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英厄·莱曼和賓諾·古登堡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英厄·莱曼和賓諾·古登堡之间的区别

英厄·莱曼 vs. 賓諾·古登堡

英厄·莱曼(Inge Lehmann ForMemRS,),或翻譯為雷曼,丹麥女性地震學家。她於1936年發現了地球的地核不是單一的熔融球體,而是有物理狀態相當不同的--和外核兩層。. 賓諾·古登堡(Beno Gutenberg,)是一位對地球物理學有許多重大貢獻的美籍德國地震學家。他和加州理工學院的查爾斯·法蘭西斯·芮克特共同發展了量測地震規模的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之间英厄·莱曼和賓諾·古登堡相似

英厄·莱曼和賓諾·古登堡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古氏不連續面地幔地震学地核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克特

古氏不連續面

#重定向 核幔邊界.

古氏不連續面和英厄·莱曼 · 古氏不連續面和賓諾·古登堡 · 查看更多 »

地幔

地函(Erdmantel;mantle;manteau;原於mantellum,意為斗篷),--,位於地殼之下,地核之上,和地殼以莫氏不連續面為界,和地核間則以古氏不連續面為界。厚度约2900公里。化学成分主要是含铁、镁的矽酸鹽,平均密度是3.3–5.5 g/cm3。地函含石榴子石、輝石、橄欖石及其他類型的岩石。占地球體積的83%,總質量的68%。由於P波及S波皆可通過地函,故推測地函主要為固體構成。地函可分成上部地函、過渡帶及下部地函。.

地幔和英厄·莱曼 · 地幔和賓諾·古登堡 · 查看更多 »

地震学

地震學是一門研究地震以及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學問,也研究其它由地震引起的現象,如海嘯,以及會引起地震的現象,如板塊運動、火山運動等。 地震可以在地球內部引致地震波,通過觀察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導,人們可以了解和推斷出地球內部的結構和構造。對地震波的研究最早的結論之一是地球內部是液態的:縱波可以傳過地核,橫波無法通過地核,而橫波的傳播需要比較堅硬的媒介。現在科學家的認識是,地球的不同深度狀態是不同的,地核又可以分為固態的內核和液態的外核,這都是由地震學的研究得來的。 使用人工爆破所產生的地震波,讓人們今天可以探測地底下的石油貯藏、岩石結構、鹽礦、地層的結構和被埋沒的隕石坑等等。但是人工爆炸主要用在淺層的地質勘探,是通過反演算出震波傳遞的速度,分析後可得到地下可能藏有的地質結構和物質分佈。 人們現今可以研究地下數千公尺深的地質構造,如地幔中的對流層、岩漿腔,到地核的各向異性等。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人們今日還可以觀察到隕石墜入無人海域的過程和核爆炸,近距離得可以偵測到車輛通過,甚至是人的腳步。.

地震学和英厄·莱曼 · 地震学和賓諾·古登堡 · 查看更多 »

地核

地核(core),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徑约有3470公里,高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重12克。温度非常高,约有4000~6000℃。 它可再分为內核和外核。由地震波的傳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從源自其他行星核心的鐵隕石來推測,地核也是由铁和镍组成。地球磁場的自激發電機理論,也需要一個液態金屬外核的存在才能成立。至於--,則極有可能是固態鐵。.

地核和英厄·莱曼 · 地核和賓諾·古登堡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克特

查爾斯·法蘭西斯·芮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美国物理学家、地震学家,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曾任职于加州理工学院与同事賓諾·古登堡共同创立了判定地震强度的里氏地震规模,并于1935年首次使用这一度量方式。.

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克特和英厄·莱曼 · 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克特和賓諾·古登堡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英厄·莱曼和賓諾·古登堡之间的比较

英厄·莱曼有29个关系,而賓諾·古登堡有2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9.62% = 5 / (29 + 23)。

参考

本文介绍英厄·莱曼和賓諾·古登堡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