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法语文学

指数 法语文学

法语文学(Littérature française)是指用法语写成的文学,有时特指法国人用法语写成的文学,也可以指法國文學。.

99 关系: 加泰罗尼亚语埃米尔·左拉博马舍印刷古希腊古罗马史诗司汤达夏尔·波德莱尔大仲马天主教奥克语威廉·莎士比亚孟德斯鸠存在主义宪法宗教改革封建小说尼古拉·布瓦洛尼伯龍根之歌居伊·德·莫泊桑巨人传巴尔扎克中世纪布列塔尼语布莱兹·帕斯卡三劍客乔治·桑人间喜剧伏爾泰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弗朗索瓦·拉伯雷弗朗索瓦一世復活節德尼·狄德罗保尔·魏尔伦保尔·艾吕雅圣诞节凯尔特人勒南勒贡特·德·列尔皮埃尔·高乃依现实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米歇爾·德·蒙田维克多·雨果维永罗兰之歌...罗马美学瓦龙语盎格鲁-诺曼语百科全书莫里哀莫里斯·梅特林克西蒙·波娃馬拉美高卢让-保罗·萨特让-雅克·卢梭让·德·拉封丹让·拉辛诺贝尔文学奖诗歌象征主义文学貝奧武夫超现实主义路易十四阿尔封斯·德·拉马丁阿尔封斯·都德阿尔贝·加缪阿纳托尔·法郎士阿爾弗雷德·德·繆塞自然主义英語文學英格兰查理曼比埃尔·德·龙沙泰奥菲尔·戈蒂耶法国法国大革命法国文化法国文艺复兴法语戏剧浪漫主义新小说文學文艺复兴悲劇散文拿破仑一世拜伦拉丁语拉羅什富科普罗旺斯普羅斯佩·梅里美 扩展索引 (49 更多) »

加泰罗尼亚语

加泰罗尼亚语(Català;國際音標:),又譯為加泰蘭語、加泰隆語,简称加语,是屬於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語言,使用人口約一千兩百萬,主要分布於加泰罗尼亚、巴倫西亞自治區、巴利阿里群岛、阿拉貢、魯西永、安道尔以及薩丁尼亞島西岸的阿尔盖罗,其中大部分在加泰罗尼亚。在瓦倫西亞自治區又称為「瓦伦西亚语」(Valencià)。 以加泰罗尼亚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僅有安道尔,但在加泰罗尼亚、瓦伦西亚、巴利阿里群岛等西班牙自治區也具备官方语言的地位。.

新!!: 法语文学和加泰罗尼亚语 · 查看更多 »

埃米尔·左拉

埃米尔·左拉(,;),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亦是法国自由主义政治运动的重要角色。.

新!!: 法语文学和埃米尔·左拉 · 查看更多 »

博马舍

皮埃尔-奥古斯坦·卡隆·德·博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出生于巴黎钟表匠家庭。13岁时就辍学在家,但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终于成为知识渊博,才气横溢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博马舍是法國继莫里哀之后又一杰出的喜剧作家,他的优秀剧作起着从古典主义向近代戏剧过渡的桥梁作用。1772年完成了以费加罗为主人公的第一部戏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1778年完成了《费加罗的婚礼》(又名《狂欢的一日》),于1784年在法兰西剧院首次公演,取得惊人成功。1792年完成《费加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有罪的母亲》,思想性艺术性都不如前两部,反映了剧作家革命精神的衰退。 Category:法国作家 Category:安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者.

新!!: 法语文学和博马舍 · 查看更多 »

印刷

印刷是指将影像或文字原稿迅速大量复制的一种技术。一般使用印刷机将油墨印在纸张上,它是出版的基本组成部分。印刷机是能够在承印物上印刷的机械。活字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造纸术与印刷术这两项伟大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的书籍通常采用胶印的技术来印刷,有时也采用凸版印刷(主要用于报纸或目录册的印刷,但比較少有)。.

新!!: 法语文学和印刷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

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给女神雅典娜而建。它是古希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在雅典的领导下,在兩次的波希战争取胜之后,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波希戰爭結束後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的這段時期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馬其頓國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扩散。 古希腊人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工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新!!: 法语文学和古希腊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新!!: 法语文学和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史诗

史詩是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 專家Albert Lord和Milman Parry主張經典的史詩基本上是口傳形式流傳的。在文字尚未出現時,史詩最初是純口述式記錄的,在傳達過程中,聽眾聆聽史詩後,會用口述形式將史詩世代相傳,隨著時間而增添情節,最後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記載成為一部統一的作品。這類史詩的代表有荷馬的史詩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另一種為文學作家以特定的觀念目的有意識地編寫而成的「文學史詩」,這類史詩的代表有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和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 epyllion是另一種篇幅簡短的史詩,字源來自古希臘文ἐπύλλιον,意思是「小的史詩」。epyllion一詞在十九世紀開始被使用,其敘述的內容通常是浪漫或神話的主題,經典的epyllion例子包括《埃涅阿斯紀》第六捲中關於Nisus和Euryalus的故事。另外,epyllion亦指一些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詩,特別是那些受奧維德影響的作品。 “史詩”這個詞在現代語文中,多用來指虛構的文藝作品,其特點是背景龐大、人物眾多,涉及大量的虛構地理,時間跨度大的敍事作品。典型的例子如《星球大戰》等,參見大河小說。.

新!!: 法语文学和史诗 · 查看更多 »

司汤达

利-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笔名司汤达(Stendhal, 或 ,一译斯丹达尔、斯湯達爾),是一位19世纪的法国作家。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帕尔马修道院》(1839)。.

新!!: 法语文学和司汤达 · 查看更多 »

夏尔·波德莱尔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法国诗人,象征派诗歌之先驅,现代派之奠基者,散文詩的鼻祖。代表作包括詩集《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及散文詩集《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Paris)。.

新!!: 法语文学和夏尔·波德莱尔 · 查看更多 »

大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原名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豪,世界文学名著《基度山恩仇記》的作者。 大仲马自学成才,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最著名的作品除了《基度山恩仇記》之外,還包括《三剑客》、《二十年后》和《布拉热洛纳子爵》,即达尔达尼央浪漫三部曲。他一生創作甚多,著有150多部小說,90多個劇本等,其實大多數是他為了還債,聘用其他文人所寫,掛名「大仲馬著」以便行銷,因此被攻擊為「小說製造工廠的廠長」。 「仲马」的译名,是清末翻译家林纾依福州話的語音所译。其子「小仲馬」也是法国著名文学家、《茶花女》的作者。为区分兩人,遂稱其子為小仲馬,称之为大仲马(Dumas, père)。.

新!!: 法语文学和大仲马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法语文学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克语

奥克语(Lenga d'òc),或奥克西当语(Occitan,,又译歐西坦語),是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主要通行於法國南部(特別是普羅旺斯及卢瓦尔河以南)、意大利的奥克山谷、摩纳哥以及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的阿兰山谷。.

新!!: 法语文学和奥克语 · 查看更多 »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受洗日)-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有各種主要语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有人认为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犧牲與復仇,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种版本出版,质素和准确性参差不齐。1623年,他所在剧团两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对开本》,除两部作品外,目前已经被认可的莎士比亚作品均收录其中。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为诗人和剧作家,但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并在20世纪盛名传至亚,非,拉丁美洲三大地區,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像英雄一样地尊敬他,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新!!: 法语文学和威廉·莎士比亚 · 查看更多 »

孟德斯鸠

夏尔·路易·德·塞孔达,拉布雷德暨孟德斯鸠男爵(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是法国启蒙時期思想家、律師,也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與伏爾泰、盧梭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

新!!: 法语文学和孟德斯鸠 · 查看更多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强调个人、獨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羅·萨特和卡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繆)、精神分析學(例如:和羅洛·梅)和神學(例如:保羅·田立克)。.

新!!: 法语文学和存在主义 · 查看更多 »

宪法

憲法,又稱宪章、根本法或憲制文件,是一个主權国家、政治實體或地區、自治地区、聯邦制國家的联邦州或國際組織及其成員的最基本法律。與憲法擁有同樣地位的還有基本法。 憲法通常規定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但不一定包含以上全部內容,例如會逐漸增加憲法內容的英國不成文憲法。憲法定義國家政體及政府運作方式,以及法律訂定的方式。憲法在一個國家之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權威和最大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之依據。有些憲法(特別是成文憲法)會限制政府的權力,其方式是訂定一些政府權力的運作範圍,例如人民的基本權,例如美国宪法就是這類的憲法。憲法之制定和修改,一般須經過特定之程序。考量美國憲法與美國黑奴曾經同時並存,認定憲法並非民主國家特有的法律種類,以憲法的原文"Constitution"作為思考的起點,憲法的定義其實是國家基本結構的意思,漢朝的約法三章亦能歸類為憲法。 印度憲法是世界所有主权国家中,篇幅最長的成文憲法,,共有444條,分為22章,12份附表及118個修正案,若翻譯為印度英語有117,369字。美國憲法是篇幅最短的成文憲法,共有7條,27個修正案,合計4,400字。.

新!!: 法语文学和宪法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法语文学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封建

封建是源自於中國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將領土分封與宗室或功臣做為食邑的制度。在此制度下,大地主或領主能強行索取土地收入,並且能在其領地上行使政府職權。.

新!!: 法语文学和封建 · 查看更多 »

小说

小說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 它是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 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話是不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的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達亦远矣。”这里所说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谈、小的道理,与现时所说的小说相差甚远。文學中,小說通常指長篇小說、中篇、短篇小說和詩的形式。 英文「Novel」是指篇幅較長的小說(參見長篇小說),而「Fiction」是指虛構的故事作品(不限於文字)。中文的「小說」嚴格來說沒有單一合適的英語單字可以對應,但是大多會將Novel譯為小說。.

新!!: 法语文学和小说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布瓦洛

尼古拉·布瓦洛-德普雷奥(Nicolas Boileau-Despréaux,),法国著名诗人、作家、文艺批评家。其代表作,文艺理论专著《诗艺》(L'Art poétique),被誉为古典主义的法典。1684年成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

新!!: 法语文学和尼古拉·布瓦洛 · 查看更多 »

尼伯龍根之歌

《尼伯龙根之歌》(Nibelungenlied)是著名的中世纪中古高地德語叙事诗,全诗共39歌,9516行,每四行一诗节,讲述的是古代勃艮第人国王的故事,大约创作于1190-1200年,作者不详。作者融合了很多异教的故事题材和源自五世纪的口头英雄传说,以此为材料创作了这篇史诗。 「尼伯龙根」(Nibelungen,中古高地德语:Nibelunc)这个词在《尼伯龙根之歌》、《尼伯龙根的指环》和北欧神话中含义互有重叠,又有不少差别。在《尼伯龙根之歌》中,「尼伯龙根」先是指守卫的矮人一族,该宝藏两度易手之后,诗中又分别用「尼伯龙根」来称呼齐格弗里德及其附属、龚特尔及勃艮第人。.

新!!: 法语文学和尼伯龍根之歌 · 查看更多 »

居伊·德·莫泊桑

亨利-侯內-亞伯特-居伊·德·莫泊桑(Henry-René-Albert-Guy de Maupassant,,),法国作家,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作品有《羊脂球》等。.

新!!: 法语文学和居伊·德·莫泊桑 · 查看更多 »

巨人传

《巨人传》(Pantagruel),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由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創作,共有五集,1545年出版。 此书具体反映出中古时期具有资产思想的人解放與追求的理念。在文艺复兴时期表達出反教会反封建的思想,在当时曾被列为禁书。 主人公是父子两代巨人卡冈都亚(又譯高康大)和庞大古埃。.

新!!: 法语文学和巨人传 · 查看更多 »

巴尔扎克

#重定向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新!!: 法语文学和巴尔扎克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法语文学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布列塔尼语

布列塔尼语(Brezhoneg,法文叫Breton)是法国西部布列塔尼的少数民族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希腊文Keltoi 凯尔特人)。布列塔尼语最接近康沃尔语和威尔士语。 布列塔尼语的最古老的词典为 Jehan Lagadec 编写的布列塔尼语-法语/拉丁文三语对照词典(Catholicon),1499年出版。这也是在法国土地发表的第一本词典。.

新!!: 法语文学和布列塔尼语 · 查看更多 »

布莱兹·帕斯卡

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法国神學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學家、音樂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帕斯卡早期进行自然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对机械计算器的制造和流体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扩展托里切利的工作,澄清了压强和真空的概念。帕斯卡还有力地为科学方法辩护。数学上,帕斯卡促成了两个重要的新研究领域。他16岁写出一篇题为射影几何的论文,1654年开始与皮埃尔·德·费马通信,討論概率论,深刻影响了现代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1654年末一次信仰上的神秘经历后,他离开数学和物理学,专注于沉思和神学与哲学写作。他是堅定的詹森教派信徒,人文思想大受蒙田影響。宗教論戰之作《》(Lettres provinciales)被奉為法文寫作的典範,身後其筆記本被編為《思想錄》。.

新!!: 法语文学和布莱兹·帕斯卡 · 查看更多 »

三劍客

《三个火枪手》(Les Trois Mousquetaires)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在1844年出版的小說,又译作《俠隱記》、《--》或《三槍俠》、《三銃士》;最初于1844年3月-7月连载在报纸《时代》(Le Siècle)上。小说的背景设在十七世纪,记录了年轻人达达尼昂离家前往巴黎,加入火枪队的故事。达达尼昂不是小说标题中的那三个火枪手,三个火枪手是他的朋友阿托斯、波尔多斯、阿拉密斯。达达尼昂提出了座右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tous pour un, un pour tous"),火枪手们都遵循这个原则。 达达尼昂的故事在《二十年后》、《布拉热洛纳子爵》中出现,合为《達達尼昂浪漫三部曲》.

新!!: 法语文学和三劍客 · 查看更多 »

乔治·桑

乔治·桑(Georges Sand,),原名阿曼蒂娜-露西-奥萝尔·杜班(Amantine-Lucile-Aurore Dupin),是19世紀法國女小说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报纸撰稿人。她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作家,著有68部长篇小说,50部各式著作其中包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和政治文本。 乔治桑的爱情生活、男性着装和1829年开始使用的男性化的笔名在当时引起很多争议。.

新!!: 法语文学和乔治·桑 · 查看更多 »

人间喜剧

人間喜劇(la Comédie Humaine),法國小說,作者為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一共有91部,包含了各式各樣的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為《人間喜劇》,《人間喜劇》的命名是受但丁長詩《神聖喜劇》,也就是《神曲》的啟發,代表作為《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紐沁根銀行》、《幻滅》、《煙花女榮辱記》等,堪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奇蹟。.

新!!: 法语文学和人间喜剧 · 查看更多 »

伏爾泰

伏尔泰(Voltaire,,),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時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與盧梭、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會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

新!!: 法语文学和伏爾泰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法语:Frédéric Mistral,),法国诗人,曾带领19世纪奥克语(普罗旺斯语)文学复兴。他在1904年与何塞·埃切加赖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都德的好友,都德在年轻时代就结识了他,并为他写了一篇名叫《诗人米斯特拉尔》的散文,收在《磨坊信札》之中。 米斯特拉爾從詩歌創作和語言整理兩方面,投身於恢復和發揚普羅旺斯語的工作。一八五四年,米斯特拉爾和羅曼尼等七位普羅旺期的熱心研究者發起成立「菲利伯立格」協會,該協會專門推廣、宣傳及研究普羅旺斯的語言、風俗和文化等內容。同時,米斯特拉爾還參加《普羅旺斯詩選》的編輯工作。在搜集整理大量當地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風土人情、語言歷史等資料的基礎上,米斯特拉爾皓首窮經,花費八年時間編纂了《新普羅旺斯字典》,這部字典不僅是記錄普羅旺斯的寶藏,而且為奧克語建立起不朽的紀念碑。米斯特拉爾對普羅旺斯文化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發掘、整理了普羅旺斯方言、傳統,更在於他用普羅旺斯語寫作的詩歌,把這種方言提高到文學語言層次,以藝術形式把普羅旺斯文化廣播歐州。孟憲忠編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學,1993年,頁29。.

新!!: 法语文学和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法语: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是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出生于法国布列塔尼伊勒-维莱讷省的圣马洛市。拿破仑时期曾任驻罗马使馆秘书,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为贵族院议员,先后担任驻瑞典和德国的外交官,及驻英国大使,并于1823年出任外交大臣。著有小说《阿拉达》、《勒内》、《基督教真谛》,长篇自传《墓畔回忆录》等,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新!!: 法语文学和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拉伯雷

弗朗索瓦·拉伯雷(,约1493年-1553年4月9日)是法国一位北方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作家,也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新!!: 法语文学和弗朗索瓦·拉伯雷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一世

弗朗索瓦一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新!!: 法语文学和弗朗索瓦一世 · 查看更多 »

復活節

復活節(Pascha),又稱主復活日,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日之一,最初定在猶太人逾越節當日或之後的星期日,但教會在4世紀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決議不用猶太曆,於是改定為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該節日乃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蹟,是基督信仰的高峰,因此被基督徒認為象徵重生與希望;不過現今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不起源於基督教。.

新!!: 法语文学和復活節 · 查看更多 »

德尼·狄德罗

德尼·狄德罗(法語:Denis Diderot,)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和作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編《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通常称为《百科全书》)(1751年—1772年)。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恩格斯称赞他是“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他也被视为是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

新!!: 法语文学和德尼·狄德罗 · 查看更多 »

保尔·魏尔伦

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法国象征派诗人。.

新!!: 法语文学和保尔·魏尔伦 · 查看更多 »

保尔·艾吕雅

保尔·艾吕雅(Paul Éluard,,,),本名歐仁·埃米爾·保羅·格林德爾(Eugène Émile Paul Grindel),法国诗人,超现实主义运动发起人之一。1911年开始写诗,1920年与布勒东、阿拉贡等参加达达主义团体,1924年参与发起超现实主义运动,1952年因心绞痛去世。代表作有《诗与真》、《和德国人会面》、《政治诗集》、《到的教训集》、《畅言集》等。 《法国当代诗人》一书曾这样评价艾吕雅:“在所有超现实主义诗人中,保尔·艾吕雅无疑是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他精通如何把‘荒谬事物的不断同化’有机地融入他对自由无比的渴望中去。”.

新!!: 法语文学和保尔·艾吕雅 · 查看更多 »

圣诞节

聖誕節是基督教用來紀念耶稣降生的节日,西方基督教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不認同耶穌為聖人或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族群則稱之耶誕節(意為耶穌誕辰日)。作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與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 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圣母领报的日期來推算,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 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佈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鉤,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與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週,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新!!: 法语文学和圣诞节 · 查看更多 »

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Celt),或譯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蓋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西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 (拉丁文)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 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佔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

新!!: 法语文学和凯尔特人 · 查看更多 »

勒南

勒南(Renens)是瑞士的城鎮,位於該國西部,由沃州負責管轄,距離洛桑4公里,面積2.9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15米,2010年人口19,609,其中四成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

新!!: 法语文学和勒南 · 查看更多 »

勒贡特·德·列尔

勒贡特·德·列尔(Charles Marie René Leconte de Lisle,),法国高蹈派诗人。.

新!!: 法语文学和勒贡特·德·列尔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高乃依

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鲁昂,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与莫里哀、拉辛并称法国古典戏剧三杰。主要作品有《熙德》、《西拿》、《波利耶克特》和《贺拉斯》等。他的剧作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对当时的法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 法语文学和皮埃尔·高乃依 · 查看更多 »

现实主义

實主義(Réalisme),又可稱作實在主義,認為在人類的認知中,我們對物體之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致的。一般定義為關於現實和實際而排斥理想主義。不過,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範疇中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繪畫、文學和哲學裡)。它還可以用於國際關係。 在藝術上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依據這個說法,廣義的寫實主義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 在視覺藝術和文學裡,現實主義是一個19世纪的一場運動,起源於法國。 现实主义的艺术运动在欧洲迅速蔓延。 在意大利,现实主义主题由Gioacchino Toma,安东尼奥·罗塔和Giuseppe Pellizza da Volpedo承担,而在米兰,在下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间,一群年轻的画家将生活在存在主义现实主义的潮流之中,主题是 用现实主义打破思想方案马里奥·巴尔迪。.

新!!: 法语文学和现实主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法语文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歇爾·德·蒙田

米歇爾·德·蒙田(,姓又譯蒙泰涅;)是法國在北方文藝復興時期最有標誌性的哲學家,以《隨筆集》()三卷留名後世。《隨筆集》在西方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另闢新徑,不避謙疑大談自己,開卷即說:「吾書之素材無他,即吾人也。」(je suis moi-même la matière de mon livre.).

新!!: 法语文学和米歇爾·德·蒙田 · 查看更多 »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是一名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的代表人物和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等。在法国,雨果主要以诗集纪念,如《静观集》和《历代传说》。他创作了4000多幅画,积极参与許多社会运动,如废除死刑。 年轻时,雨果倾向保皇主义,但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成为共和主义的积极推动者;他的作品触及时政、社会和艺术潮流。雨果被葬于巴黎先贤祠。他的遗产被各种方式纪念,包括法国钞票上的肖像。.

新!!: 法语文学和维克多·雨果 · 查看更多 »

维永

維永,或譯維庸(François Villon,約1431年─1474年)、維龍,中世紀末法國詩人。.

新!!: 法语文学和维永 · 查看更多 »

罗兰之歌

羅蘭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是一首法蘭西11世紀的史詩(武功歌),改編自西元778年查理曼統治時期發生的隆塞斯瓦耶斯隘口戰役。它是現存最古老的重要法語文學,在各種手稿中皆有提及,證明了它在12世紀至14世紀間,廣大且長久的流行。 創作的年份在1040年到1115年之間,因年代久遠作者已不可考。最早的版本出現在1040年左右,直到1115年為止,增加並修改了不少篇幅,最終的版本大約有4,000行的詩歌。這首史詩是武功歌中第一個也是最傑出的例子之一,與《熙德之歌》齊名。.

新!!: 法语文学和罗兰之歌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法语文学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美学

美学(aesthetics),在欧洲又名感覺學,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乃哲学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欧洲的美学概念的词语来源于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亚力山大·葛特列·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新!!: 法语文学和美学 · 查看更多 »

瓦龙语

#重定向 瓦隆语.

新!!: 法语文学和瓦龙语 · 查看更多 »

盎格鲁-诺曼语

所谓盎格鲁-诺曼语(Anglo-Norman),指的是在诺曼征服英格兰之后,在英格兰等不列颠群岛地区使用的古诺曼语。它由诺曼底公爵威廉及其部下带到英格兰,它实际上是当时征服者所讲的诺曼底方言、法国西部和北部的奥依语、法国西部的皮卡尔语等等在英格兰的条件下混杂而成的一门语言。盎格鲁-诺曼语作为英格兰的上层社会文学和行政语言,一直从12世纪延续到15世纪,这期间对古英语发展为中古英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虽然没有最终被盎格鲁-诺曼语取代而成为死语,但它在接触过程中借用了非常多的后者的词汇,使得在词汇方面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的固有词很多无法沿用下去,而与同为日耳曼语的德语和荷兰语形成对比。盎格鲁-诺尔曼语在语法上对英语的影响不很显著,但有些固定词组的修饰语置后的语序上仍可见到盎格鲁-诺尔曼语的痕迹,如:attorney general(检察长)。.

新!!: 法语文学和盎格鲁-诺曼语 · 查看更多 »

百科全书

科全书(encyclopedia)是概要介绍人类全部知识或某一特定领域或学科的工具书或。 百科全书按照字典顺序或专题类别划分条目。百科全书条目比大多数詞典中的词条更长、更详细。一般来说,不同于专注于词汇的语言学信息(如其意思、发音、用法和语法形式)的词典词条,百科全书条目侧重于条目标题中命名的主题的事實信息Béjoint, Henri (2000).

新!!: 法语文学和百科全书 · 查看更多 »

莫里哀

莫里哀(Molière,)是一位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创始人,也被認為是西洋文學中最偉大的幾位喜剧作家中的一位 。莫里哀著名的作品有《伪君子》、《吝啬鬼》、《太太学堂》、《唐璜》、《愤世者》、《司卡班的诡计》等,和皮埃尔·高乃依與拉辛合稱為法國古典戲劇三傑。 莫里哀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且在克萊蒙學校(現在的路易大帝中学)就讀,他很適合在劇院開始他的事業。他曾擔任巡演演員13年,因此在他開始寫作時,這幫助他提昇喜劇的能力,可以結合精緻的法國喜劇以及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元素。 莫里哀因著腓力一世(路易十四的兄弟)等貴族的資助,有機會在卢浮宫在國王面前導演戲劇。他承現了一齣皮埃尔·高乃依的經典戲劇以及他自己的一齣鬧劇《The Doctor in Love》,之後國王允許他使用卢浮宫附近的大廳,是一個適合戲劇表演的寬敞房間。後來國王允許莫里哀使用,他在兩處的戲劇都獲得巴黎人的好評,例如《》、《太太学堂》、《丈夫学堂》等。皇家對莫里哀的喜愛讓他的劇團有皇家的退休金,當時也稱為Troupe du Roi(皇家劇團)Roy, p. 756–757.

新!!: 法语文学和莫里哀 · 查看更多 »

莫里斯·梅特林克

莫里斯·波利多尔·马里·贝尔纳·梅特林克(法文: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比利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主题主要关于死亡及生命的意义。.

新!!: 法语文学和莫里斯·梅特林克 · 查看更多 »

西蒙·波娃

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Simone Lucie Ernestine Marie Bertrand de Beauvoir,),通常簡稱為西蒙娜·德·波伏娃或西蒙·波娃,是法国作家、知识分子、存在主义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女权主义者、社会理论家,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创始人。虽然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但她在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领域都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小说、议论文、传记等,著名小说有《女客》(L'Invitée)、《名士风流》(Les Mandarins),哲学散文《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是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之作。她和存在主義哲学家-zh-hans:萨特; zh-hant:沙特;-是非传统的伴侣关系。.

新!!: 法语文学和西蒙·波娃 · 查看更多 »

馬拉美

斯特凡·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原名艾提安·馬拉美(Étienne Mallarmé),19世紀法國詩人,文學評論家。與阿蒂爾·蘭波、保爾·魏爾倫同為早期象徵主義詩歌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希羅狄亞德》(1875年)、《》(1876年)、《骰子一擲》(1897年)等。.

新!!: 法语文学和馬拉美 · 查看更多 »

高卢

高卢(法语:Gaule;拉丁语:Gallia),古罗马人把居住在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南部莱茵河西岸一带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在后来的英语中,「Gaul」这个词(Gaulois)也可能是指住在那一带的人民。不过更多时候这个词是指曾经广泛分布于中欧的多瑙河中游平原、西欧、东南欧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甚至在前285—前277年间扩张至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使用高卢语(凯尔特语族的一个分支)的那些人。高卢的古罗马语就是「Gallia」。 从哈尔施塔特文化到前3世纪初期时的高卢人曾经广阔地分布在欧洲并分成了两族,除了住在今天法兰西的高卢人,还有一部分居住在亚平宁半岛北部的平原,其他的高卢人移民到今日的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群岛一帶。 对于罗马的统治,高卢的部落首脑韦森盖托里克斯曾经帶领高卢起义,后被凱撒击败,投降后被判绞刑。 * Category:法国历史 Category:凯尔特人 分類:羅馬帝國行省.

新!!: 法语文学和高卢 · 查看更多 »

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著名法国哲學家、作家、劇作家、小說家、政治活動家,存在主義哲學大师及二戰後存在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巔峰作品。 1964年,让-保罗·萨特憑著《嘔吐》(或譯作噁心)一書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他主動回絕該獎項,成為第一位拒絕領獎的諾貝爾獎得主。他是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伴侶,他们的哲学思想非常相近又各有千秋。.

新!!: 法语文学和让-保罗·萨特 · 查看更多 »

让-雅克·卢梭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啟蒙時代的瑞士裔法國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與伏爾泰、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 盧梭所著的論文《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俗是否有益》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對哲學的發展極其重要;其《社會契約論》中所論述的人民主權及民主政治哲学思想的深遠影響可見於近代的啟蒙運動、法国大革命以至现代的政治、哲学還有教育思想。他認為不論是傳統和現代的公民社會,都一樣始於私人財產。 盧梭的小說作品《愛彌兒》(Émile)是一篇關於全人公民教育的哲學論文,其言情小說《新爱洛伊斯》對前浪漫主義(pre-romanticism)及浪漫主義時期的小說發展十分重要。盧騷的的自傳體作品《懺悔錄》是現代自傳的開端,而其文章《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也說明了十八世紀的一個「感性時代」(Age of Sensibility)運動,其特徵是更加注重主體性及自我反省,對現代寫作也有所影響。 盧梭同時亦精通作曲和樂理,作有七部歌劇以及若干其他形式的作品。其風格與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及卡爾·飛利浦·愛馬努埃爾·巴哈屬於同一時期,融合了後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特徵。其著名作品有單幕歌劇《乡村中的占卜师》,其中一首為後來被貝多芬改編為獨立曲目的《Non, Colette n'est point trompeuse》。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盧梭是雅各賓俱樂部中最受歡迎的哲學家,他在死後十六年(1794年)獲以國家英雄身份葬於巴黎先賢祠。.

新!!: 法语文学和让-雅克·卢梭 · 查看更多 »

让·德·拉封丹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法国诗人,以《拉封丹寓言》(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後世。 拉封丹生於法國中部埃纳省的蒂埃利堡(Château-Thierry)(當時屬香檳),父親為政府官員。曾習法律、神學,但最後決心成為作家。1652年至1671年,繼承父業,在家鄉擔任水澤與森林的管理人。1664年出版《故事詩》(Contes et nouvelles en vers),內容取材自薄伽丘、拉伯雷、阿里奧斯托等人,雖然文筆高雅,但淫穢的場面不少,被時人評為有傷風化。《拉封丹寓言》的初版于1668年面世,大受好評,驅使他繼續撰寫下去,直至逝世(共十二卷)。 拉封丹一生缺錢,但多有貴人扶助,包括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富凯(Nicolas Fouquet),也與莫里哀、拉辛、布瓦洛等文壇鉅子友善。富凱失勢被捕後,拉封丹曾公開為他求情,惹來路易十四的不悅。拉封丹一生始終為皇室所冷落,但由於文名愈來愈高,在1683年進入法兰西学院。晚年皈依宗教,73歲時在巴黎辭世,安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 《拉封丹寓言》裡頭的故事並非拉封丹自編,主要來自古希臘的伊索、古羅馬的寓言家費德魯斯(拉丁文:Phaedrus;法文:Phèdre),以及古印度的故事集《五卷書》。不過,拉封丹化陳舊為新鮮,將寓言這傳統體裁推至一個新高度。他的詩風靈活,詞彙豐富,格律多變,擅长以动物喻人,讽刺势利小人和达官贵人的嘴脸。.

新!!: 法语文学和让·德·拉封丹 · 查看更多 »

让·拉辛

让·拉辛(法语:Jean Racine,),法国剧作家,与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称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三位法国剧作家。 拉辛出身于一个小官员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被外祖母和舅妈收养。拉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日后所得的成就归功于两件事:一是巴黎冉森派教士的培养,教他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对古代西方文化有精深的理解;二是莫里哀剧团排演了他的最初的剧本《德巴依特》(1664)、《亚历山大》(1665),使他掌握舞台剧的创作经验。拉辛的作品主要发表在1667年到1677年的十年间,如《昂朵马格》(1667)、《讼棍》(1668)、《布里塔尼居斯》(1669)、《蓓蕾尼丝》(1670)、《巴雅泽》(1672)、《米特里达特》(1673)、《伊菲莱涅亚》(1675)和《费德尔》(1677)。 1672年拉辛三十三岁时入选法兰西学院。第二年路易十四从弗朗什·孔泰战役凯旋,接着签订奈梅亨条约,西班牙拱手把瑞士边境的这一大片土地让给法国,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路易十四也被巴黎尊为「路易大帝」。路易十四踌躇满志,在凡尔赛宫大宴群臣,拉辛的《伊菲莱涅亚》被选中在宫里演出,后来又在巴黎演出,使拉辛的名声盖过高乃依。三一律在拉辛手中运用自如,不感到丝毫约束。拉辛不但会写悲剧,也会写喜剧,《讼棍》至今读来还是非常生动,不比莫里哀的作品逊色。此外,拉辛还擅于写抒情诗,《心灵雅歌》(1694)使他成为如龙沙、雨果、波德莱尔一样伟大的诗人。 封建时代,艺术家像其他处处仰人鼻息的工匠一样,没有多少地位和尊严。拉辛的最后一部杰作《费德尔》;又受到保守贵族的攻击,以“有伤风化”而停演。由于国王干预事态平息,拉辛则辍笔达十二年之久。他在路易十四宫廷当史官。1689年应曼特農夫人要求,创作《爱斯苔尔》、《阿达莉》,又受到莫里哀在二三十年前讽刺过的伪君子和假道学的贬斥,直至1699年病故以前,没有再为他心爱的舞台创作过一个剧本。 拉辛的戏剧创作以悲剧为主,作品被称为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作。.

新!!: 法语文学和让·拉辛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文学奖

諾貝爾文學獎(Nobelpriset i litteratur)是瑞典學院頒發的諾貝爾獎之一,根據諾貝爾的遺囑,每年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於1901年頒發,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例如,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得到的奖金为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日裔英國籍小說家石黑一雄。该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颁发。.

新!!: 法语文学和诺贝尔文学奖 · 查看更多 »

诗歌

詩(廣義),一般認為是一種內容與形式高度結合統一,并體現出“美感”、適宜吟詠的文學形式。詩能夠自成一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歌詞或散文詩,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歌。「詩」根源於簡潔、有力地想像覺察,或與經驗、想法、情緒反應作聯想,將意義、意識和潛意識的表現、象徵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樣、聲音和韻律等以某種規則加以重組安排。這種文學類型包含敘述性、戲劇性、諷刺性、訓誡式、情色和個人形式。 詩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早期企圖界定詩歌的有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主要聚焦於修辭以及戲劇、歌曲與喜劇中措辭的運用。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並強調詩的美感,稱為韻文,以此與散文相區別。至二十世紀中期,詩的定義轉為寬鬆,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

新!!: 法语文学和诗歌 · 查看更多 »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新!!: 法语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 · 查看更多 »

貝奧武夫

《贝奥武夫》(Beowulf),或译贝奥武甫、北獒武夫、裴欧沃夫、贝武夫、表沃夫,完成于西元8世纪,约750年左右的英雄叙事长诗,长达3182行。故事的舞台位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以古英语记载的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篇,在语言学方面也是相当珍贵的文献。 语言学家兼奇幻文学作家J·R·R·托尔金坦言,撰写《魔戒》小说系列时,从《贝奥武夫》获得许多灵感,例如,与贝奥武夫交战的龙,跟《哈比人历险记》里出现的恶龙十分相似。.

新!!: 法语文学和貝奧武夫 · 查看更多 »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éalisme)是在法国開始的文化運動,直接地源于达达主义,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论背景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帕格森的直觉主义。强调直觉和下意识。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人們對這場超現實主義運動瞭解得最多的是超現實主義的視覺藝術作品和超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藝術家將作品畫的像照片一樣,製造出讓人感到不舒服,覺得不合邏輯的意象,在作品中把日常的東西變為怪異的生物,還發明了許多利用無意識去表達自我的畫畫技法。 超现实主义源于达达主义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主要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巴黎。1920年以后超现实主义运动蔓延至各个领域,最终影响全球多个国家及语言的视觉艺术,文学,电源和音乐,乃至政治思想及政策实施,哲学及社会学理论。.

新!!: 法语文学和超现实主义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李希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国。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強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新!!: 法语文学和路易十四 · 查看更多 »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

#重定向 阿尔方斯·德·拉马丁.

新!!: 法语文学和阿尔封斯·德·拉马丁 · 查看更多 »

阿尔封斯·都德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法国寫實派小说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作品都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

新!!: 法语文学和阿尔封斯·都德 · 查看更多 »

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

新!!: 法语文学和阿尔贝·加缪 · 查看更多 »

阿纳托尔·法郎士

阿纳托尔·法郎士(法语:Anatole France,)是作家雅克·阿纳托尔·弗朗索瓦·蒂博(Jacques Anatole François Thibault)的笔名。法朗士是法国小说家,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新!!: 法语文学和阿纳托尔·法郎士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德·繆塞

阿爾弗雷德·德·繆塞(Alfred de Musset,全名:Alfred Louis Charles de Musset-Pathay,)是法國貴族、劇作家、詩人、小說作家德繆塞的全名常被調轉成「Louis Charles Alfred de Musset」,見。.

新!!: 法语文学和阿爾弗雷德·德·繆塞 · 查看更多 »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通常是指综合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探究自然界中超自然因素的哲学立场,其理論基礎認為所有現象皆可用自然理由的概念解釋。自然主义不一定认为超自然现象和對於不存在之事物的假設就是荒谬,但是所有的现象和假设必须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研究,因此任何超自然事物要麼是不存在,要麼是不可知,再不然就是与自然现象或關於自然的假设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任何限制于自然、物理、唯物方法和解释范围内的探索和调查手段,或者积累知识的过程,都可归入自然主义。 许多科学哲学家 by 雷蒙德·布莱德利(Raymond Bradley), Emeritu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in New Zealand by 羅伯特·賓諾克(Robert T. Pennock) by Steven D. Schafersman By 阿爾文·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 (March 7, 2006) by Paul R. Draper by Massimo Pigliucci by Michael Martin (philosopher) 用“方法自然主义”(又译“方法论自然主义”,“自然方法论”)和“科学自然主义”来指科学方法中被长久广为遵循的常规,即使用方法论假设可观察的自然现象只能由自然原因来解释,而不假设超自然能力是否存在,因此也不接受超自然的解释。与“存在论自然主义”或“形上學自然主義”相对,这些思想认为:自然界(包括整个宇宙)就是存在的全部,因此超自然事物是不存在的。 这以哲学方法差异是由支持科学和演化论的哲学家提出,他们在“创造论对演化论的争议”中反对创造论或智能设计论,把“方法论自然主义”称为“科学唯物主义”或者“方法论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自然主义”结合,进一步支持他们提出的“现代科学是无神论”的理念。与其相对的自然哲学手段则接受对自然现象的超自然解释,从而被称为“有神论科学”。.

新!!: 法语文学和自然主义 · 查看更多 »

英語文學

英語文學(English literature)指英語寫成的文學作品,作者不一定是來自英格蘭。如约瑟夫·康拉德是波蘭人,羅伯特·伯恩斯是蘇格蘭人。詹姆斯·喬伊斯來自愛爾蘭,愛倫·坡來自美國,薩爾曼·魯西迪來自印度等。在學術界,“英語文學”經常都在致力於“英語研究”的部門或項目中進行分析與批評。原因在於英格蘭的前殖民地都發展出了自己的英語文學,這些地方所使用的英語互相也有區別。所以英語文學隨著英語在世界上的變化而發展出了形形色色的分支。 美國文學中的英語作品可以算作英語文學的一部分,但通常是按一個獨立的重要學科處理;愛爾蘭文學也是如此(但本文涉及在英國活躍的愛爾蘭文學家)。而英國文學和英語文學雖然重複的部分很多,但包括來自大不列顛其他地區和語言的文學,所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新!!: 法语文学和英語文學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法语文学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查理曼

查理曼(Charles Ier le Grand、Charlemagne,Karl I der Große,Carolus Magnus,()或稱「查理大帝」,是歐洲中世紀早期法兰克王国的国王(768年—814年)。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magne)由拉丁语「伟大的」(magnus)演变而来,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此一譯法是法文的錯譯,「曼」字本身便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應譯作「查理大帝」,或把该詞音譯作「查理曼」。http://chowkafat.net/Term.html 查理曼是矮子丕平最年長的兒子,在768年丕平去世後繼承王位,起初,查理曼與他的弟弟卡洛曼一世共同管治王国。卡洛曼一世在771年突然無故去世,令查理曼成為法蘭克王国獨一無二的统治者。他繼續了父親的傾向教皇的外交政策及成为教皇的保護國,將倫巴底人的勢力驅逐出北意大利及領導入侵穆斯林的伊比利半島。他也攻擊東方的撒克逊人,強迫他們皈依天主教,否則處決,他也参與了的策划。查理曼在800年的聖诞節受教皇李奧三世於罗马老圣伯多禄大殿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文明的啟導者」,權力逹到了顛峰。 自羅馬帝国以來,查理曼首度統一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国、德国以及低地諸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奠下了基石。他在768年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及在774年取得意大利王国的国王頭銜。自800年起,為羅馬人的皇帝,是西欧自西羅馬帝國覆亡三個世纪後的首位受認可的皇帝。其所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自此被稱為「歐洲之父」(Pater Europae)。查理曼的统治帶動了卡洛林文藝復興,是西方教會一段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的興盛時期,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后世所有的神聖羅馬皇帝都認為其王国是承自查理曼的帝國,一直至到最後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以及最後的法国君主和德国君主。 但是,東方正教會視查理曼為一位具爭議性的人物,指他是不正統的君主,這是由于他對和子說的支持,以及只是受羅馬主教指定為合法的羅馬皇帝,而不是像伊琳娜女皇那樣的羅馬正统。诸如這種猜度導致了1054年羅馬與君士坦丁堡最终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查理曼於814年去世,當了皇帝超过十三年。他被安葬於(帝国自由城市),该城現在處於德國境內。他在生時有四段婚姻及生有三位合法兒子,但只有幼子虔诚者路易存活下來繼承他的帝国。 查理曼是扑克牌与法国塔罗牌红心K上的人物。.

新!!: 法语文学和查理曼 · 查看更多 »

比埃尔·德·龙沙

比埃尔·德·龙沙(Pierre de Ronsard,又译作龙萨,1524年9月11日-1585年),法國詩人。十九岁时成为了一名神职人员。在这位本来一心侍奉神的少年情窦初开的时候,出于对美丽的卡桑德拉(Cassandre)的爱慕,龙沙开始了爱情诗的创作。他在1552年为自己的女神写下了著名的十四行诗《爱情》。因为作品大获成功,龙萨从此便被承认了作家的身份,并被公认为卓越的爱情诗人。.

新!!: 法语文学和比埃尔·德·龙沙 · 查看更多 »

泰奥菲尔·戈蒂耶

埃尔·儒尔·特奥菲尔·戈蒂埃(Pierre Jules Théophile Gautier,),法国十九世纪重要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文艺批评家。.

新!!: 法语文学和泰奥菲尔·戈蒂耶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法语文学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法语文学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国文化

法國文化是指法國與法國人創造的文化。法國是一個充滿文化、藝術的國家,而在法國文化中,他們的文學、電影、繪畫、建築等都使人再三回味。幾百年來,法國都一直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 法國對文化嚴肅以待,作家、藝術家、服飾設計師以及知識份子等,在法國社會上都有崇高的地位,法國政府於1960年代撥出了巨款以成立由地方文化中心的龐大網路。實驗性藝術和設計也往往可得到補助。法國人對自己的電影傳統為榮,堅決不屈服於好萊塢之下,在其他方面,音樂界都是以法語為主,以保護原有的主義氣息,而紅磨坊亦從1889年起成為當地文化一部分,並以康康舞著名。前衛的藝術、文學及現代建築在法國都得到強烈的支持。.

新!!: 法语文学和法国文化 · 查看更多 »

法国文艺复兴

法国文艺复兴是在15至17世纪早期法国的文化和艺术运动。这个时期与泛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有关,“文艺复兴”这个词首次由法国历史学家朱尔斯.米什莱(Jules Michelet)提出以用来定义欧洲的艺术和文化的"重生"。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文艺复兴的发展的包括传播人道主义、早期 地理大发现(例如  乔瓦尼·达韦拉扎诺(Giovanni da Verrazzano) 和 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发现的 新法兰西);印刷、 建筑、绘画、雕塑、音乐、 科学 和 文学等领域的新的技术和艺术形式的发展;以及编写社交性,礼节和话语的新规则。 法国文艺复兴在传统上是指1494年法国入侵意大利,经历查理八世,直到1610年亨利四世去世的这段时期。 与文艺复兴时期相关的一些艺术,技术或文学发展也较早的传播至法国 (例如,通过勃艮第法院或阿维尼翁的教皇法院);然而,14世纪的黑死病和百年战争使得法国直到15世纪末期之前一直在经济和政治上处于弱势。 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1515年至1547年)和他的儿子亨利二世(1547年至1559年)的统治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顶峰。 “文艺复兴”这个词是一个法语单词,它的英文直译是“重生”。这个词最早是由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在他1855年的作品“法国历史”(法国史)中使用和定义的。 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将法国16世纪的文艺复兴定义为欧洲文化历史的一个时期,代表了对中世纪的一次突破,对人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产生了现代性的理解。 作为一位法国公民和历史学家、米什莱还把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法国运动。Brotton, J.,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006.

新!!: 法语文学和法国文艺复兴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法语文学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戏剧

戏剧是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所表演出來的藝術。戏剧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場地)」和「觀眾」。「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他藝術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扮演了,透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麼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戏剧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在上古汉语中,“巫”、“舞”、“武”三字可能同源(上古汉语拟音分别为:/*ma/,/*maʔ/,/*maʔ/)。其有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被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綜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妆,以及劇本、導演等的一切總稱,也包括台上演出與台下互動的關係(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稱之為剧本。.

新!!: 法语文学和戏剧 · 查看更多 »

浪漫主义

浪漫主義(Romantik;Romantisme;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新!!: 法语文学和浪漫主义 · 查看更多 »

新小说

新小说也被称之为“反传统小说”,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在哲学上则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虽然严格说来“新小说派”的作家们并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创作团体而只是有一种创作倾向,但评论界还是根据其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念和特征,将某些作家归为“新小说派”。公认的“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国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等。 “新小说派”的基本观点认为,20世纪以来小说艺术已处于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根源在于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墨守过时的创作方法。因此,他们主张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法,从情节、人物、主题、时间顺序等方面进行改革。新小说派同时认为传统现实小说中惯用的语言也必须彻底改革,因为这些语言由于长期重复使用已变为“陈套”或“僵化”,失去了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生活的能力。 “新小说”的创作在70年代后渐趋消退,作为文学流派逐渐走向了消亡。但1985年“新小说”派代表克洛德·西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新小说”已经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从而使它成为法国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中的一项经典。 Category:小說類型.

新!!: 法语文学和新小说 · 查看更多 »

文學

文學(literature),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類型)進行分類。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新!!: 法语文学和文學 · 查看更多 »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通称为文艺复兴,简称为文复,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卻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以做出實際上是一種徹底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雖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卻在绘画方面透過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中古時代教育变革,乃至於人體結構、化學、天文技術的知識的追求等等,這些極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除了打破神權時代,也打破了希臘羅馬的古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巨大變革,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学家做出的創新贡献。 一般认为,文复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Strathern, Paul The Medici: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2003);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及书籍。Encyclopedia Britannica,Renaissance,2008,O.Ed.Har, Michael H.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Scarecrow Press Incorporate,1999,ISBN 978-0-8108-3724-9.Norwich, John Julius,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1997,Knopf,ISBN 978-0-679-45088-7.史学上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很多且颇为复杂,而“文艺复兴”作为词汇的作用,及其作为历史过渡期的意义,都引发了史学家的诸多争论。Brotton, J.,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2006.

新!!: 法语文学和文艺复兴 · 查看更多 »

悲劇

悲剧是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戏剧题材。悲劇是包括死、痛苦等内容,且主要以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传达哀傷和哀痛的戲曲或文學类型。 悲剧的经典题材是男女相恋却不能结合,英雄的悲壮人生,家庭破碎,社會问题和國家覆灭等。 以时间为序,悲剧大概经历了如下时期的演变:.

新!!: 法语文学和悲劇 · 查看更多 »

散文

散文是一種文學形式,與之相對的稱為韻文或詩文。散文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解釋,其中,廣義散文最容易辨識與定義的方式,是“松散”的結構。也就是說,扣除其它文学形式重叠部分,運用普通語法結構,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束縛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稱為散文。除此,狹義散文是單指文學範疇內,結構鬆散之非韻文作品。文學專指的散文,歷代作品有著各時代不同流变的脉络,而正因為鬆散帶來的自由,散文作品表達出的思想通常有著丰富与圆满的特色。。.

新!!: 法语文学和散文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法语文学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拜伦

#重定向 拜伦勋爵.

新!!: 法语文学和拜伦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法语文学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拉羅什富科

#重定向 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

新!!: 法语文学和拉羅什富科 · 查看更多 »

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Provence),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地区,古代时是古罗马的一个行省,毗邻地中海,和意大利接壤。从阿尔卑斯山经里昂南流的罗纳河,在普罗旺斯附近分为两大支流,然后注入地中海。 历史上的普罗旺斯地域范围变化很大,古罗马时期普罗旺斯行省北至阿尔卑斯山,南抵比利牛斯山脉,包括整个法国南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普罗旺斯成为5个行政省份之一。到了1960年代,法国被重新划分为22个大区,普罗旺斯属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 普罗旺斯境内有艾克斯、马赛等名城,并出产优质葡萄酒。此地区物产丰饶、阳光明媚、风景优美,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起就吸引着无数游人,至今依然是旅游胜地。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更是难得的美景。.

新!!: 法语文学和普罗旺斯 · 查看更多 »

普羅斯佩·梅里美

普罗斯佩·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中短篇小说大师,剧作家,历史学家。.

新!!: 法语文学和普羅斯佩·梅里美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法國文學法国文学法語文學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