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瑜伽師地論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瑜伽師地論和瑜伽行唯識學派之间的区别

瑜伽師地論 vs. 瑜伽行唯識學派

《瑜伽師地論》(梵語:),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伽行派 (योगाचार,),又稱唯識派(विज्ञानवाद,)、唯識宗、唯識瑜伽行派、法相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推尊彌勒為始祖,至無著,世親時,正式建立唯識學派。此派根本經典為《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重要的論師還有陳那、護法、安慧、法稱等,此學派後與如來藏學派合流,那爛陀寺一度是其根據地。 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並列,為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之一。在漢傳佛教的傳統判教理論中,唯識學派被稱為有宗 圓測《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親光釋曰:千年已前,佛法一味,過千年後,空有乖諍。佛滅沒已,一千年後,南印度界健至國中,有二菩薩,一時出世,一者清辨、二者護法,為令有情悟入佛法,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清辨菩薩,執空撥有,令除有執,護法菩薩,立有撥空,令除空執。……故今略述二種觀門:一者、清辨依諸《般若》,及龍猛宗,立一觀門,謂歷法遣相觀空門,立一切法,皆悉是空,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二者、護法依《深密》等,及彌勒宗,立一觀門,謂在識遮境辨空觀門,立一切法,通有及無,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因緣故有,圓成實性理有非無。.

之间瑜伽師地論和瑜伽行唯識學派相似

瑜伽師地論和瑜伽行唯識學派有(在联盟百科)16共同点: 大乘佛教安那般那念小乘佛教不淨觀彌勒菩薩佛教修行兜率天玄奘禪定真諦瑜伽師地論瑜伽行唯識學派韓清淨那烂陀寺无著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大乘佛教和瑜伽師地論 · 大乘佛教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安那般那念

安那般那念(梵文:ānāpāna-smṛti,巴利文:ānāpāna-sati),又譯為阿那般那觀、念阿那般那、阿那波那、念阿般,義譯為入出息念、入出息觀、數息觀、安般守意,佛教術語,是以觀察呼吸作為修習禪那的方法。.

安那般那念和瑜伽師地論 · 安那般那念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小乘佛教

小乘(हीनयान,)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貶低声闻乘、獨覺乘的统称,也被用來貶低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包括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認為大乘經典是違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非法說法」的假佛法,「大乘」「小乘」這些名詞不是佛說。 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确稱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1950年成立大會。.

小乘佛教和瑜伽師地論 · 小乘佛教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不淨觀

不淨觀(a-śubhā-smrti,asubhānupassin),另譯不淨想,又稱不淨業處,厭作意(Paṭikkūla-manasikāra)或厭惡作意,佛教術語,為一種修行禪定的調心方法。他們會藉由觀想人類身體的組成,以及人體在過世之後,成為屍體,並逐漸毀敗的過程,被認為是對治欲界貪欲特別有效的一種方式。它與數息觀,合稱二甘露門,也是五停心觀之一。.

不淨觀和瑜伽師地論 · 不淨觀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梵文:मैत्रेय ;巴利文:),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彌勒菩薩和瑜伽師地論 · 彌勒菩薩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佛教和瑜伽師地論 · 佛教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修行

修行,本為君子修養的實踐活動,後來成為專用於佛教、道教的宗教術語,指稱其用於進行精神鍛鍊,藉以悟道的方法,如禪定、冥想、念經、打坐等等。.

修行和瑜伽師地論 · 修行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兜率天

兜率天(梵語:तुषित ),又譯為兜卒天、都率天、覩史多天、兜率陀天,意思是「具有歡喜」,意譯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樂天,佛經記載乃「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之第四天,是彌勒成佛前之居處。這裏的一晝夜,相當於人間400年,其一年三百六十天相當於人間14.4萬年,此天人壽命4000歲,相當於人間5.76億年(《雜阿含經》第31卷第861節)。 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是凡夫果報天宮,只管享樂,直到福報用盡,屬於天界;內院是彌勒的淨土,菩薩修功圓滿,盡此一生,便可成佛,又名為「一生補處」。 《彌勒上生經》主要講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的事蹟。.

兜率天和瑜伽師地論 · 兜率天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玄奘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创始人,師承那蘭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记》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玄奘和瑜伽師地論 · 玄奘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禪定

定(英語:Zen),漢傳佛教術語,利用梵漢合體而創造出的名詞,又叫正定、止觀,是佛教的最高功德。修行禪定的行為,則常簡稱為修禪、禪修。 禪定是由梵文禪那(Dhyāna)的簡稱「禪」,與三昧(梵文:समाधि )的漢譯「定」組合而成,用來指稱進入禪那三昧的修習方法。在印度期佛教傳統中,禪那與三昧各有其定義,不會被混淆。但是漢傳佛教較為重視兩者的融通,很少會特別去分別兩者,因而創造出這個獨特的名詞。 禪宗將禪視為修悟佛性的方法,定、慧的通稱。.

瑜伽師地論和禪定 · 瑜伽行唯識學派和禪定 · 查看更多 »

真諦

真諦(परमार्थ Paramārtha,),音譯波羅瑪訶陀,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其他三位是鳩摩羅什、玄奘和不空。 唐道宣《續高僧傳》卷一說他“景行澄明,器宇清肅,風神爽拔,悠然自遠。群藏廣部,罔不厝懷。藝術異能,偏素諳練。雖遵融佛理,而以通道知名。……歷遊諸國,隨機利見。”.

瑜伽師地論和真諦 · 瑜伽行唯識學派和真諦 · 查看更多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語:),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和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瑜伽行唯識學派

伽行派 (योगाचार,),又稱唯識派(विज्ञानवाद,)、唯識宗、唯識瑜伽行派、法相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推尊彌勒為始祖,至無著,世親時,正式建立唯識學派。此派根本經典為《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重要的論師還有陳那、護法、安慧、法稱等,此學派後與如來藏學派合流,那爛陀寺一度是其根據地。 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並列,為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之一。在漢傳佛教的傳統判教理論中,唯識學派被稱為有宗 圓測《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親光釋曰:千年已前,佛法一味,過千年後,空有乖諍。佛滅沒已,一千年後,南印度界健至國中,有二菩薩,一時出世,一者清辨、二者護法,為令有情悟入佛法,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清辨菩薩,執空撥有,令除有執,護法菩薩,立有撥空,令除空執。……故今略述二種觀門:一者、清辨依諸《般若》,及龍猛宗,立一觀門,謂歷法遣相觀空門,立一切法,皆悉是空,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二者、護法依《深密》等,及彌勒宗,立一觀門,謂在識遮境辨空觀門,立一切法,通有及無,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因緣故有,圓成實性理有非無。.

瑜伽師地論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瑜伽行唯識學派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韓清淨

韓克忠(),字德清,號清淨居士,人稱韓清淨,生於大清帝國直隸省河間府(今河北省河間市),佛學家,民國初年時在中國北方推動法相唯識學的研究,與歐陽漸齊名,有「南歐北韩」之稱。曾在北京創立法相研究會、三時學會。.

瑜伽師地論和韓清淨 · 瑜伽行唯識學派和韓清淨 · 查看更多 »

那烂陀寺

那烂陀(नालंदा,),又稱那羅,古印度地名,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在此地原建有佛教寺院,名為那爛陀寺,為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輩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2016年列入世界遺产。.

瑜伽師地論和那烂陀寺 · 瑜伽行唯識學派和那烂陀寺 · 查看更多 »

无著

无著(Asanga),著是执着的着。音譯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羅人,約生活於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佛教高僧,在化地部出家,為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即印度唯识宗)创始人。在整个佛教历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與其弟世亲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

无著和瑜伽師地論 · 无著和瑜伽行唯識學派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瑜伽師地論和瑜伽行唯識學派之间的比较

瑜伽師地論有30个关系,而瑜伽行唯識學派有14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6,杰卡德指数为9.20% = 16 / (30 + 144)。

参考

本文介绍瑜伽師地論和瑜伽行唯識學派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