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皮耶·布迪厄和马丁·海德格尔相似
皮耶·布迪厄和马丁·海德格尔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埃德蒙德·胡塞爾,存在主义,哲學家,現象學,米歇尔·福柯,莫里斯·梅洛-龐蒂,让-保罗·萨特,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埃德蒙德·胡塞爾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著名奥地利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
埃德蒙德·胡塞爾和皮耶·布迪厄 · 埃德蒙德·胡塞爾和马丁·海德格尔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强调个人、獨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羅·萨特和卡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繆)、精神分析學(例如:和羅洛·梅)和神學(例如:保羅·田立克)。.
哲學家
哲學家(Philosopher),哲學的研究者,對哲學懷抱興趣,擁有廣泛的知識,並且能夠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特定的哲學問題。根據歐洲哲學傳統,哲學家研究的主題包括美學、倫理學、知識學、邏輯學、形而上學,以至於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等。.
現象學
象学(phenomenology,源自希腊语phainómenon,意为“显现的东西”;以及lógos,意为“研究”),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正式创立。胡塞尔深受弗朗兹·布伦塔诺(Franz Clemens Honoratus Hermann Brentano,1838-1917)和B.波尔扎诺(B.Bolzano, 1781-1848)两人的影响,认为每一表象都是对某物的表象,意识也总是相关于某物的意识;同时也主张「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之存在,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现象学」。 现象学是对经验结构与意识结构的哲学性研究。作为一个哲学运动,现象学于二十世纪早期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之后被他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中的一派追随者发展壮大。在此之后现象学传播到法国、美国以及其他地区,并远超出了胡塞尔早期著作的语境。 现象学不应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而更像是不同的作者具有共同的家族相似性,但同时也有显著差异。因此:根据胡塞尔的设想,现象学首先是对意识结构、对出现在各种意识行为中的现象的系统反思与研究。现象学可以明确的同笛卡尔式的分析方法加以区别,后者将世界视作各种对象、对象的集合以及处于连续行动和反应中的对象。 胡塞尔关于现象学的设想不仅由他自己、也被其他人批判和发展,包括:他的学生艾迪特·施坦因和罗曼·英伽登,解释学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者尼古拉·哈特曼、加贝尔·马塞尔、莫里斯·梅洛-庞蒂、让-保罗·萨特,以及其他哲学家,包括马克斯·舍勒、保罗·利科、让-吕克·马里翁、伊曼努尔·列维纳斯,以及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埃里克·弗格林。.
米歇尔·福柯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史学家、社會理論家、語言學家、文學評論家、性學大師。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他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词与物》还是结构主义的。他本人对这个分类并不欣赏,他认为自己是继承了现代主义的传统。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本身就非常的含糊。 有人就他的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倾向质疑他的政治活动。在这一点上他的处境与诺姆·乔姆斯基、乔治·莱考夫和简·雅各布相同。福柯的思想多有受尼采影響之處。2007年,《時代高等教育指南》把他列為最多人引述的人文科學學者。 華人學界介紹傅柯思想的有不少,應用他的思想分析問題及批判別人亦有很多。.
皮耶·布迪厄和米歇尔·福柯 · 米歇尔·福柯和马丁·海德格尔 ·
莫里斯·梅洛-龐蒂
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名法國現象學哲學家,其思想深受胡塞爾和海德格影響。.
皮耶·布迪厄和莫里斯·梅洛-龐蒂 · 莫里斯·梅洛-龐蒂和马丁·海德格尔 ·
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著名法国哲學家、作家、劇作家、小說家、政治活動家,存在主義哲學大师及二戰後存在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巔峰作品。 1964年,让-保罗·萨特憑著《嘔吐》(或譯作噁心)一書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他主動回絕該獎項,成為第一位拒絕領獎的諾貝爾獎得主。他是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伴侶,他们的哲学思想非常相近又各有千秋。.
皮耶·布迪厄和让-保罗·萨特 · 让-保罗·萨特和马丁·海德格尔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路德维希‧約瑟夫‧約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又譯维特根施泰因、維根斯坦;)是一名奧地利哲學家。他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语言哲学、心靈哲学和数学哲学等方面。1939年至1947年,任教於剑桥大学三一學院。Dennett, Daniel.
皮耶·布迪厄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马丁·海德格尔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是一名德國哲學家。其時代晚於康德,是德国19世紀观念论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於柏林,去世时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皮耶·布迪厄和马丁·海德格尔的共同点。
- 什么是皮耶·布迪厄和马丁·海德格尔之间的相似性
皮耶·布迪厄和马丁·海德格尔之间的比较
皮耶·布迪厄有66个关系,而马丁·海德格尔有7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6.57% = 9 / (66 + 71)。
参考
本文介绍皮耶·布迪厄和马丁·海德格尔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