的蹤跡。在近幾年期間,牠們的生存範圍擴大到法國南部,尤其是馬爾康杜自然公園裡。在上述三個國家中,義大利狼已受到法律的保護。.

新!!: 亞種和意大利狼 · 查看更多 »

愛之蔓

愛之蔓(學名:Ceropegia woodii)是一種夾竹桃科的開花植物,主要分佈於南非、史瓦濟蘭與辛巴威。它有時候會被當作Ceropegia linearis的亞種,被記為「C.

新!!: 亞種和愛之蔓 · 查看更多 »

愛氏鷴

愛氏鷴(Lophura edwardsi),又名愛德華氏鷴或愛德華雉,是越南雨林特有的雉。牠們長58-67厘米,腳及面部都是紅色的。雄鳥主要是藍黑色的,有冠;雌鳥主要是黃褐色的。 愛氏鷴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L.

新!!: 亞種和愛氏鷴 · 查看更多 »

敘利亞野驢

敘利亞野驢(Equus hemionus hemippus)是一種分佈在敘利亞山區及沙漠的亞洲野驢亞種。最後一隻於1928年在維也納動物園死去。現已滅絕。.

新!!: 亞種和敘利亞野驢 · 查看更多 »

扁囊薹草

扁囊薹草(学名:Carex coriophora)为莎草科薹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蒙古、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河北、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古等地,生长于海拔700米至3,500米的地区,常生于河岸旁湿草地、沼泽地踏头上及山坡。.

新!!: 亞種和扁囊薹草 · 查看更多 »

扁舵鲣

扁舵鲣(学名:Auxis thazard thazard),又名扁花鰹、煙仔魚、油煙、花煙、平花鰹,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鯖科的其中一亞種。.

新!!: 亞種和扁舵鲣 · 查看更多 »

扭角林羚

扭角林羚(學名Tragelaphus strepsiceros),又名大旋角羚、大捻角羚、大彎角羚及大扭角條紋羚,是東非及非洲南部的羚羊。由於棲息地的衰落、伐林及被獵殺,牠們也有散佈在其他地方。.

新!!: 亞種和扭角林羚 · 查看更多 »

托吉安鹿豚

托吉安鹿豚(学名:Babyrousa togeanensis),是體型最大的鹿豚。牠住在印尼的托吉安群島,曾經被認為是馬魯古鹿豚的一個亞種,至2002年才獨立成一種。體型比西里伯斯鹿豚大,擁有發達的尾巴,雄獸的上獠牙都比較短、纖細。.

新!!: 亞種和托吉安鹿豚 · 查看更多 »

拟鼻花马先蒿

拟鼻花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rhinanthoides)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分布在喜马拉雅、土耳其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多水纹和潮湿草甸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拟鼻花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拉奈孤鶇

拉奈孤鶇(學名:Myadestes lanaiensis)是夏威夷群島茂宜島、拉奈島及摩洛凱島特有的鶇。牠們細小、深色及獨自生活,且在極危及可能已經滅絕。牠們長約7吋,雄鳥及雌鳥相似,背部呈深褐色,下身呈灰色,腳呈黑色。牠們是考愛島暗鶇、褐背孤鶇及夏威夷暗鶇的近親。 拉奈孤鶇的叫聲包括像長笛的旋律,水滴聲及口哨聲。牠們出沒於密林中,並經常停留在木下。牠們會震動雙翼,主要吃果實及昆蟲。 拉奈孤鶇已衰落成極危物種。最後確實分別是於1980年及1933年在摩洛凱島及拉奈島見到牠們。於1800年代末,牠們在這三個島上仍很豐富,但因土地開發及入侵的蚊嚴重影響其數量。另外入侵的動物,如野豬等亦是令其數量下降的原兇。.

新!!: 亞種和拉奈孤鶇 · 查看更多 »

曲紋黛眼蝶

曲紋黛眼蝶 別名又稱:雌褐蔭蝶,展翅寬度約6公分彭國棟、邱美蘭、顏新珠,2012,埔里賞蝶手冊埔里地區常見及代表性188種蝴蝶。昱盛印刷事業有限公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身體背面於暗褐色,腹側胸部為褐色。常在臺灣低、中海拔地區出沒,離島龜山島也有紀錄。 大部分都在綠闊葉林、竹林活動,成蝶時飛行速度敏捷。低溫期的個體後翅腹面色彩較淺、斑眼較黯淡。徐堉峰,2013,臺灣蝴蝶圖鑑 (上冊)。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

新!!: 亞種和曲紋黛眼蝶 · 查看更多 »

曼巴蛇屬

曼巴蛇属(拉丁屬名:Dendroaspis)为眼镜蛇科的一属,其成員被統稱為曼巴蛇。目前共有4個已經確認物種及兩個亞種, 全部為非洲移動迅速且帶有劇毒的毒蛇。曼巴蛇在非洲亦為聲名狼藉的蛇類,當地流傳了不少有關它們的傳說及故事,特別是黑曼巴蛇。.

新!!: 亞種和曼巴蛇屬 · 查看更多 »

曼西毛氈苔

曼西毛氈苔(學名:Drosera menziesii),又稱粉紅彩虹(pink rainbow),是多年生直立或蔓性的球根毛氈苔。原生西澳,棲地包括冬雨形成的窪地、沼澤,以及覆蓋黏土或泥炭砂或壤土的花崗岩層露頭。曼西毛氈苔的捕蟲葉小小圓圓的,互生於波浪狀的莖上,高度差異很大,從5-110公分都有,七到九月開粉紅花。D'Amato, Peter.

新!!: 亞種和曼西毛氈苔 · 查看更多 »

普通獼猴

普通獼猴(學名:Macaca mulatta),即恒河猴,是猴科動物中最爲有名的一種猴。它是典型的獼猴屬動物,分佈于日本千葉縣房總半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中國大陸南方。 成年公猴的身體要比母猴大,平均體長度在,體重,母猴則只有,體重。體毛顔色為褐色或灰色,臉部為粉紅色,尾巴不是很長,約在之間。普通獼猴的平均壽命約為25年。 普通獼猴是用於科學試驗的重要品種。.

新!!: 亞種和普通獼猴 · 查看更多 »

普通红尾鸲

普通红尾鸲(common redstart,也简称 redstart,学名:Phoenicurus phoenicurus),是一种雀形目的小型鸟类,属属。和它的近亲很类似的是,它已开始被认为属于鸫科,但近年来才被重新划分到了鹟科之下。.

新!!: 亞種和普通红尾鸲 · 查看更多 »

普通翠鸟

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是最典型常见的一种翠鸟。生活于海濱一帶及水道沿岸。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其中,台湾可见其踪迹,在中国大陆則分布在海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

新!!: 亞種和普通翠鸟 · 查看更多 »

普通鳴冠雉

普通鳴冠雉(学名:Aburria pipile),又名鳴官鳥,是一種鳳冠雉。.

新!!: 亞種和普通鳴冠雉 · 查看更多 »

普氏马先蒿

普氏马先蒿(学名:Pedicularis przewalskii)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甘肃、西藏、青海等地,生长于海拔4,0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高山湿草地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亞種和普氏马先蒿 · 查看更多 »

普氏马先蒿南方亚种

普氏马先蒿南方亚种(学名:Pedicularis przewalskii sp.)为玄参科马先蒿属下的一个亚种。.

新!!: 亞種和普氏马先蒿南方亚种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亚种指名亚种指名亞種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