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指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缩写:LIGO)是探测引力波的一个大规模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台,其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汉福德與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分別建有激光干涉儀。利用兩個幾乎完全相同的干涉儀共同進行篩檢,可以大幅度減少誤判假引力波的可能性。干涉儀的靈敏度極高,即使臂長為4千米的干涉臂的長度發生任何變化小至質子的電荷直徑的萬分之一,都能夠被精確地察覺。 LIGO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由加州理工学院與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者基普·索恩、朗納·德瑞福與莱纳·魏斯領導創建的一个科學项目,兩個學院共同管理與營運LIGO的日常操作。在2002年至2010年之間,LIGO進行了多次探測實驗,蒐集到大量數據,但並未探測到引力波。為了提升探測器的靈敏度,LIGO於2010年停止運作,進行大幅度改良工程。2015年,LIGO重新正式探测引力波。負責组织参与该项目的人員,估計全球約有1000多个科学家參與探測引力波,另外,在2016年12月約有44萬名活跃的Einstein@Home用户。。 在2016年2月11日,和Virgo协作共同发表论文表示,在2015年9月14日检测到引力波信号,其源自於距离地球約13亿光年处的两个質量分別為36太阳质量與29太阳质量的黑洞併合。因為「對LIGO探測器及重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索恩、魏斯和LIGO主任巴里·巴里什榮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59 关系: 加州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學院基普·索恩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华盛顿州太阳质量室女座干涉儀射頻巴里·巴里什中子星三角測量干涉 (物理学)平方平均数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激光器互相关廣義相對論引力波天文学形變信噪比利文斯頓 (路易斯安那州)分光鏡光年国家科学基金会纽约时报爱因斯坦望远镜相位相位调制Einstein@Home莱纳·魏斯頻率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诺贝尔物理学奖質子超新星路易斯安那州麻省理工学院黑洞载波迈克耳孙干涉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赫兹重力波 (相對論)電荷GW150914GW151226GW170104GW170814GW170817格拉斯哥大學...正弦曲線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漢福德區漲落定理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朗納·德瑞福摻釹釔鋁石榴石雷射托爾 扩展索引 (9 更多) »

加州理工学院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加州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加州理工學院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加州理工學院 · 查看更多 »

基普·索恩

基普·斯蒂芬·索恩(Kip Stephen Thorne, )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是在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索恩和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以及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说作家卡尔·萨根保持了长期的好友和同事关系。2009年以前一直担任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教授,是当今世界上研究在天体物理学領域的广义相对论理論與實驗的领导者之一。 2017年,索恩因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与莱纳·魏斯及巴里·巴里什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基普·索恩 · 查看更多 »

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

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Diode-Pumped Solid-State Laser,缩写为DPSS Laser),通过激光泵送给一个固体增益介质,例如,一个红宝石或晶体,带有激光二极管制成的固态激光器。 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的激光器利用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固定波长的激光作为泵浦源,替代了以往用氪灯或氙灯泵浦激光晶体,并且它们通常出现在绿色和其他颜色等的激光笔中。 DPSS激光是一种拥有长寿命、低功耗、高稳定性、光束质量好、能够小型化等多种优势的新一代固体激光器,DPSS激光器已经被运用在光纤通信、空间通讯、环境科学、大气研究、激光打印、医疗器械、光学图象处理等多个高科技领域。 这是一种新型激光器,应用层面比较广,近年在国际上发展很快。它使固体激光有了全新的发展,因此又称为“第二代激光器”。.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 · 查看更多 »

华盛顿州

华盛顿州(State of Washington)是一個位於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州,北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南接俄勒岡州,東臨愛達荷州,西鄰太平洋。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成立,亦是唯一以總統名稱命名的州。並於1889年11月11日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第42個州。 本州共轄有共有39个县。.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华盛顿州 · 查看更多 »

太阳质量

太阳质量(符號為)是天文学上用于测量恒星、星团或星系等大型天体的质量单位,定义为太阳的质量,约为2×1030千克,表示为: 1个太阳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3000倍。 太陽質量也可以用年的長度、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天文單位和萬有引力常數(G)的形式呈現: 現在,天文單位和萬有引力常數的數值都已經被精確的測量,然而,還是不太常用太陽質量來表示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或聯星的質量;只在大質量天體的測量上使用。現今,使用行星際雷達已經測出很準確的天文單位和" G ",但是太陽質量在習俗中仍然繼續被當成天文學歷史上未解的謎題來探究。.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太阳质量 · 查看更多 »

室女座干涉儀

室女座干涉儀(Virgo interferometer)是探測重力波的一個大型干涉儀,位於義大利比薩附近。室女座干涉儀是一個隔離外部干擾迈克耳孙干涉仪:它的反射鏡和儀器被懸掛,和激光束被在真空中運作。室女座干涉儀主要部分是兩個互相垂直的長臂,長度皆為3公里。 室女座干涉儀由五個國家实验室的科学合作组织所組成:法國和義大利、荷蘭、波蘭與匈牙利。其他類似的干涉儀包含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自2007年以來,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和室女座干涉儀共享並共同分析偵測到的數據,並共同發表研究結果。這種合作是必要的:巨大的干涉探測器是不定向的(它們探測了整個天空),它們正在尋找哪些微弱的,很少發生的,並且埋沒于各種來源的儀器噪声的信號。因此,只有在多個儀器同時檢測的引力波才允許科學家聲稱得到一個發現,并且收集有關引力波信號的源的信息。 室女座干涉儀名稱來自室女座星系團,它大約包含1,500個星系,距離地球約5,000萬光年,是離地球最近的大型星系團,並且擁有雙星系統、中子星、黑洞、超新星等等有意思的可能波源,因此觀測到重力波的機會較高。 2016年初,室女座干涉儀逐漸升級,完成後將與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共同合作。先進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自2015年9月後就開始運作。 LIGO的執行董事David Reitze於2016年2月11日宣布於2015年9月首次觀測到GW150914重力波成果。.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室女座干涉儀 · 查看更多 »

射頻

射頻(Radio frequency,縮寫為RF),又稱無線電頻率、無線射頻、高周波,為在3 kHz至300 GHz這個範圍內的震盪頻率,這個頻率相當於無線電波的頻率,以及攜帶著無線電信號的交流電的頻率 。RF通常被用來指電子震盪,而不被用在機械震盪上,然而機械射頻系統仍然是存在的(如與)。 雖然射頻在定義上是用來指一種頻率,但在日常使用中,常被用來當成無線電的同義詞,以利描述無線通訊系統,如射頻識別。 在國際電信聯盟定義的無線電頻率劃分當中:.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射頻 · 查看更多 »

巴里·巴里什

巴里·克拉克·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美国实验物理学家,任加州理工学院林德物理学教授。他是引力波领域的专家,并于2017年“因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与莱纳·魏斯及基普·索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巴里·巴里什 · 查看更多 »

中子星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变反應中耗盡,当它们最终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的内部区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白矮星被压缩成中子星的過程中恒星遭受劇烈的壓縮使其組成物質中的電子併入質子轉化成中子,直徑大約只有十餘公里,但上面一立方厘米的物質便可重達十億噸,且旋轉速度極快。由於其磁軸和自轉軸並不重合,磁場旋轉時所產生的無線電波等各种辐射可能會以一明一滅的方式傳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此時稱作脈衝星。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里之間(質量越大半徑收縮得越小),也就是太陽半徑的30,000至70,000分之一。因此,中子星的密度在每立方公分8×1013克至2×1015克間,此密度大約是原子核的密度。 緻密恆星的質量低於1.44倍太陽質量,則可能是白矮星,但质量大於奧本海默-沃爾可夫極限(3.2倍太陽質量)的恆星会继续發生引力坍縮,則無可避免的將產生黑洞。 由於中子星保留母恆星大部分的角動量,但半徑只是母恆星極微小的量,轉動慣量的減少導致轉速迅速的增加,產生非常高的自轉速率,周期從毫秒脈衝星的700分之一秒到30秒都有。中子星的高密度也使它有強大的表面重力,強度是地球的2×1011到3×1012倍。逃逸速度是將物體由重力場移動至無窮遠的距離所需要的速度,是測量重力的一項指標。一顆中子星的逃逸速度大約在10,000至150,000公里/秒之間,也就是可以達到光速的一半。換言之,物體落至中子星表面的速度也將達到150,000公里/秒。更具體的說明,如果一個普通體重(70公斤)的人遇到中子星,他撞擊到中子星表面的能量將相當於二億噸TNT當量的威力(四倍於全球最巨大的核彈大沙皇的威力)。.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中子星 · 查看更多 »

三角測量

三角測量在三角學與幾何學上是一藉由測量目標點與固定基準線的已知端點的角度,測量目標距離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測量特定位置的距離()。當已知一個邊長及兩個觀測角度時,觀測目標點可以被標定為一個三角形的第三個點。 三角量測亦可意指為超大三角形系統的精確測量,稱作三角量測網路。這源自於威理博·司乃耳於1615-17的作品,他展現出一個點如何能夠從附屬於三個已知點的角度來被定位,是在新的一未知點上量測而不是在先前固定的點上,這樣的問題叫做。調查誤差可被最小化,當大量三角形已建立在最大適當的規模。藉此參考方法,所有在三角內的點皆可被準確地定位。直至1980年代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崛起之前,此三角量測方法被用來準確化大規模的土地測量。.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三角測量 · 查看更多 »

干涉 (物理学)

干涉(interference)在物理学中,指的是兩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空间中重疊時发生叠加,从而形成新波形的現象。 例如采用分束器将一束单色光束分成两束后,再让它们在空间中的某个区域内重叠,将会发现在重叠区域内的光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明暗程度随其在空间中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最亮的地方超过了原先两束光的光强之和,而最暗的地方光强有可能为零,这种光强的重新分布被称作“干涉条纹”。在历史上,干涉现象及其相关实验是证明光的波动性的重要依据 ,但光的这种干涉性质直到十九世纪初才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原因是相干光源的不易获得。 为了获得可以观测到可见光干涉的相干光源,人们发明制造了各种产生相干光的光学器件以及干涉仪,这些干涉仪在当时都具有非常高的测量精度:阿尔伯特·迈克耳孙就借助迈克耳孙干涉仪完成了著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得到了以太风观测的零结果。迈克耳孙也利用此干涉仪測得的精確長度,並因此獲得了190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激光这一高强度相干光源的发明使光学干涉测量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在各种精密测量中都能见到激光干涉仪的身影。现在人们知道,两束电磁波的干涉是彼此振动的电场强度矢量叠加的结果,而由于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也是光子自身的几率幅叠加的结果。.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干涉 (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平方平均数

平方平均数(Quadratic mean),簡稱方均根(Root Mean Square,縮寫為 RMS),是2次方的廣義平均數的表达式,也可叫做2次冪平均數。其計算公式是: 在連續函數\beginf(x)\end的區間\begin\end內,其均方根定義為: f_.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平方平均数 · 查看更多 »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1915年廣義相對論最初被發表之時,並沒有得到穩固的實驗證據支持,已知道的是它正確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的反常進動,並且在哲學層面,它令人滿意地結合了艾薩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1919年,光波在引力場中的軌跡被發現似乎會彎曲,正如廣義相對論所預測;但一直要等到1959年,一系列精確度實驗才開始進行,從而準確地檢驗了許多廣義相對論在弱引力場極限中的預測,並大大降低了理論於現實偏差的可能性。1974年起,拉塞爾·赫爾斯、約瑟夫·泰勒等人研究脈沖雙星的物理行為,其所受到的引力比在太陽系之中要大得多。無論是太陽系中的弱引力場極限,或是脈衝星系統中更強的引力場,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已有相當優良的實驗證據。.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 查看更多 »

二氧化碳激光器

二氧化碳激光器(Carbon dioxide laser)是由贝尔实验室在1964年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气体激光器,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工业用激光。目前世界上功率最高的激光器就是以二氧化碳气体为能源。另外,二氧化碳激光器的效率非常高,能源的转化率达到20%。 二氧化碳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波长为9.4-10.6微米,属于红外线。.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二氧化碳激光器 · 查看更多 »

互相关

在统计学中,互相关有时用来表示两个随机矢量 X 和 Y 之间的协方差cov(X, Y),以与矢量 X 的“协方差”概念相区分,矢量 X 的“协方差”是 X 的各标量成分之间的协方差矩阵。 在信号处理领域中,互相关(有时也称为“互协方差”)是用来表示两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个度量,通常通过与已知信号比较用于寻找未知信号中的特性。它是两个信号之间相对于时间的一个函数,有时也称为“滑动点积”,在模式识别以及密码分析学领域都有应用。 对于离散函数 fi 和 gi 来说,互相关定义为 其中和在整个可能的整数 j 区域取和,星号表示复共轭。对于连续信号 f(x) 和 g(x) 来说,互相关定义为 其中积分是在整个可能的 t 区域积分。 互相关实质上类似于两个函数的卷积。.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互相关 · 查看更多 »

廣義相對論

广义相对论是現代物理中基于相对性原理利用几何语言描述的引力理论。该理论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人自1907年开始发展,最终在1915年基本完成。广义相对论将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與狭义相对论加以推廣。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而时空的曲率则通过爱因斯坦场方程和处于其中的物质及辐射的能量與动量联系在一起。 从广义相对论得到的部分预言和经典物理中的对应预言非常不同,尤其是有关时间流易、空间几何、自由落体的运动以及光的传播等问题,例如引力场内的时间膨胀、光的引力红移和引力时间延迟效应。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至今为止已经通过了所有观测和实验的验证——广义相对论虽然并非当今描述引力的唯一理论,但却是能够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最简洁的理论。不过仍然有一些问题至今未能解决。最为基础的即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定律应如何统一以形成完备并且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比如它预言了某些大质量恒星终结后,会形成时空极度扭曲以至于所有物质(包括光)都无法逸出的区域,黑洞。有证据表明恒星质量黑洞以及超大质量黑洞是某些天体例如活动星系核和微类星体发射高强度辐射的直接成因。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会形成引力透镜现象,这使得人们可能观察到处于遥远位置的同一个天体形成的多个像。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已经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在2015年9月直接观测到。此外,广义相对论还是现代宇宙学中的的理论基础。.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廣義相對論 · 查看更多 »

引力波天文学

引力波天文学(Gravitational-wave astronomy)是观测天文学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发展基础是广义相对论中引力的辐射理论在各类相对论性天体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传统天文学主要是使用电磁波來觀測各種天體系統,而引力波天文学則是通过引力波来观测发出引力辐射的天体系统。由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相比强度十分微弱,引力波的直接观测需要利用到當今最高端科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於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隔年他又在理论上预言引力波的存在。然而,在之後一世紀時間,引力波都未能在实验上直接被检测到。間接的觀測最早是1974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发现的脉冲双星,PSR 1913+16,其軌道的演化遵守引力波理論的預測,兩人因此榮獲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隨後,又觀測到很多其它脈衝雙星,它們的軌道的演化都符合引力波理論的預測。 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團隊與處女座干涉儀團隊於華盛頓舉行的一場記者會上宣布人類對於重力波的首個直接探測結果。所探測到的重力波來源於雙黑洞併合。兩個黑洞分別估計為29及36倍太陽質量,這次探測為物理學家史上首次由地面直接成功探測重力波。同年6月15日,LIGO團隊宣布,第二次直接探測到重力波。所探測到的重力波也來源於雙黑洞併合。兩個黑洞分別估計為14.2及7.8倍太陽質量,之後,又陸續確認探測到多次重力波事件。巴里·巴里什,莱纳·魏斯及基普·索恩因领导此项工作而荣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引力波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形變

在機械工程學裏,形變定義為由於外力作用而造成的形狀改變,這外力可能是拉力、推力、剪力、彎力或扭力等。形變時常是用應變來描述。 如右圖可見,壓縮負載造成了圓筒的形變,原本的形狀(虛線)已經改變(形變),圓筒的側面凸出。圓筒雖然沒有裂開或敗壞,但其強度並不足以在負載下保持形狀不變,因此側面凸漲出來。 形變可能是暫時性的,就像放鬆的彈簧會回到原來的長度;形變也可能是永久性的,當物體不可逆地彎曲時便為永久形變。若过了一定的限度则不能恢复原状,这样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此限度称作弹性限度。.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形變 · 查看更多 »

信噪比

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缩写为SNR或S/N)是科学和工程中所用的一种度量,用於比較所需訊號的强度與背景雜訊的强度。其定義為訊號功率与雜訊功率的比率,以分貝(dB)为单位表示。大於比率1:1(高於0分貝)表示訊號多於雜訊。信噪比通常用於描述電子訊號,也可以應用在各種形式的訊號,比如內的同位素量,或細胞間的生物化學信號。.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信噪比 · 查看更多 »

利文斯頓 (路易斯安那州)

利文斯頓(Livingston)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縣的县府,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它有1,342名居民。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造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位于利文斯頓。.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利文斯頓 (路易斯安那州) · 查看更多 »

分光鏡

分光鏡為一光學儀器,可以將一束光線分成兩束,是多數干涉儀的重要組件。.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分光鏡 · 查看更多 »

光年

光年(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9.46兆千米(9.46千米或英里。 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 天文學中另三個常用的單位是秒差距、天文單位與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為149,597,870,700公尺,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299,792,458公尺。 例如,世界上最快的飛機可以達到每小時1萬1260千米的時速(2004年11月1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飛機最高速度紀錄是1萬1260千米/小時),依照這樣的速度,飛越一光年的距離需要用9萬5848年。而常見的客機大約是885千米/小時,這樣飛行1光年則需要122萬0330年。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極軌道的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最高速度為73.61千米/秒(即約26萬5000千米/小時),這樣的速度飛越1光年的距離約需要4075年的時間。.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光年 · 查看更多 »

国家科学基金会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缩写为NSF)是一个美国政府独立机构,支持除医学领域外的科学和工程学基础研究和教育,负责医学的同类机构为国家卫生研究院。2007年NSF财政预算为59.1亿美金,NSF资助的项目占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美国大学基础研究的20%。在某些领域,如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NSF是主要的联邦赞助者。 NSF的主任、副主任和理事会24位成员,由美国总统任命、美国参议院批准。NSF主任和副主任负责管理、计划、预算和日常运作。NSF理事会一年开会6次,确定政策。.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国家科学基金会 · 查看更多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纽约时报 · 查看更多 »

爱因斯坦望远镜

爱因斯坦望远镜是欧洲万有引力天文台(EGO)正在建造的一部望远镜,希望能够验证爱因斯坦提出的引力波理论并用于探测黑洞 。 爱因斯坦望远镜将建造在一个12英里长、埋入地0.5英里的隧道网中。有两个长6英里的臂,每个臂的终端放置反射目标,高精度激光沿着两个臂前进,末端的目标各反射一束激光。当引力波同粒子相互作用时,引力波会被粒子拉伸或收缩。计算机根据粒子拉伸和收缩的差异来计算引力波。预计将于2015年落成。 目前正在为爱因斯坦望远镜选址。.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爱因斯坦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相位

位(phase),是描述訊號波形變化的度量,通常以度(角度)作為單位,也稱作相角或相。當訊號波形以週期的方式變化,波形循環一周即為360º。常應用在科學領域,如數學、物理學、電學等。.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相位 · 查看更多 »

相位调制

位调制(PM)是将信息编码为载波的瞬时相位变化的一种調變模式。 相位调制广泛用于发射无线电波,并且是大量技术(如Wifi、GSM和卫星电视)背后的许多数字传输编码方案的一部分。 在中,PM用来产生信号和波形,例如在中实现了。相关的一种声音合成叫做用于。.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相位调制 · 查看更多 »

Einstein@Home

Einstein@Home,是一个由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主辦,基于BOINC计算平台的分布式计算项目。.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Einstein@Home · 查看更多 »

莱纳·魏斯

莱纳·“莱”·魏斯(Rainer "Rai" Weiss,)是美國理論物理學者,因在引力物理學與天文物理學的貢獻而知名於學術界,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榮譽教授。在他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為發展出激光干涉術,其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關鍵技術。魏斯是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科學工作小組的主席。 2017年,魏斯因对LIGO探测器及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而与巴里·巴里什及基普·索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莱纳·魏斯 · 查看更多 »

頻率

频率(Frequency)是单位时间内某事件重复发生的次数,在物理学中通常以符号f 或\nu表示。采用国际单位制,其单位为赫兹(英語:Hertz,简写为Hz)。设\tau时间内某事件重复发生n次,则此事件发生的频率为f.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頻率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重定向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title.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诺贝尔物理学奖 · 查看更多 »

質子

|magnetic_moment.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質子 · 查看更多 »

超新星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而期间内一颗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以与太阳在其一生中辐射能量的总和相當。恒星通过爆炸会将其大部分甚至几乎所有物质以可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抛散,并向周围的星际物质辐射激波。这种激波会导致形成一个膨胀的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壳状结构,这被称作超新星遗迹。超新星是星系引力波潛在的強大來源。初級宇宙射線有很大的比例來自超新星 。 超新星比新星更有活力。超新星的英文名稱為 supernova,nova在拉丁語中是“新”的意思,這表示它在天球上看上去是一顆新出現的亮星(其實原本即已存在,因亮度增加而被認為是新出現的);字首的super-是為了將超新星和一般的新星有所區分,也表示超新星具有更高的亮度。超新星這個名詞是沃爾特·巴德和弗裡茨·茲威基在1931年創造的。 超新星可以用兩種方式之一觸發:突然重新點燃核融合之火的簡併恆星,或是大質量恆星核心的重力塌陷。在第一種情況,一顆簡併的白矮星可以透過吸積從伴星那兒累積到足夠的質量,或是吸積或是合併,提高核心的溫度,點燃碳融合,並觸發失控的核融合,將恆星完全摧毀。在第二種情況,大質量恆星的核心可能遭受突然的引力坍縮,釋放重力位能,可以創建一次超新星爆炸。 最近一次觀測到銀河系的超新星是1604年的克卜勒之星(SN 1604);回顧性的分析已經發現兩個更新的殘骸 。對其它星系的觀測表明,在銀河系平均每世紀會出現三顆超新星,而且以現在的天文觀測設備,這些銀河超新星幾乎肯定會被觀測到 。它們作用的角色豐富了星際物質與高質量的化學元素。此外,來自超新星向外膨脹的激波可以觸發新恆星的形成。.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超新星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安那州

路易斯安娜州(État de la Louisiane; State of Louisiana),簡稱路州,是美國的一個州,位於墨西哥灣沿岸。此州以對比強烈的文化、地理景觀著名。如嘉年華會的狂歡和荒野沼澤地中的寂靜;並混合了美國幾乎所有的重要文化元素,如印地安、西班牙、法國、英國和非洲等文化。盛產石油。.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路易斯安那州 · 查看更多 »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為MIT)是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成立於1861年,當時目的是為了響應。學校採用了辦學,早期著力於應用科學與工程學的實驗教學。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在二戰及冷戰期間,致力開發電腦、雷達及慣性導航系統技術;戰後的防禦性科技研究使學校得以進一步發展,教職員人數及校園面積在的帶領下有所上升。大學於1916年遷往現在位於查爾斯河北岸的校址,沿岸伸延逾,佔地。 擁有6間學術學院、32個學系部門的麻省理工學院常獲納入全球最佳學府之列。學校一直聞名於物理科學與工程學的教研,但在近代亦大力發展諸如生命科學、經濟學、管理學、語言學等其他學術範疇。別名「工程師」的麻省理工體育校隊合計31支,涵蓋不同項目,學生因此可參與不同類型的跨校體育聯賽。 ,著名麻省理工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包括了91位諾貝爾獎得主、52位國家科學獎章獲獎者、45位羅德學者、38名麥克阿瑟獎得主、6名菲爾茲獎獲獎者、25位图灵奖得主。此校同時具很強的創業文化,由其校友所創辦的公司利潤總值相當於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麻省理工学院 · 查看更多 »

黑洞

黑洞(英文:black hole)是根據廣義相對論所推論、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和星體(並非是一般認知的「洞」概念)。黑洞是由質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盡後,發生引力坍缩而形成。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致于大量可測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連传播速度極快的光子也逃逸不出來。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黑洞。在黑洞的周圍,是一個無法偵測的事件視界,標誌著無法返回的臨界點,而在黑洞中心有一個密度趨近於無限的奇異點。 當恆星內部氫元素全部核融合完畢時,因燃料用完無法抵抗自身重力而開始向內塌陷,但隨著壓力越來越高,內部的重元素會重新開始燃燒導致瞬間膨脹,這時恆星的體積將暴增至原先的數十倍至百倍,這便是紅巨星,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無論是紅巨星或是超新星,都會將外部物質全部吹飛,直到連重元素也燒完時,重力又會使得恆星繼續向內塌陷,最後形成一顆與月球差不多大小的白矮星,質量稍大的恆星則會形成中子星,會放出規律的電磁波,至於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繼續塌陷,強大的重力使周圍的空間產生扭曲,最後形成一個密度每立方公分約一億噸的天體:「黑洞」。直至目前為止,所發現質量最小的黑洞大約有3.8倍太陽質量。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的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黑洞軌跡,來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黑洞是天文物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題材之一,在科幻小說、電影甚至報章媒體經常可見將黑洞作為素材。迄今,黑洞的存在已得到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的绝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同,並且天文界不時提出於宇宙中觀測到已存在的黑洞。 根據英國物理學者史蒂芬·霍金於2014年1月26日的論據:愛因斯坦的重力方程式的兩種奇點的解,分別是黑洞跟白洞。不過理論上黑洞應該是一種「有進沒出」的天體,而白洞則只能出而不能進。然而黑洞卻有粒子的輻射,所以不再適合稱其名為黑洞,而應該改其名為「灰洞」,先前認為黑洞可以毀滅資訊情報的看法,是他「最大的失誤」。.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黑洞 · 查看更多 »

载波

载波(carrier wave)是指被调制以传输信号的波形,一般为正弦波。一般要求正弦载波的频率远远高于调制信号的带宽,否则会发生混叠,使传输信号失真。 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一般需要发送的数据的频率是低频的,如果按照本身的数据的频率来传输,不利于接收和同步。使用载波传输,我们可以将数据的信号加载到载波的信号上,接收方按照载波的频率来接收数据信号,有意义的信号波的波幅与无意义的信号的波幅是不同的,将这些信号提取出来就是我们需要的数据信号。 载波就是携带信息/信号的波形,它携带的方式是进行频率、振幅、相位间隔调制。 電子計算機科學中,基頻(baseband)加上載波(carrier wave)而成為寬頻(broadband)。 Category:调制与解调.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载波 · 查看更多 »

迈克耳孙干涉仪

迈克耳孙干涉仪(Michelson interferometer)是光学干涉仪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明者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是一束入射光分为两束后各自被对应的平面镜反射回来,这两束光从而能够发生干涉。干涉中两束光的不同光程可以通过调节干涉臂长度以及改变介质的折射率来实现,从而能够形成不同的干涉图样。迈克耳孙和爱德华·莫雷使用这种干涉仪于1887年进行了著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证实了以太的不存在,启发了狭义相对论。.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迈克耳孙干涉仪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查看更多 »

赫兹

赫兹(符号:Hz)是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表示内周期性事件发生的次数。赫兹是以首个用实验验证电磁波存在的科学家海因里希·赫兹命名的,常用于描述正弦波、乐音、无线电通讯以及计算机时钟频率等。.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赫兹 · 查看更多 »

重力波 (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裡,重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當投擲石頭到池塘裡時,會在池塘表面產生漣漪,從石頭入水的位置向外傳播。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會在時空產生漣漪,從帶質量物體位置向外傳播,這時空的漣漪就是重力波。由於廣義相對論限制了引力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為光速,因此會產生重力波的現象。相反地說,牛頓重力理論中的交互作用是以無限的速度傳播,所以在這一理論下並不存在重力波。 由於重力波與物質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重力波很不容易被傳播途中的物質所改變,因此重力波是優良的信息載子,能夠從宇宙遙遠的那一端真實地傳遞寶貴信息過來給人們觀測。重力波天文學是觀測天文學的一門新興分支。重力波天文學利用重力波來對於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進行數據收集,例如,像白矮星、中子星與黑洞一類的星體所組成的聯星,另外,超新星與大爆炸也是劇烈天文事件所製成的重力波波源。原則而言,天文學者可以利用重力波觀測到超新星的核心,或者大爆炸的最初幾分之一秒,利用電磁波無法觀測到這些重要天文事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於1916年預言了重力波的存在。1974年,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發現赫爾斯-泰勒脈衝雙星。這雙星系統在互相公轉時,由於不斷發射重力波而失去能量,因此逐漸相互靠近,這現象為重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首個間接證據。科學家也利用重力波探測器來觀測重力波現象,如簡稱LIGO的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團隊與處女座干涉儀團隊共同宣布,人类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测到重力波,其源自於双黑洞合併。之後,又陸續多次探測到重力波事件,特別是於2017年8月17日首次探測到源自於雙中子星合併的重力波事件GW170817。除了LIGO以外,另外還有幾所重力波天文台正在建造。2017年,萊納·魏斯、巴里·巴利許與基普·索恩因成功探測到重力波,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重力波 (相對論) · 查看更多 »

電荷

在電磁學裡,電荷(electric charge)是物質的一種物理性質。稱帶有電荷的物質為「帶電物質」。兩個帶電物質之間會互相施加作用力於對方,也會感受到對方施加的作用力,所涉及的作用力遵守庫侖定律。电荷分为两种,「正电荷」与「负电荷」。带有正电荷的物质称为「带正电」;带有负电荷的物质称为「带负电」。假若两个物质都带有正电或都带有负电,则称这两个物质「同电性」,否则称这两个物质「异电性」。两个同电性物质会相互感受到对方施加的排斥力;两个异电性物质会相互感受到对方施加的吸引力。 电荷是许多次原子粒子所拥有的一种基本守恒性质。称带有电荷的粒子为「带电粒子」。电荷决定了带电粒子在电磁方面的物理行为。静止的带电粒子会产生电场,移动中的带电粒子会产生电磁场,带电粒子也会被电磁场所影响。一个带电粒子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电磁力或电磁交互作用。这是四种基本交互作用中的一种。.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電荷 · 查看更多 »

GW150914

GW150914是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的引力波现象,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的引力波。相关探测结果由LIGO、處女座干涉儀(VIRGO)研究团队于2016年2月11日共同宣布。这束产生于双黑洞的引力波信号与广义相对论中对双黑洞旋近、併合以及併合后的黑洞会发生衰荡(ringdown)的理论预测相符。同时GW150914也是人类对双黑洞併合的首度观测,展示了双黑洞系统确实存在,且其併合在宇宙的目前阶段仍能发生。 信號名稱GW150914的意義為「重力波2015年9月14日」,GW是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150914是發現日期。 对于引力波的实验探寻已经超过了50年。其与物质间的作用十分微弱,以致爱因斯坦本人都怀疑其是否能被探测到。此次探测到的引力波所造成的时空变化相对于LIGO探测器的一个干涉臂而言,相当于头发丝的宽度之于地球与太阳外最近恒星的距离。然而在併合最后阶段,等价于约3倍太阳质量的能量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以引力波的形式释出,瞬时功率非常巨大,大于可观测宇宙中所有星体发光功率总和。 此次探测验证了广义相对论最后一项未被证实的理论预测,同时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纪元。引力波就此作为一种粒子和电磁波之外的新的探针,将被用于探测过去未能探测到的天体现象,如中子星的诞生、演化以及衰亡以及宇宙诞生之初的图景。.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GW150914 · 查看更多 »

GW151226

GW151226是由先進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aLIGO)于2015年12月26日探测到的引力波现象,是人类繼GW150914引力波事件後第二次直接探测到的引力波。相关探测结果是由LIGO與VIRGO團隊于2016年6月15日宣布。这一束产生于双黑洞的引力波信号与广义相对论中对双黑洞旋近、併合以及併合后的黑洞会发生衰荡(ringdown)的理论预测相符。同时GW151226也是人类对双黑洞併合的第二度观测,再度展示了双黑洞系统确实存在,且其合并在宇宙的目前阶段仍能发生。.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GW151226 · 查看更多 »

GW170104

GW170104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17年1月4日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2017年6月1日,LIGO和处女座干涉仪组成的合作团队宣布,他们已经可靠地证实这个信号。这是人类发现的,前两个是GW150914和GW151226。.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GW170104 · 查看更多 »

GW170814

GW170814 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干涉仪(VIRGO)于2017年8月14日联合探测到的一次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事件。 2017年9月27日,LIGO和VIRGO公布了观察信号,GW170814成为继GW150914, GW151226和GW170104之后第四起认证的引力波事件。 它也是第一起LIGO和VIRGO联合探测到的双黑洞并合事件。.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GW170814 · 查看更多 »

GW170817

GW170817是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干涉儀(VIRGO)在2017年8月17日觀測到的引力波事件,其出自於兩個中子星併合在一起。在此之前觀測到的幾次引力波事件都是出自於兩個黑洞併合。學者認為,不會觀測到關於黑洞併合的任何相關的電磁波信號。這次中子星併合事件的後續電磁現象也被很多種不同波段的望遠鏡觀測到,這標誌著的新紀元已經來臨。 對於這一次併合事件,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觀測方法分別見證到不同的現象:.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GW170817 · 查看更多 »

格拉斯哥大學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位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創立於1451年,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為全球65名,英國前10名頂尖世界名校 。蘇格蘭歷史第二悠久、全英國校齡第四的一所久负盛名的公立大學。格拉斯哥商學院位居全歐洲第8名,全球排名前50名,金融碩士排名中位居世界第48名,2014年度英國官方(REF)研究實力為全英國第13名。在近六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格拉斯哥大學培養出许多知名人物,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热力学温标概念的开尔文,蒸汽机的改良者詹姆斯·瓦特,以及外科手术消毒技术创立者约瑟夫·李斯特等, retrieved 22nd April 2006 (dead link),更培养出四名现代高等教育大学的创始人。當中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33年被格拉斯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格拉斯哥大学,同时也是国际大学组织Universitas 21的缔造者之一, retrieved 22nd April 2006 (dead link) ,以及英国精英大学集团罗素集团的缔约成员, retrieved 22nd April 2006。 格拉斯哥大学最近被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选为2006/2007年苏格兰年度大学。.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格拉斯哥大學 · 查看更多 »

正弦曲線

正弦曲線或正弦波(Sinusoid/Sine wave)是一種來自數學三角函數中的正弦比例的曲線。也是模拟信号的代表,與代表數位信號的方波相對。.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正弦曲線 · 查看更多 »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在光学中,法布里-佩罗干涉仪(英文:Fabry–Pérot interferometer)是一种由两块平行的玻璃板组成的多光束干涉仪,其中两块玻璃板相对的内表面都具有高反射率。法布里-佩罗干涉仪也经常称作法布里-佩罗谐振腔,并且当两块玻璃板间用固定长度的空心间隔物来间隔固定时,它也被称作法布里-佩罗标准具或直接简称为标准具(来自法语étalon, 意为“测量规范”或“标准”),但这些术语在使用时并不严格区分。这一干涉仪的特性为,当入射光的频率满足其共振条件时,其透射频谱会出现很高的峰值,对应着很高的透射率。法布里-佩罗干涉仪这一名称来自法国物理学家夏尔·法布里和阿尔弗雷德·佩罗。 法布里-佩罗干涉仪的共振特性和二项色性滤镜所利用的共振特性是相同的。实质上,二项色性滤镜是由很薄的法布里-佩罗干涉仪组连续排列得到的,从而在设计上它们有着相同的数学处理方法。法布里-佩罗干涉仪还被广泛应用在通信、激光和光谱学领域,它主要用於精确测量和控制光的频率和波长。当代工艺已经能够制造出非常精密且可调谐的法布里-佩罗干涉仪。.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 查看更多 »

漢福德區

漢福德區(Hanford Site),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哥倫比亞河畔漢福德鎮,由美國聯邦政府設置與管理,用來處理各種核能廢料產物,是美國最大的放射性核廢料處理廠區。這個地區有許多別名,例如漢福德計劃(Hanford Project)、漢福德工廠(Hanford Works)、漢福德工程工廠(Hanford Engineer Works,HEW)或漢福德核能儲存地(Hanford Nuclear Reservation,HNR)。它於1943年建立,最早是曼哈顿计划的一部份。在此地,興建了B反應堆(B Reactor),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鈽運作的核反应堆。冷戰期間,美國在此地建造核子武器。在冷戰結束後,成為核能廢料儲存地。因為長期在此製造核能產品,曾经一度漢福德區成為美國遭核能污染最嚴重的廠區。现已经演变为美国能源部所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漢福德區 · 查看更多 »

漲落定理

漲落定理是統計力學中的一個定理,用來處理遠離熱力學平衡(熵最大值)之下,系統的熵會在某一定時間中增加或減少的相對機率。熱力學第二定律預測一獨立系統的熵應該趨向增加,直到其達到平衡為止,但在統計力學被發現之後,物理學家了解到第二定律只是統計上的一種行為,因此應該總是有一些機率會使得獨立系統的熵會自發性地減少;漲落定理準確地量化了此機率。.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漲落定理 · 查看更多 »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缩写:LIGO)是探测引力波的一个大规模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台,其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汉福德與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分別建有激光干涉儀。利用兩個幾乎完全相同的干涉儀共同進行篩檢,可以大幅度減少誤判假引力波的可能性。干涉儀的靈敏度極高,即使臂長為4千米的干涉臂的長度發生任何變化小至質子的電荷直徑的萬分之一,都能夠被精確地察覺。 LIGO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由加州理工学院與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者基普·索恩、朗納·德瑞福與莱纳·魏斯領導創建的一个科學项目,兩個學院共同管理與營運LIGO的日常操作。在2002年至2010年之間,LIGO進行了多次探測實驗,蒐集到大量數據,但並未探測到引力波。為了提升探測器的靈敏度,LIGO於2010年停止運作,進行大幅度改良工程。2015年,LIGO重新正式探测引力波。負責组织参与该项目的人員,估計全球約有1000多个科学家參與探測引力波,另外,在2016年12月約有44萬名活跃的Einstein@Home用户。。 在2016年2月11日,和Virgo协作共同发表论文表示,在2015年9月14日检测到引力波信号,其源自於距离地球約13亿光年处的两个質量分別為36太阳质量與29太阳质量的黑洞併合。因為「對LIGO探測器及重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索恩、魏斯和LIGO主任巴里·巴里什榮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朗納·德瑞福

朗納·德瑞福(Ronald Drever,),英國實驗物理學者,加州理工學院榮譽教授,是LIGO計畫創始人之一。德瑞福是能夠穩定激光的的發明者之一。對於2015年9月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創舉,這技術具有關鍵性作用。 在格拉斯哥大學,德瑞福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後來,他被聘請至加州理工學院。在那裏,他成立了一個引力波計畫。 德瑞福最近期的研究涉及到發展一種光學浮置科技,其可以使得實驗儀器與地震隔離。德瑞福退休后因痴呆症而在蘇格蘭的一家療養院休養。德瑞福已于2017年3月7日在苏格兰爱丁堡逝去,享年85岁。.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朗納·德瑞福 · 查看更多 »

摻釹釔鋁石榴石雷射

摻釹釔鋁石榴石雷射(Nd:YAG Laser)是以摻釹釔鋁石榴石(釔鋁石榴石中約有1%的釔被釹取代)這種晶體來做為雷射介質的固體雷射。這種雷射首先在1964年由J.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摻釹釔鋁石榴石雷射 · 查看更多 »

擺是一種實驗儀器,可用來展現種種力學現象。最基本的擺由一條繩或竿,和一個錘組成。錘繫在繩的下方,繩的另一端固定。當推動擺時,錘來回移動。擺可以作一個計時器。.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擺 · 查看更多 »

托爾

托尔可能指:.

新!!: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托爾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