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胡季犛

指数 胡季犛

胡季犛(,),本名黎季犛(),即位后又改名胡一元(),字理元(),越南胡朝开国君主。年号聖元 。 他本是陳朝的一位權臣和外戚,1400年篡奪了皇位,改國號為大虞。不久讓位給次子胡漢蒼,以太上皇的身份仍掌朝政。1407年胡朝在同明朝的戰爭中滅亡,他同親屬一同被俘虜,被明軍執送京師應天府。 胡季犛也是一位儒學學者和詩人,他對越南的民族文字喃字的發展起著重要貢獻。.

122 关系: 占城占婆南子南定省南京市南翁夢錄司徒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太上皇太庙太傅孔子官家安南屬明時期尚书严从简中国古代职官中国大陆广西壮族自治区乂安度量衡应天府張輔 (明朝)後漢化州制蓬峩刘禅喃字周公旦周成王哀牢儒家公山不狃元朝王莽王汝梅科举程朱理学算术簡定帝紫金山紙幣韩愈聖元靖难之役...順化袞龍袍西山朝西都城許都詩集傳论语诸葛亮越南越南史略越南通史越共黃晦卿霍光錢 (單位)胡公满胡元澄胡聖偶胡漢蒼胡朝阮多方阮景真蘇憲誠鄧悉老挝陳少帝陳廢帝 (越南)陳睿宗陳荊和陳順宗陳裕宗陳添平陳渴真陳朝 (越南)陳明宗陳旭 (明朝將領)陳𩖃陈仲金陈国陈艺宗枚姓枢密院李高宗李朝 (越南)杜省楊日禮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江苏省汉昭帝沐晟河內市清化清化府演州服兵役朱元璋朱能 (明朝)戴可来明史明实录明入越明朝明成祖浙江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文 (貨幣)支棱關曹操思明府 扩展索引 (72 更多) »

占城

占城(Chiêm Thành),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占城是占婆第六王朝到第十五王朝的国号,之前的国号是林邑、环王。.

新!!: 胡季犛和占城 · 查看更多 »

占婆

占婆(越南語:Chăm Pa;占語:Campadesa;天城文:चंपा),又稱占波,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區建立的古国。 该地在中国东汉时期属交州。137年(永和二年)東漢象林縣功曹區連率領占族數千人起兵,攻打象林縣,殺死縣令。隨後佔領了整個日南郡,自稱「林邑王」,该地称为「林邑」。到了中國的唐朝,出現過「占波」、「瞻波」等叫法。唐朝中期,該國改名「環王」。 到了9世紀以後,該國開始以「占城」之名,出現在中國和越南的史料之中。占城是梵文“占婆补罗”(Campapura)和“占婆那喝羅”(Campanagara)的简称,其中「pura」、「nagara」是梵文“邑”、“城”的意思。「占城」本是該國對國王居所的稱呼,後來成為中國和越南對該國的稱呼。14世紀時期,該國國勢一度十分強盛,占城國王制蓬峨曾三次率軍攻陷越南陳朝的首都昇龍。但在制蓬峨死後,旋即遭到了越南的反擊,國勢轉衰。1471年,越南後黎朝聖宗皇帝發兵討伐占婆,佔領占婆的首都毘闍耶。從此以後,占婆僅領有南部賓童龍地區,並於1697年成為越南屬下的一個土司。1832年,阮朝的明命帝下令「改土歸流」,正式兼併了賓童龍地區,從此以後,占婆正式滅亡。 占婆在早期大量接受印度文化,信仰以婆羅門教為主,13世紀前後該族人部份改信伊斯蘭教(占族穆斯林今分布在柬埔寨為主)。.

新!!: 胡季犛和占婆 · 查看更多 »

南子

南子(?-前480年),春秋战国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与孔子相见,即「子见南子」。《论语》对此事有所记述,但较为简洁。南子淫亂,《左傳》記載,當時有野人稱其為婁豬(母豬)。《列女傳》將其列孽嬖章。.

新!!: 胡季犛和南子 · 查看更多 »

南定省

南定省(),是越南的一個省,區屬紅河三角洲,與太平省、河南省、寧平省等省份相鄰,南臨北部灣。.

新!!: 胡季犛和南定省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胡季犛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翁夢錄

《南翁夢錄》(),越南古代史籍,作者是胡朝皇帝胡季犛長子黎澄(又稱胡元澄、胡澄,別號南翁)。明朝滅胡朝後,黎澄到明入仕,在工部任職,並大約於1438年(明正統三年)著成本書。本書記敍越南李朝、陳朝的歷史人物及事件,以及佛道宗教派別事跡,共三十一篇,可補越南正史之不足。《東南亞歷史詞典‧「南翁夢錄」條》,上海辭書出版社版,301頁。.

新!!: 胡季犛和南翁夢錄 · 查看更多 »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新!!: 胡季犛和司徒 · 查看更多 »

吳士連

吳士連(,),越南後黎朝前期的官員、史家。 公元1459年,後黎仁宗被黎宜民所弒,吳士連對黎宜民加以擁護,獲升為都御史。後黎聖宗取得帝位後,吳士連被貶。在此期間,吳士連博覽群書。到公元1471年(洪德二年),獲重新起用,擔任禮部右侍郎、朝列大夫、國子監司業、史官等官職。公元1479年(洪德十年),奉後黎聖宗之命,編修《大越史記全書》。.

新!!: 胡季犛和吳士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汉语人称代词.

新!!: 胡季犛和吾 · 查看更多 »

大越史記全書

《大越史記全書》()是越南的編年體通史,以古汉语文言文編撰完成,也是研究越南歷史最重要的史書。該書從黎聖宗洪德年間(1470-1497),由吳士連編纂,收錄了自鴻龐氏時代以來的傳說及史實,最後於1797年,由西山朝史官吳時任負責增補至昭統帝昭統三年(1789年)的史事,為全書最後修訂本。.

新!!: 胡季犛和大越史記全書 · 查看更多 »

太上皇

太上皇,簡稱上皇,是东亚国家於實行君主制時期,一種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内禅的皇帝,且退位皇帝和現任皇帝係同一政權的元首。.

新!!: 胡季犛和太上皇 · 查看更多 »

太庙

太庙是中國、越南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而帝王将相的神主被供奉入太庙的仪式则称为升祔礼。.

新!!: 胡季犛和太庙 · 查看更多 »

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新!!: 胡季犛和太傅 · 查看更多 »

字可以指:.

新!!: 胡季犛和字 · 查看更多 »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新!!: 胡季犛和孔子 · 查看更多 »

官家

官家可以指:.

新!!: 胡季犛和官家 · 查看更多 »

安南屬明時期

安南屬明時期(1407年─1427年)本條目的「安南屬明時期」一名,參考自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四編第十一章第二節及附錄大事年表(年表裡將之列為1407年至1427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389頁及656頁。,另亦有称为「第四次北屬時期」()或「屬明時期」(),是越南(安南)被中國明朝永樂、洪熙、宣德三代皇帝統治的歷史時期,共20年,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在此一期間,明朝消滅越南胡朝,改稱越南為「交址」(又作「交阯」及「交趾」,當時國境相當於現今的中部及北部),掃平意圖恢復陳朝統治的後陳朝勢力,建立起府、州、縣的中央直轄方式,採取移風易俗及推行儒學教化的政策。但明朝的統治激起越南人民反感及叛變,尤以藍山豪族黎利最具影響力,並於抗明十年戰爭(1418年─1427年)後結束屬明時期。後世歷史學家,如中國的郭振鐸、張笑梅,指出明朝佔領越南之舉實屬「非正義」,不過該時期裡,中越兩國的文化、經濟、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对越南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新!!: 胡季犛和安南屬明時期 · 查看更多 »

尚书

尚書可以指:.

新!!: 胡季犛和尚书 · 查看更多 »

严从简

严从简,字仲可,號紹峰,浙江嘉興人。明朝官员。.

新!!: 胡季犛和严从简 · 查看更多 »

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古代职官是指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关于中国夏朝以前的一些官职的描述,一般认为是缺少可信度的。因此也就是说,职官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

新!!: 胡季犛和中国古代职官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胡季犛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1958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改用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與越南接壤。廣西壮族自治区有中國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語言有廣西平話、桂柳官话、壮语、粤语、客家話、闽语等各種民族語言和方言。.

新!!: 胡季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乂安

乂安可以指:.

新!!: 胡季犛和乂安 · 查看更多 »

度量衡

度量衡可以指:.

新!!: 胡季犛和度量衡 · 查看更多 »

应天府

应天府,可以指:.

新!!: 胡季犛和应天府 · 查看更多 »

張輔 (明朝)

#重定向 張輔 (英國公).

新!!: 胡季犛和張輔 (明朝) · 查看更多 »

後漢

後漢()是五代十國的第四個朝代,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由沙陀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亦称刘汉。後漢承自後晉,根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晉的「金」德之後是「水」德,因此後漢以「水」為王朝德運。.

新!!: 胡季犛和後漢 · 查看更多 »

化州

化州, 中国北宋时设置的州。 下,陵水郡,军事。本为辩州,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开宝中,废陵罗县。罗州废,开宝五年(972年),吴川县来属。元丰时,户九千三百七十三。下辖两县:石龙县(今化州市)、吴川县。南宋初年,增石城县(今廉江市)。元朝时,为化州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为化州府。七年(1374年)十一月降为化州,以化州治石龙县省入。九年(1376年)四月,又降为县,来属。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为州。下辖两县:吴川县、石城县。属高州府。1912年改为化县。.

新!!: 胡季犛和化州 · 查看更多 »

制蓬峩

制蓬--(,),又作制蓬峨,或即占婆歷史傳說裡的比那索爾(占語:Binasuor)占婆歷史傳說裡有「比那索爾」之名(G·賽代斯《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十四章,北京商務印書館中譯本,395頁)。,中國明代典籍稱作阿答阿者或阿--阿者,是占婆國(占城)第十三王朝(1318年-1390年)的重要君王,被視為「英雄國君」,約1360年至1390年在位。即位後,制蓬峩矢志收復越南(大越國)以往奪取的占婆土地,整頓國內軍力,利用來自大越國的降叛者,多次發動對越戰爭,曾三度攻陷越都昇龍(1371年、1377年、1378年),擊斃過一位越南君主陳睿宗(1377年)。此外,制蓬峩與中國明朝建立友好旳外交關係,雙方使節往來頻繁。到1390年,制蓬峩最終戰死於對越交鋒中。.

新!!: 胡季犛和制蓬峩 · 查看更多 »

刘禅

劉禪(),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最後一位皇帝,史學家称蜀漢後主,223年—263年在位,歷時四十一年,是三國在位最長之皇帝。.

新!!: 胡季犛和刘禅 · 查看更多 »

喃字

喃字(字喃),或称为「字喃」,是一種過去在越南通行,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其在越南古代文字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與朝鮮諺文、日語假名相同,都被用來表示本民族固有詞彙,而漢字則用來表示從古漢語中引入的漢字詞。 喃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在10至20世纪初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這段時間裡,喃字是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的纯粹越南的唯一工具。 越族人创造喃字,用来为越语、岱依語和瑶语记音,造成越喃字(喃字)、岱喃字、瑶喃字。起初,喃字常用来记录人名、地名,后来逐渐普及,进入国家的文化生活。14世纪胡朝、18世纪西山朝年间,出现了在行政文书中用喃字的倾向。单就越南文学领域而言,喃字对于营造延续多世纪的辉煌文学起到了特别重要作用。 喃字的構字大部分爲一個漢字表音,一個字表意而組合在一起。 如「(左「--」右「字」)」,就是一個形聲字,借漢字「--」(--)表音,借漢字「--」表意而合成在一起。 喃字寫法沒有標準,通常一個國語字對應幾個喃字,如「Chữ」就有「」或「」等多種寫法,而「Chữ」最常用的對應的喃字就是「」,這同「」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有關。.

新!!: 胡季犛和喃字 · 查看更多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諡文,又稱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封於周邑。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後世多稱其“元聖”。.

新!!: 胡季犛和周公旦 · 查看更多 »

周成王

周成王,姬姓,名誦,西周第二代天子。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和蔡叔不滿,聯合武庚,發動叛亂,周公旦出兵平定三监之乱。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雒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西周王朝的统治。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成王在位時間定為前1042年至前1021年,在位22年。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為前1042至前1006年。.

新!!: 胡季犛和周成王 · 查看更多 »

哀牢

哀牢是云南、缅甸北部地区一古国,属西南夷百濮系统,存在时间大约自公元前3世纪左右至公元76年。 传说哀牢的开国君主是九隆(母亲沙壹),乃东海龙王之幼子,故哀牢崇拜龙神。其鼎盛时期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大致统治范围南至西双版纳,西至怒江,北至横断山脉,东至洱海一带,是西南夷的霸主。哀牢的中心区域是今云南保山哀牢山一带。 汉武帝时期,派人开通西南夷,希望打通前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于元封二年(前109年)派兵渡过兰沧水,攻打哀牢,“置雟唐、不韦二县”。这次征伐使得哀牢全盛时期结束,国势衰落。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王贤栗遣使内属,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柳貌继承哀牢王位,派其子献国于东汉,其时哀牢共有5萬户、55萬餘人。东汉政府以益州六县与哀牢地设立永昌郡,以哀牢王为部族君长,另派官吏进行行政管理。 漢章帝建初元年(76年),类牢继位为哀牢王,起兵反抗东汉,为东汉击破,类牢被杀。自此之后,哀牢不复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出现。 哀牢人穿鼻儋耳,镂身紋身,有着先进的文化,根据《华阳国志》、《后汉书》等的记载,其地矿产丰富、贸易繁荣。唐代的穿鼻蠻是指他們,有人說他們是克倫族祖先。 在越南脫離中國獨立之後,越南人也把越南西北部與西部的地方稱作「哀牢」()。「哀牢」這個地名也在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裡面多次出現。但這裡的哀牢並非指漢朝時的哀牢國,而是指現在的寮國。.

新!!: 胡季犛和哀牢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胡季犛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狃,音「扭」),《論語》作公山弗扰,春秋時代人物,魯國季孫氏家臣,曾為费邑(今山东费县)宰。孔子在魯國執政時,推行墮三都政策,公山不狃和叔孙辄被迫造反,攻魯都曲阜,被孔子擊敗。公山不狃逃到齊國,又逃到吳國。.

新!!: 胡季犛和公山不狃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胡季犛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王莽

王莽( -->),字巨君,魏郡元城貴鄉(今河北邯郸大名縣東)人。西漢末年政治人物及權臣,之後篡奪皇位並自立新朝。.

新!!: 胡季犛和王莽 · 查看更多 »

王汝梅

*王汝梅 (正德進士),正德十二年進士、明朝政治人物。.

新!!: 胡季犛和王汝梅 · 查看更多 »

与笔、墨、纸是中国傳统的文房四宝。 硯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新!!: 胡季犛和硯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新!!: 胡季犛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學的一派,又稱性理學,有時會被简称為理学,與心學相對。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祂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 如果無法收斂私欲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人(儒家最高修為者,人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於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欲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欲,不是無欲,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新!!: 胡季犛和程朱理学 · 查看更多 »

算术

算術(arithmetic)是数学最古老且最簡單的一個分支,幾乎被每個人使用著,從日常生活上簡單的算數到高深的科学及工商业計算都會用到。一般而言,算術這一詞指的是記錄數字某些運算基本性質的数学分支。常用的运算有加法、減法、乘法、除法,有时候,更复杂的运算如指数和平方根,也包括在算术运算的范畴内。算术运算要按照特定规则来进行。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以分數的形式)和实数(以十进制指数的形式)的运算主要是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学习。用百分比形式进行运算也主要是在这个时候学习。然而,在成人中,很多人使用计算器,计算机或者算盘来进行数学计算。 專業数学家有時會使用高等算術來指数论,但這不應該和初等算術相搞混。另外,算術也是初等代數的重要部份之一。.

新!!: 胡季犛和算术 · 查看更多 »

簡定帝

簡定帝(,),名諱陳頠()是越南後陳朝的第一位君主。明軍入越後,他起兵試圖重建陳朝,但最後被明軍俘獲殺死。.

新!!: 胡季犛和簡定帝 · 查看更多 »

紫金山

紫金山又名蔣山、鍾山、神烈山,位于中国江蘇南京城东,东西约7公里,南北约3公里,面积20多平方公里。主峰北高峰海拔高程448.2米。 钟山风景区山、水、城、楼、林浑然一体,是南京名胜古迹集中的风景区,共有50多个景点,素有钟山龙蟠之美誉。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新!!: 胡季犛和紫金山 · 查看更多 »

紙幣

紙幣,又稱為鈔票,粵語稱為銀紙,是指以柔軟的物料(通常是特殊的紙張)印制成的特殊貨幣凭证,通常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一种货币符号。纸币本身不具价值,虽然作为一种货币符号,但其不能直接行使价值尺度职能,而是由国家对其面值进行定义。相比起硬幣,紙幣的面值通常較高。.

新!!: 胡季犛和紙幣 · 查看更多 »

亩是東亞傳統土地面积单位。在中國大陸,畝也是1959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中,停止使用市制后唯一保留的面积单位。 現在市制定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约等于667平方米;十五亩等于一公顷; 一平方千米等于1500亩。.

新!!: 胡季犛和畝 · 查看更多 »

韩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新!!: 胡季犛和韩愈 · 查看更多 »

聖元

聖元(1400年),《明史·安南傳》作元聖,是越南大虞国胡朝胡季犛的年号,共计1年。.

新!!: 胡季犛和聖元 · 查看更多 »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新!!: 胡季犛和靖难之役 · 查看更多 »

順化

順化可以指:.

新!!: 胡季犛和順化 · 查看更多 »

袞龍袍

袞龍袍是中國隋代之後為中國皇帝、皇太子、親王、郡王,新羅国王、高麗国王、朝鮮国王、王世子、大韓帝国皇帝、皇太子、親王,越南皇帝、皇太子,琉球國王所穿,绣着龙形图案之圓領袍,穿時配翼善冠。皇帝所穿的又稱袞服、袞衣、龍袍、黃袍、吉服,與冕服合稱袞冕。 袞服最早不是黃色的。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开始穿黄袍的皇帝,《讀通鑑論》:“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袍遂为皇室专用之服。 清代皇帝穿的龍袍,以明黃色為主,領、袖用石青色金緣鑲緄。龍袍上繡有九條龍,其中有一條龍是繡在衣襟裡面,《清通志·器服略》謂:「皇帝龍袍,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二》亦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北宋戲曲有《打龍袍》。 在京剧中,戏衣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五爪龙只能用在象征皇家的黄色龙袍上。.

新!!: 胡季犛和袞龍袍 · 查看更多 »

西山朝

西山朝()又稱作西山阮朝,越南朝代名,是越南在1778年至1802年间存在的朝代,享國祚廿四年。 1771年出身西山地區的阮岳、阮侣及阮惠三兄弟率領農民起義,推翻了廣南國(阮主)的統治,之後一路擴張,先後殲滅了北方的鄭氏政權以及後黎朝,結束了越南自莫朝建立開始,達二百五十多年的混亂割據狀態,建立西山政權。.

新!!: 胡季犛和西山朝 · 查看更多 »

西都城

西都城(),又名西街城()、胡城(),是一座越南古城,為胡朝(1400年-1407年)統治者所建。其名稱源自漢越語素的「城」、「西」、「都」。.

新!!: 胡季犛和西都城 · 查看更多 »

許都

#重定向 许昌市.

新!!: 胡季犛和許都 · 查看更多 »

詩集傳

《詩集傳》是朱熹研究《詩經》的作品,共20卷。 《诗集传》是朱熹根據《詩集解》删改三次而成的,约完成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詩集傳》的特點是棄〈詩序〉不用,开创训诂学新局面,例如《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集傳》解釋為:“皎,月光也。佼人,美人也。僚,好貌。”。又如:《鲁颂·泮水》:“薄采其茆”,《詩集傳》解釋為:“茆,凫葵也,叶大如手,赤圆而滑,江南人谓之莼菜者也。”。 朱熹還解釋了賦、比、興的用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詩集傳》中每章下都會标明“赋也”、“比也”、“兴也”、“赋而比也”、“比而兴也”、“赋而兴又比”,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末注加以申述,如《周南》末段申述:“按此篇首五诗,皆言后妃之德。……今言诗者,或乃专美后妃,而不本于文王,其亦误矣。”。書中朱熹對於不知道的一些词语,都注“未详”二字。但《诗集传》沿用《诗序》之處仍不少,又常以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欲”之说解释〈诗〉,不免扭曲。《詩經》有大量作品被朱熹斥为“淫诗”,如:《桑中》,“此诗乃淫奔者所自作”;《采葛》,“此淫奔之诗”;《丘中有麻》,“此亦淫奔者之词”。 《詩集傳》在苏辙《诗集传》和范处义《诗补传》基礎上,還吸收王肅、欧阳修、张载等人成果,继承郑樵的《诗传辨说》“疑序”的精神,有所发展并加以完善,“代表了集传体《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打破汉宋界限,变革创新,又兼各家之說,最初成書刊刻時為二十卷,末附《詩序辨說》,但後來《詩序辨說》失佚。明朝永乐中,《詩集傳》成爲朝廷取士的標準。王应麟《诗考序》云:“朱文公《集传》闳意眇指,卓然千载之上。” 清朝力主復古,恢復毛、鄭之學,閻若璩作《毛朱詩說》,毛奇齡作《白鷺洲主客說詩》,陳啓源作《毛詩稽古編》,用意在否定朱熹之《詩集傳》。 束景南認為朱熹先有《诗集解》再有《詩傳集》,這期間經歷了長達四十余年,有三次重大修改,淳熙五年废《诗序》,博采众家之说,不再专以毛郑之说为主,而作《诗集传》,并辨《郑风》、《卫风》为淫诗;《诗集解》今已失傳,束景南又据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辑出了朱熹《诗集解》佚文。.

新!!: 胡季犛和詩集傳 · 查看更多 »

论语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在古書中又別以論、語、傳、記等字單稱,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論”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论的汇编。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後,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轄,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新!!: 胡季犛和论语 · 查看更多 »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新!!: 胡季犛和诸葛亮 · 查看更多 »

贯是東亞古代度量衡的一种質量及货币单位,中國唐朝之前已經出現。一枚铜制铸币(方孔钱)为一文,一千文用绳子从中间的孔裏穿起来,称为一贯或一吊。在中國用作質量單位時,主要是計算貨幣的質量,較少涉及其他事物,但傳到日本後,除了是貨幣單位和計算貨幣質量外,還用作計算重量的度量衡(一貫等於100兩,大約為3.75公斤,舊時用來計算體重,現時則多為計算大體積物品的重量,例如刨冰用的冰塊),亦可當作計算握壽司的量詞。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其面值之一也叫“一贯”。开始是相当于一千文。不过后来由于贬值,最低降到价值一文左右。 历史上,铜钱的购买力由其和黃金、白银等貴金屬的兑换价决定,例如:.

新!!: 胡季犛和贯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胡季犛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越南史略

《'''越南通史'''》(《'''越南史略'''》中譯本)書影 《越南史略》(Việt Nam Sử Lược),又譯作《越南通史》,越南史書,由越南法屬時代的历史学家陳仲金(又譯作陳重金,1882年-1953年)於1917年初,用越南語寫成。.

新!!: 胡季犛和越南史略 · 查看更多 »

越南通史

#重定向 越南史略.

新!!: 胡季犛和越南通史 · 查看更多 »

越共

越共可以指的是:.

新!!: 胡季犛和越共 · 查看更多 »

黃晦卿

晦卿(,),越南胡朝官员。 黄晦卿是广平丽水人。陈朝顺宗在位期间,他是一位太学生。当时陈朝大权落入权臣黎季犛(后改名胡季犛)手中,许多人对此很不满。1391年,化州(今顺化)的守将潘猛、朱秉珪商讨起兵杀死黎季犛之事,被邓悉和黄晦卿秘密报告给了黎季犛,致使潘、朱二人被诛杀。事后,黄晦卿被封为正刑院大夫。 1400年,黎季犛改名胡季犛并篡位,建立胡朝。不久,胡季犛禅位给儿子胡汉苍,并以胡汉苍的名义向明朝求封。然而,不少陈朝遗臣逃入明朝,要求明廷讨伐胡季犛,占城国王占巴的赖也向明朝告状,致使胡朝与明朝关系紧张。1405年,胡朝与广西思明州土司的边界纠纷使此更加紧张。明朝方面声称胡朝强占了边境的禄州下属的领土,要求归还。胡季犛被迫做出让步,派黄晦卿出使明朝,将这片土地割让予明。此后,胡季犛加强了兵备,派黄晦卿加筑多邦城(在今河内市巴位县)。 1407年,明朝南下侵略胡朝,黄晦卿被胡季犛派往南方安抚占城,以邓悉和乂安土官范世矜作为心腹,利用校正侯制麻奴㐌难(原占城国王制蓬莪之子)的威望来对抗占城国王占巴的赖。胡季犛、胡汉苍等人被明军俘虏后,占城也北上攻击胡朝,黄晦卿据化州抵抗。邓悉和范世矜皆降明,邓悉逮捕黄晦卿欲移交给张辅。行至丹咍海口,为避免被俘受辱,自刎身亡。张辅斩其首号令于昇龍闹市。.

新!!: 胡季犛和黃晦卿 · 查看更多 »

霍光

霍光(),字子孟,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名将霍去病异母弟,昭帝上官皇后外祖父,宣帝霍皇后之父。先后任郎官,曹官、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大司马、大将军等职位,封博陆侯,谥号为宣成,是以又被尊称为博陆宣成侯。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宣帝地节二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 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68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和伊尹并提,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新!!: 胡季犛和霍光 · 查看更多 »

錢 (單位)

錢(和制漢字作匁)是中国传统度量衡質量單位之一。一钱等于十分,10錢為1兩,1000錢為1貫。實際質量於各地不同時代皆有變化。一钱是一兩的十分一重。 「匁」字的由來在有兩種說法,一說因為「錢」在日語中與「泉」同音,因此日本人借用「泉」字的草書寫法創造了「匁」字。另一說因為「錢」在日本的簡便計數寫法為「文メ」,將此二字組合起來便成了「匁」字。但香港的曆書中「秤骨」相關的頁面的錢多年來也寫成「匁」,有可能是受到日本影響。.

新!!: 胡季犛和錢 (單位) · 查看更多 »

胡公满

胡公满(),或稱陳胡公,是西周至春秋時代諸侯國陳國的開國君主。媯姓,名滿,因封地名为陳氏,在西周所得的諡號胡公。根据《通志·氏族略》所总结 以諡為姓「胡姓」。胡公滿為舜帝的後代。舜傳位給禹之後,其子商均封在虞(今河南省禹縣)這個地方,但是後代傳承情況不詳。直到武王克殷以後,周朝尋找舜的後代,因而找到虞阏父的儿子胡公满。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以祭祀舜帝。在位期間為前1045年-前986年,在位共60年。 胡公满是胡姓、陈姓和袁姓的始祖。.

新!!: 胡季犛和胡公满 · 查看更多 »

胡元澄

胡元澄(,,原姓黎名元澄,胡朝開國後改為胡元澄,又稱胡澄,降附明朝後改為黎澄),字孟源,號南翁。本為越南權貴及胡朝君主胡季犛的長子,曾任陳朝司徒、胡朝左相國等職。後來被明軍俘獲,在明朝工部任職。著有關於越南史文的《南翁夢錄》傳世。另外,又因他善長兵器,成為一代兵器家,被明代軍士奉為「火器之神」。.

新!!: 胡季犛和胡元澄 · 查看更多 »

胡聖偶

欽聖皇后(;),名胡聖偶(),越南陳朝時期陳順宗陳顒的皇后。 胡聖偶是陳朝權臣胡季犛的女兒,1389年1月封為皇后,期間生下了兒子陳。 1398年,順宗駕崩,陳繼位,是為陳少帝,尊胡氏為皇太后。2年後其父胡季犛代陳自立,建立了胡朝,而胡聖偶則下落不明。.

新!!: 胡季犛和胡聖偶 · 查看更多 »

胡漢蒼

胡漢蒼(,),《明實錄》和《明史》稱之為胡,是越南胡朝的末代君主,1401年至1407年在位。.

新!!: 胡季犛和胡漢蒼 · 查看更多 »

胡朝

胡朝(Nhà Hồ),是越南史上一个仅有7年存在时间的短暂王朝,其经历了两代皇帝的治理,初代皇帝胡季犛于1400年废陈朝的陈少帝自立,立国号为大虞,年号聖元,定都西都城。同年底传位于子胡汉苍,其自1400年至1407年在位。传位于指定的皇子(而非惯例上的传位长子)的情况同先前的陈朝较为相似,都是为了避免兄弟相争。胡季犛的长子胡元澄之后成为了胡朝的军事首领。因该朝君主姓胡,故历史上称为胡朝。.

新!!: 胡季犛和胡朝 · 查看更多 »

舜(拼音:shùn),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的五帝之一,名重華;生於姚墟,故'''姚'''姓,后居于妫水之边,故妫姓。冀州人,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禅让」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中庸引述孔子稱舜「德為聖人,尊為天子」。.

新!!: 胡季犛和舜 · 查看更多 »

阮多方

阮多方(,),越南陈朝末期将领。 阮多方为黎季犛(即后来的胡季犛)的结义兄弟。1379年,陈睿宗在对占城的战争中阵亡,陈废帝继位。黎季犛逐渐掌握陈朝的大权,向太上皇陈艺宗推荐让阮多方担任将军。 最初,阮多方是黎季犛的重要支持者,然而后来却变成了政敌。1382年,占城国王制蓬莪亲自率军侵略清化,黎季犛率军击败了占城。这是陈朝第一次击败制蓬莪,此战使黎季犛的声望达到了顶峰。阮多方对此非常妒忌,多次在陈艺宗面前进谗,成为黎季犛的政敌。1387年,陈废帝与太尉陳𩖃合谋要杀死黎季犛,但密谋泄露。阮多方试图劝说黎季犛出逃大吏山避难。但黎季犛拒绝了他的建议,通过向进谗的方式使陈艺宗废黜了陈废帝。 1389年,占城再度入侵清化,陈艺宗派阮多方、黎季犛前去防御,被占城击败。回到昇龍后,黎季犛诬称是听信阮多方的建议才致使战败的。陈艺宗大怒,将阮多方赐死。 Category:越南陳朝將領 Category:越南被赐死人物.

新!!: 胡季犛和阮多方 · 查看更多 »

阮景真

阮景真(,)是越南陈朝、胡朝和后陈朝的一位将领。 阮景真是乂安府青漳县人。他是陈朝权臣黎季犛的心腹。黎季犛将他提拔为化州安抚使,派往南方的化州(今清化),以安抚当地的占城人。 1400年,黎季犛改名胡季犛,篡夺陈朝皇位,建立胡朝。不久,传位给儿子胡汉苍。1402年,胡季犛在南方设置清、化、思、义四州,任命阮景真为清化路安抚使,与邓悉一起防备南方的占城。 1407年,明朝侵略胡朝,胡季犛、胡汉苍等人都被俘,胡朝灭亡。随后,明朝将安南吞并。在得知简定王陳頠起兵反明之后,阮景真与邓悉起兵响应,并投奔了简定帝。二人的投奔使得简定帝的实力大大增强,不久就恢复了乂安以南全部领土。 简定帝会师于清化,后在逋姑之战中大破明朝军队,斩杀其将吕毅。这使得简定帝非常得意,计划一举攻破东关城(今河内市)。然而这遭到了邓悉与阮景真的一致反对,认为明朝实力非常强大,在集中全部兵力之前不宜贸然进攻。简定帝大怒,将二人逮捕处决。邓悉之子邓容、阮景真之子阮景异愤而率部叛离,另立重光帝与简定帝对抗。 Category:胡朝人 Category:後陳朝人 Category:阮姓.

新!!: 胡季犛和阮景真 · 查看更多 »

蘇憲誠

蘇憲誠(,),又作蘇憲成,越南李朝的輔政大臣,侍奉李英宗和李高宗兩朝。為官文武兼備,以非宗室身份獲封王爵。.

新!!: 胡季犛和蘇憲誠 · 查看更多 »

鄧悉

鄧悉(,),越南陈朝末期以及胡朝、后陈朝的将领。 邓悉是乂安州人,仕陈朝为将。1391年,化州(今顺化)的守将潘猛、朱秉珪商讨起兵杀死黎季犛之事,被邓悉和黄晦卿秘密报告给了黎季犛,致使潘、朱二人被诛杀。事后邓、黄二人都被升官。 1406年,明朝南下侵略胡朝,胡季犛派黄晦卿至南方安抚占城,黄晦卿以邓悉和乂安土官范世矜作为心腹。翌年,胡朝为明朝所灭,邓悉投降,被任命为化州大知州。不久,得知陈朝宗室陳頠(即简定帝)起兵建立后陈朝以抗明,便杀死明朝官员响应,率兵至乂安会合,使简定帝的势力得以壮大。邓悉也把一个女儿嫁给了简定帝。1408年,邓悉率兵击败并斩杀安南降将范世矜于日丽海口,后陈朝占据了乂安以南的地区。简定帝会师于清化。明廷得知后,派四万军队进入安南镇压。简定帝与邓悉、邓容等人在逋姑之战中大破明军,斩杀明将吕毅。此战之后,简定帝便计划乘胜攻取东关城(今河内市)。然而邓悉和参谋阮景真却提出反对,认为要等待各路军队会合完毕后再出击。简定帝怀疑他们有异心,将他们逮捕处死。邓悉之子邓容、阮景真之子阮景异愤而率部叛离,另立重光帝与之对抗。 Category:胡朝人 Category:後陳朝人 Category:邓姓.

新!!: 胡季犛和鄧悉 · 查看更多 »

老挝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拉丁化:Sathalanalat Paxathipatai Paxaxon Lao;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Populaire Lao),簡稱寮國(ເມືອງລາວ,--),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内陆国家。鄰國有西北部的緬甸、中國,東部的越南,南部的柬埔寨與西部的泰國。2015年10月人口約707萬人,首都永珍。 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国的一部分。14至18世纪是南掌王國,之后分裂成三個王國,並受暹罗和越南入侵。189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日本佔領結束時曾短暫獨立,但不久即恢復法國統治。1949年獲得自治,1953年成為獨立國家。 寮國目前是聯合國會員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新!!: 胡季犛和老挝 · 查看更多 »

陳少帝

陳少帝(,),名陳()是越南陳朝的第十三代君主,1398年至1400年在位。 陳少帝是陳順宗的兒子。1398年,陳順宗被權臣黎季犛逼迫,禪位給他。陳少帝在位僅僅兩年,就被黎季犛逼迫禪位。1400年,黎季犛繼位,建立胡朝,陳朝滅亡。.

新!!: 胡季犛和陳少帝 · 查看更多 »

陳廢帝 (越南)

陳廢帝(,)是越南陳朝第十一代君主,1377年至1388年在位。名陳晛(),《明史》作陳日煒。 1377年1月,陳睿宗在闍槃戰役中被占城軍隊擊斃後,陳晛被太上皇陳藝宗立為皇帝。廢帝在位期間,胡季犛的權勢越來越大,引起了廢帝的恐懼。廢帝試圖除掉胡季犛以增強皇權,但胡季犛搶先向太上皇進讒,致使藝宗於1388年12月脅迫廢帝退位。 陳廢帝退位之後,被封為靈德大王(),不久即被迫自殺。廢帝的死標誌著胡季犛篡奪陳朝政權的開始。.

新!!: 胡季犛和陳廢帝 (越南) · 查看更多 »

陳睿宗

陳睿宗(,)为陳朝第10代皇帝,1373年至1377年在位。諱陳曔(),《明史》作陳日煓。他是陳朝第5代皇帝陳明宗的兒子,也是第9代皇帝藝宗之弟。 1372年,在其兄藝宗禪位後,陳睿宗即位。1376年,不顾朝臣的谏言,睿宗坚持与宿敌占婆国决战,并率领号称12万大军親--占婆,然而战争失败,其本人没于陣中。.

新!!: 胡季犛和陳睿宗 · 查看更多 »

陳荊和

荆和,字孟毅,号苍崖,研究越南历史和华侨历史的专家。生于台湾台中市,祖籍福建漳州,幼年移居日本东京。.

新!!: 胡季犛和陳荊和 · 查看更多 »

陳順宗

陳順宗(,)是越南陳朝的第十二代君主,1388年至1398年在位。名陳顒(),《明史》作陳日焜。 陳顒是陳藝宗的兒子,1388年陳廢帝被廢黜後,陳顒繼承了皇位,是為陳順宗。雖然陳順宗做了十年的皇帝,但在此期間陳朝的政權掌握在太上皇陳藝宗和權臣黎季犛的手中,順宗僅僅只是名義上的皇帝而已。黎季犛脅迫順宗將都城從昇龍遷到了清化,以便更好地掌控政權。 1398年,黎季犛脅迫順宗禪位給太子陳並出家,隨後將其幽禁。次年順宗即被黎季犛殺害。在順宗遇害的第二年,黎季犛就篡奪了陳朝皇位,建立胡朝。.

新!!: 胡季犛和陳順宗 · 查看更多 »

陳裕宗

陳裕宗(,)是越南陳朝第七代君主,1341年至1369年在位。名陳暭(),《明史》作陳日煃。 陳暭是陳明宗之子,也是陳憲宗的同父異母弟。1341年,憲宗逝世,太上皇陳明宗立暭為帝,是為陳裕宗。裕宗即位後,仍尊明宗為太上皇,讓他繼續執掌朝政。1357年明宗死後,裕宗開始親政。 越南官修史書《大越史記全書》稱,陳裕宗「至性聰睿,學問高明,武備文修,四夷賓服」。但根據史料記載可以推斷裕宗是一位昏庸無能的皇帝,他統治的末期更是荒淫無度,陳朝走向衰落,皇室陷入了混亂之中,並最終導致了陳朝的覆亡。.

新!!: 胡季犛和陳裕宗 · 查看更多 »

陳添平

陳添平(;),一作陳天平,是越南胡朝時期一位皇位覬覦者。 根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陳添平原名阮康,是陳朝宗室陳元輝的家奴。1400年,陳朝權臣胡季犛篡奪了皇位,建立胡朝。阮康改名陳添平,於1404年自哀牢(今寮國)逃入明朝境內,自稱是陳藝宗的兒子,控訴胡季犛篡位之事。明成祖得知後,派遣御史李錡前往安南調查此事。李錡歸國後,將胡季犛篡位之事報知明成祖。 1406年,明成祖派遣征南將軍右軍都督同知韓觀、參將都督同知黃中率廣西兵十萬壓境,聲稱要護送陳添平歸國即位。黃中率先鋒部隊護送陳添平入冷涇關,擊敗胡軍,胡元澄敗逃。胡季犛詭稱投降,同意陳添平歸國即位,並讓右聖翊軍將胡射、北江聖翊軍將陳挺先伏兵於支棱關,對明軍進行截擊。黃中孤軍深入被包圍,派使者送信給胡射,聲稱發現陳添平並不受安南人的擁護,懷疑其並非安南王子,將陳添平移交給了安南方面,方才得脫。 胡射將陳添平押往西都審訊,問其真實身份,陳添平始終不答。胡季犛下令,有認識者賞爵一資,方才得知他是陳元輝的家奴,便將他以大逆罪凌遲處死。被俘的明軍士兵發配乂安種田,官吏則留在西都,交給貴人家收養。 陳添平被殺一事激怒了明成祖,成為明入越的直接起因。.

新!!: 胡季犛和陳添平 · 查看更多 »

陳渴真

陳渴真(,),越南(大越國)陳朝晚期將領,曾參予對占婆國作戰,並擊斃該國國王制蓬峩,使占婆進攻越南的威脅得以解除。其後因不滿外戚黎季犛把持朝政,意圖刺殺胡氏,但最終卻行動不成而被殺害。在越南後世,陳渴真因其忠義的形象,受到人民立祠尊崇。.

新!!: 胡季犛和陳渴真 · 查看更多 »

陳朝 (越南)

陳朝(Nhà Trần),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1225年底(或1226年初),李朝末代君主李昭皇禪位給陳煚,建立了陳朝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至1400年終結,国号「大越」,首都位於昇龍(今河內)。因该朝君主姓「陳」,故历史上称为「陳朝」。 陳朝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被史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開國至1293年、第二階段為1293年至1341年、第三階段為1341年至1400年。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階段裡在陳守度、陳太宗、陳聖宗、陳仁宗等統治者的經營下,內政得以鞏固及調整,採取太上皇主政的方式,以及近親通婚,以妨大權落入外戚之手;學術文教亦得以發展,如科舉的沿用、越南首部官方史籍《大越史記》的編撰等等。對外方面,蒙古帝國(元朝)於13世紀曾三度出兵攻越(分別為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1287年至1288年),但在陳朝君主及名將陳興道等人的奮力抵抗下,成功撃退蒙古軍,陳朝與元朝保持朝貢關係,元封越南君主為安南國王。第二階段裡,陳英宗、陳明宗、陳憲宗等保持祖業,但亦未能化解國內的社會分歧,時治時亂。在第三階段,陳裕宗縱情享樂,朝綱紊亂,其後出現楊日禮被立及被廢內亂局面。陳藝宗、陳睿宗、陳廢帝時長期受占城國王制蓬峩的侵寇,國家元氣衰弱。陳朝晚期適值中國明朝建立,明廷繼續冊封陳朝君主為安南國王。陳順宗、陳少帝時,權臣黎季犛把持朝政。最後,在1400年,黎季犛廢少帝,自立為新君主,建立胡朝,陳朝遂亡。.

新!!: 胡季犛和陳朝 (越南) · 查看更多 »

陳明宗

陳明宗(,)是越南陳朝第五代君主,1314年至1329年在位。名陳奣(),《元史》作陳日爌。陳明宗是陳朝太平盛世的最後一位皇帝,他任命了一些優秀的士人執掌朝政。 在禪位給兒子陳憲宗之後,陳明宗被尊為太上皇,執掌朝政。1341年憲宗逝世,裕宗繼位。明宗繼續執政,直至1357年逝世。陳明宗是陳朝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太上皇,共執政29年。他的逝世標誌著139年太平盛世的結束,陳朝衰弱時期開始。.

新!!: 胡季犛和陳明宗 · 查看更多 »

陳旭 (明朝將領)

陳旭(),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揚州路滁州全椒縣(今安徽省全椒縣)人,明朝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 陳旭父親為陳彬,跟從朱元璋,任指揮僉事。之後陳旭嗣官,為會州衛指揮同知。靖難之役時,舉城降燕。之後跟從朱棣戰灤河、真定。守衛德州時,盛庸兵抵達后,其棄城而逃,朱棣不問其罪。之後跟隨朱棣攻入南京,封雲陽伯,祿千石。永樂元年,命巡視中都都督府以及直隸衛所軍馬城池。永樂四年,跟從英國公張輔征交阯,擔任右參將,并與豐城侯李彬攻破西都。后平定陳季擴叛變,與張輔平定。之後擔任沐晟副將,后因病死於軍中。.

新!!: 胡季犛和陳旭 (明朝將領) · 查看更多 »

陳𩖃

𩖃(;),越南陈朝艺宗之子,封庄定大王,后为黎季犛所害。.

新!!: 胡季犛和陳𩖃 · 查看更多 »

陈仲金

仲金(;),一译陈重金。越南历史学家和政治人物。1945年曾任保大帝的越南帝国首相。同年由于胡志明发动的八月革命下台。其主要著作《越南史略》、《儒教》等,都是用國語字寫成,為越南國語字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新!!: 胡季犛和陈仲金 · 查看更多 »

陈国

陳,出 土金文資料作敶,是中國歷史上西周至春秋時代的一個媯(汉语拼音 guī 注音:ㄍㄨㄟ 廣東話:gwai1 读如“归”)姓諸侯國,是帝舜後裔,為三恪和春秋十二諸侯之一。建國君主為担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職(也就是掌管製作陶器的官),的遏父(又稱閼父)之子胡公满。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赐命为陈氏,遂名陈滿,《說文解字》陳 段玉裁注在位60年,薨于公元前986年,谥號胡公,史稱陳胡公,為陳氏与胡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大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舜帝《禮記·樂記》所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封帝舜之後於陳。”。 陳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时达十四座城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二十五世,延續五百六十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公子陳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

新!!: 胡季犛和陈国 · 查看更多 »

陈艺宗

陳藝宗(,,在位:1370年-1372年),名陳暊(),中國明代典籍作陳叔明。越南(大越國)陳朝第九位君主,第五位皇帝明宗之子,封恭定王()。1370年,朝臣廢黜楊日礼(陳朝第八位君主),擁立陳暊即位。1372年,讓位于其弟睿宗,成为太上皇。當時,越南政局困難重重,內有朝中重臣離心及叛乱,外受占婆入侵。為此,陳暊為帝時曾肅清叛亂者,其後亦採取相應措施,以適應時局。而他的外戚黎季犛(日後的胡朝皇帝)在此時逐渐掌握大权。陳暊支撐了大越國政局達四分之一世紀,綜觀這段時期裡,陳朝處於快速衰落的狀態。.

新!!: 胡季犛和陈艺宗 · 查看更多 »

枚姓

枚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中國比較少見,在越南是常見姓氏。.

新!!: 胡季犛和枚姓 · 查看更多 »

枢密院

枢密院,中國歷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長官稱樞密使。在不同朝代有著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軍事。.

新!!: 胡季犛和枢密院 · 查看更多 »

李高宗

李高宗(,)是越南李朝的第七名皇帝,李英宗的第六个儿子,1175年—1210年在位。名李龙𣉙()。 1175年,英宗去世後,两岁的高宗即位,由蘇憲誠輔政。1179年蘇憲誠死後由太后攝政。李朝在高宗以前已经出现衰退局面,高宗对国民加以重税,百姓苦于賦役,人心开始背离李朝。高宗统治期间天災不断,農民反乱此起彼伏。1209年,治平龙应五年(1209年)农历七月,因首都升龙爆发范猷、范秉彝、郭卜等的动乱,李高宗和太子李旵出逃。其后,陈氏一族发兵平乱,助李高宗回京。治平龙应六年(1210年),李高宗回京,不久驾崩,享年38岁。在高宗的統治下,李朝國勢開始衰退。.

新!!: 胡季犛和李高宗 · 查看更多 »

李朝 (越南)

李朝(Nhà Lý),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 李朝開創於1009年。該年農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親衞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即李太祖)奪取帝位李公蘊即位的時間,據陳朝時編成的《越史略》記載在己酉年(西曆1009年)十一月。後黎朝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己酉年十月辛亥日(即十月三十日、西曆11月19日),前黎朝臥朝帝去世,李公蘊於「是月癸丑日」即位。然而該年農曆十月並無癸丑日,十一月二日方為癸丑日。見《越史略》卷中,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578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黎紀·臥朝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1-202頁。中西曆轉換見。,次年改元順天,定都昇龍(今稱河内)。李朝建國後,採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的百餘年間,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發展佛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制定《刑書》以改良法律,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1054年,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李英宗時,獲中國宋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從此亦被稱作安南國。李朝在中葉以後逐漸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晚期,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於1225年年底(或1226年初)安排從姪陳煚(陳承之子)「受禪」,取代李氏帝位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建立陳朝。.

新!!: 胡季犛和李朝 (越南) · 查看更多 »

杜省

杜省(Doubs)是法國弗朗茨-孔代大區所轄的省份,東鄰瑞士,是法國著名的工業省份。該省編號為25,首府位於貝桑松。 私人國家沙茲爾共和國位於此省。 Category:法国省份 D.

新!!: 胡季犛和杜省 · 查看更多 »

楊日禮

楊日禮(,)是越南陳朝時期的一個皇帝,1369年至1370年在位。《明史》作陳日熞。1369年,陳裕宗臨終前,詔令恭肅王陳元昱的養子楊日禮即位。 日禮雖然名義上是陳朝宗室陳元昱之子,但事實上日禮根本沒有陳朝的血統。日禮即位後欲改回原姓「楊」,這導致了陳朝宗室的憤怒,合力推翻了楊日禮,擁立陳藝宗為帝。藝宗廢日禮為昏德公(),並將他殺死。.

新!!: 胡季犛和楊日禮 · 查看更多 »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是越南重要史籍之一,53卷,採編年體,用漢語文言文編寫。於越南阮翼宗嗣德八年(1856年),由潘清簡(,1796年–1867年)開始修撰,其後數次續修,至阮簡宗建福元年(1884年)始行刊布。.

新!!: 胡季犛和欽定越史通鑑綱目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

江苏,简称苏,是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地区的一省,省名为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省会为南京市。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江苏可分為苏南、苏中、苏北三個區域,也可划分为江南、江淮、淮北三个区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呈现其獨特性。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后期、清中期,分别达到巅峰。1927年,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先后设立特别市而脱离江苏省,江苏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該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地区生产总值則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江苏与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胡季犛和江苏省 · 查看更多 »

汉昭帝

漢昭帝劉弗陵(),西漢第八位皇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昭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昭帝」,漢武帝幼子,母親鉤弋夫人。.

新!!: 胡季犛和汉昭帝 · 查看更多 »

沐晟

沐晟(),字景茂,明朝开国大将沐英次子,沐春弟、沐昂兄,祖籍安徽定遠,明朝军事人物。 沐晟早年继承其兄西平侯爵位。永乐年间,同张辅進攻并佔領安南,改其為交阯。正统年间,率军讨伐麓川叛乱战败,退军后病逝。.

新!!: 胡季犛和沐晟 · 查看更多 »

河內市

河內市(,)是越南的首都,古稱「大羅」、「古螺」、「龍編」、「昇龍」、「昇隆」、「東京」等,位於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西北部,红河右岸和红河与天德江的汇流处,因處红河與蘇瀝江()之間而得名“河內”。四周分別與北江省、北寧省、兴安省、河南省、和平省、富寿省、永福省和太原省接壤。 河內是越南的工業、文化中心,同時也是越南歷史上的古都,其擁有1000多年歷史,從西元11世紀起就是越南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市區歷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跡遍佈。人口約為620萬,多為越族。.

新!!: 胡季犛和河內市 · 查看更多 »

清化

清化可以指:.

新!!: 胡季犛和清化 · 查看更多 »

清化府

清化府,是明代交阯承宣布政使司下轄的一個府,明永樂五年(1407年)属交趾布政司。治所在古藤县(今越南清化省弘化县)。辖境相当今越南中部清化省地。宣德二年(1427年)以后地入安南。 領四州;直辖古藤县(古滕县)、古弘县、东山县、古雷县、永宁县、安定县、梁江县,清化州下辖俄乐县、细江县、安乐县、磊江县四县,爱州下辖河中县、统宁县、宋江县、支俄县四县,九真州下辖古平县、结悦县、缘觉县、农贡县四縣,另有葵州。.

新!!: 胡季犛和清化府 · 查看更多 »

演州

演州,唐朝时设置的州。以演水得名。.

新!!: 胡季犛和演州 · 查看更多 »

服兵役

#重定向 各國兵役制度.

新!!: 胡季犛和服兵役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胡季犛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朱能 (明朝)

朱能(),字士弘,懷遠(今屬安徽)人。明朝軍事人物。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朱棣征漠北,骁勇善战。靖难之役时,朱能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十万人,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永乐四年(1406年),朱能担任征夷将军,征讨安南,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

新!!: 胡季犛和朱能 (明朝) · 查看更多 »

朕是第一人称或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或「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车以复路兮”,在中國古代专作皇帝自称,但在商周時代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 在先秦时,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称“孤”、“不穀”、“寡人”,稱「王」者亦可自稱「本王」,随着秦朝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作為中國元首(即帝王)的自稱,直到二十世紀中国帝制终结。《說文解字注》:“趙高之於二世,乃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羣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段玉裁:比附朕字本義而言之,遂以亡國,凡說文字不得其理者,害必及於天下。趙高,王安石是也。”《釋詁》曰:『朕,我也。』此如卬吾台余之為我,皆取其音,不取其義。其字義為:縫隙,《考工記圖·函人注》:舟之縫理曰朕。《周禮·考工記》:視其朕,欲其直也。亦作徵兆解,如《莊子·應帝王》:體盡無窮,而遊無朕。《鬼--子》:變化之朕焉。故古有朕兆、朕垠、朕跡的寫法。朕這字原從舟,篆文隸書化後才從月。--在甲骨字及金文,是雙手掌一船舵或槳,篆文把舵槳寫成火,隸書再簡化成--。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例如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是魏王,即使實際掌握軍政大權,仍只能自称“孤”或“本王”;汉献帝可自称為“朕”。 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日本、朝鮮、越南的君主也使用「朕」這個稱呼,但现在的日本天皇明仁一直自称“我”(わたくし)。現代,有時翻譯在其他外國君王(尤其是古代君主)的言論時,也會選用「朕」作為對應其自稱的對應字,如法王路易十四世之名言:「朕即國家」。.

新!!: 胡季犛和朕 · 查看更多 »

戴可来

戴可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

新!!: 胡季犛和戴可来 · 查看更多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新!!: 胡季犛和明史 · 查看更多 »

明实录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史籍。記錄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實錄附于《太祖實錄》中,景泰朝實錄附于《英宗實錄》中。全書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書,係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輯的先朝事蹟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赦、律令,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字数1600多万。.

新!!: 胡季犛和明实录 · 查看更多 »

明入越

明入越,越南稱之為明與大虞戰爭(),指的是明永樂四年至五年 (公元1406年至1407年) 期間明成祖进攻越南胡朝(大虞國)的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併入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新!!: 胡季犛和明入越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胡季犛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新!!: 胡季犛和明成祖 · 查看更多 »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新!!: 胡季犛和浙江省 · 查看更多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在中国云南省中部偏南,是玉溪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北纬23°39'-24°27',东经101°17'-102°36'。.

新!!: 胡季犛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 查看更多 »

文 (貨幣)

文,亦作厘、錢或文錢,是一種貨幣單位,指一枚銅錢。為東亞(漢字文化圈)古代最小的貨幣單位,起源於中國北宋,在日本的室町時代傳入日本。在使用元作為貨幣單位的地區,一文等如一元或一貫的千分之一。.

新!!: 胡季犛和文 (貨幣) · 查看更多 »

支棱關

支棱關(Ải Chi Lăng),又稱支棱隘,位於諒山省枝陵县支棱市镇境內,是越南的一個關隘。越南1A公路從這一關隘通過。 支棱關位於叢山峻嶺之間,其地理位置非常險要,在歷史上曾是通往河內市的重要門戶。胡朝時期,越南軍隊曾在此處突襲擊敗明軍,俘虜偽王子陳添平。1427年的支棱之役也是在這裡發生。 Category:諒山省 Category:越南地理.

新!!: 胡季犛和支棱關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新!!: 胡季犛和曹操 · 查看更多 »

思明府

思明府,中国古代的府。 唐朝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设立思明州。属于岭南道。宋朝沿称思明州。属于广南西路。元朝改为思明路。属于湖广行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思明府,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三年,省思陵州入思明府。洪武初年废上思州。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复置上思州,属思明府。同时复置的思陵州,直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洪武末年省上石西州。永乐二年(1404年)复置。宣德元年(1426年),西平州、禄州地入安南(越南)。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思州属南宁府。万历十六年,府辖思明州被划归太平府。三十八年(1610年),上石西州属太平府。清朝分为思州、宁明州。雍正五年(1727年),思明州复归思明府。九年(1731年),明江五十三寨土民改归宁明州管辖。.

新!!: 胡季犛和思明府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胡一元黎季犛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