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流散和約翰內斯·羅伊希林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犹太人流散和約翰內斯·羅伊希林之间的区别
犹太人流散 vs. 約翰內斯·羅伊希林
犹太人流散史,(希伯来语:Tfutza,תְּפוּצָה)或流亡(希伯来语:Galut,גָּלוּת;意第緒語:Golus)是指以色列人、犹大族人(Judahites)和随后的犹太人离开祖先的故土(以色列地),随后在世界各个角落定居。 根据希伯来文圣经,“流亡”一词是指公元前8世纪从以色列王国流亡出来的以色列人的命运,也指公元6世从猶大王國(Judah)流放出来的犹太族人(Judahites)的命运。在流亡中,人们将犹太族人(Judahites)称为“犹太人”(יְהוּדִים,或Yehudim)——以斯帖記中的“犹太人末底改”是圣经中第一次提到犹太人这个词语。 第一次大流散是亚述流亡(Assyrian exile),公元前733年亚述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将犹太人从以色列王國(後期)驱逐出去,公元前722年(这是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在以色列王国进行了三年围困之后),当萨尔贡二世摧毁了以色列王国后,这次流亡结束了。 公元前597年,在巴比伦囚虏(巴比伦流亡)中,猶大王國的一部分犹太继续流亡出去。圣经的以斯拉記包括两个文本,据说是新巴比倫王國的征服者居鲁士二世的法令,这两个文本允许被驱逐出境的犹太人在几十年后中返回祖国,并命令重建圣殿。这两个法令在内容和语调上存在差异,一个用希伯来语写成,一个用亞拉姆語写成,这让一些学者质疑它们的真实性。居魯士文書(又译居鲁士圆柱或居鲁士铭筒)是一个古代泥制圆筒,以居鲁士大帝的名义用古代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所写成,其中提到了重建圣殿,让流亡人民重新归国,人们经常认为这能够证明圣经中居鲁士法令的真实性,但是其他学者则指出,这个圆筒的文本针对的是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没有提到犹大王国(Judah)或耶路撒冷。 Lester L Grabbe教授认为,关于犹大王国(Judah)“所谓的居鲁士的法令”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但是,确实存在“允许被驱逐出境者返回和重建敬拜地点的一般政策”。他还表示,考古学表明,流亡人的回归是几十年中“慢慢流入”,而不是一次性发生的事件。在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被占领后,哈斯蒙尼王朝成为罗马的附庸国,在公元6年,被列为犹太(罗马行省)。犹太人在公元66年期间反抗罗马征服者,历史称为犹太战争,它最终导致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摧毁。在侵占期间,罗马人摧毁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事件标志着犹太人从罗马流亡的开始,也被称为以东流亡。犹太领袖和精英从土地上流亡出来、被杀、或被带到罗马做奴隶。 公元前132年,剩下的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反抗哈德良。公元135年,哈德良的军队击败了犹太军队,犹太人从此失去了独立。作为惩罚,哈德良流放了更多的犹太人,将他们作为奴隶出售,将耶路撒冷的名字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爱利亚加比多连),将其变成一个罗马的异教城市,并禁止犹太人居住在那里。哈德良将犹地亚和和撒馬利亞命名为Syria Palaestina,这是根据亚述人和非利士人而命名的,其目的是为了侮辱犹太人,以抹除这片土地的犹太特征。Mor, M. The Second Jewish Revolt: The Bar Kokhba War, 132-136 CE. 約翰內斯·羅伊希林(Johannes Reuchlin,),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希伯来语、希腊语学者。他积极倡导人文主义,曾努力劝说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不要下令全部销毁犹太书籍和抄本。最终获得成功。.
之间犹太人流散和約翰內斯·羅伊希林相似
犹太人流散和約翰內斯·羅伊希林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德国和犹太人流散 · 德国和約翰內斯·羅伊希林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犹太人流散和約翰內斯·羅伊希林的共同点。
- 什么是犹太人流散和約翰內斯·羅伊希林之间的相似性
犹太人流散和約翰內斯·羅伊希林之间的比较
犹太人流散有209个关系,而約翰內斯·羅伊希林有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0.46% = 1 / (209 + 7)。
参考
本文介绍犹太人流散和約翰內斯·羅伊希林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