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一二·三事件

指数 一二·三事件

“一二·三”事件(Motim 1-2-3)是澳門歷史上一次較大規模的動亂,取名自1966年12月3日發生的嚴重警民衝突。事件令葡萄牙政府在澳門的管治威信喪失,也導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勢力實際上能够控制澳門,也因此令中華民國政府在澳門的勢力被完全肅清。澳門的經驗也助長左派勢力的信心,間接促成香港的六七暴動。.

52 关系: 古思堯台灣與澳門關係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與葡萄牙關係建制派 (澳門)何賢嘉樂庇六七暴動共產黨恐怖主義祁濟時红色恐怖美士基打白覺理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親中媒體議事亭前地關閘事件 (1849年)關閘事件 (1952年)葉國謙英屬香港林彬林玉鳳捷成事件李安道梁威林梁文韜歐維士殖民地民主派 (澳門)民政總署大樓溫泉 (船匠)澳門澳門反離保運動澳門宗教澳門國父紀念館澳門回歸澳門獨立澳門總督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澳門歷史澳門歷史年表澳門歷史初中補充教材澳門房地產業澳門浸信中學澳門政治望德堂坊政治運動11月15日12312月3日...1960年代1月28日 扩展索引 (2 更多) »

古思堯

古思堯(Koo Sze Yiu,),原籍廣東中山石歧, 香港街頭示威活躍份子,社會民主連線成員。他自稱前半生是毛派信徒,且是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核心成員,並在一二三事件中衝擊葡警。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開始成為香港示威積極份子,與外號長毛的梁國雄為伍。其間因參與社會運動而多次被檢控,甚至入獄。 古思堯過去經常與梁國雄一起於遊行時抬棺材示威而為香港人所認知,然而他卻並非四五行動成員之一。 2007年5月15日曾在《蘋果日報》訪問中稱:「香港人太斯文,遊行好像嘉年華,應該像韓農那樣。」(指2005年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組織到香港衝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韓國農業協會之示威者) 古思堯亦與南方民主同盟的龍緯汶友善,常出席有關的活動。古思堯謂希望香港人要起來,反對中共,結束一党專政。 2012年8月15日,古思堯與其它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成員一同登上釣魚島。8月17日,團隊抵港開簡單記招時,在電視台直播期間爆出「喂喂喂,企開啲啦,屌你老母」,全句完整地在免費電視中清晰播出,引起市民嘩然。 古思堯的妻兒在大陆,會於2012年8月19日到香港探望他。他有一子一女。.

新!!: 一二·三事件和古思堯 · 查看更多 »

台灣與澳門關係

台湾与澳门关系是指台灣和澳門特别行政区的双边关系。目前是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一部分,為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所管轄,陸委會的澳门事务处以台北经济贸易代表处的名义在澳门运作,以處理澳门与台湾的双边事务。相对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台北市设立了台灣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

新!!: 一二·三事件和台灣與澳門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國旗是中華民國的國家象徵之一,建國初期曾採用五色旗,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後被現今設計取代。其由孫中山提議,將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置於紅旗的左上角而成,故又稱「青天白日滿地紅」;後經國民政府立法定為國旗,並在國民革命軍(中華民國國軍前身)北伐勝利後頒行全國。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六條明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旗上三色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同時亦代表中華民國以三民主義肈建之初衷。除中華民國各級政府機關必須懸掛外,亦使用於其邦交国家及外交使節訪問、或遇特殊慶典等。.

新!!: 一二·三事件和中華民國國旗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葡萄牙關係

中華民國與葡萄牙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葡萄牙共和國之間的關係。1913-1975年,兩國有官方外交關係,斷交後,中華民國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設有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但葡方則未在中華民國設立對等機構。.

新!!: 一二·三事件和中華民國與葡萄牙關係 · 查看更多 »

建制派 (澳門)

建制派、親北京陣營或親中派(),或稱建制陣營,是澳門的政治派系,指傾向擁護或支持澳門特區政府現有建制及中國中央政府的政黨和人士,並反對澳門民主派的政治意識形態及民主立場;民主派人士稱之為「親共人士」或「保皇黨」。自一二·三事件以來倾共社團一直主導澳門主流社會。 建制派有多個派別,包括親商界的博彩業企業,以及傳統親共社團等。.

新!!: 一二·三事件和建制派 (澳門) · 查看更多 »

何賢

何賢(),廣東番禺縣(今廣州番禺區)石樓鎮岳溪村人。何賢獲葡萄牙及中國公認為澳門華人領袖,有「外交大臣」、「影子澳門總督」、「澳門王」之稱。.

新!!: 一二·三事件和何賢 · 查看更多 »

嘉樂庇

嘉樂庇(José Manuel de Sousa Faro Nobre de Carvalho,)生於里斯本,澳門第121任總督。 曾在陸軍服役,並在印度果阿、安哥拉等地服務。1966年11月25日出任澳門總督,上任不久即發生「一二·三事件」,致使其簽署承擔全部責任之聲明書。1970年9月獲准續任兩年,同年晉升為將軍。1972年7月又獲准續任兩年。 嘉樂庇重視澳門工業的發展,推行以工業作為發展經濟基礎的新政策,推動澳氹大橋和九澳深水港的興建。其中前者更成為當時葡萄牙「十大建設」工程項目之一,該座大橋更以嘉樂庇總督命名。 1974年,葡萄牙發生「四·二五革命」,澳門工商界曾發起簽名運動,挽留他繼續擔任澳督職務。而在所有葡萄牙海外省總督在革命後都被撤職的同時,嘉樂庇卻獲留至同年10月離任,1995年於葡萄牙病逝。.

新!!: 一二·三事件和嘉樂庇 · 查看更多 »

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亦稱1967年香港左派暴亂(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六七左派工會暴動、香港五月風暴。现在一般公认其於1967年5月6日起開始,於同年12月基本結束,是一場由香港親共人士受到大陸文化大革命極端思潮的影響而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其由最初的工人运动、反港英政府示威,演變成後來的恐怖主義及炸彈襲擊平民等行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在大陆取代中華民國政权后香港唯一左派暴动。 六七暴動由罷工及示威開始,到后来有罷工工人被警方打伤打死,示威者其後使用暗殺、炸彈放置(涉及1,167個炸彈)和槍戰作為報復。在事件中,全體香港警察取消休假候命,多次與左派示威者冲突,作出驅散、鎮壓及拘捕行動。期間,1,936人被檢控,约212名警務人員在內的832人受傷,51人死亡(5名警察在事件中死亡;5名香港边境警察和1名来自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共產黨民兵在边境冲突中死亡;参加反英示威的示威者约20多人因为镇压死亡;7名市民遭炸死;電台主持林彬被燒死),死亡人數僅次於1956年雙十暴動。 其时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国不少城市都爆发支援“香港抗暴”的游行示威,英国驻华代办处亦被红卫兵捣毁,英国驻沪处理侨务专员办事处一同受到冲击并被关闭。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林彬在節目中批評左派的暴力行徑,數日後,其本人與堂弟被人投擲汽油彈燒死,被認為是這次暴動的標誌性事件。六七事件可算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

新!!: 一二·三事件和六七暴動 · 查看更多 »

共產黨恐怖主義

共產黨恐怖主義一词具有强烈的政治立场和色彩。该词来源之一是1919年在德国出版的Terrorismus und Kommunismus(《恐怖主义和共产主义》,作者考茨基)。该词是指信仰共产主义的实施者對非武装人员的有组织暴力行為,以期推進共產主義運動的政治目標。其中一些是针对非武装人员的直接恐怖襲擊,例如德国的紅軍派;另外一些则是共产主义国家发动的,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国家恐怖主义,比如朝鲜针对南韩发动的一系列袭击。反对中国共产党的人士倾向于将中国的政治动荡,以及其他一些自称具有毛澤東思想的政治組織(例如光明之路、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及尼泊尔联合共产党)的政治行為认定为「共产党恐怖主义」。法轮功人士倾向于将中共对法轮功的禁绝认定为「共产党恐怖主义」。.

新!!: 一二·三事件和共產黨恐怖主義 · 查看更多 »

祁濟時

祁濟時爵士,KCMG(Sir Michael David Irving Gass,),英國殖民地官員,1965年9月至1969年1月出任香港輔政司兼行政及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1969年3月至1973年10月任英屬西太平洋高級專員。 祁濟時在1939年加入殖民地部,早年於西非黃金海岸政府供職,官至內政部常務次官。在1958年至1965年間,他調任英屬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公署布政司,此後出任香港輔政司。在輔政司任內,他與何禮文及姬達等港府官員應對六七暴動,並在1967年6月至9月期間暫代戴麟趾爵士署任港督一職,設法主持大局。在暴動期間,他對滋事的左派份子採取強硬態度,從而有效控制局勢,但也因此成為左派陣營口誅筆伐的主要攻擊對象之一。祁濟時在1969年卸任前夕獲英廷授予KCMG勳銜,以肯定他在任輔政司期間的表現。 祁濟時在1973年結束殖民地生涯,返回英國定居,晚年曾於1977年至1981年間出任森麻實郡議會議員,並熱心參與研究森麻實郡的地方歷史。祁濟時與妻子伊利沙伯·艾克蘭-胡德在1975年結婚,其妻也曾任郡議員,1998年至2015年出任森麻實郡郡尉。.

新!!: 一二·三事件和祁濟時 · 查看更多 »

红色恐怖

红色恐怖亦稱赤色恐怖(Кра́сный терро́р;Red Terror)一般來說,由共產主義发起的迫害是紅色恐怖,由資本主義发起的是白色恐怖。如蘇維埃政權為懲治反革命勢力,決定實行紅色恐怖,把反革命勢力迫害人民的行為稱之為白色恐怖。中共毛澤東武裝革命的紅色恐怖和蔣中正國家暴力的白色恐怖亦是一例。在国际上红色恐怖一般指苏俄在列寧及斯大林時代实施的大规模处决、酷刑、系统的镇压行为。这个词最早扬名是由1918年9月2日斯维尔德洛夫宣布开始的高压时期,苏联官方宣布10月即告结束。但是Sergei Melgunov为代表的很多史学家将这个词用于整个俄国内战时期的政治迫害Sergei Petrovich Melgunov, The Red Terror in Russia, Hyperion Pr (1975), ISBN 978-0-88355-187-5 See also: ,这些行动一些由契卡 和布尔什维克军事情报局GRU执行Suvorov, Viktor, Inside 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 New York: Macmillan (1984)。 蒙古人民共和國在霍爾洛·喬巴山領導下於1930年代進行的大鎮壓運動以及北韓金日成家族政權也是國際上著名的紅色恐怖例子。.

新!!: 一二·三事件和红色恐怖 · 查看更多 »

美士基打

美士基打(又譯味士基打軍曹,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澳門土生葡人軍官。 美士基打曾於1849年8月關閘事件中帶領葡萄牙士兵佔領關閘、襲擊北嶺炮臺,殺死清軍官兵,後來其軍階逐漸升至上校。澳葡政府曾於1940年於議事亭前地豎立一銅像以資紀念,但在「一二三事件」中被示威群眾拉倒。後八十年代運回葡國安放。 現在位於澳門半島中部的美副將大馬路(Avenida do Coronel Mesquita)、美上校里、美上校圍、美副將街和美副將巷、及位於氹仔的美副將馬路(Estrada Coronel Nicolau de Mesquita),全是紀念他而命名的。 Category:澳门军事人物 Category:葡萄牙军事人物 Category:土生葡人 Category:谋杀-自杀案.

新!!: 一二·三事件和美士基打 · 查看更多 »

白覺理

白覺理(Pedro Correia de Barros,),葡萄牙軍官。 白覺理出生在葡萄牙的洛萊。1932年,加入葡萄牙海軍。 1957年3月8日,白覺理被葡萄牙政府任命為澳門總督。1958年,被調任莫桑比克總督。 1966年,澳門發生一二·三事件時,曾奉葡國政府的命令前往澳門瞭解情況,並向中國廣東省政府提出交涉。然而遭到廣東當局的拒絕。.

新!!: 一二·三事件和白覺理 · 查看更多 »

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

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Sheng Kung Hui Escola Choi Kou (Macau),Sheng Kung Hui Choi Kou School (Macau)),為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屬下之辦學機構,於1919年創校,是澳門其中一所歷史悠久的基督教學校。該校現行小學六年制,初中三年制及高中三年制。學校網頁:http://www.choikou.edu.mo/html/school/about.php.

新!!: 一二·三事件和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 · 查看更多 »

親中媒體

親中媒體,是指抱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場的傳媒,主要廣泛使用在臺灣、香港、澳門等華語圈地區,在臺灣又常被稱為統派媒體。依政治立場又可分為:傾向中國共產黨立場或具有中資背景的傳媒,被稱為親共媒體;傾向中國國民黨或泛藍立場的傳媒,被稱為親藍媒體。.

新!!: 一二·三事件和親中媒體 · 查看更多 »

議事亭前地

議事亭前地(Largo do Senado),俗稱「噴水池」,是澳門的一個廣場,位居澳門半島中區,面積3,700平方米,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議事亭前地北連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

新!!: 一二·三事件和議事亭前地 · 查看更多 »

關閘事件 (1849年)

1849年關閘事件,又称拉塔石炮台之戰或北山嶺之戰,是指1849年8月22日澳門總督亞馬留被刺殺斬首後,葡萄牙方面指責這是清朝當局策劃或支持的暗殺,清朝兩廣總督徐廣縉調兵應變,葡萄牙军队因此於8月25日佔領澳門半島與中國大陸連島沙堤的要衝關閘,攻佔砲擊關閘的拉塔石炮台的事件。經此一役,清軍退守前山寨。此事件使清朝在澳門的主權受到嚴重挑戰。葡萄牙還組織了進一步的,但在「玛丽亚二世号」巡洋舰爆炸,造成約二百名水兵死亡後取消了遠征。.

新!!: 一二·三事件和關閘事件 (1849年) · 查看更多 »

關閘事件 (1952年)

1952年關閘事件是1952年7月2日在澳门与中国大陆交界关闸發生的冲突事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与外国军队发生边界冲突。.

新!!: 一二·三事件和關閘事件 (1952年) · 查看更多 »

葉國謙

葉國謙(Ip Kwok-him,),前任香港立法會功能界別(區議會(第一))議員。現任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立法會黨團召集人、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及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董事會非執行董事。葉曾擔任民建聯前副主席(1998年12月至2009年4月)、市區重建局非執行董事、紀律人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委員、禁毒常務委員會委員及香港大學校董會成員。.

新!!: 一二·三事件和葉國謙 · 查看更多 »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新!!: 一二·三事件和英屬香港 · 查看更多 »

林彬

林彬(原名林少波,),是位孤兒,林光海之兄,於1960年代擔任香港商業電台播音員。1967年,香港親共和左派人士為了響應文化大革命,在香港展開六七暴動行動。由於林彬在電台節目中抨擊有關人士的暴力行為,於同年8月24日在九龍何文田窩打老道山嘉鳴閣對開馬路上被伏擊,其人連同座駕遭到縱火,燒至重傷,翌日不治。.

新!!: 一二·三事件和林彬 · 查看更多 »

林玉鳳

林玉鳳(Agnes Lam Iok-fong ,),澳門立法會直選議員、她亦是一名學者、作家、教授、河北省政協以及澳門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

新!!: 一二·三事件和林玉鳳 · 查看更多 »

捷成事件

捷成事件,又稱五·二九事件或葡警屠殺華工事件,發生於1922年5月28日起,為澳門歷史上的一次較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取名自事件發生翌日(5月29日)在白眼塘捷成戲院舊址的嚴重警民衝突,而又稱為葡警屠殺華工事件是因為在該次衝突中葡萄牙警察向民工亂槍掃射,造成約200人死傷。事件使當時的澳門陷於一片蕭條,澳門人口亦一度減少超過七成,澳門工運也受到重大挫折。.

新!!: 一二·三事件和捷成事件 · 查看更多 »

李安道

李安道(José Eduardo Martinho Garcia Leandro,),葡萄牙軍人、政治人物。 李安道出生在葡屬西非的安哥拉,後來加入葡萄牙軍隊。1957年,進入葡萄牙軍事學院學習。他在1962年至1970年期間,曾先後被派駐到安哥拉、畿內亞、東帝汶各地。 1974年參加葡萄牙康乃馨革命,革命後,葡萄牙開始逐漸放棄其殖民地,而未獲得獨立的殖民地都不同程度得到了自治權力。李安道於同年11月19日被任命為澳門總督,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澳督。他在11月19日抵達澳門履新。當時李安道面對的是一個經濟蕭條、貪污橫行的混亂的澳門。1975年,李安道倡議成立專門對付貪污的肅貪機關。他還推行公務員土生化,不少公務員新職位從葡國招聘土生葡人回流擔任。 在一二·三事件之後,澳門的左派勢力急劇擴大。澳門政府對除了涉及葡人和土生葡人利益的事務之外,對其他社會事務皆放任不理。親中共勢力逐漸攫取澳門的許多政治架構,澳門事實上成為中共的另一個「解放區」。李安道在任期間構築了澳門的民主自治建設,而他對中國勢力控制澳門政治的現狀只能默認。1976年1月6日,他組織草擬的《澳門組織章程》獲得通過,同年4月25日頒布生效的《葡萄牙共和國憲法》對此也予以確認。澳門自此被定義為「葡萄牙管理下的中國領土」。同年,獲得續任。 1979年,李安道離任。.

新!!: 一二·三事件和李安道 · 查看更多 »

梁威林

梁威林(),原名梁泽晋,广西博白县沙陂镇八壁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早年就读于广西师范学校,后进入日本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1939年,任中共西江特委宣传部部长。1946年,奔赴泰国,任中共泰国工委秘书。1947年回国,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中共粤赣湘边区党委副书记。1949年,担任粤赣湘边纵队副政委兼东江支前司令部司令员。1951年,任中共粤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1953年,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1959年-1978年,任香港新華社社長,實質身份為港澳工委書記;在這二十年內為中共在香港最高領導。其間於1967年,倣效澳門一二三事件的奪權行為,在香港發動六七暴動,以圖使大英帝國投降。1979年,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83年,任广东省政协主席兼白天鹅宾馆董事长。.

新!!: 一二·三事件和梁威林 · 查看更多 »

梁文韜

梁文韜 (Hugo Leung Man To,),廣東省中山市出生,食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元朗大榮華酒樓董事總經理。梁文韜身型巨大,有食神、韜哥及韜韜的稱號。據傳他19歲開始到灣仔榮華酒樓工作,後在新界元朗大榮華酒樓。據老街坊稱大榮華一直由人稱「艇叔」的擔任大廚至2014年,梁負責樓面、管理及推廣工作。後經葉漢良向文化界介紹,始以傳統圍村菜聞名。近年開始在無綫電視節目《日日有食神》擔任主持,曾到中國各地拍攝,他亦有演出一些電視廣告。.

新!!: 一二·三事件和梁文韜 · 查看更多 »

歐維士

歐維士(葡萄牙语:Jorge Álvares,),又譯歐華利、區華利、歐維治、阿爾瓦雷斯或阿尔发勒斯,葡萄牙早期航海探險家。 1511年在從印度坎納諾爾(Canonor)向果阿運輸給養及西洋布的聖若昂·達·魯梅薩(S.

新!!: 一二·三事件和歐維士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一二·三事件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民主派 (澳門)

民主派(Pro-democracy camp),又称開放陣營,泛指支持澳門推行民主及雙普選的政治人物、組織及部分政團,是澳門的一大政治勢力。中國大陸媒體稱呼民主派團體時則加上引號;对应地,民主派人士稱建制派人士為「保皇黨」。.

新!!: 一二·三事件和民主派 (澳門) · 查看更多 »

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Edifício do Instituto para os Assuntos Cívicos e Municipais),俗稱議事亭、市政廳(Leal Senado),曾稱市政廳大樓、臨時澳門市政局大樓等名稱;建築物位於澳門亞美打利比盧大馬路(即新馬路)163號;大樓曾作為澳門議事公局(又稱議事公局、議事會)及市政機構的辦公場所。民政總署大樓現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歷史建築群之一。.

新!!: 一二·三事件和民政總署大樓 · 查看更多 »

溫泉 (船匠)

溫泉,澳門退休資深造船工匠,澳門造船工會前主席,2011年銀蓮花榮譽勳章得主。自2014年起,溫泉以「大船細作」的方式製作帆船模型,在澳門歷史檔案館門外定期陳列逼真的模型作品,展現瀕臨消失的造船工藝。他亦擔任文化局主辦課程的義務導師,教授學員澳門的造船工藝、歷史和文化。.

新!!: 一二·三事件和溫泉 (船匠) · 查看更多 »

澳門

澳門(Macau;Macao),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海鏡、鏡海、媽港、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以及路環三個區域所組成,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開發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區域: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也是最後一塊屬地。澳門自秦始皇三征嶺南後屬中國版圖,從明朝中葉的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權利。 澳門為獨立之經濟體,其中旅遊業與博彩業為重要產業,尤其主權移交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萬。2015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爲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澳門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依购买力平价爲102,480美元,名列世界第三。.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 · 查看更多 »

澳門反離保運動

澳門反離補運動,是澳門民眾於2014年5月25日下午舉行的遊行示威活動。該次遊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反對澳門特區政府提案的《候任、現任及離任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的保障制度》法案,由網上團體「澳門良心」及澳門公職人員協會共同發起,據遊行主辦方估算,參加人數約有兩萬人,而當時的澳門人口約有56萬人,相當於每23人就有一人以行動抗議澳門特區政府,澳門警方則估計為7,000人,是澳門回歸以來最多澳門人參與的反政府示威遊行活動。遊行也衍生出「包圍立法會」的示威活動,參與人數最多達七千人,也遠超過往澳門遊行示威活動的人數規模。 有聲音認為,由於澳門在1960年代一二三事件起已被視為「中共的解放區」,該次示威遊行活動打破了澳門作為「解放區」的形象。.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反離保運動 · 查看更多 »

澳門宗教

澳門宗教是指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活動的宗教,過去澳葡政府曾以天主教為官方宗教,但現時澳門並沒有官方的宗教。 澳門實行信仰自由,是尊重居民宗教信仰的權利。根據《澳門基本法》第三章第三十四條規定,「澳門居民有信仰的自由;澳門居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公開傳教和舉行、參加宗教活動的自由。」;而第三章第一百二十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根據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不干預宗教組織的內部事務,不干預宗教組織和教徒同澳門以外地區的宗教組織和教徒保持及發展關係,不限制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律沒有抵觸的宗教活動;宗教組織可依法開辦宗教院校和其他學校、醫院和福利機構以及提供其他社會服務;宗教組織開辦的學校可以繼續提供宗教教育,包括開設宗教課程;宗教組織依法享有財產的取得、使用、處置、繼承以及接受捐獻的權利。宗教組織在財產方面的原有權益依法受到保護。」 而澳門區內宗教的種類,若與鄰近的香港比較,種類並不多。在宗教信徒的結構方面,澳門與其他華人社會相似,以華人信奉的傳統信仰和民間信仰為主,信徒以儒教、道教和佛教為最多(約佔1996年的人口統計的30.7%);由於澳門歷史的背景關係,基督宗教的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也活躍於澳門社會,並有一批信徒支持,當中也包括基督宗教的非傳統教派(約佔1996年的人口統計的8.4%)。另外,伊斯蘭教和巴哈伊教在澳門也各有為數不超過一千人的信徒。 目前,澳門區內最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的宗教是天主教会。不過,因資源所限和昔日澳葡政府對天主教的支持,其他宗教一直也在社會服務上參與不多。但隨著澳門回歸,政府對天主教的偏袒已下降了。.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宗教 · 查看更多 »

澳門國父紀念館

澳門國父紀念館(Casa Memorativa Sun Yat Sen),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文第士街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紀念館,係由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港澳署澳門事務處所管理。.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國父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澳門回歸

澳門回歸,也稱为澳門政權移交(Transferência de Poderes de Macau)、九九回歸、澳門主權移交中國,是指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對澳門行使主權,同時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葡萄牙结束统治澳门的一系列事件。在20世紀結束前葡萄牙结束统治澳门,象徵西方國家統治亞洲480年的漫長日子和香港及澳門過渡時期完全終結,絕大部份澳門人和香港人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非华裔居民亦能继续享有澳门居民身份。 澳門是繼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後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二個特別行政區,特區內實行一國兩制,中國政府稱為「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並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葡萄牙人自明朝已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和修建洋房居住,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於1583年在未經明朝政府同意下成立澳門議事會為葡萄牙社區進行自治管理。雖然明、清政府有加強對澳門的管治,但葡萄牙人的勢力逐漸擴大。1623年,葡萄牙開始任命澳門總督(簡稱澳督)負責澳門防務及一切有關事務,其後澳門總督的權力不斷擴充膨脹。及至1845年,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佈澳門為自由港,更拒绝向清朝政府缴纳地租銀。自1846年來,亞馬留將軍就任澳督後,在澳門推行一系列統治政策以擴張勢力,並關閉關閘。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政府先後簽訂《中葡里斯本草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後者為正式條約,條約中列明中國允許葡國“永居管理澳門”,亦同時規定未經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将澳门让与他国。.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回歸 · 查看更多 »

澳門獨立

澳門獨立,簡稱「澳獨」,是一種支持澳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的主張,該主張在澳門並沒有市場,亦無意識形態的存在證據、象徵、表述方式等,本來是屬於一種不存在的議題。2016年,該議題因香港立法會宣誓風波而間接引起的「澳門立法會選舉法修法爭議」的影響一度被提及。2017年,中共中央机关报旗下《環球時報》、澳門媒體《新華澳報》以及相關團體因炒作澳獨議題而被各界批評。 近年來,當澳門有人對政府的一些政策表示反對和憂慮,便會出現「另類聲音」上綱上線地批評反對者是「澳獨」和「反中央」。.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獨立 · 查看更多 »

澳門總督

澳門總督(簡稱澳督,Governador de Macau),是殖民地時期(1557年-1999年)葡萄牙派駐澳門的總督,共127任,1616年開始派駐。澳督直接受命于葡萄牙君主或葡萄牙總統,執行葡萄牙在澳門之政策。澳督一職,一般由軍人出任,其職位相當於葡萄牙的政府部長。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後,澳門總督一職即終止;此職完全由行政長官取代。.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總督 · 查看更多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或前總督府,Sede do Governo da 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da 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是位於澳門南灣大馬路的地標性官方建築物。其前身為澳門總督府(簡稱澳督府,Palácio da Praia Grande),澳葡時期曾為澳門總督辦公之地。昔日澳門總督被稱為「兵頭」,故亦有兵頭行之俗稱。自澳門特別行政區在1999年成立以來,建築物用途已改作政府總部,供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接見賓客之用。.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 查看更多 »

澳門歷史

澳門歷史是指澳門範圍內由史前時期到2000年代澳門的地理、面貌、事物和人民生活的重大變遷。自有史記載以來,澳門至少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抵達澳門以來,澳門便成為東方其中一個重要的港口,是溝通東西方文明的門徑、西方與華人交流的窗戶。澳門是歐洲在中國的第一個據點,亦是最後一個據點,長達442年的佔據,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及共存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這種交流及共存亦塑造澳門這座城市本身獨特的個性,以及豐富多元歷史文化。 在葡萄牙人抵達澳門之前,已有華人漁民和農民在這裏生活(蜑家人与福佬人)。南宋末年,宋元兩軍曾在澳門附近的水域(十字門)展開水戰。自1557年起,葡萄牙人便對澳門逐步佔領,迅速地為這片靠近珠江口的土地帶來繁榮,並使其成為一個有規模的商業城市。澳門是歐洲在中國的第一個據點,亦是中國、歐洲和日本之間重要的貿易中轉站,為葡萄牙人帶來了極大的商業和戰略價值。 開埠以來,澳門這片彈丸之地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甚至當時的歐洲列強,荷蘭、英國等,也試圖對澳門進行過幾次的佔領。澳門的發展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初達到了顛峰。但進入了十九世紀後,由於鄰近的香港被英國佔據及開通,澳門在國際貿易上的地位便開始被香港取代並快速下滑。儘管如此,1865年的澳門仍建成南中國海岸的第一座燈塔——東望洋燈塔。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王國在北京簽署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官方認可了葡萄牙永久佔領澳門的主權。.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歷史 · 查看更多 »

澳門歷史年表

* 1152年,南宋設立香山县。.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澳門歷史初中補充教材

《澳門歷史初中補充教材》是一部由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編寫的、針對初中學生的歷史課程教材,於2007年1月26日發行,印量一萬冊。.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歷史初中補充教材 · 查看更多 »

澳門房地產業

澳門房地產業在1961年開始成形,當中經歷過多次低潮、調整及高潮時期; 現時澳門房地產業因香港四大地產代理公司及香港地商建設商進入澳門房地產市場,以致樓價創出歷史新高。.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房地產業 · 查看更多 »

澳門浸信中學

澳門浸信中學為基督教浸信會所開辦的學校。創校宗旨乃本基督精神,校訓;信、望、愛,均取自聖經教訓。目前有學生二千多名,教職員工約一百五十多人,現任校長為李焯堅先生。.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浸信中學 · 查看更多 »

澳門政治

澳門政治環境比較簡單,除了因為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社團勢力對澳門的影響自“一二·三”事件以來已經主導當地社會生活以外,也跟澳門承襲自葡萄牙的政治制度及比例代表制有關。 現時澳門立法會直選部分容許立法會以每隊參選隊伍所得的票數比例去決定議席分配,使佔主導地位的執政陣營和反對陣營都同時有代表的聲音,但民主派(反對派)的勢力不如香港民主派具組織動員支持的能力,即使在直選亦難有足以和親建制勢力抗衡的民主力量。.

新!!: 一二·三事件和澳門政治 · 查看更多 »

望德堂坊

望德堂坊(葡萄牙文:Bairro de São Lázaro),俗稱瘋堂區,過去稱進教圍,位於澳門半島中部、望德堂區西南,為大炮台山鏡湖馬路、水坑尾、荷蘭園大馬路與西墳馬路所包圍。往昔這裏是華人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也是中國內地教徒為避滿清政府追捕的避難所之一。坊內以前有一痲瘋病院,故有瘋堂區之稱,後來漸多華人在此坊加入教會,故又有進教圍稱號,一時宗教色彩濃烈,至近代此況才消逝。1984年整個坊區被列入政府重點保護文化財產之一,歷來坊內也被翻修兩次(於1987年、2002年)。19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坊內也開始興起藝術文化事業,更有協會關注坊內的創意工業。 澳門首位華人主教林家駿,其母系祖先亦世居於此坊。.

新!!: 一二·三事件和望德堂坊 · 查看更多 »

政治運動

政治運動,又叫政治活動、社會運動、社會政治運動,是一種改變政治體制的一種行為。在民主國家,政治運動多由民眾或社会团体發起,以示威遊行、靜坐等方式,迫令執政當局屈服,以達到社會變革;在極權主義國家與共产主义国家,則多由執政當局發動,內容與執政者的意識形態相關。政治運動多有其發起口號,以吸引更多民眾參與。.

新!!: 一二·三事件和政治運動 · 查看更多 »

11月15日

11月1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9天(闰年第32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6天。.

新!!: 一二·三事件和11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23

123是122与124之间的自然数。.

新!!: 一二·三事件和123 · 查看更多 »

12月3日

12月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7天(闰年第338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8天。.

新!!: 一二·三事件和12月3日 · 查看更多 »

196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一二·三事件和1960年代 · 查看更多 »

1月28日

1月28日是阳历年的第2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7天(闰年是338天)。.

新!!: 一二·三事件和1月28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123事件“一二·三”事件「一二·三」事件一二·三暴動一二三事件一二三暴動一二三騷亂澳門赤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