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الشعب الفلسطيني,ash-shaʼb al-filasTīni)或稱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الفلسطينيون,al-filasTīnīyyūn;,al-ʼArab al-filasTīnīyyūn,פָלַסְטִינִים),泛指長期以來定居在巴勒斯坦地區的民族,人口約1,200萬,當中約49%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其中包含加薩走廊的所有人口(約160萬人)、約旦河西岸大部分的人口(包含東耶路撒冷的20萬人共有約230萬人,相對於50萬的猶太以色列公民)以及以色列16.5%的人口,其中一些人是被驅逐出境的難民,其餘逾半數的巴勒斯坦人成為僑民,而一半以上的僑民為無國籍人士。海外僑民約有190萬居住在鄰國約旦。海外僑民大多是在大離散之後遷移出巴勒斯坦的,約有324萬居住在鄰國約旦,佔了將近約旦總人口數的一半。另外,約有150萬人居住在敘利亞及黎巴嫩,約25萬人居住在沙烏地阿拉伯。在智利還有一座人口約50萬人,是巴勒斯坦人在阿拉伯世界外最大的僑居地。 大部分的巴勒斯坦人為遜尼派穆斯林,也有少數基督徒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周邊地區。巴勒斯坦人主要使用巴勒斯坦阿拉伯語,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主要是希伯來文和巴勒斯坦阿拉伯語共用。 基因證據顯示,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和南黎凡特(今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約旦和黎巴嫩一帶)人,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一項有關高分辨率單倍型(high-resolution haplotypes)的研究指出,以色列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的Y染色體有許多部份是來自同一個基因池(猶太人約70%,巴勒斯坦人約82%)。隨著7世紀阿拉伯世界的擴張,大部分巴勒斯坦人逐漸涵化為遜尼派穆斯林.
查看 乔治·哈巴什和巴勒斯坦人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阿拉伯语:الجبهة الشعبية لتحرير فلسطين,al-Jabhah al-Sha`biyyah li-Taḥrīr Filasṭīn),简称人阵,是巴勒斯坦的一个主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俗政党和武装组织。人阵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8个成员之一,是巴解内部仅次于法塔赫的第二大组织。人阵的下属军事组织阿布·阿里·穆斯塔法旅策划过多个针对以色列和西方国家的暴力袭击,因此美国国务院定義的恐怖主义组织。该组织的活动范围集中在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境内和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人阵的机关刊物为《目标》周刊。.
黎巴嫩內戰
黎巴嫩内战(الحرب الأهلية اللبنانية;Lebanese Civil War)是一场持续自1975年至1990年期间的一场全面内战。这场内战总共导致了大约120,000人丧生,至今在黎巴嫩国内仍有76,000人依旧因这场内战流离失所,还有大约100万人因这场内战逃离至国外。 在内战之前黎巴嫩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在地中海沿岸逊尼派占多数,在黎巴嫩南部什叶派占主导地位,而黎巴嫩政府则由马龙派基督徒占主导。在1920年至1943年法属叙利亚托管地时期,各党派和教派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但是,在黎巴嫩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以及许多泛阿拉伯主义分子和左翼派别,这些人反对亲西方政府。以色列的建国以及大约十万名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使得黎巴嫩国内的政治平衡被打破,穆斯林群体的力量得到加强,冷战对黎巴嫩产生了巨大的分裂性影响。在1958年黎巴嫩政治危机期间,各派的力量进一步对立。马龙派基督教势力站在西方国家阵营,而泛阿拉伯团体及左翼阵营站在与苏联结盟的阿拉伯国家阵营。 巴解组织在黑色九月事件之后被约旦驱逐到黎巴嫩,使得巴勒斯坦难民群体开始军事化。这引发了黎巴嫩各政治派别之间的军备竞赛,并且为黎巴嫩长期陷入地区冲突创造了条件。马龙派基督教团体和巴勒斯坦武装派别在1975年爆发武装冲突,之后左翼团体、泛阿拉伯团体和穆斯林团体与巴勒斯坦人结盟。在冲突中各联盟之间频繁且突然地转变着:到战争结束时,几乎每个党派都已经相互结盟并最终互相背叛过一次。此外外国势力,例如叙利亚和以色列在内战爆发后加入了进来并且与不同派别并肩作战。维和部队,例如多国驻黎部队和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也都曾在黎巴嫩驻扎过。 1976年经阿拉伯联盟的调解,有过短暂的停火,但内战又迅速再次展开;战火集中在黎巴嫩南部,那里自1969年起由巴解控制,后来南部由以色列占领,北部由叙利亚控制。1980年代前景越发灰暗,贝鲁特的大部份地方在以色列入侵并驱逐巴解武装人员时被破坏了。战争更演变成民族和宗教的屠杀。1983年贝鲁特发生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299名美国和法国的维和部队士兵被炸死。 1989年塔伊夫协定的制定标志着黎巴嫩内战开始进入尾声。但此时以色列仍然占据黎巴嫩南部,扶植南黎巴嫩军,将该地区作为一个防范反以色列武装袭击的缓冲区。以色列军终在2000年撤离,南黎巴嫩军随即瓦解。直至2005年黎巴嫩反对派和有力的外交干涉(美、法、联合国)连手以逼走叙利亚,叙利亚那时候才从黎国撤军。 1989年1月一个有阿盟指派的委员会开始着实制定结束冲突的方案。1991年3月黎巴嫩议会通过了一项大赦法案,赦免了法案通过之前黎巴嫩国内所有的政治犯。1991年5月除了黎巴嫩真主党以外的各民兵武装都被解散,黎巴嫩政府军开始重建为一支黎巴嫩国内唯一的不属于任何党派的武装力量。但黎巴嫩内战结束之后,黎国内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张。.
查看 乔治·哈巴什和黎巴嫩內戰
阿拉伯社会主义
阿拉伯社会主义(الاشتراكية العربية),是一种基于泛阿拉伯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 1944年米歇尔·阿弗拉克(Michel 'Aflaq)与萨拉赫丁·比塔尔(Salah al-Din al-Bitar)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态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自此之后,虽然阿拉伯社会主义演伸出了不同的流派(如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复兴党社会主义、埃及前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的纳赛尔主义、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的第三世界理论等),但仍保有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以阿拉伯民族统一为目标,以及平等、均富的社会主义理想等。.
艾哈迈德·贾布里勒
艾哈迈德·贾布里勒(1938年-出生于今天以色列雅法)是左翼的、反对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世俗巴勒斯坦组织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的创立人和领导人。该组织从1968年成立以来多次对以色列军队和平民进行攻击。 贾布里勒的儿子吉哈德·艾哈迈德·贾布里勒是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武装组织的首领,本来被设定为贾布里勒的继承人,于2002年5月20日在贝鲁特受汽车炸弹袭击丧生。.
George Habash
#重定向 乔治·哈巴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