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111届美国国会和約翰·康寧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第111届美国国会和約翰·康寧之间的区别

第111届美国国会 vs. 約翰·康寧

111届美国国会(111th United States Congress)的任期从2009年1月3日至2011年1月3日,也是奥巴马总统任期开始的两年。经过2008年参议院与众议院选举,民主党成为了两院的多数党。这一届国会被认为是自林登·约翰逊总统时的第89届国会以来,最有效率的国会之一。. 約翰·康寧三世(John Cornyn III;),是一位美國共和黨政治人物,自2002年成為德克薩斯州聯邦參議院議員,曾在2007年到2011年期間出任主席。 康寧在休斯敦出生,是和的畢業生,並於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学硕士。他曾在1985年至1991年擔任德克薩斯州第三十七區域法院法官,後被選為的陪審法官。1998年,康寧當選 ,直到他在勝出為止。.

之间第111届美国国会和約翰·康寧相似

第111届美国国会和約翰·康寧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共和黨 (美國)美国参议院美国参议院政党领袖

共和黨 (美國)

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又常被稱為大佬黨(Grand Old Party,簡稱GOP)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民主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目前為美國執政黨,並擁有美国國會參眾兩院多數黨地位,34个州的執政权,並控制绝大部分的州議会。 1854年創黨以來,由共和黨首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至今,30任美國總統有19位都是共和黨人。共和黨創立時的早期,結合了當時反對奴隸制擴張的政治勢力,並且將黨的價值奠基於「個人自由」和「國家團結」之上。而在當代政治中,共和黨則被視為是社會保守主義(也就是文化保守主義,包括維護「家庭價值」)、經濟古典自由主義(包括支持「保守財政政策」)的右派政黨。.

共和黨 (美國)和第111届美国国会 · 共和黨 (美國)和約翰·康寧 · 查看更多 »

美国参议院

美利堅合眾國參議院(United States Senate)是美國的立法机构──美國國會的兩院之一,另一院為眾議院。 參議院的組成和權力建基於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美國每一州於聯邦參議院中均有兩位議員作為代表,與各州人口無關,所以全院員額為100名議員。參議員任期為六年,相互交錯,每隔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席位。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第四節,美國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议长,但無參議員資格;且除非是為了在表決平手時打破僵局,否則不得投票。 參議院公認較眾議院更為審慎;參議員名額較少而任期較长,容許學院派看法與黨派之見,較眾議院更易置外於公共輿論。參議院擁有若干表列於憲法而未授予眾議院的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憲法明列總統在批准條約或任命重要人事時,須「採酌參議院之建議並得其認可」。 兩院制的國會是於制憲會議中所訂立的康乃狄克協議所得的結果。依該協議,各州在眾議院中的代表權以人口為基礎,但在參議院中具均等代表權。憲法規定法律之制定須經兩院通過。參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較眾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更為重要,使得參議院(上議院)所負的責任較眾議院(下議院)更廣泛,亦更具政治影響力。 參議院承襲古羅馬元老院之名,其議場建築物分佈在國會山莊北部。眾議院的建築物則分佈在國會山莊南部,詳見。.

第111届美国国会和美国参议院 · 約翰·康寧和美国参议院 · 查看更多 »

美国参议院政党领袖

美国参议院政党领袖包括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与少数党领袖两人,由分属两党的参议员出任。他们分别承担两党在参议院的主要发言人职责,管理、组织参议院的立法与行政事务,分别由参议院内两党党团选举产生。 根据规则,参议院议长会给予多数党领袖在参议院底层发表演讲的优先权。多数党领袖通常为其党派在参议院的主要代表,而有时当众议院议长由反对党把持时,多数党领袖进而会成为其政党在整个国会的主要代表。 除两党领袖外,参议院还有助理多数党领袖与助理少数党领袖(常被称为参议院多数党党鞭与少数党党鞭),他们是各自政党在参议院的二把手。其主要职责为在重要议题上分别帮助两党拉票。而当政党领袖不在时,他们可能会成为代理政党领袖。1969年之前,多数党党鞭与少数党党鞭是他们的官方称呼。.

第111届美国国会和美国参议院政党领袖 · 約翰·康寧和美国参议院政党领袖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111届美国国会和約翰·康寧之间的比较

第111届美国国会有31个关系,而約翰·康寧有2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5.36% = 3 / (31 + 25)。

参考

本文介绍第111届美国国会和約翰·康寧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