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亚历山大二世

指数 亚历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又譯歷山二世、亞力山大二世,可能是如下历史人物:.

目录

  1. 36 关系: 多瑙河哥薩克天主教谢德尔采教区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基巴利契奇巴哈伊信仰历史巴哈欧拉巴黎條約 (1856年)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一月起義乌斯彭斯基主教座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 (雅尔塔)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康斯坦丁·马科夫斯基彼德·狄曼斯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保罗·季米特里耶维奇·罗曼诺夫斯基-伊林斯基俄国君主列表俄国大院俄美關係圣尼古拉主教座堂 (尼斯)圣弥额尔教堂 (卢卡)前3世纪穆拉德五世群魔瑪麗亞·帕夫洛夫娜公爵夫人 (俄羅斯)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茹科夫斯基甘古特会战香港歷史博物館變石诺曼征服英格兰近東問題阿留申群島蒲安臣金绿宝石民粹派改革拜占庭帝国

多瑙河哥薩克

多瑙河哥薩克,是成立於1828年第八次俄土戰爭後的哥薩克分隊,由尼古拉一世命令居住在比薩拉比亞的扎波羅熱哥薩克和部分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組成。.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多瑙河哥薩克

天主教谢德尔采教区

天主教謝德爾采教區(Dioecesis Siedlecensis、Diecezja siedlecka)是波蘭一個羅馬天主教教區。教座位於謝德爾采。屬盧布林總教區。 成立於1818年6月30日,1867年5月22日被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撤銷,併入盧布林教區。1918年9月24日恢復,名為波德拉謝教區。1925年1月25日易名至今。 2011年,在當地737,600人口中,有教友726,600人,佔轄區總人口98.5%、245個堂區、656名司鐸、95名修士、297名修女。現任主教為茲比格涅夫·凱爾尼科夫斯基。 S.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天主教谢德尔采教区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基巴利契奇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基巴利契奇(英语:Nikolai Ivanovich Kibalchich;俄语: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Кибальчич;Микола Іванович Кибальчич)是一位来自乌克兰的俄罗斯革命家暨火箭先驱,曾作为爆炸专家参与了 民意党人对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刺杀。他也是革命家维克托·塞尔日的叔叔。.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基巴利契奇

巴哈伊信仰历史

巴哈伊信仰历史常常以其领导权的传承为线索进行描述,即从巴孛于1844年5月22日在设拉子宣示,至巴哈伊行政体系的最终确立。巴哈伊信仰的出现,与19世纪发生谢赫派运动与巴比教的传播有一定关系。谢赫派关注教义理论,很多谢赫派人士期待着隐遁的第十二任伊玛目的回归。18世纪40年代巴孛宣示其为隐遁伊玛目,许多谢赫派人士因此加入了巴比教。巴比教在伊朗的传播开后,什叶派政府与其教徒发生了暴力冲突。该冲突直至政府军队对巴比教徒进行大规模屠杀,并将巴孛被执行死刑后才结束。 巴孛曾谈到在其之后将出现另一个一个弥赛亚,即“上帝将要显圣的祂”。巴孛的一位追随者巴哈欧拉在巴孛被行刑后被伊朗政府囚禁,并且依次流放至伊拉克、及奥斯曼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与阿德里安堡。巴哈欧拉于1863年在巴格达宣示其即为巴孛预言的弥赛亚。巴哈伊一般将巴哈欧拉宣示之日看作巴哈伊信仰的开端。 巴哈欧拉去世时,其追随者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13个国家。根据巴哈欧拉的任命,信仰的领导权由其儿子阿博都巴哈继承,阿博都巴哈的地位被大多数巴哈伊所接受。在阿博都巴哈任职期间,信仰在欧洲和美洲得到了发展,并在伊朗得到了巩固。 在1921年阿博都巴哈去世后,根据其遗嘱,巴哈伊社区的领导权转移至其外孙守基·阿芬第。阿博都巴哈的遗嘱中任命守基·阿芬第为第一任圣护,并号召在巴哈伊信仰传播足够广泛的时候,举行世界正义院的选举。在守基·阿芬第任职期间,巴哈伊信徒的人数得到巨大的增长。此外,守基·阿芬第主持了多个国家灵理会的选举。 守基·阿芬第去世于1957年,因其未育有子女,所以已无可能指定另一位圣护接替其职位。在1963年,世界正义院举行了首次选举,并在其后每5年定期举行。世界正义院作为信仰的领导机构存续至今。.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巴哈伊信仰历史

巴哈欧拉

巴哈欧拉(بهاء الله Bahá'u'lláh),原名米尔扎·侯赛因·阿里(波斯文:میرزا حسینعلی نوری Mírzá Ḥusayn-`Alí Nuri,),又譯巴哈乌拉,他是巴哈伊信仰的創始人,出生於伊朗德黑兰。 他称自己是巴比教,19世纪由伊斯兰什叶派来源的新宗教所预言的先知,但在更广的意义上,他称自己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其他各大宗教中,所预言的上帝使者的再来。1863年他创建了新的宗教思想,并被信徒称为“巴哈歐拉”,意思是“上帝的榮耀”。他的宗派后來成為了巴哈伊信仰。 巴哈欧拉教导,人类是一个族群,团结为一个全球社群的时代到了。他的宣示招致了波斯和奥斯曼帝国的迫害和监禁,最终被囚禁于巴勒斯坦(今以色列)的阿卡24年,并在那里去世。他写作了大量的宗教文献,最著名的有《亚格达斯经》和《笃信经》。.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巴哈欧拉

巴黎條約 (1856年)

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是在1856年3月30日俄羅斯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和鄂圖曼帝國、英國、法蘭西第二帝國、薩丁尼亞王國,以及奧地利帝國、普魯士兩個中立國所簽訂的的和約。.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巴黎條約 (1856年)

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1501年:西班牙人首次抵達巴拿馬,直布羅陀併入西班牙版圖。.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世界史年表 (16世纪-19世纪)

一月起義

一月起義是指波兰1863年1月开始的一场反俄罗斯帝国的起義。当时波兰民族主义者的主要领袖有右翼“白党”的吉莱尔和左翼“红党”的帕德列夫斯基。在后者主持下,中央民族委员会于1863年1月22日宣布起义。当天夜晚,6000名波兰下层民众组成的起义军揭竿起義。他们获得了农民的支持,在基埃尔策和卢布林东部获得一些胜利,但由于沙俄军队围剿,转入游击战。起义烽火后来蔓延至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然而,4月至6月,在沙俄的严厉镇压下多处义军都遭到失败,帕德列夫斯基也在5月15日阵亡。 4月之后,起义的领导权渐渐转入“白党”手中,5月10日成立了民族政府。10月,罗·特劳古特将军控制了政权,镇压地主,一些“白党”开始投靠沙俄政府。1864年3月2日,亚历山大二世在波兰废除农奴制。这些改革使不少农民丧失了对起义军的支持,4月特劳古特被捕,起义失败。.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一月起義

乌斯彭斯基主教座堂

乌斯彭斯基主教座堂(Uspenskin katedraali,Uspenskij-katedralen,Успенский собор),即圣母安息主教座堂(Jumalansynnyttäjän kuolonuneen nukkumisen katedraali),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座东正教堂,尊崇“圣母安息”,由俄国建筑师设计,兴建于1862-1868年。 教堂位于卡塔亚诺卡半岛的山坡上。在教堂背面,有纪念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牌匾,他是兴建教堂时的芬兰统治者。圣母升天主教座堂是芬兰东正教会赫尔辛基教区的主教座堂,自称是西欧最大的东正教堂,尽管芬兰属于北欧。 2006年,约516 500名游客参观了教堂 。入场免费。在冬季,教堂逢星期一休息。 2007年8月16日中午和下午1时之间,数百名游客参观教堂时,在光天化日之下,教堂珍贵的圣尼古拉圣像被盗。圣像原来在维堡东正教主教座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赫尔辛基。.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乌斯彭斯基主教座堂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 (雅尔塔)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一座东正教主教座堂,位于乌克兰雅尔塔。供奉在1547年封圣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该堂兴建于1891-1902年,以纪念在1881年被谋杀的亚历山大二世。 Category:俄罗斯正教会主教座堂 Category:克里米亞教堂.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 (雅尔塔)

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

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p,,1881年-1894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次子。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沒有國內戰爭且和平穩定,是俄羅斯帝國後期最繁榮的時期,被譽為和平締造者。.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

康斯坦丁·马科夫斯基

康斯坦丁·耶格洛维奇·马科夫斯基 (Константин Егорович Маковский; —) 是具有影响力的俄罗斯绘画大师。以肖像画和历史题材见长。.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康斯坦丁·马科夫斯基

彼德·狄曼斯

彼德·狄曼斯(Peter Demens,原名羅馬化:Pyotr Alexeyevitch Dementyev,)是美國19世紀的開拓者。藉著他的推動,使佛羅里達州Pinellas半島一帶發展起來。而座落於這裡的聖彼德斯堡市亦以彼德·狄曼斯的家鄉——俄羅斯聖彼得堡來命名。.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彼德·狄曼斯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亲王(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Кропо́ткин,),俄国革命家和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无政府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因为他父亲是俄国世袭亲王,他被人称为是“无政府亲王”,但他抛弃了贵族继承权。克鲁泡特金有许多著作,比较著名的有:《田野、工厂和工场》、《互助论:进化的一种因素》、《夺取面包》,他也曾为1911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过条目。 在毛泽东青年时代创办的《湘江评论》中曾经表示中国应当学克鲁泡特金的办法,即“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有效果的炸弹革命 、有血革命”。.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

保罗·季米特里耶维奇·罗曼诺夫斯基-伊林斯基

保罗·季米特里耶维奇·罗曼诺夫斯基-伊林斯基(Paul Dimitrievich Romanovsky-Ilyinsky,Павел Дмитриевич Романов,),俄羅斯裔美國人、美國海軍陸戰隊預備隊中校,出生于英國伦敦。其為俄罗斯帝国皇族后裔,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 他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幼子保罗大公的长孙。罗曼诺夫皇室家族前首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堂弟。因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去世时没有男性子嗣,所以将罗曼诺夫皇室家族首领传给独生女玛利亚女大公,将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传给保罗大公继承。 Category:俄罗斯帝国皇族后裔 Category:俄羅斯裔美國人 Category:美國海軍陸戰隊中校 Category:倫敦人.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保罗·季米特里耶维奇·罗曼诺夫斯基-伊林斯基

俄国君主列表

俄國君主列表,指俄羅斯由862年留里克創立諾夫哥羅德公國開始,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其間,共1055年間俄國君主的列表。 862年,留里克創立諾夫哥羅德公國,是為俄羅斯國家的開始。882年,第二代諾夫哥羅德大公奧列格攻陷基輔,創立了基輔羅斯。基輔羅斯創立早期,匯聚周邊民族,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羅斯人。伊戈爾繼位後,創立留里克王朝,是為統治俄羅斯的第一個王朝。基輔羅斯在這段時間屢次出兵劫掠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可薩汗國等周邊國家。 智者雅羅斯拉夫死後,長子、次子、四子分別爭位,基輔羅斯小分裂,最終由四子弗謝沃洛德再度統一,是為弗謝沃洛德一世。弗謝沃洛德之子紅太陽莫諾馬赫打敗南俄草原的波洛韋茨人,消除了突厥人對基輔羅斯的威脅。紅太陽莫諾馬赫死後,基輔羅斯大分裂,他的長孫伊賈斯拉夫二世·姆斯季斯拉維奇曾統一大部分基輔羅斯,但被七叔尤里·多爾戈魯基所敗,基輔羅斯再度陷入動亂。1169年,尤里·多爾戈魯基長子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聯合十六個大公國的軍隊攻陷基輔,將首都遷移至弗拉基米爾,再度名義上統一基輔羅斯,但一年後再分裂。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死後,除了其弟大窩弗謝沃洛德能暫時穩定局勢外,基輔羅斯長時間陷於動亂中。最後在長子西征中,基輔羅斯亡於拔都為首的蒙古侵略軍。 伊凡大帝在位期間,吞併諾夫哥羅德、布良斯克、特維爾、圖羅夫、明斯克、霍爾姆等公國,滅亡金帳汗國,莫斯科大公成為俄國君主。伊凡三世晚年娶巴里奧略王朝的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將莫斯科大公國視作拜占庭帝國的承繼人。伊凡大帝和其子瓦西里三世致力出兵消滅蒙古和其他大公國殘餘勢力,打下了統一俄羅斯的根基。1547年1月16日,伊凡大帝之孫伊凡四世自稱沙皇,成立俄羅斯沙皇國,俄國再度統一。 1598年1月17日,伊凡四世之子費奧多爾一世·伊萬諾維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結束,俄羅斯陷入混亂。僅伊凡四世的顧問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登位時,勉強維持了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和平,但戈東諾夫在位七年間,俄國內部多有暴亂。戈東諾夫去世後,波蘭扶植了三位德米特里,皆稱為伊凡四世幼子。偽德米特里一世成功取得沙皇之位,但被瓦西里四世所推翻,成立叔伊斯基王朝。但波蘭立陶宛聯邦撕破停戰協定,宣稱瓦迪斯瓦夫四世對俄國王位有繼承權,入侵俄國。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率領軍隊攻陷莫斯科。瓦西里四世被俘,叔伊斯基王朝被波蘭立陶宛聯邦終結。瓦迪斯瓦夫自稱沙皇伏拉斯基拉夫一世,透過七波耶會議,開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對俄羅斯的管治。梁贊公爵以留里克王朝後裔身份號召俄羅斯人抵抗波蘭侵略,召開全俄縉紳會議。在他死後,大主教被推舉為領導人。在1613年2月21日其子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全俄沙皇米哈伊爾一世,1613年7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還政沙皇,成立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和費奧多爾三世治下,分別於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帝國處取回烏克蘭地方,並因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率領哥薩克酋長國附庸俄國,俄國領土獲得大幅度的擴張,但因波羅的海沿岸的歸屬問題與瑞典帝國的關係急速惡化。彼得大帝於1696年開始進行彼得大帝改革,俄國開始西化。終於在1721的大北方戰爭打敗瑞典,取回自古斯塔夫大帝時代交給瑞典的俄國東北部海岸線。彼得大帝因此稱帝,成立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去世後,由於他處決其子,導致無嗣繼位,他十四歲的孫子彼得二世去世後,羅曼諾夫王朝絕男嗣。在其女伊麗莎白女皇去世後,彼得大帝外孫彼得三世繼位,開始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彼得三世在位不到一年便被妻子葉卡捷琳娜大帝所廢,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三次瓜分波蘭、於第五次俄土戰爭大敗奧斯曼,吞併克里米亞汗國。在她去世後,由其子保羅一世繼位,但因改革不得貴族支持,被暗殺於米哈伊洛夫宮,由其子亞歷山大一世繼位。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領土再度大幅擴張,先後打敗奧斯曼和波斯,從瑞典處取得芬蘭大公國。在拿破崙戰爭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撃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取得波蘭會議王國國王頭銜,俄國成為歐陸霸主。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戰敗,尼古拉一世之子亞歷山大二世因此推行改革,廢除農奴制,並結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高加索戰爭,出售阿拉斯加。在亞歷山大二世被激進青年謀殺後。亞歷山大三世繼位,俄羅斯開始工業化進程,並佔領全中亞。尼古拉二世登位後期,因1905年俄國革命,俄國開始立憲運動。因大斯拉夫主義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7年俄國革命,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及軟禁,俄國君主制結束。.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俄国君主列表

俄国大院

俄国大院 (المسكوبية,al-Muskubīya,מִגְרַשׁ הָרוּסִים,Migraš ha-Rusim,Russian Compound) 是耶路撒冷中心最古老的区之一,包括俄罗斯正教会的一个大型教堂和几个昔日的朝圣旅馆,其中有些被用作以色列政府建筑,以及地下囚狱者博物馆。俄国大院建于1860年到1890年之间,1903年又增加了尼古拉朝圣者济贫院。俄国大院占地68000平方米,介于雅法路、Shivtei 以色列街,以及先知街之间。1890年后,周围筑起围墙,因而称为“大院”。.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俄国大院

俄美關係

俄美關係,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外交領域之一,牽涉兩大核武國家。.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俄美關係

圣尼古拉主教座堂 (尼斯)

俄罗斯正教会圣尼古拉主教座堂(Cathédrale Orthodoxe Russe Saint-Nicolas de Nice)是一座俄罗斯正教会的主教座堂,法国的国家历史古迹,位于法国南部城市尼斯,建成于1912年,由沙皇尼古拉二世出资建造,是俄罗斯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境外最大的一座主教座堂。 19世纪中叶,俄国贵族仿效英国上层阶级和贵族的时尚,前往尼斯和法国里维埃拉旅行。1864年,铁路通到尼斯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乘火车前去旅行,被当地宜人的气候所吸引。从此开始了俄罗斯人和蔚蓝海岸这一持续到今天的联系。兴建主教座堂,是为了服务于19世纪末已经在那里定居的大规模俄罗斯人团体,以及来自宫廷得游客。沙皇尼古拉二世资助了大教堂的建造,于1912年12月建成。 目前,对于其财产所有权发生了争议。属于海外俄罗斯东正教会管辖下的教区,反对莫斯科牧首(有俄国政府支持)对财产提出的要求。争议似乎源于早已定居在尼斯的俄罗斯贵族和新到来的俄国人之间的冲突。.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圣尼古拉主教座堂 (尼斯)

圣弥额尔教堂 (卢卡)

圣弥额尔教堂(San Michele in Foro)是意大利卢卡的罗马天主教圣殿,兴建在古罗马市集广场上。供奉弥额尔。.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圣弥额尔教堂 (卢卡)

前3世纪

前300年至前2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3世纪。 秦始皇統一中國,制定度量衡標準,統一文字,對中國文化影嚮深遠。與此同時,匈奴勢力亦達至高峰,與中國之間的衝突亦隨之升級,引致日後的民族大遷徙,影響達數個世紀。阿育王提倡佛教,對印度以至整個亞洲影響深遠。在歐洲,雖然亞歷山大大帝的繼業者在帝國內互相爭奪,但希臘文明持續影嚮帝國內各民族。兩次布匿戰爭奠定了羅馬崛起的基礎。.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前3世纪

穆拉德五世

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1840年9月21日-1904年8月29日,مراد الخامس)奥斯曼帝国第33位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之子,在位时间1876年5月30日至8月31日。 1876年,其叔父阿布杜勒阿齐兹被废黜后,穆拉德五世被拥立为苏丹。但是在其短暂的执政时间内,他未能如其支持者所愿,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一部宪法。穆拉德五世受法国影响很深,但是却与亚历山大二世统治下的俄罗斯交恶。在即位仅仅93天后,穆拉德五世被废黜,理由是患有精神疾病。 Category:奥斯曼帝国苏丹 Category:哈里發 Category:1840年出生 Category:1904年逝世 Category:廢君.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穆拉德五世

群魔

《群魔》(Бесы、Demons、The Possessed)係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另譯為《附魔者》,發表於1872年左右,有上下兩部。.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群魔

瑪麗亞·帕夫洛夫娜公爵夫人 (俄羅斯)

麗亞·帕夫洛夫娜公爵夫人(俄語:Великая Княгиня Мария Павловна,1890年4月6日 - 1958年12月13日),被稱為年輕的瑪麗亞·帕夫洛夫娜,是俄羅斯亞歷山大二世的孫女,亦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堂兄妹,也是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的表親。 她出生聖彼得堡,早年母親已經死亡,父親保羅大公在1902年再婚,瑪麗亞和她的弟弟德米特里·巴甫洛維奇在一生中關係親密,他們在莫斯科被叔叔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公爵和他的妻子公爵夫人伊麗莎白·費多羅夫娜(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女)收養。1908年,瑪麗亞與瑞典南曼蘭公爵威廉王子結婚。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倫納特王子,且後來婚姻不幸,並於1914年離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瑪麗亞·帕夫洛夫娜公爵夫人擔任護士,直到1917年2月俄羅斯君主制結束。1917年9月,在俄羅斯臨時政府時期,她和Prince Sergei Putyatin結婚,他們同樣有一個兒子Sergeievich Putyatin,但在嬰儿時夭折。夫婦二人於1918年7月通過烏克蘭,逃出處於革命的俄羅斯。 流亡時期,瑪麗亞在1920年定居巴黎前,曾短暫居住於布加勒斯特和倫敦。在20世紀20年代,她開設了基特米爾(Kitmir),這是一個刺繡時裝工作室,取得一定成功。1923年,她與第二任丈夫離婚,並於1928年出售基特米爾後移居美國,居住在紐約市,期間出版了兩本回憶錄,分別是公主教育記(1930年)和流亡公主記(1932年)。 1942年,瑪麗亞·帕夫洛夫娜公爵夫人移居往阿根廷,在那裡度過了二戰的時光。她於1949年返回歐洲。並於1958年在德國康斯坦茨去世。.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瑪麗亞·帕夫洛夫娜公爵夫人 (俄羅斯)

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茹科夫斯基

西里·安德烈耶维奇·茹科夫斯基(p,-),俄羅斯诗人暨翻译家,通过自其翻译和改写,将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引入俄羅斯文学;他的原创诗作则兼具浪漫主义和俄罗斯民间故事的风格,艺术成就颇高。维萨里昂·别林斯基称他“使俄罗斯诗歌获得了心灵”。.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茹科夫斯基

甘古特会战

古特会战发生于1714年8月7日,是大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中瑞典海军及俄国海军的其中一场海战。海战发生于芬兰南部的,邻近现今的汉科市。这场海战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海战胜利。「甘古特」一词是从瑞典语「汉科半岛」的俄语转译。.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甘古特会战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興建及管理,共耗資3億9千萬港元興建,於1998年9月28日開放。 香港歷史博物館為香港居民及遊客介紹香港的歷史,展覽內容包括香港及南中國一帶的考古發現、珍貴文物及資料等;涵蓋自然生態、民間風俗及歷史發展,向參觀者呈現香港四億年來的自然生態環境及歷史故事。博物館總樓面面積18,500平方米,常設展廳佔地7000平方米,並經常舉辦包括香港掌故等主題展覽。.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香港歷史博物館

變石

變石(Alexandrite)是金綠寶石的變種,化學式是Be(AlO2)2,又稱作亞歷山大石、變色石,古稱紫翠玉。1830年,在俄羅斯烏拉山脈東側發現。當時這塊寶石被獻給王儲(後來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做生日禮物,而被命名為亞歷山大石。產地在斯里蘭卡、巴西、俄羅斯、印度、坦尚尼亞等地。1975年,人工合成成功。.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變石

诺曼征服英格兰

诺曼人征服(Norman conquest)或诺曼人征服英格兰(Conquête normande de l'Angleterre)指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格兰的入侵及征服。这次征服改变了英格兰的走向,从此英格兰受到欧洲大陆的影响加深,而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影响逐渐衰退。诺曼人的征服整个改变了英格兰的文化,甚至是其语言。.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诺曼征服英格兰

近東問題

近東問題(Eastern Question),是歐洲近代史上圍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衰落,而出現的一連串的政治及外交問題。近東問題並非單指一個問題,而是包括出現於18、19及20世紀的多方面問題,當中包含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治下的歐洲地區的不穩定。 一般認為近東問題始於1774年,當時發生了第五次俄土戰爭(1768-1774年)。鄂圖曼帝國在這場戰爭中慘敗於俄國手上。歐洲各國有見鄂圖曼帝國的崩解可能逼在眉睫,於是各國展開不同爭鬥,以確保自己在土耳其境內的軍事、戰略及商業利益。對於鄂圖曼帝國的衰敗,俄羅斯帝國認為是對她有利;而英國及奧地利則認為,保留鄂圖曼帝國則是最符合她們的利益。近東問題於一次大戰以後完結,其中一個後果就是鄂圖曼帝國的瓦解。不過直至今日,巴爾幹半島仍是歐洲局勢較不穩定的地區,諸如科索沃獨立問題等引起阿爾巴尼亞人及塞爾維亞人民族之間衝突和民族主義延續,在某種程度上均可視為近東問題的延續,但近年巴爾幹地區的民族衝突已逐漸緩和和減少。.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近東問題

阿留申群島

阿留申群島(英語:Aleutian Islands,可能來自楚科奇語:aliat,為島嶼的意思)於白令海與北太平洋之間,自阿拉斯加半島向西伸延至堪察加半島。屬於阿拉斯加半島上阿留申山脈的延伸。由超過三百個細小的火山島(當中有57座火山)組成,長1,900公里,總面積17,666平方公里。由於橫跨東經/西經180°,為美國技術上的最西及最東點。絕大部分屬於美國阿拉斯加州,通常被視為阿拉斯加荒野的範圍,惟極西部屬俄羅斯。阿留申群島位於太平洋火環北部,是東亞島弧的起點。島上居民為阿留申人。各島嶼之間有提供人車輪渡服務。.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阿留申群島

蒲安臣

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是美国著名的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他是唯一一位既擔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擔任中国使节的美国人。.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蒲安臣

金绿宝石

金绿宝石(Chrysoberyl)是一种铍铝氧化物宝石,主要化学成分是铍的铝酸盐,化学式为BeAl2O4,主要产于花岗岩、细晶岩和云母岩中,也作为碎屑矿物见于砂砾层中。“金绿宝石”这一名字源自希腊语,是“金黄色绿柱石”的意思,但今日说到金黄色绿柱石则指的是金黄色的绿柱石。 金绿宝石一般具有玻璃光泽到亚金刚光泽,颜色为黄到绿色,具有三色性。其中的黄色来源于铁离子,而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如铬和钛会引起特殊的光学效应,其中具有变色效应的金绿宝石称为变石;具有猫眼效应的金绿宝石称为猫眼;同时具有变色和猫眼效应的称为猫眼变石,两者都不具备的,则直接使用金绿宝石这一名称。.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金绿宝石

民粹派

民粹派(俄语:Народни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政治派别之一,参与者多为“平民知识分子”,因其自称为“人民的精粹”,故有“民粹派”之名,苏联时期被认为是继十二月党人“贵族”革命阶段之后俄罗斯社会的“平民知识分子”的民主革命进阶段,第三次为“无产阶级”的革命阶段。.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民粹派

改革

改革,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调整,以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較於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现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也會影響該國的國勢,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價,且要承受內部和外部、客觀和主觀制約。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不断改革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據馬克思學說,历史上的改革,有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宋熙宁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改革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查看 亚历山大二世和拜占庭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