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比提尼亞

指数 比提尼亞

比提尼亞(Βιθύνια)小亞細亞西北部的一個古老地區、王國及羅馬行省,與普羅龐提斯海、色雷斯、博斯普魯斯海峡及黑海(古稱攸克辛海)相鄰。.

41 关系: 加拉太君士坦丁堡多瑙河安那托利亞小普林尼尼科米底亞尼科美德一世尼科美德二世尼科美德四世尼西亞信經希俄斯希利人希羅多德布尔萨幼发拉底河亚历山大大帝伊兹尼克伊茲密特伊斯坦堡土耳其土耳其语圖拉真米特里達梯六世罗马共和国羅馬元老院芝普特斯一世達達尼爾海峽马尔马拉海黑海色诺芬色雷斯色雷斯人Lydia桑树比提尼人波斯本都斯特拉波拜占庭帝国普魯西阿斯一世普魯西阿斯二世

加拉太

加拉太是古代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中部高地的一个地区。加拉太北面是比提尼亚和帕弗拉哥尼亚,东面是本都,南面是吕高尼和卡帕多细亚,西面是弗里吉亚,东部是前280年侵入的凯尔特人。现在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也位于古代加拉太省。 根據《新約聖經》記載,在聖保罗第二次福音行程中,他和西拉、提摩太(使徒行传16:6)访问"加拉太地区," 他由于疾病停留在那里(加拉太书 4:13),使他有很长的时间向他们传讲福音。在第三次行程中,他"挨次经过加拉太地区和弗吕家" (使徒行传18:23)。保罗旅行期间在加拉太受到热情接待。使徒行传16:6,18:23:"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和加拉太地区" 和"挨次经过加拉太地区和弗吕家" 。加拉太人变化无常。 Instead, the migration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ng-lived Gaulish territory in central Anatolia, which included the eastern part of ancient Phrygia, a territory that became known as 加拉太.

新!!: 比提尼亞和加拉太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比提尼亞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多瑙河

多瑙河(德文:Donau)是欧洲第二大河,次於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發源於德國黑森林地區,最後注入黑海,全長2857公里,流域面積81.7万平方千米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Reaktorsicherheit: Hydrologischer Atlas von Deutschland, Freiburg i. Br.

新!!: 比提尼亞和多瑙河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比提尼亞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小普林尼

尤斯·普林尼·采西利尤斯·塞孔都斯(拉丁语: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61年8月25日至62年8月24日之间出生于今天意大利科莫,约113年逝世于比西尼亚-潘图斯),也被称为小普林尼,是一位罗马帝国律师、作家和議員。他被认为是一位诚实而低调的人物,坚持执行追查基督徒的政策。他的很多信件流传了下来,成为研究当时历史的珍贵资料。.

新!!: 比提尼亞和小普林尼 · 查看更多 »

尼科米底亞

尼科米底亚,(Νικομήδεια)即现在的土耳其城市伊兹密特,建于公元前712年或前711年 ,开始时是作为希腊城邦墨伽拉的殖民地。后被利西马科斯摧毁了之后,又于公元前264年被尼科美德一世重建,这时开始被称为尼科米底亚,随即这座城市成为了小亚细亚北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汉尼拔在尼科米底亚度过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历史学家阿里安出生在这座城市。 羅馬帝國時期,尼科米底亞是比提尼亞的大都市。戴克里先在286年建立四帝共治制時亦使尼科底米亞成為帝國的東都。直至李錫尼於324年被君士坦丁一世擊敗為止,尼科米底亞一直是帝國東方的首都。君士坦丁一世只視此城作為臨時的首都,並於330年定都於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於337年死於尼科米底亞附近的一庭皇家別墅內。由於從亞洲各地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均會先匯合於尼科米底亞,尼科米底亞仍是帝國定都拜占庭後一座重要的城市。.

新!!: 比提尼亞和尼科米底亞 · 查看更多 »

尼科美德一世

尼科美德一世(希臘語 Nικoμήδης ,),比提尼亞王國國王,是芝普特斯一世的大兒子。統治期間約在前278年-約前255年。.

新!!: 比提尼亞和尼科美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尼科美德二世

尼科美德二世(神顯者)(希臘語:Νικομήδης Β' ὁ Ἐπιφανής), 是比提尼亞王國國王,是普魯西阿斯二世的兒子。統治期間約在前149年-約前127年。 當他還是王子時,因為尼科美德在國內深受人民歡迎,國王普魯西阿斯二世派遣他到羅馬來限制他的影響力,然而尼科美德很快深受羅馬元老院喜好,普魯西阿斯二世被迫派出密使刺殺他,但密使告訴尼科美德這個陰謀,並勸他反叛他父親。 前150年,在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二世的幫助下,尼科美德二世在尼科米底亞處死普魯西阿斯二世,成功奪下王位。在他的統治下,比提尼亞維持與羅馬穩定的同盟關係,並協助羅馬對抗帕加馬的阿里斯東尼克。 Category:比提尼亞君主.

新!!: 比提尼亞和尼科美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尼科美德四世

尼科美德四世(篤愛父親者)(Νικομήδης Φιλοπάτωρ),比提尼亞王國末代國王,是尼科美德三世與王后妮薩所生的長子。統治期間約在前94年-前74年。 關於尼科美德四世的出生年和當上國王之前的情形都不清楚,僅知他還有一個姊妹叫妮薩。在他父親逝世後,尼科美德四世登上王位。在起初幾年王國相對平和,但羅馬共和國末期在亞洲的主要敵人本都王國國王米特里達梯六世,他開始攻擊比提尼亞邊界。米特里達梯六世還扶持尼科美德四世的弟弟蘇格拉底·刻瑞斯督斯,在前90年擊敗比提尼亞的軍隊,迫使尼科美德逃離比提尼亞流亡義大利,並讓蘇格拉底登上比提尼亞王位。尼科美德四世後來在羅馬的影響力幫助下重拾回他的王位。然而,羅馬元老院鼓勵他騷擾本都邊界,因此前88年米特里達梯六世再度入侵比提尼亞,尼科美德四世不敵,再度流亡羅馬。 對羅馬而言,東方的富饒就像盛滿金和銀的行省,因此羅馬兩位強大的政治家,蓋烏斯·馬略和當年執政官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蘇拉意圖成為這塊地區的羅馬統帥。蘇拉後來遠離羅馬城的權謀來到小亞細亞,並展開第一次米特里達梯戰爭。蘇拉在這場戰爭中三年間多次與米特里達梯六世較勁,最終在前85年,米特里達梯六世向羅馬乞和,在付出龐大的罰款後米特里達梯六世仍保留本都的王位。 隨著本都戰敗,尼科美德四世也靠著羅馬人幫助下於前84年復國。隨後王國渡過幾年的和平,但比提尼亞越來越受羅馬控制。前80年,年輕的凱薩作為羅馬的大使來到了尼科美德四世的宮廷,並利用比提尼亞的資源建造一支艦隊。但凱薩在比提尼亞待了太久,與尼科美德四世的私人情誼也令人不禁懷疑,謠傳凱薩和尼科美德四世有著曖昧的同性關係,這段人生使凱薩的政敵們常笑稱他的頭銜為「比提尼亞王后」。 在前74年,尼科美德四世的遺願是把比提尼亞王國整個贈與給羅馬,元老院很快就通過決議,決定把這塊領土新設為行省。這舉動很快就引起羅馬的老敵手米特里達梯六世注意,他也想趁機盤算比提尼亞,尼科美德四世之死最後導致第三次米特里達梯戰爭。.

新!!: 比提尼亞和尼科美德四世 · 查看更多 »

尼西亞信經

《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文又譯做尼吉亞信經或奈西亞信經),是傳統基督宗教三大信經之一。尼西亞信經是尼西亞大公會議有關基督宗教信仰的一項基本議決。這個議決主張子是“出於真天主而為真天主,被生而非受造,與天主父本質相同,確定了聖父、聖子、聖神為三位一體的天主,本質相同。接受並且信奉此信經的有天主教會(羅馬大公教會)、正教會(正统大公教会)、聖公會(安立甘大公教会)、信义宗(路德宗)教會以及新教裡的主要教派。 此信經的名稱得自於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在此會議中制訂出了尼西亞信經,當舉行尼西亞會議時,亞流派的優西比烏提出其信仰論點,遭到強烈否定並被定為異端。大會在皇帝特使侯休斯的領導下,完成了尼西亞信經。但此信經的完整名稱該是“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因為在公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對此信經內容做了修訂並獲得一致通過。這之後為了要平息異端說法又有許多信經制訂出來,但是381年的會議卻是最後一次天主教派和正教派能夠一致接受所制訂的信經。故現今的尼西亞信經與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制訂的尼西亞信經並不完全相同,前者較後者為長。 尼西亞信經在六世紀時由拉丁派增加了部分字句 (見和子說) ,進而引發了激烈辯論。此事也造成了著名的東西教會大分裂。至今,東正教與西方教會仍在信經內容上存有歧異。.

新!!: 比提尼亞和尼西亞信經 · 查看更多 »

希俄斯

希俄斯(Χίος)是希腊第五大岛屿,位於爱琴海東部,距安納托利亞(今屬土耳其)海岸僅7公里。希俄斯有名於其強大的商船社區,以及島上獨特的乳香脂和中世紀村落。它同时也是希俄斯州的行政区域,據說也是荷马及希波克拉底的故乡。岛上於十一世紀、由君士坦丁九世資助興建的新修女院(Nea Moni)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新!!: 比提尼亞和希俄斯 · 查看更多 »

希利人

希利人是色雷斯人的一個部族,與比希利人一起移居到安那托利亞的後來被稱為希利亞及比提尼亞的土地上。據推測,這兩地區因生活於其上的主要色雷斯部族而得名。 Category:色雷斯人.

新!!: 比提尼亞和希利人 · 查看更多 »

希羅多德

希羅多德(Ἡρόδοτος),前5世纪()的古希臘作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歷史》一書,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流傳下來的散文作品。.

新!!: 比提尼亞和希羅多德 · 查看更多 »

布尔萨

布尔萨(土耳其语:Bursa)位于土耳其西北部,是该国第四大城市,也是布尔萨省的首府,人口超過200万。布尔萨以滑雪胜地、奥斯曼帝国苏丹陵墓和肥沃的平原而闻名,因其公园及花园之多而享有Yeşil Bursa(即“绿色布尔萨”)的美称,同时也是许多著名的土耳其食品的发源地。.

新!!: 比提尼亞和布尔萨 · 查看更多 »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الفرات / al-Frat,Fırat)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被认为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對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拉克的歷史有深遠影響。 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的山区,依赖雨雪补给;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下游在库尔纳与底格里斯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新!!: 比提尼亞和幼发拉底河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新!!: 比提尼亞和亚历山大大帝 · 查看更多 »

伊兹尼克

伊兹尼克(İznik,前稱為Νίκαια,尼西亞)是土耳其布尔萨省的一座城市,位於伊兹尼克湖東岸、伊斯坦堡東南方約90公里處。 拜占庭時期,尼西亞四邊都建有長達5公里、高達10米的城牆,其中城樓達100多座。尼西亞被土耳其人佔領後,此城改稱伊兹尼克至今。今日,伊茲尼克城牆雖已被鑿開多處以興建道路,但主體仍得以保存,因而成為觀光景點。.

新!!: 比提尼亞和伊兹尼克 · 查看更多 »

伊茲密特

#重定向 伊兹密特.

新!!: 比提尼亞和伊茲密特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比提尼亞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比提尼亞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语

土耳其语(Türkçe;)是一种现有使用的語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語族,主要在土耳其本土使用,並通行於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希臘、馬其頓、羅馬尼亞、烏孜別克和土库曼斯坦,以及在西歐居住的數百萬土耳其裔移民(主要集中在德國)。土耳其語是突厥語族諸語中使用人数最多語言。 土耳其語起源於中亞,其最早期的文字紀錄可上遡至1200年前。隨着鄂圖曼帝國擴張,今日土耳其語的先驅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影響力亦一同往西擴張。早期的土耳其語文字採用阿拉伯字母紀錄,但在1928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建立共和国後著手改革國家的語言,用以標誌新國家與舊有鄂圖曼帝國的分別,於是改用拉丁字母,直至現今。伴隨這個改革的,還包括在新國語中去除舊有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借用的詞彙,改為從土耳其語原有的字根去重新組合出有關--詞所代表的意思。 土耳其語一個顯著的特色,是其元音和諧及大量膠著語的詞綴變化,句法採用主宾动詞序。土耳其语有着很强的尊称和敬语体系,但是词汇没有名词类别和语法性别。.

新!!: 比提尼亞和土耳其语 · 查看更多 »

圖拉真

图拉真(Trajan,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罗马帝国皇帝(98年-117年),羅馬帝國五贤帝之一。 圖拉真在53年出生於西班牙贝提卡的意大利卡,是第一位義大利以外出生的羅馬皇帝。他在位時立下顯赫的战功,使羅馬帝國的版圖在他的統治下達到了極盛。他曾經建立圖拉真柱記載自己的功績。元老院曾贈給他「最優秀的第一公民」(Optimus Princeps)的稱號。.

新!!: 比提尼亞和圖拉真 · 查看更多 »

米特里達梯六世

米特里達梯六世(Μιθριδάτης Ευπάτωρ Διόνυσος,拉丁化:Mithridates Eupator Dionysos;)或译为密特里达提六世,是本都王国的一位国王,前121年至前63年在位。他的外号“Ευπάτωρ”的意思是“出身高贵的”,另一个外号“Διόνυσος”则是酒神的名字。米特里達梯六世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罗马最著名的敌人之一;他与罗马之间为争夺安纳托利亚而进行的三次战争,历史上称为“米特里达梯战争”。.

新!!: 比提尼亞和米特里達梯六世 · 查看更多 »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新!!: 比提尼亞和罗马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羅馬元老院

羅馬元老院(Senatus)是一個審議的團體,它在羅馬共和国與羅馬帝國的政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新!!: 比提尼亞和羅馬元老院 · 查看更多 »

芝普特斯一世

芝普特斯一世(希臘語:Zιπoίτης 或 Zιβoίτης ,),是比提尼亞的統治者,他自立為國王,統治期間約在前326年-前278年。 芝普特斯在前326年繼承父親巴斯(Bas)的位置,並統治比提尼亞48個年頭,這期間他成功抵擋住利西馬科斯和塞琉古帝國安條克一世的進攻 。在前315年時,他與阿斯塔科斯(Astakos)、卡爾西頓(Chalcedon)進行戰爭,但因安提柯一世派出援兵幫助敵方而失敗 。芝普特斯曾經在利珀德戎(Lypedron)山腳下建造一座城市,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芝普提翁(Zipoition),但有關這座城市和那座山的位置今日不清楚。另外,他是第一個比提尼亞統治者採用巴西列斯(國王)頭銜,時間約在前297年以前。 他活到76歲才逝世,並留有四個孩子,並由長子尼科美德一世繼承王位 。.

新!!: 比提尼亞和芝普特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達達尼爾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土耳其称恰纳卡莱海峡(Çanakkale Boğazı),Δαρδανελλια,古称赫勒斯滂(Hellespont),是连接马尔马拉海和愛琴海的海峡,属土耳其内海,也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之一,常与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并称土耳其海峡,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

新!!: 比提尼亞和達達尼爾海峽 · 查看更多 »

马尔马拉海

尔马拉海(Marmara Denizi,Θάλασσα του Μαρμαρά),又譯--,是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内海,具有重要的政治及軍事戰略地位。.

新!!: 比提尼亞和马尔马拉海 · 查看更多 »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新!!: 比提尼亞和黑海 · 查看更多 »

色诺芬

Willing obedience always beats forced obedience.

新!!: 比提尼亞和色诺芬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新!!: 比提尼亞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人

色雷斯人是古代色雷斯地區的居民,是保加利亚早期居民,有的学者认为和现在罗马尼亚人有血缘关系。 古代色雷斯人說色雷斯語,屬印歐語系。 公元5世纪,斯拉夫人與保加爾人大规模移居今天保加利亚,形成现今的保加利亚人。 古代色雷斯人的語言已經滅絕,他們經歷高卢入侵、希臘化、羅馬化及斯拉夫化後,原有的文化大多不再存在。.

新!!: 比提尼亞和色雷斯人 · 查看更多 »

Lydia

Lydia可以指:.

新!!: 比提尼亞和Lydia · 查看更多 »

桑树

桑树,又稱娘仔樹(niû-á-tshiū)。有许多种,有乔木也有灌木,有“华桑”、“白桑”、“鸡桑”等。其果实名为桑葚。.

新!!: 比提尼亞和桑树 · 查看更多 »

比提尼人

比提尼人是色雷斯人一個部族,與希利人一起移居安纳托利亚的比提尼亞-一個以他們的名稱命名的地區。希羅多德、色諾芬及斯特拉博都在他們的著作中顯示比提尼人及希利人一起在比提尼亚及希利亞定居。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述,色雷斯比提尼亚人原本居住在斯特里蒙河(Strymon River,即現今斯特魯馬河)一帶,並被稱為斯特里蒙人(Strymonians)。 Category:色雷斯人.

新!!: 比提尼亞和比提尼人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比提尼亞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本都

本都(Πόντος),古代小亚细亚北部的一个地區,在黑海南岸。.

新!!: 比提尼亞和本都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波

斯特拉波(Στράβων,前64年–23年),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生於現在土耳其的阿馬西亞(當時屬羅馬帝國),著有《地理學》(Γεωγραφικά)17卷。.

新!!: 比提尼亞和斯特拉波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比提尼亞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普魯西阿斯一世

普魯西阿斯一世(跛腳)(希臘語 Προυσίας Α' ὁ Χωλός,),是比提尼亞王國國王,基阿埃拉斯的兒子。統治期間約在前228年-約前182年。 普魯西阿斯一世與馬其頓王國國王德米特里二世聯姻,娶德米特里二世的女兒阿帕瑪,並與馬其頓同盟。前220年,普魯西阿斯與拜占庭交戰,然後擊敗之前尼科美德一世引進小亞細亞的高盧人,並在一連串戰爭中,從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和黑海的赫拉克利亞·潘提卡手中奪得許多領土。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在前202年贈與他基俄斯和邁爾里兩個港口,分別命名為普魯西亞斯和阿帕米亞。 當羅馬共和國與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爆發羅馬-敘利亞戰爭時,普魯西阿斯一世抱持中立,但之後願對迦太基將軍漢尼拔提供庇護,讓漢尼拔幫他與帕加馬對抗。 普魯西阿斯一世逝世後,王位由其子普魯西阿斯二世繼承。 Category:比提尼亞君主.

新!!: 比提尼亞和普魯西阿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普魯西阿斯二世

普魯西阿斯二世(獵人), 是比提尼亞王國國王,是普魯西阿斯一世的兒子。統治期間約在前182年-約前149年。 在前181年-約前179年年間參與帕加馬國王歐邁尼斯二世的同盟,對抗本都國王法爾奈克一世。之後在前156年-約前154年年間入侵帕加馬王國,但遭到帕加馬和羅馬擊敗,被迫付出沉重賠款,普魯西阿斯二世試圖派遣其子尼科美德二世與羅馬交涉賠款減量,但尼科美德二世隨後反叛,在帕加馬的幫助下成功奪下王位。 Category:比提尼亞君主.

新!!: 比提尼亞和普魯西阿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比堤尼亚比希利亞比提尼亚王国比提尼亚行省比梯尼亚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