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航天

指数 航天

航天指与研究和探索外层空间有关的领域,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科学界一般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而把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 按航天器探索、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划分,航天包括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的航行、飞往行星及其卫星的航行、星际航行(行星际航行、恒星际航行)。按航天器与探索、开发和利用对象的关系或位置划分,航天飞行方式包括飞越(从天体近旁飞过)、绕飞(环绕天体飞行)、着陆(降落在天体上面)、返回(脱离天体、重返地球)。 执行军事任务(具有军事目的)的航天活动,称为军用航天;执行科学研究、经济开发、工业生产等民用任务(具有非军事目的)的航天活动,称为民用航天;执行商业合同任务(以营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成为商业航天。有人驾驶航天器的航天活动,称为载人航天;没有人驾驶航天器的航天活动,称为不载人航天。 航天的主要目的是太空探索,其商业用途主要是卫星通讯,也有近来兴起的太空旅游。其他非商用的用途包括星空观测,间谍卫星和地球观测。.

94 关系: 卡門線史普尼克1號双子座11号发射载具发射逃逸系统多節火箭大气层天体天體力學太空競賽太空探索太阳帆太阳光太阳系太陽失調失重外层空间宇宙線宇宙速度宇航员安全工程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中國东方六号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人类人造衛星引力德尔塔-2运载火箭德国地球地球引力地球轨道地磁异常圓周運動哈勃空间望远镜哈薩克冷战国际航空联合会火箭火箭推进剂獨立報磁化帆神舟五号空間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空气...罗伯特·戈达德美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生命攸關系統發射窗口衛星食物飞行器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載人航天载人航天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范艾伦辐射带航天发射中心航天器航天飞机航天服航空航天航空航天工程阿波罗10号阿波罗8号蘇聯赫尔曼·奥伯特间谍卫星银河系脫離速度重力助推自转苏联耀斑陨石微粒V-2火箭排泄物杨利伟東方一號沃纳·冯·布劳恩液態火箭發動機月球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拉伐尔喷管 扩展索引 (44 更多) »

卡門線

卡门线(Kármán line)是一条位于海拔处,被广泛认可为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界线的分界线。此线是国际航空联合会(国际的航空航天标准制定、记录保存机构)所接受的,为现行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的定义。 此线得名自匈牙利裔美国工程师、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航空和航天工程的西奥多·冯·卡门。他首次计算出,在这个高度附近無法航空飞行。在此高度附近,因大气太过稀薄,难以产生足够支持航空飞行的升力。据他的计算,在这个高度的飞行器自身的速度必须比轨道速度快很多,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升力来支撑自身重量。 此线大致在湍流层顶附近。因湍流层顶以上空气与燃料混合程度不佳,在湍流层顶以上需要将燃料与空气混合的热机将無法正常運作。据测量,中间层温度最低的地方,即中间层层顶(中间层与热层的分界线),大致分布在海拔85-100公里处,故卡门线可以被视作为正好处在或接近热层的底端。.

新!!: 航天和卡門線 · 查看更多 »

史普尼克1號

史普尼克1號,又譯史波尼克1號(Спутник,),是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在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於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由於這時正值冷戰,史普尼克1號毫無先兆而成功的發射,震撼了整個西方,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連串事件,如史普尼克危机、華爾街發生小股災。同時亦激起美蘇兩國之後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成為冷戰的一個兩強主要競爭點。 史普尼克1號升空的意義,在於通過量度其軌道變化,有助研究高空地球大氣層的密度,並為於電離層作无线电波傳遞提供原始的資料。由於衛星填充了壓縮氮,史普尼克1號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體作隕石探測的嘗試,由於高溫的隕石穿透了史潑尼克1號的表面,導致其內壓泄漏,此亦為隕石之極端高溫提供證據。 當史潑尼克1號於哈萨克拜科努爾太空中心發射之時,正值是聯合國所公佈的國際地球觀測年(又譯作國際地球物理年),它以每小時29,000公里的速度脫離地球引力,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太空的人造物體,在外太空它以20.005至40.002兆赫的頻率向地球發送無線電波信號,並可由業餘無線電用戶所接收。其發送一直持續至1957年10月26日,才因為電池用盡而中斷。 1958年初,史普尼克1號失去動力,脫離其工作軌道並墜入大氣層,其工作壽命中,共圍繞地球運轉了六千萬公里。.

新!!: 航天和史普尼克1號 · 查看更多 »

双子座11号

双子座11号(Gemini XI)是双子座计划中的第九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美国的第十七次太空任务(包括飞行高度超过100千米的X-15任务)。.

新!!: 航天和双子座11号 · 查看更多 »

发射载具

发射载具(launch vehicle)是所有可以把航天器从地球送入外层空间的飞行器的统称。一个发射系统包括运载火箭,,和其他基础设施。 发射载具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與,前者的代表是运载火箭,後者則是航天飞机。 一种比较特殊的运载工具是探空火箭,它只携带载荷(通常是科学仪器)进行亚轨道飞行。.

新!!: 航天和发射载具 · 查看更多 »

发射逃逸系统

archivedate.

新!!: 航天和发射逃逸系统 · 查看更多 »

多節火箭

多節火箭是一種使用了兩節或更多節的火箭,每節火箭皆搭載了自有的火箭發動機及推進劑。堆疊分節的方式將一節裝載在数節之上;平行分節的方式則將一節裝載在其它節的旁邊。使得二或更多個火箭互相堆疊或放置於其它火箭的旁邊"。結合起來的火箭稱為運載火箭。兩節式火箭相當常見,但最多也曾有五節式火箭成功發射。 火箭的重量因拋棄燒完推進劑的分節而減少。這樣的分節技術使剩餘分節的推力能更輕易地加速火箭至最終速度與高度。 在堆疊分節方式中,第一節火箭放在最下面而且通常是最大的,第二節裝載其上且通常是第二大。其餘部位則置於更上面。在平行分節方式中,固態火箭推進器或液態火箭推進器被用來升空。它們有時候會被稱為「第0節」。在一般情況下,第一節及推進發動機點火向上推進整個火箭。當推進器用光燃料,就從火箭上分離(通常藉由一點炸藥)並掉落。第一節接著點火完成程序也接著分離。接下來位於火箭底部的第二節火箭跟著點火。這個程序不斷重複直到最後一節的發動機燃燒完畢。但是,印度的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第一级采用固体火箭推进时间100秒,而助推器采用4枚液体火箭推进时间160秒,也即助推火箭携带已经关机的一级火箭的结构重量继续推进1分钟时间。 太空梭有兩個大型固體助推器而非单级入轨火箭(SSTO)。.

新!!: 航天和多節火箭 · 查看更多 »

大气层

大氣層,均源自及也許是一層受到重力吸引聚攏在擁有巨大質量天體周圍的氣體,而如果重力夠大且氣體的溫度夠低,就能長期保留住。有些行星擁有許多不同的主要氣體,並且有非常深厚的大氣(參見氣體巨星)。 恆星大氣層這個名詞描述的是恆星外面的區域,典型的範圍是從不透明的光球開始向外的部份。相對來說是低溫的恆星,在它們外面的大氣層也許可以形成複合的分子。地球大氣層,不僅包含有多數有機體呼吸所使用的氧和植物與海藻和藍綠藻行光合作用所使用的二氧化碳,也保護生物的基因免於受到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傷害。它目前的組成是古大氣層生活在其中的有機體經過數億年的生物化學修改後的結果。.

新!!: 航天和大气层 · 查看更多 »

天体

#重定向 天體.

新!!: 航天和天体 · 查看更多 »

天體力學

天體力學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涉及天體的運動和萬有引力的作用,是應用物理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研究天体的力學運動和形狀。研究對象是太陽系內天體與成員不多的恆星系統。以牛頓、拉格朗日與航海事業發達開始,伴著理論研究的成熟而走向完善的。 天體力學可分六個範疇:攝動理論、數值方法、定性理論、天文動力學、天體形狀與自轉理論、多體問題(其內有二體問題)等。 天體力學也用於編制天體曆,而1846年以攝動理論發現海王星也是代表著天體力學發展的標誌之一。天體力學的卓越成就是發展出zh-cn:航天动力学; zh-tw:太空動力學;-,研究和發展出各式人造衛星的軌道。.

新!!: 航天和天體力學 · 查看更多 »

太空競賽

太空竞赛(Space Race、Космическая гонка)发生于二十世纪(1955年-1972年),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冷战对手为了争夺航天实力的最高地位而展开的竞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国的太空竞赛就以导弹为主的核軍備競賽拉开了帷幕,技术及人员的俘获使其成为可能。技术优势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意识形态先进的象征。太空竞赛展开开拓性的努力,向月球、金星、火星发射人造衛星,无人驾驶空间探测器,以及向近地轨道和月球发射载人飞船。这项竞赛开始于1955年8月2日,在这四天前,美国发表声明,计划在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苏联对此回应,声称在不久的将来苏联也将发射卫星。1957年10月4日,史普尼克1號的轨道运行使苏联此次赢得了胜利,随后,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成员,使苏联再次打败美国。1969年7月20日,伴随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太空竞赛达到顶峰。1972年4月,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达成合作协议,并在1975年7月,美国航天人员与苏联航天人员在地球轨道相遇,双方局面得到一定时期的缓和。 太空竞赛促进了地球通讯和气象卫星的发展,以及国际空间站的持续太空移民。同时,太空竞赛也增加了在教育科研发展领域的支出,促进了衍生技术的发展。.

新!!: 航天和太空競賽 · 查看更多 »

太空探索

太空探索是指以物理手段探索地球以外物体以及探索太空,涉及到的连续演化和成长的航天技术。虽然太空研究主要是由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实施的,但是太空的物理勘探是由无人驾驶的机器人探测器和载人航天两者实施的。 太空探索经常被用作地缘政治对抗,例如冷战时期的代理竞争。太空探索的早期时代主要是被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太空竞赛”驱动的。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个人造物体,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史普尼克1號,和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美国阿波罗11号太空船,通常被作为是这个初始阶段的里程碑。 在前20年的探索之后,重点从一次性的飞行转移到可重新使用的硬件,例如航天飞机计划,并从竞争走向合作,建立了国际空间站(ISS)。 在2000年代,中国成功地启动了载人航天计划,而欧盟,日本和印度也在谋划未来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而在本世纪,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都规划了至月球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欧盟则是规划了到月球和火星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从1990年代起,私人集团开始推动太空旅游和月球私人空间探索(参见Google月球X大奖)。.

新!!: 航天和太空探索 · 查看更多 »

太阳帆

太陽帆(也稱為光帆,特別是它使用來自於太陽以外的光源時)是使用巨大的薄膜鏡片,以太陽的輻射壓做為太空船推進力的一種計畫。輻射壓不僅非常小,而且與太陽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但不同於火箭的是,太陽帆不需要燃料。推進力雖然很小,但是只要太陽繼續照耀著,太陽帆就能繼續運作。 太陽能集熱器、溫度控制面板和陽光下的樹蔭都可以視為特殊的太陽帆,太陽帆可以幫助在軌道上的太空船調整飛行姿態或是對軌道做少量的修正而無須耗費燃料,而用別的方法都必須消耗燃料才能操縱或控制飛行姿態。已經有一些小規模的,為特定目的建造的太陽帆被嘗試過。一些無人太空船,像先鋒10號,曾經成功的以這些技術延長了產品使用的期限。 太陽帆的科學性已經有良好的証明,但是處理大型太陽帆的技術仍未成熟,使得任務規劃者不願意貿然的投資下數以百萬計的預算去開發太陽帆的操控結構。這種輕忽的心態使一些熱心的民間機構試圖私下發展,例如宇宙1號的計畫。 太陽帆的觀念是17世紀德國的天文學家开普勒最早提出的 ,在1920年待後期,福祿貝爾·占德經過近十年的淬練才再度提出此一觀念。.

新!!: 航天和太阳帆 · 查看更多 »

太阳光

太陽光,廣義的定義是來自太陽所有頻譜的電磁輻射。在地球,陽光顯而易見是當太陽在地平线之上,經過地球大氣層過濾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則稱為日光。 當太陽輻射沒有被雲遮蔽,直接照射時通常被稱為陽光,是明亮的光線和輻射熱的組合。世界氣象組織定義「日照時間」是指一個地區直接接收到的陽光輻照度在每平方公尺120瓦特以上。 陽光照射的時間可以使用陽光錄影機、全天空輻射計或日射強度計來記錄。陽光需要8.3分鐘才能從太陽抵達地球。 直接照射的陽光亮度效能約有每瓦特93流明的輻射通量,其中包括紅外線、可見光和紫外線。明亮的陽光對地球表面上提供的照度大約是每平方米100,000流明或 100,000勒克司。陽光是光合作用的關鍵因素,對於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

新!!: 航天和太阳光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航天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航天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失調

失調(Ataxia、共濟失調)是指缺乏規律,或者為笨拙,為一種神經疾病上的特徵。失調可以廣泛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任何其中一環出狀況所表現的病徵,例如掌管運動和平衡的小腦。國際失調意識日為九月二十五日(還未被廣泛接受)。.

新!!: 航天和失調 · 查看更多 »

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新!!: 航天和失重 · 查看更多 »

外层空间

-- --(outer space),於中國大陸稱外層空間,指的是地球大氣層及其他天體之外的虛空區域。 與真空有所不同的是,外太空含有密度很低的物質,以等離子態的氫為主。其中還有電磁輻射、磁場等。理論上,外層空間可能還包含暗物質和暗能量。 外太空與地球大气层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因為大氣隨著海拔增加而逐漸變薄。假設大氣層温度固定,大氣壓會由海平面的大約1013毫巴,隨著高度增加而呈指數化減少至零為止。 国际航空联合会定義在100公里的高度為卡門線,為現行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定義。美國認定到達海拔80公里的人為太空人,在太空船重返地球的過程中,120公里是空氣阻力開始發生作用的界線。.

新!!: 航天和外层空间 · 查看更多 »

宇宙線

宇宙線亦稱為宇宙射线,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射線這個名詞源自於曾被認為是電磁輻射的歷史。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一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但是,有非常少的比例是穩定的反物質粒子,像是正電子或反質子,這剩餘的小部分是研究的活躍領域。 大約89%的宇宙線是單純的質子,10%是氦原子核(即α粒子),還有1%是重元素。這些原子核構成宇宙線的99%。孤獨的電子(像是β粒子,雖然來源仍不清楚),構成其餘1%的絕大部分;γ射線和超高能微中子只佔極小的一部分。 粒子能量的多樣化顯示宇宙線有著廣泛的來源。這些粒子的來源可能是太陽(或其它恆星)或來自遙遠的可見宇宙,由一些還未知的物理機制產生的。宇宙線的能量可以超過1020 eV,遠超過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可以達到的1012至1013 eV,使許多人對有更大能量的宇宙線感興趣而投入研究。 經由宇宙線核合成的過程,宇宙線對宇宙中鋰、鈹、和硼的產生,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它們也在地球上產生了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像是碳-14。在粒子物理的歷史上,從宇宙线中發現了正電子、緲子和π介子。宇宙線也造成地球上很大部份的背景輻射,由於在地球大氣層外和磁場中的宇宙線是非常強的,因此對維護航行在行星際空間的太空船上太空人的安全,在設計有重大的影響。.

新!!: 航天和宇宙線 · 查看更多 »

宇宙速度

宇宙速度(cosmic velocity),是指物體從地球出發,要脫離天體重力場的四個較有代表性的初始速度的統稱。計算宇宙速度的基本公式如下: 航天器按其任務的不同,需要達到這四個宇宙速度的其中一個。例如人類第一個發射成功的星際探測器月球1号就需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擺脫地球重力。而旅行者2号則需要達到第三宇宙速度,才能離開太陽系。 宇宙速度的概念也可应用于在其他天体發射航天器的情況。例如计算火星的环绕速度和逃逸速度,只需要把公式中的M,R,g换成火星的质量、半径、表面重力加速度即可。.

新!!: 航天和宇宙速度 · 查看更多 »

宇航员

1984年布魯斯·麥克坎德雷斯执行第一次无线舱外活动。图片来源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宇航员是指接受航天训练后,指挥、操纵或搭乘航天器的人员。.

新!!: 航天和宇航员 · 查看更多 »

安全工程

安全工程是一門確保工程系統提供足夠安全程度的工程科學。安全工程和系統工程、工業工程及其子領域工程密切相關。安全工程可確保一個生命關鍵系統的行為符合需求,甚至可能在部份零件損壞時仍可符合需求。.

新!!: 航天和安全工程 · 查看更多 »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Ю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Гагарин,),苏联宇航员,苏联红军上校飞行员,是首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新!!: 航天和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航天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东方六号

东方六号是第一个载有女性宇航员升空的载人航天任务,她的名字是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此次任务详细记录了女性身体对航天飞行的反应。与其它东方任务一样,她也负责记录飞行日志、照相以及人工调整航天飞船的姿态。她从空间拍摄的一张关于地平线的照片后来被用来识别大气层中的烟雾层。此次任务是与东方五号的联合任务,最初的计划是两艘飞船都配备女性宇航员,但最终由于整个东方项目的费用缩减而改变。东方六号也是东方3KA飞船的最后一次航行。 Category:東方計劃 Category:苏联的世界之最.

新!!: 航天和东方六号 · 查看更多 »

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

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也稱不可重複使用之運載系统,使用一次性的运载火箭把载荷发射入太空。顾名思义,一次性的运载火箭火箭只使用一次,火箭的各部件发射后不会被回收并用于其他的发射。由于现今的大部分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的,所以一次性的运载火箭也可以简称为运载火箭。运载火箭一般由多節火箭串联而成,在火箭飞行逐级使用并逐级抛弃。.

新!!: 航天和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康斯坦丁·埃杜阿尔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Эдуардович Циолковский、Konstanty Ciołkowski,)是俄罗斯和苏联的火箭专家和宇航先驱,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他在莫斯科南部卡卢加郊外的木屋中度过的。.

新!!: 航天和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人类

#重定向 人.

新!!: 航天和人类 · 查看更多 »

人造衛星

美國DSP紅外線间谍卫星 ESTCube-1 人造衛星,在不產生歧义的情況下亦稱衛星,是由人類建造的航天器的一种,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人造衛星以太空飛行載具如运载火箭、太空梭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运行。通訊衛星就是在地球軌道上,放置衛星,以作為地面微波與廣播站間的通信媒介。雖然通訊衛星的造價很高,但是由於能傳輸大量的資訊,而且免除架設的費用,因此對於長距離的傳輸仍是最普遍與最經濟的方法,因為一個通訊衛星所傳播的地域相當的大;只要三個通訊衛星就能涵蓋地球上大部分的地域。.

新!!: 航天和人造衛星 · 查看更多 »

引力

重力(Gravitation或Gravity),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也是物体重量的来源。 引力与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及强相互作用力一起构成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在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引力是最弱的一种,但同时也是一种长程有效作用力。在现代物理学中,引力一般由广义相对论来精确描述,认为引力反映了物体的惯性在弯曲时空中的表现。而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则是对引力在通常物理条件下的极好的近似描述。 在地球上,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赋予了物体的重量,并使物体落向地面。在宇宙中,引力让物质聚集而形成天体,同时也让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形成按照轨道运转的天体系统。此外,月球以及太陽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形成了地球上的潮汐。.

新!!: 航天和引力 · 查看更多 »

德尔塔-2运载火箭

#重定向 三角洲2號運載火箭.

新!!: 航天和德尔塔-2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航天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航天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地球引力

地球引力是因地球本身質量而具有的引力。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表示符号為g,近似地等于每平方秒9.8米或每平方秒32英尺。這表示,當忽略空氣阻力時,物件在地球表面上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為 9.8 m/s2。 換言之,靜止物件下落一秒後的速度為9.8m/s,兩秒後為19.6 m/s,如此類推。地球本身也受到下落物體等值的吸引力加速,也就是說地球會朝著下落物體的方向加速移動,但是地球質量遠大於下落物的質量,所以下落物對地球的加速度非常小。 地球引力又稱地心引--力或地心吸力,但這是不正確的,物理學上沒有此說法。.

新!!: 航天和地球引力 · 查看更多 »

地球轨道

地球轨道(Earth's orbit),在天文学上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进行运动的轨道,半径为149,597,870公里,环绕一周所需时间为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即天文单位中的一恒星年。 分类:地球 tr:Dünya'nın yörüngesi.

新!!: 航天和地球轨道 · 查看更多 »

地磁异常

地磁异常(geomagnetic anomaly),又称为磁异常,是由于地磁场的内源受地壳结构的不对称、某些岩石或矿物磁性的影响而产生的。磁异常可以有不同的尺度,但尺度大小并不代表异常的大小。地磁异常可造成空间环境的扰动和航天器异常。 Category:磁學.

新!!: 航天和地磁异常 · 查看更多 »

圓周運動

在物理學中,圓周運動是指运动轨迹为圆或圆的一部分的一种运动。 圓周運動的例子有:一個轨道为圆的人造衛星的运动、一个電子垂直地進入一個均勻的磁場时所做的运动等等。.

新!!: 航天和圓周運動 · 查看更多 »

哈勃空间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是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為名,在地球軌道的望遠鏡。哈勃望远镜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美国马里兰州的霍普金斯大学内)的指令并将各种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回地球。由于它位于地球大氣層之上,因此獲得了地基望遠鏡所沒有的好處:影像不受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且无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於1990年發射之後,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它成功弥补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学上的基本問題,使得人类对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此外,哈勃的超深空視場则是天文學家目前能獲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銳的太空光學影像。 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康普頓γ射線天文台、錢德拉X光天文台、史匹哲太空望遠鏡都是美國太空總署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一部分。哈勃空间望远镜由NASA和ESA合作共同管理。.

新!!: 航天和哈勃空间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哈薩克

#重定向 哈萨克.

新!!: 航天和哈薩克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航天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国际航空联合会

国际航空联合会(法語:Fédération Aéronautique Internationale,简称FAI)是一個飛行運動、航空工程和航天世界紀錄的世界管理機構,成立於1905年10月14日,總部位於瑞士洛桑。規範所有航空運動的標準,包含載人和非載人機具(例如模型飛機)。.

新!!: 航天和国际航空联合会 · 查看更多 »

火箭

火箭或稱噴進器,是一種利用排出物質以製造反作用力而前進的載具,因火箭機構最早用於發射箭矢上,因此在中文稱為火箭。另外古代将箭頭附上可燃物質並點火的箭矢也叫火箭,但不在本篇的討論範圍內。.

新!!: 航天和火箭 · 查看更多 »

火箭推进剂

火箭推进器一般以某种形式大量存储在推进器容器里,过去被用来大量从火箭发动机喷射出以流体喷射物的形式,以产生推力作为推进。燃料推进剂往往与氧化剂推进剂燃烧产生大量非常热的气体。这些气体膨胀并从喷嘴喷出,不断加速,从火箭底部冲出产生推力直到火箭达到极高的速度。有时推进剂不会燃烧,但可以从外部加热都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较小的实验推进器,使用压缩气体通过推进喷嘴喷出以推动飞船。 化学火箭推进剂是最常用的,火箭通过放热化学反应产生热气体达到推进目的。 在离子推进器中,推进剂是带电的原子,以磁性排斥的方式从飞船尾部推出。然而磁加速离子驱动器通常不被认为是火箭,而是一个使用电加热和磁喷嘴的类似级推进器。.

新!!: 航天和火箭推进剂 · 查看更多 »

獨立報

立報(The Independent)是由Tony O'Reilly出版的一份英國報纸。和保守派的泰晤士報及中間偏左的衛報相比,算是比較政治立場性質中間派的報紙。.

新!!: 航天和獨立報 · 查看更多 »

磁化帆

磁化帆(Magnetic sail)是利用太阳辐射出的带电粒子在固定磁场中偏转而将部分动量传递给航天器以获得加速度的一种推进方法。磁化帆也可以利用行星或太阳的磁场的斥力而获得推动。 Category:航天器推进 Category:电动力学.

新!!: 航天和磁化帆 · 查看更多 »

神舟五号

舟五号模型 神舟五号返回舱 神舟五号返回舱 神舟五号,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而且與東方紅一號相同,中國的首次飛行都比起其他国家相對過程最為完整(蘇聯返回時使用跳傘、美國也沒有環繞地球軌道)。.

新!!: 航天和神舟五号 · 查看更多 »

空間

間(Raum,space,espace,espacio,spazio),,抽象化之後形成的概念。與時間二者,構成物質存在的基本範疇,是人類思考的基本概念框架之一。人類可以用直覺了解空間,但難以概念化,因此自古希臘時代開始,就成為哲學與物理學上重要的討論課題。空間存在,是運動構成的基本條件。在物理學中,以三個維度來描述空間的存在。相對論中,將時間及空間二者,合併成單一的時空概念。伽利略、莱布尼兹、艾萨克·牛顿、伊曼努尔·康德、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爱因斯坦、庞加莱都研究空间的本质。.

新!!: 航天和空間 · 查看更多 »

空间站

站又稱作--,是运行在外层空间的人造舱,广义上为航天器的一种。和宇宙飞船相比,空间站并不一定会搭载着航天员发射升空,也不一定会具备推进和着陆用的设备,但空间站有適合人類长时间居住的设计,可以作为宇航员在太空停留和工作的场所。空间站能提供地面实验设施所不能提供的低重力、宇宙空间环境等条件,主要被用于各种科学研究(尤其是研究长期滞留宇宙对人体的影响)。目前人类的全部空间站都是建造在地球卫星轨道上的,为了对空间站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补给和输送,需要其它航天器的配合。.

新!!: 航天和空间站 · 查看更多 »

空间探测器

探测器(space probe)也称深空探测器,是用于探测地球以外天体和星际空间的无人航天器。空间探测器的基本构造多与人造地球卫星相近,但探测器通常用于执行某一特定探測或調查的任务,因而会携带相应的特殊设备。由于离地球较远通信不畅,空间探测器通常有较完备的自动化系统,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以便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按實際情況來進行任務。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搜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在机械领域GPS则有另外一种含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简称GPS)。另外一种含义为G/s(GB per second)。GPS(Generalized Processor Sharing)广义为处理器分享,网络服务质量控制中的专用术语。.

新!!: 航天和空间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空气

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它主要由78%的氮气、21%氧气、还有1%的稀有气体和杂质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直到后来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19世纪末,科学家们又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空气裡还有氦、氩、氙、氖等稀有气体。 在自然状态下空气是无味无臭的。 空气中的氧气对于所有需氧生物来说是必需。所有动物都需要呼吸氧气,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近乎所有植物的唯一的碳的来源。.

新!!: 航天和空气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戈达德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美國教授、物理學家和發明家,液體火箭的發明者。他於1926年3月16日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並且進行火箭研究直到1941年為止。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他撰寫的1919年著作《到達超高空的方法》(A Method of Reaching Extreme Altitudes)被認為是20世紀的火箭科學經典之一。戈達德成功地將3軸控制、陀螺儀和推力向量使用在火箭上,讓火箭在飛行時可以有效控制。 社會公眾對於戈達德的研究並不看好。雖然他在火箭科學的研究具有革命性影響,記者有時會嘲笑他的航天理論。因此他對他的隱私及工作相當保護。在戈達德去世後,隨著太空時代到來,他被認為是現代火箭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理解到導彈和太空旅行的潛在科學可能性,也實現火箭設計及建造的人.

新!!: 航天和罗伯特·戈达德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航天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航天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莲京娜·弗拉基米罗芙娜·捷列什科娃(a,)是人类历史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宇航员。1963年6月16日,她单独乘坐“东方六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苏联英雄,苏联空军少将。她还是技术科学副博士,两次獲授列宁勋章;荣获联合国和平金奖,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授予的高级奖章,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目前捷列什科娃还在继续积极地从事社会活动,希望能夠参加火星探险。在2014年冬季奥运会,她是开幕式上奥林匹克旗帜的旗手。.

新!!: 航天和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 查看更多 »

生命攸關系統

生命攸關系統(life-critical system)或安全攸關系統(safety-critical system)也稱為生命關鍵系統或安全關鍵系統,是指若系統失效或誤動作,會產生以下後果的系統:.

新!!: 航天和生命攸關系統 · 查看更多 »

發射窗口

射窗口是航太領域的用語,指發射載具(火箭、太空梭等)最適合發射的一段時間。如果未能在此「窗口」發射,則必須等待下一次的發射窗口。 如果只要進入任意環繞地球的軌道,幾乎任何時間皆可;但假如要和太空站(如國際太空站)、或其他已在軌道中繞行的飛行載具會合,則發射時間必須控制在當目標物的軌道平面通過發射地點的時候,如此發射物便能在同一個軌道平面中飛行,使會合較容易。 如果發射物的目的地高於低地軌道,運用中繼軌道(parking orbit)會使發射時間較具彈性,因為停留在中繼軌道的時間與軌道傾角並非固定而是可隨情況改變。參見關於火星全球勘測者的發射窗口。 如果要抵達其他行星,使用簡單、低能量的霍曼轉移軌道的話,兩次發射窗口的間隔便是兩行星的會合週期(不考慮行星的軌道離心率)。以火星為例,與地球的會合週期是2.135年,或780天。更複雜的情況,如使用重力助推的話,發射窗口便不規則。例如航海家2號利用175年一次的行星連線來探訪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錯過此類機會,則可能會變更探訪目標。如ESA的羅塞塔號原本目標是46P/Wirtanen彗星,卻因發射問題延遲而改為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

新!!: 航天和發射窗口 · 查看更多 »

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如地球的衛星是月球。不過,如果兩個天體的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通常,兩個天体的质量中心都處於行星之內。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應該歸類為雙行星,但2005年發現兩顆新的冥衛,使問題複雜起來了。.

新!!: 航天和衛星 · 查看更多 »

食物

食物通常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或水構成,能夠藉由進食或是飲用為人類或者生物提供營養或愉悅的物質。食物的來源可以是植物、動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例如真菌,亦或發酵產品像是酒精。生物攝取食物後,被生物的細胞同化,提供能量,維持生命及刺激成長。 在歷史上,人類主要是透過狩獵採集者及耕種兩種方式獲得食物,其餘的還有畜牧、釣魚等。現在日益增加的世界人口中,大部份需要的食物熱量是由食品产业提供。 有許多機構在監控食品衛生及食品安全,包括、、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及。他們關注的議題包括可持續性、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人口自然增长率、供水及食品安全。 食物權是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CESCR)提出的人权之一 ,認可「有適當生活水平的權利,包括適當的食物」也就是「免於飢餓的自由。.

新!!: 航天和食物 · 查看更多 »

飞行器

飞行器指能在地球大气层内、外飞行的器械,包括航空器(如飞机)、航天器(如:太空穿梭機)、火箭和导弹等。.

新!!: 航天和飞行器 · 查看更多 »

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謝爾蓋·帕夫洛维奇·科羅廖夫(俄语: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ёв,烏克蘭语:Сергі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ьов,),蘇聯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與美國太空競賽時火箭工程師與設計師領導;20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他也是斯大林在1938年大清洗被迫害者之一(坐牢近六年),這幾年裡還有幾個月是被關在西伯利亞的古拉格,出獄以後,立刻重用他的科學長才,成為蘇聯發展宇宙火箭及洲際導彈計劃的主持人,之後又被派往主持蘇聯太空計劃,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号就是他全程成功督造。.

新!!: 航天和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 查看更多 »

載人航天

#重定向 载人航天.

新!!: 航天和載人航天 · 查看更多 »

载人航天

載人航太是指由太空人执行的太空探索,可以由单人或多人执行,惟均需使用载人航天器进行。目前为止只有俄罗斯(包括前苏联)、美国、中国等3國有能力完成载人航天,但美国所有的航天飞机已于2011年退役,所以目前只有中俄两国拥有各自的载人航天项目。 历史上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是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的东方1号,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环绕地球轨道一周后安全返回地球。5月5日,謝潑德執行自由7號時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宇航員,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二個,航天器在太空停留了15分鐘。1963年6月16日,苏联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执行东方6号任务时成为了第一名进入太空的女性。中國則是第三個嘗試追趕美蘇的國家,但載人計劃在1973年中途取消了,直到三十年後的2003年,中國的神舟五號宇航员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使中國終於成為第三個成功進行载人航天的國家。目前除俄美中三国外,还有欧洲空间局、日本、印度、伊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机构也在计划实施载人航天。 1966年,美国的双子星11号创造了最高地球轨道记录,飞行高度达1374公里。发射和修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两次航天飞机任务也曾达到600公里左右的飞行高度。迄今为止,载人航天飞行目标在地球轨道之外的任务只限于月球,尽管月球本身也是地球的卫星。第一次去月球的载人任务阿波罗8号中,三位宇航员曾进入月球轨道。阿波罗10号第二次环绕了月球,在月球轨道进行了登月航天器的测试。阿波罗11号至17号中除了13号的六次任务都成功登月,每次都有两名宇航员踏上了月球。于是有十二名宇航员在执行阿波罗计划任务时完成了登月的壮举,并全部安全返回。 某些情况下,人类以外的動物也曾乘坐航天器,也曾有过多次没能返回地球的情况。狗是第一批进入太空的大型哺乳动物。 隨著航太技術從學術及公用領域走入民間,載人航太也開始邁向,並使包括太空旅遊在內的成為現實。.

新!!: 航天和载人航天 · 查看更多 »

载人航天器

载人航天器(manned spacecraft),是人类在外层空间进行探测、实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等活动时所乘坐的航天器。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配备有生命保障系统用以在太空中保护乘员,并且提供生存环境。.

新!!: 航天和载人航天器 · 查看更多 »

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是航天运载工具的一种,是将有效载荷按照预定的速度和方向送入太空的火箭。运载火箭一般属于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完成任务后,运载火箭被抛弃。运载火箭是航天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按照所用的推进剂来分,运载火箭包括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和固液混合型火箭三种类型。 按照级数来分,运载火箭包括单级火箭和多级火箭两种类型;多级火箭又可分为串联型、并联型和串并联混合型三种。.

新!!: 航天和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Low Earth orbit),又称低地轨道,是指航天器距离地面高度较低的轨道。近地轨道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一般高度在2000公里以下的近圆形轨道都可以称之为近地轨道。由于近地轨道卫星离地面较近,绝大多数对地观测卫星、测地卫星、空间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卫星系统都采用近地轨道。.

新!!: 航天和近地轨道 · 查看更多 »

范艾伦辐射带

范艾伦辐射带是在地球附近的近层宇宙空间中包围着地球的大量帶電粒子聚集而成的輪胎狀辐射层,由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范艾倫帶粒子的主要來源是被地球磁場俘獲的太陽風粒子,這些帶電粒子在范艾倫帶兩轉折點間來回運動。當太陽發生磁暴時,地球磁層受擾動變形,而侷限在范艾倫帶的高能帶電粒子大量洩出,並隨磁力線於地球的極區進入大氣層,激發空氣分子產生美麗的極光。范艾伦辐射带一般情况下分为内外兩層,海拔高度处在约500至58000公里之间,内外层之间存在范艾伦带缝,缝中辐射很少,偶尔会因为太阳风暴等突发情况临时被破坏分离导致多层产生。.

新!!: 航天和范艾伦辐射带 · 查看更多 »

航天发射中心

以下是按照管辖国家而排列的太空發射中心或航天港(英語譯名:Spaceport 或 Cosmodrome)。发射中心的地理位置不一定在所屬國家的領土內。.

新!!: 航天和航天发射中心 · 查看更多 »

航天器

航天器又名--、太空船或太空飛行器,是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中,基本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运动的各种飞行器。航天器与自然天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受控改变其运行轨道或进行回收。常见的航天器包括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航天飞机和各种空间站等。航天器要完成其任务必须具备发射场、运载器、航天测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用户站台以及回收设施等的配合。如果需要載人,更需要攜帶維生資源、生命維持系統、成員觀察訓練程序的協助。 Noun.

新!!: 航天和航天器 · 查看更多 »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英語:Space Shuttle),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航天飞机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 迄今只有美國與前蘇聯曾經製造能進入近地轨道的航天飞机,並曾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而美國是唯一曾以太空梭成功進行載人任務的國家。其他國家發展的類似計畫則尚未有實際發射並進入軌道的紀錄。.

新!!: 航天和航天飞机 · 查看更多 »

航天服

太空衣是保护宇航员在太空不受低温,射线等的侵害并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的保护服。 太空衣的:--為太空人提供氧氣。而排出的二氧化碳則由氫氧化鋰(lithium hydroxide)所吸收。太空衣的表層有阻隔輻射的功用。太空人的體溫則由一套貼身內衣調節,這件內衣佈滿水管,水泵不斷把水循環,把太空人身體所發出的熱力帶走,而水則由升華器(sublimator)所冷卻。太空衣最後一個重要功用,是為太空人提供所需的氣壓(約等於半個標准大氣壓力52kpa);如果氣壓過低,人體血液及身體組織內的氣體會離開,令太空人患上類似潛水員常有的潛水病(在真空的情況下,太空人更會由於血液瞬間「沸騰」而死亡)。 宇航服可以:.

新!!: 航天和航天服 · 查看更多 »

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是人类开发大气层和宇宙空间时发生的活动的总称,而航空和航天分开来讲又在细节上有所区别。其中航空指的是载人或非载人的飞行器在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而航天则指的是载人或非载人的航天器在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中进行的航行活动。然而航天器的发射和回收过程都必须经过大气层,这就使得航空与航天之间产生了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水平滑翔方式降落的航天飞机和目前各国正在研发的以水平方式起降的空天飞机正是这种联系的最佳体现。航空航天一词也指进行航空航天活动所必须的科学,同时也泛指研究开发航空、航天器所涉及的各种技术。.

新!!: 航天和航空航天 · 查看更多 »

航空航天工程

#重定向 航空太空工程學.

新!!: 航天和航空航天工程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10号

阿波罗10号(Apollo 10)是阿波罗计划中第四次载人飞行任务,第一次(也是唯一的载人土星5号)在39B发射台发射。本次任务是第二次环绕月球的载人任务,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进行测试。在测试中,登月舱离月球表面仅15.6千米。截止2001年(2001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阿波罗10号在1969年5月26日从月球返回地球途中创造了载人航天器的飞行速度记录:39,897千米/小时(11.08千米/秒)。阿波罗10号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个从太空发回彩色现场录象的任务。.

新!!: 航天和阿波罗10号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8号

阿波罗8号(Apollo 8)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指令舱驾驶员詹姆斯·洛威尔以及登月舱驾驶员威廉·安德斯。阿波罗8号是人类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并绕月球航行的太空任务。阿波罗8号同时还是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次载人发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针对阿波罗8号的准备工作只花了四个月时间。计划中采用的硬件只被使用过几次:土星5号火箭此前只发射过两次,而阿波罗太空船也只执行过一次载人任务(阿波罗7号)。但是,阿波罗8号任务的成功为完成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代内登月的计划铺平了道路。 在1968年12月21日发射后,飞船在太空中航行了三天才到达月球,并围绕月球轨道飞行了20小时。在平安夜时三位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中向地球作了电视直播,共同朗誦了《聖經·創世記》的前十節。这次转播创造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电视收视人数的纪录。.

新!!: 航天和阿波罗8号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航天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奥伯特

赫尔曼·朱利叶斯·奥伯特 (Hermann Julius Oberth,)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被认为是继俄国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和美国罗伯特·戈达德后又一位宇航学和火箭学先驱。同时此三人被共同视为第一代太空探索领域的先驱者。.

新!!: 航天和赫尔曼·奥伯特 · 查看更多 »

间谍卫星

諜卫星又叫軍用侦察卫星,其主要用于对使用國家有興趣的其他國家或是地區進行情報搜集,搜集的情報種類可以包凡軍事與非軍事的設施與活動,自然資源分布、運輸與使用,或者是氣象、海洋、水文等資料的獲取。由于现在的领空尚未包含地球週遭的軌道空域,利用衛星蒐集情報避免了侵犯领空的纠纷;而且因為操作高度較高,不易受到攻击。 早期偵察衛星最主要的偵查手段是利用可見光波段的照相機。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情報種類的多樣化,現在的偵察衛星使用的蒐集手段可以大致上區分為主動與被動兩大類。 主動手段就是由衛星發出訊號,藉由接收反射回來的訊號分析其中代表的意義。譬如說利用雷達波對地面進行掃描以獲得地形、地物或者是大型人工建築等的影像。被動手段是利用被偵查的物體發射出來的某種訊號,加以蒐集並且分析。這種偵查方式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包括使用可見光或者是紅外線進行照相或者是連續影像錄製,截收使用各類無線電波段的訊號,像是各種雷達與通訊設施等等。 目前各種光學攝影的效果的最大解析度是各國家的機密,不過從各種公開或者是半公開的資訊當中,很多人相信目前的偵察衛星要取得地面上的車牌的數字是輕而易舉,至於是否可以連報紙上的文字都能夠清晰的獲得,就沒有足夠的資料與以佐證。.

新!!: 航天和间谍卫星 · 查看更多 »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新!!: 航天和银河系 · 查看更多 »

脫離速度

#重定向 宇宙速度.

新!!: 航天和脫離速度 · 查看更多 »

重力助推

利用行星引力進行減速 利用行星引力進行加速的示意圖,當前的太陽系內航行非常依賴這種方法進行加速 在航天动力学和宇宙空间动力学中,所谓的重力助推(也被称为重力弹弓效应或绕行星变轨)是利用行星或其他天体的相对运动和引力改变飞行器的轨道和速度,以此来节省燃料、时间和计划成本。重力助推既可用于加速飞行器,也能用于降低飞行器速度。.

新!!: 航天和重力助推 · 查看更多 »

自转

自轉,是指物件自行旋轉的運動,物件會沿著一條穿过本身的軸旋轉,這條軸被稱為「自轉軸」。一般而言,自轉軸都會穿越天體的質心。 恆星和行星都會自轉,小天體亦大多會自轉。作為天體的集合體,星系也會自轉。 如果行星自轉軸在長期運動中漸漸偏離原有方向,即會產生歲差,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lanetarium.

新!!: 航天和自转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航天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耀斑

閃焰是在太陽的盤面或邊緣觀測到的突發的閃光現象,它會釋放出高達6 × 1025焦耳的巨大能量(大約是太陽每秒鐘釋放總能量的六倍,或相當於160,000,000,000百萬噸TNT,超過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撞木星能量的25,000倍)。它們通常,但並非總是,伴隨著發生日冕大量拋射的事件。閃焰會從太陽日冕拋射出電子、離子、和原子的雲進入太空。通常,在事件發生後的一兩天,這些雲就可能會到達地球。這個名詞也適用在發生類似現象的恆星,但通常會使用「恆星閃焰」來稱呼。 閃焰會影響到太陽所有的大氣層(光球、色球和日冕)。當電漿物質被加熱至數千萬K的溫度時,電子、質子和更重的離子都會被加速至接近光速。它們產生電磁頻譜中所有波長的電磁輻射,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然而絕大部分的能量都在視覺範圍之外,因此絕大碩的閃焰都是肉眼看不見的,必須要用特別的儀器觀測不同的頻率。閃焰發生在圍繞著太陽黑子的活動區,強烈的磁場從那兒穿透光球聯接日冕和太陽內部的磁場。 閃焰會突然(時間的尺度在幾分鐘至幾十分鐘)釋放儲藏在日冕中的磁場能量;日冕大量拋射(CME)也可以釋放出相等的能量,但是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 閃焰發射的X射線和紫外線輻射會影響地球的電離層,擾亂遠距離的無線電通訊。在分米波長的電波輻射會直接干擾雷達和使用這些波長的儀器和設備的操作。 對太陽閃焰的首度觀測是理查·卡靈頓和理查·霍奇森在1859年獨立完成的"",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v20, pp13+, 1859,在黑子群當中看見一個小範圍的明亮區域。觀察望遠鏡或衛星觀測到的恆星光度變化曲線,可以推斷其他恆星是否產生恆星閃焰。 太陽閃焰發的頻率隨著平均11年的活動週期,從太陽位於活躍期的一天數個,到寧靜期的一星期不到一個,有很大的變化(參見太陽週期)。大的閃焰出現的頻率遠低於小的閃焰。 根據NASA的觀測,在2012年7月23日,一個有著巨大和潛在破壞力的太陽超級風暴(閃焰、日冕大量拋射、和)與地球擦身而過。估計在2012年至2022年之間,有12%的機率會發生類似的事件.

新!!: 航天和耀斑 · 查看更多 »

陨石微粒

#重定向 微隕石.

新!!: 航天和陨石微粒 · 查看更多 »

V-2火箭

V-2火箭是指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研制的一种短程彈道导弹,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其目的在于从欧洲大陆直接准确地打击英国本土目标。.

新!!: 航天和V-2火箭 · 查看更多 »

排泄物

排泄物指一生物的消化系統中任何排泄的固體或液體,通常指人類的。因此它最常被指為尿液和糞便,是這些詞語的委婉說法。它在醫療說法中最常出現。 雖然日常生活所指的「排泄」包括了排尿與排便,但是在生物學上,排泄(excretion)只包含尿液的形成,糞便則不屬於排泄的一部分,在醫學與生物學裡,排便(defecation)也可稱為排遺。 2014年11月20日,英國第1部以人類排泄物「便便」及食物廢棄物(廚餘)處理後而成的生質油料公車首次上路,其优点是碳排放较低。5個成人每年的排泄物約可製造一個油箱的生物甲烷油(生物氣體),可讓该公車行駛約186英里。.

新!!: 航天和排泄物 · 查看更多 »

杨利伟

杨利伟(),男,汉族,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正军职,少将军衔。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新!!: 航天和杨利伟 · 查看更多 »

東方一號

東方一號(Восток-1)是前蘇聯的太空計畫,也是人类首次載人太空飛行任務,1961年4月12日發射升空,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太空的人,亦是第一個進入地球轨道的人。東方一號是由謝爾蓋·科羅廖夫與克里姆·阿利耶维奇·克里莫夫所設計的。.

新!!: 航天和東方一號 · 查看更多 »

水(化学式: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中國古代五行之一。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

新!!: 航天和水 · 查看更多 »

沃纳·冯·布劳恩

沃纳·马格努斯·马克西米利安·冯·布劳恩帝国男爵(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德国/美国火箭专家,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曾是纳粹德国著名的V2火箭的总设计师,二战结束后,美国将他和他的设计小组带到美国。移居美国后,冯·布劳恩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间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阿波罗4号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土星5号的研發,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達成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

新!!: 航天和沃纳·冯·布劳恩 · 查看更多 »

液態火箭發動機

#重定向 液体火箭发动机.

新!!: 航天和液態火箭發動機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航天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Kosmodrom Baykonur;Байқоңыр ғарыш айлағы,羅馬化:Bayqoñır ğarış aylağı),又譯為貝科奴太空發射場,是位於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克孜勒奥尔达州的航天发射中心,為世界第一座、也是規模最大的太空發射中心。啟用於1955年6月,最初是前苏联的航天器发射场和导弹试验基地,蘇聯解體後同時由俄羅斯航太(Roscosmos)與俄羅斯航空太空軍使用。其名「拜科努爾」原是卡拉干达州境內的礦業城鎮,蘇聯政府為對外人誤導該基地的正確位置,因而使用此名,而原来的拜科努尔村同样也建有仿制的航天发射中心,直到1970年代拆除。場內擁有13个发射台,可以发射载人航天器、大型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及多种导弹。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在建成後即成為蘇聯太空計畫的主要作業基地,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承擔史上首次載人太空任務的東方一號太空船、以及美國停止太空梭計畫後為國際太空站服務的載人太空船,均是從此發射的;此外,俄羅斯從蘇聯時期至今的所有載人太空船,也都是從此發射的。現在發射場土地由俄羅斯向哈薩克租借使用,目前雙方合約簽至2050年;但因俄羅斯計劃將此部分的太空載具發射工作轉移至位於俄羅斯領土內的东方航天发射场,哈薩克方面有將此永久租借予俄羅斯的打算。.

新!!: 航天和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 查看更多 »

拉伐尔喷管

戴拉華喷管(亦称渐缩渐阔喷管,convergent-divergent nozzle、CD nozzle或con-di nozzle)是一個中間收縮、不對稱沙漏狀的管子。藉由將流體的熱能轉化為動能,可將通過它的熱壓縮氣體加速到超音速。气体在截面积最小处恰好达到音速。 被廣泛用作蒸汽渦輪機及火箭發動機噴嘴,亦可見於超音速噴氣發動機。 類似的流動性質已經應用於天體物理學中的噴射流。.

新!!: 航天和拉伐尔喷管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太空飛行宇宙航行宇航航太航行太空航行宇宙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