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永乐大典

指数 永乐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110 关系: 十三经南京市台灣叶恭绰名公書判清明集大英图书馆大英百科全书大清一统志天文學太平廣記太平御览姚廣孝宋朝宋會要中央研究院中國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教育部东交民巷东洋文库九國志乾隆义和团运动亨廷頓圖書館京都大学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張四維徐世昌徐松德国地方志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國會圖書館 (美國)刘若愚嘉靖周叔弢周巽傅斯年唐語林冊府元龜商务印书馆全唐文全祖望八國聯軍元和姓纂光绪副本...剑桥大学四庫全書四库全书馆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皇史宬王安石科隆大学篆书續資治通鑑長編缪荃孙翁同龢翰林院牛津大学百科全书隶书韓國莱比锡大学荣禄類書顾炎武解縉谈迁趙善湘路振錢宰胡瑗郦道元蘇聯薛居正董福祥蒋用文邵晋涵臨安集金常政酌中志英国雍正陸潤庠陈济析津志李心傳李紱李燾東方圖書館楷书殉葬水经注洪武洪武正韻朱元璋戏剧戴震明世宗明朝明成祖文廷式文苑英華文渊阁日本旧五代史 扩展索引 (60 更多) »

十三经

十三經是十三部儒家經書的合稱,是儒學的核心文獻,《周易》、《尚書》、《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經”的整體性概念成熟於明朝(1368-1644),以萬曆十二年(西元1584年)神宗頒佈詔令欽定《十三經注疏》為完全確立的標誌;是從漢武帝(前156-前87在位)確立五經博士開始,學術潮流與政治權力不斷調整儒家經書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經書的最近一次結集。 十三經的內容龐雜,來源及時代不一,主要形成於先秦,既有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之前已經長期流傳的古代文獻,也有主要由戰國(前468-前221)儒家學者编写的著述。其中一部份與孔子、早期儒家思想和其他儒家典籍的關係存在爭議,如《春秋》、《周禮》、《左傳》。更強烈的爭議是所謂的“偽書”問題,如今本《尚書》的部份篇目。 儒家經書的整理、加工、流傳與結集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從孔子用當時已經很古老的文獻教育學生開始,直至十三經完全確立,已經跨越了兩千多年。時至今日,整理工作仍然持續。其間的合稱先後有比較正式的六經、五經、九經和相對隨意的七經、十二經、十四經等,各自涵蓋名目不盡相同的典籍。 儒學是中國從漢武帝到清朝(1644-1911)結束的官方意識形態、主流學術思想,其提倡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是千百年來華人社會日常生活的普遍指導原則。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即研究經書、闡發經義的學問。儒家經書既是經學研究的直接對象,也是不同時代各派儒學理論與相應的社會、人生主張及實踐得以成立的根基所在。十三經及其前身五經、九經等,是傳統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的“聖經”,與基督宗教《新舊約全書》、伊斯蘭教《古蘭經》在其各自社會及文化傳統中的作用與地位非常類似。.

新!!: 永乐大典和十三经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永乐大典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永乐大典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叶恭绰

叶恭绰()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誉虎,号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室名“宣室”。中国广东番禺人,原籍浙江余姚,其五世祖游幕广东。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交通系成员之一。.

新!!: 永乐大典和叶恭绰 · 查看更多 »

名公書判清明集

《名公書判清明集》是南宋判牘的集論,是研究南宋法律制度的重要史料,作者未詳,僅知南宋後期福建建寧府人士。 《名公書判清明集》收集了南宋包含朱熹、真德秀、吳潛、徐清叟、王伯大、蔡抗、赵汝腾在內的二十八位地方官處理訴訟的一些判词,體裁為散文形式,案例分佈範圍非常廣泛,例如《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可见於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三《鄱阳县东尉检校周丙家财产事》,又如卷一一《人品門》“公吏”則大量收錄江東提刑蔡杭的判詞,並大量引用宋朝法律《宋刑統》。 《名公書判清明集》亦存在許多封建思想,例如知識份子娶妓女为妻被認定名教罪人,妇女改嫁是為失节等,另外還有詹師尹《取肝救父》、江應《割股救母》愚孝思想。明朝嘉靖年間張四維從《永樂大典》輯出《名公書判清明集》。.

新!!: 永乐大典和名公書判清明集 · 查看更多 »

大英图书馆

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是目前英国的国家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擁有超過一億五千萬件館藏。大英图書館中的館藏包括世上幾乎所有語文的作品;它們不只有書籍,還有其他印刷品和數碼內容,包括手稿、期刊、報紙、雜誌、劇本、專利、資料庫、地圖、郵票、圖畫、樂譜、錄影和錄音。單以藏書量計,大英图書館有一千四百萬本藏書,是除了美國國會圖書館外全球藏書量最大的圖書館。大英图書館的館藏既有最近出版的書籍和報刊,也有古老至公元前二千年的古籍手抄本。 根據英國法例,任何出版商在英國出版書籍,都需要法定送存一本複本予大英图書館收藏;大英图書館也會主動從購入外國書籍和其他藏品。每一年,大英图書館都會添置約三百萬件新館藏,每年的新館藏共需約十一公里長的書架擺置。跟大英博物館一樣,大英图書館的營運經費由英國政府提供,但它不是英國政府的一部分。 大英图書館有兩個館址。主館址設於倫敦聖潘克拉斯火車站旁;另有一藏書庫設於西約克郡。.

新!!: 永乐大典和大英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大英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全書》(又称《不列顛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由私人機構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所出版的英語百科全書,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是英語世界俗稱的ABC百科全書之一。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是由大約100名全職編輯及超過4000名專家為受過教育的成年讀者所編寫而成。它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學術性的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是現存仍然發行的最古老的英語百科全書。它在1768年至1771年間在英國爱丁堡首次面世,便馬上受到讀者歡迎,規模日漸龐大。平均13年左右出一个新版。1801年的第三版已經達到21冊。它日盛的地位使招募知名的貢獻者更容易。1875年至1889年間的第9版和1911年的第11版已經被認為是學術與文學風格的標誌性百科全書。自從第11版開始,《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慢慢變得精簡以打進北美市場。1933年,《大英百科全書》是首部百科全書採納「連續性修訂」政策,即不斷再版並且定期更新條目。 Aside from providing an excellent summary of the Britannica's history and early spin-off products, this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life-cycle of a typical Britannica edition.

新!!: 永乐大典和大英百科全书 · 查看更多 »

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的地理总志,是繼隋《区域图志》,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以來的集大成之作。.

新!!: 永乐大典和大清一统志 · 查看更多 »

天文學

天文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運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方法來解釋宇宙間的天體,包括行星、衛星、彗星、恆星、星系等等,以及各種現象,如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廣義地來說,任何源自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現象都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物理宇宙學與天文學密切相關,但它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天文學有著遠古的歷史。自有文字記載起,巴比倫、古希臘、印度、古埃及、努比亞、伊朗、中國、瑪雅以及許多古代美洲文明就有對夜空做詳盡的觀測記錄。天文學在歷史上還涉及到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制訂,今天則一般與天體物理學同義。 到了20世紀,天文學逐漸分為觀測天文學與理論天文學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以取得天體的觀測數據為主,再以基本物理原理加以分析;理論天文學則開發用於分析天體現象的電腦模型和分析模型。兩者相輔相成,理論可解釋觀測結果,觀測結果可證實理論。 與不少現代科學範疇不同的是,天文學仍舊有比較活躍的業餘社群。業餘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和觀察彗星等短暫的天文現象上。 http://www.sydneyobservatory.com.au/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Sydney Observatory Astronomy (from the Greek ἀστρονομία from ἄστρον astron, "star" and -νομία -nomia from νόμος nomos, "law" or "culture") means "law of the stars" (or "culture of the stars" depending on the translation).

新!!: 永乐大典和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是宋代李昉等人編著的大型類書,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凡五百卷。.

新!!: 永乐大典和太平廣記 · 查看更多 »

太平御览

《太平御覽》初名《太平類編》、《太平編類》,後改名為《太平御覽》。是北宋时期编写的一部类书,是保存了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太平御覽》与《太平廣記》、《 文苑英華》以及《冊府元龜》合稱為“宋匯部四大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類書類。.

新!!: 永乐大典和太平御览 · 查看更多 »

姚廣孝

姚廣孝(),幼名天僖,賜名廣孝,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庵號獨庵(獨菴),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通稱姚道衍。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江路(明为南直隶苏州府)長洲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元末明初政治人物、禪宗僧人、詩人,明成祖靖难之役的謀臣之一。.

新!!: 永乐大典和姚廣孝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永乐大典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宋會要

宋會要,宋代史學發達,特設有“會要所”,專職修撰會要。有宋一朝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餘卷,包括:.

新!!: 永乐大典和宋會要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新!!: 永乐大典和中央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永乐大典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简称国图,旧称北京图书馆。.

新!!: 永乐大典和中国国家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独立為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在技術科學部的基礎上及國家科委的支持下,成立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并称“两院”。.

新!!: 永乐大典和中国科学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永乐大典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部為中華民國有關教育學術、體育及青年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並監督各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機關。.

新!!: 永乐大典和中華民國教育部 · 查看更多 »

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1552米(与东长安街平行并大致等长),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现已改为道路。.

新!!: 永乐大典和东交民巷 · 查看更多 »

东洋文库

2011年啟用的東洋文庫新大樓 財團法人東洋文庫是日本最大、也是全球第五大的亞洲研究圖書館,位於東京都文京區。文庫原是1917年三菱財閥第三代主持人岩崎久彌及當時中華民國總統府顧問喬治·莫理遜(George Morisson)所珍藏的有关中國及日本書籍。1919年,開始復刻珍貴書籍。1924年,開始發行《東洋文庫論叢》。1926年舉辦了第一次講座及展覽會。1932年建成了新館。1947年獲得文部省的資助。後來加入歐洲各地文獻及亞洲各種語言的文獻,才漸漸發展成現在95萬冊的規模。珍藏的文獻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東亞、西亞、中亞的古籍及名著,以文學、歷史、思想、宗教、藝術、探險、遊記、自然科學來分類。另外,還會為各古籍及名著作詳細解說,並且收錄了很多地圖和插畫。.

新!!: 永乐大典和东洋文库 · 查看更多 »

九國志

《九国志》,共五十一卷,北宋文人路振編撰紀傳體史書。 寫五代十國时南方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东汉(即北汉)、南汉、闽、楚九国之事蹟,君王传记为世家、臣子传记为列传。后来,路振之孙路纶补撰北楚二卷,又称《补九国志》。明清以来佚失,清朝邵晋涵在《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由周梦棠重编为十二卷、列传一百三十六篇。并在卷首补撰世家。 Category:五代十国史书 Category:北宋典籍 Category:紀傳體 Category:11世紀書籍.

新!!: 永乐大典和九國志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永乐大典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后,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农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黄河北岸农民与中国天主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號稱「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最终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八国组建远征军引发八國聯軍之役。.

新!!: 永乐大典和义和团运动 · 查看更多 »

亨廷頓圖書館

#重定向 漢庭頓圖書館.

新!!: 永乐大典和亨廷頓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英語譯名:Kyoto University),簡稱京大(きょうだい),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区的国立研究型綜合大學。京大前身是日本第2所舊制帝国大学-京都帝國大學(1897年),亦為京都學派的發祥地。 京大學術排名世界第32位、化學世界9強。京大相關人物有9至13人獲得諾貝爾獎。現校友涵蓋若干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奖、羅伯·柯霍獎、盖尔德纳国际奖以及得主、2名日本首相以及4名芥川賞得主。.

新!!: 永乐大典和京都大学 · 查看更多 »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原名《高宗系年要錄》,凡二百卷,南宋李心傳著。 李心傳三十歲進士不第,遂絕意於仕途,專心從事史學研究。李心傳以《高宗日曆》、《中興會要》等史書為基礎,又參考各類官書,以及一百多種私家記載、文集、傳記、行狀、碑銘等史料,進行詳細的考訂,仿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體例,編成此書。所谓“中兴”,是指徽钦二帝为金人掠走后,赵构建立南宋。《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記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共三十六年的史事,宋高宗一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有大量史料記載,如秦檜陷害岳飛之事,此書記載甚詳。宝祐初曾刻之扬州。後來的《宋史》和《續資治通鑑》等作品,多以此書為參考。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原書已失佚,今本是清人編《四庫全書》時,再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可與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互為補充。.

新!!: 永乐大典和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 查看更多 »

張四維

張四維,字子维,號鳳磐,或作鳳盤。明朝蒲州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人。明中後期政治人物。.

新!!: 永乐大典和張四維 · 查看更多 »

徐世昌

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又号水竹邨人、弢斋。生于河南省卫辉府府城汲縣(今河南省卫辉市),远祖为浙江鄞县人,祖籍天津,逝世于天津市,清末民初北洋政府官僚,曾任慶親王內閣的協理大臣(副總理)。馮國璋代理黎元洪辭職所餘第一任大總統任期後,1918年,徐世昌獲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國會支持,選舉為第二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是袁世凯支持者,亦是稱帝的反對者,與北洋軍閥關係密切。.

新!!: 永乐大典和徐世昌 · 查看更多 »

徐松

徐松(),字星伯、孟品,原籍浙江上虞,寄籍顺天府大兴县。清代翰林,著名地理学家。.

新!!: 永乐大典和徐松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永乐大典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地方志

地方志,是記載地方、地理、古代世界、歷史等,由古代如何演化成現代的因由。地方志不仅仅是针对中央的那个地方,也不只是行政区划界定的区域,而是广义上的某个区域。它既可以是某个行政区域,如省域、市域、县域、乡域、村域等。也可以是1个地理概念,如江河的流域、山脉所在的区域、海域等。还可以是国域、国外的某个区域,如某个国家、某个国家的某个区域、跨几个国家的某个区域等。.

新!!: 永乐大典和地方志 · 查看更多 »

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舊稱國立中央圖書館(簡稱中圖),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圖書資訊機構,也是中華民國三所國立圖書館之一(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隸屬於教育部;该館為臺灣唯一一所「國家圖書館」等級的圖書資訊機構,不同於其他兩間國立圖書館為公共圖書館。總館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經行政院裁定將於臺南市新營區設立南部分館暨聯合典藏中心。另設有3處典藏專業領域資料的中心於臺北市。 身為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的法定送存機構,國家圖書館收藏各種類型的出版品與文獻資料,尤以漢學文獻最具特色。該館亦為中華民國各圖書館的最高輔導機關,其附設的「中華民國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為臺灣的國際標準書號(ISBN)管理單位,獲配的冠碼為957及986。.

新!!: 永乐大典和國家圖書館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博物院),俗稱臺灣故宮(博物院)或臺北故宮(博物院),別名中山博物院,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館舍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臺灣省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隸屬於行政院的中央二級機關,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它的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了故宮博物院,後來因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陳列所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再度導致時局動盪,1948年11月10日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6個機構於是決定遷往臺灣,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臺北現址復院開幕。此後,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並致力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虛擬博物館,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也在2015年12月28日啟用。 國立故宮博物院物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和南院處等4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展廳內是按照文物類別以編年方式系統性地陳設4,000餘件展品,器物類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輪換一次,書畫和圖書文獻類展件則每3個月定期更換。.

新!!: 永乐大典和國立故宮博物院 · 查看更多 »

國會圖書館 (美國)

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是美國國會的附屬圖書館,也是美國實際上的國家圖書館,為美國5個國立圖書館之一。位于华盛顿。 整個館舍由托马斯·杰斐逊大楼、约翰·亚当斯大楼、詹姆斯·麦迪逊大楼三座建筑组成,均坐落於华盛顿特区。其書籍收藏量有3000萬種,涵蓋了470種語言,超過5800萬份手稿,是美國最大的稀有書籍珍藏地點,當中包括了《古登堡圣经》、 超過一百萬份美國政府刊物、一百萬份跨越三個世紀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報紙、3萬3千份報刊的合訂本、50萬個微縮膠片卷軸、12萬本漫画书;除此之外,還保存了很多法律文獻、電影、480萬張地圖、270萬首音樂,館藏量為全球最大。.

新!!: 永乐大典和國會圖書館 (美國) · 查看更多 »

刘若愚

劉若愚可以指:.

新!!: 永乐大典和刘若愚 · 查看更多 »

嘉靖

嘉靖(公元1522年 - 1566年)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嘉靖,出自《尚书·无逸》中“嘉靖殷邦”之语。明世宗即位时内阁备选年号第一为“明良”、其次为“绍治”(寓意繼承弘治中興)、第三为“嘉靖”。.

新!!: 永乐大典和嘉靖 · 查看更多 »

周叔弢

周叔弢(),名暹,字叔弢,安徽省建德县(今安徽省东至县)人,知名实业家、收藏家,晚清名臣周馥之孙,清末进士周学海之子。.

新!!: 永乐大典和周叔弢 · 查看更多 »

周巽

周巽(),字巽亨,一字巽泉。安福人。 生卒年均不詳。自稱嘗從征道賀二縣猺寇,以功授永明主簿。有《性情集》六卷。.

新!!: 永乐大典和周巽 · 查看更多 »

傅斯年

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兵入關以後的首任状元。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運動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辦者。曾任國立北京大學代理校长、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之原則影响深远。 傅斯年為人性格耿直,嫉惡如仇,而且文章見解深入,眼光銳利獨到,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踏入政壇,成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仍不改其志,甚至在任內搜集證據,在1944年以「美金公债案」公開炮轟當時的「皇親國戚」孔祥熙,將孔趕下台;後於1947年的「搶購黃金風潮」中,炮轟時任行政院長,有發國難財之嫌的宋子文,再將宋趕下台,時人稱其為「傅大炮」。 縱觀傅斯年一生,儘管對國民黨時有批評,但他並沒有像聞一多等文人般,受到國民黨的政治逼害,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仍然懷有「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傳統思想。即使傅斯年曾將孔宋兩位「皇親國戚」趕下台,但他的文章很少以推翻國民政府的統治為目標。另一方面,傅斯年崇高的學術地位,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旗幟鮮明的反共反俄色彩,亦令他贏得蔣介石的信任。因此將傅斯年其人比喻為民國時期的魏徵,亦相當符合他的形象。.

新!!: 永乐大典和傅斯年 · 查看更多 »

唐語林

唐語林,北宋王讜小说作品,凡八卷。.

新!!: 永乐大典和唐語林 · 查看更多 »

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龜鑑的意思。.

新!!: 永乐大典和冊府元龜 · 查看更多 »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由原美北长老会美华书馆工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四人得到长老会美國籍牧师费启鸿的帮助,于1897年2月11日始创于上海,秉承“倡明教育,开启民智”之宗旨,为中国现代出版业巨擘,在上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对中国现代的文化与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商務印書館初期承印商业簿记表冊、帳本、教會圖書等印務,故得名商务。.

新!!: 永乐大典和商务印书馆 · 查看更多 »

全唐文

《欽定全唐文》,簡稱《全唐文》,是清朝官修唐人總集。全書一千卷,並卷首四卷,輯有唐朝、五代十國文章共18,488篇(一說20,025篇)、作者3,042人(一說3,035人)。.

新!!: 永乐大典和全唐文 · 查看更多 »

全祖望

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清朝史學家、文學家。浙江鄞縣人。.

新!!: 永乐大典和全祖望 · 查看更多 »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為了對抗大清帝國的宣戰及鎮壓義和團運動,以军事行动攻入中国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大日本帝国(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的八国联合军队。 八國聯軍軍隊的人數最早是三萬人,後來增至約五萬人。八国联军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东四以北由日军占领,东四南大街以东由俄军占领,以西由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城东北由德军占领,皇城东部由日军占领,皇城东南由英军占领,崇内大街以西东长安街以南由德军占领。西城由美军、法军、英军、意军占领,外城由英军、美军、德军占领,实行军事统治。日占区设立“安民公所”,德占区设立“华捕局”。八國聯軍直接造成義和團被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和約》,付出龐大的賠款。.

新!!: 永乐大典和八國聯軍 · 查看更多 »

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唐代姓氏譜牒專書。唐朝憲宗元和七年(812年),太常博士林寶奉詔撰成,以姓、望、房三級結構條貫,記錄各個姓氏來源的書籍,原本十卷。清代修《四庫全書》自《永樂大典》輯出,並進行一校工作,輯成十八卷,清孫星衍、洪瑩進行二校工作,後羅振玉進行第三次校勘,岑仲勉又重行校勘,寫成《元和姓纂四校記》,特重於“芟誤”、“拾遺”、“正本”、“伐偽”,功力最深,收穫最多;王仲犖又作《关於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對岑仲勉未及者又有所補益。.

新!!: 永乐大典和元和姓纂 · 查看更多 »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新!!: 永乐大典和光绪 · 查看更多 »

副本

副本(Instance dungeon)是网络游戏用语,對於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而言是一個特別的區域,在過去常被稱為「地下城」。 每一個隊伍進入副本時,他們會各自擁有自己隊伍的地圖,不同的隊伍看不到彼此,也無法互相支援。依照隊伍人數限制,特殊狀況下也會有無人數限制的副本。.

新!!: 永乐大典和副本 · 查看更多 »

剑桥大学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勳銜:Cantab)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劍橋為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這些學者本為牛津大學的一員,但後因與牛津鎮民發生衝突而移居至此。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並經常獲合稱為「牛剑」。 劍橋大學由31所成員書院及6所學術學院組成。雖大學本身為公立性質,但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書院則屬私立機構。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工作有別於負責教研的大學中央。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並與產業聚集地的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堂,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劍橋大學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作家、哲學家。共有116位諾貝爾獲獎者、15位英國首相、10位菲爾茲獎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新!!: 永乐大典和剑桥大学 · 查看更多 »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據文溯閣本79897卷),36304册,近230萬頁,约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期的眾多古籍,也收入和存目了西洋傳教士參與撰述的著作,包括從西洋傳入中國的數學、天文、儀器及機械等方面的著作。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有部分書籍由於政治或質疑儒家經典的原因而被列为禁书,称之四库禁书,另一方面亦尋回和修復了不少早已失傳的中國古籍。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包括《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説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鑑》、《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歐洲人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新!!: 永乐大典和四庫全書 · 查看更多 »

四库全书馆

四库全书馆为四库全书的编纂机构。组织如下:.

新!!: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馆 · 查看更多 »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英語: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簡稱:SOAS),全稱為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是一所位在英格蘭倫敦的研究型大學,倫敦大學的學院之一。亞非學院以英國唯一一所專門研究亞洲、非洲與中東的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機構,於世界享負盛名,同時也是英國頂尖大學之一。亞非學院成立於1916年,培養了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長,大使,外交官,大法官,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及為數眾多的各領域領袖。 亞非學院位於倫敦市中心之布盧姆茨伯里,專精於亞洲、非洲與中東的人文學、語言學與社會科學,提供約350種大學學位與100多種教學型碩士學位,並授予各學門之研究型碩士與博士學位。.

新!!: 永乐大典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 查看更多 »

皇史宬

皇史宬,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15号,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档案馆。.

新!!: 永乐大典和皇史宬 · 查看更多 »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新!!: 永乐大典和王安石 · 查看更多 »

科隆大学

科隆大学(德語:Universität zu Köln),是一所位于德国科隆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科大于1388年由教宗签字建立,为现今德国第二古老的大学。.

新!!: 永乐大典和科隆大学 · 查看更多 »

篆书

书,又称篆文、篆体,是古老的漢字書體,廣義指隸書以前的書體,狹義則特指大篆和小篆。.

新!!: 永乐大典和篆书 · 查看更多 »

續資治通鑑長編

《續資治通鑑長編》,共九百八十卷,南宋李焘編撰,費時約40年。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起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年),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記北宋九朝168年史事。.

新!!: 永乐大典和續資治通鑑長編 · 查看更多 »

缪荃孙

缪荃孙(),中国近代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

新!!: 永乐大典和缪荃孙 · 查看更多 »

翁同龢

翁同--(),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中国江蘇常熟人,晚清政治人物、书法家。官至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门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

新!!: 永乐大典和翁同龢 · 查看更多 »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新!!: 永乐大典和翰林院 · 查看更多 »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非正式:Oxford University,或:Oxford;勳銜簡稱:Oxon)位於英格蘭牛津市。是一所世界聞名的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它是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雖然大學的實際創立日期難以考證,但授課紀錄最晚可上溯到1096年。 牛津大學的師生人數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學後就開始迅速上升。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民的衝突使一些牛津學者另闢蹊徑,他們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後來的劍橋大學。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管理架構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兩校同時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故常被合稱為「牛劍」。 牛津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 各個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術學院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牛津大學並沒有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牛津鎮。 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書院的每週輔導課程,以及由學術學院提供的學科課程。上課地點除了書院外,還包括由校方提供的講堂、課室及實驗室。牛津大學同時為兩個著名獎學金計劃的舉辦地:一為於2001年設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另一為羅德獎學金。牛津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牛津大學培養眾多社會名人,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29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計算學生;連教職員計算則達69位)、6位图灵奖得主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文學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新!!: 永乐大典和牛津大学 · 查看更多 »

百科全书

科全书(encyclopedia)是概要介绍人类全部知识或某一特定领域或学科的工具书或。 百科全书按照字典顺序或专题类别划分条目。百科全书条目比大多数詞典中的词条更长、更详细。一般来说,不同于专注于词汇的语言学信息(如其意思、发音、用法和语法形式)的词典词条,百科全书条目侧重于条目标题中命名的主题的事實信息Béjoint, Henri (2000).

新!!: 永乐大典和百科全书 · 查看更多 »

隶书

隶书為秦書八體之一,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長方形狀,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相传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变,又称为隶定,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中國文字在小篆以前仍然遵從「六書」造字原則,漢隸則不再遵守「六書」原則,自行變化造形。现代的楷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份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新!!: 永乐大典和隶书 · 查看更多 »

韓國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新!!: 永乐大典和韓國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大学

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创立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现今德国管辖地区内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1386年),另两所创建曾早于莱比锡大学的大学科隆大学(1388年—1798年,1919年重建)和埃尔福特大学(1392年—1816年,1994年重建)都曾关闭后又重开。1953年至1991年间,莱比锡大学曾名为“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 自从创建以来经历了近600年不间断的教学与科研,现在的莱比锡大学发展到了14个系、150多个研究所,有注册学生29668人(2006年冬季学期),是莱比锡最大的一所大学,萨克森州第二大的大学。著名校友有萊布尼茲、歌德、尼采、歷史學家蘭克、讓·保羅等。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時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医学专业是莱比锡大学最知名的专业。.

新!!: 永乐大典和莱比锡大学 · 查看更多 »

荣禄

荣禄(),字仲华,满族,乌喇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祖父,慈禧太后的亲信。 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1903年病逝。谥文忠。编有《武毅公事略》,著有《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

新!!: 永乐大典和荣禄 · 查看更多 »

類書

類書是一種工具书类型,是对中国古代一类百科全书性质的书籍的统称。又稱「部書」。发源于古代中国,后流传至古代日本。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类书相當於今日的百科全書;而中国学者则说法不一。清末民初的闻一多认为类书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不过是类似《兔園冊子》之流的浅陋书籍。也有人认为类书可划分为多个门类,并不是所有门类都可以算作是百科全书。现代的杜泽逊认为,类书与百科全书的主要区别在于,百科全书对各种知识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后撰写而成,属于著述;类书则仅仅将其他图书中的词句片段的原文,不加修改地分类汇集在一起,属于编辑。.

新!!: 永乐大典和類書 · 查看更多 »

顾炎武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隸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新!!: 永乐大典和顾炎武 · 查看更多 »

解縉

解縉(),字大紳,号春雨,谥文毅,江西吉水州(今江西吉安吉水县)人,解綸之弟。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

新!!: 永乐大典和解縉 · 查看更多 »

谈迁

谈迁(),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明朝诸生,浙江杭州府海宁枣林(浙江海寧西南)人。《國榷》作者。.

新!!: 永乐大典和谈迁 · 查看更多 »

趙善湘

趙善湘()字清臣,明州鄞(今浙江寧波)人。 濮安懿王五世孫。生年不詳,於《易》學用力至深,恩補保義郎。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進士,轉秉義郎。開禧元年,添差通判婺州。嘉定元年,判無為軍兼淮南轉運判官。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封文水郡公。贈少師。平定李全之亂時自認有功,想晉身成為宰執,但被親家史彌遠告誡其敏感的宗室身分勸退。著有《洪範統一》,久佚,朱彝尊《經義考》注曰“未見”,今從《永樂大典》繕錄一卷。有子趙汝楳。.

新!!: 永乐大典和趙善湘 · 查看更多 »

路振

路振,字子发,祁阳(今湖南省祁阳县)人。 唐懿宗時宰相路岩之後。路岩貶死嶺外,其子路琛避仇於祁陽,遂定居於此。幼颖悟,五歲能诵《孝经》、《论语》。淳化年间,作《卮言日出赋》,为宋太宗激赏,擢置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後知滨州、河中府、邓州。知制诰。大中祥符初年(1008年),充任“贺契丹国主生辰使”出使辽朝,录成《乘轺录》。后改授太常博士,官左司谏。晚年徙居潭州湘潭(今属湖南)。嗜酒,以疾卒。有《九國志》51卷、《楚青》5卷等。.

新!!: 永乐大典和路振 · 查看更多 »

錢宰

錢宰(),字子予,又字伯均,浙江會稽人,明朝官員。 吴越武肃王十四世孙。弱冠有文名,元至正年間进士,洪武二年(1369年),以明經徵為國子助教,後進為博士。曾編輯《孟子節文》,異常勞苦,公餘之暇感慨吟詩:“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次日錢宰上朝,朱元璋一見他便說,“昨日作的好詩,不過我並沒有嫌啊,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得磕頭謝罪。朱元璋說:“朕今放汝去,好好熟睡矣”,洪武十年(1377年)归休。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召宿儒校蔡沈《书传》(與朱熹《詩傳》相悖),兵部尚书唐铎推薦錢宰。《書傳會選》書成,凡六卷,頒行天下,厚赐驰驿归。有《临安集》传世。.

新!!: 永乐大典和錢宰 · 查看更多 »

胡瑗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因世居安定堡,故世稱安定先生。北宋教育家,為「宋初三先生」之一,被認為是理學先聲。.

新!!: 永乐大典和胡瑗 · 查看更多 »

郦道元

郦道元(466年或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生於獻文帝天安元年(西元四六六年),另一說為孝文帝延興二年(西元四七二年),卒於明帝孝昌三年(西元五二七年)。其父親為郦范,在北魏太武帝時就已為官,做過平東將軍、青州刺史,進爵為永寧侯。酈道元十多歲時,就遊青洲江河,喜愛大自然。曾襲封永寧侯,後降為伯。曾任東荊州刺史,因得罪權貴,被免去官職。十年後,朝廷復起用為著河南尹。明帝孝昌元年,率軍去彭城討平元法僧叛亂,因功陞為御史中尉。因他彈劾過汝南王元悅,在雍州刺史萧寶夤想反叛北魏時,元悅乘機叫朝廷派酈道元去宣撫,酈道元入關時被萧寶夤殺害。著有《水经注》,是著名的文學與地理學大作。.

新!!: 永乐大典和郦道元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永乐大典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薛居正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府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名臣、史学家。.

新!!: 永乐大典和薛居正 · 查看更多 »

董福祥

董福祥(),字星五,甘肃环县(当时属宁夏固原)人。中国清朝末年武卫后军指挥官。左宗棠西北陆军系统出身。.

新!!: 永乐大典和董福祥 · 查看更多 »

蒋用文

蔣用文(),初名武生,以字行,明朝江蘇武進儀真人。 其先魏人。少讀書過目成誦,父歿,乃習醫,“決死生,定緩急,治效無一弗中”。洪武中為御醫,永樂八年陞院判,專侍文華殿。著有《治效方論》,已佚。 有孫蔣誼,成化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新!!: 永乐大典和蒋用文 · 查看更多 »

邵晋涵

邵晋涵(),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浙江余姚人。清朝翰林、校刊学家、历史学家。 祖父邵向荣,康熙壬辰進士。生于乾隆八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甲第三十名进士。乾隆時开四库馆,晋涵受诏徵入馆纂修,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编修。乾隆五十六年,擢左中允。累官至侍读学士。 清廷编撰四库全书时,邵因史学功力深厚被命主持史部之编撰工作。据载其博学强记至极,于四库馆修书之时,其他编撰人员提问之史料问题其均能随口应答并精确告知在何书何页。邵晉涵在四庫館根據《永樂大典》輯出已佚作品:《舊五代史》、《洪範口義》、《洪範統一》、《兩朝綱目備要》、《性情集》、《臨安集》、《九國志》、《東南紀聞》。其中以《舊五代史》影響最大,後世史家莫不宗之。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偶感風寒,醫誤投劑,體疾加劇,六月二十五日卒于邸第,年五十四岁。.

新!!: 永乐大典和邵晋涵 · 查看更多 »

臨安集

《臨安集》,六卷,明錢宰撰。 《臨安集》為錢宰個人詩歌總集,錢宰自稱為吳越武肅王十四世孫,故臨安指錢宰本人的祖籍,《明史》未著錄此書,《千顷堂书目》著錄十卷。清初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其诗“吐辞清拔,寓意高远。”.

新!!: 永乐大典和臨安集 · 查看更多 »

金常政

金常政()是中国百科全书编纂专家,辽宁人。 1978年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筹建工作,担任编审、副总编。起草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体设计文件和体例。1991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

新!!: 永乐大典和金常政 · 查看更多 »

酌中志

《酌中志》是明朝宦官刘若愚在狱中写的一部笔记体史书,主要记述天启年间魏忠贤與魏党历史,以及明朝皇宫的制度、习惯。因此书记载了很多当时的生活细节,对后来的历史文学作者也很有价值。.

新!!: 永乐大典和酌中志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永乐大典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雍正

雍正(p;,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v),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新!!: 永乐大典和雍正 · 查看更多 »

陸潤庠

潤庠(),字凤石,号云洒,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民国废并入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新!!: 永乐大典和陸潤庠 · 查看更多 »

陈济

陳濟(),字伯載,武進(今常州)人,明朝史學家。 陳洽之兄。自幼聰慧,讀書過目成誦,時稱“兩腳書櫥”。以布衣身份,任《永樂大典》正總裁,“发凡起例,区分钩考,秩然有法。执笔者有所疑,辄就济质问,应口辨析无滞。”永乐五年(1407年)冬書成,授官右春坊左贊,於朝中讲学十五年,五皇孙皆从受经。终身危坐,手不释卷。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病逝。著有《书传补》、《元史举要》、《通鉴纲目集览正误》《思斋集》等。.

新!!: 永乐大典和陈济 · 查看更多 »

析津志

《析津志》,又名《析津志典》,《燕京志》,凡34册,元人熊夢祥撰,是析津(今北京市)最早的地方志書。 析津即元大都(今北京市),又稱燕京、幽陵、幽都、幽州。析津本古冀州之地,後來成为辽的属地,辽時又叫作南京析津府,名稱來自於“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 熊夢祥任官崇文监期间,有機會閱讀大量内府藏书,於是在今門頭溝的齋堂寫成《析津志》。《析津志》詳細地記述元代都城大都(北京)的情況,对析津的城池、坊巷、官署、庙宇、人物、风俗、学校等都有详细的记载。此書久佚。明朝楊士奇在《文淵閣書目》著錄為《析津志典》。 朱彝尊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许多《析津志》的文字,寫成《日下旧闻考》一書。光緒年間繆荃孫纂修《順天府誌》時,從《永樂大典》中,整理出《析津志》遺文。1982年,北京图书馆善本组又接續整理《析津志》,近10萬字,僅約原本的一半,編為《析津志輯佚》一書,前後经历了百余年。.

新!!: 永乐大典和析津志 · 查看更多 »

李心傳

李心傳(1167年-1244年),字微之、伯微,世稱秀嚴先生。隆州(四川)井研人。 十四歲隨父李舜臣居於臨安(今浙江杭州),舜臣博通古今,時任宗正寺(管天子宗族事)主簿,李心傳有機會閱讀官藏史書。三十歲進士不第,遂絕意於仕途,專心從事史學研究,又仿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體例,編成《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二百卷,記述了建炎元年(1127年)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共三十六年的史事,尤詳於岳飛事。 晚年由崔與之等人薦為史館校勘,專修《中興四朝帝紀》,書未寫成,官至工部侍郎。著有《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丁丑三禮辨》、《西陲泰定錄》等書。.

新!!: 永乐大典和李心傳 · 查看更多 »

李紱

李紱(),字巨來,號穆堂,清朝理學家,江西臨川縣城南上橋寺石芝園人。 李紱家貧,然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稱。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式戊子科江西鄉試第一名舉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聯捷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為官正直,體恤百姓,任直隶总督期间,幽禁皇子允禟,时值酷暑,蝇蚋遍地,以“腹疾卒于幽所”。雍正四年(1726年),劾河南總督田文鏡橫行鄉里,田文鏡反告李紱与谢济世、蔡珽結黨營私。雍正五年(1727年)以營私議罪二十一條,身繫獄中,整日讀書,縛至刑場,面無懼色;以家世清白,為朝廷所赦。出獄後奉敕主修《八旗通志》、《廣西通志》、《畿輔通志》等。乾隆年間以内阁学士致仕。 李紱學宗陸象山,著《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全論》、《陽明學錄》諸書,力圖調和朱陸“尊德性”與“道問學”之說。李紱一生勤於治學,尤通史學,對王安石變法有所辨正,蔡上翔寫《王荊公年譜考略》一文多引其說。另著有《春秋一是》、《穆堂類稿、續稿、別稿》。.

新!!: 永乐大典和李紱 · 查看更多 »

李燾

李焘是人物姓名,可以指.

新!!: 永乐大典和李燾 · 查看更多 »

東方圖書館

東方圖書館是一座首創以私家藏書開放公眾閱覽的圖書館,原位于闸北区宝山路。1925年於中國上海成立,毀於1932年之「一二八事變」。.

新!!: 永乐大典和東方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楷书

楷书,亦称今隸、真書、正楷、楷體或正書,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相傳由東漢章帝時王次仲以漢隸作楷法,是隸書的變體,其字形較為平直正方,去除隸書筆劃尾部的挑法及蠶頭燕尾的筆法,不写成扁形,結構不合「六書」原則。在現代,楷書仍是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

新!!: 永乐大典和楷书 · 查看更多 »

殉葬

殉葬又稱陪葬,是指以器物、畜牲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 另外,中國古代也有賜已死之人陪葬帝王、貴族、尊親屬等的風俗,這多半是一種褒揚死者的作法。.

新!!: 永乐大典和殉葬 · 查看更多 »

水经注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餘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许多资料。.

新!!: 永乐大典和水经注 · 查看更多 »

洪武

洪武(1368年-139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的年號,也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 洪武年间全国没有战乱,社会迅速从元末的战乱中恢复,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規定後代子孫登基後,在位時只能使用一個年號,故除明英宗因為退位後又復辟,故有兩個年號外,其餘均守祖制,參見一世一元制。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其嫡長孫朱允炆即位,翌年改元建文。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通过靖难之役即皇帝位的明成祖朱棣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夏燮《明通鑑》考異認為從朱棣在1399年北京起兵開始其征伐地区復稱洪武年號,靖難之役後下令全國復用洪武年號。.

新!!: 永乐大典和洪武 · 查看更多 »

洪武正韻

《洪武正韻》是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樂韶鳳、宋濂等11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书,共16卷。宋濂作的序文中說,《洪武正韻》“壹以中原雅音為正”。但從編輯人員的籍貫來看,絕大多數卻是南方人氏。这是因为中原“雅”音与中原“俗”音是不同的,雅音更多的是一种拘泥于古来的韵书的形式,而与河南地区的市井口语不同。。.

新!!: 永乐大典和洪武正韻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永乐大典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戏剧

戏剧是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所表演出來的藝術。戏剧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場地)」和「觀眾」。「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他藝術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扮演了,透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麼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戏剧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在上古汉语中,“巫”、“舞”、“武”三字可能同源(上古汉语拟音分别为:/*ma/,/*maʔ/,/*maʔ/)。其有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被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綜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妆,以及劇本、導演等的一切總稱,也包括台上演出與台下互動的關係(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稱之為剧本。.

新!!: 永乐大典和戏剧 · 查看更多 »

戴震

戴震(),中國清代語言學家、思想家。字慎修,號東原,安徽徽州休寧隆阜(今黃山市)人,曾六次會試未中。晚年因學術成就顯著,乾隆帝特招入館任《四庫全書》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新!!: 永乐大典和戴震 · 查看更多 »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或稱嘉靖帝,明朝第12位皇帝,庙号世宗,年號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無嗣,內閣首輔楊廷和立朱厚熜入繼大統,即明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世宗前期进行改革,颇有作为,他说:“今天下诸司官员,比旧过多。我太祖初无许多,后来增添冗滥,以致百姓艰窘,日甚一日。”下令革除先朝蠹政,“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裁革錦衣衛三萬餘人,节用宽民。英明果斷,又寸斬前朝王綸、钱宁和江彬等奸臣,人稱嘉靖中興。 但世宗受人詬病處更多,如他為了追封生父興獻王的問題,與楊廷和等朝臣引發嚴重衝突,即大禮議事件,世宗為了此事,對大臣們進行了嚴重的大清洗。後期世宗迷信道教,無心朝政,通過內閣掌控朝局,嚴嵩專權逐漸形成,又因為濫用民力,導致民眾起義無數。在宮中,世宗也暴虐無道,因為虐待宮女,導致宮女發動壬寅宮變,險些喪命。.

新!!: 永乐大典和明世宗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永乐大典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新!!: 永乐大典和明成祖 · 查看更多 »

文廷式

文廷式(),字芸閣,號道希,江西萍乡人。晚清翰林、詞人,政坛“清流派”领袖之一,帝党重要人物,與福山王懿荣、南通張謇、常熟曾之撰並稱“四大公--车”。.

新!!: 永乐大典和文廷式 · 查看更多 »

文苑英華

《文苑英華》是宋太宗時李昉、扈蒙、宋白、徐鉉等二十餘人共同編纂的文學總集。 《文苑英華》於太平興國七年(982)開始編輯,後來宋太宗又命蘇易簡、王祐、范杲、宋湜及宋白等人參修,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初稿,篇幅多達一千--,所選詩文共二萬三百余首。選材侷限與《文選》相銜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還收錄了詔誥、書判、表疏、碑誌……等,可用來考訂史實。其中唐人作品佔十分之九。 《文苑英華》成书草率,內容有不少缺失,“原修书时,历年颇多,非出一手。丛脞重复,首尾冲决。一诗或指为二,二诗或合为一,姓氏差互,先后颠倒,不可胜计”。景德四年(1007)又重新编选,並進行“删繁补阙”的工作。祥符二年(1009)又命石待问、张秉、薛映、戚纶、陈彭年等复校。終北宋一朝,《文苑英華》實未刊刻。南宋時,还在做补删工作,周必大退隱“老丘園”,邀集胡柯、彭叔夏等好友進行再校訂工作,書中多補有異文“一作……”或“集作……”,嘉泰元年(1201)才付印。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彭叔夏曾将部分校文写成《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將問題分“十類四十五子目”。清朝勞格又有《辯證拾遺》。一般以為清朝編《全唐文》其實是以《文苑英華》爲底本,如李商隐《樊南文集》即是從《文苑英华》中輯出。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指出“所收赋至一百五十卷,唐赋居十之七八,陈陈相因,最无足现”;又说“其杂文中不收柳柳州《乞巧文》、昌黎《送穷文》,而收沈下贤为邯郸妓李容子所作《乞巧文》,殊不可解。”。.

新!!: 永乐大典和文苑英華 · 查看更多 »

文渊阁

文渊阁(a),位于紫禁城外朝东路、文华殿以北,是清朝皇宫藏书楼。.

新!!: 永乐大典和文渊阁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永乐大典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新!!: 永乐大典和旧五代史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建文大典永樂大典文獻集成文献大成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