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镁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镁之间的区别

氢氧化钠 vs. 氢氧化镁

氫氧化鈉,又称烧碱和苛性钠,化學式為,是一種具有高腐蝕性的強鹼,一般為白色片狀或顆粒,能溶於水生成鹼性溶液,另也能溶解於甲醇及乙醇。此鹼性物具有潮解性,會吸收空氣裡的水蒸氣,亦會吸取二氧化碳等酸性氣體。 氫氧化鈉為常用的化學品之一。其應用廣泛,為很多工業過程的必需品:常用於製造木浆紙張、紡織品、肥皂及其他清潔劑等,另也用於家用的水管疏通剂。2004年全球總共製造了六千萬噸的氫氧化鈉,而總消耗量為五千一百萬噸。. 氢氧化镁(化学式:Mg(OH)2)是镁的氢氧化物,为白色晶体或粉末,难溶于水,广泛用作阻燃剂、抗酸剂和胃酸中和剂。氢氧化镁在水中的悬浊液称为氢氧化镁乳剂,简称镁乳,用于中和过多的胃酸和治疗便秘。.

之间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镁相似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镁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化学式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根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 sulfur dioxide)化学式是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當二氧化硫溶於水中,會形成亞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若把SO2进一步氧化,通常在催化剂如二氧化氮的存在下,便会生成硫酸。这就是对使用这些燃料作为能源的环境效果的担心的原因之一。.

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 · 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镁 · 查看更多 »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IUPAC名:carbon dioxide,分子式:CO2)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空氣中有微量的二氧化碳,約佔0.04%。二氧化碳略溶於水中,形成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 在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是sp杂化轨道与氧原子成键。碳原子的两个sp杂化轨道分别与两个氧原子生成两个σ键。碳原子上两个没有参加杂化(混成)的p轨道与成键的sp杂化轨道成90°的直角,并同氧原子的p轨道分别发生重叠,故缩短了碳氧键的间距。 二氧化碳平均约占大气体积的400ppm,不過每年因為人為的排放增加,比率還在逐步上升。2018年4月大氣二氧化碳月均濃度超過410ppm,為過去80萬年來最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随季节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当春夏季来临时,植物由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减少;反之,当秋冬季来临时,植物不但不进行光合作用,反而制造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上升。 二氧化碳常壓下為無色、無味、不助燃、不可燃的氣體。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自1900年至2016年11月增長了約127ppm。.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 ·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镁 · 查看更多 »

化学式

化學式(chemische Formel/chemical formula),是一種用來表示化學物質(也可能為元素或化合物)組成的式子。 一般情況下,由元素符號、數字或其他符號組成;這些符號單一行列,被限制在一個排版,並會出現上標和下標。 下為常用符號:.

化学式和氢氧化钠 · 化学式和氢氧化镁 · 查看更多 »

氢氧化钾

氢氧化钾(化学式:KOH),俗稱苛性鉀,白色固体,溶于水、醇,但不溶于醚。在空气中极易吸湿而潮解。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所以它會被用作吸收二氧化碳之用。 氢氧化钾是典型的強鹼,有許多工業上的應用,大部份的應用都是因為氢氧化钾可以和酸反應,以及氢氧化钾本身的腐蝕性。2005年生產的氢氧化钾估計有700,000至 800,000噸,約為氢氧化鈉的百分之一H.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 · 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镁 · 查看更多 »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钙,化学式,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是一種微溶于水之白色固体,其水溶液常称为石灰水(量大时,可形成石灰乳或石灰浆),呈碱性。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等从而变质,通常称其具有吸水性。一般用于建筑或酸性土地的改良。.

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镁 · 查看更多 »

氢氧根

氫氧離子,化學符號為OH-。其中氢和氧之间以共价键连接,整体带一单位的负电荷。常常與不同的元素組成氫氧化物。.

氢氧化钠和氢氧根 · 氢氧化镁和氢氧根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镁之间的比较

氢氧化钠有58个关系,而氢氧化镁有3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6.74% = 6 / (58 + 31)。

参考

本文介绍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镁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