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彭孟緝

指数 彭孟緝

彭孟緝(),字明熙,湖北武昌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目录

  1. 77 关系: 劉廣凱台灣軍人監獄在監馬時彥叛亂案吳國楨吳鴻麒好人理查號航空母艦孫立人孫立人兵變案對蔣經國的評價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列表中国驻日本大使列表中華民國國軍軍階中華民國總統府侍衛長中華民國羽球協會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列表中華民國陸軍司令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憲兵扣押戒嚴時期文獻案三立二二八報導爭議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列表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五二四事件任顯群廖中山彭蔭宣彭蔭剛彭清靠彭明敏國光計畫國立中山大學校友列表國防部參謀本部國防部後備指揮部周至柔傅如芝傅斯年凃光明八堵車站事件四六事件王叔銘白崇禧白團革命實踐研究院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顧祝同褒揚令列表高雄州特高事件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高雄市歷史趙志華... 扩展索引 (27 更多) »

劉廣凱

劉廣凱(),遼寧海城縣人,曾任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但由於1965年8月6日爆發的八六海戰慘敗,直接導致中華民國為反攻大陸進行的國光計畫徹底失敗而引咎辭職,只短暫任職七個月,屬於中華民國海軍青島系。歷任艦隊司令、海軍總司令、聯勤總司令。歷經抗日、國共內戰多次戰役,獲得過中華民國軍職的寶鼎、雲麾等勳章。.

查看 彭孟緝和劉廣凱

台灣軍人監獄在監馬時彥叛亂案

台灣軍人監獄在監馬時彥叛亂案,又稱軍監叛亂案、軍監屠殺事件,為1952年發生在台北安坑軍人監獄之獄內叛亂案,受刑人在獄中相互學習共產主義,遭指控為叛亂行為,先後多人遭槍決。.

查看 彭孟緝和台灣軍人監獄在監馬時彥叛亂案

吳國楨

吳國楨(),字峙之、維周,湖北省建始縣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上海市市長、臺灣省主席等職,是塑造現代台灣的關鍵人物之一,亦以公開大膽地與蔣經國激烈爭執而著稱。.

查看 彭孟緝和吳國楨

吳鴻麒

吳鴻麒(1902年—1947年),是一位祖籍福建汀州龍岩、生於臺灣中壢的客家籍人物。曾于臺灣日治時期担任教師、律師,二戰結束后任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庭及臺灣高等法院推事。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因不明原因遇害。前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是其親侄。.

查看 彭孟緝和吳鴻麒

好人理查號航空母艦

好人理查號航空母艦(CV-3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四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法文「好人理查」(Bon Homme Richard)為名的軍艦,艦名為美國立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的筆名,最早用於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法國贈送給約翰·保羅·瓊斯的一艘軍艦。 好人理查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並在1944年下水服役,於1945年參與了即將結束的太平洋戰爭。戰後好人理查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重返現役,先後進行了兩次韓戰巡航,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31)。1953年好人理查號同時進行SCB-27C及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留在太西洋艦隊服役。 1964年北部灣事件後,好人理查號開始參與越戰,並一共進行了六次巡航。她是美國唯一一艘同時參與了二戰、韓戰及越戰實戰戰鬥的航空母艦。1971年好人理查號退役,並自此封存。罗纳德·里根當政時期,曾提議復修好人理查號,但因成本過高而遭國會否決。好人理查號最終在1989年除籍,並在1992年出售拆解。.

查看 彭孟緝和好人理查號航空母艦

孫立人

孫立人,CBE(),字撫民,號仲能。安徽廬江人,二次大戰緬甸戰場重要將領。清華大學庚子賠款留美預科1923屆,普渡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維吉尼亞軍校博雅教育學士,抗日戰爭時期少數留美、不是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留美的財政部長宋子文賞識留美軍人,孫立人從財政部稅警總團特科兵團團長起家,1942年任師長指揮新三十八師(後編入新一军)在緬甸仁安羌之战,以寡敵眾擊退日軍,救出7000名英軍及500名西方記者和傳教士,贏得國際聲譽。同年拒絕與上級杜聿明穿過熱帶叢林野人山撤回雲南,改為帶隊撤往英屬印度,是他一生最重要軍事決定,最終杜聿明領兵逾半出不了山,大多死於瘴氣。英國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是極少數外國軍官得主。亦是四名獲授美國功勳勳章的中國軍官(與蔣介石、戴安瀾和謝莽)。 國共內戰前期在東北戰場與共軍林彪相持,參與第二次四平战役、臨江戰役等,但與上級杜聿明將帥不和,1947年4月被調閒職,沒參與第二階段大戰。1947年11月被調台灣,方加入國民黨。1955年遭蔣介石指控兵變案,軟禁33年。.

查看 彭孟緝和孫立人

孫立人兵變案

孫立人兵變案,又稱郭廷亮匪諜案,發生於1955年,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冤案。中華民國政府指控陸軍上將孫立人部屬少校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以此為藉口宣稱孫立人「縱容部属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將他革職軟禁。孫立人部屬有300多人受到牽連下獄。2001年1月8日,中華民國監察院重新調查後,認為孫立人係遭誣陷。經過監委李炳南等人調查後指出,已故抗日名將孫立人的部屬郭廷亮是匪諜,是經過政府刻意製造出來的一場戲。 孫立人兵變案其實是一連串的事件,主要目的是在整肅孫立人的勢力。自1950年,蔣介石與情治系統就開始有系統的整肅孫立人的下屬,直到1955年,才正式將孫立人解職,無限期軟禁。此事件由蔣介石與蔣經國主導,但是蔣介石真實的動機何在,史家仍未有定論。.

查看 彭孟緝和孫立人兵變案

對蔣經國的評價

蔣經國在中國近代史及台灣戰後史上地位舉足輕重,他逝世後,人們給予他不同評價。一方面他形象正面,領導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走向復興,專業人士不受制肘,使得過去一些留學海外的海歸派紛紛回台創業或投資,而促進台灣經濟逐漸起飛,熱錢湧進,新台幣開始大幅升值,股市創新高。1987年,解除台灣省戒嚴令,開放報禁、黨禁,准許台灣戰後各省移民可以返回中國大陸探親。甚至開放台灣民眾到中國大陸展開小額投資,而獲得人民認同。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也在蔣經國任內成立。 关于中華民國行憲後歷任總統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人民對蔣經國均抱持最深切懷念及肯定。蔣經國的親民作風,也受到李登輝、宋楚瑜、馬英九等政治人物倣效及模仿。 另一方面,他領導的國民黨政府繼續施行威權統治,以警總及情治單位特務鎮壓身邊匪諜,藉此打壓可能萌芽的共產主義或黨外政治思想。當時有幾句話:「保密防諜人人有責,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充斥在大街小小巷,甚至發票上都有此警語。.

查看 彭孟緝和對蔣經國的評價

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列表

中華民國上將列表所羅列的是從1935年4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設置一級上將軍階以降的歷任一級上將名單,並按授階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姓名為斜體字者均為死後追贈一級上將。.

查看 彭孟緝和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列表

中国驻日本大使列表

本列表为大清、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驻日本历任大使名录。包含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查看 彭孟緝和中国驻日本大使列表

中華民國國軍軍階

中華民國國軍陸海空軍的階級,軍士官分別在其官階前冠以其所屬軍種,陸軍及海軍校、尉官在軍種後需再加官科,例如:陸軍一級上將、海軍財務上校、空軍中尉、陸軍裝甲兵上士等。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陸續取消了准尉、特級上將及增加士官长等級,沿用1949年之前的制度。.

查看 彭孟緝和中華民國國軍軍階

中華民國總統府侍衛長

中華民國總統府侍衛長,前身為中華民國總統府參軍長。1996年《總統府組織法》修正,原本在國防軍事方面扮演總統輔佐角色的上將銜參軍長改為中將銜侍衛長。.

查看 彭孟緝和中華民國總統府侍衛長

中華民國羽球協會

中華民國羽球協會(Chinese Taipei Badminton Association,縮寫為CTBA),簡稱中華羽協,成立於1973年3月16日,首任理事長為前中華民國參謀總長彭孟緝。中華民國半官方的運動組織,隸屬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主要負責與羽毛球有關的相關事宜,包含推廣羽毛球運動、舉辦全國性及國際性之羽毛球比賽、選拔及培訓代表隊成員參與國際賽事。.

查看 彭孟緝和中華民國羽球協會

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列表

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是中華民國派駐日本最高層級的外交官,該職也包括1972年兩國斷交後至今所派駐的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

查看 彭孟緝和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列表

中華民國陸軍司令

中華民國陸軍司令為中華民國國防部陸軍司令部之指揮官,指揮中華民國陸軍,最初之名稱為「陸軍總司令」,更名為「陸軍司令」自2006年2月16日起生效。.

查看 彭孟緝和中華民國陸軍司令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查看 彭孟緝和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憲兵扣押戒嚴時期文獻案

中華民國憲兵扣押戒嚴時期文獻案,又稱憲兵違法搜索案,憲兵搜索案,是指發生於2016年2月19日,中華民國國防部憲兵指揮部臺北憲兵隊扣押民眾所持戒嚴時期文獻的事件,軍方稱為「民人於網路涉嫌販賣民國50、60年代的文件案」,此案中憲兵涉嫌違法調查、違法搜索、違法蒐證與押人取供,導致輿論與國會嘩然,引發了白色恐怖再現的爭議。.

查看 彭孟緝和中華民國憲兵扣押戒嚴時期文獻案

三立二二八報導爭議

三立二二八報導爭議是因三立電視受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委託製作二二八事件紀念節目時,利用部份非二二八事件的紀實片段作為節目畫面,被批評是「造假」和「移花接木」,而引起的社會爭論。 2007年2月9日,新聞局以限制招標方式,出資新台幣117萬元委託三立電視製作《228走過一甲子》特別報導。從5月8日起,報導中一段描述基隆屠殺事件的影片被《聯合報》指出錯誤,該報稱那段影片是國共內戰時國民政府軍隊在上海處決囤積貨物的商人或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德國希特勒殘殺猶太人的片段。 三立否認「造假」,最初不願道歉,更揚言控告首先揭發造假的《聯合報》。至5月9日,三立才正式道歉,但仍不承認「造假」「不知情之下誤植畫面」 三立新聞道歉,2007年5月9日,《中國時報》,亦未有公佈後續處分。事件引起各界質疑三立的報導未經查證,甚至以聳動的畫面加深對立;而各政黨陣營互相攻訐,事件變得政治化。 委製節目的案主——行政院新聞局,在5月14日決定,該製作物未通過驗收;由於「瑕疵無法補正」,新聞局主張解除合約,不會支付委製費用,也沒打算進一步向三立求償。.

查看 彭孟緝和三立二二八報導爭議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8(次)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佔官署。事件中,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擊官署,當地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與鎮壓殺害臺灣民眾,事件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然而傷亡數字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此事件亦稱作「二二八大屠殺」、「二二八革命」、「二二八起義」、「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民變」等。 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然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2004-10,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02-28,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人毫無軍紀可言,例如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恐嚇、詐欺、調戲婦女、強姦、開槍殺人等非法情事發生,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軍政人員的軍紀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臺灣人民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反而感到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比較良善。 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成為事件導火線。隔天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但遭公署衛兵開槍掃射,使原先的請願運動轉變成為反抗政府行動,臺灣在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後,至3月6日已蔓延到除了澎湖外的全台灣,外省人受波及遭臺籍民眾攻擊傷亡.大紀元.2014-02-28.

查看 彭孟緝和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列表

以下所列人物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所認定並公告的部分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由於該事件受難者過多,這裡只舉例比較有名的人物,不完全具備代表性。並按照受難者姓氏教會羅馬字拼音順序排列。.

查看 彭孟緝和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列表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是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真相研究小組召集歷史學者、法政學者共同參與,歷時年餘而完成的文件,2006年第一版(ISBN 957-29362-1-2)。內容主要將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的「元兇」指向蔣介石,認為蔣介石指派國民革命軍新編21師師長劉雨卿率兵赴台鎮壓,展開屠殺和清鄉的鎮壓工作,應負最大責任。而陳儀、柯遠芬、彭孟緝等軍政人員應負「次要責任」。其他如張慕陶、史宏熹、劉雨卿是鎮壓行動的共犯。而情治人員、半山仔、社會團體與媒體工作者、線民、告密者、構陷者等都有責任。.

查看 彭孟緝和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的公園,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鄰近總統府、外交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

查看 彭孟緝和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五二四事件

五二四事件,又稱劉自然事件,是1957年一起示威事件,發生於前美國駐華大使館所在的臺灣臺北市。本案為臺灣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少有的幾次反美事件之一,亦為臺灣戒嚴時期罕見之大規模示威活動。.

查看 彭孟緝和五二四事件

任顯群

任顯群(),生於江蘇宜興,曾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廳長、臺鐵局長及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在財政廳長任內,他在台灣推動統一發票與愛國獎券,被譽為「台灣統一發票之父」,對於安定台灣經濟有很大貢獻。.

查看 彭孟緝和任顯群

廖中山

1997年登上全國最高峰玉山 廖中山(),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國立海洋大學教授,和一群外省人張忠棟、戴鑑、陳師孟、夏子勛和美國台灣外省子弟台灣獨立支援會成員黃秀華、段震宇、郭樹人等共七十二人一起發起成立「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與「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政治立場從國民黨支持者,強烈的大中國思想轉變為認同台灣.

查看 彭孟緝和廖中山

彭蔭宣

彭蔭宣(),哈佛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為一位建築師。晚年飽受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疾病所苦,2012年7月29日在看護外出時跳樓身亡,享年76歲。.

查看 彭孟緝和彭蔭宣

彭蔭剛

彭蔭剛,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主席團主席,中國航運董事長,前香港特首董建華妹夫。.

查看 彭孟緝和彭蔭剛

彭清靠

彭清靠(),臺灣醫師與政治人物,1946年4月獲選為第一屆高雄市參議會議長。曾參與調處二二八事件及高雄大屠殺,此後對中國與中國國民黨政權深惡痛絕。其子為前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主任與臺灣獨立運動先驅彭明敏。.

查看 彭孟緝和彭清靠

彭明敏

彭明敏(),國立臺灣大學退休教授,為國際法權威及台灣獨立運動領袖之一,祖籍高雄市,生於台中大甲,為基督徒。客家與平埔族混血兒,林媽利教授的遺傳學研究指出彭氏的父系祖先有台灣原住民平埔族血統,母系則具有北亞的血統,且有客家血統。.

查看 彭孟緝和彭明敏

國光計畫

國光計劃即已故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為反攻大陸,於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積極籌措的祕密作戰計畫,最後並未執行。 國光計畫其作為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中華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預定假想的大規模反攻行動,該計劃的執行者中華民國國軍企圖在金門向對面廈門開砲誘發雙方砲戰,數日後依靠海空軍優勢渡海登陸對岸的大陸福建沿海地區,爾後利用東南丘陵山地的複雜地形用以延緩遲滯解放軍的增援。整個登陸行動預計動用五十個師左右的陸軍兵力,前期直接參與行動的進攻部隊將投入至少二十個師。而與此遙相呼應的是內戰之後退守中緬邊境的國軍小股部隊將作為游擊隊進行襲擾和突擊作戰,來分散和吸引西南方向解放軍的注意力,配合國軍的登陸作戰。國光計劃以台澎金馬為反攻據點,其複雜性要求各路國軍能夠密切配合,支援正面作戰,所以該計劃召集了當時主要的陸海空三軍精英在極其秘密情況下制定,然而國際政治和軍事因素均不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實施這等用兵行動,最後擱置國光計劃。.

查看 彭孟緝和國光計畫

國立中山大學校友列表

注意事項:.

查看 彭孟緝和國立中山大學校友列表

國防部參謀本部

國防部參謀本部是中華民國國防部執行軍隊指揮之特設單位,等於世界各國的總參謀部。《國防部參謀本部組織法》明定其為國防部部長之軍令幕僚、及三軍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掌理提出建軍備戰需求、建議國防軍事資源分配、督導戰備整備、部隊訓練、律定作戰序列、策定並執行作戰計畫及其他有關軍隊指揮事項,其建軍備戰最高戰略指導原則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目標任務。.

查看 彭孟緝和國防部參謀本部

國防部後備指揮部

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是中華民國國防部的一個部門,原「後備司令部」因精粹案改編為指揮部型態,任務為策劃執行後備軍事動員、管理、服務、民防工作、建立後備潛力。戰時提供各作戰區遂行第一線海岸守備及縱深地區作戰所需後備部隊,並持續執行軍事動員,運用全民防衛動員機制,結合後備戰力,支援地面作戰,維護國土防衛安全。因部隊人數不如以往,後備指揮部現在主要業務是密集性徵召後備部隊教育召集訓練,達到有效後備守土的戰略意涵。.

查看 彭孟緝和國防部後備指揮部

周至柔

周至柔(),原名百福,字至柔,以字行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中華民國陸軍、空軍一級上將。浙江台州臨海縣人《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下,劉國銘主編,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602頁,ISBN 7-80214-039-0。1951年,晉陆军一級上將銜《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下,劉國銘主編,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603頁,ISBN 7-80214-039-0。.

查看 彭孟緝和周至柔

傅如芝

傅如芝,臺灣新竹縣客家人,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

查看 彭孟緝和傅如芝

傅斯年

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兵入關以後的首任状元。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運動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辦者。曾任國立北京大學代理校长、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之原則影响深远。 傅斯年為人性格耿直,嫉惡如仇,而且文章見解深入,眼光銳利獨到,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踏入政壇,成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仍不改其志,甚至在任內搜集證據,在1944年以「美金公债案」公開炮轟當時的「皇親國戚」孔祥熙,將孔趕下台;後於1947年的「搶購黃金風潮」中,炮轟時任行政院長,有發國難財之嫌的宋子文,再將宋趕下台,時人稱其為「傅大炮」。 縱觀傅斯年一生,儘管對國民黨時有批評,但他並沒有像聞一多等文人般,受到國民黨的政治逼害,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仍然懷有「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傳統思想。即使傅斯年曾將孔宋兩位「皇親國戚」趕下台,但他的文章很少以推翻國民政府的統治為目標。另一方面,傅斯年崇高的學術地位,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旗幟鮮明的反共反俄色彩,亦令他贏得蔣介石的信任。因此將傅斯年其人比喻為民國時期的魏徵,亦相當符合他的形象。.

查看 彭孟緝和傅斯年

凃光明

凃光明(),原名凃順義,臺灣澎湖白沙大赤崁人,曾擔任過高雄市政府日產清查室主任,於二二八事件中曾與高雄市長黃仲圖等人去找壽山要塞司令部司令彭孟緝談判,後遭彭孟緝下令與范滄榕、曾豐明一同槍決。據林曙光的說法,凃光明「可能」是協助郭國基私刑處決日治時期指揮偵辦東港事件等事件的前高雄州特別高等警察課課長仲井清一的人。.

查看 彭孟緝和凃光明

八堵車站事件

八堵車站事件,是一起發生在1947年初的衝突事件。該事件是二二八事件的構成事件之一。.

查看 彭孟緝和八堵車站事件

四六事件

四六事件或稱四六學潮,為臺北市於1948年至1949年發生的一次國民政府大規模逮捕學生的行動。.

查看 彭孟緝和四六事件

王叔銘

王叔銘(),本名勳,號叔銘,軍界人士稱其綽號為王老虎,山東省諸城縣人,中華民國空軍一級上將。.

查看 彭孟緝和王叔銘

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穆斯林,伊斯兰教名奧馬爾()。廣西桂林臨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级上将,有「小諸葛」之稱。中國國民黨桂系(新桂系)將領。地位僅次於李宗仁。1923年起任廣西討逆軍參謀長,廣西綏靖公署及桂軍第二軍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保定軍官學校畢業。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二人最初一同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手驅逐廣西的舊軍閥。1927年任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黨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後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新編第十三軍軍長。北伐成功後,和蔣中正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1929年蔣桂戰爭失敗後,與李宗仁等退回廣西。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 1931年後,白崇禧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國防部長、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華中軍政長官。然而,國民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的戰果,局勢對國府愈趨不利,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去臺灣後,白崇禧被委任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6年病逝於臺北。 白崇禧为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白崇禧篤信伊斯兰教。民国时期,他捐款兴建了多所清真寺、发展穆斯林教育,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中国穆斯林許多方便。另一方面,據其子白先勇回憶,白崇禧對於少數穆斯林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例如:女性不得受教育、女性戴面紗等,極為反對。白崇禧對宗教採寬容態度,時常為佛教、道教寺廟題字、撰聯,諸如暖暖安德宮、關渡宮附設之廣渡寺、梧棲朝元宮、延平郡王祠等,不勝枚舉。.

查看 彭孟緝和白崇禧

白團

白團為臺灣戰後時期的日軍顧問團,1949年成立於日本東京,並隨即到臺灣幫助中華民國政府抵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1951年成立的美軍顧問團,及1936年成立的德國軍事顧問團並列國民政府三大外國軍事顧問團。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砲戰的勝利,都與白團或白團關係人的協助有關。 白團的思想影響中華民國軍事甚鉅,臺灣曾長久實施的義務役徵兵制、預官制度即為白團之提議,使每個成年男子皆入伍服義務役,以具備足夠兵力反攻大陸。各種軍事教範、準則,亦多出於白團之手,本為日文,再譯成中文,如新兵訓練實施的「刺槍術」、「單兵戰鬥教練」之準則皆為白團所創。中華民國國軍軍官,受過白團軍訓者中,以中華民國前參謀總長郝柏村最為有名。.

查看 彭孟緝和白團

革命實踐研究院

革命實踐研究院(簡稱革實院),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在台北市的常設組織,2000年至2017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簡稱國發院)。.

查看 彭孟緝和革命實踐研究院

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這是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該勳章於1929年開始授與,至2017年止,共有211獲獎者。.

查看 彭孟緝和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顧祝同

顧祝同(),字墨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涟水縣人,曾任江蘇省政府主席、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

查看 彭孟緝和顧祝同

褒揚令列表

本列表列出中華民國褒揚令。褒揚日期及文號見s:Wikisource:褒揚令。.

查看 彭孟緝和褒揚令列表

高雄州特高事件

州特高事件,亦稱高雄州特高冤獄事件,是臺灣日治時期晚期(1940年代)於臺灣高雄州發生的白色恐怖事件。高雄州特別高等警察課以打擊勾結英國、美國及中華民國等敵國及主張臺灣獨立的不良份子為由,對當時南臺灣約400至500名的社會精英大肆拘捕及刑求。此名詞是对先後發生的鳳山事件、東港事件、旗山事件、旗後事件的統稱,其中鳳山、東港、旗山三大事件被當時高雄州特別高等警察課稱为高雄州不逞陰謀事件。東港事件規模最大,故也有人用「東港事件」代表整起事件。而在同一時期的北臺灣也發生了瑞芳事件與蘇澳事件。 而在偵辦過程中受命承辦這起案件(鳳山、東港事件部分)的檢察官下秀雄對特別高等警察的辦案過程感到不合理,曾提出〈高雄州不逞陰謀事件復命書〉建議立即結束對該事件的搜查,並以嫌疑不足為由處以不起訴處分,早日釋放嫌犯,且不追究警方責任為宜;使得該事件的受害範圍主要集中在高雄州以內,但是搜查、起訴及審判日後仍持續進行。遭判入監服刑者到了日本投降後才被釋放,且此時受害者開始積極舉行追悼會、復仇大會,要向當初的加害者討回公道,許多特高警察與提供協助的臺灣人都遭到了攻擊;其中高雄州特別高等警察課課長仲井清一被人架到半屏山圍毆、凌遲,最後遭到槍殺。但後來這些民眾的報復行動被蔣中正政府依「以德報怨」原則加以制止,最後日本警察被審判前遣送回日本,而協助過日警的臺籍人士則隱姓埋名以躲開報復 ,中央廣播電臺——歷史臺灣。.

查看 彭孟緝和高雄州特高事件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市立高雄高級中學,簡稱高雄中學、雄中、K中,舊稱省高中,英文簡稱則常用KSHS,坐落在臺灣高雄市三民區。地理位置鄰近高雄火車站、三塊厝車站以及愛河高雄中學的前身為「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是在日治時期由高雄州政府主導下所創立的中學校。之後在1944年時因應第二所州立中學的設立,而改命名為「高雄州立高雄第一中學校」。日治時期高雄中學為五年制中學校,高雄州政府於左營另行增設了高雄州立高雄第二中學校,並於1944年4月1日正式授課,由內藤理八任職高雄二中的校長,但隨著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趨於劣勢,一度將年級從五年級制改為四年級制度。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改名為臺灣省立高雄第一中學,1947年時,與「臺灣省立高雄第二中學」合併,並共同歸於台灣省教育廳所管轄。到了1979年隨著高雄市升格成為直轄市,改隸為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至今,高雄中學的校務行政也改由高雄市教育局所管轄。 此外高雄中學原本為單純的男性學校,但自75學年度起陸續成立有音樂班、體育班和科學班,使得學校成為男女共學的高級中學。其中普通班仍僅招收男性學生,而音樂班、體育班與科學班則是男女學生兼收,不過女性學生的比例仍算是相當稀少。 高雄中學長期以過去校長王家驥立下的「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一語作為精神指標,期望能以正確的價值觀來型塑學生高尚的品格,並強調訓練學生能同時具有人文及科學的綜合素養。另外高雄中學也一度是台灣戰後時期後的全國化學科教育研究中心,現今高雄中學也開始將重點轉往國際教育交流的活動,也讓學生得以有機會接觸其他國家的學生並相互交流。而雄中校園內有部分教學或行政建築屬於自日治時期所蓋築的重要歷史遺跡。由於建築優美,假日時亦常吸引遊客駐留.

查看 彭孟緝和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高雄市歷史

有所記載的历史可遠溯至荷屬時期前的明朝,而高雄原名包括有打狗與打鼓等,在明代與清代兩朝文獻中上述二種用法都曾被採用;至於「高雄」一詞,則是在日治時期所命名。 14世紀以前,打狗嶼本為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西拉雅(Siraya)族的分支馬卡道(Makatau)族的居住地。15世紀左右,此地的馬卡道族為抵禦來犯的海盜,以遍植刺竹的方式作為防禦工事,,並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由於發音似漢人語言中的「打狗」(Ta-kau),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荷蘭東印度公司則稱此地為Tankoya,稱打狗港為Tancoia;此外日本古代稱呼台灣為「高砂」,也與高雄的古稱「打狗」有關。台灣日治時期後,因「打狗」(Ta-kau)音近京都附近的的日文發音,且台灣總督府官方覺得其原名不雅,故改名「高雄」。 據目前考古調查,打狗地區有人類活動的紀錄可追溯到在約7000年前。而正式明文記載的文獻則是出現在1603年(明神宗萬曆卅一年),當時明朝將軍沈有容,率水師到澎湖台灣追剿倭寇,隨軍福建人陳第著《東番記》,稱高雄為「打狗嶼」。.

查看 彭孟緝和高雄市歷史

趙志華

趙志華(),字興邦,河北通州人,一說黑龍江省龍江縣人,北京清華大學肄業,黃埔軍校10期畢業,曾入美國維吉尼亞軍校與蔣緯國同時進修。後擔任代理裝甲兵司令,1964年發動湖口兵變,但隨即遭屬下制伏,移送法辦,判處死刑,後蔣介石病逝,遇赦,改為無期徒刑。.

查看 彭孟緝和趙志華

黎玉璽

黎玉璽(),別號薪傳,中華民國海軍一級上將,四川達縣人,曾任參謀總長與海軍總司令。.

查看 彭孟緝和黎玉璽

黃仲圖

黃仲圖(),字河軒,生於日治臺灣斗六廳林圮埔支廳羌仔藔區(今南投縣鹿谷鄉),台灣政治人物,為中國國民黨籍。於1946年接替連謀派任擔任高雄市市長一職。.

查看 彭孟緝和黃仲圖

黃杰 (將軍)

黃--(),字達雲,湖南長沙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二日。湖南省立長沙中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獲頒青天白日勳章、雲麾勳章等。歷任國軍第二師中將師長,稅警總團總團長,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成都中央軍校教育處處長、第六分校主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中央訓練團教育長,第五編訓司令部司令官,第一兵團司令官,臺北衛戍司令部司令,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臺灣省政府主席,國防部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

查看 彭孟緝和黃杰 (將軍)

郝柏村

郝柏村(),字伯村、伯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鹽城縣(今鹽城市)郝榮村人,曾獲頒卿云勋章、青天白日勳章、雲麾勳章與虎字榮譽旗,陸軍官校12期砲兵科畢業,於八年抗戰時擔任基層官兵、金門八二三砲戰時擔任最前線之砲兵指揮官,曾赴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深造,為中華民國國軍留美將領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國軍在位最久的參謀總長,退伍後擔任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與副總統候選人。是繼陳誠以後,第二位曾任參謀總長的行政院院長。前臺北市市長郝龍斌為其長子。 郝以反共急先鋒自居,支持三民主义統一中国。近年则在台灣努力倡導一個中國原则,且多次參加中國大陸官方活動,並曾大唱《义勇军进行曲》而引發爭議。他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性,并呼籲中共承認國民政府抗戰領導地位。2017年,以99歲高齡改信仰基督教,12月31日洗禮。.

查看 彭孟緝和郝柏村

胡宗南

胡宗南 ,原名琴齋、字壽山,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及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位,蔣中正的心腹之一,民國初期被時人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

查看 彭孟緝和胡宗南

關國煊

國煊(KWAN Kwok Huen,),中國近代史學家,廣東順德人,生於順德。畢業於香港仿林中學、建公書法專修學院、台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讀中學時,以慧、慧之、君慧、慧君筆名投稿香港《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副刊《學生園地》。1955年獲《青年文友》月刊徵文比賽高級組冠軍、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及全港中小學書法比賽高中組冠軍。大學畢業後,返港長期任中學文史教員。課餘以本名及筆名鄭仁佳、關--昌、趙志邦在台灣《傳記文學》月刋發表《民國人物小傳》多篇。.

查看 彭孟緝和關國煊

董浩云

董浩云(),又名董兆荣,出生于中國宁波定海县(今舟山定海区),年幼時移居上海讀書和創業,后至香港發展。董浩雲是航海業巨擘,父親董瑞昌亦為商人。其長子董建华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

查看 彭孟緝和董浩云

邱清泉

邱清泉(),學名青錢,字雨庵,浙江省温州永嘉縣蒲洲鄉人,黄埔軍官學校工兵科第二期、德國柏林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抗戰期間曾任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與第五軍軍長,參與崑崙關戰役與滇西缅北战役。抗戰勝利後參與國共內戰,為第二兵團司令,在淮海战役(又稱徐蚌会战)中陣亡。頗能近體詩,人稱「將軍詩人」。又由于邱清泉为人桀骜不驯,和同僚、上司向来关系不良,而且作战风格大胆泼辣,亦被称为“邱疯子”。.

查看 彭孟緝和邱清泉

蔣仲苓

蔣仲苓(),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生於浙江义乌,曾任陸軍第六軍團司令、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國防部部長、行政院文建會委員與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等職位,是前總統蔣經國與李登輝所信任的陸軍將領。.

查看 彭孟緝和蔣仲苓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原址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原址位於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三號行政院斜對面,台灣早年政治犯部分被監禁於此,當時被戲稱為「青島大飯店」。現該地點為今日台北喜來登大飯店整個街廓(忠孝東路、林森南路、青島東路、鎮江街)。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設立於1949年,彭孟緝為司令,1958年與其他相關單位合併成立臺灣警備總司令部。.

查看 彭孟緝和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原址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簡稱警備總部、警總)是中華民國政府曾在臺灣設置的一個公共安全維護機關,隸屬於國防部,為國軍的分支,在戰後便成立。其權責職司戒嚴地區衛戌、保安、後備軍事動員、文化審檢、入出境管制、郵電檢查、電訊監查定位監聽等任務,因任務兼具治安(包括出入境管理)、民防、軍事動員及情治色彩,在戒嚴時期是當時臺灣的八大情治系統之一(法務部調查局、國防部情報局、憲兵司令部調查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國民黨大陸工作會、內政部警政署、國家安全局)。1992年,警總改制為海岸巡防司令部,成為現今國防部後備指揮部與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之前身。 中華民國在實施緊急狀態或戒嚴的地區設置警備機關,為國軍的一個分支。歷來的警備機關之名稱不一,或稱戒嚴司令部、保安司令部、衛戍司令部等,任務龐雜,但皆「支前安後」。國共內戰時,中華民國政府將全國分為若干綏靖區,設立剿總與警總,依據《戒嚴法》第二條:「戒嚴地域分為二種:一、警戒地域:指戰爭或叛亂發生時受戰爭影響應警戒之地區。二、接戰地域:指作戰時攻守之地域。警戒地域或接戰地域,應於時機必要時,區劃佈告之。」 戒嚴地區之任務由當地部隊(剿匪總司令部、軍政長官公署、綏靖公署等,常以剿總為最高單位)劃分警戒區與接戰區(綏靖區,國府遷台後改稱作戰區),並由警備部隊於警戒區實施軍管,但警備單位之設定並無明確法源,僅依賴軍事命令設立,因此解嚴、終止動員戡亂後,警備總部成為黑機關,後來繼承之「軍管部暨海岸巡防司令部」也成為黑機關,直到海巡三法及相關法令通過後才解決。典型情況下,一個警備司令部下管若干警備區。.

查看 彭孟緝和臺灣警備總司令部

金華街

金華街,是台湾台北市大安區的一條街道,介於羅斯福路與新生南路之間。.

查看 彭孟緝和金華街

雄中自衛隊

中學自衛隊,1947年在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在臺灣高雄組成的武裝學生團體,成員以台灣省立高雄第一中學(今雄中)的學生李榮河和陳仁悲等人為首,除雄中學生之外,成員還包括高雄工業學校(雄工)、高雄商業學校(雄商)和高雄女中(雄女)等校學生。這群學生組成的自衛團體,巡視學校周邊,以保持秩序,同時保護了許多受威脅的臺灣外省人。 在二二八事件結束後,這群學生被認為受到日本教育毒害而反對政府,這段歷史因此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氣氛下而被掩蓋。在解嚴之後,經台灣史學者許雪姬、方惠芳、吳榮發和林秀玲等人的研究,此段歷史依據口述歷史逐漸還原,開始受到各界重視。.

查看 彭孟緝和雄中自衛隊

陳儀深

陳儀深(),中華民國雲林縣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戰後台灣政治史、二二八事件研究、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研究。.

查看 彭孟緝和陳儀深

陳誠

陳誠(),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是中國國民黨黨、政、軍首要人物之一。其軍事集團是蔣中正嫡系部隊中堅力量。他自黃埔軍校起就一直追隨蔣中正,成為心腹干將,曾任軍長、兵團總指揮、集團軍總司令、軍政部長、湖北省政府主席、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兼任海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等要職。到臺灣後,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和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查看 彭孟緝和陳誠

林界

林界()為台灣高雄市人,前任高雄市苓雅區區長,二二八事件受難者。.

查看 彭孟緝和林界

林敬三 (日本陸上自衛隊將領)

林敬三(、),日本政府官僚、陸上自衛隊將領,亦為自衛隊創立初期的高層首腦,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國防武力組建成型的過程。 林敬三的職業生涯最早從1929年展開,到1950年韓戰爆發之前已在內務省、內閣等行政機關有任事經驗,亦曾當過縣知事及管理日本皇室事務的宮內廳次長。當日本為因應朝鮮半島局勢而在二戰後首度之際,他獲首相吉田茂及昭和天皇賞識而轉服武職,經日本政府及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任命為陸上自衛隊前身部隊——警察預備隊及的指揮官,又在1954年自衛隊成立後,出任首位(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長)至1964年為止,官拜陸將(四星上將)。林作為文人出身的將領,在任期間所進行的工作包括重整部隊組織、制定基礎精神、抑制舊日軍對新部隊的影響,以及對外防務交流。從自衛隊退休後,林敬三尚於數個社會及公共組織中活動,不僅充任、日本紅十字會與等團體的會長、總裁職位,還投入行政調查、靖國神社問題等政府諮詢委員會的會務,最終於1991年逝世,享壽84歲。.

查看 彭孟緝和林敬三 (日本陸上自衛隊將領)

根本博

根本 博(),中文化名林保源。出生於日本福島縣,大日本帝國陸軍及中華民國國軍中將,獲受勲一等·功三級。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3期、日本陸軍大學校34期畢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時,在內蒙古(當時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擔任駐紮於此的駐蒙軍之司令。在日本投降後,從蘇聯軍隊的猛攻下,依然頑強抵抗,保護了四萬名滯留在內蒙古張家口附近的日本國民。 復員後,於1949年秘密渡航至臺灣,被蔣介石任命,在金門島協助指揮古寧頭戰役,順利擊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查看 彭孟緝和根本博

桂永清

桂永清(),中華民國陸軍、海軍一級上將,字率真,江西貴溪縣鷹潭樓底桂家人,小學畢業後,就讀於南昌心遠中學,畢業南昌第一師範學校,時與貴溪鄉人彭程萬、李建鼎等到日本留學,後因孫中山創立黃埔軍校,而加入為第一期。 抗战中桂永清不战溃败,弃守蘭封,导致国军兰封会战失利。 《海軍軍歌》是中華民國海軍現行軍歌,史料未記載創作時期,但約為桂永清擔任海軍總司令1946年至1949年間創作 ,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所確定,作詞者為時任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作曲者為音樂家陳德義。 1954年7月1日升任参谋總長,在參謀總長就職52天後,因力疾從公,竟至不起「名人傳」第十三冊 桂永清 國史館 第121至134頁在臺北家中去世,有一說是遭蔣經國政工體系毒殺,也有一說是自殺,享年54歲。.

查看 彭孟緝和桂永清

泰緬孤軍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簡稱「孤軍」。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規軍、滇桂黔省府軍、滇桂黔省防衛軍、滇桂黔省關隘邊防軍、滇桂黔省警察、滇桂黔省消防部隊等。因為時任雲南省主席的盧漢领导投共,各省、縣、市、鄉、鎮等逃難軍官家屬被迫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轉進,由李彌在曼谷指揮孤軍作戰,籌措軍備。 1953年,李彌在國際壓力下奉令回臺,並擬定天、地兩案,明為撤軍,卻仍在當地發展武力,與中共抗爭,與緬軍作戰。3月8日,李彌在外交部長葉公超邀宴時中風,急送臺北中心診所診治,後轉送陽明山招待所療養。依據李彌計劃,臺北改派柳元麟將軍接任總指揮,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游擊武力;但隨即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施壓而二度撤軍,剩餘孤軍殘部由李文煥、段希文二位軍長改編成第三軍、第五軍。兩位將軍曾應泰國需要訓練泰軍出--協助掃蕩苗共、泰共,維護泰北安寧。更積功獲泰王普密蓬頒授徽章、--賜泰國居留權,鞏固孤軍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等地駐足的必要性。 由於早期一部份的將領如李彌後來率領部隊撤往台灣,麾下軍眷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安排安居於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龍岡的忠貞新村;後期歸台的泰緬僑民則多定居於台北的雙和地區一帶。有些軍民被分配置在南投縣清境農場附近農業養殖。另有少數滯於緬北金三角山區從事各式各樣產業。 據孤軍遺老指出,當地軍人及其眷屬總人數仍有七、八萬之譜,並且收容了仍陸陸續續逃離中國大陸之民眾;至於中泰緬--邊界的華裔人口有多少,有人稱約20萬,實難以估算。目前泰緬僑民相關事宜以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中華救助總會、中華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民間自力成立的「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為交流最密切的窗口。.

查看 彭孟緝和泰緬孤軍

湖口兵變

湖口兵变又稱湖口裝甲兵事件,是1964年1月21日,由中華民國陸軍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在臺灣新竹县湖口乡装甲兵基地發動的政變未遂事件。.

查看 彭孟緝和湖口兵變

朱紹良

朱绍良(),字一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福建省福州市人.

查看 彭孟緝和朱紹良

1950年臺灣

1950年臺灣行政區劃大幅調整,由繼承日治時期「五州三廳制」的「八縣九直轄市」改成「十六縣五省轄市」。.

查看 彭孟緝和1950年臺灣

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二屆縣市長選舉,與1954年中華民國臨時省議員選舉合併辦理,同時於1954年5月2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共選出臺灣省當時21個縣市的行政首長,但並沒有牽涉到仍由中華民國政府部份管轄的浙江省(大陳地區)、及福建省(金馬地區)。 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臺北市市長選舉、嘉義縣縣長選舉分別由無黨籍人士高玉樹及李茂松勝出,其餘19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

查看 彭孟緝和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56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國慶閱兵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擔任大閱官(即国际上通称的“阅兵首长”),中華民國國軍動員兵力21,500人、182架飛機參加受校,是歷年中華民國國慶在臺北市舉行閱兵中參與校閱之三軍部隊兵力、車輛及飛機數最多的一次。3架美軍的轟炸機亦象徵性的參與。.

查看 彭孟緝和1956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

1997年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97年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查看 彭孟緝和1997年逝世人物列表

2012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2年7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7月31日.

查看 彭孟緝和2012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

黎玉璽黃仲圖黃杰 (將軍)郝柏村胡宗南關國煊董浩云邱清泉蔣仲苓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原址臺灣警備總司令部金華街雄中自衛隊陳儀深陳誠林界林敬三 (日本陸上自衛隊將領)根本博桂永清泰緬孤軍湖口兵變朱紹良1950年臺灣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56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1997年逝世人物列表2012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