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上座部佛教

指数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थेरवाद,IAST:;स्थविरवाद ;僧伽羅文:ථෙරවාද ),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铜鍱部傳承。.

516 关系: 原始佛教研究华喃峰寺十上经十二因缘卡拉玛经卫塞节印度佛教印度文化圈南达勃因南掌古塔列表台灣佛教台语民族双龙寺吞武里王朝吴努吴哥古迹吴哥窟吴越民系同性戀與佛教向智吉大港山區衝突坚固经坎揚人塞塔提臘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增一阿含經增支部墨侬族大势至菩萨大史大乘佛教大乘非佛說論諍大会经大念处经大善见王经大典尊经大缘经大眾部大般涅槃经 (上座部)大藏经大本经天授五法奈温奘房姐勒金塔孟加拉國佛教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宗教孟加拉国经济孟萊王孟族孔盛客家民系宗教宗教經典安格苏玛琳·希拉帕萨肯塔宋安宋谷帽密宗密铁拉小乘佛教小部 (佛經)尸羅尼柯耶山號島史峇峇娘惹左翼佛教巴差·巴素迪巴利三藏巴利语巴魯阿巴速傑德旺上座佛教上座部上座部仏教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丁吉利·班达·维杰通加丁昂敏乌帝須帝释所问经中原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中國中國佛教十宗中國佛教史中国宗教中国佛教中部中部 (佛經)中阿含經中有东南亚东南亚佛教布吒婆楼经七清淨布朗族世界三大宗教帕基人帕差拉吉帝雅帕公主帕徹獨彭大寺院帕松列龙庄勐三十二相经三乘三净肉三相 (佛教)三藏三法印三明经下高棉人九分教广允缅寺康迪人人施設論二十四缘二乘云南省五戒廷觉他納·科曼弊宿经伍并亚·温撒伐丽流优昙婆逻狮子吼经佤族佬族彭世洛府彌勒菩薩佛壇佛学佛寺佛使比丘佛种姓经佛经佛牌佛誕佛说大集法门经佛滅日佛教佛教历史佛教環保運動佛教與基督教佛教藝術佛教派别佛教戒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彬瑞蒂德昂族律藏供僧衣節信修浮修齐因心所圣人北山住部北傳佛教北高棉人北欖寺祖師國教僧伽僧伽羅人僧伽羅佛教民族主義僧王僧陀明罗僧护初期佛教刪闍夜·毗羅胝子分別說部分別論刀述仁善阿羅漢和尚傣仂傣族傣族佛教傣曆唯物主义八十九心六師外道六度六道兰甘亨大帝兴文贤克伦民主佛教军5旅前2世纪勃印曩勃拉邦佛国际佛教旗四向四果四念住四護衛禪四谛四邑民系C AllStar泰空曼遊皎施皈依玉佛寺 (曼谷)玉耶经玛兴达拉麻佛寺灵魂班老白塔琉璃宮史神的概念禪那种德经究罗檀头经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第四次结集等诵经米佐拉姆邦素可泰王国素食主義素里育泰素拉育·朱拉暖紅泰緬甸式社會主義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緬甸華人红金傣语约翰·莱昂内尔·科特拉瓦拉经分别经藏维贾雅南达·达哈纳亚克缅甸缅甸历史缅甸宗教缅甸人口缅甸文化缅族義註羅渦翁山蘇姬翁斐斐結生瑯勃拉邦王国瓦普寺甘拉亚妮·瓦塔娜甄秀珍燈籠 (建築裝飾)界分別觀界論特诗琳王太后直通王國相應部盂蘭節盛伦發趣論白龙寺 (泰国)白泰隨眠隆波韓裔斯里蘭卡人韓桑林鎮西城遮罗族聖法大長老達新·欽那瓦菩萨菩薩道菩薩戒菩提塞拉華裔泰國人萬榮市非我須達拿太子须婆经行 (佛教)颂猜·旺沙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总佛寺西孟寺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西亞多馬來西亞宗教馬來西亞喪葬馬來西亞華人喪禮馬哈希 (緬甸)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覺音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觉丁瑞马鹿舞詹·孔诺雍諾羅敦·西哈努克高竹德玛高棉帝国高棉语高棉族論事論藏護法神诺罗敦·安·吴哥诺罗敦·西哈莫尼诗丽吉王后谢辛貴霜帝國贡榜王朝越南越南宗教越南佛教越南裔柬埔寨人越南文化跋摩王朝黎族转轮圣王狮子吼经转法轮经轉世辟支佛达德利·森纳那亚克辛標信迦叶狮子吼经迪萨纳亚克·贾亚拉特纳錫袍露遮经部派佛教都罕听郑信蘭亨登阿努律陀阿南达·艾华灵汉阿含經阿吒曩胝经阿奴律陀阿姜布拉姆阿姜查阿利僧派阿罗汉阿瑜陀耶王国阿瓦阿瓦王朝阿鲁纳恰尔邦阿鲁纳恰尔景颇族阿那毕隆阿育王阿欣威拉杜阿毘達磨阿昌族阿摩昼经阇尼沙经阇利经阇耶跋摩七世蘇慶赤銅鍱部起世因本經 (上座部)起世经赖拉·邦雅淑赛冲赛玛教赛茂康赛松欧藍毗尼藍摩國藏南地區藏傳佛教藏紅色葉均葛榮·三摩羅羅頓蒲甘蒲甘王國蒂帕嬤蒙蘇農多蓬沙帕释迦牟尼自欢喜经臺灣裔金喬覺金剛經金龙寺 (沧源)金那般川釋廣德釋迦族釋海濤長部 (佛經)长生不老艾吞人艾雅·凱瑪若开人若開邦英叻·钦那瓦雍笈牙雲石寺雜阿含經雅泽雙論通伦·西苏里老龍族老松老挝老挝人口老挝保护国老撾伊斯蘭教老撾華人附隨處 (佛教)U.C.纪元GUNDAM作品舰船及其他兵器列表报恩寺 (新加坡)暹粒市抹谷查克瑪人柬埔寨柬埔寨历史年表柬埔寨宗教柬埔寨伊斯蘭教柬埔寨的黑暗时代柬埔寨福建人柬埔寨華人掸邦共和国掸族提婆達多東吁王朝松耀司·舒克马卡纳尼松溜·阿嘎牟尼格物致知梁姓梁文道梯诃都 (阿瓦国王)梵天梵網經 (大乘佛教)梵網經 (上座部)森寺楞嚴經楞伽經業 (佛教)極微欲邪行止观比丘尼水燈江淮民系江淮文化汉传佛教沙门果经波罗密波梨经泰國君主泰國宗教泰國伊斯蘭教泰国南部地区泰国人泰国僧王泰国国旗泰裔馬來西亞人泰裔香港人泰沅泰族泼水节法句經法屬印度支那法胜大师法藏部法集論法昂洪马内洪森涅槃涅槃經淨人淨土宗淨因寺 (基隆)温纳貌伦清净经清淨道論清曼寺湄公河潮汕民系澜沧江澜湄合作末法本生 (佛教)朱尼厄斯·理查德·贾亚瓦尔德纳朱瑪人有分惟善戒喜禪師明命帝昭阿努显教昂山斯里兰卡佛教斯里蘭卡斯里蘭卡卡菲爾斯里蘭卡宗教斯里蘭卡伊斯蘭教斯里蘭卡華人新加坡宗教施命大师文殊蘭斋食摩哂陀摩诃梨经悲 (佛教)改宗敏瑞敏貢大佛塔敏東教授尸迦羅越經教派托钵修会拉玛坚拉玛一世拉玛四世拉纳辛哈·普雷马达萨拉瑪那·馬哈希曼飞龙塔普密蓬·阿杜德普拉克里特诸语言150年代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2012年若開邦騷動 扩展索引 (466 更多) »

原始佛教研究

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佛教研究術語,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建立僧團,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這段歷史,這個術語最早為日本佛教學界使用。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以歷史觀點來對佛教進行研究,但因為學者間採用了不同的定義與名稱,造成原始佛教這個術語有很大爭議,也經常與初期佛教、根本佛教混用。一般來說,這幾個術語,都是指向佛教部派開始分化以前的時期,也有學者將此時期泛稱為前部派佛教(Pre-sectarian Buddhism)。 此一時期分為前後兩期,一是佛陀住世到入滅當年的第一次結集,二是佛滅後到阿育王時部派分裂以前。廣義上,這兩階段都被稱為原始佛教,有學者主張細分,將第一時期稱為根本佛教,又稱最初期佛教(the earliest Buddhism)、佛陀的佛教(Buddhism of the Buddha himself);第二時期為狹義的原始佛教。有學者認為在文獻上難以區分這兩時期,主張無需細分。 佛教研究者主要透過比較文獻學、語言學與考古學資料,比對源自不同部派的文獻,探覓這些部派文獻當中,擁有的共同說法。他們希望能夠透過這種研究,還原出佛教最早階段的樣貌,了解部派間爭論與分立的由來,以了解佛教在歷史中的發展。.

新!!: 上座部佛教和原始佛教研究 · 查看更多 »

华喃峰寺

华喃峰寺(วัดหัวลำโพง),又译华南蓬寺,是泰国曼谷挽叻县的一座皇家佛寺。1996年,华喃峰寺为庆祝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玛九世)登基50周年而进行了翻新。.

新!!: 上座部佛教和华喃峰寺 · 查看更多 »

十上经

《十上经》(巴利文:Dasuttar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长部》中的最后一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住在瞻婆城伽伽罗池边,舍利弗为众比丘说法,依照数字排序,共讲了一百法。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十上經》(第1部第52卷)、《十報法經》(第1部第233卷)。.

新!!: 上座部佛教和十上经 · 查看更多 »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巴利文:),佛教重要基礎理论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過去世到未來世、這一過程的十二个环节。它們因果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个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1.「無明」 緣「行」(緣:可解作引起),2.「行」緣「識」,3.「識」緣「名色」,4.「名色」緣「六處」,5.「六處」緣「觸」,6.「觸」緣「受」,7.「受」緣「愛」,8.「愛」緣「取」,9.「取」緣「有」,10.「有」緣「生」,11.「生」緣「老死」;周而復始。在解說緣起法時亦可結合上《大緣經》的「名色緣識」。.

新!!: 上座部佛教和十二因缘 · 查看更多 »

卡拉玛经

卡拉玛经(巴利文:Kālāma Sutta),上座部佛教经典,载《巴利大藏经·增支部》第三集第65经。其主要讲述佛陀对卡拉玛人的教诲。 其对应的汉传佛教经典载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阿含经·業相應品》中《伽藍經》第六卷。.

新!!: 上座部佛教和卡拉玛经 · 查看更多 »

卫塞节

衛塞節(Vesak),或作威瑟節,是南傳佛教傳統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入滅(涅槃)的節日。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如斯里蘭卡、尼泊爾、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佛教徒,均在這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中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 衛塞(Vesak)是斯里蘭卡僧伽羅語,源於巴利文「Visakha」一詞,意思是「月圓」。衛塞節的日期,每年根據曆法而定,是在新曆五月的月圓之日(通常是舊曆四月十五日)。將這天(或數天)列作公眾假期的包括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等國。鑒於衛塞節已獲得聯合國承認,因此國際的正式名稱是「聯合國衛塞節」(United Nations Day of Vesak)。 北傳佛教的佛誕日一般定為四月初八日,但稱農曆四月十五日為佛顯日或佛吉祥日,認為佛出生七日後顯示祥瑞,而天龍八部皆奔來供養佛祖。佛滅日(涅槃日)則定為二月十五日。.

新!!: 上座部佛教和卫塞节 · 查看更多 »

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佛教在其起源地,印度,發展的歷史及狀況。.

新!!: 上座部佛教和印度佛教 · 查看更多 »

印度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又稱南亚文化圈、梵文文化圈),主要指自古以来在文化、语言、政治、宗教、建筑等方面受印度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印度文化圈主要位于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后者包括: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南部。而東南亞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伊斯兰教传入以前同样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另外還包括了幾個印度洋岛屿国家、阿富汗和中国西南地區(即包括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和四川省西部)非汉民族聚居的地区。越南北部以及广西云南贵州的壮族布依族,由於自古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大,因而並不屬於印度文化圈,而屬於東亞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漢字文化圈)。地区内总人口达17亿。这些地区具有相似的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体系、建筑、音乐、宗教信仰(婆罗门教和上座部佛教等)等。.

新!!: 上座部佛教和印度文化圈 · 查看更多 »

南达勃因

南达勃因(;),《明史》作莽应里,缅甸东吁王朝君主,1581年至1599年在位。在位期间曾多次与北方的中国明朝,以及东方的暹罗发生战争,国家衰落。 南达勃因继位后,便出兵配合岳凤等云南土司势力反对明朝统治,1583年,缅甸军队被刘綎和邓子龙等率领的中国军队击败。在明朝的支持下,驻守阿瓦的南达勃因叔父猛勺发动叛乱。为平定叛乱,南达勃因命令当时尚为缅甸属国的暹罗王子纳黎萱出兵配合,但纳黎萱并未全力进军,希望保存实力。南达勃因因而对纳黎萱不满,密谋将其除去。不料事机不密,纳黎萱在得到消息之后宣布脱离缅甸独立,南达勃因屡次派军征剿不果。 1590年至1592年间,南达勃因又数次用兵云南,但为邓子龙所阻,不能得胜。1592年年底,南达勃因派遣王储帕玛哈马拔拉率缅甸军队主力再次征讨纳黎萱,不料大败,帕玛哈马拔拉阵亡。此后东吁王朝一蹶不振,转入守势,包括东吁王朝发源地东吁在内的各控制区纷纷独立,南达勃因只能困守都城勃固。 1599年,勃固被阿拉干和东吁联军攻破,南达勃因被东吁领主俘获后杀害。.

新!!: 上座部佛教和南达勃因 · 查看更多 »

南掌

南掌(ລ້ານຊ້າງ lâansâang;शिसत्तनखनहुत्,Sisattanakhanahut;လင်းဇင်း;Vạn Tượng),一譯澜沧、兰沧,中國轉譯西方學者的文章常譯作“瀾滄王國”,是法昂于1353年建立的一个王国,为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南掌」为音译,ລ້ານ音譯爲lâan、南,意思是百萬。ຊ້າງ音譯爲sâang、掌,意思是象,和漢語“象”也是同源詞。「南掌」老挝语原意为「百万大象」。1694年,南掌分裂,其南部的占巴塞、万象獨立,之後的南掌被西方學者稱之為“琅勃拉邦王国”。南掌與“琅勃拉邦王国”為同一政權,共存在341年。老族自古以来的政治制度是以上座部佛教统合王权思想进行统治。南掌王国宗教上有僧官制度,在中央有僧王及副僧王。三森泰王把人民分为貴族,平民与奴隶。.

新!!: 上座部佛教和南掌 · 查看更多 »

古塔列表

本列表主要集中了中文维基百科收录的古塔,塔的相关形制请参见条目。中国的古塔定义为民国以前修建的塔,有部分民国后重修的塔,但条目中有塔建历史信息的,以“现代重修”列入本列表。.

新!!: 上座部佛教和古塔列表 · 查看更多 »

台灣佛教

台灣佛教的信仰人口約801.5萬人,佔2300萬人口的35%,其信仰人數可能與道教、儒教或其他台灣民間信仰,甚至與其他新興宗教有重疊的情況。據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發布的資料顯示,台灣有多達80%的人口信奉某種形式,摻雜有佛教信仰因素的傳統台灣民間信仰或台灣宗教。因此就廣義而言,在台灣佛教是最大宗教。 台灣佛教系統承襲自中國閩南地區,世俗化的信仰體系(其中代表為巖仔和高僧信仰)為其一大特色,與以出家僧侶為主的叢林體系(以四大法脈為代表)並立。然而因戰後中國傳入的佛教體系一枝獨秀,蓋過原有本土佛教勢力,使得原有的本土佛教體系常遭誤解,例如世俗體系部份就經常被誤認為「佛道混合」或「非正信」,但實際上世俗體系的發展未必違反佛教原教旨。 不過,從佛教以不同形式傳入台灣後,臺灣的佛教信徒,並沒有精確的統計。因此,統計改以觀察寺院增加數目、並透過台灣社會變遷歷次調查問卷中有關宗教項目的實際統計數字,來論斷其變革的趨勢。.

新!!: 上座部佛教和台灣佛教 · 查看更多 »

台语民族

台語民族或台民族是说台語支语言民族的总称。这些民族不仅语言相近,而且多数有相似的传统习俗,如住干欄式建筑與生活在河谷低地(通常不超過一千米的悶熱潮濕低地)、紋身、泼水节,喜吃生酸食物與烘烤水產、大米、种水稻(不種温帶糧食,每年只耕作一次)、穿紗籠、信仰上座部佛教(部分)与崇拜祖先。并且自称为台(泰、傣、岱依,即是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广西、貴州、云南、湖南、广东)和中南半岛至印度東北部阿萨姆,总人口达1亿。可以按照语言进行分类:.

新!!: 上座部佛教和台语民族 · 查看更多 »

双龙寺

双龙寺(วัดพระธาตุดอยสุเทพ)又名素贴寺,是泰国的一座上座部佛教寺庙,位于清邁府的素贴山上,距离清迈市15公里,是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该寺据称创立于1383年。游客进入该寺需要攀登309级台阶,或乘坐电车(本国人免费,外国人30泰铢)。 游客进入寺内必须脱鞋,穿着适当。.

新!!: 上座部佛教和双龙寺 · 查看更多 »

受(梵語、巴利語:),佛教術語,意指感受、感覺或知覺。當感官,外境,以及意識三者聚合(觸)時,所升起的內心感覺,即是受。通常可以概分為痛苦(苦受)、快樂(樂受)以及沒有特殊感受(不苦不樂受)三者。它是十二因緣的第七支,為五蘊之一,又名受蘊、受陰,包括感受等,屬於心的一種作用。南傳佛教對感受有非常詳盡的探討。.

新!!: 上座部佛教和受 · 查看更多 »

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 - 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其建立者是中泰混血兒達信(中文名鄭信)。 1767年,緬甸侵略暹羅,滅大城王朝。鄭信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軍隊,反抗緬甸的統治。不久,清缅战争爆发,缅甸在大城的大部分驻军被迫回国抵抗清军,郑信趁机收復了大城。然而,大城因戰爭殘破不堪,鄭信沒有將都城定在那裡,而是建立在了吞武里。 鄭信在位期間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又擊退緬甸的再次進攻,收復了清邁等地。他還征服了兰纳、万象、瑯勃拉邦、占巴塞,并同越南的阮主争夺真腊(今柬埔寨)。此外,泰国的教育和宗教学习得到了推进,并积极同中国、英国与荷兰展开贸易活动。 1782年,達信被通鑾·却克里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却克里援救不及。却克里即位後,成立却克里王朝,自稱拉瑪一世,遷都拉達那哥欣島,史稱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新!!: 上座部佛教和吞武里王朝 · 查看更多 »

吴努

努,尊稱吳努(ဦးနု;),緬甸苗妙縣人,歷任緬甸總理及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

新!!: 上座部佛教和吴努 · 查看更多 »

吴哥古迹

吴哥古蹟,又名吴哥考古园,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吳哥(Angkor)是高棉語「城市」的意思。古蹟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括高棉王國从9世纪到15世纪歷代都城和寺庙,如吴哥窟、吳哥城、巴戎寺、女王宫等遗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將吳哥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吳哥王朝鼎盛時期,吳哥地區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是工業革命前全球面積最大的城市。當時吳哥擁有50至100萬人口,為供應足夠糧食以及調節旱季與雨季,吳哥地區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系統,以完善的水渠與眾多的儲水用人工湖來發展農業。.

新!!: 上座部佛教和吴哥古迹 · 查看更多 »

吴哥窟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在暹粒市北5.5公里。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湿奴(遍入天)的神殿” 。中國元代古籍《岛夷志略》稱之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也是一座巨大的水上都市。 十二世紀的吳哥王朝國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庙山,作為吳哥王朝的太庙。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吴哥窟建成于14世纪前半。吴哥窟绝非供大群信徒朝拜的西式的教堂或东方寺院,而是一座宏伟的太庙,供奉化身为印度教之神的国王George Coedḕs Angkor An Introduction p32。 吴哥窟結合了高棉历代庙宇建筑的兩個基本的元素:立体庙山的多层方坛和平地庙宇的回廊Marilia Albanese p202。吴哥窟的庙山由三層長方形有回廊环绕的平台組成,层层高叠,形如金字塔,象征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庙山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徵须弥山的五座山峰。三道回廊象征须弥山所在地的土、水、风;庙山周边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鹹海Maurice Glaize,Monuments of Angkor,Part II, Angkor Wat p59Marilia Albanese p202。多年從事吳哥窟維修工作的法国远东学院古跡維修专家(Maurice Glaize)認為“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以造型之雄偉、佈局之平衡、比例之協調、線條之优美,威風赫赫,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杰出的建筑成就,而毫不遜色。”。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各地来吴哥窟观光的游客一持续增加,从1993年不到一万人次,迄至2007年已达二百万人次,吴哥窟已成为旅游胜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护工程上,以保护這份世界文化遗产。吳哥窟的造型,从1863年开始就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国旗上。.

新!!: 上座部佛教和吴哥窟 · 查看更多 »

吴越民系

吳越人,即吳越民系,或為江浙民系,江南民系,是以華夏部落为主体的中原人与江南百越诸部落融合而成的漢族內部一个民系。一般指稱说吳語(包括有系属争议的徽语)的汉族民系。吴越民系所操的方言称为“江浙话”或“江南话”,学术上称为“吴语”、“吴方言”。吴越民系主要分布于江苏东南部、安徽东南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上海市全境和江西東北部及福建北部的部分乡村,吴越地区也称江浙,即古代文化地理上的江南,现代经济地理上的长三角。吴越人人口大约7000万。.

新!!: 上座部佛教和吴越民系 · 查看更多 »

同性戀與佛教

佛教對性傾向議題沒有一致看法,不同的傳統和僧眾抱持不同的觀點。基於佛教戒律,幾乎所有佛教派别都嚴格禁止出家僧眾涉及任何形式的性活動,但對於五戒中規範在家眾不當性行為的邪婬戒則未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佛教界對同性性欲的態度基本上保持沉默,有幾位願意為同志發聲的佛教法師主張異性和同性之間的情慾,同樣都構成繫縛身心的无明煩惱,應不分差別心平等看待。 與基督宗教或是伊斯蘭教相比,佛教在歷史上比較沒有出現大規模迫害同志的記錄,因而被視為算是立場相對溫和的宗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同性戀與佛教 · 查看更多 »

向智

向智長老(Nyanaponika Thera,,又譯向智上座),又稱向智大長老(Nyanaponika Mahathera,又譯向智尊者),俗名辛格默德·芬尼格(Siegmund Feniger),生於德意志帝國黑森州哈瑙,為上座部佛教僧侶,在斯里蘭卡創建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新!!: 上座部佛教和向智 · 查看更多 »

吉大港山區衝突

吉大港山區衝突,是孟加拉國政府和吉大港山區人民聯合黨及其武裝派別的政治衝突,原因是當地信奉上座部佛教、印度教的朱瑪人因自治和土地問題与穆斯林移民冲突引起。吉大港山區人民聯合黨對政府軍叛亂開始於1977年,衝突持續了二十年,直到政府和吉大港山區人民聯合黨在1997年簽署和平協定。 孟加拉國軍隊和準軍事團體對吉大港山區部落的行動已經被國際定義為種族清洗,其中包括大規模的強姦和屠殺。 據大赦國際在2013年6月的報告,孟加拉國政府仍未履行和平協議中歸還土地給朱瑪人的條款,據國際特估計,目前有90000個朱瑪人家庭流離失所。.

新!!: 上座部佛教和吉大港山區衝突 · 查看更多 »

坚固经

坚固经(巴利文:Kevatt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一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在那烂陀寺时,一位名为坚固的年青拜见佛陀,建议佛陀指派一名比丘显示神通,以使那烂陀居民更加信奉佛法。佛陀则拒绝这样做,他解释道自己本人通晓三种神变:神通神变、记心神变、教诫神变,而其只倡导教诲神变,即教诲他人通过戒定慧达到解脱。而神通不过是教化众生之方便而已。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有《長阿含經·坚固经》(第1部第101卷)。.

新!!: 上座部佛教和坚固经 · 查看更多 »

坎揚人

坎揚人,是泰人的一支,分布於印度阿薩姆邦蒂恩苏基亚,賽比薩加爾和阿魯納恰爾邦一部分。他們的名在泰語解作有金子的人,其他人則多稱他們為Shyam,即暹羅人。 他們人口約7000人但只有少數仍說母語,他們與坎底傣關係密切同樣信仰上座部佛教,他們統治孟拱一個獨立小公國直到18世紀末。 他們來自雲南的孟卯,而名稱則和緬甸克欽邦有關。據說上緬甸地區的Kopdub河有大量沙金,而坎揚人居住在該地一段長時間。 他們在16世紀時已與阿豪姆王室聯姻,在18世紀中期時越過帕凱山進入阿薩姆地區定居。 category:台語民族 category:印度民族.

新!!: 上座部佛教和坎揚人 · 查看更多 »

塞塔提臘

塞塔提臘(ເສດຖາທິຣາດ;),老撾瀾滄王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他成功抵禦緬甸征服者勃印曩的入侵及在1558年和1564年制服泰國蘭納王國和大城王朝。 同時他也是南傳佛教的保護者,在瑯勃拉邦和萬象興建香通寺和重建塔鑾。 他統治後期把首都遷往萬象。但在1572年死於與蘭納的戰爭。.

新!!: 上座部佛教和塞塔提臘 · 查看更多 »

塔,又稱八角塔,是一种常见的东方传统建筑。 東亞最早形式的塔是中国的重楼,往後逐步演變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的塔,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在建筑学层面,塔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而在古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也有類似的建筑形式,稱作舍利塔,是佛教僧侶用作埋骨之用,在英語世界很多時也被歸類成塔的一種,但其功能則與東亞傳統的塔截然不同。.

新!!: 上座部佛教和塔 · 查看更多 »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Taxk̡urƣan Tajik Aptonom Nah̡iyisi;色勒库尔语:)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所辖的一个自治县,也是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一个边境县。“塔什库尔干”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石头城”。此地被視為是漢代中國的邊緣。.

新!!: 上座部佛教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亦寫作《增壹阿含經》(舊稱Ekottara Āgama,公元 2000年後,歐美學者的擬音已經改作:Ekottarika Āgama),為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相當於巴利五尼柯耶之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集為增一,是勸化人所習」。 「增一」或「增支」是指編集時,經文法數漸次增加,將從「一」、「二」、「三」至「十」(或十一)佛法名目相關的經文各自編於一「集」,再依數目次序排列各「集」。《長阿含經》中的眾集經、十上經等以及《本事經》、《》同樣用「增一」法編排。印度耆那教也有用同樣編輯方法來結集古代的耆那教經典。 漢譯《增一阿含經》計有52品472經,由曇摩難提憑記憶背誦而出,竺佛念傳譯。後來,該譯本又為僧伽提婆略加改訂。現存《增一阿含經》在經文與攝頌(嗢拕南,uddāna)兩方面都有遺漏佚失的現象,另外對照法數和現存的攝頌,部份經文的次第顯有錯亂。 與巴利「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不同,漢譯《增一阿含經》有相當份量的經文使用大乘詞彙或顯露大乘傾向。此一現象究竟出自默誦者還是翻譯者,甚至是翻譯完成初期的編輯者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漢譯《增一阿含經》(T125)翻譯於公元 384 年,是現存漢譯四阿含經(T1, T26, T99)當中年代最早的翻譯本。另有一本釋《增一阿含經》義的經疏,名《分別功德論》,從初〈序品〉至第四〈弟子品〉過半。.

新!!: 上座部佛教和增一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增支部

《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又称《增一尼迦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為第一次結集所集結的經典, 但經數在佛滅後有所增減。 增支部收有三千八百一十三篇经文,分为十一集。每一集和数字有关,以数字的递增排定十一集的次序,其目的是便于记诵。 其对应的北传佛教经典为《增一阿含经》。.

新!!: 上座部佛教和增支部 · 查看更多 »

墨侬族

墨侬族(Người M'Nông Người Mơ nông)是越南官方认定的54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中部高原地区的多樂省、林同省和东南部地区的平福省,1999年人口为92451,可分为中、东、南三支。在柬埔寨东部的蒙多基里省也有墨侬人分布。.

新!!: 上座部佛教和墨侬族 · 查看更多 »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महास्थामप्राप्त Mahāsthāmaprāpta),又譯得大势菩萨、大精進菩薩、大靈吉菩薩,簡稱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途,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据《觀无量寿经》,祂恒念阿弥陀佛,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无上力量、威势自在,接引众生往生净土。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八大菩萨之一,因以念佛修行證果,被淨土宗奉為法界初祖,是與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齊名的大菩萨。大勢至菩薩造像多樣,或有持貝葉經、持如意者,但最多者是手持蓮花,頭戴天冠,而天冠中有一寶瓶。華人民間有訛傳寶瓶藏著父母之舍利子或骨灰的錯誤說法,其實佛經是說寶瓶盛著不可思議的光明,能夠普現諸佛的事業。《觀無量壽經》:【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漢傳佛教中,圣诞是农历七月十三。.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势至菩萨 · 查看更多 »

大史

《大史》(英文譯名:Mahavamsa/Mahawansha),斯里蘭卡古代巴利文歷史文獻,採用編年史詩體,作者是摩訶那摩(英文譯名:Mahanama)等。該書涉及斯里蘭卡、印度等南亞等地區,以及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歷史。此外,由於該書辭藻華麗,因而亦被奉為斯里蘭卡古典文學的瑰寶。.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史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大乘非佛說論諍

大乘非佛說論諍,是傳統佛教對新興大乘教派的批判,起源自大約在西元一世紀左右,也就是部派佛教後期,大乘佛教經典開始流行時;傳統的各個佛教部派,不承認這些新興大乘佛教經典的地位,認為這些新興大乘佛教經典皆非釋迦牟尼佛所說,對這些大乘教經的可信性及教義內容所有質疑,於是有「大乘非佛說」這樣的說法出現。為此大乘佛教和傳統佛教部派之間進行了持久的論諍,現代南傳佛教主要繼承「上座部」的教義、戒律和修行方式,北傳佛教中的漢傳佛教主要繼承「大乘」傳統,而藏傳佛教主要修習「金剛乘」,各傳承對此諍論在原則立場上均沒有太大變化。.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乘非佛說論諍 · 查看更多 »

大会经

大会经(巴利文:Mahasamay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十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在迦比罗城大园林时,众位天神从十方世界前来集合拜会佛陀。佛陀向比丘描述各位天神的名称与特征。随后,佛陀报告众比丘,魔军也来了。众比丘保持警惕,魔军无计可施而只能撤退。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大會經》(第1部第79卷)、《大三摩惹經》(第1部第258卷)、《雜阿含經》第1192卷(第2部第323a卷)、《別譯雜阿含經》第105经(第2部第411a卷)。 Category: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会经 · 查看更多 »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巴利文: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 梵文:Smṛtyupasthāna Sūtra स्म्र्युपस्थान सूत्र)是《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22篇经,相當於漢譯本《中阿含經》〈98經〉〈念處經〉。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極受重視。.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念处经 · 查看更多 »

大善见王经

大善见王经(巴利文:Mahasudassan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七部经。 佛陀在拘尸那罗城末罗族的沙罗林中涅槃时,阿难劝其不要在小城中涅槃。而佛陀劝阻阿难,并告诉阿难此城曾为大善见王的都城,人口众多并繁华。大善见王亲自修行四禅,最后命终升梵界。佛陀最后点名大善见王是自己的前生,并叮嘱阿难要记住四圣谛。 该佛经对应的北传佛教《大正新修大藏经》的位置为《長阿含經·遊行經》(第1部第21卷)、《中阿含經·大善見王經》(第1部第515卷)、《般泥洹經》卷下(第1部第176卷)、《大般涅槃經》卷中下(第1部第196卷)。 Category: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善见王经 · 查看更多 »

大典尊经

《大典尊经》(巴利文:Mahagovind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九部经。 经中讲述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时候,一位乾达婆青年前往拜见佛陀。其告诉佛陀,帝释天为三十三天诸神讲述佛陀的八无等法。然后常童子梵天出现,为三十三天诸神讲述佛陀前生曾为婆罗门祭司,名为大典尊。大典尊想要见到梵天,就在雨季静处,修行悲禅定。梵天显身,指示其应低昂出家修行,才能与梵天同住。乾达婆问佛陀是否记得此事,佛陀说记得。但佛陀指出,这只是出于梵界的方法;而若证得涅槃,则要修行八正道。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典尊經》(第1部第30卷)、《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第1部第207卷)。 Category: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典尊经 · 查看更多 »

大缘经

《大缘经》(巴利文:Mahanidan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长部》中的第十五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在俱卢国时,对阿难讲述缘起法、四种记我者、七种识住和八种解脱。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第1部第60卷)、《中阿含經·大因經》(第1部第578卷)、安世高譯《人本欲生經》(第1部第241卷)和施護譯《大生義經》(第1部第844卷)。.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缘经 · 查看更多 »

大眾部

大眾部(梵文:),音譯摩訶僧祇部,略稱僧祇部,又稱聖大眾部,為部派佛教十八部或二十部之一。 學術界一般認為大眾部與上座部的根本分裂是部派佛教的開端,而大乘佛教《文殊師利問經》稱「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學術界曾普遍認為大乘佛教從大眾部演變而來,現代則傾向認為大乘佛教是從原始佛教演變而來。.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眾部 · 查看更多 »

大般涅槃经 (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大般涅槃经》(巴利文:Mahaparinibbana Sutta),此经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語《巴利大藏经》中收于长部尼柯耶第十六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经》中的《遊行经》。该经主要是叙述佛陀(释迦牟尼)入涅槃前三个月的最后游行教化,以及涅槃后八国分得舍利供养的情形。 《大正藏·阿含部》中的同源異本為東晉似法顯譯三卷《大般涅槃經》(原名《方等泥洹經》,唐朝後改為此名)。不明來源異本還有:兩卷《佛般泥洹經》(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錄為西晉白法祖譯),失譯東晉錄兩卷《般泥洹經》。.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般涅槃经 (上座部) · 查看更多 »

大藏经

大藏经為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有多个版本,比如乾隆藏、嘉兴藏等。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系。這些大藏經又被翻譯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滿文等。.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藏经 · 查看更多 »

大本经

大本经(巴利文:Mahapadan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四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在舍卫城中,凭天耳通得知比丘在法堂谈论前生事,便去法堂向众位比丘讲述过去佛的事迹。其中包括毗婆尸、尸弃、毗舍婆、拘楼孙、拘那含、迦叶以及佛陀本人共七佛。佛陀讲述七佛的种姓、族姓、寿命、成道、弟子、父母与王都等事情。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大本經》(第1部第1卷)、《七佛經》(第1部第150卷)、《毘婆尸佛經》(第1部第540卷)、《七佛父母姓字經》(第1部第159卷)、《增壹阿含經》(第2部第790a卷)。 Category:长部 Category:阿含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大本经 · 查看更多 »

天授五法

天授五法,又稱為天啟五法、調達五事或提婆達多五法,是釋迦牟尼佛的從弟提婆達多(又譯天啟、天授、調達)提出的五項苦行清規,但這五項苦行的規定不被釋迦牟尼佛所接受,造成僧團分裂。後世提婆達多派仍然遵守這五項清規。.

新!!: 上座部佛教和天授五法 · 查看更多 »

奈温

奈温(, IPA: ;),小名貌秀貌。緬甸卑謬省榜地鎮客家人。《世界知識》半月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八〇年第二十期,1980年10月16日,第11頁缅甸軍政府领导人及獨裁者,1958年至1960年,及1962年至1988年间实际控制缅甸政权。中文常称「吴奈温」。.

新!!: 上座部佛教和奈温 · 查看更多 »

奘房

奘房也称缅寺,是滇西地区对上座部佛教寺院的称呼,缅寺多指临沧地区的佛寺,德宏保山更多称奘房而非缅寺,德宏奘房与临沧缅寺在建筑造型上有较大差异,西双版纳的则称作佛寺。奘房多为两层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奘房除了作为僧侣生活和信徒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外,也是当地民众聚会的娱乐场所,西双版纳地区的佛寺也是儿童学习的场所。.

新!!: 上座部佛教和奘房 · 查看更多 »

姐勒金塔

姐勒金塔的傣语名字叫“广母贺卯”(“广母”在傣语里是佛塔),意为“瑞丽坝头塔”,由于这里安葬着金熊佛舍利,也称“广母迷罕”,即金熊塔。姐勒金塔位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姐勒寨。该塔具有东南亚地区的风格,始建时间不详,历代多次重修,现在的塔是1980年代重修。.

新!!: 上座部佛教和姐勒金塔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國佛教

佛教,是孟加拉國第三大宗教,大約佔全國人口0.7%,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65%佛教徒是集中在吉大港山區的藏缅語族地區,而35%的人口是在吉大港古孟加拉語巴魯阿社區。佛教團體也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特別是吉大港和達卡。.

新!!: 上座部佛教和孟加拉國佛教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国

--人民共和国(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简称孟加拉国(বাংলাদেশ),南亚国家,位於孟加拉湾之北,毗邻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却不接壤;东南山區一小部份与缅甸为邻,其他部份都与印度接壤。位于孟加拉灣的海域面积大致等同于陆地面积。 第一大城市是首都达卡,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市同时是该国最大的港口。.

新!!: 上座部佛教和孟加拉国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国宗教

孟加拉國依其宪法,是一個世俗主義国家和民主國家。 雖然此“世俗國家”之辞曾從该國憲法中刪除过一次,但後来又行恢复。伊斯蘭教是孟加拉國最大的宗教,穆斯林構成孟國90%以上 的人口,印度教信徒構成8.5%人口,佛教徒構成0.6%人口,基督徒、錫克教徒、萬物有靈論者和無神論者佔1%人口。2003年底的一項調查證實,宗教是公民心中有关自我認同的首選概念。孟加拉國只承認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佛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孟加拉国宗教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国经济

孟加拉國經濟尽管不断在国内及国际上努力提升和人口普查的前景,但孟加拉国仍然是一发展中国家。2006年的人均年收入为1400美元,比起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均年收入10200美元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孟加拉族穆斯林佔絕對多數,最大的少數民族是吉大港山地部落查克瑪人信上座部佛教,人口700,000人。孟尚有49.8%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33.4%為極度貧困人口。平均每4109人有1張醫院床位,每3866人有1名醫生。 黄麻是孟加拉国最主要的经济出口作物之一。除此之外还出口大米,茶,芥菜等。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自从1990年以来,孟加拉国的中产阶级,以及消费产业都有所扩大。該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纳斯(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通过格莱珉银行所提出的已广泛传播的微额貸款,对孟加拉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加拉近年有一些的跨国公司進駐例如美國Unocal石油和雪佛龍,当地公司則有例如Beximco、Square、Akij Group、Ispahani、Navana Group、横川公司、Habib Group、KDS Group.

新!!: 上座部佛教和孟加拉国经济 · 查看更多 »

孟萊王

孟莱王(),又名芒莱、滿哥瑞,恩央王国第25位国王,兰纳王国都城清迈的第一位国王。在位期间,创制了兰纳文字。.

新!!: 上座部佛教和孟萊王 · 查看更多 »

孟族

孟族(孟語:或;,;มอญ)是缅甸與泰國一古老民族,在缅甸少数民族中排名第四,屬黄种人,人口为13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2.8%。.

新!!: 上座部佛教和孟族 · 查看更多 »

孔盛

孔盛 (ឃួង ស្រេង)柬埔寨政治人物 ,本为柬埔寨金边市副市长,2017年6月17日被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任命为柬埔寨金边市市长。.

新!!: 上座部佛教和孔盛 · 查看更多 »

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族群」或「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被簡稱作「Hakka」(phfs),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也沒有自己的省份。 該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台湾西北部(桃竹苗)及(高屏)地區為主要集中地,主要由南遷的漢族組成,也融合了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种兼具漢族文化與少数民族文化的獨特民系。 「客家」的說法起源于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清初从粤北梅州迁出的族群,到达广东珠三角,称客家,到达广西的称来人、新民,到达江西的称棚民、客籍人。.

新!!: 上座部佛教和客家民系 · 查看更多 »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宗教 · 查看更多 »

宗教經典

宗教经典(religious texts或scripture)是被各个宗教分别视为具有神圣性,一般在宗教教义和实践中具有中心地位的文献,佔了世界文獻的一大部分。很多宗教和新紀元運動相信他們的神聖文獻是由神或超自然力量所啟示。 多數古代的宗教文獻起初是口傳,通過背誦而流傳,其後才輯錄成書。這些宗教文獻最初全都是人手編寫的,再通過傳抄方式流傳。直到公元868年,佛教的《金剛經》成為第一本可以廣為分發的印刷版本經籍。至於全世界印刷出版數量最多和譯本最多的經書是《聖經》。.

新!!: 上座部佛教和宗教經典 · 查看更多 »

安格苏玛琳·希拉帕萨肯塔

安格苏玛琳·希拉帕萨肯塔(อังศุมาลิน สิรภัทรศักดิ์เมธา,)出生于泰国曼谷,是泰国著名的电影演员、电视演员和模特儿。2008年出演了青春爱情片《爱我一下夏》而一蹴成名。.

新!!: 上座部佛教和安格苏玛琳·希拉帕萨肯塔 · 查看更多 »

宋安

宋--安(សុខ អាន,),亦译:索安,中文称曾安,柬埔寨茶胶省人,柬埔寨客家后代,任柬埔寨王国副首相,为柬埔寨政坛实权人物,于政府内排名第三。特别是商业投资领域是柬埔寨的关键主管领导人之一。柬埔寨客属会馆最高名誉会长,宋安大儿子宋布提武娶柬埔寨首相洪森女儿为妻。 宋安於2017年3月15日18时32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的醫院逝世,享年66歲。遺體於3月16日以專機運回金邊,3月19日進行國葬。.

新!!: 上座部佛教和宋安 · 查看更多 »

宋谷帽

宋谷帽(songkok),又有peci, kopiah等稱呼,是一種東南亞穆斯林(分布於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汶萊、菲律賓南部和泰國南部等地)在正式場合經常佩戴的男用帽子。宋谷帽的形狀是圓筒狀,顏色以黑色為主。.

新!!: 上座部佛教和宋谷帽 · 查看更多 »

密宗

密大乘佛教,又名金剛乘(वज्रयान ;;蒙古语:Очирт хөлгөн),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與印度教的怛特羅密教同時,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興起。印度的這一系教派,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刚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 歷史上密教流傳地域十分廣大,目前密教在日本和西藏最為興盛。日本密教傳承自中國的唐密,唐密傳承自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日本有東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兩大分支,东密的道场在東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三井寺,本尊是大日如来。西藏密教則是傳承印度的後期密教,藏密流傳於西藏、青海、蒙古和四川西部,本尊是普贤王如来、金剛總持等。南诏大理国还盛行过阿吒力教,俗称滇密。.

新!!: 上座部佛教和密宗 · 查看更多 »

密铁拉

密铁拉(; ),另译梅铁拉,旧译敏铁拉,是缅甸中部的一个城市,位于曼德勒省畔,蒲甘至東枝、仰光至曼德勒以及密铁拉至敏建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因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所以是缅甸空军中央指挥部和密铁拉空军基地的所在地。也是缅甸主要的航空航天大学——所在地。.

新!!: 上座部佛教和密铁拉 · 查看更多 »

小乘佛教

小乘(हीनयान,)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貶低声闻乘、獨覺乘的统称,也被用來貶低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包括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認為大乘經典是違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非法說法」的假佛法,「大乘」「小乘」這些名詞不是佛說。 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确稱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1950年成立大會。.

新!!: 上座部佛教和小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小部 (佛經)

《小部》(巴利文:Khuddakanikāya),也称《小尼柯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其编订一般认为晚于前四部尼柯耶,具有补遗性质。其他部派或稱此為雜藏。鍚蘭及泰國傳的巴利經藏中的小部有十五部經,而緬甸共有十八部經。 小部雖被認為是晚於前四部尼柯耶集出,但其中有貼近佛世的古老經文如《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集》、《長老偈》、《長老尼偈》等六部古老的經典。同時也收集了接近部派佛教阿毘達磨的過渡典籍,如小誦、天宮事、餓鬼事、義釋、無礙解道、譬喻、佛種姓、所行藏,這些都被認為是屬於較為後期的經典。.

新!!: 上座部佛教和小部 (佛經) · 查看更多 »

尸羅

--羅(梵文:,巴利文:),又音譯為--怛羅、翅怛羅,意譯為戒,佛教術語,佛教戒律,為波羅密的一種,也是三無漏學之一。.

新!!: 上座部佛教和尸羅 · 查看更多 »

尼柯耶

尼柯耶(巴利文與Nikāya),原義是收集、集合、分類、群體等。在上座部佛教中,用來稱巴利藏中的經藏部份,相當於漢傳佛教中的阿含經。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所屬的派別,也被稱為尼柯耶派,相當於分別說部中的赤銅鍱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尼柯耶 · 查看更多 »

山號

山號(山号)是佛教寺院的稱號,例如「金龍山淺草寺」、「東叡山寛永寺」、「三緣山增上寺」等。.

新!!: 上座部佛教和山號 · 查看更多 »

島史

《島史》(巴利文:Dīpavamsa,另有中文譯名《島王統史》、《洲史》),斯里蘭卡最古的編年史詩體歷史文獻,採用巴利文寫成,作者不詳,大約成書於公元4至5世紀。.

新!!: 上座部佛教和島史 · 查看更多 »

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又稱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是指15世纪初期到17世纪之间开始定居在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國和緬甸一带的中國明代、清代移民后裔。這些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1960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归类为華人(也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馬來西亞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相較於馬來半島的峇峇娘惹,華人與纳闽、沙巴土著的混血族裔稱為華嘉族。.

新!!: 上座部佛教和峇峇娘惹 · 查看更多 »

左翼佛教

左翼佛教(Engaged Buddhism),亦有譯作人間佛教梁文道,(2007年),〈左翼佛教〉,《am730》2007年10月26日號,P.38〈觀念〉專欄。 或入世佛教,意指佛教徒應該努力將他們內在的禪定體驗與佛法教義應用在社會、政治、環保、經濟之上,並且主動反抗不公義的事物。「入世佛教」的理念由越南禪宗僧人釋一行所提倡,並在西方世界成長。.

新!!: 上座部佛教和左翼佛教 · 查看更多 »

巴差·巴素迪

巴差·巴素迪(ประชา ประสพดี,RTGS:Pracha Prasopdee(bachat))泰國北欖國會議員。現升為泰國內政部副部長,管理全泰國警察和縣長。.

新!!: 上座部佛教和巴差·巴素迪 · 查看更多 »

巴利三藏

巴利三藏(Tipiṭaka;Pāli Canon),又作巴利文大藏經、南傳大藏經,指錫蘭上座部所傳用巴利語寫成之佛教三藏,是早期佛教經典的結集。 其經藏部分分為五部:《長部》或稱《長尼柯耶》,《中部》或稱《中尼柯耶》,《相應部》或稱《相應尼柯耶》,《增支部》或稱《增支尼柯耶》,《小部》或稱《小尼柯耶》。前四部相當於漢傳的《阿含經》,但經數與內容較一致的只有雜阿含經,其他阿含與其他尼柯耶經數出入較大。漢傳對應小部的經典只有《法句經》等零星的經文。 巴利三藏分为律藏、经藏和论藏三大部分。南傳佛教 認為這些都是「佛語」。.

新!!: 上座部佛教和巴利三藏 · 查看更多 »

巴利语

巴利语(IAST/ISO 15919: 、पालि)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属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与梵語十分相近,是印度西方所用的俗語(普拉克里特諸語言)。巴利語可以用各种文字书写,比如婆罗米文、天城文,以及由的英国语言学家所采用的適用於各種印度語言的拉丁字母轉寫。.

新!!: 上座部佛教和巴利语 · 查看更多 »

巴魯阿

巴魯阿,是一個阿薩姆人姓氏。.

新!!: 上座部佛教和巴魯阿 · 查看更多 »

巴速傑德旺

巴速傑德旺(ប៉ា សុជាតិវង្ស),柬埔寨政治人物。 2013年4月14日,他被诺罗敦·西哈莫尼国王任命,担任柬埔寨金边市市长。.

新!!: 上座部佛教和巴速傑德旺 · 查看更多 »

上座佛教

#重定向 上座部佛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上座佛教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

上座部(梵文:,巴利文:,藏文:Neten depa),又譯為他鞞羅部、體毘履部、他毗利部、他毘梨部,為佛教中的一個派系。上座部起源於第二集結之後遵守保守戒律的僧團,與大眾部並列為部派佛教時期最早的兩個分支。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繼承了上座部中分別說部傳統。.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上座部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仏教

#重定向上座部佛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上座部仏教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थेरवाद,IAST:;स्थविरवाद ;僧伽羅文:ථෙරවාද ),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铜鍱部傳承。.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Theravāda and the )是一份重要的佛教普世宣言,发表于1967年(WBSC)的第一次会议。由已故的WBSC创办者及秘书长 Pandita Pimbure Sorata 长老,邀请尊者拟定一份联合了所有不同佛教传统的简要条文,此文已由世界佛教僧伽会一致通过。.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 查看更多 »

丁吉利·班达·维杰通加

丁吉利·班达·维杰通加(Dingiri Banda Wijetunga,ඩිංගිරි බණ්ඩා විජේතුංග,டிங்கிரி பண்ட விஜேதுங்க; ) 1988年到1989年任西北省省长,1989年3月3日至1993年5月7日任斯里兰卡总理,1993年5月1日普雷马达萨总统遭炸弹袭击遇难身亡后担任斯里兰卡总统。.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丁吉利·班达·维杰通加 · 查看更多 »

丁昂敏乌

丁昂敏乌(;)又称吴丁昂敏乌,出生于缅甸,缅族,毕业于缅甸军事学院,曾长期在军队中任职,2011年2月4日,吴丁昂敏乌出任缅甸副总统。.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丁昂敏乌 · 查看更多 »

帝須

帝須·目犍連子(),生於華氏城,印度佛教高僧。屬於上座部分別說系,為阿育王尊崇的上座長老,曾召集第三次結集。.

新!!: 上座部佛教和帝須 · 查看更多 »

帝释所问经

帝释所问经(巴利文:Sakkapabh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十一部经。 佛陀在王舍城外石窟中,帝释天在乾达婆青年般遮翼陪同下拜见佛陀。佛陀正入禅定。在等候时,般遮翼谈琴唱恋。之后,般遮翼向佛陀引见帝释天,帝释天告诉佛陀,迦比罗城释迦族女子瞿毗皈依佛法僧,舍弃女子心,后成为天神之子,命为瞿波。帝释天为佛陀朗诵瞿波歌。佛陀按照帝释天所问说法,之后帝释天向佛陀三呼致敬。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釋提桓因問經》(第1部第62卷)、《中阿含經·釋問經》第134经(第1部第632卷)、《帝釋所問經》(第1部第246卷)、《雜寶藏經·帝釋問事緣》卷六(第4部第476卷)。.

新!!: 上座部佛教和帝释所问经 · 查看更多 »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約六千年至西元前約三千年的中國新石器时期。 於2011 年3 月18 日查閱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据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原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信仰的宗教,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据统计中國大陸上,中國人大多信仰中國民間信仰(包括地方宗教、祖先崇拜、儒教、道教、佛教)、無宗教信仰或無神論,佔73.56%;佛教徒15.87%;道教與中國民間信仰者7.6%; 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2.53%,伊斯蘭教1.45%For 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2014 survey (which surveyed a sample of 19,260 people) results see and.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 · 查看更多 »

中古印度-雅利安語

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言是印度-雅利安語的早期中世紀方言,是上古方言如梵語的后代,是后期中世紀語言如 或 Abahatta 的祖先,并最終演化成當代印度-雅利安語言,包括印度斯坦語、奧利亞語、孟加拉語和旁遮普語。術語“俗語”(Prakrit)經常用於這些語言(prakrita 字面上的意思是“天然”的,相對於梵語 sanskrita,它的字面意思是“構造”的或“優雅”的)。現代學者比如 Shapiro 追隨這種分類,包括了所有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言在“俗語”的范疇內,而其他學者強調這些語言的獨立發展,它們經常由社會和地理的不同而從梵語分離出來。.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古印度-雅利安語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佛教十宗

中國佛教十宗,又被稱為汉传佛教十宗,简称汉传十宗,是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化过程中对教义、经典及仪轨的不同解释定义而形成的十个宗派。汉传佛教发展到隋唐时期,佛教已进入鼎盛时期,主要宗派也于此时形成,并得以发展壮大。 中國佛教十宗的说法大致起源于清未杨仁山居士整理日僧凝然《八宗綱要钞》,但亦有不同说法,有说应分为十一家的,有说是十三家,但今天普遍的说法为十宗。 中國佛教十宗中包括了两个小乘佛教宗派,分别为俱舍宗、成實宗。八个大乘佛教宗派,分别为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禅宗、華嚴宗、密宗;此外还有毗昙宗等。.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國佛教十宗 · 查看更多 »

中國佛教史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漢朝。最流行的傳說是,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遣使求法,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在中国传播的佛教包括漢傳佛教、藏传佛教及中国南方的上座部佛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國佛教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宗教

中国宗教是指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自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古代中国基本上以儒教为指导思想。自汉朝始,虽然有崇道、崇佛的时期,但不影响儒教的主导地位,而儒家思想并不同于宗教,它对宗教总体上持包容与化解的态度,所以在西方尖锐对立的伊斯兰教各派与基督教各派可以在中国和平相处。 据统计中國大陸上,中國人大多無宗教信仰或無神論,佔73.56%;佛教徒15.87%;道教與中國民間信仰者7.6%;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2.53%,伊斯蘭教1.45%For 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2014 survey (which surveyed a sample of 19,260 people) results see and.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国宗教 · 查看更多 »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指的是在中國领土上所發展的佛教。这是一个地理位置上和行政区域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佛教宗派。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主要包括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有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流传。.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国佛教 · 查看更多 »

中部

中部可以指:.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部 · 查看更多 »

中部 (佛經)

《中部》(巴利文:Majjhima Nikaya)、《中尼迦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其一共有152部佛经,分为三编:《根本五十经编》、《中分五十经编》和《后五十经编》,这些经文涉及佛教的所有基本教义,包括四圣谛、业报、无我、禅定、涅槃等,还有驳斥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等外道思想。 其对应的北传佛教经典为《中阿含经》。.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部 (佛經) · 查看更多 »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篇幅不長不短的經文集為一部,名為中阿含。《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中阿含》是為利根者分別、抉擇諸深義的經典,為學問者所習。 漢譯《中阿含經》推定為說一切有部誦本,計有18品,222經依據晉朝道慈法師〈後出中阿含經記〉(《出三藏記集》登錄為〈《中阿含經》序〉):「此《中阿含》凡有五誦,都十八品,有二百二十二經,合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為六十卷。」(CBETA, T01, no. 26, p. 809, b29-c3)。 《出三藏記集》同時登錄了曇摩難提默誦翻譯的59卷本,和僧伽提婆根據胡本翻譯的60卷本,並聲稱兩者內容大不同,可見僧祐當年,兩本仍然並行於世。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五十九卷(同建元二十年出) 右二部凡九十二卷。晉孝武時,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以符堅時入長安,難提口誦胡本,竺佛念譯出。」(CBETA, T55, no. 2145, p. 10, b23-26)。 《出三藏記集》卷2:「 《中阿鋡經》六十卷(晉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於東亭寺譯出,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訖。與曇摩難提所出大不同)」(CBETA, T55, no. 2145, p. 10, c7-8)。 《出三藏記集》卷9:「然五部異同孰知其正。而道慈愚意怏怏於違本。故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舊兩存別為一卷。與目錄相連以示於後。將來諸賢令知同異。得更採訪。脫遇高明外國善晉梵方言者。訪其得失刊之從正。」(CBETA, T55, no. 2145, p. 64, a24-28) ,對應於巴利經藏之《中部》(Majjhima Nikāya)。其經文數222經遠多於《中部》的152經,不過大多可在其餘的巴利經藏中找出相對應的經文。 在漢譯四阿含中,《中阿含經》是唯一保存完整攝頌(嗢拕南,uddāna)的一部,可藉由對照攝頌來確知經文次第有無錯漏。.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中有

中有(梵文:antarābhava,藏文:bardo),又稱称作中陰、中蘊、中有身、中陰身,佛教術語,意指生命在死亡之後,到下一期生命開始之前的中間存在狀態。是生命輪迴的一部份,類似於一般所說的靈魂、鬼魂、魂魄、元神、細微身等,但佛教對它有自己的理論解說。 在佛教中,不同部派對中有的概念有所爭論,說一切有部支持中有學說,但大眾部與分別說部則不支持。上座部佛教否定中有理論,但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則普遍接受中有的想法。.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中有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东南亚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佛教

东南亚佛教是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信众主要分布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 据记载,公元纪年前后,南传上座部佛教已经在东南亚地区流行。 公元2世纪到6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比佛教传入更早的婆罗门教,在经过与佛教文字并存和融和的阶段之后,虽为佛教所取代,但对佛教的影响仍然存在。在东南亚佛教中,很多的佛教名胜和佛教仪式都带有一定的婆罗门教的影子,譬如婆罗浮屠、吴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等。 公元10世纪以后,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封建领主的推崇和提倡,佛教也被尊为国教,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地区几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区。同时,南传上座部佛教也为东南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各地信众根据巴利语音序创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写定音译巴利三藏典籍,确定了摩诃尼迦耶和达磨育特两派僧王制度。 从公元18世纪到现代,以泰语、缅甸语、高棉语和老挝语为主的的巴利三藏音译编纂工作逐渐完备,使的东南亚佛教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东南亚佛教 · 查看更多 »

布吒婆楼经

《布吒婆楼经》(巴利文:Potthapada Suttam),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九部经。.

新!!: 上座部佛教和布吒婆楼经 · 查看更多 »

七清淨

七清淨(Saptha Visuddhi),佛教术语,源自覺音《清淨道論》,由戒、定、慧三學中細分出來,為修習解脫道至涅槃的七個階段。在南傳上座部中有很重要地位。.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七清淨 · 查看更多 »

布朗族

布朗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总人口91,891人(2000年人口普查)。布朗族人口主要集中于云南,该省布朗族占布朗人口的98.4%。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除吉林、宁夏外,其他省份均有布朗族分布,以杂居为主。.

新!!: 上座部佛教和布朗族 · 查看更多 »

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在中文中通常指的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也稱回教)以及佛教。这三个宗教(包括其各教派)也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各自被一部分国家列为国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欧美的一些国家、伊斯蘭教在中东的一些国家、佛教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分别被列为国教。 上述的基督教包含基督教三大教派,即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其中東正教與前二者相比信徒較少。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和什葉派两大派别,其中遜尼派占多数。而佛教则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等教派。 另外,还有说法称世界三大宗教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再加上印度教或犹太教。不过后两者常被归类为民族性宗教,如印度教通常只侷限于印度人内部信仰等。 而犹太教也被包括于三大宗教主要是因爲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奉獨一創造神。.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世界三大宗教 · 查看更多 »

帕基人

帕基人,是生活在印度阿薩姆邦與阿鲁納恰爾邦的台語民族。截至1990年,其人口為5000人,其中包括不到250個家庭。泰國的詩琳通公主曾參觀他們的村莊,並能夠具有很好的相互溝通。.

新!!: 上座部佛教和帕基人 · 查看更多 »

帕差拉吉帝雅帕公主

帕差拉吉帝雅帕公主殿下(พัชรกิติยาภา,),泰国公主,泰国國王玛哈·哇集拉隆功和宋诗哇丽唯一的女兒。中文名:郑雅 早年毕业于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法律专业,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法律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之后在联合国供职。.

新!!: 上座部佛教和帕差拉吉帝雅帕公主 · 查看更多 »

帕徹獨彭大寺院

帕徹獨彭皇家大寺院(วัดพระเชตุพนวิมลมังคลารามราชวรมหาวิหาร,,),為位於泰國曼谷拍那空县的一間大型佛寺。坐落於拉达那哥欣岛之中,北面毗鄰曼谷大皇宫。該寺原為大城王朝時期的波他欖寺(วัดโพธาราม,Wat Photaram),泰語簡稱波寺(วัดโพธิ์,Wat Pho),華人慣稱為臥佛寺。寺內有一尊46公尺長的卧佛像(พระพุทธไสยาส)。 帕徹獨彭皇家大寺院為。拉瑪一世基於原先波他欖寺的基礎進行改建,並在往生之後成為其主廟,部分的骨灰也安放於此。拉玛三世繼位後,亦大舉擴建及裝修此寺。寺內藏有全泰國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品。帕徹獨彭大寺院亦為早期泰國的公共教育重鎮,擁有一間泰醫學校,寺內的1,431塊泰文碑銘,也於2011年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錄入亞洲的世界記憶計畫。此外,該寺也是傳統的發源地,迄今仍有持續授課。.

新!!: 上座部佛教和帕徹獨彭大寺院 · 查看更多 »

帕松列龙庄勐

帕松列龙庄勐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傣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出家前叫岩仔龙庄,初出家时叫帕龙庄,职位上升之后叫都龙庄,后晋升为“祜巴”,尊称为祜巴龙庄勐。2016年晋升为帕松列龙庄勐。.

新!!: 上座部佛教和帕松列龙庄勐 · 查看更多 »

三十二相经

《三十二相经》(巴利文:Lakkhan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三十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在舍卫城给孤独园时,向比丘讲述三十二大人相。佛陀指出,生而具备该人相的,在家则成为转轮王;出家则成为阿罗汉,驱除世间的蔽障。佛陀具體说明三十二相及其宿因。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中阿含經·三十二相經》(第1部第493卷)。 Category: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三十二相经 · 查看更多 »

三乘

三乘,大乘佛教術語。“乘”即是交通工具,“三乘”是指佛教的三种交通工具,象征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其根据众生的根机而对应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种教法。.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三乘 · 查看更多 »

三净肉

三淨肉,是佛教术语,在《律藏》中,指没有看见、没有听可信人说、不怀疑为了自己而杀死的动物之肉類。《律藏》規定,佛教出家眾乞食所得的食物,不能夠因為口味等因素而不食用,但如食物含有肉類,則必須屬三淨肉才允許食用。南傳上座部佛教遵守《律藏》規定,允許僧侶食用三淨肉,佛教在家弟子的五戒和八戒不需要遵守比丘戒的三淨肉規定。 在梁武帝發表《斷酒肉文》前漢傳佛教「律中無有斷肉法」二十三日。會其後諸僧尼。或猶-- 。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其月二十九日。又勅請義學僧一百四十一人義學尼五十七人。於華林華光殿使莊嚴寺法超。奉誠寺僧辯。光宅寺寶度等三律師。昇高座御席地施座。餘僧尼亦爾。 制旨問法超等三律師曰。古人云。止沸莫若去薪。息過莫若無言。弟子無言乃復甚易。但欲成人之美使佛種相續與諸僧尼共弘法教。兼即事中亦不得默已。故今集會於大眾前。求律中意。聞諸。 僧道。律中無有斷肉法。又無懺悔食肉法。,梁武帝發表《斷酒肉文》後漢傳佛教僧團才開始遵守《梵網經菩薩戒》禁止吃肉聖嚴法師《律制生活》佛教的飲食規制:制斷肉食,皆出大乘經律,小乘國家未能見到大乘經律,故未斷除肉食,也是很難怪的,我們不必攻擊他們。即在我們中國的佛教,從東漢開始,直到梁武帝時,所有的僧侶弟子,均未斷除肉食,到了梁武帝捨道信佛,聽了《涅槃經》以後,便極力主張素食,從他本人開始,並勸一切僧俗佛子,皆斷肉食,他以朝廷的力量,來影響社會,所收的效果,自然很大。從此之後,中國佛教的素食主義,也就形成風尚了。。此後漢傳佛教主張完全素食,即使是三淨肉,出家僧侶也不得食用。日本佛教與藏傳佛教則無此完全素食習慣。此外,在漢傳大乘佛教經典中還有五淨肉之說。.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三净肉 · 查看更多 »

三相 (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中,諸行有三相(ti-lakkhaṇa,tri-lakṣaṇa),又稱三辨識,即無常、苦、非我這三相,是一切存在的三個共同特徵(共相)。這個術語主要出現在南傳經論注疏中,在巴利經藏的《小部·譬喻經》中出現過一次但非此含義。.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三相 (佛教) · 查看更多 »

三藏

三藏(梵语:त्रिपिटक,,Tipiṭaka),佛教術語,佛教經典的一種分類法,即經、律、論三種類別的佛典,包含:.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三藏 · 查看更多 »

三法印

三法印(),佛教術語,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項標準,大乘佛教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其內容可見於《雜阿含經》,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稱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提出了三相(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作為一切萬法存在之特徵。.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三法印 · 查看更多 »

三明经

三明经(巴利文:Tevijj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三部经。 佛陀在乔萨罗国时,有两位婆罗门人争吵如何获得解脱,后争执无果,请教佛陀。佛陀问其是是否见过梵天,其回答没有。佛陀表示即无见得梵天,又如何相传?并表示梵天没有爱欲、仇恨等,而婆罗门深陷五欲、五盖。此后,佛陀教导比丘修行戒定慧,修行四梵住,才为与梵天共住之道。该两位青年听后,决定皈依佛法僧,并成为优婆塞。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三明經》(第1部第104卷)。.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三明经 · 查看更多 »

下高棉人

没有描述。

新!!: 上座部佛教和下高棉人 · 查看更多 »

九分教

九分教,又稱九部經,佛教術語,為早期部派佛教對於佛教經典類型的一種分類法,由大眾部提出,分別說部中的赤銅鍱部也有類似分類法,是十二分教的前身。 佛教研究中,對阿含經與九分教出現的先後有長久的爭論,印順法師認為兩者是同時發展而成。.

新!!: 上座部佛教和九分教 · 查看更多 »

广允缅寺

广允缅寺位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网鹅村,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庙宇。大殿建于清代,由重檐亭阁与回廊殿堂组合。亭阁为过殿,檐下施斗栱,两重檐之间转角处加建两重假檐,使阁两侧如五重檐。佛殿通面阔13.5米,通进深23.2米,平面呈纵向布局;穿斗式构架,三重檐歇山顶;梁枋皆木雕彩绘。殿内壁画十幅,其内容为佛本生故事及土司出巡。.

新!!: 上座部佛教和广允缅寺 · 查看更多 »

康迪人

康迪人(坎底傣;傣语: ชาวไทคำตี่, Chao Tai Kam Dtee;英语:Khamti people或Tai Khamti),是生活在印度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阿鲁納恰尔邦(中国称藏南)、阿薩姆与缅甸西北实皆省坎迪县及克钦邦葡萄县(坎底)的撣族支系,是百越中禽狄。在2000年進行了重新計算,它實際上為13,100,其中4,235人生活在缅甸。他们本来生活在伊洛瓦底江一带,十八世纪出现在印度,仍保持蒙古人种特色。.

新!!: 上座部佛教和康迪人 · 查看更多 »

人施設論

《人施設論》(巴利文:Puggalapannatti),为《巴利文大藏经》中论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人施設論,分为十品,论述各种具体的補特伽羅。.

新!!: 上座部佛教和人施設論 · 查看更多 »

二十四缘

二十四缘(巴利语:paccayuppanna-dhamma)是上座部佛教論書有系統的說明各種究竟法如何形成緣起的方式。二十四缘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名法与色法之间所有互相连系的方式。 每一缘涉及三法:.

新!!: 上座部佛教和二十四缘 · 查看更多 »

二乘

二乘,大乘佛教術語,對獨覺與聲聞的合稱,主要修證內涵即是解脫道,是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大乘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涵蓋了解脫道的所有內容)。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道,包含緣覺道以及聲聞道的修行,主要是透過佛法中修行斷我見、我執的方法,滅除眾生的分段生死等無明,而得證解脫的智慧。二乘菩提的修行目標就是解脫在三界世間中不斷生死流轉之苦,滅盡三界後有的種子,入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不會出生於三界世間。.

新!!: 上座部佛教和二乘 · 查看更多 »

云南省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边疆地区的一个省份,省会昆明。云南是直立人重要的活动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直立人。战国时期,滇池周边地区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770.5万(2016年),占全国人口3.35%,排名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与三个国家相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新!!: 上座部佛教和云南省 · 查看更多 »

五戒

五戒(पञ्चशीलानि,),佛教術語,為五種基本尸羅,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印度沙門傳統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佛陀以此教導弟子,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居士、女居士應該盡量遵守,出家眾則更應獨身,不能發生性行為。.

新!!: 上座部佛教和五戒 · 查看更多 »

廷觉

廷觉,或译作丁觉(ထင်ကျော်,Htin Kyaw,),又称为吴廷觉(),缅甸前任总统,全国民主联盟成员,孟族人。.

新!!: 上座部佛教和廷觉 · 查看更多 »

他納·科曼

他納·科曼(ถนัด คอมันตร์;,),泰國外交官、政治家,曾於1959年至1971年期間擔任泰國外交部部長,於1979年至1982年期間擔任民主黨主席,並於1980年至1982年期間兼任泰國副首相。他是--其中一位創始人。.

新!!: 上座部佛教和他納·科曼 · 查看更多 »

弊宿经

《弊宿经》(巴利文:Payasi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十三部经。.

新!!: 上座部佛教和弊宿经 · 查看更多 »

伍并亚·温撒

伍并亚·温撒()傣族,云南瑞丽姐东村人,巴利语系佛教长老。.

新!!: 上座部佛教和伍并亚·温撒 · 查看更多 »

伐丽流

伐丽流(ဝါရီရူး.,),孟族名馬加杜,又名瓦拉如(Wareru),缅甸勃固王朝开国君主。他是生于杜吾的撣族(母親是孟族),曾在暹邏素可泰王国的蘭甘亨處司象厩事,后为侍卫长,与其主人的女儿私通,后率侍卫潜归故乡自立。他有一个很漂亮的妹妹,马都八都督阿梨摩一次见了她在河中洗澡,便请求联姻。伐丽流设了隆重的宴席款待阿梨摩,找机会将其暗杀,遂于1281年控制了马都八地区。 蒲甘王朝衰弱,伐丽流与勃固都督多罗跋互娶对方之女。1287年多罗跋叛乱,但未能成功,兵败被俘。多罗跋再次阴谋偷袭,被其妻——伐丽流之女告发,终于被伐丽流斩首。整个下缅甸便统一于伐丽流的统治之下。 在位时,命僧侣将古印度摩奴所创而流传沿用至当代的法律汇编集成,称《伐丽流法典》。该法典为缅甸现存之最古律书,遵循印度教,不重视僧法,故有关婚姻事,不被列为圣礼。 1306年,伐丽流被多罗跋的几个儿子刺杀。 category:撣族人 category:缅甸君主 Category:勃固王朝.

新!!: 上座部佛教和伐丽流 · 查看更多 »

优昙婆逻狮子吼经

《优昙婆逻狮子吼经》(巴利文:Udumbarik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十五部经。 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时,居十散陀那访问优昙婆罗园林时,游方僧尼俱陀讽刺佛陀喜欢离群独处,并未具备智慧。随后佛陀来到须摩揭陀池边,向尼俱陀讲述各种污秽苦行的害处,教导他应当修行纯洁的苦行:受戒、断五盖,获天神眼,最终达到正见。尼俱陀听完佛陀说法后,惭愧不已。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散陀那經》(第1部第47卷)、《中阿含經·優曇婆邏經》(第1部第591卷)、《尼拘陀梵志經》(第1部第222卷)。 Category: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优昙婆逻狮子吼经 · 查看更多 »

佤族

佤族(佤文:publisher / si viex / Brāog / Vax Ba Rāog / Vāx qux (口语) / Vā (文学语),旧佤文:Praok / Va;中国标准罗马字母:Va)是亞洲的一個跨國民族,主要分佈在瀾滄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山地,分屬於緬甸與中國。在緬甸境內超過60萬人,主要分佈於佤邦,也分布於撣邦。在中國約43萬人,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縣和滄源佤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瀾滄、孟連、雙江、耿馬、鎮康等縣。传统上佤族人信仰萬物有靈,现在则多信仰基督教或佛教。有木鼓崇拜。佤族使用佤語,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有巴饒克、佤和阿佤3個方言。中國的佤族原來沒有文字,1956年創製了一套以巴饶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岩帅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佤族 · 查看更多 »

佬族

佬族是东南亚的一个台語民族。大部分居住于老挝(约400万)和泰国(约190万)。泰国的佬族大部分聚居于东北地区,但也有很多出外打工者在其他地区,如曼谷工作。佬族使用老挝语或者是伊森语的各种方言。很多人认为这两种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言。但是由于20世纪的泰化运动,在泰国东北地区的人更愿意使用“伊森人”这个词。但实际上佬族作为一个整体,仍有很多文化上的共通之处。.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佬族 · 查看更多 »

彭世洛府

彭世洛府(พิษณุโลก,RTGS:Phitsanulok)是泰國的北部之一個府。順時針向東開始鄰近省份是:黎府、碧差汶府、披集府、甘烹碧府、素可泰府及程逸府。在它的東面隔湄公河與寮國的沙耶武里省相望。.

新!!: 上座部佛教和彭世洛府 · 查看更多 »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梵文:मैत्रेय ;巴利文:),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新!!: 上座部佛教和彌勒菩薩 · 查看更多 »

佛(बुद्ध;IAST:Buddha;Buddho),又稱佛陀,佛教術语,意譯為「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佛有十個稱號,亦有三身。狹義而言,現在佛教的「佛陀」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多元文化教育家。廣義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是成佛之因。 佛教分裂後菩薩成佛之道理論分裂成兩大不同菩薩道,傳統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和大乘菩薩道,其中大乘菩薩道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不合。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必須先發願成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一定成佛才能成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在這部經的註釋中也有解釋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單只說到十波羅蜜中的佈施波羅蜜,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兩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萬次,或一千萬次,或十億次,或一千億次,或十萬億次就可成佛的。同樣地,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兩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萬天,或十億天,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十萬億個月,或一年,或兩年,或十萬億,或一個大劫,或兩個大劫,或十萬億個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兩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羅蜜,即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捨也是同樣的情形。)事實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只有在這麼久的時間裡,非常恭敬、熱誠、認真、透徹與毫無間斷地圓滿諸波羅蜜之後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這部經的疏鈔也強調只有至少修習諸波羅蜜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之後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他方法的。這是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才能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道、果、涅槃。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雜阿含經》(四九八):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佛說過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中阿含經》: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除一闡提者﹞,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菩薩五十二階位,一一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處、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於妙覺菩薩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覺悟的聖者,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十號具足。.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 · 查看更多 »

佛壇

佛壇,是安置、供奉佛的設施,上面安放佛像。較小的佛壇只安放佛像和基本的祭祀用品,較大的則可再擺放佛經等。 日式家用佛壇一般是一個櫃,門外有御本尊保護,櫃内供奉佛、菩薩。平常不會打開櫃門,在禮佛時才打開,壇上放米、水果和花供佛。佛壇也是日本人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 南傳佛教的佛壇分成多層,最高擺放釋迦牟尼之像,然後是菩薩、羅漢,再下一層是高僧,再下一層是天神(天龍八部)。 藏傳佛教的佛壇又稱為「壇城」,這名詞亦在漢傳佛教間使用。 Category:佛具.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壇 · 查看更多 »

佛学

佛學(Buddhology),對釋迦牟尼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註疏上。它有時被等同於現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較傳統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傳統中,產生許多不同的學派。 近代中國著名的佛學研究者,有太虛法師、印順法師、梁啟超、歐陽竟無與呂澂等人。 亦有不少學校會以佛學作為科目教授。以香港為例,更有以專門傳授佛教知識的佛學社。.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学 · 查看更多 »

佛寺

佛寺,又稱寺院、寺,梵文稱為精舍 vihāra, 又稱伽藍,禪宗則多稱為叢林,是佛教的宗教建築物,也是僧伽居住、修行的地方。佛寺中常有佛塔。佛寺的管理者稱為住持 (中國北方多稱為 方丈)。上座部佛教在滇西地区的佛寺又称为奘房,管理者俗称“老佛爷”。.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寺 · 查看更多 »

佛使比丘

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hu,Buddhadāsa Bhikkhu,พุทธทาสภิกขุ,),本名Nguam Panitch(เงื่อม พานิช),泰國上座部佛教長老,著名佛教僧侶。法號「因陀般若」(Indapanno),意思是「大智慧」(Great Wisdom)。因為發願成為佛陀的侍者,而更名為佛使(Buddhadasa),被尊稱為阿姜(Ajahn),即佛使尊者(Ajahn Buddhadasa)。創建「解脫自在園」(Suan Mokkh)禪坐中心。.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使比丘 · 查看更多 »

佛种姓经

《佛种姓经》(巴利文:Buddhavamsa)為《巴利文大藏經》中小部經典之一,記載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以及他在過去二十四佛時的故事。它是早期大乘佛教思想的來源之一。 此部經典,是早期大乘佛教思想的來源。在上座部佛教中,也因為這部佛典,使得他們發展出二十五佛陀及二十八佛陀的思想。可能是參考了《長部.大本經》的內容,並加以延續、增廣這些同樣的內容由七佛擴大至二十五佛。.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种姓经 · 查看更多 »

佛经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日文、西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泰文、緬文、僧伽羅文、現代中文和英文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和互異特質:.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经 · 查看更多 »

佛牌

佛牌,又可稱作「南傳聖物」,起源於千年前的泰國,之後開始流傳於東南亞各地,成為了現在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信徒的护身符,信徒認為只要配戴佛牌,就能擁有神明以及師父的庇佑與祝福。它的存在也为南傳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在中国,也有很多人佩戴佛牌,大多为了祈求財運。.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牌 · 查看更多 »

佛誕

佛誕,通常是慶祝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等。 紀念的日期,在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一般訂為農曆四月初八。 而在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的一些地區,將佛陀誕生、出家、成道、湼槃於同一日紀念,稱卫塞节,日期訂為陽曆5月份的一個月圓之日(望日),常常是農曆的四月十五日。例如2014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衛塞節皆定於在5月13日(農曆四月十五)。北傳佛教則稱四月十五日為「佛吉祥日」或「佛顯日」,認為佛在出生七日時顯示祥瑞,而天龍八部皆奔來供養佛祖,屬於佛誕的餘緒,通常與佛誕合併慶祝,而不獨立慶祝。.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誕 · 查看更多 »

佛说大集法门经

《佛說大集法門經》,共兩卷,載《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部第十二卷,為佛教典籍。為北宋施護翻譯。 其與《长阿含经》中《众集经》內容相同。經中,舍利子按照數字,依次講述一法、二法、三業、三善、三有、三受、三苦、三三摩地、三住、三根、三增上、三佛、三眼、三明、三淨、三不淨、三分位、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四禪定、四無量、四沙門果、四力、四煩惱、四行、五慾、五障、五力、五出離界、五根、六識、六處、六愛、六念、六行、六離塵法、七覺支、七三摩地緣、八解脫等佛教概念。 该佛经对应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长部》中的《等诵经》(第三十三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说大集法门经 · 查看更多 »

佛滅日

佛滅日,即釋迦牟尼佛滅度之日,詳細日期眾說紛紜。後被引伸為日本系統時曆中,六曜(先勝・友引・先負・仏滅・大安・赤口)之一的諸事不宜的大凶之日。 北傳佛教中的釋迦牟尼佛滅度之日,即陰曆的二月十五日。一些宗派的釋迦牟尼佛滅度日,是陰曆的二月初八日。也有一些宗派說法是四月八日。 南傳佛教中有衛塞節,是佛生日,也是佛滅日。選在新曆五月的第一個月圓日,通常即舊曆的四月十五日,南洋相傳,釋迦佛於五月月圓之日在菩提樹下悟道;後來他湼槃那天,巧的也是五月的月圓之日。三者雖不一定是同一天,卻全都在五月份,且都是月圓之日。.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滅日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历史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創建,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是佛陀的簡稱,其意思是覺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靈的清淨和覺悟,佛教認為世界是遵循因果循環,只有達到覺悟,才能超越生死輪迴。釋迦牟尼涅槃後,佛教慢慢衍生了不同的部派。 自從阿育王時期,佛教不斷向外傳播,主要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經過印度北部,新疆傳入中國腹地,再流傳到中國东北,再傳播到韓國、日本及越南;唐朝時期傳入西藏,于是北傳佛教被后人分称汉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則以上座部佛教為主,則通過斯里蘭卡,傳播到緬甸、泰國、印尼、寮國、柬埔寨、越南南部。到了現代,佛教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佛教環保運動

佛教環保運動,也有稱作佛教綠色運動、佛教藍色運動,意指佛教教義對於環境保護有積極的幫助。所有人都應該努力恢復環保意識,例如所有人可以將他們內在的禪定體驗與佛法教義,應用實踐一種關愛心靈與動物、環境的生活方法。總之,無德法師:「佛教環保運動是一種生活運動,而不是宗派;宗派的融和是佛教環保運動的方向之一。.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教環保運動 · 查看更多 »

佛教與基督教

佛教與基督教同為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釋迦牟尼佛在耶穌約五百年之前誕生。而聖經在在耶穌誕生前約一千五百年前開始寫,歷經一千多年寫成。從孔雀王朝起,佛教開始向印度各地、中東以及中國傳播。而基督教起源於猶太地區,從西元一世紀傳往羅馬帝國及地中海沿岸。公元前331年-前325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至印度河,希臘人其後更在該地區成立了多個印度-希臘王國,不單將希臘文化帶至印度,也令印度文化包括佛教傳播至中東、埃及和希臘。公元前722年與586年以色列王國與猶大王國分別被亞述與巴比倫帝國毀滅,開始了猶太人流亡期,並開始將舊約聖經影響巴比倫、波斯等東亞地區。有學者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教授,透過分析早期基督教的偽經和佛教經文,推測兩者有關係。在諾斯底教派的多馬福音中 ,柏高絲認為「有部份和佛教相似,這些早期的經文很可能受到當時已經發展成熟的佛教傳統影響。」 另外,認為約翰福音裏含有一些佛教與道教的概念。 其它學者亦曾比較路加福音和方廣大莊嚴經裏關於耶穌誕生和釋迦牟尼佛誕生相似的描述。 偽經多馬福音成書之時(公元200年),有不少佛教的傳教者居住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 歷史學家認為公元4世紀時,天主教的修道院開始在埃及建立,而當地的修道院的結構和同時期的佛教寺院有相似之處。 13世紀时,歐洲的旅行家如柏郎嘉宾及鲁不鲁乞在他們的旅行報告中描述了佛教的經文、戒律、寺院生活、宗教儀式和冥想修行的法門,和當時聶斯脫里派(即景教)極為相似。Macmillan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2004, page 160 16世紀早期,天主教的傳教士如聖方濟·沙勿略亦曾提及東方的佛教。 同時期的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斯里蘭卡禁制佛教,並沒收了寺廟的財產,後來斯里蘭卡的荷蘭及英國統治者亦一樣禁制佛教。 但葡萄牙的歷史學家發現原來天主教的聖約沙法就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並向羅馬教廷報告。 18世紀歐洲的大學開始對梵文研究,引起更多人對佛經的興趣。 19世紀開始有西方人信佛教,20世紀初更開始有西方人在佛教寺廟成為僧侶。 在20世紀,基督教和佛教的教徒之間展開更多的交流,如天主教徒湯瑪士·梅爾頓、、、修女 以及佛教徒如佛使比丘、一行禪師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都致力尋找兩個宗教的對話。 他們都認為基督和佛陀的教誨並不一定衝突,而是可以互補和對照。 世界文化歷史學者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更認為基督教和佛教的接觸會是這個世紀重要的事情。.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教與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泛指與佛教相關的藝術,特別是雕塑、建築、繪畫等有較多歷史遺存,而文學與音樂方面作品相對較少。在2500年前,其意象和象徵意義還未發展成複雜與多樣化的體系時,佛教藝術已經開始發展。佛教藝術发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左右,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涅槃之後的印度次大陆。之后,随着向亚洲其它地區和世界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接触,佛教艺术也隨之不断演变。 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質上是遵從印度無佛像傳統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來表現佛陀的形象,稱為無佛像時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後,将佛陀以人像呈現的佛像时代开始,并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樣化的方向演变,以適應各國的需要。往北,它通过中亚,渗入东亚形成了佛教艺术北部的分支;往东,它一直扩张到东南亚而形成了佛教艺术南部的分支。在印度,繁荣的佛教艺术对印度教艺术发展的影响持续到公元10世纪,但随着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迅猛扩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佛教在印度几乎消声匿迹。.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教藝術 · 查看更多 »

佛教派别

佛教宗派或派別指佛教作為一種思想或組織,當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後,所不可避免地分化出的各種各樣的派別。隨着兩千多年的傳播與發展,由於后人對佛法理解上、闡釋上的不同,以及佛教本身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在教理、教義、教規上作出的主動或被動的調整,佛教思想也不斷發展分化,信奉不同思想的佛教徒也自然地逐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派別。.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教派别 · 查看更多 »

佛教戒律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vinaya),毗奈耶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廣義上尚指最初的尸羅、出家眾的學處、波羅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團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对于修習佛法,嚴謹遵守戒律有着绝對的重要性;对研究佛教思想,亦有着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义。 有關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的匯總,稱為律藏(巴利语:-),与“经”和“论”合称“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

新!!: 上座部佛教和佛教戒律 · 查看更多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那语:ᥖᥬᥳᥑᥨᥒᥰ ,傣仂语:ᦺᦎᧉᦆᦳᧂ ,载瓦语:,景颇语:),简称德宏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除东面与保山市相邻外,其余三面皆与缅甸接壤。地处横断山脉南段边缘,高黎贡山西部延伸的切割山原谷地,地势东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宽缓。怒江、大盈江、瑞丽江流经境内。全州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7.9万,汉族人口比例约52%,傣族和景颇族人口比例分別约29%和11%。自治州首府驻芒市。.

新!!: 上座部佛教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德彬瑞蒂

德彬瑞蒂(,亦作Tabinshwehti,),中国史料称之为莽瑞體,緬甸東籲王朝君主(1530年11月24日 - 1550年4月30日),明吉瑜的繼承者。在他與勃印曩的任內再次統一了緬甸。1550年,在外出狩獵時被孟族衛士所殺。.

新!!: 上座部佛教和德彬瑞蒂 · 查看更多 »

德昂族

德昂族,於緬甸稱巴朗族。是中国、緬甸、泰國的少数民族。德昂族旧称“崩龙族”,1985年按照本民族意愿改为德昂族(有岩石的意思)。中國武術梅花拳發源於此。.

新!!: 上座部佛教和德昂族 · 查看更多 »

律藏

律藏(巴利语:-,梵語:),又稱毘奈耶藏,佛教術語,為三藏之一,是毗奈耶的集合,內容是有關佛教戒律的規定與討論。《律藏》被認為是僧伽的依怙。《律藏》講述制定戒律的原因及意義, 亦記載了從佛教創建之初逐漸發展的歷史, 佛陀的一生及教化情況。它間接地提供了古印度歷史、風俗習慣、古老藝術及科學等資料。.

新!!: 上座部佛教和律藏 · 查看更多 »

供僧衣節

供僧衣節(Kathina),又稱供僧大會、供僧節,佛教節日,源自於釋迦牟尼時代,至今在南傳佛教國家,如泰國、斯里蘭卡仍然保持了這個節日。供僧衣節是在雨季結束後,連續進行一個月的儀式,它開始於陰曆中的第11次滿月後,大約相當於陽曆的十月。.

新!!: 上座部佛教和供僧衣節 · 查看更多 »

信修浮

信修浮(ရှင်စောပု;孟语:;英语: Shin Sawbu,),勃固王朝女王,1453至1472年在位。自信修浮的统治开始,上缅甸与下缅甸保持了长达50年的和平。.

新!!: 上座部佛教和信修浮 · 查看更多 »

修齐因

修齐因(စောဇိတ်,; 1303–1331)是勃固王朝第四代国王,1324年至1331年在位。他是王朝创立者伐丽流的外甥,1324年从哥哥修乌手中接手王位。.

新!!: 上座部佛教和修齐因 · 查看更多 »

心所

心所(caitasika,cetasika,藏文:sems byung),又稱心所法、心所有法、心數、心數法,佛教術語,意指心的所緣、所有,與心相應俱起的法。當心識在運作時,會與心識同時發生的各種名法皆可稱為心所。它的功用是作為心的助伴,支持心的運作。.

新!!: 上座部佛教和心所 · 查看更多 »

圣人

聖人,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在中国,古代聖明的君主帝王,及後世道德高尚儒学造詣高深者,稱聖人。圣人的介定經常出現在诸子百家书籍。 有的宗教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聖人,但也有聖人直接被大众尊奉为聖人,比方一些宗教創始人或神職人員。基督宗教(包括羅馬天主教會、聖公宗、東正教會)、印度教、佛教(猶如藏傳佛教活佛和南傳佛教的羅漢)、伊斯兰教、古巴的桑特里亚教中都有聖人。一些新纪元运动的人也将聖人的概念结合入他们的信仰。 如果沒有被宗教封聖的被公眾認可的人物,或者從當事人所不信仰的其他宗教的角度界定,可能會被稱為偉人或英雄。.

新!!: 上座部佛教和圣人 · 查看更多 »

北山住部

北山住部(Uttarasaila),又稱末多利部、上施羅、鬱多羅施羅,佛教部派之一,屬大眾部傳承,由制多山部分支而成,因居住制多山之北,故稱北山住部。宗義大多與制多山部相同。.

新!!: 上座部佛教和北山住部 · 查看更多 »

北傳佛教

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相對,在佛教史上,根據佛教由印度中心向外傳播的方向而做出的佛教傳統分類。由印度經中亞,往中國、東北亞一帶傳播以及由印度傳至西藏的佛教傳統,稱為北傳佛教;由印度傳往錫蘭島,之後經緬甸、印尼傳播至南亞、東南亞與中国云南地区的佛教傳統,稱為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依地域,又可分成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等,以大乘佛教為主。有學者認為應將日本佛教從漢傳佛教中分出單立。 在歷史上,漢傳佛教同時受到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影響,但以北傳佛教的影響力較大,南傳佛教只在雲南等地流傳。藏傳佛教興起較晚,同時受到印度佛教與漢傳佛教影響,主要由印度傳播而來,以密宗為主流。 南傳佛教,以上座部佛教為主。.

新!!: 上座部佛教和北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北高棉人

北高棉人,或稱高棉裔泰國人,是指土生於泰國北部和東北部依善地區的高棉人,他們是高棉帝國統治泰國時代的高棉人的後裔。隨著十三世紀素可泰王國建國和18世紀暹羅合併素輦府,他們被逐漸泰化為泰國人。 雖然他們是少數民族,北高棉人仍保持他們的一些高棉人的身份特點,踐行高棉形式上座部佛教和說一種高棉語方言。由於泰化政策的制定和泰國政府鼓勵,在公立學校泰語教學俟很多年輕一代更多使用泰語作為溝通的媒介。然而,在最近對高棉的語言和文化產生新興趣,導致自1958年以來的高棉語人口使用量增加兩倍。.

新!!: 上座部佛教和北高棉人 · 查看更多 »

北欖寺祖師

隆普唆·湛塔萨罗(),北榄寺祖师,也被尊称为“帕蒙昆帖牟尼祖师”(พระมงคลเทพมุนี),1961年擔任的住持,是泰国的发掘者。身为北榄寺的前住持,他经常被人称呼为隆普·瓦罢喃(“北榄寺祖师”)。在战间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成为泰国家喻户晓的静坐大师。并对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他被被称为法身法门(Vijja Dhammakaya)静坐法的重新发掘者。这项静坐法,相信是佛陀本身曾用过的静坐方法。二十世纪初,有些学者已指出,隆普唆在把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介绍到西方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之前在泰国是被忽略的一点。.

新!!: 上座部佛教和北欖寺祖師 · 查看更多 »

國教

国教或官方宗教、官方信仰,是指由国家确立的特定宗教,具有高於其它宗教地位的宗教。国教往往负担着通过宗教宣扬国家指導思想的任务。.

新!!: 上座部佛教和國教 · 查看更多 »

僧伽

僧伽(巴利文: सन्घ ,, संघ,,),簡稱為僧,又譯為僧眾、僧團、教團、和合眾,佛教術語,意譯為大眾,源自古印度傳統,最初意指由多人所組成的團體,在各沙門傳統中,如耆那教等,聚集的弟子,皆稱為僧伽。佛教也傳承了相同傳統,將信奉佛教的弟子皆統稱為僧伽。在一般的使用上,若不做特別指定,僧伽大部份用來泛指佛教僧侶,也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眾。.

新!!: 上座部佛教和僧伽 · 查看更多 »

僧伽羅人

僧伽羅人(僧伽羅語:සිංහල ජාතිය Sinhala Jathiya)是斯里蘭卡的主體民族。斯里蘭卡島的西南部便是僧伽羅人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區。長年處在熱帶氣候當中的僧伽羅人,在住房及飲食方面都有著適應氣候而發展出的特色。僧伽羅人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並於1956年成為《斯里蘭卡憲法》上承認的官方語言。在歷史發展方面,僧伽羅人與同處斯里蘭卡島上的少數民族—泰米爾人一直在土地、工作權等議題上有所摩擦,因此也成為南亞地區著名的民族衝突。在宗教信仰方面,僧伽羅人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因此斯里蘭卡到處可見佛寺、佛像,節慶也多以佛教慶典為主。.

新!!: 上座部佛教和僧伽羅人 · 查看更多 »

僧伽羅佛教民族主義

僧伽羅佛教民族主義,是一個結合種族和上座部佛教的政治意識形態。它主要起源於大英帝國對斯里蘭卡的殖民統治,並推動斯里蘭卡獨立。僧伽羅佛教民族主義也成為反對另一個少数民族泰米爾人的一個推動力。.

新!!: 上座部佛教和僧伽羅佛教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僧王

僧伽拉者(Sangharaja;សង្ឃរាជ sanghreach;พระสังฆราช Sangkharat),意译为僧王,上座部佛教名词,是泰国和柬埔寨宗教最高领袖的名称,名义上是全国僧侣的统领。 缅甸称僧王为萨沙那邦(သာသနာပိုင် Thathanabaing,意为“佛法看守人”)或摩诃僧伽拉者(မဟာသံဃာရာဇာ Mahasangharaja),1938年被英国殖民当局废黜。 僧王在泰国享有崇高地位,与国王及政府平起平坐。.

新!!: 上座部佛教和僧王 · 查看更多 »

僧陀明罗

僧陀明罗 (စန္ဒာမင်းလှ,; 1363年逝世)是勃固王朝三代国王的王后,以及王座背后的实际统治者。她杀死了第二任丈夫修翳——素可泰王的外孙,导致了素可泰王国的入侵。她第三任丈夫频耶翳劳由她扶上王位,击退了入侵,维持了王国的独立。.

新!!: 上座部佛教和僧陀明罗 · 查看更多 »

僧护

僧护 (英语Sangharakshita,音译香格罗吉多,)是西方佛教会、西方佛教会之友(Friends of the Western Buddhist Order,缩写为FWBO)的创始人。他在佛教方面出版有许多著作,是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对僧护多少还有些争议,在获得追随者景仰的同时,一些传统的佛教人士对他持怀疑态度,有的甚至对他多有指责。总地来说,将僧护介绍清楚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 上座部佛教和僧护 · 查看更多 »

初期佛教

初期佛教(Early buddhism),佛教史的最初階段,一般指從佛陀證道傳教或佛滅後開始,到根本分裂後部派佛教形成之前的歷史階段,此時的教義與釋迦牟尼原始的教義相去不遠,被認為是最初始的佛教核心教義。現存所有佛教典籍都是第三次結集之後記載下來的,因而初期佛教主要研究對象仍是部派佛教三藏。 現代佛教研究學者,又將此時期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這幾個術語經常被混用,學者經常賦與它們不同的定義。但亦有將根本佛教一詞用作佛陀傳道時期,而原始佛教一詞用作佛滅後100年左右的使用方法。.

新!!: 上座部佛教和初期佛教 · 查看更多 »

刪闍夜·毗羅胝子

刪闍夜·毗羅胝子(),又譯為散若夷·毘羅梨子、刪惹夷、刪闍世,是公元前5世紀印度沙門思潮時期哲學家,佛教把他歸入六師外道之一,現代學術界認為他是不可知論者。.

新!!: 上座部佛教和刪闍夜·毗羅胝子 · 查看更多 »

分別說部

分別說部(巴利語: ,梵語: ),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源於本上座部,與大眾部、可住子部和說一切有部並列為佛教的最初四大派系。在《大毘婆沙論》中據宗義而歸結其下各部派為分別論者。.

新!!: 上座部佛教和分別說部 · 查看更多 »

分別論

《分别论》(巴利文:Vibhaṅga),为《巴利文大藏经》中论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分别论,分为十八品,论述蕴、处、界、谛和根等十八种佛教概念。它經常與說一切有部的《法蘊論》相提併論。.

新!!: 上座部佛教和分別論 · 查看更多 »

刀述仁

刀述仁()傣族,云南版纳勐海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巴利语系佛教人士。.

新!!: 上座部佛教和刀述仁 · 查看更多 »

善阿羅漢

善阿羅漢(1034-1115),緬甸孟族僧人,他早年生活在直通王國,後被蒲甘王朝國王阿努律陀俘虜,奉為國師,先後侍奉四位國王。 他最大貢獻是使缅甸改奉南傳佛教,也使緬甸成為十三世纪東南亞南傳佛教中心。 category:1034年出生 category:1115年逝世 category:缅甸人 category:上座部佛教出家眾.

新!!: 上座部佛教和善阿羅漢 · 查看更多 »

和尚

和尚(梵語:,巴利語:upajjhāya),佛教術語,又作和上、和闍、和社、殟社、鶻社、烏社、鄔波馱耶、摀波地耶、優婆陀訶、郁波第耶夜、佛佗。意譯親教師、力生、近誦、依學、大眾之師。 佛教出家眾,出家時的親近師,即稱為「和尚」,又稱親教師。和尚與授戒師即阿闍黎意義相近,一位比丘有一位“和尚”,與兩位“阿闍黎”,分別授予他十戒和具足戒,這位比丘是其“和尚”的法統繼承者。後世佛教沿用為弟子對師父之尊稱,又用以指稱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或用以稱呼寺院的住持方丈。 在漢族社會,在習慣上,把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较不严谨地通稱為“和尚”,與沙門的意義相近,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則稱為尼姑。與其他教派共用的有:大師、師傅。.

新!!: 上座部佛教和和尚 · 查看更多 »

傣仂

傣仂(ᦑᦟᦹᧉ,国际音标:,Tai Lü),又称傣泐,是亚洲的泰民族的一支,人口约200万。傣泐原先居住在勐泐,今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老挝丰沙里省、缅甸掸邦勐永一带;现在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缅甸掸邦、老挝北部、泰国北部和越南萊州省等地。在中国被划为傣族的一支,又称西双版纳傣。在泰国是泰族的一支,居住在泰国北部的傣泐,和傣阮(Tai Yuan)、傣龙(Tai Yai/Shan)、傣痕(Tai Khun)一起,被称为“兰纳泰/ล้านนาไทย”,拥有独特的服饰和文化,区别于泰国中部的暹罗泰人。 傣仂是具有历史记载的古老的泰民族之一。傣曆542年(1180年),叭真(帕雅真)在景龙(景洪)建立“景龙金殿国”,成为第一世召片领。傣曆932年(1570 年),二十四世召片领-召应勐将所属各勐划分成了十二个税区(即十二版纳,傣语为“西双版纳”)。其中一个税区后来被法國纳入老挝的版图,其余十一个税区则成了中国的部分领土。 在泰国境内的大部分傣泐自称泰沅(Tai Yong ไทยอง),意思是来自勐永一带的傣泐;泰沅在清迈府和南奔府,人口大概70万。泰沅祖先来自西双版纳景洪和掸邦傣泐居住地勐永等地,以及缅甸景栋。后来以“傣勐永”自称,渐渐就成了现在的泰沅/昆勐(Tai Yong ไทยอง)。.

新!!: 上座部佛教和傣仂 · 查看更多 »

傣族

傣族(傣仂语:ᦺᦑᦟ ;傣那语:ᥖᥭᥰ ;ไทย或ไท),可以指称泰老民族,又可指称中国境内的泰老民族。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稱作泰族。傣族是中国跨境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与缅甸的掸族、坎底傣、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ไทย ),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系出同源。 中国境内的傣族,包括有傣泐(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傣阮(云南西双版纳,有几个村寨是傣阮村寨,而傣阮的主体主要位于泰国北部,此外还有老挝北部、缅甸掸邦)、傣龙(即掸族,缅甸掸邦云南德宏)、黑泰(云南金平)、傣痕(云南普洱,傣痕的主体主要位于缅甸掸邦景栋)等等。佤族对傣族称呼为“Siam”。 泰老民族按照地区和文化的不同,有各自的称呼,可以划分为30多个群体,主要的是: Shan(掸族/傣龙)、Tai Ya(傣亚/花腰傣)、Tai Nüa(傣讷/花腰傣);Khamti、Tai Laing、Tai Phake、Tai Aiton、Khamyang、Ahom、Turung(以上为7支为印度和印缅边境) Laos(老族,老族又有6个支系老龙、老允、老康等等)、Lao Isan(泰国伊桑地区老族)、Nyaw(泰国伊桑地区)、Phu Thai(普泰,泰国伊桑地区和老挝中部) Tai Dam(黑傣)、Tai Dón(白泰)、Tai Daeng(红泰)、Phuan(傣Phuan)、Thai Song(松) Tai Yuan(傣沅)、Tai Lü(傣泐)、Khun(傣痕) Siamese(暹罗泰族)、Southern Thai(泰国南部泰族)、Khorat(克拉泰族).

新!!: 上座部佛教和傣族 · 查看更多 »

傣族佛教

傣族佛教是南传佛教和傣族当地文化相融合的佛教,傣族称其为“沙煞纳帕召戈达麻”。 傣族佛教依戒律、僧阶划分等的不同可分为属润、摆庄、多列和左抵等派,其中,属润派又分“摆坝”与“摆孙”两支,主要处在西双版纳地区;其余各派分布于德宏与临沧一带。 傣族的僧侣统一被称作“都帕桑卡”。都帕桑卡须守“十戒”,其诵经、议事的场所被称为“布苏”(戒堂)。.

新!!: 上座部佛教和傣族佛教 · 查看更多 »

傣曆

傣曆(Dai Calendar),又稱為祖臘曆、擺夷曆,傣語音譯稱作「祖臘薩哈」、「朱臘薩哈」或是「薩哈拉乍」,是傣族的曆法。.

新!!: 上座部佛教和傣曆 · 查看更多 »

唯物主义

唯物论(),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義的一种形式。该理论的基础是,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但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 唯物主义是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恩格斯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的。.

新!!: 上座部佛教和唯物主义 · 查看更多 »

八十九心

八十九心,佛教阿毘達摩術語,為巴利佛教特有的理論,現仍傳承於上座部佛教中。將一切剎那心區分為八十九種類型,這是巴利論書中最常見的分類,但是也有分為一百二十一心的說法,也有將八十九心再細分為更多類的說法。.

新!!: 上座部佛教和八十九心 · 查看更多 »

六師外道

六師外道是古印度的諸沙門教派中,除佛教之外,對六個主要教派的並稱。外道是佛教對自身以外的其他印度宗派的稱呼,在部派佛教經典裡對這些學說亦有描述,合稱為「六十二見」,並總稱當中的主要思想為「六師外道」。.

新!!: 上座部佛教和六師外道 · 查看更多 »

六度

六度(ṣaḍ-pāramitā),又譯六波羅蜜或六波羅蜜多,佛教术语,為六種波羅密,在北傳佛教中「六度」是「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為成佛必修之科目。.

新!!: 上座部佛教和六度 · 查看更多 »

六道

六道(ṣaḍgatīḥ),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轮回,佛教名詞,意指六種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眾生的種類型態或者說是境界,也是在凡夫众生轮回之道途,它是佛教宇宙觀的一部份。在佛教的經論之中。 也有經論說五道,是指除了阿修羅以外的欲界五種眾生境界,因為阿修羅事實上遍佈在其它的五個道,所以沒有特別單獨列出,天道阿修羅也是一種神靈,因為好勇鬥狠,能與天神爭鬥,其他道的阿修羅只是指心性殘暴的眾生而已。 《法华经》指:“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十界中由上而下的六道分別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佛經《观佛三昧经》載:“轮回六趣,如旋火轮。”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已在六道中轮回不息。若造善业終得乐报,如天、人二道;若造恶业終得苦报,如畜生、饿鬼、地狱。 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為天、阿修罗、人; 三恶道為畜生、饿鬼、地狱。但阿修罗雖為善道,擁有神通法力,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有憤恨之苦,尚甚于人,故有時被列入三恶道中,合称為四恶道。 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

新!!: 上座部佛教和六道 · 查看更多 »

兰甘亨大帝

蘭甘亨大帝(พ่อขุนรามคำแหงมหาราช ,) 泰國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國王,中國史稱敢木丁。蘭甘亨大帝也是泰國著名的五大帝之一(另四位是烏通王、纳黎萱大帝、達信大帝、朱拉隆功大帝)。 蘭甘亨的父親室利·膺沙羅鐵是素可泰王朝創始人。其兄班孟是素可泰王朝的第二代國王,1278年去世后,蘭甘亨繼位。蘭甘亨19歲時隨父與功德城的君主沙木槎作戰。室利·因陀罗的士兵戰敗而逃,只有蘭甘亨一人驅趕戰象,堅持戰鬥,結果轉敗為勝。因而他父親給他命名為甘亨,即勇敢的意思。後人稱他為坤蘭甘亨,是因為坤是素可泰時期對國王的稱呼,蘭是梵文“偉大”之意,坤蘭甘亨意即“勇敢而偉大的君主”。 蘭甘亨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將流行於素可泰地區的巴利文、高棉文加以改造,於1283年創製了泰文字母。約1298年蘭甘亨逝世,據說是在湄南河失蹤的。.

新!!: 上座部佛教和兰甘亨大帝 · 查看更多 »

兴文贤

兴文贤将军 (高棉语: ហ៊ីង ប៊ុន​ហ៊ាង )高棉族 出生于1957年1月1日 干拉省人氏。现任柬埔寨王家军三军副司令兼洪森警卫队总司令,1979年1月1日参军,在参军之后的十年中兴文贤将军不断在战场中取得功绩,比如在马德望 珠山市 柏威夏 奥多棉芷 卜迭棉芷省等边境的当萨 沈洛 玛莱 达干 国沙 奥拉 等战场成功防止红高棉武装攻夺政权。1977年与班庄妮女士结婚, 2010年3月9日晋升为柬埔寨王家军三军四星上将, 2011年3月7日任命为柬埔寨王国总理洪森亲王办公室主任兼总理洪森亲王最高顾问(国务大臣级)。 Category:柬埔寨政治人物 Category:柬埔寨人.

新!!: 上座部佛教和兴文贤 · 查看更多 »

克伦民主佛教军5旅

克伦民主佛教军 - 5旅(ဒီမိုကရက်တစ်ကရင်အကျိုးပြုတပ်မတော် - တပ်မဟာ 5,Democratic Karen Buddhist Army - Brigade 5,縮寫 DKBA-5),又称克伦民主仁义军(ဒီမိုကရက်တစ်ကရင်အကျိုးပြုတပ်မတော်,Democratic Karen Benevolent Army缩写DKBA)、克伦民主佛教军罗杜包部(Klo Htoo Baw Battalion),是缅甸的一支克伦族佛教地方武装部队。该部队在2016年之前由苏莫谢领导。苏莫谢又名苏拉培(Saw Lah Pwe)。 2010年,DKBA-5与原来的民主克伦佛教军分裂,与克伦民族联盟保持着松散的关系。他们也与若開民族軍合作。 在2010年缅甸议会选举期间,DKBA-5袭击了克伦邦苗瓦迪镇区的政府军队和安全部队。与2010年的前身克伦民主佛教军(DKBA)不同,该部队于2011年11月3日与政府签署了停火协议,尽管他们尚未同意解除武装。.

新!!: 上座部佛教和克伦民主佛教军5旅 · 查看更多 »

前2世纪

前200年至前1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2世纪。.

新!!: 上座部佛教和前2世纪 · 查看更多 »

勃印曩

勃印曩(;),《明史》称之为莽應龍,緬甸東籲王朝的統治者之一,德彬瑞蒂的繼承者。1551年至1581年在位。1551年勃印曩打败自己的弟弟东吁王明康,即位于东吁,两年后灭亡了孟族政权,建都于汉达瓦底。勃印曩在緬甸廣泛受到崇敬,被冠以「大帝」的尊稱。在位期間,將撣邦、寮國與蘭納併入緬甸領土。曾编制律书法典,统一度量衡,发展冶铁、炼铜等手工业,对当时经济文化有发展,但因征战频繁,人民遭受深重灾难。1581年,他去世於下緬甸地區的汉达瓦底,当时缅甸的首都。.

新!!: 上座部佛教和勃印曩 · 查看更多 »

勃拉邦佛

勃拉邦佛(ພະບາງ,พระบาง),是一尊原本来自高棉的青銅佛像,金箔覆蓋,83cm高,是老撾國寶。 它是瀾滄王國開國君主法昂從吳哥引入南傳佛教時帶來,之後带到首都勐騷瓦,首都也因此改名瑯勃拉邦。即勃拉邦佛之都。 勃拉邦佛也是老撾由虔誠佛教徒統治的象徵,但多次被泰国搶走直到1867年回到老撾。 Category:老挝文化 Category:佛像.

新!!: 上座部佛教和勃拉邦佛 · 查看更多 »

国际佛教旗

国际佛教旗又称佛教旗或佛旗,是全世界佛教信众共通的旗帜和佛教的标志。.

新!!: 上座部佛教和国际佛教旗 · 查看更多 »

四向四果

四向四果,佛教術語,為聲聞修行的次第,出於《雜阿含經》。其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稱四沙門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合稱四向四果。因為每一個果位都分成兩階段,所以又稱四雙八輩、四雙八士。.

新!!: 上座部佛教和四向四果 · 查看更多 »

四念住

四念住(satipaṭṭhāna,smṛ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為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亦稱內觀。指從「身」體、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瞋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不管是要成為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不修四念處就無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

新!!: 上座部佛教和四念住 · 查看更多 »

四護衛禪

四護衛禪(巴利文:caturarakkha-bhavana),佛教術語,為四種禪修方法的合稱:佛隨念、慈心觀、不淨觀、死隨念。四護衛禪在上座部佛教中極為盛行,被認為可以幫助修行者克服修行中的各種障礙,以達到涅槃解脫。.

新!!: 上座部佛教和四護衛禪 · 查看更多 »

四谛

四圣谛 (梵文:चत्वारि आर्यसत्यानि ;cattāri ariyasaccāni,藏文 བདེན་པ་བཞི། 又称四真谛、四谛),四種神聖的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跡聖諦,簡稱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之基本教法,歷史上部派佛教和現代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

新!!: 上座部佛教和四谛 · 查看更多 »

四邑民系

四邑民系,是广府民系分支下的一个族群。邑出自古代的食邑,中國各省亦有以眾數的邑來代表地方。四邑指新会包括江門、开平、恩平、台山,五邑指上述四地加上鹤山,而六邑指再加上赤溪。1983年鹤山划入江门地区管理后,五邑成为官方名称,但在海外社区,很多人仍沿用四邑的称呼。至于赤溪,历史上曾有此建制,但1953年已并入台山县。 四邑人大都操粤语四邑話,此外珠海斗門操四邑話的族群亦屬於四邑民系(此外,廣東省茂名市電白縣大衙镇通行之馬蘭話亦曾被視爲四邑話,學界尚存爭議) ,在世界各地約有八百萬人口。四邑方言有很多分支,內部互通度高低不一,可使用粵語廣府片廣州話互相交流,可勉强與粵西、廣西一帶的方言溝通。在海外和香港,四邑人有自己獨立的四邑會館,和操廣州話、南寧話等相似方言的粵西、廣西人有不同的社區。.

新!!: 上座部佛教和四邑民系 · 查看更多 »

C AllStar泰空曼遊

《C AllStar泰空曼遊》(C AllStar Thai Odyssey)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製作的一個飲食旅遊節目,全節目共4集。由C AllStar(吳崇銘、陳健安、梁釗峰、何建曦)主持。本節目於香港時間2017年9月2日起,逢星期六22:30至23:00於翡翠台,及於myTV SUPER提供網上節目重溫。C AllStar 更在拍攝過程中有多次在 big big channel 進行直播及分享拍攝花絮。.

新!!: 上座部佛教和C AllStar泰空曼遊 · 查看更多 »

皎施

施(ကျောက်ဆည် မြို့,),另译皎色、叫栖、皎克西等,是位於緬甸曼德勒省的一個小鎮。此地以一組兩人所扮演的「象舞」頗富盛名。.

新!!: 上座部佛教和皎施 · 查看更多 »

皈依

依(saranam gacchami),又作歸依、歸信,佛教術語,是成為佛教徒之前的宣誓儀式。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儀式後,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別可以稱為「優婆塞」或「優婆夷」。在上座部佛教及大乘佛教的多數派別,都主張三皈依(Tisarana),即皈依佛、法、僧等三寶,又稱歸依三宝,誓願終生信從三宝,直至未来解脱成佛。藏傳佛教則加上皈依上師,成為四皈依。 有時把信奉一種宗教,統稱為皈依,比如「伊凡卡·川普原為基督教長老宗信徒,2009年皈依猶太教,與夫婿成婚。」、「历史上对君士坦丁大帝为何皈依、是否真正皈依基督教的猜测从未停止过。.

新!!: 上座部佛教和皈依 · 查看更多 »

玉佛寺 (曼谷)

玉佛寺(วัดพระศรีรัตนศาสดาราม)是泰國境內的佛教聖地,位於首都曼谷市內,屬於國家大皇宮的範圍。.

新!!: 上座部佛教和玉佛寺 (曼谷) · 查看更多 »

玉耶经

《玉耶经》,汉传佛教阿含部经典,为印度高僧昙无兰译。.

新!!: 上座部佛教和玉耶经 · 查看更多 »

玛兴达拉麻佛寺

玛兴达拉麻佛寺(Mahindarama Buddhist Temple,也称「牛奶佛寺」)是马来西亚槟城州首府乔治市的一座上座部佛教寺庙。该庙于1918年创立,是马来西亚早期的佛教寺庙之一,其位于金宝路旁,是每年乔治市卫塞节庆典的主要地点。该庙也吸引数以万计北马区域的学生前来祭拜以祈求在考试中顺利。也因如此,学生们将牛奶祭拜给白身佛像,也因此玛兴达拉麻佛寺被称为牛奶神庙。.

新!!: 上座部佛教和玛兴达拉麻佛寺 · 查看更多 »

灵魂

魂,在從古至今的宗教、哲学和神话中,被描述为决定前生今世的无形精髓,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之起主宰作用,是一种非物理学现象;亦可脱离这些躯体而独立存在,也有认为灵魂是永恒不灭的。一个人肉体消失后,其灵魂是否存在,存有争议。人生哲学、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相辅相成,是影响人类灵魂观的三个文化范畴。 现代,一些科学家也开始用模因和量子学说探讨灵魂问题,他們也认为与生命基因类似,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并主宰着思想、情感、梦境、幻觉等潜意识,随着生老病死而变化。 很少人曾經歷過失去意識的狀態,因此無法想像死亡將帶給人們什麼樣的感覺。學者通常會認為,那只不過是人們因為渴望相信「死亡並非終點」,而產生的情緒性念頭。「恐懼管理理論」主張:「心靈延續」的信念以及其他一些比較隱晦的想法、行為與心態,都是人們為了減輕對「自我不存在」的極度焦慮,因而產生的反應。其支持者認為,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套秘密防禦機制,專門用來抑制對死亡的恐懼。.

新!!: 上座部佛教和灵魂 · 查看更多 »

班老白塔

班老白塔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塔,位于班老乡境内。班老白塔始建于1902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改革开放后重建。主塔直径8米,高23米,周围八个小塔直径4米,高12米。塔内供有由信众捐赠制成的纯铜佛像。.

新!!: 上座部佛教和班老白塔 · 查看更多 »

琉璃宮史

《琉璃宮大王統史》)(မှန်နန်း မဟာ ရာဇဝင်တော်ကြီး Hmannan Maha Yazawin Daw Gyi),簡稱《琉璃宮史》(Hmannan Yazawin Daw Gyi),緬甸編年史書,用緬文編撰,因在王城琉璃宮編撰,故得此名。1829年,緬甸貢榜王朝君主巴基道下令蒙悅逝多林寺大法師、道加彬大法師、諮政大臣摩訶達馬丁堅等十三位僧俗學者,依據緬甸歷代史籍、碑銘、檔案、佛教經典和詩文,按年代順序撰寫,約在1832年寫成。全書分三卷,共二十一篇,約百萬字,主要記述自遠古時期,經太公國、驃國、蒲甘王朝、阿瓦王朝、東吁王朝、良淵王朝等國家及王朝,歷代的興衰、軍事、外交、文化、藝術、宗教、民族關係等,敍事結束於1754年良淵王朝被孟人所滅。該書在後世獲評價甚高,被認為在研究緬甸佛教、緬甸歷史、緬甸文學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

新!!: 上座部佛教和琉璃宮史 · 查看更多 »

,在不同語言中有不同的含義,常和宗教、神秘學、儀式性的習俗有關。其中一種含義是超自然體系中的至高者(The Most High),不受自然規律限制,反之卻高於自然規律,主宰宇宙萬物和整體世界(Holist World),能對物質相位(Material Phase)施加直接或間接干涉。在所有的人類社會中都存在這種概念化的偶像(Conceptualized Idol),但因各地文化風俗和宗教、信仰、意識形態有異,人們對神的認知完全分歧,導致法西斯思想、無理排他、種族主義、鎖國政策、軍國主義等充滿攻擊性的社會取向(Social Orientation)。.

新!!: 上座部佛教和神 · 查看更多 »

神的概念

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力量的存在,通常是信仰的主要目标。Swinburne, R.G. "God" in Honderich, Ted.

新!!: 上座部佛教和神的概念 · 查看更多 »

禪那

禅那(ध्यान,,झान,),又譯為馱那演那,佛教術語,意譯為思惟修或静慮,在佛教經論中,專指四種色界定。修行進入四種禪那的方法,為奢摩他與毘鉢舍那即止觀。.

新!!: 上座部佛教和禪那 · 查看更多 »

种德经

《种德经》(巴利文:Sonadanda Suttam),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四部经。该经中主要由佛陀解释三无漏学。.

新!!: 上座部佛教和种德经 · 查看更多 »

究罗檀头经

《种德经》(巴利文:Kutadanta Suttam),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五部经。佛陀在该经中批判了婆罗门的杀生祭祀。.

新!!: 上座部佛教和究罗檀头经 · 查看更多 »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三届世界佛教论坛是2012年4月25日至4月27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佛教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同愿同行”,主题歌是《同愿同行》,一共有1000多为高僧大德、政要专家、社会名人等参加,开闭幕在香港体育馆举行。 南京佛顶骨舍利2012年4月25日至4月30日在香港展出。.

新!!: 上座部佛教和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结集

四次结集,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 北傳佛教記載,在佛滅六百餘年後(或佛滅四百年後 《大毘婆沙論》:「三藏法師玄奘譯斯論訖。說二頌言。佛涅槃後四百年。迦膩色加王贍部。召集五百應真士。迦濕彌羅釋三藏。其中對法毘婆沙。具獲本文今譯訖。願此等潤諸含識。速證圓寂妙菩提。」 ),以犍陀羅國迦腻色迦王为施主,由脇尊者發起,於迦濕彌羅國,選拔五百比丘結集三藏造《毘婆沙論》。在不知曉或不承認各部派在阿育王時代第三次結集的文獻中,將此次結集稱為第三次結集。 南傳佛教的第四次结集,又称“阿卢寺结集”,指的是公元前一世纪末叶,于斯里兰卡玛杜勒的阿卢迦寺举行结集,参加结集的是以坤德帝沙长老为首的大寺派(即摩诃毗诃罗住部)的五百阿羅漢。首次制巴利语三藏辑录成文。.

新!!: 上座部佛教和第四次结集 · 查看更多 »

等诵经

《等诵经》(巴利文:Savgiti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三十三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住在末罗国波婆城铁匠纯陀的家林园时,末罗人新建一座会堂,请佛陀说法。佛陀在说法时候,感到背痛,吩咐舍利弗继续为众比丘说法。舍利弗的说法为分十部分,分别依数字序列排列,共讲二百三十种。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眾集經》(第1部第49卷)、《大集法門經》(第1部第226卷)。 Category: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等诵经 · 查看更多 »

米佐拉姆邦

米佐拉姆邦(印地語:मिज़ोरम,拉丁字母轉寫:)是位於印度東北部的一個邦。於2001年人口普查中邦人口約為890,000。面积21081km²。米佐拉姆邦的識字率高達89%,於印度各邦中僅次於喀拉拉邦。.

新!!: 上座部佛教和米佐拉姆邦 · 查看更多 »

素可泰王国

素可泰王朝,是泰國历史上的首個王朝,存在於1257年至1436年,首都素可泰(Sukhothai)位於泰國中央平原,曼谷以北427公里,意為「快樂的開始」,今天這裡有國家歷史遺址。.

新!!: 上座部佛教和素可泰王国 · 查看更多 »

素食主義

素食主義(vegetarianism)是一種有關飲食的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被稱為素食主義者(vegetarian),宗教中立的說法為蔬食。 這些人不食用飛禽、走獸、魚蝦等動物的身體,只以穀糧、蔬菜和水果等植物及其製品來維持生命。世界各國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義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義者食用蜂蜜、奶類和蛋類等动物产品,純素主義者不食用包括蛋類、奶製品在内的任何与动物有关的食品。目前擁有最高素食人口比例的地方是印度。.

新!!: 上座部佛教和素食主義 · 查看更多 »

素里育泰

颂德帕·西·素里育泰(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ศรีสุริโยทัย,),生活于16世纪暹罗(现在的泰国)阿瑜陀耶时期的王后。在1548年缅暹战争的战斗中,为保卫她丈夫献出生命而知名。颂德帕是她的王后等级,室利通常转录为西,是一个尊称。她的名字素里育泰意为黎明,源自梵语surya—太阳,以及udaya—“升起”。.

新!!: 上座部佛教和素里育泰 · 查看更多 »

素拉育·朱拉暖

素拉育·朱拉暖(;),1943年出生于泰國佛丕府,曾任陆军总司令,退役后任泰国枢密院大臣。2006年10月1日,他經颂提将军发动军事政变後的泰国管理改革委员会任命为泰国首相。.

新!!: 上座部佛教和素拉育·朱拉暖 · 查看更多 »

紅泰

紅泰,又名泰丹,是越南與老撾一個台語民族。.

新!!: 上座部佛教和紅泰 · 查看更多 »

緬甸式社會主義

緬甸式社會主義(မြန်မာ့နည်းမြန်မာ့ဟန် ဆိုရှယ်လစ်စနစ်),直译是緬甸通往社會主義的道路,是指1962到1988年,自1962年奈温及其军队發動政變推翻吴努统治後,缅甸政府的社會主義意识形态。更确切地说,緬甸式社會主義是在政变后不久,聯邦革命委員會于1962年4月写的一份经济论述,作為經濟發展的藍圖,減少外國在緬甸的影響,並增加軍事的作用。這與過去吳努政府的社會主義政策有不同。 多数學者認為緬甸式社會主義是一個封閉、貧窮、排外的失败政策,令缅甸从亚洲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成為世界最贫穷的國家之一。但是,它可能增加了缅甸国内的稳定,并避免了其向其他亚洲国家那样,受到冷战影响,纠缠挣扎。 在奈温统治下,缅甸大大增加了其贫穷和孤立程度,被用以“灾难性”来形容。奈温试图使用在他看是吉祥的被9整除的面额的货币,损失了数百万​​缅甸的储蓄。这引发了8888民主運動。运动被军队暴力镇压,军方成立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接管政权,但奈溫逐漸失去權力。.

新!!: 上座部佛教和緬甸式社會主義 · 查看更多 »

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

缅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是1962年吳奈温發動軍事政变取得政權成立軍政權后,成立的一黨制政党。該黨是缅甸法律上唯一合法政黨,直到1988年在全国出現8888民主運動。1988年9月24日改组为民族团结党。各级组织机构健全,在中央、省/邦、县、镇区等各级设有党委会。.

新!!: 上座部佛教和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 · 查看更多 »

緬甸華人

緬甸華人(မြန်မာတရုတ်လူမျိုး),簡稱緬華,是指生長於緬甸或移民緬甸的華人。他們是海外華人(華裔)一部分。在人口上,緬甸華人的人口少於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儘管官方數字認為緬甸汉族佔緬甸總人口3%左右,但實際數字很可能更高,沒有被統計在內的人包括:混血兒、在清朝因满清镇压而来到缅甸的汉族人後裔、許多為逃避缅族人歧視而瞞報華人身份的緬甸華人、自1990年代以來移居上緬甸的中国新住民(據估計多達200萬,但由於缺乏可靠的人口普查,不算在內。)截至2012年,緬甸華人人口估計為160萬。 緬甸華人是公認的中產階級族群,在緬甸社會各個層面都有很好的代表性。緬甸華人也在緬甸的商業領域發揮主導作用,把持著緬甸經濟,同時也積極融入緬甸當地主流文化。緬甸華人雖然在經濟上取得較大成功,但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緬甸政府的嚴重壓迫。緬甸華人中除了果敢華人以外,其民族身分基本不被緬甸政府承認。此外,擁有華人血統的人在緬甸政治舞台上有很強的影響力,其中包括欽紐、奈溫、等幾位重要的政治人物。 緬甸華人一般分為閩南人(福建人)、廣府人、客家人和云南人。閩粵兩省的僑民佔緬甸華人總數的45%。.

新!!: 上座部佛教和緬甸華人 · 查看更多 »

红金傣语

红金傣语是元江(红河)和金沙江流域的傣族所说的语言,属于侗台语系台语支,使用人口达13万6千人。这种语言分布较为分散,受到相邻的汉语和彝语支语言影响,与台语支西南组的其他语言差别较大。与台语支西南组的一般情况不同,操红金傣语的人普遍不信上座部佛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红金傣语 · 查看更多 »

约翰·莱昂内尔·科特拉瓦拉

约翰·莱昂内尔·科特拉瓦拉爵士(Sir John Lionel Kotelawala,CH, KBE, KStJ, CLI (ශ්‍රිමත් ජොන් ලයනල් කොතලාවල; ) 斯里兰卡军人和政治家,1953年到1956年担任锡兰第三届总理。.

新!!: 上座部佛教和约翰·莱昂内尔·科特拉瓦拉 · 查看更多 »

经分别

《经分别》(Suttavibhanga),为《巴利文大藏经》中律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该经核心爲戒本(即波罗提木叉,解脱戒)。其分为《大分别》和《比丘尼分别》,分别阐述关于比丘(227条戒律)、比丘尼(311条戒律)的戒规。.

新!!: 上座部佛教和经分别 · 查看更多 »

经藏

经藏(Sutta Pitaka,सूत्र पिटक,),又譯為修多羅藏、素怛纜藏,是三藏之一,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南傳佛教的經藏相當於阿含經。大乘佛教的經藏包括更多典籍。.

新!!: 上座部佛教和经藏 · 查看更多 »

维贾雅南达·达哈纳亚克

维贾雅南达·达哈纳亚克(Wijeyananda Dahanayaka,විජයානන්ද දහනායක; ) 斯里兰卡政治人物。1959年到1960年任锡兰总理。.

新!!: 上座部佛教和维贾雅南达·达哈纳亚克 · 查看更多 »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新!!: 上座部佛教和缅甸 · 查看更多 »

缅甸历史

缅甸历史自史前從伊洛瓦底江開始,10世紀起緬族、孟族等族建立起結合印度教與佛教之王朝。緬甸經歷蒲甘,東吁(東固)等王朝,到19世紀末最後的王朝貢榜滅亡。19世紀末至太平洋戰爭前緬甸為大英帝國殖民地,太平洋戰爭時被日本帝國占領。戰後獨立成為社會主義共和國。.

新!!: 上座部佛教和缅甸历史 · 查看更多 »

缅甸宗教

緬甸是一個多宗教國家雖然沒有國教,但政府調查大多數的緬甸公民信奉上座部佛教。根據緬甸政府2014年人口普查,佛教徒佔88%,主要由緬族、若開人、撣族、孟族、克倫族和華人所信奉。除此之外,緬族人也信奉 。新憲法規定了宗教自由; 然而,它也給予了諸多的特權例外,允許政府隨意限制這些權利。少數民族信仰基督宗教(6.2%,主要是景頗族和克倫族),伊斯蘭教(4.3%,主要是洛興亞人、印裔緬甸人和馬來人),印度教(0.5%,主要是印裔緬甸人)。.

新!!: 上座部佛教和缅甸宗教 · 查看更多 »

缅甸人口

克伦族女孩 緬甸有約五千二百萬的國民,68%為缅族。主要的少數民族為掸族(9%)、克伦族(7%)、若開族(3.5%)、華人(2.5%)、孟族(2%)、克钦族(1.5%)、克耶族(0.75%)以及其他原住民民族(4.5%),此外还有印度人和孟加拉人移民等(1.25%)。但是緬甸官方目前并不承認缅甸華人(果敢华人除外)、印度人、孟加拉人和羅興亞人(来自孟加拉国的一个混血族群)為法定少數民族。 官方语言为缅甸语,也有很多懂英语。89%的缅甸人信仰上座部佛教,其他則是信仰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以及部落民的拜物教(原始宗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缅甸人口 · 查看更多 »

缅甸文化

缅甸文化受佛教与孟族影响很大,也深受印度影响。.

新!!: 上座部佛教和缅甸文化 · 查看更多 »

缅族

緬人(Bamar people;緬甸語:ဗမာလူမျိုး)是生活於緬甸的主體民族。緬人散居於緬甸全境,但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人口總數約為3000萬人,佔緬甸總人口數約68%。緬族人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流域,並使用緬語,属于藏缅语族的缅语支,同時這是緬甸的官方語言。緬族人經常被不嚴謹的稱呼為“緬甸人”(英語:Burmese),然而這個詞語在現代的可以代指緬甸的任何公民,不論其實際民族為何。 缅族原来居于云南,唐朝迁入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带,即所称的“缅甸本部”。大約於11世紀崛起,取代沒落的骠人,擊敗克欽族、孟族等民族,逐步發展成為緬甸人口最多、最強勢的民族。而佛教的傳入也一定程度上統一了緬人的文化思想,有助於緬人群體的成形。 缅族在缅甸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对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影响。缅族主要从事农业耕种,种植水稻技术较为先进,此外,还种植棉花、花生、豆类、芝麻等作物。.

新!!: 上座部佛教和缅族 · 查看更多 »

義註

義注(巴利語:Attha-katha,意為「解釋」,「評論」),是指上座部佛教巴利語南傳大藏經的註解。義註是對經文的傳統解釋。對義註的再註釋,叫做(ṭīkā)。複注的註釋,稱為複複注(anutikā)。 現存義注雖由覺音等人完成,但其來源為古代僧伽羅語所寫就的古代註釋書,再由覺音改為巴利語。僧伽羅語古義註的主要部份,則大約成立於公元2世紀初。義註中的一部分在其他佛教部派的三藏經文中出現,這代表有些註釋可能是來自於共通的早期來源。 從西元4世紀起,各個版本義註收錄的註解有所不同。泰國1992年版收錄的註解最少,包括以下內容:.

新!!: 上座部佛教和義註 · 查看更多 »

羅渦

羅渦國(Lavo)的歷史是在泰王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該城邦國大致建立在以今天的華富里為中心的地域。其歷史可回溯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冶煉青銅時代。 在她的許多年代中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後來她在被稱為陀羅缽地的年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自從該時代,羅渦為吉蔑人(高棉人)所統治,所以大量文化遺址都是高棉式的,一般將十五世紀稱作泰國歷史上的華富里時代,可見其重要意義。 最終大城王國建立,羅渦不再佔主導地位,直到納奈王(King Narai)登基。他建造新的宮殿並在此統率全國。 在納奈王後,羅渦城邦再度逐漸荒廢,直到十九世紀的孟固王(King Mongkut)才將她重新作為王城規建。 20世紀中葉,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元帥(Phibul Songkhram)將華富里作為軍事要地,他對該城市作出的貢獻有很多保存至今。.

新!!: 上座部佛教和羅渦 · 查看更多 »

翁山蘇姬

翁山蘇姬(,拉丁转写:Aung San Suu Kyi,,;),缅甸的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現任國務資政和緬甸外交部部長。昂山是全國民主聯盟的創辦人之一、現任主席和前總書記,生于缅甸仰光,父親為被緬甸人民尊稱為國父的翁山將軍。 1990年其帶領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的勝利,但選舉結果被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軍政府)作廢。其後21年間她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於其寓所中長達15年,受各界人士與國際特赦組織持續援助,2010年11月13日緬甸大選後终於獲釋。2013年3月10日在仰光舉行的全國民主聯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主席一職 。 1990年獲得萨哈罗夫奖,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12年4月她成功当选緬甸國會下议院议员,并于5月2日正式上任。2012年9月獲美國國會頒發最高榮譽的國會金質獎章。 2016年3月接任缅甸外交部、总统府事務部两個部的部长。4月同時出任新設置的國務資政一職,被外界視為相當於緬甸總理的職務,成為實際的领导人。.

新!!: 上座部佛教和翁山蘇姬 · 查看更多 »

翁斐斐

翁斐斐(緬甸語:ၿဖိဳးၿဖိဳးေအာင္ ,羅馬化拼音:Phyo Phyo Aung;),是一位緬甸學生運動的行動者。 1989年,在翁斐斐一歲大時,他的父親已經遭逮入獄二十年了。 目前翁斐斐擔任()的秘書長,於2015年3月10日的一場學生和平示威活動中,與其他數十名學生一同遭到拘捕,學生們也反映他們不能與辯護律師聯絡。根據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的問張敘述,翁斐斐可能須面臨高達9年以上監禁。.

新!!: 上座部佛教和翁斐斐 · 查看更多 »

結生

結生(pratisaṃdhi,paṭisandhi),佛教阿毗達摩術語,指有情在前一期生命結束之後,識入母胎,而開始下一期生命。.

新!!: 上座部佛教和結生 · 查看更多 »

瑯勃拉邦王国

瑯勃拉邦王国(1707–1949),即分裂後的南掌,位於老挝北部,其领土包括今天的琅勃拉邦、丰沙里、乌多姆赛等省。.

新!!: 上座部佛教和瑯勃拉邦王国 · 查看更多 »

瓦普寺

普寺(ຜາສາດຫີນວັດພູ),是一座位於老撾南部占巴塞省地區的印度教寺院。 此寺建於公元5世紀柬埔寨扶南時代,供奉湿婆神的象徵林伽,但在13世紀吳哥王朝接受上座部佛教後被改成佛教寺院一直保留至現在。 瓦普寺在2001年成為世界遺產。.

新!!: 上座部佛教和瓦普寺 · 查看更多 »

甘拉亚妮·瓦塔娜

拉亚妮·瓦塔娜(กัลยาณิวัฒนา,,,)生于英国伦敦,泰国语言学家,泰国国王阿南塔和普密蓬的姐姐。.

新!!: 上座部佛教和甘拉亚妮·瓦塔娜 · 查看更多 »

甄秀珍

珍(),本名亓麗櫻,台灣女藝人,出生於台中縣。.

新!!: 上座部佛教和甄秀珍 · 查看更多 »

燈籠 (建築裝飾)

是一種東亞傳統照明用具,源自中國,後來傳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原是佛教供燈,後來廣泛用於寺廟和園林建築,除了以石材製成之外,還有木、金屬等材質。石燈籠也是爲了防止風吹滅燈火而製成的用具,室內神龕使用的燈籠是木質框架。而室外的則有堅實的石燈籠以及金属燈籠,也有木或陶瓷製的,一般都是立在地上的燈幢,不過也有垂吊著類型。 傳統的燈籠利用油、蠟燭的燃燒產生光線。到了近代後,出現了使用煤氣與電力的光源。.

新!!: 上座部佛教和燈籠 (建築裝飾) · 查看更多 »

界分別觀

分別觀(Dhātumanasikāra,dhātuvavatthāna),又稱四界分別觀、界作意、界方便觀、界差別觀,佛教修行方法之一,以界作為所緣。通過觀察四大(地、水、火、風)的不同性質與變化,以進入禪那。佛教認為,通過界分別觀,可以對治我執,是五停心觀之一。 現代上座部佛教中仍保持這種修持傳統。大乘佛教中,主要以界分別觀來對治我慢。許多漢傳佛教的信徒,以念佛觀來取代界分別觀,修習這種方法的人不多。.

新!!: 上座部佛教和界分別觀 · 查看更多 »

界論

《界论》(巴利文:Dhātukathā),为《巴利文大藏经》中论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界论分为十四品,论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念住、四谛、四禅和五力等佛教概念。.

新!!: 上座部佛教和界論 · 查看更多 »

特诗琳王太后

特诗琳德拉王后(เทพศิรินทร,皇家轉寫:Thepsirin;),泰国却克里王朝国王拉玛四世的第二任王后(前任为Somanass Waddhanawathy,在其给泰王生下了的长子夭折后不久去世),她给丈夫生了3子1女,其中长子为后来的泰王拉玛五世朱拉隆功。 Category:泰国王室 Category:泰国王后 Category:卻克里王朝.

新!!: 上座部佛教和特诗琳王太后 · 查看更多 »

直通王國

通王國,是缅甸南方一個孟族王國,在9世纪時出現生存至11世紀中葉。該國基本上是一個以直通為中心的城邦,並直接與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交易。該國也是上座部佛教引入東南亞的起點,直通王國在1057年被阿努律陀的蒲甘王朝所滅。.

新!!: 上座部佛教和直通王國 · 查看更多 »

相應部

《相應部》(巴利文:Saṃyutta Nikāya)、又称《相应尼迦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相應部有二八九八经文,而雜阿含經則有一三六二經。相應部共五十六相應, 分为五品: 1.

新!!: 上座部佛教和相應部 · 查看更多 »

盂蘭節

蘭節,或稱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是在三個月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七月十五)供養這些參與的修行人,以其修行成就的大功大德迴向,能解救過往的祖先、累世的父母親屬亡靈超脫苦痛。 盂蘭節正日有二說︰一為農曆七月十五日,一為七月十四日。在香港乃至整個華南地區,一般以七月十四日為正日;而由於盂蘭節與道教的中元節同屬「鬼節」,故七月十五為正日之說並行。 盂蘭節為佛教的重要節日,僧侶於這天集會,無分彼此,可互相提出意見和看法,從而作自我改善。因此,佛家又稱為「僧自恣日」或「佛歡喜日」。「盂蘭」的梵文是「Ullambana」,意思為「救倒懸」,指解救正在受苦的餓鬼。佛教有「十界」之說,分別為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前四界可脫離生死輪迴之苦,後六界又稱「六道」,當中以「餓鬼」和「地獄」為最恐怖的酷刑,永不超生。.

新!!: 上座部佛教和盂蘭節 · 查看更多 »

盛伦

盛伦(),1988年7月26日-8月12日任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次日继任缅甸总统(1988年7月27日-1988年8月12日),绰号“仰光屠夫”。.

新!!: 上座部佛教和盛伦 · 查看更多 »

發趣論

《发趣论》(巴利文:Paṭṭhāna),又名《大論》(Mahāpakaraṇa),为《巴利文大藏经》中论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有人認為本論體例與主題類似於《發智論》。 发趣论内容主要运用二十四缘分析诸法的关系。.

新!!: 上座部佛教和發趣論 · 查看更多 »

白龙寺 (泰国)

白龙寺或俗称白庙(White Temple),官方名稱龙昆寺(วัดร่องขุ่น,Wat Rong Khun,也可稱洼龙坤、灵光寺),是泰国清莱正在建设中的一座寺院。该寺由泰国蘭納著名艺术家許龍才所设计,于1998年开始建造。不同于泰国传统的寺庙,该寺以素白做底,银镜镶边,反射出夺目的光芒,象征着佛陀的纯洁和佛的智慧照耀着全宇宙。.

新!!: 上座部佛教和白龙寺 (泰国) · 查看更多 »

白泰

白泰,是分布於越南與老撾的泰語族群。.

新!!: 上座部佛教和白泰 · 查看更多 »

隨眠

(Anusaya,anuśaya),又譯為使、使煩惱,佛教術語,「煩惱」之異名,但煩惱的意涵較廣(包含煩惱現行與煩惱隨眠,但通常多指煩惱現行),隨眠則只限定在為現行的煩惱,潛伏在內心深處如影「隨」形,幽微難知如「眠」,故稱為「隨眠」。 隨眠是所有表層煩惱之根源。隨眠可分為「貪隨眠」「瞋隨眠」「癡隨眠」,它是心的內在習性,潛伏於意識流中,一旦有外境的刺激,例如:踫到可意者,則貪隨眠即生起,踫到不可意者,瞋隨眠即生起。根據十二因緣的理論,「感受」是「貪」生起的直接原因(近因),因此,唯有透過四念住,尤其是受念住的練習,才能逐漸擺脫對「苦受」以瞋反應,對「樂受」以貪反應的習性。.

新!!: 上座部佛教和隨眠 · 查看更多 »

隆波

隆波(Luang Por,),又譯作龍波、龙婆,南傳佛教術語,來自泰語,意思是親愛的父親,通常被當成是對於佛教長老的一個尊稱。 阿姜查長老,經常被弟子尊稱為隆波。 category:佛教頭銜 Category:泰国佛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隆波 · 查看更多 »

韓裔斯里蘭卡人

韓國人,是斯里蘭卡的少數群體。根據2013年大韓民國外交部估計,在2013年有782人。.

新!!: 上座部佛教和韓裔斯里蘭卡人 · 查看更多 »

韓桑林

韓桑林(;)又譯橫山林。是柬埔寨的共產主義政治人物之一,現任柬埔寨國民議會主席,前柬埔寨人民革命黨總書記。.

新!!: 上座部佛教和韓桑林 · 查看更多 »

鎮西城

镇西城(;ត្រាន តាយ ថាញ់)是越南阮朝在明命年間侵略高綿(今柬埔寨)東部期間实施改土归流所设立的行政建制。.

新!!: 上座部佛教和鎮西城 · 查看更多 »

遮罗族

遮罗族(người Chơ Ro)是越南官方认定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越南同奈省、平阳省、平福省、平顺省、林同省和巴地头顿省。根据1999年人口普查,遮罗族共22,567人。 他们说遮罗语,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一种语言。.

新!!: 上座部佛教和遮罗族 · 查看更多 »

聖法大長老

聖法大長老(අතිපූජ්‍යය නා උයනේ අරියධම්ම මහා ථේර)是一位斯里蘭卡比丘和資深禪修老師。他是Sri Kalyani Yogasrama Samstha的精神顧問,多年來一直居住在。2011年他搬到了Meetirigala Dharmayatanaya以幫助振興這個長期的學問和修行的道場。 他曾十一次前往緬甸,第一次是去修習馬哈希的內觀禪法,1996年前往毛淡棉的帕奧禪林,幾個星期內修成了十遍處和四禪八定。他辨識了他的過去世與未來世,瞭解到過去世他一直都在持續不斷地禪修以及學習佛法,因此才有這一世的禪修成就。在未來世,他輪迴一千八百世後,他將會成佛。他逝世後在以國禮舉行荼毘大典。.

新!!: 上座部佛教和聖法大長老 · 查看更多 »

達新·欽那瓦

塔克辛·钦那瓦( ;),漢名丘達新,生于泰國北部清邁府,前泰國首相和泰愛泰黨創立人,也為前泰國皇家警察中校和商人。塔克辛的妹妹英叻·钦那瓦(漢名:丘英樂)亦為前總理,兩人屬於第四代泰國華人,祖籍广东潮州府丰顺县,客家人后裔。.

新!!: 上座部佛教和達新·欽那瓦 · 查看更多 »

菩萨

菩薩,即菩提薩埵(बोधिसत्त ;बोधिसत्त्व )之略稱,過去曾譯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o或sattva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註定走向覺悟的有情眾生。 此外,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也常泛称非佛教的神明为菩薩。.

新!!: 上座部佛教和菩萨 · 查看更多 »

菩薩道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發願成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成佛才能稱為菩薩,菩薩必須在十波羅蜜中累積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才能成佛。菩薩必須修四念處才有成佛的機會,不修四念處就無法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四道、四果、涅槃,所以菩薩在最後一世成佛前是沒覺悟證果的「凡夫」。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 大乘佛教菩薩道是指為了度化眾生、趣向佛道,促使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生世世為法眷屬相互增益,地地增上。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廣行六度萬行,入地後行十度波羅蜜。行菩薩道是以利樂眾生為首要之務,但在利他中又得自利。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永不捨棄任何一位眾生,以求眾生皆能圓成佛道。.

新!!: 上座部佛教和菩薩道 · 查看更多 »

菩薩戒

菩薩戒,菩薩修菩薩道時遵守的戒律,為尸羅的一種,漢傳佛教總名三聚淨戒。.

新!!: 上座部佛教和菩薩戒 · 查看更多 »

菩提塞拉

菩提塞拉(Photisarath;),南掌中期國王,維蘇納臘國王之子。他被認為是最虔誠的老撾國王,統治時期把民間傳統鬼魂信仰禁止,改為完全信仰上座部佛教。他統治時期也是老撾國力最強時期。 他也以破除前佛教時期萬物有靈和婆羅門教信仰遺存確立上座部佛教信仰的虔誠佛教徒聞名,1527年菩提塞拉頒布了一項法令禁止以萬物有靈論為根據的迷信崇拜,並命令把他們的聖地摧毀,把他們的祭壇扔進河裡,改為興建寺院。 1548年他死於一場獵捕野生大象的意外,他兒子塞塔提臘從蘭納趕回琅勃拉邦即位。 category:老挝君主 category:寮國小作品.

新!!: 上座部佛教和菩提塞拉 · 查看更多 »

華裔泰國人

華裔泰國人(ชาวไทยเชื้อสายจีน)指的是移民到泰國的華裔。今日屬於泰國人的一支,也是一個主要族群,約有850万人(2008年),占總人口的12%,其中相當一部份來自中國廣東潮汕地區。.

新!!: 上座部佛教和華裔泰國人 · 查看更多 »

萬榮市

萬榮(ວັງວຽງ,轉寫:Vang Vieng),老撾萬象省北部一市,以喀斯特地貌和山間湖邊的戶外活動聞名。 CATEGORY:老撾城市.

新!!: 上座部佛教和萬榮市 · 查看更多 »

非我

非我(Nirātman),佛教術語,對於我(ātman)的否定,為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與無我(Anātman)意義相近,但基於不同部派的立場詮釋,這兩個名詞之間又有一些差異。 上座部《集異門論》將非我列為四諦十六行相之一。非我也被列入現代南傳佛教的三相之中。.

新!!: 上座部佛教和非我 · 查看更多 »

須達拿太子

達拿太子,又作須達拏、蘇陀沙拏、須大拏、須提梨拏、蘇達拏,意譯為善牙、善愛、好愛、善與、善施等,即是南傳佛教的毘輸安呾囉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前生,因一生樂善好施而得名,曾將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施與婆羅門,施了兒子再施妻子,心不後悔,一時為世人所樂道。 有《太子須大拏經》一卷。.

新!!: 上座部佛教和須達拿太子 · 查看更多 »

须婆经

须婆经(巴利文:Subh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二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涅槃后,阿难应婆罗门须婆邀请说法。阿难讲述如何修行戒定慧,并认识四谛,最终得到解脱。须婆听闻后,决定皈依三宝,成为优婆塞。该经没有相应的汉译经典。.

新!!: 上座部佛教和须婆经 · 查看更多 »

行 (佛教)

行(सङ्खार,,संस्कार,),為十二因緣第二支,五蘊之一。.

新!!: 上座部佛教和行 (佛教) · 查看更多 »

颂猜·旺沙瓦

·旺沙瓦(;),前任泰國首相,所屬黨派為人民力量黨。生於泰国洛坤府,曾擔任泰國教育部部長、副首相、代首相等職務,於2008年9月9日在國會下議院會議上當選為首相。2008年12月2日,在泰国宪法法院就大选舞弊案作出的判决中,被禁止5年内参政。 頌猜·旺沙瓦是前泰国总理塔克辛的妹夫和盈拉的姐夫,其長女為下議院議員。 此外,頌猜·旺沙瓦亦是柬埔寨暹粒省华人参议员江祥南结为亲家,.

新!!: 上座部佛教和颂猜·旺沙瓦 · 查看更多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ᦈᦹᧈ ᦈᦹᧈ ᦵᦋᦲᧁᧈ ᦘᦱ ᦉᦱ ᦺᦑ ᧑᧒ ᦗᧃ ᦓᦱ,国际音标:,สิบสองปันนา) ,简称西双版纳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南端。州境北面与普洱市毗邻,西南与缅甸相连,东南与老挝接壤。地处横断山脉南段,北面临哀牢山和无量山,东西两侧为山地,中部为谷地和盆地,澜沧江纵贯州境。全州总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116.4万,汉族人口比例约30%,傣族人口比例约28%,州首府驻景洪市。.

新!!: 上座部佛教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西双版纳总佛寺

西双版纳总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坝吉路28号,是西双版纳巴利语系佛教最高等级的寺院。.

新!!: 上座部佛教和西双版纳总佛寺 · 查看更多 »

西孟寺

西孟寺,是老撾首都萬象南傳佛教寺院,建於1563年。 位置靠近萬象東面到市中心入口,它是建立在一座吳哥印度教寺院廢墟上。 國王西萨旺·冯的雕像矗立在寺前。 在內飾方面,西孟寺不尋常地分為兩個房間,前室是和尚修行和給予信眾祝福的地方,後室則設有大型祭壇,這里擠滿了佛像。 這里也有傳說,女人在祭祀神後有身孕。 Category:永珍 Category:老撾佛寺.

新!!: 上座部佛教和西孟寺 · 查看更多 »

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

西丽玛沃·拉特瓦特·迪亚斯·班达拉奈克(Sirimavo Ratwatte Dias Bandaranaike,සිරිමාවෝ රත්වත්තේ ඩයස් බණ්ඩාරනායක,சிறிமாவோ ரத்வத்த டயஸ் பண்டாரநாயக்க,简称班达拉奈克夫人,),斯里蘭卡政治家,曾三度出任总理。她是前总理所罗门·班达拉奈克的遗孀,女儿钱德里卡1994年至2005年担任斯里兰卡第四任总统,儿子阿努拉是前议长和内阁部长。 西丽玛沃生于著名的罗达拉贵族家庭(斯里兰卡康提王国的一个极其少数的种姓),僧伽罗人,佛教徒,父亲是锡兰国务院和参议院成员。她排行第六,有四个兄弟和一个妹妹。毕业于科伦坡圣布里奇特教会女校。1940年与当时担任卫生和地方行政部长的所罗门·班达拉奈克结婚,1959年丈夫所罗门·班达拉奈克總理遇刺身亡后,她于1960年5月当选斯里兰卡自由党主席,自由党随后於1960年7月的大選獲勝後,她出任总理兼国防和外交、宣传和广播部长,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理,亦為現代民主國家中,首位具有實權的女性領導人。 1965年3月的大选失败后下野,任反对党领袖。1970年5月-1977年7月和1994年11月14日-2000年曾經出任斯里兰卡总理。.

新!!: 上座部佛教和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 · 查看更多 »

西亞多

西亞多(ဆရာတော်, ,拉丁轉寫:hsayadaw, sayado, sayāḍo, sayāḍaw,或Sayadaw),又譯薩亞多,緬甸佛教頭銜,字面意義為皇家教師,佛教僧團中的資深長老或是寺院住持都可以被冠上這個稱號。這個稱號最早來自於擔任緬甸王室佛教導師的僧侶。.

新!!: 上座部佛教和西亞多 · 查看更多 »

馬來西亞宗教

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多種宗教信仰的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截至2010年,馬來西亞的宗教有行伊斯蘭教(61.3%)、佛教(19.8%)、基督宗教(9.2%)、印度教(6.3%)、中國民間信仰和道教(1.3%)。剩下的是其他信仰,包括萬物有靈論、錫克教、巴哈伊信仰和無宗教。 馬來西亞華人信奉各種宗教:大乘佛教、中國民間信仰(包括道教)、基督宗教(9.6%)和小部分伊斯蘭教。印度教為大多數馬來西亞印度人(84.5%)所信奉。其他宗教,如巴哈伊信仰和錫克教在馬來西亞也擁有信徒。儘管馬來西亞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各宗教信徒之間幾乎不存在宗教極端主義和仇視。各種宗教節日聖誕節(基督宗教)、衛塞節(佛教)、屠妖節(印度教)、開齋節(伊斯蘭教)、哈芝節(伊斯蘭教)、聖紀節(伊斯蘭教)均宣佈為馬來西亞法定假日。宗教和諧被馬來西亞政治家特別重視。儘管馬來西亞憲法第11條宣布宗教自由,但對宗教自由的限制是存在的,特別是對於馬來人穆斯林,他们的穆斯林身份从出生一瞬便开始,而且法律规定所有的穆斯林禁止改教,无论是后来入教还是本身信仰,仅有极少数穆斯林得以在后来改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馬來西亞宗教 · 查看更多 »

馬來西亞喪葬

來西亞是個多元文化國家,主要族裔有馬來族、華族和印度族,還有卡達山族、巴瑤族、、伊班族、比達友族和等逾214個族群和次族群,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錫克教、巴哈伊教和其他新興宗教。 各個民族和宗教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宗教思想和信仰價值觀,使馬來西亞的喪葬文化呈現出多種不同的面貌。 馬來西亞喪葬文化趨向於「速葬」、「薄葬」和「簡葬」,以穆斯林葬禮來說,遵照先知穆罕默德的教誨:「早晨死了,不可停放過午;黃昏死了,不可過夜」,遺體均在24小時之內下葬;禮俗相對較爲繁瑣的華人葬禮,如非有特殊緣故,停柩也不超過3-5天,許多傳統習俗均已簡化,或隨著時代而消失。 儘管馬來西亞人口的族群、文化和宗教組成各異,但在喪葬實務上都有相同的特性:.

新!!: 上座部佛教和馬來西亞喪葬 · 查看更多 »

馬來西亞華人喪禮

來西亞華人喪禮(俗稱「白事」)是華人傳統文化的四大家禮,特徵在於「重孝道、明宗法、顯等級、隆喪厚葬」,它現在結合了儒家、道教、佛教、民間信仰、擇日占星和風水地理的文化色彩,也因不同的宗教、籍貫和地區,衍生出不同的習俗與禁忌。.

新!!: 上座部佛教和馬來西亞華人喪禮 · 查看更多 »

馬哈希 (緬甸)

哈希·西亞多·吳·蘇班納 (မဟာစည်ဆရာတော် ဦးသောဘန,,Mahasi Sayadaw U Sobhana,),生於緬甸實皆省雪布(Shwebo),是一名緬甸上座部佛教的比丘及禪修導師,在推動西方及亞洲的毗婆舍那(Vipassana)禪修運動有重大的影響。其教授風格要求禪修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觀察腹部的起、伏狀態,以及留意任何其他感受或想法。.

新!!: 上座部佛教和馬哈希 (緬甸) · 查看更多 »

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

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英文简称UM、UMD、UMCP或Maryland),是一所在美国排名前列,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公立研究性大学。大学创建于1856年,位于美国东北部马里兰州大学公园市,是马里兰大学系統的旗舰分校,同时也是馬里蘭州以及华盛顿都會区最大的大學,也被認為是公立常春藤院校之一。马大首位华裔校长陆道逵(Wallace D. Loh)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上任。.

新!!: 上座部佛教和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 · 查看更多 »

覺音

覺音(梵文 Buddhaghosa),又譯為佛音,傳說為西元五世紀時印度佛教僧侶,是南傳佛教史上的關鍵人物,對其評價趨於兩極化,讚賞者稱其是南傳佛教學說理論的再造者。.

新!!: 上座部佛教和覺音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英文:10th Anniversary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或者香港特區成立十週年,是在香港回歸10週年(即2007年)期間由政府官方、民間所舉辦的活動總稱。200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籌的一連串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的紀念活動——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

新!!: 上座部佛教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 · 查看更多 »

觉丁瑞

觉丁瑞(Kyaw Tint Swe,)为缅甸外交官,现为缅甸国家人权委员会副主席。 从2001年到2010年,他担任缅甸驻联合国大使。 1968年,他加入了缅甸外交部。 他具有仰光大学的学士学位。.

新!!: 上座部佛教和觉丁瑞 · 查看更多 »

马鹿舞

鹿舞,是中国大陆云南傣族的一种舞蹈。.

新!!: 上座部佛教和马鹿舞 · 查看更多 »

詹·孔诺雍

詹·孔诺雍 ()(1909年1月19日-2000年9月10日) 是位。她创建了法身寺。宗教学者-蕾切尔·斯科特(Rachelle Scott)曾描述她是在泰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静坐导师”。 她的学生都尊称她为“大宝优婆夷詹·孔诺雍老奶奶”), 此尊称的意思是“伟大的优婆夷老奶奶师父"。 在寺院里,大家都称她为:“老奶奶师父”或“老奶奶”。虽然老奶奶不知字,但她的静坐造诣却是备受尊崇,而且她又身为一位泰国八戒女。这也是极其罕见的。虽然她生于农村,又不知字。但是她仍然能够吸引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弟子前来与她学习。 一些学者常以詹·孔诺雍八戒女为例。泰国佛教中女性的地位,可能会比我们曾认知的更为复杂。.

新!!: 上座部佛教和詹·孔诺雍 · 查看更多 »

諾羅敦·西哈努克

诺罗敦·西哈努克(;),柬埔寨王国前國王。1922年10月31日生于金边。是诺罗敦和西索瓦两大王族后裔。西哈努克其父诺罗敦一世是安东国王与一名福建后裔王妃所生之长子,有华人血统,1953年至1970年,他是柬埔寨的最高領導人。1941年4月23日继位,1955年退位,1960年任柬埔寨国家元首。 1970年后因政变长期流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受到元首级礼遇,长期居住在东交民巷15号(晚年常在附近的卫生部北京医院治病)。1993年9月24日,柬埔寨恢复君主立宪制,西哈努克復辟。王后为诺罗敦·莫尼列·西哈努克。西哈努克于2004年10月7日正式宣布退位,被尊称为“王父”(中国官方则称其为“太皇”),2012年10月15日於中國卫生部北京医院逝世。.

新!!: 上座部佛教和諾羅敦·西哈努克 · 查看更多 »

高竹德玛

竹德玛(Kep Chuktema,),柬埔寨政治人物。2003年-2013年擔任金边市市长,目前是柬埔寨人民党的国民议会金边选区议员。.

新!!: 上座部佛教和高竹德玛 · 查看更多 »

高棉帝国

棉帝国()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柬埔寨的一个古国。高棉(Khmer)於中國古籍則稱吉蔑、閣蔑。.

新!!: 上座部佛教和高棉帝国 · 查看更多 »

高棉语

棉语(r,国际音标:)是高棉族的语言;亦是以高棉人为主体民族的柬埔寨的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故亦称柬埔寨语。高棉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在柬埔寨,约有1300万人以高棉语为母语,约100万人以高棉语为第二语言;在泰国、寮國和越南也有約200万的使用者,以当地高棉人为主。.

新!!: 上座部佛教和高棉语 · 查看更多 »

高棉族

棉人(ខ្មែរ)是柬埔寨的主要民族,占柬埔寨1480万人口的80%左右。一些高棉人生活在相邻的泰国和越南。高棉人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人口1055174人(1999年统计),该民族也分布于与泰国接界地方。因为柬埔寨内战,在英國、法国、加拿大、美国、纽西兰与澳大利亚等地也有高棉人的移民後代。.

新!!: 上座部佛教和高棉族 · 查看更多 »

論事

《论事》(巴利文:Kathāvatthu),为《巴利文大藏经》中论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论事,分为二十三品,为二百一十七论,記載了南傳上座部佛教之外的其他佛教部派的不同學說。.

新!!: 上座部佛教和論事 · 查看更多 »

論藏

阿毘達磨藏(abhidharmapiṭaka)又稱論藏,是佛教三藏經典之一,諸阿毘達磨論書的集成。.

新!!: 上座部佛教和論藏 · 查看更多 »

護法神

護法神,是護衛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神明,也是為數最多的神明。佛教、道教認為,護法神不但守護宗教與神佛、經典,也守護寺廟、僧道,也會守護信徒的平安,對於一心修道的信徒更會護持供養,不讓衣食產生因難。 佛、道教的護法神常常是著名的武將,如道教吸收秦叔寶、尉遲恭為鎮護廟門的門神等。 吸收其他信仰、宗教與民間信仰的神靈進入自己的宗教,成為護法神也是重要來源之一。如佛教常常以婆羅門教的梵天、大自在天、那羅延天、帝釋天、四大天王等神為護法神。道教則時常吸收各地的民間神祇進入護法神體系:如王靈官、馬靈官、溫元帥、康元帥等。在日本神道教的牛頭天王、八幡神、三寶荒神成为佛教护法菩萨,上座部佛教國家中國王是護法。 在佛教,還有一種特殊的護法神:明王。明王是諸佛、菩薩用以降魔的忿怒化身,以鎮護佛門為己任,並調服不信從佛法的剛強眾生,以不動明王最負盛名,密宗傳說不動明王曾經折服大自在天。.

新!!: 上座部佛教和護法神 · 查看更多 »

诺罗敦·安·吴哥

诺罗敦·安·吴哥(ព្រះបាទនរោត្តម;),登基名为诺罗敦,史称诺罗敦一世。柬埔寨国王,1860年—1904年在位,安东王长子。他是西哈努克亲王的父系诺罗敦家族的始祖。 诺罗敦于1864年同法国签署了《法暹条约》,正式确立了法国对柬埔寨的保护权。为换取泰国对法国保护权的承认,法国同意将柬埔寨的马德望、诗梳风、暹粒三省割让给泰国。 1904年,诺罗敦去世,年70岁,本该由在世的皇三子诺罗敦·尤根托继承王位(长子诺罗敦·哈桑甘,次子诺罗敦·巴克皆早逝),但尤根托有民族主义倾向,故而由弟弟西索瓦继承王位。而尤根托也被迫流亡泰国直至去世。.

新!!: 上座部佛教和诺罗敦·安·吴哥 · 查看更多 »

诺罗敦·西哈莫尼

诺罗敦·西哈莫尼(;),中文简称“西哈莫尼”,柬埔寨国王(2004年10月14日即位)。西哈莫尼为前国王西哈努克長子,生母為西哈努克第六位妻子莫尼列王后(即莫尼克王后,擁有法、中、意、柬混血血統),有华人血统,诺罗敦·西哈莫尼1994年被封为坤亲王,继任国王之前任柬埔寨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大使)。2004年10月6日,寓居北京的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发表告全国书,宣布因健康原因退出王位,之后谢辛临时受命为代理国家元首;10月14日,柬埔寨王位委员会成员首相洪森、国民议会议长拉那烈亲王等9人于金边王宫举行会议,推选西哈莫尼继任柬埔寨新国王。 西哈努克与莫尼列王后1952年4月结婚后,次年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生下西哈莫尼。 西哈莫尼从小对艺术有着强烈兴趣,曾是一名芭蕾舞演员,以前从未介入过政治,因此也没有得罪过任何政治人物,被看作是柬各政治派别都可以接受的王位继承者,也是西哈努克和莫尼列王后覺得合適的继承人。 1993年8月30日,西哈莫尼被任命为柬埔寨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西哈努克宣布退位前不久,他已经辞去这一职务从法国巴黎返回金边。舆论认为,西哈莫尼这一举动暗示他很可能继承柬埔寨王位。 西哈努克退位前公开表态,支持西哈莫尼继任王位。他在致全国公开信中说,西哈莫尼是“一位正直的爱国者,不论在任何环境都会与国家、人民同甘共苦,对抗侵略者”。他还表示,西哈莫尼「立场中立,不介入政治,不属于任何党派,这适合柬埔寨现状」。 柬埔寨王位委员会2004年10月14日在金边发表公报宣布,首相洪森和国民议会议长诺罗敦·拉那烈亲王等9名王位委员会成员当天在金边王宫举行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推选51岁的诺罗敦·西哈莫尼为柬埔寨王国新国王。.

新!!: 上座部佛教和诺罗敦·西哈莫尼 · 查看更多 »

诗丽吉王后

诗丽吉·吉滴耶功--陛下( สิริกิติ์ กิติยากร;)。1932年8月12日出生於曼谷,為朱拉隆功的太孫,也為現任泰王瑪哈·哇集拉隆功(拉瑪十世)的母親,前任泰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的王后。她與普密蓬在巴黎相遇(當时她父親是駐法國大使)。1950年,在普密蓬加冕后不久,他们结了婚。诗丽吉育有三女一儿。1956年被任命为摄政女王。由于普密蓬是世界上任期最长的国家元首,所以诗丽吉也是世界上任期最长的元首配偶。2012年7月21日中风后,就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新!!: 上座部佛教和诗丽吉王后 · 查看更多 »

谢辛

谢辛亲王(;),柬埔寨著名政治家,人民党领袖;曾任柬埔寨国民议会议长。.

新!!: 上座部佛教和谢辛 · 查看更多 »

貴霜帝國

貴霜帝国(梵语:कुषाण राजवंश;巴克特里亚语:;公元1世紀至3世紀)是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盛国,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裡海、阿富汗及恆河流域。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千萬,被認為是当时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與漢、羅馬、安息三個同一時期的帝國並列。.

新!!: 上座部佛教和貴霜帝國 · 查看更多 »

贡榜王朝

贡榜王朝(ကုန်းဘောင်ခေတ်,英語:Konbaung Dynasty)為緬甸最後的王朝,為雍笈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存在於1752年到1885年,期間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对外四处用兵擴張疆土,於1758年在右擊敗暹羅大城王朝及中南半島各國,曾雄霸東南亞,並多次和清朝发生战争。19世紀中期,南緬甸受到大英帝国入侵,該王朝前後與英爆發三次英緬戰爭,終於在1885年遭受英國全面佔領,貢榜王朝亦覆滅。其領土則被併入英屬印度。.

新!!: 上座部佛教和贡榜王朝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上座部佛教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越南宗教

越南的宗教信仰長期受中華文化影響,而發展出本土的。根據越南政府的官方統計,截至2014年越南全國有2400萬人有宗教信仰。越南人口中有1100萬人(12.2%)信仰佛教,620萬人(6.8%)信仰天主教,440萬人(4.8%)信仰高台教,140萬人(1.6%)信仰基督新教,130萬人(1.4%)信仰和好教,穆斯林有7.5萬人,巴哈伊信徒有7000 人,印度教信徒 1,500人(自1980年代以來傳統越南民間信仰有逐漸復興。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0年統計,越南人口中45.3%信奉越南民間信仰,16.4%為佛教徒,2.8%是基督徒(大部分是天主教)以及約30%的無任何宗教信仰。.

新!!: 上座部佛教和越南宗教 · 查看更多 »

越南佛教

越南佛教大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开始,經由中国传入越南,因此越南佛教主要受到汉传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影響。但南传佛教在越南也得到許多人信奉。.

新!!: 上座部佛教和越南佛教 · 查看更多 »

越南裔柬埔寨人

越南裔柬埔寨人(យួន,發音:Yuon)即在柬埔寨定居的越南人。首批越南人在19世紀初廣南國時期到當代柬埔寨領土定居,而在移居柬埔寨的越南人當中,又以在法國殖民時期和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時期抵達當地的移民居多。他們曾在1960年代成為柬埔寨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 越南人也是1970年代高棉共和國和赤柬當權時期大規模種族屠殺的目標,在此期間,當地越南人當中被殺者數以千計,而到越南逃難的人則更多。高棉人和越南人這兩個民族之間的關係很差,而自1990年代起,越南人也成為了反對黨仇外攻擊的對象。當地大部分越南人都是無國籍的柬埔寨居民,因此他們在接受教育、就業和置業這幾方面都遇到困難。.

新!!: 上座部佛教和越南裔柬埔寨人 · 查看更多 »

越南文化

越南文化,通常指的是由起源于越南北部的京族所創造的文化。越南文化是亞太地區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與其他同樣位于中南半島的國家所不同的是,越南由于在歷史上受到中國文化很大的影響,其文化特征與東亞民族非常接近,是東亞文化圈的一部分。而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老撾、泰國)則更多的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

新!!: 上座部佛教和越南文化 · 查看更多 »

跋摩王朝

跋摩王朝(1296年-1863年,英语:The Varman Dynasty),是柬埔寨历史上的封建王朝。1296年,由奈乔萨·帕恩(因陀罗跋摩三世)建立,定都于吴哥,是为近代柬埔寨的开端。186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此后,帕恩的后代成为两大柬埔寨王室,即诺罗敦家族和西索瓦家族。.

新!!: 上座部佛教和跋摩王朝 · 查看更多 »

黎族

黎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国大陆第18大民族。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广东、广西和江西等省区。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华地区黎族人口有1,248,022人,其中海南有1,172,181人,占黎族人口的93.9%列第一位,其次是中国大陆贵州省,有56,082人占黎族人口的4.5%列第二位,但實際上貴州的“黎族”並非民族學意義上的黎族,而是一支來源和黎族無關的少數族群“里民子”,只是因為他稱接近被劃爲黎族;中国大陆广东、广西、浙江和云南四省黎族人口超过千人,依次列第三至第六位,其余各个省份及现役军人均有黎族人口分布。.

新!!: 上座部佛教和黎族 · 查看更多 »

转轮圣王狮子吼经

《转轮圣王狮子吼经》(巴利文:Cakkavatti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十六部经。 佛陀在摩揭陀国图罗村说法,叮嘱众比丘以自己为岛屿安住,不以他人而庇护;以法为庇护。而方法则是通过修行四念处。此外佛陀还讲述轮法王达尔诃奈密的故事。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轉輪聖王修行經》(第1部第39卷)、《中阿含經·轉輪王經》(第1部第520卷)。 Category: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转轮圣王狮子吼经 · 查看更多 »

转法轮经

轉法輪經(梵文:Dharmacakra Pravartana Sūtra;巴利文: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是釋迦牟尼在覺悟後說的第一篇經,內容是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對五比丘宣說中道及四聖諦。 漢傳佛教有大正藏第2冊《雜阿含經第15卷第379經》等譯本;南傳佛教巴利聖典收錄在《相應部·56.諦相應·第11經》(簡寫 SN 56.11)。在南傳佛教,僧眾會在節日裡念誦巴利經,以憶念佛陀及聖者的證悟,亦提醒眾生精進修行,以期解脫。.

新!!: 上座部佛教和转法轮经 · 查看更多 »

轉世

印度的宗教中有關輪迴轉世的圖解。 轉世指一個有有情之生物体死亡後,其意識、性格特點或靈魂在另一個肉體裡重生。轉世是佛教、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一些非洲宗教以及很多不同的宗教和希腊哲學的主要和部分信條。大部分的現代非一神教信徒也相信轉世說。.

新!!: 上座部佛教和轉世 · 查看更多 »

辟支佛

辟支佛(、,巴利語:),佛教術語,其梵語音譯為缽剌翳迦佛陀,俗語音譯為辟支迦佛陀,或簡稱為辟支迦佛、辟支等,意譯為獨覺。是因過去世因緣,生在無佛之世,性好寂靜或行頭陀,沒有聽聞佛法而獨自以因緣觀智慧,進而修行無師自悟證阿羅漢果但無法教導其它眾生佛法。.

新!!: 上座部佛教和辟支佛 · 查看更多 »

达德利·森纳那亚克

达德利·谢尔顿·森纳那亚克(Dudley Shelton Senanayake,ඩඩ්ලි ශෙල්ටන් සේනානායක; )锡兰 (现称斯里兰卡)政治家。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三次担任锡兰总理。 达德利·森纳那亚克是锡兰首任总理唐·斯蒂芬·森纳那亚克的长子,出生于1911年6月19日。在著名的拉维尼亚山圣托马斯大学(斯里兰卡一个私人圣公会学校,提供初级和中级教育)接受中等教育,是校板球队队长,还擅长曲棍球、拳击和田径。后入读英国剑桥大学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获得自然科学荣誉学位,后来考入中殿律师学院成为一个专业律师(Barrister)。回到锡兰后,达德利当选国务委员会成员。而他的父亲是农业部长,担任英国会议员10年了。1946年他接替他的父亲任农业部长,任到锡兰独立。1952年3月22日他的总理父亲突然去世,达德利被他的表兄约翰·科特拉瓦拉爵士向总督索尔伯里勋爵推举为继任总理。1953年因大米的价格和削减补贴引起联合休业罢工,森纳那亚克辞去总理职务并退出政治。 1957年统一国民党在选举中落败,他返回政坛,1960年3月统一国民党赢得选举后,森纳那亚克再次组建政府,成为总理。但因政党联合分散,四个月后辞职。 1965年3月至1970年5月森纳那亚克第三次担任总理,任内斯里兰卡经济开始恢复。他和他的盟友在1970年的选举中被自由党击败。此后他虽仍然活跃在政坛上,但因长期患病在1973年4月13日去世,年61岁。.

新!!: 上座部佛教和达德利·森纳那亚克 · 查看更多 »

辛標信

辛標信(;),中国古籍称其为孟驳,是緬甸貢榜王朝的第三代國王,1763年至1776年在位。他是貢榜王朝建立者雍笈牙的次子,也是先王囊陀基的弟弟。號「白象王」。 辛標信在位期間,緬甸不斷對外擴張。1762年起,因與清朝的領土和資源爭端,辛標信入侵雲南,發動了清緬戰爭。清朝擊退了緬軍,並入侵緬甸。這場戰爭直到1769年才結束。 同時,辛標信亦對泰國發動攻勢。1764年,辛標信宣稱清邁和永珍是緬甸領土,派遣緬甸軍隊的主力入侵泰國大城王朝。1767年,辛標信攻佔阿瑜陀耶,滅暹羅。但不久緬甸為了對付清朝的入侵,不得不只留下三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調兵歸國抵御满清进攻。泰國將軍鄭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將緬甸軍隊驅逐了出去,重建暹罗。 1776年,辛標信在阿瓦逝世,其子新古王繼位。辛標信在位期間是貢榜王朝軍事勢力最鼎盛的時期,、、、、、、等将军都是活跃于这个时期的军事将领,在对清朝和暹罗的战争中功勋卓著。 Category:缅甸君主.

新!!: 上座部佛教和辛標信 · 查看更多 »

迦叶狮子吼经

《迦叶狮子吼经》(巴利文:Mahasihanada Suttam),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八部经。.

新!!: 上座部佛教和迦叶狮子吼经 · 查看更多 »

迪萨纳亚克·贾亚拉特纳

迪萨纳亚卡·穆迪扬塞拉格·贾亚拉特纳(Disanayaka Mudiyanselage Jayaratne) (දිසානායක මුදියන්සේලාගේ ජයරත්න,திசாநாயக்க முதியன்சேலாகே ஜயரத்ன; ) 简称D. M. "Di Mu" Jayaratne,第20任斯里兰卡总理,斯里兰卡资深政治家。斯里兰卡自由党的创始成员,贾亚拉特纳1970年首次选入议会,2010年4月21日宣誓就任总理,2015年1月9日卸任。.

新!!: 上座部佛教和迪萨纳亚克·贾亚拉特纳 · 查看更多 »

錫袍

錫袍(;)是緬甸貢榜王朝的末代國王。1878年10月1日至1885年12月29日在位。 錫袍在位期間,英國人的勢力已經控制了半個緬甸。錫袍希望收復被英國佔領的下緬甸,因此試圖與法國結為同盟關係。1885年,英國以緬甸向英國公司罰款為由,遣11000人入侵緬甸,並於同年攻佔了首都曼德勒。貢榜王朝滅亡,錫袍被囚於王宮之中。1886年1月1日,緬甸正式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錫袍則與他的王后和子女們被帶往印度的勒德納吉里,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Category:緬甸君主 Category:末代帝王.

新!!: 上座部佛教和錫袍 · 查看更多 »

露遮经

《露遮经》(巴利文:Lohicc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二部经。 露遮经中叙述,佛陀在拘萨罗国时,应邀在婆罗门露遮家吃饭。露遮认为沙门婆罗门证得善法后,不应告诉他人。佛陀教诲到,有三种老师应受到指责:不自觉也不觉他,不自觉而觉他,自觉而不觉他。而真正老师应当是自觉而觉他。露遮听完佛陀教诲后皈依三宝,成为优婆塞。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有《長阿含經·露遮经》(第1部第112卷)。.

新!!: 上座部佛教和露遮经 · 查看更多 »

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教術語,在佛教史中,是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時期與發展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被稱為根本分裂;此前的階段,通常被稱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後佛教進一步分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傳統與學說。對於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目前仍有爭論。.

新!!: 上座部佛教和部派佛教 · 查看更多 »

都罕听

都罕听()法名Anālayo(无执著),傣族,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人。南传佛教僧人。.

新!!: 上座部佛教和都罕听 · 查看更多 »

郑信

达信大帝( ;),即波隆罗阇四世(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บรมราชาที่ 4),是泰国吞武里王朝建立者和唯一一位君主,1767年至1782年在位。原名信(สิน),又名郑信、郑新、郑国华、郑国英,是中國、暹羅混血儿,其父為廣東潮汕人。鄭信在對兩廣總督的呈文中自稱郑昭,中國文書稱之為“暹羅頭目”、“暹羅國長”。 郑信原为暹羅大城王朝的一名将领。缅甸贡榜王朝吞并暹罗之后,郑信起兵反抗缅甸的统治,最终驱逐了缅甸侵略者,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于1769年建立吞武里王朝。在位期间,击退了缅甸的再次入侵,征服了兰纳、万象、瑯勃拉邦、占巴塞,威胁真腊(今柬埔寨)。此外,还致力于推进泰国的教育和宗教学习,并积极同中国、英国与荷兰展开贸易活动。晚年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引起官员及僧侣的不满。1782年,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废黜。将军昭披耶却克-里-自真腊归国,平定叛乱之后处决了他,自立为王,建立曼谷王朝。 今日的泰国人对郑信非常尊崇,尊稱他為達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他也被泰国人认为是泰国历史上的“五大帝”之一。.

新!!: 上座部佛教和郑信 · 查看更多 »

蘭亨登

蘭亨登(Lan Kham Deng;),老撾瀾滄王國第三任國王,桑森泰王的大王子。1417年至1428年在位。 蘭亨登在位期間,越南正處於明朝的統治之下,不滿明朝統治的越南人紛紛起兵反抗。這些人一旦失敗,或逃往瀾滄王國,或逃往占城。1417年,越南豪族黎利發動藍山起義反對明朝,向蘭亨登借兵。蘭亨登與之結盟,經常派兵幫助黎利。但由於另一名逃至瀾滄王國的起義軍首領路文律厭惡黎利,在蘭亨登面前說黎利的壞話,最終蘭亨登與黎利反目。1422年,蘭亨登遣兵三萬,以支援藍山軍為名義偷襲並大破藍山軍,導致黎利麾下的愛將黎石戰死。此後,瀾滄王國又與明朝結盟,對藍山軍腹背夾擊。 最終黎利擊敗明朝,於1427年建立後黎朝。由於蘭亨登背棄盟約,黎利對瀾滄王國恨之入骨,兩國的全面戰爭即將爆發。 蘭亨登於1428年去世,時年53歲。他統治了12年。 蘭亨登有兩個兒子,波馬塔(Phommathat)和育空(Yu Khong)。死後,由波馬塔繼位。.

新!!: 上座部佛教和蘭亨登 · 查看更多 »

阿努律陀

阿奴律陀,亦作阿努羅陀、阿羅隆多(အနော်ရထာ,),緬甸君主及統治者,他於1044年-1078年統治緬甸。虔誠佛教徒的他,於統治期間除了建立軍事制度與內眾修齊之外,他也引進上座部佛教並鼓勵人民從事其信仰,除此,他也在首都蒲甘建立大型佛寺。他也從直通王国处得到三藏。 Category:蒲甘王朝 Category:緬甸君主.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努律陀 · 查看更多 »

阿南达·艾华灵汉

阿南达·艾华灵汉(อนันดา เอเวอริ่งแฮม)是泰国电影演员。.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南达·艾华灵汉 · 查看更多 »

阿含經

阿含(梵文和巴利文:),又譯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為部派佛教依循的根本經典,構成了部派佛教時期的經藏,在巴利三藏中稱為《尼柯耶》()。 漢譯四部《阿含經》是在公元四至五世紀時由天竺或西域來華的僧人誦出翻譯而來,和皆出自於銅鍱部的巴利經藏有所不同,而是來自於說一切有部、法藏部、大眾部等各種不同的佛教部派。此外,還有部份的阿含經保存在藏文大藏經以及殘留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當中。 漢譯阿含經與南傳巴利語記載的《尼柯耶》有對應關係。現代原始佛教研究者重建佛陀本初教義亦以阿含經為基礎之一。其內容多為當時佛與弟子、王公及外教人士等的言談,為最接近佛陀時代的記錄。.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阿吒曩胝经

《阿吒曩胝经》,(巴利文:Atanatiy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三十二部经。 该经讲述,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时,四天王带着夜叉军、乾达婆军、鸠盘荼军和龙军前来拜见。北天王毗沙门说,由于佛陀教导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酗酒,大多数夜叉不信奉佛法。因此其向佛陀诵阿吒曩胝经,并告诉佛陀,任何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只要记住该经,无论夜叉、乾达婆、鸠盘荼或龙前来骚扰都不会得逞。然后佛陀嘱咐比丘记住该护经。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北宋法天譯《佛說毘沙門天王經》(No.1245)。 Category: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吒曩胝经 · 查看更多 »

阿奴律陀

阿奴律陀,亦作阿努羅陀、阿羅隆多(အနော်ရထာ,),緬甸君主及統治者,他於1044年-1078年統治緬甸。虔誠佛教徒的他,於統治期間除了建立軍事制度與內眾修齊之外,他也引進上座部佛教並鼓勵人民從事其信仰,除此,他也在首都蒲甘建立大型佛寺。他也從直通国王处得到三藏,统一缅甸。 Category:缅甸君主.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奴律陀 · 查看更多 »

阿姜布拉姆

阿姜布拉姆法师(Ajahn Brahmavamso Mahathera,พระวิสุทธิสังวรเถร,),上座部佛教比丘。 阿姜布拉姆出生于英国伦敦一個工人家庭,1960年代獲得獎學金到劍橋大學讀理論物理,畢業後在高中教書一年,然後到泰國出家。早期跟随阿姜查在泰国修行。 2004年,他獲得科廷大學頒發的約翰·科廷獎,以表彰他對澳洲與全球佛教的貢獻。 2009年,Jhana Grove禪修中心在他的領導下落成,前任Geoff Gallop在落成典禮中以自己的經驗讚揚禪修對於現代人生活的價值。.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姜布拉姆 · 查看更多 »

阿姜查

阿姜查·波提央(Ajahn Chah Subhaddo,ชา สุภัทโท,),常被簡稱為阿姜查,上座部佛教長老,泰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僧侶,是泰國近代公認的阿羅漢,也是巴蓬寺的建立者。 阿姜在泰文是老師的意思,這顯示了信徒對他的尊崇。學生也常尊稱他為隆波(Luang Por),意思為長老、親愛的父親。.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姜查 · 查看更多 »

阿利僧派

阿利僧派,又名阿闍梨派,是緬甸蒲甘王朝阿努律陀改宗上座部佛教前的教派,也分布于南詔、大理(今中国云南省境内)。可能是七世纪時在印度傳入。 他们食肉飲酒不強調過午不食,信徒在結婚前与其上师过夫妻生活。是大乘佛教、印度教、緬甸民间宗教(那加與納特(nat)崇拜)与密宗混合体。他们特别崇拜大黑天,他们在缅甸消失但在云南生存至清朝康熙时代。 Category:缅甸佛教史 Category:中国佛教史 Category:密宗.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利僧派 · 查看更多 »

阿罗汉

阿羅漢(Arhat,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罗汉 · 查看更多 »

阿瑜陀耶王国

阿瑜陀耶王国(),又称大城王国(潮州話:大城,),是1351年至1767年4月7日存在的一个泰人王国,位於今泰國南方(中心位於今大城府)。首都为阿瑜陀耶(大城)。阿瑜陀耶王國取代了素可泰王國,打败了高棉帝国,征服大片土地,于1767年亡于缅甸的大规模入侵。.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瑜陀耶王国 · 查看更多 »

阿瓦

阿瓦(အင်းဝမြ,Ava),是緬甸古地名,今缅甸曼德勒省皎克西縣德达乌鎮阿瓦城,也是緬甸地區於14世紀中期左右建立的王朝(1364年-1555年),而不論是地名或王朝,名稱涵蓋「寶石」的意思。以阿瓦都市為主軸的阿瓦王朝常年與撣邦爭戰,後來遭撣邦攻入,其建都阿瓦古城的政權,一直到1753年才瓦解。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曾逃竄至緬甸境內,居於此處,後發生咒水之難。 Inwa Category:緬甸歷史 Category:東南亞古國 缅.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瓦 · 查看更多 »

阿瓦王朝

阿瓦王朝(အင်းဝခေတ်,撣語:ʔɪ́ɴwa̰ kʰɪʔ)是一自1364年至1555年統治上緬甸地区的王國。阿瓦王朝繼承自敏塞王國,彬牙王国和实皆王朝,而這些王朝自13世紀晚期蒲甘王國滅亡時,已經開始了其對中部緬甸的統治。就如很多緬甸小國般,阿瓦王朝是由緬族同化的撣族王統治。.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瓦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鲁纳恰尔邦

阿鲁纳恰尔邦(अरुणाचल प्रदेश,拉丁转写:Arunachal Pradesh)又譯“阿鲁纳查尔邦”、“阿倫納曹”,是印度的一個邦,與南部的阿薩姆邦和那加蘭邦接壤,與西方的不丹、東部的緬甸和北方的中國為鄰,首府為伊塔納加爾。 該邦大部份地區位於中印邊界糾紛地帶,其合法性不被中國政府承認,中國宣称擁有对该邦的绝大部分地区之主权,称之为藏南地区,并将该地区划入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朗县、米林、墨脱、察隅六县的管辖范围之内,不承认印度拥有该地区的主权。中華民國亦不承认其合法性,仍把該區标绘在其公告疆域内。.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鲁纳恰尔邦 · 查看更多 »

阿鲁纳恰尔景颇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藏南地區的景頗族人,亦作藏南景頗族,即現時被印度管治的阿魯納恰爾邦,阿鲁纳恰尔景颇族(Singpho)現時在阿魯納恰爾邦的劳哈特與昌朗地區,以及緬甸的克欽邦生活。在印度阿薩姆邦的丁苏吉亚地區(Tinsukia)亦有發現阿鲁纳恰尔景颇族人。這些在印度景頗族人合共7200人,散居於12條村莊裡。12條村分別為:低帮(Dibang), 科特同(Ketetong),旁那 (Pangna), 五路普(Ulup), 银色木(Ingthem),芒邦(Mungbhon), 旁桑(Pangsun), 哈萨可(Hasak),卡色(Katha), 比萨(Bisa), 那摩(Namo) 以及困赛(Kumsai),語言屬於景頗語的阿鲁纳恰尔方言。景颇族在藏南印占区分为四大支系,它们分别是:山盖(Shangai), 木阳(Myung), 卢布让(Lubrung) 和 米瑞普(Mirip)。另外,支系下又有若干部落,这些部落有:贝司撒(Bessa), 杜法(Duffa), 鲁特套(Luttao), 鲁特拖拉(Luttora), 特萨利(Tesari), 米瑞普(Mirip), 落非(Lophae),路同(Lutong) 和马格让(Magrong)。.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鲁纳恰尔景颇族 · 查看更多 »

阿那毕隆

阿那毕隆(အနောက်ဖက်လွန်,)是缅甸东吁王朝的统治者(1606年至1628年在位),莽应龙之孙。17世纪初在攻占了原属中国明朝云南的木邦等地后即挥师南下,进行统一缅甸的战争。其间征服了兰纳,击败侵占沙廉的葡萄牙殖民者勃利多。压服地方势力,统一下缅甸,完成了缅甸的统一,结束了自16世纪末以来的分裂。1628年被其子敏耶代帕所弑。 分类:缅甸君主.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那毕隆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

阿輸柯·孔雀(,IAST:,约),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100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育王 · 查看更多 »

阿欣威拉杜

阿欣威拉杜(,又譯威拉圖)為一名緬甸上座部佛教比丘,阿欣是緬甸文化中加在僧侶名字前方的尊稱。他因為在緬甸鼓吹對伊斯蘭教的堅決抵制以及直接推動緬甸民間針對本國穆斯林少數民族羅興亞人的迫害而聞名。也因此被時代雜誌以佛教恐怖分子稱之,冠上「緬甸賓拉登」的綽號。他的行為也引發緬甸其他佛教界人士反對,包括發起推動番紅花革命以促進緬甸改革的僧侶們。.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欣威拉杜 · 查看更多 »

阿毘達磨

阿毘達磨(Abhidharma,Abhidhamma),舊譯阿毘曇,簡稱毘曇,意譯為「無比法」、「對法」、「大法」,佛教著作分類之一,為論書的一種,結集為論藏,收入三藏之中。它通常是針對修多羅中的觀點,進行統整與探討。.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毘達磨 · 查看更多 »

阿昌族

阿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根据201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阿昌族人口数为39555。缅甸也有少量分布,称曼达族,2000年統計全緬甸境內有35000人。.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昌族 · 查看更多 »

阿摩昼经

《阿摩昼经》,(巴利文:Ambatth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三部经。该经中主要阐述佛陀对种姓制度的批判。.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阿摩昼经 · 查看更多 »

阇尼沙经

《阇尼沙经》(巴利文:Janavasabh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八部经。 佛陀在那提迦时候,阿难鉴于佛陀曾经将说过那提迦信徒命终再生的故事,请求佛陀讲述摩揭陀信徒命终再生。此时,一名叫阇尼沙的药叉前来告诉佛陀,常童子梵天为三十三天诸神讲述四神通、三径路,四念处,七定具,皈依三宝后就能像摩揭陀信徒那样,断除三结,进入预流,达到正觉。根據南传上座部佛教長老們在長部第十八经沙門果經開示,這一位药叉正是摩揭陀國頻毘娑羅王(Bimbisara)的轉世。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闍尼沙經》(第1部第34卷)、《人仙經》(第1部第213卷)。 Category:长部 Category:阿含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阇尼沙经 · 查看更多 »

阇利经

《阇利经》(巴利文:Jaliya Suttam),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七部经。.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阇利经 · 查看更多 »

阇耶跋摩七世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意译为胜铠,),柬埔寨吴哥王朝國王(1181年-1215年)。柬埔寨吴哥王朝最著名的统治者之一,亦稱作迦牙伏曼七世。 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二世之子,耶输跋摩二世的哥哥,蘇利耶跋摩二世去世後,吳哥王朝开始陷入一段混乱时期。这期间爆发了名为罗睺(卡拉)之乱的农民起义,接着一个叫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Tribhuvanadityavarman)的权臣发动叛乱,耶输跋摩二世丧失了王位和生命。1177年占城国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入侵,破城杀死国王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并大肆掳掠首都耶輸陀羅補羅。當時已经50多岁的王子闍耶跋摩七世起兵抵抗占城军队,他曾经在占城生活了很多年,在吴哥一片混乱中返回真腊,有说法称他在都城东边一百多公里的巴肯古寺(Prasat Bakan,位于圣剑寺群Preah Khan Group)安营扎寨招兵买马,兵强马壮后走出丛林奔袭都城,将占城军队彻底逐出了真腊,然后在1181年登基。 1190年,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再度侵犯真腊。阇耶跋摩七世以占城王子释利毗多难陀那(Vidyanandana)为将军,击退了占城的进攻,并乘胜攻占了占城首都毗阇耶,大肆屠杀掳掠,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被俘。阇耶跋摩七世在1203年再次占领占城,将占城作为一个省,直接并入真腊。吴哥王朝的首都吳哥城在他统治时期最后定型。今天吳哥古蹟的大部分建筑是他修建的。阇耶跋摩七世曾下令挖掘一个人工湖阇耶塔泰卡(意為“阇耶跋摩的水池”)。在阇耶跋摩七世统治末年,他重建了巴戎寺。 阇耶跋摩七世活了90岁,他看到了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鼎盛,看到了吴哥寺的兴建,看到了叛乱,看到了外敌的入侵和劫掠,看到了满目疮痍,看到了国家的重生国都的重建,看到了复仇,看到了外敌的灭亡。作为长子,他没有从他的父王手里继承王位,作为王族,没有从他的弟弟手里继承王位。经历了无数的生和死,等待和争斗,背叛和复仇,侵略和抵抗,衰落和兴盛,耻辱和荣耀,阇耶跋摩七世改变了信仰,在他统治时期,皈依了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佛教(注意不与大乘佛教混淆)成为吴哥最具影响的宗教。 阇耶跋摩七世重建了国都吴哥城(Angkor Thom),为纪念其父修建了圣剑寺(Preah Khan),为纪念其母修建了塔布茏寺(Ta Prohm),而他为自己修建了巴戎寺(Bayon)。巴戎寺这座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t)寺院是吴哥最后的一座国寺,也是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国寺。巴戎寺的浮雕共有1200米长,刻画了11000个人物。在巴戎寺的中心高台上,是一个有49座(现存37座)四面佛塔塔的塔林,加上周围5座门塔,一共54座四面佛塔,200个左右微笑的面孔俯视着巴戎寺和吴哥,“高棉的微笑”就指这里。 1215年,阇耶跋摩七世去世,其子因陀罗跋摩二世繼位。有人认为,阇耶跋摩七世死于麻风病。.

新!!: 上座部佛教和阇耶跋摩七世 · 查看更多 »

蘇慶

苏庆(ស ខេង,),柬埔寨副总理兼柬埔寨内政部部长,柬埔寨王国政府与柬埔寨人民党的主要领袖之一。已故的柬埔寨参议院议长、柬埔寨人民党主席谢辛亲王之小舅/妹夫。高棉语:ប្អូនថ្លៃ 他从1998年起担任内务部部长,并在2006年通过内阁重组,独立控制内务部。此外,自1992年起,他就担任柬埔寨副总理。2015年6月14日由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封为亲王(高棉封号:សម្ដេចក្រឡាហោម ស ខេង),.

新!!: 上座部佛教和蘇慶 · 查看更多 »

赤銅鍱部

赤銅鍱部或銅鍱部(梵語:,巴利語:),也叫做紅衣部(梵語:),是傳至僧伽羅國的分別說部佛教支派。因斯里蘭卡古稱「銅鍱洲」或「赤銅鍱」故得名。.

新!!: 上座部佛教和赤銅鍱部 · 查看更多 »

起世因本經 (上座部)

起世因本經(巴利語: )是《巴利三藏·長部》的第27經,本經記述佛于黄昏时,经行于鹿母讲堂外,对随后而来之婆罗门族出身之婆悉吒和婆罗堕之所说。 前半是说人之贵贱,非由如四姓之阶级的高下,是由其人格价值之有无而定的,力说四姓之平等。后半由说此世之初开展起而及四姓之起源,最后结说此等四姓之任何人体证法者,为人类之最上者。 在漢傳佛教《大正藏》中對應經典有《長阿含經》(第六卷)第五經《小緣經》,《中阿含經》(第三十九卷)第一五四經《婆羅婆堂經》,和阿含部的《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Category: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起世因本經 (上座部) · 查看更多 »

起世经

《起世经》,又称《起世因本经》,为佛陀解说宇宙形成、发展、组织和灭亡的经书。.

新!!: 上座部佛教和起世经 · 查看更多 »

赖拉·邦雅淑

赖拉·邦雅淑(ไลลา บุญยศักดิ์;,)出生于泰国曼谷,是一个泰国电影演员、电视演员和模特儿。原名為Cherman Boonyasak。.

新!!: 上座部佛教和赖拉·邦雅淑 · 查看更多 »

赛冲

赛冲阁下(高棉语:សាយ ឈុំ)柬埔寨政治家,目前担任柬埔寨人民党的中央委员会的常委主席。柬埔寨参议院主席、曾任磅士卑省省长、农业部部长、柬埔寨参议院第一副主席,他的儿子赛松欧,于2013年被任命为环保部长,.

新!!: 上座部佛教和赛冲 · 查看更多 »

赛玛教

赛玛教又称赛玛理,是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以及缅甸佤邦部分佤族的一种宗教信仰,以创始人赛玛命名。根据传说,赛玛教在云南历史上的信徒范围包括沧源全境、耿马南部、双江西南部和澜沧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赛玛教 · 查看更多 »

赛茂康

赛茂康(;)出生于缅甸掸邦木姐镇,掸族,毕业于曼德勒医科大学,2011年2月4日,和吴丁昂敏乌一起出任缅甸联邦共和国副总统。.

新!!: 上座部佛教和赛茂康 · 查看更多 »

赛松欧

赛松欧(高棉语:សាយ សំ​អាល់),柬埔寨参议院主席兼柬埔寨人民党副主席赛冲亲王之子,1980年5月15日出生,他曾于澳大利亚留学,专读与研究和环保相关的知识,任柬埔寨磅针省翁湖市柬埔寨人民党工作小组主席,柬埔寨金边青年联盟主席,2013年被任命为柬埔寨环保部部长,外界称之为柬埔寨最年经的部长。.

新!!: 上座部佛教和赛松欧 · 查看更多 »

藍毗尼

藍毗尼(尼泊爾文/梵語:लुम्बिनी,Lumbinī或Lumbini,意為「可爱的」),佛教圣地,又譯嵐毘尼、臘伐尼、林微尼、伦比尼,位于尼泊尔境内德赖平原鲁潘德希县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边境上,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满都280公里。 根据佛教传统,藍毗尼是公元前563年王后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地方,乔达摩·悉达多于大约公元前528年,证得正自觉,成为乔达摩佛,创立了佛教。藍毗尼是许多吸引朝圣者的佛陀生活地之一,更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其他三个分别是拘尸那揭羅、菩提伽耶和鹿野苑。 此地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天示城(或稱天臂城)的釋迦族浴池法顯《高僧法顯傳》:「城東五十里有王園。園名論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玄奘《大唐西域記》:「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澄清皎鏡。雜華彌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華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曰。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 蓝毗尼有许多神庙,包括摩耶夫人庙,其他几个目前仍在建设中。有许多古迹、寺庙和博物馆—蓝毗尼国际研究所也位于圣地之内。普斯卡里尼水池(Puskarni),也叫圣池,摩耶夫人诞下乔达摩之前在此水池中沐浴净身,乔达摩也在此第一次洗浴,對信眾來說是一座真正的圣池。据说斯里兰卡和不丹的国王每年都要来这里取水回去祝福。其蓝毗尼附近,根据佛教传统,取得了最终的证悟,放弃了尘世之烦恼。 由於藍毗尼對佛教有著極為神聖及重要地位,加上保存了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5世紀期間的佛教精舍和窣堵波(佛塔),提供早期佛教朝聖地的珍貴史料,1997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上座部佛教和藍毗尼 · 查看更多 »

藍摩國

藍摩國(梵文:,巴利文:),或譯為藍莫國、羅摩伽國等,古印度東部的一個聚落或城邦小國,國民為拘利族(巴利語:),與釋迦族等一起是全族信奉釋迦牟尼佛的六個部族。此國在藍毗尼以東5由旬或200餘里,距離其東部的拘尸那揭羅有19由旬,因“八王分舍利”而載於佛教史中,位於現在尼泊爾與印度邊境尼泊爾一側附近。.

新!!: 上座部佛教和藍摩國 · 查看更多 »

藏南地區

藏南地區是中印边界东段的一個爭議地區,面积约为6.5万平方公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該地區之西是不丹領土,之東是緬甸,向南是印度的阿薩姆邦和那加蘭邦,向北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實際控制地區。 印度与中国的实际控制区以英藏西姆拉會議劃定的「麦克马洪线」為分界線,中國和印度均宣稱對該地區擁有主權。目前該地區處於印度實際控制之下,藏南地區即為阿鲁纳恰尔邦的大部分的地区。西藏流亡政府的精神領袖十四世達賴喇嘛亦承認印度對阿魯納恰爾邦的主權,將其排除在「大藏區」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承認該邦的合法性,並將藏南地區其歸入西藏自治區的山南市错那县、隆子县以及林芝市墨脱县、察隅县。 藏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山南市、林芝市,包括了西藏自治区的错那、隆子、墨脱、察隅四县的大部分及郎县、米林两县少许国土。藏南地区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

新!!: 上座部佛教和藏南地區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新!!: 上座部佛教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藏紅色

藏紅色,又称番红花色,是略带红色调的一种黄色,为藏红花(番红花)的颜色。.

新!!: 上座部佛教和藏紅色 · 查看更多 »

葉均

葉均(1916年-1985年),還俗前法名了參,是研究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著名學者,為太虛大師在1946年派往斯里蘭卡學習南傳佛教的留學僧之一,1957年回國後舍戒還俗,成為佛教居士,從事巴利文佛典的翻譯和研究,完成了《法句經》、《清淨道論》、《》等三部巴利文經論的翻譯,並擔任過中國佛學院南傳佛教教師,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和常務理事。.

新!!: 上座部佛教和葉均 · 查看更多 »

葛榮·三摩羅羅頓

葛榮居士(Godwin Samararatne,)是近代斯里蘭卡的禪修大師之一。在1980年他辭去圖書館管理員之職而遷入甘迪的尼藍毗禪修中心(Nilambe Meditation Centre)擔任禪修指導師。.

新!!: 上座部佛教和葛榮·三摩羅羅頓 · 查看更多 »

蒲甘

蒲甘(,)是缅甸曼德勒省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从9世纪到13世纪,蒲甘有一个蒲甘王国,该地形成统一的一个地区,后来构成现代缅甸。11世纪和13世纪之间,超过10,000个上座部佛教寺庙矗立于此,宝塔和寺院建于蒲甘平原,2200年历史的寺庙和佛塔依然完好至今。蒲甘是缅甸重要的旅游城市。.

新!!: 上座部佛教和蒲甘 · 查看更多 »

蒲甘王國

蒲甘王國(ပုဂံခေတ်)是東南亞的一個古國,公元849年建國于現代緬甸地區。第一任國王是披因比亞,蒲甘王國是第一個統一緬甸地區的王國。 蒲甘(英文:Bagan,旧称Pagan)是蒲甘王国的首都,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与亲敦江汇合处,在曼德勒西南145公里。蒲甘建立的歷史比蒲甘王國還要早,據說在105年由驃人建蒲甘小城。847年,披因比亞在蒲甘修建城寨,大興土木,使蒲甘漸漸成為大城市,後成為一國之都。.

新!!: 上座部佛教和蒲甘王國 · 查看更多 »

蒂帕嬤

蒂帕嬤 (Dipa Ma, 1911年3月25日-1989年9月)出生於孟加拉 吉大港一條小村莊,全名叫做納尼.巴拉.巴茹阿(Nani Bala Barua)。16歲時,她與丈夫遷往 緬甸居住。18歲時,納尼的母親不幸地過世,留下一名叫作碧佐(Bijoy)的幼兒,由於她與丈夫當時並未有兒女,故此,他們帶著碧佐到緬甸扶養長大。 在35歲時,納尼終於懷有第一胎,誕下了一名女嬰,可惜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因病去世。四年後,納尼以39歲的高齡誕下女兒蒂帕(Dipa),因為她女兒的出世是一件重大的事,從此以後人們都稱她為蒂帕嬤,即「蒂帕之母」(孟加拉語「蒂帕」是光的意思,亦即光母)。此後,她再度失去一名男嬰,以及其丈夫突然死亡。在接受禪修訓練之前,蒂帕嬤都飽受著身心的悲傷和痛哭。 蒂帕嬤自己曾回憶說: “你們都曾經親眼目賭,我當時因為失去兒女而感到沮喪及崩潰,身體又有疾病,我當時覺得很苦。連路也不能正常地走。但現在,你們發現我變成怎樣呢?所有疾病都消失了,我感到精神煥發,心裡什麼都沒有了。沒有憂慮,也沒有悲哀。我感到很欣喜。如果你們都來禪修,你們也將會感到快樂。毗婆舍那禪法(內觀)一點都不奇特,只要跟隨指導便可以。" 蒂帕嬤的女兒蒂帕.巴茹阿(Dipa Barua)曾說: “我的母親蒂帕嬤經常勸導我,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絕對地好及絕對地壞,都是兩者的混合。".

新!!: 上座部佛教和蒂帕嬤 · 查看更多 »

蒙蘇農多

蒙蘇農多(ម៉ម សូណង់ដូ,或譯曼·索南多;),柬埔寨電台記者,擁有柬埔寨、法國雙重國籍。他是金邊蜂巢電台東主兼台長;保護記者委員會曾於2012年形容蜂巢電台是「柬埔寨少數獨立的新聞傳媒之一」。他同時為蜂巢電台擔任時事評論員。 蘇農多曾因報導的問題而三度入獄:2003年他被控「煽動暴亂」,因而入獄,2005年又因誹謗罪而入獄,2012年再因叛亂罪而入獄。2012年,他被當地法院判監20年,此判決引來人權團體抗議,而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亦在和柬埔寨首相洪森會面時對該案件表示關切。2013年3月,上訴法庭推翻原審裁決,而蘇農多則因引致社會動盪而被判處緩刑5年。.

新!!: 上座部佛教和蒙蘇農多 · 查看更多 »

蓬沙帕

蓬沙帕·蓬乍能(พงศพัศ พงษ์เจริญ,RTGS:Pongsapat Pongcharoen,),是泰國警官,泰國皇家警察總署副總長及國家肅毒委員會秘書長,為泰黨黨員.

新!!: 上座部佛教和蓬沙帕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上座部佛教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自欢喜经

《自欢喜经》(巴利文:Sampasadaniy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十八部经。 該經講述佛陀在那烂陀附近园林时,舍利弗赞叹佛陀教法,如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六入、四入胎、四记心、四见定、七人施设、四通行等。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自歡喜經》(第1部第76卷)、《信佛功德經》(第1部第255卷)、《雜阿含經》(第2部第130C卷)。 Category: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自欢喜经 · 查看更多 »

臺灣裔

台灣人後裔,簡稱台灣裔、台裔、台僑,指父母是來自於台灣的移民,在海外出生,或是在台灣出生、成長,之後移居至其他國家的人士。也可以用來指擁有台灣人祖先但不居住在台灣的人。他們可能只擁有非中華民國國籍,或同時擁有中華民國與其他國籍。台裔人士多半分布在日本、東南亞地區,美國、加拿大以及澳洲、紐西蘭等地區也有許多台灣人移居,他們通常被歸屬於海外華人。自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的大陸地區漢族人占台灣島上的漢族人口約15%,但也有部份認為自己已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而不少台灣人後裔也自認擁有華裔血統(或可以說可以接受華裔身份,但在台灣以外就強調台裔身份),但不一定所有的台灣人後裔都源自漢族血統(如台灣原住民,駐台日本人後裔或台灣新住民)。.

新!!: 上座部佛教和臺灣裔 · 查看更多 »

金喬覺

金乔觉(),新罗(今韓國)僧人,王族,为求正法携神犬諦聽航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七十五载,九十九岁涅槃,肉身得道,保留全身舍利,世人認為其为地藏菩萨化身,故而又名金地藏。 佛教史中往往包含着很多神话因素,因而使得还原真正的历史增加了困难,关于金乔觉的生平也是如此。如金乔觉的降生、示寂后为何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等等,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然而将其视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位普通僧人,他的一生其实并未轰轰烈烈,包括了落发出家、航海来华、卓锡九华;到九华山后,闵公舍山、诸葛节等人构造禅宇以供修行;直到九十九岁示寂等。.

新!!: 上座部佛教和金喬覺 · 查看更多 »

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简称《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南北朝時代的開善智藏,持誦該經,多有靈驗感應,加之以禪宗後來大力弘揚,使得金剛經成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課誦的佛經。 早期天台宗和華嚴宗皆視金剛經為不了義的經典,唐朝以後的僧人,則多將該經視為闡揚佛性密意的經典,民間則極尊此經,認為讀通之後可以成就佛果,就是單純念誦時也能感召八大金剛護法。明朝末年的祕密宗教大力推崇金剛經,將「空」等同於「道」,視之為能源出萬物的「真空家鄉」。 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唐代咸通(868年)年間印刷,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于大英图书馆。.

新!!: 上座部佛教和金剛經 · 查看更多 »

金龙寺 (沧源)

金龙寺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座上座部佛教缅寺,位于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境内。金龙寺始建于公元1380年(傣历742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1980年重建,1988年11.6大地震中,大殿遭到严重破坏,2001年重建佛寺大殿。2015年新建大门,重建龙塔古井。寺院占地面积20亩,有佛殿2座、白塔1座,是沧源县的中心佛寺之一。.

新!!: 上座部佛教和金龙寺 (沧源) · 查看更多 »

金那般川

《金那般川》(ชินบัญชร),又名《七那般冲》,是泰国南传佛教的一部巴利文经典,在泰国被誉为“经王”。.

新!!: 上座部佛教和金那般川 · 查看更多 »

釋廣德

釋廣德法師(,國際音標:;,)是一名越南大乘佛教僧人。1963年6月11日,他在西貢的十字路口用汽油引火自焚。他的自焚場面被一名《紐約時報》記者大衛·哈伯斯坦記錄了下來。 釋廣德自焚動機是為了抗議南越政府领袖吳廷琰的迫害佛教徒政策。他自焚的照片在世界上廣泛流傳,並令人再次關注吳氏的領導方針。《紐約時報》記者麥爾肯因這張轟動的照片贏得了普立茲獎,而另一位記者大衛·哈伯斯坦目擊整個過程並因報導越戰而獲得喬治波克獎最佳國際報導。 釋廣德殉道使國際間迫使吳廷琰改革的壓力增加了不少,而這最終迫他宣佈一些政策改革以緩和佛教徒的情緒。可是,這個已確立的改革不是進行緩慢便是不了了之,甚至在爭論中令官民關係更加惡化。在抗議示威同時,效忠吳廷瑈(吳廷琰的胞兄弟)的於南越全國性地查抄了包括舍利寺的許多寺院,且搶走了「聖心」(广德法师未烧的心脏)造成了寺院嚴重損毀與大量傷亡,導致數名佛教僧人跟隨釋廣德的行為自焚致死。最終,陸軍的楊文明帶領發動政變,並捕殺吳廷琰。因此,這件自焚事件間接地導致了政權的更替。.

新!!: 上座部佛教和釋廣德 · 查看更多 »

釋迦族

釋迦族(梵語天城文: शाक्य,Sakya),古印度的一個種族,約在西元前一千年出現,居住地位於古印度東部、接近今尼泊爾地方的一個小部落,「佛陀」釋迦牟尼出生於此。西元前6世紀至5世紀間,釋迦族形成自己的小型城邦,都城設於迦毘羅衛城,依附於憍薩羅國。佛陀在世時迦毘羅衛城為毘琉璃王所滅,釋迦族參與了佛陀入滅後的八王分舍利。.

新!!: 上座部佛教和釋迦族 · 查看更多 »

釋海濤

釋海濤法師(),俗名黃榮享,法名海濤,另一法號智海,生於台灣高雄市,佛教比丘,兼修禪宗、淨土宗、天台宗、東密、藏密與南傳佛教。生命電視台與中華護生協會創辦人。透過電視、心靈講座、以及傳授八關齋戒、護生、放生等活動,來推廣佛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釋海濤 · 查看更多 »

長部 (佛經)

《长部》(巴利文:),又称《长尼伽耶》,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其分为三品:《戒蕴品》、《大品》和《波梨品》,共有34部佛经。 与其对应的北传佛教典籍内容为《长阿含经》。.

新!!: 上座部佛教和長部 (佛經) · 查看更多 »

长生不老

長生不老,指壽命長而不會衰老。相近的辭彙還有長生不死(在安全無外力狀況下擁有無限的壽命,但依舊會老化)、不老不死(在安全無外力狀況下不會衰老與死亡)、不朽(Immortality)與永生(在安全無外力狀況下永遠生存而不會死亡)。水螅、燈塔水母是目前已知不會衰老的生物。.

新!!: 上座部佛教和长生不老 · 查看更多 »

艾吞人

艾吞人,是阿薩姆邦六個泰族土著部落之一。他們信仰上座部佛教,阿薩姆人常用Shyams稱呼他們(即泰國人)。 他們的語言屬侗台語系,他們在16-17世纪越過帕凱山來到印度東北部,主要居住於梅加拉亚邦與上阿薩姆邦。 人口不詳但應少於8000人,他們的語言幾乎已經滅絕,只有大約1500人仍在使用它。他們是名單上的表列部落但未被阿薩姆邦確認。 category:印度民族 Category:台語支 Category:台語民族 Category:阿薩姆邦部落.

新!!: 上座部佛教和艾吞人 · 查看更多 »

艾雅·凱瑪

艾雅·凱瑪(Ayya Khema,)是一位猶太裔佛法老師,她在世界各地創立了幾個中心,積極地為女性提供修習佛法的機會。1987年,她推動了第一屆「」。 她用英文和德文出版了二十多本佛法書籍,部分翻譯成中文。74歲時出版回憶錄《把我的生命獻給你》一書。.

新!!: 上座部佛教和艾雅·凱瑪 · 查看更多 »

若开人

若开人(Rakhine,(ရခိုင်လူမျိုး)旧称阿拉干人,是缅甸的族群之一,约占缅甸人口5.53%(无精确普查数据),主要生活在靠近海岸的若开邦。孟加拉国南部的吉大港等地区,印度特里普拉邦也有若开人聚居。.

新!!: 上座部佛教和若开人 · 查看更多 »

若開邦

若開邦(ရခိုင်ပြည်နယ်)乃緬甸西南的一個邦,與孟加拉接壤。面積36,780平方公里,2014年該邦人口為318.8萬人。首府實兌,下轄5縣,邦境以南北向的若開山脈為主,島嶼較多。“若開”一詞來自巴利語,即食人魔之地,可能是指其矮黑人原住民。.

新!!: 上座部佛教和若開邦 · 查看更多 »

英叻·钦那瓦

英拉·西那瓦(,;),漢名丘英樂,生于泰国北部清邁府,是泰國著名商人及政治人物。她不僅是泰国历史上首位女首相,也是前首相達新·欽那瓦(漢名:丘達新)的妹妹,屬於第四代泰國華人。 2014年5月7日,泰国宪法法院认定盈拉違法濫權調動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迫令她即時下台。2014年5月23日,英拉被军方扣留。2017年8月25日,英拉在面臨法院判決前流亡海外,據泰方熟悉人士指,已經前往杜拜躲避。2017年9月27日,泰国最高法院对英拉“大米渎职案”宣判,法庭判处英拉5年有期徒刑。.

新!!: 上座部佛教和英叻·钦那瓦 · 查看更多 »

雍笈牙

雍笈牙(;Aung Zeya;),18世紀初統一緬甸與雍笈牙王朝的創立帝王。在位期間起至1752年,直至他過世的1760年。1752年建立王朝後,他積極發兵攻佔緬甸各地,並於1756年統一全緬甸,不過於三年後的擴疆征戰期間,得到熱病而死。而他一手建立的雍笈牙王朝直到1885年的英緬戰爭失敗後,才告崩潰。 Category:缅甸君主.

新!!: 上座部佛教和雍笈牙 · 查看更多 »

雲石寺

雲石寺(วัดเบญจมบพิตรดุสิตวนาราม)是泰國的一間寺廟,位於是曼谷的阿裕他耶路,1899年由泰國君主拉瑪五世決定興建。拉瑪五世駕崩後亦埋骨於此。寺廟正殿的寺柱、石欄、石獅,石壁及地面等材料都是由意大利進口的大理石,因此被稱為雲石寺。 Image:Phrapuddhajinnarat.jpg| Image:Watbenchamasalanam.jpg| Image:Marble-temple-ordainment.jpg| Image:Wat Benchamabophit ubosot.jpg| Image:The Marble Temple-Door (Bangkok).jpg| CATEGORY:曼谷佛寺.

新!!: 上座部佛教和雲石寺 · 查看更多 »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梵語:),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在四阿含中,雜阿含是依佛法教類五蘊、六入處、界、因緣、四諦、三十七道品等,將眾多相應的短經編成集,而匯為一部。漢譯《雜阿含經》推定為根本說一切有部傳本,與對應的巴利本《相應部》一起,被認為是接近原始佛教原貌的佛陀言論集之一。.

新!!: 上座部佛教和雜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雅泽

吴拉扎克,另译吴亚扎、吴雅泽(ဦးရာဇတ်,,U Razak,1898年1月20日–1947年7月19日),乌尔都名阿卜杜勒·拉扎克(乌尔都语:,), 缅甸政治家与教育家。他是独立后的昂山临时政府内阁部长,1947年7月19日与其他六名内阁部长一同遭人暗杀。后来的7月19日成为了缅甸烈士节。吴拉扎是教育和国家规划部长,也是缅甸穆斯林大会主席。 吴拉扎于1898年1月20日出生在上缅甸的密铁拉,父亲谢赫·阿卜杜勒·拉赫曼(Sheik Abdul Rahman)为印度裔警察,母亲迎拉(Nyein Hla)为佛教徒。他的兄弟姐妹们都选择成为佛教徒,但他保留了穆斯林名字,以纪念他的父亲。虽然名义上是穆斯林,但吴拉扎是一个爱国的、支持团结在多元文化下的世俗主义者。他曾先后就读于曼德勒的卫斯理学校和仰光大学,并取得了英语文科学士学位。 1920年,吴拉扎与其他志士组织了首批缅甸学生游行以抵制英国殖民教育制度。1921年,他成为曼德勒国立中学的校长,虽为印度裔穆斯林,但拉扎克以其自然魅力有效地说服了以佛教徒为主的曼德勒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侵缅甸时,他被捕入狱。 1945年,吴拉扎被推举为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AFPFL)曼德勒分会主席和代表曼德勒的国会议员。后来成为昂山内阁的教育和国家规划部部长。 他于1947年7月19日与六名内阁成员一同遇刺身亡。 吴拉扎发起了缅甸穆斯林和佛教徒团结一致的呼吁。虽身为穆斯林,但吴拉扎与佛教关系紧密,他还自学了上座部佛教文字巴利文,帮助成立了曼德勒学院(后来的曼德勒大学)。他育有三个孩子。.

新!!: 上座部佛教和雅泽 · 查看更多 »

雙論

《双论》(巴利文:यमक Yamaka),为《巴利文大藏经》中论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双论分为十品,论述诸法的关系。.

新!!: 上座部佛教和雙論 · 查看更多 »

通伦·西苏里

通倫·西蘇里博士(ທອງລຸນ ສີສຸລິດ,),老撾政治人物,老撾人民革命黨(老撾人革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曾擔任老撾政府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自2016年起出任老撾政府總理。.

新!!: 上座部佛教和通伦·西苏里 · 查看更多 »

老龍族

老龍族(老撾文: ລາວລຸ່ມ,拉丁轉寫:Lao Loum;泰文: ลาวลุ่ม))是老撾的三大民族集團之一,也是最大的一個民族集團,約佔老撾69%的人口(大城市主要人口),它包括了老撾的佬族、傣族、普泰、傣泐等十七個壯侗語系的民族。多操老撾語或與之相近的語言。居住在湄公河流域的平原地區(瑯勃拉邦至占巴塞)。 “老龍”一詞的意思是“住在低地的老撾人”,其中ລຸ່ມ音譯爲Loum、龍,意思是低,和漢語“陯”是同源詞,相傳他們最早來自百越中的越裳。在公元前後(公元前五至四世纪),他们由雲南、貴州南遷前往老撾(另一批在唐代由雲南與安南來到),文化水準較高,信仰上座部佛教,在瀾滄王國社會地位最高(他們征服老聽族,并令其成為奴隸)。 山区的泰族和老龍族是同類民族,但他们不倾向與老龍族同住,也不一定信上座部佛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老龍族 · 查看更多 »

老松

老松,是分布於泰國的台語民族,又名泰宋、老松丹。.

新!!: 上座部佛教和老松 · 查看更多 »

老挝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拉丁化:Sathalanalat Paxathipatai Paxaxon Lao;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Populaire Lao),簡稱寮國(ເມືອງລາວ,--),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内陆国家。鄰國有西北部的緬甸、中國,東部的越南,南部的柬埔寨與西部的泰國。2015年10月人口約707萬人,首都永珍。 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国的一部分。14至18世纪是南掌王國,之后分裂成三個王國,並受暹罗和越南入侵。189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日本佔領結束時曾短暫獨立,但不久即恢復法國統治。1949年獲得自治,1953年成為獨立國家。 寮國目前是聯合國會員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新!!: 上座部佛教和老挝 · 查看更多 »

老挝人口

人口:6,477,211(2011年7月统计) 人口密度:27/km2 年龄结构.

新!!: 上座部佛教和老挝人口 · 查看更多 »

老挝保护国

老挝保护国,正式名称为老挝法国保护国(Protectorat français du Laos),又称法属老挝,是法兰西殖民帝国于东南亚的一部分。老挝保护国的建立标志着老挝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和暹罗、越南统治时期的结束。老挝保护国辖有大部分前澜沧王国的领土,是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1946年,老挝保护国被法国授予自治权,于1950年自我宣布独立,但外交、国防和经济仍受法国控制。1954年,通过日内瓦会议正式独立,建立老挝王国。.

新!!: 上座部佛教和老挝保护国 · 查看更多 »

老撾伊斯蘭教

老撾,大多數居民是上座部佛教徒,但仍有少数穆斯林生活,大概佔人口0.01%,主要生活在首都万象,那裹有他們的清真寺。 穆斯林在老撾主要從事貿易和肉食業(佛教徒厭惡宰殺),他們主要是占族,為逃避红色高棉進入老撾。他們主要生活在城市。 Category:老撾宗教 Category:东南亚伊斯兰教 Category:亚洲各国伊斯兰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老撾伊斯蘭教 · 查看更多 »

老撾華人

老撾華人,是分布在老撾的海外華人社群,佔老撾人口2%。他們主要分布於萬象、豐沙灣、瑯勃拉邦、巴色。 老撾華人主要是廣府人、潮州人、客家人、廣西人、雲南人和四川人,多數是十九世紀從華南移民到此(雲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說西南官話、潮州話、客家話和粵語。 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老撾的巴特寮夺取政權。在此期间,老挝跟随越南的排华政策,迫使许多老撾華人逃往泰國和美國。 如今眾多的中國内地華人移居老撾經商,使得華人人口回升了好几倍。許多華人也參與基礎建設,其中包括曾在萬象舉行2009年東南亞運動會的場館。 老挝华人主要信仰佛教,多為漢傳佛教,少數上座部佛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老撾華人 · 查看更多 »

附隨

《附随》,为《巴利文大藏经》中律藏的附录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其主要提供《经分别》和《犍度》的概要,或分类叙述有关戒律。.

新!!: 上座部佛教和附隨 · 查看更多 »

處 (佛教)

處(梵文與Āyatana),又譯為入,入處,佛教術語,意為感覺的感官基礎、媒介和對象等。緣生心心所法的一切境可分為所依六內處和所緣六外處,合稱十二處(dvadasayatanani)。.

新!!: 上座部佛教和處 (佛教) · 查看更多 »

U.C.纪元GUNDAM作品舰船及其他兵器列表

此表列出在日本动画系列片机动战士GUNDAM中以宇宙世纪(U.C.)为纪元的作品中出现的虚构兵器。 要获取更多关于GUNDAM的信息,请参看主题条目:.

新!!: 上座部佛教和U.C.纪元GUNDAM作品舰船及其他兵器列表 · 查看更多 »

报恩寺 (新加坡)

报恩寺(Poh Ern Shih)是新加坡南岸的一座佛寺,坐落于推迁路(Chwee Chian Road)的一个小山顶上,在巴西班让路(Pasir Panjang Road)的不远处。该佛教建筑是为纪念在1942年的巴西班让战役中丧命者而建立的,主要供奉地藏菩萨,其首位住持即是美籍上座部佛教和尚苏曼迦罗法师,他亦是新加坡第一位获任命为佛寺住持的西洋人。 报恩寺于2003年开始重建,现为新加坡第一座结合环保与亲乐龄概念的宗教建筑。报恩寺同佛友联谊会为该国的佛教社群主办各种活动,如佛法开示、契经论述、禅定课程等等,以中、英文教授。.

新!!: 上座部佛教和报恩寺 (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暹粒市

暹粒市(高棉语:ក្រុងសៀមរាប)是柬埔寨暹粒省的首府,古迹吴哥窟、大吴哥位于暹粒市北郊。西哈努克亲王的行宫在暹粒市中心,6号公路与Pokambor大道交叉处。6号公路西通暹粒-吴哥国际机场,Pokambor大道北通吴哥窟。 暹粒河从暹粒市流过,河流两旁,星级酒店林立。暹粒市人口大约20萬人,大部分信奉上座部佛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暹粒市 · 查看更多 »

抹谷

抹谷(မိုးကုတ်,)是缅甸曼德勒省彬乌伦县下辖的一个城市。距曼德勒北200公里,距中缅国境450公里。.

新!!: 上座部佛教和抹谷 · 查看更多 »

查克瑪人

查克瑪人,是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藏缅語系民族,人口100萬,分46個氏族,主要分布於吉大港山區,米佐拉姆邦、阿魯納恰爾邦、特里普拉邦和缅甸若開邦。 他們説藏缅語系的查克瑪語,與克拉底人關係密切,他們是南亞僅存的上座部佛教民族,他們的王室是南亞最大的佛教徒王室。 Category:印度民族 Category:缅甸民族 Category:孟加拉民族.

新!!: 上座部佛教和查克瑪人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

柬埔寨王国(ព្រះរាជាណាចក្រកម្ពុជា;Preăh Réachéanachâk Kâmpŭchéa),简称柬埔寨(កម្ពុជា,Kâmpŭchéa),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首都金邊,為联合国会员国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柬埔寨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领土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稱金邊湖)。.

新!!: 上座部佛教和柬埔寨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历史年表

这是一份柬埔寨历史年表。它包含了柬埔寨及其前任国家的重要的法定的和领土上的变化以及政治事件。欲览这些事件的相关背景,请见柬埔寨历史。另见柬埔寨君主列表。.

新!!: 上座部佛教和柬埔寨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宗教

佛教是柬埔寨的官方宗教,大約有97%的柬埔寨公民信奉上座部佛教,其餘信奉伊斯蘭教,基督宗教和泛靈論。.

新!!: 上座部佛教和柬埔寨宗教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柬埔寨少數民族占族和馬來人的信仰,在1975年全國穆斯林人口150000-200000人。但因後來紅色高棉種族清洗政策,人口大幅減少,直到80年代末,他們還沒有恢復他們以前的人口。 在2009年,估計全國1.6%人口即236000人是穆斯林。所有占族穆斯林也屬遜尼派沙菲儀派。.

新!!: 上座部佛教和柬埔寨伊斯蘭教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的黑暗时代

柬埔寨的黑暗时代覆盖了柬埔寨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历史。柬埔寨在这一时期中不断地衰落并丧失领土。柬埔寨在十六世纪期间曾享有过短时期的繁荣,这是因为那些建都于洞里萨湖以东南地区的湄公河沿线的国王们,曾促进了与亚洲其他地区的贸易。在这一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冒险者和传教士们也首次造访了这个国家。但是暹罗人在1594年对新都洛韦的征服,标志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又开始走向衰退,并且柬埔寨成为了它的两个渐渐强大的邻国——暹罗和越南——之间的权力斗争中的一个马前卒。 越南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拓居行为导致了它在十七世纪末吞并了这个地区。柬埔寨因而失去了它的一些最富饶的领土并且被切断了与海洋的连接。由于越南下定决心要吞并高棉人的土地并迫使那些居民们接受越南文化,因此,如此的外来侵蚀持续了十九世纪的整个前半叶。.

新!!: 上座部佛教和柬埔寨的黑暗时代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福建人

柬埔寨福建人又被稱為高棉福建人(高棉語:ខែ្មរចិនហុកគៀន),為12世紀移居至柬埔寨的華裔福建閩南人的後裔。這個術語具體指的是祖先來自中國閩南的柬埔寨華人。隨著人口遷移,柬埔寨華裔福建人也移居到泰國,越南和美國。柬埔寨華裔福建人社群已經與柬族部分或全部同化,大多數都由服裝和語言證明。這種同化情形與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峇峇娘惹社群類似,但保留的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仍然顯示為華人而非完全同化為柬埔寨當地族群。.

新!!: 上座部佛教和柬埔寨福建人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華人

柬埔寨華人指的是移民到柬埔寨的華人及混有華人血統的柬埔寨人。在高棉語中,Khmer kat Chen(ខ្មែរកាត់ចិន)用於混合柬族和華人血統的人,Khmer Chen (ខ្មែរចិន) 表示在柬埔寨出生的華人。1960年代末及1970年代初,柬埔寨華人是柬埔寨最大的少數民族;估計有42.5萬。但到了1984年,有華人血統的柬埔寨人只剩下61,400人了,由於戰爭、經濟及恐怖統治的因素使柬埔寨華人移民。 儘管柬埔寨人口相對較少,但柬埔寨華人比例過高,使柬埔寨社會的出現對華人的排斥,導致“純粹血統”的柬埔寨人的怨恨與徹底的歧視。 柬埔寨華人在柬埔寨工商界以及柬埔寨的政治界上扮演領導角色。在柬埔寨經濟中也有相當大的份量,許多柬埔寨華人在柬埔寨銀行業中特別有影響力,在貸款和商店企業普遍存在。.

新!!: 上座部佛教和柬埔寨華人 · 查看更多 »

掸邦共和国

掸邦共和国是指1993年至1996年期间在缅甸掸邦境内,由坤沙为首成立的一个军事政权。.

新!!: 上座部佛教和掸邦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掸族

掸族(တႆး;,ရှမ်းလူမျိုး;;ไทใหญ่ or ฉาน)一般是指緬甸掸邦的壮侗语族,自称“傣”。“掸”是緬族對他們的稱呼,可能是暹罗一词的讹传。“掸”指的是缅甸境内的泰老民族,英治缅甸时期,英国曾将Shan一词指称所有泰老民族(包括老挝、泰国和中国云南)。掸族缅甸曼德勒省、克钦邦与克倫邦也有,估計人數約600萬。狭义的掸族指的是大傣(傣亞〔Tai〕或傣隆〔Tai Long〕)。 按照自称的不同可以分为五个主要分支:.

新!!: 上座部佛教和掸族 · 查看更多 »

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梵語、巴利語:देवदत्‍त,Devadatta),一譯提婆達兜、地婆達兜、諦婆達兜、調婆達兜,法顯略譯作調達;亦有義譯為天授或天啟者。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曾經加入釋迦佛的僧團,但是後來因為意見不合與權力鬥爭,另外成立教派。提婆达多溺水而死,其教派並没有因为他溺亡而解散,東晉法顯、唐代玄奘遊歷天竺時,还曾看过此派活动。法顯、玄奘记载提婆达多派只供奉过去三佛,独不奉释迦文佛(釋迦牟尼)。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記載佛和佛弟子吃肉,但提婆達多批判佛和佛弟子吃肉是殺生,所以禁止弟子吃肉。《十誦律》記載提婆達多破和合僧時在佛教僧團推行完全素食主義,佛拒絕提婆達多,並說一向允許三淨肉,之後提婆達多召開破和合僧布薩,有504位比丘追隨提婆達多,成立不吃肉的新僧團。 提婆達多在原始佛教中犯下五逆重罪,破壞僧團,背叛佛教,設計謀害釋迦佛,是極為負面的人物。《增壹阿含經》記載提婆達多在地獄中「身體苦痛如斯」。大乘佛教的《妙法蓮華經》中,則紀錄提婆達多亦被釋迦佛授記,將來成佛。其實提婆達多是來示現作反面角色,讓眾生體悟作五逆罪者會墮落地獄。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說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中「如比丘入三禪樂」。.

新!!: 上座部佛教和提婆達多 · 查看更多 »

東吁王朝

東吁王朝(တောင်ငူခေတ်,英語:Taungoo Dynasty,1531年-1753年,也有翻譯為東固王朝,但東吁較接近發音)是緬甸的一個王朝,相當於中國的明朝中葉至清朝前期。 東吁王朝在13世紀時蒲甘王朝被蒙古人滅亡之後興起。中心是緬甸中部的東吁,有許多緬人。興起時南方有孟族的白古王朝(庇固),北方則有撣族的阿瓦王朝,西方有阿拉干王朝。東吁王朝起先與白古、阿瓦結盟,16世紀時滅此二國,統一緬甸,又征服暹羅的阿育陀耶王朝,但也勞民傷財。之後暹羅復國與東吁爭戰。東吁內部分裂混亂,雖在17世紀初再度統一並且放棄對外擴張,但之後國勢又衰弱,最後於1752年被白古的孟族所滅。 李盈慧,王宏仁主編。《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台北市:五南。2008年。19~21頁。ISBN 978-957-11-5381-0 (738).

新!!: 上座部佛教和東吁王朝 · 查看更多 »

松耀司·舒克马卡纳尼

松耀司·舒克马卡纳尼(ทรงยศ สุขมากอนันต์,)是一个泰国著名导演。.

新!!: 上座部佛教和松耀司·舒克马卡纳尼 · 查看更多 »

松溜·阿嘎牟尼

松溜·阿嘎牟尼()乳名艾甩,僧名西利彭·祜巴勐,傣族,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人,中国云南巴利语系佛教僧人。松溜·阿嘎牟尼,载 征鹏等编,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新!!: 上座部佛教和松溜·阿嘎牟尼 · 查看更多 »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一部後,「格物致知」的意義也就逐漸成為後世儒者爭論不休的熱點議題,以至於今。現在社會上關於「格物致知」的流行詮釋是根據南宋朱熹學說的部份觀點,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雖然朱熹乃是儒學史上承先啟後的一代大儒,但他對於「格物致知」的觀點之所以在後世成為主流,並非是因為獲得後世儒家學者的普遍贊同。事實上,朱熹學說在南宋當時還因政治黨爭而被斥為「偽學」,而後世的許多儒家學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對於「格物致知」的學說觀點。但因為朱熹的《四書集注》在元朝中葉就被官方採用為科舉取士的應試準則,而自從明太祖開始獨尊朱熹學說為《四書》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權威以後,朱熹學說更是成為明清兩代歷時五百餘年在科舉應試上的官方教條觀點。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觀點也就在數百年的官方教條權威下,成為後世社會上的普遍流行觀點。所以在清末的洋務學堂中,就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簡稱。上海等地还成立科学技术学校,称为格致书院。.

新!!: 上座部佛教和格物致知 · 查看更多 »

梁姓

梁姓是一個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在中國大陸人口排名第22位,在台灣排名第43位。.

新!!: 上座部佛教和梁姓 · 查看更多 »

梁文道

梁文道()。祖籍廣東順德,香港文化人、传媒人。有部分粉丝称其为“道长”,但因梁文道本人信仰南传佛教,使用该敬称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梁文道也是《零八宪章》签署者。.

新!!: 上座部佛教和梁文道 · 查看更多 »

梯诃都 (阿瓦国王)

梯诃都(သီဟသူ,; 1394年 6月 3日– 1425年8月)是阿瓦王朝第五代国王,1422年至1425年在位。在他统治期间,阿瓦王国与白古王国间的战争正式结束。与弟弟Minyekyawswa不同,他并不把白古看做敌人,推行对白古王国友好、安抚的政策。1423年,他帮助白古王朝的两位互相敌对的王位竞争者达成和解。由于梯诃都帮助结束这场争斗,位竞争王位的王子将自己的妹妹信修浮夫人嫁给了他,并成为他的王后。.

新!!: 上座部佛教和梯诃都 (阿瓦国王) · 查看更多 »

梵天

梵天(梵文:ब्रह्मा,Brahmā),原為古印度的祈禱神,現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主神。他的坐騎為孔雀(或天鵝),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女,故梵天也常被認為是智慧之神。全印度幾萬座印度教寺廟中供奉梵天的寺廟卻極為少見,現存最有名的專門供奉梵天的地方位在拉賈斯坦邦城鎮普斯赫卡尔,其他各地印度教徒大多供奉濕婆和毗濕奴。 佛教也將梵天吸納為護法神之一,在南传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得到很大的發揮,華人稱之為四面佛/四面神,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在東南亞有非常多信眾。.

新!!: 上座部佛教和梵天 · 查看更多 »

梵網經 (大乘佛教)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大乘佛教傳出的《梵網經》,收於大正藏律部,從古漢語轉譯至西藏而有藏譯本。其下卷又稱之為《梵網菩薩戒經》(梵語:Brahmajāla Bodhisattva śīla Sūtra)、《菩薩波羅提木叉經》、《菩薩心地戒本》,為漢傳佛教菩薩戒所據法本之一。本經雖與《巴利三藏·長部·梵網經》同名,但為不同經本,內容亦不相近。 經序說《梵網經》為鳩摩羅什所譯,然《梵網經》流傳史實不詳。許多佛教學者認為此經可能為為5世紀中於漢地所造。.

新!!: 上座部佛教和梵網經 (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梵網經 (上座部)

梵网经(巴利語:)是《巴利三藏·长部》的第一部经,这部经对于生起正信,了解邪见,具备佛法正确知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被集结为巴利三藏的第一部经。 在漢傳佛教《大正藏》中對應經典為《長阿含經》第二十一經《梵動經》,和三國月支優婆塞支謙譯《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

新!!: 上座部佛教和梵網經 (上座部) · 查看更多 »

森寺

森寺,是老撾琅勃拉邦的上座部佛教寺院。.

新!!: 上座部佛教和森寺 · 查看更多 »

楞嚴經

《楞嚴經》(Śūraṃgama-sūtra),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简称《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據傳說,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至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印順法師認為它與《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屬於晚期如來藏真常唯心--的作品。 在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楞嚴經》梵文原本未傳世,從面世開始,因未被列入正式譯經目錄,對於它的真偽,就有了經久不息的爭議,佛教學者認為它是在唐代的中國所寫作,再偽託為印度傳入的作品。.

新!!: 上座部佛教和楞嚴經 · 查看更多 »

楞伽經

楞伽經(Lankāvatāra-sūtra),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屬於如來藏學派,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 《楞伽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也是法相宗(唯识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经的主要内容,是佛开示的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种无我。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是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和成自性;八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二种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就是楞伽法门的主要内容。.

新!!: 上座部佛教和楞伽經 · 查看更多 »

業 (佛教)

業(कर्म,,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

新!!: 上座部佛教和業 (佛教) · 查看更多 »

極微

極微(梵語:),又譯鄰虛、鄰虛塵,源自古印度哲學思想,是組成一切物質(色)的最小單位,類似於古希臘哲學中的原子。部份佛教部派如說一切有部和南傳上座部接受了這個學說,耆那教和勝論派也設立了極微的概念。.

新!!: 上座部佛教和極微 · 查看更多 »

欲邪行

欲邪行(巴利語:,梵語:),或譯為邪婬,是佛教戒律術語,是淫欲引起的邪行,即「不適當的性行為」,離欲邪行是五戒、十善之學處。.

新!!: 上座部佛教和欲邪行 · 查看更多 »

止观

止观,佛教術語,奢摩他與毗婆舍那的合稱,是修行禪那的兩大方法。汉传佛教中,天台宗特別重視這個法门。.

新!!: 上座部佛教和止观 · 查看更多 »

比丘尼

比丘尼(bhikṣunī;巴利文 bhikkhunī),又譯為苾芻尼、比呼尼、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女,中文俗稱尼姑、尼師、女尼。比丘尼則是指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僧侶。「尼」在梵語中是指女性,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 受沙彌尼十戒的稱為沙彌尼。之后受了式叉摩那戒者,稱為式叉摩那,又名學法女。最后受具足戒者为比丘尼。.

新!!: 上座部佛教和比丘尼 · 查看更多 »

水燈

水灯,又稱流燈,是浮于水面的燈,依水燈所在的水體不同又稱河燈、江燈等。最原始的水燈是把點燃的燈放進水裡漂浮的一種,稱為水燈頭。水燈源自印度,後來因佛教傳播,流傳至東南亞及東亞地區。在包括東南亞在內的南亞文化圈中,水燈是祭祀、送厄、祈福的儀式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1998) ISBN 0-19-861263-X - p.540 "Diwali /dɪwɑːli/ (also Divali) noun a Hindu festival with lights...".,在東亞則多見於普渡儀式中,屬一種接引水中孤魂接受普渡的儀式,為祭水幽儀式的一種,常見於醮會、盂蘭勝會等,又稱照冥《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中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家設孟蘭盆會,放燈西湖及塔上、河中、謂之‘照冥’。”。在台灣、日本又有水燈排,是以大竹子或木頭為中柱,左右以數條竹子或杉木紮成筏形,分幾十格或幾百格,每格懸掛一燈。除了在水中漂浮的水燈外,近年還出現了固定在水中位置的。.

新!!: 上座部佛教和水燈 · 查看更多 »

江淮民系

江淮人,即江淮民系,或為下江民系,一般指稱说江淮官话(「江淮方言」、“江淮话”或“淮官”)的汉族民系,主要分布于江苏省中部、东北部、西南部;安徽省中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浙江、江西局部地區。人口大约7000万。由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江淮地區一直是軍事爭奪的重點。文化上,江淮文化是南方文化中最靠近北方文化区域的,兼有南北的文化特征。江淮官话亦同時具有來自吳語、贛語、中原官話等多種方言的。.

新!!: 上座部佛教和江淮民系 · 查看更多 »

江淮文化

江淮文化是指以今江苏省、安徽省中部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其间居民被称为江淮民系,是使用江淮官话(「江淮方言」、“江淮话”或“淮官”)的汉族民系之一,主要分布于江苏省中部、东北部、西南部;安徽省中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浙江、江西局部地區。人口大约7000万。由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江淮地區一直是軍事爭奪的重點,江淮民系具有典型的“南蠻北侉”居中心態。在文化上,江淮文化既不屬於典型的北方文化、也不屬於南方文化,而是一種南北混合的文化類型。江淮官话亦同時具有來自吳語、贛語、中原官話等多種方言的。.

新!!: 上座部佛教和江淮文化 · 查看更多 »

汉传佛教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台灣、日本與越南等地。 印度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汉地消亡后,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漢傳佛教和其他各系佛教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素食、戒疤,南傳佛教不認同「南無阿彌陀佛」之用語,素食和戒疤也是漢傳佛教獨有,並非印度佛教的戒律。.

新!!: 上座部佛教和汉传佛教 · 查看更多 »

沙门果经

《沙门果经》(巴利文:Samaññaphal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部经。该经文为佛陀向阿阇世王开示。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有《長阿含經·沙門果經》(第1部第107卷)、《增壹阿含經》(第2部第762卷)、《寂志果經》(第1部第270卷)。.

新!!: 上座部佛教和沙门果经 · 查看更多 »

波罗密

波羅蜜(पारमि,),即波羅蜜多(पारमिता ),佛教術語,是所有菩薩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波罗密 · 查看更多 »

波梨经

《波梨经》(巴利文:Pathik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十四部经。 該經講述,佛陀在末罗国时,离车族比丘善宿脱离僧团,原因为佛陀不显示超人的神通、不解释世界的起源。游方僧薄伽婆向佛陀问起此事,佛陀回答道,其曾经向善宿语言三位裸体苦行者的结局,都得到应验。佛陀也向解释四种世界起源说,梵天说、戏嬉说、意乱说和无因说。但佛陀认为显示神通与解释世界起源并非其说法目的,因为这些不能达到灭苦和解脱。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阿㝹夷經》(第1部第66卷)。 Category:長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波梨经 · 查看更多 »

泰國君主

泰國君主(中文世界稱為泰國國王,簡稱泰王,歷史上曾被稱為暹羅國王;พระมหากษัตริย์ไทย)為泰國(以前為暹羅)的君主立憲制君主。泰王為泰國國家元首,同時也是現今王室卻克里王室的領導者。 雖然卻克里王朝於1782年才建立,但傳統上認為,泰國君主制度起源於1239年的素可泰王國,隨後在厄伽陀過世後進入空缺期,直到18世紀擁有華裔血統的鄭信登基才恢復王室。1932年發生不流血的暹羅立憲革命後,泰國君主轉型成為君主立憲君主。泰國君主官方住所是位於曼谷的大皇宮;然而,前任國王蒲美蓬·阿杜德則是長期居住在吉拉達宮或位於海灘度假城市華欣的。 泰國君主的頭銜包含了國家元首、、佛教的擁護者與宗教的維護者。 而其中最偉大的國王稱為五大帝,備受人民崇敬,分別是蘭甘亨大帝、烏通王、納黎萱大帝、達信大帝、拉瑪五世。 在2016年10月13日收訂為八大帝,分別是蘭甘亨大帝、烏通王、納黎萱大帝、達信大帝、通鑾、蒙固、朱拉隆功和普密蓬·阿杜德。 現任泰王為拉瑪十世(瑪哈·哇集拉隆功),於2016年10月13日繼位。.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泰國君主 · 查看更多 »

泰國宗教

泰國憲法未規定泰國國教,而且保障所有泰國公民的宗教自由——但是國王一定要是佛教徒。200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94.6%的泰國人是信仰上座部佛教的佛教徒。穆斯林是泰國第二大宗教群體,占泰國人口的4.6%。 泰國最南端的府份——北大年府、惹拉府、陶公府以及宋卡府及春蓬府的部份地區——有著大量穆斯林人口,其中既有泰族也有馬來族。泰國南端主要是馬來人。基督徒(主要是天主教)占泰國人口的0.7%。錫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人數較少,但也有一定影響力,他們居住在城市裡,主要從事零售業。 17世紀後,泰國有少量的猶太人。由2011年開始,穆斯林活動人士——泰國政府稱之為恐怖分子或分裂主義者——因腐敗及種族歧視與中央政府對抗。隸屬於文化部的泰國宗教局(Thailand's Department of Religion)負責該國宗教團體的註冊。它與泰國移民署的警察一起負責監管外國傳教士的傳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泰國宗教 · 查看更多 »

泰國伊斯蘭教

泰國的伊斯蘭教是少數派宗教(主要信仰是上座部佛教),主要是南泰國四府的馬來人的信仰。大多數泰國穆斯林屬於遜尼派的教派,人口39000-42000人http://service.nso.go.th/nso/nsopublish/service/survey/cult48.pdf 。.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泰國伊斯蘭教 · 查看更多 »

泰国南部地区

泰國南部是泰國主要地理分區之一。北與泰國中部地區以克拉地峽相連,西北鄰緬甸,西為安達曼海,東為泰國灣,南接馬來西亞。泰國南部地區共有14個府,面积77477.52km²,總人口約800萬。其中最南部的三個府(惹拉府、北大年府和陶公府)是泰國在1909年根據《英暹條約》(1909)自馬來亞取得,當地居民主要為信伊斯蘭教的馬來人,這一帶曾經有馬來族建立的獨立的北大年蘇丹國,故當地馬來族穆斯林分離主義運動十分活躍,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动荡。 泰國南部地區的主要民族有泰人、馬來人和華人,主要宗教有南傳佛教和伊斯蘭教。馬來族穆斯林不僅在泰國最南部的三個府最為集中,也大量分佈在泰國南部地區臨近的其他府。泰南主要城市包括宋卡、合艾、布吉、素叻等。 Category:泰國地理.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泰国南部地区 · 查看更多 »

泰国人

泰国人指长期生活在泰王国的各族人民。 另外,生活在世界各国的,父母中有至少一人曾经为泰国公民的人也可按照本人意愿称其为泰国人。一般来说泰国人是指泰族中的小泰人(暹邏泰族)。泰国现在一般认为泰國人是文化民族,是來自中国云南、廣西的古代泰人移民与当地的孟-高棉人土著融合而成,近代又融入了不少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漢族移民。.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泰国人 · 查看更多 »

泰国僧王

僧王即僧伽拉者(Sangharaja;สังฆราช Sangkharat),泰语全称颂德帕僧伽拉者沙恭摩诃僧伽巴里那裕(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สังฆราช สกลมหาสังฆปริณายก Somdet Phra Sangkharat Sakonlamahasangkhaparinayok,意为“全国僧伽领袖僧王”)是泰国上座部佛教最高领袖,名义上是全国僧侣的统领。除去宗教意义外,僧王于泰国民众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是为精神领袖。僧王由泰国国王任命,并通过总理副署。 除僧王外,泰国有副僧王、教区尊长、府尊长、县市尊长等宗教管理者,最高僧伽单位为(มหาเถรสมาคม Mahathensamakhom),共十三位委员,以僧王为主席,四位副僧王担任委员,其余委员由各地方僧伽会推举。 现任泰国僧王为1927年出生的,于2017年2月7日登基。.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泰国僧王 · 查看更多 »

泰国国旗

泰國國旗(ธงไตรรงค์,音译通代隆,即三色旗之意)是一面三色旗,由紅-白-藍-白-紅五條橫帶組成,藍帶比紅白帶寬一倍。紅色代表著泰國的國土與民族;白色原指上座部佛教,後來則被解釋為宗教之意;藍色則是指王室和國王。 现行國旗採用於1917年9月28日,由國王拉瑪六世設計。 2017年起,每年9月28日是泰国国旗纪念日,为非法定假日。.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泰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泰裔馬來西亞人

泰裔馬來西亞人,是指出生或移民到馬來西亞的泰族(暹羅泰族),在2014年有70000個泰人有馬來西亞國籍。這個數字不包括那些居住在馬來西亞但不持有馬來西亞公民身份的泰國人。他們多來自泰國與馬來西亞接壤地區。 在政治上,泰裔馬來西亞人被視為馬來西亞土著並給予馬來人的地位。.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泰裔馬來西亞人 · 查看更多 »

泰裔香港人

泰人,是香港人口較少的族群,也是全球泰國移民的一小部分。.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泰裔香港人 · 查看更多 »

泰沅

傣阮,又称昆勐(耕地的人,我們社區的人),汉语译名又有“泰庸人”、“润族”、“傣允”等,是泰國北部的台語民族,傣泰民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傣",是泰国北部的主要人口,人口600万;也分布於緬甸與老撾,人數逾3萬。他們與西雙版納的傣族傣泐有關,曾經建立蘭纳王国。居住在泰国北部兰纳八府的傣阮和傣泐、傣痕、傣龙(即大泰,掸族)一起,被称作兰纳泰族。 傣阮一称来自于傣族古国庸纳迦,阮即是庸纳迦的简化。 傣阮与居住于泐国的傣族人傣泐有很密切的关系,泰国北部的傣族傣阮祖先来自西双版纳,至今也起码有一半以上的人有西双版纳傣族的血统。 傣阮使用的文字来自于古孟文,经过改造后传入掸邦景栋、西双版纳和澜沧王国境内。.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泰沅 · 查看更多 »

泰族

泰族(小泰)是泰国的主体民族,即泰国中部人,讲泰语,有自己的文字。 泰国泰族主要分三支:泰国北部山区的泰族叫大泰,湄公河与湄南河的泰族叫小泰。泰国主体的泰族又称为小泰人,因为混血了大量的高棉族、孟族,致使身材更矮、肤色更黑。大泰人与小泰人之间是有隔阂的,两者曾经长期对峙,虽说交往相对密切,但是大多数时间是各行其是,并未处在同一行政区辖,因此认同相对淡漠。各个分支讲不同的泰语方言。东北泰人则包括老挝大部分的泰语民族(不入老族的老挝泰人)、泰国东北部的伊善地区,他们讲的泰语东北方言更加接近老挝语,聚居在较为贫瘠、少水的泰东北高原地区,主体在泰国东北部,小部分在老挝。 泰国的泰族(Thai)、柬埔寨的泰族(Thai)、越南的泰族(Thai)、老挝的佬族(Lao)、中国的傣族(Dai)、印度的阿洪族(Ahom),同属一个民族,都自称“Thai”或“Dai”。.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泰族 · 查看更多 »

泼水节

泼水节也称宋干节(សង្រ្កាន្ត; သင်္ကြန်; สงกรานต์; ສົງການ),是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老挝、斯里蘭卡、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傣族共同庆祝这个节日。東南亞民族在海外聚居地──香港九龍城、大埔太和寺、西環及台灣新北市中和區、澳門等──也承襲相關習俗。 整個節慶歷時數日,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泼水节首二天是去舊,最後一天是迎新。此節日是新舊曆新年後,第三個在年初慶祝的節日。乃是中國新年後第二個民族性的節日.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泼水节 · 查看更多 »

法句經

法句經(Dharmapada;印度俗語、-pi धम्मपद ),又譯為曇鉢經、曇鉢偈,為佛教重要典籍;是佛陀所說偈頌的合集,也是傳播廣泛,相當知名的佛教經典。根據傳統說法,這些是佛陀在不同場合中所說的偈頌,其內容涉及有關佛教戒律和修行的清淨生活,為教導佛法戒、定、慧的言說,後來再經由佛教僧侶編定而成。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的《小部》保有 Dhammapada 的早期版本,計有26品423頌,由了參法師在1953年時譯成中文。漢文大藏經則收有從說一切有部譬喻師所編輯的33品梵語 Dharmapada 譯出的《法集要頌經》,以及支謙等人所譯,混編巴利語系和梵語系等不同版本的《法句經》,計有39品758頌。另外,還有穿插故事的《法句譬喻經》以及《出曜經》。.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法句經 · 查看更多 »

法屬印度支那

法属印度支那(Indochine française,ຝຣັ່ງແຫຼັມອິນດູຈີນ,សហភាពឥណ្ឌូចិន,越南語:、、),法兰西殖民帝国在东南亚的领土,由老撾保護國、柬埔寨保護國、三个越南人聚居地(东京,安南与交趾支那)和中國的廣州灣组成。 法屬印度支那的建立始於1862年越南割讓南圻地區予法國開始,1885年中法戰爭後越南正式成為法國保護國,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主要部份。1887年,已為法國保護國二十年的柬埔寨加入法属印度支那,而老挝与广州湾分别在1893年与1900年加入。1902年,当地首府由南圻的西贡迁至东京河内,到了1939年,首府又由河内迁至安南大叻,二战结束之后,首府再次由大叻迁回河内。法国本土在二战期间沦陷之后,之前由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管理的印度支那,交给了维希法国在日本的监督之下管理。不过,在1945年3月至8月期间,印度支那是由日本全权管理的。自1941年5月开始,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獨立同盟會就一直在越南进行企图推翻法国政府的叛乱,开始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1949年,法国赋予了以保大帝为首的君主立宪国家,奉行反共;维持越南国独立地位。日內瓦會議结束之后,越盟在越南北部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而越南南部的越南国则继续维持独立地位。.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法屬印度支那 · 查看更多 »

法胜大师

法胜 (Dhammajayo)(ธมฺมชโย,; 出生于1944年4月22日), 俗家名字是: 差雅朴·苏惕婆 (Chaiyabun Suddhipol) (ไชยบูลย์ สุทธิผล, )而他曾获颁泰国佛教僧团授予僧衔:帕帖雅玛哈幕尼 (พระเทพญาณมหามุนี, ), 他是位泰国南传佛教比丘。 他曾担任泰国佛教寺院法身寺的住持,在位至1999年,后续从2006年至2011年12月。2016年12月,他被委任为该寺院的荣誉住持。 他也是的主席。法身寺与法身基金会都是的一部分。他是詹∙孔诺雍八戒女的学生之一,且是教导最著名的导师。.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法胜大师 · 查看更多 »

法藏部

法藏部(梵語:),又稱曇無德部、法護部、法密部,是早期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公元前1世紀時十分興盛。法藏部的戒律四分律對漢傳佛教有重要影響。.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法藏部 · 查看更多 »

法集論

《法集论》(Dhammasaṅgaṇi),为《巴利文大藏经》中七论藏之一,又作《法聚論》,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是整理經典中的法数名目。本論被覺音尊者(Buddhaghosa)列為南傳巴利七論的首位,可視為阿毗達磨論書的先驅,和《分別論》都是阿毗達磨的基礎著作。書中所列舉的論本母屢被其他論書引用,如《分別論》、《界論》、《雙論》及《發趣論》等。同時覺音尊者的《清凈道論》曾詳細解說書中的主要論目。 法集论,分为四品,为对诸法进行分类阐述,其概要如下︰ 一、心生起品︰說明三界和出世間的八十九心、與之相應的心所法。 二、色品: 將一切色法分類為一種色聚至十一種色聚,再逐一廣說。 三、總說品: 列舉諸法,並依據論母、經母以解說一切法。 四、義釋品: 說明論母的法數名目。.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法集論 · 查看更多 »

法昂

法昂(寮語:ຝ້າງູ່ມ Fa Ngum;),瀾滄王國開國國王,1353年—1373年在位。 法昂原是老撾北部瑯勃拉邦的王族,出生在勐騒瓦。法昂的父親法芾是川東王(瑯勃拉邦王)坎豐的王子,因法芾勾引父王妃嫔而被坎豐驅逐,法昂被迫隨父親逃亡高棉。 有另一個版本(瀾滄紀年)是法昂出生有33顆牙齒,這是對他祖父王國帶來不吉利的兆象,因而被驅逐。 後來,法昂受高僧摩呵波沙曼多撫養成人。高棉王將公主Kèo Kèngkanya嫁給了他。在高棉帝國的幫助下,法昂回到了勐騒瓦,糾集一萬兵馬起兵,按高棉王國型式組織王國,軍威大振。法昂征服了今日越南乂安、榮市一帶的红泰与黑泰,又奪取了今日泰國的依善地區。1352年至1354年期間征服今日占巴塞、琅南塔、甘蒙、川壙、萬象、西雙版納之地,於1353年攻破瑯勃拉邦,迫使坎豐自殺,法昂遂於瑯勃拉邦登基,国号「瀾滄洪考」(Lan Xang Hôm Khao)。 1359年因虔信南傳佛教的高棉皇后請求下,由高棉引入佛教,並以之為國教。法昂以萬象為宗教中心,以瑯勃拉邦為行政中心。其高棉王后在抵抗蒙古人入侵期間患瘟疫逝世。法昂又與安南、暹羅建交,1368年他与大城王國公主结婚。1373年,法昂被瀾滄王國的貴族驅逐,由兒子桑森泰繼位。1393年死在暹羅的楠府一带。.

新!!: 上座部佛教和法昂 · 查看更多 »

洪马内

洪马内 (高棉语:ហ៊ុន ម៉ាណែត,),柬埔寨总理洪森长子,母亲为文拉妮(亦称文菊香)。1995年进入美国西点军校就读,1999年5月29日毕业。1999年9月进入纽约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在英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回到柬埔寨后任柬埔寨唯一特種部隊成員。2007年与劳工职业培训部国务秘书毕桑潘的女儿结婚, Category:柬埔寨政治人物 Category:柬埔寨军事人物 Category:洪姓.

新!!: 上座部佛教和洪马内 · 查看更多 »

洪森

洪森(;),亦称雲升或韓森,是柬埔寨政治人物,柬埔寨首相兼柬埔寨人民黨領袖。.

新!!: 上座部佛教和洪森 · 查看更多 »

涅槃

涅槃(Nibbāna;Nirvāṇa),佛教術语,合文作,又譯為泥洹、般泥洹、般涅槃、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波利暱縛男,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佛教認為外道無法實證何謂涅槃,在無佛教的時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親證涅槃。釋迦牟尼菩薩降生後,出家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佛法,才開始有聲聞聖弟子實證涅槃,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後,會取證無餘涅槃,進入不生不死狀態。時至今日,當有佛教上師、沙門、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涅槃了。.

新!!: 上座部佛教和涅槃 · 查看更多 »

涅槃經

佛教的涅槃經 可指:.

新!!: 上座部佛教和涅槃經 · 查看更多 »

淨人

淨人,佛教名詞,流行於古代印度,意指在佛寺中服勞役的一般人,他們未出家受戒,因此可以執行某些佛教僧侶受戒律限制不能做的日常事物。目前在南傳佛教中,仍然保有此一習俗。.

新!!: 上座部佛教和淨人 · 查看更多 »

淨土宗

淨土宗,簡稱淨宗、蓮宗、佛土宗等,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個宗派。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韓國、越南等地,至今不衰,其“净土崇拜”的观念对民间宗教白莲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禅宗一样,净土宗的历史渊源传自古印度佛教,不过,在古印度净土信仰和念佛法门并未成为一个专门宗派。在中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中,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典中有近百种佛经专门或者兼带谈到净土念佛法门。净土法门在中国起步于汉晋时代的东林寺之慧遠大师,始于北魏曇鸞,经唐代善导法师发扬光大。东林寺、玄中寺、香積寺等被奉為淨土宗祖庭。日本淨土宗的總本山在知恩院。.

新!!: 上座部佛教和淨土宗 · 查看更多 »

淨因寺 (基隆)

淨因寺,又名淨因禪寺,舊稱淨因禪堂、淨因堂,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中山區中山里虎仔山的觀音寺,荒廢多年,遂有「基隆鬼廟」之稱。.

新!!: 上座部佛教和淨因寺 (基隆) · 查看更多 »

温纳貌伦

温纳貌伦(Wunna Maung Lwin,)为前任缅甸外交部长(2011-2016), 他曾长期在缅甸武装部队服役,毕业于缅甸国防服务学院。.

新!!: 上座部佛教和温纳貌伦 · 查看更多 »

清净经

《清净经》,(巴利文:Pasadik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二十九部经。 該經講述,佛陀住在释迦族弓术园时,阿难带着沙弥周陀告诉佛陀,尼乾子在波婆城去世后,其弟子发生分裂互相攻击。佛陀以自我为例,说明什么是理想的导师与弟子。佛陀说他达到正等正觉,获得阿罗汉果,而成为导师。佛陀强调自己宣讲的法为三十七道品。佛陀并告诫弟子,为众生利益与幸福,必须保证这些法常存世间,众比丘要互相团结,共同切磋诵读,不要争执。佛陀还讲述四安乐、四禅、四果位和四圣谛。并要求比丘不为九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蓄财、不随欲、不随恚、不随痴、不随怖,也不要陷入对灵魂和世界起源之类无谓的思辨。 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清净经》(第1部第72卷)。 Category:长部.

新!!: 上座部佛教和清净经 · 查看更多 »

清淨道論

清淨道論(巴利文:Visuddhimagga),共三卷,五世紀錫蘭僧人覺音(梵 Buddhaghosa)所著,為上座分別說部赤銅鍱系大寺派之重要論著,在南傳佛教有崇高之地位,有「修行者的百科全書」之譽。地位等同於說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論》。 本書對修行的前期準備工作、修習技巧、及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闡釋(見七清淨、十六觀智),對修行者來說,可說是很實用的「地圖」。這本書的體裁與無畏山派的《解脫道論》相近,但對它的見解多所評破。.

新!!: 上座部佛教和清淨道論 · 查看更多 »

清曼寺

清曼寺(泰语:วัดเชียงมั่น,Wat Chiang Man),又稱昌挽寺,位於泰國北部 清邁市的是蓬區(Tambon Si Phum),該寺歷史悠久,是清邁古城的第一座佛寺,由蘭納王國的第一任國王孟萊王(King Mengrai)於1297年親自監督興建,寺廟融合了蘭納與斯里蘭卡的建築風格謝明蓉,《非常泰國-曼谷VS.清邁酷遊筆記-玩轉地球》,中國旅遊出版社,2007:116,ISBN 9787503229633 。.

新!!: 上座部佛教和清曼寺 · 查看更多 »

湄公河

湄公河(Mê Kông Sông;แม่น้ำโขง;ແມ່ນ້ຳຂອງ;ទន្លេមេគង្គ;မဲခေါင်မြစ်),干流全长4180公里,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世界第十二長河流New Comprehensive Atlas for Hong Kong, George Philip Ltd.

新!!: 上座部佛教和湄公河 · 查看更多 »

潮汕民系

潮州民系,也稱「潮汕民系」、「潮州人」或「潮汕人」,是廣東諸民系和族群之一,指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與豐順縣以及周邊地區有潮州認同感的人。 潮州民系屬於閩南民系的一支,與古代約隋唐時期南下廣東的福建移民頗有淵源,不過儘管系出同源,現今多數已經不具有福建等地閩南人之認同。(例如臺灣地區因被漳泉閩南人排擠,改為與客家人合作而操客家話,香港潮人受廣府人影響也改講廣州話)。說閩台片閩南語的潮汕人只占徽小的比例。潮州民系給外界的印象,一般認為他們敢於拚搏,勇為天下先行者也,另外其經商禀賦更為外人所稱道,自古以來便以潮商一詞為人所知。在中國商幫之中,潮商有「東方猶太人」的稱號。.

新!!: 上座部佛教和潮汕民系 · 查看更多 »

澜沧江

澜沧江(佤语:Grong / rom Groung / rom Grong),是湄公河上游中国境内河段的名称,其上游為扎曲(),發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鄉北部,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在勐腊县出境成为老挝和缅甸的界河后,始称湄公河。流域面积16.48万平方公里,长2,139公里,多年平均出境水量765亿立方米。澜沧江的水电已经全面开发,除扎曲上的果多水电站外,昌都以下共规划21级,其中西藏境内6级,云南境内15级。 “澜沧”一词或来源于老撾的灡沧王国。瀾滄江流域的民族多數信仰上座部佛教與藏傳佛教。.

新!!: 上座部佛教和澜沧江 · 查看更多 »

澜湄合作

澜湄合作,即“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是由中国政府推动的推动的区域合作机制,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11月的第17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的重要倡议。成员包括湄公河流域的国家: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首次领导人会议于2016年3月22日至23日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其他成员国的领导人共同出席会议,并就该合作机制交换意见。.

新!!: 上座部佛教和澜湄合作 · 查看更多 »

末法

末法(梵語:saddharma-vipralopa),佛教术语,正法絕滅之意,指佛法衰頹之時代,為一種佛教末世論。末法說影響了的演變,尤其是淨土宗深受影響。.

新!!: 上座部佛教和末法 · 查看更多 »

本生 (佛教)

本生(梵语:जातक,Jātaka),音译作阇多伽、阇陀,又稱佛說本生經、生經、本生譚、本生故事,是記錄佛陀還未成佛(菩薩)的前生故事。是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之一。 《佛地經論》:「先世相應所有餘事。名為本事。先世所受生類差別名為本生。」 《成实论》卷一说:「阇陀伽者,因现在事说过去事。」。有些故事散見於各類巴利文經典中。敦煌石窟刻有大量的本生故事,如: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九色鹿拯救溺人、月光王施头。 南傳《本生經》有二十二篇、五四七則;依形式、內容等異同而類形化,大體在四三五則上下的數目。其中,相當於漢譯和梵文者有一六○餘則,巴利語獨特者有二七○餘則。.

新!!: 上座部佛教和本生 (佛教) · 查看更多 »

朱尼厄斯·理查德·贾亚瓦尔德纳

朱尼厄斯·理查德·贾亚瓦尔德纳(Junius Richard Jayawardene,ජුනියස් රිචඩ් ජයවර්ධන,ஜூனியஸ் ரிச்சட் ஜயவர்தனா; ) 1977年到1989年任斯里兰卡总理,1978年到1989年任斯里兰卡总统。他是锡兰民族主义运动的领袖,独立后曾在各届内阁任职几十年。.

新!!: 上座部佛教和朱尼厄斯·理查德·贾亚瓦尔德纳 · 查看更多 »

朱瑪人

朱瑪人,是一個生活在孟加拉國吉大港丘陵地帶的族群統稱,包括查克瑪人、特里普里人、廓爾喀人和阿薩姆人等民族。 他們又稱帕哈里人,即丘陵居民,他們多數操藏緬語,信仰上座部佛教,從事刀耕火種農業。 在孟加拉國獨立後,為開發該區土地,鼓勵孟加拉穆斯林大量移民該地,其中發生軍人強姦婦女等情況,引起兩族對抗達20年,直到1997年才和平結束。国际社会将吉大港山區衝突定义为种族清洗。.

新!!: 上座部佛教和朱瑪人 · 查看更多 »

有分

有分(bhavānga,bhavaṅga),佛教阿毘達摩術語,心識的一種形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由赤銅鍱部提出,現仍傳承於巴利佛教中。巴利佛教的有分識學說,主要祖述於《發趣論》與《清淨道論》,將有分視為是心的14种作用之一,执行有分作用的心称为有分心(bhavaṅga-citta)、有分識(bhavaṅga-viññāṇa)。 有分識學說,與大乘佛教中的阿賴耶識學說與如來藏學說之間有許多共同點,但因為歷史文獻不足,現代佛教研究者尚無法確定這些學說之間的關連。.

新!!: 上座部佛教和有分 · 查看更多 »

惟善

惟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于都人。 主要从事印度早期佛教、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国佛教、梵文等方面的研究。.

新!!: 上座部佛教和惟善 · 查看更多 »

戒喜禪師

戒喜禪師 (Sayādaw U Sīlānanda သီလာနန္ဒ, 1927年12月16日-2005年8月13日)是一名緬甸上座部佛教的僧人及毗婆舍那禪法導師。出生於緬甸城市曼德勒,他於1943年4月14日潑水節出家成為沙彌,當時年僅16歲。他在實皆山(Sagaing Hills)摩訶維佐達亞寺(Mahavijjodaya Chaung Monastery)的潘那瓦達大師(Sayadaw U Pannavata)座下剃度,法名戒喜(Sīlānanda)。在出家之前,他曾就讀美國浸會使團學校凱利中學(Kelly High School)。 1947年7月2日,他在同一所寺院受具足戒,四天後,他在曼德勒的帕亞宜寺(Payagyi monastery)重受比丘戒。從1946年至1948年,他通過緬甸政府所舉辦的三級宗教考試,並於1950年獲頒發法阿闍黎(Dhammacariya)和法幢至頂光榮法阿闍黎(Sasanadhaja Siripavara Dhammacariya)的頭銜。1950年,他於仰光的賈兜亞雪進寺(Kyaungtawya Shwegyin monastery)再次受戒。1954年,他通過曼德勒的聖典教法利益學會(Pariyattisasanahita Association)宗教考試,獲得尊貴的阿毗旺薩(-abhivamsa)銜頭,此銜頭標記在其名字的後方作字尾。他前往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考取英國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GCE A-Level),並於梵文及巴利文科目獲得優異的成績。在斯里蘭卡逗留的期間,他曾經有一次短暫返回緬甸,並在那次返緬的旅程學習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傳統的毗婆舍那禪法。 從1954至1956年,他擔任仰光第六次佛典結集(Sixth Buddhist council)的首席編輯,協助馬哈希尊者及明貢持三藏尊者(Mingun Tipitaka Sayadaw)結集巴利文佛經和注釋書。1960年,他成為其剃度出家的摩訶維佐達亞寺的方丈。1968年,他移居曼德勒的阿比亞拉瑪雪古德寺(Abyarama Shwegu Taik monastery)擔任那兒的方丈。他為美國上座部佛教學會(TBSA)的精神導師及該學會屬下的法喜精舍主持。他於實皆的阿徒托達勇巴利大學(Atothokdayone Pali University)及曼德勒大學(Mandalay University)教授佛教典籍及編輯佛教三藏的巴緬辭典。後來,他在曼德勒大學及國際上座部佛教傳教大學(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擔任教職。 1978年4月,他參與了馬哈希尊者的弘法教團前往美國三藩市講授佛法及指導禪修,及後馬哈希尊者批准戒喜禪師逗留在加州繼續弘法,促進美國上座部佛教的發展,在其指導下,加州的上座部佛教學會及如來禪修中心(Tathagatha Meditation Center)相繼於八十年代成立。1993年,他被委任為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Mahasi Sasana Yeiktha)顧問會的成員。 2005年8月13日,他因為腦癌於加州圓寂,終年78歲。.

新!!: 上座部佛教和戒喜禪師 · 查看更多 »

明命帝

明命帝(;),阮聖祖(),名阮福晈(),又名阮福膽(),是越南阮朝第二代君主,1820年至1841年在位。年號明命。 1820年繼位之後,继承父亲的治国路线,一心想将越南建设成像清朝一样的大帝国。在位期間,他進行了多項改革,使阮朝處於鼎盛时期。他還對真臘(今柬埔寨)、哀牢(今寮國)進行軍事擴張,使越南的疆域达到有史以來的最大。 在對外政策上,明命帝施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國內則禁止基督教的傳播。1839年,明命帝將國號改為「大南」。 1841年逝世,葬於孝陵,子紹治帝繼位。.

新!!: 上座部佛教和明命帝 · 查看更多 »

昭阿努

昭阿努(ເຈົ້າອານຸວົງສ໌;),一譯阿努旺、安瑙冯,老挝历史上万象王國的最後一任國王,1805年-1828年在位,統治今寮國北部國境,又名猜亚·悉达提拉三世(ໄຊຍະເສດຖາທິຣາຊທີ່ຫ້າ Xaiya Setthathirath IV)。越南史料作阿弩。 昭阿努是万象国王Siribounyasan的儿子。那个时代里,老挝弱小,是缅甸、暹罗争夺的对象。缅甸和暹罗在老挝爆发多次军事冲突。昭阿努父亲Siribounyasan的外交政策游走于缅甸和暹罗之间,这激怒了暹罗国王达信。1778年,达信派将军通銮(即后来的拉玛一世)攻破万象,驱逐了国王Siribounyasan。为防止Siribounyasan的复辟,通銮将南塔森、因塔拉冯、昭阿努三兄弟掳至曼谷作为人质。三兄弟在曼谷宫廷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778年,通銮登上暹罗王位后,任命南塔森为万象王国国王。但两年后南塔森叛乱被擒。1795年2月2日,因塔拉冯继位,是为因塔拉冯·色塔西拉三世(เจ้าอินทวงศ์,Intharavong Setthathirath III)。7月23日,昭阿努被任命为副王。1805年2月7日,因塔拉冯·色塔西拉三世逝世,昭阿努继位。1818年,昭阿努仿造暹罗的金山寺,在万象建造沙格庙。 昭阿努繼位之初,承认暹罗对万象王国的宗主权,協同暹羅攻打緬甸。1819年,昭阿努平定了占巴塞王国反对暹罗的叛乱。当时占巴塞王国王位空缺,暹罗国王拉玛三世便任命昭阿努的儿子拉贾布·尤为新的占巴塞国王。 1826年,缅甸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战败,德林达依地区被英国占领。同年的《缅甸条约》削弱了暹罗的势力。昭阿努决定发动叛乱,争取老挝从暹罗和缅甸的控制下独立。昭阿努试图用计谋夺取暹罗下属的呵叻,但呵叻总督夫人率民兵不断攻击,迫其撤退。此后昭阿努的军队在北标府遭到暹罗军队的袭击,只得撤退。1827年,博丁德差率暹罗军队攻破了万象,洗劫并夷平了该城。 昭阿努战败后向越南阮朝求救,阮朝的明命帝派遣为经略边务大臣前去救援,黎德禄、阮公近也率兵从乂安府出发,经镇宁府前去救援。但事实上越南希望借此机会吞并老挝,黎德禄、阮公近在进军途中描绘了沿途各地的地图,送回京城顺化。昭阿努在越南军队的保护下逃到乂安,重整兵马。1828年,昭阿努决定复国,明命帝再遣潘文璻为经略大臣、为副大臣、阮科豪为参赞,率兵3000人、战象24只,经镇宁攻打万象。昭阿努再次战败,遣使赴乂安求救。但这次明命帝拒绝了其请求,昭阿努被迫弃城逃往镇宁。11月12日,昭阿努被镇宁地区的老龙族首领昭内擒获,送往暹罗。拉玛三世命人将昭阿努关在一个铁笼子里送往曼谷处死,但途中昭阿努死去。拉玛三世命人斩下其首级,在曼谷示众。 昭阿努死后,暹罗与越南为了争夺老挝的宗主权而爆发了战争。 昭阿努獨裁統治與武力征伐方式,頗受爭議。但因為爭取獨立的事迹,近現代寮國多視昭阿努為民族英雄,而且这也使他成为了万象王国最有名的国王。.

新!!: 上座部佛教和昭阿努 · 查看更多 »

显教

顯教是指佛教里区别于“密教”的一个称谓。可理解为显明的教法。多指《成實論》,《俱舍論》等小乘教义。显教者,计众生之机,为报身化身之说法,显了断惑证理修因证果之法门者。是为随他意之教法,其理由显然可知,故稱显教。将汉地佛法统称为显教是一个谬误。如《华严》,《法华》等,则无显密之分,也可说既显又密。.

新!!: 上座部佛教和显教 · 查看更多 »

昂山

翁山(緬甸語:,罗马化:Aung San;)是帶領緬甸脫離英國獨立的軍事領袖。 1942年,昂山接受日本的援助,協助日本攻打緬甸的英國殖民政府,以推行民主政治來結束英國的殖民統治。不久後,翁山懷疑日本會否給予緬甸獨立,於是改為與盟軍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大日本帝國軍無條件投降後,翁山作為英屬緬甸的最後一任總理,與英國展開有關緬甸獨立的談判。但在緬甸正式獨立前,翁山被暗殺身亡,此後被緬甸人民尊稱為國父。 翁山的女兒是緬甸民主運動領導人、政黨全國民主聯盟主席翁山蘇姬。.

新!!: 上座部佛教和昂山 · 查看更多 »

斯里兰卡佛教

斯里兰卡佛教,主要是由上座部佛教学派组成,佛教徒约占斯里兰卡的70%人口。.

新!!: 上座部佛教和斯里兰卡佛教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ශ්‍රී ලංකා ප්‍රජාතාන්ත්‍රික සමාජවාදී ජනරජය;இலங்கை சனநாயக சோஷலிசக் குடியரசு),通称斯里兰卡(ශ්‍රී ලංකාව;இலங்கை),1972年之前称锡兰,是位於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古代中国曾經稱之為已程不、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楞伽島。 斯里蘭卡是單一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新!!: 上座部佛教和斯里蘭卡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卡菲爾

斯里蘭卡卡菲爾,是16世紀被葡萄牙商人帶到斯里蘭卡的黑奴,與在印度一樣稱希狄。卡菲爾人講一個以葡萄牙語為根本獨特的克里奧爾語,現在已經滅絕,多数改操僧伽羅語。.

新!!: 上座部佛教和斯里蘭卡卡菲爾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宗教

斯里蘭卡是一個多元文化、多民族、多語言和多宗教信仰的國家。截至2011年的人口普查,斯里蘭卡有70.19%是上座部佛教徒,12.6%是印度教徒,9.7%是穆斯林(主要是遜尼派),7.4%是基督徒(6.1%是天主教,1.3%是其他基督宗教)。根據蓋洛普調查顯示,2008年斯里蘭卡是全球第三大宗教國家,斯里蘭卡有99%的人認為宗教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 上座部佛教和斯里蘭卡宗教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伊斯蘭教

斯里蘭卡,是傳統南傳佛教國家,但仍有伊斯蘭教信徒,主要是斯里蘭卡摩爾人。.

新!!: 上座部佛教和斯里蘭卡伊斯蘭教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華人

斯里蘭卡華人,是指在斯里蘭卡出生或生活的全部或部分華人血統的斯里蘭卡人。他們可追溯到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遷徙到斯里蘭卡的華人是中國南部沿海地區的客家人和廣府人和來自湖北和山東的其他漢族移民。他們的人口很少,估計約為3500人。 斯里蘭卡人,主要是僧伽羅族婦女與華人男子之間的通婚非常普遍,他們採用了文化,語言並融入斯里蘭卡更廣泛的社會。大約80%的斯里蘭卡華人居住在首都科倫坡,主要從事牙科,紡織品貿易零售,酒店和餐飲業。過去,由於政治動盪,一些年輕一代斯里蘭卡華人離開了國家。此外,相當數量的斯里蘭卡華人有時也遷移到其他國家,如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

新!!: 上座部佛教和斯里蘭卡華人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宗教

由于新加坡的历史特殊,并且政府奉行种族和多元文化的政策,新加坡存在多种宗教信仰和习俗,并无宗教占主导地位。《新加坡共和國宪法》第十五条保障宗教自由。與周邊國家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不同,新加坡並不設國教。 截至2012年,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佛教(33.2%)、基督宗教(18.8%)、伊斯蘭教(15.1%)、道教(11.0%)和印度教(5.0%),新加坡人口有0.7%信奉其他宗教。17%的新加坡人被正式列为无宗教(相比之下,2000年有14.8%)。尽管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各宗教信徒之间几乎不存在宗教极端主义和仇视。不過年轻人中,尤其是华人,已有与传统价值观,包括宗教仪式和祖先崇拜背离的趋势,減少奉行相關傳統習俗,而無宗教信仰者亦有上升的趨勢。.

新!!: 上座部佛教和新加坡宗教 · 查看更多 »

施命大师

施命大师(隆波•达达奇沃) (ทตฺตชีโว;; 达达奇沃; 出生于1940年12月21日),是位泰国比丘,俗家名为“帕蒂•彭萨哇” (เผด็จ ผ่องสวัสดิ์) ,其前僧衔为“帕腊•帕瓦纳湛” (พระราชภาวนาจารย์)。他曾任前副主持与法身基金会前副主席,并在1999至2006年和2011至2016间曾担任法身寺的临时住持。直至2016年12月,他仍被视为寺院“实际上的看管者”。在学生时代,他遇见了最终成为其终身导师的詹•孔诺雍和法胜大师。 施命大师于1971年剃度出家为比丘,很快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导师和演讲者。他在管理法身寺事宜上也担任了举足轻重的角色。2017年,当泰国,法胜大师当时被指控收受非法所得,该控告曾广泛被认为是具政治目的。施命大师也因拒绝把法胜大师交给有关当局,而被泰国军政府控告。.

新!!: 上座部佛教和施命大师 · 查看更多 »

文殊蘭

文殊蘭 (學名:Crinum asiaticum ,英文名稱:Poison bulb),英文名稱意指為「有毒的鱗莖」,別稱文珠蘭、文蘭樹、朱蘭葉、羅裙帶、水笑草、裙帶草、郁蕉、郁金葉、海帶七、腰帶七、秦瓊劍、牛黃傘、千層喜、扁擔葉、裹腳葉、裹腳蓮、海蕉、水蕉、允水蕉、濱木棉台灣內政部營建署、十八學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國農業信息網及翠堤花 塔山自然實驗室等,為石蒜科文殊蘭屬植物。文殊蘭的名稱可能使人誤會此品種為一種蘭科植物,但實際上此品種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此品種亦是典型的海漂植物香港房屋委員會。花期6-8月香港植物標本室。.

新!!: 上座部佛教和文殊蘭 · 查看更多 »

斋食

齋食,現在往往是素食的代稱。原本指的是过午不食,过午不食从字面理解就是过了中午(上午11时到下午1时)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了。它最早来源于佛教。“过午不食,是釋迦佛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

新!!: 上座部佛教和斋食 · 查看更多 »

摩哂陀

摩哂陀(梵語:,巴利語:,生卒年不詳),又譯作摩醯因陁羅、摩呻提,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佛教長老,將分別說部引入斯里蘭卡,被認為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起源。.

新!!: 上座部佛教和摩哂陀 · 查看更多 »

摩诃梨经

《摩诃梨经》(巴利文:Mahali Suttam),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六部经。佛陀在该经中讲述了神通、三无漏学、八正道等问题。.

新!!: 上座部佛教和摩诃梨经 · 查看更多 »

悲 (佛教)

悲(梵文、Karuṇā)是佛教的主要教義及修行目標,英文通常翻譯為同情(Compassion)。為四梵住之一。.

新!!: 上座部佛教和悲 (佛教) · 查看更多 »

改宗

改宗(Religious conversion)指的是放弃一种宗教或宗派,并皈依到另一宗教或宗派的行为。 改宗可以是不同宗教的轉換,比如從猶太教改宗基督教,錫克教改宗印度教,耆那教改宗佛教,瑣羅亞斯德教改宗摩尼教等。 改宗也可以是在同一种宗教,不同宗派的轉換,比如从道教正一派改宗全真派,南傳佛教改宗漢傳佛教,佛教禪門改宗淨土宗,佛教禪門臨濟宗改宗到禪門曹洞宗,藏傳佛教薩迦派改宗格魯派,基督新教改宗到基督舊教,新教信義宗改宗到新教歸正宗,或者从伊斯蘭教逊尼派改宗到什叶派等。在某些情况下,改宗“代表了一种宗教身份的转换,并通过特殊的仪式表达出来”。.

新!!: 上座部佛教和改宗 · 查看更多 »

敏瑞

敏瑞(မြင့်ဆွေ,),缅甸現任第一副总统,緬甸孟邦人。 敏瑞于1971年毕业于缅甸防务学院,后历任仰光军区11师师长、仰光军区司令、缅甸军方安全事务总负责等职,中将军衔。退役后,他于2011年起出任仰光省行政长官。2012年副总统丁昂敏乌辞职后,他曾经被军队议员团提名为缅甸副总统,但是因为其女婿为澳大利亚公民而失去了出任副总统的资格。 2016年3月,他又被军方提名为副总统,再度引发了国籍争议。3月15日,他在缅甸联邦议会投票中获213票,最终当选第一副总统。2018年3月21日,總統廷覺辭職,敏瑞按照憲法的规定成為代理總統,代理总统职务到3月30日新总统温敏就职为止。.

新!!: 上座部佛教和敏瑞 · 查看更多 »

敏貢大佛塔

敏貢大佛塔(緬甸語:မင်းကွန်းပုထိုးတော်ကြီး, ,Mingun Pahtodawgyi)興建於1790年,是世界最大的磚體佛塔建築遺跡,該佛塔還有一口世界第二大的銅鐘,由貢榜王朝第六任國王波道帕耶監督興建GANDAWUN SHWE BAGAN ,塔中現仍供有十八世紀中國清朝廷賜與貢榜王朝的佛牙舍利一枚。敏貢佛塔位於緬甸曼德勒實皆省西邊約10公里的敏貢古城區,古城區內有大量的佛教遺址,佛塔坐落於於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江畔。.

新!!: 上座部佛教和敏貢大佛塔 · 查看更多 »

敏東

敏東(;),一譯曼同、曼桐或孟桐,是緬甸貢榜王朝的君主,1853年至1878年在位。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爭結束,英國侵佔了下緬甸。敏東趁機與弟弟加囊親王(Kanaung Mintha)一起推翻了國王蒲甘王,自立為王。 尽管英国强行霸占下缅甸勃固省,但敏東拒绝签署割让该土地的条约,虽然立即恢复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敏東在位期間致力於改革。自1853年起,敏東頒佈了法令,先後廢除了采邑制,改革了稅制。1857年遷都曼德勒。 敏東的改革遭到守舊派貴族的反對,改革派的加囊親王於1866年8月在一次未遂的宮廷政變中被殺。為鎮壓國內反對勢力,敏東不得不從英屬印度購入軍火。次年被迫與英國簽訂通商條約,並承認克倫邦的獨立。 Category:緬甸君主.

新!!: 上座部佛教和敏東 · 查看更多 »

教授尸迦羅越經

《教授尸迦羅越經》(巴利文: 或 ,梵文:),也称《教誡新嘎喇經》、《善生經》,为《巴利文大藏经》中经藏的《长部》第31部佛经,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 在该佛经中,释迦牟尼教導尸迦羅越(新嘎喇)居士子的兩大方面内容:作為在家众應當如何避免不良行為,以及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此外,该經還解释了在家众应如何积累、分配財產。.

新!!: 上座部佛教和教授尸迦羅越經 · 查看更多 »

教派

教派,即宗教派别,又稱為宗派,是在同一宗教内部的不同派别。例如基督教的主要派别有天主教、正教、新教等;伊斯兰教主要派别有逊尼派、什叶派等;佛教的主要教派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等。 教派通常是出于多种原因逐渐形成的。基于地理、历史、文化的影响,某一宗教的信徒的观点会慢慢发生分化,对神学、哲学、伦理、宗教实践和仪式的观点会逐渐发生分歧。而在某些情况下,教派的形成会相当快速,出於由于某一教派内部分裂、或者是人们基于新的认识或觉醒而创建新教派。.

新!!: 上座部佛教和教派 · 查看更多 »

托钵修会

托钵修会(Mendicant orders)是完全依靠捐助而生存的天主教修会,他们不积蓄财产(个人和团体),需要发贫穷誓愿,以便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宗教工作。中世纪后期随着本笃会和熙篤会等隱修會的衰落,很多异端修会兴盛起来。这些异端败坏了教堂,所以他们争取不建立教堂随处随传,谨守清苦。这样的情况之下,为了与异端争夺人心,许多正统的有识之士仿效异端,成立了托钵修会。不建立任何的有形修院与教堂。因他们以乞食为生,所以称之为托钵修会,又称为乞食僧团、托钵僧团。因为他们积极维护天主教正统教义,热心布道,甘愿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以此攻击异端,挽回了天主教的威信。.

新!!: 上座部佛教和托钵修会 · 查看更多 »

拉玛坚

《拉玛坚》(รามเกียรติ์)是由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派生出来的泰国史诗。大部分版本在1761年缅甸军队攻破大城时都已经丧失。目前只存有三种版本,其中一种是拉玛一世的钦定本,他的儿子拉玛二世将其中部分改写为泰国舞剧的剧本。这部史诗对泰国的文学、舞蹈都有很大的影响。 拉玛坚的主要故事情节还保留罗摩衍那的原作,但其中人物的服装、环境、武器和其他细节都已经变成泰国式的了。虽然泰国人基本信奉上座部佛教,但拉玛坚平衡了一般人心中保留的原始信仰,提供了人类起源的神话。在曼谷玉佛寺中还有许多关于拉玛坚的绘画和雕塑。.

新!!: 上座部佛教和拉玛坚 · 查看更多 »

拉玛一世

拉瑪一世(;),名帕佛陀約華朱拉洛(),泰國曼谷王朝(却克里王朝)第一代國王,1782年至1809年在位。.

新!!: 上座部佛教和拉玛一世 · 查看更多 »

拉玛四世

拉玛四世(,),名帕喃格劳昭约华(),亦简称为蒙固(;又译孟固、蒙庫特),是暹罗曼谷王朝国王,1851年至1868年在位。向清朝進貢时自稱鄭明。 拉玛四世是拉玛二世的儿子,母親是一名陳姓華裔商人的女兒。他在12岁时即被父亲委任为武装力量总司令,14岁时出家做见习和尚7个月,本来应该是王位第一继承人,但他20岁时正式出家为僧,刚过两个星期父亲即去世,他的异母兄弟喃格劳被贵族们推举为国王,他只好到全国各地旅游,用了27年时间学习西方知识,向外国水手和传教士学习拉丁文、英语及天文学知识,并了解下层人民艰苦的生活。 1851年,拉玛三世去世,蒙库特继承王位,称号为帕琼格劳(Phra Chom Klao),是为拉玛四世。他感受到英法殖民主义的威胁,致力于改革。为了显示暹逻并不是一个“野蛮”国家,他命令贵族们改变服饰。雇佣一位英国女教师安娜·列奥诺温斯作为他儿子,未来的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的教师。安娜声称正是由于她为王子讲述《汤姆叔叔的小屋》,使得泰国于40年後废除了奴隶制。但实际当时泰国的奴隶和美国的奴隶制度完全不同。但安娜所写的故事以后成为音乐剧、电影及動畫《國王與我》的原型。 拉玛四世还创建了上座部佛教的,將佛教教义嚴格化,袪除民间宗教及迷信成分,要求僧侣一天只吃一顿饭,且须是化缘得来。 1866年,他研究天文预测1868年8月18日会发生日食,並邀请英国新加坡总督及法国科学家到暹羅南部的班武里府和光(Wakor)观看日食,日全食发生的地点和延续时间和他预测的完全相同。天文社群也稱該次日食為「暹羅王的日食」(King of Siam's eclipse) 然而,在觀測日蝕後,拉瑪四世與其王子一起被传染上疟疾,几个月后即去世。王子后来痊愈,继承王位为拉玛五世。.

新!!: 上座部佛教和拉玛四世 · 查看更多 »

拉纳辛哈·普雷马达萨

拉纳辛哈·普雷马达萨(Ranasinghe Premadasa,රණසිංහ ප්‍රේමදාස,ரணசிங்க பிரேமதாசா; ) 1989年1月2日至1993年5月1日任第3任斯里兰卡总统。此前他从1978年开始担任斯里兰卡总理。1993年5月1日被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LTTE)以自杀式炸弹刺杀死亡。.

新!!: 上座部佛教和拉纳辛哈·普雷马达萨 · 查看更多 »

拉瑪那·馬哈希

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是一位印度教上師。他誕生於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本名是Venkataraman Iyer。1907年,他的一位初代信徒- 始以 Bhagavan Sri Ramana Maharshi 之名稱呼上師,Bhagavan(音譯「薄伽梵」)意指世尊、神;Sri(音譯室利)是對聖人的尊稱,梵文意思是「神聖的」;Ramana 為其本名 Venkataraman(讀作:溫克塔拉曼)的縮寫;而Maharshi的梵文意思則是「偉大的見道者、仙人」。這也是尊者較廣為世人所知的名號。 據聞,拉瑪那在16歲那年(1896年)就已永久消解掉他的了,日後他稱這個事件為開悟。六周之後,拉瑪那離開他在馬杜賴的家,並前往蒂魯瓦納馬萊的聖炬山,終其一生未曾離開Tiruvannamalai.

新!!: 上座部佛教和拉瑪那·馬哈希 · 查看更多 »

曼飞龙塔

曼飞龙塔,位于景洪市大勐泷曼飞龙寨,傣语“塔诺”,汉语意为“笋塔”,实际是一组类似于金刚宝座塔的上座部佛教塔群。依据傣文史料,曼飞龙塔始建于傣历566年,但历史上多次重建。现存曼飞龙塔始更可能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建后的遗物 ,由九座砖构白塔组成群塔。塔基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三层低矮的圆坛,最下一层圆坛上彩塑一身女神像,可能是土地之神“郎妥落尼”,旁设神龛。三层圆坛中间,则是略近圆形的折角亚字须弥座。须弥座之上,主塔居中,其他八小塔分列八方,平面呈八瓣莲花形。每座小塔前方辟一小佛龛、内供佛像。九座塔之塔顶,由宝瓶,刹杆、伞盖、垂铎、顶饰构成塔刹。须弥座之上枋,佛龛外侧等,以莨苕叶、仰莲等浮雕装饰;佛龛内壁则是金水漏印壁画,并浮雕有小佛像。.

新!!: 上座部佛教和曼飞龙塔 · 查看更多 »

普密蓬·阿杜德

普密蓬·阿杜德(ภูมิพลอดุลยเดช;;;),亦称普密蓬大帝,中文亦称鄭固,泰国却克里王朝第九代国王,称拉玛九世(รัชกาลที่ ๙)。1946年6月9日即位,2016年10月13日駕崩,过世时为世界史上在任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亦為泰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国君,总共在位70年126天。其治下共经历了三十位總理,始於比里·帕侬荣,終於巴育·占奥差。 《福布斯》杂志估计2010年普密蓬的资产(包括非政府亦非私人机构皇家资产管理局所拥有的资产)约为300亿美元。2008年至2013年,普密蓬亦列该杂志“世界最富有皇族”排行榜第一位。2014年5月,普密蓬的总资产估计仍为300亿美元。名义上由皇家资产管理局所拥有的资产为国君这一法人所有,而非普密蓬私人所有。 2006年后普密蓬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并长期居于诗里拉吉医院。泰国民众对普密蓬极为敬重,许多人甚至将之视同神灵。其继承人哇集拉隆功远不及其父受欢迎,由此大众对于王权的声望及影响力在其过世后的发展前景具普遍担忧。.

新!!: 上座部佛教和普密蓬·阿杜德 · 查看更多 »

普拉克里特诸语言

普拉克里特诸语言(प्राकृतम्,Prakrit),或称为古印度土语,是对10世纪之前印度使用的一系列印度-雅利安语支语言中的土语的统称。 “普拉克里特”一词在梵语中原意是“天然的”,引申为“俗语”,与上流社会的梵语相对。具体包括巴利语、摩揭陀俗语、(今日马拉地语、孔卡尼语、僧伽罗语和迪维西语的祖先)、(旁遮普语的祖先)、等等。 有些现代的语言学家将其归类到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之下,并附注“Prakrits”。但被其他语言学家反对,他们强调这些语言的各自发展史,并将它们从梵语历史中分离。 在古印度,普拉克里特诸语言被认为是地位低的语言,而梵语则是高贵的。不过普拉克里特诸语言更能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新!!: 上座部佛教和普拉克里特诸语言 · 查看更多 »

15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上座部佛教和150年代 · 查看更多 »

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

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亦称第二次缅甸民主运动,自8月15日開始持續至2008年9月;起因為緬甸聯邦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燃油補貼,導致燃料突然加價約一至五倍,公共汽車收費也漲價一倍,引發民眾連日來示威,要求民生物資價格合理化,而後開始加入「與軍事執政團進行對話」以及「釋放翁山蘇姬等政治犯」等訴求。示威以學生和反對派政治人物為首,事後緬甸軍政府宣佈宵禁,並在前首都仰光和曼德勒捉拿異見人士,聲稱示威是由外國挑撥引發。 自9月18日起,約數千名佛教僧侶開始參加示威遊行。 一些新聞媒體將此次示威活動媲美顏色革命,稱為「番紅花革命」。.

新!!: 上座部佛教和2007年緬甸反軍政府示威 · 查看更多 »

2012年若開邦騷動

2012年若開邦暴動,是緬甸若開邦2012年6月開始的宗教種族衝突,起源於5月底三個羅興亞人穆斯林姦殺一個若開女性佛教徒;這一起刑案,造成了雙方既有的衝突爆發,形成了這次的動亂。並引起聯合國與國際輿論的注意。.

新!!: 上座部佛教和2012年若開邦騷動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南传上座部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南傳佛教南傳小乘佛教巴利佛教巴利語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