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芬蘭王國

指数 芬蘭王國

芬蘭王國(Suomen kuningaskunta,Konungariket Finland)是芬蘭从俄羅斯帝國独立後试图建立的王国,但最终没有建立起来。如果當時德意志帝国战胜,則黑森家族的弗里德里希·卡尔王子将成为芬兰国王。.

37 关系: 劳里·英格曼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卡勒瓦拉卡累利阿卡罗·尤霍·斯托尔贝里君主立宪制奥兰威廉二世 (德国)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乌拉赫公爵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1918年)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德意志帝國保护国俄国内战俄罗斯帝国王國立陶宛王國 (1918年)爱沙尼亚瑞典語瓦伊诺一世芬兰芬兰大公国芬兰信义宗教会芬兰社会民主党芬兰独立宣言芬兰语芬蘭正教會阿道夫·弗里德里希 (梅克伦堡-什未林)沃尔夫冈·莫里茨 (黑森)波兰王国 (1916–1918)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波羅的聯合公國波赫约拉明道加斯二世拉脫維亞拉普蘭

劳里·英格曼

拉尔斯(劳里)·约翰内斯·英格曼(Lars (Lauri) Johannes Ingman,) 芬兰神学家、主教和政治家。1916年到1930年担任赫尔辛基大学神学教授。他也是一个保守的民族联合党成员,担任过议长和几届内阁部长,1918年- 1919年和1924 - 1925年两次担任芬兰总理。1930年他被选为芬兰福音派路德宗教会首领——图尔库大主教(Archbishop of Turku)。.

新!!: 芬蘭王國和劳里·英格曼 · 查看更多 »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Густав Карлович Ма́ннергейм,在华期间有一中文名叫马达汉,),是芬兰第二任摄政王(1918-1919年)、第六任总统(1944-1946年)及。曼纳海姆曾在俄罗斯帝国陆军中服役过约三十年,期间他参加了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的战役。除了之外,他在芬兰独立后的每一场战争中担任芬兰国防军的总司令。在世时他与西贝柳斯一起就是毫无争议的最著名的芬兰人。 曼纳海姆还担任了主席三十年,他也是的创建者。曼纳海姆是芬兰独立后历史上最关键的人物之一。2004年在芬兰广播公司举办的评选节目中曼纳海姆被评为最伟大的芬兰人。.

新!!: 芬蘭王國和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 查看更多 »

卡勒瓦拉

《卡勒瓦拉》(Kalevala),又译作《卡莱瓦拉》、《卡列瓦拉》等,又名《英雄国》,是芬兰的民族史诗。由芬兰医生艾里阿斯·隆洛特(1802年—1884年)收集了大量的民歌,编成一部完整的史诗。在1835年初版,1849年出版了最后定本,包括五十支歌曲,二万二千七百九十五行诗句。 《卡勒瓦拉》是芬兰语文学中意义最重大的著作。《卡勒瓦拉》被认为鼓舞了民族主义,并最终于1917年从俄罗斯的统治之下独立。卡勒瓦拉名字的意义是“卡勒瓦的国家”。.

新!!: 芬蘭王國和卡勒瓦拉 · 查看更多 »

卡累利阿

卡累利阿(卡累利阿語、芬蘭語:Karjala;俄語:Карелия;瑞典語:Karelen)是芬蘭人民的土地和一個浩大的居住的區域,在北歐歷史意義為芬蘭、俄國和瑞典的區域範圍。 根据1617年沙皇俄国与瑞典王国之间签订的《》,瑞典将卡累利阿地区中的东正教信徒居住地区,包括白卡累利阿和奥洛涅茨卡累利阿地区,割让给沙皇俄国。自此卡累利阿地区开始东西分治。西部称西卡累利阿,并入瑞典,之后芬兰独立后属于芬兰,分为南卡累利阿区和北卡累利阿区。东部称东卡累利阿,在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的苏芬战争和1941年7月—1944年7月的持续战争中三度易手,目前被劃分给俄國的卡累利阿共和國(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ре́лия)、聖彼得堡地区。.

新!!: 芬蘭王國和卡累利阿 · 查看更多 »

卡罗·尤霍·斯托尔贝里

卡洛·尤霍·斯托尔贝里(Kaarlo Juho Ståhlberg,; ),芬兰法学家和学者,他是芬兰宪法的设计师,在1919年芬兰宪法的起草发挥了核心作用。他是芬兰独立后第一任芬兰总统(1919 - 1925)和一个民族主义自由派。.

新!!: 芬蘭王國和卡罗·尤霍·斯托尔贝里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芬蘭王國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奥兰

奥兰(Åland),又称阿赫韦南马(Ahvenanmaa),是位於波羅的海、波的尼亞灣入口處的一个群岛,也是芬兰的一个自治区,通用瑞典语。首府玛丽港是全区的最大城市。.

新!!: 芬蘭王國和奥兰 · 查看更多 »

威廉二世 (德国)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普鲁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Preußen,),史称威廉二世(Wilhelm II),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年-1918年在位。.

新!!: 芬蘭王國和威廉二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

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Juho Kusti Paasikivi,)芬蘭總理、總統。他研究法律和歷史,曾在赫爾辛基大學任教。後來經商。 1908年—1909年為內閣成員。當時芬蘭是沙俄大帝國的一部分。當俄國對芬蘭推行俄國化政策的時候,他退出了內閣。 1918年芬蘭獨立,他出任總理。在1938年—1939年的危機時期,他主張接受蘇聯的要求,努力使蘇芬戰爭(1939年—1940年)很快結束。 1941年—1944年蘇芬再次進行戰爭時,他與蘇聯官員仍然保持接觸,並在出任總理時(1944年—1946年)認真執行媾和條件。1946年3月至1956年2月,他任芬蘭共和國總統。1955年收回在1944年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的波尔卡拉。巴錫基維可能是芬蘭最偉大的政治家。他對維護國家的獨立是始終堅定不移的。 Category:芬蘭總理 Category:芬蘭總統 Category:赫尔辛基大学校友.

新!!: 芬蘭王國和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 · 查看更多 »

乌拉赫公爵

乌拉赫公爵(Herzog von Urach)是符腾堡王国于1867年3月28日所创制的一个头衔。第一代公爵即成为乌拉赫家族的族长。.

新!!: 芬蘭王國和乌拉赫公爵 · 查看更多 »

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1918年)

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是德意志帝國一個短暫的附屬國。1918年3月8日,一班「德语」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在德國所佔據的庫爾蘭省宣布成立公國,取消自治,並無視當地的一個前王族,比龙氏的,向凱撒威廉二世送上王位。雖然德國國會支持波羅的海人民的民族自決,德國最高統帥部仍然繼續用波羅的海德國人拉攏波羅的海地區依附帝國的政策。 於1918年10月,德國總理馬克西米利巴登親王建議用民間組織取代波羅的海地區的軍事管制。1918年11月18日的德國革命後,拉脫維亞宣佈獨立,德國軍隊亦在同年12月7日轉移政權予以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為首的拉脱维亚临时政府。John Hiden,.

新!!: 芬蘭王國和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 (1918年) · 查看更多 »

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

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Pehr Evind Svinhufvud af Qvalstad,,通常被稱為P.

新!!: 芬蘭王國和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芬蘭王國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保护国

保护国又称保護領、受保护国、被保护国、受保护领地,是受较强之国家(宗主国)支配和保护的国家或地区,是殖民地形式或從屬國的一种。 保护国是非独立国的一种,也是殖民统治的一种特殊形式。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材料产地和国际市场,用强力的手段迫使弱小国家,落后国家同他签不平等条约,以“保护”为名,控制和吞并弱小国家。这些弱小国家就称为保护国。宗主国与保护国之关系为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之一,弱势国家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接受强势国家的军事保护,以致无法自理内政、外交事务,甚至丧失主权。 如果被保护的对象为民族实体、共同体,或通过征服从别国瓜分土地,此类常被称为保护地、领地、境外領土。此类常在国际法中主权性质发生变化,演变为国家的领土主权范畴,各国对此称谓不尽一致。保护国或保护地或属地多属于殖民地。.

新!!: 芬蘭王國和保护国 · 查看更多 »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新!!: 芬蘭王國和俄国内战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芬蘭王國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王國

王國,是一种實行君主制的主權國家,通常指统治者称号为“国王”或“女王”的国家。现代实行君主制的国家多称为王國或君主國,汉语多对应到英语的Kingdom,按照中文的概念,多指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政治实体,或国家元首为国王或女王的现代主权国家。其它种类的君主制国家包括帝国、汗国和公國等。.

新!!: 芬蘭王國和王國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王國 (1918年)

立陶宛王國是一個在1918年短暫存在的君主立宪國家。該國在德意志帝國的佔領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尾聲建立,仅存在数月。 立陶宛议会於1918年2月16日宣佈國家獨立,但由於德軍仍在境內,議會無法組成政府、警隊及其他國家機關。德國反而提出多項建議把立陶宛——尤其是普魯士的土地收歸德意志帝國之下,立陶宛人民對此十分抗拒,希望透過成立君主立憲制度以保持獨立。6月4日,立陶宛人投票通過將立陶宛王位給予德國貴族烏拉赫公爵威廉二世,威廉公爵取名明道加斯二世,但他本人沒有機會去立陶宛,因為是次投票激發爭議,令議會分化,獨立的目的亦未能達到。當德國節節敗退並被德國革命吞噬,立陶宛於同年11月2日擱置了邀請威廉公爵的決定,並終止其統治。.

新!!: 芬蘭王國和立陶宛王國 (1918年)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Eesti Vabariik),通常简称爱沙尼亚(Eesti,),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之一。 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其国土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東临楚德湖,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該國目前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塔林。 愛沙尼亞目前為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欧元区、申根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員國。.

新!!: 芬蘭王國和爱沙尼亚 · 查看更多 »

瑞典語

典語(svenska,)是北日耳曼语(也称为斯堪的那维亚语)的一种,主要使用地区为瑞典、芬兰(尤其是奥兰群岛),使用人数超过九百万人。它和斯堪的那维亚地区另外两种语言——丹麦语和挪威语——是相通语言。和其它北日耳曼语一样,瑞典语来源于古诺尔斯语。古诺尔斯语是维京时期斯堪的那维亚地区通用语言。 瑞典成人的识字率高达99%。标准瑞典语是瑞典官方语言,来源于19世纪瑞典中部的方言,并在20世纪初固定下来。标准瑞典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统一且标准化的。如今从一些古老的偏远地区的方言演化下来的其它语言变体依旧存在,部分方言和标准瑞典语在语法和词汇上有很大区别,已经不能称为相同语言。这些方言只在很偏僻的地区使用,并且使用的人数很少,而这些人社会流动性很低。虽然目前没有迹象这些语言将成为死语,有很多学者认真研究这些方言,并且当地政府也鼓励人们使用这些方言,但是自上个世纪以来,使用这些方言的人数还是逐渐减少。 瑞典语标准语序是主谓宾结构,有时为了强调某些词会更改语序。瑞典语的构词学和英语相近,词形变化相对较少;有两种词性,没有语法上的格(以前的研究认为有两种格,主格和属格);单数和复数之间有区别。形容词根据词性、数量和限定范畴的不同发生改变。名词的限定范畴通过不同后缀来表示,同时前面加以定冠词和不定冠词。韵律特征体现在重音和声调上。瑞典语有大量元音。瑞典语还以Sj音而著称,这是一种变化复杂的辅音音位。.

新!!: 芬蘭王國和瑞典語 · 查看更多 »

瓦伊诺一世

伊诺一世(Väinö I,),亦称弗里德里克•卡勒一世,芬兰和卡累利阿国王,奥兰公爵,拉普兰大亲王,卡勒瓦和波赫约拉的领主(Fredrik Kaarle I, Suomen ja Karjalan kuningas, Ahvenanmaan herttua, Lapinmaan suuriruhtinas, Kalevan ja Pohjolan isäntä)。德国黑森-卡塞尔王子,全名为弗里德里希·卡尔·路德维希·康斯坦丁(FRIEDRICH KARL Ludwig Konstantin)。黑森-卡塞尔伯爵弗里德里希的第五个孩子,母亲为普鲁士公主玛利亚·安娜。.

新!!: 芬蘭王國和瓦伊诺一世 · 查看更多 »

芬兰

芬兰共和国(Suomi,Finland,)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蘭是世界高度的發達國家和福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新!!: 芬蘭王國和芬兰 · 查看更多 »

芬兰大公国

芬兰大公國(1809-1917年),芬兰历史上的一个大公國,附属于俄罗斯帝国。 1807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与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在东普鲁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法国默许俄罗斯帝国入侵瑞典王国的領土芬兰。1808年,芬蘭戰爭爆发。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昏庸无能,指挥不力,使瑞典战败,被迫割地求和。芬兰从此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属国。亚历山大一世建立芬兰大公国,自任芬兰大公。 1917年12月,芬兰国民趁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际,宣布独立。芬兰大公国终止。.

新!!: 芬蘭王國和芬兰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芬兰信义宗教会

#重定向 芬蘭福音信義會.

新!!: 芬蘭王國和芬兰信义宗教会 · 查看更多 »

芬兰社会民主党

芬兰社会民主党(Suomen Sosialidemokraattinen Puolue),简称社民党(SDP),芬兰中間偏左政党,1899年成立,原名芬兰工人党。现为芬兰四大政党之一,另外三个政党是芬兰民族联合党、正统芬兰人党和芬兰中间党。现任党主席为。该党曾多次执政及加入聯合政府,并为芬兰制订了很多基本国策。现为在野党。意识形态为社会民主主义,并跟有紧密关系。该党为社会党国际和欧洲社会党的成员。.

新!!: 芬蘭王國和芬兰社会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芬兰独立宣言

芬兰独立宣言(Suomen itsenäisyysjulistus,Finlands självständighetsförklaring)是在1917年12月4日提交、关于宣布芬兰从俄国独立的提案。芬兰议会在1917年12月6日以100票对88票的结果通过该提案。这个日子后来称为芬兰独立日。此独立宣言的通过是芬兰独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新!!: 芬蘭王國和芬兰独立宣言 · 查看更多 »

芬兰语

芬兰语(Suomi,)是芬兰大部分(88.3%,2016年底)居民的母语,也被境外芬兰裔侨民所用。它是芬兰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也是瑞典的一种法定少数族裔语言。 芬兰语属于“烏拉爾語系”的“芬蘭-烏戈爾語族”,是一种黏着语。名词和形容词都因应词语在句子内的角色而有格的变化。由于和其他欧洲语言的语系都不同,词根和绝大部分其他欧洲语言差别很大,所以经常被欧美人认为是比较难学的语言。也因為如此,以芬蘭語為母語的人民往往会学习兩三種其它語言,以利交流。.

新!!: 芬蘭王國和芬兰语 · 查看更多 »

芬蘭正教會

芬蘭正教會(Suomen ortodoksinen kirkko,Finska Ortodoxa Kyrka),是東正教的一個自治教會,隸屬於君士坦丁堡牧首。和芬蘭信義會是芬蘭兩個國教會之一。 芬蘭正教的歷史源於中世紀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時期在卡累利阿的傳教活動,直到1923年她仍然隸屬於俄羅斯正教會。目前有三個教區、58,000信徒(佔全國人口1.1%),集中在首都赫爾辛基。.

新!!: 芬蘭王國和芬蘭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弗里德里希 (梅克伦堡-什未林)

阿道夫·弗里德里希·阿尔布雷希特·亨利(Adolf Friedrich Albrecht Heinrich,),梅克伦堡-什未林公爵,德国殖民官员,德属多哥蘭总督,1918年被封为波罗的联合公国公爵,1949年起为德国国际奥委会主席。.

新!!: 芬蘭王國和阿道夫·弗里德里希 (梅克伦堡-什未林)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莫里茨 (黑森)

黑森-卡塞尔的沃尔夫冈·莫里茨(Wolfgang Moritz von Hessen-Kassel,),黑森家族卡塞尔支家族首领弗里德里希·卡尔的第四子,1918年芬兰建立君主制时被父亲指定为芬兰王储。 沃尔夫冈·莫里茨1896年生于黑森的鲁姆彭海姆城堡,与菲利普是孪生兄弟。1918年,他的父亲弗里德里希·卡尔被芬兰国会选为芬兰人国王瓦伊诺一世,他被指定为芬兰王位的继承人。由于德国在一战的失败,弗里德里希·卡尔于同年12月表示不接受芬兰王位,沃尔夫冈·莫里茨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1924年9月17日,沃尔夫冈与前德国首相,后来的巴登大公家族首领马克斯·冯·巴登的长女玛莉·亚历山德拉·提拉·维多利亚·路易丝·卡洛拉·希尔达(MARIE ALEXANDRA Thyra Viktoria Luise Carola Hilda,1902年-1944年)结婚,没有子嗣。1944年玛莉·亚历山德拉因空难逝世。沃尔夫冈于1948年9月7日在法兰克福与平民奥蒂丽埃·墨勒尔(Ottilie Möller)结婚,这次婚姻是贵贱通婚,仍没有子嗣。 沃尔夫冈是一名银行家,曾在私人银行M.

新!!: 芬蘭王國和沃尔夫冈·莫里茨 (黑森) · 查看更多 »

波兰王国 (1916–1918)

波兰王国(波兰语:Królestwo Polskie),又称波兰摄政王国(波兰语:Królestwo Regencyjne),是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同盟国军队占领波兰会议王国时,扶持的一个傀儡政权。此国境内奥地利人、立陶宛人、乌克兰人、波兰人之间不断的利益冲突使得此国从未真正建立过主权统治。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署过程的谈判中,德国和奥匈帝国皆不承认此国的政府和外交主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康边停战协定签署时,此国正式成为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一部分。.

新!!: 芬蘭王國和波兰王国 (1916–1918)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Deutsch-Balten)指波罗的海东岸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德意志人居民。尽管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占人口少数 ,但从12世纪到20世纪初,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控制着这两地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自从12世纪初拉丁语在波罗的海东岸地区衰落,德语迅速取而代之,成为一切正式文件的官方语言,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所有城镇村庄,一律采用德文名字,为时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世纪90年代。 数百年来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地主,他们是这地区的实际统治阶层。政治上他们在1710年之前只听命于瑞典帝国, 在1917年之前听命于俄罗斯帝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本土原居民,大多数是居住在乡村的农奴,不享有同等的权利。这种情况延续到1917年俄罗斯覆灭,1918年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脱离俄国独立为止。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后推行土地改革,剥夺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地主的土地。此后多数波罗的海的德国人成为爱沙尼亚国或拉脱维亚国的公民。 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历史在1939年骤然告终,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的秘密附加協議書劃分出德蘇勢力範圍--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被納入蘇聯勢力範圍,希特勒将大批波罗的海德国人迁移到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占领的波兰西部。1944年苏联占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国,波罗的海德国人再也没有返回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家园。 时至今日,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后裔,分布世界各地方,以德国和加拿大人数最多。.

新!!: 芬蘭王國和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 查看更多 »

波羅的聯合公國

波羅的聯合公國(Vereinigtes Baltisches Herzogtum、Balti Hertsogiriik、Jungtinė Baltijos Kunigaikštystė、Apvienotā Baltijas hercogiste)是歷史上構想的建于波羅的海沿岸的國家。也稱大利沃尼亞公國。 俄羅斯帝國崩潰后,德國在佔領庫爾蘭時,俄羅斯帝國的利沃尼亞和愛沙尼亞地區的波羅的海德國人貴族階級提出了這一構想。 這一構想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按照構想,庫爾蘭、愛沙尼亞和利沃尼亞都將因此處在德國的影響之下。 波羅的聯合公國只停留在提案階段,并沒有實際真正獨立,其他國家也並未承認。即使實際建國,也多認為將會是德國的從屬國或者傀儡政權。.

新!!: 芬蘭王國和波羅的聯合公國 · 查看更多 »

波赫约拉

波赫约拉(Pohjola,又译为“波赫尤拉”)是芬兰神话中的一个地名,指北方,北国—整个北极地区,在《卡勒瓦拉》的世界中,是萨米人的国家。 在现实世界中,波赫约拉包括拉普兰区的一部分和凯努区。波赫约拉也可以被认为是纯粹的神话中的地名,邪恶的发源地—一个远在北方的具有不详之兆,永远寒冷的地区。疾病和严寒起源于这个地区。波赫约拉是万诺拉—卡勒瓦拉国的敌人。 在神话中,波赫约拉的女统治者是娄希,一个具有强权的邪恶的女巫。伟大的铁匠伊尔玛利宁,为了使娄希把她的女儿嫁给他,按照娄希的要求为她铸造了三宝磨。三宝磨是一个能磨出麦子、盐和金钱的神磨,但是三宝磨的盖子是天穹的一个象征,上面有围绕着世界的中心轴或支柱旋转的星星。卡勒瓦拉中的人物也希望能够娶娄希的女儿为妻, 包括冒险家勒明盖宁和伟大的智者万奈摩宁。娄希向他们要求类似三宝磨一样的奇事,如射击图奥内拉河上的天鹅。当伊尔玛利宁最终得到了娄希的女儿,在波赫约拉的大厅中举办了婚礼和盛大宴会。 根據芬蘭神話,世界的基礎-世界樹-的根部位在波赫约拉。.

新!!: 芬蘭王國和波赫约拉 · 查看更多 »

明道加斯二世

明道加斯二世(Mindaugas II.,),即乌拉赫的威廉(Wilhelm (II.) von Urach,Vilhelmas fon Urachas),全名威廉·卡尔·弗罗雷斯坦·格罗·克莱申提乌斯(Wilhelm Karl Florestan Gero Crescentius),第二代乌拉赫公爵,1918年7月11日被选为立陶宛国王,四个月后立陶宛君主制覆亡。.

新!!: 芬蘭王國和明道加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Latvija),正式國號拉脫維亞共和國(Latvijas Republika),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北欧国家,是波羅的海國家之一。北、南、東分別與愛沙尼亞、立陶宛及俄羅斯為鄰,西邊隔波羅的海與瑞典相對,東南國境則與白俄羅斯接壤。拉脫維亞總人口數為2,070,371人,國土面積,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政治體制上,拉脫維亞是一個民主議會共和制國家,於1918年建國,以里加為首都;而作為單一制國家,拉脫維亞全國分為119個行政區域,包括109個自治市和9個直轄市。在語言上,拉脫維亞以印歐語系中唯一僅存的波羅的語族語言,拉脫維亞語為官方語言,是該國主要民族拉脫維亞人的母語;另一方面,立窩尼亞人作為該國原住民族,則使用烏拉爾語系的立窩尼亞語,但該語言已逐漸步入死亡。 拉脫維亞是北欧理事会、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委員會、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成員國。2014年時,拉脫維亞在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49,是高收入經濟體之一。該國曾使用拉脫維亞拉特為其官方貨幣,直到2014年加入歐元區,以歐元作為新國幣。.

新!!: 芬蘭王國和拉脫維亞 · 查看更多 »

拉普蘭

拉普蘭(或译拉布兰)可以指:.

新!!: 芬蘭王國和拉普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芬兰王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