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球狀星團

指数 球狀星團

球狀星團是外觀呈球形,在軌道上繞著星系核心運行,很像衛星的恆星集團。球狀星團因為被重力緊緊束縛,使得恆星高度的向中心集中,因此外觀呈球形。 球狀星團被發現多在星系的暈之中,遠比在星系盤中被發現的疏散星團擁有更多的恆星,但球狀星團的數量相較疏散星團相對的稀少,在銀河系內迄今只發現大約150個至158個。在銀河系內也許還有10- 20個或更多個尚未被發現。這些球狀星團環繞星系公轉的半徑可以達到40,000秒差距(大約130,000光年)或更遠的距離。越大的星系擁有越多:以仙女座星系為例,可能有500個球狀星團。有些巨大的橢圓星系,特別是位於星系團中心的,像是M87,有多達13,000個球狀星團。 在本星系群擁有足夠質量的星系,都有關聯性的球狀星團,並且幾乎每個曾經探測過的大質量星系都被發現擁有球狀星團的系統。人馬座矮橢球星系和有 爭議的大犬座矮星系似乎正在將它們的球狀星團(像是帕羅馬12)捐贈給銀河系。這表明這個星系的許多球狀星團在之前是如何取得的。 雖然這些球狀團看起來包含一些最初在銀河系產生的恆星,但它們的起源和在銀河系演化中扮演的角色仍不清楚。球狀星團看起來和矮橢圓星系有著顯著的不同,它是母星系形成恆星時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星系。然而,由天文學家最近的推測顯示,球狀星團和矮橢球可能不能很明確的區分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天體。.

122 关系: 动能口徑多方球夏普力-索耶集中度分類法大犬座矮星系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太阳系太阳质量太陽威廉·赫歇爾室女A星系宇宙背景探測者宇宙速度尼可拉·路易·拉卡伊巨行星巨星中央处理器中介質量黑洞主序星帕羅馬12帕羅馬5交互作用星系人馬座矮橢球星系仙女座星系引力佛客-普朗克方程式分子雲哈勃空间望远镜哈罗·沙普利光年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矮橢圓星系矮橢球星系矮星系球 (数学)球狀星團表秒差距类地行星維斯特盧1罗马数字絕對星等疏散星团無線電波白矮星ESO 280-SC06銀心螺旋星系聯星聯星系統荷兰...面亮度順行和逆行類球面行星適居性衛星馬亞爾II觸鬚星系角分辨率角秒视星等驰豫时间高斯函数譜線變星質量層化超大質量黑洞超星團距离模数軌道軌道傾角軌道離心率黑洞赫羅圖藍掉隊星银河系脉冲星金屬量色指數透鏡狀星系造父变星GCl 38M13M15M2M22 (星團)M3M4M4 (球狀星團)M5M69M71NGC 2419NGC 4833NGC 6397PSR B1620-26X射线暗球狀星團恒星恆星核合成恆星演化杜鵑座47核球 (星系)梅西耶梅西耶天體椭圆星系標準燭光毫秒脈衝星泰爾讓7洛希極限温度潮汐力潮汐激波本星系群有效半徑望远镜星系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星暴愛德蒙·哈雷数量级拱點 扩展索引 (72 更多) »

动能

动能是物质运动时所得到的能量。它通常被定义成使某物体从静止状态至运动状态所做的功。由于运动是相对的,动能也是相对于某参照系而言。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参照系会有不同的速率,也就是有不同的动能。动能的国际单位是焦耳(J),以基本单位表示是千克米平方每秒平方(kg·m2·s-2)。一个物体的动能只有在速率改变时才会改变。.

新!!: 球狀星團和动能 · 查看更多 »

口徑

口徑常用在表示管狀火器與彈藥,或者是其他圓柱形武器,譬如火箭或者是飛彈的直徑大小上。口徑大小的差異往往也代表武器或者是彈藥的重量與能夠產生的威力。.

新!!: 球狀星團和口徑 · 查看更多 »

多方球

在天文物理學上的多方球(或稱為多層球,Polytrope),是指莱恩-埃姆登方程中壓力與密度關係的解,表示方程式為 P.

新!!: 球狀星團和多方球 · 查看更多 »

夏普力-索耶集中度分類法

夏普力–索耶集中度分類法是依據球狀星團的集中度以羅馬數字Ⅰ至ⅩⅡ進行分類的方法。集中度最高的星團,像是M75,分類為Ⅰ;依序逐漸降低集中度至最低的ⅩⅡ,例如帕羅馬 12。(有時會以數字1~12來取代羅馬數字。).

新!!: 球狀星團和夏普力-索耶集中度分類法 · 查看更多 »

大犬座矮星系

#重定向 大犬座高密度區.

新!!: 球狀星團和大犬座矮星系 · 查看更多 »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英文: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是一家欧洲的纸质学术期刊,领域为理论、观测以及仪器方面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

新!!: 球狀星團和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球狀星團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阳质量

太阳质量(符號為)是天文学上用于测量恒星、星团或星系等大型天体的质量单位,定义为太阳的质量,约为2×1030千克,表示为: 1个太阳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3000倍。 太陽質量也可以用年的長度、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天文單位和萬有引力常數(G)的形式呈現: 現在,天文單位和萬有引力常數的數值都已經被精確的測量,然而,還是不太常用太陽質量來表示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或聯星的質量;只在大質量天體的測量上使用。現今,使用行星際雷達已經測出很準確的天文單位和" G ",但是太陽質量在習俗中仍然繼續被當成天文學歷史上未解的謎題來探究。.

新!!: 球狀星團和太阳质量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球狀星團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威廉·赫歇爾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爵士,FRS,KH(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出生於德國漢諾威,英國天文學家及音樂家,曾作出多項天文發現,包括天王星等。被譽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新!!: 球狀星團和威廉·赫歇爾 · 查看更多 »

室女A星系

室女A星系(也稱為梅西爾87、M87或NGC 4486)最常見的是其英文縮寫M87,常稱之為「M87星系」。M87位在室女座,是巨大的橢圓星系,也是銀河系附近幾個質量最大星系其中之一,擁有幾項受矚目的特性,第一,其球狀星團數量特別多──M87星系裡共含12,000個球狀星團,參考之下,環繞銀河系的球狀星團數量為150-200個。其二,該星系由核心發出一道向外延伸約1,500秒差距(4900光年)的高能電漿噴流,運動速度達相對論速度,與光速已相當接近。M87是天空中最明亮的電波源之一,也是備受業餘天文學家和專業天文學者熱衷觀測和研究的目標。 法國天文學家查爾斯·梅西爾於1781年發現M87。熱愛彗星觀測的梅西爾當時是為了協助同好避免在觀測時常誤將彗星與其他天體混淆,所以編製一份星雲列表,M87名列表上編號第87個。M87是室女星系團北方次明亮的星系,距離地球1,640萬秒差距(5,350萬光年)。和盤狀的螺旋星系不同的是,M87並沒有明顯塵埃帶 ,外觀呈橢圓形,幾乎沒有任何特殊形狀,亮度分布和典型的橢圓星系一樣,由星系中心向外遞減,越外亮度越暗。M87的恆星佔其質量大約六分之一,呈球狀對稱分佈,恆星分布密度,由星系核心向外呈遞減,越靠外圍的恆星密度越低。位在星系中心是其超大質量黑洞,也是活躍星系核的主成分,該天體在各波段都發出強烈輻射,尤其電波波段。M87的星系外殼(galactic envelope)延展寬達150kpc(49萬光年)遠,然後中斷,中斷原因可能是和另一星系發生碰撞。恆星之間有瀰散星際介質氣體,豐富的化學元素是由演化後期恆星(evolved star)貢獻。 1997年在德國泰根塞曾以「電波星系M87」為主題舉辦過一次學術專門討論會,20年後,為慶祝「宇宙噴流發現百週年」,天文學家於的2016年再度會集於臺灣臺北,擴大討論黑洞、噴流、宇宙學相關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新!!: 球狀星團和室女A星系 · 查看更多 »

宇宙背景探測者

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也稱為探險家66號 ,是建造來探索宇宙論的第一顆衛星。他的目的是調查宇宙間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而測量和提供的結果將可以協助提供我們了解宇宙的形狀,這工作也將可以鞏固宇宙的大霹靂理論。根據諾貝爾獎委員會的看法:「宇宙背景探測的計畫可以視為宇宙論成為精密科學的起點。」 這個計劃的兩位主要研究員,乔治·斯穆特和约翰·马瑟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新!!: 球狀星團和宇宙背景探測者 · 查看更多 »

宇宙速度

宇宙速度(cosmic velocity),是指物體從地球出發,要脫離天體重力場的四個較有代表性的初始速度的統稱。計算宇宙速度的基本公式如下: 航天器按其任務的不同,需要達到這四個宇宙速度的其中一個。例如人類第一個發射成功的星際探測器月球1号就需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擺脫地球重力。而旅行者2号則需要達到第三宇宙速度,才能離開太陽系。 宇宙速度的概念也可应用于在其他天体發射航天器的情況。例如计算火星的环绕速度和逃逸速度,只需要把公式中的M,R,g换成火星的质量、半径、表面重力加速度即可。.

新!!: 球狀星團和宇宙速度 · 查看更多 »

尼可拉·路易·拉卡伊

尼可拉·路易·德·拉凱葉.

新!!: 球狀星團和尼可拉·路易·拉卡伊 · 查看更多 »

巨行星

巨行星是任何的大質量行星。它們通常是由低沸點的材料(氣體或冰)組成,而不是岩石或其它固體,但是大質量固體行星也可以存在。太陽系有4顆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已經檢測到許多恆星都有巨行星在軌道上環繞著。 巨行星有時也被稱為類木行星,這是依據木星命名的。它們有些是氣態巨行星,然而,許多天文學家認為這個名詞只適用於木星和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不同的成分,在分類上是冰巨行星 。這兩個名詞都可能造成誤導:所有的巨行星主要的流體臨界點之上,不存在明顯的氣相和液相的組成。在木星和土星,主要的成分是氫和氦;在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的成分是水、氨和甲烷。 天體大到足以點燃氘的核融合反應就稱為棕矮星(以太陽系的成分大約是13倍的木星質量),它們的質量範圍介於最大質量的巨行星和最低值量的恆星之間。.

新!!: 球狀星團和巨行星 · 查看更多 »

巨星

巨星在本質上是一顆半徑和亮度都比主序星大,但卻有相同的表面溫度的恆星Giant star, entry in Astronomy Encyclopedia, ed.

新!!: 球狀星團和巨星 · 查看更多 »

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 (Central Processing Unit,缩写:CPU),是计算机的主要设备之一,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计算机的可编程性主要是指对中央处理器的编程。中央处理器、内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是现代电脑的三大核心部件。1970年代以前,中央处理器由多个独立单元构成,后来发展出由集成电路制造的中央处理器,這些高度收縮的元件就是所謂的微处理器,其中分出的中央处理器最為复杂的电路可以做成单一微小功能强大的单元。 中央处理器廣義上指一系列可以执行复杂的计算机程序的逻辑机器。这个空泛的定义很容易地将在“CPU”这个名称被普遍使用之前的早期计算机也包括在内。无论如何,至少从1960年代早期开始,这个名称及其缩写已开始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尽管与早期相比,“中央处理器”在物理形态、设计制造和具体任务的执行上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没有改变。 早期的中央处理器通常是为大型及特定应用的计算机而定制。但是,这种昂贵的为特定应用定制CPU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经让位于开发便宜、标准化、适用于一个或多个目的的处理器类。这个标准化趋势始于由单个晶体管组成的大型机和微机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出现而加速。IC使得更为复杂的中央处理器可以在很小的空间中设计和制造(在微米的數量级)。中央处理器的标准化和小型化都使得这一类数字设备和電子零件在现代生活中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有限应用专用的计算机。现代微处理器出现在包括从汽车到手机到儿童玩具在内的各种物品中。.

新!!: 球狀星團和中央处理器 · 查看更多 »

中介質量黑洞

中介質量黑洞(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是一種黑洞,其質量是10^2至10^6倍的太陽質量。它的質量超過恆星黑洞(數十倍太陽質量),但遠小於超大質量黑洞(數十萬倍太陽質量)的一種黑洞。 它們存在的證據比另外兩種少,一些鄰近星系內的超亮X射線源(ULXs)被懷疑可能是中介質量黑洞,它們的質量是數百至數千倍的太陽質量。ULXs是在恆星形成區中被發現的(例如屬於星暴增星系的M82),和在看似年輕的亮星群聚的區域內被觀察到。但是僅有從光譜學分析的動力學質量可以顯示ULX的伴星必須是緊密的IMBH才能造成如此的加速度。 其它中介質量黑洞存在的證據來自引力輻射觀測,根據殘餘伴星緊密的軌道。M-sigma關係也同樣預測存在著質量為104至106太陽質量的黑洞,存在於低亮度的星系中。 但是還是不清楚這種黑洞是如何生成的,一方面,對由單一恆星引力坍縮形成的恆星黑洞來說,它的質量顯然太大;另一方面,環境中缺乏形成的極端條件,即高密度和高速度都只在星系的中心被觀測到,這導致在星系中心形成超大質量黑洞。中介質量黑洞的形成有兩種流行的說法,第一種是恆星黑洞和其它致密天體的合併,意謂著會產生引力輻射。第二種是在恆星密集的星團中發生失控的大質量恆星碰撞,經由這種碰撞形成中介質量黑洞。 一組天文學家在2004年11月報告他們在銀河系內發現第一個中介質量黑洞GCIRS 13E,它以3光年的距離繞著人馬座 A*運轉。 這個中型黑洞的質量約為1,300太陽質量,是7顆恆星群聚的集團,可能是銀河中心剝離的大質量恆星的殘餘。這個觀測支持超大質量黑洞會吸收附近較小的黑洞和恆星而成長。但是,最近一個德國的研究小組聲稱,懷疑在銀河中心的附近會有中介質量黑洞的存在,這個結論是基於對較小質量恆星集團的動力學研究,而懷疑其中能有中介質量黑洞的存在。中介質量黑洞是否真的存在,仍是一個開放的議題。 在2006年1月,艾荷華市愛荷華大學Philip Kaaret教授領導的小組宣布使用NASA的羅西X射線計時探測器發現了一個中介質量黑洞候選者的疑似週期震盪。這個候選者是M82 X-1,被一顆大氣層不斷被剝離並掉落進該天體的紅巨星環繞著。不僅是震盪的存在,還有系統的軌道周期解釋,都完全被科學界接受。雖然是非常合理的解釋,這個週期所依據的只是四個循環,意味著這可能還只是一種隨機的變化。如果這個周期是真實的,可能是軌道週期,或是像許多其他系統中,是吸積盤的超軌道週期。.

新!!: 球狀星團和中介質量黑洞 · 查看更多 »

主序星

主序星在可顯示恒星演化過程的赫羅圖上,是分布在由左上角至右下角,被稱為主序帶上的恆星。 主序帶是以顏色相對於光度繪圖成線的一條連續和獨特的恆星帶。這個色-光圖就是後來埃希納·赫茨普龍和亨利·諾利斯·羅素合作發展出來,著名的赫羅圖。在這條帶子上的恆星就是所謂的主序星或"矮星"。 恆星形成之後,它在高熱、高密度的核心進行核聚变反應,將氫原子轉變成氦,並且創造出能量。在這個生命期階段的恆星,座落在在主序帶上的位置主要是依據它的質量,但化學成分和其它的因素也有一些關係。所有的主序星都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它來自炙熱核心向外膨脹的熱壓力與來自外圍包層向內擠壓的重力壓維持著平衡。在核心溫度和壓力與能量孳生率有著強烈的相關性,並有助於維持平衡。在核心孳生的能量傳遞到表面經由光球輻射出去。能量經由輻射或對流傳遞,而後著在其區域內會產生階梯狀的溫度梯度,更高的透明度,或兩者均有。 基於恆星產生能量的主要過程,主序帶有時會被分成上段和下段。質量大約在1.5太陽質量以內的恆星,將氫聚集融合成氦的一系列主要程序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超過這個質量在主序帶的上段,核融合主要是使用碳、氮、和氧原子,經由碳氮氧循環的程序,將氫原子轉變成氦。質量超過太陽10倍的主序星在核心區域會產生對流,這樣的活動繪激發新創建的氦外移,並維持發生核融合所需要的燃料比例。當核心的對流不再發生時,發展出的富氦核心的外圍會被氫包圍著。質量較低的恆星,核心的對流區會逐步的縮小,大約在2太陽質量附近,核心的對流區就會消失。在這個質量以下,恆星的核心只有輻射,但是在接近表面會有對流。隨著恆星質量的減少,對流的包層會增加,質量低於0.4太陽質量的主序星,全部的質量都在對流。 通常,質量越大的恆星在主序帶上的生命期越短。當在核心的核燃料已被耗盡之後,恆星的發展會離開赫羅圖上的主序帶。這時恆星的發展取決於它的質量,質量低於0.23太陽質量的恆星直接成為白矮星,而質量未超過10太陽質量的恆星將經歷紅巨星的階段;質量更大的恆星可以爆炸成為超新星,或直接塌縮成為黑洞。.

新!!: 球狀星團和主序星 · 查看更多 »

帕羅馬12

帕羅馬 12是位於摩羯座方向上的一個球狀星團,它處於銀河系的銀暈內。 它在國家地理學會-帕洛馬山天文台巡天調查中首度被羅伯特·喬治·哈靈頓和弗裡茨·茲威基在乾片中發現,它被歸類為球狀星團。但是茲威基相信它的本質是本星系群鄰近的一個矮星系。它是相對年輕的星團,年齡大約只有比銀河系中大多數球狀星團年輕約30%。它有豐富的金屬量,大約是。它的平均亮度是.

新!!: 球狀星團和帕羅馬12 · 查看更多 »

帕羅馬5

帕羅馬 5是一個球狀星團,在1950年被沃爾特·巴德發現;1955年,艾伯特·喬治·威爾遜再次獨立發現它。在以巨蛇為名命名之後,被收錄於帕羅馬目錄中的第五號。 由於銀河系的引力作用,這個星團正在解體之中,事實上已經有許多恆星脫離了這個星團。.

新!!: 球狀星團和帕羅馬5 · 查看更多 »

交互作用星系

交互作用星系是互相之间交互作用的星系。假如两个或者多个星系碰撞或者靠近得太近,它们之间会发生交互作用。其结果可能是交互作用的星系合并或者形成特殊的形状和排列。 一般星系合并(尤其是原星系的合并)发生在宇宙中星系比较密集,它们之间的相互速度比较慢的地方。假如相撞的两个星系之间的速度比较高的话它们往往会互相之间穿过对方。有时星系也会在近距离交错而过。椭圆星系往往是盘状星系(尤其是螺旋星系)合并形成的。 今天的星系当中只有1-2%的星系还在合并过程中。观察似乎证明在大爆炸后约十亿年后当时很多矮星系互相之间合并。 所有交互作用星系的共同特征是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激发星系内的活动,以及本来星系内部的自转抵消引力导致的收缩的平衡受到交互作用的干扰。.

新!!: 球狀星團和交互作用星系 · 查看更多 »

人馬座矮橢球星系

人馬座矮橢球星系(SagDEG)是以橢圓形環圈環繞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主要的核心部份是在1994年發現的,直徑大約10,000光年,距離地球大約70,000光年,以距離銀河核心50,000光年(大約是大麥哲倫星系三分之一的距離),穿越銀河極區的軌道繞行銀河系。不要將Sag DEG和Sag DIG搞混了,後者是人馬座矮不規則星系,距離340萬光年遠的一個小星系。.

新!!: 球狀星團和人馬座矮橢球星系 · 查看更多 »

仙女座星系

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國際音標為:,也稱為梅西爾31、星表编号为M31和NGC 224,在舊文獻中曾經稱為仙女座星雲)是一個螺旋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50萬光年,是除麦哲伦云(地球所在的银河系的伴星系)以外最近的星系。位於仙女座的方向上,是人類肉眼可見(3.4等星)最遠的深空天體。 仙女座星系被相信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直径约20万光年,外表颇似银河系。本星系群的成員有仙女星系、銀河系、三角座星系,還有大約50個小星系。但根據改進的測量技術和最近研究的數據結果,科學家現在相信銀河系有許多的暗物質,並且可能是在這個集團中質量最大的。 然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最近的觀測顯示仙女座星系有將近一兆(1012)顆恆星,數量遠比我們的銀河系為多。在2006年重新估計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仙女座星系的50%,大約是7.1M☉.

新!!: 球狀星團和仙女座星系 · 查看更多 »

引力

重力(Gravitation或Gravity),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也是物体重量的来源。 引力与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及强相互作用力一起构成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在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引力是最弱的一种,但同时也是一种长程有效作用力。在现代物理学中,引力一般由广义相对论来精确描述,认为引力反映了物体的惯性在弯曲时空中的表现。而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则是对引力在通常物理条件下的极好的近似描述。 在地球上,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赋予了物体的重量,并使物体落向地面。在宇宙中,引力让物质聚集而形成天体,同时也让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形成按照轨道运转的天体系统。此外,月球以及太陽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形成了地球上的潮汐。.

新!!: 球狀星團和引力 · 查看更多 »

佛客-普朗克方程式

#重定向 福克-普朗克方程.

新!!: 球狀星團和佛客-普朗克方程式 · 查看更多 »

分子雲

分子雲(Molecular cloud 或 Stellar nursery)是星際雲的一種,主要是由氣體和固態微塵所組成。其規模沒有一定的範圍,直徑最大可超過100光年,總質量可達太陽的 106 倍。 氫分子(H2)是分子雲中最普遍的組成物質之一。根據估計,每 1cm3 的分子雲內大約有 104 個氫分子;而在物質較密集的區域(如分子雲的核心),1cm3 內的氫分子則約有 105 個。除了氫以外,分子雲內亦有不少經由核融合合成出的元素。這些元素是多數恆星的主要組成物質,因此分子雲同時也是恆星——甚至是行星系的誕生場所,如太陽系就是其一。 氫分子很難被直接偵測到。通常是利用一氧化碳(CO)偵測氫分子。一氧化碳輻射的光度與分子氫質量的比例幾乎是常數。不過在對其他星系的觀測中有理由懷疑這樣的假設。.

新!!: 球狀星團和分子雲 · 查看更多 »

哈勃空间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是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為名,在地球軌道的望遠鏡。哈勃望远镜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美国马里兰州的霍普金斯大学内)的指令并将各种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回地球。由于它位于地球大氣層之上,因此獲得了地基望遠鏡所沒有的好處:影像不受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且无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於1990年發射之後,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它成功弥补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学上的基本問題,使得人类对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此外,哈勃的超深空視場则是天文學家目前能獲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銳的太空光學影像。 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康普頓γ射線天文台、錢德拉X光天文台、史匹哲太空望遠鏡都是美國太空總署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一部分。哈勃空间望远镜由NASA和ESA合作共同管理。.

新!!: 球狀星團和哈勃空间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哈罗·沙普利

哈洛·沙普利(Harlow Shapley,),美国天文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利用天琴座RR变星正确地估出了银河系的大小以及太阳所处其中的位置。1953年他提出了“液态水带”理论,现在称之为“适居带”概念。.

新!!: 球狀星團和哈罗·沙普利 · 查看更多 »

光年

光年(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9.46兆千米(9.46千米或英里。 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 天文學中另三個常用的單位是秒差距、天文單位與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為149,597,870,700公尺,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299,792,458公尺。 例如,世界上最快的飛機可以達到每小時1萬1260千米的時速(2004年11月1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飛機最高速度紀錄是1萬1260千米/小時),依照這樣的速度,飛越一光年的距離需要用9萬5848年。而常見的客機大約是885千米/小時,這樣飛行1光年則需要122萬0330年。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極軌道的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最高速度為73.61千米/秒(即約26萬5000千米/小時),這樣的速度飛越1光年的距離約需要4075年的時間。.

新!!: 球狀星團和光年 · 查看更多 »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領域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之一。出刊於1827年,發表作為天文等相關領域原創研究的論文或事件通報。另外,該期刊實際上並非每月出刊,所發表的文章也不僅限於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訊息 。.

新!!: 球狀星團和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 查看更多 »

矮橢圓星系

橢圓星系可以看成是小型的橢圓星系,標示的符號為dE。它們是相當普通的星系,並且通常是其他星系的衛星星系。仙女座星系至少就有兩個被分類為dE的矮橢圓星系環繞著。 下面是一些矮橢圓星系的例子:.

新!!: 球狀星團和矮橢圓星系 · 查看更多 »

矮橢球星系

橢球星系(dSph)是天文學的術語,原本是用在9個屬於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衛星星系的低光度矮橢圓星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大多數矮橢球星系的特性不同於橢圓星系,反而和不規則星系和晚期的螺旋星系較為相似,這個名詞已經用於有這些性質的所有星系。 根據最佳的證據,這一類型的星系在宇宙中是最普遍的。(雖然它們的光度不足以佔有優勢。).

新!!: 球狀星團和矮橢球星系 · 查看更多 »

矮星系

星系是由數十億顆恆星組成,一種比較小的星系,比我們銀河系有二千至四千億顆恆星少了許多。大麥哲倫星系,大約有300億顆恆星,當在討論在銀河系周圍的星系時,有時也會被歸類為矮星系。 在本星系群有許多的矮星系:這些小星系多數都以軌道環繞著大星系,像是銀河系、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 銀河系有14個已知的矮星系環繞著,參考銀河系有更多的資料。 矮星系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法:.

新!!: 球狀星團和矮星系 · 查看更多 »

球 (数学)

在數學裡,球是指球面內部的空間。球可以是封閉的(包含球面的邊界點,稱為閉球),也可以是開放的(不包含邊界點,稱為開球)。 球的概念不只存在於三維歐氏空間裡,亦存在於較低或較高維度,以及一般度量空間裡。n\,\!維空間裡的球稱為n\,\!維球,且包含於n-1\,\!維球面內。因此,在歐氏平面裡,球為一圓盤,包含在圓內。在三維空間裡,球則是指在二維球面邊界內的空間。.

新!!: 球狀星團和球 (数学) · 查看更多 »

球狀星團表

這是球狀星團表,視星等未經過消光的校正。.

新!!: 球狀星團和球狀星團表 · 查看更多 »

秒差距

差距(parsec,符號為pc)是一個宇宙距離尺度,用以測量太陽系以外天體的長度單位。1秒差距定義為某一天體與1天文單位的為1時的距離,但於2015年時被重新定義為一個精確值,為天文單位。1秒差距的距離等同於3.26光年(31兆公里或19兆英里)。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大約為。絕大多數位於距太陽500秒差距內的恆星,可以在夜空中以肉眼看見。 秒差距最早於1913年,由英國天文學家提出。其英語名稱為一個混成詞,由「1角秒(arcsecond)的視差(parallax)」組合而來,使天文學家可以只從原始觀測數據,就能夠進行天文距離的快速計算。由於上述部分原因,即使光年在科普文字與日常上維持優勢地位,秒差距仍受到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喜愛。秒差距適用於銀河系內的短距離表述,但在描述宇宙大尺度的用途上,會將其加上詞頭來應用,如千秒差距(kpc)表示銀河系內與周圍物體的距離,百萬秒差距(Mpc)描述銀河系附近所有星系的距離,吉秒差距(Gpc)則是描述極為遙遠的星系與眾多類星體。 2015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B2決議文,將絕對星等與進行標準定義,也包含將秒差距定義為一個精確值,即天文單位,或大約公尺(基於201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對於天文單位的精確國際單位制定義)。此定義對應於眾多當代天文學文獻中對於秒差距的小角度定義。.

新!!: 球狀星團和秒差距 · 查看更多 »

类地行星

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又稱地球型行星(telluric planet)或岩石行星(rocky planet)都是指以硅酸鹽岩石為主要成分的行星。這個項目的英文字根源自拉丁文的「Terra」,意思就是地球或土地。由於大眾媒體的流行,加上對象是行星,因此在二合一下採用「類地」行星這個譯名。類地行星與氣體巨星有極大的不同,氣體巨星可能沒有固體的表面,而主要的成分是氫、氦和存在不同物理狀態下的水。 截至2013年11月4日,根據開普勒太空任務的數據,銀河系估計共有逾400億圍繞著類太陽恆星或紅矮星公轉,位於適居帶內,且接近地球大小的类地行星存在。其中約110億顆是圍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而最近的一個距離地球12光年。.

新!!: 球狀星團和类地行星 · 查看更多 »

維斯特盧1

維斯特盧1(通常縮寫為Wd1)是在銀河系內的一個緊湊、年輕星團,與地球的距離在3,500-5,000秒差距。事實上,它是在本星系群裡質量最大的一個緊湊型年輕星團。它是本特·維斯特盧在1961年發現的,但是由於在這個方向上高度的星際消光(吸收),多年來都缺乏大規模的研究。 這個星團擁有許多罕見的、進化中的天體,包括:6顆黃特超巨星、4顆紅超巨星、24顆沃夫-瑞葉星、1顆高光度藍變星、許多OB巨星、和不平常的sgBe星,這可能是最近合併後的恆星殘骸。此外,X射線的觀察顯示存在著反常X射線脈衝 CXO J164710.2-455216,前身必需是大質量恆星才能形成的緩慢旋轉中子星。維斯特盧1的恆星被認為是在單一的爆發下形成的,這意味著這些恆星有著類似的年齡和組成。 除了擁有一些銀河系中質量最大和理解最少的恆星之外,維斯特盧1是相對而言在附近、最容易觀測的超星團,是最有利與值得觀測的例子,它有助天文學家了解、說明與確定在銀河系外的超星團內發生了甚麼。.

新!!: 球狀星團和維斯特盧1 · 查看更多 »

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是古罗马使用的记数系统,现今仍很常见。.

新!!: 球狀星團和罗马数字 · 查看更多 »

絕對星等

在天文學上,絕對星等(Absolute magnitude,M)是指把天體放在指定的距離时(10秒差距)天体所呈现出的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m)。此方法可把天體的光度在不受距離的影響下,作出客觀的比較。.

新!!: 球狀星團和絕對星等 · 查看更多 »

疏散星团

疏散星團,也稱為銀河星團,是由同一個巨分子雲中的數百顆至數千顆恆星形成的集團。在銀河系中發現的疏散星團已經超過1,100個,並且被認為還存在更多。它們環繞著銀河中心運轉時,只靠著微弱的引力吸引維繫在一起,並且很容易因為與其它集團或氣體雲的近距離接觸而瓦解。疏散星團的壽命通常只有幾億年,但少數質量特別大的可以存活數十億年。相較之下,質量更大的球狀星團,擁有更多的恆星,成員彼此間的引力極為強大,可以存活的時間也更長。只有在星系的螺旋臂和不規則星系能發現疏散星團,它們只存在於恆星形成活躍區。 年輕的疏散星團可能仍然在它們形成的分子雲中,照亮它們在分子雲內創造出來的H II區。隨著時間推移,來自星團的輻射壓會將分子雲吹散。通常情況下,在輻射壓將氣體驅散之前,大約有10%質量的氣體能凝聚形成恆星。 疏散星團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關鍵天體。因為集團中的恆星成員年齡和化學成分都相仿,它們的特性(像是距離、年齡、金屬量和消光)也比單獨的恆星容易測量。有些疏散星團,像是昴宿星團、畢宿星團或英仙α星團,都可以用裸眼直接看見。還有一些,例如雙星團,則幾乎不用儀器也可以察覺它們的存在,而使用雙筒望遠鏡或光學望遠鏡還可以看見更多,野鴨星團,M11,就是個例子。.

新!!: 球狀星團和疏散星团 · 查看更多 »

無線電波

#重定向 无线电波.

新!!: 球狀星團和無線電波 · 查看更多 »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简并态物质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p. 1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 §1.

新!!: 球狀星團和白矮星 · 查看更多 »

ESO 280-SC06

ESO 280-SC06(也稱為ESO 280-6)是位於天壇座的一個球狀星團,距離太陽69,800光年。這個星團被收錄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台編輯的星表內,因此有這樣的名稱。影像和赫羅圖顯示這是一個星數稀少和有著緊湊核心的球狀星團。.

新!!: 球狀星團和ESO 280-SC06 · 查看更多 »

銀心

銀心,即銀河系中心(Galactic Center),是銀河系環繞的中心區域,同時也是整個銀河系中最明亮的區域。銀心位於人馬座、蛇夫座與天蠍座三個星座中,距離地球約 8,000 秒差距(24,000 至 28,400 光年)。.

新!!: 球狀星團和銀心 · 查看更多 »

螺旋星系

螺旋星系是星系的類型之一,但哈伯在1936年最初的描述是星雲的領域(pp. 124–151),並且列在哈伯序列,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多數的螺旋星系包含恆星的平坦、旋轉盤面,氣體和塵埃,和中央聚集高濃度恆星,稱為核球的核心。這些通常被許多恆星構成的黯淡暈包圍著,其中許多恆星聚集在球狀星團內。 螺旋星系是以它們從核心延伸到星盤的螺旋結構命名。螺旋臂是恆星正在形成的區域,並且因為是年輕、炙熱的OB星居住的區域,所以比周圍明亮。 大約三分之二的螺旋星系都有附加的,形狀像是棒子的結構,從中心的核球突出,並且螺旋臂從棒的末端開始延伸。棒旋星系相較於無棒的表兄弟的比率可能在宇宙的歷史中改變,80億年前大約只有10%有棒狀構造,25億年前大約是四分之一,直到目前在可觀測宇宙(哈伯體積)已經超過三分之二有棒狀構造。 在1970年代,雖然很難從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很難觀察到棒狀結構,但我們的銀河系已經被證實為棒旋星系 。在銀河中心的恆星形成棒狀結構,最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自最近的幾個調查,包括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包含不規則星系在內,現今宇宙中的星系有大約60%是螺旋星系。 它們大多是在低密度區域被發現,在星系團的中心則很罕見。.

新!!: 球狀星團和螺旋星系 · 查看更多 »

聯星

聯星是兩顆恆星組成,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著它們共同質量中心運轉的恆星系統。有著兩顆或更多恆星的系統稱為多星系統。這種系統,尤其是在距離遙遠時,肉眼看見的經常是單一的點光源,要過其它的觀測方法,才能揭示其本質。過去兩個世紀的研究顯示,一半以上可見的恆星都是多星系統。 雙星(double star)通常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然而,雙星應該只是光學雙星。之所以稱為光學雙星,只是因為從地球上觀察它們在天球上的位置,在視線上幾乎是相同的位置。然而,它們的"雙重性"只取決於這光學效應;恆星本身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沒有任何共用的物理連結。通過測量視差、自行或徑向速度的差異,可以揭示它們只是光學雙星。 許多著名的光學雙星尚未進行充分與嚴謹的觀測,來確認它們是光學雙星還是有引力束縛在一起的多星系統。 聯星系統在天文物理上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的軌道計算允許直接得出系統的質量,而更進一步還能間接估計出半徑和密度。也可以從質光關係(mass-luminosity relationship,MLR)估計出單獨一顆恆星的質量。 有些聯星經常是在以可見光檢測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被稱為視覺聯星。許多視覺聯星有長達數百年或數千年的軌道週期,因此還不是很了解它們的軌道。它們也可能通過其他的技術,例如光譜學(聯星光譜)或天體測量學來檢測。如果聯星的軌道平面正巧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它與伴星會發生互相食與凌的現象;這樣的一對聯星會被稱為食聯星,或因為它們是經由光度變化被檢測出來的,而被稱為光度計聯星。 如果聯星系統中的成員非常接近,將會因為引力而相互扭曲它們的大氣層。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接近的聯星系統可以交換質量,可能會帶來它們在恆星演化時,單獨的恆星不能達到的階段。這些聯星的例子有大陵五、天狼星、天鵝座X-1(這是眾所皆知的黑洞)。也有許多聯星是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恆星,和新星與Ia型超新星的祖恆星。.

新!!: 球狀星團和聯星 · 查看更多 »

聯星系統

聯星系統是天文學的術語,指在空間中的兩個天體(通常是恆星、星系或小行星)彼此間有引力上的交互作用存在,因而繞著共同的質心運轉。有些定義(像是雙行星,但不是聯星)需要質心不在兩個天體的任何一個內部。聚星系統像雙星系統一樣,只是有三個或更多的天體。.

新!!: 球狀星團和聯星系統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球狀星團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面亮度

面亮度亦稱表面亮度(Surface brightness),是指擴展的物體表面一塊標準尺寸的亮度。這是一個相關的概念,一個擴展開的天體,像是星系、星團或星雲,可以通過測量其總星等、集成星等、集成視星等的整體亮度來導出面亮度。.

新!!: 球狀星團和面亮度 · 查看更多 »

順行和逆行

順行是行星這種天體與系統內其他相似的天體共同一致運動的方向;逆行是在相反方向上的運行。在天體的狀況下,這些運動都是真實的,由固有的自轉或軌道來定義;或是視覺上的,好比從地球上來觀看天空。 在英文中「direct」和「prograde」是同義詞,前者是在天文學上傳統的名詞,後者在1963年才在一篇與天文相關的專業文章(J.

新!!: 球狀星團和順行和逆行 · 查看更多 »

類球面

類球面是一種二次曲面。二維的橢圓有兩個主軸,稱為長軸與短軸。在三維空間裏,將一個橢圓繞著其任何一主軸旋轉,則可得到一個類球面。.

新!!: 球狀星團和類球面 · 查看更多 »

行星適居性

行星適居性是天文學裡對星體上生命的出現與繁衍潛力的評估指標,其可以適用於行星及行星的天然衛星。 生命的必要條件是能量來源(通常是太陽能但並不全然)。但通常是當其他眾多條件,如該行星的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與天體物理學的條件成熟後,方會稱該行星為適合生命居住的。外星生命的存在仍是未知之數,行星適居性是以太陽系及地球的環境推測其他星體是否會適合生命居住。行星適居性較高的星體通常是那些擁有持續與複雜的多細胞生物與單細胞生命系統的星體。對行星適居性的研究和理论是天體科學的组成部分,正在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太空生物學。 對地球以外的星體進行生命探索是極古老的話題,最初是屬於哲學及物理學的研究領域。而在20世紀後期科學界對此有兩個重大突破。其一是使用先進機器對太陽系裡其他行星與衛星進行觀察,獲得這些星體的適居性資料,並將其與地球的相關資料作比較。其二是外太陽系行星的發現,它們是在1995年首度發現的,其後進度不斷加快。這個發現證明了太陽並不是惟一的擁有行星的星體,而且亦擴闊了探索適合生命居住的行星的範圍,使外太陽系星體亦被納入研究之中。.

新!!: 球狀星團和行星適居性 · 查看更多 »

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如地球的衛星是月球。不過,如果兩個天體的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通常,兩個天体的质量中心都處於行星之內。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應該歸類為雙行星,但2005年發現兩顆新的冥衛,使問題複雜起來了。.

新!!: 球狀星團和衛星 · 查看更多 »

馬亞爾II

亞爾II(M31的G1),也稱為NGC-224-G1、SKHB 1、GSC 2788:2139、HBK 0-1、M31GC J003247+393440或仙女的星團,是一個繞著M31,也就是仙女座星系的球狀星團。 它的位置在距離仙女座星系核心130,000光年(40Kpc),並且是本星系群中絕對星等最亮的球狀星團,視星等為13.7等。G 1的質量被認為是半人馬座ω的兩倍,並且在核心可能有中介質量的黑洞(∼ 2 M⊙)。 它是由尼古拉斯馬亞爾(Nicholas Mayall)和O.J. Eggen在1953年首度從帕洛馬山天文台48吋施密特望遠鏡在1948年拍攝的乾版上檢出的。 由於恆星金屬量的分布很廣,包含了數個世代的恆星和許多的恆星創生期間,顯示經歷了數個世代的恆星創生,所以許多人主張他不是真正的球狀星團,許多人認為他不是個真正的球狀星團,而是被仙女座星系吞噬的矮星系殘留下的星系核心殘骸。.

新!!: 球狀星團和馬亞爾II · 查看更多 »

觸鬚星系

觸鬚星系,也稱為NGC 4038/NGC 4039或科德韋爾60/61,是在烏鴉座的一對交互作用星系,早在1785年就被威廉·赫歇爾發現。.

新!!: 球狀星團和觸鬚星系 · 查看更多 »

角分辨率

利--,或瑞利--(Rayleigh criterion)表示了一個光學儀器的角分辨度(Angular resolution),最早由瑞利提出。 繞射限制了透鏡的分辨度。透鏡的口徑,可以視為單狹縫的2D版本。經過狹縫的光波干涉,形成所謂的愛里衍射圖樣。這引致圖像模糊。圓孔衍射的光強可寫成: I(\theta).

新!!: 球狀星團和角分辨率 · 查看更多 »

角秒

角秒,又稱弧秒,是量度平面角的單位,即角分的六十分之一,符號為″。在不會引起混淆時,可簡稱作秒。「角秒」二字只限用於描述角度,不能於其他以「秒」作單位的情況使用(如時間)。.

新!!: 球狀星團和角秒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球狀星團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驰豫时间

弛豫时间(Relaxation Time),即达到热动平衡所需的时间。.

新!!: 球狀星團和驰豫时间 · 查看更多 »

高斯函数

斯函数的形式为 的函数。其中a、b与 c为实数常数,且a > 0.

新!!: 球狀星團和高斯函数 · 查看更多 »

譜線

譜線是在均勻且連續的光譜上明亮或黑暗的線條,起因於光子在一個狹窄的頻率範圍內比附近的其他頻率超過或缺乏。 譜線通常是量子系統(通常是原子,但有時會是分子或原子核)和單一光子交互作用產生的。當光子的能量確實與系統內能階上的一個變化符合時(在原子的情況,通常是電子改變軌道),光子被吸收。然後,它將再自發地發射,可能是與原來相同的頻率或是階段式的,但光子發射的總能量將會與當初吸收的能量相同,而新光子的方向不會與原來的光子方向有任何關聯。 根據氣體、光源和觀測者三者的幾何關係,看見的光譜將會是吸收譜線或發射譜線。如果氣體位於光源和觀測者之間,在這個頻率上光的強度將會減弱,而再發射出來的光子絕大多數會與原來光子的方向不同,因此觀測者看見的將是吸收譜線。如果觀測者看著氣體,但是不在光源的方向上,這時觀測者將只會在狹窄的頻率上看見再發射出來的光子,因此看見的是發射譜線。 吸收譜線和發射譜線與原子有特定的關係,因此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光線穿越過介質(通常都是氣體)的化學成分。有一些元素,像是氦、鉈、鈰等等,都是透過譜線發現的。光譜線也取決於氣體的物理狀態,因此它們被廣泛的用在恆星和其他天體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狀態的辨識,而且不可能使用其他的方法完成這種工作。 同核異能位移是由於吸收光子的原子核與發射的原子核有不同的電子密度。 除了原子-光子的交互作用外,其他的機制也可以產生譜線。根據確實的物理交互作用(分子、單獨的粒子等等)所產生的光子在頻率上有廣泛的分佈,並且可以跨越從無線電波到伽馬射線,所有能觀測的電磁波頻譜。.

新!!: 球狀星團和譜線 · 查看更多 »

變星

變星是指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的,經常變化並且伴隨著其他物理變化的恆星。 多數恆星在亮度上幾乎都是固定的。以我們的太陽來說,太陽亮度在11年的太陽週期中,只有0.1%變化。然而有許多恆星的亮度確有顯著的變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變星。 變星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兩種形態:.

新!!: 球狀星團和變星 · 查看更多 »

質量層化

質量層化是天文學中被引力束縛系統中的一種動力學過程,例如星團或星系團,傾向於大質量的天體移動到中心,而較輕的天體分布在外層。.

新!!: 球狀星團和質量層化 · 查看更多 »

超大質量黑洞

超大質量黑洞是黑洞的一種,其質量是10^5至10^9倍的太陽質量。現時一般相信,在所有的星系的中心,包括銀河系在內,都會有超大質量黑洞。.

新!!: 球狀星團和超大質量黑洞 · 查看更多 »

超星團

超星團 (SSC)是一個很大的恆星形成區域,被認為是球狀星團的前身。它們通常包含大量被電離氫區環繞的年輕、大質量恆星,類似於我們銀河系內的「超密電離氫區」(UDHIIs)。一個超星團的電離氫區像是被翻轉出來的塵埃繭包圍著。在許多情況下,恆星和電離氫區都因為高度的消光而在光學上是看不見的。結果是,越年輕的超星團越適合用電波和紅外線觀測。 超星團獨特的特徵是巨大的電子密度 n_e.

新!!: 球狀星團和超星團 · 查看更多 »

距离模数

距離模數 是經常用於天文學上表示距離的一種方法。.

新!!: 球狀星團和距离模数 · 查看更多 »

軌道

軌道可以指:.

新!!: 球狀星團和軌道 · 查看更多 »

軌道傾角

軌道傾角通常是參考平面和另一個平面或軸的方向之間的夾角。軸傾斜的表示法是行星的自轉軸和通過行星的中心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線之間所夾的角度。.

新!!: 球狀星團和軌道傾角 · 查看更多 »

軌道離心率

在天文動力學,架構在標準假說下的任何軌道都必須是圓錐切面的形狀。圓錐切面的離心率,軌道離心率是定義軌道形狀的重要參數,而且定義了絕對的形狀。離心率可以解釋為形狀從圓形偏離了多少的程度。 架構在標準假說下,離心率(偏心率,e\,\!)是嚴格的定義了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並且有如下的數值:.

新!!: 球狀星團和軌道離心率 · 查看更多 »

黑洞

黑洞(英文:black hole)是根據廣義相對論所推論、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和星體(並非是一般認知的「洞」概念)。黑洞是由質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盡後,發生引力坍缩而形成。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致于大量可測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連传播速度極快的光子也逃逸不出來。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黑洞。在黑洞的周圍,是一個無法偵測的事件視界,標誌著無法返回的臨界點,而在黑洞中心有一個密度趨近於無限的奇異點。 當恆星內部氫元素全部核融合完畢時,因燃料用完無法抵抗自身重力而開始向內塌陷,但隨著壓力越來越高,內部的重元素會重新開始燃燒導致瞬間膨脹,這時恆星的體積將暴增至原先的數十倍至百倍,這便是紅巨星,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無論是紅巨星或是超新星,都會將外部物質全部吹飛,直到連重元素也燒完時,重力又會使得恆星繼續向內塌陷,最後形成一顆與月球差不多大小的白矮星,質量稍大的恆星則會形成中子星,會放出規律的電磁波,至於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繼續塌陷,強大的重力使周圍的空間產生扭曲,最後形成一個密度每立方公分約一億噸的天體:「黑洞」。直至目前為止,所發現質量最小的黑洞大約有3.8倍太陽質量。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的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黑洞軌跡,來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黑洞是天文物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題材之一,在科幻小說、電影甚至報章媒體經常可見將黑洞作為素材。迄今,黑洞的存在已得到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的绝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同,並且天文界不時提出於宇宙中觀測到已存在的黑洞。 根據英國物理學者史蒂芬·霍金於2014年1月26日的論據:愛因斯坦的重力方程式的兩種奇點的解,分別是黑洞跟白洞。不過理論上黑洞應該是一種「有進沒出」的天體,而白洞則只能出而不能進。然而黑洞卻有粒子的輻射,所以不再適合稱其名為黑洞,而應該改其名為「灰洞」,先前認為黑洞可以毀滅資訊情報的看法,是他「最大的失誤」。.

新!!: 球狀星團和黑洞 · 查看更多 »

赫羅圖

赫羅圖(英语:Hertzsprung–Russell diagram,简写为H–R diagram或HR diagram或HRD)是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龙及由美國天文學家罗素分別于1911年和1913年各自獨立提出的。後來的研究發現,這張圖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重要工具,因此把這樣一張圖以當時兩位天文學家的名字來命名,稱為赫羅圖。赫羅圖是恒星的光譜類型與光度之關係圖,赫羅圖的縱軸是光度或絕對星等,而橫軸則是光譜類型或恒星的表面溫度,从左向右遞減。恒星的光譜型通常可大致分為O.B.A.F.G.K.M七种,有一個簡單的英文口訣便于记诵这七种类型,即"Oh Be A Fine Girl(Guy).

新!!: 球狀星團和赫羅圖 · 查看更多 »

藍掉隊星

藍掉隊星(Blue stragglers,BSS),或稱藍離散星、吸血鬼恆星,是疏散星團或球狀星團中與其他成員有相同的光度,但表面溫度較高的藍色恆星。因此,在星團的赫羅圖中,它們的位置有別於星團的其他成員。藍掉隊星看似違背了現行恆星演化的標準理論,因為在同時誕生的恆星在赫羅圖上應該很明確的位在同一條曲線上,而由此一位置可以測量出它們原始的質量。因為藍掉隊星偏離了這條曲線,顯示它們在恆星演化中有不同的經歷。 產生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主流的假說是它們原本是雙星,經由合併才成為藍掉隊星。兩顆恆星的合併只會創造出一顆質量更大的恆星,這顆恆星的表面溫度會比同年齡的恆星更熱和更亮。如果這種理論是正確的,則藍掉隊星就不會成為恆星演化理論上的問題,合併後的恆星在核心會有更多的氫,使它的行為像較年輕的恆星。有證據支持這種看法,在星團內藍掉隊星的數量明顯的與恆星的密集度有關,越密集處的數量越多,特別是在球狀星團的核心區域。因為在單位體積內的恆星數目越多,碰撞和密接的機會越高,而星團內確實比其他區域更容易發生。 檢驗這種假說的一種方法是研究藍掉隊星中的脈動變星。在星震學中,合併的恆星在脈動上的特性會與一般的恆星有所不同,或許可以測量出其間的差異。儘管在擁擠的區域中經常能找到小光度振幅的藍掉隊星,然而,在缺乏明顯的藍掉隊脈動星下,脈動的測量是非常困難的。 藍掉隊星的自轉迅速,通常都在太陽的75倍以上,質量也是星團中其他成員的2-3倍。最近的研究顯示藍掉隊星的碳和氧比附近區域的其他恆星要少,這意味著一顆恆星的變熱和變藍是從軌道上的另一顆恆星攫取物質所導致的;而質量被竊取的恆星會使得原本在深層含有較多碳和氧等重元素的區域被暴露在表面。.

新!!: 球狀星團和藍掉隊星 · 查看更多 »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新!!: 球狀星團和银河系 · 查看更多 »

脉冲星

脉冲星(Pulsar)是中子星的一種,為會週期性發射脈衝訊號的星體。.

新!!: 球狀星團和脉冲星 · 查看更多 »

金屬量

金屬量是天文學和物理宇宙學中的一個術語,它是指恒星之內除了氫和氦元素之外,其他的化學元素所占的比例(這個術語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金屬”,因為在宇宙中氫和氦的組成量占了壓倒性的大數量,天文學家將所有更重的元素都視為金屬。) 。例如,碳化合物含量較多的星雲被稱為“富金屬”,但在其他的場合都不會將碳當成金屬。 一個天體的金屬量也許可以提供年齡的訊息。當宇宙剛形成時,依據大霹靂的理論,它幾乎完全都是氫原子,經由太初核合成,創造出相當大比例的氦和微量跡證的鋰。最初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三星族星,完全不含任何金屬。這些恒星的質量是難以置信的巨大,因此在短促的恒星演化中經由核融合創造出週期表內比鐵輕的元素,然後經由壯觀的超新星將元素散佈在宇宙中。雖然,它們存在於主流的宇宙起源模型,但直至2007年,仍未發現第三星族星。下一代的恒星於第一代恒星死亡釋出的物質中创造出来,被觀測到最老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二星族星,有非常少量的金屬;後續世代出生的恒星,因由先前世代的富含金屬的塵埃中创生出来,金屬含量越來越豐富。而當這些恒星死亡時,它們會將更豐富的金屬,經由行星狀星雲或超新星散佈到外面的雲氣中,讓新誕生的恒星有更豐富的金屬。最年輕的恒星,包括我們的太陽,含有的金屬最豐富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一星族星。 橫跨銀河系,金屬量在銀心是最高的,並向外逐漸遞減。在群星之間的金屬量梯度隨恒星的密度變化:在星系的中心有最多的恒星,隨著時間的過去,有越來越多的金屬回到星際物質內,並且成為新恒星的原料。由相似的機制,較大的星系相較於較小的星系,也會有較高的金屬量。在兩個環繞著銀河系的小不規則星系,麥哲倫雲的例子中,大麥哲倫星系的金屬量是銀河系的40%,小麥哲倫星系的金屬量是銀河系的10%。.

新!!: 球狀星團和金屬量 · 查看更多 »

色指數

色指數是天文學中利用顏色來顯示恆星表面溫度的一個純量。要測量出這個指數,觀測者需要使用兩種不同的濾鏡,U和B或B和V,依序測出目標物的光度。這是一套很常用的通帶或濾鏡測光系統,U是對紫外線靈敏的濾鏡,B是對藍光靈敏的濾鏡,V是對黃綠色的可見光靈敏的濾鏡(參考UBV系統)。使用不同濾鏡測得的光度差分別稱為U-B或B-V的色指數,數值越小,恆星的顏色越接近藍色;反之,色指數越大,顏色越紅(或溫度越低)。 這是一系列以對數顯示的結果,明亮的天體呈現的數值比暗淡的天體為小(可以為負值)。在比較上,淡黃色的太陽B-V色指數為0.656±0.005,藍色的參宿七B-V的數值為-0.03(參宿七的B星等為0.09,V星等為0.12,B-V.

新!!: 球狀星團和色指數 · 查看更多 »

透鏡狀星系

透鏡星系在星系型態分類上是介於橢圓星系和螺旋星系之間的星系。透鏡星系是圓盤星系(像螺旋星系),已經用盡或丟失了大部分的星際物質,並且只有少量的恆星形成在進行中。結果是,它們以老化的恆星為主(像橢圓星系)。透鏡星系的塵埃多數都只在接近核心的區域,也就是在核球的外觀上只有微量的。因為它們沒有可以明確定義的螺旋臂,如果傾斜者以正面朝像我們,就很難將它們和橢圓星系區分。.

新!!: 球狀星團和透鏡狀星系 · 查看更多 »

造父变星

造父變星(Cepheid,或)的成員是一種非常明亮的變星,其變光的光度和脈動週期有著非常強的直接關聯性。造父變星是建立銀河和河外星系距離標尺的可靠且重要的標準燭光。 造父變星分成幾個子類,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質量、年齡、和演化歷史:經典造父變星、第二型造父變星、異常造父變星、和矮造父變星。 造父變星的名稱源自在仙王座的仙王座δ星,在1784年被约翰·古德利克發現是一顆變星。由於是這種類型變星中被確認的第一顆,而它的中文名稱是造父一,因此得名。造父一也是驗證周光關係時特別重要的一顆造父變星,因為他的距離是造父變星中最精確的,這要歸功於它的成員都在星團之中de Zeeuw, P. T.; Hoogerwerf, R.; de Bruijne, J. H. J.; Brown, A. G. A.; Blaauw, A.(1999).

新!!: 球狀星團和造父变星 · 查看更多 »

GCl 38

GCl 38是位於武仙座的一個球狀星團。它被Sidney van den Bergh和Halton Arp從1958年帕洛瑪巡天的攝影乾片中發現。這是位於銀河系銀暈外圍的集團,它比典型的球狀星團年輕30-40億歲 。 星團的金屬量是.

新!!: 球狀星團和GCl 38 · 查看更多 »

M13

梅西爾13(M13),也稱為NGC 6205,有時就直接稱為武仙座球狀星團或'仙座星團,是位於武仙座,擁有大約300,000顆恆星的球狀星團。.

新!!: 球狀星團和M13 · 查看更多 »

M15

梅西爾15或M15(也稱為NGC 7078)是位於飛馬座的一個球狀星團。它是Jean-Dominique Maraldi在1746年發現的,並且在1764年被收錄進梅西爾的似彗星天體目錄中。估計它的年齡是120億歲,是已知最老的球狀星團之一。.

新!!: 球狀星團和M15 · 查看更多 »

M2

M2可以指:.

新!!: 球狀星團和M2 · 查看更多 »

M22 (星團)

M22(也被编号为NGC 6656)是人马座中的一个椭圆形的球状星团,它位于银河的核球附近,是天球上最亮的球状星团之一,只逊色于南天半人马座的ω星团和杜鹃座47。.

新!!: 球狀星團和M22 (星團) · 查看更多 »

M3

M3可以指:.

新!!: 球狀星團和M3 · 查看更多 »

M4

M4可以指:.

新!!: 球狀星團和M4 · 查看更多 »

M4 (球狀星團)

M4星团(又称球状星团M4或NGC 6121)是位于天蝎座的一个结构松散的球状星团。 位于心宿二西边1.3度的地方。用小望远镜能看见,中型望远镜则能分辨出单个恒星。最亮的一颗视星等为10.8,整个星团则为5.6等。距地球7200光年,大概是最近的星团之一。包含至少43颗变星。 1746年被Philippe Loys de Chéseaux发现。是最先被分辨出单个恒星的星团。1987年,天文学家在该星团内发现了一颗周期为3.0毫秒的脉冲星。1995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拍下的白矮星是已知最古老的天体。其中之一PSR B1620-26有一颗脉冲星伴星和一个质量为木星2.5倍的行星。.

新!!: 球狀星團和M4 (球狀星團) · 查看更多 »

M5

M5可以指:.

新!!: 球狀星團和M5 · 查看更多 »

M69

M69(NGC 6637)是位于人马座的一个球状星团。使用8英寸(20厘米)的望远镜的高倍放大可以分辨出一些处于边缘的星,M69的视星等是+7.7等。.

新!!: 球狀星團和M69 · 查看更多 »

M71

M71(也稱為NGC 6838)為位於天箭座的球狀星團,由Philippe Loys de Chéseaux於1746年所發現,查爾斯·梅西耶於1780年將它紀錄為梅西耶天體。 M71距離地球為12000光年,橫跨了27光年的範圍。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M71被認為是一個擁擠的疏散星團,主要是因為在星團內部缺乏天琴座RR型變星的存在。 然而現在的光度研究顯示赫羅圖上的M71擁有水平分支,為球狀星團的特徵之一。短水平分支也顯示,相對於天琴座RR型變星而言,擁有90-100億年齡的星團是比較年輕的,所以星團比較缺乏天琴座RR型變星的存在。因此目前M71被認為是一個非常擁擠的疏散星團,類似M68。 M71的亮度約太陽的13,200倍。.

新!!: 球狀星團和M71 · 查看更多 »

NGC 2419

NGC 2419是在1788年12月31日被威廉·赫歇耳在天貓座發現的一個球狀星團。NGC 2419 與太陽系和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都是30萬光年。 NGC 2419有個被稱為"星系漫遊者"的綽號,因為它被誤認為不是在環繞銀河的軌道上。它的軌道將進一步的使它遠離銀河而趨近於麥哲倫雲,但它仍被認為是銀河系的成員。在如此遠的距離上,它環繞銀河系一周約需要30億年的時間Ferris, Timothy. Seeing in the Dark. 2002. p. 244。 相較於一些知名的球狀星團,像是M13,這個星團非常暗淡。NGC 2419的視星等只有9等,即使在良好的天候情況下,至少也需要品質良好的102mm(4英吋)望遠鏡才能看見。 天文學家Leos Ondra 注意到從仙女座大星系觀察我們的銀河系時,因為它位於銀河系主要的盤面和高密度的遮蔽區之外,它會是最明亮和最壯觀的球狀星團。這類似於從地球觀察仙女座大星系時,可以看見在外圍環繞著的G1一樣。.

新!!: 球狀星團和NGC 2419 · 查看更多 »

NGC 4833

NGC 4833尼可拉·路易·拉卡伊在1751年至1752年在南非旅行途中發現的球狀星團,並在1755登錄在星表內。它隨後也被詹姆士·丹露帕和約翰·赫歇爾觀測和收錄至星表內,它們的儀器可以將恆星解析出來。 這個球狀星團在非常南邊的蒼蠅座,距離地球21,200光年。它的一部份被銀河盤面多灰塵的區域遮蔽著,在修正塵埃的紅化之後,他仍然比M5或M92的年齡大了20億歲。.

新!!: 球狀星團和NGC 4833 · 查看更多 »

NGC 6397

NGC 6397 是一个位于天坛座的球状星团。 它距离地球大约有7,200光年的距离,这使得它成为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球状星团之一(另一个是M4).这个星团包含大约400,000颗恒星。 NGC 6397是银河系当中至少20个经历过中心坍塌的球状星团之一, 这意味着它的中心拥有非常密集的恒星。.

新!!: 球狀星團和NGC 6397 · 查看更多 »

PSR B1620-26

PSR B1620-26是一顆脈衝星,又名PSR J1623-2631。.

新!!: 球狀星團和PSR B1620-26 · 查看更多 »

X射线

--(X-ray),又被称为爱克斯射线、艾克斯射线、伦琴射线或--,是一种波长范围在0.01纳米到10纳米之间(对应频率范围30 PHz到30EHz)的电磁辐射形式。X射线最初用于医学成像诊断和X射线结晶学。X射线也是游離輻射等这一类对人体有危害的射线。 X射線波長範圍在較短處與伽馬射線較長處重疊。.

新!!: 球狀星團和X射线 · 查看更多 »

暗球狀星團

暗球狀星團是一種研議中的新形態球狀星團,它擁有不尋常的高質量。這個提案是建立在2015年的觀測資料基礎上,相信是擁有暗物質成分,像是中心有大質量黑洞。.

新!!: 球狀星團和暗球狀星團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球狀星團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恆星核合成

恆星核合成 是解釋重元素是由恆星內部的原子經由核融合創造出來的化學元素理論。自從大爆炸期間產生氫、氦、鋰之後,恆星核合成就一直持續地創造重元素。這原本是一個高度預測的理論,但經由觀測到的元素豐度和計算的基礎上,已經有了良好的協定。它解釋了宇宙中元素的豐度為何會隨著時間而增長,以及為什麼某些元素及其同位素會比其它的元素更豐富。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in在1946年提出,然後在1954年精煉 。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對重元素中比鐵重的元素經由中子捕獲的核合成,在霍伊爾和伯比奇夫婦(傑佛瑞·伯比奇和瑪格麗特·伯比奇)、威廉·福勒四人於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元素合成理論(即著名的B2FH論文) ,成為天文物理學史上最受人引用的論文之一。 恆星演化是因它們的組成(元素的豐度)在生命歷程中的改變。首先是氫燃燒(主序星),然後是氦燃燒(紅巨星),並逐漸燃燒更重的元素。然而,因為這些重元素都包含在恆星內部,這本身並沒有明顯的改變宇宙中元素的豐度。在它們生命的後期,低質量的恆星將通過恆星風慢慢地彈出它們的大氣層,形成行星狀星雲;而質量更高的恆星將通過超新星的突發性災難事件來噴發質量。超新星核合成這個名詞被用來描述大質量恆星(12-35倍太陽質量)在演化和爆炸前所創造的元素。這些大質量恆星從碳()到鎳()的各種新同位素的最主要來源。 進一步的燃燒序列是由重力坍縮和其相應的加熱驅動的,導致重元素的碳、氧和矽燃燒。然而,大多數原子量範圍在 (從矽到鎳)核合成的重元素都是由恆星上層崩潰到核心,造成一個壓縮衝擊波反彈向外形成的。短暫的衝擊波升高了大約50%的溫度,從而引起了大約1秒鐘的劇烈燃燒。在大質量恆星最後的燃燒稱為超新星核合成或是"爆炸核合成",是恆星產生重元素的最後一個時期。 促進核合成理論發展的因素是發現宇宙中化學元素的豐度。對具體描述的需要已經受到太陽系化學同位素相對豐度的啟發。當繪製在以元素的原子數為函數的圖表上時,這些豐度有一個參差不齊的鋸齒狀形狀,而變化的因素數以萬計(參見核合成#歷史)。這表明這個自然的過程不是隨機的。第二個啟發是在20世紀了解恆星的核合成發生過程,它被認識到太陽的長壽,和從核融合反應釋放出來的能量是光與熱的來源 。.

新!!: 球狀星團和恆星核合成 · 查看更多 »

恆星演化

恆星演化是恆星在生命過程中所經歷急遽變化的序列。恆星依據質量,一生的範圍從質量最大的恆星只有幾百萬年,到質量最小的恆星比宇宙年齡還要長的數兆年。右方的表顯示質量和恆星壽命的關聯性。所有的恆星都從通常被稱為星雲或分子雲的氣體和塵埃坍縮中誕生。在幾百萬年的過程中,原恆星達到平衡的狀態,安頓下來成為所謂的主序星。 恆星大部分的生命期都在以核融合產生能量的狀態。最初,主序星在核心將氫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然後,氦原子核在核心中佔了優勢。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會從核心開始以一層一層的球殼將氫融合成氦。這個過程會使恆星的大小逐漸增加,通過次巨星的階段,直到達到紅巨星的狀態。質量不少於太陽一半的恆星也可以經由將核心的氢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質量更重的恆星可以依序以同心圓產生質量更重的元素。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用盡了核心的燃料之後,其核心會塌縮成為緻密的白矮星,並且外層會被驅離成為行星狀星雲。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倍或更重的恆星,在它缺乏活力的鐵核塌縮成為密度非常高的中子星或黑洞時會爆炸成為超新星。雖然宇宙的年齡還不足以讓質量最低的紅矮星演化到它們生命的尾端,恆星模型認為它們在耗盡核心的氫燃料前會逐漸變亮和變熱,然後成為低質量的白矮星The End of the Main Sequence, Gregory Laughlin, Peter Bodenheimer, and Fred C. Adam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482 (June 10, 1997), pp.

新!!: 球狀星團和恆星演化 · 查看更多 »

杜鵑座47

杜鵑座 47 (NGC 104) 是一個位於杜鵑座的球狀星團,距離地球16,700光年,其直徑 120 光年。因為亮度達到裸眼可以看見的4.0等,所以被以佛蘭斯蒂德命名法命名。 杜鵑座 47是在1751年被尼可拉·路易·拉卡伊發現的,因為位置偏南,所以在此之前歐洲的觀測者一直未看見這個大小如同滿月的星團。 他是全天第二亮的球狀星團(最亮的是半人馬座ω),並且有非常亮和密集的核心;已知有22顆毫秒脈衝星存在其中,和至少有21顆藍掉隊星在靠近核心之處。 杜鵑座 47也被帕特里克·穆爾收錄在科德韦尔深空天体表中,名稱為C106。.

新!!: 球狀星團和杜鵑座47 · 查看更多 »

核球 (星系)

#重定向 核球.

新!!: 球狀星團和核球 (星系) · 查看更多 »

梅西耶

#重定向 夏尔·梅西耶.

新!!: 球狀星團和梅西耶 · 查看更多 »

梅西耶天體

梅西爾天體 是一套110個深空天體表,其中的103個是法國天文學家夏爾·梅西耶在1771年和1781年發表的名單。梅西爾是一位彗星獵人,常被那些類似但不是彗星的天體所困惑,所以他編輯了梅西爾天體表,其中也羅列了其競爭者皮埃爾·梅尚發現的,以避免在這些天體上浪費時間。除了梅西爾發表的這103個之外,還有7個也被認為是梅西爾發現與觀測過的,也已經被後來的天文學家加入這份表單中。 最近才注意到在1654年發表了一份較簡短的,但梅西爾可能不知道。.

新!!: 球狀星團和梅西耶天體 · 查看更多 »

椭圆星系

橢圓星系(Elliptical galaxy)是哈伯星系分類中的一種類型,具有下列的物理特徵:.

新!!: 球狀星團和椭圆星系 · 查看更多 »

標準燭光

標準燭光是天文學中已經知道光度的天體,而在宇宙學和星系天文學中獲得距離的幾種重要方法都是以標準燭光做基礎的。比較已知的光度(或是它的對應函數的數值,絕對星等)和他的觀測亮度(視星等),距離可以經由下面的公式計算而得: 此處的D是距離,kpc是千秒差距(103 秒差距), m是視星等,M是絕對星等(兩者均處於靜止的狀態下)。 (這與天體的距離模數是緊密相關的。) 標準燭光有下列這些類型:.

新!!: 球狀星團和標準燭光 · 查看更多 »

毫秒脈衝星

毫秒脈衝星(MSP),曾經被稱為"反覆脈衝星",是自轉週期在1-10毫秒範圍內的脈衝星,他目前僅能在微波或X射線的電磁波頻譜的波段上被觀察到。 毫秒脈衝星的起源依然有些神秘,主導的理論認為它們原本是週期較長的脈衝星,經由吸積的延長或回覆。基於這個理由,低質量X射線雙星系特別受到關注,它們被認為是正在回覆過程中的脈衝星。 像這一類散發出X射線的脈衝星被認為是正在被加速的階段,活躍性正在增加中。它們可能是正在吸收由伴星的洛希瓣溢出的角動量,使自轉的速度增加至每秒鐘數百轉,而被加速的中子星。已經被加速了的毫秒脈衝星,散發出的電磁波頻譜是在長波長的部分。 許多毫秒脈衝星是在球狀星團內被發現的,因為在這些系統內極端高的恆星密度有利於創造能引起雙星之間質量交換的環境,讓自轉的中子星經由交互作用提高週期成為毫秒脈衝星。目前在球狀星團內發現的毫秒脈衝星大約有130顆,單單在Terzan 5中就有33顆,然後是杜鵑座47有22顆,M28和M15各有8顆。.

新!!: 球狀星團和毫秒脈衝星 · 查看更多 »

氦(Helium,舊譯作氜)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He,原子序数是2,是一种无色的惰性气体,放电时发橙红色的光。在常温下,氦是一种极轻的无色、无臭、无味的单原子气体。氦在空氣中含量較少,但在宇宙中是第二豐富的元素,在银河系佔24%。.

新!!: 球狀星團和氦 · 查看更多 »

泰爾讓7

泰爾讓7是鬆散和年輕的球狀星團,被認為起源於人馬座矮椭球星系(Sag DEG)並與之有物理上的關聯。相較之下它是富金屬,它的金屬量是.

新!!: 球狀星團和泰爾讓7 · 查看更多 »

洛希極限

洛希極限(Roche limit)是一個天體自身的重力与第二個天體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的距離。當两个天體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天體就會傾向碎散,繼而成為第二個天體的環。它以首位計算這個極限的人愛德華·洛希命名。 洛希極限常用于行星和环绕它的衛星。有些天然和人工的衛星,儘管它們在它們所環繞的星體的洛希極限內,卻不至成碎片,因為它們除了引力外,還受到其他的力。木衛十六和土衛十八是其中的例子,它們和所環繞的星體的距離少於流體洛希極限。它們仍未成為碎片是因為有彈性,加上它們並非完全流體。在這個情況,在衛星表面的物件有可能被潮汐力扯離衛星,要視乎物件在衛星表面哪部分——潮汐力在兩個天體中心之間的直線最強。 一些內部引力較弱的物體,例如彗星,可能在經過洛希極限內時化成碎片。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就是好例子。它在1992年經過木星時分成碎片,1994年落在木星上。 現時所知的行星環都在洛希極限之內。.

新!!: 球狀星團和洛希極限 · 查看更多 »

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溫度理論上的高極點是「普朗克溫度」,而理論上的低極點則是「絕對零度」。「普朗克溫度」和「絕對零度」都是無法通过有限步骤達到的。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摄氏温标(°C)、华氏温标(°F) 、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 温度是物体内分子间平均动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少數幾個分子甚至是一個分子構成的系統,由於缺乏統計的數量要求,是沒有溫度的意義的。 溫度出現在各種自然科學的領域中,包括物理、地質學、化學、大氣科學及生物學等。像在物理中,二物體的熱平衡是由其溫度而決定,溫度也會造成固體的熱漲冷縮,溫度也是熱力學的重要參數之一。在地質學中,岩漿冷卻後形成的火成岩是岩石的三種來源之一,在化學中,溫度會影響反應速率及化學平衡。大气层中气体的温度是气温(Atmospheric temperature),是氣象學常用名词。它直接受日射所影響:日射越多,氣温越高。 溫度也會影響生物體內許多的反應,恒温动物會調節自身體溫,若體溫升高即為發熱,是一種醫學症狀。生物體也會感覺溫度的冷熱,但感受到的溫度受風寒效應影響,因此也會和周圍風速有關。.

新!!: 球狀星團和温度 · 查看更多 »

潮汐力

潮汐力或引潮力是萬有引力的效果,它使得潮汐發生。它源於在一個星體的直徑上各點的引力場不相等。 當一個天體甲受到天體乙的引力的影響,力場在甲面對乙跟背向乙的表面的作用,有很大差異。這使得甲出現很大應變,甚至會化成碎片(參見洛希極限)。除非引力場完全相等,否則這些應變還是會出現。 潮汐力會改變天體的形狀而不改變其體積。地球的每部分都受到月球的引力影響而加速,在地球的觀察者因此看到海洋內的水不斷重新分布。 當天體受潮汐力而自轉,內部摩擦力會令其旋轉動能化為內能,內能繼而轉成熱。若天體相當接近系統內質量最大的天體,自轉的天體便會以同一面朝質量最大的天體公轉,即潮汐鎖定,例如月球和地球。.

新!!: 球狀星團和潮汐力 · 查看更多 »

潮汐激波

潮汐激波發生在星團或其它類型的天體經過大質量的星際雲時,造成引力攝動的時間尺度遠遠低於集團內的恆星繞行軌道的平均時間尺度。在這種事件中的潮汐力可以增加集團動力學的能量,造成熱增加的效應。這會導致集團的擴大和甩掉一些外層的恆星。 例如,當球狀星團穿過銀河系的平面或接近核心,發生潮汐激波。這些事件是球狀星團早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工作擷取了星團的外圍部分,從而限制了潮汐激波對星團進一步的衝擊。來自球狀星團的星流是由潮汐激波的結果,可以形成所謂的潮汐尾。這些從星團擴展出去的星流,可以用來追蹤星團的軌道路徑。.

新!!: 球狀星團和潮汐激波 · 查看更多 »

本星系群

本星系群(英文:Local Group;又常被誤稱為本星系團(Local Cluster):因該區域為星系群,並不是星系團,且不合語源,故屬積非成是的名詞),是包括地球所处之银河系在内的一群星系。这组星系群包含大约超过50个星系,其质心位于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之間的某处。本星系群中的全部星系覆盖一块直径大约1000万光年的区域,本星系群的為61±8 km/s.

新!!: 球狀星團和本星系群 · 查看更多 »

有效半徑

有效半徑(R_e)是一個星系輻射出系統總光度一半的半徑。假設一個星系,有內在的球隊稱或者至少在天球平面上看見的圓對稱。另外,半光度的輪廓或等光強線可以適用在球或圓不對稱的天體。 R_e是非常重要的尺度,在佛科留斯\sqrt R ,它描述物體表面具體光度下降與半徑的函數: I(R).

新!!: 球狀星團和有效半徑 · 查看更多 »

望远镜

望遠鏡是一種可以透過遙控方式收集電磁波(例如可見光)以協助觀察遠方物體的工具。已知能實用的第一架望遠鏡是在17世紀初期在荷蘭使用玻璃透鏡發明的。這項發明現在被應用在陸地和天文學。 在第一架望遠鏡被製造出來幾十年內,用鏡子收集和聚焦光線的反射望遠鏡就被製造出來。在20世紀,許多新型式的望遠鏡被發明,包括1930年代的電波望遠鏡和1960年代的紅外線望遠鏡。望遠鏡這個名詞現在是泛指能夠偵測不同區域的電磁頻譜的各種儀器,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探測儀器。 英文的「telescope」(來自希臘的τῆλε,tele "far"和 σκοπεῖν,skopein "to look or see";τηλεσκόπος,teleskopos "far-seeing")。這個字是希臘數學家乔瓦尼·德米西亚尼在1611年於伽利略出席的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的一場餐會中,推銷他的儀器時提出的。在《星際信使》這本書中,伽利略使用的字是"perspicillum"。.

新!!: 球狀星團和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星系

星系(galaxy),或譯為銀河,源自於希臘语的「γαλαξίας」(galaxias)。廣義上星系指無數的恆星系(當然包括恆星的自體)、塵埃(如星雲)組成的運行系統。參考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包含恆星、星團、星雲、氣體的星際物質、宇宙塵和暗物質,並且受到重力束縛的大質量系統,通常距離都在幾百萬光年以上。星系平均有數百億顆恆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典型的星系,從只有數千萬(107)顆恆星的矮星系到上兆(1012)顆恆星的橢圓星系都有,全都環繞著質量中心運轉。除了單獨的恆星和稀薄的星際物質之外,大部分的星系都有數量龐大的多星系統、星團以及各種不同的星雲。 歷史上,星系是依據它們的形状分類的(通常指它們視覺上的形狀)。最普通的是橢圓星系,有橢圓形狀的明亮外觀;螺旋星系是圓盤的形狀,加上彎曲的塵埃旋渦臂;形狀不規則或異常的,通常都是受到鄰近其他星系影響的結果。鄰近星系間的交互作用,也許會導致星系的合併,或是造成恆星大量的產生,成為所謂的星爆星系。缺乏有條理結構的小星系則會被稱為不規則星系。 在可以看見的可觀測宇宙中,星系的總數可能超過一千億(1011)個以上。大部分的星系直徑介於1,000至100,000秒差距,彼此間相距的距離則是百萬秒差距的數量級。星系際空間(存在於星系之間的空間)充滿了極稀薄的電漿,平均密度小於每立方公尺一個原子。多數的星系會組織成更大的集團,成為星系群或團,它們又會聚集成更大的超星系團。這些更大的集團通常被稱為薄片或纖維,圍繞在宇宙中巨大的空洞週圍。 雖然我們對暗物質的了解很少,但在大部分的星系中它都佔有大約90%的質量。觀測的資料顯示超大質量黑洞存在於星系的核心,即使不是全部,也佔了絕大多數,它們被認為是造成一些星系有著活躍的核心的主因。銀河系,我們的地球和太陽系所在的星系,看起來在核心中至少也隱藏著一個這樣的物體。.

新!!: 球狀星團和星系 · 查看更多 »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在天文物理學中,有關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問題有:.

新!!: 球狀星團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 查看更多 »

星暴

星暴是天文學的一個術語,通常是用來描述恆星形成異常高的空間區域,它被保留給那些真正有不尋常的區域。 例如,非常年輕的疏散星團可以是恆星形成率相當高區域的核心,但對天體而言,這是一個普通的情況。然而,整個星系經歷相同的恆星形成率,則可以描述為"星暴"。 安東尼斯塔克和克里斯馬丁在2002年的工作指出,在圍繞著銀河系核心的中心區域,有一片大約400光年的環狀區域,蓄積了數百倍太陽質量的氣體,並且其密度已經達到形成恆星的臨界值。它們預測在2億年內,銀河系的中心會有一段插曲,會以目前100倍的速率在銀河中心形成恆星,並且經歷超新星的過程。星暴可能還會伴隨著產生如同物質落入星系中心黑洞的星系噴流。它們認為每隔5億年,銀河系就會經歷一次星暴的過程。.

新!!: 球狀星團和星暴 · 查看更多 »

愛德蒙·哈雷

愛德蒙·哈雷(,)是一位英国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曾計算出哈雷彗星的公轉軌道,並預測該天體將再度回歸。他也是第二任英国皇家天文學家,繼承天文學家约翰·弗兰斯蒂德。.

新!!: 球狀星團和愛德蒙·哈雷 · 查看更多 »

数量级

數量級是指數量的尺度或大小的级别,每个级别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通常采用的比例有 10,2,1000,1024, ''e'' (欧拉数,大约等于 2.71828182846 的超越數,即自然對數的底)。 通常情况下,数量级指一系列 10 的冪(次方),即相邻两个数量级之间的比为 10。例如说两数相差三个数量级,其实就是说一个数比另一个大 1000 倍。本文主要描述十进制下的数量级,并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新!!: 球狀星團和数量级 · 查看更多 »

拱點

拱點(apsis,複數為apsides)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轨道的极端点;在天文學中,这个词是指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天體最接近或最遠離它的引力中心(通常也就是系統的質量中心)的點。 最靠近引力中心的點稱為近拱點(periapsis)或近心點(pericentre),而距離最遠的點就稱為遠拱點(apoapsis)或遠心點(apocentre)。連接近拱點和遠拱點的直線稱為拱點線,是橢圓的長軸,也是橢圓內最長的直線段。 連接近拱點與遠拱點的直線稱為拱點線。橢圓的長軸與拱點線同線。 以下是用於辨識橢圓軌道的項目:.

新!!: 球狀星團和拱點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