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费利佩五世

指数 费利佩五世

腓力五世(Felipe V,全名:费利佩·德·波旁-巴伐利亚,Felipe de Borbón y Bavaria,),18世纪的西班牙帝国国王,1700年至1746年在位,在位46年,其中1724年曾短暂退位。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费利佩五世是法蘭西王儲路易之子,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之孫。因此他还有安茹公爵的頭銜。.

84 关系: 埃麗莎貝塔·法爾內塞卡佩王朝卡洛斯三世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卡洛斯二世卡洛斯二世 (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王權大同盟戰爭大北方戰爭天花奥斯曼帝国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威廉五世安茹公爵巴伐利亚布拉班特公爵亨利四世 (法兰西)伊丽莎白伊莎贝拉一世伊麗莎白御座德意志俄罗斯圣伊尔德丰索宫凡尔赛宫勃兰登堡玛丽 (勃艮第)玛丽·德·美第奇神聖羅馬皇帝科隆米蘭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罗马天主教烏得勒支和約瑪格麗特瓦赫蘭荷兰荷蘭共和國菲利波一世 (帕尔马)西屬尼德蘭西班牙君主列表西班牙帝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的玛丽-泰蕾兹西班牙波旁王朝西西里君主列表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马德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詹金斯的耳朵戰爭费尔南多六世路易十三路易十五路易十四路易,大王太子路易斯一世 (西班牙)胡安娜 (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王权阉伶薩伏依葡萄牙那不勒斯君主列表腓力三世 (西班牙)腓力一世 (卡斯蒂利亚)腓力二世 (西班牙)腓力四世 (西班牙)英国英格兰王国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波旁王朝法兰西的路易 (1661-1711)法兰西的路易 (1682-1712)法国君主列表法蘭德斯伯爵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新基本法令撒丁统治者列表意大利拉什塔特和約曼努埃尔一世 (葡萄牙) 扩展索引 (34 更多) »

埃麗莎貝塔·法爾內塞

埃麗莎貝塔·法爾內塞(Elisabetta Farnese;Isabel de Farnesio,)是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五世的第二任妻子,她對當時西班牙的外交政策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她在1714年-1746年是實際上的(De facto)西班牙統治者,並於1759-1760年擔任攝政太后。Clarissa Campbell Orr: Queenship in Europe 1660-1815: The Role of the Consort.

新!!: 费利佩五世和埃麗莎貝塔·法爾內塞 · 查看更多 »

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法语:Capétiens)是由卡佩家族的于格·卡佩建立的法兰西王国的第一个王朝,上承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下接瓦卢瓦王朝,自987年至1328年统治法国。卡佩王朝王室是欧洲最大和最古老的王室家族,其瓦卢瓦支系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589年,而波旁支系对法国的统治经历了1814年王朝复辟持续到1830年,另一分支奥尔良王朝的统治到1848年才结束。时至今日,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和卢森堡大公亨利仍是卡佩王室的后裔。Encyclopædia Universalis, volume 20, p.2161, édition 1975, ISBN 2-85229-281-5.

新!!: 费利佩五世和卡佩王朝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三世

卡洛斯三世指的可能为以下的欧洲君主:.

新!!: 费利佩五世和卡洛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

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1716年1月20日—1788年12月14日)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759年—1788年在位),即位前封号为帕尔马公爵(称卡洛一世,1731年—1735年)。他也是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七世,1735年—1759年)和西西里国王(称卡洛四世,1735年—1759年)。.

新!!: 费利佩五世和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二世

卡洛斯二世指的可能为以下的欧洲君主:.

新!!: 费利佩五世和卡洛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二世 (西班牙)

卡洛斯二世(Carlos II,)绰号“著魔者”(El Hechizado)。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西班牙国王(1665年-1700年在位)。他也是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二世)和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五世),勃艮第伯爵(1665年-1678年)、夏洛莱伯爵(1665年-1684年)。.

新!!: 费利佩五世和卡洛斯二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卡斯蒂利亞王權

卡斯蒂利亞王權(西班牙语:Corona de Castilla;拉丁语:Corona Castellae),又译作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複合君主國,形成于中世紀時期的1230年,由于費爾南多三世繼承了卡斯蒂利亞王國和托萊多王國、萊昂王國和加利西亞王國的王位而產生。 1469年起,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和阿拉貢聯合王國又形成共主邦聯,由天主教雙王聯合統治。1516年哈布斯堡的繼承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的查理一世)同時繼承了這兩個王位。 18世紀上葉,來自波旁家族的费利佩五世贏得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隨著他的新基本法令的頒布,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和阿拉貢聯合王國開始逐漸接近一個統一的西班牙。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國家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君主國.

新!!: 费利佩五世和卡斯蒂利亞王權 · 查看更多 »

大同盟戰爭

大同盟戰爭(又称九年战争)是一场发生于1688年至1697年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的第三場重要戰爭(前兩場分別為權力轉移戰爭與法荷戰爭),這場戰爭是因為路易十四欲在歐洲作出大規模的擴張,因此遭到荷蘭、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和英國、西班牙等組成大同盟聯合對抗。戰爭的結果是各國被逼言和,但法國仍是歐洲最強的霸權,路易十四對西班牙帝國的野心,促成了數年後更大規模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為討好西班牙而歸還土地,促成最後對西班牙王位的佔領,只保留了西班牙國土的名義但實質已被法國佔有。.

新!!: 费利佩五世和大同盟戰爭 · 查看更多 »

大北方戰爭

大北方戰爭(Северная война,Stora nordiska kriget,1700年 - 1721年),又稱或北方大戰,是沙俄與瑞典之間在1700年爆發的戰爭,主因是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戰爭的結果是俄國從此稱霸波羅的海,瑞典由歐洲列強的名單上消失。.

新!!: 费利佩五世和大北方戰爭 · 查看更多 »

天花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狀。幾天後,其口咽部分的粘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天花病毒共有兩類: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由前者引發之天花又被劃分為四種形式:典型、惡性、出血型、緩和型。其中,多數未曾接種疫苗者均會出現典型天花的症狀。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變程度比上述四種的都要溫和,但卻非常罕見。 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的呼吸道與皮膚皰疹分泌物均載有病毒,故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可減低患病的風險。多種痘病毒疾病的病癥均與天花的如出一轍。專家需利用進行病毒培植以確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測試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細節。接種天花疫苗為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並沒有認可的抗天花藥物。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醫護人員會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護,有時亦會配以舒緩性療法加大療效。天花病毒不會造成慢性或復發性感染,但會導致各類併發症或後遺症(如失明)。不同類型的天花所引發的病死率有所參差;最為常見的典型天花約奪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早期的印度及中國文獻亦有記載這種疾病。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天花於世界多個地方展開大流行,並奪取了無數人類的性命(尤其是兒童)。歷史上,有不少國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過天花。19至20世紀期間,多番的防疫行動減低了此病對群眾的威脅。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使之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新!!: 费利佩五世和天花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费利佩五世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是指1556年至1740年間統治奧地利,波希米亞,匈牙利以及意大利部分公國,並坐擁神聖羅馬帝位的家族。其前身為哈布斯堡王朝,後因聯姻轉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新!!: 费利佩五世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Österreichischer Erbfolgekrieg、1740年—1748年),或稱奧地利領地繼承權戰爭,起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1,並在奧地利獲取利益而引發的戰爭。當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

新!!: 费利佩五世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威廉五世

#重定向 威廉五世 (奥兰治).

新!!: 费利佩五世和威廉五世 · 查看更多 »

安茹公爵

1360年,安茹伯爵路易(法国国王约翰二世的次子)被父亲约翰二世授予公爵称号。从此安茹领地的领主的封号为公爵(此前一直为伯爵)。这一封号先后被赐封过六次。.

新!!: 费利佩五世和安茹公爵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费利佩五世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布拉班特公爵

布拉班特公爵(法语:duc de Brabant)是布拉班特公国历代领主的称号,也是現在比利時爵位之一,慣例上由比利時王儲擁有稱號。 布拉班特是位于今比利时境内的一个公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于1184年将布拉班特领地封给鲁汶伯爵亨利,并授予后者公爵头衔,这是布拉班特公国历史的开端(此前该地领主的头衔为伯爵)。在中世纪,布拉班特只在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在实际上与法国关系密切。15世纪初,法国的勃艮第公爵家族获得了对布拉班特的统治权。而随着勃艮第家族在与法国王室的斗争中逐渐衰落并最终绝嗣,布拉班特又作为所谓勃艮第遗产的一部分通过联姻转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先属于西班牙分支,后又转给奥地利分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發结束了布拉班特公国的存在。其後稱號由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所擁有。時至今日,此稱號習慣上由比利時國王最年長的子女擁有,現任布拉班特公爵為王儲伊莉莎白公主,於2013年7月21日隨着祖父阿爾貝二世退位予其父親菲利普國王而獲得稱號,成為史上首位布拉班特女公爵。.

新!!: 费利佩五世和布拉班特公爵 · 查看更多 »

亨利四世 (法兰西)

(偉大的、賢明的)亨利四世(Henri IV,),本名“亨利·德·波旁”(“一说‘亨利·德·纳瓦尔’”),纳瓦拉国王(恩里克三世·德·纳瓦尔1572年-1610年),继而成为法国国王(1589-1610),也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创建者。亨利四世原为雨格诺派信徒,为了继承法国王位,改信天主教。1610年在巴黎被刺身亡,人民普遍同情哀悼這位把法國從廢墟中重建的國王,讚譽為「賢明王亨利」(Bon roi Henri,或譯「賢君亨利」、「好王亨利」),並追稱為「亨利大帝」。.

新!!: 费利佩五世和亨利四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

伊利沙伯(Elizabeth 或 Elisabeth)源于希伯来语的基督教女子教名。.

新!!: 费利佩五世和伊丽莎白 · 查看更多 »

伊莎贝拉一世

#重定向 伊莎贝拉一世 (卡斯蒂利亚).

新!!: 费利佩五世和伊莎贝拉一世 · 查看更多 »

伊麗莎白

#重定向 伊丽莎白.

新!!: 费利佩五世和伊麗莎白 · 查看更多 »

御座

御座或宝座,在某些场合可称作王座或皇座,在中国还有龙椅的称呼。是君主在典礼场合所坐的椅子。“御座”还可以象征王国或王冠,一些歐洲國家中,御座在许多場合下直接用作君权或君主的代稱。.

新!!: 费利佩五世和御座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

德意志可以指:.

新!!: 费利佩五世和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费利佩五世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圣伊尔德丰索宫

圣伊尔德丰索宫(西班牙语:Palacio Real de La Granja de San Ildefonso)是西班牙国王的王宫,位于马德里以北80公里塞哥维亚省的圣伊尔德丰索,巴洛克建筑风格,有广阔的法国式园林与雕塑喷泉,由腓力五世建造。目前是一处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新!!: 费利佩五世和圣伊尔德丰索宫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及政治中心。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 费利佩五世和凡尔赛宫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Brandenburg,下索布语:Bramborsk,低地德语:Brannenborg,口语:die Mark)是德国东北部的一个--,为前东德的一部分。该州首府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波茨坦,其他的重要城市有科特布斯,哈佛尔河畔勃兰登堡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 勃兰登堡州环绕着德国首都柏林,与其共同构成了拥有约六百万人口的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勃兰登堡州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自然保护区,森林,湖泊和其他水域覆盖。 马克勃兰登堡的成立年份被认为是1157年。在这一年阿斯坎尼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夺回勃兰登堡,使其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从1415年到1918年,这片区域被霍亨佐伦家族统治。从1701年到1946年,勃兰登堡地区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1815年到1947年作为勃兰登堡省,这之后第一次成立了勃兰登堡州,在东德被划分成了不同区域。1990年两德统一,作为联邦德国的一部分,成立了现今的的勃兰登堡州。.

新!!: 费利佩五世和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玛丽 (勃艮第)

#重定向 勃艮第的瑪麗.

新!!: 费利佩五世和玛丽 (勃艮第) · 查看更多 »

玛丽·德·美第奇

玛丽·德·美第奇(Maria de' Medici,Marie de Médicis,),義大利豪门美第奇家族的重要成员,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王后,路易十三的母亲。 玛丽·德·美第奇为托斯卡纳大公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之女,1600年嫁給亨利四世,成為其第二任妻子。1601年,她生下了路易十三。 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后,玛丽·德·美第奇成為9歲的路易十三的攝政,她才智平庸、目光短淺、愛慕虛榮、輕佻膚淺,但野心不小。她先是任命寵臣康西諾·孔奇尼為王國首席大臣、把持國政,後來在1617年孔奇尼被兒子路易十三殺死後,與路易國王及首相黎塞留发生激烈冲突。瑪麗攝政一開始就打擊權貴,但後來不得不停止這種鬥爭,在1614年的聖美諾烏條約和1615的魯頓條約中,對權貴做了很多讓步。她拋棄了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與西班牙接近,並將奧地利的安妮公主定為路易十三的王后。 1617年孔奇尼死後,她實際上已失去所有權力,被路易十三放逐到布盧瓦。玛丽並不就此甘心,組織多起叛亂以圖東山再起,她的第三子奥尔良公爵加斯东于1619年发动叛乱以支持母亲,吉斯公爵夏尔·德·洛林也对她进行武力支持,但是戰敗的軍隊使她只能選擇跟路易十三和解,並在1624年把心腹黎塞留推薦入國王的參政院中,黎遂成為實際的首相,結果她發現黎塞留效忠國王多過於聽從她的建議,於是又使用各種方法想把他搞下台。然而一切努力均被黎塞留挫败;玛丽几乎被儿子路易十三驱逐,只是由于黎塞留故意玩弄手腕,她才被允许在昂热拥有一个住处,后来又得以返回宫廷。 1630年,玛丽再次企图推翻黎塞留失败(此為著名的「愚人日」:瑪麗和黎都以為黎要被放逐了,國王卻在傍晚醒悟,力挺首相黎塞留,使瑪麗一方的人士都深感被愚弄),被迫逃往贡比涅。她接着逃到布魯塞爾,最后去了科隆。1642年,玛丽在贫困中于科隆去世。.

新!!: 费利佩五世和玛丽·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费利佩五世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科隆

科隆(Köln, ;1919年前德语也拼写为Cöln),是德國第四大城市,是北威州最大的城市,亦是德國內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莱茵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科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知识中心。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它以其文化和建筑遗产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而闻名。 1850年科隆的人口超过十万,在德国算作大城市。加上其第二住址在科隆的人其居民数今天超过一百万。 科隆也有天主教大主教,是天主教科隆大主教座堂所在地。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非官方象征。 43%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8%信奉新教,39%信奉其他宗教。直到二战从东德涌来的大量难民,罗马天主教徒一直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2005年,科隆见证最大的天主教青年盛会。第二十届世界青年日从8月15日星期一到8月21日星期日在科隆举办。 科隆位于欧洲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与莱茵河的交叉口上。莱茵河是欧洲南北交通的一条重要水道。科隆今天是德国铁路交通最繁忙的枢纽。它的内河港口是欧洲最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 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创造艺术的一个中心。它的狂欢节非常有名,此外它还是许多协会的驻地。在20世纪的后半叶科隆从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工业。今天科隆是一个媒体中心,市内还建造了许多新的办公楼。科隆的保险业也有跨地区性的意义。 科隆还以当地的“科隆啤酒”(Kölsch)闻名,Kölsch也是科隆方言,一句笑话说Kölsch是世界上唯一能喝的语言。科隆也是科隆香水或古龙水的发源地。 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市内共有85,183名入册的大学生,占市民总数的8.5%。科隆的外国人数量也很高,2004年底市内有175,515名外国籍居民,占市民总数的17.2%,尤其土耳其人社群是德国最大的之一。科隆因此有很长的多文化熔炉的传统。科隆人素来以开放、自由和宽容著称。 柏林和科隆是两个以接受同性恋文化闻名的城市。科隆在这方面历史悠长,很长时间以来科隆是德国同性恋运动的重要阵地。即使有些事情柏林都有些收敛,科隆却以此为荣,并以德国最大的同性恋群体(著名的例如克里斯多佛大街日)自豪。每年七月间,同性恋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游行(每年吸引超过1百万游客),这里已经成为多个不同同性恋组织(LGBT)和他们活动的基地。.

新!!: 费利佩五世和科隆 · 查看更多 »

米蘭公爵

#重定向 米蘭統治者列表.

新!!: 费利佩五世和米蘭公爵 · 查看更多 »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Vittorio Amedeo II,),萨伏依公爵(1675年~1720年,1730年~1732年),西西里國王(1713年~1720年在位)和薩丁尼亞國王(1720年~1730年在位)。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于1675年繼承萨伏依公爵封號。直到成年前,他的母亲玛丽·让娜·巴普蒂斯特是公国的摄政。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卤莽地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萨伏依被迫与她强大的邻国法国作战。萨伏依军队节节失利,1706年法军圍攻了都灵。只是由于欧根亲王率领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支援,萨伏依才免遭灭顶之灾。1713年,作为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回报,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成为西西里国王。但是后来,一个四国同盟(包括萨伏依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的盟友)强迫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放弃西西里(四國同盟戰爭)。作为交换,他获得了较不重要的萨丁岛。 1720年,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成为萨丁尼亚-皮埃蒙特王国的第一代國王。这个王国日渐强大,為未來的義大利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Category:西西里君主 Category:萨伏依王朝 Category:意大利王室.

新!!: 费利佩五世和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 · 查看更多 »

罗马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會.

新!!: 费利佩五世和罗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烏得勒支和約

《烏得勒支和約》是1713年4月至5月由欧洲多国于荷兰烏得勒支簽署的和約,旨在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该和约不是单一的文件,而是一系列和平条约的总称。 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卡洛斯于生前指定的继承人为法国波旁王朝的安茹公爵腓力,其为卡洛斯同父异母的姐姐西班牙的玛丽-泰蕾兹与法王路易十四之孙,因此腓力亦有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但同时欧洲其他列强不容许法国与西班牙如此强大的联盟存在,所以从实质上来讲,该和约允许腓力继承西班牙王位,但其亦须放弃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作出其他相应必要的保证,以确保法国和西班牙不会结盟,最终达到维持欧洲各国力量均衡的目的。 该系列和约的签订国包括西班牙帝国、大不列顛王國、法蘭西王國、葡萄牙王國、萨伏依公国与荷蘭共和國,和约签署人一方为路易十四与其孙腓力的代表,另一方为英国女王安妮,萨伏依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与荷蘭共和國的代表。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法王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野心落空,并在此基础上维持了欧洲体系的權力平衡。.

新!!: 费利佩五世和烏得勒支和約 · 查看更多 »

瑪格麗特

格麗特或瑪格莉特(Margaret)是一個英文的女性名,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费利佩五世和瑪格麗特 · 查看更多 »

瓦赫蘭

赫蘭(阿拉伯语:)又名奧蘭(法语:Oran),位於阿爾及利亞西北部地中海沿岸,是该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奥兰省省会,人口716,900(2004年)。.

新!!: 费利佩五世和瓦赫蘭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费利佩五世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荷蘭共和國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De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又稱聯省共和國,中文俗稱荷蘭共和國,是1581年-1795年期間,在現在的荷蘭及比利時北部地區(弗兰德地區)所存在的一個國家,這段期間也是著名的荷兰黄金时代。其前身是1579年成立的烏得勒支同盟。1794年9月,法國軍隊開始入侵荷蘭,荷蘭共和國滅亡。1795年1月,法國在荷蘭共和國的領土上建立了一個名為巴達維亞共和國的傀儡國家。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是當時除了威尼斯共和國唯二有共和國之名的國家,七省在脫離西班牙王國獨立後仍維持自治傳統,並由奧蘭治家族作為名義上的執政統治者,領導階層為貴族與各地商會所組成的聯省議會統治,開明的商業風氣、司法制度、對宗教的寬容--都為當時其他歐洲各國無法比擬的先進。.

新!!: 费利佩五世和荷蘭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菲利波一世 (帕尔马)

西班牙的菲利波(Filippo I di Borbone;),从1748年到1765年为帕尔马公爵。他創建了波旁-帕爾馬王朝,為波旁王朝西班牙分支的一個小支系。他是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五世的幼子,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女婿。 Category:波旁王朝.

新!!: 费利佩五世和菲利波一世 (帕尔马) · 查看更多 »

西屬尼德蘭

西属尼德兰(Países Bajos españoles;Spaanse Nederlanden)是低地国家中的一部分神圣罗马帝国领地的统称,于1581年至1714年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为共主邦联关系。这一区域包括今日的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全部,以及法国和德国北部的部分地区。 1482年勃艮第的玛丽去世,绝嗣,前属勃艮第尼德兰的帝国领地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所继承。十七省组成了哈布斯堡尼德兰的核心部分,并于1556年在查理五世逊位时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继承。1581年,尼德兰部分地区宣布独立,组成荷兰共和国,剩余区域则继续为西班牙所统治,直至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新!!: 费利佩五世和西屬尼德蘭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君主列表

這是一份西班牙君主的列表。嚴格來說,是現代定義下統一的西班牙的君主列表,此前在現今西班牙乃至葡萄牙領土上的君主國統治者,請參看下面的列表:.

新!!: 费利佩五世和西班牙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费利佩五世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s españoles),是指西班牙在1506年至1700年間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時期,在西班牙當地又稱為奧地利王朝(Casa de Austria)。其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的成員。除了統治西班牙及其廣大的殖民地之外,還同時統治西屬尼德蘭與意大利部分公國,以及在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該王朝在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後絕嗣,由波旁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

新!!: 费利佩五世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的玛丽-泰蕾兹

西班牙的瑪麗-泰蕾茲(María Teresa;Marie-Thérèse;),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第一任妻子,為法國和納瓦拉的王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国王腓力四世的女儿。 她以她的美德和虔誠為名,為路易十四誕下一位男性的王位繼承人才勉強能夠履行她作為王后的職責,因為她有五、六個孩子在襁褓期間夭折。在歷史記載中她經常被看作在她丈夫的強權下一個被憐惜的對象,主要是她無法選擇,只能默默忍受他許多非法的風流韻事。.

新!!: 费利佩五世和西班牙的玛丽-泰蕾兹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波旁王朝

西班牙波旁王朝()是西班牙現今的王室,源於法國的波旁家族,自1700年至今斷續地統治西班牙。其家族分支還統治過那不勒斯、西西里等位於今日意大利境內的領地。自1964年至今統治盧森堡的波旁-帕爾瑪家族亦為其分支。.

新!!: 费利佩五世和西班牙波旁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费利佩五世和西西里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偉大者)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德文:Maximilian I,或譯馬克西米連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罗马人民的国王,奥地利大公(1493年-1519年),也被稱作「马克西米利安大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奧地利大公腓特烈三世的長子,是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西班牙王卡洛斯一世)的祖父,亦是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时期的奠基者。马克西米利安通过自己和子女的婚姻,使得孙子成功地取得西班牙这个殖民帝国的王位,再加上自己的神圣罗马帝位,使查理五世成为欧洲的盟主,更令哈布斯堡王朝成为一「日不落帝国」。.

新!!: 费利佩五世和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马德里

德里(Madrid)是西班牙首都及最大都市,也是马德里自治区首府,其位置處於西班牙國土中部,曼薩納雷斯河貫穿市區。市內人口約340萬,都会区人口則約627.1萬(2010年),均佔西班牙首位。其建城於9世紀,是在摩尔人边贸站「马格立特」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1561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将首都从托莱多迁入於此,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得到迅速的发展,成為往後西班牙殖民帝國的運籌中心,現今則與巴塞罗那並列為西班牙的兩大對外文化窗口。.

新!!: 费利佩五世和马德里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1576年在位)。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 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童年接受了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对新教显示出特别的好感,但最终出于政治前途的考虑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公开宣布信仰天主教。但他因为反对查理五世,赢得了新教派诸侯(Reichsfürsten)的好感。.

新!!: 费利佩五世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詹金斯的耳朵戰爭

詹金斯的耳朵戰爭(英語:War of Jenkins' Ear;Guerra del Asiento)是大不列顛與西班牙一場發生自1739年至1748年的軍事衝突。後來自1742年起,有關戰爭成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一部分。.

新!!: 费利佩五世和詹金斯的耳朵戰爭 · 查看更多 »

费尔南多六世

费迪南多六世(Fernando VI,全名:费尔南多·德·波旁-萨伏伊,Fernando de Borbón y Savoy,),是18世纪的西班牙國王,1746年至1759年在位。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三位國王。 费迪南多六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腓力五世的創立人與首任妻子薩伏依的瑪麗·路易莎的次子、西班牙國王路易斯一世及卡洛斯三世的兄弟,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之曾孫。费迪南多六世被稱為「有知識的费迪南多」是因為他追求精緻。射擊和音樂是他唯一的樂趣,他是著名歌手法里內利的慷慨贊助者,其聲音能夠安慰他的憂鬱。.

新!!: 费利佩五世和费尔南多六世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三

路易十三(Louis XIII,)是法国波旁王朝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是亨利四世的长子,生于枫丹白露。幼年由其母玛丽·德·美第奇攝政。1615年与同是孩子的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安妮结婚。路易十三親自執政後與主要依赖红衣主教黎須留的帮助,開始了法國的專制統治(1627年拉羅歇爾之圍的勝利是轉捩點)。在其统治期间,欧洲爆发了一场决定性的争霸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即欧洲最强大的两个王朝——法国波旁王朝与伊比利和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最后较量。最终法国取得胜利,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霸权,成为新的欧洲霸主。1643年5月14日因骑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新!!: 费利佩五世和路易十三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被称作被喜爱者(法语:le Bien-Aimé),作为法国国王在1715年至1774年期间执政。他神奇地延续着整个濒死的家庭,他执政的早期受到法国人民的拥戴。但是,他无力改革法国君主制和他在欧洲的绥靖政策,使他大失民心。导致他死后成为了法国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 路易十五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曾孙,他的父亲是路易十四的长孙勃艮地公爵路易。1712年,猩红热夺去了他父母和哥哥的性命,路易十五也遭感染,幸好女家庭教师文塔杜瓦公爵夫人(Madame de Ventadour)挽救了他的生命。路易十五很敬仰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称他为“我亲爱的国王爸爸”。太阳王去世前召见了他且给予其最后的忠告,即少战事,要做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温和国王,这令他非常感动。 和他的曾祖父一样,路易十五5岁便登基,当时的摄政王是堂叔公奥尔良公爵菲利浦二世。1725年9月5日,15岁的他与21岁的前波兰公主玛丽·蕾捷斯卡结婚,他们共育有2男8女。从1726年到1743年,是他执政期间最繁荣太平的时期。1734年,他有了第一个情妇德·玛奕郡主,之后还有庞巴度夫人、杜巴莉夫人等。 路易十五执政后期,宫廷生活糜烂,路易十四时期遗留的经济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幼年时期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疾病的折磨,于1774年死于天花。 路易十五是法国历史上最具矛盾性格的国王。尽管受到史学家很多的诬蔑,现代研究表示,他实际上对统治欧洲最大王国的任务是非常聪明和具有热忱的。可惜他的优柔寡断,加上他了解他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和他的内心的胆怯,都掩藏在一张专横国王的面具之后,导致在他统治期间造成了不良的结果。用许多方面来看,路易十五预见到19世纪中产阶级和浪漫主义的统治:虽然他以曾祖父路易十四为榜样,尽职地充当国王的角色,实际上对于路易十五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远离盛典和仪式的私人生活。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所以他总渴望母性的存在。他设法获取妇女的亲密陪伴。这让他备受诋毁,即使在过世后也没有停歇。.

新!!: 费利佩五世和路易十五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李希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国。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強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新!!: 费利佩五世和路易十四 · 查看更多 »

路易,大王太子

#重定向 法兰西的路易 (1661-1711).

新!!: 费利佩五世和路易,大王太子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一世 (西班牙)

路易斯一世(Luis I,全名:路易斯·费利佩·德波旁-萨伏伊,Luis Felipe de Borbón y Savoy,),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的长子,母亲为腓力的首位王后萨伏伊公主玛丽亚·路易莎。1724年1月继位为西班牙国王,在位仅7个月即驾崩,是在位最短的君主之一。.

新!!: 费利佩五世和路易斯一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胡安娜 (卡斯蒂利亚)

-- 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一世(Juana I de Castilla,),人称疯女(La Loca),出生于托莱多,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之次女。她是卡斯蒂利亚女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之母。她幼妹即阿拉贡的凯瑟琳,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第一位王后。.

新!!: 费利佩五世和胡安娜 (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阿拉贡王权

阿拉贡王权(Crown of Aragon,;Corona d'Aragó;Corona Aragonum;Corona de Aragón),又译作阿拉贡联合王国,是一个复合君主国,同时也是指由阿拉贡王国及巴塞罗那伯国的君主统治的王国和地区的联邦。在14至15世纪,阿拉贡联合王国达到顶峰。此时它是具有制海权的国家,控制着西班牙东部、法国西南部以及远至希腊的地中海主要岛屿。除了在君主一级由国王统治,各个构成国的政治上并没有统一。每个王国具有自己的法律等一些权力。所以,阿拉贡联合王国和阿拉贡王国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1469年,阿拉贡王国和卡斯蒂利亞王国通过王朝婚姻联合,这使得在費利佩二世的西班牙王国得以建立。1716年,費利佩五世在西班牙继位战争中被击败,加上新基本法令的颁布,阿拉贡联合王国被废除。.

新!!: 费利佩五世和阿拉贡王权 · 查看更多 »

阉伶

阉伶,也叫去勢男高音、閹人歌手等,是16世紀至18世紀期間在欧洲的一種獨特的藝人。他們是一些在童年時接受阉割手術的男性歌手,去勢的目的是為了保持童聲。 在16世纪的欧洲,由于婦女被禁止在教堂唱詩班和舞臺上演唱,於是由男性替代女性唱某些音域的歌曲。這些歌剧演唱者和教堂唱诗班的男性歌手为了不受青春期变声影响,使自己的嗓音永远保持清冽,而在青春期到来之前施行阉割手术。这类阉割过的歌手在整个17、18世纪非常盛行。在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每年都有超过5000个男性歌者加入这一行列。阉伶的音域寬廣、靈活、有力,其獨特音色與高度歌唱技巧相結合,能演唱極困難的聲樂段落,大受當時觀眾歡迎。这些阉伶即使进入中年,仍可保持如女性般甜美、高亢的声音。18世纪之后,阉伶逐渐消失。世界上最后一个阉伶歌手于1922年去世。.

新!!: 费利佩五世和阉伶 · 查看更多 »

薩伏依

薩沃依(義大利語:Savoia,法語:Savoie,英語:Savoy),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西北部歷史地區。統治該地的薩伏伊王朝在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前一直是統治義大利的王室。 萨伏依公国(Duché de Savoie、Ducato di Savoia)是1416年至1713年间曾经存在于西欧的独立公国,由萨伏依家族统治,领土包括今日意大利西北部和法国的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新!!: 费利佩五世和薩伏依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费利佩五世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费利佩五世和那不勒斯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腓力三世 (西班牙)

(虔誠者)腓力三世(Felipe III,)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98年—1621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二世,1598年—1621年)。他统治时期代表著西班牙國勢暫時的退縮,以及有意義的和平。 腓力三世是尚武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生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他的母亲是腓力二世的第四个妻子奥地利女大公安娜(腓力的堂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和他的妹妹之女)。腓力三世继承了他父亲对天主教的坚定信仰,却没有继承他的惊人才干。 实际上,腓力二世曾悲观地承认,上帝没有赐给他一个有能力管理他的巨大帝国的儿子,他甚至还预言到腓力三世的一生必将为宫廷宠臣所掌握。 这些预言可悲地一一兑现了。 在父亲去世后,即位的腓力三世把一切大权都交给了他最宠爱的大臣莱尔马公爵。 他几乎终生都受到这位朝臣的左右;后来莱尔马的儿子又成了他的新宠臣。 西班牙的经济在腓力三世执政时期经历了严重的衰退,并且她的海军也失去了以往无可匹敌的威力。西班牙在欧洲和美洲都面临着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與荷蘭的挑战,而国王却既无能力也无兴趣与之展开竞争。在天主教的爱尔兰人掀起独立运动的时候,腓力三世对他们施以支持,希冀以此来削弱英国;英西戰爭在1604年畫下句點,由腓力三世與新任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簽訂倫敦條約,英西兩國分別停止對愛爾蘭與西屬尼德蘭的軍事介入,且英國放棄它在公海上的劫掠行為。 腓力三世于1607年任命阿龙索·德·拉·丘亚为西班牙驻威尼斯共和国大使。 1609年,在扑灭尼德兰新教政权的努力宣告失败后,腓力三世默许姐夫尼德兰总督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七世与联省共和国缔结十二年停战协定。 腓力三世在个人生活中沉浸于宫廷游乐,他在这些活动上挥霍了无数的金钱。 但他在宗教信仰上却表现出真正的虔诚。总的来说,他缺乏管理他父亲留下来的巨大遗产的才智,在治国方面表现庸碌。1621年3月31日腓力三世去世于马德里,把一个外強中乾的西班牙帝國,留给了他的继承人。.

新!!: 费利佩五世和腓力三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腓力一世 (卡斯蒂利亚)

#重定向 費利佩一世 (卡斯蒂利亞).

新!!: 费利佩五世和腓力一世 (卡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西班牙)

(謹慎的)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又譯腓力、菲利普、菲利波;)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费利佩一世(1581年起在位)。他的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费利佩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国力达到颠峰,历史学家常以这段时间为哈布斯堡王朝之称霸欧洲。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

新!!: 费利佩五世和腓力二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腓力四世 (西班牙)

腓力四世(西班牙语:Felipe IV;,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国王,1621年至1665年在位。他同时是南尼德蘭的领主布拉班特公爵稱腓力五世,并兼任葡萄牙国王至1640年(葡萄牙称腓力三世;葡萄牙语:Filipe III)。他在任期间,西班牙帝国虽然仍领有广大国土,但已经继续走向衰落。他在位的时候(1648年)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腓力四世生于巴利亚多利德,是腓力三世的长子。 |- Category:西班牙君主 Category:葡萄牙君主 Category:巴塞罗那伯爵 Category:西西里君主 Category:那不勒斯君主.

新!!: 费利佩五世和腓力四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费利佩五世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在大不列颠岛的南方,包含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王室的首要居所原本是汉普郡的温切斯特,但伦敦和格洛斯特被授予同样的地位——特别是伦敦,从1066年开始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伦敦成为王国的首都直至1707年(参见《1707年联合法案》),并继续保持英格兰首要城市的地位。该市亦是大不列颠王国(1707年–1801年)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年–1922年)的首都。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格兰国王及女王的现任继承人。英格兰女王(及国王)的头衔其实自1707年来已被正式使用,但在法律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并不正确。她这个称号可以追溯至1千年前的威塞克斯国王称号。.

新!!: 费利佩五世和英格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西班牙语:Carlos I,读音:卡洛斯;荷兰语:Karel V,读音:卡瑞尔;德语:Karl V,读音:卡尔;意大利语:Carlo V,读音:卡洛;法语:Charles Quint,读音:夏尔);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時代。.

新!!: 费利佩五世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792、1815-1830)、西班牙(1700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稱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字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波旁王朝的君主堪稱是历史上最为多灾多难的群体:亨利四世遭暗杀身亡,路易十三42岁便英年早逝,路易十六最终在一場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

新!!: 费利佩五世和波旁王朝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的路易 (1661-1711)

法蘭西的路易(Louis de France,)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与西班牙的玛利亚特蕾莎的长子,路易十四的王位继承人。为了与他的儿子小路易区分,他被称为大太子(Grand Dauphin)。他的另一个儿子成为了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五世。他是路易斯一世、费尔南多六世、路易十五的祖父。.

新!!: 费利佩五世和法兰西的路易 (1661-1711)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的路易 (1682-1712)

勃艮第公爵法兰西的路易,后成为法兰西王太子(Louis de France,)是法兰西太子路易长子。直到1711年他的父亲去世,他正式成为法国太子之前,他被称为小太子(Petit Dauphin),以和他的父亲“大太子”相区别。他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父亲。 Category:法国王太子 Category:勃艮第公爵 Category:波旁王朝 Category:从未继位的推定继承人.

新!!: 费利佩五世和法兰西的路易 (1682-1712) · 查看更多 »

法国君主列表

法国君主列表从第一位法兰克人之王法拉蒙德开始列起。法兰西君主(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兰西,其正式头衔起先是“王”(Roi),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Empereur)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兰西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兰西歷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Sullivan, William.

新!!: 费利佩五世和法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蘭德斯伯爵

#重定向 佛兰德伯爵.

新!!: 费利佩五世和法蘭德斯伯爵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37年—1657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625年起)和波希米亚国王1627年起)。他也是奥地利大公,称斐迪南四世。 斐迪南三世是斐迪南二世皇帝的长子,生于格拉茨。他的母亲是斐迪南二世的第一个妻子巴伐利亚的玛丽亚·安娜。作为皇帝,他的统治主要是与震撼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联系在一起。 在1634年帝国统帅阿尔布雷赫特·冯·瓦伦斯坦被皇帝指使的军官们杀害后,当时是奥地利大公的斐迪南被任命为参加三十年战争的帝国军队名义上的首脑。但是斐迪南在当时的宫廷中是属于主和派,他在促成帝国政府与德意志新教诸侯(尤其是萨克森)达成和解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斐迪南参与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谈判。 1637年父皇去世后,斐迪南三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由于整个德意志已经在战争中弄得民尽财穷,斐迪南三世急切希望能与最主要的参战国瑞典及其财政上的支持者法国实现和平,即使不得不在宗教问题上作出让步。但是他不遂所愿。战火继续蹂躏了德国11年,直到双方都筋疲力尽,在1648年终于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斐迪南三世曾3次结婚。他的第一个妻子是他的堂姐西班牙公主(1606年 -1646年),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斐迪南,先于斐迪南三世去世;次子利奥波德,最终继承了皇位。在玛丽亚·安娜于1646年去世后,斐迪南三世与他的堂妹(蒂罗尔大公利奧波德五世之女)(1632年 -1646年)结婚。玛丽亚·利奥波德去世于1649年。斐迪南三世的最后一个配偶是曼托瓦公爵的女儿(1630年 -1686年),兩人的女兒包括埃萊諾,是弗朗茨一世的祖母。.

新!!: 费利佩五世和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一世(德语:Ferdinand 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起;1558年加冕)。他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1526年起)。.

新!!: 费利佩五世和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哈布斯堡王朝施蒂里亚支系的代表人物,曾任施蒂里亚大公(1590年—1637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20年—1637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1618年—1625年,1620年被叛乱打断)和波希米亚国王(1617年—1619年,1620年—1637年)。由于他的不明智的宗教政策(狂热支持天主教,压制新教),导致了神聖羅馬帝國诸侯的公开反抗,从而引发了对欧洲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十年战争。.

新!!: 费利佩五世和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

#重定向 费尔南多二世 (阿拉贡).

新!!: 费利佩五世和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 · 查看更多 »

新基本法令

《新基本法令》(Los Decretos de Nueva Planta,或縮寫為「DNP」)是指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在1707至1716年間頒布的一系列法令,旨在重組原構成西班牙國家的各王國之地方架構和法律體系。通過該系列法令,腓力五世得以廢除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抵抗自己的阿拉貢王位領地的地方政治架構和法律,與此同時也重組卡斯蒂利亚王位領地的地方政治架構和地方市鎮的自治特權。該系列法案的條文,雖然只是宣示重組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亚各地的皇家審問院的管轄區,而相應的地方機構則隨即裁撤而達致相關的重組。.

新!!: 费利佩五世和新基本法令 · 查看更多 »

撒丁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列出了撒丁岛各统治者的名单。.

新!!: 费利佩五世和撒丁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费利佩五世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拉什塔特和約

《拉什塔特和約》(Traité de Rastatt),是1714年3月7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與法蘭西王國路易十四簽訂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講和條約,雙方協定的代表分別為法、奧兩國的大元帥─維拉爾和歐根親王。主要內容為以下幾點。.

新!!: 费利佩五世和拉什塔特和約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尔一世 (葡萄牙)

曼努埃爾一世,又譯曼--紐爾一世,(),葡萄牙和阿爾加爾維王國國王(1495年-1521年)。 母親為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之孫女。曼努埃爾一世的父親曾是皇位繼承人,他被封為貝雅公爵。堂兄若昂二世死後無合法兒子,他因而被貴族們選中繼位。 曼努埃爾一世幸運地繼承了若昂二世為葡萄牙建立的航海事業,坐享其努力的成果,所以被稱為“幸運兒”。在位其間他將葡萄牙變成在東方的海上貿易帝國。 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 到達了印度。 1500年,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發現了巴西。 1505年,委派弗郎西斯科·德·阿爾梅達為第一任印度地方總督。 1509年,第二任印度地方總督-「海上雄獅」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為葡萄牙奠定由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紅海、波斯灣、太平洋的海軍航線的霸業。 1514年,揮軍佔領屯門島。 曼努埃爾一世在1521年逝世,由其長子若昂三世繼位。 Category:葡萄牙君主.

新!!: 费利佩五世和曼努埃尔一世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