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西部沙漠战役和马里-皮埃尔·柯尼希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西部沙漠战役和马里-皮埃尔·柯尼希之间的区别

西部沙漠战役 vs. 马里-皮埃尔·柯尼希

西部沙漠战役(英文:Western Desert Campaign),也被称为沙漠战争(Desert W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最初阶段。战役很大程度上受到补给和运输状况的影响。围绕马耳他行动的盟军力量对轴心国的护航船队的封锁是非常关键的。盟军的封锁阻止了德国指挥官埃尔温·隆美尔得到在危急状况下所急需的燃料和增援。1942年初美国提供了一支小型空中轰炸机分队来支援该战役,把它称为埃及-利比亚战役。 从一开始西部沙漠战役就是一场持续的拉锯战。1940年9月第一场攻势「入侵埃及」是由驻在利比亚的義大利军队发动,对抗驻扎在中立国埃及的英联邦军队。1940年12月義大利的攻势被阻止,英国发动反击。一个为期5天的袭击转变成为罗盘行动,给義大利军队带来了重大损失。義大利的轴心国盟友納粹德國提供了一支陆军和空军的部队以阻止全面失败,使德国成为了居于支配地位的盟友。 轴心国军队对盟军发动了兩次更大规模的攻击。每次轴心国军队都逼迫盟军后退至埃及,但每次盟军都发起反击并收回失地。在第2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轴心国攻势中,盟军被驱赶至埃及腹地;然而盟军在阿拉曼获胜,然后向西追赶轴心国军队,将之完全赶出利比亚。轴心国军队被迫撤退到突尼斯。当西部沙漠战役实际结束以后,英国第8集团军和隆美尔的军队在开始于1942年11月底的突尼斯战役中相遇。. 里-皮埃尔·柯尼希(法語:Marie-Pierre Kœnig,),法国将军。他指挥的自由法国旅1942年在北非比尔哈凯姆战役成功阻击了隆美尔(Rommel)的军队,使英国盟军得以顺利撤退到埃及准备反攻。 柯尼希出生于法国卡昂(Caen),他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法国军队服役和参战,战争结束后,他在驻摩洛哥的法国军队继续服役。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柯尼希返回法国。他先被委派为队长率领法国军队前往目的地挪威,任自由法国军队第一师参谋长。1941年他在叙利亚和黎巴嫩参加运动。他后来升任上将坐镇指挥埃及的法国第一旅。1942年6月19日他的部队在比尔哈凯姆战役成功阻击德军直到他们被迫撤回。1944年,他指挥的自由法国参加诺曼底登陆。在1944年6月,他指挥的法国军队内部统一各种法国抵抗组织,属戴高乐控制。1944年8月21日戴高乐任命他为巴黎军事总督,以恢复法律和秩序。 战后1952年5月,柯尼希成为一名在德国的法国占领区内法军指挥官,直到1949年。1949年他成为北非监察长和最高战争理事会副主席。1951年,退休后,他被选为戴高乐在法国国民议会代表,和短期担任国防部长到1955年。 柯尼希1970年9月2日在诺伊市(Neuilly sur Seine)去世,1984年他被追授为法国元帅。除了纪念碑在法国,还有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和在以色列内坦亚(Netanya)。.

之间西部沙漠战役和马里-皮埃尔·柯尼希相似

西部沙漠战役和马里-皮埃尔·柯尼希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埃及埃尔温·隆美尔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埃及和西部沙漠战役 · 埃及和马里-皮埃尔·柯尼希 · 查看更多 »

埃尔温·隆美尔

埃爾溫·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Wüstenfuchs),也是德國極少數非貴族出身、未進過參謀學校而晉升至元帥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而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戰功卓越的低階軍官,曾因在義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獲得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在戰斧作戰又擊退了具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並在加查拉戰役中以寡擊眾,造成敵軍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 但到了1942年7月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况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撤離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勒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並可保護家人;也可以選擇受軍法審判、全家送至集中營。隆美爾選擇前者,服毒身亡。德國官方偽稱隆美爾因作戰負傷而死,或者是死於心臟病,並為其舉辦國葬。 隆美爾的軍事能力受到多位軍事學家的推崇及批評,包括其親臨前線所發展出的靈活機動戰術、對軍中同僚過於嚴苛和難以相處、行事莽撞、未重視後勤與戰略觀狹隘等都有許多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因为英軍不愿承認敵軍士兵的素质,所以才將隆美爾吹捧為軍事天才。除了軍事能力外,隆美爾也以人道精神對待敵軍士兵、並拒絕了殺害猶太裔和英國突擊隊戰俘的命令。.

埃尔温·隆美尔和西部沙漠战役 · 埃尔温·隆美尔和马里-皮埃尔·柯尼希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西部沙漠战役和马里-皮埃尔·柯尼希之间的比较

西部沙漠战役有75个关系,而马里-皮埃尔·柯尼希有1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2.25% = 2 / (75 + 14)。

参考

本文介绍西部沙漠战役和马里-皮埃尔·柯尼希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