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指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Deutsch-Balten)指波罗的海东岸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德意志人居民。尽管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占人口少数 ,但从12世纪到20世纪初,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控制着这两地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自从12世纪初拉丁语在波罗的海东岸地区衰落,德语迅速取而代之,成为一切正式文件的官方语言,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所有城镇村庄,一律采用德文名字,为时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世纪90年代。 数百年来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地主,他们是这地区的实际统治阶层。政治上他们在1710年之前只听命于瑞典帝国, 在1917年之前听命于俄罗斯帝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本土原居民,大多数是居住在乡村的农奴,不享有同等的权利。这种情况延续到1917年俄罗斯覆灭,1918年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脱离俄国独立为止。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后推行土地改革,剥夺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地主的土地。此后多数波罗的海的德国人成为爱沙尼亚国或拉脱维亚国的公民。 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历史在1939年骤然告终,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的秘密附加協議書劃分出德蘇勢力範圍--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被納入蘇聯勢力範圍,希特勒将大批波罗的海德国人迁移到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占领的波兰西部。1944年苏联占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国,波罗的海德国人再也没有返回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家园。 时至今日,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后裔,分布世界各地方,以德国和加拿大人数最多。.

46 关系: 加拿大天主教威廉·奥斯特瓦尔德亚当·约翰·冯·克鲁森施滕庫爾蘭弗里德里希·灿德尔低地德语彼得·卡尔·法贝热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弗兰格尔德国德语德意志人保羅·馮·倫寧坎普信義宗俄罗斯帝国俄罗斯正教会俄语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納粹德國罗曼·冯·恩琴爱沙尼亚瓦尔特·察普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盖沙令贝勒 (汉学家)费迪南德·冯·弗兰格尔阿列克謝二世阿爾弗雷德·羅森堡阿道夫·希特勒葉夫根尼·米勒里加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鋼和泰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施维因富特格奧爾格·威廉·里奇曼沃爾夫岡·呂特波兰波罗的海法比安·戈特利布·冯·别林斯高晋海因里希·楞次斯特魯維家族拉丁语拉脫維亞12世纪20世纪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语: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拉脱维亚语:Vilhelms Ostvalds;),出生于拉脱维亚的德国籍物理化学家。他提出了稀释定律,对电离理论和质量作用定律进行了验证。他将热力学原理引入结晶学和催化现象的研究中,解释了自然和生产中的许多现象,并成功地完成了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提出了奥斯特瓦尔德过程。 他也是出色的教材作者和卓越的学术组织者,创立过多种期刊,培养了大量的年青研究者,使得物理化学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和其他化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被认为是物理化学的创立者之一。另外他在颜色学、科学史和哲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1909年因其在催化剂的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 查看更多 »

亚当·约翰·冯·克鲁森施滕

亚当·约翰·冯·克鲁森施滕(Adam Johann von Krusenstern,),俄语名字为伊凡·费奥多罗维奇·克鲁森施滕(Ива́н Фёдорович Крузенште́рн),俄罗斯海军将领、探险家、男爵。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他率领俄国舰队完成了。 克鲁森施滕也是日本海的命名者。萨哈林岛的克鲁森施滕海峡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克鲁森施滕陨石坑也是以他名字命名的。 Category:俄罗斯探险家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海军军官 Category: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亚当·约翰·冯·克鲁森施滕 · 查看更多 »

庫爾蘭

庫爾蘭(拉脫維亞語:Kurzeme、德語:Kurland)是位於現在拉脫維亞西部的一個舊地名。在16世紀到18世紀期間,庫爾蘭地區曾經存在一個由波羅的海德國人建立的小國庫爾蘭公國。18世紀後,庫爾蘭先是一度被瑞典占領,後又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庫爾蘭省)。現在的庫爾蘭是拉脫維亞的一部分。.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庫爾蘭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灿德尔

弗里德里希·灿德尔(Фридрих Артурович Цандер,Friedrich Arturowitsch Zander,Frīdrihs Canders; ),苏联航天学家,波罗的海德国人。他与齐奥尔科夫斯基不同,后者倾向于在太空建立全人工的殖民地,而灿德尔的想法是直接在已有的星球上建立基地。.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弗里德里希·灿德尔 · 查看更多 »

低地德语

低地德语(Plattdeutsch、Plattdüütsch),又称低地萨克逊语、古萨克逊语,是低地日耳曼语的一种区域性语言,主要使用者在德国北部、丹麦南部和荷兰东部,另外亦有使用者在波兰沿海地区,以及如加拿大等地的移民社群。 根據其語言學特徵的不同,可分爲西低地德語和東低地德語。 由1999年起,德国根据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认可低地德语为区域性语言。低地德语并未标准化,但在德国,北低地萨克逊语有在电视台和电台广播中使用。.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低地德语 · 查看更多 »

彼得·卡尔·法贝热

彼得·卡尔·法贝热(Карл Густавович Фаберже,)是俄罗斯一位著名金匠,珠宝首饰匠人、工艺美术设计家。 彼得·卡尔·法贝热于1846年旧历5月30日出生于圣彼得堡,曾留学德国、意大利、法国、英格兰等地。其父亲古斯塔夫·法贝热在1842年在圣彼得堡成为珠宝匠人,制作装饰品。彼得·卡尔·法贝热于1870年子承父业,1882年在莫斯科举行全俄展览会上,其产品遐迩驰名,欧洲各国皇家争相购买。 在其儿子和朋友的帮助下,法贝热成为世人公认的伟大设计家。专门加工金,银,孔雀石,玉石,青金石等贵金属和宝石的材料。他对传统珠宝设计和制造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其许多作品具有法国路易十六世时代的艺术风格。在莫斯科、基辅和伦敦都开设了由他指导的独立作坊。 法贝热的作坊因为精致和巧妙的作品而闻名于世,其制作的复活节蛋(法貝熱彩蛋),被俄国和各国皇室皆视为珍品。1886年,法贝热被封为“皇家御用珠宝师”。1885年,他接到了那个著名的订单: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命令他为皇后做一枚复活节彩蛋。 法贝热富有想象力的优秀作品一直制作到1917年俄国革命。革命后他流亡瑞士,1920年于洛桑逝世。.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彼得·卡尔·法贝热 · 查看更多 »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弗兰格尔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弗兰格尔(Барон Пёт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Вра́нгель;Freiherr Peter von Wrangel;)是一名俄罗斯帝国军官,出身於屬於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弗兰格尔家族。在俄国内战后半段担任了俄罗斯南部反布尔什维克白军的指挥官。弗兰格尔毕业于俄国总参学院,参加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爆发后,弗兰格尔参加了白卫军,被击败后出逃土耳其,后流亡法国。 弗兰格尔据称习惯穿着黑色军服,因此被称为“黑男爵”(чёрный барон),这一别号也借助俄国内战期间红军一方的进行曲《红军最强大》广为流传。.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弗兰格尔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人

德意志人,或中譯德國人(die Deutschen)這個術語在使用中可能有多種含義。.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德意志人 · 查看更多 »

保羅·馮·倫寧坎普

保羅·馮·倫寧坎普(Paul von Rennenkampf,)是俄羅斯帝國軍人,騎兵大將。.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保羅·馮·倫寧坎普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正教会

俄罗斯正教会(Русская 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Церковь),又称“莫斯科宗主教区”(Московский Патриархат/Moscow Patriarchate)。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正教會自主教會。在東正教各自治教會的排名中僅次於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條克及耶路撒冷四大古教會。列第五。 公元988年的羅斯受洗普遍被視為羅斯正教會的開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其後管轄了羅斯教會六個世紀。基輔及全羅斯都主教的職位處於普世牧首的管轄下直到1686年。 與俄正教會頗有淵源的美國正教會不是俄正教會的一部分,雖然其教會的建立源自18世紀俄正教會傳教團在阿拉斯加的傳教。但美國正教會已经於1970年成為東正教自治教會(儘管并沒有受到完全承認)。 在外俄羅斯正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總部位於紐約,於1920年由當時在蘇聯控制以外的俄羅斯正教信徒組成。其拒絕了俄羅斯正教會谢尔盖一世領導。直到2007年5月17日,雙方正式和解。目前該教會為俄羅斯正教會下的半自治教會。俄羅斯正教會下還有白俄羅斯正教會、乌克兰正教会 (莫斯科宗主教圣统)、中國正教會、日本正教會等。.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俄罗斯正教会 · 查看更多 »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俄语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米哈伊爾·博格達諾維奇·巴克萊·德托利親王(Mikhail Bogdanovich Barklay-de-Tolli,西里爾字母: Михаи́л Богда́нович Баркла́й-де-То́лли,),俄羅斯帝國陸軍元帥、親王,冬宮六十四元帥之一,芬蘭總督(1809—1810),戰爭大臣(1810–1813),及第六、第七次反法同盟中的帝俄皇家陸軍總司令。.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罗曼·冯·恩琴

羅曼·尼古拉·馬克西米利安·馮·恩琴-史登伯格男爵(Барон Ро́берт-Ни́колай-Максими́лиан Рома́н Фёдорович фон У́нгерн-Ште́рнберг,),波罗的海德意志男爵,沙俄陸軍中將,後加入俄國白军,在俄国内战期間被敵軍稱為「瘋狂男爵」。.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罗曼·冯·恩琴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Eesti Vabariik),通常简称爱沙尼亚(Eesti,),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之一。 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其国土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東临楚德湖,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該國目前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塔林。 愛沙尼亞目前為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欧元区、申根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員國。.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爱沙尼亚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察普

尔特·察普(Walter Zapp,拉脫維亞語:Valters Caps;).德国照相机设计家,密诺斯微型相机的发明人。1905年出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一个波罗的海德国人商家.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瓦尔特·察普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

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Василий Яковлевич Струве,),德語名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威廉·馮·斯特魯維(Friedrich Georg Wilhelm von Struve),俄国天文学家,波羅的海德國人,生於阿通納(今漢堡市的一個區)。普尔科沃天文台的创建者和首任台长。他的贡献主要在天体测量学和恒星天文学方面。他的一个儿子,两个孙子、两个曾孙和一個玄孫也都是天文学家。.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 · 查看更多 »

盖沙令

沙令伯爵(Hermann Graf Keyserling,),又译为克士林,德国哲学家、富翁,波罗的海德国贵族,凯泽林克家族(Keyserlingk)成员。其妻为奥托·冯·俾斯麦的孙女,其子阿诺德·凯泽林(Arnold Keyserling)亦为哲学家。 盖沙令出生于Könno(俄罗斯帝国境内,今属爱沙尼亚派尔努县)。他曾就读于塔尔图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毕业后开始环球旅行。他对自然科学与哲学都很感兴趣。1917年俄国革命迫使他离开在利沃尼亚的住所,随后他用剩余的资产在达姆施塔特创建了自由哲学协会(Gesellschaft für Freie Philosophie)。 尽管不是一位教条的和平主义者,盖沙令认为德国之前的军国主义政策已经彻底死亡,德国唯一的出路是遵循国际上的民主原则。他的代表作是《哲学家旅行日记》(Reisetagebuch eines Philosophen)。书中还描述了他在亚洲、美洲与南欧的旅行。 1946年他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逝世。.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盖沙令 · 查看更多 »

贝勒 (汉学家)

埃米尔·布雷特施奈德(Emil Bretschneider,),汉名贝勒,著名俄罗斯汉学家。原波罗的海德国人。早年入学爱沙尼亚塔尔图以德语教学的塔尔图大学攻读医学。后出任俄罗斯公使馆驻德黑兰医生。1866年-1883年出任俄罗斯公使馆驻清朝北京医生。 1866年正逢苏格兰汉学家亨利·裕尔的《东域纪程录丛》出版,引起贝勒对汉学的浓厚兴趣。但他发现西方汉学包括家亨利·裕尔因不识汉语,很少直接引用中文典籍。当时东正教北京传道团拥有一个经多年收集因而中西文藏书丰富图书馆。贝勒利用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图书馆提供的优越条件,潜心研究中世纪中国古典中外交通史文献和中国古代药草和植物学文献。贝勒还结识当时东正教北京传道团驻京修士大司祭巴拉第·卡法罗夫,伦敦传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和英国驻华外交官梅辉立(William Fredrick Mayers)等著名汉学家。.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贝勒 (汉学家) · 查看更多 »

费迪南德·冯·弗兰格尔

费迪南德·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路德维希·冯·弗兰格尔男爵(Ferdinand Friedrich Georg Ludwig von Wrangel,Фердина́нд Петро́вич Вра́нгель,),俄罗斯的探险家、航海家。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冯·弗兰格尔是俄罗斯地理学会的创办者,他也是圣彼得堡科学学院(今俄罗斯科学院)的名誉院士。他最著名的事迹是于1830年至1835年期间担任过俄美公司的经理主管,事实上是俄属北美(今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总督。 Category:俄罗斯探险家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海军军官 Category: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费迪南德·冯·弗兰格尔 · 查看更多 »

阿列克謝二世

阿列克謝二世(俄語:Патриарх Московский и всея Руси Алексий II,),是第15任莫斯科和全俄大牧首。世俗名阿列克谢·里迪格 。出生於愛沙尼亞的塔林。其父米哈伊尔·里迪格是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他的祖先海因里希·尼古拉·鲁丁格是瑞典杜纳蒙德(Dünamünde)地区驻防军的指挥官。并于1695年被瑞典王卡尔十一世授予骑士的荣誉。18世纪大北方战争之后,瑞典的爱沙尼亚、立陶宛都被俄罗斯帝国吞并。弗雷德里希·威廉·冯·鲁丁格(阿列克谢的高祖父)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期间皈依东正教。 1917年十月革命后,阿列克谢与父亲逃难到了爱沙尼亚并安定下来。先是在哈普沙卢,教士拉尔夫·冯·祖尔穆勒收留了他们。而后米哈伊尔搬到了塔林。1926年,米哈伊尔结识伊莲娜·约瑟霍夫娜并与其结了婚。 阿列克謝二世在愛沙尼亞共和國度過了他的童年。從幼年開始,他便受大司祭伊望·博戈亞夫冷斯基的教導。他於愛沙尼亞的俄語學校受教育。在蘇聯於1940年吞併愛沙尼亞之後,阿列克謝與家人險遭蘇聯當局逮捕,但他們當時躲到了一間小破屋中,得以倖免。德國佔領愛沙尼亞期間,阿列克謝與父親米哈伊爾(已經於1942年12月20日成為教士)共同負責慰問俄軍戰俘。由於在德軍之下幫助戰俘有助於其反蘇聯宣傳,他們的行為受到了德軍的允許。蘇聯重新奪回愛莎尼亞後,他們選擇了留在愛莎尼亞,而不是像其他波羅的海德意志人一樣,遷徙至西歐。二戰期間,斯大林復興了俄羅斯正教會,在戰時關閉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也在1945年蘇聯接管愛沙尼亞後重新開放。成為蘇聯公民後的阿列克謝,於1946年成為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的辅祭。隨後他分別在該教堂與塔林喀山聖母像教堂擔任了圣詠集的朗讀者。 阿列克謝在列寧格勒專心研究神學,1961年升任為主教,1964年成為大主教;1990年蘇聯解體前夕成為莫斯科大牧首。在位期间,他將分散在全俄各地的東正教教會都統一在莫斯科大牧首的領導之下,並且使俄羅斯東正教恢复了蘇聯時期喪失的道德權威,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的關係也有所好轉。不過他在很多問題上引起爭議。.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阿列克謝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Alfred Rosenberg,),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一名重要成員,為納粹黨黨內的思想领袖。他是納粹黨最早的成員之一(他在1919年1月加入納粹黨前身德國工人黨,希特勒同年10月加入)。曾擔任納粹刊物主編和德國在蘇聯的東部佔領區政府局長,經常對黨內成員發表演說,內容包括種族清洗、地緣政治、生存空間和納粹主義。他是1937年第1屆德國國家藝術與科學獎獲獎者。他對納粹德國士兵殺害戰俘和種族屠殺負有重大責任,於1946年的紐倫堡審判中以戰犯身份被判處絞刑。.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阿爾弗雷德·羅森堡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葉夫根尼·米勒

#重定向 葉夫根尼·卡爾洛維奇·米勒.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葉夫根尼·米勒 · 查看更多 »

里加省

里加省(Риж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拉脫維亞語:Rīgas guberņa)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成立於1713年7月28日。1721年瑞典正式讓予俄國。1796年改名為利沃尼亞省(Лифлянд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1917年北部劃歸愛沙尼亞省,其餘部分成為今日的拉脫維亞。 Category:愛沙尼亞歷史 Category:拉脱维亚历史 Р.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里加省 · 查看更多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与納粹德國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之互不侵犯條約,目標是初步建立蘇德在擴張之間的友誼與共識,並導致波蘭被瓜分。条约也称为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鋼和泰

鋼和泰(Alexander von Staël-Holstein,),波羅的海德國人,俄國男爵,漢學家、梵語學者。後寓居中國燕京,任教於北京大学,著名學者陳寅恪與胡適都曾跟從鋼和泰學習梵文。.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鋼和泰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施维因富特

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施维因富特(Georg August Schweinfurth,),德国植物学家。 施维因富特出生于拉托维亚的里加,在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和柏林受的教育,一直学习植物学和古生物学,对从苏丹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分类。1863年,他到围绕红海地区考察,多次穿过红海和尼罗河之间的区域,经过喀土穆,于1863年回到欧洲。 1869年1月,他又受委托到东非考察,从喀土穆开始出发,顺白尼罗河和加扎勒河而上,和一帮象牙商人一起,跨越尼罗河西岸,1870年3月19日,他发现了韦莱河,并证明其向西流,是独立于尼罗河的另一条河流。他搜集了许多标本,但在12月一次宿营地发生的火灾中,几乎所有标本都被烧毁,1871年7月,他回到喀土穆,写了一本《在非洲的心脏》(Im Herzen von Afrika Leipzig, 1874)记述这次旅行见闻。 1873年-1874年,他又到利比亚沙漠考察,1875年到开罗,1876年,他横穿阿拉伯沙漠,到达法尤姆,进入尼罗河谷,直到1888年,1889年回到柏林。 1891年,1892年和1894年,他多次到厄立特里亚考察。他在柏林逝世。.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施维因富特 · 查看更多 »

格奧爾格·威廉·里奇曼

格奧爾格·威廉·里奇曼(德語:Georg Wilhelm Richmann,俄語:Георг Вильгельм Рихман,),或翻譯為里赫曼、利赫曼,是一位住在俄羅斯帝國的德國物理學家。.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格奧爾格·威廉·里奇曼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岡·呂特

#重定向 沃尔夫冈·吕特.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沃爾夫岡·呂特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法比安·戈特利布·冯·别林斯高晋

法捷伊·法捷耶维奇·别林斯高晋(Фаддей Фаддеевич Беллинсгаузен,),德语名字为法比安·戈特利布·冯·贝林斯豪森(Fabian Gottlieb von Bellingshausen),俄罗斯帝国海军中将及著名探险家,有波罗的海德意志人血统。他参与了俄罗斯的第一次环球航行,随后成为另一个环球航行探险队的领导者,南极洲大陆的发现者之一。 别林斯高晋的航海生涯始于在波罗的海舰队的服役。在1803年至1806年参与俄罗斯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时,他在亚当约翰·冯·克鲁森斯坦指挥的商船娜杰日达号上服务。在结束这次环球航行后他出版了新探索地区和太平洋诸岛的地图集。 后来他指挥过几艘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的舰船。 作为一个著名制图师,别林斯高晋指挥了1818年至1821年期间的俄罗斯环球航行,意在探索南大洋并找到南极附近的陆地。此次探险由他的襄理米哈伊尔·拉扎列夫筹备,他也是单桅帆船米尔内号的船长。别林斯高晋则亲自指挥单桅帆船东方号。在这次探险期间,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在1820年1月28日成为第一批看到南极大陆的探险者。他们设法两次环游南极大陆,航行过程中两船均保持在对方视线之内。 因此他们驳斥了库克船长关于在南冰洋找不到陆地的说法。 探险队发现并命名了彼得一世岛、扎沃多夫斯基岛、列斯科夫岛和维索科伊岛以及南极半岛和亚历山大一世岛,并在太平洋的热带海域有了其他发现。 在结束环球航行返俄后,别林斯高晋参加了1828年至1829年期间的第八次俄土战争。晋升为中将之后,他再次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自1839年起,别林斯高晋担任喀琅施塔得的军政总督直至去世。1831年,他出版了以自己南极探险经历为内容的书籍。俄国人将别林斯高晋作为他们最伟大的海军将领和探险家之一,南极地区的多个地名以别林斯高晋的名字来命名,以此纪念他在探索南极地区上做出的贡献。.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法比安·戈特利布·冯·别林斯高晋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楞次

海因里希·楞次(Эмилий Христианович Ленц,转写:Heinrich Lenz,),波羅的海德國人裔的俄国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楞次1804年出生于被俄国占領的爱沙尼亚德尔帕特市(今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塔尔图),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德尔帕特大学。1828年,楞次当选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的初级科学助理,1830年当选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1834年成为院士。1836年到1865年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1840年担任圣彼得堡大学数学物理系系主任,1863年当选为第一任校长。楞次1865年在意大利罗马因中风逝世。 楞次总结了安培的电动力学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后,于1833年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宣读了题为“关于用电动力学方法决定感生电流方向”的论文,提出了感生电动势阻止产生电磁感应的磁铁或线圈的运动,后来这条定律被称为楞次定律,在1834年的《物理学和化学年鉴》上发表。随后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证明楞次定律实际上是电磁现象的能量守恒定律。 1842年,楞次独立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确定了电流与其所产生的热量的关系,也就是焦耳定律,因此焦耳定律也被称为焦耳-楞次定律。楞次还研究了不同金属的电阻率,以及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除此之外,在楞次的倡导与协助下,1845年成立了俄国地理学会。.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海因里希·楞次 · 查看更多 »

斯特魯維家族

斯特魯維家族(Struve family,德語發音:;俄語發音:)是一個自18到20世紀的波羅的海德國人家族,該家族是連續五代的天文學家世家。部分家族成員在化學、政治、外交上也相當著名。.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斯特魯維家族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Latvija),正式國號拉脫維亞共和國(Latvijas Republika),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北欧国家,是波羅的海國家之一。北、南、東分別與愛沙尼亞、立陶宛及俄羅斯為鄰,西邊隔波羅的海與瑞典相對,東南國境則與白俄羅斯接壤。拉脫維亞總人口數為2,070,371人,國土面積,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政治體制上,拉脫維亞是一個民主議會共和制國家,於1918年建國,以里加為首都;而作為單一制國家,拉脫維亞全國分為119個行政區域,包括109個自治市和9個直轄市。在語言上,拉脫維亞以印歐語系中唯一僅存的波羅的語族語言,拉脫維亞語為官方語言,是該國主要民族拉脫維亞人的母語;另一方面,立窩尼亞人作為該國原住民族,則使用烏拉爾語系的立窩尼亞語,但該語言已逐漸步入死亡。 拉脫維亞是北欧理事会、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委員會、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成員國。2014年時,拉脫維亞在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49,是高收入經濟體之一。該國曾使用拉脫維亞拉特為其官方貨幣,直到2014年加入歐元區,以歐元作為新國幣。.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拉脫維亞 · 查看更多 »

12世纪

1101年1月1日至12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2世纪。在欧洲历史上,这段时间被认为是中世纪盛期的一部分,有时也被称作白衣修士时代;在中国,女真人的入侵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与南宋的建立;柬埔寨的高棉帝国于此世纪繁荣,而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则被阿尤布王朝推翻。.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12世纪 · 查看更多 »

20世纪

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該世紀最初屬於「不列顛治世」後期,是工業革命大爆發的年代,識字率大量提升,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人類學會了製造航天器與各種電器、開發出了各種新材料等,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該世紀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此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最終取得了勝利;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因為美蘇的介入迅速瓦解,然而殖民地獨立後的矛盾卻讓戰爭遍佈。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滅絕、臭氧層破壞等,也促進了環保主義的發展,帶動了新世紀文化。資本驅動傳媒技術的普及,引領了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形成了與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景象,宗教也逐漸式微。 二十世紀初,由英法為首的20多個新帝國主義領導著全世界,1914年,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由於不滿自身地位而挑戰大英帝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根據巴黎和會託管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到20世紀中期,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日本等軸心國企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導致二次大戰爆發,歐洲的破壞造成大英帝國與歐洲殖民國家逐漸瓦解,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導致戰後民族革命獨立的風氣,大量第三世界新國家出現。殖民地資本主義的不公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獨立,引發了美蘇強權的代理人戰爭直到世紀末,經濟的重心也由歐洲向西邊轉移至美洲與東亞。而知识爆炸與教育的系統化普及,则使前所未有的人們能接受知识,讓民主制度被廣泛採用,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澳洲,许多土耳其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歐洲則通過歐盟整合為一,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這場全球化使得國界變得模糊,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文化衝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新!!: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和20世纪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