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

指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爵士,CBE(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是英國作家、發明家,尤其以撰写科幻小說闻名。他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茵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 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品是《2001太空漫遊》。該書由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于1968年拍攝成同名電影,成为科幻電影的經典名作。克拉克于2008年3月19日在斯里兰卡辭世,享壽90歲。他在临终前剛完成最後一本書《The Last Theorem》的校對工作,该書已於2008年出版。.

76 关系: 埃德加·赖斯·巴勒斯后稀缺太空警衛太空電梯威震太陽神宇宙殖民地安堂機器人安提基特拉机械小行星4923小松左京少女的秘密心事巧合角龍屬三难困境亞瑟·克拉克獎人工智能史伊凡·亨特伦敦国王学院彗星微流星體土卫六地球凌日地球凌日 (火星)刘慈欣切尔西旅馆哈兒冥衛一表面特徵列表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克拉克創世紀樂團石斑魚磁異常秘密 (消歧义)科学普及科幻小说列表童年末日第一次接触 (科幻)約翰·拉里·凱利羅伯特·海萊因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瓦肯平原莫比乌斯带行星際航行軌跡獎與拉瑪相會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虛構作品中的木星GRB 080319B柏拉圖坑提升 (科幻)...杰弗里·兰迪斯泰坦尼克号木卫一末日都市月球殖民我是傳奇 (小說)星云奖星雲獎 (日本)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星际奥德赛 (文献纪录片)斯坦利·库布里克新世纪福音战士撞擊事件拉瑪再現拉瑪真相12月16日1972年白日大火球2001太空漫遊 (小說)2001太空漫遊 (電影)2001太空漫游2001火星奧德賽號2008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3月19日 扩展索引 (26 更多) »

埃德加·赖斯·巴勒斯

埃德加·赖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为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埃德加·赖斯·巴勒斯 · 查看更多 »

后稀缺

後匱乏(Post-scarcity)是一种迄今为止还未实现的社会。在这种社会裡,商品、服务、資訊都可以被人们无偿占有,货币也将不复存在。人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由于在後匱乏社会裡,物质、能量、資訊都大量的存在,并且存在自动系统,使人们不需要付出任何劳动即可获取日常用品和其它产品。这些自动系统使得产品的生产有如软件复制般简单方便。 可以这么认为:即人类现在已处在一个有足够多的能量、物质、資訊的世界,能够使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过上舒适的生活。但是就算未来产生一种社会能使全球的资源被均匀的分配到每一个人的手中,这种社会还不能被称为「後匱乏」社会。这是因为在一个真正的「後匱乏」社会裡,人们是可以不用劳动就可获取日常用品和其它产品的。当然,对于某些专业人群而言属于「自愿型」或是「享受型」的劳动(比如文学家创作一部新的小说或是软件工程师撰写最新的開源軟體)仍将大量存在于「後匱乏」社会中。 诸如「後匱乏经济学」一类的术语是自相矛盾的。这是因为「匱乏」是当代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在莱诺·罗宾写于1932年的论文《论经济科学的本质与重要性》中,「经济學」的定义是:“探讨为了在生活资源匱乏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生活要求而衍生的一类人类行为的科学”。.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后稀缺 · 查看更多 »

太空警衛

太空警衛(Spaceguard)這個名詞指的是大量的發現與研究近地天體的努力。小行星的發現需要望遠鏡大面積的搜尋天空。無論屬於哪一個組織,專注於發現近地天體的努力都被視為"太空警衛巡天"的一份子。.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太空警衛 · 查看更多 »

太空電梯

电梯(Space elevator),又稱軌道電梯,由於頂部直達外太空,所以又名天梯,是一种低成本将有效载荷从地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运输到空间的解决方案。.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太空電梯 · 查看更多 »

威震太陽神

《威震太陽神》(2010,又名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是一部1984年發行、由編寫與執導的美國科幻電影。它是1968年史丹利·寇比力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續集,故事原作為亞瑟·克拉克的小說《2010太空漫遊》。.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威震太陽神 · 查看更多 »

宇宙殖民地

宇宙殖民地(Space colony、Space settlement、Space city、Space habitat;又稱「太空殖民地」、「宇宙殖民島」、「宇宙島」、「空間城」、「宇宙都市」、「太空城市」、「太空居民點」等)是十九世紀科學界提出的在宇宙空間中建立一個仿似地球,且適合人類居住的空間,成為太空移民的熱門方案。 現在的模式一般是在196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Gerard K.O'Neil所提出方案定型,計劃因種種原因未具體實現,但在許多科幻作品如機動戰士GUNDAM、超時空要塞、星界的紋章、拉瑞·尼文的已知空間(如環形世界)系列、極樂世界 (電影)等中已被引用。.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宇宙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安堂機器人

,是日本TBS電視台於2013年10月13日至2013年12月15日於周日劇場時段(21:00 - 21:54,JST)播出的電視連續劇,由木村拓哉主演。木村拓哉是繼《-zh-tw:夢想飛行Good Luck; zh-hk:夢想飛行Good Luck; zh-cn:空中情缘;-》(2003年)後首次和柴咲幸共演,且木村繼《美麗人生》、《夢想飛行Good Luck》、《華麗一族》、《南極大陸》後第5度主演TBS電視台周日劇場。台灣緯來日本台引進,劇名為《--》,於2012年10月19日起播出。.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安堂機器人 · 查看更多 »

安提基特拉机械

安提基特拉機械(希臘文:O μηχανισμός των Αντικυθήρων, O mēchanismós tōn Antikythērōn,或譯為安提基瑟拉、安提基西拉)是古希腊时期為了計算天體在天空中的位置而設計的青銅機器,屬於模拟计算机 Quote: Imagine tossing a top-notch laptop into the sea, leaving scientists from a foreign culture to scratch their heads over its corroded remains centuries later.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安提基特拉机械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923

小行星4923(4923 Clarke)是位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由美國天文學家謝爾特·巴斯(Schelte J. Bus)於1981年3月2日發現,同日他還發現了小行星5020。 本小行星以科幻作家,《2001太空漫遊》作者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命名。克拉克曾在他的小说《3001太空漫遊》的后记中提到,他希望小行星2001能够以他的名字命名,但却使用了爱因斯坦的名字。.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小行星4923 · 查看更多 »

小松左京

小松左京(),本名小松實,是日本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之一,號稱「日本科幻界的推土機」,出生於大阪府。小松左京與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稱為日本科幻小說「御三家」。.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小松左京 · 查看更多 »

少女的秘密心事

《少女的秘密心事》是日本少女漫畫家藪內優所創作以性教育為主題的漫畫,以及依此改編的OVA。.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少女的秘密心事 · 查看更多 »

巧合角龍屬

巧合角龍屬(屬名:Serendipaceratops)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澳洲。巧合角龍的化石指有一個尺骨,身長估計只有2公尺。在被命名時,巧合角龍被認為是年代最早的角龍類之一。新研究認為牠們無法被歸類於鳥臀目的任何一科,因此目前歸類於鳥臀目頜齒類的分類不名屬,狀態是疑名Agnolin, F.L., Ezcurra, M.D., Pais, D.F. and Salisbury, S.W. (2010).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巧合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三难困境

三难困境是指一種特定的情形,有三種選擇,但任一個選擇都是(或者看似)無法接受或是不想要的。 有二種逻辑等价的方式表示三难困境:可以表示為有三個不想要的選項,必須選擇其中一個,或是者有三個有利的選項,但同時只能選擇其中的二個。 三难困境衍生自一個較早期出現的詞語,意即在二個或以上困難或不利的選擇中選其一。 最早有紀錄使用三难困境一詞的人是1672年的英國牧師,在1725年英國的以撒华滋也有使用此一詞語。 實務上有一些三难困境的例子,像經濟學中的三元悖論,也就是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完成資本自由進出、固定匯率以及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就是一種三难困境。另外中的成本、時程及品質也是三难困境的例子。.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三难困境 · 查看更多 »

亞瑟·克拉克獎

亞瑟·克拉克獎(Arthur C. Clarke Award)是一個英國獎項,頒發給過去一年在英國出版最好的科幻小說。它是由英國作家阿瑟·克拉克資助,於1987年成立。亞瑟·克拉克獎由英國科幻協會、科幻小說基金會、與第三個組織(2012年是倫敦科幻電影節)頒發。該獎項為「英國最負盛名的科幻小說獎」。.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亞瑟·克拉克獎 · 查看更多 »

人工智能史

人工智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技艺高超的工匠可以制作人造人,并为其赋予智能或意识。现代意义上的AI始于古典哲学家用机械符号处理的观点解释人类思考过程的尝试。20世纪40年代基于抽象数学推理的可编程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使一批科学家开始严肃地探讨构造一个电子大脑的可能性。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正式确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会议的参加者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是AI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们中有许多人预言,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与人类具有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将会出现。同时,上千万美元被投入到AI研究中,以期实现这一目标。 研究人员发现自己大大低估了这一工程的难度,人工智慧史上共出現過好幾次低潮。由于James Lighthill爵士的批评和国会方面的压力,美国和英国政府于1973年停止向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拨款。七年之后受到日本政府研究规划的刺激,美国政府和企业再次在AI领域投入数十亿研究经费,但这些投资者在80年代末重新撤回了投资。AI研究领域诸如此类的高潮和低谷不断交替出现;至今仍有人对AI的前景作出异常乐观的预测。 尽管在政府官僚和风投资本家那里经历了大起大落,AI领域仍在取得进展。某些在20世纪70年代被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今天已经获得了圆满解决并已成功应用在商业产品上。与第一代AI研究人员的乐观估计不同,具有与人类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至今仍未出现。图灵在1950年发表的一篇催生现代智能机器研究的著名论文中称,“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段距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人工智能史 · 查看更多 »

伊凡·亨特

伊凡·亨特是美國著名編劇及偵探小說作家。伊凡出生於一個意大利移民家庭,原名薩爾瓦多·盧比諾,自小在哈林區長大,高中時獲得獎學金入讀柯柏聯盟學院。後來二戰爆發,亨特參軍,在部隊中他開始創作短篇小說,但當時的作品都沒有出版。二戰結束後,亨特接觸過不同類型的工作,包括教師,後來他將自己當教師的經驗寫成一部半自傳小說《黑板叢林》,他又當過文學經紀人,與大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佩勒姆·格倫維爾·伍德豪斯及波爾·安德森等人共事。1951年,他正式創作了第一部短篇小說,名叫《歡迎火星》,翌年,他為了更迎合美國市場,將自己帶有意大利風格的名字改為伊凡·亨特,以他曾就讀過的兩間學校來命名。亨特開始在文壇顯露頭角,並以不同的筆名創作,其中最為人熟識的是艾德·麥克班恩,他以艾德·麥克班恩推出了第87分局系列警探小說,自1956年首部推出後,橫跨50載,至亨特死前仍然創作,共推出近50部作品。除小說創作外,他亦曾經涉獵編劇,1960年代,他就為亞弗列·希治閣改編達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說成為鳥。故此,亨特多年來多次獲提名愛倫坡獎,1986年,亨特榮獲美國推理作家協會頒發大師獎,1998年,他被授予卡迪亞鑽石匕首獎,以表揚他畢生在推理小說範疇上的貢獻,這是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首次把這一榮譽授予一位美國作家。2005年,伊凡·亨特因喉癌在家中逝世,終年78歳。 Category:推理小說作家 Category:美國編劇.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伊凡·亨特 · 查看更多 »

伦敦国王学院

倫敦國王學院(英文:King's College London,縮寫:King's或KCL),又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是倫敦大學的創校學院之一,2016 QS世界排名第19,實屬英國頂尖名校。倫敦國王學院1829年由英王喬治四世和首相威靈頓公爵於倫敦泰晤士河畔精華地帶所創建,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羅素大學集團的知名學院,培養出許多諾貝爾獎得主。2005年《衛報》曾盛讚倫敦國王學院、倫敦政經學院、倫敦帝國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是倫敦大學四大學院,譽其在英國學術聲望可與牛津、劍橋相比擬。 伦敦国王学院是一所以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也是英国第四古老的学校。此外,伦敦国王学院还是英国金三角名校和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享有世界性的学术声誉。学院的校友及教员中共诞生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文豪托马斯·哈代、诗人约翰·济慈,以及理论物理学巨擘彼得·希格斯皆是国王学院的毕业生。 國王學院於1829年由英王喬治四世和首相威靈頓公爵創立,同年取得皇家特許狀,故按理說是英格蘭第三古老的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於1836年取得特許狀),惟官方則自稱為英格蘭第四所大學。國王學院的教學醫院聖托馬斯醫院是歐洲最大的醫療訓練設施,醫院歷史可追溯自1173年,而其醫學院於1550年建立。1836年,國王學院成為聯邦制倫敦大學的建校成員,;後來於1985年與伊麗莎白女王學院和切爾西科技學院合併,於1997年與倫敦精神病學研究院合併,以及於1998年與蓋伊及聖托馬斯醫院聯合醫學和牙醫學院及南丁格尔护理学和助产教育院合併,令國王學院成為更大規模的大學。 國王學院的主要校園位於倫敦西敏市河岸街,其餘三個校園位於泰晤士河畔,亦於南倫敦丹麥山擁有校區。國王學院共設9所學術學院,其中再分為眾多部門、中心和研究所;學院亦擁有歐洲最大的研究生醫術教育和研究中心,當中包括6所研究中心,國王醫療科學合作夥伴聯盟的創辦成員。國王學院目前擁有約25,000名學生及6,113名職員,在2013/14年度的收入合共6.04億英鎊,其中1.72億為研究經費和合約。.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伦敦国王学院 · 查看更多 »

彗星

彗星(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他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 。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著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只在於存在著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髮(在中央包圍著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電漿和光壓作用,從彗髮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著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週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氣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太空望遠鏡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認為彗星是凶兆。.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彗星 · 查看更多 »

微流星體

微流星體是微小的流星體,是在太空中的微小固體,通常質量不到1公克。微隕石是穿越地球的大氣層之後依然存在,並到達地球表面的這種物體。.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微流星體 · 查看更多 »

土卫六

土卫六又稱為「泰坦」(Titan),是环绕土星运行的一颗卫星,是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太陽系第二大的衛星。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1655年3月25日发现它,也是在太阳系内继木星伽利略卫星後发现的第一颗卫星。由於它是太陽系第一颗被发现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衞星,因此被高度懷疑有生命體的存在,科學家也推測大氣中的甲烷可能是生命體的基礎。土衛六可以被視為一個時光機器,有助我們了解地球最初期的情況,揭開地球生物如何誕生之謎。.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土卫六 · 查看更多 »

地球凌日

地球凌日可以指:.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地球凌日 · 查看更多 »

地球凌日 (火星)

地球與太陽和火星連成一線,在火星上便可看到地球凌日,在太陽的位置可看到地球的黑點通過。 比起水星和金星凌日,地球凌日會較為有趣,因每次凌日大多可同時看到月球的黑點,但有時則會在其中一個天體凌日後,另一個才開始凌日。例如1800年和將於2394年在火星上出現的地球凌日。 人類從未有踏足火星的記錄,因此沒有人看過地球凌日。下一次凌日將於2084年11月10日發生,屆時如果人類能成功登陸火星,他們將有機會親眼目睹此奇觀。上一次地球凌日發生於1984年5月11日。 1971年,作家亞瑟·克拉克曾編著一部短篇科幻小說名為《地球凌日》,講述一名逃出生天的太空人在火星上觀賞到1984年的地球凌日。該故事於1971年1月號的《花花公子》雜誌首登。 在火星上除可觀測地球凌日外,還可觀測到水星凌日、金星凌日和兩顆衛星造成的日食——火衛一日食和火衛二日食。 火星上每284地球年(151火星年)會發生4次地球凌日,其間隔分別為100.5、79、25.5和79地球年,而地球月份則為5月和11月。.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地球凌日 (火星) · 查看更多 »

刘慈欣

刘慈欣(),中国当代科幻作家,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1999年6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多篇科幻小说和科幻随笔,并出版了多部长篇科幻小说,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阳泉市作协副主席。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三体III:死神永生》,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等。刘慈欣目前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本土科幻作家之一。.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刘慈欣 · 查看更多 »

切尔西旅馆

切尔西旅馆是美国纽约市一家以众多的作家、哲学家、作曲家、歌手和电影艺术家曾经居住而闻名的旅馆。这座建筑物位于纽约第23街,在第7大道和第8大道之间。它是一栋用红砖建成的楼房,门牌上的铜字写着“Hotel Chelsea”(切尔西旅馆)。 切尔西旅馆建成于1884年,当时就以其楼层高,有阁楼,有顶层花园而闻名。它当时是纽约最高的建筑物,直到1902年才有建筑物高度超过它。在1905年,这座建筑物被正式作为旅馆使用。它也是纽约市第一座被列为文化遗产而被保护的建筑物。 进入21世纪的切尔西旅馆仍保持着100多年前的风貌,而且在整个纽约旅馆业中独有的是,它的房间没有任何两个相同,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在切尔西旅馆的一个办公室里全都是古旧的家具。书柜上陈列的书籍都是最初出版时的第一版,而且书籍的作者无一例外的都是在该旅馆完成的书稿。 马克·吐温是切尔西旅馆最初接待的几个著名作家之一。作家纳博科夫就是在该旅馆完成了英文小说《左斜线》的创作,并在这里为小说《罗莉塔》的写作进行了最初的准备工作。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曾住在切尔西旅馆的206房间,诗人自称曾在这里“一次喝下18杯不掺水的威士忌”,1953年11月9日,这位诗人在206房间去世,有人说他是死于酒精中毒。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在切尔西旅馆写完了剧本《沉沦之后》和《维希事件》。 美国著名歌手麦当娜在她的环球巡回演出的录像中,就有在切尔西旅馆拍摄的片段,而她的写真集中的许多照片也是在切尔西旅馆拍摄的。乔尼·米切尔在切尔西旅馆写出了《切尔西的早晨》这首歌曲,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非常喜爱这首歌,受到它的启发他给女儿取名切尔西。 其他一些曾住过切尔西旅馆的名人包括欧·亨利、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原作者、科幻小說作家阿瑟·克拉克、女演员简·方达、女演员乌玛·瑟曼、男演员伊森·霍克等。 Category:曼哈顿建筑物 C.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切尔西旅馆 · 查看更多 »

哈兒

哈兒(英語:HAL 9000),是英國小說家亞瑟·克拉克所著《太空漫遊》(Space Odyssey)小說中出現的一個虛構角色,也是重要反派角色,中文譯為哈兒或海兒。在《2001太空漫遊》中,哈兒由錢德拉博士所造,置於發現號上,被喻為發現號上的第六名乘員。在故事的續作中,地球上有另一臺也具有強人工智慧、名為莎兒(SAL 9000)的電腦。.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哈兒 · 查看更多 »

冥衛一表面特徵列表

2015年7月,美國太空總署的新視野號計劃對冥王星和冥衛一的探索發現了許多地質特徵。對於這些地點的命名,太空總署在2015年3~4月間就開始收集公眾提名,並經過公開票選後,由新視野號團隊從中選出地名提交國際天文聯會。提名和投票的主題分為:.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冥衛一表面特徵列表 · 查看更多 »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World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Association,CSFA)颁发的科幻奖项,自2010年起每年颁发一次。该奖项也是首个覆盖所有华人科幻作品的奖项。.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 查看更多 »

克拉克

克拉克(Clark或Clarke)可以指:.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克拉克 · 查看更多 »

創世紀樂團

創世紀團(Genesis)是英國的前衛搖滾團體,在1967年組成,當時東尼·班克斯、彼得·蓋布瑞爾兩個人都還在切特豪斯学校就讀。創世紀起初是由兩個不同的團體所合併組成的:The Garden Wall(班克斯、蓋布瑞爾)與 Anon(路德佛、菲利普斯)。團名是經由受洗禮所決定的,而他們的經紀人早先是乔纳森·金而後是托尼·斯特拉顿-史密斯(Tony Stratton-Smith)。不論在70、80以及90年代,創世紀皆有著相當成功的表現, 他們在美國銷售了2150萬份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認證專輯,其全球銷售額估計在1億到1.5億之間。他們的長青歲月只有滾石合唱團以及奇想樂團相堪比擬,2010年樂團被引入搖滾名人堂。 創世紀樂團在1998年宣布無限期停止演出。.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創世紀樂團 · 查看更多 »

石斑魚

石斑魚(Grouper)泛指鱸形目鮨科石斑魚亞科(學名:)裡的各屬魚類。 並非所有鮨科魚都被稱為「石斑魚」;該科魚類還包括鱸魚。石斑魚通常指兩大屬魚類:石斑魚屬及喙鱸屬。除此以外,Anyperidon屬、駝背鱸屬、鱗鮨屬、纖齒鱸屬、貧鱠屬及鱠屬的魚類也會被稱為石斑魚,而鰓棘鱸屬的魚類則被稱為珊瑚斑魚。不過,某些鴛鴛鮨屬、九棘鱸屬、側牙鱸屬、角紋鮨屬、東洋鱸屬、副花鮨屬等屬於石斑魚亞科魚,及個別的其他鮨科魚類,有時也會被冠上石斑魚的稱號。 石斑魚的英語名稱 grouper 來自於葡萄牙語 garoupa 一詞,跟英語裡的 group (團體)無關。 石斑魚屬於輻鰭魚綱,身體肥厚,口部大,並不適宜長途迅速游泳。石斑魚體型相當大,身長可達一公尺以上,體重超過一百公斤也不足為奇;不過石斑魚的種類頗多,體型大小也各有差別。牠們會把獵物吞噬,而不會用口把獵物逐片撕開;這是因為牠們的顎沒有很多牙齒,可是在咽頭裡的牙板可以碾碎食物。牠們習慣等待魚、章魚、螃蟹、龍蝦等獵物靠近,而不會在廣闊的水域追逐獵物。 由於很多種類的石斑魚都是重要的食用魚,因此現在魚商養殖了不少的石斑魚;而在深海釣魚活動中,石斑魚是很受歡迎的魚類。一些體型較小的石斑魚種會被養在水族館裡,但牠們的生長速度其實也非常快。 一種名為鞍帶石斑魚的魚可以長得非常巨大,曾有報導說有鞍帶石斑魚長得足以把泳客或水肺潛水員吞噬:當英國作家亞瑟·C·克拉克於斯里蘭卡海岸潛水時,發現了一條二十英尺(約6公尺)長、四英尺(約1.2公尺)厚的石斑魚,生活在一個下沉了的浮檯裡。1970年代一本水肺潛水雜誌記載了一宗事故,一個潛水員在加州潛水的時候被一條巨型石斑魚完全吞噬,該魚試圖用咽頭牙板將該潛水員壓碎,幸好只能壓凹其氧氣筒,隨後把該潛水員吐出。要吞噬一個使用開放式呼吸系統的水肺潛水員,石斑魚的喉部至少要張開到兩平方英尺(約0.2平方公尺);鞍帶石斑魚通常不會長到這麼大,因為如果要躲避鯊魚的攻擊,牠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庇護所;不過隨著遠洋漁業延繩釣使鯊魚數量減少,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改變。(最近有報導稱獵殺鯊魚使石斑魚的數量上升,因此鸚哥魚的數量也隨之下降,導致珊瑚礁裡的藻類生長過速。).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石斑魚 · 查看更多 »

磁異常

磁異常,在地球物理學是指在岩石內因為化學或磁性變化使地球磁場產生局部的改變。繪製一片地區的變化是檢測材料被遮蔽結構的珍貴資料。映射的面積變化的寶貴檢測結構覆材料所遮蔽。在海洋板塊上平行於中洋脊連綿的帶狀磁場變化,是支持海底擴張的重要證據。.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磁異常 · 查看更多 »

秘密 (消歧义)

密一般指某些事物只能在限定條件下才能獲知或理解的狀態,也可能指:.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秘密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科学普及

科學普及,简称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流行科學(popular science)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方式向普通大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相比於集中於出版最新科研成果,讓科學作品的內容更為廣泛。科學作品多數由科學家以及傳媒從業員編撰,透過不同媒介展示,常見的如書本、紀錄片、雜誌文章和網頁。.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科学普及 · 查看更多 »

科幻小说列表

世界各地的科幻小说发展很不均衡,也各有其不同的历史渊源和艺术风格。以下是世界各国重要的科幻小说作家及其主要作品,还有主流的科幻杂志。.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科幻小说列表 · 查看更多 »

童年末日

《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中國譯作「--」、臺灣及香港譯作「--」)是由英国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所著的科幻小說,首版印刷為1953年,之後由於時代背景的轉換,在1989年到1990年間重新改寫了第一章的部分(例如在新版的第一章裡提到冷戰結束)。2015年Syfy改編為同名電視劇。.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童年末日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接触 (科幻)

一次接觸(First Contact)在科幻作品中是指人類和外星生物初次接觸,或是遇到其他有高智能種族的情況。 題材時常運用在人類學的第一次接觸的情況,例如仇外、超驗主義和自然語言學習地球以外的文化。「第一次接觸」的概念可延伸到哲學領域,特別是探討人類如何面對這些事的時候。.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第一次接触 (科幻) · 查看更多 »

約翰·拉里·凱利

約翰·拉里·凱利(英语:John Larry Kelly, Jr.,1923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科西卡纳,1965年逝世于纽约市)是一位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美国科学家。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尽量提高投资增长的凱利公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美国海军当了四年飞行员,随后进入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1953年他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約翰·拉里·凱利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海萊因

羅伯特·安森·海萊恩(Robert A. Heinlein,大陆译罗伯特·海因莱因,),美國硬科幻小說作家,被人稱為科幻先生(Mr.)。.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羅伯特·海萊因 · 查看更多 »

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

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أسماء الله الحسنى,羅馬化:Asma'Allah al-Ḥusná),或譯阿拉的九十九個尊名、安拉的九十九個尊名,是古蘭經與聖訓中用以形容真主不同屬性的名字。雖然實際上這些名字在古蘭經和聖訓中超過九十九個,穆斯林仍然相信這些名字是精選的,是真主最優美的名字。.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 · 查看更多 »

瓦肯平原

肯平原(Vulcan,)是冥王星的衛星Charon表面上的大平原,是新視野號在2015年7月飛越時發現的。它以科幻小說星艦迷航系列中虛構的瓦肯星命名。.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瓦肯平原 · 查看更多 »

莫比乌斯带

莫比乌斯带(Möbiusband)又譯梅比斯環、莫比乌斯环或麦比乌斯带,是一种只有一个面(表面)和一条边界的曲面,也是一种重要的拓扑学结构。它是由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莫比乌斯和约翰·李斯丁在1858年独立发现的。这个结构可以用一个纸带旋转半圈再把两端粘上之后轻而易举地制作出来。事实上有两种不同的莫比乌斯带镜像,他们相互对称。如果把纸带顺时针旋转再粘贴,就会形成一个右手性的莫比乌斯带,反之亦類似。 莫比乌斯带本身具有很多奇妙的性质。如果从中间剪开一个莫比乌斯带,不会得到两个窄的带子,而是会形成一个把纸带的端头扭转了两次再结合的环(并不是梅比斯環),再把剛剛做出那個把纸带的端头扭转了两次再结合的环從中間剪開,則變成兩個環。如果你把带子的宽度分为三分,并沿着分割线剪开的话,会得到两个环,一个是窄一些的莫比乌斯带,另一个则是一个旋转了两次再结合的环。另外一个有趣的特性是将纸带旋转多次再粘贴末端而产生的。比如旋转三个半圈的带子再剪开后会形成一個三叶结。剪开带子之后再进行旋转,然后重新粘贴则会变成数个Paradromic。 莫比乌斯带常被认为是无穷大符号「∞」的创意来源,因为如果某个人站在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带的表面上沿着他能看到的“路”一直走下去,他就永远不会停下来。但是这是一个不真实的传闻,因为「∞」的發明比莫比乌斯帶還更要早。.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莫比乌斯带 · 查看更多 »

行星際航行

行星際航行或行星際旅行指在行星系內的行星之間旅行。實務上,此類的太空航行局限於太陽系內的行星之間。載人飛行的行星際航行必須維持生命保障系統,成本非常高昂;而重量較輕的太空探測器則是太陽系內行星際航行的主力。.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行星際航行 · 查看更多 »

軌跡獎

轨迹奖(Locus Award)创立于70年代早期,颁发给《》杂志年度读者投票的优胜者,给雨果奖的投票者们提供意见和建议。几十年来轨迹奖吸引到的投票者数经常超过雨果奖(Hugo Award)和星云奖(Nebula Award)的总和。最近几年,轨迹奖在年度宴会上颁发。与其他奖项不同,轨迹奖还给获奖作品的出版商颁发明确的奖励证书。.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軌跡獎 · 查看更多 »

與拉瑪相會

《拉瑪任務》(Rendezvous with Rama)是英國作家亞瑟·克拉克於197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故事敘述在22世紀時有一個五十公里長的圓柱體形外星太空船闖入太陽系,人類派出探險隊前去調查的過程。本書獲得1973年星雲獎和1974年雨果獎的最佳長篇小說獎。.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與拉瑪相會 · 查看更多 »

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果奖最佳短片小说奖是每年颁发给以英语出版或翻译成英语的科学小说或幻想故事的雨果奖之一。 短篇小说奖通常颁发给小于7,500字的小说作品; 奖项也会颁发给中短篇小说及中篇小说。 除1957年外,雨果奖最佳短片小说奖自1955年设立以来每年颁发。1960-1966年间,该奖项名为“雨果奖最佳短片虚构类小说奖”("Best Short Fiction"),而不是”雨果奖最佳短片小说奖”("Best Short Story")。当时,中短篇小说奖与短篇小说奖还未设立,所以只要是尚未出版并且字数少于长篇小说标准的作品可参评。除了常规颁布的雨果奖,在每年的世界科幻年会上会不定期颁发追颁雨果奖。 到目前为止,已经为1939年、1941年、1946年、1951年以及1954年的短片小说颁奖。 在64个提名年中,有174位作者获得提名;其中的48位获奖(包括合著者与追颁雨果奖获奖者)。Harlan Ellison有4篇获奖作品。Arthur C. Clarke、Larry Niven、Mike Resnick、Michael Swanwick和Connie Willis有3篇获奖作品,Poul Anderson、Joe Haldeman和Ken Liu有2篇获奖作品Resnick有18篇作品获得提名,Swanwick有14篇。Michael A. Burstein, 有7篇提名作品,是有最多提名而没有获奖作者中最多的。.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 查看更多 »

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是雨果獎其中一個獎項,頒發給在前一年出版的英語或翻譯成英語的科幻或奇幻小說,小說字數必須超過40,000字。雨果獎為最著名的科幻小說獎之一。.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 查看更多 »

虛構作品中的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經常是科幻小說和電影所設定的背景。早期虛構作品將木星作為故事的背景,但是現代科學研究顯示這個星球已經沒有固體表面,人類無法登陸,它的空氣、溫度、高度重力和強烈輻射對人類的生活極為不利。於是木星、周圍空間、非常廣闊的衛星系統是更常是虛構作品背景。.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虛構作品中的木星 · 查看更多 »

GRB 080319B

GRB 080319B是一個曾於牧夫座發生的伽瑪射線暴,於2008年3月19日(06:12 UTC)為雨燕衛星所偵測到。它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刷新了人類肉眼可見最遠天體的紀錄,其視星等最亮達5.8等,肉眼理論可見時間維持了約半分鐘,亮於9.0等的時間也持續了近一分鐘。 人們測得該射線暴的紅移值為0.937,代表該爆炸發生於大約75億年前,即由宇宙大爆炸開始至今時間的一半。首篇關於此事件的科學論文,关于该事件递交的首份科学报告指出:使用带有近红外滤镜的亚毫米波望远镜,能够容易地发现相当于红移16距离的γ射线暴(GRB),红移值16对应于第一批恒星刚刚形成的早期宇宙——再电离阶段。 這次射線暴的餘暉也刷新了人類有史以來,觀測到宇宙最明亮天體的紀錄,其亮度估計為最明亮超新星SN 2005ap的250萬倍。 據推測,餘暉特別明亮的原因,是因為伽瑪射線噴流直接朝向地球。 除了肉眼可見的最遙遠天體紀錄外,探測衛星也於同一天偵測到共4個射線暴,是歷來最多的。該射線暴以“B”作結尾,代表這是於當天偵測到的第二個射線暴。另外,該衛星也於連續24小時的期間偵測到共5個射線暴,包括GRB 080320。 位於三角座的M33星系距離地球約290萬光年,在發生這次射線暴以前,該星系一直是人類肉眼可見的最遙遠天體。直至事件發生期間,該星系一度「屈居第二」約半分鐘。 該射線暴也是英國科幻小說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去世後不久才被偵測得到,因此有人主張把是次事件命名為「克拉克事件」。.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GRB 080319B · 查看更多 »

柏拉圖坑

柏拉图环形山(Plato)是月球正面位于雨海东北侧、阿尔卑斯山脉西北端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略晚于雨海地质龄,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8/427年-公元前348/347年),是由意大利天文学家暨耶稣会天主教神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在1651年首次提出,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终正式确定。.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柏拉圖坑 · 查看更多 »

提升 (科幻)

提升(Uplift)在科幻作品中是指沒有智慧的動物(包括人類的祖先),經由演化或是生物工程等被動因素,變成了和人類同等的智能、肢體結構和思考模式。這種概念很可能起源於科幻小說家David Brin的作品《》(Uplift Universe)。.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提升 (科幻) · 查看更多 »

杰弗里·兰迪斯

杰弗里·兰迪斯(Geoffrey A. Landis,),美国科学家、科幻小说作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约翰格伦研究中心的光电能及太空环境研究专家,1997年的火星探路者(Mars Pathfinder)计划的参与人之一、火星2003年探测漫游者(Mars 2003 Exploration Rovers)计划的入选成员。2000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火星穿越》。.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杰弗里·兰迪斯 · 查看更多 »

泰坦尼克号

-- --(RMS Titanic,--)是一艘英國皇家郵輪,也是白星航運公司旗下的3艘奧林匹克級郵輪之一,在其服役時間是,由貝爾法斯特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建造,號稱「永不沉沒」、「夢幻之船」。頭等艙在設計上追求舒適和奢華的最高水準,設有健身房、游泳池、接待室、高檔餐廳和豪華客艙。船上也有一臺高功率的,為乘客提供的電報收發服務,以及鐵達尼號的航務通訊。 1912年4月10,鐵達尼號展開前首航,也是唯一一次的載客出航,最終目的地為紐約。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些人都是船上乘客,以及許多來自英國、愛爾蘭、斯堪的納維亞和整個歐洲其他地區的移民,他們尋求在美國展開新生活的機會。4月14至15日子夜前後,在中途發生碰撞冰山後沉没的嚴重災難。2,224名船上人員中有1,514人罹難,成為近代史上最嚴重的。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最終;鐵達尼號總設計師湯瑪斯·安德魯斯也在這起災難中死亡。 1985年,前美國海軍軍官羅伯·巴拉德率領團隊發現了鐵達尼號殘骸,該船分裂成兩部分,並在3,784公尺的海底深處逐漸瓦解,沉船內成千上萬的文物已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復原並展示。鐵達尼號已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船舶之一,許多保存了關於她的故事,包括書籍、民謠、電影、展覽和紀念品。鐵達尼號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遠洋客輪殘骸,僅次於她的姊妹艦不列顛號。沉沒事故中的最後一位生還者於2009年去世,享耆壽97歲。.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泰坦尼克号 · 查看更多 »

木卫一

木衛一也稱為「埃歐」或「伊俄」(, 或是希臘 Ἰώ),是木星的四顆伽利略衛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顆衛星,直徑為3,642公里,是太陽系第四大衛星。名字來自眾神之王宙斯的戀人之一:埃歐,祂是希拉的女祭司。 埃歐有400座的活火山,是太陽系中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天體。極端的地質活動是因為埃歐內部受到木星的牽引,造成潮汐摩擦產生的潮汐熱化所導致的結果。有些火山造成的硫磺和二氧化硫可以攀升到500公里(310英里)的高度。埃歐表面也有超過100座的山峰,是在矽酸鹽的地基上廣泛的壓縮和抬升,產生許多斑點,其中有些山峰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還要高。不同於大多數外太陽系的衛星(它們都有厚實的冰層包覆著),埃歐有著鐵或硫化鐵的熔融核心和以矽酸鹽為主的岩石層。埃歐表面大部分的平原都被硫磺和二氧化硫的霜覆蓋著。 埃歐的火山活動建構了其許多表面的特徵。其火山和熔岩流使廣大的表面產生各種變化並且造成各種不同的顏色採繪,有紅、黃、白、黑、和綠色,主要肇因於硫化物。為數眾多的廣闊熔岩流,有些長度達到500公里,也是表面的特徵。這些火山活動的過程提升了視覺對比,讓埃歐的表面好像是一個披薩。這些火山作用為埃歐稀薄的大氣提供了補湊的材料,也為木星巨大的磁層供應了材料。 埃歐在17和18世紀的天文學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在1610年與其他的伽利略衛星一起被伽利略發現。這個發現促成了太陽系的哥白尼模型被接受,約翰·克卜勒發展出了行星運動定律,和奧勒·羅默首先測定光速。從地球來看,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埃歐只是一個光點,直到我們有能力解釋它表面大規模的特徵,例如暗紅色的極區和明亮的赤道地區。在1979年,兩艘航海家太空船揭露埃歐是一個地質活躍的世界,有許多火山活動的特徵,大山和年輕的表面,沒有明顯的撞擊坑。伽利略號在1990年和2000年的早期多次執行接近和飛掠過埃歐的任務,得到了埃歐內部結構和表面組成的數據資料。這些太空船也揭露了衛星和木星的磁層之間的關係,和在埃歐圍繞的軌道上存在著輻射傳送帶,即伊俄环。在2007年的前幾個月,新視野號在前往冥王星的旅程中,於飛掠過埃歐時繼續進行探測。.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木卫一 · 查看更多 »

末日都市

《末日都市》(City at the End of Time),是美国作家葛瑞格·贝尔200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于同年八月由美国格雷出版社和英国格兰茨出版社出版。故事讲述了在现代西雅图,三个流浪者因不断梦见一座一百万亿年后的未来城市卡尔帕而备受其扰,这座未来城市正试图抵御一个不知名物体——提丰的进攻,提丰不仅吞噬了宇宙尚未消亡的部分,还颠覆了物理定律。 这部小说属于世界末日类型,以硬科幻为基础,但是也融入了如奇幻和恐怖等不同风格。贝尔称此书“涉及各个层面”,在书中他纪念了一些改变科幻和奇幻小说面貌的作家,如威廉·霍普·霍奇森和亚瑟·查理斯·克拉克。《末日都市》参考了霍奇森1912年的小说《暗黑大陆》中的情节,贝尔通过这种方式向《暗黑大陆》致敬。 外界对这部书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书评人深受小说涉及的领域和庞大的世界观吸引,其他人则认为小说人物不丰满,故事情节难理解。《新科学人》将小说的前半部分形容为“扣人心弦的原创故事”,但认为贝尔在后半部分复杂化了情节,导致“观点太多、人物形象太多、神话传说太多、分散读者注意力的因素太多”。《末日都市》被提名为2009年轨迹奖最佳科幻小说和同年的约翰·坎贝尔纪念奖最佳科幻小说。.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末日都市 · 查看更多 »

月球殖民

月球殖民是一種人類永久居住在月球的構想。科幻小說作家與太空探測的支持者經常將月球視為人類從地球進行太空探索後,所必然產生的殖民地區。 人類在地球以外的天體殖民常是科幻小說的主題之一。隨著地球人口增加與科技進步,太空殖民的提議也被廣泛的討論與爭辯。因為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所以也被視為是首要的候選地區。.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月球殖民 · 查看更多 »

我是傳奇 (小說)

《我是傳奇》(I Am Legend)是一本恐怖小說,作者是美國作家李察·麥森。該書初版於1954年並三度改編成電影,其中一部為電影《魔間傳奇》。 該書可算是「人屍大戰型故事」的鼻祖,亦可以視為吸血鬼和喪屍分歧的起點,主角又是以含有吸血鬼基因的人類,對付吸血鬼或喪屍的超級英雄始祖。.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我是傳奇 (小說) · 查看更多 »

星云奖

星云奖(Nebula Award)是美國科幻及奇幻作家協會(Science Fiction & Fantasy Writers of America Inc.)颁发的科幻及奇幻艺术年度大奖,因奖品为嵌在荧光树脂中的螺旋状星云而得名。與雨果獎(Hugo Award)同為科幻、奇幻界最受矚目的年度獎項 。.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星云奖 · 查看更多 »

星雲獎 (日本)

星雲獎(日語:星雲賞)是日本的獎項活動,給予科幻題材作品獎賞。每年舉辦一次,由日本科幻大會的參加者投票,給予於上一年度完結之作品()。類型包括小說、電視或電影動畫、漫畫、藝術等相關獎項。 星雲獎的評選方式是仿自世界科幻年會的雨果獎。.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星雲獎 (日本) · 查看更多 »

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Nebula Award for Best Novel)是星雲獎其中一個獎項,小說字數必須超過40,000字。星雲獎為最著名的科幻小說獎之一。.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 查看更多 »

星际奥德赛 (文献纪录片)

星际奥德赛:行星旅行(原名:Voyage To The Planets And Beyond ,简体中文无正式译版,繁體譯本有粵語配音譯作「星際漫游」,在亞洲電視播放,正版VCD與DVD碟由得利影視發行,网路上流传版本照译为“BBC.星际漫游”)是一部虚构的关于太阳系内行星间旅行的电视紀錄片。由BBC制作并于2004年首映。由:en:Joe Ahearne编剧并导演,:en:Christopher Riley为制片人。该片设定在一个不明确的未来,该任务的首席科学家回想起了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的2010太空漫遊(1982出版)所描绘的一幕幕。.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星际奥德赛 (文献纪录片) · 查看更多 »

斯坦利·库布里克

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美国的电影导演。他在完成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由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曼主演)四天之後去世。著名作品《奇爱博士》(Dr.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斯坦利·库布里克 · 查看更多 »

新世纪福音战士

《新世纪福音战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Neon Genesis Evangelion)簡稱《EVA》,是日本GAINAX制作的原创電視動畫作品,由庵野秀明导演,共26话,於1995年在東京電視網首次播放。1997、1998年共上映三部劇場版。系列衍生作品包括電視動畫、电影、漫画、電腦遊戲與小說。 《EVA》讲述14岁的少年少女操纵巨大人型兵器Evangelion与神秘敌人“使徒”作战,最开始是典型的机器人动画,故事注重描写战斗场景和人物对话。随着情节推移,故事逐渐变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神分析式的叙述,尤在结局数话淋漓尽致。《EVA》革命性的强烈意识流手法,大量宗教、哲学、心理意象的运用,使得它在日本社会掀起被称为“社会现象”程度的巨大回响与冲击,并成为日本动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许多日本动画欣赏者常视其为最伟大的动画之一。此段2006年就已存在,应该是被引用。 本作荣获第18回日本SF大獎,在2006年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所举办的中获得动画第一位。 2006年,庵野秀明导演設立khara企画製作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系列。目前版权方已由「GAINAX/Project Eva.」变更为「khara/Project Eva.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新世纪福音战士 · 查看更多 »

撞擊事件

天文學上的撞擊事件(Impact event)是指地球或其他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等其他天體互相碰撞的事件。根據歷史記載,有數百個在特定地區造成死傷以及財物損失的小型撞擊事件(包含火流星爆炸)被記錄下來。在海洋發生的撞擊事件可能造成海嘯對海洋和海岸造成損害。 最近的一次重大撞擊事件發生在700 BC爱沙尼亚的卡里,形成卡里隕石坑。 自從撞擊事件研究成為現在科學界的顯學後,在許多科幻作品中撞擊事件是重要的情節和背景知識。.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撞擊事件 · 查看更多 »

拉瑪再現

《拉瑪再現》(英語:Rama II)是英國作家亞瑟·克拉克和簡崔‧李於197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拉瑪再現 · 查看更多 »

拉瑪真相

《拉瑪真相》(英語:Rama Revealed)是英國作家亞瑟·克拉克與美國作家簡崔·李(Gentry Lee)合著。.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拉瑪真相 · 查看更多 »

12月16日

12月1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0天(闰年第35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5天。.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12月16日 · 查看更多 »

1972年白日大火球

1972年白日大火球(或編號 US19720810)是一個於UTC 1972年8月10日20:29 掠過地球57公里高空的掠地流星體。該天體在當時是白晝的美國猶他州(當地時間 14:30)直到北方的加拿大亞伯達省都有人目擊。該火球被許多人錄下影像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Edward Tagliaferri, 2003, 'It was first detected by satellite at an altitude of about 73 km, tracked as it descended to about 53 km, and then tracked as it climbed back out of the atmosphere', 'object is still in an Earth-crossing orbit around the Sun and passed close to the Earth again in August 1997'。.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1972年白日大火球 · 查看更多 »

2001太空漫遊 (小說)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是亞瑟·克拉克所寫的科幻小說,同時斯坦利·庫布里克拍成電影版本。這個故事是根據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崗哨。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The Lost Worlds of 2001,(Arthur C. Clarke, Signet., 1972)就是在這個合作計畫下所產生的一個精心傑作。.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2001太空漫遊 (小說) · 查看更多 »

2001太空漫遊 (電影)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是一部上映于1968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美国科幻电影。故事剧本的创作受到了亞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说《》的启发,并由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合作完成。影片上映后不久,克拉克出版了同名小说。 尽管影片上映时各界褒贬不一,该片依然获得了1968年的北美最高票房。当年获得4项奥斯卡奖提名,并获最佳视觉效果奖。1991年,影片因“文化上,历史上和审美上的重要价值”而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2001太空漫遊 (電影) · 查看更多 »

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遊可以指:.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2001太空漫游 · 查看更多 »

2001火星奧德賽號

2001火星奧德賽號(2001 Mars Odyssey)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由洛克希德·馬丁製造衛星,花費約2.97億美金。主要任務是尋找水與火山活動的跡象,同時也是火星探測漫遊者和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和地球通訊的中繼衛星。於2001年升空。這次任務的名稱是根據電影《2001太空漫遊》來命名的。 2001火星奧德賽號在2001年4月7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由三角洲二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2001年10月24日2:30 a.m. UTC到達火星軌道,進行氣阻減速以進入環繞火星軌道。2002年1月氣阻減速完成,同年2月19日開始科學任務。.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2001火星奧德賽號 · 查看更多 »

2008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8年3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3月31日.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2008年3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2010太空漫遊

《2010:太空漫遊》(2010: Odyssey Two)是一本科幻小說,是整部太空漫遊系列的第二部,由亞瑟·克拉克於1981年撰寫此書,1982年出版。其後於1984年,由導演彼得·海姆斯改编成電影《威震太陽神》.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2010太空漫遊 · 查看更多 »

2061太空漫遊

《2061:太空漫游》(2061: Odyssey Three)是一本科幻小说,作者亞瑟·克拉克。这本小说是2001:太空漫游系列的第三本。 Category:2001:太空漫游系列 Category:外星科幻小說 R Category:亞瑟·查理斯·克拉克 Category:1980年代科幻小說 Category:2060年代背景作品.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2061太空漫遊 · 查看更多 »

3001太空漫遊

《3001:太空漫游》(3001: The Final Odyssey)是一本由英國作者亞瑟·克拉克創作的1997年科幻小说。这本小说是2001:太空漫游系列的第四本。.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3001太空漫遊 · 查看更多 »

3月19日

3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8天(闰年第7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7天。.

新!!: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和3月19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Arthur Clarke亞瑟·C·克拉克亞瑟·克拉克亞瑟·C·克拉克阿瑟·C·克拉克阿瑟·克拉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