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车臣共和国

指数 车臣共和国

车臣共和国(Chechenskaya Respublika;Нохчийн Республика,羅馬化:Noxçiyn Respublika)是俄罗斯联邦北高加索联邦管区下轄的一个自治共和国。西接印古什共和国和北奥塞梯共和国,西北與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接壤,东连达吉斯坦共和国,南部与格鲁吉亚分享一段边界,首府格羅茲尼。 歷史上,車臣地區由周邊各大國統治,也曾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公國和城鎮。車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是由伊瑪目在高加索戰爭中為了抵抗俄國,所組成的,此為車臣民族國家之始。在伊玛目沙米勒帶領伊瑪目國抗俄二十多年後,1858年被俄羅斯帝國征服,並被軍事管治。1860年成立捷列克州,車臣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遭到鎮壓後,車臣地區開始工業化。 在蘇聯時代,車臣人與印古什人合併,組成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在二次大戰爆發1940至1944年車臣起義。後因扁豆行動、、1951年東哈薩克車臣人大屠殺事件爆發大規模抗俄活動。蘇聯解體後,車臣共和國成立,但因車臣獨立組織領袖焦哈爾·杜達耶夫奪取政權,成立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並宣告從俄羅斯獨立。 因車臣共和國接連不斷引起北高加索的軍事衝突,印古什共和國因此從車臣地區分出,最終引發第一次車臣戰爭,車臣地區事實上獨立。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收復車臣,並開始了北高加索叛亂的平定。两次战争中,车臣地区惨遭蹂躏,首府格罗兹尼前后发生四次战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基础设施毁坏严重。战后,普京政府开始重建车臣。如今的车臣共和国基本上从战争中恢复了过来,目前由拉姆赞·卡德罗夫當選车臣共和国總統。.

89 关系: 印古什人印古什共和国古傑爾梅斯古傑爾梅斯州史達林叶卡捷琳娜二世奥斯曼帝国孫扎州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亚历山大一世亞美尼亞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亞扎開-馬爾坦州庫查諾沃夫州庫梅克人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伊圖-卡連斯州伊玛目沙米勒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俄罗斯俄羅斯人土耳其人圣战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北高加索叛亂北高加索经济地区北高加索聯邦管區分離主義哈提切尼州凡迪諾州克里米亞汗國第一次車臣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車臣戰爭第五次俄土战争第六次俄土战争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烏魯斯-馬爾坦烏魯斯-馬爾坦州焦哈尔·杜达耶夫焦哈爾·杜達耶夫百日王朝莫哈末·沙里·马里肯莫斯科鞑靼人諾蓋-沃圖夫州諾蓋人...高加索總督區高加索戰爭谢赫曼苏尔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車臣共和國國旗車臣語軍政府车臣共和国国徽车臣共和国首脑达吉斯坦共和国舍爾科夫斯卡婭州阿爾貢阿瓦尔人蘇扎戰役自治共和国艾哈迈德·卡德罗夫苏联解体捷列克州格罗兹尼格羅茲尼州格羅茲尼戰役 (1994年至1995年)格鲁吉亚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棱堡沙台州沙來州沙米尔·巴萨耶夫沙里州斯基泰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扁豆行動拉姆赞·卡德罗夫拉姆斯拉姆斯州普京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1940至1944年車臣叛亂1951年反車臣人大屠殺 扩展索引 (39 更多) »

印古什人

印古什人(Ингуши,İnguşlar)是一個居住在北高加索地区的民族,自称“加尔盖人”(印古什語:Галгай)。主要分布於俄羅斯聯邦的印古什共和国境內。印古什又譯為殷古什、英古什。.

新!!: 车臣共和国和印古什人 · 查看更多 »

印古什共和国

印古什共和國(Respublika Ingushetiya;ГӀалгӀай Мохк,羅馬化:Ğalğaj Moxk),又譯殷古什共和國、英古什共和國。「印古什」這個名稱是源自一個古代聚落Ongusht,喬治亞語的「-eti」意為「之地」,因此印古什的名字意為「印古什人居住之地。」印古什共和國位於高加索地區,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2002年首府由納茲蘭遷至馬加斯,東接俄羅斯車臣共和國,西部和北部與北奧塞提亞-阿蘭共和國接壤,南以大高加索山脈分水嶺與喬治亞比鄰。印古什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中除了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塞凡堡以外最小的聯邦主體。在1992年6月4日成立之後,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一分為二。印古什的主要民族為印古什人(古凡那克人的後裔),人口為412,529人。 印古什是俄羅斯最貧窮和動盪的地區之一。鄰近的車臣共和國之軍事衝突也影響到印古什。此外,印古什也有嚴重的貪污和犯罪問題(包括政府部隊對平民的綁架和謀殺),也有反政府示威、對軍隊和行政機構的攻擊、俄軍的暴行與人權日益惡化等問題。.

新!!: 车臣共和国和印古什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古傑爾梅斯

古傑爾梅斯 (Гудерме́с;車臣語:Гуьмсе、Gümse)是俄羅斯車臣共和國東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孫扎河畔,距首府格羅茲尼36公里。2002年人口33,756人,是共和國第四大城市。 1941年建市。有鐵路連接巴庫、阿斯特拉罕、頓河畔羅斯托夫和莫茲多克。 Г.

新!!: 车臣共和国和古傑爾梅斯 · 查看更多 »

古傑爾梅斯州

#重定向 古傑爾梅斯基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古傑爾梅斯州 · 查看更多 »

史達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车臣共和国和史達林 · 查看更多 »

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亦称叶卡捷琳娜大帝(Екатерина II Великая),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I)而稱呼她為凱薩琳二世,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1762年至1796年在位),也可能是最知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生于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斯德丁,出生名为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通过政变废黜并刺杀其夫彼得三世,即位为俄罗斯女皇。在其治下俄罗斯经历复兴,达到其历史顶峰并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叶卡捷琳娜即位和在位时均时常依靠其宠幸贵族的协助,如和波将金。在苏沃洛夫、鲁缅采夫和乌沙科夫等将领支持之下,叶卡捷琳娜治下的俄罗斯帝国通过军事及外交迅速扩张。在南方,俄罗斯通过俄土战争击败奥斯曼帝国并击溃克里米亚汗国,对黑海及亚速海的广阔区域进行了殖民(即新俄罗斯);在西方,叶卡捷琳娜前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统治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俄罗斯获得了最大面积的领土;在东部,俄罗斯开始对阿拉斯加进行殖民,俄属北美由此建立。 叶卡捷琳娜改革行政区划,诸多新城镇在其令下建立起来。她跟随其所景仰的彼得大帝的步伐,继续根据西欧模式对俄罗斯进行现代化革新,但征兵制及经济仍旧以为基础,国家及地主的需求越来越依赖于农奴,由此导致了多次叛乱,农民及哥萨克的普加乔夫起义即为一例。 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被称为“叶卡捷琳娜时代”,通常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及俄罗斯贵族的黄金时代。彼得三世在位时颁布,由叶卡捷琳娜确认延续的《贵族自由宣言》将贵族由强制兵役和国家公务中解放出来。叶卡捷琳娜推动诸多古典主义贵族建筑的建设,改变了俄国的面貌。她热心支持启蒙时代理念,由此获得开明专制君主一称。叶卡捷琳娜亦支持艺术事业,推动了的发展。这一时期所建立斯莫尔尼宫是欧洲首家由国家资助的女性高等教育机构。.

新!!: 车臣共和国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车臣共和国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孫扎州

#重定向 孫任斯基區 (車臣共和國).

新!!: 车臣共和国和孫扎州 · 查看更多 »

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r)是一个存在于1921年1月20日至1924年7月7日苏俄北高加索地区的一个短命的 自治共和国。 该共和国的前身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由当地民族在库班州和捷列克州的部分地区建立;不过,在俄国内战期间红军征服北高加索,苏维埃的统治确立,前共和国也因此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疆域超过 ,且人口有着大约80万人。它包含6个区域(okrug):巴尔卡尔区(Balkar Okrug), 车臣区(Chechen Okrug), 卡巴尔达区(Kabardian Okrug), 卡拉恰伊区(Karachay Okrug), 纳兹兰区(Nazran Okrug) (位于印古什共和国), 和 弗拉季高加索区(Vladikavkaz Okrug) (位于奥塞梯) ,两座城市:格罗兹尼和弗拉季高加索。除此之外,还向提供了自治权,孙扎哥萨克区(Sunzha Cossack Okrug),包括一块位于印古什北部的巨大飞地,和一个与格罗兹尼接壤的小国(即) 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并未维持领土完整太久。早在1921年9月1日,卡巴尔达区就从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中分离出来,独立为卡巴尔达自治区,且直接隶属于苏俄。之后的1922年1月12日,卡拉恰伊区独立为卡拉恰伊自治区;巴尔卡尔区也独立为巴尔卡尔自治区。紧接着1922年11月30日,车臣区也独立为车臣自治区。 根据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法令,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剩余的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北奥塞梯自治州和印古什自治州。在1924年10月17日北高加索边疆区成立前,孙扎哥萨克区和弗拉季高加索区都直接隶属于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但在此边疆区成立后,包括这两个地区以及此前创立的全部苏联自治共和国都不再隶属于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 在19世纪,这片地区最好的土地都被分配给了哥萨克的,俄罗斯的和乌克兰的军事殖民者,而许多的当地人却被赶到山上。在1920年,苏维埃政府决定驱逐,并把他们的农场给当地人。总计34637的人被驱逐到了弗拉季高加索,阿尔汉格尔斯克和顿巴斯。数以百计的当地家庭后来都成为了苏维埃政府的支持者。在1921年1月,重新安置哥萨克人的决定被迫停止,其中一些家庭回来并占据了废弃的农场,而沙皇时代的人口稠密的军事殖民点被永远从北高加索地区清除,因此当地人便可以自由的占据当地的山谷的沃土。据统计,1882年,有24.4%的印古什人居住在大山里,而到了1924年仅有2.1%。 冷战期间,许多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山地国家的解体,是苏联政府为削弱高加索人并维持莫斯科对他们的统治,而采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而20世纪90年代公开的苏联档案显示情况并非如此。共和国的解体开始于1921年3月,即建国仅两个月后,卡巴尔达的领导人表达了关于成为该共和国一部分的不满,同时指出卡巴尔达人和其他山地国家的人们缺乏经济上的联系。从1921年4月到6月,卡巴尔达召开了一场代表大会,大会共有140名代表,而只有28名是布尔什维克,绝大多数代表表示不仅要成立一个自治州,而且还要求自治共和国的地位。斯大林不得不同卡巴尔达的领导人进行关于申请苏联加盟共和国地位的谈判。.

新!!: 车臣共和国和山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Суво́ров,),俄国大元帅,神圣罗马帝国伯爵、雷姆尼克伯爵、意大利亲王。苏沃洛夫是俄国史上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並在其漫長的軍事生涯中保有不敗的名聲,著有军事学名著《制胜的科学》。 苏沃洛夫的全部头衔为: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意大利亲王、雷姆尼克伯爵、神圣罗马帝国伯爵、撒丁尼亚伯爵、俄罗斯陆海军大元帅、奥地利和撒丁尼亚陆军元帅。 1942年7月29日,苏联以其名字设立了苏沃洛夫勋章,以表彰在进攻中歼灭敌人优势兵力的军事首长和指挥员。.

新!!: 车臣共和国和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可能为以下人物:.

新!!: 车臣共和国和亚历山大一世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车臣共和国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

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Павлович Свистунов),全名亞歷山大·加里爾·康斯坦斯諾維奇·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特維爾公爵、政治家、俄羅斯帝國炮兵上將,出身於斯維斯圖諾夫家族特維爾-迪爾馬科申-維亞濟馬分支 ,亦因戰功取代宗家成為斯維斯圖諾夫家第十六代及未任家長。於克里米亞戰爭、高加索戰爭、第十次俄土戰爭、中亞征服中均有出戰,除了在阿爾馬河戰役作為上尉執掌炮兵營時戰敗外,再無敗績。一生有二十年時間都在高加索地區服役,在平定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後,1881年開始推動高加索地區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穩定了自1817年以來長達六十多年戰亂不斷的高加索地區。1856年7月娶遠房表妹柳德米拉‧納什金娜為妻,兩人無生養子嗣。.

新!!: 车臣共和国和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Князь Барятин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俄羅斯帝國親王元帥。1856年至1862年任高加索總督,在位期間攻滅,並成功穩定了高加索局勢長達三年,是繼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再度穩定高加索超過一年時間之總督。1879年3月9日,在出訪德意志帝國時患病,在瑞士日內瓦休養時去世,享年63歲。.

新!!: 车臣共和国和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 · 查看更多 »

亞扎開-馬爾坦州

#重定向 阿奇霍伊-馬爾塔諾夫斯基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亞扎開-馬爾坦州 · 查看更多 »

庫查諾沃夫州

#重定向 庫爾恰洛耶夫斯基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庫查諾沃夫州 · 查看更多 »

庫梅克人

庫梅克人 (庫梅克語: Къумукълар,Кумыки)是一個說突厥語的族群,主要居住在里海西北沿岸,俄羅斯聯邦达吉斯坦共和国的北部平原和部分山区,在印古什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和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也有分布,2002年人口約42萬,信仰遜尼派伊斯蘭教。.

新!!: 车臣共和国和庫梅克人 · 查看更多 »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是1991年至2007年期間由高加索穆斯林在車臣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首都格羅茲尼,其政府自稱為車臣伊斯蘭政府。該共和國在其存在期間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政治上勢單力孤,后被普京主导的俄羅斯聯邦政府击败而结束。.

新!!: 车臣共和国和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伊圖-卡連斯州

#重定向 伊圖姆-卡林斯基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伊圖-卡連斯州 · 查看更多 »

伊玛目沙米勒

伊玛目沙米勒(阿瓦尔语:Шейх Шамил;Şeyh Şamil;Имам Шамиль;الشيخ شامل,)是达吉斯坦和车臣的穆斯林山民领袖,哈吉。曾经在高加索战争期间抵抗俄罗斯帝国征服长达25年之久。在戰爭中以劣勢兵力屢敗俄軍精銳部隊,兵力比甚至懸殊至1比13仍然能夠獲勝,卻總自謙為一個普通反抗者,厭惡別人稱他為英雄。 沙米勒出生于阿凡汗國达吉斯坦吉姆雷的一个地主家庭,以祖父名字命名為阿里,後再改名為沙米爾,即狼之意。其父鄧古為鐵匠,因從長輩處承繼土地,因此亦經營農務,是一名小地主。因家境相對充裕,其父可供沙米爾上學,沙米爾因此学习文法、逻辑、修辞和阿拉伯文,享有学者的声誉。他亦日夜鍛鍊身體,學習武術。1812年,15歲的沙米爾離鄉,前往奧斯曼帝國學習,接觸車臣人謝赫曼蘇爾建立的教義。1813年俄国占领达吉斯坦以后,参与反抗俄国的圣战。1834年沙米勒当选为达吉斯坦第三代伊玛目。尽管俄国对沙米勒进行大规模围剿,但未能完全消灭沙米勒的反俄运动。1857年,由亚历山大·巴米亚京斯基元帥率领兩路俄军进行围剿。1859年9月,沙米勒在古尼布山区投降,之后被被流放到卡卢加。1870年,沙米勒获准去麦加朝觐,途径伊斯坦布尔时得到奥斯曼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接见和欢迎。1871年于麦地那逝世。.

新!!: 车臣共和国和伊玛目沙米勒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Islamic fundamentalism,也称“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或“伊斯蘭原理主義”)是伊斯蘭世界的一种原教旨主義思潮。原教旨主義主张根据《可兰经》来严格管理个人和社会生活。这一思潮得到了伊斯蘭世界的廣泛支持,說明廣大穆斯林對現代世界中不合理現象的憎惡和對現有各種解決方法的失望。一般認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傳統宗教文化對現代化的一個調適過程,也有學者認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是對西方文明及世俗自由社會的挑戰。这一思潮的温和派与其极端保守派别(如瓦哈比派及伊斯蘭恐怖主義)有所区别,但许多论著会把这两派混为一谈。.

新!!: 车臣共和国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 查看更多 »

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

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親王('''პეტრე ბაგრატიონი'''. Пётр Ива́нович Багратио́н;),俄羅斯帝國陸軍上將、親王。巴格拉季昂是格魯吉亞巴格拉季昂皇族的後裔。.

新!!: 车臣共和国和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车臣共和国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人

俄罗斯人(русские)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主要生活在俄罗斯及其邻国,在中国东北又被称作老毛子。 俄罗斯人也可以不论其民族泛指所有俄罗斯国民。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俄罗斯民族占俄罗斯总人口约80%。.

新!!: 车臣共和国和俄羅斯人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源自是奥斯曼帝国时期。该民族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德国、法國、及其他一些国家如伊拉克、阿塞拜疆、北塞浦路斯、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格鲁吉亚、马其顿、科索沃、波斯尼亚、羅馬尼亞、奧地利、英國、荷兰、比利时、列支敦士登、澳大利亞、中亚、北美地区等地。而土耳其人祖先最早可追溯至突厥人。 他們使用的語言為土耳其語。他們的主要族源是安納托利亞的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以及古代的赫梯、吕底亚人与後來的高加索和巴尔干半岛的居民。但在文化心理认同上,土耳其人普遍接受自己是突厥人。 土耳其人最早是由拜占廷希腊人与阿拉伯人混合而成,1071年之後,烏古斯人開始在安納托利亞建國,蒙古伊尔汗國时代大量乌古斯人因躲避蒙古人进入安納托利亞,逐渐融入當地居民中(同時傳入伊斯蘭教)。.

新!!: 车臣共和国和土耳其人 · 查看更多 »

圣战

聖戰可以指:.

新!!: 车臣共和国和圣战 · 查看更多 »

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北奥塞梯共和国,全稱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国(Respublika Severnaya Osetiya-Alaniya;奧塞梯語:официалон ном Республикæ Цæгат Ирыстон—Алани)位於高加索,曾爲蘇聯時期的一個自治共和國。现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俄罗斯自治共和国。是一個位於俄羅斯聯邦的北高加索地区,与印古什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南奧塞提亞共和國及格鲁吉亚毗邻而居,面积接近8000平方公里,首府为弗拉季高加索,总人口50多万人。 由于与车臣共和国接壤,这个地区近年来曾多次发生车臣恐怖份子发动的恐怖袭击事件。最为著名的是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

新!!: 车臣共和国和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北高加索叛亂

北高加索叛亂是俄羅斯與高加索酋長國的武裝分子之間的武裝衝突,伊斯蘭國從2015年6月開始涉入。历时10年之久的第二次車臣戰爭在2009年4月16日正式結束,但衝突卻沒有停止過,且有升級蔓延至北高加索全境的跡象。 暴力活動主要集中在北高加索的車臣、達吉斯坦、印古什與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偶爾也會發生在周邊地區,例如: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五山城、伏爾加格勒。.

新!!: 车臣共和国和北高加索叛亂 · 查看更多 »

北高加索经济地区

北高加索经济地区(Се́веро-Кавка́зс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райо́н),又译北高加索经济区,是俄罗斯的12个经济地区之一。 北高加索经济区盛产石油、天然气和煤。主要城市有顿河畔罗斯托夫、克拉斯诺达尔、格罗兹尼、弗拉季高加索和新罗西斯克。索契为著名度假胜地。农业机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主要产业。库班河流域是肥沃的黑土地带,为俄罗斯主要产粮地之一。此地为小麦、糖用甜菜、烟草、大米和葵花籽的种植地,也是养牛的地域。其他主要运输河流还有顿河、库马河、捷列克河和伏尔加-顿河运河。.

新!!: 车臣共和国和北高加索经济地区 · 查看更多 »

北高加索聯邦管區

北高加索联邦管区(Severo-Kavkazsky federalny okrug),位於俄羅斯西南部的北高加索地區,是目前俄羅斯的联邦管区之一,总面积171,100平方公里,总人口9,038,928(2002)。2010年1月19日自南部聯邦管區獨立而成一聯邦管區。由當時的總統梅德維傑夫簽暑命令,成立俄羅斯的第8個聯邦管區。成立該區的目的,根據梅德偉傑夫的說法是為解決經濟領域犯罪和嚴重的行賄問題。現任總統駐北高加索聯邦區全權代表為亚历山大·赫洛波宁。梅德偉傑夫在認命赫洛波寧時,也同時任命其為政府副總理,他不僅擁有經濟權限,而且擁有在人事與強力機構工作等法律部門的權限。.

新!!: 车臣共和国和北高加索聯邦管區 · 查看更多 »

分離主義

分離主義,又称分裂主義,意味著將自身從原本相连的其他部分抽離。.

新!!: 车臣共和国和分離主義 · 查看更多 »

哈提切尼州

#重定向 納德捷列奇尼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哈提切尼州 · 查看更多 »

凡迪諾州

#重定向 韋堅斯基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凡迪諾州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汗國

克里米亞汗國,又名可里米亚汗国、克里木汗国(قريم خانلغى;Крымско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oye khanstvo;Кримськ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e khanstvo;Kırım Hanlığı;Chanat Krymski),是一個1430年至1783年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國家,為金帳汗國衍生出的國家中國祚最長的一個。汗國不只是在克里米亞半島,而是延伸到北高加索與坦波夫及耶列兹一帶的钦察草原。金帳汗國的实际建立者拔都把汗國分成13分,克里米亞是禿花帖木兒封地。.

新!!: 车臣共和国和克里米亞汗國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車臣戰爭

一次车臣战争发生于1994年12月至1996年8月,是俄罗斯联邦与高加索穆斯林武装的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之间的一次军事冲突。俄罗斯于1994年12月11日出兵车臣,试图镇压当地车臣武装的独立运动。在格罗兹尼战役后,车臣武装退入山区,与俄军展开了游击战。在此期间交战双方与车臣当地居民均遭受了惨重伤亡。最终俄罗斯不得不签订停火条约,并将部队撤出车臣。俄罗斯在实际上输掉了战争,车臣武装则保住了其独立地位。.

新!!: 车臣共和国和第一次車臣戰爭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车臣共和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車臣戰爭

二次車臣戰爭於1999年8月26日開始,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惨败的俄罗斯联邦在这次战争中终于获胜,车臣分离主义势力被击溃,俄罗斯夺回了对车臣地区的控制权。 在莫斯科、布伊納克斯克等城市接連發生多宗炸彈爆炸案後,俄羅斯政府指責是車臣分離主义分子所為,10月1日俄羅斯部隊進入車臣。俄軍的行動終結了車臣伊奇克里亞共和國當時實質上的獨立,使聯邦政府重新控制該地區。 在戰爭初期俄軍及車臣當地的親俄民兵聯手對抗車臣分離分子,經過冬季圍城後,於2000年初奪取了車臣首府格羅茲尼。車臣分離分子在此後數年繼續以游擊戰對抗俄軍并残忍杀害战俘,另外車臣叛軍也有發動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并焚毁作为俄罗斯族宗教场所的东正教教堂。然而实际上俄軍及叛軍双方也都被指犯有不少侵犯人權的事件。 到2009年止俄羅斯大致上已經重創了叛軍的活動能力,大規模的戰鬥已停止。俄國陸軍及內务部部隊不再駐守各條街道,在戰爭中損毀嚴重的格羅茲尼正在重建中。不過北高加索地區仍有零星的暴力事件,偶爾有以俄聯邦及地方政府部隊為目標的炸彈爆炸及伏擊發生。 2009年4月16日俄羅斯政府官方宣佈車臣的反恐行動正式結束,大部分軍隊已撤走,對付武裝分子的任務主要由當地警察負責。3個月後流亡外地的車臣分離分子領導人艾哈邁德·扎卡耶夫要求從8月1日起對車臣警察實施停火,又說他希望「從這一天起車臣人不會再向同胞開槍」。 戰爭中的準確死亡數字不明,非官方的數字估計有25,000人至50,000人死亡或失蹤,大多數是車臣平民,俄羅斯方面有逾5,200人陣亡。直至2002年12月各個保安部門共有4,572個人員被殺,而2003年至2007年有680個俄軍被殺,有民間團體估計俄軍方面(至2005年)有約14,000人陣亡。.

新!!: 车臣共和国和第二次車臣戰爭 · 查看更多 »

第五次俄土战争

五次俄土战争(1768-1774年)是发生在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一场影响重大的战争,其主要结果是南乌克兰、北高加索地区和克里米亚从此被沙皇俄国控制。.

新!!: 车臣共和国和第五次俄土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六次俄土战争

第六次俄土战争是發生在1787——1792年,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的一場戰爭。作為俄土戰爭之一環。 在此次戰爭中,土耳其战败,被迫签定《雅西和约》。割让德涅斯特河以东的广阔领土。 Category:俄土战争.

新!!: 车臣共和国和第六次俄土战争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前苏联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85年上台,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90至1991年间出任唯一一任的苏联总统,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后出生的苏联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在其总书记任内推行開放政策,1987年和1989年两度当选美国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截至目前,他是继埃贡·克伦茨(东德)、汉斯·莫德罗(东德)、洛塔尔·德迈齐尔(东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蘇聯)、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蘇聯)、(匈牙利)之后,少数还健在的前东方集团的领导人之一。 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一个显著的胎记,为其广为人知的外貌特征,被中國网友戏称为“地图头”。.

新!!: 车臣共和国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 查看更多 »

烏魯斯-馬爾坦

烏魯斯-馬爾坦 (Уру́с-Марта́н;車臣語:ХӀалхӀа-Марта)是俄羅斯車臣共和國中部的一個城市,位於馬爾坦河畔,距首府格羅茲尼西南15公里。2002年人口39,982人,是共和國第三大城市。 У.

新!!: 车臣共和国和烏魯斯-馬爾坦 · 查看更多 »

烏魯斯-馬爾坦州

#重定向 烏魯斯-馬爾塔諾夫斯基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烏魯斯-馬爾坦州 · 查看更多 »

焦哈尔·杜达耶夫

哈尔·杜达耶夫(Дуди Муса кант Жовхар,Джохар Мусаевич Дудаев,Dzhokhar Musayevich Dudayev;),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前总统,车臣独立运动领袖。.

新!!: 车臣共和国和焦哈尔·杜达耶夫 · 查看更多 »

焦哈爾·杜達耶夫

#重定向 焦哈尔·杜达耶夫.

新!!: 车臣共和国和焦哈爾·杜達耶夫 · 查看更多 »

百日王朝

日王朝(Cent-Jours)是指拿破仑一世在被流放后重返法国,试图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一连串事件。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爾巴島逃到法国,集结军队,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6月28日,因为滑鐵盧戰役的失败,拿破仑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波旁王朝再度复辟。拿破仑战争至此结束。拿破仑重返帝位总共101日,因此史称“百日王朝”。 事件也被称为第七次反法联盟之战。联盟包括英国、俄罗斯、普鲁士、瑞典、奥地利与数个德意志邦国。它们都宣称拿破仑是罪犯,而不是法国皇帝。.

新!!: 车臣共和国和百日王朝 · 查看更多 »

莫哈末·沙里·马里肯

莫哈末·沙里·马里肯(Mohamed Salleh Marican,),第二房地產有限公司創辦人及總裁。.

新!!: 车臣共和国和莫哈末·沙里·马里肯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新!!: 车臣共和国和莫斯科 · 查看更多 »

鞑靼人

--人,也音译为“达--”、“达旦”、“达达”、“达靼”等,是多个族群共享的名称,包括以蒙古族为族源之一的游牧民族、在欧洲曾经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份突厥民族及其后裔。其遊牧區域在歐洲人繪制的地圖裡稱之為鞑靼利亚。 中国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塔塔尔族和俄罗斯等地的鞑靼族都源自古代蒙古草原上的鞑靼人。.

新!!: 车臣共和国和鞑靼人 · 查看更多 »

諾蓋-沃圖夫州

#重定向 諾扎伊-尤爾托夫斯基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諾蓋-沃圖夫州 · 查看更多 »

諾蓋人

諾蓋人,又稱為高加索蒙古人,已完全突厥化。分佈在達吉斯坦共和國及烏拉爾河一帶,曾經在金帳汗國分裂後有自己的汗國,有大小之分。一部分遷往俄羅斯波多里亚,留在東歐平原即是欽察草原,接受脫脫宗主權的,稱小諾蓋;一部分留下在里海以北烏拉爾河區的,稱大諾蓋。全世界的諾蓋人有221000人。廣義上的諾蓋人有103萬,在阿斯特拉罕韃靼人、高加索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哈薩克人弘吉剌,吉爾吉斯人也有諾蓋部落,立陶宛也有,分4部落:ak nogay、kara nogai、astarkan nogai、achikulak nogay,下有若干小部落,除NOGAYBAK,全部信仰伊斯蘭教。.

新!!: 车臣共和国和諾蓋人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總督區

高加索總督區(Кавказское наместничество)是俄羅斯帝國在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地區的一個總督區。首府葉卡捷琳諾格勒。 成立於1785年5月5日,1917年3月22日由俄國臨時政府的外高加索特別委員會所取代。 1914年下轄省、州、區包括黑海省、庫班州、巴庫省、巴統州、達吉斯坦州、伊莉莎白波爾省、卡爾斯州、庫塔伊西省、捷列克州、第比利斯省和埃里溫省。 * Category:亚美尼亚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格鲁吉亚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阿塞拜疆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土耳其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785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7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en:Viceroyalty of the Caucasus.

新!!: 车臣共和国和高加索總督區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戰爭

加索战争,又称俄罗斯征服高加索,是指俄罗斯帝国在19世紀入侵北高加索地区的战争。戰爭開始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俄軍將領葉爾莫洛夫在1817年10月26日在尤鄧金村(今哈薩維尤爾特)展開大屠殺開始;二是加齊‧穆罕默德在1829年成立車臣尼亞開始。1859年8月25日,第三代伊瑪目沙米爾投降,結束了東部戰事。1864年5月21日,切爾卡斯亞投降,高加索戰爭結束。最终俄罗斯兼并了北高加索地区,并对当地进行了民族清洗。 1801年,南高加索地區由卡特利-卡赫季王國系的大衛‧巴格拉季昂親王所統一,格魯吉亞併入俄羅斯帝國,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個親王國。除了波斯和土耳其兩國的南高加索領地外,俄羅斯已經擁有大部分南高加索,北高加索則是自第五次俄土戰爭一直維持著雙方邊界,但山民不定時下山劫掠俄國邊境百姓。因此俄羅斯帝國在百日王朝崩潰後,出兵北高加索平定殘餘的反抗部落,是俄羅斯征服北高加索的開始。 1816年,俄羅斯帝國的主要對手是阿瓦爾人、切爾克斯人、庫巴人、達吉斯坦人。而車臣人由於在1794年已經投降俄羅斯,因此車臣人在戰爭初期沒有參戰。但由於1817年的尤鄧金村大屠殺,令車臣人開始反抗俄羅斯人統治。1817年,俄軍北高加索駐軍30,000士兵由弗拉季高加索南下車臣地區,對車臣人、印古什人進行屠殺和掠奪。迫使車臣人於1826年聯合起來,與波斯的卡扎爾王朝合作,在第六次俄波戰爭中共同對俄作戰。在波斯全面潰敗後,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等地的毛拉聯合起來,推舉加齊‧穆罕默德為伊瑪目,創立政教合一國家「車臣尼亞」。高加索戰爭進入了最慘酷的階段。 1830年2月9日,毛拉沙米爾率五百人下山搶掠俄軍駐屯的村莊貢扎哈,並將村莊中三百多名居民一律剜去雙眼、割去雙耳、削下鼻子、切去四肢,成年女子切去乳房、成年男子切去陰莖,僅穆斯林和改信者獲得寬恕。俄軍於5月6日由伊凡‧帕斯凱維奇率領28,000軍隊由弗拉季高加索南下,對車臣人作報復性屠殺,雙方至此開始互相進行酷刑式屠殺,多數受害人均遭到重度凌虐和酷刑。帕斯凱維奇實施焦土作戰,以優勢兵力多次對車臣尼亞軍隊作出包圍。1832年,聖戰軍領袖加齊‧穆罕默德於吉邁之戰戰死,由徒弟哈姆扎特‧貝克繼位為第二代伊瑪目,貝克無法挽回敗局,因沙米爾回軍而得救。1833年1月初,車臣尼亞只餘下約3,000平方公里土地,但由於帕斯凱維奇被調回聖彼得堡,俄軍退兵,車臣尼亞倖存。 1834年2月,哈姆扎特‧貝克解除沙米爾軍權,將沙米爾軟禁,並組織對俄反攻。但於哥扎提戰役被俄軍撃敗,貝克遭到部下暗殺,沙米爾繼位為第三代伊瑪目。沙米爾即位後與俄軍談和,並以賄賂北高加索駐軍總司令維魯明諾夫,車臣尼亞因此能休養生息。1836年6月12日,俄軍不宣而戰,攻打車臣尼亞,戰爭再度開始。1841年6月14日,車臣軍於泰爾米河戰役大勝俄軍,將十二位俄軍將領處以酷刑,俄軍轉為守勢。。1840年6月22日,沙米爾改國名為高加索伊瑪目國,成為高加索戰爭中各部族之領導者。1845年5月31日,伊瑪目國軍於第一次達戈戰役採取中央突破的方式,將俄軍分段包圍在達戈山谷並採取火攻,導致遠征軍大量燒死和餓死,高加索駐軍近乎全軍覆沒。1845年6月2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下令全國動員220,000士兵應戰,抵抗伊瑪目國入侵俄羅斯帝國。 1847年6月24日,俄軍於薩爾塔會戰以250,000士兵,將伊瑪目國軍隊24,000軍隊包圍,俄軍大勝,伊瑪目國軍死亡近半,殘軍撤回車臣地區。俄軍20多萬軍隊分四路追撃至車臣境內,大規模燒殺屠掠,1848年9月14日,俄軍於阿干提會戰與伊瑪目國展開決戰,伊瑪目國慘勝,守住了西南達吉斯坦,但已無力反攻俄軍,由於1848年革命爆發,俄軍退兵。 1858年,俄國決定平定伊瑪目國,由亞歷山大‧巴米亞京斯基元帥率132,000軍隊由基輔和阿斯特拉罕南下,會同高加索各軍63,000人攻打伊瑪目國,俄軍用了六個月時間平定了車臣地區,並約束軍紀,嚴禁士兵燒殺搶掠。1859年2月3日,俄軍侵入達吉斯坦西南部,1859年8月25日,沙米爾在吉倫戰役後向俄軍投降,伊瑪目國滅亡。亞歷山大二世准許沙米爾保留伊瑪目頭銜,以勸說尚在抵抗中的切爾卡斯人投降,1864年3月18日,最後一支抵抗軍在頭目克倫杜戈指揮下向俄軍投降,高加索戰爭結束。 歷時約半世紀的高加索戰爭結束,也標誌了俄羅斯對北高加索的全面征服。俄軍在高加索戰爭的傷亡數以萬計,付出了很大代價,回報卻只有高加索山脈的少數礦坑和通行山谷,更因一連串的戰爭罪行孕育出車臣人對俄羅斯人的深仇大恨,影響深遠。戰後巴米亞京斯基元帥主導成立軍政府,對戰區人民給予了物資援助,並建立政府機關。但1865年軍隊撤走後,俄羅斯帝國地方官員對高加索山民的暴政依舊,不久後再度爆發了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 Category:俄罗斯历史 Category:高加索战争.

新!!: 车臣共和国和高加索戰爭 · 查看更多 »

谢赫曼苏尔

谢赫曼苏尔(Шейх Мансур,الشيخ المنصور;),也称伊玛目曼苏尔·穆塔瓦基勒·阿拉拉(الإمام المنصور المتوكل على الله,意为“信赖真主的胜利者伊玛目”),原名乌舒尔马(Ушурма),车臣伊斯兰教宗教和军事领袖,他在18世纪末领导了反对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对高加索地区帝国主义扩张的抵抗运动。他被视为车臣人民及其独立事业的英雄。.

新!!: 车臣共和国和谢赫曼苏尔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p,),苏联和俄罗斯政治家,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任期为1991年至1999年。曾历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联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葉利欽是個充滿爭議的政治人物,他在蘇聯共產黨年代因矢言打擊貪污而聲名大噪,但其政權卻飽受貪污醜聞困擾。他执政時推動市場經濟和民主制,但他採取「休克疗法」以令俄羅斯盡快走上資本主义,卻讓俄羅斯經濟濒临崩潰,最後更曾以武力鎮壓方式消灭异见者。他在苏联解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言行举动鼓励了俄罗斯联邦内部的分离主义。车臣在其任内以类似叶利钦的方式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叶利钦被迫在任內兩次向車臣發動攻擊,此行为使叶利钦在车臣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并產生了數次死傷慘重的恐怖行動;他令苏联解体,使俄罗斯领土对比起前苏联丧失达25%,国力大减,俄罗斯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不再是超级大国,也動搖了他在國民心目中的領導形象。而继任的领导人包括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则对叶利钦评价颇高。 1999年12月31日,在踏入2000年前數小時前,他宣布辭職,當时俄罗斯民众对他的支持率仅为2%。時任總理的弗拉基米爾·普京为代总统,從此叶利钦的政治生涯便告结束。 叶利钦辞职后保持低调,尽管他偶尔公开批评他的继任者。叶利钦于2007年4月23日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新!!: 车臣共和国和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 查看更多 »

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Нохч-ГІалгІайн Автономнин Советски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 Республика;Чече́но-Ингу́ш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自治共和國之一,曾存在過兩次,第一次是在1934年至1944年(後因斯大林以車臣人與印古什人叛國取消),第二次是在1957年至1992年。在歷史上曾多次改名。現在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分裂為車臣共和國和印古什共和國。這裡的主要人口包括車臣人、俄羅斯人和印古什人。面積19300平方公里。首都格羅茲尼。 Category:蘇聯自治共和國 Category:车臣历史 Category:1991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 Category:1934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 Category:1936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

新!!: 车臣共和国和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車臣共和國國旗

車臣共和國國旗長寬比例為2:3。國旗自上而下為綠、白、紅三色條紋。其中綠色代表伊斯蘭教。旗桿一側為白色,并飾有車臣當地的裝飾圖案。旗帜样式类似白罗斯国旗。 主張車臣獨立的人士并不使用這面旗幟。.

新!!: 车臣共和国和車臣共和國國旗 · 查看更多 »

車臣語

車臣語(Нохчийн мотт)大約有1,300,000人使用,大多數使用者住在俄羅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车臣共和国,並及其它地區的車臣人。.

新!!: 车臣共和国和車臣語 · 查看更多 »

軍政府

#重定向 軍事獨裁.

新!!: 车臣共和国和軍政府 · 查看更多 »

车臣共和国国徽

车臣共和国国徽(Герб Чечен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是车臣共和国的国家象征,车臣的现行国徽是由车臣代理总统谢尔盖·阿布拉莫夫于2004年6月22日批准的125号令中做出规定的。.

新!!: 车臣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国徽 · 查看更多 »

车臣共和国首脑

车臣共和国首脑(Глава Чечен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原称车臣共和国总统(Президента Чечен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车臣共和国政治体系中的最高长官。在第二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联邦政府重新控制了该地区的2003年,在修宪公投批准了现行的《》之后,设立了这一职务。.

新!!: 车臣共和国和车臣共和国首脑 · 查看更多 »

达吉斯坦共和国

達吉斯坦共和國(Respublika Dagestan)位於俄羅斯最南部,東鄰裡海,北鄰卡爾梅克共和國,西鄰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車臣共和國,西南毗鄰格魯吉亞,南部與阿塞拜疆接壤。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成立於1921年1月30日。這裡是可薩汗國發源地。这里也是俄国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地方。这里今天还有阿拉伯人的后人。 面積50,300平方公里,人口2,576,531(2002年)。首府馬哈奇卡拉。人口最多的民族是阿瓦尔人,現任首腦是。 達吉斯坦近來曾多次發生恐怖份子的襲擊事件。.

新!!: 车臣共和国和达吉斯坦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舍爾科夫斯卡婭州

#重定向 舍爾科夫斯科伊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舍爾科夫斯卡婭州 · 查看更多 »

阿爾貢

阿爾貢 (車臣語、Аргу́н)是俄羅斯車臣共和國中部的一個城市,位於首府格羅茲尼和古傑爾梅斯之間 (距前者15公里),臨阿爾貢河。2002年人口25,698人。 А.

新!!: 车臣共和国和阿爾貢 · 查看更多 »

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在古代是欧亚大陆的一个游牧民族的名称。他们约在6世纪时迁徙到欧洲中部和东部。到9世纪初以前,一直统治潘諾尼亞平原。因与高加索地区的阿瓦尔人进行区别也称潘诺尼亚平原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起源,一说他们就是中国典籍中记载的古代游牧民族柔然殘部。阿瓦爾一名在蒙古語中作abarga,有虫與蛇的意義。.

新!!: 车臣共和国和阿瓦尔人 · 查看更多 »

蘇扎戰役

蘇扎戰役,是1785年俄羅斯帝國與車臣人謝赫曼蘇爾的戰役,地點在北高加索孫扎河附近。 由上校德·皮耶裡指揮的俄羅斯軍隊被曼蘇爾軍隊包圍與打敗,他本人和300-600個俄羅斯軍人及哥薩克被殺,數百人被擄和受傷,殘部穿過森林逃走,被車臣人追逐。.

新!!: 车臣共和国和蘇扎戰役 · 查看更多 »

自治共和国

自治共和国,曾是苏联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现时在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五国仍沿用自治共和国这一行政区划。.

新!!: 车臣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艾哈迈德·卡德罗夫

艾哈迈德·卡德罗夫(Ахмат Абдулхамидович Кадыров,Akhmad Abdulkhamidovich Kadyrov,)是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总统,在首府格罗兹尼的狄纳莫体育场内被车臣武装份子以炮弹改造的地雷刺杀身亡。.

新!!: 车臣共和国和艾哈迈德·卡德罗夫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新!!: 车臣共和国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捷列克州

捷列克州(Те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州,隸屬於高加索總督區,包括今日達吉斯坦共和國北部、車臣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和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東臨裡海,南界高加索山脈,北界庫班河,捷列克河在中部流過,州名亦因此而來。成立於1860年。 面積約64,000平方公里,1897年人口120,048人。首府弗拉季高加索。.

新!!: 车臣共和国和捷列克州 · 查看更多 »

格罗兹尼

格罗兹尼(俄文:Гро́зный,俄文拉丁字母拼写:Grozny,車臣文:Соьлжа-ГIала、Sölƶ-Ġala或Джохар-ГIала、Dƶoxar-Ġala),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首府,位于高加索山北麓。 格罗兹尼由沙皇俄国军队建城于1818年,其名俄文意为“威胁”,是俄军控制北高加索的主要要塞之一。该城1989年时人口曾达到40.1万人,后在两次车臣战争期间发生数次格罗兹尼战役,城市大部都遭到毁灭性破坏,1999年时人口仅有15万人,次年进行选民登记时,仅有9833人前来登记。車臣戰爭完結後,普京政府开始重建格罗兹尼,人口重新回升至20萬左右。如今整個格羅茲尼市區基本上已从战争狀態中恢复过来,重新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新!!: 车臣共和国和格罗兹尼 · 查看更多 »

格羅茲尼州

格羅茲尼州(Гро́зне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高加索地區的一個州。首府格羅茲尼。下轄2市17縣。 由於在二次大戰中車臣人與納粹德國合作,1944年3月7日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被撤銷,格羅茲尼區成立,1957年1月9日撤銷,恢復共和國。.

新!!: 车臣共和国和格羅茲尼州 · 查看更多 »

格羅茲尼戰役 (1994年至1995年)

两次车臣战争期间,俄军与由车臣分离主义武装势力在作为车臣共和国首府的格罗兹尼发生过过数次战役。.

新!!: 车臣共和国和格羅茲尼戰役 (1994年至1995年)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新!!: 车臣共和国和格鲁吉亚 · 查看更多 »

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

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Григо́рий Потёмкин,),俄羅斯帝國军事领袖、政客、贵族,葉卡捷琳娜二世著名情人之一,曾任克里米亞總督。他在签署旨在结束第六次俄土战争的《雅西合约》的过程中死去。 波将金生于一个中等收入的小贵族地主家庭。他在1762年的政变中第一次获得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青睐,随后又在第五次俄土战争(1768–1774)中表现突出。他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人,宠臣,并且很有可能被接纳为配偶。在他们的激情淡去后,他仍然是她一生的朋友和最受宠爱的臣子。叶卡捷琳娜二世授予他神圣罗马帝国一等侯爵头衔和俄罗斯帝国的公爵头衔以及其他许多封号:例如他还是帝国元帅和沙俄陆军以及非正规部队的最高长官。波将金的决定性成就包括吞并克里米亚(1783)和第六次俄土战争的胜利(1787–1792)。在他的组织推动下,为了纪念攻克奥斯曼帝国要塞伊斯梅尔,加甫里尔·杰尔查文和奥西普·科佐洛夫斯基创作了俄罗斯的第一首国歌“让胜利之声雷鸣”。 在1774年,波将金被任命为俄国新南部省份的总督。作为一个独裁者,他致力于对东欧大草原的殖民化,颇有争议地严酷对待当地的哥萨克居民。他建设了一系列城镇诸如赫尔松,尼古拉耶夫 (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和叶卡捷琳娜斯拉夫(今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克)。在这一地区的港口成为他的新创建的黑海舰队的泊地。他治下的俄国南部常常与臭名昭著的「波将金村」(Потёмкинские деревни)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供来访官员参观的大型欺骗性的工程。在这样的形象工程中包括了面向街道模仿真正村庄的粉刷一新的房屋外墙,安居乐业,衣食富足的村民。波将金还以好色,嗜赌,贪财著称。他监督建造了许多历史性的建筑,包括位于圣彼得堡的塔夫利宫(Таврический дворец)。在波将金死后一个世纪,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在1905年俄国革命中名声大噪的波将金号战舰。在电影导演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的著名默片《战舰波将金号》中有对这艘战舰文学化的描述。.

新!!: 车臣共和国和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 · 查看更多 »

棱堡

#重定向 菱堡.

新!!: 车臣共和国和棱堡 · 查看更多 »

沙台州

#重定向 沙托伊斯基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沙台州 · 查看更多 »

沙來州

#重定向 沙羅伊斯基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沙來州 · 查看更多 »

沙米尔·巴萨耶夫

沙米尔·萨尔玛诺维奇·巴萨耶夫(俄语:Шамиль Салманович Басаев,):车臣陆军将领,车臣独立运动领导人。.

新!!: 车臣共和国和沙米尔·巴萨耶夫 · 查看更多 »

沙里州

#重定向 沙林斯基區 (車臣共和國).

新!!: 车臣共和国和沙里州 · 查看更多 »

斯基泰人

斯基台人(Σκύθης或Σκύθοι)也譯为斯基泰人、西古提人、叔提雅人、西徐亞人或塞西亞人,希臘古典時代在歐洲東北部、東歐大草原至中亞一帶居住與活動的农耕民族,一部分为半游牧民族,他們的領土被稱為斯基提亞;古代波斯人稱之為塞克人(古波斯语:Sakā,也译为薩迦人),分為戴尖帽塞克人、飲豪麻汁塞克人、海邊塞克人。 中國《史記》、《漢書》記錄的塞種可能源自這個民族,是哈萨克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其隨居地從今日俄羅斯平原一直到河套地区和鄂爾多斯沙漠,与中国甲骨文和文献的鬼方、犬戎是史载最早游牧民族之一。.

新!!: 车臣共和国和斯基泰人 · 查看更多 »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Stavropolsky krai)位於前高加索西部、大高加索北麓,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成立於1924年2月13日,屬北高加索聯邦管區。面積66,500平方公里,人口2,735,139(2002年),首府斯塔夫罗波尔。.

新!!: 车臣共和国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 查看更多 »

扁豆行動

扁豆行動,是1944年2月23日蘇聯因車臣人和印古什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北高加索叛亂進行的強制人口轉移活動,由貝利亞執行。 大概500,000人被驅逐出他們的共和國,強制轉移中亞(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大概有100,000人在遷徒中死亡,直到1957年赫魯曉夫才批准回故鄉。 許多車臣人和印古什人在2004年的歐洲議會中把它歸類為種族滅絕行為。 Category:1944年苏联 Category:1944年政治事件 Category:苏联的民族迁徙 Category:车臣人 Category:印古什人.

新!!: 车臣共和国和扁豆行動 · 查看更多 »

拉姆赞·卡德罗夫

拉姆赞·卡德罗夫(俄语:Рамзан Кадыров;),俄罗斯车臣共和国总统。.

新!!: 车臣共和国和拉姆赞·卡德罗夫 · 查看更多 »

拉姆斯

#重定向 瑙爾斯基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拉姆斯 · 查看更多 »

拉姆斯州

#重定向 瑙爾斯基區.

新!!: 车臣共和国和拉姆斯州 · 查看更多 »

普京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新!!: 车臣共和国和普京 · 查看更多 »

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

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 — 是車臣和達吉斯坦人為了反對俄羅斯帝國,於第十次俄土戰爭中進行的起義,這場戰爭也被當地民眾稱為“小聖戰”.

新!!: 车臣共和国和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 · 查看更多 »

1940至1944年車臣叛亂

#重定向 1940至1944年车臣叛乱.

新!!: 车臣共和国和1940至1944年車臣叛亂 · 查看更多 »

1951年反車臣人大屠殺

1951年反車臣人大屠殺,是發生在1951年4月10日-7月18日哈薩克斯坦東部三個城市(列寧諾戈爾斯克、厄斯克門、济良诺夫斯克)的種族騷動,當地出現一個謠言,車臣人涉嫌在他們儀式使用俄羅斯基督徒的血液。 主要的騷亂發生在1951年4月10日,列寧諾戈爾斯克附近的車臣人聚居地。造成40個車臣人死亡,蘇聯當局後來逮捕了50位發起人和罪犯。 Category:1951年苏联 Category:1951年事件 Category:20世纪亚洲屠杀事件 Category: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Category:苏联罪案 Category:宗教冲突 Category:1951年4月.

新!!: 车臣共和国和1951年反車臣人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車臣共和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