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納賽爾湖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納賽爾湖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之间的区别

納賽爾湖 vs.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納賽爾湖(بحيرة ناصر;羅馬化轉寫:Buhayrat Nasir)是位于埃及南部和蘇丹北部的大型水庫。嚴格來說,只有位于埃及境內的部分(佔总面積的83%)被稱為「納賽爾湖」(Lake Nasser),而蘇丹境內的部分被稱為「努比亞湖」(Lake Nubia)。 納賽爾湖是由于1958至1970年建造的橫截尼羅河的亞斯文水壩拦水而形成,長度約550公里。在北回歸線附近最闊,為35公里,覆蓋5,250平方公里的面積,儲水量為157立方公里。 幾個重要的努比亞考古遺蹟被逐塊拆下再搬到更高處,當中最著名的是阿布辛拜勒神廟。蘇丹的河港及鐵路終點站瓦迪哈勒法被上升的水位淹沒,在原址附近興建了新城鎮。在埃及尼羅河上游的整個努比亞人社區共有幾十萬人,他們原有的村庄被淹没,被遷至其它地方定居。 湖的埃及名稱是为了紀念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總統。 在1990年代,上升的水位導致湖水流入西部沙漠,1998年開始形成數個托西卡湖泊(Toshka Lakes)。.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جمال عبد الناصر,),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1952至1970年埃及實際最高領導人。 纳赛尔被认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阿拉伯领导人之一。他執政期間,曾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倡导者。.

之间納賽爾湖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相似

納賽爾湖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埃及尼罗河阿斯旺水坝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埃及和納賽爾湖 · 埃及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 查看更多 »

尼罗河

尼罗河(النيل,埃及語:iteru,科普特语:piaro或phiaro)是一条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罗河長6,853公里,是世界上第一长的河流。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来源,但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它源于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其最远的源头位于卢旺达(),向北它流经坦桑尼亚并注入維多利亞湖,再从此湖中溢出注入艾伯特湖,往北流入乌干达和苏丹共和国南部,并于后者处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藍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納湖(),从东南流入苏丹。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罗河藍尼罗河相汇,形成尼罗河。 尼罗河从苏丹首都向北穿过苏丹和埃及,所经过的地方均是沙漠。从古代开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罗河而形成和兴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数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畔,几乎所有的古埃及遗址均位于尼罗河畔。 在其入海口尼罗河形成一个巨大的三角洲,在这里它注入地中海。.

尼罗河和納賽爾湖 · 尼罗河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 查看更多 »

阿斯旺水坝

阿斯旺水坝(英文:Aswan Dam,السد العالي),分為阿斯旺低坝(又稱阿斯旺旧坝、小阿斯旺坝)和阿斯旺高坝(又稱阿斯旺大坝),阿斯旺是位于埃及的尼罗河第一瀑布下的城市,两座大坝在此跨过尼罗河,由于旧坝的设计不足以控制洪水,興建新的高坝來保护沿河居住的人口、农田及棉田。.

納賽爾湖和阿斯旺水坝 ·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和阿斯旺水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納賽爾湖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之间的比较

納賽爾湖有9个关系,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有6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4.00% = 3 / (9 + 66)。

参考

本文介绍納賽爾湖和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