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澳大利亚工党和班·奇夫利相似
澳大利亚工党和班·奇夫利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堪培拉,冷战,羅伯特·孟席斯,詹姆斯·斯卡林,H·V·伊瓦特,民主社会主义,澳大利亚共产党,澳大利亚联合党,澳大利亚自由党,澳大利亞財政部長,澳洲高等法院,新南威爾士州。
堪培拉
坎培拉(Canberra),或譯--,是澳大利亞聯邦首都。它是澳洲最大的內陸城市,人口超過36.7萬人,在澳洲所有城市裡排名第八。它座落於澳大利亞首都領地北端,距離澳洲東岸兩大都會城市悉尼和墨爾本分別為280公里和660公里。 澳大利亞聯邦1908年決定在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之間的折中地理位置定都,即今天的堪培拉。它是澳洲少數全城規劃興建的規劃城市,1913年動工,總體規劃由美國芝加哥建築師和夫婦設計。格里芬夫婦的設計在當時的全球設計競賽中脫穎而出,結合圓形、六邊形、三角形等幾何圖案,並以以首都領地的地形特色為主軸打造而成。城市的設計受到花園城市運動影響,拋掉以公園作為點綴的舊有觀念,將許多重要區域直接融入天然植被,因而享有「天然首都」美譽。然而,堪培拉的發展之初便面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恐慌,計畫歧見劇增、都市發展速度大幅下滑。二次大戰結束後,在總理羅伯特·孟席斯倡議下,國家首都發展委員會成立,統籌堪培拉的發展,堪培拉開始以新興首都之姿蓬勃發展。澳大利亞首都領地現屬自治領地,同時兼負州級政府和堪培拉地方政府的職責,但部分權力仍由聯邦政府的國家首都局掌控。 作為澳大利亞政治中心,堪培拉城內建有澳洲國會大廈、澳洲高等法院和眾多其他政府部門與外交機關。它也是許多全國性社會和文化機構的所在地,例如澳洲戰爭紀念館、澳洲國立大學、、澳洲國立美術館、澳洲國立博物館及澳洲國家圖書館。澳大利亞軍隊總部,以及主要軍事教育機構和澳洲國防學院也設在堪培拉。 堪培拉居民人口以公務人員居冠,失業率、平均收入皆優於國家平均值,物價也相對偏高,其部分原因是由於相對受限的發展規定。聯邦政府是堪培拉最大的單一雇主,同時在領地生產總值佔了最高貢獻比例。堪培拉的高等教育水平較高,境內人口結構也較年輕。.
堪培拉和澳大利亚工党 · 堪培拉和班·奇夫利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羅伯特·孟席斯
羅伯特·戈登·孟席斯爵士,KT,AK,CH,FRS,QC(Sir Robert Gordon Menzies,),澳洲政治家,是在任時間最長的澳洲總理,前後任職達18年半。孟席斯爵士早年屬於澳洲聯合黨,後來經歷過了一段艱難時期,再創立澳洲自由黨,此後仕途一帆風順,並對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澳洲政壇起重要影響力。另外,不論在議會還是選舉場合,孟席斯爵士皆以雄辯滔滔著稱。.
澳大利亚工党和羅伯特·孟席斯 · 班·奇夫利和羅伯特·孟席斯 ·
詹姆斯·斯卡林
詹姆士·亨利·斯卡林(James Henry Scullin;),昵称“吉姆·斯卡林”(Jim Scullin),是澳大利亚工党籍政治家,第九任澳大利亚总理。斯卡林1929年带领工党赢得大选。就职两天后发生1929年华尔街股灾,并在澳大利亚引发大萧条。斯卡林政府因此被经济危机困扰,同时人际关系问题和政策分歧导致党内分裂为三派,因此1931年末政府倒台。虽然他的总理任期内政府相当混乱,斯卡林在世时一直是工党劳工运动内的领导人物,在卸任总理后在党内担任要职直到1949年退休。 斯卡林的父母是工人阶级的爱尔兰移民,斯卡林早年在巴拉瑞特做过劳力工并经营过杂货铺。他自学了文化知识,并热衷辩论,在1903加入工党,开始了跨越50年的政治生涯。入党后,他担任了政治组织职务和党营报刊编辑,1910年首次入选澳大利亚众议院,1922年再次当选并担任议员至1949年。在国会,斯卡林很快成为工党的领导性人物之一,1927年成为副党魁,1928年成为党魁、反对党领袖。 1929年大选中,斯卡林带领工党夺得压倒性胜利,但几天后事态就发生戏剧性变化。华尔街危机迅速导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危机,澳大利亚由于负债较高受到特别大的冲击。作为反应,斯卡林和他的财政部长泰德·西奥多在1930年和1931年数次制定了基于赤字财政以及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计划,偿还外债、减轻农民负担以及采用经济刺激政策缓解失业率。虽然在30年代末随着经济学界的“凯恩斯革命”这类政策会在西方国家广泛受到接受,在1931年的时候这种政策还被认为是非常激进的,反对者认为这种政策会引起超级通货膨胀和经济毁灭。因此在实行政策时,斯卡林政府屡屡受到仍被保守党派控制的参议院、观点保守的联邦银行董事局以及国家借贷理事会的阻挠。 面对着政府破产的威胁,斯卡林被迫妥协,接受了“州长计划”,此计划由数州州长商定,于联邦政府计划相比要保守的多,主要以缩减政府开支来应对危机。开支缩减对领退休金的老人以及其他工党的核心支持群体影响特别大,在国会内引起党团叛乱,发生多起议员倒戈。在经历数月的内讧之后斯卡林政府倒台,在接下去的1931年的联邦大选中工党被新成立的澳大利亚联合党以决定性的多数击败。 此后斯卡林留任党魁达四年之久,但党内的分裂一直到1935年斯卡林卸任、成为后座议员后才得以缓解。斯卡林成为党内受尊敬的元老人物,特别在税收和政府财政方面成为专家,在工党1941年重新执政后为这两方面的改革政策作出相当贡献。虽然斯卡林对自己的总理任期较失望,但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他的许多政见在后来的工党政府治下付诸实行,1953年去世。 Category:澳大利亚总理 Category:澳大利亞工黨黨員 Category: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
澳大利亚工党和詹姆斯·斯卡林 · 班·奇夫利和詹姆斯·斯卡林 ·
H·V·伊瓦特
H·V·伊瓦特博士,全名赫伯特·威爾·伊瓦特博士(英语:Herbert Vere Evatt,),是澳大利亚法學家、法官、律師、政治家和作家。聯合國大會主席。 伊瓦特生於新南威爾士州小鎮梅特兰,後入讀悉尼老牌名校堡壘街中學,後贏得獎學金入讀悉尼大學,1915年獲一級榮譽文學士學位(數學、邏輯、哲學和英語專業)及哲學專業的大學獎章,1916年獲文碩士學位,1918年獲一級榮譽法學士學位及法律專業的大學獎章,1919年畢業,成爲该校歷史上少有的兩次獲大學獎章的學生之一。 1924年又以論文方式獲得極少頒發的法學博士學位(澳大利亞法律專業的博士學位是“法學哲學博士”,法學博士只用以表彰對法律學有特別貢獻的研究)。伊瓦特的正式稱謂(也是聯合國使用的正式中文譯名)是“H·V·伊瓦特博士”,但生前一般被稱爲“博士”(Doc)。 伊瓦特1930-1940年任澳大利亞高等法院法官。高院法官是終身職務,但伊瓦特爲了從政而辭職,1941-1949年歷任澳大利亞副總理、律政部長、外交部長等。1948-1949年曾任聯合國大會第三屆主席,並參與起草世界人权宣言。1946年任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首任主委。1951-1960年任澳大利亞工黨領袖,但未能領導工黨贏得大選而無緣總理職位。1955年伊瓦特與黨内天主教反共派的決裂造成了工黨的一次大分裂。1960年伊瓦特辭職並退出政壇后1960-1962年任新南威爾士州首席大法官。.
H·V·伊瓦特和澳大利亚工党 · H·V·伊瓦特和班·奇夫利 ·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是一種把现代民主宪政和社会主义经济合为一体的政治意識形態。由于何为“民主”、何为“社会主义”存在很大争议,民主社会主义也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民主”通常意味着普选、多党制、司法独立、政治自由,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一党专政。而社会主义经济则需要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模式可以为计划经济、参与型经济或者市场社会主义。在实际执政过程中,许多民主社会主义者允许了多样型经济发展,并没有完全取缔市场经济,并着重于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和财富的再分配。民主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它比一般的社會民主主義更为左倾;大部分民主社会主义者在政治光谱上属于左翼,少部分则属于极左翼。部分民主社会主义者也参加社會民主主義者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民主党。.
民主社会主义和澳大利亚工党 · 民主社会主义和班·奇夫利 ·
澳大利亚共产党
澳大利亚共产党,澳大利亚历史上的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成立于1920年。当年10月澳大利亚左派和社会主义小组于悉尼召开会议。11月建党,伊尔斯曼当选总书记。1930年代曾组织多次罢工。1935年,提出反战反法西斯口号。1951年制订党纲《澳大利亚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主张和平实现社会主义。1964年,中蘇分裂之後,支持中國共産黨和毛主义的黨員退党并另外組建了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1971年,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运动,当时的澳共中央对镇压持批判态度,因此坚持支持苏共的亲苏派(或斯大林派)于1971年分裂组建澳大利亞社会党。冷战后期,澳共在意识形态上趋向主张民主、反对苏联模式、和平演变资本主义的欧洲共产主义。有党报《论坛报》、刊物《澳大利亚左翼评论》。1991年,澳大利亚共产党解散。 原来的澳大利亞共產黨解散后,1971年成立的澳大利亚社会党于1996年更名为“澳大利亞共產黨”。.
澳大利亚共产党和澳大利亚工党 · 澳大利亚共产党和班·奇夫利 ·
澳大利亚联合党
澳大利亚联合党(United Australia Party,简称UAP),或译联合澳大利亚党、团结澳大利亚党等,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的政党,1931年成立,1945年解散。.
澳大利亚工党和澳大利亚联合党 · 澳大利亚联合党和班·奇夫利 ·
澳大利亚自由党
澳大利亚自由党,是澳大利亚目前主要的两大政党之一,由前总理罗伯特·孟席斯及其支持者于1945年脱离了原澳大利亚联合党而成立的;其前身可追溯至成立于1917年的原澳大利亚国民党。自由党建党时的理念既有古典自由主义特征,也受保守主义影响,党内的社会自由主义流派则呈弱势。现在的自由党虽名为“自由”,实际上被称为“保守主義”、“自由保守主义”或“保守自由主义”,属于中间偏右的保守派政党,在澳大利亚政坛的角色大约相当于英国的保守党。 在联邦选举中,自由党和国家党组成政党联盟,与中间偏左的工党争夺执政权。尽管成立的时间晚于工党,但自由党(作爲聯盟黨的主要黨派)参与联邦政府执政的时间更长。澳大利亚历史上上两个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理均出自该党;分别是孟席斯(1939年-1941年、1949年-1966年),霍华德(1996年-2007年)。 在最近的2013年澳洲联邦大选中自由黨参与的联盟胜出成为执政党,自由党结束从2007年联邦大选中失利后六年的联邦反对党生涯。自由党领袖托尼·阿博特成为第28任联邦总理,副领袖则是朱莉·毕晓普。而在澳大利亚的六个州和两个领地中,自由党和国家党联盟在其中的四个州级政府执政:包括新南威尔士州、塔斯马尼亚州、西澳州以及北领地。在2015年9月14日的黨魁選舉中,麦肯·腾博擊敗托尼·阿博特,並成為第29任聯邦總理。.
澳大利亚工党和澳大利亚自由党 · 澳大利亚自由党和班·奇夫利 ·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Treasurer of Australia)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的内阁部長官職。財政部長主管政府支出和收入,對政府的經濟政策起重要的作用。財政部長是澳大利亞財政部(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的主管官員。根據澳大利亞西敏制憲政制度下極強的慣例,財政部長是政治官職,由澳大利亞國會下議院的議員出任。和其他政治官職一樣,財政部長由澳大利亞總理提名、由澳大利亞總督任命,任期隨議會解散或總理建議而結束。財政部長每年五月負責在聯邦議會提出聯邦預算案。.
澳大利亚工党和澳大利亞財政部長 ·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和班·奇夫利 ·
澳洲高等法院
澳洲高等法院(High Court of Australia,或譯:澳洲聯邦高等法院、澳洲聯邦最高法院等),是澳洲聯邦司法體系中的最高法院,聯邦首席大法官(the Chief Justice)及其他六位大法官由聯邦政府提名並由澳洲總督任命。 座落在澳洲首都特區坎培拉的伯利·格里芬湖畔。.
澳大利亚工党和澳洲高等法院 · 澳洲高等法院和班·奇夫利 ·
新南威爾士州
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縮寫为NSW),簡稱新州,是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一州;位於澳洲的東南部,維多利亞州以北、昆士蘭州以南,首府在雪梨。在海外華人社區和澳洲當地華人通譯“紐修威省”,簡稱紐省。新南威爾斯今劃分為152個地方政府區域。 新南威爾斯創建于1788年,為英國在澳洲的第一個殖民地,當時包括了除西海岸(時稱新荷蘭)以外的整個澳洲大陸。19世紀,新南威爾士被逐漸分為幾個獨立的殖民地,包括:塔斯馬尼亞(1825)、維多利亞州(1851)、昆士蘭(1859)和南澳大利亞(1836)。1901年,這些殖民地,連同西澳大利亞,組成了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並從獨立的殖民地變爲聯邦--下的一州。 新南威爾斯州的州旗設計於1876年,州徽設計於1906年,並於同年獲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御准。州徽下沿格言帶上為拉丁文“ORTA RECENS QUAM PURA NITES”。中文大意是:『新--起的太陽多麼明亮!』新南威爾斯州的州花叫特洛皮,它的名稱源於當地土著語。新南威爾斯州的州鳥是笑鴗,是澳大利亞翠鳥中的一種。新南威爾斯的州獸是澳大利亞獨有的鴨嘴獸。州的代表色是天藍色。.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澳大利亚工党和班·奇夫利的共同点。
- 什么是澳大利亚工党和班·奇夫利之间的相似性
澳大利亚工党和班·奇夫利之间的比较
澳大利亚工党有94个关系,而班·奇夫利有5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8.16% = 12 / (94 + 53)。
参考
本文介绍澳大利亚工党和班·奇夫利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